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政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清朝派施琅攻台,鄭氏政權滅亡. 2、清朝決議將台灣納入版圖. 3、台灣建立一府三縣,後來移民越來越多,逐漸增設行政區. 4、台灣三大民變:. ①. 朱一貴事件(康熙).
單元一、
台灣史(重要大事)
時期
年代
重要大事
史前時代
五萬年前
|
16.C
舊石時時代:長濱文化
新石器時代: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卑南文化
金屬器時代:十三行文化、蔦松文化、靜浦文化
國際競爭時期
1600
|
1661
1、葡萄牙人發現台灣,命名為「福爾摩沙島」
2、荷蘭人先後佔領澎湖、台灣南部
3、西班牙人佔領有台灣北部
4、漢人、日本海盜在台灣一帶活動
鄭氏治台時期
1661
|
1683
1、鄭成功擊敗荷蘭人,取得台灣
2、鄭經出兵大陸,失敗而歸
3、鄭氏政權在台灣設立行政區
4、鄭氏政權內亂,鄭克塽降清
清領時代
前期
1683
|
1860
1、清朝派施琅攻台,鄭氏政權滅亡
2、清朝決議將台灣納入版圖
3、台灣建立一府三縣,後來移民越來越多,逐漸增設行政區
4、台灣三大民變:
①. 朱一貴事件(康熙)
②. 林爽文事件(乾隆)
③. 戴潮春事件(咸豐)
5、清朝實行「消極治台」政策,禁止漢人移民來台,侵佔原住民土地
後期
1860
|
1895
1、英法聯軍之役,台灣開港通商
2、1871年牡丹社事件,日本侵台
3、清朝實行「積極治台」政策,派沈葆楨、丁日昌、劉銘傳建設台灣,增設行政區
4、1885年,台灣建省,劉銘傳為首任巡撫,實施多方面的改革
①. 政治:台灣建省,調整行政區
②. 財經:整理土地田賦
③. 交通:架電報線、設郵局、築鐵路(基隆至新竹段通車
④. 國防:購軍艦、增設炮台、設機器局、建軍械所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1895
|
1945
1、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給日本
2、台灣民主國成立,抗拒日本接收,不久日軍登陸台灣,抗日運動失敗
3、台灣抗日運動
台人抗日
日本對策
前期
游擊戰術
武裝鎮壓與招撫並行
後期
具民族革命性質
①. 苗栗事件
②. 西來庵事件
日本警網嚴密監控台灣人,各事件在密謀起事階段即告失敗
①. 前期:武裝抗日(台)vs武裝鎮壓與招撫並行
②. 後期:密謀起事階段即告失敗
4、日本建立總督專制的統治體制
①. 中央:總督握有行政、立法、司法、軍事大權
②. 地方:
a.各地遍設警察局,監控人民
b.沿襲清代保甲制度,成為警察的輔助工具
5、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推動
①. 「皇民化」運動
②. 徵召台灣人從軍
中華民國在台灣時期
1945
|
至今
1、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中國根據1943年開羅宣言,成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台灣、澎湖
2、政府接收初期,行政措施失當,民怨四起,引發二二八事變
3、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台灣進入動員戡亂時期,實施戒嚴
4、1987年蔣經國總統解除戒嚴,李登輝總統明令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台灣政治民主化
①. 1994年,直轄市長與省長開放直接民選
②. 1996年,總統直接民選
4、外交關係
①. 鞏固外交
a1950,韓戰爆發,美國派第七艦隊協防台灣
b.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定,美國軍援台灣
②. 彈性外交
a.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b.1979年,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
③. 務實外交
5、兩岸關係
①. 兩岸軍事對抗
②. 三通四流(中)VS三不政策(台)
③. 一國兩制(中)VS務實(台)
單元二、
台灣史(經濟與社會)
時期
