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人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日耳曼傳統人名,常見者有弗里德里希(Friedrich),路德維希(Ludwig)等。

新生兒出生不久後即會由父母取名。

為新生兒同時起多個名字的情況較為普遍。

父母會挑選復名 ... 德語人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德語人名命名習俗語言德語使用情況現存受影響於古羅馬人名、基督教名施影響於捷克人名、拉脫維亞人名結構名字+姓氏說明名字可以有多個,常用其中一個。

示例約翰·沃爾夫岡·霍夫曼JohannWolfgangHoffmann說明約翰和沃爾夫岡是兩個名,霍夫曼是姓。

家庭關係傳承方式子女承父姓婚後改姓傳統上已婚女子從夫姓尊稱男子Herr已婚女子Frau未婚女子Fräulein 德語人名,由名(Vorname)和姓(Nachname,Familienname)組成,通常遵循名前姓後的順序。

如卡爾·馬克思(KarlMarx),卡爾是名,馬克思是姓[1]。

目次 1名 1.1常見名 1.2化名 2姓 2.1常見姓氏 2.2姓氏的性別變體 2.3婚姻改姓 3學位頭銜 4姓名順序 5參見 6參考資料 7外部連結 名[編輯] 德意志人的名字(Vorname)主要有兩大來源,一是源自基督教教名,二是源於日耳曼傳統人名,有男女之分。

常見的教名一般來源於聖經人物或是基督教聖人、聖徒,如男名雅各布(Jakob),約翰或漢斯(Johann/Hans),格奧爾格或約爾格(Georg/Jörg)等;女名安娜(Anna),瑪麗亞(Maria),芭芭拉(Barbara),克里斯蒂娜(Christina)等。

日耳曼傳統人名,常見者有弗里德里希(Friedrich),路德維希(Ludwig)等。

新生兒出生不久後即會由父母取名。

為新生兒同時起多個名字的情況較為普遍。

父母會挑選復名之一供日常使用,作為稱呼名(Rufname)。

稱呼名在正式姓名中的位次並不確定,所以在官方文檔中經常以加下劃線的方式標記[2]。

例如,在女數學家埃米·諾特(EmmyNoether)於1907年遞交給埃朗根大學的簡歷中,其自我介紹部分這樣開頭[3]: Ich,AmalieEmmyNoether,bayerischerStaatsangehörigkeitundisraelitischerKonfession,bingeborenzuErlangenam23.März1882... 「我,阿瑪莉·埃米·諾特,巴伐利亞籍,以色列宗派,1882年3月23日出生於埃朗根……」 其中劃線的「埃米」即表明此為稱呼名,為其復名中的第二個名字。

亦有人使用由連字符相接的復名,如漢斯-于爾根(Hans-Jürgen),安娜-瑪麗(Anna-Marie)等[1]。

在德國,新生兒的取名必須要得到當地民事登記處(Standesamt)的批准。

名字必須可以區分新生兒性別,並且不能妨礙新生兒的身心健康。

以姓氏或是以事物名詞取名都是被禁止的。

例如,「馬蒂」(Matti)曾因性別指代模糊而遭到登記處回絕,但若用另一個性別指代清晰的名字與之組成復名,便可獲得通過,如馬蒂·奧利弗(MattiOliver)或是馬蒂·尤利婭(MattiJulia)[4][5]。

德意志貴族曾在近世盛行為子嗣起冗長復名的習俗,子嗣的復名常包含至少六個單名。

這一風俗又被布爾喬亞模仿,至19世紀末告一段落。

因此現今包含兩到三個單名的復名仍然常見,但更長者則已十分罕見了。

但德意志貴族仍延續這一習慣,比如出生於1952年的薩克森-邁寧根親王康拉德,全名是約翰·弗里德里希·康拉德·卡爾·愛德華·霍斯特·阿諾德·馬蒂亞斯(JohannFriedrichKonradCarlEduardHorstArnoldMatthias);出生於1954年的漢諾瓦親王恩斯特·奧古斯特五世,全名是恩斯特·奧古斯特·阿爾貝特·保羅·奧托·魯普雷希特·奧斯卡·貝特霍爾德·弗里德里希-費迪南德·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ErnstAugustAlbertPaulOttoRupprechtOskarBertholdFriedrich-FerdinandChristian-Ludwig)。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亦有為新生兒取非德語人名的潮流,比如偏好帶有凱爾特色彩的利亞姆(Liam),而非其德語形式威廉(Wilhelm)。

