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詞重疊研究概述 - 民初思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般認為,重疊后的動詞只是該動詞的不同語法形式,是同一動詞的變體,它給原動詞增加了一些附加的語法意義,而詞匯意義沒有任何改變,因此可把AA、A一A、 ... 氣韻 人物 思潮 作品 動詞重疊研究概述 歷史思潮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一)   [中圖分類號]H14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7365(2001)01—0035—05  動詞重疊是漢語中常見的一種語言現象,語言學界曾做過許多論述分析。

50年代起一些學者在介紹這一現象的同時開始涉及到重疊后所表現出來的語法意義。

60年代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70年代末以來又相繼發表了一系列專門探討動詞重疊的文章,專家們就動詞重疊的范圍、意義、條件、語用功能等問題進行了充分深入的探討。

總的來說,動詞重疊研究無論從廣度或深度來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對其中一些問題的認識尚未取得一致。

  一、動詞重疊的范圍  動詞重疊的范圍究竟包括哪些,目前主要有三種意見:  1.僅限于AA式(看看),包括ABAB式(研究研究)。

李人鑒(1964)認為只有AA式才是重疊,中間加“一”、“了”的都不是,A著A著(說著說著)和A啊A啊(說啊說啊)只是動詞連用而不是重疊。

不少語法教科書都持這一觀點。

  2.包括AA、A一A、A了A、A了一A四式。

范方蓮(1964)認為這四式是動詞重疊,所謂動詞重疊實際上只是動、量組合的一種形式。

劉月華(1984)、房玉清(1992)等也把這四式看成是動詞重疊。

  3.除了AA、A一A、A了A、A了一A外,還包括A著A著和AABB(說說笑笑)共六式。

張靜(1979)認為這六種形式都是動詞重疊。

常敬宇(1996)、李宇明(1996)等也持相同看法。

  動詞重疊范圍方面出現這些分歧的原因,主要是對重疊的語法性質認識不統一以及所依據的標準不一致(胡裕樹、范曉,1996)。

一般認為,重疊后的動詞只是該動詞的不同語法形式,是同一動詞的變體,它給原動詞增加了一些附加的語法意義,而詞匯意義沒有任何改變,因此可把AA、A一A、A了A、A了一A式都看作是動詞重疊。

有人則持相反意見,認為動詞重疊實際上是詞和詞的組合。

毛修敬(1985)稱動詞重疊后的形式實屬動補結構,補語由后一個動詞充當,表示情態,為情態補語。

對重疊后語法性質認識的不統一,肯定會引起有關動詞重疊范圍的不同爭議。

  由于依據的標準不一致,對動詞重疊范圍的看法也不可能一樣。

何融(1962)曾提出鑒定動詞重疊兼顧意義的三條標準:(1)重疊后詞性且句子成分都不變,仍共同作謂語;(2)重疊后中間除詞尾“了”外沒有別的成分隔開;(3)重疊后動詞有新增的意義。

而張靜(1979)等提出的六式動詞重疊似乎從形式上考慮得多些,而較少兼顧到意義。

  最近史有為(1997)又把以前人們用過的大量材料重新檢查了一遍,通過形式平行和語義平行兩方面歸納出嚴格的動詞重疊只有AA式一種。

他認為在現代漢語中,動詞AA式已經開始朝向自主發展,其中雙音節動詞已明顯地脫離了以A一A和A了一A式為主導的平行關系網,獨立發展出了AA式,顯示了它的獨立身份。

而單音節動詞AA式在意義上也不完全平行于其它三式(A一A、A了A、A了一A),AA式可以和較長的時間、較鄭重的態度、較經常反復的行為匹配,而其它三式在意義上仍然維持“不定少量”的程度,如“這道題我得花幾天時間想想。

”其中“想想”就不能改成“想一想”。

因此只有AA式作為動詞重疊。

對動詞重疊范圍出現這些不同的看法,實際上反映出人們對動詞重疊性質的不同認識。

  二、動詞重疊的意義  動詞重疊后所表現出來的語義范疇,綜合各家的觀點,大致歸納為六個方面:  1.表示動作反復多次。

王還(1963)認為有一類動詞重疊表示多次行動(“觀察觀察這一幫東西”)。

祝敏徹(1996)認為近代漢語動詞重疊AA式一般表示行為反復,如《西游記》“等我且飛進去尋尋,看師父在那里。

”“尋”師父絕非一尋了事,“尋尋”重疊只是強調尋找行為的反復,突出“尋”這一行為。

  2.表示動作輕微量少。

王力《中國語法理論》稱動詞重疊為“短時貌”;丁樹聲等《現代漢語語法講話》認為是表示“稍微……一下”;朱德熙(1982)認為動詞重疊表示時量短(教教我)、動量小(伸伸舌頭)。

