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 電子書 - 拼音查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漢室聽到這個消息,認為是難得的好機會,便派張騫出使月氏,尋求聯盟以對抗匈奴。

... 「遺」是遺留的意思,「不遺餘力」是指一點力量都不會留下,竭盡全力之意。

成語典|電子書 ABCDEFGHJKLMNOPQRSTWXYZ 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ㄜㄞㄡㄢㄦㄧㄨㄩ 漢語拼音索引目 次注音索引 八拜之交 參考詞語‧八拜定交‧八拜至交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ㄚ。

ㄅㄞˋ。

ㄓ。

ㄐㄧㄠ漢語拼音bābàizhījiāo釋  義八拜,行禮八次,古時對父執輩所行的禮節。

「八拜之交」指結拜為異姓兄弟姊妹的朋友。

※語或出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

典故說明元代王實甫《西廂記》,是根據唐代元稹〈鶯鶯傳〉(一名〈會真記〉)改寫鋪陳而成的雜劇,內容是寫張君瑞與崔鶯鶯的戀愛故事,和《鶯鶯傳》不同的是,結局是完滿團圓。

典源這裡節錄的是,張君瑞第一次出場向觀眾所作的自我介紹。

敘述他在赴京趕考途中,路經河中府蒲關,是老友杜確所鎮守的地方,在當年還是同郡同學時,兩人曾結拜為異姓兄弟的好朋友。

古時候因為對父執輩須行八拜禮,所以朋友若相交親密如同手足,經過約定,互視對方父執如同自己的親人,即可稱為「八拜之交」。

後來「八拜之交」可能就是出自此處,被用來指結拜為異姓兄弟姊妹的朋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結拜為異姓兄弟姊妹的朋友。

使用類別用在「結拜之交」的表述上。

例句 老王是我八拜之交的兄弟,他的事我不能不管。

我們兩家父執輩是八拜之交,所以兩家淵源極深。

我們既有八拜之交的情義,你有困難,我怎能袖手旁觀?幫助我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八拜之交,情同手足的王大哥!世態炎涼,縱然是八拜之交的兄弟,也難保不會翻臉不認人。

劉、關、張三人在桃園八拜之交的故事,幾成後代義結金蘭的藍本。

皇天為證,今天我們兩人意氣相投,決定結為八拜之交,日後兄弟相稱。

辨  識近義金蘭之契、桃園結義、義結金蘭 參考詞語八拜定交注  音ㄅㄚ。

ㄅㄞˋ。

ㄉㄧㄥˋ。

ㄐㄧㄠ漢語拼音bābàidìngjiāo 釋  義清.黃宗羲〈子劉子行狀上〉:「御史吳阿衡則監世龍軍者也,受命之日,與世龍八拜定交,通國之人駭之。

」八拜至交注  音ㄅㄚ。

ㄅㄞˋ。

ㄓˋ。

ㄐㄧㄠ漢語拼音bābàizhìjiāo 釋  義元.無名氏《氣英布.第一折》:「臣與英布同鄉,又是少年八拜至交的兄弟,願得二十人隨臣,往使九江,必能使英布舉兵歸漢。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臨終時憐我母子無依,說有洛陽劉伯父,是幼年八拜至交,特命亡後,齎了手書,自任所前來拜懇。

」 八面玲瓏 參考詞語‧八窗玲瓏‧玲瓏八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ㄚ。

ㄇㄧㄢˋ。

ㄌㄧㄥˊ。

ㄌㄨㄥˊ漢語拼音bāmiànlínglóng釋  義形容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

語本唐.盧綸〈賦得彭祖樓送楊宗德歸徐州幕〉詩。

後用「八面玲瓏」形容人言行手段,十分巧妙,處世圓融。

△「面面俱到」 典故說明盧綸是中唐詩人,大曆年間,盧綸在長安與韓翃、錢起、司空曙、吉中孚、耿諱、夏侯審、崔峒、苗發、李端等人交遊酬唱,號為「大曆十才子」,其中以盧綸才華最為出色。

盧綸雖有詩名,科舉之路卻不順利,屢試不第。

後來他得到宰相元載、王縉的賞識推薦,終於踏上仕途。

他的詩歌創作主要承襲盛唐,五、七律轉為淡雅,古詩則漸趨鋪陳麗藻。

安史之亂後,偶有感慨,也多著墨於戰後荒蕪的景物描寫,及悲嘆個人際遇的坎坷。

德宗之時,發生朱泚之亂,盧綸任河中節度使、諸軍行營兵馬副元帥。

塞外的軍旅生活,使得盧綸的詩風轉為粗獷豪放。

此時期的作品,如〈塞下曲〉等,風格慷慨,廣為人所傳誦。

在〈賦得彭祖樓送楊宗德歸徐州幕〉詩中,盧綸描寫彭祖樓的環境,稱它四面八方都有寬大的窗戶,所以室內光線十分充足,潔淨明亮得直逼仙境。

因為八面都透光,所以稱作「八面玲瓏」,後來演變成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言行手段,十分巧妙,處世圓融。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

使用類別用在「居處明亮」的表述上。

例句 這個樓閣設計最特殊的地方就在於:四方通透,八面玲瓏。

我把書房四周裝上落地窗,一到夜晚,八面玲瓏盡得月,頗具雅緻。

二語義說明形容人言行手段,十分巧妙,處世圓融。

使用類別用在「圓融周到」的表述上。

例句 他是八面玲瓏的商場老將,怎會在意這點小事?我們經理的座右銘是:「八面玲瓏,四海亨通。

」趙太太是八面玲瓏的人,她廣結善緣,誰也不得罪。

我們公司的公關主任為人八面玲瓏,各方關係都很好。

母親對外處事八面玲瓏,對內教子有方,絕對堅持原則。

他雖是八面玲瓏的人,但處理事情卻相當堅持應有原則。

老王敢於堅持己見,不是那種八面玲瓏,只會討好的人。

生意人講的是八面玲瓏,只要進門便是客,誰也不能得罪。

在這件事情上,他處理得非常圓融,真可謂八面玲瓏,面面透光。

辨  識近義八面見光、面面俱到、左右逢源、長袖善舞「八面玲瓏」及「面面俱到」都有處事圓滿周到的意思。

「八面玲瓏」側重於形容手腕圓融,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討好,略含貶義;「面面俱到」側重於形容處事態度與方法周到圓滿,不帶褒貶色彩。

八面玲瓏面面俱到辨似例句○ㄨ在這件事情上,他處理得非常圓融,真可謂~,面面透光。

ㄨ○在座的人士各黨各派都有,要講得~,恐怕很難。

參考詞語八窗玲瓏注  音ㄅㄚ。

ㄔㄨㄤ。

ㄌㄧㄥˊ。

ㄌㄨㄥˊ漢語拼音bāchuānglínglóng 釋  義《朱子語類.卷一二○》:「而今須是要打破那黑底虛靜,換做個白底虛靜,則八窗玲瓏,無不融通。

」明.呂坤《呻吟語.卷上》:「行事八窗玲瓏,毫無遮障,則見者服,聞者信。

」玲瓏八面注  音ㄌㄧㄥˊ。

ㄌㄨㄥˊ。

ㄅㄚ。

ㄇㄧㄢˋ漢語拼音línglóngbāmiàn 釋  義宋.饒節〈送趙廉訪〉:「飛來之峰可圖寫,畫工搖筆不敢下。

玲瓏八靣(面)尚能摩,萬古冷泉那可畫!」宋.釋重顯〈送寶相長老〉:「玲瓏八靣(面)自回合,峭峻一方誰敢窺?」 比比皆是 參考詞語‧比比皆然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ㄧˋ。

ㄅㄧˋ。

ㄐㄧㄝ。

ㄕˋ漢語拼音bìbìjiēshì釋  義比比,每每、頻頻。

「比比皆是」形容到處都是。

語本《戰國策.秦策一》。

△「比肩皆是」、「摩肩接踵」、「觸目皆是」 典故說明張儀是戰國時代有名的謀士,《戰國策.秦策一》裡記載他遊說秦惠王,向秦王分析當時的國際情勢,提出自己的連橫政策,以打破六國合縱之約,進而統一天下。

他認為六國普遍國庫空虛,賞罰不明,以致軍民到了戰場上,看到敵人都四處逃散,然後怪罪人民不能效忠。

其實這都是制度上的不公,賞罰不明確所造成的。

而秦國制度完備,信賞必罰,人民「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意謂:人民都勇於赴死,為國家效命,不怕刀槍火炭,斷然戰死沙場之人「比比是也」。

因此,秦國有實力併吞六國,只要政策得當。

就用「比肩」來表示很多。

後來「比比皆是」這個成語就從「比是也」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到處都是。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到處都是。

使用類別用在「處處皆是」的表述上。

例句 如今社會富裕了,住高樓、開汽車的人比比皆是。

在你們山上難得一見的烏魚子,在我們這漁港比比皆是。

像他這種擅長電腦打字的人才比比皆是,有什麼好驕傲的?在純樸的鄉下,樂善好施的人比比皆是,讓人覺得很有人情味。

這種樣式的產品比比皆是,你不必急於買下,貨比三家不吃虧呢!我們一走進會場,各種精雕細琢的玉器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給。

一到週年慶,百貨公司裡的折扣品比比皆是,看得顧客心動不已。

這個人的語文能力太差,寫起文章來,不但詞句有欠順暢,而且錯別字比比皆是。

辨  識近義車載斗量、俯拾即是、觸目皆是反義空前絕後、鳳毛麟角、屈指可數、絕無僅有、寥寥無幾、寥若晨星「比比皆是」及「觸目皆是」都有到處都是的意思。

「比比皆是」適用範圍較廣;「觸目皆是」強調放眼所見。

比比皆是觸目皆是辨似例句○ㄨ像他這種擅長電腦打字的人才~,有什麼好驕傲的? ㄨ○經過戰爭的洗禮後,整座城陷入一片死寂,斷垣殘壁的景象~,令人不勝唏噓。

參考詞語比比皆然注  音ㄅㄧˋ。

ㄅㄧˋ。

ㄐㄧㄝ。

ㄖㄢˊ漢語拼音bìbìjiērán 釋  義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三六》:「每國有世臣把住了,如何容外人來做!如魯有三桓,齊有田氏,晉有六卿,比比皆然,如何容聖人插手!」《隋唐演義.第五三回》:「將無固守之志,兵無敢死之心,人情趨利,比比皆然。

」 不辨菽麥 參考詞語‧不辨菽粟‧不辯菽麥‧僅辨菽麥‧智昏菽麥‧未辨菽麥‧菽麥不分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ㄅㄧㄢˋ。

ㄕㄨˊ。

ㄇㄞˋ。

(變)。

ㄅㄨˊ。

ㄅㄧㄢˋ。

ㄕㄨˊ。

ㄇㄞˋ漢語拼音bùbiànshúmài(變)búbiànshúmài釋  義菽,豆子。

「不辨菽麥」指無法分別豆子與麥子。

形容人愚昧無知、缺乏常識。

語出《左傳.成公十八年》。

△「頗別菽麥」 典故說明菽,就是豆子。

麥,則是麥子。

兩者都是很普通的農作物,而且形狀完全不同,極容易分辨。

如果一個人連豆子、麥子都無法分辨,就是形容這個人非常無知,連基本的常識都沒有。

這句成語出自《左傳.成公十八年》。

當時晉國發生政爭,貴族大夫欒書、中行偃為了爭奪政權,先殺了受到厲公親信的胥童,然後又殺了厲公,立襄公的曾孫周子為國君,是為晉悼公。

周子時年才十四歲,根本無法親政,且有年長的哥哥,但欒書等人為了掌握政權,把周子當成傀儡,就稱讚周子十分聰明,並詆毀他的哥哥,說他十分無知,連豆子和麥子都沒辦法分辨,這樣的人怎麼可以做國君呢?後來「不辨菽麥」這句成語被用來形容人愚昧無知。

亦用來比喻缺乏常識或判斷能力。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愚昧無知與缺乏常識。

使用類別用在「愚昧無知」的表述上。

例句 他都這麼大了,卻連基本做人道理都不懂,這和不辨菽麥有何不同?別看他一副聰明樣,其實根本是不辨菽麥,連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

他剛到農村時還是個不辨菽麥的小伙子,經過這麼多年的學習磨練,現在已是個精通農藝的專家了。

辨  識近義五穀不分反義冰雪聰明、絕頂聰明形音辨誤菽,音ㄕㄨˊ。

豆類的總稱。

不可寫作「叔」。

參考詞語不辨菽粟注  音ㄅㄨˋ。

ㄅㄧㄢˋ。

ㄕㄨˊ。

ㄙㄨˋ。

(變)。

ㄅㄨˊ。

ㄅㄧㄢˋ。

ㄕㄨˊ。

ㄙㄨˋ漢語拼音bùbiànshúsù(變)búbiànshúsù 釋  義清.龔自珍《龔自珍全集.第一輯》:「婢妾之養不備,則不世;祠祭弗如式,不世;不辨菽粟,亦不世。

」不辯菽麥注  音ㄅㄨˋ。

ㄅㄧㄢˋ。

ㄕㄨˊ。

ㄇㄞˋ。

(變)。

ㄅㄨˊ。

ㄅㄧㄢˋ。

ㄕㄨˊ。

ㄇㄞˋ漢語拼音bùbiànshúmài(變)búbiànshúmài 釋  義《抱朴子.外篇》:「庸俗之夫,闇於別物,不分朱紫,不辯菽麥。

」僅辨菽麥注  音ㄐㄧㄣˇ。

ㄅㄧㄢˋ。

ㄕㄨˊ。

ㄇㄞˋ漢語拼音jǐnbiànshúmài 釋  義隋.盧思道〈北齊興亡論〉:「陸子駱提婆者,出於皁隸,本是靴工,愚暗庸短,僅辯(辨)菽麥。

」智昏菽麥注  音ㄓˋ。

ㄏㄨㄣ。

ㄕㄨˊ。

ㄇㄞˋ漢語拼音zhìhūnshúmài 釋  義南朝梁.劉峻〈辯命論〉:「聞言如響,智昏菽麥,神之辨也。

」未辨菽麥注  音ㄨㄟˋ。

ㄅㄧㄢˋ。

ㄕㄨˊ。

ㄇㄞˋ漢語拼音wèibiànshúmài 釋  義三國魏.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孫權小子,未辨菽麥,要領不足以膏齊斧,名字不足以洿簡墨。

」菽麥不分注  音ㄕㄨˊ。

ㄇㄞˋ。

ㄅㄨˋ。

ㄈㄣ漢語拼音shúmàibùfēn 釋  義宋.林逋〈省心錄〉:「後世以文章明道,其弊至於菽麥不分,豈止不知稼穡艱難哉!」 不毛之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ㄇㄠˊ。

ㄓ。

ㄉㄧˋ漢語拼音bùmáozhīdì釋  義毛,種植五穀。

「不毛之地」指堅硬瘠薄、不適種植五穀的土地。

語出《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後用「不毛之地」形容荒涼貧瘠的土地。

△「不食之地」 典故說明據《公羊傳.宣公十二年》載,春秋時候,楚莊王因鄭國有二心,而率領大軍加以討伐。

城破之日,楚軍開進鄭國城郭大門,鄭國國君襄公,在街口跪接莊王,向楚莊王請罪,並且請求楚莊王可憐他這個戰敗之人,賜給他一塊「不毛之地」,好讓他和一些老人們去安度殘年。

楚莊王因見鄭襄公有心悅臣服的意思,因此就退兵而去。

「不毛之地」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指堅硬瘠薄、不適種植五穀的土地。

後則用來泛指荒涼貧瘠的土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荒涼貧瘠的土地。

使用類別用在「土地貧瘠」的表述上。

例句 一旦受到核子輻射汙染,再好的良田也會變成不毛之地。

這片山坡之所以成為不毛之地,正是人為濫墾濫伐的結果。

經過先民們的辛苦開墾,原來的不毛之地終於變成了一片沃野。

這塊不毛之地如果善加規劃利用,一定可以成為最好的休閒公園。

自從郊外那片不毛之地突然湧出石油之後,原本冷清的小鎮就漸漸繁榮起來了。

這裡原來是塊不毛之地,想不到今天居然高樓大廈林立,竟成了地價最高的精華區。

辨  識近義不食之地、赤地千里反義魚米之鄉、膏腴之地 不謀而合 參考詞語‧不謀同辭‧不謀而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ㄇㄡˊ。

ㄦˊ。

ㄏㄜˊ漢語拼音bùmóuérhé釋  義事前未經商量,後來意見作為卻一致。

語本《漢書.卷一○○.敘傳上》。

△「不約而同」、「不謀而信」 典故說明「不謀而合」原作「不謀而同」,見於《漢書.卷一○○.敘傳上》。

班彪是班固的父親,為東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

漢末王莽篡漢,天下大亂,二十餘歲的班彪避難於天水,依附於反對新莽的隗(ㄨㄟˇ)囂,並藉機對他曉以大義,希望他能歸附漢室。

有一次,隗囂問班彪:「以前周王朝崩毀,戰國群雄並起,天下分裂,歷經好幾代才又歸於統一。

今天的情況也是如此,不知先生您認為天下將由誰來統一?」班彪便回答道:「漢室之所以衰亡,是因為成帝當年過度借重外戚勢力處理國政,讓王氏家族掌握大權,接下來哀、平二帝在位時間又短,所以才會讓王莽有機可趁。

但王莽雖然取得政權,卻沒有獲得民心,天下百姓其實無不盼望能脫離其統治。

十幾年來,人心思變,群雄並起,各處好漢未事先商量,就都以恢復漢室為號召。

從這裡應該可以明顯看出,未來將會是誰統一天下。

」班彪的這段話,其實就是告訴隗囂天下仍是屬於漢王朝,況且各路豪傑「咸稱劉氏,不謀而同辭」,這樣的形勢也是隗囂所不能阻擋的。

後來「不謀而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事先未經商量,而意見、行為卻一致,出現「不謀而合」的書證如晉.干寶《搜神記》卷二:「二人之言,不謀而合。

」即用以描述有二人各自傳述其所見之石子岡靈異現象,兩人並不相識,但所說的內容卻相吻合,干寶藉以強調此說的真實性。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事前未經商量,後來意見作為卻一致。

使用類別用在「正好一致」的表述上。

例句 這個產品的企劃方向,和目前的市場需求不謀而合。

這對好朋友的默契十足,所做出的決定總是不謀而合。

他們兩個個性不同,但對於這個問題的想法卻不謀而合。

當經理要我們推薦理想人選時,我們不謀而合地說出同一個人的名字。

他們倆素不相識,對此問題的看法竟然不謀而合,可見英雄所見略同。

辨  識近義不約而同反義、見仁見智 參考詞語不謀同辭注  音ㄅㄨˋ。

ㄇㄡˊ。

ㄊㄨㄥˊ。

ㄘˊ漢語拼音bùmóutóngcí 釋  義《琱玉集.卷一四》:「諸侯不期而會,不謀同辭,皆言紂可伐。

」不謀而同注  音ㄅㄨˋ。

ㄇㄡˊ。

ㄦˊ。

ㄊㄨㄥˊ漢語拼音bùmóuértóng 釋  義《漢書.卷一○○》:「十餘年間,外內騷擾,遠近俱發,假號雲合,咸稱劉氏,不謀而同辭。

」宋.蘇軾〈居士集敘〉:「士無賢不肖不謀而同曰:『歐陽子,今之韓愈也。

』」 不得要領 參考詞語‧鮮得要領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ㄉㄜˊ。

ㄧㄠˋ。

ㄌㄧㄥˇ漢語拼音bùdéyàolǐng釋  義要,通「腰」。

領,衣領。

「要領」指衣服的腰部和領子,比喻事物的重點。

「不得要領」指無法掌握要點或主旨。

語本《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

典故說明「要」和「領」是指衣服的腰部和領子,比喻事物的重點。

《史記》裡記載,漢武帝時,匈奴攻破西域的月氏國,還將月氏王的頭顱拿來當酒器,人民對匈奴心生憎恨,想要報仇卻沒有兵力。

漢室聽到這個消息,認為是難得的好機會,便派張騫出使月氏,尋求聯盟以對抗匈奴。

月氏在匈奴西方,要到月氏必須先經過匈奴。

張騫到了匈奴後就被俘虜,滯留在那裡長達十餘年,娶妻生子。

然而忠心為國的張騫並沒有忘記自己的任務,後來找到機會逃往大宛國。

大宛王素聞漢帝國的富強,見到張騫非常高興,問他有什麼須要幫忙的地方。

張騫便將欲通使月氏,卻受阻於匈奴的事告訴大宛王,並承諾若能幫忙抵達月氏國,漢室必定有豐厚的賞賜。

大宛王欣然同意,張騫便在大宛的護送下,經由康居來到了月氏。

月氏王被匈奴殺害後,月氏人離開故鄉,向西逃到大夏國附近,逐漸安定下來。

那裡土地豐饒,民生安樂,十幾年過去後,月氏人已沒有報復匈奴的念頭了。

張騫又從月氏到了大夏,希望藉由大夏得到與月氏合作的機會,卻仍無法達成目標。

在那裡待了一年多也沒有進展,只好打道回府。

在回程的路上,又被匈奴俘虜,滯留了一年多後,適逢單于過世,匈奴國內情況混亂,張騫才找到機會帶著妻子及一名部下逃回國。

文中「不得月氏要領」,即是指張騫達到與月氏結盟的目的。

後來「不得要領」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無法掌握要點或主旨。

「要領」本來指「腰領」,後來轉讀為重要之「要」,遂讀四聲。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無法掌握要點或主旨。

使用類別用在「茫無頭緒」的表述上。

例句 這篇論文的邏輯混亂,使人讀後不得要領。

一個人做事若是不得要領,往往會事倍功半。

說話如果不得要領,講得再多也無法說得明白。

由於你念書始終不得要領,所以才會事倍功半。

我對這個問題仍不得要領,請你再簡單扼要地講一遍。

他做事老是不得要領,所以別人都不敢將事情交給他。

學習新事物時,如果沒有老師從旁指導,往往會不得要領。

小明雖然很用功,考試成績卻不理想,大概是讀書不得要領吧! 辨  識反義提綱挈領 參考詞語鮮得要領注  音ㄒㄧㄢˇ。

ㄉㄜˊ。

ㄧㄠˋ。

ㄌㄧㄥˇ漢語拼音xiǎndéyàolǐng 釋  義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一一》:「故世之學者雖多,鮮有得其要領,至視為絕學,有以也夫!」 不動聲色 參考詞語‧不動聲氣‧不發聲色‧聲色不動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ㄉㄨㄥˋ。

ㄕㄥ。

ㄙㄜˋ。

(變)。

ㄅㄨˊ。

ㄉㄨㄥˋ。

ㄕㄥ。

ㄙㄜˋ漢語拼音bùdòngshēngsè(變)búdòngshēngsè釋  義一聲不響,不流露感情。

語本唐.韓愈〈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許國公贈太尉韓公神道碑銘〉。

後用「不動聲色」形容人遇事不張揚的冷靜態度。

典故說明「不動聲色」原作「不發聲色」。

韓愈是唐代文學家,他精通六經百家,崇尚儒學,排斥佛老,文章氣勢宏偉、融會古今,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

他因為學高識廣,曾任國子博士,相當於今天的國立大學教授,頗負盛名。

當時的中書令許國公贈予太尉韓公神道碑,請韓愈代為撰寫碑銘。

韓愈在碑銘中寫到太尉韓公為人處世的特點:與人保持距離,不和任何人嘻笑親近,所以他只要一有輕鬆笑語,大家都像得到比金帛還要貴重的賞賜一般;他在判案時也從不流露私人情感,公正嚴明,只就法律論斷,因此幾乎沒人敢犯法。

後來「不動聲色」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遇事不張揚的冷靜態度。

如《水滸傳》第八六回:「宋江見這三路軍兵,盡皆退了。

大驅宋軍人馬,逩來奪取幽州。

不動聲色,一鼓而收。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遇事不張揚的冷靜態度。

使用類別用在「鎮靜低調」的表述上。

例句 他要以為我不動聲色就表示屈服,那他就搞錯了!別看他不動聲色的樣子,其實他內心也是緊張極了。

讓我先不動聲色地靜觀對方的反應,再決定行動方向。

發生這麼嚴重的事,他居然還能不動聲色,真是沉得住氣。

這件事我們得低調處理,所以先不動聲色看看情勢演變再說。

他發現小偷時,並沒有驚慌,只是不動聲色地通知警方趕來逮人。

小李反覆試探,想要套出他的真心話,但他都不動聲色,守口如瓶。

他不打算馬上表態,只好不動聲色地坐在那裡,先聽其他人的意見。

面對這等大事,他居然還能保持一付不動聲色的樣子,真是膽識過人。

原想他連女朋友都沒有,沒想到他不動聲色就結了婚,真嚇我們一跳。

辨  識近義不露聲色反義形於辭色、打草驚蛇 參考詞語不動聲氣注  音ㄅㄨˋ。

ㄉㄨㄥˋ。

ㄕㄥ。

ㄑㄧˋ。

(變)。

ㄅㄨˊ。

ㄉㄨㄥˋ。

ㄕㄥ。

ㄑㄧˋ漢語拼音bùdòngshēngqì(變)búdòngshēngqì 釋  義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至於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氣,而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

」不發聲色注  音ㄅㄨˋ。

ㄈㄚ。

ㄕㄥ。

ㄙㄜˋ漢語拼音bùfāshēngsè 釋  義唐.韓愈〈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許國公贈太尉韓公神道碑銘〉:「其罪殺人,不發聲色。

問法何如,不自為輕重,故無敢犯者。

」聲色不動注  音ㄕㄥ。

ㄙㄜˋ。

ㄅㄨˋ。

ㄉㄨㄥˋ。

(變)。

ㄕㄥ。

ㄙㄜˋ。

ㄅㄨˊ。

ㄉㄨㄥˋ漢語拼音shēngsèbùdòng(變)shēngsèbúdòng 釋  義《元史.卷一三七》:「時雖甚危急,阿禮海牙朝夕出入,聲色不動,怡然如平時,眾賴以安。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五》:「高文良公巡撫江蘇,為制府某所凌,勢岌岌乎殆矣,而公聲色不動。

」 不同凡響 參考詞語‧不同凡流‧不同凡調‧不為凡響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ㄊㄨㄥˊ。

ㄈㄢˊ。

ㄒㄧㄤˇ漢語拼音bùtóngfánxiǎng釋  義「不同凡響」典源作「非凡響」,意謂不是平凡的音樂。

後用來比喻特出、不平凡的人或事物。

※語或本唐.程太虛〈漱玉泉〉詩。

△「不同凡庸」、「與眾不同」 典故說明「不同凡響」典源作「非凡響」。

非,「不同」也。

唐代道士程太虛的這首〈漱玉泉〉詩,描寫瀑布由高處飛瀉而下,注入山谷,發出的聲音就像萬千顆明珠落入玉盤時一樣清脆響亮。

其中以「天然一曲非凡響」一句,來形容瀑布的流水聲像是一首天然而不平凡的音樂。

後來「不同凡響」這句成語可能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特出、不平凡的人或事物,大多用在文學、藝術作品或是人的談吐方面。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特出、不平凡的人或事物。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傑出不凡」的表述上。

例句 這位大師一出手,果然不同凡響。

這本書收錄了許多不同凡響的當代藝術評論。

他的高言讜論,真是不同凡響,震驚了與會所有人士。

這首曲子的優美和絃,更襯托出他們不同凡響的完美和聲。

此次比賽裡,中華小將的表現不同凡響,竟能打敗世界頂級強隊。

辨  識近義不同流俗、出類拔萃、超塵拔俗、與眾不同反義平淡無奇「不同凡響」及「與眾不同」都有與平常不相同的意思。

「不同凡響」側重於表現出色不凡;「與眾不同」側重於言行舉止獨特不同。

不同凡響與眾不同辨似例句○ㄨ此次比賽裡,中華小將的表現~,竟能打敗世界頂級強隊。

ㄨ○他喜歡標新立異,連穿著也~。

參考詞語不同凡流注  音ㄅㄨˋ。

ㄊㄨㄥˊ。

ㄈㄢˊ。

ㄌㄧㄡˊ漢語拼音bùtóngfánliú 釋  義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卷一六》:「若乃後世之詩,則亦有當代之英,氣稟識趣,不同凡流。

」不同凡調注  音ㄅㄨˋ。

ㄊㄨㄥˊ。

ㄈㄢˊ。

ㄉㄧㄠˋ漢語拼音bùtóngfándiào 釋  義清.周生《揚州夢.卷四》:「寫意不同凡調豔,彈愁終異楚聲悲。

」不為凡響注  音ㄅㄨˋ。

ㄨㄟˊ。

ㄈㄢˊ。

ㄒㄧㄤˇ漢語拼音bùwéifánxiǎng 釋  義清.昭槤《嘯亭雜錄.卷六》:「善詩詞,幼受業於沈確士尚書,故詞宗歸於正音,不為凡響。

」 不倫不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ㄌㄨㄣˊ。

ㄅㄨˋ。

ㄌㄟˋ。

(變)。

ㄅㄨˋ。

ㄌㄨㄣˊ。

ㄅㄨˊ。

ㄌㄟˋ漢語拼音bùlúnbùlèi(變)bùlúnbúlèi釋  義「不倫不類」有兩種解,一是不合道理、法式,二是不像樣。

語本唐.劉知幾《史通.卷一六.雜說上》。

後用「不倫不類」形容事物不成體統。

△「不三不四」 典故說明《公羊傳》是春秋三傳之一,舊題為子夏弟子公羊高所撰,是專為解釋孔子的《春秋》所作的,後世有許多學者為之註疏訓詁,其中所記載的內容亦經常被文人加以引用討論。

在《春秋.昭公十九年》中有「許世子止弒其君實」這樣的記載,當時許悼公得了瘧疾,喝了太子許止所進的藥之後就死了。

關於這個「弒」字的解釋,各家說法不一,有的人認為進藥本是醫官的職責,太子親自進藥必別有居心;另一派人則認為瘧疾不是絕症,治瘧疾的藥也不會致人於死,太子所進的藥必有問題,所以才說是太子弒父。

而《公羊傳》解釋這段經文時,卻認為孔子用「弒」字,是要譏諷太子許止沒有盡到孝道,並且舉出樂正子春事奉生病父親的例子做為佐證。

劉知幾對此十分不以為然,他認為樂正子春的孝行足為楷模,許悼公死於政治謀殺也是事實,怎麼會是因為太子許止沒有樂正子春孝順,就被冠以「弒君」的罪名呢?劉知幾認為公羊高是為了彰顯同是孔子門人的樂正子春的德行,所以扭曲事實加以解說,例子舉得不對,罪名也定得太過牽強,沒有達到原本彰顯樂正子春孝行的用意,反而變得十分可笑。

後來「不倫不類」這句成語,就從劉知幾《史通》中的「編次不倫,比喻非類」演變成,用來形容事物不成體統。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事物不成體統。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不合事理」的表述上。

例句 她那身打扮,怎麼看都是不倫不類。

你把這身戲服穿來學校,豈非不倫不類?他聽對方話說得不倫不類,就藉口離開了。

現代年輕人的穿著,好像越不倫不類,越能流行。

你不要跟這些不倫不類的人交朋友,會把你帶壞的。

在正式場合中,穿著休閒服,就會讓人感覺不倫不類。

女孩子的舉止要端莊,怎可穿著不倫不類的衣服到處跑?題辭不能亂用,如果賀女壽來句「彤管流芳」,豈非不倫不類?這棟房子明明是洋式建築,卻蓋個中式屋頂,不中不西,不倫不類。

學生作文寫:「我的媽媽辛苦得像枝破掃把。

」這樣形容媽媽,真是不倫不類。

辨  識近義不三不四、非驢非馬「不倫不類」及「不三不四」都有不像樣的意思。

「不倫不類」多用於事物,有風格、內涵無法互相搭配的意思;「不三不四」多用於人,有不正派的意涵。

不倫不類不三不四辨似例句○ㄨ這棟房子明明是洋式建築,卻蓋個中式屋頂,不中不西,~。

ㄨ○我看對街有幾個~的人,一直探頭探腦,鬼鬼祟祟的。

不苟言笑 參考詞語‧不妄言笑‧言笑不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ㄍㄡˇ。

ㄧㄢˊ。

ㄒㄧㄠˋ漢語拼音bùgǒuyánxiào釋  義苟,隨便。

「不苟言笑」指不隨便談笑,態度嚴肅。

語本《禮記.曲禮上》。

△「一本正經」 典故說明《禮記》是一本記述古代禮儀的書籍,其中的〈曲禮〉篇是講述日常生活所應做到的小節,有一段就是在教導為人子女者與父母相處時的禮節,在家裡時不能處在尊貴的西南方,坐位時不能坐在正中,行走時不能走在中間,站立時不能在門中央。

舉行饗禮時不能做主人,須由父母決定;祭祀時不能做受祭的尸,以免接受父母的祭拜。

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要聽從父母的話,父母不在眼前也要像他們在左右一樣。

不登上高處,不走到深谷邊,不去從事危險的活動,不要讓父母擔心。

也不隨便毀謗人,不隨便嬉笑,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謹守本分。

後來「不苟言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不隨便談笑,態度嚴肅。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不隨便談笑,態度嚴肅。

使用類別用在「嚴肅謹慎」的表述上。

例句 他平日不苟言笑,很少與人閒聊。

他整天不茍言笑,大家都不敢輕侮他。

他看起來不苟言笑,所以沒人敢招惹他。

這孩子從小就不苟言笑,別人逗他,他也不理。

他家的人看起來都不苟言笑,不太好相處的樣子。

總經理那副不苟言笑的面孔,屬下們都對他十分畏懼。

歷史老師看起來不苟言笑,十分嚴肅,私底下卻很幽默。

我們的校長為人嚴肅,平時不苟言笑,但其實是很有愛心的。

大家聽了笑話後都捧腹大笑,只有她依然不苟言笑,埋頭工作。

辨  識近義一本正經、不苟言談反義和藹可親、談笑風生、嘻皮笑臉「不苟言笑」與「一本正經」都有嚴肅的意思。

「不苟言笑」用在描述個性態度上;「一本正經」用在形容神情外貌。

不苟言笑一本正經辨似例句○ㄨ我們的校長為人嚴肅,平時~,但其實是很有愛心的。

ㄨ○看他說得~的樣子,不像是開玩笑。

參考詞語不妄言笑注  音ㄅㄨˋ。

ㄨㄤˋ。

ㄧㄢˊ。

ㄒㄧㄠˋ。

(變)。

ㄅㄨˊ。

ㄨㄤˋ。

ㄧㄢˊ。

ㄒㄧㄠˋ漢語拼音bùwàngyánxiào(變)búwàngyánxiào 釋  義《宋書.卷五八》:「婢僕之前,不妄言笑,由是尊卑大小,敬之若神。

」《宋史.卷三三六》:「康字公休,幼端謹,不妄言笑,事父母至孝。

」言笑不苟注  音ㄧㄢˊ。

ㄒㄧㄠˋ。

ㄅㄨˋ。

ㄍㄡˇ漢語拼音yánxiàobùgǒu 釋  義《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妙觀亦以師道自尊,妝模做樣,儘自矜持,言笑不苟。

」《初刻拍案驚奇.卷六》:「美名一時無比,卻又資性貞淑,言笑不苟,極是一個有正經的婦人。

」 不共戴天 參考詞語‧不共之仇‧不共天地‧不同天地‧不同日月‧不忍戴天‧羞共戴天‧義不同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ㄍㄨㄥˋ。

ㄉㄞˋ。

ㄊㄧㄢ。

(變)。

ㄅㄨˊ。

ㄍㄨㄥˋ。

ㄉㄞˋ。

ㄊㄧㄢ漢語拼音bùgòngdàitiān(變)búgòngdàitiān釋  義不與殺父的仇人共存於世間。

◎語本《禮記.曲禮上》。

後用「不共戴天」比喻仇恨極深。

△「勢不兩立」 典故說明「不共戴天」這句成語原本的意思就是「不和仇人頂著同樣的天」,「天」只有一個,所以也就是不和仇人共存於世間的意思。

什麼樣的仇人非得拚個你死我活呢?《禮記.曲禮》有一段話說:「殺害父親的仇人,我不應和他共處於世間;在路上遇到殺害兄弟的仇人,不必等回家拿兵器,就應該直接上前報復;如果是殺害朋友的仇人,我不應該和他同國。

」傳統的儒家是很講究禮的。

在禮的觀念中,對父母要盡孝,對兄弟要友愛,對朋友要存義,這是為人的基本。

所以一個人是非觀念要分明,要「以直報怨」。

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遇到殺父仇人,豈有輕饒的道理?想盡辦法也要報仇,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禮了。

這正是為何《曲禮》說:「父之讎,弗與共戴天」的理由了。

這種觀念在《禮記.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是要「寢苫枕干」的。

苫,音ㄕㄢ,草的意思。

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

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睡不能安寢,隨時準備兵器,等待機會。

所以「不共戴天」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比喻對人仇恨極深。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仇恨極深。

使用類別用在「怨恨相仇」的表述上。

例句 父仇不共戴天,非報不可。

此恨如同不共戴天,難解難消了。

他恨不得一刀殺了這不共戴天的仇人。

土匪毀我家園,殺我家人,這仇不共戴天,一定要報。

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哪是你三言兩語所能化解的?如今不共戴天的仇人就在眼前,他情緒激動得全身顫抖。

你們雙方到底有什麼不共戴天的仇恨,為什麼要這樣殘酷對待呢?現代有些人看不順眼就動刀槍,好像對方跟他有不共戴天之仇似的。

你們只是好鬥而已,又不是有什麼不共戴天之仇,幹嘛如此怒目相向? 辨  識近義水火不容、冰炭不容、你死我活、勢不兩立、勢如水火、勢如冰炭、誓不兩立反義不念舊惡、言歸於好形音辨誤戴,音ㄉㄞˋ。

以頭頂著。

不可寫作「載」。

「不共戴天」及「勢不兩立」都有不能與仇敵並存的意思。

「不共戴天」用於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勢不兩立」用於敵對的雙方。

不共戴天勢不兩立辨似例句○ㄨ土匪毀我家園,殺我家人,這仇~,一定要報。

ㄨ○正義和邪惡~,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參考詞語不共之仇注  音ㄅㄨˋ。

ㄍㄨㄥˋ。

ㄓ。

ㄔㄡˊ。

(變)。

ㄅㄨˊ。

ㄍㄨㄥˋ。

ㄓ。

ㄔㄡˊ漢語拼音bùgòngzhīchóu(變)búgòngzhīchóu 釋  義《東周列國志.第三回》:「申公借兵失策,開門揖盜,使其焚燒宮闕,戮及先王,此不共之仇也。

」不共天地注  音ㄅㄨˋ。

ㄍㄨㄥˋ。

ㄊㄧㄢ。

ㄉㄧˋ。

(變)。

ㄅㄨˊ。

ㄍㄨㄥˋ。

ㄊㄧㄢ。

ㄉㄧˋ漢語拼音bùgòngtiāndì(變)búgòngtiāndì 釋  義《三國演義.第五八回》:「今令先君被操所害,此將軍不共天地、不同日月之讎也。

」不同天地注  音ㄅㄨˋ。

ㄊㄨㄥˊ。

ㄊㄧㄢ。

ㄉㄧˋ漢語拼音bùtóngtiāndì 釋  義《三國志.卷一八》:「娥親曰:『父母之讎,不同天地共日月者也。

』」不同日月注  音ㄅㄨˋ。

ㄊㄨㄥˊ。

ㄖˋ。

ㄩㄝˋ漢語拼音bùtóngrìyuè 釋  義《三國演義.第五八回》:「今令先君被操所害,此將軍不共天地、不同日月之讎也。

」不忍戴天注  音ㄅㄨˋ。

ㄖㄣˇ。

ㄉㄞˋ。

ㄊㄧㄢ漢語拼音bùrěndàitiān 釋  義《太平廣記.卷四九二》:「妾家世會稽之鄮縣,……其後世遭世不造,瞰室貽災,五百人皆遭庾氏焚炙之禍。

纂紹幾絕,不忍戴天,潛遁幽巖,沈冤莫雪。

」羞共戴天注  音ㄒㄧㄡ。

ㄍㄨㄥˋ。

ㄉㄞˋ。

ㄊㄧㄢ漢語拼音xiūgòngdàitiān 釋  義《太平廣記.卷四九二》:「妾之先宗,羞共戴天。

慮其後患,乃率其族,韜光滅跡,易姓變名,避仇於新平真寧縣安村。

」義不同戴注  音ㄧˋ。

ㄅㄨˋ。

ㄊㄨㄥˊ。

ㄉㄞˋ漢語拼音yìbùtóngdài 釋  義《宋書.卷一○○》:「今正以弒逆冤醜,義不同戴,舉兵之日,豈求必全耶!」 不可救藥 參考詞語‧不可救療‧無可救藥‧莫可救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ㄎㄜˇ。

ㄐㄧㄡˋ。

ㄧㄠˋ漢語拼音bùkějiùyào釋  義病重無藥可醫治。

比喻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語出《詩經.大雅.板》。

典故說明《詩經》是最早的詩歌總集。

採集從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分為風、雅、頌三大類。

雅又分大雅、小雅,〈大雅〉收詩三十一篇,多為王室貴族雅正的樂歌。

〈大雅.板〉這首詩內容是假借勸告同事,事實上是用來勸戒君王。

其中一段:「上天正為害無道,不要還沉迷在快樂中而不自知。

我是很誠懇的,並不是因為年老頭腦不清楚才對你們說這些話,而你們這些年輕小伙子卻擺出一副驕傲的樣子,還用戲弄調笑的態度來看待這件事。

歹毒的壞事做多了,就像病得很重的人沒有藥可以救治。

後來詩中的「不可救藥」演變為成語,就用來比喻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病重無藥可醫治。

使用類別用在「病重垂危」的表述上。

例句 他這病來得好猛,一下子就被宣布不可救藥了。

醫生向家屬說明患者得的是絕症,已經不可救藥了。

他的病本來已不可救藥了,但練了氣功後,竟然慢慢好轉起來。

二語義說明比喻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使用類別用在「程度嚴重」的表述上。

例句 這部電腦已壞得不可救藥,不能再修了。

這歹徒無惡不作,是個不可救藥的重刑犯。

局勢已壞到不可救藥的地步,回天乏術了。

他又偷錢,又敲詐,弄得老師都覺得他已不可救藥了。

我相信誤入歧途的青少年中真正不可救藥的,是極少數。

我不認為他的行為已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我們仍應盡量幫助他。

這家公司負債太多,老闆雖有心振作,但卻已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藥了。

辨  識近義病入膏肓、不堪造就、朽木不可雕反義藥到回春、藥到病除、醫到病癒、改過從善、浪子回頭、孺子可教、妙手回春 參考詞語不可救療注  音ㄅㄨˋ。

ㄎㄜˇ。

ㄐㄧㄡˋ。

ㄌㄧㄠˊ漢語拼音bùkějiùliáo 釋  義《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於四方,而為之謀主,以害楚國,不可救療,所謂不能也。

」清.葆光子《物妖志.卷三》:「希侃忽遘異疾,不可救療。

」無可救藥注  音ㄨˊ。

ㄎㄜˇ。

ㄐㄧㄡˋ。

ㄧㄠˋ漢語拼音wúkějiùyào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三回》:「在那等傷天害理的,一納頭的作了去,便叫作自作孽不可活,那是一定無可救藥的了。

」莫可救藥注  音ㄇㄛˋ。

ㄎㄜˇ。

ㄐㄧㄡˋ。

ㄧㄠˋ漢語拼音mòkějiùyào 釋  義明.海瑞《海瑞集.上編》:「故凡百孔千瘡莫可救藥,皆不能節省為之也。

」 不可思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ㄎㄜˇ。

ㄙ。

ㄧˋ漢語拼音bùkěsīyì釋  義佛教用語,指不可思慮言說的境界。

用以形容諸佛菩薩覺悟之境地與智慧、神通力之奧妙。

#語出《維摩詰所說經.卷中.不思議品第六》。

後用「不可思議」比喻出乎常情,令人無法想像,難以理解。

典故說明《維摩詰說經》為姚秦時鳩摩羅什所譯,約在魏晉時代傳入中國,頗受知識份子的歡迎。

全經共三卷,分為十四品,內容主要記述維摩詰居士的言語行為,並宣揚大乘佛教在家修行即能成佛的理論。

而經中維摩詰居士的神通機智,亦透過此經展露無遺。

有一次,維摩詰在自己的居所講道,並請來三百二十萬寶座供得道菩薩安坐,那些寶座華美無比,而且又高又大,看來並非小小的空間可以容納。

沒想到這些寶座從天而降時,原來小小的房子就好像也變大了,三百二十萬個寶座置於其間,一點都不顯得擁擠。

維摩詰解釋著說:「在諸佛與菩薩中,有一種解脫法門叫做『不可思議』,在此境界者,無須將任何事物放大或縮小,便可使高大的須彌山容納於小小的芥子中。

」所以能如此,乃因一切法空,所有現象本無實體,為虛幻之存在,須彌山的大並非真有,芥子的小亦為虛幻,是以芥子能容須彌山,一切眾法絕不相礙。

維摩詰居士透過屋納寶座這樣神奇的演示,揭示了修行的途徑,也就是必須直觀一切法的真相,才能證悟真理。

而此境地是神妙不可言喻的,也就是不思議解脫法門。

後來「不可思議」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出乎常情,令人無法想像,難以理解。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出乎常情,令人無法想像,難以理解。

使用類別用在「異於常理」的表述上。

例句 看到他歷劫歸來,每個人都直呼不可思議。

沈浸在山嵐裡的杜鵑花,真是美得不可思議。

在這裡的岩層下居然埋有金礦,簡直不可思議!看到這種奇異的習俗,遊客們都感到不可思議。

這件名牌衣服只要三百元?真是便宜得不可思議!他從三樓摔下來,竟然絲毫沒有受傷,真是不可思議。

過去人們對於哥白尼主張的「地動說」,都感到不可思議。

他初試啼聲的新作,居然在幾天內就被搶購一空,真是不可思議。

看到魔術師讓女助理在舞臺上消失,觀眾們都覺得不可思議,發出陣陣的讚嘆聲。

辨  識近義大惑不解、匪夷所思、難以置信反義可想而知、合情合理 不可一世 參考詞語‧不屑一世‧不肯一世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ㄎㄜˇ。

ㄧ。

ㄕˋ。

(變)。

ㄅㄨˋ。

ㄎㄜˇ。

ㄧˊ。

ㄕˋ漢語拼音bùkěyīshì(變)bùkěyíshì釋  義可,讚許、稱是。

「不可一世」指人驕橫自大,目空一切,以為他人無與倫比。

#語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五。

典故說明根據宋代羅大經撰寫的《鶴林玉露》記載,王安石年少時,狂傲自滿,以為無人能及。

他曾經帶著名片登門求見理學家周敦頤,結果一連三次都被拒絕在門外。

王安石因此滿懷怨恨,不再上門求見。

作者羅大經認為,周敦頤想挫王安石的銳氣,沒有什麼不對,但一連拒絕三次是過分了些。

假使王安石能跟隨周敦頤學習,矯正偏頗的觀念,就不會有煩苛擾民的新法產生。

「不可一世」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來指人驕橫自大,目空一切,以為他人無與倫比。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人驕橫自大,目空一切,以為他人無與倫比。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傲慢狂妄」的表述上。

例句 他恃才傲物,不可一世,狂妄的言行令人厭惡。

他騎在馬上,睥睨四周的神情,儼然不可一世。

他小有成就便顯得不可一世,難免貽笑大方之家。

他演講時那種不可一世的氣燄,聽得臺下的人都嗤之以鼻。

他自以為高人一等,處處表現出不可一世的模樣,徒然惹人反感罷了。

自從他升官之後,就常在同事面前擺出不可一世的模樣,大家都很不以為然。

辨  識近義妄自尊大、旁若無人、目中無人、飛揚跋扈、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目無餘子、自高自大、唯我獨尊、耀武揚威、盛氣凌人反義妄自菲薄、虛懷若谷、虛己受人、謙沖自牧 參考詞語不屑一世注  音ㄅㄨˋ。

ㄒㄩㄝˋ。

ㄧ。

ㄕˋ。

(變)。

ㄅㄨˊ。

ㄒㄩㄝˋ。

ㄧˊ。

ㄕˋ漢語拼音bùxuèyīshì(變)búxuèyíshì 釋  義明.焦竑《玉堂叢語.卷七》:「丘文莊不屑一世,每稱蔡介夫學醇行潔,可方古人。

」不肯一世注  音ㄅㄨˋ。

ㄎㄣˇ。

ㄧ。

ㄕˋ。

(變)。

ㄅㄨˋ。

ㄎㄣˇ。

ㄧˊ。

ㄕˋ漢語拼音bùkěnyīshì(變)bùkěnyíshì 釋  義宋.黃庭堅〈跋范文正公帖〉:「蘇才翁筆法妙天下,不肯一世人,惟稱文正公書與(樂毅論)同法。

」 不合時宜 參考詞語‧不入時宜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ㄏㄜˊ。

ㄕˊ。

ㄧˊ漢語拼音bùhéshíyí釋  義不符合時勢趨尚。

語出《漢書.卷一一.哀帝紀》。

典故說明西漢末年,由於國勢衰弱、社會紊亂,加上成帝喜好鬼神之說,又無子嗣,因此寵信方士。

其中一名方士甘忠可,揉合黃老道學與儒家讖緯之說,詐造《天官曆》、《包元太平經》。

因漢帝自認屬火德,甘忠可便假託道教真人赤精子,說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於天,以致天下太平,永固漢室之統治。

甘忠可後因干預朝政遭彈劾而被誅殺,但他的弟子夏賀良等人仍密傳其道,他的方術仍然盛行於貴族間。

成帝崩後,繼位的哀帝也好此道。

夏賀良等人仍以赤精子的名義,說漢室國運中衰,建議哀帝改元易號,並增加漏箭上的刻度,可永保國家的安定。

哀帝接受了他的建議,下詔以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將元年,改號為陳聖劉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為度。

但二個月後,哀帝見毫無成效,又發了一道詔令,自承誤信方士之言,做了些不符時勢所宜的事,因此收回成命,並將夏賀良等人發監問斬。

「不合時宜」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不符合時勢趨尚。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不符合時勢趨尚。

使用類別用在「不符時尚」的表述上。

例句 填鴨式的教育方法,如今已不合時宜了。

他總愛穿些不合時宜的服裝,經常受到朋友的嘲笑。

如果在公開場合發表不合時宜的言論,可是會引人側目的。

過去他的言論被認為不合時宜,現在已證明他所說完全正確。

我們可以吸收古人的智慧,但是如果不知變通運用,就可能不合時宜了。

辨  識近義不識時務 參考詞語不入時宜注  音ㄅㄨˋ。

ㄖㄨˋ。

ㄕˊ。

ㄧˊ。

(變)。

ㄅㄨˊ。

ㄖㄨˋ。

ㄕˊ。

ㄧˊ漢語拼音bùrùshíyí(變)búrùshíyí 釋  義宋.費袞《梁谿漫志.卷四》:「東坡一日退朝,食罷,捫腹徐行,顧謂侍兒曰:『汝輩且道是中有何物?』……至朝雲乃曰:『學士一肚皮不入時宜。

』坡捧腹大笑。

」 不寒而慄 參考詞語‧不寒而冽‧不寒而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ㄏㄢˊ。

ㄦˊ。

ㄌㄧˋ漢語拼音bùhánérlì釋  義「不寒而慄」之「慄」,典源作「栗」。

「栗」通「慄」。

雖不寒冷仍發抖。

形容內心恐懼極至。

語本《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義縱》。

典故說明「不寒而慄」原作「不寒而栗」。

據《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義縱》載,義縱是西漢武帝時的一個官吏,他執法嚴厲,殺人無數,被司馬遷列為「酷吏」。

義縱的姊姊是個醫生,她治好了太后的病,得到太后的寵幸,義縱也從此踏上仕途。

因為義縱執法不講情面,替朝廷鏟除了不少地方勢力,所以獲得賞識,官運一帆風順。

義縱擔任南陽太守時,都尉寧成掌握關稅大權,所以為所欲為,沒人敢得罪他。

義縱知道寧成的惡行後,就決定從此人開始好好整治南陽。

寧成也知道義縱的手段強硬,不想得罪他,於是在義縱上任之時,帶領眾人在路旁恭敬地迎接。

義縱知道寧成只是想要拉攏自己,就對他不理不睬。

上任之後,義縱著手收集寧成犯罪的證據,逮捕寧成,將他家的人全部殺掉,財產也充公,致使當地的兩大富豪孔氏和暴氏,害怕自己的罪行也被義縱揭發,嚇得搬離了南陽。

後來義縱又升為定襄太守。

該地治安不好,所以義縱一到定襄,先將牢中兩百多名囚犯改判死刑,又將曾前往探監的親友也抓起來,說這些人企圖為犯人開脫,全部處死,一天之內就處死了四百多人。

定襄的人民聽到了這個消息後,即使天氣並不冷,竟都害怕得發抖起來。

後來「不寒而慄」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內心恐懼極至。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內心恐懼極至。

使用類別用在「驚懼恐慌」的表述上。

例句 聽說這是一間會讓人不寒而慄的鬼屋。

看到他那陰森恐怖的表情,真令人不寒而慄。

這部電影的情節真恐怖,令人感到不寒而慄。

一進到凶案現場,殘忍的場面,真令人不寒而慄。

在夜深人靜時聽鬼故事,我真有種不寒而慄的感覺。

在這荒野的夜晚,聽到狼的嚎叫聲,真令人不寒而慄。

學長講鬼故事時,繪聲繪影,害得我們不寒而慄,幾個人緊縮在一起。

我只要一想到明天要去面試的事,便不寒而慄,萬一主考官很兇時怎辦?這十王殿上的判官爺雕像,怒目赤髯,栩栩如生,令人看了真是不寒而慄。

這座蠟像館陳列著各種恐怖的人像,進入裡面,會讓人有不寒而慄之感。

我一想到昨天開車差點衝進河裡,脊梁骨不由得產生一陣涼意,叫人不寒而慄。

辨  識近義毛骨悚然、心驚肉跳、心驚膽跳、魂飛天外、膽戰心驚 、心驚膽戰反義從容自若、無所畏懼、無動於衷 參考詞語不寒而冽注  音ㄅㄨˋ。

ㄏㄢˊ。

ㄦˊ。

ㄌㄧㄝˋ漢語拼音bùhánérliè 釋  義明.袁宏道〈鄭母節行始末〉:「閨門之內,不寒而冽,課子克家有聲,古烈女所載,無以過也。

」不寒而栗注  音ㄅㄨˋ。

ㄏㄢˊ。

ㄦˊ。

ㄌㄧˋ漢語拼音bùhánérlì 釋  義《史記.卷一二二》:「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

其後郡中不寒而栗,猾民佐吏為治。

」宋.蘇軾《東坡志林.卷四》:「人而有知也,升是堂者,將見其不遡而僾,不寒而栗。

」 不假思索 參考詞語‧不假思慮‧不假思量‧不加思索‧不待思索‧不暇思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ㄐㄧㄚˇ。

ㄙ。

ㄙㄨㄛˇ漢語拼音bùjiǎsīsuǒ釋  義假,借。

「不假思索」指不經過思考探求,立即做出反應。

語出宋.黃榦〈復黃會卿書〉。

典故說明宋人黃榦在寫給好友的一封回信中,提到他細讀《中庸》一書的心得。

大意是:《中庸》是子思子在家學中完全了解儒道的本末源流之後才寫成的一本書,書中詳盡闡發了聖賢之道的底細。

全書從戒懼謹獨(心懷警戒恐懼謹守慎獨之道)講起,接著談到智仁勇三達德,最後以「誠」字作結。

所謂「戒懼謹獨」,既不必勉強費力,也不用思考探求,一念之間,立刻就能體會箇中真意。

初學的人果能勤奮懈地奉行把持,便得以完整保全上天賦與的本性。

至於所謂「智仁勇」三德,以及「誠」之一字,只要加上講學力行的功夫,也就不難融會貫通了。

「不假思索」就是直接摘自信中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不經過思考探求,立即做出反應。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不經過思考探求,立即做出反應。

使用類別用在「迅速反應」的表述上。

例句 老王說話總是不假思索,因此得罪了許多人。

聽到河裡有人在呼救,救生員不假思索地就跳下去救人。

我一提出請求,她就不假思索地答應了,真讓我喜出望外。

他不假思索,提筆就寫下了這道難題的答案,讓大家看得目瞪口呆。

看見眼前的美景,他不假思索,便吟出一首詩,聽得大家嘖嘖稱賞。

他在會議上提出的意見實在很荒唐,主管當然不假思索便予以否決了。

這個大詩人常能不假思索地寫出令人讚嘆的優美詩句,果然名不虛傳。

李教授是個化學專家,你請教他任何有關化學的問題,他都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出來。

辨  識反義深謀遠慮、深思熟慮、搜索枯腸、冥思苦想 參考詞語不假思慮注  音ㄅㄨˋ。

ㄐㄧㄚˇ。

ㄙ。

ㄌㄩˋ漢語拼音bùjiǎsīlǜ 釋  義宋.朱熹〈讀蘇氏紀年〉:「至於天下何思何慮,正謂雖萬變之紛紜,而所以應之各有定理,不假思慮而知也。

」不假思量注  音ㄅㄨˋ。

ㄐㄧㄚˇ。

ㄙ。

ㄌㄧㄤˊ漢語拼音bùjiǎsīliáng 釋  義宋.袁甫《蒙齋集.卷一九》:「初無奧旨,亦無秘訣。

不假思量,何勞論說。

」不加思索注  音ㄅㄨˋ。

ㄐㄧㄚ。

ㄙ。

ㄙㄨㄛˇ漢語拼音bùjiāsīsuǒ 釋  義《官場現形記.第四九回》:「當時張太太盛怒之下,不加思索,以致有此一番舉動。

」《醒世姻緣傳.第八一回》:「趙啞子鋪開格眼,研墨操筆,不加思索,往上就寫。

」不待思索注  音ㄅㄨˋ。

ㄉㄞˋ。

ㄙ。

ㄙㄨㄛˇ。

(變)。

ㄅㄨˊ。

ㄉㄞˋ。

ㄙ。

ㄙㄨㄛˇ漢語拼音bùdàisīsuǒ(變)búdàisīsuǒ 釋  義明.李開先〈文林郎河南道監察御史北泉藍公墓志銘〉:「七歲善記誦,能詩對。

從資善公於京師,福山孫內翰珪以長對難之,不待思索,句奇絕而字的確已。

」不暇思索注  音ㄅㄨˋ。

ㄒㄧㄚˊ。

ㄙ。

ㄙㄨㄛˇ漢語拼音bùxiásīsuǒ 釋  義《斬鬼傳.第二回》:「鍾馗提起筆來,不暇思索,一會而就,果然是敲金戛玉,文不加點。

」 不見經傳 參考詞語‧不見書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ㄐㄧㄢˋ。

ㄐㄧㄥ。

ㄓㄨㄢˋ。

(變)。

ㄅㄨˊ。

ㄐㄧㄢˋ。

ㄐㄧㄥ。

ㄓㄨㄢˋ漢語拼音bùjiànjīngzhuàn(變)bújiànjīngzhuàn釋  義以往的典籍中從未記載過。

經傳,指經典和解釋經典內容的著作,後用作典籍的代稱。

「不見經傳」比喻沒有名氣。

語本《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列傳.序》。

亦用於比喻缺乏根據,沒有來歷。

典故說明「不見經傳」原作「不見書傳」。

「經傳」、「書傳」都是典籍的代稱,「不見書傳」即是指從未出現於文獻記載中,在《史記》裡就有這種用法。

〈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孔子眾弟子的身世,取材自古籍文獻。

孔子桃李滿天下,教過的學生不計其數,但並非每個都像顏回、子路、子游、子夏等那麼有名,可以在文獻裡找到相關的生平資料。

有不少人是不見於書傳中,生平不詳,只好將他們列在後面。

後來「不見書傳」變為「不見經傳」,較早的書證如宋.洪邁《容齋三筆.卷一三.再書博古圖》:「考諸前代,叔液之名不見經傳。

」意思是說:「在以往眾多典籍中,都沒出現過叔液這個名字。

」後來「不見經傳」就被用來比喻沒有名氣,亦用於比喻缺乏根據,沒有來歷。

如:「這種說法不見經傳,恐是作者自創的吧!」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沒有名氣。

使用類別用在「毫無名氣」的表述上。

例句 今年參展的畫家,雖多半名不見經傳,但作品水準都很高。

他只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但說的話卻比你們這些有頭有臉的人還要合情合理。

這本文學雜誌專門登載名不見經傳的新人作品,對提攜藝文新秀,推動文學創作,深具影響。

歷史上不知有多少偉大的成就,都是由名不見經傳的人創造出來的,可見史書所載,確有其局限。

二語義說明比喻缺乏根據,沒有來歷。

使用類別用在「無憑無據」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說法不見經傳,恐是作者自創的吧!寫文章要引據確實,盡量避免使用不見經傳的資料,以徵昭信。

辨  識近義沒沒無聞、湮沒無聞反義家喻戶曉、史不絕書、名垂竹帛、名垂青史、名揚四海、引經據典、大名鼎鼎 參考詞語不見書傳注  音ㄅㄨˋ。

ㄐㄧㄢˋ。

ㄕㄨ。

ㄓㄨㄢˋ。

(變)。

ㄅㄨˊ。

ㄐㄧㄢˋ。

ㄕㄨ。

ㄓㄨㄢˋ漢語拼音bùjiànshūzhuàn(變)bújiànshūzhuàn 釋  義《史記.卷六七》:「自子石已右三十五人,顯有年名及受業聞見于書傳。

其四十有二人,無年及不見書傳者紀于左。

」 不脛而走 參考詞語‧不脛而馳‧無脛而至‧無脛而行‧無脛而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ㄐㄧㄥˋ。

ㄦˊ。

ㄗㄡˇ。

(變)。

ㄅㄨˊ。

ㄐㄧㄥˋ。

ㄦˊ。

ㄗㄡˇ漢語拼音bùjìngérzǒu(變)bújìngérzǒu釋  義「不脛而走」之「脛」,典源作「足」。

脛,小腿。

「不脛而走」指沒有腿也能去。

#語本《韓詩外傳》卷六。

後用「不脛而走」比喻事物不用推廣,也能迅速傳播。

△「不翼而飛」 典故說明據《韓詩外傳》卷六記載,春秋時,有一天晉國的國君晉平公搭船遊樂,在玩得開心之餘感嘆說:「要如何能招得賢士,與他們共度這良辰美景呢!」這時,划船的船夫盍胥聽到後,趁機跪下回答說:「得不到賢士,是因大王您不愛好他們啊!您看海裡的寶珠、山裡的美玉都沒有腳,您卻能擁有他們,這是因為您喜愛他們啊!而賢士有腳卻不到您身邊來,這完全是因為您不喜歡他們,也難怪您會有招不到賢士的感嘆。

」晉平公驚訝地說:「我怎麼會不愛好賢士呢?我門下的食客有好幾千人呢!」盍胥解釋說:「大鳥一展翅可以飛越千里,靠的就是牠的兩隻翅膀,而身上的毛少一點、多一點都不影響飛行。

今天大王您那麼多的食客中,應有人才在其中,但您有重用他們嗎?」這就是說晉平公用的人雖多,但卻沒有適才適用。

後來「不脛而走」這句成語,就從盍胥話裡的「無足而至」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物不用推廣,也能迅速傳播。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事物不用推廣,也能迅速傳播。

使用類別用在「快速傳播」的表述上。

例句 公司財務危機的消息不脛而走,弄得人心惶惶。

影劇圈的新聞再怎麼封鎖,就是會不脛而走,真是奇怪!臺灣以晶圓代工聞名於世,「晶圓王國」的稱號不脛而走。

他中頭彩的消息,不脛而走,許多親戚朋友紛紛上門來借錢。

這家店的蟹黃湯包,價廉物美,聲譽不脛而走,生意越來越好。

汽油要漲價的消息,事先不脛而走,結果造成了搶加油的車潮。

村子裡可能埋有寶藏的消息,不脛而走,引來許多挖寶人前來查看。

這對影壇紅星在國外祕密結婚的消息,不脛而走,成為最近最熱門的新聞。

現在是講究廣告的時代,再好的產品也無法單靠不脛而走的名氣,就能一炮而紅。

辨  識反義秘而不宣 參考詞語不脛而馳注  音ㄅㄨˋ。

ㄐㄧㄥˋ。

ㄦˊ。

ㄔˊ。

(變)。

ㄅㄨˊ。

ㄐㄧㄥˋ。

ㄦˊ。

ㄔˊ漢語拼音bùjìngérchí(變)bújìngérchí 釋  義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二》:「間以餘力游刃,發之乎詩若文。

又以紙貴乎通邑大都,不脛而馳乎四裔之內。

」無脛而至注  音ㄨˊ。

ㄐㄧㄥˋ。

ㄦˊ。

ㄓˋ漢語拼音wújìngérzhì 釋  義漢.孔融〈論盛孝章書〉:「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無脛而行注  音ㄨˊ。

ㄐㄧㄥˋ。

ㄦˊ。

ㄒㄧㄥˊ漢語拼音wújìngérxíng 釋  義北齊.劉晝《劉子.卷四》:「玉無翼而飛,珠無脛而行,揚聲於章華之臺,炫燿於綺羅之堂者,蓋人君之舉也。

」無脛而走注  音ㄨˊ。

ㄐㄧㄥˋ。

ㄦˊ。

ㄗㄡˇ漢語拼音wújìngérzǒu 釋  義唐.白居易〈河南元公墓誌銘〉:「每一章一句出,無脛而走,疾於珠玉。

」 不求甚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ㄑㄧㄡˊ。

ㄕㄣˋ。

ㄐㄧㄝˇ漢語拼音bùqiúshènjiě釋  義讀書著重理解義理,而不過度鑽研字句上的解釋。

#語出晉.陶潛〈五柳先生傳〉。

後亦用「不求甚解」形容學習或工作的態度不認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

典故說明陶潛,一名淵明,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人,為晉朝大司馬陶侃的曾孫。

雖然有顯赫的家世背景,但因其世代為官清廉,故傳至陶潛時已是家道中落,生活困苦。

陶潛也曾幾次做官,先後擔任祭酒、參軍等職務,四十一歲時還當過彭澤令,但只做了八十多天,便因不肯穿著整齊去迎接督郵,而辭官歸隱。

陶潛個性放任曠達,自然率真,曾作〈五柳先生傳〉一文來比喻自己,文中說五柳先生的個性沉默少言,不愛好榮華富貴;喜歡讀書,但只求義理上的了解,不過度鑽研字句的解釋,每次讀書只要讀到有心領神會的地方,便會高興得忘了吃飯。

又說五柳先生喜歡喝酒,但因為家裡貧窮,沒辦法常買酒喝,於是鄰居或親朋好友常常買酒招待他,他也不矯揉造作,總是喝到酩酊大醉才回家。

雖然家裡貧窮,他總能自得其樂,常常寫文章來表明自己的志向,不把人世間的名利得失放在心上。

除了此篇文章外,陶潛著名的作品尚有〈歸園田居〉、〈桃花源記〉、〈歸去來辭〉等,每一篇文章都說明他熱愛田園生活和不願與當時統治者同流合汙的感情。

後來陶潛描述自己讀書態度的「不求甚解」,被視為一句成語,用來指讀書著重理解義理,而不過度鑽研字句上的解釋,亦轉用來形容學習或工作的態度不認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讀書著重理解義理,而不過度鑽研字句上的解釋。

使用類別用在「理解籠統」的表述上。

例句 讀書要先分類,有些書須精讀,有些因屬參考性質,不求甚解亦無妨。

為了儘快了解這部小說的情節,我只能先不求甚解地翻閱一遍,至於其中的寫作技巧,只好待以後再仔細分析了。

二語義說明形容學習或工作的態度不認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

使用類別用在「學習敷衍」、「敷衍隨便」的表述上。

例句 這是需要精讀的文章,怎可不求甚解,隨意瀏覽?你有問題就要問清楚,別老是不求甚解地打馬虎眼!你學數學都不求甚解,難怪同一類型的題目老是算錯。

老師告訴我們,如果基礎部分不求甚解,日後會很麻煩。

他老是對公事不求甚解,處理起來快是快,但總是出差錯。

這種做事不求甚解的作風,正是阻礙工業技術升級的主因。

這種精密技術工業,怎能容許粗枝大葉、不求甚解的做事態度?在過去一週內,我不求甚解地聽了一些課,也收集了一些資料。

看來經理對這問題不求甚解,所以他的分析似是而非,未能切中要點。

我只有三天時間能在圖書館,為了多看一些,每本書都只能翻翻,真是不求甚解。

辨  識近義囫圇吞棗、一知半解、生吞活剝反義尋根究底、窮源竟委、窮源溯流、融會貫通 不屈不撓 參考詞語‧不屈撓‧不阿不撓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ㄑㄩ。

ㄅㄨˋ。

ㄋㄠˊ漢語拼音bùqūbùnáo釋  義「不屈不撓」之「撓」,典源作「橈」。

「橈」義同「撓」。

「不屈不撓」指意志堅毅,不肯屈服。

#語本《荀子.法行》。

△「百折不撓」 典故說明先秦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在《荀子》書中記載了一段孔子與門下弟子子貢的對話。

子貢問:「為什麼君子重視玉而輕視珉呢?難道是因為玉少而珉多嗎?」孔子答道:「欸!賜啊,這是什麼話呢!君子怎麼會因為數量多就輕視,數量少就看重呢?君子重視玉石,是因為玉石可拿來比擬君子的品德。

玉石溫潤而有光澤,就好像仁;堅固而有文理,好比智;剛強不屈,就好像義;有稜角卻不會割傷人,好比有德行的人;即使折斷它也不會彎曲,就像勇;玉的瑕疵都顯露於外,便是誠信;敲打玉石,聲音清脆遠揚,就像美好的言辭。

所以即使珉有鮮艷的花紋,也比不上玉石的潔白明亮。

這便是君子重視玉石的原因啊!」後來這裡的「折而不橈」演變成「不屈不撓」這句成語,用來指意志堅毅不肯屈服。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意志堅毅,絕不屈服。

使用類別用在「意志堅定」的表述上。

例句 老松樹在暴風雨中,不屈不撓地挺立著。

我們要不屈不撓地對抗強權,爭取最後勝利。

他不屈不撓地埋首苦幹,終於完成這件曠世傑作。

在困境中能不屈不撓、堅持到底的人,就是成功者。

他所以能登上聖母峰,完全是由於那份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毅力。

面對困難,他這種不屈不撓、百折不回的精神,正是我們所佩服的。

他雖然雙手殘廢,但憑著不屈不撓的精神,終於成為有名的口足畫家。

他的先天條件並不佳,但憑著一股不屈不撓的精神,終於打破世界紀錄。

辨  識近義百折不撓、堅忍不拔反義一蹶不振、半途而廢形音辨誤撓,音ㄋㄠˊ。

屈服的意思。

不可寫作「饒」。

「百折不撓」及「不屈不撓」都有堅持不屈服的意思。

「百折不撓」專指受到許多挫折仍不屈服;「不屈不撓」則僅有不肯屈服的意思。

百折不撓不屈不撓辨似例句○○能堅持己志、~的人,都是勇士。

ㄨ○老松樹在這場暴風雨中,~地挺立著。

參考詞語不屈撓注  音ㄅㄨˋ。

ㄑㄩ。

ㄋㄠˊ漢語拼音bùqūnáo 釋  義漢.劉向《新序.卷七》:「(蘇)武心意愈堅,終不屈撓。

」不阿不撓注  音ㄅㄨˋ。

ㄜ。

ㄅㄨˋ。

ㄋㄠˊ漢語拼音bùēbùnáo 釋  義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一七》:「直者不阿不撓,無偏無倚,在心為正,於德為中,其身有不修者乎?」 不修邊幅 參考詞語‧不事邊幅‧不脩邊幅‧不飾邊幅‧邊幅不修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ㄒㄧㄡ。

ㄅㄧㄢ。

ㄈㄨˊ漢語拼音bùxiūbiānfú釋  義「不修邊幅」,典源本作「修飾邊幅」,指修整布帛邊緣,使它變得整齊。

比喻講究衣飾儀容或形式小節。

語本《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列傳》。

後反義轉用「不修邊幅」形容不講究衣飾儀容,或形容不拘形式小節。

△「妄自尊大」、「修飾邊幅」、「蓬頭垢面」 典故說明「修飾邊幅」原指修整布帛邊緣使它變得整齊,在典源中用來比喻講究衣飾儀容或形式小節。

王莽兵敗後,馬援歸附據地隴西的隗(ㄨㄟˇ)囂,為其效力。

這時公孫述在蜀地自立為王,於是隗囂派馬援去探察公孫述的實力。

他和公孫述是同鄉老友,以為見面後會和前從一樣,親切的閒話家常,沒想到公孫述以接待臣子的禮儀來接見他,還要任命他為封侯大將軍。

馬援看到這種情形,就對那些願意留下的賓客說:「現在天下勝負未定,公孫述不知殷勤的求取賢士,和他們一起圖謀爭奪天下,反而講究衣飾儀容和形式小節,這和土、木做成的偶像有什麼不一樣。

這樣的人怎能長久留住天下賢士?」因而告辭回去,告訴隗囂說:「公孫述這個人的眼光像井底之蛙一樣狹小,又自以為了不起,你不如專心的對付東方的劉秀。

」後來「不修邊幅」這句成語就從「修飾邊幅」演變而來,語義轉化成相反的意思,用來形容不講究衣飾儀容或不拘形式小節。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不講究衣飾儀容。

使用類別用在「儀表不雅」的表述上。

例句 他向來不修邊幅,滿頭亂髮,穿著邋遢。

他要老是不修邊幅,我看會娶不到老婆的。

他向來不修邊幅,每天穿著短褲拖鞋到處走。

別看他不修邊幅的模樣,做起事來可是一絲不苟。

他老是不修邊幅,邋邋遢遢的,卻自以為是瀟灑不羈。

你看他那不修邊幅的模樣,大概就可以知道他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

二語義說明形容不拘形式小節。

使用類別用在「豪放不拘」的表述上。

例句 他向來是一個不修邊幅的人,並非故意粗鄙無禮。

這個油漆工也太不修邊幅了吧!東一塊、西一塊,沒有一塊牆壁漆勻了。

身為木工師傅,做起事來當然要精細,怎麼可以如此不修邊幅,連木皮都貼不平? 辨  識近義不衫不履、首如飛蓬、蓬頭垢面、不拘小節、放浪不羈反義衣冠楚楚、西裝革履、修飾邊幅形音辨誤幅,音ㄈㄨˊ。

布帛、衣服的邊緣。

不可寫作「輻」。

「不修邊幅」及「蓬頭垢面」都有儀容不整的意思。

「不修邊幅」側重於衣著不整;「蓬頭垢面」側重於骯髒不潔。

不修邊幅蓬頭垢面辨似例句○ㄨ也許是想成為藝術家吧!近年來,他變得~起來。

ㄨ○她失戀後,總是~,再也提不起勁打扮了。

參考詞語不事邊幅注  音ㄅㄨˋ。

ㄕˋ。

ㄅㄧㄢ。

ㄈㄨˊ。

(變)。

ㄅㄨˊ。

ㄕˋ。

ㄅㄧㄢ。

ㄈㄨˊ漢語拼音bùshìbiānfú(變)búshìbiānfú 釋  義《北史.卷六二》:「羆性儉率,不事邊幅。

」不脩邊幅注  音ㄅㄨˋ。

ㄒㄧㄡ。

ㄅㄧㄢ。

ㄈㄨˊ漢語拼音bùxiūbiānfú 釋  義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雖讀禮傳,微愛屬文,頗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輕言,不脩邊幅。

」《舊唐書.卷一九○》:「初至京師,人士翕然推重。

然士行塵雜,不脩邊幅,能逐絃吹之音,為側豔之詞,公卿家無賴子弟裴誠、令狐縞之徒,相與蒱飲,酣醉終日,由是累年不第。

」不飾邊幅注  音ㄅㄨˋ。

ㄕˋ。

ㄅㄧㄢ。

ㄈㄨˊ。

(變)。

ㄅㄨˊ。

ㄕˋ。

ㄅㄧㄢ。

ㄈㄨˊ漢語拼音bùshìbiānfú(變)búshìbiānfú 釋  義唐.權德輿〈送張校書歸湖南序〉:「逮今七年,方再會於鍾陵,交歡歡甚,言理理詣,其容溫然,而不飾邊幅。

」邊幅不修注  音ㄅㄧㄢ。

ㄈㄨˊ。

ㄅㄨˋ。

ㄒㄧㄡ漢語拼音biānfúbùxiū 釋  義《洪秀全演義.第三回》:「錢江即忙恭身迎接,但見那人邊幅不修,偏是相貌魁梧,舉止大方。

」 不學無術 參考詞語‧不學亡術‧不學無文‧不學無識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ㄒㄩㄝˊ。

ㄨˊ。

ㄕㄨˋ漢語拼音bùxuéwúshù釋  義「不學無術」之「無」,典源作「亡」。

「亡」通「無」。

指不知研習經典,並從中獲取經驗與知識,以致行為處事有所偏頗或錯誤。

語出《漢書.卷六八.霍光金日磾傳.霍光》。

後用「不學無術」泛指人未經學習而沒有學問才幹。

△「目不識丁」、「胸無點墨」 典故說明「不學無術」原作「不學亡術」,「亡」是「無」的通假字。

這句成語出自於《漢書.卷六八.霍光金日磾傳.霍光》。

霍光是漢武帝時的一位大將軍,非常受到漢武帝的信任。

武帝臨終時,將僅八歲的太子託給他,並封他為大司馬大將軍,希望他能輔佐太子成為一位好皇帝。

霍光受了武帝之託,盡心盡力輔佐漢昭帝,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

就在霍光認為自己不負先帝之託,圓滿完成任務之時,昭帝卻在二十一歲時突然得病去逝。

霍光只好再和大臣商議,立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為皇帝。

沒想到劉賀放縱無道,霍光只得建議皇太后廢了劉賀,另立武帝的曾孫劉詢為帝,即為漢宣帝。

宣帝即位後,霍光的妻子基於私利,想把女兒嫁給宣帝為后,便設計毒死原立的皇后。

後來東窗事發,霍光的妻子眼見事情即將敗露,只好將實情告訴丈夫。

霍光聽了雖然大為震驚,但還是隱瞞下來。

霍光死後,有人將此事密告皇帝,霍光的妻子便意圖謀反,被朝廷派兵圍捕,霍氏族人因此被誅殺殆盡。

班固在《漢書》裡評論霍光,說他對漢室的功勞,雖然比古代的賢臣周公、伊尹還要大,但是「不學亡術」,未能精通書中的道理,用不適當的方法處理事情,所以隱瞞妻子的陰謀,並立了女兒為后,終於導致滅門的結局。

「不學無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原用以指不知研習經典,並從中獲取經驗與知識,以致行為處事有所偏頗或錯誤;後則泛指人未經學習而沒有學問才幹。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人未經學習而沒有學問才幹。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才識淺薄」、「能力不足」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心地雖然不壞,卻因不學無術而不能獲得大家的認同。

他不但不學無術,品行亦不佳。

在下不學無術,哪敢為你作序?。

我最討厭那種不學無術又妄自尊大的人。

大家不要將票投給空有財勢、不學無術的人。

他不學無術卻又不肯向人請教,真令人討厭。

他這部小說就是諷刺那種不學無術,卻居高位的人。

像他那種狐假虎威、不學無術的人,最讓人瞧不起。

一個人學習態度要是一曝十寒,到頭來仍將是不學無術。

新任的總經理為人很和氣,但就是不學無術,對公司的問題根本不了解。

辨  識近義一無所長、才疏學淺、胸無點墨、庸庸碌碌反義多才多藝、真才實學、博學多才、滿腹經綸、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博古通今「不學無術」及「胸無點墨」都有沒有學問的意思。

「不學無術」側重於未經學習而沒有能力本領;「胸無點墨」則側重於學養程度低,無法做適切的表達。

不學無術胸無點墨辨似例句○ㄨ新任的總經理為人很和氣,但就是~,對公司的問題根本不了解。

ㄨ○他明明是~,卻硬要附庸風雅,才會寫出這種不知所云的詩來。

參考詞語不學亡術注  音ㄅㄨˋ。

ㄒㄩㄝˊ。

ㄨˊ。

ㄕㄨˋ漢語拼音bùxuéwúshù 釋  義《漢書.卷六八》:「贊曰:『然光不學亡術,闇於大理,陰妻邪謀,立女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顛覆之禍,死財三年,宗族誅夷,哀哉!』」不學無文注  音ㄅㄨˋ。

ㄒㄩㄝˊ。

ㄨˊ。

ㄨㄣˊ漢語拼音bùxuéwúwén 釋  義宋.蘇洵〈辨姦論〉:「盧杞之姦固足以敗國,然不學無文,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從而用之?」不學無識注  音ㄅㄨˋ。

ㄒㄩㄝˊ。

ㄨˊ。

ㄕˋ漢語拼音bùxuéwúshì 釋  義宋.歐陽修〈論臺諫官言事未蒙聽允書〉:「使陛下上不顧天災,下不恤人言,以天下之事委一不學無識、諂邪狠愎之執中而甘心焉?」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世皇(下江南檄),枚舉賈似道無君之罪,宋國臣民其不誠服者與?其文曰:『……世濟其惡,真兇悖之賈充。

謀及迺心,效姦雄之曹操。

不學無識,舞術弄權。

』」 不知所措 參考詞語‧未知所措‧罔知所措‧莫知所措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ㄓ。

ㄙㄨㄛˇ。

ㄘㄨㄛˋ漢語拼音bùzhīsuǒcuò釋  義「不知所措」之「措」,典源作「錯」。

「錯」通「措」。

「不知所措」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語本《管子.七臣七主》。

△「手足無措」、「六神無主」 典故說明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第一個提出國富兵強理論的人,在政治、經濟、軍事等許多領域都有卓著的建樹,也被奉為法家之祖。

他輔佐齊桓公,使他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桓公尊為「仲父」。

《管子》一書是他的思想代表作。

在〈七臣七主〉篇中,評論七種國君和七種臣子行為的得失。

說明君主治國的態度和方法,在在影響了臣子和人民的行為。

其中提到一種擅作威福的暴君,喜怒無常,動輒嚴厲治罪而殺人,絕不寬赦,那麼臣子就會震驚而不知如何是好。

君主若不及時覺悟,則國家的法度日漸衰敗,國家也就不再安定了。

後來「不知所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也有人以為這句成語是從《論語.子路》中,孔子所說的「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演變而來。

一個國家不行禮樂,刑罰不公平,人民當然無所適從,不知所措了。

《論語》原文中的「錯」,就是「措」的通假字。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使用類別用在「驚懼恐慌」的表述上。

例句 遇到突發事件要保持冷靜,才不會不知所措。

由於山路突然坍崩,他被困在懸崖上,不知所措。

這是他第一次約會,整個過程都緊張得不知所措。

一想到考試不及格會被爸爸罵,他就害怕得不知所措。

發生了這麼大的事情,難道你都不會感到不知所措嗎?得知工廠下個禮拜就要停工,所有的員工都不知所措。

夢中的偶像就在眼前,他高興得不知所措,也忘記了要簽名。

家中突然發生巨大的變故,讓他感到不知所措,久久無法回神。

面對這突來的惡作劇,他一時還反應不過來,露出不知所措的神情。

辨  識近義六神無主、手忙腳亂、手足無措、張皇失措、驚惶失措、無所適從反義泰然自若、從容不迫、應付自如、臨危不亂、胸有成竹「不知所措」及「六神無主」都是用於形容慌亂的樣子。

「不知所措」側重於形容行為舉止的慌亂;「六神無主」側重於形容心理狀態的慌亂。

不知所措六神無主辨似例句○ㄨ這間旅館突然發生火災,所有的房客都~。

ㄨ○驚魂未定的孩子,~地東張西望。

參考詞語未知所措注  音ㄨㄟˋ。

ㄓ。

ㄙㄨㄛˇ。

ㄘㄨㄛˋ漢語拼音wèizhīsuǒcuò 釋  義宋.陳亮〈酌古論二.薛公〉:「方敵人勃然而起,人君四顧惶惑,茫然未知所措。

」罔知所措注  音ㄨㄤˇ。

ㄓ。

ㄙㄨㄛˇ。

ㄘㄨㄛˋ漢語拼音wǎngzhīsuǒcuò 釋  義《太平廣記.卷四八四》:「生惶惑發狂,罔知所措。

」《水滸全傳.第四回》:「嚇得莊家目睜口呆,罔知所措。

」莫知所措注  音ㄇㄛˋ。

ㄓ。

ㄙㄨㄛˇ。

ㄘㄨㄛˋ漢語拼音mòzhīsuǒcuò 釋  義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一一九》:「四顧而望,熊羆虎豹,圍繞周匝,莫知所措。

」宋.蘇軾〈謝呂龍圖書.三首之二〉:「此不肖所以且喜且懼,而莫知所措也。

」 不知所云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ㄓ。

ㄙㄨㄛˇ。

ㄩㄣˊ漢語拼音bùzhīsuǒyún釋  義言語模糊或內容空洞,無法得知意旨為何。

語出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語無倫次」 典故說明「不知所云」就是不知道在說些什麼,本來是自謙講得很雜亂,缺乏條理,後來多用於貶意,形容言語模糊或內容空洞。

諸葛亮(西元181∼234)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

避亂荊州,劉備三訪其廬乃出。

為人足智多謀,忠心耿耿。

曾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

劉備歿,輔助後主劉禪,封武鄉侯。

志在攻魏以復中原,乃東和孫權,南平孟獲,與魏長期爭戰,後鞠躬盡瘁,卒於軍中,諡號忠武。

諸葛亮出師討伐魏前,曾撰寫〈出師表〉給後主劉禪,勸誡他要親近賢人,遠離小人,並且惕勵自省。

文末諸葛亮寫道︰「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意思就是我諸葛亮將要出征,心情激動,一時之間涕淚直流,不知道該說什麼了,而在《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中,此處則作「不知所言」。

後來「不知所云」這句成語被用來形容言語模糊或內容空洞,無法得知意旨為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言語模糊或內容空洞,無法得知意旨為何。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含混」的表述上。

例句 一本好的書絕對條理清晰,不會讓人不知所云。

這篇文章的章法缺乏邏輯,看了幾次,仍是不知所云。

他雜七雜八地說了一堆,可是語焉不詳,根本不知所云。

他常常在狀況外,總是說一些前後不搭、不知所云的話。

他在臺上說得口沫橫飛,臺下的聽眾卻是一臉疑惑,不知所云。

他平日總是侃侃而談,但一遇到突發狀況就結結巴巴,會變得不知所云。

他的演講使用許多專業術語,還不時地夾雜外文,聽者都感到不知所云。

這篇文章,沒有主題和思想,內容空洞,語法紊亂,讀後根本不知所云。

辨  識近義不著邊際、語無倫次反義言簡意賅「不知所云」及「語無倫次」都有說話讓人無法了解的意思。

「不知所云」側重於內容空洞或表達不清;「語無倫次」側重於沒有條理,次序紊亂。

不知所云語無倫次辨似例句○ㄨ這篇文章的章法缺乏邏輯,看了幾次,仍是~。

ㄨ○他顛三倒四、~地回答,我們都聽得不耐煩了。

不置可否 參考詞語‧不加可否‧無所可否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ㄓˋ。

ㄎㄜˇ。

ㄈㄡˇ。

(變)。

ㄅㄨˊ。

ㄓˋ。

ㄎㄜˇ。

ㄈㄡˇ漢語拼音bùzhìkěfǒu(變)búzhìkěfǒu釋  義不說可以,也不說不可以。

形容不表示任何意見。

※語或本宋.汪藻〈尚書禮部侍郎致仕贈大中大夫衛公墓誌銘〉。

△「模稜兩可」 典故說明「不置可否」就是對事情的是非對錯,不表示可或否。

北宋汪藻在為尚書禮部侍郎衛膚敏所撰寫的墓誌銘中,憶及衛公生前曾向皇帝建言,直陳朝政紊亂的原因,就在於大臣們:「惟恐失人主之意,故于政事無所可否。

」指眾臣為了怕違背皇帝的心意,對於任何政事都不表示意見,以致於不管對錯都放任行之,終於招致災禍。

其中「無所可否」的意思,就是指沒說可以,也沒說不可以,表示沒有意見的樣子。

後來「不置可否」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不表示任何意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不表示任何意見。

使用類別用在「不表意見」的表述上。

例句 對於他提出的建議,長官一直不置可否,讓人急得不得了。

下屬提出意見時,他總是不置可否地敷衍,顯得很沒有誠意。

他對這個問題不置可否,遲遲不肯做出決定,讓下屬無所適從。

上司聽完我的報告後,沒有任何指示,只是不置可否地說要再想想。

在會議中,雙方對問題爭論得不可開交,主席卻不置可否地隔岸觀火。

對於公司財務吃緊傳聞的真假,他不置可否,只表示一切都還在掌控中。

當我們徵詢他對這件事的看法時,他都語帶保留地不置可否,根本無法得知他真正的想法。

辨  識近義模稜兩可、不置一詞、含糊其詞「模稜兩可」及「不置可否」都有不明確表示意見的意思。

「模稜兩可」側重於含糊籠統地帶過;「不置可否」側重於不做決定。

模稜兩可不置可否辨似例句○ㄨ這隻老狐狸說的話~,你這樣理解沒錯,他那樣理解也對。

ㄨ○他對這個問題~,遲遲不肯做出決定,讓下屬無所適從。

參考詞語不加可否注  音ㄅㄨˋ。

ㄐㄧㄚ。

ㄎㄜˇ。

ㄈㄡˇ漢語拼音bùjiākěfǒu 釋  義《品花寶鑑.第一回》:「子玉看了,只是笑,不置一詞。

南湘問道:『你何以不加可否?』」無所可否注  音ㄨˊ。

ㄙㄨㄛˇ。

ㄎㄜˇ。

ㄈㄡˇ漢語拼音wúsuǒkěfǒu 釋  義宋.汪藻〈尚書禮部侍郎致仕贈大中大夫衛公墓誌銘〉:「惟恐失人主之意,故于政事無所可否,馴致前日之禍,自今當以為戒。

」金.王若虛〈君事實辨下〉:「憲宗朝,李絳、李吉甫數爭論于上前,禮部尚書同平章事權德輿居中,無所可否。

上鄙之。

」 不著邊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ㄓㄨㄛˊ。

ㄅㄧㄢ。

ㄐㄧˋ漢語拼音bùzhuóbiānjì釋  義四邊都靠不了岸。

※語或出《水滸傳》第一九回。

後用「不著邊際」比喻言論空泛或想法不切實際。

典故說明「不著邊際」原指船在水中央,四邊都靠不了岸。

此語見於《水滸傳》。

在《水滸傳》第十八、十九回描述了晁蓋等人投靠梁山泊之始末。

晁蓋出身於富戶,原在個小村莊擔任村長,仗義疏財,專愛結識天下好漢,凡來投靠者,不論好歹盡皆留住,因而與劉唐、吳用等人成了知交好友。

後來晁蓋夥同吳用等七人,在黃泥崗犯了劫案,被官府通緝,幸而有當時尚為官職的宋江通風報信,晁蓋等人才能順利逃脫,並在無處可去的情況下投奔到梁山泊。

眾官兵追到梁山泊附近,領兵的何濤見這湖上盡是茫茫蕩蕩的蘆葦,於是先遣數人划著小船前往探路,沒想到這些人就此一去不回。

何濤在四邊都不著岸的地方等著,時間一久便起了疑心,於是決定親自帶兵前去查看,不料中了埋伏,雙耳都被割掉。

在描述這段故事的文字中,「在此不著邊際,怎生奈何」指的是身在那四邊都不著岸的湖泊裡,不知該如何是好。

後來「不著邊際」演變為成語,多被用來比喻言論空泛或想法不切實際。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言論空泛或想法不切實際。

使用類別用在「空泛不實」的表述上。

例句 他說話一向不著邊際,讓人難以掌握重點。

他提的這些方法都不著邊際,沒有一個可行的。

年輕人別光想些不著邊際的事,要學著踏實些。

好友相聚,海闊天空,不著邊際地閒聊,最為暢快。

王老師的教學方法很嚴謹,沒有一句不著邊際的話。

像他這種忽視企劃,不著邊際的做事方法,註定失敗。

本來想請他幫忙出個主意,他卻不著邊際地講些無關緊要的事情。

本來很多人認為他的夢想不著邊際,但他並不氣餒,在持續努力下,終於獲得成功。

辨  識近義海闊天空、不知所云、不切實際、天南地北、海說神聊、漫無邊際、天馬行空反義入木三分、一針見血、淋漓盡致、一語道破 不恥下問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ㄔˇ。

ㄒㄧㄚˋ。

ㄨㄣˋ漢語拼音bùchǐxiàwèn釋  義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

語出《論語.公冶長》。

△「不媿下學」、「無惡下問」 典故說明據《論語.公冶長》記載:春秋時,孔子的學生子貢覺得孔圉生前的為人,不適合取「文」這個諡號,因為他並不溫文儒雅。

於是問孔子說:「孔圉為什麼會有『文』這個諡號?」孔子認為「文」可以做另一種解釋,因此回答說:「他天資聰穎又好學,即使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也不會感到羞恥,這樣的行為就可以給他『文』這個諡號了。

」後來原文中的「不恥下問」就用來比喻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虛心請教」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成功就在於他能不恥下問,虛心受教。

當主管的人就怕不懂裝懂,無法不恥下問。

虛懷若谷,不恥下問正是老長官讓人懷念的地方。

你要多不恥下問,去聽聽部屬的意見,藉以集思廣益。

他雖然學術地位崇高,但虛懷若谷,不恥下問,讓人更加尊敬他。

就是因為老教授已是權威,所以他不恥下問的精神,更令人欽佩。

你沒看到柳樹越高大,枝條越低垂嗎?學問越高的人,越應該不恥下問。

你若要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獲得人們的尊敬,就要能真正做到不恥下問。

王博士每次下鄉,就到處向當地農民請教水土情形,不恥下問的精神令人敬佩。

辨  識近義虛懷若谷、詢於芻蕘、三顧茅廬反義剛愎自用、恥下問、師心自用形音辨誤恥,音ㄔˇ。

羞恥。

不可寫作「齒」。

不時之需 參考詞語‧不時之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ㄕˊ。

ㄓ。

ㄒㄩ漢語拼音bùshízhīxū釋  義「不時之需」之「需」,典源作「須」。

「須」義同「需」。

指隨時的需用。

#語本宋.蘇軾〈後赤壁賦〉。

典故說明「不時之需」原作「不時之須」,見於宋代大文豪蘇軾的〈後赤壁賦〉。

北宋神宗朝,蘇軾遭人誣陷獲罪,被貶謫至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

在此期間,蘇軾常四處遊覽,曾兩次遊於城外的赤壁磯,並將此地喻為三國古戰場赤壁,借以興發思古之悠情,寫下傳頌千古的〈前赤壁賦〉與〈後赤壁賦〉。

〈前赤壁賦〉寫於秋季,文中借肅颯之景抒發撫今追昔的感慨;〈後赤壁賦〉作於冬季,文中則借滄桑景物抒發胸中悲涼之意。

「不時之須」一語即見於〈後赤壁賦〉,文中描述:蘇軾與兩位好友在夜間漫步,舉頭見到月色美好,於是起了酒興。

其中一位友人正巧有尾鮮魚可以下酒,蘇軾便興沖沖地回家向妻子要酒,他的妻子說:「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意思是說:我早就藏了好酒,好讓你隨時取用。

後來「不時之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隨時的需用。

另一位宋代文人王質的〈論吏民劄子〉:「監司不卹郡縣,故嘗有不時之需,稍緩則符檄紛紛,逼切則急于星火。

」其中「監司」為宋代職官名,負責監察地方屬吏。

這整句話的意思是:監司不知體恤地方,會隨時提出需求,並強迫地方配合,地方若不能及時因應,就會遭到糾舉彈劾。

「不時之需」在此則指隨時提出讓人無法預料的需求。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隨時的需用。

使用類別用在「可能需求」的表述上。

例句 平日做好準備,碰上不時之需時,就不會手忙腳亂。

旅遊在外,他總是隨身攜帶急救箱,以備不時之需。

天空看起來陰陰的,說不定會下雨,你該帶把傘,以備不時之需。

媽媽總是在銀行戶頭裡留一筆錢,以備日後有不時之需,可以隨時取用。

近來天氣乾旱,隨時有限水的可能,所以社區裡安裝了大型水塔,以備不時之需。

參考詞語不時之須注  音ㄅㄨˋ。

ㄕˊ。

ㄓ。

ㄒㄩ漢語拼音bùshízhīxū 釋  義宋.蘇軾〈後赤壁賦〉:「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宋.陳亮〈送徐子才赴富陽序〉:「平時所以為民慮者甚周,緩急不時之須,亦為民計而已矣。

」 不識抬舉 參考詞語‧不中抬舉‧不受抬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ㄕˋ。

ㄊㄞˊ。

ㄐㄩˇ。

(變)。

ㄅㄨˊ。

ㄕˋ。

ㄊㄞˊ。

ㄐㄩˇ漢語拼音bùshìtáijǔ(變)búshìtáijǔ釋  義指責人不接受或不自知別人的禮遇優待。

※語或出《西遊記》第六四回。

典故說明「不識抬舉」的「抬舉」,是指別人對自己的看重和禮遇,「不識抬舉」是用來指責人不接受或不自知別人的禮遇優待。

見用於《西遊記》第六四回。

這一回中提到:唐三藏和徒弟們在西去求經的路上,經過一條佈滿荊棘的路,來到一座古廟前。

一陣風吹起,忽然出現了一位老者,把唐三藏帶到一座石屋前,向他說明來意,因為夜晚風清月霽,特請唐三藏來會友談詩。

接著又出現了三位老者,各有稱號,對待唐三藏也非常禮遇,邀請他進入石屋飲茶吟詩,然後這五人就著詩興,相和起來了。

過了許久,有兩個青衣女童提著一對燈籠,後引著一位仙女,仙女手上轉動著一枝杏花,笑吟吟地走進門。

這位仙女原來是杏仙,容貌美麗,儀態端莊,因聽聞有佳客在此,也來一起吟詩。

她並且對唐三藏表達愛慕之意,一旁四位老者也都願意做媒,成就這份姻緣。

但唐三藏一聽,臉色丕變,大聲數落他們共同設此美人計要來陷害他。

四老一看唐三藏生氣,都不再多說了。

此時四老的赤身使者卻暴跳如雷地指責唐三藏,說他不識抬舉,竟然不接受大家的美意!這個杏仙長得漂亮,有才華,別說那些女工方面的事,就她先前所吟的那段詩,就足以匹配得過。

極力要促成他倆。

這時唐三藏已經大驚失色,但任憑他們怎麼胡亂談論著,就是堅持而不屈從。

幸而稍後唐三藏的弟子們已經找尋到此,這時那四老與赤身使者,以及仙女、女童都消失不見了,唐三藏也因此得救。

後來「不識抬舉」被用來指責人不接受或不自知別人的禮遇優待。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責人不接受或不自知別人的禮遇優待。

使用類別用在「不知好歹」的表述上。

例句 我當你是朋友,才願意幫你,你別不識抬舉。

見他這麼不識抬舉,大家也就不再多說,懶得理會了。

你再這樣不識抬舉地得罪別人,只怕沒人願意和你做朋友。

他向來自以為是,不識抬舉得很,你就別和他一般見識吧!他已表明拒絕你的幫忙,既然那麼不識抬舉,你又何必理他?難得有個條件那麼好的人追求你,你怎麼不識抬舉地拒絕他呢?我拜託了好久,他才願意見你,你居然一口回絕,真是不識抬舉! 辨  識近義不知好歹反義知高識低 參考詞語不中抬舉注  音ㄅㄨˋ。

ㄓㄨㄥˋ。

ㄊㄞˊ。

ㄐㄩˇ。

(變)。

ㄅㄨˊ。

ㄓㄨㄥˋ。

ㄊㄞˊ。

ㄐㄩˇ漢語拼音bùzhòngtáijǔ(變)búzhòngtáijǔ 釋  義《說岳全傳.第六六回》:「秦太師有書叫我害你一門;我心不安,故此叫你進來伏侍我。

你一家性命,俱在我手掌之中;反如此不中抬舉!」《儒林外史.第一回》:「時知縣此時心中十分惱怒,本要立即差人拿了王冕來責懲一番;……慢慢向老師說明此人不中抬舉,再處置他也不遲。

」不受抬舉注  音ㄅㄨˋ。

ㄕㄡˋ。

ㄊㄞˊ。

ㄐㄩˇ。

(變)。

ㄅㄨˊ。

ㄕㄡˋ。

ㄊㄞˊ。

ㄐㄩˇ漢語拼音bùshòutáijǔ(變)búshòutáijǔ 釋  義《九命奇冤.第五回》:「天殺的!不受抬舉!我看銀子面上巴結他,他倒在老娘面前鬧起脾氣來了!」 不識之無 參考詞語‧僅識之無‧略識之無‧稍識之無‧粗識之無‧識之無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ㄕˋ。

ㄓ。

ㄨˊ。

(變)。

ㄅㄨˊ。

ㄕˋ。

ㄓ。

ㄨˊ漢語拼音bùshìzhīwú(變)búshìzhīwú釋  義連「之」、「無」二字都不認識,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典出唐.白居易〈與元九書〉。

典故說明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到自己六、七個月大時,即能辨別「之」、「無」二字。

後世便以「之」、「無」比喻極淺顯易懂的字,如:「略識之無」、「粗識之無」、「稍識之無」、「僅識之無」等,都指識字不多,學問不高之意,而「不識之無」則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使用類別用在「才識淺薄」的表述上。

例句 脫盲教育就要不識之無的民眾,從此能讀能寫。

連這種興學的事他都要反對,難怪會遭到不識之無之譏了。

這個國家有太多不識之無的人,致使種種政策無法順利推展。

曾祖母雖然不識之無,但豐富的人生閱歷,卻也讓她散發著智慧的光芒。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終於使這些不識之無的農民學會了最先進的農業技術。

她從未想過像兒子這樣的智障者,經過特殊教育後,可以從不識之無而認得了一些字。

辨  識近義目不識丁、胸無點墨反義才高八斗、腹笥便便、滿腹經綸、學富五車 參考詞語僅識之無注  音ㄐㄧㄣˇ。

ㄕˋ。

ㄓ。

ㄨˊ漢語拼音jǐnshìzhīwú 釋  義《聊齋志異.卷八》:「相之曰:『子當以術業富。

』張曰:『宜何從?』又顧之,曰:『醫可也。

』張曰:『我僅識之無耳!烏能是?』」略識之無注  音ㄌㄩㄝˋ。

ㄕˋ。

ㄓ。

ㄨˊ漢語拼音lüèshìzhīwú 釋  義清.趙翼〈題岫雲女史雙清閣詩本.詩其四〉:「略識之無便目存,生平未上學堂門。

」稍識之無注  音ㄕㄠ。

ㄕˋ。

ㄓ。

ㄨˊ漢語拼音shāoshìzhīwú 釋  義清.沈復《浮生六記.卷一》:「所愧少年失學,稍識之無,不過記其實情實事而已。

」粗識之無注  音ㄘㄨ。

ㄕˋ。

ㄓ。

ㄨˊ漢語拼音cūshìzhīwú 釋  義清.雪樵居士《秦淮聞見錄》:「兒乃秦淮舊人張喜林,蒙公等見招,無可迴避。

但兒粗識之無,不通文藝。

於鷲峰寺前,逢舊好張質夫強與俱來,詩則質夫口占也。

」識之無注  音ㄕˋ。

ㄓ。

ㄨˊ漢語拼音shìzhīwú 釋  義宋.黃庭堅〈嗣深尚書子弟晬日〉:「漸指家人知姓字,試看屏上識之無。

」 不識時務 參考詞語‧不識時變‧不達時務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ㄕˋ。

ㄕˊ。

ㄨˋ。

(變)。

ㄅㄨˊ。

ㄕˋ。

ㄕˊ。

ㄨˋ漢語拼音bùshìshíwù(變)búshìshíwù釋  義比喻不知利用時運以求通達。

語出《後漢書.卷三六.鄭范陳賈張列傳.張霸》。

後亦用「不識時務」形容不了解眼前狀況的愚魯態度。

△「不知時變」 典故說明據《後漢書.卷三六.鄭范陳賈張列傳.張霸》載,東漢的張霸是一個很有才學的文人,他七歲時就能通曉《春秋》,博聞強記,學問過人,又能孝順父母,待人謙和,在當時的社會上獲得了良好的名聲。

因此張霸被舉為孝廉,屢獲升遷,最後成為侍中。

當時政權落入外戚鄧氏手中,虎賁中郎鄧騭(ㄓˋ)是鄧皇后的哥哥,地位顯赫,有權有勢,是眾人巴結討好的對象。

鄧騭聽說了張霸的良好聲名,便想要與他結交,來提升自己的名望。

但是張霸對鄧騭沒有好感,總是設法避開鄧騭,對他不理不睬。

因此很多人都嘲笑張霸不知變通,以致失去一個升官發財的大好機會。

後來「不識時務」被用來比喻不知利用時運以求通達;也用來形容不了解眼前狀況的愚魯態度。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不知利用時運以求通達。

使用類別用在「處事不當」的表述上。

例句 董事長請吃飯,你都不出席,真是不識時務啊!這種不識時務的念頭不能要,它會阻礙你的前途發展。

二語義說明形容不了解眼前狀況的愚魯態度。

使用類別用在「反應遲鈍」的表述上。

例句 他是個不識時務的人,滿肚子不合時宜的想法。

有些話在這種場合不能說,說了就是不識時務了。

沒看到他已光火了,你還前去答腔,真是不識時務。

現在都什麼時代了,他還如此大男人主義,真不識時務!一個人不識時務,要如何在這麼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出人頭地呢?我一看勢頭不對就走開了,才沒他那麼不識時務,看人家打架還湊上去挨打。

知識經濟已是大勢所趨,企業經營者如果還不知求新求變,就是不識時務了。

辨  識近義不合時宜、不知好歹、不知進退反義識時達務形音辨誤識,音ㄕˋ。

通曉。

不可寫作「視」。

參考詞語不識時變注  音ㄅㄨˋ。

ㄕˋ。

ㄕˊ。

ㄅㄧㄢˋ。

(變)。

ㄅㄨˊ。

ㄕˋ。

ㄕˊ。

ㄅㄧㄢˋ漢語拼音bùshìshíbiàn(變)búshìshíbiàn 釋  義《武王伐紂平話.卷下》:「爾不識時變,不解天機。

」不達時務注  音ㄅㄨˋ。

ㄉㄚˊ。

ㄕˊ。

ㄨˋ漢語拼音bùdáshíwù 釋  義元.無名氏《獨角牛.第二折》:「兀那君子,你好不達時務,不曉事也。

」《群音類選.北腔類》:「雖是我能忍辱,冤家太不達時務。

」 不勝枚舉 參考詞語‧不可枚舉‧未能枚舉‧難以枚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ㄕㄥ。

ㄇㄟˊ。

ㄐㄩˇ漢語拼音bùshēngméijǔ釋  義勝,音ㄕㄥ,盡。

枚,一個一個的。

「不勝枚舉」指事物太多,不能一一舉出。

#語本宋.王楙《野客叢書.卷三九.俗語有所自》。

△「不可勝數」 典故說明「不勝枚舉」原作「不可枚舉」。

「枚」是計算物品的單位,相當於「個」,「枚舉」即是一個個地列舉出來。

宋代王楙在《野客叢書》中,追溯一些俗語的可能來源。

王楙舉出古書中的相關資料,類似的說法很多,實在無法一一舉出,也就是「不可枚舉」。

後來「不勝枚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事物太多,不能一一舉出。

「不勝枚舉」較早的書證如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七.藝文志脫漏》:「而宋人撰述,不見於志者,又復不勝枚舉。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事物太多,不能一一舉出。

使用類別用在「數量繁多」的表述上。

例句 巴黎市區中處處可見街頭藝術家,而且崛起於此地的名人不勝枚舉。

哥哥向來品學兼優,在各項競賽中也是無往不利,所獲獎項多得不勝枚舉。

他是個成名已久的網球選手,叱吒於國際各大比賽,得獎紀錄多得不勝枚舉。

爸爸從小就集郵,世界各國的郵票都有,多得不勝枚舉,花一天一夜都看不完。

「成仁取義」的風骨一向為人稱頌,歷史上可以列舉出來的事例多得不勝枚舉,文天祥就是其中之一。

中文裡的成語多得不勝枚舉,而且大部分都是不知典故就無法瞭解真正的意涵,讓外國人學起來倍感辛苦。

大自然裡所孕育的藥用植物多得不勝枚舉,而且頗具療效,只是現代人多求助於西洋化學藥品,而忽略了這些珍貴的寶物。

由於每個人對待事物、說解事物的態度與方法不同,同樣的一個問題可能出現的答案,往往多得不勝枚舉,因此我們不應侷限孩童的想像空間,要求他們只能認同某一個標準答案。

辨  識近義不可悉數、不可勝數反義鳳毛麟角、屈指可數、寥若晨星、寥寥無幾、歷歷可數形音辨誤枚,音ㄇㄟˊ。

一個一個的。

不可寫作「玫」。

「不勝枚舉」及「不可勝數」都有數量極多的意思。

「不勝枚舉」側重於無法一一列舉;「不可勝數」側重於無法計算。

不勝枚舉不可勝數辨似例句○ㄨ哥哥向來品學兼優,在各項競賽中也是無往不利,所獲獎項多得~。

ㄨ○在這山頭,一舉目就可以看到夜空裡,繁星點點,~。

參考詞語不可枚舉注  音ㄅㄨˋ。

ㄎㄜˇ。

ㄇㄟˊ。

ㄐㄩˇ漢語拼音bùkěméijǔ 釋  義宋.王楙《野客叢書.卷三九》:「似此等語,不可枚舉。

」清.袁枚《隨園隨筆.卷上》:「蓋朱子方責文中子作《元經》擬《春秋》之妄,豈肯躬自蹈之?書中舞文弄字之弊,不可枚舉。

」未能枚舉注  音ㄨㄟˋ。

ㄋㄥˊ。

ㄇㄟˊ。

ㄐㄩˇ漢語拼音wèinéngméijǔ 釋  義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九》:「如此怨謠,未能枚舉,皆萬姓不平之氣,鬱結于懷,而發諸聲者然也。

」難以枚舉注  音ㄋㄢˊ。

ㄧˇ。

ㄇㄟˊ。

ㄐㄩˇ漢語拼音nányǐméijǔ 釋  義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卷五》:「乃鼇拜當日自恃政柄在握,輒敢擅權骫法,邀結黨羽,殘害大臣,罪蹟多端,難以枚舉。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參考詞語‧不入獸穴,安得獸子‧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入虎穴得虎子‧虎穴得子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ㄖㄨˋ。

ㄏㄨˇ。

ㄒㄩㄝˋ。

ㄧㄢ。

ㄉㄜˊ。

ㄏㄨˇ。

ㄗˇ。

(變)。

ㄅㄨˊ。

ㄖㄨˋ。

ㄏㄨˇ。

ㄒㄩㄝˋ。

ㄧㄢ。

ㄉㄜˊ。

ㄏㄨˇ。

ㄗˇ漢語拼音bùrùhǔxuèyāndéhǔzǐ(變)búrùhǔxuèyāndéhǔzǐ釋  義不深入老虎的巢穴,無法捉到小老虎。

比喻想要達到目標就必須深入冒險。

#語本《東觀漢記.卷一六.班超傳》。

典故說明班超是東漢名將,為班彪之子,班固之弟。

他年輕的時候,投筆從戎跟隨車都尉竇固與匈奴打仗,建立了許多戰功。

後來竇固派班超出使西域,來到了鄯善國。

鄯善國王對於班超一行人本來十分禮遇,但過了一段時間,卻明顯地冷淡起來。

班超對這種情形感到不解,暗中探聽的結果,原來是匈奴也派了使者前來籠絡鄯善國王,使鄯善國王的心產生動搖。

班超立刻召集所有的部屬三十六人,趁酒酣時候,激怒大家說道:「不探索老虎的巢穴,就不能捉到小老虎。

現在唯一的方法,就是趁夜裡火攻匈奴使者,使他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一定會大驚恐,可以把他們全部殺掉,這樣一來,鄯善國王才會害怕,事功可以成立。

」所有人都贊成班超的建議。

於是當天夜裡,班超率領吏士攻入匈奴使者的營地,班超親手就殺了三人,把匈奴的使者以及副使都殺了,鄯善國王嚇得魂不附體,終於願意歸順漢朝。

後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想要達到目標就必須深入冒險。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想要達到目標就必須冒險。

使用類別用在「勇往直前」、「冒險犯難」的表述上。

例句 既然本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決心前來,不達目的絕不回頭。

俗話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如果不親赴匪穴,如何救得了人質?這件事是有風險,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去冒險又怎能嚐到甜美的果實?大丈夫頂天立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我也要闖一闖。

當臥底的警員都是抱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決心,深入歹徒組織核心一探究竟。

辨  識反義知難而退 參考詞語不入獸穴,安得獸子注  音ㄅㄨˋ。

ㄖㄨˋ。

ㄕㄡˋ。

ㄒㄩㄝˋ。

ㄢ。

ㄉㄜˊ。

ㄕㄡˋ。

ㄗˇ。

(變)。

ㄅㄨˊ。

ㄖㄨˋ。

ㄕㄡˋ。

ㄒㄩㄝˋ。

ㄢ。

ㄉㄜˊ。

ㄕㄡˋ。

ㄗˇ漢語拼音bùrùshòuxuèāndéshòuzǐ(變)búrùshòuxuèāndéshòuzǐ 釋  義《周書.卷二五》:「古人有言:『不入獸穴,安得獸子。

』若以奇兵出其不意,事或可濟。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注  音ㄅㄨˋ。

ㄖㄨˋ。

ㄏㄨˇ。

ㄒㄩㄝˋ。

ㄅㄨˋ。

ㄉㄜˊ。

ㄏㄨˇ。

ㄗˇ。

(變)。

ㄅㄨˊ。

ㄖㄨˋ。

ㄏㄨˇ。

ㄒㄩㄝˋ。

ㄅㄨˋ。

ㄉㄜˊ。

ㄏㄨˇ。

ㄗˇ漢語拼音bùrùhǔxuèbùdéhǔzǐ(變)búrùhǔxuèbùdéhǔzǐ 釋  義《後漢書.卷四七》:「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注  音ㄅㄨˋ。

ㄊㄢˋ。

ㄏㄨˇ。

ㄒㄩㄝˋ。

ㄢ。

ㄉㄜˊ。

ㄏㄨˇ。

ㄗˇ。

(變)。

ㄅㄨˊ。

ㄊㄢˋ。

ㄏㄨˇ。

ㄒㄩㄝˋ。

ㄢ。

ㄉㄜˊ。

ㄏㄨˇ。

ㄗˇ漢語拼音bùtànhǔxuèāndéhǔzǐ(變)bútànhǔxuèāndéhǔzǐ 釋  義《三國志.卷五四》:「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

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入虎穴得虎子注  音ㄖㄨˋ。

ㄏㄨˇ。

ㄒㄩㄝˋ。

ㄉㄜˊ。

ㄏㄨˇ。

ㄗˇ漢語拼音rùhǔxuèdéhǔzǐ 釋  義清.袁枚〈答某學士書〉:「宋則不然。

大半賢人君子,皆先入釋教中,明心見性,深造有得,然後變貌改形,遁而之儒,且以入虎穴得虎子自矜,而不知久居虎穴中,已作牛哀之化而不自知。

」虎穴得子注  音ㄏㄨˇ。

ㄒㄩㄝˋ。

ㄉㄜˊ。

ㄗˇ漢語拼音hǔxuèdézǐ 釋  義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三○》:「先生之作,誠可謂虎穴得子矣。

」 不足掛齒 參考詞語‧何足掛齒‧無足挂齒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ㄗㄨˊ。

ㄍㄨㄚˋ。

ㄔˇ漢語拼音bùzúguàchǐ釋  義不值得放在嘴上。

指人或事物輕微,不值得一提。

表示輕視或謙虛。

#語本《史記.卷九九.劉敬叔孫通列傳.叔孫通》。

△「不足齒數」 典故說明叔孫通本是秦二世胡亥的侍詔博士,後來歸漢,曾說服漢高祖制定禮儀,採古禮與秦儀雜用,漢朝的朝廟典禮,多由其制定。

叔孫通為人機變,有人認為他猾獪卑鄙,也有人以他為識時務者。

在《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陳勝起兵山東之後,消息傳到朝廷,胡亥便召集眾儒生們,問他們應該如何處置。

儒生們便據實回答,說:「人臣不准擁有兵士,現在陳勝起兵,就是謀反,其罪當誅。

」胡亥聽了之後很不高興,認為這些儒生們是在指責他治國無方,才會導致陳勝叛變。

叔孫通看到胡亥變了臉色,心想不妙,便趕緊上前說道:「你們都說錯了。

今日天下已經統一,且皇帝英明,領導有方,讓人人團結一心,怎麼有人膽敢造反呢?陳勝他們只是一群強盜流氓罷了,各地郡守正在追捕他們,抓到之後就依法論罪,不值得把他們放在嘴裡來討論啊!」胡亥聽了叔孫通的話以後十分高興,便厚賞叔孫通。

後來《史記》原文之「何足置之齒牙閒」演變成「不足掛齒」這句成語,指人或事物輕微,不值得一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人或事物輕微,不值得一提。

使用類別用在「不足以道」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不足掛齒的小人,我不屑理他!真抱歉!不足掛齒的小事一樁,還勞煩你親自來一趟。

幫你做這點事,對我來說,只是舉手之勞,不足掛齒。

我只不過幫了點小忙,實在不足掛齒,不用將它掛在心上。

聽到人家道謝,他紅著臉說:「這點不足掛齒的小事,不必如此。

」他為人古道熱腸,幫了別人後,他總是擺擺手說:「小事一樁,不足掛齒!」他抬頭看看眼前的峭壁說:「這點困難算得了什麼?不足掛齒。

你們就看我爬上去吧!」 辨  識近義不足齒數、不值一提、微不足道反義非同小可、舉足輕重、大書特書 參考詞語何足掛齒注  音ㄏㄜˊ。

ㄗㄨˊ。

ㄍㄨㄚˋ。

ㄔˇ漢語拼音hézúguàchǐ 釋  義宋.蘇軾〈與朱康叔書.一七首之一二〉:「某每蒙公眷念,遠致珍物,勞人重費,豈不肖所安耶?所問凌翠,至今虛位,雲乃權發遣耳。

何足掛齒牙,呵呵!」《儒林外史.第二九回》:「杜慎卿笑道:『這是一時應酬之作,何足掛齒?』」無足挂齒注  音ㄨˊ。

ㄗㄨˊ。

ㄍㄨㄚˋ。

ㄔˇ漢語拼音wúzúguàchǐ 釋  義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七》:「俚語有張王李趙之語,猶言是何等人,無足挂齒牙之意也。

」 不速之客 參考詞語‧不速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ㄙㄨˋ。

ㄓ。

ㄎㄜˋ。

(變)。

ㄅㄨˊ。

ㄙㄨˋ。

ㄓ。

ㄎㄜˋ漢語拼音bùsùzhīkè(變)búsùzhīkè釋  義速,邀請。

「不速之客」指沒有邀請就自己來的客人。

語出《易經.需卦》。

典故說明「不速之客」這句成語的意思是不經邀請,自己出現的客人。

出自於《易經.需卦》。

〈需卦〉是《易經》六十四卦之一,重卦的組合是乾(☰)下坎(☵)上。

乾代表陽,象徵正面、光明之境;坎代表水,象徵險難之境。

下卦的陽氣上升挺進,但是因為上遇險難之境,有所阻礙,所以需要等待,以盼轉機來臨。

〈需卦〉的「需」就是等待的意思。

從相應的位置來看,上卦最上面的陰爻(上六)相應於下卦的最上面的陽爻(九三),而這個陽爻又帶動了底下的兩個陽爻。

所以上六的爻辭說:「入於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陷入於穴,表示困難到極點;不速之客指的就是下卦的三個陽爻。

雖然上六處於極艱難的境況,但是不斷有陽氣從下挺進,不召自來,只要不去排斥,恭敬相待,這些陽氣終將成為解除上六困境的助力,等到最後必然能獲得圓滿吉祥的結局。

後來從這裡摘出「不速之客」一語,泛指沒有邀請就自己來的客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沒有邀請就自己來的客人。

使用類別用在「不請自來」的表述上。

例句 拜訪他人應該事先撥個電話,不宜當不速之客。

老兄!小弟今晚就當個不速之客,叨擾一晚吧!從打扮看,這兩位不速之客似頗有來頭,得好好招待。

每年春天燕子飛回屋簷,牠們不是不速之客,而是返家的遊子。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你們既然正在用餐,那我正好當個不速之客了。

今天家裡來了位不速之客,讓大家十分驚喜,原來是哥哥把女朋友帶回來。

辨  識近義不請自來座上客 參考詞語不速客注  音ㄅㄨˋ。

ㄙㄨˋ。

ㄎㄜˋ。

(變)。

ㄅㄨˊ。

ㄙㄨˋ。

ㄎㄜˋ漢語拼音bùsùkè(變)búsùkè 釋  義宋.范成大〈不寐〉:「睡魔吾故人,曩是不速客。

」 不二法門 參考詞語‧不二門‧法無二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ㄦˋ。

ㄈㄚˇ。

ㄇㄣˊ。

(變)。

ㄅㄨˊ。

ㄦˋ。

ㄈㄚˇ。

ㄇㄣˊ漢語拼音bùèrfǎmén(變)búèrfǎmén釋  義佛教用語。

不二,不是兩個極端;法門,修行入道的門徑。

「不二法門」指觀察事物的道理,要離開相對的兩個極端的看法,才能得其實在,所以「不二法門」是指到達絕對真理的方法。

語出《維摩詰所說經.卷中.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後用「不二法門」比喻唯一的方法或途徑。

典故說明不二,不是兩個極端,也就是唯一,絕對的。

法門,指修行者所從入的門徑。

不二法門,就是到達絕對真理的方法。

在《維摩詰所說經.卷中》敘述眾菩薩闡述各自對「入不二法門」的見解,最後大家問文殊師利菩薩的看法,文殊菩薩認為「不二法門」就是不可用言語說明的,無法用意念去體會的,無法問答的。

後來文殊菩薩轉問維摩詰的意見,維摩詰默然,一句話不說。

文殊菩薩看了有所體會地說:「善哉!善哉!原來真正的不二法門是不需要文字語言來形容的。

」後來「不二法門」成為一句成語,除佛經原有意思外,經常是用來指唯一的方法或途徑。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唯一的方法或途徑。

使用類別用在「唯一途徑」的表述上。

例句 多讀多寫是學習寫作的不二法門。

合群敬業是讓工作愉快的不二法門。

教育是百年大計,也是培養國力的不二法門。

只要了解這個不二法門,心靈自然就能獲得平靜。

勤勞是成功的不二法門,你想投機取巧是肯定會失敗的。

辨  識近義必由之路反義殊途同歸、異曲同工 參考詞語不二門注  音ㄅㄨˋ。

ㄦˋ。

ㄇㄣˊ。

(變)。

ㄅㄨˊ。

ㄦˋ。

ㄇㄣˊ漢語拼音bùèrmén(變)búèrmén 釋  義宋.陳師道〈次韻蘇公謁告.詩三首之三〉:「更無人問維摩詰,始是東坡不二門。

」元.方回〈贈刊工程禮〉:「鏤金鐫石切瑤琨,深入詩家不二門。

」法無二門注  音ㄈㄚˇ。

ㄨˊ。

ㄦˋ。

ㄇㄣˊ漢語拼音fǎwúèrmén 釋  義元.王惲〈上世祖皇帝論政事書〉:「迄今條格通行,議擬參而用之,與百姓更始,如是則法無二門,輕重適當。

」 不遺餘力 參考詞語‧不留餘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ㄧˊ。

ㄩˊ。

ㄌㄧˋ漢語拼音bùyíyúlì釋  義不保留一點力氣。

形容竭盡全力,毫無保留。

語出《戰國策.趙策三》。

△「盡心竭力」 典故說明據《戰國策.趙策三》載,戰國末年,秦國攻打趙國,於長平一役大敗趙軍。

秦軍歸國後,秦王派人前往趙國,要求割讓六個城池做為講和的條件。

趙王不知是否該答應,猶豫不決,便與臣子虞卿、樓緩商議。

樓緩認為趙王應該割地求和,但虞卿卻認為萬萬不可,他問趙王:「大王您看秦國攻打趙國後收兵,是因為疲倦還是因為您?」趙王說:「秦國竭力攻打我國,如今收兵必定是因為疲倦的緣故。

」虞卿接著說:「秦國不能完全攻下我國,因兵倦而歸。

大王您如又將城池奉上,那不是幫助秦國來攻打自己嗎?如果以後秦國又來攻打,大王您恐怕連自救的力量都沒有了。

」樓緩聽後,持相反的意見說:「如果連這六個小城都不願意割讓,難道要等秦國再來攻打,再割讓更多的土地嗎?」趙王聽了問說:「如果我聽你的割地,你能保證秦國將來不會再來攻打嗎?」樓緩也不能保證。

話傳到虞卿那裡後,他又再度晉見趙王,並說:「樓緩既不能保證,那割地又有什麼用?現在割讓了六個小城,等到秦國再來攻,又要割地,這樣下去不是自尋死路嗎?只會讓秦國更強,趙國更弱罷了!如果真要割地,不如用五個城池去賄賂秦國的頭號大敵齊國,立下盟約,合力攻秦。

這樣不但不會便宜了秦國,還可以和別國結盟,成功之後也能從秦國那兒要回我們割給齊國的土地。

」趙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派虞卿去向齊王遊說。

《戰國策.趙策三》中記載這段故事,其中一段「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即是這句成語的由來。

「遺」是遺留的意思,「不遺餘力」是指一點力量都不會留下,竭盡全力之意。

後來「不遺餘力」就被用來形容竭盡全力,毫無保留。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竭盡全力,毫無保留。

使用類別用在「竭盡心力」的表述上。

例句 王老師盡心竭志教導學生,不遺餘力。

老李十分熱心,經常不遺餘力地幫助他人。

對於執行上級的命令,他一向是不遺餘力。

張先生對於公益活動總是熱心參與,不遺餘力。

老闆交代的事,員工都應不遺餘力地將之完成!災害發生時,救災人員總是不遺餘力地搶救災民。

由於親身經歷,所以他不遺餘力地向群眾宣導志工觀念。

由於陳老師不遺餘力地教導學生,學生們都十分敬佩他。

這個引起爭議的提案,有些人不遺餘力地對它進行詆毀。

我國地少人稠,應該不遺餘力地發展高科技產業,以彌補這種先天不足。

辨  識近義全力以赴、盡心竭力反義敷衍了事形音辨誤遺,音|ˊ。

留下。

不可寫作「遣」。

「不遺餘力」及「盡心竭力」都有用盡所有力量的意思。

「不遺餘力」使用範圍較廣,褒貶義均適用;「盡心竭力」則另有用盡心思之義,多用在褒義。

不遺餘力盡心竭力辨似例句○ㄨ這個引起爭議的提案,有些人~地對它進行詆毀。

○○只要我們~地去做事,一定會成功。

參考詞語不留餘力注  音ㄅㄨˋ。

ㄌㄧㄡˊ。

ㄩˊ。

ㄌㄧˋ漢語拼音bùliúyúlì 釋  義清.查為仁《蓮坡詩話》:「李旦初,無為州人,作詩務盡刻苦,不留餘力。

」 不翼而飛 參考詞語‧毋翼而飛‧無翼而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ㄧˋ。

ㄦˊ。

ㄈㄟ。

(變)。

ㄅㄨˊ。

ㄧˋ。

ㄦˊ。

ㄈㄟ漢語拼音bùyìérfēi(變)búyìérfēi釋  義「不翼而飛」之「不」,典源作「無」。

翼,翅膀。

「不翼而飛」指沒有翅膀也會飛走。

原比喻消息、言論等不待推廣便迅速傳播。

#語本《管子.戒》。

後來「不翼而飛」多用於比喻物品無故遺失。

△「不脛而走」 典故說明「不翼而飛」原作「無翼而飛」。

據《管子.戒》記載,春秋時,齊國國君齊桓公有年春天打算去東海邊出遊,再轉往南邊。

消息傳出後,有人便說:「桓公這次出遊,有如古代賢王出巡。

」桓公聽了十分不解,便請教大臣管仲這話是什麼意思。

管仲說:「古代賢王春天出巡是為了體恤民情,視察農事是否順利,這關乎國家的民生大計,而不是為了遊玩。

如果為了遊玩而勞民傷財,必定會引起民怨,導致滅亡。

」桓公聽了一直點頭稱是。

管仲又勸諫桓公說,他貴為君王,所說的話傳播速度很快,即使沒有翅膀也會一下子飛到千里之外,告誡他一定要謹言慎行。

後來「不翼而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消息、言論等不待推廣便迅速傳播,後來則多於比喻物品無故遺失。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物品無故遺失。

使用類別用在「遺落失去」的表述上。

例句 擺在飯桌上的錢,突然不翼而飛。

咦?我明明將眼鏡擺在桌上,怎麼會不翼而飛了呢?東西一定還在屋內,偌大的體積難道還會不翼而飛?當她發現放在保險箱裡的鑽石不翼而飛,整個人都傻了。

真是奇怪,我才出去一下子,抽屜裡的錢包竟不翼而飛了。

今天我一下公共汽車,發現衣袋中的皮夾不翼而飛,就趕緊報警處理。

想不到過了幾天,那份不翼而飛的文件,完好如初地又出現在我的桌上。

辨  識反義合浦珠還 參考詞語毋翼而飛注  音ㄨˊ。

ㄧˋ。

ㄦˊ。

ㄈㄟ漢語拼音wúyìérfēi 釋  義《戰國策.秦策三》:「三人成虎,十夫楺椎,眾口所移,毋翼而飛。

」無翼而飛注  音ㄨˊ。

ㄧˋ。

ㄦˊ。

ㄈㄟ漢語拼音wúyìérfēi 釋  義《管子.戒》:「無翼而飛者聲也,無根而固者情也,無方而富者生也。

」北齊.劉晝《劉子.卷四》:「玉無翼而飛,珠無脛而行,揚聲於章華之臺,炫燿於綺羅之堂者,蓋人君之舉也。

」 不言而喻 參考詞語‧不言而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ㄧㄢˊ。

ㄦˊ。

ㄩˋ漢語拼音bùyánéryù釋  義事態明顯,不待說明即可曉悟。

語出《孟子.盡心上》。

△「顯而易見」 典故說明根據《孟子.盡心上》記載,孟子認為君子的自然本性,無論是處於富貴或是窮困之中,都不會改變。

因為仁、義、禮、智這些內在的道德早就深植於心,自然流露,而使他面色潤澤,背部充盈,這仁、義、禮、智之道當然也施行到手足四肢,由於這仁、義、禮、智之道充沛流行於人的手足四肢,因此人們的動靜行止無不中節合宜,因此即使不加說明,旁人也能了解並感受到他的君子風範與所受到的薰陶。

後來「不言而喻」演變為成語,用來指事態明顯,不待說明即可曉悟。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事態明顯,不待說明即可曉悟。

使用類別用在「顯而易見」的表述上。

例句 他老年得子,快樂的心情自是不言而喻。

父母對孩子的責任與愛護,可說是不言而喻。

他終於考上大學,高興的心情,自是不言而喻了。

環保的問題在現今的重要地位,可說是不言而喻。

他們日夜苦練球技,爭取冠軍的企圖心早已不言而喻。

他終於娶得追求多年的女友,興奮的心情自是不言而喻。

他對不相干的人都這麼好,對朋友的關心,自是不言而喻。

他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拿到博士學位,內心的興奮自是不言而喻。

辨  識近義顯而易見反義不可言喻「不言而喻」及「顯而易見」都有很容易就能知道的意思。

「不言而喻」側重於可以推知;「顯而易見」側重於清楚明瞭。

不言而喻顯而易見辨似例句○ㄨ他終於考上大學,高興的心情,自是~了。

ㄨ○這次他犯的錯誤是~的,不用再替他遮掩。

參考詞語不言而明注  音ㄅㄨˋ。

ㄧㄢˊ。

ㄦˊ。

ㄇㄧㄥˊ漢語拼音bùyánérmíng 釋  義《太平經鈔.辛部》:「用之而無成功,吾道即偽矣,亦不言而明矣。

」 不約而同 參考詞語‧不約而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ㄩㄝ。

ㄦˊ。

ㄊㄨㄥˊ漢語拼音bùyuēértóng釋  義彼此並未事先約定,而意見或行為卻相同。

語本《史記.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傳.主父偃》。

△「不謀而合」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傳.主父偃》載,漢武帝時,朝中兩位大臣嚴安和徐樂上書,文中對秦朝的滅亡有所評論。

他們認為秦始皇在取得政權後,不但沒有體恤民情,予民休息,反而好大喜功,不斷發動戰爭,造成社會更加不安定,賦稅更加的沉重,民不聊生,屍骨遍地。

於是在秦始皇死後,天下群雄並起,紛紛領兵抗秦。

而這些豪傑之士其實原只是一般的平凡百姓,非王公貴族之後,沒有任何權勢,也沒有精良武器,這些人之所以「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是因為秦的苛政使民心思變,叛軍的勝利完全是時勢所趨。

此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指沒有事先商量就一起行動,沒有事先約定就一起會合,後來「不約而同」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彼此並未事先約定,而意見或行為卻相同。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彼此並未事先約定,而意見或行為卻相同。

使用類別用在「正好一致」的表述上。

例句 眼見櫃子倒塌,大家不約而同地驚聲尖叫。

突然下起大雨,大家不約而同趕快撐起雨傘。

眼看火勢快要蔓延,大家不約而同地往外逃跑。

阿里山櫻花盛開,大家不約而同地提議上山賞花。

當蠟燭一點著,大家便不約而同地唱起生日快樂歌。

看到心目中的偶像得獎,歌迷們不約而同地大聲鼓掌。

這個人有夠討厭,所以看到他當場出糗,大家不約而同地哈哈大笑。

辨  識近義不謀而合 參考詞語不約而合注  音ㄅㄨˋ。

ㄩㄝ。

ㄦˊ。

ㄏㄜˊ漢語拼音bùyuēérhé 釋  義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一五》:「熹竊詳頤之議論,素與王安石不同,至論此事,則深服之,以為高於世俗之儒,足以見理義人心之所同,固有不約而合者。

」宋.范晞文《對床夜語.卷四》:「詩人發興造語,往往不約而合。

」 白頭偕老 參考詞語‧偕老百年‧白頭到老‧百年偕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ㄞˊ。

ㄊㄡˊ。

ㄒㄧㄝˊ。

ㄌㄠˇ漢語拼音báitóuxiélǎo釋  義「白頭」,白色的頭髮。

語出古辭〈白頭吟〉二首之一。

「偕老」,夫妻共同生活到老。

語出《詩經.鄭風.女曰雞鳴》。

「白頭偕老」形容夫妻恩愛到老。

△「百年到老」 典故說明「白頭偕老」係由「白頭」及「偕老」二語組合而成。

「白頭」是出自樂府古辭〈白頭吟〉二首之一,內容是說夫妻二人原本相愛,後來丈夫變心,妻子便寫了這首詩,與之決絕。

詩中提到,希望能有一個真心相待的人,可以共同生活,直到白頭,永不相離。

「偕老」則是出自《詩經.鄭風.女曰雞鳴》,詩歌內容是寫一對夫妻歡樂美好的家庭生活。

兩人十分相愛,並且誓約相守到白頭。

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白頭偕老」,用來形容夫妻恩愛到老。

現今這個成語多用為祝賀新婚的賀詞,也常用作「白頭到老」。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夫妻恩愛到老。

使用類別用在「恩愛終生」的表述上。

例句 很多情侶都希望結婚後能白頭偕老,恩愛一生。

在婚禮上,每個賓客都祝福這對新人白頭偕老。

在花前月下,這對情侶互訴亟願白頭偕老的誓言。

夫妻如果想要白頭偕老,就必須互相體諒,彼此信任。

這兩位大明星閃電結婚後,每個人都在猜測他倆到底能不能白頭偕老? 辨  識近義白頭相守、伉儷情深、鳳凰于飛反義琵琶別抱、喜新厭舊、勞燕分飛、鳳隻鸞孤、鏡破釵分、露水夫妻 參考詞語偕老百年注  音ㄒㄧㄝˊ。

ㄌㄠˇ。

ㄅㄞˇ。

ㄋㄧㄢˊ漢語拼音xiélǎobǎinián 釋  義《西湖二集.卷二七》:「奴家自見哥哥以來,忘食忘寢,好生牽腸割肚,比兄之情更倍。

但以異日得諧秦晉,終身為箕帚之妾,偕老百年,乃妾之願。

」白頭到老注  音ㄅㄞˊ。

ㄊㄡˊ。

ㄉㄠˋ。

ㄌㄠˇ漢語拼音báitóudàolǎo 釋  義元.鄭廷玉《金鳳釵.第二折》:「動不動拍著手當街裡叫,你想著幾場兒廝守的白頭到老。

」《醒世恆言.卷三》:「小娘半老之際,風波歷盡,剛好遇個老成的孤老,兩下志同道合,收繩捲索,白頭到老,這個謂之了從良。

」百年偕老注  音ㄅㄞˇ。

ㄋㄧㄢˊ。

ㄒㄧㄝˊ。

ㄌㄠˇ漢語拼音bǎiniánxiélǎo 釋  義金.元好問〈燭影搖紅.紅葉翻階〉:「捧瑤觴、何妨屢勸。

百年偕老,五福齊眉,人間稀見。

」《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孫媳婦是好的。

只願你們夫妻百年偕老,多子多孫!」 白駒過隙 參考詞語‧過隙之駒‧過隙白駒‧隙過白駒‧馳驥過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ㄞˊ。

ㄐㄩ。

ㄍㄨㄛˋ。

ㄒㄧˋ漢語拼音báijūguòxì釋  義「白駒過隙」之「隙」,典源作「郤」,「郤」通「隙」。

白駒,駿馬。

隙,縫隙。

「白駒過隙」指快馬從縫隙一下子就奔馳過去。

比喻時間過得很快。

語本《莊子.知北遊》。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歲月如流」 典故說明「白駒過隙」的「駒」指的是良馬、駿馬,「隙」則是狹小的縫隙,「白駒過隙」則指駿馬快速奔馳過,從狹小的縫隙中看去,僅能見到白光一閃而逝。

此語見於《莊子.知北遊》,莊子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

」其中「郤(ㄒㄧˋ)」通「隙」,整句話則是感嘆人停留在天地間的時間如此短暫,生命消逝之疾速,就像白駒那樣快速奔馳過狹小縫隙。

但另有人以為,莊子話中的「白駒」指的是白色的「駒影」,也就是日影,「白駒過郤」則是指白色的日影移動迅速,從縫隙中一閃而逝。

其實無論「白駒」是白色駿馬,或是白色日影,整個詞語的比喻義都是相同的。

後來「白駒過隙」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時間過得很快。

例如在《三國演義》第一○七回中,蜀漢名將姜維曾說:「人生如白駒過隙,似此遷延歲月,何日恢復中原乎?」姜維跟隨諸葛亮北伐四次,以一統中原為志業,此話中便表達出他的急切,似乎唯恐時間過得太快,志業未竟而身先死。

後來在《金瓶梅詞話》第二回中亦有:「白駒過隙,日月攛梭,纔見梅開臘底,又早天氣回陽。

」同樣是用「白駒過隙」來說時光流逝、時令變遷之疾速。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時間過得很快。

使用類別用在「時光飛逝」的表述上。

例句 人生短暫,恰如白駒過隙,倏忽即逝。

人生短如白駒過隙,當及時把握,千萬不可浪費光陰。

時間竟如白駒過隙,當年青春容貌,今日已成鶴髮蒼顏。

光陰如白駒過隙,一轉眼,四年的大學生活就這樣過了。

李白「朝如青絲暮成雪」的詩句,寫的就是如白駒過隙的人生。

辨  識近義日月如梭、日居月諸、石火電光、光陰似箭、光陰荏苒、歲月如流 參考詞語過隙之駒注  音ㄍㄨㄛˋ。

ㄒㄧˋ。

ㄓ。

ㄐㄩ漢語拼音guòxìzhījū 釋  義宋.洪邁《對雨編.人生五計》:「俯仰世間,智術用盡,西山之日漸逼,過隙之駒不留。

」過隙白駒注  音ㄍㄨㄛˋ。

ㄒㄧˋ。

ㄅㄞˊ。

ㄐㄩ漢語拼音guòxìbáijū 釋  義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恁兄弟一片功名心更速,豈不聞光陰如過隙白駒。

」隙過白駒注  音ㄒㄧˋ。

ㄍㄨㄛˋ。

ㄅㄞˊ。

ㄐㄩ漢語拼音xìguòbáijū 釋  義宋.蘇軾〈送表弟程六知楚州〉:「健如黃犢不可恃,隙過白駒那暇惜?」馳驥過欞注  音ㄔˊ。

ㄐㄧˋ。

ㄍㄨㄛˋ。

ㄌㄧㄥˊ漢語拼音chíjìguòlíng 釋  義《藝文類聚.卷三四》:「惟人生於世上,若馳驥之過櫺,計先後其何幾?亦同歸乎幽冥。

」 白雲蒼狗 參考詞語‧白衣蒼狗‧蒼狗白衣‧蒼狗白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ㄞˊ。

ㄩㄣˊ。

ㄘㄤ。

ㄍㄡˇ漢語拼音báiyúncānggǒu釋  義「白雲蒼狗」之「白雲」,典源作「白衣」,指白雲原本像一件潔淨的白衣,轉眼間卻變成灰狗的模樣。

比喻世事變幻無常。

語本唐.杜甫〈可嘆〉詩。

△「滄海桑田」 典故說明「白雲蒼狗」原作「白衣蒼狗」,見於唐代杜甫〈可嘆〉詩。

這首〈可嘆〉詩是杜甫感嘆朋友王季友的遭遇而寫的。

王季友,唐河南人,雖然家裡貧困以賣鞋為生,但仍好學不倦,遍覽群書。

而他的妻子卻因為受不了窮困的生活,和他離婚。

後來他獲得李勉的賞識,作了官。

杜甫這首詩第一段的意思是:「天上漂浮的雲,原本像一件潔淨的白衣服,轉眼間就變成灰狗的模樣。

從古至今,人世上各種奇怪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裡面有二句「天上浮雲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演變成「白雲蒼狗」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世事變幻無常。

出現「白雲蒼狗」的書證如清.姚鼐〈慧居寺〉詩:「白雲蒼狗塵寰感,也到空林釋子家。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世事變幻無常。

使用類別用在「世事多變」的表述上。

例句 人世間的事恰如白雲蒼狗多變化。

回憶前塵,往事如白雲蒼狗般,不禁令人歔欷!如今局勢變化有如白雲蒼狗,誰能說得準明兒會是怎樣?亂世相逢,已屬不易;過去的恩怨,白雲蒼狗,今夜休提。

少小離家老大回,除了鄉音未改外,白雲蒼狗,人事已非。

離開家鄉沒幾年,但許多事情的變化已讓人有白雲蒼狗之嘆。

最近股市行情有如白雲蒼狗般,分秒便變個樣,真是拿它沒轍。

兩個老朋友碰面,難免聊起兒時種種,才驚覺白雲蒼狗,人事全非了。

辨  識近義滄海桑田、瞬息萬變、物換星移反義一成不變、依然如故「滄海桑田」及「白雲蒼狗」都可比喻世事變化無常。

「滄海桑田」多使用於景物變化上;「白雲蒼狗」則使用在人事變化上。

滄海桑田白雲蒼狗辨似例句○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如今成了繁華的市區,真是~! ㄨ○回憶前塵,往事如~般,不禁令人歔欷! 參考詞語白衣蒼狗注  音ㄅㄞˊ。

ㄧ。

ㄘㄤ。

ㄍㄡˇ漢語拼音báiyīcānggǒu 釋  義唐.杜甫〈可嘆〉:「天上浮雲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

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

」宋.秦觀〈寄孫莘老少監〉:「白衣蒼狗無常態,璞玉渾金有定姿。

天上圖書森似舊,人間歲月浪如馳!」蒼狗白衣注  音ㄘㄤ。

ㄍㄡˇ。

ㄅㄞˊ。

ㄧ漢語拼音cānggǒubáiyī 釋  義宋.楊萬里〈送鄉人余文明勸之以歸〉:「蒼狗白衣俱昨夢,長庚孤月自青天。

」蒼狗白雲注  音ㄘㄤ。

ㄍㄡˇ。

ㄅㄞˊ。

ㄩㄣˊ漢語拼音cānggǒubáiyún 釋  義宋.林景熙〈答唐玉潛〉:「黃埃赤日謾多事,蒼狗白雲能幾時?」《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人生世上渾如夢,春花秋月銷磨盡,蒼狗白雲變態中,遊絲萬丈飄無定。

」 包羅萬象 參考詞語‧包含萬象‧包羅萬彙‧萬象包羅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ㄠ。

ㄌㄨㄛˊ。

ㄨㄢˋ。

ㄒㄧㄤˋ漢語拼音bāoluówànxiàng釋  義包羅,包含網羅。

萬象,各式各樣的事物。

「包羅萬象」形容內容豐富,應有盡有。

※語或出無名氏〈黃帝宅經序〉。

△「森羅萬象」 典故說明「包羅萬象」是指包含各種事物,形容豐富多樣,與「森羅萬象」一詞同意。

「萬象」即是指各式各樣的事物,「包羅萬象」或許出自〈黃帝宅經序〉。

《黃帝宅經》是古代風水學的書籍,講述陰陽宅位的風水易理。

其書序的作者在文中提到當今流傳不少宅經,教世人宅位風水之學,這些書的主旨雖大同小異,但每本所闡述的頗多不同,若不遍覽則無以會通。

有不少人篤信風水,在一知半解之下,死守禁忌,房子蓋好也不敢住,實在可惜!這些知識「包羅萬象」、內容廣泛,包括日月、乾坤、寒暑、雌雄、晝夜、陰陽等各方面,人每天都會接觸到,又是祖先留下來的智慧,一定要好好利用。

所以作者除了作序外,還寫了一篇總論,描述這本書的基本理論,讓讀者容易入門。

「包羅萬象」這句成語被用來形容內容豐富,應有盡有。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內容豐富,應有盡有。

使用類別用在「豐富多樣」的表述上。

例句 這次展覽會的內容包羅萬象,令人看得目不暇給。

百科全書的內容包羅萬象,是查詢資料的好工具。

國內電視的頻道繁多,內容包羅萬象,讓人目不暇給。

百貨公司裡的的商品,食衣住行幾無不包,真是包羅萬象。

網路上的資料包羅萬象,幾乎你想得到的東西,都可以找得到。

這個節目專門介紹各地的風俗民情,內容包羅萬象,你一定要看看。

他去過很多地方旅行,每次和他聊天,總是能聽到包羅萬象的奇人異事。

辨  識近義一應俱全、森羅萬象、無所不包、無所不有、應有盡有反義一無所有、空空如也 參考詞語包含萬象注  音ㄅㄠ。

ㄏㄢˊ。

ㄨㄢˋ。

ㄒㄧㄤˋ漢語拼音bāohánwànxiàng 釋  義唐.劉允濟〈天賦〉:「覆燾千容,包含萬象。

載光道德,聿符刑賞。

」包羅萬彙注  音ㄅㄠ。

ㄌㄨㄛˊ。

ㄨㄢˋ。

ㄏㄨㄟˋ漢語拼音bāoluówànhuì 釋  義明.胡應麟《詩藪.內編》:「李如星懸日揭,照耀太虛;杜若地負海涵,包羅萬彙。

」萬象包羅注  音ㄨㄢˋ。

ㄒㄧㄤˋ。

ㄅㄠ。

ㄌㄨㄛˊ漢語拼音wànxiàngbāoluó 釋  義《封神演義.第四四回》:「萬象包羅為一處,方知截教有鴻濛。

」 包藏禍心 參考詞語‧包藏姦心‧包藏禍胎‧包藏逆心‧苞藏禍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ㄠ。

ㄘㄤˊ。

ㄏㄨㄛˋ。

ㄒㄧㄣ漢語拼音bāocánghuòxīn釋  義懷藏詭計,圖謀害人。

語出《左傳.昭公元年》。

△「居心叵測」 典故說明據《左傳.昭公元年》載,春秋時期,鄭國是個小國,想和大國楚國保持良好關係,於是鄭國大夫公孫段便將女兒許配給楚國公子圍。

但楚國其實想利用這個機會進入鄭國首都,把鄭國滅掉,所以當天公子圍率領一大隊楚國士兵前往。

鄭國大夫子產覺得情況不對,便派子羽前去阻止楚國進城,子羽說:「我們的城池太小了,容不下那麼多人,就在城外舉行婚禮吧!」但楚人以為如此不合禮法,堅持要進城。

子羽只好直接了當地說:「我們國家狹小並不是罪過,但若依賴大國而一點防範之心都沒有,那就是罪過了。

我們本來希望聯姻後,可以靠大國的力量安定自己,你們恐怕只是包藏禍心,前來算計我們吧!」楚人知道他們的詭計早被看穿,只好放棄原有的計畫,但為了保持顏面,仍堅持進城迎娶,答應不攜帶武器,鄭國這才放行。

後來子羽話中的「包藏禍心」演變為成語,就用來比喻懷藏詭計,圖謀害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懷藏詭計,圖謀害人。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狡猾詭詐」的表述上。

例句 可惡的叛賊,竟包藏禍心,謀我江山!既知那些人包藏禍心,我們絕不能姑息養奸。

這種外表忠厚但包藏禍心的人,真是防不勝防!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得時刻提防那些包藏禍心的人。

我看這個人陰險狡猾,必然包藏禍心,最好小心提防。

他包藏禍心在兩派勢力中左右討好,培養自己的勢力。

聘用他本打算好好栽培,誰知他竟包藏禍心,竊取我們的機密。

董事長身邊竟都是些包藏禍心、口蜜腹劍的人,公司怎能不陷入經營危機?像我們這種小廠,不依靠大公司活不了;依靠了,又怕對方包藏禍心,把你吃掉。

辨  識近義心術不正、心懷鬼胎、居心叵測、圖謀不軌「包藏禍心」及「居心叵測」都有心存奸險的意思。

「包藏禍心」側重於將意圖隱藏起來,不使顯露;「居心叵測」側重於意圖難測。

包藏禍心居心叵測辨似例句○ㄨ聘用他本打算好好栽培,誰知他竟~,竊取我們的機密。

ㄨ○對方突然發動笑臉攻勢,~,我們得小心提防。

參考詞語包藏姦心注  音ㄅㄠ。

ㄘㄤˊ。

ㄐㄧㄢ。

ㄒㄧㄣ漢語拼音bāocángjiānxīn 釋  義《三國志.卷一》:「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姦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有當州。

孤復定之,遂平天下。

」包藏禍胎注  音ㄅㄠ。

ㄘㄤˊ。

ㄏㄨㄛˋ。

ㄊㄞ漢語拼音bāocánghuòtāi 釋  義《南史.卷五一》:「豈謂汝狼心不改,包藏禍胎,志欲覆敗國計,以快汝心。

」包藏逆心注  音ㄅㄠ。

ㄘㄤˊ。

ㄋㄧˋ。

ㄒㄧㄣ漢語拼音bāocángnìxīn 釋  義《宋書.卷六九》:「豈苞藏逆心,以招灰滅。

」苞藏禍心注  音ㄅㄠ。

ㄘㄤˊ。

ㄏㄨㄛˋ。

ㄒㄧㄣ漢語拼音bāocánghuòxīn 釋  義《後漢書.卷一○》:「(皇后壽)既無任、姒徽音之美,又乏謹身養己之福,而陰懷妒害,苞藏禍心,弗可以承天命,奉祖宗。

」宋.范仲淹〈除樞密副使召赴闕陳讓第三狀〉:「況西賊父祖以來,蓄養姦謀,一旦叛命,乘累勝之氣,而遣人納和,此固苞藏禍心,別營兇計。

」 半途而廢 參考詞語‧半塗而廢‧半塗而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ㄢˋ。

ㄊㄨˊ。

ㄦˊ。

ㄈㄟˋ漢語拼音bàntúérfèi釋  義「半途而廢」之「途」,典源作「塗」。

事情沒做成功就停止。

比喻做事情有始無終。

語本《禮記.中庸》。

△「中道而廢」 典故說明「半途而廢」原作「半塗而廢」。

「半途」是半路的意思,即「中道」、「中途」,「半途而廢」是指半路就停下來而不再前進,整句成語引申為事情沒能持續下去就停止的意思。

這個成語出自《禮記.中庸》,孔子認為君子遵循正道而行,假如半途而廢,而他是絕不能中途停止的。

充分顯露出對聖人德行的嚮慕。

「半途而廢」就用來比喻做事情有始無終。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做事情有始無終。

使用類別用在「中途停止」的表述上。

例句 一個人做事情老是半途而廢,怎能有成?老師告訴我們做事要有恆心,不可半途而廢。

做事半途而廢的人,永遠嚐不到成功的果實。

我不是半途而廢,而是發現自己不適合走這條路。

我既然答應你,就會堅持下去,絕不會半途而廢。

快到山頂了,大家堅持下去,千萬不要半途而廢!事情往往不是敗在開頭,而是無力為繼,半途而廢。

一個人無論求學或做事都要有始有終,不可半途而廢。

她那時學琴,如果不半途而廢,應該已有相當的成績。

做事應當有始有終,如果半途而廢,如何獲得大家的信任?你對這次考試已花費相當多心血,如果半途而廢,豈不可惜了?堅持與不堅持的差別,就在別人取得了成功,自己卻落了個半途而廢。

辨  識近義功虧一簣、中道而廢、半途自畫、有始無終、前功盡棄、打退堂鼓反義百折不撓、有始有終、持之以恆、堅持不懈、貫徹始終、鍥而不舍、水滴石穿、愚公移山、不屈不撓、夙夜匪懈 參考詞語半塗而廢注  音ㄅㄢˋ。

ㄊㄨˊ。

ㄦˊ。

ㄈㄟˋ漢語拼音bàntúérfèi 釋  義《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

」半塗而罷注  音ㄅㄢˋ。

ㄊㄨˊ。

ㄦˊ。

ㄅㄚˋ漢語拼音bàntúérbà 釋  義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陛下持之不堅,半塗而罷,傷威損費,為弊必深。

」 半推半就 參考詞語‧半就半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ㄢˋ。

ㄊㄨㄟ。

ㄅㄢˋ。

ㄐㄧㄡˋ漢語拼音bàntuībànjiù釋  義就,本指到職、就位,俯就。

引申為依隨,順從的意思。

「半推半就」形容假意推辭終久俯允的樣子。

語出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

典故說明就,依順,順從的意思。

「半推半就」一詞出自元朝王實甫的《西廂記》,後來多見於明清小說之中,如《二刻拍案驚奇》、《鏡花緣》。

故事裡,透過紅娘的居中幫忙,崔鶯鶯和張君瑞得以在夜裡無人時私會西廂房。

兩人在房中互訴衷情時,崔鶯鶯在半推半就之下,讓張君瑞吻了她的腮頰。

這裡的「半推半就」是用來形容崔鶯鶯當時的心情,意指她心中早已同意,但表面上卻不答應,表現出推辭、害羞的情態。

後來「半推半就」被用來形容假意推辭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假意推辭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假意推卻」的表述上。

例句 老王半推半就地,最後還是收下了錢。

經過一番半推半就,他還是收下禮物。

他先半推半就,然後才道謝坐了下來。

你喜歡這個東西就收下,不喜歡就拒絕,何必半推半就的?對這件差事,老李雖然口有怨言,但內心必定喜歡,最後也就半推半就地答應了。

辨  識近義欲就還推反義投懷送抱 參考詞語半就半推注  音ㄅㄢˋ。

ㄐㄧㄡˋ。

ㄅㄢˋ。

ㄊㄨㄟ漢語拼音bànjiùbàntuī 釋  義清.王夫之〈漁家傲.素女無媒長自守〉:「半就半推佯不受,傾情倒意輸僝僽。

」 半路出家 參考詞語‧半路修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ㄢˋ。

ㄌㄨˋ。

ㄔㄨ。

ㄐㄧㄚ漢語拼音bànlùchūjiā釋  義比喻中途轉業改行。

※語或出《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

後亦用「半路出家」比喻成年後才出家為僧為尼。

典故說明「半路」是指一直從事某種事情,中途突然改變初衷,所以叫半路;「出家」是指剃度為僧尼。

「半路出家」則是指原本並無此意,中途才改變心意出家,比起原本即出家者,道行自然較淺。

所以「半路出家」不僅有中途轉業改行的意思,也有比較不太專業的意思。

例如《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中,就用了此語。

《京本通俗小說》一般認為是南宋時代說話人的話本,而其中的〈錯斬崔寧〉可說是宋代話本中著名的公案小說。

馮夢龍將其收入《醒世恆言》中,並更改題目,名為〈十五貫戲言成巧禍〉。

故事是一椿冤案,警惕為官者不可率意審案,隨便用刑,導致錯殺無辜。

南宋高宗時,有位官人劉貴,祖上原本家境不錯,傳到他手中,卻因為時運不濟,陷入窮困。

後來他覺得讀書無用,中途改行做生意。

但是就好像半路出家一般,從商對他來說,更加不適合,於是沒多久就虧損本錢了。

他向丈人借了十五貫錢,準備東山再起,而且將妻子王氏留在娘家,待重新開張再將她接回。

回家途中他喝了些酒,敲門許久,小妾陳二姐才來開門;一來因為有些酒意,二來怪她開門太慢,於是開玩笑地說,已將她賣給了人家,得了十五貫錢。

陳二姐信以為真,心想應該先回家告訴父母,於是待劉貴睡著後,趁夜收拾包袱起程。

途中遇到剛從城裡賣了絲綢要回家的青年崔寧,正好同路,於是二人結伴同行。

不料,當夜劉貴家中遭竊,小偷不僅拿了那十五貫錢,情急之下,更殺了劉貴。

天明之後,左鄰右舍發現,趕緊追回陳二姐和崔寧。

官府查辦時,因為崔寧身上剛好有販賣絲綢所得的款項十五貫錢,誤認是二人謀殺了劉貴,因此屈打成招,處以死刑。

「半路出家」這個成語就用來比喻中途轉業改行,亦用來指成年後才出家為僧為尼。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中途轉業改行。

使用類別用在「轉行改業」的表述上。

例句 唱歌仔戲,我是半路出家,請別取笑哦!他本來是當老師的,後來半路出家,做起生意來了。

他改行經營起蔬果進口,雖是半路出家,不料卻弄得有聲有色。

我本行並非在物理學,所以今日半路出家,夸夸而談,真是見笑大方了!二語義說明比喻成年後才出家為僧為尼。

使用類別用在「遁入空門」的表述上。

例句 他是中年後才落髮皈依佛門,可說是半路出家。

也許是看破紅塵吧!他從職場退下後,離妻拋子,半路出家,皈依了佛門。

辨  識反義科班出身 參考詞語半路修行注  音ㄅㄢˋ。

ㄌㄨˋ。

ㄒㄧㄡ。

ㄒㄧㄥˊ漢語拼音bànlùxiūxíng 釋  義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卷二二》:「晚喜作詩,自稱半路修行,語多率易。

」 半斤八兩 參考詞語‧八兩半斤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ㄢˋ。

ㄐㄧㄣ。

ㄅㄚ。

ㄌㄧㄤˇ漢語拼音bànzhōngrbāliǎng釋  義舊制一斤為十六兩,半斤和八兩輕重相等。

比喻彼此相當,不相上下。

※#語或出宋.無名氏《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第二八齣》。

典故說明斤、兩都是計算重量的單位。

宋制以十六兩為一斤,半斤就等於八兩,所以用「半斤八兩」來比喻兩者相等,彼此一樣。

在宋代的戲曲已見使用,如《張協狀元》裡一個粗獷的淨角和一個滑稽的丑角為錢起了爭執,居中調停的末角就說兩人「半斤八兩」,一樣無理。

《宋元戲文輯佚.王質》:「伊嬌俊,我鶻伶,算半斤八兩稱兒稱著不沉不輕。

」意思是兩人一樣輕巧嬌美,可見此為當時常用的俗語。

後來「半斤八兩」就被用來比喻彼此相當,不相上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彼此相當,不相上下。

使用類別用在「能力相等」、「同樣低劣」的表述上。

例句 你們兩人半斤八兩,誰也不必取笑誰。

原來咱們兩個半斤八兩,都是懼內俱樂部的。

他們兩個半斤八兩,全都是自私自利的小人。

在賽前,所有的評論都認為兩位選手實力半斤八兩,勝負難料。

看起來他們兩位的棋藝,半斤八兩,勢均力敵,這局棋有得拚了。

辨  識近義五十步笑百步、不相上下、平分秋色、伯仲之間、勢均力敵、旗鼓相當反義小巫見大巫、天差地遠、天淵之別、天壤之別、判若天淵、相去萬里 參考詞語八兩半斤注  音ㄅㄚ。

ㄌㄧㄤˇ。

ㄅㄢˋ。

ㄐㄧㄣ漢語拼音bāliǎngbànjīn 釋  義《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淨)少我那房錢到嗔。

(丑)罵得我教人怎忍。

(末)你兩個八兩半斤。

(生)好一對人客和主人。

」《五色石.卷八》:「﹝霓裳﹞若論容貌,與鸞簫竟是八兩半斤。

」 本末倒置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ㄣˇ。

ㄇㄛˋ。

ㄉㄠˋ。

ㄓˋ漢語拼音běnmòdàozhì釋  義事物的先後次序顛倒。

語本《禮記.大學》。

後用「本末倒置」比喻不知事情的輕重緩急。

△「輕重倒置」 典故說明「本末倒置」的「本」就是根本的意思,「末」是枝節末端的意思,所以這句成語的意思就是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注重細微末端、較不重要的事。

《禮記.大學》裡有一句話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就是在說明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終始、先後次序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因為一般人往往會有誤本為末、倒末為本的疏失,所以就有「本末倒置」的說法。

較早的書證是宋代大儒朱熹寫給他的朋友呂伯恭的信,就提到:「昨所獻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等語,信中談的就是先後次序顛倒的事情。

另外一位宋代大儒陸九淵在〈與曾敬之〉信中也提到:「有其本,必有其末。

未聞有本盛而末不茂者。

若本末倒置,則所謂文亦可知矣。

」大意是說事情都有本有末,沒聽過根本壯盛而枝節末端不茂盛的事。

陸九淵的話更明白的表現出本末倒置的意思。

清代王昶所寫的〈新修州學之記〉說到:「當奉教化,宣之於民,……然非知治之審,則亦未嘗不本末倒置。

」意思是說為政者若不知宣揚教化於民,則常會本末倒置,失掉了應有的判斷。

從這些例子可以知道「本末倒置」是句常用的成語。

「本末倒置」這句成語當就從〈大學〉文義演變而出,比喻不知事情的輕重緩急。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不知事情的輕重緩急。

使用類別用在「不知輕重」的表述上。

例句 處理事情如果本末倒置,一定越弄越糟。

為了賺錢而犧牲身體健康,真是本末倒置。

他這種做法根本就是本末倒置,怎能有效率呢?不先去訓練人員,卻要求先添購設備,豈不是本末倒置!分解因式若不先記公式,就一味去作習題,豈非本末倒置!教育孩子就得從基本倫理教起,光講究外表,就是本末倒置。

這種不重視問題癥結,卻只在細微末處大作文章,就是本末倒置。

我們的經費十分有限,所以做事得考慮輕重緩急,不允許本末倒置。

古人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就是告訴我們做事不能本末倒置。

老闆行事有些本末倒置,該嚴格的他馬馬虎虎,可隨意的他又吹毛求疵。

辨  識近義背本趨末、捨本逐末、輕重倒置反義正本溯源、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綱舉目張形音辨誤末,音ㄇㄛˋ,事物的細節。

不可寫作「未」。

「本末倒置」及「輕重倒置」都有將事物主次弄反的意思。

「本末倒置」除用在事物輕重的錯置外,另可用於因果關係的錯置;「輕重倒置」則僅用於事物輕重的倒置。

本末倒置輕重倒置辨似例句○ㄨ分解因式若不先記公式,就一味去作習題,豈非~! ○○視工作為重而忽視身體健康,正是~的做法。

百步穿楊 參考詞語‧百發穿楊‧穿楊百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ㄞˇ。

ㄅㄨˋ。

ㄔㄨㄢ。

ㄧㄤˊ漢語拼音bǎibùchuānyáng釋  義春秋時楚國的養由基能在百步內射穿楊柳樹的葉子。

形容射箭技術高超或射擊技藝高強。

#語本《戰國策.西周策》。

△「百發百中」、「前功盡棄」 典故說明蘇厲是戰國謀士。

有一次,他聽說秦國大將白起即將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就對周王說:「白起曾經打敗了韓、魏、趙等國,並且殺害魏國將領,攻占了許多土地。

現在他又要出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攻下,周王室就會面臨危險,您應該想辦法阻止。

」於是建議周王派人前往秦國去對白起說:「以前楚國有一個名叫養由基的人,善於射箭。

在距離柳樹一百步的地方射擊,射出一百支箭,每一箭都能射中柳葉,一旁觀看的人都誇讚射得很好。

但是有一個路過的人,卻說:『的確射得很好,但是可以再教導他射箭的方法。

』養由基聽了,就說:『大家都說我射得很好,你卻說可以教導我,那你為何不代替我射那柳葉呢?』那個人說:『我不能教導你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領,但是你今天射柳葉百發百中,卻不善於休息,等一下疲倦了,一箭也射不中,就會前功盡棄。

』就像你現在打敗了許多國家,取得許多土地,功勞很大。

又即將要出兵經過周王室的所在地去攻打魏國,如果這一仗不能取得勝利,就會前功盡棄了,所以你還是假裝生病,不要出兵的好。

」後來「百步穿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射箭技術高超或射擊技藝高強。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射箭技術高超。

使用類別用在「技藝精湛」的表述上。

例句 他在選拔賽上展現百步穿楊的箭技,令觀眾讚嘆不已。

人人都知道他的射箭技術十分高明,的確有百步穿楊的本事。

二語義說明形容射擊技藝高強。

使用類別用在「技藝精湛」的表述上。

例句 他是個雙手拿槍的神槍手,左右兩手均能百步穿楊。

別看林小妹妹個頭不大,她的槍法極準,能百步穿楊。

這次挑出的特勤小組成員,個個都是百步穿楊的神槍手。

他是一個百步穿楊的神射手,經常代表國家,參加國際性的射擊比賽。

他練就一身百步穿楊的絕技,就是希望有機會可以代表國家,和國際上的射擊名人競技。

辨  識近義百發百中、彈無虛發 參考詞語百發穿楊注  音ㄅㄞˇ。

ㄈㄚ。

ㄔㄨㄢ。

ㄧㄤˊ漢語拼音bǎifāchuānyáng 釋  義唐.劉商〈賦得射雉歌送楊協律表弟赴婚期〉:「六藝從師得機要,百發穿楊含絕妙。

」穿楊百步注  音ㄔㄨㄢ。

ㄧㄤˊ。

ㄅㄞˇ。

ㄅㄨˋ漢語拼音chuānyángbǎibù 釋  義宋.王十朋〈泮宮杏花乃閻紫微為教官時所植復用前韻〉:「穿楊百步間,妙不毫釐差。

」《初刻拍案驚奇.卷一》:「能武的穿楊百步,用不著時,幾簳箭,煮不熟飯鍋。

」 百發百中 參考詞語‧百中百發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ㄞˇ。

ㄈㄚ。

ㄅㄞˇ。

ㄓㄨㄥˋ漢語拼音bǎifābǎizhòng釋  義每發一箭,都能射中。

形容射擊技術高超,絕無虛發。

#語出《戰國策.西周策》。

後亦用「百發百中」形容技術高妙,能命中目標。

或形容料事、用計、施藥等相當準確。

△「百步穿楊」、「前功盡棄」 典故說明據《戰國策.西周策》載,蘇厲是戰國時謀士。

有一次,他聽說秦國大將白起即將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就對周王說:「白起曾經打敗了韓、魏、趙等國,並且殺害魏國將領,攻占了許多土地。

現在他又要出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攻下,周王室就會面臨危險,您應該想辦法阻止。

」於是建議周王派人前往秦國去對白起說:「以前楚國有一個名叫養由基的人,善於射箭。

在距離柳樹一百步的地方射擊,射出一百支箭,每一箭都能射中柳葉,一旁觀看的人都誇讚射得很好。

但是有一個路過的人,卻說:『的確射得很好,但是可以再教導他射箭的方法。

』養由基聽了,就說:『大家都說我射得很好,你卻說可以教導我,那你為何不代替我射那柳葉呢?』那個人說:『我不能教導你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領,但是你今天射柳葉百發百中,卻不善於休息,等一下疲倦了,一箭也射不中,就會前功盡棄。

』就像你現在打敗了許多國家,取得許多土地,功勞很大。

又即將要出兵經過周王室的所在地去攻打魏國,如果這一仗不能取得勝利,就會前功盡棄了。

所以你還是假裝生病,不要出兵的好。

」後來《戰國策》原文的「百發百中」成為一句成語,用來形容射擊技術高超,絕無虛發;或形容料事、用計、施藥等相當準確。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技術高妙,能命中目標。

使用類別用在「技藝精湛」的表述上。

例句 只見他反身跳投,又進了,真是百發百中!他屢獲射擊金牌,是個百發百中的神槍手。

看這些高手射飛鏢,幾乎都是百發百中,真令人佩服。

要想在奧運拿射箭金牌,非得練成百發百中的功夫不可。

他能有百發百中的功夫,是靠他每天練投一千次籃得來的。

二語義說明形容料事、用計、施藥等相當準確。

使用類別用在「正確精準」的表述上。

例句 他料事如神,經常是百發百中。

軍師妙計向來百發百中,不必懷疑。

喝蜂蜜浸泡蘿蔔的汁來治咳嗽,聽說有百發百中的效果。

辨  識近義矢無虛發、百步穿楊、彈無虛發、十拿九穩、料事如神 參考詞語百中百發注  音ㄅㄞˇ。

ㄓㄨㄥˋ。

ㄅㄞˇ。

ㄈㄚ漢語拼音bǎizhòngbǎifā 釋  義《封神演義.第三一回》:「此標乃異人秘授,出手煙生,百中百發。

」 百折不撓 參考詞語‧百折不回‧百折不磨‧百挫不折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ㄞˇ。

ㄓㄜˊ。

ㄅㄨˋ。

ㄋㄠˊ漢語拼音bǎizhébùnáo釋  義意志剛強,即使受到很多挫折,仍不屈服。

語出漢.蔡邕〈太尉橋公碑〉。

△「不屈不撓」 典故說明東漢的橋玄是一位性情剛正,嫉惡如仇的人。

他曾揭發陳國相羊昌的惡行,將貪贓枉法的部屬上邽令皇甫禎處死,並上書靈帝彈劾太中大夫蓋升搜刮民財的罪行。

有一次他的小兒子被一群強盜綁架,藉此勒索。

守備陽球得到消息立刻派出官兵救援,雖然他們將強盜團團圍住,但是因為害怕強盜傷害橋玄的兒子,不敢有進一步的行動。

橋玄知道了,非常生氣地說:「強盜目無法紀,怎麼可以為了我的兒子而縱放呢?」於是催促官兵趕快動手。

後來強盜被逮捕了,但他的小兒子也被強盜殺害。

由於橋玄敢於挺身與惡勢力對抗,極受當時的人敬重,後來蔡邕為他寫碑,稱讚他「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這裡的「百折不撓」,演變成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人的意志剛強,即使受到許多挫折,仍不屈服。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意志剛強,即使受到許多挫折,仍不屈服。

使用類別用在「意志堅定」的表述上。

例句 要登世界高峰,得有百折不撓的毅力。

能堅持己志、百折不撓的人,都是勇士。

他所以能成就一番事業,就是因為百折不撓啊!憑著百折不撓的精神,終於使女友接受他的求婚。

沒有千錘百鍊,沒有百折不撓,哪有今日的成就?這件事相當棘手,且讓我們以百折不撓的毅力來完成它。

國父就是憑著百折不撓的精神,終於推翻滿清,建立民國。

愛迪生說天才是一分靈感,九十九分的努力。

可見百折不撓的精神,才是成功的關鍵。

辨  識近義不屈不撓、堅忍不拔、屢敗屢戰反義一蹶不振、半途而廢形音辨誤撓,音ㄋㄠˊ。

屈服的意思。

不可寫作「饒」。

「百折不撓」及「不屈不撓」都有堅持不屈服的意思。

「百折不撓」專指受到許多挫折仍不屈服;「不屈不撓」則僅有不肯屈服的意思。

百折不撓不屈不撓辨似例句○○能堅持己志、~的人,都是勇士。

ㄨ○老松樹在這場暴風雨中,~地挺立著。

參考詞語百折不回注  音ㄅㄞˇ。

ㄓㄜˊ。

ㄅㄨˋ。

ㄏㄨㄟˊ漢語拼音bǎizhébùhuí 釋  義《明史.卷二八○》:「贊曰:『……夫節義必窮而後見,如二人之竭力致死,靡有二心,所謂百折不回者矣。

』」《兒女英雄傳.第一七回》:「想要留住她這番遠行,又料著那位姑娘,俠腸烈性,定是百折不回,斷非三兩句留得住她。

」百折不磨注  音ㄅㄞˇ。

ㄓㄜˊ。

ㄅㄨˋ。

ㄇㄛˊ漢語拼音bǎizhébùmó 釋  義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一八》:「至誠為國,百折不磨。

」百挫不折注  音ㄅㄞˇ。

ㄘㄨㄛˋ。

ㄅㄨˋ。

ㄓㄜˊ漢語拼音bǎicuòbùzhé 釋  義宋.魏了翁〈興元府新作張魏公虞雍公祠堂記〉:「軋軋忠僨,百挫不折。

」 百戰百勝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ㄞˇ。

ㄓㄢˋ。

ㄅㄞˇ。

ㄕㄥˋ漢語拼音bǎizhànbǎishèng釋  義打一百次仗,勝一百次。

形容善於作戰,所向無敵。

#語出《管子.七法》。

典故說明「百戰百勝」意謂打一百次仗就勝一百次。

指每戰必勝,所向無敵。

這個成語出自《管子.七法》。

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被奉為法家之祖。

他主張國富兵強的理論,在政治、經濟、軍事等許多領域都有卓著的建樹。

他輔佐齊桓公治國,完成霸業,使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桓公尊為「仲父」。

〈七法〉此篇以論兵為核心,是全書中一篇重要的軍事論文,詳述了有系統的軍事思想。

其中提到「以眾擊寡,以治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卒練士擊敺眾白徒,故十戰十勝,百戰百勝。

」意思就是說:如果能用多數去進攻少數,用治國去進攻亂國,用富國去進攻窮國,用賢能的將帥去進攻無能的將帥,用訓練有素的士兵去進攻未經訓練的士卒,這樣一定能夠打十場仗就贏十次,打一百次仗就勝一百次。

後來「百戰百勝」被用來形容善於作戰,所向無敵。

在《孫子.謀攻》也可看到這個成語,內容則是敘述:孫子提出「謀攻」,以謀略方法作戰,運用政治或外交的方法,來使敵人屈服,而不使用武力戰。

因為他認為,百戰百勝,還不是最高明的,如果能不必打戰,就能使敵人降服,才是最高明的。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善於作戰,所向無敵。

使用類別用在「威猛無敵」的表述上。

例句 王將軍領兵作戰總是百戰百勝,威名令敵人聞風喪膽。

這個投手球速極快,只要有他上場,球隊必定百戰百勝。

我們不只要了解對方,更要了解自己,這樣才能百戰百勝。

由於他冷靜分析,又能知己知彼,所以在商場上總是百戰百勝。

這支球隊得以在競技場上百戰百勝,除教練善於用兵外,球員個個驍勇善戰亦是主因。

辨  識近義百戰不殆、攻無不克、所向無敵、戰無不勝反義一敗塗地、三戰三北、每戰皆北、屢戰屢敗 百聞不如一見 參考詞語‧傳聞不如親見‧千聞不如一見‧耳聞不如眼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ㄞˇ。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ㄧ。

ㄐㄧㄢˋ。

(變)。

ㄅㄞˇ。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ㄧˊ。

ㄐㄧㄢˋ漢語拼音bǎiwénbùrúyījiàn(變)bǎiwénbùrúyíjiàn釋  義聽別人述說千百遍,不如親眼看一次來得真確。

語出《漢書.卷六九.趙充國辛慶忌傳.趙充國》。

△「聞之不若見之」 典故說明「百聞不如一見」這句成語的意思是聽別人述說千百遍,不如親眼看一次來得真確。

典源出自《漢書.卷六九.趙充國辛慶忌傳.趙充國》。

趙充國是武帝時破匈奴的大將軍。

宣帝時羌人入侵邊疆,攻城奪地,殺害吏民。

宣帝召集群臣計議,趙充國自告奮勇,表示願意帶兵抗敵。

宣帝問他需要帶多少兵馬,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

軍情在遙遠的地方是很難揣測的,我願意親自到西北邊境去看看,然後擬好作戰計畫,再向陛下報告。

」趙充國到了邊境仔細考察後,擬定了駐兵屯守,整治邊境,分化羌人的策略,不久西北邊境終於安定。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聽別人述說千百遍,不如親眼看一次來得真確。

使用類別用在「眼見為真」的表述上。

例句 早就聽說大峽谷的美景,百聞不如一見,這次美西之行使我開了眼界。

早就聽說阿里山風光明媚,這次前去遊覽,果然百聞不如一見,不虛此行。

這位老學者大名鼎鼎,百聞不如一見,今日聽他一場講座,果然名不虛傳。

讀了李白的詩後,再親臨長江三峽感受「輕舟已過萬重山」,真有百聞不如一見的感覺。

百聞不如一見,以前常聽說澳洲大堡礁的海底景色如何美不勝收,這次前來浮潛,果然名不虛傳! 辨  識近義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反義以耳為目、貴耳賤目 參考詞語傳聞不如親見注  音ㄔㄨㄢˊ。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ㄑㄧㄣ。

ㄐㄧㄢˋ漢語拼音chuánwénbùrúqīnjiàn 釋  義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二》:「《春秋》以為『傳聞不如親見』,親見之人,斯為審矣。

」《後漢書.卷二四》:「臣愚以為傳聞不如親見,視景不如察形。

」千聞不如一見注  音ㄑㄧㄢ。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ㄧ。

ㄐㄧㄢˋ。

(變)。

ㄑㄧㄢ。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ㄧˊ。

ㄐㄧㄢˋ漢語拼音qiānwénbùrúyījiàn(變)qiānwénbùrúyíjiàn 釋  義《陳書.卷三一》:「安都謂摩訶曰:『卿驍勇有名,千聞不如一見。

』」耳聞不如眼見注  音ㄦˇ。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ㄧㄢˇ。

ㄐㄧㄢˋ漢語拼音ěrwénbùrúyǎnjiàn 釋  義《舊唐書.卷一○一》:「臣嘗以為古之用度不時,爵賞不當,破家亡國者,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眼見。

」《西遊記.第四八回》:「口說無憑,耳聞不如眼見。

我背了馬,且請師父親去看看。

」 冰消瓦解 參考詞語‧瓦解冰泮‧瓦解冰消‧瓦解冰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ㄧㄥ。

ㄒㄧㄠ。

ㄨㄚˇ。

ㄐㄧㄝˇ漢語拼音bīngxiāowǎjiě釋  義像冰一樣融化了,像瓦一樣破碎了。

比喻事物潰敗分裂。

語本三國魏.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

後亦用「冰消瓦解」比喻問題完全解決。

典故說明「冰消瓦解」原作「瓦解冰泮」。

三國時,曹操要攻打孫吳,文書官陳琳便替曹操寫了一篇聲討孫權的文章,以增加曹軍的氣勢。

文章中提到漢朝初年的七國之亂,當時漢高祖劉邦分封劉姓子弟為王,諸侯國各自為政,屢次與中央抗衡。

景帝時,鼂錯建議削弱諸侯的勢力,被皇帝接納,因而引起各諸侯王的不滿。

吳王劉濞遂聯合其他六個諸侯王起兵叛亂,一時間聲勢浩大,頗有威脅中央的氣勢。

景帝派太尉周亞夫領軍平亂,沒有多久,這七國的軍隊就瓦解了,為首的吳王劉濞也遭到殺害。

原本的七國大軍根本無法抵擋漢軍,因為他們都是烏合之眾。

陳琳便用這事件來比喻曹軍的氣勢,有如當時的漢室天威震人,各路人馬都無法與之抗衡。

文章中用「瓦解冰泮」,也就是「像瓦一樣破碎,像冰一樣融化」來形容七國軍隊的崩潰瓦解。

後來「冰消瓦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崩潰、分裂。

後亦用於比喻問題完全解決。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事物潰敗分裂。

使用類別用在「潰散瓦解」的表述上。

例句 若能切斷敵軍的後援,必然可使敵軍士氣冰消瓦解。

這些連續而來的打擊,使他原有的雄心壯志為之冰消瓦解。

只要讓我逮到機會,我一定設法讓這些幫派組織冰消瓦解。

那個販毒組織在警方鍥而不捨地追緝下,終於冰消瓦解了。

二語義說明比喻問題完全解決。

使用類別用在「潰散瓦解」的表述上。

例句 經過一番解釋,雙方誤會終於冰消瓦解。

經過長老出面排解後,一場糾紛就此冰消瓦解了。

只要你誠懇待她,你們之間的隔閡終有冰消瓦解的時候。

辨  識近義分崩離析、煙消雲散反義堅如磐石 參考詞語瓦解冰泮注  音ㄨㄚˇ。

ㄐㄧㄝˇ。

ㄅㄧㄥ。

ㄆㄢˋ漢語拼音wǎjiěbīngpàn 釋  義三國魏.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太尉帥師,甫下滎陽,則七國之軍瓦解冰泮,濞之罵言未絕於口,而丹徒之刃以陷其胸。

」南朝梁.庾信〈哀江南賦〉:「于時瓦解冰泮,風飛雹散。

渾然千里,淄澠一亂。

」瓦解冰消注  音ㄨㄚˇ。

ㄐㄧㄝˇ。

ㄅㄧㄥ。

ㄒㄧㄠ漢語拼音wǎjiěbīngxiāo 釋  義《魏書.卷一一》:「世祖太武皇帝,握金鏡以照耀,擊玉鼓以鏗鏘,神武之所牢籠,威風之所轥轢,莫不雲徹霧卷,瓦解冰消。

」瓦解冰銷注  音ㄨㄚˇ。

ㄐㄧㄝˇ。

ㄅㄧㄥ。

ㄒㄧㄠ漢語拼音wǎjiěbīngxiāo 釋  義《舊唐書.卷五三》:「於是熊羆角逐,貔虎爭先,因其倒戈之心,乘我破竹之勢,曾未旋踵,瓦解冰銷,坑卒則長平未多,積甲則熊耳為小。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八回》:「於是乎熱烘烘的一件大事,輕輕的被他弄的瓦解冰銷。

」 伯仲之間 參考詞語‧伯仲間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ㄛˊ。

ㄓㄨㄥˋ。

ㄓ。

ㄐㄧㄢ漢語拼音bózhòngzhījiān釋  義伯仲,兄弟間排行的次序。

「伯仲之間」形容人才能相當,不相上下。

語出三國魏.文帝〈典論論文〉。

典故說明三國時,魏文帝曹丕有一篇相當著名的文章〈典論論文〉,闡述讀書人為文應有的態度。

他認為一般文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自以為是,瞧不起別人的作品。

所以他在文章一開頭,就說自古文人相輕,並以漢代的傅毅和班固為例。

東漢章帝時,班固和傅毅同為蘭臺史令,一起負責書籍的典校工作。

曹丕認為這兩人的文才不相上下,但班固看不起傅毅,在寫給弟弟班超的信中說:「傅毅因為會寫文章而得到這個職務,但他一下筆就沒完沒了,不知節制。

」文人常會這樣以自己的長處來攻擊別人的缺點,事實上沒有人是通才,能掌握各種文體,所以每個人各有各的特色,應該要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才對。

