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類別及代表人物及節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佛教歷史簡介佛教是中國人信奉的宗教之一,也是影響東方民族最深的信仰之一。
它起源於西元前2000年至1500年間印度雅利安人的吠陀教(又稱婆羅門教),其後又演變成沙門 ...
夏天的小孩~桑妮亞/mango的部落格
跳到主文
歡迎光臨sonnya在痞客邦的小天地.有我最愛ㄉ手作**蝶古巴特作品還有家裡"扮豬吃老虎"ㄉ小豬姊姊+小老虎弟弟ㄉ成長生活趣聞.我ㄉ生活繞著我ㄉ大小寶貝們不過我是ㄍ學習型且會自我鞭策ㄉ媽咪怕在這養兒育女相夫教子ㄉ退隱江湖ㄉ生活也有危機意識..擔心兒女長大後咱們會讓社會淘汰!!因此活到老學到老歐!!謝謝你們有緣來結善緣!!感恩!
部落格全站分類:生活綜合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公告版位
**在手作部份若看到喜歡ㄉ手作品
歡迎留言或與我聯絡詢問歐~
Aug18Mon200814:28
宗教類別及代表人物及節日
佛教歷史簡介佛教是中國人信奉的宗教之一,也是影響東方民族最深的信仰之一。
它起源於西元前2000年至1500年間印度雅利安人的吠陀教(又稱婆羅門教),其後又演變成沙門主義與影響佛陀(即釋迦牟尼)最深的耆那教。
佛陀也成為後世所推崇的佛教界鼻祖。
佛教約在西元年初開始經由貿易之間的往返傳入中國,可說興起於東晉,而在唐朝開始進入它的黃金時代。
唐代皇帝屢派僧侶前往西方印度取經並加以譯,像玄奘、義淨就先後自內陸、海路前往西方,隨後在中國更發展為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四個重要宗派。
唐朝在當時成為世界文明的中心,遂吸引許多東亞國家前來效尤,其中,日本與朝鮮(今韓國)歷代均有使者絡繹不絕的前來中國,除帶回中國的藝術和技術,也載回不少革新的宗教觀念,並在日本、韓國發揚光大,成為兩國普及的教。
其中,以日本兩位宗教改革者最澄(Saicho)創立的天台宗,與空海(Kukai)創立的真言宗,對日本佛教的影響最鉅。
爾後,如教導人民淨土宗的法然上人(HonenShonin)與其弟子親鸞(Shinran),以及傳授民族主義佛教的日蓮(Nichiren),對日本後代佛教界的影響也很深。
此外,佛教勝地西藏,是在西元600年間,於拉薩興起一位統治者松贊干布(SongtsenGampo),他曾派多位使者前往印度,將印度梵文經典翻譯成藏文;並在他統治期間,一位具有神力,名為蓮花生(Padmasambhava)的聖人,於拉薩興建第一座佛教寺─大昭寺,讓佛教得以在西藏紮根。
此後發展出不同的宗派,其中最有名的是格魯巴派(Gelugpa)或被稱為黃教的達賴喇嘛,是由宗喀巴(Tsongkhapa)在15世紀初所建立。
其門徒根敦珠(Gendun-drup)被稱為達賴喇嘛的第一代祖師,他的繼承者則被視為他本人與觀世音的化身,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中國驅離第14代達賴喇嘛為止。
這樣從印度流傳,經中亞傳入中國、韓國、日本,以及由尼泊爾、西藏傳入蒙古者,稱北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而由印度流傳於東南亞一帶,包括錫蘭(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高棉、寮國等國者,稱南傳佛教,以上座部佛教為主。
節慶儀式三月媽祖生~媽祖為中國沿海各省的主要信仰之一,被奉為守護航海平安的女神。
相傳媽祖是北宋福建興化府人,生於三月23日,自幼聰敏,後得道傳法,修得一身通靈驅魔的能力,並在收服千里眼和順風耳之後成仙。
從此媽祖經常協助海上遭遇船難的船隻平安歸來,於是便成為閩南沿海居民的守護神。
17世紀,隨著閩南地區移民到台灣來,為感謝媽祖的護佑,便在台灣沿海一帶建立廟宇,供信徒祭拜。
農曆三月是媽祖聖誕的日子,俗稱「媽祖生」。
近年來,台灣與大陸沿海地區的媽祖慶典更是交流頻繁。
台灣從南到北,除了各地媽祖廟的慶典外,還有數個香火鼎盛的媽祖廟也舉行大型的祭典,並配合進香與遶境活動,儼然形成一個年度性的國家節慶。
例如大甲媽祖進香,進香隊伍須徒步遶境中部沿海四個鄉鎮八天七夜;北港媽祖遶境,則有陣頭、神教、花車及眾多的信徒跟拜;澎湖媽祖廟也在每年舉辦媽祖巡海的慶典儀式。
七月中元普渡~中元節即是中元普渡的節日,現在的信徒會在每年的農曆七月15日這一天,準備食物來祭拜已死去的各路孤魂野鬼。
其實,中元普渡就字面上的含義,主要融合了道教與佛教的教義在裡面,道教徒稱為中元節,佛教徒則稱之為盂蘭盆節。
就道教而言,中元節起源於三官的崇拜,即天官、地官、水官,後人稱之為三官大帝,三官都要監督人間的功罪以定賞罰。
其中,地官管地府,即各路鬼魂。
所以這一天,孤魂野鬼都會離開冥界,接受地官的判定,道中人除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及早升天。
盂蘭盆節,起源自佛經中目蓮救母的故事。
相傳目蓮為佛陀的弟子,為了救他已死去的母親能夠不再受地獄肌餓拷打之苦,於是拜如來世尊為師,並舖設49天的道場後,才讓他的母親得以升天。
信徒從此更演變成解救在地獄裡受苦的鬼魂之名,來祭祀並迎接這天的到來。
經典教義道藏~「道藏」是一部道教經書合輯,收錄大批重要的道教經卷、學術論述,以及史料文獻。
現存的中文版本是「正統道藏」,於明代西元1444與1445年時分次編印完成。
「道藏」之篇卷數量逾千,包含經文與靈修的訓練綱要,被視為道教依據,並歷經多次傳抄、繕寫、背誦以及修行演練。
經卷文字則逐漸演變為現存的神明、修持誦唸之誥訣以及通往極樂世界的途徑。
老子、莊子、文子以及列子分別撰寫的道德經、南華經、沖虛真經及文始真經四部道教基本重要典籍,奠定了道家哲學思想的礎石,而清靜經與度人經為自我修練的引導綱目,亦廣被傳誦。
周易~較為人所熟知的周易(易經),為道教之占卜用經書,記載有五行八卦內容。
金、木、水、火、土是為五行,認為世界分屬於這些相互關連的元素;人體也可與五行對應:「金」主西與肺臟,「木」主東與肝臟,「水」主北與腎臟,「火」主南與心臟,「土」主中與脾臟。
此外,五行與世界的呼應亦可見諸於顏色、季節、情緒、感官、以及精神力量之中。
八卦由八個卦象組成:天(乾)、地(坤)、水(坎)、火(離)、雷(震)、風(巽)、山(艮)、澤(兌)。
這些卦象皆由三條一組的線段表示,整線為陽,斷線為陰,八卦本身亦可再分為六十四重卦。
經長時間的演繹,八卦已成為宇宙、社會以及心理學上的向量,被應用於占卜、風水以及道教的儀式之中。
聖地建築山西─永樂宮~位於山西省境內的永樂宮,是為了紀念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造的。
呂洞賓,名岩,字洞賓,號純陽子,唐朝河中府永樂鎮(今山西芮城縣永樂鎮)人。
因為屢次參加朝廷考試均不順利,於是放棄儒學轉而從道,致力於懲惡弘善,救濟貧苦,來度化眾生。
死後鄉人為感念他的德澤,便將他所住的家改建為「呂公祠」。
到了金朝末年,又改祠為觀,後歷經蒙古入侵,在戰火中慘遭毀損。
