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羅毗荼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達羅毗荼人,也翻譯作德拉維達人(印地語:द्रविड़ प्रजाति,馬拉雅拉姆語:ദ്രാവിഡര്,坦米爾語:திராவிடர்,英語:Dravidian ... 達羅毗荼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達羅毗荼人達羅毗荼人在南亞次大陸上的分布總人口大約2.17億  分佈地區語言達羅毗荼語系宗教信仰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耆那教、佛教相關族群布拉灰人·岡德人·卡納達人·科達瓦人·馬拉雅拉姆人·坦米爾人·泰盧固人·圖魯人 達羅毗荼人,也翻譯作德拉維達人(印地語:द्रविड़प्रजाति,馬拉雅拉姆語:ദ്രാവിഡര്,坦米爾語:திராவிடர்,英語:Dravidianpeoples),是印度的一個種族,人口超過2億。

達羅毗荼人大多分布在印度南部,約占印度人口的25%,其餘的分布在印度中部、印度東部、斯里蘭卡、孟加拉、尼泊爾、巴基斯坦和伊朗東南部等地。

目次 1詞源 2達羅毗荼人的起源 3達羅毗荼人的概念 4族群組成和分布 5達羅毗荼語系 6參考文獻 7外部連結 8參見 詞源[編輯] 漢語中達羅毗荼一詞在唐代的《大唐西域記》一書中已出現,該詞指代南印度的一個國家,玄奘和尚曾經到達這裡[1]。

英語中的Dravidian一詞最早是羅伯特·考德威爾在他的達羅毗荼文法比較的書中借用梵文drāvida一詞創造的,而drāvida一詞是公元7世紀的梵文文獻中用來指代南印度的坦米爾語的。

關於梵文的drāvida一詞的來源,學界有多種看法,這些理論大體上都圍繞著tamiẓ和drāviḍa兩個詞之間的關係而展開。

澤維勒比爾等語言學家認為二者的來源關係乃是tamiẓ>drāviḍa,而其他人則認為它們遵循Dravida->Dramila->Tamizha或Tamil的發展方向。

Dravida一詞也有可能來源於梵語的Drava,意即「水」或「海洋」,而Dravidian便是指代居住在海邊的印度人,即居住於三面環海的南印度地區的居民。

達羅毗荼語系語言學家巴德里拉朱·克里什那穆爾蒂曾指出:「draviḍa、dramila首先是用來指代一個民族,其次是一個國家。

在西元前的僧伽羅語文獻中,dameḍa-和damela-的前綴指代的是坦米爾商人。

早期的佛教和耆那教文獻則用damiḷa-的前綴來指代南印度居民(主要是坦米爾人);damilaraṭṭha-則是南印度一個非雅利安國家;dramiḷa-,dramiḍa,anddraviḍa-這幾種變體是指代南印度的一個國家的。

而damiḷa-的出現似乎要早於draviḍa-,後者可能是前者的梵文化形式。

達羅毗荼人的起源[編輯] 單倍型類群H(M69)分佈 一些人類學家認為他們是從地中海沿岸或小亞細亞進入印度的。

遺傳學家卡瓦利-斯福扎認為達羅毗荼人的出現要晚於南亞次大陸說南亞語系的種族(比如蒙達語族的居民),而早於印歐語系人種的到來。

另一些學者(J.Bloch與M.Witzel等)則認為,達羅毗荼人進入的時間要晚於印度-雅利安人創作出《梨俱吠陀》最古老部分的年代[2]。

有些印度學者認為則他們源自印度次大陸,發源於今坦米爾納德地區[3][4][5]。

一些語言學家認為,在印度-雅利安移民到來之前,達羅毗荼人遍布於印度半島,按這種理論的觀點,早期印度河流域文明,比如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有可能為達羅毗荼人所創造[6][7]。

達羅毗荼人的概念[編輯] 達羅毗荼(英語:Dravidian)一詞來源於梵文的Dravida,在歷史上曾用來指代坦米爾人[8]。

天主教宣教士羅伯特·考德威爾用這個詞來代表南印度的居民[9]。

達羅毗荼人可能曾經廣泛分布在整個南亞次大陸,包括西北部地區[10],在公元前2000-公元前1500年,他們持續的由印度西北部遷往東南部,到了公元前1500年前後,可能已存在有北達羅毗荼、中達羅毗荼和南達羅毗荼三個方言群[11]。

