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 淺文理(英語:Easy Wenli)”,故圣经有两种文言版本的翻译:深文理是指较为纯粹的文言文,比较晦涩难懂;浅文理则是代指当时通行的书面用语,属于简单的文言文。
文言文
古代漢語書面語
語言
監視
編輯
「古文」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其他用法,請見「古文(消歧義)」。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7年8月26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文言文"—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
(2017年4月29日)請協助補充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
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文言或古文,漢文化圈外通稱古典漢文(英語:ClassicalChinese),當今受「白話文」一詞影響而常被贅稱爲「文言文」;此外,臺日韓朝越常稱爲漢文,以區別於「胡語」、「夷語」、「番語」、「外語」等稱呼[2]。
文言區域漢字文化圈年代作爲口語從前5世紀使用至後2世紀(上古漢語);此後直至20世紀初一直被作為文學語言在漢文化圈國家間廣泛使用語系漢藏語系
漢語族文言文字古漢字、舊字形、規範漢字(繁體字、簡化字、新字體)語言代碼ISO639-3lzhGlottologlite1248[1]文言是漢語的一種書面形式,起源自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經潤飾的漢語口語(相較於西周以前被認為晦澀難懂、詰屈聱牙的文獻,如尚書、易經等)。
據胡適考證,至中國漢代,文言已經脫離了日常口語,而當時的書面語(即文言)已經開始向復古和口語化兩個方向發展。
[3]至中國唐宋時期,漢語的口語與先秦時期口語差異更加明顯,這時,有三種書面語。
一種書面語是模仿上古漢文書面文獻的書面語,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古文運動的作品[3];另一種是在兩漢至魏晉南北朝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書面語,如西漢《史記》、東漢佛經翻譯、南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3];第三種則是各語言白話的源頭,如唐代的變文、宋代的話本等。
到了元、明、清的近代時期,情況與中古時期類似,既有模仿上古的書面語,如桐城派的散文,亦有今日所謂的文言(如明史、清史稿),又有所謂的近代白話,比如《水滸傳》、《西遊記》等(甚至有《荔鏡記》、《海上花列傳》等方言作品)。
由於文言並不是一時一地的一種語言,因此不同時代或地區的文獻,在語法和詞彙上會有差異。
20世紀之前,漢字文化圈的士大夫均能通曉以漢字書寫的文言,故文言使用於幾乎所有正式的文書上,並且漢字文化圈中語言或口音不通者能以筆談的方式交流,如19世紀時操朝鮮語的朝鮮王朝雲峴君與清朝大臣吳長慶筆談、20世紀操閩南語的林獻堂與操粵語、官話的梁啟超於日本長崎筆談。
近代因民族主義興起,文言的地位逐漸被各地官方語言(日語、韓語、越南語)代替,而在中國則隨著新文化運動發展被基於北方官話的白話取代。
目次
1定義與分類
2特點
2.1語法特點
2.2詞彙特點
3文體分類
3.1魏晉南北朝
3.2明清
3.3現代
4當代傳承
4.1中華地區
4.2日本
4.3朝鮮半島
4.4越南
4.5新加坡
4.6馬來西亞
5文言文研究
5.1古漢語語法學的建立
5.2研究語料
5.3未來發展
6注釋
7參考文獻
7.1引用
7.2書籍
8外部連結
9參見
定義與分類編輯
「文言文」這個術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三個不同的含義:古代的漢語、上古漢語和文言。
「古代的漢語」泛指鴉片戰爭以前漢族人所使用的語言。
現存的古漢語材料是由文字記錄下來的書面語言材料。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書面語言材料是甲骨文,從甲骨文算起,古代漢語大約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三千多年來,漢語有了很大的變化。
根據漢語語法、詞彙和語音變化的情形,學者將古代漢語分為三個發展時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
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紀以前,即歷史上商、周、秦和兩漢時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紀到西元12世紀,即歷史上的六朝、唐和宋時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紀到19世紀,即歷史上的元、明、清時期[4]。
