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內容 -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經絡學說是闡述人體經絡系統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係的一門學說。

經絡理論是古人在長期臨牀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是中醫學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經絡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內容 2021-02-07大誠中醫程氏針灸 以下內容見於即將本月出版的《百年程氏針灸傳習錄》微店預售此書已經開始,簽名版的喲!需要預定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下月初到手!)爲什麼說經絡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內容呢?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臟腑組織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認爲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爲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人體與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由此構成了天人相應、神形相合、表里相關的整體觀點。

整體觀與辨證論治,並稱爲中醫學理論的兩大特點。

而把人體聯絡爲一個整體的,就是經絡。

正是經絡的存在,將人體的各個臟腑組織官竅肢體關節聯絡爲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正是因爲經絡是溝通內外的橋樑,是氣血運行的通道,是網絡周身的系統,而這一作用正是人體臟腑變化反應於外周被診查的基礎,也是在人體外周給予良性刺激後影響臟腑功能的基礎,更是臟腑之間相生相剋、人體陰陽平衡的基礎。

所以經絡是針灸的「理」中的核心,同時也是中醫「理」中的基礎。

經絡是以十二經脈爲主體,網絡周布全身的一個複雜體系。

內屬臟腑,外絡支節,行血氣,營陰陽,應天道,是血氣運行的通路,是人體功能的聯絡、調節和反應系統。

這一理論貫串到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等各個方面。

1、經絡與陰陽五行古人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觀察到許多有關經絡的現象,但要深入地把握住這些現象的規律和本質,就不能不通過理論思維,而任何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又都是以哲學作爲基礎的。

如果說經絡是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觀察體驗和反覆醫療實踐,所發現的人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之間相互關係的一種客觀存在,那麼經絡學說,就是對這一現象的解釋。

換句話說,古代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學派發現的不同的人體特定部位之間的聯繫規律,即經絡。

古人給予我們的只是經絡存在的事實,並用經絡學說給出了相關的解釋,這其中不可避免地摻雜了許多中醫傳統哲學文化概念。

陰陽五行學說就是典型代表,它盛行於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自然觀,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對於當時我國自然科學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古代醫家把它用於醫學領域,對中醫學的理論形成和發展影響很大。

《素問·金匱真言論》說:「言人之陰陽,則外爲陽,內爲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爲陽,腹爲陰,言人身之藏腑中陰陽,則藏者爲陰,腑者爲陽。

」在經脈的名稱上,也採用太陰、少陰、厥陰、陽明、太陽和少陽命名。

除「厥陰」之外,其餘五詞均見於《易》學的術語。

古代醫家再將十二經脈分別同三陰、三陽相配,並按經脈內屬臟腑、外絡支節的聯繫,構成了手足各三陰三陽的十二經脈體系。

藉助於當時盛行的陰陽學說,古人對其所發現的經絡現象至少做了兩方面的解釋工作,一方面對經絡現象在人體上的循行分布規律進行了定位描述,便於位置區分;另一方面在定位描述的同時對經絡的名稱進行了編號處理,便於稱謂區分。

而更進一步地,古人還通過描述經絡所聯繫的相應臟腑的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間接地解釋了經絡的功能及與臟腑功能間的影響關係。

五行學說,則將人體的臟腑分別歸屬於「木火土金水」五行,不僅以自然界這五類物質的特性,用比類取象的方法,說明臟腑的部分功能,而且用相生相剋說明了臟腑之間的某些聯繫。

例如肝臟,「生我」者爲腎,「我生」者爲心,「克我」者爲肺,「我克」者爲脾,余可類推,從而概括出了內臟的整體聯繫。

經絡和臟腑有密切聯繫,是人體臟腑五行生剋制化關係之間進行聯繫的通路。

經絡在臟腑五行關係之間,絕大部分都是直接溝通。

如肝與心、脾、肺、腎之間的聯繫,從經絡來講,足厥陰經別貫心,足少陽經別貫心,足厥陰經挾胃,而脾胃表里相合;足少陰經上貫肝;足厥陰經上注肺等。

通過經絡在五行之間的聯繫調節,才使五行維持著相對的平衡和協調。

可見,古人借用陰陽學說對所發現的經絡現象進行了解釋,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經絡學說。

