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_百度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经过这一阶段的调查识别,从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前自报的183个不同称谓的民族名称中,新确定了16个少数民族,即土家、畲、达斡尔、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 ...
百度首页
网页
新闻
贴吧
知道
网盘
图片
视频
地图
文库
百科
首页
历史上的今天
百科冷知识
图解百科
秒懂百科
懂啦
秒懂本尊答
秒懂大师说
秒懂看瓦特
秒懂五千年
秒懂全视界
特色百科
数字博物馆
非遗百科
恐龙百科
多肉百科
艺术百科
科学百科
用户
蝌蚪团
热词团
百科校园
分类达人
百科任务
百科商城
知识专题
权威合作
合作模式
常见问题
联系方式
下载百科APP
个人中心
少数民族
[shǎoshùmínzú]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多民族国家中除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
有用+1
已投票
0
少数民族(英文:Minority),是指多民族国家中除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除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其余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制定和实施民族团结统一工作也为了让各民族实现平等的权利,就开始下令组织力量对民族名称与族群进行辨别。
经过努力,科学家理清了我国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构成,确认了56个民族成分。
民族识别的顺利进行,为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依据打下了基础。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
[1]
2021年5月11日,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
中国人口中,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
与2010年相比,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
[9]
中文名
少数民族
外文名
Minority
涵 义
中国境内除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
族 群
55个中国少数民族
人口数量
1.25亿(2020年)
分布地区
西南,东南,西北居多
分布特点
小聚居,大杂居,范围广
目录
1
分布特点
2
历史沿革
3
帝制时代
4
新的篇章
5
分布特点
6
普查数据
7
民族关系
8
民族精神
9
民族口诀
10
民族识别
11
民族特征
12
生活习俗
13
分布地区
14
文化传统
15
宗教信仰
16
民族风情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
编辑
播报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少数民族历史沿革
编辑
播报
身着盛装的少数民族女性
先秦时期,当华夏族(汉族旧称)开发黄河流域的时候,现代各少数民族的先民也同时开发了中国及中国周围的广大地区。
比如东胡、肃慎、挹娄、夫余、乌桓等民族在东北地区;北部的俨狁、狄、匈奴、鲜卑等民族在今蒙古草原地区;西域的龟兹、于阗、鄯善等“城郭国”的各族在今新疆地区;西北部的戎、羌、氐等族在今西藏、青海地区。
各民族祖先在各个地区,以他们辛勤的劳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少数民族帝制时代
编辑
播报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公元前221年),标志着中国帝制时代历史的开始。
在此后的两千年历史发展中,也有一部分非华夏民族或者在周边外国或边疆地区建立政权。
如秦代北方的匈奴、西北的西域各族、西部的羌、东北的东胡(鲜卑、乌桓)、夫余等族都建立过自己的政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两晋的短暂统一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曾建立过23个政权。
匈奴族建立过前赵、北凉、夏3个政权;鲜卑族建立过代、北周、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等政权;羌族建立过后秦;巴氐族建立过后汉;汉族建立过前凉、冉魏、西凉、后蜀、北燕5个政权。
隋唐后,经五代十国到宋、辽、金,中国又一次经历割据,形成各民族政权对峙的局面。
如宋朝、契丹族的辽、女真族的金朝对峙等。
此后,蒙古帝国在蒙古高原兴起。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灭宋,入主中国。
元朝在内地和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行省”制度,密切了中央王朝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
综观中国的历史,虽然政权有分有合,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基本趋势。
少数民族新的篇章
编辑
播报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各族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
各族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在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1851年在广西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有壮、瑶、回、苗、蒙古、彝、白、傣、哈尼、傈僳等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起进行斗争。
其中有不少著名人物就是少数民族,如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以及著名将领林凤祥、李开芳等都是壮族。
鸦片战争后,沙俄强占我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英军和法军分别侵略我西藏和西南地区,激起各族人民的奋起反抗。
达斡尔、鄂伦春、赫哲、鄂温克和西北、西南地区的各民族人民积极组织抗战,英勇抗击侵略者。
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使各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团结和统一。
在“五四”运动时期,回族的马骏、郭隆真、刘清扬等分别参加领导天津爱国运动和京津地区学生的联合会运动以及上海各界联合会的联合行动。
后来,马骏、郭隆真等都加人了共产党。
水族的邓恩铭参加领导了山东济南的爱国运动,后来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蒙古族的多松年、乌兰夫等加入共产党,并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
白族的张伯简、徐克家等于20年代加人共产党,并分别参加省港大罢工、北伐战争和广州起义。
壮族的韦拔群建立农民协会,在广西开展革命斗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张云逸等到广西开展革命工作,并与韦拔群于1929年领导发动“百色起义”,成立了工农红军第七军和第八军。
在新疆,党领导各族人民组织“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维吾尔族进行反帝斗争。
红军长征期间,沿途各族人民群众为红军带路、传递情报、买粮运粮,还积极参加红军。
解放战争时期,蒙古族人民与兄弟民族一道,于1947年创立了内蒙古自治区。
1944年,新疆各族人民发动著名的“三区革命”。
各地少数民族的革命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统治者,有力地支持了解放战争。
经过历史的风风雨雨,各族人民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2]
《五四宪法》第三条、
[3]
《八二宪法》第四条
[4]
均对涉及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做出规定。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四条第一款中“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修改为“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1]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
编辑
播报
两个特点:第一,小聚居和大杂居。
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
第二,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于西部及边疆地区。
全国拥有56个民族的省区有11个,占全国31个省区的35.5%。
尽管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很广,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边疆地区。
少数民族普查数据
编辑
播报