德國父母為子女取帶有異國特點或是怪異名字的傾向,又被稱為凱文主義(英語:Kevinism)。

常見名[編輯] 德意志人的名字會因所處方言地區不同,存在一些變體形式,尤其體現在小名上。

這種特點可以通過各地的常見名字排行窺得一二,特定地區的名字排行常常帶有一些存在地域特色的名字。

比如以北德意志的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州和南德意志的巴登-符騰堡州的常見名字前十位榜單相對比,二者都包含一些風靡全國的名字,包括本(Ben),保羅(Paul),芬恩(Finn),盧卡(Luca),馬克斯(Max),米婭(Mia),埃瑪(Emma),萊婭(Lea),萊奧妮(Leonie),安娜(Anna),萊娜(Lena),漢娜(Hanna);但石-荷州榜單中包含了帶有北德意志低地特色的男名拉塞(Lasse)和女名妮萊(Neele)[6]。

下表以時間順序,給出了自19世紀90年代起每個年代最為流行常見的名字,以及2014年的最近排名[7]。

1890 安娜(Anna),瑪爾塔(Martha/Marta),弗里達(Frieda/Frida),貝爾塔(Berta/Bertha),埃瑪(Emma),瑪麗(Marie),瑪麗亞(Maria),瑪格麗特(Margarethe/Margarete),埃爾娜(Erna),埃爾莎(Elsa) 卡爾(Carl/Karl),威廉(Wilhelm),奧托(Otto),海因里希(Heinrich),弗里德里希(Friedrich),保羅(Paul),漢斯(Hans),古斯塔夫(Gustav),馬克斯(Max),恩斯特(Ernst) 1900 安娜(Anna),瑪爾塔(Martha/Marta),弗里達(Frieda/Frida),埃瑪(Emma),瑪麗(Marie),伊莉莎白(Elisabeth),瑪麗亞(Maria),貝爾塔(Berta/Bertha),格特魯德(Gertrud),瑪格麗特(Margarethe/Margarete) 威廉(Wilhelm),卡爾(Carl/Karl),海因里希(Heinrich),赫爾曼(Hermann),弗里德里希(Friedrich),保羅(Paul),奧托(Otto),恩斯特(Ernst),漢斯(Hans),瓦爾特(Walter/Walther) 1910 格特魯德(Gertrud),埃爾娜(Erna),瑪爾塔(Martha/Marta),赫塔(Hertha/Herta),瑪格麗特(Margarethe/Margarete),安娜(Anna),克特(Käthe),伊莉莎白(Elisabeth),弗里達(Frieda/Frida),希爾德加德(Hildegard) 瓦爾特(Walter/Walther),卡爾(Carl/Karl),漢斯(Hans),威廉(Wilhelm),奧托(Otto),庫爾特(Curt/Kurt),海因里希(Heinrich),赫爾曼(Hermann),保羅(Paul),赫爾穆特(Helmut/Helmuth) 1920 伊爾莎(Ilse),希爾德加德(Hildegard),格特魯德(Gertrud),伊姆加德(Irmgard),格爾達(Gerda),莉澤洛特(Lieselotte),埃爾弗麗德(Elfriede),烏爾蘇拉(Ursula),埃迪特(Edith),埃爾娜(Erna) 漢斯(Hans),卡爾(Carl/Karl),海因茨(Heinz),庫爾特(Curt/Kurt),維爾納(Werner),瓦爾特(Walter/Walther),金特(Günter/Günther),赫貝特(Herbert),赫爾穆特(Helmut/Helmuth),格哈德(Gerhard),羅爾夫(Rolf) 1930 烏爾蘇拉(Ursula),黑爾佳(Helga),吉塞拉(Gisela),英格(Inge),格爾達(Gerda),英格麗德(Ingrid),英格博格(Ingeborg),伊爾莎(Ilse),埃迪特(Edith),希爾德加德(Hildegard) 金特(Günter/Günther),漢斯(Hans),卡爾(Carl/Karl),海因茨(Heinz),維爾納(Werner),格哈德(Gerhard),霍斯特(Horst),赫爾穆特(Helmut/Helmuth),瓦爾特(Walter/Walther),庫爾特(Curt/Kurt),羅爾夫(Rolf) 1940 卡琳(Karin),英格麗德(Ingrid),黑爾佳(Helga),雷娜特(Renate),埃爾克(Elke),烏爾蘇拉(Ursula),埃麗卡(Erika),克麗斯塔(Christa),吉塞拉(Gisela),莫妮卡(Monika) 彼得(Peter),克勞斯(Klaus/Claus),漢斯(Hans),于爾根(Jürgen),迪特爾(Dieter),金特(Günter/Günther),霍斯特(Horst),曼弗雷德(Manfred),烏韋(Uwe),沃爾夫岡(Wolfgang) 1950 