安東尼·高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安東尼·高第·科爾內特(加泰隆尼亞語:Antoni Gaudí i Cornet;1852年6月25日-1926年6月10日)是西班牙建築師,其建築風格屬於「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新藝術運動的 ... 安東尼·高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參照外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若您熟悉來源語言和主題,請協助參考外語維基百科擴充條目。

請勿直接提交機械翻譯,也不要翻譯不可靠、低品質內容。

依版權協議,譯文需在編輯摘要註明來源,或於討論頁頂部標記{{Translatedpage}}標籤。

此生者傳記條目需要補充更多可供查證的來源。

(2019年8月5日)請協助補充可靠來源,無法查證的在世人物內容將被立即移除。

安東尼·高第AntoniGaudíiCornet出生(1852-06-25)1852年6月25日西班牙王國加泰隆尼亞雷烏斯逝世1926年6月10日(1926歲-06-10)(73歲)西班牙王國加泰隆尼亞巴塞隆納國籍 西班牙職業建築師建築聖家堂、米拉之家、巴特略之家 安東尼·高第·科爾內特(加泰隆尼亞語:AntoniGaudíiCornet;1852年6月25日-1926年6月10日)是西班牙建築師,其建築風格屬於「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新藝術運動的分支),為新藝術運動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以其複雜、新穎、獨樹一幟、個人色彩強烈的建築作品知名,被譽為「上帝的建築師」。

其作品多位於巴塞隆納,如聖家堂。

目次 1時代背景 2生平 2.1早期生涯 2.2建築生涯 2.3逝世 3風格 4紀錄片 5作品 6注釋 7外部連結 時代背景[編輯] 19世紀後葉的西班牙是以藝術領域的混亂為特徵的時代,其建築本身處於一種危機狀態,轉向重複過去的新古典主義和新浪漫主義的藝術運動;而建築師們並沒有新的技術方法來填補這些風格的空白。

不過,大城市不斷的發展以及城市化的迫切需求是人們重新進行城市設計規劃。

以巴塞隆納為例,「帕拉薩達」(PlaCerda)已經為他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準備。

加泰隆尼亞以命名為「現代主義」的運動打破了折衷不確定性,此運動及時對新的文化和社會氣候的反應,又是1890年代和20世紀最初二十幾年經濟、政治和地區發展的產物。

在這30年間,加泰蘭的資產階級是全面擴展的動力,他們致力於工業和商業經濟的興盛,對自身有深刻的認識,一直希望有別於西班牙其他地方的資產階級。

他們的理想是建設一個自由、有文化、國際性的加泰隆尼亞。

生平[編輯] 早期生涯[編輯] 1852年6月25日,高第出生於加泰隆尼亞雷烏斯,是五兄弟中最小的一個,由於家族世代是做渦爐的銅匠,所以他天生具有良好的空間解構能力與雕塑感覺,只是因小時患有風濕病而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因此便把興趣放到觀察大自然上,為他日後成為師法自然的建築師奠定基礎。

高第因受到父親的鼓勵而在1873年到巴塞隆納修讀建築系五年,畢業後,開始在建築師約瑟夫·福特埃爾的工作室工作。

建築生涯[編輯] 1877年,他協助完成後來在巴塞隆納施工的最偉大的設計之一「城堡公園」(ParcdelaCiutadella),他首次獨立完成的作品是為普拉薩·德瑪工程設計的燈柱以及為姆羅拉·蘭爾工程設計的照明系統。

兩項工程都位於巴塞隆納,項目有馬塔羅的工作工人協作完成。

1878年,高第也認識了他最重要的贊助者,顯赫的歐塞比·桂爾先生(EusebiGüell),奎爾先生驚於高第的天才,從此委託高第設計墓室、殿堂、宅邸、亭台等,使高第能充分自由地表現自我,發揮才華。

1883年回到巴塞隆納後,高第接獲瓷磚商馬紐·維森斯(ManuelVicens)的委託,設計一棟名為維森斯之家(CasaVicens)的避暑別莊,他也通過建築師瓊·馬托里爾的推薦,接受剛開始運行的薩格雷達·卡米拉的懺悔教堂,在他事業的這一時刻,高第開始改變此項工程的設計理念。

高第終生沒結婚,除了工作,沒有任何別的愛好和需求,聖家堂是他最偉大的作品,他把一生中的43年都貢獻在那裡,1925年還乾脆搬到教堂的工地去住,全心全意研究教堂的結構設計,在興建聖家堂前,高第是個知名的花花公子,在開始興建聖家堂之後,他就變得如同修士般,為聖家堂奉獻所有心血,甚至不惜親自乞討來籌措費用。

