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化學或生物屏障,跟蚊子玩躲貓貓:除了防蚊液,我們還有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專題為你介紹驅趕蚊子的各種方法,【化學或生物屏障】將介紹防蚊液的機制與捕食蚊子的 ... 驅逐蚊蟲的方法與設備何其多,族繁不及備載,但它們的原理,主要還提高蚊子 ...
1131文字分享友善列印繁|简1131科學傳播自然生態運用化學或生物屏障,跟蚊子玩躲貓貓:除了防蚊液,我們還有什麼?波留先生M.Beaulieu・2021/02/10・2884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SR值513・六年級+追蹤A編按:夜深人靜,惱人的嗡嗡聲伴我入眠,我試著用「物理方法」解決問題,但敏捷不夠的我,只是連續搧了自己好幾個巴掌,摸著紅腫的臉頰,我點起了床頭的電蚊香。
《用科學拯救怦然崩潰的髒亂,這樣的掃除你洗翻嗎?》專題為你介紹驅趕蚊子的各種方法,【化學或生物屏障】將介紹防蚊液的機制與捕食蚊子的動物,以及讓蚊子找不到你的「氣味隱形斗篷」!「嗡嗡~嗡⋯⋯啪!」上一篇文章裡,我們整理了一些利用物理特性吸引蚊子並集中管(ㄆㄨ)理(ㄕㄚ)的裝置,如捕蚊燈、電蚊拍以及腿毛(?)。
然而,驅蚊的方法百百種,除了這類型的物理防禦,我們還有魔法防禦;不是,我是說,其他實用或歪樓的妙招。
延伸閱讀:打斷蚊子從登陸到吸血的SOP,跟惱人的嗡嗡聲說掰掰!【物理防禦篇】捕蚊燈利用物理特性吸引蚊子。
圖/Wikipedia防蚊液為什麼能驅趕蚊蟲?首先要談到的,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防蚊液或驅蟲劑(insectrepellent)。
人的皮膚會排放二氧化碳與汗水等物質,進而吸引蚊子靠近,而這類化學製劑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干擾蚊子的嗅覺,從而阻止牠們獲取人們的身體資訊。
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在蚊子大軍面前用招搖又機車的表情告訴他們:「你找不到我,ㄌㄩㄝ~」雖說坊間的防蚊液各有千秋,每個品牌也都有他們獨特的配方,但終歸不出幾項有效成分。
以人工合成成分來說,最常見的莫過於敵避(diethyltoluamide,DEET,即避蚊胺)和派卡瑞丁(Picaridin),這兩個成分同時也是美國疾病管制局(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CDC)所建議最有效的驅蟲成分之一。
[1]根據CDC官方資料,雖說含有DEET和派卡瑞丁的防蚊產品,普遍不會對一般人、孕婦甚至兒童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尤其是DEET,市面上能購得的濃度甚至高達100%),然而,這些產品仍可能對皮膚造成不適,須謹慎使用。
另外,這些物質會經由皮膚吸收並透過尿液排除,因此也不建議直接對皮膚塗抹,而是噴灑在衣服上,或至少隔一層乳液或底霜。
畢竟,我們只是要讓蚊子無法分辨氣味,沒必要把自己搞得那麼不美味(X)。
使用防蚊液或驅蟲劑干擾蚊蟲嗅覺,阻止牠們獲取人們的身體資訊。
GIF/Giphy純天然的選擇:精油雖說這些成分確實能降低蚊子找到你的機會,然而,畢竟是要塗在皮膚上的東西,這些物質是否有效、可靠又安全,也是大家相當關心的事。
有些人對合成成分敬而遠之,並尋求植物精油的協助,像是檸檬、香茅、天竺葵、尤加利、丁香、苦楝油和薰衣草等,都是常見的驅蚊用油,加上口味選擇多,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
另外,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EPA)也列出幾種經測試可用在皮膚上的有效成分[2],如檸檬尤加利精油中所萃取出的檸檬桉醇(p-Menthane-3,8-diol,PMD)與貓薄荷(咦,養貓兼顧驅蚊?但重點是要種貓薄荷),當然也包含先前所說的DEET跟派卡瑞丁。
然而,每個人的身體對這些味道的「接受程度」不一樣,也不能期待每個人都熟諳精油化學,有些成分用多了甚至會損害肝臟,因此,直接使用有經過政府或EPA認證的噴防蚊液,還是相對保險的做法。
貓薄荷、檸檬桉醇、派卡瑞丁和DEET都有驅蚊的功效。
圖/Wikipedia那些以蚊子為食的動物如果你不是很擅長充滿神秘氣息的精油調配,或天生就不是個好園丁,種什麼死什麼,那你也可以評估自身狀況,養會吃蚊子的動物(千萬別指望天竺鼠,吃蚊子不是他們的工作,puipui才是)。
不過,我真的不建議為了這個理由養一隻寵物,畢竟這是一個很大的責任,大家還是看看笑笑就好。
可以評估自身能力飼養會吃蚊子個動物,但捕食蚊子並不是天竺鼠的專長。
圖/木棉花MUSETW許多動物都會吃蚊子[3],像是紫崖燕(Prognesubis)、家燕(Hirundorustica)等鳥類,或是藍鰓太陽魚(Lepomismacrochirus)、紅耳龜(Trachemysscriptaelegans)、蝌蚪等魚類或兩棲類動物。
如果心臟夠大、環境也允許的話,也許可以考慮養一些蝙蝠、蜘蛛、壁虎、蜻蜓等另類選擇。
石墨烯做的「氣味隱形斗篷」也能發揮防蚊奇效有些人不僅不善於園藝,也不諳畜養之道,但這些都不打緊。
如果你剛好是個愛好手作之人,不妨考慮看看接下來這個點子——氧化石墨烯(grapheneoxide,GO)。
美國布朗大學工程學院(Brown’sSchoolofEngineering)研究人員在2019年時曾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刊》(Proceeding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PNAS)發表一項研究[4],他們讓受試者手臂皮膚部分暴露,並觀察實驗蚊蟲在一般紗布(cheesecloth)與塗有GO的紗布上,如何對眼前的鮮肉「大快朵頤」。
