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起飛還是泡沫?台灣「Podcast 元年」的8 個觀察 - INSIDE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眠豆腐是非常積極在podcast 節目做業配的廠商,也是WB Liao 的產地. 若結合前述的訂閱數一起看,可看見「熱錢」正湧入這個產業。

如果「三本柱」的訂閱 ... 集團資訊 關於我們 集團介紹 我們的團隊 旗下媒體 關鍵評論網 everylittled. INSIDE 運動視界 Cool3c 電影神搜 未來大人物 歐搜哇 商益 旗下節目 多元服務 Ad2 Taketla拿票趣 關鍵議題研究中心 Cr.ED ShareParty 達思智能科技 士奇傳播 與我們合作 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 異業合作 原創內容暨內容媒體業者合作 加入我們 新聞中心 趨勢 真正起飛還是泡沫?台灣「Podcast元年」的8個觀察 2020/09/03 精選轉貼 台灣 、媒體 、自媒體 、podcast 在未來,使用者要面對的是難用的介面與破碎的生態系,並不斷花時間「嚐百草」找到有趣的新節目。

創作者要面對的是每日錄製節目、保持話題新鮮度的辛苦,以及不知能持續多久的業配收入。

評論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評論 本篇原文刊登作者部落格,INSIDE獲授權轉載。

作者:吳學展,1990世代,政治工作者,骨子裡還是理工科,覺得科技新聞才是真的新聞。

2020年堪稱台灣的「podcast元年」。

對於一個突然「爆發」、獲得大量關注的「新媒體」,除了大家好奇的「為何突然爆發」、「這是真正的起飛或只是泡沫」,本文試著整理8個值得觀察的面向: 最重要的問題:影響力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商業模式聽眾:「聽podcast」是數位能力門檻很高的行為節目類型「大一統平台」的重要性平台的PGCv.s.UGC路線選擇比「PGCv.s.UGC」更廣的思考:聲音生態系從政治輿論的角度看台灣podcast發展感謝《思想坦克》主編蔡其達邀稿,但原文〈台灣「podcast元年」的6個觀察〉有字數限制,只留下較基本的結構,故將較完整的內容放在自己的blog上。

本文長達7500字。

一、最重要的問題:影響力podcast作為一種媒體產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影響力與商業模式。

 針對影響力,目前被稱為台灣podcast「三本柱」的三個節目《股癌》、《百靈果》、《台灣通勤第一品牌》,在過去2到3個月長期盤據ApplePodcasts的前三名,名次時有互換。

根據《台通》在媒體上公布的數字,其訂閱數約10萬。

這是第一個觀察指標。

由《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楊貴智主持、近期穩定在大約10-15名的《法客電台》,其平均單集播放次數約2萬。

前兩週衝上第一名的podcast新血《報導者》,今天(8/31)則已經掉出前十名。

台灣podcast「三本柱」由於podcast目前仍未有「大一統」的平台,且上傳端(host)與收聽端(feed)未被整合,這樣破碎的技術生態系,導致一般人(包括廣告主)無法像觀察YouTuber那樣,直接看到每一位創作者的訂閱數和各單集的播放次數。

 此處提出第二個觀察指標,是ApplePodcasts上的「評分數」,這是大眾唯一可見的「數字」。

以非常不嚴謹的兩個前提,(1)目前podcast聽眾的「鐵粉率」高,(2)結合前述的訂閱數計算比例:《台通》訂閱10萬,因鐵粉率高,推測單次播放次數亦大約10萬,其評分則數約5000筆;《法客電台》播放次數約2萬、評分約2000筆。

可以很粗略的推估,節目的單集播放次數約為ApplePodcasts評分數的10-20倍。

但必須強調,由於曾經公開訂閱數與平均單集收聽次數的節目極少,上述估出「10-20倍」的誤差範圍也非常大,且當紅節目與小眾節目也可能有差異,因此這個推估方式僅供參考。

 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商業模式第二個核心問題,則是牽涉一個產業是可長可久或僅是曇花一現的商業模式。