2010年第六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普查:壮族16926381回族10586087满族10387958维吾尔族10069346苗族9426007彝族8714393土家族8353912藏族6282187蒙古族5981840侗族2879974布依族2870034瑶族2796003白族1933510朝鲜族1830929哈尼族1660932黎族1463064哈萨克族1462588傣族1261311畲族708651傈僳族702839东乡族621500仡佬族550746拉祜族485966佤族429709水族411847纳西族326295羌族309576土族289565仫佬族216257锡伯族190481柯尔克孜族186708景颇族147828达斡尔族131992撒拉族130607布朗族119639毛南族101192塔吉克族51069普米族42861阿昌族39555怒族37523鄂温克族30875京族28199基诺族20899德昂族20556保安族20074俄罗斯族15393裕固族14378乌孜别克族10569门巴族10561鄂伦春族8659独龙族6930赫哲族5354高山族4009珞巴族3682塔塔尔族3556此外,未识别民族人口64010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政府(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虽都有一套关于民族事务的政策和制度,但民族间却无平等可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即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意愿,中国政府采取不同方法,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实行民主改革,并在20世纪50年代末完成。
这场改革,废除了领主、贵族、头人等特权者的一切特权,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制度,使千百万少数民族群众翻身解放,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2020年第七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普查:1.壮族19568546人2.维吾尔族11774538人3.回族11377914人4.苗族11067929人5.满族10423303人6.彝族9830327人7.土家族9587732人8.藏族7060731人9.蒙古族6290204人10.布依族3576752人11.侗族3495993人12.瑶族3309341人13.白族2091543人14.哈尼族1733166人15.朝鲜族1702479人16.黎族1602104人17.哈萨克族1562518人18.傣族1329985人19.畲族746385人20.东乡族774947人21.傈僳族762996人22.仡佬族677521人23.拉祜族499167人24.水族495928人25.佤族430977人26.纳西族323767人27.羌族312981人28.土族281928人29.仫佬族277233人30.柯尔克孜族204402人31.锡伯族191911人32.撒拉族165159人33.景颇族160471人34.达斡尔族132299人35.布朗族127345人36.毛南族124092人37.塔吉克族50896人38.普米族45012人39.阿昌族43775人40.怒族36575人41.鄂温克族34617人42.京族43112人43.基诺族26025人44.保安族24434人45.德昂族22354人46.俄罗斯族16136人47.裕固族14706人48.乌孜别克族12742人49.门巴族11143人50.鄂伦春族9168人51.独龙族7310人52.赫哲族5373人53.珞巴族4237人54.高山族3479人55.塔塔尔族3544人
[16]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
与2010年相比,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
[8]
。
少数民族民族关系
编辑
播报
建国七十多年来,中国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曾经长期被压迫、遭歧视的少数民族真正变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些新中国成立前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度或封建农奴制度下的少数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跨越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鸿沟,跨入了现代社会。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1947年5月,中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相当于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相继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截止到1998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政府。
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还有1256个民族乡。
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政府。
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5%。
自治地方的数量和布局,与中国的民族分布和构成基本上相适应。
少数民族民族精神
编辑
播报
中国少数民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了略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
为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国家有关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的精神,制定了该地区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
全国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1953年7月1日为3532万人;1964年7月1日为4000万人;1982年7月1日为6724万人;1990年7月1日为9120万人;2000年11月1日为10643万人;2010年11月1日为11379万人。
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略快于汉族,从1953年占全国人口6.1%,到1990的8.04%,2000年的8.41%,2005年的8.44%。
少数民族服饰
第六次人口普查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维护了少数民族的基本权利。
少数民族民族口诀
编辑
播报
中华民族五十六,少数民族五十五汉满傈僳景颇壮,高山普米锡伯藏毛南布依维吾尔,仡佬仫佬蒙古羌乌孜别克俄罗斯,保安独龙京东乡哈尼彝苗鄂伦春,裕固朝鲜傣阿昌鄂温克水德昂怒,基诺赫哲土布朗塔塔尔白回土家,达斡尔畲黎珞巴拉祜纳西塔吉克,哈萨克佤瑶撒拉柯尔克孜侗门巴,五十六族都到齐
少数民族民族识别
编辑
播报
中国长期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但是,我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各民族的族称是什么,对于这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历朝历代都始终没有搞清,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制定和实施民族政功各民族实现平等权利,组织力量对民族成分籍称进行辨别。
这项工作,就是民族识别。
经过努力,科学地理清了我国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构成,确认了56个民族成分。
民族识别的顺利进行,为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依据,打下了基础。
一、民族识别前的基本情况1953年,新中国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各登记下来的民族名称,多达400余种。
其中最多的是云南,有260多种;其次是贵州,有80多种。
这400多个名称中,有的是同一民族的不同自称或他称,有的是一个民族内部不同分支的名称,有的是以居住地区的地名为族称,有的是不同的汉语译音,等等。
这些,都需要一一甄别。
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识别就被首先提上了民族工作的日程。
主要任务有三:一是通过识别,认定某一民族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二是识别该族体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一少数民族的一部分;三是确定这一族体的民族成分与族称。
二、民族识别的主要原则民族识别,是一个涉及民族平等的重大现实问题。
我国的民族识别,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情况,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尊重本民族人民的意愿,逐一进行的。
1953年,中共中央在讨论《关于过去几年内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的主要经验总结》时,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了民族识别的总原则。
少数民族民族特征
编辑
播报
在这个总原则的指导下,实际工作中主要依据两个具体原则开展民族识别:一是依据民族特征。
民族特征是识别民族的基本依据。
任何一个人们共同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的特征。
我国民族识别工作,从我国民族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了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四个特征。