不久,道教開始盛行時,蒙古人又改觀為宮,派人擴建為頗具規模的大純陽萬壽宮,到元朝時,宮中先後又建成三清、純陽、重陽三座大殿,以及無極門,並繪完三清殿壁畫,至純陽殿壁畫完成,前後已長達110餘年,幾乎是整個元代時期。
1958年,永樂宮又適逢位於黃河水利工程水庫淹沒區,為保護這座歷史文物,大陸當局決定將整座宮遷移至今址。
從1959年至1964年,前後五年的精心策劃施工,成功的遷建大型古建築群及壁畫,讓海內外專家學者無不贊歎。
自此永樂宮得以受到世界文物、美術界的高度重視和妥善保護。
永樂宮占地約127,000平方米,原址位於山西省芮城縣西南的永樂鎮。
今則座落於芮城縣的龍泉村東側,有宮門、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等五座建築。
除宮門為清代建築外,其餘四座皆為元代所建,壁畫更堪稱是古代道教藝術的寶藏。
佛教的禮佛儀式源自於早期佛教徒對釋迦牟尼(釋尊)的崇敬,漸漸擴及對其他的佛、菩薩、諸尊與宗師的崇拜。
經歷長久的演變,各宗派又發展出他們專屬的禮佛形式而有相當程度的宗派差異,但將各種儀式混合使用的卻也屢見不鮮,某些儀式甚至是所有教派所通用的。
雖然供奉儀式因各宗派傳統習俗而有不同的表現,但這些儀式都是為了表達感念及超脫亡靈。
舞蹈、樂聲、薰香和物品都被用來禮佛或當做供品;祈禱詞和經文則有助於禪定與開悟。
不同宗派在不同國家的禮佛儀式,有著不同的慶祝方式。
例如:盂蘭盆法會~每年農曆七月中旬在台灣舉辦的盂蘭盆法會,是佛教界的一大重要節日,又稱為中元普渡。
它起源於印度佛教僧侶結夏安居的圓滿日,及佛陀弟子目犍連(目蓮)為救母親脫離地獄而設齋僧。
後人為修持功德回向給現世父母,得以消除災難延長壽命,讓七世父母均能脫離惡道,從而往生淨土,所以舉辦這樣的會,打齋供僧,使佛教弟子皆能遵循佛制。
佛教界則將此日訂為「僧寶節」。
佛牙節~斯里蘭卡第二大城坎迪(Kandy),在每年的七、八月間舉行為期10天的佛牙節活動,是該國最重要的佛教節慶。
因為坎迪(Kandy)有一座著名的佛牙寺,所供奉的正是佛牙舍利,所以稱為佛牙節。
節慶活動中有舞蹈、踩高蹺、耍火圈特技、旗隊和化妝表演,以及華麗的大象遊行等。
佛誕日~佛誕日又稱浴佛節,由於信徒們相信,佛陀誕生、證得正覺以及去世的日子,均在不同年份的陰曆四月8日,佛教界便在這天舉行慶典儀式。
一般佛教徒也在這天舉行浴佛儀式,慶祝佛陀的誕生。
馬來西亞佛教團體則將這一天稱為衛塞節人物介紹佛陀釋迦牟尼~佛陀釋迦牟尼,生長在釋迦(Sakya)王國喬達摩(Gautama)家族的王子悉達多(Siddhartha),歷史上又稱他為覺悟者。
一般都認為佛陀出生在印度東北的藍毗尼(Lumbini)園,即現在的尼泊爾邊境內。
佛陀出生於西元前560年,他的父親淨飯王(Suddhodana)是迦毗羅衛城(Kapilavastu)這塊土地的國王,所以,佛陀當時可說出生在一個王宮貴族世家,家境相當好。
為使兒子釋迦牟尼能繼承王位,淨梵王極為小心的保護養育他,並教導他一些世俗統治者的技巧。
後來佛陀與他的表妹耶輸陀羅(Yasodhara)結婚並育有一子,然儘管出生在堂皇奢華的世族,卻也讓佛陀對宮殿以外的世界產生好奇而興起了窺探追究之心。
佛陀長大後,在一次出城的機會中,發現了飽受疾病之苦與年老之人,待他親睹這些景象,所受到的刺激相當大。
又在一次外出巧遇一位流浪的聖人,並得知那是一位已經掙脫世俗諸惡的人後,佛陀便下定決心要效法他。
於是他悄悄離開妻子與孩子,一個人騎著馬離開了王宮。
剛開始,佛陀修的是極嚴厲的苦行生活,不論環境多惡劣,他裸身在鄉間流浪,齋戒、不浴、不眠,即修持沙門主義信徒所謂的苦行。
在一次燙沙上禪修時,一位村婦供他一碗羊奶,佛陀喝了恢復體力。
於是他得到一個結論,即苦行是無效的,唯有尋中道來開悟,主張所有事物都要適度,在不過量的前提下,吃足夠的食物以及充分的睡眠,來維持身體健康。
並在多日的禪定後,對遠離生死輪迴之道獲得證悟。
雖可直接進入涅槃,但因為佛陀憐憫受苦的人類,便決定在世間教導他所修得的離苦之道,直到他死去。
經典教義佛教思想隨著歷史的演變,依序發展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及大乘佛教,就其經典教義思想說明如下:原始佛教~從原始佛教的觀點來看,佛陀思想的主要內容有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三法印。
「八正道」為「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應中道的宣說而立;「四諦」為「苦、集、滅、道」,用以解釋人類生命現象,以苦諦為根本;「十二因緣」為「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生命循環過程;「三法印」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由緣起思想為基礎所發展出來。
部派佛教~佛陀逝世後,佛教逐漸分化,屬於部派佛教的「上座部」、「說一切有部」、「犢子部」及「大眾部」,思想超越了原始佛教著重人生現象的範疇,而擴張到宇宙現象去,分析的對象則有「五蘊」、「十二處」與「十八界」。
「上座部」以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來說明宇宙現象,實踐方法與原始佛教一致,重視禪定的修習,認為心性本淨,一切法並非實有;「說一切有部」承認「五蘊」所包含的三世存有概念,以及一切法都是實有,偏向思辨、分析的傾向,不同於「上座部」重視的禪定傳統;「犢子部」主張有「我」的思想,與其業力說有關,亦即承認有業報輪迴,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受報主體--「補特迦羅」;「大眾部」對佛的認知,大都朝向諸佛世尊皆出世脫俗,亦即佛身是超越時空邊際的,佛力是絕對智能的,並尋求群眾的支持,對佛的描述神聖,宗教色彩濃厚,具有較多的實利思想傾向。
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應該是從部派佛教發展出來的,尤其是大眾部對大乘佛教的影響尤其深厚,所謂大乘思想就是菩薩乘思想,為釋迦牟尼成佛以前的菩薩階段。
「般若」是大乘佛教最早出現的思想,就是諸法性空的思想。
此一思想是由部派佛教自然發展出來,認為一切法、現象都沒有實在的本體。
般若思想在大乘佛教的發展中一直佔有相重要的地位,從寶積、華嚴、法華、維摩等經典的思想都是依據般若來發展的。
此外,濃厚的宗教色彩也成為大乘佛教的特色,對佛的概念就走向神聖或神秘的境地,淨土思想也就逐漸地發展起來。
聖地建築藍毗尼園~即佛陀的誕生地,於今尼泊爾與印度的邊境上,一個名叫蒂萊的小村落附近。
其距離印度邊境的小鎮蘇諾里(Sonauli)約13公里,距尼泊爾最熱鬧的邊界小城貝拉瓦(Bhairawa)約27公里。
相傳其母親摩耶夫人當初便在此園的梭羅樹下以站立的姿態自右脥生下他,故此地因此而聞名。
迦毗羅衛城~即佛陀父親所統治的城市,當初佛陀便是離開此地入森林出家。
目前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羅泊提河西岸發現兩個考古遺跡,一為尼泊爾境內的提羅拉科特(Tilaurakot),一為印度UtterPradesh省境內的畢波羅瓦(Piprawa)遺址一帶。
考古學家以目前考古遺物研判,又以畢波羅瓦遺址作為古迦毗羅衛城址,可信度最高。
