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主義的末日》:南亞、東南亞各國的「去殖民」自決之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共和國內的政治菁英,雖有殖民與去殖民時期的不好經驗,卻未摒棄英國的政治文化與法制民主,這和絕大多數亞洲前殖民地不同。

文:歐斯 ...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日本版新上線EnglishEdition簡體/正體2019/07/15,人文PhotoCredit: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精選書摘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歐斯特哈默(JürgenOsterhammel)、揚森(JanC.Jansen)主權之路——亞洲二十世紀大英帝國歷史中,有四個特別重大的轉折:南非聯邦於一九一○年獨立建國,幾乎不再受倫敦操控;愛爾蘭於一八○四年併入大英帝國,後於一九二一年成立愛爾蘭自由邦;一九四七年英國結束了對印度的統治;大約在一九六○年至一九六三年間,非洲諸多重要的殖民地獨立。

連印度在內,帝國大半部分業已陷落;一夜之間,大英王冠下減少了三億八千八百萬子民。

隨後錫蘭與緬甸也於一九四八年獨立,從亞丁灣至新加坡遼闊的空間中,大英帝國不再是戰略上的重要存在。

擁有龐大軍隊的印度不再是將英國的力量投射至中亞、東非與遠東的基地。

帝國喪失了地緣政治上的連貫性。

儘管英國依舊是最重要的殖民主人,但已不再是那個空前絕後的歐亞二元帝國,自十九世紀起就於亞洲一枝獨秀,得意愛惜著自身輝煌的霸權。

印度印度影響力龐大,和其他去殖民案例相較,大英帝國為爭取其於印度地位的奮鬥,少得令人詫異。

一九四七年至四八年,這塊次大陸上爆發印巴分治等大型武裝衝突,這不能歸咎於英國的軍事行動,反之各方甚至歸罪於英國的被動與無為:他們從危機重重的形勢中撤退太快,疏忽了身為殖民強權妥善安排過渡期與平衡各方利益的責任。

說得更貼切一點,最晚於一九四六年,英國人由驅離者變為被驅離者,最終失去影響大局的力量。

印度不曾有過一段優雅的「權力轉移」。

一九四二乃命運造化之年。

因印度的高度參戰以及日本逼近孟加拉東部邊界,英國政府找來印度國民大會黨參政,此黨成員於開戰之時曾全體卸任。

三月底,大英帝國甚至允諾成立民選國民議會,戰爭結束後即可自由決定印度的未來(克里普斯方案,CrippsOffer)。

然而國民大會黨卻要求立即將權力轉交給印度內閣;協商過程中,清楚暴露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間的政治問題。

到了八月,這塊為服務戰爭而軍事化的次大陸上,英國人得以輕鬆控制整個黨的領導階層,來回應請他們及早離開印度的要求。

一九四三年孟加拉大饑荒,為殖民強權持續造成負擔,並削弱了強權的威望。

同年,國大黨異議人士在日本戰俘營裡成立印度國民軍(IndianNationalArmy,簡稱INA),在印度內部亦獲得共鳴,卻未於實質上威脅到英國人。

值得注意的是,多數印度政治菁英未將「解放」希望寄託於日本人身上,且最終也是因為印度軍人,才避免了日本的侵略。

戰爭末期,印度雖非戰場,仍極為動盪不安。

獨立問題自一九四二年起就有待解決。

有別於亞洲其他多數殖民地,印度具備諸多過渡期的重要條件:首先有著豐富領導經驗、二十年來成效卓著之自由運動,還包含小康農家等廣大群眾基礎;政治參與階層的改變與政府職務轉交印度人之手,高等官員印度化的過程在一九三○年代末期已大有進展;戰爭初期已有獨立發展的傾向,國大黨領導階層從監獄獲釋後,更是如虎添翼;印度對英國領導的戰爭,不論軍事或經濟上均貢獻良多,雖說並非出於自願,仍迫使英國做出更多讓步。