在我国,有些人们共同体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分化或融合的现象,构成民族特征方面,呈现出不平衡性。
在民族的诸特征中,显得比较突出的,有时是这个特征,有时是那个特征,有时又是另一个特征。
因此,在民族识别过程中,不能孤立地看民族的每个具体特征,而应历史地把民族诸特征,包括分布地域、族称、历史渊源、语言、经济生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心理素质等,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地、综合地进行分析考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一谨慎地确定一个人们共同体的族属和族称。
二是尊重民族意愿。
民族意愿,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民族意识,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族体究竟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究竟是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个少数民族的一部分的主观愿望的表现,也是对人们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反映。
当然,这种意愿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建立在具备有一定的民族特征的科学依据基础上的,是民族特征的一种总的反映。
因此,在民族识别中,应当尊重民族意愿,坚持“名从主人”的原则。
三、民族识别的主要历程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识别民族之多、调查范围之广、识别依据之科学,都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这项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始,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正式确认中国有56个民族,前后历时30多年。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中国成立到1954年为第一阶段。
这个时期民族识别的主要工作是进行调查研究,并确定一批民族成分。
经过这一阶段的民族调查识别,除已经公认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瑶、彝、满、黎、高山等民族外,经过识别和归并,又确认了壮、布衣、侗、白、哈萨克、哈尼、傣、傈僳、佤、东乡、纳西、拉祜、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等民族,共计38个少数民族。
1954年到1964年为第二阶段。
在基本掌握各族体的族源、历史、现状与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识别,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中南的一些省份,尤其是云南省。
云南260多个不同族称,经识别归并为22个民族。
经过这一阶段的调查识别,从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前自报的183个不同称谓的民族名称中,新确定了16个少数民族,即土家、畲、达斡尔、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现改为德昂)、京、独龙、赫哲、门巴、毛难(现改为毛南)、珞巴等民族。
另将74个不同民族名称归并到54个少数民族中。
还有几十个在识别中自动撤销原登记的民族名称。
至此,对已填报的族体的识别大体上得以基本解决,有待继续识别的已为数不多。
1964年到80年代末为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民族识别工作的重点是在一些地区对一批人的民族成分进行恢复、更改,对一些自称为少数民族的人们共同体进行辨别、归并。
少数民族
在这一阶段,除1979年确认基诺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外,主要是对贵州和湖南等地的一些自称为少数民族的人们共同体进行识别、归并。
贵州省自1982年起全面开展了民族识别调查,对需要识别的23个自称为少数民族的族体,经民族识别调查,首先认定为汉族的有2个,分别归并于9个少数民族的有13个,其余8个经过多次的反复调查研究,有的归并于白族,有的归并于毛南族,有的则待于进一步识别。
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民族识别和更改民族成分工作已基本完成。
1986年6月,国家民委在全面总结我国民族识别工作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和更改民族成分的情况报告》。
1989年11月,国家民委、公安部发出了《关于暂停更改民族成分工作的通知》。
1990年5月,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又发出了《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分的规定》。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我国已正式确认了56个民族,其中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为1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9%。
至此,就全国来说,大量繁重的民族识别任务已基本完成,更改民族成分的问题也已基本解决。
当然,民族识别工作还有少量的遗留问题。
这些遗留问题虽然涉及的人数不多,但情况比较复杂,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慎重稳妥地做好相关工作。
少数民族生活习俗
编辑
播报
中国历史悠久,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而民族的分布特点则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
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重庆市等省、自治区。
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是伟大祖国多民族的缩影。
据1990年11月20日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56个民族。
其中云南仅少数民族就有25种(每种少数民族均超过5000人),他们是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蒙古族、水族、满族、独龙族。
在这25种少数民族中,有15种少数民族是云南省独有,他们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基诺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
云南各民族总人口378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50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3。
少数民族分布地区
编辑
播报
壮族:广西、云南、广东、贵州、湖南。
蒙古族:内蒙古、辽宁、新疆、青海、黑龙江、吉林、甘肃、河北,河南。
回族:宁夏、甘肃、河南、新疆、青海、云南、河北、山东、安徽、辽宁、北京、内蒙古、天津、陕西。
藏族: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
维吾尔族:新疆、湖南。
满族: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北京、内蒙古、新疆、安徽。
朝鲜族:吉林、辽宁、黑龙江。
苗族:贵州、云南、湖南、重庆、广西、四川、海南、湖北。
彝族:云南、四川、贵州、广西。
布依族:贵州。
侗族:贵州、湖南、广西。
瑶族:湖南、广西、云南、广东、贵州。
白族:云南、贵州、湖南。
土家族: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
[14]
哈萨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及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的天山草原及与新疆毗邻的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
[13]
哈尼族:云南。
傣族:云南。
黎族:海南。
傈僳族:云南、四川。
佤族:云南。
畲族:浙江、福建。
高山族:台湾、福建。
拉祜族:云南。
水族:贵州、广西。
东乡族: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临夏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甘肃兰州市、定西地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新疆
[15]
纳西族:云南、四川。
景颇族:云南。
柯尔克孜族:新疆、黑龙江。
土族: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青海的民和、大通两县和甘肃的天祝藏族自治县也比较集中,其余的则散居在青海的乐都、门源、都兰、乌兰、贵德、共和、西宁和甘肃的卓尼、永登、肃南
[12]
达斡尔族:内蒙古、新疆、黑龙江。
仫佬族:广西。
羌族:四川。
布朗族:云南。
撒拉族:青海、甘肃。
毛南族:广西。
仡佬族:贵州、广西。
锡伯族:辽宁、新疆、吉林、黑龙江。
阿昌族:云南。
塔吉克族:新疆。
普米族: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少数分布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香格里拉县,临沧地区的云县以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盐源县、木里藏族自治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县
