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TFT-LCD液晶顯示技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簡單說,液晶面板可視為兩片玻璃基板中間夾著一層液晶層,上層的玻璃基板主要是彩色濾光片(Color Filter;CF)、而下層的玻璃基板則有電晶體鑲嵌於上。
當 ...
│智動化SmartAuto│科技論壇│新品中心│影音頻道│出版中心│FB服務│
v3.05.2048.167.99.71.17
帳號:
密碼:
註冊
忘記密碼
新聞
最新新聞
艾訊於2022TaiwanAIEXPO展出多項AI產業鏈解決方案
美商邁凌科技收購慧榮科技
NextDrive攜手順益 打造首座車業「企業級虛擬電廠」
聯發科攜手臺大電資與至達共同推動EDA晶片設計智慧化
華興集團與桃市府合作校園防疫提供非接觸式紫外線抗菌設備
因應網路安全威脅IBM推出新一代快閃儲存產品
產業新訊
大聯大品佳推出Nuvoton晶片電動牙刷無線充電+BLDC方案
高通推出商用Wi-Fi7NetworkingPro系列實現低延遲無線共享
Vishay為電動汽車提供新型底盤安裝繞線電阻器
Synaptics推出FlexSense系列感測融合處理器達成超低功耗設計
宇瞻推出AS2280Q4UM.2PCIe固態硬碟滿足高速運算需求
ADI新型EasyDriveSARADC系列簡化設計
社論
[評析]改變產業生態或社會氛圍先從自己開始
[評析]沒有退路的FPGA與晶圓代工業者
[回應李開復]創業前輩,請鋪路!
[分析]以低成本UHDTV打開市場
[評析]台灣新定位:與全球創客接軌
最強3D/CNC成形機進駐南分院,請來試試!
單元
專題報導
引領新世代微控制器的開發與應用:MCC與CIP
最新一代DSC在數位電源的應用
Cadence轉型有成CDNLive2014展現全方位實力
Thread切入家用物聯網的優勢探討
家庭能源管理廠商經營模式分析-PassivSystems
網通無縫接軌智慧家庭才有搞頭
Googlevs.Apple智慧家庭再定位
教室照明環境設計實務與應用
焦點議題
協助企業強化智財營運管理工業局表揚TIPS驗證企業
9月漢諾威EMO登場台灣工具機勇於突圍
迎接5G時代回溫熱潮勤業眾信預測2019高科技趨勢
國際防避稅風起企業顧無形資產
紡織業邁向智慧化四年一度紡織暨製衣機械展南港登場
拒絕衝突礦產你可以有更好的選擇:回收
台灣太陽能產業仍在等待更健康的市場
大陸運動控制市場後勢可期
產業評析
發布DX推動指標日本階段性推動企業落實數位轉型
MIC:PC、電動車與元宇宙趨勢席捲CES2022
數位轉型之路:歐盟加速綠色與數位雙重轉型
[評析]我們要如何看Cypress與Spansion的聯姻?
[評析]高通併購CSR的後續發展?
[評析]無能為力的三星下一步將何去何從?
[評析]擁抱世界台灣就不是巴西
嵌入式軟體與系統發展週期的重大演進
TechReview
Benedetto:用感測器打造無限可能
Imagination:新IP生態系統全面啟動
JeffKodosky:改變世界的力量就在我手中!
安捷倫:量測儀器彈性化一步一腳印
無線時代來臨Wi-Fi因開放而壯大
Fairchild:穩健步伐下,作到創新
劍揚:堅持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科技業揭露Lattice保維持競爭力的三項關鍵
CTIMESPeople
ChangeTheWorld
3D印表機的鐵三角成功之道
無人工廠興起有利產業長期發展
群眾集資點燃微創業火種
量子電腦就要來了!?
協作機器人來了!開放原始碼是關鍵
3D列印讓世界由平面走向立體
NEC發表可不受天候影響的光解析技術
獨賣價值
專欄
黃俊義
[評析]媒體與媒介
心想事成
電子產業的整合之路
走自己的路
現代君子─動手不動口
讓圖書分類更有教育性
詹文男
[專欄]以5G佈局來加速產業的升級轉型
[專欄]智慧城市發展需產政攜手
[專欄]從智慧交通案例看物聯網成功關鍵
[專欄]在網路典範轉移進程中尋求新定位
[專欄]大陸半導體勢力步步進逼
[專欄]突破科技深化應用的障礙
洪春暉
發布DX推動指標日本階段性推動企業落實數位轉型
MIC:PC、電動車與元宇宙趨勢席捲CES2022
數位轉型之路:歐盟加速綠色與數位雙重轉型
全球ICT供應鏈重新佈局中國限電危機蘊藏商機
從中國限電危機看ICT供應鏈動向
運用科技量化效益掌握低碳時代新商機
歐敏銓
物聯網與烏托邦
這是一個重新洗牌的開始
打破傳統思維擁抱Crowdsourcing吧!
穿戴上身當超人或凡人?
李遠哲:重回太陽的懷抱吧!
從KANO看「一球入魂」的社群運動
陳俊宏
[專欄]WoT的成年儀式-通訊協定技術變革
[專欄]開放硬體是實現PersonalThings的重要環節
[專欄]物聯網的真正關鍵:IoTOpenArchitecture
[專欄]你有物聯網思維嗎?一個新的共享與共創經濟體
[專欄]LifeHackingStartups
[專欄]SmartPhone接班人:WoT新商機
李學文
[專欄]不能消滅電視,就盡快與其匯流吧!