  目前台灣podcast節目最主要的營收來源,就是業配。

根據公開資訊,《股癌》業配收入約為一個月80萬元,但也有不少市場傳言表示,「《股癌》一集片頭廣告就20萬元了。

」(但後者未被公開證實過。

)眠豆腐是非常積極在podcast節目做業配的廠商,也是WBLiao的產地若結合前述的訂閱數一起看,可看見「熱錢」正湧入這個產業。

如果「三本柱」的訂閱數皆大約10萬的話,與相同訂閱數字的YouTuber比較,前者的業配行情明顯高於後者,這是熱錢湧入的一個重要指標。

同樣再與YouTuber產業比較,YouTuber另一項收入來源是來自YouTube的平台廣告分潤。

這同樣牽涉到目前podcast生態系破碎的問題,這在台灣與其他國家皆然。

這個問題在後面的「大一統平台」一起解釋。

關於業配價碼,這也是一個促成台灣podcast在過去這半年快速成長的因素之一,這個論點來自《台通》的主持人李毅誠。

他說,《股癌》的主持人謝孟恭前期在節目上的「報業配績效」,告訴聽眾「業配漲了20倍」,並且分享業配項目的帶貨成效。

這個行為可能也推了躍躍欲試的創作者們一大把,至少李毅誠本人是這樣承認。

三、聽眾:「聽podcast」是數位能力門檻很高的行為最近SoundOn公布了第一份台灣本土的podcast產業調查報告,內容指出,台灣的 podcast聽眾,42歲以下佔了高達96%。

 我針對這個現象的推論是:開始接觸podcast是一項數位能力門檻很高的行為。

podcast在台灣作為一種新興產業,需要主動性高的使用者。

較容易學習新科技產品的,多數是年輕族群。

如何操作新的app,去哪裡找到新的節目,並且將收聽行為嵌入到自己原本的日常生活的通勤途中,每一個步驟都是門檻。

只要有一個門檻讓使用者覺得太麻煩,這個人就不會成為podcast聽眾。

其中一個較明顯的角度是科技硬體,這是《法律白話文運動》社群總編劉珞亦Roy(aka憲法補教名師陸伯言)提出的「藍牙耳機」理論。

Apple的AirPods二代是在2019年3月推出。

就我自己在生活的觀察,也的確是在去年開始有大量的人開始用藍牙耳機。

當一個產品出到第二代,就是告訴消費者這個產品已經更成熟,因此就更多人開始使用藍牙耳機。

「無線」相較於「有線」,就像是衛生棉的廣告文案一樣「沒有存在感」,因此使用耳機的時間與範圍變多,其中就包括了Podcast。

從數位落差的觀點,無論是年齡、世代甚至城鄉的差異,如果我們同意目前台灣podcast尚在起飛期,那麼接下來,以符合不同使用者原本生活的情境和內容類型去推廣,就是必要的。

就像過去也是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讓《綜藝大熱門》和《天王豬哥秀》等電視台製作的節目,以YouTube內容的形式,出現在計程車駕駛座和小吃攤櫃檯的平板電腦螢幕上。

四、節目類型從創作端來看,台灣仍有許多節目類型與主題有待開發。

「三本柱」的節目類型,都偏向「時事解釋」:《股癌》解釋經濟類新聞,《百靈果》以國際新聞為主,《台通》則是更廣義的社會文化評論。

其他也有較為分眾化的節目,例如以法律、心理學、性知識、科技、商業、行銷、自我成長、日常生活……等等為主題的觀點、知識與know-how分享。

這個月加入戰局的《報導者》,則是終於讓「正規」的新聞podcast節目被更多人看見。

還有不少「英文教學」的節目,則是台灣國、高中教育的附加產物。

還有哪些「節目類型」的空缺有待填補?以下舉兩個例子。

從狹義政治的角度看,現在傳統的廣播節目雖已逐漸式微,但像是資深媒體人周玉蔻每天上午的《蔻蔻早餐》仍是許多「圈內人」必聽、而且能夠引導當日新聞議題走向的節目。

例如最近「彰化逆時中」的事件,衛福部長陳時中除了在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上解釋,也特別親上《蔻蔻早餐》向大眾說明原委。