[11]
乌兹别克族:新疆。
俄罗斯族:新疆、黑龙江、内蒙古。
鄂温克族:内蒙古和黑龙江。
德昂族:云南。
保安族:甘肃。
裕固族:甘肃。
京族:广西。
塔塔尔族:新疆。
独龙族:云南。
鄂伦春族:内蒙古和黑龙江。
赫哲族:黑龙江。
基诺族:云南。
门巴族:西藏。
珞巴族:西藏。
穿青人(属于未识别民族):贵州。
怒族:云南。
[10]
少数民族文化传统
编辑
播报
语言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坚持贯彻执行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政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法律的保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都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无本民族语言外,其他54个民族均有本民族语言。
198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使用了超过80种语言
[5]
(第一版,语言文字卷)。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已经或快要消亡。
尽管中国在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其语言多样性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对此,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指出: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因此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
保护民族语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组织人员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建立专门的民族语文工作机构和研究机构,培养民族语文专门人才,帮助有语言无文字或有文字但不完备、不通用的民族创制、改进或改革文字,推进少数民族语文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
这些民族文字主要在双语教学、成人扫盲、新闻出版等领域使用。
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必须处理好学习普通话与保护母语的关系。
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的特征之一,蕴含着少数民族长期创造的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少数民族对自己的母语有着深厚的感情。
学习汉语是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走双语之路,是少数民族语言生活的最佳模式。
[6]
少数民族宗教信仰
编辑
播报
中国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中国少数民族群众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众性地信仰某种宗教,如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
中国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制定了具体政策,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数民族公民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
中国少数民族中,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有藏、蒙古、土、裕固、门巴、普米、纳西、珞巴等7个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的,有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和部分佤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保安、撒拉、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等10个民族;信仰基督教的,有彝、苗、拉祜、景颇、傈僳等族的一部分。
俄罗斯和鄂温克族的一小部分人信仰东正教。
在独龙、怒、佤、景颇、高山、鄂伦春等一些少数民族中,还保持着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种信仰。
各民族群众,不论信仰何种宗教,他们正常的宗教活动都受到法律的保护。
在少数民族散居的地区,他们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少数民族民族风情
编辑
播报
1、满族满族主要分布在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回族居第三位。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
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
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
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2、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蒙古族将“9”视为吉数。
3、回族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西辽迁入黄河流域,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
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
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
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4、苗族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较为重要,最为隆重的当属牯藏节(13年一度)。
5、藏族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
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
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
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
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
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傈僳族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7、傣族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
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
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
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8、壮族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
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
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四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
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
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
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粽粑。
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9、土家族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重庆。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
大多数人通汉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尤其崇拜祖先,以祖先为正神,众神之首,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
土家族是少有的过两个大年的民族,即赶在汉族过大年的前一天多过一个大年,俗称“赶年”。
张家界土家族人有这样的俗语:“三十六,跌跟头”;“人满三十六,喜的喜,愁的愁”。
因为土家人认为,36岁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祸事的几率最大,故民间凡事总要回避“36”。
10、高山族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
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的美誉。
高山族的节日很多。