年代
經濟
社會
史前時代
五萬年前
|
16.C
1、採集、狩獵、漁撈生活
2、台灣原住民多處於原始生活階段,沒有大規模的經濟活動
1、平埔族:大部分為母系社會
2、高山族
①. 父系社會
②. 母系社會
③. 貴族社會
國際競爭時期
1600
|
1661
1、西班牙人、荷蘭人以台灣為國際貿易轉運站
①. 貿易對象:中國、日本、東南亞
②. 貿易貨品:稻米、蔗糖
2、漢人、日本人以台灣為走私貿易中心
1、荷蘭人、西班牙人控制區,教化原住民,壓迫漢人
2、荷、西勢力以外,原住民維持原有的生活方式
鄭氏治台時期
1661
|
1683
1、鄭氏政權以軍隊開墾今天台灣南部土地
2、鄭氏政權到廈門與中國進行走私貿易
3、允許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台灣設立商館
4、台灣與南洋多有貿易往來
台灣南部許多地名因鄭氏開墾而得名:高雄左營、台南左鎮
清領時代
前期
1683
|
1860
1、農業:
①. 漢人加速開墾土地
②. 興修水利工程(水圳)
2、商業貿易:
①. 對象:中國、日本、南洋
②. 輸出:米、糖、鹿皮
③. 輸入:紡織品、藥材、日用品
4、「郊」商的興起
①. 區性性:南郊、北郊
②. 商品種類:糖郊、布郊
1、漢人移民的祭祀組織(守護神)
①. 漳州移民:開漳聖王
②. 泉州移民:保生大帝
③. 客家移民:三山國王
2、漢人的宗族組織
①. 唐山祖
②. 開台組
3、台灣的漢人移民社會常發生
①. 民變
②. 分類械鬥
後期
1860
|
1895
英法聯軍之役後,台灣開港通商後,貿易年年成長
①. 輸出:茶、糖、樟腦
②. 港口:滬尾(茶、樟腦)、安平、打狗(糖)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1895
|
1945
1、殖民經濟的基礎工作
①. 改革土地制度
②. 統一貨幣和度量衡
③. 交通建設
a.各地設立郵局
b.完成縱貫鐵路(基隆至高雄)
c.實施人口調查
2、殖民經濟政策:
農業台灣、工業日本
①. 農業:
a.培植蓬萊米成功
b.台灣成為糖業王國
②. 工業
a.初期:農業加工業
b.後期:配合南進,發展軍需工業
1、台灣社會的變遷
①. 台灣人口大增
②. 放足斷髮的普遍
③. 守時觀念的養成
④. 守法觀念的建立
⑤. 現代衛生觀念的建立
2、台灣的社會運動
①. 政治運動
a.台灣議會請願運動
b.台灣地方自治運動
c.台灣文化協會成立
②. 農工運動
a農民運動
b.工人運動
中華民國在台灣時期
1945
|
至今
1、農業:土地改革
①. 三七五減租
②. 公地放領
③. 耕者有其田
④. 農地重劃
2、工業:六期的四年經濟建設計劃
①. 前三期:進口替代
②. 後三期:出口導向
3、勞力密集工業
→資本密集工業
→高科技工業
4、台灣的經濟發展被譽為奇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6、未來目標:經濟自由化和國際化
1、台灣人口增加
①. 610萬→2100萬
②. 四大族群的隔閡消失
2、社會福利及安全制度的建立→
民國84年開辦全民健保
3、多元化社會的發展
半農半工社會→工商業社會
單元三、
台灣史(教育與原住民事務)
時期
年代
教育
原住民
國際競爭時期
1600
|
1661
荷蘭人在控制區內設立學校,以傳教士為老師,用羅馬字拼注原住民文字,教化原住民了解基督教禮儀與教義
1、荷蘭人以各社選出的長老控制原住民
2、傳教
①. 荷蘭人傳播基督教
②. 西班牙人傳播天主教
鄭氏治台時期
1661
|
1683
1、受陳永華的建議,在台南興建台灣第一座孔廟。
2、設立學校
①. 中央:學院→成績優秀可到政府機關任職
②. 地方:學校→成績優秀升入中央的學院
鄭經設南路與北路安撫司,負責處理原住民事務
清領時代
前期
1683
|
1860
1、儒學:培育國家公務員
①. 府儒學:台灣府
②. 縣儒學:台灣、鳳山、諸羅
2、書院、義學、社學
3、民學:民間之書房,屬私立學校
1、政府劃界封山,嚴禁漢人進入原住民地區
2、設立南路、北路理番同知,負責處理原住民與漢人之間的相關事務
3、設立社學,供原住民子弟就讀
後期
1860
|
1895
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期間,設立西學堂、電報學堂等新式學校
1、沈葆楨
①. 廢禁令
a廢禁漢人入原住民活動區令
b.廢禁漢人與原住民通婚令
②. 開山撫番
a開山:開築北、中、南三條通往後山的道路,派軍入山區
撫番:
b.撫番:
i.
