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問題- 羅素(Bertrand Russ - 華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哲學問題》是由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的作品。

雖然該作品的寫作是作為一種通俗性的導論(羅素稱它是他的"廉價本的驚險小說"),但文本 ... 哲學問題《哲學問題》是由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的作品。

雖然該作品的寫作是作為一種通俗性的導論(羅素稱它是他的"廉價本的驚險小說"),但文本卻提出了明確的觀點並引入了各種嶄新的觀念,例如論真理--寫得明晰,毫不武斷而又流暢,清澈得光彩照人。

羅素並沒有探討所有的哲學問題,這本書主要涉及知識論,即考察讀者知道或有理由相信的那部分哲學分支。

譯    者何兆武ISBN9787100051750頁    數142開    本1/32類    別哲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作    者伯特蘭·羅素書    名哲學問題出版時間2007-04裝    幀平裝定    價15內容簡介羅素的《哲學問題》一書代表了羅素早期的基本論點:新實在主義,也就是馬赫主義重新武裝了、補充了的柏拉圖式的"客觀"唯心主義。

它分為十五個章節,概括為五個方面的內容:"物質論","認識論","共相論","真理論","哲學價值論"。

1、物質論:在文本的第一、二、三章(現象與實在、物質的存在、物質的性質)中,羅素闡述的觀點是"什麽是物質"。

羅素對這個問題的提出和解答都是從貝克萊主義出發的。

這可以從《現象與實在》這一章裏清楚地看出來。

羅素曾經拍案叫絕地認為"貝克萊還是有他的功績,他指出物質的存在完全可以合情合理地被我們所否定,並且指出倘使有任何東西可以獨立于我們而存在的話,那麽,它們就不可能是我們感覺的直接客體"。

羅素認為,"物理的客體"隻能是而且"必須是從我們所直接認知的東西中得出的一種推論"。

可見,他所走的是從貝克萊到馬赫的老路,認為感覺或知覺是第一性的東西。

在這裏,暫且不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立場問題,羅素在書中說的有一句話非常有價值,那就是"在某種意義上說,必須承認,人們永遠都不能證明人們自身之外和人們經驗之外的那些物質的存在",從這一點出發,貝克萊的觀點對我們也是很有指導作用的,即物質的存在完全可以合理地被我們所否定,倘使有任何東西可以獨立于我們之外而存在的話,那麽它們就不可能是我們感覺的直接客體。

2、認識論:在文本的第四、五、六章(唯心主義、認識的知識和描述的知識、論歸納法)中,羅素討論的是"認識論"的問題。

羅素認為如果一種物質是存在的,那麽我們的認知也就應該是我們有關它存在的知識。

他一直在分析的問題是:人們認知的事物究竟是不是事物本來的面目?人們如何去認知這些事物?認知這些事物是通過人們的親身經驗還是通過描述呢?歸納法在人們認知事物的過程中是不是有效呢?還是像上部分所說的那樣,人們經驗過的,人們所感知的,才是人們真正認知的。

照這樣說,歸納法在人們對事物認知的過程中就應該是有效的,但為什麽歸納法卻不能憑經驗來告訴人們有關未曾經驗過的某種事物的知識呢?在第六章的結束部分,羅素又告訴讀者,凡是根據經驗而告訴人們有關未曾經驗過的某種事物的知識,就都是基于一種既非經驗所能肯定的、又非經驗所能否定的信念;因此這一部分讀來讓人覺得很矛盾,或許這正是需要哲學精神去探索的地方。

3、先驗論和共相論:在文本的第七、八、九、十章(論關于普遍原則的知識、先驗的知識如何可能、共相的世界、論關于共相的知識)中,羅素討論的是"先驗"和"共相"。

在這裏,羅素不但承認一切知識都是由經驗中得出來的、被經驗所形成的,同時還承認有些知識是先驗的,意思就是說,要人們去考慮的那種經驗並不足以證明它,僅僅是使人們註意到人們可以無須任何經驗上的證明就能表明了它的真理。

"先驗"一詞,從康德那裏已經有所了解,康德的先驗,有心靈所固有這一因素,有認識之所以成為可能的條件這一因素,也有普遍有效這一因素。

羅素似乎不贊成這樣的說法,羅素認為先驗的命題並不是在其來源說是獨立于經驗而產生的,從來源說,他認為經驗是因,而先驗命題是果,他認為先驗命題之為先驗,是因為它的準確性是不靠經驗所證明的。