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1、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2、布朗族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
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3、阿昌族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
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
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
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
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
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4、怒族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
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
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县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
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5、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主要从事畜牧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业。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
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
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16、鄂伦春族“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
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
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
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7、赫哲族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
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
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8、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县、林芝市、错那县等地。
“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
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
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
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9、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市及四川凉山州。
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
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
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自古以来,白族人民把“6”看得非常神圣。
其原因主要有:一说白族是6诏(唐初居住在云南大理洱海一带乌蛮6个部落的总称)的后裔。
6诏年年要给大唐帝国上贡,每诏一份,共6份。
大唐也回赠礼品6份,各诏均得一份。
所以,白族民间往来礼品必带“6”字;一说取汉语“有福有禄”(既有福气,又有钱财)一词之义。
20、保安族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
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
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积石山县一带。
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
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
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1、布依族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
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
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2、达斡尔族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市。
“达斡尔”意即“开拓者”。
族源契丹。
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
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
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3、德昂族(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
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4、东乡族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
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
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5、侗族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
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
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
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
26、独龙族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
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
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河谷。
20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
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
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27、俄罗斯族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
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
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
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俄罗斯族人非常忌讳“13”和“星期五”,原因出自宗教。
据《圣经》记载,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曾召13位门徒,传教于犹太各地。
后来,由于犹大(第13者)的出卖,耶稣被罗马帝国驻犹太总督彼拉多逮捕,并于13日(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28、哈尼族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
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
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9、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源远流长。
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
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塞和青海等地。
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
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
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哈萨克族有罚“7”、崇“7”、尚“7”的习俗。
罚“7”。
哈萨克汗国时期的法典规定,侮辱胡大的人,若有7人作证,即可用石头砸死;杀死苏丹等贵族人士,必须罚普通人7倍的命价;遇到不公正的判决,可上诉7个汗。
在哈族民间文学中,有许多关于“40”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常常用“40”来形容某件事情。
30、基诺族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
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