  3.表示嘗試意義。

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稱動詞重疊為“動詞的嘗試態”;呂叔湘主編的《現代漢語八百詞》把動詞重疊作為動詞的“短時態(嘗試態)”看待。

李宇明(1996)認為重疊式嵌“了”在一定語境中表示剛進行過的嘗試(張了張嘴,果真張不開)。

  4.表示委婉語氣。

朱德熙(1982)指出動詞重疊“用在祈使句里,可以使口氣顯得緩和些”。

常敬宇(1996)認為動詞重疊后由于音節的延宕輕緩,因此有一種表示愿望、要求和商量的意味(千萬來看看,提提意見)。

  5.表示輕松、隨便的意味。

劉月華(1984)認為動詞重疊后可以表示一種經常性的、反復進行的動作行為,含有輕松隨便的意味。

趙新(1993)認為陳述句中不用重疊式只是客觀敘述,用重疊式則使語氣輕松悠閑,或顯得輕視、不以為然(我去洗菜——我去洗洗菜)。

  6.具有描寫作用。

劉月華(1984)把動詞重疊分為已然、未然兩類用法,認為已然多見于敘述性語句,描寫作用大于敘事作用,以動作描寫人物的表情、心理、態度等(“搖搖頭”表示否定或惋惜;“點點頭”表示肯定、稱贊)。

常敬宇(1996)認為動詞重疊有時表示一個極快或頻率高的動作(擠擠眼、擺擺手),多半用身體某一部位的動態動作來表示人的心理、表情等,實際上也是突出描寫作用。

  毛修敬(1985)則對上述動詞重疊后所表示的“反復”、“量少”、“嘗試”、“委婉”等說法持懷疑態度,他認為“動詞重疊是一種情態,這個情態表現為一個動程,這個動程體現著量,這就是動詞重疊的語法意義。

”強調重疊式是一種情態性行為,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動詞重疊本身也具有鮮明的描述性。

至于所指“量”的含義,有待于進一步論證。

  三、動詞重疊的條件  動詞用不用重疊式,往往跟語體、動詞自身性質等密切相關。

目前大家看法比較一致的可概括為以下幾條:  1.動詞重疊多用于口語及文藝語體,不用于公文語體、政論語體及科技語體等。

如上級跟下級交談時說:“請你們把這件事調查調查,盡快處理。

”而公文上寫道:“請你們調查此事,迅速處理。

”一定不用重疊式。

  2.單音節動詞能重疊的多,雙音節動詞能重疊的少。

據王希杰、華玉明(1991)統計,“孟琮、鄭懷德等合著的《動詞用法詞典》中共收2117個動詞,有重疊用法的612個,約占總數的35%,其中單音節動詞378個,約占可重疊動詞的60%,雙音節動詞234個,約占可重疊動詞的40%。

單音節動詞的可重疊性明顯強于雙音節動詞”。

這是根據詞項統計,如果按實際出現頻率統計,單音節動詞重疊所占比例一定還要大。

  3.能重疊的主要是動作動詞,非動作動詞如判斷動詞(是、為)、存現動詞(在、具有)、心理動詞(愛、希望)、能愿動詞(要、愿意)、趨向動詞(上、上來)、有結果意義的動詞(看見、遇到)等一般不能重疊。

  4.對動作動詞來說,表示持續性動作的動詞一般可以重疊,而且一定是動作發出者有意識進行的。

劉月華(1984)認為非持續性動作的動詞和“殺、摔、撲、取消”等往往不能重疊。

動作行為一定是主體可以自動控制的,“他回了回頭”,“回頭”動作者主觀上可以控制,而“吐(嘔吐義)、打(嗝)、作(夢)、傷心、吃驚”等動作者主觀上無法控制,一般就不能重疊。

  5.對雙音節動詞來說,兩個構成成分都是謂詞性的往往能重疊,第一個構詞成分是體詞性的往往不能重疊。

王希杰、華玉明(1991)從分析雙音節動詞的構成成分入手,發現“動+動(收留、回顧)、動+形(接近、提高)、形+動(廣播、普及)、形+形(滿足、尊重)”式雙音節動詞往往可以重疊,而“名+名(犧牲、意味)、名+動(兵變、意料)、名+形(眼紅、嘴硬)”式雙音節動詞往往不可重疊。