又通過描述經絡與臟腑的聯絡關係,結合五行學說,建立了認識與理解、平衡與協調各臟腑功能的獨特規律。

經絡在陰陽五行學說具體應用於中醫學的過程中,起到了穿針引線、橋樑骨架般的作用,共同構建形成了中醫學對人體最基本的認識方法。

2、經絡與藏象藏象學說是在中醫學理論中與經絡學說同等重要的核心內容之一。

其理論的形成與經絡密切相關。

藏指藏於內,就是內臟;象是徵象或形象。

就是說臟腑雖在機體的內部,但它們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都有徵象表現於外,所謂「髒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髒象」(張介賓《類經·藏象類》)。

中醫學裡藏象學說的形成,是以廣泛的醫療實踐爲其基礎的,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古代的解剖知識,《靈樞·經水》說:「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

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皆有大數」。

《靈樞》骨度、腸胃、平人絕谷等篇以及《難經》中都有一些記述。

可見,我國在公元前已開始從事人體解剖的實踐,這是形成藏象學說不可少的基礎;二是對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

例如,機體受寒而感冒,會出現鼻塞、流涕、惡寒、發熱、咳嗽等症狀,因而認爲皮毛和鼻與肺有聯繫;三是長期而豐富的臨牀實踐的總結。

例如,應用補腎的方法治療骨折,可以加速骨折的癒合,從而產生「腎主骨」之說。

總之,經過長期的反覆實踐,逐步形成了以五臟爲中心的較完整的藏象學說。

然而,在對藏象學說形成過程的描述中,忽略了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經絡的作用。

經絡概念的形成,對於認識五臟六腑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進一步認識身體內外、上下、左右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係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試想,古代認識人體的技術手段,不足以支持系統性、微觀化的解剖,因此古代的解剖實踐,僅停留在對具體臟器的形態、顏色和功能的粗淺認知上,更多地是藉助陰陽、五行等認識自然的哲學思維和方法來認識人體,結合對人體生理與病理現象的觀察,建立起外部現象與內在臟腑之間相互關係,例如皮毛與肺之間的關係,進而通過經絡學說加以記錄和詮釋。

而臟腑之間密切相關的理論,更主要是建立在經絡學說的基礎上。

髒、腑之間通過經絡的聯繫,構成了表里屬絡關係。

例如:手太陰之脈,下絡大腸,上膈,屬肺;手明陽之脈,絡肺,下膈,屬大腸,從而構成肺與大腸的內在聯繫。

其他如心與小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等都是通過體內陰陽經脈的屬絡貫通,使每對髒、腑在生理和病理作用上密切相關。

故《素問·調經論》說:「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

由此可見臟腑的功能活動,臟腑的表里相合,都是以經絡聯繫爲根據。

離開了經絡這種特殊的聯繫通路,各臟腑便成爲孤立靜止的器官,也就失去其功能活動的意義。

人體內部的經絡聯繫,不僅體現在臟腑的表里屬絡的關係上,而且在髒與髒之間,腑與腑之間,也均有經絡相互貫通,構成錯綜複雜的內在聯繫。

例如:足厥陰經在體內有一條支脈,「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與手太陰經相貫通,構成肺與肝的聯繫。

足太陰經的一支脈「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交於手少陰經,構成脾與心的聯繫。

此外還有腎與心、肺的聯繫,胃與大、小腸,肝與胃的聯繫等等,都是通過縱橫交錯的經絡,而互相網絡貫通。

由於經絡與臟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聯繫,當某經脈受邪發生病變時,就可出現表里經脈和相關臟腑互爲影響,互相傳變的病理變化。

例如:當肺經受邪,可直接影響大腸經,而使大腸腑發生病變,出現便祕或洩瀉等症。

當脾運化功能失調,又可以影響胃與腎,出現納呆、脘腹脹滿和水腫等症。

總之,了解臟腑之間的關係,必須了解經絡的聯繫及其病理傳變,才能更好掌握臟腑相關的理論去指導臨牀實踐。

3、經絡與氣血津液氣、血、津液是人體內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也是臟腑組織器官和經絡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