曹丕在文中以稱兄弟排行的「伯仲」,來表示班固與傅毅的文才相當,有如兄弟一般,差距不大。

後來「伯仲之間」被用來形容人才能相當,不相上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才能相當,不相上下。

使用類別用在「能力相等」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們的棋力在伯仲之間,可謂棋逢敵手了。

這兩位選手實力在伯仲之間,一時之間恐難分高下。

今天這場辯論真是針鋒相對,可見雙方實力就在伯仲之間。

這次參加比賽的選手,實力都在伯仲之間,競爭一定非常激烈。

她們兩人的編織實力在伯仲之間,所以打出來的毛衣很難分出高下。

他倆的實力原本在伯仲之間,但因接受的訓練不同,差別也就越來越明顯。

辨  識近義不分軒輊、不相上下、平分秋色、勢均力敵、旗鼓相當、半斤八兩反義小巫見大巫、大相逕庭、天差地遠、天淵之別、天壤之別、天懸地隔 參考詞語伯仲間注  音ㄅㄛˊ。

ㄓㄨㄥˋ。

ㄐㄧㄢ漢語拼音bózhòngjiān 釋  義宋.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 別開生面 參考詞語‧一開生面‧別啟生面‧另開生面‧特開生面‧獨開生面‧生面獨開‧自開生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ㄧㄝˊ。

ㄎㄞ。

ㄕㄥ。

ㄇㄧㄢˋ漢語拼音biékāishēngmiàn釋  義原指重新描繪舊畫像,而使原已褪色的面貌變得鮮明、生動。

語本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

後用「別開生面」比喻另外開創新的局面、風格、形式。

典故說明丹青,原指繪畫時所用的顏料,在這裡代指繪畫。

引,一種樂府詩的體裁。

這首〈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寫的是盛唐時期著名畫家曹霸的一生傳記。

曹霸善於畫馬,亦工肖像,所作神采栩栩如生。

開元年間,他受到唐玄宗的賞識,奉命重新描繪凌煙閣裡的功臣肖像,果真一下筆便使原本已經褪色的面貌變得鮮明、生動。

後來「別開生面」這句成語,就從詩中「下筆開生面」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另外開創新的局面、風格、形式。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另外開創新的局面、風格、形式。

使用類別用在「開創新局」的表述上。

例句 這幅畫真是別開生面,另有一番新意。

我們乾脆來次突破,辦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會。

這真是一次別開生面的展覽,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我們這屆畢業生打算舉行一個別開生面的畢業典禮。

這首樂曲利用中西樂器合奏,新穎奇特,別開生面。

他拿毛筆沾各種顏色來寫書法,別開生面,頗具特色。

今天婚禮上,主持人別開生面地把新人的兒時照片拿來介紹。

李白這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寫得別開生面,給予讀者深刻的印象。

她將傳統平劇演出與現代舞臺藝術相結合,從而開創出別開生面的表演風格。

辨  識近義別出心裁、耳目一新、別出機杼、別具一格、別具匠心、面目一新、獨樹一幟、自出機杼反義千篇一律、依樣畫葫蘆、規行矩步、襲人故智、亦步亦趨 參考詞語一開生面注  音ㄧ。

ㄎㄞ。

ㄕㄥ。

ㄇㄧㄢˋ。

(變)。

ㄧˋ。

ㄎㄞ。

ㄕㄥ。

ㄇㄧㄢˋ漢語拼音yīkāishēngmiàn(變)yìkāishēngmiàn 釋  義宋.樓鑰《攻媿集.卷五五》:「圖于壁間,良工名筆,一開生面。

」別啟生面注  音ㄅㄧㄝˊ。

ㄑㄧˇ。

ㄕㄥ。

ㄇㄧㄢˋ漢語拼音biéqǐshēngmiàn 釋  義清.徐乾學〈平生壯觀序〉:「蓋能擴前人所未發,而別啟生面,豈非快事!」另開生面注  音ㄌㄧㄥˋ。

ㄎㄞ。

ㄕㄥ。

ㄇㄧㄢˋ漢語拼音lìngkāishēngmiàn 釋  義《鏡花緣.第八○回》:「這個『離』字用的極妙。

往往人用『拆字格』,都渾淪寫出,不像這個拆的這樣生動,這是拆字格的另開生面。

」《鏡花緣.第九一回》:「今日行這酒令,已是獨出心裁,另開生面。

」特開生面注  音ㄊㄜˋ。

ㄎㄞ。

ㄕㄥ。

ㄇㄧㄢˋ漢語拼音tèkāishēngmiàn 釋  義清.魚翼《海虞畫苑略.馬眉》:「賦性落拓,縱酒逞筆,乃益豪放;醒則自以為神,略為點染,特開生面。

」獨開生面注  音ㄉㄨˊ。

ㄎㄞ。

ㄕㄥ。

ㄇㄧㄢˋ漢語拼音dúkāishēngmiàn 釋  義清.葉燮《原詩.卷一》:「六朝諸詩人,間能小變,而不能獨開生面。

」生面獨開注  音ㄕㄥ。

ㄇㄧㄢˋ。

ㄉㄨˊ。

ㄎㄞ漢語拼音shēngmiàndúkāi 釋  義清.王尚玨〈陽朔山〉:「生面此獨開,窠臼真盡脫。

」自開生面注  音ㄗˋ。

ㄎㄞ。

ㄕㄥ。

ㄇㄧㄢˋ漢語拼音zìkāishēngmiàn 釋  義清.金埴《不下帶編.卷七》:「凡為文者,必能與人爭奇,則自開生面,方為哲匠、生龍。

」 別出心裁 參考詞語‧別出新裁‧獨出心裁‧獨出手眼‧自出心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ㄧㄝˊ。

ㄔㄨ。

ㄒㄧㄣ。

ㄘㄞˊ漢語拼音biéchūxīncái釋  義「別出心裁」之「心」,典源作「新」。

心裁,心中的設計謀畫。

「別出心裁」,形容獨出巧思,不同流俗。

※語或本明.李贄〈忠義水滸傳全書發凡〉。

△「自出機杼」、「別出新意」 典故說明「別出心裁」原作「別出新裁」。

指另出新的設計謀畫,見用於明李贄〈忠義水滸傳全書發凡〉。

〈忠義水滸傳全書發凡〉主要是在說明《忠義水滸傳全書》一書的大意和要旨。

作者認為除了文字之外,加上生動的圖畫,更能讓讀者體會故事情節和人物情態,這種方法「別出新裁」,獨出巧思,不同流俗,不被舊有的章回小說的格式侷限,或是特別標示在回目外,或是放在回目中,選拔特出的情節來畫,不以數量取勝。

到了清代袁枚〈寄奇方伯書〉則作「別出心裁」,云「將此本刪去大半,只存其自著議論,別出心裁者。

」大意是說:袁枚送上他撰寫的《隨園隨筆》給奇方伯,希望奇方伯看過後給予建議及指教,他會再自行增刪,或是請錢辛楣等人幫忙校訂檢閱,只留下自己獨出巧思,不同流俗的議論。

後來「別出心裁」就用來形容獨出巧思,不同流俗。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獨出巧思,不同流俗。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別具巧思」的表述上。

例句 這支電視廣告的製作的確別出心裁,十分引人注目。

這套洋裝設計真是別出心裁,令人忍不住想買下它。

只要將這些碎花布貼上去,就成了別出心裁的窗簾了。

他將大樓的支撐柱子都設計成A字型,真是別出心裁。

設計家以香菇的外型設計燈飾,別出心裁,因此深獲好評。

為了慶祝老爸的生日,大姊設計了一個別出心裁的生日宴會。

將整棵樹搬進櫥窗裡,配上幾隻紙鴿子,這設計真是別出心裁。

這間利用寶特瓶蓋成的休閒屋,以它別出心裁的設計奪得金牌獎。

大家都寫黃河,卻只有李白說黃河之水天上來,這就是別出心裁。

在晚會上,大家都表演唱歌,只有他倆別出心裁,表演了一段逗趣的相聲。

辨  識近義匠心獨運、自出機杼、別具一格、別具匠心、別開生面、獨樹一幟、標新立異反義拾人牙慧、人云亦云、千篇一律、亦步亦趨、如法炮製、襲人故智、老生常談、陳陳相因、依樣畫葫蘆形音辨誤裁,音ㄘㄞˊ,心中的設計謀畫。

不可寫作「栽」。

「別出心裁」及「自出機杼」都有別有巧思,與眾不同的意思。

「別出心裁」多用於一切獨特的設計與安排;「自出機杼」多用於詩文創作等方面。

別出心裁自出機杼辨似例句○ㄨ為了慶祝老爸的生日,大姊設計了一個~的生日宴會。

ㄨ○這個作家的作品~,很有個人風格,所以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參考詞語別出新裁注  音ㄅㄧㄝˊ。

ㄔㄨ。

ㄒㄧㄣ。

ㄘㄞˊ漢語拼音biéchūxīncái 釋  義明.李贄〈忠義水滸傳全書發凡〉:「今別出新裁,不依舊樣,或特標於目外,或疊採於回中。

」清.顧觀光《武陵山人雜著》:「敖繼公釋《儀禮》,屏弃古注,別出新裁,於經文有難通處,不以為衍文,即以為脫簡。

」獨出心裁注  音ㄉㄨˊ。

ㄔㄨ。

ㄒㄧㄣ。

ㄘㄞˊ漢語拼音dúchūxīncái 釋  義《鏡花緣.第一八回》:「到了魏時,王弼註釋《周易》,撇了象占舊解,獨出心裁,暢言義理,於是天下後世,凡言《易》者,莫不宗之,諸書皆廢。

」」《孽海花.第三○回》:「几毯門幙,全用雪白的紗綢,越顯得光色迷離,盪人心魄。

這是彩雲獨出心裁敷設的。

」獨出手眼注  音ㄉㄨˊ。

ㄔㄨ。

ㄕㄡˇ。

ㄧㄢˇ漢語拼音dúchūshǒuyǎn 釋  義清.趙翼〈題馮星石鴻臚夢蓀草堂圖〉:「君也讀書多,一覽見疵纇,遂獨出手眼,訂訛辨同異。

」自出心裁注  音ㄗˋ。

ㄔㄨ。

ㄒㄧㄣ。

ㄘㄞˊ漢語拼音zìchūxīncái 釋  義《紅樓夢.第八四回》:「那些童生都讀過前人這篇,不能自出心裁,每多抄襲。

」 別有天地 參考詞語‧別有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ㄧㄝˊ。

ㄧㄡˇ。

ㄊㄧㄢ。

ㄉㄧˋ漢語拼音biéyǒutiāndì釋  義形容風景秀麗,引人入勝。

#語出唐.李白〈山中問答〉詩。

後亦用「別有天地」指另有一番境界。

△「別有洞天」 典故說明「天地」,指境界、境地。

在詩中,詩人被問到為什麼在碧山佇足停留,詩人笑了笑沒有回答,只覺得心中安靜閒適,看著凋零的桃花順著流水無聲無息幽靜逝去,這樣秀麗的景象,引人入勝。

後來「別有天地」被用來形容風景秀麗,引人入勝,亦用來指另有一番境界。

如唐代牛僧孺《玄怪錄.卷三.張左》記載:一日君曹覺得耳中有車馬聲,才躺到床上,就看到兩個童子駕著牛車從他的耳中駛出,並自稱來自兜玄國。

君曹就問兜玄國在那?童子回答在他的耳內。

君曹不信,於是童子讓君曹看他的耳朵。

一看,「乃別有天地」,另有一番境界。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風景秀麗,引人入勝。

使用類別用在「景致美好」的表述上。

例句 沿溪而下,盡頭竟有一個美麗的湖泊,湖面碧波粼粼,別有天地。

來到這座別有天地的庭園,看著滿目的奇石異卉,好似已經遠離塵世。

二語義說明另有一番境界。

使用類別用在「別有情趣」的表述上。

例句 繞過那個山坳之後,你就會發現後方別有天地。

如果你願細細品味這部小說,你將會覺得別有天地。

收藏石頭的人都覺得石頭世界別有天地,這是外人難以領會的。

辨  識近義世外桃源、別有洞天、洞天福地、別有風味反義平淡無奇 參考詞語別有天注  音ㄅㄧㄝˊ。

ㄧㄡˇ。

ㄊㄧㄢ漢語拼音biéyǒutiān 釋  義唐.儲光羲〈臨江亭五詠〉:「潮生建業水,風散廣陵煙,直望〔清〕(青)波裡,祗言別有天。

」宋.曾鞏〈舜泉〉:「清涵廣陌能成雨,冷浸平湖別有天。

」 兵不血刃 參考詞語‧兵無血刃‧軍不血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ㄧㄥ。

ㄅㄨˋ。

ㄒㄧㄝˇ。

ㄖㄣˋ漢語拼音bīngbùxiěrèn釋  義兵刃尚未沾上敵人的鮮血,尚未實際交戰,即已征服了敵人。

語出《荀子.議兵》。

後亦用「兵不血刃」比喻輕易得勝。

典故說明荀況(西元前313∼前238)戰國時趙人,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學說本於孔子,著書數萬言,主張禮治而倡「性惡」之說,韓非、李斯均為其學生。

後世尊稱為「荀卿」、「荀子」。

有一天,荀子的弟子陳囂問荀子說:「先生論兵,常以仁義為本。

具有仁心的人是愛人的,行義的人是遵循道理的,那還用兵幹甚麼呢?世界上所以有戰爭的原因,就是為了爭奪啊!」荀子回答說:「具有仁心的人自必愛人,因為他愛人,所以厭恨所愛的人被別人傷害。

行義的人,自必遵循正道行事,因為他遵循正道,所以厭恨別人把正道攪亂。

戰爭,是用來禁暴除害的,不是用來爭奪的。

所以仁人之兵,所到之處,就有如時雨下降,沒有人不歡喜的。

故堯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都是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

所以近處的人愛他們的善行,遠處的人仰慕他們的德義,兵不血刃,即已降服敵人了。

」後來「兵不血刃」被用來指尚未實際交戰,即已征服了敵人;或用來比喻輕易得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輕易得勝。

使用類別用在「輕取勝利」的表述上。

例句 戰爭的最高境界,就是兵不血刃,贏得勝利。

多虧將軍好計謀,讓我軍兵不血刃,贏得勝利。

由於敵人軍心渙散,聯軍兵不血刃,收復了好幾座城市。

由於心戰的成功,敵寇不戰而降,我軍兵不血刃,大獲全勝。

若想兵不血刃,攻城掠地,就得趁此夜黑風高、敵人不備時加以突擊。

辨  識近義不戰而勝反義、血流漂杵 參考詞語兵無血刃注  音ㄅㄧㄥ。

ㄨˊ。

ㄒㄧㄝˇ。

ㄖㄣˋ漢語拼音bīngwúxiěrèn 釋  義《北史.卷一○○》:「昭王以緯世之量,為群雄所奉,兵無血刃,遂啟霸業,乃修敦煌舊塞。

」唐.陳子昂〈燕然軍人畫像銘并序〉:「則使元惡授首,群甿不孤,兵無血刃,荒戎底定,豈不在於大雄乎?」軍不血刃注  音ㄐㄩㄣ。

ㄅㄨˋ。

ㄒㄧㄝˇ。

ㄖㄣˋ漢語拼音jūnbùxiěrèn 釋  義三國蜀.諸葛亮〈為後帝伐魏詔〉:「夫王者之兵,有征無戰;尊而且義,莫敢抗也。

故鳴條之役,軍不血刃;牧野之師,商人倒戈。

」 兵不厭詐 參考詞語‧兵不厭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ㄧㄥ。

ㄅㄨˋ。

ㄧㄢˋ。

ㄓㄚˋ。

(變)。

ㄅㄧㄥ。

ㄅㄨˊ。

ㄧㄢˋ。

ㄓㄚˋ漢語拼音bīngbùyànzhà(變)bīngbúyànzhà釋  義指作戰時不排斥以欺詐的方法來取勝。

語本《韓非子.難一》。

後用「兵不厭詐」比喻為了達到目的,不排斥使用詭詐的手段。

△「焚林而獵」 典故說明春秋時,晉文公打算出兵攻打楚國,在開戰前他召見舅犯,詢問以少敵眾的辦法。

舅犯以「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閒,不厭詐偽」來回答晉文公,這句話的大意是:講求禮的君子,要求自己儘量的忠厚誠信;但用兵打仗時,不排斥以欺詐的方法來取得勝利。

文公再以相同的問題詢問雍季,雍季認為:燒毀山林以獵取野獸,是不留餘地的榨取一空;用欺騙的方式對待百姓,只能騙得一時的信任。

文公嘉許雍季的見解,卻採用舅犯的建議與楚人戰而得勝。

事後,班師回朝,封官授爵時,將雍季的功勞列在舅犯之上。

群臣不解,文公解釋說:「你們有所不知!舅犯所言是一時的權宜之計;雍季之言才是永久的利益啊!」後來「兵不厭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作戰時不排斥以欺詐的方法來取勝。

亦用來比喻做事為了達到目的,不排斥使用詭詐的手段。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本指作戰時不排斥以欺詐的方法來取勝。

後亦比喻做事為了達到目的,不排斥使用詭詐的手段。

使用類別用在「計策奸巧」的表述上。

例句 你沒聽過兵不厭詐嗎?不如此,我們怎能掌握先機打敗對方呢?古人說得好,兵不厭詐,你可要多加提防以免落入對方的陷阱!兵不厭詐,是戰場上出奇制勝的權謀,善於用兵者無不深諳此道。

你如果想要取勝,就得使點心機,佯輸詐敗以誘敵深入,畢竟兵不厭詐啊!誠信是待人接物應該遵守奉行的,你怎麼可以拿來與兵不厭詐的用兵之道相提並論呢?商場上競爭激烈,兵不厭詐的招數層出不窮。

在我們還無法確定從中判斷真假時,切莫輕舉妄動。

辨  識近義兵行詭道 參考詞語兵不厭權注  音ㄅㄧㄥ。

ㄅㄨˋ。

ㄧㄢˋ。

ㄑㄩㄢˊ。

(變)。

ㄅㄧㄥ。

ㄅㄨˊ。

ㄧㄢˋ。

ㄑㄩㄢˊ漢語拼音bīngbùyànquán(變)bīngbúyànquán 釋  義《後漢書.卷五八》:「今其眾新盛,難與爭鋒。

兵不猒(厭)權,願寬假轡策,勿令有所拘閡而已。

」 兵連禍結 參考詞語‧兵連眾結‧禍結兵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ㄧㄥ。

ㄌㄧㄢˊ。

ㄏㄨㄛˋ。

ㄐㄧㄝˊ漢語拼音bīngliánhuòjié釋  義兵,戰爭。

結,相連。

「兵連禍結」指戰爭持續不斷,災禍接連而來。

語出《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下》。

△「兵荒馬亂」 典故說明據《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下》載,王莽篡漢初期,匈奴因不服而發難。

王莽為了樹立威信,打算以三十萬人,三百天份的糧食,討伐匈奴。

將軍嚴尤上書勸諫說:「匈奴為害中國,從周朝、秦朝,一直到漢朝,已經很久了。

漢武帝討伐匈奴,戰爭災禍連續不斷,拖延了三十餘年,造成國力疲耗,匈奴才因此受到懲治而心生畏懼。

如今天下才剛底定,民力尚未恢復,如果現在還要開戰,實在是不堪負荷。

」後來原文中的「兵連禍結」被摘出成一句成語,用來指戰爭持續不斷,災禍接連而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戰爭持續不斷,災禍接連而來。

使用類別用在「戰亂不安」的表述上。

例句 這地區長久以來因為種族問題而兵連禍結。

戰爭一旦發生,兵連禍結,生靈塗炭,最苦的是百姓!這種兵連禍結的日子何時能了?百姓渴盼安樂,如大旱之望雲霓。

爺爺說他年輕時幾乎都在兵連禍結的歲月度過,要我們知福惜福。

這幾年來兵連禍結,好不容易大家能過太平日子,可千萬別再起戰端了。

好不容易才平息戰事,哪知道又有蓄意挑釁的;一旦重燃戰火,必定兵連禍結,民不聊生。

辨  識近義兵荒馬亂、兵馬倥傯、烽火連天反義天下太平、太平盛世、安居樂業、國泰民安「兵連禍結」及「兵荒馬亂」都用來形容戰爭的動蕩不安。

「兵連禍結」側重於接連不斷的戰爭使得災禍亦接連不斷;「兵荒馬亂」側重於描述戰爭所造成的慌亂景象。

兵連禍結兵荒馬亂辨似例句○ㄨ這幾年來~,好不容易大家能過太平日子,可千萬別再起戰端了。

ㄨ○戰爭一旦發生,必然到處~,生靈塗炭,流離失所。

參考詞語兵連眾結注  音ㄅㄧㄥ。

ㄌㄧㄢˊ。

ㄓㄨㄥˋ。

ㄐㄧㄝˊ漢語拼音bīngliánzhòngjié 釋  義《三國志.卷八》:「雖悔往者之迷謬,思奉教於今日,然兵連眾結,鋒鏑布野,恐一朝解散,夕見係虜,是以阻兵屯據,欲止而不敢散也。

」禍結兵連注  音ㄏㄨㄛˋ。

ㄐㄧㄝˊ。

ㄅㄧㄥ。

ㄌㄧㄢˊ漢語拼音huòjiébīnglián 釋  義《後漢書.卷九○》:「而虛計二載,自許有成,若禍結兵連,豈得中休?」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二六》:「德裕苟且以成一時之功,曾不恤禍結兵連之無日。

習之難化,豈在河朔哉?」 兵荒馬亂 參考詞語‧兵慌馬亂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ㄧㄥ。

ㄏㄨㄤ。

ㄇㄚˇ。

ㄌㄨㄢˋ漢語拼音bīnghuāngmǎluàn釋  義形容戰爭所造成的混亂景象。

※語或出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

△「兵連禍結」、「兵亂年荒」 典故說明「兵荒馬亂」形容戰爭所造成動蕩不安的混亂景象。

此處「荒」和「亂」都是指混亂的景象。

「荒」或為「慌」字之假借。

所以「兵荒馬亂」就是「兵慌馬亂」。

戰亂時候,正是兵士慌忙,戰馬雜亂。

另外,「荒」本來有「凶年」的意思。

如:「饑荒」。

所以「兵荒」也可以解釋為「戰爭所造成的災害」。

出現這句成語較早的文獻,如元代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寫到牛尚書提到正旦(女主角):「一向收留在俺府中為女,也是天數。

不然,那兵荒馬亂,定遭驅被擄。

」指的就是戰亂景象。

不過在宋代傅肱《蟹譜.卷下.兵證》有一條資料,說:「吳俗有『蝦荒蟹亂』之語,蓋取其被堅執銳,歲或暴至,則鄉人用以為兵證也。

」意思是說吳地有「蝦荒蟹亂」的俗語,如果忽然間湧現大量的蝦蟹,當地人會把這種情形當成兵災的徵兆。

「兵證」就是「兵災的徵兆」。

這條資料講的雖然不是「兵荒馬亂」,但是也許有所相關,所以附在這裡作參考。

後來「兵荒馬亂」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形容戰爭所造成的混亂景象。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戰爭所造成的混亂景象。

使用類別用在「戰亂不安」的表述上。

例句 那年頭兵荒馬亂的,不知有多少人妻離子散。

這一路上兵荒馬亂的,誰也沒把握說一定逃得出來。

但願上蒼保祐我們,此生不必再過那種兵荒馬亂的日子。

一旦戰爭開打,必然到處兵荒馬亂,人們顛沛困頓,流離失所。

在那兵荒馬亂的歲月裡,能保住小命已算幸運的了,那還敢再奢望些什麼。

辨  識近義兵連禍結、兵戈擾攘、兵馬倥傯反義天下太平、太平盛世、安居樂業、國泰民安「兵連禍結」及「兵荒馬亂」都用來形容戰爭的動蕩不安。

「兵連禍結」側重於接連不斷的戰爭使得災禍亦接連不斷;「兵荒馬亂」側重於描述戰爭所造成的慌亂景象。

兵連禍結兵荒馬亂辨似例句○ㄨ這幾年來~,好不容易大家能過太平日子,可千萬別再起戰端了。

ㄨ○戰爭一旦發生,必然到處~,生靈塗炭,流離失所。

參考詞語兵慌馬亂注  音ㄅㄧㄥ。

ㄏㄨㄤ。

ㄇㄚˇ。

ㄌㄨㄢˋ漢語拼音bīnghuāngmǎluàn 釋  義明.陸華甫《雙鳳齊鳴記.第二一折》:「亂紛紛東逃西竄,鬧烘烘兵慌馬亂,一路奔回氣尚喘。

」 步步為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ˋ。

ㄅㄨˋ。

ㄨㄟˊ。

ㄧㄥˊ漢語拼音bùbùwéiyíng釋  義軍隊前進一程,就建立一個營壘,嚴防敵人攻擊。

※語或出《三國演義》第七一回。

後用「步步為營」比喻行動謹慎,防備周全。

典故說明「步步為營」是指軍隊前進,每一段落,即設立據點,以防敵人攻擊。

「步步」就是每一步,強調小心謹慎的態度。

這句成語原本是種用兵之法,可以在《三國演義》第七一回看到例子。

這一回的情節寫到:魏國與蜀國彼此交戰數次,互有勝敗。

在一次戰役中,蜀軍派黃忠及法正駐守於天蕩山,打算攻取定軍山,且劉備親自領兵欲攻下漢中;而曹軍方面,則派了夏侯淵、張郃應戰,曹操也親自出兵征討劉備。

在黃忠和法正屯兵於定軍山口時,數次向夏侯淵挑戰,但夏侯淵一直堅守不出。

有一天,士兵通報黃忠,說曹兵下山來挑釁,黃忠欲出兵迎戰,部將陳式則自告奮勇,願意出兵抵擋。

於是陳式領兵出山口,與曹兵夏侯尚交戰,沒多久,夏侯尚詐敗而逃,陳式繼續追討,到半路時,忽然被山上丟下的木頭、石塊打傷,軍隊無法前進。

正想撤兵時,夏侯淵突然從後頭帶兵出現,以致陳式無法抵擋,就被夏侯淵給俘虜了。

這時,有人將陳式被擒的消息通報黃忠,黃忠趕緊和法正商議。

法正認為夏侯淵為人輕浮急躁,憑恃著膽量,但卻沒什麼謀略,不妨藉此激勵士兵,拔營後出發,步步為營,每前進一程,就建立一個營壘,嚴防敵人攻擊,以此引誘夏侯淵出戰,設法擒抓他,這是變被動為主動的作法。

於是黃忠就照法正的建議進行。

果然,夏侯淵聽聞消息,就要出兵應戰,但張郃卻勸阻他,認為這是敵方的計謀,千萬不能出戰。

夏侯淵急欲建功,不聽從張郃的建議,命令夏侯尚引兵出戰。

黃忠與夏侯尚交鋒,夏侯尚敗仗,被黃忠抓回了寨中。

後來「步步為營」就用來比喻行動謹慎,防備周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行動謹慎,防備周全。

使用類別用在「小心謹慎」的表述上。

例句 高手對奕必然步步為營,不會輕率出手的。

這場考試太重要了,我們得步步為營,小心應付。

他因初次創業,所以凡事都步步為營,不敢掉以輕心。

要經過這片狂風沙,得採用步步為營的辦法,一步步往前進。

棋到中盤時,他突然一反原本步步為營的穩重作風,大出險著。

此次戰役所以能得勝,除誘敵戰略成功外,我軍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更是主因。

他帶領著突擊隊員,步步為營,小心翼翼地向匪穴推進,終於殲滅了這些狡猾的敵人。

當到達目的地時,隊長下令全體隊員提高警覺,步步為營,必求將屋子裡的匪徒一網打盡。

數學老師要求我們演算題目時,必須像作戰一樣,小心謹慎,步步為營,才不會因一時的疏忽而發生錯誤。

辨  識近義穩紮穩打反義橫衝直撞形音辨誤步,音ㄅㄨˋ。

「步步」指逐步。

不可寫作「部」。

杯盤狼藉 參考詞語‧杯盤狼籍‧狼籍盃盤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ㄟ。

ㄆㄢˊ。

ㄌㄤˊ。

ㄐㄧˊ漢語拼音bēipánlángjí釋  義「藉」指草墊。

又作「籍」。

「狼藉」指的是狼臥息的草堆。

傳說狼臥息在草堆上,離去時常將草堆弄得凌亂,以免留下蹤跡,後來引申為不整齊的樣子。

「杯盤狼藉」形容酒席完畢,杯盤散亂的情形。

語出《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列傳.淳于髡》。

典故說明《史記.滑稽列傳》記載了淳于髡,他是戰國時代齊國人,口才很好,善於辯論,經常用一些隱語勸諷君王,既不會得罪君王,又能讓君王樂於接受。

齊威王雖很有才能,可惜日夜沉迷於酒色。

有一次,威王在後宮擺設酒宴,召淳于髡前來參加。

威王問:「先生的酒量如何?」淳于髡回答:「我啊,喝一斗會醉,喝一石也會醉。

」威王覺得很奇怪,因為一斗跟一石差了十倍,就問他是什麼原因。

淳于髡回答說:「如果我在大王面前飲酒,各位官員在旁,那我心中充滿戒慎恐懼,只要喝一斗酒就會醉了。

如果是朋友之間喝酒,互行酒令娛樂,那麼就算飲八斗酒也不醉。

如果宴飲之後,桌上杯盤散亂,堂上燭火熄滅,主人送走其他客人,只留我一人,鬆解上衣,微微聞到主人身上傳來的香氣,這時我的心情最快樂,可以喝一石酒。

由此可見,酒喝多了就會亂性,太過逸樂就會生悲,這個道理無論何事皆同。

所以凡事不可做到極致,否則就會導致衰敗。

」齊王聽出了淳于髡話中的意思,知道他又在趁機勸諫,就聽從淳于髡的建議,不再沉迷於酒色。

《史記》原文中的「杯盤狼藉」,後來多被用來形容酒席完畢,杯盤散亂的情形。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酒席完畢,杯盤散亂的情形。

使用類別用在「杯盤散亂」的表述上。

例句 宴會後,賓客逐漸散去,桌上杯盤狼藉。

看到廚房杯盤狼藉的情形,媽媽眉頭都皺了起來。

幾個大漢說吃就吃,不一會,桌上杯盤狼藉,飯菜一掃而空。

喜宴上賓客盡歡,大伙兒直吃到杯盤狼藉,菜餚俱盡,才逐漸散去。

喜宴結束後,他看著杯盤狼藉的桌子,耳朵似乎還聽到剛才客人的喧嘩聲。

她一進家門,見到客廳裡杯盤狼藉,心想:這又是丈夫帶朋友回來吃喝的「戰果」。

參考詞語杯盤狼籍注  音ㄅㄟ。

ㄆㄢˊ。

ㄌㄤˊ。

ㄐㄧˊ漢語拼音bēipánlángjí 釋  義宋.蘇軾〈赤壁賦〉:「肴核既盡,杯盤狼籍。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霎時間杯盤狼籍,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

」《醒世恆言.卷三》:「只見美娘喫得大醉,侍女扶將進來,到於門首,醉眼矇矓,看見房中燈燭輝煌,杯盤狼籍。

」狼籍盃盤注  音ㄌㄤˊ。

ㄐㄧˊ。

ㄅㄟ。

ㄆㄢˊ漢語拼音lángjíbēipán 釋  義宋.徐鉉〈贈浙西顧推官〉:「狼籍盃盤重會面,風流才調一如初。

」金.元好問〈戲題新居二十韻〉:「合歡明日召諸鄰,狼籍盃盤從飽吐。

」 杯弓蛇影 參考詞語‧弓影杯蛇‧弓影浮杯‧杯蛇弓影‧蛇影杯弓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ㄟ。

ㄍㄨㄥ。

ㄕㄜˊ。

ㄧㄥˇ漢語拼音bēigōngshéyǐng釋  義將酒杯裡的弓影,誤以為是蛇,以致喝下後心生疑懼。

#典出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九.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

後用「杯弓蛇影」比喻為不存在的事情枉自驚擾。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典故說明東漢時,有一年的夏至,應郴(ㄔㄣ)請下屬杜宣喝酒。

懸掛在北壁上的弓正好投映在酒杯裡,看起來就像是酒杯裡有條蛇。

杜宣勉強喝下後,便感到肚子不適。

回家後,食慾不振,身體日漸瘦弱,怎麼都醫治不好。

後來應郴來探視,便問他身體不適的原因,杜宣說是那天喝下酒杯裡的蛇所造成的結果。

應郴回官府後,想了又想,一回頭看見了壁上的弓,這才發現杜宣所說的蛇,原來是弓投映在酒杯裡的影子。

於是應郴再度請杜宣到府裡喝酒,並讓杜宣坐在當初的位子上,同時向他證明了杯裡的蛇只是牆壁上的弓影,而杜宣的病也因此不藥而癒。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杯弓蛇影」,用來比喻為不存在的事情枉自驚疑恐懼。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為不存在的事情枉自驚疑恐懼。

使用類別用在「驚懼恐慌」的表述上。

例句 她敏感得很,常杯弓蛇影,疑東疑西。

你別嚇他,小心他杯弓蛇影會真以為喝了髒水。

看清楚!那只是塊石頭!別杯弓蛇影,自己嚇自己。

大伙兒看了都沒事,只有他杯弓蛇影地嚇了一身汗。

事實真相尚未揭曉,我們先不要杯弓蛇影,庸人自擾。

我看你是做了虧心事,才會杯弓蛇影,總以為別人要害你。

目前這時刻,最怕大家疑神疑鬼,杯弓蛇影,弄得人心惶惶。

看你杯弓蛇影,焦慮不安的樣子,我只好告訴你事情的真相。

這會兒是他在搖桌子,不是地震,你別杯弓蛇影地嚇自己了。

我們所以反對兒童看恐怖電影,就是怕他們會杯弓蛇影,嚇壞自己。

你別笑我杯弓蛇影,凡是遭過小偷的人,一有風吹草動便覺惶惶難安。

辨  識近義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疑神疑鬼「草木皆兵」及「杯弓蛇影」都有疑神疑鬼、驚恐不安的意思。

「草木皆兵」側重於因外在形勢而產生的恐懼;「杯弓蛇影」側重於因虛幻事物而產生的恐懼。

草木皆兵杯弓蛇影辨似例句○ㄨ聽說有逃犯逃竄到此,居民一時之間~,家家自危。

ㄨ○看清楚!那只是塊石頭!別~,自己嚇自己。

參考詞語弓影杯蛇注  音ㄍㄨㄥ。

ㄧㄥˇ。

ㄅㄟ。

ㄕㄜˊ漢語拼音gōngyǐngbēishé 釋  義清.沈復《浮生六記.卷一》:「一燈如豆,羅帳低垂,弓影杯蛇,驚神未定。

」弓影浮杯注  音ㄍㄨㄥ。

ㄧㄥˇ。

ㄈㄨˊ。

ㄅㄟ漢語拼音gōngyǐngfúbēi 釋  義明.劉炳〈鄱城歸舟同何希憲共載劇談悲歌有感〉:「弓影浮杯疑老病,雞聲牽夢動離愁。

」杯蛇弓影注  音ㄅㄟ。

ㄕㄜˊ。

ㄍㄨㄥ。

ㄧㄥˇ漢語拼音bēishégōngyǐng 釋  義宋.章甫〈問祖顯疾〉:「陋巷鄰南北,春風酒淺深;杯蛇弓落影,應已斷疑心。

」蛇影杯弓注  音ㄕㄜˊ。

ㄧㄥˇ。

ㄅㄟ。

ㄍㄨㄥ漢語拼音shéyǐngbēigōng 釋  義《紅樓夢.第八九回》:「人亡物在公子填詞,蛇影杯弓顰卿絕粒。

」 杯水車薪 參考詞語‧杯水輿薪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ㄟ。

ㄕㄨㄟˇ。

ㄐㄩ。

ㄒㄧㄣ漢語拼音bēishuǐjūxīn釋  義以一杯水去撲滅一車木柴所燃起的火。

比喻力量太小,無濟於事。

#語本《孟子.告子上》。

△「無濟於事」 典故說明「杯水車薪」就是只拿著一杯水,卻想要去消滅一車子薪柴所燃燒的火。

這句成語的典源從孟子的一段話而來。

在《孟子.告子上》裡面,記載了孟子說過這麼一段話:仁的力量很大,它可以像水消滅火一樣去消滅不仁的事。

但是當今行仁的人並沒有真正全心全意去做,力量當然就小了。

就好像只拿一杯水卻想要滅掉一車子薪柴所燒起來的火,怎麼可能辦得到?於是不但消滅不了不仁的事物,反而助長它們的氣燄,最後還會弄到自己被滅亡。

孟子這段話的意思,就好像我們今天有一些為善的人,只注意到善名,並沒有真心誠意要去行善,於是對於不善的事情,就會說:「我也盡到行善的一份心了,但是因為社會上壞人實在太多了,所以我也沒有辦法。

」本來善絕對可以勝惡,邪絕難勝正,但是假如社會上充斥了太多虛浮的善,善就會微弱到只剩一杯水的力量,邪惡的勢力當然會越來越大,最後是不是就會反過來,把善的勢力給取代了呢?由此看來,孟子「杯水車薪」的比喻是很具警惕意義的。

後來這句成語多用來比喻力量太小,無濟於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力量太小,無濟於事。

使用類別用在「毫無成效」的表述上。

例句 久旱成災,今午下這場雷雨只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解決大困難要用大力量,上級長官老是杯水車薪,如何解決?要救濟這麼多的難民,卻只有這麼一點糧食,真是杯水車薪哪!此地乾旱近月,單靠消防車每天運水來,杯水車薪,作用不大。

大夥兒湊了這點錢,對你來說,雖是杯水車薪,但也聊勝於無。

這座塑膠廠火勢猛烈,消防車的水柱顯然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我這一點錢對你來說可能是杯水車薪,但解燃眉之急應有點幫助。

大水淹了廠房,光是清理費就要幾十萬,你這幾千元只不過是杯水車薪。

他虧空太多了,你縱然把錢都借給他,也不過是杯水車薪,起不了太大作用。

這工程所需經費這麼龐大,我們就只有這麼一點錢,杯水車薪,真不知該怎麼辦? 辨  識近義於事無補、無濟於事反義不無小補、大有助益、集腋成裘「杯水車薪」及「無濟於事」都有無法解決問題的意思。

「杯水車薪」是因力量微弱而沒有用處;「無濟於事」沒有特指力量微弱,運用範圍較廣。

杯水車薪無濟於事辨似例句○○我這一點錢對你來說可能是~,但解燃眉之急應有點幫助。

ㄨ○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你再怎麼怪他也~了。

參考詞語杯水輿薪注  音ㄅㄟ。

ㄕㄨㄟˇ。

ㄩˊ。

ㄒㄧㄣ漢語拼音bēishuǐyúxīn 釋  義宋.陸游〈謝晁運使啟〉:「方炎官熟屬之鼎來,實杯水輿薪之弗救。

」 抱頭鼠竄 參考詞語‧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ㄠˋ。

ㄊㄡˊ。

ㄕㄨˇ。

ㄘㄨㄢˋ漢語拼音bàotóushǔcuàn釋  義抱著腦袋,像老鼠似地亂竄。

形容倉皇逃跑的狼狽樣子。

語本《漢書.卷四五.蒯伍江息夫傳.蒯通》。

典故說明「抱頭鼠竄」原作「奉頭鼠竄」。

秦末,楚漢相爭時,韓信受劉邦之命攻齊大獲全勝,劉邦封韓信為齊王,要韓信繼續進擊楚軍。

這時,蒯通勸韓信趁劉邦和項羽爭戰的時候,脫離劉邦,自立為王。

韓信回答說︰「劉邦一向對我非常好,我怎能忘恩負義呢?」蒯通說︰「可是當年常山王被圍鉅鹿時,曾派張黶、陳釋前往成安君處求救,未獲傾力相助,以致於兩人反目,後來甚而相互攻伐。

最後常山王被打得狼狽而逃,只好殺掉項嬰,捧著他的頭,改投靠漢王。

可見就算是刎頸之交的親密好友都靠不住,你如果以為劉邦絕對不會害你,那你就錯了。

」典源中的「奉頭鼠竄」本來是捧著獻敵之頭,狼狽而逃的意思,後來「奉頭」轉為「抱頭」,指的是抱著自己的頭,「抱頭鼠竄」這句成語就用來形容急忙逃走的狼狽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倉皇逃跑的狼狽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倉皇逃跑」的表述上。

例句 敵軍既已抱頭鼠竄,且讓我們乘勝追擊。

讓我們養精蓄銳,好將敵人殺得抱頭鼠竄。

這種惡徒,恨不得將他打得抱頭鼠竄,以解我心頭悶氣。

才聽到警笛聲,聚賭的一群人立即抱頭鼠竄,逃之夭夭。

地震時,只覺天搖地動,所有人無不驚惶失措,抱頭鼠竄。

兩軍對壘後,敵軍被打得抱頭鼠竄,丟盔棄甲,潰不成軍。

一見警察來到,原本要聚集打群架的不良少年,個個抱頭鼠竄。

也許是上天可憐他們,只見一道閃電霹靂打下,嚇得那些劫財的小毛賊抱頭鼠竄。

辨  識近義狼奔豕突、狼奔鼠竄、狼狽而逃、落荒而逃 參考詞語奉頭鼠竄注  音ㄈㄥˋ。

ㄊㄡˊ。

ㄕㄨˇ。

ㄘㄨㄢˋ漢語拼音fèngtóushǔcuàn 釋  義《漢書.卷四五》:「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與為刎頸之交,及爭張黶、陳釋之事,常山王奉頭鼠竄,以歸漢王。

」捧頭鼠竄注  音ㄆㄥˇ。

ㄊㄡˊ。

ㄕㄨˇ。

ㄘㄨㄢˋ漢語拼音pěngtóushǔcuàn 釋  義宋.陸游〈聞虜酋遁歸漠北〉:「天威在上賊膽破,捧頭鼠竄吁可哀。

」明.張鳳翼《灌園記.第二五齣》:「軍威似雪霜,陣勢如波浪,覷燕人捧頭鼠竄,救死扶傷。

」 抱薪救火 參考詞語‧抱薪救焚‧負薪救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ㄠˋ。

ㄒㄧㄣ。

ㄐㄧㄡˋ。

ㄏㄨㄛˇ漢語拼音bàoxīnjiùhuǒ釋  義抱著木柴去救火,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

比喻用錯方法,而致禍害加深。

#語出《戰國策.魏策三》。

△「潑油救火」 典故說明據《戰國策.魏策三》記載:戰國時期,七雄各自稱霸一方。

後秦孝公因重用商鞅,變法圖治,國勢轉為強大。

秦王一直想將其他六國併吞,統一天下,所以不斷地向各國出兵征伐。

魏國在華陽之戰被秦軍打敗,魏國派段干子為代表,打算割地與秦國講和。

但是孫臣認為不妥,對魏王說:「那些臣子慫恿您割地給秦國,是要用割地的方式討好秦國,不要入侵魏國。

但這個作法對貪婪的秦國是行不通的。

拿土地去討好秦國,就有如抱著木柴去救火,木柴沒燒光前,火是不會熄滅的。

您的土地有限,秦國的慾望卻無限,總有一天魏國的土地會被秦國併吞的。

」魏王雖然覺得孫臣說的很有道理,但還是擔心秦國不悅,仍舊割地討好秦國,最後終於還是被秦國併吞了。

後來「抱薪救火」從原文中的「抱薪而救火也」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用錯方法,而致禍害加深。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用錯方法,而致禍害加深。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方法失當」的表述上。

例句 對方需索無度,如果一味應了他,那我們豈不是在抱薪救火?他都犯錯了,你還鼓勵他?我不贊同這種抱薪救火的教育方式。

立委批評金錢外交就如同抱薪救火,對方有所仗恃,當然予取予求了。

股市都已崩盤了,分析師還在勸投資人繼續加碼,豈不是在抱薪救火?他都因簽彩券虧空了許多錢,竟還想簽注更多來補救,真是抱薪救火,奇笨無比!對於對方的無理要求,我們不能太軟弱,否則無異抱薪救火,只有招來更多的麻煩。

辨  識近義火上加油、以火救火、揚湯止沸反義釜底抽薪 參考詞語抱薪救焚注  音ㄅㄠˋ。

ㄒㄧㄣ。

ㄐㄧㄡˋ。

ㄈㄣˊ漢語拼音bàoxīnjiùfén 釋  義漢.獻帝〈令州郡罷兵詔〉:「丘牆懼于橫暴,貞良化為群惡,此何異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負薪救火注  音ㄈㄨˋ。

ㄒㄧㄣ。

ㄐㄧㄡˋ。

ㄏㄨㄛˇ漢語拼音fùxīnjiùhuǒ 釋  義《韓非子.有度》:「(其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

」《三國演義.第四三回》:「若聽諸葛亮之言,妄動甲兵,此所謂負薪救火也。

」 抱殘守缺 參考詞語‧保殘守缺‧保殘守闕‧守殘保缺‧抱殘守闕‧抱獨守殘‧補殘守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ㄠˋ。

ㄘㄢˊ。

ㄕㄡˇ。

ㄑㄩㄝ漢語拼音bàocánshǒuquē釋  義固守舊有殘缺的經文不放。

語本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

後用「抱殘守缺」比喻固守舊有事物或思想,而不知改進變通。

典故說明「抱殘守缺」原作「保殘守缺」。

劉歆,字子駿,為漢代學者,繼父業,整理六藝群書,編成《七略》。

對經籍目錄學具卓越貢獻,為中國目錄學之始。

哀帝時,劉歆建議古文經傳立於學官,博士、朝臣反對,於是他致書太常博士,極力陳述自己的主張說:幾經朝代興迭,戰火洗禮,導致現今流傳的經文內容殘缺脫落、錯誤很多。

我朝開朝以來陸續發現如《古文尚書》、《逸禮》、《左氏春秋》等用古文寫的經書,應該以古文為根據,改正今文的錯誤,如果還想固守殘破不全的經文,懷著害怕蒙受個人損失的私心,沒有服從真理和勇於改正的公心,或是因為妒嫉不去考究真相,只知附和他人,隨口議論是非,難道不可悲嗎?後來「抱殘守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固守舊有事物或思想,而不知改進變通。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固守舊有事物或思想,而不知改進變通。

使用類別用在「依循舊章」的表述上。

例句 如果每個人都像他這樣抱殘守缺,那社會永遠不會進步。

以他那種抱殘守缺的作風,不知要如何領導這家高科技公司。

學術論文要有創見,若只是拼湊古人的言語,將會被譏為抱殘守缺。

為了求新求變,從今以後,大家要拋棄抱殘守缺的觀念,努力開創新機。

也許你會認為我是在抱殘守缺,但事實上我是在保護固有文化的薪傳火種。

認識固有文化很重要,但如果認為一定要回到舊有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抱殘守缺了。

辨  識近義故步自封、因循守舊、食古不化、墨守成規、陳陳相因反義不主故常、日新又新、另闢蹊徑、改弦更張、革故鼎新、推陳出新、標新立異、改弦易轍、另起爐灶、溫故知新 參考詞語保殘守缺注  音ㄅㄠˇ。

ㄘㄢˊ。

ㄕㄡˇ。

ㄑㄩㄝ漢語拼音bǎocánshǒuquē 釋  義《漢書.卷三六》:「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

」清.顧炎武〈華陰縣朱子祠堂上梁文〉:「兩漢而下,維多保殘守缺之人,六經所傳,未有繼往開來之哲。

」保殘守闕注  音ㄅㄠˇ。

ㄘㄢˊ。

ㄕㄡˇ。

ㄑㄩㄝ漢語拼音bǎocánshǒuquē 釋  義宋.魏了翁〈哭吳侍郎文〉:「間亦有志則溺文眩博,自為曖昧,保殘守闕,私恐見破如公。

」守殘保缺注  音ㄕㄡˇ。

ㄘㄢˊ。

ㄅㄠˇ。

ㄑㄩㄝ漢語拼音shǒucánbǎoquē 釋  義明.李開先〈賀東泉王二尹馬政膺獎序〉:「繼今必極力拯救,方可蘇息。

如但守殘保缺,則困瘁愈不可支。

」抱殘守闕注  音ㄅㄠˋ。

ㄘㄢˊ。

ㄕㄡˇ。

ㄑㄩㄝ漢語拼音bàocánshǒuquē 釋  義《文明小史.第六○回》:「現在抱殘守闕的寥寥無人,老兄具這樣的法眼,欽佩得很。

」抱獨守殘注  音ㄅㄠˋ。

ㄉㄨˊ。

ㄕㄡˇ。

ㄘㄢˊ漢語拼音bàodúshǒucán 釋  義明.歸有光〈草庭詩序〉:「今數年來,海內學者絕響,而江右一二君子,猶能抱獨守殘,振音于空谷之中。

」補殘守缺注  音ㄅㄨˇ。

ㄘㄢˊ。

ㄕㄡˇ。

ㄑㄩㄝ漢語拼音bǔcánshǒuquē 釋  義漢.荀悅《前漢紀.卷二九》:「至於國家大事,則幽冥莫知其原,然猶補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忘從善服義之公心。

」 並駕齊驅 參考詞語‧並驅齊駕‧方駕齊驅‧齊驅並駕‧齊驅並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ㄧㄥˋ。

ㄐㄧㄚˋ。

ㄑㄧˊ。

ㄑㄩ漢語拼音bìngjiàqíqū釋  義多匹馬並排駕車,齊頭奔馳。

語出南朝宋.劉勰《文心雕龍.附會》。

後用「並駕齊驅」比喻彼此實力相當,不分軒輊。

△「不相上下」、「齊足並驅」 典故說明南朝文人劉勰的《文心雕龍》一書,主要在論述文章的體制以及文學源流、原理、批評方法等,對後世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有很深遠的影響。

其中〈附會〉一篇闡述文章結構要首尾一貫,文意要緊密充實的寫作道理。

說明寫文章必須先構思文章的架構,因為文章並沒有固定的格式規範,寫作時的思緒也是變化多端,如果一開始不先做好全面的安排,文意一定會相當混亂,也就不可能寫出好的文章,所以一定要先認識文章的條理。

劉勰用駕馭馬車來比喻構思的重要性:「駟牡異力,而六轡如琴;並駕齊驅,而一轂統輻」,意思是說:這就有如四匹馬拉車,每匹馬的力道不一,但韁繩如能操作得像琴弦一樣和諧的話,四匹馬就能齊頭並進,車轂也能控制好輪輻,讓車子快速前進。

「並駕齊驅」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被用來比喻彼此實力相當,不分軒輊。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並排駕車,齊頭奔馳。

使用類別用在「齊頭前進」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倆騎著腳踏車並駕齊驅地通過草原,前往下一個村莊。

駕駛小型車在高速公路上和其他大型車輛並駕齊驅而行,是相當危險的事。

國慶閱兵時,憲兵車隊並駕齊驅地從司令臺前方通過,看起來實在很壯觀。

二語義說明比喻彼此實力相當,不分軒輊。

使用類別用在「程度相等」的表述上。

例句 你要想與第一名的同學並駕齊驅,可得經過一番努力。

這兩種品牌的商品都十分優良,因此銷售狀況也是並駕齊驅。

李白和杜甫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可說是並駕齊驅而各有千秋。

他們的才華和年齡均相當,未來的成就可能是並駕齊驅,難分軒輊。

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在掌中戲一行中的地位,已逐漸和師父並駕齊驅。

看他進步的狀況,用不了幾年,他的棋藝就能與國內一流好手並駕齊驅。

我國的工業水準即將邁入先進國家之列,不久就可以和歐美各國並駕齊驅了。

辨  識近義並肩前進、齊頭並進、不相上下、勢均力敵、齊足並驅、旗鼓相當反義望塵莫及、大相逕庭、天差地遠、天淵之別、相去萬里、瞠乎其後形音辨誤駕,音ㄐ|ㄚˋ。

騎、乘。

不可寫作「架」。

「並駕齊驅」及「不相上下」都有程度相當的意思。

「並駕齊驅」側重於兩者一樣好;「不相上下」側重於兩者差不多。

並駕齊驅不相上下辨似例句○ㄨ你要想與第一名的同學~,可得經過一番努力。

ㄨ○這兩樣商品的價錢~,你就隨便選一個吧! 參考詞語並驅齊駕注  音ㄅㄧㄥˋ。

ㄑㄩ。

ㄑㄧˊ。

ㄐㄧㄚˋ漢語拼音bìngqūqíjià 釋  義元.貢師泰〈知學齋記〉:「苦心刻意作為文章,雖能並驅齊駕於揚、馬、韓、歐之間,果為知學哉!」方駕齊驅注  音ㄈㄤ。

ㄐㄧㄚˋ。

ㄑㄧˊ。

ㄑㄩ漢語拼音fāngjiàqíqū 釋  義唐.楊炯〈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文昭武穆,方駕齊驅。

公子王孫,朱輪華轂。

」齊驅並駕注  音ㄑㄧˊ。

ㄑㄩ。

ㄅㄧㄥˋ。

ㄐㄧㄚˋ漢語拼音qíqūbìngjià 釋  義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一七》:「取退之(南山)詩讀之,若可齊驅並駕也。

」《老殘遊記.第一一回》:「甲寅以後為文明華敷之世,雖燦爛可觀,尚不足與他國齊驅並駕。

」齊驅並驟注  音ㄑㄧˊ。

ㄑㄩ。

ㄅㄧㄥˋ。

ㄗㄡˋ漢語拼音qíqūbìngzòu 釋  義宋.王安石〈上邵學士書〉:「則韓、李、蔣、邵之名,各齊驅並驟,與此金石之刻不朽矣。

」 背道而馳 參考詞語‧背車而馳‧背道而行‧背馳於道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ㄟˋ。

ㄉㄠˋ。

ㄦˊ。

ㄔˊ漢語拼音bèidàoérchí釋  義行為不合情理,做事違反正道。

※#語或本唐.白居易〈為人上宰相書〉。

後用「背道而馳」比喻彼此的目標或理想完全相反。

△「南轅北轍」 典故說明白居易,字樂天,唐下邽人。

文章精切,尤工詩,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

唐憲宗元和年間,撰寫《策林》七十五篇,縱論天下大事,對社會政治各項重大問題提出治理方案。

本篇是獻給當時宰相議論政事的奏狀,其中寫到:「自玄宗開元以來,宰相聽取人民心聲的德政已經漸漸衰微,很少人能夠做到。

從德宗貞元之後,這項美德更是衰微,連知道的人都很少了。

此外,行事和古代施政完全相反。

例如:古時候的宰相言行舉止都正直不阿,以挽救危亡顛覆的局勢為己任,今日的宰相則是行事敏捷,言語謙恭,只求全身而退,遠離災禍。

」後來「背道而馳」這句成語也許就是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彼此的目標或理想完全相反。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彼此的目標或理想完全相反。

使用類別用在「正好相反」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老是和規定背道而馳的人,令我很頭痛。

這種政策與人民要求安定的願望是背道而馳的。

我們得看清時代潮流,背道而馳者很容易被淘汰。

他們倆雖是兄弟,價值觀念卻背道而馳,完全不同。

這兩家公司經營理念根本背道而馳,要怎麼談合作!開創流派的藝術家,大多與潮流背道而馳,自創一格。

我看經理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言行完全背道而馳。

他希望能考上好學校,卻終日遊蕩不讀書,豈不是背道而馳!面對現實的壓力,有時想法和做法不得不背道而馳,真是無奈。

如果我們今天的決定與當初堅持的宗旨背道而馳,公司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辨  識近義南轅北轍反義、殊途同歸 參考詞語背車而馳注  音ㄅㄟˋ。

ㄔㄜ。

ㄦˊ。

ㄔˊ漢語拼音bèichēérchí 釋  義宋.葉適《水心別集.卷六》:「彼其智不足以知聖人,而不能自蔽其所見,又變於俗而趨於利,故其勢不得不背車而馳,則君子哀之可也。

」背道而行注  音ㄅㄟˋ。

ㄉㄠˋ。

ㄦˊ。

ㄒㄧㄥˊ漢語拼音bèidàoérxíng 釋  義明.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別集》:「蹈道而行之,謂之君子;背道而行之,謂之小人。

」背馳於道注  音ㄅㄟˋ。

ㄔˊ。

ㄩˊ。

ㄉㄠˋ漢語拼音bèichíyúdào 釋  義唐.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後序〉:「其餘各探一隅,相與背馳於道者,其去彌遠。

文之難兼,斯亦甚矣。

」 背水一戰 參考詞語‧背水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ㄟˋ。

ㄕㄨㄟˇ。

ㄧ。

ㄓㄢˋ。

(變)。

ㄅㄟˋ。

ㄕㄨㄟˇ。

ㄧˊ。

ㄓㄢˋ漢語拼音bèishuǐyīzhàn(變)bèishuǐyízhàn釋  義「背水一戰」的「背水」,就是背對著河流,毫無退路的意思。

「背水一戰」比喻抱著必死的決心,奮戰取勝。

※語或本《尉繚子.天官》。

△「孤注一擲」、「破釜沉舟」 典故說明「背水一戰」原作「背水陳」。

戰國時,梁惠王問尉繚子說:「我聽說黃帝有刑德之說,靠它可以百戰百勝,有這回事嗎?」尉繚子說:「不是這樣的,黃帝的刑德之說,是指用武力討伐敵人,用文德治理天下,和國君所要追求的流年方位無關。

假設今天有一座城池,用什麼方法都攻不下來,如果按陰陽五行,難道沒有任何吉時是適宜攻城的嗎?其實這座城會無法攻破,完全是因為它的防護堅固,城內兵器完備,糧食物資充足,又有豪傑之人同心協力的固守。

如果不是這樣,城就很容易攻下了。

這樣看來,要找良辰吉日不如多花心思在行動策略上。

《天官》中曾說:『背靠著水部陣,等於是把部隊置於死地;面對著山坡擺陣,簡直是自廢兵力。

』但想當初武王伐紂時,就是背著濟水、面對牧野山坡列陣,以二萬多人的兵力,去迎戰紂王的數十萬大軍,那紂王不是得了《天官》書中的陣式之利,必勝無疑嗎?但是後來武王仍然打贏這場仗,滅了商朝。

所以能百戰百勝並不在於選對良辰吉日,而完全是人的努力。

」這裡提到了「背水陳」,也就是「背水布陣」的意思,可能就是後來「背水一戰」這句成語的出處,用來比喻抱著必死的決心,奮戰取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抱著必死的決心,奮戰取勝。

使用類別用在「勇猛奮戰」、「奮力一搏」的表述上。

例句 同志們!我們已無退路,準備背水一戰吧!今年再考不上,我就沒機會了,我只有背水一戰!如今我們陷入重圍,只好背水一戰,殺出一條血路。

我們已下定背水一戰的決心,一定要衝出敵軍的包圍。

事到如今,就剩這點資源,大家背水一戰,全力一搏吧!雖然局勢極為危險,但為了死裡求生,只好背水一戰了。

形勢已不容我軍有後退之路,大家只有背水一戰,和敵人拚一死活了!下場比賽已不能再輸,希望大家齊心協力,做好背水一戰的心理準備。

辨  識近義孤注一擲、背城借一、破釜沉舟反義臨陣脫逃「孤注一擲」及「背水一戰」都有求取存續的意思。

「孤注一擲」側重於使用冒險的手段;「背水一戰」則側重於無退路之下奮勇向戰。

孤注一擲背水一戰辨似例句○ㄨ他為了讓公司起死回生,所以將資金~,盡數投入股市。

ㄨ○形勢已不容我軍有後退之路,大家只有~,和敵人拚一死活了! 參考詞語背水陳注  音ㄅㄟˋ。

ㄕㄨㄟˇ。

ㄓㄣˋ漢語拼音bèishuǐzhèn 釋  義《尉繚子.天官》:「背水陳為絕紀,向阪陳為廢軍。

」《史記.卷九二》:「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

趙軍望見而大笑。

」 班門弄斧 參考詞語‧弄斧班門‧班門取罪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ㄢ。

ㄇㄣˊ。

ㄋㄨㄥˋ。

ㄈㄨˇ漢語拼音bānménnòngfǔ釋  義班,魯班,古代巧匠。

「班門弄斧」指在巧匠魯班門前玩弄大斧。

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事,不自量力。

#語本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

典故說明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的朋友王緯兄弟,出身於書香世家,富有文采。

兩人前來京師為文,柳宗元為他們的唱和詩作寫序,讚美他們有如三國時的應璩、應瑒及南朝時陸機、陸雲兩對兄弟,寫出音律玄妙、內容精美的詩句,並自認所寫的序文是在行家面前獻醜,有如在善於工藝的魯班、郢匠前耍弄斧頭。

後來「班門弄斧」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事,不自量力。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事,不自量力。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愚昧無知」的表述上。

例句 他可是大名家,你別班門弄斧了。

在您面前,我怎敢班門弄斧,隨便發言呢?今天在各位名家面前談創作,我真是班門弄斧了。

今天我竟然在專家面前大談科學,真是班門弄斧。

我這點淺見,在行家面前,不免有點班門弄斧了。

你少在那兒班門弄斧了,在座的有哪個不是專家?就憑你這點本事,就敢在專家面前班門弄斧,真是可笑。

我又不是書法家,不敢在這裡班門弄斧地談什麼運筆技巧。

辨  識近義布鼓雷門 參考詞語弄斧班門注  音ㄋㄨㄥˋ。

ㄈㄨˇ。

ㄅㄢ。

ㄇㄣˊ漢語拼音nòngfǔbānmén 釋  義明.高濂《玉簪記.第一六齣》:「小生略記一二,弄斧班門,休笑,休笑。

」《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先生大名,如雷灌耳。

小弟獻醜,真是弄斧班門。

」班門取罪注  音ㄅㄢ。

ㄇㄣˊ。

ㄑㄩˇ。

ㄗㄨㄟˋ漢語拼音bānménqǔzuì 釋  義《人中畫.風流配》:「況西蜀小子陋學之才,焉敢班門取罪?」 病入膏肓 參考詞語‧疾入膏肓‧病在膏肓‧病在膏髓‧病染膏肓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ㄧㄥˋ。

ㄖㄨˋ。

ㄍㄠ。

ㄏㄨㄤ漢語拼音bìngrùgāohuāng釋  義膏,心下脂肪;肓,心臟和橫膈膜之間。

中醫之「膏肓」即指心之下,膈之上的部位。

膏肓相傳是身體內藥力所不及的地方。

「病入膏肓」原指病位深隱難治,病情危重,無藥可救。

典出《左傳.成公十年》。

後用「病入膏肓」比喻人、事已到無可挽回的程度。

典故說明春秋時晉國景公作夢,夢見惡鬼來向他討命,之後就生病了。

病重時向秦國求良醫,於是秦桓公派醫生緩前來為景公治病。

在緩還沒到達之前,景公夢見疾病化成兩個小孩,其中一個說:「緩是個良醫,我怕會受到傷害,要逃到哪裡才好?」另一個就說:「只要躲到心臟下、橫隔膜上的部位,他就奈何不了我們。

」等緩到了晉國,診視過景公的病情,說:「病已經侵入心臟和橫隔膜之間的部位,不管服用藥物或是針灸,藥力都無法到達,所以這個病是治不好了。

」果真,景公沒多久就過世了。

後來這個故事濃縮成「病入膏肓」,用來指人病重,無藥可救;亦用於比喻人、事已到無可挽回的程度。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指人病重,無藥可救。

使用類別用在「病重垂危」的表述上。

例句 患病就得就醫,難道要等到病入膏肓嗎?從檢驗報告來看,他已病入膏肓,情況很不樂觀。

老太太一直懷疑自己病入膏肓,所以終日唉聲嘆氣。

自從知道病入膏肓後,他反倒樂觀起來,病房總是充滿笑聲。

那位老先生雖然知道自己病入膏肓,但仍然堅持參與既定的公益活動。

二語義說明比喻人、事已到無可挽回的程度。

使用類別用在「程度嚴重」的表述上。

例句 這家公司依我看已病入膏肓,難以為繼了。

他們再這樣胡搞下去,問題終將病入膏肓,難以挽救。

這種人惡性深植,早已病入膏肓,光用話勸已沒有用了。

這些歹徒真是惡習難改,病入膏肓,希望法官判以極刑!染上毒癮若不能立即戒斷,到了病入膏肓時,想戒也沒用了。

一個政府縱容官吏舞弊營私,那正是導致國事病入膏肓的因由。

一個團體的腐敗如已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任誰也無法挽救它了。

雖然大家都認為他已經病入膏肓,王老師仍苦口婆心地希望他浪子回頭。

辨  識近義不可救藥、群醫束手反義不藥而癒形音辨誤肓,音ㄏㄨㄤ。

指人體心臟下,橫隔膜上的部位。

不可寫作「盲」。

參考詞語疾入膏肓注  音ㄐㄧˊ。

ㄖㄨˋ。

ㄍㄠ。

ㄏㄨㄤ漢語拼音jírùgāohuāng 釋  義《明史.卷二○九》:「今大學士嵩,貪婪之性疾入膏肓,愚鄙之心頑於鐵石。

」病在膏肓注  音ㄅㄧㄥˋ。

ㄗㄞˋ。

ㄍㄠ。

ㄏㄨㄤ漢語拼音bìngzàigāohuāng 釋  義宋.朱熹〈與台端書〉:「今天下之病在膏肓者久矣!夫人而能知之,夫人而欲言之,顧以不當其任,則雖欲一效其伎而無所施耳。

」明.邵璨《香囊記.第二三齣》:「便遇秦和醫國手,只恐他病在膏肓怎救?」病在膏髓注  音ㄅㄧㄥˋ。

ㄗㄞˋ。

ㄍㄠ。

ㄙㄨㄟˇ漢語拼音bìngzàigāosuǐ 釋  義宋.黃晞〈祭左丘明文〉:「四子於是,析言厚誣,仲舒、劉向,習異牽拘,病在膏髓。

」病染膏肓注  音ㄅㄧㄥˋ。

ㄖㄢˇ。

ㄍㄠ。

ㄏㄨㄤ漢語拼音bìngrǎngāohuāng 釋  義元.范居中〈金殿喜重重.風雨秋堂套〉:「真個崔張不讓,命該彫喪,險些病染膏肓,此言非妄。

」 捕風捉影 參考詞語‧係風捕影‧係風捕景‧捉影捕風‧捉風捕影‧捕影拿風‧捕影繫風‧捕風弄月‧捕風繫影‧握風捕影‧繫風捕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ㄨˇ。

ㄈㄥ。

ㄓㄨㄛ。

ㄧㄥˇ漢語拼音bǔfēngzhuōyǐng釋  義風和影子均無可捉摸,「捕風捉影」比喻所做的事或所說的話毫無根據,憑空揣測。

語本《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下》。

△「無中生有」 典故說明「捕風捉影」原作「係風捕景」。

漢成帝晚年迷信鬼神,又因沒有子嗣,許多人向成帝上書談論祭祀鬼神或神仙之道,因此都輕而易舉地得到高官厚祿。

成帝聽信他們的話,在長安郊外的上林苑舉行祭祀,祈求上天賜福,花費大量的金錢,但卻沒有什麼應驗。

後來光祿大夫谷永上書給漢成帝說:那些方士大談神仙鬼怪,宣揚祭祀的方法,又說世上有仙人,吃了不死的仙藥,就能長生不老。

說得好像真的一樣,其實不過是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像要縛住風、捉住影子一樣什麼也不會得到,希望皇上不要再讓那些方士的胡言亂語影響您了!漢成帝聽了谷永的話後覺得很有道理,便接受了他的勸諫。

後來「捕風捉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所做之事或所說的話毫無根據,憑空揣測。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所做的事或所說的話毫無根據,憑空揣測。

使用類別用在「揣測捏造」的表述上。

例句 那些傳聞只不過是捕風捉影,不必理會。

這個捕風捉影的消息,完全是無中生有。

做事情要確實,捕風捉影地瞎搞,徒勞無功。

社會上多的是喜歡捕風捉影,造謠生事的人。

有些記者專門捕風捉影,報導一些未經查證的消息。

孩子是否被綁架都尚未證實,你先別捕風捉影地胡思亂想。

為了強調對方人品的不是,他更捕風捉影地捏造了許多傳聞。

這個緋聞純粹是捕風捉影的謠言,是有人見不得她好,編造出來的。

找東西也得費心想想從那兒著手較好,像這樣捕風捉影地亂找,有什麼用? 辨  識近義空穴來風、望風捕影、無中生有、向壁虛造反義耳聞目睹、言必有據、真憑實據、實事求是「捕風捉影」及「無中生有」都有毫無根據、不實在的意思。

「捕風捉影」側重於沒有根據的揣測;「無中生有」側重於憑空捏造。

捕風捉影無中生有辨似例句○ㄨ孩子是否被綁架都尚未證實,你先別~地胡思亂想。

ㄨ○我又沒得罪過他,不知他為什麼要~地編造謊言來誣陷我? 參考詞語係風捕影注  音ㄒㄧˋ。

ㄈㄥ。

ㄅㄨˇ。

ㄧㄥˇ漢語拼音xìfēngbǔyǐng 釋  義南朝宋.謝惠連〈秋胡行.二首之二〉:「係風捕影,誠知不得,念彼奔波,意慮迴惑。

」係風捕景注  音ㄒㄧˋ。

ㄈㄥ。

ㄅㄨˇ。

ㄧㄥˇ漢語拼音xìfēngbǔyǐng 釋  義《漢書.卷二五》:「聽其言,洋洋滿耳,若將可遇;求之,盪盪如係風捕景,終不可得。

是以明王距而不聽,聖人絕而不語。

」捉影捕風注  音ㄓㄨㄛ。

ㄧㄥˇ。

ㄅㄨˇ。

ㄈㄥ漢語拼音zhuōyǐngbǔfēng 釋  義《金瓶梅詞話.第三三回》:「許人錢,如捉影捕風;騙人財,如探囊取物。

」捉風捕影注  音ㄓㄨㄛ。

ㄈㄥ。

ㄅㄨˇ。

ㄧㄥˇ漢語拼音zhuōfēngbǔyǐng 釋  義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是事如捉風捕影,杳無實證,又不可刑求;斷離斷合,皆難保不誤。

」捕影拿風注  音ㄅㄨˇ。

ㄧㄥˇ。

ㄋㄚˊ。

ㄈㄥ漢語拼音bǔyǐngnáfēng 釋  義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三折》:「只待要靜巉巉幕天席地,笑吟吟倚翠偎紅。

怎知道被禪師神挑鬼弄,做一場捕影拿風。

」捕影繫風注  音ㄅㄨˇ。

ㄧㄥˇ。

ㄒㄧˋ。

ㄈㄥ漢語拼音bǔyǐngxìfēng 釋  義《梁書.卷三三》:「但雕朽杇糞,徒成延獎;捕影繫風,終無效答。

」捕風弄月注  音ㄅㄨˇ。

ㄈㄥ。

ㄋㄨㄥˋ。

ㄩㄝˋ漢語拼音bǔfēngnòngyuè 釋  義《隋唐演義.第一二回》:「響馬得財漏網,瘟太守麵糊盆,不知苦辣,倒著落在我身上,要捕風弄月,教我那裡去追尋?」捕風繫影注  音ㄅㄨˇ。

ㄈㄥ。

ㄒㄧˋ。

ㄧㄥˇ漢語拼音bǔfēngxìyǐng 釋  義五代十國南唐.史虛白《釣磯立談》:「於是連兵十許年,國削民乏,渺然視太平之象,更若捕風繫影。

」宋.朱熹〈答廖子晦書.一八首之一八〉:「蓋性命之理雖微,然就博文約禮實事上看,亦甚明白。

正不須向無形象處東撈西摸,如捕風繫影,用意愈深而去道愈遠也。

」握風捕影注  音ㄨㄛˋ。

ㄈㄥ。

ㄅㄨˇ。

ㄧㄥˇ漢語拼音wòfēngbǔyǐng 釋  義《抱朴子.內篇》:「無為握無形之風,捕難執之影,索不可得之物,行必不到之路。

」唐.杜牧〈獻詩啟〉:「今謹錄一百五十篇,編為一軸,封留獻上。

握風捕影,鑄木鏤冰,敢求恩知,但希鑴琢。

」繫風捕影注  音ㄒㄧˋ。

ㄈㄥ。

ㄅㄨˇ。

ㄧㄥˇ漢語拼音xìfēngbǔyǐng 釋  義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贛水注》:「有二崖,號曰大蕭小蕭,言蕭史所遊萃處也。

雷次宗云:『此乃繫風捕影之論。

』」明.焦竑《焦氏筆乘續集.卷一》:「夫門人疑一貫之說,如繫風捕影之難,而曾子斷斷然以忠恕盡之。

」 閉門造車 參考詞語‧造車合轍‧閉戶斲輪‧閉造出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ㄧˋ。

ㄇㄣˊ。

ㄗㄠˋ。

ㄐㄩ漢語拼音bìménzàojū釋  義關起門來,按照一定的規格在家裡造車。

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則行事。

#語出《祖堂集.卷二○.五冠山瑞雲寺和尚》。

後用「閉門造車」比喻凡事只憑主觀辦事,不問是否切合實際。

△「閉門造車,出門合轍」 典故說明「閉門造車」是說關起門來,按照一定的規格在家裡製造車子,原用來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則行事,可見於佛教經典《祖堂集》。

《祖堂集》是一部禪宗史錄,上溯古代七佛,下至南唐各禪宗宗師及其講法精要,共錄二百五十六佛祖禪師。

其中第二○卷中講述了成佛的必要條件。

佛教中有一佛二菩薩的說法,一佛代表的是存於自性中的佛身,二菩薩代表的是欲證成佛身所需的條件。

就其代表人物來說,一佛是釋迦牟尼佛,二菩薩分別指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

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修行。

透過智慧開悟後,還須勤於修行,才能使本就存有的佛性透顯出來。

未證成佛身時,即為三者未能融合,此時一佛二菩薩似乎是三個個體;當證成佛身時,三者則合為一體。

欲修行者,必須先了解這個道理,然後順應因緣來修行,如此便能與佛祖最初的修行相應和。

這就好像雖然關起門在家製造車子,但因為依循著一定的規則,所以成品能完全符合應行的軌跡。

「閉門造車」這句成語在這裡原是用來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則行事,後則轉用於比喻凡事只憑主觀辦事,不問是否切合實際。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凡事只憑主觀辦事,不問是否切合實際。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經驗不足」、「空有想像」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閉門造車的產品,根本不符市場需要。

他閉門造車,打造了一架直昇機,結果不能飛。

你這種漠視社會實況,閉門造車的政策是行不通的。

你如果閉門造車,就認為自己最好,那就很像夜郎自大了。

現代經營者須注意市場潮流,如果閉門造車,很容易被淘汰的。

你在設計前完全未到現場了解,就這麼閉門造車、畫起藍圖可以嗎?你埋頭苦幹的精神固然值得嘉許,但閉門造車的態度就讓人不敢領教了。

現代設計強調人因工程,就是要設計者多考慮人的實際需要,不要閉門造車。

參考詞語造車合轍注  音ㄗㄠˋ。

ㄐㄩ。

ㄏㄜˊ。

ㄓㄜˊ漢語拼音zàojūhézhé 釋  義宋.周煇《清波雜志.卷五》:「及觀序《脩水集》『造車合轍』之語,則知持此論舊矣。

」清.趙翼〈李雨村觀察自蜀中續寄詩話比舊增多戲題於後.詩其二〉:「人各造車期合轍,君能集腋便成裘。

」閉戶斲輪注  音ㄅㄧˋ。

ㄏㄨˋ。

ㄓㄨㄛˊ。

ㄌㄨㄣˊ漢語拼音bìhùzhuólún 釋  義元.邵亨貞〈南村輟耕錄疏〉:「凡例既明,書法尤備。

鉤玄提要,匪按圖索驥之空言;考古驗今,得閉戶斲輪之大意。

」閉造出合注  音ㄅㄧˋ。

ㄗㄠˋ。

ㄔㄨ。

ㄏㄜˊ漢語拼音bìzàochūhé 釋  義清.魏源〈皇朝經世文編敘〉:「法必本夫人。

轉五寸之轂,引重致千里;莫御之,跬步不前,然恃目巧,師意匠,般、爾不能閉造而出合。

」 閉月羞花 參考詞語‧掩月羞花‧月閉花羞‧羞花閉月‧花閉月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ㄧˋ。

ㄩㄝˋ。

ㄒㄧㄡ。

ㄏㄨㄚ漢語拼音bìyuèxiūhuā釋  義「閉月羞花」之「閉月」,典源作「蔽月」,月兒自覺比不上美人,而躲避隱藏。

語本三國魏.曹植〈洛神賦〉。

「羞花」,形容女子容顏姣好,使花自感羞愧。

語本唐.李白〈西施〉詩。

「閉月羞花」形容女子容貌十分姣好。

△「沉魚落雁」 典故說明「閉月羞花」係由「閉月」及「羞花」二語組合而成。

「閉月」是出自三國魏.曹植〈洛神賦〉。

「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形容洛神美好的姿態,像是被輕雲掩蔽的月亮,也像是隨風飄搖、迴旋的落雪,曼妙無比。

「羞花」是出自唐.李白〈西施〉詩。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形容西施美麗的容貌,冠絕古今,連荷花都自覺不如而感到羞愧。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閉月羞花」,用來形容女子容貌十分姣好。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女子容貌十分姣好。

使用類別用在「美麗動人」的表述上。

例句 畫裡的仕女真有閉月羞花之美。

小美是公認的班花,有著閉月羞花的美貌。

李小姐不但容貌閉月羞花,而且秀外慧中。

這些參加選美的佳麗,都有閉月羞花的容貌。

王小姐有閉月羞花之貌,朝演藝事業發展一定成功。

雖然人人都誇讚她閉月羞花,她卻沒有因此而驕傲。

一位真正的美女除了容貌閉月羞花,心地更要善良誠實。

辨  識近義傾國傾城、國色天香、如花似玉、沉魚落雁、花容月貌反義其貌不揚、無鹽之貌 參考詞語掩月羞花注  音ㄧㄢˇ。

ㄩㄝˋ。

ㄒㄧㄡ。

ㄏㄨㄚ漢語拼音yǎnyuèxiūhuā 釋  義《宋元戲文輯佚.王祥臥冰》:「雅意觀書覽史,嬌容掩月羞花。

」月閉花羞注  音ㄩㄝˋ。

ㄅㄧˋ。

ㄏㄨㄚ。

ㄒㄧㄡ漢語拼音yuèbìhuāxiū 釋  義元.施惠《幽閨記.第八齣》:「芳容魚沉鴈落,美貌月閉花羞。

」《醒世恆言.第三一卷》:「魚沉雁落,月閉花羞。

似楊妃初浴理新妝,如西子心疼欹玉枕。

」羞花閉月注  音ㄒㄧㄡ。

ㄏㄨㄚ。

ㄅㄧˋ。

ㄩㄝˋ漢語拼音xiūhuābìyuè 釋  義明.賈仲名《金安壽.第四折》:「佩雲肩,玉項牌,鳳頭鞋,羞花閉月天然態。

」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一○齣》:「不隄防沉魚落雁鳥驚諠,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

」花閉月羞注  音ㄏㄨㄚ。

ㄅㄧˋ。

ㄩㄝˋ。

ㄒㄧㄡ漢語拼音huābìyuèxiū 釋  義元.無名氏《醉寫赤壁賦.第一折》:「只聞檀板與歌謳,不見如花閉月羞。

」 博古通今 參考詞語‧博古知今‧披古通今‧知今博古‧透古通今‧通今博古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ㄛˊ。

ㄍㄨˇ。

ㄊㄨㄥ。

ㄐㄧㄣ漢語拼音bógǔtōngzhōngr釋  義學問淵博,通曉古今。

語本《孔子家語.卷三.觀周》。

典故說明「博古通今」原作「博古知今」。

「博」、「通」都有見識廣大的意思,一個人如果對於古今之事都能通曉,學問自然十分淵博。

《孔子家語.卷三.觀周》中記載著孔子曾對弟子南宮敬叔稱讚老子,說老子的學問淵博,通曉古今,又明白禮樂的源流演變,明白道德的道理,可以作為自己的老師,便要弟子駕車,前往拜訪老子,向他請教禮樂之事。

後來「博古通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學問淵博,通曉古今。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學問淵博,通曉古今。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學識廣博」的表述上。

例句 我才疏學淺,怎當得起博古通今的讚賞。

這位老先生閱歷廣泛,是個博古通今的人。

井底之蛙也自稱博古通今,真是貽笑大方。

他的學問淵博,不愧是博古通今的歷史學家。

老陳博古通今,說話時總是引經據典,讓人無法反駁。

王老師博古通今,上課時風趣幽默,內容豐富,很受學生歡迎。

由於李教授少年時勤奮好學,如今才能成為一個博古通今的學者。

辨  識近義茹古涵今、博覽古今反義孤陋寡聞、井底之蛙、才疏學淺、不學無術、胸無點墨、淺見寡識、菲才寡學 參考詞語博古知今注  音ㄅㄛˊ。

ㄍㄨˇ。

ㄓ。

ㄐㄧㄣ漢語拼音bógǔzhījīn 釋  義《孔子家語.卷三》:「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

今將往矣。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一折》:「近來有一秀才,姓蘇名秦,此人博古知今,真乃將相之器。

」披古通今注  音ㄆㄧ。

ㄍㄨˇ。

ㄊㄨㄥ。

ㄐㄧㄣ漢語拼音pīgǔtōngjīn 釋  義南朝梁.簡文帝〈書案銘〉:「敬客禮賢,恭思儼束,披古通今,察姦理俗。

」知今博古注  音ㄓ。

ㄐㄧㄣ。

ㄅㄛˊ。

ㄍㄨˇ漢語拼音zhījīnbógǔ 釋  義元.趙彥暉〈席上詠妓.萬種妖嬈套〉:「知今博古通三教,鐵石人一見了也魂銷。

」透古通今注  音ㄊㄡˋ。

ㄍㄨˇ。

ㄊㄨㄥ。

ㄐㄧㄣ漢語拼音tòugǔtōngjīn 釋  義金.王吉昌〈行香子.木性慈仁〉:「杳冥時,蹤跡難尋。

無中顯有,透古通今。

」通今博古注  音ㄊㄨㄥ。

ㄐㄧㄣ。

ㄅㄛˊ。

ㄍㄨˇ漢語拼音tōngjīnbógǔ 釋  義宋.劉克莊〈辭免兼殿講奏狀〉:「朝廷多通今博古之儒。

」《儒林外史.第二六回》:「和他說到通今博古,他便說雜而不精。

」 悲天憫人 參考詞語‧憂世憫人‧憂天憫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ㄟ。

ㄊㄧㄢ。

ㄇㄧㄣˇ。

ㄖㄣˊ漢語拼音bēitiānmǐnrén釋  義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

語本唐.韓愈〈爭臣論〉。

典故說明唐德宗時,有個叫陽城的人擔任諫議大夫,主司規諫天子的職務。

他學問很好,飽讀詩書,卻不常發言。

當時與他同朝為官的韓愈看不過去,認為以他的學識,應該多給予皇帝意見,作好諫官的職務。

於是寫了〈爭臣論〉這篇文章,譏諷陽城沒有盡到職責。

陽城當時看了並不以為意,但後來大臣裴延齡誣陷忠良,陸贄等人遭到罷黜。

陽城便上疏指責裴延齡,論述他的罪狀,替陸贄等人申訴,並極力阻止德宗任命裴延齡為相。

由此看來,韓愈的這篇文章應當發揮了功效。

〈爭臣論〉整篇文章採設問法,假設有人問關於陽城的問題,韓愈再一一解答,表述自己對陽城的看法。

陽城和一般官員不同,他高中進士後,反而隱居在中條山,不出來作官。

很多人仰慕他的學問與情操,前來從他求學,後來才被德宗召為諫議大夫。

韓愈就在文章中假設有人問:「陽城不是自願要作官的,他不發言也是謹守本分,何必這麼苛責他?」韓愈回答:「自古以來,聖賢之人都不是為了獲取名利與權勢而作官,而是憂慮時局的動盪,哀憐百姓的疾苦。

學得了治世之道,不肯獨善其身,總想利用所學,對國家人民有所貢獻。

如果陽城是個賢人的話,就應該知道現在時勢的困頓,為百姓所受的苦難而哀傷,然後盡自己所能去完成改善時局的職責,怎麼可以只顧過自己的安逸生活呢?」後來,文中的「畏天命而悲人窮」演變成「悲天憫人」這句成語,指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

使用類別用在「慈善憐憫」的表述上。

例句 泰瑞莎修女救助貧苦,悲天憫人的精神令人敬佩。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正因為他們有悲天憫人的胸懷。

他經常把悲天憫人掛在嘴邊,卻連一百元也捨不得捐獻。

一國的領袖若有悲天憫人的胸懷,就不會輕易地發動戰爭。

這尊聖母像的臉上流露出悲天憫人的神情,讓人看了感動不已。

你別以為裝出一副悲天憫人的樣子,就沒人知道你做過的虧心事。

一個作家不只要有才華,更要有悲天憫人的胸懷,才能寫出偉大的作品。

《悲慘世界》書中充滿了悲天憫人的思想,因此成為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

辨  識近義己飢己溺、民胞物與、惻隱之心、憤世嫉俗反義草菅人命、幸災樂禍、殘民以逞、漠然置之 參考詞語憂世憫人注  音ㄧㄡ。

ㄕˋ。

ㄇㄧㄣˇ。

ㄖㄣˊ漢語拼音yōushìmǐnrén 釋  義明.袁宏道〈第三問策〉:「昔孟子之序好辨(辯)也,述禹、周以來聖賢之苦心,千古一轍,而其一段憂世憫人之意,至於欲用不獲,而託之空言,讀之真可使人墮淚。

」憂天憫人注  音ㄧㄡ。

ㄊㄧㄢ。

ㄇㄧㄣˇ。

ㄖㄣˊ漢語拼音yōutiānmǐnrén 釋  義清.王士禎《帶經堂詩話.卷一二》:「此類數十句,雖古作者無以加,而其憂天憫人之意,亦間見於篇。

」 敝帚自珍 參考詞語‧享帚自珍‧千金敝帚‧弊帚千金‧弊帚自珍‧敝帚千金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ㄧˋ。

ㄓㄡˇ。

ㄗˋ。

ㄓㄣ漢語拼音bìzhǒuzìzhēn釋  義自家的破舊掃把,卻珍愛如寶。

比喻東西雖不好,卻因為是自己所擁有,故非常珍視。

語本《東觀漢記.卷一.光武帝紀》。

典故說明據《東觀漢記.卷一.光武帝紀》載,新莽敗亡之後,光武帝劉秀即位繼承漢朝天下,這時公孫述也在蜀自立為王,由於屢次招降不成,因此光武帝就派吳漢率軍攻打公孫述。

光武帝十二年十一月,吳漢的軍隊攻到成都城門下。

公孫述不敵,被刺傷,扶著車子退回軍營,當晚就過世了。

隔天其手下部將即向吳漢投降,吳漢卻下令誅殺公孫述的妻子兒女,將他的首級傳送回洛陽,並且放縱士兵在城中燒殺虜掠。

光武帝聽到這個消息,下詔譴責吳漢。

當時吳漢的副將劉禹也對他說:「成都城裡的老弱婦孺數以萬計,一旦放任士兵縱火搶奪,後果將不堪設想,光是聽到就讓人鼻酸。

在一般人家裡儘管是殘破不堪的掃帚,也會當作價值千金的寶物來珍惜!何況他們都是我大漢的子民,你怎麼忍心這麼做?古籍中也記載:春秋時人秦西巴,因為不忍心看母鹿傷心,於是偷偷放走主人獵得的小鹿,結果主人知道後很生氣的把他趕走;戰國魏將樂羊攻打中山國時,正好他的兒子在中山國,中山國君就殺了他兒子並做成肉羹送給他,為了向魏文侯表示自己的忠心,他吃下肉羹。

由這二個故事來看,誰比較仁慈呢?如果放縱兵士胡作非為,那就失去斬殺將領撫慰百姓的仁義之心了。

」後來「敝帚自珍」這句成語,就從劉禹話中「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東西雖不好,卻因為是自己所擁有,故非常珍視。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東西雖不好,卻因為是自己所擁有,故非常珍視。

使用類別用在「情感深厚」的表述上。

例句 文章總是自己的好,敝帚自珍,人之常情。

這枝舊鋼筆跟我幾十年了,敝帚自珍,就是捨不得丟。

請原諒我沒按照您的意見改動文章,就算是敝帚自珍吧!我知道這壺不值錢,但是敝帚自珍,我就是捨不得把它丟棄。

這件東西對旁人來說不值錢,但他可是敝帚自珍,視為無價之寶。

這件骨董雖不值錢,但既是傳家之寶,你就敝帚自珍好好保存吧!大家都有兒時的一些小玩意兒,時日雖久,但敝帚自珍,視如珍寶。

雖然人們敝帚自珍,偏愛自己的作品,但欣賞別人的作品也不錯啊! 辨  識近義敝屣自珍反義視若草芥、棄如敝屣形音辨誤敝,音ㄅㄧˋ。

破舊的意思。

不可寫作「蔽」。

參考詞語享帚自珍注  音ㄒㄧㄤˇ。

ㄓㄡˇ。

ㄗˋ。

ㄓㄣ漢語拼音xiǎngzhǒuzìzhēn 釋  義唐.李善〈上文選注表〉:「殺青甫就,輕用上聞,享帚自珍,緘石知謬。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文人結習,享帚自珍,一集成書,如膺九錫,亟願海內之我知。

」千金敝帚注  音ㄑㄧㄢ。

ㄐㄧㄣ。

ㄅㄧˋ。

ㄓㄡˇ漢語拼音qiānjīnbìzhǒu 釋  義宋.蘇軾〈次韻秦觀秀才見贈秦與孫莘老李公甚熟將入京應舉〉:「千金敝帚那堪換,我亦淹留豈長算。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一三》:「因念昔之好事,有什襲碔砆,千金敝帚者,而竊慨余之有類乎是也,輒稍銓擇,離為四篇。

」弊帚千金注  音ㄅㄧˋ。

ㄓㄡˇ。

ㄑㄧㄢ。

ㄐㄧㄣ漢語拼音bìzhǒuqiānjīn 釋  義三國魏.文帝〈典論論文〉:「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里語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見之患也。

」弊帚自珍注  音ㄅㄧˋ。

ㄓㄡˇ。

ㄗˋ。

ㄓㄣ漢語拼音bìzhǒuzìzhēn 釋  義宋.陸游〈八十三吟〉:「枯桐已爨寧求識,弊帚當捐卻自珍。

」宋.陸游〈初夏幽居.詩四首之二〉:「寒龜不食猶能壽,弊帚何施亦自珍。

」敝帚千金注  音ㄅㄧˋ。

ㄓㄡˇ。

ㄑㄧㄢ。

ㄐㄧㄣ漢語拼音bìzhǒuqiānjīn 釋  義《東觀漢記.卷一》:「一旦放兵縱火,聞之可為酸鼻。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清.陳大章〈送胡卜子南歸〉:「空說高臺收駿骨,祇應敝帚享千金。

」 逼上梁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ㄧ。

ㄕㄤˋ。

ㄌㄧㄤˊ。

ㄕㄢ漢語拼音bīshàngliángshān釋  義《水滸傳》中寫林冲因遭到誣陷,刺配滄州,終被逼上梁山,落草為寇。

典出《水滸傳》第一一回。

後用「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走上絕路,而做出自己不想做或不應做的事。

典故說明梁山,在山東省壽張、鄆城、東平三縣境內,相傳為落難英雄聚義處。

縱觀《水滸傳》書中所寫的眾多好漢大都因為受到官府、惡霸的逼迫,不得已而上梁山造反,而典源取的是「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故事。

林冲原本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只因太尉高俅的乾兒子高衙內看上他的妻子,就設計陷害他下獄,使得一個美滿家庭破碎。

在把他刺配滄州後,又兩次派人取他性命,逼得他走投無路,只得上梁山落草為寇。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逼上梁山」,用來比喻被迫走上絕路,而做出自己不想做或不應做的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被迫走上絕路,而做出自己不想做或不應做的事。

使用類別用在「迫於無奈」的表述上。

例句 別以為我願意這麼做,我也是被逼上梁山,實在不得已。

做人不要太絕,以免把他逼上梁山,做出觸犯法紀的事!他之所以會做出這件不應做的事,完全是被逼上梁山,出於無奈。

如果不是長期被欺壓,這些純樸的農民也不會被逼上梁山,揭竿而起。

他向警方坦承,因為長期失業,無以為生,才被逼上梁山,做出盜竊的事。

辨  識近義鋌而走險反義心甘情願 賓至如歸 參考詞語‧客至如歸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ㄧㄣ。

ㄓˋ。

ㄖㄨˊ。

ㄍㄨㄟ漢語拼音bīnzhìrúguī釋  義客人來到這裡就好像回到自己的家裡。

語出《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後用「賓至如歸」形容主人招待周到親切,使客人感到滿意。

典故說明據《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載: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產隨同鄭伯出訪晉國。

那時正值魯襄公去世,晉侯以此為藉口不接見他們。

子產便差人將使館的外牆拆掉,把車馬、物品安置進去。

晉國大夫士文伯知道後,趕緊跑來勸阻說:「我國為防盜賊,保護賓客的安全,才建造了這座使館,還特地把外牆加高、增厚,讓來訪的諸侯使臣無後顧之憂。

如今您破壞它,雖然您的僕從可以保護您,但別國的賓客要怎麼辦?我國為各諸侯的盟主,為了接待諸侯使臣而建造這座堅固的使館。

如果一直有人破壞它,我國要如何是好?因此我國君差遣我來問您這麼做的原因。

」子產回答說:「我們鄭國是個小國,夾在幾個大國之間,時有紛擾,沒什麼安寧的日子可過,所以按時來進貢財物。

到了這裡,未獲接見,也不知道到底什麼時候才能見到貴國國君。

不敢直接將貢品送進貴國國庫,放在這裡又怕因日曬雨淋而損壞,到時恐怕會得罪貴國。

我聽說晉文公做盟主時,住的是矮小的宮室,使館卻建造得像宮殿般寬敞舒適,車庫馬房都整修得相當完善,道路也平整順暢。

諸侯使臣一來到,就在庭中點起照明的火炬,隨時有人查巡戒備,車馬有地方安頓,還有僕役供差遣。

座車按時保養,奴僕百官也盡忠職守,盡心照料前來的賓客,讓他們像在自己家裡一樣舒適,不用擔心災禍盜賊。

如今貴國連別宮都那麼寬廣,而諸侯住的地方連車馬都容不下,又有高牆隔離,又怕盜匪肆虐、風雨損壞貢品,如不破壞外牆把東西運進來,您要我們怎麼辦呢?如果能順利進貢,我們會把牆修好再走,不怕辛苦,因為能容許我們這麼做也是貴國國君的恩惠啊!」士文伯回去向晉侯稟告,晉侯自知理虧,向子產道歉,並熱情招待鄭伯後送他們回國,還下令重建使館。

後來《左傳》文中的「賓至如歸」,就用來形容主人招待親切周到,使客人如同回到家裡一樣感到舒適滿意。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主人招待周到親切,使客人感到滿意。

使用類別用在「殷勤接待」的表述上。

例句 這家旅館標榜賓至如歸,果然名不虛傳。

這家餐廳以賓至如歸招徠顧客,經常座無虛席。

在主人熱誠地招待下,我們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今晚的主人熱情大方,讓大家有一種賓至如歸的親切感。

此地居民甚是熱情,不但邀你作客,還讓你覺得賓至如歸。

這雖是間小旅館,但生活所需應有盡有,住起來依然感到賓至如歸。

主人張開雙手歡迎我們,還逐一握手致意,使人一進門就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參考詞語客至如歸注  音ㄎㄜˋ。

ㄓˋ。

ㄖㄨˊ。

ㄍㄨㄟ漢語拼音kèzhìrúguī 釋  義《石門文字禪.卷二二》:「耆年僧雛,倒屣迎客,客至如歸焉。

」 撥亂反正 參考詞語‧匡亂反正‧反正撥亂‧撥亂反治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ㄛ。

ㄌㄨㄢˋ。

ㄈㄢˇ。

ㄓㄥˋ漢語拼音bōluànfǎnzhèng釋  義扭轉亂象,歸於正道。

語出《公羊傳.哀公十四年》。

典故說明《春秋》是孔子根據魯國的歷史修訂而成的一本史書,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

內容主要記載春秋時代,各諸侯國間聘問、會盟、戰爭等政治事件,也有關於日食、水災、大旱等自然現象。

孔子作此書,開私人修史之先,但並不純為紀載史事,而是將個人褒貶巧妙地寄託於遺詞用字間,以切要的言論呈顯對政治及社會問題的看法。

春秋時代,各國分立,攻伐與征戰從未停止,孔子藉《春秋》強烈表達他對周王室的尊奉,以及大一統的主張,所以春秋三傳之一的《公羊傳》中便有一段話:「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意思是說:孔子作《春秋》,為的是扭轉亂世,使政治社會回歸於正道,就此來看,沒有比《春秋》更能切合義理的了。

後來「撥亂反正」被用來指扭轉亂象,歸於正道。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扭轉亂象,歸於正道。

使用類別用在「改變亂象」的表述上。

例句 身為一個領導者,負有撥亂反正的職責。

經過撥亂反正之後,憲政體制終於走上了正軌。

表揚好人好事,對於社會風氣有撥亂反正的正面效果。

面對混亂的價值觀,我們應該撥亂反正,而非同流合汙。

不論哪個時代,在國家多難時總會有一些英雄出來撥亂反正。

此時正是國家存亡危急之秋,我們都肩負著撥亂反正的嚴峻任務。

現今人心渙散,紀律鬆弛,急須有志之士撥亂反正,進行全面整頓。

出色的政治家,應該在社會動亂的時候撥亂反正,而非相互打口水戰。

辨  識近義力挽狂瀾、撥亂興治 參考詞語匡亂反正注  音ㄎㄨㄤ。

ㄌㄨㄢˋ。

ㄈㄢˇ。

ㄓㄥˋ漢語拼音kuāngluànfǎnzhèng 釋  義《史記.卷一三○》:「仲尼悼禮廢樂崩,追脩經術,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於正,見其文辭,為天下制儀法,垂《六藝》之統紀於後世。

」清.袁枚《隨園隨筆.卷上》:「『周室既衰,孔子追修經術,以達王道,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其意以諸侯之得世其家者,以其知有天子,而能匡亂反正也。

」反正撥亂注  音ㄈㄢˇ。

ㄓㄥˋ。

ㄅㄛ。

ㄌㄨㄢˋ漢語拼音fǎnzhèngbōluàn 釋  義唐.杜甫〈朝享太廟賦〉:「向不遇反正撥亂之主,君臣父子之別,弈葉文武之雄,注意生靈之切。

」撥亂反治注  音ㄅㄛ。

ㄌㄨㄢˋ。

ㄈㄢˇ。

ㄓˋ漢語拼音bōluànfǎnzhì 釋  義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一折》:「實不相瞞,區區見五代之亂,天下塗炭極矣,常有撥亂反治之志,奈無寸土為階。

」明.瞿式耜〈不敢輕離西土疏〉:「伏念臣迂愚陋質,譾劣庸才,既無撥亂反治之能,時深妨賢病國之懼。

」 暴跳如雷 參考詞語‧暴躁如雷‧爆燥如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ㄠˋ。

ㄊㄧㄠˋ。

ㄖㄨˊ。

ㄌㄟˊ漢語拼音bàotiàorúléi釋  義暴躁得像打雷一樣猛烈。

形容脾氣暴躁。

語本無名氏〈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後用「暴跳如雷」形容人急怒時跳腳吼叫的樣子。

△「大發雷霆」 典故說明〈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是漢代文學史上最長的敘事詩,作者已不可考,當為東漢建安時的作品,內容是記述焦仲卿與其妻劉蘭芝的故事。

據詩前敘言,兩人的婚姻因仲卿母阻撓,仲卿不得不休妻。

蘭芝返回娘家,本立誓絕不改嫁,待仲卿有朝一日迎回她,卻因家人不斷逼迫,只好投水自盡,仲卿得知這個消息後,也在庭院中上吊以殉情。

這樣的結局,其實蘭芝早有預言,當被遣送回娘家,臨別之際就對丈夫說:「我會一直感念著你對我的情真意摯,希望你不久後就會來接我回去。

對於我們之間的誓約,你當如巨石一般堅定不移,我也將如蒲葦一般柔軟卻堅韌。

可是我家裡有性情暴烈的父親和兄長,恐怕不會讓我稱心如意,他們必定會不斷的折磨我。

」果不其然,蘭芝回家後先是受到母親的譴責,當有人上門提親時,大家便逼她改嫁。

結果,這一對苦戀的男女,終究只能走上死亡一途,在死後,才得以合葬,達成生死相依的期許。

仲卿與蘭芝的婚姻悲劇,表達出青年男女爭取愛情和美滿婚姻的願望,引發讀者無限的同情。

詩中有「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二句,後來「暴跳如雷」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本用以形容脾氣暴躁,現在則多用來形容人急怒時跳腳吼叫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急怒時跳腳吼叫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激憤惱怒」的表述上。

例句 聽到這些傳聞,他一時情緒激動,暴跳如雷。

當他看到兒子的成績單竟是滿江紅,氣得暴跳如雷。

看著父親暴跳如雷的樣子,畏縮一旁的兒子嚇得哭了起來。

看到有人釀假酒毒死人的新聞,老王氣得暴跳如雷,破口大罵。

一輛汽車急駛過來,把那攤販的貨物弄翻一地,老闆氣得暴跳如雷。

要是知道年紀還小的女兒交了男朋友,那位頑固老爹必定會暴跳如雷。

他被惹得暴跳如雷,但又懼怕對方的勢力,只好邊罵邊退,離開了現場。

為了這麼芝麻點大的事,你就氣得暴跳如雷,結果造成血壓高,值得嗎?他一聽到這消息,氣得暴跳如雷,但除了大吼大叫外,卻一點辦法也沒有。

辨  識近義大發雷霆、咆哮如雷、勃然大怒、氣急敗壞反義心平氣和、怒不變容、平心靜氣「暴跳如雷」及「大發雷霆」都是用來形容發怒的樣子。



「暴跳如雷」側重於急怒時跳腳吼叫的樣子;「大發雷霆」側重於極度憤怒並加以喝斥。

暴跳如雷大發雷霆辨似例句○ㄨ他一聽到這消息,氣得~,但除了大吼大叫外,卻一點辦法也沒有。

ㄨ○小弟偷了人家的東西,父親~地把他教訓了一頓。

參考詞語暴躁如雷注  音ㄅㄠˋ。

ㄗㄠˋ。

ㄖㄨˊ。

ㄌㄟˊ漢語拼音bàozàorúléi 釋  義《醒世恆言.卷八》:「劉媽媽因玉郎走了,又不捨得女兒,難為一肚子氣,正沒發脫,見老公倒前倒後,數說埋怨,急得暴躁如雷。

」《儒林外史.第六回》:「兩隻船上船家都慌了,一齊道:『……若是送到縣裡,他那裡耽得住?如今只是求嚴老爺開恩,高抬貴手,恕過他罷。

』嚴貢生越發惱得暴躁如雷。

」爆燥如雷注  音ㄅㄠˋ。

ㄗㄠˋ。

ㄖㄨˊ。

ㄌㄟˊ漢語拼音bàozàorúléi 釋  義《西遊記.第一八回》:「行者把一隻手扶著行李,一隻手抵住那人,憑他怎麼支吾,只是不能抓著。

行者愈加不放,急得爆燥如雷。

」 暴殄天物 參考詞語‧暴天物‧殄天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ㄠˋ。

ㄊㄧㄢˇ。

ㄊㄧㄢ。

ㄨˋ漢語拼音bàotiǎntiānwù釋  義殄,音ㄊㄧㄢˇ,滅絕。

天物,指鳥獸草木等自然界生物。

「暴殄天物」指殘害各種生物。

語出《書經.武成》。

後用「暴殄天物」比喻蹧蹋物力,不知珍惜。

典故說明商朝末年,紂王帝辛對內統治手段殘暴,對外連年征戰用兵,導致商朝政治腐敗、社會動蕩。

而當時商的西方屬國周,在位者為武王姬發,他任用賢士呂尚、周公等,國勢非常強盛,於是起兵伐紂。

《書經.武成》篇記載了武王在征討商紂前,祭告天地的一段話,他說:「我周王姬發將征伐商,因為今日的商君紂暴虐無道,任意蹧蹋鳥獸草木等自然界生物,又殘害苛虐百姓。

不但使自己成為逃亡罪犯的頭領,更使商朝城邑成了罪犯集中躲藏的巢窟。

我獲得了志士仁人的協助,所以敢敬奉天意,前去遏制禍亂。

」最後商周決戰於牧野,紂王慘敗,自焚而死,商朝滅亡。

《書經》原文中的「暴殄天物」,原指紂王任意糟蹋自然界的生物,後來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糟蹋物力,不知珍惜。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糟蹋物力,不知珍惜。

使用類別用在「浪費食物」、「糟蹋物資」的表述上。

例句 物力唯艱,大家要珍惜資源,切忌暴殄天物。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不能浪費,暴殄天物。

這麼好的木料竟然拿來當柴火燒,真是暴殄天物!那些學生,每餐飯菜都吃不完倒掉,真是暴殄天物!近年來社會風氣敗壞,許多人養成暴殄天物的惡習,值得警惕。

每餐都剩那麼多,為何不少煮些?這種暴殄天物的情景,令人心痛。

奶奶告誡我們,不可讓碗中剩有飯粒,否則暴殄天物,會遭天打雷劈。

老師告訴我們:「要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假如暴殄天物,小心將來沒飯吃。

」這些要被丟棄的家具都還很新,為免暴殄天物,讓我們整理一下,轉送給需要的人吧! 辨  識近義鋪張浪費反義克勤克儉、修舊利廢形音辨誤殄,音ㄊ|ㄢˇ。

浪費、糟蹋。

不可寫作「珍」。

參考詞語暴天物注  音ㄅㄠˋ。

ㄊㄧㄢ。

ㄨˋ漢語拼音bàotiānwù 釋  義宋.陳造〈識村翁語〉:「兩翁妄食壽弗延,當念無功暴天物。

」殄天物注  音ㄊㄧㄢˇ。

ㄊㄧㄢ。

ㄨˋ漢語拼音tiǎntiānwù 釋  義清.王夫之《讀鑑通論.卷三》:「且其富也不勞,則其用也不恤,相競以奢,而殄天物以歸糜爛。

」 暴虎馮河 參考詞語‧憑河暴虎‧暴虎憑河‧馮河暴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ㄠˋ。

ㄏㄨˇ。

ㄆㄧㄥˊ。

ㄏㄜˊ漢語拼音bàohǔpínghé釋  義暴,徒手搏鬥。

馮,徒步渡河。

「暴虎馮河」指不用武器,空手與虎搏鬥;不靠舟船,徒步渡河。

#語本《詩經.小雅.小旻》。

後用「暴虎馮河」比喻人做事有勇而無謀。

△「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戰兢兢」、「臨深履薄」 典故說明「暴虎馮河」當是一句早在先秦就已流行的成語,在《易經.泰卦》的爻辭就有「馮河」的說法,在《詩經.鄭風.大叔于田》也見到「暴虎」。

而在《詩經.小雅.小旻》和《論語.述而》中更見到「暴虎」和「馮河」的連用。

「暴虎」是指徒手與虎鬥。

和凶猛的老虎搏鬥,本應借用器械,現在為顯現自己的勇猛,所以丟開器械徒手而上。

要渡過大河,本來應借舟船而渡,如今為表現自己的厲害,所以丟開舟船,直接涉水而過。

暴虎者,很容易被虎所傷;馮河者,很容易被水所溺。

這都是愚勇的行為,也是危險的行為。

所以《詩經.小雅.小旻》說「不敢暴虎,不敢馮河」,表示知道危險。

知道危險還要去做,那是有勇無謀的愚蠢行為,所以《論語.述而》篇中,子路在孔子面前表示自己能領三軍,勇往直前,子路是孔門弟子中性情最衝動的人,因此孔子機會教育說他像暴虎馮河,死而無悔的人,孔子欣賞的是能「臨事懂得戒慎,想出最妥善因應辦法」的人。

從這裡知道「暴虎馮虎」一語早在先秦時代即已流行,用來比喻人做事有勇無謀。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有勇而無謀。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魯莽不智」的表述上。

例句 憑一時的衝動做事,無異是暴虎馮河!他那種暴虎馮河的蠻幹作風,難成大事。

這種事就是要仔細琢磨,暴虎馮河怎麼成?警方辦案,事先都須經仔細部署,不許你暴虎馮河,貿然行事。

經驗告訴我們:單憑暴虎馮河之勇,通常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你這完全是暴虎馮河,憑你一個人的力量,怎麼打得贏那些地痞流氓?我原以為他只會暴虎馮河、橫衝猛撞,今日方知他是小事糊塗,大事精明。

辨  識近義有勇無謀、勇而無謀、匹夫之勇反義智勇雙全、臨事而懼 參考詞語憑河暴虎注  音ㄆㄧㄥˊ。

ㄏㄜˊ。

ㄅㄠˋ。

ㄏㄨˇ漢語拼音pínghébàohǔ 釋  義唐.王績〈祭關龍逢文〉:「興亡有運,用捨有期。

憑河暴虎,前哲所嗤。

」《群音類選.卷一二》:「謾誇他陸地行舟,也何用淩空舉鼎,憑河暴虎皆亡命,蠅頭蝸角紛爭。

」暴虎憑河注  音ㄅㄠˋ。

ㄏㄨˇ。

ㄆㄧㄥˊ。

ㄏㄜˊ漢語拼音bàohǔpínghé 釋  義元.無名氏《氣英布.第一折》:「你正是剔蝎撩蜂、暴虎憑河,誰著你鑽頭就鎖,也怪不的喒故舊情薄。

」馮河暴虎注  音ㄆㄧㄥˊ。

ㄏㄜˊ。

ㄅㄠˋ。

ㄏㄨˇ漢語拼音pínghébàohǔ 釋  義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一折》:「世做的馮河暴虎,赤緊的先要了我這希奇無價物,又生出百計虧圖。

」 標新立異 參考詞語‧拔新領異‧標新取異‧標新領異‧領異拔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ㄧㄠ。

ㄒㄧㄣ。

ㄌㄧˋ。

ㄧˋ漢語拼音biāoxīnlìyì釋  義新的獨到見解,與諸家立論不同。

◎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

後用「標新立異」形容創立新奇的名目或主張,以表示與眾不同。

△「立奇造異」、「獨樹一幟」 典故說明《莊子》一書是戰國時莊周所撰。

晉代的向秀曾經替《莊子》作注,可惜還沒完成就死了,郭象接替他完成注釋的工作。

同時期也有很多著名學者研究〈逍遙遊〉,但沒有人的見解可以超越他們,直到支道林的出現。

根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支道林曾經和馮懷在白馬寺談天,席中聊到《莊子.逍遙遊》。

支道林對〈逍遙遊〉這篇的見解新奇獨到,不但「標新理」而且「立異義」,不僅超越了向秀和郭象兩人,更是那些著名學者探索追求不及的。

同樣在《世說新語.文學》中另有一篇則載,孫興公對王羲之稱讚支道林說:「支道林拔新領異,胸懷所及,乃自佳。

」王羲之剛開始不以為,待親耳聽聞支道林論〈逍遙遊〉,果然一聽就不想離開。

《世說新語》這兩篇原文中的「標新理」、「立異義」,及「拔新領異」,後來演變成「標新立異」這句成語,用來形容創立新奇的名目或主張,以表示與眾不同。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創立新奇的名目或主張,以表示與眾不同。

使用類別用在「創新求奇」的表述上。

例句 設計海報就是要講究另類,標新立異。

這款鞋子,一反標新立異的風格,走回了復古風。

藝術家不都是要勇於標新立異嗎?否則怎麼獨創風格?她把滿頭黑髮染成了金色,為的就是追求標新立異,特立獨行。

一到了新秀選拔會場,看到了許多標新立異,唯恐別人不注意的年輕人。

辨  識近義別出心裁、別具匠心、標奇立異、獨出心裁、獨樹一幟、獨闢蹊徑反義抱殘守缺、亦步亦趨、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千篇一律、因循守舊、拾人牙慧、拾人涕唾、故步自封、陳陳相因、矮子看戲、蕭規曹隨、襲人故智、依樣畫葫蘆「標新立異」及「獨樹一幟」都有想法與行事與眾不同的意思。

「標新立異」側重於創新以顯示與人不同;「獨樹一幟」側重於風格特出而自成一派。

標新立異獨樹一幟辨似例句○ㄨ設計海報就是要講究另類,~。

ㄨ○朱銘先生用大型木雕創造出~的太極系列。

參考詞語拔新領異注  音ㄅㄚˊ。

ㄒㄧㄣ。

ㄌㄧㄥˇ。

ㄧˋ漢語拼音báxīnlǐngyì 釋  義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支道林拔新領異,胸懷所及,乃自佳,卿欲見不?」宋.楊萬里〈石湖先生大資參政范公文集序〉:「公風神英邁,意氣傾倒,拔新領異之談,登峰造極之理,蕭然如晉、宋間人物。

」標新取異注  音ㄅㄧㄠ。

ㄒㄧㄣ。

ㄑㄩˇ。

ㄧˋ漢語拼音biāoxīnqǔyì 釋  義《隋唐演義.第二八回》:「秦妃子既能標新取異,翦綵為花,與湖山增勝,眾美人還只管歌這些舊曲,甚不相宜。

」標新領異注  音ㄅㄧㄠ。

ㄒㄧㄣ。

ㄌㄧㄥˇ。

ㄧˋ漢語拼音biāoxīnlǐngyì 釋  義《九宮大成南北宮詞譜.南詞宮譜凡例》:「詞家標新領異,以各宮牌名彙而成曲,俗稱犯調,其來舊矣。

」清.顧炎武〈答俞右吉書〉:「文定因之以痛哭流涕之懷,發標新領異之論,其去游夏之傳,益以遠矣。

」清.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第五書〉:「朝宗古文標新領異,指畫目前,絕不受古人羈絏。

」領異拔新注  音ㄌㄧㄥˇ。

ㄧˋ。

ㄅㄚˊ。

ㄒㄧㄣ漢語拼音lǐngyìbáxīn 釋  義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四》:「又如畸流洽客,領異拔新,時出一編,人所未睹。

」 避重就輕 參考詞語‧就輕避重‧擇輕避重‧避重逐輕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ㄧˋ。

ㄓㄨㄥˋ。

ㄐㄧㄡˋ。

ㄑㄧㄥ漢語拼音bìzhòngjiùqīng釋  義避開艱難繁重的工作,而選擇輕鬆容易的。

語出《唐六典.卷七.工部尚書》。

後亦用「避重就輕」比喻避開主要的問題,而只談些無關緊要的事。

△「避勞就逸」 典故說明唐代玄宗尊重儒術,優禮儒臣,在位期間延聘張說諸臣編訂了《唐六典》。

此書分吏、戶、禮、兵、刑、工等六個部分,備載唐代的各項制度。

工部,為古代負責營造工作的官署,《唐六典》中對工部的工匠有「不得隱巧補拙,避重就輕」的規定,意思就是:在執行任務時,不可刻意避開較繁重的工作,專揀輕鬆容易的去做。

後來「避重就輕」被用來比喻避開艱難繁重的工作,而選擇輕鬆容易的。

亦用於比喻避開主要的問題,而只談些無關緊要的事。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避開艱難繁重的工作,而選擇輕鬆容易的。

使用類別用在「敷衍隨便」的表述上。

例句 他做事時老是避重就輕,難以擔當大任。

工作就是這麼多,如果大家都想避重就輕,那因難的部分誰來完成?二語義說明比喻避開主要的問題,而只談些無關緊要的事。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含糊」的表述上。

例句 一提到失業的事,他就避重就輕,不願多說。

關於振興經濟的問題,所有官員都避重就輕地回答。

這個嫌犯交代犯罪行為時避重就輕,閃爍其詞,意圖為自己開脫罪名。

辨  識近義拈輕怕重、避難就易、輕描淡寫反義任勞任怨 參考詞語就輕避重注  音ㄐㄧㄡˋ。

ㄑㄧㄥ。

ㄅㄧˋ。

ㄓㄨㄥˋ漢語拼音jiùqīngbìzhòng 釋  義唐.陸贄〈論請不替鳳翔節度使李楚琳狀〉:「其趣理也,必取重而捨輕;其遠疑也,則就輕而避重。

苟非聖哲,難盡精微。

」擇輕避重注  音ㄗㄜˊ。

ㄑㄧㄥ。

ㄅㄧˋ。

ㄓㄨㄥˋ漢語拼音zéqīngbìzhòng 釋  義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一二》:「治河諸臣,擇輕避重,圖易辭難。

」避重逐輕注  音ㄅㄧˋ。

ㄓㄨㄥˋ。

ㄓㄨˊ。

ㄑㄧㄥ漢語拼音bìzhòngzhúqīng 釋  義《元典章.兵部三》:「各站額設車正貼人戶,有近上富實,有丁力站戶,避重逐輕,或弟或兄,擅自將本戶分房家口。

」 鞭辟入裡 參考詞語‧鞭擗向裡‧鞭約近裡‧鞭辟著裡‧鞭辟近裡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ㄧㄢ。

ㄅㄧˋ。

ㄖㄨˋ。

ㄌㄧˇ漢語拼音biānbìrùlǐ釋  義鞭辟,鞭策、激勵。

「鞭辟入裡」指研究學問要自我鞭策,深入精微之處。

語本《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一一.師訓》。

後用「鞭辟入裡」形容評論見解深刻透澈。

△「入木三分」 典故說明「鞭辟入裡」原作「鞭辟近裡」。

程顥,西元1032∼1085,字伯淳,號明道先生,北宋洛陽人,是宋代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與其弟程頤合稱「二程」,為理學洛派之宗師。

程顥著重身體力行的功夫,不只是立身處世和修身養性,做學問也是如此;只要自我鞭策,從自己身上下功夫,才能求得真正的學問。

這樣的道理就如同《論語.子張》中所說,一個人如果能夠對自己立身處世的道理加以審問和慎思,那自然一切的行為也都能夠符合「仁」的規範,而無時無刻不為仁了。

程顥的這段話見載於《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一一.師訓》,後來「鞭辟入裡」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研究學問要自我鞭策,深入精微之處。

亦用來形容評論見解深刻透澈。

出現「鞭辟入裡」的書證如清.盛宣懷〈致張香帥函〉:「此時祗有責成朱道鞭辟入裡,實事求是,勿徇情面,勿托空言,或可望有起色。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研究學問要自我鞭策,深入精微之處。

使用類別用在「推敲鑽研」的表述上。

例句 為學要鞭辟入裡,一味追求速成,必定華而不實。

正因為張教授如此鞭辟入裡的研究態度,才能把問題的細微處說得這麼清楚。

二語義說明形容評論見解深刻透澈。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評論深入」的表述上。

例句 他這番話分析得鞭辟入裡,令人佩服。

這篇社論對問題的分析真是鞭辟入裡。

聽了這場鞭辟入裡的演說,真有茅塞頓開的感覺。

對這問題評論者很多,但以你的見解最是鞭辟入裡。

這一系列針對目前社會風氣的分析報導,篇篇鞭辟入裡。

這麼複雜的問題他都能分析得如此鞭辟入裡,讓人不得不信服。

在座的人士對主講者鞭辟入裡的分析深表同感,不禁都點起頭來。

辨  識近義入木三分反義浮光掠影、輕描淡寫形音辨誤辟,音ㄅ|ˋ。

鞭策的意思。

不可寫作「僻」。

「入木三分」及「鞭辟入裡」都有深刻透澈的意思。

「入木三分」除用於見解議論外,亦使用於人物性格的刻劃;「鞭辟入裡」則是專用於議論。

入木三分鞭辟入裡辨似例句○○這篇社論對問題的分析真是~。

○ㄨ這部小說最精采處就是作者將主角的狠毒個性寫得~。

參考詞語鞭擗向裡注  音ㄅㄧㄢ。

ㄆㄧˋ。

ㄒㄧㄤˋ。

ㄌㄧˇ漢語拼音biānpìxiànglǐ 釋  義宋.張栻〈答胡季隨書.其七〉:「近來士子肯向學者,亦時有之,但實作工夫耐久者極難得也。

且是要鞭擗向裡,如此下工,方自覺病痛多耳。

」鞭約近裡注  音ㄅㄧㄢ。

ㄩㄝ。

ㄐㄧㄣˋ。

ㄌㄧˇ漢語拼音biānyuējìnlǐ 釋  義宋.朱熹〈答范伯崇書.其八〉:「凡事自立章程,鞭約近裡,勿令心志流漫,其剛大之本乎!」鞭辟著裡注  音ㄅㄧㄢ。

ㄅㄧˋ。

ㄓㄨㄛˊ。

ㄌㄧˇ漢語拼音biānbìzhuólǐ 釋  義清.李顒《二曲集.卷三》:「一則文字知見,義襲於外,原不曾鞭辟著裡,真參實悟。

」鞭辟近裡注  音ㄅㄧㄢ。

ㄅㄧˋ。

ㄐㄧㄣˋ。

ㄌㄧˇ漢語拼音biānbìjìnlǐ 釋  義《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學只要鞭辟近裡,著己而已,故『切問而近思』,則『仁在其中矣』。

」清.李顒《二曲集.卷一六》:「若以語不雅訓,則『活潑潑地』可諱,而『鞭辟近裡』一言實吾人頂門針、對證藥,此則必不可諱。

」 鞭長莫及 參考詞語‧鞭不及腹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ㄧㄢ。

ㄔㄤˊ。

ㄇㄛˋ。

ㄐㄧˊ漢語拼音biānchángmòjí釋  義馬鞭雖長,但距離太遠,打不到馬腹。

比喻力量有所不及。

語本《左傳.宣公十五年》。

典故說明據《左傳.宣公十五年》載,春秋時楚莊王派申舟出使齊國,出使路上要經過宋國。

按照各國相交的禮節,要路過那一國,必須得到該國的允許,但楚莊王仗著國力強盛,要申舟不用通知宋國,直接過去就是。

申舟說:「如果不先告知就硬闖,宋國人可能會殺了我。

」楚莊王說:「宋國要是敢殺了你,我就派兵攻打他們。

」這種沒把宋國放在眼裡的作法果然激怒了宋國,於是把申舟殺了。

楚莊王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氣得立即發兵攻打宋國,將宋國的都城團團圍住。

雙方相持了幾個月,楚軍還是沒有取勝。

第二年春天,宋國派大夫樂嬰齊到晉國求援。

晉景公召集大臣商議,準備出兵援救,大夫伯宗勸阻說:「宋國發生危難,基於道義,我們是應該答應出兵相救。

但古人曾說:『馬鞭雖長,但也無法打到馬腹。

』目前楚國正受到上天保佑,是國勢最盛的時候,晉國雖然強大,能違反天意嗎?俗話說:『高高低低,都在心裡。

』江河湖泊中有汙泥濁水,山林草叢中藏有毒蟲猛獸,潔白的美玉中隱藏斑痕,忍受一點恥辱,這也是很正常的事。

您還是忍一忍吧!目前暫不出兵,等楚國國勢衰退以後再說吧!」晉景公聽了伯宗這一段話後,於是停止發兵。

後來「鞭長莫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力量有所不及。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力量有所不及。

使用類別用在「能力不足」的表述上。

例句 對偏遠地區居民的照顧,政府常有鞭長莫及之感。

我們行動如果迅速,對方就是發覺,也鞭長莫及了。

他的父母都在國外,對於他的管教顯然有些鞭長莫及。

兩個子女與我相隔那麼遠,我就是想照顧也是鞭長莫及。

古代地方官所作所為,朝廷有時也鞭長莫及,難以管束。

遠水救不了近火,他在高山上出事,我就是想救援也鞭長莫及啊!歹徒以為躲在山上,警方鞭長莫及,可以苟喘一時,沒想到才幾天就被逮捕歸案。

許多父母把年幼孩子送往國外,由於鞭長莫及,對孩子們的生活狀況便無法掌握。

辨  識近義力不從心、力所不及、力有未逮反義力所能及 參考詞語鞭不及腹注  音ㄅㄧㄢ。

ㄅㄨˋ。

ㄐㄧˊ。

ㄈㄨˋ漢語拼音biānbùjífù 釋  義《宋史.卷四○五》:「荊、襄殘破,淮西正當南北之交,嵩之當置司淮西,則脈絡相連,可以應援,邈在鄂渚,豈無鞭不及腹之慮。

」 變本加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ㄅㄧㄢˋ。

ㄅㄣˇ。

ㄐㄧㄚ。

ㄌㄧˋ漢語拼音biànběnjiālì釋  義在原本的基礎上加以改變發展。

語本南朝梁.蕭統〈文選序〉。

後用「變本加厲」轉指事情改變原有的狀況而顯得更加嚴重。

△「踵事增華」 典故說明《文選》是由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所編,亦稱《昭明文選》。

全書共三十卷,文分三十八類,凡七百餘篇,為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

選錄自先秦至南朝梁的詩文辭賦,不選經、子,史書亦僅略選綜緝辭采、錯比文華的贊論、序述。

〈文選序〉是蕭統編完《文選》後所寫的序。

典源所錄是序文的第一段,其內容略謂:遠觀上古時候,民風樸實,尚未有文章的創作。

等到伏羲氏統治天下,開始畫八卦,創造文字,文章才因此產生。

《易經》說:「觀察天文,可以了解四時的變化;而觀察人文,則可以教化天下。

」可見文章的時代意義是非常深遠的!車輛的製造,一開始只有簡陋的椎輪車,後來才出現較高級的大輅車,但是大輅車已不像椎輪車那般地質樸;積水成冰,但是當初的水卻沒有後來的冰那般寒涼。

這些都是在既有的基礎上加以改變發展,才顯得更加完美;事物的演變是如此,文章也是一樣,由質樸發展到華美,其中的變化是無法完全詳細去了解的。

後來原文中的「變其本而加厲」演變成「變本加厲」這句成語,意思轉用來指事情改變原有的狀況而顯得更加嚴重。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事情改變原有的狀況而顯得更加嚴重。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程度增長」的表述上。

例句 服過刑後,這些歹徒不僅不知收斂,反而變本加厲,益形猖狂。

他當初只是騙吃騙喝,現在變本加厲,竟然幹起騙財騙色的勾當來了。

這群不良少年的惡行逐漸變本加厲,終於使警方下定決心予以嚴格取締。

師長的訓誡顯然沒有發生作用,他不但繼續蹺課,而且還變本加厲,淪落為黑道小弟。

辨  識近義日甚一日形音辨誤厲,音ㄌ|ˋ。

猛烈的意思。

不可寫作「利」。

匹夫之勇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ㄧˇ。

ㄈㄨ。

ㄓ。

ㄩㄥˇ漢語拼音pǐfūzhīyǒng釋  義匹夫,一個人。

「匹夫之勇」指個人逞血氣之勇。

形容人有勇無謀。

#語出《國語.越語上》。

典故說明據《國語.越語上》載,春秋時,越王句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在吳國被囚禁三年,忍受一切恥辱。

回國後,他決心惕礪圖強,立志復國。

十年過去了,越國國富民安,兵強馬壯,因此全國的人民向句踐請求攻打吳國,復仇雪恥。

但越王句踐卻再三推辭,經過幾番請求,句踐終於答應了人民請戰的要求。

句踐把戰士們召集在一起,向他們表明決心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從不愁士兵少,只愁士兵們缺乏自強的精神。

我不希望你們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血氣之勇,而希望大家能步調一致,同進同退。

前進的時候要想到會得到獎賞,後退的時候要想到會受到處罰,這樣,就會得到應有的賞賜。

如果前進的時候不聽命令,後退的時候不怕處分,那麼將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到了出征的時候,越國的人都互相勉勵,表示服從。

作父親的勉勵他的兒子,當哥哥的勉勵他的弟弟,作妻子的勉勵她的丈夫,大家都說:「這樣的國君,誰能不為他效死呢?」由於全體將士鬥志十分高昂,終於打敗了吳王夫差,滅掉了吳國。

後來《國語》中的「匹夫之勇」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人有勇無謀。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有勇無謀。

使用類別用在「魯莽不智」的表述上。

例句 暴虎馮河就是匹夫之勇,是無法成大事的。

臨事要戒慎小心,不是光憑匹夫之勇就能解決問題。

這件案子要團體行動,切忌匹夫之勇,弄亂了部署。

這些年輕人血氣方剛,常喜歡逞匹夫之勇,滋生事端。

我看他少年老成,與時下好逞匹夫之勇的年輕人不同。

此種平日愛逞匹夫之勇的人,一旦有事,必先落荒而逃。

這種隻身潛入匪窟的做法,根本就在逞匹夫之勇,是徒勞無功的。

辨  識近義有勇無謀、血氣之勇、暴虎馮河反義智勇雙全 平步青雲 參考詞語‧平地青雲‧平步登天‧平步青天‧青雲平地‧青雲平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ㄧㄥˊ。

ㄅㄨˋ。

ㄑㄧㄥ。

ㄩㄣˊ漢語拼音píngbùqīngyún釋  義「平步」,像平常一樣地舉步,比喻平坦順利。

語出唐.白居易〈潯陽歲晚寄元八郎中庾三十二員外〉詩。

「青雲」,天上的雲,比喻很高的地位。

語出《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列傳.范雎》。

「平步青雲」言像平常一樣地舉步,就可以輕易走上青雲,比喻順利晉升到顯要的地位。

典故說明「平步青雲」係由「平步」及「青雲」二語組合而成。

「平步」出自唐.白居易〈潯陽歲晚寄元八郎中庾三十二員外〉詩。

白居易,字樂天,是唐朝著名的詩人。

元和十年他因事被解除在京城的官職,貶為江州司馬,到江州郡治潯陽當一個輔佐太守的閒官。

雖然江州太守待他極優,但他還是不免想到自己少年時的顛沛流離,仕途也一直不順利。

好友們「平步取公卿」,可憐的自己卻被貶職到這個陌生的南方城市,不禁感慨萬千。

「青雲」,天上的雲,比喻很高的地位。

出自《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列傳.范雎》。

范雎本來是魏國大夫須賈的門客,曾隨須賈使於齊,須賈懷疑他與齊國私通,歸告魏相,魏相派人差點把他打死。

後來范雎逃到秦國,改名換姓,自稱張祿,被秦王重用,當上丞相。

魏聞秦將東伐韓、魏,乃使須賈於秦。

須賈到了秦國,得知丞相原來是范雎,謝罪,且說:「賈不意君能自致於青雲之上。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平步青雲」,用來比喻順利晉升到顯要的地位。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順利晉升到很高的地位。

使用類別用在「仕途順遂」、「快速高昇」的表述上。

例句 他為求平步青雲,竟然認賊作父,十分可恥。

小王一心想做官,夢想著有一天能平步青雲。

他是董事長的女婿,當然能平步青雲,當上總經理。

他能在公司平步青雲,實在是因為他的表現太出色了。

人家能平步青雲是本事,我們沒這份能耐,只好一步一步慢慢來。

青雲有路志為梯,你要想日後平步青雲,就從現在立志奮發向上吧!自從他攀上了董事長夫人的裙帶關係,便平步青雲,成為公司的大紅人。

辨  識近義扶搖直上、青雲直上、飛黃騰達 參考詞語平地青雲注  音ㄆㄧㄥˊ。

ㄉㄧˋ。

ㄑㄧㄥ。

ㄩㄣˊ漢語拼音píngdìqīngyún 釋  義唐.曹鄴〈杏園即席上同年〉:「岐路不在天,十年行不至。

一旦公道開,青雲在平地。

」金.元好問〈送端甫西行〉:「渭城朝雨三年別,平地青雲萬里程。

」平步登天注  音ㄆㄧㄥˊ。

ㄅㄨˋ。

ㄉㄥ。

ㄊㄧㄢ漢語拼音píngbùdēngtiān 釋  義《喻世明言.卷二二》:「道人又看了氣色,便道:『滯色已開,只在三日內自有奇遇,平步登天。

但官人得意之日,休與秀才作對,切記切記。

』」平步青天注  音ㄆㄧㄥˊ。

ㄅㄨˋ。

ㄑㄧㄥ。

ㄊㄧㄢ漢語拼音píngbùqīngtiān 釋  義宋.無名氏〈鷓鴣天.五百人中第一仙〉:「五百人中第一仙,等閒平步上青天。

綠袍乍著君恩重,黃榜初開御墨鮮。

」青雲平地注  音ㄑㄧㄥ。

ㄩㄣˊ。

ㄆㄧㄥˊ。

ㄉㄧˋ漢語拼音qīngyúnpíngdì 釋  義唐.李頻〈自遣〉:「永擬東歸把釣絲,將行忽起半心疑;青雲道是不平地,還有平人上得時。

」青雲平步注  音ㄑㄧㄥ。

ㄩㄣˊ。

ㄆㄧㄥˊ。

ㄅㄨˋ漢語拼音qīngyúnpíngbù 釋  義宋.晁端禮〈喜遷鶯.清和時序〉:「慶門裡,把丹枝爭折,青雲平步。

」《舉案齊眉.第一折》:「想皇天既與他十分才,也注還他一分祿,包的個上青雲平步取。

」 平分秋色 參考詞語‧秋色平分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ㄧㄥˊ。

ㄈㄣ。

ㄑㄧㄡ。

ㄙㄜˋ漢語拼音píngfēnqiūsè釋  義「平分秋色」,典源作「平分四時」,意思是一年被平均分成春夏秋冬四時。

※#語或本戰國楚.宋玉〈九辯〉。

「平分秋色」指中秋時分。

亦用於指平均分配好處。

亦用於形容二者一樣出色,分不出高下。

典故說明「平分秋色」是指中秋時分。

中秋為農曆八月十五日,因居秋季三個月之中,恰為秋天平分之處。

故此語見於宋代詩詞,總與明月相襯托,如宋.李朴〈中秋〉詩:「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

」這是詠中秋時常見的用語。

也因為是秋色平分,所以引申有分不出高下的意思。

有人以為此語遠出於戰國楚.宋玉〈九辯〉「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凜秋」之句,意思是:上天把一年平均分為為春、夏、秋、冬四季,我獨自為寒冷淒清的秋季感到傷悲。

句中「平分四時」的意思與「平分秋色」不同,備此參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二者一樣出色,分不出高下。

使用類別用在「程度相等」的表述上。

例句 這兩個學生的成績並列第一,表現是平分秋色。

這兩位棋士的棋藝平分秋色,最後在這場棋賽殺了個平局。

這兩篇小說雖然風格不同,但藝術成就不相上下,平分秋色。

這兩支球隊的實力是平分秋色,經過十場比賽後,彼此各勝五場。

這兩個畫家的作品,一幅宜人淡雅,一幅奔騰豪放,真可說是平分秋色。

辨  識近義旗鼓相當、伯仲之間、分庭抗禮、半斤八兩、勢均力敵反義天淵之別、判若雲泥 參考詞語秋色平分注  音ㄑㄧㄡ。

ㄙㄜˋ。

ㄆㄧㄥˊ。

ㄈㄣ漢語拼音qiūsèpíngfēn 釋  義宋.趙長卿〈水調歌頭.今夕知何夕〉:「今夕知何夕,秋色正平分。

嫦娥此際、底事越樣好精神。

」宋.王十朋〈季令生日〉:「人間秋色平分際,天上冰輪欲滿時。

」 平地風波 參考詞語‧平地波瀾‧平地風濤‧風波平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ㄧㄥˊ。

ㄉㄧˋ。

ㄈㄥ。

ㄅㄛ漢語拼音píngdìfēngbō釋  義平地上起風波,比喻突然發生事故或變化。

語本唐.劉禹錫〈竹枝詞〉九首之七。

典故說明「平地風波」典源作「平地波瀾」。

「平地」,平坦的地面,此有忽然、無緣無故的意思;「風波」,比喻人事的變化。

「平地風波」是用來比喻突然地起了事故或變化,這句成語出自於唐.劉禹錫〈竹枝詞〉九首之七,借瞿塘峽的艱險,來抒發對世間人情的感慨。

瞿塘峽為長江三峽之一,兩岸連山,水流湍急,處處可見礁石險灘,有「瞿塘天下險」之稱。

劉禹錫從瞿塘峽險惡的地勢,聯想到世間的人心,感嘆瞿塘峽的艱險明顯可見,而人心的凶險卻是防不勝防的,猶如那看似一般的平地,卻無端地掀起巨大的波瀾,令人感慨。

後來「平地風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突然發生事故或變化。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突然發生事故或變化。

使用類別用在「突然生變」的表述上。

例句 他因為一句無心的話,竟引來了一場平地風波,差點就喪命。

一切本已萬事俱備,誰知這時來了場平地風波,把美事給攪翻了。

結婚前的幾天,她的未婚夫不知何故,突然失蹤了,真是平地風波,世事難料。

他原本以為事情可圓滿解決,誰知平地風波,又滋生出許多事端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辨  識近義風雲突變、無風起浪反義風平浪靜 參考詞語平地波瀾注  音ㄆㄧㄥˊ。

ㄉㄧˋ。

ㄅㄛ。

ㄌㄢˊ漢語拼音píngdìbōlán 釋  義唐.劉禹錫〈竹枝詞.九首之七〉:「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平地風濤注  音ㄆㄧㄥˊ。

ㄉㄧˋ。

ㄈㄥ。

ㄊㄠˊ漢語拼音píngdìfēngtáo 釋  義宋.華岳〈貧居即事次劉亞卿韻〉:「且把杯盤聊自適,不須平地起風濤。

」風波平地注  音ㄈㄥ。

ㄅㄛ。

ㄆㄧㄥˊ。

ㄉㄧˋ漢語拼音fēngbōpíngdì 釋  義宋.趙師俠〈菩薩鬘.扁舟又向蕭灘去〉:「電光雲際掣,白浪天相接,不用怯風波,風波平地多。

」明.許三階《節俠記.第一齣》:「因輻輳舊日姻盟,潛歸去,風波平地,夫婦各飄零。

」 平心靜氣 參考詞語‧平心定意‧平心定氣‧平心易氣‧平心氣‧息心靜氣‧靜氣平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ㄧㄥˊ。

ㄒㄧㄣ。

ㄐㄧㄥˋ。

ㄑㄧˋ漢語拼音píngxīnjìngqì釋  義形容心情平和,態度冷靜。

語本《韓詩外傳》卷二。

△「心平氣和」 典故說明「平心靜氣」原作「平心氣」。

心,指心情。

氣,可指脾氣,也可借指態度。

心情能保持平和,脾氣自然就會控制得當,態度也會冷靜。

據《韓詩外傳》卷二載,孔子的高徒宓子賤接受魯國國君的任命,到單父這個地方擔任縣令。

在任期間,他很少外出,而且常常悠閒地彈琴自娛,但是卻把單父治理得很好。

前任縣令巫馬期見了十分訝異,因為他在任時,為了治理政事,可說每天都是早出晚歸,日以繼夜的工作。

巫馬期向宓子賤請教,子賤回答說:「那是因為我能任用人才,你卻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

廣任人才,許多人一起分擔工作,自然輕鬆悠閒得多;憑一己之力,工作全集中在一人身上,當然就會很辛苦啊!」後人評論宓子賤的作法,說他是讓自己的身體閒散,但是注意力與心思卻很集中,以平和冷靜的心情和脾氣來處理政務,其下百官自然能隨之條理分明地治事。

所以,做事時一昧地埋頭苦幹,事必躬親,不如先做好全盤規畫,集合大家的力量一起完成,也就是像宓子賤「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氣」,如此才是使事情更有效率的方法。

後來「平心靜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心情平和,態度冷靜。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心情平和,態度冷靜。

使用類別用在「平靜安詳」的表述上。

例句 小明的個性很急躁,很少見他有平心靜氣的時侯。

只要你能平心靜氣,我們一定能找到解決事情的方法。

他平心靜氣地說明事情的來龍去脈,毫無驚慌失措的樣子。

只要大家能平心靜氣地商量,總是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同事間意見不同時,應當平心靜氣地討論,不可意氣用事,製造不和。

事情發生得那麼突然,他卻能夠平心靜氣地處理,沒有因此而亂了分寸。

辨  識近義心平氣和、態度冷靜反義怒髮衝冠、大發雷霆、火冒三丈、氣急敗壞、意氣用事、暴跳如雷、惱羞成怒「心平氣和」及「平心靜氣」都有心情平靜的意思。

「心平氣和」側重於態度溫和;「平心靜氣」側重於態度冷靜。

心平氣和平心靜氣辨似例句○ㄨ林老師在課堂上總是~的,從不對學生亂發脾氣。

ㄨ○他~地說明事情的來龍去脈,毫無驚慌失措的樣子。

參考詞語平心定意注  音ㄆㄧㄥˊ。

ㄒㄧㄣ。

ㄉㄧㄥˋ。

ㄧˋ漢語拼音píngxīndìngyì 釋  義《淮南子.詮言》:「善博者不欲牟,不恐不勝,平心定意,捉得其齊,行由其理,雖不必勝,得籌必多。

」平心定氣注  音ㄆㄧㄥˊ。

ㄒㄧㄣ。

ㄉㄧㄥˋ。

ㄑㄧˋ漢語拼音píngxīndìngqì 釋  義宋.朱熹〈答傅子淵書.其三〉:「不容作兩種商量,去彼取此也。

暇日平心定氣,試一思之。

」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卷三》:「開卷讀書時,整冠肅容,平心定氣。

」平心易氣注  音ㄆㄧㄥˊ。

ㄒㄧㄣ。

ㄧˋ。

ㄑㄧˋ漢語拼音píngxīnyìqì 釋  義宋.張栻〈答潘端叔書〉:「大抵讀經書,須平心易氣,涵泳其間。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一○》:「凡讀古人文字,務須平心易氣,熟參上下語脈,得其立言本意乃可。

」平心氣注  音ㄆㄧㄥˊ。

ㄒㄧㄣ。

ㄑㄧˋ漢語拼音píngxīnqì 釋  義《韓詩外傳.卷二》:「人謂子賤則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氣,而百官理,任其數而已。

」息心靜氣注  音ㄒㄧˊ。

ㄒㄧㄣ。

ㄐㄧㄥˋ。

ㄑㄧˋ漢語拼音xíxīnjìngqì 釋  義《文明小史.第五四回》:「大邊到此,知道文案一席,賽如下了定錢了,便把馬褂脫去,研得墨濃,蘸的筆飽,息心靜氣的寫起來。

」清.朱庭珍《筱園詩話.卷二》:「學者宜沈潛反覆,息心靜氣,探討於神味意境之間,以求換骨,不可以字句聲調,襲其面目也。

」靜氣平心注  音ㄐㄧㄥˋ。

ㄑㄧˋ。

ㄆㄧㄥˊ。

ㄒㄧㄣ漢語拼音jìngqìpíngxīn 釋  義清.葉矯然《龍性堂詩話續集》:「當北地、濟南風靡之會,而靜氣平心,不爭名,不徇好,能以古人為歸,如二子者,可謂不欺其志也已。

」 平易近人 參考詞語‧平易近民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ㄧㄥˊ。

ㄧˋ。

ㄐㄧㄣˋ。

ㄖㄣˊ漢語拼音píngyìjìnrén釋  義指政令平和簡易,貼近民意。

語本《史記.卷三三.魯周公世家》。

後用「平易近人」形容態度和藹親切,容易接近。

亦用於形容詩文淺白易懂。

典故說明「平易近人」原作「平易近民」。

據《史記.卷三三.魯周公世家》載,周公和姜太公都因為輔佐武王打敗商紂有功,分別受封於魯和齊。

但是周公一直留在都城協助處理政事,就派他的兒子伯禽去管理。

伯禽上任三年後才向周公回報政績,而姜太公上任五個月就回報他的政績。

原來伯禽為了改革魯地的風俗和禮制,花了三年的時間才完成;姜太公則是簡化君臣之禮,順應齊地風俗來治理。

周公在聽到伯禽遲於回報的原因後,就曾嘆氣說:魯國將來會臣服於齊國,因為政令平和簡易,貼近民意,人民必定會來歸順。

後來「平易近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態度和藹親切,容易接近。

亦用來形容詩文淺白易懂。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態度和藹親切,容易接近。

使用類別用在「親切和善」的表述上。

例句 老師十分平易近人,有問題直接向他反應即可。

他雖然貴為院長,但秉性卻平易近人,一點架子也沒有。

他平易近人的作風,不但贏得部屬的愛戴,也獲得長官的信賴。

他地位雖高,但待人接物卻很平易近人,難怪大家對他又敬又愛。

有些偶像明星私底下非常平易近人,並不如外界所想像的那麼高高在上。

二語義說明形容詩文淺白易懂。

使用類別用在「平實自然」的表述上。

例句 這典故經過老師譯解之後,讀起來平易近人,已無艱澀之感。

白居易所寫的詩,不但風格清新婉麗,而且文字平易近人,老嫗都解。

辨  識近義和藹可親、一團和氣反義咄咄逼人、盛氣凌人 參考詞語平易近民注  音ㄆㄧㄥˊ。

ㄧˋ。

ㄐㄧㄣˋ。

ㄇㄧㄣˊ漢語拼音píngyìjìnmín 釋  義《史記.卷三三》:「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宋.陳亮《陳亮集.卷一九》:「又見夢錫葉丈言:和州之政平易近民,百姓至今德之如父母。

」 否極泰來 參考詞語‧否去泰來‧否往泰來‧否極泰遇‧否極生泰‧否終則泰‧否終而泰‧泰來否往‧泰來否極‧泰去否來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ㄧˇ。

ㄐㄧˊ。

ㄊㄞˋ。

ㄌㄞˊ漢語拼音pǐjítàilái釋  義情況由壞逐漸好轉。

語本漢.趙曄《吳越春秋.句踐入臣外傳》。

典故說明「否極泰來」原作「否終則泰」。

〈否〉和〈泰〉是《易經》六十四卦中的兩卦。

〈否卦〉,坤下乾上。

在下的坤,陰氣下沉;在上的乾,陽氣上升。

於是陰陽二氣不交,具天地不交,萬物不通之象,屬凶卦。

〈泰卦〉,乾下坤上。

在下的乾,陽氣上升;在上的坤,陰氣下沉。

於是陰陽二氣相交,具天地交而二氣通之象,屬吉卦。

「否終則泰」就是表示物極必反,惡運到了極點,好運即將降臨。

在春秋時代,越國被吳國所敗,越王句踐入吳稱臣,凶多吉少,臨行前與眾臣在江邊餞別,語多感慨。

大夫文種與范蠡便勸諫越王句踐,古代聖賢皆曾遭遇過許多困厄,而得以成就其聖德,故應當學習當年周文王被商紂王囚於羑(ㄧㄡˇ)里七年,卻能坦然面對的精神以自勵。

周文王雖然被紂王像個奴隸般地囚禁起來,但他並不為外在環境的榮辱感到憂愁,潛心研究《易經》中的天人之理,推演伏羲氏的八卦為六十四卦,並為之作卦辭和爻辭。

後來他人生中的困厄時期終於結束,他也得歸故里。

由此可知,人生的禍福都是天道循環,只要能夠積極面對,不懷憂喪志,一旦困厄結束了,順遂的日子必然到來。

越王句踐接受了臣子們的勸諫,在吳國忍辱負重地事奉吳王夫差,終於得以歸國,更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不斷地壯大國勢,終於滅吳,報仇雪恥。

後來「否極泰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否終則泰」演變而出,比喻情況由壞逐漸好轉。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情況由壞逐漸好轉。

使用類別用在「漸入佳境」的表述上。

例句 他辛苦了幾年,終於否極泰來,事業漸有起色。

我相信噩運已過,今後否極泰來,必將一切順利。

祈禱上蒼保祐,讓我們的事業否極泰來,從此風調雨順。

目前局勢已好轉,應是否極泰來的徵兆,我們的堅持終於有了代價。

我相信事情終會否極泰來,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因一時困頓就灰心喪志。

人世間的事往往否極泰來、周而復始地循環,不必因一時的挫折而灰心。

這幾年經濟狀況不佳,大家心裡都在期盼著:何時否極泰來,時來運轉!撿來的發票竟然中了兩百元,他心中想:「莫非否極泰來,要轉好運了。

」目前局面的確不好,且讓我們拿出耐心,堅持下去,相信總有否極泰來的時候。

辨  識近義物極必反、苦盡甘來、時來運轉、雲開見日、柳暗花明反義泰極而否、福過災生、樂極生悲 參考詞語否去泰來注  音ㄆㄧˇ。

ㄑㄩˋ。

ㄊㄞˋ。

ㄌㄞˊ漢語拼音pǐqùtàilái 釋  義唐.韋莊〈湘中作〉:「否去泰來終可待,夜寒休唱飯牛歌。

」否往泰來注  音ㄆㄧˇ。

ㄨㄤˇ。

ㄊㄞˋ。

ㄌㄞˊ漢語拼音pǐwǎngtàilái 釋  義五代十國前蜀.杜光庭〈胡璠尚書地網醮詞〉:「否往泰來,災生福過;考諸物理,斯為格言。

」《五代史平話.周史》:「於戲!否往泰來,共睹維新之化;上作下應,永臻丕乂之風。

」否極泰遇注  音ㄆㄧˇ。

ㄐㄧˊ。

ㄊㄞˋ。

ㄩˋ漢語拼音pǐjítàiyù 釋  義宋.蘇軾〈移廉州謝上表〉:「否極泰遇,雖物理之常然;昔棄今收,豈罪餘之敢望。

」否極生泰注  音ㄆㄧˇ。

ㄐㄧˊ。

ㄕㄥ。

ㄊㄞˋ漢語拼音pǐjíshēngtài 釋  義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一折》:「幾時得否極生泰,看別人青雲獨步立瑤階,擺三千珠履,列十二金釵。

」01.元.施惠《幽閨記》第二七齣:「經艱歷險,幸然無虞,也指望否極生泰,禍絕受福。

」否終則泰注  音ㄆㄧˇ。

ㄓㄨㄥ。

ㄗㄜˊ。

ㄊㄞˋ漢語拼音pǐzhōngzétài 釋  義漢.趙曄《吳越春秋.句踐入臣外傳》:「時過於期,否終則泰。

」否終而泰注  音ㄆㄧˇ。

ㄓㄨㄥ。

ㄦˊ。

ㄊㄞˋ漢語拼音pǐzhōngértài 釋  義《晉書.卷七三》:「實冀否終而泰,屬運在今。

」泰來否往注  音ㄊㄞˋ。

ㄌㄞˊ。

ㄆㄧˇ。

ㄨㄤˇ漢語拼音tàiláipǐwǎng 釋  義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四折》:「人都道我暮景桑榆,合有些崢嶸氣象。

可正是樂極生悲,今日個泰來否往。

」泰來否極注  音ㄊㄞˋ。

ㄌㄞˊ。

ㄆㄧˇ。

ㄐㄧˊ漢語拼音tàiláipǐjí 釋  義唐.白居易〈遣懷〉:「樂往必悲生,泰來由否極。

誰言此數然,吾道何終塞!」泰去否來注  音ㄊㄞˋ。

ㄑㄩˋ。

ㄆㄧˇ。

ㄌㄞˊ漢語拼音tàiqùpǐlái 釋  義唐.戎昱〈贈別張駙馬〉:「鳳凰樓上伴吹簫,鸚鵡杯中醉留客。

泰去否來何足論,宮中晏駕人事翻。

」 拍案叫絕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ㄞ。

ㄢˋ。

ㄐㄧㄠˋ。

ㄐㄩㄝˊ漢語拼音pāiànjiàojué釋  義案,桌子。

絕,絕妙、好到極點。

「拍案叫絕」,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讚賞。

※#語或出《紅樓夢》第七○回。

典故說明「拍案叫絕」意思是拍桌子叫好。

用於表示情緒激動,讚賞不已。

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林黛玉重建桃花詩社,邀請賈寶玉、薛寶釵等人,以柳絮為題限調填詞。

填完後,互相品評作品,最後評到薛寶釵〈臨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詞,眾人一致覺得這闕詞填得最好,十分讚嘆、激賞,拍桌子叫好。

「叫絕」一詞,在金代元好問〈水簾記異〉詩中已可見到,詩句是:「稱奇叫絕喜欲舞,恨不百繞青芙蓉。

」這裡「叫絕」就已經有激賞、叫好的意思。

後來「拍案叫絕」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形容非常讚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非常讚賞。

使用類別用在「讚嘆稱奇」的表述上。

例句 這幕舞臺劇,精彩得令人拍案叫絕。

聽到故事的精彩處,人們不禁拍案叫絕起來。

這位主持人,妙語如珠,觀眾拍案叫絕之聲,如雷灌耳。

小說以有曲折的情節為要件,好小說情節的設計,在在令人拍案叫絕。

辨  識近義拍案稱奇、擊節稱賞、讚不絕口反義嗤之以鼻 拋頭露面 參考詞語‧露面拋頭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ㄠ。

ㄊㄡˊ。

ㄌㄨˋ。

ㄇㄧㄢˋ漢語拼音pāotóulùmiàn釋  義舊時婦女守在閨房,不輕易出門。

因此外出不規避生人,稱為「拋頭露面」。

※語或本《封神演義》第三二回。

後泛指公開出現在大眾面前。

典故說明「拋頭露面」原作「露面拋頭」。

《封神演義》為明代小說,作者根據《武王伐紂平話》,再參考古籍和民間流傳的故事纂集而成。

據載,商朝末年,紂王當政,不但拒諫飾非、暴斂重刑,並耽於酒色,寵妃妲己又助紂為虐,導致民怨四起。

而黃飛虎為當時的一名武將,與其父黃滾忠勇愛國,功在社稷。

沒想到因與妲己嫌隙,妲己設計陷害黃飛虎夫人賈氏登上摘星樓,受到紂王言語調戲,賈氏不甘受辱跳樓自殺,小姑黃妃亦因為替嫂明辯,被紂王摔下摘星樓。

黃飛虎對紂王的暴虐無道深惡痛絕,於是決定反叛。

不料,到了潼關,被守將陳桐用火龍標打中,待救回時已無氣息。

青峰山紫陽洞清虛道德真君捏指一算,知道黃飛虎有厄,就叫黃飛虎的兒子黃天化下山救父。

黃天化用師父交付的仙藥救活父親後,與父親相認,告訴父親自己是在三歲時被紫陽洞清虛道德真君帶上山修行。

一家相聚,卻不見母親賈氏。

黃天化就問父親說,為何父親反朝歌,兄弟都在,卻獨不見母親?並說:「他是女流,倘被朝廷拿問,露面拋頭,武成王體面何在?」意思就是說,母親是女流之輩,如果被朝廷拿問,在大庭廣眾之前露臉,有違封建道德,會丟了父親武成王的面子。

這裡的「露面拋頭」就是不規避生人的意思。

後來「拋頭露面」這個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泛指人公開出現在大眾面前。

出現「拋頭露面」的書證如《金瓶梅》第六九回:「幾次欲待要往公門訴狀,爭奈妾身未曾出閨門,誠恐拋頭露面,有失先夫名節。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泛指出現在大眾面前。

使用類別用在「露面現身」的表述上。

例句 為了養家活口,她只好不惜拋頭露面,下海當舞女。

為了增加知名度,各個女星無不積極把握機會,爭著在鏡頭前拋頭露面。

我可以幫忙做些文書工作,但要我在外拋頭露面、搖旗吶喊,則敬謝不敏。

老張和老王這對搭檔,凡是拋頭露面的事都由老王去幹,老張則只負責出主意而已。

他為了替家人平反冤屈,只好拋頭露面,到處哭訴,希望有人能幫助他們伸張正義。

辨  識近義出頭露面反義深居簡出、足不出戶 參考詞語露面拋頭注  音ㄌㄨˋ。

ㄇㄧㄢˋ。

ㄆㄠ。

ㄊㄡˊ漢語拼音lùmiànpāotóu 拋磚引玉 參考詞語‧引玉拋磚‧投礫引珠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ㄠ。

ㄓㄨㄢ。

ㄧㄣˇ。

ㄩˋ漢語拼音pāozhuānyǐnyù釋  義將磚拋出,引回玉來。

※#語或出《景德傳燈錄.卷一○.趙州觀音院從諗禪師》。

後用「拋磚引玉」比喻自己先發表粗陋的詩文或不成熟的意見,以引出別人的佳作或高論,多用作自謙之詞。

亦用於比喻以身作則,引發眾人響應。

典故說明磚頭是低賤的東西,把磚頭丟出去,引回來卻是珍貴的玉。

「拋磚引玉」這句成語較早的出處,見載於《景德傳燈錄.卷一○.趙州觀音院從諗禪師》。

話說趙州大師有一次在晚上講道場合中說:「今晚為大家回答問題,有需要解說的人請出來。

」在座有一位僧人便出來禮拜。

大師一看就說:「我原來準備拋磚引玉,哪知引來的是一個土坯。

」大師為何如此說,並不清楚,但此處確實引用了「拋磚引玉」的成語。

「拋磚引玉」用來比喻自己先發表粗陋的詩文或不成熟的意見,以引出別人的佳作或高論,多用作自謙之詞。

亦用於比喻以身作則,引發眾人響應。

宋代詩人王令〈答束徽之索〉詩有這兩句:「勉為瓦礫投,幸有金珠報。

」見《廣陵詩鈔》。

句中「金珠」,一本作「珠玉」。

這兩句也是「拋磚引玉」的用法。

意思是說我勉強作成這首似瓦礫般的詩,希望引來對方如珠玉般的好詩。

在文獻上,和「拋磚引玉」這句成語相關的傳說,最有名的大概是唐代詩人常建和趙嘏的一段故事了。

相傳常建很佩服趙嘏。

有一次知道趙嘏要來到蘇州,心想趙嘏必然前去靈巖寺遊覽,於是先在寺裡牆壁題上:「館娃宮畔十年寺,水闊雲多客至稀。

」這首詩他故意只寫兩句,留下後面兩句,就是希望趙嘏看了以後能補上。

等趙嘏前來遊覽時,果然在這兩句詩後補了:「聞說春來倍惆悵,百花深處一僧歸。

」意致高妙,確是好詩。

後人認為常建就是在「拋磚引玉」,這個故事見載於《談徵.言部.拋磚引玉》。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自己先發表粗陋的詩文或不成熟的意見,以引出別人的佳作或高論。

多用作自謙之詞。

使用類別用在「自我謙遜」的表述上。

例句 我藉著這段話拋磚引玉,希望各位能有許多精彩的論見。

他的一番話原盼拋磚引玉,結果卻造成大家各說各話,徒增紛擾。

我的提議只是拋磚引玉,更周詳的辦法還請大家一起來深入討論。

座談會引言人拋磚引玉的說辭很巧妙,使得在座各位紛紛發表高見。

我這篇文章果然發生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各界對這問題熱烈的討論。

本文僅就這問題談些淺顯的看法,意在拋磚引玉,以就教於各界專家。

要不是你適時發言,產生拋磚引玉的效果,我看今天的討論會可能十分冷場。

主席謙虛地說:「這個問題我不太懂,只談點個人粗淺的想法,以便拋磚引玉。

」二語義說明比喻以身作則,引發眾人響應。

使用類別用在「爭取認同」的表述上。

例句 她捐出所有積蓄來賑災,希望的是拋磚引玉,造成更多的人跟進。

這次義診的目的,是希望能拋磚引玉,引起醫學界多關懷偏遠地區的衛生問題。

義賣會上,主持人率先認購一條圍巾以拋磚引玉的結果,引起大眾熱烈的回響。

里長為了鼓勵里民參加社區服務工作,自願出錢出力,希望有拋磚引玉的效果。

班會討論捐血問題,班長首先挽起袖子,以示拋磚引玉,結果造成大家熱烈響應。

參考詞語引玉拋磚注  音ㄧㄣˇ。

ㄩˋ。

ㄆㄠ。

ㄓㄨㄢ漢語拼音yǐnyùpāozhuān 釋  義宋.周必大〈聞西省賞酴醾芍藥戲成小詩奉簡泰之侍講舍人年兄併以丁香橄欖百枚助筵卻求殘花數枝.四首之四〉:「從來引玉即拋磚,自笑囊空百不堪。

」投礫引珠注  音ㄊㄡˊ。

ㄌㄧˋ。

ㄧㄣˇ。

ㄓㄨ漢語拼音tóulìyǐnzhū 釋  義明.徐渭〈呂禮部再燈上元〉:「共道勝筵須有紀,不妨投礫引珠璣。

」 朋比為奸 參考詞語‧朋比作仇‧朋比作奸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ㄥˊ。

ㄅㄧˋ。

ㄨㄟˊ。

ㄐㄧㄢ漢語拼音péngbìwéijiān釋  義互相勾結做壞事。

語本《新唐書.卷一五二.李絳列傳》。

△「朋黨比周」 典故說明李絳(西元764∼830),字深之,唐朝贊皇人。

其一生時值中唐時期,國勢漸衰,外部藩鎮勢力越來越大,而朝中的朋黨之爭也愈演愈烈。

李絳一向行正道,勇於犯顏直諫,深得唐憲宗的欣賞,每每徵詢其意見,協調事務。

典源此處是摘自《新唐書.卷一五二.李絳列傳》,提到當時朝中朋黨之爭激烈,唐憲宗深以為慮,因而詢問李絳,李絳說:「自古以來君主最忌諱的就是結黨營私的小人,他們是以利益為趨向,完全不顧忠義道德。

而正直的君子,則盡忠職守,不圖其他的利益,所以常常被奸人所陷害。

如同漢朝的名節正直之士,彼此同心而愛國,但是卻被那些宦官小人所憎恨,所以就製造了黨錮之禍,想要消滅這些正人君子。

以私利為趨向的人,因為都同樣擁有個人的私心,經常互相勾結做壞事。

而遵守正道的人,就會遭到小人設計陷害、毀謗,往往不得善終。

小人總是經常奸計得逞,而正直忠貞之人卻總是無法戰勝,這樣的形勢,身為一國的君主,怎能不加以戒惕!」後來「朋比為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互相勾結做壞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互相勾結做壞事。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勾結作惡」的表述上。

例句 朋比為奸的流氓,結夥搶劫,終於被逮捕了。

這幾個朋比為奸的商人和官員,最後都被移送法辦。

他們專做違法犯紀的事情,你可別和他們朋比為奸!去做這種朋比為奸的違法勾當,真是讓人感到不恥。

這幾個無賴朋比為奸,無惡不作,村裡人都恨死他們了。

東窗事發之後,朋比為奸的幾個人都無法逃脫法律的制裁。

他們兩人朋比為奸,盜領公款,最後東窗事發,均移送法辦。

你和這些壞朋友朋比為奸的勒索搶劫,難道不怕受到法律的制裁嗎? 辨  識近義狼狽為奸、朋黨比周 參考詞語朋比作仇注  音ㄆㄥˊ。

ㄅㄧˋ。

ㄗㄨㄛˋ。

ㄔㄡˊ漢語拼音péngbìzuòchóu 釋  義《封神演義.第二回》:「且君為臣之標率,君不向道,臣下將化之,而朋比作仇,天下事尚忍言哉!」朋比作奸注  音ㄆㄥˊ。

ㄅㄧˋ。

ㄗㄨㄛˋ。

ㄐㄧㄢ漢語拼音péngbìzuòjiān 釋  義《明史.卷二二○》:「南京給事中陳嘉訓等極論二人陰有所恃,朋比作奸,當亟斥之,而聽純歸,以全大臣之體。

」 披肝瀝膽 參考詞語‧剖肝瀝膽‧披瀝肝膈‧披瀝肝膽‧披肝掛膽‧披肝瀝血‧披肝露膽‧瀝肝呈膽‧瀝膽墮肝‧瀝膽披肝‧瀝膽隳肝‧瀝血披肝‧隳肝瀝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ㄧ。

ㄍㄢ。

ㄌㄧˋ。

ㄉㄢˇ漢語拼音pīgānlìdǎn釋  義比喻赤誠相待,忠貞不二。

語出隋.李德林〈天命論〉。

△「肝膽相照」、「肝膽照人」、「披肝膽」 典故說明北周大象二年(西元580),宣帝突然病死,登基的靜帝年方八歲,無法親政。

當時朝廷之中,以皇后楊麗華的父親楊堅政治聲望最高。

鄭譯和劉昉等大臣經過一番商量,決定擬一份假遺囑,稱宣帝讓楊堅代為攝政,輔佐靜帝。

後來楊堅藉詔書的名義,接管了京師的軍隊,並鏟除異己,控制整個軍隊。

鄭譯和劉昉擁戴楊堅上臺,其實是希望由三人共掌朝政,因此他們建議由楊堅出任大冢宰,鄭譯任大司馬,劉昉任小冢宰。

楊堅不願放棄手中的權力,明白他若想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培養自己的勢力和親信。

楊堅見李德林才華洋溢,且有匡世救國的政治理想,就任命他為府屬兼儀同大將軍,並採納李德林的建議,自任丞相,讓鄭譯任丞相府長吏,劉昉任丞相府司馬,以便控制他們。

而後楊堅弒靜帝,篡北周,國號隋。

隋立之後,李德林認為梁士彥及元諧等人仍有謀反之心,於是寫了〈天命論〉,詳論隋朝取代北周乃是出於天命,而非人力所能及。

文中列舉古代聖王,均是上承天命,下順人心,所以能夠建立邦業,造福萬民;今日隋文帝也是因為四方臣民諸侯的愛戴,又有上天的祥瑞、讖語為證,因為隋文帝對人總是坦誠相待,忠貞不二,所以才能完成帝業,統治天下,以此勸梁士彥等人打消謀反的念頭。

後來「披肝瀝膽」被用來比喻赤誠相待,忠貞不二。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赤誠相待,忠貞不二。

使用類別用在「真誠相待」的表述上。

例句 每個國民都應該為國家披肝瀝膽,誓死效忠。

既然是好朋友,就應該披肝瀝膽,以誠相待。

我們是披肝瀝膽的好兄弟,哪裡是外人所能離間的?雙方既已竭誠論交,就該披肝瀝膽,怎可各懷心機呢?聽了他這一番披肝瀝膽的剖白後,你難道還不肯相信他?戰國時代許多俠士,一遇到賞識者,往往披肝瀝膽,誓死效忠。

在我有難時,多虧有他這位披肝瀝膽的朋友相助,否則還真不知該怎辦! 辨  識近義推心置腹、肝膽相照、肝腦塗地、剖心析肝、開誠布公反義鉤心鬥角、爾虞我詐、兩面三刀、虛情假意、陽奉陰違形音辨誤瀝,音ㄌ|ˋ。

滴下。

不可寫作「歷」。

「肝膽相照」及「披肝瀝膽」都有對人赤誠,以真心相待的意思。

「肝膽相照」側重於坦誠,並常用在兩人之間的關係;「披肝瀝膽」側重於忠貞,可用於個人對團體、國家等單向的付出。

肝膽相照披肝瀝膽辨似例句○ㄨ他是我~的至交,我絕對信得過。

ㄨ○每個國民都應該為國家~,誓死效忠! 參考詞語剖肝瀝膽注  音ㄆㄡˇ。

ㄍㄢ。

ㄌㄧˋ。

ㄉㄢˇ漢語拼音pǒugānlìdǎn 釋  義宋.司馬光〈與范景仁書〉:「是以剖肝瀝膽,手書緘封而進之。

」清.鈕琇《觚賸.卷八》:「為國棟者,自宜剖肝瀝膽,力白其誣。

」披瀝肝膈注  音ㄆㄧ。

ㄌㄧˋ。

ㄍㄢ。

ㄍㄜˊ漢語拼音pīlìgāngé 釋  義宋.范仲淹〈除樞密副使召赴闕陳讓第三狀〉:「故臣等披瀝肝膈,屢有奏述,且乞在任,以盡疲駑。

」披瀝肝膽注  音ㄆㄧ。

ㄌㄧˋ。

ㄍㄢ。

ㄉㄢˇ漢語拼音pīlìgāndǎn 釋  義唐.劉蕡〈對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策〉:「或有以繫安危之機,兆存亡之變者,臣請披瀝肝膽。

」《三國演義.第六○回》:「今遇明公,不敢不披瀝肝膽。

」披肝掛膽注  音ㄆㄧ。

ㄍㄢ。

ㄍㄨㄚˋ。

ㄉㄢˇ漢語拼音pīgānguàdǎn 釋  義明.沈采《千金記.第二六齣》:「眾將官,當職蒙皇上之恩寵,領兵家之大權,在我者披肝掛膽,在爾者并力同心。

」披肝瀝血注  音ㄆㄧ。

ㄍㄢ。

ㄌㄧˋ。

ㄒㄧㄝˇ漢語拼音pīgānlìxiě 釋  義唐.柳宗元〈為南承嗣請從軍狀故某官贈某官南霽雲男某官承嗣奏狀〉:「臣雖無似,有慕昔人,雖身塗草野,死而不朽。

披肝瀝血,昧死上陳。

」《轟天雷.第一回》:「一個披肝瀝血,是個忠臣。

」披肝露膽注  音ㄆㄧ。

ㄍㄢ。

ㄌㄡˋ。

ㄉㄢˇ漢語拼音pīgānlòudǎn 釋  義明.邵景詹《覓燈因話.卷二》:「晝則聯席,夜則聯榻,各罄所懷,披肝露膽,每恨相見之晚也。

」瀝肝呈膽注  音ㄌㄧˋ。

ㄍㄢ。

ㄔㄥˊ。

ㄉㄢˇ漢語拼音lìgānchéngdǎn 釋  義唐.呂溫〈代伊僕射謝男宥投安州刺史表〉:「瀝肝呈膽,莫盡微誠。

」瀝膽墮肝注  音ㄌㄧˋ。

ㄉㄢˇ。

ㄉㄨㄛˋ。

ㄍㄢ漢語拼音lìdǎnduògān 釋  義唐.李頎〈行路難〉:「世人逐勢爭奔走,瀝膽墮肝唯恐後。

」瀝膽披肝注  音ㄌㄧˋ。

ㄉㄢˇ。

ㄆㄧ。

ㄍㄢ漢語拼音lìdǎnpīgān 釋  義唐.黃滔〈與裴侍郎啟〉:「沾巾墮睫,瀝膽披肝。

」明.王世貞《鳴鳳記.第四齣》:「附勢趨權,不辭吮癰舐痔,市恩固寵,那知瀝膽披肝?」瀝膽隳肝注  音ㄌㄧˋ。

ㄉㄢˇ。

ㄏㄨㄟ。

ㄍㄢ漢語拼音lìdǎnhuīgān 釋  義唐.羅隱〈冬暮寄裴郎中〉:「仙郎舊有黃金約,瀝膽隳肝更禱祈。

」瀝血披肝注  音ㄌㄧˋ。

ㄒㄧㄝˇ。

ㄆㄧ。

ㄍㄢ漢語拼音lìxiěpīgān 釋  義唐.杜牧〈上宰相求湖州啟.第三啟〉:「湖州名郡也,私誠難遂也,不遇知己,豈得如志。

瀝血披肝,伏紙進淚。

」《再生緣.第五四回》:「實指望盡心竭力,不負天恩。

瀝血披肝,勤於王事。

」隳肝瀝膽注  音ㄏㄨㄟ。

ㄍㄢ。

ㄌㄧˋ。

ㄉㄢˇ漢語拼音huīgānlìdǎn 釋  義唐.周行先〈請朝覲表〉:「空荷丘山之恩,未申絲髮之效,隳肝瀝膽,豈盡愚誠。

」唐.元稹〈上門下裴相書〉:「則宰物者雖朝許之以論誥,暮許之以專席,厚則厚矣,遽責其隳肝瀝膽,同廝養之用力,亦難哉!」 披荊斬棘 參考詞語‧披荊棘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ㄧ。

ㄐㄧㄥ。

ㄓㄢˇ。

ㄐㄧˊ漢語拼音pījīngzhǎnjí釋  義披,割斷;荊棘,泛指野生多芒刺的灌木。

「披荊斬棘」指割斷、斬除荊棘。

比喻克服困難、掃除障礙。

語本《後漢書.卷一七.馮岑賈列傳.馮異》。

△「乘風破浪」 典故說明「披荊斬棘」原作「披荊棘」。

根據《後漢書.卷一七.馮岑賈列傳.馮異》的記載,西漢末年,有個名叫馮異的人,他原本是王莽的屬下,幫助王莽對抗光武帝劉秀的軍隊。

但是後來有一天他被劉秀俘虜了,劉秀仍以禮相待,令他十分感動,便與同僚一起投誠,轉而為劉秀效命。

馮異不但鞠躬盡瘁,為光武帝立下許多汗馬功勞,幫助他平定天下,還非常貼心,在打仗時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因此從掌管文書的小官一路升為將軍,又被封為陽夏侯。

光武帝有一次向群臣介紹他時,說他是為自己打天下的大功臣,並且賜給他金銀珠寶。

光武帝用「荊棘」來比喻當時情勢的紛亂,而馮異則是為他「披荊棘」,平定亂事的功臣。

後來「披荊斬棘」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克服困難,掃除障礙。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克服困難,掃除障礙。

使用類別用在「排除險阻」的表述上。

例句 他當年披荊斬棘的功勞,澤及後代子孫,永垂不朽。

如果沒有祖先的披荊斬棘,我們如何能有今日安定的生活?我們的先民披荊斬棘,胼手胝足,終於開闢了臺灣這片樂土。

十年前他隻身前來東部,一路披荊斬棘,如今終於苦盡甘來,事業有成。

他憑著雙手披荊斬棘,居然也能開拓出偌大一片果園,著實令人刮目相看。

辨  識近義乘風破浪、篳路藍縷反義畏縮不前、裹足不前 參考詞語披荊棘注  音ㄆㄧ。

ㄐㄧㄥ。

ㄐㄧˊ漢語拼音pījīngjí 釋  義《後漢書.卷一七》:「六年春,異朝京師。

引見,帝謂公卿曰:『是我起兵時主簿也。

為吾披荊棘,定關中。

』」《三國演義.第六九回》:「王必是孤披荊棘、歷艱難時相隨之人,忠而且勤,心如鐵石,最足相當。

」 披星戴月 參考詞語‧帶月披星‧戴月披星‧披星帶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ㄧ。

ㄒㄧㄥ。

ㄉㄞˋ。

ㄩㄝˋ漢語拼音pīxīngdàiyuè釋  義「披星戴月」之「戴」,典源作「帶」。

形容早出晚歸、連夜趕路或工作備極勞累。

語本唐.呂巖〈七言〉詩其四四。

典故說明「披星戴月」原作「披星帶月」。

呂巖,西元798∼?,亦名呂嵒,字洞賓,號純陽子,唐朝時人,道教全真道派奉其為純陽祖師,故世稱呂祖。

其理論以慈悲度世為成道的路徑,改劍術為斷除貪嗔、愛欲和煩惱的智慧,對北宋道教的發展,有其一定的影響。

在一首〈七言〉詩中,顯露出他淡泊名利、拋開世俗的人生。

他認為命運的造化作為在於本身,相較於那些追求富貴名利的人,自己所選擇的這條路,顯得格外的孤獨。

但是儘管路途遙遠而孤單,也只有默默地繼續走下去,不辭勞苦地成就自己的人生。

這首詩中有「披星帶月」一語,後來「披星戴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早出晚歸或連夜趕路而備極勞累;亦比喻辛勤勞頓。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早出晚歸、連夜趕路或工作備極勞累。

使用類別用在「勤奮苦幹」的表述上。

例句 為了完成任務,他披星戴月,兼程趕往前線。

為了在天亮前趕回家,他披星戴月地連夜趕路。

為了養活這一大家子,他必須披星戴月地工作。

父親為了家計,披星戴月,終日奔波,十分辛苦。

我是貨車司機,過的是披星戴月、南北奔波的生活。

這一路上披星戴月、跋山涉水,終於把救濟品送到了災區。

爸爸為了家人,每天披星戴月地工作著,好讓我們衣食無缺。

辨  識近義早出晚歸、夙興夜寐、夜以繼日、櫛風沐雨、風塵僕僕反義玩歲愒時、曠廢隳惰 參考詞語帶月披星注  音ㄉㄞˋ。

ㄩㄝˋ。

ㄆㄧ。

ㄒㄧㄥ漢語拼音dàiyuèpīxīng 釋  義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你只合帶月披星,誰著你停眠整宿?」《西遊記.第四七回》:「在家人,這時候溫床暖被,懷中抱子,腳後蹬妻,自自在在睡覺;我等出家人,那裡能夠!便是要帶月披星,餐風宿水,有路且行,無路方住。

」戴月披星注  音ㄉㄞˋ。

ㄩㄝˋ。

ㄆㄧ。

ㄒㄧㄥ漢語拼音dàiyuèpīxīng 釋  義元.金仁傑《追韓信.第二折》:「官人每不在家裡快活,也這般戴月披星生受,則麼將謂韓信功名如此艱辛,元來這打魚的覓衣飯吃,更是生受。

」《聊齋志異.卷三》:「馬問:『何遽言別?』曰:『戴月披星,終非了局。

使君自有婦,搪塞何為?』天明而去。

」披星帶月注  音ㄆㄧ。

ㄒㄧㄥ。

ㄉㄞˋ。

ㄩㄝˋ漢語拼音pīxīngdàiyuè 釋  義唐.呂巖〈七言.詩其四四〉:「綿綿有路誰留我,默默忘言自合神。

擊劍夜深歸甚處,披星帶月折麒麟。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五》:「那乞僧大來極會做人家,披星帶月,早起晚眠,又且生性慳吝,一文不使,兩文不用,不肯枉費著一個錢,把家私掙得偌大。

」 迫不及待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ㄛˋ。

ㄅㄨˋ。

ㄐㄧˊ。

ㄉㄞˋ漢語拼音pòbùjídài釋  義情況急迫,不能再等。

※語或出明.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二四.唐德宗》。

後亦用「迫不及待」形容心情急切,不願等待。

典故說明「迫不及待」是指情況相當緊急,不能再等待,可能出自明代文人王夫之的《讀通鑑論》。

《讀通鑑論》是王夫之讀了《資治通鑑》這本書所寫的心得,其中第二十四卷裡是抒發對唐德宗這段歷史的感想。

《資治通鑑》裡記載,唐朝由於在各處邊境設立節度使,讓他們領兵鎮邊,導致各節度使獨攬區域裡的軍政大權,雄霸一方,與中央對抗,至中葉以後漸成禍患。

唐德宗時,成德節度使李寶臣過世,他的兒子李惟岳想要繼承父親的職位。

因德宗想削弱節度使的勢力,便不答應。

有大臣向他上諫說:「李惟岳現已掌握父親的勢力了,如果不正式任命他接任,必定會作亂。

」德宗聽了說:「這些叛賊原來根本沒有本錢作亂,都是假我的名號,佔我的土地,聚眾為害。

如果一直照著他們的意思,將來不是會更亂嗎?李惟岳是一定會作亂的,任不任命都一樣。

」仍然堅持不允許。

後來李惟岳果真集結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等起兵叛亂。

雖然不久後,這場亂事就被其他節度使平定,但之後又有不少節度使叛亂,使得國家好幾年兵連禍結,動盪不安。

王夫之認為一般人在看這段歷史時,都認為德宗這種作法沒有解決問題的根源,但他卻覺得並無不妥。

允許李惟岳嗣位或不允許,只是兩句不同的話而已,評論者只歸咎德宗之不許,卻沒辦法提應急的好法子,也只是飯後無稽之談罷了。

王夫之在書中用「迫不及待」形容當時藩鎮勢力已經相當龐大,不容等待從根本去解決的情形。

後來「迫不及待」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形容情況急迫,不能再等。

用於人則是形容心情急切,不願等待。

如:《孽海花》第二七回:「戰局日危,遲留一日,即多一日損失,中堂也迫不及待,已定明日請訓後,即便啟行。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心情急切,不願等待。

使用類別用在「急躁迫切」的表述上。

例句 投票剛結束,爸爸就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視看選情報導。

他一看到食物就迫不及待地塞入口中,完全忘了應該先洗手。

兩人分離了半年終於能夠相見,他迫不及待地想一訴相思之情。

一聽到父親生病的消息,兄弟們都迫不及待地趕到醫院來探視。

大概是太餓了,所以沒等客人到齊,他就迫不及待地自行開動了。

十年未見,突然接到他的電話,真有種迫不及待想跟他見面的感覺。

因為今天是兒子生日,所以公司會議一結束,他就迫不及待地趕回家去了。

每到年節假期,外地民眾迫不及待地趕回家中團聚,往往造成高速公路壅塞。

辨  識近義燃眉之急、刻不容緩、迫在眉睫、急不可待、急如星火反義待時而動、從容不迫 破釜沉舟 參考詞語‧沈舟破釜‧沉舟破釜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ㄛˋ。

ㄈㄨˇ。

ㄔㄣˊ。

ㄓㄡ漢語拼音pòfǔchénzhōu釋  義打破鍋釜又鑿沉船,讓自己沒有退路,以求戰爭勝利。

#典出漢.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後用「破釜沉舟」比喻不惜切斷自己的退路,以求努力獲得最好的成果。

典故說明《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記載秦朝末年,群雄起義反秦,秦將章邯率兵攻趙,以重兵圍攻鉅鹿。

楚懷王派宋義、項羽救趙,但宋義卻停兵不進。

項羽殺了宋義取得軍權後,派遣二萬兵將渡過漳水,救援鉅鹿。

之後,趙將陳餘又請求項羽派更多兵力支援,項羽於是帶領全部的軍隊渡河,然後將渡河的船弄沉,打破煮飯的鍋子,燒掉駐紮的營地,並只帶三天乾糧,以示必死之決心,不做撤退的打算。

經過九次大戰,終於打敗秦軍。

這即是歷史上有名的「鉅鹿之戰」,項羽為使士卒拚死戰鬥,渡河之後,即將渡船弄沉,把釜甑打破,以斷絕士兵後退的念頭。

後來「破釜沉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做事果決,義無反顧。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做事果決,義無反顧。

使用類別用在「奮力一搏」的表述上。

例句 事已至此,只有破釜沉舟,作最後一搏。

只要有破釜沉舟的決心,沒有不能完成的事情。

我們已下了破釜沉舟的決心,不完成任務,絕不停止。

現在只有破釜沉舟地奮力一搏,才有機會扭轉目前的局勢。

大家要有破釜沉舟的決心,才能戰勝一切困難,完成任務。

處於劣勢中的軍隊,只有破釜沉舟,拚死一戰,才能死裡逃生。

辨  識近義孤注一擲、背水一戰、背城借一、濟河焚舟反義急流勇退、退避三舍「破釜沉舟」及「背水一戰」都有決心一戰的意思。

「破釜沉舟」側重於不回頭、不罷休的決心;「背水一戰」側重於絕境中奮力一搏。

破釜沉舟背水一戰辨似例句○ㄨ我們已下了~的決心,不完成任務,絕不停止。

ㄨ○下場比賽已不能再輸,希望大家齊心協力,做好~的心理準備。

參考詞語沈舟破釜注  音ㄔㄣˊ。

ㄓㄡ。

ㄆㄛˋ。

ㄈㄨˇ漢語拼音chénzhōupòfǔ 沉舟破釜注  音ㄔㄣˊ。

ㄓㄡ。

ㄆㄛˋ。

ㄈㄨˇ漢語拼音chénzhōupòfǔ 釋  義明.張煌言〈上行在陳南北機宜疏〉:「臣念上游父老夾道遮留,奮不顧身,沈(沉)舟破釜,與虜轉戰兩旬,終以援絕勢孤,遂至潰敗。

」明.朱鼎《玉鏡臺記.第二一齣》:「齧雪餐風,沈(沉)舟破釜,敢辭金革苦。

」 破天荒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ㄛˋ。

ㄊㄧㄢ。

ㄏㄨㄤ漢語拼音pòtiānhuāng釋  義「天荒」,形容偏遠尚未開發的狀態。

「破天荒」即打破原始未開發的狀態。

形容從來沒有過的事,或第一次出現的事。

#語出五代漢.王定保《唐摭言.卷二.海述解送》。

典故說明「破天荒」一語本指打破原始未開發的狀態。

根據五代漢.王定保《唐摭言.卷二.海述解送》和《北夢瑣言》卷四的記載,唐朝的荊州南部地區每年進京應考的人不少,但卻都名落孫山,被當時人稱「天荒」。

本指當地仍是沒有開發的狀態,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有一個叫劉蛻的書生考中進士,這才破了「天荒」。

