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蜱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蜱(拼音:pí,注音:ㄆㄧˊ,音同「皮」),又名蜱蟲、壁蝨、扁蝨、蜰蟲、草爬子,是一種體形極小的蛛形綱蜱蟎亞綱蜱總科的節肢動物寄生物,僅約火柴棒頭大小。
真蜱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0年9月8日)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擴充請求中找到。
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蜱化石時期:森諾曼期至今
PreЄ
Є
O
S
D
C
P
T
J
K
Pg
N
篦子硬蜱Ixodesricinus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Animalia
門: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綱:
蛛形綱Arachnida
亞綱:
蜱蟎亞綱Acari
總目:
寄蟎總目Parasitiformes
目:
真蜱目Ixodida
總科:
蜱總科IxodoideaLeach(英語:WilliamElfordLeach),1815
科
Ixodidae(英語:Ixodidae)
Argasidae(英語:Argasidae)
Nuttalliellidae(英語:Nuttalliellidae)
多樣性
18屬,約900種
蜱(拼音:pí,注音:ㄆㄧˊ,音同「皮」),又名蜱蟲、壁蝨、扁蝨、蜰蟲、草爬子,是一種體形極小的蛛形綱蜱蟎亞綱蜱總科的節肢動物寄生物,僅約火柴棒頭大小。
不吸血時,有米粒大小,吸飽血液後,有指甲蓋大。
宿主包括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和兩棲類動物,大多以吸食血液為生,叮咬的同時會造成刺傷處的發炎。
蜱在叮刺吸血時多無痛感,但由於螯肢、口下板同時刺入宿主皮膚,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腫、急性炎症反應,還可引起繼發性感染。
蜱還會帶來傳染病,如萊姆病、Q熱、科羅拉多蜱熱(Coloradotickfever)、兔熱病(Tularemia)、蜱傳回歸熱(relapsingfever)、巴貝西蟲病(Babesiosis)、埃里希氏體病(Ehrlichiosis)、蜱媒腦炎(Tick-bornemeningoencephalitis)、牛無形體病(Anaplasmosis)、犬黃疸病(Jaundice)、新布尼亞病毒(SFTSVirus)等。
萊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burgdorferi)所感染。
蜱蟲主要棲息在草地、樹林中,因此外出遊玩時最好在暴露的皮膚上噴塗防蚊液,儘量避免在野外長時間坐臥。
注意做好個人防護,穿緊口、淺色、光滑的長袖衣服。
蜱蟲常會附著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
目次
1生存環境及習性
1.1產卵和孳生地
1.2吸血習性
1.3宿主關係
1.4分布與活動
1.5季節消長和越冬
2形態
3分類
3.1硬蜱
3.2軟蜱
4參考文獻
5外部連結
生存環境及習性[編輯]
蜱是吸血的寄生動物,常活躍於長長的草叢中,等候宿主經過,趁機緊貼宿主身上。
它把螯肢和餵食管插入宿主的皮膚,以緊扣宿主身上。
餵食管表面佈滿了倒齒,以當錨來用。
[1]
未成年的蜱也會襲擊馬匹、牛隻、麋鹿、獅子和其他哺乳動物,導致貧血、癱瘓、被傳染疾病(Q熱、萊姆病、猩紅熱、立克次體類病原體所傳染的疾病等),甚至死亡。
這種蟲害難以檢測,除非已經寄居了數千隻蜱蟲,但已經難以消除。
[2][3]
溫度改變,日照長短也影響蜱蟲會否尋找新的宿主。
蜱蟲能夠感應到附近的宿主所釋放的熱能或者呼氣時的二氧化碳。
當牠們吃飽了,便會離開,但一般需要數日後才發生。
