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華人)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端午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慶祝,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後來加入紀念多位華人地區歷史人物,最廣為人知的是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 ...
端午節(華人)
漢字文化圈的傳統節日
語言
監視
編輯
關於與「端午節(華人)」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端午節」。
華人的端午節,華人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與東亞其他地區的端午節同源於中國端午節。
端午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慶祝,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後來加入紀念多位華人地區歷史人物,最廣為人知的是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殺殉國[1],1939年,抗日戰爭烽火正燃之際,重慶文藝界抗敵協會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於是議定每年端午節屈原逝世之日為詩人節[2]。
有些說法則與吳國大夫伍子胥有關,而非屈原[3]。
端午節在各地有各種傳統別稱,包括「端陽節」、「重五」、「龍舟節」、「龍船節」、「雙五節」、「肉粽節」(閩南語地區使用)、「粽子節」等。
端午節紀念屈原端午節特有習俗,圖中為新加坡四馬路(英語:WaterlooStreet)的端午節燈飾相關節日端午節、日本端午節╱男孩節、朝鮮端午節(韓語:한국의단오)、越南端午節(英語:TếtĐoanNgọ)、琉球端午節╱四日之日(英語:YukkaNuHii)端午節正體字端午節簡化字端午节標音官話(現代標準漢語)- 漢語拼音Duānwǔjié- 威妥瑪拼音Tuan1-wu3chieh2- 國際音標[twán.ù tɕjɛ̌]閩語- 白話字Toan-ngó͘-chehToan-ngó͘-choehToan-ngó͘-chiat粵語- 粵拼Dyun1Ng5Zit3- 國際音標[týːn.ŋ tsīːt̚]- 耶魯拼音Tuen1Ng5Jit3(HK)Tun(g)1Ng5Jit3(M)漢語官話別稱正體字龍船節 / 龍舟節簡化字龙船节 / 龙舟节標音官話(現代標準漢語)- 漢語拼音Lóngchuánjié/Lóngzhōujié閩南語別稱(一)正體字重五節 / 雙五節五月節五日節簡化字重五节 / 双五节五月节五日节標音閩語- 白話字Gō͘-go̍eh-cheh/Gō͘-ge̍h-choehGō͘-ji̍t-cheh/Gō͘-li̍t-choeh閩南語別稱(二)正體字肉粽節簡化字肉粽节標音閩語- 白話字Bah-chàng-cheh/Bah-chàng-choeh華人端午節的祭品,包括五彩線
此外,由於上述歷史上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內容,華人的端午節文化和東亞其它地區的節慶文化出現區別,因此到了現代,為了區分其他地區的端午節,華人的端午節有時被稱為「中華端午節」[4],即華人所過的端午節,或在中國稱「中國端午節」[5][6][7]。
目次
1歷史
1.1由來
1.2發展
1.2.1兩漢魏晉南北朝
1.2.2隋唐
1.2.3宋朝
1.2.4明朝
1.2.5清朝至當代
2常見習俗
2.1禳毒、驅疫、避邪
2.2划龍舟與迎神、送疫船
2.3角力
2.4夏衣與端午扇
2.5紀念歷史人物
2.6立蛋或錢幣
2.7食俗
2.7.1粽
2.7.2「五」相關食品
2.7.3其他
3各地特色
3.1中國大陸
3.1.1東北地區
3.1.2華北地區
3.1.3西北地區
3.1.4江南地區
3.1.5西南地區
3.1.6華南地區
3.2香港
3.3臺灣
3.4海外華人
4公眾假期
5參見
6註釋
7參考資料
8外部連結
歷史編輯
端午節撒灰除蟲是禳毒驅疫的習俗
由來編輯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
端午祭龍禮俗的形成與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曆法以及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天象有關。
中國古代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很早就開始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
據《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上古時代人們定天之象、法地之儀,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將黃道和赤道附近的區域分作28組星宿,俗稱「二十八宿」,按東南西北四方各分為七宿,即為「四象」;在東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即蒼龍七宿。
蒼龍七宿的出沒周期與一年四時周期相一致,春季於東方抬頭,夏季於南方騰升,秋季於西方退落,冬季隱沒於北方地平線下。
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高懸於正南中天,處在「正中」之位置,喻事物處於最鼎盛狀態,乃大吉大利之天象。
「端午」的「端」字本義為「正」,「午」為「中」。
「端午」(端五),「中正」也,這天午時則為正中之正。
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天之道,地支承載地之道,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紀元通用天干地支。
仲夏午月午日飛龍在天,此時龍星處在正南中天,為全年周天運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當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如有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艾節、上日、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草藥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詩人節、躲午節、解粽節、端禮節、五月初五、五月當午等等。
關於華人過端午節的起源,較為普遍的說法是紀念屈原或伍子胥,但不少習俗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
而端午節的習俗中又有惡日禁忌、龍圖騰等相關內容,因此歷代流傳的端午習俗可能是多種起源互相融合而成[1][8]。
端午節不少習俗都有禳毒驅疫的意義,是始於對「惡日」的禁忌。
傳統上認為時值仲夏、疫厲流行的五月是「惡月」,人們在五月為了預防疫病,自上古即有不少清潔禳毒的措施。
最遲於春秋時代成書的《夏小正》記載,上古之時人們於五月已有儲存蘭草作沐浴之用以及採穀物煮豆湯消暑的習俗[9]。
而這期間的活動也以安息靜養為主,《禮記·月令》就記載當時提倡在五月齋戒節欲[10]。
而「惡月」禁忌也特別多,如漢代應劭所著的《風俗通》就記載當時一些俗諺如「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反映了當時的禁忌[3]。
而據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介紹中國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文集《荊楚歲時記》所載,五月在當時俗稱「惡日」,禁忌繁多,忌曬晾床、草蓆等用品和忌蓋屋,[11]。
而五月五日更是惡日之最,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日子,因此要避邪[12][1][13][3][14][15][16][17][18]。
除了驅瘟去疫之外,端午節不少習俗都與龍有關,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指出這些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並認為端午節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人的節日[19]。
隋代杜台卿《玉燭寶典》中提到端午習俗,就指出競渡源自南方,又引吳地樂府詩《五月歌》描述五月吃粽子是吳地習俗,認為端午源於南方,後來才流傳至其他地區[20]。
而一些主要習俗如劃龍舟和吃粽子也與龍圖騰信仰有關[19]。
相傳古代吳越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
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或裝在竹筒中,投到江裏去。
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劃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
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而傳統上五方都有各自代表的龍,也對應五行,所以「五」這個數字也是代表龍,端午常見的五色絲也是代表五方的龍[19][3][17][18]。
至於華人於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習俗,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記》,書中記載屈原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楚人哀悼,就以竹筒貯米投進水中祭屈原[21],唐代的《襄陽風俗記》也指以竹和五色絲包粽子是為了避免祭屈原的食物被龍吃掉[22],但《史記》中並沒有記載屈原的忌日,而與吳均同時的宗懍所著之《荊楚歲時記》第卅節卻記載東吳地區地區的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