  動詞是否重疊,還與動詞所處的語言環境、不同的語用表達功能等有密切的關系。

具體表示在:  1.動詞之后有各類補語的不能重疊。

毛修敬(1985)認為帶有程度(玩個痛快)、可能(干得完)、結果(吃飽)、趨向(走出)、數量(跑一趟)等補語的動詞不能重疊。

  2.語法結構有時也是決定動詞能否重疊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把”字句中的“光桿動詞”一定要重疊(你把地板再拖拖吧),由“再”、“就”等連接相繼發生兩個動作行為的前一個動詞也一定要重疊(商量商量再決定、洗洗手就來),除非改用其它表達手段,說明動詞重疊本身也有成句作用。

  3.在表示未然動作時,可重疊動詞的范圍更大。

劉月華(1984)認為如果含有嘗試意義,那么連某些表示非持續性或非反復進行的動作動詞也可重疊(殺雞并不難,不信你殺殺試試。

);某些表現心理狀態的動詞、趨向動詞也可重疊(你愛愛她試試,有你的苦頭吃。

你進進,不把你轟出去。

),而且在致使句中可以重疊的都是典型的非動作動詞。

  4.從色彩上看,貶義雙音節動詞大都不可重疊,褒義及中性動詞大都可重疊。

王希杰、華玉明(1991)認為貶義的非意愿的動作行為,人們總不希望它反復、經常、持續,拒絕對它們進行狀態的描寫,所以動詞很難重疊;褒義、中性動詞大多可重疊。

如“微笑”、“計算”可以重疊,“奸笑”、“暗算”則不能重疊。

  由此可知,只從游離于句子之外的詞的角度討論動詞重疊的條件是遠遠不夠的,還應結合句子結構、語言環境、語用表達功能等做進一步的探索。

  四、動詞重疊研究展望  經過幾十年的討論,語言學界對動詞重疊的范圍、意義、條件等問題的認識取得了相當的共識,但仍存在一定的分歧。

動詞重疊起來究竟表示什么意義?許多使用動詞重疊的句子為什么不能把重疊式換成原式,原式的句子也不可以隨便換用重疊式?如何比較完滿地解釋這些現象,恐怕還要做進一步探討。

當前應結合并利用方言、近代漢語、語用學等方面的現有成果來推動、促進動詞重疊研究的深入。

  1.吸收方言有關動詞重疊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漢語內部,普通話的動詞重疊形式為多數方言所共有,特別是相當多的南方方言的重疊現象無論形式還是意義都比普通話復雜得多,利用方言中現有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就顯得很有必要。

如普通話動詞重疊一般表示“次少時短”的語法意義,但是上海話中,當動詞的對象是不定指的事物時,動詞重疊表示動作行為的長時、持續進行或經常性反復進行(看報只不過是隨便翻翻);當動詞的對象是定指的事物時,表示動作在短暫時間中進行或完成(老師摸摸我的頭)。

錢乃榮(1997)認為“上海話里,短時進行和長時進行的語義就是以對象的定指與否為區分依據的”。

其實普通話里動詞重疊情況也類似。

王還(1963)認為一類動詞重疊“表示一個動作需要反復多次”或“表示常發生的動作”,并舉出7句用例,動詞的對象都是不定指的(布鞋穿穿就會大),這種表示“長時反復”的AA式,通常不可用A一A式替換。

  2.加強近代漢語動詞重疊方面的研究。

動詞重疊式產生于唐宋時期(孫錫信,1992),元明期間重疊現象日趨增多,且構造方式也多于現代。

重視近代漢語動詞重疊的研究,對現代漢語中的某些現象可以做出解釋。

如現代某些作家筆下有時出現“問你一問”、“看他一看”這樣的語句(魯迅《孔乙己》:我便考你一考)該如何解釋,有人以為這是A一A式使用中的某些“修辭特例”。

說它是“特例”似乎沒錯,因為現在這樣的用法確實很少,而前面冠以“修辭”兩字則不妥,好像是文人使用A一A式時的臨時變通。

實際上近代漢語中“A代詞一A”(見他一見)運用很多,因此這是一種沿續前人的用法。

至于“A一A代詞”(見一見他)與“A代詞一A”到底哪種用法在前,哪種用法在后,還是同時并現,有待于進一步考證。

從我們所收集到的用例來看,《金瓶梅詞話》中“A一A”后出現人稱代詞時(共15例),必須把代詞賓語前置于重疊動詞之間,形成“A代詞一A”式(等我送你每一送)(于江,2000)。

