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 Colorectal Cancer - 台灣癌症基金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癌症分期. 大腸直腸癌依據癌症期別、腫瘤位置、身體臨床狀況的不同,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

首頁 台灣常見癌症 腦瘤 喉癌 鼻咽癌 口腔癌 食道癌 甲狀腺癌 肺癌 乳癌 胃癌 腸胃道間質瘤 肝癌 膽囊膽管癌 胰臟癌 大腸直腸癌 攝護腺癌 卵巢癌 輸卵管癌 子宮內膜癌 子宮頸癌 陰道癌 腎臟癌 膀胱癌 皮膚癌 多發性骨髓瘤 淋巴癌 血癌 骨癌 癌症預防 蔬果彩虹579 規律運動 體重控制 遠離菸檳 定期篩檢 防癌小博士 預防活動資訊 防癌小常識 癌症e學苑(癌友服務) 癌症的認識 台灣十大癌症 其他癌症 自我照護管理 醫療新知 癌症照護 癌症營養 心理支持 復健運動 免疫治療 身心靈康復課程 北部課程 南部課程 跨院際講座 病友支持團體 肺腑之癌 腸相挺 笑顏逐開 悅聲合唱團 愛care之友 午茶話療 抗癌鬥士 癌症病友補助 營養品補助 經濟補助 交通補助 居家喘息 心理諮商 癌症保險諮詢 假髮租借 專業諮詢服務 線上諮詢 數位教學平台 直播小教室 台灣藥物臨床試驗資訊 癌友關懷教育中心 癌友權益促進 最新消息 捐款與支持 捐款方式 線上捐款 捐款芳名錄 勸募專區 愛心義賣 志工招募 企業參與 台癌圖書館 圖書出版 其他出版 會訊下載 各項專業調查 衛教手冊&懶人包 關於基金會 基金會緣起 宗旨與目標 服務項目 組織架構 最新消息 媒體報導 榮耀共享 年度報告 會員專區 站內搜尋 首頁 癌症資訊 友善列印 背景成因 危險因子 臨床症狀 相關檢查 癌症分期 治療方式 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Cancer 近年來,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及飲食西方化的影響,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逐年增加。

大腸直腸癌的症狀常常和腫瘤的生長情形及位置有關,大腸直腸癌大部分是由息肉演變而來,初期通常沒有什麼症狀,約有百分之四十的比例大腸直腸癌發生在近端結腸的位置,約百分之六十的比例發生在遠端結腸、直腸的位置。

背景與成因 文/許自齊馬偕紀念醫院主治醫師台北醫學大學教授 台灣近年來老年人口增加,同時因為國民所得增加,吃的都是大魚大肉,油脂的攝取量也相對的提高,不但心臟血管疾病增加,大腸癌的患者數目也持續的增加。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大腸癌在台灣已是高居第一的癌症了。

幾乎所有的研究都認為食用高脂肪的食物是造成大腸癌最主要的因素。

很多人也認為低纖維的食物在大腸癌的形成上也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受到細菌所產生的特殊酵素,高脂肪的食物會分解而形成致癌的物質。

最主要的致癌物質為二度膽汁鹽。

大腸經過致癌物質的慢性刺激會形成癌症,癌症以直腸及乙狀結腸最為常見,其次為右側的昇結腸。

高危險因子 大腸癌的好發族群 雖然大腸癌在年輕人身上也會發生,但是還是以年紀大的人得病的機會較大。

四十歲以上的人,不論男女,得到大腸癌的機會就增加了。

患者若有非特異性大腸炎、多發性大腸息肉症、免疫不全疾病,有過直腸或結腸癌病史,有過乳房癌或生殖器癌病史,有家族性大腸癌病史,均應視之為得到大腸癌的高危險群,都需要特別注意是否得到了大腸癌。

哪些人為大腸癌高危險群 1.50歲以上之男、女性或大便潛血反應陽性者2.得過大腸癌3.得過息肉、大腸腺瘤4.有八年以上的潰瘍性大腸炎5.得過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6.一等親有息肉症7.一等親有大腸癌相關病史8.一等親有2人以上有癌症9.經常攝取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食物或嗜菸酒 如何預防大腸癌 要提高癌症患者的治癒率,唯有從提高癌症的早期診斷著手。

美國癌症協會建議:四十歲以上的人,不論男女,不論是否有腸道症狀,應該每年接受糞便潛血的檢查,至少每兩年接受一次乙狀結腸鏡的檢查,有必要時則需進一步的接受大腸鏡或鋇鹽大腸造影檢查。

而在有症狀或屬於高危險群的人,則需隨時接受整個大腸的檢查。

若要避免罹患大腸癌,治本之道仍在由改善飲食習慣著手:應該少吃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喝酒要適量,應該多食用高纖維的水果蔬菜,多進食富有維生素A、C、E的食物,這樣可以減少得到癌症的機會。