那未來,是否可能出現podcast版的《蔻蔻早餐》?甚至是專業從事匿名放話的政壇《GossipGirl》?與傳統廣播類比,許多人會想到幾十年前台灣流行的「廣播劇」。

但「廣播劇」又大約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第三人稱的「說書」,也就是「講故事」,例如早期的《白賊七》或是由兩個法律人主持的《法欄刻利》;另一種則真的是「戲劇表演」,例如由「五層樓」製作的、劇情背景設定較為現代的《莫比烏斯》。

這兩種都是目前較少的節目類型。

Podcast節目《法蘭刻利》但是,基於podcast聲音媒介的線性特質,以及目前多數節目時間長度動輒40、50分鐘起跳,甚至超過1小時,導致新節目的發掘、淘金與汰選是非常花時間的。

因此這個過程可能會比影視媒介來得較長。

聲音媒介的瀏覽、節錄和分享的技術性困難,其實正是《台通》頭號粉絲WBLiao誕生的原因。

WBLiao把每一集的內容按照段落紀錄,當其他《台通》粉絲想問「提到XXX話題的是哪一集?」,WBLiao就能像chatbot一樣立刻給出答案。

就連主持人逞誠自己都要向WBLiao詢問這樣的問題。

《台通》頭號粉絲WBLiao與李毅誠的對話截圖圖源:WBLiao此外,再次與網路影音產業的發展作對照。

2013年於Netflix上線的《紙牌屋》,帶起的不只是Netflix這家公司,更是整個「影音串流」模式的發展。

這是一部成功作品的潛在能量。

無獨有偶,美國在2015年曾迎來一次podcast的爆發,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一檔名為《Serial》的犯罪廣播劇。

那麼,在台灣,何時能夠迎來類似《紙牌屋》和《Serial》的作品,並帶入大量新的podcast聽眾呢?不過,如果細究數字,當時《Serial》爆紅的單集播放次數是220萬、美國人口3.2億,《台通》的訂閱數(播放次數)是10萬、台灣人口是0.2億。

兩國人口數相差10.6倍,《台通》的影響力按比例換算過去是160萬,在數量級上,《台通》(三本柱)或許已經可以與美國當年的《Serial》比擬了。

五、「大一統平台」的重要性第一段提及,目前podcast技術生態的破碎性,影響了這個產業的市場透明度與未來發展,因此可見「大一統平台」(如YouTube)的重要性。

如果真有能「整合」市場,並且釋出足夠的數據的「大平台」,對整體產業絕對是正向。

目前國外和國內聽眾的收聽端app市佔率,大約皆為ApplePodcasts與Spotfiy兩者加起來佔8到9成。

Apple長年「放生」podcast,Spotfiy則是近兩年才進入此市場,收購Anchor等企業。

在這樣(沒用的)外敵環伺的條件下,本土podcast平台《SoundOn》是在2019年3月左右開始營運,並在2019年夏秋之際加入戰局,這也是台灣podcast快速成長的原因之一。

有新興平台企圖同時提供host和feed服務,整合台灣的podcast市場,對創作者與聽眾都會是好事。

此外,本土音樂串流平台龍頭KKBOX也在兩週前上線了podcast收聽端的服務。

更進一步說,當平台「統一」後,不只市場數據可以更透明(例如YouTube的訂閱數、播放次數、按讚與倒讚數、留言數),連廣告機制也得以成型,創作者便有機會在「業配」以外,得到像是YouTube模式的「平台廣告分潤」,廣告主也能有功能更完整的廣告投放工具。