又如雙音節動詞重疊(ABAB)時,有人認為中間只能加“了”(參觀了參觀),不能加“一”(*參觀一參觀、*參觀了一參觀)。

其實“AB了AB”甚至“AB一AB”明清時用例不少(《水滸全傳》:我且試探一試探;《紅樓夢》:將賈薔打量了打量)。

  3.注重動詞重疊的語用功能研究。

語用學是對語言行為以及實施這些行為的語境所做的研究,它主要把語言文字本身固有的意義和特定的使用場合聯系起來,除了一個詞、一個句子的意指外,要進一步弄清在什么情況下使用這個詞或句子以及想要達到什么目的。

“我等他”與“我等等他”表義到底有何差別,一般認為前者強調行為(一直等,直到他來),后者強調行為的時量(只等一會兒)。

如果聯系這些句子出現在上下文,考慮話語交際活動的特定時間以及特定的使用場合,動詞重疊的表達功能恐怕不會那么單一。

劉月華(1984)的研究較多注重語用因素,認為動詞重疊的表達功能與動作實現的時間有密切關系,已然動作多出現于敘述性語句,具有描寫作用;未然動作多見于對話,大都是祈使、意愿或致使性句子的期望動作,具有緩和語氣的作用。

王希杰、華玉明(1991)也從語用功能角度出發,認為動詞在言語交際中重疊與否,還受到社會文化背景、語言使用者的社會心理因素等的制約,得出了貶義雙音節動詞很難重疊的語用規則。

由此可見,決定動詞重疊式使用的條件更多地應從語用方面來考慮,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動詞重疊研究的進一步突破,還得在語用方面多下功夫。

  總之,到目前為止,動詞重疊研究成績斐然,在其構造方式、形成限制、句法功能、語法意義、語用表達等方面都做了相當充分廣泛的考察,但是動詞重疊研究還有待于不斷深入。

漢語學習延吉35~39H1語言文字學于江20012001本文結合動詞重疊研究現狀,分別就動詞重疊的范圍、意義、條件等作一概述。

認為目前吸收并利用方言、近代漢語、語用學諸方面的現有成果,將會進一步促進動詞重疊研究的不斷深入。

動詞/重疊/概述/展望  verb/reduplication/review/prospectReviewsontheVerbReduplication  YUJiang  (CollegeofInternationalExchange,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072)Thepaperdiscussesaboutthecurrentresearchonverbreduplication,whichcoversseveralaspects:therange,themeaningaswellascondition.Theauthorthinksthattheresearchesachievementsondialects,ModernChineseandpragmaticswillcontributeanddeepenthestudyofverbreduplication.于江,上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上海200072作者:漢語學習延吉35~39H1語言文字學于江20012001本文結合動詞重疊研究現狀,分別就動詞重疊的范圍、意義、條件等作一概述。

認為目前吸收并利用方言、近代漢語、語用學諸方面的現有成果,將會進一步促進動詞重疊研究的不斷深入。

動詞/重疊/概述/展望  verb/reduplication/review/prospect 網載2013-09-1021:42:20 [新一篇] 動詞后趨向補語和賓語的位置問題 [舊一篇] 北京1800億的投入創紀錄了 相關閱讀 說龍虎——一個被遺忘的文化現象 論民間文學藝術的版權保護 通泰方言研究史脞述 關于人與自然的札記 論文學意義的存在方式 理解代表    ——關于代表的正當性與代表方式合理性的分析 重返八十年代:先鋒小說和文學的青春 昆曲藝術的盛典  ——’96全國昆曲新劇目觀摩演出縱覽 對新審計準則中審計與鑒證兩個概念的理解 推薦文章 人與自然關系的多重視角 野夫:1980年代的愛情 為挽救明王朝而進行的改革---張居正改革 諷刺幽默:中共自白 讀者來信:一位愛上失足女的屌絲的迷茫 AppStore那些年:手游人的光榮與夢想 一位在藝術創新上不斷探索的作曲家  ——羅忠róng@①及其音樂創作 CP應該關注的手游包體大小那些事兒 馮友蘭先生關于傳統與現代化的思考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