[23]。
而《蘇州府志.增補》也指端午的粽子是為了供奉伍子胥,而非屈原。
[24]除紀念屈原及伍子胥外,也有說法指端午節與其他歷史人物如越王勾踐、介子推等相關,當中屈原、伍子胥、勾踐都是南方人,聞一多以此推斷端午節俗源於南方[1][3][16][19][25][18]。
至於「端午」一名最早見於晉代周處的《風土記》[26],「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
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27][16][17]。
發展編輯
小孩於端午節捉蛤蟆
射粉團
鬥百草
兩漢魏晉南北朝編輯
漢代端午節依然以保健、避疫為主,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記載當時五月,人們會製作黃連丸、霍亂丸等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見疾病的藥物[28]。
除製作治病丸藥外,還會纏別稱為長命縷、續命縷等的五彩絲線作為心理防衛[29]。
而五代人馬縞的《中華古今注》則提到漢代宮中又有賜官員腰帶的習慣[30]。
至晉代時,除了沿襲過去的避疫禳毒習俗去採艾草懸掛門上之外,一些積極祈禳的習俗如踏百草、鬥百草等也很常見,而端午節划龍舟競渡習俗的最早記載也是當時出現[31][32]。
後世的端午競渡雖然有了紀念屈原的意義,基本精神仍不脫惡日驅邪崇的本意。
南北朝時採艾的習俗有所發展,荊楚一帶採艾要在天亮雞鳴之前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或用作艾灸,人們相信這種艾草別具療效。
其他地區又有將艾草扎或剪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在端午節時配戴,並有也採菖蒲來泡酒的習俗[1]。
宮中則承漢制,有賜衣物如扇子之習,《宋書》就記載劉宋時宋後廢帝劉昱於元徽五年端午節因為嫌棄太后王貞風所賜之扇不夠華麗而起毒殺之心[33][34][16]。
隋唐編輯
隋唐時端午節已成為重要的節日,互相贈送日常衣飾用品已成為習俗[35],宮中也沿襲漢代制度,皇帝多在端午日賞賜臣下。
隋朝時,隋煬帝在端午節賜百官玳瑁釵冠[36],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也賜文武官員腰帶[30]。
王溥的《唐會要》則記載,貞觀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筆題字的「飛白扇」賜給長孫無忌及楊師道[35]。
唐代端午節時各文武官員也常有賞賜,如《中華古今注》記載貞觀中期一個端午節,唐太宗賜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
贈送物品也不限於上級對下級的賞賜,《新唐書·禮樂志》也記載天寶年間唐玄宗常於端午節以衣、扇獻於祖陵[37][8]。
所贈之物尤以扇子為代表,由於皇帝提倡,端午贈扇之風大盛[34],民間在端午前後有熱鬧的「扇市」專門售賣扇子,這些扇子又稱避瘟扇[38][39][1][16]。
此外,唐玄宗時宮中和長安城內還流行射粉團之戲,是把粉糰放在金盤中,以小角為弓,架箭射盤中粉團,射中就拿來吃[40]。
民間又流行掛五時圖,又稱五毒符,是繪上蛇、蠍、蟾蜍、蜥蜴、蜈蚣圖案的紙,用以防止毒蟲作怪[41][1]。
宋朝編輯
宋朝時宮中繼承舊制賜物,且發展成按官階品秩賞賜節禮,后妃、近侍、大臣等皆獲賜不同的服翫[42]。
而民間出現比前代更精緻的端午節物,如賣桃、柳、百索、艾花等,食品有香糖果子、粽子、白團。
又有以紫蘇、菖蒲、木瓜切成茸再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而成的香囊。
市面由五月初一起就有售賣桃、柳、葵花、蒲葉、艾草等植物及包括鍾馗在內的各種神佛像,人們買回家第二天就於門前以五色水團、茶酒供奉神佛,又釘艾人、製作精美的粽子、五色紙錢、青羅製的白舌帖子等在門板或門楣[42][43]。
此外也有不少人乘畫舫遊湖消暑。
而這天也被視為馬的本命日,馬廄會以五彩為馬裝飾鬃尾和馬具[42]。
除香囊外,人們佩戴的還有驅邪的搐錢和吸汗的蚌粉鈴[44][45]。
而有些人又會把菖蒲、艾草、蒜等禳毒植物製成不同形狀,如天師狀、虎形等威猛外形來鎮懾邪魔外道[8][1][16]。
明朝編輯
明代的端午節
明朝時端午划龍舟的習俗已在各地盛行,各地也發展出不同的龍舟形制以及划龍舟的方式。
有些是以龍舟來競渡,如張岱的《陶庵夢憶》記載明代瓜州的龍舟競渡情況,自五月初一開始,至十五結束,歷時整整半個月[46]。
而楊嗣昌的《武陵競渡略》記載了明朝沅湘一帶為禳災而設的競渡習俗,競渡前除祭祀外,還要由巫師作法來祈求勝利[47]。
划龍舟後,人們會舀取龍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來洗澡以辟惡。
杭州西湖的划龍舟是競賽龍舟圍著表演的大龍舟打轉,大龍舟上層有小孩扮演古人、神仙,下層敲鑼打鼓,之後大龍舟會拋下錢、鴨等物,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
此外,明朝時的太醫還把端午取蟾酥的民間偏方帶進宮廷[1][48]。
清朝至當代編輯
直至清朝,端午節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至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端午節依然受到重視,而紀念屈原已成為比原來的驅瘟避疫更重要的主題。
1940年(民國三十年)郭沫若、老舍等人提出以端午節作為「詩人節」,紀念屈原和提倡其愛國精神[2]。
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端午節也是重要的節日,但較前代更強調屈原的愛國思想和鬥爭精神,文革時端午節雖然如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被視為「四舊」受到打壓[49],但端午吃粽子的習俗仍然保留[50]。
中國大陸於2007年將端午節列為法定節假日,2009年華人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的代表入選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而香港、台灣、澳門等地區未受文革波及,保留更多端午節習俗[2]。
常見習俗編輯
端午節瓶插蜀葵、石榴、菖蒲等花草,枝梢繫有香囊。
盤中擺設粽子、荔枝、石榴,又貼靈符及鍾馗畫像驅邪
中華端午節常見習俗有很多,最廣為人知的是划龍舟,還有掛菖蒲、佩香囊、喝雄黃酒、包粽子、立蛋和鬥石。
禳毒、驅疫、避邪編輯
掛菖蒲
華人端午節的習俗有不少都跟禳毒驅疫有關,芳香類植物如菖蒲、艾草、蘭草等經常出現在華人端午節相關的節俗裡。
人們常把這些香草掛於門上,稱為「懸蒲艾」,有時還會加上蒜頭、香茅、石榴花、龍船花等,或其他在當地夏季生長的植物如桃梗、葛藤等,較常見的組合為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
菖蒲形似劍,插在門口象徵驅除不祥,故有「蒲劍斬千邪」之說;艾草則代表「百福」,石榴花的根部可驅蟲,蒜頭的濃烈氣味可以驅邪,合稱「天中五瑞」[12]。
」。
也有以石榴、蔡花、菖蒲、艾葉、黃梔花為五瑞[51]最簡單是把這些草捆紮起來掛上,也有加上紅紙,還有製成不同的造型,製成人形、虎形者稱為艾人、艾虎,也有製成花環、佩飾,不但有驅邪禳毒的意義,還富有裝飾性,是民間藝術的一類[52][8][1][53]。
亦有以繪上天中五瑞的畫像代替花草[16]。
也有些人把香草和雄黃、硃砂等香藥製成各種形狀的香囊,佩帶在身上,也有加上其他植物者。
造型玲瓏可愛的香囊也常常是給小孩佩戴的飾物,心靈手巧的母親還會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黃瓜、胖娃娃、小紗燈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樣的小玩物,掛在孩子的身上,據說也是為了驅除瘟疫。
也有裝一些芳香馥郁的藥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氣具有驅蚊辟穢的功效。
亦有些人會焚燒艾草、白芷、蒼朮等草藥,以其氣味和灰燼來驅瘟[54][55][42][43][12][56][15][57]。
菖蒲、艾草、蘭草等香草不僅能懸掛或燃燒作驅瘟和裝飾,自上古起已經常用於端午節洗澡,稱為洗百病或沐蘭湯,有衛生保健的功效,故此端午節也有「浴蘭節」的別稱,實際上洗百病的草也會因應各地區所產之植物不同而有所變化,如廣東會加上鳳仙、白玉蘭,廣西、湖南會加上柏葉、大風根、桃葉等[58][9][14][56]有些地區洗百病用的水還要是端午節所取的,稱為「井花水」、「龍目水」,這是因為這些地區的人相信端午這天的水有特別力量[16]還有些地區要在端午節正午時份取水,稱為「午時水」,俗信具有袂除疾疫、延年益壽之功效[59]。
採藥製藥也是中國端午節的源遠流長的傳統習俗,端午前後是草藥莖葉成熟的日子,此時採的草藥藥性好,功效特佳,人們相信這天採的藥能醫百病[60][61][28]。
也有在端午節採茶製茶,在廣東稱為「午時茶」[16],或以藥草製涼茶、藥茶。
製藥的材料不限於草藥,還有捕蟾蜍為藥。
以針刺蟾兩眉之間,使蟾蜍分泌白色的乳狀毒液,再以竹片刮下保存,即成蟾酥,可治疔瘡、惡腫。
又有人在蟾蜍口中放進一塊墨錠,掛起晾乾,即成蛤蟆錠,可使膿瘡消散。
也有直接煮蟾蜍服用以消火清涼和預防瘡癤者[48][58]。
踏百草、鬥百草則是衍生自採藥之俗,[53][1][32][31]。
踏百草也衍生成遊百病和逛青等出外旅遊踏青的習俗[16]。
雄黃酒:中國很多地區都有過端午節飲雄黃酒的習俗,也是江浙地區的端午食俗「五黃」之一,因端午節臨近酷暑,各種蟲類病菌紛紛活躍起來,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雄黃解毒防疫的功能,加之民間傳說《白蛇傳》裏的白蛇就是喝了雄黃酒後現出原形,所以民間都起而仿效,在端午節以菖蒲根泡雄黃酒。
人們多趁酷暑蟲疫瘟生之前,即端午節期間,於房子四周灑上雄黃酒,用以殺蟲解毒。