但在目前收聽端的市佔率,仍以ApplePodcasts與Spotify兩者為主的前提下,短期較難期待本土平台一統天下。

若要積極解決這個「市場資訊不透明」的問題,可能要由排名較前的創作者們發起合作,公布自家節目數據(收聽次數、業配行情等等)。

市場如果更加透明,對於許多在觀望的創作者和廣告主,才更有評估依據。

六、平台的PGCv.s.UGC路線選擇同樣根據SoundOn近期發布的那份報告,到目前為止台灣本土的podcast節目已經超過1000個。

但根據內容產業的的經驗,以及前述已公開的訂閱數、單集播放次數、評分數等節目資料,「80/20法則」在podcast產業確實存在,亦即大型的專業製作類型節目吃掉了多數聽眾人數(與收聽時間)。

再次拿YouTube的發展做比較。

YouTube其實早在2005年就成立(創辦人之一是在美國出生的台裔美國人),早期許多人使用YouTube的習慣,是當作「影片專用的免費雲端硬碟」,或是家庭上傳生活與出遊紀錄的平台。

這也符合目前podcast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現象,因為製作門檻相較影片低,所以數量激增、但品質不一,也像當年文字部落格早期的發展一樣。

這是使用者內容(UGC,User-generatedcontent)的發展。

相對的,現在台灣看到的「YouTuber專業化」的PGC(Profesionally-generatedcontent)產業型態,則是在近五年才逐漸成型的(暫且不論骨灰級的蔡阿嘎)。

這個發展歷程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便是YouTube公司開始在台灣舉辦「YouTube大使」活動,更積極主動於當地培育創作者。

而這正是SoundOn從服務上線之前,就開始做的事情。

然而,YouTube這兩段歷程的對照,就牽涉到一個重要問題:前面提到台灣本土節目已經超過1000個,但80/20法則讓數量眾多的小節目無法出頭,而SoundOn目前的策略也是走向PGC。

但是,若要讓一個媒介真正的「普及化」,就如同數位時代文字媒介的演化,雖然三十年前就有人預言網路將讓「每個人都能平等說話」,但這件事情真的被實現,也是等到Facebook時代,才讓大量的UGC成為可能。

UGC這條路,則是台灣的另一家本土平台Firstory在嘗試的。

雖然Firstory也持續企劃偏向PGC的節目,但從其App的設計來看,仍然保留了類似「聲音版的PTT/Dcard」的區塊,讓一般使用者針對某個主題留下一段簡短的聲音訊息,例如「社會有什麼潛規則讓你不開心」、「交友軟體什麼點讓你不想使用」。

目前PGC與UGC這兩個方向都有人在嘗試,也有單一企業就同時在走兩條路,但從其他媒介的經驗,可能終究要面臨抉擇。

因為這不只涉及功能介面、內容風格等等,還牽涉到整體產品的商業策略。

就像是YouTube想跨足「原創影視節目」領域、推出YouTubeOriginals的過程,卻一路從YouTubeRed、調整成YouTubePremium,最後又將這些原創節目開放給所有未付費的觀眾,並同時改為 Freemium的「付費去除廣告」模式。

「我全都要」,對於一個企業而言,並沒有這麼簡單。

兩家本土podcast平台《SoundOn》與《Firstory》app介面 七、比「PGCv.s.UGC」更廣的思考:聲音生態系前面從「大一統平台」討論到「PGCv.s.UGC」的路線抉擇,這都還是平台業者自己可以控制與選擇的範圍。