西方早期來華的教會將文言文分為「深文理(英語:HighWenli)」及「淺文理(英語:EasyWenli)」[註1],故聖經有兩種文言版本的翻譯:深文理是指較為純粹的文言文,比較晦澀難懂;淺文理則是代指當時通行的書面用語,屬於簡單的文言文。
[5]許慎《說文解字敘》云:「…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文言文即是以文字本身原有意義所言之文章,此為象形文字體系才有的文體,拼音文字體系無法擁有。
特點編輯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時語方言少,易於永續流傳。
文言的特點,相對官話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而言,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彙兩方面(以下所述各項特點皆為舉例而未完備。
):
語法特點編輯
文言文的語法特點主要表現在詞類及詞序兩方面。
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話更多的詞類活用現象。
名詞用作動詞:
「驢不勝怒,蹄之」(柳宗元《三戒·黔之驢》),名詞「蹄」在此做動詞「用蹄踢」。
「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名詞「王」在此做使役動詞「使……為王」。
「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歐陽修《賣油翁》),「頷」原為名詞「下巴」,在此作動詞「點頭」。
名詞用作副詞,常與「然」(……的樣子)連用: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
」(蒲松齡《聊齋志異》),名詞「犬」在動詞「坐」前作副詞「像犬一樣地」。
「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歐陽脩《醉翁亭記》),「翼」在動詞「臨」前作副詞「像翼(翅膀)一樣」。
賓語前置。
目的:使語句順暢。
為了強調賓語,將其提前。
通常會加語助詞。
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基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
」(《左傳·襄公十四年》),「馬首是瞻」即「瞻馬首」。
「是」為語助詞。
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誰」、「孰」、「何」、「悉」等置於動詞之前: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
「向者之論,阿誰爲失?」(《三國志·蜀志》)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王曰:『縛者曷(通「何」)為者也?』」(《晏子春秋》)
在否定句中,用代詞作賓語時,一般都放在動詞前面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
與「以」連用的倒裝句: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柳宗元《永州八記·小石潭記》),「全石以為底」即「以全石為底」,「卷石底以出」即「石底卷以出」。
有時會有定語後置的用法,後置的定語常前會加「之」或後面加「者」[6]:
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荀子‧勸學篇第一》)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韓愈《雜說四首》)
文言文中常見通假字,出現的原因有作者的主觀原因,如一時想不起此字;也有客觀原因,如避諱等。
「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陶淵明《桃花源記》,「要」,通「邀」,邀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說」,通「悅」,喜悅。
「對鏡帖花黃。
」(《木蘭辭》),「帖」,通「貼」,貼上。
"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行》)「不」,通"否",嗎。
詞彙特點編輯
文言文與白話文在詞彙上有很大差異。
這個差異通常必須以詞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條列,才能完整表達。
不過,有個特點可以概括地觀察:文言文的詞彙較為簡潔,例如:相較於白話文的詞以雙音節詞為主,文言文中的詞以單音節詞為主,單字有獨立意思。
比較
文言文
現代官話白話文
長短
言簡意賅
較長篇
出處用法
書面語為主
「我手寫我口」為主,亦經書面修飾
語感
古雅精煉
通俗易明
句末助語詞
已、矣、也、乎……
了、啊、吧、嗎……
經典例
《桃花源記》《醉翁亭記》《庖丁解牛》《出師表》《六國論》……
魯迅《吶喊》自序、朱自清《綠》、冰心《紙船》、舒乙《香港:最貴的一棵樹》、朱自清《匆匆》……
