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曬駱駝」 - 無涯書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曬駱駝」,英文原名為Xylitol,學名「木糖醇」。

現今「益達」捨「木糖醇」而另譯為「曬駱駝」,本人認為是獨具匠心的。

無涯書齋 星期一,4月10,2006 談「曬駱駝」 廣告翻譯和文學翻譯是不同的,現先引黃霑先生的一番話作為引子:廣告翻譯,嚴格來說,不是翻譯,而是演譯。

是一種因為實際需要而故意灌進原來沒有的意義的一種傳達方法。

與文學翻譯一類嚴守作者本意,力求信實神似的方法,絕對不同。

【註一】廣告的用意在於吸引觀眾去購買產品,可以以一個「達」字概括。

這個「達」字就是直達顧客心中,以及顧客的錢包裡是也。

【註二】「曬駱駝」,英文原名為Xylitol,學名「木糖醇」。

現今「益達」捨「木糖醇」而另譯為「曬駱駝」,本人認為是獨具匠心的。

首先,「木糖醇」一詞是學名,共意思是抽象的。

雖然,「木」、「糖」及「醇」三字皆是中文,但是太過抽象,沒有實際的事物可以令讀者聯想。

還有,「木糖醇」做不到傳意的效果,即使向顧客解釋了「木糖醇」的功用,讀者仍難得到一個鮮明的印象。

在科學上,「木糖醇」是做到了「原汁原味」的效果,但若運用在廣告上,就顯得缺乏創意。

再者,「曬駱駝」一詞其實是很巧妙的。

它不但只是音譯,它亦是化抽象為具象。

它以「駱駝」來把概念具體化,之後並賦予新的意義(引申義)─可以防止蛀牙。

這既容易在讀者的腦海中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亦推銷了產品的特點,可算是一個成功的翻譯。

不單「駱駝」一詞把它形象化,連「曬」字也用得十分巧妙。

根據《中華新詞典》,「曬」解作在陽光下吸光和熱。

但是在廣東方言之中,和「曬」連用的多有殺菌、防蟲之意,如「曬棉被」就是要把蟲殺死及防止一股異味。

Xylitol一詞本有防止細菌蛀牙之意,在此處用「曬」字,更見譯者匠心獨運。

「曬駱駝」三字連用更有比喻色彩。

「駱駝」比喻牙齒,而「曬駱駝」即是把牙齒在太陽之下曬,意指防止被細菌蛀蝕。

可見這個「曬」字真是畫龍點精。

雖然,「曬駱駝」是和原意關連不大,但是一些較佳的譯名也不是完全信實。

如蔣彝先生把Coca-Cola譯成「可口可樂」,而原文是沒有可口的意思。

再舉一例,黃霑先生的老師把Rediffusion譯成「麗的呼聲」,但原文只有再傳播之意,並沒有美麗的呼聲這層意義。

這些譯名雖與原意無關,但是其形象化,吸引觀眾的注意,這就是成功之處。

意大利有句諺語:「翻譯即叛逆」,此話確能說中廣告翻譯的要旨。

廣告翻譯在於吸引顧客。

無論你的產品多好,吸引不了顧客也就沒有銷路,如麥當奴就曾音譯為「牡丹閣」,結果滯銷。

但這並不表示譯者可以胡亂翻譯,甚至標其立異。

如把Xylitol譯為「殺老婆」就是嘩眾取寵了。

創意是須要的,但不表示可以無限放大。

翻譯外國詞彙不依原意,有時是因為兩地的用語不同,準顧客的風俗不同,感受有異,所以就要把要翻譯的詞語轉化為該地方的語言【註三】,才能吸引顧客。

可以說「曬駱駝」這個中譯是十分恰當的。

註釋:【註一】:黃霑,〈廣告翻譯蓄意叛逆〉,載劉靖之主編《翻譯叢論一九八六》,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一九八六年八月第一版。

【註二】:同【註一】。

【註三】:同【註一】。

postedby小熊at 9:09下午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