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陪伴,你做對了嗎? - 兒福聯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親子關係是否有因為家長花更多時間陪伴而變得更好了呢? ... 在不同縣市裡開辦了親子館,期待透過提供一個舒適友善的互動空間來鼓勵家長多陪伴孩子, ... 認識兒盟 關於兒盟 服務據點 兒盟活動 協尋三十 最新消息 活動消息 兒盟倡議 社工故事 時事回應 參與兒盟 捐款方式說明 募款專案 囝仔l義賣品 物資募集 愛心夥伴 成為志工 人才招募 當月活動 兒盟服務 特殊境遇 家庭增能 社會共好 社會責信 年度服務成果 勸募專案成果 財務報告 捐款芳名錄 公告 兒盟資源 電子報 刊物 研究調查報告 多媒體影音 親子百寶箱 聯絡兒盟 聯絡我們 機構實習 常見問題 捐款大小事 兒盟活動 首頁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內容 兒盟倡議 2017-03-27 分享   近年來,許多親子餐廳、親子館如雨後春筍般開設,不少家長趨之若鶩,其中有些親子據點甚至一位難求,這顯示現代父母越來越重視親子間的互動與陪伴,但事實是否真是這樣?親子關係是否有因為家長花更多時間陪伴而變得更好了呢?兒盟自2012年起陸續在不同縣市裡開辦了親子館,期待透過提供一個舒適友善的互動空間來鼓勵家長多陪伴孩子,而在服務的過程中,我們觀察到每個照顧者陪伴孩子的方式不盡相同,為了更瞭解照顧者陪伴孩子的品質,以及陪伴期間的教養情形,兒福聯盟於2017年2月7日至2月16日間,派訪員至親子據點觀察照顧者的陪伴行為。

這次調查共進行了6個工作天的觀察,採取在每個整點時記錄全場照顧者的陪伴行為,此外,當兒童發生特殊狀況時,則記錄照顧者採取的回應方式。

每處親子據點觀察兩次,每次觀察都是全天,並間隔一週進行。

  一半以上家長陪伴孩子「人在心不在」? 「旁觀型」和「分心型」有陪伴但少互動,可再加把勁   在整理並統計了1,411筆照顧者的陪伴行為紀錄後發現,約有四成(40.5%)的陪伴屬於「積極參與型」,這類的照顧者在陪伴孩子遊戲的過程中,都能積極地引導孩子、與孩子一起進行遊戲。

但也有約二成八(28.3%)是屬於「旁觀型」陪伴,照顧者只是在一旁看著孩子遊戲,並沒有和孩子互動;另外有三成一(31.1%)屬於「分心型」的陪伴,這類的照顧者多在做些自己的事,注意力並沒有放在孩子身上。

  進一步分析「分心型」的照顧者為了什麼事情分心,觀察中發現,這其中約有七成都是因為使用3C產品所致,包括:四成四(44.2%)只顧著滑手機、四分之一(25.3%)則是在拍小孩或自拍,非因使用3C而分心的行為(譬如跟其他人聊天、大人獨自玩玩具或閉目養神等)占比相對較少。

陳麗如執行長強調,現在父母平時忙於工作,常常會擔心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夠,但我們相信陪伴的質比量更重要。

即使是花時間陪伴孩子,若只是「旁觀型」或「分心型」的陪伴,對促進親子關係恐怕沒太大幫助,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若能把握機會多與孩子互動,並給予適切的回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注,那麼陪伴才是「真正的」陪伴,也才能對於促進親子關係有實質的助益。

不收拾玩具、奔跑衝撞和跌倒哭鬧,發生頻率最高 照顧者應培養孩子品格力,切莫忽略放任或代勞   陪伴孩子遊戲的過程中,孩子難免會出現某些狀況,家長是否能趁機發揮教養功能,這也反映出陪伴的品質。

這次的調查發現,孩子在親子據點活動時,最常發生的狀況是「不收拾玩具」(67%),其次是「在活動空間奔跑衝撞」(12.8%),再來是「跌倒哭鬧」(8%)、「發生同儕衝突哭鬧」(6%),衝突原因譬如搶玩具、發生碰撞或打人等,「破壞場地的道具或玩具」(3.1%)以及「遊戲時間結束孩子不想回家」(3.1%)。

兒盟進一步觀察在孩子們出現這些行為狀況時,照顧者的反應大致可以分「安撫引導型」、「忽略放任型」或「代勞型」等三類。

「安撫引導型」的家長在孩子發生狀況時能及時發現,並對應當下狀況回應子女的需求。

譬如受傷、受挫難過時給予安慰及協助,或是把握機會教育,循循善誘孩子。

從調查的數據看起來,許多善用親子據點的照顧者是值得肯定的,因為在下列四種情況下,都有超過半數的照顧者會使用安撫引導的方式來回應孩子,包括:孩子發生同儕衝突哭鬧(90.5%)、孩子因跌倒而哭鬧(89.3%)、孩子破壞道具或玩具(72.7%)、遊戲時間結束孩子不想回家(63.6%)。

這些照顧者能夠以安撫引導的回應方式來處理孩子的狀況,除了有助於孩子學習情緒表達與紓解外,孩子才能在家長的引導下慢慢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行為規範,這也是近年來,越來越多人所提出的品格教育。