但如果把視野放得更廣,我們可能不該只聚焦在「創作者/聽眾/平台」這幾個角色,而是更廣義的「聲音生態系」。

這個觀點的基本概念來自《星箭廣播》前主持人Maxine。

 在解釋何謂「聲音生態系」之前,先想像兩個使用情境今天早上,你剛走進辦公室坐下來,拿出智慧型手機,打開臉書app,在newsfeed上,滑著一篇又一篇的貼文。

某一篇是朋友吃火鍋的打卡,另一篇則是二師兄的最新肉粽業配文。

你吃過那家火鍋,所以給了一顆愛心。

你覺得二師兄寫得超好,所以分享到你的牆上。

但這還不夠,你再用messenger私訊分享給另一位喜歡二師兄的朋友。

事後發現貼文留言處有一句網友的「神回覆」留言,就截圖下來,傳到另一個專門跟同事廢話的LINE群組。

.今天早上,你正準備出門搭公車上班,在下樓梯的時候發現《台灣通勤第一品牌》前一天發布了新的一集,於是按下播放,開始收聽。

這集的最後一段,介紹到你高中時很喜歡的「起笑蛙(瘋狂叮叮)」,於是你在擁擠的公車上,勉強用左手從口袋掏出iPhone,打開ApplePodcasts,找到《台通》的節目主頁,給了五顆星的評分,並留言「叮叮」兩個字。

接著你想將這一集分享給高中同學,告訴他這一集超好笑,但因為沒辦法像分享文章那樣節錄幾句精華,只好在分享連結時草草附上「趕快去聽就對了」這幾個字。

比較這兩個情境,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在第一個情境中,作為使用者的input就是眼睛、output就是手指,而且創作者—使用者—被傳播者都是在這樣技術條件下,就能完成瀏覽、分享、截圖、傳送訊息等所有任務。

但在第二個情境中,使用者必須辛苦地掏出手機才能評分留言,分享連結的同時又無法同步提供更多資訊,被傳播者得到連結後也必須再「掏出耳朵」才能聽到這集節目。

即使賈伯斯的iPhone讓input的介面從鍵盤、滑鼠進化到觸控螢幕,但仍不脫「視覺」的領域。

在資訊的流通上,是否可能想像一個純粹「聽覺」介面的環境?這涉及output的硬體(智慧音箱?)、input的硬體(更多功能的麥克風?)、遞送的軟體(結合收聽、排序、社交等功能的聲音版的Facebook?)。

關於「聲音生態系」的命題很大,本文也只能粗淺的點到為止。

八、從政治輿論的角度看台灣podcast發展由於筆者從事的是政治工作,因此自然會特意從政治輿論的角度觀察台灣podcast的發展。

首先是聽眾輪廓,如同「聽眾」那段提到的SoundOn調查報告內容,目前台灣podcast使用者輪廓,以18-40歲這個區間為主。

從政治的角度看,這一群就是經歷過太陽花運動洗禮、並曾在2018年因為韓國瑜當選高雄市長而吃好吃滿芒果乾的選民族群。

這個聽眾輪廓,可以投射到「三本柱」的節目內容。

這三個節目中,《百靈果》與《台通》就是台灣價值充滿的節目。

以現況來看,podcast圈的「政治風向」是很明顯的。

2020總統大選,蔡英文總統連任成功的因素,就包括新媒體的策略。

即使小眾、即使蔡英文自己頻道的量體數字無法與真正的YouTuber相比擬,但只要政治人物夠認真「做出樣子」,就有機會得到進入這個圈子與這些網紅打交道的門票。

YouTuber界是如此,podcast界應該也會是如此。

在政治圈,就我所知,目前已經開始經營podcast節目的有:無黨籍立法委員林昶佐(Freddy)開的「小外宣」節目《MetalheadPolitics》、台灣基進黨主席陳奕齊的《奕齊上下班》、原本就是網紅出身的無黨籍台北市議員邱威傑(呱吉)的《新資料夾》,行政機關則有教育部從2019年底就開始嘗試的《MOEMOE教育哪有這麼萌》。

雖然「三本柱」的影響力尚無法和百萬訂閱的大型YouTuber互相比擬,且目前podcast聽眾的政治傾向相對同質,但對於政黨和政治人物來說,就算這個媒介可能要五年後才會變得「主流」,早點進場嘗試新事物,總是好事。