[專欄]誰將是客廳匯流場域霸主?
Secondscreen在英國的成功可以帶給我們甚麼啟示?
匯流電視未來式
[專欄]Apple真正的野心是無處不在的iOS
[專欄]Secondscreen帶給我們甚麼啟示?
MajeedAhmad
[評析]行動裝置與MEMS革命齊頭發展
[評析]電子工程師,加速擁抱App吧!
[專欄]小筆電興衰錄:從後PC時代說起
Sailfish來了Android開發者接招
Gartner
觸控控制器將演進為系統解決方案
mHealth穿戴式電子創新技術
SmartTV引爆全功能電視應用處理器需求
平價3D印表機將打入各行各業
物聯網五大關鍵技術分析
NB處理器架構大戰一觸即發
MIC
GoogleProjectLoon看高空通訊平台發展趨勢
跨入裸眼3D立體影像時代
行動裝置電池新興技術發展趨勢
中國大陸智慧型手機用面板產品發展動態與趨勢
All-in-OnePC產品發展趨勢
Qualcomm如何佈局無線醫療事業
陸向陽
[專欄]多核十年,增核需求仍在但意義已不同
[專欄]ARM架構伺服器晶片的機會與挑戰
ARM架構的標準軟硬體系統漸成形
[專欄]IEEE802.11ax透過何種手段提升速率?
[專欄]5G技術三路發進6GHz以上頻段受矚目
[專欄]NB-IoT提前到位的產業意涵
EEPW
行動通信處理器一定要8核、64位嗎?
2014年的可穿戴設備:神話or笑話?
Google收購Nest,這是為何?
悲催的安捷倫EMG,你的名字又該叫什麼?
Big.Little的64位戰略反將Android一軍
焦點
Touch/HMI
因應網路安全威脅IBM推出新一代快閃儲存產品
A10Networks:DDoS網路攻擊武器來源已超過1500萬件
Keysight:Q位元量子電腦將開始進入雲端
宜鼎策略佈局EdgeAI邊緣運算市場
EPC積極發展光達應用的車規認證積體電路
戴爾科技集團為零售業擴大邊際創新
ST:全域快門在車用及元宇宙領域具備更大應用優勢
ST:全域快門感測器將成為電腦視覺應用首選成像技術
Android
厚植台製CNC軟硬實力
CNC加工的完美數位新世界
台達為機械設備打造製造營運管理系統降低軟硬體建置成本
引進歐日系CNC數位分身
工具機狀態檢測方法進化中
利用軟體驅動、安全的預測性馬達維護提升生產力
為大功率三相AC馬達選擇和應用機電接觸器
以模型為基礎的設計方式改善IC開發效率
硬體微創
甲骨文正式推出Java18
HPE進行產學合作帶動前端技術發展
藍色創新實驗船MSPorrima於港都停泊亮相
VMware:網路犯罪正通過完整性和破壞性攻擊操縱現實
虛擬熱潮起現實市場商機爆發
[CES]FordSmartDeviceLink軟體將加速產業標準制定
[CES]Mozilla展現首款FirefoxOS的UHD電視
硬體真是牢不可破的門檻嗎?
醫療電子
感測光的聲音:以醫用光聲成像技術解析人體組織
資源整合注入新能量5G優化遠距醫療成效
BLEBeacon是最佳室內定位解決方案嗎?
在癌症檢測、診斷和治療中的AI應用
[自動化展]安馳科技以ADI解決方案實現智慧工業應用
生策會與英特爾簽署MOU促進台灣醫療技術創新發展
臺大醫院、雲象科技「骨髓抹片AI分類計數」獲衛福部、歐盟核准
長庚醫院攜手思科、英特爾與國眾電腦打造高速運算AI資訊中心
物聯網
車用級Linux車聯資訊系統加速崛起
A10Networks:DDoS網路攻擊武器來源已超過1500萬件
2022年蜂巢式物聯網發展趨勢預測
PaloAlto:企業支付勒索軟體贖金於2021年達新高
技術演化:嵌入式行業如何不斷向前發展
SIG:2026年藍牙裝置年出貨量預計將超過70億台
博世氣壓感測器助行動設備精度與性能再創新高
PaloAlto:2021年暗網解密頻繁贖金支付再創新高
汽車電子
車用級Linux車聯資訊系統加速崛起
DENSO和聯電日本子公司USJC合作車用功率半導體製造
數位及綠色雙軸轉型淨零排放擴大成效
NXP:以平台化解決方案實現真正車輛自動駕駛
TI:先進駕駛輔助系統推動車輛安全穩步前行
ADI無線電池管理系統通過頂級汽車網路安全認證
Vicor在底特律國際汽車設計展呈現高功率密度汽車解決方案
車用晶片供需2023年見真章!