布麗吉特(Brigitte),雷娜特(Renate),卡琳(Karin),安格莉卡(Angelika),莫妮卡(Monika),烏爾蘇拉(Ursula),英格麗德(Ingrid),馬麗昂(Marion),芭芭拉(Barbara),吉塞拉(Gisela) 彼得(Peter),漢斯(Hans),沃爾夫岡(Wolfgang),克勞斯(Klaus/Claus),曼弗雷德(Manfred),于爾根(Jürgen),米夏埃爾(Michael),貝恩德(Bernd),維爾納(Werner),金特(Günter/Günther) 1960 扎比內(Sabine),蘇珊(Susanne),彼得拉(Petra),比吉特(Birgit),加布里埃萊(Gabriele),安德烈婭(Andrea),馬丁娜(Martina),烏特(Ute),海克(Heike),安格莉卡(Angelika) 托馬斯(Thomas),米夏埃爾(Michael),安德烈亞斯(Andreas),彼得(Peter),弗蘭克(Frank),烏韋(Uwe),克勞斯(Klaus/Claus),斯特凡(Stefan/Stephan),于爾根(Jürgen),約爾格(Jörg) 1970 妮科萊(Nicole),安婭(Anja),克勞迪婭(Claudia),斯特凡妮(Stefanie/Stephanie),安德烈婭(Andrea),塔尼婭(Tanja),卡特琳(Katrin/Catrin/Kathrin),蘇珊(Susanne),彼得拉(Petra),扎比內(Sabine) 斯特凡(Stefan/Stephan),米夏埃爾(Michael),安德烈亞斯(Andreas),托馬斯(Thomas),弗蘭克(Frank),馬庫斯(Markus/Marcus),克里斯蒂安(Christian),奧利弗(Oliver),馬蒂亞斯(Matthias),托爾斯滕(Torsten) 1980 尤利婭(Julia),卡特琳(Katrin/Catrin/Kathrin),斯特凡妮(Stefanie/Stephanie),梅拉妮(Melanie),桑德拉(Sandra),安婭(Anja),妮科萊(Nicole),納迪娜(Nadine),克里斯蒂娜(Christina),薩布麗娜(Sabrina) 克里斯蒂安(Christian),米夏埃爾(Michael),塞巴斯蒂安(Sebastian),斯特凡(Stefan/Stephan),揚(Jan),丹尼爾(Daniel),馬丁(Martin),丹尼斯(Dennis),亞歷山大(Alexander),托馬斯(Thomas) 1990 尤利婭(Julia),莎拉(Sarah/Sara),燕妮弗(Jennifer),卡塔麗娜(Katharina),麗莎(Lisa),克里斯蒂娜(Christina),耶西卡(Jessika/Jessica),安娜(Anna),蘿拉(Laura),梅拉妮(Melanie) 揚(Jan),托比亞斯(Tobias),克里斯蒂安(Christian),亞歷山大(Alexander),丹尼爾(Daniel),派屈克(Patrick),丹尼斯(Dennis),塞巴斯蒂安(Sebastian),馬塞爾(Marcel),菲利普(Philipp) 2000 安娜(Anna),萊婭(Lea/Leah),莎拉(Sarah/Sara),漢娜(Hannah/Hanna),米歇萊(Michelle),蘿拉(Laura),麗莎(Lisa),拉拉(Lara),萊娜(Lena),尤利婭(Julia) 盧卡斯(Lukas/Lucas),揚(Jan),蒂姆(Tim),芬恩(Finn/Fynn),萊昂(Leon),尼克拉斯(Niklas/Niclas),湯姆(Tom),約納斯(Jonas),揚尼克(Jannik/Yannik/Yannick/Yannic),盧卡(Luca/Luka) 2010 米婭(Mia),漢娜(Hannah/Hanna),萊娜(Lena),萊婭(Lea/Leah),埃瑪(Emma),安娜(Anna),萊昂妮(Leonie/Leoni),莉莉(Lilli/Lilly/Lili),埃米莉(Emily/Emilie),莉娜(Lina) 萊昂(Leon),盧卡斯(Lukas/Lucas),本(Ben),芬恩(Finn/Fynn),約納斯(Jonas),保羅(Paul),路易斯(Luis/Louis),馬克西米利安(Maximilian),盧卡(Luca/Luka),菲利克斯(Felix) 2014 埃瑪(Emma),米婭(Mia),漢娜(Hannah/Hanna),索菲婭(Sofia/Sophia),埃米莉婭(Emilia),安娜(Anna),萊娜(Lena),萊婭(Lea/Leah),埃米莉(Emily/Emilie),瑪麗(Marie) 本(Ben),路易斯(Luis/Louis),保羅(Paul),盧卡斯(Lukas/Lucas),約納斯(Jonas),萊昂(Leon),芬恩(Finn/Fynn),諾亞(Noah),埃利亞斯(Elias),盧卡(Luca/Luka) 化名[編輯] 藝術家或宗教團體成員會取化名(Künstlername,意為藝名)。

