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5 行銷觀點下的影視產業發展尋找本土影視自我認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為瞭解台灣文化與影視產業的連結性,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偕同慶聯有線電視 ... 以「新時代台灣影視的類型想像與IP建構」為題,探討台灣影視產業的現況 ... 跳到主要內容區 2021-11-05行銷觀點下的影視產業發展尋找本土影視自我認同 【行傳講座】行銷觀點下的影視產業發展尋找本土影視自我認同 【記者唐茹韻/採訪報導】 近幾年,透過網路向使用者提供各項應用服務的OTT(OverTheTop)發展迅速,其中串流媒體服務如Netflix令國外熱門影視輸入台灣更加方便,也使得國內本就不夠成熟的影視產業面臨考驗。

為瞭解台灣文化與影視產業的連結性,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偕同慶聯有線電視股份有限公司、港都有線電視股份有限公司,於11月5日邀請牽猴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師,以「新時代台灣影視的類型想像與IP建構」為題,探討台灣影視產業的現況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王師總經理(前排右)與周軒逸教授(前排左)與同學們合影。

(照片/唐茹韻提供)   瞭解觀眾的影視需求改變產業運行模式 一部電影雖然是創作者懷抱理想的心血結晶,但回到現實層面,電影仍然是歷經長時間製作且需要動用龐大人力與金錢的產業,如今媒體環境與科技應用都比過去來得更加多元,影視作品本身是否吸引觀眾、具有商業價值,成為了奠定行銷成功的基礎。

而新時代的影視行銷,即是將行銷領域的概念帶入製作前期,引領製作團隊更加理解觀眾與市場,拍攝具有商業價值而非孤芳自賞的作品。

▲王師總經理透過實例講解台灣影視現況。

(照片/唐茹韻提供)   借鑑韓國影視產業從歷史中建立文化觀點 何謂具有台灣特色的影視作品呢?借鑒近年不斷生產出色電影與電視劇的韓國,他們曾喊出「文化立國」的口號,既透過電影批判韓國社會的陰暗與苦境,也能在電視劇中營造觀眾嚮往的浪漫愛情氛圍,因此韓國藉由影視作品建立出屬於自己的文化。

回顧台灣電影史上位居票房高位的《海角七號》,隱藏在故事一隅,日籍教師與小島友子橫跨六十年歲月的情意,喚起許多長輩的昔日記憶,也是台灣人民獨有的歷史文化。

王師總經理表示,從台灣歷史中找尋合適的故事題材加以轉化成劇本,並運用符合商業敘事的拍攝手法,將是台灣影視產業可以努力的方向。

  掌握類型商業語言積累優質影視作品 進一步探討影視作品的類型,比如愛情、喜劇、驚悚等,可以發現「類型」是經由演算法建議或名人、親朋好友推薦,又或者是OTT平台所建立的分類系統,將無法描繪的觀眾喜好轉化為一種可被感知的商業語言,觀眾接收並以此標準去評判作品內容,且希望作品內容能符合自己對該類型作品的期待。

當然,OTT平台的出現也代表觀影形式的轉變,觀眾觀影不再受限於戲院空間與電視節目表,故創作者與行銷人勢必要重新思考影視作品所欲向觀眾傳達的核心意義。

台灣現今的影視產業仍不夠成熟,尚未發展出一套製作影視作品的工業體系,在產量不足、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掌握觀眾喜好並製作,是積累優質影視作品的第一步。

▲王師總經理回應同學提問。

(照片/唐茹韻提供) 影視行銷不只是後期包裝與宣傳影視作品的手法,它同樣可以應用於電影與電視劇的製作前期,比如《我們與惡的距離》引入大數據作為劇本參考,適當加入市場分析,使之更能貼近現今台灣社會所在意的題材或議題;且結合韓國打造出影視產業工業鏈的經驗,相信台灣影視圈在逐步累積影視作品的質量與數量下,透過持續展現具有台灣文化色彩的內容,能建立起台灣人對於本土影視產業的自我認同。

  瀏覽數: 分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