多核心設計
晶心與IARS合作協助車用IC設計廠商加速產品上市時程
NVIDIA發表GraceCPU超級晶片效能與能源效率提升兩倍
AMD第3代EPYC處理器為技術運算工作負載挹注效能
英特爾發表NUC12Extreme套件效能再升級
全科科技加入ArmFlexibleAccess推廣夥伴協同計畫
英特爾揭曉Xeon多年產品藍圖加速資料中心成長
Ansys成為英特爾晶圓代工服務生態系聯盟創始成員
AMD完成收購賽靈思競逐1,350億美元規模市場商機
電源/電池管理
新一代單片式整合氮化鎵晶片
施耐德電機新一代馬達啟動器創造永續安全的客戶體驗
聰明部署邊緣節點實現靈活工業運行環境
為大功率三相AC馬達選擇和應用機電接觸器
以模型為基礎的設計方式改善IC開發效率
評比奈米片、叉型片與CFET架構
最大限度精減電源設計中輸出電容的數量和尺寸
先進電源的便捷設計方法
面板技術
默克:以創新永續使命持續推動人類發展
以乙太網路供電的室內定位系統
ADSP-CM403HAE在太陽能應用中的諧波分析
如何因應疫後的生態系變局:電子產業的挑戰與機會
鈣鈦礦太陽電池與燃料電池的應用與技術現況
為技術找到核心多元化半導體持續創新
IoT成就HMI虛擬化之路
人機介面4.0的未來主流
網通技術
信標技術進步為消費者與零售商帶來豐厚回報
2022年蜂巢式物聯網發展趨勢預測
PCIe5.0產品測試驗證引領消費者市場做好準備
傳統網路顯露疲態SDN開啟下世代網路新革命
14道安全鎖強化雲端運算資訊安全
異質架構與AI正加速雲端邊緣運算的發展
數位轉型跨向深水區大數據加速人工智慧落地
先進電源的便捷設計方法
Mobile
Keysight:Q位元量子電腦將開始進入雲端
是德高效能向量信號產生器支援寬頻多通道毫米波應用
台灣羅德史瓦茲攜手奕葉國際成立毫米波探針台測試實驗室
數位及綠色雙軸轉型淨零排放擴大成效
低軌衛星產業成新藍海NI聯合眾執芯提供測控數傳新思路
R&S利用增強型動態前端進一步對FSW進行加強
實現5G傳輸性能大規模MIMO提升使用體驗
R&S:ORAN架構將帶來互通性挑戰主導整合將成贏家
3DPrinting
運用光學量測技術開發低成本精密蠟型鑄造
處方智慧眼鏡準備好了!中國市場急速成長現商機
3D列印結合PTC新3DCAD軟體模具廠生意版圖將受威脅?
軟體設計開啟3D列印無限想像
MEMS應用前途無量ST力拓感測器與致動器產品線
科思創開發出可用於3D列印的新材料
工研院結合六業者成立「雷射披覆表處試製聯盟」
IDC:六大創新加速器將引領未來ICT產業發展
穿戴式電子
ST:全域快門感測器將成為電腦視覺應用首選成像技術
數位轉型方興未艾新型態經濟模式成形
加速啟動呼吸監測技術引進智慧穿戴新未來
使用低功耗藍牙技術擺脫線纜束縛
處方智慧眼鏡準備好了!中國市場急速成長現商機
醫療領域正邁入XR+5G時代
Luxexcel:以3D列印技術為AR眼鏡應用加分
突破智慧眼鏡製造瓶頸及發展難題
工控自動化
信標技術進步為消費者與零售商帶來豐厚回報
厚植台製CNC軟硬實力
CNC加工的完美數位新世界
數位及綠色雙軸轉型淨零排放擴大成效
引進歐日系CNC數位分身
工具機狀態檢測方法進化中
樹脂轉注成型(RTM)製程可用非匹配網格模擬
利用軟體驅動、安全的預測性馬達維護提升生產力
半導體
美商邁凌科技收購慧榮科技
新一代單片式整合氮化鎵晶片
默克著眼永續經營持續拓展在台綠色版圖
運用FP-AI-VISION1的影像分類器
DENSO和聯電日本子公司USJC合作車用功率半導體製造
2022年蜂巢式物聯網發展趨勢預測
Wolfspeed首座8吋SiC晶圓廠投入量產
汽車外部照明LED控制系統進展
WOWTech
因應網路安全威脅IBM推出新一代快閃儲存產品
默克著眼永續經營持續拓展在台綠色版圖
A10Networks:DDoS網路攻擊武器來源已超過1500萬件
施耐德電機新一代馬達啟動器創造永續安全的客戶體驗
宜鼎策略佈局EdgeAI邊緣運算市場
訊連加入FIDO聯盟以人臉辨識打造安全簡易數位身份驗證
EPC積極發展光達應用的車規認證積體電路
戴爾科技集團為零售業擴大邊際創新
量測觀點
是德高效能向量信號產生器支援寬頻多通道毫米波應用
台灣羅德史瓦茲攜手奕葉國際成立毫米波探針台測試實驗室
PCIe5.0產品測試驗證引領消費者市場做好準備
自動對焦相機有效提升PCBA檢測效率
實現5G傳輸性能大規模MIMO提升使用體驗
愛德萬測試針對醫療保健領域推出最新3D影像瀏覽器
適用於家庭與大樓自動化晶片組
新款R&SLCX增強了高性能阻抗測量產品組合
科技專利
默克:以創新永續使命持續推動人類發展
以乙太網路供電的室內定位系統
ADSP-CM403HAE在太陽能應用中的諧波分析
如何因應疫後的生態系變局:電子產業的挑戰與機會
鈣鈦礦太陽電池與燃料電池的應用與技術現況
為技術找到核心多元化半導體持續創新
IoT成就HMI虛擬化之路
人機介面4.0的未來主流
技術
專題報
【智動化專題電子報】AI升溫機器聯網成
【智動化專題電子報】工業電腦的智慧任務
【智動化專題電子報】工具機的智慧時代
【智動化專題電子報】AMR運輸機器人貨暢其流
【智動化專題電子報】傳統馬達駛向新應用
關鍵報告
[評析]現行11ac系統設計的挑戰
IntelV.S.ARM64bit微伺服器市場卡位戰
以ADAS技術創建汽車市場新境界
4K晶片爭霸戰開打挑戰為何?
