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氏溫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攝氏溫標是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溫標,符號為°C,屬於公制單位。

攝氏溫標的規定是:在標準大氣壓,純水的凝固點(即固液共存的溫度)為0°C,水的沸點為100°C,中間劃分 ... 攝氏溫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已經列出參考文獻,但是文內引註不足,部分內容的來源仍然不明。

(2022年5月6日)請加上合適的文內引註來改善這篇條目。

攝氏溫標單位制國際單位制導出單位物理量名稱溫度符號°C 得名安德斯·攝爾修斯(AndersCelsius) 攝氏溫標是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溫標,符號為°C,屬於公制單位。

攝氏溫標的規定是:在標準大氣壓,純水的凝固點(即固液共存的溫度)為0°C,水的沸點為100°C,中間劃分為100等份,每等份為1°C。

目次 1歷史 2換算 2.1華氏溫度 2.2熱力學溫度 2.3溫度間隔 2.4範例 3符號 3.1輸入 4參考文獻 歷史[編輯] 1742年,瑞典天文學家安德斯·攝爾修斯將一大氣壓下的水的冰點規定為100°C,沸點定為0°C,兩者間均分成100個刻度,和現行的攝氏溫標剛好相反。

這麼做是為了避免負號的產生。

因為瑞典長年低於冰點以下,利用與現在相反的溫標可以避免產生負數。

直到1744年攝氏溫標才由卡爾·林奈改為現行的攝氏溫標:冰點定為0°C,沸點定為100°C。

1954年的第十屆國際度量衡大會特別將此溫標命名為「攝氏溫標」,以表彰安德斯·攝爾修斯的貢獻。

目前,攝氏溫標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採用的溫度單位。

香港天文台於1970年代開始,逐漸把氣溫記錄由華氏轉為攝氏。

換算[編輯] 其他常用的溫度測量單位還有華氏溫標和熱力學溫標。

華氏溫度[編輯] 攝氏溫標和華氏溫度(°C或°F)兩種溫標的轉換公式為: ∘ C = 5 9 ( ∘ F − 32 ) {\displaystyle{}^{\circ}\!{\text{C}}={\frac{5}{9}}({}^{\circ}\!{\text{F}}-32)} ∘ F = 9 5 ∘ C + 32 {\displaystyle{}^{\circ}\!{\text{F}}={\frac{9}{5}}{}^{\circ}\!{\text{C}}+32} 熱力學溫度[編輯] 攝氏溫標和熱力學溫標-克耳文(Kelvin,K)兩種溫標的轉換公式為: K = ∘ C + 273.15 {\displaystyle{}{\text{K}}={}^{\circ}\!{\text{C}}+273.15} ∘ C = K − 273.15 {\displaystyle{}^{\circ}\!{\text{C}}={\text{K}}-273.15} 溫度間隔[編輯] 非特異性溫度間隔的轉換公式: 1 ∘ F = 1 ∘ R = 5 9 ∘ C = 5 9 K {\displaystyle{}1\,^{\circ}\!{\text{F}}=1\,^{\circ}\!{\text{R}}={\frac{5}{9}}\,{}^{\circ}\!{\text{C}}={\frac{5}{9}}\,{}{\text{K}}} 例如: ± 1 ∘ F = ± 0.5556 ∘ C {\displaystyle\pm1\,^{\circ}\!{\text{F}}=\pm0.5556\,^{\circ}\!{\text{C}}} 範例[編輯] 攝氏:25°C(77°F;298K) 華氏:59°F(15°C;288K) 熱力學溫標:279K(6°C;43°F) 符號[編輯] 通常情況最好用「°C」,即「度數符號(U+00B0°DEGREESIGN,十進制176)」然後加上英文大寫字母U+0043CLATINCAPITALLETTERC,而非用兼容概有CJK編碼的兼容字元U+2103℃DEGREECELSIUS,十進制8451[1];後者在大部分字型都是全形字元。

輸入[編輯] MicrosoftWindows:如想輸入℃(U+2103),要按Alt不放,然後按小鍵盤(全鍵盤右方的數字區)的8→4→5→1,完成後放開Alt鍵。

如不方便輸入℃,可按Alt不放,然後按小鍵盤的0→1→7→6,完成後放開Alt鍵,然後再按⇧Shift+C,然後便出來了「°C」。

或可直接於系統工具中字元對應表(可直接於執行欄輸入charmap)中尋獲。

麥金塔作業系統:以「愛爾蘭-延伸」輸入法為例,按Alt/Option+⇧Shift+8,然後再按⇧Shift+C,就可以打出「°C」。

而獨立的「℃」則可以通過字元檢視器輸入。

參考文獻[編輯] ^TheUnicodeStandard,Version6.2(PDF).MountainView,CA,USA:TheUnicodeConsortium.September2012:497[2014-09-25].ISBN 978-1-936213-07-8.(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3-07).  閱論編溫度標準 攝氏 克氏 華氏 蘭氏 列氏 羅氏 萊頓 牛頓 德利爾 普朗克 換算公式 閱論編國際單位基本單位 秒 公尺 公斤 克耳文 安培 燭光 莫耳 導出單位 赫 弳 立弳 牛頓 帕斯卡 焦耳 瓦特 庫侖 伏特 歐姆 法拉 西門 韋伯 特士拉 亨利 攝度 流明 勒克斯 貝克 戈雷 西弗 開特 可並用單位 天文單位 公噸 原子質量單位 公升 分 時 日 度 分(角度單位) 秒(角度單位) 電子伏特 分貝 公頃 奈培 原子單位 自然單位 參閱 計量單位 計量單位制 單位換算 國際單位制詞頭 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 2019年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重新定義 分類: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 分類:國際單位制導出單位 閱論編以人名命名的國際單位制單位基本單位 安德烈-馬里·安培(安培) 第一代克耳文男爵威廉·湯姆森(克耳文) 導出單位 亨利·貝克勒(貝克勒) 安德斯·攝爾修斯(攝氏度) 夏爾·庫侖(庫侖) 麥可·法拉第(法拉) 路易斯·哈羅德·戈雷(戈雷) 約瑟·亨利(亨利) 海因里希·赫茲(赫茲) 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焦耳) 艾薩克·牛頓(牛頓) 格奧爾格·歐姆(歐姆) 布萊茲·帕斯卡(帕斯卡) 維爾納·馮·西門子(西門子) 羅爾夫·馬克西米利安·西弗(西弗) 尼古拉·特士拉(特士拉) 亞歷山德羅·伏打(伏特) 詹姆斯·瓦特(瓦特) 威廉·愛德華·韋伯(韋伯) 另見 以科學家命名的非國際單位列表 模板 以人名命名的常數 模板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摄氏温标&oldid=71707969」 分類:​溫度單位國際單位制導出單位可與國際單位制並用的單位18世紀發明隱藏分類:​自2022年5月缺少註腳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Aragonésالعربيةالدارجة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বাংলাབོད་ཡིགBrezhonegBosanski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øroysktFrançaisNordfriiskFryskGaeilge贛語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La.lojban.ქართული한국어KurdîLatinaLëtzebuergeschLimburgs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MirandésPlattdüütschNedersaksies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icilianu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unda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తెలుగు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West-VlamsWinaray吴语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