臨床症狀 發生在遠端左側位置的大腸癌,其症狀包括直腸出血、排便習慣改變、新發生的便秘或腹瀉、大便變細小和腹痛等症狀,以上的症狀可能是因為慢性或急性大腸阻塞所導致。

發生在近端右側位置的大腸癌,其症狀則以疲倦、貧血相關症狀、腹瀉、腹部腫塊等。

發生在直腸位置的癌症稱之為直腸癌,其症狀包括排便急迫感、裡急後重感、排便時會帶血或粘液、排便不完全感等。

其他症狀如會陰處疼痛,泌尿道方面症狀和陰道瘻管等。

較晚期的大腸直腸癌,其症狀包括疲倦、厭食、體重減輕等,這些症狀可能與癌症的進展和轉移部位有關。

相關檢查 為了能清楚了解大腸直腸癌的病理型態、侵犯的範圍、如何治療、追蹤,疾病的預後為何等狀況,需要完整的診斷包括病理報告及影像學檢查來確診,常見的檢查如下: 病理組織切片檢查(Pathology):使用內視鏡或手術切除,對可疑的腫瘤檢體作病理組織切片和細胞型態的檢查,判斷是否為惡性細胞、癌細胞侵犯程度、癌細胞分化程度、是否有神經及淋巴血管侵犯等,用來確定診斷和作為復發高危險群與否的參考。

腫瘤胚胎抗原(CEA):腫瘤胚胎抗原是從大腸直腸癌細胞分泌出來的蛋白,可以藉由偵測病人血中腫瘤胚胎抗原的血中濃度,用來追蹤病人是否復發、治療效果等參考。

腹部及骨盆腔的電腦斷層掃描(CT):藉由胸、腹部及骨盆腔的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可以整體評估腫瘤的所在位置,癌細胞侵犯鄰近組織與器官的情形,以及遠端轉移如肝、肺臟等部位之轉移、可以作為手術前期別診斷,治療方向或後續追蹤有無復發之參考。

核磁共振掃描(MRI):與電腦斷層掃描同為影像學之檢查,主要用於檢查直腸癌侵犯程度,以作為不同期別治療、追蹤之參考。

胸部X光檢查、胸部電腦斷層掃描:胸部X光片及胸部電腦斷層檢查可以篩檢肺部有無轉移病灶,以作為治療、追蹤之參考。

全身正子攝影(PET):利用腫瘤組織對放射性氟化去氧葡萄糖藥物的高吸收與代謝顯影,來顯示癌細胞全身轉移之影像,可以結合電腦斷層,達到準確癌細胞定位的功能,可以用來確定癌症位置、期別、追蹤有無復發等。

癌症分期 大腸直腸癌依據癌症期別、腫瘤位置、身體臨床狀況的不同,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

第一期 癌細胞已侵犯到黏膜下層或侵犯到肌肉層,但未散佈穿透肌肉層。

罹患大腸直腸癌約有百分之七十五比例的病人以局部腫瘤為主,屬於大腸直腸癌第一至第三期病人 第二期 癌症已經穿透肌肉層至漿膜層,或大腸及直腸周圍組織大腸或直腸壁,侵入附近組織,但未擴散至附近淋巴結。

第三期 癌細胞擴散至附近的淋巴結,但沒有波及身體其他組織。

第四期 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遠端的器官,如遠端淋巴結、肝臟、肺、腹膜或卵巢等。

約百分之二十五比例的病人為遠端轉移的病人,屬於大腸直腸癌第四期的病人。

治療方式   大腸癌依據不同期別及轉移部位可否切除,治療方式如下: 第一期 為早期局部的大腸癌病人,在醫師評估過身體狀態及心肺功能等情況許可的情況下,以手術切除為主要的治療方式。

第二期 (一般病人) 手術後再依其病理報告和臨床狀況,評估為一般病人,以手術切除為主要的治療方式。

術後視情況給予輔助性化學藥物治療,建議可以檢測MMR(mismatchrepairgene)相關基因的表現是否有缺失,如果有MMR相關基因缺失的表現,則不須要輔助性化學藥物治療。

其他情形則視病人的臨床情況、有無其他復發風險指標等,決定給予或不給予輔助性化學藥物治療。

輔助性化學藥物建議: 使用Fluoropyrimidine(氟嘧啶氨基硝酸鹽)類的藥物,如靜脈注射的5-FU(氟尿嘧啶)、口服Capecitabine(截瘤達)等化學藥物治療為主 第二期 (復發高危險群)及 第三期 建議病人接受手術後約六個月的輔助性化學藥物治療,減少癌症復發的機率。

輔助性化學藥物建議: 使用Fluoropyrimidine(氟嘧啶氨基硝酸鹽)類的藥物,如靜脈注射的5-FU(氟尿嘧啶)、口服Capecitabine(截瘤達)等藥物治療為主。