同時,羅素談到"共相"問題,羅素所指的"共相的世界",也就是客觀唯心主義的典型大師柏拉圖的那個"理念世界"的再版。

據說這個"共相的世界"與"感覺材料的世界"是根本不同的,"它既不在空間之中,也不在時間之中;它既非物質的,也非精神的;然而它卻是某種東西"。

這個作為"某種東西"的共相"是在作為思想客體的時候才為人所認識,也就是說,共相是客體,即客觀世界或物質存在的保證;在貝克萊那裏用上帝來負擔的作用,在羅素這裏用"共相"來承擔了。

羅素認為人們對于共相所具有的知識是可以解決先驗的知識問題的。

但是這裏又有些疑點:羅素向人們介紹的共相是有區別的。

他認為有些關系是經驗所能得到的,而有些關系是感覺經驗得不到的,這是離感覺材料相當遠的共相。

因此,人們對于物體所具備的知識,就全盤有賴于那種舉不出實例證明的普遍知識的可能上。

4、真理論:在文本的第十一、十二、十三章(論直觀的知識、真理和虛妄、知識、錯誤和或然性意見)中,羅素討論的是"真理論"的問題。

對真理的認識,羅素為讀者提供了全新的理念。

羅素認為真理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真理必須是那種承認有它的反面(即虛妄的理論)的理論,在這方面,人們的信念理論必須有別于人們的認識理論,因為就認識而言,不必考慮任何反面--就真理和虛妄的相互關聯而言,倘使沒有信念,便不可能有虛妄,因而便不可能有真理。

第二,一種信念是真理還是虛妄,永遠有賴于信念本身之外的某種東西。

曾經的學說認為真理存在于信念和事實相符的形式之中,即真理的一致性學說--在我們的信念體系中,缺乏一致性就是虛妄的標志。

第三,一個真理的精髓在于構成為一個圓滿的體系,也就是構成為大真理的一部分。

對于這種學說,羅素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讀者沒有理由來假定隻可能有一個一致的信念體系;第二個就是在哲學裏,兩種敵對的假說都能夠說明一切事實,這樣一致性作為真理的定義就無效了,因為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隻有一個一致性的體系。

在論證真理問題上,羅素一直在強調"信念",強調本能的信念之合理的權威性。

他認為當一種信念和某一相聯系的復雜體相適應的時候,它便是正確的;不適應的時候,它變是虛妄的。

5、哲學價值論:文本的最後一部分(十四章--哲學知識的範圍,十五章--哲學的價值)討論的是哲學價值論的問題。

羅素提出,哲學的根本特點就是批判,正是這種特點使得它成為一種和科學不同的學問。

哲學對于科學上和日常生活上所使用的那些原則都要加以批判地研究,而且要從這些原則中找出它們的不一致來;隻有在找不到擯棄它們的理由的時候,才能把它們作為批判研究的結果接受下來。

哲學和別的學科一樣,其目的首先是要獲得知識。

哲學所追求的是可以提供一套科學統一體系的知識,以及由于批判人們的成見、偏見和信仰的基礎而得來的知識。

作品目錄第一章現象與實在第九章共相的世界第二章物質的存在第十章論我們關于共相的知識第三章物質的性質第十一章論直觀的知識第四章唯心主義第十二章真理和虛妄第五章認知的知識和描述的知識第十三章知識、錯誤和或然性意見第六章論歸納法第十四章哲學知識的範圍第七章論我們關于普遍原則的知識第十五章哲學的價值第八章先驗的知識如何可能創作背景人文背景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德國古典哲學終結後,如實證主義、唯意志主義、新康德主義、新黑格爾主義、馬赫主義、生命哲學、實用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等多種現代西方哲學流派和思潮陸續登場。