菩提迦耶~又稱菩提道場,是佛陀正覺之地,位於印度比哈爾省(Bihar)南部伽耶市近郊處,面臨恆河支流尼連禪河(今帕爾古河Phalgu)。
相傳佛陀經歷六年苦行之後,行至此地,於畢波羅樹(菩提樹)下之金剛座上禪定,證悟十二因緣、四諦法等,而得正覺。
目前此地重要的遺跡有摩訶菩提寺、菩提樹及金剛座。
拘尸那揭羅~為佛陀去世的地方,稱為涅槃之地,是古印度恆河平原上16國之一的末羅國(Malla)裡的一個小城鎮,於現今印度UtterPradesh省哥拉浦東方的卡西拉小村落。
當時佛陀已年約80高齡,身體非常虛弱,仍不忘帶領著一行人,穿梭於恆河流域的諸王國度化眾生。
目前在拘尸那羯羅最主要的遺跡是一棟白色建築的臥佛殿與大涅槃塔,以及標示著佛陀火葬地的安迦羅塔。
道教歷史簡介道教的歷史根源,起始於西元前六世紀中國哲學家老子的道家思想,隨著年代的演變,才變成兩種流派,一為人文學派的道家思想,一為現代人所祭拜的道教。
道教以老子、莊子以及其他道家著作為思想基礎,並吸收了陰陽家、神仙家及周易的精神資源,在東漢末年(西元2世紀)形成宗教。
道教在歷史上有許多的宗派,東漢時代(西元25-220年)有奉《道德經》為主要經典的天師道,與受《太平經》啟發的太平道在民間活躍。
南北朝時(5世紀初-6世紀末)則有上清與靈寶派:上清派崇信《大洞真經》和《黃庭經》,以存思服氣為主要修行之法;靈寶則奉《靈寶經》為要典,較重齋儀、符籙科教與功德修養。
宋元時期(10世紀初-14世紀末)更有正一、全真、大道等的勢力興起:正一派奉天師道張道陵後嗣為首領,以《正一經》為典,主要法術為畫符唸咒以祈福禳災;全真派則以清靜無為、性命修煉為法,出家潛修以成仙證道,具有豐富的教義教制體系;大道,即真大道教,以《道德經》為宗旨,發展出通俗之倫理信條,教人實踐道德規矩,同時也為人祈禱治病,驅役鬼神。
但時至今日,較具影響力的教派是正一教和全真教。
除此之外,還有不斷出現的民間形式道教。
人物介紹老子~相傳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
他在周朝首都任守藏室之史,從政治生涯中悟道,便騎上一頭青牛來到極西之地,在出關時,他把所悟得的想法與理念告訴邊境守吏文子,這些話便成了後世所流傳的五千字「道德經」。
「史記」中對老子的記載,可說從道教的創始者,化身為至高無上的天上君王-「太上老君」,「道」與「德」的神聖統領-「道德天尊」或「黃老君」。
老子的神像現在則多被供奉於道教的「三清殿」裡。
所謂「三清」即玉清、上清,以及太清三座天上殿堂,老子和兩位天尊則分別居住其中。
基督宗教歷史簡介基督宗教現今在世界上擁有將近20億的信徒人口。
它的歷史背景源自於西元前1000多年,一個由大衛王和他的兒子所羅門所建立的以色列帝國的國家裡。
當時的以色列國土,可說由北自美索布達米亞平原,經迦南古城耶路撒冷,再向南延伸到埃及,並發展出以「耶和華」為中心的神教。
然而,在所羅門王死後,以色列的國運開始邁入艱辛坎坷的衰敗期,先後被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和羅馬等不同的殖民霸主所統治。
這使得以色列本身所信仰的神學,遭受外來文化的威脅,於是有所謂的先知預言,一位出自大衛家族的女人,將會生下一個可以解救以色列帝國命運的兒子。
這演變成後來以色列人組成反抗團體,計畫推翻當年統治的羅馬帝國,因為他們深信一位出身大衛家族的救世主(彌賽亞)終將出現,這個人相傳便是耶穌。
耶穌出生於以色列境內,當時正受羅馬帝國統治,因為傳教為解救猶太人,被視為政治反動的精神領導者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耶穌死後,新舊信徒奉耶穌之名聚會,這些人因此被稱為「基督徒」。
相傳耶穌在死後的第三天復活,被教徒視為天堂和人間的君王,至今仍然活在世上,為致力和平而賜福大地萬物。
耶穌降世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教會組織散佈世界各地,並與各地文化相融並存,隨著時代傳承,也從單一宗教衍生成不同派系。
一般說來,基督宗教包括東正教、羅馬天主教、基督新教或狹義的基督教。
基督教會於西元1054年東西方教會分裂,成為東方教會(希臘正教),和西方教會(羅馬公教)。
西元1517年羅馬公教再分裂,即今天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基督新教)。
基督教因四處傳播又分出許多具世界性組織規模的宗派,例如長老教會、召會、浸信會、路德會、信義會、基督教救世軍等。
經典教義聖經~基督教為基督宗教的一種,在這裡的基督宗教教義以介紹基督教為主。
基督教經典《聖經》分「舊約」與「新約」,共六十六卷,舊約三十九卷,新約二十七卷。
舊約聖經包含五卷詩歌的書,和十七卷預言的書,共有摩西五經、歷史書、詩歌、大先知書及小先知書五部份;新約聖經包括四卷傳記、一卷歷史書、十三封保羅所作的書信、八封普通書信,和一卷預言書(啟示錄)。
新約聖經也分為傳記書籍、歷史書籍、保羅書信、普通書札和預言書五大類。
基督教以耶穌為信仰中心,信奉十字架的救贖,相信聖父、聖靈、聖子三位一體的神,主要相信世人都犯了罪,罪使人與神分離,耶穌為救世人,被釘上十字架,留下寶血洗淨世人的罪,只要相信祂,便能恢復與神的關係,得到永生。
基督徒日常藉讀經、禱告、唱詩、默想等靈修方式來親近神,以明白神的旨意,尤其藉著禱告來敬拜、認罪、感謝和祈求。
節慶儀式聖誕節~聖誕節是基督教教徒為了紀念耶穌誕生所訂定的一個重要節日。
據聖經上記載,耶穌誕生在猶太區一個叫做伯利恆的小城,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是因聖靈的感動而懷孕,並在馬槽裡產下祂,神更派遣使者在夢中曉諭耶穌的父親約瑟,叫他不要因為瑪利亞未婚懷孕而不要她,反而要與她成親,把孩子取名為「耶穌」,則是要幫助人民從罪惡中解救出來的意思。
耶穌誕生的時間已無從查起,學者推測大約是在西元前六至四年之間,教會團體便定每年的十二月25日為聖誕節,讓世界所有基督教會都能在這一天舉行特別的禮拜儀式,至今則成為世人最流行最溫馨的慶祝節日。
復活節~在歐美國家,復活節通常是在每年春天開始後的第一個禮拜天,是為了紀念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之後又復活的節日,也是一個為了迎接春天與新生命而誕生的一個節日。
復活節有兩個代表性的吉祥物,一是兔子,因為容易繁殖,所以用來象徵豐富的生命力;彩蛋則象徵春天溫暖的陽光。
人物介紹耶穌~耶穌,猶太人,西元前六至四年出生於以色列拿撒勒的一個木匠家庭,長大後繼承家業,以工匠為生,因身處羅馬嚴厲統治時代,親睹人民生活貧苦。
一天巧遇一位名叫約翰的傳道者正在河畔為村民們講道,在聽了約翰的信息後,便心有同感的接受約翰的洗禮儀式。
由於像約翰這樣的傳道者,都被統治者羅馬當局視為某族群的領導核心人物,因此常受監督與迫害,約翰便是在這樣的情形下,硬背負罪名而慘遭處死。
之後,耶穌追隨約翰的腳步,展開自己傳道的事業,不過,對於神的信息,他做了些許的變動。
耶穌認為,人們所嚮往的上帝國度,已經在真實的土地上建立起來,他開始利用講道的機會,告訴大家要施行平等主義,打破社會階級的囹圄,排除貧苦、欺壓和歧視,認為公正的仁愛比僵化的律法還重要。
這雖與當時羅馬的政治,及以色列傳統社會的宗教階級相違背,但仍吸引了一些追隨者信仰,開始他們的傳道旅程。