氣、血、津液和臟腑、經絡之間有著相互依存的關係,臟腑化生氣血,經絡運行氣血,氣、血、津液與臟腑、經絡學說相結合,共同構成了人體生理功能的理論基礎。

氣與血的生成,均來源於水谷精微和腎中的精氣,都有賴於肺、脾、腎等髒的功能活動,二者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氣的主要功能是溫煦、推動,血的主要功能是營養、滋潤。

所以《難經·二十二難》說:「氣主煦之,血主濡之」。

氣屬陽,血屬陰。

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概括起來就是「氣爲血之帥」、「血爲氣之母」。

氣爲血之帥,是指血在其生成及運行的過程個,始終離不開氣。

血液的物質基礎是陰精,而促使陰精化生血液,則有賴於氣。

氣盛則化生血的功能自強,氣虛則化生血的功能自弱。

因此,氣虛常可導致血虛,而治療血虛的病症,有時要配以補氣之品,就是因爲氣能生血之故。

血液的運行,有賴於心氣的推動,肺氣的敷布,肝氣的疏洩,稱爲氣行則血行,如果氣虛推動無力或氣滯流通不暢,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導致瘀血阻滯。

故在治療瘀血時,不但要用活血化瘀藥,還常配以行氣或補氣之品,才能獲得較好的療效。

血液之所以能正常循行於脈管之中而不致溢出脈外,是依靠氣對血的統攝作用,如果氣虛不足以統攝血液,常可導致各種出血,稱爲「氣不攝血」。

對於氣虛引起的出血,治療時必須用益氣的方法才能達到止血的目的。

血爲氣之母。

是指氣依附於血,並需得到血的充分供給營養,才得以發揮其作用,推動人體各部分的生理活動。

臨牀上常見到大出血時,氣亦隨之而喪失,稱爲「氣隨血脫」,說明血爲氣之母是有一定道理的。

血與津液都是液體,都以營養,滋潤爲主要功能。

所以二者都屬陰。

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血中的一部分,如滲出脈外,也就成爲津液。

由於津液和血可以相互轉化,因此有津血同源之說。

所以,氣與津液的關係,也可以通過氣與血的關係來理解。

如果說,血與津液有形,代表著物質基礎,那麼氣無形,代表著功能活動。

人體的功能活動依賴於物質基礎才能得以發揮,而物質基礎也要靠功能活動的化生和推動才能產生與流通。

所以《靈樞·本藏》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指出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路,縱橫交錯,分而於體內和體表,「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使人體的內外、表里、上下、左右保持密切的聯繫,並維持正常功能活動的相對平衡。

氣血化生於臟腑,而運行於經絡之中,是指經絡可將臟腑化生的物質和表現的功能信息傳遞至體表、以及相關的組織器官、相聯繫的其他臟腑,經絡在發揮其通路、橋樑作用的同時,更實現了人體內物質與功能的協調統一。

4、經絡與診斷經絡學說也是中醫診斷方法的理論基礎。

如望診,《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中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

」說明通達全身的重要經脈和絡脈都匯聚於面部,全身的狀況也就通過經絡在面部相應的部位顯現出來。

又如舌診,足太陰經「連舌本,散舌下」,其經別「貫舌本」;手少陰經絡脈「系舌本」;足少陰經「挾舌本」,其經別「系舌本」。

說明人體秉受於父母的先天腎精,化生於脾胃的後天氣血,以及統於心的神志功能,均可反映於舌。

中醫切診包括脈診和按診兩個部分。

脈診的方法,特別是獨取寸口的診斷方法的依據也是經絡理論。

《素問·經脈別論》:「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

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藏,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生死。

」肺主一身之氣,氣口爲手太陰以所出之處,又兼周身百脈朝於肺,且會聚於氣口,所以,氣口脈象可以反映全身氣血盛衰。

按診,是對病人的脘腹、手足及各部輸穴等處施行觸摸按壓以了解疾病的一種診斷方法。

其中按俞穴的方法,早在《內經》就有記載,《靈樞·背腧》說:「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靈樞·九針十二原》又說:「五藏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

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藏之害矣」。

近年來,通過大量的臨牀實踐,發現患病後在經絡循行的通路上或經氣匯聚的穴位處,有明顯的壓痛或敏感反應,如胃痛可在胃俞(膀胱21)、足三里穴(胃36)有壓痛,肝病在肝俞(膀胱18)和期門(肝14)穴有壓痛,腸癰每於大腸下合穴上巨虛(胃37)處有壓痛等,均可作爲對內臟疾病的輔助診斷。