[評析]11ac亮眼規格數據外的務實思考
混合式運算時代來臨
智慧汽車引爆車電商機
馬達高效化台灣跟進全球節能標準
技術文庫
專為開發原型而生:mbed微控制器
解決網路高負載晶片商支援3GPP優化功能
[白皮書]微型能量採集技術
[TechPoint]非常“聰明”的智慧天線
[TechSpot]四大快閃記憶體替代技術
NEC發表可不受天候影響的光解析技術
車聯網
車用級Linux車聯資訊系統加速崛起
5G、毫米波雷達和UWB加速自駕車佈局
[智慧城市展]亞旭三網齊發一次看人流辨識現場體驗
車聯網進化的驅動力
中保科集團進軍電動車充電樁市場加入MIH聯盟積極布局
COMPUTEX2022將於5/24-5/27於南港展覽館開展
COMPUTEX2022將於5/24-5/27於南港展覽館開展
6/16-18台灣國際醫療展@南港2館
6/16-18台灣國際醫療展@南港2館
CTIMES/文章/
細說TFT-LCD液晶顯示技術
【作者:朱家宏】 2006年10月04日星期三
瀏覽人次:【17860】
一般人都知道,存在於空間中的物質共分為三種型態,分別為固態、液態與氣態。
而同時具備固態與液態兩種物質特性的液晶,其誕生的過程來自於一項非常特殊物質的發現。
液晶的起源
早在西元1850年,Virchow、Mettenheimer和Valentin這三個學者就發現了神經纖維(nervefibre)的粹取物中含有此類特殊的物質。
到了西元1877年德國物理學家OttoLehmann運用偏極化顯微鏡首次觀測到液晶化的現象,但當時他對於此種現象的成因並不了解。
直到西元1888年,奧地利的植物學家FriedrichReinitzer發現了螺旋性甲苯酸鹽的化合物(cholesterylbenzoate),並確認這種化合物在加熱時具有兩個不同溫度的熔點,在這兩個不同的溫度點中,其狀態介於一般液態與固態物質之間,類似膠狀,但在某一溫度範圍內該物質的狀態又具有液體和結晶體的雙重特性。
Reinitzer在與Lehmann在深入探討這種物質的特性之後,便由這兩位學者共同將該物質命名為「LiquidCrystal(液晶)」,該名稱就含有液態結晶物質的意思,也因此Reinitzer與Lehmann這兩人被譽為液晶之父。
液晶與CRT陰極射線管一樣,雖然早在西元1888年就被發現,然而實際應用於生活周遭,卻已經是80年後的事情了。
這是因為液晶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於軍事用途的幫助不大,以致於其發展落後CRT許多。
但這段時間裡較為重要的進展是在西元1922年時,由Oseen和Z鐼her等兩位科學家為液晶確立了狀態變化的方程式。
一直到了西元1968年美國RCA的工程師利用液晶分子受到不同電壓影響之後可改變其分子排列狀態的特性,製造出可以讓入射光線產生偏轉的現象,並利用這樣的原理製造了全球第一台液晶顯示螢幕。
此後,從西元1970年起,日本的Sony與Sharp兩家公司開始對液晶顯示技術進行深入的開發,使得液晶顯示技術已經成功地成為現今多種應用場合的主要顯示技術。
液晶的物理特性
要了解液晶特殊的物理性質,首先必須先瞭解一般固態晶體是具有方向性的,而液晶這種物質的特殊之處,在於其不但具有一般固態晶體的方向性外,又同時具備了液體的流動性。
因此,若欲改變固態晶體的方向,必須將整個固態晶體旋轉,但欲改變液態晶體就不需要這些步驟,而是可以經過電場或磁場來改變液晶的方向。
顧名思義,液晶是一種介於固態與液態之間的有機化合物,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它既具有液體的流動性、黏度與形變等機械性質,又具有晶體的熱(熱效應)、光(光學各向異性)、電(電光效應)與磁(磁光效應)等物理性質。
光線穿透液晶的路徑由它所構成的分子排列所決定。
科學家發現當對液晶施加電場時,會改變它的分子排列,並造成光線的扭曲或折射。
一般液體在室溫下對各方向的折射率均相同,稱為等向性(Isotropy),故在室溫下顏色是澄清的。
而液晶分子在常溫下具有雙折射率(Birefrigence),稱為異向性(Anisotropy),會使液晶略帶混濁。
含有液晶相(mesophase)的化合物便稱之為液態晶體(mesogen)。
液晶分子在受熱時是澄清的液體,降溫後會成為結晶狀的固體,其特性為具有液態時的流動性、黏性,狀似液體但不透明,分子排列有規則性,且存在著固定的相轉移溫度。
液晶以其所形成的原因不同可分為液向型液晶(LyotropicLiquidCrystal)和熱向型液晶(ThermotropicLiquidCrystal)。
液向型液晶係液晶溶於適當溶劑中,由於濃度不同而形成各種不同的液晶相,熱向型液晶則是由於溫度的改變而呈現不同液晶相。
另外,液晶按照分子排列結構的不同又區分為三種。