流傳
有一定傳統文學修養者,但可於東亞通行
一般中小學生也能看懂,廣傳於華文世界
文體分類編輯
中國歷代學者對於文體都有不同的分類法。
魏晉南北朝編輯
魏晉南北朝,是文體分類研究的開始,相關著作有曹丕的《典論·論文》、李充的《翰林論》、摯虞的《文章流別志論》、劉勰的《文心雕龍》、昭明太子主導的《昭明文選》等。
其中《典論·論文》將文體分為4類:
奏議
書論
銘誄
詩賦而《昭明文選》是一本分類很繁雜的選集,將所選的文章分成37類之多。
明清編輯
明朝的吳訥著《文章辨體》、徐師曾著《文體明辨》,清朝姚鼐編《古文辭類纂》,都是討論文體的重要著作。
其中《古文辭類纂》將文體分為13類:
論辨
序跋
奏議
書說
贈序
詔令
傳狀
碑誌
雜記
箴銘
頌贊
辭賦
哀祭現代編輯
由郭錫良等人編著的《古代漢語》修訂本中分析,文體分類有三種標準:依語言形式分、依內容分、依應用範圍分。
依語言形式,《古代漢語》先將古代文體分為3大類:
散文
韻文:包括詩詞歌賦、銘箴頌贊
駢文:講究平仄對仗卻不押韻,不能歸於散文也不能歸於韻文,自成一類在此分類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為4類:
史傳文
說理文
雜記文
應用文當代傳承編輯
對於說現代漢語的人來說,文言文的缺點在於難懂、不易普及,須經過適當的訓練才能夠理解文言文的含意,而寫作文言文的難度更高。
晚明開始就存在兒童過早準備科舉狀態的現象,八股文更嚴重影響了中國教育的風氣。
甲午戰爭前後,何啟、胡禮垣等人便指出文言文的一個弊端:
“
以文言而道俗情,則為未學者所厭;以俗語而入文字,又為讀書者所嗤。
俗語、文言分為兩事,使筆如舌,戛戛其難。
”
——何啟胡禮垣,《新政論議》
「新文化運動」後,中國文壇提倡的「我手寫我口」、「能識字便能讀」的「白話文」漸漸取代了文言文。
然而也有人認為,所謂文言文「難懂、不易普及」、文言文須「經過適當的訓練」才能夠了解其中的含意、寫作文言文「難度更高」等等論點,其實是因為人們從小就一直接受現代白話文教育造就的;如果從一開始就兼學文言文則不會有如此感覺,尤其對於非北方官話使用者來說,現在白話文並不比文言文易學。
[7]
中華地區編輯
現代華人社會以白話文寫作為主,但文言文作為一種中華傳統文化仍然受到華人相當的重視,文言文對白話文仍有一定的影響力。
現在仍有許多人喜愛在寫作白話文時引用文言「典故」、「詩詞」,以及華人社會普遍使用的「對聯」等等,中文裡的許多成語和俗語亦都來自文言文。
而對於有志學習中國文學的人,文言文的訓練更是不可缺少的。
在台灣、中國大陸以及香港等大中華地區的教育中,文言文都是必修內容。
學生在小學階段的五、六年級開始接觸文言文,往後逐漸增多,到高中階段,文言文逐漸成為語文課(國文科、中文科)的重要部分。
香港中國語文科課程中,初中生須學習文言文,高中生會更進一步研習文言文。
中國大陸的中考和高考都有文言文的相關考題,各地不時會出現文言文的高考高分作文。
不過自2012年起,《2012年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務工作規定》發布,中國大陸高考作文限用「現行規範漢語言文字」,即網絡語言、文言文和繁體字均不能再用於高考作文,引起了部分人的批評[8]。
不過有指該規定在實際操作中並未嚴格執行,專家會根據具體情況決定。
[9]香港教育界通行的廣東話(粵語)保存了不少文言文的字詞。
[10][11]粵港文壇曾流行三言混合(白話文+文言+廣東話)與「文白夾雜」(白話文+文言)。
[12][13]香港近代由粵劇、粵曲、粵語流行曲至金庸武俠小說等多用「文白夾雜」型式寫就。
因此,文言文的詞句得以在香港70後、80後、90後中得以傳承。
中國國民黨在其公文中長期使用文言文;中華民國國際重要文件的中文本,如《波茨坦公告》、《聯合國憲章》、《世界人權宣言》等都是用文言書寫;文言文常被用在中華民國政府公文之中,例如立法院聘請前任立法委員黃淑英任職顧問的公文,便使用文言文書寫[14],由於用詞艱深,有「綆短汲深」等較少見詞彙,使得接到聘書的黃淑英看不懂;立委張曉風則認為書信往來要讓對方看得懂比較有誠意。
[15]在中華數千年歷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語法各自不同的方言種類眾多,惟獨文言文始終保持相近的格式。
文言文能讓操不同方言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但是,文言文在漢語白話文普及,以及英文成為全球準通用語後,其地位與實用性已經大不如前。
文言文復興,是當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熱點之一。
它的產生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產生,一樣具有深刻的歷史背景,都是中華民族復興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隨著大中華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人們逐漸重視與肯定自身傳統的中華文化,因此文言文也更加得到重視。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彭富春就建議應該加強古代漢語教學,並且提出加大文言文在語文課中的比重,文言文應超過白話文的內容、以及設立國家級的古代漢語語言考試等建議[16]。
