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遷都邯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趙遷都邯鄲,是指中國戰國時期趙國國君趙敬侯在前386年把國都由中牟遷到邯鄲的歷史事件。
趙國遷都邯鄲是邯鄲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也是趙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是趙國 ...
趙遷都邯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趙國遷都邯鄲後的邯鄲故城平面圖,西南地區為趙王城,東北地區是大北城。
趙遷都邯鄲,是指中國戰國時期趙國國君趙敬侯在前386年把國都由中牟遷到邯鄲的歷史事件。
趙國遷都邯鄲是邯鄲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也是趙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是趙國政治經濟軍事發展的必然結果。
邯鄲為趙都長達158年之久,歷經八代國君,成為漢地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在黃河流域諸多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次
1背景
2建設
3爭議
3.1遷都時間
3.2由何地遷都
4影響
5注釋
6參考資料
背景[編輯]
趙簡子是趙國的實際創建者,奪取邯鄲城是趙氏立國的標誌,所以後世稱他為「名為晉卿,實為晉權,奉邑侔於諸侯」[參1]。
他的後代子孫也都追述他的豐功偉績。
趙簡子去世後,他的兒子毋恤即位,是為趙襄子。
由於趙襄子的母親是狄族人,期初頗受趙簡子的歧視,後來因為姑布子卿的推薦,才收到賞識。
根據史書記載,趙簡子曾為了試探看他的兒子中誰最有才能,他謊稱在常山[註1]藏有寶符,誰先發現,就歸誰。
聽到這個消息,大家都去山上尋找寶符,結果都是一無所獲。
而趙襄子卻說自己已經得到了寶貝。
趙簡子問他找到了什麼寶貝,他說道「從常山臨代,代可取也」[參1],原來,趙襄子看破了趙簡子北伐代國的意圖,趙簡子這時候認識到毋恤最為精明,於是廢掉了太子伯魯,立他為太子。
趙簡子後期的主要活動是實施東進邯鄲的戰略,未來得及著手北伐就去世了。
趙襄子即位後,剛處理完趙簡子喪事,馬上著手北伐事宜。
他以宴請的方式邀請代王來赴宴,在席間殺了他,然後發兵滅掉代國,北進戰略得以順利實施[參2]。
以後。
趙襄子同智氏,韓氏、魏氏聯合瓜分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封邑土地,挫敗了晉出公的反攻計劃。
他即位的第四年,四卿內部又發生了分裂,智氏強迫韓趙魏三家割地給他,韓魏兩家由於力量薄弱,答應給他,但是趙襄子斷然拒絕,智氏和趙氏矛盾頓時激化。
接著智氏脅迫韓魏一起攻打趙氏,爆發了三家聯軍攻趙的晉陽之戰。
晉陽之戰中,趙氏危急達到了頂點,聯軍曾引汾水灌城,「城不侵者三版」[參1]水距城牆上緣只有三版距離高;城中糧食已經吃完,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局面[參3];趙氏內部也極端不穩,「群臣皆有外心,禮益慢」[參1]。
為了擺脫危急,趙襄子採取了分化敵人內部的策略,派出宰相張孟談潛出城外,遊說韓魏兩家,韓魏兩家本來就和趙氏歷史關係極深,加上早對智氏驕橫跋扈心存不滿,這次又是脅迫而來,所以一拍即合。
趙韓魏三家裡應外合,「反滅智氏,共分其地」[參1]。
三家分晉的格局形成。
於是「趙北有代,南併智氏,強於韓魏。
」[參1]。
趙國的疆域基本形成[參2]。
趙襄子在位三十三年,趙浣即位,為趙獻侯[註2][註3],期間以中牟為國都,後來趙襄子之弟,即趙桓子趕走趙獻侯[註4]),自立於代地,僅僅一年就去世了,趙人復迎趙獻侯即位[參4]。
趙獻侯在位十五年,其子趙籍即位,為趙烈侯。
趙烈侯六年(前403年)與韓魏兩家分晉,正史取得諸侯名分。
趙烈侯在位九年去世,傳位給他的弟弟武公。
武公在位十三年去世,傳位給趙烈侯之子趙章,趙章就是趙敬候。
