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綠肥建立水稻-硬質玉米環境親和型輪作模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氣候變遷影響玉米耕作農時。
除日夜平均溫度提高及旱澇災頻仍外,秋高氣爽適合旱作栽培的秋作已不明顯,加以颱風侵臺的月份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現在位置:首頁>統計與出版品>農業出版品>農政與農情>104年(第271期-第282期)>104年3月(第273期)>應用綠肥建立水稻-硬質玉米環境親和型輪作模式
統計與出版品
應用綠肥建立水稻-硬質玉米環境親和型輪作模式
應用綠肥建立水稻-硬質玉米環境親和型輪作模式
文‧圖/種苗改良繁殖場 鄭梨櫻
一、前言
有鑑於氣候變遷造成國際大宗作物生產風險升高與價格浮動,是故提高國內糧食自給率已為農業施政重大方針。
硬質玉米於國內生產已可達全面機械化,加以中華民國農會及部分地區農會業設置收購平台,故在生產與銷售無虞下,是為農委會推動進口替代作物栽培中最成功之品項。
然而,國內硬質玉米生產仍無法倖免於氣候變遷之衝擊。
本文謹就氣候變遷對國內硬質玉米生產及耕作制度之影響,以及如何應用綠肥建立水稻-硬質玉米親和型之輪作模式以降低氣候變遷之衝擊,提出幾點淺見,俾供農民栽培及農政單位制定輔導計畫之參考。
二、氣候變遷對硬質玉米生產及耕作制度的影響
(一)生產面
氣候變遷影響玉米耕作農時。
除日夜平均溫度提高及旱澇災頻仍外,秋高氣爽適合旱作栽培的秋作已不明顯,加以颱風侵臺的月份延後,農民慣於秋作栽培玉米只得延至裡作,惟於嘉義、臺南等主要栽培地區裡作時期已進入旱季,除於苗期灌溉水源不足影響生長,於生育期間尚有低溫寒害的風險,因此,氣候變遷無疑對硬質玉米生產帶來嚴峻考驗。
(二)制度面
綜觀目前國內主要硬質玉米栽培區之耕作現況,以往於秋作栽培晚熟高產品種,尚可於翌年早春採收隨即播種一期稻,一期稻收割後經2個月短期休閒即進入秋作栽培玉米,目前因玉米延至裡作栽培,晚熟品種至翌年4月方能採收,玉米採收後農民只得選擇休耕輪作綠肥。
綠肥因無一期水稻可配合水稻收穫作業故採不整地栽培,播種後有耕犁過深影響幼苗出土,或種子撒播於土面未覆蓋而影響發芽等現象,致使綠肥普遍生長不佳,加以休耕期長達約半年,造成休耕田區雜草叢生。
農民另一個選擇為改種早熟玉米品種,於裡作栽培尚可於翌年早春採收隨即播種一期稻,惟因一般早熟品種產量較低,一期水稻收割後農民會再栽培二期稻作或其他經濟作物,造成土壤地力因一年3個期作而負荷沉重。
三、綠肥於環境親和型耕作模式之應用
綠肥作物之功能,包含生長期間對農田環境之維護及經由分解綠肥植體釋出肥料元素,並藉由分解過程改善土壤理化特性,進而維護土壤地力。
植體分解釋出肥料元素為綠肥重要功能之一,因此,輪作綠肥為降低化學肥料施用量之可行措施,亦為以低投入之友善環境耕作方式為目標的親和型輪作模式。
惟輪作綠肥若管理不善,反易招致田間雜草密度及病蟲媒密度累增,在應用上必需遵守以下幾點原則方能提高輪作綠肥的效益。
(一)配合水稻收穫作業採不整地栽培
綠肥初期生長勢強方能抑制雜草滋生以維護農田環境。
輪作綠肥配合水稻收穫作業採不整地栽培,其於水稻收穫前將綠肥種子撒播於稻株行間,水稻收穫後,以切斷的稻桿鋪蓋田區,隨即灌溉排水。
此方式因種子於土壤表面發芽且以稻桿敷蓋,故可保持土壤濕潤,種子發芽迅速而整齊,於雜草幼苗冒出土時,綠肥於田區已形成植被而抑制雜草幼苗生長。
此外,綠肥不整地栽培可減少1-2次整地成本及土壤機械壓實,符合低投入之友善環境耕作原則。
(二)適時適地栽培合適的綠肥種類
綠肥作物依生育特性可大分為夏季綠肥及冬季綠肥。
配合一期水稻收穫作業撒播,因正值盛夏,適合播種田菁、太陽麻及綠肥大豆等夏季綠肥。
配合二期水稻收穫作業撒播,因逢冬裡作,適合播種油菜、埃及三葉草及苕子等冬季綠肥。
於雨季排水不佳地區可選擇播種田菁,旱季缺乏水源則以播種太陽麻為宜。
總之,適時適地適種為栽培綠肥基本原則,以免輪作綠肥事倍功半。
(三)實施必要之田間管理
一般綠肥作物耐瘠性高,生育期間可不施肥。
水分管理方面,除可配合水源及乾濕季調整播種方式外,生育期間仍應實施必要之灌排水。
病蟲害防治是綠肥栽培最具爭議性的議題,當綠肥植株發生病蟲為害,即應進行防治,若考量成本不施防治,至少應於病蟲媒擴散之前,將綠肥植株掩施入土,避免影響鄰田及後續作物栽培。
四、應用綠肥建立水稻-硬質玉米環境親和型輪作模式
因應氣候變遷調整播種農時,造成硬質玉米在生產面及制度面的衝擊。
生產所面臨之挑戰,惟有加速品種選育,以栽培耐逆境之品種因應。
耕作制度改變造成栽培環境之劣化,則可應用綠肥調整耕作制度予以緩解。