雖然如此,因現今人們了解到雄黃含有致癌的物質,即使喝少量也對人體有害,故現時這種做法不再被提倡,如以黃酒取代「五黃」中的雄黃酒,但部份地區仍然很常見[58][53][12][1][13][52][14][62]。
除了雄黃酒,五茄酒、菖蒲酒等也是端午節常喝的酒類,五茄酒是把五茄皮混進酒中飲用,氣香味苦,能預防俗稱「風鬼病」的風濕痿痺症狀。
菖蒲酒或稱蒲酒,氣味芳香,有爽口之感[58][53][59]。
繡上老虎的嬰兒圍嘴,傳統上相信這可以防止嬰兒受五毒侵襲
繫彩絲
由於夏季是五毒肆虐的日子,驅五毒也是華人端午節的常見習俗。
人們用各種方式驅除五毒,如掛上繪上五毒的五時圖[41],有些人會用紅紙繪五時圖,然後把針刺在圖中的五毒身上,是一種巫術,代表刺死五毒,不讓牠們橫行[58]。
有些人以五毒作為剪紙,貼於家中或小孩身上。
也有人在衣飾上繡上五毒或把佩飾製成五毒圖案,如作為婦女的頭飾或小孩衣服圖案,取「以毒攻毒」之意[63][51]。
此外,老虎傳統上被視為可以辟邪,也可以保護小孩免受五毒侵襲。
以雄黃酒給小孩擦鼻子、耳朵,或在額頭上寫上代表老虎的「王」字,據說一樣有驅毒的效能,這種風俗稱為「畫額」[58][62],還會給小孩穿上有老虎圖案的衣飾如虎頭鞋、虎頭帽、繡上老虎圖案的圍嘴等。
而把懸掛的花草製成老虎形也是以虎來驅五毒[42][43][53][12][8]。
江浙地區又流行掛老虎彩色版畫驅邪[16][59][64]。
五彩縷是端午節常見的驅邪避災節物,又稱續命縷,亦稱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繒、五彩絲、五色絲、繒子等,是以代表五行的五色線結而成索,掛在身上或懸於家中,也可作為香囊的裝飾[55],用以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56]。
也有以五彩縷繫紮粽子者。
最初是代表五方的龍[19][52]。
自從中國端午節了紀念屈原的意義後,又有了蛟龍懼怕五彩絲,在祭屈原的粽子上繫上五彩絲,投進江中就能避免蛟龍竊食[65][16][66]。
懸掛鍾馗畫也是一種驅邪除害的習俗,鍾馗在民間被視為驅魔治邪的鎮宅之神,其中一傳說來自北宋沈括《夢溪補筆談》及羅燁的《醉翁談錄》,故事敍述唐玄宗久病未癒,夢見大小二鬼,大鬼捉小鬼並挖出牠的眼睛,自稱鍾馗,稱會為唐玄宗除妖。
唐玄宗醒後病即癒,就召畫師吳道子依其夢境畫「鍾馗捉鬼圖」,成品竟與玄宗夢境一模一樣,於是人們就把鍾馗奉為治邪之神[67][68],並於端午節前後繪製鍾馗畫。
到了清代以來,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曆五月於大門或堂中掛鍾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凶引福[52]。
以西安為主的關中地區端午節則有佩鍾馗五毒錢以驅邪的習俗,這種錢是一種作為厭勝物的花錢,並非交易用的流通貨幣。
銅錢左方排列「五毒」,手持寶劍的鐘馗聳立於錢幣的右旁,「敕令」兩字鑄於方孔之上,蘊含著斬除妖孽、懲罰邪惡之意[69],或者也有人貼上張天師(張天師)、玄壇真君(趙公明)、魏鄭公(魏徵)等圖樣,都是同為驅魔、除瘟的意義[70]。
也有人把鍾馗與張天師的形象融合的[71]。
在福建,閩東一帶的人常祭拜五福王爺,閩南和閩南人移居的臺灣則多半祭祀各府王爺神,希望王爺神能把瘟疫帶走,士大夫與扶鸞的信眾則祭拜屈原、伍子胥、駱賓王等。
四川地區則會祭拜瘟祖大神,瘟祖大神乃文昌帝君化身,能掃除五瘟疾病。
中國西北地區則以苻堅、白起等英雄豪傑作為端午節掃除瘟疫的祭祀對象。
[72]
划龍舟與迎神、送疫船編輯
賽龍舟
主條目:划龍舟
划龍舟根據傳說,是因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民眾競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屍體[73]。
也有說源於春秋時代越王勾踐曾端午以競渡方式操練水軍[74]。
後來又歸結為先是勾踐以競渡練兵,後來人們用來找屈原的屍體[75]。
而根據近人考証,其實中國古代划龍舟並不限於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如姑蘇就以龍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習俗。
龍舟競渡原是越族的祭神活動,漢魏時才與屈原連上關係。
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的習俗了。
古代參加競渡的龍舟已很講究:船身窄而長,還有龍頭、龍尾和鱗甲等裝飾,船上結七彩,張旗傘。
競渡時鑼鼓喧鬧、鞭炮齊鳴、萬人喝彩,場面極為壯觀。
可見龍舟競渡其實也是驅瘟避邪的一種行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濃於悼念忠忱的愛國者。
也有些地方的划龍舟並非競渡,而是遊船。
但不論是何種形式的划龍舟,都包含祭祀的意義[76][47][46][1]。
現時大中華地區及世界各華人聚居地都有端午划龍舟的習俗[77][59]。
在臺灣,端午賽龍舟是年度大事,早從在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便有龍舟競渡,古稱「鬥船」;當時台灣府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發展至今,台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當天都會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故有「五月鑼鼓響半天,阮欲看龍船行河邊!」的典故。
從農曆五月初一開始,便在道士引領下,划龍舟、打龍鼓至水邊「請水神」,再決定爐主、頭家、龍船會;端午當日,選手必須先祭拜龍船,將香火插在船上。
競賽結束後,待到農曆五月十日「送水神」,在恭收龍船,期待來年再戰,而官方也會於各地舉行龍舟競賽[78][59]。
在香港,傳統上香港漁民間已十分盛行划龍舟,而端午節於華洋雜處的香港亦引起非華裔人士的興趣,例如赤柱於1960年代後期已開始有外籍人士參與龍舟賽。
於1976年香港旅遊協會以及香港漁民團體(TheAssociationofHongKongFishermen)開始舉辦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並將龍舟推廣成國際體育運動。
現時香港不少地方均於端午節當日舉辦龍舟比賽以及利用龍舟祭祀酬神[79]。
部份地區還有獨特的划龍舟習俗。
如大嶼山大澳的端午遊涌更於2011年被列為香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0]。
有些地區會有「扒夜龍」的習俗,即在端午節前夜划龍舟,各地扒夜龍的起源不同,其中廣東惠東七姓村的爬夜龍是為了紀念南宋末年該村村民救宋帝昺有功[81]。
該村部份村民多年前移居香港定居,於是香港的西貢、大埔、香港仔等地由這些人建立的村落也有午夜划龍舟紀念宋帝的習俗,當地又稱為「扒祖先」、「鬼龍舟」[82][83]。
此外有些地區是以船去迎神和送瘟,有些是龍舟,也有用普通的船隻用作送瘟,在徽州地區、江西、湖北、福建、安徽祁門和歙縣等地的端午節都有類似習俗[84]。
船也不一定由人去劃,有些會用紙紮船,也有以其他物料製成龍舟或普通的船[85][86][87][16]。
角力編輯
端午節的角力習俗源於隋代,最初是把人民健身、榮譽競爭、社群休閒娛樂結合國家練兵的做法[88]。
近世此俗仍見於廣東下番禺諸鄉。
部份地區如江漢地區、遼寧馬鞍山地區、福建漳州及泉州一帶、台灣等地則演變為石戰,又稱鬥石、擲石戲,互相擲石而戲,有著模擬陰陽相爭、祛疾避疫的深刻民俗意涵[16][89]。
夏衣與端午扇編輯
端午節時值酷熱的仲夏,人們全面換上以輕薄涼爽的夏裝,也會互贈衣物用品。
自漢代以來皆有皇帝賜臣下衣物,除籠絡人心外,也反映出端午為換夏裝之時。
而在部份地區贈送衣飾用品限於特定的對象,如新嫁女兒、姻親、老師、新婚夫婦等[1]。
不少地區的俗諺都有指端午節過後才算
紀念歷史人物編輯
端午其中一種說法是紀念伍子胥
中國的端午節有紀念多位歷史人物的意義,最廣為人知的是紀念屈原,此外還有伍子胥、介子推、曹娥、駱賓王、鄭成功、秋瑾等,部份學者認為這是為了體現出英雄崇拜等英雄主義以教誨眾人[19][3][17][25][18]。
華人在端午節紀念屈原最遲在南朝梁出現,相傳屈原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楚人哀悼,就以竹筒貯米投進水中祭屈原[21],唐代沿襲紀念屈原之說,並流傳至今[22],而本來為驅瘟送邪而進行的划龍舟習俗也加上了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身體的意義。
華人於端午紀念屈原體現了中國傳統價值觀里對於愛國憂民、清高自守、卓爾不群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而屈原的這份愛國精神,感動了古往今來的華人。
而中國近代以來屢被侵略、被壓迫,社會就格外提倡屈原的這種愛國精神,民國以來屈原的詩詞一直散見於中小學教科書,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意義在大中華地區也就深入民心。
五四運動之後,端午節、屈原傳說、愛國精神三位一體的組合形態相當長時期一直占據了主流,中國在抗日戰爭期間開始把端午節定為詩人節也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郭沫若編寫的話劇劇本《屈原》被中國共產黨用於宣揚愛國主義,且更強調其鬥爭精神及深入民眾、關心百姓疾苦的方面,把屈原事跡與中共提倡的無產階級革命思想連繫起來,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意義在中國大陸除了在文革時期一度沉寂,文革後至今,端午紀念屈原之俗仍然被中共用於增強國民愛國精神[50]。
而於港澳、台灣及海外華人地區,則是沿襲南朝以降的思想,把屈原視為歷史上的偉人及悲劇人物來紀念[2][55][18]。
亦有說端午是紀念春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子胥父兄均為楚平王所殺,於是投奔吳國,協助吳王闔閭即位破楚。
闔閭與越王勾踐作戰陣亡,夫差繼位吳王,攻陷越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伍子胥反對,建議徹底消滅越國。