成長背景羅素喜愛數學,少年時代便開始哲學思考,探求數學之完美與宗教之可疑的哲學根據,他還從藏書豐富的家庭圖書館中吸取了歷史、文學方面的知識。

1890年,羅素18歲那年,他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在懷特海指導下攻讀數學。

四年級時他的興趣轉向哲學,在其導師麥克塔格的影響下,一度成為新黑格爾主義者。

大學畢業的第二年,羅素獲得了三一學院研究員的職位,曾前往柏林考察。

1895年羅素隨同英國哲學家摩爾反叛了新黑格爾主義,轉向新實在論,提出了外在關系學說。

1900年是羅素哲學歷程中一個重要的分界。

這一年他受到義大利數學家皮亞諾的啓發,開始用新的邏輯分析技術研究數學的基本概念。

1900至1910年間,他同懷特海合作撰寫了《數學原理》。

該書被人們看作是數學和邏輯發展史上的裏程碑,正是這部巨著使羅素贏得了學術上的崇高地位和榮譽。

作品賞析主題思想《哲學問題》主題思想:解放心靈,探索、研究哲學這門充滿著智慧的學問。

哲學的目的是要獲得對世界的理解。

而要理解這個世界,哲學家就必須發明某種理論。

這種理論可能會由使普通人感到非常意外和吃驚的哲學主張構成,並且還要引入一些技術性的哲學術語。

這是因為,通常非哲學世界認為許多事情完全是錯誤的,這種錯誤可以通過哲學論證或科學證據加以證明,于是他相信,自然語言處于完全無希望的狀況,不準確、不清楚,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攙和著許多錯誤的哲學主張。

因而他認為,嘗試獲得對世界的理解的哲學理論必須包括新奇的,也許令人吃驚的哲學主張,它必須以專門發明的技術術語表達。

自30年代後,絕大多數哲學家逐漸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看待這種理論。

他們逐漸相信,並不需要像羅素那樣假定,一般人關于世界所持的普通信念必定非常錯誤、並應加以拋棄。

他們認為,日常所說的自然語言在某些方面是不清楚、不準確、而且可能是非常錯誤的,然而,得到較好理解的正確方法,不是用一種不同的技術術語代替自然語言,而是應理解自然語言本身,用一種不致令人誤解的方法來加以改進。

這一改變的結果,像後期的維特根斯坦、戰後顯露頭角的奧斯丁,以及許多其他哲學家,就沒有按照羅素可能會承認的方法,設計出這種理論,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失去了建造它的興趣。

而這對羅素來說,簡直就象拋棄了對這個問題的所有興趣。

他覺得,如果人們不去從事那種包括他所認為的理解在內的理論構造,他簡直就想不出人們究竟還能做些什麽。

羅素始終對人類的問題感興趣,他認識到,關于世界的知識以及所謂的對自然力的掌握是一個最大的人類問題。

他抱怨那些對世界,特別是對物理世界、對宇宙的興趣正在逐漸衰退的哲學家,在他看來,人們如果忽略了人類的問題的整體背景,就不可能理解這些問題。

對科學沒有興趣的哲學家,就不是一個哲學家。

他所要求于哲學家的是,應該掌握真正的哲學問題,而不是第二手的問題,例如他可能認為的與語言相關的問題。

羅素自己承認,他的主要哲學先入之見是要把讀者所接受的自然科學,特別是物理學的研究成果,同頗似于休謨的關于人們生活經驗的實際材料的經驗主義圖景聯系起來,即感覺印象、想象的意象、記憶的意象。

這是一種哲學的特殊觀念,一種信仰哲學必須面對的特殊的問題。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要正確解決接入和構成,以及是否在事物的運行過程中有著必然性的規律,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前提。

站在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角度來看羅素構建的哲學世界,必須有幾點需要說明。

首先,要肯定客觀物質世界的存在。

其次,要肯定客觀物質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維認識是第二性的。

盡管羅素的哲學很繁瑣,很曲折,但是其中有兩個極其根本的因素。

一個是形式邏輯(就羅素說是數理邏輯),這是有空架子的必然性,但沒有客觀事物方面內容的邏輯。

另一因素是忽生忽滅、常生常滅的感覺或感覺材料,這是沒有必然性的,但又是所謂實際的最根本的原料。

這兩個因素是被割裂開的:前者沒有後者作為它的內容,後者沒有前者的理性。

如果把前者叫作理論,後者叫作實際,那麽可以說羅素的理論沒有實際方面的因素,而他的實際也沒有理論所有的必然性。

無論羅素的哲學多麽繁瑣,多麽曲折,上述兩者的割裂便是他的哲學的基本情況。

在這個基本情況之下,羅素不可能準確地認識世界的本體論以及建立人類自身發展能力的認識論,那麽也就不能使人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完善自己。