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
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
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
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31、京族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
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
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
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
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32、景颇族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
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
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
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33、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
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34、拉祜族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称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
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
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
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35、黎族黎族聚居在海南岛五指山市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
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
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
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
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
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
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少数民族
36、畲族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
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乌饭节”。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37、珞巴族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
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
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
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
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
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
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
38、朝鲜族19世纪中叶后开始进入中国,1910年已经有23万人,但是大部分没有中国国籍。
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大批朝鲜人被强制迁徙至中国。
1945年有260万人之多。
日本战败后大部分朝鲜人返回朝鲜半岛。
余下没有回去的于1950年获得中国国籍,成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喜穿白衣,又称白衣民族。
主要居住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东北各地。
总人口183万人,擅长种植水稻,特色食物有泡菜、打糕等。
39、毛南族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
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
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茅滩”、“毛难”,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
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
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
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40、仫佬族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
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
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
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
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
“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41、普米族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
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市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
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
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42、羌族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县、汶川县、理县、北川县等地,羌族自称“尔玛”。
羌族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南和西北部。
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
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
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
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43、撒拉族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县。
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
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
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
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
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44、水族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
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作“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
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
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最初的端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进行。
“6”在水族文化中也具有特殊地位。
相传,水族古代文化典籍《水书》有“6家”或“6箱”、“6部”,即《正七卷》、《春寅卷》、《亥子卷》、《丑牛卷》、《甲巳卷》、《墨书》。
《水书》的发明者,相传是“拱掠夺”,即水族古代历史上的6位贤人智者:羊、毫、罕、项、挂、光。
45、塔吉克族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
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县。
塔吉克族的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
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塔吉克人都要举行巴罗提节。
奇地前笛尔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
46、塔塔尔族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
古称鞑靼。