晶體顆粒黏土狀的液晶稱之為近晶相(Smectic)液晶、類似細火柴棒的液晶稱之為向列相(Nematic)液晶,另外還有類似膽固醇狀的Cholestic液晶。
這三種液晶的物理特性都不盡相同,目前用於液晶顯示器的則是第二類的向列相(Nematic)液晶。
《圖一 液晶面板色彩顯示原理》
何謂TFT-LCD
自從西元1968年第一個液晶面板發明以來,經過不斷的改良,終於在西元1991年成功地將之商業化成為筆記型電腦用顯示面板,自此刻起,液晶顯示技術的時代正式來臨。
本文接下來將繼續介紹液晶顯示技術的主要原理。
一般常聽到的TFT-LCD就是Thin-FilmTransistorLiquid-CrystalDisplay(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的縮寫。
簡單說,液晶面板可視為兩片玻璃基板中間夾著一層液晶層,上層的玻璃基板主要是彩色濾光片(ColorFilter;CF)、而下層的玻璃基板則有電晶體鑲嵌於上。
當電流通過電晶體產生電場變化時,便造成液晶分子的偏轉,藉此改變光線的偏極性,再利用偏光片決定每一畫素(Pixel)的明暗狀態。
此外,上層玻璃因與彩色濾光片貼合,因此每個畫素都包含了所需要的紅藍綠三種色彩,透過這些發出紅藍綠色彩的單一畫素,便構成了面板上整體的影像畫面。
因此液晶面板就是透過液晶分子與不同電壓的折射特性來獲得明暗效果,進而達成色彩顯示的目的,如(圖一)。
《圖二 TFT-LCD面板的基本結構》
TFT-LCD結構
TFT-LCD面板的基本結構如(圖二)所示,簡單的說就是在兩片玻璃基板中間夾住一層液晶層。
前端的LCD面板貼附有彩色濾光片,後端TFT面板上則具備了薄膜電晶體(TFT)。
當施加電壓於電晶體時,液晶轉向,光線便因此穿過液晶層,並在前端面板上產生一個畫素。
背光模組位於TFT-Array面板之後,主要任務為負責提供光源。
彩色濾光片給予每一個畫素特定的色彩,而結合每一個不同色彩的畫素,所呈現出的就是面板前端的影像。
TFT畫素結構
(圖三)為一個TFT畫素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所示,液晶面板就是由數百萬個TFTdevice以及透明導電金屬材料ITO(InTiOxide)的區域排列成一個矩陣(matrix)結構所構成,而所謂的Array(陣列)就是指數百萬個排列整齊的TFTdevice之區域,此數百萬個排列整齊的區域就是面板的顯示區。
不論液晶面板的設計方式如何變化,製程如何簡化,其基本結構都必須具備TFTdevice和控制液晶區域。
若是光源穿透式的LCD,則此控制液晶的區域使用的是ITO,如果是反射式的LCD,則是使用高反射率的金屬,如Al(鋁)等。
TFTdevice是一個開關器,其功能就是控制電子進入ITO區域的數量,當流進ITO區域的電子數量達到所需要的數值後,再將TFTdevice關掉,此時就將電子整個關閉(Keep)在ITO區域。
(圖四)為各畫素點指定的時間變化示意圖,由t1到tn閘極驅動IC持續選擇開啟G1,使得源極驅動IC以D1、D2到Dn的順序對G1上的TFT畫素充電。
到tn+1時,閘極驅動IC再度選擇G2,源極驅動IC再從D1開始依序選擇。
《圖三 TFT畫素結構示意圖》
TFT-LCD導光原理
TFT-LCD是透過面板上每一個不同色彩的畫素來構成畫面。
每個畫素的色彩則是利用該畫素中液晶所透過的光源強弱來區隔。
液晶是同時兼具固態晶體物理特性與液態流體特性的有機分子,其分子的排列如同固體一般有方向性,而排列方向則可藉由施加不同的電壓來改變。
當施加電壓時,液晶的排列會隨著電場的方向扭轉,其行為如同流體,也由於排列方向的改變,所折射出光線的角度就會不同,而產生不同層次的色階,再透過彩色濾光片來產生色彩。
簡單說TFT-LCD的顯像方式便是在兩層玻璃基板之間的液晶層,施加不同的電壓改變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使液晶分子依站立角度的不同,形成光閘門以決定背光源(backlight)的穿透程度,藉此構成畫面。
液晶方向的改變依據液晶的成分而有所不同,有些液晶在和電場平行時位能較低,所以當外加電場時會朝著電場方向轉動。
相對的,有些液晶則是在對應垂直電場時位能較低。
由於液晶對於電場或磁場等外加力量特別敏感,因此產生不同方向性的效果,這也導致當光線進入液晶時,會按照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前進,進而產生了光線的偏轉現象。
部分液晶分子的電場結構中,有著很強的電子共軛運動能力,所以當液晶分子受到外加電場的作用時,便很容易被極化產生感應偶極性(induceddipolar),這就是液晶分子間互相作用力量的來源。
目前在電子產品中常見的液晶顯示器,多是利用液晶的光電效應,藉由外部的電壓控制液晶分子的旋轉,當電源關閉時,液晶具有偏光效果,可將入射光線轉彎,穿過光柵,呈現亮色。