後被奸人伯嚭所害,夫差賜死伍子胥,子胥自殺前留下遺言,希望能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城門上,好看著越軍滅掉吳國。
夫差聞言大怒,令以皮革包裹子胥屍體,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吳地人傳說伍子胥因而化為河神,故於端午節祭拜伍子胥,粽子也是奉獻給伍子胥的祭品[23][90][24]。
東漢之後又有了紀念孝女曹娥的意義,據《後漢書·列女傳》及《會稽典錄》載,曹娥為會稽上虞人,父親曹盱為巫祝,於漢安二年(143年)端午節在江邊迎水神伍子胥時掉進江中溺死,當時十四歲的曹娥沿江不斷痛哭,十七日後投江而死。
[23][91][92][18]。
又有端午紀念介子推之俗,流行於山西,《琴操》記載介子推於五月五日抱木焚死,晉文公為了哀悼他,就下令五月五日不得舉火[93]。
近代又因為清末革命烈士秋瑾於五月五日就義,端午節又被賦予紀念秋瑾的意義[94][3]。
中國福建南安、台灣台南又有把鄭成功的忌日與端午節合併傳習而成之俗,傳說鄭成功逝世之前一年的四月攻取了赤崁樓,再圍攻安平城堡,這段時期鄭成功的軍隊並無自攜糧食,於是徵購民間糧食,以致民間無米作粽過端午,人們就用番薯粉加上當地出產的牡蠣、蝦、糖、花生製成煎䭔[註1]代替粽子,而鄭成功於翌年端午前後去世,依俗不得做粽,而平日不缺米糧,就以米來做煎䭔。
南安縣為鄭成功故鄉,當地端午節也吃煎䭔,還有「煎䭔可以補天」、「煎䭔可以滅蚊」的說法,或與反清復明有關[16]。
立蛋或錢幣編輯
立蛋
主條目:立蛋
中國大陸南方部份地區及台灣在端午有立蛋或錢幣的習俗,每到該日正午,民眾會爭相把蛋或錢幣直立於地板,據說端午節陽氣最重,可使雞蛋直立,只要能立者,代表吸取了天地的陽氣,會得到一年的好運[64]。
有傳言則指端午節時太陽直射北半球關係,太陽引力與地心引力相互拉扯,形成兩股反方向力量,使得蛋和錢幣容易直立起來[95],但這是偽科學說法[96]。
近年還有人立其他物品,從瓜類至橄欖球、汽水罐等,可謂無所不立[97][98][99]。
食俗編輯
粽子是華人端午節的代表食品
粽編輯
粽是各地華人於端午節所吃的食品[3],近世所見的粽子是古代中國北方的角黍和南方的筒粽互相影響、融合而成。
晉朝初年開始有固定在端午節吃角黍的記載,當時民間食用的角黍是用蘆葉裹高粱米做成的[26][100]同時也是一種祭品,製成角狀,意義是祈求傳宗接代。
後世的北方粽餡料常包括紅棗、栗子等,亦有傳宗接代的意義。
南方的筒粽是把大米放入竹筒中炊煮而成的,除食用外也用於祭祀。
南方稻作區常常祭祀水神,而傳統上龍被視為水神,故人們常用筒粽祭龍,其中一種方式是把筒粽以飼蛟龍,也是越人祭龍的古老活動。
而這時角黍和筒粽已開始混同,統稱為粽[101]。
南朝梁時端午開始有了紀念屈原的意義,於是粽子也成為祭屈原的祭品,食粽也有了紀念屈原的意義,且演繹出蛟龍竊食筒粽,因蛟龍懼怕楝葉、彩絲,故祭祀屈原的筒粳要塞上楝葉,纏上五彩絲[65]。
至唐代,粽子已經成為節日和市場上的美味食品了,也常用五色彩絲綑紮,稱為「百索粽子」[102]。
當時流行的粽子多種多樣,其中一種叫九子粽,用彩線將九個粽子扎在一起,常見於唐詩中[103][104]。
唐代以後,端午食粽子的民俗歷代傳承下來。
歷經多朝後,粽子的風味和粽餡的種類更形多樣了,如明代有以艾葉浸米而成的「艾白粽」,清朝宮廷用奶酪浸米一夜後煮成的「奶子粽」和乾隆年間出現的「火腿粽子」。
直至現代,吃粽子已成為華人過端午節的標誌風俗,人們端午節常以粽子為禮物,粽子的品種、花色都日益繁富,形狀、用料和餡類亦按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口味而有所不同[65],而粽諧音「中」,又有科舉高中的吉祥寓意[95]。
而粽子的主料糯米能補中益氣和治療脾胃虛寒,常見的粽子餡料紅棗能補脾益胃,而包粽子的葦葉、竹葉能清熱利濕,荷葉還能和胃寧神,因此吃粽子也有養生之目的[14]。
「五」相關食品編輯
不少地區皆有於端午節吃以「五」這數字統稱的五種食物,以應「重五」之「五」。
江浙及黃山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105]。
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鹹鴨蛋黃、雄黃酒,而現代有些人會以黃酒取代雄黃酒。
黃魚、黃鱔補中益氣,用於脾胃虛弱;黃瓜清熱解毒,生津止渴;黃酒驅寒祛濕,用薑絲煮黃酒更增強暖胃效果。
由於黃色食物大都具有養護脾胃的功效,因此民間有黃色可以解毒制煞的說法並不完全是迷信,也包含了按節令保健養生的意識[14][58][53]。
此外江南部份地區又有吃「五紅」的習俗,各地的「五紅」並不完全相同,但都是夏季的時令食品。
如高港地區的五紅是紅燒黃魚、紅燒豬肉、莧菜、鹹鴨蛋和河蝦,南京則是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黃鱔,[106][107],而以蘇州為代表的江南水鄉則於端午吃「五白」,即白切肉、白斬雞、白豆腐、白蒜頭、茭白[108]廣東、香港等地區有吃五豆粥(或稱五色豆粥)的習俗,傳說可以辟邪。
而根據中醫學,五色豆有清熱解毒、健脾胃之效[109]。
江西有早餐吃「五子」的習俗,即粽子、包子、雞子(雞蛋)、菓子(藠頭)、蒜子,亦有「五子登科」之寓意[110][90]。
其他編輯
鹹鴨蛋是大江南地區常見的端午節食品
此外,還有很多地區有當地特有之特色端午食品。
福建南安、晉江、台灣台南有吃煎䭔的習俗,有說是把鄭成功的忌日與端午節合併傳習而成之俗,也有說是因為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為梅雨季節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空穿了洞,要讓女媧來「補天」,煎䭔就是一種「補天」的象徵物,在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
台灣又有吃桃、茄、豆,寓意健康長壽。
福建有吃時令的楊梅、桃、李、枇杷,並用來祭祖。
河北、北京人相信端午吃黑桑葚可以避免吃到蒼蠅,又有吃五毒餑餑之俗。
廣西人端午節會吃肉膾、糯米、苦瓜,故當地又把端午節稱為苦瓜節[111]。
浙北端午節還吃「天師印豆腐」,豆腐上印上鍾馗像。
江蘇端午午宴有吃「十三紅」的習俗,即十三種紅色的酒菜,包括四果(櫻桃、紅蘿蔔、紅枇杷、紅黃瓜)、四碟(鹽水大蝦、火腿片、肴蹄、紅黃鹹蛋)、四菜(紅燒黃魚、紅燒獅子頭、紅燒鵝、紅湯下瓢兒粉)和雄黃酒[52][53][16][1]。
廣東、港澳等地區會在吃粽子時配布渣葉茶以消滯[112][113]。
大江南地區端午節食品常包括鹹鴨蛋。
在部分晉語地區盛行吃餾米,餾米即黃米(黍)蒸製的米飯[64]。
部份地區會吃綠豆餅,江西南昌人會吃茶葉蛋,陝西人端午節則必食哨子麵,河南、浙江等地的農村端午節以大蒜和雞蛋一起煮做成早餐,浙江溫州端午節有一種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來吃。
甘肅民勤縣一帶端午節蒸一種製成扇子狀的麵食「麵扇子」,據說源於贈扇習俗。
[114][115]在合肥地區端午要吃鱔鱉,叫「箭杆黃鱔馬蹄鱉」,懷寧一帶要吃用精麵粉和酒釀,放青桐葉或荷葉上,經過發酵後蒸熟的「端午粑」,就是,甜美清香。
和縣一帶把端午節午飯要喝麥酒,吃鰣魚、干鵝等,稱為「賞午」[105]。
各地特色編輯
端午採藥是華人地區的習俗
中國大陸編輯
東北地區編輯
在東北地區,黃米小棗粽是東北的傳統粽子,主要由糯米製作而成。
每到端午節,人們還會煮茶葉蛋吃。
吃茶葉蛋的初衷是補充蛋白質以躲避重午的瘟疫,端午節接近夏至,補充蛋白質因而極為重要。
「鬥石」是一種由兩個村莊相互擲石為戲的傳統活動習俗,原是村內的娛樂活動,後來慢慢發展成東北人過端午節的重要習俗。
傳說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可以避邪。
人們會將蒲草根切細曬乾並拌上少許雄黃,在白酒加以浸泡後飲用。
兒童不適合飲酒,因此長輩一般將少量雄黃酒塗抹在孩子的臉頰、耳朵、鼻子等部位以消災祛病。
但現代研究表明喝雄黃酒對身體同樣會有損害。
黑龍江人過端午節時早晨一般要去郊外散步,俗稱踏青。
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曾寫道:「上巳(農曆三月初三),賜宴曲江,都人於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履。
」掛紙葫蘆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東北習俗,其寓意是人丁興旺。
此外當地人認為如掛上用五彩線、布條做的簸箕、掃帚等物趕走五毒,掃除瘟疫。
每逢清晨,人們睡醒後便會在孩子的脖子、手腕和腳腕上拴上五色線。
五色線必須在夏季的大雨或首輪洗澡才可拋入河中。
人們還會插艾蒿,意為避邪氣、攘毒氣。
傳說道西周時,每逢五月初五,當地人便會在各自的門戶上插掛艾葉、菖蒲。
這一習俗歷代相傳,本溪地區至今仍保持該習俗。
[116]
華北地區編輯
在河北、北京這天的節慶活動主要為女孩子而設,故當地人又把端午節稱為「女兒節」。
端午前街上會售賣神符給姑娘們佩戴,她們又流行簪五色綾蝠、石榴花、以及稱為「福兒」的絨花,身佩葫蘆,這種葫蘆的做法是將棉花團攢在一起,轉成類似筷子頭小的細腰小葫蘆,外面纏上五彩絲絨線,用彩絲線將一個個小葫蘆串聯起來釘在衣服上,作用與佩香囊相同。
[117][118][3]。
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會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
在北京,端午節忌打井水,剛好與部份地區專門於端午打水的習俗相反。
人們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
又因為缺少大江大河,所以北京端午節期間不流行賽龍舟[1][119]。
山西解州人在端午節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繫於脖子上百索較其他地區多了「為屈原縛蛟龍」的意義。
隰州各村祭龍王和在田間掛紙。
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
定襄縣端午有學生贈節禮給教師之俗。
潞安則有以麥麵蒸稱為「白團」的食品與粽子一起互相饋贈[1]。
沁縣自2008年起每年端午節都會舉行「山西沁縣端午民俗文化節」,除常見的龍舟競渡外,還有舞龍、跑旱船、高蹺、二鬼摔跤等活動[120]。
河南端午節時,一些人家的母親會煮雞蛋,然後把熟雞蛋放在孩子的肚皮上滾幾下,再去殼給孩子吃下,據說可以免除孩子的災禍,日後孩子也不肚痛。