有些情況蜱蟲會寄居更長時間以便繼續吸血。
雖然蜱蟲要天氣溫暖才比較活躍,但隨時都有能力襲擊任何宿主。
[4]
產卵和孳生地[編輯]
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叢、開闊的牧場、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
軟蜱多棲息於家畜的圈舍、野生動物的洞穴、鳥巢及人房的縫隙中。
雌蜱受精吸血後產卵,硬蜱一生產卵一次,飽血後在4~40天內全部產出,可產數百至數千個,因種而異。
軟蜱一生可產卵多次,一次產卵50~200個,總數可達千個。
吸血習性[編輯]
蜱的幼蟲、若蟲、雌雄成蟲都吸血。
宿主包括陸生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和兩棲類,有些種類會侵襲人類。
多數蜱種的宿主很廣泛,例如全溝硬蜱的宿主包括哺乳類200種,鳥類120種和少數爬行類,並可侵襲人體。
這在流行病學上有重要意義。
硬蜱多在白天侵襲宿主,吸血時間較長,一般需要數天。
軟蜱多在夜間侵襲宿主,吸血時間較短,一般數分鐘到1小時。
蜱的吸血量很大,各發育期飽血後可脹大幾倍至幾十倍,雌硬蜱甚至可達100多倍。
宿主關係[編輯]
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選擇性,一般在皮膚較薄,不易被搔動的部位。
例如全溝硬蜱寄生在動物或人的頸部、耳後、腋窩、大腿內側、陰部和腹股溝等處。
微小牛蜱多寄生於牛的頸部肉垂和乳房,次為肩胛部。
波斯銳緣蜱多寄生在家禽翅下和腿腋部。
分布與活動[編輯]
硬蜱多分布在開闊的自然界,如森林、灌木叢、草原、半荒漠地帶。
而不同蜱種的分布又與氣候、土壤、植被和宿主有關,如全溝蜱多見於高緯度針闊混交林帶,草原革蜱則生活在半荒漠草原,而微小牛蜱分布於農耕地區,如大別山區見於牛身上的牛虱。
在同一地帶的不同蜱種,其適應的環境有所不同,如黑龍江林區的蜱類,全溝蜱多於針闊混交林帶,而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concinna)則多見於林區的草甸。
軟蜱棲息隱蔽的場所,包括獸穴、鳥巢及人畜住處的縫隙里。
蜱類尋覓宿主的方式:蜱的嗅覺敏銳,對動物的汗臭和CO2很敏感,當與宿主相距15m時,即可感知,由被動等待到活動等待,一旦接觸宿主即攀登而上。
如棲息在森林地帶的全溝硬蜱,成蟲尋覓宿主時,多聚集在小路兩旁的草尖及灌木枝葉的頂端等候,當宿主經過並與之接觸時即爬附宿主;棲息在荒漠地帶的亞東璃眼蜱,多在地面活動,主動尋覓宿主;棲息在牲畜圈舍的蜱種,多在地面或爬上牆壁、木柱尋覓宿主。
蜱的活動範圍不大,一般為數公丈。
宿主的活動,特別是候鳥的季節遷移,對蜱類的散播起著重要作用。
季節消長和越冬[編輯]
氣溫、濕度、土壤、光周期、植被、宿主等都可影響蜱類的季節消長及活動。
在溫暖地區多數種類的蜱在春、夏、秋季活動,如全溝硬蜱成蟲活動期在4~8月,高峰在5~6月初,幼蟲和若蟲的活動季節較長,從早春4月持續至9~10月間,一般有兩個高峰,主峰常在6~7月,次峰約在8~9月間。
在炎熱地區有些種類在秋、冬、春季活動,如殘緣璃眼蜱。
軟蜱因多在宿主洞巢內,故終年都可活動。
蜱多數在棲息場所越冬,硬蜱可在動物的洞穴、土塊、枯枝落葉層中或宿主體上越冬。
軟蜱主要在宿主住處附近越冬。
越冬蟲期因種類而異。
有的各蟲期均可越冬,如硬蜱屬中的多數種類;有的以成蟲越冬,如革蜱屬中的所有種類;有的以若蟲和成蟲越冬,如血蜱屬和軟蜱中的一些種;有的以若蟲越冬,如殘緣璃眼蜱;有的以幼蟲越冬,如微小牛蜱。
形態[編輯]
蟲體橢圓形,未吸血時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蟲體長2~10公釐;飽血後脹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狀,大者可長達30公釐。
表皮革質,背面或具殼質化盾板。
蟲體分顎體和軀體兩個部份。
分類[編輯]
成蟲在軀體背面有殼質化較強的盾板,通稱為硬蜱,屬硬蜱科(Ixodidae);無盾板者,通稱為軟蜱,屬軟蜱科(Argasidae)。