若某人以其化名在公眾擁有較高知名度,這一化名可作為正式姓名一部分加入護照,並可替代原名使用。

皈依特定宗教後所新取的名字亦可以此途徑成為正式姓名的一部分[8]。

姓[編輯] 姓氏巴赫胡貝(Bachhuber,小溪畔一處農莊的農夫)於德國的地理分布(2005年),可見其明顯源自巴伐利亞姓氏霍夫曼(Hoffmann,農場主)於德國的地理分布(2005年),遍布德國全境 德意志人的姓氏(Nachname,Familienname)相比名字形成較晚,最早出現在12世紀至13世紀,最終形成於14世紀至15世紀[1][9]。

大部分德語姓氏最早是暱稱,源自職業名或是地名,有少部分來源於一些體貌特徵。

這些早期姓氏於中世紀晚期引入德意志,自近世起逐漸發展為世襲的現代姓氏,這和當時中央人口記錄系統的完善有關。

德語姓氏可細分為五類:源於名字,源於職業,源於事物名詞,源於體貌特徵,源於地名(包括一些建築名)。

許多姓氏亦帶有地方的方言特色。

源於名字的姓氏常和類似於以父名為姓的習俗有關。

如名字阿倫德(Ahrend)變為姓氏阿倫茨(Ahrends),結尾綴以「-s」的所有格後綴,意為「阿倫德之子」。

例:阿倫茨(Ahrends/Ahrens),本茨(Benz),弗里茨(Fritz)等。

由於一些德意志城市的早期記載使用拉丁文,因此一些拉丁所有格單數後綴-i也以此途徑出現于姓氏演變,如雅各比(Jakobi)和阿爾貝蒂(Arberti),或寫作「-y」,如孟德爾頌·巴托爾迪的姓氏巴托爾迪(Bartholdy)。

源於職業名的姓氏是德意志姓氏最常見的類別[10]。

如施密特(Schmidt,鐵匠),米勒(Müller,磨坊工人),邁爾(Meier,農場管家),霍夫曼(Hoffmann,農場主),舒爾茨(Schulze,警官),菲舍爾(Fischer,漁夫),施耐德(Schneider,裁縫),加施勒(Gaschler,吹玻璃工人),毛雷爾(Maurer,石匠),鮑爾(Bauer,農夫),華格納(Wagner,車夫),齊默爾曼(Zimmermann,木匠),特普費爾(Töpfer/Toepfer,陶工),克林格曼(Klingemann,武器匠)。