另有小孩「躲五」習俗,當日小孩要去外婆家,來自「五日子」孟嘗君端午立新規的傳說。
當地傳說孟嘗君小時候寄住外婆家,長大後成為宰相,便下令改「躲五」為「端午」,意指這天是個端端正正的吉利日子,此日生的孩子一律不准加害[需要較佳來源]。
在焦作縣,這故事的主角則變成一個乳名叫「癩蛤蟆」的當地人,癩蛤蟆長大後聰明機智,知書達理,不像是惡人,父親就答應讓他回家生活,但每年端午節都不能留在家裡,要回外婆家;後來癩蛤蟆金榜題名,成為一位百姓稱讚的好官,人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也能像「癩蛤蟆」那樣功成名就,便效仿著他在端午節「躲五」[121]。
在豫西盧氏縣,娘家會在女兒到婆家的第一個端午節時送女兒新衣服、新扇子、新手帕,到婆家給女兒「望夏」,祝福女兒在新環境度過一個平安的夏天[57]。
山東鄒平縣端午有早上起床後飲酒之俗,傳說可以避邪。
日照市端午給兒童纏的彩線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裏。
臨清縣端午節時七歲以下小孩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毒,意思是藉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男孩要戴麥稓做的項鏈作符,女孩戴石榴花。
即墨人則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1]。
濟南大明湖會舉行龍舟競渡,是北方少有的競渡活動之一[122]。
西北地區編輯
西北地區端午節,嬰兒會獲祖母和外祖母贈送五毒肚兜[123],陝西興平縣端午節有一種以綾帛縫成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製成的飾物,稱為「耍娃娃」。
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1]。
屬屈原流放地漢江流域的安康縣是以賽龍舟的形式祭祀屈原,在追憶先賢的同時祈求平安[124]。
甘肅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醃漬為飴。
鎮原縣民於端午會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會邀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
漳縣端午有牧童把柴堆成小丘,在雞鳴前焚燒來祭祀山神,俗稱「燒高山」[1]。
高台縣大湖灣有端午遊湖活動,除傳統的龍舟遊湖外,近年還有橡皮艇賽和自行車環湖賽等[125]。
江南地區編輯
南方地區端午節習俗保存較完善,也較北方地區氣氛濃厚,各地紛紛舉辦各種規模的賽龍舟活動,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喫,雖然不一定代表紀念屈原的意義,但這種習俗一直保留著[126]。
荊楚地區的湖南和湖北是楚國故地,當地的端午節慶活動較大部份地區盛大和隆重。
湖南在農曆五月有大端午和小端午,五月初五是小端午,女兒會回娘家過端午,並送粽子給娘家人。
五月十五就是大端午,是母親的給出嫁的女兒送粽子,實際上節慶活動是以小端午為主。
各地每逢端午都習慣供端午帖子,即在門壁上粘貼各種紀念詩作,尤以岳陽、汨羅、長沙地區最為盛行。
攸縣端午時孕婦會供奉龍舟祈求安產,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把供品供於龍首前。
岳州除了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外,又會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西塞山地區的端午節慶典「西塞神舟會」由四月初五到五月十八舉行,由製作神舟至送神舟下水,整個歷程達40多天,這是當地消災祈福的古老習俗,2006年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9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27]。
汨羅市的端午節活動五月初一開始到十五日結束,歷時半個月,其中包括在屈子祠舉行大型的祭龍儀式和龍舟競賽,2005年「汨羅江畔端午習俗」進入了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9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需要較佳來源]。
湖北秭歸縣為屈原的故鄉,當地重視端午節更甚於過年,從農曆四月底就開始籌備,五月初五過「頭端午」,五月十五過「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過「末端午」。
當地每年端午節都會有盛大的祭典,除龍舟競渡外,還有端午詩會、遊江招魂等活動,屈氏後人還會舉行隆重的祭屈原儀式。
2009年湖北省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把秭歸「屈原故里端午習俗」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同時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首批保護名錄[128][129][130]。
黃岡市巴河鎮端午節有迎儺人習俗,人們戴花冠,繪上紋身,敲著鑼鼓,意謂逐疫。
宜昌縣過端午節主要不在五月初五,而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1]。
安徽端午風俗多種多樣,皖中、皖南、皖西等地在端午前一二天,寺廟僧尼道士要給附近人家送端午符,上面有姜子牙持劍形象和「五月五日午時姜尚在此諸邪迴避」或「太公在此,諸邪迴避」、「飛雄鎮宅」等字句,家家戶戶在端午會把符貼在廚房等屋內牆壁上。
徽州岩寺鎮附近,端午節有跳鍾馗的民俗表演來藉此除害降福。
舒城一帶端午節流行「吃水果」,當地民諺說:「端午吃個杏,到老不害病;端午吃個桃到老不用愁」。
淮北、蚌埠一帶的小孩在端午節要在手腕、腳腕和脖子上「縛花線」,據說可以辟邪、防溺水,屬楚國故地的環巢湖一帶也有躲午習俗,在端午節正午,家家戶戶不舉火,帶著粽子等食品到野外進食。
已婚婦女會回娘家過節,當地傳說有一凶獸,到五月初五正午出來覓食,聞到哪家有炊灶香氣,就來撲食和吃人;傳統上廚灶之事多由女性負責,所以媳婦要回娘家「躲午」。
肥西有接女兒、女婿回家過節的習俗,岳父要買草帽、毛巾送給女婿,買太陽傘給女兒。
郎溪等地也流行姑娘們走親戚以及已婚婦女回娘家。
和縣一帶把端午節中午要「賞午」,除了喝麥酒,吃鰣魚、干鵝等葷食外,還要在庭院中插筷子「驗正午」[105]。
江南、吳越地區水鄉保留了許多獨具地方特色的風俗,江浙一帶較盛行紀念伍子胥和曹娥的活動。
江蘇南京人在端午節會備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以及鵝眼錢兩枚,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
武進有夜龍舟,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並有簫鼓歌聲相和。
蘇州滄浪區有祭伍子胥的習俗,2006年蘇州端午節紀念伍子胥之俗以「蘇州端午習俗」之名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産[131][130]。
浙江省桐盧縣有學童在端午節送禮給師長的習俗,稱之「衣絲」;當地又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醫家會於午時採藥。
杭州的龍舟不只是競渡或扒船暢遊,還有比拼裝飾、技巧的「花樣龍舟」,除了西湖的划龍舟活動外,還有西溪五常港和深潭口一帶的「西溪龍舟勝會」具有400多年的歷史;其中又以蔣村龍舟形式最為多樣,龍舟比賽重視的是表演花樣和趣味而非速度,又有祭龍王、千歲龍舟下水鬧端午、「幸福船」展示、水上文藝表演等,西溪龍舟勝會被列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1][132][133][1]。
嘉興市的端午節有著獨特的祭祀蠶神嫘祖習俗,這是因為端午節是當地蠶收穫的季節,有謝蠶花的習俗,俗稱「蠶花利市」,南湖周邊的蠶民都會到南湖煙雨樓的大士閣祭嫘祖,同時,在南湖來划龍舟競渡娛神,競渡前要先將龍頭抬到嫘祖前像前祭拜;晚上還要點燭焚香,將雞、豬頭等擺放在神位前,舉家磕拜「蠶花利市」,然後吃蠶花飯[134]。
在江西省,端午節女婿要給岳母送禮,因此當地人又把端午戲稱為「岳母節」。
婺源端午節傳統上不吃粽子而吃鴨蛋,當地人稱蛋為「子」,端午吃「子」意味著自己是「龍子」,父母會給小孩做端午服、端午帽[135][136]。
新昌縣的雄黃酒、丹砂酒除抗疫外,還有「開眼」的意義[1]。
不少地區如湖口縣、金谿縣有迎鬼船之俗,不下水,但登高埠,遊街市[85][86]。
南昌的傳統龍舟賽不僅要比速度,還要奪鐵「龍標」,當各龍舟快到終點時,終點處的投標船會將繫有紅繩的鐵「龍標」投入水中,在龍舟到達終點時各龍船上一名水性最好的人會同時跳入江中尋找鐵「龍標」,最後以龍舟的速度和取得鐵「龍標」的綜合成績來決定名次[90]。
西南地區編輯
在四川地區,端午節傳統上被稱作是端陽節。
四川省川北岷江方言島區域的劍閣、南部、閬中、西充、鹽亭等縣市端午節習俗古樸,並不吃粽子,而是吃包子等麵食[137][138][139][140][141]。
而四川地區端午節還有有「打李子」的習俗,類似其他地區的石戰,只是用的是李子而不是石頭,目的是祛病強身、孕育子女。
川西成都郊區、邛崍、大邑、蒲江、青神等地,端午節女婿需要回媳婦娘家,娘家會贈傘給女婿,以求多生兒女,人丁興旺[142][143]。
成都郫都區端午節會在望叢祠中舉辦歌會,以歌舞感激古蜀先帝保佑當地度過了瘟疫。
成都市區端午節晚上,人們會到錦江和合江亭附近放河燈和孔明燈祈福。
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端午放河燈又有了悼念地震死難者的意義[144][145][146][3]。
重慶市石柱縣有「出端午佬」的習俗,是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在街上敲鑼打鼓遊行[1]。