然而,無論耶穌所持的宗教理論為何,仍不被當時影響深遠的社會文化與羅馬政府所接受。
在一個節慶前夕,耶穌和追隨者遠離家鄉,來到以色列擁有廣大人群,可以講述信息的大城市─耶路撒冷,一心只期望能將自己平等的理念傳達給更多人知道,卻也因此加速他被政府與宗教團體的迫害。
於是,就在耶路撒冷講道期間,耶穌被羅馬政府抓起來,並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許多人對耶穌闡述上帝的國度一直深信不移,因而耶酥的死讓許多人無法接受,於是,便有了耶穌復活的說法,或有人親睹祂的復活,或在耶穌死後又與祂用餐說話,信徒們並相信祂仍活在他們身邊,為人療傷止痛,一起傳福音。
聖地建築耶路撒冷~位於以色列耶路撒冷那面厚實斑駁的哭牆,是世人耳熟能詳的朝聖地,但它曾是大衛王建立以色列帝國的歷史名都。
古往今來不知經歷多少民族和宗教的洗禮,不變的是教徒們心中對聖地的榮耀之心從未間斷過。
耶路撒冷是耶穌生活、傳道及被釘上十字架、然後復活的地方,也是基督徒在新約聖經中所闡述有關於耶穌使命和受難的聖蹟之地。
耶路撒冷又名「石頭城」,因多取自顏色淡雅、紋理優美的石材,擁有不少建築極品。
最重要的建築物是外型有如巨大白瓷罐蓋子般的以色列國家博物館。
裡面有猶太人和中東宗教藝術的貝札勒藝術博物館(BezalelMuseumofArt),考古學和聖書博物館(SamuelBronfmanBiblicalandArcheologicalMuseum)、搜集古書的書物殿(ShrineoftheBook)和雕刻花園(BillyRoseSculptureGarden);並藏有各時代樣式互異的聖經,包括先知以賽亞書最古老完整版本。
伊斯蘭教歷史簡介伊斯蘭教(Islam)的教名源自於重要經典《古蘭經》,而伊斯蘭一詞則源自於阿拉伯文,意思是歸順、服從、安寧、和平之意,其信徒則稱為「穆斯林」,亦出自阿拉伯文「歸信並順從真主命令的人」的意思。
伊斯蘭教教法是根據「古蘭經」及「聖訓」所制訂的,信徒僅敬拜獨一無二的真主,不拜其他聖人、偶像或神祇。
所稱的真主即阿拉伯文的「安拉」(Allah),是造化、調養宇宙萬物、掌管今後兩世、大仁大慈、全能全知的真神,目前在全世界的教徒約有10億左右的人口。
西元第七世紀,伊斯蘭教於阿拉伯半島的西側興起,並迅速地擴展到整個中東地區。
西元610年,原為商人的穆罕默德,在天使的召喚下,感應到真主的啟示,便將所得的啟示編寫成《古蘭經》,開始了他傳教的生涯。
當穆罕默德在麥加傳教初期,因受異教徒的迫害,於西元622年遷移到麥地那繼續傳教,自此伊斯蘭曆法即以穆罕默德當時遷徙之日為教曆元年元旦。
西元632年,穆罕默德於麥地那去世,以其23年的傳教時間,讓阿拉伯半島人民皆能皈依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約在唐玄宗時,因安史之亂傳入位在中國西北方的回紇民族並成為主要信仰,故又稱回教。
在我國歷史上,「清真」二字原為各教所通用,到明末清初逐漸為伊斯蘭教的專稱,所以伊斯蘭教也稱為清真教。
目前信徒主要分佈大致在中東、東南亞及非洲,歐美一帶較少。
因無特定繼承者,穆罕默德在死後也分出許多宗教派系,主要有素尼派、什葉派和蘇非派。
經典教義古蘭經~伊斯蘭教徒認為,「古蘭經」是真主差遣天使,降其指示給穆罕默德,也是全人類最後一本天啟經典,在穆罕默德逝世19年後,始由第三代繼承人歐斯曼考證彙整成30卷。
「古蘭經」共分30卷,114章,6236節,經文是以阿拉伯文撰寫,是伊斯蘭教義之根源。
經文內包含真主給全人類的命令、警告與誡諭,教導信徒「認主獨一,行善止惡,堅忍考驗,善盡人責,得到今後兩世的吉慶與報賞」;經文中並明文宣示「宗教信仰不可強迫」。
「聖訓」則是穆罕默德奉主命傳教後之言行記錄,一切均遵循古蘭經之規定,與「古蘭經」同是穆斯林生活之規範與榜樣。
此外,信真主、信天使、信天經、信聖人、信後世及信前定,是伊斯蘭教的教義特色,也是伊斯蘭教要求穆斯林所需遵守的六大基本信仰:(一)信真主:「認主獨一」,即相信真主是造化、調養宇宙萬物,掌管今世與後世最後審判的唯一主宰。
(二)信天使:相信真主造化及差遣的天使,絕對忠誠順從真主,執行真主命令,且是人們行善作惡的見證與記錄者。
(三)信天經:相信真主降示給人們的經文和啟示,遵守唯一可信,且受真主保護而完整之「古蘭經」。
(四)信聖人:相信真主在不同年代,差遣至每一民族,以警告世人,並引領正道的眾使者,始自「阿丹」,終至最後的先知「穆罕默德」。
眾人應尊重並聽從其教誨,但絕不崇拜。
(五)信後世:相信人死後至世界末日來臨時將要復活,並接受真主公正的審判。
在今世時,歸信真主並行善者,將得到天堂樂園的報賞,不信真主而多行不義者,將受到火獄的刑罰。
今世是短暫的,而後世則是永恆的。
(六)信前定:相信宇宙一切事物之發生,皆是真主的安排與事前制約的,真主也賦予人類理智選擇善惡行為的自由,個人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人物介紹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於西元570年,在阿拉伯半島的聖地麥加出生,從小父母雙亡,少時牧羊,後與他的叔父經商,為人公正誠實。
在他身處的年代裡,是一個經濟不穩定、貧富懸殊差距大的阿拉伯半島,居民因而信奉各式各樣的宗教,敬拜各種不同的神,神祇的數目相當多。
但穆罕默德非常憎惡偶像崇拜,他在一次到麥加西拉山洞裡沈思時,自認感受到真主派遣天使傳來的啟示,於是編寫成《古蘭經》,與《聖訓》同為伊斯蘭教的重要寶典。
此後開始他傳教的生涯,宣揚真主獨一,歸順真主的正道。
在麥加傳教初期,因為異教徒破壞阻撓,穆罕默德被迫在西元622年間來到麥地那,並在當地人的誠懇支持下,不久也都皈依了伊斯蘭教。
穆罕默德於西元632年去世,他以短短的23年時間,使阿拉伯半島的人民都皈依了伊斯蘭教。
聖地建築麥加禁寺~位於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城的禁寺內,有一座穆斯林禮拜朝向的方型石殿(克而白),穆斯林稱克而白為「真主之室」,中國穆斯林則把它譯稱為「天房」。
天房純為石料建築,南北長12公尺,東西寬10公尺,高15公尺,地基為一塊高25公分的雪花石。
東側距地2公尺處有兩扇用純金鑄造的大門,屋頂由三根大木柱支撐,殿內地板為大理石材質,除一些掛燈和題詞外,沒有任何擺放物品。
外部則是用黑色錦緞帷幔覆蓋。
天房歷史悠久,伊斯蘭教認為係人類始祖阿丹(亞當)之子所創建,先知易卜拉欣及其子易斯馬儀繼而重修。
原為古代阿拉伯多神教徒崇拜偶像的殿堂,西元623年,穆罕默德率軍攻克麥加後,清除殿內所有偶像,從此天房成為穆斯林心目中最聖潔的地方。
每年朝覲期間,約有200多萬來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聚集在麥加城,而天房四周的空地,則成為穆斯林巡遊、履行朝覲功課的地方。
印度教歷史簡介「印度」(Hindu)這個字,源自於印度西北方的一條叫做「辛杜」(Sindhu)的河流,河的兩邊分別是中東與印度兩民族,因中東人發不出「Sindhu」中「S」的音,便將河稱為印度「Hindu」,而住在河對岸的人則是印度人。
約西元前2000年至1500年間,印歐民族的雅利安人在西北部發展成印度河流文明,再擴展到東北部的恆河流域,並向南部延伸。
