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急性中耳炎為急性感染所致,耳朵疼痛為其常見的臨床症狀。

罹患急性中耳炎的幼童,常有拉扯耳朵、哭聲次數增加及睡眠品質不佳等情況,有時也會有食欲 ... 中耳炎 語言 監視 編輯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醫療相關的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詳見醫學聲明。

中耳炎是一系列中耳發炎疾病之統稱[1]。

其中以急性中耳炎(AOM)和中耳積水(OME)兩型最為常見[2]。

急性中耳炎為急性感染所致,耳朵疼痛為其常見的臨床症狀。

罹患急性中耳炎的幼童,常有拉扯耳朵、哭聲次數增加及睡眠品質不佳等情況,有時也會有食欲不振或發燒的情形。

中耳積水一般沒有症狀[3],中耳積水的定義是在耳朵中有出現不是因為感染而產生的液體,時間已超過三個月以上。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CSOM)是指中耳發炎已超過二週,因此耳朵開始化膿,也可能是急性中耳炎後的併發症。

中耳炎很少會疼痛,不過都會伴隨著聽覺障礙的情形[1][2]。

若是長期中耳炎造成的聽覺障礙,會影響兒童的學習能力[4]。

中醫稱中耳炎為「耳膿」、「耳疳」,認為是因肝膽濕熱(火)邪氣盛行引起。

[來源請求]中耳炎醫學專科耳鼻喉科學造成急性中耳炎的原因與孩童時代的耳部構造及免疫系統有關。

細菌或病毒都有可能是致病因子。

危險因子包含:暴露於煙霧中、使用奶嘴、以及待在日間托兒中心。

急性中耳炎較常發生在美洲原住民或唐氏症患者身上[4]。

中耳積水則常常伴隨在急性中耳炎之後發生,但也可能與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煙霧等刺激物、或是過敏原有關[2][4]。

耳膜視診對於做出正確的診斷來說是重要的[5]。

急性中耳炎的病徵包括耳膜向外凸出、無法像在正常情況下那樣受空氣的擾動而震動[3][6]。

若耳朵有新分泌物,但是沒有外耳炎,也可能是中耳炎[3]。

注射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疫苗、六個月以下的嬰兒完全餵母乳以及避免接觸香菸能夠降低罹患中耳炎的風險[3]。

在滲出性中耳炎的病患使用抗生素不會加速疾病的復原[6][7]。

在急性中耳炎的病患使用止痛劑是很重要的[3],這包括了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苯佐卡因耳藥水或是鴉片類藥物[3]。

抗生素能夠加速急性中耳炎的恢復,但有可能會造成副作用[8]。

抗生素被建議使用在病情嚴重或小於兩歲的病患對於病情較不嚴重的病患,抗生素只有建議在兩或三天後病情還沒有改善的病患上使用。

[6]一般上會先使用安莫西林(amoxicilin)來當做抗生素對於反覆中耳炎感染的病患,鼓膜造孔術(英語:Tympanostomytube)可能可以降低復發率[3]。

急性中耳炎影響了全球約11%的人口(約7.1億人)[9]。

一半的個案是發生在小於五歲的幼童而且大多為男性[4][9]。

在急性中耳炎感染的病例中,約4.8%或是三千一百萬的個案會發展成慢性化膿性中耳炎[9][4]。

中耳炎可能會造成顱內感染等併發症,需要檢測C-反應蛋白、血常規的白血球是否明顯增高。

1990年中耳炎在全世界造成4900件的死亡案例,在2013年時死亡案例已降至2400件[10]。

中耳因為與咽喉相通而容易發炎,可以看到在內耳蝸與外耳道之間的中耳有一條管道通往喉部 目次 1中耳炎種類 2治療 3診療科 4參見 5參考文獻 6外部連結 中耳炎種類編輯 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一般是在3週內發生感染,常常是感冒的併發症,常見的是細菌(肺炎雙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葡萄球菌)由口鼻喉,經過耳咽管進入中耳,或是過敏性鼻炎病人的過敏性反應,另外乘飛機時的耳部不適也屬於急性中耳炎,其主要症狀是聽力減退、耳鳴、耳內疼痛。

在哈欠、打噴嚏或換鼻涕時,因耳咽管(即連接中耳鼓室與鼻咽部的一條細狹管道)暫時開放,症狀有片刻好轉。

而耳痛及聽力下降可首先被病人感受到。

滲出性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中耳炎持續三個月以上。

膽脂瘤型中耳炎[11]治療編輯 兒童急性中耳炎常見病原菌以革蘭氏陽性球菌為主。

臨床上要求使用廣譜、高效、安全性好、患兒依從性強的藥物。

抗生素首選青黴素(如阿莫西林)。

然後依次可選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如頭孢呋辛)、阿奇黴素、克拉黴素、大環內酯類藥物。