結果,蚊子大軍似乎對蓋著GO紗布的肉肉們敬謝不敏。
研究解釋,由於GO是相當強大的分子屏障,基本上連氦原子都難以滲透過去,遑論CO2與汗水等吸引蚊子的化學訊號;也就是說,GO的存在彷彿是一件「氣味分子隱形斗篷」,穿上它,蚊子就別想找到你。
GO對於蚊子來說彷彿是「氣味分子隱形斗篷」。
圖/Mosquitobitepreventionthroughgraphenebarrierlayers|PNAS另外,研究人員也在GO外部沾染汗水的氣味吸引蚊蟲叮咬,發現GO堅韌到無法被蚊子的口器戳穿,但如果讓GO薄膜吸收水分,它就變得比較柔軟,蚊子們就能乘虛而入。
目前,研究人員仍在尋找穩定GO的方法,希望無論乾濕,它都能對抵禦蚊子口器的襲擊。
不過能確定的是,如果不要白目把汗水塗在外面,穿上隱形斗篷蚊子根本也找不到你啊!(吶喊)驅逐蚊蟲的方法與設備何其多,族繁不及備載,但它們的原理,主要還提高蚊子登陸+吸血的難度。
只要用對材料或方法,你也可以告別那些嗡嗡聲響不停的夜晚!參考資料MosquitoJoe.“WhatEatsMosquitoes?ThePredatorsofPeskiness!”MosquitoJoe,30Jan2020.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ProtectYourselfandYourFamilyfromMosquitoBites.”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7Dec2020.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Skin-AppliedRepellentIngredient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Castilho,CintiaJ.,etal.“Mosquitobitepreventionthroughgraphenebarrierlayers.”Proceeding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10Sep2019.Fullscopepestcontrol.“AnimalsThatEatMosquitoes.”Fullscopepestcontrol,2019.“Insectrepellent.”Wikipedia.Pease,Jill.“UFstudyoffersmoreevidencethatDEETisasafewaytowardoffmosquitoes.”UFHealth,26May2020.PicaridinGeneralFactSheet.”NationalPesticideInformationCenter.Siegmund-Roach,Sherilyn.“AGuideToEssentialOilSafety.”HerbalAcademy,6Apr2015.郭世文,〈關於蚊子的一些事〉,《科學發展》,2011年5月。
國中生的科普素養閱讀平台:《科學生》,素養強化訓練今天就展開!相關標籤:氧化石墨烯精油蚊子防蚊防蚊液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1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1Kiwican07552021/03/10回覆話說捕蠅草對蚊子有用嗎?如果蚊子只對血有興趣感覺他們就不會接近捕蠅草02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20動物世界環境生態生命奧祕科學傳播自然生態40年珊瑚之謎終於揭密——「滿月後的黑暗」是同步產卵的關鍵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2022/05/09・5967字・閱讀時間約12分鐘+追蹤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撰文/林承勳、簡克志美術設計/林洵安、蔡宛潔解開40年珊瑚同步產卵謎團早在1980年代科學家就發現,珊瑚彼此之間很有默契,會在短時間內一起繁殖,附近水域瀰漫大量珊瑚卵,形成令人歎為觀止的壯麗畫面。
對於珊瑚同步產卵現象,過去學者推測是受到溫度、潮汐、光線等因素影響,但觸發產卵的關鍵原因一直都沒有被確認。
經過40年,在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團隊努力下,終於揭開秘密!中研院「研之有物」專訪野澤洋耕副研究員與林哲宏博士後研究員,他們發現珊瑚同步產卵的關鍵就在於日落到月昇的黑暗時間。
野澤洋耕的團隊在臺灣綠島進行長期觀察和研究,終於發現珊瑚同步產卵的關鍵因素。
珊瑚繁殖季(南臺灣約4-6月)滿月過後,日落到月昇之間的黑暗期觸發了珊瑚產卵的條件。
圖片為正在產卵的環菊珊瑚。
圖/林哲宏奇怪的知識增加了:原來珊瑚是一群型態差異相當大的動物!由於珊瑚只能附著在固定位置、無法移動,因此曾被誤認為是植物。
而且珊瑚的外觀又很容易誤導民眾,直覺認為一大株珊瑚就是一個生物體。
但事實上,大多數的珊瑚其實是一群珊瑚蟲的聚落;只有少數像蕈珊瑚科(Fungiidae)部分種類,才是一隻巨大珊瑚蟲為一株珊瑚個體。
以造礁珊瑚為例,珊瑚蟲聚落可分成非生物與生物兩個部分:成分為碳酸鈣的珊瑚石是保護殼和居所;覆蓋在珊瑚石上面的就是無數隻活跳跳的珊瑚蟲。
珊瑚蟲被分類在刺絲胞動物門,牠們外觀跟同門的海葵相似,有著圓筒身軀、一個開口,開口周圍分布數隻觸手,觸手上密布著刺絲胞,能捕撈浮游生物來吃。
珊瑚蟲另一種食物來源是由互利共生的蟲黃藻提供,蟲黃藻會行光合作用產生養分與氧氣,同時也為白色的珊瑚石、透明的珊瑚蟲帶來繽紛色彩。
造礁珊瑚(又稱石珊瑚)的珊瑚蟲聚落,最初都是從一隻珊瑚蟲開始,透過緩慢持續的生長過程,才逐漸長成我們看到的珊瑚礁。