當電源開啟時,液晶不具有偏光的功能(direction),因此光線不能通過光柵,此時畫面呈現暗色。
液晶分子在不施加電壓的情況下,與垂直配向膜溝槽排列方向一致的垂直液晶分子,呈現90度方向旋轉,與水平配向膜處的水平液晶分子接續排列,進而將光源從垂直偏光片導向水平偏光片,以達到傳導光源的目的,此時螢幕光線是全亮的。
而當施加電壓之後,依據電壓的不同可以控制液晶分子的站立角度。
當電壓全開時,液晶分子呈現水平排列狀態,從垂直偏光片透過的光源將保持垂直前進,抵達水平偏光片時則被阻擋無法通過,因此螢幕的顯示將呈現暗態。
由於偏光板兩個極柵各成90度交叉排列,因此在沒有液晶分子導光的情況下,光線是無法通過面板的。
從(圖五)可以發現,液晶站立的角度越呈現垂直,將有更多的光不會被液晶所導引,而不同的液晶站立角度將會導引不同數量的光線,從圖中可知,液晶站立角度越大,則可以穿透的光線越少,畫素所呈現的亮度越弱。
因此除了上、下偏光片的排列方向將決定穿透光線的強弱之外,液晶站立的角度也將影響導光的強弱。
不受導引的光線會被上部偏光片所吸收掉。
由於自然界光的極性是任意方向的,使用偏光片的主要目的便在於過濾掉大部分不同行進方向的光,而只讓某一特定方向的光線通過面板。
《圖四 各畫素點指定的時間變化示意圖》
TFT-LCD主要製程
TFT-LCD的三段主要製程包括了前段的Array(陣列)製程、中段Cell製程與後段的ModuleAssembly(模組組裝)製程。
前段Array製程與半導體製程相似,所不同處僅在於TFT面板是將薄膜電晶體製作於玻璃上,而非矽晶圓上,也因此半導體工程師經常成為TFT面板廠挖角的主要對象。
中段Cell製程是以前段Array製程的玻璃基板,與彩色濾光片的玻璃基板貼合,並在兩片玻璃基板間灌入液晶層。
後段的ModuleAssembly模組組裝製程則是將Cell製程後的玻璃基板與其他零件如背光板、電路與外框等多種零組件組裝的生產作業。
《圖五 液晶站立角度越大,畫素所呈現的亮度越弱》
Array製程
Array製程大致上分為四個步驟,分別是薄膜、黃光、蝕刻與剝膜等。
透過這些步驟在玻璃基板上形成Array電路。
開始進入Array製程前,玻璃基板需進行成膜前洗淨,這對於製造良率的提昇構成相當大的影響。
接著進行薄膜沉積現象,於玻璃基板上產生薄膜。
光阻塗佈則是將光阻均勻塗佈於玻璃基板表面,曝光時,將紫外線通過刻有圖案之光罩,此時光罩上的圖形將轉移至已經塗佈光阻的玻璃基板上。
接著進入顯影之後的製程。
顯影時,在玻璃基板上噴灑顯影劑,並將曝光於紫外線下的光阻溶解於顯影劑之後,用去離子水沖洗帶走。
顯影後加熱則為蝕刻,進行未受光阻保護之薄膜層的蝕刻,接著剝膜,利用滴入有機溶劑之去光阻液,和光阻產生化學反應,反應後的光阻將由有機溶液沖離玻璃基板表面。
如此便完成一道薄膜電晶體的Array製程。
一般來說完整的薄膜電晶體需要至少五道Array製程,第二道重複沉積薄膜、光阻塗佈、曝光、顯影、蝕刻、剝膜等步驟,如此完成第二道薄膜電晶體的製程。
接著依序完成第三道至第五道製程,便完成了全部薄膜電晶體的Array製程。
這種重複的次數一般被稱為「光罩數」。
在Array製程結束後,需進行檢測,並緊接著進行中段Cell製程。
在Array製程中,減少重複的製程次數,也就是越少光罩數,越能夠縮減投資成本及總工程效率與時間。
過去製程光罩數多為六層至八層,但目前多數面板生產商都將Array製程縮減為五層。
甚至有部分業者已經開始引進四層光罩的製程,主要原因在於減少製程複雜度以降低成本。
只不過減少光罩數也將使得面板產出良率降低,因此廠商必須在此做好成本與良率間的取捨。
Cell製程
相對於Array製程,Cell製程是TFT-LCD面板製造與半導體製造不同的特有製程,中段的Cell製程是以前段Array製程的玻璃為基板,與彩色濾光片的玻璃基板結合,並在兩片玻璃基板間灌入液晶。
其詳細製程步驟包括基板洗淨(使用洗劑、毛刷、超音波、IR、UV等方式)、配向膜(PI或PVA等材料)塗佈、預烤、磨擦配向、上框膠、烘烤、間隔粒噴灑、組立、壓合烘烤、切割/裂片、液晶灌注、封口、洗淨、偏光板貼合以及檢查等程序。
中段Cell製程之TFT基板與彩色濾光片之貼合詳細步驟如下:先將基板洗淨,利用洗劑、毛刷、超音波、IR、UV等裝置,將上面的微粒及油污清除,以確保基板之清潔狀態。
接著進行配向膜印刷,在已洗淨的基板上形成一層500~1200(0.05μm~0.12μm)的均勻薄膜,而主要的配向膜材料為Polyimide,在該材料呈溶液狀態時將其塗佈於基板表面;配向膜配向的主要目的在於使印刷與基板表面之PI膜透過摩擦開出紋路,於PI膜上製造定向溝槽,而使液晶依序一致性地整齊排列;下個步驟為使用密封膠塗佈,利用網版印刷方式,將所需之膠框轉印至CF基板上以提供TFT與CF基板接合時所需之封邊用膠框。
將間隔劑均勻散佈在對向基板上,以供上下基板間維持一定的間距。