當時,魏國公崔鉉鎮守荊南,他送劉蛻「破天荒錢」七十萬,劉蛻回信婉謝。

後來「破天荒」被用來形容從來沒有過的事,或第一次出現的事。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二也有一段類似的記載:宋初時,江西地方都沒有人考中狀元,直到宋哲宗聖紹年間,江西何昌言赴京應考,得了第一。

有一個叫作謝民師的人就寫了一首詩向他祝賀,其中有兩句是:「萬里一時開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從來沒有過的事,或第一次出現的事。

使用類別用在「首次出現」的表述上。

例句 校長由女性擔任,在本校校史上是破天荒的。

我國破天荒地在奧運上奪得金牌,全國上下欣喜不已。

在這條小河裡居然破天荒出現一隻鱷魚,引起民眾的恐慌。

這兩位王不見王的巨星,將在這次晚會上破天荒同臺演出。

一向是資優生的小明,這次月考居然不及格,真是破天荒的事。

辨  識近義史無前例、開天闢地反義史不絕書、屢見不鮮 破鏡重圓 參考詞語‧破鏡重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ㄛˋ。

ㄐㄧㄥˋ。

ㄔㄨㄥˊ。

ㄩㄢˊ漢語拼音pòjìngchóngyuán釋  義破成兩半的鏡子再次復合。

指南朝陳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於戰亂離散時各執半鏡,作為他日相見的信物,後果因此得以相聚。

典出唐.孟棨《本事詩.情感》。

後用「破鏡重圓」比喻夫妻離散或感情決裂後重新團圓合好。

典故說明南北朝末年,北周丞相楊堅殺了靜帝自立為皇帝,建立隋朝。

接著隋朝舉兵南下,攻打南朝陳。

雖然國難當前,陳後主整天卻只知飲酒賦詩作樂,即使隋的大軍已經逼近首都建康,他仍沒有絲毫的警醒。

太子舍人徐德言料定國家將亡,到時夫妻必在戰亂中分離,便對他的妻子樂昌公主說:「要是國家滅亡了,以妳的才藝容貌,一定會被俘虜,落入權貴人家。

」為了希望將來兩人能再團圓,他把一面銅鏡分為兩半,一人保存一半,並約定每年的元宵節將破鏡拿到京城的市場去賣,當作兩人相見的信物。

後來陳滅亡,兩人果然在戰亂中失散。

徐德言照約定帶著半面銅鏡,在元宵節的時候到京城的市場叫賣。

雖然他沒有見到樂昌公主,卻發現有一個僕役也在叫賣破銅鏡。

徐德言款待他到自己住的地方,又拿自己的破鏡出來相合,果然是樂昌公主的半面破鏡。

他才知道,原來樂昌公主已經成為隋朝功臣越國公楊素的寵妾。

他很傷心,便在樂昌公主的那面破鏡上題了一首詩,意思是說雖然夫妻都還活著,卻再也無法團聚了。

樂昌公主看了詩以後非常難過,再也不肯吃東西。

楊素知道這件事情之後,非常感動,就讓樂昌公主回到徐德言身邊,這對夫妻終於能夠重新團圓。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破鏡重圓」,用來比喻夫妻離散或感情決裂後重新團圓合好。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夫妻離散或情感決裂後重新團圓合好。

使用類別用在「別離重聚」的表述上。

例句 在離散二十年後,他們夫妻終於破鏡重圓。

我是勸合不勸離,希望你們夫妻破鏡重圓。

歷經千辛萬苦,這對戰火鴛鴦終於破鏡重圓了。

他們雙方都相當堅持,看來破鏡重圓的機會不大。

相隔數十年後,他們雖然破鏡重圓,但恍如隔世。

這對破鏡重圓的夫妻現在是如膠似漆,希望他們長長久久。

這對歡喜冤家是吵了又和,和了又吵,我這個調解人何只一次讓他們破鏡重圓?如今江山依舊、人事全非,老先生歷盡千辛,萬里尋妻,然而破鏡重圓夢碎,令人欷歔。

辨  識近義言歸於好反義分釵破鏡、分釵斷帶、勞燕分飛、覆水難收、鸞飄鳳泊 參考詞語破鏡重合注  音ㄆㄛˋ。

ㄐㄧㄥˋ。

ㄔㄨㄥˊ。

ㄏㄜˊ漢語拼音pòjìngchónghé 釋  義明.李贄《焚書.卷四》:「樂昌破鏡重合,紅拂智眼無雙。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三》:「破鏡重合,古有其事,若夫再娶而仍元配,婦再嫁而未失節,載籍以來,未之聞也。

」 剖腹藏珠 參考詞語‧剖腹藏寶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ㄡˇ。

ㄈㄨˋ。

ㄘㄤˊ。

ㄓㄨ漢語拼音pǒufùcángzhū釋  義剖開肚子以藏匿珍珠。

#語本唐.王方慶《魏鄭公諫錄.卷三.對西胡愛珠》。

後用「剖腹藏珠」形容人愛財傷身的輕重顛倒行為。

典故說明「剖腹藏珠」的意思是剖開肚子以藏匿珍珠。

典源出自唐.王方慶《魏鄭公諫錄.卷三.對西胡愛珠》。

根據記載,唐太宗曾對侍臣們說:「我聽說西域有個人非常喜歡珍珠,他偶然得到一顆非常罕見的珍珠,因為害怕別人把珍珠偷走,放在哪裡都不放心。

所以就把自己的肚子剖開,把珍珠藏在肚子裡面,就這麼一命鳴呼。

」侍臣們說:「為了貪圖財寶而損傷自己的性命,這人實在可笑!」唐太宗聽了就說:「你們不用笑他的愚蠢行為,現今那些作官的人,不顧性命貪贓枉法,死了以後連子孫都受辱;作皇帝的追求享受,因而亡國,他們的行為,不就和那貪財的人一樣的愚蠢可笑嗎?」後來「剖腹藏珠」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愛財傷身的輕重顛倒行為。

在《資治通鑑.卷一九二.唐紀八.太宗貞觀元年》也見到類似的記載,可供參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愛財傷身的輕重顛倒行為。

使用類別用在「得小失大」的表述上。

例句 許多人為了賺錢而搞壞身體,真可謂剖腹藏珠,本末倒置啊!如果為省電而不開燈,萬一摸黑走路跌傷了,正是剖腹藏珠的愚行。

大家都規勸他說:「何必為了財富,而做出剖腹藏珠的這等蠢事來!」財富的追求總該有個限度,否則剖腹藏珠,只是枉斷了自己的性命而已!功利社會使得生命的價值越來越不被重視,許多人剖腹藏珠,愛財而不要命。

辨  識近義貪小失大、因小失大 參考詞語剖腹藏寶注  音ㄆㄡˇ。

ㄈㄨˋ。

ㄘㄤˊ。

ㄅㄠˇ漢語拼音pǒufùcángbǎo 釋  義清.朱樟〈蠻賈行〉:「只今射利專鹽鐵,鑿井穿山官不知;貧兒衣食於奔走,剖腹藏寶甯非癡。

」 旁敲側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ㄤˊ。

ㄑㄧㄠ。

ㄘㄜˋ。

ㄐㄧˊ漢語拼音pángqiāocèjí釋  義說話或寫文章不從正面直接說,而是用從旁比喻或暗示來表達。

※語或出《聊齋志異.卷一二.新鄭訟》清.但明倫.評。

典故說明《聊齋志異》中敘述一則故事:有一個張姓商人,長年經商在外,由於思鄉,就雇了一輛車帶著錢財家當返鄉。

到了新鄭這個地方,車夫去吃飯,張姓商人獨自躺在車上看顧東西。

某甲經過,看四下無人,搶走商人的錢財就跑,商人無法抵抗,只得一路追趕。

某甲跑進村子一戶人家內,商人不敢進去,就在短牆偷看。

某甲放下東西,回頭看到有人偷看,就把商人綁去見新鄭令。

商人向新鄭令喊冤,說明原由。

新鄭令以為沒有憑據,要二人先行回去。

新鄭令想到某甲拖欠稅賦,要衙役去追討,某甲即刻交錢,還說這是賣東西換來的錢。

新鄭令要衙役喚某甲的鄰居來詢問,某甲的鄰居辯說不知,新鄭令氣得說:「你們一定是同夥的,我看非用刑不可!」鄰人害怕了,馬上招出某甲搶張姓商人錢的事實。

新鄭令記性超群,想到某甲欠稅未還,才能破了這個案子。

文末清人但明倫評論說:「有些事無法馬上弄明白,但總會透露出一些端倪,口舌之爭常是沒有結論,非得運用一些方法,旁敲側擊,間接地探取實情,這樣真相就能夠明白了。

」「旁敲側擊」指不從正面,而從旁去敲擊。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說話或寫文章不從正面直接說,而是用從旁比喻或暗示來表達。

使用類別用在「暗問曲探」的表述上。

例句 他最善於旁敲側擊,是公司裡的包打聽。

他旁敲側擊地試探對方的立場後,才表明自己的看法。

大家都是老朋友了,有話直說,用不著這樣旁敲側擊的。

經過旁敲側擊地打聽後,這事的來龍去脈總算弄清楚了。

法官旁敲側擊,讓狡猾的歹徒無法招架,終於俯首認罪。

這個案子法官以旁敲側擊的方法問案,案情終於水落石出!對這麼遲鈍的人,你就乾脆直說,不必旁敲側擊,白費工夫。

雖然他一直不肯說出她的行蹤,但經過大家的旁敲側擊之後,終於知道她的藏身之處了。

辨  識近義拐彎抹角反義直言不諱、直截了當、開門見山 旁若無人 參考詞語‧傍若無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ㄤˊ。

ㄖㄨㄛˋ。

ㄨˊ。

ㄖㄣˊ漢語拼音pángruòwúrén釋  義對身旁的人視若無睹,形容說話舉動毫無顧忌。

語出《史記.卷八六.刺客列傳.荊軻》。

後亦用「旁若無人」形容態度高傲。

△「目中無人」、「目空一切」 典故說明荊軻,戰國衛國人,好讀書擊劍。

他在衛國不被重用,於是到處遊歷。

荊軻到了燕國後,跟燕國一個殺狗的,以及善於擊筑的高漸離交好。

荊軻好喝酒,天天和殺狗的屠夫及高漸離一起在燕國的街市上喝酒。

喝到有點醉意時,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著歌,彼此非常快樂,但是一會兒又相對著哭起來,兩個人又唱又哭,好像旁邊沒有人一樣。

荊軻雖愛喝酒,但他的為人,卻是沉著深密,喜歡讀書,他在各國遊歷,都和賢豪長者們結交。

他到了燕國,燕國的處士田光先生,也很客氣地接待他,知道他並不是一個平凡的人。

後來在燕王喜二十八年,荊軻帶著夾有匕首的地圖和秦將樊於期的首級入秦,行刺秦王,結果事敗被殺。

後來《史記.刺客列傳》原文的「旁若無人」演變成一句成語,用來形容說話舉動毫無顧忌,亦可形容態度高傲。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說話舉動毫無顧忌。

使用類別用在「毫無畏忌」的表述上。

例句 門一打開就看他走了進來,昂首闊步,旁若無人。

縱然取笑聲不斷,她仍然挺著腰桿往前走,旁若無人。

整桌人尚未動筷子,而只有他旁若無人地大吃大喝起來。

這對年輕人在大庭廣眾,旁若無人地擁抱親吻,還真開放。

也不管大家是否聽得懂,他們旁若無人地用家鄉話聊起來了。

屋子裡這麼吵,他竟然還敢在那裡旁若無人地高談闊論,令人生煩。

等我開口唱出來的時候,原來的緊張感覺全然不見了。

我旁若無人地高展歌喉,盡情表演。

二語義說明形容態度高傲。

使用類別用在「傲慢狂妄」的表述上。

例句 剛剛開會時,他旁若無人的狂妄態度令人反感。

他這種旁若無人、一意孤行的態度,終於把大家給激怒了。

辨  識近義不可一世、目中無人、目空一切、目無餘子、自高自大反義虛己受人、虛懷若谷 參考詞語傍若無人注  音ㄆㄤˊ。

ㄖㄨㄛˋ。

ㄨˊ。

ㄖㄣˊ漢語拼音pángruòwúrén 釋  義《晉書.卷七九》:「導令坐者撫掌擊節,尚俯仰在中,傍若無人,其率詣如此。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七郎此時眼孔已大,各各齎發些賞賜,氣色驕傲,傍若無人。

」 蚍蜉撼樹 參考詞語‧撼樹蚍蜉‧蚍蜉撼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ㄧˊ。

ㄈㄨˊ。

ㄏㄢˋ。

ㄕㄨˋ漢語拼音pífúhànshù釋  義蚍蜉,一種大蟻。

「蚍蜉撼樹」指大螞蟻妄圖以自我之力去搖動大樹。

比喻不自量力。

※#語或本唐.韓愈〈調張籍〉詩。

△「螳臂當車」 典故說明韓愈,唐河陽人。

通六經百家之學,一生推崇儒家而排斥佛老,為古文大家,後世治古文者多所取法。

在中唐時期,李白和杜甫的詩並不被重視,還有人詆毀他們的作品,韓愈並不苟同,於是寫了這首〈調張籍〉詩給好友張籍,詩中充分表現出對李白和杜甫作品的傾慕之情。

其中「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等句,更是直接給予李白、杜甫最高的評價。

認為李杜作品成就優異,那些企圖詆毀李杜的人,就像是螞蟻妄想以一己之力搖動大樹,這是多麼可笑,多麼不自量力。

後來「蚍蜉撼樹」這句成語,就從詩中「蚍蜉撼大樹」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自量力。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不自量力。

使用類別用在「極為困難」的表述上。

例句 儒家學說自有長處,不是他蚍蜉撼樹所能動搖的。

他這種蚍蜉撼樹的舉動,對事情的發展,產生不了作用。

推動這種事,我明知像蚍蜉撼樹,但責任在身,不得不爾。

就憑他們幾個人就妄想整垮公司,真可謂蚍蜉撼樹,不自量力。

單靠幾篇社論要扭轉這股邪風,正有如蚍蜉撼樹,起不了作用的。

這事已勢不可遏,任何想阻擋它的人都將如螳臂當車、蚍蜉撼樹。

他妄想以個人的力量阻擋我的宏圖大業,真是蚍蜉撼樹,可笑之極。

辨  識近義螳臂當車、不自量力、以卵擊石、夸父逐日、以卵投石反義泰山壓卵形音辨誤撼,音ㄏㄢˋ,搖動。

不可寫作「憾」。

「螳臂當車」及「蚍蜉撼樹」都是用來比喻不自量力。

「螳臂當車」側重於妄圖阻止;「蚍蜉撼樹」則側重於妄圖動搖。

螳臂當車蚍蜉撼樹辨似例句○ㄨ任何人企圖阻礙改革的腳步,都將只是~,毫無作用。

ㄨ○儒家學說自有長處,不是他~所能動搖的。

參考詞語撼樹蚍蜉注  音ㄏㄢˋ。

ㄕㄨˋ。

ㄆㄧˊ。

ㄈㄨˊ漢語拼音hànshùpífú 釋  義宋.劉克莊〈沁園春.疇昔遭逢〉:「後身定作班揚,彼撼樹蚍蜉不自量。

」金.元好問〈論詩.詩三○首之三○〉:「撼樹蚍蜉自覺狂,書生技癢愛論量。

老來留得詩千首,卻被何人校短長。

」蚍蜉撼木注  音ㄆㄧˊ。

ㄈㄨˊ。

ㄏㄢˋ。

ㄇㄨˋ漢語拼音pífúhànmù 釋  義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二》:「又黃次伋者,不知何人,賦評孟十九篇,極詆孟子,且及子思,……蚍蜉撼大木,可笑不自量也。

」 疲於奔命 參考詞語‧憊於奔命‧疲於應命‧罷於奔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ㄧˊ。

ㄩˊ。

ㄅㄣ。

ㄇㄧㄥˋ漢語拼音píyúbēnmìng釋  義「疲於奔命」之「疲」,典源作「罷」。

「罷」通「疲」。

指不斷接到命令而忙碌奔走,精疲力盡。

◎語本《左傳.成公七年》。

後用「疲於奔命」形容事情繁多,奔波勞累。

典故說明「疲於奔命」原作「罷於奔命」。

春秋時,楚國結束包圍宋國那場戰役後,將軍子重自恃有功,向楚莊王要求申、呂兩地為賞賜,莊王本來答應了,但巫臣卻出面阻止,向莊王分析二城的重要性。

莊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收回成命,子重因此對巫臣怨恨在心。

後來,又有另一大臣子反,想娶夏姬為妻,巫臣也出面阻止,結果自己卻娶了她而投奔晉國,子反也對他怨恨在心。

楚共王即位後,子重和子反二人聯手報復巫臣,殺了他的族人子閻、子蕩,以及清尹弗忌、襄老的兒子黑要,並瓜分他們的財產。

巫臣在晉國聽到消息,便寫信給二人說:「你們如此邪惡貪婪,濫殺無辜,我一定要讓你們忙碌奔走,直到累死為止。

」巫臣向晉國要求出使吳國,到了吳國,便訓練他們的軍隊,教導他們打仗的技藝,然後唆使他們出兵攻打楚國以及他們的屬地,子重奉命前往救援。

就這樣,子重、子反一年中七次奉命到前線,勞累奔波,最後屬地還是被吳國攻下了不少,使吳國因此而壯大起來。

巫臣寫給子反、子重的信裡,用「罷於奔命」表示要讓二人不斷接到命令奔走,使他們精疲力盡,所以教唆吳國騷擾楚國邊境。

典源又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內容亦是表述巫臣和子反因搶夏姬而反目成仇,巫臣投奔晉國後,出使吳國教唆他們背叛楚國,不斷地攻打楚國的屬地,讓楚國為救援而疲於奔命。

後來「疲於奔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事情繁多,奔波勞累。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事情繁多,奔波勞累。

使用類別用在「奔波勞苦」的表述上。

例句 事業失敗後,他為了養家糊口而身兼數職,從早到晚疲於奔命。

長期以來身兼數職、疲於奔命的生活,終於使他體力不堪負荷,病倒在床。

這個地區一向是治安死角,短短一星期就發生數起搶案,讓警方疲於奔命。

公司主管常常不考慮現況就下指示,然後又朝令夕改,弄得大家疲於奔命,怨聲載道!現在的學生課業負擔已經夠重了,還要在各個才藝班間疲於奔命,連寒暑假都沒辦法好好休息。

九二一大地震發生時,國軍部隊在各個災區間疲於奔命,援救無數生命,因而獲得了民眾的愛戴。

辨  識近義人困馬乏、精疲力竭反義逍遙自在、以逸待勞 參考詞語憊於奔命注  音ㄅㄟˋ。

ㄩˊ。

ㄅㄣ。

ㄇㄧㄥˋ漢語拼音bèiyúbēnmìng 釋  義宋.何去非《何博士備論.鄧艾論》:「姜維以摧折之師,憊於奔命。

」疲於應命注  音ㄆㄧˊ。

ㄩˊ。

ㄧㄥˋ。

ㄇㄧㄥˋ漢語拼音píyúyìngmìng 釋  義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一》:「以小方紙細書,揮翰如飛,文不加點,每盈一幅,則命門人傳錄,門人疲於應命。

」罷於奔命注  音ㄆㄧˊ。

ㄩˊ。

ㄅㄣ。

ㄇㄧㄥˋ漢語拼音píyúbēnmìng 釋  義《左傳.成公七年》:「爾以讒慝貪惏事君,而多殺不辜,余必使爾罷於奔命以死。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吳於是伐巢,取駕,克棘,入州來,楚罷於奔命,至今為患,則子靈之為也。

」 排難解紛 參考詞語‧排患解紛‧排難解急‧解紛排難‧銷難解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ㄞˊ。

ㄋㄢˋ。

ㄐㄧㄝˇ。

ㄈㄣ漢語拼音páinànjiěfēn釋  義排除危難,解決紛爭。

語本《戰國策.趙策三》。

典故說明據《戰國策.趙策三》載,有一次秦國派兵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

趙國向魏國求援,魏王雖然派出將軍晉鄙帶兵前往救援,但是終究害怕秦國的勢力,不敢正面交戰,所以就把軍隊駐紮在邊境上,按兵不動。

另一方面,魏王又派了將軍辛垣衍為使臣,前去邯鄲勸說趙王擁戴秦王為皇帝,這樣秦王就會退兵。

當時齊國的高士魯仲連正好在趙國遊歷,聽說了這件事,於是請求平原君為他引見辛垣衍。

魯仲連見了辛垣衍,向他解說當時的局勢以及秦國的計謀,曉以大義。

辛垣衍聽了之後如夢初醒,除感佩魯仲連的高見之外,並打消了勸說趙國的念頭,而返回魏國。

不久,魏國的公子無忌(信陵君)以計奪取晉鄙軍隊前來救趙,擊退秦軍,解除了趙國的危機。

平原君很感激魯仲連的幫助,要封賞他,但是魯仲連再三的推辭,堅持不肯接受。

於是平原君設宴款待,準備以黃金千兩用祝壽名義送給魯仲連。

魯仲連笑著對平原君說:「士人之所以為天下人所敬重,是由於為人排解禍患、困難、紛爭,而不求報酬。

如果要求有所報酬的,那是商人的行為。

」於是堅持不拿千兩的黃金,並辭別平原君,離開了趙國。

後來「排難解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為人排除危難,解決紛爭。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排除危難,解決紛爭。

使用類別用在「疏通協調」的表述上。

例句 為人排難解紛必須客觀公正,才能使當事人折服。

他為人古道熱腸,找他幫忙排難解紛,絕對沒問題。

老里長很熱心,常為民眾排難解紛,深受里民敬重。

德高望重的老太太可是族裡排難解紛不可或缺的人。

樂於為人排難解紛的人都有個特色──既熱誠又聰明。

要是沒您出面排難解紛,我們夫妻可能早已各分東西了。

他善於排難解紛,街坊鄰居有什麼爭執,往往都麻煩他出面解決。

辨  識反義推波助瀾、隔岸觀火、作壁上觀、挑撥離間 參考詞語排患解紛注  音ㄆㄞˊ。

ㄏㄨㄢˋ。

ㄐㄧㄝˇ。

ㄈㄣ漢語拼音páihuànjiěfēn 釋  義清.吳偉業〈柳敬亭傳〉:「其善用權譎,為人排患解紛率類此。

」排難解急注  音ㄆㄞˊ。

ㄋㄢˋ。

ㄐㄧㄝˇ。

ㄐㄧˊ漢語拼音páinànjiějí 釋  義元.戴表元〈題秦景山遺藁〉:「余嘗愛秦漢以前士大夫,慷慨多奇氣,為人排難解急,而不居其功。

」解紛排難注  音ㄐㄧㄝˇ。

ㄈㄣ。

ㄆㄞˊ。

ㄋㄢˋ漢語拼音jiěfēnpáinàn 釋  義明.唐順之〈都督沈紫江生墓碑記〉:「御土酋解紛排難不專以恩,洞其陰事,坐豶其牙,是以土酋睦而懼。

」清.閻爾梅〈崆峒山賦〉:「賢者急病讓夷,心非望報;高人解紛排難,口不言功。

」銷難解紛注  音ㄒㄧㄠ。

ㄋㄢˋ。

ㄐㄧㄝˇ。

ㄈㄣ漢語拼音xiāonànjiěfēn 釋  義宋.汪藻〈吳幵莫儔散官安置制〉:「苟捐軀徇國之無人,則銷難解紛之奚賴?」 排山倒海 參考詞語‧倒海排山‧回山倒海‧迴山倒海‧迴山轉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ㄞˊ。

ㄕㄢ。

ㄉㄠˇ。

ㄏㄞˇ漢語拼音páishāndǎohǎi釋  義形容力量巨大,氣勢壯闊。

#語本袁山松《後漢書》。

△「移山倒海」、「雷霆萬鈞」 典故說明「排山倒海」原作「迴山倒海」。

袁山松,東晉陳郡陽夏人。

少有才名,博學能文,在他寫的《後漢書》中,有一段記載東漢最後一位皇帝獻帝的事蹟。

獻帝在位三十一年,起初受制於董卓,後曹操以援救漢室之名討伐董卓。

接著曹操迎接獻帝至許昌,從此曹操便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得勢後,漸次削弱諸雄的權力,手握國家大權,他架空獻帝,勢力日漸強大,以「迴山倒海」般的巨大力量,把政權移轉到自己手中。

袁山松認為,曹操以仿效堯、舜禪讓的美名,逼獻帝授權,實為竊國,與盜賊無異,毫無仁義可言。

後來「排山倒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力量巨大,氣勢壯闊。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力量巨大,氣勢壯闊。

使用類別用在「氣勢強盛」的表述上。

例句 輿論的力量就像排山倒海一般,令人無法抵擋。

這個颱風挾著排山倒海之勢,向臺灣直撲而來。

可怕的山洪暴發,排山倒海地淹沒了整個部落。

敵人無法抵擋我軍排山倒海的攻勢,已經決定投降了。

表演結束,全場觀眾爆發出排山倒海的掌聲和歡呼聲。

面對股東們排山倒海般的斥責,董事長顯得坐立難安。

一個巨浪突然排山倒海而來,看得觀潮的民眾大呼過癮。

一個勢如排山倒海的浪頭襲來,瞬間就把小船給吞沒了!暴動的群眾排山倒海地衝向軍警的防衛線,造成情況完全失控。

辨  識近義雷霆萬鈞、移山倒海、勢不可當、翻天覆地形音辨誤倒,音ㄉㄠˇ,傾覆。

不可寫作「到」。

「雷霆萬鈞」及「排山倒海」都有勢力極大,無法阻擋的意思。

「雷霆萬鈞」側重於威力的強大;「排山倒海」側重於聲勢的猛烈。

雷霆萬鈞排山倒海辨似例句○ㄨ拳王出手一擊,果然~,對手應聲倒下。

ㄨ○一個巨浪突然~而來,看得觀潮的民眾大呼過癮。

參考詞語倒海排山注  音ㄉㄠˇ。

ㄏㄞˇ。

ㄆㄞˊ。

ㄕㄢ漢語拼音dǎohǎipáishān 釋  義元.方回〈送丘正之海鹽州教授.詩二首之二〉:「去年七月朔風潮,倒海排山蜃鱷驕。

」回山倒海注  音ㄏㄨㄟˊ。

ㄕㄢ。

ㄉㄠˇ。

ㄏㄞˇ漢語拼音huíshāndǎohǎi 釋  義《魏書.卷五四》:「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騎數十萬南臨瓜步,諸郡盡降,而盱眙小城,攻而弗克。

」迴山倒海注  音ㄏㄨㄟˊ。

ㄕㄢ。

ㄉㄠˇ。

ㄏㄞˇ漢語拼音huíshāndǎohǎi 釋  義《太平御覽.卷九二》:「曹氏始於勤王,終至滔天,遂力制群雄,負鼎而趨。

然因其利器,假而不反,迴山倒海,遂移天日。

」迴山轉海注  音ㄏㄨㄟˊ。

ㄕㄢ。

ㄓㄨㄢˇ。

ㄏㄞˇ漢語拼音huíshānzhuǎnhǎi 釋  義唐.李白〈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迴山轉海不作難,傾情倒意無所惜。

」 普天同慶 參考詞語‧溥天同慶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ㄨˇ。

ㄊㄧㄢ。

ㄊㄨㄥˊ。

ㄑㄧㄥˋ漢語拼音pǔtiāntóngqìng釋  義「普天同慶」之「普」,典源作「溥」。

「溥」通「普」。

全天下的人共同慶祝。

語本《三國志.卷二六.魏書.滿田牽郭傳.郭淮》。

典故說明「普天同慶」原作「溥天同慶」。

郭淮,三國魏人。

據《三國志.卷二六.魏書.滿田牽郭傳.郭淮》載,黃初元年魏文帝即位,他奉命前來祝賀,在半路上因為患病以致擔誤了行程。

在慶祝會上,文帝當著群臣的面責問郭淮說:「昔日禹平定天下之後,在塗山大會諸侯,結果防風氏遲到,禹就處死他。

今天是我登基全天下共同慶祝的大日子,你竟然遲到,這是為什麼?」郭淮回答說:「我聽說五帝時代,以德教導人民,到了禹時,政績衰敗,才開始用刑法。

今天我正逢像堯舜一樣,以德教民的盛世,所以知道不會像防風氏一樣被殺。

」文帝聽了很高興,提拔他為雍州刺史,封射陽亭侯。

後來「普天同慶」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溥天同慶」演變而出,用來指全天下的人共同慶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全天下的人共同慶祝。

使用類別用在「節目歡慶」的表述上。

例句 雙十國慶是個普天同慶的日子。

在這普天同慶的節日裡,人們都喜氣洋洋。

當第一條高速公路通車時,真是普天同慶,萬民歡騰。

記得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成功時,舉世歡騰,普天同慶。

每年雙十國慶日,我們透過電視轉播,可以看到全球各地華僑普天同慶的熱鬧景象。

辨  識近義率土同慶反義怨聲載道 參考詞語溥天同慶注  音ㄆㄨˇ。

ㄊㄧㄢ。

ㄊㄨㄥˊ。

ㄑㄧㄥˋ漢語拼音pǔtiāntóngqìng 釋  義《三國志.卷二六》:「昔禹會諸侯於塗山,防風後至,便行大戮。

今溥天同慶而卿最留遲,何也?」宋.蘇軾〈徐州賀河平表〉:「蓋天助有德而非人功,振古所無,溥天同慶。

」 萍水相逢 參考詞語‧萍水相交‧萍水相值‧萍水相遇‧萍水相遭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ㄧㄥˊ。

ㄕㄨㄟˇ。

ㄒㄧㄤ。

ㄈㄥˊ漢語拼音píngshuǐxiāngféng釋  義浮萍漂浮水面,聚散不定。

比喻兩個人本來不相識,因機緣巧合偶然相逢,同時亦指交情尚屬微淺。

語出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典故說明浮萍是一種浮生在水面的水草,葉扁平而小,面背皆青,有鬚根下垂水中,會隨水流四處漂動。

古人觀察浮萍的漂動,覺得人生的聚散,有如浮萍,所以有「萍水相逢」的說法。

一般認為這句話是出自於唐代王勃所寫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也就是通俗所稱的〈滕王閣序〉。

這篇文章是王勃參加洪州都督閻公於滕王閣上盛宴時所作。

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傳誦千古。

但除這兩句外,文章中也有幾句寫到奔波天涯的失意遊子,「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意思是說:「群山峻嶺,是如此難以超越,但有誰會去同情於迷路於其中的人?在天涯奔波中,偶然相遇的人竟都是流落在外的異鄉人。

」當然王勃在文章中,說這幾句話是別有所指的,是在為那些有志難伸的人,抒發自己的看法。

後來「萍水相逢」被摘出成一句成語,比喻人本素不相識,因機緣巧合偶然相逢。

就緣分來說,自是有緣;但就交情來講,則尚屬微淺。

這句成語有時偏於緣分,有時偏於交情,使用時要特別留意。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兩個人本來不相識,因機緣巧合偶然相逢,亦指交情尚屬微淺。

使用類別用在「機緣巧遇」、「交情淺淡」的表述上。

例句 縱使萍水相逢,無緣也難深交。

我倆雖是萍水相逢,卻一見如故。

我和他只是萍水相逢之交,並非舊識。

四海之內皆兄弟,萍水相逢,自是有緣。

他是我到國外旅行時,萍水相逢結交的朋友。

我倆雖只是萍水相逢,卻有一種說不清的親切感。

聽了這番話後,他對這位萍水相逢的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辨  識近義邂逅相逢、邂逅相遇反義青梅竹馬 參考詞語萍水相交注  音ㄆㄧㄥˊ。

ㄕㄨㄟˇ。

ㄒㄧㄤ。

ㄐㄧㄠ漢語拼音píngshuǐxiāngjiāo 釋  義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七齣》:「香君問得有理,小弟與楊兄萍水相交,昨日承情太厚,也覺不安。

」萍水相值注  音ㄆㄧㄥˊ。

ㄕㄨㄟˇ。

ㄒㄧㄤ。

ㄓˊ漢語拼音píngshuǐxiāngzhí 釋  義明.李開先〈貝江劉鳳鳴秀才喜其逢而惜其去也詩以送之時正暮秋.詩二首之一〉:「萍水偶相值,知君非問津。

好遊久作客,抱藝恥干人。

」萍水相遇注  音ㄆㄧㄥˊ。

ㄕㄨㄟˇ。

ㄒㄧㄤ。

ㄩˋ漢語拼音píngshuǐxiāngyù 釋  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九回》:「我與足下未遇之先,已受先施之惠,及至萍水相遇,怎好為我破格?」萍水相遭注  音ㄆㄧㄥˊ。

ㄕㄨㄟˇ。

ㄒㄧㄤ。

ㄗㄠ漢語拼音píngshuǐxiāngzāo 釋  義明.陸采《明珠記.第二五齣》:「天呵!果然是萍水相遭。

」 賠了夫人又折兵 參考詞語‧陪了夫人又折兵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ㄟˊ。

˙ㄌㄜ。

ㄈㄨ。

ㄖㄣˊ。

ㄧㄡˋ。

ㄓㄜˊ。

ㄅㄧㄥ漢語拼音péilefūrényòuzhébīng釋  義送給人夫人,又折損了自己的兵將,大大吃虧。

相傳周瑜曾施計,假裝要將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以取荊州,結果弄巧成拙,不但沒得到荊州,反而孫權的妹妹真的被娶走,並且又折損了許多兵將。

後用「賠了夫人又折兵」以比喻不但沒有占到便宜,反而吃大虧。

語出元.無名氏《隔江鬥智》第二折。

典故說明「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句成語常見於戲曲小說之中,意指沒占到便宜還吃了大虧。

《隔江鬥智》一齣戲,演的是三國時代諸葛亮和周瑜為了爭奪荊州互相鬥智的故事。

周瑜為了奪回荊州,假意將孫權的妹妹孫安小姐嫁給劉備,想趁著送親、洞房、回門等時機對劉備不利,可是沒想到計謀被諸葛亮識破,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不但沒得到荊州,反而孫權的妹妹真的被娶走,並且又折損了許多兵將。

後來「賠了夫人又折兵」被用來比喻不但沒有占到便宜,反而吃大虧。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不但沒有占到便宜,反而吃大虧。

使用類別用在「未得反失」的表述上。

例句 有了這次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教訓,他再也不會上當了。

花錢請客還被批評得一無是處,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不要買這種來路不明的便宜貨,萬一買到了贓物被罰,那才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有人為了詐領保險金,故意傷害自己的身體,結果不但領不到錢還吃上官司,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他沒日沒夜地工作,只為了給家人過好日子,結果不但沒賺到多少錢,還累壞了身子,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參考詞語陪了夫人又折兵注  音ㄆㄟˊ。

˙ㄌㄜ。

ㄈㄨ。

ㄖㄣˊ。

ㄧㄡˋ。

ㄓㄜˊ。

ㄅㄧㄥ漢語拼音péilefūrényòuzhébīng 釋  義《三國演義.第五五回》:「吳兵大敗。

周瑜急急下得船時,岸上軍士齊聲大叫曰:『周郎妙計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儒林外史.第五一回》:「那絲客人有些認得,上前說了幾句,拍著他肩頭道:『你如今陪了夫人又折兵,還是造化哩!』」 盤根錯節 參考詞語‧根盤節錯‧槃根錯節‧蟠根錯節‧錯節盤根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ㄢˊ。

ㄍㄣ。

ㄘㄨㄛˋ。

ㄐㄧㄝˊ漢語拼音pángēncuòjié釋  義樹木的根株盤曲、節目交錯。

比喻事情複雜,不易分解。

#語出晉.袁宏《後漢紀》卷一六。

典故說明「盤根錯節」的原義是樹根盤屈,枝節交錯;也可用來比喻事情複雜,不易分解。

東漢虞詡因曾得罪大將軍鄧隲,鄧隲一直等待時機想要報復。

不久朝歌一帶發生暴亂,鄧隲故意陷害虞詡,讓他被派到朝歌當縣長。

虞詡的親友都來慰問他,虞詡反而笑著說:「有操守的臣子,遇到難辦的事不會逃避;就像砍樹時,如果沒有遇到長得盤根錯節的樹木,又怎能顯出斧頭的鋒利呢?這正是我立功的好時機,我很奇怪諸位因此來慰問我。

」果然虞詡上任後,一舉平定了朝歌的動亂。

後來「盤根錯節」演變為成語,就用來比喻事情複雜,不易分解。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樹根盤屈,枝節交錯。

使用類別用在「樹木茂盛」的表述上。

例句 這棵百年的大榕樹,生得盤根錯節,枝葉茂密。

這片盤根錯節的榕樹林,竟只是由一棵大榕樹的枝芽衍生而成。

二語義說明比喻事情複雜,不易分解。

使用類別用在「複雜紛亂」的表述上。

例句 這兩人之間的關係盤根錯節,不是旁人所能理解的。

這個案子的案情,盤根錯節,十分複雜,我們一定要查明來龍去脈。

這幾年來,王經理結黨營私,權力脈絡盤根錯節,短時間內難以剷除。

這件弊案牽扯到的人事物真是盤根錯節,極其複雜,一時很難調查清楚。

辨  識近義犬牙交錯、錯綜複雜反義井然有序、綱舉目張 參考詞語根盤節錯注  音ㄍㄣ。

ㄆㄢˊ。

ㄐㄧㄝˊ。

ㄘㄨㄛˋ漢語拼音gēnpánjiécuò 釋  義宋.陸九淵〈與楊守書.其三〉:「積弊宿蠹,殆難驅除,猾吏豪家,相為表裡,根盤節錯,為民蟊賊。

」槃根錯節注  音ㄆㄢˊ。

ㄍㄣ。

ㄘㄨㄛˋ。

ㄐㄧㄝˊ漢語拼音pángēncuòjié 釋  義《後漢書.卷五八》:「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臣之職也。

不遇槃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蟠根錯節注  音ㄆㄢˊ。

ㄍㄣ。

ㄘㄨㄛˋ。

ㄐㄧㄝˊ漢語拼音pángēncuòjié 釋  義清.黃宗羲〈贈編修弁玉吳君墓志銘〉:「然君以為章句細微,無關重輕,無貴乎學者,必當為世所倚仗,蟠根錯節,取定俄頃。

」錯節盤根注  音ㄘㄨㄛˋ。

ㄐㄧㄝˊ。

ㄆㄢˊ。

ㄍㄣ漢語拼音cuòjiépángēn 釋  義唐.楊炯〈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墨綬銅章,有錯節盤根之化。

」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一九齣》:「錯節盤根須利器,看冰山終怕暘光瑩。

」 撲朔迷離 參考詞語‧迷離撲朔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ㄨ。

ㄕㄨㄛˋ。

ㄇㄧˊ。

ㄌㄧˊ漢語拼音pūshuòmílí釋  義指兔子雌雄的特性。

語本古辭〈木蘭詩〉二首之一。

但因雌雄兩兔在一起奔跑時,難以分辨,因此後用「撲朔迷離」形容事物錯綜複雜,難以驟然明瞭真相。

亦用於形容景色迷濛。

典故說明古樂府詩裡有一首〈木蘭詩〉,敘述一位女子代父從軍的故事。

這個名叫木蘭的女孩子,有天在織布時,突然停下來嘆氣,煩惱著日前朝廷下了徵召令,要召她父親上戰場。

木蘭覺得父親年事已高,可能無法承受戰地生活,而家裡也沒有哥哥可以代父親上戰場。

於是,孝順的木蘭決定自己女扮男裝,代父親去從軍。

在軍中,木蘭憑著堅忍不拔的精神,過了十二年都沒被發現是女兒身,還建立了不少功績。

凱旋歸來後,她婉拒了君王賞賜的官位,只要求能回鄉過原本的生活。

木蘭回到故鄉後,家人非常高興地迎接她。

她回到房間,脫下軍裝,換回女兒裝,出來與同袍見面,大家都驚訝得不得了,這個在軍中一同出生入死的戰友,竟然是個女孩子!〈木蘭詩〉最後以兔子來比喻這段女扮男裝的奇事。

在平常時候,兔子是很容易分辨雌雄的。

雄兔腳撲朔--個性比較好動,腳會不安分的亂踢;而雌兔眼迷離--個性比較靜,常將眼睛瞇起來休息。

但兩隻一起奔跑時,是很難分辨雌雄的。

後來「撲朔迷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事物錯綜複雜,難以驟然明瞭真相。

亦用於形容景色迷濛。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事物錯綜複雜,難以驟然明瞭真相。

使用類別用在「模糊不清」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件撲朔迷離的謀殺案,警方正全力偵辦中。

撲朔迷離和繪聲繪影正是鬼故事所以流傳的原因。

警方已從撲朔迷離的案情裡,找到了破案的線索。

這個案子情節有如羅生門,撲朔迷離,不知道誰是真正凶手。

到底女主角有沒有自殺?男主角又為何失蹤?劇情越來越撲朔迷離,越來越精采。

二語義說明形容景色迷濛。

使用類別用在「景色朦朧」的表述上。

例句 湖上煙波縹緲,他不禁被這撲朔迷離夢幻般的景色迷住了。

這座森林裡有種古怪的氣氛,撲朔迷離,置身其間,令人不寒而慄。

辨  識近義渾渾沌沌反義一目了然 參考詞語迷離撲朔注  音ㄇㄧˊ。

ㄌㄧˊ。

ㄆㄨ。

ㄕㄨㄛˋ漢語拼音mílípūshuò 釋  義明.徐渭《四聲猿.女狀元辭凰得鳳》:「雙兔傍地,難迷離撲朔之分;八駿驚人,在牝牡驪黃之外。

」 蓬頭垢面 參考詞語‧亂首垢面‧垢面蓬頭‧蓬首垢面‧面垢頭蓬‧頭蓬面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ㄥˊ。

ㄊㄡˊ。

ㄍㄡˋ。

ㄇㄧㄢˋ漢語拼音péngtóugòumiàn釋  義形容人頭髮散亂、面容骯髒的樣子。

語本《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

△「不修邊幅」 典故說明「蓬頭垢面」原作「亂首垢面」。

《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記載,漢成帝陽朔年間,王莽的伯父大將軍王鳳生病,他在一旁服侍時,藥都是自己嚐過後才端給王鳳喝,也無心整理容貌,任由頭髮散亂、臉面汙穢,一連幾個月都沒脫衣服上床休息。

後來「蓬頭垢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原文的「亂首垢面」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頭髮散亂、面容骯髒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頭髮散亂、面容骯髒的樣子。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儀表不雅」的表述上。

例句 蓬頭垢面地出席正式場合,是很失禮的事。

他蓬頭垢面,臉沒洗,牙沒刷,就趕去上課了。

她失戀後,總是蓬頭垢面,再也提不起勁打扮了。

禁不起失敗的打擊,他整天蓬頭垢面,失魂落魄。

為了突破演技,他在新戲裡飾演一個蓬頭垢面的流浪漢。

破產後,他蓬頭垢面,一身襤褸,完全看不出來之前曾是個揮金如土的富家子。

辨  識近義不修邊幅、披頭散髮、首如飛蓬反義衣冠楚楚、容光煥發「不修邊幅」及「蓬頭垢面」都有儀容不整的意思。

「不修邊幅」側重於衣著不整;「蓬頭垢面」側重於骯髒不潔。

不修邊幅蓬頭垢面辨似例句○ㄨ也許是想成為藝術家吧!近年來,他變得~起來。

ㄨ○她失戀後,總是~,再也提不起勁打扮了。

參考詞語亂首垢面注  音ㄌㄨㄢˋ。

ㄕㄡˇ。

ㄍㄡˋ。

ㄇㄧㄢˋ漢語拼音luànshǒugòumiàn 釋  義《漢書.卷九九》:「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

」垢面蓬頭注  音ㄍㄡˋ。

ㄇㄧㄢˋ。

ㄆㄥˊ。

ㄊㄡˊ漢語拼音gòumiànpéngtóu 釋  義明.孫仁孺《東郭記.第二○齣》:「如雲鬒髮粗粗展,蛾眉低偃,也只索垢面蓬頭,淨洗朱鉛。

」《精忠岳傳.第七○回》:「秦檜見那瘋僧垢面蓬頭,鶉衣百結,口嘴歪斜,手瘤足跛,渾身汙穢;便笑道:『你這僧人……。

』」蓬首垢面注  音ㄆㄥˊ。

ㄕㄡˇ。

ㄍㄡˋ。

ㄇㄧㄢˋ漢語拼音péngshǒugòumiàn 釋  義《北齊書.卷一○》:「妃盧氏賜斛斯徵,蓬首垢面,長齋不言笑。

」《文明小史.第一○回》:「棧裡掌櫃的見他們一個個都是蓬首垢面,心上甚是詫異,只因懼怕洋人,不敢說甚。

」面垢頭蓬注  音ㄇㄧㄢˋ。

ㄍㄡˋ。

ㄊㄡˊ。

ㄆㄥˊ漢語拼音miàngòutóupéng 釋  義唐.唐彥謙〈和陶淵明貧士.詩七首之六〉:「村郊多父老,面垢頭如蓬。

」頭蓬面垢注  音ㄊㄡˊ。

ㄆㄥˊ。

ㄇㄧㄢˋ。

ㄍㄡˋ漢語拼音tóupéngmiàngòu 釋  義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乙集》:「三王得,不知何許人,亦無姓名。

帶杭音,額角中有刺字,意揀罷軍員也。

頭蓬面垢,或數日不食,莫跡其止宿。

」 攀龍附鳳 參考詞語‧攀鱗附翼‧攀龍託鳳‧附翼攀鱗‧附鳳攀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ㄢ。

ㄌㄨㄥˊ。

ㄈㄨˋ。

ㄈㄥˋ漢語拼音pānlóngfùfèng釋  義攀附著龍或鳳。

比喻依仗有聲望的人。

語本漢.揚雄《法言.淵騫》。

後用「攀龍附鳳」比喻巴結權貴,以求晉升。

△「趨炎附勢」、「攀龍附驥」 典故說明漢代揚雄《法言.淵騫》中對顏淵、閔子騫評論道:孔子的再傳弟子,現在多已不為人知,那為何顏淵、閔子騫卻不然呢?因為他們依附著孔子,有如「攀龍鱗,附鳳翼」,乘風而上,勃勃升騰,其他人都無法跟上。

因為得到孔子的盛名之助而讓世人能夠認識他們,不至於湮沒無聞。

後來「攀龍附鳳」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攀龍鱗,附鳳翼」演變而出,本比喻依仗有聲望的人,後多用來比喻巴結權貴,以求晉升。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巴結權貴,以求晉升。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攀附權貴」的表述上。

例句 他能有今天的局面,就是攀龍附鳳得來的。

有人為了攀龍附鳳,不顧廉恥,只求沾點好處。

今天你有名有地位,前來攀龍附鳳的人自然就多了。

我對你可是一片誠心,竟然被你看作是攀龍附鳳的人。

當年孟嘗君眾多門下食客中,當有不少是攀龍附鳳之徒。

他對董事長女兒百依百順,不外是想攀龍附鳳,結這門親事。

辨  識近義依權附勢、附驥攀鴻、夤緣攀附、趨炎附勢、攀高接貴、攀龍附驥反義、安貧樂道 參考詞語攀鱗附翼注  音ㄆㄢ。

ㄌㄧㄣˊ。

ㄈㄨˋ。

ㄧˋ漢語拼音pānlínfùyì 釋  義《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當今為牧,非子而誰?老夫年踰知命,願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鱗附翼,惟冀早膺圖籙,以寧兆庶。

」明.無名氏《活拏蕭天佑.第一折》:「也須是鼠竊狗盜成何濟,怎如俺攀鱗附翼英雄輩。

」攀龍託鳳注  音ㄆㄢ。

ㄌㄨㄥˊ。

ㄊㄨㄛ。

ㄈㄥˋ漢語拼音pānlóngtuōfèng 釋  義《梁書.卷四三》:「平原兄弟,鬱為文棟;劉楨、王粲,為其羽翼;次有攀龍託鳳,自致於屬車者,蓋將百計。

」附翼攀鱗注  音ㄈㄨˋ。

ㄧˋ。

ㄆㄢ。

ㄌㄧㄣˊ漢語拼音fùyìpānlín 釋  義《北史.卷五四》:「論曰:『竇泰、尉景、婁昭、厙狄干、韓軌等,並以外戚近親,屬雲雷之舉,位非寵進,功籍勢成,附翼攀鱗,鬱為佐命之首。

』」明.張居正〈素庵戴公墓志銘〉:「吁嗟靈兮倏已化,附翼攀鱗恩世及。

」附鳳攀龍注  音ㄈㄨˋ。

ㄈㄥˋ。

ㄆㄢ。

ㄌㄨㄥˊ漢語拼音fùfèngpānlóng 釋  義《周書.卷一六》:「史臣曰:『並以宏材遠略,附鳳攀龍,績著元勳,位居上袞。

』」 鵬程萬里 參考詞語‧萬里鵬程‧鵬霄萬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ㄆㄥˊ。

ㄔㄥˊ。

ㄨㄢˋ。

ㄌㄧˇ漢語拼音péngchéngwànlǐ釋  義大鵬飛行的路程數萬里。

語本《莊子.逍遙遊》。

後用「鵬程萬里」比喻前程遠大,不可限量。

△「扶搖直上」 典故說明莊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學宗旨是要人們超越世俗的價值觀,不要去計較那些是非、大小、有用無用等的判斷,因為這些都是人為的,並非恆常不變。

人們如果一味計較這些,身心就會被牢牢綁住;要學著拋棄這種種的束縛,才能得到真正的放任自得,也就是莊子所謂「逍遙」的境界。

為了引導人們能接受他的思想,莊子運用很多的寓言,來啟發人們。

在〈逍遙遊〉中,莊子舉了一個鵬鳥高飛的寓言,說明人要先懂得「適性」,才能知道自己也有天生的長處,不會一味羨慕別人。

在這個寓言中,莊子先說北海有一種鯤魚,大得不得了,後來這種魚變成了鵬鳥。

鵬鳥也是大得不得了,奮飛起來的時候,張開翅膀像懸在天邊的雲。

當時有一位專門記敘奇特事物的齊諧,他說:鵬鳥要從北海飛到南海時,翅膀一打,擊水的面積廣達三千里,乘著扶搖盤旋而上,高達九萬里!原文以鵬鳥為喻,又說其「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後來演變成「鵬程萬里」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前程遠大,不可限量。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前程遠大,不可限量。

使用類別用在「前途光明」的表述上。

例句 一帆風順靠運氣,鵬程萬里靠志氣。

每位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鵬程萬里。

在鵬程萬里的祝福聲中,我們終於離開朝夕相處的校園。

他在校時表現十分傑出,日後必定鵬程萬里,前途不可限量。

校長在畢業典禮上,祝福每一位畢業生鵬程萬里,一帆風順。

大學畢業後進入社會工作,他卻沉迷於酒色,忘了自己鵬程萬里的初衷。

辨  識近義長風萬里、前程似錦、前程萬里、前程遠大、錦鏽前程反義日暮途窮、走投無路、窮途末路 參考詞語萬里鵬程注  音ㄨㄢˋ。

ㄌㄧˇ。

ㄆㄥˊ。

ㄔㄥˊ漢語拼音wànlǐpéngchéng 釋  義宋.葛立方〈減字木蘭花.搖毫鑄藻〉:「搖毫鑄藻,縱有微之應壓倒。

萬里鵬程,南省今書淡墨名。

」明.無名氏《下西洋.頭折》:「全憑著帆槳依存,我則索萬里鵬程雪浪分。

」鵬霄萬里注  音ㄆㄥˊ。

ㄒㄧㄠ。

ㄨㄢˋ。

ㄌㄧˇ漢語拼音péngxiāowànlǐ 釋  義唐.李中〈獻張拾遺〉:「獻替頻陳忠譽播,鵬霄萬里展雄飛。

」 毛骨悚然 參考詞語‧毛骨俱竦‧毛骨竦然‧毛髮悚然‧毛髮為聳‧毛髮竦然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ㄠˊ。

ㄍㄨˇ。

ㄙㄨㄥˇ。

ㄖㄢˊ漢語拼音máogǔsǒngrán釋  義從外在的毛髮到骨頭裡都感到害怕。

形容極端驚懼害怕。

悚然,恐懼之意。

語本宋.洪邁《夷堅志.丁志.卷七.大渾王》。

△「毛髮森豎」、「毛髮聳然」 典故說明「毛骨悚然」原作「毛骨俱竦」。

《夷堅志》是宋朝著名的志怪小說,所記載的是一些傳聞的怪異之事,基本上承續著六朝志怪小說的遺風。

〈大渾王〉這篇故事是說:有一個名叫興祖的人,個性豪放,不拘小節,與婁虡(ㄐㄩˋ)是好朋友。

後來在紹興年間,婁虡得了疾病而死。

有一天,興祖在睡夢中夢到婁虡來拜訪他,並且叫來一匹千里馬,兩人一起出發來到一間大官府,接著又進到官府中的一個廳堂。

其中執掌事務的人向他們鞠躬應答,婁虡則拱手作揖,然後坐下,跟興祖說:「這裡就是你處理公事的地方。

」過了一會兒,有一個小孩走出來,拉著興祖的衣服。

婁虡說:「你的小孩之前已經先到這裡了。

」興祖一看,竟然是幾年前所失去的小孩。

這時婁虡就說:「你先回去,過幾天再迎接你過來。

」興祖才正要抓起馬匹的韁繩,此時卻突然地醒了過來。

隔天,興祖將這個夢境告訴朋友們,大家都覺得是不祥的預兆。

不久,興祖有事要外出,經過婁虡家門時,感到全身的毛骨都寒冷恐懼起來,結果因此得了病。

隨從攙扶著他回家,三天後,就死了。

後來「毛骨悚然」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極端驚懼害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極端驚懼害怕。

使用類別用在「驚懼恐慌」的表述上。

例句 一看眼前的景況,他直覺毛骨悚然,連聲音也叫不出來。

在這深山中,半夜聽到凄厲的狼嚎,令人不禁毛骨悚然。

光聽你講的故事就已令人毛骨悚然,更不用說親身經歷了。

每次看「步步驚魂」的影集時,總是越看越覺得毛骨悚然。

聽了林投姊的故事,令人毛骨悚然,害我不敢一個人睡覺。

看到飛機失事現場那種淒慘景況,連救援的消防隊員都感到毛骨悚然。

辨  識近義不寒而慄、毛髮聳然、心驚膽跳、膽戰心驚、心驚膽戰反義面不改色形音辨誤悚,音ㄙㄨㄥˇ。

恐懼、害怕的意思。

文獻可見「悚」作「聳」,然今則不宜寫作「聳」。

聳,雖與悚同音,但意思不同,它是豎立、直起的意思。

參考詞語毛骨俱竦注  音ㄇㄠˊ。

ㄍㄨˇ。

ㄐㄩˋ。

ㄙㄨㄥˇ漢語拼音máogǔjùsǒng 釋  義宋.洪邁《夷堅志.丁志》:「未幾,因出謁,過婁氏之門,毛骨凜然俱竦,即得疾。

扶歸家,信宿而卒。

」毛骨竦然注  音ㄇㄠˊ。

ㄍㄨˇ。

ㄙㄨㄥˇ。

ㄖㄢˊ漢語拼音máogǔsǒngrán 釋  義元.湯垕《古今畫鑑.唐畫》:「不惟畫牛,至於川原、樹石、牧子、樵童,亦各臻妙。

余凡七見真蹟,一在揚州司德用家,二牛相鬥,毛骨竦然。

」《精忠岳傳.第六五回》:「忽然一陣陰風,將燈球火把盡皆吹滅。

眾軍士毛骨竦然,烏天黑地,那裡去撈救,卻往四下裡去尋火。

」毛髮悚然注  音ㄇㄠˊ。

ㄈㄚˇ。

ㄙㄨㄥˇ。

ㄖㄢˊ漢語拼音máofǎsǒngrán 釋  義《紅樓夢.第一○一回》:「啐了一口,方轉回身,腳下不防一塊石頭絆了一跤,猶如夢醒一般,揮身汗如雨下。

雖然毛髮悚然,心中卻也明白。

」毛髮為聳注  音ㄇㄠˊ。

ㄈㄚˇ。

ㄨㄟˊ。

ㄙㄨㄥˇ漢語拼音máofǎwéisǒng 釋  義明.宋濂〈王冕傳〉:「當風日佳時,操觚賦詩,千百不休,皆鵬騫海怒,讀者毛髮為聳。

」毛髮竦然注  音ㄇㄠˊ。

ㄈㄚˇ。

ㄙㄨㄥˇ。

ㄖㄢˊ漢語拼音máofǎsǒngrán 釋  義《程乙本紅樓夢.第七五回》:「那天將有三更時分,賈珍酒已八分,……忽聽那邊牆下有人長嘆之聲。

大家明明聽見,都毛髮竦然。

」 毛遂自薦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ㄠˊ。

ㄙㄨㄟˋ。

ㄗˋ。

ㄐㄧㄢˋ漢語拼音máosuìzìjiàn釋  義戰國時,平原君之門下食客毛遂自薦跟隨前往楚國遊說。

典出《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

後用「毛遂自薦」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

△「自告奮勇」、「脫穎而出」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載,戰國時,秦國出兵攻打趙國,包圍了趙都邯鄲,情況十分危急,於是趙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國,請求援救。

平原君打算在其門下食客挑選出二十個文武人才一同前往,但只選出十九個,剩下的都不符合條件。

這時,有一個名叫毛遂的人,主動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請求加入前往楚國的行列。

平原君問:「你在我門下多久了?」毛遂回答:「三年了。

」平原君說:「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裡的錐子一樣,立刻就會顯露出鋒利的錐尖。

而你在我門下三年了,我卻沒聽說過你有什麼表現,你還是留下吧!」毛遂說:「我現在自我推薦,就是請求你把我放進袋子裡,如果早點有這樣的機會,那我就不只是露出錐尖而已,而是早就顯露出才能,鋒芒畢露了!」平原君覺得毛遂說得有道理,就答應讓他一同前往。

到了楚國,平原君和楚王會談,從早上到中午,都還沒有結果。

毛遂於是持劍走到楚王面前,極力說明趙、楚聯合抗秦的利害關係。

楚王終於被說服,答應趙國願意出兵援救。

於是兩國當場歃血為盟,誓守聯合抗秦的盟約。

毛遂這次不僅幫平原君完成任務,也為國家立下了功勞,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平原君因此待他為上賓。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毛遂自薦」這個成語,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

使用類別用在「自我推薦」的表述上。

例句 我進公司是毛遂自薦的。

容我毛遂自薦,我姓王,是來應徵店員的。

這地方我熟,容我毛遂自薦,當大家導遊。

他向老師毛遂自薦當班長,為同學們服務。

這些志工都是毛遂自薦,主動來參加這趟環保之旅。

老師問全班同學是否有人願意毛遂自薦,來擔任班長。

班長向老師毛遂自薦地說:「可否讓我來當老師的助手?」現在的社會講究自我廣告,掌握機會,毛遂自薦是很重要的。

我就是欣賞你當年毛遂自薦的勇氣,才會破格晉升你當經理。

辨  識近義自告奮勇反義裹足不前形音辨誤遂,音ㄙㄨㄟˋ,毛遂為人名。

不可寫作「逐」。

「毛遂自薦」及「自告奮勇」都有主動要求承擔任務的意思。

「毛遂自薦」側重於認為自己有能力而自我推薦;「自告奮勇」側重於勇於擔當,挺身而出。

毛遂自薦自告奮勇辨似例句○ㄨ這地方我熟,容我~,當大家導遊。

ㄨ○一聽到要組成救難隊,大家都~搶著參加。

木人石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ㄨˋ。

ㄖㄣˊ。

ㄕˊ。

ㄒㄧㄣ漢語拼音mùrénshíxīn釋  義木作的人,石造的心。

比喻意志堅定,任何外在事物皆不足以動其心。

語出《晉書.卷九四.隱逸列傳.夏統》。

後亦用「木人石心」形容人冷酷無情。

典故說明據《晉書.卷九四.隱逸列傳.夏統》載,晉太尉賈充十分欣賞夏統,想留下予以重用,但卻被拒絕,於是先後以雄壯威武的軍容、儀仗樂隊和裝扮華麗的妓女來引誘他,但他都不為所動,最後賈充只好放棄,並對人說:「此吳兒是木人石心也。

」文中,賈充以「木人石心」一語比喻夏統意志堅定,任何外在事物皆不足以動搖他的心。

後來到了宋朝劉斧《青瑣高議.別集.卷二.譚意歌傳》:「客撫掌大罵曰:『張生乃木人石心也,使有情者見之,罪不容誅。

』」「木人石心」一語語義轉變,用來形容人冷酷無情。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冷酷無情。

使用類別用在「冷酷無情」的表述上。

例句 大家都說他是木人石心,對人總是冷冰冰的。

他又不是木人石心,看到了這種悲慘場面怎麼不會難過呢?誰說小明是木人石心?他只是不擅於表達自己的感情罷了。

老王自嘲是個木人石心,總是不解風情,以致到現在還是單身。

看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除非是木人石心,不然一定會大受感動的。

辨  識近義鐵石心腸 木已成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ㄨˋ。

ㄧˇ。

ㄔㄥˊ。

ㄓㄡ漢語拼音mùyǐchéngzhōu釋  義木材已經做成船隻。

比喻已成事實,無法改變。

※語或出《野叟曝言》第九回。

△「生米煮成熟飯」 典故說明古人製舟船,利用大木頭,挖鑿其中而成。

所以《易經.繫辭下》說:「刳木為舟,剡木為楫。

」(刳,音ㄎㄨ,挖空;剡,音ㄧㄢˇ,削尖)就是這個意思。

因為要挖木為船,所以在製作之初,如果後悔,這塊木頭仍可移作他用,假如木頭都挖空了,船都做完成了,才來後悔,那就來不及了。

因此古人用「木已成舟」來表示事情發展已成定局,無法改變了。

在《野叟曝言》第九回中,提到水夫人知道兒子文素臣私下在外納妾一事,非常生氣,本來要文素臣立即斷絕往來。

但是經過媳婦田氏一番解說,分析利害後,水夫人不禁感到事情已成定局,所以才說:「據你說來,則木已成舟,實難挽回了!」這裡的「木已成舟」就是表示已成事實,難以改變了。

俗話說:「生米煮成熟飯。

」或「生米做成白飯。

」與此成語語義頗為接近。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已成事實,無法改變。

使用類別用在「無法改變」的表述上。

例句 她都嫁作人婦,木已成舟,你再追悔也沒用。

過去的事木已成舟,如今說什麼都是多餘了。

她的辭職案都已公告了,木已成舟,難有轉圜餘地。

暫等兩天,讓事情定了案,到時木已成舟,我看他們還能怎辦? 辨  識近義覆水難收、米已成炊反義未定之天 民不聊生 參考詞語‧人不聊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ㄧㄣˊ。

ㄅㄨˋ。

ㄌㄧㄠˊ。

ㄕㄥ漢語拼音mínbùliáoshēng釋  義聊生,賴以維生。

「民不聊生」指人民無法生活下去。

形容百姓生活非常困苦。

#語本《戰國策.秦策四》。

△「生靈塗炭」 典故說明據《戰國策.秦策四》載:戰國楚頃襄王二十年,秦昭王派將軍白起攻打楚國,結果楚王被迫遷都陳城,國力由盛轉衰。

後來秦國再次想要出兵攻打楚國,頃襄王知道這個消息後,就派春申君黃歇出使秦國,企圖說服秦昭王不要攻打楚國。

黃歇到秦國後,為秦昭王分析當前的情勢說:「今日大王信任韓、魏對秦國是友善的,當心像當年吳王一樣,因為相信越王是真心臣服,所以放心地出兵攻打齊國,沒想到卻在得勝回國時,越王反叛將他擒住。

還有,韓、魏歷經幾世爭戰,父老兄弟死在秦人手上的不計其數,國家也因此變得殘破,宗廟年久失修而損壞,將士們肚破頸斷、身首異處,屍骨暴露在荒野上;老弱婦孺被捉去當俘虜,路上時常可見;鬼神沒人祭拜,百姓生活困苦,骨肉分離流落四方。

韓、魏沒有滅亡,是秦國的一大憂患!現在大王要出兵攻打楚國,勢必經過韓、魏國境,您不擔心他們會叛變嗎?」後來「民不聊生」這個成語,就從原文中的「百姓不聊生」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百姓生活非常困苦。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百姓生活非常困苦。

使用類別用在「處境艱難」的表述上。

例句 君子當道,家給人足;小人當道,民不聊生。

秦始皇橫征暴斂,苛虐無度,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清朝末年,政治腐敗,經濟凋敝,物價飛漲,民不聊生。

從歷史經驗來看,都是當朝弄得民不聊生,人民才會起而反抗。

非洲某些地區長期乾旱導致民不聊生,亟待世界各國同施援手。

杜甫〈石壕吏〉一詩寫的就是亂世民不聊生的悲慘情況,今日讀來,依然令人唏噓不已。

辨  識近義民不堪命、民生凋敝、民窮財盡、生靈塗炭反義四海昇平、民康物阜、安居樂業、家給人足、國泰民安、豐衣足食「民不聊生」及「生靈塗炭」都有人民生活困苦的意思。

「民不聊生」側重於生計的困頓;「生靈塗炭」則側重於所處的境遇,可用於受災或暴政統治等狀況。

民不聊生生靈塗炭辨似例句○ㄨ非洲某些地區長期乾旱,導致~,亟待世界各國同施援手。

ㄨ○我們希望最好不再有戰爭,以免~。

參考詞語人不聊生注  音ㄖㄣˊ。

ㄅㄨˋ。

ㄌㄧㄠˊ。

ㄕㄥ漢語拼音rénbùliáoshēng 釋  義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行路之人,道死巷哭,不絕嗟嘻之聲。

民疲士苦,人不聊生。

」《元史.卷二》:「是歲大旱,河水盡涸,野草自焚,牛馬十死八九,人不聊生。

」 目不交睫 參考詞語‧目不定睫‧睫不得交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ㄨˋ。

ㄅㄨˋ。

ㄐㄧㄠ。

ㄐㄧㄝˊ漢語拼音mùbùjiāojié釋  義睫,眼皮上下的細毛。

「目不交睫」指眼皮不合攏,即完全不睡覺。

比喻人忙碌或心情不安而不能入眠。

#語本《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列傳.袁盎》。

典故說明西漢文帝劉恆是歷史上有名的皇帝,性格寬和,仁孝恭儉,廢除了許多殘酷的刑罰。

袁盎則是文帝時的大臣,常能提出有益的建言。

文帝時,淮南王劉長自恃為宗室親族,不把朝廷放在眼裡,數度抗旨,無視於法制的存在。

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列傳.袁盎》載,當時袁盎就曾預言此人將危害社稷,但為顧及宗室之情,文帝未加以制裁。

後來淮南王果真起兵謀反,文帝平亂後將其流放,不料卻病死於途中。

文帝得知劉長的死訊,極為自責與傷心,飲食不入,袁盎於是舉了三項文帝值得稱頌的事跡以寬慰之。

其中之一為事母至孝:有一次,母親薄太后身患重病,而且病了三年之久。

在此期間,文帝絲毫不敢怠慢,「不交睫,不解衣」地照顧侍候,煎好的湯藥也一定先親自嚐過才拿給母親服用。

袁盎以為文帝雖貴為王者之尊,然其孝行卻勝過以孝聞名的曾參,更顯得難能可貴。

「不交睫,不解衣」,形容文帝不睡覺,不寬衣,時時刻刻在母親身側照料。

這樣的形容雖然過於誇大,但文帝親侍湯藥的行為確實值得稱頌,也因而成為歷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

「目不交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忙碌或心情不安而不能入眠。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忙碌或心情不安而不能入眠。

使用類別用在「勤奮苦幹」的表述上。

例句 母親生病,他目不交睫地守候照顧。

經過多日目不交睫地趕工,總算可以順利交貨。

他為了趕工作進度,這禮拜幾乎目不交睫,十分辛苦。

為了取得勝利,司令部的將領們目不交睫,徹夜研究戰略。

大考將近,連日來他目不交睫地苦讀,只希望能畢其功於一役。

辨  識反義高枕而臥、高枕無憂 參考詞語目不定睫注  音ㄇㄨˋ。

ㄅㄨˋ。

ㄉㄧㄥˋ。

ㄐㄧㄝˊ。

(變)。

ㄇㄨˋ。

ㄅㄨˊ。

ㄉㄧㄥˋ。

ㄐㄧㄝˊ漢語拼音mùbùdìngjié(變)mùbúdìngjié 釋  義清.王夫之〈牧石先生暨吳太恭人合祔墓表〉:「歲己酉,與先考同赴省試,先考中塗病作,遽謝同輩掖扶歸里。

小艇炎蒸篝燈搔抑,目不定睫者五晝夜。

」睫不得交注  音ㄐㄧㄝˊ。

ㄅㄨˋ。

ㄉㄜˊ。

ㄐㄧㄠ漢語拼音jiébùdéjiāo 釋  義宋.陳亮《陳亮集.卷一五》:「試之夕,睫不得交,黎明,裹飯叢入。

」 目不見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ㄨˋ。

ㄅㄨˋ。

ㄐㄧㄢˋ。

ㄐㄧㄝˊ。

(變)。

ㄇㄨˋ。

ㄅㄨˊ。

ㄐㄧㄢˋ。

ㄐㄧㄝˊ漢語拼音mùbùjiànjié(變)mùbújiànjié釋  義眼睛看不見自己的睫毛。

比喻見遠而不能見近。

#語本《韓非子.喻老》。

後亦用「目不見睫」比喻人無自知之明,不能看見自己的過失。

典故說明春秋時,楚莊王想要攻打越國,莊子就問他為什麼要攻打越國?他回答說:因為越國政亂兵弱。

莊子聽了便說出他心裡的憂慮:「君王你的智慧正如眼睛一樣,可以看見百步之外的東西,卻不能看見自己的睫毛。

楚國軍隊曾敗給秦、晉,因此喪失數百里的土地,這是兵弱。

強盜莊蹻在楚境內四處作亂,官吏卻拿他沒辦法,這是政亂。

君王你看不見自己國家的亂象,卻想攻打越國,這是見遠而不能見近。

」於是楚莊王打消攻打越國的念頭。

後來「目不見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見遠而不能見近。

另外,《胡非子》:「目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見其眥。

」也指見遠而不能見近的意思,只是用字不同。

眥(ㄗˋ),眼眶。

意指眼睛看不見自己的眼眶。

「目不見睫」亦用來比喻人無自知之明,不能看見自己的過失。

《史記.卷四一.越王句踐世家》:「吾不貴其用智之如目,見毫毛而不見其睫也。

」正用此意。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無自知之明,不能看見自己的過失。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不知自省」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件事的問題就在你自己身上,不要再目不見睫了!一個人若是目不見睫,不知自我檢討,是難以成長的。

你只知道指責別人,卻目不見睫,完全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我們經常犯下目不見睫的錯誤,因為察人容易,察己較難。

能夠認識自己,才能有充實圓滿的人生,然而卻有很多人目不見睫,無自知之明。

辨  識反義反躬自省、自知之明 目不識丁 參考詞語‧一丁不識‧不識一丁‧不識丁‧未識一丁‧目不識字‧眼不識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ㄨˋ。

ㄅㄨˋ。

ㄕˋ。

ㄉㄧㄥ。

(變)。

ㄇㄨˋ。

ㄅㄨˊ。

ㄕˋ。

ㄉㄧㄥ漢語拼音mùbùshìdīng(變)mùbúshìdīng釋  義連「丁」字都不認識。

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語本《舊唐書.卷一二九.張延賞列傳》。

△「不學無術」、「胸無點墨」 典故說明「目不識丁」原作「不識一丁」。

據《舊唐書.卷一二九.張延賞列傳》載,唐代時,張弘靖被任命為幽州節度使,掌管幽州地方的軍政。

當他前往幽州上任時,當地百姓夾道觀看,看到他乘著轎子走在軍隊之中,大家都非常驚訝。

因為當地的將軍都是與士兵一同日曬雨淋,從不坐轎子的,因此對他產生不好的印象。

又因幽州為安祿山之亂的發起地,人民向來強悍尚武,張弘靖想改善當地的民風,便毀壞安祿山的墳墓,此舉更引起當地人民的反感。

他的兩個從官韋雍、張宗厚行為囂張跋扈,常吃喝玩樂直到深夜,喝醉酒還要大隊人馬護送他們回家,燭火照得整條街通亮。

看到不滿意的事就亂罵大叫,還對士兵說:「現在天下太平,你們會拉弓射箭有什麼用?還不如去認識一個『丁』字來得有用!」因為「丁」字是很容易認識的字,如果連「丁」字都不認識,那就接近文盲了。

所以這句話不但誇讚了自己,也取笑了長於武藝的兵士。

使得士兵們相當地氣憤,對他們深惡痛絕。

後來「目不識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不識字。

使用類別用在「才識淺薄」的表述上。

例句 他目不識丁,你寫字條給他有什麼用?現代教育如此普及,還有目不識丁的人嗎?他可能目不識丁,連報紙拿反了都不知道。

他是個文盲,目不識丁,你就別為難他了。

由於時局動蕩,有些人因為失學而目不識丁。

老婆婆目不識丁,但歌仔戲文卻可全本地背誦。

這是甲骨文的「丁」字?啊!我果然是目不識丁了。

爺爺說他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唸過書,目不識丁。

我本目不識丁,今天所以會寫字,是參加成人補教學來的。

來到這異國都市,面對滿街外文,我變成目不識丁的人了。

為政者必須知道,國家越多目不識丁的國民,就越難強盛。

辨  識近義不識之無、目不知書、胸無點墨反義知書識禮、滿腹經綸、學富五車、識文斷字、才高八斗「目不識丁」及「胸無點墨」都有知識水準低落的意思。

「目不識丁」側重於一字不識;「胸無點墨」側重於學養程度低。

目不識丁胸無點墨辨似例句○ㄨ他可能~,連報紙拿反了都不知道。

ㄨ○哪知他~,雖然急得滿頭大汗,這下聯是怎樣也對不出來。

參考詞語一丁不識注  音ㄧ。

ㄉㄧㄥ。

ㄅㄨˋ。

ㄕˋ。

(變)。

ㄧˋ。

ㄉㄧㄥ。

ㄅㄨˊ。

ㄕˋ漢語拼音yīdīngbùshì(變)yìdīngbúshì 釋  義宋.吳編修〈八聲甘州.繫酒船夜入古江樓〉:「歎從前眼底,一丁不識,四海曾空。

」《醒世姻緣傳.第一回》:「那邢生後來做到尚書的人品,你道他眼裡那裡有你這個一丁不識的佳公子?」不識一丁注  音ㄅㄨˋ。

ㄕˋ。

ㄧ。

ㄉㄧㄥ。

(變)。

ㄅㄨˊ。

ㄕˋ。

ㄧˋ。

ㄉㄧㄥ漢語拼音bùshìyīdīng(變)búshìyìdīng 釋  義《舊唐書.卷一二九》:「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

」《幼學瓊林.卷三》:「村夫不識一丁,愚者豈無一得?」不識丁注  音ㄅㄨˋ。

ㄕˋ。

ㄉㄧㄥ。

(變)。

ㄅㄨˊ。

ㄕˋ。

ㄉㄧㄥ漢語拼音bùshìdīng(變)búshìdīng 釋  義宋.王十朋〈孟甲孟乙好蓄古錢因示以〉:「閭閻富家子,繞床堆阿堵。

一字不識丁,碌碌何足數!」《清代北京竹枝詞.都門雜詠》:「惟恐人疑不識丁,日來送報壯門庭。

」未識一丁注  音ㄨㄟˋ。

ㄕˋ。

ㄧ。

ㄉㄧㄥ。

(變)。

ㄨㄟˋ。

ㄕˋ。

ㄧˋ。

ㄉㄧㄥ漢語拼音wèishìyīdīng(變)wèishìyìdīng 釋  義《明史.卷一八○》:「文職有未識一丁,武階亦未挾一矢。

」目不識字注  音ㄇㄨˋ。

ㄅㄨˋ。

ㄕˋ。

ㄗˋ。

(變)。

ㄇㄨˋ。

ㄅㄨˊ。

ㄕˋ。

ㄗˋ漢語拼音mùbùshìzì(變)mùbúshìzì 釋  義清.顧炎武〈與友人論門人書〉:「矧納貲之例行,而目不識字者可為郡邑博士。

」眼不識丁注  音ㄧㄢˇ。

ㄅㄨˋ。

ㄕˋ。

ㄉㄧㄥ。

(變)。

ㄧㄢˇ。

ㄅㄨˊ。

ㄕˋ。

ㄉㄧㄥ漢語拼音yǎnbùshìdīng(變)yǎnbúshìdīng 釋  義宋.文天祥〈不睡〉:「只因知事翻成惱,未到放心那得眠;眼不識丁馬前卒,隔床鼾鼻正陶然。

」 目瞪口呆 參考詞語‧口呆目瞪‧口呿目瞪‧目定口呆‧目睜口呆‧目睜口開‧目瞪口噤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ㄨˋ。

ㄉㄥˋ。

ㄎㄡˇ。

ㄉㄞ漢語拼音mùdèngkǒudāi釋  義形容受驚或受窘以致神情痴呆的樣子。

語本唐.皇甫枚《三水小牘.卷下.夏侯禎黷女靈皇甫枚為禱乃免》。

△「呆若木雞」 典故說明「目瞪口呆」原作「目瞪口噤」,語見唐.皇甫枚《三水小牘.卷下.夏侯禎黷女靈皇甫枚為禱乃免》。

《三水小牘》的內容主要講述唐朝民間神異故事,其中一則說道:在汝州魯山縣西的小山裡有座「女靈觀」,供奉著一個女子,她的容貌妖嬌豔麗,但神色間流露著傷感怨懟。

有一天,夏侯禎到廟裡參觀,被這尊神像吸引,遲遲不肯離去,他取酒祝禱說:「我夏侯禎年輕並且尚未娶親,今日見著您的丰姿,十分仰慕,我願意留在廟裡,作為掃除的僕役以侍奉您,希望您能夠成全。

」當天晚上夏侯禎回去後,變得神智迷糊,無法入睡,像是被陰靈入侵。

他的友人皇甫枚趕來探望,看到他瞪著雙眼,嘴巴緊閉不能出聲,一付呆滯的模樣。

皇甫枚猜想應是在「女靈觀」中,他所說的話得罪了女神,於是趕緊代他向女神告解道歉,夏侯禎才恢復正常。

在此文中,「目瞪口噤」是形容夏侯禎被陰靈入侵,瞪著眼睛,嘴巴緊閉的失神模樣。

後來「目瞪口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受驚或受窘以致神情痴呆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受驚或受窘以致神情痴呆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驚愕詫異」的表述上。

例句 大家都被這場突如其來的地震嚇得目瞪口呆。

由於闖下大禍,孩子們都嚇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

閃電忽然劈倒了大樹,讓他們嚇得目瞪口呆地站在原地,不敢動彈。

這個消息實在太震撼了,一時之間每個人都目瞪口呆地反應不過來。

當他得知事情的真相是如此悽慘時,讓他驚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辨  識近義面面相覷、呆若木雞、瞠目結舌反義神色自若「呆若木雞」及「目瞪口呆」都是用來形容發愣的樣子。

「呆若木雞」使用範圍較廣,可用於形容因恐懼、驚訝、窘迫或困惑而產生的反應,亦可用於形容愚笨的樣子;「目瞪口呆」則只用於形容驚訝或窘迫,不用於形容愚笨。

呆若木雞目瞪口呆辨似例句○ㄨ妳怎麼交了個~的男友,反應還真遲鈍! ○○這個消息實在太震撼了,一時之間每個人都~地反應不過來。

參考詞語口呆目瞪注  音ㄎㄡˇ。

ㄉㄞ。

ㄇㄨˋ。

ㄉㄥˋ漢語拼音kǒudāimùdèng 釋  義《海上花列傳.第六○回》:「鶴汀著了急,口呆目瞪,不知所為。

」口呿目瞪注  音ㄎㄡˇ。

ㄑㄩ。

ㄇㄨˋ。

ㄉㄥˋ漢語拼音kǒuqūmùdèng 釋  義《敦煌變文集新書.卷六》:「朱解低頭親看札,口呿目瞪忘收脣。

」目定口呆注  音ㄇㄨˋ。

ㄉㄧㄥˋ。

ㄎㄡˇ。

ㄉㄞ漢語拼音mùdìngkǒudāi 釋  義《說唐.第二一回》:「驚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雲岫一面聽我說,一面氣得目定口呆。

」目睜口呆注  音ㄇㄨˋ。

ㄓㄥ。

ㄎㄡˇ。

ㄉㄞ漢語拼音mùzhēngkǒudāi 釋  義《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嚇得吳教授目睜口呆,罔知所措。

」《水滸傳.第五○回》:「李應都看了,目睜口呆,言語不得。

」目睜口開注  音ㄇㄨˋ。

ㄓㄥ。

ㄎㄡˇ。

ㄎㄞ漢語拼音mùzhēngkǒukāi 釋  義明.張岱《陶庵夢憶.卷五》:「其他如舞燈:十數人手攜一燈,忽隱忽現,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唐明皇見之,亦必目睜口開。

」目瞪口噤注  音ㄇㄨˋ。

ㄉㄥˋ。

ㄎㄡˇ。

ㄐㄧㄣˋ漢語拼音mùdèngkǒujìn 釋  義唐.皇甫枚《三水小牘.卷下》:「其夕,夏侯生惝恍不寐,若為陰靈所中。

其僕來告,余走視之,則目瞪口噤不能言矣。

」 目光如豆 參考詞語‧眼孔如豆‧雙瞳如豆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ㄨˋ。

ㄍㄨㄤ。

ㄖㄨˊ。

ㄉㄡˋ漢語拼音mùguāngrúdòu釋  義眼光像豆子那樣小。

形容目光短淺,見識狹窄。

※語或本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下.茅待詔元儀》。

△「眸子如豆」 典故說明「目光如豆」指眼光像豆子那樣小。

見於清錢謙益描述茅元儀的文章中。

錢謙益,字受之,號牧齋,詩文在當時頗有盛名。

所著《列朝詩集小傳》,選錄明代二百餘年間,二千多家詩人的代表作,並替每位詩人寫了簡短扼要的小傳,提供許多珍貴的史料和線索。

其中記載《武備志》的作者茅元儀,少有雄才,自恃甚高,卻被庸奸所忌,悲憤縱酒而死。

錢謙益感歎世人所推崇的名流正人,許多都貌似忠厚,其實內心深不可測,講究衣飾儀容或形式小節,眼光短淺,見識狹窄。

茅元儀的知己,卻只有錢謙益和高陽而已,心中無限感慨。

後來「目光如豆」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目光短淺,見識狹窄。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目光短淺,見識狹窄。

使用類別用在「見識淺陋」的表述上。

例句 一個人要立足於長遠,不能目光如豆。

目光如豆的經營者,勢必會被淘汰。

你真是目光如豆,不然怎麼會做這種決定?身為一個領導人,要從大處著眼,不能目光如豆。

那個目光如豆的傢伙,未來是不會有太大成就的。

許多企業家目光如豆,只顧眼前利益而未能著眼於未來。

這些目光如豆的人,每天都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吵吵鬧鬧。

一個人如果目光如豆,日後必然會為現在的決定懊悔不已。

我們不能目光如豆,只看見眼前的利益,必須考慮深遠一些。

辨  識近義鼠目寸光反義目光如炬、高瞻遠矚 參考詞語眼孔如豆注  音ㄧㄢˇ。

ㄎㄨㄥˇ。

ㄖㄨˊ。

ㄉㄡˋ漢語拼音yǎnkǒngrúdòu 釋  義清.胡介〈復唐中翰祖命書〉:「然胸無至情,而眼孔如豆,那能作得度外事來。

」雙瞳如豆注  音ㄕㄨㄤ。

ㄊㄨㄥˊ。

ㄖㄨˊ。

ㄉㄡˋ漢語拼音shuāngtóngrúdòu 釋  義清.高珩〈聊齋志異序〉:「後世拘墟之士,雙瞳如豆,一葉迷山,目所不見,率以仲尼『不語』為辭。

……」 目光如炬 參考詞語‧眼光如炬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ㄨˋ。

ㄍㄨㄤ。

ㄖㄨˊ。

ㄐㄩˋ漢語拼音mùguāngrújù釋  義眼光火炬般光亮,形容人怒視。

語出《南史.卷一五.檀道濟列傳》。

後用「目光如炬」形容目光有神。

亦用於比喻見事透澈,識見遠大。

△「目光如電」、「自壞長城」、「萬里長城」 典故說明據《南史.卷一五.檀道濟列傳》載,南北朝時,宋國有位大將名叫檀道濟,他曾追隨武帝劉裕北伐,立下不少汗馬功勞。

武帝死後,文帝即位,仍任命檀道濟征討北魏,又屢建奇功。

由於他功業彪炳,官位升至司空,權勢極大,他的幾個兒子也都掌管兵權。

然而樹大招風,他的功高望重引起皇帝及朝中其他大臣的猜忌。

一日,皇帝以議事為由,傳喚他進宮,卻乘機將他捕捉下獄,並且派人殺了他的家人及親信。

檀道濟在牢獄之中,知道自己這回必定難逃死劫,急怒攻心,眼中發出如火炬般熊熊火焰,又氣又恨地把一大斛酒一飲而盡,然後脫下頭巾重擲在地,咬牙大罵:「你是在毀掉自己的萬里長城啊!」這件事傳出之後,北魏人就謠傳說:「道濟已死,其餘的南方人都不足畏!」果然就肆無忌憚地南侵。

「目光如炬」這句成語即出於此,原是形容人怒視時的眼光;後來也用來形容目光有神,或比喻見事透澈,識見遠大。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目光有神。

使用類別用在「眼神銳利」的表述上。

例句 兩位劍客互相對峙,目光如炬,全身散發出殺氣。

這位老人家雖然頭髮斑白,但目光如炬,十分有精神!站在忠烈祠門口的衛兵,都是高大魁梧,目光如炬,十分英挺。

弟弟一看父親目光如炬地坐在客廳,不由得心虛地想:「我又做錯了什麼事?」二語義說明比喻見事透澈,識見遠大。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見識宏遠」的表述上。

例句 經理的目光如炬,對市場的需求抓得準確無比。

他雖然老了,仍舊目光如炬,少有人能騙得了他!這本著作明確地指出國家的遠慮與近憂,目光如炬,實在不可多得。

看了這本分析國際形勢的書後,讓人不得不讚嘆作者的目光如炬,慧眼獨具。

辨  識近義目光炯炯、炯炯有神、洞燭機先、高瞻遠矚反義目光如豆、鼠目寸光 參考詞語眼光如炬注  音ㄧㄢˇ。

ㄍㄨㄤ。

ㄖㄨˊ。

ㄐㄩˋ漢語拼音yǎnguāngrújù 釋  義《大馬扁.第二回》:「足下大著,真是眼光如炬!」 目空一切 參考詞語‧目空一世‧目空四海‧眼空宇宙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ㄨˋ。

ㄎㄨㄥ。

ㄧ。

ㄑㄧㄝˋ。

(變)。

ㄇㄨˋ。

ㄎㄨㄥ。

ㄧˊ。

ㄑㄧㄝˋ漢語拼音mùkōngyīqiè(變)mùkōngyíqiè釋  義形容人高傲自大,什麼都不放在眼裡。

※#語或本宋.陳亮《陳亮集.卷一六.題跋.題喻季直文編》。

△「目中無人」、「旁若無人」 典故說明「目空一切」原作「目空四海」。

宋朝的陳亮在〈題喻季直文編〉一文中,提到烏傷一地和他相熟的四個讀書人:喻叔奇的文章精深簡雅,愈讀愈有新意。

何茂恭「目空四海」,自視甚高,什麼都不放在眼裡,但是對豪傑之士還是能降低自己的身分,以禮相待,所以讀書人也很樂意親近他。

他的文章奇壯精緻,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

陳德先的文章清新勁麗,花樣不少。

喻季直的文章華美活躍,反覆閱讀也不厭倦。

後來「目空一切」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的「目空四海」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高傲自大,什麼都不放在眼裡。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高傲自大,什麼都不放在眼裡。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傲慢狂妄」的表述上。

例句 他如此地目空一切,有誰能跟他深交?目空一切的人往往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想當年他是何等目空一切,想不到今日竟落到如此下場!在那時候,目空一切的他,那裡聽得進去我的勸告。

年輕人還是謙虛一點,如果目空一切,必然令人反感。

人類在地球上目空一切,肆意妄為,結果把環境破壞殆盡。

他就這點成就,卻顯得目空一切,未免像井底之蛙,徒惹人笑。

別以為你當了經理就可以目空一切,在沒真正貢獻前,沒人會服你的。

在這領域,他連半個專家都夠不上,竟那樣目空一切,真是叫人不可思議。

辨  識近義旁若無人、目中無人、不可一世、目無餘子、妄自尊大、自高自大、夜郎自大、唯我獨尊、恃才傲物、盛氣凌人反義自慚形穢、自輕自賤、虛己受人、虛懷若谷「目中無人」及「目空一切」都有自視甚高的意思。

「目中無人」側重於看不起「人」;「目空一切」則是什麼都看不起,語義較重。

目中無人目空一切辨似例句○ㄨ你也別太~了,眼前就有位比你出色的人。

○○想當年他是何等~,想不到今日竟落到如此下場! 參考詞語目空一世注  音ㄇㄨˋ。

ㄎㄨㄥ。

ㄧ。

ㄕˋ。

(變)。

ㄇㄨˋ。

ㄎㄨㄥ。

ㄧˊ。

ㄕˋ漢語拼音mùkōngyīshì(變)mùkōngyíshì 釋  義明.焦竑〈李氏焚書序〉:「宏甫快口直腸,目空一世,憤激過甚,不顧人有忤者。

」清.歸莊〈陸道威思辨錄序〉:「但以余之生平負其氣節文章,目空一世,即談理家有不合者,輒爭辯嶽嶽,不為之屈。

」目空四海注  音ㄇㄨˋ。

ㄎㄨㄥ。

ㄙˋ。

ㄏㄞˇ漢語拼音mùkōngsìhǎi 釋  義宋.陳亮《陳亮集.卷一六》:「何茂恭目空四海,獨能降意於一世豪傑,而士亦樂親之。

」眼空宇宙注  音ㄧㄢˇ。

ㄎㄨㄥ。

ㄩˇ。

ㄓㄡˋ漢語拼音yǎnkōngyǔzhòu 釋  義宋.程珌〈壼中天.日躔東井〉:「犖犖平生,眼空宇宙,綠髮千尋雪。

笑談一鎮,單于底事心懾。

」 目中無人 參考詞語‧眼無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ㄨˋ。

ㄓㄨㄥ。

ㄨˊ。

ㄖㄣˊ漢語拼音mùzhōngwúrén釋  義眼中除自己外,沒有他人。

形容人高傲自大,瞧不起別人。

※語或出《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三。

△「目空一切」、「旁若無人」 典故說明「目中無人」就是說眼中除自己外,沒有他人。

《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三記載一段這樣的故事:明代正德年間,松江府有一對嚴姓夫婦,因晚年得子,所以對這兒子寵愛有加,百般呵護。

因此,當這小孩長大後,卻只曉得賭錢及結交一些酒肉朋友,養成了「目中無人」的惡習,以為自己就像天王一樣。

後來竟連自己的父親都以拳腳相向,乃致夫婦二人相當傷心難過。

關於「無人」的說法出現頗早,如《世說新語.豪爽》中記載了王胡之,是晉代時頗具才氣的人,又是宰相謝安好友。

一日他在謝安家作客,大家在杯觥之間,以吟頌詩辭助興。

當吟詠至〈九歌.少司命〉的「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兮載雲旗」時,王胡之向座中諸人說:「當爾時,覺一坐無人。

」意思是說這兩句話,讓人有飄然神往的感受,所以有「無人」的感覺。

這裡的「無人」是形體消失的一種感覺,和「目中無人」的「無人」意思不盡相同。

「目中無人」這句成語用來形容人高傲自大,瞧不起別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高傲自大,瞧不起別人。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傲慢狂妄」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目中無人的人,不必理會他。

我就看不慣他這副目中無人的樣子。

他憑什麼目中無人?比他行的人多了!才有那麼一點成就,他竟然就目中無人起來。

他是因為自卑,所以不理人,並不是目中無人。

他仗著父親的財勢,常常目中無人,很令人厭惡。

他平日如此目中無人,怎可能會有什麼莫逆之交?你也別太目中無人了,眼前就有位比你出色的人。

這篇文章諷刺那些目中無人的人,真是入木三分。

想當年他是何等目中無人,想不到今日竟落到如此下場!他就這點成就,卻顯得目中無人,未免像井底之蛙,徒惹人笑。

你這樣做未免太目中無人了,難道你心中都不尊敬這些長輩嗎? 辨  識近義妄自尊大、旁若無人、不可一世、目空一切、目無餘子、夜郎自大、唯我獨尊反義虛己受人、虛懷若谷「目中無人」及「目空一切」都有自視甚高的意思。

「目中無人」側重於看不起「人」;「目空一切」則是什麼都看不起,語義較重。

目中無人目空一切辨似例句○ㄨ你也別太~了,眼前就有位比你出色的人。

○○想當年他是何等~,想不到今日竟落到如此下場! 參考詞語眼無人注  音ㄧㄢˇ。

ㄨˊ。

ㄖㄣˊ漢語拼音yǎnwúrén 釋  義宋.蘇軾〈古纏頭曲〉:「一生喙硬眼無人,坐此困窮今白首。

」 目無全牛 參考詞語‧無全牛‧目牛無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ㄨˋ。

ㄨˊ。

ㄑㄩㄢˊ。

ㄋㄧㄡˊ漢語拼音mùwúquánniú釋  義眼中沒有整頭牛的形體,比喻道的修養不受外形限制的境界。

典出《莊子.養生主》。

後用「目無全牛」比喻技藝純熟高超。

△「庖丁解牛」、「善刀而藏」、「遊刃有餘」、「躊躇滿志」 典故說明先秦哲學家莊子喜歡用寓言來啟發人們的智慧,他在〈養生主〉這篇文章中,就用了一則「庖丁解牛」的寓言,來讓人們了解理想的人生觀到底是什麼。

這則寓言的內容大意是說:庖丁為文惠君分卸一頭牛的肢體,不僅動作像最美妙的舞蹈,所發出的聲音更像是最好聽的音樂。

文惠君不由讚嘆地問:「你是怎麼辦得到的?」庖丁說他所喜歡的是「道」,已經比技巧更進了一步。

剛開始解牛的時候,眼睛所看的無非就是頭牛,根本無從下手。

三年之後,才有所領略,眼睛已能看到牛的筋骨結構。

到了現在,已可以不藉用目視,純粹運用精神感覺來動刀了。

循著牛體天然的組織結構,削劈筋骨間的空隙,然後把刀子引向骨節的孔穴,牛就分卸完成了。

在這個過程中,連牛體脈絡相連以及筋骨結合的地方都未曾觸及,更不用說會去傷到大骨頭了。

一般好一點的廚子,每年要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切割的方式來解牛;普通一點的廚子,每月要換一把刀,因為他用硬砍的方式來解牛。

以硬踫硬,刀刃當然容易受損。

我這把刀已經使用了十九年,分卸過幾千頭牛,卻仍然像剛磨利的刀,一點損傷都沒有。

那是因為我拿的是一把沒有厚度的刀,進入牛的複雜組織,在經絡血脈的空隙中,到處遊走,可以揮灑自如,還覺得很寬綽而有餘地。

所以十九年來,都不必換刀。

雖然如此,每次遇到筋骨支錯聚結、難於處理的地方,我仍然會集中注意力,小心謹慎地用刀,等挑開關鍵處,牛的骨肉一下子都分開了,就像土塊堆積在地面上一樣,「ㄏㄨㄚˋ」的一聲,牛就解好了。

這時候,我拿著刀站在分卸完畢的牛肉面前,東看看西看看,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滿足感。

然後才會把刀擦拭乾淨,收藏起來。

在這則寓言中,莊子用牛的組織來比喻複雜的人際關係,要想在糾結難分的人情世故中不受傷害,得擁有一把用智慧錘鍊出來的「無厚之刃」。

文章中,莊子用「未嘗見全牛」來形容庖丁解牛不受形體限制的境界,後來就從這裡演變成「目無全牛」這個成語,比喻技藝純熟高超。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技藝純熟高超。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技藝精湛」的表述上。

例句 朱銘大師的太極系列,是目無全牛、大刀闊斧的鉅作。

只要肯下功夫,你的技藝日後必能達到庖丁目無全牛的境界。

大師執筆揮毫,似竹非竹,似馬非馬,已臻目無全牛的境界。

我摸索捏陶技藝多年,直到最近才領悟目無全牛的境界,可以隨心所欲,不再受形象拘束了。

辨  識近義庖丁解牛、得心應手、運斤成風、爐火純青反義黔驢之技 參考詞語無全牛注  音ㄨˊ。

ㄑㄩㄢˊ。

ㄋㄧㄡˊ漢語拼音wúquánniú 釋  義唐.劉長卿〈送裴四判官赴河西軍試〉:「吏道豈易愜,如君誰與儔;逢時將騁驥,臨事無全牛。

」宋.黃公度《知稼翁集.卷上》:「高才所蒞無全牛,民自不冤吏早休。

」目牛無全注  音ㄇㄨˋ。

ㄋㄧㄡˊ。

ㄨˊ。

ㄑㄩㄢˊ漢語拼音mùniúwúquán 釋  義晉.孫綽〈遊天臺山賦〉:「投刃皆虛,目牛無全。

」明.宋濂〈演連珠〉:「蓋聞民既大安,則樂世如砥;策能戡亂,則目牛無全。

」 米珠薪桂 參考詞語‧桂薪玉粒‧桂薪珠米‧炊瓊爇桂‧爨丹桂‧爨桂炊玉‧玉粒桂薪‧珠米桂薪‧薪桂米珠‧食玉炊桂‧飯玉炊桂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ㄧˇ。

ㄓㄨ。

ㄒㄧㄣ。

ㄍㄨㄟˋ漢語拼音mǐzhūxīnguì釋  義米如珍珠,柴如桂木。

比喻物價昂貴。

語本《戰國策.楚策三》。

典故說明桂木,是一種專門用來觀賞的珍貴植物。

「米珠薪桂」則是形容米像珍珠,柴火像桂木一樣的昂貴,此語出於蘇秦對楚王說的一段話。

蘇秦是戰國時代著名的說客,據《戰國策.楚策三》載,有一次他到楚國去,等了三天才見到楚王。

在與楚王談話結束後,蘇秦便要辭行,楚王說:「我對您仰慕已久,您今天既然願意不遠千里而來見我,為什麼不肯留下來呢?」蘇秦回答:「你們楚國的食物比玉石還貴,柴火比桂木還值錢,您的傳令者像鬼那麼難見到,大王您更有如天帝一般,一面難求。

您今天要我留下,難道要我吃玉石,燒桂木,並且靠著那些鬼以見您一面嗎?」蘇秦此話是指責楚王對他不夠尊重,並以「食貴於玉,薪貴於桂」說楚國的物價過於昂貴,根本不是一般人所能負擔。

後來「食」多作「米」,「玉」多作「珠」,「米珠薪桂」這句成語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物價昂貴。

出現「米珠薪桂」的書證如明.錢子正〈有弟久不見〉詩:「有弟久不見,米珠薪桂秋。

」又如清代蒲松齡的小說《醒世姻緣傳》第五四回:「及至到了京師,這米珠薪桂之地,數米秤柴,還怕支持不起。

」句中便是以「米珠薪桂」比喻京師的物價極高。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物價昂貴。

使用類別用在「物價高昂」的表述上。

例句 為了節省開支,他們決定搬離這米珠薪桂的城市。

經濟不景氣,消費又是米珠薪桂,生活得要簡省點。

這裡是個米珠薪桂的地方,生活費很高,謀生必須要有本事。

物價上漲,米珠薪桂,許多人只得減少消費活動以節省支出。

米珠薪桂的生活對他們來說實在是相當困難,只好遠離這裡,另謀生路。

辨  識近義長安居大不易反義價廉物美 參考詞語桂薪玉粒注  音ㄍㄨㄟˋ。

ㄒㄧㄣ。

ㄩˋ。

ㄌㄧˋ漢語拼音guìxīnyùlì 釋  義明.陳汝元《金蓮記.第二六齣》:「公婆年邁,慈母身孤,兼之室似罄懸,誰辦桂薪玉粒。

」明.張居正〈雪中柬劉生〉:「城南處士索居者,四壁寥然對虛牖。

桂薪玉粒烏裘敝,千金賣文復何有?」桂薪珠米注  音ㄍㄨㄟˋ。

ㄒㄧㄣ。

ㄓㄨ。

ㄇㄧˇ漢語拼音guìxīnzhūmǐ 釋  義元.王惲〈答晉卿教授〉:「蒼狗雲衣日易翻,桂薪珠米住京難。

」炊瓊爇桂注  音ㄔㄨㄟ。

ㄑㄩㄥˊ。

ㄖㄜˋ。

ㄍㄨㄟˋ漢語拼音chuīqióngrèguì 釋  義唐.林寬〈獻同年孔郎中〉:「炊瓊爇桂帝關居,賣盡寒衣典盡書。

」爨丹桂注  音ㄘㄨㄢˋ。

ㄉㄢ。

ㄍㄨㄟˋ漢語拼音cuàndānguì 釋  義唐.錢起〈秋霖曲〉:「公卿紅粒爨丹桂,黔首白骨封青苔。

」爨桂炊玉注  音ㄘㄨㄢˋ。

ㄍㄨㄟˋ。

ㄔㄨㄟ。

ㄩˋ漢語拼音cuànguìchuīyù 釋  義宋.司馬光〈答劉賢良蒙書〉:「光雖竊託跡於侍從之臣,月俸不過數萬,爨桂炊玉,晦朔不相續。

」玉粒桂薪注  音ㄩˋ。

ㄌㄧˋ。

ㄍㄨㄟˋ。

ㄒㄧㄣ漢語拼音yùlìguìxīn 釋  義《宋史.卷四八七》:「縕袍短褐,玉粒桂薪,堪憂食貧,若為卒歲。

」宋.王禹偁〈陳情表〉:「望雲就日,非無戀闕之心;玉粒桂薪,未有住京之計。

」珠米桂薪注  音ㄓㄨ。

ㄇㄧˇ。

ㄍㄨㄟˋ。

ㄒㄧㄣ漢語拼音zhūmǐguìxīn 釋  義明.歸有光〈與周澱山書〉:「北地極寒,珠米桂薪,殆不能度日。

」薪桂米珠注  音ㄒㄧㄣ。

ㄍㄨㄟˋ。

ㄇㄧˇ。

ㄓㄨ漢語拼音xīnguìmǐzhū 釋  義《聊齋志異.卷八》:「都中薪桂米珠,勿憂資斧。

」食玉炊桂注  音ㄕˊ。

ㄩˋ。

ㄔㄨㄟ。

ㄍㄨㄟˋ漢語拼音shíyùchuīguì 釋  義《戰國策.楚策三》:「楚國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謁者難得見如鬼,王難得見如天帝。

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見帝。

」《陳書.卷六》:「豈以食玉炊桂,無因自達?將懷寶迷邦,咸思獨善?」飯玉炊桂注  音ㄈㄢˋ。

ㄩˋ。

ㄔㄨㄟ。

ㄍㄨㄟˋ漢語拼音fànyùchuīguì 釋  義《藝文類聚.卷三五》:「中饋告乏,役者莫興,飯玉炊桂,猶尚優泰。

」 名不副實 參考詞語‧名實不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ㄧㄥˊ。

ㄅㄨˋ。

ㄈㄨˋ。

ㄕˊ。

(變)。

ㄇㄧㄥˊ。

ㄅㄨˊ。

ㄈㄨˋ。

ㄕˊ漢語拼音míngbùfùshí(變)míngbúfùshí釋  義空有虛名,不合實際。

#語本《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

△「有名無實」 典故說明「名不副實」典源作「名實不副」。

「名」指名聲、名義,「實」指實際的情形,名和實如果一致,那就是「名副其實」,但是如果不能互相配合,那就是「名不副實」了。

古人十分重視「名」、「實」的重要性,如《論語.子路》:「子曰:『必也正名乎!』」又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就是孔子強調要辨正名義,使名實相符,如此一來,做事才會成功。

在所引典源《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中,王莽為了篡奪漢室,所以千方百計地為自己鋪路。

他任宰衡、太傅、大司馬,先掌握朝中的實權。

但是有實權,而無名義,容易遭人非議。

所以他上書太后,認為自己身為宰相,統領朝廷百官,卻沒有象徵身分的印信,顯得名實不副,因此請太后授他宰相印章,這樣才能名副其實。

後來「名不副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空有虛名,不合實際。

出現「名不副實」的書證如三國魏.劉劭《人物志.效難》:「中情之人,名不副實,用之有效,故名由眾退,而實從事章。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空有虛名,不合實際。

使用類別用在「名實不符」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誇大的廣告名不副實,根本是在欺騙消費者。

他是個表裡不一、名不副實的人,你可別太相信他!這家廠商的產品說是經久耐用,還沒半年就發生故障。

這裡號稱「綠鄉」,卻受到濫墾濫伐,早已經名不副實了。

家電用品廠牌很多,消費者購買時應精挑細選,以免被名不副實的仿冒品所騙。

他取名「師聖」,可是所有行為品德卻與聖人大相逕庭,可謂名不副實,令人不齒。

這項商品號稱效果神奇,但使用起來卻和其他同類型產品差異不大,有點名不副實。

最近有些商店統稱「跳樓大拍賣」,可是裡面商品的售價卻不見得比平時便宜,完全名不副實。

外頭招牌寫的是「科技公司」,裡面賣的卻是運動器材,真是一家掛羊頭賣狗肉,名不副實的商店。

辨  識近義有名無實、徒有虛名、聲聞過情反義名不虛傳、名副其實、名實相副形音辨誤副,音ㄈㄨˋ。

符合、相稱。

不可寫作「付」。

「名不副實」及「有名無實」都有名目與實際不相符的意思。

「名不副實」側重名過於實;「有名無實」側重空有名目。

名不副實有名無實辨似例句○ㄨ這項商品號稱效果神奇,但使用起來卻和其他同類型產品差異不大,有點~。

ㄨ○他對公司事務毫無決定權,是個~的總經理。

參考詞語名實不副注  音ㄇㄧㄥˊ。

ㄕˊ。

ㄅㄨˋ。

ㄈㄨˋ。

(變)。

ㄇㄧㄥˊ。

ㄕˊ。

ㄅㄨˊ。

ㄈㄨˋ漢語拼音míngshíbùfù(變)míngshíbúfù 釋  義《漢書.卷九九》:「臣愚以為,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內為職,而無印信,名實不副。

」 名不虛傳 參考詞語‧名不虛得‧名不虛立‧名不虛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ㄧㄥˊ。

ㄅㄨˋ。

ㄒㄩ。

ㄔㄨㄢˊ漢語拼音míngbùxūchuán釋  義名聲與實際相符,而非徒有虛名。

※◎語或本《史記.卷七五.孟嘗君列傳》。

△「名副其實」 典故說明「名不虛傳」原作「名不虛」。

戰國時,齊國公子孟嘗君愛好養士,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

在他擔任上卿時,受封古代薛國之地,約在今山東省滕縣附近。

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曾在孟嘗君的傳記後寫下自己的看法。

他說自己曾經到過薛地,發現這個地方的人比較凶悍、殘暴,和附近鄒、魯地方的人不一樣。

問了人,才知道原來這是因為孟嘗君喜歡養士,許多人慕名而來,移居的人數約有六萬多戶,結果使得薛地龍蛇雜處。

可見他果真是與傳說中愛好賓客的名聲相符,司馬遷因此說「名不虛矣」!典源又見《史記.卷一二四.遊俠傳.序》,內容則是表述自漢朝建立以來,有不少知名的俠義之士,像朱家、田仲、王公等人,他們雖然經常違背法律的規範,但因為廉節、有義氣,又懂得謙讓,因而贏得世人的稱頌,絕非空有其名,所以值得為他們立傳。

文中也用了「名不虛立」之語。

後來「名不虛傳」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名聲與實際相符,而非徒有虛名。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名聲與實際相符,而非徒有虛名。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名實相符」的表述上。

例句 故宮博物院果真是名不虛傳的文化寶庫。

阿里山雲海為臺灣名景之首,真是名不虛傳。

久聞她的琴藝非凡,今日親自聆聽,果真名不虛傳。

久聞「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到桂林一遊,果然名不虛傳。

這家餐館口碑甚佳,今日前來飽餐一頓,果然是名不虛傳。

眼前的一座座冰雕,巧奪天工,北海道雪祭確實名不虛傳。

這座峽谷的風光,名聞遐邇,今日來遊,氣勢磅薄,果然名不虛傳。

雲門舞集的舞藝出神入化,今天親眼目睹,果然名不虛傳,讓人佩服。

金門高粱酒名聞遐邇,我就只飲一小杯,已覺香氣撲鼻,味道醇正,的確是名不虛傳。

辨  識近義名下無虛、名副其實反義名不副實、有名無實、名過其實、徒有其名「名不虛傳」及「名副其實」都有名聲與實際相符合的意思。

「名不虛傳」專用於好名聲;「名副其實」適用範圍較廣,好壞名聲皆可用。

名不虛傳名副其實辨似例句○○金門高粱酒名聞遐邇,我就只飲一小杯,已覺香氣撲鼻,味道醇正,的確是~。

ㄨ○他是個~的守財奴,這樣富有,卻還要苛扣傭人的工錢。

參考詞語名不虛得注  音ㄇㄧㄥˊ。

ㄅㄨˋ。

ㄒㄩ。

ㄉㄜˊ漢語拼音míngbùxūdé 釋  義唐.孟棨《本事詩.高逸》:「問李云:『聞有紫雲者,孰是?』李指示之。

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虛得,宜以見惠。

』」明.謝肇淛《五雜俎.卷八》:「倩孃端妍絕倫,紫雲名不虛得。

」名不虛立注  音ㄇㄧㄥˊ。

ㄅㄨˋ。

ㄒㄩ。

ㄌㄧˋ漢語拼音míngbùxūlì 釋  義《史記.卷一二四》:「以余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扞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絜退讓,有足稱者。

名不虛立,士不虛附。

」《三國志.卷二七》:「帝大笑,顧左右曰:『名不虛立。

』」名不虛行注  音ㄇㄧㄥˊ。

ㄅㄨˋ。

ㄒㄩ。

ㄒㄧㄥˊ漢語拼音míngbùxūxíng 釋  義《晉書.卷四二》:「帝顧四坐曰:『名不虛行。

』」 名副其實 參考詞語‧名實相副‧名實相稱‧名實相符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ㄧㄥˊ。

ㄈㄨˋ。

ㄑㄧˊ。

ㄕˊ漢語拼音míngfùqíshí釋  義名聲或名稱與實際相符合。

#語本《後漢書.卷七○.鄭孔荀列傳.孔融》。

△「名不虛傳」 典故說明「名副其實」原作「名實相副」。

據《後漢書.卷七○.鄭孔荀列傳.孔融》載,東漢末建安年間,曹操東征西討,戰功彪炳,權勢極大,但恃才傲物的孔融卻對他多所非議,常常針對時政上書給曹操,一點也不客氣。

日子久了,曹操對他也有點不滿,然因孔融在外的名聲崇高,只得隱忍下來。

郗(ㄔ)慮為附和曹操,便上奏請免孔融的官職,二人於是有了心結,彼此互相仇恨。

而在此時,曹操寫了一封信給孔融,要化解他和郗慮之間的怨仇。

說他們本來交情很好,結果因為一點小事而互相陷害,實在是不值得。

以前兩人互相欣賞,惺惺相惜,怎麼會變成現在這樣呢?希望他們能重修舊好。

曹操信中提到,孔融曾盛讚郗慮的學識,說他的學問是「名實相副」,和傳聞中的一樣好,絕不虛假。

後來「名副其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名聲或名稱與實際相符合。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名聲或名稱與實際相符合。

使用類別用在「名實相符」的表述上。

例句 他熱心公益,樂於助人,真是名副其實的大善人。

他讓蜜蜂爬滿他的身上,真是名副其實的「蜂人」。

鹿港真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古鎮,到處都是著名的古蹟。

美國拉斯維加處處是賭場,叫「賭城」,真是名副其實。

他一天到晚都喝得醉醺醺的,真是名副其實的「醉人」。

他口齒清晰,得到演講比賽第一名,真是名副其實,眾望所歸。

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守財奴,這樣富有,卻還要苛扣傭人的工錢。

你現在已是模範生,就要名副其實地成為全校同學的學習模範。

這陡坡是名副其實的「好漢坡」,每個人都爬得戰戰兢兢,氣喘吁吁。

辨  識近義名不虛傳、名下無虛反義濫竽充數、名不副實、有名無實、名過其實、徒有其名、虛有其表、羊質虎皮、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名不虛傳」及「名副其實」都有名聲與實際相符合的意思。

「名不虛傳」專用於好名聲;「名副其實」適用範圍較廣,好壞名聲皆可用。

名不虛傳名副其實辨似例句○○金門高粱酒名聞遐邇,我就只飲一小杯,已覺香氣撲鼻,味道醇正,的確是~。

ㄨ○他是個~的守財奴,這樣富有,卻還要苛扣傭人的工錢。

參考詞語名實相副注  音ㄇㄧㄥˊ。

ㄕˊ。

ㄒㄧㄤ。

ㄈㄨˋ漢語拼音míngshíxiāngfù 釋  義《後漢書.卷七○》:「昔國家東遷,文舉盛歎鴻豫名實相副,綜達經學,出於鄭玄,又明《司馬法》,鴻豫亦稱文舉奇逸博聞,誠怪今者與始相違。

」《明史.卷一六四》:「科舉所求賢,必名實相副,非徒誇多而已。

」名實相稱注  音ㄇㄧㄥˊ。

ㄕˊ。

ㄒㄧㄤ。

ㄔㄥˋ漢語拼音míngshíxiāngchèng 釋  義《鏡花緣.第七二回》:「妹子這個名字,叫做有名無實,那里及得堯蓂姐姐彈的幽雅,他才名實相稱哩。

」名實相符注  音ㄇㄧㄥˊ。

ㄕˊ。

ㄒㄧㄤ。

ㄈㄨˊ漢語拼音míngshíxiāngfú 釋  義五代漢.王定保《唐摭言.卷三》:「斯乃名實相符,亨達自任,得以惟聖作則,為官擇人。

」 名列前茅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ㄧㄥˊ。

ㄌㄧㄝˋ。

ㄑㄧㄢˊ。

ㄇㄠˊ漢語拼音mínglièqiánmáo釋  義茅,通「旄」。

旄,旄牛。

前茅,古代行軍打仗時,前行的兵士所拿的竿頂用旄牛尾裝飾的指揮旗幟。

一說茅即茅草,春秋時代楚國行軍,有人拿著茅草當旗幟走在軍隊前面,或擔任斥候。

「名列前茅」,指其名列於隊伍前面。

語本《左傳.宣公十二年》。

後用「名列前茅」比喻成績優異,名次排在前面。

△「獨占鰲頭」 典故說明據《左傳.宣公十二年》載,春秋時代,楚國攻打鄭國,晉國派兵援鄭,但晉軍抵達前鄭國就已投降,晉軍統帥荀林父(ㄈㄨˇ)於是打算班師回朝。

上軍主將士會支持荀林父的決定,因為他認為現在的楚國德行、刑罰、政令、事務、典章、禮儀都具備周全,根本無法與之為敵。

在分析到楚國軍力時,他曾說道:「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後勁。

」意思是:楚國軍隊紀律嚴明,行軍之時,右軍緊隨在主將車轅旁備戰,左軍負責割草以備休息用,前軍的哨兵偵察敵情極為慎重,中軍依情報制定謀略,後軍則十分精良,整個部隊實力雄厚,難與抗衡。

士會話中的「前茅」,指的便是行軍時置於最前方,負責偵察敵情的哨兵。

古代作戰時,前鋒部隊是以旄旌或茅草作為識別標誌,一旦偵察到敵方位置,就舉之而告知後方軍隊加強戒備,故以「前茅」稱此負責偵察的前軍。

後來「前茅」引申有排名在前的意思,而「名列前茅」則可用來比喻成績優異,名次排在前面。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成績優異,名次排在前面。

使用類別用在「卓異超群」的表述上。

例句 她的舞技精湛,每次參加比賽總是名列前茅。

他孜孜不倦,努力學習,所以考試總是名列前茅。

這筆獎學金是用來獎勵在科學競賽中名列前茅的學生。

這個新人剛推出的新曲頗受好評,在各大排行榜都名列前茅。

這項產品在今年銷售榜上名列前茅,公司決定提高產量,來滿足市場需求。

辨  識近義首屈一指、獨占鰲頭反義名落孫山、榜上無名形音辨誤「名列前茅」的「茅」為旗幟義。

不可寫作「矛」。

「名列前茅」及「獨占鰲頭」都有成績優異的意思。

「名列前茅」指排名在前面;「獨占鰲頭」特指第一名。

名列前茅獨占鰲頭辨似例句○○她的舞技精湛,每次參加比賽總是~。

ㄨ○沒想到去年戰績殿後的這支球隊,今年竟然~,抱走了冠軍盃。

名落孫山 參考詞語‧孫山之外‧孫山名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ㄧㄥˊ。

ㄌㄨㄛˋ。

ㄙㄨㄣ。

ㄕㄢ漢語拼音míngluòsūnshān釋  義孫山,宋朝人,應試考中最後一名。

「名落孫山」,名落於孫山之後,指參加考試或選拔沒有被錄取。

#典出宋.范公偁《過庭錄》。

典故說明宋朝時吳地有個讀書人叫孫山,他很聰明,生性風趣幽默,又頗有才氣,因此人家都叫他做「滑稽才子」。

有一年,他要到別郡參加考試,因為同鄉某人的兒子也要參加,於是就作伴前往。

放榜的結果,同鄉人的兒子並沒有考取,而孫山則是名列榜單的最後一名。

等孫山先起程回鄉後,同鄉人向他探問自己的兒子考得如何,孫山回答說:「榜上的最後一名是我孫山,而你的兒子更落在孫山的後面呢!」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名落孫山」,用來暗喻應考者落於榜單之外,指應考不中。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應考不中。

使用類別用在「應試未取」的表述上。

例句 你平時不努力,難怪幾次考試都名落孫山。

他成績那麼好,卻名落孫山,真是令人感到意外。

我已有心理準備,此次考試縱然名落孫山,也不氣餒。

參加考試,即使名落孫山,也不應灰心,再接再厲,下次再來!一次考試名落孫山有什麼關係?我要急起直追,下次非金榜題名不可。

今年你雖然名落孫山,但只要下定決心,努力用功,明年一定會考取。

辨  識近義榜上無名、曝鰓龍門反義金榜題名、魚躍龍門、雁塔題名、名列前茅 參考詞語孫山之外注  音ㄙㄨㄣ。

ㄕㄢ。

ㄓ。

ㄨㄞˋ漢語拼音sūnshānzhīwài 釋  義清.無名氏《人中畫.寒徹骨》:「到了會試,二人一同入場,誰知場中取士只論文才,不論老少,商春蔭又高高中了第三名,曹先生依舊孫山之外。

」孫山名落注  音ㄙㄨㄣ。

ㄕㄢ。

ㄇㄧㄥˊ。

ㄌㄨㄛˋ漢語拼音sūnshānmíngluò 釋  義《大馬扁.第三回》:「早知上海地面是個繁華淫靡的,康有為那時一來向好冶游,二來往應春闈,孫山名落,心中鬱鬱,最好借酒澆愁,尋花解悶。

」 名韁利鎖 參考詞語‧利名韁鎖‧利鎖名牽‧利鎖名韁‧利鞅名韁‧利韁名鎖‧名繮利索‧名韁利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ㄧㄥˊ。

ㄐㄧㄤ。

ㄌㄧˋ。

ㄙㄨㄛˇ漢語拼音míngjiānglìsuǒ釋  義功名的韁繩和利祿的鎖鏈。

比喻人受名利的羈絆而不得自由。

#語本《漢書.卷一○○.敘傳上》。

典故說明「名」是功名。

「利」是利祿。

「韁」是繫馬的繩子,用以控制馬匹。

「鎖」則是安裝在門戶、箱櫃等開合處,必須以鑰匙或暗碼打開的金屬器具,引申有拘束、封閉的意思。

一個人如果汲汲於名利,腦海裡除了沽名釣譽、鑽求利益,其他事情都毫不關心,就好像被無形的韁繩套住,或被看不到的鎖鏈給綁住,不得自由。

《漢書.卷一○○.敘傳上》,敘述了桓譚欲向班嗣借書的事情。

桓譚博學多聞,遍習五經,是一位儒者。

班嗣雖然也學儒術,但更喜好黃老之學。

有一次桓譚想向班嗣借黃老之書,班嗣知道了就回覆說︰「黃老之學崇尚清虛無為,不受世俗所羈絆,與儒學完全不同。

你今日已經習慣孔孟的仁義之道,被世俗名利的韁鎖所束縛,敬服周公、孔子的遺範,推崇顏淵、閔子騫的德行,既然你眷戀不捨儒家的禮教,又何必讓黃老之學困惑你呢?」在參考資料中,另有漢.東方朔〈與友人書〉,年代雖比所引典源為早,但因出處不明,故置於參考資料。

後來「名韁利鎖」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人因名利的羈絆而不得自由。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受名利的羈絆而不得自由。

使用類別用在「名利牽絆」的表述上。

例句 人若能擺脫名韁利鎖的桎梏,就少了許多煩惱。

他一生不被名韁利鎖牽絆,因此天天過著自由自在、與世無爭的生活。

他早已厭倦羈絆他的名韁利鎖,一旦功成身退便到鄉下過隱居的生活。

住在擁擠的都市裡,人們成天被名韁利鎖纏身,哪有什麼人生樂趣可言呢?在這山中小屋過了一年快樂逍遙的生活,他終於完全掙脫名韁利鎖的束縛,身心得到完全的解放。

參考詞語利名韁鎖注  音ㄌㄧˋ。

ㄇㄧㄥˊ。

ㄐㄧㄤ。

ㄙㄨㄛˇ漢語拼音lìmíngjiāngsuǒ 釋  義宋.歐陽修〈世弼讀白樂天放言詩倣其體依前韻作數首見寄因和答之亦倣樂天之體.詩四首其四〉:「言行樞機宜慎發,利名韁鎖苦縈身。

」利鎖名牽注  音ㄌㄧˋ。

ㄙㄨㄛˇ。

ㄇㄧㄥˊ。

ㄑㄧㄢ漢語拼音lìsuǒmíngqiān 釋  義明.高濂《玉簪記.第二二齣》:「眼底天涯,利鎖名牽。

」利鎖名韁注  音ㄌㄧˋ。

ㄙㄨㄛˇ。

ㄇㄧㄥˊ。

ㄐㄧㄤ漢語拼音lìsuǒmíngjiāng 釋  義宋.曹冠〈念奴嬌.金飆替暑〉:「堪笑利鎖名韁,向蝸牛角上,所爭何事。

」元.賈仲名《昇仙夢.第一折》:「斷絕了利鎖名韁,逼綽了酒色財氣。

」利鞅名韁注  音ㄌㄧˋ。

ㄧㄤ。

ㄇㄧㄥˊ。

ㄐㄧㄤ漢語拼音lìyāngmíngjiāng 釋  義宋.華岳〈念奴嬌.倚藤臨水〉:「利鞅名韁成底事,空把此身纏縛。

」利韁名鎖注  音ㄌㄧˋ。

ㄐㄧㄤ。

ㄇㄧㄥˊ。

ㄙㄨㄛˇ漢語拼音lìjiāngmíngsuǒ 釋  義元.王喆〈轉調醜奴兒.苦苦勸愚人〉:「利韁名鎖休貪戀,韶華迅速如流箭,不可因循。

」名繮利索注  音ㄇㄧㄥˊ。

ㄐㄧㄤ。

ㄌㄧˋ。

ㄙㄨㄛˇ漢語拼音míngjiānglìsuǒ 釋  義《鏡花緣.第四○回》:「到了次日,並不約我,卻一人獨往。

豈非看破紅塵,頓開名繮利索麼?」名韁利索注  音ㄇㄧㄥˊ。

ㄐㄧㄤ。

ㄌㄧˋ。

ㄙㄨㄛˇ漢語拼音míngjiānglìsuǒ 名正言順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ㄧㄥˊ。

ㄓㄥˋ。

ㄧㄢˊ。

ㄕㄨㄣˋ漢語拼音míngzhèngyánshùn釋  義形容名分正當,言詞合理。

語本《論語.子路》。

後用「名正言順」指所做的事正當而合理,不容置疑。

△「手足無措」 典故說明春秋衛靈公死後,衛人立蒯聵(ㄎㄨㄞˇ ㄎㄨㄟˋ)之子輒,是為出公。

這一年的六月,趙鞅將蒯聵納於衛國的戚地,與輒對立。

直到出公五年,衛君輒始終違抗父親蒯聵,諸侯們屢次以這件事責備衛國。

這時孔子門人子路等多在衛國任職,衛君輒想要請孔子主持政治。

於是子路問孔子:「如果您去主政,要先從哪裡下手?」因為衛國正處於一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名實錯亂的局面,孔子根本無意輔佐出公,所以說:「如果非做不可的話,就從正名入手吧。

」並且說出「名不正,則言不順」,意思是說:名分不止,所說的話就不合道理。

而孔子所講的此一席話見於《論語.子路》。

後來「名正言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所做的事正當而合理,不容置疑。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所做的事正當而合理,不容置疑。

使用類別用在「合理正當」的表述上。

例句 他所做的事總是名正言順,所以不曾受到非議。

總算拿到了駕照,這下可以名正言順地騎車去兜風了。

你們應該先向校方申請場地,才可以名正言順地舉辦活動。

王經理得到董事長授權整頓營業部門,名正言順,誰敢不服?本來是件名正言順的事,被你這樣一搞,什麼立場都沒有了。

身為監察委員,對於公務員失職提出彈劾,本是名正言順的事。

選舉結果公布,蘇同學的得票數最高,名正言順地成為下一屆學生會長。

辨  識近義堂堂正正反義盜名竊位 每下愈況 參考詞語‧每下愈篤‧每況愈下‧每變愈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ㄟˇ。

ㄒㄧㄚˋ。

ㄩˋ。

ㄎㄨㄤˋ漢語拼音měixiàyùkuàng釋  義況,因比擬而明顯、顯著。

「每下愈況」指估量豬隻肥瘦,要從最不易長肉的小腿部分去試;因為愈是下部細微的地方,肥瘦的差別就愈見明顯。

語出《莊子.知北遊》。

後轉用「每下愈況」比喻情況愈來愈壞。

典故說明莊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生卒年不詳。

其人生觀崇尚自然無為,逍遙自得,與老子並為道家思想的宗師,著有《莊子》。

有一次,東郭子問莊子:「所謂的『道』,究竟在什麼地方?」莊子說:「無所不在。

」東郭子說:「請你舉出具體的例子,清楚指明。

」莊子說:「在螻蟻身上。

」東郭子說:「高妙的『道』,為什麼會在這樣卑下的地方呢?」接著莊子又舉了愈來愈卑下的例子,如:稊稗、磚瓦、屎溺。

東郭子聽到後來,便不作聲了。

莊子於是就說:「你所問的問題,就跟以前有個名叫獲的市場主管問市場管理員用腳踩豬的問題一樣。

市場管理員要判斷豬隻的肥瘦,必須用腳踩著豬的小腿部分去試,因為這小腿部分最不易長肉,如果這部分的肉愈多,就可以知道豬隻愈肥。

因此,當獲問這個問題時,市場管理員回答說:『愈是下部細微的地方,肥瘦的差別就愈明顯。

』」莊子用這個例子做比喻,主要是要讓東郭子了解:「道」是無所不在的,愈是從低微的事物上去推求,就愈能看出「道」的真實情況。

「每下愈況」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後來用於比喻情況愈來愈壞。

要了解這句成語須從《莊子》原文了解起,較為不易,所以後來有人從字面推測其義,更進而將成語改成「每況愈下」,雖屬訛用,但已成俗,備載於此,以供參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情況愈來愈壞。

使用類別用在「日趨惡化」的表述上。

例句 自從患了心臟病後,他的健康狀態每下愈況。

爺爺最近健康情形的每下愈況,讓家人憂心不已。

因為家境每下愈況,他不得不輟學打工來幫忙家計。

眼看著弟弟每下愈況的學業成績,媽媽雖然生氣,卻無計可施。

全球經濟發展有每下愈況之勢,世界各國失業人口當然越來越多。

辨  識近義江河日下、一瀉千里反義日就月將、蒸蒸日上、方興未艾、日新月異、漸入佳境 參考詞語每下愈篤注  音ㄇㄟˇ。

ㄒㄧㄚˋ。

ㄩˋ。

ㄉㄨˇ漢語拼音měixiàyùdǔ 釋  義《弘明集.卷四》:「好生惡死,每下愈篤,故宥其死者順其情,奪其生者逆其性,至人尚矣。

」每況愈下注  音ㄇㄟˇ。

ㄎㄨㄤˋ。

ㄩˋ。

ㄒㄧㄚˋ漢語拼音měikuàngyùxià 釋  義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子瞻自言,平生不善唱曲,故間有不入腔處,非盡如此,後山乃比之教坊司雷大使舞,是何每況愈下?蓋其謬耳。

」清.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三》:「南宋儒者似又竊釋氏緒餘,此即莊子所謂每況愈下也。

」每變愈下注  音ㄇㄟˇ。

ㄅㄧㄢˋ。

ㄩˋ。

ㄒㄧㄚˋ漢語拼音měibiànyùxià 釋  義清.黃宗羲〈李杲堂文鈔序〉:「自余為此言已歷一世矣,風氣每變而愈下,舉世眛目於塵羹土飯之中,本無所謂古文。

」 妙手空空 參考詞語‧空空妙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ㄧㄠˋ。

ㄕㄡˇ。

ㄎㄨㄥ。

ㄎㄨㄥ漢語拼音miàoshǒukōngkōng釋  義指唐代傳奇小說中的劍俠。

語出唐.裴鉶《傳奇》。

後用「妙手空空」稱呼小偷、扒手。

亦用來表示兩手空空,一無所有;或指稱缺乏資財而善於挪移應付的人。

典故說明唐人傳奇小說有一篇《聶隱娘》是在敘述聶隱娘的傳奇故事:相傳她是唐德宗時魏博(當時河北三鎮之一)大將聶鋒的女兒,在十歲的時候,被一個尼姑強行帶走,長達五年都不見蹤跡。

在這期間,尼姑教聶隱娘各種道術和功夫,讓她習得一身武功。

在元和年間,魏博將領與陳許節度使劉昌裔不和,常發生衝突,就命令聶隱娘去刺殺劉昌裔。

劉昌裔精於卜卦測算,早已料到隱娘會前來對付他,隱娘十分佩服,因此轉而投靠他。

隱娘並告知劉昌裔,還會再有其他人來刺殺他,必須做好防備。

首先魏帥派來劍俠精精兒,隱娘用計戰勝,保住了劉昌裔的性命。

接著魏帥又派了妙手空空兒,隱娘認為空空兒武功高強,變幻莫測,行蹤常是人不知、鬼不覺的,不宜正面相鬥。

於是用計謀讓空空兒失手,使劉昌裔又再次脫離了危險。

此後不久,隱娘就告別劉昌裔,四處訪遊,不知所終。

後來「妙手空空」被用來稱呼小偷、扒手。

亦用來表示兩手空空,一無所有;或指稱缺乏資財而善於挪移應付的人。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小偷、扒手的稱呼。

使用類別用在「竊盜小偷」的表述上。

例句 在擁擠的捷運車廂內,要提防妙手空空施展魔掌。

屢次結夥作案的妙手空空集團,終於被警方一舉成擒。

妙手空空的犯案技倆,不斷推陳出新,令人防不勝防。

二語義說明表示兩手空空,一無所有。

使用類別用在「一無所有」的表述上。

例句 老王投資股票,不斷賠本,最後弄得妙手空空,簡直無法維持生計。

這位魔術師妙手空空,轉身卻能變出許多鈔票來,讓觀眾看得嘖嘖稱奇。

三語義說明指稱缺乏資財而善於挪移應付的人。

使用類別用在「善於周轉」的表述上。

例句 人稱「妙手空空」的會計極盡調度之能事,才讓公司度過難關。

他想盡辦法到處借貸,終於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問題,難怪贏得「妙手空空」的雅號。

辨  識近義梁上君子 參考詞語空空妙手注  音ㄎㄨㄥ。

ㄎㄨㄥ。

ㄇㄧㄠˋ。

ㄕㄡˇ漢語拼音kōngkōngmiàoshǒu 釋  義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一二》:「戲書二絕云:『空空妙手能容物,亹亹清言欲笑人。

謾道世間人作假,要知凡事總非真。

』」 妙手回春 參考詞語‧回春妙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ㄧㄠˋ。

ㄕㄡˇ。

ㄏㄨㄟˊ。

ㄔㄨㄣ漢語拼音miàoshǒuhuíchūn釋  義「妙手」,技能高超的人。

語出晉.蔡洪〈圍棋賦〉。

「回春」,冬盡春來,比喻使病危者復生。

※語或出宋.蘇軾〈浪淘沙.昨日出東城〉詞。

「妙手回春」比喻醫師的醫術高明,能治好重病。

後亦用於比喻將頹勢扭轉過來。

△「著手成春」、「起死回生」 典故說明「妙手回春」係由「妙手」及「回春」二語組合而成。

「妙手」是出自晉.蔡洪〈圍棋賦〉,下棋前要有好的棋具,由手藝如古代巧匠魯班、王爾的工匠,用上好的木材製作棋盤,然後擺好陣式,才開始棋局。

文中以「妙手」形容工匠們的巧藝,後用來比喻技能高超的人。

「回春」指春天重來,見用於宋.蘇軾〈浪淘沙.昨日出東城〉詞。

詞裡描述蘇軾在冬天將盡之時,出門感受春天是否已經到來。

一看人家牆頭上的杏花已呈暗紅,柵欄內的花都含苞待放,顯然春天早已來到。

詞中的「回春」是指冬盡春來,大地又充滿生機,可借以比喻重獲生機。

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妙手回春」,比喻醫師的醫術高明,能治好重病。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醫師的醫術高明,能治好重病。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醫術高超」的表述上。

例句 劉醫師妙手回春,治癒了許多垂危的病人。

這次全靠王醫生妙手回春,才能救回他一命。

醫生除了有醫術,更要有醫德,方能妙手回春。

由於高醫生妙手回春的醫術,使得診所門庭若市。

他只開了三帖中藥,就讓叔叔的病好轉,真是妙手回春啊!病患都稱讚張大夫的醫術妙手回春,讓許多病人藥到病除。

王先生病入膏肓,幸虧遇到一個妙手回春的大夫,他才得以完全痊癒。

二語義說明比喻將頹勢扭轉起來。

使用類別用在「反逆為順」的表述上。

例句 所有股東都希望新任總經理能妙手回春,讓公司轉虧為盈。

這家店本都快倒閉了,經他一番整頓後,竟然妙手回春,生意越來越好。

辨  識近義起死回生、手到病除、扁鵲復生、華佗再世、著手成春、藥到病除反義不可救藥、回天乏術、藥石罔效「起死回生」及「妙手回春」都可用來形容醫術高明。

「起死回生」專指治癒瀕臨死亡的重病者;「妙手回春」泛指疾病的治癒。

起死回生妙手回春辨似例句○○他已經病入膏肓,若沒有能~的醫生,是不可能救活的! ㄨ○病患都稱讚張大夫的醫術~,讓許多病人藥到病除。

參考詞語回春妙手注  音ㄏㄨㄟˊ。

ㄔㄨㄣ。

ㄇㄧㄠˋ。

ㄕㄡˇ漢語拼音huíchūnmiàoshǒu 釋  義《黃金世界.第七回》:「聞兄島中產藥多,尊夫人又深明醫理,圖南夫人病勢反復,何妨同往省視?倘仗回春妙手,生死肉骨,也盡些朋友之誼。

」 沐猴而冠 參考詞語‧木猴而冠‧沐猴冠‧沐猴冠冕‧沐猴衣冠‧衣冠沐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ㄨˋ。

ㄏㄡˊ。

ㄦˊ。

ㄍㄨㄢˋ漢語拼音mùhóuérguàn釋  義沐猴,獼猴。

「沐猴而冠」指性情急躁的獼猴學人穿戴冠帽。

比喻人虛有表象,卻不脫粗鄙的本質。

#語本《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後或以用「沐猴而冠」指獼猴性急,不能若人久著冠帶,比喻性情暴躁,或用以諷刺無真才實學,依附權勢,竊取名位的人。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載,西楚霸王項羽率兵進入秦國首都咸陽後,屠殺城裡的百姓,殺害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並且放火燒掉宮殿,然後帶著到處搜括而來的財貨、珍寶和婦女要回故鄉去。

這時有人跟項羽建議:「關中這個地方,山河四面圍繞,是天然屏障,土地肥沃豐饒,首都建在這裡可以稱霸中原。

」項羽看到秦宮殿都已經燒毀,心裡又想念故鄉,就回答說:「人富貴了不回故鄉,就好像晚上穿著漂亮的衣服外出,誰看得到?」那個人就背地裡對人說:「聽說項羽這個人,就像個性急躁的獼猴學人穿戴冠帽,沒有遠見成不了大事,現在看來果然是真的。

」結果話傳到項羽的耳裡,就把那個人捉來烹煮。

後來「沐猴而冠」被用來指性情急躁的獼猴學人穿戴冠帽。

亦用來比喻人虛有表象,卻不脫粗鄙的本質,沒有遠見。

除此之外,古來對這句成語另有一解,認為因為獼猴性子急躁,不能若人久著冠帶,用來比喻人的性情急躁。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人虛有表象,卻不脫粗鄙的本質。

使用類別用在「表裡不一」的表述上。

例句 他雖然穿著西裝革履,不過是沐猴而冠,舉止談吐仍是粗俗不堪。

靠著裙帶關係,他沐猴而冠的當上了單位主管。

二語義說明比喻人性情急躁不安定。

使用類別用在「浮躁好動」的表述上。

例句 他那副德性哪像個領導人?毛毛躁躁、坐立不安,活像沐猴而冠。

他是沐猴而冠,要好好地坐在這裡聽一個小時的演講,根本是不可能的。

辨  識近義衣冠禽獸、馬牛襟裾、虛有其表反義秀外惠中 參考詞語木猴而冠注  音ㄇㄨˋ。

ㄏㄡˊ。

ㄦˊ。

ㄍㄨㄢˋ漢語拼音mùhóuérguàn 釋  義明.沈采《千金記.第一三齣》:「項王乃是木猴而冠,不足謀天下矣。

」沐猴冠注  音ㄇㄨˋ。

ㄏㄡˊ。

ㄍㄨㄢ漢語拼音mùhóuguān 釋  義宋.劉過〈水調歌頭.刀劍出榆塞〉:「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錯,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別,內外與中間。

」沐猴冠冕注  音ㄇㄨˋ。

ㄏㄡˊ。

ㄍㄨㄢˋ。

ㄇㄧㄢˇ漢語拼音mùhóuguànmiǎn 釋  義元.石君寶《秋胡戲妻.第三折》:「豈不聞財上分明大丈夫,不由喒生嗔怒,我罵你個沐猴冠冕,牛馬襟裾。

」沐猴衣冠注  音ㄇㄨˋ。

ㄏㄡˊ。

ㄧ。

ㄍㄨㄢ漢語拼音mùhóuyīguān 釋  義明.無名氏《十探子.第二折》:「你這等人,乃沐猴衣冠之輩,馬牛襟裾之材。

」衣冠沐猴注  音ㄧ。

ㄍㄨㄢ。

ㄇㄨˋ。

ㄏㄡˊ漢語拼音yīguānmùhóu 釋  義元.汪元亨〈朝天子.繁華景己休〉:「厭襟裾馬牛,笑衣冠沐猴,拂破我歸山袖。

」 門當戶對 參考詞語‧對門當戶‧戶對門當‧當門對戶‧門戶匹敵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ㄣˊ。

ㄉㄤ。

ㄏㄨˋ。

ㄉㄨㄟˋ漢語拼音méndānghùduì釋  義形容結親的雙方家庭經濟和社會地位相當。

語本《三國志.卷五.魏書.后妃傳.文德郭皇后》。

典故說明「門當戶對」原作「門戶匹敵」。

據《三國志.后妃傳》載,曹丕篡漢稱帝後,立郭氏為皇后。

當時郭皇后有個叫做劉斐的親戚,想要藉著自己是皇親國戚的身分,強迫他國人通婚。

郭皇后知道這件事之後,就告誡劉斐說:「親戚們應當從鄉里之中,選擇經濟、地位相當的人家通婚,不可仗著自己是皇親國戚的身分,就強迫他國人民聯姻。

」後來「門當戶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結親的雙方家庭經濟和社會地位相當。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結親的雙方家庭經濟和社會地位相當。

使用類別用在「婚姻匹配」的表述上。

例句 現在流行自由戀愛,不必講求門當戶對。

他是將門後代,自然要找個門當戶對的媳婦。

你們兩家門當戶對,結為兒女親家再恰當不過了。

如今都什麼時代了,對兒女婚事還講究門當戶對!我無法接受那種門當戶對的觀念,我要追求自己的幸福。

今天這對新人真是郎才女貌,門當戶對,天作之合的佳偶。

辨  識近義秦晉之匹反義齊大非耦 參考詞語對門當戶注  音ㄉㄨㄟˋ。

ㄇㄣˊ。

ㄉㄤ。

ㄏㄨˋ漢語拼音duìméndānghù 釋  義清.楊潮觀《吟風閣雜劇.動文昌狀元配瞽》:「奈嬌娃殘廢中途,好姻緣已成辜負。

怎教你娶個盲新婦……請另擇對門當戶。

」戶對門當注  音ㄏㄨˋ。

ㄉㄨㄟˋ。

ㄇㄣˊ。

ㄉㄤ漢語拼音hùduìméndāng 釋  義明.朱權《荊釵記.第四三齣》:「他八兩,你半斤,彼此為官居上品,論閥閱戶對門當,真個好段姻緣。

」明.王玉峰《焚香記.第五齣》:「第三件,若少有不尷不尬,再尋箇戶對門當,不要怪我。

」當門對戶注  音ㄉㄤ。

ㄇㄣˊ。

ㄉㄨㄟˋ。

ㄏㄨˋ漢語拼音dāngménduìhù 釋  義《二刻拍案驚奇.卷六》:「金家兒子雖然聰明俊秀,卻是家道貧窮,豈是我家當門對戶!」門戶匹敵注  音ㄇㄣˊ。

ㄏㄨˋ。

ㄆㄧˇ。

ㄉㄧˊ漢語拼音ménhùpǐdí 釋  義《三國志.卷五》:「諸親戚嫁娶,自當與鄉里門戶匹敵者,不得因勢,彊與他方人婚也。

」 門庭若市 參考詞語‧門前如市‧門庭如市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ㄣˊ。

ㄊㄧㄥˊ。

ㄖㄨㄛˋ。

ㄕˋ漢語拼音méntíngruòshì釋  義門庭間來往的人很多,像市集一般熱鬧。

比喻上門來的人很多。

語出《戰國策.齊策一》。

典故說明據《戰國策.齊策一》載,戰國時齊國大夫鄒忌,身材修長,儀表光豔美麗。

有一天早上他穿戴好衣冠,邊照鏡子邊問妻子:「我和城北的徐公誰比較漂亮?」妻子說:「當然是你比較漂亮,徐公怎麼比得上你。

」鄒忌不相信,又以相同的問題問了愛妾和客人,結果答案都是一樣。

隔日,徐公來訪,鄒忌仔細觀察後,覺得他長得比自己好看。

之後又照鏡子,覺得自己的長相實在差得太多。

晚上躺著要睡覺時,終於想通為什麼妻、妾和客人都沒有對他說實話的原因。

於是他就上朝去覲見齊威王,說:「我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但因為妻子偏愛我,妾敬畏我,而客人則是有求於我,所以他們都說我比較漂亮,沒有說實話。

今天,齊國國土廣大,城池眾多,君王的妻妾和近臣沒有不偏私愛您的;朝廷大臣沒有不畏懼您的;國境內的人,也都有求於您。

由此看來,王受到的蒙蔽必然很多。

」齊威王聽了覺得有道理,於是下令:「寡人有過,敢直言進諫的人就給予獎賞。

」命令一頒布,大臣們紛紛進諫,一時之間往來門庭的人很多,像市集一般熱鬧。

數月後,仍然不時有人進諫。

一年後,雖想進言,可是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勸諫的了。

燕國、趙國、韓國、魏國知道這件事後,都來齊國朝見。

原文中的「門庭若市」即用來比喻上門來的人很多。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上門來的人很多。

使用類別用在「人數眾多」的表述上。

例句 祝你的飯店高朋滿座,門庭若市。

今天老奶奶壽誕,賀客川流不息,門庭若市。

每到市長時間,市民前去提供意見,門庭若市。

想當年詩會成立的時候,真是門庭若市,盛況空前。

就任時,門庭若市;卸任時,門可羅雀;人情冷暖如此!這條商店街顯然沒落了,昔日店家門庭若市的盛況已不復再。

這家自助餐店物美價廉,因此每到用餐時間,都是門庭若市。

這家店推出「買貴賠錢」的促銷活動後,天天門庭若市,生意好得不得了! 辨  識近義車水馬龍、戶限為穿、車馬盈門、絡繹不絕、高朋滿座、近悅遠來反義門可羅雀、門庭冷落 參考詞語門前如市注  音ㄇㄣˊ。

ㄑㄧㄢˊ。

ㄖㄨˊ。

ㄕˋ漢語拼音ménqiánrúshì 釋  義唐.元稹〈連昌宮詞〉:「開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漸漸由妃子;祿山宮裡養作兒,虢國門前鬧如市。

」門庭如市注  音ㄇㄣˊ。

ㄊㄧㄥˊ。

ㄖㄨˊ。

ㄕˋ漢語拼音méntíngrúshì 釋  義晉.袁宏《後漢紀.卷八》:「廣通賓客,門庭如市。

」《中國現在記.第七回》:「這個差使卻與洋務局不同了,凡有一切想差使想缺的,無不是這裡頭想法子。

真正是門庭如市,有求必應,因此撫臺更把畢珠看得十分倚重。

」《掃迷帚.第一三回》:「旁邊觀看的人,都稱此女為仙姑,說治病如何靈驗,因而門庭如市,獲利無算。

」 門可羅雀 參考詞語‧羅雀門庭‧門可張羅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ㄣˊ。

ㄎㄜˇ。

ㄌㄨㄛˊ。

ㄑㄩㄝˋ漢語拼音ménkěluóquè釋  義門前冷清,空曠得可張網捕雀。

形容做官的人失勢後賓客稀少的景況。

語本《史記.卷一二○.汲鄭列傳》。

後亦用「門可羅雀」泛指一般來客稀少、門庭冷清的景況。

典故說明《史記.汲鄭列傳》中敘述的是漢初汲黯、鄭二人事跡。

汲黯在景帝時任太子洗馬,武帝時出任東海太守,後又被召為主爵都尉;鄭當時則是先任太子舍人,後遷為大農令。

兩人在當時都是位居高官,受到眾人敬畏,每日上門巴結逢迎的人不計其數。

但由於他們剛正不阿的個性不適官場,後俱丟官失勢,連生活都陷入困境,在此之際,往日川流不息的賓客也就消失無蹤了。

同樣的,歷史上有位翟公,他是漢文帝時的大臣,曾經任職廷尉,為九卿之一,位高權重。

在他任官期間,每天家中賓客亦是絡繹不絕,把大門擠得水洩不通。

但當他失去官職後,就不再有人造訪,門外冷冷清清,空曠得似乎可以張開用來捕捉鳥雀的大網。

後來,他又官復原職,昔日的賓客又再度登門了。

這一失一得、一貧一富交替所形成的不同景況,讓翟公看透了世情,識清了這世態炎涼。

《史記》作者司馬遷以翟公的這段史實,表達了對官場中人情冷暖之感慨,更說到:「夫以汲、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意思是說:像汲、鄭這樣出色的人,都會遇到這種冷暖的待遇,何況是一般人呢?司馬遷恐怕也反應自己當下的心情吧!後來「門可羅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做官的人失勢後賓客稀少的景況。

亦可用以泛指一般來客稀少、門庭冷清的景況。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做官的人失勢後賓客稀少的景況。

使用類別用在「人情冷漠」的表述上。

例句 我現在無官一身輕,門可羅雀添情趣。

他在任時,門庭若市;卸任後,門可羅雀。

真是冷暖人間。

二語義說明泛指一般來客稀少、門庭冷清的景況。

使用類別用在「數量稀少」的表述上。

例句 自從大地震後,許多旅遊景點都是門可羅雀,乏人問津。

開飲食店衛生條件第一要緊,只要出事,立即門可羅雀。

今日訪客如雲,門庭若市,倒懷念起昔日門可羅雀的那份寧靜。

這大戶人家是敗落了,過去總是賓客盈門,如今卻是門可羅雀。

這地區已日漸沒落,有些商店的情形真可用「門可羅雀」來形容。

我退休後,每日蒔花種草,閉門謝客,門可羅雀正是我的生活寫照。

我站在「貴客雲集」的匾額前,似乎聽到當年盛況的喧鬧聲,實在無法跟門可羅雀的現實作一聯想。

辨  識反義車水馬龍、門庭若市、高朋滿座、近悅遠來、戶限為穿、臣門如市、車馬盈門、往來如織、賓客如雲、賓客盈門 參考詞語羅雀門庭注  音ㄌㄨㄛˊ。

ㄑㄩㄝˋ。

ㄇㄣˊ。

ㄊㄧㄥˊ漢語拼音luóquèméntíng 釋  義宋.劉克莊〈和張簿尉韻〉:「騎驢遵從兩點挾,羅爵(雀)門庭幾客來。

」門可張羅注  音ㄇㄣˊ。

ㄎㄜˇ。

ㄓㄤ。

ㄌㄨㄛˊ漢語拼音ménkězhāngluó 釋  義《太平廣記.卷一八七》:「唐初,祕書省唯主寫書貯掌勘校而已,自是門可張羅,迥無統攝官屬,望雖清雅,而實非要劇。

」 盲人摸象 參考詞語‧三盲摸象‧摸象眾盲‧盲人說象‧眾盲摸象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ㄤˊ。

ㄖㄣˊ。

ㄇㄛ。

ㄒㄧㄤˋ漢語拼音mángrénmōxiàng釋  義盲者以各自所摸大象身體的不同部位來形容象。

比喻以偏概全,不能了解真相。

典出《大般涅槃經》卷三○。

△「眾盲模象」 典故說明佛經中常用譬喻來解釋佛理。

如《大般涅槃經》中為解釋一般人各自解說佛性,都只是一種片面的看法。

有如古代有一個國王,要大臣召聚盲人來摸大象,摸完之後,問每個盲人他們認為大象長什麼樣子,摸到象牙的人說「象長得跟蘿蔔一樣」,摸到象耳朵的人說「象長得跟畚箕一樣」,摸到象頭的人說「象長得跟石頭一樣」,摸到象鼻的人說「象長得跟杵一樣」,摸到腳的人說「象長得跟木製的臼一樣」,摸到背的人說「象長得跟張床一樣」,摸到肚子的人說「象長得像個甕一樣」,因著每個人摸到的部位不同,而對象的外觀有了不同的看法。

其實他們摸到的都是象,也都不是象。

象在此指佛性,而盲人則是指芸芸眾生,若是有人執著於某些行為或文字才是真正的佛性,就像摸象的盲人一樣,只看到了佛性的一部分,就執著於自己所認知的部分,甚者非議別人看到並非真正的佛性,這樣反而迷失了觀照佛性本質的能力。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盲人摸象」,用來比喻以偏概全,不能了解真相。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以偏概全,不能了解真相。

使用類別用在「見解片面」的表述上。

例句 對事情只片面了解就下判斷,不等於盲人摸象嗎?認識一種新事物的初期,難免會有盲人摸象般的臆測。

像你這樣東一點、西一點地讀書方法,好比盲人摸象,難以融會貫通。

大家對這個新領域實在都不太了解,於是各說各話,好像在盲人摸象。

自古以來,天文學家對宇宙的解說,往往好像盲人摸象一樣,多所臆測。

這個問題不如想像的簡單,如果勉強解釋,得小心犯了盲人摸象的錯誤。

他如果堅持自己以偏概全的見解,就會像盲人摸象一樣,怎能得到正確的認識。

參考詞語三盲摸象注  音ㄙㄢ。

ㄇㄤˊ。

ㄇㄛ。

ㄒㄧㄤˋ漢語拼音sānmángmōxiàng 釋  義《弘明集.卷八》:「或有三盲摸象,得象耳者,爭云象如簸箕;得象鼻者,爭云象如舂杵。

雖獲象一方,終不得全象之實。

」摸象眾盲注  音ㄇㄛ。

ㄒㄧㄤˋ。

ㄓㄨㄥˋ。

ㄇㄤˊ漢語拼音mōxiàngzhòngmáng 釋  義《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二六》:「紫羅帳裡撒真珠,密意師丞會也無。

摸象眾盲徒亂說,當臺古鏡見差殊。

」盲人說象注  音ㄇㄤˊ。

ㄖㄣˊ。

ㄕㄨㄛ。

ㄒㄧㄤˋ漢語拼音mángrénshuōxiàng 釋  義元.黃溍〈書袁通甫詩後〉:「吾儕碌碌,從俗浮沈,與先生相去遠甚,而欲強加評品,正如盲人說象。

」眾盲摸象注  音ㄓㄨㄥˋ。

ㄇㄤˊ。

ㄇㄛ。

ㄒㄧㄤˋ漢語拼音zhòngmángmōxiàng 釋  義《景德傳燈錄.卷二四》:「眾盲摸象,各說異端,忽遇明眼人,又作麼生?」 盲人瞎馬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ㄤˊ。

ㄖㄣˊ。

ㄒㄧㄚ。

ㄇㄚˇ漢語拼音mángrénxiāmǎ釋  義盲人騎著瞎馬步入險境。

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

後用「盲人瞎馬」比喻茫然不知處境極為危險。

△「咄咄逼人」 典故說明東晉時的桓玄、殷仲堪和顧愷之三人是朋友,有一次閒談告一段落,同作「了語」(把話說到盡頭,了無餘義)的遊戲。

顧愷之率先說:「火燒平原沒有留下做一支火把的材料。

」桓玄道:「白布纏棺,前面豎著招魂幡,人的一生就完結了。

」殷仲堪說:「將魚、鳥放生,就都一去不回了。

」接著,他們又玩「危語」(說一句處境極其危險令人聞而生畏的話)的遊戲。

桓玄說:「在敵人矛頭下淘米、劍頭下煮飯,隨時都會送命。

」殷仲堪言:「四肢僵硬的百歲老翁,爬上枯朽的樹枝。

」顧愷之道:「井口的轆轤上躺了一個嬰兒。

」當時一名殷仲堪的參軍也在場,插嘴說:「盲人騎著瞎馬,在半夜來到深池旁邊。

」因為殷仲堪有一隻眼睛瞎了,聽了感同身受,便說:「咄咄逼人!嘿嘿!這真是情勢太逼人,令人膽顫心寒。

」後來「盲人瞎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茫然不知處境極為危險。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茫然不知處境極為危險。

使用類別用在「胡亂摸索」的表述上。

例句 只憑空想像,不評估實際情況的做法,無異是盲人瞎馬,自討苦吃。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如果盲人瞎馬,橫衝直撞,是非常危險的。

剛畢業時,徘徊在求職的十字路口,我真像盲人瞎馬,根本不知道何去何從。

明眸皓齒 參考詞語‧星眸皓齒‧皓齒明眸‧皓齒星眸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ㄧㄥˊ。

ㄇㄡˊ。

ㄏㄠˋ。

ㄔˇ漢語拼音míngmóuhàochǐ釋  義明亮的眼睛,潔白的牙齒。

形容美女容貌明麗。

亦可借指明目皓齒的美女。

語本三國魏.曹植〈洛神賦〉。

典故說明「明眸皓齒」,常用來形容美人容貌明麗,因為二者長在娟秀的臉上,更加引人注目。

曹植在他作的〈洛神賦〉中,形容洛神的美麗:「丹脣外朗,皓齒內鮮。

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是說美麗的洛神,她有著鮮明的紅唇,潔白的牙齒,明亮的眼睛顧盼流轉,兩頰的笑靨俏麗動人。

後來「明眸皓齒」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美人容貌明麗。

唐.杜甫〈哀江頭〉詩:「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

」是借用「明眸皓齒」來指有著明目皓齒的美女楊貴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美人容貌明麗。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容貌美麗」的表述上。

例句 她生來明眸皓齒,十足是個美人胚子。

她豐潤高挑,明眸皓齒,十分美麗迷人。

這位明眸皓齒的小姐,有很多的追求者。

化過妝的小美,明眸皓齒,和平時判若兩人!她雖已徐娘半老,卻依然明眸皓齒,光豔照人。

辨  識近義朱脣皓齒、蛾眉皓齒 參考詞語星眸皓齒注  音ㄒㄧㄥ。

ㄇㄡˊ。

ㄏㄠˋ。

ㄔˇ漢語拼音xīngmóuhàochǐ 釋  義元.楊景賢《劉行首.第三折》:「捨性命輕拋撇,則戀著星眸皓齒,杏臉鶯舌。

」皓齒明眸注  音ㄏㄠˋ。

ㄔˇ。

ㄇㄧㄥˊ。

ㄇㄡˊ漢語拼音hàochǐmíngmóu 釋  義宋.蔡伸〈青玉案.參差弱柳長堤路〉:「參差弱柳長堤路,柳外征帆去。

皓齒明眸嬌態度。

回頭一夢,斷腸千里,不到相逢地。

」元.關漢卿《玉鏡臺記.第二折》:「都為他皓齒明眸,不由我使心作倖。

」皓齒星眸注  音ㄏㄠˋ。

ㄔˇ。

ㄒㄧㄥ。

ㄇㄡˊ漢語拼音hàochǐxīngmóu 釋  義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守著那皓齒星眸,爭忍的虛白晝。

」 明目張膽 參考詞語‧張膽明目‧瞋目張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ㄧㄥˊ。

ㄇㄨˋ。

ㄓㄤ。

ㄉㄢˇ漢語拼音míngmùzhāngdǎn釋  義張大眼,壯著膽。

形容有膽識,無所畏懼。

#語本《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列傳》。

後用「明目張膽」比喻肆無忌憚地公然做壞事。

△「明火執仗」 典故說明「明目張膽」原作「瞋目張膽」。

據《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列傳》載: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張耳和陳餘都是戰國魏人。

陳涉(即陳勝,秦陽城人)與吳廣起兵反秦時,張、陳二人一起投入陳涉旗下,並得到陳涉的重用。

陳中這個地方的父老一致認為陳涉英勇反抗秦朝、光復楚地,功勞很大,希望立他為楚王。

陳涉於是詢問兩人的意見,他們回答說:「秦朝暴虐無道,奴役百姓,搜括錢財,害得平民百姓國破家亡。

將軍你有膽識,無所畏懼,不顧自己的生死,為天下除害。

如今將軍剛到陳地,就想稱王,是將天下視為私有。

希望將軍不要稱王,趕快引兵西進,立六國的後人為王,結合眾人的力量,一舉推翻秦朝,如此才能成就帝業。

反之,今天在陳中稱王,恐怕會失去百姓對你的向心力,無法成就帝業。

」但是陳涉聽不進去,仍自立為楚王。

這裡的原文「瞋目張膽」本來是「張大眼,壯著膽」的意思,後來演變出「明目張膽」這句成語,用來形容有膽識,無所畏懼。

現在語義則轉化為貶義,用來比喻肆無忌憚的公然做壞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肆無忌憚地公然做壞事。

使用類別用在「蠻橫胡為」的表述上。

例句 考試時,他竟然明目張膽作弊,一點羞恥心都沒有。

這隻小老鼠竟然敢明目張膽地在大花貓面前跑來跑去。

這兩個匪徒竟然明目張膽地搶劫路人,結果當場被逮捕!他敢如此明目張膽地幹壞事,是不是找了什麼人當靠山?有了幫派當靠山,這些壞蛋幹起壞事來就更加明目張膽了。

那家人在客廳裡看電視,歹徒竟敢明目張膽地持槍走進來。

這些歹徒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張膽地搶劫,簡直目無法紀。

聽說有些地方的扒手,明目張膽地就在大庭廣眾扒走觀光客的財物。

我要是縱容他這次的行為,那以後他不就更加明目張膽,無所顧忌了。

辨  識近義明火執仗、肆無忌憚、膽大包天反義鬼鬼祟祟、偷偷摸摸、藏頭露尾、暗度陳倉「明目張膽」及「明火執仗」都指公開地、毫無隱蔽地做壞事。

「明目張膽」適用範圍較廣;「明火執仗」專用於強劫、掠奪等事件。

明目張膽明火執仗辨似例句○○這兩個匪徒竟然~地搶劫路人,結果當場被逮捕! ○ㄨ這隻小老鼠竟然敢~地在大花貓面前跑來跑去。

參考詞語張膽明目注  音ㄓㄤ。

ㄉㄢˇ。

ㄇㄧㄥˊ。

ㄇㄨˋ漢語拼音zhāngdǎnmíngmù 釋  義宋.徐鹿卿〈水調歌頭.廊廟補天手〉:「廊廟補天手,夷夏想威名。

上前張膽明目,傾倒漢公卿。

」瞋目張膽注  音ㄔㄣ。

ㄇㄨˋ。

ㄓㄤ。

ㄉㄢˇ漢語拼音chēnmùzhāngdǎn 釋  義《史記.卷八九》:「將軍(陳涉)瞋目張膽,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除殘也。

」 明鏡高懸 參考詞語‧神鏡高懸‧秦庭朗鏡‧秦鏡高懸‧高懸明鏡‧高懸秦鏡‧高檯明鏡‧高臺明鏡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ㄧㄥˊ。

ㄐㄧㄥˋ。

ㄍㄠ。

ㄒㄩㄢˊ漢語拼音míngjìnggāoxuán釋  義傳說秦宮有方鏡,能照見人的五臟六腑,鑑別人心邪正。

典出《西京雜記》卷三。

後用「明鏡高懸」比喻官吏辦事明察無私,執法公正嚴明。

典故說明根據《西京雜記》的記載,劉邦攻入咸陽宮時,尋獲寶物一方明鏡,它能照見人的五臟六腑,也能鑑別人心正邪。

秦始皇常利用它來照宮女,凡心膽慌張跳動的就殺死她。

杜甫〈洗兵馬〉詩「司徒清鑒懸明鏡」句,正式用「懸明鏡」來稱許司徒李光弼,從此人們就以「明鏡(秦鏡)高懸」來比喻官吏辦事明察洞燭,執法公正嚴明。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官吏執法能公正嚴明。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執法嚴明」的表述上。

例句 這位法官果真是明鏡高懸,平反不少冤情。

陳法官判案一向公正嚴謹,真可說是明鏡高懸。

這位法官詳查案情,明鏡高懸,使冤獄得以昭雪。

法官在斷案時應明鏡高懸,不受私慾和強權的左右。

他是位清廉自持、明鏡高懸的法官,畢生致力建立公正嚴明的司法制度。

面對被害人的控訴,原本應明鏡高懸的法庭卻視而不見,讓人不禁懷疑公理何在?二語義說明比喻辦事能明察無私。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明察奸惡」的表述上。

例句 你不用擔心這些謠言,經理一向明鏡高懸,會有適當的處置。

這些小人擅長蠱惑人心,所幸新任主管明鏡高懸,讓他們個個原型畢露。

辨  識近義大公無私、執法如山、洞燭姦邪 參考詞語神鏡高懸注  音ㄕㄣˊ。

ㄐㄧㄥˋ。

ㄍㄠ。

ㄒㄩㄢˊ漢語拼音shénjìnggāoxuán 釋  義唐.殷文圭〈省試夜投獻座主〉:「闢開公道選時英,神鏡高懸鑒百靈。

」秦庭朗鏡注  音ㄑㄧㄣˊ。

ㄊㄧㄥˊ。

ㄌㄤˇ。

ㄐㄧㄥˋ漢語拼音qíntínglǎngjìng 釋  義《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一》:「負屈寒儒,得遇秦庭朗鏡;行凶詭計,難逃蕭相明條。

」秦鏡高懸注  音ㄑㄧㄣˊ。

ㄐㄧㄥˋ。

ㄍㄠ。

ㄒㄩㄢˊ漢語拼音qínjìnggāoxuán 釋  義清.李漁《比目魚.第三二齣》:「若非秦鏡高懸,替老夫伸冤雪枉,不止隕身一旦,亦且遺臭萬年。

」高懸明鏡注  音ㄍㄠ。

ㄒㄩㄢˊ。

ㄇㄧㄥˊ。

ㄐㄧㄥˋ漢語拼音gāoxuánmíngjìng 釋  義元.李行道《灰闌記.第四折》:「你道他是高懸明鏡南衙內,𢬵的個訴根由直把冤情洗。

」高懸秦鏡注  音ㄍㄠ。

ㄒㄩㄢˊ。

ㄑㄧㄣˊ。

ㄐㄧㄥˋ漢語拼音gāoxuánqínjìng 釋  義唐.于兢〈瑯琊忠懿王德政碑〉:「有典有則,為龍為光。

高懸秦鏡,理道自靜。

」高檯明鏡注  音ㄍㄠ。

ㄊㄞˊ。

ㄇㄧㄥˊ。

ㄐㄧㄥˋ漢語拼音gāotáimíngjìng 釋  義《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今日天理昭然,一一是他親口招承,伏乞相公高檯明鏡,昭雪前冤!」高臺明鏡注  音ㄍㄠ。

ㄊㄞˊ。

ㄇㄧㄥˊ。

ㄐㄧㄥˋ漢語拼音gāotáimíngjìng 釋  義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一七齣》:「若還把我拖翻,便叫高臺明鏡,小人也不是都官,也不是里正,休將屈棒,錯打了平民。

」 明知故犯 參考詞語‧明知明犯‧知而故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ㄧㄥˊ。

ㄓ。

ㄍㄨˋ。

ㄈㄢˋ漢語拼音míngzhīgùfàn釋  義形容明明知道不對,卻故意去做。

語本宋.陳世崇《隨隱漫錄》卷一。

典故說明「明知故犯」的意思是明明知道是錯的,卻故意去違犯。

例如國家頒布了法令,人人都應該遵守,但是有些人因不知法而犯法,這是無心之過,還可原諒;如果是明明知道法令規定如此,卻故意去觸犯,這就是「明知故犯」了。

這種意念在文獻上比較早的出處是宋代陳世崇的《隨隱漫錄》卷一引西山蔡先生對子孫的訓示說:「蓋不識好惡,如童稚,如醉人,雖有罪可赦,若知而故犯,王法不可免也。

」意思是說:一個人不明是非,就像小孩子和醉漢,如果犯錯,還可以原諒;但是如果是已經知道不對了,還去犯錯,那就應該受法律制裁。

這裡的「知而故犯」就是「明知故犯」的意思。

後來「明知故犯」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明明知道不對,卻故意去做。

在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五.德山志先禪師》也有「知而故犯」的說法。

「明知故犯」不一定單指犯法而言,泛指一切明知事情是錯的,卻故意去觸犯的行為。

如明代鄭若庸《玉玦記》第二二齣:「正是明知故犯,也因業在其中。

」又如《文明小史》第四○回:「人家尚且替我們那般發急,我們自己倒明知故犯。

」都是這個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明明知道不對,卻故意去做。

使用類別用在「故意妄為」的表述上。

例句 無心之過,情有可原;假如是明知故犯,那可要加重處罰了。

學校三令五申禁止學生抽菸,他卻明知故犯,當然要被記過處分了。

老師已經再三告誡他不要沉迷網咖,他卻置若罔聞、明知故犯,真是令人生氣。

辨  識近義知法犯法反義知過必改 參考詞語明知明犯注  音ㄇㄧㄥˊ。

ㄓ。

ㄇㄧㄥˊ。

ㄈㄢˋ漢語拼音míngzhīmíngfàn 釋  義宋.倪思《經鉏堂雜志.卷一》:「名節一壞,遺臭後世,明知而明犯之。

甚矣,官職之能壞人也!」知而故犯注  音ㄓ。

ㄦˊ。

ㄍㄨˋ。

ㄈㄢˋ漢語拼音zhīérgùfàn 釋  義宋.陳世崇《隨隱漫錄.卷一》:「蓋不識好惡,如童稚,如醉人,雖有罪可赦;若知而故犯,王法不可免也。

」《五燈會元.卷一五》:「曰:『為甚麼如此?』師曰:『知而故犯。

』」 明哲保身 參考詞語‧明哲防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ㄧㄥˊ。

ㄓㄜˊ。

ㄅㄠˇ。

ㄕㄣ漢語拼音míngzhébǎoshēn釋  義明達事理、洞見時勢的人,不參與會帶給自己危險的事。

語本《詩經.大雅.烝民》。

後亦用「明哲保身」指為了個人得失而喪失原則的庸俗處世態度。

△「獨善其身」 典故說明「明哲保身」本來是稱頌他人的一句話。

明哲,是說一個人明達事理,洞見時勢;保身,是說這個人能擇安去危,保全其身,遠離禍害。

出自於《詩經.大雅.烝民》這篇詩。

這篇詩是周宣王的大臣尹吉甫,為稱頌宣王能任用賢臣仲山甫中興王室而作。

全詩共分八章,在詩的第四章,稱贊仲山甫能奉行王命,能了解邦國的好壞;是一個明智,能保其身的人;只知道日夜奮力辦事,以事奉宣王。

這是「明哲保身」的原義。

後來這句成語的語義開始偏向「保身」,明哲的目的是為了保全自身免受外界侵擾,把自身利益得失置於最優先,為了達此目的,可以放棄原本該堅持的原則。

例如明代梁辰魚《浣紗記》第一二齣,提到伍子胥報了楚國殺父之仇說:「但大仇既報,吾願已畢。

今欲飄然去國,明哲保身,省得落于奸臣之手。

」這裡的「明哲保身」顯非原來用法,於是「明哲保身」這句成語就從原來積極贊頌的意義,一轉變成消極退守的意義了。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明達事理、洞見時勢的人,不參與會帶給自己危險的事。

使用類別用在「明事慎行」的表述上。

例句 事情發生後,大家才對他先知卓見、明哲保身的智慧佩服不已。

參加這種團體的人三教九流都有,我看你還是明哲保身,不要去蹚這渾水吧!范蠡就是看出句踐這個人只可共患難,不可共享福,所以明哲保身,離開越國。

二語義說明為了個人得失而喪失原則的庸俗處世態度。

使用類別用在「退縮自保」的表述上。

例句 凡事不關己,就不加聞問,是明哲保身的方法。

士可仕則仕,不可仕則隱,我為了明哲保身,不過問政治。

如果大家都自掃門前雪,只求明哲保身,這個社會將會變得很冷漠。

凶案現場警方根本找不到目擊者,因為大家都三緘其口以求明哲保身。

辨  識近義潔身自好、獨善其身反義同流合汙、隨波逐流形音辨誤明,音ㄇ|ㄥˊ,明智,通曉事理。

不可寫作「名」。

「明哲保身」及「獨善其身」都有保全自己的意思。

「明哲保身」側重於「保身」,不使自己涉入危險的處境;「獨善其身」則側重於只顧自己好而不管他人。

明哲保身獨善其身辨似例句○ㄨ事情發生後,大家才對他先知卓見、~的智慧佩服不已。

ㄨ○原本是一位熱心公益的人,現在竟然只求~,這簡直令人無法置信。

參考詞語明哲防身注  音ㄇㄧㄥˊ。

ㄓㄜˊ。

ㄈㄤˊ。

ㄕㄣ漢語拼音míngzhéfángshēn 釋  義唐.李紳〈卻過淮陰吊韓信廟〉:「徒用千金酬一飯,不知明哲重防身。

」 明珠暗投 參考詞語‧明珠夜投‧隋珠暗投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ㄧㄥˊ。

ㄓㄨ。

ㄢˋ。

ㄊㄡˊ漢語拼音míngzhūàntóu釋  義珍貴的寶珠落入不明價值的人手裡,而得不到賞識或珍愛。

比喻懷才不遇,高才屈居下位。

#語本漢.鄒陽〈獄中上書自明〉。

後亦用「明珠暗投」比喻好人誤入歧途。

△「明月闇投」 典故說明明珠,珍貴的寶珠,引申為珍貴的物品,也指懷有才能的人。

暗投,在黑暗中投擲。

《史記》中記載了一篇漢代鄒陽給梁孝王的書信,其中提到:如果在黑暗中將珍貴的寶珠和玉璧投擲於路上行人面前,因為突然看到如此珍貴的東西,一時之間,誰也不敢隨便拿取,反而按住劍互相斜視,隨時準備攻擊。

會有這樣的反應,完全是因為一切發生得太突然的緣故。

鄒陽以明珠自喻,陳述自己懷才不遇,得不到君王的賞識與珍愛,又遭受他人的讒言陷害。

後來「明珠暗投」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懷才不遇,高才屈居下位,如元.高明〈二郎神.從別後套.集賢賓〉曲:「怕朱顏去也難留,把明珠暗投,不如意十常八九。

」後來也常用來比喻好人誤入歧途,如:「他原本是個上進的學生,但因為交到壞朋友,明珠暗投,終於淪落到如此地步。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懷才不遇,高才屈居下位。

使用類別用在「有才難施」的表述上。

例句 你雖然急著找工作,但也要找對公司,才不會有明珠暗投之嘆。

古代文人遇到明主,自是遇合之美,若遇到昏君,那也只能自嘆明珠暗投。

王經理現在雖然名噪一時,但在剛出社會時,他也曾經明珠暗投,無人賞識。

一個人再有才幹,若是無人賞識,或入錯了行,也是明珠暗投,無法盡情發揮。

進入公司後,盡是做些打雜的工作,雖然是明珠暗投,但也只能盼望知人善任的長官早日出現。

二語義說明比喻好人誤入歧途。

使用類別用在「好人作歹」的表述上。

例句 他原本是個上進的學生,但因為交到壞朋友,明珠暗投的下場,如今是狼狽不堪。

他弟弟本來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後來受到同儕的影響,明珠暗投,竟成為黑道中的小流氓。

辨  識近義懷才不遇反義蛟龍得水 參考詞語明珠夜投注  音ㄇㄧㄥˊ。

ㄓㄨ。

ㄧㄝˋ。

ㄊㄡˊ漢語拼音míngzhūyètóu 釋  義清.梁啟超〈譯印政治小說序〉:「六經雖美,不通其義,不識其字,則如明珠夜投,按劍而怒矣!」隋珠暗投注  音ㄙㄨㄟˊ。

ㄓㄨ。

ㄢˋ。

ㄊㄡˊ漢語拼音suízhūàntóu 釋  義宋.周孚〈謝端硯辛滁州幼安〉:「隋珠暗投處,歎息真可弔。

」 明察秋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ㄧㄥˊ。

ㄔㄚˊ。

ㄑㄧㄡ。

ㄏㄠˊ漢語拼音míngcháqiūháo釋  義目光敏銳,可看見秋天鳥獸新長的毫毛。

#語本《纏子》。

後用「明察秋毫」比喻洞察一切,能看到極細微的地方。

△「洞若觀火」 典故說明離婁是神話中黃帝時代的人,相傳他能夠把百步之外的野獸細毛看得根根分明,所以董無心說,像離婁這樣的人可說是視力極好了。

孟子在勸諫梁惠王行仁義之道時,曾經借用離婁的視力,他說:「如果有人說,他的力量可以舉起百鈞(三十斤為一鈞)之物,卻舉不起一根羽毛;他的視力能夠看見野獸初生的細毛,卻看不見一堆木柴,請問大王您會相信他嗎?」梁惠王回答:「當然不會。

」孟子於是又說道:「舉不起一根羽毛,或看不見一堆木柴,是因為不肯去做,而非做不到。

現在人民生活困苦,朝不保夕,是因為大王您不肯行仁義之道,讓恩澤遍及百姓,而非大王您做不到啊!」後來「明察秋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能洞察一切,能看到極細微的地方。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能洞察一切,看到極細微的地方。

使用類別用在「觀察入微」的表述上。

例句 包公辦案明察秋毫,宵小歹徒無所遁形。

無論嫌犯多麼狡猾,很難逃得過檢察官的明察秋毫。

多虧老爺明察秋毫,找出真正偷東西的人,還我清白。

老總遇事能明察秋毫,想在他面前耍花樣,門都沒有!在警方明察秋毫的偵辦下,這件懸案,終於宣告偵破。

施公在百姓心目中是廉潔奉公、明察秋毫的青天大老爺。

明察秋毫的鑑識人員總能利用微物證據,找到破案線索。

這件案子虧得法官明察秋毫,終於真相大白,洗刷了被告的冤情。

這件搶案由於警方的明察秋毫,使歹徒無所遁形,很快就破案了。

他的眼力真可謂是明察秋毫,連掉在地板上的一根頭髮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辨  識近義洞若觀火反義如坐雲霧、霧裡看花「明察秋毫」及「洞若觀火」都有看得一清二楚的意思。

「明察秋毫」側重於形容觀察鉅細靡遺;「洞若觀火」側重於形容觀察透澈深遠。

明察秋毫洞若觀火辨似例句○ㄨ這件案子虧得法官~,終於真相大白,洗刷了被告的冤情。

ㄨ○憑著對商場的敏感度,他~地預測電子業將是一片榮景。

明日黃花 參考詞語‧黃梁一枕‧黃花明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ㄧㄥˊ。

ㄖˋ。

ㄏㄨㄤˊ。

ㄏㄨㄚ漢語拼音míngrìhuánghuā釋  義「明日黃花」的「明日」,泛指九月九日重陽節過後;「黃花」,即菊花。

「明日黃花」指錯過重陽節時令賞菊就將毫無興味。

◎語出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

後用「明日黃花」比喻過時的事物。

典故說明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重九節」、「菊花節」、「茱萸節」等。

據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記載,東漢時,仙人費長房曾對桓景說,某年九月九日會有大災難,家人須在手臂繫上盛滿茱萸的囊包,並且登山飲菊花酒,才能消災。

桓景如言照辦,果真平安無事,然其家之雞犬牛羊卻都暴斃而死。

於是後人每到九月九日這一天就都會登高,佩戴茱萸,以及喝菊花酒。

唐朝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裡就寫到:「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朝的蘇軾更是在〈九日次韻王鞏〉一詩裡以錯過重陽節時令賞菊,就沒有興味可言,並進一步申述菊花漸漸枯萎,連戀花的蝶兒也要發愁了。

典源又見宋.蘇軾〈南鄉子.霜降水痕收〉詞。

內容則是表述蘇軾被貶到黃州後對於時不我予的感慨。

後來「明日黃花」就用來比喻過時的事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過時的事物。

使用類別用在「衰落過時」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份感情已是明日黃花,何必再提呢?現在流行的事物,過些時都成為明日黃花。

這消息早已成為明日黃花,毫無新聞價值?過氣的影星就像是明日黃花,誰還會來理?舊地重遊,往事已成明日黃花,令人感傷。

他在政壇上已是明日黃花,發生不了什麼作用。

前些日子還是情人節的飾物,今天卻是明日黃花,乏人問津。

辨  識近義時過境遷 參考詞語黃梁一枕注  音ㄏㄨㄤˊ。

ㄌㄧㄤˊ。

ㄧ。

ㄓㄣˇ。

(變)。

ㄏㄨㄤˊ。

ㄌㄧㄤˊ。

ㄧˋ。

ㄓㄣˇ漢語拼音huángliángyīzhěn(變)huángliángyìzhěn 釋  義金.王寂〈昭君怨.一曲清江環碧〉:「有酒須當痛飲,百歲黃梁一枕。

」黃花明日注  音ㄏㄨㄤˊ。

ㄏㄨㄚ。

ㄇㄧㄥˊ。

ㄖˋ漢語拼音huánghuāmíngrì 釋  義宋.楊无咎〈倒垂柳.曉來煙露重〉:「擊節聽高歌,痛飲莫辭醉。

烏帽任教,顛倒風裡墜。

黃花明日,縱好無情味。

」 眉飛色舞 參考詞語‧眉飛目舞‧色舞眉飛‧色飛眉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ㄟˊ。

ㄈㄟ。

ㄙㄜˋ。

ㄨˇ漢語拼音méifēisèwǔ釋  義形容非常喜悅得意的神情。

※語或出清.梁章鉅《浪跡叢談.卷二.少穆尚書贈聯》。

△「眉開眼笑」 典故說明「眉飛色舞」一語,形容一個人喜悅得意的神情。

這句成語到了清代,普見於一般文章、小說,典源難辨。

如梁章鉅的《浪跡叢談》,提到少穆尚書贈聯,他當時正在編《楹聯餘話》,因為可以增添此一美談,不禁「眉飛色舞」。

《官場現形記》第一回提到王鄉紳和王孝廉兩人對談。

王鄉紳提到自己當年如何準備科考,為了記熟《制藝引全》的文章是如何地辛苦。

王孝廉聽後,說這真應了那句:「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話。

王鄉紳聽孝廉如此推崇,當然非常高興得意,自然也就「眉飛色舞」起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非常喜悅得意的神情。

使用類別用在「喜悅歡樂」的表述上。

例句 最近小琪總是滿臉笑容,眉飛色舞,準是好事近了!談起過去輝煌的戰果,全隊的人沒有不眉飛色舞的。

當他接到自己通過檢定的證書時,不禁眉飛色舞,喜形於色。

只要一提到弟弟拿手的運動項目,他就會眉飛色舞,講個不停。

只要一聊到旅遊話題,她就變得眉飛色舞,一副欲罷不能的表情。

哥哥知道嫂嫂懷孕的消息後,常常不經意流露出眉飛色舞,喜孜孜的神情。

辨  識近義趾高氣揚、眉開眼笑、喜形於色、喜眉笑眼、喜笑顏開、笑逐顏開反義愁眉不展、垂頭喪氣、愁眉苦臉、愁眉鎖眼「眉飛色舞」及「眉開眼笑」都是用來形容喜悅的樣子。

「眉飛色舞」側重於形容振奮高興的樣子,帶有得意的意味;「眉開眼笑」則側重於形容單純的欣喜愉悅。

眉飛色舞眉開眼笑辨似例句○ㄨ談起過去輝煌的戰果,全隊的人沒有不~的。

ㄨ○小王說話十分風趣,經常逗得大家~。

參考詞語眉飛目舞注  音ㄇㄟˊ。

ㄈㄟ。

ㄇㄨˋ。

ㄨˇ漢語拼音méifēimùwǔ 釋  義《雪月梅.第三二回》:「岑公子聽了,不禁眉飛目舞道:『小生今日得賢妹做了娘子,已是三生有幸,若再兼二美,恐無此福分消受。

』」色舞眉飛注  音ㄙㄜˋ。

ㄨˇ。

ㄇㄟˊ。

ㄈㄟ漢語拼音sèwǔméifēi 釋  義清.丘逢甲〈病中贈王桂山.詩四首之四〉:「色舞眉飛夜論文,天涯意氣最憐君。

」色飛眉舞注  音ㄙㄜˋ。

ㄈㄟ。

ㄇㄟˊ。

ㄨˇ漢語拼音sèfēiméiwǔ 釋  義清.楊復吉《夢闌瑣筆.蔡璹》:「步月山塢,忽聞清音,令人色飛眉舞。

」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九》:「其他閒情別趣,如(松鼠)、(石公山)、(縹緲峰)、(王郎曲),摹寫生動,幾於色飛眉舞。

」 眉開眼笑 參考詞語‧眉歡眼笑‧眉花眼笑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ㄟˊ。

ㄎㄞ。

ㄧㄢˇ。

ㄒㄧㄠˋ漢語拼音méikāiyǎnxiào釋  義眉頭舒展,眼含笑意。

形容愉悅欣喜的神情。

※語或本《喻世明言.卷四.閒雲菴阮三償冤債》。

△「眉飛色舞」 典故說明「眉開眼笑」原作「眉花眼笑」,指眉頭舒展開來,眼睛充滿了笑意,用來形容非常欣喜愉悅的樣子。

如明人馮夢龍所著之《喻世明言.卷四.閒雲菴阮三償冤債》:「那尼姑貪財,見了這兩錠細絲白銀,眉花眼笑道:『大官人,你相識是誰?委我幹甚事來?』」閒雲菴的王尼姑因為殿中尚有兩尊佛像未著金身,正在憂心,恰好張遠有事託付,邢籗兩錠白銀作為酬謝,王尼姑見到白銀,禁不住地「眉花眼笑」。