在《哲學問題》文本中,羅素指出,研究哲學不是像物理學家所做的那樣去尋找具體的、確定的解決問題的答案,而隻是為了研究問題的本身。

因為這些問題擴大了人們所使用概念的範圍,豐富了人們智慧的想象力,並且減少了人們"獨斷的自信"。

這種自信常常使人們的心靈無法進行正確的推理。

為了解放人們的心靈,解放人們被禁錮的思想,就應該以滿腔的熱情來研究哲學這門充滿著智慧的學問。

詞意涵象1、感覺資料:感覺資料作為羅素哲學的邏輯前提,它們是"在感覺中直接被認知的事物","人們對他們有著直接的認知"。

羅素在論證感覺資料的時候,在第一、二章中與貝克萊和笛卡爾的哲學進行了簡單的對比。

他利用人們對桌子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中的反映,盡管各有不同但依然可以簡單的把它認為就是一個桌子,由此來判斷物質的性質以及物質與人的關系進而推導出感覺資料的概念,並在分析這一概念的過程中引入了當時的物理學研究,也就是物理的客體形態形成了感覺資料,並通過這個來說明物理學的目的就是要告訴人們"對于它們所能知道的一切"。

羅素的結論是:人們所知道的所有事物以及事物所佔有的物理上的空間和時間,隻是事物在關系上的結構,並不取決于事物內在的性質。

羅素在其哲學中邏輯起點就是"我和我的經驗與思想就是全部的存在"。

羅素在分析這個問題時運用了系統懷疑法。

羅素認為,世界是由許多事物構成的,但事物並不是感覺要素或"物",而是"事實"。

這些事實指的不是世界上的一個簡單的事物,而是指"某物具有某種性質或某些事物具有某種關系",即是表示顏色聲音、氣味滋味等事物性質及大小、長短之類事物的關系。

這就是羅素所認為的"感覺材料",成為了邏輯原子主義中的基點--原子事實或"邏輯原子"。

2、邏輯:邏輯是羅素哲學體系中的一條紅線。

作為科學主義思潮中的一個重要流派,邏輯分析的方法至關重要,它不同于人本主義的冥想或是體驗式,而是在一個前提下,經過準確論證,層層推導,得出最後的結論。

從邏輯原子主義思想和現代實證主義學派中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邏輯是哲學的本質。

這一觀點表明了邏輯原子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的共同本質基礎。

作為一個數理邏輯的集大成者,羅素所講的邏輯不是形式邏輯而主要是數理邏輯。

《哲學問題》從第六章開始,重點強調了邏輯中的歸納法並重點強調了三條"思維律",也就是邏輯過程中的普遍原則: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在論證這三條規則的時候,羅素對經驗主義進行了批判,並得出結論:"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認識邏輯原則,而且邏輯原則本身並不能憑經驗得到證明,因為一切證明都預先要假定這些邏輯原則。

因此,在這個爭論中最重要的一點上,理性主義者是正確的。

"羅素哲學在本質上還是受經驗主義哲學的影響,並進而提出了"共相"這一概念,使得邏輯推導能做到有序進行。

作品評論羅素的《哲學問題》作品,是幾代哲學學生的必讀之物。

在該文本中,作者並沒有探討所有的哲學問題,而僅限于他認為自己可以肯定而且能有所建樹的那些問題,他主要涉及的是知識論,即考察人們能說知道或有理由相信的那部分哲學分支。

在此基礎上,他得出了某些令人矚目的有關所有事物的終極類別的結論。

--J.斯科羅夫斯基(英國)作者簡介伯特蘭·羅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20世紀聲譽卓著、影響深遠的英國哲學家、偉大的思想家。

1950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被授予英國嘉行勛章。

伯特蘭·羅素作品有:《德國的社會民主》(GermanSocialDemocracy)(1896)、《數學原理》(InPrinciplesofMathematics,1903)、《哲學問題》等。

相關詞條101個有趣的哲學問題哲學概論哲學基本問題西方的智慧你的第一本哲學書人生的智慧哲學的慰藉哲學是什麽哲學的故事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思考,快與慢分析哲學正義論海蒂性學報告羅素駁論《哲學家》現象哲學與人生胡塞爾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大衛·休謨中國哲學史其它詞條Omusic加速器大勢至菩薩宗華宜蘭民宿張根碩恰似你的溫柔楊柳沙洲優黃熔岩燈玉女煎環法腳踏車賽甲子園絕世武魂股票投資育才國小茶葉網荊軻刺秦王藤谷太輔蛋白粉哲學問題@華人百科哲學問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