 小結本文以8個面向大致回顧了台灣podcast產業的現況,並且點出幾項台灣podcast要繼續蓬勃發展所需面對的挑戰。

就現階段來說,台灣的podcast確實還在非常早期的階段,熱錢正在湧入,還有許多節目類型有待開發,未來排行榜可能還會經歷多次洗牌。

從政治的角度看,podcast則還只是一個非常小眾的輿論市場,但已經有人開始嘗試。

就未來而言,使用者要面對的是難用的介面與破碎的生態系,並不斷花時間「嚐百草」找到有趣的新節目。

創作者要面對的是每日錄製節目、保持話題新鮮度的辛苦,以及不知能持續多久的業配收入。

本土平台業者要面對的則是技術與營運挑戰,在破碎的生態系中試圖成為整合者,但同時又要面對跨國企業的競爭。

甚至,還有更多的待處理的「聲音生態系」議題,是超越這三者「能力範圍」的。

總之,台灣podcast未來的發展還有很多可能性,有越多人的參與,總是好事。

所以,我和YouTuber林辰Buchi最近也一起開了新節目《你說的都對》,目前的設定是follow每週的最新時事,提供看待這些新聞的觀點,歡迎試聽、訂閱、給個五星留言。

責任編輯:Anny核稿編輯:Mia延伸閱讀:【台灣Podcast數據】首份市調資料,為您解密Podcast的含金量!【台灣Podcast數據】誰在聽Podcast?聽眾輪廓、收聽習慣大分析【台灣Podcast數據】Podcaster必看!揭秘Podcast節目類型與聽眾口味【台灣Podcast數據】Podcast有多少商業潛力?解析聽眾消費行為【台灣Podcast數據】廣告主煩惱Podcast預算怎下?五個核心Q&A在此解惑【台灣Podcast數據】哪裡是藍海或紅海?給Podcaster的一手創作建議 分享文章或觀看評論 評論 精選轉貼 品牌 掌握程序化廣告浪潮,探索全新世代的創意廣告 2022/10/05 廣編企劃 創意廣告 、DynamicCreative 、YahooDSP 、個人化訊息 、個人化廣告 、廣告ROI 、故事訊息傳遞解決方案 、程序化廣告 在程序化廣告發展的趨勢中,「創意廣告」可說是驅動下一波程序化廣告浪潮的引擎,而YahooDSP是唯一直接整合DynamicCreative的DSP平台,可以讓廣告主輕鬆運用創意廣告的優勢,即早掌握程序化廣告的浪潮,預約亮眼成效! 評論 SPONSORED PhotoCredit:Yahoo 評論 在Cookieless時代,行銷人仰賴創意廣告傳遞個人化訊息給受眾,它是行銷人心目中最重視的工具,更是提升廣告ROI的重要因素,在程序化廣告發展的趨勢中,「創意廣告」可說是驅動下一波程序化廣告浪潮的引擎。

提高成效並讓廣告更有創意YahooDSP致力提高廣告客戶的成效,除了以預測潛在受眾(PredictiveAudience)或使用Adlearn演算法優化等形式,更將廣告投遞和優化專業的知識擴展到創意廣告領域,Yahoo亞太區廣告創意工作室經理JustinChen在2022DSPSUMMIT中表示,DynamicCreative可以提高成效並讓廣告富有創意,並可直接在YahooDSP平台中直接進行活動管理,減少網友在使用不同裝置下的行為碎片化,「更重要的是,YahooDSP是唯一直接整合DynamicCreative的DSP平台」。

PhotoCredit:YahooDynamicCreative可以依照受眾的Demo、興趣等不同特質,投遞不同的廣告組合版本,「透過Datafeed的串接,即時組合不同的廣告創意,並產生對應的廣告組合,這是Yahoo特別的優勢」,JustinChen指出,Yahoo的創意廣告建構在三個重要基礎上:無縫的身份識別解決方案,全面整合Yahoo數據,確保媒體和創意廣告都使用相同數據。