一些和王室貴族頭銜相關的姓氏也很常見,如凱澤(Kaiser,皇帝),柯尼希(König,國王),格拉夫(Graf,伯爵),使用者並非貴族,而僅可能是與王室貴族相關的次要工作人員。

源於事物名詞的姓氏,如阿德勒(Adler,鷹),沃爾夫(Wolf,狼),福格爾(Vogel,鳥),福克斯(Fuchs,狐狸),布盧默(Blume,花),佐默(Sommer,夏天),貝格(Berg,山)等[10]。

源於體貌特徵的姓氏,如克勞澤(Krause,卷頭髮),施瓦茨科普夫(Schwarzkopf,黑頭髮),克萊因(Klein,小個子),格羅斯(Groß,大個子)等。

源於地名的姓氏,該地名一般是使用者所在的城鎮或村落名,或是住宅名。

這些姓氏常常以後綴「-er」結尾,如基辛格(Kissinger,基辛根),拜爾(Bayer,巴伐利亞),施瓦岑內格(Schwarzenegger,英語譯法為施瓦辛格,源於城鎮名Schwarzenegg[11])。

姓氏伯姆(Böhm)指這一家族來自波希米亞。

姓氏巴赫曼(Bachmann)的祖先可能居住在小溪邊,因為Bach原意為小溪[10]。

在街道名稱和號碼體系尚未完善的時代,甚至這一體系完善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許多重要建築物如客棧、工廠和農莊等,都有特定的房名(Hofnamen),如羅特席爾德(Rothschild,英文譯作羅斯柴爾德,「紅盾記」),拉赫斯(Lachs,「鮭魚記」),恩格斯(Engels,「天使記」)等。

這樣的房名亦可以和職業名組合形成姓氏,如羅森鮑爾(Rosenbauer,「玫瑰記農夫」,指工作在玫瑰記農莊的農夫),金德爾米勒(Kindlmüller,「孩童記磨坊工」,工作於一家名為某某孩童的磨坊)。

介詞「馮」(von,表示所屬關係,等同於英語of)是貴族姓名的專屬元素,如某人是費特海姆村(Veltheim)的男爵,那麼其名字後便會加綴馮·費特海姆(vonVeltheim)。

這種後綴後來被德國法律視同姓氏。

獲封貴族者亦會在其姓氏前加入「馮」,如約翰·沃爾夫岡·歌德(JohannWolfgangGoethe)獲封貴族後,其姓氏便改為馮·歌德(vonGoethe)。

1919年,德國和奧地利的君主政權終結,不再有新的貴族獲封。

有時「馮」也會加在地名之前成為姓氏,和貴族身份無關。

有非貴族者擁有帶有「馮」字姓氏的,亦常常是貴族後裔女子下嫁平民男子後,二人決定以妻子姓氏作為婚姓。

在奧地利,國民所有的貴族頭銜、尊稱、勛銜等皆於1919年4月3日廢止,包括貴族姓名中的介詞「馮」,姓名中使用這類詞彙屬於違法行為,可導致罰款。

如奧匈帝國的末代皇儲奧托·馮·哈布斯堡,在奧地利稱為奧托·哈布斯堡。

在瑞士,由於當地數百年來本就少有此類貴族姓名,「馮」字等貴族元素從未被法律允許,僅可用於私人場合。

德語姓氏皆來源於當地,因此會帶有地方特色。

如在南德意志、奧地利和瑞士,暱稱後綴-l,-el,-erl,-le,-li常出現于姓氏,如克萊布爾(Kleibl),朔伊布勒(Schäuble),內格利(Nägeli)等。

又如,同一職業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名稱,在漢堡,源於制桶工人的姓氏為伯特歇爾(Böttcher),而在巴伐利亞則會是舍夫勒(Schäffler)。