使用Fluoropyrimidine合併Oxaliplatin的藥物,目前使用如5-FU(氟尿嘧啶)/Oxaliplatin(奧沙利鉑)、Capecitabine(截瘤達)/Oxaliplatin(奧沙利鉑)的藥物處方治療為主。

無法手術切除的局部晚期或第四期 以化學及標靶藥物治療為主,建議可以檢測腫瘤基因,如Ras、B-Raf等基因是否有突變,可以作為病人藥物使用及預後的參考,如果有Ras基因突變則表示不適合使用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的標靶藥物,如果有B-Raf基因突變則表示病人的預後較差。

第一線的化學標靶合併藥物: 1) 使用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inhibitor,EGFRinhibitor)的標靶藥物合併化學藥物,此類藥物只使用於腫瘤基因檢測為Ras基因沒有突變的病人。

目前使用處方如Panitumumab(Vectibix維必施)、Cetuximab(Erbitux爾必得舒)合併5-FU(氟尿嘧啶)/Irinotecan(伊立替康)等藥物處方治療為主。

2) 使用血管新生抑制劑(vascularendotheliumgrowthfactorinhibitor,VEGFinhibitor)的標靶藥物合併化學藥物,此類藥物不適合孕婦或哺乳中的人使用,也會影響傷口癒合、對於大於65歲的老年人可能會增加血管疾病,應多加小心注意。

目前使用處方如Bevacizumab(Avastin癌思停)合併5-FU(氟尿嘧啶)/Oxaliplatin(奧沙利鉑)、Capecitabine(截瘤達)/Oxaliplatin(奧沙利鉑)、5-FU(氟尿嘧啶)/Irinotecan(伊立替康)等藥物處方治療為主。

第二線的化學標靶藥物: 使用第一線沒有使用過的化學標靶藥物,或繼續使用Bevacizumab(Avastin癌思停)或改用其他血管新生抑制劑的標靶藥物,如Aflibercept(Zaltrap柔癌捕)藥物處方治療為主。

第三線的化學標靶藥物: 使用第一、二線沒有使用過的化學標靶藥物,或使用口服Regorafenib(Stivarga癌瑞格)標靶藥物處方治療為主。

可以手術切除的、轉移部位單純局限於肝或肺臟的第四期 可以經由多專科團隊評估手術切除局部、遠端轉移部位,合併化學標靶治療的可行性及副作用,如果經評估後病人可以接受手術合併化學及標靶等藥物治療,能有效控制腫瘤、可以大幅提升病人的五年存活率。

  直腸癌根據依據臨床不同期別,治療方式如下: 第一期 以手術切除為主要的治療方式,並建議密切追蹤。

第二期及第三期 建議接受手術前同步放射線與化學藥物治療為主的治療方式,於放射線與化學藥物治療結束後二個月內,進行手術切除,手術後建議病人接受術後約四至六個月的輔助性化學藥物治療。

化學藥物建議: 1).同步放射線及化學藥物治療之藥物:使用含Fluoropyrimidine(氟嘧啶氨基硝酸鹽)類的藥物,如靜脈注射的5-FU(氟尿嘧啶)、口服的Capecitabine(截瘤達)等藥物治療為主。

2).輔助性化學藥物:使用含Fluoropyrimidine(氟嘧啶氨基硝酸鹽)類的藥物或合併Oxaliplatin的藥物,目前使用如5-FU(氟尿嘧啶)/Oxaliplatin(奧沙利鉑)、Capecitabine(截瘤達)/Oxaliplatin(奧沙利鉑)的藥物處方治療為主。

無法手術切除的局部晚期或第四期 無法接受手術治療或晚期遠端轉移的病患,經評估為不適合手術切除,和大腸癌的治療相同,以藥物如化學及標靶藥物治療為主。

可以手術切除的、轉移部位單純局限於肝或肺臟的第四期 和大腸癌的治療相同,經由多專科團隊評估。

  預後 一般而言,第一期大腸直腸癌經切除後,五年存活率可達百分九十以上。

若病灶深度已超過固有肌層,則依據手術標本淋巴腺轉移之無與有分別為大腸直腸癌第二期與第三期大腸直腸癌,第二期大腸直腸癌的五年存活率約為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第三期則約為百分之三十至四十。

大腸直腸癌第四期是有遠端轉移的病人,五年存活率則低於百分之五。

目錄 台灣十大癌症 大腸直腸癌 肺癌 乳癌 肝癌 口腔癌 攝護腺癌 胃癌 皮膚癌 甲狀腺癌 食道癌 其他常見癌症 腦瘤 喉癌 鼻咽癌 腸胃道間質瘤 膽囊膽管癌 胰臟癌 卵巢癌 輸卵管癌 子宮內膜癌 子宮頸癌 陰道癌 腎臟癌 膀胱癌 多發性骨髓瘤 淋巴瘤 血癌 骨癌 APP隨身服務 台癌e照護 下載專屬你的抗癌服務,提供最即時營養師、護理師及社工線上諮詢與更多會員功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