「眉開眼笑」這句成語或從此演變而來。

如清代小說《文明小史》第二一回描述清抱在路上閒逛,撿到一個沈重的皮包,他設法將將其物歸原主,那人失而復得,「喜的眉開眼笑,打開皮包,取出一大把鈔票送他」。

另一部清代小說《鏡花緣》第三一回中,則是說到林之洋的女兒聰明機智,博學多聞,再難的題目都考不倒她,讓林之洋也是「喜的眉開眼笑,不住點頭」。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愉悅欣喜的神情。

使用類別用在「喜悅歡樂」的表述上。

例句 看你眉開眼笑的樣子,想必有什麼喜事?這一段默劇十分有趣,讓觀眾個個眉開眼笑。

小王說話十分風趣,經常逗得大家眉開眼笑。

聽說孫子要娶媳婦了,老奶奶高興得眉開眼笑。

新店開張,老李眉開眼笑地站在門口招呼賓客。

得知中了大獎,老王高興得眉開眼笑,手舞足蹈。

這對新人眉開眼笑地接受大家的祝福,連聲道謝。

辨  識近義笑容可掬、滿面春風、眉飛色舞、歡天喜地、笑逐顏開、開眉展眼、喜眉笑眼、喜笑顏開反義愁眉不展、聲淚俱下、愁眉苦臉、愁眉鎖眼、蹙額愁眉、顰眉蹙額「眉飛色舞」及「眉開眼笑」都是用來形容喜悅的樣子。

「眉飛色舞」側重於形容振奮高興的樣子,帶有得意的意味;「眉開眼笑」則側重於形容單純的欣喜愉悅。

眉飛色舞眉開眼笑辨似例句○ㄨ談起過去輝煌的戰果,全隊的人沒有不~的。

ㄨ○小王說話十分風趣,經常逗得大家~。

參考詞語眉歡眼笑注  音ㄇㄟˊ。

ㄏㄨㄢ。

ㄧㄢˇ。

ㄒㄧㄠˋ漢語拼音méihuānyǎnxiào 釋  義《玉嬌梨.第七回》:「張軌如看了是真,喜得眉歡眼笑,即忙叫家人去備飯。

」《金瓶梅.第三三回》:「到次日,與了潘姥姥一件蔥白綾襖兒,兩雙緞子鞋面,二百文錢。

把婆子歡喜的眉歡眼笑,過這邊來,拿與金蓮瞧。

」眉花眼笑注  音ㄇㄟˊ。

ㄏㄨㄚ。

ㄧㄢˇ。

ㄒㄧㄠˋ漢語拼音méihuāyǎnxiào 釋  義《喻世明言.卷四》:「那尼姑貪財,見了這兩錠細絲白銀,眉花眼笑。

」《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將這兩本書拿到燈下一看,不覺眉花眼笑,手舞足蹈的起來。

」 美不勝收 參考詞語‧美不勝錄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ㄟˇ。

ㄅㄨˋ。

ㄕㄥ。

ㄕㄡ漢語拼音měibùshēngshōu釋  義勝,音ㄕㄥ,盡。

「美不勝收」形容美好的事物太多,無法盡收眼底。

※語或出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三。

△「美不勝書」、「琳琅滿目」 典故說明「美不勝收」指美麗事物太多了,無法盡收眼底。

可以用來形容風景、書畫、藝術創作等。

例如袁枚的《隨園詩話》記載了一件事:袁枚是清代著名文人,有一次經過前禮部侍郎齊召南的家鄉,當時齊召南已經過世,他的兄弟請袁枚到家裡作客,拿出齊召南生前的作品,請袁枚幫忙寫序。

於是袁枚利用半天的時間翻閱摘錄,看到內容的繁富真是美極了,實在無法一一收錄。

文中就用了「美不勝收」來表達齊召南的作品又多又好,很難選擇。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美好的事物太多,無法盡收眼底。

使用類別用在「景致美好」、「物品豐美」的表述上。

例句 滿園的牡丹花爭奇鬥豔,美不勝收。

美不勝收的景色正是橫貫公路迷人的地方。

元宵燈會,萬盞燈籠,火樹銀花,美不勝收。

此處風景秀麗,水檔流水,山抹微雲,美不勝收。

夕陽西下,水面上煙霧漸起,像層薄紗遮掩了羞紅,景色迷人,美不勝收。

辨  識近義目不暇給、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及「琳琅滿目」都是用來形容有美好的事物極多。

「美不勝收」側重於難以盡觀;「琳琅滿目」側重於舉目皆是。

美不勝收琳琅滿目辨似例句○ㄨ此處風景秀麗,水檔流水,山抹微雲,~。

ㄨ○會場中擺滿著~的各種藝品及字畫,令人目不暇給。

參考詞語美不勝錄注  音ㄇㄟˇ。

ㄅㄨˋ。

ㄕㄥ。

ㄌㄨˋ漢語拼音měibùshēnglù 釋  義清.珠泉居士《續板橋雜記.卷下》:「秦淮雜詩,自漁洋山人後,作者如林,美不勝錄。

」 美輪美奐 參考詞語‧美奐美輪‧輪奐之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ㄟˇ。

ㄌㄨㄣˊ。

ㄇㄟˇ。

ㄏㄨㄢˋ漢語拼音měilúnměihuàn釋  義形容房屋規模高大、裝飾華美。

語本《禮記.檀弓下》。

典故說明《禮記》是儒家一部重要的典籍,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

在《禮記.檀弓下》記載了一個故事:晉國趙武的新屋落成,很多大夫都前去參加落成啟用典禮;一位名叫張老的大夫說道:「這屋子是多麼的高大壯觀啊!這裡面的裝飾是多麼的美麗鮮明啊!從今以後,主人就要在這屋裡祭祀奏樂,在這屋裡居喪哭泣,也在這屋裡和宗族聚會飲宴了。

」趙武回說道:「我能夠在這裡祭祀、居喪、與宗族聚會,表示我將來能夠善終,與先人們合葬於九原啊!」表面上張老是在稱讚屋宇高大豪華,實際上是在提醒趙武不可奢華太過,要適可而止。

後來「美輪美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房屋規模高大、裝飾華美。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房屋規模高大、裝飾華美。

使用類別用在「壯觀華麗」的表述上。

例句 新落成的美術館設計得氣勢非凡、美輪美奐。

這棟新落成的摩天大樓,看起來美輪美奐、無與倫比。

臺北市多的是美輪美奐的旅館飯店,只怕你沒錢無福消受。

這片荒地經過規劃後,一棟棟美輪美奐的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

從這座皇宮的遺址來推斷,當初的建築物必定蓋得美輪美奐,富麗堂皇。

辨  識近義富麗堂皇形音辨誤奐,音ㄏㄨㄢˋ。

文彩鮮明的樣子。

不可寫作「煥」。

參考詞語美奐美輪注  音ㄇㄟˇ。

ㄏㄨㄢˋ。

ㄇㄟˇ。

ㄌㄨㄣˊ漢語拼音měihuànměilún 釋  義《幼學瓊林.卷三》:「美奐美輪,禮稱屋宇之高華。

」輪奐之美注  音ㄌㄨㄣˊ。

ㄏㄨㄢˋ。

ㄓ。

ㄇㄟˇ漢語拼音lúnhuànzhīměi 釋  義《藝文類聚.卷六四》:「但匈奴未滅,遽當輪奐之美;環堵為室,遂得歌哭於斯。

」 美中不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ㄟˇ。

ㄓㄨㄥ。

ㄅㄨˋ。

ㄗㄨˊ漢語拼音měizhōngbùzú釋  義事物雖美,但仍有缺陷。

※語或出明.吾丘瑞《運甓記》第二三齣。

典故說明「美中不足」意謂事物美雖美,但卻仍有不足,不完美的地方。

這句成語可見於《運甓記》。

明朝劇作家吾丘瑞的《運甓記》,是寫晉代名臣陶侃由窮困到飛黃騰達,官封太尉,都督八州諸軍的故事。

因陶侃在廣州刺史任內,每日搬運磚塊以鍛鍊體力,而取名《運甓記》。

第二三齣,寫陶侃在睡夢中夢見自己身上長出八隻翅膀,飛上天看見九道天門,飛過其中八道,最後一道門卻進不去,被守門人杖擊掉了下來,折斷了左邊的翅膀。

醒來後覺得腋下隱隱作痛,於是請來解夢人解其吉凶。

解夢人就說這是代表才士賢臣為時所用的兆頭。

飛過八道門,代表將來會鎮守八州;一道門進不去,則指一州未歸掌握,而遭杖擊折斷翅膀,這是美中不足,有缺陷的地方。

如果過了最後一道門,將會極為尊貴啊!後來「美中不足」就用來形容事物雖美,但仍有缺陷。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事物雖美,但仍有缺陷。

使用類別用在「略有小疵」的表述上。

例句 這篇小說美中不足之處,就是篇幅稍短了些。

她做事又細心又有條理,美中不足的是動作慢了些。

這套音響的配備真是一流,美中不足的是體積太大了。

這篇文章的立意新鮮,前人所無,美中不足的是結構太過鬆散。

此處風景秀麗宜人,適合出遊,但地處偏遠且交通不便,則是美中不足。

辨  識近義白玉微疵、白璧微瑕反義十全十美、白璧無瑕、完美無缺、盡善盡美 芒刺在背 參考詞語‧如芒刺背‧如芒在背‧背生芒刺‧背若芒刺‧芒刺在躬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ㄤˊ。

ㄘˋ。

ㄗㄞˋ。

ㄅㄟˋ漢語拼音mángcìzàibèi釋  義像是有許多細小的芒刺沾在背上。

比喻因畏忌而極度不安。

語出《漢書.卷六八.霍光金日磾傳.霍光》。

△「如坐針氈」 典故說明據《漢書.卷六八.霍光金日磾傳.霍光》載,漢朝時的霍光,從武帝時即掌有大權,朝廷上上下下對他無不存有敬畏之心。

武帝曾孫宣帝剛即位時,霍光陪同乘車前往參拜祖廟。

由於對於霍光的畏忌,宣帝一路上,覺得非常地不舒服、不自在,後來改由車騎將軍張安世陪侍,宣帝才終於鬆了一口氣。

原文中的「芒刺在背」就是用來比喻因畏忌而極度難過與不安。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因畏忌而極度不安。

使用類別用在「惶惶不安」的表述上。

例句 父親威嚴的神情,著實讓我感到芒刺在背般惶恐不安。

證人的話正中他的要害,他只覺得如芒刺在背,驚惶失措。

這次考試成績這麼差,總覺得老師在瞪著我,真如芒刺在背。

這名歹徒要不儘快逮捕歸案,總令人有如芒刺在背,難以心安。

我每思及年輕無知時所犯的錯誤,常覺有如芒刺在背,惶惶難安。

第一次上臺演說,看著這麼多人瞪著我,真使我有芒刺在背之感。

他嚴厲的眼神往全場一掃,已使作賊心虛的人芒刺在背,惶惶難安了。

如果真的像《聊齋》故事一樣,與判官爺一道吃飯,那必定讓人有如芒刺在背,坐立難安。

辨  識近義如坐針氈、坐立不安反義心安神泰、行若無事、若無其事、氣定神閒、泰然自若形音辨誤刺,ㄘˋ。

尖刺。

不可寫作「剌」。

「芒刺在背」及「如坐針氈」都有痛苦難安的意思。

「芒刺在背」用在因畏懼或顧忌而心生不安,側重於內在感受的描述;「如坐針氈」使用範圍較廣,其不安可能來自於惶恐、擔心等各種原因,側重於外在表現的描述,但有時亦用於內在感受。

芒刺在背如坐針氈辨似例句○○他嚴厲的眼神往全場一掃,已使作賊心虛的人~,惶惶難安了。

○ㄨ這次考試成績這麼差,總覺得老師在瞪著我,真如~。

參考詞語如芒刺背注  音ㄖㄨˊ。

ㄇㄤˊ。

ㄘˋ。

ㄅㄟˋ漢語拼音rúmángcìbèi 釋  義《封神演義.第七回》:「心下躊躕,坐臥不安,如芒刺背。

」如芒在背注  音ㄖㄨˊ。

ㄇㄤˊ。

ㄗㄞˋ。

ㄅㄟˋ漢語拼音rúmángzàibèi 釋  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二回》:「我聽了這兩句話,又是如芒在背,坐立不安。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卷一》:「眾聞之,無不赧然,如芒在背,多有逃席而去者,亦不追挽。

」背生芒刺注  音ㄅㄟˋ。

ㄕㄥ。

ㄇㄤˊ。

ㄘˋ漢語拼音bèishēngmángcì 釋  義《三俠五義.第一一二回》:「適才聽智兄之言,覺得背生芒刺,是早些換的好。

」背若芒刺注  音ㄅㄟˋ。

ㄖㄨㄛˋ。

ㄇㄤˊ。

ㄘˋ漢語拼音bèiruòmángcì 釋  義《三國演義.第二○回》:「後得曹操,以為社稷之臣,不意專國弄權,擅作威福。

朕每見之,背若芒刺。

」芒刺在躬注  音ㄇㄤˊ。

ㄘˋ。

ㄗㄞˋ。

ㄍㄨㄥ漢語拼音mángcìzàigōng 釋  義唐.杜光庭〈楊鼎校書本命醮詞〉:「常懷再造之恩,未答自天之澤,兢憂度日,芒刺在躬。

」 面面俱到 參考詞語‧面面俱圓‧面面皆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ㄧㄢˋ。

ㄇㄧㄢˋ。

ㄐㄩˋ。

ㄉㄠˋ漢語拼音miànmiànjùdào釋  義形容各方面都照顧到。

※語或出清.梁章鉅《楹聯叢話.卷三.廟祀上》。

△「八面玲瓏」 典故說明梁章鉅是清朝人,幼時穎悟,四歲時讀書,九歲能詩,二十八歲中進士,曾任廣西、江蘇巡撫。

除了政治上的貢獻,梁章鉅亦綜覽群書,熟悉典故,著作頗多,有《楹聯叢話》、《浪跡叢談》、《歸田瑣記》等書。

其中《楹聯叢話》記載了許多名勝楹聯及歷代巧對妙聯。

在《楹聯叢話.卷三.廟祀上》中,提到歷代所供奉祠之神祇。

「文昌」本為星名,亦稱「文曲星」、「文星」。

「文昌帝君」又稱為「梓潼帝君」。

相傳是晉代張氏因仕晉戰歿,人民立廟祀之。

宋代時封至「英顯武烈王」。

道家將其稱為「梓潼帝君」,主宰功名、祿位之神。

元時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梓潼神與文昌星遂合而為一,稱「文昌帝君」,主宰天下文教之神。

士人多崇祀之,認為可保功名。

關於文昌廟的楹聯不少,梁章鉅以為程恩澤所作的對聯:「宇宙大文章,源從孝友;古今名將相,氣作星辰。

」不但氣勢恢宏,對仗工整,而且與文昌祠的來源最為貼切,在各方面都照顧到了,因此梁章鉅將之抄錄在書中保存,以供後人欣賞參考。

後來「面面俱到」被用來形容各方面都照顧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各方面都照顧到。

使用類別用在「仔細嚴謹」的表述上。

例句 他不但能力很強,做起事來更是面面俱到。

如由於事務煩忙,無法面面俱到,還請海涵。

他的說明面面俱到,凡是有關的問題,都照顧到了。

這篇論文雖然面面俱到,只可惜自己的創見並不多。

這種處處逢迎、面面俱到的奸邪小人,最好離他遠些。

在座的人士各黨各派都有,要講得面面俱到,恐怕很難。

做事本來就要講求原則,怎能為求面面俱到而委屈求全呢?由他面面俱到的解說中,我們很快的掌握了工程進展的狀況。

他處理事情的態度十分圓融,考慮得面面俱到,所以都能不得罪任何人。

辨  識近義八面玲瓏、八面見光反義掛一漏萬、顧此失彼形音辨誤俱,音ㄐㄩˋ。

皆、都、全。

不可寫作「具」。

「八面玲瓏」及「面面俱到」都有處事圓滿周到的意思。

「八面玲瓏」側重於形容手腕圓融,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討好,略含貶義;「面面俱到」側重於形容處事態度與方法周到圓滿,不帶褒貶色彩。

八面玲瓏面面俱到辨似例句○ㄨ在這件事情上,他處理得非常圓融,真可謂~,面面透光。

ㄨ○在座的人士各黨各派都有,要講得~,恐怕很難。

參考詞語面面俱圓注  音ㄇㄧㄢˋ。

ㄇㄧㄢˋ。

ㄐㄩˋ。

ㄩㄢˊ漢語拼音miànmiànjùyuán 釋  義《官場現形記.第五七回》:「一天大事,瓦解冰銷,竟弄成一個虎頭蛇尾!只有單道臺卻了一個面面俱圓。

」面面皆到注  音ㄇㄧㄢˋ。

ㄇㄧㄢˋ。

ㄐㄧㄝ。

ㄉㄠˋ漢語拼音miànmiànjiēdào 釋  義清.梁章鉅《楹聯續話.卷三》:「後數日而部行新命始至,復令改製一聯云:『來去有前因,遺范難忘聯襼日;寬嚴能并濟,新恩惜在蓋棺時。

』則面面皆到矣。

」 面面相覷 參考詞語‧面面廝覷‧面面相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ㄧㄢˋ。

ㄇㄧㄢˋ。

ㄒㄧㄤ。

ㄑㄩˋ漢語拼音miànmiànxiāngqù釋  義你看我,我看你,相視無言。

※語或出《續傳燈錄.卷六.懷安軍雲頂海鵬禪師》。

後用「面面相覷」形容驚懼、詫異而不知所措的樣子。

典故說明「覷」是看的意思。

面面相覷,就是你看我,我看你,大家相視無言,不知所措。

《續傳燈錄》卷六提到有人問海鵬禪師:「怎樣算是大惑不解的人?」禪師回答說:「就是在佛說法的場合中,面面相覷的人。

」這裡的「面面相覷」本是相互地看,卻不知所云的意思;後世用來形容驚懼或詫異而不知所措的樣子。

亦作「面面相窺」、「面面廝覷」。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驚懼、詫異而不知所措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驚愕詫異」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孩子發現自己惹了禍,面面相覷,手足無措。

因為消息來得太突然,大家面面相覷,不知所措。

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大家都面面相覷,悄然無語。

他突然跪了下來,把大家弄得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沒想到他突然說出這樣莫名其妙的話,弄得大家面面相覷。

聽過父母的訓斥後,他們面面相覷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聽了他這番告白後,大伙兒面面相覷,不知怎麼應對才好。

兩兄弟從未經歷過這種歡迎場面,只能面面相覷,在前呼後擁下穿過人牆。

老闆在會議上,突然宣布公司要結束營業,大家面面相覷,都愣住了。

等他從口袋裡拿出一面宣傳旗子,原本面面相覷的人才明白是怎麼回事。

辨  識近義目瞪口呆、相顧失色反義泰然處之 參考詞語面面廝覷注  音ㄇㄧㄢˋ。

ㄇㄧㄢˋ。

ㄙ。

ㄑㄩˋ漢語拼音miànmiànsīqù 釋  義《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崔寧聽得說渾家是鬼,到家中問丈人、丈母。

兩個面面廝覷,走出門,看著清湖河裡,撲通地都跳下水去了。

」《水滸傳.第三一回》:「兩個入進樓中,見三個屍首橫在血泊裡,驚得面面廝覷,做聲不得。

」面面相窺注  音ㄇㄧㄢˋ。

ㄇㄧㄢˋ。

ㄒㄧㄤ。

ㄎㄨㄟ漢語拼音miànmiànxiāngkuī 釋  義《初刻拍案驚奇.卷七》:「廷臣不知來意真偽,是何緣故,面面相窺,不敢開言。

」《老殘遊記.第四回》:「(玉大人)就指著衣服向于家父子道:『你說這衣服那裡來的?』于家父子面面相窺,都回不出。

」《紅樓夢.第九四回》:「麝月等回來,俱目瞪口呆,面面相窺。

」 面紅耳赤 參考詞語‧耳紅面赤‧臉紅耳赤‧面紅耳熱‧面紅過耳‧面紅面赤‧面紅頸赤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ㄧㄢˋ。

ㄏㄨㄥˊ。

ㄦˇ。

ㄔˋ漢語拼音miànhóngěrchì釋  義形容人因緊張、焦急、害羞等而滿臉發紅的樣子。

語本《朱子語類.卷二九.論語.公冶長下》。

典故說明子文為春秋楚國人,在楚成王時任令尹,相當於宰相的地位。

在任期間,勤於國政,秉公執法,從不以權謀私,以私害公。

二十八年間,曾經三次被免職,又三次復職,但他無論是免職或復位,都不會表現出喜悅或怨恨的樣子,而且每一次辦理移交,一定清清楚楚、鉅細靡遺地交代所有事宜,孔子因而稱讚他是個忠於職守的人。

宋代朱熹論及此事,感慨地說道:「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於頭紅面赤。

」就是說現在的人為了一些蠅頭小利,就可以爭得滿臉通紅,與子文不慍不火的修養比起來,就顯得差多了。

這裡朱子以「頭紅面赤」形容人們為爭奪事物,又急又怒,滿臉通紅的樣子,後來「面紅耳赤」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因緊張、焦急、害羞等而滿臉發紅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因緊張、焦急、害羞等而滿臉發紅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激憤惱怒」、「羞恥慚愧」的表述上。

例句 因為感到丟臉,小華面紅耳赤地低著頭,不發一語。

他一不小心說錯了話,就害羞得面紅耳赤,不知如何是好。

他們兩人只因一言不合就吵得面紅耳赤,看得大家都傻了眼。

小王的臉皮太嫩,被人說兩句就面紅耳赤了,根本不敢回嘴。

你們兩個人為了這件小事爭得面紅耳赤,只是讓人看笑話罷了。

小李的個性內向,上臺說沒幾句話就面紅耳赤,只好草草結束。

在人們的哄笑聲中,小明禁不住面紅耳赤,羞愧得似乎無地自容。

只見他急得面紅耳赤,滿頭大汗,拿起電話一陣亂撥,也不知是要撥給誰。

他真是緊張得不知怎辦才好,面紅耳赤的,嘴裡吱吱唔唔,就是說不了完整的一句話。

辨  識近義臉紅心跳反義面不改色 參考詞語耳紅面赤注  音ㄦˇ。

ㄏㄨㄥˊ。

ㄇㄧㄢˋ。

ㄔˋ漢語拼音ěrhóngmiànchì 釋  義《西遊記.第五四回》:「三藏聞言,耳紅面赤,羞答答不敢抬頭。

」臉紅耳赤注  音ㄌㄧㄢˇ。

ㄏㄨㄥˊ。

ㄦˇ。

ㄔˋ漢語拼音liǎnhóngěrchì 釋  義《紅樓夢.第一九回》:「一面看那ㄚ頭,雖不標致,倒還白淨,些微亦有動人處,羞的臉紅耳赤,低首無言。

」面紅耳熱注  音ㄇㄧㄢˋ。

ㄏㄨㄥˊ。

ㄦˇ。

ㄖㄜˋ漢語拼音miànhóngěrrè 釋  義《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可憐裴蘭孫是個嬌滴滴的閨中處子,見了一個驀生人,也要面紅耳熱的。

」《紅樓夢.第一○九回》:「想到這裡,不免面紅耳熱起來,也就訕訕的進房梳洗去了。

」面紅過耳注  音ㄇㄧㄢˋ。

ㄏㄨㄥˊ。

ㄍㄨㄛˋ。

ㄦˇ漢語拼音miànhóngguòěr 釋  義《文明小史.第二一回》:「阿四看了好笑道:『你這樣出門,被上海人見了,要叫你做曲辮子的。

……』說得清抱面紅過耳,沒話講得。

」《鏡花緣.第四回》:「看了一遍,不覺面紅過耳,真是眾目之下,羞愧難當,幾乎把酒都羞醒了。

」面紅面赤注  音ㄇㄧㄢˋ。

ㄏㄨㄥˊ。

ㄇㄧㄢˋ。

ㄔˋ漢語拼音miànhóngmiànchì 釋  義元.王伯成《貶夜郎.第三折》:「恰才箇倚翠偎紅,揣與箇論黃數黑,則他行怕行羞,和我也面紅面赤。

」面紅頸赤注  音ㄇㄧㄢˋ。

ㄏㄨㄥˊ。

ㄐㄧㄥˇ。

ㄔˋ漢語拼音miànhóngjǐngchì 釋  義《醒世恆言.卷四》:「倘有不達時務的,捉空摘了一花一蕊,那老兒便要面紅頸赤,大發喉急。

」 馬革裹屍 參考詞語‧裹尸馬革‧馬革裹尸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ㄚˇ。

ㄍㄜˊ。

ㄍㄨㄛˇ。

ㄕ漢語拼音mǎgéguǒshī釋  義「馬革裹屍」典源作「馬革裹尸」。

「尸」,同「屍」。

「馬革裹屍」指戰死沙場,無有棺槨,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以歸葬。

比喻英勇作戰,效命沙場。

#語出《東觀漢記.卷一二.馬援列傳》。

典故說明「馬革裹屍」原作「馬革裹尸」。

「尸」,同「屍」。

這是和馬援有關的一句成語。

馬援(西元前14∼西元49),字文淵,東漢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人。

初依隗囂,後歸光武,拜伏波將軍,平交趾,世稱「馬伏波」。

馬援在王莽統治的時候,曾經做過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他負責押解一批犯人,途中他因為同情這些犯人,就擅自釋放了他們,自己也丟了官,逃到北地郡。

馬援在那邊以農牧為生,因為經營得法,幾年之後變得相當富裕。

但他不願成為一個守財奴,就把財產送給親人朋友。

後來馬投靠光武帝,建立了許多的戰功,拜伏波將軍,封為新息侯。

公元四四年,馬援已經五十八歲了,有人勸他應該退休,好好在家安享天年,不要再奔波沙場。

但是馬援拒絕了,並且很豪邁地說:「現在北方還有匈奴、烏桓為患,我正要去肅清他們。

身為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死在沙場上,用馬革裹著屍體送回來埋葬,怎麼可以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手中呢?」平定了匈奴、烏桓之後,馬援又前往貴州作戰。

當地氣候炎熱,環境惡劣,許多士兵都得了傳染病死去,這位老將軍也身染重疾。

但他仍堅持守在前線,不肯離開,最後終於實現了他戰死疆場、馬革裹屍的壯志。

後來「馬革裹屍」被用來比喻英勇作戰,效命沙場。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英勇作戰,效命沙場。

使用類別用在「英勇報國」的表述上。

例句 作為軍人應當有馬革裹屍,為國捐軀的氣節。

男兒立志在沙場,即使是馬革裹屍,也無怨無悔。

身為軍人就該為國家效命,即使是馬革裹屍,也死而無憾。

上陣殺敵,為國為民,即使戰死沙場,馬革裹屍,也在所不辭。

身為軍人,為了國家人民,即使戰死沙場,馬革裹屍也在所不惜。

軍人的生命應該表現在沙場上,縱然是馬革裹屍,也是死得其所。

在這場戰爭中,有多少士兵戰死戰場,馬革裹屍,留下家人無限的傷痛。

辨  識近義以身許國、捐軀報國反義貪生怕死、臨陣脫逃 參考詞語裹尸馬革注  音ㄍㄨㄛˇ。

ㄕ。

ㄇㄚˇ。

ㄍㄜˊ漢語拼音guǒshīmǎgé 釋  義宋.陸游〈隴頭水〉:「裹尸馬革固其常,豈若婦女不下堂。

」清.孫義鈞〈前定海行〉:「裹尸馬革壯夫心,囊骨鴟夷忠勇節。

」馬革裹尸注  音ㄇㄚˇ。

ㄍㄜˊ。

ㄍㄨㄛˇ。

ㄕ漢語拼音mǎgéguǒshī 釋  義《東觀漢記.卷一二》:「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耶?」《隋唐演義.第三七回》:「若說疾病,大丈夫死當馬革裹尸,怎宛轉床席,在兒女子手中?」 馬首是瞻 參考詞語‧馬首前瞻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ㄚˇ。

ㄕㄡˇ。

ㄕˋ。

ㄓㄢ漢語拼音mǎshǒushìzhān釋  義瞻,看。

「馬首是瞻」指士兵依據主將的馬頭來決定前進的方向,比喻服從指揮或跟隨他人進退。

語出《左傳.襄公十四年》。

△「塞井夷灶」 典故說明《左傳》裡記載魯襄公十四年時,晉國會同魯、齊、宋、鄭等國軍隊伐秦,要報三年前櫟地一戰之仇。

聯軍到了涇水邊就停住了,不肯渡河。

晉國大夫叔向去找魯將叔孫穆子商量該怎麼辦,叔孫穆子便引了《詩經》的話:「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

」意思是匏瓜也有苦葉,渡河也會遇到深的地方。

水深的話就直接下水渡河,水淺的話就撩起衣服過去。

要聯軍渡過涇水,繼續朝秦國進攻。

叔向聽了,就回去準備船隻渡河。

秦國看聯軍集中在涇水邊,派人在涇水上游下毒,因此而毒死了不少聯軍士兵。

鄭國軍隊的首領子蟜非常生氣,率先出兵和秦軍交戰,各國軍隊也跟著開打,但開戰好一段時間都攻不下來。

這時,晉國中軍將領荀偃下令說:「我們等天一亮,雞一叫就出征,做好填井毀灶的善後工作,然後跟著我的馬行動,我的馬頭朝向哪裡,你們就跟著哪個方向走。

」下軍的將領欒黶一向和荀偃處不來,聽了荀偃的話不服氣地說:「晉國從沒有人下這種命令,我偏要把馬頭向東回國。

」欒黶說完把馬頭一調就走,他的部下也跟著撤兵。

荀偃看到這種情況,很後悔下了這道命令,造成自家軍隊的分裂,心想這樣非但不能打勝仗,還可能會敗北,只好下令撤軍回國,結束了這場戰爭。

荀偃這道命令中,有「馬首是瞻」四個字,就是要晉軍跟著他的馬頭方向前進。

後來「馬首是瞻」被用來比喻服從指揮或跟隨他人進退。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服從指揮或跟隨他人進退。

使用類別用在「服從指引」的表述上。

例句 這個企劃案是你提出,我們就以你馬首是瞻,全力配合。

在軍隊裡,士兵必須以長官的命令馬首是瞻,不能有所遲疑。

大家向來行事以他馬首是瞻,是因為他為人公正無私,又有才識。

你是大家推舉出來的組長,我們當然是以你馬首是瞻,任憑調度差遣。

他雖然沒選上理事長,但仍很有風度地表示會以新理事長馬首是瞻,繼續為工會效命。

辨  識近義亦步亦趨、唯命是從、唯命是聽反義各行其是、馬首靡託 參考詞語馬首前瞻注  音ㄇㄚˇ。

ㄕㄡˇ。

ㄑㄧㄢˊ。

ㄓㄢ漢語拼音mǎshǒuqiánzhān 釋  義唐.胡宿〈淮南發運趙邢州被詔歸闕〉:「天臺封詔紫泥馨,馬首前瞻北斗城。

」 馬耳東風 參考詞語‧東風射馬耳‧東風馬耳‧飄風吹馬耳‧馬耳射東風‧馬耳春風‧馬耳秋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ㄚˇ。

ㄦˇ。

ㄉㄨㄥ。

ㄈㄥ漢語拼音mǎěrdōngfēng釋  義東風吹過馬耳邊,瞬間消逝。

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

語本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

△「耳邊風」、「秋風過耳」 典故說明「馬耳東風」原作「東風射馬耳」,意指東風吹過馬耳邊,瞬間消逝。

見於唐代詩人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

典源節錄的大意:在北窗下吟詩作賦盡談些風花雪月的事情,說得再多也不比一杯水來得有價值。

世間的人聽到這些都轉頭就走,就像東風吹過馬耳,瞬間消逝無蹤,起不了任何作用,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

亦可省作「東風馬耳」,例如:宋代詩人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一○首之八:「栗里歸來窗下臥,香山老去病中詩。

東風馬耳塵勞後,半夜雞聲睡熟時。

」而「馬耳東風」則見於宋代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詩五首之五:「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為容。

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

」指的正是對事情漠不關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

使用類別用在「聽而不聞」的表述上。

例句 對於這些執迷不悔的人們,好言相勸往往變成馬耳東風。

老師們的耳提面命,她竟當成馬耳東風,一點也不在意。

他總不學好,把父母告誡的話都當作馬耳東風,置若罔聞。

跟你談的這件事,我是很認真的,你可別當作馬耳東風才好。

小明一心只想玩,把媽媽叫他先去做功課的話當作馬耳東風。

林老師雖然佷認真講課,學生卻把他的話當作馬耳東風,毫不在意。

對於師長的諄諄教誨,我們千萬不能當作是馬耳東風,而必須要牢記在心。

辨  識近義充耳不聞、耳邊風、秋風過耳、無動於衷、置若罔聞反義洗耳恭聽、言聽計從、拳拳服膺、銘記在心 參考詞語東風射馬耳注  音ㄉㄨㄥ。

ㄈㄥ。

ㄕㄜˋ。

ㄇㄚˇ。

ㄦˇ漢語拼音dōngfēngshèmǎěr 釋  義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東風馬耳注  音ㄉㄨㄥ。

ㄈㄥ。

ㄇㄚˇ。

ㄦˇ漢語拼音dōngfēngmǎěr 釋  義宋.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一○首之八〉:「栗里歸來窗下臥,香山老去病中詩。

東風馬耳塵勞後,半夜雞聲睡熟時。

」飄風吹馬耳注  音ㄆㄧㄠ。

ㄈㄥ。

ㄔㄨㄟ。

ㄇㄚˇ。

ㄦˇ漢語拼音piāofēngchuīmǎěr 釋  義清.王韜《淞隱漫錄.卷八》:「余視人世浮榮,如飄風之吹馬耳,石火電光,鏡花水月,一切皆幻。

」馬耳射東風注  音ㄇㄚˇ。

ㄦˇ。

ㄕㄜˋ。

ㄉㄨㄥ。

ㄈㄥ漢語拼音mǎěrshèdōngfēng 釋  義宋.蘇軾〈書晁說之考牧圖後〉:「世間馬耳射東風,悔不長作多牛翁。

」馬耳春風注  音ㄇㄚˇ。

ㄦˇ。

ㄔㄨㄣ。

ㄈㄥ漢語拼音mǎěrchūnfēng 釋  義金.元好問〈谼谷聖鐙〉:「紛紛世議何足道?盡付馬耳春風前。

」馬耳秋風注  音ㄇㄚˇ。

ㄦˇ。

ㄑㄧㄡ。

ㄈㄥ漢語拼音mǎěrqiūfēng 釋  義元.曹伯啟〈糖多令.衰境日悤悤〉:「萍水偶相逢,晴天接遠鴻。

似人間、馬耳秋風。

」 冥頑不靈 參考詞語‧頑冥不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ㄧㄥˊ。

ㄨㄢˊ。

ㄅㄨˋ。

ㄌㄧㄥˊ漢語拼音míngwánbùlíng釋  義愚昧頑固而不通靈性。

語出唐.韓愈〈祭鱷魚文〉。

△「執迷不悟」 典故說明唐憲宗時,韓愈因建議皇帝不要迎佛骨,被貶任潮州刺史。

韓愈到了潮州後,關心民間疾苦,深受人民愛戴。

那時,潮州鱷魚為患,傷害人畜。

韓愈知道後,寫了一篇〈祭鱷魚文〉,列舉鱷魚殘害老百姓的罪狀,告知鱷魚,牠們的行徑已經危害到百姓,勸鱷魚們即日起搬遷。

如果約定的時間到了,鱷魚還不搬遷,那就證明牠們冥頑不靈,韓愈要派大批人馬,用強弓毒矢將鱷魚殺掉。

據說,數日後鱷魚集體搬離,潮州再無鱷魚為患。

後來「冥頑不靈」被用來指愚昧頑固而不通靈性。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愚昧頑固而不通靈性。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固執不改」的表述上。

例句 他是個冥頑不靈的人,你就是再勸也沒用。

他老是不聽別人的勸告,一意孤行,真是冥頑不靈。

你應該改掉冥頑不靈的個性,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

他這個人冥頑不靈,任你如何勸他,他都不會聽的。

無論如何冥頑不靈的人,也會因為別人為他無盡的付出而感動。

趙董的個性冥頑不靈,不肯接受別人的意見,才會導致生意失敗。

老李那個冥頑不靈的兒子,怎麼告誡都沒用,昨天又跟同學打架了。

辨  識近義執迷不悟、頑固不化「冥頑不靈」及「執迷不悟」都有頑固,不知醒悟的意思。

「冥頑不靈」側重愚昧不開竅;「執迷不悟」側重堅持錯誤觀念。

冥頑不靈執迷不悟辨似例句○ㄨ無論如何~的人,也會因為別人為他無盡的付出而感動。

ㄨ○犯錯是常見的,但如犯了錯還~,那就無藥可救了。

參考詞語頑冥不靈注  音ㄨㄢˊ。

ㄇㄧㄥˊ。

ㄅㄨˋ。

ㄌㄧㄥˊ漢語拼音wánmíngbùlíng 釋  義明.鍾惺〈與高孩之觀察書〉:「然和盤託出,亦一片婆心婆舌,為此頑冥不靈之人設。

」明.方孝儒〈豫讓論〉:「伯雖頑冥不靈,感其至誠,庶幾復悟。

」 麻木不仁 參考詞語‧麻痺不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ㄚˊ。

ㄇㄨˋ。

ㄅㄨˋ。

ㄖㄣˊ漢語拼音mámùbùrén釋  義麻痺,沒有知覺。

語本《黃帝內經素問.卷一二.痺論》。

後用「麻木不仁」比喻對事物漠不關心或反應遲鈍。

典故說明《黃帝內經》共十八卷,內容包括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兩部分。

是春秋戰國前醫療經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並為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

在《黃帝內經素問》的〈痺論〉中記載痹症的症狀、病因、治療方法等。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濇,經絡時疏,故不通。

皮膚不營,故為不仁」。

意思是說:「痺症」,是人體肌表經絡遭受風寒溼等外邪侵襲後,氣血運行失常,因而引起肢體、關節等處疼痛、痠楚、麻木等的一種疾患。

一般分成風寒濕痺和熱痺。

風痺常導致關節疼痛;濕痺不只關節疼痛,嚴重的還會麻木失去知覺;熱痺會導致關節疼痛灼熱紅腫。

所以「麻木不仁」本是種失去知覺的病狀,後來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對事物漠不關心或反應遲鈍。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對事物漠不關心。

使用類別用在「冷淡漠視」的表述上。

例句 身為主管,怎能對部屬的疾苦如此麻木不仁呢?災區死傷那麼嚴重,還是有些人麻木不仁,不聞不問。

對這種麻木不仁的人,求也是白求,他不會同情你的。

你如此麻木不仁地對待老病纏身的母親,簡直禽獸不如。

這種不正常的官場習氣,會讓基層人員麻木不仁,凡事總以少做少錯為是。

二語義說明比喻對事物反應遲鈍。

使用類別用在「反應遲鈍」的表述上。

例句 面對如此危急的情況,他依然麻木不仁,真令人著急。

政府對群眾困難顯示這種麻木不仁的態度,真令人氣憤。

辨  識近義不聞不問、無動於衷、漠不關心、漫不經心反義切膚之痛 參考詞語麻痺不仁注  音ㄇㄚˊ。

ㄅㄧˋ。

ㄅㄨˋ。

ㄖㄣˊ漢語拼音mábìbùrén 釋  義明.李贄〈寄答留都書〉:「今但以仁體稱兄,恐合邑士夫皆以我為麻痺不仁之人矣。

」 茅塞頓開 參考詞語‧茅塞頓啟‧開茅塞‧頓開茅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ㄠˊ。

ㄙㄜˋ。

ㄉㄨㄣˋ。

ㄎㄞ漢語拼音máosèdùnkāi釋  義被茅草阻塞的山路,豁然開通了。

比喻閉塞的心思,頓時豁然了悟。

語本《孟子.盡心下》。

典故說明「茅塞」是指山徑少人走,叢生的茅草塞住了山徑,語出《孟子.盡心下》。

在這章中,孟子認為一個人如果為學不能專心有恆,那就會像山間的小路一樣,常常走動,就會變成一條大路。

但如果隔一些時間沒有人走,茅草就會阻塞山路。

意思是說,聖人之道,要學而時習,不可捨而不修,否則就像茅草塞路一樣。

勉勵高子要恆心向學,德業才可精進。

「茅塞子之心」是指高子的心已經被茅草塞住了,後來「茅塞」一語就用來比喻「閉塞的心思」,也可以指的是疑惑。

「頓開」的意思就是「豁然了悟」的意思。

往往是因為受了指點,突然間想通了。

所以「茅塞頓開」一語就可以用來比喻閉塞的心思,頓時豁然了悟。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閉塞的心思,頓時豁然醒悟。

使用類別用在「突然領悟」的表述上。

例句 聞君一席話,讓我茅塞頓開。

這一句局外人的提醒話語,竟使我茅塞頓開。

你有何困擾?讓這位大師來指點指點,可以讓你茅塞頓開。

聽你這番說明,讓我茅塞頓開,過去的疑惑似乎一下子全沒了。

勤學可讓人漸漸淬鍊出無厚之刃,有時會使遲鈍的人茅塞頓開。

聽大師的一席話後,讓我茅塞頓開,如在人生大海中找到一盞明燈。

我被這個問題困擾已久,經由老師的解釋後,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他聽完後,茅塞頓開地說:「呀啊!你真行!我就是沒有想到這一層!」原本在我心裡的一團疑惑,聽了你的解說後,使我茅塞頓開,有如撥雲見日。

妹妹一直不敢面對自己的感情,經過姊姊開導後,茅塞頓開,心情也開朗多了。

辨  識近義恍然大悟、撥雲見日、豁然貫通、豁然開朗反義大惑不解、百思不解、茫然不解、莫名其妙形音辨誤茅,音ㄇㄠˊ。

茅草。

不可寫作「矛」。

參考詞語茅塞頓啟注  音ㄇㄠˊ。

ㄙㄜˋ。

ㄉㄨㄣˋ。

ㄑㄧˇ漢語拼音máosèdùnqǐ 釋  義明.崔元吉〈田間四時行樂詩跋〉:「甲寅秋,始執經講下,不旬日,茅塞頓啟。

」開茅塞注  音ㄎㄞ。

ㄇㄠˊ。

ㄙㄜˋ漢語拼音kāimáosè 釋  義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一折》:「此人博古知今,真乃將相之器,奈時運未遂,在此店肆中安下,我著人去請他來共話,聽其談吐,少開茅塞。

」頓開茅塞注  音ㄉㄨㄣˋ。

ㄎㄞ。

ㄇㄠˊ。

ㄙㄜˋ漢語拼音dùnkāimáosè 釋  義《三國演義.第三八回》:「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

」《紅樓夢.第八六回》:「聽見妹妹講究的叫人頓開茅塞,所以越聽越愛聽。

」 買櫝還珠 參考詞語‧還珠買櫝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ㄞˇ。

ㄉㄨˊ。

ㄏㄨㄢˊ。

ㄓㄨ漢語拼音mǎidúhuánzhū釋  義買了裝珍珠的盒子,而把珍珠退還。

典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後用「買櫝還珠」比喻捨本逐末,取捨失當。

典故說明《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有一天楚王對田鳩說:「墨子之學是當代非常著名的學說,它的內容很好,但文詞卻多不美妙,是什麼原因呢?」田鳩就說了兩個故事,其一是:「有一個楚國人到鄭國賣珍珠,他用木蘭木作了一個裝珍珠的盒子,用香木薰得香香的,盒子外面用翡翠和玫瑰來裝飾。

結果鄭國人買了他的盒子,卻將珍珠退還。

那楚人可說是擅於賣盒子,卻不擅於賣珍珠了!現在發表言論的人,都用巧妙的言辭;作君王的,只喜歡看這些美妙的言辭,卻忽略了這些言論是有功用的。

墨子的學說,是傳授先王的道術,闡述聖人的言論,普遍告知世人。

所以並不加以修飾,以免人們只喜愛他美妙的言辭,而忽略了其中的功用。

」後來韓非子所謂的楚人賣珠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買櫝還珠」,用來比喻捨本逐末,取捨失當。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捨本逐末,取捨失當。

使用類別用在「取捨失當」的表述上。

例句 先把採購資訊和標的掌握好,免得受買櫝還珠的譏諷。

很多附庸風雅、虛有其表的收藏家,專幹買櫝還珠的蠢事。

讀古典詩,不顧內容,只注意平仄格律,與買櫝還珠何異?讀經如果不探究其中的義理,只留心章句訓詁,那就像買櫝還珠一樣,讀再多也沒用。

辨  識近義捨本逐末反義伯樂相馬、取精用宏 參考詞語還珠買櫝注  音ㄏㄨㄢˊ。

ㄓㄨ。

ㄇㄞˇ。

ㄉㄨˊ漢語拼音huánzhūmǎidú 釋  義元.張養浩〈讀史有感自和.詩一○首之一○〉:「久知好瑟吹竽拙,每笑還珠買櫝非。

」清.蔣士銓《臨川夢.第九齣》:「篇成各自觀,笑還珠買櫝,胠篋探丸。

英雄欺世,久之畢竟難瞞。

」 莫逆之交 參考詞語‧莫逆之友‧莫逆之契‧莫逆交‧莫逆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ㄛˋ。

ㄋㄧˋ。

ㄓ。

ㄐㄧㄠ漢語拼音mònìzhījiāo釋  義莫逆,相契而無所違逆。

「莫逆之友」指心意相投的朋友。

語本《莊子.大宗師》。

典故說明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在《莊子》一書中對生命的認識有許多闡述。

例如在〈大宗師〉一文裡,記述子祀、子輿、子犁、子來等四人,互相談論道:「誰能把『無』當作頭,把『生』當作背脊,將『死』當作尾脊骨,或者是有誰能知道死生存亡是同為一體的,我就與他做朋友。

」結果四個人都心領意會於生命來自於無而至於有,最後又歸於死亡─即無。

因而四人相視而笑,彼此心意相通,遂結為至交好友。

後來「莫逆之交」這句成語,就從原文「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心意相投、至好無嫌的朋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心意相投的朋友。

使用類別用在「友情深厚」的表述上。

例句 我看他們倆都不夠真誠,算不上是莫逆之交。

令尊和我是莫逆之交,你們的事我怎能不管?既然你認為我們是莫逆之交,有話我就直說了。

因為長期的工作夥伴關係,讓他倆成為莫逆之交。

我與你相識多年,情逾手足,也算是莫逆之交了吧!我們這種莫逆之交的情誼,哪是你幾句話就能挑撥的!這點小事,你就跟我客氣了老半天,這還算是什麼莫逆之交。

王伯伯是爸爸的莫逆之交,也許他會知道爸爸生前交代了什麼事。

辨  識近義刎頸之交、金石之交、管鮑之交反義一面之交、泛泛之交、酒肉朋友、點頭之交 參考詞語莫逆之友注  音ㄇㄛˋ。

ㄋㄧˋ。

ㄓ。

ㄧㄡˇ漢語拼音mònìzhīyǒu 釋  義《周書.卷三七》:「軌少好學,志識開朗,初在洛陽,家貧,與樂安孫樹仁為莫逆之友。

」莫逆之契注  音ㄇㄛˋ。

ㄋㄧˋ。

ㄓ。

ㄑㄧˋ漢語拼音mònìzhīqì 釋  義《晉書.卷九一》:「殷侯忠貞居正,心貫人神,加與先帝隆布衣之好,著莫逆之契。

」莫逆交注  音ㄇㄛˋ。

ㄋㄧˋ。

ㄐㄧㄠ漢語拼音mònìjiāo 釋  義《北史.卷八二》:「雖窮居獨處,不以飢寒易操,與范陽盧道源為莫逆交。

」《里語徵實.卷下》:「楊甯與楊城為莫逆交,德宗召城與甯俱來,知二人相善,詔並用之。

」莫逆友注  音ㄇㄛˋ。

ㄋㄧˋ。

ㄧㄡˇ漢語拼音mònìyǒu 釋  義《梁書.卷五一》:「(點)與陳郡謝𤅢、吳國張融、會稽孔稚珪為莫逆友。

」 莫衷一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ㄛˋ。

ㄓㄨㄥ。

ㄧ。

ㄕˋ。

(變)。

ㄇㄛˋ。

ㄓㄨㄥ。

ㄧˊ。

ㄕˋ漢語拼音mòzhōngyīshì(變)mòzhōngyíshì釋  義形容眾說紛紜,無法得到一致的結論。

※語或出清.黃協塤《鋤經書舍零墨.卷三.落英》。

△「衷諸壹是」 典故說明「莫衷一是」就是在許多看法中,無法肯定何者為是。

在黃協塤論〈離騷〉中「落英」一詞的解釋中用了此語。

戰國時愛國文人屈原有一篇流傳甚廣的作品〈離騷〉,對後世的影響極深,有許多人研究,並替它作注解。

清代人黃協塤在《鋤經書舍零墨》一書中,指出〈離騷〉裡「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落英」二字,每個人的注解都不同,眾說紛紜,沒有一致的看法。

他自己因此做了些考證,認為「落英」二字並非是一般人認定的「落葉」,「落」是剝落之意,而「英」則是指花。

在廣東有人取乾菊花入菜,可以增加菜餚的美味,「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即是指剝落秋菊的花加入晚餐烹調。

黃協塤用「莫衷一是」表述歷代各家對「落英」二字注解的歧異,「莫衷一是」一語就是,用來形容眾說紛紜,無法得到一致的結論。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眾說紛紜,無法得到一致的結論。

使用類別用在「意見紛雜」的表述上。

例句 同學對畢業旅行的方式議論紛紜,莫衷一是。

如何突破公司目前的困境,大家意見雜陳,莫衷一是。

已經開了兩個多小時的會議,雙方代表還是莫衷一是,沒有定論。

由於勞資雙方對於薪資多寡始終莫衷一是,導致這次和談不了了之。

對於這起交通事故發生當時的情形,目擊者人各異詞,莫衷一是,使得獲報前來的員警無從下手。

辨  識近義眾說紛紜反義異口同聲、眾口一詞形音辨誤衷,音ㄓㄨㄥ。

心中的想法。

不可寫作「中」。

摩頂放踵 參考詞語‧摩頂至足‧摩頂至踵‧磨踵滅頂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ㄛˊ。

ㄉㄧㄥˇ。

ㄈㄤˇ。

ㄓㄨㄥˇ漢語拼音módǐngfǎngzhǒng釋  義摩,磨。

頂,頭頂。

放,音ㄈㄤˇ,至。

踵,腳後跟。

「摩頂放踵」指磨禿頭頂,走破腳後跟。

語出《孟子.盡心上》。

後用「摩頂放踵」比喻捨己救世,不辭勞苦。

△「一毛不拔」、「鞠躬盡瘁」 典故說明春秋戰國時期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許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學說主張,以期能對治理國政有所幫助。

而戰國時候,楊朱的貴己學說和墨子的兼愛學說恰巧形成強烈的對比,在《孟子》書中就很清楚扼要地指出了兩人思想的差別。

孟子說:「楊子主張為我,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打算,即使是拔出一根毫毛那樣微小的東西而對天下有利,也不肯做。

然而墨子的兼愛主張,卻是一種平等之愛,縱使是磨禿了頭頂,走破了腳後跟,只要是有利於天下的事,他便會奮不顧身地去做。

」後來《孟子》原文中的「摩頂放踵」,就用來比喻捨己救世,不辭勞苦。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捨己救世,不辭勞苦。

使用類別用在「勤奮積極」的表述上。

例句 他一輩子摩頂放踵為保護原住民文化而努力。

他摩頂放踵數十年,為的就是要在鄉裡蓋所醫院。

大地震之後,許多人摩頂放踵為災區復建而奔走。

相傳墨子為了推廣兼愛思想,摩頂放踵奔波於天下。

為了完成濟世志業,法師終日摩頂放踵,不敢稍有鬆懈。

辨  識近義鞠躬盡瘁反義好逸惡勞形音辨誤放,音ㄈㄤˇ。

至的意思。

不可寫作「仿」。

「鞠躬盡瘁」及「摩頂放踵」都有不辭辛勞,用盡心力的意思。

「鞠躬盡瘁」側重於小心謹慎地竭心盡力;「摩頂放踵」側重於捨身搏命地捨己為人。

鞠躬盡瘁摩頂放踵辨似例句○ㄨ今天承蒙您重用,我必定會~,為公司效命。

ㄨ○相傳墨子為了推廣兼愛思想,~奔波於天下。

參考詞語摩頂至足注  音ㄇㄛˊ。

ㄉㄧㄥˇ。

ㄓˋ。

ㄗㄨˊ漢語拼音módǐngzhìzú 釋  義南朝梁.吳均〈行路難.詩五首之二〉:「摩頂至足買片言,開胸瀝膽取一顧。

」唐.薛登〈論選舉疏〉:「上啟陳詩,惟希咳唾之澤;摩頂至足,冀荷提攜之恩。

」摩頂至踵注  音ㄇㄛˊ。

ㄉㄧㄥˇ。

ㄓˋ。

ㄓㄨㄥˇ漢語拼音módǐngzhìzhǒng 釋  義南朝梁.劉孝標〈廣絕交論〉:「雞人始唱,鶴蓋成陰,高門旦開,流水接軫。

皆願摩頂至踵,隳膽抽腸。

」唐.陳子昂〈諫靈駕入京書〉:「伏自思之,生聖日,沐皇風,摩頂至踵,莫非亭育,不能歷丹鳳,抵濯龍。

」磨踵滅頂注  音ㄇㄛˊ。

ㄓㄨㄥˇ。

ㄇㄧㄝˋ。

ㄉㄧㄥˇ漢語拼音mózhǒngmièdǐng 釋  義《南齊書.卷五四》:「史臣曰:『……墨家之教,遵上儉薄,磨踵滅頂,且猶非吝。

』」 摩肩接踵 參考詞語‧接踵摩肩‧摩肩繼踵‧比肩繼踵‧比肩隨踵‧肩摩袂屬‧肩摩踵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ㄛˊ。

ㄐㄧㄢ。

ㄐㄧㄝ。

ㄓㄨㄥˇ漢語拼音mójiānjiēzhǒng釋  義肩接肩,腳碰腳。

形容人多擁擠不堪。

語本《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比比皆是」、「揮汗成雨」、「觸目皆是」 典故說明「摩肩接踵」原作「比肩繼踵」。

晏嬰是春秋時代齊國名臣,他的個子非常矮小,但相當有才華,輔佐齊國三代君王。

《晏子春秋》記載,有一次晏嬰代表齊國出使楚國,楚國人見他身材矮小而歧視他,雖然身為外國使節,但卻不開大門,要他走旁邊的小門。

晏嬰覺得這不但看不起他,也汙辱了齊國,堅決不走小門進去。

他面對這種情形也不發怒,只說:「出使狗國自然從狗門進入,但出使楚國這樣的大國,不應該走小門吧?」接待人員聽了馬上開大門讓晏嬰進去。

到了楚王面前,楚王見到晏嬰這樣短小,不禁問他說:「齊國難道沒人了嗎?只能派你來。

」晏嬰說:「齊國人口眾多,怎麼會沒人呢?」楚王又問:「那為何要派你來?」晏嬰說:「齊國任命使節都是看那國國君是否賢德,賢使就會被派到有賢君的國家,不肖使節就會被派到不肖的國家。

齊國就屬我最不肖,所以被派來楚國。

」這個故事表現出晏嬰人小志高的氣魄,運用他超人的智慧,反擊別人給他的汙辱。

典源文章中晏嬰連續使用「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三個意象形容齊國人口眾多,人才濟濟。

後來「摩肩接踵」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表示人與人肩接肩,腳踫腳,用以形容人多擁擠不堪。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多擁擠不堪。

使用類別用在「人數眾多」的表述上。

例句 此地每到春節假日,真是遊人如織,彼此摩肩接踵,好不熱鬧。

走在這人們摩肩接踵的繁華都市,異鄉遊子的他卻有份說不出的孤獨與落寞。

年節將近,民眾紛紛前往菜市場採辦年貨,摩肩接踵的人潮把整條街擠得水洩不通。

百貨公司舉行年終大拍賣,聞訊而至的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幾乎擠爆了整個拍賣場。

元宵節賞燈的人潮摩肩接踵,非常擁擠,正是扒手施展特技的好時機,大家都應該小心警惕。

辨  識近義水泄不通 參考詞語接踵摩肩注  音ㄐㄧㄝ。

ㄓㄨㄥˇ。

ㄇㄛˊ。

ㄐㄧㄢ漢語拼音jiēzhǒngmójiān 釋  義宋.鄧牧《伯牙琴.代旌德觀祭先賢文》:「噫!何地無材,何代無賢,況東南之鉅邦,宜接踵而摩肩。

」摩肩繼踵注  音ㄇㄛˊ。

ㄐㄧㄢ。

ㄐㄧˋ。

ㄓㄨㄥˇ漢語拼音mójiānjìzhǒng 釋  義唐.皇甫湜〈編年紀傳論〉:「其間賢人摩肩,史臣繼踵,推今古之得失,論述作之利病。

……」比肩繼踵注  音ㄅㄧˋ。

ㄐㄧㄢ。

ㄐㄧˋ。

ㄓㄨㄥˇ漢語拼音bìjiānjìzhǒng 釋  義《晏子春秋.內篇》:「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漢.王粲〈荊州文學記〉:「於是童幼猛進,武人革面,總角佩觿,委介免冑,比肩繼踵,川逝泉涌,亹亹如也,兢兢如也。

」比肩隨踵注  音ㄅㄧˋ。

ㄐㄧㄢ。

ㄙㄨㄟˊ。

ㄓㄨㄥˇ漢語拼音bìjiānsuízhǒng 釋  義《韓非子.難勢》:「且夫堯、舜、桀、紂千世而一出,是比肩隨踵而生也,世之治者不絕於中。

」肩摩袂屬注  音ㄐㄧㄢ。

ㄇㄛˊ。

ㄇㄟˋ。

ㄓㄨˇ漢語拼音jiānmómèizhǔ 釋  義宋.魏了翁〈朝請大夫虞公墓誌銘〉:「士之請益者,肩摩袂屬,謁無留門,坐無虛席,爨無停炊。

」肩摩踵接注  音ㄐㄧㄢ。

ㄇㄛˊ。

ㄓㄨㄥˇ。

ㄐㄧㄝ漢語拼音jiānmózhǒngjiē 釋  義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八》:「一日娶婦,其昏禮絕與中國殊,雖伯叔姊妹,有所不顧。

街巷之人,肩摩踵接,咸來窺視。

」清.薛福成《庸盦筆記.卷六》:「終日人鬼雜處,肩摩踵接,不相畏避,亦不相聞問。

」 漠不關心 參考詞語‧漠不關情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ㄛˋ。

ㄅㄨˋ。

ㄍㄨㄢ。

ㄒㄧㄣ漢語拼音mòbùguānxīn釋  義冷冷淡淡,不加關心。

※語或出明.朱之瑜〈與岡崎昌純書〉二首之二。

△「漫不經心」 典故說明「漠不關心」的「漠」,是冷漠、冷淡的意思。

明.朱之瑜在〈與岡崎昌純書〉二首之二中提到,君子憂慮天下蒼生的福祉,對於自己的榮華富貴或勞累失意,卻「漠不關心」。

此後,就用「漠不關心」形容冷冷淡淡,不加關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冷冷淡淡,不加關心。

使用類別用在「冷淡漠視」的表述上。

例句 對民生需求,有為的執政者不能漠不關心。

他漠不關心地說道︰「這事與我不相干。

」只要事不關己,他總是漠不關心,真太自私啊!這件攸關公司成敗的事,他卻漠不關心,令人費解。

對於社會上的弱勢團體應該熱忱相助,怎可漠不關心?小明是自私的人,凡事只想到自己,對旁人都漠不關心。

辨  識近義袖手旁觀、麻木不仁、隔岸觀火、漫不經心、冷眼旁觀、不聞不問、無關痛癢、漠然置之反義望眼欲穿、無微不至、關懷備至「漫不經心」及「漠不關心」都有不放在心上的意思。

「漫不經心」側重於做事馬虎隨便;「漠不關心」側重於態度冷淡漠視。

漫不經心漠不關心辨似例句○ㄨ他唱著歌,~地開著車。

ㄨ○小明是自私的人,凡事只想到自己,對旁人都~。

參考詞語漠不關情注  音ㄇㄛˋ。

ㄅㄨˋ。

ㄍㄨㄢ。

ㄑㄧㄥˊ漢語拼音mòbùguānqíng 釋  義清.林則徐〈請定鄉試同考官校閱章程並預防士子剿襲諸弊折〉:「迴思未第之先,與多士何異?乃於落卷,漠不關情,設身處地,於心何忍?」 滿面春風 參考詞語‧春風滿面‧滿臉春風‧滿面生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ㄢˇ。

ㄇㄧㄢˋ。

ㄔㄨㄣ。

ㄈㄥ漢語拼音mǎnmiànchūnfēng釋  義春風吹拂滿臉上。

※語或出宋.陳與義〈寓居劉倉廨中晚步過鄭倉臺上〉詩。

後用「滿面春風」形容滿臉笑容,心情喜悅,或得意的情狀。

典故說明春風是一年之中最為和煦的風,不冷不熱,吹拂在臉上令人舒暢,所以笑容堆滿臉,這應當就是「滿面春風」這句成語的由來。

古人詩句常引用這種情境,例如《全宋詩》中載錄了一首釋志南和尚的詩:「古木陰中繫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春天來臨了,和風輕拂臉上,是何等愉悅!至於使用「滿面春風」一詞,則可從宋代陳與義的〈寓居劉倉廨中晚步過鄭倉臺上〉詩中看見,詩一開頭就說:「紗巾竹杖過荒陂,滿面春風二月時。

」描述詩人在滿面春風的二月,外出散步的感受。

陳與義用的是「滿面春風」的原義,後來這句成語多用來形容滿面笑容,心情喜悅或得意的情狀。

有時也會和「一團和氣」連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滿臉笑容、心情喜悅。

使用類別用在「喜悅歡樂」的表述上。

例句 最近他才剛升了官,當然整日滿面春風。

看他滿面春風的樣子,一定是有什麼喜事。

一談到家有嬌妻,他總是滿面春風,喜形於色。

大學聯考放榜後,有人滿面春風,有人垂頭喪氣,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熱烈的掌聲響過以後,新郎新娘滿面春風地站到臺上,接受大家的祝福。

校慶當天,滿面春風的校長一大早就站在禮堂門口,歡迎歷屆畢業生返校參加慶祝茶會。

辨  識近義春風得意、眉開眼笑、笑容滿面、笑逐顏開、喜形於色、喜笑顏開反義愁眉不展、愁眉苦臉、愁眉鎖眼、橫眉怒目 參考詞語春風滿面注  音ㄔㄨㄣ。

ㄈㄥ。

ㄇㄢˇ。

ㄇㄧㄢˋ漢語拼音chūnfēngmǎnmiàn 釋  義宋.劉克莊〈笑花〉:「春風滿面喜津津,縱有嗔時不忍嗔。

」《三俠五義.第九回》:「誰知包公不但不怒,將單一一看明,不由春風滿面。

」滿臉春風注  音ㄇㄢˇ。

ㄌㄧㄢˇ。

ㄔㄨㄣ。

ㄈㄥ漢語拼音mǎnliǎnchūnfēng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一二回》:「只見他眉宇開展,氣度幽嫻,腮靨桃花,唇含櫻顆;一雙尖生生的手兒,一對小叮叮的腳兒;雖然是個家常裝束,卻是滿臉春風,週身大雅。

」滿面生春注  音ㄇㄢˇ。

ㄇㄧㄢˋ。

ㄕㄥ。

ㄔㄨㄣ漢語拼音mǎnmiànshēngchūn 釋  義《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個道是妹子來,雙眸注望;一個道是客官到,滿面生春。

」 滿腹經綸 參考詞語‧經綸滿腹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ㄢˇ。

ㄈㄨˋ。

ㄐㄧㄥ。

ㄌㄨㄣˊ漢語拼音mǎnfùjīnglún釋  義經綸,整理絲線,引申為規劃、治理。

「滿腹經綸」形容才識豐富,具有處理大事的才能。

※語或本《易經.屯卦.象》。

△「滿腹經籍」 典故說明「滿腹經綸」這句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才識豐富,具有處理大事的才能。

如果推究它的原始意思,則其中的「經綸」原本是整理絲線的意思,引申而為規劃、治理的意思。

例如《禮記.中庸》說:「惟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

」意思是說只有至誠的人,才能把天下治理好。

另外例如「經綸濟世」一語的「經綸」,也是一樣的意思。

至於「滿腹」,就是「滿肚子」的意思。

例如《莊子.逍遙遊》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意思是說:鷦鷯在深林築巢,所佔的只不過一根樹枝。

偃鼠在河裡喝水,再會喝,也只不過是喝滿肚子而已。

後來因為肚子是人體的裝填食物的最大空間,所以很容易利用「滿腹」來表示充塞身體的意思。

例如「滿腹文章」、「滿腹才學」等,都是形容人很有學問。

再例如「滿腹牢騷」、「滿腹心事」等,用法也是一樣的。

但是這些語詞的結構都是「滿腹」後加名詞性詞組,所以「滿腹經綸」的「經綸」應該也是由規劃、治理的動詞性轉化為名詞性,是「滿腹經綸之才」的意思。

有人以為這句成語的典源出自於《易經.屯卦.象》:「〈象〉曰:『雲雷,屯。

君子以經綸。

』」孔子為解說《易經》,曾經寫過《十翼》,翼就是輔助說明的意思,〈象辭〉是其中的一種,用來闡解卦象所蘊涵的人事道理。

〈屯卦〉是由「震下坎上」組成:〈震卦〉在下,象徵雷;〈坎卦〉在上,象徵水。

水在雷上,未能成雨,所以有了屯難之象,但是雷聲過後,就會雲行雨施了。

這種現象有如許多事情剛開始,所遭遇到的困難情況一樣,等到困難解決後,進展就會順當了。

所以孔子要君子從卦象中去學得規劃、治理事情的道理。

〈象辭〉中「君子以經綸」,就是「君子藉以習得經綸之理」的意思。

出現「滿腹經綸」一語較早的文獻,如宋.洪炎〈聞師川諫議至漳州作建除字詩十二韻迓之〉詩:「滿腹懷經綸,筆閒(間)含露雨。

」正是在說這位師川諫議大夫「滿腹經綸,文章含雨露」了。

含雨露,就是會照顧百姓的意思;「滿腹經綸」就是才識豐富,才能高超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才識豐富,具有處理大事的才能。

使用類別用在「學識廣博」的表述上。

例句 歷史上不知有多少滿腹經綸的人才被埋沒了。

人家是「滿腹經綸」,他卻是「滿腹牢騷」。

我空有滿腹經綸,無人賞識,只能徒自慨嘆!腹經綸的人不只是學問好,而且也懂得經營與管理。

歷史上像諸葛亮既是滿腹經綸又足智多謀的人,並不多見。

他學識豐富,經驗足夠,是一位滿腹經綸,十分優秀的領導幹部。

這種自認為滿腹經綸,卻毫無實務經驗的人,只能紙上談兵罷了。

辨  識近義大才槃槃、足智多謀、博學多才、滿腹經籍、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反義不學無術、才疏學淺、不識一丁、胸無點墨、目不識丁、不識之無形音辨誤綸,音ㄌㄨㄣˊ。

絲帶、絲線。

不可寫作「論」。

參考詞語經綸滿腹注  音ㄐㄧㄥ。

ㄌㄨㄣˊ。

ㄇㄢˇ。

ㄈㄨˋ漢語拼音jīnglúnmǎnfù 釋  義《續兒女英雄傳.第二回》:「以才而論,大人經綸滿腹,又復謙光,觀風整俗,優為有餘。

」 滿城風雨 參考詞語‧風雨滿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ㄢˇ。

ㄔㄥˊ。

ㄈㄥ。

ㄩˇ漢語拼音mǎnchéngfēngyǔ釋  義滿城,到處都颳風下雨的景象。

本指自然現象,這種現象多出現在重陽或晚春時節。

※語或出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四.滿城風雨近重陽》。

後「滿城風雨」語義一轉,也用來指事情一經傳出,便流言四起,到處議論紛紛。

典故說明「滿城風雨」就是滿城到處都是颳風下雨的景色,常被詩人引進詩句。

比較早的作品如唐代韋應物〈同德寺雨後寄元侍御李博士〉詩:「川上風雨來,須臾滿城闕。

」就已經有「滿城風雨」的意境了。

全句連用則出現在宋代潘大臨的作品中,見於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四.滿城風雨近重陽》。

潘大臨家境貧困,但寫了不少好詩。

蘇東坡、黃山谷和謝無逸都是他的好友。

潘大臨常寫出精彩的詩句,有次謝無逸寫信問他有沒有新作品。

潘大臨回信說:「秋天的景色很美,到處都是可成佳句的好題材,只是遺憾常被世俗的煩惱所圍繞。

昨天閒著沒事,躺在床上,忽然聽到林子裡的風雨聲,不禁詩興大發,下床提筆在牆上寫著:『滿城風雨近重陽。

』才剛寫完這一句,我的靈感卻被催租人的敲門聲打斷了,所以只能寄這句詩給你。

」所以這裡「風雨」原來指的是自然景象。

後來被借來比喻漫天的流言,所以「滿城風雨」也被用來指事情一經傳出,便流言四起,到處議論紛紛。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到處颳風下雨的景象。

使用類別用在「風雨交加」的表述上。

例句 臺北現在滿城風雨,整座都市正被颱風肆虐著。

我從遠處眺望九份,滿城風雨中更見一種脫俗的情致。

一片花飛減卻春,人家是滿城風雨,這兒可是滿城花雨。

二語義說明指事情一經傳出,便流言四起,到處議論紛紛。

使用類別用在「眾人談論」的表述上。

例句 里長選舉賄選傳聞,鬧得滿城風雨。

女星與小開的緋聞,正鬧得滿城風雨。

這事情已是滿城風雨,你竟然完全不知。

我不怕妳誤會,我怕的是滿城風雨難收拾。

想不到這傳聞不脛而走,竟鬧得滿城風雨。

我不怕這些傳聞,如是滿城風雨,我就頂著風雨走。

不是我願意鬧得滿城風雨,實在是我封鎖不了消息。

辨  識近義議論紛紛 參考詞語風雨滿城注  音ㄈㄥ。

ㄩˇ。

ㄇㄢˇ。

ㄔㄥˊ漢語拼音fēngyǔmǎnchéng 釋  義宋.范協〈年年〉:「年年如燕一還家,又訪幽居過水涯。

風雨滿城春欲暮,山中猶有碧桃花。

」 漫不經心 參考詞語‧漫不加意‧漫不經意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ㄢˋ。

ㄅㄨˋ。

ㄐㄧㄥ。

ㄒㄧㄣ漢語拼音mànbùjīngxīn釋  義「漫不經心」的「心」典源作「意」,「心」與「意」意同。

是隨隨便便,不加留意的意思。

語本宋.陳亮〈與徐大諫書〉。

△「漠不關心」 典故說明「漫不經心」的「漫」,是散漫、隨便的意思。

對於一件事如果隨隨便便散漫以待,自然對這件事就絲毫不會留意。

宋.陳亮〈與徐大諫書〉中,陳亮因為自己跟徐彥才有一面之交,對徐彥才的事,自認為不能漫不經意,毫不關心,所以寫了這封諫書給他。

後來「漫不經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馬馬虎虎,不加留意。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隨隨便便,不加留意。

使用類別用在「心思不專」的表述上。

例句 他唱著歌,漫不經心地開著車。

我最氣他那種什麼事都漫不經心的樣子!你跟他說話時,他老是漫不經心,東張西望。

做事時要心神專一,若漫不經心,是很容易出錯的。

管理機器怎能如此漫不經心?要知道一不留心,會出人命的!她雖然裝出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實際上對事件的內容可清楚得很。

老師告誡我們說:「大考快到了!大家別再馬馬虎虎,漫不經心了!」 辨  識近義心不在焉、麻木不仁、不以為意、掉以輕心、無關痛癢、漠不關心反義專心致志、全神貫注、聚精會神、殫精竭慮形音辨誤漫,音ㄇㄢˋ。

散漫。

不可寫作「慢」。

「漫不經心」及「漠不關心」都有不放在心上的意思。

「漫不經心」側重於做事馬虎隨便;「漠不關心」側重於態度冷淡漠視。

漫不經心漠不關心辨似例句○ㄨ他唱著歌,~地開著車。

ㄨ○小明是自私的人,凡事只想到自己,對旁人都~。

參考詞語漫不加意注  音ㄇㄢˋ。

ㄅㄨˋ。

ㄐㄧㄚ。

ㄧˋ漢語拼音mànbùjiāyì 釋  義宋.黃榦〈南康軍新修白鹿書院記〉:「苟徒資口腹,媒利祿,而治心修身,漫不加意,則既失崇尚教育之旨,覽觀山川之勝,周旋堂宇之盛,於心安乎?」明.劉若愚《酌中志.卷一六》:「至七年春,今上大婚禮成,藩邸殿宇,及陳設器具,俱塗飾草率,皆李永貞貪其侵冒,包工了事,漫不加意之所致也。

」漫不經意注  音ㄇㄢˋ。

ㄅㄨˋ。

ㄐㄧㄥ。

ㄧˋ漢語拼音mànbùjīngyì 釋  義宋.陳亮〈與徐大諫書〉:「獨亮自以生長明公之里中,又嘗拜伏門下,不可謂無一日之雅,則於明公之舉動,烏能漫不經意於其間?」 夢筆生花 參考詞語‧入夢生花‧夢筆花生‧筆夢生花‧綵筆生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ㄥˋ。

ㄅㄧˇ。

ㄕㄥ。

ㄏㄨㄚ漢語拼音mèngbǐshēnghuā釋  義夢見筆頭上生出花來。

比喻才思泉湧、文筆富麗。

#典出唐.馮贄《雲仙雜記.卷一○.筆頭生花》。

△「生花妙筆」 典故說明「筆」在古代是文才的代稱,古人以「夢得筆」視文才高妙的兆頭。

如《南史.卷七二.文學列傳.紀少瑜》:「少瑜嘗夢陸倕以一束青鏤管筆授之,云:『我以此筆猶可用,卿自擇其善者。

』其文因此遒進。

」敘述紀少瑜年輕時夢見文人陸倕送他一隻筆,自此文筆進步神速。

所以夢見筆被人索回,就會喪失文才,如《南史.卷五九.江淹列傳》:「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

」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

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就是說江淹因夢見筆被大文豪郭璞索回,因而江郎才盡了。

而晚唐馮贄的《雲仙雜記》記載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年少時曾做過一個夢,夢到自己所用的筆,筆頭上居然長出花來,是文才燦爛的徵兆。

李白長成後果然才華洋溢,所作的詩豐富高妙,聞名天下。

後世因此用「夢筆生花」比喻才思泉湧、文筆富麗。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才思泉湧、文筆富麗。

使用類別用在「文筆生動」的表述上。

例句 小弟聽了李白夢筆生花的故事,急著上床睡覺,手上還握著一支筆。

你最近的文思大進,文筆極為出色,是不是夢筆生花,得了什麼奇遇?今日這篇社論的見解精闢極了,作者必是夢筆生花,文思泉湧,才能有此佳作。

要想把文章寫好,得於平常多讀、多看、多寫,妄想夢筆生花,突飛猛進是不切實際的。

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的詩句,若非夢筆生花,一般人是寫不出來的。

辨  識近義生花妙筆、下筆如有神 參考詞語入夢生花注  音ㄖㄨˋ。

ㄇㄥˋ。

ㄕㄥ。

ㄏㄨㄚ漢語拼音rùmèngshēnghuā 釋  義明.屠隆《彩毫記.第一七齣》:「我看這手中一管彩毫作祟,何用你入夢生花,我待要燒卻你呵。

」夢筆花生注  音ㄇㄥˋ。

ㄅㄧˇ。

ㄏㄨㄚ。

ㄕㄥ漢語拼音mèngbǐhuāshēng 釋  義宋.釋惠洪〈胥啟道次韻見寄復和之〉:「寄我三詩爭妙麗,疑公曾夢筆花生。

」筆夢生花注  音ㄅㄧˇ。

ㄇㄥˋ。

ㄕㄥ。

ㄏㄨㄚ漢語拼音bǐmèngshēnghuā 釋  義宋.張孝祥〈鷓鴣天.憶昔彤庭望日華〉:「憶昔彤庭望日華,匆匆枯筆夢生花。

」綵筆生花注  音ㄘㄞˇ。

ㄅㄧˇ。

ㄕㄥ。

ㄏㄨㄚ漢語拼音cǎibǐshēnghuā 釋  義元.湯式〈賞花時.昔日東華套〉:「翠袖分香行處有,綵筆生花夢境熟。

」 夢寐以求 參考詞語‧夢寐魂求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ㄥˋ。

ㄇㄟˋ。

ㄧˇ。

ㄑㄧㄡˊ漢語拼音mèngmèiyǐqiú釋  義睡夢中都在尋找、追求。

形容願望強烈而迫切。

語本《詩經.周南.關雎》。

△「窈窕淑女」、「輾轉反側」 典故說明「夢寐以求」這個成語是從《詩經.周南.關雎》中的「寤寐求之」一語演變而來。

在《詩經》第一篇〈關雎〉中,描述一個男子在河邊邂逅了一位美麗的姑娘,回家以後,朝思暮想,「寤寐求之」,意思就是說他無論是清醒著還是睡著了,沒有一刻不在想怎樣去尋求佳人,與她締結良緣。

後來「夢寐以求」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願望強烈而迫切。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願望強烈、迫切。

使用類別用在「渴望擁有」的表述上。

例句 升官發財,是上班族夢寐以求的目標。

能夠成為一個演員,是她夢寐以求的願望。

成為一個飛行員,是我從小就夢寐以求的事。

經過一番努力,他終於得到夢寐以求的冠軍盃。

多年以來,他夢寐以求的願望,今天終於達到了。

辨  識近義朝思暮想 參考詞語夢寐魂求注  音ㄇㄥˋ。

ㄇㄟˋ。

ㄏㄨㄣˊ。

ㄑㄧㄡˊ漢語拼音mèngmèihúnqiú 釋  義《藝文類聚.卷七九》:「思我親戚之顏貌,寄夢寐而魂求。

」 模稜兩可 參考詞語‧含糊兩可‧摸棱兩可‧模棱兩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ㄛˊ。

ㄌㄥˊ。

ㄌㄧㄤˇ。

ㄎㄜˇ漢語拼音móléngliǎngkě釋  義「模稜兩可」之「模」,典源作「摸」。

「摸」,通「模」。

「模稜兩可」摸物稜角兩端,摸那一端都可以。

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

語本《舊唐書.卷九四.蘇味道列傳》。

△「不置可否」 典故說明根據《舊唐書》的記載,蘇味道是唐初趙州欒城人,年輕時和李嶠都以擅長文辭而出名,當時的人因此合稱他們為「蘇李」。

雖然他一生中都在官場上打滾,還擔任過宰相的重要職務,但是他的處事態度含混,曾經對人說:「處理事情時,最好不要明白的表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萬一出了錯,才不會因為判斷錯誤而受到責備,這就像摸著稜角的兩端,不置可否才好。

」人們因此,幫他取了個「蘇摸稜」的外號。

後來「模稜兩可」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

使用類別用在「含混不清」的表述上。

例句 你說話模稜兩可,我無法了解你的真實意願。

請別怪我模稜兩可,因為兩邊我都得罪不起啊!這種大是大非的事情,任何人都沒有模稜兩可的餘地。

這個是非題有模稜兩可之嫌,難怪學生不知如何作答。

無論我說什麼,老闆都說好,模稜兩可,讓人無所適從。

這個問題究竟應該如何處理,你要明確表態,不要模稜兩可。

這隻老狐狸說的話模稜兩可,你這樣理解沒錯,他那樣理解也對。

一提到結婚,他總是模稜兩可地支吾其詞,看來該是分手的時候了。

他說了半天,盡是模稜兩可的話,讓人搞不清楚他真正的想法是什麼。

辨  識近義不置可否、含糊其詞、依違兩可反義斬釘截鐵「模稜兩可」及「不置可否」都有不明確表示意見的意思。

「模稜兩可」側重於含糊籠統地帶過;「不置可否」側重於不做決定。

模稜兩可不置可否辨似例句○ㄨ這隻老狐狸說的話~,你這樣理解沒錯,他那樣理解也對。

ㄨ○他對這個問題~,遲遲不肯做出決定,讓下屬無所適從。

參考詞語含糊兩可注  音ㄏㄢˊ。

ㄏㄨˊ。

ㄌㄧㄤˇ。

ㄎㄜˇ漢語拼音hánhúliǎngkě 釋  義清.陸隴其〈答曹彝士太史書〉:「年來向往斯道者雖有人,而含糊兩可者實多。

」摸棱兩可注  音ㄇㄛˊ。

ㄌㄥˊ。

ㄌㄧㄤˇ。

ㄎㄜˇ漢語拼音móléngliǎngkě 釋  義宋.魏了翁〈太常博士知紹熙府朝散郎王聘君墓誌銘〉:「聽其言汪洋汗漫而可樂,察其意避就回曲而不根,此摸棱兩可之論也。

」模棱兩可注  音ㄇㄛˊ。

ㄌㄥˊ。

ㄌㄧㄤˇ。

ㄎㄜˇ漢語拼音móléngliǎngkě 釋  義《明史.卷二○八》:「飾六藝以文奸言,假周官而奪漢政。

堅白異同,模棱兩可。

」 墨守成規 參考詞語‧墨守成法‧墨守舊法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ㄛˋ。

ㄕㄡˇ。

ㄔㄥˊ。

ㄍㄨㄟ漢語拼音mòshǒuchéngguī釋  義「墨守」,堅持固守。

#語本《戰國策.齊策六》。

「成規」,前人制定的規矩辦法。

語出《三國志.卷四四.蜀書.蔣琬等傳》。

「墨守成規」指固守舊規不肯改變,形容行事保守。

△「故步自封」 典故說明「墨守成規」係由「墨守」及「成規」二語組合而成。

「墨守」見於《戰國策.齊策六》。

據載,戰國時,燕國派兵攻打齊國,攻下齊國七十幾個城池。

其中一個叫「聊」的地方,也被燕軍佔領。

此時燕國國內情勢混亂,燕將害怕受到牽連,引來殺身之禍,便一直據守在聊城不敢回國。

齊國大將田單想要將它收復,但努力一年多都沒有成功。

當時齊國有一位叫魯仲連的人,寫了一封信,將它綁在箭上射進城中給燕軍的將領看。

信裡的大意是向燕將分析當前的情勢,說有勇之人不應怕死,況且目前燕國情勢混亂,又被趙國圍攻,燕王沒有忠心之臣可以信賴。

而燕軍以區區一城的兵力,便能抵擋齊國大軍,固守聊城一年,實在了不起啊!但是齊國是絕對不會放棄聊城的,會堅持到收復為止,這樣還能在這小城裡撐多久呢?勸他不如將這些軍力帶回燕國,不但可以幫助祖國度過難關,又可以建立自己的功績名聲。

燕將看了信後,覺得很有道理,便收兵回國了。

這裡的典源用了「墨翟之守」。

《墨子》裡記載:有一次,楚國要攻打宋國。

當時有名的工匠魯班特地為楚國造了一座雲梯,做為攻城之用。

墨子聽了趕緊去找魯班,跟他在楚王面前預演,要證明這座雲梯沒有用處,讓楚王打消攻宋的念頭。

墨子用衣帶圈起來當城池,用木板當武器,魯班連用了多種方法進攻都沒有成功,而墨子守禦的方法還有餘。

這就是所謂的「墨翟之守」。

魯仲連便用這個故事來形容燕將的軍隊固守聊城,就如墨子守城一般,難以攻下。

「成規」則見於《三國志.卷四四.蔣琬等傳》。

三國時,蜀漢國君劉備臨終前將國家大事託付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

而諸葛亮也不負所託,鞠躬盡瘁,死於軍中。

諸葛亮的去世原本可能會為蜀漢帶來危機,所幸大臣蔣琬和費褘執政得宜,循著諸葛亮留下來的舊制做事,穩定了國家的情勢。

所以《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兩人的傳記之後說他們兩人一個穩重有威,一個寬容博愛,「承諸葛之成規」,所以邊境和平,社會安樂。

後來分取這兩個典源合用成「墨守成規」,用來指固守舊規不肯改變,形容行事保守。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行事保守。

使用類別用在「依循舊章」的表述上。

例句 時代瞬息萬變,一味墨守成規,終將被淘汰。

在音樂創作上,他一直是勇於創新,絕不墨守成規。

我方教練的戰略墨守成規,固執不變,失敗實屬意料中事。

我們如要革新,就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該改的就要改。

在多變的時代中,你如果只會墨守成規,就很難突破自我,再上層樓。

縱然大家都改用電腦來輔助設計,他仍然墨守成規,用老方法來畫設計圖。

墨守成規對一個學術研究者來說,是一個致命傷,因為無法突破舊規範,便無法創新。

辨  識近義守株待兔、故步自封、按圖索驥、抱殘守缺、陳陳相因、一成不變、因循守舊、畫地自限反義不主故常、日新月異、另闢蹊徑、勇猛精進、推陳出新、標新立異、改弦易轍、另起爐灶、通權達變、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故步自封」及「墨守成規」都有不求進步的意思。

「故步自封」側重於停滯,不求進取;「墨守成規」側重於守舊,不求革新。

故步自封墨守成規辨似例句○ㄨ該改革,就改革;該前進,就前進;不宜~,停滯不前。

ㄨ○大家都已改用電腦來輔助設計了,他仍然~,用老方法來畫設計圖。

參考詞語墨守成法注  音ㄇㄛˋ。

ㄕㄡˇ。

ㄔㄥˊ。

ㄈㄚˇ漢語拼音mòshǒuchéngfǎ 釋  義清.王韜《甕牖餘談.卷五》:「至於今中法,每不如西法之密,何哉?蓋用心不專,率皆墨守成法,未能推陳出新耳。

」墨守舊法注  音ㄇㄛˋ。

ㄕㄡˇ。

ㄐㄧㄡˋ。

ㄈㄚˇ漢語拼音mòshǒujiùfǎ 釋  義《發財秘訣.第二回》:「至於石灣窯貨,不可謂非吾國美術之一,外人至今猶多購之者。

然尚墨守舊法,不圖進步。

」 暮鼓晨鐘 參考詞語‧晨鐘暮磬‧晨鐘暮鼓‧暮鼓朝鐘‧朝鐘暮鼓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ㄨˋ。

ㄍㄨˇ。

ㄔㄣˊ。

ㄓㄨㄥ漢語拼音mùgǔchénzhōng釋  義「暮鼓晨鐘」是佛寺中早晚報時的鐘鼓。

※語或本唐.李咸用〈山中〉詩。

後亦用「暮鼓晨鐘」指一日的時光,或比喻使人警醒的力量。

△「夕鼓晨鐘」 典故說明「暮鼓」和「晨鐘」是指佛寺中早晚報時的鐘鼓,因為是佛寺所用,而且是一早一晚,所以被認為「暮鼓晨鐘」具有警世的意味。

這句成語當來自於生活經驗,較早的文獻如唐代李咸用的〈山中〉詩,使用了「朝鐘暮鼓」。

這首詩表達了他居住在山中的心境。

置身於京城的榮辱之外,只有秋山和屋簷相伴,佛寺中早晨的鐘聲和傍晚的鼓聲都無法傳到耳中,只看得到明月和孤雲高掛天空。

世間的事物既分歧又複雜,還不如像那河邊的人們,平淡的過一生。

詩中充分表達出遠離塵囂、淡泊名利的心意,也正反映了他在仕途上的不如意。

後來「暮鼓晨鐘」這句成語除用來指佛寺中早晚報時的鐘鼓外,也用來指一日的時光,亦用來比喻使人警醒的力量。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佛寺中早晚報時的鐘鼓。

使用類別用在「佛寺鐘聲」的表述上。

例句 精舍的暮鼓晨鐘,能洗滌我的身心。

爺爺住在佛寺裡,生活作息都以暮鼓晨鐘為準。

二語義說明比喻使人警醒的力量。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醒人」的表述上。

例句 我盼能得一好友,暮鼓晨鐘般每日提醒著我。

他的一番話語,有如暮鼓晨鐘,使我大澈大悟。

這些如暮鼓晨鐘的言詞,竟然喚不醒他執迷的心。

老師在畢業紀念冊所題的臨別贈言,如暮鼓晨鐘,發人深省。

辨  識近義當頭棒喝、金玉良言、震聾發瞶、醍醐灌頂反義花言巧語 參考詞語晨鐘暮磬注  音ㄔㄣˊ。

ㄓㄨㄥ。

ㄇㄨˋ。

ㄑㄧㄥˋ漢語拼音chénzhōngmùqìng 釋  義宋.宋祁〈秋日與天章侍講王原叔會明仲正言余安道三學士集普光院〉:「晨鐘暮磬無時歇,翠竹黃花相間明。

」晨鐘暮鼓注  音ㄔㄣˊ。

ㄓㄨㄥ。

ㄇㄨˋ。

ㄍㄨˇ漢語拼音chénzhōngmùgǔ 釋  義宋.孫吳會〈摸魚兒.八窗空〉:「但目斷、煙蕪莽蒼連平楚。

晨鐘暮鼓。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卷八下》:「晨鐘暮鼓流光易,荏苒今年三十二。

」暮鼓朝鐘注  音ㄇㄨˋ。

ㄍㄨˇ。

ㄓㄠ。

ㄓㄨㄥ漢語拼音mùgǔzhāozhōng 釋  義宋.蘇軾〈書雙竹湛師房.詩二首之二〉:「暮鼓朝鐘自擊撞,閉門孤枕對殘缸。

」朝鐘暮鼓注  音ㄓㄠ。

ㄓㄨㄥ。

ㄇㄨˋ。

ㄍㄨˇ漢語拼音zhāozhōngmùgǔ 釋  義唐.李咸用〈山中〉:「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挂情。

」明.梁辰魚《浣紗紀.第四齣》:「百尺高臺面太湖,朝鐘暮鼓宴姑蘇。

」 磨杵成針 參考詞語‧磨杵作針‧鐵棒磨成針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ㄛˊ。

ㄔㄨˇ。

ㄔㄥˊ。

ㄓㄣ漢語拼音móchǔchéngzhēn釋  義杵,舂米、擣藥時用的棒槌。

「磨杵成針」指把鐵棒磨成針。

典出宋.祝穆《方輿勝覽.卷五三.磨鍼溪》。

後用「磨杵成針」比喻只要有恆心,努力去做,無論多麼困難的事,都可以成功。

典故說明南宋祝穆所撰寫的《方輿勝覽》中記載著:相傳李白在四川眉州的象耳山求學,學業未成,便中途離去了。

在離開的路途上,經過一條小溪,他看到一個老婦人正在磨鐵杵。

李白好奇地問老婦人在做什麼,老婦人說她想把鐵杵磨成針。

李白深深地為老婦人的毅力感動,於是返回學堂,從此發憤讀書,終於有所成就。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磨杵成針」,用來比喻只要有恆心,努力去做,無論多麼困難的事,都可以成功。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只要有恆心,努力去做,無論多麼困難的事,都可以成功。

使用類別用在「努力不懈」的表述上。

例句 讀書、學習都要有磨杵成針的精神。

磨杵成針靠的是堅持,而不是力氣。

想把學問做好,必須要有磨杵成針的毅力。

他靠著磨杵成針的毅力,終於完成博士學位。

只要有磨杵成針的毅力,沒有什麼不能克服的困難。

他決定慢慢下功夫,用磨杵成針的毅力感動佳人芳心。

求學、做事都要有磨杵成針的毅力,不要想著一步登天。

你是個腦筋靈活的人,只要肯磨杵成針,一定能得到好成績。

做任何事情,除了要有磨杵成針的精神,更要有合適的方法,才能取得佳績。

辨  識近義水滴石穿、有志竟成、滴水穿石、磨穿鐵硯 參考詞語磨杵作針注  音ㄇㄛˊ。

ㄔㄨˇ。

ㄗㄨㄛˋ。

ㄓㄣ漢語拼音móchǔzuòzhēn 釋  義明.黃淳耀〈自監錄一〉:「耐心持久,如磨杵作針,不計歲月,此用功樣子也。

」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一五》:「人非鐵石,奚堪磨杵作針;壽豈泥沙,不禁委塵入土。

」鐵棒磨成針注  音ㄊㄧㄝˇ。

ㄅㄤˋ。

ㄇㄛˊ。

ㄔㄥˊ。

ㄓㄣ漢語拼音tiěbàngmóchéngzhēn 釋  義《黃繡球.第一○回》:「拼著些堅忍工夫,做到鐵棒磨成針的地位,看似發達得遲,實在收效最速。

」 靡靡之音 參考詞語‧靡靡之樂‧靡靡之聲‧靡靡之響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ㄇㄧˇ。

ㄇㄧˇ。

ㄓ。

ㄧㄣ漢語拼音mǐmǐzhīyīn釋  義靡靡,頹廢淫蕩。

「靡靡之音」指頹廢淫蕩、足以使人喪志的音樂。

語本《韓非子.十過》。

△「亡國之音」、「桑間濮上」 典故說明「靡靡之音」原作「靡靡之樂」。

韓非是戰國末期的韓國諸公子,他眼見韓國國力衰弱,竭力主張使用刑術法治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標。

他屢次上諫韓王,均不受重視,因而發憤著書,即成今日之〈韓非子〉,表達自己的治國理念。

其中〈十過〉一章在闡述君王如有十個重大過失之一,就足以亡國,其中一項就是沉溺於音樂享樂中,而忘了國事與應有的禮儀。

他舉春秋時期晉平公的事為例,當時衛靈公要前往晉國會見晉平公,經過濮水附近,聽到一曲美妙的音樂,問左右有無人聽過,眾人皆說沒有,衛靈公便請樂師師涓將它譜下來。

到了晉國,晉平公設宴款待他,酒酣耳熱之際,衛靈公便要師涓演奏那新譜下來的美樂助興。

師涓演奏到一半,晉國樂師師曠趕忙阻止說:「這是古代樂師師延為紂王所作的樂曲,頹廢淫蕩,足以使人喪志,是亡國之音啊!武王伐紂時,師延逃到濮水邊投河自盡,所以這樂曲一定是在濮水邊聽到的。

先聽到這樂曲,國家一定會衰落,不能彈完啊!」但晉平公相當喜好音樂,要求師涓一定要彈完。

聽完後又要求聽更美妙的清徵樂,師曠說:「不行!清徵樂是給道德極高的君主聽的,陛下您的德行還不夠。

」愛好聽音樂的晉平公執意要聽,師曠只好演奏給他聽。

在奏樂過程中,有許多隻黑鶴聞聲飛來,與樂齊鳴、共舞,聽得晉平公龍心大悅,又問師曠是否還有更高亢的音樂?師曠說還有清角樂,平公又要求要聽,師曠說:「不行!這是黃帝與鬼神在泰山相會而作成的音樂,今陛下您德行不夠高,不可以聽,聽了恐怕會有災禍。

」平公仍然執意要聽,師曠只好遵命。

沒想到才開始彈奏,便烏雲四起,接著颳起狂風暴雨,把帳幕擺設全都吹倒,連屋瓦都不停地掉落。

在座的人都四散逃命,平公也嚇得躲進房內。

自此之後,晉國連續大旱三年,平公則因受到驚嚇而重病不起,不能治理國事。

韓非用這個例子,告誡為人君主不能過分沉溺於享受音樂。

後來《韓非子》原文中的「靡靡之樂」演變成「靡靡之音」這個成語,用來指頹廢淫蕩、足以使人喪志的音樂。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頹廢淫蕩、足以使人喪志的音樂。

使用類別用在「頹靡之樂」的表述上。

例句 常聽靡靡之音,難免意志消沉,精神渙散。

這種難登大雅之堂的靡靡之音,少聽為妙。

這首歌曲的內容實在不雅,可以稱為靡靡之音了。

這種音樂聽久了,令人有種頹喪的感覺,難怪有人稱它為靡靡之音。

他寫的曲子有別於時下流行的靡靡之音,難怪一出唱片馬上就獲得廣大的迴響。

辨  識近義亡國之音、鄭衛之音、濮上之音反義陽春白雪 參考詞語靡靡之樂注  音ㄇㄧˇ。

ㄇㄧˇ。

ㄓ。

ㄩㄝˋ漢語拼音mǐmǐzhīyuè 釋  義《韓非子.十過》:「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樂也,及武王伐紂,師延東走,至於濮水而自投,故聞此聲者必於濮水之上。

」《史記.卷三》:「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

」靡靡之聲注  音ㄇㄧˇ。

ㄇㄧˇ。

ㄓ。

ㄕㄥ漢語拼音mǐmǐzhīshēng 釋  義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大進侏儒倡優,為爛漫之樂,設奇偉之戲,縱靡靡之聲。

」《南史.卷二》:「事畢,將奏靡靡之聲,壽寂之懷刀直入,姜產之為副,諸姬迸逸,廢帝亦走。

」靡靡之響注  音ㄇㄧˇ。

ㄇㄧˇ。

ㄓ。

ㄒㄧㄤˇ漢語拼音mǐmǐzhīxiǎng 釋  義明.沈寵綏《度曲須知.絃索題評》:「古曲聲情,雄勁悲激,今則盡是靡靡之響。

」 反覆無常 參考詞語‧反覆不常‧翻覆無常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ㄢˇ。

ㄈㄨˋ。

ㄨˊ。

ㄔㄤˊ漢語拼音fǎnfùwúcháng釋  義形容變動不定,沒有定準。

※語或本南朝梁.費昶〈行路難〉詩二首之一。

△「出爾反爾」、「朝三暮四」、「朝秦暮楚」 典故說明「反覆無常」原或作「翻覆無常」,意思就是反覆變易不定。

南朝梁詩人費昶作有一首樂府詩,名為〈行路難〉。

詩中描述一個女子桃根,原本出身寒微,後被選入皇宮服侍皇帝。

後宮佳麗三千,能見到皇帝的機會極為渺茫,只能百般寂聊地一日度過一日。

但雖如此,宮中物質生活的優裕,絕非過去未入宮時所能想像,一旦入了宮,便是享盡了富貴。

這不禁讓人感慨世事之變化無常,誰能說出身微寒的薄命女子,必然就會是一生粗陋貧賤呢?後來「反覆無常」這句成語或者就是從詩中「翻覆無常定」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變動不定,沒有定準。

出現「反覆無常」的書證如宋.陳亮〈與范東叔龍圖書〉二首之二:「時事反覆無常,天運所至,亦看人事對副如何。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變動不定,沒有定準。

使用類別用在「前後不一」的表述上。

例句 他為人反覆無常,很不可靠。

最近天氣冷熱反覆無常,叫人很難穿衣服。

他是反覆無常的小人,所說的話焉能盡信?有些人翻臉如翻書,態度忽冷忽熱,反覆無常。

他的最大缺點就是反覆無常,讓人很難相信他。

大海反覆無常,一起風浪,馬上一改溫馴面孔。

請你果斷些,老是反覆無常,怎能把事情做好?這些規定朝三暮四,反覆無常,真叫人無所適從。

她那反覆無常的心思,陰晴不定的情緒,實在讓人難以捉摸。

辨  識近義朝三暮四、出爾反爾、朝秦暮楚、翻雲覆雨、反覆不定、言而無信、朝令夕改反義一言為定、一諾千金、言必信、行必果、言而有信、始終不渝、始終如一「出爾反爾」及「反覆無常」都有變化不定的意思。

「出爾反爾」用於形容人的言行反覆;「反覆無常」適用範圍較廣,可用於形容人或事物的變化。

出爾反爾反覆無常辨似例句○○你才答應,又馬上反悔,如此~,我們怎麼合作? ㄨ○最近天氣冷熱~,叫人很難穿衣服。

參考詞語反覆不常注  音ㄈㄢˇ。

ㄈㄨˋ。

ㄅㄨˋ。

ㄔㄤˊ漢語拼音fǎnfùbùcháng 釋  義宋.周密《齊東野語.卷五》:「九月十日,聞王旻帶所納叛軍來,襄人疑其反覆不常,而末如之何。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一二》:「且《諸司職掌》實國家彝典,萬世不可改易,況綸音在耳,未及再期,而吏部輒反覆不常,難於遵守。

」翻覆無常注  音ㄈㄢ。

ㄈㄨˋ。

ㄨˊ。

ㄔㄤˊ漢語拼音fānfùwúcháng 釋  義南朝梁.費昶〈行路難.詩二首之一〉:「當年翻覆無常定,薄命為女何必麤。

」 反求諸己 參考詞語‧反求諸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ㄢˇ。

ㄑㄧㄡˊ。

ㄓㄨ。

ㄐㄧˇ漢語拼音fǎnqiúzhūjǐ釋  義反過來自我省察。

指從自己本身找出原因,自我反省。

#語本《論語.衛靈公》。

典故說明《論語.衛靈公》裡有一段話:「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意思是說君子為人處事,事事都要求自己能夠做到完美的地步,符合善良的德行,而那些沒有人格修養的人就不是這樣了,不論什麼事,總是嚴厲地要求別人,卻從不要求自己。

這裡主要在說明君子和小人的差別所在,後來從這裡的語意衍生出「反求諸己」這個成語,是指從自己本身尋找原因,追究責任,做好自我反省及檢討改進的功夫。

在《禮記.射義》中有提到關於射箭的禮儀:射箭的時候,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姿勢,一切姿勢預備好之後才發射。

如果沒有打中目標,也不可以埋怨技術勝於自己的人,應該反過來檢討自己,再加強改進。

《孟子.離婁上》則是提到:「我喜愛人們,但人們卻不親近我,就表示自己還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就要自我反省,盡己所能,再好好修養自己的德行。

」這二處所說的雖然是不同的事件,但卻都表達了同一個意念,在為人處事上,要時時「反求諸己」,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別人,或是將責任歸咎於他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從自己本身找出原因,自我反省。

使用類別用在「自我檢討」的表述上。

例句 李經理成功的秘訣,就是時時反求諸己,不斷檢討自己的失誤。

老王時時不忘反求諸己,自我檢討,難怪做人處事絕少有所缺失。

如果工作上出了問題,則應該反求諸己,而非只是一味地責怪別人。

既然你想要連任理事,就應該反求諸己,認真做事,而不是發黑函中傷他人。

這次造成死傷無數的大地震雖然是天災,但政府也該反求諸己,務期加強日後防災體系的健全,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辨  識近義反躬自省反義怨天尤人 參考詞語反求諸身注  音ㄈㄢˇ。

ㄑㄧㄡˊ。

ㄓㄨ。

ㄕㄣ漢語拼音fǎnqiúzhūshēn 釋  義《禮記.中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宋.朱熹〈答劉子澄書〉:「願老兄專以聖賢之言,反求諸身,一一體察,須使一一曉然無疑,積日既久,自當有見。

」 反脣相稽 參考詞語‧反脣相攻‧反脣相譏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ㄢˇ。

ㄔㄨㄣˊ。

ㄒㄧㄤ。

ㄐㄧ漢語拼音fǎnchúnxiāngjī釋  義反脣,回嘴、反駁。

稽,計較、責難。

「反脣相稽」指受到指責不服氣,反過來對對方加以計較、譏斥。

語出漢.賈誼〈治安策〉。

典故說明「反脣相稽」這個成語是指受到指責不服氣,反過來對對方加以計較、譏斥。

典源出自漢.賈誼〈治安策〉。

賈誼智慧過人,文帝對其才能及建議均十分賞識。

他曾上疏言政事,陳述治安的策略,世稱為〈治安策〉,對漢代政治有很大影響。

賈誼認為,秦朝之所以滅亡,乃在於仁義不施,風俗敗壞。

漢初還普遍存在秦朝敗壞的遺風,他舉例說:富人的兒子長大了就分家產自立門戶,窮人的兒子長大了就被招贅住到岳家。

父親來借一把鋤地的農具,就露出施惠的表情;婆婆來拿個畚箕與掃帚,就在一旁說些斥責的話。

媳婦和公公並坐,一點長幼尊卑的次序也沒有;受到婆婆的指責,就馬上回嘴還擊。

這些都應該加以改革,用禮義來教化百姓,施行仁義、先王之道,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後來「反脣相稽」被用來指受到指責不服氣,反過來對對方加以計較、譏斥。

一般通行的語形也作「反脣相譏」。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受到指責不服氣,反過來對對方加以計較、譏斥。

使用類別用在「譏諷反駁」的表述上。

例句 這兩個人是死對頭,時常因為意見不合而反脣相稽,互相責難。

老王的話還未說完,就遭到老李的反脣相稽,兩人因此吵了起來。

雖然對方的口氣不太友善,他卻沒有反脣相稽,只是耐心地繼續說下去。

平時心高氣傲的小美,這次被詰問時居然沒有反脣相稽,實在有點出乎眾人意料之外。

小明十分生氣,正想要反脣相稽,其他人連忙勸解道︰「他是無心的,你就原諒他吧!」 參考詞語反脣相攻注  音ㄈㄢˇ。

ㄔㄨㄣˊ。

ㄒㄧㄤ。

ㄍㄨㄥ漢語拼音fǎnchúnxiānggōng 釋  義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一八》:「是先朝王聯、趙文華故智。

御史輩不受,反脣相攻。

以故太倉相公八不平疏,又曰:此又誤矣。

」反脣相譏注  音ㄈㄢˇ。

ㄔㄨㄣˊ。

ㄒㄧㄤ。

ㄐㄧ漢語拼音fǎnchúnxiāngjī 釋  義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誤增不字例》:「於是知不善讀書而率臆妄改,皆與古人反脣相譏也。

」 分崩離析 參考詞語‧分崩蕩析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ㄣ。

ㄅㄥ。

ㄌㄧˊ。

ㄒㄧ漢語拼音fēnbēnglíxī釋  義形容國家或集團的分裂瓦解。

語出《論語.季氏》。

△「土崩瓦解」、「禍起蕭牆」 典故說明孔子是春秋的賢人,於魯國從政時,魯國大治。

後因政治理念與國君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

晚年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

孔子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門下有弟子三千人。

孔門後學記錄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間的問答之語,而成《論語》一書,其中可見孔子思想的脈絡,以及他的治學方式。

在〈季氏〉篇中記載,由於季氏要攻打顓臾,所以輔佐季氏的子路和冉求來請教孔子的意見。

孔子回答:「一個國家如果財富平均,人民就不虞匱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之內沒有禍亂,就不會傾覆。

如果他國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們,使他們來歸。

他們來歸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

如今你們兩人輔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國的人民,邦國分裂瓦解,無法保全,反而要在國內動兵征伐。

我怕季氏的憂患,不是遠在顓臾,而是近在朝中啊!」後來「分崩離析」這句成語從原文中摘出,就用來形容國家或集團的分裂瓦解。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國家或集團的分裂瓦解。

使用類別用在「消散瓦解」的表述上。

例句 人民用民主力量讓專權體制分崩離析。

在內戰中,他們飽嘗國家分崩離析、骨肉相隔異地的痛苦。

良好的制度可使公司經營健全,不會因為董事會改組就分崩離析。

老董事長一死,子孫就陷入財產爭奪戰,原來辛苦建立的企業王國頓時分崩離析。

辨  識近義土崩瓦解、冰消瓦解、四分五裂、豆剖瓜分反義同舟共濟、和衷共濟、牢不可破、固若金湯、堅不可摧、堅如磐石形音辨誤析,音ㄒ|。

分開、離散。

不可寫作「折」。

「土崩瓦解」及「分崩離析」都是用來形容組織團體的破裂。

「土崩瓦解」側重於組織團體結構的垮臺、崩解;「分崩離析」側重於組織團體內部的離散、分裂。

土崩瓦解分崩離析辨似例句○ㄨ這個流氓幫派的成員陸續被警方逮捕後,終將會走上~的命運。

ㄨ○老人一死,子孫就陷入財產爭奪戰,原來辛苦建立的事業王國頓時~。

參考詞語分崩蕩析注  音ㄈㄣ。

ㄅㄥ。

ㄉㄤˋ。

ㄒㄧ漢語拼音fēnbēngdàngxī 釋  義元.戴良〈跋孫伯睿所藏絳帖〉:「二十年來,禍亂相仍,在在兵起,士大夫所藏舊物,羽化殆盡,而孫氏兄弟乃能保有此帖于分崩蕩析之餘。

」 分道揚鑣 參考詞語‧分路揚鑣‧揚鑣分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ㄣ。

ㄉㄠˋ。

ㄧㄤˊ。

ㄅㄧㄠ漢語拼音fēndàoyángbiāo釋  義分道而行,形容各走各的路。

#語本《魏書.卷一四.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河間公齊》。

後用「分道揚鑣」比喻人依其志向,各奔前程。

△「各奔前程」 典故說明「分道揚鑣」原作「分路揚鑣」。

北魏時,有個名叫元志的人,不但是皇親國戚,還是當時首都洛陽的行政長官。

他個性強悍,任何事都不輕易退讓。

有一天,他乘座車走在路上,御史中尉李彪的座車也迎面而來。

由於兩方都人馬眾多,一定要有一方退讓才能通過。

照理說,官小的人要讓官大的人先走。

而以官職來論,李彪是中央官員,元志只是地方首長,應該要禮讓。

但元志個性強硬,加上是皇親國戚,硬是不肯讓步。

雙方因此鬧得不可開交,決定去找皇上評理。

李彪見了孝文帝說:「我是御史中尉,官比他大,區區一個洛陽市長怎麼可以這樣和我對抗呢?」元志反駁說:「我是國都所在的洛陽市長,洛陽城裡每個人都歸我管,哪有比照其他地方官,讓中央官員先走的道理?」孝文帝聽了很無奈,也不去評斷誰是誰非,就笑著說:「好啦!好啦!你們別吵!洛陽是我的地方,我說了就算,把路分成兩半,你們兩人以後各走各的就好啦!」元志和李彪兩人聽到皇上這麼說後,就拿著尺到外面,量了道路的寬度,然後分成兩半,各走自己的那一半。

後來「分道揚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依其志向,各奔前程。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各走各的路。

使用類別用在「各自行動」的表述上。

例句 從此我跟你分道揚鑣,各走各的路。

天下無不散筵席,我們在此分道揚鑣,互道珍重吧!自從我跟他在花蓮車站分道揚鑣以後,就沒他的音訊了。

二語義說明比喻人依其志向,各奔前程。

使用類別用在「各自發展」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倆同居多年,終因志趣不合分道揚鑣。

我們合夥關係既已終止,從此分道揚鑣了。

他們本來個性志趣就不同,分道揚鑣實屬必然。

任務既已完成,我們也好分道揚鑣,各走各的了。

當鳳凰花開的季節,就是同學們要互道珍重、分道揚鑣的時候。

我們雖是多年同學,但畢業後,兩人分道揚鑣,各自發展去了。

既然我們的意見如此分歧,不如早早結束合夥關係,分道揚鑣,各奔前程吧! 辨  識近義各奔東西、各奔前程、勞燕分飛反義並行不悖、齊頭並進、志同道合、殊途同歸形音辨誤鑣,音ㄅ|ㄠ。

馬口中所含的鐵環。

不可寫作「鏢」。

「分道揚鑣」及「各奔前程」都有各走各的路的意思。

「分道揚鑣」的用途較廣,可用在志向、興趣、感情等不相契合而造成的分手;「各奔前程」側重在目標相異,多用於志向不同的時候。

分道揚鑣各奔前程辨似例句○○雖是軍中老友,但退伍後,兩人~,各自在不同的領域裡謀求發展。

○ㄨ既然我們的意見如此分歧,不如早早結束合夥關係,~,各奔前程吧! 參考詞語分路揚鑣注  音ㄈㄣ。

ㄌㄨˋ。

ㄧㄤˊ。

ㄅㄧㄠ漢語拼音fēnlùyángbiāo 釋  義《魏書.卷一四》:「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

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

」《南史.卷三三》:「蘭陵蕭琛言其評論可與(過秦)、(王命)分路揚鑣。

」揚鑣分路注  音ㄧㄤˊ。

ㄅㄧㄠ。

ㄈㄣ。

ㄌㄨˋ漢語拼音yángbiāofēnlù 釋  義《隋書.卷一》:「已詔使人,所在賑恤,揚鑣分路,將遍四海,必令為朕耳目。

」唐.顏師古〈漢書敘例〉:「六藝殘缺,莫睹全文,各自名家,揚鑣分路。

」 分庭抗禮 參考詞語‧分庭伉禮‧分廷抗禮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ㄣ。

ㄊㄧㄥˊ。

ㄎㄤˋ。

ㄌㄧˇ漢語拼音fēntíngkànglǐ釋  義「分庭抗禮」之「抗」,典源作「伉」,對等、匹敵之義。

「分庭抗禮」指分處庭中,相對設禮,以平等的禮節相見。

比喻地位相當。

語本《莊子.漁父》。

後亦用「分庭抗禮」比喻兩者對立。

△「平起平坐」 典故說明「分庭抗禮」原作「分庭伉禮」。

《莊子.漁父》中曾記載一段關於孔子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帶著弟子到郊外遊玩,遇到一位老漁夫。

孔子與他談話後,覺得他見多識廣,談吐不俗,似非普通人,便問他住處,想再上門多向他請教些道理,沒想到漁夫卻不理會,撐船而去。

孔子相當敬重他,站在岸邊一直等到他人影消失後才離去。

他的學生子路無法理解老師何以如此尊敬一位漁夫,便問:「學生侍奉夫子您也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從沒見過有人這樣對您。

以往天子諸侯接見您,沒有不以相稱的禮節對待,您總還有些高傲不屈的神色。

今天這位漁夫對您無禮,您卻彎腰屈身,對他如此恭敬,有點不合理吧?」孔子便趁機教育子路,指出人無貴賤之分,只要懂得道理,都值得尊敬。

文中的「分庭伉禮」指諸侯以分處庭中,相對設禮,以平等的禮節對待孔子。

後來「分庭抗禮」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當。

亦用於比喻兩者對立。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以平等禮節相待。

使用類別用在「程度相等」的表述上。

例句 唐代雖有不少著名詩人,但恐怕只有杜甫能和李白分庭抗禮吧!他學了幾年的二胡,近來進步神速,已經能和師傅分庭抗禮了。

戰國時代各國君主求才若渴,一遇賢才,必是分庭抗禮,倍加禮遇。

他雖然還是個學生,但在詩學上的造詣已足以和著名學者分庭抗禮。

經過一年多的嚴格訓練,我終於能夠與上屆冠軍分庭抗禮,一較長短。

這雖然是個私人美術館,但館內藝術品的價值足與羅浮宮分庭抗禮,所以會有那麼嚴密的保全系統。

二語義說明比喻兩者對立。

使用類別用在「相互對立」的表述上。

例句 在補教界裡,這兩家老字號長久以來一直都是分庭抗禮,學生人數不相上下。

一個是短跑金牌,一個是長跑健將,如今在這場比賽中分庭抗禮,不知誰會勝出?大家都沒想到平日看似嬌弱的女生,在拔河賽中居然能和男生隊分庭抗禮,形成激烈的拉鋸戰。

他縱橫商場數十年,晚年想退休享福,但唯一的獨子卻不願接手,甚至還另起爐灶與他分庭抗禮。

辨  識近義不相上下、平分秋色、平起平坐、勢均力敵、旗鼓相當、互別苗頭反義自甘雌伏、俯首聽命形音辨誤庭,音ㄊ|ㄥˊ。

庭院。

不可寫作「廳」。

「分庭抗禮」及「平起平坐」都有地位相等的意思。

「分庭抗禮」側重於禮節對應的相等;「平起平坐」側重於地位衡量的相等。

分庭抗禮平起平坐辨似例句○ㄨ戰國時代各國君主求才若渴,一遇賢才,必是~,倍加禮遇。

ㄨ○王老三作夢也沒想到,竟然有這麼一天能夠和老東家~。

參考詞語分庭伉禮注  音ㄈㄣ。

ㄊㄧㄥˊ。

ㄎㄤˋ。

ㄌㄧˇ漢語拼音fēntíngkànglǐ 釋  義《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夫子猶有倨敖之容。

」分廷抗禮注  音ㄈㄣ。

ㄊㄧㄥˊ。

ㄎㄤˋ。

ㄌㄧˇ漢語拼音fēntíngkànglǐ 釋  義《舊五代史.卷五一》:「輦尤能為詩,賓主相遇甚歡。

自是出入門下者,當時名士有若張杭、高文蔚、何仲舉之徒,莫不分廷抗禮,更唱迭和。

」 方興未艾 參考詞語‧方昌未艾‧方盛未艾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ㄤ。

ㄒㄧㄥ。

ㄨㄟˋ。

ㄞˋ漢語拼音fāngxīngwèiài釋  義艾,停止。

正在發展,沒有停止,比喻事態正在蓬勃發展。

#語出宋.陳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

典故說明陳亮(西元1143∼1194),字同甫,號龍川,宋永康(今浙江省永康縣)人。

陳亮才氣超邁,喜談軍事,注重國家經濟等事。

在孝宗、光宗二朝,他曾屢次上書,暢言復興宋室之策,可惜並未受到重用,又受到政敵羅織成罪,兩次以莫須有的罪名下獄。

卒諡文毅。

有《龍川文集》、《龍川詞》。

在〈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中,陳亮認為孝宗親政以來,在人事問題處理上,未有成效,主要是孝宗把優柔寡斷當成仁心,把警誡曉喻當成義行,把籠絡控制當成禮貌,把關照設防當成智慧,可是皇帝是天縱英才,怎麼會犯下這種錯誤呢?陳亮所以提出建議,除非天下有強橫狡猾不守法度的人,或強大的敵人正在迅速發展,否則不應該對天下百姓做出太多的限制。

後來「方興未艾」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事態正在蓬勃發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事態正在蓬勃發展。

使用類別用在「熱烈興盛」的表述上。

例句 青少年圍棋手的增多,說明了圍棋運動在我國正方興未艾。

直排輪是近來方興未艾的休閒活動,時下年輕人幾乎無人不會。

自從中國大陸對外開放後,旅遊業便迅速發展,至今方興未艾。

復古風早已開始流行,至今方興未艾,影響的層面愈來愈廣泛。

正當事業方興未艾,漸入佳境時,他卻罹患了不治之症,真是令人惋惜。

自然界的種種異象使世人警覺環保的重要,於是各地環保團體正方興未艾地成立。

《紅樓夢》的內容豐富多樣,所以「紅學」研究雖已歷經多年,至今仍有方興未艾之勢。

辨  識近義方興日盛、日增月盛、蒸蒸日上反義江河日下、每下愈況 參考詞語方昌未艾注  音ㄈㄤ。

ㄔㄤ。

ㄨㄟˋ。

ㄞˋ漢語拼音fāngchāngwèiài 釋  義宋.張栻〈答劉炳先昆仲書〉:「聞昆仲相處益雍怡,諸郎亦皆孝謹,知公家門戶,方昌未艾耳。

」方盛未艾注  音ㄈㄤ。

ㄕㄥˋ。

ㄨㄟˋ。

ㄞˋ漢語拼音fāngshèngwèiài 釋  義宋.真德秀〈龍山書院記〉:「自是舉于有司者,前後相望,人物彬彬,方盛未艾。

」 方枘圓鑿 參考詞語‧圓鑿方枘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ㄤ。

ㄖㄨㄟˋ。

ㄩㄢˊ。

ㄗㄨㄛˋ漢語拼音fāngruìyuánzuò釋  義枘,一端削成方形的短木頭。

鑿,器物上可鑲嵌東西的下凹部分。

方的枘配上圓的鑿,比喻不能相容。

#語本戰國楚.宋玉〈九辯〉。

△「格格不入」 典故說明宋玉是戰國時代楚國的著名文學家,善於辭賦,與屈原並稱「屈宋」。

關於宋玉的生平,今存甚少。

依《史記.屈原列傳》末尾所記,宋玉應是屈原的後輩,曾向屈原學習,但因出身寒微,而致仕途坎坷。

〈九辯〉是宋玉的優秀作品之一,王逸認為是弟子宋玉憫其師忠而遭逐,故作〈九辯〉以述其志,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愁和不滿。

宋玉善於藉由描寫自然景物,來抒發自身的情感,而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在〈九辯〉中宋玉寫道:「世上難道沒有千里馬嗎?實在是因為沒有好的御者,所以才無法駕御千里馬。

野鴨、野雁在水中庸碌覓食,只有鳳鳥騰空高飛。

方的枘配上圓的鑿,又豈能夠相容呢!」宋玉以許多鮮明的形象表現出自己不被重視,不是因為自己沒有才能,而是世人庸碌,沒有眼光,以致自己在世間就如「圜鑿」對上「方枘」,完全無法見容於人群。

鑿,是器物上用來鑲嵌東西的下凹部分;枘,則是一端削成方形的短木頭。

欲以方形的枘,嵌入圓形的鑿,自然是不相容的。

後來「方枘圓鑿」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能相容。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不能相容。

使用類別用在「無法相容」的表述上。

例句 由外行人決定的政策,難免方枘圓鑿,與事實格格不入。

學術問題硬要用行政手段來解決,無異是方枘圓鑿,行不通的。

這兩個人個性完全不同,要他們配合,猶如方枘圓鑿,難有默契。

你對這種喪盡天良的人講仁義道德,豈不是方枘圓鑿,白費心機嗎? 辨  識近義格格不入、方底圓蓋反義臭味相投、情投意合 參考詞語圓鑿方枘注  音ㄩㄢˊ。

ㄗㄨㄛˋ。

ㄈㄤ。

ㄖㄨㄟˋ漢語拼音yuánzuòfāngruì 釋  義清.顧炎武《亭林文集.卷四》:「後之學者執韻而論經,其不能通則改經而就韻。

……乃援今而議古,焉得不圓鑿而方枘乎?」 方寸已亂 參考詞語‧方寸須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ㄤ。

ㄘㄨㄣˋ。

ㄧˇ。

ㄌㄨㄢˋ漢語拼音fāngcùnyǐluàn釋  義方寸,指心。

「方寸已亂」形容心緒煩亂。

語本《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

典故說明「方寸已亂」原作「方寸須霺」。

「方寸」指心,唐.白居易〈與元微之書〉:「形骸且健,方寸甚安。

」「形骸」是指身體,「方寸」就是指心。

「方寸已亂」就是指心緒受到影響,非常煩亂,出自《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

三國時,蜀國大將徐庶很有才幹,受到劉備和諸葛亮的重用。

魏國的曹操也很賞識他,想將他延攬過來為自己做事,便在一次戰役中俘虜了他的母親。

孝順的徐庶聽說母親落入敵人的手中,心情很亂,便對劉備說:「我本想助你完成大業,但今天母親被俘,我方寸須霺,無法對你有所幫助,請就此別去。

」於是離開了劉備,歸附曹操。

「方寸須霺」就是指心情很煩亂,手足無措。

後來「方寸已亂」這句成語就由此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心緒煩亂。

出現「方寸已亂」的書證如宋.洪邁《夷堅支志庚.卷八.王上舍》:「吾方寸已亂,何暇遷延!」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心緒煩亂。

使用類別用在「煩燥慌亂」的表述上。

例句 發生這件意外,她方寸已亂,不知該怎麼辦。

方寸已亂的他經過幾天的調適,才恢復平靜。

此刻他方寸已亂,我們還是不要再來煩擾他了。

對方辯友出其不意地攻擊後,我方隊員方寸已亂,大大失去水準。

辨  識近義六神無主、心慌意亂、心亂如麻 參考詞語方寸須霺注  音ㄈㄤ。

ㄘㄨㄣˋ。

ㄒㄩ。

ㄨㄟˊ漢語拼音fāngcùnxūwéi 釋  義《三國志.卷三五》:「今已失老母,方寸須霺,無益於事,請從此別。

」 付之一炬 參考詞語‧付與一炬‧付諸一炬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ㄨˋ。

ㄓ。

ㄧ。

ㄐㄩˋ。

(變)。

ㄈㄨˋ。

ㄓ。

ㄧˊ。

ㄐㄩˋ漢語拼音fùzhīyījù(變)fùzhīyíjù釋  義炬,火把。

用一把火將它焚燬。

指物品、成果悉數被焚燬。

語本唐.杜牧〈阿房宮賦〉。

△「付之丙丁」 典故說明杜牧(西元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唐朝京兆人。

個性剛直,詩風豪邁不羈,文章深奧曲折,多切中經世之務,在晚唐詩人中成就頗高,時人稱其為「小杜」,以別於杜甫。

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宮賦〉、〈泊秦淮〉詩等。

因生活在內憂外患的晚唐時期,心繫國事,抱有挽救危亡,以恢復唐王朝繁榮昌盛的理想。

秦始皇時,認為咸陽城人口太多,秦宮太狹小,於是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勞力和金錢,在今陜西省長安縣西北建造了阿房宮,規模富麗堂皇,前所未有,是秦王朝最大的宮殿。

而唐敬宗在繼位後,也廣造宮室,致使天怒人怨,所以他寫了這一篇〈阿房宮賦〉,以秦朝的濫用民力、奢逸亡國為例,借以諷喻當世。

在六國被覆滅後,天下統一,代表秦朝政權的阿房宮出現了,佔地有三百多里。

杜牧感嘆,其實一個人的心思和千萬人的心思本來並沒有什麼不同,秦國統治者喜愛奢華,一般人民也愛護著自己的家園,但為何在榨取別人時,絲毫不留餘地,而揮霍起來卻像泥沙一般毫不珍惜呢?那撐梁的柱子,比田裡的農夫還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紡織機上的女工還多;管絃樂聲,比鬧市中人們的話語還多。

宮殿中一切的富麗堂皇,卻帶給人們無窮的災難和不幸,使得人民敢怒不敢言,而統治者也更加地驕橫了起來。

等到戍守邊疆的兵卒們一起義,函谷關被攻陷,項羽一來,放了一把大火,可憐這富麗的阿房宮就這樣化為灰燼了。

所以後來指東西讓一把大火給燒光了,就叫作「付之一炬」。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物品、成果悉數被焚燬。

使用類別用在「全遭焚燬」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藏書不幸在戰火中全部付之一炬。

珍貴的林木,因為一場森林大火,付之一炬。

在這場大火中,他收集多年珍貴的郵票都付之一炬。

眼睜睜看著一生心血將付之一炬,她忍不住痛哭失聲。

項羽放火燒阿房宮,連帶使得許多珍貴文物也付之一炬。

經歷戰爭的洗禮,整座城鎮既有的建設付之一炬,得重新開始。

匆匆趕到現場的老闆,看著已經付之一炬的廠房,難過得說不出話。

辛苦收藏的珍貴歷史影像,因為一把無情大火,使得全數付之一炬。

辨  識近義化為烏有、付之東流、灰飛煙滅 參考詞語付與一炬注  音ㄈㄨˋ。

ㄩˇ。

ㄧ。

ㄐㄩˋ。

(變)。

ㄈㄨˋ。

ㄩˇ。

ㄧˊ。

ㄐㄩˋ漢語拼音fùyǔyījù(變)fùyǔyíjù 釋  義宋.范成大〈時敘火後意不釋然作詩解之〉:「清貧往往被鬼笑,付與一炬相揶揄。

」宋.蘇軾〈僕曩於長安陳漢卿家吳道子畫佛……子駿以見遺作詩謝之〉:「貴人一見定羞怍,錦囊千紙何足捐。

不須更用博麻縷,付與一炬隨飛煙。

」付諸一炬注  音ㄈㄨˋ。

ㄓㄨ。

ㄧ。

ㄐㄩˋ。

(變)。

ㄈㄨˋ。

ㄓㄨ。

ㄧˊ。

ㄐㄩˋ漢語拼音fùzhūyījù(變)fùzhūyíjù 釋  義《文明小史.第四六回》:「在這許多名片裡面,檢出一張,上寫著顏軼回,……用鉛筆把他記了出來,預備明日去答拜,其餘都付諸一炬。

」《清朝野史大觀.清人藝苑》:「遍搜東南坊肆,得三百四十餘部,盡付諸一炬,可謂嚴於衛道矣。

」 付之一笑 參考詞語‧付之一哂‧付與一笑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ㄨˋ。

ㄓ。

ㄧ。

ㄒㄧㄠˋ。

(變)。

ㄈㄨˋ。

ㄓ。

ㄧˊ。

ㄒㄧㄠˋ漢語拼音fùzhīyīxiào(變)fùzhīyíxiào釋  義形容態度毫不在意,一笑置之。

語本宋.蘇軾〈次韻王郎子立風雨有感〉詩。

典故說明「付之一笑」指在面對無法掌控的事物時,僅是淡淡一笑,表現出不在意的態度。

宋代文豪蘇軾在酬和王適的〈次韻王郎子立風雨有感〉詩中便有「願君付一笑,造物亦戲劇」之句。

王適為軾弟蘇轍之婿,蘇軾在徐州任官時,王適與其弟王遹(ㄩˋ)皆從其學。

後來蘇軾被貶謫,親戚故舊多散去,唯獨王適兄弟不離左右。

這首詩的內容,便是詩人處於逆境時,與相知者互相的寬慰與開釋。

在面對有限的生命,榮辱由人不由己的狀況,只好安於困窘的物質生活,對這如幻境般不真實的世界,一笑置之。

後來「付之一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態度毫不在意,一笑置之。

有時表現的是一種豁達的人生觀,如宋人張元幹的〈永遇樂.飛觀橫空〉詞:「曲屏端有,吹簫人在,同倚暮雲清曉。

乘除了、人間寵辱,付之一笑。

」有時表現的是一種不在意事情的應付態度,如《程乙本紅樓夢》第三○回:「別人總沒解過他們四個人的話來,因此,付之一笑。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毫不在意,一笑置之。

使用類別用在「輕視忽略」的表述上。

例句 對於外界的流言,他只是付之一笑,毫不在意。

爸爸對於弟弟的惡作劇沒有動怒,僅付之一笑而已。

不管別人怎麼糗他,他都只是付之一笑,從不生氣。

對於外界關心的傳言,他只是付之一笑,避而不答。

大家只是沒事閒聊,所說的話付之一笑即可,不必當真。

辨  識近義一笑置之、不以為意反義斤斤計較 參考詞語付之一哂注  音ㄈㄨˋ。

ㄓ。

ㄧ。

ㄕㄣˇ。

(變)。

ㄈㄨˋ。

ㄓ。

ㄧˋ。

ㄕㄣˇ漢語拼音fùzhīyīshěn(變)fùzhīyìshěn 釋  義宋.陸游〈霜草〉:「微官雖置散,束帶終自憫。

漸退用婦言,千載付一哂。

」《清史稿.卷二三九》:「上無曰『此難能』,更無曰『乃公從馬上得之』,烏用此迂儒之常談,而付之一哂也?」付與一笑注  音ㄈㄨˋ。

ㄩˇ。

ㄧ。

ㄒㄧㄠˋ。

(變)。

ㄈㄨˋ。

ㄩˇ。

ㄧˊ。

ㄒㄧㄠˋ漢語拼音fùyǔyīxiào(變)fùyǔyíxiào 釋  義宋.范成大〈東山渡湖〉:「九衢車馬恍昨夢,付與一笑隨飛鴻。

」 防患未然 參考詞語‧絕禍未萌‧銷患未然‧防禍未然‧除患未然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ㄤˊ。

ㄏㄨㄢˋ。

ㄨㄟˋ。

ㄖㄢˊ漢語拼音fánghuànwèirán釋  義趁禍患還未發生之前就加以防備。

語本《易經.既濟卦》。

△「未雨綢繆」、「防微杜漸」 典故說明《易經》是古代的卜筮書,相傳由伏羲制卦,文王作繫辭,孔子作十翼。

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大自然、氣象、天文等變化,供古代帝王施政參考之用,一般百姓則用為占卜吉凶。

直到孔子為《易經》作傳,才賦予它哲理上的意義,成為儒家的重要典籍。

它的內容充滿神祕的色彩,理念幽微莫測,由宇宙運行乃至人事生滅,都有極精闢的見解。

「既濟」(䷾)是《易經》的第六十三卦,為事情已完成的意思。

卦形為〈離卦〉在下,〈坎卦〉在上,〈離〉象徵火,〈坎〉象徵水,所以是火下水上,火性向上,水性向下,取其水火上下相交,各得其用之義。

而〈象辭〉的解說為:「水在火之上,是既濟的象徵,事情既已完成,君子體察此現象,就當思考將來可能遇到的禍患,並加以預防。

」也就是存不忘亡,既濟不忘未濟之意。

後來「防患未然」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趁禍患還未發生之前就加以防備。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趁禍患還未發生之前就加以防備。

使用類別用在「事先防備」的表述上。

例句 今天天陰陰的,出門時最好帶一把雨傘防患未然。

要家家戶戶準備滅火器,就是要防患未然,避免火災的發生。

本地地勢低窪,逢雨必災,請大家配合堤坊整建,以防患未然。

為了防患未然,市政府決定在雨季來臨前,疏濬市區所有的下水道。

景氣持續不佳,我勸他未雨綢繆,先行儲蓄,萬一失業了也可撐下去。

每年夏天都會傳出登革熱疫情,為防患未然,請民眾多注意居家環境衛生。

平時不知防患未然,等土石流為害,才後悔濫墾山坡地,豈非為時已晚矣? 辨  識近義未雨綢繆、有備無患、曲突徙薪、防微杜漸反義臨渴掘井、江心補漏、臨陣磨槍「未雨綢繆」及「防患未然」都有事先做好準備的意思。

「未雨綢繆」側重於做好準備,適用範圍較廣;「防患未然」則是側重於防範災禍。

未雨綢繆防患未然辨似例句○○景氣持續不佳,我勸他~,先行儲蓄,萬一失業了也可撐下去。

○ㄨ為了孩子日後讀書所需,他~,幫孩子們存了基金。

參考詞語絕禍未萌注  音ㄐㄩㄝˊ。

ㄏㄨㄛˋ。

ㄨㄟˋ。

ㄇㄥˊ漢語拼音juéhuòwèiméng 銷患未然注  音ㄒㄧㄠ。

ㄏㄨㄢˋ。

ㄨㄟˋ。

ㄖㄢˊ漢語拼音xiāohuànwèirán 釋  義漢.劉向〈極諫用外戚封事〉:「夫明者起福於無形,銷患於未然。

」防禍未然注  音ㄈㄤˊ。

ㄏㄨㄛˋ。

ㄨㄟˋ。

ㄖㄢˊ漢語拼音fánghuòwèirán 釋  義《漢書.卷九七》:「事不當時固爭,防禍於未然,各隨指阿從,以求容媚,晏駕之後,尊號已定,萬事已訖,乃探追不及之事,訐揚幽昧之過,此臣所深痛也!」除患未然注  音ㄔㄨˊ。

ㄏㄨㄢˋ。

ㄨㄟˋ。

ㄖㄢˊ漢語拼音chúhuànwèirán 釋  義宋.曾鞏〈請西北擇將東南益兵劄子〉:「其於東南之兵,計今之宜,雖不必如古者千乘之法,然稍增兵屯,使緩急足用,以銷奸萌,除患於未然,亦治體之所宜及。

」 防意如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ㄤˊ。

ㄧˋ。

ㄖㄨˊ。

ㄔㄥˊ漢語拼音fángyìrúchéng釋  義防止私欲的心有如防止敵人攻城。

語出《法句譬喻經.卷一.心意品》。

△「守口如瓶」 典故說明防意如城,是指防止私欲的心有如防止敵人攻城。

在晉朝釋法炬、法立合譯的《法句譬喻經.卷一.心意品》中有一段故事用到了「防意如城」。

這段故事的內容是這樣的:話說佛祖在世的時候,有一位修道人,在河邊樹下修道。

但是十二年來,心中仍然充滿欲望,無法專心於佛道。

佛祖知道這位道人仍然可以度化,所以化身變作一位沙門(行腳僧),來到道人修練的樹下。

那天晚上,兩人一起在樹下休息的時候,在月光中,看到一隻烏龜從河中爬出,來到樹下。

另外也看到一隻狗,因為飢餓,到處尋找食物。

狗一看到烏龜,便想吃牠,烏龜一下子就把頭尾四腳縮入殼中,狗根本無從下口。

等到狗離開稍遠,烏龜才把頭腳伸出,繼續行走,狗看在眼裡,無可奈何。

道人看了這一幕,就向沙門說:「這隻烏龜懷有護命的鎧甲,狗無法占到便宜。

」沙門便回答說:「是啊!我看一般人反倒不如這隻烏龜了。

一般人不了解人生短暫,輪迴無常,只知縱放欲望,陷於外魔,毀滅原有乾淨的心神、本形。

要知道人的生死在天、人、地獄、畜生、餓鬼五道中輪轉,造成煩惱無限,如要究其根由,都是由意念所生。

所以一個人應該自我勉勵,滅除欲念,永求平安。

」佛祖所化身的沙門並且說了一首偈(音ㄐㄧˋ,一種佛詩),裡面有兩句:「藏六如龜,防意如城。

」龜的頭尾四腳就像人的六種欲望,要把它們縮入龜殼中,就像要防止欲念之心,要有如防止敵人之攻城。

這句成語常和「守口如瓶」併用,都是一種修身的功夫,當和該條成語一起參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防止私欲的心有如防止敵人攻城。

使用類別用在「戒欲修身」的表述上。

例句 君子修身養性,自是防意如城。

為人如果能防意如城,就可以免去惡習染身。

在這花花世界中,必須防意如城,不受世俗誘惑。

我們要求大家品行端正,就是要各位防意如城,防堵任何邪念產生。

面對這麼多的誘惑就是要防意如城,不應該有的念頭一絲都不能有! 防微杜漸 參考詞語‧杜漸防微‧杜漸防萌‧杜漸除微‧防微慮萌‧防萌杜漸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ㄤˊ。

ㄨㄟˊ。

ㄉㄨˋ。

ㄐㄧㄢˋ漢語拼音fángwéidùjiàn釋  義在錯誤或壞事萌芽的時候及時制止,杜絕它發展。

※語或本漢.丁鴻〈日食上封事〉。

△「未雨綢繆」、「防患未然」 典故說明東漢和帝即位時只有十歲,由竇太后臨朝聽政。

因為和帝並非竇太后親生的兒子,所以太后處心積慮地架空和帝,培養娘家的勢力。

她讓自己的哥哥竇憲當上大將軍,掌握軍權,其他的三個兄弟竇篤、竇景、竇環也都封侯進爵,朝政幾乎都由竇氏的親人、姻親所把持,甚至連地方的官員都是由竇家所安排的,權傾一時。

當時的司徒丁鴻,對竇氏專權禍國十分不滿,是少數沒有向竇氏低頭的大臣。

那時剛好發生了日蝕,丁鴻藉機向和帝上書,希望和帝能夠壓抑竇氏。

他引《詩經》的話說:「現在上天已經用災異之象來警告我們,我們不能遊戲豫樂,不當回事。

」希望和帝能親攬政權,從小處防範弊病,並制止它逐漸擴大,這樣才可以除去禍患,聚集福慧。

後來和帝命丁鴻為太尉兼衛尉,駐守宮廷,並收回竇憲的兵權,削奪竇氏的權力,終於化解了一場政治危機。

後來「防微杜漸」這句成語可能就這裡演變而出,在錯誤或壞事萌芽的時候及時制止,杜絕它發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防範弊病要從小地方著手,並制止弊端逐漸擴大。

使用類別用在「事先防備」的表述上。

例句 為政要防微杜漸,消弭亂源,才能安定政局。

小疏忽往往釀成大禍,曲突徙薪正是防微杜漸的作法。

壞習慣往往都是在不經意中養成的,為了防微杜漸,千萬得事事小心。

富貴之家,鬼神瞰之,防微杜漸之首要,即在於戒除奢侈浪費的習慣。

今天我們所以要注意這些小地方,目的在防微杜漸,免得日後釀成大問題。

在盛世之際,主政者就要對潛伏在社會的危機有所警戒,防微杜漸,才能長治久安。

他這些壞習慣的養成,其來有自,家長和學校當初要能防微杜漸,也許就不會誤他一生。

為了避免毒品對青少年身心所造成的損害,我們應該防微杜漸,事先做好預防的教導與宣傳工作。

辨  識近義未雨綢繆、曲突徙薪、防患未然反義江心補漏、臨陣磨槍、臨渴掘井「防微杜漸」及「防患未然」都有預先防止的意思。

「防微杜漸」用於禍患稍見端倪時便加以制止,適用範圍較小;「防患未然」用於當禍患尚未發生便加以制止,適用範圍較廣。

防微杜漸防患未然辨似例句○○為政要~,消弭亂源,才能安定政局。

ㄨ○這個社區竊盜頻傳,你要小心門戶以~。

參考詞語杜漸防微注  音ㄉㄨˋ。

ㄐㄧㄢˋ。

ㄈㄤˊ。

ㄨㄟˊ漢語拼音dùjiànfángwéi 釋  義《抱朴子.內篇》:「昔人達人,杜漸防微,色斯而逝,夜不待旦,睹幾而作,不俟終日。

」清.陳鱣〈賈誼論〉:「夫天下治平無事,方且杜漸防微,若其禍亂已兆,為人臣者勿言……其遺害實甚。

」杜漸防萌注  音ㄉㄨˋ。

ㄐㄧㄢˋ。

ㄈㄤˊ。

ㄇㄥˊ漢語拼音dùjiànfángméng 釋  義《後漢書.卷三七》:「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凶妖銷滅,害除福湊矣。

」宋.夏竦〈洪州請斷祅巫〉:「屏除巨害,保宥群生,杜漸防萌,少裨萬一。

」杜漸除微注  音ㄉㄨˋ。

ㄐㄧㄢˋ。

ㄔㄨˊ。

ㄨㄟˊ漢語拼音dùjiànchúwéi 釋  義《宋書.卷六八》:「杜漸除微,古今所務,況禍機驟發,庸可忽乎?」防微慮萌注  音ㄈㄤˊ。

ㄨㄟˊ。

ㄌㄩˋ。

ㄇㄥˊ漢語拼音fángwéilǜméng 釋  義《後漢書.卷三○下》:「水旱之災,雖尚未至,然君子遠覽,防微慮萌。

」防萌杜漸注  音ㄈㄤˊ。

ㄇㄥˊ。

ㄉㄨˋ。

ㄐㄧㄢˋ漢語拼音fángméngdùjiàn 釋  義《舊唐書.卷二》:「先王制法,有以兵刃至御所者刑之,所以防萌杜漸,備不虞也。

」 扶搖直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ㄨˊ。

ㄧㄠˊ。

ㄓˊ。

ㄕㄤˋ漢語拼音fúyáozhíshàng釋  義隨急遽的旋風,盤旋而上。

語本《莊子.逍遙遊》。

後用「扶搖直上」比喻快速上升,亦用來比喻仕途得意。

△「青雲直上」 典故說明莊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學宗旨是要人們超越世俗的價值觀,不要去計較那些是非、大小、有用無用等的判斷,因為這些都是人為的,並非恆常不變。

人們如果一味計較這些,身心就會被牢牢綁住;要學著拋棄這種種的束縛,才能得到真正的放任自得,也就是莊子所謂「逍遙」的境界。

為了引導人們能接受他的思想,莊子運用很多的寓言,來啟發人們。

在〈逍遙遊〉中,莊子舉了一個鵬鳥高飛的寓言,說明人要先懂得「適性」,才能知道自己也有天生的長處,不會一味羨慕別人。

在這個寓言中,莊子先說北海有一種鯤魚,大得不得了,後來這種魚變成了鵬鳥。

鵬鳥也是大得不得了,奮飛起來的時候,張開翅膀像懸在天邊的雲。

當時有一位專門記敘奇特事物的齊諧,他說:鵬鳥要從北海飛到南海時,翅膀一打,擊水的面積廣達三千里,乘著扶搖盤旋而上,高達九萬里!但是牠得待每年六月,風吹得最大的時候,才飛得起來。

另外有一種雲氣叫野馬,還有浮游在空氣中的塵埃,是任何生物都能用氣息把它們吹起來。

可知鵬鳥雖大,但是所待者大,必須長期等待;塵埃雖微,卻因所待者小,幾乎隨時可飛。

可是二者各有所待,又無不同。

能了解這一點。

才能用高遠的眼光去包容一切,無拘無束,而得到真正的快樂。

原文的「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後來演變成「扶搖直上」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快速上升,也用來比喻仕途得意。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快速上升。

使用類別用在「急速上升」的表述上。

例句 他遇貴人提拔,在官場上步步高升,扶搖直上。

你的官運扶搖直上,卻要小心健康曲線直線下滑。

你別嫉妒他在官場扶搖直上,這可是他多年努力的結果。

他使盡一切手段,攀龍附鳳,難怪官運亨通,扶搖直上。

且讓我做個白日夢,哪天老董忽然賞識我,我就扶搖直上,當上了總經理。

二語義說明比喻仕途得志。

使用類別用在「仕途順遂」的表述上。

辨  識近義平步青雲、青雲直上、飛黃騰達反義一落千丈、江河日下、每況愈下、一瀉千里「扶搖直上」及「青雲直上」都有快速上升的意思。

「扶搖直上」除可用於職位高升,尚可用於數字、數量的快速增加,範圍較廣;「青雲直上」專用於職位高升。

扶搖直上青雲直上辨似例句○○他任公職以來~,沒幾年,已從小科員升為處長了。

○ㄨ老董看了統計表上~的業績曲線,眉開眼笑。

非驢非馬 參考詞語‧非馬非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ㄟ。

ㄌㄩˊ。

ㄈㄟ。

ㄇㄚˇ漢語拼音fēilǘfēimǎ釋  義既不像驢,也不像馬。

比喻事物不倫不類。

語本《漢書.卷九六.西域傳下》。

典故說明據《漢書.卷九六.西域傳下》載:漢朝時西域有個龜茲(ㄑㄧㄡ ㄘˊ)國,國王曾多次來漢朝朝貢,並對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非常欣慕。

因此,在龜茲國也仿照長安的皇宮建了一座宏大的宮殿。

傳呼朝拜、撞鐘擊鼓,一切日常制度,也竭力摹仿漢朝。

但西域其他國家看龜茲國王摹仿漢朝,都譏笑說:「像驢又不是驢,像馬又不是馬。

倒是像驢和馬雜交生出來的騾子,真是不倫不類!」後來「非驢非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物不倫不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事物不倫不類。

使用類別用在「不合事理」的表述上。

例句 這副對聯對得非驢非馬,叫人看了莫名其妙。

你這幅畫,把人畫得非驢非馬的,實在不好。

你別賣弄那非驢非馬的英文了,聽了很是難過。

這篇文白夾雜的文章有點非驢非馬,實在不通順。

長久以來,認為東西文化結合是非驢非馬的這種想法,是偏差的。

這種老引外國例子來套在我們身上的說法,非驢非馬,我很不以為然。

這部連續劇仿《陳三五娘》的情節,卻忽略了原戲的時代背景,結果變得非驢非馬。

辨  識近義不倫不類、不三不四 參考詞語非馬非驢注  音ㄈㄟ。

ㄇㄚˇ。

ㄈㄟ。

ㄌㄩˊ漢語拼音fēimǎfēilǘ 釋  義宋.孫覿〈讀類說詩.二首之一〉:「龜茲堪一笑,非馬亦非驢。

」 返老還童 參考詞語‧反老成童‧反老為少‧反老還童‧返老歸童‧還童返少‧還童返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ㄢˇ。

ㄌㄠˇ。

ㄏㄨㄢˊ。

ㄊㄨㄥˊ漢語拼音fǎnlǎohuántóng釋  義由衰老恢復年輕。

#語本南朝梁.何遜〈神仙〉。

後亦用「返老還童」形容年紀雖大,卻像年輕人一樣精力充沛。

典故說明「返老還童」原作「反老為少」。

何遜(?∼西元518),南朝梁詩人,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字仲言,官至廬陵王記室。

能詩文,文章與劉孝綽並稱,世號「何劉」。

在〈神仙〉一文中,何遜敘述神仙的生活,認為他們能夠把醜陋的相貌變美麗,又可以從衰老變回年輕。

後來「返老還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年紀雖大,卻像年輕人一樣精力充沛。

「返老還童」較早的書證是出自於《雲笈七籤.卷六○.諸家氣法》:「日服千嚥,不足為多,返老還童,漸從此矣。

」在晉朝葛洪所著的《神仙傳》裡,另外記載了一個關於「返老還童」的故事。

淮南王劉安是漢朝的貴族,他雖然享盡榮華富貴,可是仍想要長生不老,得道成仙。

有一天,有八個老人前來拜訪他,說自己是仙人。

劉安見他們老態龍鍾的,心想仙人不是都應該長生不老,青春永駐嗎?於是認為他們在騙人,就叫守門人打發他們離開。

老人們就說:「你既然嫌我們老,那我們就變得年輕一點吧!」於是一個轉身,這八個老人就變成八個童子了。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由衰老恢復年輕。

使用類別用在「恢復青春」的表述上。

例句 她自從開始注意清潔保養後,皮膚就像返老還童般愈來愈細緻。

一看到她喜歡的寵物,她像是返老還童般,露出小女孩的神態。

這種補藥據說吃了可以返老還童,恢復青春,因此引起民眾爭相購買。

爺爺奶奶看到了可愛的小孫女,就好像返老還童一般,跟著童言童語了起來。

二語義說明形容年紀雖大,卻像年輕人一樣精力充沛。

使用類別用在「恢復青春」的表述上。

例句 爸爸自從參加晨泳後,精神體力都變好了,好像返老還童一般。

爺爺自從幾年前開始固定晨起運動後,身體猶如返老還童般,愈來愈健壯。

辨  識反義未老先衰、老態龍鍾、頭童齒豁 參考詞語反老成童注  音ㄈㄢˇ。

ㄌㄠˇ。

ㄔㄥˊ。

ㄊㄨㄥˊ漢語拼音fǎnlǎochéngtóng 釋  義《舊唐書.卷一八四》:「(鄭)注嘗為李愬煮黃金,服一刀圭,可愈痿弱重膇之疾,復能反老成童。

」反老為少注  音ㄈㄢˇ。

ㄌㄠˇ。

ㄨㄟˊ。

ㄕㄠˋ漢語拼音fǎnlǎowéishào 釋  義南朝梁.何遜《何水部集.卷七》:「既變醜以成妍,亦反老而為少。

」反老還童注  音ㄈㄢˇ。

ㄌㄠˇ。

ㄏㄨㄢˊ。

ㄊㄨㄥˊ漢語拼音fǎnlǎohuántóng 釋  義《三國演義.第一○五回》:「取此水用美玉為屑,調和服之,可以反老還童。

」清.翟灝《通俗編.卷三八》:「『長樂無極老復丁』即《參同契》所云老翁復丁壯也,今變之曰『反老還童』。

」返老歸童注  音ㄈㄢˇ。

ㄌㄠˇ。

ㄍㄨㄟ。

ㄊㄨㄥˊ漢語拼音fǎnlǎoguītóng 釋  義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六九》:「第二返砂,服之一兩,即體和神清,返老歸童。

」還童返少注  音ㄏㄨㄢˊ。

ㄊㄨㄥˊ。

ㄈㄢˇ。

ㄕㄠˋ漢語拼音huántóngfǎnshào 釋  義宋.劉克莊〈滿江紅.八十加三〉:「八十加三,人盡訝,還童返少。

」還童返老注  音ㄏㄨㄢˊ。

ㄊㄨㄥˊ。

ㄈㄢˇ。

ㄌㄠˇ漢語拼音huántóngfǎnlǎo 釋  義金.馬鈺〈平等會.信口便胡轟〉:「暢我情懷歌舞,一任人笑。

還童返老,志在無憂惱。

」 放蕩不羈 參考詞語‧放浪不羈‧放浪無羈‧放達不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ㄤˋ。

ㄉㄤˋ。

ㄅㄨˋ。

ㄐㄧ漢語拼音fàngdàngbùjī釋  義「放蕩」,放縱,行為不加檢束。

語出《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

「不羈」,不受拘束。

語出《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列傳.鄒陽》。

「放蕩不羈」原指豪放而不受拘束。

後用以形容行為放縱隨便,不加檢點。

△「不拘形跡」、「牛驥同皁」、「放浪形骸」 典故說明「放蕩不羈」係由「放蕩」及「不羈」二語組合而成。

「放蕩」是出自《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

東方朔是西漢武帝時文武雙全的傑出人物。

武帝即位初年,徵召天下賢良方正和具有文學才能之人,各地士人、儒生紛紛上書應聘,東方朔也在其中。

武帝看了東方朔的自薦書後,讚賞他的氣概,就命令他在公車署中待詔,俸祿不多,也得不到武帝的召見。

後來因為他臨危不懼,機智應變,不畏君權的作風,被任命為常侍郎、太中大夫,得到武帝的信任。

此處是說東方朔上書給武帝,提出耕戰以強國的建議,並且為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官職而申訴。

其行文用語可比美商鞅、韓非,「指意放蕩」─語意流暢而不受拘束,寫了數萬言,最後仍然沒有被重用。

「不羈」則是出自《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列傳.鄒陽》。

鄒陽,西漢時齊國人,和當時的羊勝、公孫詭同為梁國孝王的門客。

羊勝等人因為嫉妒鄒陽的才能,在梁孝王面前說他的壞話,孝王很生氣,就把鄒陽交付官吏辦罪。

鄒陽擔心死後要承擔莫須有的罪名,於是就在獄中上書梁孝王,列舉許多古代的君王、賢人,他們彼此之間的信任或猜忌,都為國家帶來了不同的影響。

而當今的國君,也沉湎於阿諛諂媚的言詞之中,牽制於姬妾近侍的包圍之下,使得「不羈之土」─那些賢能而不受拘束的士人,宛如良馬與牛同槽共食一樣,賢愚不分。

這也是周朝隱士鮑焦之所以對世道忿恨不平,對富貴毫不留戀的原因。

因此他勸諫梁孝王,不要聽信小人的讒言,應該與賢臣們肝膽相照,共同治理國政。

梁孝王在看了這封書信後,就派人把鄒陽放出來,並且成為他的貴賓。

後來「放蕩」和「不羈」典源被合用成「放蕩不羈」,用來指豪放而不受拘束。

又被用以形容行為放縱隨便,不加檢點。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指豪放而不受拘束。

使用類別用在「豪放不拘」的表述上。

例句 我放蕩不羈慣了,很難適應官場的生活。

他生性放蕩不羈,所以不太注意生活細節。

我常想像李白斗酒詩百篇,放蕩不羈的樣子。

在這正式的會場上,他的放蕩不羈作風更顯得突兀。

在這緊要關頭,他一改平時的放蕩不羈,很正經地陳述著他的想法。

二語義說明形容行為放縱隨便,不加檢點。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不受拘束」的表述上。

例句 他自負有點才氣,平日放蕩不羈,很不討人喜歡。

這孩子一天到晚,游手好閒,放蕩不羈,真令人操心。

辨  識近義放浪形骸、放縱不拘反義文質彬彬、規行矩步、循規蹈矩、謹小慎微「放蕩不羈」及「放浪形骸」都有行為放縱,為所欲為的意思。

「放蕩不羈」側重在不受約束,可用以形容一個人的表現或性格;「放浪形骸」側重在不拘外在形貌,用以形容一個人的表現,不可形容性格。

放蕩不羈放浪形骸辨似例句○○對於~的藝術家,一般人常用寬容態度接受他們。

○ㄨ他生性~,所以不太注意生活細節。

參考詞語放浪不羈注  音ㄈㄤˋ。

ㄌㄤˋ。

ㄅㄨˋ。

ㄐㄧ漢語拼音fànglàngbùjī 釋  義宋.洪邁《夷堅丙志.卷一一》:「饒州道士曹與善,……與河北李陶真道人相識。

李好吹鐵笛,蓋放浪不羈之士也。

」清.葉廷琯《鷗陂漁話.卷六》:「蓋其天性放浪不羈,故發於詞翰,超然自異,非尋常繩尺所可拘也。

」放浪無羈注  音ㄈㄤˋ。

ㄌㄤˋ。

ㄨˊ。

ㄐㄧ漢語拼音fànglàngwújī 釋  義《石門文字禪.卷三》:「法朋半是奇逸者,我亦放浪無羈人。

」放達不羈注  音ㄈㄤˋ。

ㄉㄚˊ。

ㄅㄨˋ。

ㄐㄧ漢語拼音fàngdábùjī 釋  義《醒世恆言.卷二九》:「一生好酒任俠,放達不羈,有輕財傲物之志。

」《警世通言.卷二六》:「久聞唐伯虎放達不羈,難道華安就是他?」 飛黃騰達 參考詞語‧飛黃騰踏‧騰踏飛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ㄟ。

ㄏㄨㄤˊ。

ㄊㄥˊ。

ㄉㄚˊ漢語拼音fēihuángténgdá釋  義比喻得意於仕途。

語本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

△「扶搖直上」、「青雲直上」 典故說明「飛黃騰達」原作「飛黃騰踏」。

韓愈,字退之,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導者,他主張「尊崇儒學,攘斥佛老」,反對繁采寡情的駢體文,提倡明道致用的散文寫作。

得到當時知名文人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元稹等人的響應,終使唐代的古文運動蔚為風潮。

除了在文體、思想方面的改革與貢獻,韓愈的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變,不但立論鮮明,語言平易,且取譬新穎,雖用古人的思想卻不引經據典,為古文創作另闢了一條新的途徑,正是其提倡的古文運動的最好實踐。

同樣的精神,亦反映在韓愈勤奮嚴謹的治學態度上。

〈符讀書城南〉這首詩,正是韓愈為了勉勵他的兒子韓符能勤奮向學所寫的。

在詩中韓愈強調了為學的重要性,他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有學問,治學唯勤,不勤勞的話無法有所成就。

就好像有兩個小孩,從小一起玩耍嬉戲,還看不出來有什麼差別。

後來一個勤學,另一個則否,等到他們都長大成人,勤學的孩子成為人中之龍,不勤學的孩子則庸庸碌碌。

於是勤學的孩子仕途得意,如同駿馬飛馳而去,再也看不到他那庸碌不學有如蟾蜍的朋友。

後來「飛黃騰達」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得意於仕途。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仕途得意,很快到達高位。

使用類別用在「仕途順遂、地位顯要」的表述上。

例句 他本來沒沒無聞,因為受到長官的賞識,從此飛黃騰達起來。

等你飛黃騰達的時候,可別忘了家鄉愛護你、支持你的親友們。

父母犧牲一切,辛苦栽培他,就是希望他能夠飛黃騰達,光耀門楣。

想不到他年紀輕輕的,就已在官場上飛黃騰達,確實令人欽羨。

我原本飛黃騰達,因緣際會浪得了如此虛名,著實增加了許多困擾。

這種勢利小人在飛黃騰達後,果然就把昔日同甘共苦的朋友全拋到一邊了。

過去他只是一名小職員,現在飛黃騰達了,卻對老同事擺出一副傲慢的態度。

辨  識近義平步青雲、一日九遷、扶搖直上、青雲直上反義一落千丈、下喬入幽、老死牖下、命途坎坷、時乖運蹇、偃蹇困窮、窮途潦倒、曝鰓龍門「飛黃騰達」及「青雲直上」都有順利、得志的意思。

「飛黃騰達」指際遇順遂;「青雲直上」指成就或階級提高。

飛黃騰達青雲直上辨似例句○ㄨ他本來沒沒無聞,因為受到長官的賞識,從此~起來。

ㄨ○因為受到高層主管的器重,所以他的職位~,很快地當上了經理。

參考詞語飛黃騰踏注  音ㄈㄟ。

ㄏㄨㄤˊ。

ㄊㄥˊ。

ㄊㄚˋ漢語拼音fēihuángténgtà 釋  義唐.韓愈〈符讀書城南〉:「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

」宋.葉路鈐〈水調歌頭.天啟黃旗運〉:「名高黃榜,飛黃騰踏入鴛行。

」騰踏飛黃注  音ㄊㄥˊ。

ㄊㄚˋ。

ㄈㄟ。

ㄏㄨㄤˊ漢語拼音téngtàfēihuáng 釋  義宋.無名氏〈慶清朝.朏月生西〉:「好是少年折桂,唾手功名就,騰踏飛黃。

」 飛揚跋扈 參考詞語‧跋扈飛揚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ㄟ。

ㄧㄤˊ。

ㄅㄚˊ。

ㄏㄨˋ漢語拼音fēiyángbáhù釋  義跋扈,形容人傲慢蠻橫。

「飛揚跋扈」則形容態度蠻橫放縱,不受約束。

#語出《北齊書.卷二.神武帝紀下》。

△「飛揚跋扈」 典故說明「飛揚跋扈」這句成語的出處並不明確,在《北齊書.卷二.神武帝紀下》已用來形容侯景。

南北朝時,北朝東魏侯景向來不把高歡的兒子高澄放在眼裡,還說:「王在,我不敢有異心,如果王不在,我就不能和那些不懂事的小孩共事!」後來高歡病重,跟兒子高澄說:「侯景在河南獨權統治十四年,一向蠻橫放縱,不受約束,為了防止他變故,我死後,要祕不發喪,以穩定情勢。

厙(ㄕㄜˋ)狄干、斛律金、慕容紹宗等人,可以委以重任。

之前沒有重用他們,是想留給你去任用,這樣,他們就會感念你的知遇之恩,而忠心報答。

」高歡死後,高澄遵照父親的指示,祕不發喪,又重用厙狄干、斛律金、慕容紹家等人。

後來侯景因與高澄不合,於是背叛東魏,投降西魏,後又改降南方的梁朝,被封為河南王,但竟又篡梁自立為帝。

侯景果然是個「飛揚跋扈」的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態度蠻橫放縱,不受約束。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傲慢狂妄」的表述上。

例句 他那種傲氣十足、飛揚跋扈的態度,令人厭惡。

他雖然有才華,但我就是看不慣那種飛揚跋扈的樣子。

年紀輕輕就如此飛揚跋扈,等他長大豈不是要橫上天了!他就是平日飛揚跋扈,目中無人慣了,今日才會落此下場。

新經理一上任就顯得傲慢自大、飛揚跋扈,沒有一件事令他滿意。

辨  識近義作威作福、不可一世、桀驁不馴、專橫跋扈、耀武揚威反義卑躬屈膝、謙卑自牧「飛揚跋扈」及「耀武揚威」都有狂妄傲慢的意思。

「飛揚跋扈」側重於態度蠻橫;「耀武揚威」側重於行為張狂。

飛揚跋扈耀武揚威辨似例句○ㄨ新經理一上任就顯得傲慢自大、~,沒有一件事令他滿意。

ㄨ○他仗著有人為他撐腰,就對村裡的老百姓~。

參考詞語跋扈飛揚注  音ㄅㄚˊ。

ㄏㄨˋ。

ㄈㄟ。

ㄧㄤˊ漢語拼音báhùfēiyáng 釋  義宋.王安石〈辭免平章事監修國史表.其二〉:「百姓以安平無事之時,而未免流離餓莩;四夷以衰弱僅存之勢,而猶能跋扈飛揚。

」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七》:「嘗有詩云:『平生跋扈飛揚氣,消盡官廳一坐中。

』誦之令人齒冷。

」 風平浪靜 參考詞語‧平風靜浪‧波平風靜‧浪靜風平‧風休浪靜‧風靜浪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ㄥ。

ㄆㄧㄥˊ。

ㄌㄤˋ。

ㄐㄧㄥˋ漢語拼音fēngpínglàngjìng釋  義無風無浪。

語出宋.楊萬里〈泊光口〉詩。

後用「風平浪靜」比喻平靜無事或情勢穩定。

△「風恬浪靜」 典故說明「風平浪靜」是無風無浪的意思。

宋代文人楊萬里的〈泊光口〉詩:「風平浪靜不生紋,水面渾如鏡面新。

」意思即是:無風無浪的天氣,水面上沒有半點波紋,簡直有如鏡面般光滑。

元人鄭廷玉的戲曲《楚昭公》第三折:「今日風平浪靜,撐著這船,慢慢的打魚去來。

」又明代小說《初刻拍案驚奇》卷八:「卿卿噥噥了一會,天色漸漸明了,那時已自風平浪靜,撥轉船頭望鎮江進發。

」其中的「風平浪靜」皆為如此語義。

明代大儒陸九淵《語錄》:「因提宮昨晚所論事,只是勝心。

風平浪靜時,都不如此。

」及清代小說《三俠五義》第八七回:「整頓飯食喫畢,已有掌燈之時,卻是風平浪靜,毫無動靜。

」其中「風平浪靜」所修飾的對象則由自然現象轉而為人事景況,引申成平靜無事的意思,現今使用這個成語時多用此義。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無風無浪。

使用類別用在「水面無波」的表述上。

例句 此刻海面上風平浪靜,很難想像前一夜還是驚濤駭浪。

看著湖面風平浪靜、水波不興,頓時心曠神怡,寧靜自得。

風平浪靜的時候,你可以浮沉在海水之中,像朵水母般地自由自在。

二語義說明比喻平靜無事或情勢穩定。

使用類別用在「穩定平和」的表述上。

例句 好不容易才風平浪靜,拜託你別再興風作浪。

在大家的幫忙下,這件事總算風平浪靜地過去了。

外面鬧得沸沸揚揚,裡面卻是風平浪靜,一點也不受影響。

希望大家從此以後都能風平浪靜,不要再有任何糾紛意外了。

時代真是不同了,這部當年引起軒然大波的電影,如今重新上映,卻風平浪靜,無人有所爭議。

辨  識近義風平波息、風微浪穩、海不揚波、太平無事、河清海晏反義風吹草動、天翻地覆、驚濤駭浪、平地風波、大風大浪、狂風巨浪、波濤洶湧、軒然大波 參考詞語平風靜浪注  音ㄆㄧㄥˊ。

ㄈㄥ。

ㄐㄧㄥˋ。

ㄌㄤˋ漢語拼音píngfēngjìnglàng 釋  義《三國演義.第四八回》:「時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氣晴明,平風靜浪。

」《雪月梅.第一○回》:「昨日江上平風靜浪,諒無他虞。

」波平風靜注  音ㄅㄛ。

ㄆㄧㄥˊ。

ㄈㄥ。

ㄐㄧㄥˋ漢語拼音bōpíngfēngjìng 釋  義元.揭傒斯〈白楊河看月〉:「波平風靜棹歌來,萬頃沖融鏡面開。

」浪靜風平注  音ㄌㄤˋ。

ㄐㄧㄥˋ。

ㄈㄥ。

ㄆㄧㄥˊ漢語拼音làngjìngfēngpíng 釋  義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上》:「浪靜風平月正中,自搖柔艣駕孤篷。

」風休浪靜注  音ㄈㄥ。

ㄒㄧㄡ。

ㄌㄤˋ。

ㄐㄧㄥˋ漢語拼音fēngxiūlàngjìng 釋  義宋.宋祁〈小池〉:「風休浪靜如圓鑑,時有文禽照影飛。

」風靜浪平注  音ㄈㄥ。

ㄐㄧㄥˋ。

ㄌㄤˋ。

ㄆㄧㄥˊ漢語拼音fēngjìnglàngpíng 釋  義《三國演義.第九一回》:「次日,孔明引大軍俱到瀘水南岸,但見雲收霧散,風靜浪平。

」 風馬牛不相及 參考詞語‧牛馬風‧風馬不接‧風馬牛‧風馬牛不相干‧馬牛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ㄥ。

ㄇㄚˇ。

ㄋㄧㄡˊ。

ㄅㄨˋ。

ㄒㄧㄤ。

ㄐㄧˊ漢語拼音fēngmǎniúbùxiāngjí釋  義比喻事物之間彼此毫不相干。

語出《左傳.僖公四年》。

△「馬牛其風」 典故說明據《左傳.僖公四年》載,魯僖公四年時,齊桓公以諸侯的軍隊攻打蔡國,蔡國潰敗後,接著又進兵征討楚國。

楚成王便派遣使者前去交涉說:「齊國地處北海,楚國地處南海,兩國相距遙遠,毫無利害關係和牽連。

即便放逸馬牛雌雄相誘相追逐,也不可能發生越界的事。

不知貴國為什麼要攻打我們呢?」後來雙方估量彼此實力相差無幾,真打起來,大家都無好處。

便結盟和好,結束這件事情。

後來「風馬牛不相及」被用來比喻事物彼此之間毫不相干。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事物之間彼此毫不相干。

使用類別用在「毫不相干」的表述上。

例句 他和這件事根本風馬牛不相及,別去煩他了。

竹笙是種蕈類植物,與竹子根本風馬牛不相及。

這兩件事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怎能混為一談?阿美族和雅美族彼此風馬牛不相及,可別弄混了。

這種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你竟然也可硬扯在一起。

今天開會,主席盡說些風馬牛不相及的話,不知用意何在?這種百步蛇紋飾是魯凱族特有圖騰,與其他各族風馬牛不相及。

事情發生時我人在國外,所以這件事跟我風馬牛不相及,你可別怪到我頭上來。

辨  識反義脣亡齒寒、休戚相關、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參考詞語牛馬風注  音ㄋㄧㄡˊ。

ㄇㄚˇ。

ㄈㄥ漢語拼音niúmǎfēng 釋  義宋.章甫〈用前韻贈高持一〉:「逢人未用青白眼,與世不妨牛馬風。

」風馬不接注  音ㄈㄥ。

ㄇㄚˇ。

ㄅㄨˋ。

ㄐㄧㄝ漢語拼音fēngmǎbùjiē 釋  義《宋書.卷九三》:「凡祖離送別,必在有情,下官與殷風馬不接,無緣扈從。

」風馬牛注  音ㄈㄥ。

ㄇㄚˇ。

ㄋㄧㄡˊ漢語拼音fēngmǎniú 釋  義宋.陸游〈春愁〉:「醉自醉倒愁自愁,愁與酒如風馬牛。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九》:「唐責之:『某與公風馬牛耳,不意盱眙相遇,實慕君子,何至騶卒不若也。

』」風馬牛不相干注  音ㄈㄥ。

ㄇㄚˇ。

ㄋㄧㄡˊ。

ㄅㄨˋ。

ㄒㄧㄤ。

ㄍㄢ漢語拼音fēngmǎniúbùxiānggān 釋  義《老殘遊記二編.第九回》:「你想我那陽間的丈夫,自己先不成個人,連他父母聽說也做了野鬼,都得不著他的一點祭祀,況夫妻情義,更如風馬牛不相干了。

」馬牛風注  音ㄇㄚˇ。

ㄋㄧㄡˊ。

ㄈㄥ漢語拼音mǎniúfēng 釋  義宋.朱熹〈送林熙之.詩五首之四〉:「十年燈火與君同,誰道年來西復東。

不學世情雲雨手,從教人事馬牛風。

」宋.楊公遠〈省齋寄詩用韻走筆以謝.詩二首之二〉:「身世愧無鴻鵠志,交情歎作馬牛風。

」 風調雨順 參考詞語‧雨順風調‧風調雨節‧風雨調順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ㄥ。

ㄊㄧㄠˊ。

ㄩˇ。

ㄕㄨㄣˋ漢語拼音fēngtiáoyǔshùn釋  義風雨及時而適量。

形容豐年安樂,天下太平的景象。

語出《六韜》。

典故說明「風調雨順」的意思是風雨及時而適量。

這個成語可用來形容豐年安樂,天下太平的景象。

典源出自《六韜》。

《六韜》記載太公姜尚與周文王、武王商討如何推翻商朝的謀劃內容,共有六篇。

前二篇文韜、武韜為政治的戰略,後四篇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則是軍事的戰略。

《舊唐書》有一段《六韜》佚文記載:武王伐紂,天下大雪,雪深三尺,突然有五人乘馬車,後面跟著二人騎馬,到營帳前求見武王。

武王覺得很奇怪,就問太公姜尚,太公說:「他們是五方之神,天意要您建立周朝,他們是前來接受派遣的。

」武王馬上迎接五神入營,請他們協助驅除紂王,救眾生於水火之中。

武王消滅殷商的暴政後,五神完成任務,隨即返回天庭。

從此風雨及時,五穀豐收,人民富樂安康,天下太平。

「風調雨順」即摘自典源,用來形容豐年安樂,天下太平的景象。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風雨及時而適量。

形容豐年安樂,天下太平的景象。

使用類別用在「風雨適當」、「富足豐收」的表述上。

例句 今年風調雨順,農作物的收成必定很好。

農民們都盼望今年是個風調雨順的豐年。

我國近年來風調雨順,人民也都安居樂業。

這是風調雨順的一年,各種作物都大豐收。

古代的帝王們在天壇祭天,祈求能夠風調雨順。

在新春之際,讓我們祈求今年能夠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由於風調雨順、五穀豐收,人們都過著安樂、富足的日子。

辨  識近義時和年豐反義旱魃為虐 參考詞語雨順風調注  音ㄩˇ。

ㄕㄨㄣˋ。

ㄈㄥ。

ㄊㄧㄠˊ漢語拼音yǔshùnfēngtiáo 釋  義五代十國前蜀.杜光庭〈晉公太白狼星醮詞〉:「弓弢戢偃,雨順風調,百穀有年,五兵永息不任。

」《西遊記.第三七回》:「悔過前非,重興今善,放赦了那枉法冤人,自然天心和合,雨順風調。

」風調雨節注  音ㄈㄥ。

ㄊㄧㄠˊ。

ㄩˇ。

ㄐㄧㄝˊ漢語拼音fēngtiáoyǔjié 釋  義宋.朱熹〈上宰相書〉:「政使風調雨節,時和歲豐,尚不可謂之無事,況其飢饉狼狽至於如此!」風雨調順注  音ㄈㄥ。

ㄩˇ。

ㄊㄧㄠˊ。

ㄕㄨㄣˋ漢語拼音fēngyǔtiáoshùn 釋  義唐.徐賢妃〈諫太宗息兵罷役疏〉:「自貞觀以來,二十有二載,風雨調順,年登歲稔,人無水旱之弊,國無饑饉之災。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八》:「仁恤斯民,庶幾克享天心,風雨調順,年穀豐稔。

」 風花雪月 參考詞語‧雪月風花‧雪風花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ㄥ。

ㄏㄨㄚ。

ㄒㄩㄝˇ。

ㄩㄝˋ漢語拼音fēnghuāxuěyuè釋  義指四時美好的景色。

語本唐.鄭谷〈府中寓止寄趙大諫〉詩。

後用「風花雪月」比喻男女間歡愛之事。

亦用於比喻浮華空泛的言情詩文。

典故說明「風花雪月」典源作「雪風花月」分別代表春花、夏風、秋月、冬雪,四季美好的景色,也作「雪月風花」。

唐代詩人鄭谷,字守愚,僖宗光啟中舉進士。

他作的〈府中寓止寄趙大諫〉詩,寫他晚年貧困,不知寄身何處,而同榜的老友卻仍居高位。

但憑著兩人深厚的交情,不分季節,只要知道那裡有美麗的景致,即使半夜也會前來邀約。

「雪風花月好」即在表述四時的美景,是「風花雪月」這個成語最初的意思。

後來在元.喬吉《金錢記》第三折:「哎險也漢相如滌器臨邛市,秦弄玉吹簫跨鳳樓,動不動君王行奏。

本是些風花雪月,都做了笞杖徒流」中,借以比喻男女間花前月下絢麗的韻事。

今則多用以比喻男女間情愛之事,也用來比喻浮華空泛的言情詩文。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男女間歡愛之事。

使用類別用在「情愛戀事」的表述上。

例句 他四處留情,儘鬧些風花雪月的韻事。

朋友聚會之時,常會談些不著邊際、風花雪月的事。

他是個工作狂,認為男女間的風花雪月只會浪費時間。

人們經常把演藝人員的風花雪月,當作茶餘飯後的話題。

男女相處的時間長了,很容易就會發生一些風花雪月的韻事。

二語義說明比喻浮華空泛的言情詩文。

使用類別用在「虛華言情」的表述上。

例句 時下風花雪月的作品過於氾濫,令人生厭。

他沒事時就寫些風花雪月的小品文來打發時間。

近年來的文學市場上,多是些風花雪月的作品。

他不愛讀課本,倒喜歡胡亂寫些風花雪月的詩文。

若想成為一個名垂青史的文學家,就不能只寫些風花雪月的作品。

辨  識近義男歡女愛、吟風弄月、風雲月露 參考詞語雪月風花注  音ㄒㄩㄝˇ。

ㄩㄝˋ。

ㄈㄥ。

ㄏㄨㄚ漢語拼音xuěyuèfēnghuā 釋  義宋.黃庭堅〈醉落魄.陶陶兀兀〉:「爭名爭利休休莫。

雪月風花,不醉怎生得?」《石點頭.卷五》:「琴棋詩畫,無有不精;雪月風花,件件都愛。

」雪風花月注  音ㄒㄩㄝˇ。

ㄈㄥ。

ㄏㄨㄚ。

ㄩㄝˋ漢語拼音xuěfēnghuāyuè 釋  義唐.鄭谷〈府中寓止寄趙大諫〉:「密邇都忘倦,乖慵益見憐。

雪風花月好,中夜便招延。

」 風燭殘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ㄥ。

ㄓㄨˊ。

ㄘㄢˊ。

ㄋㄧㄢˊ漢語拼音fēngzhúcánnián釋  義「風燭」,燈燭在風中搖曳,明暗不定,也極易滅熄。

比喻人生命可危。

語本古辭〈怨詩行〉。

「殘年」,暮年。

語出《列子.湯問》。

「風燭殘年」形容人身體孱弱,不久於世的晚年。

典故說明「風燭殘年」係由「風燭」及「殘年」二語詞組合而成。

「風燭」即「風中之燭」,意指燈燭在風中搖晃,隨時都有可能被吹滅,比喻身體孱弱,生命即將消逝。

「風燭」一詞見於古辭〈怨詩行〉,此詩內容為感嘆人的生命脆弱而短暫,隨時光流轉,頃刻間就如風中的燭火,岌岌可危。

「殘年」則見於《列子.湯問》中一則愚公移山的故事。

相傳太行、王屋兩山本在河南、漢水之間,愚公住在兩山之北,兩座大山的阻擋使他出入非常不便。

高齡九十的他,於是率領著家人,一鏟一鏟地想把山鏟平。

住在附近的智叟看了,笑著阻止他說:「你真傻啊!你以為自己還能活多久?別說把山剷平,我看你連稍微毀損它的能力都沒有。

」愚公聽了並不為所動,仍是繼續堅持下去,終於天帝被他的毅力所感,把兩座大山給移走了。

「殘年」一詞即見於智叟嘲笑愚公的話:「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是說愚公九十歲了,能存活的日子本來就不多,不可能做出什麼成績。

「殘年」即指暮年、老年。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風燭殘年」,用來形容人身體衰弱,不久於世的晚年,例如清代小說《蕩寇志》第七六回:「賢侄,但願天可憐見,著你日後出頭為國家出身大汗。

老夫風燭殘年,倘不能親見,九泉下也兀自歡喜。

」這裡便是以「風燭殘年」比喻年事已高,不久於世。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身體孱弱,不久於世的晚年。

使用類別用在「垂老暮年」的表述上。

例句 已是風燭殘年的他,昔日戰場上的英姿已不復可見。

雖已屆風燭殘年,只要有心,依然可以對社會作出貢獻。

邁入風燭殘年的無依老兵,需要社會大眾的援助及關懷。

身邊有兒孫承歡膝下,是讓風燭殘年的老人感到最欣慰的事。

戰火中,他失去了親愛的家人,只能一個人孤寂地度過風燭殘年。

聽到兒子在受獎時所說的感言,已是風燭殘年的父親感動得流下淚來。

他年輕時好賭成性,導致夫妻離異,如今風燭殘年,心生悔悟,但已為時太晚。

辨  識近義行將就木、日薄西山、風中殘燭反義年富力強、春秋鼎盛 風馳電掣 參考詞語‧電捲風馳‧電掣風馳‧風馳電捲‧風馳電掩‧風馳電擊‧風馳電赴‧風馳電逝‧風馳電邁‧馳風掣電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ㄥ。

ㄔˊ。

ㄉㄧㄢˋ。

ㄔㄜˋ漢語拼音fēngchídiànchè釋  義掣,急閃而過。

「風馳電掣」指像風那樣奔跑,像電光那樣急閃而過。

形容速度極快。

語出《六韜.卷三.龍韜.王翼》。

典故說明《六韜》又稱《太公六韜》,相傳是西周時呂尚所著。

呂尚,字子牙,本姓姜,周初賢臣。

其先祖封於呂,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

呂尚年老隱居,周文王出獵時,相遇於渭水之濱,得到文王賞識,相談甚歡,文王曰:「吾太公望子久矣。

」因號「太公望」。

文王立呂尚為師,後呂尚佐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封於齊。

《六韜》一書採用周武王與呂尚的對話形式寫成,分為六卷,內容主要為有關治國、治軍與戰爭的理論。

在〈龍韜.王翼〉篇中,周武王問呂尚:王者之師應該有哪些輔佐人才?呂尚認為一支強大的軍隊,應該有七十二位優秀的幕僚,並就其職掌及能力一一回答。

論及陣前奮勇殺敵的將領時,呂尚說:「一個好的將領,應該兼備智慧和魄力,平時要善於維護調度武器裝備,一旦出征,就像風和電一樣的快速,殺得敵人措手不及,完全不知道他從何而來。

」「風馳電掣」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來形容速度極快。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速度極快。

使用類別用在「迅疾快速」的表述上。

例句 這個年輕人騎起機車來,風馳電掣,看得大家不禁為他捏一把汗。

司機突然把車開得風馳電掣一般,車上的乘客都給嚇得直冒冷汗。

飆車雖可享受風馳電掣的快感,一旦發生意外卻得付出慘痛的代價。

當大花貓睡醒了,所有的老鼠立刻逃入洞穴,快如風馳電掣,瞬間銷聲匿跡。

一接到通報,消防車立即風馳電掣地趕到失火地點,才順利阻絕了火勢的蔓延。

一輛救護車鳴著警笛,風馳電掣般開往車禍現場,身受重創的傷者才得及時被送到醫院施行急救。

辨  識近義追風逐電、電掣星馳反義蝸行牛步、蝸步龜移形音辨誤掣,音ㄔㄜˋ。

急閃而過的意思。

不可寫作「製」。

參考詞語電捲風馳注  音ㄉㄧㄢˋ。

ㄐㄩㄢˇ。

ㄈㄥ。

ㄔˊ漢語拼音diànjuǎnfēngchí 釋  義《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飛電馬,追風馬,跨上時電捲風馳。

」電掣風馳注  音ㄉㄧㄢˋ。

ㄔㄜˋ。

ㄈㄥ。

ㄔˊ漢語拼音diànchèfēngchí 釋  義《官場現形記.第二五回》:「(賈大少爺)仍舊坐了車,電掣風馳的一直出城。

」《雷峰塔傳奇.第一七齣》:「願青青家內好扶持。

向仙山電掣風馳,猶兀自心急恨行遲。

」風馳電捲注  音ㄈㄥ。

ㄔˊ。

ㄉㄧㄢˋ。

ㄐㄩㄢˇ漢語拼音fēngchídiànjuǎn 釋  義《孽海花.第二九回》:「馬夫拉動韁繩,一會兒風馳電捲,把一個青年會會員陳千秋,不知趕到那裡去了。

」風馳電掩注  音ㄈㄥ。

ㄔˊ。

ㄉㄧㄢˋ。

ㄧㄢˇ漢語拼音fēngchídiànyǎn 釋  義《南齊書.卷二四》:「風馳電掩,襲其輜重。

」風馳電擊注  音ㄈㄥ。

ㄔˊ。

ㄉㄧㄢˋ。

ㄐㄧˊ漢語拼音fēngchídiànjí 釋  義宋.陸游〈觀運糧圖〉:「王師北伐如宣王,風馳電擊復土疆。

」風馳電赴注  音ㄈㄥ。

ㄔˊ。

ㄉㄧㄢˋ。

ㄈㄨˋ漢語拼音fēngchídiànfù 釋  義《晉書.卷五六》:「如其迷逆不化,復欲送死者,南北諸軍風馳電赴,若身手之救痛痒,率然之應首尾,山陵既固,中夏小康。