德語姓氏亦包含一些源自斯拉夫語族的外來姓氏,它們常帶有斯拉夫風格的屬格後綴,在德語中寫作-itz或-itsch。

外來姓氏輸入德意志後,可能會發生德語化的拼寫演變,如荷蘭姓氏斯洛塔赫(Sloothaag)變為德語的斯洛塔克(Sloothaak);定居於普魯士的法國雨格諾派家族,其法語姓氏如馬卡爾(Marquard),演變為德語馬克瓦特(Markwart);波羅的海地區的姓名後綴-kis,在德語中常演變為後綴-ke。

常見姓氏[編輯] 網站name-statistics.org統計的德國的姓氏使用人數排行[12]: 米勒(Müller,Möller) 施密特(Schmidt,Schmitt,Schmied)/施米茨(Schmitz) 施奈德(Schneider) 菲舍爾(Fischer) 邁爾(Meyer,Meier,Meir,Meyr,Mayer,Maier,Mair,Mayr) 華格納(Wagner) 舒爾茨(Schulz,Schulze,Schultze)/舒爾特(Schulte)/舒爾特海斯(Schultheiß) 貝克爾(Becker,Bäcker) 霍夫曼(Hoffmann,Hofmann) 可見上述姓氏皆來源於職業名,且為17世紀現代世襲姓氏形成時常見的職業。

它們都是在德意志各地獨立產生的,各地間並無家族關聯。

姓氏的性別變體[編輯] 德意志傳統上,女子的姓氏應同同族男子有所區別。

此習俗在斯拉夫國家仍然流行。

高地地區流行的女性姓氏後綴是「-in」,如南德意志男子彼得·胡貝爾(PeterHuber),對應女子安娜·胡貝琳(AnnaHuberin)。

低地地區常見的女性後綴是-sch(e),如deSmidtsche,指一位來自Schmidt家族的女子[13]。

薩克森地區另存在後綴「-s」,如男子貝克(Bäcker)的妻子或女兒的姓氏變為貝克斯(Bäckers)。

隨著德意志各邦標準化姓名登記系統的完善,此習俗在18世紀至19世紀也在各邦相繼廢止。

婚姻改姓[編輯] 傳統上,女子有從夫姓習俗,僅偶爾通過連字符保留娘家姓,稱為雙姓(Doppelname)。

例如,20世紀德國女詩人埃爾澤·拉斯克-許勒爾,姓氏拉斯克-許勒爾(Lasker-Schüler)由夫姓拉斯克(Lasker)和娘家姓許勒爾(Schüler)組成。

因現代男女平權潮流,德國法律現允許夫妻結婚後自行選擇共同姓氏,雙方可以通過連字符保留自身原有姓氏,亦允許女方不改姓。

根據現代德國法律,若男子施密特(HerrSchmidt)與女子邁爾(FrauMeyer)結婚,除女方遵循原有從夫姓習俗外,亦可如此做[14]: 二人可不改姓,保留原姓名。

20世紀90年代法律更改後,二人可改為以下第二項的對應姓氏,但不可改回。

二人可選一方姓氏作為共同婚姓(Ehename),如上述夫妻可在施密特和邁爾兩個姓氏中選擇一個作為二人的共同姓氏。

其中一人可將二人姓氏連寫,以連字符連接,成為雙姓(Doppelname)。

如女方選擇改姓為邁爾-施密特或施密特-邁爾;二人的子女姓氏仍然是男方的施密特。

二人同時改為雙姓並不被允許。

學位頭銜[編輯] 如博士(Doktor,Dr.)、教授(Professor,Prof.)等學術或學位頭銜並非德國人姓名的一部分,但可錄入身份證或護照,應用於文檔、文書或演說中。

姓名順序[編輯] 德語姓名的順序通常是名前姓後的,但在一些操濃重方言的地區,如巴伐利亞、薩克森、普法爾茨和薩爾蘭等地,也遵循姓前名後的順序,但要在前加上定冠詞der/die。

如克勞斯·米爾巴赫(KlausMühlbach)在上述地區稱為derMühlbachKlaus。

即使是在行政層面上,上述地區亦遵循這一順序,但會在姓名之間加入逗號作間隔,如上述男子的姓名將會以Mühlbach,Klaus的形式出現在正式文檔中,加上一些學術或軍事頭銜,可變為Mühlbach,Klaus,Dr./OLt/Bäcker(教授/中尉)。