印度軍隊的成長是一筆龐大的開銷,也令大英帝國對印度債台高築。

最後,英國殖民統治的性格簡化了殖民的終結過程,因印度當時為高度「中央集權」的殖民地,政治權力集中在總督與該機關。

印度沒有可進行政治協商的拓殖者人口,且大型商業利益影響也少於以原料獲利為主的其他殖民地;倫敦自一九四五年起由工黨掌權,與保守黨相比,他們較少擁抱帝國情懷。

首相克萊曼.艾德禮內閣依循三個目標:一、以和氣友好的強權姿態告別印度;二、以協調者身分勸說印度水火不容的各個政治團體做出讓步;三、將統一的印度留在大英國協裡,一來可避免地緣政治上的「權力真空」,二來能使這塊土地免於蘇維埃的影響。

一九四七年二月,英國首相艾德禮宣布,英國人絕對會於一九四八年六月離開。

新任印度總督蒙巴頓伯爵親自探勘當地後,於一九四七年六月三日宣布,日期提早到一九四七年八月。

隨著期限的公布以及對即將到來的獨立之期待,諸多於去殖民中再三重複的政治程序全面啟動,各黨各派、路線、人物等,都盡可能在新國家成立的過程中爭取一席之地。

政治事件在領導階層與地方暴動的相互影響下加速。

在艾德禮政府企圖避免冗長的撤離時,政治衝突升級,到最後,雖說英國不想插手,但即便想干預也已無能為力了。

衝突的本質來自於日漸「本土化」、但各「社群」卻不相融的印度政治。

此外還關乎老早就開始的、殖民強權致力將人口清楚分類:亦即以宗教團體認同領導政治傾向認同。

緩慢的國會發展過程與主要利益組織的發展息息相關。

也使保護少數族群更加困難,使衝突加深。

就連煥發聖人風範的甘地所支持的非宗教統一印度之民族主義思想,也受到更多質疑。

愈來愈多的穆斯林認為,他們無法深入參與主掌大權的國大黨。

一九四○年代,穆斯林聯盟在毫不「伊斯蘭」的律師穆罕默德.阿里.真納領導下,贏得了國家政治的影響力。

他們要求為廣大穆斯林族群,成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巴基斯坦),而這正是印度政治的引爆彈;同樣地,國大黨領導者也追求以單一族群共同領土為建國的綱領。

在協商不出統一國家的解決辦法後,他們原則上決定分裂國土,委員會設下印度和東、西巴基斯坦的分割線,但實際操作上卻產生了問題。

1234»全文閱讀 Tags:JürgenOsterhammelJanC.Jansen去殖民民族自決殖民主義大英帝國印度巴基斯坦錫蘭菲律賓緬甸印尼越南馬來亞新加坡帝國主義的末日More...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女性產檢假、配偶陪產假加碼至7日,雇主不給假最高罰30萬、公布機構與負責人姓名1則觀點當酒喝到某個程度,產生生理病變以後,只有「罰和關」當事人是不會怕的1則觀點重大民生議題不能單純以「是或否」來決定,德國至今沒有中央層級的公投1則觀點《我們,MZ新世代》:為什麼八年級生堅持準時下班、用斜槓代替升職?1則觀點與核廢料比鄰40年:25.5億元是補償金,還是買斷蘭嶼人世世代代的命運?1則觀點以色列政府有膽量對抗伊朗核武,卻對境內阿裔社群暴力猖獗束手無策?1則觀點公投「四大皆空」:本意用來制衡政黨的直接民主,為何反讓政黨成為贏家?1則觀點他把貓從可憎之物變成可愛寵物——《路易斯韋恩的迷幻貓世界》1則觀點香港選舉能幫助宣傳中國式民主嗎?1則觀點中大民主女神像、嶺大六四浮雕遭「鬼祟」移除,各大學或將清除六四政治標記1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