圖/iStock在海裡看到大大小小的珊瑚,最初都是由一隻體積微小的珊瑚蟲,分裂再分裂而來,珊瑚蟲們不斷進行無性生殖,經年累月分裂出大量個體。
為數眾多的珊瑚蟲們世世代代分泌的碳酸鈣逐漸堆積,一直到如城堡般巨大,就形成所謂的「珊瑚礁」。
珊瑚礁被科學家們認為是海中的熱帶雨林,提供魚類、甲殼類等生物棲息地與豐富食物、能量。
中研院副研究員野澤洋耕認為,珊瑚是種非常神奇的生物,從原本微小到肉眼無法辨認的一隻珊瑚蟲個體,居然能不停分裂生殖,最後數以億計隻珊瑚蟲群聚成唯一能夠從外太空觀察到的地球生命:大堡礁。
只是,珊瑚蟲用分裂生殖新增的,是跟上一代基因、外形一模一樣的個體,這類無性生殖無法增加基因多樣性,還會讓族群失去面對環境變動的適應能力。
因此珊瑚必須要另外花費時間、能量排精產卵,行有性生殖製造具有嶄新基因的後代。
珊瑚可以透過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繁衍個體。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GlobalFoundationforOceanExploration)珊瑚也懂投資?雞蛋分籃放與孤注一擲的產卵選擇不像魚類可以找到配偶後再產卵受精,固定不動的珊瑚只能直接把精卵釋放到海水中。
為了克服無法移動的劣勢,牠們會採取同步策略,約好在短時間內一起排出數量驚人的精卵。
如此一來就能大大提高精卵濃度來增加受精成功率,即使有掠食者在旁想趁機飽餐一頓,也會頓時眼花撩亂、顧此失彼。
人們眼中珊瑚產卵的美景,同時也是生物為了繁衍而克服大自然困境的努力。
珊瑚同步產卵還能再細分成兩種模式,野澤洋耕指出,珊瑚一年只產卵一次,有些種類偏好分散風險,群體內珊瑚同時產卵,各群體間則是彼此錯開,可能往前往後幾天;另外有些珊瑚則是孤注一擲,約好「全部」一起生。
相對來說後者受精機率當然更大,但當天要是碰到暴雨、颱風等天氣因素攪局,該年可能幾乎不會有後代成功生存。
「看起來風險很高,只是既然會演化出不同方法,就代表雙方各有優勢。
」野澤洋耕解釋地說。
但不管是謹慎還是賭性堅強的種類,無法移動、不能彼此溝通的珊瑚,到底是用什麼方法約好一起產卵?自從1980年同步產卵現象被發現後,這謎團足足讓世人困惑了40年之久。
七年田野調查資料顯示,關鍵因子藏在月週期裡從2010年開始,野澤洋耕的研究團隊每年都會在珊瑚繁殖季(南臺灣通常是四、五、六月),來到綠島潛水調查。
調查期間,團隊每晚下水記錄珊瑚種類、數量與排卵時間,在累積七年的調查資料後,博士後研究員林哲宏發現每一種珊瑚都有明顯的生殖模式。
根據研究團隊現有紀錄,隸屬於繩紋珊瑚科(Merulinidae)的珊瑚是採取分散風險策略,不同群體分批同步產卵。
雖然群體間產卵日子錯開,但時程非常固定,都是在「滿月」之後五到八天;綠島還有另一大宗珊瑚,是分在軸孔珊瑚屬(Acropora)下的一些種類,牠們是「全部」約好在同一天產卵,但到底是哪一天,每年觀察到的日期都不太一樣。
「繩紋珊瑚科就是固定在滿月後五到八天產卵;軸孔珊瑚屬也是在滿月後,但毫無規則可言。
」林哲宏說。
即使如此,兩者都是在滿月後產卵,研究團隊於是鎖定月週期的因子:月光,來進行檢驗。
繩紋珊瑚科vs軸孔珊瑚屬。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Wikipedia、iStock)室內室外重複操作結果都顯示:夜間光源會抑制珊瑚產卵由於繩紋珊瑚科的環菊珊瑚(Dipsastraeaspeciosa)在綠島很常見,觀察、樣本取得都很容易,加上生殖時間又有跡可循,團隊就選擇該物種來進行實驗。
「將月光遮住後,環菊珊瑚就提早產卵了。
」野澤洋耕表示,初步實驗結果意味著滿月後的黑暗,就是通知珊瑚準備產卵的環境訊號。
環菊珊瑚隸屬於繩紋珊瑚科,群體間大量產卵通常發生在滿月之後五到八天。
圖/林哲宏為了避開其他環境因子干擾,實驗首先是在研究室的水缸中進行;接著團隊來到綠島北邊的公館附近,要確認珊瑚不論是在人工環境或自然棲地中,都會因為黑暗籠罩提前產卵。
「我們每天都下水,在滿月前三天、前一天,還有滿月後一天幫珊瑚蓋上不透光的鋁箔布或透明布。
」林哲宏說。
結果符合預期:珊瑚越早被蓋上黑布,就會越快產卵,很規律地在接收到黑暗訊號之後的五到八天大量產卵。
研究團隊在綠島設置實驗觀察環菊珊瑚產卵,人工控制在滿月前三天、前一天和後一天都不照月光,發現珊瑚越早蓋上布,就會越早觸發產卵時機。
圖/PNAS不同光譜的光源,都會有相同的抑制效果除了照光與否,林哲宏還加入光源光譜與密集度的試驗。
因為2006年刊登在《Science》期刊的一篇論文指出,珊瑚可能會偵測月光。
野澤洋耕提到,論文中說明珊瑚只要照到月光,體內的cry基因就會表現,而且cry基因對藍光特別有反應。
所以團隊再回到研究室內,用人工光源模擬月光強度,分別給予紅、藍、綠三種不同色光,想確認是否真的如文獻資料敘述,不同光譜光源會給珊瑚帶來不同程度的刺激。
但實驗證實,三種色光照下去,珊瑚都一樣不產卵。
也就是說,目前蒐集到的線索都指向:黑暗是珊瑚產卵的關鍵。
40年珊瑚之謎,謎底就是日昇與月落之間的黑暗時段經過一連串抽絲剝繭,終於確認夜間光線會抑制珊瑚產卵。
然而團隊想進一步了解,珊瑚於漫漫長夜中只要一瞬間照到光就會被干擾,還是要有多長曝光才能達到抑制效果。
因此團隊在實驗室環境中,個別探討了整晚黑暗、整晚照光、前半夜(日落到午夜)照光,還有下半夜(午夜到日出)照光等四種情形。
結果顯示,下半夜照光跟整晚保持黑暗的組別一樣,珊瑚在五天之後同步排卵;前半夜照光,效果與整晚照光相同,會讓珊瑚延遲生產且產卵同步率下降。
「看到這現象,我們推測珊瑚感應光線的受器應該有『營業時間』。
」林哲宏笑著說,受器營業時間大概是在日落後到午夜,不過不同珊瑚個體還是存在著些許差異。
答案終於揭曉:以環菊珊瑚來說,只要連續兩個夜晚,於日落後有一小時左右的黑暗時段,就達成同步產卵的要件。
這也解釋了珊瑚為什麼都挑在滿月後繁殖,林哲宏指出,因為地球自轉同時月球又繞地球轉的緣故,每天月球升起的時間會延遲約莫30-70分鐘[註1]。
