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有效評分的秘訣:從發展Rubrics 談起 - 教學資源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此,美國印第安那州州立大學教授劉家瑜,引介了一套有效的學習成果評量指標 (Rubrics),希望讓教師在評量學生時有更好的工具輔助。

長居國外的她,今年剛好到政大幼教所 ...   教學錦囊 首頁 > 教學錦囊 > 評量回饋 > 評量運用 公平有效評分的秘訣:從發展Rubrics談起 公平有效評分的秘訣:從發展Rubrics談起 文/顏雅娟(台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特約記者) 文章發表日期:2009年07月31日 相信每個老師多少遇過評分的兩難,極度用功的學生總是跟不上課堂進度,天賦異稟的學生卻又時常翹課,在這樣的情況下,哪個學生應該要拿高分? 對學生而言,課堂評量的方式總像個黑盒子,神秘又讓人畏懼。

拿到成績單最常出現的情緒反應,往往是滿臉困惑,不懂為何自己只得到B+?不了解自己哪裡做錯?哪裡需要改進? 對此,美國印第安那州州立大學教授劉家瑜,引介了一套有效的學習成果評量指標(Rubrics),希望讓教師在評量學生時有更好的工具輔助。

長居國外的她,今年剛好到政大幼教所擔任客座教授,藉此難能可貴的機會,台大教學發展中心便邀請劉家瑜教授蒞臨本校分享她多年的教學經驗,與會者無不感到獲益良多。

八十年代美國興起教育研究熱潮  回顧1980年代,當時美國社會颳起一陣質疑國內教育效能的旋風,許多美國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而進入社會者卻感覺格格不入,缺乏企業界所需的各種能力;於是,大家重新思考:「什麼是教育?」 此時,各種大規模改革教育的研究開始風起雲湧,最著名的有雷根總統主持的ANationatRisk:TheImperativeForEducationalReform(1983)、ANationPrepared:Teachersforthe21stCentury(1986)等,研究指出,若要重整教育,必須先從重整師資著手。

於是,1989年美國提出兩大評量師資的標準:分別是教學表現(performancestandards)與專業課程內容(contentstandards)。

其中,師資表現又可細分為:是否具備專業知識(knowledge),是否有好的教學表現(performance),以及是否具備良好信念、態度與價值觀(disposition);一個老師必須客觀、必須相信每位學生都有學習的潛力,這是每個老師都須具備的價值,此面向最為重要,但也最難評估。

要讓學生知道錯在哪裡  劉家瑜教授認為:「教學應該是讓學生找到知識、解決問題,而不只是記憶工作而已!」身為師者,對學生的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更牽涉學生自信心、獨立思想的培養。

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估,也不光只是給一個簡單的成績,還要讓學生知道錯在哪裡,並進一步預防學生再度犯錯,讓學生了解該往哪個方向進步。

所以,讓學生知道評估的過程與標準顯得格外重要。

以往的教學方式,老師大多以等級或分數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效,籠統地打上B-或給個80分。

這樣的評分方式容易流於主觀,且缺乏一致性,當學生考卷裡頭文法與用詞錯誤百出時,往往影響評分者的第一印象,難以對作業內容有精確的評分。

劉家瑜教授表示,若能設計一套評分方法,讓學生清楚了解評估過程,知道自己學習的優缺點,甚至參與評估過程,將會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助益,也能在過程中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負責。

公平、有效率、有回饋的Rubrics 於是,具備「公平、有效率、有回饋」三大特色的Rubrics,逐漸受到教師們的喜愛。

Rubrics是一套建立評分的準則,可用作評估學生特定作業的標準,每個標準都明列達成的程度,這種以學習成效為基準的評估方式(performance-base),希望能正確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

Rubrics可分為「分析型」(Analytic)與「整體型」(Holistic)兩大類。

假設老師今天為課堂的一份歷史作業設計分析型Rubrics,評量面向可能包含「文法用詞」、「邏輯推理」、「切中題目」、「應用課程內容」、「排版正確」甚至「PPT製作精良」等細節;反之,若今天老師打算設計整體性的Rubrics,則可能僅列出「課堂的理解與應用」、「具說服力」兩大面向,著重在學生整體的表現,不管各細節。

無論分析型或整體型的Rubrics,一旦列出評分的面向後,對老師的教學或學生的學習都有正增強作用。

劉家瑜教授說:「設定Rubrics,同時也決定這堂課學生應該要知道哪些東西。

」Rubrics是一個能讓老師更清楚知道自己的教學目標,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自己該往哪邊前進的教學評量輔助工具。

當老師設定評量的面向後,接下來便要定義各面向的好壞表現,劉教授表示:「這通常是花最多時間的地方!」假設,今日教師要評定一份作業在「說服力」的表現上是好還是差,教師可以依自己教學的需要,分成三階(好、普通、不好)或四階(非常好、好、不好、非常不好);接著,必須清楚說明各面向的階層差異,說明要淺顯易懂,且各階之間有明顯區隔。

劉教授認為:「一份好的Rubrics,裡頭的文詞解釋必須useful,在評分的同時能給學生回饋,加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與應用。

」 用Rubrics評分省時又彈性 有了清楚、明確的評分依據,老師可大幅節省評分的時間,尤其對於大班授課的教師幫助更大。

因為,要批改全班上百位學生的作業,到最後勢必要不斷回頭檢查自己評分是否一致,但有了標準化的評量標準,老師可以很快速的看出作業的優劣,並打下相對客觀的成績。

但劉老師笑笑地說:「用Rubrics之後,學生作業成績通常會比較低。

」以往可以馬馬虎虎過關的學生,用Rubrics檢視其學習成果,通常學生的偷懶與不理解便無所遁形。

除此之外,Rubrics更可依照教授的教學需要,隨時做彈性的設計。

假設今天的課程希望促進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可以特別為學生的團體作業設計一份Rubrics,列出團隊合作的面向,如「尊重同組成員」、「完成分工」、「積極參與團體」等面向,並讓同組成員互評。

當教授認為學生的出席率是學習的重要因素,也可以加重該面向的評分比重;有時候,若認為原先設計的階數不夠(如介於非常好與好之間),也可彈性多打0.5的分數,依照教學需要與學生的回饋隨時做更動。

最後,劉家瑜教授說:「讓每個人知道遊戲規則,才是一場公平的競賽。

」作為教授,除了要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增進課堂互動與教學表現,更重要的是,必須讓學生了解課堂學習目標,建立一份公平、實在、有回饋的評量工具,使用Rubrics將會是教學的一大幫手! 轉載:台大椰林講堂http://ctld.ntu.edu.tw/epaper/?p=1169 瀏覽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