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紋伊蚊 - 華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外形特征 白紋伊蚊白紋伊蚊(學名:Aedesalbopictus,英文名稱:Aedesalbopictus)也被稱為亞洲虎蚊,屬于長角亞目蚊科,中等大小的黑色蚊蟲,上面並具由白色鱗片形成的斑紋,白紋伊蚊源于東南亞,是東南亞和中國的常見蚊種。

白紋伊蚊既是一種攻擊性很強的蚊子,也是一種重要的病毒媒介,它可以傳播很多病原體,包括登革熱、羅斯河病毒和西尼羅病毒。

白紋伊蚊多滋生在居民點及其周圍的容器(如缸、罐、盆、碗、破瓶等)和植物容器(如竹筒、樹洞、葉腋等)以及石穴等小型積水,輪胎積水更是這種伊蚊最普通的滋生場所。

白紋伊蚊的卵具有很強的抗寒能力和生命力,易于被攜帶傳播,使得白紋伊蚊能夠侵襲入新領地,並發展為優勢蚊種,成為過去20年間全球擴散速度最快的100種物種之一。

已從起源地亞洲擴散至全球70多個國家, 中文學名白紋伊蚊拉丁學名Aedesalbopictus別稱黑白蚊子花蚊子亞洲虎蚊Forrestdaymosquito界動物界門肢動物門(Arthropoda)亞門六足亞門(Hexapoda)綱昆蟲綱(Insecta)亞綱有翅亞綱(Pterygota)目雙翅目(Diptera)亞目長角亞目(Nematocera)科蚊科(Culicidae)亞科家蚊亞科(Culicinae)屬伊蚊屬(Aedes)亞屬伊蚊亞屬(Stegomyia)種白紋伊蚊(Aedesalbopictus)族伊蚊族(Aedini)二名法AedesalbopictusSkuse分布區域散布于亞洲各地,亦引入到美洲、歐洲外形特征白紋伊蚊是中國重要的媒介昆蟲,在國外被稱為亞洲虎蚊。

這是一種有白斑和銀白斑的黑色或深褐色蚊蟲,屬于"清水容器型"蚊子,俗稱花斑蚊。

白紋伊蚊是中小型黑色蚊種,有銀白色斑紋。

在中胸盾片上有一正中白色縱紋,從前端向後伸達翅基水準的小盾片前而分叉。

後跗1-4節有基白環,末節全白。

腹部背面2-6節有基白帶。

白紋伊蚊生活習性白紋伊蚊主要在白天吸血,下午活動高峰比上午明顯。

雌蚊是非常活躍和凶猛的吸血者。

卵的抗旱力很強,孑孓在所有類形的細小積水處(樹洞、竹筒、空罐、輪胎、水窪等)孳生,成蚊在胸背和腳都有白色間條,棲息在樹叢。

蚊雖喜在室外活動,但亦會飛進室內。

雌蚊在日間吸食血(高峰期出現于日出後兩小時內及日落前兩小時內),飛行能力不強(約100米),傳播登革熱、乙型腦炎等。

白紋伊蚊喜歡在小面積的積水上產卵,而且其幼蟲具有"嗜靜"的特徵。

水環境安靜、陰涼,不易受打擾,最適合這種伊蚊產卵以及孑孓存活。

分布範圍白紋伊蚊源于東南亞,在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裏,已經迅速入侵到其他大陸。

白紋伊蚊是東南亞和中國的常見蚊種,主要分布于東洋界,延伸分布至古北界、澳洲界和非洲界。

分布界限,東到夏威夷群島,南到澳大利亞,西至非洲的法屬索馬利蘭和馬達加斯加島,北抵日本和中國東北。

其分布線大致自日本東京,經朝鮮、中國東北遼寧,斜向不丹、尼泊爾、向西達印度、巴基斯坦,再斜向非洲東北角的法屬索馬利蘭,往南達馬達加斯加島和模裏西斯,然後向東經澳大利亞,折向東北經新幾內亞到,達夏威夷群島。

白紋伊蚊實拍近景高清圖片白紋伊蚊是于1985年在北美洲休斯頓的口岸裝運貨物時被發現的。

後來,它們散布到美國南部遠至美國東海岸的新澤西州南部,亦繁殖于夏威夷,它們事實上早在1896年已在當地繁殖。

他們與北美洲的其他蚊子如Ochlerotatuscanadensis等的腳的形態很相似。

傳播疾病登革熱白紋伊蚊是登革熱重要的傳播媒介,該病發現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主要流行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發病人數最多、危害最為嚴重的蟲媒傳染病之一。

白紋伊蚊也福建登革熱的傳播媒介。

福州港與登革熱常年高發地區台灣及東南亞國家在人員、交通工具、集裝箱和貨物方面往來頻繁。

更于1999年發生了登革熱的大流行。

福州市的氣溫適宜、雨水充沛,具備了蚊類孳生的優良條件。

基孔肯亞熱白紋伊蚊也是一種始發于非洲的病毒性傳染病--基孔肯亞熱(Chikungunyafever)的主要傳染媒介。

1952年,首次在坦尚尼亞發現本病流行,1953年分離到基孔肯亞病毒(Chikungunyavirus,CHIK-V)。

:"基孔肯亞"這個名稱音譯自坦尚尼亞的Swahili土語,意思是"屈肢痛",形容病人因嚴重的關節疼痛而蜷縮著身體的特征體態。

這種傳染病主要分布于冬季氣溫18℃以上的非洲及東南亞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防治措施蚊蟲的綜合治理方法包括環境治理、生物防治、化學防治、法規防治和遺傳防治等。