逝世[編輯] 高第的葬禮,1926年6月12日。

1926年6月7日的下午,高第完成當天的工作從聖家堂到市中心的教堂做禮拜,在經過加泰隆尼亞議會大道時被30路電車撞倒並失去知覺。

當時他衣衫破舊,路人以為是流浪漢,所以沒有得到及時的救治。

後來,路人把他送到聖十字醫院,然後第二天才被聖家堂的牧師認出,但是高第的狀況已經嚴重惡化。

高第於1926年6月10日去世,享年73歲。

同年6月12日,高第的葬禮隆重舉行,前來送葬的隊伍從聖十字醫院一直緩緩地延伸到了聖家堂。

高第被安葬於聖家堂的地下墓室,這座大教堂迄今尚未完工。

高第的墓碑上刻著: AntoniusGaudíCornet.Reusensis.AnnosnatusLXXIV,vitaeexemplarisvir,eximiusqueartifex,mirabilisoperishujus,templiauctor,pieobiitBarcinonedieXJuniiMCMXXVI,hinccinerestantihominis,resurrectionemmortuorumexpectant.R.I.P.[1] (AntoniGaudíCornet.FromReus.Attheageof74,amanofexemplarylife,andanextraordinarycraftsman,theauthorofthismarvelouswork,thechurch,diedpiouslyinBarcelonaonthetenthdayofJune1926;henceforwardtheashesofsogreatamanawaittheresurrectionofthedead.Mayherestinpeace.) (雷烏斯的安東尼·高第·科爾內特,超凡脫俗的匠人,宏偉的聖家堂的總設計師,卒於1926年6月10日巴塞隆納,忠誠地完成一生事業,享壽74歲。

遂長眠於此,靜待最後的審判來臨。

願其安息,尚饗) 風格[編輯] 高第的許多作品除了表現極強烈的個人風格之外,也對往後的現代設計乃至於後現代建築設計提供了許多養分。

從觀察中發現自然界並不存在純粹的直線,他曾說過:「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

」所以終其一生,高第都極力地在自己的設計當中追求自然,在他的作品當中幾乎找不到直線,大多採用充滿生命力的曲線與有機型態的物件來構成一棟建築。

紀錄片[編輯] 1984年上映的紀錄片,「高地聖家堂」日本導演勅使河原宏執導。

這部紀錄片因有詩一般的韻律和日本導演獨特的風格而聞名。

此外,片中主角——高第的建築作品更是令人大開眼界,瞠目結舌![2] 作品[編輯] 主條目:高第的建築作品 他的作品包括: 維森斯之家(CASAVICENS)(1883-1888),被列入世界遺產中 聖家堂(TEMPLEEXPIATORIDELASAGRADAFAMILIA)(1882-),被列入世界遺產中 奎爾房地的小舍PAVELLONSDELAFINCAGÜELL(1884-1887) 奎爾宮(PALAUGÜELL)(1886-1889),被列入世界遺產中 聖德肋撒學院COL.LEGIDELESTERESIANES(1888-1889) 卡爾倍特公寓CASACALVET(1898-1899) 貝列斯夸爾德塔TORREDEBELLESGUARD(1900-1909) 奎爾公園(PARKGÜELL)(1900-1914),被列入世界遺產中 米拉萊斯房地的大門(PORTADELAFINCAMIRALLES)(1902) 巴特婁之家(CASABATLLÓ)(1904-1906),被列入世界遺產中 米拉之家(CASAMILÀ,LAPEDRERA)(1906-1912),被列入世界遺產中 奎爾居住區教堂(ESGLÉSIADELACOLONIAGÜELL)(1908-1917),其教堂地下室被列入世界遺產中 聖家學校ESCOLESDELASAGRADAFAMILIA(1909) 幻景ELCAPRICHODEGAUDÍ 阿爾迪卡斯花園JARDINSARTIGAS 共有7處安東尼·高第的建築作品被列入世界遺產。

他的一個建築草稿成為了重建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的概念。

維森斯之家(1883-1888) 卡爾倍特之家(1899–1904) 奎爾公園(1900-1910) 巴特婁之家(1905–1907) 米拉之家(1905–1907) 聖家堂(1884-) 注釋[編輯] ^PuigiBoada1986,第18頁.sfnerror:notarget:CITEREFPuig_i_Boada1986(help) ^豆瓣電影:安東尼奧高第(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安東尼·高第 Gaudí200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audiDesigner ::Desig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audiandBarcelonaClub(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IBSYS:90101092 BNE:XX1636020 BNF:cb11940865g(data) CiNii:DA00598132 CONOR:13463395 FAST:39278 GND:119009692 ISNI:0000000120955718 KulturNav:a5d83d8d-c3ea-4b96-8a91-fea324706174 LCCN:n79079077 LNB:000213142 NDL:00440627 NKC:xx0006450 NLA:36513777 NLP:A11871556 NNL:000051598 NSK:000043121 NTA:069170010 RKD:236320 ICCU:CFIV069781 SELIBR:55381 SNAC:w6cv58c0 SUDOC:085824291 ULAN:500014514 VIAF:9855586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安东尼·高迪&oldid=73353123」 分類:​1852年出生1926年逝世安東尼·高迪加泰隆尼亞人各職業加泰隆尼亞人西班牙建築師新藝術運動西班牙天主教徒西班牙車禍身亡者雷烏斯人鐵路事故身亡者現代主義建築師隱藏分類:​含有哈佛參考文獻格式系列模板連結指向錯誤的頁面需要從外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自2019年8月缺少可靠來源的條目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含有加泰隆尼亞語的條目含有hCards的條目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不同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KULTURNAV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N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S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RKDartist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ELI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ULA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25元素的規範控制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ÆngliscالعربيةمصرىAsturian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asaBaliBoarisch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BislamaবাংলাBrezhonegBosanskiCatalàChavacanodeZamboangaCorsu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FrançaisNordfriiskFryskGaeilgeGalegoAvañe'ẽ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Արեւմտահայերէ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한국어LatinaLëtzebuergeschLimburgsLombardLietuviųLatviešuMalagasyМакедонскиمازِرونیPlattdüütsch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PinayuananRunaSimiRumantschRomânăРусскийSarduScotsDavvisámegiella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eeltersk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Vepsänkel’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Yorùbá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