對照繁殖季四月的月週期,月初時月球升起會落在下午兩點多,之後每天延遲直到滿月,月球才會於日落後升起,而中間的黑暗期就是在告訴珊瑚:可以準備生產了。
選在滿月後生產是有其優勢的,野澤洋耕提醒說,環菊珊瑚產卵適逢黑暗、小潮,昏暗的環境能稍微蒙蔽掠食者目光,加上小潮時海浪沒那麼強,精卵不至於馬上被沖散。
研究團隊經過長年自然觀察以及實驗條件的控制,終於找出珊瑚同步產卵的秘密,關鍵就在繁殖季的滿月日之後的黑暗期。
圖1顯示滿月日之前,月光會抑制珊瑚產卵,圖2顯示滿月日之後,日落月昇中間的黑暗期,觸發了珊瑚產卵的條件。
圖/PNAS收到「暗」示後,珊瑚卵需要五天催熟至於繩紋珊瑚科固定在滿月後五到八天產卵的微觀機制,研究團隊還在努力研究中,有可能與精、卵的成熟機制有關,以下是研究團隊針對觀察現象的推測。
繩紋珊瑚科是雌雄同體,珊瑚蟲體內先產生精子與尚未成熟的卵子,當珊瑚接收到連續兩天黑暗的刺激,卵子的細胞核就會逐漸往卵細胞邊緣移動。
整個過程稱作胚核遷移(germinalvesiclemigration,GVM),需要花費五天左右。
胚核遷移完成後,卵細胞核會開始瓦解,耗時約莫三到四個小時,稱作胚核破裂(germinalvesiclebreakdown,GVBD),此時卵細胞幾乎已經為受精做好準備。
接著,成熟的卵子與精子會被打包在一起,變成叫做「精卵束」的構造。
野澤洋耕提到,精卵束被珊瑚排出體外後,會一路浮到水面,畢竟精卵在二維的海面相遇機率要比在三維的水下空間來得大些。
精卵束在水面破裂,釋出的卵子只剩最後一個步驟:擠出細胞內的極體(polarbody),就可以跟精子結合了。
有趣的是,年輕的卵會優先跟不同珊瑚的精子結合;但時間一長,即使是同一個珊瑚的精子也會接受。
「不然再等下去,不是被沖散就是被吃掉,受精機會只會越來越渺茫。
」林哲宏補充地說。
成功受精後受精卵會沉到水裡,並發育成一隻具有纖毛、可以自由活動的實囊幼蟲。
實囊幼蟲會花好幾天在海底尋尋覓覓,待找到合適的地點,就附著、變態成為再也無法隨意移動的珊瑚蟲。
接著珊瑚蟲會不停地分裂、分泌碳酸鈣,長成一株株珊瑚。
野澤洋耕副研究員解釋目前正在研究中的珊瑚產卵微觀機制。
圖/研之有物奇妙機緣讓多年研究心血登上國際期刊「說起來實在幸運,原本稿子都投到其他期刊去了。
」論文第一作者林哲宏笑著說,前一陣子日本學者高橋俊一來臺灣訪問交流,意外讓這次珊瑚產卵新發現得以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琉球大學教授高橋俊一在中研院停留時,順道拜訪同鄉人野澤洋耕的研究室,閒聊之下發現兩人居然還是大學同學。
「大學時我們僅是點頭之交,畢業後再也沒有對方消息了。
」野澤洋耕表示,高橋俊一後來在琉球大學進行熱帶生物基因、分子領域研究;自己則是在中研院、綠島兩邊奔走,做珊瑚生態、行為調查,沒想到老同學會偶然在學術圈再度相遇。
在高橋俊一的建議之下,雙方合作將實驗擴展得更加完善。
林哲宏提到,高橋提供一些安排實驗、投稿期刊的秘訣,像是在實驗室內與自然環境中重複出相同結果,增加成果的說服力;撰寫論文時盡量保守,只寫已經確定的內容,不要節外生枝;還有花心思修飾文字段落安排,保持耐心與審查委員溝通等等。
巧妙的緣分促成臺日研究團隊跨國合作,也讓野澤洋耕與林哲宏等人多年來勤奮研究的成果有機會能夠被刊登在重量級期刊中,讓珊瑚產卵真相可以得到更多注意。
珊瑚產卵研究需要長時間投入,野澤洋耕副研究員(中)與林哲宏博士後研究員(右)團隊多年研究成果,終於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圖/研之有物艱難的生態研究柳暗花明,組成跨國團隊再出發回想起當初因為潛水的興趣才選擇珊瑚當作研究主題,經過20多年後,野澤洋耕慢慢開始期待自己的研究,能為持續減少的珊瑚族群帶來些貢獻。
野澤洋耕提到:「很開心可以在這裡研究,中研院的支持讓我沒有後顧之憂。
」解開環菊珊瑚的同步產卵之謎後,林哲宏接下來要到現任老闆的老同學:高橋俊一在琉球大學的實驗室,展開新的珊瑚研究計畫。
而野澤洋耕表示,他還是會繼續協助林哲宏的博士後研究,因為這次主要聚焦在環菊珊瑚,他們還想知道同樣是繩紋珊瑚科的其他種類,是否也是因為黑暗刺激同步產卵;還有軸孔珊瑚滿月後不規律的產卵模式,以及缺乏光照反而不產卵的現象,背後是否有更多秘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珊瑚產卵的成果發表後,野澤洋耕收到來自以色列巴伊蘭大學學者LevyOren的來信。
LevyOren是在紅海研究光害對於當地珊瑚族群的影響,他對這次刊登的研究內容非常感興趣,更期待有機會能合作。
原本珊瑚產卵的主題,因為一年只有一次觀察產卵機會,還要天天夜間潛水調查,風險之高、過程之辛苦,讓許多學者望之卻步。
如今野澤洋耕與林哲宏等人多年來的堅持有了回報,而且橫跨紅海、綠島、琉球三地的搶救珊瑚大冒險,就在前方等待著他們。
註解註1:因為月球繞地球轉的軌道不是正圓,因此每天月亮升起的延遲時間會依照月相時間(新月/滿月)和季節而有所變化,延遲時間大約從30-70分鐘不等。
延伸閱讀Lin,C.-H.,Takahashi,S.,Mulla,A.J.&Nozawa,Y.(2021). Moonrisetimingiskeyforsynchronizedspawningincoraldipsastraeaspeciosa. PNAS, 118(34).“CoralFacts.”NOAACoralReefConservationProgram.“HowDoCoralsReproduce?”GlobalFoundationforOceanExploration.“Whatarecorals?”NationalOceanService. 國中生的科普素養閱讀平台:《科學生》,素養強化訓練今天就展開!相關標籤:珊瑚珊瑚產卵珊瑚礁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00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00專欄環境生態科學傳播自然生態低調卻又無所不在:你我身邊熟悉的陌生人,臺灣森林裡的「野生釀酒酵母菌」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2022/07/11・6154字・閱讀時間約12分鐘+追蹤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撰文/寒波、簡克志美術設計/蔡宛潔臺灣「野生釀酒酵母」的多樣性研究釀酒酵母,一種被人類廣泛利用的微生物,釀酒、做麵包都會用到,此外也被大量用於科學研究。