雲南宜良縣和保山縣有端午賣花的花市,宜良縣稱為「宜良端陽花街」,有400多年歷史[147];保山縣則稱為「趕花街」,最初是端午賣草藥的市集,後來演變成賣花,之後保山端午花街所賣的貨品更不限於草藥和花卉,還售賣各種土產、日用品,以及設有端陽大戲、滇戲、花燈戲等本土傳統戲曲和京劇等外省戲曲。
近年趕花街活動已由民間自發變成由政府組織協調、統一籌辦,成為集花卉、藥材、地方名產展銷、商品物資交流、經貿技術協作、科技知識諮詢、文化體育活動於一體的大型綜合博覽會[148]。
華南地區編輯
廣東順德容桂海尾村的遊龍大匯
福建福州端午節時,媳婦會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
建陽縣把端午節視為藥王曬藥囊日,並此日做醬。
上杭縣端午的龍舟競渡是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
仙遊縣端午競渡後會弔祭戚繼光,獻紙於虎嘯潭,因為嘉靖年間戚繼光在此溺兵。
邵武婦女端午節以絳紗為囊盛符和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彩線,繫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1]。
南安為鄭成功故里,而鄭成功的忌日又接近端午,當地就把鄭成功忌日與端午節合併,端午節同時有紀念鄭成功的習俗[16]。
廣東省從化縣民有「送災難」的習俗,是在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在路上。
新興縣人過端午會從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以法水、貼符驅邪。
石城縣端午的小孩會放風箏,稱為「放殃」[1]。
廣州傳統上在五月初二至初四就開始端午節慶活動,已婚婦女會用六個或四個全盒盛以粽子、豬肉、生雞、雞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長輩賀節。
又有「洗龍舟水」的習俗,帶孩子到江邊「浸浸」龍舟水的習俗,據說可以辟邪和使小孩子身體健康,快高長大,其中南方大廈對面建起的親水堤就有很多戲水的市民在「洗龍舟水」。
番禺人有遊鳳船的風俗,是在船的兩側裝配上能展能收、運動自如的鳳翹,鳳背上搭起亭臺,設有神座。
神座兩側由幾對少年男女伴著宮嬪擊鼓奏樂、侍奉神靈;遊鳳船前後配有護船各一艘,護船裏有壯丁用粗大纜繩拉著鳳船緩緩順流漂過,鳳船前面還有一大幸彩船做前導,彩船上有戲臺沿途演戲[149]。
在順德容桂海尾村端午節會舉行「遊龍大匯」,各坊社都會派出精緻奢美的龍舟巡遊[150]。
在深圳有稱為「扒皇舟」的特色爬龍舟習俗,相傳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宋帝昰逃至新安縣九龍土瓜灣(今屬香港),不久到端午節,宋帝昰觀看了當地扒龍舟,一時興起,就以護駕有功為名賜黃緞巨型羅傘給鄉民。
此後新安縣人每年端午賽龍舟,鄉民必奉御賜羅傘置於龍船之中,這種龍船被尊稱為「皇舟」。
後來由於扒龍舟變成賽龍舟,羅傘影響競賽速度,撐羅傘的習俗才逐漸消失。
而松崗文姓原居民為南宋名將文天祥的旁支後裔,他們在端午節會於文氏祠堂祭文天祥,然後到河中舉行盛大的龍舟賽[151]。
香港編輯
香港島赤柱的端午龍舟競渡
端午節於香港主要是舉行龍舟競渡、使用龍舟進行祭祀儀式、游龍舟水以及吃糉子等。
古代香港與深圳同屬新安縣(後改為寶安縣),南宋末年以降亦有與深圳相同的扒皇舟習俗,後來同樣因為扒龍舟變成速度競賽而不再於舟上設羅傘[151]。
香港漁民扒龍舟習俗也有悠久歷史,從前端午節是他們一年辛勤工作裡的一項點綴和輕鬆的好機會,他們相信龍舟具有靈性,扒過龍舟會全年順景,身體健康[152]。
而香港最早有紀錄的端午龍舟競賽是在1919年於東區北角七姊妹泳棚附近舉行,之後一直維持至香港日佔時期才停辦。
日佔時期結束後,由於七姊妹泳棚一帶進行填海工程,不能再舉辦大型龍舟賽,只有一些漁民自發舉行的小型競渡,部份人就轉往其他地區如柴灣、筲箕灣等。
後來更舉辦國際龍舟賽事。
20世紀中期開始有非華裔人士參與,例如赤柱於1960年代後期已開始有外籍人士參與龍舟賽。
於1976年香港旅遊協會以及香港漁民聯會開始於端午節後舉辨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並將龍舟推廣成國際體育運動。
龍舟比賽於香港亦為官民同樂的活動,於英屬香港年代已有政府官員為比賽進行主禮以及頒獎等,而此於香港主權移交後仍一直保持。
現時香港不少地方均於端午節當日舉辦龍舟比賽以及利用龍舟祭祀還神,並會於電視直播部分賽事。
香港端午節多個地區皆有龍舟賽,包括香港仔、淺水灣、長洲、蒲苔島、南丫島榕樹灣、屯門、沙田城門河、大埔吐露港等,而於每次的龍舟賽前均會舉行「放紙龍」儀式,祈求平安[153]。
大嶼山大澳的在別具特色的端午遊涌習俗,始於19世紀,並於2011年被列為香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0],現時這項活動由大澳三個傳統漁業行會包括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舉辦,五月初四早上,人們會前往大澳各主要廟宇請神,端午節當天早上會把神像放在龍舟上巡遊各水道,沿岸居民焚香拜祭,巡遊完畢就會送神回廟[154]。
香港的西貢、大埔、香港仔等地部份村落則有午夜划龍舟紀念宋帝昺的習俗,這些村落的是由惠東七姓村的後代建立,沿襲了祖籍地的習俗,當地又稱為「扒祖先」、「鬼龍舟」[82][83]。
除了吃粽子、爬龍舟外,有些人還會選這天去游泳,稱為「游龍舟水」,人們相信游龍舟水有祈福、改變運程及辟走邪氣等作用,可帶來好運,這種說法認為游龍舟水時厄運和邪氣會在水中停止下來。
另一方面又因為龍屬土,土剋水,水為財,游龍舟水亦有助吸收財運[155]。
這天香港各泳灘和泳池都擠滿游龍舟水的弄潮兒[156]
臺灣編輯
宜蘭縣蘇澳鎮南方澳內埤海邊的端午划龍舟
2011年端午節的新竹南寮舊漁港,可見眾多攤商、人潮、龍船和各式車輛。
主條目:臺灣端午節
早年漢人定居台灣,同時帶來端午節的習俗。
由於台灣地處亞熱帶和熱帶,早期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常因為多無法適應當地氣候而死於瘴癘時疫,端午這個以驅疾避疫的節日也就受到當地漢人重視。
最早關於台灣漢人過端午的文字記錄載於清朝的文獻。
[157]台灣漢人傳統上於端午節清晨會「送蚊」,先燃燒稻梗熏室,然後把楮錢放在路旁,並在門楣上懸蒲艾和插稻草,認為可以避蚊蚋,又會插代表老當益壯的榕樹枝,民間又有「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說法。
[158],學生會送紅包給老師,老師則送學生扇子。
居喪中的家庭不包粽子,而是由親友贈送,稱為「送節」,喪家則以糖為回禮。
農家會把稱為「福金」的一種金紙穿在竹竿上插在田間(代表土地神神位),他們相信可以防害蟲。
也有些人會用鹽醃紫蘇葉和蕃石榴葉做一種叫「鹹茶」的藥茶。
又有在端午節打石戰的習俗,但因為常造成嚴重傷亡,在日治時期被政府視為「蒙昧惡俗」而禁止,逐漸式微[89]。
與其他華人地區一樣許多人會在端午節穿紅色的東西以代表幸運的東西,台灣端午節賽龍舟和繫五彩縷的習俗,當地人把划龍舟稱為「扒龍船」,把五彩縷稱為「神煉」。
各地都有具備本土特色的扒龍船活動,其中宜蘭縣的二龍村龍舟競渡於2001年(民國90年)已被中華民國觀光局列為「國家十大民俗節慶活動」,而官方也會於各地舉行龍舟競賽,知名的龍舟賽會場有新北市碧潭、宜蘭縣冬山河、彰化縣鹿港鎮吉安水道、台南運河與高雄市愛河等[78]。
臺中市南屯區的犁頭店有端午穿木屐躦鯪鯉的習俗,現在已發展成一種趣味競賽。
台灣端午節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認為端午當天「中晝」(中午)是全年陽氣最盛的時刻飲用午時水可強身健體、驅除百病,加入了香茅、艾草、菖蒲等驅邪植物,另外當天以午時水洗艾草水稱為「沐午時水」,同樣也有防毒健身的效果。
而當地傳說臺中市大甲區鐵砧山的劍井是當年鄭成功插劍禱泉的地點,而自又相傳鎑砧山盛産各種靈藥仙草,於是劍井午時水的功效就被傳說得神奇無比,又傳說端午節正午可以在井中見到鄭成功的劍影,見到劍影的人全年必無災厄[1][78]。
除粽子外,台灣人端午節還會吃桃李、茄子及菜豆,一般認為是代表健康長壽,當地俗話說「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
但苗栗客家人則認為李子象徵子孫繁衍和可以預防中暑,吃長豆是因為長豆形狀像蛇,吃了就不會被蛇咬,吃茄子則可預防蚊子咬[註2]。
粽子方面南北各有特色,而客家人的粽子還分鹼粽及鹹粽。
鹼粽用來祭祀,鹹粽則純粹用來解饞[1]。
海外華人編輯
新加坡的端午龍舟競渡
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當地華人仍然按照傳統慶祝端午節,除了其他地區華人常見的習俗如賽龍舟、吃粽子外,有些地方還有「洗龍船」的習俗,即讓孩子在端午節到河邊簡單洗浴,據說能保孩子平安長大[159][160]。
在英國倫敦、曼徹斯特的唐人街,有由當地華人社團舉辦的陸上龍舟比賽慶祝華人端午節[161],還有舞獅、中國武術、中國舞等中國傳統技藝表演[162]。
加拿大溫哥華福溪自1988年起在端午節前後舉行龍舟賽,當地的龍舟賽是由香港移民引進溫哥華,龍舟賽前要先舉行由華埠道教青松觀道士主持的祭拜媽祖與龍舟點睛儀式,祈求媽祖保護河道以及保佑龍舟與參賽人的安全,並祈求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當地政府官員也會參加點晴儀式[163]。
國定假日編輯
在臺灣,端午節當天放假一天,並自2015年起,若遇週六則於前一個上班日補假,若遇週日則於次一個上班日補假。
若與週休假日僅相隔一工作日者,則該工作日調為假日,並擇另一星期六補班補課。
[164]中國大陸在2008年開始將端午節列為法定假日,如當天與周六周日重合,則在下周一補休一天。
[165]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端午節為國定假日,如與周日重合,則在下周一補假一天。
[166]
參見編輯
日本端午節
朝鮮端午節(韓語:한국의단오)
越南端午節(英語:TếtĐoanNgọ)
琉球端午節、四日之日(英語:YukkaNuHii)註釋編輯
^俗寫為「煎堆」
^茄子客語叫做「吊菜」,而「咬」,土音為「ㄉ一ㄠ」,取其諧音[1]
參考資料編輯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端午節.[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6).