筆者於101年至102年以水田輪作1期綠肥及1期裡作硬質玉米,硬質玉米以早熟品種及晚熟品種為材料,以不同期作輪作綠肥搭配品種選擇,規劃2年1輪不同模式之水旱田輪作制度,評估各模式之輪作收益與對土壤肥力之影響,評估結果以1期水稻-2期青皮豆-裡作晚熟玉米(第1年)-1期青皮豆-2期水稻-裡作早熟玉米(第2年)為較佳之環境親和型輪作模式,其優點如下:
(一)土壤地力維護佳
以2年6個期作經濟作物(1期水稻-2期水稻-裡作早熟玉米-1期水稻-2期水稻-裡作早熟玉米)之輪作模式為對照,輪作綠肥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效性磷含量,提高土壤酸鹼度及降低土壤導電度,亦即可增加土壤肥力,乃減緩土壤酸化鹽化(圖1至圖4)。
(二)綠肥輪作效益高
第1年配置一期水稻,可應用不整地方式栽培二期綠肥,降低輪作綠肥成本。
二期綠肥增加土壤有效性氮含量(圖1),可降低裡作玉米20%化學肥料施用量並提高25%玉米產量(表1)。
第2年一期綠肥雖然需以整地方式栽培,其所增加之土壤有效性氮含量(圖1),可降低二期水稻20%化學肥料施用量並提高23%水稻產量(表1)。
兩年6個期作與對照模式(1期水稻-2期水稻-裡作早熟玉米-1期水稻-2期水稻-裡作早熟玉米)比較,雖然減少2個期作之水稻收益,因肥料成本降低及產量增加,若加上2個期作休耕輪作綠肥之補助,則總收益約達對照模式總收益之74%,降低因缺少2個期作水稻收益之損失,加以其土壤肥力優於對照模式,儘管損失部份收益,卻可以減緩土壤劣化,達到土壤地力維護之效益。
五、結語
農田輪作綠肥對土壤保育及降低化學肥料用量有正面的效益,為環境親和型耕作模式之可行措施。
惟如何於輪作制度中配置不同作物或品種,使綠肥輪作成本降低,綠肥肥效得以有效提供後續作物生長需求,以降低栽培成本並增加作物產量,提高輪作制度收益,為綠肥輪作重要的議題。
裡作硬質玉米生產若結合一期水稻水旱輪作,再搭配二期綠肥保養地力,實為理想之環境親和型耕作制度,惟為增加硬質玉米產量選擇種植晚熟高產品種,則無法結合一期水稻水旱輪作,若以2年1輪耕作制度,裡作硬質玉米品種採折衷方式,以1年種植晚熟品種1年種植早熟品種,於耕作制度配置1期水稻-2期青皮豆-裡作晚熟玉米(第1年)-1期青皮豆-2期水稻-裡作早熟玉米(第2年),則為應用綠肥實施水稻-硬質玉米環境親和型輪作模式的理想選擇。
表1 101年至102年不同輪作模式收益分析 PDF
圖1 不同輪作模式土壤有效性氮變化情形
圖2 不同輪作模式土壤pH值變化情形
圖3 不同輪作模式土壤磷肥變化情形
圖4 不同輪作模式土壤電導度變化情形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行政院農委會農業全球資訊網www.coa.gov.tw
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2716
2022/07/02
關閉
延伸文章資訊
- 1中美|墨西哥玉米變少了 - 工商時報
墨西哥特瓦坎是人類種植玉米的發源地,也一直是玉米主要產地,但近幾年受氣候變遷衝擊,玉米產量直直落。
- 2(PDF) 玉米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与研究 - ResearchGate
因玉米种植产量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即气候条件优劣和玉米产量高度存在直接联系,所以,为了提升玉米产量与质量,需要加大玉米种植天气情况的掌握,深入研究气候条件实际情况, ...
- 3玉米種植跟氣候條件到底有什麼關係? - 今天頭條
玉米生長受到溫度的影響,對於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在玉米的生長期,需要環境溫度達到10 ℃以上,而不同的生長期對溫度又有著不同的需求。外界環境溫度 ...
- 4玉米
- 5玉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玉米(學名:Zea mays,英語:Corn、Maize),是禾本科玉米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為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重要糧食作物;玉米亦可作飼料使用,還有在生物科技產業作為乙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