可以說不論在食品或學術上,釀酒酵母早已進入你我的生活。
然而,釀酒酵母除了人類常用菌株(strain)是來自原有已知的幾個馴化譜系(domesticatedlineage)之外,其實還有非常多野生譜系不為人知。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蔡怡陞副研究員,他與研究團隊尋覓臺灣野生的釀酒酵母,意外發現臺灣島的面積雖然相比之下較小,野生釀酒酵母的遺傳多樣性卻是世界最高!論文已於2022年3月31日發表於《基因組研究》(GenomeResearch)。
不管釀酒還是做麵包,都不可或缺的釀酒酵母釀酒酵母的學名叫作 Saccharomycescerevisiae(簡稱 S.cerevisiae),它在釀酒或烘焙等食品業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常見的模式生物之一。
釀酒酵母作為單細胞真核生物的代表,大量用於學術研究,蔡怡陞團隊的成果即是一例。
至於釀酒酵母的產業應用,例如常見的愛爾(Ale)與拉格(Lager)啤酒來說,前者發酵溫度在20℃左右,菌株就是上述的 S.cerevisiae,味道較濃郁;後者的特色是低溫發酵10℃左右,菌株是人類特別選殖的雜交品系(註1),味道較清爽。
常溫發酵的愛爾啤酒較濃郁、顏色深,低溫發酵的拉格啤酒較清淡、顏色淺。
圖/Pexels有趣的是,世界各地的人、歷史與文化也許有別,愛酒的心卻都一樣,歐洲培育出發酵啤酒的品系,日本也獨立馴化獲得釀造清酒的酵母菌。
除了釀酒之外,製作麵包也需要釀酒酵母,故 S.cerevisiae 也稱作麵包酵母。
仰賴小規模手工業的古時候,麵包師都有自己的獨家酵母,師傅教徒弟時,傳承的不只技術,也包括酵母麵團。
邁入近代社會以後,各行各業都走向標準化,釀酒酵母也不例外。
如今不同麵包師大都使用同一種量產酵母。
釀酒酵母不只用於釀酒,烘焙業也常拿來讓麵團發酵,做出好吃的麵包。
圖/Unsplash啤酒與麵包這些案例鮮活地說明,釀酒酵母深受人類影響,這也是大部分酵母菌演化研究關注的主題。
然而蔡怡陞實驗室則不同,他關心的對象是處於人類影響以外、還沒有被馴化的野生釀酒酵母們。
這些野生釀酒酵母們和食品業常用的菌株是同一物種(species),學名都是 S.cerevisiae,但是為不同菌株(strain)。
由於釀酒酵母的產業運用和微觀機制探討已經相當成熟,但是人們對於釀酒酵母在生態中的角色依然所知有限,以前人們甚至懷疑過,真的有野生的釀酒酵母嗎?後來才知道不但有,而且多樣性還不小,與人類密切接觸的只是少數幾款。
那麼,蔡怡陞團隊是如何找出低調的臺灣野生釀酒酵母呢?看不到卻無所不在:臺灣野生釀酒酵母的探尋之旅蔡怡陞過去就對酵母菌相當有興趣,因為這是他在倫敦帝國學院就讀博士班的起家主題!當時他研究的是釀酒酵母最近的親戚 Saccharomycesparadoxus。
回到中研院後,他決定在臺灣再度開啟野生釀酒酵母的研究,與博士生李佳燁、助理劉育菁、柳韋安等人多年奮鬥後,有了出乎意料的發現!如今回首6年來的探索過程,並不容易。
要研究野生的釀酒酵母,第一步當然是去野外採集,可是人的眼睛看不見酵母菌,所以沒辦法用視覺辨識直接採樣,要把樣本帶回實驗室,初步處理後浸入培養液,等待兩個星期才能得知結果:釀酒酵母是否存在。
實驗室使用特製培養液,有利於釀酒酵母生長,不利其他微生物。
理想上,即使釀酒酵母原本的存在感很低,也能在培養液中放大。
因為酵母菌肉眼不可見,研究團隊需在廣大森林中採樣,並將處理後的樣本浸入培養液長達兩週,之後嘗試分離微生物並鑑定,才能確認是否成功採集到釀酒酵母。
圖/研之有物(酵母菌圖源/蔡怡陞提供、腦海工作室製圖)假如等待一段時間後,培養液長不出酵母菌,也許是一開始就真的沒有,但是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採樣和培養時有缺失,害得酵母菌長不出來?或是釀酒酵母確實存在,卻由於數量太少而無法見到?蔡怡陞回憶,開始這項計畫的第一年,幾乎一無所獲。
根據歐洲與美洲的研究經驗,野生釀酒酵母常常於橡樹表面生長,橡樹屬於殼斗科植物,所以一開始多半以市區外圍森林,如殼斗科的樹皮為目標,卻不斷失敗。
後來往更廣的範圍採樣,並與生多中心研究人員鍾國芳、黃仁磐等實驗室合作,這才克服難關,順利從多種植物的果實、樹葉、樹幹、地面、甚至是地衣等來源獲得酵母菌,並且訝異地得知,釀酒酵母在臺灣的森林其實非常普遍。
蔡怡陞歸納出的模式是:臺灣野外森林中,釀酒酵母普遍存在,但是比例非常低,可謂低調卻無所不在。
釀酒酵母在顯微鏡下的照片。
釀酒酵母有人類馴化過的菌株,也有野生譜系。
野生的釀酒酵母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但是比例相當低。
圖/Wikimedia如何歸納出以上結論呢?這要利用如今基因體學的新工具:總體基因體學(metagenomic)。
原理是取得環境樣本後,直接定序其中所有DNA片段,或是所有物種都有的擴增子(amplicon),再與資料庫對照;如此一來,便能估計目標佔整體的比例,蔡怡陞團隊就是去估算釀酒酵母佔其生長環境中的比例。
從環境採樣培養出釀酒酵母以後,由中研院定序核心實驗室的呂美曄,回頭定序該樣本的擴增子,接著由蔡怡陞實驗室的林渝非分析。
野外採集的樣本中,絕大部分是細菌,通常高達至少99%之多;剩下多半為真菌(和原生生物等等),其中只有極低比例是釀酒酵母,最多也只佔0.012%。
因此同樣是細菌、真菌等微生物,釀酒酵母的存在感是低於1%中的0.012%以下,換句話說,不超過百萬分之12!透過總體基因體學的分析,能夠量化釀酒酵母在天然環境下的存在感。