^2.02.12.22.3刘晓峰端午节研究的历史回顾.[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3.03.13.23.33.43.53.63.73.83.9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认同--基于端午节的源流研究.[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2013英国中华端午节赛龙舟赛筹备启动.[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9).
^《中国端午节》丛书在嘉兴首发填补民俗研究空白.[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6).
^中国端午节450字.[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5).
^中国端午节的传说和由来完整版介绍.[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8.08.18.28.38.4陸家驥.《端午》.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ISBN 957051289X.
^9.09.1《夏小正》.(五月)蓄蘭,菽糜
^《禮記·月令》.仲夏,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止聲色,節嗜欲。
^宗懍.《荆楚歲時記》.五月俗稱惡日,多禁,忌曝床薦席,及忌蓋屋。
^12.012.112.212.312.4端午節之習俗風尚.[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9).
^13.013.1端午节起源及饮食讲究.[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14.014.114.214.314.4端午节蕴涵的养生心理.[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15.015.1“端午”的民俗与政治寓意.[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
^16.0016.0116.0216.0316.0416.0516.0616.0716.0816.0916.1016.1116.1216.1316.1416.1516.16朱介凡.《中華諺語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ISBN 9570500050.
^17.017.117.217.3端午節的由來與習俗為何?.[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18.018.118.218.318.418.5粽香深处的文化记忆——解读端午节起源诸说.[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8).
^19.019.119.219.319.419.5聞一多.《端午考》.
^杜台卿.《玉燭寶典》.南方民又競渡。
世謂屈原沈汨羅之日,並欄拯之。
在北舢艦既少。
罕有此事。
……計止南方之事,遂復遠流北土。
^21.021.1吳均.《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22.022.1《襄陽風俗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其妻每投食於水以祭之,屈通夢告妻:所祭食皆為蛟龍所奪,龍畏五色絲及竹,故其妻以竹為粽,以五色絲纏之。
今俗其日皆帶五色絲食粽,言免蛟龍之患也。
^23.023.123.2宗懍.《荊楚歲時記》.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
^24.024.1《蘇州府志.增補》.鄉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25.025.1关于中日两国端午节由来的思考.[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8).
^26.026.1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始也。
謂五月初五日也。
又以菰葉裹粘米煮熟,謂之角黍。
^端午的意思,五月端的来由.[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22).
^28.028.1崔寔.《四民月令》.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黃連丸、霍亂丸;採葸耳,取蟾諸,以合創藥,及東行螻蛄。
^應劭《風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
^30.030.1馬縞.《中華古今注》.漢中興,每以端午,賜百僚烏犀腰帶。
魏武帝賜宮人金隱起師子銙腰帶,以助將軍之勇也。
高祖貞觀中,端午賜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示色不改更故也。
^31.031.1周處.《風土記》.採艾懸戶上,踏百草、競渡。
^32.032.1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鬭百草之戲。
^《宋書》.元徽五年五月五日,太后賜帝玉柄毛扇,帝嫌其毛柄不華,因此欲加酖害。
^34.034.1端午节有赐扇习俗.[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5).
^35.035.1王溥.《唐會要》卷三五.貞觀十八年,五月五日,太宗為飛白書,作篤鳳蝶龍等字,筆勢協絕。
謂司徒長孫無忌、吏部尚書楊師道曰『五日舊俗,必用服翫相賀。
朕今各賜君飛曰扇二枚。
庶動清風。
以增美德。
』
^馬縞.《中華古今注》.隋煬帝,宮人插鈿頭釵子,常以端午日,賜百僚玳瑁釵冠。
^《新唐書·禮樂志》.天寶二年,始以九月朔薦衣於諸陵。
又常以寒食薦餳粥、雞球、雷車,五月薦衣、扇。
^李淖.《秦中歲時記》.端午前兩日,東市謂之扇市,車馬特盛。
^《金門歲節記》.洛陽人家……,端午以花絲樓閣插鬢,贈遺避瘟扇。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於金盤中。
以小角造弓子,纖巧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
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
都中盛行此戲。
^41.041.1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北朝婦人,五日進五時圖、五時花,施之帳上。
^42.042.142.242.342.4周密.《武林舊事·端午》.又分賜后妃諸閤大璫近侍翠葉、五色葵榴、金絲翠扇、真珠百索、釵符、經筒、香囊、軟香龍涎佩帶,及紫練、白葛、紅蕉之類。
大臣貴邸,均被細葛、香羅、蒲絲、艾朵、彩團、巧粽之賜。
而外邸節物,大率效尤焉。
巧粽之品不一,至結為樓臺舫輅。
又以青羅作赤口白舌帖子,與艾人並懸門楣,以為禳禬。
道宮法院,多送佩帶符篆。
而市人門首,各設大盆,雜植艾蒲葵花,上掛五色紙錢,排飣果粽。
雖貧者亦然。
湖中是日游舫亦盛,蓋迤邐炎暑,宴遊漸稀故也。
俗以是日為馬本命,凡御廄邸第上乘,悉用五彩為鬃尾之飾,奇韉寶轡,充滿道途,亦可觀玩也。
^43.043.143.2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團。
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
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
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
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歲時雜記》.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
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
^《歲時雜記》.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
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
^46.046.1張岱.《陶庵夢憶》卷五記「金山競渡」.瓜州龍船一二十隻,刻畫龍頭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後旌幢繡傘,取其絢;撞鉦撾鼓,取其節;艄後列軍器一器,取其鍔;龍頭上一人足倒豎,敁其上,取其危;龍尾掛一小兒,取其險。
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畫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鎮江亦出。
驚湍跳沫,群龍格鬥,偶墮洄渦,則百捷捽,蟠委出之。
金山上人團簇,隔江望之,蟻附蜂屯,蠢蠢欲動。
晚則萬艓齊開,兩岸汨汨然而沸。
^47.047.1楊嗣昌.《武陵竞渡略·竞渡考》.競渡事本招屈,實始沅湘之間。
今洞庭以北,武陵為沅,以南長沙為湘也。
故划船之盛甲海內,蓋猶有周楚之遺焉。
宜諸路仿效之者不能及也。
舊制: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月一日新船下水,五月十日、十五日划船賭賽,十八日『送標』迄,便拖船上岸。
今則興廢早晚,不可一律:有五月十七、八打船,廿七、八『送標』者,或官府先禁後弛、民情先鼓後罷也。
俗語好事失時者云:『打得船來,過了端午。
』至今不足為誚矣。
^48.048.1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日)取蟾酥。
^唐翼明著.江海平生.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08:346.ISBN 978-7-218-10322-8.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50.050.1端午探源.[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51.051.1《夜航船》:「端陽日以石榴、蔡花、菖蒲、艾葉、黃梔花插瓶中,謂之五瑞,辟除不祥。
……蛇、虎、蜈蚣、蠍、蟾蜍,謂之五毒。
官家或繪之官扇,或織之袍緞,午日服用之,以辟瘟氣。
」
^52.052.152.252.352.4《端午节的继承与发展》.[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8).
^53.053.153.253.353.453.553.6端午的风俗:沐兰汤饮雄黄酒祛五毒.[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8).
^古韻新姿話香包.[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8).
^55.055.155.2李世軍.《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哲学内涵和意义——以端午节为例》.榆林學院學報.2013年9月,.第23卷第5期. ,,,年月,
^56.056.156.2端午和艾的不解之缘.[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8).
^57.057.1槲包飘香过端午.[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58.058.158.258.358.458.558.6漫谈端午节的药俗.[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59.059.159.259.359.4端午習俗.[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9).
^宗懍.《荆楚歲時記》.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
^《夏小正》.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
^62.062.1顧祿.《清喜錄》卷五.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
又以余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墻壁間,以祛毒蟲。
^沈榜.《宛署雜記》第十七卷.婦女畫蜈蚣、蛇、蠍、虎、蟾為五毒符,插釵頭。
^64.064.164.2端午記俗.[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65.065.165.2端午粽子的來源與傳承.[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五彩絲線編織端午之魂.[2014-05-30]. [永久失效連結]
^沈括.《梦溪补笔谈》.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夢二鬼。
小鬼竊得皇上玉笛及楊貴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後擘而啖之。
大鬼道:「臣為鍾馗,即武舉不捷之士也,誓與陛下除天下之妖孽。
^羅燁.《醉翁談錄》.除夜,舊傳唐明皇是夕夢鬼物,名曰鍾馗,既覺,命工繪畫之。
至今人家圖其形,貼於門壁。
^王芸主編;北京市檔案館編.北京档案史料2003.2.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06:299.ISBN 7-5011-6226-3.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林文欽《淺談新莊地藏庵信仰》高雄道德院四旬紀念專刊.2001.02
^【民俗亂彈】鎮邪天師、執劍福來──鍾馗符畫與端午節.[2017-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2).