」風馳電逝注  音ㄈㄥ。

ㄔˊ。

ㄉㄧㄢˋ。

ㄕˋ漢語拼音fēngchídiànshì 釋  義三國魏.嵇康〈兄秀才公穆入軍贈.詩一九首之九〉:「風馳電逝,躡景追飛。

凌厲中原,顧眄生姿。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一一四》:「柏夭導車,造父為右,風馳電逝三千里。

」風馳電邁注  音ㄈㄥ。

ㄔˊ。

ㄉㄧㄢˋ。

ㄇㄞˋ漢語拼音fēngchídiànmài 釋  義南朝梁.武帝〈北伐詔〉:「舟徒雷駭,熊虎百萬,投石拔距之力,折關扛鼎之威,岳動川移,風馳電邁。

」馳風掣電注  音ㄔˊ。

ㄈㄥ。

ㄔㄜˋ。

ㄉㄧㄢˋ漢語拼音chífēngchèdiàn 釋  義《舊五代史.卷八五》:「犯露蒙霜,度鴈門之險;馳風掣電,行中冀之誅。

」 風塵僕僕 參考詞語‧僕僕風塵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ㄥ。

ㄔㄣˊ。

ㄆㄨˊ。

ㄆㄨˊ漢語拼音fēngchénpúpú釋  義「風塵」,旅行時冒風受塵,因以之比喻旅行艱辛。

#語出漢.秦嘉〈與妻書〉。

「僕僕」,勞頓的樣子。

語出※宋.高斯得〈經筵進講故事〉。

「風塵僕僕」形容奔波忙碌,旅途勞累。

典故說明「風塵僕僕」係由「風塵」及「僕僕」二語組合而成。

「風塵」是出自漢.秦嘉〈與妻書〉。

秦嘉,字士會,東漢隴西人。

桓帝時,秦嘉為郡上計簿吏,因此須向中央報告該郡境內所有統計數據。

有次,妻子徐淑因病返回老家,來不及當面告別,於是互贈詩文抒發思念之情,《玉臺新詠》即收錄有秦嘉〈贈婦〉詩三首。

〈與妻書〉一文裡提到「當涉遠路,趨走風塵。

」寫的是:出差的路途遙遠,一路上必然勞頓地趨走在風沙塵土中。

「僕僕」則是出自宋朝高斯得〈經筵進講故事〉。

文中指出近年來,士大夫汲汲於爵祿名位的追求形成一種風氣,廉恥道德為之淪喪。

也因為這樣,使得近來負監督糾彈諫諍之責的臺諫官員,「既往後來,僕僕道路」,也就是往返奔波,旅途勞頓。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風塵僕僕」,用來形容奔波忙碌,旅途勞累。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奔波忙碌,旅途勞累。

使用類別用在「行旅勞累」的表述上。

例句 總統風塵僕僕,趕到各地視察災區。

為了賺取微薄的薪水,他風塵僕僕地兩地奔走。

看他的臉色,必然是一路風塵僕僕,備嘗辛苦。

他風塵僕僕趕回家中,就是為了和家人團聚一起過年。

他們只在小鎮停留一夜,第二天就風塵僕僕地上路了。

為了參加十月慶典,許多華僑風塵僕僕地從國外趕回來。

他為了公務,風塵僕僕地趕路,連飯都沒時間吃,精神十分可嘉。

為了維持全家的生計,李先生每天都風塵僕僕地在外奔波,真是辛苦! 辨  識近義日炙風吹、披星戴月、鞍馬勞頓、餐風宿露、櫛風沐雨 參考詞語僕僕風塵注  音ㄆㄨˊ。

ㄆㄨˊ。

ㄈㄥ。

ㄔㄣˊ漢語拼音púpúfēngchén 釋  義《東歐女豪傑.第三回》:「又想菲亞僕僕風塵,席不暇暖,現在又被囚繫,少不免擔驚受苦,當是玉容消減,憔悴萬分了。

」清.陸隴其〈與曹翁臻萊書〉:「愈覺親翁優游園亭,真為至樂,曾點之春風沂水,賢於僕僕風塵者多矣。

」 風吹草動 參考詞語‧風驚草動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ㄥ。

ㄔㄨㄟ。

ㄘㄠˇ。

ㄉㄨㄥˋ漢語拼音fēngchuīcǎodòng釋  義風吹起,草木搖動。

比喻輕微的動靜變化。

※語或出敦煌變文《伍子胥變文》。

典故說明在草原上,風只要輕輕掠過,草就會搖動,所以「風吹草動」一語可用來比喻輕微的動靜變化。

使用此語比較早的文獻如敦煌變文《伍子胥變文》。

春秋時,伍氏一家本在楚國仕宦,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因為得罪了楚平王而被殺,只有他一人逃到吳國。

後來伍子胥受到吳王闔廬的賞識,幫助吳國從衰微的國勢走向富強,進而使吳成為一方的霸主。

他更藉著救援蔡國的名義,出兵攻打楚國,並在佔領楚國郢都之後,命令士兵挖出平王的屍骨鞭笞,報了父兄被殺之仇。

在敦煌變文《伍子胥變文》中,描寫伍子胥逃亡時,平王的追兵在後緊追不捨,他躲躲藏藏,心中十分驚懼,一旦被平王抓到,肯定會難逃一死,所以只要有一點點不對勁的動靜,他就會立刻藏身起來,等到確定沒有追兵後才繼續逃亡。

後來「風吹草動」這句成語也多用在於驚懼的狀況中。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風吹起,草木搖動。

使用類別用在「風吹草木」的表述上。

例句 山坡上這片蘆葦花,風吹草動,煞是漂亮。

秋天的稻田,在一陣風吹草動後,掀起一波波金黃色的稻浪。

二語義說明比喻輕微的動靜變化。

使用類別用在「輕微變化」的表述上。

例句 你留在這裡繼續監視,一有風吹草動,就打電話通知我。

現在大家有如驚弓之鳥,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讓人心驚肉跳。

這幫歹徒警覺心很高,一有風吹草動,他們立即更換窩藏地點。

小羚羊一邊吃著草,一邊注意著四周環境,一點輕微地風吹草動,也會把牠嚇跑。

辨  識近義狗吠之警、狗吠之驚反義風平浪靜、驚天動地 參考詞語風驚草動注  音ㄈㄥ。

ㄐㄧㄥ。

ㄘㄠˇ。

ㄉㄨㄥˋ漢語拼音fēngjīngcǎodòng 釋  義宋.黃庭堅〈南柯子.萬里滄江月〉:「萬里滄江月,波清說向誰。

頂門須更下金槌。

祗恐風驚草動、又生疑。

」 風聲鶴唳 參考詞語‧鶴唳風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ㄥ。

ㄕㄥ。

ㄏㄜˋ。

ㄌㄧˋ漢語拼音fēngshēnghèlì釋  義聽到風聲和鶴鳴,都以為是敵兵。

語出《晉書.卷七九.謝安列傳》。

後用「風聲鶴唳」形容驚慌疑懼,自相侵擾。

△「杯弓蛇影」、「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草木皆兵」、「草行露宿」 典故說明據《晉書.卷七九.謝安列傳》載,東晉時,野心勃勃的前秦苻堅想要征服中原。

孝武帝太元八年,他率領八十萬大軍,逼臨肥水,準備攻打東晉。

東晉派大將謝玄、謝石帶八萬精兵抗敵。

謝玄知道苻堅實力雄厚,若以正面迎敵,必定吃虧,於是決定採取奇襲的戰術。

謝玄先要求苻堅的軍隊向後移,好讓晉兵登岸,兩軍決一勝負。

苻堅自恃兵多,不疑有他,就答應軍隊後退。

混亂之中苻堅中箭受傷,苻融戰亡,在陣後的秦兵以為秦軍戰敗,慌成一團,丟下武器連夜逃跑,沿途只要聽到風聲、鶴鳴,都以為是晉軍來了,結果苻堅的軍隊終於潰敗,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肥水之戰」。

後來原文中的「風聲鶴唳」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極為驚慌疑懼。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驚慌疑懼,自相侵擾。

使用類別用在「驚懼恐慌」的表述上。

例句 這一路奔逃下來,風聲鶴唳,人人驚惶。

月黑風高,守軍在荒野中感受到風聲鶴唳的滋味。

遇到事情得冷靜,大家風聲鶴唳嚇成這樣有啥用?逃亡的日子怎麼形容?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最貼切。

公司裁員名單尚未公布,同仁間已是風聲鶴唳,人人自危了。

在那一段風聲鶴唳的日子裡,只要外頭一有聲響就緊張得不得了。

這些消息也可能都是訛傳,別先把自己嚇得風聲鶴唳,寢食難安。

局勢也許真的很糟,否則怎麼會連一點小道消息都搞得風聲鶴唳,人心惶惶。

更大的地震又將發生的謠傳,甚囂塵土,風聲鶴唳,讓飽受驚慌的災民更加不安。

辨  識近義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疑神疑鬼反義神色自若、氣定神閒「風聲鶴唳」及「杯弓蛇影」都有疑神疑鬼、驚恐不安的意思。

「風聲鶴唳」側重於因外在形勢而產生的恐懼;「杯弓蛇影」側重於因虛幻的事物而產生的恐懼。

風聲鶴唳杯弓蛇影辨似例句○ㄨ公司裁員名單尚未公布,同仁間已是~,人人自危了。

ㄨ○我們所以反對兒童看恐怖電影,就是怕他們會~,嚇壞自己。

參考詞語鶴唳風聲注  音ㄏㄜˋ。

ㄌㄧˋ。

ㄈㄥ。

ㄕㄥ漢語拼音hèlìfēngshēng 釋  義宋.程俱〈戲贈江仲嘉司兵〉:「君不見謝公栖遲樂東土,起作司馬征西府。

莫年談笑有穰孫,鶴唳風聲走強虜。

」明.張景《飛丸記.第七齣》:「〔旦〕蕖開太液香飄漾,綽約輕盈壓眾芳。

〔丑〕小姐呵。

還是你鶴唳風聲自驚慌。

」 風雨飄搖 參考詞語‧漂搖風雨‧風雨漂搖‧風雨飄颻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ㄥ。

ㄩˇ。

ㄆㄧㄠ。

ㄧㄠˊ漢語拼音fēngyǔpiāoyáo釋  義「風雨飄搖」之「飄」,典源作「漂」。

「漂」,同「飄」。

受風雨的吹打而搖晃。

語本《詩經.豳風.鴟鴞》。

後用「風雨飄搖」比喻時局動盪不安,極不穩定。

典故說明「風雨飄搖」原作「風雨漂搖」。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大抵收錄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人民思想和情感。

〈鴟鴞〉一詩為一隻母鳥訴說自己養育子女,築窩持家的辛勞與艱苦。

全詩共四段,前三段敘述孩子被貓頭鷹抓走,以及自己為保全家園,費盡辛苦構築巢穴的過程。

末段則用了「譙譙」、「翛翛」、「翹翹」、「嘵嘵」數個疊字,描寫母鳥竭盡心力後的憔悴與朝不保夕的驚恐。

母鳥自訴:「為了築巢,我的羽毛變得散亂枯焦,尾巴殘破得像是枯黃的稻草。

但那窩巢在又高又危險的樹梢,被風雨吹打得搖搖晃晃,我內心無比恐懼,卻只能無助的哀叫。

」此詩或有所寄託,今日已不可確知。

後來「風雨飄搖」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時局動盪不安,極不穩定。

出現「風雨飄搖」的書證如宋.鄭清之〈念奴嬌.楚天霜曉〉詞:「多少風雨飄搖,夫君何素,晚節應難改。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受風雨的吹打而搖晃。

使用類別用在「風雨交加」的表述上。

例句 這棵大樹在風雨飄搖之中,屹立不搖。

長熟的果實在風雨飄搖中被打落地面,讓果農看了好不心疼!這個山間村落已經成了風雨飄搖的孤舟,隨時都有可能被山洪沖毀。

二語義說明比喻時局動蕩不安,極不穩定。

使用類別用在「局勢動盪」的表述上。

例句 雖然局勢風雨飄搖,我們仍應處變不驚。

雖然一路走來風雨飄搖,但他終究是撐了過來。

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我們更應奮發向上,精誠團結。

在風雨飄搖的動盪局勢裡,唯有堅定信心的人才能克服難關。

原本已經風雨飄搖的企業,哪裡承受得住再一次的金融風暴? 辨  識近義杌隉不安、搖搖欲墜反義安如磐石、四海昇平、國泰民安、安如泰山 參考詞語漂搖風雨注  音ㄆㄧㄠ。

ㄧㄠˊ。

ㄈㄥ。

ㄩˇ漢語拼音piāoyáofēngyǔ 釋  義清.顧炎武〈與楊雪臣〉:「惟念昔歲孤生,漂搖風雨,今茲親串,崛起雲霄。

」風雨漂搖注  音ㄈㄥ。

ㄩˇ。

ㄆㄧㄠ。

ㄧㄠˊ漢語拼音fēngyǔpiāoyáo 釋  義《詩經.豳風》:「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

」清.錢謙益〈孫楚惟詩稿序〉:「釋晨昏溫清之憂,而懷風雨漂搖之懼。

」風雨飄颻注  音ㄈㄥ。

ㄩˇ。

ㄆㄧㄠ。

ㄧㄠˊ漢語拼音fēngyǔpiāoyáo 釋  義清.珠泉居士《續板橋雜記.卷中》:「壬寅仲冬便道過訪,雖座上客滿,不異曩時,而風雨飄颻,漸覺朱顏非昔矣。

」 赴湯蹈火 參考詞語‧探湯赴火‧探湯蹈火‧赴湯投火‧赴湯跳火‧赴蹈湯火‧蹈湯赴火‧蹈赴湯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ㄨˋ。

ㄊㄤ。

ㄉㄠˋ。

ㄏㄨㄛˇ漢語拼音fùtāngdàohuǒ釋  義甘願奔投至烈火沸水當中。

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

※#語本《漢書.卷四九.爰盎鼂錯傳.鼂錯》。

△「出生入死」、「赴火蹈刃」 典故說明鼂錯(西元前200∼前154)為西漢潁川(地約當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人,文帝時,奉命記錄和整理已失傳的《尚書》,後屢屢升遷,調任為太子家令。

由於他學識豐富,被人稱為「智囊」。

太子(景帝)即位後,更升任為御史大夫,常上疏建言,景帝幾乎沒有不接受的。

後來他倡議削諸侯封地,讓各諸侯王懷恨在心,當景帝果真採用其議,削奪諸侯王封地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便舉兵叛變,要求皇帝誅殺鼂錯,形成西漢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

景帝為平息內亂,於是答應諸侯王的要求,犧牲了鼂錯。

鼂錯雖然含怨而終,但他所提出的種種建議,對景帝都有極大的影響力。

例如他曾對邊塞的守備提出建議,主張應用鼓勵的方式激勵將士保衛疆土,他說:「對於能固守城池及戰勝敵人者,要給予爵位以示獎賞;對於能攻陷敵方城池者,要贈予所得的財貨以增加他的財富與權勢。

唯有如此,才能使將士們甘願冒著生命的危險,不顧生死的為國效忠。

」後來「赴湯蹈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

但也有學者以為,「赴湯蹈火」一語應源自《傅子》。

據載,東漢末年豪強四起,劉表佔領了荊州,有一次他派部下韓嵩前去刺探曹操的虛實。

韓嵩對劉表說:「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

」表示在君臣的名分下,他一定會堅守節操,為達使命而不顧艱難危險。

這裡的「赴湯蹈火」,意思同樣是奮不顧身,不避艱險,與〈鼂錯傳〉中的「赴湯火」並無差別。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

使用類別用在「不畏艱險」的表述上。

例句 只要是您老交代的事,我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只要國家需要,即使赴湯蹈火,我們也在所不辭。

只要我答應了你,就是赴湯蹈火,我也絕不推辭。

這些人個個都是英雄好漢,赴湯蹈火,何所畏懼?他早已下了赴湯蹈火的決心,要挑戰任何艱難險阻。

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即使赴湯蹈火,我也在所不辭。

這些年來,為了爭取農民的權益,他不惜赴湯蹈火,冒險犯難。

他心裡面想:「自己縱然不敢赴湯蹈火,總也不能顯得太過懦弱。

」 辨  識近義出生入死、肝腦塗地、粉身碎骨、奮不顧身反義畏縮不前、貪生怕死「赴湯蹈火」及「出生入死」都有冒險犯難的意思。

「赴湯蹈火」側重於不懼艱險;「出生入死」側重於不顧生死。

赴湯蹈火出生入死辨似例句○ㄨ這些年來,為了爭取農民的權益,他不惜~,冒險犯難。

ㄨ○憑著他的機智和勇敢,在八二三砲戰中,~地完成了軍情傳遞任務。

參考詞語探湯赴火注  音ㄊㄢˋ。

ㄊㄤ。

ㄈㄨˋ。

ㄏㄨㄛˇ漢語拼音tàntāngfùhuǒ 釋  義晉.傅玄《傅子.卷一》:「使下唯力是恃,唯爭是務。

恃力務爭,至有探湯赴火而忘其身者。

」探湯蹈火注  音ㄊㄢˋ。

ㄊㄤ。

ㄉㄠˋ。

ㄏㄨㄛˇ漢語拼音tàntāngdàohuǒ 釋  義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三齣》:「寧南兵變,料無人能將檄傳;探湯蹈火咱情願,也只為文士遭譴。

」赴湯投火注  音ㄈㄨˋ。

ㄊㄤ。

ㄊㄡˊ。

ㄏㄨㄛˇ漢語拼音fùtāngtóuhuǒ 釋  義《三俠五義.第四回》:「這有何難?只要你家相公應允,我就是赴湯投火也是情願的。

」赴湯跳火注  音ㄈㄨˋ。

ㄊㄤ。

ㄊㄧㄠˋ。

ㄏㄨㄛˇ漢語拼音fùtāngtiàohuǒ 釋  義《崇禎本金瓶梅.第八八回》:「小夫人說那裡話,若肯在老爺前,抬舉小人一二,便消受不了,雖赴湯跳火,敢說不去?」赴蹈湯火注  音ㄈㄨˋ。

ㄉㄠˋ。

ㄊㄤ。

ㄏㄨㄛˇ漢語拼音fùdàotānghuǒ 釋  義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

」明.張居正〈乞鑒別忠邪以定國是疏〉:「臣是顧命大臣,義當以死報國,雖赴蹈湯火皆所不避,況於毀譽得喪之間。

」蹈湯赴火注  音ㄉㄠˋ。

ㄊㄤ。

ㄈㄨˋ。

ㄏㄨㄛˇ漢語拼音dàotāngfùhuǒ 釋  義唐.趙元一《奉天錄.卷三》:「且須散金帛犒師旅,使聞鼓而蹈湯赴火,聞金而星布雲合。

」蹈赴湯火注  音ㄉㄠˋ。

ㄈㄨˋ。

ㄊㄤ。

ㄏㄨㄛˇ漢語拼音dàofùtānghuǒ 釋  義《太平廣記.卷四九二》:「君子殺身以成仁,徇其毅烈,蹈赴湯火,旁雪不平,乃寶之志也。

」清.王韜〈代上廣州府馮太守書〉:「犬馬之報,惟力是視,雖蹈赴湯火所不辭。

」 負荊請罪 參考詞語‧肉袒負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ㄨˋ。

ㄐㄧㄥ。

ㄑㄧㄥˇ。

ㄗㄨㄟˋ漢語拼音fùjīngqǐngzuì釋  義背著荊條,前往對方居所自請責罰。

典出《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

後用「負荊請罪」比喻主動向對方承認錯誤,請求責罰和原諒。

△「刎頸之交」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載,戰國時代,趙國有兩個賢臣,一個是藺相如,一個是廉頗。

藺相如因為在與秦國的兩次外交攻防戰中,憑藉著勇氣與機智使趙國處於不敗之地,所以官階升至上卿,朝廷朝會時的位置還在大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因而十分不滿。

他認為自己一直以來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屢屢建功,而藺相如只不過會逞口舌之能,便從一個出身卑賤、微不足道的門客,官至上卿,實在讓人無法忍受。

廉頗於是宣稱:一定要找機會羞辱藺相如。

藺相如聽說了以後,便刻意迴避廉頗,常常以生病為由不出席朝會。

在路上遠遠地看到廉頗,也要車夫先把車拉開躲到一邊。

結果,大家都認為藺相如畏懼廉頗,廉頗因此十分得意。

藺相如雖然不以為意,但他的門客、親信卻對他怯懦的行為感到不滿,引以為恥,紛紛求去。

這時藺相如才解釋說:「我敢公然地在朝廷上叱責秦王和羞辱他的臣子,又怎麼會怕廉將軍呢?只是想到秦國之所以至今不敢出兵攻打趙國,是因為對我們兩個人有所顧忌。

如果我們互相爭鬥,有任何一方傷亡,都可能會使國家遭致兵禍。

國家的安危當然重於私人的恩怨,所以我才會不斷地忍讓啊!」後來這番話傳到廉頗耳中,他覺得非常慚愧,於是脫了上衣露出臂膊背負著荊條,親自到藺相如家認錯。

藺相如並不怪罪他,兩人反而從此成為生死與共的好朋友。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負荊請罪」,用來比喻主動向對方承認錯誤,請求責罰和原諒。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背著荊條,前往對方居所自請責罰。

使用類別用在「懺悔認錯」的表述上。

例句 當年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是有感於藺相如的寬容大度。

廉頗負荊請罪的行為所以被肯定,就是大家佩服他知錯能改的勇氣。

二語義說明比喻主動向對方承認錯誤,請求責罰和原諒。

使用類別用在「懺悔認錯」的表述上。

例句 追究起來,這事錯在你,趕緊負荊請罪去吧!對於他負荊請罪,勇於悔改的作法,我深感欽佩。

昨天言語多有冒犯,今天特來負荊請罪,請您多包涵。

王先生又鞠躬又送花,只因誤會了太座,不得不負荊請罪。

既然已知是自己的錯,除了負荊請罪以求對方寬容,還有什麼好辦法? 辨  識近義肉袒牽羊反義、興師問罪 參考詞語肉袒負荊注  音ㄖㄡˋ。

ㄊㄢˇ。

ㄈㄨˋ。

ㄐㄧㄥ漢語拼音ròutǎnfùjīng 釋  義《史記.卷八一》:「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 負重致遠 參考詞語‧任重致遠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ㄨˋ。

ㄓㄨㄥˋ。

ㄓˋ。

ㄩㄢˇ漢語拼音fùzhòngzhìyuǎn釋  義負重物,行遠路。

語本《六韜.卷六.犬韜.練士》。

後用「負重致遠」比喻能夠長期擔負重責大任。

△「任重道遠」 典故說明「負重」是指背負重物或擔負重任。

「致遠」則是指到達遠方。

此語見用於《六韜》。

六韜,指文、龍、虎、豹、犬、韜。

相傳為姜太公望所撰,為古兵書。

在《六韜.卷六.犬韜.練士》中,周武王問太公如何選擇士兵,太公回答,挑選士兵,應該按照不同人才的類型來加以選擇,分成各種不同的隊伍。

其中「能負重致遠者」,也就是能夠背負重物到達遠處的士兵,應該集中為一隊。

這是軍隊中所必須熟悉的道理,不可以不明察。

後來「負重致遠」用來比喻能夠擔負重責大任。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能夠長期擔負重責大任。

使用類別用在「責任遠大」的表述上。

例句 我對他有份負重致遠的期許,盼他盡心盡力扛起重任來。

以他的能力與毅力,必能負重致遠,為公司創造新契機。

他如果沒有堅強的信心,如何能負重致遠地扛起振衰起弊的責任?今天讓我來擔任防疫處長,這是件負重致遠的工作,我一定全力以赴。

辦好教育,是國家的百年大計,所以負責的官員必須要有負重致遠的體認。

辨  識近義任重道遠反義力不勝任 參考詞語任重致遠注  音ㄖㄣˋ。

ㄓㄨㄥˋ。

ㄓˋ。

ㄩㄢˇ漢語拼音rènzhòngzhìyuǎn 釋  義《墨子.親士》:「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

」 紛至沓來 參考詞語‧叢至沓來‧麕至沓來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ㄣ。

ㄓˋ。

ㄊㄚˋ。

ㄌㄞˊ漢語拼音fēnzhìtàlái釋  義紛,眾多。

沓,重覆。

「紛至沓來」形容事物紛紛不斷地到來。

#語出宋.朱熹〈答何叔京書〉其六。

△「接踵而來」 典故說明紛,眾多。

沓,重覆。

「紛至沓來」本意是用來形容事情接連不斷地到來。

宋朝理學家朱熹在寫給何叔京的書信中指出,孟子以為「浩然之氣」是集義而養成。

這種正大剛直的精神,要發自內心確實去實踐,不要預期成效,心裡不可以忘記,但也不可以助長。

只要心性矜莊、嚴謹恭敬,平常確實去做,則雖然事物「紛至沓來」紛亂地到來,也無法擾亂智慧和想法!從此,形容事物紛紛不斷地到來的「紛至沓來」,就沿用至今。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事物紛紛不斷地到來。

使用類別用在「接連不斷」的表述上。

例句 他考上了第一志願,親戚朋友的道賀紛至沓來,十分熱鬧。

自從她選美奪冠後,各項找她作廣告代言的合約即紛至沓來。

老王最近真是流年不利,倒楣的事兒紛至沓來,讓他不知所措。

自從他主演的連續劇收視率節節高升後,找他主演的合約紛至沓來。

聽到這個投注站開出頭獎後,各地買家紛至沓來,大家都想碰碰運氣。

休假一個月的經理回來後,各項等待他處理的事務紛至沓來,讓他大喊吃不消。

辨  識近義絡繹不絕、川流不息、接二連三、接踵而來、熙來攘往「紛至沓來」及「接踵而來」都有紛紛不斷到來的意思。

「紛至沓來」側重於眾多而紛亂無序地到來;「接踵而來」側重於有順序一個接著一個地來。

紛至沓來接踵而來辨似例句○ㄨ他考上了第一志願,親戚朋友的道賀~,十分熱鬧。

ㄨ○他最近運氣不佳,先是出了車禍,接著家裡又遭小偷,禍事~。

參考詞語叢至沓來注  音ㄘㄨㄥˊ。

ㄓˋ。

ㄊㄚˋ。

ㄌㄞˊ漢語拼音cóngzhìtàlái 釋  義宋.劉過〈與許從道書〉:「乃如某者,落魄不檢,諸所交游者莫不厭而惡之,謗怒嫉罵,叢至沓來。

」麕至沓來注  音ㄑㄩㄣˊ。

ㄓˋ。

ㄊㄚˋ。

ㄌㄞˊ漢語拼音qúnzhìtàlái 釋  義《花月痕.第一回》:「讀書人做秀才時,三分中卻有一分真面目;自登甲科,入仕版,蛇神牛鬼,麕至沓來。

」《花月痕.第五回》:「天寒歲暮,遊子鄉關之感,風人屺岵之思,麕至沓來,頓覺茅店雞聲,草橋月色,觸目驚心,無復曩時興致。

」 粉墨登場 參考詞語‧傅粉登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ㄣˇ。

ㄇㄛˋ。

ㄉㄥ。

ㄔㄤˇ漢語拼音fěnmòdēngchǎng釋  義化妝登臺演戲。

語本明.張岱〈祭義伶文〉。

今亦用「粉墨登場」指在某一場合擔任某一腳色。

典故說明「粉墨登場」典源作「傅粉登場」,指化妝登臺演戲。

在明末清初昆劇極盛的時期,家庭戲班演唱昆劇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鄉里中稍有地位權勢的,都有一個戲班,如張岱即是。

夏汝開是張岱家庭戲班中的一位演員,在明朝崇禛年間死亡。

隔年寒食節時,張岱帶著夏汝開的同輩王畹和李,一起到墓前弔祭他,憶起往日種種,不勝唏噓。

文中提到夏汝開生前演戲的模樣:「傅粉登場,弩眼張舌,喜笑鬼諢,觀者絕倒,聽者噴飯。

」意指他臉上畫著妝,登臺演戲時,張大眼睛,伸出舌頭,嬉笑喧鬧,戲謔逗趣,看到的人都笑翻了,聽到的人也都笑個不停,不禁讚嘆夏汝開真是太會演戲了,所以他死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非常惋惜。

後來「粉墨登場」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化妝登臺演戲,後亦指在某一場合擔任某一腳色。

出現「粉墨登場」的書證如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卷三.京師梨園》:「其間粉墨登場,丹青變相,銅琶鐵板,大江東高調凌雲。

翠繞珠圍,小海唱低歌醉月。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化妝登臺演戲。

使用類別用在「登臺表演」的表述上。

例句 自從他退休後,就很少有機會看到他粉墨登場了。

她決定告別粉墨登場的日子,當個平凡的家庭主婦。

我們班在校慶時將全班粉墨登場,合作演出一齣舞臺劇。

她這次參加劇團粉墨登場後,大家才知道她的表演才華。

他和許多演員是好朋友,所以有時也會粉墨登場,客串一角。

導演力邀息影已久的明星重新粉墨登場,昔日的影迷聽聞後,無不興奮期待。

二語義說明指在某一場合擔任某一腳色。

使用類別用在「腳色扮演」的表述上。

例句 李先生明天就要上任,粉墨登場了。

在人生大舞臺上,人人都得粉墨登場,要勇敢面對,不必畏首畏尾。

時局混亂,才見一批批官員粉墨登場,不消多久,又個個罷官求去。

辨  識近義袍笏登場、優孟衣冠 參考詞語傅粉登場注  音ㄈㄨˋ。

ㄈㄣˇ。

ㄉㄥ。

ㄔㄤˇ漢語拼音fùfěndēngchǎng 釋  義明.張岱〈祭義伶文〉:「汝生前,傅粉登場,弩眼張舌,喜笑鬼諢,觀者絕倒,聽者噴飯,無不交口讚夏汝開妙者。

」 浮光掠影 參考詞語‧掠影浮光‧浮光略影‧游光掠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ㄨˊ。

ㄍㄨㄤ。

ㄌㄩㄝˋ。

ㄧㄥˇ漢語拼音fúguānglüèyǐng釋  義「浮光掠影」之「掠」,典源作「略」,「略」通「掠」,為輕拂、輕拭而過的意思。

「浮光掠影」指「表面反射的光」和「一閃而過的影子」,用來比喻見識粗淺,不夠仔細深入。

※語或出清.馮班《鈍吟雜錄》卷五。

後亦用「浮光掠影」比喻文章言論的內容膚淺空泛。

有時也用來形容印象不深刻。

△「走馬看花」、「浮光漾影」 典故說明「浮光掠影」,指「物體表面反射的光」和「一閃而過的影子」,都是指虛幻而難以深入觀察的事物。

這個成語可能出自於清代馮班《鈍吟雜錄》卷五這篇文章的「浮光略影」。

馮氏糾繆的對象是宋代嚴羽所寫的《滄浪詩話》。

嚴氏在《滄浪詩話.詩辯》中有一段話說:「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

……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嚴氏這段話的大意是說:詩的寫作,不是用來賣弄學問,談道說理的;所以詩的最高境界最好不涉及理的談論,也不要只是賣弄語言文字。

馮班認為嚴氏用「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來描述詩的寫作是大有問題的。

詩是用來「言志」,也就是用來「說出意念」的,只是為了把感情充分發抒,所以演變成詠歌,這雖然和正常言語不同,但也是「言」呀!怎能說「不落言筌」呢?詩也可以拿來表述諷刺的情感,這也就是論理呀!怎麼可以說是「不涉理路」呢?因此他認為嚴羽的見解就像嚴氏自己形容盛唐詩所用的一些比喻:「空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一樣,都是「浮光略影」,看起來似有見地,其實就像一個人的腳跟沒踏在地面上一樣,是相當地空泛,不可信的。

後來「浮光掠影」這個成語可能就從這裡的「浮光略影」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見識粗淺,不夠仔細深入,也用來特指文章言論的內容膚淺空泛;有時也用來形容印象不深刻。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見識粗淺,不夠仔細深入。

使用類別用在「敷衍隨便」的表述上。

例句 這本書要精讀,不能以浮光掠影為足。

《老殘遊記》寫得很深入,絕非浮光掠影地看看就能完全領會。

二語義說明比喻文章或言論的內容膚淺空泛。

使用類別用在「文章膚淺」、「言談空泛」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浮光掠影的言論,難以令人信服。

議論必須確有根據,若只是浮光掠影,人云亦云,有何價值?這篇論文表達的思想只是浮光掠影,所見欠缺深度,結語當然不著邊際。

三語義說明形容印象不深刻。

使用類別用在「印象不深」的表述上。

例句 浮光掠影憶往事,不堪回首話當年。

人生如夢,夢中所見只是浮光掠影罷了。

浮光掠影地遊覽,怎能深入了解各個地方的風俗民情?我當年住在北平的時間很短,如今只有些浮光掠影的印象。

那些地方我雖去過,但腦海中的浮光掠影,現在已模糊不清。

辨  識近義走馬看花、蜻蜓點水反義、鞭辟入裡「走馬看花」及「浮光掠影」都有觀察粗略,不仔細深入的意思。

「走馬看花」側重於因匆忙以致印象難以深刻;「浮光掠影」則側重於態度輕忽,以致見解膚淺。

走馬看花浮光掠影辨似例句○ㄨ因為行程緊湊,我參觀每座博物館都僅止於~而已。

ㄨ○議論必須確有根據,若只是~,人云亦云,有何價值? 參考詞語掠影浮光注  音ㄌㄩㄝˋ。

ㄧㄥˇ。

ㄈㄨˊ。

ㄍㄨㄤ漢語拼音lüèyǐngfúguāng 釋  義清.延君壽《老生常談》:「歷觀古人所云,此是何等鄭重事,可輕心掉弄?如只是掠影浮光,天下何者不可為,必要作詩?」浮光略影注  音ㄈㄨˊ。

ㄍㄨㄤ。

ㄌㄩㄝˋ。

ㄧㄥˇ漢語拼音fúguānglüèyǐng 釋  義清.馮班《鈍吟雜錄.卷五》:「滄浪論詩,止是浮光略影,如有所見,其實腳跟未曾點地。

」游光掠影注  音ㄧㄡˊ。

ㄍㄨㄤ。

ㄌㄩㄝˋ。

ㄧㄥˇ漢語拼音yóuguānglüèyǐng 釋  義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原其初,豈無一知半解、游光掠影,居然謂文外獨絕,妙處不傳,不自知其識之墮於魔,而趣之沉於鬼也。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卷首下》:「顧以儱侗為圓融、為通脫,游光掠影,於少陵未有處也。

」 釜底抽薪 參考詞語‧抽薪止沸‧絕薪止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ㄨˇ。

ㄉㄧˇ。

ㄔㄡ。

ㄒㄧㄣ漢語拼音fǔdǐchōuxīn釋  義釜,鍋子。

薪,柴火。

「釜底抽薪」指從鍋底抽掉柴火。

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語或本《呂氏春秋.季春紀.盡數》。

後亦用「釜底抽薪」比喻從源頭斷絕。

△「揚湯止沸」 典故說明《呂氏春秋》是戰國時代秦相呂不韋,召集門下食客完成的集體著作。

共二十六卷,分十二紀、八覽、六論,有漢高誘注。

其內容綜合九流百家,暢論天地人物,多主儒術,而參以道家、墨家之言,取材博賅,頗有功於古代史料的保存。

亦稱為《呂覽》。

在〈季春紀.盡數〉中提到,如果把沸騰的開水舀出來,再倒回鍋中,想要使其不再沸騰,這是無濟於事的,倒不如把鍋子底下的柴火撤掉,沒了熱源,開水自然也就不會沸騰了。

後來「釜底抽薪」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或比喻從源頭斷絕。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使用類別用在「澈底解決」的表述上。

例句 這個問題不能再拖下去,讓我們來個釜底抽薪,澈底解決。

惟有釜底抽薪的消滅髒亂,才能積極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

為澈底解決公司的財務問題,精簡人事倒是個釜底抽薪的辦法。

我們應該想一個釜底抽薪的辦法永絕後患,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二語義說明比喻從源頭斷絕。

使用類別用在「斷絕基礎」的表述上。

例句 上游廠商這一招釜底抽薪的辦法,真把下游急需原料的客戶搞慘了。

我現在怕的是銀行突然來個釜底抽薪,到時候資金周轉不靈,那就糟了。

辨  識近義拔本塞源、斬草除根反義抱薪救火、揚湯止沸形音辨誤釜,ㄈㄨˇ音。

古代的一種烹飪器具。

即今之鍋子。

不可寫作「斧」。

參考詞語抽薪止沸注  音ㄔㄡ。

ㄒㄧㄣ。

ㄓˇ。

ㄈㄟˋ漢語拼音chōuxīnzhǐfèi 釋  義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授柄姦回,欲求肝膽之誠,更啟危亡之兆,固智者不為,迷者遂去,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絕薪止火注  音ㄐㄩㄝˊ。

ㄒㄧㄣ。

ㄓˇ。

ㄏㄨㄛˇ漢語拼音juéxīnzhǐhuǒ 釋  義《漢書.卷五一》:「(枚)乘奏書諫(吳王濞)曰:『……欲湯之滄,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

不絕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猶抱薪而救火也。

』」 烽火連天 參考詞語‧兵火連天‧接天烽火‧煙火連天‧連天烽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ㄥ。

ㄏㄨㄛˇ。

ㄌㄧㄢˊ。

ㄊㄧㄢ漢語拼音fēnghuǒliántiān釋  義「烽火」,古代邊防據點用來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爭。

語出《史記.卷四.周本紀》。

「連天」,景物與天空相連。

語出《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

「烽火連天」比喻戰爭接連不斷。

典故說明「烽火連天」係由「烽火」及「連天」二語組合而成。

「烽火」是古代邊防據點用來報警的煙火。

《史記.卷四.周本紀》:「有寇至,則舉烽火。

」意思是說有外敵來犯,就燃起報警的煙火。

「連天」是與天空相連的意思,《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記載,王莽百萬軍隊逼近昆陽,將昆陽城包圍數十重,列營百餘座,一時「埃塵連天,鉦鼓之聲聞數百里」。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烽火連天」,比喻戰爭接連不斷。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戰爭接連不斷。

使用類別用在「局勢動盪」的表述上。

例句 這個國家政局動盪,總是烽火連天,民不聊生。

烽火連天,內戰不止,全國人民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這部電影中烽火連天、民不聊生的情景,拍攝得十分逼真。

每次回想起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他就深深感到戰爭的可怕。

中東地區經常烽火連天,人民不知何時才能擁有和平的日子? 辨  識近義兵馬倥傯、兵連禍結、狼煙四起反義太平盛世、四海昇平、河清海晏、歌舞昇平 參考詞語兵火連天注  音ㄅㄧㄥ。

ㄏㄨㄛˇ。

ㄌㄧㄢˊ。

ㄊㄧㄢ漢語拼音bīnghuǒliántiān 釋  義清.楊潮觀《吟風閣雜劇.溫太真晉陽分別》:「你隨行少紀綱,萬里長征,自慎風霜。

想兵火連天,紛擾豺狼,孤往,只盼你平安兩字,少慰得門閭倚望。

」接天烽火注  音ㄐㄧㄝ。

ㄊㄧㄢ。

ㄈㄥ。

ㄏㄨㄛˇ漢語拼音jiētiānfēnghuǒ 釋  義清.丘逢甲〈書事疊前韻.詩一○首之二〉:「接天烽火迫殘年,孤負鐃歌製凱旋。

依舊元戎竇車騎,更無人與勒燕然。

」煙火連天注  音ㄧㄢ。

ㄏㄨㄛˇ。

ㄌㄧㄢˊ。

ㄊㄧㄢ漢語拼音yānhuǒliántiān 釋  義明.歸有光〈題周冕贈任別駕卷.詩四首之三〉:「東倉白晝靜城闉,烟(煙)火連天豺虎嗔。

」連天烽火注  音ㄌㄧㄢˊ。

ㄊㄧㄢ。

ㄈㄥ。

ㄏㄨㄛˇ漢語拼音liántiānfēnghuǒ 釋  義清.丘逢甲〈再疊前韻奉答仙屏中丞.詩三首之一〉:「連天烽火秋風急,怕憶穿胸貫耳民。

」清.彭孫貽〈螺川遇王大翼〉:「連天烽火子遠行,蒼莽江山入群寇。

」 逢場作戲 參考詞語‧當場作戲‧逢場作樂‧逢場遊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ㄥˊ。

ㄔㄤˇ。

ㄗㄨㄛˋ。

ㄒㄧˋ漢語拼音féngchǎngzuòxì釋  義藝人遇到合適的場所,就開場表演。

#語出《景德傳燈錄.卷六.江西道一禪師》。

後用「逢場作戲」比喻隨事應景,藉機遊戲玩耍一番,並非正經。

典故說明「逢場作戲」原指江湖賣藝之人到了可以表演的地方就開場,在《景德傳燈錄》中描述鄧隱峰辭別道一禪師,禪師問他要去哪裡,他說去石頭大師之處,禪師告訴他:「石頭路滑。

」意思是從石頭大師那兒很難學到東西。

鄧隱峰卻回答說:「竿木隨身,逢場作戲。

」「竿木」是架野臺的木材,江湖藝人隨身攜帶,遇到適合的場地就可以架臺開演,在禪宗語錄中多指悟道不拘時間地點。

之後「逢場作戲」又引申出藉著機會遊戲一番。

如:宋.蘇軾〈南歌子.日簿花房綻〉詞:「借君拍板與門槌,我也逢場作戲莫相疑。

」這闋詞是蘇軾有天帶著歌妓去拜見大通禪師,見大通禪師臉色不悅,便作這首小詩讓歌妓吟唱。

其中「逢場作戲」已轉為藉機娛樂一下之意。

後來「逢場作戲」就被用來比喻隨事應景,藉機遊戲玩耍一番,並非正經。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隨事應景,藉機遊戲玩耍一番,並非正經。

使用類別用在「應景取樂」的表述上。

例句 雖然是逢場作戲,但誰能保證不會假戲真作!我以為你是真心愛我,沒想到只是在逢場作戲。

談感情應該要認真,千萬不可以有逢場作戲的心態。

我並不欣賞,他那種視人生如逢場作戲的隨性態度。

他為了怕朋友掃興,才逢場作戲出去打牌,千萬不要誤會他嗜賭如命。

她雖然不願意,但為了不傷父母親之心,只好在相親會上逢場作戲一番。

參考詞語當場作戲注  音ㄉㄤ。

ㄔㄤˇ。

ㄗㄨㄛˋ。

ㄒㄧˋ漢語拼音dāngchǎngzuòxì 釋  義清.趙翼〈題閩遊草後.詩其四〉:「舞態酣搖花映肉,歌聲軟度酒生鱗。

當場作戲人何限,我是場邊看戲人。

」逢場作樂注  音ㄈㄥˊ。

ㄔㄤˇ。

ㄗㄨㄛˋ。

ㄌㄜˋ漢語拼音féngchǎngzuòlè 釋  義明.沈受先《三元記.第一齣》:「對酒當歌須慷慨,逢場作樂任優游。

」逢場遊戲注  音ㄈㄥˊ。

ㄔㄤˇ。

ㄧㄡˊ。

ㄒㄧˋ漢語拼音féngchǎngyóuxì 釋  義宋.劉克莊〈賀新郎.過眼光陰駛〉:「過眼光陰駛。

憶垂髫、留連節物,逢場遊戲。

」 發人深省 參考詞語‧令人深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ㄚ。

ㄖㄣˊ。

ㄕㄣ。

ㄒㄧㄥˇ漢語拼音fārénshēnxǐng釋  義啟發人深刻思考而有所醒悟。

語本唐.杜甫〈遊龍門奉先寺〉詩。

△「發人猛省」 典故說明〈遊龍門奉先寺〉詩是杜甫遊覽龍門奉先寺時所寫的。

詩中寫到夜晚住在寺院中,幽暗的山谷響起陣陣風聲,月下林木閃爍著斑斑清影。

龍門山勢高聳,有如天闕一般,滿天星辰近逼在眼前。

寺院高居山巔,睡在雲霧中,寒氣透衣。

正要睡醒時,忽然聽見寺院的晨鐘響起,頓時引發人深刻的省悟。

後來「發人深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啟發人深刻思考而有所醒悟。

在清代的文獻中可以看到這句成語的應用,如《虞初新志》:「明末死於忠義者,較前代為獨盛,特存此一編,以當清夜聞鐘,發人深省。

」這是清代張潮評論〈金忠潔公傳〉一文之語。

〈金忠潔公傳〉記述了明人金鉉這位忠貞之士的事蹟,而張潮認為明朝末年,為國而死的人士較之前的朝代來得多,所以收錄這篇,希望能像那清夜的鐘聲一般,可以啟發人深思,作為鑑戒。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啟發人深刻思考而有所醒悟。

使用類別用在「發人警思」的表述上。

例句 老師的這一番談話,語重心長,發人深省。

兩位智者的這段對話很有深意,足以發人深省。

王教授的這場演講發人深省,讓聽眾受益良多。

看到這些義工默默奉獻,特別發人深省,感觸良多。

接觸越多古代的典籍,越覺得古人的話十分發人深省呢!這件發人深省的故事清楚地告訴我們,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會產生影響。

參考詞語令人深省注  音ㄌㄧㄥˋ。

ㄖㄣˊ。

ㄕㄣ。

ㄒㄧㄥˇ漢語拼音lìngrénshēnxǐng 釋  義唐.杜甫〈遊龍門奉先寺〉:「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 焚膏繼晷 參考詞語‧燃膏繼晷‧繼晷焚膏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ㄣˊ。

ㄍㄠ。

ㄐㄧˋ。

ㄍㄨㄟˇ漢語拼音féngāojìguǐ釋  義膏,油脂,指燈燭。

晷,日影、日光。

「焚膏繼晷」指燃燒燈燭讀書寫作一直到第二天日光出現。

形容夜以繼日地勤讀不怠。

語本唐.韓愈〈進學解〉。

後亦用「焚膏繼晷」形容不眠不休地工作或活動。

典故說明韓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經百家之學,崇尚儒術,攘斥佛、老,以提倡古文為職志,文章自成一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如同中國其他讀書人一般,韓愈也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負與長才。

他在年少時便中進士第,但因個性不適官場,一輩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頗有失志之感,〈進學解〉這篇作品就是在這樣的心情下寫成。

文中敘述大學老師訓誨他的學生說:「你們要勤奮努力的學習,以後才能有成就。

學問和品德都好,未來也不怕被埋沒。

」話都還沒說完,就有一位學生譏笑他說:「老師,您不要騙我們了!這麼久以來,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藝,每天仍是手不釋卷,大大小小的知識一絲一毫也不放過,連夜晚都點燈接著白天來讀書。

結果呢?只因抨擊異教邪說,排斥佛、老思想,便遭當權者排擠,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

您自己有這樣的遭遇,居然還要我們專心做學問!」韓愈藉老師與學生之口,一方面譏諷為政者不能善用人才,一方面也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失落。

「焚膏繼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夜以繼日地勤讀不怠,後亦用來形容不眠不休地工作或活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不眠不休地的工作或活動。

使用類別用在「勤奮苦幹」、「勤奮向學」的表述上。

例句 在求學生涯中,他最難忘大學時,焚膏繼晷的勤讀不懈。

為了趕上生產的進度,全體同仁不得不焚膏繼晷地努力工作。

為了應付即將來臨的期末考,他一改平日的懶散,焚膏繼晷地用功。

他的成功因素不在於天賦條件,而是那股焚膏繼晷、孜孜不倦的向學精神。

要成為一個學者,就必須發憤忘食,焚膏繼晷,埋首讀書研究,才會有所成就。

他在退休後,比在職時更努力,每天奮力鑽研,幾至焚膏繼晷的地步,所以不斷地有研究成果問世。

辨  識近義夜以繼日、孜孜不倦反義玩歲愒時 參考詞語燃膏繼晷注  音ㄖㄢˊ。

ㄍㄠ。

ㄐㄧˋ。

ㄍㄨㄟˇ漢語拼音rángāojìguǐ 釋  義《宣和書譜.卷一七》:「少家貧,一意書史,燃膏繼晷,晝夜不倦。

」繼晷焚膏注  音ㄐㄧˋ。

ㄍㄨㄟˇ。

ㄈㄣˊ。

ㄍㄠ漢語拼音jìguǐféngāo 釋  義明.邵璨《香囊記.第二齣》:「青雲夢杳,且就學趨庭,繼晷焚膏。

」明.無名氏《運甓記.第四齣》:「諄諄慈命課昕夕,繼晷焚膏,斷機丸墨,筐笈饒經籍。

」 腹背受敵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ㄨˋ。

ㄅㄟˋ。

ㄕㄡˋ。

ㄉㄧˊ漢語拼音fùbèishòudí釋  義前、後都受到敵人的攻擊。

#語出《魏書.卷三五.崔浩列傳》。

典故說明「腹背受敵」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前、後都受到敵人的攻擊。

典源出自《魏書.卷三五.崔浩列傳》。

崔浩,字伯淵,北魏東武城人。

他博覽經史百家之書,足智多謀,軍國大計皇帝皆會與之商討而後行。

泰常元年(西元416年),東晉將領劉裕征伐姚泓,想要溯黃河北上,於是向北魏請求借道,明元帝與群臣議論是否可行。

大臣們都認為:函谷關是天險,劉裕不可能破關西入,他聲稱要征伐姚泓,真實的意圖難以預料。

應該搶先發兵在黃河上游加以阻截,不要讓他向西。

明元帝打算採納大家的意見。

崔浩卻持不同的看法,他以為:「司馬休之等人侵擾劉裕鎮守的荊州,劉裕恨他恨得咬牙切齒已經很久了。

現在趁著姚興死了,兒子姚泓能力不行,興兵去征伐,可以看得出劉裕必定是想攻入關中。

一般來說,猛烈躁進的人,不會考慮後患。

現在如果阻斷劉裕西去的道路,他必定上岸向北侵略,這樣反而使姚泓平安無事,而我國卻招來敵人。

如今我方兵馬糧食都不足,不適合戰爭,因為一旦戰爭,北敵就會趁機進攻,趕去救援北方,則東州又會發生危險。

倒不如將水道借給他,讓他西進,然後出兵堵住他東師之路。

這就是所謂『卞莊刺虎,一舉兩得』的局勢。

如果劉裕得勝,一定會感激我們借道之恩,如果姚泓得勝,我們也不會失去救援鄰邦的美名。

劉裕就算取得關中,遠離本土,難於固守。

劉裕不能固守,最終會是我們的囊中之物。

所以現在不用兵馬勞頓,就能坐觀成敗,讓兩虎相鬥而我們坐收長遠之利,這才是最好的策略。

」但是大臣們還是認為:「劉裕如果真的西入函谷關,就會進退無路,腹背受敵,這應當不是他的目的;而且萬一劉裕上岸北侵,姚泓的兵馬絕對不會出函谷關來援助我們,那時我們就糟了。

劉裕揚言西行,其實是想北進來偷襲我們。

」最後明元帝還是採納大家的意見,派兵阻攔劉裕,結果被打敗,這時才悔恨沒有用崔浩的策略。

後來「腹背受敵」被用來形容前、後都受到敵人的攻擊。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前、後都受到敵人的攻擊。

使用類別用在「前後受擊」、「陷入困境」的表述上。

例句 這支軍隊遭到偷襲,腹背受敵,死傷慘重。

對手兩個攻他一個,他腹背受敵,自是陷入險境。

前有敵人,後有追兵,我們已經腹背受敵,該如何是好?如果不趕快撤離,等到敵人的援軍一來,我們就會腹背受敵。

等到敵軍追來,我們就來個前後包圍,讓他們腹背受敵,難以逃脫。

由於奇襲戰術奏效,讓對方在戰場腹背受敵,最後只好棄械投降。

辨  識近義四面楚歌、四面受敵 鳳毛麟角 參考詞語‧鳳毛麟甲‧麟角鳳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ㄥˋ。

ㄇㄠˊ。

ㄌㄧㄣˊ。

ㄐㄧㄠˇ漢語拼音fèngmáolínjiǎo釋  義「鳳毛」,鳳凰的羽毛。

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

「麟角」,麒麟的角。

語出三國魏.蔣濟〈萬機論〉。

「鳳毛麟角」比喻稀罕珍貴的人、物。

典故說明「鳳毛麟角」係由「鳳毛」及「麟角」二詞語組合而成。

「鳳毛」見於《世說新語.容止》。

王劭是王導的第五子,風度姿態都很像他的父親。

他作侍中時,有次奉旨授予桓溫升職用的官服。

王劭剛從大門進入,桓溫遠遠的望著他,覺得他有其父之風。

六朝時南方人稱讚子弟的才幹可與父兄輩相比者為「有鳳毛」,於是桓溫就說:「大奴固自有鳳毛。

」意思便是稱讚王劭的能力不輸給其父王導。

「麟角」見於〈萬機論〉。

魏文帝曹丕雅好文學,即位後進行了一連串的改革,包括選拔人才,提倡文學,一時之間,文風大盛。

但為學之人雖多,有所成就之人卻少,故蔣濟在〈萬機論〉中評論道:「學習的人雖然多得像牛毛一樣,但真正學有所成的人卻像麒麟的角一樣稀少。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鳳毛麟角」,用來比喻稀罕珍貴的人、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稀罕珍貴的人、物。

使用類別用在「數量稀少」的表述上。

例句 現在能裱褙字畫書籍的師傅已是鳳毛麟角,寥寥無幾了。

隨波逐流者,多如過江之鯽;守正不阿者,鮮若鳳毛麟角。

故宮珍藏的翠玉白菜,維妙維肖,確是古代藝品中的鳳毛麟角。

在我們鄉下地方,擁有博士學位的人有如鳳毛麟角,人人稱羨。

像他這麼熱心公益、毋私毋我的人,在現代社會中已是鳳毛麟角,不可多得了。

在古代的社會裡,像李清照那樣能以詞擅名當代文壇的女性,實屬鳳毛麟角,屈指可數。

辨  識近義吉光片羽、屈指可數、寥若晨星、寥寥可數、寥寥無幾反義車載斗量、不勝枚舉、比比皆是、汗牛充棟、多如牛毛、恆河沙數 參考詞語鳳毛麟甲注  音ㄈㄥˋ。

ㄇㄠˊ。

ㄌㄧㄣˊ。

ㄐㄧㄚˇ漢語拼音fèngmáolínjiǎ 釋  義宋.王柏〈淳化帖記〉:「錫山尤公有云:鳳皇一毛,麒麟一甲,終是希世之寶。

」麟角鳳毛注  音ㄌㄧㄣˊ。

ㄐㄧㄠˇ。

ㄈㄥˋ。

ㄇㄠˊ漢語拼音línjiǎofèngmáo 釋  義明.無名氏《運甓記.第九齣》:「令公子呵!龍駒汗血,麟角鳳毛,跨灶文孫。

」 福至心靈 參考詞語‧心靈福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ㄨˊ。

ㄓˋ。

ㄒㄧㄣ。

ㄌㄧㄥˊ漢語拼音fúzhìxīnlíng釋  義形容運氣來時,心思突然變得靈敏起來。

語出宋.畢仲詢《幙府燕閒錄》。

典故說明根據文獻記載,宋朝吳參政任職翰林學士時,常常起草典章制度呈給歐陽修看,歐陽修認為他寫得很好,因此開玩笑的說:「君福至心靈。

」意思是:吳參政你運氣來時,思維突然變得靈敏起來。

後來「福至心靈」就用來形容運氣來時,心思突然變得靈敏起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運氣來時,心思突然變得靈敏起來。

使用類別用在「神清思明」的表述上。

例句 福至心靈買了彩券中了頭獎,真是好運當頭啊!小李升職後,人也福至心靈,做事變得俐落許多。

小王福至心靈,靈光一閃,想出一條絕妙好計,解決了眼前的難題。

他已經接連好幾天寫不出稿,今天卻福至心靈,一口氣寫了一萬多字!星座專家說今年天秤座的人福至心靈,工作以及愛情都會是平順無阻。

今天他決定改走另一條公路上班,意外躲過了一場交通事故,真是福至心靈啊! 辨  識反義禍來神昧 參考詞語心靈福至注  音ㄒㄧㄣ。

ㄌㄧㄥˊ。

ㄈㄨˊ。

ㄓˋ漢語拼音xīnlíngfúzhì 釋  義《西遊記.第二回》:「此時說破根源,悟空心靈福至,切切記了口訣,對祖師拜謝深恩,即出後門觀看。

」 憤世嫉俗 參考詞語‧憤世嫉邪‧憤世疾惡‧憤時嫉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ㄣˋ。

ㄕˋ。

ㄐㄧˊ。

ㄙㄨˊ漢語拼音fènshìjísú釋  義憤恨不合理的社會現狀,憎恨邪惡的勢力。

語本唐.韓愈〈雜說〉四首之三。

後用「憤世嫉俗」形容對腐敗的社會現狀及庸俗世態的痛恨。

典故說明「憤世嫉俗」原作「憤世嫉邪」。

韓愈(西元768∼824),字退之,唐朝河陽人。

尊崇儒術,排斥佛老,通六經百家之學,創作頗多,各種體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

他個性耿直,直言極諫,因而一再的被貶官,但不論治理那個地方,總是留下很好的治績,深受百姓愛戴。

在宦海上的浮沈,以及外在環境的影響,常讓他有志不得伸,因此藉著文字,把志向和生命發揮到極致,主張文章要言之有物,要有充實的思想內容,一掃南北朝以來形式主義為主的浮華文風。

帶動了文學上的改革,不僅影響了當代,也深深影響了後來的宋代,振興了散文,稱之為「古文運動」。

這一篇是韓愈抒發對社會、人性的看法,提到有一個姓談的書生寫了一篇〈崔山君傳〉,對不合理的社會現狀,表達了憤恨,以及憎恨邪惡的勢力,似有著隱遁的決心。

而這個部分讓他覺得一般人很少能夠不與禽獸異物相同,而將人類應有的性情發揮到極致的。

韓愈對人生所抱持的態度是屬於入世的,因為遵行儒家思想,對於社會應當貢獻己力,而非佛老那種出世、無為的消極生活態度。

後來「憤世嫉俗」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對痛恨腐敗的社會現狀及庸俗世態的痛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腐敗的社會現狀及庸俗世態的痛恨。

使用類別用在「激憤惱怒」的表述上。

例句 他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所以會如此憤世嫉俗。

你不能怪他如此地憤世嫉俗,他的命運實在太乖舛了。

不是憂國憂民的人,怎會寫出了這麼憤世嫉俗的作品?也許是經歷了太多的不幸,才會使他變得如此地憤世嫉俗。

幾個失意的人湊在一起,難免就憤世嫉俗地批評東,批評西起來。

他的小說中總有一個桀驁不馴、憤世嫉俗的人物,那正是他自己的化身。

辨  識近義悲天憫人、忿恚不平反義與時俯仰、隨波逐流、隨俗浮沉 參考詞語憤世嫉邪注  音ㄈㄣˋ。

ㄕˋ。

ㄐㄧˊ。

ㄒㄧㄝˊ漢語拼音fènshìjíxié 釋  義唐.韓愈〈雜說.四首之三〉:「然吾觀於人,其能盡吾性而不類於禽獸異物者希矣。

將憤世嫉邪,長往而不來者之所為乎?」元.韋居安《梅磵詩話.卷上》:「東少負氣節,有憤世嫉邪之志。

」憤世疾惡注  音ㄈㄣˋ。

ㄕˋ。

ㄐㄧˊ。

ㄜˋ漢語拼音fènshìjíè 釋  義宋.李覯〈與章秘校書〉:「其辨說駸駸到義理,憤世疾惡,有大丈夫之芒角。

」憤時嫉俗注  音ㄈㄣˋ。

ㄕˊ。

ㄐㄧˊ。

ㄙㄨˊ漢語拼音fènshíjísú 釋  義清.梁廷枏《曲話》:「《薦福碑》云:『如今這聰明越受聰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

』此雖憤時嫉俗之言,然言之最為痛快。

」 敷衍塞責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ㄨ。

ㄧㄢˇ。

ㄙㄜˋ。

ㄗㄜˊ漢語拼音fūyǎnsèzé釋  義形容做事不認真負責,只是表面應付。

※語或出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丁巳五十八歲》。

△「敷衍了事」 典故說明「敷衍」一詞本來的意思是散播、傳播的意思。

例如《舊唐書.卷一一.代宗本紀》:「贊曰:『……掃除沴氣,敷衍德音。

』」沴,音ㄌㄧˋ,沴氣就是惡氣、邪氣。

意思是將惡氣掃除,把德音傳播出去。

傳播有表面鋪陳的意思,所以後來引申轉化成「辦事不切實,僅顧表面應付」的意思,所以有「敷衍了事」、「敷衍塞責」的語詞。

「塞責」本來的意思有「抵償過失、抵罪」的意思。

例如《韓詩外傳》卷一○:「前猶與母處,是以戰而北也,辱吾身!今母沒矣,請塞責。

」此處是說春秋時,魯國勇士卞莊子,在母親還活著的時候,三次參與戰役,三次敗北,因而被眾人取笑。

等到母親過世後,卞莊子自動請求加入軍隊,他向領兵的將軍說:「以前是考慮到母親在世,應保全性命,所以參加戰鬥,屢次敗北,因而受辱。

今日母親已經不在,已無後顧之憂,請讓我盡番心力,抵償過去的過錯吧!」後來「塞責」一詞,另外衍生出「搪塞責任」、「敷衍了事」的意思。

例如《明史.卷二○六.張逵列傳》:「會疏則刪削忌諱以避禍,獨疏則毛舉纖微以塞責。

」意思是說如果奏章是大家一起上奏,就避重就輕,以免惹禍上身;如果是自己上奏,就盡舉一些微細的理由來推卸責任,所以「敷衍」和「塞責」就變成了相似詞,合起來就是「敷衍塞責」的成語了。

例如清代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丁巳五十八歲》提到當時甘肅省籌款一事,經過年餘,因為地方上實在太窮,半數地方官都只是「敷衍塞責」而已。

「敷衍塞責」,就用來形容做事不認真負責,只是表面應付。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做事不認真負責,只是表面應付。

使用類別用在「敷衍隨便」的表述上。

例句 做一行要像一行,千萬不可敷衍塞責,隨便應付了事。

各單位敷衍塞責的弊端若不革除,行政效率如何提升?這是重大民生政策,大家要認真執行,不能敷衍塞責。

老闆對於營業員敷衍塞責的態度十分不滿,決定嚴厲處罰。

我要的是用心盡責的菁英部屬,而非敷衍塞責的一大堆人。

只要是我分內的工作,我一定會盡心盡力去做,絕不會敷衍塞責。

在處理有關垃圾問題的過程中,各單位之間互相推諉、敷衍塞責的現象十分嚴重。

興建中的車站發生倒塌事件之後,承包廠商仍一再敷衍塞責,不願意坦然出面處理。

辨  識近義敷衍了事、潦草塞責、得過且過反義一絲不苟、盡心竭力、鞠躬盡瘁、責無旁貸「敷衍塞責」及「敷衍了事」都有做事隨便不認真的意思。

「敷衍塞責」側重於對職責內應做的事隨便應付;「敷衍了事」側重於隨便馬虎就把事情了結。

敷衍塞責敷衍了事辨似例句○ㄨ興建中的車站發生倒塌事件之後,承包廠商仍一再~,不願意坦然出面處理。

ㄨ○這麼重要的事,全力以赴猶恐不及,怎麼可以如此馬虎,~! 奮不顧身 參考詞語‧奮不慮身‧奮不顧命‧奮不顧生‧奮身不顧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ㄣˋ。

ㄅㄨˋ。

ㄍㄨˋ。

ㄕㄣ。

(變)。

ㄈㄣˋ。

ㄅㄨˊ。

ㄍㄨˋ。

ㄕㄣ漢語拼音fènbùgùshēn(變)fènbúgùshēn釋  義奮勇向前,不顧生死。

#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大謬不然」、「戴盆望天」 典故說明「奮不顧身」是指勇往直前,不顧自己的生死之意,出自於《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

司馬遷是西漢史學家,太史令司馬談的兒子。

在父親過世後繼承父志,任太史令,從事編載史事兼掌天象曆法的工作。

武帝天漢二年,李陵帶兵五千力戰匈奴十餘萬人,後因寡不敵眾,力竭而降,武帝大為光火,下令誅其全家。

司馬遷出面為他辯護,觸怒了武帝,被捕下獄,處以腐刑。

出獄後,轉任中書令,決心效法先賢在逆境中憤發的精神,完成太史公書,即現在的《史記》。

司馬遷受刑後,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任少卿寫了封信給他,告訴他賢臣應有的作為。

司馬遷看了後回信,陳述對李陵之事的觀點以及受辱的經過。

並說自己跟李陵並不熟,但見他「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認為李陵孝順、講信用、有義氣,對下人也很好,並且出生入死,為國家的存亡「奮不顧身」,實在是個好人啊!如今降敵也是迫於無奈。

後來「奮不顧身」這句成語就出自此處,用來形容奮勇向前,不顧生死。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奮勇向前,不顧生死。

使用類別用在「勇往直前」的表述上。

例句 面對熊熊大火,消防隊員個個奮不顧身地上前滅火。

一看到有人不慎落水了,他就奮不顧身地跳下去救人。

像他這種奮不顧身、見義勇為的精神,值得每個人學習。

雖然天氣惡劣,但救難隊員仍奮不顧身,深入山區搜救。

三軍將士面對敵人的猛烈進攻,仍舊奮不顧身,堅守陣地,一次又一次將敵人擊退。

辨  識近義赴湯蹈火、肝腦塗地、出生入死、挺身而出、捨生忘死、義無反顧反義畏縮不前、貪生怕死 參考詞語奮不慮身注  音ㄈㄣˋ。

ㄅㄨˋ。

ㄌㄩˋ。

ㄕㄣ。

(變)。

ㄈㄣˋ。

ㄅㄨˊ。

ㄌㄩˋ。

ㄕㄣ漢語拼音fènbùlǜshēn(變)fènbúlǜshēn 釋  義《宋史.卷三九二》:「論曰:『……汝愚獨能奮不慮身,定大計於頃刻。

』」奮不顧命注  音ㄈㄣˋ。

ㄅㄨˋ。

ㄍㄨˋ。

ㄇㄧㄥˋ。

(變)。

ㄈㄣˋ。

ㄅㄨˊ。

ㄍㄨˋ。

ㄇㄧㄥˋ漢語拼音fènbùgùmìng(變)fènbúgùmìng 釋  義南朝梁.任昉〈奏彈曹景宗〉:「故司州刺吏蔡道恭,率厲義勇,奮不顧命,全城守死,自冬徂秋。

」《魏書.卷一一》:「或徇節感恩,奮不顧命;或臨戎對敵,赴難如歸。

」奮不顧生注  音ㄈㄣˋ。

ㄅㄨˋ。

ㄍㄨˋ。

ㄕㄥ。

(變)。

ㄈㄣˋ。

ㄅㄨˊ。

ㄍㄨˋ。

ㄕㄥ漢語拼音fènbùgùshēng(變)fènbúgùshēng 釋  義《舊唐書.卷一四一》:「惟忠與孝,天與臣心,常思奮不顧生,以身殉國,無由上達,私自感傷。

」奮身不顧注  音ㄈㄣˋ。

ㄕㄣ。

ㄅㄨˋ。

ㄍㄨˋ。

(變)。

ㄈㄣˋ。

ㄕㄣ。

ㄅㄨˊ。

ㄍㄨˋ漢語拼音fènshēnbùgù(變)fènshēnbúgù 釋  義宋.吳泳〈齊敏授武翼郎制〉:「爾總戎于韶,奮身不顧。

援弓赴敵,射殺渠魁,厥功雋矣。

」宋.蘇軾〈與章子厚書〉:「然獨念愚夫小人,以一言感發,猶能奮身不顧,以遂其言。

」 繁文縟節 參考詞語‧末節繁文‧繁文末節‧繁文縟禮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ㄢˊ。

ㄨㄣˊ。

ㄖㄨˋ。

ㄐㄧㄝˊ漢語拼音fánwénrùjié釋  義繁瑣的儀式或禮節。

語本唐.元稹〈授王永太常博士制〉。

典故說明「繁文縟節」典源作「繁文縟禮」,指繁縟的儀式禮節。

〈授王永太常博士制〉是元稹代皇帝所擬的詔命,太常博士在唐代主要為掌管宗廟禮儀之官。

古時天子祭祀祖先和天地,儀式禮節十分複雜,需有專人教授。

因此皇帝下詔,任命王永為太常博士,負責在朝廷中教導諸生祭祀、參拜的禮節。

後來「繁文縟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繁縟的儀式禮節。

出現「繁文縟節」的書證如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一一》:「以繁文縟節為足黼太平;以科條律例為足剔奸蠹。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繁縟的儀式禮節。

使用類別用在「禮儀繁複」的表述上。

例句 政府為了便民,許多行政上的繁文縟節都已經省略了。

古代宮廷裡的繁文縟節之多,不是現代人所能想像的。

為了宣揚國威,外交場合上的繁文縟節還是不可或缺。

雖然許多繁文縟節可以省略,但注重禮儀還是必要的。

現代人事事講求效率,傳統的繁文縟節大多已被革除殆盡了。

小明受不了頒獎典禮上令人窒息的繁文縟節,偷偷地溜出禮堂。

他倆怕受不了傳統婚禮的繁文縟節,所以決定到法院公證結婚。

雖然祭拜神明有許多繁文縟節,但是虔誠的信徒們絲毫不以為苦。

他非常率性,所以受不了這麼多的繁文縟節,決定要好好地改革一番。

老一輩的人非常注意公開場合上的繁文縟節,認為這是一種該有的禮貌。

辨  識反義因陋就簡、刪繁就簡 參考詞語末節繁文注  音ㄇㄛˋ。

ㄐㄧㄝˊ。

ㄈㄢˊ。

ㄨㄣˊ漢語拼音mòjiéfánwén 釋  義金.元好問〈劉君用可庵.詩二首之一〉:「末節繁文費討論,經生規矩是專門。

」繁文末節注  音ㄈㄢˊ。

ㄨㄣˊ。

ㄇㄛˋ。

ㄐㄧㄝˊ漢語拼音fánwénmòjié 釋  義宋.蘇軾〈上圓丘合祭六議劄子〉:「議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節,則一歲可以再郊。

』」宋.陳亮《陳亮集.卷一○》:「心不至焉,而禮亦去之。

盡吾之心,則動容周旋,無往而不中矣。

故世之謂繁文末節,聖人之所以窮神知化者也。

」繁文縟禮注  音ㄈㄢˊ。

ㄨㄣˊ。

ㄖㄨˋ。

ㄌㄧˇ漢語拼音fánwénrùlǐ 釋  義唐.元稹〈授王永太常博士制〉:「朕明年有事於南郊,謁清宮,朝太廟,繁文縟禮,予心懵然。

」 翻雲覆雨 參考詞語‧覆雨翻雲‧雨覆雲翻‧雲翻雨覆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ㄢ。

ㄩㄣˊ。

ㄈㄨˋ。

ㄩˇ漢語拼音fānyúnfùyǔ釋  義翻過手來是雲,覆過手去是雨。

形容人世反覆無常。

語本唐.杜甫〈貧交行〉。

後亦用「翻雲覆雨」形容人玩弄手段或比喻男女間床笫之事。

典故說明杜甫是唐代著名詩人,他的詩作博大雄渾,因此有「詩聖」之稱。

杜甫雖然做過左拾遺、工部員外郎等官,但在政治上始終不得志,中年後過著坎坷流離的生活。

〈貧交行〉就是在貧困時所作,感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第一句「翻手作雲覆手雨」,說時人翻過手來是雲,覆過手去是雨,形容人心無常。

富貴時人人巴結,落魄時無人理會,已經沒有像春秋時的管仲和鮑叔牙那樣相知相交的深厚情誼了。

後來「翻雲覆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常用來形容人世反覆無常,如:宋.黃機〈木蘭花慢.問功名何處〉詞:「世事翻雲覆雨,滿懷何止離憂。

」後來衍申出玩弄手段之意,如元.喬吉《揚州夢》第四折:「你不合打鳳牢龍,翻雲覆雨,陷人坑阱。

」到了近代,又有用以比喻男女間床笫之事,如《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四:「當下三人捏手捏腳,一直領到宜笑姐自己房中。

連餐花姨也留做了一床,翻雲覆雨,倒鳳顛鸞,自不必說。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反覆無常。

使用類別用在「前後不一」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為人翻雲覆雨,心機頗深,你要多提防著點。

小明行事作為表現出翻雲覆雨的個性,讓人無所適從。

他的個性翻雲覆雨,經常翻臉不認人,大家要當心點。

二語義說明形容人玩弄手段。

使用類別用在「狡猾詭詐」的表述上。

例句 對於他翻雲覆雨的手段,我不知該如何應付?他靠著翻雲覆雨的手段,把公司上下耍得團團轉。

政壇上翻雲覆雨的內幕,不是一般民眾所能了解的。

商場之上翻雲覆雨,人與人之間都是為了利益互相結合。

這個名主持人在娛樂界內有翻雲覆雨的本事,每個人都不敢得罪他。

三語義說明比喻男女間床笫之事。

使用類別用在「男女性事」的表述上。

例句 這部電影會有翻雲覆雨的鏡頭,不適合小孩觀賞。

《金瓶梅》因有不少翻雲覆雨的情節描述,所以在以前被視為禁書。

辨  識近義反覆不定、反覆無常、出爾反爾、朝三暮四、巫山雲雨、雲情雨意反義始終不渝、始終如一形音辨誤覆,音ㄈㄨˋ。

傾覆。

不可寫作「復」。

參考詞語覆雨翻雲注  音ㄈㄨˋ。

ㄩˇ。

ㄈㄢ。

ㄩㄣˊ漢語拼音fùyǔfānyún 釋  義宋.范成大〈請息齋書事.詩三首之一〉:「覆雨翻雲轉手成,紛紛輕薄可憐生!」明.無名氏《贈書記.第二齣》:「奚奴閱人已久,儘識他覆雨翻雲。

」雨覆雲翻注  音ㄩˇ。

ㄈㄨˋ。

ㄩㄣˊ。

ㄈㄢ漢語拼音yǔfùyúnfān 釋  義明.陶宗儀〈念奴嬌.黃花白髮〉:「黃花白髮,又匆匆佳節,感今懷昔。

雨覆雲翻無限態,故國寒煙榛棘。

」明.李開先〈後象棋歌〉:「招呼眾友,終朝為戲具,一任人情世事,雨覆共雲翻。

」雲翻雨覆注  音ㄩㄣˊ。

ㄈㄢ。

ㄩˇ。

ㄈㄨˋ漢語拼音yúnfānyǔfù 釋  義宋.葉適〈送葉任道教授之官靜江〉:「雲翻雨覆古來有,不如堂堂金石守。

」清.洪昇《長生殿.第六齣》:「宮幃事,費安排。

雲翻和雨覆,驀地鬧陽臺。

」 豐衣足食 參考詞語‧衣豐食足‧衣豐食飽‧豐衣美食‧豐食美衣‧足食豐衣‧飽食豐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ㄥ。

ㄧ。

ㄗㄨˊ。

ㄕˊ漢語拼音fēngyīzúshí釋  義衣食充足。

形容生活富裕。

語出唐.齊己〈病中勉送小師往清涼山禮大聖〉詩。

△「暖衣餘食」 典故說明豐衣足食,是生活富裕,不虞匱乏的意思。

一般人在生活上,莫不以豐衣足食為生活目標,但齊己是一位出家的和尚,所以對生活上的要求,自然是清心寡欲而與世俗之人不同。

齊己在〈病中勉送小師往清涼山禮大聖〉詩中,即期許小師父在參禪禮佛的過程中,主要是開啟潛藏於內心的佛性,以體悟人生。

為了求並體現這種體悟,齊己提示小師父應放棄外在豐衣足食的追求,方能有所成就。

後來「豐衣足食」就一直沿用下來,用以形容生活富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生活富裕。

使用類別用在「衣食充足」的表述上。

例句 小王從小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不知窮苦為何物。

經過數十年的辛勤努力,我們才有今日豐衣足食的生活。

只要我們不怕艱難,努力實幹,哪怕沒有豐衣足食的生活。

老李努力地工作,為的就是要讓家人能過著豐衣足食的日子。

這幾年經濟景況良好,連年風調雨順,每個家庭都豐衣足食。

由於前人的努力,累積了社會財富,我們今日才能豐衣足食。

在享受豐衣足食的生活之餘,我們也應該感謝前人的辛苦耕耘。

經過多年的建設,原本貧困的村民終於可以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

現代人的物質生活可以說是豐衣足食,不過精神生活卻明顯的貧乏。

辨  識反義民不聊生、生靈塗炭、家徒四壁、三旬九食、飢寒交迫、簞瓢屢空、鶉衣百結、饔飧不繼 參考詞語衣豐食足注  音ㄧ。

ㄈㄥ。

ㄕˊ。

ㄗㄨˊ漢語拼音yīfēngshízú 釋  義明.楊柔勝《玉環記.第五齣》:「我與你是門戶中呵,誰似你衣豐食足口頭肥。

」《醉醒石.第八回》:「他在大家,衣豐食足,身閑心閑,春宵秋夜,那能不胡思亂想?」衣豐食飽注  音ㄧ。

ㄈㄥ。

ㄕˊ。

ㄅㄠˇ漢語拼音yīfēngshíbǎo 釋  義明.無名氏《群仙朝聖.第二折》:「你看他衣豐食飽無閑事,齊念禾詞大叫呼,端的是壯觀皇都。

」豐衣美食注  音ㄈㄥ。

ㄧ。

ㄇㄟˇ。

ㄕˊ漢語拼音fēngyīměishí 釋  義《宋史.卷四七九》:「吾父子以豐衣美食養士四十年,及遇敵,不能為我東嚮發一矢。

」豐食美衣注  音ㄈㄥ。

ㄕˊ。

ㄇㄟˇ。

ㄧ漢語拼音fēngshíměiyī 釋  義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卷七》:「浦人風尚節儉,士大夫率不屑豐食美衣,即素封家亦然,惟長年製衣不倦。

」足食豐衣注  音ㄗㄨˊ。

ㄕˊ。

ㄈㄥ。

ㄧ漢語拼音zúshífēngyī 釋  義元.石君寶《秋胡戲妻.第二折》:「從早起,到晚夕,上下脣並不曾粘著水米,甚的是足食豐衣?」明.無名氏《浣花溪.第一折》:「太平年有祥瑞,莊家每樂雍熙,端的五穀收成,足食豐衣。

更有那桑麻萬里,有糧食戶戶堆積。

」飽食豐衣注  音ㄅㄠˇ。

ㄕˊ。

ㄈㄥ。

ㄧ漢語拼音bǎoshífēngyī 釋  義宋.邵雍〈學佛吟〉:「飽食豐衣不易過,日長時節奈愁何!求名少日投宣聖,怕死老年親釋迦。

」 覆水難收 參考詞語‧水覆難收‧潑水難收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ㄈㄨˋ。

ㄕㄨㄟˇ。

ㄋㄢˊ。

ㄕㄡ漢語拼音fùshuǐnánshōu釋  義已經潑出去的水很難收回。

比喻離異的夫妻很難再復合。

#典出宋.王楙《野客叢書.卷二八.心堅石穿覆水難收》。

後亦用「覆水難收」比喻既定的事實很難再改變。

△「反水不收」 典故說明姜太公本名姜尚,周朝時人,富才學且通兵法,但懷才不遇,生活窮困。

妻子馬氏見他年紀大又沒有成就,於是棄他而去。

有一天,姜尚在渭水旁巧遇出外狩獵的周文王,兩人相談甚歡,文王極為賞識他,要他協助一統天下的大業,那時姜尚已是八十歲的高齡老翁了。

後來,姜尚果然幫助文王之子武王滅了商紂,立下大功,得到齊地作為封邑。

姜尚顯貴之後,前妻馬氏請求復合,姜尚不肯原諒她,便取一壺水傾倒在地,要馬氏把水收回壺中,並說:「如果當初妳那樣的離開,今日都還能復合,那麼倒在地上的水,就一定能再收回壺裡!」但地上的水根本無法收回,馬氏也只好死了這條心。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覆水難收」,用來比喻離異的夫妻很難再復合,或既定的事實很難再改變。

《喻世明言.卷二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也有一段類似故事。

據載,漢代名臣朱買臣出生貧寒,以砍柴維生。

但他很愛讀書,連挑柴擔時都手不釋卷。

他的妻子嫌他窮而且沒出息,於是堅決求去,朱買臣也只好由她。

後來,朱買臣終於在五十歲那年當上會稽太守。

就任途中,他突然在一群雜役裡發現前妻和她的現任丈夫。

前妻見到了他,悔恨交加地跪在地上,求他將自己重收為婢妾。

朱買臣命人取來一桶水潑在臺階下,對她說:「如果能把這桶水收回,我們才有復合的可能。

」前妻感到無比的羞愧,於是便投河自盡了。

而又另有學者以為「覆水難收」一語應源自《後漢書.卷六九.竇何列傳.何進》。

據載,漢靈帝死後,劉辯即位,舅父何進為輔政大臣。

何進為鞏固自己的地位,與袁紹密謀想殺盡朝中宦官,其弟何苗勸他:「覆水不可收。

宜深思之。

」意思是說:「你做的決定就像潑出去的水,是不可能再收回的,因此你要深思熟慮啊!」後來何進果然失敗,反被宦官用計殺害。

在此,「覆水不可收」指的是既定的事就難以改變,語義不同於前兩個故事中的「覆水難收」。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離異的夫妻很難再復合。

使用類別用在「婚姻破裂」的表述上。

例句 既然已經覆水難收,兩人勉強維持夫妻關係又有什麼意思呢?雖說覆水難收,難道他們倆的婚姻真的沒有挽回的餘地了嗎?如果你們簽下這張離婚協議書,那就覆水難收了,可千萬不能當兒戲啊!二語義說明比喻既定的事實很難再改變。

使用類別用在「無法改變」的表述上。

例句 話一出口,覆水難收,怎能不慎言呢?命令一出,如覆水難收,千萬不可朝令夕改!這辭呈一旦送出去,也就覆水難收了,能不謹慎嗎?要說這話之前,你最好謹慎考慮,否則覆水難收,將無轉圜機會。

辨  識近義木已成舟、反水不收、生米煮成熟飯反義破鏡重圓形音辨誤覆,音ㄈㄨˋ。

翻倒、傾倒的意思。

不可寫作「復」。

參考詞語水覆難收注  音ㄕㄨㄟˇ。

ㄈㄨˋ。

ㄋㄢˊ。

ㄕㄡ漢語拼音shuǐfùnánshōu 釋  義唐.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水覆難再收;君情與妾意,各自東西流。

」潑水難收注  音ㄆㄛ。

ㄕㄨㄟˇ。

ㄋㄢˊ。

ㄕㄡ漢語拼音pōshuǐnánshōu 釋  義元.周文質〈寨兒令.鶯燕友〉:「被底溫柔,枕上風流,一筆盡都勾。

明知道潑水難收,爭忍說和味合休。

」《西遊記.第五一回》:「小神只會放水,卻不會收水。

常言道:『潑水難收。

』」 大謬不然 參考詞語‧大繆不然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ㄚˋ。

ㄇㄧㄡˋ。

ㄅㄨˋ。

ㄖㄢˊ漢語拼音dàmiùbùrán釋  義謬,錯誤。

「大謬不然」指大錯特錯,與事實完全不符。

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奮不顧身」、「戴盆望天」 典故說明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是太史令司馬談之子,在父親過世後繼承父志,繼任太史令,從事編載史事兼掌天象曆法的工作。

武帝天漢二年,李陵帶兵五千力戰匈奴十餘萬人,後因寡不敵眾,力竭而降,使得武帝大為光火,下令誅其全家。

司馬遷出面為他辯護,也因而觸怒了武帝,被捕下獄並處以腐刑。

出獄後轉任中書令,決心效法先賢在逆境中憤發的精神,完成太史公書,即現在的《史記》。

司馬遷受刑後,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任少卿寫了封信給他,告訴他賢臣應有的作為。

司馬遷看了後也回信,陳述對李陵之事的觀點以及受辱的經過。

並說自己一向對皇帝忠心耿耿,努力做好應盡的職責,卻發生這種「大謬不然」的事,情何以堪?決定學習屈原、左丘明、孫武等古人,發憤著書,以成一家之言。

「謬」是錯誤的意思,「大謬不然」指事情十分荒謬,錯得離譜。

後來「大謬不然」演變為成語,就用來指大錯特錯,與事實完全不符。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大錯特錯,與事實完全不符。

使用類別用在「愚昧荒誕」的表述上。

例句 過去的人們一直認為太陽繞地球轉動,其實大謬不然。

大家都以為老王很有錢,其實大謬不然,他只不過裝闊罷了。

有的人以為大學畢業就不必再讀書了,這是一種大謬不然的想法,人生應該活到老學到老!他那種靠祖產不愁吃穿的生活態度,我以為大謬不然,人生本來就該不斷地奮鬥,才有意義。

很多人以為目前的經濟榮景可以永續,其實大謬不然,如果我們不持續努力,仍舊是會衰退的。

辨  識近義荒謬絕倫、大錯特錯反義千真萬確、合情合理、無庸置疑 參考詞語大繆不然注  音ㄉㄚˋ。

ㄇㄧㄡˋ。

ㄅㄨˋ。

ㄖㄢˊ漢語拼音dàmiùbùrán 釋  義宋.朱熹〈答韓尚書書〉:「自是以往,其將得以優游卒歲,就其所業而無蹙迫之慮矣!而事乃有大繆不然者,熹亦安得默然而亡言哉!」 大名鼎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ㄚˋ。

ㄇㄧㄥˊ。

ㄉㄧㄥˇ。

ㄉㄧㄥˇ漢語拼音dàmíngdǐngdǐng釋  義鼎鼎,盛大貌。

「大名鼎鼎」形容人的名氣聲望很大。

※語或出《官場現形記》第二四回。

△「赫赫有名」 典故說明「鼎」是古代用來烹煮食物的金屬器具,也是古代禮儀中的重器。

夏禹時,以九州貢金鑄成九鼎,夏、商、周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寶器。

「鼎」因此引申有分量極重之意,「鼎鼎」,即是形容盛大的樣子。

晚清小說《官場現形記》中有一段話:「老人家道:『你一到京,打聽人家,像他這樣大名鼎鼎,還怕有不曉得的?』」指這個人名氣如此之大,京城裡沒有人不曉得的,就是用「鼎鼎」來形容一個人的盛名。

後來「大名鼎鼎」就被用來形容人的名氣聲望很大。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的名氣聲望很大。

使用類別用在「名聲顯揚」的表述上。

例句 他是當今文壇上大名鼎鼎的作家。

王經理是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你可別得罪他。

他在業界大名鼎鼎,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李先生在畫壇上大名鼎鼎,是位極為傑出的畫家。

當主持人介紹這位大名鼎鼎的明星出場時,觀眾都報以熱烈的掌聲。

他年紀雖輕,就已大名鼎鼎,享有極高的學術地位,真是後生可畏。

辨  識近義名揚四海、名滿天下、名聞遐邇、赫赫有名、舉世聞名反義不見經傳、沒沒無聞、無名小卒形音辨誤鼎,音ㄉ|ㄥˇ。

鼎鼎,盛大的樣子。

不可寫作「頂」。

「大名鼎鼎」及「赫赫有名」都有名聲很大的意思。

「大名鼎鼎」多只用來形容人;「赫赫有名」除形容人外,亦可形容事物。

大名鼎鼎赫赫有名辨似例句○○李先生在畫壇上~,是位極為傑出的畫家。

ㄨ○這是本~的小說,曾經得過諾貝爾獎的。

大發雷霆 參考詞語‧雷霆之怒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ㄚˋ。

ㄈㄚ。

ㄌㄟˊ。

ㄊㄧㄥˊ漢語拼音dàfāléitíng釋  義盛怒時大聲斥責,聲如雷霆,令人驚恐。

形容大發脾氣,大聲責罵。

語本《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

△「暴跳如雷」 典故說明據《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載,漢獻帝建安十年,曹操擊殺袁紹長子袁譚,其弟袁熙、袁尚投奔遼東小國烏桓。

曹操隔年又再追擊,準備一舉消滅袁氏殘餘勢力,二人轉而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

但公孫康顧忌袁氏竊己位,便斬袁氏兄弟首級獻給曹操,曹操封他為襄平侯。

公孫康死後,弟公孫恭繼任,但等公孫康次子淵長大後,奪其叔父之位。

魏明帝曹叡封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但公孫淵對魏其實早有反意,曾與吳國密商抗魏之事,吳主孫權故而亦遣使者赴遼東,欲封他為燕王。

可是公孫淵害怕此舉會馬上引發魏國的攻擊,於是斬了吳國來使,並將首級送予曹叡。

孫權因使者遲遲未回而知公孫淵背盟,大怒,想即刻出兵征討。

當時他的手下有一大將陸遜,熟知兵法,富雄才大略,頗得孫權的賞識與信賴。

他認為此時出兵大為不妥,故上書勸諫說:「公孫淵仗恃自己佔有險要之地,便斗膽拘留本國使節,也不納獻以示忠誠,這樣的行為確實可恨,才會使您在盛怒之下,完全忘了危險,不顧一切地想出兵征討。

然而,當天下紛擾如雲,您在詭譎多變的局勢當中,都還能把持英明的心智,先後擊敗曹操、劉備、關羽等當代豪傑,今日卻因一點小事就發起這樣大的脾氣,犯了可能深陷危機的大忌,要知四周的強敵都在伺機而動。

這種輕率的舉動,實在令人疑惑。

況且您向來有四海之志,何必為區區的公孫淵妨礙大業,只要按部就班,所戰皆捷,難道小小的公孫淵會不自動歸順嗎?當下實在無須為那蠻荒的遼東之地,而捨棄固守現有的大好江山啊!」孫權聽了後便取消出兵的打算。

但公孫淵終究叛魏,魏將司馬懿帶兵平亂,淵糧盡投降,與其子公孫修俱被殺害。

當時陸遜勸諫孫權時就以「雷霆之怒」來比喻極度的憤怒,後來「大發雷霆」這句成語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大發脾氣,大聲責罵。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大發脾氣,大聲責罵。

使用類別用在「激憤惱怒」的表述上。

例句 爸爸為了妹妹逃學的事而大發雷霆。

我看老總在辦公室裡大發雷霆,我就沒敢走進去。

他父親要知道他做了這許多錯事,一定會大發雷霆。

小弟偷了人家的東西,父親大發雷霆地把他教訓了一頓。

你看他那大發雷霆的模樣,臉紅脖子粗,吼到嗓子都啞了。

他大發雷霆時是很嚇人,但直腸子脾氣,發過火後很快煙消雲散。

我一時說錯話,原以為他聽了會大發雷霆的,想不到他卻不以為意。

他這個人脾氣暴躁,只要一點小事不順心,就會大發雷霆,亂罵一通。

他指著小王的鼻子,大發雷霆地罵:「誰讓你碰這些東西的?現在打翻了,你說怎麼辦?」 辨  識近義怒不可遏、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氣急敗壞反義心平氣和、平心靜氣、和顏悅色「暴跳如雷」及「大發雷霆」都是用來形容發怒的樣子。



「暴跳如雷」側重於急怒時跳腳吼叫的樣子;「大發雷霆」側重於極度憤怒並加以喝斥。

暴跳如雷大發雷霆辨似例句○ㄨ他一聽到這消息,氣得~,但除了大吼大叫外,卻一點辦法也沒有。

ㄨ○小弟偷了人家的東西,父親~地把他教訓了一頓。

參考詞語雷霆之怒注  音ㄌㄟˊ。

ㄊㄧㄥˊ。

ㄓ。

ㄋㄨˋ漢語拼音léitíngzhīnù 釋  義《三國志.卷五八》:「今不忍小忿,而發雷霆之怒,違垂堂之戒,輕萬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

」《說岳全傳.第二九回》:「主公暫息雷霆之怒。

這牛 是一員勇將,乃是岳飛的結義弟兄。

」 大腹便便 參考詞語‧便便之腹‧空腹便便‧腹便便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ㄚˋ。

ㄈㄨˋ。

ㄆㄧㄢˊ。

ㄆㄧㄢˊ漢語拼音dàfùpiánpián釋  義大肚子顯得肥胖而凸出的樣子。

#語本晉.司馬彪《續漢書》。

△「腦滿腸肥」 典故說明漢代邊韶,字孝先,陳留浚儀人。

頭腦靈活敏捷,口才流利,以擅長文學出名,收過不少學生。

有一回,大白天他躺在床上閉目養神,門下弟子看到了,就在背地裡嘲笑他肚子大,懶得讀書,只想睡覺。

結果被他聽到了,立刻回答說:「肚子大是因為飽讀書籍,裝滿了五經。

即使在睡覺時,想的也是經書上的學問。

當學生的連老師都可以嘲笑,這是典出何處啊?」這番話使得嘲笑他的那些弟子,心裡感到羞愧。

後來「大腹便便」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表示大肚子顯得肥胖而凸出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大肚子顯得肥胖而凸出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體形臃腫」的表述上。

例句 婦女懷胎幾個月後,就會顯得大腹便便,行動極不方便。

日本相撲選手個個大腹便便,力大如牛,令人望而生畏。

醫生一再警告大腹便便的他得趕快減肥,否則勢將百病叢生。

看到大腹便便、舉步維艱的妻子,他不禁心疼地走過去攙扶著她入房休息。

才幾年沒見,你怎麼就由一個皮包骨的瘦子變成大腹便便的胖子了?讓我差一點就認不得。

辨  識近義腦滿腸肥反義形銷骨立、骨瘦如柴、瘦骨嶙峋「大腹便便」及「腦滿腸肥」都可用來形容肥胖的樣子。

「大腹便便」用於純表述肚子肥凸的樣子;「腦滿腸肥」則用於形容全身體形臃腫,且多具負面義。

大腹便便腦滿腸肥辨似例句○ㄨ看到~、舉步維艱的妻子,他不禁心疼地走過去攙扶著她入房休息。

ㄨ○在商場上,應酬雖難免,但怕的是吃得~。

參考詞語便便之腹注  音ㄆㄧㄢˊ。

ㄆㄧㄢˊ。

ㄓ。

ㄈㄨˋ漢語拼音piánpiánzhīfù 釋  義唐.楊烱〈臥讀書架賦〉:「風清夜淺,每待蘧蘧之覺;日永春深,常偶便便之腹。

」空腹便便注  音ㄎㄨㄥ。

ㄈㄨˋ。

ㄆㄧㄢˊ。

ㄆㄧㄢˊ漢語拼音kōngfùpiánpián 釋  義宋.廖行之〈青玉案.家山此去無多路〉:「崢嶸歲月還秋暮,空腹便便無好句。

」腹便便注  音ㄈㄨˋ。

ㄆㄧㄢˊ。

ㄆㄧㄢˊ漢語拼音fùpiánpián 釋  義《藝文類聚.卷二五》:「邊為姓,先為字。

腹便便,五經笥。

」 大刀闊斧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ㄚˋ。

ㄉㄠ。

ㄎㄨㄛˋ。

ㄈㄨˇ漢語拼音dàdāokuòfǔ釋  義大刀、闊斧,為兩種兵器。

「大刀闊斧」形容軍隊聲勢浩大,殺氣騰騰。

※◎語或出《水滸傳》第四七回。

後用「大刀闊斧」形容做事果斷、有魄力。

亦可形容砍斷有力。

△「雷厲風行」 典故說明「大刀闊斧」原本指大刀和闊斧兩種兵器,用來形容軍隊聲勢浩大,殺氣騰騰的樣子。

例如《水滸傳》第四七回提到宋江下令攻打祝家莊,一時之間,人馬備齊,搖旗吶喊,敲鑼打鼓,大刀闊斧,殺奔祝家莊來。

這裡用的就是這個意思。

另如《水滸傳》第三四回:「秦明辭了知府,飛身上馬,擺開隊伍,催趲軍兵,大刀闊斧,逕奔清風寨來。

」意思也是一樣的。

但是這句成語的另一種用法,是比喻處事果斷、有魄力。

砍東西時,如果使用大刀、闊斧,必然強而有力,乾脆利落,所以可以引申為果斷有魄力。

在《醒世姻緣》第六二回:「高相公從廊下取出鹿脯(音ㄈㄨˇ,乾肉),攜了匕首,席上大刀闊斧,將鹿脯披切開來,與烏大王隨切隨吃。

」這裡是用了「砍斷有力」的本義。

另外如《孽海花》第五回說:「莊壽香大刀闊斧,氣象萬千,將來可以獨當一面。

」這裡用的就是果斷有魄力的引申義了。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砍斷有力。

使用類別用在「重砍猛劈」的表述上。

例句 在他大刀闊斧地猛揮猛砍之下,一棵大樹應聲而倒。

朱銘先生的太極系列木雕作品,都是大刀闊斧地劈砍,氣勢恢宏。

二語義說明形容做事果斷有魄力。

使用類別用在「果敢決斷」的表述上。

例句 他做事一向大刀闊斧,不拘泥小節。

他大刀闊斧的做事態度,經常在工作上得罪人。

公司積弊已深,如不大刀闊斧地改革,恐怕難以生存。

導演大刀闊斧地刪去許多不必要的場景,以降低成本。

他大刀闊斧地改革公司營運,業績因而有顯著的提昇。

他上任總經理後,立刻對公司業務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辨  識近義雷厲風行、快刀斬亂麻反義畏首畏尾、優柔寡斷「雷厲風行」及「大刀闊斧」都有做事積極的意思。

「雷厲風行」側重於嚴厲與迅速;「大刀闊斧」側重於果斷與魄力。

雷厲風行大刀闊斧辨似例句○ㄨ這位部長~、鋤惡務盡的作風,令人耳目一新。

ㄨ○他上任總經理後,立刻對公司業務進行~的改革。

大庭廣眾 參考詞語‧大廷廣眾‧廣庭大眾‧廣眾之庭‧廣眾大庭‧眾人廣坐‧稠人廣眾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ㄚˋ。

ㄊㄧㄥˊ。

ㄍㄨㄤˇ。

ㄓㄨㄥˋ漢語拼音dàtíngguǎngzhòng釋  義「大庭廣眾」典源作「廣庭大眾」。

廣,大同義。

「大庭廣眾」指人多且公開的場合。

#語本《公孫龍子.跡府》。

△「眾目睽睽」 典故說明「大庭廣眾」典源作「廣庭大眾」。

「大庭廣眾」是指公開而人多的場合。

《公孫龍子.跡府》中,記載了尹文和齊湣王的一段對話。

齊湣王經常感嘆他想任用士人,可惜國內卻沒有這樣的人,有一次尹文就問齊湣王說︰「如果有一個人,具備了士人的各種德行,在大庭廣眾的場合,受到別人的侮辱,卻始終不敢爭鬥,大王會任用他嗎?」湣王回答︰「這種懦夫算什麼士人?我當然不會用他!」尹文又說︰「這個人雖然受到侮辱卻不跟別人爭鬥,可是他仍具備身為士人的四種德行,那他仍然是個士人啊!大王你一下子說要用士人為臣,一下子又說不用士人為臣,難道大王一開始所想要找的人才並不是士人嗎?」尹文子的一番分析讓湣王無話可說。

後來「大庭廣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公開而人多的場合。

「大庭廣眾」較早的書證是出自於《新唐書.卷一○四.張行成列傳》:「左右文武誠無將相材,奚用大庭廣眾與之量校,損萬乘之尊,與臣下爭功哉?」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公開而人多的場合。

使用類別用在「公眾場合」的表述上。

例句 現在的歹徒越來越囂張,竟然在大庭廣眾下公然搶劫!這些私事不宜在大庭廣眾下討論,我們還是闢室密談吧!小吳在大庭廣眾前都能侃侃而談,面對心上人時卻結巴起來。

小明當著大庭廣眾向阿美求婚,終於贏得了美人的芳心及眾人的祝福。

這個十歲的小朋友,在大庭廣眾之中演講,說唱俱佳的表現讓人讚賞不已。

辨  識近義光天化日、眾目睽睽、稠人廣眾形音辨誤庭,音ㄊ|ㄥˊ。

寬闊的地方。

不可寫作「廷」。

「大庭廣眾」及「眾目睽睽」都指公開的場合。

「大庭廣眾」側重於公眾的場所;「眾目睽睽」側重於眾人注視的目光。

大庭廣眾眾目睽睽辨似例句○ㄨ小吳在~前都能侃侃而談,面對心上人時卻結巴起來。

ㄨ○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不要以為自己所作所為,別人看不見,其實~,難逃法眼。

參考詞語大廷廣眾注  音ㄉㄚˋ。

ㄊㄧㄥˊ。

ㄍㄨㄤˇ。

ㄓㄨㄥˋ漢語拼音dàtíngguǎngzhòng 釋  義清.龔自珍〈上大學士書〉:「大廷廣眾,苟且安之,夢覺獨居,胸弗謂是。

」廣庭大眾注  音ㄍㄨㄤˇ。

ㄊㄧㄥˊ。

ㄉㄚˋ。

ㄓㄨㄥˋ漢語拼音guǎngtíngdàzhòng 釋  義《公孫龍子.跡府》:「使此人廣庭大眾之中,見侵侮而終不敢鬥,王將以為臣乎?」廣眾之庭注  音ㄍㄨㄤˇ。

ㄓㄨㄥˋ。

ㄓ。

ㄊㄧㄥˊ漢語拼音guǎngzhòngzhītíng 釋  義清.顧炎武〈又與王山史書〉:「一二當事亦有樂助者,期以必待興工之日,廣眾之庭,方敢接受。

」廣眾大庭注  音ㄍㄨㄤˇ。

ㄓㄨㄥˋ。

ㄉㄚˋ。

ㄊㄧㄥˊ漢語拼音guǎngzhòngdàtíng 釋  義明.屠隆《曇花記.第三四齣》:「世人造業,不論廣眾大庭,暗室屋漏。

」眾人廣坐注  音ㄓㄨㄥˋ。

ㄖㄣˊ。

ㄍㄨㄤˇ。

ㄗㄨㄛˋ漢語拼音zhòngrénguǎngzuò 釋  義《戰國策.趙策三》:「自是之後,眾人廣坐之中,未嘗不言趙人之長者也,未嘗不言趙俗之善者也。

」稠人廣眾注  音ㄔㄡˊ。

ㄖㄣˊ。

ㄍㄨㄤˇ。

ㄓㄨㄥˋ漢語拼音chóurénguǎngzhòng 釋  義《史記.卷一○七》:「稠人廣眾,薦寵下輩。

」《官場現形記.第三五回》:「人家聽了他,都說他是個癡子,稠人廣眾地方說的,他並不以為意。

」 大同小異 參考詞語‧小異大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ㄚˋ。

ㄊㄨㄥˊ。

ㄒㄧㄠˇ。

ㄧˋ漢語拼音dàtóngxiǎoyì釋  義形容事物略有差異,但大體相同。

語本《莊子.天下》。

△「學富五車」 典故說明「大同小異」的典源本於《莊子.天下》篇提到惠施的一段話。

惠施是戰國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家就是邏輯學家,他們的學說很計較邏輯的是非,這一點和莊子超脫逍遙的見解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莊子常借惠子的見解來作反例。

〈天下〉篇引用惠子這一段話的大意是這樣的:惠施知識雖然很廣博,讀過很多書,但也因此,所知道的道理駁雜,發表的見解也有所不妥。

例如他曾分析物的大小同異的觀念:「最大的標準是無法再找出更大的空間了,我們可以稱它為「大一」;最小的標準是無法再找出更小的空間了,我們可以稱它為「小一」。

但是這二者是可以互換的。

例如「無厚」,既然沒有厚度,應該很小,但我也可以說它像千里一樣地大。

再例如天高地卑,我也可以說天如地卑;山高澤低,我也可以說山如澤低;日正當中,我也可以說日正西斜;物剛出生,我也可以說物剛死亡。

可見萬物之間,如果從「異」的角度看,大部分同,卻存在有些不同,我們可以稱這種情形為「小同異」;如果從「同」的角度看,萬物是全同全異的,我們可以稱這種情形為「大同異」。

我們既可以說南方距離無窮遠,卻也可以說南方近在眼前。

假如我們今日來到越國,也可以說是昨天就到了。

為什麼會如此?正是時空是連環的。

於是我可以隨意地說天下的中央就在燕國之北,或在越國之南。

如果能這樣去觀察萬物,自然可以知道萬物的大小同異無別,天和地也是一體無差別的。

」在這段話中,原文的「大同而與小同異」,指的就是大部分同而小部分異,演變成「大同小異」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事物略有差異,但大體相同。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事物略有差異,但大體相同。

使用類別用在「差異不大」的表述上。

例句 他前後幾場演講的內容大同小異,聽來乏味。

這兩部電影雖然主角不同,劇情卻是大同小異。

你跟他的意見其實大同小異,有什麼可以爭論的?這幾部電視劇的情節大同小異,讓人覺得毫無創意。

這兩件衣服的款式看起來大同小異,價錢卻相差甚多。

這兩篇小說的內容大同小異,只是文字風格不同罷了。

雙胞胎本來外表就大同小異,又穿上相同服飾,讓人更難以分辨了。

辨  識近義相去無幾反義大相逕庭、天差地遠、天壤之別、天懸地隔、截然不同 參考詞語小異大同注  音ㄒㄧㄠˇ。

ㄧˋ。

ㄉㄚˋ。

ㄊㄨㄥˊ漢語拼音xiǎoyìdàtóng 釋  義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檄移》:「符契,意用小異,而體義大同,與檄參伍,故不重論也。

」唐.劉知幾《史通.卷三》:「如斯變革,不可勝計,或名非而物是,或小異而大同。

」 大逆不道 參考詞語‧大逆無道‧罪逆不道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ㄚˋ。

ㄋㄧˋ。

ㄅㄨˋ。

ㄉㄠˋ。

(變)。

ㄉㄚˋ。

ㄋㄧˋ。

ㄅㄨˊ。

ㄉㄠˋ漢語拼音dànìbùdào(變)dànìbúdào釋  義指謀反背叛,罪大惡極。

#語本《史記.卷八.高祖本紀》。

後亦用「大逆不道」指違反倫常,罪惡深重。

△「大逆不忠」 典故說明「大逆不道」原作「大逆無道」。

秦朝末年,各地紛紛舉兵抗秦,最後則形成劉邦和項羽互相爭霸的局面。

當初項羽和項梁在起兵之初,為了號召反秦的需要,擁立一個傀儡皇帝楚懷王,各處抗秦的義軍也都尊懷王為義帝。

項羽表面上是尊崇懷王,但實際上卻不聽從懷王的命令。

不但自己稱號為西楚霸王,並且強迫義帝遷徙到長沙,後來更加以殺害。

漢王聽聞義帝被殺,心裡非常難過,於是為義帝舉辦喪事,同時公開指責項羽「大逆無道」,意思就是說罪行重大,嚴重違反應有的君臣倫理。

後來「大逆不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違反倫常,罪惡深重。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違反倫常,罪惡深重。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棄理害義」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大逆不道之徒,天理難容!他竟然棄父母於不顧,真是大逆不道!這種欺師滅祖、大逆不道的行為,我做不出來。

像這種惡意中傷、罔顧道義的作為,真是大逆不道!你忘掉自己是什麼身分,竟然敢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來。

辨  識近義罪大惡極、離經叛道反義安分守己、循規蹈矩 參考詞語大逆無道注  音ㄉㄚˋ。

ㄋㄧˋ。

ㄨˊ。

ㄉㄠˋ漢語拼音dànìwúdào 釋  義《史記.卷八》:「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

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

」三國魏.鍾毓〈奏誅李豐等〉:「豐等謀迫脅至尊,擅誅冢宰,大逆無道,請論如法。

」罪逆不道注  音ㄗㄨㄟˋ。

ㄋㄧˋ。

ㄅㄨˋ。

ㄉㄠˋ。

(變)。

ㄗㄨㄟˋ。

ㄋㄧˋ。

ㄅㄨˊ。

ㄉㄠˋ漢語拼音zuìnìbùdào(變)zuìnìbúdào 釋  義《史記.卷一○七》:「武安又盛毀灌夫所為橫恣,罪逆不道。

」 大公無私 參考詞語‧公平無私‧公正無私‧至公無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ㄚˋ。

ㄍㄨㄥ。

ㄨˊ。

ㄙ漢語拼音dàgōngwúsī釋  義謂秉公處理,毫無偏私。

語本《管子.形勢解》。

△「鐵面無私」、「鐵面御史」 典故說明「大公無私」原作「至公無私」。

管子,字仲,春秋齊國潁上人,為法家始祖。

《管子.形勢解》中提到,風、雨對人都是一視同仁,不會因為貴賤美惡,而有大小強弱的分別,所以說風雨沒有固定的方向或特定的喜好,因此是「至公無私」的。

後來「大公無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秉公處理,毫無偏私。

出現「大公無私」的書證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一回:「這種賭法,倒是大公無私,不能作弊的。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秉公處理,毫無偏私。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執法嚴明」的表述上。

例句 這樣的判決大公無私,可令大家都信服。

身為公務員就當處事光明磊落,大公無私。

因為他的大公無私,才使人情關說弊病杜絕。

為政者要具有大公無私的胸懷,施政方能無偏無頗。

經理說他用人大公無私,不分舊人新人,唯才是用。

這件人事案,總經理處理得大公無私,賞罰分明,公司上下無人不服。

為國舉才必須要能大公無私,否則容易流於結黨營私,使國政更加敗壞。

辨  識近義守正不阿、鐵面無私、明鏡高懸反義自私自利、徇私舞弊、徇情枉法、假公濟私「大公無私」及「鐵面無私」都有公正無私心的意思。

「大公無私」側重於秉公持正的寬闊胸襟;「鐵面無私」側重於不講情面、不畏權勢的公正嚴明。

大公無私鐵面無私辨似例句○ㄨ為政者要具有~的胸懷,施政方能無偏無頗。

ㄨ○這位法官向來不接受任何關說、利誘,~,令人敬佩。

參考詞語公平無私注  音ㄍㄨㄥ。

ㄆㄧㄥˊ。

ㄨˊ。

ㄙ漢語拼音gōngpíngwúsī 釋  義《戰國策.秦策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

」《南史.卷三六》:「在選職頗有刻覈之譏,而公平無私,不受請謁,論者以此稱焉。

」公正無私注  音ㄍㄨㄥ。

ㄓㄥˋ。

ㄨˊ。

ㄙ漢語拼音gōngzhèngwúsī 釋  義《荀子.賦》:「公正無私,反見從橫。

」宋.司馬光〈謹習疏〉:「當隨其輕重,誅竄廢黜,公正無私,御眾嚴整者,當量其才能,擢用褒賞。

」至公無私注  音ㄓˋ。

ㄍㄨㄥ。

ㄨˊ。

ㄙ漢語拼音zhìgōngwúsī 釋  義《管子.形勢解》:「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人雖遇漂濡,而莫之怨也。

」《鏡花緣.第六○回》:「俺聞劍客行為,莫不至公無私,倘心存偏袒,未有不遭惡報;至除暴安良,尤為切要。

」 大惑不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ㄚˋ。

ㄏㄨㄛˋ。

ㄅㄨˋ。

ㄐㄧㄝˇ漢語拼音dàhuòbùjiě釋  義十分糊塗、迷惑,不懂道理。

語本《莊子.天地》。

後用「大惑不解」指對事物感到非常疑惑,無法了解。

△「百思不解」 典故說明「大惑」本指非常糊塗、迷惑的人。

在所引典源《莊子.天地》中提到,世界上有很多善於逢迎諂媚的人,卻不自認為在逢迎諂媚,如果有人指責他們在逢迎諂媚,他們反而會非常生氣;而與這些人一起同聲附和,卻不認為自己跟他們一樣是在阿諛奉承,這樣的人真是愚笨極了。

因此莊子認為︰「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大惑者,終身不解。

」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能夠知道自己這樣做是愚昧的,那他還不算是個非常糊塗、迷惑的人,因為一個非常糊塗、迷惑的人,終其一生都無法理解這是愚笨的行為。

後來「大惑不解」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對事物感到非常疑惑,無法了解。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對事物感到非常疑惑,無法了解。

使用類別用在「苦惱困惑」的表述上。

例句 我看你是大惑不解,居然不能體會人家對你的關心。

他今天這種異常的舉動,連他的妻子都感到大惑不解。

他本來是個很冷靜的人,今天卻如此衝動,令人大惑不解。

使我大惑不解的是,他竟然改變一貫堅持的立場,投靠了對方。

像他這麼精明的人,竟會做出這樣糊塗的事,實在令人感到大惑不解。

辨  識近義不可思議、百思不解反義茅塞頓開、恍然大悟、大徹大悟、心領神會、頓開茅塞、豁然貫通、豁然開朗「大惑不解」及「百思不解」都有對某事無法理解的意思。

「大惑不解」側重於心有迷惑而無法理解;「百思不解」側重於反覆思量仍無法理解。

大惑不解百思不解辨似例句○ㄨ我看你是~,才無法體會出她對你的關心。

ㄨ○這道數學題明明很簡單,我為什麼會~,無法明白解題的關鍵呢? 大驚小怪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ㄚˋ。

ㄐㄧㄥ。

ㄒㄧㄠˇ。

ㄍㄨㄞˋ漢語拼音dàjīngxiǎoguài釋  義形容為一些不足為奇的小事而過分聲張、驚怪。

※語或出宋.朱熹〈答林擇之〉其一四。

△「少見多怪」 典故說明「大驚小怪」一語當從「驚怪」變化而來。

漢語使用「大?小?」來構詞的情形很普遍,例如「大呼小叫」、「大吆小喝」等。

一般來說,經過這樣構詞轉化,語義會變得較強,所以「大驚小怪」比「驚怪」語義強,更能夸飾與強化驚怪的程度。

「驚怪」一詞出現的時代稍早,例如《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乃者日中見昧,陰薄陽,黑氣為變,百姓莫不驚怪。

」《續漢書志.第三.五行志一》:「有一狗突出,走入司徒府門,或見之者,莫不驚怪。

」都是形容驚奇訝異樣子。

一般使用「驚怪」時,其對象通常確實都是較為奇特的異象,後來構詞轉化,成為「大驚小怪」一語時,強化了驚怪的程度,但反而習慣用於一些不足為奇的小事,以突顯出反應的過度。

如宋代朱熹在〈答林擇之書〉中說道:「要須把此事來做一平常事看,朴實頭做將去,久之自然見效,不必如此大驚小怪,起模畫樣也。

」意思是:對於操存涵養這門學問,應該把它看成一件平常事,在日常中踏實地去做,久而久之便會有成效,不需要過分聲張,當成大事般憂心嚴肅地去討論與教導,如此反而無助於事。

朱子話中的「大驚小怪」,就是指對方反應過度。

所以「大驚小怪」這個成語就是用來形容為一些不足為奇的小事而過分聲張、驚怪。

在清代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一回中有段極為有趣的描述:有個窮光蛋在路上撿到一隻死鵪鶉,拿回家想炸來吃,但卻沒有油,於是提著鵪鶉來到賣油條的攤子,假裝要買油條,然後「故意把鵪鶉掉在油鍋裡面,還做成大驚小怪的樣子」,結果鵪鶉熟了,窮光蛋還假意抱怨了店家一番才離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為一些不足為奇的小事而過分聲張、驚怪。

使用類別用在「驚懼恐慌」的表述上。

例句 東西用久了難免會壞,燈泡不亮,不用這麼大驚小怪。

孩子只是有點感冒,不必大驚小怪地到處求神問卜吧!她一向追求流行,就算去穿鼻環也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電腦現在家家都有,你為什麼看到他有,這麼大驚小怪?他把青少年染髮這種行為說成是傷風敗俗,未免也太大驚小怪了吧!我只不過是劃破了點皮,敷敷藥就沒事,你們幹嘛如此大驚小怪的?看到母親今天化了妝,父親一副大驚小怪的樣子,我忍不住笑了出來。

辨  識近義少見多怪、失驚打怪、蜀犬吠日、粵犬吠雪反義見怪不怪「大驚小怪」及「少見多怪」都有對都事物表現了過份驚訝的意思。

「大驚小怪」側重於因反應過度而驚怪;「少見多怪」特指對平常的事物也覺得驚訝,側重於因見聞狹隘而驚怪。

大驚小怪少見多怪辨似例句○ㄨ看到母親今天化了妝,父親一副~的樣子,我忍不住笑了出來。

ㄨ○小明真是~,連蟒蛇都沒見過。

大器晚成 參考詞語‧大才晚成‧晚成大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ㄚˋ。

ㄑㄧˋ。

ㄨㄢˇ。

ㄔㄥˊ漢語拼音dàqìwǎnchéng釋  義貴重的器物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

#語出《老子》第四一章。

後用「大器晚成」比喻卓越的人才往往成就較晚。

典故說明「大器晚成」一語出於今本《老子》第四十一章,在這一章中,提到「道」的境界不易知、不易行,所以一般俗士聽到「道」,就大笑起來,就是因為它難以捉摸。

為了解釋「道」,老子用「大方」、「大器」、「大音」、「大象」來作比喻。

這些都是「道」的象徵。

「道」是什麼?它就像最圓融的空間,根本不是人為角度所能衡量;它也像最貴重的器物,需要長時間製作,所以修道之人需要長時間的修練;它也像天籟般的聲音一樣,不是言語或樂器所能表現的;它也可以說是無形,不是人力所能覺察的。

後來就從這裡演變出「大器晚成」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卓越的人才,往往成就較晚。

這是根據後世傳本的《老子》演變而出的一句成語,假如參考新發現的出土文獻,《郭店楚墓竹簡》收錄有《老子》一書,「大器晚成」作「大器曼成」,竹簡整理小認為「曼」當讀作「晚」,裘錫圭則懷疑此字當讀為「䟂(慢)」。

帛書本《老子》隸書本,則「大器晚成」作「大器免成」,意思是:「道」像最偉大的器物,不是人力所能製作的。

這種意思和上下文的「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較能呼應。

並附載於此,以供參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卓越的人才往往成就較晚。

使用類別用在「成就較晚」的表述上。

例句 這位畫家大器晚成,年輕時毫無名氣。

老師說像宋代蘇洵就是個大器晚成的人。

我這小孩是笨鳥慢飛,盼他可以大器晚成。

自古以來,少年得志的固然多,大器晚成的也不少。

歷史上大器晚成,中年以後才成就事業的例子,不勝枚舉。

你別瞧不起人,鐵杵磨成繡花針,只要有心,哪怕大器晚成!報紙上形容王老爹說:「老爹筆耕數十年,金鼎獲獎,大器晚成。

」有的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有的人則年紀大才綻放光芒,大器晚成。

辨  識反義小時了了形音辨誤器,音ㄑㄧˋ。

器物。

不可寫作「氣」。

參考詞語大才晚成注  音ㄉㄚˋ。

ㄘㄞˊ。

ㄨㄢˇ。

ㄔㄥˊ漢語拼音dàcáiwǎnchéng 釋  義《後漢書.卷二四》:「汝大才,當晚成。

良工不示人以朴,且從所好。

」晚成大器注  音ㄨㄢˇ。

ㄔㄥˊ。

ㄉㄚˋ。

ㄑㄧˋ漢語拼音wǎnchéngdàqì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那房師、座師見了都說:『一見你這本卷子,便知為老手宿儒,晚成大器,如今果然。

可見文有定評。

』」 大千世界 參考詞語‧三千世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ㄚˋ。

ㄑㄧㄢ。

ㄕˋ。

ㄐㄧㄝˋ漢語拼音dàqiānshìjiè釋  義佛教用語,三千大千世界的略稱。

語出《大智度論.卷七.釋初品中放光》。

後用「大千世界」比喻廣闊無邊、千奇百怪的世界。

典故說明在佛經裡記載一種「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觀,「三千世界」為一佛教化的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七山、八海、四大洲圍繞著它,成為一個小世界。

千個小世界則為「小千世界」、千個小千世界為「二千中世界」、千個二千中世界即為「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為小世界的百億倍,是一個無窮盡的世界。

「大千世界」冠上「三千」的原因是,它由「小千」、「中千」、「大千」三種「千」而成。

後來簡稱為「大千世界」,用來比喻廣闊無邊、千奇百怪的世界。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廣闊無邊、千奇百怪的世界。

使用類別用在「豐富多樣」的表述上。

例句 這個大千世界,真是無奇不有!大千世界裡,充滿著各種誘人的陷阱。

我們到這大千世界一遭,總要做些有意義的事。

面對這個大千世界,處處得要小心以免落入陷阱。

在這個大千世界裡,什麼新奇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方向,才不致於在大千世界裡迷失。

大千世界裡的各種誘惑,讓他陷入罪惡的深淵而無法自拔。

我們不過是大千世界裡的過客,應該好好珍惜這相知相遇的緣分。

辨  識近義花花世界 參考詞語三千世界注  音ㄙㄢ。

ㄑㄧㄢ。

ㄕˋ。

ㄐㄧㄝˋ漢語拼音sānqiānshìjiè 釋  義《藝文類聚.卷七七》:「方使三千世界,百億須彌,同望飛輪,共稟玄德。

」唐.武元衡〈春題龍門香山寺〉:「欲盡出尋那可得,三千世界本無窮。

」 大喜過望 參考詞語‧大喜踰望‧過望之喜‧驚喜過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ㄚˋ。

ㄒㄧˇ。

ㄍㄨㄛˋ。

ㄨㄤˋ漢語拼音dàxǐguòwàng釋  義因結果超過原本預期而感到特別高興。

#語出《史記.卷九一.黥布列傳》。

△「喜出望外」、「喜從天降」 典故說明「大喜過望」的「望」是期盼之意,因此「大喜過望」就是指所得到的結果超過預期而感到特別高興,最早出現在《史記.卷九一.黥布列傳》。

黥(ㄑㄧㄥˊ)布即是英布,秦朝末年,英布原本跟隨項羽打天下,攻破咸陽,立下不少功勞,因此被項羽封為九江王。

後來劉邦吸納他投效自己,卻故意在剛起床時召見他。

英布來了之後,看到劉邦還坐在床上盥洗,感覺自己不受重視,立刻勃然大怒,後悔自己前來投效。

但是等回到劉邦所賜的住所後,看到無論傢俱、食物以及侍從,規模都跟劉邦本人的一樣,英布因此而「大喜過望」。

因為之前被召見時受到屈辱,現在又看到這麼多賞賜,與原本預期的不同,自然特別欣喜。

後來「大喜過望」就被用來形容因結果超過原本預期而感到特別高興。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因結果超過原本預期而感到特別高興。

使用類別用在「驚喜歡欣」的表述上。

例句 原本成績欠佳的弟弟,居然能考上理想的學校,讓父母大喜過望。

想不到父親不但答應讓他去旅行,還資助旅費,小明真是大喜過望。

這次考試,她不但考取了,而且榮登榜首,讓她大喜過望,笑不攏嘴。

一見李小姐爽快地點頭應約,小王頓時大喜過望,不覺手舞足蹈起來。

我們原本只是抱著觀摩學習之心來參賽,想不到竟然得獎,真是大喜過望。

辨  識近義喜出望外、如願以償、喜從天降反義大失所望、事與願違「大喜過望」及「喜從天降」都是用來形容意外喜悅。

「大喜過望」側重於事情的結果比原先預期的好;「喜從天降」側重於原無預期卻有個好的結果。

大喜過望喜從天降辨似例句○ㄨ一聽到父親不但答應讓他去旅行,還支助旅費,小明簡直~。

ㄨ○原本成績欠佳的弟弟,居然能考上理想的學校,讓父母~。

參考詞語大喜踰望注  音ㄉㄚˋ。

ㄒㄧˇ。

ㄩˊ。

ㄨㄤˋ漢語拼音dàxǐyúwàng 釋  義清.汪價〈三儂贅人廣自序〉:「雲門進啟曰:『此即夫人子,訊得其實。

』夫人大喜踰望。

」過望之喜注  音ㄍㄨㄛˋ。

ㄨㄤˋ。

ㄓ。

ㄒㄧˇ漢語拼音guòwàngzhīxǐ 釋  義清.趙文哲〈猛拱土司進四象〉:「過望之喜逾得隴,聖清醲化極鴻濛。

」驚喜過望注  音ㄐㄧㄥ。

ㄒㄧˇ。

ㄍㄨㄛˋ。

ㄨㄤˋ漢語拼音jīngxǐguòwàng 釋  義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乃知陛下不惟赦之,又能聽之,驚喜過望,以至感泣。

」 大智若愚 參考詞語‧大智如愚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ㄚˋ。

ㄓˋ。

ㄖㄨㄛˋ。

ㄩˊ漢語拼音dàzhìruòyú釋  義指具有極高智慧的人,往往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愚笨。

語本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

△「大巧若拙」、「大勇若怯」 典故說明「大智若愚」原作「大智如愚」,見於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

歐陽少師,指的是歐陽修,因為他當時任官太子少師,也就是太子的老師,所以蘇軾才稱他作歐陽少師。

歐陽修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但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也是著名的史學家。

蘇軾亦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實為歐陽修的後輩,甫入京時,因受到歐陽修的大力提攜,所以對他一直非常的欽服。

〈賀歐陽少師致仕啟〉為歐陽修辭官獲准後,蘇軾寫給他的信,文中用「大勇若怯,大智如愚」稱頌他的勇氣與智慧。

早在《老子》中就有「大巧若拙」這句話,意思是:真正靈巧的人,往往外表看起來似乎笨拙。

蘇軾的這兩句話明顯脫胎於此,意指真正有勇氣的人,反而不會去彰顯他的勇敢;真正有智慧的人,反而不會去賣弄他的聰明。

後來「大智若愚」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被用來表示具有極高智慧的人,往往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愚笨。

出現「大智若愚」的書證如明.李贄《焚書.卷三.雜述.李中谿先生告文》:「蓋眾川合流,務欲以成其大;土石並砌,務欲以實其堅。

是故大智若愚焉耳。

公之向道,其篤也如此。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表示具有極高智慧的人,往往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愚笨。

使用類別用在「深藏不露」的表述上。

例句 這位長者的為人處世,令人有一種大智若愚的感覺。

大智若愚,可以避災免禍;鋒芒畢露,往往遭嫉受害。

老李是一個大智若愚、深藏不露的人,我們應該多向他請教。

小慧看起來呆呆的,讀起書來卻過目不忘,難怪老師說她大智若愚。

我看老王是大智若愚,不相關的事,他都糊裡糊塗,屬他份內的事,卻一清二楚。

媽媽說爸爸是大智若愚,因為他只聽得見願意聽的話,其他的話,都裝作聽不見。

表面上看起來他好像不太靈光,沒想到這一連串的問題都是靠他來解決,真是大智若愚啊! 辨  識近義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外愚內智、深藏不露、深藏若虛反義鋒芒畢露、露才揚己「大智若愚」及「大巧若拙」都有深藏不露的意思。

「大智若愚」側重於形容聰明有才華的人;「大巧若拙」側重於形容懷有精湛技藝的人。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辨似例句○ㄨ小慧看起來呆呆的,讀起書來卻過目不忘,難怪老師說她~。

ㄨ○小張看似笨手笨腳,打起球來卻矯健靈敏,技藝超群,交手過的人無不說他~。

參考詞語大智如愚注  音ㄉㄚˋ。

ㄓˋ。

ㄖㄨˊ。

ㄩˊ漢語拼音dàzhìrúyú 釋  義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 大聲疾呼 參考詞語‧疾聲大呼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ㄚˋ。

ㄕㄥ。

ㄐㄧˊ。

ㄏㄨ漢語拼音dàshēngjíhū釋  義疾,急促。

「大聲疾呼」指大聲而急促的呼喊。

語本唐.韓愈〈後十九日復上書〉。

後亦用「大聲疾呼」比喻大力地提倡、號召。

典故說明「大聲疾呼」的「疾」,原為急促的意思,整個詞語則是指大聲而急促的呼喊,見於唐人韓愈的〈後十九日復上書〉,內容中有一段話說道:「其既危且亟矣,大其聲而疾呼矣,閤下其亦聞而見之矣,其將往而全之歟!抑將安而不救歟!」這段話的意思是:當您看到有人陷於極度的危難,也聽到他大聲而急促地呼救,您將會過去施予援手,或是視而不見,見死不救呢?後來「大聲疾呼」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大聲而急促的呼喊。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大聲而急切地呼喊。

使用類別用在「大聲喊叫」的表述上。

例句 儘管我在後面不斷地大聲疾呼,他依然頭也不回地跑了出去。

正當大家都在熟睡的時候,中庭突然傳來有人大聲疾呼:「失火了!失火了!」二語義說明比喻大力地提倡、號召。

使用類別用在「倡導號召」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件事情剛發生時,他就曾在報上大聲疾呼,要政府密切觀察事件的發展。

即使國際保育組織不斷地大聲疾呼,仍無法完全遏止漁民對鯨魚的非法濫捕。

雖然警方大聲疾呼,並對酒後駕車採取重罰,酒醉肇事的比例依然沒有減少。

他們除了向社會大眾大聲疾呼環保的重要,每個人更是身體力行,一絲一毫都不敢鬆懈。

眾多演藝人員聯合舉辦了一場拒絕吸毒的晚會,大聲疾呼毒品的危害,希望能喚醒誤入歧途的孩子。

辨  識近義奔走呼號、振臂高呼、登高一呼反義不聲不響、默不作聲形音辨誤疾,音ㄐ|ˊ。

急速、猛烈的意思。

不可寫作「急」。

參考詞語疾聲大呼注  音ㄐㄧˊ。

ㄕㄥ。

ㄉㄚˋ。

ㄏㄨ漢語拼音jíshēngdàhū 釋  義《宋史.卷四○一》:「有疾聲大呼于堂上,若鳴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絕聲。

」 大書特書 參考詞語‧特書大書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ㄚˋ。

ㄕㄨ。

ㄊㄜˋ。

ㄕㄨ漢語拼音dàshūtèshū釋  義將值得書寫的事蹟,鄭重地記錄下來。

語出唐.韓愈〈答元侍御書〉。

典故說明「大書特書」的意思是指將值得書寫的事蹟,鄭重地記錄下來。

唐朝時有一個人名叫甄濟的讀書人,早年以文士著稱,後入朝為官。

他為人正直,辦事公允。

安祿山作亂時,甄濟不為威懾所屈。

他的兒子甄逢也是一個品行優良的讀書人,他認為自己父親的德行,足以列入史冊,便向好友元稹訴說父親的事蹟。

元稹寫了封信,告訴正在修史的韓愈,請他考慮是否可以將甄氏父子的事蹟加入史冊。

後來韓愈回了封信給元稹:「甄氏父子的事蹟是應該加入史冊,這也是我的工作。

而且,像你這樣樂道人之善的美德,也有資格和甄氏父子一同列入史冊。

你現在還很年輕,前途大有可為,將來的成就一定更值得讓史官大書特書,詳細的記錄。

」後來「大書特書」被用來指將值得書寫的事蹟,鄭重的記錄下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將值得書寫的事蹟,鄭重地記錄下來。

使用類別用在「值得記載」的表述上。

例句 這次戰役的勝利極有意義,值得大書特書。

外國元首陸續來訪,所有報紙皆以頭條新聞大書特書。

生命中,雖有讓人無言以對的苦澀,也有值得大書特書的甘甜。

革命先烈為了國家人民,勇於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偉大的精神值得大書特書。

前一陣子媒體上大書特書的國際駭客大戰,顯示網際網路已從個人層次提昇至國家間實力的競技。

辨  識反義不足掛齒、不值一提、輕描淡寫 參考詞語特書大書注  音ㄊㄜˋ。

ㄕㄨ。

ㄉㄚˋ。

ㄕㄨ漢語拼音tèshūdàshū 釋  義宋.王十朋〈唐質肅公祠記〉:「予謂質肅公之高名大節,固已特書大書于國史。

」宋.陳亮《陳亮集.卷一八》:「一命再命,循牆而恭;特書大書,秉筆以俟。

」 大義滅親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ㄚˋ。

ㄧˋ。

ㄇㄧㄝˋ。

ㄑㄧㄣ漢語拼音dàyìmièqīn釋  義指為了維護公理正義,不徇私情,滅了犯罪的親人,或讓他們接受法律制裁。

語出《左傳.隱公四年》 典故說明據《左傳.隱公四年》載,州吁是春秋時代衛國莊公與寵妾所生的兒子,莊公非常寵愛他,大夫石碏(ㄑㄩㄝˋ)曾經勸諫莊公不要把州吁給寵壞了,但是莊公不聽,州吁也因此養成好戰驕奢的個性。

莊公死後,桓公繼位,州吁密謀殺害桓公而自立為國君,引起人民不滿而導致國內不安。

州吁的親信石厚就去問他的父親石碏,要怎麼做才能安定民心、鞏固王位。

石碏曾經是衛桓公的重臣,很受到人民的尊敬,當石厚來請教的時候,他說:「只有覲見周天子才能安定君位。

」石厚又問:「如何才能覲見天子呢?」石碏說:「陳桓公正受到周天子的寵信,而現在陳國和衛國的關係非常和睦,因此如果去拜訪陳國的國君,請他向周天子請示,必定可以得見。

」於是石厚就跟隨著州吁到陳國。

這時石碏暗中派人告訴陳桓公:「衛國領土狹小,而我已經年老了,不能有所作為。

州吁和石厚就是殺了我國國君的人,請你們趁這個機會處置他們。

」陳國人就把他們抓起來,請衛國人親自來處置二人。

衛國派右宰醜在濮縣把州吁殺了。

至於石厚,大家認為因為是石碏的兒子,應該從寬處理,殺了首惡州吁就夠了,但是石碏不認同這樣的看法。

他認為州吁做的許多壞事,石厚也都有參與籌畫,不能不嚴懲,所以就派他的家臣獳(ㄋㄡˋ)羊肩到陳國殺死了石厚。

石碏這種為了國家大義,而犧牲父子私情的做法,深受後人所敬佩和讚揚。

後來原文中的「大義滅親」演變為成語,就用來比喻為了維護公理正義,不徇私情,滅了犯罪的親人,或讓他們接受法律制裁。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為了維護公理正義,不徇私情,滅了犯罪的親人,或讓他們接受法律制裁。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公正嚴明」的表述上。

例句 歷史上那些能大義滅親的人物,都是令人敬佩的。

這次因為他父親大義滅親出面作證,才能定他的罪。

國法公平不可失,所以寧可大義滅親,不可因私廢法。

為了社會的公義,檢方希望嫌犯的家人大義滅親,出面指證。

以她的剛烈性子,就是自己的親爹親娘犯了罪,她也會大義滅親的。

他今天雖然大義滅親,出庭指證父親犯罪的事實,但內心必然十分痛苦。

他身為執法人員,到底是大義滅親,出面檢舉弟弟的罪行呢?還是循私縱放?內心猶疑難決。

辨  識近義以義割恩反義公報私仇 大言不慚 參考詞語‧不慚大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ㄚˋ。

ㄧㄢˊ。

ㄅㄨˋ。

ㄘㄢˊ漢語拼音dàyánbùcán釋  義說大話而不感到難為情。

語出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憲問》。

典故說明「大言」是指誇大不實的言論。

「大言不慚」指說大話而不覺羞愧。

《論語》裡記載,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孔子的意思是:一個人說大話不覺得慚愧,做起來就會變得很困難。

南宋的朱熹在為這段文字作注時寫到:講大話而不知羞愧的人,心裡必定沒有決心要完成它,因此根本不會考量自己能不能做到,要他實踐諾言不是很困難嗎?後來「大言不慚」就被用來形容人說大話而不覺羞愧。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說大話而不感到難為情。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誇大」的表述上。

例句 論能力他表現平平,可是大言不慚的功夫倒是一流。

老王最喜歡說些大言不慚的話,來吹捧自己的能力。

像他這種大言不慚的人,說話連一點可信度也沒有。

他老是愛在聚會場合大言不慚地吹噓自己的豐功偉績。

老李平日就喜歡大言不慚,吹起牛來一點都不會臉紅。

說句大言不慚的話,這次要不是我出面,生意哪能做得這麼順利?他仗著自己稍懂一點《易》理,便大言不慚地說自己是個「未卜先知」。

辨  識近義大吹大擂、夸夸其談、自吹自擂反義不矜不伐形音辨誤慚,音ㄘㄢˊ。

羞愧。

不可寫作「漸」。

參考詞語不慚大言注  音ㄅㄨˋ。

ㄘㄢˊ。

ㄉㄚˋ。

ㄧㄢˊ漢語拼音bùcándàyán 釋  義明.楊慎《升菴詩話.卷一一》:「謂近日詩勝國初,吾不信也。

而且互相標榜,不慚大言,造作名字,掩滅前輩,是可為世道慨,豈獨文藝之末乎?」 打退堂鼓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ㄚˇ。

ㄊㄨㄟˋ。

ㄊㄤˊ。

ㄍㄨˇ漢語拼音dǎtuìtánggǔ釋  義古代官吏審理案件完畢後,擊鼓離堂休息。

※#語或本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

後用「打退堂鼓」比喻中途退縮放棄。

典故說明「打退堂鼓」原作「打散堂鼓」。

古代官衙公堂上都有設鼓,擊鼓以聚散群眾,或申報緊急公務,稱為「堂鼓」,而當官吏審理案件完畢後,也擊鼓以示退下休息,這時所敲的為「散堂鼓」。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張驢兒、蔡婆婆,都取保狀,著隨衙聽候。

左右打散堂鼓,將馬來,回私宅去也。

」即是官員結束審案,命令手下打鼓,表示退堂。

「散堂鼓」即「退堂鼓」。

後來「打退堂鼓」引申為中途退縮放棄之意。

「打退堂鼓」較早書證如《官場現形記》第五七回:「如今聽說要拿他們當作出頭的人,早已一大半都打了退堂鼓了。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中途退縮放棄。

使用類別用在「顧忌畏縮」的表述上。

例句 即使困難重重,我們絕不打退堂鼓。

一聽這件工程危險性很高,大半人都嚇得打了退堂鼓。

既然已經決定完成這件任務,大家就要互相幫助、鼓勵,別打退堂鼓。

處事一遇困難就打退堂鼓的人,是沒有出息的,也很難在事業上成功。

進行科學實驗的工作,必須逐步地小心驗證,不能一遇困難就打退堂鼓。

那些飆車的年輕人一見警察上前攔阻,察覺情勢不妙,便紛紛打退堂鼓,溜之大吉了!大夥本來要去花東縱谷遊玩,但聽說路途艱難,住宿也不方便,因此就有幾個人打了退堂鼓。

辨  識近義半途而廢、畏縮不前反義再接再厲、勇往直前 打草驚蛇 參考詞語‧打草蛇驚‧驚蛇打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ㄚˇ。

ㄘㄠˇ。

ㄐㄧㄥ。

ㄕㄜˊ漢語拼音dǎcǎojīngshé釋  義擊打草叢以嚇走蛇。

比喻某甲受到懲戒,而使某乙、丙等知所警惕。

※#語或本宋.鄭文寶《南唐近事》卷二。

後用「打草驚蛇」比喻對付敵人時,行事不密,致使對方有所警覺,而預先防備。

典故說明在宋朝鄭文寶所著的《南唐近事》一書中,曾記載這麼一個故事:王魯,南唐人,生卒年不詳,曾任當塗縣的縣令。

他在任上時,貪汙收受錢財。

有一天,他在府裡批示案件,其中有一個案件是地方百姓聯名控告主簿貪收賄賂。

王魯看了嚇一跳,事實上收賄的不只主簿一人,他也有份,於是在卷宗上批示:「你們雖然只是用棍子打草叢,但是我就像藏身在草叢中的蛇,已經有所警惕。

」這件事一經傳揚出去,成為好事的人取笑批評的話柄。

後來「打草驚蛇」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行事不密,致使對方有所警覺,而預先防備。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擊打草叢以嚇走蛇。

使用類別用在「事先防備」的表述上。

例句 在野外要進入草叢時,切記要先打草驚蛇。

我爬山時一定帶根棍子,既可以當柺杖,又可以打草驚蛇。

二語義說明比喻行事不密,致使對方有所警覺,而預先防備。

使用類別用在「事機敗露」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件事急不得,表面要裝鎮定,以免打草驚蛇。

大家先不動聲色,免得打草驚蛇,讓他跑了。

警方守候多日,就是怕打草驚蛇,讓歹徒溜了。

對方似仍未察覺,我們先按兵不動,免得打草驚蛇。

警方為了避免打草驚蛇,所以派出便衣警察埋伏在四周。

你調動這麼多警力,豈不打草驚蛇?歹徒當然早就跑掉了。

這件事得不動聲色慢慢跟他磨,否則一打草驚蛇後,很難說服他。

這個計謀的關鍵在於避免打草驚蛇,等對方鬆懈後,可一舉進攻。

辨  識反義不動聲色 參考詞語打草蛇驚注  音ㄉㄚˇ。

ㄘㄠˇ。

ㄕㄜˊ。

ㄐㄧㄥ漢語拼音dǎcǎoshéjīng 釋  義宋.鄭文寶《南唐近事.卷二》:「王魯為當塗宰,頗以資產為務。

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於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虵(蛇)驚。

』」宋.朱熹〈答黃仁卿書〉:「所示劄子,語簡意足,李倉必須留意;但恐見黃商伯狼狽後,打草驚蛇,亦不敢放手做事耳。

」《景德傳燈錄.卷一三》:「問:『四眾圍繞,師說何法?』師曰:『打草蛇驚。

』」驚蛇打草注  音ㄐㄧㄥ。

ㄕㄜˊ。

ㄉㄚˇ。

ㄘㄠˇ漢語拼音jīngshédǎcǎo 釋  義明.陳汝元《金蓮記.第二九齣》:「怕驚蛇打草愁將集,亡猿禍木災還及,側耳聽,停鞭立。

」 多多益善 參考詞語‧多多益辦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ㄨㄛ。

ㄉㄨㄛ。

ㄧˋ。

ㄕㄢˋ漢語拼音duōduōyìshàn釋  義益,更加。

善,好。

「多多益善」指愈多愈好。

語出《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

典故說明韓信是漢高祖劉邦開拓天下時的大將,他幫助劉邦攻下許多地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

《史記》中記載,劉邦經常與他談論各將領統御軍隊的能力。

有一回問他:「你看我可以帶多少兵?」韓信說:「皇上您不過只能帶十萬人的軍隊而已。

」劉邦又問他:「那你又可以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我是愈多愈好。

」劉邦笑著說:「既然如此,為什麼你會臣服於我呢?」韓信回答:「皇上您不善帶兵,卻能統御將領,這就是我為什麼臣服於您的原因了。

這是上天給予您的能力,不是一般人可以強求的。

」韓信用「多多益善」表示自己帶兵的能力,軍隊愈龐大愈能發揮實力。

後來「多多益善」演變為成語,就用來指愈多愈好。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愈多愈好。

使用類別用在「不厭其多」的表述上。

例句 金老闆愛錢如命,財富對他來說是多多益善。

此刻正是用人之際,像他這樣的人才多多益善。

為了賑災,主辦單位呼籲各界踴躍捐款,多多益善。

對於助人,他總是抱持多多益善的態度,不吝於付出。

我們要抱著多多益善的態度來求知,如此才能不斷進步。

寫作的素材多多益善,是以平時就要多對周遭環境仔細觀察。

為提昇國家競爭力,專業人才的培訓不僅刻不容緩,而且多多益善。

人多好辦事,能夠主動積極參與環境維護工作的志工,當然是多多益善。

陷在災區等待救援的民眾為數甚多,因此希望能夠募集的救援物資,當然是多多益善了。

辨  識反義寧缺毋濫 參考詞語多多益辦注  音ㄉㄨㄛ。

ㄉㄨㄛ。

ㄧˋ。

ㄅㄢˋ漢語拼音duōduōyìbàn 釋  義《漢書.卷三四》:「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

』上曰:『如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辦耳。

』」 多難興邦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ㄨㄛ。

ㄋㄢˋ。

ㄒㄧㄥ。

ㄅㄤ漢語拼音duōnànxīngbāng釋  義國家多難,則上下團結奮發,促使邦國更加興盛。

語本《左傳.昭公四年》。

典故說明據《左傳.昭公四年》載,春秋時,楚靈王遣椒舉為使,想請晉國協助邀集諸侯參加會盟,晉平公想拒絕,司馬侯勸他答應下來,晉平公卻說:「我們有險要可守,又有優良的戰馬可用,齊國和楚國卻是多災多難。

握有這三個有利的條件,我們就所向無敵了,沒什麼好怕的。

」司馬侯說:「您這樣想是很危險的。

自古以來,想倚仗險要地勢、戰馬,和鄰國的災難來取勝,是三件危險的事。

古代的聖王都是以盡力修養德行和上天交通,沒聽說他們會專門依恃險要的地勢與戰馬的。

而鄰國的災難,也是不可猜測的。

也許因為國家多難,反而使國防更為鞏固,疆土更為擴大;也許因為國家無難,反而招致滅亡,失掉疆土。

所以鄰國是否有難,您一定不可任意猜測。

」晉平公聽了,便答應了楚王的要求。

後來「多難興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國家多難,則上下團結奮發,促使邦國更加興盛。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國家多難,則上下團結奮發,促使邦國更加興盛。

使用類別用在「亂中定國」的表述上。

例句 巴勒斯坦歷經艱辛的建國過程,證明了多難興邦的道理。

雖然在國際上處處受到打壓,但切記多難興邦,這正是時代在考驗我們。

所謂「多難興邦」,現在局勢動盪,我們應該更加團結一心,共度難關。

只要全國上下一心,一定可以克服困難,古今中外多見多難興邦的例子。

呆若木雞 參考詞語‧呆似木雞‧悚若木雞‧蠢若木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ㄞ。

ㄖㄨㄛˋ。

ㄇㄨˋ。

ㄐㄧ漢語拼音dāiruòmùjī釋  義木雞,木頭製成的雞,任何情況下皆紋風不動,比喻修養深厚、態度沈穩。

語本《莊子.達生》。

後用「呆若木雞」形容愚笨或受驚嚇而發愣的樣子。

△「木雞養到」、「目瞪口呆」 典故說明「呆若木雞」的「木雞」指木製的雞,見於《莊子.達生》中,原是用來比喻訓練有素的鬥雞,在任何情況下都十分沉著,紋風不動。

鬥雞,是一種使雞相鬥以決勝負的遊戲。

從前有個叫紀渻(ㄒㄧㄥˇ)子的人為齊王馴養這種戰鬥用雞,十天後齊王問:「可以了嗎?」他回答道:「還不行!牠看來還是很驕傲,很容易衝動。

」又過了十天,齊王再度詢問,他仍說:「還是不行!別的雞鳴叫,牠就跟著叫,不夠沉著。

」再過十天,齊王再問,他又說:「還是不行!牠的氣勢還太旺盛。

」終於在十天後,齊王再問時,他說:「可以了!牠現在對於其他同伴的鳴叫毫無反應,沈穩的態度使牠外表看來像是隻木製的雞,可說是已具備了完善的戰鬥力。

我想別的雞只要看到牠的樣子,一定不敢應戰,轉身就跑。

」後來,這隻雞果然百戰百勝。

莊子的這則故事裡,其實是以那隻看似「木雞」的鬥雞來比喻人學養高深,態度穩重,從而故有「木雞養到」之語。

但後人又取「木雞」不動的停滯模樣形容失神的樣子,後來「呆若木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愚笨或受驚嚇而發愣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愚笨或受驚嚇而發愣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反應遲頓」、「驚愕詫異」的表述上。

例句 妳怎麼交了個呆若木雞的男友,反應還真遲鈍!都好半天了,他仍然呆若木雞地瞪著天花板看。

你怎麼呆若木雞?在想什麼心事?我都叫你老半天了。

這個人叫他做什麼都慢半拍,呆若木雞的樣子,令人生氣。

看到父母吵起來了,他呆若木雞地站在旁邊,一動都不敢動。

屋內幾人被這突來的意外嚇得呆若木雞,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

他聽了電話之後,就呆若木雞地站在那兒,好像受了什麼驚嚇。

看到警察拿出多樣證物後,原本神色自如的嫌犯嚇得呆若木雞。

那時我一進門,看見母親倒在地板上,嚇得我整個人呆若木雞,竟然忘了報警求救。

辨  識近義目瞪口呆、呆頭呆腦、笨頭笨腦、傻頭傻腦、瞠目結舌反義應付裕如、聰明伶俐「呆若木雞」及「目瞪口呆」都是用來形容發愣的樣子。

「呆若木雞」使用範圍較廣,可用於形容因恐懼、驚訝、窘迫或困惑而產生的反應,亦可用於形容愚笨的樣子;「目瞪口呆」則只用於形容驚訝或窘迫,不用於形容愚笨。

呆若木雞目瞪口呆辨似例句○ㄨ妳怎麼交了個~的男友,反應還真遲鈍! ○○這個消息實在太震撼了,一時之間每個人都~地反應不過來。

參考詞語呆似木雞注  音ㄉㄞ。

ㄙˋ。

ㄇㄨˋ。

ㄐㄧ漢語拼音dāisìmùjī 釋  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五回》:「我提到案下問時,那羅榮統呆似木雞,一句話也說不出。

」悚若木雞注  音ㄙㄨㄥˇ。

ㄖㄨㄛˋ。

ㄇㄨˋ。

ㄐㄧ漢語拼音sǒngruòmùjī 釋  義《聊齋志異.卷三》:「獮戴石而伏,悚若木雞,惟恐墮落。

」蠢若木雞注  音ㄔㄨㄣˇ。

ㄖㄨㄛˋ。

ㄇㄨˋ。

ㄐㄧ漢語拼音chǔnruòmùjī 釋  義《聊齋志異.卷四》:「小蟲伏不動,蠢若木雞。

」 低聲下氣 參考詞語‧低心下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ㄧ。

ㄕㄥ。

ㄒㄧㄚˋ。

ㄑㄧˋ漢語拼音dīshēngxiàqì釋  義輕柔,態度謙和。

形容說話恭順小心的樣子。

語出宋.朱熹《童蒙須知.語言步趨》。

△「下氣怡聲」 典故說明朱熹論學以居敬窮理為主,集宋代理學之大成。

他專為尚未啟蒙的兒童編寫了《童蒙須知》,對於學童日常生活的衣服冠履、語言步趨、灑掃清潔、讀書寫字等言行舉止,都有嚴格的規範要求。

其中在〈語言步趨〉篇中提到,為人子弟,要「低聲下氣,語言詳緩,不可高言諠鬨,浮言戲笑」。

就是說:作人子弟,要尊敬長上,態度要恭順,聲音要柔和,說話要詳細緩慢,不可以高聲諠譁,誇張嘻笑。

「低聲下氣」是直接摘自此處的成語,用來形容說話恭順小心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說話恭順小心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謙和」的表述上。

例句 他低聲下氣地求對方原諒自己的過錯。

你又沒有做錯事,何必這樣低聲下氣呢?學弟正低聲下氣地向學長請教這道習題的解法。

他那副低聲下氣的樣子,讓我不忍心再加以責罵。

他雖然於理有虧,卻還強辭奪理,一點也不肯低聲下氣。

在父親面前,他一向是畢恭畢敬、低聲下氣地回應父親的詢問。

仗著自己理直氣壯,在這件事情上,他始終不肯向對方低聲下氣。

他知道的確是自己理虧,所以無論對方怎麼責罵,他總是低聲下氣地回應著。

他和顏色悅色、低聲下氣地問妻子說:「老婆!妳就別生氣了,萬事都是我的不對!」 辨  識近義搖尾乞憐、下氣怡聲、低首下心、俯首帖耳反義趾高氣揚、不亢不卑、昂首挺胸、威武不屈 參考詞語低心下氣注  音ㄉㄧ。

ㄒㄧㄣ。

ㄒㄧㄚˋ。

ㄑㄧˋ漢語拼音dīxīnxiàqì 釋  義清.戴璐《藤陰雜記.卷二》:「笑當年指望京官好,到如今低心下氣空愁惱。

」 咄咄逼人 參考詞語‧逼人咄咄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ㄨㄛˋ。

ㄉㄨㄛˋ。

ㄅㄧ。

ㄖㄣˊ漢語拼音duòduòbīrén釋  義(一)咄咄,本為驚嘆之聲。

逼人,情勢逼人。

「咄咄逼人」本形容情勢險惡逼人,使人畏懼的意思。

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

後用「咄咄逼人」形容言語凌厲,氣勢逼人。

△「盲人瞎馬」、「盛氣凌人」(二)形容詩文字畫等的氣勢逼近或超越前人的作品,令人敬畏。

※#語或出晉.衛鑠〈與釋某書〉。

典故說明 東晉時的桓玄、殷仲堪和顧愷之三人是朋友,在一次談話告一段落,就同作「了語」(把話說到盡頭,了無餘義)的遊戲。

顧愷之率先說:「火燒平原沒有留下一支做火把的材料。

」桓玄道:「人死出殯,白布纏棺,招魂旛引路,一生就完結了。

」殷仲堪說:「將魚鳥放生,就都一去不回了。

」接著,他們又改說「危語」(說一句處境極其危險令人聞而生畏的話)。

桓玄說:「在敵人矛頭下淘米、劍頭下煮飯,隨時都會送命。

」殷仲堪言:「四肢僵硬的百歲老翁,爬上枯朽的樹枝。

」顧愷之道:「井口的轆轤上躺了一個嬰兒。

」當時一名殷仲堪的參軍也在場,插嘴說:「盲人騎著瞎馬,在半夜來到深池旁邊。

」因為殷仲堪有一隻眼睛瞎了,聽了感同身受,便說:「咄咄逼人!嘿嘿!這真是情勢逼人啊!」指他所陳述的狀況氣勢逼人,使人畏懼。

後來「咄咄逼人」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言詞凌厲,氣勢迫人。

晉朝女書法家衛鑠在〈與釋某書〉中提到,她有一位弟子叫王羲之,楷書已得到她的真傳,寫出來的字咄咄逼人,而且筆勢流利精妙,字體強勁有力而秀美,能力足夠到尚書館擔任書寫的工作。

此處「咄咄逼人」一語用來形容文字的氣勢逼近或超越她自己的作品,令人敬畏。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言語凌厲,氣勢迫人。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犀利」的表述上。

例句 這位年輕人言辭犀利,咄咄逼人。

這篇文章寫得咄咄逼人,震撼力十足。

她這席話說得咄咄逼人,令人目瞪口呆。

被你這樣咄咄逼人地追問,他就更慌了!客隊的主辯口若懸河,咄咄逼人,難以招架。

也許你是有理的,但如此咄咄逼人,有失厚道。

他說話總給人一股咄咄逼人之感,令人很不舒服。

對方來勢洶洶,咄咄逼人,我們可別先亂了陣腳。

你說話的態度老是如此咄咄逼人,會交不到朋友的。

有一位鄰居,總是無理硬拗到有理,咄咄逼人,令人頭痛。

二語義說明形容詩文字畫等的氣勢逼近或超越前人的作品,令人敬畏。

使用類別用在「氣勢磅礡」的表述上。

例句 這篇文章咄咄逼人,寫得十分精采。

在所有展出作品中,她的畫咄咄逼人,最為出色。

辨  識近義氣勢洶洶、盛氣凌人反義平易近人、屈己從人「咄咄逼人」及「盛氣凌人」都有氣勢逼人的意思。

「咄咄逼人」適用於人、事、物,側重於氣勢洶洶;「盛氣凌人」專用於人,側重於傲慢自大。

咄咄逼人盛氣凌人辨似例句○ㄨ被你這樣~地逼問,他就更慌了。

ㄨ○你是老闆的兒子,待人處世就應該更謙虛有禮,千萬不要~。

參考詞語逼人咄咄注  音ㄅㄧ。

ㄖㄣˊ。

ㄉㄨㄛˋ。

ㄉㄨㄛˋ漢語拼音bīrénduòduò 釋  義宋.章甫〈六言.詩其六〉:「兒女逼人咄咄,交朋笑我悠悠。

幸逢邊塞無事,但願山田有秋。

」 咄咄怪事 參考詞語‧怪事咄咄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ㄨㄛˋ。

ㄉㄨㄛˋ。

ㄍㄨㄞˋ。

ㄕˋ漢語拼音duòduòguàishì釋  義咄咄,感嘆聲、驚怪聲。

「咄咄怪事」指令人感到驚訝,不可思議的事情。

#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

△「書空咄咄」 典故說明殷浩是晉代的大將軍,和另一位將軍桓溫齊名,兩人實力位階相當,時常明爭暗鬥。

殷浩原被封為中軍大將軍,要帶兵平定關河的亂事。

但在征討姚襄時失敗,桓溫抓到這個機會上書皇帝,盡訴殷浩的罪狀,使殷浩因此被貶為庶人,離開京城遷居到南方。

殷浩被貶之後,仍然過著平靜的生活,毫無怨言,只是每天對空寫字。

當地居民都很好奇,偷看他到底在寫什麼,但就只看他寫「咄咄怪事」四個字。

可見殷浩雖嘴巴不說,心裡仍然是氣憤不平。

「咄咄」是驚歎聲,表示難以置信之意。

《太平御覽.卷五○.地部一五.可藍山》引《涼州記》:「定據平涼,登此山,有群狐遶之而鳴,射之,竟不得一,定乃歎曰:『咄咄!此亦怪事也。

』」即是敘述赫連定登可藍山時,有好多隻的狐狸繞著他嚎叫,赫連定拉弓射牠們,卻一隻都射不到,因而驚歎地說:「真是怪事!」。

後來「咄咄怪事」演變為成語,用來指令人感到驚訝,不可思議的事情。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令人感到驚訝,不可思議的事情。

使用類別用在「異於常理」的表述上。

例句 這間公司財務危機十分嚴重,不倒閉才是咄咄怪事。

事實擺在眼前,他居然還能睜眼說瞎話,真是咄咄怪事!這個興盛一時的古文明區域居然消失無蹤,真是咄咄怪事。

如果是位國文老師,卻常常讓學生糾正錯別字,豈非咄咄怪事!他的平均打擊率高達四成五,今天卻連連被三振,真是咄咄怪事。

在一個宣稱人民至上的國度裡,竟然會發生這等迫害人權的咄咄怪事。

社會風氣越來越開放,從前男女擁吻被視為咄咄怪事,現在則已經見怪不怪。

一個號稱自由民主的政府,居然不允許人民發表自己的意見,豈非咄咄怪事? 辨  識反義不足為奇、司空見慣、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參考詞語怪事咄咄注  音ㄍㄨㄞˋ。

ㄕˋ。

ㄉㄨㄛˋ。

ㄉㄨㄛˋ漢語拼音guàishìduòduò 釋  義清.張尚瑗〈仙霞關〉:「七閩路與中原通,怪事咄咄驚天公。

」 東道主 參考詞語‧做東道‧東道主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ㄨㄥ。

ㄉㄠˋ。

ㄓㄨˇ漢語拼音dōngdàozhǔ釋  義鄭國作為招待秦國出使東方使節的主人。

語出《左傳.僖公三十年》。

後用「東道主」泛稱接待或宴請賓客的主人。

典故說明「東」有東家、主人的意思。

古時主位在東,客位在西,所以稱主人為「東」,如「店東」、「房東」。

「東道」,本來是設宴待客的意思,後常用為「東道主」,指請客的主人。

《左傳.僖公三十年》提到在這一年的九月,晉文公、秦穆公合軍包圍鄭國,是因為鄭國曾對晉國無禮,並且有二心而與楚國親近。

此時鄭國危難當前,派了燭之武去見秦國國君,希望能化解這次的危險。

燭之武見了秦穆公,說:「秦、晉兩國包圍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自己要滅亡了,如果滅了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勞煩您了。

但是,必須隔著晉國才能占領遙遠的鄭國,來作為秦國的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用滅亡鄭國來增加鄰國的實力,就等於您本身力量的削弱。

如果赦免鄭國,讓它作為秦國在東邊道路上寄寓之所的主人,負責招待秦國使臣的往來,供應所需的一切,這對您是沒有害處的。

晉國哪有滿足的時候?等占領了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勢必又要擴張它西邊的領土,到時晉國不損害秦國,還能從哪裡取得土地呢?」秦穆公聽了很高興,就和鄭國結盟,派了杞子、逢孫、楊孫在鄭國戍守,自己則撤軍回國了。

後來「東道主」被用來泛指接待或宴請賓客的主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泛指接待或宴請賓客的主人。

使用類別用在「宴客主人」的表述上。

例句 今天我請客,下次就由你當東道主了。

這次宴會辦得十分成功,處處展現了東道主的盛情和殷勤。

大專院校的籃球比賽,一直是由各個學校輪流擔任東道主的腳色。

既要讓每個客人賓至如歸,又要顧慮到每個人特殊的喜好和興趣,這個東道主可真不好當。

本屆的運動會,我國身為東道主,自然應該好好招待各國的運動員,使他們留下深刻的好印象。

辨  識近義北道主人座上客 參考詞語做東道注  音ㄗㄨㄛˋ。

ㄉㄨㄥ。

ㄉㄠˋ漢語拼音zuòdōngdào 釋  義《儒林外史.第四九回》:「秦中書笑道:『我的同事,為甚要親翁做東道?明日乞到我家去。

』」東道主人注  音ㄉㄨㄥ。

ㄉㄠˋ。

ㄓㄨˇ。

ㄖㄣˊ漢語拼音dōngdàozhǔrén 釋  義《陳書.卷三一》:「王僧辯之討侯景也,廣達出境候接,資奉軍儲,僧辯謂沈炯曰:『魯晉州亦是王師東道主人。

』仍率眾隨僧辯。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二》:「門客多幫襯道:『這樣湊趣的東道主人,不可不厚報他的。

』公子道:『這個自然該的。

』」《紅樓夢.第三七回》:「我雖不能做詩,這些詩人竟不厭俗客,我作個東道主人,我自然也清雅起來了。

」 東窗事發 參考詞語‧東窗事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ㄨㄥ。

ㄔㄨㄤ。

ㄕˋ。

ㄈㄚ漢語拼音dōngchuāngshìfā釋  義在東窗下的密謀已經被揭發。

#語出元.劉一清《錢塘遺事.卷二.東窗事發》。

後用「東窗事發」指陰謀或非法勾當敗露。

△「露出馬腳」 典故說明秦檜是宋高宗時的丞相,卻與金人私通,力主和議,企圖賣國求榮。

但是宋朝的名將岳飛屢敗金兵,破壞了秦檜的奸計,於是秦檜一日之內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等到岳飛回到京師,便將他下於獄中。

秦檜想要殺掉岳飛,但是害怕朝廷社會的輿論,如果不殺掉岳飛,又怕岳飛阻撓和議,破壞自己和金人的協議。

為此,秦檜坐在家中的東窗下,苦惱不已。

他的妻子王氏知道了,就對秦檜說︰「擒虎易,放虎難。

」意思是要秦檜把握機會,除去岳飛。

秦檜被妻子的話打動,當晚便將岳飛處死。

後來秦檜遊覽西湖,在船上看到岳飛的冤魂向他索命而死。

不久之後,其子秦熺也死了。

王氏請道士超度兩人。

道士在地府見到秦熺戴著鐵枷,又在酆都看到秦檜和另一位陷害岳飛的大臣万俟卨,兩人身上也都戴著鐵枷在受苦。

秦檜見到道士,便請他轉告王氏:「我們在東窗下設計陷害岳飛的陰謀,已被揭發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東窗事發」,用來指陰謀或非法勾當敗露。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陰謀或非法勾當敗漏。

使用類別用在「事機敗露」的表述上。

例句 你們幹盡這般醜事,如今東窗事發,法律難容!他利用職權受賄,東窗事發後,人就沒來上班了。

為人別做虧心事,否則東窗事發,將必吃上官司。

自從行賄案東窗事發後,官員紛紛跳出來撇清關係。

這些人自以為聰明,一旦東窗事發,不也是自身難保?風聲總會走漏,這些見不得人的勾當終於東窗事發了。

可別以為幹壞事沒人知,哪天東窗事發,可就難逃法網。

這種事是幹不得的,一旦東窗事發,後果勢必不堪設想。

沒想到他會侵佔公款,如今東窗事發,難免要身陷囹圄了。

這些不肖官員平日貪贓枉法,如今東窗事發,就要遭到法律制裁了。

辨  識近義露出馬腳、圖窮匕見反義神不知鬼不覺、瞞天過海「東窗事發」及「露出馬腳」都有曝光揭露的意思。

「東窗事發」側重於陰謀及非法行為被揭露;「露出馬腳」側重於隱蔽的真相被揭發或無意中洩露出來。

東窗事發露出馬腳辨似例句○ㄨ你們幹盡這般醜事,如今~,法律難容! ㄨ○幸虧你機警,否則剛剛一定~。

參考詞語東窗事犯注  音ㄉㄨㄥ。

ㄔㄨㄤ。

ㄕˋ。

ㄈㄢˋ漢語拼音dōngchuāngshìfàn 釋  義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為呆行者,在靈隱寺中,泄漏秦太師東窗事犯。

」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二三》:「宋押衙何立,秦太師差往東南第一峰勾幹。

恍惚人引至陰司,見秦對岳事,令歸告夫人東窗事犯矣。

」 東施效顰 參考詞語‧東家效顰‧東施捧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ㄨㄥ。

ㄕ。

ㄒㄧㄠˋ。

ㄆㄧㄣˊ漢語拼音dōngshīxiàopín釋  義春秋越國醜女東施模仿美女西施捧心皺眉,然卻更見其醜。

比喻盲目胡亂地模仿他人,結果卻適得其反。

典出《莊子.天運》。

△「邯鄲學步」 典故說明春秋時制度、禮樂崩壞,各國霸主逐漸興起。

孔子因此開始周遊列國,勸說各國君主施行仁道,希望能振興時弊,解決亂象。

而孔子從魯國西行到衛國去的時候,弟子顏淵就問魯國的太師:「夫子此行結果會是如何?」太師回答說:「因為時代不同,禮法也隨著環境而有所改變,必須懂得變通才行。

像孔子這樣的用心良苦,是出自於對社會的責任,但是以前許多的制度現在已經不再適用。

這就和東施模仿西施一樣。

在越國有個美女名叫西施,向來犯有心痛的毛病,每次心痛時,她總是輕輕地按住胸口,微微地皺著眉頭。

有一次,同里中的醜女看見後,認為這樣的動作很美,於是也學西施捧心皺眉,自以為也很美。

然而鄉里中的富人看見後,卻因此緊閉門戶而不出門;貧窮人看了,則趕緊帶著妻子和孩子躲開。

那醜女只知道捧心皺眉很美,卻不知道這個動作所以美的原因。

」後人就把這個醜女稱為東施,以和西施作區別對照。

太師舉這個故事的意思在於:人也要懂得變通,不要一意孤行,堅持自己的理想,而忽略了整個社會的需要,因此他預料孔子的理想將無法實現。

而太師引來作譬喻的這則故事,後來被濃縮成「東施效顰」,用來比喻盲目胡亂地模仿他人,結果卻適得其反。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盲目胡亂地模仿他人,結果卻適得其反。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處事不當」的表述上。

例句 每個人自有特質,何必如東施效顰般胡亂模仿?請別再東施效顰,亂唱一氣,我的耳朵快受不了了。

一個人如果不考慮自己的條件而東施效顰,只會弄巧成拙。

妳別再模仿這些歌星了,小心有人會取笑妳東施效顰,不知自醜。

她喜歡穿得跟某影星一樣,那種東施效顰的感覺,讓人覺得可笑。

她的歌喉並不好,偏喜歡模仿鄧麗君唱歌,真是東施效顰,自暴其短。

他以為把名畫拿來模仿,就會成為大家;但往往是東施效顰,徒惹人笑。

你自以為聰明的仿效別人的設計,製作出這麼一件既不精巧又不實用的器物來,我看只是東施效顰地令人感到可笑罷了。

辨  識近義生搬硬套、邯鄲學步「東施效顰」及「邯鄲學步」都有模仿他人不成的意思。

「東施效顰」側重於招致反效果;「邯鄲學步」側重於連原有的都喪失掉。

東施效顰邯鄲學步辨似例句○ㄨ她的歌喉並不好,偏喜歡模仿鄧麗君唱歌,真是~,自暴其短。

ㄨ○學習本是一件好事,但應掌握自我特色,不可全盤硬套,否則猶如~,最後連自我都忘了。

參考詞語東家效顰注  音ㄉㄨㄥ。

ㄐㄧㄚ。

ㄒㄧㄠˋ。

ㄆㄧㄣˊ漢語拼音dōngjiāxiàopín 釋  義《花月痕.第二二回》:「一會,出來秋華堂坐席,李夫人首座,問起鳳來儀酒令,秋痕一一告訴,三位太太都十分贊賞。

李夫人道:『我們何不做個東家效顰?』」東施捧心注  音ㄉㄨㄥ。

ㄕ。

ㄆㄥˇ。

ㄒㄧㄣ漢語拼音dōngshīpěngxīn 釋  義清.王士禎等《師友詩傳錄》:「樂府不特另具風神,而亦具有體格。

古今之擬樂府者,皆東家施捧心伎倆也。

」 東食西宿 參考詞語‧西食東眠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ㄨㄥ。

ㄕˊ。

ㄒㄧ。

ㄙㄨˋ漢語拼音dōngshíxīsù釋  義在東家吃飯,到西家過夜。

比喻企圖兼有兩利,貪得無厭。

語本漢.應劭《風俗通義》逸文。

典故說明「東食西宿」這句成語是用來比喻企圖兼有兩利,貪得無厭。

傳說戰國時齊國有個女子,同時有兩家的男子追求她。

東家的男子相貌醜陋但很富有,西家的男子容貌俊秀卻家境貧寒。

女子的父母猶豫不決,不知該將她嫁給誰。

於是問女兒的意見,告訴她:想嫁哪一家,就露出哪邊的手臂。

沒想到女子聽後把兩臂都伸出來,父母覺得奇怪,問她原因,她回答說:「我想兩家都嫁!東家有錢,我嫁到她們去吃飯;西家長得英俊,我嫁到他家去過夜,這樣不是很好嗎?」後來「東食西宿」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企圖兼有兩利,貪得無厭。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企圖兼有兩利,貪得無厭。

使用類別用在「貪圖多利」的表述上。

例句 他只知東食西宿,占盡便宜,一點道義都沒有。

像他這樣東食西宿,哪裡有好處就往哪裡鑽,真是要不得。

婚姻本來就無百分百,除非東食西宿,否則哪來一切理想的對象?他以為東食西宿可以佔盡便宜,沒想到卻失去所有人的信任,真是得不償失。

感情之事不比其他,像妳這樣期盼東食西宿,幾個男友都捨不得放棄,最後必定落得一場空。

辨  識近義狼貪鼠竊、貪得無厭 參考詞語西食東眠注  音ㄒㄧ。

ㄕˊ。

ㄉㄨㄥ。

ㄇㄧㄢˊ漢語拼音xīshídōngmián 釋  義《孽海花.第三一回》:「別人知道是性命交關的事,又誰敢多嘴,倒放驥東兼收並蓄,西食東眠,安享一年多的艷福了。

」 東山再起 參考詞語‧東山之臥‧起東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ㄨㄥ。

ㄕㄢ。

ㄗㄞˋ。

ㄑㄧˇ漢語拼音dōngshānzàiqǐ釋  義指晉朝人謝安退職隱居東山,後來又再度入朝擔任要職。

#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

後用「東山再起」比喻官員退隱後,再度出任官職。

亦用於比喻失敗後重新崛起。

△「捲土重來」 典故說明晉朝人謝安性情恬淡,不喜歡作官,所以辭了官職,帶著家人隱居在東山。

朝廷屢次要他再度出仕,他都加以婉拒。

直到後來,才接受桓溫的召請,出任為司馬,掌理軍政。

出發上任時,許多官員在新亭為他送行,中丞高靈喝了幾杯酒後,開玩笑地對謝安說:「你之前隱居在東山,屢次不肯應召出仕,大家都說:『安石(謝安字安石)不肯出來當官,怎麼對得起天下蒼生呢?』今天你終於肯出來了,天下蒼生又怎麼對得起你呢?」謝安聽了,只是微笑不語。

謝安此次再度任職,為朝廷立了不少功勞,官至宰相。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東山再起」,用來比喻官員退隱後,再度出任官職。

亦用於比喻失敗後重新崛起。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官員退隱後,再度出任官職。

使用類別用在「重新出任」的表述上。

例句 睽違政壇多年後,他東山再起,高票當選立委。

支持者一片「東山再起」的呼聲,讓落選的縣長不再氣餒,決定下屆捲土重來。

為了振興經濟,在總統特別力邀下,原已歸隱田園的他終於東山再起,主掌經濟部。

二語義說明比喻失敗後重新崛起。

使用類別用在「重新出發」的表述上。

例句 一個人只要不甘心失敗,總會有東山再起的時候。

今天這樣安排,就是為了等待時機,以便東山再起。

今年考場失利,且讓我再接再厲,準備明年東山再起。

今日失敗只不過一時失算,待商機好轉,我必然東山再起。

別瞧不起他的實力,只要時來運轉,他必有東山再起的日子。

這幾年我們董事長在商場上屢敗屢戰,如今終於東山再起,大展鴻圖。

辨  識近義死灰復燃、捲土重來、重整旗鼓反義息影園林、一蹶不振「東山再起」及「捲土重來」都有失敗後再度出發的意思。

「東山再起」側重於重新崛起;「捲土重來」側重於重新整頓再來。

東山再起捲土重來辨似例句○ㄨ一個人只要不甘心失敗,總會有~的時候。

ㄨ○雖然歷經失敗,但他每次都能重新振作,捲土重來,最後終於成功了。

參考詞語東山之臥注  音ㄉㄨㄥ。

ㄕㄢ。

ㄓ。

ㄨㄛˋ漢語拼音dōngshānzhīwò 釋  義宋.王十朋〈與沈尚書啟〉:「諒興宣室之思,即起東山之臥。

」起東山注  音ㄑㄧˇ。

ㄉㄨㄥ。

ㄕㄢ漢語拼音qǐdōngshān 待價而沽 參考詞語‧善價而沽‧善賈而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ㄞˋ。

ㄐㄧㄚˋ。

ㄦˊ。

ㄍㄨ漢語拼音dàijiàérgū釋  義等待較好的價錢才賣出。

比喻人等待良機,出為世用。

語本《論語.子罕》。

後亦用「待價而沽」比喻商品等待買主出高價買下。

典故說明「待價而沽」原作「善賈而沽」。

子貢是孔子眾多弟子之一,春秋衛國人,善於經商,並且口才極佳。

他一直覺得自己的老師學問好,又具才幹,像現在這樣被埋沒實在太可惜了,應該投靠一個賢能君主以一展長才。

於是他問孔子:「有塊美玉在這裡,您認為應該找個木匣子把它收藏起來,還是求個好價錢賣了呢?」孔子一聽就明白子貢話中所指,便回答:「賣了吧!賣了吧!我是在等有人出高價呢!」這段師生對答中,是把懷才不遇的孔子比喻成美玉,把期待中的賢能君主比喻成識貨的好商人。

孔子為了尋找願意出高價的人,花費了十三年周遊列國,直到六十八歲那年才放棄希望,返回故鄉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

後來「待價而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等待機會,為世所用。

後亦用來比喻商品等待買主出價買下。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人等待良機,出為世用。

使用類別用在「待人賞識」的表述上。

例句 每個社會新鮮人都待價而沽,期望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我看他不是真隱居,是在待價而沽,希望有人能欣賞他。

她不能老是自恃有幾分姿色,因而待價而沽,要知青春年華消逝得很快。

二語義說明比喻商品等待買主出價買下。

使用類別用在「等待出售」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都是準備上市待價而沽的農產品。

這幾件古物是無價之寶,豈能待價而沽?船一入港,魚獲會被送到魚市,待價而沽。

這幅新發現的畢卡索畫作正在拍賣會上待價而沽,相信會引起競標熱潮。

辨  識近義待價藏珠、蘊奇待價 參考詞語善價而沽注  音ㄕㄢˋ。

ㄐㄧㄚˋ。

ㄦˊ。

ㄍㄨ漢語拼音shànjiàérgū 釋  義清.王韜《淞濱瑣話.卷四》:「鄰舟一叟網得錦鯉一尾,重數十斤,……以草繩貫其腮,曳而登岸,血流膚綻,謂將待善價而沽。

」清.黃百家《學箕初稿.卷一》:「而獨于學宮之肄業,鄭重靳惜,必待善價而沽諸。

」善賈而沽注  音ㄕㄢˋ。

ㄐㄧㄚˋ。

ㄦˊ。

ㄍㄨ漢語拼音shànjiàérgū 釋  義《論語.子罕》:「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 洞天福地 參考詞語‧福地洞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ㄨㄥˋ。

ㄊㄧㄢ。

ㄈㄨˊ。

ㄉㄧˋ漢語拼音dòngtiānfúdì釋  義洞天,道教中稱神仙統治之處。

福地,道教中稱真人統治與得道之所。

「洞天福地」即指神仙居住或修道的地方。

語本唐.李冲昭《南嶽小錄.敘嶽》。

後亦用「洞天福地」形容環境極為優美舒適的名山勝境。

典故說明「洞天」及「福地」原是道教中用來指神仙真人所居住的地方,多位於名山勝景中。

在一些道教典籍裡,我們可以見到這方面的記載,如宋代張君房的《雲笈七籤》,便羅列了所謂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及七十二福地。

其實早在唐代李冲昭的《南嶽小錄.敘嶽》,也提及了南嶽衡山中的洞天福地,文云:「復有神仙聖境曰朱陵洞,洞天也。

」又云:「青玉壇、洞靈源、光天壇,悉是福地。

」李冲昭是個求道者,他為尋訪神仙靈跡,故深入南嶽衡山之中,然後將觀察訪談所得事跡記錄下來,即成《南嶽小錄》。

他書中提及的幾處洞天福地,後來在張君房的《雲笈七籤》中亦可見。

至於這些洞天福地究竟是否曾有神仙居住?李冲昭則說:「唯求古來舊記,希窮勝異之事,莫之有者。

」可見神仙之說畢竟為虛幻不可確知的,只見歷來所謂之洞天福地皆為清幽秀麗、安樂舒適的地方,故後來「洞天福地」便多被用來形容環境極為優美舒適的名山勝境。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神仙居住或修道的地方。

使用類別用在「神地仙境」的表述上。

例句 這個洞天福地的好地方,必定有仙人在此修練過。

三清山自古享有江南第一仙峰之盛譽,據傳是東晉葛洪煉丹的洞天福地。

二語義說明形容環境極為優美舒適的名山勝境。

使用類別用在「美景勝地」的表述上。

例句 這座高山洞天福地,很適合退休養老。

置身於此山中,如入洞天福地,使人流連忘返。

此地山靈水秀,素有洞天福地、人間仙境的美譽。

享有洞天福地美譽的黃山,每年都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

辨  識近義世外桃源、別有天地、□嬛福地、蓬萊仙境 參考詞語福地洞天注  音ㄈㄨˊ。

ㄉㄧˋ。

ㄉㄨㄥˋ。

ㄊㄧㄢ漢語拼音fúdìdòngtiān 釋  義明.周履靖《錦箋記.第二○齣》:「分明是福地洞天,說甚麼金谷瑤池,栖遲。

」 洞若觀火 參考詞語‧明若觀火‧洞如觀火‧燎如觀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ㄨㄥˋ。

ㄖㄨㄛˋ。

ㄍㄨㄢ。

ㄏㄨㄛˇ漢語拼音dòngruòguānhuǒ釋  義像觀看火光一樣清楚。

比喻觀察事物非常透澈。

語本《書經.盤庚上》。

△「有條不紊」、「明察秋毫」 典故說明盤庚是成湯的十世孫,商朝的十七代君主。

《尚書.盤庚》是盤庚為了遷都所作告諭臣民之書,共分三篇。

上篇是盤庚對邦伯、執事等貴冑大臣的訓誡之詞,主要說明遷都是上天的旨意,任何阻礙遷都的行為都是違背天意的;中篇則是對平民的訓詞,口氣嚴厲,語帶威脅,要人民共同支持遷都之舉,否則就會被處死;下篇則是遷都後,盤庚告誡百官諸侯之言,希望他們能夠把恩德廣施於民。

在上篇裡頭,盤庚警告專權弄政的貴族大臣:「不是我荒廢了先王的美德,而是你們的行為讓先王的美德隱晦,不畏懼我這個君王。

對於你們的計謀私心,我就像看著火光一樣地清楚,只是因為我拙於謀劃,才會讓你們犯下這樣的過失。

如果你們能去除私心,把恩澤施於人民,這樣才能大聲的說你們是積德行善的人啊!」盤庚遷殷之後,消弭了王室內部的紛爭,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盤庚被稱為中興之主,並為後來的武丁盛世打下基礎。

而「洞若觀火」這句成語,後來就從這裡的「予若觀火」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觀察事物非常透澈。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觀察事物非常透澈。

使用類別用在「了解透澈」的表述上。

例句 只有智者方能洞若觀火地掌握事情真相,因而不憂不懼。

豐富的經驗,常能使人洞若觀火地預見到事情未來的發展。

他對目前的政局洞若觀火,因此總是憂心忡忡地提出建言。

以他多年的辦案經驗,分析起案情真是洞若觀火,令人心服。

憑著對商場的敏感度,他洞若觀火地預測電子業將是一片榮景。

你是公司資深員工了,當對公司弊病洞若觀火,請立即著手改善。

十年前他已預測到今日產業界將面臨的衝擊,真是洞若觀火之見。

辨  識近義明察秋毫、一目了然、瞭如指掌反義如坐雲霧、霧裡看花「明察秋毫」及「洞若觀火」都有看得一清二楚的意思。

「明察秋毫」側重於形容觀察鉅細靡遺;「洞若觀火」側重於形容觀察透澈深遠。

明察秋毫洞若觀火辨似例句○ㄨ這件案子虧得法官~,終於真相大白,洗刷了被告的冤情。

ㄨ○憑著對商場的敏感度,他~地預測電子業將是一片榮景。

參考詞語明若觀火注  音ㄇㄧㄥˊ。

ㄖㄨㄛˋ。

ㄍㄨㄢ。

ㄏㄨㄛˇ漢語拼音míngruòguānhuǒ 釋  義隋.佚名〈檄陳尚書江總等文〉:「遂古成敗之機,近代安危之跡,照同懸鏡,明若觀火,無待指南,自應神悟。

」唐.陸贄〈奉天論前所答奏未施行狀〉:「多同於善則功多,甚同於惡則禍甚,善惡從類,端如貫珠,成敗象行,明若觀火,此歷代之元龜也。

」洞如觀火注  音ㄉㄨㄥˋ。

ㄖㄨˊ。

ㄍㄨㄢ。

ㄏㄨㄛˇ漢語拼音dòngrúguānhuǒ 釋  義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梁質人留心邊事已久……故得悉其山川險要部落游牧,暨其強弱多寡離合之情,皆洞如觀火矣。

」《清史稿.卷三八六》:「論曰:『……晚年密陳大計,於數十年馭外得失,洞如觀火,一代興亡之龜鑑也。

』」燎如觀火注  音ㄌㄧㄠˊ。

ㄖㄨˊ。

ㄍㄨㄢ。

ㄏㄨㄛˇ漢語拼音liáorúguānhuǒ 釋  義宋.洪咨夔《平齋文集.卷一○》:「信抱國士之略,亮負王佐之才,得失勝負,燎如觀火。

」 倒屣相迎 參考詞語‧倒屐相迎‧倒屣而迎‧倒屣迎之‧倒屣迎賓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ㄠˋ。

ㄒㄧˇ。

ㄒㄧㄤ。

ㄧㄥˊ漢語拼音dàoxǐxiāngyíng釋  義因急著迎接客人,而將鞋子穿倒了。

語本《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衛二劉傅傳.王粲》。

後用「倒屣相迎」比喻熱情迎接賓客。

△「屣履出迎」 典故說明「倒屣相迎」原作「倒屣迎之」。

東漢獻帝時,左中郎將蔡邕博學多聞,很受朝廷器重,家裡經常高朋滿座。

有一天,蔡邕的僕人通報王粲來訪。

蔡邕迫不及待地出迎,竟然把鞋子穿倒了。

當時眾賓客皆訝異是什麼人物會讓蔡邕如此匆忙?原來竟是個年幼瘦弱的王粲,滿屋子的人都覺得驚異。

蔡邕說:「這位是王府公子,天賦異秉,我自嘆不如,我家收藏的書籍文章,當全部由他來傳承。

」後來「倒屣相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熱情迎接賓客。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熱情迎接賓客。