規劃原住民的生產與人文教育
ii.
鼓勵漢人入山開墾
iii.
廢除南、北路理番同知,改設中路、南路撫民理番同知
iv.
推動「化番為民」政策
2、劉銘傳:征討和绥撫原住民
①. 未降服者:軍事討伐
②. 降服者:設撫墾局和「番」學堂,施以教育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1895
|
1945
1、初等教育:差別待遇、隔離政策
①. 學校教育:公學校
②. 社會教育:日語講習所
2、中等教育:
①. 職業教育:較為偏重
②. 普通教育
a師範學校→培養公學校教師
b醫學校→培養醫師
3、高等教育
①. 大學:1919年,設立台北帝國大學(台大前身)
②. 留學日本:台人在台升學不易,青年多往日本留學
4、學術研究:統治和開發台灣
1、以嚴密的警網,控制原住民
2、霧社事件
①. 原因:原住民不滿日本官吏的橫暴,起而反抗
②. 結果:日本強力鎮壓,霧社地區原住民死傷慘重
中華民國在台灣時期
1945
|
至今
1、國民教育
①. 起源: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已有義務教育
②. 六年國教→九年國教(民國57年)
2、中等教育
①. 初期:偏重普通中學
②. 九年國教實施後:偏重職業教育
③. 職業教育取向:農業→商業→工業
④. 近期:增設高中
3、高等教育
①. 時間:民國50年代
②. 原因:配合經濟建設之需
③. 結果:增設公、私大專院校
單元四、
台灣史(台灣行政區演變)
鄭氏政權
鄭成功時期
1、承天府(今台南):行政中心
2、天興縣、萬年縣:設知縣掌理縣務
3、稱台灣為東都,熱蘭遮城改名為安平鎮
4、澎湖設安撫司
※漢人典章制度正式移植台灣
鄭經時期
1、東都改名為東寧
2、天興縣、萬年縣:改為州,設知州掌理縣務
清代
康熙
一府
台灣府(台南)
福建省
康熙23年,台灣置府縣
三縣
諸羅(嘉義)、台灣(台南)、鳳山(高雄)
雍正
一府
台灣府
四縣
諸羅、台灣、鳳山、彰化
二廳
淡水廳、澎湖廳
嘉慶
一府
台灣府
四縣
諸羅、台灣、鳳山、彰化
三廳
淡水廳、澎湖廳、噶瑪蘭廳
光緒
二府
台灣府、台北府
沈葆楨時期
八縣四廳
略
三府
台灣府(台中)、台南府、台北府
光緒11年台灣建省
劉銘傳時期
一州
台東直隸州
三廳十一縣
略
延伸文章資訊
- 1清朝若沒統治?網揭密台灣歷史:八成變菲律賓 - 三立新聞
該網友就在PTT貼文分析,「其實康熙初年還不認為台灣屬於清朝的版圖,直到他 ... 眼見康熙猶豫數月,施琅便上書《恭陳臺灣棄留疏》建議康熙納入台灣以 ...
- 2第三章清代臺灣的政經發展 第一節治臺政策與行政制度 - 高雄市 ...
(一)清朝對臺之棄留爭議. 1.背景:康熙22年(1683),清朝擊敗鄭氏後,對臺灣是否納入版圖有所爭議。 2.棄臺論. (1)康熙皇帝:認為「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 ...
- 3臺灣清治時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4納入清朝版圖 - 宜蘭縣政府
1806年,先是發生各籍移民間的械鬥,繼則海盜蔡牽、朱濆進犯,官方才感受到如果繼續將噶瑪蘭置之化外,不設官經理、協調防守,一旦成為賊匪的巢穴,勢必又為台灣添 ...
- 5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清朝治理下的台灣 - 芋生活
台灣納入清帝國的版圖後,官員不瞭解台灣民間社會的活力及特殊性,加上大量 ... 攻下台灣,然主張棄台的大臣卻不在少數,他們持棄守意見的原因有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