蔡怡陞也強調培養液很重要,否則無法讓低調的酵母菌現形。
抓到目標後就能分離酵母菌,培育建立新的菌株,並且經由團隊成員李昕翰、柯惠棉的定序、組裝獲得完整的基因組。
藉此獲得一百多個臺灣各地的菌株及其遺傳訊息,用於進一步研究。
蔡怡陞實驗室中,放入培養液和樣本的6支試管。
培養液相當重要,負責讓低調但無處不在的釀酒酵母現身。
圖/研之有物釀酒酵母的多樣性,臺灣竟然世界最複雜?要了解蔡怡陞實驗室新論文的意義,必須先認識別人過去的研究。
2018年就有研究者從世界各地收集超過一千個釀酒酵母品系,探討親緣關係。
分析發現野生釀酒酵母們彼此的變化差異還不小,東亞的中國為最多變之處;將所有酵母菌擺在一起畫演化樹,中國採集到的品系能歸類到不同譜系(lineages),包括與同類最早分家,差異最大的譜系。
演化樹是一種建構親緣關係的工具,所有樣本中,兩個樣本假如有最近的共同祖先,通常遺傳上的差異也會愈少,便會被歸類到一塊;這一批和其次相近的另一批樣本們,又會被歸類到一群,就這樣一直向前回溯(見下圖),形成看似樹狀的關係。
而這棵樹上愈早分離的譜系,也就代表差異愈大,愈早和其他樣本分家。
演化樹與地理關係的示意圖,通常有兩種情況,左邊表示不同地點(A,B,C,D)採集的樣本,在演化樹上有明確先後次序,可推論出如何在地理上傳播;右圖表示不同地點(A,B,C,D)採集的樣本,在演化樹上無明確先後次序,傳播路徑交織在一起。
圖/研之有物中國採集的釀酒酵母們,不但有些被歸類到較晚分家的不同群,幾個樣本更自成一群,形成最早分出的演化樹枝。
這些證據有力地支持:中國是釀酒酵母的起源地。
然而,案情並不單純!將臺灣的一百多個菌株擺進演化樹,驚奇的事發生了!臺灣存在的釀酒酵母們,竟然也被歸類進各大譜系,並有新的譜系,這表示臺灣的釀酒酵母多樣性,和中國一樣高。
而且還有一款進入之前於中國採集到,與同類最早分家的那一群。
驚奇之處在於,擺在全世界的尺度下看,臺灣只是一個很小的島,地處東亞大陸邊緣。
中國面積龐大,釀酒酵母具備全世界最高的多樣性並不意外,也被認為很可能是發源地;可是小小的臺灣,竟然也存在一樣高的複雜度。
簡化過的野生釀酒酵母演化樹示意圖,蔡怡陞團隊採集到的臺灣野生釀酒酵母譜系中,發現有一款和先前中國採集樣本都是最早分家的一群(黃框處),地理傳播也交織在一起。
這表示臺灣的釀酒酵母多樣性,和中國一樣高,兩者皆為世界第一。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蔡怡陞)有沒有可能臺灣多變的品系,並非起源自當地,而是被人類無意間帶來的呢?應該不可能,因為根據遺傳差異估計,那些野生譜系們分家後衍生的年代,都早於人類在附近活動的時間;由此可以推論,目前的分佈狀況,非常可能是自然傳播的結果(或許是隨著殼斗科森林)。
所以我們可以說,臺灣是釀酒酵母最初的起源地嗎?不行。
符合已知證據,比較合理的解釋是,釀酒酵母於東亞發跡,所以在東亞地區的遺傳多樣性也最高;而臺灣也包含於此一交流範圍之內,從最早的始祖開始,從古至今逐漸分家的釀酒酵母們,可能陸續,或是在同一段交流時期進入臺灣,一直低調默默生存到現在,仍保持原鄉的面貌。
然而,好的研究不只要知道有多少已知,更要知道還有多少未知。
蔡怡陞提醒我們,目前研究有個盲區:東南亞地區的取樣仍十分有限。
根據已知的樣本,最早與同類分家的酵母菌,它們的後裔位於中國和臺灣,故推論東亞地區是起源地。
可是取樣匱乏的東南亞,會不會住著更早分家前輩的後裔呢?這是目前無法回答的問題。
野生釀酒酵母在中國與臺灣的實際採樣分布,發現臺灣譜系的數量是全世界同尺度地區中最高的。
其中TW1和CHN-IX皆為最早分家的一群,證明了台灣是發跡地之一。
小小的臺灣卻擁有如此高的多樣性,就是讓人驚奇之處。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蔡怡陞)釀酒酵母實際的演化樹,這是從樹狀圖捲曲起來的另一種表達形式,其中TW1和CHN-IX皆為野生樣本,且是最早分家的一群。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蔡怡陞)你我所不知道的小世界,野生釀酒酵母的生殖、生態學總之根據現有的資訊,臺灣釀酒酵母的多樣性在同樣尺度下比較確實為世界最高。
大量取樣下還能觀察到,距離非常近的採集地點,竟然同時住著遺傳上差異很大,不同譜系的菌株(甚至在同一棵樹!)。
相比之下,中國酵母的多樣性也高,但是分佈並不密集,相近的地理範圍內通常存在遺傳上類似的菌株。
不同研究的手法不同,這會不會是中國研究者採集較為稀疏,取樣方式導致的偏誤呢?蔡怡陞表示,的確無法排除前述可能性;但是他反而認為過去的採集方式,說不定都忽略了微生物近距離的分佈與多樣性,所以更需要反思過往認知微生物的生物地理關係。
不過他也認為中國的釀酒酵母確實住的比較分散;因此差異大的品系住在附近這回事,搞不好真的是臺灣特色,至少是率先在臺灣觀察到。
了調查臺灣野生釀酒酵母的多樣性,蔡怡陞團隊也發現野生的釀酒酵母大部分是採取無性生殖,不同品系之間雖然會有遺傳交流,但是相當有限。
圖/研之有物另一件有趣的發現是遺傳交流。
釀酒酵母是單細胞真核生物,實驗室環境下可以無性生殖,自己複製自己;也可以隨時切換成有性生殖,和同類一起生寶寶。
利用菌株間的遺傳差異,可以預測自然界的釀酒酵母,大部分時候採行無性生殖(這是蔡怡陞博士班時期努力的主題!)。
既然臺灣存在許多遺傳有別的野生品系,有時候又住的很近,它們之間會遺傳交流嗎?比對基因組得知,會,不過不常見,大約每幾百到幾萬次無性生殖才有1次有性生殖。
這證實蔡怡陞對酵母菌生殖的推論,替釀酒酵母生態學新添一分認識。
讓學術研究結合產業應用,找到野生釀酒酵母之後有趣歸有趣,但是研究臺灣野生釀酒酵母有什麼意義呢?從學術上來說,蔡怡陞指出,臺灣生態系複雜,本次透過基因體學手法得到量化證據,支持釀酒酵母這種微生物,在臺灣的多樣性很高。
這項在臺灣採樣的本土研究,也大幅增進全世界對釀酒酵母的認識,並可更進一步開始探討釀酒酵母在自然界所扮演的角色。