療程5-7天。

為緩解局部症狀(耳痛),對沒有鼓膜穿孔的病人,可以使用酚甘油滴耳劑。

鼓膜穿孔,在局部使用雙氧水清潔耳道後,給予泰利必妥滴耳劑進行耳浴浸泡治療10min。

鼻腔局部治療,可用糖皮質激素如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糠酸莫米松等噴劑以改善鼻咽部黏膜的炎性腫脹,從而改善咽鼓管功能。

使用鹽酸羥甲唑啉、鹽酸賽洛唑啉等鼻腔減充血劑以改善鼻腔通氣,但需要注意時間控制在1-2周內、間斷用藥,以防止藥物性鼻炎。

如鼻腔內分泌物較多,可使用桃金孃油膠囊、歐龍馬滴劑等促進鼻腔及中耳腔內黏液稀化,促進黏液派出,恢復鼻腔及中耳腔黏膜纖毛運動。

診療科編輯 耳科或耳鼻喉科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01.1Qureishi,Ali;Lee,Yan;Belfield,Katherine;Birchall,JohnP.;Daniel,Matija.Updateonotitismedia-preventionandtreatment.InfectionandDrugResistance.2014-01-10,7:15–24[2020-10-28].ISSN 1178-6973.PMC 3894142  .PMID 24453496.doi:10.2147/IDR.S3963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7).  ^2.02.12.2EarInfections.cdc.gov.September30,2013[14February20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9).  ^3.03.13.23.33.43.53.6Lieberthal,AllanS.;Carroll,AaronE.;Chonmaitree,Tasnee;Ganiats,TheodoreG.;Hoberman,Alejandro;Jackson,MaryAnne;Joffe,MarkD.;Miller,DonaldT.;Rosenfeld,RichardM.Thediagnosisandmanagementofacuteotitismedia.Pediatrics.2013-03,131(3):e964–999[2020-10-28].ISSN 1098-4275.PMID 23439909.doi:10.1542/peds.2012-348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7).  ^4.04.14.24.34.4Minovi,Amir;Dazert,Stefan.Diseasesofthemiddleearinchildhood.GMSCurrentTopicsinOtorhinolaryngology-HeadandNeckSurgery;13:Doc11;ISSN1865-1011.2014.PMC 4273172  .PMID 25587371.doi:10.3205/CTO000114(英語). 引文格式1維護:PMC格式(link) ^Coker,TumainiR.;Chan,LindaS.;Newberry,SydneJ.;Limbos,MaryAnn;Suttorp,MarikaJ.;Shekelle,PaulG.;Takata,GlennS.Diagnosis,microbialepidemiology,andantibiotictreatmentofacuteotitismediainchildren:asystematicreview.JAMA.2010-11-17,304(19):2161–2169[2020-10-28].ISSN 1538-3598.PMID 21081729.doi:10.1001/jama.2010.165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7).  ^6.06.16.2OtitisMedia:PhysicianInformationSheet(Pediatrics).cdc.gov.November4,2013[14February20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9).  ^vanZon,Alice;vanderHeijden,GeertJ.;vanDongen,ThijsM.A.;Burton,MartinJ.;Schilder,AnneG.M.Antibioticsforotitismediawitheffusioninchildren.TheCochraneDatabaseofSystematicReviews.2012-09-12,(9):CD009163[2020-10-28].ISSN 1469-493X.PMID 22972136.doi:10.1002/14651858.CD009163.pub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7).  ^Venekamp,RoderickP.;Sanders,Sharon;Glasziou,PaulP.;DelMar,ChrisB.;Rovers,MaroeskaM.Antibioticsforacuteotitismediainchildren.TheCochraneDatabaseofSystematicReviews.2013-01-31,(1):CD000219[2020-10-28].ISSN 1469-493X.PMID 23440776.doi:10.1002/14651858.CD000219.pub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7).  ^9.09.19.2Monasta,Lorenzo;Ronfani,Luca;Marchetti,Federico;Montico,Marcella;VecchiBrumatti,Liza;Bavcar,Alessandro;Grasso,Domenico;Barbiero,Chiara;Tamburlini,Giorgio.Moormann,AnnM.,編.BurdenofDiseaseCausedbyOtitisMedia:SystematicReviewandGlobalEstimates.PLoSONE.2012-04-30,7(4):e36226.ISSN 1932-6203.PMC 3340347  .PMID 22558393.doi:10.1371/journal.pone.0036226(英語). 引文格式1維護:PMC格式(link) ^Global,regional,andnationalage–sexspecificall-causeandcause-specificmortalityfor240causesofdeath,1990–2013:asystematicanalysisforthe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2013.TheLancet.2015-01,385(9963):117–171[2020-10-28].PMC 4340604  .PMID 25530442.doi:10.1016/S0140-6736(14)6168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3)(英語). 引文格式1維護:PMC格式(link) ^ChronicOtitisMediaandCholesteatoma-StanfordChildren'sHealth.www.stanfordchildrens.org.[2021-03-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2).  外部連結編輯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耳炎&oldid=7319705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