膠框塗佈的目的在於提供TFT基板與CF彩色濾光片之固著,同時防止所注入之液晶層外流。
接著將進行彩色濾光片的Cell製程。
首先是配向膜印刷與配向膜配向,前一步驟已進行噴灑間隔物以控制液晶層厚度並支撐兩片基板中的間距。
完成後在密封膠中滴入液晶(採用滴入法之液晶注入法),接著進行裝置的組合,加溫促使CF基板上的膠框軟化,對位完成後施加高壓,藉由框膠將TFT基板與CF彩色濾光片等兩片基板高精密度地進行貼合,最後做對位修正,完成貼合工作。
最後將貼合完成之基板施加均勻高壓,並進行高溫烘烤,基板溫度需維持在90分鐘以上的150℃烘烤,以確保框膠完全固化且間距成型。
貼合完成之後將進行切割,將組合熱壓完成之大片原始玻璃基板組,切割為最終尺寸,依所需求之產品尺寸,以鑽石刀在玻璃基板上切割,接著將切割完成之面板置入真空槽中,真空槽排氣後,將面板的液晶注入口浸漬於液晶中,此時在真空槽中通入氮氣,利用壓力差和毛細現象將液晶吸入面板中(採用吸入式之液晶注入法)。
目前部分廠商則已經擁有在兩基板貼合前就先將液晶滴入之技術。
最後進行偏光片之貼附,在切割完成的面板正反面各貼附一層偏光片。
至此,Cell製程告一段落。
液晶之注入方式
前述關於液晶注入面板的方法,目前分有吸入式和滴入式兩種。
吸入式是把數片面板置放在治具內,注入口向下,進入加熱後的真空槽中,使面板在液晶儲槽內浸漬,利用壓力差和毛細現象將液晶注入面板間隙中。
滴入式則是把數枚面板之注入口向上,利用分滴器(dispenser)將液晶注入。
過去液晶的注入方式多是採吸入式,是將數片面板放入加熱之真空槽內,並以批次方式浸入液晶槽中,將面板間3~5μm的間隙抽取真空後,利用毛細現象吸入液晶。
至於封閉液晶注入孔的方式,是在注入孔塗上光硬化劑後,利用UV紫外光加以硬化。
該方式可以分成三種:
●為保持注入後面板間的適當間隙,因此控制注入所需時間並加以封孔;
●注入液晶後將面板加壓,使多餘的液晶從注入孔流出並加以封孔;
●在面板盒內的面板與面板之間夾上間隔材料,以防止液晶注入時發生膨脹,並加以封孔。
吸入式液晶注入法所需的時間,以一片15吋等級的TFT面板來看,在吸入液晶的過程中,會在面板周圍封膠,再開一至二個小孔,以真空抽氣方式吸入液晶分子材料,時間約需八個小時,若是40吋等級的大型面板,至少需開八個孔,過程需時將長達一星期左右,不僅生產效率低,而且也相對提高生產成本。
也因此過去TFTLCD較少應用於大尺寸電視產品上,而是多應用於小尺寸的資訊用面板產品。
而為了縮短大尺寸面板的液晶注入時間,吸入式可藉由提高真空槽內的真空度以增加注入速度,或者以直接施加壓力的方式縮短注入時間。
然而這些方法的缺點在於封口工程之自動化不易。
為了改進這些傳統注入液晶方式的缺點,目前在技術上已有突破,也就是在TFT與CF兩片玻璃基板貼合之前,先將液晶滴入TFT基板上,再予以貼合,程序上較傳統方式簡便且省時,可大幅縮短灌注液晶的時間,而此技術也加速了TFT-LCD在大尺寸電視方面的發展腳步。
Module製程
最後進行的是Module模組組裝製程。
模組組裝主要是COG製程,其製程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貼附異方性導電膠;
●驅動IC的壓合;
●軟性電路板的壓合;
●印刷電路板的壓合;
●背光源的組裝;
●外框的組裝。
至此TFT-LCD面板的組裝步驟告一段落。
這一階段製程又稱為模組工程,主要是在已經貼合完成的Cell基板上組裝驅動IC或背光模組等相關零組件,這些都是讓面板可以點亮的關鍵零件。
在此階段製程中,大型化、多樣化液晶面板的高效率製造是最重要的要求。
最後進行老化測試,將組裝完成的面板置於高溫測試爐中,從室溫調整至高溫以測試產品之溫度性。
完成測試後面板進入包裝作業,完成所有TFT-LCD面板之製程。
各世代玻璃基板與尺寸
許多人不瞭解TFT-LCD產業各世代廠房之差異,其實原理相當簡單。
各世代廠房主要的差別就在玻璃基板的尺寸大小,而市面上所見到的面板產品,就是從大片玻璃基板去切割而成的最終產品尺寸。
越新世代的廠房,其玻璃基板面積越大,因此可切割出更多片面板,以提高產能、降低成本,或是可以生產出更大尺寸的面板,例如越來越普及的大尺寸液晶電視面板,便是由更高世代的玻璃基板所切出。
1990年代TFT-LCD產業剛崛起於日本,當時日本設計建造了一代廠(G1)的製程。
一代廠的玻璃基板大約是300mm×400mm,相當於全開的雜誌,可做成一片15吋的面板。
而1996年當台灣的達科技(其後與聯友光電合併為友達光電)初進入TFT產業時,當時技術已進展至3.5代廠(G3.5),玻璃基板尺寸約為600mm×720mm。
目前六代廠(G6)製程,玻璃基板尺寸達1500mm×1850mm,相當於一張雙人床大小。
而一片G6玻璃基板可切割出30片15吋面板,相較於G3.5僅可切割4片、G1僅可做1片15吋面板的規模,G6產能以倍數增加,相對成本降低。