^任玩堂.粽叶飘香:你知道端午习俗吗-腾讯网.2015年6月22日[2016年6月9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5月18日).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為屈原投汨羅,人傷其死,並將舟楫拯之,因以為俗。
^《楚传》.競渡起于越王勾踐。
^《岁华纪丽》.因勾踐以為成風,拯屈原而為俗也。
^江绍原端午竞渡本意考.[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端午節的習俗.[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7).
^78.078.178.2台灣端午節慶典儀式與信仰習俗研究.[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香江漫話:粽香五月五獅子山下龍舟競渡.[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80.080.1大澳田野考察(PDF).[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07-07-03).
^一條小漁村的祭海.[2014-05-30]. [永久失效連結]
^82.082.1《香港玄案》第12集
^83.083.1天涯不曉生.《失傳》.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2003.ISBN 962-992-078-6.
^《徽州府志》卷二之五.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為之,襲畫狀似鰍,以十二人為神載而遊諸市。
^85.085.1《歲功典》.江西湖口縣,五月十八日,為紙龍舟,形如真者,皆結綵裝戲,遊於市中,所過民家投以五穀鹽茶,名曰收瘟,遊畢送至郊外焚之。
^86.086.1《歲功典》.江西金谿縣,五月朔,始迎鬼船。
^中國儺文化網.[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吳郡志》:「俗以五月五日為鬥力之戲,各料強弱相敵,事類講武。
」
^89.089.1從祛疾避疫到狂歡暴動的「蒙昧惡俗」:論臺灣端午節的石戰習俗(PDF).[2014-05-30].(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4-05-02).
^90.090.190.2家家懸艾葉戶戶食“五子”民俗專家解析南昌端午節習俗.[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虞預.《會稽典錄》.孝女曹娥者,上虞人。
父盱,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
漢安二年,迎伍君神,泝濤而上,為水所淹,不得其屍。
娥年十四,號慕思盱,乃投瓜於江,存其父屍曰:父在此,瓜當沈。
旬有七日,瓜偶沈,遂自投於江而死。
縣長度尚悲憐其義,為之改葬,命其弟子邯鄲子禮為之作碑。
^《后汉书·列女传》.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
父盱,能弦歌,為巫祝。
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泝濤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屍骸。
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
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傍,為立碑焉。
^《琴操》.介子綏抱木焚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舉火。
^端午节纪念革命女诗人秋瑾.[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9).
^95.095.1端午趨吉避邪 兒育中心親子立蛋闖關.[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6).
^EquinoxMeansBalancedLight,NotBalancedEggs.ProjectASTROUTAH.TheClarkeFoundation.[2014-06-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8).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戰鼓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無所不立」端午立蛋活動,祝大家一年好運.[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戰鼓咚咚歡樂慶端午.[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6).
^周處.《风土记》.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
於五月五日及夏至日啖之。
^宗凜.《荆楚岁时记》.夏至節日食粳。
按,周處《風土記》渭為角黍。
人並以新竹為筒。
^龐元英.《文昌杂录》卷三.唐歲時節物,⋯⋯五月五日則有百索粽子。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溫庭筠.《鸿胪寺有开元中锡宴堂楼台池沼雅为胜绝荒凉遗址仅有存者偶成四十韵》.盤斗九子粽,甌擎五雲漿。
^105.0105.1105.2安徽端午风俗多.[2014-05-30]. [永久失效連結]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五红”.[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五红“五红”是指哪五红.[2014-05-30]. [永久失效連結]]
^寻味金陵端午饮食“吃五红”驱除“五毒”.[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4).
^現在端午你還做這些事嗎?.[2014-05-30]. [永久失效連結]
^《分宜縣志》.端午早餐用五子,曰粽子、包子、雞子、菓子、蒜子,聚而食。
^《貴縣志》:「端午日,家家以肉膾、糯實苦瓜中為餚,故或稱苦瓜節。
」
^布渣葉煲甘草清熱消滯.[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8).
^「波渣葉」消粽滯.[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9).
^端午節除了粽子還吃啥?各地端午特色美食盤點.[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5).
^大陸端午習俗8樣食物必吃.[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東北端午節的習俗大盤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美食養生館.2015-10-16
^《百本张》岔曲《端阳节》.五月端午街前賣神符,女兒節令把雄黃酒沽;櫻桃、桑椹、粽子、五毒;一朵朵似火榴花開瑞樹,一枝枝艾葉、菖蒲懸門戶;孩子們頭上寫了個王老虎,姑娘們鬢邊斜簪五色綾蝠。
^《帝京景物略》.五月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
^《大興縣誌》.是日(五月初五)少女需配靈符,簪榴花。
^龙腾沁州——我们的节日·端午沁县第五届民俗文化节.[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端午节的传说.[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0).
^濟南:端午節三大名勝攬客5.1萬人次.[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陝西地方端午節習俗探源.[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陝西安康端午漢江祭屈原.[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6).
^甘肅高台第六屆大湖灣"端午游湖"活動開幕.[2014-05-30]. [永久失效連結]
^端午民俗南方熱鬧,北方氣氛越來越淡.[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4).
^西塞神舟會.[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6).
^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看独特神奇民间习俗.[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2).
^循着粽叶的清香品味屈乡的端午——记“2013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及端午习俗.[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130.0130.1中國積極申報端午節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6).
^蘇州端午節首祭伍子胥挑戰紀念屈原的傳統説法.[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8).
^杭州端午节的习俗.[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1).
^端午出游2013杭州西溪龙舟文化节将开幕.[2014-05-30].
^嘉兴:端午节祭祀蚕神嫘祖.[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江西婺源端午新玩法.[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2). ]
^端午节源于江西远古时期“龙节”.[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7).
^影象中的端午节.[2020-06-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南部人的端午节.[2020-06-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端午节新奇习俗:打平伙吃包子1500个.[2020-06-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9).
^西充故乡记忆:养蚕.[2020-06-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盐亭今天这些地方人山人海,因为这里…….[2020-06-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青神:端午向走上新崗位的紀檢「老兵」[失效連結]
^这些老成都的端午习俗,你家还保留吗?.[2020-06-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放河灯抹雄黄端午过得够传统.[2014-05-30]. [永久失效連結]
^端午節巫峽賽龍舟.[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2-27).
^成都市民端午祭放河灯:点亮祝福漂远震痛(图).[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雲南宜良百年端陽花街迎端午.[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保山端午花街的民俗功能流變.[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廣東端午習俗.[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2014順德民俗旅遊文化節舉行.[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151.0151.1扒皇舟佩香包裹肉粽——寻找深圳的端午记忆.[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9).
^漁民的風俗習慣.[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Executive日記——端午節新搞作九呎紙龍舟求平安.[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7).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端陽下水遠離屈源.[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6).
^赤柱游龍舟水男子遇溺險死.[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6).
^一样的节日两样的风情台湾的端午节怎么过.2015年6月19日[2016年6月9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0月4日).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誌》卷三附錄.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隅熏之,用楮錢送於路旁,名日送蚊。
門楣懸蒲艾兼插禾稗,謂可避蚊蚋;榕一枝,謂老而彌健。
彼此以西瓜、角黍相饋遺。
好事者於海口淺處,用錢或布為標,三皮漁般爭相奪取,勝者鳴鑼喝采,號日鬥龍舟。
午為小兒女結五採縷,男繫左腕,女繫右腕,名日神煉。
^马来西亚端午节庆粽飘香.[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6). ]
^新加坡华人端午节习俗.[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0).
^伦敦唐人街举行陆上龙舟庆祝端午节活动.[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9).
^英国曼彻斯特唐人街举办庆端午“旱龙舟”比赛(图).[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6).
^溫哥華龍舟節夏日開賽212賽隊競發.[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工作小組.[2015-06-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7)(中文(繁體)).第4條下列民俗節日,除春節放假三日外,其餘均放假一日:三、端午節。
第5-1條紀念日及節日之放假日逢例假日應予補假。
例假日為星期六者於前一個上班日補假,為星期日者於次一個上班日補假。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9).
^公眾假期條例.[2014-05-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3).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端午節(華人)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荊楚歲時記端午節習俗(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端午節
仲夏的盛典——端午節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端午節_(華人)&oldid=73118868」
延伸文章資訊
- 1【端午節知多少】端午節的含義、由來及習俗- Skyscanner台灣
端午節爲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天氣之 ...
- 2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端午節的由來、習俗、日期一次看
端午節習俗五戴香包、掛艾草 ... 傳統的香包以五色花布縫製而成,裡頭會放有薄荷、石菖蒲、丁香等等具有防蚊驅蟲及芳香辟穢功效的草藥材。艾草也是具有防蚊 ...
- 3民俗節慶-端午節 - 兒童網
端午節相傳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人,忠心愛國,無奈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屈原感到失望,就投汩羅江自盡。屈原投江後,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 ...
- 4【端午節習俗】端午節9大傳統習俗,「立雞蛋」會有好運?
端午節習俗中,吃糉當然自不待言。 古代中國人為防止水中蛟龍啃食屈原遺體,便將白米放入竹筒內再投入水中,祈求水中蛟龍吞噬竹筒而非 ...
- 5端午節8大習俗一次看宅在家立蛋成功就能鴻運當頭
端午節是農曆5月5日,今年落在國曆6月14日這一天。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並稱三大節日,由來多被視為與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有關,因此民間又稱端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