5、經絡與辨證施治中醫辨證施治也是在經絡理論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

例如六經辨證是經絡理論在臨牀辨證方面的綜合應用。

早在《內經》中對熱病、瘧疾等的論述,即以足六經爲代表分析全身性證候;以後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又有了重大的發展。

六經概括了十二經,以此爲綱分析全身的病症,而且所包括的證候,又不局限於經脈本身,也兼及絡脈、經筋、皮部的範圍。

又如《內經》認爲疾病的發展過程,是由皮毛,經過孫絡、絡脈、經脈漸次深入臟腑。

溫病學派結合「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的理論,認爲人體最爲外層是「衛分」,依次是「氣分」、「營分」、「血分」,並用這一層次概念創立衛、氣、營、血辨證來分析熱病的淺深先後,這是對經脈學說的靈活運用和發揮。

總之,經絡學說作爲中醫學基本理論的綱領,貫穿於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各個方面。

理、法、方、穴、術、藥、辨證論治無不以之爲依據。

經絡學說在中醫理論體系中的重要性,不僅只表現在對針灸治療的指導作用,宋代的朱肱《活人書》中指出:「治傷寒先須識經絡,不識經絡,如觸途冥行,不知邪氣這所在。

」歷代醫家不論是在治療方面、著述方面也無不以經絡學說來作爲診斷和治療以及說明病變的依據。

近代針灸名家承淡安先生認爲:「經絡實是古代醫學生理病理之基礎,也是從整體觀念出現的治療準則。

」「整個《內經》書中的理論體系,就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十二經絡的基礎上的。

」(《經絡之研究》譯本自序)對於經絡學說的重要性,《靈樞·經別》作了精闢的概括:「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指出十二經脈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對人體的生存、疾病的形成,以及保持人體的健康和疾病的痊癒都有密切的關係。

所以初始學醫的人開始就應學好有關經絡的理論,即使學術造詣很深的人也必須深入加以研究,才能很好地掌握治療疾病的技術。

關注我們,了解更多中醫知識分享,健康就在身邊 相關焦點 2014山東醫療衛生考試:中醫基礎理論知識之經絡學說 2014山東醫療衛生考試:中醫基礎理論知識之經絡學說2014公職考試QQ交流羣:點擊加入中醫中藥是醫療事業單位考試的重要考查內容,中公衛生招聘考試網帶著大家梳理相關知識。

中醫基礎-中醫基礎理論組成部分 中醫基礎理論: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②中醫對正常人體的認識③中醫對疾病的認識④中醫養生和診療疾病的原則我們的中醫基礎理論包括了4大板塊,核心板塊應該是中間那兩個。

1、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中醫哲學基礎包括: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

哲學基礎是幹嘛的呢?它是說理工具,就是用古代的哲學思想和方法,把醫學經驗捆綁起來,粘合起來,組合起來,使它系統化,條理化,客觀化,容易學習。

中醫基礎理論04——陰陽學說 中醫學被中醫黑攻擊時,最容易被攻擊的點就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

不僅僅因爲他們淺薄或者狹隘,更多的是因爲他們想黑中醫。

他們不是蠢而是壞。

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範疇,是中醫總來說理的。

記住這句話!今天我們先說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作爲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含有對立統一的概念。

讀完這句話你想起了什麼? 經絡學說---常用穴位 內容簡目: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介紹 《中醫基礎理論》一個沒有「圍牆」的中醫學習,知病治病!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藏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透過本次提供的這部中醫基礎理論講座視頻,您可以全面、系統學習相關知識。

經絡學說---常用穴位(四) 內容簡目: 日積月累話中醫--經絡學說的形成(八) 經絡學說自《內經》以後,代有發揮,日趨成熟。

《難經》首創「奇經八脈」一詞,對十二經脈的走向、病症、預後及奇經八脈的含義、功能、循行線路和病候等都有較詳細的論述,對正經和奇經的關係有明晰的闡發,對某些經穴(如八會穴)的特異性進行了總結,並提出了「十二經皆有動脈」、「腎間動氣爲十二經脈之根」等理論,大大豐富了經絡學說的內容。