直到近幾百年來,Hindu這字才開始被用來形容住在印度境內的人,這些人通常均遵行一本以梵文寫成的吠陀(Vedas)經典,描述印度人在責任與法律中所應遵從的規範,作為他們生活教導的依歸,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著作。
印度人崇拜很多神,他們深信,儘管神在許多地方以各種形象出現,但祂仍然是一個絕對的個體。
在經典中,也描述著各種膜拜的方式與所得到的結果,成為印度教的信仰支柱。
早期婆羅門教即以古代吠陀信仰為其特色,而印度教則是新形式後期的婆羅門教,以毘濕奴神及濕婆神為主要信仰,多樣且繁複。
此外,印度教的發展歷史與社會背景,也多少可從流傳下來的文學經典中窺知一二。
例如《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是印度最重要的兩部史詩。
史詩中提出一種世襲階級的種姓制度,以「婆羅門」(祭司)為首、依次分別為「剎帝利」(軍政領導者)、「吠舍」(農民或商人)、「首陀羅」(勞工或奴隸)。
兩部史詩都強調每個人必須克盡其階層的職責。
在《往世書》中,則出現了一些現代印度教中最常見的神祇,如毘濕奴、濕婆以及一些女神等,並指出除「知識」與「行動」之外的第三條開悟超脫之道:虔信。
亦即教徒以個人形式對神的真心虔信,便可脫離輪迴而歸屬於神。
印度教的傳統歷史悠長,發展出相當多的聖典,以及多樣的哲學思維與宗教儀式。
至今已具有10億多的信眾,但絕大部分都居住在印度,也分散在東南亞、非洲、歐美等國。
強調以端正行為取代僵硬的信仰,在印度社會中倡導寬容與諒解,也與其他的宗教維持和平的關係。
經典教義吠陀經與博伽梵歌~「印度教」超出宗教的範圍,是一種生活方式,並涉及複雜的社會階級制度和大眾習俗。
在用梵文寫成的《吠陀經》中,描述各種有關「法」的規範,因此,《吠陀經》可說是「印度教」的精神支柱。
在吠陀經中,《博伽梵歌》(BhagavadGita,《摩訶婆羅多》之一部份)包含了所有其它經典的菁華,是印度的「聖經」。
其首先教導,認為人不是軀體,而是被囚禁在一個物質軀體裏的永恆的靈魂;結論則是生命的完美境界是完全投靠神,並按祂的意志行事。
這就是「奉愛瑜伽」,無論修習哪一種瑜伽,最終都要修習「奉愛瑜伽」才能獲得最高的成就。
印度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是印度教相當重視女性原理或力量,稱為「性力」(Shakti),象徵一位女神,祂是宇宙創造與活力的泉源。
梵與業~印度教對於正確信仰態度的肯定,遠甚於信仰本身,強調以端正行為取代僵硬的信仰。
在印度社會中倡導寬容與諒解,也與其他宗教教團維持和平的關係。
多數的印度教徒則彼此分享對「梵」的概念與對「業」的法則,以及其他信仰上共同的理念。
「梵」是至高無上的真實,構成萬物的基礎,最初並沒有形象,後來則被表現於不同的印度神祇身上。
印度教徒也相信「梵」存在於一切生命之中,如同靈魂。
所有的生物都體現了神的一部份,因此一切生命都應受到尊重。
「業」是所有行為無法規避的結果,善行與惡行是決定重生時的優劣。
人們若受制於自身的所作所為,便無法擺脫輪迴而歸屬於神。
為達到解脫,印度教徒必須在個人靈性的知識、對神的奉獻、或在行為中秉持宗教義務與超脫意識三條無私的途徑之中擇一遵循,強調捨棄破壞與自私的行為,以成就神聖超然的宗教覺醒。
節慶儀式印度人崇拜很多神像,但並不是所有的節日都要慶祝,不同地區的人慶祝的節日有所不同。
其中,有一些節日是大家都會慶祝的大眾節日。
這些節日源於韋達文獻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希瓦茹阿垂節~2至3月期間的希瓦茹阿垂節(Shivaratri),崇拜的是希瓦(Shiva,濕婆)。
在這個節日裡,人們一邊吟唱讚頌希瓦的讚歌,一邊崇拜他。
印度瓦臘納西城的人們尤其注重這個節日。
茹阿塔.亞陀節~6至7月期間的茹阿塔.亞陀節(RathaYatra),原本是在印度奧里薩邦的普瑞舉行。
人們會將主佳干納特(Jagannath,「奎師那」的一個形象)的神像安置在一個巨型花車上,並用繩子拉著車沿街遊行。
自從哈瑞‧奎師那(HareKrishna)運動傳遍世界後,包括紐約、舊金山、倫敦、德班等西方的大城市,以及亞洲許多國家,每年也都慶祝這個節日。
奎師那‧佔瑪施塔彌節~8至9月期間的奎師那‧佔瑪施塔彌節(KrishnaJanmastami),是印度最重要的節日,慶祝的是主奎師那的顯現。
在這個節日裏,全印度的公共場所都會上演著描述奎師那逍遙時光的節目。
昆巴‧梅拉節~印度每12年還會在四個不同的聖地舉行著名的昆巴‧梅拉節(Kumbhamela),是一個全世界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約有1500萬人參加,在歷時一個月的節日裡,有許多不同教派的聖人會聚集在此,並選擇一個吉時,於聖河-恆河中沐浴。
節日的會場上,可以看到許多瑜珈師,以及崇拜希瓦者裸體四處走動。
人物介紹聖帕布帕德~聖帕布帕德在不同的時間裡,分別被稱為學者、哲學家、文化使者、多產作家、宗教領袖、靈性導師、社會評論家和聖人。
是印度韋達宗教的靈性導師,西元1896年誕生於印度加爾各答,當時有一位占星家預言,聖帕布帕德70歲將遠渡海外,成為一個偉大的宗教闡釋家,並修建108座神廟。
聖帕布帕德長大成人後,遇到他的靈性導師,導師並交待他要把印度的韋達教傳到英語系的國家。
1965年,聖帕布帕德遵照導師的話,前往了美國,傳播韋達經中有關至尊神「奎師那」的知識,創立「國際奎師那意識協會」,建立100多個神廟及活動中心,並與將近一萬名門徒和數百萬追隨者,翻譯、評註韋達經典共60多部。
聖帕布帕德強調簡樸的生活與崇高的思想,並身體力行,給予示範。
認為靈性生活是一門能夠通過推理和邏輯證明的科學,而不是感情用事和盲目信仰。
他秉持這樣的理念,直到他去世的前幾天,仍然在從事寫作和翻譯的工作,對韋達經的奉獻功不可沒。
聖地建築蘇巴馬廉廟~座落於新山哥維路的蘇巴馬廉廟,供奉的就是每年都會舉辦大寶森節遊行的印度教神祗姆魯甘(Murugan)。
姆魯甘是印度教天神濕婆(Siva)的次子。
濕婆和祂的妻子瑪莉(Mari),長子加尼沙及姆魯甘,是印度教中最主要的神祗。
姆魯甘有兩位太太,分別是瓦利(Valle)和迪華尼愛(Devaneai),坐在姆魯甘的兩旁,是印度教中常見的神祗。
神像則是手拿長矛,腳下跟著一隻孔雀。
凡是供奉姆魯甘的廟宇都叫做姆魯甘廟,也叫蘇巴馬廉廟。
印度人和華人一樣,膜拜眾多的神祗。
印度教徒每到一個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建廟堂,然後在廟堂裡安置各種神祗,供信徒膜拜。
廟堂也因供奉的神祗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
猶太教歷史簡介猶太教是以色列人信奉的主要宗教,約起源於四千年前的古代近東地區,即西亞一帶,包括蘇俄黑海以南、亞洲西南、印度及阿富汗以西與埃及等地,其最大的特色便是由亞伯拉罕所倡導對上帝耶和華的「一神信仰」。
猶太教的歷史,可回溯到亞伯拉罕的大族長時代。
猶太人相信,身在西元前1200年前的亞伯拉罕為其先祖,當時神允諾要賜予他許多子孫,並由其子孫繼承地中海東岸的迦南之地。