根據2011年的資料,全世界已發現的有接近900種,計硬蜱科700多種,軟蜱科約150種,納蜱科1種。
中國已記錄的硬蜱科約100種,軟蜱科10種。
硬蜱[編輯]
顎體也稱假頭,位於軀體前端,從背面可見到,由顎基、螯肢、口下板及須肢組成。
顎基與軀體的前端相連接,是一個界限分明的骨化區,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雌蜱的顎基背面有1對孔區,有感覺及分泌體液幫助產卵的功能。
螯肢1對,從顎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
口下板1塊,位於螯肢腹面,與螯肢合攏時形成口腔。
口下板腹面有倒齒,為吸血時固定於宿主皮膚內的附著器官。
螯肢的兩側為須肢,由4節組成,第4節短小,嵌出於第3節端部腹面小凹陷內。
軀體呈袋狀,大多褐色,兩側對稱。
雄蜱背面的盾板幾乎覆蓋著整個背面,雌蜱的盾板僅占體背前部的一部分,有的蜱在盾板後緣形成不同花飾稱為緣垛festoon)。
腹面有足4對,每足6節,即基節、轉節、股節、脛節、後跗節和跗節。
基節上通常有距。
足Ⅰ跗節背緣近端部具哈氏器(Haller'sorgan),有嗅覺功能,末端有爪1對及墊狀爪間突1個。
生殖孔位於腹面的前半,常在第Ⅱ、Ⅲ對足基節的水平線上。
肛門位於軀體的後部,常有肛溝。
氣門一對,位於足Ⅳ基節的後外側,氣門板寬闊。
雄蜱腹面有幾丁質板,基數目因蜱的屬種而不同。
軟蜱[編輯]
顎體在軀體腹面,從背面看不見。
顎基背面無孔區。
軀體背面無盾板,體表多呈顆粒狀小疣,或具皺紋、盤狀凹陷。
氣門板小,位於基節Ⅳ的前上方。
生殖孔位於腹面的前部,兩性特徵不顯著。
肛門位於體中部或稍後,有些軟蜱尚有肛前溝和肛後中溝及肛後橫溝,分別位於肛門的前後方。
各基節都無距刺,跗節雖有爪,但無爪墊。
成蟲及若蟲足基節Ⅰ~Ⅱ之間有基節腺的開口。
基節腺液的分泌,有調節水分和電解質及血淋巴成分的作用。
在吸血時,病原體也隨基節腺液的分泌污染宿主傷口而造成感染,例如鈍緣蜱屬的一些種類。
參考文獻[編輯]
^BernardE.Matthews.Athomewiththehost.Anintroductiontoparasitolog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8,reprinted2001:96–120.ISBN 0-521-57691-1.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Transcript,Dr.BillSamuel,AuthorandAssociateDean,Research,FacultyofScience,UniversityofAlbertaSUBJECT:#145WhiteasaGhost:WinterTicksandMooseAudio#145November23,2004InnovatioAlbertahttp://www.innovationalberta.com/article.php?articleid=51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tafford,KirbyC.,III,Ph.D.,ChiefEntomologistConnecticutAgriculturalExperimentStation,NewHaven"TickManagementHandbook"http://www.cdc.gov/ncidod/dvbid/lyme/resources/handbook.pdf.
^Campbell,JohnB.,(ExtensionEntomologist),Thomas,GustaveD.,EntomologyResearchLeader"ControllngTicks"UniversityofNebraskaLincolnextension,IstituteofAgricultureandNaturalResources,Rev.May,2006存档副本.[2010-09-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06).