如此在姓名前加入定冠詞的行為在上述地區之外並不常見,在標準德語中視為語法錯誤。

但這種用法常見於德語口語,尤其是在與兒童交談時,被認為帶有親切含義,而非法語類似用法中的粗魯含義。

如IchbinderNils(我是尼爾斯;'IamtheNils'),IchgabderEvaeineSüßigkeit(我給了埃娃一塊糖果;'IgaveasweettotheEva')。

這種用法並非必需,常用于澄清或強調。

在奧地利,姓名前的定冠詞總在非正式的口頭語言中使用,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在非常正式或書面語言中使用。

在一些方言中,如西普法爾茨、薩爾蘭和萊茵蘭的部分地區,在女子姓名前的定冠詞是中性的,而非陰性。

參見[編輯] 英格蘭人名 凱文主義(英語:Kevinism) 參考資料[編輯] ^1.01.11.2王志佑.外国人的姓名(三)德国人的姓名.四川圖書館學報.1979,(02):111–112.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幫助) ^Rechtstipps–derprivateRechtsberater ^ErlangenUniversityarchive,PromotionsaktEmmyNoether(1907/08,NR.2988);reproducedin:EmmyNoether,GesammelteAbhandlungen–CollectedPapers,ed.N.Jacobson1983;onlinefacsimileatphysikerinnen.de/noetherlebenslauf.html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9-29.. ^Israel,DavidK.Ohno,youcan'tnameyourbabyTHAT!.CNN.2010-07-03[2012-08-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6).  ^GermanFirstNamesandOfficialApproval.About.com.[2012-08-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Babynamen2012inBaden-Württember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Babynamen2012inSchleswig-Holstein]atbeliebte-vornamen.de ^firstnamesgermany.co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beliebte-vornamen.d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seealso StatistikAustria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12-29; SwissFederalStatisticalOffice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8-04.;GermanWiktionary(masculine),GermanWiktionary(feminine). ^RechtsinformationenzuKünstlernamen ^蘿拉.德国姓氏趣谈.海外文摘.2008,(10).  ^10.010.110.2田春雨.漫谈德国人的姓名文化.中國校外教育.2010,(18):52.  ^Schwarzenegg-GoogleMaps.Maps.google.com.[2013-04-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7).  ^DiehäufigstenNachnameninDeutschland.[2020-01-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Cf.HeinTimm,WörterbuchHochdeutsch-Plattdeutsch,Hamburg:ErnstKabel,1980,p. 54.ISBN 3-921909-35-X. ^DasNamensrecht–Doppelname,Geburtsname,Familiennam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Familienrecht-ratgeber.de.Retrievedon2011-11-01. RosaKohlheim,VolkerKohlheim :Familiennamen:HerkunftundBedeutungvon20000Nachnamen(FamilyNames:OriginandMeaningof20,000LastNames),2000,Duden,ISBN 3-411-70851-4 外部連結[編輯] Germannam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PItodeterminethelikelygenderofaGermannam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forgenderstudies