後因受飢荒脅迫,亞伯拉罕的子嗣雅各便帶領族人遷移到埃及,繁衍後代達四百多年之久;因時代演變,猶太人在當地被迫為奴,神便選擇猶太後裔摩西(猶太教創始人),在西奈山上訂立聖約,交予他「托拉」(律法書),並授與十誡,幫助他帶領族人逃離埃及,重回迦南,組成一個嚴遵誡律的猶太國家、建立首都耶路撒冷以及聖殿。
之後又分別被亞述王國、巴比倫與羅馬帝國統治,開始其長達2000年的流亡生活。
流亡的猶太文士(稱為拉比)在各地開始編錄教團歷史,為流亡時期提供適當的儀禮準則,猶太教的哲學與神學,也在此期間,因思想家的領導而興盛,不同教派對遵循之法有不同的闡釋,於是演變成之後的中東、西班牙系以及德系三個猶太宗派。
十八世紀,猶太宗教組織遍及全球,一些國家也授給猶太人完整的公民權。
雖歷經德國納粹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對猶太人慘烈的大屠殺,但終在西元1947年,由聯合國通過以色列建國而得以重整家園。
猶太教徒信守「托拉」,誡律雖多,但實踐不難,延伸至生活,則視為淨化一切事物的機會,重視行為超過信仰,使遵照誡律的生活成為其重要表現方式。
而受現代社會影響,猶太教又分出嚴格、現代(新)、保守正統三個主要派系,以及改造主義、人本猶太教兩個運動,顯示猶太教在與社會生活的融合及演進中,保守與開放勢力的發展情形在建國以後,有更自由寬廣的空間。
經典教義猶太教與基督教同為信奉耶和華的一神論宗教,相信彌賽亞救世主的來臨,也都具有「三位一體」的神學思想。
但基督教偏重上帝的慈愛,猶太教則較重公義;基督教以耶穌為聖子,認為聖靈居住人心,而猶太教則否。
舊約聖經~「舊約聖經」為猶太教的最主要經典,共計39卷,除了極少部分為亞蘭文,絕大部分為希伯來文。
托拉~「托拉」(律法書)是猶太教生活方式的依據與體現。
閱讀「托拉」,使信徒奠定基本的教育基礎、規範其宗教的生活方式,並實行宗教的儀禮。
讓猶太人不僅了解自身,也習得歷史與律法。
狹義的「托拉」是指上帝在西奈山授予摩西的五部經書,內容涵蓋上帝創世造人的歷史,以及上帝期望猶太人遵守的律法;廣義而言,則包含摩西五經(書寫律法),以及上帝賜予摩西的其他啟示。
這些啟示經摩西口耳相傳,被稱做「口傳律法」。
「托拉」是猶太教徒生活的主軸,長久以來,許多猶太人試圖搜尋密藏於經文中的另類意義,希望自其中得知上帝的真義。
十誡~上帝授與摩西的十誡,包含教團承認的「猶太誡律」,總計613條,其中248條是要求,365條為禁令,信徒不得為達某一誡律而違背另一誡律。
教徒將之延伸至生活的每一層面,視遵循誡律為淨化生活中一切事物的機會,並讓人每日生活在聖潔的狀態中。
因為猶太教重視行為超過信仰,遵照誡律的生活,也成為猶太信仰的重要表現方式。
節慶儀式猶太教新年~猶太教的新年,又稱歲首節,即猶太曆提斯利月(Tishri,元月)的第一天,約在每年的西元年曆9月末或10月初,是猶太人反省和心靈更新的季節。
傳說提斯利月的第一天,是上帝創世的日子,時間從這天開始運轉,也是真正的新年。
新年元旦的開始,表示10天個人反省期的來臨,稱為十日懺悔,而第10天的贖罪日則被認為是感恩的特殊時間。
新年和贖罪日是猶太民族一年當中最神聖日子,處處彌漫著莊嚴高雅的氣氛;贖罪日這天,猶太人會進行持續25小時的禁食,包含食物、飲料、性生活及皮革衣物,守律法的人會聚集在會堂中,花上一整天的時間祈禱悔過,請求上帝的赦罪,以及過去12個月裡所做的事情,期望經過懺悔,能夠列入上帝的得救名單中。
修殿節~修殿節,或稱為「再獻修殿節」,在猶太曆基色婁月(Kislev,即11~12月)25日,是猶太教小節慶之一,為紀念西元前165年猶太人戰勝敘利亞王朝並收復耶路撒冷聖殿的勝利。
為了重新潔淨神殿,猶太人用聖油燃燈原本僅供一日照明的燈油,卻奇蹟似的持續了八天;後世因此在這一連八天裡,慶祝聖殿收復的勝利與聖油的奇蹟,每天點燃一盞燈燭,而有「光明節」、「燭光節」的別稱。
慶典時,會點燃一個擁有八燈座的燈臺,另有一個主燈座,用來點燃其他燈火。
節日的第一天晚上,猶太人從最右或最左邊點燃一根燈燭,之後每晚依次點燃一根,持續八天,直到八盞燈全部點燃。
除了點燈儀式外,修殿節也伴隨相關活動,其中以頌唱《萬古磐石》的歌謠與小孩子打四面陀螺的遊戲尤其流行。
人物介紹亞伯拉罕~在以色列的歷史中,被認為是猶太人的祖先,是中東吾珥(今伊拉克)的族長。
相傳出生於上帝以洪水滅盡地上一切凡有血氣萬物的292年之後;在西元前2100年,上帝啟示亞伯拉罕離開本地、本族、父家的舒適生活,前往上帝所賜之迦南美地(今巴勒斯坦),與上帝建立聖約的關係,賜其子孫,保護亞伯拉罕族人,成為多國之父,而其子孫也須遵守上帝的誡命。
自此亞伯拉罕遵照上帝的命令,廢棄希伯來人原本對諸神的信仰,單信耶和華上帝一神,提倡「一神信仰」的理念。
聖地建築聖殿山之西牆~西牆又稱哭牆,高約20公尺,長50公尺,位於以色列耶路撒冷城的聖殿山,是猶太人聖殿的所在地,也是基督徒與伊斯蘭教徒的聖地。
西牆原是聖殿山護土牆的一部份,西元70年,聖殿遭焚毀,猶太人只能在殘留的護土牆附近禱告,二世紀,猶太人又被羅馬人驅逐離開聖城,至十三世紀,猶太人再度回到西牆禱告,一直維持到現在。
因猶太人不斷遭受外來國家的侵占統治或驅逐,幾百年來,湧到西牆哭泣,為以色列的復興禱告的人越來越多,所以「哭牆」因此得名,成為以色列國家的象徵。
神道教歷史簡介神道教(Shinto)簡稱神教,是日本的傳統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等為主,屬於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祇,也賦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稱之為「神」(迦微,kami)。
神道一詞最早起源於中國的「易經」中,西元五至六世紀,吸收了儒釋道部分思想,漸形成較完整的宗教體系,大體上分為神社神道、教派神道與民間神道三大系統,其中「神社神道」為神道教的主體,與國家政治及社群的團結統合有極深的關係,其以神社(Jinja)為信仰精神的中心,為主要祭祀場所與宗教活動中心。
西元300至710年間,日本小國分立,各有其守護神。
第一座神社在此期間建立,奉祀太陽神--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是最早的神宮之一,並有世襲的住持;而「古事記」與「日本書紀」是日本最早的文字史料,完成於西元八世紀,除記載許多的神道主旨外,也詳細說明創世的經過,以及第一個神於渾沌中自現的掌故。
十二至十九世紀間,幕府將軍勢力控制日本,由君主支持的神宮逐漸式微,而由支持神社的鄰近居民取代了政府,一些神道教學者也開始否認佛教的影響,主張神才是最先的主導。
至十九世紀,皇室重獲主控權,在宗教政策上,將佛教與神道教劃分界定,所有神社收歸皇室掌理,神道此時由宗教演變成為一種政府階層。
二次大戰後,盟軍要求日本廢除國家神道,日本新憲法也於實行政教分治後,明訂神社不需受政府資助,使所有的神社脫離政府掌管,直至一個名為「神社本廳」的自發性神社組織出現後,神社從此自行營運,成為日本擁有80%信仰人口的民間宗教。
近年來,隨著日本文化的盛行,日本神道開始在世界各國受到矚目,同時也已成為國外研究日本宗教思想的重要課題。
經典教義古事記與日本書紀~神道教是日本的傳統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等為主,屬於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祇,也賦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