外部連結[編輯]
河南商城18人被蜱蟲咬死,首例死亡3年後官方才通報南方周末
河南商城縣多人被蟲咬致死為維穩未公布疫情騰訊網
卡比.C.斯坦福(KirbyC.StanfordIII),蜱蟲預防手冊,美國康乃狄克州公共衛生部,2010年九月
蜱蟲信息中心,美國羅德島大學,2010年九月
中國衛生部查出「蜱蟲叮咬」病原體,BBC中文網,2010年9月13日
氯菊酯(permethrin)處理過衣物可殺蜱蟲,土豆視頻,2010年9月13日
閱論編按亞綱及演化支分類的蛛形綱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亞門:螯肢亞門
現存地位未定
鬚腳目
跑足亞綱Stomothecata
盲蛛目
蠍形目
Haplocnemata
擬蠍目
避日目
四肺類節肢動物(英語:Tetrapulmonata)
蜘蛛目
Pedipalpi
無鞭目
鞭蠍目
裂盾目
有鞭目
Acaromorpha
節腹目
蜱蟎亞綱蟎形總目
疥蟎目
恙蟎目
寄蟎總目
節腹蟎目(英語:Opilioacarida)
巨蟎目(英語:Holothyrida)
真蜱目
中氣門蟎目
以上分類來自於Shultz(2007)
綠字條目為並系群
已滅絕
聯足目(英語:Haptopoda)
古怖目(英語:Phalangiotarbi)
角怖目(英語:Trigonotarbida)
烏拉爾蛛目(英語:Uraraneida)
分類單元識別碼
維基數據:Q10304508
維基物種:Ixodida
AFD:Ixodida
BOLD:154063
BugGuide:91218
EoL:217
EPPO:1IXODO
FaunaEuropaea:10618
FaunaEuropaea(new):fce26c4a-b985-4a87-8b3f-225413b0cbaf
Fossilworks:189897
GBIF:1425
iNaturalist:51672
IRMNG:12791
ITIS:733323
NBN:NBNSYS0000160240
NCBI:6935
NZOR:c031f782-af94-4ae2-b957-fce245c19845
WoRMS:760684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真蜱目&oldid=65493482」
分類:真蜱目隱藏分類:引文格式1錯誤:日期自2010年9月擴充中的條目使用生物多樣性欄目的條目物種微格式條目含有中文的條目含有非中文內容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拉丁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物種
其他語言
AfrikaansAragonésالعربيةܐܪܡܝܐAymarar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ŽemaitėškaБългарскиBrezhonegBosanskiCatalàCebuanoCorsuČeštinaKaszëbscziCymraegDeutschThuɔŋjäŋZazaki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FrançaisNordfriiskGaeilgeGàidhligGalegoAvañe'ẽ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Taqbaylit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LatinaLëtzebuergeschЛаккуLatviešuMalagasyമലയാളംमराठीBahasaMelayuPlattdüütschनेपाली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SarduSicilianuسنڌي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WalonWinaray吴语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疾病介紹-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2蜱蟲叮咬不易察覺影響早發現早治療
蜱蟲活躍高峰期是春秋兩季,6月底至7月夏季炎熱期活動也很活躍。蜱蟲存活需水分,天氣炎熱時,潮濕落葉區、灌木和林區等,經常能發現蜱蟲。蜱蟲吸血一 ...
- 3蜱蟲叮咬》醫師︰千萬別硬拔越用力吸得越緊- 即時新聞
硬蜱屬於(Ixodidae)科,為一種8隻腳的節肢動物,蜱蟲靠吸食脊椎動物的血維生,從幼蟲開始就具有吸血能力,包括鳥類,貓狗及人類均可能被其叮咬。蜱蟲 ...
- 4春天小心蜱蟲叮咬得傳染病 - 亞東醫院
蜱蟲傳染病有哪些症狀? 許多蜱蟲傳染病都有類似的症狀,若在叮咬後的數天到數週內出現以下症狀,務必儘速 ...
- 5婦人遭台灣革蜱叮咬,為國內第2例,疾管局提醒至野外著長袖 ...
新北市雙溪區一名29歲婦人在5月上旬遭蜱蟲叮咬,蟲體經疾病管制局鑑定為台灣革蜱,這是2011年花蓮發生首例被台灣革蜱叮咬後的再一病例。疾管局呼籲民眾夏日出外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