使用類別用在「熱情接待」的表述上。

例句 聽到老友來訪,他立刻倒屣相迎,十分熱情。

對於貴賓的光臨,全家人都倒屣相迎,展現了無上的誠意。

因為感受到了邀請者倒屣相迎的熱情,每個團員都十分感動。

承蒙熱誠接待,感謝之至,他日來訪,定當倒屣相仰,以為報答。

參考詞語倒屐相迎注  音ㄉㄠˋ。

ㄐㄧ。

ㄒㄧㄤ。

ㄧㄥˊ漢語拼音dàojīxiāngyíng 釋  義宋.李劉《梅亭先生四六標準.卷三二》:「某強顏秉障,束手面牆,倒屐相迎,何幸一賢之入幕;同舟共濟,庶無百姓之填溝。

」倒屣而迎注  音ㄉㄠˋ。

ㄒㄧˇ。

ㄦˊ。

ㄧㄥˊ漢語拼音dàoxǐéryíng 釋  義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五》:「唐進士曹唐《遊仙詩》,才情縹緲。

岳陽李遠員外,每吟其詩而思其人。

一日,曹往謁之,李倒屣而迎。

」《市聲.第三三回》:「這樣的粗人,肚裡哪有什麼道理?料想談不合式的。

我倒為他起了個早,倒屣而迎,真不上算。

」倒屣迎之注  音ㄉㄠˋ。

ㄒㄧˇ。

ㄧㄥˊ。

ㄓ漢語拼音dàoxǐyíngzhī 釋  義《三國志.卷二一》:「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

聞粲在門,倒屣迎之。

」清.桐西漫士《聽雨閒談》:「(倪)元鎮聞(金)宣伯儒者,倒屣迎之。

」倒屣迎賓注  音ㄉㄠˋ。

ㄒㄧˇ。

ㄧㄥˊ。

ㄅㄧㄣ漢語拼音dàoxǐyíngbīn 釋  義唐.楊炯〈唐恆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金友玉昆,良田廣宅,而能吐食下士,倒屣迎賓。

」《幼學瓊林.卷二》:「蔡邕倒屣以迎賓,周公握髮而待士。

」 倒行逆施 參考詞語‧逆施倒行‧逆行倒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ㄠˋ。

ㄒㄧㄥˊ。

ㄋㄧˋ。

ㄕ漢語拼音dàoxíngnìshī釋  義不按照情理行事。

#語本《史記.卷六六.伍子胥列傳》。

後用「倒行逆施」比喻胡作非為的罪惡行徑。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六六.伍子胥列傳》載,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因為得罪了楚平王而被殺,只有他一人逃到吳國。

伍子胥逃離楚國之前,曾對他的好友申包胥說:「我一定要滅亡楚國!」申包胥也說:「如果你滅了楚國,我也一定會復興楚國。

」後來伍子胥在吳國受到吳王闔廬的賞識,幫助吳國振興國勢,成為一方的霸主。

但是在伍子胥的心中,從來沒有忘記楚平王的殺害父兄之仇。

後來楚國攻伐蔡國,伍子胥便藉救援蔡國的名義,帶領吳兵攻打楚國,屢戰屢勝,終於攻下楚國的郢都。

此時楚平王早已死去多年,報仇心切的伍子胥命令兵士們挖開楚平王的墳墓,鞭笞平王的屍骨。

逃到山中的申包胥知道這件事,就託人指責伍子胥說:「你雖是為了報父兄之仇,但也做得太過分了,難道你忘了也曾是楚國的臣子嗎?」伍子胥也託那人轉告申包胥,說:「我有生之年報不了仇,就像太陽快下山了,要走的路卻還很遙遠,我怕等不及了,所以只好做出違背情理的事情。

」伍子胥以「倒行而逆施之」說自己不按情理行事,後來「倒行逆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胡作非為的罪惡行徑。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不按照情理行事。

使用類別用在「不循情理」的表述上。

例句 他受到長官的器重,前途看好,卻倒行逆施,避俗隱居起來。

這件工程能夠完成,大家都認為局長當居首功,想不到他卻倒行逆施,宣布退休。

二語義說明比喻胡作非為的罪惡行為。

使用類別用在「蠻橫胡為」的表述上。

例句 為政者若是倒行逆施,必將受到人民唾棄。

他在任時的倒行逆施,導致他今日的失敗。

他平日倒行逆施,作惡多端,一定會遭到報應。

自作孽不可活,像這般倒行逆施的惡徒,必遭法律制裁。

古代凡是橫征暴斂、倒行逆施的昏君,終究是要被推翻的。

辨  識近義逆理違天、胡作非為、悖禮犯義反義因勢利導、順天應人 參考詞語逆施倒行注  音ㄋㄧˋ。

ㄕ。

ㄉㄠˋ。

ㄒㄧㄥˊ漢語拼音nìshīdàoxíng 釋  義宋.孫覿〈賀史相啟〉:「竊以世有用至弱而為強,深居簡出而養之以勇,事有冒大害而就利,逆施倒行而權之以人。

」逆行倒施注  音ㄋㄧˋ。

ㄒㄧㄥˊ。

ㄉㄠˋ。

ㄕ漢語拼音nìxíngdàoshī 釋  義《宋書.卷九五》:「往年貴主獻書云:『強者為雄。

』斯則棄德任力,逆行倒施,有一於此,何以能振?」 得不償失 參考詞語‧得不償喪‧得不償費‧得不補失‧得不酬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ㄜˊ。

ㄅㄨˋ。

ㄔㄤˊ。

ㄕ漢語拼音débùchángshī釋  義表示所得不足以抵補所失。

語本《後漢書.卷八七.西羌傳》。

△「貪小失大」 典故說明「得不償失」原作「得不酬失」。

漢時西羌所居區域,屬於西漢統轄範圍,由於漢代統治階級不斷侵奪西羌生存的空間,羌人抗爭前後延續一百餘年之久。

羌人與漢朝力量對比雖然懸殊,數次抗爭都被漢朝鎮壓下來,但漢朝長期所耗費的人力金錢甚巨,等到羌人亂事略定,而漢朝的國勢也已衰弱了。

所以范曄感歎說:國家付出這麼大的成本去平亂,但所得的效果卻是有限,並且造成國勢的衰敗,實在是「得不酬失」啊!酬,就是報償的意思。

後來「得不償失」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所得不足以抵補所失。

出現「得不償失」的書證如宋.蘇軾〈和子由除日見寄〉詩:「往事今何追,忽若箭已釋;感時嗟事變,所得不償失。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表示所得不足以抵補所失。

使用類別用在「得小失大」的表述上。

例句 你老想占人家小便宜,小心會得不償失。

他做的是得不償失的買賣,難怪會蝕掉老本。

取魚而捨熊掌,任誰都不願做這種得不償失的事情。

現代人常為了追求名利而忽略健康,是件得不償失的事。

張三雖然得到一筆小錢,卻失去大家的信任,真是得不償失。

他不計成本地替孤兒院蓋房舍,雖然得不償失,卻樂在其中。

說謊雖然能暫時逃避問題,日後卻要用十個謊來自圓其說,最是得不償失的行為。

辨  識近義刀頭舔蜜、貪小失大反義小往大來、亡羊得牛「得不償失」及「貪小失大」都有得、失不相對等的意思。

「得不償失」側重於說明所得不及所失;「貪小失大」側重於因貪求小利而造成巨大損失。

得不償失貪小失大辨似例句○ㄨ現代人常為了追求名利而忽略健康,是件~的事。

ㄨ○許多人因為貪圖小利而被騙走了一大筆錢,這種~的例子不勝枚舉。

參考詞語得不償喪注  音ㄉㄜˊ。

ㄅㄨˋ。

ㄔㄤˊ。

ㄙㄤˋ漢語拼音débùchángsàng 釋  義金.王若虛〈進士彭子升墓誌〉:「晚登一第,則到官未滿而亡,僅予隨奪,得不償喪。

」得不償費注  音ㄉㄜˊ。

ㄅㄨˋ。

ㄔㄤˊ。

ㄈㄟˋ漢語拼音débùchángfèi 釋  義宋.蘇過〈論海南黎事書〉:「我特清野以避其鋒,使來無所獲,得不償費。

」得不補失注  音ㄉㄜˊ。

ㄅㄨˋ。

ㄅㄨˇ。

ㄕ漢語拼音débùbǔshī 釋  義《三國志.卷五八》:「權遂征夷州,得不補失。

」明.馮夢龍《智囊補.卷一二》:「故一雖深入而無得,方破德清一城,而得不補失,未戰而困,若無許多經略,則渡河真孤注矣。

」得不酬失注  音ㄉㄜˊ。

ㄅㄨˋ。

ㄔㄡˊ。

ㄕ漢語拼音débùchóushī 釋  義《後漢書.卷八七》:「論曰:『……軍書未奏其利害,而離叛之狀已言矣。

故得不酬失,功不半勞。

』」 得隴望蜀 參考詞語‧據隴望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ㄜˊ。

ㄌㄨㄥˇ。

ㄨㄤˋ。

ㄕㄨˇ漢語拼音délǒngwàngshǔ釋  義隴,地名,位約當今甘肅省。

蜀,地名,位約當今四川省。

「得隴望蜀」指平定隴西之後,又想進軍蜀地。

#語本《東觀漢記.卷二三.隗囂傳》。

後用「得隴望蜀」比喻貪得無厭,不知滿足。

△「得寸進尺」 典故說明岑彭為東漢人,新朝王莽時在自己的家鄉棘陽擔任縣官。

後來劉秀起兵反新,欲光復漢王朝,岑彭便帶兵投靠,被任命為大將軍,立下不少汗馬功勞,頗得信賴與賞識。

岑彭跟著劉秀一路打天下,攻克天水之後,便與偏將軍吳漢把叛將隗囂(ㄨㄟˇ ㄒㄧㄠ)圍困在西城,正當此時,劉秀卻因有其他要事而必須先回首都洛陽。

劉秀雖然必須離開,但心中記掛的卻是另一個心腹大患,就是在西蜀擁兵自重的公孫述,於是在臨行前留了一封信交代岑彭:「等攻下了西城後,便可以直接發兵南下攻打西蜀的公孫述。

」接著又嘆道:「人心總是苦於不能知足啊!攻下隴西,又盼望能進軍西蜀,其實每次發兵,我的頭髮、鬢角就要白一些啊!」後來劉秀的確也消滅了據隴的隗囂和據蜀的公孫述,一統天下,重新恢復了漢室政權,成為漢朝中興之主,而他寫給岑彭信中的「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這句話,一方面透露出一統天下的雄心,一方面卻也透露著時勢迫人的無奈。

後來「得隴望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並轉變為貶義,用來比喻貪得無厭,不知滿足。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貪得無厭,不知滿足。

使用類別用在「貪心不足」的表述上。

例句 許多人對名利總不知足,常常得隴望蜀,貪得無厭。

賭博是輸了想翻本,贏了想得隴望蜀,於是越陷越深。

你今天能有這份工作理當知足,不要得隴望蜀,太貪心了。

人如果慾望無窮,時刻計較,得隴望蜀,生活一定很痛苦。

才分給你糖,你就想著要餅乾,真是得隴望蜀,人心不足啊!他剛獲升遷,位高權重,但卻想全權在握,得隴望蜀,真不知足!這個惡霸佔了王家的宅子以後,又得隴望蜀地想佔有王家的田產。

人家已盡了最大心力幫忙了,我們不好得隴望蜀,再提出別的要求。

辨  識近義巴蛇吞象、得一望十、得寸進尺、貪心不足、貪得無厭反義知足不辱、知足常樂「得隴望蜀」及「得寸進尺」都有貪得無厭的意思。

「得隴望蜀」用於得了一樣,還要另一樣的情況下;「得寸進尺」則又可強調不斷索求,永不滿足。

得隴望蜀得寸進尺辨似例句○ㄨ人如果慾望無窮,時刻計較,~,生活一定很痛苦。

ㄨ○我就知道你這一讓步,對方一定會~地提出更多的要求。

參考詞語據隴望蜀注  音ㄐㄩˋ。

ㄌㄨㄥˇ。

ㄨㄤˋ。

ㄕㄨˇ漢語拼音jùlǒngwàngshǔ 釋  義清.李漁〈與陳學山少宰書〉:「以其為人叵測,胸伏甲兵,不則見事風生,工於影射;不則據隴望蜀,誅求無已。

」 得過且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ㄜˊ。

ㄍㄨㄛˋ。

ㄑㄧㄝˇ。

ㄍㄨㄛˋ漢語拼音déguòqiěguò釋  義能夠過得去就暫且這樣過下去。

※語或本宋.陸游〈雜詠〉詩。

後用「得過且過」形容苟且偷安,不求上進。

典故說明「得過且過」說的是一種能夠過得去就暫且過下去的生活態度。

在宋代大詩人陸游的〈雜詠〉詩中,有一首寫到自己:「得過一日且一日,安知今吾非故吾?袖手明窗讀《周易》,不辜香飯一齋盂。

」意思是說自己閒散下來,就這樣一天天過著,不過這樣的生活也不錯,能夠在明窗下靜讀《周易》,倒也不辜負那還能吃到口的香噴噴的飯。

這裡的「得過一日且一日」,一般以為可能就是「得過且過」一語的典源。

關於這句成語有個有趣的傳說: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五.寒號蟲》中記載:在五臺山上有一種鳥,每當春夏,全身羽毛絢麗豐滿,相當美麗。

這時牠的叫聲聽起來好像得意地說:「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可是到了秋冬時,牠的羽毛全部脫落,變得十分難看。

這時牠的叫聲聽起來就變成了:「得過且過!得過且過!」所以人們稱牠作「寒號蟲」或「寒號鳥」。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苟且偷安,不求上進。

使用類別用在「慵懶散漫」的表述上。

例句 你這種得過且過的做事態度,如何能讓上司信任。

人只能活一次,所以得過且過的人生態度不可取。

這個人向來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難堪重任。

如今社會環境混亂,有些人得過且過,失去了對生活的熱忱。

這種終身保障制度難免使一些人得過且過,致使工作不積極。

一想到多做多錯,有些員工乾脆得過且過地混日子。

如此下去,公司如何有前途? 辨  識近義苟且偷安、敷衍塞責反義發憤圖強、精益求精、聞雞起舞、力爭上游、夙興夜寐、自強不息 得心應手 參考詞語‧得手應心‧心手相應‧應手從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ㄜˊ。

ㄒㄧㄣ。

ㄧㄥˋ。

ㄕㄡˇ漢語拼音déxīnyìngshǒu釋  義心裡怎麼想,手便能怎麼做。

比喻技藝熟練,運用自如。

#語本《莊子.天道》。

後亦用「得心應手」比喻做事順利。

典故說明「得心應手」原作「得手應心」。

先秦大哲學家莊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曾經說過一個故事:有一天齊桓公在堂上讀書,有個工匠輪扁在堂下做車輪。

輪扁看到桓公讀書十分專心,就放下工具,走上堂去,向桓公問道:「您讀什麼書呢?」桓公就生氣地說道:「國君讀書,你一個小小的工匠也敢過問!」輪扁回答道:「臣不敢,臣只是從臣工作的角度來看,臣要將輪子裝上車軸時,如果車輪太鬆車軸就不牢,太緊的話就裝不進去。

只有不鬆不緊,才能製作出一個好輪子,這完全依靠熟練的技巧,心裡怎麼想,手便能怎麼做,這其中的技術,都是經驗的累積,無法用言語文字說得很明白。

我無法傳授給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也無法從我身上領會。

古人的經驗和智慧也是如此,不可能完全藉著書本傳授給後人。

大王,您所讀的,不過是古人的糟粕而已啊!」後來「得心應手」這句成語就從工匠輪扁所說的「得之於手而應於心」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技藝熟練,運用自如,或用來比喻做事順利。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技藝熟練,運用自如。

使用類別用在「技藝純熟」的表述上。

例句 這把菜刀雖舊,但使來得心應手。

知識學問要廣博,為文引用才能得心應手。

令狐沖手一拿劍,獨孤九式立即得心應手使出。

拉小提琴她不行,彈鋼琴的話她可得心應手得很。

沒想到他連這麼難的動作,都能得心應手的完成。

不但燒菜煮飯難不倒她,裁縫編織,她更是得心應手。

爺爺用原子筆寫字不順手,用毛筆反倒顯得得心應手。

他倆是舞臺上老搭檔了,所以演起來配合得得心應手。

二語義說明比喻做事順利。

使用類別用在「順利進展」的表述上。

例句 此仗我軍勢如破竹,打得得心應手。

公司的業務千頭萬緒,你剛上任,當然無法馬上得心應手。

辨  識近義如臂使指、左右逢源、駕輕就熟、目無全牛反義力不從心、心有餘而力不足、心餘力絀 參考詞語得手應心注  音ㄉㄜˊ。

ㄕㄡˇ。

ㄧㄥˋ。

ㄒㄧㄣ漢語拼音déshǒuyìngxīn 釋  義宋.劉克莊〈徐摠管雨山堂詩跋〉:「他人嘔心撚髭,鉤章棘句,營度甚苦,而侯(徐伯東)得手應心,易易如此。

」明.李贄《焚書.琴賦》:「故蔡邕聞弦而知殺心,鍾子聽弦而知流水,師曠聽弦而識(南風)之不競,蓋自然之道,得手應心,其妙固若此也。

」心手相應注  音ㄒㄧㄣ。

ㄕㄡˇ。

ㄒㄧㄤ。

ㄧㄥˋ漢語拼音xīnshǒuxiāngyìng 釋  義《南史.卷四二》:「筆力勁駿,心手相應,巧逾杜度,美過崔寔,當與元常並驅爭先。

」應手從心注  音ㄧㄥˋ。

ㄕㄡˇ。

ㄘㄨㄥˊ。

ㄒㄧㄣ漢語拼音yìngshǒucóngxīn 釋  義晉.傅玄〈筆賦〉:「染芳松之淳煙,寫文象於紈素;動應手而從心,煥光流而星布。

」 得寸進尺 參考詞語‧得寸思尺‧得寸覷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ㄜˊ。

ㄘㄨㄣˋ。

ㄐㄧㄣˋ。

ㄔˇ漢語拼音décùnjìnchǐ釋  義得到一寸就是一寸,得到一尺就是一尺。

指可掌握侵略所得的每一分土地。

語本《戰國策.秦策三》。

後用「得寸進尺」指得到一些利益,即想進而獲得更多利益。

比喻貪得無厭。

△「得隴望蜀」 典故說明戰國末期,秦、韓、趙、魏、齊、楚、燕七雄爭霸,其中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勢力發展最快。

秦昭王開始圖謀吞併其他六國,以統一天下。

昭王三十六年,準備以穰侯領軍,越過韓、魏兩國而伐齊。

但當時秦國的策士范雎以為此法不可行,便阻止秦國的進攻,並向昭王獻上「遠交近攻」的策略。

他說:「現在齊國勢力算是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軍隊必須要經過韓、魏兩國,這就已經不符兵法了,而且如果出兵過少,難以取勝;出兵過多,又有傷國力。

即使打勝了,齊國的土地必須越過韓、魏兩國才能到達,距離如此遙遠,根本也很難守住,所以不如採『遠交近攻』的策略,慢慢向外拓展,如此所得的一寸一尺土地,都將穩穩當當地為大王您所擁有,就能逐漸統一天下了。

若捨此法而偏偏要去攻打相隔遙遠的國家,那不是很荒謬的一件事嗎?」秦昭王聽了以後,便採用范雎的策略,積極向東侵略,果然在許多戰役中取得勝利,迫使另一強國楚國數度遷都,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基礎。

在范雎勸諫秦王的話中有「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本是指攻打所得土地,每一寸、每一尺都掌握在秦王手中,後來「得寸進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但語義有所差異,指的是為得到一些利益,即想進而獲得更多利益,用來比喻貪得無厭。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貪得無厭。

使用類別用在「貪心不足」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得寸進尺的人,不必對他客氣!你得了好處就要知足,別再得寸進尺了。

他這種人就是你對他好,他就會寸進尺。

珍惜你已擁有的,別再貪圖得寸進尺,否則會遭天譴。

貪心不足,蛇吞象。

你若一再得寸進尺,小心撐破肚皮!我就知道你這一讓步,對方一定會得寸進尺地提出更多的要求。

對方既然已經做出讓步,你們不要得寸進尺,再提出無理要求了。

一看到對方有了畏縮的表情,他不禁得寸進尺地往前踏了一步,繼續責罵對方。

辨  識近義得隴望蜀、貪得無厭反義寸進尺退、知足不辱、知足常樂「得隴望蜀」及「得寸進尺」都有貪得無厭的意思。

「得隴望蜀」用於得了一樣,還要另一樣的情況下;「得寸進尺」則又可強調不斷索求,永不滿足。

得隴望蜀得寸進尺辨似例句○ㄨ人如果慾望無窮,時刻計較,~,生活一定很痛苦。

ㄨ○我就知道你這一讓步,對方一定會~地提出更多的要求。

參考詞語得寸思尺注  音ㄉㄜˊ。

ㄘㄨㄣˋ。

ㄙ。

ㄔˇ漢語拼音décùnsīchǐ 釋  義《清史稿.卷一二三》:「小民惟利是圖,往往得寸思尺。

」得寸覷尺注  音ㄉㄜˊ。

ㄘㄨㄣˋ。

ㄑㄩˋ。

ㄔˇ漢語拼音décùnqùchǐ 釋  義清.方熏《山靜居詩話》:「貧家少藏書,無奈性所癖。

……用此頗自豪,得寸覷盈尺。

」 得意忘形 參考詞語‧得趣忘形‧忘形得意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ㄜˊ。

ㄧˋ。

ㄨㄤˋ。

ㄒㄧㄥˊ漢語拼音déyìwàngxíng釋  義(一)形,形體。

「得意忘形」指因心意志趣獲得滿足而物我兩忘。

語本《晉書.卷四九.阮籍列傳》。

形容人高興過頭,舉止失去常態。

△「得意洋洋」(二)形,形式。

「得意忘形」指文學藝術創作上,取其精神而捨其形式。

語本宋.歐陽修〈李邕書〉。

典故說明 《晉書.卷四九.阮籍列傳》載,晉代的文學家阮籍,是個性格豪放、不拘禮教的人。

他博學多聞,也有為國效力的壯志。

但因生活在改朝換代的動亂時代,無法一展抱負,對統治者的作法也相當不滿。

於是隱居山林,不參與任何事務,平常不是閉門讀書,就是遊山玩水,也常和嵇康、王戎等幾個好友在竹林裡喝酒、彈琴、吟詩、喧鬧,而有「竹林七賢」之稱。

興致高昂之時,常常手舞足蹈,大叫大笑,忘了自己。

後來「得意忘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高興過頭,舉止失去常態。

李邕是唐代知名的書法家,他學習晉代王羲之、鍾繇等大書法家的筆法,筆力雄健勁拔,善寫行楷,自成一格。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剛開始接觸李邕的字時,並不十分欣賞他的風格,但後來愈看愈喜歡,還從中習得不少筆法,因此寫下〈李邕書〉這篇文章,描述自己對李邕書法的感受。

他從李邕的書法中,看到了王羲之、鍾繇等大書法家的風格,領悟到書法的傳承性,可以透過一個人的筆法學到其他人的精華,對技藝的增長十分有幫助。

但他也強調,自己雖然受到李邕的影響,但書寫形式並不完全相同,而是取其精髓。

後來「得意忘形」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得其意而忘其形」演變而出,指文學藝術創作上,取其精神而捨其形式。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高興過頭,舉止失去常態。

使用類別用在「得意自滿」的表述上。

例句 他才升了一個小組長,就得意忘形到這副德性!我們如果因為一點成就就得意忘形,終究難成大器。

當知道獲得金牌的時候,我竟然得意忘形地歡呼起來!他就在得意忘形的狂笑中,一腳踩空,從樓梯摔了下去。

當我們受到別人肯定時,應當謙虛為懷,可別得意忘形。

小王今晚有點得意忘形,所以忘掉應該有的禮貌,請大家別見怪。

我們就是要在敵人小勝後,得意忘形之際,來個出奇不意的偷襲。

你這次段考有點進步,應再接再厲,可別就得意忘形,鬆懈下來了!他可能是太得意忘形了,邊開車邊唱歌,以致於樂極生悲,撞上了路樹。

爸爸因為找到個乘龍快婿,在姊姊的婚禮上,樂到得意忘形地向每位客人敬酒。

辨  識近義趾高氣揚、得意洋洋反義灰心喪氣、垂頭喪氣「得意忘形」及「得意洋洋」都有因稱心如意而興奮的意思。

「得意忘形」強調因得意而失態,程度較重;「得意洋洋」只描述極為得意的神態,程度較輕。

得意忘形得意洋洋辨似例句○ㄨ小王今晚有點~,所以忘掉應該有的禮貌,請大家別見怪。

ㄨ○弟弟拿出剛領取的獎狀,~地向大家炫燿。

參考詞語得趣忘形注  音ㄉㄜˊ。

ㄑㄩˋ。

ㄨㄤˋ。

ㄒㄧㄥˊ漢語拼音déqùwàngxíng 釋  義元.熊禾《熊勿軒集.卷三》:「閒以辭人才士、文章議論,遞而覽之。

及其得趣忘形,則咄咄書空,莞爾而笑。

」忘形得意注  音ㄨㄤˋ。

ㄒㄧㄥˊ。

ㄉㄜˊ。

ㄧˋ漢語拼音wàngxíngdéyì 釋  義宋.歐陽修〈盤車圖〉:「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

」 得魚忘筌 參考詞語‧忘筌得魚‧魚得忘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ㄜˊ。

ㄩˊ。

ㄨㄤˋ。

ㄑㄩㄢˊ漢語拼音déyúwàngquán釋  義筌,捕魚用的竹器。

「得魚忘筌」指捕到魚後,便忘掉了捕魚的器具。

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

語出《莊子.外物》。

後亦用「得魚忘筌」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

△「得兔忘蹄」、「得意忘言」 典故說明筌,是竹編的魚籠,用以捕魚。

蹄,是捕兔用的網子,即是兔罝。

莊子用筌和蹄比喻為了達成目的而採取的手段,捕捉魚和兔才是獵人真正的目的。

如果已經捕捉到魚,那筌就沒有用處,已經捉到兔子,那蹄也失去了作用,這兩者就可以拋棄不用了。

同樣的,言論和著作是用以闡明道理的工具,道家認為天地間的至理,並非言語文字所能傳示,所以主張人不可拘泥於語言文字之中,一旦通達道理,就應該捨棄這些外在的形式。

後來「得魚忘筌」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

亦用來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有背義忘恩之意。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

使用類別用在「背信忘義」的表述上。

例句 我們要懂得感恩,不能得魚忘筌,過河拆橋。

他早已得魚忘筌,別妄想會念舊日恩德,給你任何幫助。

他功成名就後,竟得魚忘筌,不承認曾經帶他入行的師父。

老王發財後,每年捐錢回饋鄉里,不是那種得魚忘筌的人物。

你出的兩本書,都是我們幫忙校對完稿的,現在竟然得魚忘筌,不理會我們這些人了。

辨  識近義忘恩負義、卸磨殺驢、兔死狗烹、得兔忘蹄、過河拆橋、鳥盡弓藏反義飲水思源 參考詞語忘筌得魚注  音ㄨㄤˋ。

ㄑㄩㄢˊ。

ㄉㄜˊ。

ㄩˊ漢語拼音wàngquándéyú 釋  義晉.何劭〈贈張華〉:「舉爵茂陰下,攜手共躊躇。

奚用遺形骸?忘筌在得魚。

」明.王玉峰《焚香記.第二六齣》:「他是好生的忘筌得魚,明犯著再娶停妻。

」魚得忘筌注  音ㄩˊ。

ㄉㄜˊ。

ㄨㄤˋ。

ㄑㄩㄢˊ漢語拼音yúdéwàngquán 釋  義唐.劉知幾〈讀漢書作〉:「一朝逢運會,南面皆王公。

魚得自忘筌,鳥盡必藏弓。

」 動輒得咎 參考詞語‧動常得咎‧動輒見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ㄨㄥˋ。

ㄓㄜˊ。

ㄉㄜˊ。

ㄐㄧㄡˋ漢語拼音dòngzhédéjiù釋  義輒,總是。

咎,罪過。

「動輒得咎」指一有舉動就會遭受責罰。

形容人處境困難,極易受到責難。

語出唐.韓愈〈進學解〉。

典故說明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人,他精通六經百家,崇尚儒學,排斥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

登進士第後,曾任國子博士、監察御史等職,卻因直言敢諫,屢次犯怒被貶,久久不得升遷。

韓愈自認才高,不應受此待遇,因此作〈進學解〉一文以抒己憤。

該文採問答方式,以國子先生喻己,假托學生之言,抒發自己才高卻不受重用的不滿,卻說自己不過是一介庸才,符合目前的低位閒差,用以自我解嘲。

文中的「跋前躓後,動輒得咎」就是學生描述國子先生(韓愈)在官場上的處境艱難,一有舉動就會遭受責罰,進退兩難,而屢遭貶謫。

後來「動輒得咎」就被用來形容人處境困難,極易受到責難。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處境困難,極易受到責難。

使用類別用在「處境艱難」的表述上。

例句 公司的主管專制暴躁,常使部屬有動輒得咎的感覺。

如果你對人的態度客氣一點,就不會經常動輒得咎了。

在專制政府的統治下,人民動輒得咎,毫無自由可言。

她不堪動輒得咎的婚姻生活,決定離婚以解脫長年的痛苦。

這件事情造成的影響很廣泛,動輒得咎,我們要小心處理。

他在原單位人際關係沒處理好,動輒得咎,於是提出調職的要求。

小明的父母感情不和,常拿小孩當出氣筒,因此他經常活在動輒得咎的恐懼中。

辨  識形音辨誤輒,音ㄓㄜˊ。

每、總是。

不可寫作「轍」。

參考詞語動常得咎注  音ㄉㄨㄥˋ。

ㄔㄤˊ。

ㄉㄜˊ。

ㄐㄧㄡˋ漢語拼音dòngchángdéjiù 釋  義宋.歐陽修〈與晏相公書〉:「豈非飄流之質愈遠而彌疏,孤拙之心易危而多畏?動常得咎,舉輒累人,故於退藏,非止自便。

」動輒見咎注  音ㄉㄨㄥˋ。

ㄓㄜˊ。

ㄐㄧㄢˋ。

ㄐㄧㄡˋ漢語拼音dòngzhéjiànjiù 釋  義明.卓發之〈與丁叔潛水部書.其二〉:「而性與物忤,動輒見咎,鉛刀真不能一割,老驥真不堪先駑馬也。

」 單刀直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ㄢ。

ㄉㄠ。

ㄓˊ。

ㄖㄨˋ漢語拼音dāndāozhírù釋  義一刀直接向目標刺去,比喻勇猛直進。

※語或出《景德傳燈錄.卷一二.廬州澄心院旻德和尚》。

後用「單刀直入」比喻直截了當,不繞圈子。

典故說明「單刀」是一種闊面單鋒的兵器,有銳利長刃;「直入」則有直接進入而毫無阻礙的意思。

「單刀直入」就是進攻時,以單刀直接衝殺,可用來比喻直截了當,見於佛典。

如《景德傳燈錄》曾記述旻德和尚與興化和尚之間的一段故事。

廬州澄心院的旻德和尚在興化這個地方時,正好碰上興化和尚開示弟子,說:「如果是一個精通武術的行家或戰將,那就應該在認定目標後,單刀直入,勇猛直前的衝殺,不必多說無益的話語!」旻德和尚聽完便走出群眾向興化和尚行禮,然後大喝,興化和尚也跟著大喝。

旻德和尚於是再大喝,興化和尚也跟著再大喝。

「喝」在此含有開示的作用。

後來「單刀直入」被用來比喻直截了當,不繞圈子。

有人以為此語之源當出《宋書.卷七.前廢帝本紀》中的「懷刀直入」。

此語用法與「單刀直入」相似,備載於此,以供參考。

其言:「壽寂之懷刀直入,姜產之為副。

帝欲走,寂之追而殞之。

」述說南朝宋的前廢帝,因為日漸殘暴,動輒殺戮百官,臣相們無不惶惶自危,於是密謀行刺,終於利用一次皇帝在午夜趨魔射鬼的機會,由前廢帝的親信壽寂之提刀直驅進入宮內,將他殺死。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直截了當,不繞圈子。

使用類別用在「言談直爽」、「切入核心」的表述上。

例句 他向來都是直截了當,單刀直入地切入問題核心。

王老師在會議上的發言常常單刀直入,一語中的。

為了節省時間,我就單刀直入地提問,不多囉嗦了。

會議一開始,主席便單刀直入地說明此次會議主題。

他寫文章總是喜歡以單刀直入的破題法切入,顯得簡潔有力。

她為人爽快,不論說話或做事都喜歡單刀直入,討厭拐彎抹角。

在商場上談判,有時候就要單刀直入,才能快速掌握對方的想法。

辨  識近義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反義拐彎抹角 登峰造極 參考詞語‧造極登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ㄥ。

ㄈㄥ。

ㄗㄠˋ。

ㄐㄧˊ漢語拼音dēngfēngzàojí釋  義本指登上山峰,到達絕頂。

比喻成就達到極點或造詣高深精絕。

#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

典故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文人崇尚清談,盛行品評人物,所以記述名人軼事的「志人小說」也流行當時。

此類小說採集過去及當時文人名士的言談、風尚、逸事,加以編撰,很能反映各類人物的面貌,間接表現出當時的社會民情。

南朝宋劉義慶所編的《世說新語》則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本書依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共三十六門,均為簡潔雋永的短篇,長者數行,短者僅二、三十字,但因善於把人物的語言與情態相結合,並使用比喻、對比等修辭技巧,較之一般志怪小說,更富文學價值。

在《世說新說.文學》中記載了關於晉簡文帝的一段話。

簡文帝篤信佛教,研究佛經,見經上云如果淨化磨練自己的精神,就可以成佛。

便有所感觸的說道:「不知道照這樣去做,是不是馬上就可以達到登峰造極?不過我以為平日薰陶磨練的功夫,應該仍然不可荒廢啊!」成語「登峰造極」就從原文摘錄,比喻成就達到極點或造詣高深精絕。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登上山峰,到達絕頂。

使用類別用在「登上頂峰」的表述上。

例句 在地球上,能登上聖母峰,算是登峰造極了。

今天我們就要攻上山頂,完成登峰造極的美夢。

二語義說明比喻成就達到極點或造詣高深精絕。

使用類別用在「技藝精湛」的表述上。

例句 李杜的成就在古代詩歌史上,可算是登峰造極。

像這種登峰造極的技巧都可以列入「金氏世界紀錄」了。

除了天才以外,要達登峰造極之境,都是要經過辛苦的歷練。

他的廚藝非常好,所煮的任何菜色都已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

這些年來,功利主義發展得登峰造極,人的價值都被物化了。

林小弟年紀雖小,但棋藝已登峰造極,在國際棋賽中屢得名次。

他的捏陶技藝已達登峰造極的地步,泥巴在他手中好像有了生命。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勝過他的舊作甚多,是他目前的登峰造極之作。

他完成這幅畫作後就宣布退隱,這幅畫對他來說應該就是登峰造極的作品了。

辨  識近義出神入化、超凡入聖、盡善盡美、升堂入室 參考詞語造極登峰注  音ㄗㄠˋ。

ㄐㄧˊ。

ㄉㄥ。

ㄈㄥ漢語拼音zàojídēngfēng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只看世上那班分明造極登峰的,也會變生不測;任是爭強好勝的,偏用違所長。

」清.閻爾梅〈閼與城觀馬服君祠堂遂抵漚麻池登黃榆嶺關〉:「雲中積布飛殘縷,池上漚麻厭老拳。

造極登峰真快賞,黃榆嶺出太行巔。

」 登徒子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ㄥ。

ㄊㄨˊ。

ㄗˇ漢語拼音dēngtúzǐ釋  義登徒,複姓。

子,男子的通稱。

登徒子,戰國時楚國的大夫。

典出戰國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

後用「登徒子」稱貪戀女色的人。

典故說明登徒子,是戰國時楚國的大夫。

戰國楚.宋玉在其所寫〈登徒子好色賦〉中,提到大夫登徒子曾在楚王面前說他好色。

宋玉辯稱說,他東邊鄰居有一個女子,容貌姣好,身材適度,全身上下沒有一處不美,許多人都為她著迷。

這個女子常常攀登牆頭來偷看他,已經整整三年,他至今都還沒有接受她。

而登徒子的妻子頭髮散亂,耳朵歪斜卷曲,嘴脣缺裂,牙齒稀疏,彎腰駝背,身上還有嚴重的疾病,登徒子卻很喜歡她,還和她生了五個孩子。

這樣一比較,就可以很清楚地明白是誰好色了。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登徒子」,用來稱貪戀女色的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貪戀女色的人。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好色之人」的表述上。

例句 像小王這樣的登徒子,專門騷擾女性,真是令人厭惡!他分明是個登徒子,只是想佔妳便宜,妳千萬不要上當!小美今天在路上遇到一個登徒子,一直纏著她想跟她要電話號碼。

今天報載有一個登徒子求愛被拒,竟天天到女方家騷擾。

最後被報警帶走。

雖然明知愛上了一個見異思遷的登徒子,她仍是沒辦法澈底地和他斷絕來往。

辨  識近義好色之徒反義柳下惠、魯男子 等量齊觀 參考詞語‧齊量等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ㄥˇ。

ㄌㄧㄤˋ。

ㄑㄧˊ。

ㄍㄨㄢ漢語拼音děngliàngqíguān釋  義不分輕重,一律同等看待。

※#語或出清.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三.劉仲尹參涪翁得法》。

△「相提並論」 典故說明「等量齊觀」的「等」、「齊」都有等同、相同的意思,所以這句成語就有一齊、同等看待的意思。

清代況周頤在《蕙風詞話.卷三.劉仲尹參涪翁得法》中表明,他並不完全贊同元好問說劉仲尹詩學習黃庭堅而得法這個論點,以為只是學涪翁而意境稍變而已。

文中就用了這句成語。

況周頤認為劉氏雖然是學法於黃庭堅,但兩人詩中的境界則大不相同。

好比林木佳勝,黃庭堅的詩能夠鬱蒼聳秀,即便不經意的地方,也像老幹杈枒一樣,沒有一根醜枝。

而劉仲尹的詩蒼秀大概可以與黃庭堅相似,但在不經意處的杈枒,則不及庭堅遠甚!這就好像兩人同樣寫景,有一個添加了朦朧明月來增加韻味,補寫了雨露而轉具濕潤的感受。

對詞的意境可以稍作改變,但怎麼可以說兩個人的作品不分上下,同等看待呢?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不分輕重,一律同等看待。

使用類別用在「同等對待」的表述上。

例句 雞鶩與鳳雛,豈能等量齊觀?天地間事物本來就參差不齊,怎麼可以等量齊觀呢?這兩篇論文雖然性質相似,但析論功力不同,怎能等量齊觀?這幾種作法可能導致的結果不同,當然要審慎評估,絕不能等量齊觀。

這兩樣東西雖然看起來差不多,但材質不同,是不能等量齊觀的。

做事要懂得分輕重緩急、先後次序,不能一律等量齊觀,全部混淆在一起。

甲乙兩人的成績相差那麼遠,怎麼可能等量齊觀,一律敘獎,這是很不公允的。

辨  識近義一視同仁、比量齊觀、相提並論反義無與倫比、另眼相看、另當別論「等量齊觀」及「相提並論」都有同等對待的意思。

「等量齊觀」側重於不分事物之間的差異;「相提並論」側重於事物的並列比較。

等量齊觀相提並論辨似例句○ㄨ做事要懂得分輕重緩急、先後次序,不能一律~,全部混淆在一起。

ㄨ○我們職棒發展的歷史太短,無法與美、日等國~。

參考詞語齊量等觀注  音ㄑㄧˊ。

ㄌㄧㄤˋ。

ㄉㄥˇ。

ㄍㄨㄢ漢語拼音qíliàngděngguān 釋  義《聊齋志異.卷九》:「子安弋獲心切,故狐戲之。

然當其心滿意足時,何知為戲?齊量等觀,則詞林諸公,安非出於造物之戲也?世事種種色色,不必認真。

」 喋喋不休 參考詞語‧喋喋不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ㄧㄝˊ。

ㄉㄧㄝˊ。

ㄅㄨˋ。

ㄒㄧㄡ漢語拼音diédiébùxiū釋  義喋喋,話多。

「喋喋不休」形容話多,沒完沒了。

◎語本《史記.卷一○二.張釋之馮唐列傳.張釋之》。

典故說明「喋喋不休」之「喋喋」見於《史記.卷一○二.張釋之馮唐列傳.張釋之》。

張釋之,字季,西漢南陽堵陽人。

任職廷尉時,執法公允,認為法律是天子與天下人都應共同遵守的。

當他還在擔任謁者僕射的官職時,有一天伴隨文帝去虎圈巡視。

文帝因為管理虎圈的嗇夫流利的答出了禽獸名稱和正確數量,於是下詔要升虎圈嗇夫的官。

張釋之過了好一會才上前問文帝:「絳侯周勃和東陽侯張相如這兩個人如何?」文帝回答:「都是言行仁厚的人。

」張釋之又說:「絳侯和東陽侯兩人向來言行仁厚,但也曾經因為不善於言辭,在討論事情時說不出話,哪像這個嗇夫話多又辯才敏捷,能言善道。

況且在秦朝就曾任用掌案牘的書吏,官吏們爭著以極快速、苛刻、細察來比較高下,然而內容只是些徒有形式而無實際作用的文字,並沒有真誠的惻隱之心,也因而無法知道自己的過錯缺失在那裡,才會走向敗亡的地步。

今日陛下因為嗇夫能言善道就越級升遷,恐怕天下人競相仿效,賣弄口舌,重蹈秦朝覆轍,所以君王一切的動作處置不可不小心啊!」最後文帝聽從建議,取消嗇夫的升官。

典源又見《史記.卷一一○.匈奴列傳》。

內容則是表述西漢文帝時,宦官中行說因被迫奉命送公主到匈奴和親,後來歸順匈奴。

有一天,他駁斥漢朝使者對匈奴的批評,說:「匈奴人逐水草而居,沒有繁複的辭令,如果令他們像中原人一樣話多不止,即使衣冠華美,又有何用?」後來「喋喋不休」這句成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話多,沒完沒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話多,沒完沒了。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冗長」的表述上。

例句 言多必失,像他這樣喋不休,也不怕說錯話。

我真受不了她成天喋喋不休,所以請調辦公室。

一路上,他喋喋不休地敘述在學校上課的情形。

她今天怎一反喋喋不休的常態,是不是生病了?請妳不要再喋喋不休了,要知道石不能語最可人。

這件事已成定局,你縱然再喋喋不休,也無關緊要了。

這幾個長舌婦湊在一起,自是喋喋不休,真令人吃不消。

車禍現場圍了許多民眾,喋喋不休地述說著事情的經過。

待會兒輪你報告時,請盡量簡明扼要,千萬不要喋喋不休。

天下本無事,都是因為有這麼一個喋喋不休的人,才惹出事來。

老闆開會時,最討厭說話不得要領,喋喋不休、絮絮煩煩的人。

辨  識近義呶呶不休、絮絮叨叨、嘵嘵不休反義三緘其口、守口如瓶、沉默寡言、噤若寒蟬、默不作聲、默默無言、啞口無言、張口結舌 參考詞語喋喋不已注  音ㄉㄧㄝˊ。

ㄉㄧㄝˊ。

ㄅㄨˋ。

ㄧˇ漢語拼音diédiébùyǐ 釋  義《太平廣記.卷二八一》:「韓氏益懼,欲以詞拒,而盧氏喋喋不已。

」《元史.卷一》:「吾身之存,實太子是賴。

髭鬚已白,遺骸冀得安寢,汝乃喋喋不已耶?」 短兵相接 參考詞語‧短兵接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ㄨㄢˇ。

ㄅㄧㄥ。

ㄒㄧㄤ。

ㄐㄧㄝ漢語拼音duǎnbīngxiāngjiē釋  義以短小的刀、劍等武器交手搏鬥。

語出戰國楚.屈原〈九歌.國殤〉。

後用「短兵相接」形容近距離激烈地搏打、爭鬥。

△「針鋒相對」 典故說明「短兵相接」之「短兵」,原是指短小的兵器,此語見於戰國楚屈原的作品〈國殤〉。

當年秦、楚兩軍交戰,楚軍自知勢弱,但仍奮勇抵抗強敵。

最後楚軍果然慘敗,戰場上布滿這些英勇將士的屍體,屈原乃作〈國殤〉,用以祭悼為國犧牲的陣亡將士。

開頭四句:「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大意是說,楚國士兵手持吳地出產的戈,穿著厚重而堅硬的甲冑,與敵軍近距離遭遇混戰,彼此的軍車車輪互相交錯,將士們就用短兵器,與對方激烈地搏鬥廝殺。

軍旗滿布,把陽光完全遮蔽,敵人多得像雲一樣,雙方射出的箭矢紛紛從空中掉落,將士們不顧性命,奮勇向前。

「短兵接」原是指以短小的刀、劍等武器交手搏鬥,後來「短兵相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近距離激烈地搏打、爭鬥。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近距離激烈地搏打、爭鬥。

使用類別用在「近距搏鬥」的表述上。

例句 敵我兩軍在邊境相遇,短兵相接,戰況激烈。

橄欖球賽是短兵相接的肉搏戰,哪方體力較佳就佔便宜。

這場談判,雙方代表短兵相接,針鋒相對,遲遲無法達成協議。

經過幾次短兵相接,他剴切地述說了自己的理念,終於讓大家接受了他的看法。

在戰場上我們遲早要與敵軍短兵相接,進行遭遇戰,連長要大家心裡先有個準備。

辨  識近義針鋒相對「短兵相接」及「針鋒相對」都用來比喻激烈的衝突。

「短兵相接」側重於強調彼此對打交鋒;「針鋒相對」側重於強調所處立場對立。

短兵相接針鋒相對辨似例句○ㄨ橄欖球賽是~的肉搏戰,那方體力較佳就佔便宜。

ㄨ○他們的理念不同,會議上總是~,互不相讓。

參考詞語短兵接戰注  音ㄉㄨㄢˇ。

ㄅㄧㄥ。

ㄐㄧㄝ。

ㄓㄢˋ漢語拼音duǎnbīngjiēzhàn 釋  義《史記.卷七》:「(項羽)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

」《三國志.卷一八》:「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

」 道貌岸然 參考詞語‧岸然道貌‧道貌凜然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ㄠˋ。

ㄇㄠˋ。

ㄢˋ。

ㄖㄢˊ漢語拼音dàomàoànrán釋  義學道的人容貌莊嚴肅穆。

形容外表莊重嚴肅的樣子。

語本敦煌變文《維摩詰經講經文》。

△「一本正經」 典故說明「道貌岸然」原作「道貌凜然」。

「變文」是唐代時興起的一種講唱文學,由散文和韻文交替組成,內容以演繹佛經故事及民間、歷史故事為主。

《維摩詰經講經文》是根據《維摩詰經》的故事,敷演而成,形式是先引述一段經文,然後邊講邊唱,有時幾十字的經文,可以鋪陳為數千字。

內容敘述維摩詰居士生病了,佛陀欲派一名弟子前往慰問他的病情,但是所有弟子都不敢去,最後文殊菩薩應命前往。

文中描述維摩詰居士的外表和情態,形容他的容貌莊嚴肅穆,胸懷坦蕩,心地光明,遠望就像鶴立雞群似的,近觀有如龍來洞口,光彩射人。

後來「道貌岸然」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除本義外,也作諷刺用法,用來形容外表故作正經,心中其實不是如此。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外表莊重嚴肅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嚴肅冷漠」的表述上。

例句 想不到他外表道貌岸然,其實卻是滿肚子壞心意。

在大殿裡,眾信徒莫不道貌岸然,靜聽上人開示。

這個偽君子披著道貌岸然的外衣,不知害了多少人。

我在朗讀《論語》的時候,也不由得道貌岸然起來了。

我常覺得越裝作道貌岸然的人,越是個內心虛偽的人。

不要看他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不知做了多少壞勾當。

我們看到老師道貌岸然地站在那裡,連忙過去向他打招呼。

不要看他平日談笑風生,一到正式場合就道貌岸然起來了。

為了唬住對方,他一反平日的嘻笑態度,裝得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

他道貌岸然地說:「這項計畫關係公司存亡,無論如何大家要支持。

」 辨  識近義一本正經反義嘻皮笑臉形音辨誤岸,音ㄢˋ。

高傲、莊嚴的樣子。

不可寫作「暗」。

「道貌岸然」及「一本正經」都有神態莊嚴的意思。

「道貌岸然」側重於莊重高尚;「一本正經」側重於嚴肅認真。

道貌岸然一本正經辨似例句○ㄨ在大殿裡,眾信徒莫不~,靜聽上人開示。

ㄨ○看他說得~的樣子,不像是開玩笑。

參考詞語岸然道貌注  音ㄢˋ。

ㄖㄢˊ。

ㄉㄠˋ。

ㄇㄠˋ漢語拼音ànrándàomào 釋  義《聊齋志異.卷一》:「又八九年,成忽自至,黃巾氅服,岸然道貌。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七》:「現祕戲圖者,而回顧其形,則皆岸然道貌也。

」道貌凜然注  音ㄉㄠˋ。

ㄇㄠˋ。

ㄌㄧㄣˇ。

ㄖㄢˊ漢語拼音dàomàolǐnrán 釋  義《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二》:「光嚴整行之次,忽見維摩,道貌凜然,儀形畾落。

」 道聽塗說 參考詞語‧道聽途傳‧道聽途說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ㄠˋ。

ㄊㄧㄥ。

ㄊㄨˊ。

ㄕㄨㄛ漢語拼音dàotīngtúshuō釋  義在路上聽到一些沒有根據的話,不加求證就又在路途中說給其他的人聽。

泛指沒有經過證實、缺乏根據的話。

語出《論語.陽貨》。

△「以訛傳訛」 典故說明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魯人。

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

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

有弟子三千,開平民教育先河。

孔子是一個很嚴謹的學者,對學生品行的要求甚至超過他們在學問上的成就,在《論語.陽貨》中,孔子曾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意思就是說,在道路上聽到的話,如果沒有查證就隨便傳揚出去,有德行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皇侃疏中對這句話加以解釋:「若聽之道路,道路乃即為人傳說,必多謬妄。

所以為有德者所棄也。

亦自棄其德也。

」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想要對人講述道理,必先鑽研日久,有所心得,才能對人講述,在道路上隨便聽到的消息,一定很多謬誤,不能輕易相信,更不能當成是真的,逕向他人轉述,如果這樣去做,便是自己毀棄自己的德行。

後來「道聽塗說」演變為成語,泛指沒有經過證實、缺乏根據的話。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泛指沒有經過證實、缺乏根據的話。

使用類別用在「不實傳聞」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話全是道聽塗說,沒有任何根據。

道聽塗說的謠言,讓每個人都感到很困惑。

這些人平時最喜歡道聽塗說,唯恐天下不亂。

如果你老是道聽塗說,遲早會失去大家的信任。

謠言止於智者,像這種道聽塗說的話,為何要相信?凡事都要實事求是,可不能隨便相信道聽塗說的話!這些未經查證的新聞,跟道聽塗說的謠言有什麼兩樣。

你這樣不經查證就隨便道聽塗說的行為,怎麼能叫人信賴?這個消息的來源非常可靠,並不是道聽塗說,請你務必重視。

辨  識近義以訛傳訛、街談巷語、無稽之談、齊東野語反義耳聞目睹、言之鑿鑿、鑿鑿有據「以訛傳訛」及「道聽塗說」都有隨便散播消息或言論的意思。

「以訛傳訛」側重於所散播的為錯誤的消息或言論;「道聽塗說」側重於所散播的為未經求證的消息或言論。

以訛傳訛道聽塗說辨似例句○ㄨ聽說彗星出現就會引起災害,長久以來~,竟然有人信以為真。

ㄨ○凡事都要實事求是,可不能隨便聽信他人的~! 參考詞語道聽途傳注  音ㄉㄠˋ。

ㄊㄧㄥ。

ㄊㄨˊ。

ㄔㄨㄢˊ漢語拼音dàotīngtúchuán 釋  義明.王守仁〈次欒子介韻送.詩四首之四〉:「道聽塗傳影響前,可憐絕學遂多年。

」道聽途說注  音ㄉㄠˋ。

ㄊㄧㄥ。

ㄊㄨˊ。

ㄕㄨㄛ漢語拼音dàotīngtúshuō 釋  義唐.柳宗元〈與劉禹錫論周易九六說書〉:「是見其道聽而途說者,又何能知所謂《易》者哉!」《平妖傳.第九回》:「雖然求法的念頭甚誠,還在半信半疑,恐怕那僧伴所言,道聽途說,未知是真是假。

」 當頭棒喝 參考詞語‧棒喝當頭‧當頭一棒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ㄤ。

ㄊㄡˊ。

ㄅㄤˋ。

ㄏㄜˋ漢語拼音dāngtóubànghè釋  義佛教禪宗接引弟子時,常用棒一擊或大聲一喝,促其領悟。

典出《五燈會元.卷一一.臨濟義玄禪師》。

比喻使人立即醒悟的警示。

典故說明唐僧臨濟義玄禪師,曹州南華人。

早年跟從黃檗希運禪師出家,曾經三次向黃檗請教說:「什麼是佛法的大意?」結果三次都遭到棒打,於是認為「自恨障緣,不得深旨」,而向黃檗告辭,黃檗就指點他到高安灘頭請教大愚禪師。

臨濟見到大愚後就告訴他三次發問三次被打的經過,並且問:「我是不是犯了什麼過錯?」大愚就說:「黃檗只是好心的想幫你領悟佛法大意,你怎麼反而在尋找自己有沒有過錯?」臨濟聽了當下立即開悟,也因為他是這樣悟出佛法的,所以他後來在鎮州建立臨濟禪院,創立了禪宗五大宗之一的臨濟宗,就以「棒」、「喝」的方式來啟發弟子開悟佛法。

「喝」的施用是臨濟自創的,他開悟後回到黃檗的身邊,只要黃檗以棒打開示弟子時,他就在一旁大喝助陣。

典源所節錄的就是一則臨濟開示弟子的故事。

曾經有僧人問:「什麼是佛法大意?」臨濟就舉起拂子,先是身旁的僧人大喝一聲,接著他就打下去。

又問,臨濟就又舉起拂子,身旁僧人又喝,他也喝。

又要再問,臨濟就又打下去。

後來這個故事濃縮成「當頭棒喝」,用來比喻使人立即醒悟的警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使人立即醒悟的警示。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功大」、「發人警思」的表述上。

例句 給你一個當頭棒喝,看你還醒不醒?這幾句重話猶如當頭棒喝,使他猛醒過來。

你這番話猶如當頭棒喝,震醒宛如睡夢中的我。

我正將他從沉淪中救起,不得不給他當頭棒喝。

我現在能有點成就,還得感謝你當年的當頭棒喝。

我希望此記當頭棒喝,可讓他從醉生夢死中驚醒。

希望老師的話能如當頭棒喝,讓他頓然醒悟,改過向善。

這次失敗,對他來說無異是當頭棒喝,使驕傲的他猛然醒悟。

這一次意外無異是當頭棒喝,讓大家了解稍有疏失都可能造成失敗。

老友的斥責猶如當頭棒喝,讓他及時振作,從失戀的陰影走出來,不再自怨自艾。

辨  識近義暮鼓晨鐘、醍醐灌頂 參考詞語棒喝當頭注  音ㄅㄤˋ。

ㄏㄜˋ。

ㄉㄤ。

ㄊㄡˊ漢語拼音bànghèdāngtóu 釋  義清.楊潮觀《吟風閣雜劇.換扇巧逢春夢婆》:「一謎價蒲團困坐,只等著暮鐘敲破。

挨不過,要棒喝當頭稍可。

」當頭一棒注  音ㄉㄤ。

ㄊㄡˊ。

ㄧ。

ㄅㄤˋ。

(變)。

ㄉㄤ。

ㄊㄡˊ。

ㄧˊ。

ㄅㄤˋ漢語拼音dāngtóuyībàng(變)dāngtóuyíbàng 釋  義《紅樓夢.第一一七回》:「一聞那僧問起玉來,好像當頭一棒,便說道:『你也不用銀子了,我把那玉還你罷。

』」《鏡花緣.第八四回》:「這個笑話雖是鬥趣,若教愚而好自用的聽了,卻是當頭一棒,真可猛然喚醒。

」 當機立斷 參考詞語‧應機立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ㄤ。

ㄐㄧ。

ㄌㄧˋ。

ㄉㄨㄢˋ漢語拼音dāngjīlìduàn釋  義當下立刻作出決斷,毫不遲疑。

語本三國魏.陳琳〈答東阿王牋〉。

△「毅然決然」 典故說明「當機立斷」原作「應機立斷」。

三國時,魏國文書官陳琳因為文筆佳、學問好,曹丕、曹植兄弟常與他書信往返,分享自己寫的文章,交換意見與心得。

有一次,曹植把寫好的〈龜賦〉給陳琳看,第二天陳琳便回信盛讚曹植的文筆,說他高才脫俗,文章用語絕妙,意境深遠,這種天賦,一般人即使花時間學習也辦不到。

陳琳並用古代名劍青萍、干將來比喻曹植的才氣,這兩把名劍十分銳利,削鐵如泥,任何東西都能立刻切斷,連一點聲音都沒有,而曹植的才華就如這兩把劍般地超群。

在這篇文章中,「應機立斷」是用來形容青萍、干將這兩把古代名劍的銳利,任何東西一切下去馬上就斷了。

後來,「當機立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當下立刻作出決斷,毫不遲疑。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當下立刻作出決斷,毫不遲疑。

使用類別用在「果敢決斷」的表述上。

例句 他一見苗頭不對,便當機立斷,拔退就跑。

船長一看漏水無法堵住,當機立斷地宣布棄船。

總經理處事十分果決,凡事當機立斷,絕不拖水帶泥。

這件事情的成敗攸關公司存亡,可不能再畏首畏尾了,當機立斷吧!由於他的優柔寡斷,貽誤了戎機,假如當初能當機立斷,今日局面必然改觀。

攀登高山時,如遇天候不佳,領隊自應當機立斷,立即下山,不宜勉強攻頂。

辨  識近義壯士斷腕、毅然決然、操刀必割反義舉棋不定、優柔寡斷、首鼠兩端、瞻前顧後、猶豫不決、遲疑不決「當機立斷」及「毅然決然」都有行事果斷的意思。

「當機立斷」側重於關鍵時刻的果斷決定;「毅然決然」側重於行事時的堅決態度。

當機立斷毅然決然辨似例句○ㄨ他一見苗頭不對,便~,拔退就跑。

ㄨ○憂國憂民的情操,讓他~地投筆從戎。

參考詞語應機立斷注  音ㄧㄥˋ。

ㄐㄧ。

ㄌㄧˋ。

ㄉㄨㄢˋ漢語拼音yìngjīlìduàn 釋  義三國魏.陳琳〈答東阿王牋〉:「君侯體高世之才,秉青蓱、干將之器,拂鐘無聲,應機立斷。

此乃天然異稟,非鑽仰者所庶幾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若夫駿發之士,心總要術,敏在慮前,應機立斷;覃思之人,情饒歧路,鑒在疑後,研慮方定。

」 當仁不讓 參考詞語‧當仁不遜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ㄤ。

ㄖㄣˊ。

ㄅㄨˋ。

ㄖㄤˋ。

(變)。

ㄉㄤ。

ㄖㄣˊ。

ㄅㄨˊ。

ㄖㄤˋ漢語拼音dāngrénbùràng(變)dāngrénbúràng釋  義面臨仁義之事而不謙讓。

語出《論語.衛靈公》。

後用「當仁不讓」指遇到應該做的事,主動承擔起來,而不推讓。

△「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義無反顧」 典故說明「當仁不讓」是指面臨仁義之事而不謙讓。

這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篇,孔子說:「當仁不讓於師。

」大意是說:遇到有關仁義的事,就要趕快去做,即使面對自己的老師,也不必謙讓。

為什麼孔子會如此強調「仁」的重要呢?因為「仁」就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關係」,在家裡面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關係;擴大到社會上,就是君臣有禮、朋友有義的關係。

「仁」從個人修身做起,最後擴充成為維繫家庭和社會的力量。

這種力量發揮到極致,就是「大同世界」的達成。

所以「當仁」的事情,當然「不必謙讓」,反而要爭先去做。

後來「當仁不讓」演變為成語,用來指遇到應該做的事,主動承擔起來,而不推讓。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遇到應該做的事,主動承擔起來而不推辭。

使用類別用在「積極承擔」的表述上。

例句 為人服務,我們要有當仁不讓的精神。

大家推選他擔任會長,他當仁不讓地接受了。

既然大家推舉我來當主持人,那我就當仁不讓了。

這種當仁不讓的熱血青年才應是青少年的偶像。

這個職務你絕對有資格接受,理應當仁不讓,你就不要再推辭了。

小李工作積極認真,對於公司業務,他一向是當仁不讓,從不推拖。

辨  識近義義不容辭、自告奮勇、義無反顧、責無旁貸反義推三阻四、置身事外、臨難苟免、躊躇不前、隔岸觀火、退避三舍「當仁不讓」及「義不容辭」都有對於應做的事不推辭的意思。

「當仁不讓」側重於主動承擔應做的事;「義不容辭」側重於按照義理應做的事。

當仁不讓義不容辭辨似例句○ㄨ小李工作積極認真,對於公司業務,他一向是~,從不推拖。

ㄨ○投入急難救助,是每個國民~的責任。

參考詞語當仁不遜注  音ㄉㄤ。

ㄖㄣˊ。

ㄅㄨˋ。

ㄒㄩㄣˋ。

(變)。

ㄉㄤ。

ㄖㄣˊ。

ㄅㄨˊ。

ㄒㄩㄣˋ漢語拼音dāngrénbùxùn(變)dāngrénbúxùn 釋  義宋.魏了翁〈送宇文侍郎知廬州〉:「再拜亟祗命,當仁不敢遜。

」 當務之急 參考詞語‧當務為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ㄤ。

ㄨˋ。

ㄓ。

ㄐㄧˊ漢語拼音dāngwùzhījí釋  義當前最急迫要做的事。

語本《孟子.盡心上》。

△「燃眉之急」 典故說明「當務之急」原作「當務為急」。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大思想家,曾教導子弟做事一定要知道輕重緩急。

他說一個有智慧的人,對什麼事都清楚明瞭,但仍知道要先完成當前最急迫的事;一個仁慈的人,對什麼都給予關愛,但仍知道要先親近有賢德的人。

孟子告訴學生,凡事都要先認清優先順序,先完成當下最急切的事,這叫做「知務」,也就是明白事情的輕重緩急。

後來「當務之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當前最急迫要做的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當前最急迫要做的事。

使用類別用在「急迫緊要」的表述上。

例句 培養新世紀的人才,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當務之急。

如今整飭公司人事是當務之急,其他的事可以稍緩。

為了能在比賽中衛冕成功,當務之急是加強選手信心。

為了預防豪雨成災,當務之急就是先把此地堤防加高。

促進產業技術升級的當務之急就是加快成功案例的推廣。

為了國家整體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學生外語能力已是當務之急。

地震後的救難工作千頭萬緒,但當務之急是要先提供足夠的避難處所來安置災民。

辨  識近義燃眉之急、先務之急反義不急之務「燃眉之急」及「當務之急」都有急迫的意思。

「燃眉之急」程度較重,指目前的事極為嚴重急迫;「當務之急」程度較輕,指目前諸事中首要應做的。

燃眉之急當務之急辨似例句○ㄨ我這點錢先讓你救~,以免發生跳票,其餘的容後緩議。

ㄨ○地震後的救難工作千頭萬緒,但~是要先提供足夠的避難處所來安置災民。

參考詞語當務為急注  音ㄉㄤ。

ㄨˋ。

ㄨㄟˊ。

ㄐㄧˊ漢語拼音dāngwùwéijí 釋  義《孟子.盡心上》:「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

」《韓詩外傳.卷一》:「任重道遠者,不擇地而息。

家貧親老者,不擇官而仕。

故君子橋褐趨時,當務為急。

」 對牛彈琴 參考詞語‧對牛鼓簧‧對驢彈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ㄨㄟˋ。

ㄋㄧㄡˊ。

ㄊㄢˊ。

ㄑㄧㄣˊ漢語拼音duìniútánqín釋  義為牛彈琴,但牛依然低頭而食,聽而不聞。

比喻講話、做事不看對象。

典出《弘明集.卷一.漢.牟融.理惑論》。

後用「對牛彈琴」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

典故說明牟子(?∼西元79年),本名牟融,東漢人,熟讀經史百家,並精通佛理,許多儒家學者都向他請教有關佛學的問題。

不過牟子在對儒家學者講解佛理時,總是引用儒家的經書來作說明,有人問:「您說佛家經典那麼多,內容廣博深厚,為什麼不用佛經講解呢?」牟子答道:「你們對儒家經典的內容很熟,如果我引用儒家經典解釋佛理,你們很容易就能了解。

反之,我若是引用佛典,就像對瞎子說各種漂亮顏色,對聾子演奏音樂,一點幫助也沒有。

就是師曠那樣的音樂大師,無論技藝多麼精巧,也不能彈奏沒有琴弦的琴;狐貉的皮毛雖然暖和,但也不能溫暖沒有生氣的死人。

例如春秋魯國的公明儀,有一次看見一頭牛在吃草,就彈琴給牠聽,可是不管旋律多悅耳動聽,牛卻充耳不聞,自顧著吃草,這是因為人類的音樂不適合給牛聽。

後來他改彈出蚊虻鼓翅聲、落單小牛的悲鳴聲,牛就立刻停止吃草,搖著尾巴,豎起耳朵,徬徨不安地聆聽。

我引用儒家經典來講解佛理,也是同樣的道理。

」由典源看來,牟子舉公明儀為牛彈琴的故事時,並沒有貶抑牛的意思,只是就事論事,說明自己的用意。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對牛彈琴」,用來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講話、做事不看對象。

使用類別用在「方法失當」的表述上。

例句 這家牧場放音樂給乳牛聽,真的是對牛彈琴。

今天無論是不是對牛彈琴,請大家全力演出就好。

有人譏笑我們是來對牛彈琴,卻不知在座的各位個個都是行家。

對老外介紹唐詩,可能會對牛彈琴,但也可能喜遇知音。

二語義說明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

使用類別用在「方法失當」的表述上。

例句 對這些人講道理,無異對牛彈琴,得另想辦法才行。

跟這種人講道理,就好像對牛彈琴,別再浪費口舌了。

有時看到兒女回應的冷漠,為人父母的真以為在對牛彈琴。

我白花了一下午時間跟他談電影藝術,簡直是對牛彈琴。

你未免太木訥了吧!難怪你老婆會說跟你說話像對牛彈琴。

唉!我跟他談貝多芬,他跟我談微積分,無非對牛彈琴而已。

你這話誠然有理,但待我回去向他們轉述,可得對牛彈琴了。

你這場演講內容應很精采,遺憾的是對牛彈琴,我們都聽不懂。

我實在氣不過,所以明知是對牛彈琴,白費唇舌,我還是說了。

我根本不懂抽象畫,害你浪費這麼多時間來對牛彈琴,真正抱歉。

辨  識近義語不擇人 參考詞語對牛鼓簧注  音ㄉㄨㄟˋ。

ㄋㄧㄡˊ。

ㄍㄨˇ。

ㄏㄨㄤˊ漢語拼音duìniúgǔhuáng 釋  義《莊子.齊物論》:「是猶對牛鼓簧耳。

彼竟不明,故己之道術終於昧然也。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一》:「余以此等之論,與夫大笑其道,詬病其儒,以食與耳,對牛鼓簧,又何異哉!」對驢彈琴注  音ㄉㄨㄟˋ。

ㄌㄩˊ。

ㄊㄢˊ。

ㄑㄧㄣˊ漢語拼音duìlǘtánqín 釋  義明.徐復祚《曲論》:「若徒逞其博洽,使聞者不解為何語,何異對驢而彈琴乎?」 對症下藥 參考詞語‧因病發藥‧對病用藥‧對証之藥‧對證下藥‧對證用藥‧對證處方‧應病與藥‧隨症用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ㄨㄟˋ。

ㄓㄥˋ。

ㄒㄧㄚˋ。

ㄧㄠˋ漢語拼音duìzhèngxiàyào釋  義指針對病症開方用藥。

比喻針對癥結所在,做有效的處理。

※語或本《朱子語類.卷四一.論語.顏淵篇上》。

典故說明《朱子語類》一書載:宋儒朱熹的門人亞夫問何謂「克己復禮」,朱熹回答:現在的人只會說要克制私欲,嚴格要求自己,卻不去實踐禮義,於是失去準則,使得禮法大亂。

聖人孔子就說得很明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用禮作為克制和實踐的標準,就是捉到病根,針對症狀開方用藥。

後來「對症下藥」這句成語可能從這裡的「對證下藥」演變而出,用來指針對病症開方用藥。

亦用來比喻針對癥結所在,做有效的處理。

《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記載了一個實例,可以助我們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府吏兒尋和李延一起來找名醫華佗看病,他們兩個人都頭痛身體發燒,症狀相同。

華佗診斷該給兒尋潟藥、李延發汗藥。

他們覺得奇怪,就問:「為什麼症狀相同卻開不同的藥?」華佗回答說:「兒尋的病因在體內,李延的病因在體外,所以治療的方法不同。

」分別給他們用藥,隔天就都好了。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針對病症開方用藥。

使用類別用在「醫治疾病」的表述上。

例句 經過醫生對症下藥,病人高燒已退。

中醫師都是經過望聞問切後,才對症下藥。

看病得先接受檢查與診視,否則醫生如何對症下藥?這藥我吃了完全無效,醫生到底是否對症下藥呢?經過心理醫師的對症下藥,他終於走出失戀的陰影。

他根本不是感冒,你不要胡亂猜測,得找醫生對症下藥才行。

二語義說明比喻針對癥結所在,做有效的處理。

使用類別用在「方法正確」的表述上。

例句 經你對症下藥,我的電腦果然恢復正常。

關於這件事,我們要找出癥結所在,才好對症下藥。

公司經營狀況這麼壞,你得對症下藥,才有可能好轉。

我們做心理輔導工作的,也得因對象不同,對症下藥。

我們平常就要對機器作深入了解,以便出狀況時能對症下藥。

他因暗戀而痛苦,你要能找女主角去安慰他,那就是對症下藥了。

辨  識近義一針見血、切中時弊反義隔靴搔癢 參考詞語因病發藥注  音ㄧㄣ。

ㄅㄧㄥˋ。

ㄈㄚ。

ㄧㄠˋ漢語拼音yīnbìngfāyào 釋  義明.李贄《焚書.卷三》:「縱出自聖人,要亦有為而發,不過因病發藥,隨時處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闊門徒云耳。

」對病用藥注  音ㄉㄨㄟˋ。

ㄅㄧㄥˋ。

ㄩㄥˋ。

ㄧㄠˋ漢語拼音duìbìngyòngyào 釋  義宋.袁甫〈祕書少監上殿第二札子〉:「察脈觀證,對病用藥,鑿鑿精實,勿使空談。

」對証之藥注  音ㄉㄨㄟˋ。

ㄓㄥˋ。

ㄓ。

ㄧㄠˋ漢語拼音duìzhèngzhīyào 釋  義清.黃宗羲〈子劉子行狀〉:「思陵亦時憶先生之言,罷而召,召而罷,終不能用,而天下事已去矣。

然後知先生之言,為思陵對証之藥也。

」對證下藥注  音ㄉㄨㄟˋ。

ㄓㄥˋ。

ㄒㄧㄚˋ。

ㄧㄠˋ漢語拼音duìzhèngxiàyào 釋  義《朱子語類.卷四一》:「『克己復禮』,便是捉得病根,對證下藥。

」對證用藥注  音ㄉㄨㄟˋ。

ㄓㄥˋ。

ㄩㄥˋ。

ㄧㄠˋ漢語拼音duìzhèngyòngyào 釋  義宋.陽枋〈編類錢氏小兒方證說〉:「凡小兒關節脈理、百骸九竅、五臟六腑,燦然在目,故能察病論證,對證用藥,如指諸掌。

」對證處方注  音ㄉㄨㄟˋ。

ㄓㄥˋ。

ㄔㄨˇ。

ㄈㄤ漢語拼音duìzhèngchǔfāng 釋  義元.王惲〈靈照度丹霞圖.詩其一〉:「對證處方唯一捨,不應真假比如來。

」應病與藥注  音ㄧㄥˋ。

ㄅㄧㄥˋ。

ㄩˇ。

ㄧㄠˋ漢語拼音yìngbìngyǔyào 釋  義明.葉盛《水東日記.卷九》:「蓋此刻之金石,傳之無窮,不比一時之間,為一兩人東說西話,隨宜說法,應病與藥也。

」隨症用藥注  音ㄙㄨㄟˊ。

ㄓㄥˋ。

ㄩㄥˋ。

ㄧㄠˋ漢語拼音suízhèngyòngyào 釋  義明.海瑞〈贈鍾從吾晉灌陽掌教序〉:「事中之變,百千萬端,君子之應如之,譬之醫者隨症用藥。

」 德高望重 參考詞語‧德尊望重‧德深望重‧德隆望尊‧德隆望重‧重望碩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ㄜˊ。

ㄍㄠ。

ㄨㄤˋ。

ㄓㄨㄥˋ漢語拼音dégāowàngzhòng釋  義形容人品德高尚,極有聲望。

語本《晉書.卷六四.簡文三子列傳.會稽文孝王道子》。

△「年高德劭」 典故說明「德高望重」原作「德隆望重」。

自從東晉大臣謝安病死後,晉孝武帝便將大權交給他的弟弟會稽文孝王司馬道子,由司馬道子與其子司馬元顯把持朝政。

司馬元顯是司馬道子的長子,因家世顯赫,周圍的人對司馬元顯極盡奉承巴結之能事,讓司馬元顯自以為是一代英傑,無人可比。

孝武帝也因他有輔政之功,加上他的生母劉氏是會稽王夫人,所以讓他享有高官厚祿,使司馬元顯更是目中無人。

太皇太后駕崩時,孝武帝召司馬道子入宮,司馬元顯認為自己「德隆望重」(德行高,聲望隆),所以命令百官要向他跪拜。

群臣懾於司馬元顯的淫威,也只好跪拜。

後來「德高望重」這句成語就從原文「德隆望重」演變而出,用來指品德高尚,極有聲望。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品德高尚,極有聲望。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品德高尚」的表述上。

例句 他在政界德高望重,一言九鼎,很受大家的愛戴。

李教授學識淵博,在校園裡是個德高望重的老師。

董事長德高望重,公司上下同仁對他無不恭敬有加。

他德高望重,這次若由他出面交涉,想必能達成協議。

德高望重的總工程師在退休之後,公司仍繼續聘他擔任顧問。

劉教授對學術界貢獻良多,極受國際推崇,是位德高望重的學者。

辨  識近義山高水長、年高德劭、功高望重、齒德俱尊反義德淺行薄、德薄能鮮、德薄望輕「年高德劭」及「德高望重」都有品德高尚的意思。

「年高德劭」側重於年紀大而道德高尚;「德高望重」側重於道德高尚外,並極有聲望。

年高德劭德高望重辨似例句○○王老先生~,頗受人尊敬。

ㄨ○他在政界不僅一言九鼎,每到選舉期間,候選人都要借重他~的聲望,博取選民好感。

參考詞語德尊望重注  音ㄉㄜˊ。

ㄗㄨㄣ。

ㄨㄤˋ。

ㄓㄨㄥˋ漢語拼音dézūnwàngzhòng 釋  義《東周列國志.第五七回》:「吾主以令尹德尊望重,故令某等獻上良馬,以備驅馳之用。

」德深望重注  音ㄉㄜˊ。

ㄕㄣ。

ㄨㄤˋ。

ㄓㄨㄥˋ漢語拼音déshēnwàngzhòng 釋  義南朝宋.明帝〈下廬江王禕詔〉:「而公常懷不平,表於事跡,公若德深望重,宜膺大統。

」德隆望尊注  音ㄉㄜˊ。

ㄌㄨㄥˊ。

ㄨㄤˋ。

ㄗㄨㄣ漢語拼音délóngwàngzūn 釋  義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德隆望重注  音ㄉㄜˊ。

ㄌㄨㄥˊ。

ㄨㄤˋ。

ㄓㄨㄥˋ漢語拼音délóngwàngzhòng 釋  義《晉書.卷六四》:「元顯因諷禮官下議,稱己德隆望重,既錄百揆,內外群僚皆應盡敬。

」重望碩德注  音ㄓㄨㄥˋ。

ㄨㄤˋ。

ㄕㄨㄛˋ。

ㄉㄜˊ漢語拼音zhòngwàngshuòdé 釋  義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今宰相普三入中書,再出藩鎮,重望碩德,元老大臣,人所具瞻,事無不歷。

」 彈丸之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ㄢˋ。

ㄨㄢˊ。

ㄓ。

ㄉㄧˋ漢語拼音dànwánzhīdì釋  義像彈丸一樣大小的地方。

比喻狹小的地方。

語出《戰國策.趙策三》。

典故說明戰國時,在一次秦國攻打趙國的戰役中,攻下了趙國的長平城,並且派人向趙國要求割讓六城,才能議和。

趙王拿不定主意,正巧身為秦臣的趙人樓緩從秦國前來,於是趙王與他商量對策,決定割六城給秦國。

趙臣虞卿聽到這個消息,極力勸說趙王千萬不可割讓六城,因為秦國傾全力來攻趙,必然力倦將歸,而且以秦國的野心,即使現今得到了六城,將來還是會再來侵犯。

趙王將虞卿所言告知樓緩,樓緩說:「虞卿以為秦兵已倦,哪裡知道秦的兵力何止如此!即使知道此次秦兵確已疲累,但連這六城如此狹小,都不願意割讓,致使秦國再來侵犯,豈不是要割讓內屬要地而議和嗎?」趙王再次將樓緩所言告知虞卿,虞卿再從各方面為趙王解說其利害關係,最後終於說服趙王,不將六城割讓給秦國。

後來「彈丸之地」被用來比喻狹小的地方。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狹小的地方。

使用類別用在「地域狹小」的表述上。

例句 這裡雖是個彈丸之地,人口之多卻是十分驚人。

國家領土當然寸土必爭,縱是彈丸之地,也要死守。

這個彈丸之地,居然住了這麼多人,實在太過擁擠了。

這兒雖然只是一塊彈丸之地,卻是兵家必爭的戰略據點。

像這樣的彈丸之地,一個月的租金居然要七千元,未免太貴了吧! 辨  識近義立錐之地、一隅之地、方寸之地、蕞爾之地 調虎離山 參考詞語‧吊虎離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ㄧㄠˋ。

ㄏㄨˇ。

ㄌㄧˊ。

ㄕㄢ漢語拼音diàohǔlíshān釋  義引誘老虎離開牠盤踞的山頭。

比喻用計誘使對方離開他的據點,以便趁機行事,達成目的。

※語或出《西遊記》第五三回。

△「賺虎離窩」 典故說明「調虎離山」指引誘老虎離開盤踞的山頭,藉機進入此山。

此成語見於《西遊記》。

《西遊記》第五三回中,提到唐三藏一行人西行取經時,唐三藏因誤飲子母河照胎泉的水,腹痛成胎,於是孫悟空來到一處寺廟,想要求得一碗落胎泉水治師父的病。

但寺廟內的道人因與唐僧一行人有冤仇,不願意讓他取水。

孫悟空於是叫沙和尚當他的助手,再一次來到寺廟。

因有過之前一次失敗的經驗,孫悟空就想出一個方法,先把那個道人引出寺廟爭戰,沙和尚再趁著二人交戰的機會,探井取水。

這個方法果然奏效,沙和尚已取了水,此時孫悟空正想趕盡殺絕,但沙和尚卻喊道:「饒了他吧!」孫悟空一聽,就告訴如意真仙,這次用「調虎離山」的計策,已經順利取了水,且念在他之前不曾犯法,於是就放了他一馬,並且警告他以後再有人來取水,不可以再有要挾、勒索的行為。

後來「調虎離山」就用來比喻用計誘使對方離開他的據點,以便趁機行事,達成目的。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用計誘使對方離開他的據點,以便趁機行事,達成目的。

使用類別用在「計策奸巧」的表述上。

例句 為了不讓他礙事,大夥決定用調虎離山計把他支開,好讓計畫順利進行。

二次大戰中,因為盟軍使用調虎離山之計,才能順利地在諾曼第登陸成功。

我這是聲東擊西,調虎離山之計,將敵人誘騙出來後,再用主力直搗巢穴。

等他追趕一段路段,才警覺這是賊人的調虎離山,急奔返家,桌上寶物果然已失。

由於這個巧妙的調虎離山計,削弱了敵人大本營的兵力,使他順利達成了這次進擊的任務。

參考詞語吊虎離山注  音ㄉㄧㄠˋ。

ㄏㄨˇ。

ㄌㄧˊ。

ㄕㄢ漢語拼音diàohǔlíshān 釋  義《醒世姻緣傳.第一五回》:「等到日夕,掌了燈,……兩個還不道是晁大舍用了吊虎離山計,只疑道是轉了背,錦衣衙差人到了,正在衙裡亂鬨也未可知。

」 殫精竭慮 參考詞語‧殫心竭慮‧殫思極慮‧殫智畢精‧殫精極慮‧殫精畢力‧殫精畢思‧殫精覃思‧畢力殫慮‧畢精竭思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ㄢ。

ㄐㄧㄥ。

ㄐㄧㄝˊ。

ㄌㄩˋ漢語拼音dānjīngjiélǜ釋  義殫,竭盡。

「殫精竭慮」指竭盡精力與思慮。

#語本唐.白居易〈策林一.策頭〉。

典故說明「殫精竭慮」原作「殫思極慮」。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居於香山,自號香山居士。

他出身在一個小官僚的家庭,青年時期,由於戰亂而在顛沛流離中度過。

長期貧困與居無定所的生活,讓白居易真實體會了人民的痛苦,所以他的文學作品中帶有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極能反應真實的世界。

白居易仕宦生涯的前期,可說是一帆風順,二十九歲便登進士,三十二歲任校書郎,後來又被拔擢為翰林學士。

在這個時期,白居易有感於自身所見所聞,故深有經世濟民的使命感,〈策林〉七十五篇就在此時寫成。

文中白居易針對當時經濟、政治、軍事、文教各方面的弊端提出改革意見,大聲疾呼統治者應以天下之心為心,以百姓之欲為欲。

而為表明冒死獻言之心,文章起始處先提了漢代朱雲的事跡。

朱雲為西漢人,成帝時上書求見皇帝,當著眾臣之前,斥責以帝師升任丞相的張禹為佞臣。

成帝大怒,命人將朱雲拖出去,但他死命地攀著殿裡的欄杆,即使欄杆折毀,仍大聲地說出諫言。

事過之後,有人要更換折斷的欄杆,成帝命人將其保留,用以表彰這位忠貞剛直的臣子。

白居易藉此事讚美皇上有納諫之心,更明言臣子有直諫之務,故云:「賤臣得不有犯無隱,以副陛下納諫之旨乎?殫思極慮,以盡微臣獻言之道乎?」意指皇上既有納諫的心,為人臣者當然一定要竭盡心力地提供建言,不可有所隱瞞。

後來「殫精竭慮」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竭盡精力與思慮。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竭盡精力與思慮。

使用類別用在「竭盡心力」的表述上。

例句 這本著作是他花了十幾年時光,殫精竭慮寫成的。

成功的方法唯有殫精竭慮,不斷努力,沒有別的捷徑。

王教授殫精竭慮地鑽研科學,終於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國內製陶技術在他殫精竭慮地鑽研下,終於有了重大突破。

父親一輩子為了家庭殫精竭慮地付出,只為使家人能過著不虞匱乏的幸福生活。

因為有他殫精竭慮地研究,我國在防疫學方面的研究成果,終於引起國際上廣泛的注意。

辨  識近義鞠躬盡瘁、挖空心思、絞盡腦汁、煞費苦心、嘔心瀝血、殫智竭力、搜索枯腸反義無所用心、無所事事、漫不經心 參考詞語殫心竭慮注  音ㄉㄢ。

ㄒㄧㄣ。

ㄐㄧㄝˊ。

ㄌㄩˋ漢語拼音dānxīnjiélǜ 釋  義《清史稿.卷三七○》:「二十六年,京察,以殫心竭慮坐鎮海疆,被議敘。

」殫思極慮注  音ㄉㄢ。

ㄙ。

ㄐㄧˊ。

ㄌㄩˋ漢語拼音dānsījílǜ 釋  義唐.白居易〈策林一.策頭〉:「賤臣得不有犯無隱,以副陛下納諫之旨乎?殫思極慮,以盡微臣獻言之道乎?唯以直詞,昧死上對。

」清.馮桂芳〈三啟李宮保書〉:「而立言之體直截了當,易於邀准,因復殫思極慮,酌易前稿數語。

」殫智畢精注  音ㄉㄢ。

ㄓˋ。

ㄅㄧˋ。

ㄐㄧㄥ漢語拼音dānzhìbìjīng 釋  義清.梁章鉅《浪跡叢談.卷五》:「明之大家如王鏊、唐順之、瞿景淳、薛應旂等,以及國初諸名人,皆寢食經書,冥搜幽討,殫智畢精。

」殫精極慮注  音ㄉㄢ。

ㄐㄧㄥ。

ㄐㄧˊ。

ㄌㄩˋ漢語拼音dānjīngjílǜ 釋  義明.張居正〈翰林院讀書說〉:「訓誥典謨,聖人豈殫精極慮,作意而為之者哉!」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序〉:「殫精極慮,十年於茲。

」殫精畢力注  音ㄉㄢ。

ㄐㄧㄥ。

ㄅㄧˋ。

ㄌㄧˋ漢語拼音dānjīngbìlì 釋  義明.張居正〈示季子懋修書〉:「晝作夜思,殫精畢力,幸而藝成。

」清.薛福成〈應詔陳言疏〉:「飭下海疆大吏,薦舉輪船將才,其尤異者不次拔擢,俾天下知功名之路,相率研求,殫精畢力,以備干城之用。

」殫精畢思注  音ㄉㄢ。

ㄐㄧㄥ。

ㄅㄧˋ。

ㄙ漢語拼音dānjīngbìsī 釋  義《清史稿.卷二三二》:「臣敢不殫精畢思,用效駑鈍。

」殫精覃思注  音ㄉㄢ。

ㄐㄧㄥ。

ㄊㄢˊ。

ㄙ漢語拼音dānjīngtánsī 釋  義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凡世儒白首燈窗,殫精覃思所不能通解者,往往立談造詣,一覽融會。

」畢力殫慮注  音ㄅㄧˋ。

ㄌㄧˋ。

ㄉㄢ。

ㄌㄩˋ漢語拼音bìlìdānlǜ 釋  義《宋史.卷三五九》:「論曰:『以李綱之賢,使得畢力殫慮於靖康、建炎間,莫或撓之,二帝何至於北行,而宋豈至為南渡之偏安哉?』」畢精竭思注  音ㄅㄧˋ。

ㄐㄧㄥ。

ㄐㄧㄝˊ。

ㄙ漢語拼音bìjīngjiésī 釋  義宋.陸游〈除修史上殿札子〉:「上足以慰羹牆之思,下足以厭薦紳之望,非獨此數人者畢精竭思之力也。

」 雕蟲小技 參考詞語‧彫蟲小技‧彫蟲小藝‧蟲篆小技‧雕蟲篆刻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ㄧㄠ。

ㄔㄨㄥˊ。

ㄒㄧㄠˇ。

ㄐㄧˋ漢語拼音diāochóngxiǎojì釋  義本指賦的寫作不足道。

語本《法言.吾子》。

後用「雕蟲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典故說明揚雄是西漢後期的重要文人,口吃不善言談,以文章名世。

揚雄的學術成就,自古以來頗多爭議。

張衡稱讚他「妙極道術」,張子侯甚至尊為「西道孔子」;朱熹則認為他「拙底工夫」,只會模仿。

揚雄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在思想上,揚雄模仿《周易》著《太玄》,模仿《論語》著《法言》,雖曰模仿,但其中不乏新見,可說是繼承了《周易》、《論語》的傳統,而又加以超越。

在文字研究上,揚雄著有《方言》一書,是最早的方言研究專書,開啟日後方言研究的先河,是研究漢代方言、音韻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揚雄也是一個出色的文學家,早年他曾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作〈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又仿〈惜誦〉以下至〈懷沙〉一卷而作〈畔牢愁〉,形式精緻華麗,內容則與司馬相如一樣,均是諷少而勸多。

但後來揚雄的文學態度轉變,崇尚五經、儒學,鄙薄辭賦。

在《法言.吾子》中記載著,有人問揚雄說:「你年輕時很喜歡寫辭賦吧?」揚雄回答:「沒錯,但那不過像是小孩子所學的蟲書、刻符之類的小技罷了。

」過了一會兒,揚雄又說:「胸懷大志的人是不屑去做那些事的。

」原來西漢學童必須學習八體,其中蟲書和刻符又是八體之中,最纖巧難寫的兩種字體,寫的人費盡心思,卻缺少實用價值。

所以揚雄用「彫蟲篆刻」比喻講究詞藻麗句的辭賦,創作者雖然費心,卻不實用,難成大道,只是雕蟲小技而已。

後來「雕蟲小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或用來比喻文學,如《北史》李渾傳:「嘗謂魏收曰:『彫(「彫」通「雕」)蟲小技,我不如卿;國典朝章,卿不如我。

』」或自謙文學卑微,或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使用類別用在「低技小藝」的表述上。

例句 區區雕蟲小技,何勞掛齒。

我這些雕蟲小技,有辱尊目,實在抱歉。

他客氣地直說這些戲法,雕蟲小技而已。

我畫的山水畫,雕蟲小技,難登大雅之堂。

他這種雕蟲小技,也敢拿出來丟人現眼,真笑死人了! 參考詞語彫蟲小技注  音ㄉㄧㄠ。

ㄔㄨㄥˊ。

ㄒㄧㄠˇ。

ㄐㄧˋ漢語拼音diāochóngxiǎojì 釋  義《北史.卷三三》:「文宣以魏《麟趾格》未精,詔渾與邢邵、崔 、魏收、王昕、李伯倫等修撰。

嘗謂魏收曰:『彫蟲小技,我不如卿;國典朝章,卿不如我。

』」《隋書.卷四二》:「至如經國大體,是賈生、晁錯之儔;彫蟲小技,殆相如、子雲之輩。

今雖唐、虞君世,俊乂盈朝,然修大廈者,豈厭夫良材之積也。

」彫蟲小藝注  音ㄉㄧㄠ。

ㄔㄨㄥˊ。

ㄒㄧㄠˇ。

ㄧˋ漢語拼音diāochóngxiǎoyì 釋  義《藝文類聚.卷一四》:「牋記風動,表議雲飛,雕蟲小藝,無累大道。

」蟲篆小技注  音ㄔㄨㄥˊ。

ㄓㄨㄢˋ。

ㄒㄧㄠˇ。

ㄐㄧˋ漢語拼音chóngzhuànxiǎojì 釋  義《後漢書.卷五四》:「又鴻都門下,招會群小,造作賦說,以蟲篆小技見寵於時。

」雕蟲篆刻注  音ㄉㄧㄠ。

ㄔㄨㄥˊ。

ㄓㄨㄢˋ。

ㄎㄜˋ漢語拼音diāochóngzhuànkè 釋  義南朝梁.江淹〈蕭太尉上便宜表〉:「若乃文彩利劍,道鑒其元;雕蟲篆刻,世炤其淺。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才高難入俗人機,時乖不遂男兒願;空雕蟲篆刻,綴斷簡殘編。

」 獨木難支 參考詞語‧一木難扶‧一木難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ㄨˊ。

ㄇㄨˋ。

ㄋㄢˊ。

ㄓ漢語拼音dúmùnánzhī釋  義比喻事情非常重大,非一人之力所能支持。

#語本《慎子.知忠》。

典故說明很多事情,因為太過龐大繁重,不是一個人所能完成,需要眾人共同合作一起來完成,就好像用一根木頭撐不起來的東西,如果多用幾根木頭,就可以共同把它撐起來。

在《慎子.知忠》中用了這樣一個比喻︰「故廊廟之材,蓋非一木之枝也。

」意思就是說,蓋廊廟那樣龐大的建築所需要的材料,不是一棵樹木上的枝幹所能完全提供的;同樣的,一個國家的治亂安危,存亡榮辱,也不是君王一個人的能力所能承擔,必須依賴其他朝臣同心協力。

這就是「獨木難支」的道理。

後來「獨木難支」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情非常重大,非一人之力所能支持。

在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中,另有一個關於「獨木難支」的故事︰晉朝的任愷(ㄎㄞˇ)與和嶠(ㄐㄧㄠˋ)本來交好,後來任愷失去權勢,有人就問和嶠說︰「你們不是好朋友嗎,為何你眼看著任愷失勢,卻不肯幫助他呢?」和嶠回答︰「元裒(任愷之字)如北夏門,拉攞自欲壞,非一木所能支。

」意思就是說,任愷不知檢點,自取敗壞,就好像城門將要倒塌,不是用一根木頭就能把它撐起來,同樣的,以我個人之力,又怎麼能幫助任愷重新得勢呢?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事情非常重大,非一人之力所能支持。

使用類別用在「勢孤力薄」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件事情必須靠大家團結合作,一個人能力再大,也獨木難支。

王經理雖然能力很強,但是沒有所有同仁的支持,他也獨木難支。

團隊要靠大家一起維持,只靠團長一人辛苦出力,還是獨木難支的。

公司經營出現危機,老總雖想要力挽狂瀾,奈何獨木難支,最後還是失敗了。

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同樣地,國家的政治腐敗,儘管有一兩個忠臣,也免不了覆滅的命運。

辨  識近義孤掌難鳴、勢孤力單反義集腋成裘、一柱擎天 參考詞語一木難扶注  音ㄧ。

ㄇㄨˋ。

ㄋㄢˊ。

ㄈㄨˊ。

(變)。

ㄧˊ。

ㄇㄨˋ。

ㄋㄢˊ。

ㄈㄨˊ漢語拼音yīmùnánfú(變)yímùnánfú 釋  義《封神演義.第九四回》:「臣聞︰『大廈將傾,一木難扶。

』目今庫藏空虛,民日生怨,軍心俱離,總有良將,其如人心未順何!」一木難支注  音ㄧ。

ㄇㄨˋ。

ㄋㄢˊ。

ㄓ。

(變)。

ㄧˊ。

ㄇㄨˋ。

ㄋㄢˊ。

ㄓ漢語拼音yīmùnánzhī(變)yímùnánzhī 釋  義明.張景《飛丸記.第一一齣》:「不想一木難支將顛運,可惜枉費了精神,志未伸。

」清.王城〈提督陳忠愍公殉節〉:「一木難支大廈傾,將軍殉節萬民驚。

」 獨當一面 參考詞語‧專當一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ㄨˊ。

ㄉㄤ。

ㄧ。

ㄇㄧㄢˋ。

(變)。

ㄉㄨˊ。

ㄉㄤ。

ㄧˊ。

ㄇㄧㄢˋ漢語拼音dúdāngyīmiàn(變)dúdāngyímiàn釋  義獨力擔當某一方面的重任。

語本《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載,漢初名臣張良本來是韓國的公子,韓被秦滅亡後,張良本欲復仇,但起事失敗,於是改名換姓,隱居在下邳。

秦末,劉邦與項羽爭天下,張良擔任劉邦的謀士,為劉邦策畫平定天下大計,被封為留侯。

在楚漢相爭多次戰役中的某一次,劉邦戰敗,退兵至下邑。

軍隊停止行進後,劉邦從馬背上一躍而下,氣憤地對張良說:「如果有人能幫我出這口氣,我願意把函谷關以東之地給他。

你認為誰可立此功勞?」張良回答道:「九江王英布原是楚的悍將,而且與項羽向來有嫌隙,另外彭越與齊王田榮也正準備起兵反項羽,所以英布與彭越二人應該願意做這件事。

至於您自己所領的將官中,我看唯獨韓信可以受託付,承擔這樣的大事。

如果您要分地,分給這三個人,他們應該可以助您攻下楚國。

」劉邦聽了之後,便設法使這三人為他征戰,他們果真也立了大功。

而當時張良給韓信的評語是:「可屬大事,當一面。

」後來「獨當一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某人可以獨力擔當某一方面的重任。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獨力擔當某一方面的重任。

使用類別用在「獨立支撐」的表述上。

例句 他初出茅廬,哪有獨當一面的能力?經過多年的磨鍊,他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了。

他的才華高,能力強,獨當一面毫無問題。

經過一番努力,他已經有足以獨當一面的實力了。

他的能力足可獨當一面,你可以放心地將這份重任交託給他!我們公司由於人手不足,所以每位同仁都必須獨當一面地工作。

經過多年努力,他終於從一個小職員,晉升為可以獨當一面的高級主管。

辨  識反義力不勝任 參考詞語專當一面注  音ㄓㄨㄢ。

ㄉㄤ。

ㄧ。

ㄇㄧㄢˋ。

(變)。

ㄓㄨㄢ。

ㄉㄤ。

ㄧˊ。



ㄇㄧㄢˋ漢語拼音zhuāndāngyīmiàn(變)zhuāndāngyímiàn 釋  義《三國志.卷五六》:「今寇虜尚存,王塗未一,孤當與君共定天下,欲令君督五萬人專當一面,以圖進取,想君疾未復發也。

」 簞食瓢飲 參考詞語‧一簞一瓢‧一簞食,一瓢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ㄢ。

ㄙˋ。

ㄆㄧㄠˊ。

ㄧㄣˇ漢語拼音dānsìpiáoyǐn釋  義只吃一碗飯,只喝一瓢水。

形容生活簡單、清苦。

語本《論語.雍也》。

△「陋巷簞瓢」 典故說明「簞食瓢飲」原作「一簞食,一瓢飲」。

顏回名列孔門德行科,他的個性好學,不會遷怒到別人身上,不再犯同樣的過錯,在所有弟子中,最為孔子器重。

顏回家貧,經常三餐不繼,卻沒有動搖他行仁的信念。

因此孔子在《論語.雍也》篇中稱讚顏回,說:「賢德啊,顏回!只吃一碗飯,只喝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之中,別人都難以忍受這種愁苦,但顏回仍舊沒有改變他的快樂。

顏回真是賢德啊!」顏回英年早逝,對孔子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孔子悲嘆顏回之死「是上天要毀滅我啊」!由此可知孔子痛失英才那種深沉的惋惜與失落。

「簞食瓢飲」這句成語,就從《論語》原文「一簞食,一瓢飲」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生活簡單、清苦。

出現「簞食瓢飲」的書證如三國魏.桓範〈薦管寧表〉:「以簞食瓢飲,過於顏子,漏屋蔽衣,踰於原憲。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生活簡單、清苦。

使用類別用在「生活簡約」的表述上。

辨  識近義簞瓢屢空反義日食萬錢、肉山脯林、炊金饌玉、食前方丈、炮龍烹鳳、錦衣玉食、鐘鳴鼎食 參考詞語一簞一瓢注  音ㄧ。

ㄉㄢ。

ㄧ。

ㄆㄧㄠˊ。

(變)。

ㄧˋ。

ㄉㄢ。

ㄧˋ。

ㄆㄧㄠˊ漢語拼音yīdānyīpiáo(變)yìdānyìpiáo 一簞食,一瓢飲注  音ㄧ。

ㄉㄢ。

ㄙˋ。

ㄧ。

ㄆㄧㄠˊ。

ㄧㄣˇ。

(變)。

ㄧˋ。

ㄉㄢ。

ㄙˋ。

ㄧˋ。

ㄆㄧㄠˊ。

ㄧㄣˇ漢語拼音yīdānsìyīpiáoyǐn(變)yìdānsìyìpiáoyǐn 釋  義《論語.雍也》:「賢哉!回也。

一簞食、一瓢飲。

在陋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 簞食壺漿 參考詞語‧壺漿簞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ㄢ。

ㄙˋ。

ㄏㄨˊ。

ㄐㄧㄤ漢語拼音dānsìhújiāng釋  義以簞盛食,以壺盛漿來迎王師。

指軍隊受到人民的擁護與愛戴,紛紛慰勞犒賞。

語出《孟子.梁惠王下》。

△「水深火熱」 典故說明戰國時燕國內亂,齊國乘機攻打燕國,燕國邊防毫不抵抗,結果大敗。

這時有人勸齊宣王占領燕國,也有人勸他不要占領。

齊宣王覺得吞併燕國是天意,但孟子對他說:「這不是天意,而是民心!如果您吞併燕國,燕國人民喜悅快樂,那麼您就吞併它,就像武王伐紂一樣。

如果您吞併燕國,燕國人民不喜悅快樂,那麼您就不要吞併它,就像文王時,因為紂還有賢臣,所以文王不伐紂一樣。

今天以萬乘大國去征伐另外一個萬乘大國,對方人民所以捧著食物、飲水前來迎接,必定是渴盼來軍能解救他們於水深火熱中。

假如來軍不但不能解救他們,反而使他們陷入更大的痛苦中,我看他們逃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會來歡迎來軍去占領他們的國家?」後來「簞食壺漿」演變為成語,用來指軍隊受到人民的擁護與愛戴,紛紛慰勞犒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軍隊受到人民的擁護與愛戴,紛紛慰勞犒賞。

使用類別用在「歡迎擁戴」的表述上。

例句 當勝利的軍隊凱旋而歸時,老百姓都簞食壺漿,熱情地犒勞他們。

被暴力統治的人民在義軍攻入城池後,簞食壺漿地迎接義軍的來臨。

每當農忙時士兵常義務幫忙收割,今年農民以簞食壺漿,迎接他們。

水災時國軍官兵奮不顧身到災區幫助民眾撤離,災後大家備了簞食壺漿,感謝他們。

參考詞語壺漿簞食注  音ㄏㄨˊ。

ㄐㄧㄤ。

ㄉㄢ。

ㄙˋ漢語拼音hújiāngdānsì 釋  義宋.張擴〈賀張樞密再除知府院啟〉:「自應壺漿簞食以迎王師,誰不下馬投戈而拜。

」宋.蘇軾〈新渠詩序〉:「太守趙侯始復三陂疏召渠,招懷遠人,散耕于唐。

予方為旅人,不得親執壺漿簞食,以與侯勸逆四方之來者。

」 斷章取義 參考詞語‧斷章取意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ㄨㄢˋ。

ㄓㄤ。

ㄑㄩˇ。

ㄧˋ漢語拼音duànzhāngqǔyì釋  義截取某詩篇的一章或一句為己用,借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不顧原詩作者的本意。

語本《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後用「斷章取義」泛指截取別人的詩文或談話中的某一段落為己用,而不顧其原意。

典故說明據《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載,春秋齊國的慶舍極為寵愛家臣盧蒲癸,甚至將女兒許配給他。

但慶氏與盧蒲氏都姓姜,所以有人問盧蒲癸說:「男女結婚應該分辨是否同姓,你怎麼會完全不迴避同宗的女子呢?」他則回答:「同宗的人既不迴避我,我何必要迴避他呢?這就像賦詩明志時,可以斷章取義,我只取我所需要的,哪還知道甚麼同宗呢?」盧蒲癸所謂的「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指的是春秋時代的人,在外交場合或日常生活中,常會截取既有詩篇中一部分的句義來表達自己的意志與立場。

例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載:晉、魯等國攻打秦國,軍隊至涇水,大家為是否渡河而猶豫不決,晉國大夫請魯國大夫孫叔豹表示意見,孫叔豹就賦了〈匏有苦葉〉,這首詩現存《詩經.邶風》中,首章是:「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

」原詩是刻畫一位待嫁女子決意出嫁的心情。

但這當然不是孫叔豹想要表達的意思,他只是借以表示,無論水深水淺,一定要渡過河去。

這種「賦詩斷章」的方式,在《左傳》中屢見不鮮,所以盧蒲癸才會有「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的說辭。

後來「斷章取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原專指截取《詩經》的前身當時稱為《詩》的詩集中某詩的部分以為己用,而不顧原詩的本意。

今則多用來泛指截取詩文或談話中的某一段落而言。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截取文章或談話中的某一段落,而不顧整體內容的原意。

使用類別用在「扭曲原意」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斷章取義的批評文字,不值得一看。

你把我的話斷章取義地加以曲解,並非我的原意。

我最怕這種話聽一半,就斷章取義,大發謬論的人。

這篇論文他只看了幾頁,就斷章取義地批評,不足為取。

辨  識近義斷章摘句、斷章截句 參考詞語斷章取意注  音ㄉㄨㄢˋ。

ㄓㄤ。

ㄑㄩˇ。

ㄧˋ漢語拼音duànzhāngqǔyì 釋  義唐.張鷟《遊仙窟》:「斷章取意,唯須得情,若不愜當,罪有科罰。

」 顛沛流離 參考詞語‧流離顛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ㄧㄢ。

ㄆㄟˋ。

ㄌㄧㄡˊ。

ㄌㄧˊ漢語拼音diānpèiliúlí釋  義「顛沛」,比喻世道衰亂或人事挫折。

語出《論語.里仁》。

「流離」,流亡離散。

◎語出《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

「顛沛流離」形容生活困迫不安,四處流浪。

△「百六之會」、「流離失所」、「陽九之阸」 典故說明「顛沛流離」係由「顛沛」及「流離」二語組合而成。

「顛沛」出自《論語.里仁》,內容記錄孔子說過的一段話,他主張人們應該用正當的方法去取得富、貴,遠離貧、賤。

君子如果失去仁德,還能被稱為是君子嗎?一個真正的君子無論是在倉卒之間,或是在世道衰亂、人事挫折的環境中,都會守住仁德,不會做出違背仁德的事情。

「流離」則是出自《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

先是貶低外族,開啟戰端;之後又一味仿古,更改既有的制度法令,末年又遇到乾旱穀物歉收,一時間天下動亂,百姓生活陷入困境。

王莽認為田地會沒水灌溉,作物遇上霜害和蝗災,導致連年災荒,加上外族侵犯,盜賊群起,使得百姓流亡離散,都是因為他正遭到厄運。

沒多久之後,新朝就滅亡了。

「流離」的典源又見《漢書.卷四五.蒯伍江息夫傳.蒯通》、《漢書.卷八三.薛宣朱博傳.薛宣》。

〈蒯通傳〉內容則是表述謀士蒯(ㄎㄨㄞˇ)通為齊王韓信分析天下局勢,說到劉邦和項羽相爭多年,造成人民慘死,流亡離散荒野。

因而建議齊王韓信發揮手握重兵的影響力,進而與楚、漢三足鼎立。

〈薛宣傳〉內容則是表述漢成帝責備薛宣在六年宰相任內,怠忽職守,導致國家穀倉空虛,使得百姓挨餓,流亡離散各地,幾萬人因此生病而死。

後來「顛沛」和「流離」被合用成「顛沛流離」,用來形容生活困迫不安,四處流浪。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生活困迫不安,四處流浪。

使用類別用在「困頓漂泊」的表述上。

例句 假如一個國家戰禍連年,必然造成人民顛沛流離。

有誰願意拋妻離子,顛沛流離在外,這是不得已啊!過去在抗戰時候,不知有多少家庭妻離子散,顛沛流離。

他顛沛流離地度過了大半輩子,如今好不容易才安定下來。

在那顛沛流離的歲月,他一邊逃難,一邊仍不忘寫他的日記。

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從此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

辨  識近義流離失所、斷梗飄蓬反義安土重遷、安居樂業「顛沛流離」及「流離失所」都有流亡離散、到處遷徙的意思。

「顛沛流離」側重於生活困頓受挫;「流離失所」重於無安身之處。

顛沛流離流離失所辨似例句○ㄨ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從此可以結束~的生活。

ㄨ○災變過後首要做的事是安頓災民,不要讓他們~。

參考詞語流離顛沛注  音ㄌㄧㄡˊ。

ㄌㄧˊ。

ㄉㄧㄢ。

ㄆㄟˋ漢語拼音liúlídiānpèi 釋  義宋.黃庭堅〈書睢陽事後〉:「流離顛沛義不辱,去就死生心自知。

」《浮生六記.卷三》:「君之不得親心,流離顛沛,皆由妾故。

妾死則親心自可挽回,君亦可免牽掛。

」 顛撲不破 參考詞語‧攧撲不碎‧顛撲不磨‧顛簸不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ㄧㄢ。

ㄆㄨ。

ㄅㄨˋ。

ㄆㄛˋ。

(變)。

ㄉㄧㄢ。

ㄆㄨ。

ㄅㄨˊ。

ㄆㄛˋ漢語拼音diānpūbùpò(變)diānpūbúpò釋  義無論怎麼摔打都不破。

比喻理論真確可靠,永遠不能被改易或推翻。

◎語出宋.朱熹〈與張欽夫書〉其二。

△「牢不可破」 典故說明朱熹(西元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南宋婺源人。

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南宋閩學的創始人。

一生著述繁富,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詩集傳》和《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後來歷朝學子必讀的教科書。

其學說源自北宋的程顥、程頤,故後人常以「程朱學派」稱之。

典源摘自朱熹寫給張欽夫的書信,內容提到關於心性方面的修養工夫:若要導正心性,則必須循著致知、誠意的次序,從中下功夫,才能達到「心無時不虛」的境界;如果可以一直在這方面努力,就可以常存此心,如此則動靜如一,不偏於任何一處。

程顥也曾經說過:如果可以從身體力行中體會並且得到樂趣,到達此一境界後,就不必害怕無法把持心性。

朱熹贊同程顥所言,認為要能如此下功夫,才是真正不會被推翻,沒有任何破綻、缺點的真理。

典源又見《朱子語類.卷五.性理.性情心意等名義》。

內容則是表述伊川先生(程頤)主張的「性即理也」以及橫渠先生(張載)所主張的「心統性情」二句理論深遠,是永遠不會被推翻的至理名言。

其中也用到「顛撲不破」一語。

後來「顛撲不破」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比喻理論真確,永遠不能被改易或推翻。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理論真確可靠,永遠不能被改易或推翻。

使用類別用在「穩定堅固」的表述上。

例句 達爾文的進化論至今仍舊顛撲不破。

莊子的寓言故事蘊藏著許多顛撲不破的人生哲理。

地圓說屢經檢驗而顛撲不破,如今已為世人所公認。

「生活是文學的根源」這句話是顛撲不破的至理名言。

道理人人會說,禁得起實踐的檢驗,才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各種學說唯有經過正反兩面不斷地辯證,方能得到顛撲不破的結論。

許多古人認為顛撲不破的思想觀念,在今日科學的檢驗之下,都被證實是錯誤的。

辨  識近義牢不可破、堅不可摧反義不攻自破、漏洞百出「顛撲不破」及「牢不可破」都有無法動搖、摧毀的意思。

「顛撲不破」側重於真確,故多用在學說、理論等;「牢不可破」側重於堅固,用於一般事物或意志、態度。

顛撲不破牢不可破辨似例句○ㄨ達爾文的進化論至今仍舊~。

ㄨ○那座城堡以~的嚴密防禦系統聞名於世。

參考詞語攧撲不碎注  音ㄉㄧㄢ。

ㄆㄨ。

ㄅㄨˋ。

ㄙㄨㄟˋ。

(變)。

ㄉㄧㄢ。

ㄆㄨ。

ㄅㄨˊ。

ㄙㄨㄟˋ漢語拼音diānpūbùsuì(變)diānpūbúsuì 釋  義宋.文天祥〈西澗書院釋菜講義〉:「天地閒只一個誠字,更攧撲不碎。

」顛撲不磨注  音ㄉㄧㄢ。

ㄆㄨ。

ㄅㄨˋ。

ㄇㄛˊ漢語拼音diānpūbùmó 釋  義《東歐女豪傑.第三回》:「這樣說來,那個平民主義,正是戰則必勝的公理,你不信,試看將來不遠的,便應有一個窮源反本、顛撲不磨的定論。

」顛簸不破注  音ㄉㄧㄢ。

ㄅㄛˇ。

ㄅㄨˋ。

ㄆㄛˋ。

(變)。

ㄉㄧㄢ。

ㄅㄛˇ。

ㄅㄨˊ。

ㄆㄛˋ漢語拼音diānbǒbùpò(變)diānbǒbúpò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這科名一路,兩句千古顛簸不破的話,叫作『窗下休言命,場中莫論文』。

」 黨同伐異 參考詞語‧伐異黨同‧標同伐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ㄤˇ。

ㄊㄨㄥˊ。

ㄈㄚ。

ㄧˋ漢語拼音dǎngtóngfāyì釋  義結合同黨,攻擊異己。

原指學術上派別之間的鬥爭。

語出《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列傳.序》。

後用「黨同伐異」泛指一切團體之間的鬥爭。

△「結黨營私」 典故說明「黨同伐異」意思是結合同黨,攻擊異己,原指學術上派別之間的鬥爭。

漢初採黃老治術,主張無為和崇尚自然等政治思想,但自漢武帝劉徹執政後,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一時間儒學興盛起來,學者經常聚集討論,以致宣帝時召集諸儒在石渠閣講論六藝。

在評議《公羊》、《穀梁》時產生分歧,引發爭論,以致有「黨同伐異之說」。

也就是觀點相同的人結為同黨,攻擊觀點和自己不同的。

後來「黨同伐異」演變為成語,用來泛指一切團體之間的鬥爭。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泛指一切團體之間的鬥爭。

使用類別用在「結同排異」的表述上。

例句 正人君子應該講求公理正義,不可黨同伐異。

如果想要幹一番大事業,就不應該黨同伐異,而要多方兼容並蓄。

明朝士人黨同伐異,互相鬥爭,無心國計民生,終於導致國家走上衰亡之途。

一個開放的學術空間,應當容許不同的見解存在,而不能黨同伐異,排斥不同學派。

政黨雖有助於民主政治的發展,但若是人人黨同伐異,不問是非,反而是開民主倒車。

辨  識近義引繩排根、結黨營私反義同心協力、周而不比、無偏無黨「黨同伐異」及「結黨營私」都有勾結同黨的意思。

「黨同伐異」側重於勾結同黨以打擊異己;「結黨營私」側重於勾結同黨以謀求私利。

黨同伐異結黨營私辨似例句○ㄨ一個開放的學術空間,應當容許不同的見解存在,而不能~,排斥不同學派。

ㄨ○目前官場上最嚴重的弊端,就是~,貪圖私利。

參考詞語伐異黨同注  音ㄈㄚ。

ㄧˋ。

ㄉㄤˇ。

ㄊㄨㄥˊ漢語拼音fāyìdǎngtóng 釋  義《明史.卷二二五》:「給事中李成名復劾煥伐異黨同,煥遂稱疾篤,堅不起。

」標同伐異注  音ㄅㄧㄠ。

ㄊㄨㄥˊ。

ㄈㄚ。

ㄧˋ漢語拼音biāotóngfāyì 釋  義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謝鎮西書與殷揚州,為真長求會稽。

殷答曰:『真長標同伐異,俠之大者。

常謂使君降階為甚,乃復為之驅馳邪?』」 疊床架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ㄉㄧㄝˊ。

ㄔㄨㄤˊ。

ㄐㄧㄚˋ。

ㄨ漢語拼音diéchuángjiàwū釋  義床上疊床,屋下架屋。

比喻重複模仿,無所創新。

語本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

後多用「疊床架屋」比喻重複累贅。

△「床上安床」、「屋下架屋」 典故說明「屋下架屋」、「床上施床」是南北朝、隋唐時習慣用語,比喻沒有必要的重複累贅。

例如南朝梁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記載,庾仲初作的〈揚都賦〉得到庾亮大力讚揚,一時之間人人競相抄寫,都城紙價因此大漲。

謝安就說「此是屋下架屋耳」,意思是重複模仿,沒有創新。

又如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複,遞相模斅,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意指從魏、晉以來,人們寫就的各家言論,往往事物或事情的道理重複,彼此相互模仿,就像在房屋之下架設房屋,床上加床,重複而沒有創見。

後來「疊床架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重複累贅。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重複累贅。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重複多餘」、「冗長繁複」的表述上。

例句 寫文章應該力求扼要通順,最忌疊床架屋。

這篇文章的論述多半疊床架屋,不夠簡明扼要。

他這篇讀書報告條理順暢,不會給人疊床架屋之感。

新經理上任之後,立刻裁撤所有疊床架屋的冗員和單位。

他企圖用疊床架屋的方法,來掩飾自己立論空洞的毛病。

你的這篇文章有疊床架屋的毛病,應該稍微刪減重複的部分。

這本小說的文字有許多地方疊床架屋,讀來讓人感到重複累贅。

你若是只知抄襲前人的意見,疊床架屋,很快地就會失去原創力。

恰當地使用成語可使文章簡潔生動,但是疊床架屋地使用卻有反效果。

辨  識近義床上安床、屋下架屋、重規疊矩 土崩瓦解 參考詞語‧冰散瓦解‧瓦解土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ㄨˇ。

ㄅㄥ。

ㄨㄚˇ。

ㄐㄧㄝˇ漢語拼音tǔbēngwǎjiě釋  義土石崩塌、磚瓦破碎。

比喻人民的反抗,及政權內部的爭鬥。

語本《史記.卷一一二.主父偃列傳》。

後亦用「土崩瓦解」來比喻澈底潰敗,不可收拾。

△「分崩離析」 典故說明「土崩」是指土石崩落,則土石之上的東西,必然隨之消解傾覆。

「瓦解」則是指磚瓦破碎。

磚瓦破碎可以再行修復,較之於土崩,相對損害程度較輕。

在漢代,徐樂為勸諫漢武帝的窮兵黷武,所以曾上書談到當時的國家情況,分別用了「土崩」與「瓦解」這兩個語詞,加以說明二者的不同,藉此勸導武帝施政愛民。

根據史書的記載,當時的社會實況是這樣的︰西漢自漢初的文景之治,經過長期的休養生息,國力充沛。

漢武帝雄才大略,即位後一改漢初無為而治的政策,進行了許多重要的改革,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貨幣,建立年號,繼續削藩、加強中央集權,並取消和親、主動出擊匈奴,使得漢朝聲威大振。

但長期對外用兵,讓原本豐裕的國力消耗殆盡。

為了應付龐大的軍費,武帝又開納捐之例,定鹽鐵酒國營專賣,設均輸平準法,但諸多措施,仍無法挽救日漸頹敗的國勢。

而以錢買爵,造成貪污風氣;重用酷吏,律令嚴苛,更使臣民刑獄甚濫,生活痛苦。

徐樂亟思挽救國勢,便上書向武帝陳述治國之道,他特別強調地舉史事說明:「國家最大的憂患,在於土崩,而不在於瓦解。

所謂的土崩,就是人民因為不堪暴政之苦,終於群起反抗。

所謂的瓦解,就是政權內部的互相鬥爭。

土崩將讓舊有的政權遭到推翻,建立新的政權;而瓦解只是造成人事的改變而已。

」徐樂希望能惕勵武帝不可一味地窮兵黷武,更應該體諒人民的疾苦,使得人民能夠真正安居樂業,這樣一來,自然能夠威震天下,平服四夷。

到了班固寫〈秦紀論〉時,「土崩」與「瓦解」已經合用,作為一句成語來使用。

後來「土崩瓦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澈底潰敗,不可收拾。

此語另見用於《鬼谷子.抵巇》,以《鬼谷子》時代較多疑慮,故仍以《史記》為源。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土石崩塌、磚瓦破碎的情景。

使用類別用在「屋舍崩塌」的表述上。

例句 可怕的土石流讓許多屋舍土崩瓦解。

看到地震後災區土崩瓦解的鏡頭,真是令人觸目驚心。

二語義說明比喻澈底潰敗,不可收拾。

使用類別用在「潰散瓦解」的表述上。

例句 民心士氣凝聚不易,但要它土崩瓦解可快得很。

許多的舊制度在一連串的改革後,正處於土崩瓦解中。

這個計畫得由大家群策群力完成,任何人離開,都將使計畫土崩瓦解。

經理要是一直如此剛愎自用,最後一定眾叛親離,公司也就土崩瓦解了。

有人在股市不斷散播謠言,好不容易重建的投資人信心,又再次土崩瓦解了。

辨  識近義支離破碎、分崩離析、四分五裂、落花流水反義牢不可破、固若金湯、堅不可摧、堅如磐石「土崩瓦解」及「分崩離析」都是用來形容組織團體的破裂。

「土崩瓦解」側重於組織團體結構的垮臺、崩解;「分崩離析」側重於組織團體內部的離散、分裂。

土崩瓦解分崩離析辨似例句○ㄨ這個流氓幫派的成員陸續被警方逮捕後,終將會走上~的命運。

ㄨ○老人一死,子孫就陷入財產爭奪戰,原來辛苦建立的事業王國頓時~。

參考詞語冰散瓦解注  音ㄅㄧㄥ。

ㄙㄢˋ。

ㄨㄚˇ。

ㄐㄧㄝˇ漢語拼音bīngsànwǎjiě 釋  義《三國志.卷二一》:「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虜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

」瓦解土崩注  音ㄨㄚˇ。

ㄐㄧㄝˇ。

ㄊㄨˇ。

ㄅㄥ漢語拼音wǎjiětǔbēng 釋  義《漢書.卷五一》:「使吳失與而無助,跬步獨進,瓦解土崩,破敗而不救者,未必非濟北之力也。

」《英烈傳.第五二回》:「是以有志之士,乘勢而起,或假元世為名,或托香車為號,由是天下瓦解土崩。

」 天馬行空 參考詞語‧行空天馬‧雲驥行空‧龍馬行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ㄧㄢ。

ㄇㄚˇ。

ㄒㄧㄥˊ。

ㄎㄨㄥ漢語拼音tiānmǎxíngkōng釋  義天馬,指天帝所乘的神馬。

「天馬行空」,形容神馬奔馳。

語本《漢書.卷二二.禮樂志》。

後用「天馬行空」比喻文才氣勢豪放不拘,亦用於形容浮誇不著邊際。

△「天馬脫御」、「天馬脫羈」、「脫羈天馬」 典故說明漢武帝時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詔司馬相如等作〈郊祀歌〉十九章,用來祭祀天地、宗廟等,典源所收為第十章〈天馬〉。

根據《漢書.卷二二.禮樂志》記載,這首詩作於元狩三年,漢武帝因為在渥洼水得到一匹西域大宛所產的良馬,傳說是天帝所乘的神馬子孫,而取名為「天馬」。

詩中描述天帝賜與的天馬,奔馳時一副意氣昂揚灑脫不拘的樣子,而且速度快到像在天上飛一般。

後來「天馬行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文才氣勢豪放不拘。

多用於詩文書法方面。

例如明.劉廷振〈薩天錫詩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於眾表者,殆猶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

」即以「天馬行空」來形容薩天錫的才思。

亦用來形容浮誇不著邊際。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文才氣勢豪放,不受拘束。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豪邁縱橫」的表述上。

例句 畫家運筆有如天馬行空,飄逸自然。

蘇軾詩文,豪邁奔放,猶如天馬行空。

李白才氣縱橫,行文如天馬行空,一氣呵成。

二語義說明形容浮誇不著邊際。

使用類別用在「空泛不實」的表述上。

例句 隨興所至,胡亂道來,天馬行空,請勿在意。

小說的情節鋪陳,有時是天馬行空,毫無邏輯可言。

說這種話,猶如天馬行空,不著邊際,怎能令人相信。

有人認為夢境是一種虛幻的現象,因此對夢境的描寫就可以隨心所欲,天馬行空,不受任何的約束。

辨  識近義行雲流水、不著邊際 參考詞語行空天馬注  音ㄒㄧㄥˊ。

ㄎㄨㄥ。

ㄊㄧㄢ。

ㄇㄚˇ漢語拼音xíngkōngtiānmǎ 釋  義清.閻爾梅〈劉侗人北赴秋闈遇于虎丘月下詩以送之〉:「行空天馬脫驪黃,世間應自有孫陽。

雲漢昭回生匹練,能使千人萬人見。

」雲驥行空注  音ㄩㄣˊ。

ㄐㄧˋ。

ㄒㄧㄥˊ。

ㄎㄨㄥ漢語拼音yúnjìxíngkōng 釋  義宋.黃機〈木蘭花慢.亶文王前子〉:「亶文王前子,自不為、世人同。

況地望既華,天資更偉,雲驥行空。

」龍馬行天注  音ㄌㄨㄥˊ。

ㄇㄚˇ。

ㄒㄧㄥˊ。

ㄊㄧㄢ漢語拼音lóngmǎxíngtiān 釋  義宋.陳杰〈詩客有歎不遇者作詩人傲以慰之〉:「世間最有詩人傲,龍馬行天不受鞿。

」 天翻地覆 參考詞語‧地覆天翻‧海覆天翻‧翻天作地‧翻天攪地‧翻天覆地‧覆地翻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ㄧㄢ。

ㄈㄢ。

ㄉㄧˋ。

ㄈㄨˋ漢語拼音tiānfāndìfù釋  義形容巨大地改變原有的情狀。

語出唐.劉商〈胡笳十八拍.第六拍〉。

典故說明唐朝詩人劉商,字子夏,彭城人,少時博學強記。

大曆進士,官至檢校禮部郎中、汴州觀察判官。

他能文善畫,喜好道術,詩以樂府見長。

著有〈胡笳十八拍〉傳世,當時兒童婦女皆能誦之。

〈胡笳十八拍〉是敘述漢末才女蔡琰陷胡的坎坷際遇。

蔡琰,東漢陳留圉人,名儒蔡邕之女。

幼承家學,博覽群籍,深諳音律。

獻帝初平二年(西元191),被入侵的羌胡擄至北方,為南匈奴左賢王去卑脅迫成親,從此羈留胡地十二年,並育下二子。

曹操當政後,念及與蔡邕的舊日情誼,遣使前往胡地,將蔡琰贖回。

〈胡笳十八拍.第六拍〉中,描述蔡琰身居胡地,看到全然異於故鄉的風土民情,不禁感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變故,就像天地整個翻覆過來一般。

後來「天翻地覆」就用來形容巨大地改變原有的情狀。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巨大地改變原有的情狀。

使用類別用在「急遽變化」的表述上。

例句 她脾氣不好,一生氣就會鬧得天翻地覆。

抗議比賽不公的觀眾,在賽場外鬧得天翻地覆。

老師一不在,調皮的同學們在教室裡鬧得天翻地覆。

公司因為改組,所以經歷一場天翻地覆的人事調動。

自從養狗之後,家裡就被這幾隻小動物搞得天翻地覆。

經過這場大地震,整個山區可說是天翻地覆,面目全非。

他兩兄弟感情不睦,經常吵架把家裡弄得天翻地覆,讓父母傷透腦筋。

議事廳上,幾位代表故意以程序問題擾亂議事進行,將議場搞得天翻地覆。

辨  識近義昏天黑地反義一如既往、風平浪靜形音辨誤覆,音ㄈㄨˋ,傾倒。

不可寫作「復」。

參考詞語地覆天翻注  音ㄉㄧˋ。

ㄈㄨˋ。

ㄊㄧㄢ。

ㄈㄢ漢語拼音dìfùtiānfān 釋  義唐.釋貫休〈山居.詩二四首之一二〉:「從他人說從他笑,地覆天翻也只寧。

」明.梅鼎祚《玉合記.第一四齣》:「掌握河山,部兼蕃漢,鴻圖建,地覆天翻,穩坐那黃金殿。

」《封神演義.第九五回》:「只見周營砲響,喊聲大振,金鼓齊鳴,如地覆天翻之勢。

」海覆天翻注  音ㄏㄞˇ。

ㄈㄨˋ。

ㄊㄧㄢ。

ㄈㄢ漢語拼音hǎifùtiānfān 釋  義明.孟稱舜《殘唐再創.第一折》:「非是咱落第的黃巢命蹇,有分教十八葉唐朝反掌間,海覆天翻。

」翻天作地注  音ㄈㄢ。

ㄊㄧㄢ。

ㄗㄨㄛˋ。

ㄉㄧˋ漢語拼音fāntiānzuòdì 釋  義《醒世恆言.卷二七》:「那孩子抱住父親,放聲號慟。

李雄見打得這般光景,暴躁如雷,翻天作地,鬧將起來。

」翻天攪地注  音ㄈㄢ。

ㄊㄧㄢ。

ㄐㄧㄠˇ。

ㄉㄧˋ漢語拼音fāntiānjiǎodì 釋  義《西湖二集.卷四》:「從來道:『寧養頑子,莫養呆子』。

那頑子翻天攪地,目下雖奊 ,日後定有升騰的日子。

」翻天覆地注  音ㄈㄢ。

ㄊㄧㄢ。

ㄈㄨˋ。

ㄉㄧˋ漢語拼音fāntiānfùdì 釋  義《西遊記.第五三回》:「著老孫翻天覆地,請天兵水火與佛祖丹砂,盡被他使一個白森森的圈子套去。

」《紅樓夢.第一○五回》:「那時一屋子人拉那個扯那個,正鬧得翻天覆地。

」覆地翻天注  音ㄈㄨˋ。

ㄉㄧˋ。

ㄈㄢ。

ㄊㄧㄢ漢語拼音fùdìfāntiān 釋  義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不覺的肉顫身搖,眼暈頭旋,挪一步早前合後偃。

哎喲,叫一聲覆地翻天。

」明.楊珽《龍膏記.第一八齣》:「你道他兩個覆地翻天,射影吹沙,舞爪張牙,那恢恢天網,終久還他帶鎖披枷。

」 天羅地網 參考詞語‧地網天羅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ㄧㄢ。

ㄌㄨㄛˊ。

ㄉㄧˋ。

ㄨㄤˇ漢語拼音tiānluódìwǎng釋  義天空地面遍布羅網。

比喻防範極為嚴密,無法逃脫。

#語出《大宋宣和遺事.亨集》。

典故說明「羅」,是捕鳥的網子。

天上地下都布滿了網子,表示被嚴密地包圍,難以逃脫。

《大宋宣和遺事.亨集》中,賈奕與李師師本是一對戀人,但因為李師師受到天子寵愛,賈奕不敢冒瀆,只好忍痛和李師師分手。

不料賈奕的心情尚未平復,又被高俅陷害,下於獄中,難以逃脫。

「纔離陰府恓惶難,又值天羅地網災。

」就是形容賈奕命運多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後來「天羅地網」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防範布置得極為嚴密而無法逃脫。

另在元.施惠《幽閨記》第二○齣中,主角亦用「離天羅,入地網」形容自己落入山賊之手,逃生無望的處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防範布置得極為嚴密而無法逃脫。

使用類別用在「嚴密部署」的表述上。

例句 警方已設下天羅地網,誘捕嫌犯。

警方已設下天羅地網,防止嫌犯逃脫。

敵軍設下天羅地網,我軍誤入陷阱,以致傷亡慘重。

縱使擋在面前的是天羅地網,為了求生也要咬牙闖過去。

毒販絲毫沒有察覺已經陷入警方布下的天羅地網之中,公然進行交易。

辨  識近義天網恢恢 參考詞語地網天羅注  音ㄉㄧˋ。

ㄨㄤˇ。

ㄊㄧㄢ。

ㄌㄨㄛˊ漢語拼音dìwǎngtiānluó 釋  義《水滸傳.第四七回》:「驚的宋公明目睜口呆,罔知所措。

你便有文韜武略,怎逃出地網天羅。

」明.徐復祚《紅梨記.第一八齣》:「單剩老軀,人爭賤,人脩怨,苦怎言,地網天羅,何時脫免。

」 天花亂墜 參考詞語‧亂墜天花‧天花墜地‧寶花亂墜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ㄧㄢ。

ㄏㄨㄚ。

ㄌㄨㄢˋ。

ㄓㄨㄟˋ漢語拼音tiānhuāluànzhuì釋  義「天花亂墜」之「花」,典源作「華」。

「華」同「花」。

傳說佛祖講經說法,感動了天神,把各色香花從空中紛紛撒下。

#典出《心地觀經.卷一.序品偈》。

後亦用「天花亂墜」形容說話動聽,但多浮誇不切實際。

典故說明佛教傳說,佛祖講經說法時,感動了六欲諸天神,紛紛撒下各色的香花,以表讚歎。

在《心地觀經.卷一.序品偈》即有記載:「六欲諸天來供養,天華亂墜遍虛空。

」另外,在宋朝張敦頤的《六朝事跡編類.卷上.樓臺門第四.雨花臺》及呂祖謙的《詩律武庫.卷一○.釋學門.講經天花墜》記載一個故事:在南北朝梁武帝時,有位雲光法師,道行高妙,講經感動了上天,各色香花紛紛落下。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天華亂墜」,用來形容說話動聽。

後世多作「天花亂墜」,改「華」為「花」,也用來形容浮華不實的言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說話動聽,或浮誇不切實際。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動聽」的表述上。

例句 他這番高論,真可使頑石點頭,天花亂墜。

導遊把威尼斯說得天花亂墜,比親眼目睹還精采。

有人把彩券中獎技巧講得天花亂墜,但誰敢相信?逛街最怕遇到說得天花亂墜的推銷員,揮之不去。

儘管老闆拿起一串珍珠項鍊,說得天花亂墜,我依然不為所動。

不管別人說得如何天花亂墜,我還是要親自去一趟,眼見為真。

辨  識近義花言巧語 參考詞語亂墜天花注  音ㄌㄨㄢˋ。

ㄓㄨㄟˋ。

ㄊㄧㄢ。

ㄏㄨㄚ漢語拼音luànzhuìtiānhuā 釋  義清.無名氏《豆棚閑話.第七則》:「我們終日吃素看經,邀人做會,勸人布施,如今覺得再去開口也難。

即使說得亂墜天花,人也不肯信了。

」天花墜地注  音ㄊㄧㄢ。

ㄏㄨㄚ。

ㄓㄨㄟˋ。

ㄉㄧˋ漢語拼音tiānhuāzhuìdì 釋  義《幼學瓊林.卷四》:「梁高僧談經入妙,可使頑石點頭,天花墜地。

」寶花亂墜注  音ㄅㄠˇ。

ㄏㄨㄚ。

ㄌㄨㄢˋ。

ㄓㄨㄟˋ漢語拼音bǎohuāluànzhuì 釋  義宋.朱熹〈答吳伯豐書.其二二〉:「凡所悟解,一一皆是聖賢真實意思,如其不然,縱使說得寶花亂墜,亦只是自家杜撰見識也。

」 天經地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ㄧㄢ。

ㄐㄧㄥ。

ㄉㄧˋ。

ㄧˋ漢語拼音tiānjīngdìyì釋  義天地間原本如此而不容改變的道理。

語本《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理所當然」 典故說明根據《左傳》記載:魯昭公二十五年的夏天,叔詣和晉國趙鞅、宋國樂大心、衛國北宮喜、鄭國游吉等在黃父會盟,商討安定王室的事情。

趙鞅令諸侯的大夫們給周天子輸送糧食,準備好戍守的將士,並說:「明年將要送天子回王城。

」子太叔游吉進見趙鞅,趙鞅問他揖讓進退的禮節。

子太叔回答:「這是儀,不是禮。

」趙鞅再問:「那什麼叫做禮呢?」子太叔回答說:「我曾聽先大夫子產說過:『禮,是上天的規範,大地的準則,人民的行事依據。

』天地的規範準則,人民就加以效法。

」後來「天經地義」這句成語,就從《左傳》文中「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演變而出,指天地間原本如此而不容改變的道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天地間原本如此而不容改變的道理。

使用類別用在「合情合理」的表述上。

例句 要有收穫就得耕耘,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多行不義必自斃,天經地義,不容置疑。

國家有難,大家出錢出力是天經地義的事。

慎終追遠,天經地義;數典忘祖,天打雷劈。

古人視為天經地義的事情,現代人未必接受。

為人子女者照顧年老的雙親,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但現在人心不古,多的是賴債逃亡的人。

男女平等,今日視為天經地義,那可是經過長期爭取才有的結果。

父慈子孝,天經地義,但今日世風日下,父子反目的事情,時有所聞。

辨  識近義不移至理、金科玉律、理所當然反義、荒謬絕倫形音辨誤義,音ㄧˋ,合宜。

不可寫作「意」。

「天經地義」及「理所當然」都有理應如此的意思。

「天經地義」強調合乎道理,有絕對的正當性,語氣較強烈;「理所當然」強調合乎事理,語氣較和緩。

天經地義理所當然辨似例句○ㄨ慎終追遠,~;數典忘祖,天打雷劈。

ㄨ○這部製作精緻的影片得到金馬獎,令人感到實至名歸,~。

天真爛漫 參考詞語‧天真爛熳‧爛漫天真‧爛熳天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ㄧㄢ。

ㄓㄣ。

ㄌㄢˋ。

ㄇㄢˋ漢語拼音tiānzhēnlànmàn釋  義「天真爛漫」之「爛漫」,典源作「爛熳」。

「爛熳」同「爛漫」。

「天真爛漫」形容性情率真,毫不假飾。

#語本宋.龔開〈高馬小兒圖〉詩。

典故說明「天真爛漫」典源作「天真爛熳」。

龔開,江蘇淮陰人,為南宋著名畫家。

他最喜愛畫鬼怪和鍾馗,風格奇特,但可惜存世的作品極少。

〈高馬小兒圖〉為其畫作之一,此畫描繪了一名沙陀族少年與一匹駿馬,畫中並賦有一詩,述載此畫作產生之背景。

其中四句「此兒此馬俱可憐,馬方三齒兒未冠。

天真爛熳好容儀,楚楚衣裝無不宜」,意思是說:畫中駿馬約才三歲,少年亦青澀未成年,他們的神態天真無邪,毫不矯飾,兩者的組合惹人喜愛,似乎無論以什麼樣光鮮整齊的衣著來裝飾都將十分合適。

後來「天真爛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性情率真,毫不假飾。

出現「天真爛漫」的書證如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卷五.張長史春草三帖跋》:「長史以草聖得名,蓋其天真爛漫,妙入神品,而非矩矱步武者。

」長史即張長史,指的是盛唐時著名書法家張旭,他極好喝酒,酒後形骸放浪,意氣灑脫,放蕩不羈。

而其字又如其人,揮灑之間,筆勢奇特奔逸、連綿迴繞,故有「草聖」之稱。

岳珂評張旭之所以能為「草聖」,乃因其性格率真,不為傳統規矩所拘束,故能創造出新的風格。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性情率真,毫不假飾。

使用類別用在「自然率真」的表述上。

例句 小孩子們個個天真爛漫、活潑可愛。

他的個性天真爛漫,就像小孩子一樣。

他的話雖然有些刺耳,卻突顯出他的天真爛漫與少不更事。

即使在險惡的環境中,他依然保持著天真爛漫的個性。

看到他那天真爛漫的笑容,真叫人不忍責怪他的無心之過。

他有著天真爛漫的性格,即使已經成年了,依然不失其赤子之心。

辨  識近義天真無邪、赤子之心反義矯揉造作、少年老成、老氣橫秋、裝腔作勢 參考詞語天真爛熳注  音ㄊㄧㄢ。

ㄓㄣ。

ㄌㄢˋ。

ㄇㄢˋ漢語拼音tiānzhēnlànmàn 釋  義宋.龔開〈高馬小兒圖〉:「此兒此馬俱可憐,馬方三齒兒未冠。

天真爛熳好容儀,楚楚衣裝無不宜。

」清.金聖歎《第五才子書.讀法》:「李逵是上上人物,寫得真是一片天真爛熳到底。

」爛漫天真注  音ㄌㄢˋ。

ㄇㄢˋ。

ㄊㄧㄢ。

ㄓㄣ漢語拼音lànmàntiānzhēn 釋  義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卷九》:「李太白著宮錦袍,醉眠長安市上,純是爛漫天真,千古豈容第二人裝點此番舉動。

」爛熳天真注  音ㄌㄢˋ。

ㄇㄢˋ。

ㄊㄧㄢ。

ㄓㄣ漢語拼音lànmàntiānzhēn 釋  義清.查慎行〈寓樓讀陶詩畢敬題其後〉:「顏謝非同調,千秋第一人;精深涵道味,爛熳發天真。

」 天誅地滅 參考詞語‧地滅天誅‧天地誅戮‧天地誅滅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ㄧㄢ。

ㄓㄨ。

ㄉㄧˋ。

ㄇㄧㄝˋ漢語拼音tiānzhūdìmiè釋  義誅,殺。

滅,消滅。

「天誅地滅」指所作所為天地不容。

多用於發誓、賭咒。

語出宋.朱暉《絕倒錄.養脾丸》。

典故說明「天誅地滅」多用於發誓、賭咒,如違誓言咒語,必為天地所殺,形容所作所為,天地不容。

宋朝朱暉《絕倒錄.養脾丸》中記載,商人李生在市場上賣養脾丸,並在攤位前張貼巨大的告示,上寫:「不使丁香、木香合,則天誅地滅。

」意思是:不能使丁香和木香這兩種藥調和,則他將招致天地誅殺。

後來,他果然因為用藥不實得到報應,在一天夜裡喝醉酒而溺死在河中。

後來「天誅地滅」演變為成語,多被用於發誓、賭咒,如違誓言咒語,必為天地不容而遭誅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所作所為天地所不容。

使用類別用在「罪惡深重」的表述上。

例句 他壞事做盡,卻毫無悔改之心,必遭天誅地滅。

你掏空公司資產,惡意倒閉,害了這麼多人妻離子散,必遭天誅地滅。

許多人都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俗話,來為自己不當行為開脫。

為了表示改過的決心,他立下重誓說:「若再犯,天誅地滅,不得好死!」地主見自己的土地老是有人亂倒垃圾,就做了一塊木牌,上寫:「亂倒垃圾者,天誅地滅。

」 辨  識近義天打雷劈、天理不容 參考詞語地滅天誅注  音ㄉㄧˋ。

ㄇㄧㄝˋ。

ㄊㄧㄢ。

ㄓㄨ漢語拼音dìmiètiānzhū 釋  義元.石君寶《秋胡戲妻.第三折》:「轆軸上也打不出那連環玉,似你這傷風敗俗,怕不的地滅天誅!」天地誅戮注  音ㄊㄧㄢ。

ㄉㄧˋ。

ㄓㄨ。

ㄌㄨˋ漢語拼音tiāndìzhūlù 釋  義《水滸傳.第八○回》:「某等淹留大貴人在此,並無異心。

若有瞞昧,天地誅戮。

」天地誅滅注  音ㄊㄧㄢ。

ㄉㄧˋ。

ㄓㄨ。

ㄇㄧㄝˋ漢語拼音tiāndìzhūmiè 釋  義《水滸傳.第一五回》:「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地誅滅,神明鑒察。

」《水滸傳.第四四回》:「丈丈且收過了這本明白帳目。

若上面有半點私心,天地誅滅。

」 天造地設 參考詞語‧天授地設‧天生地設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ㄧㄢ。

ㄗㄠˋ。

ㄉㄧˋ。

ㄕㄜˋ漢語拼音tiānzàodìshè釋  義天然所成就的。

※語或出宋.陸游〈南園記〉。

後亦用「天造地設」形容人或事物彼此配合得自然得體,渾然天成。

典故說明「天造地設」指事物乃天地的力量所形成,也就是天然所形成的。

此語見於宋代陸游的〈南園記〉。

宋寧宗慶元三年二月丙午,憲聖太后賜與少師平原郡王韓侂冑一處別園,經過修築整建後,取名「南園」。

南園位於浙江杭州市武林山東麓,山腳下是西湖湖水匯集處,自然天成的景色,可說是山光水色中最為美麗的。

後來「天造地設」就是用來指天然所成就的,亦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彼此配合得自然得體,渾然天成。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天然所成就的。

使用類別用在「自然現象」的表述上。

例句 太魯閣峽谷壯麗的景色,鬼斧神工,天造地設。

這裡是人間的香格里拉,是天造地設的好地方!登上玉山之巔,往四周眺望,你才會知道什麼是天造地設的景色。

這道山泉直瀉而下,巧的是配合上這片楓樹林,好一幅天造地設的美景!二語義說明形容人或事物彼此配合得自然得體,渾然天成。

使用類別用在「兩相美合」的表述上。

例句 這對新人郎才女貌,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佳偶。

他們是天造地設的姻緣,令人只羨鴛鴦不羨仙。

他倆不論外形、個性都十分相配,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杜甫詩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真是天造地設的對工,可謂鬼斧神工了。

辨  識近義鬼斧神工、渾然天成、天作之合、珠聯璧合反義矯揉造作 參考詞語天授地設注  音ㄊㄧㄢ。

ㄕㄡˋ。

ㄉㄧˋ。

ㄕㄜˋ漢語拼音tiānshòudìshè 釋  義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二五》:「凡登覽而惝恍,俯瞰而峭絕,天授地設,不待人力而巧者,洛陽獨有此園爾。

」天生地設注  音ㄊㄧㄢ。

ㄕㄥ。

ㄉㄧˋ。

ㄕㄜˋ漢語拼音tiānshēngdìshè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姐姐細想這寶硯雕弓,豈不是天生地設的兩樁紅定?」《紅樓夢.第五七回》:「正在躊躇之際,忽想起薛蝌未娶,看他二人恰是一對天生地設的夫妻,因謀之於鳳姐兒。

」 天作之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ㄧㄢ。

ㄗㄨㄛˋ。

ㄓ。

ㄏㄜˊ漢語拼音tiānzuòzhīhé釋  義天意撮合的婚姻,比喻美滿良緣,多用為新婚賀詞。

語出《詩經.大雅.大明》。

後亦用「天作之合」指自然形成的伙伴。

典故說明《詩經》裡的這篇歌謠,在讚頌周文王的美德,同時也講述文王與武王的身世。

先談到文王父母的婚姻,再說文王與大姒的結合。

文王在年輕的時候,與住在渭水旁、洽水北的大姒婚配。

大姒是個賢淑的好女孩,與有德行的文王結合,這椿婚姻實在是上天美意的撮合啊!大姒婚後生下周武王,也受到上天庇佑,出兵討伐暴虐的商紂,在戰場上勇猛威武,終於開闢了周朝的天下。

後來,「天作之合」就被用來指天意撮合的婚姻,多用為新婚賀詞。

亦用於指自然形成的伙伴。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天意撮合的婚姻,比喻美滿良緣。

使用類別用在「美滿婚姻」的表述上。

例句 在場賓客無不稱讚他們是天作之合。

表哥表嫂郎才女貌,真可說是天作之合。

未婚男女經常求助月下老人,希望找到一段天作之合的姻緣。

你們的婚姻是天作之合,千萬不要為了這種小事而鬧離婚啊!想要擁有一段天作之合的美滿婚姻,雙方互信互諒是不二法門。

他們原本是一對天作之合的佳偶,沒想到日後竟然會對簿公堂!經過一番波折,他們終成眷屬,真可說是天作之合,人力無法拆散啊! 辨  識近義天造地設、佳偶天成反義彩鳳隨鴉 天衣無縫 參考詞語‧無縫天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ㄧㄢ。

ㄧ。

ㄨˊ。

ㄈㄥˋ漢語拼音tiānyīwúfèng釋  義古代傳說天神的衣服,不用針線縫製,故沒有縫痕。

#典出《神異經》。

後用「天衣無縫」比喻詩文渾然天成,沒有斧鑿痕跡;亦用於比喻事物或計畫周密完美,沒有一絲破綻或缺點。

典故說明《神異經》大約是一本漢代的小說。

此書是在《山海經》的影響下產生的,不論是在內容、筆法等各方面都有意模仿《山海經》,只是作者另外添加了神仙方術和儒家思想的觀念在其中。

《神異經》記載了一段故事:西方邊遠的地方有一些人,他們不必閱讀傳統的典籍巨著,但行為思想,卻能合乎禮儀規範。

天神賜給他們衣服,男的穿著紅色衣服,白色腰帶,戴著帽子;女的穿著綠色衣服,戴著華麗的首飾。

這些天衣不是用一般凡間針線縫製,所以都沒有縫痕。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天衣無縫」,用來比喻詩文渾然天成,沒有斧鑿痕跡;亦用於比喻事物或計畫周密完美,沒有一絲破綻或缺點。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詩文渾然天成,沒有斧鑿痕跡。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完美自然」的表述上。

例句 這篇推理小說的結構,簡直是天衣無縫、無懈可擊。

用「月如無恨月長圓」來對「天若有情天亦老」,真是天衣無縫。

作八股文,貴在一個「熟」字;熟能生巧,巧則合,天衣無縫,無可挑剔。

二語義說明比喻事物或計畫周密完美,沒有一絲破綻或缺點。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完美無缺」的表述上。

例句 這整個構思天衣無縫,真是無懈可擊。

他倆搭配演出的默契,真可說是天衣無縫。

歹徒作案總以為天衣無縫,結果還是被警方識破。

這一對投捕手默契十足,比賽時配合得天衣無縫。

這兩塊木板子在師傅的巧手下,黏合得天衣無縫。

這番天衣無縫的話,使人不得不相信他說的是事實。

辨  識近義渾然一體、渾然天成、無懈可擊反義破綻百出、漏洞百出、無孔不入形音辨誤縫,音ㄈㄥˋ。

縫隙的意思。

不可讀作ㄈㄥˊ。

參考詞語無縫天衣注  音ㄨˊ。

ㄈㄥˋ。

ㄊㄧㄢ。

ㄧ漢語拼音wúfèngtiānyī 釋  義明.祁彪佳《遠山堂曲品.能品》:「此記貫串如無縫天衣,詞曲中忠、孝、節、俠,種種具足。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卷一》:「次韻之作,能如無縫天衣,自非老手莫辦。

」 天涯海角 參考詞語‧地角天涯‧天涯地角‧天涯地隅‧海角天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ㄧㄢ。

ㄧㄚˊ。

ㄏㄞˇ。

ㄐㄧㄠˇ漢語拼音tiānyáhǎijiǎo釋  義「天涯海角」之「海」,典源作「地」。

形容偏僻或相距遙遠的地方。

※語或本南朝陳.徐陵〈武皇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

△「天南地北」、「天涯海際」 典故說明「天涯海角」原作「天涯地角」。

徐陵是南北朝有名的文人,自幼聰穎好學,八歲能詩文,十二歲熟誦《老子》、《莊子》。

他本是梁朝官員,出使東魏時被扣留,後又被齊扣留,前後達六年之久。

直到西魏攻陷江陵,齊和梁恢復邦交,徐陵才得以返梁。

不久,陳霸先代梁自立,號陳武帝,徐陵遂仕於陳,位至太子少傅、左光祿大夫。

徐陵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為宮體詩和駢文。

當時國家的重要詔告文書,也多由徐陵起草,〈武皇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便是其中之一。

當時南方有許多歷史悠久的民族,這些地區自秦、漢、三國以來,雖陸續設立郡縣,但與北方仍少融合。

直到東晉,因為政治重心南移,南方民族才擴大和北方漢族的接觸及融合。

梁朝末年,南方少數民族的首領被稱為「酋豪」或「洞主」,陳武帝在梁末時歷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等職,久居嶺南,與這些少數民族的領袖多有聯繫。

所以陳武帝還在梁朝為相時,為鞏固在南方的統治權利,便命徐陵代為致書,邀請這些酋豪洞主及其子弟,到建康當官或做客,同時做為人質。

徐陵在文中先寫如今天下無事,自己(陳霸先)位居相位,備極尊榮,追想故人,只可惜一在天涯,一在地角,相隔遙遠,思念卻不得見,因此盼故人或其子弟能來朝中遊宦做客。

後來「天涯海角」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偏僻或相距遙遠的地方。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偏僻或相距遙遠的地方。

使用類別用在「偏僻遙遠」的表述上。

例句 他為了找尋失散的妻子,走遍了天涯海角。

我希望能獨自駕著一艘船,流浪到天涯海角。

這輩子我跟定你了,即使是天涯海角,我也要跟到底。

網路世界無遠弗屆,縱然天涯海角,電子郵件立即可達。

法網恢恢,一旦犯了法,就是逃到天涯海角,也會被找到。

辨  識近義天南地北反義近在咫尺、寸步不離「天涯海角」及「天南地北」都可以指距離遙遠的地方。

「天涯海角」側重於指地點的偏遠;「天南地北」側重於指地點相隔的遙遠。

天涯海角天南地北辨似例句○ㄨ法網恢恢,一旦犯了法,就是逃到~,也會被找到。

ㄨ○今日一別,可是~,後會無期了。

參考詞語地角天涯注  音ㄉㄧˋ。

ㄐㄧㄠˇ。

ㄊㄧㄢ。

ㄧㄚˊ漢語拼音dìjiǎotiānyá 釋  義南朝陳.徐陵〈答族人梁東海太守長孺書〉:「燕南趙北,地角天涯。

」明.楊珽《龍膏記.第一八齣》:「只為你謫塵世命運駁雜,因此上受著眼前折罰,少不得為雨為雲,怎生的只這般兒地角天涯。

」天涯地角注  音ㄊㄧㄢ。

ㄧㄚˊ。

ㄉㄧˋ。

ㄐㄧㄠˇ漢語拼音tiānyádìjiǎo 釋  義南朝陳.徐陵〈武皇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天涯藐藐,地角悠悠,言面無由,但以情企。

」唐.張南史〈月〉:「正看雲霧秋卷,莫待關山曉沒。

天涯地角不可尋,清光永夜何超忽。

」天涯地隅注  音ㄊㄧㄢ。

ㄧㄚˊ。

ㄉㄧˋ。

ㄩˊ漢語拼音tiānyádìyú 釋  義宋.范成大〈橫溪驛感懷〉:「行遍天涯與地隅,筋骸那比十年初。

」海角天涯注  音ㄏㄞˇ。

ㄐㄧㄠˇ。

ㄊㄧㄢ。

ㄧㄚˊ漢語拼音hǎijiǎotiānyá 釋  義唐.白居易〈春生〉:「春生何處闇周遊,海角天涯遍始休。

」 同病相憐 參考詞語‧同病相矜‧相憐同病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ㄨㄥˊ。

ㄅㄧㄥˋ。

ㄒㄧㄤ。

ㄌㄧㄢˊ漢語拼音tóngbìngxiānglián釋  義有同樣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

語出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同憂相救」、「物傷其類」 典故說明《吳越春秋》這本書,記載了春秋時吳、越兩國的歷史。

伍子胥原為楚國大臣,楚王聽信讒言殺害其父兄,伍子胥因而逃到吳國,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

後來楚國的白喜也因其祖父被讒言所陷,遭平王殺害,而投奔到吳國。

伍子胥向吳王引見他,使他也同樣受到闔閭的重用,並常與之商討國事。

吳國的另一大臣被離相當不解,便問伍子胥說:「您為何初見白喜就如此信任他?」伍子胥回答:「這是因為我的遭遇和白喜一樣。

你應該聽過〈河上歌〉吧?裡面有一段歌詞說:『同病相憐,同憂相救。

』就好像受驚的群鳥,聚集而飛;受阻的流水,回旋聚合。

我這樣是同病相憐。

有誰不會因思念故鄉,而更同情和自己有類似遭遇的同鄉呢?」「同病相憐」就是直接摘自此處的一個成語,被用來指有同樣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有同樣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

使用類別用在「同情互助」的表述上。

例句 這對同病相憐的朋友,總是甘苦與共,感情十分深厚。

他們兩個都被失業所苦,彼此同病相憐,經常互吐苦水。

你們不要光是同病相憐,更要互相鼓勵,才能早日走出困境。

他們從小一起在育幼院長大,因此彼此總是同病相憐,互相扶持。

他們兩個同時名落孫山,只好同病相憐,彼此安慰將來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他們真是一對同病相憐的苦難街友,同樣受過高等教育,卻都失業飽受飢寒之苦。

他們一樣父母早亡,如今同在一家公司服務,當然很容易同病相憐,彼此結為好友。

辨  識近義同憂相救、兔死狐悲、物傷其類、惺惺相惜反義同行必妒「同病相憐」及「物傷其類」都指為同類的不幸遭遇而難過。

「同病相憐」側重於雙方都在相同的處境下;「物傷其類」側重於自身未遭不幸,但因受害者同屬一類而有所感傷。

同病相憐物傷其類辨似例句○ㄨ他們從小一起在育幼院長大,因此彼此總是~,互相扶持。

ㄨ○看到同事因故被裁撤,我們內心當然會有~的感受。

參考詞語同病相矜注  音ㄊㄨㄥˊ。

ㄅㄧㄥˋ。

ㄒㄧㄤ。

ㄐㄧㄣ漢語拼音tóngbìngxiāngjīn 釋  義唐.元稹〈紀懷贈李六戶曹崔二十功曹五十韻〉:「共展排空翼,俱遭激遠矰。

他鄉元易感,同病轉相矜。

」相憐同病注  音ㄒㄧㄤ。

ㄌㄧㄢˊ。

ㄊㄨㄥˊ。

ㄅㄧㄥˋ漢語拼音xiāngliántóngbìng 釋  義清.閻爾梅〈答單臣素〉:「手札來相慰,苦余復苦君。

相憐同病友,不作送窮文。

」 同流合汙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ㄨㄥˊ。

ㄌㄧㄡˊ。

ㄏㄜˊ。

ㄨ漢語拼音tóngliúhéwū釋  義隨世俗浮沉。

語本《孟子.盡心下》。

後多指跟壞人一起做壞事。

△「自以為是」、「隨波逐流」 典故說明「同流合汙」原是指隨世浮沉,依從環境潮流行事之意。

《孟子.盡心下》中記載,孟子教萬章孔子的思想,說孔子非常討厭「鄉原」,「原」又作「愿」,「鄉愿」就是外貌忠厚老實,善於討人歡喜之人。

萬章不懂,就問孟子說:「如果一鄉的人都認為他是好人,他也都做好事,為什麼孔子認為他是德之賊呢?」孟子回答:「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

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意思即是鄉愿並非沒有缺點的好人,而是他們善於偽裝,討好眾人。

看似老實忠厚,其實並非如此,因此為「德之賊」。

其中「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兩句就是指鄉愿懂得順從環境潮流,迎合眾人。

後來這兩句合併截取出「同流合汙」這句成語,從典源中隨世浮沉之意,引申用來指跟壞人一起做壞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跟壞人一起做壞事。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勾結作惡」的表述上。

例句 我寧死,也不願與這種惡人同流合汙。

他因不願同流合汙,結果反遭誣陷。

他因與不法分子同流合汙,被警察通緝在案。

還好他一直堅持不肯同流同汙,否則今天就被移送法辦了。

儘管不法分子用盡各種方法威脅利誘,但他仍拒絕同流合汙。

社會就像一個大染缸,如果意志不堅,便很容易和壞人同流合汙。

當他發現許多同事都參與此件勾當時,因為不想同流合汙,所以選擇離開。

辨  識近義狼狽為奸、隨波逐流、沆瀣一氣、與世浮沉反義明哲保身、一塵不染、潔身自好「隨波逐流」及「同流合汙」都有跟著別人行事的意思。

「隨波逐流」側重於沒有主見;「同流合汙」側重於跟著別人做壞事。

隨波逐流同流合汙辨似例句○ㄨ我們行事要有定見,不能~。

ㄨ○他因與不法分子~,被警察通緝。

同歸於盡 參考詞語‧同歸一燼‧同歸於亡‧同歸盡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ㄨㄥˊ。

ㄍㄨㄟ。

ㄩˊ。

ㄐㄧㄣˋ漢語拼音tóngguīyújìn釋  義一同毀滅或死亡。

語出唐.獨孤及〈祭吏部元郎中文〉。

△「玉石俱焚」 典故說明獨孤及(西元725∼777),字至之,河南洛陽人,唐代散文家。

獨孤及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以儒家典籍為治學方向,長於議論,強調立範誡世,不以詞藻華麗取勝。

在〈祭吏部元郎中文〉中,獨孤及悼念猝逝的友人,舉了彭祖與殤子為例。

相傳彭祖活了八百歲,殤子則是未成年而死之人,兩人活著的時間雖然差距甚大,最後卻都必須歸於死亡。

因此在通達生命的智者看來,死亡不過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不需要為此感到嘆息。

後來「同歸於盡」演變為成語,用來指一同毀滅或死亡。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一同毀滅或死亡。

使用類別用在「一起滅亡」的表述上。

例句 他很氣憤地說要與仇人同歸於盡。

他身綁炸彈,準備衝入敵營,和敵人同歸於盡。

你要冷靜下來,貿然行動只會和對方同歸於盡。

歹徒手握著炸彈的遙控器,威脅警方要和人質同歸於盡。

我軍唯恐遭到同歸於盡式的爆炸攻擊,所有人員都提高警備。

那位戰士身上綁滿炸彈,然後駕車衝入敵營,與敵軍同歸於盡。

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互相爭鬥,最後竟落得同歸於盡的下場。

同歸於盡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我們一定要活下去,和對方周旋到底。

我軍已經抱定和敵人同歸於盡的決心,絕對不會讓敵人越雷池一步。

辨  識近義玉石俱焚、芝艾同焚、蘭艾同焚「玉石俱焚」及「同歸於盡」都有雙方一起毀滅的意思。

經常會連用。

「玉石俱焚」側重於強調兩方中一方好、一方壞;「同歸於盡」適用範圍較廣,不論好壞,常用於強調與對方拚鬥的決心。

玉石俱焚同歸於盡辨似例句○ㄨ你把優秀和不適任的員工一概裁退,豈不是~? ㄨ○他身綁炸彈,準備衝入敵營,和敵人~。

參考詞語同歸一燼注  音ㄊㄨㄥˊ。

ㄍㄨㄟ。

ㄧ。

ㄐㄧㄣˋ。

(變)。

ㄊㄨㄥˊ。

ㄍㄨㄟ。

ㄧˊ。

ㄐㄧㄣˋ漢語拼音tóngguīyījìn(變)tóngguīyíjìn 釋  義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二》:「無憂之稚子,固不能免,即不出之老夫,亦及於難。

是君子小人同歸於一燼,此誠天地之厄數,莫可如何!」同歸於亡注  音ㄊㄨㄥˊ。

ㄍㄨㄟ。

ㄩˊ。

ㄨㄤˊ漢語拼音tóngguīyúwáng 釋  義唐.白居易〈策林三.議兵〉:「強之兵,先弱敵而後戰也,故百戰百勝焉;亡之兵,先自敗而後戰也。

故勝與不勝,同歸於亡焉。

」同歸盡注  音ㄊㄨㄥˊ。

ㄍㄨㄟ。

ㄐㄧㄣˋ漢語拼音tóngguījìn 釋  義唐.白居易〈浩歌行〉:「去復去兮如長河,東流赴海無迴波;賢愚貴賤同歸盡,北邙冢墓高嵯峨。

」 同舟共濟 參考詞語‧同舟而濟‧同船濟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ㄨㄥˊ。

ㄓㄡ。

ㄍㄨㄥˋ。

ㄐㄧˋ漢語拼音tóngzhōugòngjì釋  義同乘一條船渡河,比喻同心協力,戰勝困難。

語本《孫子.九地》。

△「風雨同舟」 典故說明「同舟共濟」原作「同舟而濟」。

《孫子.九地》曾說到用兵要如「率然」。

「率然」是生活在會稽常山的大蛇,如果攻擊牠的頭,尾巴就會來救應;攻擊牠的尾巴,頭部就來救應;攻擊牠的腰部,頭尾都會一起來救應。

孫子認為善於用兵作戰的,指揮軍隊,也可以用這樣的做法。

像吳、越兩國的人,一直是世仇,但是當他們同坐一條船,在遇到風雨的時候,也一定會團結一致,互相救助,如同左右手一般,合作無間,同心協力地度過難關。

後來「同舟共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同心協力,戰勝困難。

在古籍文獻裡,也另有類似的詞語,《鄧析子.無厚》云:「同舟渡海,中流遇風,救患若一,所憂同也。

」意思是在同一艘船中,遇到風雨時,因為大家所擔憂的同樣是害怕失去生命,因此便會互相團結,共度難關。

語義和《孫子.九地》是相近的。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同心協力,戰勝困難。

使用類別用在「共同奮鬥」的表述上。

例句 如今國難當前,全國人民要同舟共濟,奮發圖強。

我們就像同舟共濟的兄弟,有福共享,有難同當。

此次水患嚴重,所幸居民能夠同舟共濟,才能平安度過危險。

公司經營陷入困境,唯有大家同舟共濟,共體時艱,才能轉危為安。

急流泛舟開始時,領隊說這一段路程大家要同舟共濟,否則會翻船。

如今大家就像同搭一條船,若不能同舟共濟,就難以克服路上種種的困難。

這場比賽十分驚險,多虧所有球員發揮了同舟共濟的團隊精神,終於贏得勝利。

辨  識近義同心同德、同心協力、同甘共苦、休戚相關、休戚與共、和衷共濟、禍福與共、守望相助、相濡以沫反義分崩離析、各行其是、同床異夢、離心離德 參考詞語同舟而濟注  音ㄊㄨㄥˊ。

ㄓㄡ。

ㄦˊ。

ㄐㄧˋ漢語拼音tóngzhōuérjì 釋  義《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後漢書.卷四三》:「夫將相大臣,均體元首,共輿而馳,同舟而濟,輿傾舟覆,患實共之。

」同船濟水注  音ㄊㄨㄥˊ。

ㄔㄨㄢˊ。

ㄐㄧˋ。

ㄕㄨㄟˇ漢語拼音tóngchuánjìshuǐ 釋  義《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 同仇敵愾 參考詞語‧敵愾同仇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ㄨㄥˊ。

ㄔㄡˊ。

ㄉㄧˊ。

ㄎㄞˋ漢語拼音tóngchóudíkài釋  義「同仇」,一致對抗仇敵。

語出《詩經.秦風.無衣》。

「敵愾」,抵禦怨恨的人。

語本《左傳.文公四年》。

「同仇敵愾」指共同抵禦仇敵。

典故說明「同仇敵愾」係由「同仇」及「敵愾」二語組合而成。

「同仇」出自《詩經.秦風.無衣》,內容是說:即使沒有足夠的衣服,仍然可以共穿戰袍,整理武器,一起殺敵。

描述了慷慨赴戰的志氣,反映戰士之間的友誼,從穿衣到殺敵,都願意患難與共。

「敵愾」則是出自《左傳.文公四年》,內容敘述甯武子婉轉批評了魯國僭用天子的歌樂。

衛國的甯武子到魯國訪問,文公設宴款待,席間文公命樂工們演奏〈湛露〉和〈彤弓〉兩首詩歌。

甯武子沒有辭謝,也沒有賦詩應和,按當時的外交禮節而言,是很失禮的。

於是文公派管理禮賓事務的官員私下探問原因,甯武子說:「我以為那兩首詩歌是樂工為了練習而演奏的,因為它們是演奏於天子的宴會。

以前諸侯在正月時,前往京師向天子朝賀,天子設宴奏樂,此時賦〈湛露〉,就表示諸侯願意共同抵禦天子所痛恨的人,為天子效命。

天子因此賜給他們紅色和黑色的弓、箭,以彰顯他們的功勞,並設宴樂酬賞。

現在我只是奉命來繼續兩國的友好關係,承蒙君王賜宴,豈敢觸犯大禮而自取罪過呢?」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同仇敵愾」,用來指共同抵禦仇敵。

也作「敵愾同仇」。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共同抵禦仇敵。

使用類別用在「共同抗敵」的表述上。

例句 將士們熱血滔滔、同仇敵愾,這場戰爭必勝無疑。

如今大敵當前,全國同胞要同仇敵愾,奮戰到底。

看到大家如此地同仇敵愾,他邊喊著口號,邊流下淚來。

能打贏這場戰爭,是因為全體軍民們同仇敵愾,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知道對方公司如此不講理後,同仁無不同仇敵愾,發誓一定要用業績打垮對方。

辨  識反義自相殘殺、同室操戈 參考詞語敵愾同仇注  音ㄉㄧˊ。

ㄎㄞˋ。

ㄊㄨㄥˊ。

ㄔㄡˊ漢語拼音díkàitóngchóu 釋  義《清史稿.卷四二六》:「天下臣民,知皇上有臥薪嘗膽之思,必共振敵愾同仇之氣。

」 同床異夢 參考詞語‧同床各夢‧連床各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ㄨㄥˊ。

ㄔㄨㄤˊ。

ㄧˋ。

ㄇㄥˋ漢語拼音tóngchuángyìmèng釋  義睡在同一張床上但各做各的夢,比喻共同生活或一起做事的人意見不同,各有各的打算。

#語本宋.陳亮〈又乙巳春書之一〉。

△「分床同夢」、「同室異夢」、「異榻同夢」、「貌合神離」 典故說明南宋文人陳亮在寫給友人朱熹(元晦)的信中,提及自己近日來的遭遇與心境。

他說他在遭到橫禍,差點喪命之後,目前以教書為職業,並蓋了幾間小屋,周圍種些樹木,庭院中還有個小池,風景優美,怡然自得。

其中有三間屋子取名為「抱膝」,二位友人為此而作了三首〈抱膝吟〉送我,但總覺得他們並沒有寫到真正的含意。

裡面提及周公及諸葛亮等古人,但人各有志,就算睡在同一張床上,也是各做各的夢,不一定要和古人相比。

而我又寫不出來自己的感受,所幸您也寫了兩首,我坐在小屋中,吟唱它們,感覺更舒適快意。

後來「同床異夢」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共同生活或一起做事的人意見不同,各有各的打算。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共同生活或一起做事的人意見不同,各有各的打算。

使用類別用在「意念不同」的表述上。

例句 這兩個合夥人早已經同床異夢,早晚要拆夥的。

他們相處了三年,卻同床異夢,最後以離婚收場。

這對夫婦多年來表面恩愛,實際上早已同床異夢。

與其這樣同床異夢地生活下去,不如早點分手吧!他們看來合作愉快,其實早已同床異夢,各有各的打算。

這兩位經理表面上和諧,私底下卻是同床異夢,勾心鬥角。

這一對同床異夢的夫妻,沒有人看好他們的婚姻還能維繫下去。

大股東們各有各的盤算,同床異夢,公司營運看來是不可能維持太久了! 辨  識近義貌合神離反義同舟共濟、心心相印、如膠似漆、夫唱婦隨、同心同德、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同床異夢」及「貌合神離」都有表面密切,但實際上彼此心思不合的意思。

「同床異夢」側重於各有打算;「貌合神離」側重於感情冷淡。

同床異夢貌合神離辨似例句○○大股東們各有各的盤算,~,公司營運看來是不可能維持太久了! ㄨ○他們結仇很深,為了顧及顏面,~,表面上若無其事,背地裡卻不相言語。

參考詞語同床各夢注  音ㄊㄨㄥˊ。

ㄔㄨㄤˊ。

ㄍㄜˋ。

ㄇㄥˋ漢語拼音tóngchuánggèmèng 釋  義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一》:「雖琵琶別抱,已負舊恩,然身去而心留,不猶愈於同床各夢哉!」連床各㝱注  音ㄌㄧㄢˊ。

ㄔㄨㄤˊ。

ㄍㄜˋ。

ㄇㄥˋ漢語拼音liánchuánggèmèng 釋  義清.王夫之〈和梅花百詠.臘梅〉:「連床各㝱還同調,凍蝶迷香記淺深。

」 同室操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ㄨㄥˊ。

ㄕˋ。

ㄘㄠ。

ㄍㄜ漢語拼音tóngshìcāogē釋  義「同室」,同住在一個房子的人,引申為自家人。

語出《孟子.離婁下》。

「操戈」,拿著兵器追殺。

語本《左傳.昭公元年》。

「同室操戈」指自家人彼此持戈相殺,用以比喻兄弟不睦或內部的爭鬥。

△「入室操戈」 典故說明「同室操戈」係由「同室」和「操戈」組合而成。

「同室」是出自《孟子.離婁下》,孟子認為,大禹、后稷和顏回這三位聖賢,都致力於行仁善之道,以拯救世人,心中急切的程度,就好像看到同一個家裡的人互相打架,披頭散髮、急忙地跑去勸阻。

因此「同室」指同一家人。

「操戈」則見於《左傳.昭公元年》。

春秋時鄭國徐吾犯的妹妹長得很美,公孫楚雖早已將她聘定,公孫楚的堂哥公孫黑卻想強行納聘。

徐吾犯不敢得罪兩人,就交給妹妹自行選擇嫁給何人。

徐吾犯的妹妹最後選擇了公孫楚,公孫黑知道後,就想把公孫楚殺了,好奪走徐吾犯的妹妹,二人「執戈逐之」,拿著兵器互相追殺,最後公孫黑負傷而回。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同室操戈」,用來比喻兄弟不睦或內部的爭鬥。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兄弟不睦或內部的爭鬥。

使用類別用在「兄弟不合」、「自相爭鬥」的表述上。

例句 在一個團體之中同室操戈的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

兄弟應該情同手足,同心協力,怎麼可以同室操戈呢?同室操戈的結果,就是遭到敵人各個擊破,一起滅亡!為了爭奪遺產,幾個兄弟姐妹竟然同室操戈,告上了法院。

大敵當前,讓我們團結一致,不要再同室操戈,自相殘殺了! 辨  識近義兄弟鬩牆、煮豆燃萁、禍起蕭牆、變生肘腋反義兄友弟恭、兄弟孔懷、同氣連枝、和衷共濟、讓棗推梨、同仇敵愾 投筆從戎 參考詞語‧棄筆從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ㄡˊ。

ㄅㄧˇ。

ㄘㄨㄥˊ。

ㄖㄨㄥˊ漢語拼音tóubǐcóngróng釋  義戎,軍旅。

「投筆從戎」指棄文從軍,以衛國立功。

#典出《東觀漢記.卷一六.班超列傳》。

典故說明據《東觀漢記.卷一六.班超列傳》載,東漢時,班超因家境貧困,只好為官府抄寫書籍,賺取微薄薪水,以供養母親,貼補家用。

有一天,他做得有些厭煩,便停止抄寫,將筆擱置於一旁,嘆息說:「大丈夫應效法傅介子、張騫等人,立功邊疆,保家衛國,怎能長久從事文書工作,將生命耗費在筆硯之間呢?」於是決定從軍報效國家。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投筆從戎」,用來指棄文從軍,以衛國立功。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棄文從軍,以衛國立功。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志向遠大」的表述上。

例句 好男兒,當自強,投筆從戎上戰場。

戰事一舉,他立即整裝返國投筆從戎。

為了抵抗外侮,許多青年紛紛投筆從戎。

隊上的幹部,大多是投筆從戎的年輕學生。

我長大以後也要學班超投筆從戎,報效國家。

戰爭爆發後,青年紛紛投筆從戎,奔赴前線。

如今國家有難,好男兒當投筆從戎,報考軍校。

抗戰時,許多在學青年毅然投筆從戎,加入抗日行列。

報國不一定要投筆從戎,在自己崗位上好好努力也是一樣。

辨  識近義棄文就武 參考詞語棄筆從戎注  音ㄑㄧˋ。

ㄅㄧˇ。

ㄘㄨㄥˊ。

ㄖㄨㄥˊ漢語拼音qìbǐcóngróng 釋  義唐.張鷟《遊仙窟》:「兄及夫主,棄筆從戎,身死寇場,煢魂莫返。

」 投鞭斷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ㄡˊ。

ㄅㄧㄢ。

ㄉㄨㄢˋ。

ㄌㄧㄡˊ漢語拼音tóubiānduànliú釋  義把兵士的馬鞭都投到江裡,就能截斷水流。

比喻軍旅眾多,兵力強大。

#語本北魏.崔鴻《前秦錄》。

典故說明據北魏.崔鴻《前秦錄》載,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前秦苻堅統一北方後,決心調集百萬大軍,乘勢一舉消滅東晉,統一全中國。

苻堅召集群臣商議,但大臣們多不贊成,其中有一位名叫石越的下屬勸阻說:「從星象來看,今年不適合南進。

何況晉據著長江的險固,其君王又深獲人民擁戴。

我們不如暫時固守國力,生產整軍,等晉內部鬆動,再伺機攻伐。

」苻堅很不以為然地說:「星象之事,不盡可信。

至於長江,春秋時的吳王夫差和三國時的吳主孫皓,他們都據有長江天險,最後仍不免滅亡。

現在朕有近百萬大軍,光是把馬鞭投進長江,就足以截斷江流,還怕甚麼天險?」苻堅不顧大臣們反對,執意出兵伐晉,親自率領八十萬大軍,逼臨淝水,準備攻打東晉。

東晉派大將謝玄、謝石帶領八萬精兵抗敵。

苻堅輕敵,想憑藉優勢快攻,卻遭到晉軍頑強抵抗,並在「淝水」被晉軍打敗,前秦從此一蹶不振。

後來「投鞭斷流」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吾之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軍旅眾多,兵力強大。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軍旅眾多,兵力強大。

使用類別用在「軍力強大」的表述上。

例句 我今揮軍出征,兵多將廣,具有投鞭斷流的氣概,何敵不摧!我就不相信以百萬雄師,勢可投鞭斷流,會攻不下這座山頭!我站在江邊,遙想當年苻堅將百萬大軍,以投鞭斷流之勢南下的氣派。

數萬選手一起橫渡長江,那種壯觀陣容,與古人投鞭斷流之勢當可媲美。

辨  識近義兵多將廣、旌旗蔽空、舳艫千里、百萬雄師、千軍萬馬反義老弱殘兵、兵微將寡 投桃報李 參考詞語‧報李投桃‧投珠報玉‧桃來李答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ㄡˊ。

ㄊㄠˊ。

ㄅㄠˋ。

ㄌㄧˇ漢語拼音tóutáobàolǐ釋  義你送給我桃子,我回贈李子。

語本《詩經.大雅.抑》。

後用「投桃報李」比喻朋友間友好往來或相互贈答。

△「禮尚往來」 典故說明《詩經》是最早的詩歌總集,採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非一時一地一人所作,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為文學總集之祖,也是當時北方文學的代表。

「雅」有嚴正、高貴的意思,所以雅樂亦即正樂,有別於民間歌謠。

〈大雅〉是用於朝會的樂歌,〈小雅〉則是用於宴饗的樂歌,此為大小雅的區別。

〈抑〉一詩出自〈大雅〉,相傳是春秋衛武公所作,用以自勵之詩。

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康叔於衛,建立衛國。

康叔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受周平王賜爵,是為衛武公。

衛武公治理國家的態度十分開明,總是廣納百官的意見,做為施政的參考,因此得到衛國人民的愛戴,讓衛國成為春秋初年的大國。

衛武公在詩中自勉道:「人民都效法你的德行,所以你要使你的行為又善良又美好。

你要謹慎行為,不失於禮儀,不踰越本分,不害於道理,那麼就很少人不以你做為準則了。

因為人家送給我桃子,我回報他李子,這是很合理的。

如果有人說小羊的頭上生了角,那就是在欺騙人了。

」後來「投桃報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朋友間友好往來或相互贈答。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朋友間友好往來或相互贈答。

使用類別用在「相互贈與」的表述上。

例句 自古禮尚往來,所以投桃報李本是應該。

我送她禮物只是投桃報李,請你不要另作聯想。

既然你送我一瓶香水,我就投桃報李回送你一束鮮花。

上回是你請的客,所以這頓晚飯就算我投桃報李回請你了。

鄰居之間,假如大家都能夠投桃報李,往來自然會較為密切。

投桃報李,人之常情。

今天我回報你這點人情,你就別客氣了。

上回蒙他鼎力相助過,這一次我應投桃報李,助他一臂之力才是。

平日你待我那樣好,這次我自然不能袖手旁觀,這是投桃報李的禮數。

去年聖誕節時,意外地收到他的禮物,今年我也該投桃報李,給他一個更大的驚喜。

辨  識近義禮尚往來反義過河拆橋、水火不容 參考詞語報李投桃注  音ㄅㄠˋ。

ㄌㄧˇ。

ㄊㄡˊ。

ㄊㄠˊ漢語拼音bàolǐtóutáo 釋  義明.高濂《玉簪記.第二九齣》:「村家行徑,強尼姑向空門結姻。

只指望報李投桃,那顧他禮佛看經。

」投珠報玉注  音ㄊㄡˊ。

ㄓㄨ。

ㄅㄠˋ。

ㄩˋ漢語拼音tóuzhūbàoyù 釋  義宋.王之道〈憶東坡.雪霽柳舒容〉:「試問我酬君唱,何如博塞歡娛,百萬呼盧勝。

投珠報玉,須放騷人遣春興。

」桃來李答注  音ㄊㄠˊ。

ㄌㄞˊ。

ㄌㄧˇ。

ㄉㄚˊ漢語拼音táoláilǐdá 釋  義明.汪錂《春蕪記.第一一齣》:「小姐用的是綾羅綺繡,我有綾羅綺繡;小姐用的是玩好奇珍,我有玩好奇珍。

況且桃來李答,一定也不折本。

」 投機取巧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ㄡˊ。

ㄐㄧ。

ㄑㄩˇ。

ㄑㄧㄠˇ漢語拼音tóujīqǔqiǎo釋  義利用時機,獲取利益。

※語或本《莊子.天地》。

典故說明「投機取巧」,就是利用時機,獲取利益。

這裡的「投」是投合、迎合的意思。

「機」是時機、機會的意思。

這句成語具負面語義,經常用來批評一個人機謀巧詐,用取巧的方法謀利。

如果從這個語義去推究它的典源,可能是從典籍中的「機巧」一語蛻變出來。

《莊子.天地》說了一段故事:有一天,子貢由南方楚地北返晉地,經過漢陰。

他看到有一位老丈正在菜園裡工作。

老丈從井裡舀水,一甕一甕地灌溉著,花了很大力氣,但是功效有限。

於是子貢跟老丈說:「有一種機器,一天可以灌溉百畦,用力少而功效大,您為什麼不用呢?」老丈問說:「你說的是什麼?」子貢說:「那是一種叫槔的器具,鑿木製成,後重前輕,取水像抽水,滾滾而來。

」老丈一聽,先是有點生氣,然後笑著說:「我聽說,使用機械的人,必定要了解相關的事,人的心中一有了這些事,就會存有機心。

一有機心,就難以純淨。

心神一複雜,離道的境界就遠了。

你以為我不知道槔這種器具嗎?我是覺得用這種機械來做事,實在羞恥!」子貢聽到老丈這麼說,覺得很慚愧。

後來他的學生問起這件事,子貢說:「一個人若是去追求功利機巧,就會忘掉他受於自然的本心。

」莊子所使用的「功利機巧」說法,可能就是後來「投機取巧」的典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利用時機,獲取利益。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奸巧謀利」的表述上。

例句 做事要務本踏實,不可投機取巧。

考試應憑實力,不可投機取巧,心存僥倖。

他老是喜歡投機取巧,從來都不曾苦幹、實幹過。

他老想著怎樣投機取巧,卻不肯按部就班來努力。

小明做事總是腳踏實地,投機取巧的事他絕不肯做。

做學問就要紮紮實實下功夫,投機取巧決不可能有成就的。

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啊!所以不要存有投機取巧的心態。

他平日不用功,考試時才想要投機取巧作弊,結果被老師逮個正著。

這間公司多年來一直採用投機取巧的手段,對外誇大業績成長,矇騙投資者。

辨  識反義腳踏實地 投其所好 參考詞語‧從其所好‧投其所喜‧趨其所好‧阿其所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ㄡˊ。

ㄑㄧˊ。

ㄙㄨㄛˇ。

ㄏㄠˋ漢語拼音tóuqísuǒhào釋  義迎合他人的愛好。

語本《孟子.公孫丑上》。

△「出類拔萃」 典故說明「投其所好」原作「阿其所好」。

「阿」或「投」,都有「迎合」他人的意思。

人在做事或評斷人物時,經常受自我私心的影響,而有偏頗的想法或作法,甚至會因外在環境的因素而投他人之喜好,看人眼色來辦事。

《孟子》書中記載一段有關於孔子弟子宰我、子貢、有若三人對於夫子成就的評價。

孟子說:「像宰我、子貢、有若這三個人,他們的智慧和識見都足以瞭解聖人,所以當他們三人在稱揚孔子的時候,雖有誇大之處,卻不至於用私心,去迎合、阿附他們所尊敬的人。

」孟子的用意,在於讓公孫丑了解,從這三個人所說的話,可以知道人們對於孔子的推崇。

後來「投其所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迎合他人的愛好。

出現「投其所好」的書證如宋.張耒〈司馬遷論下〉:「蓋其尚氣好俠,事投其所好,故不知其言之不足信,而忘其事之為不足錄也。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迎合他人的愛好。