此外,G6玻璃基板亦可切割出更大尺寸面板,例如8片32吋液晶電視面板,因此提高了面板產品應用的多元。
這也是目前全球TFT-LCD廠商無不積極投入新世代廠房製程技術的原因。
目前台灣的友達光電正在中部科學園區興建的G7.5,玻璃基板尺寸為1950mm×2250mm,可提供40吋以上面板最經濟切割尺寸,以方便生產大尺寸液晶電視用面板。
友達G7.5的玻璃基板,可切割出8片42吋或6片47吋大尺寸面板,預計將於2006年第四季開始量產。
而奇美電子也積極在新世代面板廠的領域上鋪路,相信不久的將來便可見其開花結果。
結語
自從第一台液晶顯示器問世以來,液晶顯示技術挾其低成本與輕便性等優勢,淘汰CRT顯示技術,全面攻佔資訊顯示市場。
目前TFT-LCD顯示技術已經成熟,長期困擾液晶顯示器的三大難題:視角、色彩飽和度與亮度等問題都已經獲得解決。
而隨著新世代面板廠的持續興建,未來各世代面板廠的生產線如何提高生產效率,並靈活運用現有生產線使整體面板產品線更趨完備,都是目前TFT-LCD廠商在發展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相關文章
‧
智能化腳步加劇工業顯示開啟全新戰場
‧
智慧顯示應用全面啟動大尺寸、可彎曲與低功耗成關鍵
‧
非接觸式二維溫度量測系統
‧
汽車趨勢–超級電子駕駛艙和延展顯示器之興起
‧
對於8位元、32位元MCU的選擇
相關討論
相關新品
CWFA205:WiFi+BT
原廠/品牌:鉅景
供應商:鉅景
產品類別:RF
GPSSiPModule
原廠/品牌:鉅景
供應商:鉅景
產品類別:RF
CGPA10x:GPSSiP
原廠/品牌:鉅景
供應商:鉅景
產品類別:RF
相關新聞
»
AMDRyzen5000C系列處理器為ChromeOS挹注效能與電池續航力
»
美商邁凌收購慧榮科技完整掌握端對端平台技術
»
因應網路安全威脅IBM推出新一代快閃儲存產品
»
宜鼎策略佈局EdgeAI邊緣運算市場
»
訊連加入FIDO聯盟以人臉辨識打造安全簡易數位身份驗證
相關產品
»
ROHM推出600V耐壓SuperJunctionMOSFET實現超低導通電阻
»
羅姆推出小型PMDE封裝二極體助力應用小型化
»
格羅方德推新一代矽光解決方案並強化業界合作
»
PowerIntegrations推出1700VSiCMOSFET高壓切換開關IC
»
ADI降壓型buck轉換器有效縮減多顆電池供電產品尺寸
AD
刊登廣告
|
新聞信箱
|
讀者信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本站介紹
︱
Copyright©1999-2022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PoweredbyO3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29號11樓/電話(02)2585-5526/E-Mail:[email protected]
相關作者
朱家宏
相關產業類別
IC設計業
相關關鍵字
Lcd
相關產品類別
LCD
相關網站單元
基礎電子-被動與功能元件
延伸文章資訊
- 1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用彩色濾光片概述
什麼是彩色濾光片(color filter, CF)? ... TFT LCD 顯示面板之結構與工作原理之示意圖。 ... 此本文將著重於TFT LCD 用彩色濾光片的製程以及各種不同構造的介紹。
- 2面板的製程 - 友達光電
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LCD)製程複雜,除了前段TFT,C/F(Color Filter)之製造程序外,中段液晶面板 ... 面板大致上是由二片玻璃貼合的,一是TFT,二是CF。
- 3CF and TFT | 健康跟著走
5/4/2009 · 請問一下我想知道LCD跟CF製程和設備工程師分別是做什麼職務 ... ,TFT LCD主要由彩色濾光片(Color Filter, CF)、TFT陣列(TFT Array)...
- 4細說TFT-LCD液晶顯示技術
簡單說,液晶面板可視為兩片玻璃基板中間夾著一層液晶層,上層的玻璃基板主要是彩色濾光片(Color Filter;CF)、而下層的玻璃基板則有電晶體鑲嵌於上。當 ...
- 5TFT-LCD屏設計(Array,CF,Cell 設計) - 每日頭條
1、認識產品規格2、設計思想與步驟3、Array基板設計4、CF設計5、Cell設計第一節認識TFT-LCD的產品規格1、基本規格作為一個設計者,首先對於顯示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