文言文復興從表面看來,是對胡適等人提倡白話文的否定,實質上則是對白話文運動的引伸。
白話文的推行,極大地增加了廣義文化的受眾,但卻使中華傳統文化的直接受眾越來越少,因而就使中華文化的傳承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脅。
正是基於完整、準確地傳承中華文化的需要,文言文復興才成為歷史的必然。
文言文復興不能否定白話文的存在和價值。
中國大陸的文言文復興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萌芽。
文言文復興的概念由青年學者劉周在「中國文化復興的第一步(倡議書)」中明確提出。
2007年推出的《光明日報》「百城賦」(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更表明了國家對待文言文復興的態度。
文言文復興的倡議書是由一位青年學者提出,說明文言文復興的發展後勁非常有力。
在網絡上,文言文得到了熱心網民的推崇和發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維基大典(文言文維基百科)等。
文言文維基百科於2006年7月31日建立,截至2020年7月已有超過10000條目。
日本編輯
日本石川縣金澤市兼六園內石碑碑文所見漢字是文言文
在日本這種書面語被稱為「漢文」(かんぶん,Kanbun)。
日本自從中國唐代文化交流,到片假名平假名普及後很多年,文書、碑文、經文等多採用漢字文言文。
圖中所見日本石川縣金澤市兼六園內之《石川縣戰死士盡忠碑》石碑,碑文紀念陣亡將士:「人誰無一死?死而得其所,死亦榮矣…」事件是明治十年(1877年)。
石碑立於明治十一年(1878年)。
日本高中也教授漢文文言文。
朝鮮半島編輯
在朝鮮半島,這種書面語被稱為「漢文」(한문,Hanmun)。
不過隨著北韓和南韓的廢除漢字改用純諺文書寫,以及南韓在1948年推行的國語純化運動,現今在北韓和南韓的年輕人很少接受這類教育,幾乎已經看不懂。
越南編輯
在越南這種書面語被稱為「文言」(vănngôn)[17]或「古文」(cổvăn)[17],現已幾乎不用。
新加坡編輯
新加坡在二零一九年實行新的中學華文課程時,因古典文學部分異常薄弱而將文言文完全刪除。
取而代之的是本國文學作品。
馬來西亞編輯
在馬來西亞,國中(若有選考華文)和獨中的華裔生須開始閱讀文言文。
華文課本會根據年段,慢慢加入文言文的篇數。
此外,文言文和古詩(各一篇)也是華文考試的必考項目之一。
文言文研究編輯
古漢語語法學的建立編輯
參見:漢語語法
中國古代學者很早就注意對語法現象的觀察和思考,在這方面給後人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見解。
但是語法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則是近代的事了,建立古漢語語法學的是清末的馬建忠,他於西元1898年寫成的《馬氏文通》首先創建了一個語法體系。
研究語料編輯
參見:共時語言學和歷時語言學
當我們把鴉片戰爭以前漢族人所使用的語言統稱為古代漢語時,這是個有幾千年漫長歷史的語言。
對這個過程中的漢語語料,可以取幾種不同的研究方法。
如果我們把「共時研究」與「歷時研究」都考慮在內的話,那麼對古代漢語語料的研究可以歸結為六種:「專書、斷代、泛時」等三種的共時研究;「比較、貫通、漢語史」等三種的歷時研究。
未來發展編輯
用科學方法去建立上古漢語語法體系,將可大大節省數以億人的時間和精力,尤其是青少年以及其他想學習古漢語者。
若有一套語法體系,能完善且充分反映上古漢語的語法特點,那將會是完成漢語史的奠基石。
理論上,這個體系有助於充實、豐富世界的語言學理論。
古漢語的研究一方面要借鑒現代漢語以及各地方言之研究思想和成果,另一方面又不宜用現代語法的框架來套住古代語法。
因此,要從古代漢語的語法特點入手,建立古漢語的語法系統。
既要注意古今的迥異,也要注意古今的微殊,即大同中的小異。
當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框架研究古漢語時,往往易於抹殺大同中的小異,易於「以同代異、以今律古」。
同樣是古代,也存在分期的不同,這裡同樣有既要借鑒而又不要比附的關係。
另外,還要借鑒漢藏語系裡的其他語言之研究成果。
要建立文言語法體系,研究者還有許多許多基礎工作要做,需吸收訓詁學、文字學、音韻學等多方的成果,以求建立一套「泛時」的「古漢語語法體系」。
中國從上古到清代,大量的典籍是用文言寫成的,因此極需要研究文言語法以及文言的發展。
有了一部反映從上古直至清代語法全貌的「新《文通》」後,馬建忠所期望的「循是而學文焉」,將會更上一層樓。
文言研究也有助發揚和恢復中華傳統文化。
[原創研究?]
注釋編輯
^或稱「深文言」和「淺文言」。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Hammarström,Harald;Forkel,Robert;Haspelmath,Martin;Bank,Sebastian(編).文言.Glottolog2.7.Jena:MaxPlanckInstitutefortheScienceofHumanHistory.2016.