  而「忽略放任型」的回應方式最常發生在孩子在活動空間奔跑衝撞的情況,高達六成(57.8%)的照顧者對孩子的奔跑衝撞淡然處之,此外,也有約三分之一的照顧者對於孩子不收拾玩具(34.3%),以及破壞公用玩具或道具(27.3%)情況視若無睹。

照顧者之所以會採取忽略放任的方式回應,有可能是因為抱持著孩子還小不懂事,所以「跑一下吵一下」沒關係的心態,但是陳麗如執行長提醒,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是需要時間的,如果家長沒有把握機會從一開始就引導孩子學習適切的行為規範,當孩子越大、行為模式也建立後,家長才想修正孩子的「壞習慣」,到時恐怕得花更多力氣了。

兒盟建議家長:既然花了時間陪伴孩子,當然就要能適時發揮教養功能,這樣也能提升陪伴的效益。

  雖說放任的回應方式可能會教養出無禮的孩子,但照顧者過度涉入、甚至「代勞」,則可能養出未來的「媽寶」。

從調查裡發現:「代勞型」的回應方式,最常出現在孩子不收拾玩具的情況,照顧者對孩子的回應作法有約四成五(44.1%)是幫孩子收拾。

這類的照顧者有意識到使用公共設施的禮儀,應給予正面肯定,但長久下來孩子可能會失去學習自我負責的機會。

陳麗如執行長進一步表示,曾經有人說品格力才是未來的競爭力,而近幾年隨著大環境的轉變,品格教育的重要性也不斷被提起,學齡前孩子正處在品格力養成的起點,父母最好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機會教育,讓孩子從小就開始培養品格力。

  記者會現場邀請到【那對夫妻】Nico和Kim分享螢光幕後的親子陪伴小撇步以及最注重的品格力。

Kim說:我認為孩子最重要的品格力是「分享」,可能妮妮在這個年齡不太懂得,所以我們經常會帶她去參加一些課程或是朋友的聚餐,萬一發生她不分享或是生氣的行為,我們不會當下制止她,畢竟孩子還是需要一點面子,我們會先用講的,透過每次的觀察,就發現孩子每次的溝通後,就可以一點一點的進步,但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改正,我們會用這種引導的方式跟妮妮溝通,慢慢學習分享。

Nico表示,我覺得是「同理心」品格,像之前妮妮感冒的時候,爸爸幫他拍背,可能拍了15分鐘,爸爸有點累、手很酸,我就會跟妮妮說:你看爸爸這樣幫你拍背很辛苦,妮妮就會自發性的表示也要幫爸爸按摩,其實我們最注重的就是孩子有那個心,能夠同理別人的感受。

  現場也邀請到兒盟托育組姚秀慧主任為孩子的教養問題解惑,他表示,現在少子化的趨勢,造成親子陪伴有兩種情況,一種就是完全的代勞,替孩子解決問題,不讓孩子有練習的機會,但孩子到幼兒園去才發現,不太會與人相處,因為遇到了困難很多都是由父母幫忙解決,所以建議家長,要能夠去了解、觀察孩子的困境,不要急著替孩子處理,給孩子自己處理問題的機會,強化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種就是父母在一旁拍照、划手機等分心的行為,事實上親子的陪伴是需要談話、有互動的,讓孩子感覺到家長是有一起參與的,在有需要時可以尋求父母的幫忙,孩子需要心的陪伴,不是只有人在。

  「陪伴三要」打造孩子好品格   家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個環境,而父母的陪伴方式對孩子的品格養成有很大影響,因此兒福聯盟鼓勵家長們提升親子陪伴的品質,妥適地回應、教養孩子,這可從下列「三要」做起,如果有更多教養的問題也歡迎撥打兒盟的「爸媽call-in教養專線」(註)或下載「教養處方箋」。

要互動陪伴:親子時間彼此互動多多益善。

要機會教育:莫放空,常注意孩子狀況,適時回應給予引導。

要培養品格力:勿過度保護或代勞,藉由生活中發生的情境給予機會教育,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同理心與責任感。

4/1兒盟兒童節親子園遊會,邀請親子一起輕鬆玩品格   為了讓父母或家人陪伴學齡前孩子一起養成良好的品格力,兒盟將在4月1日(六)兒童節連假的第一天,於國父紀念館中山公園噴水池西側廣場舉辦「勇闖模FUN島」兒童節親子園遊會,現場以「品格教育」為主題,並有特別為六歲以下學齡前孩童設計了各種寓教於樂的闖關遊戲,從做家事培養責任感、一起「玩傳球遊戲」讓孩子樂於分享,以及體驗行動不便教導孩子更有同理心,讓父母、孩子與森林島上有禮貌的動物們,一起在生活中培養品格習慣並身體力行。

現場還有超人氣的卡通夥伴巧虎和琪琪,以及如果兒童劇團跟孩子們同樂。

歡迎家長們關掉電視、放下手機,一起「陪伴」孩子前來享受歡樂親子時光。

詳細訊息請洽兒盟官網與粉絲頁。

  註:兒福聯盟「爸媽call-in教養專線」0800-532-880,每週一至週五下午2點至5點開放,會由專人提供教養問題諮詢。

返回上一頁 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