在媒體和廣告優化中,都使用相同並經過驗證的AdLearn演算法。

從廣告策略、創意設計、上線設定到活動執行,Yahoo團隊提供End-toEnd支援的優質服務。

素材優化和個人化廣告適用各種媒體渠道適用於各種媒體渠道的DynamicCreative,實際上擁有「素材優化」和「個人化廣告」兩大核心功能,可以單獨或混合使用。

素材優化指的是允許在多組素材中進行優化,找到成效最好的組合,並可針對點擊次數和最新的CPA(每次行動成本)目標進行優化;個人化廣告以受眾數據搭配一對一的個人化訊息,例如天氣、地理位置、受眾、Contexl(內容比對)等數據,也可以採用故事訊息傳遞解決方案(sequentialmessaging)。

故事訊息傳遞解決方案靈活貼近消費者的生活PhotoCredit:Yahoo故事訊息傳遞解決方案是DynamicCreative極具靈活性的全新解決方案,可以跨渠道、跨廣告格式來進行排序,甚至可以跨越不同廣告活動。

舉例來說,針對早上通勤的受眾,可以運用音訊廣告(例如Spotify)將客戶的產品訊息傳遞給受眾,建立第一印象,接著,當他踏進辦公室打開電腦,在瀏覽的網站中,可以看到客戶的產品訊息出現在某則新聞的旁邊,下班回家後,坐在沙發上打開電視,客戶的產品訊息又如影隨形,最後,在睡前滑手機時,一則專屬於他的廣告訊息呈現在他眼前,這時只要發送CTA訊息就能將受眾引導到廣告主官網。

在YahooConnectID的基礎下,可以保留最多30天的網友SequentialMessaging歷史記錄,更可以讓同一個廣告主的不同廣告活動,「透過DynamicCreative的優化來說好故事,把消費者一步步帶到適當的情境,收網成交,達到廣告主的期待」。

運用YahooDSP跨渠道的DynamicCreative,從推廣客戶品牌知名度到廣告導流轉換,成效表現貫穿行銷漏斗的每個部分。

PhotoCredit:Yahoo善用DynamicCreative成就亮眼表現美國一家提供全方位服務的房地產商HomeSearch,運用YahooDSP解決方案成功找到購屋買家,首先運用Yahoo龐大的受眾找到潛在客戶,使用DynamicCreative,根據表現最好的房屋物件自動優化廣告,並利用地理位置定位網友,透過輪播廣告顯示網友地理位置附近的物件,最後針對曾與網站互動過的網友RetargetingDPA再行銷,整體活動CTR成長高達171%、CPC減少55%。

加拿大零售商ALDO,跨國經營鞋類與飾品,以DynamicCreative自動生成九百組以上的個人化廣告,整個活動購買意願提升15%,與其他零售客戶相比,點擊率提升三倍,達到希望降低每次銷售成本(CPS)和提升消費者整體品牌知名度的目標。

台灣的國泰世華銀行運用DynamicCreative吸引不同的受眾,以個人化廣告溝通金融商品,首先找到對應的受眾(投資經驗者、理財小資族和旅遊愛好者),連結台股上漲下跌等資訊,以及外幣匯率訊號,投遞不同素材的廣告,推廣金融商品。

結果顯示,素材CTR表現亮眼,同產業、同廣告尺寸的點擊率,最高提升兩倍之多,而CPC相較同產業減少34%,成功達成客戶目標。

簡單四步驟創意廣告輕鬆上線JustinChen說,想要運用DynamicCreative打造成效更好的廣告活動,只要四個簡單的步驟:和Yahoo業務團隊討論廣告執行方向提供主要視覺材料和Datafeed透過YahooCreativeStudios團隊打造創意廣告執行上線掌握創意廣告在程序化廣告中的浪潮,預約亮眼成效,JustinChen最後提醒,YahooDSP是唯一直接整合DynamicCreative的DSP平台,讓廣告主輕鬆運用創意廣告的優勢,創造更好的廣告表現。

本文章內容由「Yahoo」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

分享文章或觀看評論 評論 廣編企劃 由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業務團隊》製作,由各品牌單位贊助。

業務與行銷相關合作,歡迎與我們聯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