從產業上來說,在蔡怡陞團隊的辛苦調查與記錄之後,未來我們是否可以期待廠商用臺灣在地的野生釀酒酵母做啤酒呢?釀酒酵母是與人類互動最密切的微生物之一,但是人們對野生的釀酒酵母了解卻很有限,可謂無比熟悉的陌生人。
蔡怡陞採集到眾多野生的菌株品系,不論學術研究或產業應用,都可能有進一步發展。
目前實驗室正在把這些菌株「帶」回實驗室,開始量化相關的表現型(phenotypes)。
等到時機成熟,他歡迎各界合作,一起探索臺灣自然資源的潛力。
蔡怡陞與實驗室團隊合影,前排由左往右為:李佳燁、柯惠棉;後排由左往右為:蕭禎、劉育菁、蔡怡陞、林渝非。
這次論文中公開的眾多野生釀酒酵母菌株,不論學術研究或產業應用,都有相當的發展潛力。
圖/研之有物註解拉格啤酒採用的菌株是 Saccharomycespastorianus,為 S.cerevisiae 及 S.eubayanus 兩者雜交而成。
參考資料蔡怡陞(2017)。
〈多樣性決定味覺豐富度,釀酒酵母的「萬年傳統全新感受」〉,《環境資訊中心》。
Lee,T.J.,Liu,Y.-C.,Liu,W.-A.,etal.(2022).ExtensivesamplingofSaccharomycescerevisiaeinTaiwanrevealsecologyandevolutionofpredomesticatedlineages.GenomeResearch.Peter,J.,DeChiara,M.,Friedrich,A.etal.(2018).Genomeevolutionacross1,011Saccharomycescerevisiaeisolates.Nature,556,339–344.Duan,S.F.,Han,P.J.,Wang,Q.M.etal.(2018).TheoriginandadaptiveevolutionofdomesticatedpopulationsofyeastfromFarEastAsia.NatCommun,9,2690.White,C.,&Zainasheff,J.(2010).Yeast:ThePracticalGuidetoBeerFermentation.BrewersPublications.Tsai,I.J.,Bensasson,D.,Burt,A.,&Koufopanou,V.(2008).PopulationgenomicsofthewildyeastSaccharomycesparadoxus:Quantifyingthelifecycle.PNAS,105(12),4957–4962. 國中生的科普素養閱讀平台:《科學生》,素養強化訓練今天就展開!相關標籤:微生物生態生多中心生物多樣性研之有物群體遺傳學酵母菌釀酒酵母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01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10好書推薦好書搶先看專欄科學傳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矽谷人的遠端工作模式和團隊管理——《矽谷為什麼》商周出版・2022/07/10・3187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追蹤專訪胡煜昌/Google使用者經驗資深經理跟許多目前在矽谷工作的台灣人一樣,目前在Google擔任使用者經驗(UX)資深經理的胡煜昌,畢業於成功大學建築系,在美國哈佛、卡內基美隆大學取得學位後,留在矽谷繼續工作。
從韓國三星到矽谷科技巨擘Google,從個人工作者到管理職位,胡煜昌覺得台灣人在矽谷的優勢在於說到做到、執行力超強。
而「願意分享與溝通」、「成為解決問題的人」、「永遠為自己的工作與團隊多想一步,成為高信任感的夥伴」是他在矽谷能持續得到工作上的成就與晉升的關鍵成功要素。
從韓國三星到矽谷科技巨擘Google,從個人工作者到管理職位,胡煜昌覺得台灣人在矽谷的優勢在於說到做到、執行力超強。
圖/Pexels胡煜昌指出,疫情前,遠端工作與跨國團隊間合作本來就已經是矽谷科技公司的日常,雖然疫情來得又急又快,但這些基礎架構都已成型,所以對工作的影響其實並不大。
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不覺得會在家工作很久,團隊還會遠距約了一起吃午餐、品酒、運動。
但是,隨著在家工作的時間越來越久,大家也開始習慣這種遠距工作的新常態,展現出人類的韌性。
胡煜昌指出,矽谷公司間的遠距與跨國工作能夠如此自然,在於大家心態上的正確設定,不要有先入為主的想法,文化沒有高低、對錯之分,大家彼此尊重、願意交流相當重要。
當然,實體工作也有許多遠距無法取代的優勢,譬如過去大家在偶遇時的討論,快速在用餐時間的交流,都能讓許多沒有在計畫內的事情,高效解決。
但是遠距工作後,需要先設定事項,再透過會議正式討論,還要考慮時區的差異,因此,大家在疫情剛開始時的工作時間的確變得更長。
現在大家也逐漸習慣用各種即時與非即時的溝通模式提升合作效率,在工作與生活間找到新的平衡。
分享、溝通與信任是遠距工作的成功祕訣胡煜昌表示,「分享、溝通與信任」是遠距工作的成功祕訣。
要明確地讓別人知道你在做什麼、你想做什麼,透過可視化的Google工作檔案,讓團隊清楚了解每個人正在處理的任務,減少誤會產生。
譬如團隊中有些在家工作的同事,需要照顧孩子、家人,造成工作有所延誤,也可以開誠布公地表達與溝通。
「分享、溝通與信任」是遠距工作的成功祕訣。
圖/Pexels胡煜昌指出,Google利用Google文件,不但可以分享工作進度,也可以隨時評論,過程中不僅可以高效溝通,更能建立信任感與默契。
主管的存在,在於解決團隊中每個人的問題胡煜昌表示,主管的團隊管理相當重要,而且主管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了解團隊每個人是主管的重要工作,而主管的主要職責,在於解決每個人的問題,這可以說是耐心與智慧的考驗。
胡煜昌在職場上的升遷與轉職,都遇到了願意教導、願意給機會的好老闆。