針對白紋伊蚊的防治主要採取以孳生地治理為主的環境防治,當暴發登革熱疫情時,採取化學防治和環境治理並重的措施。

環境治理主要是清除蚊蟲孳生地,它不僅減少蚊蟲產卵環境控製其成蚊密度,且具有環保、不產生抗葯性等諸多優點。

化學防治是通過對孳生地投葯,對白紋伊蚊的成蚊直接噴灑起到了較好作用,但是在投入較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的同時對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化學葯物的套用也使蚊蟲產生抗葯性。

防蚊閘的套用隻需一次性投入可長久受益,在節約人力、物力、財力的同時又保護了環境,對蚊蟲防治工作起到觀念性的轉變。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衛生意識逐漸提高,政府應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促進蚊蟲防治工作可持續性發展。

登革熱在人群之間不能直接傳播,均由蟲媒媒介傳播,所以在登革熱的預防中,登革熱發病監測和控製消滅蚊媒仍是當前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對伊蚊的監測是有效預警登革熱的發生,控製登革熱流行的重要手段。

長期以來,對伊蚊成蚊的密度調查,埃及伊蚊主要使用室內棲息率法,白紋伊蚊主要使用人帳誘捕法,但這兩種方法都存在可能使捕蚊人員被叮咬並感染病毒的不足之處。

此外,白紋伊蚊的防治隻要領導重視,製度落實,措施得當,持之以恆,是可以控製在不足為害的程度。

滅蚊一、家庭提倡使用蚊帳、安裝紗門紗窗等防蚊措施;可使用蚊香、氣霧劑等家用衛生殺蟲劑進行防蚊、滅蚊。

二、翻盆倒罐,清除閒置無用積水。

清除廢棄的容器,暫時閒置未用的容器應逐一翻轉倒放。

三、清除衛生死角和垃圾。

清除綠化帶和衛生死角的塑膠薄膜、一次性塑膠容器。

四、管理好飲用水或功能性容器積水。

飲用水容器或功能性容器積水要求嚴密加蓋,每5~7天換水1次,不能定期換水的可放養食蚊魚等。

五、種養水生植物的花瓶,每5~7天換水1次,沖洗植物根部,徹底洗刷容器內壁;大型蓮花缸、池,可放養食蚊魚等。

相關新聞2010年10月1日,廣東東莞市報告萬江新村社區發現基孔肯亞熱疑似病例。

10月2日,省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在東莞市送檢的15例發熱病例血標本中檢測到10例基孔肯亞熱病毒核酸陽性。

根據病例的臨床特征、流行病學調查及實驗室檢測結果,認定為一起基孔肯亞熱社區聚集性疫情。

截至10月1日,共發現91例疑似病例,均為輕症,絕大多數已經痊愈,無住院、重症和死亡病例。

接到報告後,省委書記汪洋、省長黃華華等分別作出批示,省衛生廳組織召開專題會議,並派出兩個工作組趕赴東莞指導防控。

疫情發生後,東莞積極做好發熱病例監測和蚊媒監測,加大對基孔肯亞熱等傳染病知識的宣傳,對相關場所進行消毒,嚴防疫情擴散。

專家提示,基孔肯亞熱是由伊蚊(埃及伊蚊、白紋伊蚊)叮咬傳播的病毒性疾病,白紋伊蚊是引起近期印度洋島嶼基孔肯亞流行的主要媒介,該蚊種在我國分布也較為廣泛。

基孔肯亞熱可防可控,一般症狀輕,主要有發熱、關節痛、軀幹部皮疹等,出現類似症狀應及時就診。

防蚊滅蚊是防控基孔肯亞熱的關鍵措施,要全面清除積水等蚊蟲孳生地,做好個人防止蚊蟲叮咬措施。

生長繁殖雌蚊一生隻交配一次,這個惟一的機會要被我們釋放的雄蚊獲得。

"放出的雄蚊在野外大概能存活兩周,它的交配能力前三四天最強,而野生蚊子每天都在長,因此需要通過持續釋放,保持交配優勢。

要達到好的控製效果,釋放的雄蚊與野外雄蚊比例在5:1最合適。

5:1意味著,野生雌蚊有超過80%的機會和"絕育雄蚊"交配,交配後下一代將不會孵化產卵。

物種學史白紋伊蚊是于1985年在北美洲休斯頓的口岸裝運貨物時被發現的。

後來,它們散布到美國南部遠至美國東海岸的新澤西州南部,亦繁殖于夏威夷。

它們事實上早在1896年已在當地繁殖,他們與北美洲的其他蚊子如Ochlerotatuscanadensis等的腳的形態很相似。

Ochlerotatuscanadensis相關詞條埃及伊蚊庫蚊嗜人按蚊伊蚊按蚊花腳蚊三帶喙庫蚊大劣按蚊淡色庫蚊色達五明佛學院按蚊屬伊蚊屬高角羚致倦庫蚊蚊子孑孓蚊登革熱病毒肌肉萎縮特提斯海黃熱病華麗巨蚊搖蚊巨型按蚊貝氏亞種瘧蚊金腹巨蚊石斑魚沃爾巴克氏體騷擾阿蚊登革病毒洪醒夫麻蠅大頭金蠅雪梨漏鬥網蜘蛛巨型按蚊西姆拉亞種毛蠓蠅虎跳蛛阿利·伯克級驅逐艦蟎蟲李進勇其它詞條CG東北風鄉村小神醫亞洲開發銀行內分泌系統和花君戀愛的我奧迪幹線戰地之王椅子舞浣腸潘嘉麗火藥熊出沒相愛分開都是罪米堤終身大事經理人月刊隔音門黑道千金逼我嫁白紋伊蚊@華人百科白紋伊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