儘管歷史上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來源不同、且同樣生活在印度半島上,但今天「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主要是根據地區分布民族和文化習俗來區分的。

族群組成和分布[編輯] 達羅毗荼人由許多民族組成,其中包括: 布拉灰人:屬於北達羅毗荼分支,主要分布於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如今在文化和人種特徵上已與俾路支人相似。

庫魯克人:屬於北達羅毗荼分支,分布於印度及孟加拉國,是孟加拉國內唯一的達羅毗荼民族。

孔德人:分布於印度奧里薩邦和安得拉邦的部落民。

岡德人:分布於中印度。

卡納達人:屬於南達羅毗荼分支,主要分布於卡納塔克邦和喀拉拉邦北部。

科達瓦人:屬於南達羅毗荼分支,主要分布於卡納塔克邦的果達古縣。

馬拉雅拉姆人:屬於南達羅毗荼分支,主要分布於喀拉拉邦。

坦米爾人:屬於南達羅毗荼分支,主要分布於印度的坦米爾納德邦、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喀拉拉邦、安得拉邦、卡納塔克邦的部分地區,新加坡、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和南非的部分地區。

泰盧固人:屬於南達羅毗荼分支(過去曾被列為中達羅毗荼分支),主要分布於安得拉邦,也有在奧里薩邦、坦米爾納德邦和卡納塔克邦。

圖魯人:屬於南達羅毗荼分支,主要分布於卡納塔克邦南部和喀拉拉邦北部,這一地區也叫做圖魯納德。

達羅毗荼語系[編輯] 主條目:達羅毗荼語系 達羅毗荼語系的語言包括泰盧固語、坦米爾語、卡納達語、馬拉雅拉姆語、圖魯語等共73種語言[12]。

學界普遍認為,達羅毗荼語言對印度-雅利安諸語言語法結構的影響要大過後者對前者的影響,這可能是由於後者是建立在達羅毗荼語言底層之上的緣故[13]。

參考文獻[編輯] ^大唐西域記,玄奘,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Bryant,Edwin.LinguisticSubstratainSanskritTexts.TheQuestfortheOriginsofVedicCulture:TheIndo-AryanMigrationDebate.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1:76–107[2014-01-27].ISBN 978-0-19-513777-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7).  ^Sahoo,Sanghamitra;AnamikaSingh,G.Himabindu,JheelamBanerjee,T.Sitalaximi,SonaliGaikwad,R.Trivedi,PhillipEndicott,ToomasKivisild,MaitMetspalu,RichardVillemsandV.K.Kashyap.AprehistoryofIndianYchromosomes:Evaluatingdemicdiffusionscenarios.Proceedingsof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UnitedStatesofAmerica.Jan2006,103(4):843–8[2008-11-17].PMC 1347984 .PMID 16415161.doi:10.1073/pnas.05077141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24).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Sengupta,S.;etal.Polarityandtemporalityofhigh-resolutiony-chromosomedistributionsinIndiaidentifybothindigenousandexogenousexpansionsandrevealminorgeneticinfluenceofCentralAsianpastoralists..AmJHumGenet.Feb2006,78(2):201–21.PMC 1380230 .PMID 16400607.doi:10.1086/499411.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 Sharma,S.;SahaA,RaiE,BhatA,BamezaiR.HumanmtDNAhypervariableregions,HVRIandII,hintatdeepcommonmaternalfounderandsubsequentmaternalgeneflowinIndianpopulationgroups..JHumGenet.2005,50(10):497–506.PMID 16205836.doi:10.1007/s10038-005-0284-2.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Mallory1989) ^StoneceltsinHarappa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6-09-04. ^Annamalai,E.FactsaboutDravidianlanguages.2003-11-07[2008-09-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7).  ^P.678DancingWithSiva:Hinduism'sContemporaryCatechism,ByHimalayanAcademy,SatguruSivayaSubramuniyaswami,MasterSubramuniya. ^"Dravidianlanguages."EncyclopædiaBritannica.2008.EncyclopædiaBritannicaOnline.5June2008 ^EncyclopædiaBritannica ^Ethnologuestudy.[2008-11-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7).  ^Krishnamurti,Bhadriraju(2003)TheDravidianLanguage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ambridge.ISBN0-521-77111-0atp.40-41.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達羅毗荼人 參見[編輯] 亞洲主題 印度主題 印度河文明 雅利安人 種姓制度 閱論編種族的歷史定義膚色定義人種黑色人種 ·棕色人種 ·黃色人種(包括紅色人種) ·白色人種體質人類學澳洲人種 ·開普敦人種 ·高加索人種 ·蒙古人種 ·尼格羅人種次級分類阿爾卑斯人種 ·美洲印第安人種 ·阿拉伯人種 ·亞美尼亞人種 ·雅利安人種 ·巴爾幹-高加索人種 ·圖蘭人種 ·班圖人種 ·裏海人種 ·第拿里人種 ·東波羅的人種 ·衣索比亞人種 ·含米特人種 ·達羅毗荼人種 ·伊朗人種 ·馬來人種 ·地中海人種 ·尼羅人種 ·北歐人種 ·帕米爾人種 ·黑海人種 ·閃米特人種 ·蘇丹人種 ·東亞人種 ·尼格利陀人種 ·混合種族亞非混血 ·南非有色人種(開普有色人種 ·開普馬來人 ·格里誇人) ·亞歐混血 ·麥士蒂索人 ·穆拉托人 ·桑博人相關概念人體測量學 ·印度種族定義歷史 ·尚武種族 ·納粹主義與種族 ·黑人自覺運動 ·種族作家JohnBaker(英語:JohnBaker(biologist)) ·約翰·弗里德里希·布盧門巴赫 ·休斯頓·斯圖爾特·張伯倫 ·CarletonS.Coon(英語:CarletonS.Coon) ·JosephDeniker(英語:JosephDeniker) ·EgonFreiherrvonEickstedt(英語:EgonFreiherrvonEickstedt) ·阿瑟·德·戈平瑙 ·MadisonGrant(英語:MadisonGrant) ·HansF.K.Günther(英語:HansF.K.Günther) ·GeorgesVacherdeLapouge(英語:GeorgesVacherdeLapouge) ·BertilLundman(英語:BertilLundman) ·FelixvonLuschan(英語:FelixvonLuschan) ·WilliamZ.Ripley(英語:WilliamZ.Ripley) ·IlseSchwidetzky(英語:IlseSchwidetzky) ·朱塞佩塞吉 ·洛斯羅普·斯托達德著作AnEssayontheInequalityoftheHumanRaces(英語:AnEssayontheInequalityoftheHumanRaces) ·TheFoundationsoftheNineteenthCentury(英語:TheFoundationsoftheNineteenthCentury) ·ThePassingoftheGreatRace(英語:ThePassingoftheGreatRace) ·RaceLifeoftheAryanPeoples(英語:RaceLifeoftheAryanPeoples) ·TheRacesofEurope(Coon)(英語:TheRacesofEurope(Coon)) ·TheRacesofEurope(Ripley)(英語:TheRacesofEurope(Ripley)) ·TheRisingTideofColorAgainstWhiteWorld-Supremacy(英語:TheRisingTideofColorAgainstWhiteWorld-Supremacy)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达罗毗荼人&oldid=72884184」 分類:​印度民族達羅毗荼人南亞人隱藏分類:​含有過時參數的引用的頁面Webarchive模板wayback連結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使用過時圖像語法的頁面含有印地語的條目含有馬拉雅拉姆語的條目含有坦米爾語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العربية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বাংলাBosanskiCatalàČeština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فارسیSuomiFrançaisगोंयचीकोंकणी/GõychiKonknni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ಕನ್ನಡ한국어LinguaFrancaNovaLietuviųMalagasyമലയാളംमराठी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Русскийسنڌي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తెలుగు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