美國三星是胡煜昌人生中的第一個工作,只花了兩年的時間,便從專業設計工程師晉升到主管。
過程中除了老闆對他的支持,更提供一對一的教練,一步步帶領他設定目標、激勵員工,並在面對困難的決定時一起討論,找出方法。
這為期兩年的訓練,對胡煜昌來說,是絕佳的成長養分。
台灣人在矽谷擁有說到做到、高執行力的優勢,但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在工作中建立自己獨特的「角色定位」。
很多人一進公司就埋頭做事,但是矽谷文化重視「解決問題的人」,也就是策略性的思考能力,能夠主動出擊並能將個人在產品與組織中的影響力最大化。
胡煜昌說,以主管的角度來看,現在產品開發越來越複雜,主管們往往不能對每一個細節都瞭若指掌,這時候更加依賴團隊,提出建議,進而做出正確的判斷。
這時團隊要是有人能適時補上這些不足的地方,甚至成為移開路中大石的那人,就顯得更有價值了。
職場的每一步,隱形信譽的重要累積台灣在團隊合作上,比較趨向於競爭,但在美國則傾向於發展個人價值的同時,也能尊重彼此專業的合作關係。
胡煜昌回想,之前在三星第一個應徵的前端工程師是位初出茅廬的年輕小伙子,當時,在提拔他的同時也在他身上「偷」學到許多前端開發與架構的知識。
如今這位當初的年輕人已經是在蘋果獨當一面的軟體開發經理。
雙方一直保持聯絡,時常見面交換業界心得。
胡煜昌笑著說,在矽谷應該沒有人會在同一個公司終老。
這個產業很小,曾經的上司與同事,幾年後都分別在各大公司任職,套一句俗話:「出來行走江湖,總有一天要還的」。
美國傾向於發展個人價值的同時,也能尊重彼此專業的合作關係。
圖/Pexels在美國很重視信用(credibility),在工作場域,隱形的信譽,也就是過去的表現,更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性,想要在美國的職場任職與升遷,「推薦」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你過去的紀錄與表現,將跟著你一輩子。
胡煜昌表示,自己在三星與Google的幾次升遷都是受助於幾位上司與同事的大力支持;過去幾年自己也推薦過多位以前的同事與下屬,靠的都是彼此間在專業合作中累積起來的信任。
在Google工作很輕鬆嗎?當胡煜昌決定轉職到Google,很多人恭喜他換到這麼一個錢多又人性化的工作場域。
Google真的這麼輕鬆嗎?胡煜昌笑著說,Google的確是一個沒有人會叫你做什麼的環境,很多人可能會認為,你就把該做的事情做一做就好,薪水也不會比較少。
但是,這就取決於個人的職涯規劃,有沒有更上一層樓的打算。
其實,在Google花很多時間在找問題、解決問題。
不只是自己專案的問題,很多時候更要看到產品甚至是組織上的問題。
胡煜昌說他在Google花很多時間在找問題、解決問題。
不只是自己專案的問題,很多時候更要看到產品甚至是組織上的問題。
圖/Pexels或許從上到下、直接命令的做事方式的確比較高效,而Google從下而上的管理與工作模式相對耗時,但是在這過程中,展現個人問題解決的能力,在不同想法下互相討論、合作,開創最佳的創意火花,卻是效率所買不到的重要資產。
=IC筆記/詹益鑑=熟悉KT的聽眾與讀者,應該非常容易猜到胡煜昌的身分。
對許多KT的粉絲來說,胡煜昌就是那個矽谷最幸福、可以嘗到KT手藝的矽谷美味人夫(笑)。
從我們家兩年多前移居矽谷以來,常受到這個「矽谷美味家庭」的款待,一起度過節日或跟其他朋友在他們家聚餐。
除了是一個稱職的男主人,胡煜昌的學霸背景與精彩的業界經歷,也常成為聚餐時的談話主題。
所以這一集訪談,除了是胡煜昌首度出道獻聲之外,更是彷彿在他們家客廳的閒聊(實際上還是遠距錄音,而且應該是三支麥克風)。
從三星到Google這兩家文化不同的科技公司,從工程師升上管理職的心路歷程與管理心法,還有在疫情之下的居家遠距與跨國工作模式,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享。
而主管最重要的工作是提高每個同仁的效率,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員工面對的問題(無論是工作上或工作以外),更是我從很多Google朋友身上聽到與學到的獨特文化,非常值得台灣的企業經理人與每一個職場上的朋友思考。
——本文摘自《矽谷為什麼:科技、新創、生醫、投資,矽谷直送的最新趨勢與實戰經驗》,2022年6月,商周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國中生的科普素養閱讀平台:《科學生》,素養強化訓練今天就展開!相關標籤:google團隊合作在家工作工作效率矽谷為什麼跨國合作遠端工作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繁简
延伸文章資訊
- 1天然的防蚊液沒效? 本土品牌EARTH FRIEND 養蚊子實測!
- 2運用化學或生物屏障,跟蚊子玩躲貓貓:除了防蚊液,我們還有 ...
專題為你介紹驅趕蚊子的各種方法,【化學或生物屏障】將介紹防蚊液的機制與捕食蚊子的 ... 驅逐蚊蟲的方法與設備何其多,族繁不及備載,但它們的原理,主要還提高蚊子 ...
- 3防蚊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防蚊液(也被稱為「驅蚊液」,「驅蚊水」等,在香港則普遍稱為蚊怕水),是一種用來塗抹在身體上、噴撒在衣物上來驅趕昆蟲,躲避蚊蟲叮咬的產品。 防蚊液.
- 4天然的防蚊液沒效? 本土品牌EARTH FRIEND 養蚊子實測!
防蚊液原理在於阻斷蚊子的嗅覺,讓蚊子失去鎖定「目標物」的準確性。目前有效的驅蚊成分主要化學物質是DEET(避蚊胺,又稱敵避、待乙妥)和派卡瑞丁( ...
- 5超級防蚊計劃 - 天下雜誌
從DDT殺蟲劑、除蟲菊精到DEET防蚊液、捕蚊燈,面對各式各樣的防蚊產品,你 ... 利用毛細管原理,持續加熱釋放殺蟲劑物質的液體電蚊香,正好可以彌補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