“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
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
塔塔尔族节庆、礼仪食俗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
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
47、仡佬族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
手工打铁业比较发达,因此,史书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称为“打铁仡佬”。
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
仡佬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生活习俗等方面和当地汉族相似,传统节日大体与汉族相同。
如春节、端午节、七月节和中秋节。
糯米粑是仡佬族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48、土族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
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
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
“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
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节日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动,并备有节日食品。
49、佤族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
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
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
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剽牛节”,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50、维吾尔族“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
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
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
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
51、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
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信仰伊斯兰教。
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乌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7]
52、锡伯族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
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53、瑶族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瑶族除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30多个,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盘王节、仁王节、赶鸟节。
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它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庆。
54、裕固族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县,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乡。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
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
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
裕固族的节日习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裕固族的幼儿剃发仪式别具特色,按照传统,裕固人家的小孩长到3岁时才第一次剃发,届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
剪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55、彝族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
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
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
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
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
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
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
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
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当年雨水充足。
56、穿青人(未识别民族)穿青人早期叫“土人”,又叫“里民子”,后期才开始叫“穿青人”,主要分布于在贵州西部地区,其中包括毕节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等在内的六个县市,是穿青人的主要聚居地,总人口约67万人。
从1953年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开始,穿青人是否属于汉族这个问题就一直是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早期被普查的穿青人,要么归类为“未识别民族”,要么被动的成为其他民族,就比如云南镇雄一代的穿青人,他们自称为穿青人,但在身份证上民族栏标注的一直是白族。
关于穿青人的起源,一直是众说纷纭:有说穿青人是明朝汉族征南将士与当地土族的后代;也有说穿青人和历史上的獠人一样,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民族;还有的说法是,穿青人是汉族的分支,是明朝征讨云南时迁移到贵州的汉族军人。
不管起源如何,从解放后,穿青人就一直在争取要求承认其为少数民族。
zhua曲子白渡白颗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
立即前往>>
分享你的世界
查看更多
原汁原味的旅行,青海见!
布达拉宫的雄伟,色达佛学院的神秘冈仁波齐下的虔诚步履,若尔盖草原上的信马由缰甚至,只是邂逅一个路边的玛尼堆偶遇一处湖泊旁鼓舞的经幡藏,仿佛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把那些遥远西部世界的奇妙,勾连在了
周末旅游指南
编辑
清朝的锡伯族为何从东北西迁到新疆,还将满语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伊犁将军明瑞曾上书朝廷,认为“伊犁地属极边,非内地可比,应存军营体制。
”所以锡伯族到达新疆后,同先前到达的满洲、索伦、绿营等军包括他们的家属都是按照八旗军营制进行管理的。
在这种制度下,各营兵丁及家属均有规定好的驻防地点,彼此之间往来极少
历史大学堂
星问答计划创作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从建国到亡国,库尔德人只用了一年
中东有一个巨大的少数民族库尔德人。
这些人生活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等国,却没有自己的国家。
他们曾经趁乱成功过,却不到一年就成为了失败。
地球知识局
美民·服饰|寒潮来袭,穿起漂亮的长袍
鄂温克人的长袍又暖和又漂亮,可抵御气势凶猛的寒潮,实用之外兼具深刻的文化内涵,还被列入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美民
在远方打开8个少数民族的12个盛大节日
不同的节日会调动我们身体里的不同情绪,或新奇,或快乐,或怀旧,或满足,甚至是信仰,庄严,伟大.....丰富的情绪让偶遇成为旅行中最宝贵的记忆。
VIVA旅行家
走进大理,感受千年白族文化!
云南大理是白族人的发源地。
去到大理,了解白族是不可错过的精彩,而喜洲古镇便是了解白族最好的地方,也是大理最重要的古城。
在喜洲古镇,你可以看到很多白族特色,例如喜洲商帮,白族建筑群等。
此外,白族的特色名吃喜洲粑粑也是声明在外,人人赞不绝口。
你想更加深入白族文化吗?评论留言吧
甜瓜self
在新疆,汉族才是少数民族
积极融入民族大团结的群体生活,一个彼此融合、互生互利的大家庭。
他们既是属于本民族的,更是属于整个民族大家庭的。
世界华人周刊
中国少数民族仅3000人,60年前还刀耕火种,现在都买摩托车了!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当然是汉族,而人口最少是哪个民族呢?他们是居住在中国西藏藏东南珞瑜地区的珞巴族,总人口才60万左右,绝大多数分布在印占区,在中国境内仅3000人左右。
好奇社长
优质创作者
箭头涂眼镜蛇毒还不够!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弩都有哪些厉害之处?
