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romised Land 應許之地- 歐巴馬回憶錄 - 讀書e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歐巴馬的文筆相當好(我這次讀中文版都可以感覺到。

也感謝出版社翻譯得如此到位!),從他的筆下可以一窺這精彩的8年就位大國領袖如何思考世界 ... Skiptocontent Menu 我的前十名–MyTop10 靈感來源–Inspirations 作者–Authors 主題閱讀–TopicalReading 作者–Authors 其他–Miscellaneous Level3 Level2 Level4 Level5 Level1 PostedonJanuary22,2021February1,2022byEpan “你做得再多永遠不夠”但放手一搏就對了”歐巴馬得到諾貝爾和平獎後,感受到過去爭取和平自由的勇士們內心的吶喊 “Whateveryoudowon’tbeenough,Iheardtheirvoicessay.Tryanyway.” 十分應景的一本書。

沉甸甸的八百多頁花了好久才讀完。

如果以個人故事來說,我喜歡他妻子蜜雪兒歐巴馬的自傳(“Becoming“,有中文版)。

但做8年美國總統的視角,其中的精采和豐富經驗絕,非一般書籍可以看到。

歐巴馬的文筆相當好(我這次讀中文版都可以感覺到。

也感謝出版社翻譯得如此到位!),從他的筆下可以一窺這精彩的8年就位大國領袖如何思考世界各種大事。

(這裡是讀書心得分享,沒有要討論政治喔!) 讀這本書最大的感想就是美國許多議題上的兩極化,並不是現在才開始的。

從二戰後許多的事件堆疊在一起,再加上飛行越來越方便,兩黨國會議員並不是都住在華府,彼此和彼此家庭之間沒有像以前那樣的互動,讓跨黨派合作推動重要議題的難度加高。

歐巴馬一就任,要先面對2008年金融危機的問題,以及後來處理健保的問題,都可以看見爭取雙方合作的難度之高。

再來他從參議員快速竄起,並且後來成為總統,他自己都形容是由一種神奇的動能(momentum)在推進的這一切。

這當中他成功的使用網路的力量,在小額募款以及理念的傳播上,都比對手更加善用。

但他也承認後來許多議題的推動,甚至是演講時不小心說錯話,還有許多決策未明時的各種小道消息,同樣也因著網路的力量,變得更難溝通更難釐清了。

當時被競爭對手碰及經驗不足的他,的確展現了快速學習,找出中心思想的能力。

他敘述如何組織各式團隊,找出當中的菁英,並且能夠對各種議題快速學習,到能夠判斷專家們給他的建議,都是很值得借鏡的精神。

為什麼要取名為“應許之地”呢?我認為就像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一般,通往自由的應許之地,路程往往比想像中的更漫長,但絕對值得世代合作努力,走到那樣的一個願景。

他在美國人一片期望改變的聲浪中當選總統,帶著熱情的理想個性努力著,卻也深深的體會到期望值過高時,人們容易放棄希望的傾向。

寫這本自傳,除了誠實地盤點自己的經歷之外,歐巴馬也是在傳達這一種堅毅的盼望—真正自由平等的社會雖然路途遙遙,甚至一個世代難以完成,但絕對值得放手一搏去努力,並且相信一代一定比一代更好。

“Thetruthis,I’veneverbeenabigbelieverindestiny.Iworrythatitencouragesresignationinthedown-and-outandcomplacencyamongthepowerful.IsuspectthatGod’splan,whateveritis,worksonascaletoolargetoadmitourmortaltribulations;thatinasinglelifetime,accidentsandhappenstancedeterminemorethanwecaretoadmit.”   (其實我從來就不是一個堅決相信宿命的人,為我認為那樣的想法會讓卑微的人放棄努力而有權力的人維持現狀。

我猜測上帝的計畫,不管那計畫是什麼,遠超過我們有限生命的苦難。

這一個人的有生年日,意外和機運對我們的影響,超過我們所願意承認的範圍) Related PublishedbyEpan 科技人,愛書人 ViewallpostsbyEpan Postnavigation PrevTheChoice抉擇NextEdge隱性優勢 LeaveaReplyCancelreply Epan’sFacebookBookClub Epan’sFacebookBookClub TagCloudAI Brain Change Companies CriticalThinking Discipline Education Empathy Faith Futureofwork God History Hope Leadership Learning Management Multidiscipline Psychology science Technology Tenacity Women 中國 中文書 企業 信仰 同理心 學習 小說 心理 教育 新創 未來工作 歷史 盼望 社會科學 科學 科技 管理 紀律 組織文化 組織變革 跨領域 跨領域思維 領導力 ArchivesArchives SelectMonth February2022 January2022 December2021 November2021 October2021 September2021 August2021 July2021 June2021 May2021 April2021 March2021 February2021 January2021 December2020 November2020 October2020 September2020 August2020 July2020 June2020 May2020 April2020 March2020 February2020 January2020 December2019 November2019 October2019 September2019 August2019 July2019 June2019 May2019 April2019 March2019 February2019 January2019 December2018 November2018 October2018 September2018 August2018 July2018 June2018 May2018 April2018 March2018 February2018 January2018 December2017 November2017 October2017 September2017 August2017 July2017 June2017 May2017 April2017 March2017 February2017 January2017 December2016 November2016 October2016 September2016 August2016 July2016 June2016 May2016 April2016 March2016 February2016 January2016 December2015 November2015 October2015 September2015 August2015 July2015 June2015 May2015 April2015 March2015 February2015 January2015 December2014 November2014 October2014 September2014 August2014 July2014 June2014 May2014 April2014 March2014 February2014 January2014 Searchfor: Search 通過電子郵件訂閱讀書e誌 輸入您的電子郵件進行訂閱。

電子郵件地址 訂閱   LoadingComments...   WriteaComment... Email(Required) Name(Required) Websit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