使用類別用在「諂媚討好」、「迎合他人」的表述上。

例句 如果想要制服對方,我們可以先投其所好,再窺其弱點。

他費盡心機,用投其所好的辦法取得了長官的寵信,於是青雲直上。

他都已是棋迷了,你還投其所好,送他棋譜,這下連飯都不必吃了。

部屬們總是投其所好地大獻殷勤,致令那位主管無法公正客觀地決斷事情。

既然他那麼喜歡聽戲,那麼我們就來個投其所好,送他幾張梅蘭芳的唱片。

辨  識近義曲意逢迎、阿諛奉承、阿諛逢迎反義守正不阿、剛正不阿 參考詞語從其所好注  音ㄘㄨㄥˊ。

ㄑㄧˊ。

ㄙㄨㄛˇ。

ㄏㄠˋ漢語拼音cóngqísuǒhào 釋  義《漢書.卷六三》:「(戾太子據)及冠就宮,上為立博望苑,使通賓客,從其所好,故多以異端進者。

」《藝文類聚.卷五二》:「其牧民之道,養之以仁,教之以禮,因其所欲而與之,從其所好而勸之。

」投其所喜注  音ㄊㄡˊ。

ㄑㄧˊ。

ㄙㄨㄛˇ。

ㄒㄧˇ漢語拼音tóuqísuǒxǐ 釋  義宋.汪應辰〈跋石洞霄傳〉:「人情喜異而疑似,投其所喜,乘其方疑而遂入之。

」趨其所好注  音ㄑㄩ。

ㄑㄧˊ。

ㄙㄨㄛˇ。

ㄏㄠˋ漢語拼音qūqísuǒhào 釋  義宋.陳亮《陳亮集.卷一三》:「昔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不得,則以五百金買其骨焉。

不踰期,而千里馬至者三。

何則?趨其所好,人之情也。

」阿其所好注  音ㄜ。

ㄑㄧˊ。

ㄙㄨㄛˇ。

ㄏㄠˋ漢語拼音ēqísuǒhào 釋  義《孟子.公孫丑上》:「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汙不至阿其所好。

」清.和邦碩《夜譚隨錄.卷四》:「驊固蓄有逆根,故道人得阿其所好而欺之。

」 投鼠忌器 參考詞語‧投鼠之忌‧擲鼠忌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ㄡˊ。

ㄕㄨˇ。

ㄐㄧˋ。

ㄑㄧˋ漢語拼音tóushǔjìqì釋  義想投擊老鼠,卻怕擊中老鼠身旁的器物而不敢下手。

比喻想要除害,但因有所顧忌而不敢下手。

語出《漢書.卷四八.賈誼傳》。

典故說明西漢時的政論家賈誼,因為看到皇上身旁被許多小人圍繞,但卻沒有人敢舉發,而任他們為所欲為,於是決定前去勸諫。

他見了皇上,就以「欲投鼠而忌器」這個諺語作為譬喻,這句話是說大家明明想打討厭的老鼠,卻因為老鼠就在寶貴的器物旁,為怕傷及器物,所以不敢出手。

這種情況正如眾人明明想懲處皇上身旁的奸佞,但卻因為他們是親近皇上的高官大臣,為怕傷及皇上,所以只好作罷。

再說,皇上本是以禮義廉恥來治理大臣,即使他們真有重大過失,寧可賜死也不會施以羞辱。

因此,在刑法上,士大夫們也不會遭受黥面割鼻這樣的刑罰。

這種種舉措,都是因為大家尊重、敬愛皇上,怕若施加刑懲於這些親近皇上的重臣,會使皇上一併有受辱的感覺啊!賈誼所說的這段話,是把皇上比喻成珍貴的器物,而把四周的奸佞大臣比喻成有害的老鼠,完全圍繞著「欲投鼠而忌器」這個諺語來說理。

後來「投鼠忌器」被用來比喻欲除害,但因有所顧忌而不敢下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想要除害,但因有所顧忌而不敢下手。

使用類別用在「顧忌畏縮」、「無法執行」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件事牽涉層面太廣,處理起來總有投鼠忌器之感。

歹徒抓著人質當盾牌,使得警方投鼠忌器,不敢輕易開槍。

我是投鼠忌器,怕傷了彼此情誼,不然早就舉發他的錯誤了。

辨  識反義肆無忌憚 參考詞語投鼠之忌注  音ㄊㄡˊ。

ㄕㄨˇ。

ㄓ。

ㄐㄧˋ漢語拼音tóushǔzhījì 釋  義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三》:「聞上初見彈呂疏,聖意甚不懌,特以貴妃故,有投鼠之忌。

」《聊齋志異.卷七》:「某即有罪,倘死於寓所,則咎在小生,請少存投鼠之忌。

」擲鼠忌器注  音ㄓˊ。

ㄕㄨˇ。

ㄐㄧˋ。

ㄑㄧˋ漢語拼音zhíshǔjìqì 釋  義《後漢書.卷七○》:「愚謂雖有重戾,必宜隱忍。

賈誼所謂『擲鼠忌器』,蓋謂此也。

」《三國志.卷六》:「曰:『擲鼠忌器。

』器猶忌之,況卓今處宮闕之內,以天子為藩屏,幼主在宮,如何可討?」 坦腹東床 參考詞語‧坦東床腹‧東床坦腹‧東床嬌婿‧東床嬌客‧東床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ㄢˇ。

ㄈㄨˋ。

ㄉㄨㄥ。

ㄔㄨㄤˊ漢語拼音tǎnfùdōngchuáng釋  義坦露腹部,臥於東床。

指當女婿,或指稱女婿。

#典出晉.王隱《晉書》。

典故說明「坦腹東床」一詞出自晉.王隱所著《晉書》,內容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成為太傅郗鑒女婿的經過。

當時郗鑒派人到丞相王導家物色女婿,得知消息的王家子弟每個人都紛紛修飾容貌以求表現,其中唯獨王羲之一人若無其事地坦露腹部,臥於東床,嘴裡吃著胡餅,態度從容。

使者將這情形回報後,郗鑒察訪得知這人是王羲之,於是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後來「坦腹東床」,就用來指當女婿,或指稱女婿。

如明代沈受先《三元記》第二五齣:「我操國柄佐聖明,我是九棘三槐位裡人,要擇個坦腹東床,豈無個貴戚王孫。

」即用了這個意思。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王羲之坦露腹部,臥於東床,被看中當人女婿的故事。

使用類別用在「自然率真」的表述上。

例句 你為了女兒的婚事,總想找個像王羲之一樣坦腹東床的女婿。

今天是你相親日,怎可不穿戴整齊些,難不成你是要學王羲之坦腹東床嗎?當年家岳父來寒舍小住時,大概看我個性閒散,倒像個坦腹東床好女婿,所以才會訂下這門親事。

二語義說明指當女婿或指稱女婿。

使用類別用在「女兒之夫」的表述上。

例句 小李被老王的女兒看上了,老王託我來當媒人來請小李當他的坦腹東床。

他對女兒的婚事一直存著一個信念:「既是名門閨秀,還怕沒有世家子弟坦腹東床?」老爹今日一早起來神情相當慎重,原來是大姊要帶男女來給他鑑定夠不夠格當他的坦腹東床。

辨  識近義乘龍快婿 參考詞語坦東床腹注  音ㄊㄢˇ。

ㄉㄨㄥ。

ㄔㄨㄤˊ。

ㄈㄨˋ漢語拼音tǎndōngchuángfù 釋  義清.周容《春酒堂詩話》:「少陵(望嶽)詩,考年譜謂是十五歲時作。

余讀詩意良然,如王氏子弟聞郗公求婿,未忘「矜」字。

(龍門奉先寺),亦未能坦東床腹也。

」東床坦腹注  音ㄉㄨㄥ。

ㄔㄨㄤˊ。

ㄊㄢˇ。

ㄈㄨˋ漢語拼音dōngchuángtǎnfù 釋  義《晉書.卷八○》:「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

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

」《隋唐演義.第六回》:「我是李府中小姐的保母,因老爺、夫人,要聘公子東床坦腹;但我家小姐,不特才貌雙絕,且喜讀孫吳兵法,六韜三略,無不深究其奧,誓願嫁一個善武能文、足智多謀的奇男子。

」東床嬌婿注  音ㄉㄨㄥ。

ㄔㄨㄤˊ。

ㄐㄧㄠ。

ㄒㄩˋ漢語拼音dōngchuángjiāoxù 釋  義《金瓶梅詞話.第二○回》:「東床嬌婿實堪憐,況遇青春美少年。

待客每令席側坐,尋常只在便門穿。

」《紅樓夢.第七九回》:「賈赦見是世交之孫,且人品家當都相稱合,遂青目擇為東床嬌婿。

」東床嬌客注  音ㄉㄨㄥ。

ㄔㄨㄤˊ。

ㄐㄧㄠ。

ㄎㄜˋ漢語拼音dōngchuángjiāokè 釋  義元.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三折》:「秀才你聽者,東海龍神,著老僧來做媒,招你為東床嬌客,你意下如何?」《精忠岳傳.第三五回》:「老夫意欲將兩個小女,招贅二位,為東床嬌客;未知二位意下若何?」東床客注  音ㄉㄨㄥ。

ㄔㄨㄤˊ。

ㄎㄜˋ漢語拼音dōngchuángkè 釋  義唐.劉長卿〈登遷仁樓酬子壻李穆〉:「春蕪生楚國,古樹過隋朝;賴有東床客,池塘免寂寥。

」 兔死狗烹 參考詞語‧㕙盡盧烹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ㄨˋ。

ㄙˇ。

ㄍㄡˇ。

ㄆㄥ漢語拼音tùsǐgǒupēng釋  義兔子死盡了,用來捕兔的獵狗因為失去了作用而被烹食。

比喻事成之後,有功之人即遭到殺戮或見棄的命運。

#語本《淮南子.說林》。

△「鳥盡弓藏」、「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典故說明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世襲而封為淮南王,曾經和眾門客、方士合著了《淮南子》一書,內容兼融先秦各家的學說。

在《淮南子.說林》中提到「捕獲了狡兔,就把獵犬烹煮來吃;射盡了高飛的鳥,強弓就被收藏起來」,意指事情成功之後,有功之人沒有得到應有的獎賞,反而因為才能出眾受到猜忌,而遭到殺害或疏遠。

後來「兔死狗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成之後,有功之人即遭到殺戮或見棄的命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事成之後,有功之人即遭到殺戮或見棄的命運。

使用類別用在「背信忘義」的表述上。

例句 你要小心別跟錯人了,免得到時候兔死狗烹。

自古以來,能有幾個功臣能逃過兔死狗烹的命運?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種恩將仇報的行為,古來常見。

張良在漢高祖得天下後,主動求去,逃脫了兔死狗烹的命運。

這些人都是助他開創事業的,如今兔死狗烹,一個個被他開除。

江山不是我一個人打下來的,有功者共享,哪能做出兔死狗烹的事? 辨  識近義忘恩負義、卸磨殺驢、鳥盡弓藏、過河拆橋、得魚忘筌反義論功行賞 參考詞語㕙盡盧烹注  音ㄐㄩㄣˋ。

ㄐㄧㄣˋ。

ㄌㄨˊ。

ㄆㄥ漢語拼音jùnjìnlúpēng 釋  義清.呂留良〈復裁之兄書〉:「一朝㕙盡盧烹,圖窮匕見,本相一露,不能復揜。

」 兔死狐悲 參考詞語‧狐兔之悲‧狐死兔悲‧狐死兔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ㄨˋ。

ㄙˇ。

ㄏㄨˊ。

ㄅㄟ漢語拼音tùsǐhúbēi釋  義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傷。

比喻因同類的不幸遭遇而感到悲傷。

語本敦煌變文《鷰子賦》。

△「物傷其類」 典故說明「兔死狐悲」原作「狐死兔悲」。

敦煌變文中有篇〈鷰子賦〉,說了一個故事:鷰子因為剛築好的巢被黃雀霸占,又被黃雀一家人打傷,心有不甘,一狀告到法官鳳凰面前。

經過審理,黃雀被判杖責下獄,鷰子感到很欣慰,直罵黃雀是惡有惡報。

一旁的鵙(ㄐㄩㄝˊ)鴿和黃雀是兄弟,看不過去地上前說:「我為我哥的行為感到羞愧,但是我曾聽過『狐死兔悲、物傷其類』這麼一句話,因為同類遭到不幸而感到悲傷。

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何況是同類。

他犯錯受到懲罰是應該的,你何必在背後辱罵詛咒他呢?」後來「兔死狐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因同類的不幸遭遇而感到悲傷。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因同類的不幸遭遇而感到悲傷。

使用類別用在「同情憐憫」的表述上。

例句 看到一起打拚的同仁相繼被裁員,使他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

因為救援遲遲不至,傷重隊友陸續斷氣,剩下的人實在不免有著兔死狐悲的感傷。

老王和老李雖然平常處不來,但看著老王的淒涼,老李還是有種兔死狐悲的傷感。

因為經濟急速衰退,這些小公司一間間關門,剩下的也難免有著兔死狐悲的悲哀。

辨  識近義同病相憐、芝焚蕙嘆、物傷其類反義幸災樂禍、落井下石 參考詞語狐兔之悲注  音ㄏㄨˊ。

ㄊㄨˋ。

ㄓ。

ㄅㄟ漢語拼音hútùzhībēi 釋  義明.周順昌〈福州高璫紀事〉:「陳公被留,家人向隅,愛子乞援狐兔之悲,有情者誰復能遣?」狐死兔悲注  音ㄏㄨˊ。

ㄙˇ。

ㄊㄨˋ。

ㄅㄟ漢語拼音húsǐtùbēi 釋  義《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七》:「切聞狐死兔悲,惡(物)傷其類;四海盡為兄弟,何況更同臰(臭)味。

」狐死兔泣注  音ㄏㄨˊ。

ㄙˇ。

ㄊㄨˋ。

ㄑㄧˋ漢語拼音húsǐtùqì 釋  義《宋史.卷四七七》:「將軍非山東歸附耶?狐死兔泣,李氏滅,夏氏寧獨存?願將軍垂盼。

」 拖泥帶水 參考詞語‧帶水拖泥‧帶雨拖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ㄨㄛ。

ㄋㄧˊ。

ㄉㄞˋ。

ㄕㄨㄟˇ漢語拼音tuōnídàishuǐ釋  義形容身上被泥、水沾汙,不利行動。

比喻糾纏牽扯。

※#語或出《景德傳燈錄.卷七.蒲州麻谷山寶徹禪師》。

後用「拖泥帶水」比喻言辭或行為不乾脆。

典故說明「拖泥帶水」原本的意思是身上被泥、水沾汙,不利行動。

可用於比喻糾纏牽扯。

此義可見於《景德傳燈錄.卷七.蒲州麻谷山寶徹禪師》中記載的一段對答:僧人問寶徹禪師什麼是佛法大意?禪師沒有回答。

僧人只好去問石霜禪師,結果石霜禪師回答:「主人勤拳帶累,闍黎拖泥帶水。

」這裡「拖泥帶水」是糾纏牽扯,因而無法直探禪的本源之意。

另外在《五燈會元.卷三.麻谷寶徹禪師》,也可見到「主人擎拳帶累,闍黎拖泥涉水」這兩句話,只是用字有些不同,其實意思是一樣的,但是這個語義只見於此。

後來「拖泥帶水」這句成語,則多用來比喻言辭或行為不乾脆。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身上被泥、水沾汙不利行動。

使用類別用在「沾汙帶泥」的表述上。

例句 只見他拖泥帶水地走了過來,褲管又溼又髒。

因為外面街道都淹水了,大家進來屋子有哪個能不拖泥帶水的?二語義說明比喻言辭或行為不乾脆。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冗長」、「拖拉瑣碎」的表述上。

例句 媽媽做事一向乾脆,絕不拖泥帶水。

他主持會議時,常常拖泥帶水地說個沒完。

老王辦事總是拖泥帶水,得找個俐落的人跟他配合。

他的個性很爽利,最討厭人家做起事來拖泥帶水的。

這齣連續劇拖泥帶水的,老是在同一情節上繞來繞去。

他的演講內容東拉西扯,拖泥帶水,簡直不知他在講什麼。

辨  識近義牽絲攀藤反義直截了當、斬釘截鐵、簡明扼要、雷厲風行、言簡意賅、要言不煩、快刀斬亂麻 參考詞語帶水拖泥注  音ㄉㄞˋ。

ㄕㄨㄟˇ。

ㄊㄨㄛ。

ㄋㄧˊ漢語拼音dàishuǐtuōní 釋  義《五燈會元.卷二○》:「一向恁麼來,未免灰頭土面,帶水拖泥,唱九作十,指鹿為馬。

」明.施惠《幽閨記.第一三齣》:「冒雨盪風,帶水拖泥,步難移,全沒些氣和力。

」帶雨拖泥注  音ㄉㄞˋ。

ㄩˇ。

ㄊㄨㄛ。

ㄋㄧˊ漢語拼音dàiyǔtuōní 釋  義元.王惲〈赴任濟南前次黃崗作.詩四首之二〉:「今年東赴濟南行,帶雨拖泥二十程。

只為此身饑凍迫,幾回辛苦歎勞生。

」 泰山壓卵 參考詞語‧太山壓卵‧排山壓卵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ㄞˋ。

ㄕㄢ。

ㄧㄚ。

ㄌㄨㄢˇ漢語拼音tàishānyāluǎn釋  義用巨大的泰山來壓渺小脆弱的雞蛋。

比喻強弱懸殊,穩操勝算。

#語本《後漢書.卷四二.廣陵思王荊列傳》。

△「以碫投卵」 典故說明東漢廣陵思王劉荊,個性刻薄,常在暗中作亂。

漢光武帝駕崩後,荊馬上偽造一封匿名信,要僕役冒充大鴻臚郭況的家奴,送到東海王劉強的住所。

這封匿名書信中寫著:「東海王您母后被貶,自己又無罪被廢,如此屈辱,實在令人痛心。

現在報仇時機已到,我勸您馬上發兵,合併二國的勢力,帶領百萬士兵,親為主帥,一路擊鼓向前。

要像商湯、周武王那樣打敗暴君而取得天下,就像是用巨大的泰山來壓破渺小脆弱的雞蛋,用四匹馬去載鳥毛一樣地輕而易舉,穩操勝算。

」東海王劉強看完信後十分震驚,馬上把那位家奴抓起來,連同匿名信一齊交給明帝。

明帝發現此信是廣陵思王劉荊為陷害東海王所為,但念在與廣陵思王劉荊為同母兄弟的分上,暫時隱祕不加以追究。

後來「泰山壓卵」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太山破雞子」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強弱懸殊,穩操勝算。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強弱懸殊,穩操勝算。

使用類別用在「氣勢強盛」的表述上。

例句 他仗著高大的身材,經常以泰山壓卵之勢欺侮弱小。

敵人以泰山壓卵之勢攻打我方城池,守軍誓死抵抗。

這些地痞流氓憑著人多,有如泰山壓卵,欺負路過的人。

原以為這場仗如泰山壓卵,沒想到打了三個月還分不出勝負來。

警方調動大批警力,企圖以泰山壓卵之勢,迫使歹徒棄械投降。

小俊憑著虎臂熊腰,簡直像泰山壓卵,輕輕鬆鬆地就打贏對手。

辨  識近義以碫投卵、摧枯拉朽反義螳臂當車、以卵投石、蚍蜉撼樹 參考詞語太山壓卵注  音ㄊㄞˋ。

ㄕㄢ。

ㄧㄚ。

ㄌㄨㄢˇ漢語拼音tàishānyāluǎn 釋  義唐.陳子昂〈為建安王誓眾〉:「況皇帝義兵,剋期誅翦,此猶太山壓卵,鴻毛在爐。

」排山壓卵注  音ㄆㄞˊ。

ㄕㄢ。

ㄧㄚ。

ㄌㄨㄢˇ漢語拼音páishānyāluǎn 釋  義《晉書.卷九六》:「何、鄧執權,必為玄害,亦由排山壓卵,以湯沃雪耳,奈何與之為親?」唐.蘇頲〈諫鑾駕親征第二表〉:「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以敢死之師,當疲老之寇,若排山壓卵,何必勞聖躬哉。

」 恬不知恥 參考詞語‧恬不為恥‧恬不知愧‧恬不知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ㄧㄢˊ。

ㄅㄨˋ。

ㄓ。

ㄔˇ漢語拼音tiánbùzhīchǐ釋  義「恬不知恥」,典源作「恬然不恥」。

形容有過錯卻安然不以為恥。

語本唐.馮贄《雲仙雜記.卷八.毛詩卷染油代燭》。

△「寡廉鮮恥」 典故說明「恬不知恥」原作「恬然不恥」。

唐馮贄作的《雲仙雜記》,雜載古今逸事。

書中記載一個叫做倪芳的人,他的個性不受拘束又特別古怪。

平常喜歡喝酒,喝了酒後行為常瘋瘋癲癲,怪裡怪氣,並作一些怪異的舉動,一點也不覺得可恥。

有一天,他喝完酒後,把《毛詩》這本書卷了卷,再沾上油當作蠟燭。

他點著這個蠟燭,拿著它到外面遊盪了一夜。

後來「恬不知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有過錯卻安然不以為恥。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有過錯卻安然不以為恥辱。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不知羞恥」的表述上。

例句 他做出那些醜事後,竟然還恬不知恥地到處張揚。

人一旦利欲薰心,道德良知被蒙蔽,就會漸漸變得恬不知恥,失去人格。

做出這種人神共憤的事,你竟然還恬不知恥,難道就真的沒有一點良知嗎?這個人竟然剽竊別人尚未發表的作品,還大言不慚地反誣別人抄襲,真是恬不知恥!這個嫌犯真是恬不知恥,明明做了壞事,反而將過錯推到被害人身上,實在不可理喻。

辨  識近義寡廉鮮恥、厚顏無恥反義行己有恥「寡廉鮮恥」及「恬不知恥」都有不知羞恥的意思。

「寡廉鮮恥」側重於毫無廉恥之心,品性低劣;「恬不知恥」側重於對所做事安然不以為恥。

寡廉鮮恥恬不知恥辨似例句○ㄨ這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暗地裡卻是偷雞摸狗,~。

ㄨ○這個人竟然剽竊別人尚未發表的作品,還大言不慚地反誣別人抄襲,真是~! 參考詞語恬不為恥注  音ㄊㄧㄢˊ。

ㄅㄨˋ。

ㄨㄟˋ。

ㄔˇ。

(變)。

ㄊㄧㄢˊ。

ㄅㄨˊ。

ㄨㄟˋ。

ㄔˇ漢語拼音tiánbùwèichǐ(變)tiánbúwèichǐ 釋  義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一》:「此皆市狙庭隸所為,且亦有不宵為者。

縉紳輩反恬然不以為恥,真可駭也。

」《照世盃.卷二》:「縣令痛惡,遣役投帖送下程;遊客恬不為恥,將下程全收。

」恬不知愧注  音ㄊㄧㄢˊ。

ㄅㄨˋ。

ㄓ。

ㄎㄨㄟˋ漢語拼音tiánbùzhīkuì 釋  義清.閻爾梅〈房琯論〉:「軍法:『大將失律者斬。

』琯失律,宜斬;不斬而罷,已屬非法,尚恬不知愧,賓客盈門。

」恬不知羞注  音ㄊㄧㄢˊ。

ㄅㄨˋ。

ㄓ。

ㄒㄧㄡ漢語拼音tiánbùzhīxiū 釋  義清.王韜《淞隱漫錄.卷五》:「特不解當時婦女何以恬不知羞,豈真叔寶全無心肝者哉?」 亭亭玉立 參考詞語‧亭亭獨立‧亭亭而立‧玉立亭亭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ㄧㄥˊ。

ㄊㄧㄥˊ。

ㄩˋ。

ㄌㄧˋ漢語拼音tíngtíngyùlì釋  義形容女子身材修長美麗。

亭亭,高聳直立的樣子。

#語本漢.蔡邕〈協初賦〉。

後亦用「亭亭玉立」形容花木、山峰等的挺拔姿勢。

典故說明《藝文類聚》這本書依據不同主題,摘錄歷代文章的相關文句。

〈美婦人〉一類中,蒐羅了歷代描述美人的文句,其中有一篇東漢文人蔡邕的〈協初賦〉,描寫美人「近看如神獸振翅而飛般的風采,遠看如仙女下凡般的脫俗;靜立時如青山般的聳立,活動時如彩鳥般的躍飛。

臉龐如明月般的皎潔,神采如朝日般的耀眼;氣色如蓮花般的鮮嫩,肌膚如蜂蜜般的剔透」。

其中「立若碧山亭亭」一句,「亭亭」是形容高聳直立的樣子,意思是說美人靜立時如青山般的聳立。

後來「亭亭玉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女子身材修長美麗。

亦用於形容美麗挺拔的花木、山峰、建築等。

如晉.張協〈玄武館賦〉即有「直亭亭以孤立,迎千里之清飆」兩句,用來描寫玄武館的高聳挺立。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女子身材修長美麗。

使用類別用在「儀表美好」的表述上。

例句 妳若想擁有亭亭玉立的身材,就別再貪嘴吃零食了。

她那亭亭玉立的身材,再配上一套洋裝,真是美極了。

表妹長得亭亭玉立,親戚們都說她可以去參加選美比賽了。

才幾年不見,她便出落得亭亭玉立,成了個十足標緻的美人。

幾年不見,朋友的幾個女兒都已長大成人,個個亭亭玉立,明豔動人。

二語義說明形容花木、山峰等的挺拔姿勢。

使用類別用在「直立挺拔」的表述上。

例句 一陣和風吹過,亭亭玉立的荷花搖曳生姿,最是好看。

車剛出山洞,一座亭亭玉立的山峰出現眼前,秀麗非凡。

貼於水面的睡蓮,相較於亭亭玉立的荷花,顯得遜色多了。

參考詞語亭亭獨立注  音ㄊㄧㄥˊ。

ㄊㄧㄥˊ。

ㄉㄨˊ。

ㄌㄧˋ漢語拼音tíngtíngdúlì 釋  義唐.劉長卿〈戲贈干越尼子歌〉:「至今猶自顏如花,亭亭獨立青蓮下。

」亭亭而立注  音ㄊㄧㄥˊ。

ㄊㄧㄥˊ。

ㄦˊ。

ㄌㄧˋ漢語拼音tíngtíngérlì 釋  義《北齊書.卷三三》:「武成酒色過度,怳惚不恆,曾病發,自云初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婦人,去地數丈,亭亭而立。

」玉立亭亭注  音ㄩˋ。

ㄌㄧˋ。

ㄊㄧㄥˊ。

ㄊㄧㄥˊ漢語拼音yùlìtíngtíng 釋  義宋.趙希蓬〈南歌子.玉立亭亭樹〉:「玉立亭亭樹,水澌小小池。

園林遍地幻珍奇。

戰罷奇鱗無數、滿天飛。

」元.喬吉〈折桂令.崔徽休寫丹青〉:「水灑不著春妝整整,風吹的倒玉立亭亭。

」 逃之夭夭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ㄠˊ。

ㄓ。

ㄧㄠ。

ㄧㄠ漢語拼音táozhīyāoyāo釋  義「逃之夭夭」之「逃」,典源作「桃」。

比喻逃跑得無影無蹤。

語本《詩經.周南.桃夭》。

△「金蟬脫殼」、「溜之大吉」 典故說明「逃之夭夭」這句成語是從《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中的「桃之夭夭」轉用過來。

本來「桃之夭夭」是形容桃樹的花、葉茂盛美麗。

「夭夭」是美麗茂盛的樣子,所以底下一句「灼灼其華」,強調了桃花開放得鮮豔明亮的樣子。

這兩句是《詩經》非常有名的句子,後來又因為「桃」和「逃走」的「逃」同音,所以有人就開玩笑地將人逃跑了的這件事,借用了「桃之夭夭」來比喻,更將「桃花」的「桃」改成「逃走」的「逃」,於是就成了「逃之夭夭」這句成語,此處的「夭夭」已經不具原來的意思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逃跑得無影無蹤。

使用類別用在「倉皇逃跑」的表述上。

例句 賭徒一聽到警察來了,馬上抱頭鼠竄,逃之夭夭。

為了躲避警方追捕,他急忙趁著黑夜往山區逃之夭夭。

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情勢既然不利,我們還是趕快逃之夭夭吧!烏賊遇到敵人時就會射出墨汁,然後趁著敵人看不清時逃之夭夭。

我軍一路勢如破竹,所到之處,敵人聞風喪膽,早就逃之夭夭了。

辨  識近義金蟬脫殼、溜之大吉反義插翅難飛「金蟬脫殼」及「逃之夭夭」都有逃脫的意思。

「金蟬脫殼」特別強調是用計逃脫;「逃之夭夭」則僅有逃脫之義。

金蟬脫殼逃之夭夭辨似例句○ㄨ凶手巧使~之計,讓追捕他的人撲了個空。

ㄨ○賭徒一聽到警察來了,馬上抱頭鼠竄,~。

退避三舍 參考詞語‧辟君三舍‧退徙三舍‧避君三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ㄨㄟˋ。

ㄅㄧˋ。

ㄙㄢ。

ㄕㄜˋ漢語拼音tuìbìsānshè釋  義舍,古人以三十里為一舍。

「退避三舍」指作戰時,將部隊往後撤退九十里。

◎語本《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後用「退避三舍」比喻主動退讓,不與人相爭。

典故說明據《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載,春秋時,晉獻公寵愛驪姬,驪姬為了讓親生兒子奚齊當上太子,設計害死了原來的太子申生,接著又慫恿晉獻公派兵捉拿另外二個兒子重耳、夷吾,兩人於是先後逃奔出國。

後來晉獻公過世,奚齊也被臣下所殺,這時逃亡國外的夷吾則回國繼位為國君,即晉惠公。

晉惠公害怕重耳會回國謀奪君位,於是派人暗殺重耳。

此時重耳則是在國外繼續著流亡的日子,其間經過許多國家,但大部分國家的君王對他都不怎麼禮遇。

最後到了楚國,楚莊王以酒宴盛情款待,並且問說:「將來你如果回到晉國當上國君,將要如何報答我呢?」重耳說:「奴僕和玉帛,楚國本來就有;珍禽異獸的羽毛皮革,則是楚國的特產。

這些東西您多得是,我實在是不知該怎麼回報您!」楚莊王說:「雖然如此,還是說說可以報答我的方式吧!」重耳於是回答說:「假使托您的福,讓我得以回到晉國,萬一將來晉、楚之間發生戰爭,雙方軍隊相遇於中原,那我一定會要我的軍隊向後撤退九十里,來報答您的恩惠。

如果這樣還不能得到您的諒解,楚軍仍然繼續進攻,那我也只好拿起弓箭,和您相對抗了。

」後來從言裡的原文「辟君三舍」演變出「退避三舍」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主動退讓,不與人相爭。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主動退讓,不與人相爭。

使用類別用在「謙退讓步」的表述上。

例句 惹他做啥?先退避三舍吧!這種惡霸出現,任誰都要退避三舍。

他是大老粗,我退避三舍,不跟他爭。

今天對方來勢洶洶,且讓我先退避三舍,思謀良策。

今天我是敬重他,所以退避三舍,別誤以為我是在怕他。

遇事就退避三舍不是我的作風,我一向是明知不可為而為。

這仗尚未開打,我們就先退避三舍,豈不是滅了自己的威風? 辨  識反義破釜沉舟、周旋到底、當仁不讓 參考詞語辟君三舍注  音ㄅㄧˋ。

ㄐㄩㄣ。

ㄙㄢ。

ㄕㄜˋ漢語拼音bìjūnsānshè 釋  義《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退徙三舍注  音ㄊㄨㄟˋ。

ㄒㄧˇ。

ㄙㄢ。

ㄕㄜˋ漢語拼音tuìxǐsānshè 釋  義漢.王充《論衡.變虛》:「夫三惡言不能使熒惑守心,三善言安能使熒惑退徙三舍?」避君三舍注  音ㄅㄧˋ。

ㄐㄩㄣ。

ㄙㄢ。

ㄕㄜˋ漢語拼音bìjūnsānshè 釋  義《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 偷天換日 參考詞語‧換日偷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ㄡ。

ㄊㄧㄢ。

ㄏㄨㄢˋ。

ㄖˋ漢語拼音tōutiānhuànrì釋  義比喻騙局之大與技巧之妙。

※語或出《群音類選.官腔類.卷一一.竊符記.如姬竊符》。

△「移花接木」 典故說明「偷天換日」就是「偷換天日」的意思。

天上的太陽,是眾目所矚,竟然可以在眾人眼前把太陽給偷換掉,可見矇騙功夫之高,偷換技巧之精。

在明代《群音類選.官腔類.卷一一.竊符記.如姬竊符》中有兩句:「偷天換日,強似攜雲握雨。

」就用到了「偷天換日」這個成語。

劇中情節本於《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列傳》中的一段故事,說到魏國公子信陵君設法要去解救趙國被秦圍攻的危難。

本來魏王已經派出一支軍隊,但因為害怕秦國的報復,所以把軍隊停留在邊境上,不進也不退。

信陵君有一位門下食客叫侯嬴,獻了一計,建議信陵君偷盜魏王兵符,率領邊境上這支部隊前去救趙。

於是信陵君就去拜託魏王愛妾如姬幫忙,公子對如姬曾經有報父仇之恩。

於是就有「如姬竊符」的情節。

因此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為了報答信陵公子大恩,我來魏王寢宮盜符,用偷天換日的手段,要勝過用博取魏王的恩愛來取得。

「偷天換日」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比喻騙局之大與技巧之妙。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騙局之大與技巧之妙。

使用類別用在「欺瞞矇騙」的表述上。

例句 他想用偷天換日的方法將公款中飽私囊。

魔術師偷天換日的把戲,令人歎為觀止。

想不到他監守自盜,偷天換日,真是膽大妄為。

歹徒利用偷天換日的障眼法,以假鈔換走真鈔。

你遇上了偷天換日的老千,當然輸得一塌糊塗。

金光黨常以偷天換日的手法,騙取被害人的財物。

任他有偷天換日的本事,也難逃警方明察秋毫的法眼。

他真有偷天換日的本領,竟然能將這麼重要的祕密情報弄到手。

他有他偷天換日的把戲,我有我扭轉乾坤的法力,必然可將他收服。

辨  識近義弄虛作假、魚目混珠、移花接木、偷梁換柱反義光明磊落、貨真價實「偷天換日」及「移花接木」都是一種詐騙的方法。

「偷天換日」側重於使用騙取的手段改換事物;「移花接木」側重於使用移轉、拼湊的手法改變事物。

偷天換日移花接木辨似例句○ㄨ他真有~的本領,竟然能將這麼重要的秘密情報弄到手。

ㄨ○這捲錄影帶被查出是~而成,終於還了劉老師的清白。

參考詞語換日偷天注  音ㄏㄨㄢˋ。

ㄖˋ。

ㄊㄡ。

ㄊㄧㄢ漢語拼音huànrìtōutiān 釋  義明.屠隆《綵毫記.第一六齣》:「但憑換日偷天手,難免嘲風弄月殃。

」明.阮大鋮《燕子箋.第七齣》:「科場中鑽營頗精,只為著關防嚴緊,換日偷天計可行。

將字號與你牢牢封進,叫他互更,機通鬼神。

」 貪小失大 參考詞語‧因小失大‧為小失大‧為小妨大‧顧小失大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ㄢ。

ㄒㄧㄠˇ。

ㄕ。

ㄉㄚˋ漢語拼音tānxiǎoshīdà釋  義因貪圖小利而造成重大損失。

#語本《呂氏春秋.慎大覽.權勳》。

△「得不償失」 典故說明根據《呂氏春秋.慎大覽.權勳》的記載:戰國時代,燕將樂毅率領五國(燕、秦、韓、魏、趙)的軍隊攻打齊國,齊王派觸子領軍迎戰於濟水之上。

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觸子深感為難,齊王卻出言羞辱威脅以逼使他出戰。

結果觸子雖然勉強出戰,卻故意使齊軍敗北,而他自己就乘機逃得無影無蹤。

後來齊國的另一將軍達子又率領殘兵,駐守在國都城門,為了激勵士氣,只好向齊王請求賞金,齊王不但不給,還把他怒罵一頓。

這一來,達子與燕軍交戰,當然大敗,不但達子陣亡,齊王也逃到莒邑。

燕軍追入城門,就趁勢把齊國金庫所藏的金子掠奪一空,這就是「貪於小利以失大利」的好例子。

後來「貪小失大」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表示因貪圖小利而造成重大損失的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因貪圖小利而造成重大損失。

使用類別用在「得小失大」的表述上。

例句 投資要把眼光放得長遠些,以免貪小失大,後悔莫及。

騙子就是利用人性的弱點,讓許多人貪小失大,損失慘重。

上一次當,學一次乖。

你現在可學到貪小失大的教訓了吧!他為搶買便宜貨,結果貪小失大,買回一堆不堪使用的東西。

你這樣只顧眼前小利,可能會貪小失大,難保日後不會因此後悔。

許多人因為貪圖小利而被騙走了一大筆錢,這種貪小失大的例子不勝枚舉。

辨  識近義得不償失、明珠彈雀、剖腹藏珠、惜指失掌反義亡羊得牛「得不償失」及「貪小失大」都有得、失不相對等的意思。

「得不償失」側重於說明所得不及所失;「貪小失大」側重於因貪求小利而造成巨大損失。

得不償失貪小失大辨似例句○ㄨ現代人常為了追求名利而忽略健康,是件~的事。

ㄨ○許多人因為貪圖小利而被騙走了一大筆錢,這種~的例子不勝枚舉。

參考詞語因小失大注  音ㄧㄣ。

ㄒㄧㄠˇ。

ㄕ。

ㄉㄚˋ漢語拼音yīnxiǎoshīdà 釋  義《二十載繁華夢.第三四回》:「說個報效贖罪的人情,那可使不得,他卻只是不理,只道他身在洋界,可以沒事,不知查抄起來,反恐因小失大,他卻如何懂得?」《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再說看那姑娘的見識心胸,大概也未必肯吃這注,倘然因小失大,轉為不妙。

」為小失大注  音ㄨㄟˋ。

ㄒㄧㄠˇ。

ㄕ。

ㄉㄚˋ漢語拼音wèixiǎoshīdà 釋  義《喻世明言.卷三一》:「其時張子房在背後,輕輕躡漢皇之足,附耳低言:『用人之際,休得為小失大。

』」《文明小史.第二九回》:「俺只消當真的託李大爺做主,三下均分,你若不肯,他就告訴了大老爺,找你點錯處,革掉了你,你能為小失大嗎?」為小妨大注  音ㄨㄟˋ。

ㄒㄧㄠˇ。

ㄈㄤˊ。

ㄉㄚˋ漢語拼音wèixiǎofángdà 釋  義《醒世恆言.卷七》:「此事恐有變卦。

不但親事不成,只恐還要成訟。

那時連賢弟也有干係。

卻不是為小妨大,把一天好事自家弄壞了?」顧小失大注  音ㄍㄨˋ。

ㄒㄧㄠˇ。

ㄕ。

ㄉㄚˋ漢語拼音gùxiǎoshīdà 釋  義漢.焦延壽《焦氏易林.卷一五》:「戴甕望天,不見星辰;顧小失大,福逃牆外。

」 貪贓枉法 參考詞語‧壞法婪贓‧貪贓壞法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ㄢ。

ㄗㄤ。

ㄨㄤˇ。

ㄈㄚˇ漢語拼音tānzāngwǎngfǎ釋  義指貪汙受賄,破壞法紀。

※語或本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二折。

△「受賕枉法」 典故說明「貪贓枉法」原作「貪贓壞法」。

贓,指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財物。

「貪贓枉法」表示為了貪圖非分之財,而做出違法犯紀之事。

過去多用在官吏身上,指官吏為了收受賄賂,而破壞法律。

古代的官員是社會上少數擁有地位和權力的人,如果他們品行不端,貪圖不義之財,濫用國家給予他們的權力,自然會對百姓造成極大的痛苦。

例如所引典源,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二折︰「誰想那兩個到的陳州,貪贓壞法,飲酒非為。

」便是指劉衙內的兩個兒子去陳州糶米,卻貪圖賄賂,中飽私囊,花天酒地,胡作非為,絲毫沒有盡到身為官員的責任。

「貪贓枉法」後來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貪汙受賄,破壞法紀。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貪汙受賄,敗亂法紀。

使用類別用在「貪污違紀」的表述上。

例句 王經理貪贓枉法,挪用公款,終於被捕。

像他這樣公然貪贓枉法,實為法律所難容。

像你這種貪贓枉法的行為,最後一定會東窗事發。

公職人員要有更高的道德操守,千萬不可貪贓枉法。

 王鎮長是個貪贓枉法的傢伙,因此鎮民都將他恨得咬牙切齒。

這個官員憑借手中的權力,營私舞弊,貪贓枉法,終於被繩之以法。

辨  識近義違法亂紀反義兩袖清風、正直無私、洗手奉職、廉潔奉公 參考詞語壞法婪贓注  音ㄏㄨㄞˋ。

ㄈㄚˇ。

ㄌㄢˊ。

ㄗㄤ漢語拼音huàifǎlánzāng 釋  義《萬花樓.第八回》:「立要奏明聖上,究問他一個壞法婪贓之罪。

」貪贓壞法注  音ㄊㄢ。

ㄗㄤ。

ㄏㄨㄞˋ。

ㄈㄚˇ漢語拼音tānzānghuàifǎ 釋  義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二折》:「誰想那兩個到的陳州,貪贓壞法,飲酒非為。

」清.黃宗羲〈子劉子行狀〉:「即皇上欲問貪贓壞法,欺君罔上者,亦不可不付之法司也。

」 探囊取物 參考詞語‧囊中取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ㄢˋ。

ㄋㄤˊ。

ㄑㄩˇ。

ㄨˋ漢語拼音tànnángqǔwù釋  義伸手到袋子裡拿取東西。

比喻事情極容易辦到。

語本《新五代史.卷六二.十國世家.南唐世家》。

△「甕中捉鱉」 典故說明據《新五代史.卷六二.十國世家.南唐世家》載,五代後唐明宗時,韓熙載的父親韓光嗣因事受到連累而被處死,於是他離開後唐往南逃向吳國,好朋友李穀一路送他到正陽。

在訣別的酒宴上,喝得正盡興時,他對李穀說:「如果吳國任用我為宰相,我一定能夠順利地完成統一中原的理想。

」李穀也說:「假使中國肯用我為宰相,攻下江南就像伸手到袋子裡拿取東西一樣容易。

」幾十年後,李穀的計策被後周世宗採用,並且任命他為將領,平定了淮南。

而韓熙載到了南唐,雖然受到歷任皇帝重用,但他行為放蕩不檢點,常常帶領妓妾數十人一起飲酒作樂,因此李後主一直沒有用他當宰相,到死都沒什麼作為。

後來「探囊取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原文「如探囊中物」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情極容易辦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事情極容易辦到。

使用類別用在「非常容易」的表述上。

例句 只要我們準備妥當,要取得勝利就如探囊取物一般。

以他的能力要完成此事,如探囊取物,不費吹灰之力。

憑他的實力,若想在比賽中得名,應該是探囊取物的事。

你放心,這點小事,對我來說簡直像探囊取物,易如反掌。

這場天龍對地虎的籃球賽,天龍隊頻頻灌籃,得分如探囊取物。

因為對手太弱了,這次比賽我們猶如探囊取物,輕易便拿到了冠軍。

辨  識近義易如反掌、迎刃而解、反掌折枝、手到擒來、唾手可得、輕而易舉、甕中捉鱉、摧枯拉朽反義千辛萬苦、挾山超海、海底撈針、移山填海、談何容易「探囊取物」及「甕中捉鱉」都有輕而易舉的意思。

「探囊取物」側重於事情容易辦到;「甕中捉鱉」側重於無所遁逃而容易取得。

探囊取物甕中捉鱉辨似例句○ㄨ憑他的實力,若想在比賽中得名,應該是~的事。

ㄨ○歹徒慌忙間逃入死巷裡,恰好讓警方來個~。

參考詞語囊中取物注  音ㄋㄤˊ。

ㄓㄨㄥ。

ㄑㄩˇ。

ㄨˋ漢語拼音nángzhōngqǔwù 釋  義《三國演義.第八八回》:「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

直須降伏其心,自然平矣。

」 堂堂正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ㄤˊ。

ㄊㄤˊ。

ㄓㄥˋ。

ㄓㄥˋ漢語拼音tángtángzhèngzhèng釋  義堂堂,壯盛;正正,嚴整。

「堂堂正正」指軍陣強大整齊。

語本《孫子.軍爭》。

後用「堂堂正正」形容光明正大。

△「以逸待勞」 典故說明《孫子》一書為春秋孫武所撰,為古代兵書之一,內容分析戰爭形勢,探討軍事作戰策略、方式,為歷代兵書之祖。

〈軍爭〉一篇從「治氣」、「治心」、「治力」、「治變」等幾個角度談作戰方法:所謂「治氣」,指選擇時機,在敵軍期待歸返,最為鬆懈時發動攻擊;所謂「治心」,指在敵方軍心渙散、不安時發動攻擊;所謂「治力」,指避免長途遠征,休養生息以迎戰疲憊不堪的敵軍;所謂「治變」,則指當敵軍軍容整齊壯盛時,應避其鋒芒。

其中對於「治變」一項,孫文原云:「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

」此處「陳」同「陣」,是陣容的意思。

「正正之旗」、「堂堂之陳」就是用來形容嚴整壯盛的軍容。

後來「堂堂正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如宋.陳亮〈酌古論四.李靖〉:「其陣堂堂,其旗正正,此非正兵不能然也。

」也是用來形容軍容之壯盛。

但除此之外,還見有另外的引申義,如清末劉鶚撰著的小說《老殘遊記》第一一回:「就如那妒婦破壞人家,他卻也有一番堂堂正正的道理說出來。

」其中「堂堂正正」則是用來形容光明正大,此亦為現今使用的語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光明正大。

使用類別用在「坦然正當」的表述上。

例句 每個人都應該堂堂正正地做人,不要有辱所生。

你平時行事若是堂堂正正,現在就不會讓人起疑心。

老師從小教導我們,做人要堂堂正正,不可以做違法犯紀的事。

一個堂堂正正的主管,怎麼能夠對下屬的胡作非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年他犯下重罪,如今終於服刑期滿,家人無不期待他從此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

辨  識近義名正言順、光明正大、光明磊落反義鬼鬼祟祟 脫胎換骨 參考詞語‧奪胎換骨‧抽胎換骨‧換骨奪胎‧換骨脫胎‧脫胎換體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ㄨㄛ。

ㄊㄞ。

ㄏㄨㄢˋ。

ㄍㄨˇ漢語拼音tuōtāihuàngǔ釋  義「脫胎」,脫去凡胎。

語出唐.呂巖〈寄白龍洞劉道人〉詩。

「換骨」,脫換凡人之俗骨而成仙。

語出唐.呂巖〈七言〉詩其二。

「脫胎換骨」原指經過修煉和服食丹藥,脫去凡胎,換俗骨為仙骨。

後用以比喻澈底改變,亦用以比喻作詩文雖效法別人,但不露痕跡,且能創出新意。

△「洗心革面」 典故說明「脫胎換骨」是道家修煉之法。

在道家修練中,「脫胎」指修道成仙,脫去凡胎;「換骨」指換去俗骨而成仙骨。

唐.呂巖〈寄白龍洞劉道人〉詩有:「十月脫胎吞入口,忽覺凡身已有靈」兩句。

呂巖就是呂洞賓。

詩的大意是說要得道成仙,不必向山中尋長生不死藥,只要就鼎煉金丹。

經過十月精煉,玄珠已成丹,服用之後,漸脫凡身,轉成仙胎。

呂巖另有七言〈送鍾離離雲房赴天池會〉詩,中有「先生去後身須老,乞與貧儒換骨丹」兩句,意思是說鍾離此去得道上天壇(指天池會),我自己則會逐漸老去,是否可請鍾離道人賜下金丹,好讓自己也能換骨得道。

這是「脫胎換骨」的本義。

後來引申,凡是人的身心、詩文等,能脫去舊有的凡俗或格局,而改變成為美好靈妙境界的,都可稱為「脫胎換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澈底改變。

使用類別用在「完全改變」的表述上。

例句 他發誓今後一定要脫胎換骨,不再重蹈覆轍。

經過一番鍛練,他從體弱多病脫胎換骨成身強體壯的青年。

這個重考生經過一年的努力,居然脫胎換骨,考上第一志願!經過老師細心調教後,這些問題學生如今都已脫胎換骨,成為好學生。

透過藝術家的巧手妙思,讓這些廢物脫胎換骨,變成一件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藝術品。

辨  識近義洗心革面反義舊瓶新酒「洗心革面」及「脫胎換骨」都有澈底改變的意思。

「洗心革面」側重於人能摒除惡習;「脫胎換骨」側重於人或物整體的改變。

洗心革面脫胎換骨辨似例句○ㄨ經過這次教訓,他決定~,不再沉迷於賭博。

ㄨ○透過藝術家的巧手妙思,讓這些垃圾~,變成一件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藝術品。

參考詞語奪胎換骨注  音ㄉㄨㄛˊ。

ㄊㄞ。

ㄏㄨㄢˋ。

ㄍㄨˇ漢語拼音duótāihuàngǔ 釋  義宋.陳善《捫蝨新話.上集》:「文章雖要不蹈襲古人一言一句,然古人自有奪胎換骨等法,所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

」清.張泰來《江西詩社宗派圖錄.呂本中》:「以是知詩有活法,不知研求,徒講究奪胎換骨者,末矣。

」抽胎換骨注  音ㄔㄡ。

ㄊㄞ。

ㄏㄨㄢˋ。

ㄍㄨˇ漢語拼音chōutāihuàngǔ 釋  義元.劉君錫《來生債.第四折》:「今日呵可便稱了我平生願,端的是抽胎換骨,火內生蓮。

」《金瓶梅詞話.第六七回》:「老先兒,你也嚐嚐,吃了牙老重生,抽胎換骨。

」換骨奪胎注  音ㄏㄨㄢˋ。

ㄍㄨˇ。

ㄉㄨㄛˊ。

ㄊㄞ漢語拼音huàngǔduótāi 釋  義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一》:「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

」換骨脫胎注  音ㄏㄨㄢˋ。

ㄍㄨˇ。

ㄊㄨㄛ。

ㄊㄞ漢語拼音huàngǔtuōtāi 釋  義金.侯善淵〈楊柳枝.丱歲飄蓬住遠山〉:「換骨脫胎歸舊路,返童顏。

步虛昇入古仙壇。

泛雲鸞。

」脫胎換體注  音ㄊㄨㄛ。

ㄊㄞ。

ㄏㄨㄢˋ。

ㄊㄧˇ漢語拼音tuōtāihuàntǐ 釋  義明.阮大鋮《燕子箋.第一六齣》:「想是雄文得意,定要脫胎換體。

」 脫穎而出 參考詞語‧穎脫而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ㄨㄛ。

ㄧㄥˇ。

ㄦˊ。

ㄔㄨ漢語拼音tuōyǐngérchū釋  義穎,物體尖銳的末端。

「脫穎而出」指錐尖透過囊袋顯露出來。

比喻顯露才能,超越眾人。

或比喻從囊中逃脫。

語本《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

△「毛遂自薦」 典故說明「脫穎而出」原作「穎脫而出」。

據《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載,戰國時,秦國出兵攻打趙國,包圍了趙都邯鄲,情況十分危急,於是趙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國,請求援救。

平原君打算在其門下食客挑選出二十個文武人才一同前往,但只選出十九個,剩下的都不符合條件。

這時,有一個名叫毛遂的人,主動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請求加入前往楚國的行列。

平原君問:「你在我門下多久了?」毛遂回答:「三年了。

」平原君說:「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裡的錐子一樣,立刻就會顯露出鋒利的錐尖。

而你在我門下三年了,我卻沒聽說過你有什麼表現,你還是留下吧!」毛遂說:「我現在自我推薦,就是請求你把我放進袋子裡,如果早點有這樣的機會讓你把我放進袋中,那我就不只是露出錐尖而已,而是早就顯露出才能,鋒芒畢露了!」平原君覺得毛遂說得有道理,就答應了,讓他一同前往。

到了楚國,平原君和楚王會談,從早上到中午,都還沒有結果。

毛遂於是持劍走到楚王面前,極力說明趙、楚聯合抗秦的利害關係。

楚王終於被說服,答應趙國願意出兵援救。

於是兩國當場歃血為盟,誓守聯合抗秦的盟約。

毛遂這次不僅幫平原君完成任務,也為國家立下了功勞,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平原君因此待他為上賓。

後來「脫穎而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顯露才能,超越眾人。

或比喻從囊中逃脫。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顯露才能,超越眾人。

使用類別用在「卓異超群」的表述上。

例句 他在比賽中脫穎而出,受到矚目。

不經過一番努力,怎麼可能脫穎而出?如果你想要脫穎而出,平時就要多加努力。

經過一番努力,他終於脫穎而出,名列前茅。

小明能從眾多強勁對手中脫穎而出,可見實力不弱。

此次比賽中脫穎而出的選手,將代表國家到美國參賽。

他在試鏡會中脫穎而出,得到了演出這個角色的機會。

從眾多參賽者中脫穎而出的選手們,一一上臺接受表揚。

初賽表現平平的他,沒想到居然在決賽時脫穎而出,抱走冠軍盃。

人們往往只看見冠軍脫穎而出時的榮耀,卻看不到他們平時訓練的辛苦。

辨  識近義出類拔萃、嶄露頭角、頭角崢嶸形音辨誤穎,音|ㄥˇ。

物體尖銳的末端。

不可寫作「潁」。

參考詞語穎脫而出注  音ㄧㄥˇ。

ㄊㄨㄛ。

ㄦˊ。

ㄔㄨ漢語拼音yǐngtuōérchū 釋  義《史記.卷七六》:「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

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五代十國南唐.史虛白《釣磯立談》:「毛遂云:『錐未得處囊中故也。

如得處囊中,則必穎脫而出矣。

』我之所志,大有以似此。

」 唾面自乾 參考詞語‧面能乾唾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ㄨㄛˋ。

ㄇㄧㄢˋ。

ㄗˋ。

ㄍㄢ漢語拼音tuòmiànzìgān釋  義當別人吐口水在臉上時,不擦拭而讓它自己乾掉的故事。

比喻逆來順受,寬容忍讓。

#典出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下。

典故說明據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下載,婁師德在唐代武后稱帝期間任職宰相,他有容人的雅量,又能任人唯才。

後來婁師德的弟弟被任命為代州刺史,上任之前,婁師德問他說:「我現在已經是宰相,位居人臣之首,你今天又將到代州當刺史,看在別人眼裡難免會心生妒嫉,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們將如何保全先人付予我們的軀體?」弟弟長身而跪,說:「曾經有人將口水吐在我的臉上,我沒有說什麼,只是默默的將口水擦去。

以此自我勉勵,希望可以免去兄長的憂慮。

」婁師德說:「這正是我心裡所擔憂的。

向你吐口水的人,想必已經對你很生氣了,你又將口水擦掉,正好表明了你厭惡他的舉動,這麼做只會更加深他的怒氣。

不如不擦它,讓它自己在臉上乾掉,笑著臉去承受這一切,不是更好?」後來這個典源被濃縮成「唾面自乾」,用來比喻逆來順受,寬容忍讓。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逆來順受,寬容忍讓。

使用類別用在「寬厚待人」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唾面自乾的作法過於懦弱,我不欣賞。

要想成為大生意人,必須培養唾面自乾的雅量。

唾面自乾非常人所能為,他百般容忍,說不定是別有用心。

原以為唾面自乾能息對方之怒,誰知反而助長對方的氣燄。

今天為了息事寧人,我們且以唾面自乾的態度回應對方的無禮。

唾面自乾固可表示雅量,但以直道對待外來的羞辱有時也是必要的。

辨  識近義逆來順受反義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睚眥必報 參考詞語面能乾唾注  音ㄇㄧㄢˋ。

ㄋㄥˊ。

ㄍㄢ。

ㄊㄨㄛˋ漢語拼音miànnénggāntuò 釋  義宋.陸游〈世事〉:「世事如今盡伏輸,面能乾唾況其餘。

」 唾手可得 參考詞語‧唾手可取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ㄨㄛˋ。

ㄕㄡˇ。

ㄎㄜˇ。

ㄉㄜˊ漢語拼音tuòshǒukědé釋  義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唾手可得」比喻事物很容易得到。

語本晉.司馬彪《九州春秋》。

△「拱手而取」 典故說明三國時代,群雄並起,公孫瓚據有冀州,與袁紹對峙,情勢本大有可為。

但在一連串的戰爭之中,公孫瓚敗多勝少,原本的雄心壯志逐漸地消磨殆盡,於是興起了避世的念頭。

公孫瓚找到了易守難攻的易京做為據點,將之建築成堅不可摧的堡壘。

他先在堡壘的外圍挖掘了十道塹壕,又在其內填起多座高大的土丘,土丘之上再建築高樓,自己便住在當中最堅固、高大的高樓之內。

他又在堡壘之中儲存了三百萬斛的米糧,打算休養生息,直到天下大勢底定。

有人問公孫瓚為何如此時,他回答說:「當初我以為平定天下,唾掌可決。

從今日的形勢看來,並非如此。

不妨暫時退守,以待時機。

」可惜公孫瓚消極守成的想法,反而讓他忘記了進取之心,加上他親近小人,無法任用賢能,為了積存錢糧而橫征暴斂,失去民心,終至敗亡。

後來「唾手可得」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物很容易得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事物很容易得到。

使用類別用在「輕易得手」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事雖不是唾手可得,但也不是太難。

這件事不難,待我打通關節,自然唾手可得。

這座獎盃,以我們的實力,可以說唾手可得。

眼前這個唾手可得的機會,有誰能抗拒得了誘惑。

自古以來,要成就大事業絕不是輕而易舉、唾手可得的。

實在是因為我們太得意忘形了,唾手可得的獎盃只好拱手讓人了。

辨  識近義易如反掌、迎刃而解、探囊取物、輕而易舉反義海底撈針、荊天棘地、移山填海、談何容易、望洋興嘆形音辨誤唾,音ㄊㄨㄛˋ。

吐口水。

不可作「垂」。

參考詞語唾手可取注  音ㄊㄨㄛˋ。

ㄕㄡˇ。

ㄎㄜˇ。

ㄑㄩˇ漢語拼音tuòshǒukěqǔ 釋  義《新唐書.卷一○五》:「討其逆,夷其地,固不可失,但遣一二慎將,付銳兵十萬,翔旝雲輣,唾手可取。

」 推波助瀾 參考詞語‧吹波助瀾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ㄨㄟ。

ㄅㄛ。

ㄓㄨˋ。

ㄌㄢˊ漢語拼音tuībōzhùlán釋  義推動波浪,使之更加壯觀。

語本南朝宋.鮑照〈觀漏賦〉。

比喻推動鼓勵。

亦用於比喻從旁鼓動,使事態擴大。

典故說明原作「吹波助瀾」。

南朝宋詩人鮑照,文詞贍逸,詞采華麗,文章中常表現出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典源所收的內容,節錄自〈觀漏賦〉,是他看到計時的刻漏,一時興起的感嘆之作。

其中「時不留乎激矢,生乃急於走丸。

既河源之莫壅,又吹波而助瀾」四句的大意是:時間的消逝就像激射而出的箭一樣快,而人事轉變比滾動的丸珠還迅速。

如同河流的源頭不會阻塞,又因為風吹的關係,掀起更大的波浪。

後來「推波助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推動鼓勵;亦用於比喻從旁鼓動,使事態擴大。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推動鼓勵。

使用類別用在「推行促進」的表述上。

例句 鄉土文化的整理風潮在政府的全力推波助瀾下,全面展開。

政壇領袖要能對此事多作表揚,對道德之風的推展必收推波助瀾之效。

二語義說明比喻從旁鼓動,使事態擴大。

使用類別用在「鼓動協助」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謠言所以傳開,就是那些小報推波助瀾的結果。

他們之間已生嫌隙,旁人不宜推波助瀾,讓誤會加深!事態已十分嚴重,他怎能還推波助瀾,從旁搧風點火呢?他們夫妻都已在鬧意見了,請你不要再推波助瀾,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本來只是件小事,卻因有人從中推波助瀾,結果弄得雙方針鋒相對、誓不兩立了。

辨  識近義火上加油、煽風點火反義息事寧人、排難解紛 參考詞語吹波助瀾注  音ㄔㄨㄟ。

ㄅㄛ。

ㄓㄨˋ。

ㄌㄢˊ漢語拼音chuībōzhùlán 釋  義南朝宋.鮑照〈觀漏賦〉:「時不留乎激矢,生乃急於走丸。

既河源之莫壅,又吹波而助瀾。

」清.黃宗羲〈外舅廣西按察使六桐葉公改葬墓志銘〉:「東浙宗風之盛,海門導其源,公吹波助瀾,不遺餘力。

」 推己及人 參考詞語‧推己況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ㄨㄟ。

ㄐㄧˇ。

ㄐㄧˊ。

ㄖㄣˊ漢語拼音tuījǐjírén釋  義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語出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

典故說明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意思就是說,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加在別人的身上。

而在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中,則更進一步將孔子的思想擴大,認為不但要「己所不欲,無施于人」,更要「推己所欲,以及天下」。

也就是說,將自己所願意的事情,施行在其他人的身上,做到「推己以及人」。

因此,自己孝順父母,也要讓別人孝順父母;自己家庭和樂,也讓其他人的家庭和樂;自己不願遭受飢寒,也幫助別人不會遭受飢寒。

唯有當一個人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時,才能做到「推己以及人」,達成真正的仁恕之道。

後來「推己及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使用類別用在「體諒他人」的表述上。

例句 她這種推己及人的行為應該給予嘉許。

請大家推己及人,共同來維護社區環境衛生。

請你推己及人,別再提他考試失敗的難過事了。

你如果不能推己及人,凡事只為自己設想,那就太自私了!他要是能推己及人,多替朋友想一想,這場誤會也就不會發生了。

兄弟間要推己及人的為對方著想,照顧父母親的責任大家分擔一下。

辨  識近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設身處地、將心比心 參考詞語推己況人注  音ㄊㄨㄟ。

ㄐㄧˇ。

ㄎㄨㄤˋ。

ㄖㄣˊ漢語拼音tuījǐkuàngrén 釋  義晉.傅玄《傅子.卷一》:「由近以知遠,推己以況人,此禮之情也。

」 推心置腹 參考詞語‧推心致腹‧推誠置腹‧置腹推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ㄨㄟ。

ㄒㄧㄣ。

ㄓˋ。

ㄈㄨˋ漢語拼音tuīxīnzhìfù釋  義把赤忱之心推到人家肚子裡。

比喻以至誠待人。

#語本《東觀漢記.卷一.光武帝紀》。

典故說明據《東觀漢記.卷一.光武帝紀》載,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推行改革政策,卻因法令煩苛,弄得民不聊生,四方分裂。

此時劉秀兄弟也以恢復漢室為號召,擁立劉玄為更始皇帝,加入反王莽政權的陣容。

劉秀待人誠懇,擅於用兵,軍民悅服。

邯鄲一役,劉秀大敗莽軍,被劉玄封為蕭王。

後來劉秀又北上擊敗強大的銅馬軍以及其他的割據勢力,戰敗軍隊紛紛投降。

劉秀收編降卒,原先的首領也都分派官職。

但是這些首領們仍然心存疑慮,深怕劉秀終會對他們不利。

劉秀看出他們的心態,就下令讓他們仍然回去帶領自己的部隊,自己只帶著極少的隨從前去巡察。

降將們看到劉秀對他們毫無戒心,十分信賴,便說:「蕭王把他的赤誠之心都推移到人家的肚子裡了,我們怎能不捨命回報呢?」後來「推心置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以至誠待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以至誠待人。

使用類別用在「真誠待人」的表述上。

例句 他對朋友向來推心置腹,坦誠相待。

我們是推心置腹的老友,絕對信任對方。

他們倆推心置腹談了一整夜,化解了許多誤會。

要解開他心中的疑慮,你必須推心置腹地與他懇談。

我跟你推心置腹相交數十年,你不相信我還能相信誰?陳伯伯是爸爸推心置腹的好友,有事可以去找他幫忙。

如果我們不能推心置腹,合作無間,這項計畫決不可行。

辨  識近義肝膽相照、披肝瀝膽、坦誠相見、開誠布公反義明爭暗鬥、鉤心鬥角、爾虞我詐、兩面三刀 參考詞語推心致腹注  音ㄊㄨㄟ。

ㄒㄧㄣ。

ㄓˋ。

ㄈㄨˋ漢語拼音tuīxīnzhìfù 釋  義宋.王禹偁〈請撰大行皇帝實錄表〉:「大行皇帝功濟萬物,……故得百萬之師,如臂使指,億兆之眾,推心致腹。

」推誠置腹注  音ㄊㄨㄟ。

ㄔㄥˊ。

ㄓˋ。

ㄈㄨˋ漢語拼音tuīchéngzhìfù 釋  義《楊家將演義.第一三回》:「吾推誠置腹,何愁不賓服?」置腹推心注  音ㄓˋ。

ㄈㄨˋ。

ㄊㄨㄟ。

ㄒㄧㄣ漢語拼音zhìfùtuīxīn 釋  義清.劉坤一〈復馮萃庭書〉:「古人受降如受敵,先後來投之眾,尚望格外留神,切不可令在左右,置腹推心之語,要未可概用也。

」 推陳出新 參考詞語‧刊陳出新‧推陳易新‧推陳致新‧翻陳出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ㄨㄟ。

ㄔㄣˊ。

ㄔㄨ。

ㄒㄧㄣ漢語拼音tuīchénchūxīn釋  義「推陳出新」之「出」,典源作「致」。

推,排除、去除。

致,招致、引來。

「推陳出新」本指促進體內的新陳代謝。

語本宋.費袞《梁谿漫志.卷九.張文潛粥記》。

後用「推陳出新」比喻排除老舊的,創造出嶄新的事物或方法。

典故說明「推陳出新」原作「推陳致新」。

宋代費袞《梁谿漫志》論及對同朝張文潛〈粥記〉一文「勸人每日食粥以為養生之要」的看法。

起初,他認為這個主張很可笑,但是在看過《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列傳》的記載:陽虛侯的宰相趙章生病,名醫太倉公淳于意診斷五天後就會死,可是到第十天才死,這是因為趙章平日喜愛吃粥的緣故。

又看到蘇軾的書帖上寫:「夜裡肚子餓,吳子野勸我吃白粥,說是可以促進體內新陳代謝,有利於橫膈和調養胃。

」才相信張文潛的言論。

後來「推陳出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排除老舊的,創造出嶄新的事物或方法。

《明史.卷一六四.范濟列傳》云:范濟奏請宣宗改革幣制,發行新紙鈔,即用「推陳出新」一語,表達除舊更新的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排除老舊的,創造出嶄新的事物或方法。

使用類別用在「棄舊立新」的表述上。

例句 藝術表演也應該推陳出新,才能吸引觀眾。

商品要不斷地推陳出新,才能保持競爭的優勢。

綜藝節目若無法推陳出新,很快就會被對手超越!廠商不斷地將產品推陳出新,以迎合顧客的需求。

他不斷地在創作上推陳出新,開創不同的創作風格。

我們除了繼承祖先的文化遺產,更要推陳出新,古為今用。

消費潮流一直在變,王老闆就是不懂推陳出新的道理,以致錯失了許多商機。

辨  識近義革故鼎新、除舊布新、新陳代謝反義食古不化、故步自封、抱殘守缺、陳陳相因、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因循守舊 參考詞語刊陳出新注  音ㄎㄢ。

ㄔㄣˊ。

ㄔㄨ。

ㄒㄧㄣ漢語拼音kānchénchūxīn 釋  義宋.劉克莊〈姚鏮縣尉文稿〉:「右姚君雜著一卷,百詩森嚴,一賦二記峻潔,四六尤高簡。

縮廣就狹,刊陳出新,變俗趨雅,斲華返質,一字不可增損。

」推陳易新注  音ㄊㄨㄟ。

ㄔㄣˊ。

ㄧˋ。

ㄒㄧㄣ漢語拼音tuīchényìxīn 釋  義清.林則徐〈酌籌平糶量撫極貧片〉:「查西安等四府州屬現存常平倉糧共有一百一十餘萬石,向因久貯在倉,恐致霉爛,故有推陳易新,存七出三之例。

」推陳致新注  音ㄊㄨㄟ。

ㄔㄣˊ。

ㄓˋ。

ㄒㄧㄣ漢語拼音tuīchénzhìxīn 釋  義宋.費袞《梁谿漫志.卷九》:「夜坐飢甚,吳子野勸食白粥,云能推陳致新,利膈養胃。

」翻陳出新注  音ㄈㄢ。

ㄔㄣˊ。

ㄔㄨ。

ㄒㄧㄣ漢語拼音fānchénchūxīn 釋  義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三》:「至羅泌詩云:『一著羊裘便有心,虛名浪說到如今。

當年若著漁蓑去,煙水茫茫何處尋?』雖屬翻陳出新,未免尋瑕索垢。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四》:「題古蹟,能翻陳出新最妙。

……嚴子陵釣臺或題云:『一著羊裘便有心,虛名傳誦到如今。

當時若著簑衣去,煙水茫茫何處尋?』」 通權達變 參考詞語‧應權通變‧通時達變‧達權應變‧達權知變‧達權通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ㄨㄥ。

ㄑㄩㄢˊ。

ㄉㄚˊ。

ㄅㄧㄢˋ漢語拼音tōngquándábiàn釋  義權,秤錘。

隨輕重而變,引申有權變的意思。

「通權達變」指不墨守常規,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處置。

語本《三國志.卷三二.蜀書.先主傳二》。

△「達變通機」 典故說明「通權達變」當從「權變」演變而來。

權,原來是秤錘的意思。

秤錘的移動隨所秤的物品輕重而變,所以「權」本來就可引申為「隨宜變通」的意思。

如《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也。

」就是這個意思。

後來更有「權變」一詞,用來指隨機應變。

因為權變即為人情通達的表現,所以又有「通權達變」的說法。

較早的文獻像《三國志.卷三二.蜀書.先主傳二》。

這裡作「應權達變」,意思是一樣的。

漢獻帝二十四年秋天,劉備的部下上書漢帝,聯名推舉劉備為漢中王,並擔任大司馬的職位,以整合軍隊和同盟的力量,討伐叛亂勢力。

劉備接受推舉後,立刻上書獻帝,說明現今國家局勢動盪,逆臣曹操當道。

如果一時權宜所作的處置,可以使國家安定,即使是赴湯蹈火,也不會推辭。

所以順應眾人的建議,接受印信。

後來「通權達變」這句成語就是用來指不墨守常規,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處置。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不墨守常規,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處置。

使用類別用在「依勢行事」的表述上。

例句 我沒見過如此冥頑不靈,完全不知通權達變的人。

生意人就是要懂得通權達變,才能在市場上奪得先機。

通權達變的精義是指順應時機,而非隨波逐流,投機取巧。

為人處事有時需要通權達變,過於堅持己見,很難與人相與。

能夠廣納意見,懂得通權達變,正是他在事業上獲得成功的關鍵。

我教給你的只是原則,至於如何運用發揮,就看你自己如何通權達變了。

讀書不但要求博古通今,更要能通權達變,才不會拘泥前說,而能將知識活用。

如果你早點了解通權達變的重要,必然可以得到人和,就不會做得那麼辛苦了!令嬡私下允諾婚事固然不宜,但事到如今,您老何妨通權達變一下,好讓美事成真? 辨  識近義隨機應變反義守株待兔、刻舟求劍、墨守成規、膠柱鼓瑟 參考詞語應權通變注  音ㄧㄥˋ。

ㄑㄩㄢˊ。

ㄊㄨㄥ。

ㄅㄧㄢˋ漢語拼音yìngquántōngbiàn 釋  義《三國志.卷三二》:「宗廟傾危,社稷將墜,成臣憂責碎首之負。

若應權通變,以寧靖聖朝,雖赴水火,所不得辭。

」通時達變注  音ㄊㄨㄥ。

ㄕˊ。

ㄉㄚˊ。

ㄅㄧㄢˋ漢語拼音tōngshídábiàn 釋  義《東周列國志.第一○一回》:「客新有從山東來者,曰蔡澤,其人有王伯之才,通時達變,足以寄秦國之政。

」達權應變注  音ㄉㄚˊ。

ㄑㄩㄢˊ。

ㄧㄥˋ。

ㄅㄧㄢˋ漢語拼音dáquányìngbiàn 釋  義宋.王偁《東都事略.卷五二》:「夷簡誠有絕人之才,故能達權而應變。

」達權知變注  音ㄉㄚˊ。

ㄑㄩㄢˊ。

ㄓ。

ㄅㄧㄢˋ漢語拼音dáquánzhībiàn 釋  義《醒世恆言.卷一一》:「主四方之事的,頂冠束帶,謂之丈夫;出將入相,無所不為;須要博古通今,達權知變。

」達權通變注  音ㄉㄚˊ。

ㄑㄩㄢˊ。

ㄊㄨㄥ。

ㄅㄧㄢˋ漢語拼音dáquántōngbiàn 釋  義元.鄭光祖《㑳梅香.楔子》:「此章大意,說士君子雖則要達權通變,亦須審己量時,不可造次。

」 通宵達旦 參考詞語‧自宵達旦‧通宵徹夜‧通宵徹晝‧連宵達旦‧達旦通宵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ㄨㄥ。

ㄒㄧㄠ。

ㄉㄚˊ。

ㄉㄢˋ漢語拼音tōngxiāodádàn釋  義一整夜到天亮。

※語或本《北齊書.卷四.文宣帝紀》。

後亦用「通宵達旦」形容徹夜地工作。

△「夜以繼日」 典故說明「通宵達旦」就是一整夜直到天亮。

《北齊書》中記載了文宣帝高洋的事蹟:北齊文宣帝高洋,是高歡的兒子。

高歡是鮮卑化的漢人,在北魏朝中擔任大丞相,獨攬大權。

北魏孝武帝因為不甘受高歡控制,逃出了洛陽,投奔鎮守關中的將領宇文泰。

高歡因此另立孝靜帝,遷都於鄴,史稱東魏。

後來宇文泰殺了孝武帝,另立文帝,都於長安,史稱西魏。

原本統一的北方,至此分裂為西魏、東魏二國。

東魏在高歡死後,大權落在其子高洋手中,後來高洋廢帝自立,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

文宣帝年輕時,氣度恢宏,性情果斷,外柔而內剛。

在位初期,留心國事,勵精圖治,改定律令,提倡儒學,重用漢人,使魏晉以來的刑律削繁就簡。

在對外用兵方面,連連征戰勝利,威振戎夏。

然而在位後期,卻以功業自矜,導致生活縱酒淫亂,殘暴昏狂。

常常飲酒、歌舞而從不停止,從早上到晚上,再從夜晚到天明。

有時甚至做出不合國君身分的動作,袒露形體,穿著胡服,披散著頭髮,生活極為奢靡。

他不再留心於治理國事,又大事營造宮室,修建長城,以致於舉國騷擾,人民為賦役所苦,負擔沉重,政治紛亂。

後來「通宵達旦」這句成語可能就從《北齊書.卷四.文宣帝紀》的「從旦通宵」演變而出,用來指一整夜到天亮,亦用來形容徹夜地工作。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一整夜到天亮。

使用類別用在「整個晚上」的表述上。

例句 除夕之夜,大家通宵達旦地放鞭炮,一片喜氣洋洋。

每年到了豐收季節,這裡都會舉行慶祝晚會,大伙兒通宵達旦地唱歌跳舞,好不熱鬧。

二語義說明徹夜地工作。

使用類別用在「勤奮苦幹」的表述上。

例句 這篇稿子是我通宵達旦趕出來的。

這是我通宵達旦趕出來的報告,疏漏難免。

為了趕今天的開幕,大伙兒通宵達旦地工作,終於及時完工。

我看他兩眼佈滿紅絲,必定是為了應付今天的考試,通宵達旦地苦讀。

辨  識近義夜以繼日、徹夜不眠形音辨誤宵,音ㄒ|ㄠ,夜晚。

不可寫作「霄」。

「夜以繼日」及「通宵達旦」都有整夜都不停止的意思。

「夜以繼日」側重於整天整夜不間斷地工作;「通宵達旦」側重於整個夜晚都在工作。

夜以繼日通宵達旦辨似例句○ㄨ為了搶救被壓在廢墟中的人,救難人員正~、不眠不休地挖著土石。

ㄨ○除夕之夜,大家~地放鞭炮,一片喜氣洋洋。

參考詞語自宵達旦注  音ㄗˋ。

ㄒㄧㄠ。

ㄉㄚˊ。

ㄉㄢˋ漢語拼音zìxiāodádàn 釋  義清.王韜《淞隱漫錄.卷四》:「時國事已不可為,而宏光在宮中日事讌游,繁絃急琯,藉破愁城,往往自宵達旦。

」通宵徹夜注  音ㄊㄨㄥ。

ㄒㄧㄠ。

ㄔㄜˋ。

ㄧㄝˋ漢語拼音tōngxiāochèyè 釋  義明.無名氏《金雀記.第一○齣》:「他愛我上下光頭、通宵徹夜之妙。

你與姐姐說,不要輕慢人。

」《醒世恆言.卷一八》:「鎮上居民稠廣,土俗淳朴,俱以蠶桑為業。

男女勤謹,絡緯機杼之聲,通宵徹夜。

」通宵徹晝注  音ㄊㄨㄥ。

ㄒㄧㄠ。

ㄔㄜˋ。

ㄓㄡˋ漢語拼音tōngxiāochèzhòu 釋  義宋.韓琦〈廣陵大雪〉:「通宵徹晝不暫停,堆積樓臺滿溪谷。

」連宵達旦注  音ㄌㄧㄢˊ。

ㄒㄧㄠ。

ㄉㄚˊ。

ㄉㄢˋ漢語拼音liánxiāodádàn 釋  義《醒世恆言.卷三》:「那些王孫公子來一遍,動不動有幾個幫閒,連宵達旦,好不費事。

」清.沈復《浮生六記.卷三》:「居未幾,大雨傾盆,連宵達旦三十餘天。

」達旦通宵注  音ㄉㄚˊ。

ㄉㄢˋ。

ㄊㄨㄥ。

ㄒㄧㄠ漢語拼音dádàntōngxiāo 釋  義清.李伯元《南亭筆記.卷五》:「每開燕,則駢長几,燈紅酒綠,達旦通宵。

」 提綱挈領 參考詞語‧挈領提綱‧提綱振領‧握綱提領‧綱提領挈‧舉綱持領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ㄧˊ。

ㄍㄤ。

ㄑㄧㄝˋ。

ㄌㄧㄥˇ漢語拼音tígāngqièlǐng釋  義「提綱」,提起魚網的總繩。

語本《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挈領」,提起衣服的領子。

語本《荀子.勸學》。

「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理的重點。

典故說明「提綱挈領」係由「提綱」及「挈領」二語組合而成。

「提綱」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文中提到:會張網的人,只須牽動繫網的大繩,就能把魚網張好。

如果要一個一個去牽引網目,才能把網張開,那是非常辛苦而且艱難的工作。

只要能提住魚網的總繩,使網孔張開,魚兒自然就入網了。

所以官吏跟人民的關係,就像樹葉的本,魚網的綱,所以聖人只要治理好官吏就好,不用直接治理人民。

「挈領」則是出自《荀子.勸學》。

荀子在此篇提及,要追溯先王的本源,窮究仁義的根本,崇尚「禮」,是入道的捷徑。

就好比用手提起皮衣的領子,屈著五指一抖,整件皮衣的毛就都順順溜溜了。

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提綱挈領」,用來比喻抓住事理的重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抓住事理的重點。

使用類別用在「掌握要點」的表述上。

例句 讀書要懂得掌握重點,提綱挈領,才能讀得好。

會議一開始,他就先把會議資料提綱挈領地作了報告。

登山前,領隊又提綱挈領地將注意事項再提醒大家一次。

他將課本的內容整理成一份提綱挈領的資料,方便日後複習。

教學時,若能將內容提綱挈領地說明,學生較容易掌握重點。

想要在短時間內把一本厚書看完,提綱挈領的閱讀方式是必須的。

辨  識近義綱舉目張反義不得要領形音辨誤挈,音ㄑ|ㄝˋ。

提、領。

不可寫作「契」。

參考詞語挈領提綱注  音ㄑㄧㄝˋ。

ㄌㄧㄥˇ。

ㄊㄧˊ。

ㄍㄤ漢語拼音qièlǐngtígāng 釋  義宋.朱熹〈呂氏家塾讀詩記後序〉:「今觀《呂氏家塾》之書,兼總眾說,巨細不遺,挈領提綱,首尾該貫。

」提綱振領注  音ㄊㄧˊ。

ㄍㄤ。

ㄓㄣˋ。

ㄌㄧㄥˇ漢語拼音tígāngzhènlǐng 釋  義宋.朱熹〈答張欽夫書〉:「熹向來之說,固未及此,而來諭曲折,雖多所發明,然於提綱振領處,似亦有未盡。

」握綱提領注  音ㄨㄛˋ。

ㄍㄤ。

ㄊㄧˊ。

ㄌㄧㄥˇ漢語拼音wògāngtílǐng 釋  義晉.潘尼〈答傅咸〉:「悠悠群吏,非子不整。

嗷嗷眾議,非子不靖。

忽荷略紐,握綱提領。

矯矯貞臣,惟國之屏。

」綱提領挈注  音ㄍㄤ。

ㄊㄧˊ。

ㄌㄧㄥˇ。

ㄑㄧˋ漢語拼音gāngtílǐngqì 釋  義宋.朱熹〈通鑑室記〉:「大者綱提領挈,細者縷析毫分,心目瞭然。

」明.宋濂〈杜詩舉隅序〉:「一覽之頃,綱提領挈,不待註釋而其大旨煥然昭明矣。

」舉綱持領注  音ㄐㄩˇ。

ㄍㄤ。

ㄔˊ。

ㄌㄧㄥˇ漢語拼音jǔgāngchílǐng 釋  義漢.王充《論衡.程材》:「今世之將,材高知深,通達眾凡,則舉綱持領,事無不定。

」 痛定思痛 參考詞語‧痛減思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ㄨㄥˋ。

ㄉㄧㄥˋ。

ㄙ。

ㄊㄨㄥˋ漢語拼音tòngdìngsītòng釋  義事後追思當時所遭的痛苦,也不知如何處理,而更加傷心。

語本唐.韓愈〈與李翱書〉。

後也用「痛定思痛」比喻吸取慘痛教訓,警惕未來。

典故說明韓愈,字退之,唐河陽人。

他自幼父母雙亡,由兄嫂撫養長大。

後來哥哥死於貶謫之地,靠著嫂嫂教養成人。

艱苦的環境並沒有限制韓愈的志氣,他努力讀書,終於如願在朝廷為官。

但個性耿直的韓愈,屢次犯顏直諫,因而被一再貶黜。

在韓愈給他弟子李翱的〈與李翱書〉中提及:他在京八九年,沒有收入,都靠求人度日,過得非常辛苦。

在心靈上也留下不小的創傷。

事過之後,回想起當時的情形,更是令人傷心得不知如何自處。

可見他是如何地志不得伸。

後來「痛定思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吸取慘痛教訓,警惕未來。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事後追思當時所遭之痛苦,也不知如何處理,而更加傷心。

使用類別用在「憶往生悲」的表述上。

例句 父母之喪,如何能忘?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事情過去雖久,但痛定思痛,盡是血淚斑斑,如何能忘?大地震造成他家破親亡,如今重回震災現場,痛定思痛更覺傷心。

妻子過世雖久,但痛定思痛,每次摩挲遺物,他內心仍然好捨不得。

二語義說明比喻吸取慘痛教訓,警惕未來。

使用類別用在「以往鑑來」的表述上。

例句 此次我們未能衛冕,應該痛定思痛,認真找出原因,加以改進。

升學考試的落榜打擊,讓他痛定思痛,決心檢討缺失,更加努力。

失敗已成事實,我們應該痛定思痛,改進缺點,明年再來爭奪冠軍。

經過這場大水災後,政府當局是否該痛定思痛地去考慮更妥善的防洪措施呢?因為濫墾濫植造成土石流的災害,農業當局應該痛定思痛,更加用心來維護山坡地。

這場高樓大火的確燒出不少問題,消防單位在痛定思痛之餘,應去訂出更完善的消防對策。

辨  識反義至死不悟、重蹈覆轍 參考詞語痛減思痛注  音ㄊㄨㄥˋ。

ㄐㄧㄢˇ。

ㄙ。

ㄊㄨㄥˋ漢語拼音tòngjiǎnsītòng 釋  義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卷一四》:「不一月竣事,上下帖然。

未知余之罪得小解否?痛減思痛,毛髮尚自凜凜,恐老死無能自明。

」 痛心疾首 參考詞語‧疾首痛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ㄨㄥˋ。

ㄒㄧㄣ。

ㄐㄧˊ。

ㄕㄡˇ漢語拼音tòngxīnjíshǒu釋  義疾首,頭痛。

心中痛恨到頭都痛了。

比喻痛恨到極點。

語出《左傳.成公十三年》。

△「咬牙切齒」、「深惡痛絕」 典故說明據《左傳.成公十三年》載,春秋時代魯成公十三年四月,因為秦國違背雙方在令狐訂立的盟約,於是晉侯派呂相出使秦國,目的是斷絕兩國的盟友關係。

呂相傳達的內容大致上說:「晉獻公和秦穆公時,兩國關係十分密切,不但訂立盟約,還結為姻親。

之後秦穆公又幫助在外流亡的晉公子重耳,返國當上國君。

但是兩國為了國界的問題,秦國的態度反覆,時常來犯。

為了解決紛爭,最後兩國訂立『令狐之盟』,沒想到秦國不但背棄盟約,並且和楚國結盟,對上天和秦國、楚國的歷代先君盟誓說:『秦國雖然和晉國結交往來,但只追求利益,不顧其他。

』事實上,楚人厭惡秦國的反覆無常,於是轉告晉國,要好好懲罰意志不專一的秦國。

其他諸侯知道這件事後,也都痛恨秦國到了極點,大家都來親近晉國。

晉國要秦國做個了斷,是要戰爭還是要和平共處。

」同年五月,晉國和諸侯國聯軍,打敗秦國。

後來原文中的「痛心疾首」演變為成語,用來指痛恨到極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痛恨到極點。

使用類別用在「激憤惱怒」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痛心疾首的往事,不提也罷!村民對這些匪徒的暴行,無不痛心疾首。

這種禍國殃民的行徑,真是令人痛心疾首。

看到正義無法伸張,大家無不感到痛心疾首。

這樣的仇,這樣的恨,怎不令人感到痛心疾首?大敵當前,卻有許多人沉迷於酒色,真叫人痛心疾首!見到孩子到處惹事不學好,張先生痛心疾首,自疚良深。

辨  識近義恨之入骨、咬牙切齒、深惡痛絕「痛心疾首」及「咬牙切齒」都有非常痛恨的意思。

「痛心疾首」用在表示悲憤;「咬牙切齒」用在表示生氣。

痛心疾首咬牙切齒辨似例句○ㄨ看到正義無法伸張,大家無不感到~。

ㄨ○他怒氣沖沖,~,要去找對方算帳。

參考詞語疾首痛心注  音ㄐㄧˊ。

ㄕㄡˇ。

ㄊㄨㄥˋ。

ㄒㄧㄣ漢語拼音jíshǒutòngxīn 釋  義《陳書.卷一九》:「不意將軍惑於邪說,遽生異計,寄所以疾首痛心,泣盡繼之以血。

」《英烈傳.二六回》:「臣竄伏東南,豈敢征國,實謀全命。

恆思前事,疾首痛心。

」 滔滔不絕 參考詞語‧滔滔不斷‧滔滔不盡‧滔滔不竭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ㄠ。

ㄊㄠ。

ㄅㄨˋ。

ㄐㄩㄝˊ漢語拼音tāotāobùjué釋  義「絕」,典源作「竭」。

水勢盛大,連續不斷。

#語本《樂府詩集.卷一二.郊廟歌辭一二.漢宗廟樂舞辭.積善舞》。

後用「滔滔不絕」形容說話連續不斷。

典故說明「滔滔不絕」原作「滔滔不竭」。

〈積善舞〉是漢代天子祭祀神明祖先,所演奏的宗廟樂舞歌辭,後來為宋代郭茂倩收錄於《樂府詩集》中。

歌辭的內容大概如下:祭祀的獻禮是如此的芳香美好,而祖先遺德也是如此的光顯耀眼。

以蛇為祭品,稟告赤帝神農氏,並用龜殼來占卜,希望得到「大橫」這個卜兆。

期盼來年祖先神靈能夠廣施恩澤,使萬事齊備,國家繁榮,政通人和。

敲打演奏樂器來侍奉您,且以滿溢的美酒,和燒烤烹煮過的美食,作為祭祀的供品。

用歌曲、舞蹈來歡迎,並祈求神靈降福,像奔流不停的大水,連續不斷,永遠不竭。

文獻原來用「滔滔不竭」,竭是盡的意思。

後來演變成「滔滔不絕」,絕是中斷的意思。

「滔滔不絕」用來形容說話連續不斷。

較早的書證如《蕩寇志》第三二回:「張繼問起曹州攻取之法,成英反覆議論,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張繼一毫不懂,連聲稱是而已。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水勢滾滾,連續不斷。

使用類別用在「水勢洶湧」的表述上。

例句 這條大河的水好似天上來,滔滔不絕到天邊。

被我這麼一說,她眼眶中的淚水滔滔不絕地流了下來。

二語義說明形容說話連續而不間斷。

使用類別用在「善於言談」的表述上。

例句 他一談起化石的問題,便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聽眾被他滔滔不絕的述說迷住了,全場鴉雀無聲。

他果然是名嘴,一上臺就滔滔不絕地講了一個鐘頭。

話匣子一開,就聽爺爺滔滔不絕地說起當年的往事。

你不要去引他說話,不然他會滔滔不絕地說個沒完。

事實擺在眼前,她縱有滔滔不絕的口才,也難以辯解。

講話要得體,有時適當的一二句勝過滔滔不絕的長篇大論。

他既然有滔滔不絕的說話本事,就應該去學相聲,好施展長才。

辨  識近義侃侃而談反義啞口無言、張口結舌 參考詞語滔滔不斷注  音ㄊㄠ。

ㄊㄠ。

ㄅㄨˋ。

ㄉㄨㄢˋ。

(變)。

ㄊㄠ。

ㄊㄠ。

ㄅㄨˊ。

ㄉㄨㄢˋ漢語拼音tāotāobùduàn(變)tāotāobúduàn 釋  義《三俠五義.第五回》:「他姓甚名誰,家住那裡,他家有何人,作何生理,怎麼遇害,是誰害的,滔滔不斷說了一回,清清楚楚。

」《鏡花緣.第八六回》:「常聽人說亭亭姐姐腹中淵博,我故意弄這冷題目問他一聲,果然滔滔不斷,竟說出一大篇來。

」滔滔不盡注  音ㄊㄠ。

ㄊㄠ。

ㄅㄨˋ。

ㄐㄧㄣˋ。

(變)。

ㄊㄠ。

ㄊㄠ。

ㄅㄨˊ。

ㄐㄧㄣˋ漢語拼音tāotāobùjìn(變)tāotāobújìn 釋  義《清史稿.卷五○一》:「山常賣藥四方,與眉共挽一車,暮抵逆旅,篝燈課經,力學,繼父志。

與客談中州文獻,滔滔不盡。

」滔滔不竭注  音ㄊㄠ。

ㄊㄠ。

ㄅㄨˋ。

ㄐㄧㄝˊ漢語拼音tāotāobùjié 釋  義《樂府詩集.卷一二》:「飲福受胙,舞降歌迎。

滔滔不竭,洪惟水行。

」五代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卷下》:「張九齡善談論,每與賓客議論經旨,滔滔不竭,如下坂走丸也。

時人服其俊辯。

」 嘆為觀止 參考詞語‧嘆觀止矣‧觀止之嘆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ㄢˋ。

ㄨㄟˊ。

ㄍㄨㄢ。

ㄓˇ漢語拼音tànwéiguānzhǐ釋  義春秋時,吳國季札在魯國欣賞各種樂舞。

看到舜時的樂舞,十分讚歎,說看到這裡就夠了,其他的就不必看了。

語本《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後用「嘆為觀止」以讚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極點,無與倫比。

典故說明據《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春秋時吳公子季札出使魯國,被邀請觀賞周朝的音樂舞蹈,當樂工表演到舜時的樂舞〈韶箾〉時,他讚嘆的說:「舞蹈中表現了舜完美、偉大的德性,就像天覆蓋萬物,地承載萬物。

即使有更偉大的風範,也無法超越了,看到這裡就夠了!如果還有其他樂舞,我也不敢再觀賞了。

」後來「嘆為觀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讚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極點,無與倫比。

嘆,通「歎」,稱讚、讚美之意,所以「嘆為觀止」也作「歎為觀止」。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讚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極點,無與倫比。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讚嘆稱奇」的表述上。

例句 看到滿山遍野的油桐花盛開,美不勝收,讓人嘆為觀止。

鄉間那遼闊無際,一片鮮黃亮綠的油菜花田,讓人嘆為觀止。

經過這次驚險刺激的三峽之旅,讓我對大自然的造化不禁嘆為觀止。

這次的演出,集合傑出的藝人同臺亮相,精彩程度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一向酷好古代文明的老王,此次看到這麼多的出土文物,不禁嘆為觀止,立刻埋首研究。

辨  識近義至矣盡矣反義自鄶以下 參考詞語嘆觀止矣注  音ㄊㄢˋ。

ㄍㄨㄢ。

ㄓˇ。

ㄧˇ漢語拼音tànguānzhǐyǐ 釋  義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中》:「游滬者得未曾有,無不歎(嘆)觀止矣。

」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一八》:「余生平所歷佳山水,若江寧之燕子磯,鎮江之金、焦兩山……皆不足奇,得此而嘆觀止矣。

」觀止之嘆注  音ㄍㄨㄢ。

ㄓˇ。

ㄓ。

ㄊㄢˋ漢語拼音guānzhǐzhītàn 釋  義清.歸莊《尋花日記.卷上》:「蓮華峰尤陡絕,天池亦小山之有名者。

從峰頂視之,如在下地,坐臥久之,于吳中之山,有觀止之歎(嘆)。

」 圖窮匕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ㄨˊ。

ㄑㄩㄥˊ。

ㄅㄧˇ。

ㄒㄧㄢˋ漢語拼音túqióngbǐxiàn釋  義見,音ㄒㄧㄢˋ,顯露。

「圖窮匕見」指戰國時荊軻欲刺秦始皇,藏匕首於地圖中,地圖打開至盡頭時,露出匕首。

#典出《戰國策.燕策三》。

後用「圖窮匕見」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典故說明戰國末期,秦國勢力強盛,不斷出兵侵佔其他國家的領土。

當時燕國是一個地處北方的弱小國家,最初,燕王為了與秦國友好,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做為人質,但沒有受到秦國善待,後來逃回了燕國。

太子丹為了抵抗秦國的侵略,同時也為了報仇,於是授命荊軻刺殺秦王,並指派秦武陽擔任助手。

荊軻到了秦國後,就先以價值千金的物品,贈送給秦王的寵臣中庶子蒙嘉,請他在秦王面前美言一番,並表明此行的目的。

秦王聽說燕國帶來了督亢的地圖以及重金懸賞的樊於期首級,非常高興,趕緊在咸陽宮接見。

荊軻捧著裝有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武陽在後則捧著裝有地圖的匣子,二人依序走到殿前的臺階。

秦武陽臉色驚恐,荊軻趕緊解圍說:「北方偏遠地區的鄉下人,不曾見過天子,所以害怕,請大王寬容,好讓他完成使命。

」接著荊軻獻上地圖,在秦王面前慢慢的打開,一直到地圖的盡頭,露出了一把匕首。

這時候荊軻左手一把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則拿起了匕首向秦王刺去,結果沒刺中。

秦王大吃一驚,站了起來,拉斷了袖子。

最後荊軻行刺失敗,反而被殺。

後來「圖窮匕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使用類別用在「真相顯露」的表述上。

例句 對方的詭計圖窮匕見,事情終於水落石出。

他的詐偽終於圖窮匕見,大家不禁因此不寒而慄。

心懷不軌的人,終有一天會圖窮匕見,露出他的真面目。

小張花言巧語的真正用意,總有圖窮匕見之日,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我一直將他當成好朋友,不料後來圖窮匕見,他終於露出猙獰的面目。

雖然他設計的陰謀已經圖窮匕見,但仍不肯認輸,想和我們作困獸之鬥。

雖然他一再偽裝以掩人耳目,然而在事證確鑿下,他販毒的行徑終於圖窮匕見。

小李藉職務之便,監守自盜,如今在警方跟監之下終於圖窮匕見,受到法律制裁。

辨  識近義水落石出、東窗事發、露出馬腳 談何容易 參考詞語‧言何容易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ㄢˊ。

ㄏㄜˊ。

ㄖㄨㄥˊ。

ㄧˋ漢語拼音tánhéróngyì釋  義本指人臣進言不容易。

語出《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

今用「談何容易」指嘴裡說說容易,實際做起來卻很困難。

典故說明「談何容易」這個成語本指人臣進言不容易。

語出《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

東方朔,字曼倩,西漢時人。

他個性詼諧幽默,言詞敏捷,滑稽多智,所以漢武帝很欣賞他的才華,但始終沒有重用他。

於是東方朔寫了一篇〈非有先生之論〉,文中敘述非有先生在吳國當了三年官,既沒有對國事有什麼建議,也沒有讚揚國君的功業。

吳王覺得很奇怪,就問他說:「先生如有高明的見解而不說,就是不忠;如果講了建議我不採納,就是我不明。

先生什麼都不說,難道是認為我昏庸不明嗎?」非有先生連連作揖,還是不開口。

吳王說:「希望先生有什麼建議直說無妨,我一定振作精神去接收您的建言。

」非有先生說:「作為臣子的要向君主進言,真是『談何容易』啊!言談有的看起來不順眼,聽起來不順耳,心中也有所乖違,但是卻有益於身心品節的修為;有的看起來喜歡,聽起來順耳,心裡也感到快意,但是卻使行為有所敗壞。

所以不是明王賢主,又怎能聽清楚?」東方朔藉著這篇文章,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

後來「談何容易」被用來指嘴裡說說容易,實際做起來卻很困難。

如《鏡花緣》第二五回:「伯伯﹗談何容易﹗他這令旗素藏內室,非緊急大事,不肯輕發。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嘴裡說說容易,實際做起來卻很困難。

使用類別用在「極為困難」的表述上。

例句 你想得很美好,但要做談何容易。

他們雙方家庭是世仇,要促成婚事,談何容易啊!要做到每個人都滿意談何容易?只要盡全力就是了。

別看師傅做起來很順手,要練到這樣的手藝談何容易。

這項建設計畫很有前瞻性,但要找到願意投資的人談何容易? 辨  識近義難於上天反義唾手可得、手到擒來、易如反掌、探囊取物、輕而易舉 參考詞語言何容易注  音ㄧㄢˊ。

ㄏㄜˊ。

ㄖㄨㄥˊ。

ㄧˋ漢語拼音yánhéróngyì 釋  義《藝文類聚.卷七二》:「噫,夫言何容易!此乃淫荒之源,非作者之事。

」 談虎色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ㄢˊ。

ㄏㄨˇ。

ㄙㄜˋ。

ㄅㄧㄢˋ漢語拼音tánhǔsèbiàn釋  義曾被虎傷過的人,一談到老虎就嚇得變了臉色。

典出《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

後用「談虎色變」比喻一提及某事就非常害怕。

典故說明《二程集》是北宋程顥、程頤兄弟兩人全部著作的彙集,《遺書》是該書的一部份,共二十五卷。

兩人思想學說基本一致,以理、道為萬物的本源,認為「萬事皆出於理」,開創了洛派理學,是北宋理學代表人物,合稱為「二程」。

書中在討論到「真知」和「常知」有什麼不同時,舉了這麼一個例子:「曾見一個農夫,被老虎咬過,後來傷好了,可是每當聽到有人在談論老虎咬傷人的事情時,那個農夫的臉色較其他人更加地驚惶不安。

老虎會傷人,是連三歲小孩都知道的事,但若是沒有親身經歷過就不算『真知』,必須像那個農夫親身經歷過才叫『真知』。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談虎色變」,用來比喻一提及某事就非常害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一提及某事就非常害怕。

使用類別用在「驚懼恐慌」的表述上。

例句 一提起癌症,大家就談虎色變。

令人談虎色變的愛滋病,終將被人類所征服。

這個凶神惡煞,只要聽到他的名字,就讓人談虎色變。

主政者要是弄到老百姓對政治談虎色變,大概也就完了。

經過大地震後,當地居民只要提到地震皆有談虎色變的感覺。

時到今日,當提到集集大地震時,人們仍不免談虎色變,心有餘悸。

自從因玩股票破產後,只要有人提及股票,他都會談虎色變似地叫人閉嘴。

辨  識近義驚弓之鳥、吳牛喘月、心有餘悸、聞風喪膽反義泰然自若 鋌而走險 參考詞語‧挺而走險‧挺鹿走險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ㄧㄥˇ。

ㄦˊ。

ㄗㄡˇ。

ㄒㄧㄢˇ漢語拼音tǐngérzǒuxiǎn釋  義鋌,快速奔逃。

走險,採取冒險的行動。

「鋌而走險」指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採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

語出《左傳.文公十七年》。

△「畏首畏尾」、「鹿死不擇音」 典故說明在春秋時代,晉、楚兩國爭當諸侯的盟主。

據《左傳.文公十七年》載,有一次晉國大會諸侯,卻不見鄭國來參加,因此懷疑鄭國對晉有二心。

鄭國國君於是寫了一封信給晉國國君說:我國雖小,但三年來多次朝見晉君,以人臣之禮相事,已盡了最大的誠意,但是你們還是懷疑我們的忠誠。

現在我們鄭國的處境是前頭怕,後頭也怕;既害怕楚國來攻,又擔心晉國來犯,當我們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像被獵人追捕的鹿一樣,為了活命,匆忙之間,無法審慎選擇庇護之所。

如果晉國過分威逼,鄭國在窮途末路之餘,即使會走上滅亡的下場,也會用全副兵力抗晉,或倒向楚國。

後來「鋌而走險」就從原文摘出,被用來指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採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採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

使用類別用在「奮力一搏」的表述上。

例句 為了償還債務,他竟鋌而走險去搶劫銀樓。

如今救人如救火,只好鋌而走險,直闖虎穴了!天理昭彰,鋌而走險、作奸犯科的人是難逃法網的。

為防止綁匪鋌而走險撕票,警方決定立即攻堅救人。

年輕人不要受了一點委屈就憤世嫉俗,甚至鋌而走險。

為了生活,他只好鋌而走險地去從事高危險性的工作。

不是我願意,實在是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才鋌而走險的。

雖然情況惡劣,但是你這般鋌而走險,也未必能解決問題。

辨  識近義狗急跳牆、逼上梁山 參考詞語挺而走險注  音ㄊㄧㄥˇ。

ㄦˊ。

ㄗㄡˇ。

ㄒㄧㄢˇ漢語拼音tǐngérzǒuxiǎn 釋  義唐.蕭穎士〈贈韋司業書〉:「挺而走險,何公之門,不可曳長裾乎?」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一》:「治之為甚難,亂之則甚易。

況挺而走險,人之本性也。

」挺鹿走險注  音ㄊㄧㄥˇ。

ㄌㄨˋ。

ㄗㄡˇ。

ㄒㄧㄢˇ漢語拼音tǐnglùzǒuxiǎn 釋  義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二一》:「勢當騎虎難下之時,不得不為挺鹿走險之計。

」 頭頭是道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ㄡˊ。

ㄊㄡˊ。

ㄕˋ。

ㄉㄠˋ漢語拼音tóutóushìdào釋  義原為佛教語,指道無所不在。

#語出《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一八.趙州觀音院從諗禪師》。

後用「頭頭是道」形容言語清楚明白,有條理。

△「井井有條」、「有條不紊」 典故說明在佛教史上,禪宗是以不立文字為其宗旨,主張禪不可言說。

但發展到後來,佛理不可言說又需言說,然而又不能落入世俗文字、語言的窠臼,於是在走到極端之後,又轉向於立文字述說,因此有文字禪的出現。

文字禪中有所謂的「公案」,「公案」本指官府判決是非的案例,禪宗借用它專指古代禪師的言行紀錄,其中蘊含著開導弟子覺悟的經驗。

而「頌古」就是後來的僧人用韻文的形式,對「公案」進行贊譽性解釋的語錄體裁,是教禪學禪、啟悟心性的教學手段。

它的特點是不點破,留下參悟的話題和機鋒,不直接把古聖的意旨敘述出來,而是運用生活化的比喻,繞路說禪。

南宋時僧人法應收集「頌古」之作,編成《禪宗頌古聯珠集》,元代的普會接續法應的工作,編成《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在規模及內容上都大有增加。

典源出自於《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一八,大意是說趙州從諗禪師在初次參見南泉普願禪師時,即表現得不尋常。

對於普願禪師問他的問題,他並不直接回答,而是以另一種巧妙的方式應答,因此深得普願禪師的賞識。

關於這段問答,後面的頌文則是說得很明白,意謂:即使是一把小草,有智慧的人也可以將它變成一尊佛像;也就是只要悟得禪理,則道時時刻刻存在我們眼前,是無所不在的。

「頭頭是道」這句成語原用來指道無所不在,後則用於形容言語清楚明白,有條理。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指道無所不在。

使用類別用在「處處有理」的表述上。

例句 世事本來頭頭是道,一花一石都可窺見一個天堂。

不同的宗教間,教理往往可互通有無,頭頭是道,不必執著於孰高孰低。

二語義說明形容言語清楚明白,有條理。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言談有序」、「仔細嚴謹」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口才極好,說起話來頭頭是道。

這篇評論寫得頭頭是道,令人讚賞不已。

教授針對這個理論,頭頭是道地加以闡釋。

他年紀雖輕,但講話頭頭是道,顯得經驗十足。

他的學問淵博,一開口就頭頭是道,令人折服。

聽他分析得頭頭是道,大家都同意採用他的提案。

他總是能以最快的速度,給人一個頭頭是道的解釋。

辨  識反義語無倫次、顛三倒四 曇花一現 參考詞語‧一現曇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ㄢˊ。

ㄏㄨㄚ。

ㄧ。

ㄒㄧㄢˋ。

(變)。

ㄊㄢˊ。

ㄏㄨㄚ。

ㄧˊ。

ㄒㄧㄢˋ漢語拼音tánhuāyīxiàn(變)tánhuāyíxiàn釋  義曇花,一種多在夜間開放,開後不久旋即凋謝的花。

「曇花一現」比喻事物稀有難得。

語本《妙法蓮華經.方便品》。

後用「曇花一現」比喻人或事物一出現便迅速消失。

△「過眼雲煙」 典故說明佛經裡有這麼一段記載,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舍利弗,曾央請師父講解佛法給他聽。

釋迦牟尼要他仔細聽講,此時會場內還有五千個修道人。

釋迦牟尼要開始講道時,這五千人起身離開了,釋迦牟尼看了只跟舍利弗說:「我現在要說的佛法,為世所希有,就如三千年才開一次的曇花般珍貴,你們當信勿疑,因為我是不說虛假言語的。

」後來「曇花一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或事物一出現便迅速消失。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人或事物一出現便迅速消失。

使用類別用在「迅速消失」的表述上。

例句 眼前的一切繁華有如曇花一現,切莫流連而忘本。

這些爭名奪利的人即使能喧赫一時,必也只能曇花一現。

這段感情來得快,去得也快,恰如曇花一現,如真似幻。

那幾年經濟榮景竟如曇花一現般,回想起來,不甚真實。

由於雲層較厚,中秋明月僅是曇花一現,便被烏雲遮蓋住了。

哪知她才露出的笑容就像曇花一現般,立即又恢復一臉冰霜。

世間美好的事物總如曇花一現,所以要活在當下,珍惜眼前。

不管如何,我不能放棄他,我要把他那曇花一現的良知喚回來!這位訪華女星竟然蒞臨我們店裡,雖只是曇花一現,卻已引起一陣騷動。

周大觀小朋友的生命有如曇花一現,但他的詩帶給人的感覺卻是永恆的。

辨  識近義好景不常、浮雲朝露、電光石火、過眼雲煙反義千秋萬世、日久天長「曇花一現」及「過眼雲煙」都有事物消逝的意思。

「曇花一現」側重於事物的迅速消逝;「過眼雲煙」側重於事物的容易消逝。

曇花一現過眼雲煙辨似例句○ㄨ哪知她才露出的笑容就像~般,立即又恢復一臉冰霜。

ㄨ○這些名利、富貴,到頭來不過是~,何必太計較? 參考詞語一現曇花注  音ㄧ。

ㄒㄧㄢˋ。

ㄊㄢˊ。

ㄏㄨㄚ。

(變)。

ㄧˊ。

ㄒㄧㄢˋ。

ㄊㄢˊ。

ㄏㄨㄚ漢語拼音yīxiàntánhuā(變)yíxiàntánhuā 釋  義清.孫道乾《小螺菴病榻憶語.卷四》:「一現曇花竟杳然,忍教老淚落尊前。

」 螳臂當車 參考詞語‧當車螳臂‧螗螂之臂‧螳臂拒輪‧螳螂當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ㄤˊ。

ㄅㄧˋ。

ㄉㄤ。

ㄔㄜ漢語拼音tángbìdāngchē釋  義當車,音ㄉㄤ ㄔㄜ,立於車道中,後世或將「當」解為「擋」之假借,讀作ㄉㄤˇ。

「螳臂當車」指螳螂立於車道中,舉起雙臂,妄想要阻擋車子前進。

比喻不自量力。

#語本《莊子.人間世》。

△「蚍蜉撼樹」 典故說明春秋時代魯國賢人顏闔很有才學,衛靈公聘他為太子的老師,但是太子仗著自己是未來的國君,不理會顏闔的管教,於是顏闔去請教衛國大夫蘧伯玉說:「如果放任太子為所欲為,未來國家就會遭殃,但是如果嚴格管教太子,又怕他懷恨在心,我該怎麼辦才好?」蘧伯玉為顏闔分析利弊,並打了這樣一個比喻:「你知道螳螂嗎?一隻螳螂站在車道中奮舉雙臂,想要阻擋行進中的車子,這是不知自己無法勝任,高估了自身的才能。

你要警惕和謹慎啊!想要運用才學把太子教好,和螳螂想要擋下車子,其實是差不多的行為。

」後來「螳臂當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自量力。

至於「螳臂當車」的「當」字讀音,有ㄉㄤ、ㄉㄤˇ二種說法:若貼緊典故原文「怒其臂以當車轍」句,當理解為「螳螂舉臂立於車行路線中」,「當」讀為ㄉㄤ;今人理解此語,則常將「當」視為「擋」的假借,全句則解為「螳螂舉臂阻擋行車」,「當」讀為ㄉㄤˇ。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不自量力。

使用類別用在「極為困難」的表述上。

例句 他這種螳臂當車的作法十分不智。

看他螳臂當車,力抗惡勢力,我真的由衷佩服。

你別笑我螳臂當車,要知成大事總得有人犧牲。

你這麼瘦小,想要對抗他,簡直就是螳臂當車。

這場比賽,地主隊有點像螳臂當車一樣,穩輸的!妄想以一人之力扭轉局勢,簡直就是螳臂當車嘛!對這種不合理的現象,就算是螳臂當車,我也要抗議!任何人企圖阻礙改革的腳步,都將只是螳臂當車,毫無作用。

他們這種小公司也敢來與我們競爭,無異螳臂當車,自不量力。

這已是時勢所趨,我們弱小的反對力量無異是螳臂當車,起不了什麼作用。

辨  識近義以卵擊石、自不量力、夸父逐日、蚍蜉撼樹反義泰山壓卵、量力而行「螳臂當車」及「蚍蜉撼樹」都是用來比喻不自量力。

「螳臂當車」側重於妄圖阻止;「蚍蜉撼樹」則側重於妄圖動搖。

螳臂當車蚍蜉撼樹辨似例句○ㄨ任何人企圖阻礙改革的腳步,都將只是~,毫無作用。

ㄨ○儒家學說自有長處,不是他~所能動搖的。

參考詞語當車螳臂注  音ㄉㄤ。

ㄔㄜ。

ㄊㄤˊ。

ㄅㄧˋ漢語拼音dāngchētángbì 釋  義清.張應昌〈哭義僕陳四〉:「豈料一朝忿,獨身戰群醜。

赴火蛾翎焚,當車螳臂掊。

」螗螂之臂注  音ㄊㄤˊ。

ㄌㄤˊ。

ㄓ。

ㄅㄧˋ漢語拼音tánglángzhībì 釋  義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青白其眼,瞢而前行,亦何異抗莊公之輪,怒螗螂之臂?」螳臂拒輪注  音ㄊㄤˊ。

ㄅㄧˋ。

ㄐㄩˋ。

ㄌㄨㄣˊ漢語拼音tángbìjùlún 釋  義唐.杜光庭《虯髯客傳》:「人臣之謬思亂者,乃螳臂之拒走輪耳。

」螳螂當車注  音ㄊㄤˊ。

ㄌㄤˊ。

ㄉㄤ。

ㄔㄜ漢語拼音tánglángdāngchē 釋  義明.無名氏《贈書記.第二四齣》:「尚不思降服山前,效螳螂當車怒暫,管須臾折衝三箭定天山。

」 螳螂捕蟬 參考詞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螳螂黃雀‧黃雀伺蟬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ㄤˊ。

ㄌㄤˊ。

ㄅㄨˇ。

ㄔㄢˊ漢語拼音tánglángbǔchán釋  義螳螂只顧著捕蟬,不知有大鳥在身後正要啄食牠。

#典出《莊子.山木》。

後用「螳螂捕蟬」比喻眼光短淺,只貪圖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背後隱藏的危險。

典故說明有一天,莊子在雕陵閒遊,看到一隻奇特的大鳥飛進別人的栗園裡,停在樹上。

他不知不覺地被大鳥吸引,提起衣服下襬走進園中,想用彈弓射下大鳥。

他走過去,往樹叢裡望,發現有隻蟬躲在樹蔭裡,因為太舒適而鬆懈下來,完全不知道身後有隻螳螂,用樹葉遮蔽,正撲身向前抓牠。

那隻螳螂抓到蟬後,得意洋洋的,同樣也沒警覺到身後有隻大鳥,正伸著脖子啄牠。

莊子看到這種情形,有所警惕,悟得「利益」與「禍患」相連相倚的道理,於是丟下彈弓,轉身便要離開,但被守園人發現而指責了一頓。

此事讓莊子悶悶不樂了三天,並體悟到唯有隨時保有真我,不為外物干擾,才能避於禍害。

「螳螂捕蟬」這句成語就是由這故事濃縮而來,用來比喻眼光短淺,只貪圖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背後隱藏的危險。

另外,在漢朝劉向《說苑》中亦載有一事:春秋時代,吳王想發兵攻打楚國,而且不准任何人對此事進諫。

有個隨侍想勸阻他,卻又不敢,於是故意在早上拿著彈弓到庭院裡,讓露水沾溼他的衣服。

如此連續三天,吳王問他說:「你為什麼要這樣呢?」他便回答:「有隻蟬在樹上唱歌,不知螳螂在後面要抓牠。

同樣的,螳螂忙著捕蟬,也不知道身後有隻黃雀要吃牠。

黃雀則是伸著脖子要啄螳螂,也不知道我在樹下準備把牠射下。

牠們三個都只顧眼前的利益,完全無暇顧及身後的危險。

」吳王聽了,警覺到有許多國家正對吳國虎視眈眈,恐怕會利用吳國專力伐楚時乘隙進攻,於是便打消攻楚的念頭。

由於這個故事,於是有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成語,與單用「螳螂捕蟬」一語同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眼光短淺,只貪圖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後患。

使用類別用在「短視近利」的表述上。

例句 他一心都在算計別人,沒想到這次竟然螳螂捕蟬,被人暗算了。

做人如果太過短視近利,瞻前不顧後,就會像螳螂捕蟬一樣,招來其他的禍患。

他一心想佔人便宜,卻不知道也有人在盯著他們,真是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啊!小偷只顧著偷東西,卻沒有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警察已經在外頭等著逮捕他了。

這些毒梟利用漁船在海上交易毒品,被守候多時的警方一舉成擒,正應驗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道理。

參考詞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注  音ㄊㄤˊ。

ㄌㄤˊ。

ㄅㄨˇ。

ㄔㄢˊ。

ㄏㄨㄤˊ。

ㄑㄩㄝˋ。

ㄗㄞˋ。

ㄏㄡˋ漢語拼音tánglángbǔchánhuángquèzàihòu 釋  義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四》:「後數年,聞山東雷擊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殺過度,又伏天誅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挾彈者,又在其後,此之謂矣。

」螳螂黃雀注  音ㄊㄤˊ。

ㄌㄤˊ。

ㄏㄨㄤˊ。

ㄑㄩㄝˋ漢語拼音tánglánghuángquè 釋  義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四》:「後數年,聞山東雷擊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殺過度,又伏天誅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挾彈者,又在其後,此之謂矣。

」黃雀伺蟬注  音ㄏㄨㄤˊ。

ㄑㄩㄝˋ。

ㄙˋ。

ㄔㄢˊ漢語拼音huángquèsìchán 釋  義南朝梁.元帝〈荊州放生亭碑〉:「譬如黃雀伺蟬,不知隨彈應至;青鸇逐兔,詎識扛鼎方前。

」 鐵面無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ㄧㄝˇ。

ㄇㄧㄢˋ。

ㄨˊ。

ㄙ漢語拼音tiěmiànwúsī釋  義公正嚴明而不偏私。

※語或出《說呼全傳》第三七回。

△「大公無私」、「鐵面御史」 典故說明「鐵面無私」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公正嚴明而不偏私。

較早出現這個詞的文獻,可追溯到《說呼全傳》。

《說呼全傳》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書中敘述呼氏家族與奸臣龐集家族的故事。

龐集仗恃女兒是仁宗的寵妃,殘害呼氏一家,後來在包拯等賢臣的幫助下,呼家的冤屈終於得以申雪。

文中的包拯,即是民間俗稱的包公,他個性剛直,辦案嚴正,不避權貴,是宋代有名「鐵面無私」的清官。

宋朝另有一名鐵面無私的清官趙抃,他為官正直清廉,執法公正,不徇私情,人稱「鐵面御史」。

後來「鐵面無私」被用來形容公正嚴明而不偏私。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公正嚴明而不偏私。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執法嚴明」的表述上。

例句 你個性剛直不阿,將來為官必是鐵面無私。

這事關係法律尊嚴,你得鐵面無私地處理才好。

執法者應鐵面無私,如果徇私枉法,則國法尊嚴難顯。

看到鐵面無私的包公鍘了奸臣,臺下觀眾不禁叫好起來。

看他眼中閃爍著淚光,想不到鐵面無私的他也有柔情的一面。

這位法官向來不接受任何關說、利誘,鐵面無私,令人敬佩。

總經理果然鐵面無私,縱然是親兒子,辦事不力,照樣處罰。

我們這裡就缺一位像你這般鐵面無私的好官,來把官箴樹立起來。

辨  識近義大公無私、守正不阿、鐵面無情反義徇私舞弊、徇情枉法、假公濟私「大公無私」及「鐵面無私」都有公正無私心的意思。

「大公無私」側重於秉公持正的寬闊胸襟;「鐵面無私」側重於不講情面、不畏權勢的公正嚴明。

大公無私鐵面無私辨似例句○ㄨ為政者要具有~的胸懷,施政方能無偏無頗。

ㄨ○這位法官向來不接受任何關說、利誘,~,令人敬佩。

鐵石心腸 參考詞語‧心如鐵石‧心腸鐵石‧鐵心石腸‧鐵打心腸‧鐵石之心‧鐵石心肝‧鐵腸石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ㄧㄝˇ。

ㄕˊ。

ㄒㄧㄣ。

ㄔㄤˊ漢語拼音tiěshíxīncháng釋  義像鐵石鑄成的心腸。

形容人剛強而不為感情所動的秉性。

語本《魏武故事》。

典故說明「鐵石心腸」原作「心如鐵石」。

鋼鐵和石塊都是堅硬之物,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心,就表示此人的意志十分堅定,不容易動搖。

典源《魏武故事》中,曹操授王必兼理丞相長史,並在敕詔中稱讚王必,說他是自己舊時的部屬,不但忠心勤勞,而且意志像鐵石一樣地堅定,是國家的好官員,因此授與他兼理此一官職。

後來「鐵石心腸」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剛強而不為感情所動的秉性。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剛強而不為感情所動的秉性。

使用類別用在「冷酷無情」的表述上。

例句 看到這麼悽慘的景像,再怎麼鐵石心腸的人,都難免動容。

即使別人苦苦哀求,他依然無動於衷,真是個鐵石心腸的人。

看了這個貧苦家庭的生活窘況,你竟全然無動於衷,難道真是鐵石心腸?因為他辦事一向不為感情所動,總是堅持秉公處理,所以人們都說他是鐵石心腸。

小明從來不是這樣鐵石心腸的人,怎麼近來突然變得如此冷酷無情,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辨  識近義木人石心反義菩薩心腸 參考詞語心如鐵石注  音ㄒㄧㄣ。

ㄖㄨˊ。

ㄊㄧㄝˇ。

ㄕˊ漢語拼音xīnrútiěshí 釋  義《三國志.卷一》:「領長史王必,是吾披荊棘時吏也。

忠能勤事,心如鐵石,國之良吏也。

」《鏡花緣.第六六回》:「國舅又再再苦勸,無奈若花心如鐵石,竟無一字可商。

」心腸鐵石注  音ㄒㄧㄣ。

ㄔㄤˊ。

ㄊㄧㄝˇ。

ㄕˊ漢語拼音xīnchángtiěshí 釋  義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九》:「頃之,世衡徙知環州,將行,別龐公,拜且泣曰:『世衡心腸鐵石也,今日為公下淚矣。

』」鐵心石腸注  音ㄊㄧㄝˇ。

ㄒㄧㄣ。

ㄕˊ。

ㄔㄤˊ漢語拼音tiěxīnshícháng 釋  義宋.蘇軾〈牡丹記敘〉:「然鹿門子常怪宋廣平之為人,意其鐵心石腸,而為(梅花賦),則清便豔發,得南朝徐庾體。

」《紅樓夢.第一一三回》:「紫鵑姐姐,你從來不是這樣鐵心石腸,怎麼近來連一句好好兒的話都不和我說了?」鐵打心腸注  音ㄊㄧㄝˇ。

ㄉㄚˇ。

ㄒㄧㄣ。

ㄔㄤˊ漢語拼音tiědǎxīncháng 釋  義明.無名氏《四賢記.第三二齣》:「若提十五年前事,鐵打心腸也軟些。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錯立身》:「望斷天涯無故人,便做鐵打心腸珠淚傾。

」鐵石之心注  音ㄊㄧㄝˇ。

ㄕˊ。

ㄓ。

ㄒㄧㄣ漢語拼音tiěshízhīxīn 釋  義《北史.卷八五》:「非夫內懷鐵石之心,外負陵霜之節,孰能行之若命,赴蹈如歸者乎!」鐵石心肝注  音ㄊㄧㄝˇ。

ㄕˊ。

ㄒㄧㄣ。

ㄍㄢ漢語拼音tiěshíxīngān 釋  義清.顧炎武〈楚僧元瑛談湖南三十年來事作四絕句.其二〉:「孤墳一徑楚山尖,鐵石心肝老孝廉。

」鐵腸石心注  音ㄊㄧㄝˇ。

ㄔㄤˊ。

ㄕˊ。

ㄒㄧㄣ漢語拼音tiěchángshíxīn 釋  義唐.皮日休〈桃花賦序〉:「余嘗慕宋廣平之為相,貞姿勁質,剛態毅狀,疑其鐵腸石心,不解吐婉媚辭。

」《舊唐書.卷九》:「以百口百心之讒諂,蔽兩目兩耳之聰明,苟非鐵腸石心,安得不惑!」 聽天由命 參考詞語‧聽天任命‧聽天所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ㄧㄥˋ。

ㄊㄧㄢ。

ㄧㄡˊ。

ㄇㄧㄥˋ漢語拼音tìngtiānyóumìng釋  義任憑天意及命運而自然發展。

語本漢.孔臧〈鴞賦〉。

△「聽其自然」 典故說明「聽天由命」原作「聽天任命」。

孔臧是西漢魯人,孔子十一代孫。

西漢文帝時,孔臧嗣蓼侯,遷博士,拜太常,歷位九卿。

西漢初年,各家學說不一,對儒家思想解釋不同。

孔臧對此極為不滿,因此上書皇帝,乞為太常博士,以為紀綱古訓,使後人治學時有所依循。

孔臧共作賦二十四篇。

在〈鴞賦〉之中,孔臧藉著屋頂上聚集了不祥的飛鴞,來辨明吉凶禍福之理。

他認為禍福本非命中注定,所以沒有常規可循,乃是按照每個人的行為,而得到相對的報應;與其汲汲於趨吉避凶的迷信,不如聽憑天意,自然發展,而一個人只要能夠謹慎自己的言行舉止,居仁行義,又何必憂慮上天會降下災禍?後來「聽天由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任憑天意及命運而自然發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任憑天意及命運而自然發展。

使用類別用在「消極無為」的表述上。

例句 在地震來臨、天搖地動之際,人只能聽天由命。

坐在這救生筏上,也只有隨波逐流,聽天由命了。

經過幾番挫折後,他的人生觀轉成一切聽天由命。

他心想:「該做的都做了,其他的就聽天由命罷!」這場考試,我一定盡力而為,錄不錄取只能聽天由命。

我的做事態度是:在事情尚未努力之前,我絕對不聽天由命!孔子要我們盡人事,待天命,就是要我們在聽天由命之前,盡力去做。

辨  識近義任天由命、成事在天、順天應命、聽其自然反義人定勝天、成事在人、事在人為、謀事在人「聽天由命」及「聽其自然」都有聽任發展,不使力加以扭轉的意思。

「聽天由命」側重於對自身的情況不設法改變,是消極態度的表現;「聽其自然」側重於對所有的事物皆不干涉,常用於形容豁達的態度。

聽天由命聽其自然辨似例句○ㄨ在地震來臨、天搖地動之際,人只能~。

ㄨ○對兒女感情的事,我不好過問,~吧! 參考詞語聽天任命注  音ㄊㄧㄥˋ。

ㄊㄧㄢ。

ㄖㄣˋ。

ㄇㄧㄥˋ漢語拼音tìngtiānrènmìng 釋  義漢.孔臧〈鴞賦〉:「禍福無門,唯人所求,聽天任命,慎厥所脩。

」《兒女英雄傳.第一回》:「老爺又是位循規蹈矩,聽天任命,不肯苟且的人,只得呈報銷假投供。

」聽天所命注  音ㄊㄧㄥˋ。

ㄊㄧㄢ。

ㄙㄨㄛˇ。

ㄇㄧㄥˋ漢語拼音tìngtiānsuǒmìng 釋  義《西遊記.第一三回》:「三藏孤身無策,只得放下身心,聽天所命。

」 體貼入微 參考詞語‧體恤入微‧體物入微‧體貼入妙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ㄧˇ。

ㄊㄧㄝ。

ㄖㄨˋ。

ㄨㄟˊ漢語拼音tǐtiērùwéi釋  義體會、思量達到細微的程度。

※語或出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二.杜少陵詩》。

後用「體貼入微」形容對人的關懷與照顧,十分細緻周到。

典故說明趙翼(西元1727∼1814),字耘松,號甌北,江蘇陽湖人,是清代詩人及史學家。

他的詩與袁枚、蔣士銓齊名,合稱「乾隆三大家」。

論詩重「性靈」,主張創新,與袁枚接近。

他反對明代時的復古傾向,也不滿沈德潛等人的「神韻說」及「格調說」。

所著《甌北詩話》,系統地評論了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蘇軾、陸游、元好問、高啟、吳偉業、查慎行等十家詩。

在評論杜甫詩作的文章中,他認為杜甫的詩,表現了他個性中本有的性靈,完盡地表達了詩的意境,往往是其他人所無法達到的。

另外部分寫景的詩,即使未必是所要表達的意境,然而因為竭意地摹寫,反而令人讀來印象深刻難忘,感覺奇險至極。

至於一般的寫景,雖不一定有刻意驚人的詩句,但那體會、思量所達到的細微程度,卻也是其他人無法表現的。

在這裡趙翼就用了「體貼入微」來形容這種藝術創作的境界。

後來「體貼入微」常被引用來形容對人的關懷與照顧,十分細緻周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對人的關懷與照顧,十分細緻周到。

使用類別用在「細心呵護」的表述上。

例句 受到這麼體貼入微的關懷,老人不禁流下了眼淚。

他下班時都會先打通電話回家,可見是位體貼入微的先生。

總經理嚴於律己,卻寬以待人,對同仁體貼入微,關懷備至。

他在母親的椅子上鋪上了一層軟墊,小小的動作,卻顯得體貼入微。

小郭對他的老婆本來就好,現在老婆懷孕了,更是噓寒問暖,體貼入微。

辨  識近義無微不至反義視若無睹 參考詞語體恤入微注  音ㄊㄧˇ。

ㄒㄩˋ。

ㄖㄨˋ。

ㄨㄟˊ漢語拼音tǐxùrùwéi 釋  義清.劉坤一〈致張月卿書〉:「昨接舍弟來信,具陳憲台禮遇過厚,體恤入微,並蒙辱收門牆,五中莫名感奮。

」體物入微注  音ㄊㄧˇ。

ㄨˋ。

ㄖㄨˋ。

ㄨㄟˊ漢語拼音tǐwùrùwéi 釋  義清.方南堂《輟鍛錄》:「詩人體物入微,真能筆通造化。

」體貼入妙注  音ㄊㄧˇ。

ㄊㄧㄝ。

ㄖㄨˋ。

ㄇㄧㄠˋ漢語拼音tǐtiērùmiào 釋  義清.昭槤《嘯亭續錄.卷四》:「姿容艷麗,性格柔婉,所演劇甚多,俱能體貼入妙。

」 體無完膚 參考詞語‧肌無完膚‧身無完膚‧體無完皮‧體無完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ㄊㄧˇ。

ㄨˊ。

ㄨㄢˊ。

ㄈㄨ漢語拼音tǐwúwánfū釋  義全身上下沒有一塊完好的皮膚。

形容受傷慘重,全身都是傷痕。

語本《世語》。

後亦用「體無完膚」比喻遭人批評、駁斥得一無是處,面目全非。

典故說明「體無完膚」原作「體無完皮」。

三國時,魏任命司隸校尉鍾會為鎮西將軍,舉兵伐蜀,因遭蜀將姜維阻於劍閣,久攻不下,因此萌生退兵之意。

另一魏將鄧艾趁此率軍向南轉進,深入蜀地,大破蜀軍,逼近成都。

後主劉禪覺大勢已去,遂送印請降。

鄧艾率軍進入成都,蜀漢滅亡。

此次戰役中,鄧艾的奇襲戰術居首功,也因此他深感驕傲,不但擅自任命師纂為益州刺史,拜劉禪為驃騎將軍,又將蜀國舊臣,依其地位高低,或任命為朝廷官員,或收為下屬。

鄧艾居功自傲,成為鍾會讒謗他的藉口,鄧艾從此受到司馬昭的猜忌。

後來,鄧艾和司馬昭在商量滅吳之策時,意見不同,鍾會、衛瓘、師纂等人乘隙向司馬昭誣告鄧艾謀反,於是朝廷下詔逮捕鄧艾父子,派鍾會負責將他們由成都押解至京師受審。

這時鍾會麾下有軍隊二十餘萬,遂密謀造反。

但司馬昭對鍾會的野心亦早有防備,遂遣軍入蜀討伐鍾會,雙方在蜀宮城內外展開激戰,鍾會被殺,後由監軍衛瓘接管蜀軍。

由於衛瓘亦曾參與誣陷鄧艾,怕事跡洩露,於是派人殺鄧艾父子,師纂亦在被殺之列。

師纂平日為人,個性急躁,對人苛薄而缺乏恩澤,所以死狀極慘,甚至被折磨得身上的皮膚沒有一處是完好的。

後來「體無完膚」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受傷慘重。

亦用來比喻遭人批評、駁斥得一無是處,面目全非。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受傷慘重。

使用類別用在「身受重傷」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流氓真狠,竟然把他打得體無完膚。

他從火場被救出來後,全身被燒得體無完膚。

這孩子被送來醫院時,全身燙傷,幾可說是體無完膚。

二語義說明比喻遭人批評、駁斥得一無是處,面目全非。

使用類別用在「一無完好」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錯誤的觀點當然會被批判得體無完膚。

我所提出的建議案,竟然被長官批評得體無完膚,真是讓人洩氣。

不管什麼事,他總有自己的意見,除非被人駁斥到體無完膚,他決不輕易放棄自己的主張和看法。

辨  識近義皮開肉綻、遍體鱗傷反義安然無恙、完美無缺 參考詞語肌無完膚注  音ㄐㄧ。

ㄨˊ。

ㄨㄢˊ。

ㄈㄨ漢語拼音jīwúwánfū 釋  義《舊五代史.卷六五》:「建及少遇禍亂,久從戰陣,矢石所中,肌無完膚。

」身無完膚注  音ㄕㄣ。

ㄨˊ。

ㄨㄢˊ。

ㄈㄨ漢語拼音shēnwúwánfū 釋  義《東周列國志.第九七回》:「魏齊親自下視,見范雎斷脅折齒,身無完膚。

」體無完皮注  音ㄊㄧˇ。

ㄨˊ。

ㄨㄢˊ。

ㄆㄧˊ漢語拼音tǐwúwánpí 釋  義《三國志.卷二八》:「師纂亦與艾俱死。

纂性急少恩,死之日體無完皮。

」體無完肌注  音ㄊㄧˇ。

ㄨˊ。

ㄨㄢˊ。

ㄐㄧ漢語拼音tǐwúwánjī 釋  義宋.劉斧《青瑣高議.前集》:「織羅日日遭鞭箠,經年四體無完肌。

」 牛刀小試 參考詞語‧小試割雞‧小試牛刀‧試牛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ㄋㄧㄡˊ。

ㄉㄠ。

ㄒㄧㄠˇ。

ㄕˋ漢語拼音niúdāoxiǎoshì釋  義比喻有大才能,在小事上施展。

#語本宋.蘇軾〈送歐陽主簿赴官韋城〉詩四首之一。

△「割雞焉用牛刀」 典故說明「牛刀」是指宰牛用的大刀,語出《論語.陽貨》。

孔子的學生子游在魯國的武城當官,以禮樂教化百姓,因此城內一片祥和。

有次孔子來到武城,看到學生子游的政績斐然,便笑道:「割雞焉用牛刀?」意思是說︰治理武城這樣的小地方,需要靠禮樂教化這樣大費周章嗎?子游聽了便回答說:「我從前聽老師說:『在上位的人學了禮樂,就懂得愛護百姓;在下位的人學了禮樂,便容易聽從治理。

』」孔子聽了子游的話,就說:「弟子們!子游的話是對的,我剛剛說的只是開玩笑罷了!」後來「牛刀」便被用來比喻人富有大材。

北宋時,蘇軾的好友歐陽修之孫歐陽憲要去韋城赴任主簿一職,「主簿」是主管文書簿籍及印鑑的地方小官,而韋城也只是一個小地方。

蘇軾認為,以歐陽憲的才學卻屈就於這樣的職位,實在是大材小用,便寫了一首詩送他,詩中有「讀遍牙籤三萬軸,卻來小邑試牛刀」句,便是說歐陽憲學識淵博,卻只能在這小地方試身手。

後來「牛刀小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有大才能,在小事上施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有大才能,在小事上施展。

使用類別用在「小露長才」的表述上。

例句 做這點事情,對他來說真是牛刀小試。

這道菜是大廚師的牛刀小試,口味果然不同凡響!剛才的魔術,只是大師的牛刀小試,下面還有更精彩的表演。

他是一個辯論高手,今天參加這場小型辯論會,不過牛刀小試罷了。

小明的成績一向很好,這次參加模擬考,對他來說不過是牛刀小試。

辨  識近義小試鋒芒反義大顯身手、大顯神通 參考詞語小試割雞注  音ㄒㄧㄠˇ。

ㄕˋ。

ㄍㄜ。

ㄐㄧ漢語拼音xiǎoshìgējī 釋  義明.海瑞〈復王七峰瓊山知縣書〉:「執事滿懷經濟,小試割雞,顧此僻邑,何幸!何幸!」小試牛刀注  音ㄒㄧㄠˇ。

ㄕˋ。

ㄋㄧㄡˊ。

ㄉㄠ漢語拼音xiǎoshìniúdāo 釋  義宋.陳造〈雪夜與師是棋再次前韻〉:「令尹活人手,小試牛刀割。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上》:「又嘉禾沈書森觀察,攝婁東篆時,置文社,撰楹聯云:『簿書錢穀之餘,小試牛刀,敢謂愛民如子弟;里塾黨庠而外,別開馬帳,相期華國在文章。

』」試牛刀注  音ㄕˋ。

ㄋㄧㄡˊ。

ㄉㄠ漢語拼音shìniúdāo 釋  義宋.蘇軾〈送歐陽主簿赴官韋城.詩四首之一〉:「讀遍牙籤三萬軸,卻來小邑試牛刀。

」 牛衣對泣 參考詞語‧泣對牛衣‧泣牛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ㄋㄧㄡˊ。

ㄧ。

ㄉㄨㄟˋ。

ㄑㄧˋ漢語拼音niúyīduìqì釋  義牛衣,給牛隻禦寒遮雨的衣物,多用麻草編成。

「牛衣對泣」指漢代王章家貧,沒有被子蓋,生大病時只能睡在牛衣之中,他自料必死,於是對妻涕泣訣別。

典出《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王章》。

後用「牛衣對泣」比喻夫妻共度貧困的生活。

典故說明王章是西漢人,在朝廷為官時,以敢於直言忠諫而得名。

據《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王章》記載,他出身寒微,早年還是個窮學生時,和妻子住在長安,生活極為困苦。

有一次,王章病得很重,家裡卻連可取暖被子都沒有,只能睡在給牛隻禦寒用的衣物裡。

這種牛衣是用亂麻編成。

王章覺得自己這次一定好不了了,於是哭著和妻子訣別。

王妻聽了丈夫的話,不但沒有同情哀憐他,反而把他罵了一頓,她說:「當今朝廷,有誰的才幹勝過你?現在不過是遭遇那麼一點困苦疾病,你就哭哭啼啼地無法振作,這樣怎麼做得了大事呢?」後來王章果然度過了難關,在元帝時升任為京兆尹。

而當初他們夫妻二人在困頓中,病時只能以「牛衣」禦寒的那段故事,後來被濃縮成「牛衣對泣」,用來比喻夫妻共度貧困的生活,如明.張岱〈五異人傳〉:「昔日牛衣對泣,今乃富比陶朱。

」便取此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夫妻共度貧困的生活。

使用類別用在「夫妻共苦」的表述上。

例句 想起過去那段牛衣對泣的貧困日子,夫妻倆不禁掉下淚來。

在那段最艱困的時期裡,他們不是牛衣對泣,便是相互怨懟。

雖然身處困境,夫妻總應攜手共度難關,徒作牛衣對泣,有何用呢?憑著堅苦卓絕的精神,那對夫妻得以從牛衣對泣的日子揮脫而出,如今已是富甲一方。

在貧富不均的社會中,有錢人花天酒地,一擲千金,窮苦人家卻是吞菜咽糠,牛衣對泣。

辨  識近義寒門飲恨 參考詞語泣對牛衣注  音ㄑㄧˋ。

ㄉㄨㄟˋ。

ㄋㄧㄡˊ。

ㄧ漢語拼音qìduìniúyī 釋  義清.陳烺《錯姻緣.第一齣》:「堪歎家貧似水,恁淒涼泣對牛衣。

」泣牛衣注  音ㄑㄧˋ。

ㄋㄧㄡˊ。

ㄧ漢語拼音qìniúyī 釋  義宋.蘇軾〈示過〉:「合浦賣珠無復有,當年笑我泣牛衣。

」 年高德劭 參考詞語‧年高德邵‧德邵年高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ㄋㄧㄢˊ。

ㄍㄠ。

ㄉㄜˊ。

ㄕㄠˋ漢語拼音niángāodéshào釋  義「年高德劭」之「劭」,典源作「邵」。

「邵」通「劭」。

「年高德劭」指年紀大而品德好。

語本漢.揚雄《法言.孝至》。

△「德高望重」 典故說明「年高德劭」原作「年高德邵」。

揚雄,字子雲,西漢成都人。

《法言》是揚雄擬《論語》而作,始於〈學行〉篇,終於〈孝至〉篇。

孔子曾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意思是說:年少時,血氣還沒有穩定,要避免貪戀女色;到了壯年,血氣方剛,要避免爭強好鬥;到了老年,血氣已經衰竭,要避免貪得無厭。

揚雄在〈孝至〉篇中也有一段記載:「吾聞諸傳,老則戒之在得。

年彌高而德彌邵者,是孔子之徒與?」意思是說:人到了老年,要警惕自己,謹言慎行,不可貪得無厭。

能夠做到年紀越大且德行修養越受人敬重,便可說是孔子言論的信奉者了。

後來「年高德劭」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年紀大而有德望。

出現「年高德劭」的書證如明.張四維《雙烈記》第二齣:「終南山有一隱士,年高德劭,時望所尊,人皆稱為陳公。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年紀大而品德好。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品德高尚」的表述上。

例句 王老先生年高德劭,頗受人尊敬。

來賓當中,張老先生年高德劭,理當上坐。

這位年高德劭的教授,學養精深,深受學生們的敬重。

王婆婆年高德劭,鄰里間的大小糾紛都有賴她來解決。

這位望重士林、年高德劭的教授來到本校演講,所有學生都爭著出席演講會。

每年端午節的龍舟競渡,都先由年高德劭者帶領祭拜點睛,然後才開始精采的划船比賽。

辨  識近義德高望重、齒德俱尊「年高德劭」及「德高望重」都有品德高尚的意思。

「年高德劭」側重於年紀大而道德高尚;「德高望重」側重於道德高尚外,並極有聲望。

年高德劭德高望重辨似例句○○王老先生~,頗受人尊敬。

ㄨ○他在政界不僅一言九鼎,每到選舉期間,候選人都要借重他~的聲望,博取選民好感。

參考詞語年高德邵注  音ㄋㄧㄢˊ。

ㄍㄠ。

ㄉㄜˊ。

ㄕㄠˋ漢語拼音niángāodéshào 釋  義漢.揚雄《法言.孝至》:「吾聞諸傳,老則戒之在得。

年彌高而德彌邵者,是孔子之徒與?」宋.魏了翁〈敘州蠲役記〉:「古之人,任大責重則心愈畏,年高德邵則禮滋恭。

」德邵年高注  音ㄉㄜˊ。

ㄕㄠˋ。

ㄋㄧㄢˊ。

ㄍㄠ漢語拼音déshàoniángāo 釋  義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啟》:「恭惟某人德邵年高,筆精墨妙。

」 弄巧成拙 參考詞語‧弄巧反拙‧弄巧翻拙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ㄋㄨㄥˋ。

ㄑㄧㄠˇ。

ㄔㄥˊ。

ㄓㄨㄛˊ漢語拼音nòngqiǎochéngzhuó釋  義本想賣弄才能、聰明,卻反而做了蠢事。

比喻枉費心機。

※語或出《五燈會元.卷三.江西馬祖道一禪師》。

典故說明馬祖道一,俗姓馬,世人稱為馬祖,是中國禪宗史上最有聲望的人物之一。

馬祖的禪法主要圍繞著人達到覺悟解脫的心性依據和應當如何對待修行的問題。

馬祖以「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大力弘揚禪風。

馬祖除了上堂示眾的普說之外,對眾多弟子採取靈活多樣的教誨引導方法。

在《五燈會元》中有一段記載馬祖和龐居士的對話,大意是說馬祖對龐居士自認為已經領悟本來面目,沒有表示認可,只是眼睛往下看;對於說自己善彈無弦之琴表示默許,所以將眼睛往上看。

馬祖以動作回答,讓龐居士自己省悟。

龐居士覺得自己本想賣弄聰明,結果反而做了蠢事,實在是弄巧成拙。

後來「弄巧成拙」被用來比喻枉費心機。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枉費心機。

使用類別用在「處事不當」的表述上。

例句 讀書沒有捷徑,投機取巧,必然弄巧成拙。

沒天才的本事,就不要學天才,弄巧成拙反而不妙。

原想這樣做會省事一點,結果弄巧成拙,反而更麻煩。

他說用鑽的比鋸的快,哪知弄巧成拙,把東西鑽裂了。

他原本想賣乖討好,不想反而弄巧成拙,討了個沒趣。

他在畫好的畫上補上一筆,誰知弄巧成拙,神韻盡失。

她本來有意露一手,慌亂間反倒弄巧成拙,把鹽當糖撒了。

沒想到我這樣一說,反而使得大家更尷尬,真是弄巧成拙。

你就愛耍這種小聰明,但哪一次不是弄巧成拙,整了自己?這衣服本不難看,妳硬要加上花邊,豈非畫蛇添足,弄巧成拙? 辨  識近義畫蛇添足、欲蓋彌彰 參考詞語弄巧反拙注  音ㄋㄨㄥˋ。

ㄑㄧㄠˇ。

ㄈㄢˇ。

ㄓㄨㄛˊ漢語拼音nòngqiǎofǎnzhuó 釋  義《里語徵實.卷下》:「諺云:『墨魚吐墨,弄巧反拙。

』蓋墨魚性巧,每聚遊輒吐墨自覆,人即跡墨水捕之。

」弄巧翻拙注  音ㄋㄨㄥˋ。

ㄑㄧㄠˇ。

ㄈㄢ。

ㄓㄨㄛˊ漢語拼音nòngqiǎofānzhuó 釋  義宋.邵雍〈首尾吟.其四八〉:「三千賓客成何夢,百二山河付阿誰;弄巧既多翻作拙,堯夫非是愛吟詩。

」 弄璋之喜 參考詞語‧弄璋之慶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ㄋㄨㄥˋ。

ㄓㄤ。

ㄓ。

ㄒㄧˇ漢語拼音nòngzhāngzhīxǐ釋  義恭喜人生男孩的賀詞。

語本《詩經.小雅.斯干》。

典故說明「弄璋之喜」是恭喜人生男孩的賀詞。

「璋」是一種玉器。

《詩經.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

」意思是說,如果生了男孩,就讓他睡在床上,穿好衣服,給他一塊玉玩,希望能增進他的德行,預祝他將來能夠成為執玉器的王侯。

後來「弄璋」就被人用來比喻生男孩。

「弄璋之喜」也就成了恭喜人生男孩的賀詞。

如《金瓶梅》第三一回:「今日是你西門老爹加官進祿,又是好日子,又是弄璋之喜,宜該唱這套。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恭喜人生男孩的賀詞。

使用類別用在「生兒之喜」的表述上。

例句 張先生最近有弄璋之喜,同事們紛紛向他祝賀。

為慶祝學長弄璋之喜,大家決定合買一份禮品送他。

編輯室近來喜事連連,繼總編弄瓦之後,副總編日前亦有弄璋之喜。

他幫剛出生的兒子拍了許多照片,準備將弄璋之喜的喜悅,傳給遠在美國的親人們。

辨  識近義天賜石麟、熊夢之喜反義弄瓦之喜 參考詞語弄璋之慶注  音ㄋㄨㄥˋ。

ㄓㄤ。

ㄓ。

ㄑㄧㄥˋ漢語拼音nòngzhāngzhīqìng 釋  義明.趙弼《效顰集.卷下》:「喜公有弄璋之慶,萬事足矣。

」 泥牛入海 參考詞語‧泥牛下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ㄋㄧˊ。

ㄋㄧㄡˊ。

ㄖㄨˋ。

ㄏㄞˇ漢語拼音níniúrùhǎi釋  義泥塑的牛掉入海中。

比喻人種種互相矛盾的思慮被解開。

#語本《祖堂集.卷六.洞山和尚》。

後用「泥牛入海」比喻一去不復返。

△「杳如黃鶴」 典故說明《祖堂集》共二十卷,為南唐時釋靜、釋筠二位禪師所編,是重要的禪宗史料。

內容輯錄過去七佛、初祖大迦葉至三十三祖慧能,及青原下八世雪峰義存之孫徒、南嶽下七世臨濟義玄之孫徒,共二百五十餘人。

本集早於《景德傳燈錄》,為現存最早的綜合禪宗史傳,亦為後世諸燈史之所據。

本集以史實立傳,編錄諸位禪師的機緣法語,是古代佛門公案之集成,並收錄偈、頌、歌、行等禪文學,以及朝鮮禪宗的史料。

北宋以來,本書亡佚,現存為西元1912年於韓國伽耶山海印寺發現之版本。

在《祖堂集》卷六記載了一段小故事,洞山良价禪問漳州龍山和尚:「和尚你是領悟了什麼道理,所以能住在這座山裡面?」龍山和尚回答:「我看見了兩頭泥做的牛互相爭鬥,跌入海中,直到如今全無消息。

」佛家之中,以「泥牛」比喻人的思慮。

一個人的內心在未開悟之前,想法往往是互相矛盾的,不只現在的想法和過去的想法矛盾,內在的想法和外在的想法矛盾,自己和其他人的想法也是充滿了衝突和比較,就像兩頭牛在互相爭鬥,無法解脫,然而泥塑的牛一旦掉入水中,馬上就會融化了;同樣的,一個人如果悟得智慧,開悟見性,原本心中的固執和主觀意識,也會馬上消失無蹤。

洞山良价禪師問潭州龍山和尚如何開悟,但是開悟的方法和境界並不是文字或語言可以形容,所以龍山和尚用了「泥牛掉入海中,至今沒有消息」的比喻,表示未開悟前,自己與自己、自己與別人都是對立的,互相不斷爭鬥;開悟之後,這種內外在的對立與爭鬥就不再發生了。

因為有了智慧,能夠超越種種對立與統一的矛盾,也就無從鬥起。

後來「泥牛入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一去不復返。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一去不復返。

使用類別用在「消失無蹤」的表述上。

例句 老王退休後,就像泥牛入海般消失了。

她只說要去臺北,卻從此如泥牛入海,杳無音訊。

他離家出走後,如同泥牛入海般,從此不見蹤影。

我寄給她許多信,但都如泥牛入海,讓我既痛苦又失望。

畢業後我到處寄應徵信,但就像泥牛入海般,毫無回音。

雖然發出了很多尋人啟事,但他就如泥牛入海般,至今仍是杳無音信。

這篇稿子,原本以為泥牛入海,沒希望了;想不到今天竟然被刊出來。

辨  識近義一去不返、石沉大海、杳如黃鶴、杳無音信、杳無蹤影「泥牛入海」及「杳如黃鶴」都有失去蹤影、毫無消息的意思。

「泥牛入海」多用於事物,但亦可用於人,前面常加如同、好像等動詞;「杳如黃鶴」則一般用於人。

泥牛入海杳如黃鶴辨似例句○ㄨ畢業後我到處寄應徵信,但就像~般,毫無回音。

ㄨ○照片中的四個人原本都是很好的朋友,但一場誤會之後,其中兩人竟都~,斷了訊息。

參考詞語泥牛下水注  音ㄋㄧˊ。

ㄋㄧㄡˊ。

ㄒㄧㄚˋ。

ㄕㄨㄟˇ漢語拼音níniúxiàshuǐ 釋  義元.無名氏〈梧葉兒.看破無生事〉:「看破無生事,參透悄然機,從些兔狐棲。

大則瞞天地,小則入細微,除是自家知,使喚的泥牛下水。

」 南柯一夢 參考詞語‧一夢南柯‧一枕南柯‧一枕槐安‧一枕黃粱‧南柯夢‧夢裡南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ㄋㄢˊ。

ㄎㄜ。

ㄧ。

ㄇㄥˋ。

(變)。

ㄋㄢˊ。

ㄎㄜ。

ㄧˊ。

ㄇㄥˋ漢語拼音nánkēyīmèng(變)nánkēyímèng釋  義淳于棼夢中出任南柯太守,歷盡人生窮通榮辱,醒來才知道是一場夢。

典出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後用「南柯一夢」比喻人生如夢,富貴得失無常。

典故說明唐人李公佐曾經寫過一篇傳奇小說《南柯太守傳》,相傳在唐德宗貞元七年九月,東平郡人淳于棼(ㄈㄣˊ)與友人在自家門前的大槐樹下飲酒,他因為喝了太多而醉得不醒人事。

被兩個朋友送回家後,恍惚中作了一個夢。

在夢中他被大槐安國國王招為駙馬,當了南柯郡太守,廣受人民愛戴,不但享盡了榮華富貴,顯赫一時,子女也都有很好的發展和歸宿。

後來公主因病過世,於是淳于棼罷去南柯郡太守的職位回到國都。

過了一段時間,國王察覺他心中悶悶不樂,於是要他回家鄉探望親人。

淳于棼回到家後,發現自己竟仍舊睡在東廂房。

送他回來的兩個紫衣使者於是大聲呼喚他的名字,他才從夢中清醒過來。

醒來後,看到家裡的僕人拿著掃帚在打掃庭院,之前送他回來的兩個朋友正在洗腳,太陽還沒有下山,喝剩的酒也還放在東窗下,一切都沒有改變。

沒想到才作一會兒夢,卻好像經歷了一輩子,於是他將剛才的夢境告訴了兩個朋友,並且回到大槐樹下。

他們發現樹下有個蟻穴,挖開一看,穴中布置竟如同夢裡所見的大槐安國一般。

自此他從這個夢,領悟到榮華富貴的虛浮,和人世的變化無常。

從此一心向道。

後來這個故事濃縮成「南柯一夢」,用來比喻人生如夢,富貴得失無常。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生如夢,富貴得失無常。

使用類別用在「空無虛幻」的表述上。

例句 人生得又何嘆,失又何怨,恰似南柯一夢罷了。

直到今天他才知道,愛情與財富原來是南柯一夢而已。

我正以為中了頭彩而大叫,忽然驚醒,才知道是南柯一夢。

世事難料,誰能知道目前擁有的一切,不會只是南柯一夢?我終於想通了,原來人生所有的榮華富貴都只是南柯一夢而已。

其實人生也沒什麼好計較的,好壞都是南柯一夢,似幻影泡沫。

老將軍過去有過豐功偉業,現在回想有如南柯一夢,不勝唏噓。

過去政壇的風光,對他來說恰如南柯一夢;如今他只盼能一心一意當好志工。

多少年輕人想藉網路商機一夕致富,哪知往往只是南柯一夢,到頭來一切落空。

辨  識近義一場春夢、春夢無痕、黃粱一夢 參考詞語一夢南柯注  音ㄧ。

ㄇㄥˋ。

ㄋㄢˊ。

ㄎㄜ。

(變)。

ㄧˊ。

ㄇㄥˋ。

ㄋㄢˊ。

ㄎㄜ漢語拼音yīmèngnánkē(變)yímèngnánkē 釋  義金.李俊明〈瑞鶴仙.人生為郡樂〉:「早還識破,一夢南柯,宦情漸薄。

」一枕南柯注  音ㄧ。

ㄓㄣˇ。

ㄋㄢˊ。

ㄎㄜ。

(變)。

ㄧˋ。

ㄓㄣˇ。

ㄋㄢˊ。

ㄎㄜ漢語拼音yīzhěnnánkē(變)yìzhěnnánkē 釋  義元.喬吉〈折桂令.雲雨期一枕南柯〉:「雲雨期一枕南柯,破鏡分釵,對酒當歌。

」一枕槐安注  音ㄧ。

ㄓㄣˇ。

ㄏㄨㄞˊ。

ㄢ。

(變)。

ㄧˋ。

ㄓㄣˇ。

ㄏㄨㄞˊ。

ㄢ漢語拼音yīzhěnhuáiān(變)yìzhěnhuáiān 釋  義元.范康《竹葉舟.第二折》:「分明是一枕槐安,怎麼的倒做了兩下離愁。

」清.趙翼〈一枕〉:「一枕槐安夢已捐,此身何處不翛然。

」一枕黃粱注  音ㄧ。

ㄓㄣˇ。

ㄏㄨㄤˊ。

ㄌㄧㄤˊ。

(變)。

ㄧˋ。

ㄓㄣˇ。

ㄏㄨㄤˊ。

ㄌㄧㄤˊ漢語拼音yīzhěnhuángliáng(變)yìzhěnhuángliáng 釋  義宋.李曾伯〈沁園春.二十年前〉:「一枕黃粱,滿頭白髮,屈指舊游能幾人?」《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錦樣年華水樣過,輪𨂜風雨暗消磨。

倉皇一枕黃粱夢,都付人間春夢婆。

」南柯夢注  音ㄋㄢˊ。

ㄎㄜ。

ㄇㄥˋ漢語拼音nánkēmèng 釋  義宋.朱敦儒〈水龍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念伊嵩舊隱,巢由故友,南柯夢,遽如許。

」宋.呂南公〈西風〉:「今雖未借邯鄲枕,昔曾屢歎南柯夢。

」夢裡南柯注  音ㄇㄥˋ。

ㄌㄧˇ。

ㄋㄢˊ。

ㄎㄜ漢語拼音mènglǐnánkē 釋  義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他其實嚥不下玉液金波。

誰承望月底西廂,變做了夢裡南柯。

」 南腔北調 參考詞語‧北調南腔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ㄋㄢˊ。

ㄑㄧㄤ。

ㄅㄟˇ。

ㄉㄧㄠˋ漢語拼音nánqiāngběidiào釋  義形容人說話的語音不純,夾雜著南北方音。

※語或出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二。

後亦用「南腔北調」指南北各種腔調。

典故說明清朝官員魯之裕,生性粗疏豪爽、不拘小節,因為他住的房子很小,就在門上題字寫道:「兩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

」用來說明屋子破舊、傾倒歪斜的樣子,以及他說話口音不純,夾雜南北方音。

「南腔北調」可能就是直接摘自這個門聯的一個成語,被用來形容人說話語音不純,夾雜著南北方音。

也可用來直接指南北各種腔調。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人說話語音不純,夾雜著南北方音。

使用類別用在「口音混雜」的表述上。

例句 老王的口音南腔北調,大家跟他說話都聽得一頭霧水。

他一生走遍大江南北,說起話來南腔北調,令人分不清他究竟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

二語義說明指南北各種腔調。

使用類別用在「不同腔調」的表述上。

例句 大家來自各地,講起話來,南腔北調,各不相同。

由於推廣國語,即使各地方言南腔北調,也能互相溝通。

一個初學中國話的外國人,想要聽懂中國各地方的南腔北調,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參考詞語北調南腔注  音ㄅㄟˇ。

ㄉㄧㄠˋ。

ㄋㄢˊ。

ㄑㄧㄤ漢語拼音běidiàonánqiāng 釋  義《清代北京竹枝詞.續都門竹枝詞其一》:「和風蕩蕩艷陽天,自撥琵琶劇可憐。

北調南腔渾不辨,有人攙入『盪湖船』。

」 南轅北轍 參考詞語‧北轅南轍‧北轅適楚‧北轅適越‧北轍南轅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ㄋㄢˊ。

ㄩㄢˊ。

ㄅㄟˇ。

ㄔㄜˋ漢語拼音nányuánběichè釋  義轅,大車前部套在牲口左右兩邊的木頭,用以拖車。

轍,車輛駛過留下的痕跡。

「南轅北轍」指本要向南,但卻駕車往北行,離目的地越來越遠。

比喻行動和想要達到的目的相反。

典出《戰國策.魏策四》。

後亦用「南轅北轍」比喻二者彼此背道而馳,或比喻遙隔兩地。

△「背道而馳」 典故說明據《戰國策.魏策四》載,戰國時,魏國安釐王想要出兵攻打趙國首都邯鄲。

臣子季梁得知了這個消息,立即從旅途中折返,想回去勸阻。

一回到魏國,季梁顧不得衣服的髒亂和滿身的塵埃,便匆匆忙忙地趕去見安釐王,告訴他說:「我在路上遇到一個人,他要去楚國,卻駕車往北方走。

我問他說你要去南方的楚國,怎麼會往北方走呢?他回答說他有很快的馬、很多的旅費、很好的馬伕,所以絕對可以到達目的地。

但實際上因為他是往相反的方向走,馬愈快、旅費愈多、馬伕愈好,反而使他離楚國愈遠。

今天大王您想成就霸王之業,取信於天下諸侯,依仗著強大的軍力去攻打趙國,想藉此擴充領地,提高聲望,其實這樣的舉動愈多,愈失信於天下,離成就霸王事業的心願也就愈遠,這不正如想到楚國卻往北方走一樣,永遠達不到目的!」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南轅北轍」,用來比喻志向和行為背道而馳,現在凡是做「背道而馳」的事,都可以稱為「南轅北轍」。

另外,這句成語還可引申用來比喻遙隔兩地。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行動和想要達到的目的相反。

使用類別用在「正好相反」的表述上。

例句 想成功卻又不努力,豈非南轅北轍?如今我的生活方式和原本的構想,可說是南轅北轍,全不相干。

做事如果無視客觀環境,只憑主觀想法,結果往往與事實的需求南轅北轍。

做事情不但要有目標而且要講方法,只講目標不講方法,南轅北轍怎麼完成?你一面急著想要減肥,一面卻葷甜不忌,南轅北轍,難怪越減越肥,一點沒有成效。

你嘴裡說要實行愛的教育,可是動不動就要體罰,說的跟做的南轅北轍,教育的效果當然不彰。

要振興經濟,就必須開放門戶,互通有無,現在卻在操舞政治,閉關自鎖,如此南轅北轍,民生怎能不凋敝,經濟怎麼不衰退呢?二語義說明比喻二者彼此背道而馳。

使用類別用在「毫不相干」的表述上。

例句 既然我倆想法南轅北轍,看來只有拆夥了。

他倆的個性南轅北轍,根本談不攏。

在這件事上,我們想法南轅北轍,恐怕無法合作。

說了大半天,兩個人的見解仍然南轅北轍,無法協調。

書中寫官場與民間的認知差距,正看出了官與民之間的想法南轅北轍。

三語義說明比喻遙隔兩地。

使用類別用在「分隔遙遠」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們夫妻一在大陸,一在國內,南轅北轍,總難聚在一起。

今夕何夕,大家竟可聚在一起;趕明兒,南轅北轍,又要各奔前程了! 辨  識近義背道而馳反義、殊途同歸 參考詞語北轅南轍注  音ㄅㄟˇ。

ㄩㄢˊ。

ㄋㄢˊ。

ㄔㄜˋ漢語拼音běiyuánnánchè 釋  義清.李顒《二曲集.卷三》:「若啟程就途,不詳講路程,而曰『貴行不貴講』,未有不北轅南轍,入海而上太行者也。

」北轅適楚注  音ㄅㄟˇ。

ㄩㄢˊ。

ㄕˋ。

ㄔㄨˇ漢語拼音běiyuánshìchǔ 釋  義唐.陸長源〈上宰相書〉:「今悉求溫潤美秀沉默宏寬者為之,蓋北轅適楚、圓鑿方枘,欲求扶傾愈疾,其可得乎?」唐.白居易〈立部伎〉:「雅音替壞一至此,長令爾輩調宮徵……欲望鳳來百獸舞,何異北轅將適楚?」北轅適越注  音ㄅㄟˇ。

ㄩㄢˊ。

ㄕˋ。

ㄩㄝˋ漢語拼音běiyuánshìyuè 釋  義《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以今選舉之科,用今進任之法,而欲得天下之賢,興天下之治,其猶北轅適越,不亦遠乎?」北轍南轅注  音ㄅㄟˇ。

ㄔㄜˋ。

ㄋㄢˊ。

ㄩㄢˊ漢語拼音běichènányuán 釋  義宋.劉克莊〈悼阿駒.詩七首之三〉:「北轍南轅有返期,吾兒掣手去何之?」清.洪昇《長生殿.第四六齣》:「多謝娘娘指引,枉了上下俄延,都做了北轍南轅。

」 怒髮衝冠 參考詞語‧怒髮沖冠‧髮上衝冠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ㄋㄨˋ。

ㄈㄚˇ。

ㄔㄨㄥ。

ㄍㄨㄢ漢語拼音nùfǎchōngguān釋  義憤怒得頭髮直豎頂起帽子。

形容盛怒的樣子。

◎#語本《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

△「完璧歸趙」 典故說明頭髮直豎,把戴的帽子都頂了起來,這是古人用來形容極度憤怒的樣子。

古代成年人是要戴冠的。

和「怒髮衝冠」相關最有名的故事當屬藺相如「完璧歸趙」了。

戰國時代,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換取趙國的和氏璧。

趙王因宦者令繆賢推薦,召見藺相如,並且問他對這件事的看法。

藺相如不想使秦國有攻打趙國的藉口,主張送和氏璧到秦國去,並說:「君王如確定沒有合適的人選,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出使。

秦國真的給城,璧就留給秦國;不給,我會將和氏璧完好的送回趙國。

」於是趙王派他帶著和氏璧西行入秦國。

到了秦國,藺相如發覺秦王並不是真正想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於是在秦王欣賞和氏璧時,假意的說璧上有瑕疵要指給秦王看。

等和氏璧回到他的手上,立刻後退了幾步,倚柱而立,氣得頭髮豎立,頂起帽子,說秦王既無意把城池償還趙王,他只好把頭、璧都在柱上撞碎。

事實上,在《莊子.盜跖》篇中就已提到盜跖一聽孔子來訪,氣得「髮上指冠」,這和「怒髮衝冠」的意思是一樣的。

《史記.卷八六.刺客列傳.荊軻》中講到燕太子丹在易水之邊為荊軻送行,壯烈的場面讓在場的人「髮盡上指冠」,內心慷慨激昂到髮盡直豎,意思也是相近的。

《莊子》的典故雖較早,但是推究後來所用的「怒髮衝冠」,當以藺相如故事較為貼近。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盛怒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激憤惱怒」的表述上。

例句 聽到兒子犯下如此罪行,氣得他怒髮衝冠。

他遭受到如此誣賴,難怪要怒髮衝冠,大聲申辯。

你脾氣不要那麼壞,芝麻點大的事就氣得怒髮衝冠。

對方提出如此無理的要求,令人怒髮衝冠,忿恨難平。

看到他怒髮衝冠、振臂揮舞的樣子,在場的人全嚇到了。

聽到敵人的陰謀,不由得令人怒髮衝冠,誓死反抗到底。

聽到這種荒唐的事,連脾氣最好的老李也氣得怒髮衝冠。

當他一知道造謠者是誰,馬上怒髮衝冠,找對方理論去了。

辨  識近義咬牙切齒、怒火中燒、怒不可遏、怒氣衝天、勃然大怒、眥裂髮指、七竅生煙反義心平氣和、平心靜氣 參考詞語怒髮沖冠注  音ㄋㄨˋ。

ㄈㄚˇ。

ㄔㄨㄥ。

ㄍㄨㄢ漢語拼音nùfǎchōngguān 釋  義《封神演義.第二八回》:「子牙看到切情之處,怒髮沖冠:『此賊若不先除,恐為後患!』」髮上衝冠注  音ㄈㄚˇ。

ㄕㄤˋ。

ㄔㄨㄥ。

ㄍㄨㄢ漢語拼音fǎshàngchōngguān 釋  義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孫子顧視諸女連笑不止,孫子大怒,兩目忽張,聲如駭虎,髮上衝冠。

」《花月痕.第一二回》:「同秀這一氣,真是髮上衝冠,一手將帕子內包的東西,向碧桃臉上摔來,一手將煙燈砸在地下。

」 逆來順受 參考詞語‧橫逆順受‧逆境順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ㄋㄧˋ。

ㄌㄞˊ。

ㄕㄨㄣˋ。

ㄕㄡˋ漢語拼音nìláishùnshòu釋  義以順從的態度接受惡劣環境或不合理的待遇。

語本宋.陳錄《善誘文.對治十常》。

△「委曲求全」 典故說明宋朝陳錄的《善誘文》中有一篇〈對治十常〉。

「對治」為佛教語,是斷絕煩惱的意思。

〈對治十常〉即是斷絕煩惱的十種平常而重要的方法,其中有一個方法是「逆境常當順受」,是說處在惡劣環境或不順利時,要採取坦然接受的態度,才能免於煩惱。

後來「逆來順受」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以順從的態度接受惡劣環境或不合理的待遇。

出現「逆來順受」的書證如《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第一二齣》:「逆來順受,須有通時。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以順從的態度接受惡劣環境或不合理的待遇。

使用類別用在「委屈順從」的表述上。

例句 在悲觀的宿命論影響下,她對於任何事都逆來順受。

逆來順受的處事態度,只會讓欺負你的人變本加厲。

你不要什麼事都逆來順受,也要適時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現代女性講求獨立自主,不再像傳統婦女總是逆來順受。

現今競爭激烈的社會,傳統中逆來順受的觀念已經不合時宜。

對於不合理的要求,不必逆來順受,應該極力爭取應有的權利。

對於丈夫長期的暴力行為,她決定不再逆來順受,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

辨  識近義唾面自乾、忍氣吞聲、犯而不校、委曲求全反義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逆來順受」及「委曲求全」都有勉強自己遷就他人的意思。

「逆來順受」側重於屈服順從;「委曲求全」側重於為求完全。

逆來順受委曲求全辨似例句○ㄨ對於不合理的要求,不必~,應該極力爭取應有的權利。

ㄨ○為了大局著想,你應該~地放棄自己的看法。

參考詞語橫逆順受注  音ㄏㄥˊ。

ㄋㄧˋ。

ㄕㄨㄣˋ。

ㄕㄡˋ漢語拼音héngnìshùnshòu 釋  義宋.劉克莊〈臘月二十二夜漏下數刻小飲徑醉坐小閤睡傍無侍者仆於戶限眉鼻傷焉流血被面記以六言.詩九首之九〉:「(某)嘗學斲傷鼻,不待狂言炙眉,禍福非自求者,橫逆(某)順受之。

」逆境順受注  音ㄋㄧˋ。

ㄐㄧㄥˋ。

ㄕㄨㄣˋ。

ㄕㄡˋ漢語拼音nìjìngshùnshòu 釋  義宋.陳錄《善誘文.對治十常》:「居富貴常憐貧困,受快樂常恐災禍,見在常生知足,未來常思戒懼,冤結常求解免,衣食常思來處,起念常教純正,出語常思因果,逆境常當順受,動靜常付無心。

守此十常,更無煩惱。

」 鳥盡弓藏 參考詞語‧弓藏鳥盡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ㄋㄧㄠˇ。

ㄐㄧㄣˋ。

ㄍㄨㄥ。

ㄘㄤˊ漢語拼音niǎojìngōngcáng釋  義飛鳥射盡之後,就將弓箭收藏起來。

比喻事成之後,有功之人卻遭到殺戮或疏遠的命運。

#語本《淮南子.說林》。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典故說明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世襲封為淮南王。

他善於文辭,受漢武帝寵愛。

武帝曾命他作一篇離騷賦,他僅花一個早上的時間就完成了,文思敏捷,可見一斑。

劉安與門下食客、方士合著《淮南子》一書,內容多為道家思想,並融匯了先秦各家的學說,今日僅存內篇,餘皆散佚。

後來劉安因為謀反的計畫洩露,自縊而死。

《淮南子.說林》中提到「狡兔捕獲了,就把獵犬烹煮來吃;高飛的鳥射盡了,就將弓箭收藏起來」,意思就是事情成功之後,有功之人已無利用價值,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獎賞,反因才能出眾,受到猜忌,而遭到殺害或疏遠。

後來「鳥盡弓藏」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成之後,有功之人卻遭到殺戮或疏遠的命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事成之後,有功之人卻遭到殺戮或疏遠的命運。

使用類別用在「背信忘義」的表述上。

例句 他甫一上任,就開除了輔選有功的部屬,真是鳥盡弓藏。

歷史上能有幾位君王,坐穩帝位後,不對功臣來個鳥盡弓藏的?張良就是懂得適時急流勇退,才能避開如韓信鳥盡弓藏的下場。

有些公司為求降低經營成本,把老職員資遣,真是標準的鳥盡弓藏。

明升暗降,正是老董所使的鳥盡弓藏手段,我看你還是退休回家,韜光養晦算了。

他看出來這些人可以共苦,卻不可以同甘,因此早安排了退路,以免慘遭鳥盡弓藏的厄運。

辨  識近義兔死狗烹、過河拆橋、卸磨殺驢、得魚忘筌反義論功行賞 參考詞語弓藏鳥盡注  音ㄍㄨㄥ。

ㄘㄤˊ。

ㄋㄧㄠˇ。

ㄐㄧㄣˋ漢語拼音gōngcángniǎojìn 釋  義《舊唐書.卷一二一》:「弓藏鳥盡,兔死犬烹,臣昔謂非,今方知實。

」《漢口叢談.卷一》:「伍子鴟夷亞夫餓,弓藏鳥盡終誰憐?」 惱羞成怒 參考詞語‧惱羞變怒‧羞惱成怒‧老羞成怒‧老羞變怒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ㄋㄠˇ。

ㄒㄧㄡ。

ㄔㄥˊ。

ㄋㄨˋ漢語拼音nǎoxiūchéngnù釋  義因羞愧到極點而惱恨發怒。

※語或本《兒女英雄傳》第一六回。

典故說明「惱羞成怒」原作「老羞成怒」。

每個人皆有羞恥之心,有的人感到難為情時,會設法改正錯誤,除去羞恥之處;有的人卻硬著頸項不願悔改,反而發怒來掩蓋自己的羞恥,指責他人,這種情形便是「惱羞成怒」。

《兒女英雄傳》第一六回敘述安老爺為眾人解釋十三妹為何要報父仇,十三妹的父親原本在朝為官,他的上司想讓自己的兒子娶十三妹為妻,但十三妹的父親是個尚氣節的人,平日不喜歡其上司趨炎附勢的作法,因此不肯答應,上司見自己被拒絕,便老羞成怒,藉公務之便,彈劾十三妹之父,將他下獄害死。

文中的「老羞成怒」,與「惱怒成怒」的意思相同,都是極為羞惱,轉而發怒恨人。

後來「惱羞成怒」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因羞愧到極點而惱恨發怒。

出現「惱羞成怒」的書證如《三俠五義》第七回:「當時被小婦人連嚷帶罵,他才走了。

誰知他惱羞成怒,在縣告了,說他兄弟死的不明,要開棺檢驗。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因羞愧到極點而惱恨發怒。

使用類別用在「激憤惱怒」的表述上。

例句 小明被大家說得惱羞成怒,便轉身跑出門去。

面對大家的不斷指責,他惱羞成怒,發了脾氣。

已經惱羞成怒的老王,再也聽不進任何人的勸告。

談判破裂後,雙方代表都惱羞成怒地互相攻訐對方。

大家一再拿小美的糗事開玩笑,讓她不禁惱羞成怒。

李祕書拒絕了王經理的追求,王經理竟惱羞成怒地將她開除。

得知有人在背後中傷他,老陳更加惱羞成怒,誓言不會善罷甘休!惱羞成怒的主管破口大罵了起來,所有員工都戰戰兢兢地不敢作聲。

看見自己的男友當面跟別人調情,她惱羞成怒地拿起水杯往兩人潑去。

辨  識近義氣急敗壞反義心平氣和、平心靜氣形音辨誤惱,音ㄋㄠˇ。

惱恨。

不可寫作「腦」。

參考詞語惱羞變怒注  音ㄋㄠˇ。

ㄒㄧㄡ。

ㄅㄧㄢˋ。

ㄋㄨˋ漢語拼音nǎoxiūbiànnù 釋  義《文明小史.第九回》:「傅知府聽了不禁臉上一紅,不由惱羞變怒道:『紳士有好有壞,像你這種──』」《官場現形記.第三○回》:「冒得官見他如此的說法,不禁惱羞變怒,喝令左右:『替我趕他出去!』」羞惱成怒注  音ㄒㄧㄡ。

ㄋㄠˇ。

ㄔㄥˊ。

ㄋㄨˋ漢語拼音xiūnǎochéngnù 釋  義《程乙本紅樓夢.第七一回》:「這婆子一則喫了酒,二則被這ㄚ頭揭著弊病,便羞惱成怒了。

」老羞成怒注  音ㄌㄠˇ。

ㄒㄧㄡ。

ㄔㄥˊ。

ㄋㄨˋ漢語拼音lǎoxiūchéngnù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一六回》:「那一個老羞成怒,就假公濟私,把他參革,拿問在監,因此一口暗氣而亡。

」老羞變怒注  音ㄌㄠˇ。

ㄒㄧㄡ。

ㄅㄧㄢˋ。

ㄋㄨˋ漢語拼音lǎoxiūbiànnù 釋  義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二齣》:「想因卻奩一事,太激烈了,故此老羞變怒耳。

」 腦滿腸肥 參考詞語‧腸肥腦滿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ㄋㄠˇ。

ㄇㄢˇ。

ㄔㄤˊ。

ㄈㄟˊ漢語拼音nǎomǎnchángféi釋  義頭部豐滿,肚腹肥胖。

形容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以致徒有外觀而實無內涵。

語本《北齊書.卷一二.武成十二王列傳.琅邪王儼》。

△「大腹便便」 典故說明「腦滿腸肥」原作「腸肥腦滿」。

根據《北齊書》記載,琅邪王高儼很得武成帝和胡后的寵愛,受到的待遇和他的哥哥─也就是後來的北齊後主高緯相同,並且擔任重要官職,甚至武成帝還一度想要改立他為太子。

這在在都讓太子高緯感到不是滋味,以致即位後就開始削減他的官職和權力。

高儼對此當然也不滿,身邊的親信乘機進言說這一切都是士開從中挑撥造成的,於是設計殺了士開。

這時身邊的人又逼迫他領兵造反,結果就和朝廷形成對峙的局勢,經過幾次交涉不成功,最後後主請左丞相斛律光出來調解。

斛律光強拉高儼來到後主面前,代為請命說:「琅邪王年紀輕不懂事,整天吃得飽飽的,什麼事也不想,什麼事也不做,言行舉動輕浮,長大後就不會這樣了,希望皇上饒恕他。

」後主原本很生氣,最後還是原諒了他。

後來「腦滿腸肥」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除詞面義的用法外,亦用於形容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以致徒有外觀而實無內涵。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頭部豐滿,肚腹肥胖。

使用類別用在「體形臃腫」的表述上。

例句 在商場上,應酬雖難免,但怕的是吃得腦滿腸肥。

腦滿腸肥不是福,隨時都得小心提防高血壓、糖尿病!眼見窮人面黃飢瘦,再看富翁腦滿腸肥,你怎能不忿忿難平?兄弟我這幾年除養得這腦滿腸肥的醜樣外,其他就沒啥出息了。

這幾年天天應酬的結果,就是這腦滿腸肥的臃腫樣,加上一身的病。

看到他那腦滿腸肥的樣子,我就覺得噁心,你怎能怪我拒人於千里之外呢?二語義說明形容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以致徒有外觀而實無內涵。

使用類別用在「平庸拙劣」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公子哥兒只管天天吃喝玩樂,難怪個個腦滿腸肥。

就是那些腦滿腸肥的貪官汙吏,敗壞了國家大事,才弄得民怨沸騰。

辨  識近義大腹便便反義形銷骨立、面黃肌瘦、骨瘦如柴、瘦骨嶙峋形音辨誤腦,音ㄋㄠˇ。

人的頭部。

不可寫作「惱」。

「大腹便便」及「腦滿腸肥」都可用來形容肥胖的樣子。

「大腹便便」用於純表述肚子肥凸的樣子;「腦滿腸肥」則用於形容全身體形臃腫,且多具負面義。

大腹便便腦滿腸肥辨似例句○ㄨ看到~、舉步維艱的妻子,他不禁心疼地走過去攙扶著她入房休息。

ㄨ○在商場上,應酬雖難免,但怕的是吃得~。

參考詞語腸肥腦滿注  音ㄔㄤˊ。

ㄈㄟˊ。

ㄋㄠˇ。

ㄇㄢˇ漢語拼音chángféinǎomǎn 釋  義《北齊書.卷一二》:「琅邪王年少,腸肥腦滿,輕為舉措,長大自不復然,願寬其罪。

」清.周亮工〈與黎媿曾〉:「滋味雖薄,氣骨轉徹,正未易與腸肥腦滿人道也。

」 難能可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ㄋㄢˊ。

ㄋㄥˊ。

ㄎㄜˇ。

ㄍㄨㄟˋ漢語拼音nánnéngkěguì釋  義難能,不容易做到。

「難能可貴」指做到了不容易做到的事,所以特別可貴。

#語出宋.蘇軾〈荀卿論〉。

典故說明「難能可貴」之「難能」是指不容易做到的事。

《三國志.卷二.魏書.文帝紀二》裴松之注引魏文帝的話:「尚書令荀彧奉使犒軍,見余談論之末,彧言:『聞君善左右射,此實難能。

』」是說荀彧曾讚美文帝左右開弓的射箭技巧,認為這是一般人無法做到的。

若能將不容易做到的事做成,當然就顯得更加有價值,更加珍貴,故有「難能可貴」之語。

宋人蘇軾在〈荀卿論〉一文中,便讚美「子路之勇,子貢之辯,冉有之智」為「天下之所謂難能而可貴者也」,意思是說:孔子弟子中的三個傑出人才,子路性格勇敢,行事義無反顧;子貢反應迅捷,遇事機敏能辯;冉有多才多藝,處事左右逢源。

他們擁有的才幹,都是普天下難以尋求而彌足珍貴的。

另外,與蘇軾同為宋代的另一位文學家吳曾的《能改齋漫錄.卷一四.記文》中,亦有「允矣難能,誠哉可貴」之句,將「難能可貴」這個成語拆解置於兩個句子中,但意思同樣是「難以尋求,故而可貴」。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做到了不容易做到的事,所以特別可貴。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非常難得」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捨己救人,不求回報的精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他小小年紀就懂得替父母分憂解勞,真是難能可貴。

即使家徒四壁,他也沒有放棄學習,這種精神真是十分難能可貴。

農民們在這樣貧瘠的土地上,得到豐碩的收成,真是難能可貴呀!雖然已經年近七十,但是身為志工的他,身影依然在醫院裡來回穿梭,實在難能可貴!這位老師數十年來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步入正途,這樣的耐心與愛心確實是難能可貴。

辨  識近義非同小可反義不足為奇 難兄難弟 參考詞語‧元方季方‧難弟難兄 音讀與釋義注  音(一)ㄋㄢˊ。

ㄒㄩㄥ。

ㄋㄢˊ。

ㄉㄧˋ (二)ㄋㄢˋ。

ㄒㄩㄥ。

ㄋㄢˋ。

ㄉㄧˋ漢語拼音(一)nánxiōngnándì(二)nànxiōngnàndì釋  義(一)「難兄難弟」之「難」,有二讀,其意義也不同:音ㄋㄢˊ,本義是做弟弟的太好,那麼做哥哥的人就「難為兄」,而做哥哥的太好,做弟弟的人就「難為弟」,是形容兄弟二人才德相當,難分高下。

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後世多反用其義,諷刺兩人同樣差勁,表現差不多。

(二)音ㄋㄢˋ,形容同處困境、共同患難的朋友。

△「患難之交」 典故說明東漢時太丘縣令陳寔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元方,小兒子叫季方。

兄弟兩人學問淵博,品德高超,在當地享有盛名,因此有人稱他們父子三人為「三君」。

有一次,元方的兒子長文,和季方的兒子孝先,互相爭論,都覺得自己的父親是最優秀的。

兩人各執一詞,沒有結果,便決定去問祖父陳寔,請他裁決。

陳寔聽完後,回答說:「元方這個哥哥做得真不容易,而身為弟弟的季方也很不簡單。

」意思是說季方好得使元方難做他的哥哥,互相匹配;而元方也好得使季方難做他的弟弟,互相匹配。

後來「難兄難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兄弟二人才德相當,難分高下。

後世轉而用於諷刺兩人同樣差勁,表現差不多。

以上兩個意義的「難」都要讀成ㄋㄢˊ。

今人則把「難」讀成ㄋㄢˋ,多用以形容同處困境、共同患難的朋友。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兄弟二人才德相當,難分高下。