弩这种武器在中国,可谓是历史悠久。
历史学家唐兰先生认为,甲骨文里的“弘”字,外观类似于弓加上一个臂状物,代表的含义便是弩。
甚至《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更是说,弩的发明者是楚国的琴氏。
冷兵器研究所
优质创作者
贵州和贵阳是从哪来的?
由于贵州省当地少数民族众多、地形复杂,中央对这里的控制其实并没有特别完善,在选择省会的时候,也自然有和那些古老省份不同的选择标准。
贵阳之所以能够成为贵州的省会,并且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一直保持它的地位,大致上有三个原因,今天的文章为你揭晓。
地球知识局
美民·服饰丨多彩的春天,来看看土族花袖衫吧
在百花齐放的和煦春日里,小美给大家带来了土族的花袖衫~
美民
唐朝时怎样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在古代少数民族更是汉族政权的最大威胁,那么唐朝时又是怎么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的呢。
战争是一个很常见的手段,但是劳民伤财,对于军事经济破坏也很强。
所以唐朝大多选择册封少数民族统治者为王,或者和亲,对此你怎么看待呢。
炸鸡饭enjoy
参考资料
1.
(两会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8-03-12]
2.
中华民族概况
.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2016-12-07[引用日期2017-04-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引用日期2019-08-2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引用日期2019-08-27]
5.
魏根深.中国史研究手册.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第521页
6.
学好普通话是少数民族的强烈愿望
.新华网.2016-09-18[引用日期2017-04-07]
7.
乌孜别克族
.中国青年网.2015-03-03[引用日期2017-04-07]
8.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
.国家统计局[引用日期2021-05-11]
9.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全国人口共14.1178亿人
.央视网[引用日期2021-05-11]
10.
怒族简介--云南省委统战部
.中共云南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引用日期2022-04-13]
11.
普米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引用日期2022-04-15]
12.
土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引用日期2022-04-15]
13.
哈萨克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引用日期2022-04-15]
14.
土家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引用日期2022-04-15]
15.
东乡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引用日期2022-04-15]
16.
中国统计年鉴—2021-分民族、性别的人口数
.国家统计局[引用日期2022-07-11]
展开全部
收起
图集
少数民族的概述图(1张)
V百科往期回顾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次
编辑次数:316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
deathmaskxcc
(2022-07-11)
1
分布特点
2
历史沿革
3
帝制时代
4
新的篇章
5
分布特点
6
普查数据
7
民族关系
8
民族精神
9
民族口诀
10
民族识别
11
民族特征
12
生活习俗
13
分布地区
14
文化传统
15
宗教信仰
16
民族风情
为您推荐广告
搜索发现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
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
本人编辑
我有疑问
内容质疑
在线客服
官方贴吧
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
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
封禁查询与解封
©2022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1号
进入词条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播报
编辑
讨论
收藏
赞
登录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选择朗读音色
00:00
00:00
延伸文章資訊
- 1中国民族 - 中国政府网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下同),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18个民族,他们是: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 ...
- 2少数民族_百度百科
经过这一阶段的调查识别,从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前自报的183个不同称谓的民族名称中,新确定了16个少数民族,即土家、畲、达斡尔、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 ...
- 3中华民族(政治概念)_百度百科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下同),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18个民族,他们是: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 ...
- 4中國民族列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參照史達林的《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劃分56個民族,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 ... 另有一些少數民族可能由於人數過少、有獨有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或因被其他族群所 ...
- 5中國五十六民族 - 發現者旅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