在他即位的第一年(前386年)就發生了武公之子趙朝爭位之事,「敬候元年,武公子朝作亂,不克,出奔魏。
趙始都邯鄲」[參1]。
可見,遷都邯鄲的因素,也有趙氏內部的變亂原因。
建設[編輯]
主條目:趙邯鄲故城
趙國遷都邯鄲後,便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興建運動。
逐步建立位於西南地區具有行政性質的趙王城和東北地區居民生活區域的大北城。
爭議[編輯]
遷都時間[編輯]
根據《史記·趙世家》記載來看,趙國遷都邯鄲的時間應為趙敬候元年,即前386年,但是有人提出了不同觀點,主張遷都邯鄲時間應為趙肅侯時期,胡三省在《通鑑音注》上說:
“
余按《史記·六國年表》,周定王之十六年,趙敬候之元年,烈王之二年,趙成侯之元年。
成侯二十二年,魏克邯鄲,是年顯王之十六年也。
二十四年,魏歸邯鄲。
若敬候已都邯鄲,魏克其國都而趙不亡,何也?至顯王二十二年,公子范襲邯鄲,不勝而死,是年,肅侯之三年也。
意此時趙方都邯鄲,蓋肅侯徒都,非敬候也。
”
胡三省因為趙成侯二十二年(前353年)「魏克邯鄲而趙不亡」,進而懷疑趙敬候元年(前386年)遷都邯鄲,推斷出遷都時間應為「蓋肅侯徒都,非敬候也」。
但是從《史記》和《漢書》等史料記載來看,趙敬候遷都邯鄲已經十分清晰,僅僅以「魏克邯鄲而趙不亡」不足以推翻已有的定論,何況至今都未從其他史料中找到趙肅侯三年(前347年)到趙成侯二十二年(前353年)以前的邯鄲已經是趙都的證據。
方詩銘和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念輯證·魏記》第25條:「梁惠成王元年鄴師敗邯鄲師於平陽。
」、「梁惠成王敗邯鄲師於平陽」。
梁惠成王就是魏惠王,魏惠王元年即趙成侯五年(前370年)。
據史料記載:魏惠王初年,韓趙兩國曾聯合攻打魏國,在濁澤包圍了魏惠王,後因意見分歧,韓趙各自退兵。
此事《史記·魏世家》繫於魏惠王元年(前370年),《史記·趙世家》繫於趙成侯六年(前369年),《六國年表》也是這樣記載。
雷學淇《竹年紀年義證》認為鄴師敗於邯鄲師即有此事,稱「平陽乃近鄴地名,蓋韓以少卒夜去,而邯鄲之師亦取道鄴而歸。
鄴之守令要而擊之,故敗於平陽」。
雷雪淇的解釋正確與否,暫且不說,但是「鄴師」指的是魏國駐紮在鄴地的軍隊,而「邯鄲師」代指趙國的軍隊則顯而易見。
像這樣以「邯鄲」代稱趙國的記載在《古本竹書紀念輯證》中還有許多,例如:《魏紀》第38條「梁惠成王七年,惠成王伐邯鄲,取列人」第41條「梁惠成王九年,與邯鄲榆次、陽邑」第61條「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鄲伐衛,取漆富丘,城之。
」這些引文最早是魏惠王元年(前370年),最晚的是十六年(前355年),都在魏惠王十年(前353年)攻克邯鄲之前。
既然此時的邯鄲被指稱趙國,那麼唯一解釋便是邯鄲此時已經成為趙國國都。
又《戰國縱橫家書》第二十七章《麊皮對邯鄲君章》記載有魏克邯鄲前麊皮對趙成侯的一段對話,文中也稱趙成侯為「邯鄲君」,同樣證實了邯鄲早就是趙都這一事實。
可以說,趙敬候元年,即前386年遷都邯鄲是毋庸置疑的[參2]。
由何地遷都[編輯]
趙簡子和趙襄子時期的趙國政治中心在晉陽,趙敬候以後再邯鄲。
但是趙襄子以後的都城在何地,有何變化,自何地前往邯鄲,眾說紛紜,意義不一。
《史記·趙世家》稱趙獻侯時期都中牟,但是趙獻侯一度被趙桓子趕走,趙桓子自立於代,一年後就死了,趙人復迎趙獻侯即位。
這時的趙獻侯是在中牟居住還是在代地,史無名文記載。
《史記·趙世家》記載趙烈侯曾責成相國公仲連賜給鄭人歌者田地,公仲連沒有遵命,「居一月,烈侯從代來,問歌者田,公仲連終不與,乃稱疾不朝。
番吾君子代來,謂公眾曰」,相國和議政的朝廷都不在代地,可以說明趙獻侯第二次即位後趙國都城不在代。
《漢書·地理志》記載趙國邯鄲縣條說:趙獻侯自中牟徒此。
河南郡中牟條又說:趙獻侯自耿徒此。
據此,趙獻侯自耿遷都於中牟,又從中牟遷都到邯鄲。
但《元和縣郡志·卷十五·磁川邯鄲縣》卻說:趙敬候自立晉陽,始遷都邯鄲。
認為自晉陽遷都到邯鄲。
《元和郡縣制》成書較晚,恐不可信。
結合《趙世家》和《漢書·地理志》可以得出結論,自中牟遷都邯鄲之說較為可信[註5]。
而耿地遷邯鄲之說,在史料上看到記載,大多零星散亂。
《漢書·地理志》稱趙獻侯時期從耿地遷都中牟,說明趙都一度遷到耿。