西元五至八世紀吸收中國儒家與佛教學說後,漸漸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
若是要列出具代表性的經典,「古事記」與「日本書紀」兩部古書可勉強稱為神道教的經典。
「古事記」計有上、中﹑下三卷,全書收納開天闢地以來至西元628年推古天皇的各種神話、傳說、歌謠與歷史,是以天皇為中心的一貫思想,於西元712年由太安萬侶奉元明天皇之命撰成。
十八世紀時本居宣長著「古事記傳」為「古事記」作註解,成為研究日本國學與古代宗教、歷史的重要書籍。
「日本書紀」共計三十卷,是日本最古老的官撰正史,以漢文寫成,記載神話時代至持統天皇(西元697年)的事蹟,西元720年由舍人親王與太安萬侶等人完成。
「古事記」與「日本書紀」中所描述的「神」,可指為最早的創世主宰,或解釋為被供奉於神社之中者,或有力且罕見的自然意象。
神亦可以是完人死後的魂魄,甚至是尚在人間的典範表率。
「神」被認為能影響世人的凶吉與參拜者之利益,信徒與「神」維持一種適切的關係。
節慶儀式新年祭~又稱為春祭,在每年2月4日的過年期間舉行。
日本人會在家前放置松樹、麻繩,除夕夜裡全家會在一起守歲,初一開始則要到神社裡去進行參拜,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是神道儀式中重要的宗教活動之一。
七五三節~在每年的11月15日這一天,是日本神道的七五三節,凡家中有3歲、5歲、7歲的孩童,均會被帶到神社裡去參拜保護神,進行所謂的「七五三」禮儀,感謝神祇保佑之恩,並祈祝兒童能健康成長。
人物介紹明治天皇~明治天皇出生於嘉永五年(西元1852年),是日本歷史中致力於現代化的君王,也是對二十世紀初期的世界局勢動盪,影響最鉅的人物之一。
他在位期間,政治方面,推出多項革新制度,稱為「明治維新」;在宗教方面,則將神道做為國教並大力推崇,除了使其獨立成為國家神道,並且強制要求百姓信奉。
其中,由於明治天皇對神道教的大力支持,使其信仰深植民心,導致二次大戰期間,神道因配合日本政府的國家主義而被極度利用,出現為神國與天皇所進行聖戰的歷史悲劇。
二次大戰後,在聯合國盟軍政教分離的要求之下,神道才與日本政府脫離成為單獨的民間信仰宗教,與現代日本人的成長和生活息息相關。
聖地建築明治神宮~神社是日本神道教的祭神場所,也是其文化特色之一。
依不同形式與大小,可分為「宮」、「社」、「祠」三種等級。
又分別依所祭拜的亡靈種類,神社又可分為祭祀古代神祇、歷代天皇亡靈、功勳皇親、國家功臣、氏族祖先、國郡鄉土功勞者6大類,總計日本現有神社已超過8萬座。
位於東京的明治神宮,建於西元1920年,為祭祀明治天皇及皇后亡靈的神社,每年約有625萬人的參拜人數,是東京最宏偉壯觀的神社。
面積約70萬平方公尺,並有花園種植樹木多達17萬株,種類達300萬種以上。
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毀於砲火,昭和33年(西元1958)重新規劃整建。
位在入口前的鳥居(直立牌樓)高度達12公尺,為日本最大的木造牌坊。
神社內的相關建築,通常還包括供奉神靈的正殿、供民眾參拜與祈禱的拜殿、宗教祭典唸誦祝禱文的祝詞殿、民眾供獻的幣殿、神樂與祭典舞蹈的神樂殿、神社辦公室的社務所,以及供民眾洗手漱口的手水屋等。
神社所舉辦的祭祀活動,更是日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錫克教歷史簡介「錫克」(sikha)一詞在梵文是門徒或弟子之意,因教徒自稱為教祖的門徒,故稱「錫克教」,發源於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省,自西元1469年至1539年,由錫克教第一代上師納拿克(Nanak)佈教,綜合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傳統,創造出獨特的宗教哲學。
認為誦唸上帝之名,並嚴格遵循上師的領導,能解脫「業報」的束縛,達到人神合一(梵我合一)的境界。
上師是印度錫克教徒的精神引導與信仰核心,為人身的上師(靈性導師),亦是錫克教的宗教領袖。
錫克教分別歷經10位上師的領導,自納拿克上師以後,每一代上師對錫克教的發展均有貢獻,也曾為經典增編詩歌,並在第十代古賓信上師對宗教生活進行改革後,成立「卡爾沙」錫克團契,制定了大多數錫克教徒遵循的誡律,至西元1708年古賓信上師去世前,明訂聖典「阿第格蘭斯」為錫克教團體日後所應遵奉的經典,共收錄十代上師創作的詩歌,以及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詩篇。
錫克教徒的神名叫真理、創造者,自太初即存在,是不死不轉生的,全宇宙中只有這一位神。
在錫克教經典中常以伊斯蘭教的「阿拉」或印度教的「梵天」交互稱呼這位神,為一神論宗教。
由於錫克教希望融合印度、伊斯蘭二教,遂引起伊斯蘭教徒的不滿,自始祖納拿克上師起,就不斷受到伊斯蘭教徒的迫害,第五代與第九代上師甚至被伊斯蘭教統治者處決。
為了抵抗異教殘害,各代上師下令錫克教徒全部武裝,至第十代古賓信上師更加強信徒皆兵主義。
至十九世紀初,錫克教徒曾建立錫克帝國,但終不敵大英帝國的勢力,被英國納入版圖。
二次大戰後印度獨立,旁遮普省成為印度的一省,西元1995年,全印度約有1700多萬錫克教徒,大多分佈在旁遮普省,佔該省總人口的50%強。
除印度外,美國、英國、加拿大、東非、東南亞等地也有錫克教徒的蹤跡,但為數並不多。
經典教義阿第格蘭斯~「阿第格蘭斯」,亦稱為「格蘭斯沙希伯上師」或「本初經」,是錫克教傳統中最神聖的經典。
這部經典收錄了十代上師創作的詩歌,以及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詩篇。
這些詩歌唱出上帝的榮耀,鼓吹人人心中發現上帝,引領道德生活的重要,並批判教團中的儀式主義和種姓的階級制度。
印度教是整個錫克教的信仰核心,然而伊斯蘭教的影響也相當大。
錫克教擷取印度教的輪迴(transmigration)與業報(karma)觀念,認為個人靈魂只有和神結合時,方可脫離生死輪迴,進入梵我合一境界,強調人神合一的思想。
錫克教徒的神名叫真理、創造者,自太初即存在,是不死不轉生的,全宇宙中只有這一位神,除祂以外別無他神。
經典中常以伊斯蘭教的「阿拉」或印度教的「梵天」交互稱呼這位神,是具伊斯蘭教與印度教色彩的一神論宗教。
錫克教徒反對印度教的種姓制度,婦女亦不得受差別待遇,認為在神面前人人平等,且不贊同印度教的祭司制度、偶像崇拜、繁瑣祭祀儀式與朝聖,提倡一夫一妻制,鼓勵信徒積極入世,嚴禁信徒抽煙或是吸毒。
節慶儀式拜沙基節~拜沙基節又稱為新年,是錫克教徒為紀念第十代上師古賓信成立「卡爾沙團契」,所舉行的宗教節慶,場面隆重盛大,並有許多入會儀式的表演活動。
第瓦利節~第瓦利節又稱為光明節,是慶祝被蒙兀兒帝國甲汗吉王俘虜的哈果敏上師平安歸來。
教徒將聖堂飾以燈火,聆聽上師們的生平故事,並志願「服務」、維護或捐助聖堂。
上師節~錫克教徒亦分別在納拿克、安加得、阿瑪達斯、南達斯、阿贊、哈果敏、哈萊、哈克里先、特巴哈杜、古賓信十代上師的誕辰和忌日舉行祭典,是為「上師節」。
人物介紹納拿克上師~西元1469年,錫克教第一代領袖納拿克上師於印度西北部旁遮普省(Panjab)誕生。