Onomastik:NamesandNamemeaning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hesitehasinformationontheetymologyofGermanfamilynamesaswellasacommunitysection,wherequestionsaboutnamesoriginsarediscussed 閱論編人名與人名學 人格同一性 人名構成 姓氏 姓氏詞綴(英語:Listoffamilynameaffixes) 貴族姓氏助詞 名 中間名 按特性分 暱稱 乳名 雙姓 父名 母名(英語:Matronymic) 轉喻名 單名 親子聯名 親從子名 地名 中性名(英語:Unisexname) 名祖名 表字 按生活狀況分 標示名(英語:Aptronym) 代號 女子婚前名與婚後名 死者名(英語:Necronym) 諡號 廟號 佚名代稱 尊號 奴隸名(英語:Slavename) 依文化分亞洲東亞 漢族 台灣 香港 滿族 藏族 維吾爾族 朝鮮族 蒙古族 大和族 琉球族 越南 臺灣原住民族 東南亞 菲律賓 柬埔寨 緬甸 寮國 馬來西亞 泰國 華裔 印尼 華族 峇里(英語:Balinesename) 爪哇(英語:Javanesename) 南亞 印度 孟加拉 信德(英語:Sindhinames) 聖多馬基督徒(英語:SaintThomasChristiannames) 巴基斯坦 孟加拉 普什圖人(英語:Pashtunnames) 斯里蘭卡 泰米爾 古泰米爾(英語:NamingconventionsofancientTamilcountry) 西亞 阿拉伯 波斯 喬治亞(英語:Georgianname) 土耳其 希伯來(英語:Hebrewname) 中亞 哈薩克(俄語:Казахскоеимя) 烏茲別克(俄語:Узбекскиеимена) 北亞 韃靼(英語:Tatarname) 雅庫特(英語:Sakhaname) 布里亞特 歐洲西歐 荷蘭(英語:Dutchname) 英格蘭 高地蘇格蘭 威爾斯(英語:Welshname) 愛爾蘭(英語:Irishname) 法國 北歐 芬蘭 冰島 瑞典(英語:Swedishname) 中歐 德意志 捷克(英語:Czechname) 斯洛伐克(英語:Slovakname) 匈牙利 波蘭(英語:Polishname) 東歐 白俄羅斯(英語:Belarusianname) 拉脫維亞 立陶宛 俄羅斯(英語:EasternSlavicnamingcustoms) 烏克蘭(英語:Ukrainianname) 南歐 保加利亞(英語:Bulgarianname) 克羅埃西亞(英語:Croatianname) 西班牙 希臘(英語:Greekname) 希臘裔賽普勒斯人(英語:GreekCypriotname) 義大利 馬其頓(英語:MacedonianOnomastics) 葡萄牙 古羅馬 羅馬尼亞 塞爾維亞(英語:Serbianname) 非洲 阿坎族(英語:Akannames) 迦納(英語:Ghanaianname) 衣索比亞(英語:NamingconventionsinEthiopiaandEritrea) 伊博族(英語:Igboname) 索馬利亞人(英語:Somaliname) 約魯巴人(英語:Yorubaname) 辛巴威(英語:Zimbabweannames) 美洲 美國 加拿大(英語:Canadianname) 西班牙語美洲(英語:HispanicAmericannamingcustoms) 巴西 大洋洲 斐濟(英語:Fijianname) 夏威夷(英語:Hawaiianname) 化名(列表(英語:Listofpseudonyms)) 號 武號(英語:Bugō) 齋號 綽號 列表(英語:Listsofnicknames) 略名(英語:Hypocorism) 筆名 異名 四股名(英語:Shikona) 藝名 列表(英語:Listofstagenames) 台上名(英語:Ringname) 用戶名 網名 宗教名(英語:Religiousname) 基督教名 聖經名(英語:Listofbiblicalnames) 教宗名(英語:Papalname) 聖人名(英語:Saint'sname) 佛教法名和法號 道號 含神名(英語:Theophoricname) 尊稱(列表(英語:Listoftitles)) 外交官銜 司法人士尊稱(英語:JudicialtitlesinEnglandandWales) 宗教尊稱(英語:Listofreligioustitlesandstyles) 人名前綴(英語:Pre-nominalletters) 人名後綴(英語:Suffix(name)) 勳銜 學位 榮譽退休 名譽稱號(英語:Titleofhonor) 職位尊稱(英語:Titleofauthority) 貴族頭銜 封號 徽號 尊號 軍階 專業職稱與認證 相關條目 首字母縮略字 匿名 擬人論 無線電台呼號 高爾頓–沃森過程(英語:Galton–Watsonprocess) 正式名(英語:Legalname) 改名與改姓 標識符 簽名 花押 花押字 赫勒爾特瓦 蘇丹花押 避諱 聖名縮寫 姓名決定論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德语人名&oldid=70292007」 分類:​德語人名德國文化奧地利文化瑞士文化隱藏分類:​含有訪問日期但無網址的引用的頁面Webarchive模板wayback連結Webarchive模板archiveis連結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EnglishРусскийไทยУкраїнська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