而耿的具體位置,從《史記·索隱》杜預語,稱耿在河東皮氏縣(今山西河津)耿鄉,因趙氏先祖趙夙曾追隨晉獻公伐霍、魏、耿、以功賜封邑於耿。
當時晉國都城在今山西南部一帶,趙氏封邑位於國都西部還是可信的。
但趙獻侯時期趙國已經是泱泱大國,是三晉實力最強的一個,並且晉南一帶早已經是韓魏兩家的勢力範圍,趙獻侯將國都遷到山西西南地區一隅的耿殊難解釋。
可想而知,趙獻侯時期的耿地應該是另一個地方。
《史記·殷本紀》記載:祖於遷於邢。
司馬貞在《史記索隱》解釋道「邢音同耿,近代本亦作耿,今河東皮氏縣有耿鄉。
」邢和耿音同,可以做通假,則趙都之耿應該是邢,邢有作為國名的邢和邢在今河南溫縣平皋故城,亦作邢丘。
曾經作為趙都的耿(邢)應該是邢國故地。
《元和郡縣制卷十五》邢條川記載:「古邢侯之國......春秋時屬晉,後三家分晉屬趙,秦兼併天下,於此縣信都縣,屬巨鹿郡,項羽改為襄國,蓋以趙襄子諡名也」。
這可以看出故邢國地春秋屬於晉國,戰國時期屬於趙國,秦代設置信都縣,項羽改名為襄國,而國名來自趙襄子的諡號。
古代稱都為國,顧名思義,「襄國」就是襄子都城。
在今邢臺一帶,民間至今還有流傳趙國時期的故事,並有附會趙國故事的地名和建築,都可以證明和趙襄子和此地的關係。
趙襄子很可能後期遷都到耿(邢),才有襄國這一稱呼。
如果這一推斷能夠成立,那麼趙國遷都順序應該是從晉陽到耿(邢)再到中牟,最後是邯鄲[參2]。
影響[編輯]
遷都邯鄲是趙國戰略方針轉變的需要,趙簡子和趙襄子時期,趙氏面臨的主要敵人是晉國內部的公室以及可能成為潛在敵人的其他新貴族勢力,趙氏發展的目標就是奪取公室及其他貴族領地,換言之,趙氏的戰略方正就是通過同晉國內部心就是李的鬥爭擴大自己的疆域。
趙簡子時間的六卿滅掉祁氏和羊舌氏,四卿滅掉范氏和中行氏,趙襄子諡器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可以說是這個戰略方針的具體實施。
而趙都晉陽正是適應了這一戰略方針的需要。
晉陽距離其他貴族封邑較遠,是趙氏穩定可靠的後方,所以每當危急時刻,趙簡子、趙襄子的最後退路都是晉陽。
趙氏也的確是拼接晉陽挫敗了強大的對手智氏,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前403年趙韓魏三家分晉,標誌著晉國內部新舊貴族之間的鬥爭宣告結束,也標誌著趙國正式加入了諸侯之間的兼併戰爭。
形式的改變,要求趙國必須制定一個以參與兼併戰爭,逐鹿中原為主要內容的戰略方針。
但要實施這一方針,就需要選擇一個靠近中原,便與發展,擁有一定經濟物質基礎和優越地理位置的城市作為都城,因此遷都邯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參2]。
而春秋後期的邯鄲已經是東方趙國地區的重要手工業和商業城市,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
根據當時的生產水平推測邯鄲已經具備了基本的城市設施,城市人口也達到了相當的規模。
而且邯鄲位於太行山東麓,華北平原西部,周邊地區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傳統的重要農業去,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便利。
還有就是邯鄲具有極其重要的軍事地位。
邯鄲「北通燕、涿、南有鄭、衛」[參5]。
恰好位於太行山東邊的南北要道上,交通發達,靠近中原,臨近諸侯各國,可謂是四戰之地。
更是趙國積極進取中原,爭霸天下,威脅齊魏的理想出發地和後勤供應地。
注釋[編輯]
註:
^當時名為恆山。
^初稱趙獻子,後追諡獻侯。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稱:趙簡子本里伯魯為太子,後改立趙襄子,趙襄子即位後伯魯已死,遂立伯魯之之趙周位代成君。
趙襄子執意要傳位於代成君,因代成君先死,又李成君之子趙浣為太子。
但《史記索引》引《系本》表示,代成君趙起為趙襄子之子,不說是伯魯,這裡只採用趙世家的說法。
^《史記索引》引《系本》稱趙桓子為趙襄子之子,今採用《趙世家》。
^作為趙都的中牟並非西漢河南郡中牟縣,而是位於邯鄲東南黃河北岸之間,詳見:《河北學刊》1986年6期所刊《戰國趙都中牟瑣見》。
參考資料[編輯]
參:
^1.01.11.21.31.41.51.6《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
^2.02.12.22.32.4孫繼民;郝良真.《邯郸简史》.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1990年:第38—46頁.ISBN 7507404676.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幫助)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懸釜而炊,易子而食。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記載趙襄子之後是趙桓子即位,一年去世,趙獻侯即位。
^《史記·貨殖列傳》
閱論編戰國歷史事件前期三家分晉(趙、魏、韓) ·士人崛起 ·李悝變法 ·河西之戰(前期) ·魏滅中山之戰 ·三晉伐齊之戰 ·吳起變法 ·陰晉之戰 ·趙遷都邯鄲 ·田氏代齊 ·戰國七雄與泗上十二諸侯 ·棘蒲之戰 ·韓滅鄭之戰 ·濁澤之戰 ·河西之戰(後期) ·澮北之戰 ·周分東西 ·商鞅變法 ·邯鄲之難 ·桂陵之戰 ·馬陵之戰 ·徐州相王中期合縱連橫 ·桑丘之戰 ·五國相王 ·函谷關之戰 ·觀澤之戰 ·秦滅巴蜀之戰 ·秦滅義渠 ·齊破燕之戰 ·丹陽、藍田之戰 ·爭奪九鼎 ·稷下學宮 ·諸子百家 ·胡服騎射 ·宜陽之戰 ·趙滅中山之戰 ·楚破越之戰 ·垂沙之戰 ·莊蹻起事 ·三國攻秦之戰 ·沙丘之亂 ·伊闕之戰 ·齊秦互帝 ·齊滅宋之戰 ·濟西之戰 ·田單復國 ·黔中之戰 ·將相和(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齊魏滅薛 ·鄢郢之戰(楚辭) ·遠交近攻 ·華陽之戰 ·閼與之戰 ·趙破匈奴之戰 ·陘城之戰後期戰國四公子 ·長平之戰 ·邯鄲之戰(竊符救趙、義不帝秦、債台高築) ·楚滅魯之戰 ·秦滅周 ·鄗代之戰 ·都江堰、鄭國渠 ·河外之戰 ·五國攻秦之戰 ·諫逐客書 ·秦滅六國之戰(秦攻趙鄴之戰、秦趙平陽之戰、秦趙肥之戰、秦趙番吾之戰、秦滅韓之戰、秦滅趙之戰、秦滅魏之戰、荊軻刺秦王、秦滅楚之戰、秦滅燕之戰、秦滅齊之戰)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朝→漢朝→三國→晉朝/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遼金夏→元朝→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赵迁都邯郸&oldid=72834835」
分類:邯鄲歷史春秋戰國歷史戰國政治遷都前386年隱藏分類:含有過時參數的引用的頁面含有訪問日期但無網址的引用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新增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趙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邯鄲之戰
- 2趙國_百度百科
趙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趙國國君,嬴姓、趙氏。趙國始祖造父,為商朝名臣飛廉(蜚廉)次子季勝之後,因征伐徐國有 ...
- 3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餘,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
- 4邯鄲,成語的故鄉(五) | 大紀元
邯鄲作為戰國時期的趙國首都,歷經了八代君主158年的經營;西元前228年秦國滅掉趙國後,邯鄲仍然作為邯鄲郡的首府,繼續存在了19年,直到趙王歇復國時,被 ...
- 5趙國的首都邯鄲是歷史古都,3000年不改名,與秦國有說 ...
你聽說過邯鄲這個城市嗎?你知道邯鄲曾經是趙國的首都嗎?這個城市現在依然存在,而且它3000年沒有改過名字。這是一座古城,它的歷史不亞於任何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