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是關係哲學 [1]黃璐琦.關於中醫藥理論研究的思考: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第四屆學術周上的講話[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20,26(1):2-4.[2]蔣弢.中醫的架構危機[J].中華中醫藥雜誌,2016,31(12):4905-4908.[3]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5-6. 中醫基礎理論—經絡總論 經絡學說是闡述人體經絡系統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係的一門學說。

經絡理論是古人在長期臨牀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是中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中醫各科,特別是對針灸的臨牀辯證和治療,有著極爲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點全套! 「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署」(《素問移精變氣論》),是指()。

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點解析解析:此話,是說人在寒冷的時候懂得用活動身體的方法來適應寒冷,在暑熱之天知道在屋子裡邊兒來躲避暑熱。

:精氣是天地萬物的中介。

中醫是否是僞科學?李連杰親身演示經絡學說 馬教授首先表示,現在好多人都會對中醫有誤解,甚至覺得中醫就是騙術或巫術,這是不對的。

現在中醫學院除了講授中醫以外,也在系統學習西醫,兩者並沒有特別大的衝突,而是各有所長,相輔相成。

他說,中醫最核心、最基礎的理論之一,就是經絡學說。

這已經存在了2000年,中國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最核心的概念就是經絡。

中醫學堂:中醫的基礎理論,一看就懂,建議收藏 中醫的基礎理論主要指人體的生理、病理、病因,以及疾病的防治原則等基本理論知識,可分爲:陰陽五行、藏象、氣血津液、經絡、病因與發病、病機、防治原則等七部分。

(2)藏象學說,是研究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以及臟腑組織器官與外界環境相互關係的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導臨牀各科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

中醫經絡學說可能是史前文明 我從小受成長環境薰陶,染了哪麼一點點書香,也誤入了一段段杏林,隨著後來的學習成長,到現在我覺得感覺中醫是中國傳中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幾戶所有文學大家對中醫都有研究,除了流傳下來的《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醫學典籍外,《紅樓夢》、《西遊記》等名著內都有相當造詣的中醫知識。

2017考研中醫臨綜【中醫基礎理論】考綱變化 2017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臨牀醫學綜合能力(中醫)考試大綱   【中醫基礎理論】考綱變化   一、中醫基礎理論   (一)緒論   1.中醫學的基本概念。

  2.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對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義。

經絡學說的應用 ▶本文爲《跟我學中醫》專欄第132期內容,感謝您的支持與分享!每天學一點,健康生活常相伴!經絡學說不僅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而且在闡述疾病病理變化,指導疾病診斷和治療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

1、指導針灸推拿的治療針灸、推拿療法,是以經絡學說作爲理論基礎的常用治病及保健方法。

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無外乎這兩個字,其中奧義,你知道嗎? 在學習中醫的時候,首先需要從最基礎的理論開始學起,畢竟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不打牢,樓越高反而越危險,所以,要想學好中醫,就要把中醫基礎學懂學透,在學習中醫基礎的時候,陰陽學說是入門的必經之路,不過陰陽學說的奧義極其深刻,許多初入門者難以領悟其中奧祕。

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無外乎「陰陽」兩個字,不過其中奧義,一般人難以窺測其中真意。

中醫經絡學說_尋醫問藥中醫頻道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

經,有路徑之意。

經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經絡系統的主幹。

絡,有網絡之意。

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

經絡內屬於臟腑,入絡於肢節,溝通於臟腑與體表之間,將*臟腑、組織、器官聯結成爲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藉此行氣血、營陰陽,使*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平衡。

中醫基礎理論——藏象學說 藏象學說是中醫理論的核心,貫穿整個中醫學的各個方面,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藏」是指藏於體內的內臟;「象」是表現於外的徵象和自然界各種事物現象的映象。

藏是內在本質,象是外在反映,以此作爲診斷治療疾病的依據。

中醫基礎—經絡學說撮要 中醫基礎—經絡學說撮要一、起源概要 氣功,中醫,經絡,健身,運動,養生,黃帝內經 ,氣血陰陽、五行術數、經絡氣化、藥物歸經、養生長壽,以及生命活動的核心全真導氣和積精全神等學理,都對《黃帝內經》作了多方面的補充和完善,先後數個世紀才得以完成的《素問》九卷、《靈樞》九卷巨著,博大精深,其一百六十二篇天人大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