他出身於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第二階級--剎帝利族(Kshatriyas)武士階級。
雖然納拿克的父母親都是印度教徒,但納拿克在7歲入學時便對教導他的印度徒教師反應,認為要了解全部印度教聖典的吠陀經,還不如確實明白宇宙的真神,仰賴祂的慈悲。
納拿克對宗教富有熱誠,對世事極為淡泊,最後甚至離開妻兒至曠野過修道生活,於38歲時悟道。
有鑑於當時印度、伊斯蘭兩教不斷的宗教紛爭,納拿克便把印度教的梵天神與伊斯蘭教阿拉神加以融合,衍生成錫克教。
悟道後的納拿克回到家中,將所有家當變賣,施予窮人,並與一位伊斯蘭教徒僕人開始遊行佈教。
主僕二人一面唱歌、一面傳講錫克教信息,終身致力遊行佈道,足跡北到喜馬拉雅山,南至錫蘭島,期間雖受不少伊斯蘭教徒襲擊,但也有許多人皈依,這些信徒多是中下階集的印度百姓。
經過30年的傳道生活,納拿克終於年老力衰,於西元1539年去世,享年69歲,之後陸續由歷代上師繼承領導。
聖地建築金廟~金廟,又稱金殿、黃金廟,即「哈里曼都」(神的居所),是錫克教團朝聖的主要聖地。
座落於印度西北部旁遮普省聖城安立查的金廟,象徵錫克教傳統之強大與堅毅精神,該省一半以上居民均為錫克教徒。
十九世紀由藍吉特辛格大王出資,在金廟建築的上半部貼上金箔而得名,建築外觀則飾有宗教圖紋及讚美詩文。
每年第瓦利節(光明節)時,金廟會裝飾無數的燈火,朝聖者亦於此刻蜂擁而入,歡度節慶。
矗立於一大片湖水之上,金廟彷彿介於聖境與凡世之間,在興建金廟的過程中,錫克教徒亦貢獻勞力或金錢,使這項共同合作維修金廟的傳統,至今依然如昔。
金廟亦為錫克教的重要信條,代表著無視種姓階級,全體參與共享的典範。
http://www.mwr.org.tw/library/ch.htm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sonnya88
夏天的小孩~桑妮亞/mango的部落格
sonnya88發表在痞客邦留言(1)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宗教超自然個人分類:~心靈學習成長~此分類上一篇:奇妙ㄉ舍利子
此分類下一篇:法鼓山法華鐘~~祈願撞鐘!!
上一篇:奇妙ㄉ舍利子
下一篇:我ㄉ開運商品
歷史上的今天
2011:七彩水晶ㄉ作用與用法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我的好友
QRCode
熱門文章
文章分類
生活大小事~(41)育兒教養資訊(31)我的寶貝(45)~心靈學習成長~(15)子容老師ㄉ一年愛班(47)健康小常識/資訊(17)好吃好玩分享~(15)**生活創意玩手作日記**(11)公益資訊(2)未分類文章(2)
最新文章
最新留言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16六月(1)
2016三月(2)
2016二月(2)
2014十月(1)
2014五月(1)
2013十一月(1)
2013七月(1)
2012八月(1)
2012七月(1)
2012六月(1)
2012三月(1)
2012一月(1)
2011十二月(3)
2011十一月(3)
2011十月(4)
2011八月(8)
2011七月(3)
2011六月(1)
2011四月(2)
2011三月(1)
2011二月(1)
2011一月(4)
2010十二月(9)
2010十一月(7)
2010十月(3)
2010九月(2)
2010八月(1)
2010七月(1)
2010六月(2)
2010四月(3)
2010三月(2)
2010二月(4)
2010一月(3)
2009十月(2)
2009八月(2)
2009七月(12)
2009六月(7)
2009五月(4)
2009四月(4)
2009三月(4)
2009二月(17)
2009一月(4)
2008十二月(7)
2008十月(10)
2008九月(4)
2008八月(6)
2008七月(4)
2008六月(19)
2007十月(2)
2007九月(2)
2007六月(1)
2007四月(5)
2007三月(10)
2007二月(7)
2007一月(5)
2006十二月(5)
2006九月(1)
2006七月(1)
所有文章列表
文章搜尋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誰來我家
動態訂閱
{{article.user_name}}
{{article.timestamp*1000|date:'MMM.dd.y.hh.mm'}}
{{article.title}}
{{article.content}}
我要留言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1PIXNET
關閉視窗
PIXNET
Facebook
Yahoo!
Google
MSN
{{guestName}}
(登出)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
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最多顯示6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標題(最多顯示9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內容(最多140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
送出留言
延伸文章資訊
- 1宗教類別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宗教輔導-內政部民政司本部之宗教類別統計,僅以前述登記有案之「宗教團體」為對象,據其立案資料之宗教名稱或屬性加以分類,統計目的僅在於了解我國 ...
- 2宗教的類別與台灣民間信仰 - 教育大市集Education Market
宗教的類別與台灣民間信仰. 一、宗教類別. 國際宗教: 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回教)、佛教…等跨越國境並分佈於世界各地的宗教性教團。 國家宗教: 歐洲一些國家以 ...
- 3宗教類別及代表人物及節日
佛教歷史簡介佛教是中國人信奉的宗教之一,也是影響東方民族最深的信仰之一。它起源於西元前2000年至1500年間印度雅利安人的吠陀教(又稱婆羅門教),其後又演變成沙門 ...
- 4宗教地景GIS | (網站測試中,資料僅供參考)
宗教類別(作用中頁籤) · 崇敬對象 · 建物類型 · 縣市. 民間信仰 基督教 佛教 基督宗教 道教 天主教 一貫道 宗祠 四面佛 新興宗教 天理教 軒轅教 唯心聖教 Other 7% ...
- 5宗教信仰在臺灣(國情簡介
臺灣地區現有主要宗教統計類別計有22種,其中屬世界性宗教者,有佛教、道教、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東正教等;可考證之創教年代達50年以上者,有三一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