^趙世舉.华语的历时流变和共时格局及整体华语观.《文化軟實力研究》(武漢:武漢大學).2017,(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7). 本文又演講於澳門大學承辦的2017年4月「第十屆海峽兩岸現代漢語問題學術研討會」,輯錄於《第十屆海峽兩岸現代漢語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8年)。
^3.03.13.2胡適.白话文学史.百花文藝出版社.ISBN 7530632493.
^中華基督教會銘基學院-文言文導讀初中卷(一).[2020-05-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8).
^GeorgeKamWahMak.ProtestantBibleTranslationandMandarinastheNationalLanguageofChina.BRILL,2017.2017-03-13.ISBN 9789004316300.
^微幽堂.定語後置.[2012-12-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俞復《蒙學讀本全書一編約旨》:「日本尋常小學讀本一二編,皆用國音白話,然彼有通國所習之假名,故名物皆可用之。
我國無假名,則所謂白話者,不過用這個那個,我們他們,助成名語。
兒童素未習官音者,與解淺近文言,亦未見有難易之別,況兒童慣習白話,後日試學作文,反多文俗夾雜之病……」
^多数参与调查者反对高考禁用文言文.infzm.com民調中心.2012-06-13[2014-03-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高考作文应慎用网络语言、文言文.東方早報.2012-06-06[2014-03-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3).
^陳雲《粵語書寫的兩途(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陳雲《粵語書面語的兩途(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三及第文體滾瓜爛熟》(星島教育中文網樂).[2013-04-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李婉薇.《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ISBN 978-962-04-3082-4(中文(香港)).
^何孟奎.立院公文難懂王金平:會改革.中央通訊社.2012-03-05[2012-03-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中文(臺灣)).
^黃揚明.立院公文好艱澀前立委看嘸.蘋果日報.2012-03-05[2012-03-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8)(中文(臺灣)).
^彭富春代表建议强化古代汉语教学.新華網.2009-03-05[2009-07-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2).
^17.017.1NguyễnTriTài.GiáotrìnhtiếngHán.TậpI:Cơsở.NhàxuấtbảnĐạihọcQuốcgiaThànhphốHồChíMinh.2002年:第5頁.
書籍編輯
左松超,《漢語語法(文言篇)》,五南圖書出版(臺北市),ISBN978-957-11-5378-0
李佐豐,《古代漢語語法學》,商務印書館,2005年,ISBN978-7-100-03667-2
郭錫良等,《古代漢語(修訂本)》上、下,商務印書館,1991年
史存直,《文言語法》,中華書局,2005年,ISBN978-7-101-04585-7
劉景農,《漢語文言語法》,中華書局,ISBN978-7-101-01112-8
韓崢嶸,《古漢語虛詞手冊》,吉林教育出版社,ISBN978-7-5383-3430-2
馬建忠,《馬氏文通》,商務印書館,1983年
洪乾祐,《閩南語考釋》,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ISBN978-957-547-103-3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大典
文言文學習(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華經典學會
《文言文教學價值的再認識》
周振鶴,《古代文言與白話相去不遠》
《韓軍:沒有「文言」,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文言文地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光明網百城賦(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彭富春代表:建議強化古代漢語教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riedrichHirth,《Hsin-kuanwên-chien-lu:textbookofdocumentaryChinese,withavocabularyforthespecialuseoftheChinesecustomsservi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885年
新關文件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參見編輯
維基百科提供如下語言版本:文言文維基百科
維基教科書中的相關電子教學:文言白話文
現代標準漢語
中國語言
古代漢語
筆談
通用語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文言文&oldid=72027064」
延伸文章資訊
- 1求文言文日常用語,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用語用文言文怎麼說?
1樓:寒廷謙顧子. 只要知道什麼是白話你就可以知道古代人日常用語是什麼了。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
- 2文言文常見虛詞列表:代詞 - Miss Lam的教學資源網
- 3文言文基本詞彙- 維基學院,自由的研習社群
在同一個語義場中有許多詞彙,但常見常用的一般只有幾個。比如在表示“看見”的語義場中,文言用“晞、望、目、窺、覘、觀、看、覿、 ...
- 4文言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淺文理(英語:Easy Wenli)”,故圣经有两种文言版本的翻译:深文理是指较为纯粹的文言文,比较晦涩难懂;浅文理则是代指当时通行的书面用语,属于简单的文言文。
- 560句高逼格的文言文,不收藏絕對是你的損失! - 每日頭條
「有木有」「然鵝」「 老鐵扎心」「拿著小拳拳捶你胸口」 大量的網絡用語成為我們現在枯燥生活的調節劑。但是今天小凡要告訴你的是,除了網絡新詞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