(難,音ㄋㄢˊ) 使用類別用在「能力相等」的表述上。

例句 這兩位兄弟品學一樣好,真可說是難兄難弟。

這次科學比賽,兩兄弟同時獲獎,真是難兄難弟,不分軒輊。

二語義說明諷刺兩人同樣差勁,表現差不多。

(難,音ㄋㄢˊ) 使用類別用在「同樣低劣」的表述上。

例句 這一對兄弟,橫行鄉里,魚肉善良,真是難兄難弟。

你們倆真是一對難兄難弟,都考不及格,誰也好不到哪裡去。

三語義說明形容同處困境、共同患難的朋友。

(難,音ㄋㄢˋ) 使用類別用在「患難之交」的表述上。

例句 當年我們在戰場上是同生共死的難兄難弟。

這對難兄難弟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回到他們的家鄉。

我們倆,一個感冒,一個胃痛,就像一對難兄難弟似的。

你們倆真是一對難兄難弟,處境同樣惡劣,命運同樣乖舛。

辨  識近義一丘之貉、患難之交、患難與共「難(音ㄋㄢˋ)兄難弟」及「患難之交」都指共處危難之中的朋友。

「難(音ㄋㄢˋ)兄難弟」側重於彼此的遭遇相同;「患難之交」側重於彼此的友誼堅定。

難兄難弟患難之交辨似例句○ㄨ你們倆真是一對~,處境同樣惡劣,命運同樣乖舛。

ㄨ○我們是~,你的事我一定全力以赴。

參考詞語元方季方注  音ㄩㄢˊ。

ㄈㄤ。

ㄐㄧˋ。

ㄈㄤ漢語拼音yuánfāngjìfāng 釋  義宋.劉克莊〈祭林寒齋〉:「陶母龐嫂,退而就館,接君雁行,有禮有法,元方季方。

」難弟難兄注  音ㄋㄢˊ。

ㄉㄧˋ。

ㄋㄢˊ。

ㄒㄩㄥ漢語拼音nándìnánxiōng 釋  義宋.王之道〈滿庭芳.蔡水西來〉:「蔡水西來,于門南峙,天波擁入華楹。

芝蘭爭秀,難弟遇難兄。

」清.魏源《魏源集.七言古詩》:「太室之勝山內藏,少室之奇山外仰。

難弟難兄孰相讓?」 囊空如洗 參考詞語‧囊橐如洗‧空囊如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ㄋㄤˊ。

ㄎㄨㄥ。

ㄖㄨˊ。

ㄒㄧˇ漢語拼音nángkōngrúxǐ釋  義囊,口袋。

口袋裡空空的,像洗過一樣。

形容窮到極點身上連一個錢也沒有。

※語或出《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沈百寶箱》。

△「兩袖清風」 典故說明「囊空如洗」的「囊」是口袋,口袋空空的,像洗過一樣,自然是什麼都沒有,所以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極度的貧窮。

明代小說《警世通言》收錄了一則「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內容是描述明朝萬曆年間,京城名妓杜十娘勇敢追求愛情,後來遭監生李甲拋棄,抱著百寶箱自沉江中的故事。

典源這裡節錄的段落是:監生李甲自從和杜十娘認識之後,一年多來,身上的錢已經花的差不多,杜媽媽拿不到好處於是動起趕走李甲的念頭。

杜十娘早就想要從良將終身託付給李甲,於是和杜媽媽拍掌約定,只要李甲十天之內拿得出三百兩銀子,就讓杜十娘跟李甲走。

當天晚上,杜十娘就和李甲商量,李甲說:「我並不是沒有這個心,但是教坊落籍沒有千兩銀子是不可能。

我現在身上一點都沒有,該怎麼辦?」這裡就用「囊空如洗」形容窮到極點,身上連一個錢也沒有。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窮到極點身上連一個錢也沒有。

使用類別用在「貧苦窮困」的表述上。

例句 繳了房租,我已囊空如洗,晚飯就只好讓你請客了。

你領了薪水要省點用,免得一到月底又要囊空如洗了。

他遭扒手將他扒得囊空如洗,連買張車票的錢也沒有。

老王總是揮霍無度,月初才領薪水,到了月中就囊空如洗了。

這些囊空如洗的窮學生,都是靠半工半讀,自力更生的苦撐過來的。

當年他囊空如洗地來到美國,想不到現在已是家財萬貫,躋身企業名流。

辨  識近義兩袖清風、阮囊羞澀、一文不名、一貧如洗、身無分文、床頭金盡、身無長物反義家財萬貫、腰纏萬貫、囊橐豐盈「兩袖清風」及「囊空如洗」都有貧困沒錢的意思。

「兩袖清風」專指因為官清廉,了無積蓄故而清貧;「囊空如洗」泛指一般窮困缺錢的狀態。

兩袖清風囊空如洗辨似例句○ㄨ辭去了官職,他~地回到了自己的故鄉。

ㄨ○你領了薪水要省點用,免得一到月底又要~了。

參考詞語囊橐如洗注  音ㄋㄤˊ。

ㄊㄨㄛˊ。

ㄖㄨˊ。

ㄒㄧˇ漢語拼音nángtuórúxǐ 釋  義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二》:「比明呼金不應,急入其房闥,則孥累一空,囊橐如洗,并飲叟亦無蹤影矣。

」空囊如洗注  音ㄎㄨㄥ。

ㄋㄤˊ。

ㄖㄨˊ。

ㄒㄧˇ漢語拼音kōngnángrúxǐ 釋  義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五》:「至宜昌,空囊如洗,飲食俱缺,檢隨身物凡值一錢半鏹者,悉付質庫,得錢一千餘文,易舟就道。

」 力不從心 參考詞語‧力不副心‧力不及心‧力不從願‧力不逮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ˋ。

ㄅㄨˋ。

ㄘㄨㄥˊ。

ㄒㄧㄣ漢語拼音lìbùcóngxīn釋  義心裡想做某事,力量卻無法達到。

※◎語或本漢.班昭〈為兄超求代疏〉。

典故說明「力不從心」是一種心裡想做,卻氣力不足的情況。

在漢.班昭〈為兄超求代疏〉曾用到此言。

東漢時,班超受皇帝之命出使西域,平定與安撫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讓他們歸順漢朝。

由於對國家有極大的貢獻,皇帝便賜他做西域都護,還封他為定遠侯,讓他駐守在西域,維繫邊界的和平。

班超因此在西域一待就是三十年,一直是盡忠職守,但是到了晚年,非常想家,於是上書皇帝,希望能讓他回鄉養老。

但一等三年都沒有回音,他的妹妹班昭於是寫了一封信,幫哥哥向皇帝求情,說班超在西域為朝廷效命了三十年,現在七十歲了,年老多病,體力大不如前,眼睛、耳朵都不管用了,走路還要藉助拐扙。

雖然很想替國家效力到生命中最後一刻,但現在身體如此衰弱,如果哪天敵人突然發生叛變,他就算有心,力量也不足以平定動亂。

到時不但對國家會有極大的傷害,群臣之前的努力也會付諸流水。

班昭懇求皇帝讓哥哥回國,不要讓他就這樣老死異鄉。

信的內容處處流露出深厚的兄妹之情,皇帝看了大受感動,下詔讓班超回國,而班超在回到洛陽一個月後就病逝了。

這裡的原文就用了「超之氣力,不能從心」。

另外在《後漢書.卷八八.西域傳》,也提到東漢初年,漢光武帝復興漢室,西域各小國都來歸附,希望能得到保護,避免被他國併吞。

但等了許久都沒看到漢室派兵過來,非常著急,鄯善國的國王就寫信給漢光武帝,說明漢帝國再不派兵前來,就只好去依附你們的敵人-匈奴了。

漢帝鑒於國內局勢剛剛穩定下來,短期之內無法派兵到西域保護這些國家,於是便回覆說:「我們目前無法派兵前去,你們有歸附漢帝國的心,但力量上無法達到的話,就請你們自行去依附其他國家吧!」這些小國就只好去依附匈奴了。

這裡的原文用的就是「力不從心」。

後來就演變成為一句成語,用來指心裡想做某事,力量卻無法達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心裡想做某事,力量卻無法達到。

使用類別用在「能力不足」的表述上。

例句 真抱歉!不是不肯幫忙,實在力不從心。

他想把兒子送出國留學,但實在力不從心。

對我來說,編輯辭典是一件力不從心的事。

大概是上了年紀,爬起樓來常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年紀漸大,要做的事還很多,但常感到力不從心。

這個單位弊病沉痾已久,改革起來令我覺得力不從心。

火災發生時,我心裡知道要趕快跑,但是我就是力不從心。

大概因為上半場太激烈了,以致下半場時,雙方踢球都已力不從心。

每個人身體都要健壯,否則要拚遠大前途時,只得感嘆力不從心了。

古人說:「近來懶上樓。

」我這才領略,原來那是種力不從心的感覺。

辨  識近義力不能支、力不勝任、力有未逮、力所不及、心有餘而力不足、心餘力絀、無能為力、鞭長莫及反義得心應手、力所能及、遊刃有餘、綽綽有餘 參考詞語力不副心注  音ㄌㄧˋ。

ㄅㄨˋ。

ㄈㄨˋ。

ㄒㄧㄣ。

(變)。

ㄌㄧˋ。

ㄅㄨˊ。

ㄈㄨˋ。

ㄒㄧㄣ漢語拼音lìbùfùxīn(變)lìbúfùxīn 釋  義《太平廣記.卷一二三》:「但揣微賤,力不副心,苟可施於區區,敢不從命。

」宋.歐陽修〈蘇子美論書〉:「蘇子美喜論用筆,而書字不迨其所論,豈其力不副其心邪?」力不及心注  音ㄌㄧˋ。

ㄅㄨˋ。

ㄐㄧˊ。

ㄒㄧㄣ漢語拼音lìbùjíxīn 釋  義唐.顧陶〈唐詩類選後序〉:「僻遠孤儒,有志難就,粗隨所見,不可殫論。

終愧力不及心,庶非耳目之過也。

」力不從願注  音ㄌㄧˋ。

ㄅㄨˋ。

ㄘㄨㄥˊ。

ㄩㄢˋ漢語拼音lìbùcóngyuàn 釋  義《晉書.卷六二》:「徒懷憤踊,力不從願,慚怖征營,痛心疾首。

」力不逮心注  音ㄌㄧˋ。

ㄅㄨˋ。

ㄉㄞˋ。

ㄒㄧㄣ。

(變)。

ㄌㄧˋ。

ㄅㄨˊ。

ㄉㄞˋ。

ㄒㄧㄣ漢語拼音lìbùdàixīn(變)lìbúdàixīn 釋  義宋.歐陽修〈亳州乞致仕第四表〉:「雖天地之施無私,恩非責報;而犬馬之微自效,力不逮心。

」 力透紙背 參考詞語‧筆力透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ˋ。

ㄊㄡˋ。

ㄓˇ。

ㄅㄟˋ漢語拼音lìtòuzhǐbèi釋  義寫字時,運筆的力量穿透到紙的另一面。

形容人的書法遒勁有力。

語本唐.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記〉。

後亦用「力透紙背」形容文章立意深刻有力。

典故說明顏真卿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少年時曾拜張旭為師。

有一次他向張旭請教書法用筆的道理,張旭說:「曾經聽褚遂良說過,用筆要像印泥畫沙一樣。

當時一直無法悟得其中的道理。

後來在一個島上,有一個佈滿沙土的地方,因為平坦乾淨,讓人看了,心裡就感到愉悅,想要拿起筆來書寫。

於是用銳利的錐子在沙地上畫出勁拔峻險的形狀,也因此領悟了其中用筆的道理。

書法用筆,要像用尖銳的東西在沙上作畫一樣,有時要隱藏筆鋒,顯現出深沉的感覺;當必須使用筆鋒時,就要遒勁有力,讓運筆的力量穿透到紙的另一面。

如果可以達到同時呈現這兩種筆法的境界,自然可以說是相當的成功了。

楷書與草書的運筆,如果能完全和畫沙的道理一樣,就能夠流傳久遠,達到與古人相同的水準。

」後來「力透紙背」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的書法遒勁有力。

亦用來形容文章立意深刻有力。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人的書法遒勁有力。

使用類別用在「筆力強勁」的表述上。

例句 這幾個字寫得力透紙背,功夫相當到家。

老先生的題字筆力蒼勁,真可謂力透紙背。

于右老的草書,筆力柔中帶勁,有力透紙背之感。

二語義說明形容文章立意深刻有力。

使用類別用在「描繪深刻」、「評論深入」的表述上。

例句 這篇社論見解力透紙背,精闢絕倫。

這部小說力透紙背地刻劃了人性的光明與堅強。

《紅樓夢》善寫人物,無論是正角或是配角,都寫得力透紙背。

辨  識近義入木三分 參考詞語筆力透背注  音ㄅㄧˇ。

ㄌㄧˋ。

ㄊㄡˋ。

ㄅㄟˋ漢語拼音bǐlìtòubèi 釋  義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二》:「世情畢竟吹毛易,筆力須知透背難。

」 力爭上游 參考詞語‧力爭上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ˋ。

ㄓㄥ。

ㄕㄤˋ。

ㄧㄡˊ漢語拼音lìzhēngshàngyóu釋  義比喻努力奮鬥,求取上進。

※#語或本清.趙翼〈閒居讀書作〉詩六首之五。

典故說明趙翼(西元1727∼1814),字耘松,號甌北,清江蘇陽湖人。

與袁枚、蔣士銓並稱乾隆三大家。

他詩作四千八百多首,以五言古詩最有特色。

其詩或嘲諷理學、議論時事,或闡述一些生活哲理,頗有新穎思想。

最主要的是體現他所主張的「性靈」說,即抒寫性靈,展現生活中真實的感受。

不擬古,不拘格式,寫出率真自然的生活體會。

在趙翼的〈閒居讀書作〉詩六首之五中,他敘述說:人的臉雖然只有一尺大,但卻沒有二個人是完全相像的。

人心也像人面一樣,上天巧妙獨造,各自不同。

一起看同本書,各自領會不同;一起作同個題目的文章,寫出的內容也是各不相同。

這就是因為每個人先天條件的不同,所生出的巧妙。

最後一句:「力欲爭上游,性靈乃其要。

」就是趙翼認為如果想要更上層樓,「性靈」是最重要的。

後來「力爭上游」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努力奮鬥,求取上進。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努力奮鬥,求取上進。

使用類別用在「奮發進取」的表述上。

例句 只有自強不息,力爭上游,才能永保國家競爭力。

我隊在全體隊員將士用命之下力爭上游,終於得到冠軍。

他雖然出身貧窮家庭,卻能力爭上游,終於成為商業鉅子。

一次失敗,不要灰心,只要你能力爭上游,成功必然在望。

他雖然殘障,但憑著一股不服輸的精神力爭上游,終於出人頭地。

辨  識近義力圖上進反義自暴自棄、自甘墮落、得過且過 參考詞語力爭上流注  音ㄌㄧˋ。

ㄓㄥ。

ㄕㄤˋ。

ㄌㄧㄡˊ漢語拼音lìzhēngshàngliú 釋  義清.譚嗣同〈上歐陽中鵠書〉:「學者何可不力爭上流,而甘讓人誕先登岸耶?」《花月痕.第二八回》:「可憐秋痕這兩日,正為癡珠和他媽力爭上流時候,那裡曉得半天打下這個霹靂!」 六神無主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ㄡˋ。

ㄕㄣˊ。

ㄨˊ。

ㄓㄨˇ漢語拼音liùshénwúzhǔ釋  義形容心慌意亂,拿不定主意。

※語或出《醒世恆言.卷二九.盧太學詩酒傲王侯》。

△「手足無措」、「不知所措」 典故說明「六神無主」的「六神」是指人的六大器官之神。

六神無主是指身上所有的神魂都失去了定位,也就是心慌意亂了。

這句成語常見於古典小說中,如在《醒世恆言》卷二九,提到明朝濬縣的汪知縣因為知道盧柟是個才子,交遊廣泛,又聽說他家中的園林造景奇特,有心要與他結識,便差人去請盧柟來會面。

盧柟天生就恃才傲物,知縣一連請了五六次,他也不理會。

知縣見盧柟不肯來,情願自己前去拜訪,差人跟盧柟訂了日子,去賞梅花。

然而就在約會的前夕,因為新按院到任,必須前去接待,只好與盧柟改期。

但等到知縣事情大致忙完,已是春季桃花盛開之時,又差人去和盧柟再約期見面。

但是天下竟有這麼巧的事,就在知縣正要赴約時,懷有五個月身孕的夫人,卻忽然流產了,暈倒在地,血沾滿了身子。

把知縣嚇得六神無主,根本沒有心情去喝酒、賞花了,只好又差人去向盧柟告罪。

「六神無主」這句成語就是用來形容心慌意亂,拿不定主意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心慌意亂,拿不定主意。

使用類別用在「驚懼恐慌」的表述上。

例句 驚魂未定的孩子,六神無主地東張西望。

一聽到東窗事發,他立刻嚇得六神無主。

他現在已六神無主,得有人出面協助他處理善後。

突然接到噩耗,他一時六神無主,不知如何是好。

經鄰居一再安慰,六神無主的阿婆才逐漸鎮定下來。

我現在六神無主,腦筋一片空白,沒辦法回答你的問題。

媽媽突然病倒,爸爸又不在家,我們兄弟簡直六神無主。

大家這樣你一言、我一句的,反而讓他六神無主,心慌意亂。

一聽到老師馬上要來家庭訪問,平日頑皮的小華也急得六神無主。

遇到事情時,有的人六神無主,有的人則能冷靜面對,處理善後。

突然接到家中發生劇變的消息,一向堅強的她,竟變得六神無主。

我知道妳已六神無主,但請先鎮靜一下,先把伯母送醫急救要緊。

辨  識近義不知所措、手足無措、心慌意亂、魂不守舍、張皇失措、驚慌失措、七上八下、心驚膽戰、方寸已亂反義泰然自若、從容不迫「六神無主」及「手足無措」、「不知所措」都可用於形容慌亂的樣子。

「六神無主」用於形容心理狀態的慌亂;「手足無措」、「不知所措」則用於形容行為舉止的慌亂。

六神無主手足無措、不知所措辨似例句○ㄨ我現在~,腦筋一片空白,沒辦法回答你的問題。

ㄨ○這是他第一次約會,整個過程都緊張得~。

立竿見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ˋ。

ㄍㄢ。

ㄐㄧㄢˋ。

ㄧㄥˇ漢語拼音lìgānjiànyǐng釋  義豎立竹竿於陽光下,可立刻見其影。

比喻迅速收到成效。

語出漢.魏伯陽《參同契.如審遭逢章》。

典故說明「立竿見影」本為古代一種測量、訂定節氣的方法。

指在陽光下豎立一根竹竿,根據投射日影的長度、方位等觀察自然界的變化。

因為在陽光下豎立竹竿,可立即見其影,故「立竿見影」又用來比喻迅速收到成效。

此語可見於漢代魏伯陽所作的《參同契》。

《參同契》為道教最早系統論述煉丹的典籍,也稱得上是全世界最早的煉丹術理論性著作,全書托易象而論煉丹,其中存在著許多先進的化學觀念,對煉丹術有重大的影響。

〈如審遭逢章〉談到修煉的方法。

「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古人認為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由這五種物質所組成,此五種物質以循環的規律相互滋生,但亦相互制約。

修煉時若能順應五行,並且專心一意,沒有任何遺漏,則可收快速而立即的功效。

後來原文中的「立竿見影」演變為成語,就用來比喻迅速收到成效。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迅速收到成效。

使用類別用在「立即見效」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麻醉藥對於止痛有著立竿見影的功效。

新的交通法規才剛實施,就收到立竿見影的成效。

你光用幾句話勸他,未必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採用重罰雖然可以立竿見影,但畢竟只是治標的辦法。

採用新的教學法,對於記誦片語的效果可以立竿見影。

這種頑疾須採用特殊藥物治療,才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你只要好好用功,此次考試成績就可立竿見影,突飛猛進。

自從教練宣布遲到要處罰以後,效果隨即立竿見影,每次訓練大家都準時集合。

辨  識近義其應若響 立錐之地 參考詞語‧卓錐之地‧立錐之土‧置錐之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ˋ。

ㄓㄨㄟ。

ㄓ。

ㄉㄧˋ漢語拼音lìzhuīzhīdì釋  義豎立錐子的地方。

比喻極微小的地方。

常用「無立錐之地」表示無可容身之處。

#語本《莊子.盜跖》。

典故說明莊子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提倡自然無為、逍遙自在的人生觀,政治上則祟尚無為而治,因此對儒家的禮教規範與追求王天下的理念加以抨擊。

〈盜跖〉一篇則是藉著一位名叫跖的古代大盜之口,來發表反儒家的言論。

文中敘述盜跖是魯國賢人柳下惠的弟弟,但卻和哥哥高尚的品德不同,他帶著手下到處搶人錢財,擄人婦女,以暴力橫行天下,所到之處都引起當地的恐慌,人民叫苦連天。

孔子看不過這種行為,前去規勸他,說他既長得高大英俊,又聰明勇敢,淪為盜賊實在太可惜了,我願意幫你出使各地,建立屬於你自己的城池,尊你為諸侯,以成聖人之道。

盜跖聽了不但不接受,還勃然大怒地說:「你這分明是在收買我,自己有了大城有何用處?堯舜湯武等古代君王擁有全天下,他們的子孫現在又在何處?柳下惠和孔子並非同時代,而盜跖也無法證實是否真有其人。

本篇是寓言性質,莊子籍這篇故事表達自己崇尚自由無為的觀念。

文中使用「無置錐之地」來形容堯舜湯武的子孫現在的處境,像連豎立一根錐子這樣小的地方都沒有。

後來「立錐之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極微小的地方。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極微小的地方。

使用類別用在「微小空間」的表述上。

例句 操場上人山人海,大家擠得幾乎沒有立錐之地。

我到達演唱會會場時,已擠滿了歌迷,幾乎沒有立錐之地。

他窮得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只有靠著救濟金過日子。

他剛宣布破產,房子也被查封,這下真地連立錐之地都沒有了!在我窮困潦倒的時候,常常在想:「天下之大,難道就沒有我立錐之地嗎?」他家雖窮得幾乎無立錐之地,但促使他更加努力向學,希望有一天能改善家人的生活。

辨  識近義立足之地、容身之地、彈丸之地 參考詞語卓錐之地注  音ㄓㄨㄛˊ。

ㄓㄨㄟ。

ㄓ。

ㄉㄧˋ漢語拼音zhuózhuīzhīdì 釋  義《祖堂集.卷一九》:「去年未是貧,今年始是貧;去年無卓錐之地,今年錐亦無。

」立錐之土注  音ㄌㄧˋ。

ㄓㄨㄟ。

ㄓ。

ㄊㄨˇ漢語拼音lìzhuīzhītǔ 釋  義《三國志.卷一六》:「舊大族田地有餘,而小民無立錐之土;慈皆隨口割賦,稍稍使畢其本直。

」置錐之地注  音ㄓˋ。

ㄓㄨㄟ。

ㄓ。

ㄉㄧˋ漢語拼音zhìzhuīzhīdì 釋  義《莊子.盜跖》:「堯舜有天下,子孫无置錐之地;湯武立為天子,而後世絕滅;非以其利大故邪?」宋.陳亮《陳亮集.卷八》:「且昔者漢高帝嘗創業矣,倡義草莽,無置錐之地。

」 另起爐灶 參考詞語‧自起爐灶‧起爐作灶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ㄥˋ。

ㄑㄧˇ。

ㄌㄨˊ。

ㄗㄠˋ漢語拼音lìngqǐlúzào釋  義「另起爐灶」,典源作「起爐作竈(灶)」。

指建立爐子和灶子,也就是建立家業的意思。

比喻創立見解。

※語或出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卷三五.語錄下》。

後轉用「另起爐灶」比喻另立門戶。

亦用來比喻捨棄舊事物,重新來過。

△「重整旗鼓」 典故說明爐灶指爐子和灶,都是家庭中必備的炊具。

如果要成立一個家庭,基本上都需要建立爐灶,所以「起爐作灶」,就可指建立家業,也可引申為創立見解。

如果分家另立門戶,可稱為「另起爐灶」,也可引申為拋棄舊說,另創新見解。

在文獻上,使用「起爐作灶」較早的如宋代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卷三五.語錄下》,就有「見理未明,寧是放過去,不要起爐作竈(灶)」的說法,意思是說看到道理弄不清楚的,寧可放過不理,也不要自以為是,自創解說。

至於「另起爐灶」的用法,如《歧路燈》第一○八回:「姑太太道:『衙門甚為便宜,何必遷移?』撫臺道:『非是我好另起爐灶,只為那邊侄子親迎,有許多不便處。

』」說的是撫臺大人因為不便在衙門為晚輩辦喜事,所以另外租了個大宅院為公館,所以稱「另起爐灶」。

在《鏡花緣》第一四回提到無腸國有些富家收集排泄物反覆供下人食用,一直到實在無法下嚥了,才重新換過,所以也用了「另起爐灶」。

這句成語今多用來指另立門戶,或捨棄舊事物,重新來過。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另立門戶。

使用類別用在「別立門戶」的表述上。

例句 兒子長大後,各自離家另起爐灶。

他離開老東家後,另起爐灶,也開了一家店。

原先他在一家館子當廚師,如今另起爐灶,開了一間更具規模的餐廳。

二語義說明比喻捨棄舊事物,重新來過 使用類別用在「棄舊立新」的表述上。

例句 好不容易大家都有了共識,他不應另起爐灶地又提新意見。

假使這些辦法都行不通,何不另起爐灶,再想想別的辦法?這個題目太多人談過,我得另起爐灶,找些新鮮的題材來說。

既然我們的意見都未能獲得上級的重視,我同意大夥兒另起爐灶,再提構想。

辨  識近義重整旗鼓、別闢門戶、另闢蹊徑、另起樓臺、改弦更張、改弦易轍反義抱殘守缺、墨守成規「重整旗鼓」及「另起爐灶」都有重新開始努力的意思。

「重整旗鼓」側重於遇到失敗或受挫後重新開始;「另起爐灶」側重於有放棄原有的基礎重新開始。

重整旗鼓另起爐灶辨似例句○ㄨ敵人正退到陣線後方去~,準備再次發動攻擊。

ㄨ○假使這些辦法都行不通,何不~,再想想別的方向? 參考詞語自起爐灶注  音ㄗˋ。

ㄑㄧˇ。

ㄌㄨˊ。

ㄗㄠˋ漢語拼音zìqǐlúzào 釋  義清.陸隴其〈答嘉善李子喬書〉:「輒欲以胸臆所見,自闢門戶,自起爐灶。

」起爐作灶注  音ㄑㄧˇ。

ㄌㄨˊ。

ㄗㄨㄛˋ。

ㄗㄠˋ漢語拼音qǐlúzuòzào 釋  義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卷三五》:「見理未明,寧是放過去,不要起爐作竈(灶)。

」清.黃宗羲〈答萬充宗論格物書〉:「靜遠茍明夫意,則格物之工夫即在其中,更不必起爐作竈(灶)也。

」 另眼相看 參考詞語‧另眼相待‧另眼看待‧另眼看承‧另眼看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ㄥˋ。

ㄧㄢˇ。

ㄒㄧㄤ。

ㄎㄢˋ漢語拼音lìngyǎnxiāngkàn釋  義以特別的眼光或態度相待,以示重視或歧視。

※#語或出《初刻拍案驚奇》卷八。

△「刮目相看」 典故說明「另眼相看」就是用另外一種眼光看人,也可以指用另外一種的態度對待人。

這種異常的眼光或態度,通常表示對對方的重視,但也有表示歧視的。

這句成語常見用於小說中,例如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八有一段故事說到蘇州有一個叫陳大郎的人,因為曾經請了一位滿臉鬍鬚的大漢吃了一頓飯,後來陳大郎的妻子和小舅子被盜匪劫走,首領竟然就是這位大漢。

等到弄清楚陳氏的身分後,這位山大王馬上對他們「另眼相看」,不但不傷害他們,還給他們上賓似的招待。

陳氏夫妻重逢後,才想起是當年一飯之恩結下的緣分。

在《六十種曲》裡面也有一齣戲叫《霞箋記》,是明代無名氏所撰。

戲裡說一位叫張麗容的小姐,淪落在煙花樓中,本來和公子李彥直訂親,卻因為被丞相伯顏強佔,後又遭丞相夫人妒忌,轉獻給太后,做為公主的侍女。

公主對她「另眼看待」,要她作貼身丫環,幫忙梳妝,張氏卻每天愁眉深鎖。

在公主詢問下,張氏才說出自己的身世遭遇。

這裡的「另眼看待」也是表示看重的意思。

後代通行的用法為「另眼相看」,亦作「另眼看待」、「另眼相待」,被用來形容以特別的眼光或態度相待,以示重視或歧視。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以特別的眼光或態度相待,以示重視或歧視。

使用類別用在「特殊待遇」的表述上。

例句 只要我們有實力,別人自然會另眼相看。

我想當一位普通人,不喜歡被人這樣另眼相看。

別怪長官對他另眼相待,他的表現實在太出色了。

自從這塊地被眾多廠商另眼相看後,地價越來越高了。

想不到他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從今以後我要對他另眼相看了。

她的領導能力實在太傑出了,難怪總經理一直對她另眼相看。

在團體中我們應該一視同仁,不能因為某人身分特殊而另眼相看。

辨  識近義刮目相看反義一視同仁、嗤之以鼻、等量齊觀「另眼相看」及「刮目相看」都有用另一種新的眼光看待的意思。

「另眼相看」側重於對方有與眾不同,且讓人看重之處;「刮目相看」側重於對方有令人驚訝且不容忽視的轉變。

另眼相看刮目相看辨似例句○ㄨ在團體中我們應該一視同仁,不能因為某人身分特殊而~。

ㄨ○不太會游泳的她,經過苦練一個暑假之後,游泳技術讓人~。

參考詞語另眼相待注  音ㄌㄧㄥˋ。

ㄧㄢˇ。

ㄒㄧㄤ。

ㄉㄞˋ漢語拼音lìngyǎnxiāngdài 釋  義《警世通言.卷二二》:「劉翁劉嫗見他小心得用,另眼相待,好衣好食的管顧他。

」《紅樓夢.第七回》:「不過仗著這些功勞情分,有祖宗時,都另眼相待,如今誰肯難為他?」另眼看待注  音ㄌㄧㄥˋ。

ㄧㄢˇ。

ㄎㄢˋ。

ㄉㄞˋ漢語拼音lìngyǎnkàndài 釋  義《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五》:「侍郎與夫人看見人物標致,更加禮儀齊備,心下喜歡,另眼看待。

」《文明小史.第四八回》:「說了半天,無非說勞大人如何有錢有勢,叫他們媛媛另眼看待之意。

」另眼看承注  音ㄌㄧㄥˋ。

ㄧㄢˇ。

ㄎㄢˋ。

ㄔㄥˊ漢語拼音lìngyǎnkànchéng 釋  義《醒世恆言.卷二七》:「去年出征,撥在老爺部下,因見我勇力過人,留我帳前親隨,另眼看承。

」另眼看覷注  音ㄌㄧㄥˋ。

ㄧㄢˇ。

ㄎㄢˋ。

ㄑㄩˋ漢語拼音lìngyǎnkànqù 釋  義《喻世明言.卷一七》:「汝今日鮮衣美食,花朝月夕,勾你受用。

官府都另眼看覷,誰人輕賤你?」 老蚌生珠 參考詞語‧明珠生蚌‧珠生老蚌‧老蚌出珠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ㄠˇ。

ㄅㄤˋ。

ㄕㄥ。

ㄓㄨ漢語拼音lǎobàngshēngzhū釋  義老蚌還能生出珍珠,本稱譽老年得子,父子俱美。

語本漢.孔融〈與韋端書〉。

後來多用以比喻老年得子。

今也戲稱高齡產婦生子。

典故說明東漢時,一個名叫韋端的大將軍,有兩個兒子,長子叫元將,次子叫仲將,兩人都非常優秀。

當時在文壇上享富盛名的孔融,與韋端一家有深厚的世交關係。

有一次,孔融寫給韋端一封信,信中提到:「前幾天元將來訪,我看他學問高深,才華洋溢,氣度恢宏,將來必定是個能創立大事業的人才。

昨天仲將又來訪,我看他資質聰敏,性情敦厚,將來也一定能繼承家業,光耀門楣。

沒想到這麼一對寶貴的珍珠,竟然會是出自你這個老蚌的身上,實在是太珍貴了!」因為當時韋端的年紀已大,所以孔融就用老蚌來比喻他,又用珍珠來比喻兩個優秀的兒子。

「老蚌生珠」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書言故事.子孫類》:「言人父子俱美,曰老蚌生珠。

」說的正是此事。

後來「老蚌生珠」的意義,多用以比喻老年得子,今也戲稱高齡產婦生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老年得子。

使用類別用在「老年生子」的表述上。

例句 近世醫學發達,人民壽命延長,老蚌生珠的事兒,時有所聞。

年近六十的他終於生下一子,雖然大家笑他是老蚌生珠,他還是高興得不得了。

參考詞語明珠生蚌注  音ㄇㄧㄥˊ。

ㄓㄨ。

ㄕㄥ。

ㄅㄤˋ漢語拼音míngzhūshēngbàng 釋  義《群音類選.官腔類》:「荷皇天寵賜,一子承宗,縱休誇佳兆為熊,尤幸似明珠生蚌!」珠生老蚌注  音ㄓㄨ。

ㄕㄥ。

ㄌㄠˇ。

ㄅㄤˋ漢語拼音zhūshēnglǎobàng 釋  義宋.劉克莊〈送林寬夫父子〉:「家學有淵源,傳之於艾軒。

三珠生老蚌,百鳥避雛鵷。

」老蚌出珠注  音ㄌㄠˇ。

ㄅㄤˋ。

ㄔㄨ。

ㄓㄨ漢語拼音lǎobàngchūzhū 釋  義《北齊書.卷三五》:「邵又與卬父子彰交遊,嘗謂子彰曰:『吾以卿老蚌遂出明珠,意欲為群拜紀可乎?』」 老馬識途 參考詞語‧老馬知道‧老馬識塗‧識塗老馬‧識途老馬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ㄠˇ。

ㄇㄚˇ。

ㄕˋ。

ㄊㄨˊ漢語拼音lǎomǎshìtú釋  義老馬認得走過的路。

典出《韓非子.說林上》。

後用「老馬識途」比喻有經驗的人對情況比較熟悉,容易把工作做好。

典故說明春秋時,周室衰微,齊桓公以管仲為相,對內提升國力,對外率諸侯尊崇周天子的地位,阻止蠻族入侵,成為春秋時期五位霸主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位。

據《韓非子.說林上》載,有一次管仲、隰(ㄒㄧˊ)朋隨著桓公去征伐孤竹國,由於去的時候是春天,而回來的時候卻已經是冬天,景物變化很大,讓他們迷失了回國的方向。

正當眾人無計可施時,管仲想起老馬可以記得以前走過的路。

於是挑選了幾匹老馬,讓牠們在前面任意行走,軍隊跟在後面,果然找到了原路回國。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老馬識途」,比喻有經驗的人對情況比較熟悉,容易把工作做好。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有經驗的人對情況比較熟悉,容易把工作做好。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經驗豐富」的表述上。

例句 放心吧!小王老馬識途,不會迷路。

有老馬識途的老王領隊,我們不會迷路。

識認古文字,他老馬識途,我則沒啥經驗。

買賣骨董,得找位老馬識途的仲介,不可隨便。

團中就你老馬識途,這次旅遊理當由你作導遊。

投資股票,你是老馬識途了,請給我一點指導吧!這座捷運站出口那麼多,要不是老馬識途,必然迷路。

進入森林後,他老馬識途般地帶著我們穿梭在羊腸小徑之中。

教授老馬識途的經驗,正是帶領我們探索學術奧祕的最佳指引。

原盼他老馬識途,沒想到竟然和我們一樣初遊此地,這下可要冒險了。

辨  識近義熟門熟路反義暗中摸索、初出茅廬 參考詞語老馬知道注  音ㄌㄠˇ。

ㄇㄚˇ。

ㄓ。

ㄉㄠˋ漢語拼音lǎomǎzhīdào 釋  義唐.杜甫〈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詩二首之一〉:「老馬夜知道,蒼鷹飢(一作秋)著人。

臨危經久戰,用急始如神。

」老馬識塗注  音ㄌㄠˇ。

ㄇㄚˇ。

ㄕˋ。

ㄊㄨˊ漢語拼音lǎomǎshìtú 釋  義清.申甫〈七月朔日籜石招同地山少宰小集山齋為鴻博同年之會兩公各賦七律六章予亦和之書于籜石所畫歲寒三友圖後以誌一時盛事〉:「飛騰踏雪曾留爪,老馬衝泥自識塗。

」清.錢謙益〈高念祖懷寓堂詩序〉:「念祖以余老馬識塗,出其行卷,以求一言。

」識塗老馬注  音ㄕˋ。

ㄊㄨˊ。

ㄌㄠˇ。

ㄇㄚˇ漢語拼音shìtúlǎomǎ 釋  義明.盧象升〈與少司成吳葵庵書畫.其八〉:「蓋某於封疆軍旅之事,閱歷有年,雖係駑駘,猶然識塗老馬。

」識途老馬注  音ㄕˋ。

ㄊㄨˊ。

ㄌㄠˇ。

ㄇㄚˇ漢語拼音shìtúlǎomǎ 釋  義明.盧象升〈與少司成吳葵庵書畫.其八〉:「蓋某於封疆軍旅之事,閱歷有年,雖係駑駘,猶然識塗老馬。

」 老謀深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ㄠˇ。

ㄇㄡˊ。

ㄕㄣ。

ㄙㄨㄢˋ漢語拼音lǎomóushēnsuàn釋  義心思精密,計慮深遠。

語本《國語.晉語一》。

後用於形容人精明老練,計慮深遠。

△「老奸巨猾」、「足智多謀」 典故說明「老謀深算」這句成語最早只有「老謀」的形式。

記載春秋時各國歷史的《國語》一書提到,晉獻公想出兵攻打翟柤(ㄓㄚ),但有一天去打獵時見到不詳的預兆,回去晚上就睡不好覺。

大夫郤(ㄒㄧˋ)叔虎入朝晉見,獻公就向他傾訴夜不安眠,郤叔虎問他:「大王您睡不好是床有問題?還是愛姬不在身邊?」晉獻公看他不能了解自己的心意,就讓他退下。

郤叔虎出來後遇到士蒍(ㄨㄟˇ),對他說:「大王睡不好一定是為了討伐翟柤的事,其實翟柤營私好利,手下的人都極盡諂媚之能事,以致於忠臣無法出頭,人民也不支持他,這樣的國家要攻下來並不難,大王大可出兵攻打,一定會成功的。

這些話我沒說,但你一定會告訴大王吧!」士蒍就將郤叔虎的話稟告獻公,獻公聽了很高興,就出兵攻打翟柤。

郤叔虎原本是行政官,現在卻要帶兵打這場仗,他的手下勸說:「丟下原有的職務去打仗,這不是您該做的吧!」郤叔虎回答說:「既無老謀,而又無壯事,何以事君?」意思是我既無精密的謀略,也無了不起的功勛,拿什麼貢獻給君王呢?於是身先士卒,奮勇向戰,終於打敗了翟柤。

「老謀」須經「深算」所以,後來「老謀深算」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以形容人精明老練,計慮深遠。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精明老練,計慮深遠。

使用類別用在「成熟老練」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人個個老謀深算,你怎麼鬥得過?經過這次教訓後,著實讓他變得更加老謀深算。

他行事一向老謀深算,所以很少有把柄落在人家手上。

他是個老謀深算的商人,你想佔他的便宜是絕對不可能的。

他最佩服老張的老謀深算,總是能將事情處理得面面俱到。

他們兩個人的個性截然不同,一個老謀深算,一個大智若愚。

你雖然聰明機智,但遇上老謀深算的對手,還是免不了要吃虧。

我已布下天羅地網,不管他怎麼老謀深算,終究也難逃我的手掌心。

這個演員把老謀深算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讓觀眾們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辨  識近義老奸巨猾、足智多謀、深謀遠慮反義胸無城府、鼠目寸光「老奸巨猾」及「老謀深算」都可用來形容精於世故的人。

「老奸巨猾」側重於陰險狡詐,具有貶義;「老謀深算」側重於計慮深遠,不一定作貶義。

老奸巨猾老謀深算辨似例句○ㄨ這些商人,~,很難抓到他們逃漏稅的證據。

ㄨ○他行事一向~,所以很少有把柄落在人家手上。

老當益壯 參考詞語‧老而彌壯‧老而益壯‧衰當益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ㄠˇ。

ㄉㄤ。

ㄧˋ。

ㄓㄨㄤˋ漢語拼音lǎodāngyìzhuàng釋  義指年紀雖大但身體仍然強健,且志氣豪壯。

語出《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列傳》。

△「老驥伏櫪」 典故說明據《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列傳》載,東漢名將馬援,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想要開創一番事業。

長大後當了郡守的部屬,有一天奉命押解重刑犯到司命府,半路上,馬援因為憐憫那個囚犯就放了他,自己則逃到北方去避禍。

後來雖然遇到特赦,免除了罪刑,但他並沒有回到故里,仍然留在北方畜牧維生。

期間有很多人慕名前來歸附,門下賓客有數百人之多。

在隴漢交界游牧的時候,他常跟賓客們說:「大丈夫立志,處境愈是艱困,志節應當愈堅強;年紀越是老大,越要多加鍛練,保持身體強健。

」並用這句話來自我勉勵。

後來他投效東漢光武帝劉秀,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成為大將軍。

後來原文中的「老當益壯」成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年紀雖大但身體仍然強健,而且志氣豪壯。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年紀雖大但身體仍強健,且志氣豪壯。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遠大志向」的表述上。

例句 讓我們這些爺爺奶奶用歌聲唱出老當益壯的豪情。

他雖然年過七十,登山時卻是一馬當先的走在前頭,老當益壯的體魄令人歎服。

奶奶老當益壯,都八十幾歲了,還跟我們一起去參加健行。

他們雖然年紀大,但卻發下壯志要環遊世界,真是老當益壯啊!行善團的成員都是老當益壯的銀髮族,他們不辭辛苦地走遍各地。

他雖年過七十,卻老當益壯,工作熱忱一點也不輸給年輕小伙子。

這張照片是爺爺當年登上玉山主峰照的,老當益壯的風采令人欽仰。

我們參加銀髮族登山活動,就是要證明自己老當益壯,讓那些渾渾噩噩的年輕人汗顏。

辨  識近義人老心不老、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反義未老先衰「老當益壯」及「老驥伏櫪」都有年老卻仍活躍的意思。

「老當益壯」側重指身體硬朗;「老驥伏櫪」側重指雄心未泯。

老當益壯老驥伏櫪辨似例句○ㄨ奶奶~,都八十幾歲了,還跟我們一起去參加健行。

ㄨ○「人生七十才開始」,這句話頗有~,仍想有一番作為的意味。

參考詞語老而彌壯注  音ㄌㄠˇ。

ㄦˊ。

ㄇㄧˊ。

ㄓㄨㄤˋ漢語拼音lǎoérmízhuàng 釋  義漢.蔡邕〈文範先生陳仲弓銘〉:「容止法度,老而彌壯,凡所履行,事類博審,不可勝故。

」老而益壯注  音ㄌㄠˇ。

ㄦˊ。

ㄧˋ。

ㄓㄨㄤˋ漢語拼音lǎoéryìzhuàng 釋  義《南史.卷四九》:「敬通膂力剛強,老而益壯;余有犬馬之疾,溘死無時,此三異也。

」唐.張說〈右羽林大將軍王公神道碑奉敕撰〉:「臨難守死,褒贈特進,審塞翁之倚伏,達蒙叟之浮休,老而益壯,沒而立名者矣。

」衰當益壯注  音ㄕㄨㄞ。

ㄉㄤ。

ㄧˋ。

ㄓㄨㄤˋ漢語拼音shuāidāngyìzhuàng 釋  義唐.李白〈為趙宣城與楊右相書〉:「所冀枯松晚歲,無改節於風霜……衰當益壯,結草知歸。

」 老驥伏櫪 參考詞語‧伏櫪驥‧驥伏櫪‧驥老伏櫪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ㄠˇ。

ㄐㄧˋ。

ㄈㄨˊ。

ㄌㄧˋ漢語拼音lǎojìfúlì釋  義好馬雖老了,伏在馬槽邊,仍想奔跑千里的路程。

比喻年雖老而仍懷雄心壯志。

#語本三國魏.武帝〈步出夏門行〉。

△「老當益壯」 典故說明「老驥伏櫪」出自三國魏.武帝〈步出夏門行〉。

其中詩句說:「驥老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以千里馬雖然老了,伏在馬槽邊,仍然想奔跑千里的路程,來襯托積極於建立功業的人雖然年老,但雄壯豪邁的志向並未消失。

後來「老驥伏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專用來比喻年雖老而仍懷雄心壯志。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年雖老而仍懷雄心壯志。

使用類別用在「老而不休」的表述上。

例句 王老一頭銀髮,仍然活躍於商場中,真是老驥伏櫪,不服老啊!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爺爺雖然已退休,還準備去環遊世界一周呢!「人生七十才開始」,這句話頗有老驥伏櫪,仍想有一番作為的意味!已屆七十高齡的登山家打算向這座高山挑戰,老驥伏櫪之心,令人欽佩。

老王常自稱是老驥伏櫪,雖然已經退休,仍去當義工,為社會貢獻心力。

辨  識近義老當益壯、老馬嘶風、壯心不已反義尸居餘氣「老當益壯」及「老驥伏櫪」都有年老卻仍活躍的意思。

「老當益壯」側重指身體硬朗;「老驥伏櫪」側重指雄心未泯。

老當益壯老驥伏櫪辨似例句○ㄨ奶奶~,都八十幾歲了,還跟我們一起去參加健行。

ㄨ○「人生七十才開始」,這句話頗有~,仍想有一番作為的意味。

參考詞語伏櫪驥注  音ㄈㄨˊ。

ㄌㄧˋ。

ㄐㄧˋ漢語拼音fúlìjì 釋  義宋.陸游〈感興〉:「離堆太史公,青蓮老先生。

悲鳴伏櫪驥,蹭蹬失水鯨。

」清.歸莊〈哭萬年少.詩五首之二〉:「相彼伏櫪驥,遇時猶馳驟,悲哉負壯心,沒身無所就!」驥伏櫪注  音ㄐㄧˋ。

ㄈㄨˊ。

ㄌㄧˋ漢語拼音jìfúlì 釋  義宋.陸游〈百歲〉:「壯心空似驥伏櫪,病骨敢懷狐首丘。

」驥老伏櫪注  音ㄐㄧˋ。

ㄌㄠˇ。

ㄈㄨˊ。

ㄌㄧˋ漢語拼音jìlǎofúlì 釋  義《宋書.卷二一》:「驥老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老奸巨猾 參考詞語‧巨猾老奸‧老姦大猾‧老姦巨猾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ㄠˇ。

ㄐㄧㄢ。

ㄐㄩˋ。

ㄏㄨㄚˊ漢語拼音lǎojiānjùhuá釋  義「老奸巨猾」之「奸」,典源作「姦」。

「姦」,義同「奸」。

形容人世故老練、極為奸詐狡猾。

語本《資治通鑑.卷二一四.唐紀三○.玄宗開元二十四年》。

△「老謀深算」、「深奸巨猾」 典故說明「老奸巨猾」原作「老姦巨猾」。

「姦」,義同「奸」,即為邪惡、狡詐之意。

「姦猾」指奸詐狡猾的人,《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傳》:「丞相亦言灌夫通姦猾,侵細民,家累巨萬,橫恣潁川。

」即是指灌夫勾結奸詐狡猾之人,危害百姓,累積了萬貫家財,橫行於潁川一地。

到了宋代的《資治通鑑》則有「老姦巨猾」的用法,書中描述唐代宗室大臣李林甫的為人,他在玄宗時做宰相,由於心思細密,狡猾詭詐,常一邊對人甜言蜜語,又背地裡陷害他。

見到皇帝對誰寵幸,就極力巴結;當對方的權位對自己有威脅時,就設計剷除。

李林甫這樣厲害,就連人生經歷豐富、非常狡猾的人都無法倖免。

後來「老奸巨猾」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老姦巨猾」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世故老練、奸詐狡猾。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世故老練、極為奸詐狡猾。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狡猾詭詐」的表述上。

例句 他太老奸巨猾了,你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這個嫌犯老奸巨猾,想要套出他的話可不容易。

這些商人,老奸巨猾,很難抓到他們逃漏稅的證據。

他是個老奸巨猾的人,想要跟他打交道,你可得小心。

這些老奸巨猾的商人,經常用偷斤減兩的手法欺騙客人。

早就知道他老奸巨猾,經常暗中耍手段,不料還是中了他的計。

在罪證確鑿之下,不論他多麼的老奸巨猾,這次是無法狡賴脫身了。

王先生在公司裡的評價兩極,有人認為他通權達變,有人則認為他老奸巨猾。

做生意強調誠信待人,像你這樣老奸巨猾,機關算盡,有誰還敢跟你做生意?老奸巨猾的人一開始或許可以得到人的信任,但日子一久,假面具總會被拆穿。

辨  識近義老謀深算、陰險狡詐、詭計多端反義正人君子、狷介之士「老奸巨猾」及「老謀深算」都可用來形容精於世故的人。

「老奸巨猾」側重於陰險狡詐,具有貶義;「老謀深算」側重於計慮深遠,不一定作貶義。

老奸巨猾老謀深算辨似例句○ㄨ這些商人,~,很難抓到他們逃漏稅的證據。

ㄨ○他行事一向~,所以很少有把柄落在人家手上。

參考詞語巨猾老奸注  音ㄐㄩˋ。

ㄏㄨㄚˊ。

ㄌㄠˇ。

ㄐㄧㄢ漢語拼音jùhuálǎojiān 釋  義明.海瑞《海瑞集.上編》:「春槐愚稚子,喪膽權貴,語言出入不足怪。

齊朝積牙致富,今且託口觀望上人,出不得已咎趙推官矣。

巨猾老奸,可輕縱乎?」老姦大猾注  音ㄌㄠˇ。

ㄐㄧㄢ。

ㄉㄚˋ。

ㄏㄨㄚˊ漢語拼音lǎojiāndàhuá 釋  義宋.蘇洵〈議法〉:「比閭小吏奉之以公,則老姦大猾束手請死,不可漏略。

」老姦巨猾注  音ㄌㄠˇ。

ㄐㄧㄢ。

ㄐㄩˋ。

ㄏㄨㄚˊ漢語拼音lǎojiānjùhuá 釋  義《資治通鑑.卷二一四》:「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窺其際。

……雖老姦巨猾,無能逃於其術者。

」《宋史.卷一七八》:「於是舊胥既盡罷,而弊根未革,老姦巨猾,匿身州縣,舞法擾民,蓋甚前日。

」 老氣橫秋 參考詞語‧壯氣橫秋‧膽氣橫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ㄠˇ。

ㄑㄧˋ。

ㄏㄥˊ。

ㄑㄧㄡ漢語拼音lǎoqìhéngqiū釋  義老練的氣概充塞秋日的天空。

※語或本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

後用「老氣橫秋」形容人老練而自負的神態。

亦用於形容擺架子,自命不凡;或是沒有朝氣,暮氣沉沉的樣子。

典故說明「老氣橫秋」這句成語,也許是從孔稚珪所寫的〈北山移文〉中,「霜氣橫秋」一句演變而來。

孔稚珪,南朝齊人,為人淡泊清高,好寫作而不樂俗務。

他寫的這篇移文主要是藉北山山神的口氣,來諷刺當時有一些人表面像是隱者,心裡卻想得到朝廷的重用。

文章中被諷刺的主角周顒就是這樣的人。

本來周顒來到北山隱居,那種風度情調,有如張射的日光;凜若嚴霜的氣勢,瀰漫秋日的天空。

令人覺得連古來的隱者許由、巢父、務光、涓子都不如他。

哪裡知道,他一聽朝廷召喚,馬上動身赴任,把隱居一事當成他成名的晉身階。

所以說〈北山移文〉就像是一篇「北山山神的文告」。

北山山神貼出文告,告知世人周顒就是這樣一位心在官位的「朝隱」者。

文章中的「霜氣橫秋」,後來演變為「老氣橫秋」,本指老練的氣概充塞秋日的天空,轉用來形容人老練而自負的神態,亦用於形容擺架子、自命不凡;或者是偏指「老」和「秋」,形容沒有朝氣,暮氣沉沉的樣子。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人老練而自負的神態。

使用類別用在「成熟老練」的表述上。

例句 他談起話來老氣橫秋,儼然不可一世。

看他如今老氣橫秋的樣子,你就不難想像他當年叱吒風雲的英姿。

二語義說明形容人擺架子,自命不凡。

使用類別用在「超俗自負」的表述上。

例句 當上主管之後,他就老氣橫秋地頤指氣使,真令人受不了。

這小孩站在講臺說話的神情顯得老氣橫秋,一點膽怯的樣子也沒有。

三語義說明形容人沒有朝氣,暮氣沉沉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渙散消沉」的表述上。

例句 他雖正值青春年少,卻總是一副老氣橫秋、無精打采的樣子。

年輕人就是要挺直腰桿,像這樣彎腰駝背,活像個老氣橫秋的老頭兒! 辨  識近義死氣沉沉、暮氣沉沉反義生氣勃勃、朝氣蓬勃、生龍活虎、天真爛漫 參考詞語壯氣橫秋注  音ㄓㄨㄤˋ。

ㄑㄧˋ。

ㄏㄥˊ。

ㄑㄧㄡ漢語拼音zhuàngqìhéngqiū 釋  義宋.曹冠〈浪淘沙.清介百無求〉:「自負平戎經國略,壯氣橫秋。

」宋.蘇軾〈減字木蘭花.惟熊佳夢〉:「惟熊佳夢,釋氏老君親抱送,壯氣橫秋,未滿三朝已食牛。

」膽氣橫秋注  音ㄉㄢˇ。

ㄑㄧˋ。

ㄏㄥˊ。

ㄑㄧㄡ漢語拼音dǎnqìhéngqiū 釋  義元.袁士元〈清平樂.鼇波萬里〉:「世家元在兜鍪。

少年膽氣橫秋。

自此將軍一步,會看談笑封侯。

」 老成持重 參考詞語‧持重老成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ㄠˇ。

ㄔㄥˊ。

ㄔˊ。

ㄓㄨㄥˋ漢語拼音lǎochéngchízhòng釋  義「老成」,老練成熟。

語出《詩經.大雅.蕩》。

「持重」,沉著穩重。

#語出《史記.卷一○八.韓長孺列傳》。

「老成持重」形容人成熟老練,處事沉著穩重。

典故說明「老成持重」係由「老成」及「持重」二語組合而成。

「老成」是出自《詩經.大雅.蕩》,這首詩是周代末年的詩人,哀嘆周厲王昏庸無道、目無法紀,憂心周王朝恐將滅亡。

全詩借托周代初期的賢君周文王斥責殷商的暴君無道,荒廢政事,不問民間疾苦,用以諷刺勸戒周厲王,同時強調要以商代滅亡的歷史為借鏡,希望君王能及時醒悟。

文中強調:非上天對待殷商不善,而是商君捨棄祖先的良法舊制不用;現在雖然沒有經驗豐富的大臣可以仰賴,但還有祖先留下來的規章典範可以遵行。

如果再不聽忠臣的建議,國家恐將走向滅亡的命運。

詩經裡就是用「老成人」來指德高望重、足以依靠的長者。

「持重」則是出自《史記.卷一○八.韓長孺列傳》,根據記載,漢景帝時打算要削弱藩國的勢力,引起各藩王的不滿,吳王劉濞因而聯合楚王、趙王、膠東王等七個藩王叛變,史稱「七國之亂」。

當時吳王劉濞的軍隊開拔至梁孝王的藩國邊界,梁孝王派手下的兩員大將韓安國和張羽抵禦吳軍,兩人通力合作,張羽奮勇作戰,韓安國則謀策布劃,沉著應對,穩定軍心。

使得吳軍一直無法越過梁國,向京城前進。

最後朝廷派出軍隊,由太尉周亞夫領軍,平定了這場亂事。

《史記》裡記載,由於張羽的力戰,韓安國的「持重」,才使得亂事無法擴大,得以迅速平定。

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老成持重」,用來形容人成熟老練,處事沉著穩重。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成熟老練,處事沉著穩重。

使用類別用在「成熟穩重」的表述上。

例句 經理是個老成持重的人,做事有條有理,從容不迫。

他年紀雖輕,做起事來卻顯得老成持重,讓人刮目相看。

隨著人生歷練的增加,他的處事態度也越發顯得老成持重了。

小王跟老李的個性截然不同,一個舉止輕浮,一個老成持重。

他一向老成持重,你可以放心把事情交給他去辦,準不會出錯。

你年紀也不小了,做事怎麼還是莽莽撞撞的,一點也不老成持重?老成持重的人一旦遇到突發的事故,總能從容面對而不驚慌失措。

我的朋友裡頭,就屬他最老成持重,因此有疑難,我就移樽就教。

辨  識近義老成練達、老於世故反義乳臭未乾、初出茅廬、少不更事、血氣方剛 參考詞語持重老成注  音ㄔˊ。

ㄓㄨㄥˋ。

ㄌㄠˇ。

ㄔㄥˊ漢語拼音chízhònglǎochéng 釋  義明.李開先〈再賀賀洪濱獎異序〉:「賀公本以持重老成之體,忠誠勤慎之德,恢弘統辨之才,廉潔剛方之守。

」 老生常談 參考詞語‧書生常談‧老儒常語‧老生常譚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ㄠˇ。

ㄕㄥ。

ㄔㄤˊ。

ㄊㄢˊ漢語拼音lǎoshēngchángtán釋  義「老生常談」之「談」,典源作「譚」。

「譚」同「談」。

老書生的尋常言論。

比喻時常聽到,了無新意的老話。

語本《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管輅》。

典故說明「老生常談」原作「老生常譚」。

三國時代,魏國有個名叫管輅的人,他從小對天文、星象、占卜很有興趣;長大後,更對《周易》極有研究,常幫人占卜,十分靈驗。

有一天吏部尚書何晏請管輅到家中替他占卜,尚書鄧颺也在場作陪。

何晏對管輅說:「請你算算我有沒有升到三公高位的機會?還有,我最近常夢到有數十隻青蠅往我鼻子撲,不知是什麼預兆?」管輅聽了就講了一套仁義道德的道理,並且告訴何晏,只要依循先古聖賢的作為,就能名列三公,青蠅也可馬上驅除了。

一旁的鄧颺聽了,就說:「都是些老書生的尋常言論,一點新意都沒有。

」後來「老生常談」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時常聽到,了無新意的老話。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時常聽到,了無新意的老話。

使用類別用在「陳言舊語」的表述上。

例句 「有志者事竟成」雖是老生常談,卻是顛撲不破的。

他的詩寫得還好,就是老生常談,少了點新鮮味兒。

你的文章如果能避免老生常談,別出一點新意就更佳。

他的演講內容乏善可陳,儘是些令人生膩的老生常談。

你不要瞧不起我這些老生常談的話,這可是人生的真體驗。

沒想到離開家後,最想念的就是母親那幾句老生常談的話。

他一逮住機會,就把他那套老生常談的養生哲學搬了出來。

他這首詩所說的,也是老生常談,不外乎富貴浮雲的老調罷了。

今天消防節來談防火,許多人必定生厭,但是老生常談還得談。

當他開口說古人如何如何,我就知道這必定又是一場老生常談的演講。

辨  識近義千篇一律、老調重彈、陳腔濫調反義自出機杼、別出心裁、聞所未聞 參考詞語書生常談注  音ㄕㄨ。

ㄕㄥ。

ㄔㄤˊ。

ㄊㄢˊ漢語拼音shūshēngchángtán 釋  義宋.陸九淵〈與宋漕書〉:「『百姓足,君孰與不足?』,殆不可謂書生常談而忽之也。

」老儒常語注  音ㄌㄠˇ。

ㄖㄨˊ。

ㄔㄤˊ。

ㄩˇ漢語拼音lǎorúchángyǔ 釋  義《新唐書.卷九七》:「(魏)徵見長史鄭頲曰:『若浚池峭壘,曠日持久,賊糧盡且去,我追擊之,取勝之道也。

』頲曰:『老儒常語耳!』」老生常譚注  音ㄌㄠˇ。

ㄕㄥ。

ㄔㄤˊ。

ㄊㄢˊ漢語拼音lǎoshēngchángtán 釋  義《三國志.卷二九》:「『……願君侯上追文王六爻之旨,下思尼父彖象之義,然後三公可決,青蠅可驅也。

』颺曰:『此老生之常譚。

』」 老嫗能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ㄠˇ。

ㄩˋ。

ㄋㄥˊ。

ㄐㄧㄝˇ漢語拼音lǎoyùnéngjiě釋  義白居易每作一首詩,即令一老婦人讀詩,若了解則收錄,否則再修改。

#典出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一.老嫗解詩》。

後用「老嫗能解」形容文字通俗明白,淺顯易懂。

典故說明唐朝詩人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的作品平易近人。

據《冷齋夜話》記載:他每作好一首詩,都會讀給一個老婦人聽,如果老婦人聽得懂詩的意涵,就收錄;如果不懂,就再修改。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老嫗能解」,用來形容文字通俗明白,淺顯易懂。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文字通俗明白,淺顯易懂。

使用類別用在「淺顯易懂」的表述上。

例句 這本書讀起來淺白幽默,真可說是老嫗能解。

白居易的詩因為寫得老嫗能解,所以有著廣大的讀者。

歌仔戲所以能流行,正是因為它通俗淺白,老嫗能解。

這位作家的文章平易近人,老嫗能解,因此深受讀者歡迎。

流行文化要求的是「通俗」,做到老嫗能解,所以才能吸引許多支持者。

讓優美的表演藝術能普及化,做到雅俗共賞,老嫗能解,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辨  識近義淺顯易懂 冷嘲熱諷 參考詞語‧冷嘲熱謔‧冷嘲閑諷‧冷譏熱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ㄥˇ。

ㄔㄠˊ。

ㄖㄜˋ。

ㄈㄥˋ漢語拼音lěngcháorèfèng釋  義形容尖酸、刻薄的嘲笑和諷刺。

※語或本清.袁枚《牘外餘言》。

△「冷言冷語」、「冷敲熱罵」、「熱唱冷嘲」 典故說明「冷嘲熱諷」原作「冷譏熱諷」。

春秋時楚國公子圍篡國弒其君郟敖自立為靈王這件事,人盡皆知,並且都覺得氣憤不平。

而晉國大夫們也對這件事議論紛紛,言語尖酸、刻薄,帶著嘲笑和諷刺的意味,這是因為他們有顆公平無私的心。

「冷嘲熱諷」與「冷譏熱諷」意同,用來形容尖酸、刻薄的嘲笑和諷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尖酸、刻薄的嘲笑和諷刺。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譏諷」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冷嘲熱諷的話,讓我聽了難以忍受。

這篇文章針對時事冷嘲熱諷,筆鋒十分犀利。

只要有人不順他的心,他就會冷嘲熱諷地批評對方。

這個犀利的評論家,總是以冷嘲熱諷的筆調批評時事。

對於別人的困難,我們應該要耐心幫助他,不能對他冷嘲熱諷。

老王經常冷嘲熱諷地批評初學者,完全忘了他曾經也一竅不通。

小明善嫉,對於別人的成就,不但不能欣賞,反而冷嘲熱諷,批評別人。

辨  識近義冷言冷語、冷嘲熱罵反義義正辭嚴「冷言冷語」及「冷嘲熱諷」都有言語中帶諷刺意味的意思。

「冷言冷語」側重於冷淡的態度與言辭;「冷嘲熱諷」側重於尖酸的嘲笑與譏諷。

冷言冷語冷嘲熱諷辨似例句○ㄨ你不參加也就算了!何必~地壞了大家的興致。

ㄨ○這篇文章針對時事~,筆鋒十分犀利。

參考詞語冷嘲熱謔注  音ㄌㄥˇ。

ㄔㄠˊ。

ㄖㄜˋ。

ㄋㄩㄝˋ漢語拼音lěngcháorènüè 釋  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神出鬼沒母子動身,冷嘲熱謔世伯受窘。

」冷嘲閑諷注  音ㄌㄥˇ。

ㄔㄠˊ。

ㄒㄧㄢˊ。

ㄈㄥˋ漢語拼音lěngcháoxiánfèng 釋  義清.黃景仁〈邁陂塘.到黃昏廊虛屋古詞〉:「羞他雞犬相共,寄人簷下須臾事,且耐冷嘲閑諷。

」冷譏熱諷注  音ㄌㄥˇ。

ㄐㄧ。

ㄖㄜˋ。

ㄈㄥˋ漢語拼音lěngjīrèfèng 釋  義清.袁枚《牘外餘言》:「故晉大夫七嘴八舌,冷譏熱諷,皆由于心之大公也。

」 冷言冷語 參考詞語‧冷言熱語‧冷言諷語‧冷言酸語‧尖言冷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ㄥˇ。

ㄧㄢˊ。

ㄌㄥˇ。

ㄩˇ漢語拼音lěngyánlěngyǔ釋  義含有譏諷意味的冷冰冰的話。

語出《虛堂和尚語錄.卷二.婺州雲黃山寶林禪寺語錄》。

△「冷嘲熱諷」 典故說明「冷」與「熱」相對,冷冰冰的話,自然不熱情,這種話語,多帶有譏刺、嘲諷的意味。

出現「冷言冷語」這句成語較早的文獻,如《虛堂和尚語錄.卷二.婺州雲黃山寶林禪寺語錄》:「山門疏,關著門,盡是自家屋裡,何須冷言冷語,暗地敲人。

」山門,是寺院的大門。

禪師說:「把山門一關,寺裡頭住的都是自家人了,大家何必冷言冷語,暗地裡損人呢?」從最後一句話,可見冷言冷語有暗含譏刺、嘲笑的意味。

這句成語有時會轉成「冷言酸語」、「冷言熱語」、「尖言冷語」,意思大約相似。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含有譏諷意味的冷冰冰的話。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譏諷」的表述上。

例句 你老對別人冷言冷語的,難怪人緣會不好。

今天他盡是冷言冷語,讓每個人都很不愉快。

他什麼都不在乎,唯獨受不了家人的冷言冷語。

請你有話直說,不必這般冷言冷語,語帶譏刺。

你不參加也就算了!何必冷言冷語地壞了大家的興致。

他冷言冷語地說了一大堆,造成現場的人對他都很反感。

他一不高興就板著臉,對人冷言冷語的,任誰都受不了。

他受了極大刺激,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說話也是冷言冷語。

由於覺得自己並沒做錯事,因此對於他人的冷言冷語,老王相應不理。

當年受不了親友的冷言冷語,他下定決心發憤圖強,如今已是成功企業家。

辨  識近義冷語冰人、冷嘲熱諷「冷言冷語」及「冷嘲熱諷」都有言語中帶諷刺意味的意思。

「冷言冷語」側重於冷淡的態度與言辭;「冷嘲熱諷」側重於尖酸的嘲笑與譏諷。

冷言冷語冷嘲熱諷辨似例句○ㄨ你不參加也就算了!何必~地壞了大家的興致。

ㄨ○這篇文章針對時事~,筆鋒十分犀利。

參考詞語冷言熱語注  音ㄌㄥˇ。

ㄧㄢˊ。

ㄖㄜˋ。

ㄩˇ漢語拼音lěngyánrèyǔ 釋  義《警世通言.卷二四》:「欲待回家,難見父母兄嫂;待不去,又受不得亡八冷言熱語。

」《隋唐演義.第二回》:「婦人心腸褊窄淺露,便把晉王好,太子歹,一齊搬將出來。

楊素又加上些冷言熱語。

」冷言諷語注  音ㄌㄥˇ。

ㄧㄢˊ。

ㄈㄥˋ。

ㄩˇ漢語拼音lěngyánfèngyǔ 釋  義《醒世姻緣傳.第一五回》:「當不得外面一個講王道的西賓邢皋門冷言諷語,說什麼病鳥依人。

」冷言酸語注  音ㄌㄥˇ。

ㄧㄢˊ。

ㄙㄨㄢ。

ㄩˇ漢語拼音lěngyánsuānyǔ 釋  義《醒世恆言.卷二○》:「聞得玉姐上弔之事,心中暗喜,假意走來安慰,背地裡只在王員外面前冷言酸語挑撥。

」尖言冷語注  音ㄐㄧㄢ。

ㄧㄢˊ。

ㄌㄥˇ。

ㄩˇ漢語拼音jiānyánlěngyǔ 釋  義《醒世恆言.卷二○》:「廷秀見丈人聲勢凶狠,趙昂又從旁尖言冷語幫扶,心中明白是他攛掇。

」 冷眼旁觀 參考詞語‧冷眼傍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ㄥˇ。

ㄧㄢˇ。

ㄆㄤˊ。

ㄍㄨㄢ漢語拼音lěngyǎnpángguān釋  義冷眼,指冷靜的眼光。

「冷眼旁觀」形容用冷靜的眼光在旁觀察。

語本唐.徐夤〈上盧三拾遺以言見黜〉詩。

後亦用「冷眼旁觀」形容漠不關心。

△「袖手旁觀」 典故說明徐夤,字昭夢,福建莆田人,生卒年不詳,晚唐進士,亦是福建史上的第一個狀元,後入仕梁。

因梁太祖不滿其〈人生幾何賦〉中「三皇五帝,不死何歸」句,要求徐夤改寫,徐夤不從,於是太祖削去其官職。

東歸後,閩王禮聘徐夤成為幕僚,官祕書省正字。

後還鄉隱居。

在〈上盧三拾遺以言見黜〉詩中,徐夤看到友人因為直言敢諫,反而遭到君王罷黜,心生感觸地寫道:「若是冷靜地在旁觀看,就會覺得這幫阿諛小人的行為很可笑;可是要有人竭忠盡慮地直言進諫,反倒會受誣陷和冤枉。

」表達了他對政治黑暗的不滿憤慨。

後來「冷眼旁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原用來形容用冷靜的眼光在旁觀察,後亦用來形容漠不關心。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用冷靜的眼光在旁觀察。

使用類別用在「靜止旁觀」的表述上。

例句 他先冷眼旁觀,注視一切,準備伺機而動。

冷眼旁觀的人往往能夠看出事情的癥結所在。

我勸你還是冷眼旁觀的好,不要衝動,免得攪亂大局。

他一直冷眼旁觀地等待著時機來臨,打算好好地表現一番。

二語義說明形容漠不關心。

使用類別用在「置身事外」的表述上。

例句 與其冷眼旁觀,不如熱心參與。

他對任何事情,總是擺出一副冷眼旁觀的樣子。

事關大眾權益,我們絕不能冷眼旁觀,袖手不管。

看到親人遭受冤枉,他怎麼還能冷眼旁觀,無動於衷呢?這兩個人從早爭吵到現在,他一直冷眼旁觀,不發一語。

辨  識近義袖手旁觀、隔岸觀火、作壁上觀、坐視不救、置身事外、漠不關心反義打抱不平、見義勇為、拔刀相助「袖手旁觀」及「冷眼旁觀」都有置身事外,一旁觀看的意思。

「袖手旁觀」側重於故意不伸手相助;「冷眼旁觀」則側重冷漠旁觀而不救助。

袖手旁觀冷眼旁觀辨似例句○ㄨ看到路上有行動不便的人需要幫忙時,請伸手相助,千萬不要只是~。

ㄨ○他一直~地等待著時機來臨,打算好好地表現一番。

參考詞語冷眼傍觀注  音ㄌㄥˇ。

ㄧㄢˇ。

ㄆㄤˊ。

ㄍㄨㄢ漢語拼音lěngyǎnpángguān 釋  義《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三》:「那先生看了這些光景,口中不語,心下思量道:『這真叫做禽犢之愛!適所以害之耳……。

』卻只是冷眼傍觀,任主人家措置。

」 李代桃僵 參考詞語‧代李僵桃‧以桃代李‧僵李代桃‧將李代桃‧捉李代桃‧李代僵桃‧李代桃‧李代桃殭‧桃僵李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ˇ。

ㄉㄞˋ。

ㄊㄠˊ。

ㄐㄧㄤ漢語拼音lǐdàitáojiāng釋  義李樹代替桃樹受蟲咬而枯死。

語本樂府古辭〈雞鳴〉。

後用「李代桃僵」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

典故說明「李代桃僵」原意是李樹代替桃樹受蟲咬而枯死,出自樂府古辭〈雞鳴〉:「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傍。

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殭。

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大意是:桃樹生在露井邊,而李樹則生在桃樹旁邊。

有蟲來咬桃樹根,結果李樹代替桃樹受蟲咬而枯死。

樹木都能以自身代替同伴枯死,患難與共,為什麼同胞兄弟卻不能像桃樹李樹一樣,顧念手足之情?這首樂府詩的作者借由李樹代桃樹死的這件事,用來諷刺兄弟間不能互助互愛。

後來「李代桃僵」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

使用類別用在「替人頂罪」、「暗中變換」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件事明明是老王的錯,你為什麼要李代桃僵,為他頂罪?像你這種偷梁換柱、李代桃僵的做法,遲早會被明眼人識破。

警察一時疏忽,錯抓了罪犯的弟弟,以致發生李代桃僵的情形。

這件事本來是我的錯,他卻李代桃僵,為我承擔了責任,使我很不好意思。

人應該要學習負責,你這樣李代桃僵地為他承擔責任,不是幫他,反而是害了他。

辨  識反義嫁禍於人 參考詞語代李僵桃注  音ㄉㄞˋ。

ㄌㄧˇ。

ㄐㄧㄤ。

ㄊㄠˊ漢語拼音dàilǐjiāngtáo 釋  義清.仲振奎《紅樓夢傳奇.第二一齣》:「代李僵桃,權欺瘦沈,喜的是病癡難審。

」以桃代李注  音ㄧˇ。

ㄊㄠˊ。

ㄉㄞˋ。

ㄌㄧˇ漢語拼音yǐtáodàilǐ 釋  義《再生緣.第三二回》:「且慢些笑他的失節,或者劉燕玉也是以桃代李的機關,亦未可定。

」僵李代桃注  音ㄐㄧㄤ。

ㄌㄧˇ。

ㄉㄞˋ。

ㄊㄠˊ漢語拼音jiānglǐdàitáo 釋  義《聊齋志異.卷一○》:「彼踰牆鑽隙,固有玷夫儒冠;而僵李代桃,誠難消其冤氣。

」將李代桃注  音ㄐㄧㄤ。

ㄌㄧˇ。

ㄉㄞˋ。

ㄊㄠˊ漢語拼音jiānglǐdàitáo 釋  義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二齣》:「貞麗從良,香君守節,雪了阮兄之恨,全了馬舅之威,將李代桃,一舉四得,倒也是個妙計。

」捉李代桃注  音ㄓㄨㄛ。

ㄌㄧˇ。

ㄉㄞˋ。

ㄊㄠˊ漢語拼音zhuōlǐdàitáo 釋  義《玉支磯.第一七回》:「祖夫人捨不得捉李代桃,卜公子慌殺了移花接木。

」李代僵桃注  音ㄌㄧˇ。

ㄉㄞˋ。

ㄐㄧㄤ。

ㄊㄠˊ漢語拼音lǐdàijiāngtáo 釋  義明.阮大鋮《燕子箋.第三四齣》:「恐怕天理分明,難容我李代僵桃。

」李代桃注  音ㄌㄧˇ。

ㄉㄞˋ。

ㄊㄠˊ漢語拼音lǐdàitáo 釋  義清.李玉《清忠譜.第一三折》:「身家擔自挑,怎偷生,惜羽毛?急向公庭分白皂,肯任他人李代桃?」李代桃殭注  音ㄌㄧˇ。

ㄉㄞˋ。

ㄊㄠˊ。

ㄐㄧㄤ漢語拼音lǐdàitáojiāng 釋  義《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八》:「詩云:『李代桃殭,羊易牛死。

世上冤情,最不易理。

』」桃僵李代注  音ㄊㄠˊ。

ㄐㄧㄤ。

ㄌㄧˇ。

ㄉㄞˋ漢語拼音táojiānglǐdài 釋  義清.陳裴之《香畹樓憶語》:「新人苟可移情,輒使桃僵李代,拊心自問,已覺不情。

」清.錢謙益〈遵旨回話疏〉:「復社自有周之夔之案,奕琛自有薛國觀之案,奕琛又欲紐而一之,而曰復社操戈,繇臣指授,此所謂桃僵李代也。

」 利令智昏 參考詞語‧利以昏智‧慾令智昏‧智以利昏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ˋ。

ㄌㄧㄥˋ。

ㄓˋ。

ㄏㄨㄣ漢語拼音lìlìngzhìhūn釋  義形容受利慾迷惑,使得理智昏亂。

語出《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

△「見利忘義」、「見利忘親」 典故說明戰國時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占領韓的野王,阻絕了上黨通往韓首都的道路,上黨守吏馮亭和人民商量,決定歸附趙。

得到消息的趙平原君,認為平白獲得一郡沒什麼不好,於是趙接收上黨成為屬地。

但這一來激怒了秦,轉而攻打趙。

秦將白起在長平大敗趙軍,阬殺趙投降士卒四十餘萬,國都邯鄲幾乎不保。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平原君虞卿傳》文後,以這段歷史事件來評論平原君,說:「平原君是個文采風流的公子,但眼光短淺,不能看透整個局面。

」因為貪圖上黨,使得趙幾乎亡國,就像俗話說的:「利令智昏。

」從司馬遷已引用這句俗語來看,「利令智昏」一語的起源相當早,就是用來形容受利慾迷惑,使得理智昏亂。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受利慾迷惑,使得理智昏亂。

使用類別用在「貪財圖利」的表述上。

例句 他坦承自己一時利令智昏,才會盜用公款。

利令智昏的法官竟貪贓枉法,輕饒了重刑犯。

多年來,他利令智昏,幹著監守自盜的勾當。

販賣毒品的人真是利令智昏,這可是禍國殃民的罪行。

就為了這幾個臭錢,他竟昧著良心犯下此案,真是利令智昏。

這伙歹徒利令智昏,竟然在光天化日下公然搶劫,當場被制服送警法辦。

辨  識近義見利忘義、利慾薰心、財迷心竅反義見利思義、輕財好義、臨財不苟「利令智昏」及「見利忘義」都有因私利而做了錯誤事情的意思。

「利令智昏」側重於被利慾所誘而做出不理智的行為;「見利忘義」側重於為了利益而不顧道義。

利令智昏見利忘義辨似例句○ㄨ他坦承自己是一時~,才會盜用公款。

ㄨ○做人要講義氣,不能~。

參考詞語利以昏智注  音ㄌㄧˋ。

ㄧˇ。

ㄏㄨㄣ。

ㄓˋ漢語拼音lìyǐhūnzhì 釋  義《北史.卷五四》:「論曰:『……鄙語曰:「利以昏智。

」況定遠非智者乎?』」慾令智昏注  音ㄩˋ。

ㄌㄧㄥˋ。

ㄓˋ。

ㄏㄨㄣ漢語拼音yùlìngzhìhūn 釋  義《紅樓夢.第六四回》:「自古道:『慾令智昏。

』賈璉只顧貪圖二姐美色,聽了賈蓉一篇話,遂為計出萬全,將現今身上有服,並停妻再娶,嚴父妒妻,種種不妥之處皆置之度外了。

」智以利昏注  音ㄓˋ。

ㄧˇ。

ㄌㄧˋ。

ㄏㄨㄣ漢語拼音zhìyǐlìhūn 釋  義晉.孫綽〈答許詢〉:「機過患生,吉凶相拂;智以利昏,識由情屈。

」 良藥苦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ㄤˊ。

ㄧㄠˋ。

ㄎㄨˇ。

ㄎㄡˇ漢語拼音liángyàokǔkǒu釋  義能治好病的藥,多味苦難嚥。

比喻諫言多不順耳,但卻有益於人。

#語本《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忠言逆耳」、「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典故說明戰國七雄中的韓國,因為飽受強鄰秦國的威脅,加上國君無能,人心渙散,以致內憂外患交迫,隨時都可能亡國。

韓非身為韓國的諸公子之一,曾在荀子門下受業學習,希望能用一己之才,為國效力,挽救國勢。

他雖屢次上書勸諫韓王,卻無法受到重用。

於是他把滿腔的抱負雄心,寫成《韓非子》一書。

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提到:有用的藥吃起來雖然覺得很苦,但是聰明的人卻會勉強自己喝下它,因為知道吃下之後能夠治好自己的病;忠直的話語聽起來讓人很難受,但是英明的君主卻會聽從,因為知道採納之後可以成就大業。

後來「良藥苦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能治好病的藥,多味苦難嚥;亦用於比喻諫言多不順耳,但卻有益於人。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表示能治病的藥,多味苦難嚥。

使用類別用在「益藥味苦」的表述上。

例句 良藥苦口利於病,你還是忍耐著點,喝下去吧!這些藥雖然難吃,但良藥苦口,你還是得按時服用,病才能早日痊癒。

二語義說明比喻諫言多不順耳,但卻有益於人。

使用類別用在「良言刺耳」的表述上。

例句 我這番話雖然刺耳,但是良藥苦口,都是為你好呀!良藥苦口利於病,大家的批評縱然尖銳,我一概虛心受教。

辨  識近義忠言逆耳 良莠不齊 參考詞語‧良莠不一‧良莠不分‧良莠淆雜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ㄤˊ。

ㄧㄡˋ。

ㄅㄨˋ。

ㄑㄧˊ漢語拼音liángyòubùqí釋  義良,指禾苗。

莠,惡草,俗稱狗尾草,葉與禾苗相似,難以辨認。

「良莠不齊」,謂好壞參差,素質不一。

※語或出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如是我聞四》。

△「參差不齊」 典故說明「良」指禾苗,「莠」指一種俗謂「狗尾草」的雜草,這種雜草常會混在禾苗之中生長,由於葉子相似,所以在未吐穗之前難以辨認。

《孟子.盡心》︰「惡莠,恐其亂苗也。

」意思就是,討厭莠這種惡草,因為害怕它會冒充禾苗,讓好壞難分。

後來就以莠來比喻惡人,良比喻善人,兩者外表相似,混雜而居,難以區分。

如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如是我聞四》借狐神之口說:「至我輩之中,好醜不一,亦如人類之內,良莠不齊。

」便說狐群之中,好壞不一,以借指人群之中,也是品行才能,高低參差。

「良莠不齊」這句成語可能就是出自此處,後來用來比喻好壞參差,素質不一。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好壞參差,素質不一。

使用類別用在「好壞參雜」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法拍物品的品質良莠不齊,要小心挑選。

臨時募來的人力,必然良莠不齊,得加強管理才行。

這些街頭畫家水準良莠不齊,找他們畫畫時,得多作觀察。

一樣米養百樣人,所以人有好有壞,良莠不齊是正常的現象。

學生程度良莠不齊,老師不宜等而觀之,宜採用因材施教的方式來教導。

近幾年,國內出版了許多兒童百科全書,良莠不齊,整體來看還算差強人意。

辨  識近義參差不齊、龍蛇混雜形音辨誤莠,音|ㄡˋ,雜草。

不可讀成ㄒ|ㄡˋ。

「良莠不齊」及「參差不齊」都有不整齊的意思。

「良莠不齊」專用於好壞不一的不整齊;「參差不齊」適用範圍較廣,可用於大小、長短、程度等的不整齊。

良莠不齊參差不齊辨似例句○○這些法拍物品的品質~,要小心挑選。

ㄨ○大家要把字寫工整,不要大大小小~。

參考詞語良莠不一注  音ㄌㄧㄤˊ。

ㄧㄡˋ。

ㄅㄨˋ。

ㄧ漢語拼音liángyòubùyī 釋  義《清史稿.卷二八四》:「閩、浙兩省棚民,以種麻靛、造紙、燒灰為業,良莠不一。

」良莠不分注  音ㄌㄧㄤˊ。

ㄧㄡˋ。

ㄅㄨˋ。

ㄈㄣ漢語拼音liángyòubùfēn 釋  義《清史稿.卷三七六》:「馭夷長策,當先剿後撫。

未剿遽撫,良莠不分。

」良莠淆雜注  音ㄌㄧㄤˊ。

ㄧㄡˋ。

ㄧㄠˊ。

ㄗㄚˊ漢語拼音liángyòuyáozá 釋  義《清史稿.卷二六七》:「開山發礦,多人群聚,良莠淆雜,臣通飭嚴禁。

」 來龍去脈 參考詞語‧來龍結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ㄞˊ。

ㄌㄨㄥˊ。

ㄑㄩˋ。

ㄇㄞˋ漢語拼音láilóngqùmài釋  義本是堪輿家用以形容山脈河流走向的術語,後用以比喻事情的首尾始末。

※語或出明.無名氏《運甓記》第一三齣。

△「前因後果」 典故說明堪輿家就是風水家,稱山脈的起伏為「龍」,其主峰稱為「來龍」;山谷中的溪流稱為「脈」,而其主流則稱為「去脈」。

「來龍去脈」指從頭到尾像脈管一樣連貫著的地勢。

在明.無名氏《運甓記》第一三齣中,陶侃為了葬母,四處尋找墓地,恰巧遇見一個懂得堪輿術的老翁,指點他一塊靠嶺朝山的富貴之地時,就有此說法。

後來「來龍去脈」被引申用來比喻事情的首尾始末。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堪輿家用以形容山脈河流走向的術語。

使用類別用在「風水走向」的表述上。

例句 這塊是大富大貴之地,來龍去脈,靠嶺朝山。

我堪輿已久,一塊地之來龍去脈、禍福吉凶,一目了然。

二語義說明比喻事情的首尾始末。

使用類別用在「全部過程」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書把這件歷史公案的來龍去脈說得一清二楚。

經過警方調查後,案情的來龍去脈大體已清楚了。

這件醜聞關係重大,我們一定要追出它的來龍去脈。

你先把整件事的來龍去脈講清楚,我們再來設法解決。

你都還沒弄清楚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就先抓人,難免會冤枉了好人。

辨  識近義前因後果、原始要終「來龍去脈」及「前因後果」都是用來比喻事情的發展始末。

「來龍去脈」側重於事情發展的順序與流程;「前因後果」側重於事情發展的前後因果關係。

來龍去脈前因後果辨似例句○ㄨ這件醜聞關係重大,我們一定要追出它的~。

ㄨ○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的~。

參考詞語來龍結脈注  音ㄌㄞˊ。

ㄌㄨㄥˊ。

ㄐㄧㄝˊ。

ㄇㄞˋ漢語拼音láilóngjiémài 釋  義清.浦起龍《讀杜心解.卷六之下》:「十二首竟是一大篇議論夾敘事之文,與紀傳論贊相表裡,錢氏所謂敦厚雋永,來龍透而結脈深是也。

」 兩敗俱傷 參考詞語‧俱傷兩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ㄤˇ。

ㄅㄞˋ。

ㄐㄩˋ。

ㄕㄤ漢語拼音liǎngbàijùshāng釋  義兩者相爭,俱受損傷。

語本《新五代史.卷三八.宦者傳.論》。

典故說明「兩敗俱傷」是說雙方爭戰,可能因此都受到損傷。

這句話出自於《新五代史.卷三八.宦者傳.論》。

在傳中,論及自古以來宦官的禍害遠超過女色。

因為宦官最親近國君,在照顧日常生活起居中,有很多機會,可獲得國君的信任,而讓國君逐漸疏遠忠良賢臣。

於是國君慢慢地被宦官把持,禍害因而潛伏滋長,等到有一天國君發覺情形不對,終於想要重新信任忠臣來圖謀改善。

但是如果動作太慢,禍患必然加深;如果動作太猛,則宦官可能因此挾持國君。

遇此狀況,縱有聖賢明智之君臣,也難有所作為,最後還可能弄得雙方都受到傷害。

後來「兩敗俱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俱傷而兩敗」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兩者相爭,俱受損傷。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兩者相爭,俱受損傷。

使用類別用在「兩方俱敗」的表述上。

例句 我勸你們說和吧!免得兩敗俱傷。

這場仗不能打,否則必然兩敗俱傷。

如果情勢對他不利,他決定來個玉石俱焚,兩敗俱傷。

這兩個人勢均力敵,龍爭虎鬥的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

你們兩人再這樣鬥下去,終究會兩敗俱傷,各不討好。

他倆就是不聽別人勸告,如今弄了個兩敗俱傷,能怪誰呢?你們兩兄弟如果弄到兩敗俱傷,只會讓親者痛,仇者快而已。

如果縱容他們爭鬧下去,不但將會兩敗俱傷,也會傷了兩家的舊誼。

妯娌間如果再這樣鬥下去,不但家庭失和,最後也只會兩敗俱傷而已。

這麼多年來,兩兄弟鬥來鬥去,結果當然是兩敗俱傷,徒惹他人笑話。

辨  識近義鷸蚌相爭 參考詞語俱傷兩敗注  音ㄐㄩˋ。

ㄕㄤ。

ㄌㄧㄤˇ。

ㄅㄞˋ漢語拼音jùshāngliǎngbài 釋  義宋.汪應辰〈答梁子輔書〉:「東漢之君子必欲與小人立敵,終于俱傷兩敗,而國隨以亡。

」 兩面三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ㄤˇ。

ㄇㄧㄢˋ。

ㄙㄢ。

ㄉㄠ漢語拼音liǎngmiànsāndāo釋  義比喻陰險狡猾,耍兩面手法,挑撥是非。

語出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

典故說明「兩面」一詞在早在《舊唐書.卷一九七.南蠻西南蠻列傳.東女國》:「其(羌)部落代襲刺史等官,然亦潛通吐蕃,故謂之『兩面羌』。

」及《資治通鑑.卷二二三.唐紀三九.代宗廣德元年》:「(駱)奉仙還,過(僕固)懷恩,懷恩於飲母前,母數讓奉仙曰:『汝與吾兒約為兄弟,今又親雲京,何兩面也!』」中即已出現,文中「兩面」都有耍兩面手法,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意思。

到了元人李行道《灰闌記》,更可見到「兩面三刀」的完整語形及用法。

《灰闌記》是寫包拯審理張海棠被誣告毒死丈夫馬均卿,強搶兒子,謀奪家產一案,憑著石灰畫出的小圓圈,判斷出兒子是張海棠親生,還張海棠清白的故事。

〈第二折〉中,官府審理時問起事情發生的經過,張海棠說:「大老婆要她把身上值錢的衣服首飾,送給前來投靠自己的哥哥,結果丈夫回來問起,她不知道大老婆『兩面三刀』,陰險狡猾,對丈夫挑撥搬弄是非,說是她背地裡送給情夫。

」後來「兩面三刀」被用來比喻陰險狡猾,耍兩面手法,挑撥是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陰險狡猾,耍兩面手法,挑撥是非。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狡猾詭詐」的表述上。

例句 老王為人兩面三刀,你可要小心提防。

李委員用兩面三刀的手法,把政敵全打倒了。

他不只言行不一,更是兩面三刀,暗中陷害競爭對手。

我們應該坦誠相見,不要玩弄兩面三刀的奸詐計謀。

像他這種人慣於顛倒黑白,兩面三刀,千萬不要輕易相信他的說詞。

辨  識近義陽奉陰違、搬弄是非反義披肝瀝膽、表裡如一、推心置腹 兩全其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ㄤˇ。

ㄑㄩㄢˊ。

ㄑㄧˊ。

ㄇㄟˇ漢語拼音liǎngquánqíměi釋  義做事顧全雙方,使兩方面都獲益。

※#語或出元.陳天祥〈論盧世榮姦邪狀〉。

△「兩全之美」、「兩全其適」 典故說明「兩全」義為兼顧雙方,使兩方皆無損害,如「忠孝兩全」、「公私兩全」中的「兩全」都是這個意思。

「兩全其美」一詞語見於元人陳天祥〈論盧世榮姦邪狀〉一文中。

盧世榮亦元代人,元世祖時,大臣桑哥舉薦他有「上可裕國,下不損民」的理財之術,故被任命為中書右丞,奉旨整治鈔法。

但他利用這個機會搜括民脂,在職四個多月間,不但未讓國家財政有所起色,反而造成入不敷出。

而在此之前,另有一皇帝寵臣阿合馬,在執掌國家財政大權期間苛徵賦稅,貪贓枉法,死後不但被追討家產,世祖還命人開棺戮屍,君臣雙方可說是兩敗俱傷。

所以監察御史陳天祥在上書彈劾盧世榮時,便以此事為警惕,建請朝廷在未釀大禍前,先將盧降職查考,使「君父臣子之間,上下兩全其美」,一方面國家不致再受其害,一方面也可免盧本人步上阿合馬的後塵,希望如此能顧全君臣雙方。

後來「兩全其美」即用來指做事顧全雙方,使兩方面都能蒙受其益。

同時期有一戲曲《連環計》,此劇描述王允利用貂蟬讓董卓與呂布反目的故事。

其中一段描述在某一宴席上,王允故意讓國色天香的貂蟬侍奉董卓,董卓為其容貌所吸引,於是對王允說:「司徒,我三五日間成其大事,則少這麼一個好夫人。

司徒,你若肯與了我呵,堪可兩全其美也。

」這裡的「兩全其美」指的是英雄配美人,可使事業與愛情兩相兼顧。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做事顧全雙方,使兩方面都有獲益。

使用類別用在「一事二益」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件缺錢缺人的事要辦得兩全其美,談何容易。

你們不要再爭論了,我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

這樣做,他有了面子,你得了裡子,豈不兩全其美?既要工作,又要顧家,我得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才行。

想不到這件事情的結果真能兩全其美,終於平息了雙方的爭執。

大家如能租間大房子一起住,既省房租又熱鬧,不是兩全其美嗎?如果把媽接來,我們既能照顧她,她也能幫忙看小孩,豈非兩全其美?處理事情有時候得堅持原則,並不是所有的事都能面面俱到,兩全其美。

這是個兩全其美的辦法,讓你既能寫作施展抱負,又能有固定收入照顧家庭。

婦女從事家庭副業,不僅可以照顧家庭,又能貼補家用,真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辨  識近義一箭雙鵰、一舉兩得反義顧此失彼 兩小無猜 參考詞語‧兩小無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ㄤˇ。

ㄒㄧㄠˇ。

ㄨˊ。

ㄘㄞ漢語拼音liǎngxiǎowúcāi釋  義稚齡男女,彼此天真無邪,毫無避嫌與猜疑。

語本唐.李白〈長干行〉二首之一。

△「青梅竹馬」 典故說明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為唐代著名的大詩人。

個性率真豪放,嗜酒好遊。

李白詩歌取材廣泛,想像豐富,多用誇飾的手法、生動的比喻,來抒發其思想感情。

他擅長寫七言古詩和絕句,賀知章見其文,曾稱讚他為「謫仙人」,所以李白又被譽為「詩仙」。

李白的作品中,有一首〈長干行〉,是藉著一個年輕商婦的情感為題材的抒情敘事詩。

詩中以女子自述的方式,寫出了自童年、成婚到別離相思的過程及對夫婿的深情,全詩充滿了溫柔深厚而又熾熱奔放的情感。

其中「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是敘述二人天真無邪的童年生活,從「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親密友誼,可看出她和丈夫從小深厚的感情基礎。

後來「兩小無猜」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稚齡男女,彼此天真無邪,毫無避嫌與猜疑。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稚齡男女,彼此天真無邪,毫無避嫌與猜疑。

使用類別用在「童真之誼」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們兩小無猜,整日玩在一起。

想當年我們兩小無猜多快樂,長大了反而生疏了。

你看這張兩個娃兒手攜手,兩小無猜的樣子真逗趣。

我很懷念當年一起長大,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時光。

玩扮家家酒的時候,弟妹扮起新郎和新娘,真是兩小無猜。

小孩感情最純真,你看他們兩小無猜的樣子,真令人羨慕。

人總是會長大的,他怎可以希望我永遠停留在兩小無猜的階段? 辨  識近義青梅竹馬 參考詞語兩小無嫌注  音ㄌㄧㄤˇ。

ㄒㄧㄠˇ。

ㄨˊ。

ㄒㄧㄢˊ漢語拼音liǎngxiǎowúxián 釋  義《浮生六記.卷一》:「余年十三,隨母歸寧,兩小無嫌,得見所作。

」 兩袖清風 參考詞語‧清風兩袖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ㄤˇ。

ㄒㄧㄡˋ。

ㄑㄧㄥ。

ㄈㄥ漢語拼音liǎngxiùqīngfēng釋  義(一)形容喝茶或飲酒後清爽舒暢的感覺。

※語或出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

△「兩腋清風」 (二)形容瀟灑飄逸、超脫凡俗的樣子。

※語或出元.陳基〈次韻吳江道中〉詩。

(三)除兩袖之清風外,身上別無所有。

形容作官廉潔,毫無貪贓枉法之事。

#語本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八.賢達高風》。

△「囊空如洗」、「兩腋清風」 典故說明 高文秀,元代雜劇家,所作《遇上皇》這齣雜劇共四折,帶有濃厚的傳奇色彩。

內容是敘述平民趙元在上京途中偶然替微服私訪的宋太祖解圍,因而免去延誤送達文書被處死的命運,並當上了東京府尹。

典源取的這一段是寫喜好飲酒的趙元覺得,糯米釀的粗酒,比香醇的美酒還要好喝,喝了之後整個人清爽舒暢,瓶中還不時的散發出陣陣酒香。

「兩袖清風」可能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句成語,就用來形容喝茶或飲酒後清爽舒暢的感覺。

元代陳基所作的〈次韻吳江道中〉詩,寫到:「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

」詩中描述才剛出門,迎面而來的清風就灌入衣袖中,只覺得身子輕飄飄的,他拄著手杖伴隨月光漫步到長橋。

「兩袖清風」可能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句成語,就用來形容瀟灑飄逸、超脫凡俗的樣子。

(三)「兩袖清風」原作「清風兩袖」。

明代廣泛流傳一則關於于謙為官清廉的故事,內容是說于謙之前的河南官吏在回京城議事時,都會順便帶點絹帕、磨菇之類的地方特產,當作交際應酬的禮品。

可是于謙在當河南巡撫時,每次回京城議事都不曾帶任何珍貴的物品去饋贈權貴,藉以拉攏關係,還寫下一首〈入京〉詩說道:「那些地方特產本是供人民享用,只因官員強行搜括反使人們遭殃。

回京時,我是什麼也沒帶,只有『清風兩袖』去朝見天子,免得老百姓來道短說長。

」後來「兩袖清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作官廉潔,毫無貪贓枉法之事。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瀟灑飄逸、超脫凡俗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灑脫超俗」的表述上。

例句 他當了一輩子老師,有的就是「桃李春風」和「兩袖清風」這兩種風了。

佇立在這山頭上,山風吹動我的衣袂。

頓時我有了兩袖清風,飄飄欲仙的感覺。

二語義說明形容做官廉潔,毫無貪贓枉法之事。

使用類別用在「廉潔無貪」的表述上。

例句 王市長任內,奉公守法,兩袖清風,值得敬佩。

太老師一生誨人不倦,雖然兩袖清風,卻怡然自得,悠遊書海。

擔任公職的要是能兩袖清風,一介不取,自能心安理得,俯仰無愧。

因為包公是位鐵面無私、兩袖清風的好官,所以被稱為「包青天」。

古代真正的清官,辭官回鄉時,大概除了兩袖清風外,什麼都沒有。

他當了兩任縣長,廉潔公正,既不包庇工程也不炒地皮,這種兩袖清風的操守,真是令人尊敬。

辨  識近義一清如水、洗手奉職、廉潔奉公、囊空如洗反義中飽私囊、徇私舞弊、貪贓枉法「兩袖清風」及「囊空如洗」都有貧困沒錢的意思。

「兩袖清風」專指因為官清廉,了無積蓄故而清貧;「囊空如洗」泛指一般窮困缺錢的狀態。

兩袖清風囊空如洗辨似例句○ㄨ辭去了官職,他~地回到了自己的故鄉。

ㄨ○你領了薪水要省點用,免得一到月底又要~了。

參考詞語清風兩袖注  音ㄑㄧㄥ。

ㄈㄥ。

ㄌㄧㄤˇ。

ㄒㄧㄡˋ漢語拼音qīngfēngliǎngxiù 釋  義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八》:「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官場現形記.第一九回》:「可憐他半世為官,清風兩袖,只因沒有銀兩孝敬,致被罣誤在內,大約至少也要得個革職處分。

」 流芳百世 參考詞語‧流芳後世‧流芳萬古‧百世流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ㄡˊ。

ㄈㄤ。

ㄅㄞˇ。

ㄕˋ漢語拼音liúfāngbǎishì釋  義美名流傳後世、為人所稱頌。

※#語或本《三國志.卷五.魏書.后妃傳.文德郭皇后傳》。

△「千載流芳」、「垂芳千載」、「萬古流芳」 典故說明據《三國志》載魏文帝曹丕在甄后過世之後,想要立文德郭皇后,中郎棧潛知道這個消息就上疏說:「歷代帝王治理天下時,因為外有賢臣輔佐,內有賢明的妻子相助,所以國家更加興盛,例如黃帝的元妃嫘祖,舜的后妃娥皇和女英,都是以賢明的美名流傳於世,而夏朝的桀會逃亡到南巢,是因為寵愛末喜,終日飲酒作樂,又暴虐無道,以致亡國;商朝的紂王,在眾臣面前施行炮烙的酷刑,藉以取悅妲己,導致國家滅亡。

由這些例子來看,立皇后應該要謹慎,除了出身世族,更要德性賢淑,能管理六宮,虔誠奉侍祖先,述治女教者。

後宮和諧,帝王才能專心治理天下。

」後來「流芳百世」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美名流傳後世、為人所稱頌。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美名流傳後世為人所稱頌。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廣受推崇」的表述上。

例句 連橫以他的歷史巨著《臺灣通史》流芳百世。

這些開國先烈,他們的事蹟和精神將會流芳百世。

文天祥忠心報國的事蹟流芳百世,永為後人所景仰。

李、杜文章貫日月,正說明他們的詩文美名流芳百世。

林靖娟老師的善行功德,必然會流芳百世,讓人景仰。

當年臺灣原住民抗日的故事將流芳百世,永遠為後人所敬仰。

為官若能兩袖清風,愛民如子,就會流芳百世,否則就有可能遺臭萬年。

流芳百世的美名得通過歷史的檢驗,不是像他這樣猛作文宣就能達到的。

辨  識近義永垂不朽、名垂青史、萬古留芳反義遺臭萬年、聲名狼藉、身敗名裂 參考詞語流芳後世注  音ㄌㄧㄡˊ。

ㄈㄤ。

ㄏㄡˋ。

ㄕˋ漢語拼音liúfānghòushì 釋  義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既不能流芳後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邪?」《北堂書鈔.卷二五》:「並以賢明,流芳後世。

」流芳萬古注  音ㄌㄧㄡˊ。

ㄈㄤ。

ㄨㄢˋ。

ㄍㄨˇ漢語拼音liúfāngwàngǔ 釋  義北齊.無名氏〈鄉老舉孝義雋脩羅碑〉:「鐫石壹朝,千代美哉。

流芳萬古,跡絕當今。

」百世流芳注  音ㄅㄞˇ。

ㄕˋ。

ㄌㄧㄡˊ。

ㄈㄤ漢語拼音bǎishìliúfāng 釋  義明.徐霖《繡襦記.第二四齣》:「賤人不思忖,良家且淫奔。

你既落煙花寨,休思百世流芳也。

」《說岳全傳.第二六回》:「不圖百世流芳久,那愁遺臭萬千年。

」 流離失所 參考詞語‧失所流離‧流寓失所‧流移失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ㄡˊ。

ㄌㄧˊ。

ㄕ。

ㄙㄨㄛˇ漢語拼音liúlíshīsuǒ釋  義「流離」,流亡離散。

◎語出《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

「失所」,無處安身。

#語出漢.李陵〈與蘇武〉詩三首之一。

「流離失所」形容轉徙離散,無處安身。

△「百六之會」、「陽九之阸」、「顛沛流離」 典故說明「流離失所」係由「流離」及「失所」二語組合而成。

「流離」是出自《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

先是貶抑外族,開啟戰端;之後又一味仿古,更改既有的制度法令,一時間天下動蕩不安。

在位末年,因遇到乾旱,穀物歉收,使得百姓生活陷入困境,造成幾十萬流民轉入關中,對此王莽下詔為自己辯護說:自己因為遭到厄運,連帶作物遭受霜害和蝗災,以致連年災荒,又有外族侵犯,盜賊群起,結果造成百姓流亡離散。

「流離」的典源又見《漢書.卷四五.蒯伍江息夫傳.蒯通》、《漢書.卷八三.薛宣朱博傳.薛宣》。

〈蒯通傳〉內容則是表述謀士蒯(ㄎㄨㄞˇ)通為齊王韓信分析天下局勢,說到劉邦和項羽相爭多年,造成人民慘死,流亡離散荒野。

因而建議齊王韓信發揮手握重兵的影響力,進而與楚、漢三足鼎立。

〈薛宣傳〉內容則是表述漢成帝責備薛宣在六年宰相任內,怠忽職守,導致國家穀倉空虛,使得百姓挨餓,流亡離散各地,幾萬人因此生病而死。

「失所」則是出自漢.李陵〈與蘇武〉詩。

漢武帝時,將軍李陵以五千步兵和匈奴十餘萬人對抗,戰到最後,不敵匈奴,只好投降。

家人受到連累,全部被處死,從此他便留在匈奴,到死都沒有回到漢朝。

這期間,奉命出使匈奴而被拘留的蘇武,和他結為好友。

蘇武回漢朝時,李陵寫了三首〈與蘇武〉詩,訴說與知心的朋友分別,難再相見的心情。

其中,用「雲被風吹得四處飄蕩,失去了居所」來形容自己飄零的身世和朋友從此分隔兩地的無奈。

後來「流離」和「失所」被合用成「流離失所」,用來形容轉徙離散,無處安身。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轉徙離散,無處安身。

使用類別用在「困頓漂泊」的表述上。

例句 政府將流離失所的災民安頓在組合屋中。

要不是因為天災地變,有誰願意流離失所呢?這場戰爭要是真的爆發,必有成千上萬的人會流離失所。

災變過後首要做的事是安頓災民,不要讓他們流離失所。

當年戰禍連年,不知有多少家庭被迫遠走他鄉,流離失所。

兩交戰國邊境擁入大批流離失所的難民,讓聯合國官員十分頭痛。

辨  識近義顛沛流離反義安居樂業、安身立命「顛沛流離」及「流離失所」都有流亡離散、到處遷徙的意思。

「顛沛流離」側重於生活困頓受挫;「流離失所」重於無安身之處。

顛沛流離流離失所辨似例句○ㄨ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從此可以結束~的生活。

ㄨ○災變過後首要做的事是安頓災民,不要讓他們~。

參考詞語失所流離注  音ㄕ。

ㄙㄨㄛˇ。

ㄌㄧㄡˊ。

ㄌㄧˊ漢語拼音shīsuǒliúlí 釋  義清.湯斌〈飢民望賑其迫先動帑買米疏〉:「起瘡痍於衽席,不致失所流離矣。

」流寓失所注  音ㄌㄧㄡˊ。

ㄩˋ。

ㄕ。

ㄙㄨㄛˇ漢語拼音liúyùshīsuǒ 釋  義元.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七》:「北渡後,名士多流寓失所,知公好賢樂善,偕來游依。

」流移失所注  音ㄌㄧㄡˊ。

ㄧˊ。

ㄕ。

ㄙㄨㄛˇ漢語拼音liúyíshīsuǒ 釋  義《清史稿.卷五》:「自後有流移失所甘心投誠者,有司禮送京師,加恩畜養。

」 流連忘返 參考詞語‧流連忘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ㄡˊ。

ㄌㄧㄢˊ。

ㄨㄤˋ。

ㄈㄢˇ漢語拼音liúliánwàngfǎn釋  義貪戀沉迷而不願離去。

語本《孟子.梁惠王下》。

△「流宕忘反」、「流遯忘反」、「樂而忘返」 典故說明在《孟子.梁惠王下》記載了齊景公和晏子的談話。

晏子是齊國的賢臣,齊景公問晏子,要如何出巡才比得上過去的聖君?晏子答說:「從前的君王出巡,是為了工作,巡視諸侯所守衛的疆土,聽諸侯報告工作情況。

春天出巡是巡視耕種狀況,救濟有困難的人民;秋天出巡是考察收穫情形,補助缺少糧食的人民,所以以前的老百姓非常歡迎君王出巡。

現在不同了,君王一出巡就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只圖自己玩樂,連諸侯也很為難,這與過去聖君為體察民情而出巡,實在差太遠了。

」後來「流連忘返」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貪戀沉迷而不願離去。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貪戀沉迷而忘了回去。

使用類別用在「沉迷忘歸」的表述上。

例句 這草原、這白雲,就是讓我流連忘返的好地方。

今日舊地重遊,不禁讓人沉溺於往事,流連忘返。

日月潭的風光秀麗,曾讓無數遊客流連忘返,讚嘆不已。

故宮博物院裡所展出的珍貴文物,常使許多外國友人流連忘返。

時常讓他流連忘返的那個地方,據說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傷心往事。

辨  識近義依依不捨、樂不思蜀、樂而忘返、戀戀不捨反義心去難留「流連忘返」及「樂而忘返」都有捨不得離開的意思。

「流連忘返」側重於因留戀;「樂而忘返」側重於因歡樂。

流連忘返樂而忘返辨似例句○ㄨ今日舊地重遊,不禁讓人沉溺於往事,~。

ㄨ○這裡實在太好玩,難怪我們會~。

參考詞語流連忘反注  音ㄌㄧㄡˊ。

ㄌㄧㄢˊ。

ㄨㄤˋ。

ㄈㄢˇ漢語拼音liúliánwàngfǎn 釋  義宋.呂公〈進十事.無逸〉:「蓋人君初務縱逸,小人必怨而大臣必諫,至于淫刑亂罰以杜言者之口,然後流連忘反,不聞其過,而終至于滅亡,故曰:『無逸之書後王之元龜也。

』」 流言蜚語 參考詞語‧流言飛文‧流言飛語‧蜚流之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ㄡˊ。

ㄧㄢˊ。

ㄈㄟ。

ㄩˇ漢語拼音liúyánfēiyǔ釋  義「流言」和「蜚語」義同,都是指沒有根據的話,用於毀謗他人。

#「流言」語出《書經.金縢》。

「蜚語」語本《鶡冠子.武靈王》。

「流言蜚語」本指製造不實的傳言,用來詆毀他人。

後泛指謠言。

「蜚」亦作「飛」。

△「風言風語」 典故說明「流語蜚語」係由「流言」及「蜚語」二語組合而成。

「流言」是出自《書經.金縢》,根據記載,周武王去世之後,由於成王年幼,由周公代為攝政,政權集於一人。

武王之弟管叔和蔡叔疑周公有篡位之嫌,不利成王,便在國中散布謠言,挾武庚叛亂,後為周公所平。

「流言」一語亦見於《禮記.儒行》,裡頭描述士人之間的交往,有共同的志趣,相處起來很快樂,即使很久沒有見面,對彼此的信任也不會受到謠言的破壞,這樣才是真正的朋友。

此處的「流言」亦是謠言的意思。

「蜚語」則是出自《鶡冠子.武靈王》,趙武靈王是一位有為的國君,他曾經教導人民胡服騎射,學習胡人的優點,來強大自己的國力。

有一次他問龐煥說:「我曾經聽飛語流傳說:『百戰而能得勝,不是最好的;不戰而能得勝,才是最好的。

』不知道你有什麼看法呢?」這裡的「飛語」指的是沒有根據的言論,同「蜚語」。

後來這兩個典源合成「流言蜚語」,指製造不實的傳言,用來詆毀他人。

後泛指謠言。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泛指謠言。

使用類別用在「傳聞流言」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人不斷地散布流言蜚語,真令人討厭。

眾所矚目的明星,最怕流言蜚語破壞名譽。

由於聽信了不實的流言蜚語,他跟朋友翻臉了。

受不了鄰人的流言蜚語,他決定離家出外發展。

經過一番調查,證實他就是這些流言蜚語的製造者。

種種流言蜚語使她傷心、痛苦,卻又不知如何辯白。

所謂謠言止於智者,何必為了流言蜚語而自尋煩惱呢?這些流言蜚語是別有用心的人所散布,大家千萬別上當。

面對這些流言蜚語,她毫不畏縮,繼續做她認為應該做的事。

對手散布流言蜚語中傷抹黑,逼得他必須在第一時間內澄清事實。

有的演藝人員利用流言蜚語來打知名度,一旦傳出醜聞,又希望社會大眾尊重他們的隱私。

辨  識近義空穴來風、風言風語、飛短流長、無稽之談反義言之鑿鑿「流言蜚語」及「風言風語」都指沒有根據的話。

「流言蜚語」側重指攻訐、誣蔑的話語;「風言風語」側重指眾人口耳相傳的話語。

流言蜚語風言風語辨似例句○ㄨ對手散布~中傷抹黑,逼得他必須在第一時間內澄清事實。

ㄨ○他倆夫妻真鬧翻了?連我在國外都聽到不少的~。

參考詞語流言飛文注  音ㄌㄧㄡˊ。

ㄧㄢˊ。

ㄈㄟ。

ㄨㄣˊ漢語拼音liúyánfēiwén 釋  義《漢書.卷三六》:「是以群小窺見間隙,緣飾文字,巧言醜詆,流言飛文,譁於民間。

」唐.柳宗元〈與裴塤書〉:「然若僕者,承大慶之後,必有殊澤,流言飛文之罪,或者其可以已乎?」流言飛語注  音ㄌㄧㄡˊ。

ㄧㄢˊ。

ㄈㄟ。

ㄩˇ漢語拼音liúyánfēiyǔ 釋  義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卷四》:「流言飛語,何足憑信!」蜚流之言注  音ㄈㄟ。

ㄌㄧㄡˊ。

ㄓ。

ㄧㄢˊ漢語拼音fēiliúzhīyán 釋  義漢.王充《論衡.藝增》:「蜚流之言,百傳之語,出小人之口,馳閭巷之間,其猶是也。

」 柳暗花明 參考詞語‧花明柳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ㄡˇ。

ㄢˋ。

ㄏㄨㄚ。

ㄇㄧㄥˊ漢語拼音liǔànhuāmíng釋  義(一)形容綠柳成蔭,繁花似錦的美景。

語出唐.王維〈早朝〉詩。

(二)比喻在曲折艱辛之後,忽然絕處逢生,另有一番情景。

語出宋.陸游〈遊山西村〉詩。

典故說明 「柳暗花明」這句成語本來是用來描寫風景。

柳色較深,對映出明豔的花色,正是綠柳茂密,繁花似錦的美景。

在唐詩裡多見,例如王維的〈早朝〉詩:「柳暗百花明,春深五鳳城。

」武元衡〈摩訶池送李侍御之鳳翔〉詩:「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樓歌酒換離顏。

」也作「花明柳暗」,如李商隱〈夕陽樓〉詩:「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這個意思今日也常用。

如:「陽明山春天景色柳暗花明,最是迷人。

」 宋代詩人陸游有一首〈遊山西村〉詩,裡頭曾用「柳暗花明」來形容風景,陸游原詩詩句為「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說水路很曲折,坐船行於其上,本來以為前頭已經無路了,誰知轉個彎,本來深暗的景色,豁然開朗,出現眼前是一片明亮的景色。

就是因為陸游的這兩句詩,後來「柳暗花明」可以用來比喻絕處逢生,忽現轉機。

梁啟超〈外交歟內政歟〉一文有段話說:「我們讀西洋史,真是越讀越有趣,處處峰迴路轉,時時柳暗花明。

」用的就是這個比喻義。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綠柳成蔭,繁花似錦的美景。

使用類別用在「景致美好」的表述上。

例句 春天時原野上柳暗花明,風景優美。

陽明山上柳暗花明的景色,讓遊客們都感到心曠神怡。

這條山路沿途的風光柳暗花明,讓人流連忘返,不忍離去。

二語義說明比喻在曲折艱辛之後,忽然絕處逢生,另有一番情景。

使用類別用在「出現轉機」的表述上。

例句 眾人眼看希望越來越渺茫,不料柳暗花明,竟然出現新的轉機。

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折而懷憂喪志,只要持續努力,總會有柳暗花明的時刻。

本以為是條死巷,沒想到轉個彎後,居然柳暗花明,出現一座花團錦簇的花園。

眼看景氣日益衰退,公司的業績不斷下滑,沒有人知道何時才能柳暗花明,轉虧為盈。

辨  識近義花光柳影、花團錦簇、花嬌柳媚、柳綠花紅、桃紅柳綠、否極泰來、峰迴路轉、絕處逢生反義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窮途末路 參考詞語花明柳暗注  音ㄏㄨㄚ。

ㄇㄧㄥˊ。

ㄌㄧㄡˇ。

ㄢˋ漢語拼音huāmíngliǔàn 釋  義唐.李商隱〈夕陽樓〉:「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蕩寇志.第五回》:「父女二人又行了三四十里,一路花明柳暗,水綠山妍。

」 洛陽紙貴 參考詞語‧京師紙貴‧紙貴洛城‧紙貴洛陽‧衡陽紙貴‧都中紙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ㄨㄛˋ。

ㄧㄤˊ。

ㄓˇ。

ㄍㄨㄟˋ漢語拼音luòyángzhǐguì釋  義由於左思的〈三都賦〉,時人競相傳寫,因而洛陽為之紙貴。

典出《晉書.卷九二.文苑列傳.左思》。

後用「洛陽紙貴」形容著作風行一時,流傳甚廣。

△「都城紙貴」 典故說明西晉的大文學家左思,是一個相貌木訥、口齒不清的人,因此沒有什麼朋友,儘管文筆出眾,也不被當時的人們所重視。

左思對於寫作文章十分用心,他曾經花了一年的時間寫成〈齊都賦〉,描寫齊國首都臨淄的風光。

接著他又想寫一篇關於三國時代魏、蜀、吳都城的文章,即〈三都賦〉。

這時左思的妹妺左芬正好被選入宮,左思就藉這個機會搬到人文薈萃的京師洛陽居住。

因為左思從未去過蜀國的成都,所以他就去拜訪當時的大文人張載,請教有關成都的風土民情。

為了寫成〈三都賦〉,左思花了十年的時間構思,他的家中到處掛著紙筆,連廁所和籬笆上都不例外,只要一有靈感,他便立刻提筆寫下。

在創作的過程中,左思又覺得自己的學問不足,便向朝廷請求擔任掌管圖書的祕書郎一職,以便翻閱各種書籍,作為寫作的材料。

後來〈三都賦〉完成,卻並未得到時人的重視。

左思認為自己的文筆並不比班固、張衡差,恐怕是當時的人不喜歡他的形貌,所以也看不起他的文章。

左思聽說皇甫謐是位著名的學者,便拿自己的作品去向他請教。

皇甫謐看了〈三都賦〉之後非常欣賞,並為左思寫了一篇序。

後來張載為魏都的部分作注,劉逵也為蜀都、吳都兩部分作注,衛權又寫了略解。

連官至司空的大文人張華,都對左思的〈三都賦〉大加讚賞,認為左思的成就不輸給班固、張衡等大文人。

由於這些文人學者的推薦,左思的這篇傑作便很快地在京城洛陽流傳開來,人們競相抄錄,以致洛陽的紙價上漲。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洛陽紙貴」,用來形容著作風行一時,流傳甚廣。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作品風行一時,流傳甚廣。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流行暢銷」的表述上。

例句 這部作品印行後,一時洛陽紙貴。

引起洛陽紙貴的作品,卻未必都是上乘之作。

他的推理小說,向來都能引起洛陽紙貴,極為暢銷。

這些作品也許都曾洛陽紙貴過,但平心而論並非最好。

這部小說情節迷人,出版後必然能洛陽紙貴,廣受好評。

這系列的武俠小說印行後,一時洛陽紙貴,許多人爭相閱讀。

我一面渴盼作品能使洛陽紙貴,一面又怕從俗而沾上江湖習氣。

辨  識反義乏人問津 參考詞語京師紙貴注  音ㄐㄧㄥ。

ㄕ。

ㄓˇ。

ㄍㄨㄟˋ漢語拼音jīngshīzhǐguì 釋  義《北齊書.卷三六》:「自孝明之後,文雅大盛,邵雕蟲之美,獨步當時,每一文初出,京師為之紙貴,讀誦俄遍遠近。

」紙貴洛城注  音ㄓˇ。

ㄍㄨㄟˋ。

ㄌㄨㄛˋ。

ㄔㄥˊ漢語拼音zhǐguìluòchéng 釋  義唐.盧照鄰〈雙槿樹賦序〉:「金懸秦市,楊子見而無言;紙貴洛城,陸生聞而罷笑。

」紙貴洛陽注  音ㄓˇ。

ㄍㄨㄟˋ。

ㄌㄨㄛˋ。

ㄧㄤˊ漢語拼音zhǐguìluòyáng 釋  義清.趙翼〈醉時歌贈春農同年〉:「時來紙貴洛陽城,運去窗糊酒家牖。

」衡陽紙貴注  音ㄏㄥˊ。

ㄧㄤˊ。

ㄓˇ。

ㄍㄨㄟˋ漢語拼音héngyángzhǐguì 釋  義宋.陳師道〈寄杜擇之〉:「興來不假江山助,目過渾如草木春。

農馬智專吾不讓,衡陽紙貴子能頻。

」都中紙貴注  音ㄉㄨ。

ㄓㄨㄥ。

ㄓˇ。

ㄍㄨㄟˋ漢語拼音dūzhōngzhǐguì 釋  義唐.元稹〈和王侍郎酬廣宣上人觀放牓後相賀〉:「都中紙貴流傳後,海外金填姓字時。

」 狼狽不堪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ㄤˊ。

ㄅㄟˋ。

ㄅㄨˋ。

ㄎㄢ漢語拼音lángbèibùkān釋  義比喻處境窘迫,進退兩難。

※語或本《三國志.卷三六.蜀書.關張馬黃趙傳.馬超》。

後亦用「狼狽不堪」來比喻身心疲憊困頓。

典故說明「狼狽」相傳是兩種外形很相似的動物。

根據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的記載,狽的前腳非常的短,因此一定要騎在兩隻狼上才能行走,沒有了狼,狽就無法行動。

所以後人常將處境困頓窘迫的情況稱為「狼狽」。

《三國志》一書敘述到,馬超率兵進攻隴上各郡縣時,獲得回響而殺了涼州刺史韋康,並接收其部眾,後來更自稱征西將軍。

韋康的舊部屬楊阜、姜敘、梁寬、趙衢等人不服馬超,便合謀奪回政權。

楊阜和姜敘先起兵於鹵城,馬超率部隊前往攻打,久攻不下;梁寬、趙衢則趁馬超出兵之後,緊閉冀城大門,以致於馬超不得入城。

一時之間,馬超進退不得,處境十分窘迫,只好前往漢中,投靠張魯。

「狼狽不堪」即可能從此處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處境窘迫,進退兩難。

或比喻身心疲憊困頓。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處境窘迫,進退兩難。

使用類別用在「陷入困境」的表述上。

例句 沒想到竟然在大庭廣眾之下出洋相,使他感到狼狽不堪。

他狼狽不堪地摔在地上,想掙扎的站起來,腳卻不聽使喚。

我們準備將對方的補給線切斷,讓他們陷入狼狽不堪的境地。

二語義說明比喻身心疲憊困頓。

使用類別用在「勞困疲憊」的表述上。

例句 一場大雨淋得他渾身溼透,狼狽不堪。

那年我生意失敗,加上妻離子散,生活極為狼狽不堪。

陷在這迷宮似的山林中,大家又餓又累,真是狼狽不堪。

本想這幾件煩人的事會將她弄得狼狽不堪,哪知她越是困境越打起精神。

辨  識近義左右兩難、狼狽萬狀、跋前躓後、進退維谷、焦頭爛額 狼狽為奸 參考詞語‧狽因狼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ㄤˊ。

ㄅㄟˋ。

ㄨㄟˊ。

ㄐㄧㄢ漢語拼音lángbèiwéijiān釋  義狼與狽相互搭配,傷害人命。

語本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六.毛篇》。

後用「狼狽為奸」比喻互相勾結做壞事。

典故說明根據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的記載,相傳狼和狽是兩種外形上很相似的野獸,只是狽的前腳非常的短,因此一定要騎在兩隻狼上面才能行走,沒有了狼,根本就無法行動,所以世人常將行事無法順利推展,處境困頓窘迫的情況稱為「狼狽」。

狼和狽會聯手做壞事。

聽說,曾經有人獨自經過一處人煙罕至的地方,遇見了幾十隻的狼,情急之下,就趕緊爬到草堆上。

其中有兩隻狼就鑽進了一個洞穴中,背出一隻老狼來,老狼來到草堆下,用嘴拔除草堆上的草,其他的狼看了,也跟著學牠的動作去拔草,眼看著草堆就要垮下來了,正巧遇到一群獵人經過這裡,把這個人救了出來。

事後這些人一起挖掘這個洞穴,在裡面抓到了一百多隻的狼,就將牠們殺死,而大家都懷疑那隻老狼可能就是狽。

後來「狼狽為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彼此互相勾結做壞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互相勾結做壞事。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勾結作惡」的表述上。

例句 當地米商狼狽為奸,聯手哄抬物價。

沒想到他們竟然狼狽為奸,專幹壞事。

貪官汙吏和奸商狼狽為奸,最是令人痛恨。

這兩人狼狽為奸,不知已做了多少違法的勾當!政治惡勢力和黑道永遠是互相勾結,狼狽為奸的。

為了賺錢,他不惜與不法商人狼狽為奸,走私毒品。

如果沒有人和他狼狽為奸,他一個人很難做出這勾當。

辨  識近義同流合汙、朋比為奸 參考詞語狽因狼突注  音ㄅㄟˋ。

ㄧㄣ。

ㄌㄤˊ。

ㄊㄨˊ漢語拼音bèiyīnlángtú 釋  義《醒世姻緣傳.第一三回》:「伍聖道、邵強仁鼠共貓眠,擒縱惟憑指使;狽因狼突,金錢息任箕攢。

」 狼心狗肺 參考詞語‧狗肺狼心‧狼心狗意‧驢心狗肺‧鼠心狼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ㄤˊ。

ㄒㄧㄣ。

ㄍㄡˇ。

ㄈㄟˋ漢語拼音lángxīngǒufèi釋  義比喻人心腸狠毒,毫無良心。

※語或出《醒世恆言.卷三○.李汧公窮邸遇俠客》。

△「狼心狗行」 典故說明「狼心狗肺」指人的心腸像狼、狗的一般,比喻人心腸狠毒。

見用於《醒世恆言》。

《醒世恆言》為明朝馮夢龍所編纂而成的話本小說,共四十回。

故事多源於民間傳說,然亦取自史傳、筆記小說。

其中〈李汧公窮邸遇俠客〉是敘述在唐玄宗天寶年間,長安人房德因強盜被捕,畿尉李勉看他人才雄偉,將他放走,自己卻被罷官。

後來李勉帶著家奴尋訪故人常山顏太守,在路上遇到房德,此時房德已投靠到安祿山門下,作了縣令。

房德見後不勝歡喜,接入家中百般款待,李勉要離開時,房德找妻子商量想要送李勉什麼厚禮。

沒想到房德的妻子是個器量狹小,心腸狠毒的人,反而建議應該把李勉殺了,免得他洩漏房德曾經作過盜賊的往事。

房德禁不住妻子讒言,與妻子商量如何殺害李勉之時,被管家聽到,急向李勉密告,李勉一行人慌張逃跑。

房德一不作二不休,找了一個好打抱不平的異人,向他假稱自己為李勉所害,求異人替他報仇。

異人於是飛身前往。

他躲在李勉床下聽得事情的真相,認為房德「狼心狗肺,負義忘恩!」於是就放了李勉,轉而把房德和他妻子殺了。

「狼心狗肺」這句成語就是用來比喻人心腸狠毒,毫無良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心腸狠毒,毫無良心。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凶狠毒辣」的表述上。

例句 他狠心拋妻棄子,真是狼心狗肺。

他們販賣毒品,戕害人民健康,真是狼心狗肺。

那個狼心狗肺的傢伙,竟然敢占人妻子,謀人錢財。

他以民意代表的身分掩飾他的罪行,實在是狼心狗肺。

那個狼心狗肺的兒子,竟然忍心把親生父親的手臂砍斷。

我上次救過他一命,不料他卻罔顧情義,恩將仇報,真是狼心狗肺。

辨  識近義人面獸心、狼心狗行、蛇蠍心腸、豺狼成性反義心慈面軟、菩薩心腸 參考詞語狗肺狼心注  音ㄍㄡˇ。

ㄈㄟˋ。

ㄌㄤˊ。

ㄒㄧㄣ漢語拼音gǒufèilángxīn 釋  義《醒世姻緣傳.第八六回》:「嫁與忘恩負義,狗肺狼心,蛆心攪肚,沒仁沒義,狠似龐涓,惡似秦檜,名字狄希陳,小名小陳哥為正頭妻。

」狼心狗意注  音ㄌㄤˊ。

ㄒㄧㄣ。

ㄍㄡˇ。

ㄧˋ漢語拼音lángxīngǒuyì 釋  義《墨憨齋定本傳奇.人獸關》:「你甘來苦往一旦氣昂昂,狼心狗意把深恩付長江。

」驢心狗肺注  音ㄌㄩˊ。

ㄒㄧㄣ。

ㄍㄡˇ。

ㄈㄟˋ漢語拼音lǘxīngǒufèi 釋  義《二刻拍案驚奇.卷四》:「何故苦苦貪私,思量獨吃自疴!反把家裡東西送與沒些相干之人。

不知驢心狗肺怎樣生的!」鼠心狼肺注  音ㄕㄨˇ。

ㄒㄧㄣ。

ㄌㄤˊ。

ㄈㄟˋ漢語拼音shǔxīnlángfèi 釋  義清.鄭板橋〈後孤兒行〉:「丈丈翁,得錢歸,鼠心狼肺,側目吞肥,千謀萬算伏危機。

」 理直氣壯 參考詞語‧理足氣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ˇ。

ㄓˊ。

ㄑㄧˋ。

ㄓㄨㄤˋ漢語拼音lǐzhíqìzhuàng釋  義理由正大、充分,則氣盛勢壯而無所畏懼。

※#語或出《喻世明言.卷三一.鬧陰司司馬貌斷獄》。

△「詞強理直」、「振振有辭」、「義正辭嚴」 典故說明「理直氣壯」的意思是理由正大、充分,則氣勢壯盛而無所畏懼。

比較早的文獻資料,見於《喻世明言.卷三一.鬧陰司司馬貌斷獄》。

東漢靈帝時,有一個才子名叫司馬貌,他空負一腔才學,卻不得出身,心中怏怏不平。

一日酒醉時,寫了一篇〈怨詞〉詩,其中有幾句是:「善土歎沉埋,凶人得暴橫。

我若作閻羅,世事皆更正。

」他寫完念了幾遍後,把詩拿到燈上燒了,叫道:「老天,老天!你若還有知,將何言抵對?我司馬貌一生鯁直,並無奸佞,便提我到閻羅殿前,我也理直氣壯,不怕甚的!」這件事被夜遊神發現,奏知玉帝。

玉帝聽到後大怒,要治他的罪,後來聽了太白金星的建議,讓司馬貌代理閻王的工作半日。

司馬貌在短短的半天時間,就把三百餘年久滯之獄判得清清楚楚,因此得到玉帝的賞識,賜給他來生王侯之位,以彌補他今生的屈抑不遇。

《警世通言.卷三六.皂角林大王假形》裡也用到「理直氣壯」一語。

宋朝宣和年間,有個官人叫趙再理,他在廣州新會縣任知縣時,曾治了當地的皂角林大王,並將當地治理得路不拾遺,豐稔年熟。

三年後,新官上任,趙知縣便回鄉,沒想到半路東西都被偷了,好不容易回到家鄉,卻聽人說,二個月前已有個趙知縣回來了,他推測一定有人假冒自己。

但那假冒的趙知縣卻堅持自己才是真的,大家無法分辨倒底哪個才是真的,就一起來到開封府。

假的趙知縣與大尹平起平坐,讓大尹相信他是真的,並對真的趙知縣喝罵,還要用刑拷打。

趙再理理直氣壯,高聲抗辯,卻無人相信。

後來趙再理得到九子母娘娘的幫助,終於回復自己的身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理由正大、充分,則氣勢壯盛而無所畏懼。

使用類別用在「理由充分」、「氣勢強盛」的表述上。

例句 只要你沒作虧心事,自然就能理直氣壯。

只要我們理直氣壯,就沒有什麼好害怕的。

他表面上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實際上心虛得很。

這篇理直氣壯的社論,充分揭露了政治的黑暗面。

面對上級的責難,他理直氣壯地為自己辯白,絲毫沒有畏縮。

做為一個好國民,只要看到違法的事,就該理直氣壯地向警察機關檢舉。

他的個性怯弱,明明是對的事情,只要有人質疑,就無法理直氣壯地堅持下去。

辨  識近義義正辭嚴、振振有辭反義理屈詞窮、強詞奪理、無地自容「義正辭嚴」及「理直氣壯」都有義理正大,毫無畏懼的意思。

「義正辭嚴」側重於措詞嚴厲;「理直氣壯」側重於氣勢強盛。

義正辭嚴理直氣壯辨似例句○ㄨ對方的要求不合理,讓他不得不~地斷然拒絕。

ㄨ○他的個性怯弱,明明是對的事情,只要有人質疑,就無法~地堅持下去。

參考詞語理足氣壯注  音ㄌㄧˇ。

ㄗㄨˊ。

ㄑㄧˋ。

ㄓㄨㄤˋ漢語拼音lǐzúqìzhuàng 釋  義清.潘德輿《養一齋詩話.卷一》:「以『扶持』二語,陡然拍合,覺議論既有開合,而理足氣壯,點醒迷人不少。

」 連篇累牘 參考詞語‧盈篇累牘‧累牘連篇‧連篇累冊‧連篇累帙‧連篇累幀‧連篇累幅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ㄢˊ。

ㄆㄧㄢ。

ㄌㄟˇ。

ㄉㄨˊ漢語拼音liánpiānlěidú釋  義牘,古代用以書寫文字的木片。

「連篇累牘」指寫字用的竹簡、木片編串堆積在一起。

形容文章篇幅冗長。

#語出《隋書.卷六六.李諤列傳》。

△「長篇大論」 典故說明據《隋書.卷六六.李諤列傳》載,李諤是隋代著名的文人,十分受到隋文帝的重用,被授與治書侍御史的官職,又被封為南和伯。

他為人正直,通達時務,很受眾人的推崇。

他的學問和口才都很好,對任何時事不滿就寫文章上書皇帝,表達自己的意見,文帝幾乎都會接納。

李諤看到當時人所寫的文章,多半承襲六朝的風格,詞藻雖華麗,但內容卻十分空洞。

於是上書皇帝,說明這種情況的嚴重性,古時候風行教化,人人知書達禮,寫的文章都能表達美德與大道。

但是到了後來,禮教漸漸衰落,為文不再注重道理,只知計較字詞的運用,內容也不外乎是形容風花雪月。

李諤認為這種風氣對社會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應該立即矯正。

文中用「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等句,說明六朝以來的文學,每每篇幅冗長,但內容卻很空洞,題材多屬詠物,文章盡是詞藻的堆砌而已。

「連篇累牘」這句成語就用來形容文章篇幅冗長。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文章篇幅冗長。

使用類別用在「冗長繁複」的表述上。

例句 讀者對短文的喜愛,勝過那些連篇累牘的長文。

王經理連篇累牘的報告,使得與會者都昏昏欲睡。

文章應該寫得簡明扼要,連篇累牘的作品不易受人歡迎。

他那篇文章連篇累牘,看似立論豐富,其實只是廢話一堆。

這只是個簡單的論點,你卻寫得連篇累牘,只怕讀者不想看。

經理看了看說:「只須幾句話交代即可,何必寫得如此連篇累牘呢?」那種連篇累牘,不停地重複同一論調的文章,自然容易引起讀者的厭煩。

雖然這是個值得深入報導的題材,但連篇累牘的論述卻不易吸引住讀者的目光。

辨  識近義長篇大論反義言簡意賅、三言兩語、片言隻字、要言不煩「連篇累牘」及「長篇大論」都可用來形容文章篇幅極長。

「連篇累牘」側重於言詞多餘,不夠精簡;「長篇大論」泛指篇幅很長。

連篇累牘長篇大論辨似例句○ㄨ那種~,不停地重複同一論調的文章,自然容易引起讀者的厭煩。

ㄨ○他這報告~的,一時之間看不完。

參考詞語盈篇累牘注  音ㄧㄥˊ。

ㄆㄧㄢ。

ㄌㄟˇ。

ㄉㄨˊ漢語拼音yíngpiānlěidú 釋  義清.李漁〈與沈亮臣書〉:「自來說貧者盈篇累牘,總不出『饑寒』二字。

」累牘連篇注  音ㄌㄟˇ。

ㄉㄨˊ。

ㄌㄧㄢˊ。

ㄆㄧㄢ漢語拼音lěidúliánpiān 釋  義《宋史.卷一五六》:「寸晷之下,唯務貪多,累牘連篇,何由精妙?」明.王玉峰《焚香記.第一五齣》:「累牘連篇,功名豈偶然;半生偃蹇,今朝始透關。

」連篇累冊注  音ㄌㄧㄢˊ。

ㄆㄧㄢ。

ㄌㄟˇ。

ㄘㄜˋ漢語拼音liánpiānlěicè 釋  義明.都穆《南濠詩話》:「世人作詩以敏捷為奇,以連篇累冊為富,非知詩者也。

」連篇累帙注  音ㄌㄧㄢˊ。

ㄆㄧㄢ。

ㄌㄟˇ。

ㄓˋ漢語拼音liánpiānlěizhì 釋  義明.李東陽〈明故資善大夫黎公先生行狀〉:「楷法遒整,自習業至公牘,連篇累帙,多不可紀數。

」連篇累幀注  音ㄌㄧㄢˊ。

ㄆㄧㄢ。

ㄌㄟˇ。

ㄓㄥˋ漢語拼音liánpiānlěizhèng 釋  義清.周亮工〈重陽後二日得蕭伯玉許介壽兩家日記喜其三數行一則易于作輟遂盡數葉〉:「連篇累幀真難竟,引睡能消字幾行。

」連篇累幅注  音ㄌㄧㄢˊ。

ㄆㄧㄢ。

ㄌㄟˇ。

ㄈㄨˊ漢語拼音liánpiānlěifú 釋  義明.汪砢玉《珊瑚網.卷一一》:「用筆遣意,疾徐頓挫,濃纖間出,故雖連篇累幅,不厭其多。

」清.湯斌〈江南鎮江府海防同知冉渠吳公墓志銘〉:「偶爾撰述,信筆抒寫,連篇絫(累)幅。

」 淋漓盡致 參考詞語‧淋漓痛快‧淋漓透徹‧淋漓透澈‧痛快淋漓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ㄣˊ。

ㄌㄧˊ。

ㄐㄧㄣˋ。

ㄓˋ漢語拼音línlíjìnzhì釋  義淋漓,溼透的樣子。

「淋漓盡致」形容語言或文章表達得非常透澈。

※語或出明.李清《三垣筆記.卷上.崇禎補遺》。

後亦用「淋漓盡致」形容表現生動逼真。

典故說明「淋漓」是形容溼透的樣子。

唐代韓愈的〈和虞部盧四酬翰林錢七赤藤杖歌〉一詩中,有「赤龍拔鬚血淋漓」一句,形容血流得很多的樣子。

明末時的進士李清,曾在崇禎、弘光二朝為官,明亡後便歸隱鄉林,以著述自娛。

《三垣筆記》是他記述在為官時的所見所聞,其中有一段記到熹宗時的一名太監,名叫劉若愚,頗有才學,被當紅太監李永貞招攬,從事主筆為文的工作。

李永貞與魏忠賢一批人,仗勢干預朝政,結黨營私,劉若愚心知肚明,不敢有所反抗。

魏忠賢失勢後,其黨羽都遭誅殺,劉若愚也遭彈劾入獄。

李清在作官時,偶然讀到他在獄中所寫的《酌中志略》,感嘆他才識廣博,卻身不由己,最後被牽連而死於獄中,實在可惜。

李清認為他這本書的價值極高,除了講到皇宮內的大小制度外,也將當時魏忠賢與熹宗乳母客氏的驕橫胡為,描寫得十分生動。

後來原文中的「淋漓盡致」被摘出成為成語,用來形容語言或文章表達得非常透澈,亦用於形容表現生動逼真。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語言或文章表達得非常透澈。

使用類別用在「生動流暢」的表述上。

例句 這本小說把官場上的陰險,描寫得淋漓盡致。

他擅長用白描的手法,把場景和人物描寫得淋漓盡致。

戲劇中要藉由生動的對白,才能將人物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語義說明形容表現生動逼真。

使用類別用在「生動活潑」的表述上。

例句 在這場比賽中,他們將團隊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他淋漓盡致的演技,把這個角色詮釋得十分傳神。

他高妙的彈奏技巧,把這首曲子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個角色可說是為她量身訂作,她一定能詮釋得淋漓盡致。

因為老師的嚴格要求,才讓每個學生把潛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雖然只是寥寥數筆,畫家已將秋天蕭瑟的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

他將這個角色詮釋得淋漓盡致,真不愧是本屆影展的最佳男主角。

辨  識近義刻畫入微反義不著邊際、輕描淡寫形音辨誤漓,音ㄌ|ˊ。

溼透的樣子。

不可寫作「離」。

致,音ㄓˋ。

旨趣、事物的道理。

不可寫作「至」。

參考詞語淋漓痛快注  音ㄌㄧㄣˊ。

ㄌㄧˊ。

ㄊㄨㄥˋ。

ㄎㄨㄞˋ漢語拼音línlítòngkuài 釋  義《文明小史.第三四回》:「這回毓生帶著這書,頗為得意,淋漓痛快的寫了一大篇。

」清.陳確〈書韓柳集後附論〉:「杜律閎整,古詩敘事愷切,淋漓痛快,殆過于李。

」淋漓透徹注  音ㄌㄧㄣˊ。

ㄌㄧˊ。

ㄊㄡˋ。

ㄔㄜˋ漢語拼音línlítòuchè 淋漓透澈注  音ㄌㄧㄣˊ。

ㄌㄧˊ。

ㄊㄡˋ。

ㄔㄜˋ漢語拼音línlítòuchè 釋  義《黃繡球.第三回》:「怎麼他竟變了一個人?這些話竟講得淋漓透澈。

」痛快淋漓注  音ㄊㄨㄥˋ。

ㄎㄨㄞˋ。

ㄌㄧㄣˊ。

ㄌㄧˊ漢語拼音tòngkuàilínlí 釋  義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一八》:「此表只說得一止足保身,未免闊狹懸絕耳。

然戚畹秉鈞之弊,亦極說得痛快淋漓。

」《兒女英雄傳.第二○回》:「趁著一時高興,要作一個痛快淋漓,要出出我自己心中那個不平之氣。

」 梁上君子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ㄤˊ。

ㄕㄤˋ。

ㄐㄩㄣ。

ㄗˇ漢語拼音liángshàngjūnzǐ釋  義竊賊的代稱。

#語出晉.華嶠《後漢書》。

典故說明陳寔,字仲弓,東漢許人。

個性平和,處事公正,即使在他退休後,鄉民之間起爭執時都會來找他裁斷,是地方上的表率。

一天夜裡,有竊盜潛入他家,躲在屋梁上,想趁機偷取財物,但被陳寔發現了。

他沒有聲張,只是將子孫召集過來,態度嚴正地訓誡說:「人要常常自我勉勵,不可以鬆懈。

做壞事的人,不見得本性就壞,只是平常對自己要求不嚴,又不知學好,長久下來養成了壞習慣!就好像是屋梁上的那位君子一樣。

」竊賊一聽,大驚失色,從屋梁上跳下來。

陳寔對他說:「看你的樣子不像是壞人,想必是因為貧困才不得已出此下策,現在送你兩疋絹布。

」從此縣裡不再發生竊盜之事。

後來「梁上君子」被用來作竊賊的代稱。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竊賊的代稱。

使用類別用在「竊盜小偷」的表述上。

例句 唉!我才添購了一些首飾,就遭梁上君子光顧了。

老哥!你要來,請走正門,別學梁上君子爬窗戶!昨夜梁上君子光顧我們那棟大樓,翻遍了各家住戶。

居家一被梁上君子入侵,常會弄得那家人終日惶惶難安。

警方呼籲大家注意居家安全,小心門戶,謹防梁上君子光顧。

警方勘查現場後初步判斷:「這非一般梁上君子所犯下的案子。

」他攤開雙手說:「我家除了書外,並無長物。

歡迎梁上君子來光顧!」今天報紙有條社會新聞:「梁上君子誤懸梁上,機警警察手到擒來。

」這家商店昨天才開幕,夜裡就被梁上君子光顧了,把值錢的東西一捲而空。

辨  識近義妙手空空反義正人君子形音辨誤梁,音ㄌ|ㄤˊ。

指架在柱上的橫木。

不可寫作「粱」。

鹿死誰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ㄨˋ。

ㄙˇ。

ㄕㄨㄟˊ。

ㄕㄡˇ漢語拼音lùsǐshuíshǒu釋  義誰,文言音讀ㄕㄨㄟˊ,一般口語讀為ㄕㄟˊ。

「鹿死誰手」本意為以追逐野鹿比喻誰能奪得天下。

鹿為古代狩獵之主獵物,比喻政權。

後多用於競爭比賽,誰能獲勝。

語出《晉書.卷一○五.石勒載記》。

典故說明東晉時,北方有五個少數民族起而獨立,先後建立了十六個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其中氐族的前秦和羯族的後趙國勢最強。

後趙的開國君主石勒是個有野心也有才幹的人,建立不少豐功偉業,將國家治理得很好。

有一次,他在宴請外國使節的餐會上,很得意地問大臣徐光說:「我的功績可以和歷史上哪位開國君主相比?」徐光說:「陛下您比漢朝的劉邦、曹魏的曹操還要神勇能幹,自夏商周以來無人能比,只在黃帝之下而已!」石勒聽了笑著說:「你把我說得太好了吧!我若遇到劉邦,必定忠心侍奉他,與韓信、彭越等一起替他打天下。

如果遇到光武帝劉秀,就會和他爭天下,那時誰會輸贏還不知道呢!」石勒用「未知鹿死誰手」表示他有與劉秀競爭的自信。

「鹿」是古代狩獵的主要目標,多用以比喻政權。

在《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裡就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說法,表示秦失去了政權,群雄起而相爭。

因此「未知鹿死誰手」指天下會落在誰的手裡還不一定。

後來「鹿死誰手」被用來比喻競爭比賽,誰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互相競爭,誰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使用類別用在「勝負難料」的表述上。

例句 這兩人棋力相當,究竟鹿死誰手,現在還很難說。

雙方勢均力敵,究竟鹿死誰手,目前還很難估計。

兩校的球隊勢均力敵,究竟鹿死誰手,大家都在猜測。

這場比賽競爭激烈,究竟鹿死誰手,要到最後才能分曉。

今年端午龍舟競賽,競爭非常激烈,到底鹿死誰手,現在還無法預測!他們兩人都得過冠軍,這次比賽,真是王見王,不管鹿死誰手,都很有看頭。

根據第一、二兩局的分析,這兩支球隊實力相當,究竟鹿死誰手,實在很難預料。

勞燕分飛 參考詞語‧勞燕西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ㄠˊ。

ㄧㄢˋ。

ㄈㄣ。

ㄈㄟ漢語拼音láoyànfēnfēi釋  義伯勞和燕子離散飛走。

語本樂府古辭〈東飛伯勞歌〉。

比喻別離,多用於夫妻、情人之間。

典故說明〈東飛伯勞歌〉或成於齊、梁之前,不知其作者及確實年代。

伯勞和燕子都是夏侯鳥,主要分布於日本、韓國、中國東北等地區。

每年七夕過後,北方天氣開始轉涼,食物短缺,牠們就會遷徙到南方的浙江沿海、臺灣、菲律賓及南洋群島避冬,兩者分布的範圍大致相同,但古代住在華北平原一帶的人,只有在七夕之後的一個多月內,才會看到大量的伯勞和燕子同時飛來。

所以他們覺得伯勞跟燕子就像織女跟牛郎一樣,一整年難得見面一次,好不容易碰面了,馬上又要各自南飛。

後來「勞燕分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別離,多用於夫妻、情人之間。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別離,多用於夫妻、情人之間。

使用類別用在「分手離別」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們戀愛多年,卻因一點小事弄到勞燕分飛。

一場戰爭不知會使得多少夫妻被逼得勞燕分飛,骨肉分離。

乾了這杯酒!咱們這群好友暫作勞燕分飛,期盼來年再相逢。

他們夫妻一個在東京,一個在臺北,經常是短暫相聚後,乍又勞燕分飛。

因為雙方家長堅決反對,逼著他們只好分手,從此勞燕分飛,各自東西。

辨  識近義分道揚鑣反義破鏡重圓、形影不離、白頭偕老 參考詞語勞燕西東注  音ㄌㄠˊ。

ㄧㄢˋ。

ㄒㄧ。

ㄉㄨㄥ漢語拼音láoyànxīdōng 釋  義清.蜀西樵也《燕臺花事錄.詠花》:「情脈脈,勞燕各西東。

芳草涉江何處碧,櫻桃隔巷可憐紅。

無計效秦宮。

」 絡繹不絕 參考詞語‧絡驛不絕‧駱驛不絕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ㄨㄛˋ。

ㄧˋ。

ㄅㄨˋ。

ㄐㄩㄝˊ漢語拼音luòyìbùjué釋  義「絡繹不絕」之「絡繹」,典源作「駱驛」、「絡驛」。

絡繹,往來不絕、相連不斷。

「絡繹不絕」形容連續不斷的樣子。

◎語本《後漢書.卷三一.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郭伋》。

△「川流不息」 典故說明  「絡繹不絕」或作「駱驛不絕」、「絡驛不絕」,連續不斷的意思。

在《後漢書.卷三一.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郭伋》中提到一段故事:郭伋是西漢末到東漢初期的人,東漢光武帝中興後,他被任命為漁陽太守。

漁陽一地經過西漢末期的變動,盜賊充斥。

郭伋上任後,信賞必罰,懲奸除惡,盜賊便從此消散,地方逐漸歸於平靜。

後來匈奴又不斷地擾亂漁陽邊境,郭伋整軍待戰,以致於匈奴不敢來犯,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由於他在此地的政績極佳,潁川地區出現盜賊時,光武帝又將他派去做太守。

郭伋到了潁川,招降山賊數百人,不將他們治罪,讓他們回鄉務農。

所以除了潁川地區的盜賊外,其他地區的盜賊聽說郭伋的德政,都紛紛前來歸降。

《後漢書》此處原文便用「駱驛不絕」來形容各地區的盜賊來降時,人與車馬來往頻繁,連續不斷的樣子。

另外如《後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列傳》,內容則是表述東漢和帝時南匈奴的逢侯作亂,漢軍聯合烏桓、鮮卑等四萬聯軍合剿,大破逢侯於滿夷谷。

逢侯便率餘眾出塞,分裂為二部,物資貧乏,加上被鮮卑攻擊,兵困馬疲,紛紛向塞外逃竄。

其中也用「駱驛不絕」形容逢侯部屬離開軍隊,向塞外逃亡的人數眾多,連續不斷。

再如《後漢書.卷四二.光武十王傳.東海恭王彊傳》,內容則是表述東漢東海恭王劉彊臨終前上書皇帝,感謝皇帝與太后的恩德。

文中寫自己沒好好照顧身體,長年久病,讓大家擔心。

太后和皇帝好幾次派使者、太醫提供方藥或看病。

其中也用這種說法表示使者、太醫往來頻繁,連續不斷。

後來「絡繹不絕」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連續不斷的樣子。

  至於「絡繹」一詞也出現得相當早,《文選.馬融.長笛賦》:「繁縟絡繹,范蔡之說也。

」李善注:「辭旨繁縟,又相連續也。

」後世成語則以「絡繹不絕」為主形,馬字邊的「駱驛」遂罕見。

如《隋書.卷四一.高熲列傳》:「其夫人賀拔氏寢疾,中使顧問,絡繹不絕。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連續不斷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接連不斷」的表述上。

例句 高速公路上總是有著絡繹不絕的車輛。

每逢例假日,動物園的遊客總是絡繹不絕。

一到上下班時間,街頭的人車就絡繹不絕。

今天是假日,到博物館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絡繹不絕的遊客,為本地帶來的豐厚的商機。

今天來朝山拜廟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於山道。

一到秋天,人們都絡繹不絕地來到此地觀賞楓紅。

每年一到花季,陽明山上都可看到絡繹不絕的遊客。

今天是陳老師的七十大壽,前來祝壽的賓客絡繹不絕。

辨  識近義門庭若市、川流不息、車水馬龍、紛至沓來、接二連三、接踵而至、熙來攘往反義三三兩兩、稀稀落落「川流不息」及「絡繹不絕」都有連續不斷的意思。

「川流不息」側重如川水流動般連續不斷,沒有間隙;「絡繹不絕」側重於前後相連不斷,一個接著一個。

川流不息絡繹不絕辨似例句○ㄨ今天想寫作的心情特別強,腦筋裡的靈感如~般地浮現。

ㄨ○今天來朝山拜廟的善男信女~於山道。

參考詞語絡驛不絕注  音ㄌㄨㄛˋ。

ㄧˋ。

ㄅㄨˋ。

ㄐㄩㄝˊ漢語拼音luòyìbùjué 釋  義《後漢書.卷四二》:「皇太后、陛下哀憐臣彊,感動發中,數遣使者太醫令丞方伎道術,絡驛不絕。

」駱驛不絕注  音ㄌㄨㄛˋ。

ㄧˋ。

ㄅㄨˋ。

ㄐㄩㄝˊ漢語拼音luòyìbùjué 釋  義《後漢書.卷三一》:「後宏、吳等黨與聞伋威信,遠自江南,或從幽、冀,不期俱降,駱驛不絕。

」《後漢書.卷八九》:「逢侯部眾飢窮,又為鮮卑所擊,無所歸,竄逃入塞者駱驛不絕。

」 雷霆萬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ㄟˊ。

ㄊㄧㄥˊ。

ㄨㄢˋ。

ㄐㄩㄣ漢語拼音léitíngwànjūn釋  義比喻威力強大,勢不可擋。

語本漢.賈山〈至言〉。

△「排山倒海」 典故說明賈山,西漢穎川人。

孝文帝時,曾寫〈至言〉一文,以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強調帝王應聽取臣下的勸諫,進用賢能之士,興禮義,輕徭賦。

賈山認為,君主的權勢無窮,就像被暴雷打到,沒有不損壞的;被重物壓到,沒有不毀滅的。

但是國家需要人才,如果君主的威勢太盛,有志之士也會望之卻步;如果國家沒有人才,縱使有聖君聖王,也很難能長治久安。

後來「雷霆萬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威力強大,勢不可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威力強大,勢不可擋。

使用類別用在「氣勢強盛」的表述上。

例句 水壩閘門一開,霎時飛瀑怒瀉,雷霆萬鈞。

我軍挾雷霆萬鈞之勢,一舉就攻破敵方陣地。

拳王出手一擊,果然雷霆萬鈞,對手應聲倒下。

外來的民主浪潮雷霆萬鈞,終於擊潰了中國傳統守舊的帝王思想。

站在這巨大的舊火車頭旁邊,還可以感受到當年它那雷霆萬鈞、風馳電掣的氣勢。

辨  識近義拔山蓋世、泰山壓頂、排山倒海、震天動地、勢不可當「雷霆萬鈞」及「排山倒海」都有勢力極大,無法阻擋的意思。

「雷霆萬鈞」側重於威力的強大;「排山倒海」側重於聲勢的猛烈。

雷霆萬鈞排山倒海辨似例句○ㄨ拳王出手一擊,果然~,對手應聲倒下。

ㄨ○一個巨浪突然~而來,看得觀潮的民眾大呼過癮。

雷厲風行 參考詞語‧雷動風行‧雷厲風飛‧風行雷厲‧風飛雷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ㄟˊ。

ㄌㄧˋ。

ㄈㄥ。

ㄒㄧㄥˊ漢語拼音léilìfēngxíng釋  義像打雷般猛烈,如颳風般快速。

比喻政令執行嚴格迅速。

※#語或本《易經.復卦》三國魏.王弼.注。

後用「雷厲風行」比喻人行事嚴格迅速。

△「大刀闊斧」 典故說明「雷厲風行」是指像打雷般地猛烈,如颳風似地快速。

雷和風本來是自然現象,如三國魏時王弼注《易經.復卦》時說:「然則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

」這裡的「雷動風行」就是描述打雷颳風的自然現象。

後來唐代白居易的〈策林二.人之困窮由君之奢欲〉,文中說:「雷動風行,日引月長,上益其侈,下成其私。

」就引了王弼注這一句話來比喻「上行下效」的快速。

霹靂之雷,聲勢驚人,有如人的行動果斷嚴厲,所以可用「雷厲」來形容,如此「雷動風行」一語又可轉成「雷厲風行」。

韓愈曾寫過〈潮州刺史謝上表〉,文中說的:自唐憲宗即位後,努力地扭轉已見衰微的國勢,開創新局;所頒行的政令「雷厲風飛」,指的正是政令執行嚴格迅速。

後來「雷厲風行」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行事嚴格迅速。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行事嚴格迅速。

使用類別用在「果敢決斷」的表述上。

例句 推行掃黑政策時,就要雷厲風行,以避免姑息養奸。

為了禁絕不良書刊,警方雷厲風行地執行掃黃工作。

總經理施以鐵腕,雷厲風行地改善了員工怠職的惡習。

在警方雷厲風行地掃蕩之下,許多不法行業銷聲匿跡。

這位部長雷厲風行、鋤惡務盡的作風,令人耳目一新。

這位老闆說到做到,雷厲風行的作風,令部屬兢兢業業。

這一陣子禁用塑膠袋措施雷厲風行地推行,取得了很大的效果。

市區交通的改善,在警方雷厲風行地取締下,顯然已收到了相當的效果。

辨  識近義大刀闊斧、劍及履及反義拖泥帶水、推三阻四形音辨誤厲,音ㄌ|ˋ。

猛烈。

不可寫作「勵」。

「雷厲風行」及「大刀闊斧」都有做事積極的意思。

「雷厲風行」側重於嚴厲與迅速;「大刀闊斧」側重於果斷與魄力。

雷厲風行大刀闊斧辨似例句○ㄨ這位部長~、鋤惡務盡的作風,令人耳目一新。

ㄨ○他上任總經理後,立刻對公司業務進行~的改革。

參考詞語雷動風行注  音ㄌㄟˊ。

ㄉㄨㄥˋ。

ㄈㄥ。

ㄒㄧㄥˊ漢語拼音léidòngfēngxíng 釋  義《易經.復卦》:「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

」宋.陸游〈聞虜政衰亂掃蕩有期喜成口號.詩其二〉:「遺虜遊魂豈足憂,漢家方運幄中籌。

天開地闢逢千載,雷動風行遍九州。

」雷厲風飛注  音ㄌㄟˊ。

ㄌㄧˋ。

ㄈㄥ。

ㄈㄟ漢語拼音léilìfēngfēi 釋  義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躬親聽斷,旋乾轉坤,關機闔開;雷厲風飛,日月所照;天戈所麾,莫不寧順;大宇之下,生息理極。

」清.龔自珍〈皇朝碩輔頌序〉:「聲靈則雷厲風飛,景運則天翌神贊。

」風行雷厲注  音ㄈㄥ。

ㄒㄧㄥˊ。

ㄌㄟˊ。

ㄌㄧˋ漢語拼音fēngxíngléilì 釋  義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卷二》:「昭回之祕天所示,風行雷厲動一世。

」明.許自昌《水滸記.第一九齣》:「官差緊者,為黃巾鉤黨嚴者,風行雷厲莫停者,怕鼠竄掉頭者,東溪望望忙行也。

」風飛雷厲注  音ㄈㄥ。

ㄈㄟ。

ㄌㄟˊ。

ㄌㄧˋ漢語拼音fēngfēiléilì 釋  義宋.蔡戡〈水調歌頭.擁節出閩嶠〉:「趁良時,攄豹略,勇聲歡。

風飛雷厲,威行逆虜膽生寒。

」 路不拾遺 參考詞語‧塗不拾遺‧路無拾遺‧道不拾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ㄨˋ。

ㄅㄨˋ。

ㄕˊ。

ㄧˊ漢語拼音lùbùshíyí釋  義「路不拾遺」之「路」,典源作「道」。

在路上看見別人的失物,不會據為己有。

形容社會風氣良好。

#語本《戰國策.秦策一》。

典故說明「路不拾遺」原作「道不拾遺」。

商鞅原本是衛國的貴族,喜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

後公叔痤死,魏王不用,於是逃亡至秦國,得到秦孝公賞識,用為秦國宰相。

商鞅治理秦國,實行變法,施行法令極其澈底,一切公正無私。

懲治犯罪之人,不避強權貴族;獎賞有功者,也不會偏袒親信。

即使是太子犯法,也處罰其老師,施以黥劓之刑。

新法施行一年後,路上有別人遺失的物品,大家都不會把它撿起來據為己有,人民對於不應得的東西,也不會任意地攫取,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在軍政方面,國家軍備也顯得十分強大,諸侯各國因此都很畏懼秦國。

後來「路不拾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社會風氣良好。

「路不拾遺」的實際例子,分別在《韓非子.內儲說下》及《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記載:孔子在魯國的時候,把魯國治理得很好。

春秋時鄭國的子產當了五年宰相,也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二者都讓國家出現了「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不會撿拾路上失物,據為己有;形容社會風氣良好。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治安良好」的表述上。

例句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正是社會治安良好的最佳寫照。

這個地方的社會風氣很好,人人路不拾遺,家家夜不閉戶。

官吏廉明,上行下效,這個地方確實已經達到路不拾遺的境界。

就當前世道人心而言,能夠做到路不拾遺的君子,恐怕為數不多。

這個小鎮的治安還算良好,居民雖然不能夜不閉戶,最少大家路不拾遺。

辨  識近義夜不閉戶 參考詞語塗不拾遺注  音ㄊㄨˊ。

ㄅㄨˋ。

ㄕˊ。

ㄧˊ漢語拼音túbùshíyí 釋  義《史記.卷四七》:「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

」路無拾遺注  音ㄌㄨˋ。

ㄨˊ。

ㄕˊ。

ㄧˊ漢語拼音lùwúshíyí 釋  義《孔子家語.卷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塗,路無拾遺,器不雕偽。

」明.徐元《八義記.第一五齣》:「今夕拜告神祗,願滿朝文武,各依官職,讒言不入,軍民路無拾遺。

」道不拾遺注  音ㄉㄠˋ。

ㄅㄨˋ。

ㄕˊ。

ㄧˊ漢語拼音dàobùshíyí 釋  義《戰國策.秦策一》:「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唐.司空圖〈解縣新城碑〉:「人皆知恥,道不拾遺;視禮法之率由,信恩威之並濟。

」 漏網之魚 參考詞語‧漏網游魚‧網漏吞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ㄡˋ。

ㄨㄤˇ。

ㄓ。

ㄩˊ漢語拼音lòuwǎngzhīyú釋  義從網眼中逃出去的魚,比喻僥倖逃脫法網的人。

語本《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序》。

後亦用「漏網之魚」比喻驚慌逃竄的人。

△「破觚為圜」、「斲雕為樸」 典故說明關於如何治民,孔子曾說:「用政令和刑罰來治理人民,人民只是苟且遵行,並無自發的知恥之心。

如果用道德禮教來教導人民,人民不但能夠知恥,而且能自發地改邪歸正。

」老子也說:「最好的治民之道,是有德於民,即使執政者不提自己的德政,人民卻都有德行了。

下等的治民之道,是有德於民,卻不斷地宣導自己的德政,深怕人民忘記,這樣人民反而沒有德行了。

如果只依靠法令來治理人民,結果是法令越來越繁苛,竊盜罪犯反而越來越多。

」太史公司馬遷十分同意孔子和老子的想法,他認為法令不過是為政的工具,並非澄清吏治的根本之道。

漢代初年,變嚴刑峻罰為寬簡,法網疏闊的程度,甚至連能夠吞舟的大魚都可以逃脫,然而政治清明,沒有什麼作姦犯科的事情,人民的生活安定。

從前的法令可以說非常嚴密,但是各種罪惡偽詐卻紛紛出現。

由此可知,治民之道在於教化,而不在於法令。

後來「漏網之魚」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比喻僥倖逃脫法網的人,或比喻驚慌逃竄的人。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僥倖逃脫法網的人。

使用類別用在「意外脫漏」的表述上。

例句 雖然警方展開大力掃蕩,還是有一些漏網之魚沒被抓到。

高層決定嚴辦所有吃案的失職人員,不許有任何漏網之魚。

警方將販賣軍火的走私集團一舉成擒,沒有漏網之魚。

在這次追捕行動中,警方使盡全力,終於使過去的漏網之魚悉數就逮。

我們必須儘快把所有在逃嫌犯緝捕歸案,不能讓他們成為逍遙法外的漏網之魚。

二語義說明比喻驚慌逃竄的人。

使用類別用在「倉皇逃跑」的表述上。

例句 知道後有追兵,他急如漏網之魚,向山中逃去。

當年土匪來劫時,我們就像漏網之魚,沒命地逃離村莊。

一聽到仇家正在搜捕他,他便急忙逃竄隱匿,有如喪家之犬、漏網之魚。

辨  識近義逍遙法外反義甕中之鱉 參考詞語漏網游魚注  音ㄌㄡˋ。

ㄨㄤˇ。

ㄧㄡˊ。

ㄩˊ漢語拼音lòuwǎngyóuyú 釋  義《封神演義.第一四回》:「李靖望前飛走,真似失林飛鳥,漏網游魚,莫知東南西北。

」網漏吞舟注  音ㄨㄤˇ。

ㄌㄡˋ。

ㄊㄨㄣ。

ㄓㄡ漢語拼音wǎnglòutūnzhōu 釋  義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明公作輔,寧使網漏吞舟,何緣采聽風聞,以為察察之政?」明.劉若愚《酌中志.自序》:「今外則網漏吞舟,內則桃僵李代。

」 寥寥無幾 參考詞語‧寥寥可數‧寥寥無多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ㄠˊ。

ㄌㄧㄠˊ。

ㄨˊ。

ㄐㄧˇ漢語拼音liáoliáowújǐ釋  義數量極少。

※語或出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古體下.七言》。

△「屈指可數」、「寥若晨星」 典故說明唐代李邕〈銅雀妓〉詩:「潁水有許由,西山有伯夷;頌聲何寥寥,唯聞銅雀詩?」意思是:為什麼歷來歌頌高士許由、伯夷的文章數量這麼稀少?詩中「寥寥」是稀少之意,而「寥寥無幾」的意思則是指數量稀少。

例如明代胡應麟在《詩藪.內編.古體下.七言》中探討古詩體演變時寫,漢代流行的七言歌行到了東漢獻帝建安時期已經漸漸被五言詩所取代,數量稀少,只剩以〈白紵歌〉、〈行路難〉為名的詩歌較常出現在文士的集子裡,但是篇幅都不長。

後來「寥寥無幾」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指數量極少。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數量極少。

使用類別用在「數量稀少」的表述上。

例句 由於連日陰雨,街上的行人寥寥無幾。

現在正值雨季,沙灘上只有寥寥無幾的遊客。

冬天到了,樹枝上頭只剩寥寥無幾的黃葉,隨時都會飄落。

這家餐廳的地點不好,顧客總是寥寥無幾,不久就關門大吉了。

出版市場上雖然有很多新書,但是真正寫得好的小說卻寥寥無幾。

中國文學史上雖然有許多知名作家,但著名的女作家卻寥寥無幾。

辨  識近義鳳毛麟角、屈指可數、寥若晨星、寥寥可數反義車載斗量、比比皆是、不勝枚舉、層出不窮、人山人海、星羅棋布、不可勝數、不計其數、多如牛毛、恆河沙數、俯拾即是、盈千累萬「屈指可數」及「寥寥無幾」都是數量極少的意思。

「屈指可數」強調十指可計量的數目;「寥寥無幾」則泛指數目不多。

屈指可數寥寥無幾辨似例句○ㄨ社會上的有錢人不少,但因彩券中獎而一夕致富的人卻是~。

ㄨ○冬天到了,樹枝上頭只剩~的黃葉,隨時都會飄落。

參考詞語寥寥可數注  音ㄌㄧㄠˊ。

ㄌㄧㄠˊ。

ㄎㄜˇ。

ㄕㄨˇ漢語拼音liáoliáokěshǔ 釋  義清.方苞〈請矯除積習興起人材劄子〉:「臣竊見本朝敬禮大臣、優恤庶官遠過於前明,而公卿大臣抗節效忠者,寥寥可數。

」清.汪師韓《詩學纂聞.謝詩累句》:「池塘園柳之篇,白雲綠篠之作,亂流孤嶼之句,雲合露泫之詞,披沙撿金,寥寥可數。

」寥寥無多注  音ㄌㄧㄠˊ。

ㄌㄧㄠˊ。

ㄨˊ。

ㄉㄨㄛ漢語拼音liáoliáowúduō 釋  義清.王士禎《帶經堂詩話.卷四》:「叔用《具茨集》寥寥無多,一鱗片甲,殆高出無咎之上。

」 寥若晨星 參考詞語‧廓落晨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ㄠˊ。

ㄖㄨㄛˋ。

ㄔㄣˊ。

ㄒㄧㄥ漢語拼音liáoruòchénxīng釋  義清晨廣大遼闊的天空,星星十分稀疏。

形容數量稀少。

#語本晉.張華〈情詩〉五首之二。

△「屈指可數」、「寥寥無幾」 典故說明「寥若晨星」原作「廓落晨星」。

晉朝張華〈情詩〉「廓落晨星稀」一句,原指清晨廣大遼闊的天空,星星十分稀疏的景象。

演變到南朝齊人謝朓〈京路夜發〉詩:「曉星正寥落,晨光復泱漭。

」及唐韓愈〈華山女〉詩:「黃衣道士亦講說,座下寥落如明星。

」則以「寥落」一詞來形容清晨天上星星稀疏的景象。

而出現「寥若晨星」這句成語的書證,則要到清朝章回小說《冷眼觀》第一○回:「須臾,各人所叫的堂差已如鳥獸散去,房裡依然剩我們四五個人,寥若晨星,倒覺耳目為之一淨。

」才能見到。

文中「寥若晨星」意指人數稀少。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數量稀少。

使用類別用在「數量稀少」的表述上。

例句 史上的詩人很多,但是知名的女詩人卻寥若晨星。

世界雖大,但知我者寥若晨星,可見,要獲一知己談何容易!縱觀影史,演員雖多,但能成為一代巨星者,真是寥若晨星。

學生數學好的本來就不多,但我卻在這寥若晨星的幾個人中發現了一位天才。

我們小鎮以前家家戶戶都在編織草蓆,如今仍在從事這行業的人已是寥若晨星,所剩無幾了。

辨  識近義鳳毛麟角、屈指可數、寥寥可數、寥寥無幾反義不勝枚舉、層出不窮、不可勝數、不計其數、比比皆是、多如牛毛、車載斗量、恆河沙數、星羅棋布、盈千累萬、俯拾即是形音辨誤晨,音ㄔㄣˊ。

清晨。

不可寫作「辰」。

參考詞語廓落晨星注  音ㄎㄨㄛˋ。

ㄌㄨㄛˋ。

ㄔㄣˊ。

ㄒㄧㄥ漢語拼音kuòluòchénxīng 釋  義晉.張華〈情詩.五首之二〉:「幽人守靜夜,迴身入空帷。

束帶俟將朝,廓落晨星稀。

」 樂不可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ㄜˋ。

ㄅㄨˋ。

ㄎㄜˇ。

ㄓ漢語拼音lèbùkězhī釋  義快樂到無法受得住,形容快樂到了極點。

#語出《東觀漢記.卷一五.張堪列傳》。

△「喜不自勝」、「樂不可言」 典故說明張堪,字君游,東漢南陽宛人。

六歲到長安讀書,以研究梁丘《易》學為主,因為才學高,在京師人稱「聖童」。

光武帝初即位時,受命與大司馬吳漢一起討伐在蜀自立為王的公孫述,後來公孫述戰死,蜀國投降。

吳漢以張堪為先遣進入成都,安撫官吏百姓。

他將公孫述所收藏的珍珠寶玉,全部登錄在簿冊裡上呈朝廷,並未將之據為己有。

他為官清廉,卸任離職時,只帶著簡單的布包袱,乘坐破舊的車子離開。

之後和杜茂一起在高柳這個地方打敗匈奴,官拜漁陽太守。

任內將漁陽這個地方治理得很好,百姓都願意聽從他的指揮。

開墾稻田八千餘頃,教導百姓耕種的技術,使得百姓的生活變得富裕起來。

於是民間就流傳起這麼一首童謠:「桑樹沒有附帶小枝芽,禾麥都結兩株穗。

張堪當官執政,人民生活富有都快樂極了。

」後來「樂不可支」被用來形容快樂到了極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快樂到了極點。

使用類別用在「喜悅歡樂」的表述上。

例句 老師宣布今天小考取消,全班同學都樂不可支!老闆給他加薪,他樂不可支地趕回家告訴妻子。

看到自己榜上有名時,小妹樂不可支地蹦跳起來。

一看自己手上的彩券號碼全中,他簡直是樂不可支。

一到了遊樂區,同學們像脫韁之馬,玩得樂不可支。

劉姥姥進大觀園,逗得眾小姐樂不可支,想笑又不敢笑。

沒想到門票收入會這麼好,老闆樂不可支地笑得嘴都合不攏。

看到小丑滑稽逗趣的動作,全場觀眾都樂不可支,笑聲不絕。

看到自己支持的球隊棒棒開花,球迷皆樂不可支,幾乎到瘋狂的地步。

辨  識近義手舞足蹈、喜不自勝、樂不可言、興高采烈、歡欣鼓舞反義苦不堪言、柔腸寸斷、悲不自勝、痛不欲生、如喪考妣形音辨誤支,音ㄓ。

支撐,受得住的意思。

不可寫作「枝」。

「樂不可支」及「喜不自勝」都有極度愉悅的意思。

「樂不可支」側重於歡愉、快樂的心情;「喜不自勝」側重於快慰、喜悅的感情。

樂不可支喜不自勝辨似例句○ㄨ看到小丑滑稽逗趣的動作,全場觀眾都~,笑聲不絕。

ㄨ○多年的追求,今天終於如願以償,娶了美人歸,自然是~。

樂不思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ㄜˋ。

ㄅㄨˋ。

ㄙ。

ㄕㄨˇ漢語拼音lèbùsīshǔ釋  義快樂到一點也不想回去蜀國。

典出晉.習鑿齒《漢晉春秋》。

後用「樂不思蜀」比喻人因留戀異地而不想返回故鄉。

或形容快樂得忘了歸去。

△「流遯忘反」、「樂而忘返」 典故說明三國蜀漢亡國後,後主劉禪被挾持到魏都洛陽。

劉禪非但不知亡國恨,反而每天只知吃喝玩樂。

據《漢晉春秋》載,有一天司馬昭設宴招待劉禪,並故意派人演出蜀國的歌舞雜耍,劉禪的隨從看到家鄉戲,就想到亡國的羞辱和哀痛,都不禁傷心流淚,而劉禪卻依然嘻笑自若。

司馬昭看了之後就對旁人說:「這個人竟然無情到這個地步!即使諸葛亮沒有死,也沒有辦法長久扶持這樣的人。

」幾天後,司馬昭問劉禪:「你會不會想念故鄉呢?」劉禪回答說:「我在這裡很快樂,不會想念故鄉。

」後來郤正跟劉禪說:「陛下怎麼能說不想念故鄉呢?如果司馬昭再問,你就哭著說:『先人陵墓,遠在蜀地,沒有一天不想念。

』」之後司馬昭果然又問劉禪還想不想蜀國,劉禪便照著郤正的建議說了一遍。

司馬昭聽了故意說:「你這話怎麼和郤正說的完全一樣?」劉禪大吃一驚,張大眼睛說:「沒錯,正是郤正教我說的。

」司馬昭和旁人都忍不住笑了出來。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樂不思蜀」的成語,比喻人因留戀異地而不想返回故鄉。

或形容快樂得忘了歸去。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人因留戀異地而不想返回故鄉。

使用類別用在「棄源忘本」的表述上。

例句 你到了國外,可別樂不思蜀,忘了我們。

我們身負重任,來此辦正事,怎能樂不思蜀?想不到他上臺北後,就樂不思蜀,怎麼也不肯回來了。

哪知他人到了外國,就樂不思蜀,連信都不寫回來了。

我不會忘記責任,更不會樂不思蜀,一旦學成,就會返國。

有的人一到城裡,很快沉迷於五光十色中,樂不思蜀,早忘故鄉事了。

二語義說明形容快樂得忘了歸去。

使用類別用在「喜悅歡樂」的表述上。

例句 眼前景色如此優美,我都有點樂不思蜀,不想回去了。

這裡一到秋天楓紅染遍群山,你休怪我滯留良久,樂不思蜀。

他們已經出國玩了幾天,竟然一點都不想家,簡直樂不思蜀呢! 辨  識近義樂而忘返、流連忘返「樂不思蜀」及「樂而忘返」都有快樂得忘了回去的意思。

「樂不思蜀」另有指忘本,不想回去;「樂而忘返」則是指沉迷而不知回去。

樂不思蜀樂而忘返辨似例句○ㄨ我不會忘記責任,更不會~,一旦學成,就會返國。

ㄨ○別人都說讀書苦,我可是沉迷書海,~。

樂極生悲 參考詞語‧樂極則悲‧樂極哀來‧樂極哀生‧樂極悲來‧樂極悲生‧樂極災生‧樂極生哀‧樂盡哀生‧樂終而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ㄜˋ。

ㄐㄧˊ。

ㄕㄥ。

ㄅㄟ漢語拼音lèjíshēngbēi釋  義歡樂到了極點,往往會轉生悲哀。

#語本《淮南子.道應》。

典故說明「樂極生悲」原作「樂極則悲」。

《淮南子》一書中,記錄了先秦時代孔子和弟子參觀祠廟的情形:孔子和弟子參觀魯桓公廟,看到一種叫「宥卮」的盛酒器具。

孔子說:「我之前就聽說過『宥卮』這種酒器,今天終於看到了!」孔子要弟子拿水來,把水灌進「宥卮」。

水灌到中間時,本來傾斜的「宥卮」就變正了,水一灌滿,「宥卮」馬上就翻倒了。

孔子看了,臉色一變,藉此對弟子們做機會教育說:「從這兒可以看到『持盈』的道理。

」子貢聽了便問孔子什麼叫做「持盈」的道理,孔子說:「事物發展到了極盛,就會轉而衰退;歡樂到了極點,就會產生悲哀;太陽到了正午,就會開始西下;月亮過了滿月,就會開始缺損。

這也就是所謂的物極必反,因此凡事應力求合於中庸之道,凡事適可而止,才能守成。

」後來「樂極生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歡樂到了極點,轉而發生悲哀。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歡樂到了極點,往往會轉生悲哀。

使用類別用在「樂而轉悲」的表述上。

例句 享樂應該有所節制,免得樂極生悲。

他得意地狂笑數聲後,竟然樂極生悲,心臟病突然發作。

幾個人在車廂內打著鬧著,結果一不小心出了車禍,真是樂極生悲。

一聽到自己被錄取,他興奮得跳了起來,結果扭傷腳踝,真是樂極生悲。

他正為自己中了頭彩而高興,結果樂極生悲,彩券居然飛到河水裡去了。

吸毒可使人產生快樂的幻覺,但也往往樂極生悲,身體就因此受了極大戕害。

搖頭族正忘情的狂歡享樂時,沒想到樂極生悲,許多人因藥物中毒不支倒地。

辨  識近義興盡悲來、物極必反反義否極泰來、塞翁失馬、苦盡甘來 參考詞語樂極則悲注  音ㄌㄜˋ。

ㄐㄧˊ。

ㄗㄜˊ。

ㄅㄟ漢語拼音lèjízébēi 釋  義《淮南子.道應》:「夫物盛則衰,樂極則悲。

」《史記.卷一二六》:「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

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

」樂極哀來注  音ㄌㄜˋ。

ㄐㄧˊ。

ㄞ。

ㄌㄞˊ漢語拼音lèjíāilái 釋  義晉.陶潛〈閑情賦〉:「願在木而為桐,作膝上之鳴琴;悲樂極以哀來,終推我而輟音。

」唐.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樂極哀生注  音ㄌㄜˋ。

ㄐㄧˊ。

ㄞ。

ㄕㄥ漢語拼音lèjíāishēng 釋  義《三國志.卷六四》:「人情之於品物,樂極則哀生。

」樂極悲來注  音ㄌㄜˋ。

ㄐㄧˊ。

ㄅㄟ。

ㄌㄞˊ漢語拼音lèjíbēilái 釋  義唐.陳鴻〈長恨歌傳〉:「自南宮遷於西內,時移事去,樂極悲來。

」《二刻拍案驚奇.卷六》:「誰料樂極悲來!快活不上一年,撞著元政失綱,四方盜起。

」樂極悲生注  音ㄌㄜˋ。

ㄐㄧˊ。

ㄅㄟ。

ㄕㄥ漢語拼音lèjíbēishēng 釋  義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四折》:「人都道我暮景桑榆,合有些崢嶸氣象。

可正是樂極悲生,今日個泰來否往。

」《官場現形記.第四○回》:「那知樂極悲生,剛才開徵之後,未及十天,家鄉來了電報;道是老太爺沒了。

」樂極災生注  音ㄌㄜˋ。

ㄐㄧˊ。

ㄗㄞ。

ㄕㄥ漢語拼音lèjízāishēng 釋  義清.沈復《浮生六記.卷一》:「芸已寒熱大作,余亦繼之,困頓兩旬。

真所謂樂極災生,亦是白頭不終之兆。

」樂極生哀注  音ㄌㄜˋ。

ㄐㄧˊ。

ㄕㄥ。

ㄞ漢語拼音lèjíshēngāi 釋  義唐.張蘊古〈大寶箴〉:「積小就大,樂不可極,樂極生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

」宋.劉克莊〈沁園春.暮羨渠儂〉:「中年後,向歌闌易感,樂極生哀。

」樂盡哀生注  音ㄌㄜˋ。

ㄐㄧㄣˋ。

ㄞ。

ㄕㄥ漢語拼音lèjìnāishēng 釋  義唐.張鷟《遊仙窟》:「有同必異,自昔攸然;樂盡哀生,古來常事。

」樂終而悲注  音ㄌㄜˋ。

ㄓㄨㄥ。

ㄦˊ。

ㄅㄟ漢語拼音lèzhōngérbēi 釋  義《文子.九守》:「夫物盛則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樂終而悲。

」 樂而忘返 參考詞語‧樂而忘歸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ㄜˋ。

ㄦˊ。

ㄨㄤˋ。

ㄈㄢˇ漢語拼音lèérwàngfǎn釋  義指快樂得忘了回去。

語本《史記.卷五.秦本紀》。

△「流連忘返」、「流遯忘反」、「樂不思蜀」 典故說明「樂而忘返」原作「樂而忘歸」。

造父是西周時駕馭車馬的能手,傳說他在得到八匹駿馬後,調馴好就獻給周穆王。

周穆王配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替他駕駛,經常快樂的在西邊狩獵、遊玩,而忘了回去。

直到聽到了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穆王非常著急,造父於是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鎬京,及時發兵,平定亂事。

因造父立下大功,周穆王便將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稱為趙氏。

後來「樂而忘返」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快樂得忘了回去。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快樂得忘了回去。

使用類別用在「喜悅歡樂」的表述上。

例句 這裡的景色美得令人樂而忘返。

太魯閣山美水秀,使人樂而忘返。

這裡實在太好玩.難怪我們會樂而忘返。

我不是迷了路,而是山林景色讓我樂而忘返。

別人都說讀書苦,我可是沉迷書海,樂而忘返。

我看他是學了武陵人,進了世外桃源,樂而忘返。

我們在星空下,輕搖櫓,慢划槳,以至樂而忘返。

自從愛上了音樂,他就終日沉迷於音樂世界,樂而忘返。

辨  識近義樂不思蜀、流連忘返「樂不思蜀」及「樂而忘返」都有快樂得忘了回去的意思。

「樂不思蜀」另有指忘本,不想回去;「樂而忘返」則是指沉迷而不知回去。

樂不思蜀樂而忘返辨似例句○ㄨ我不會忘記責任,更不會~,一旦學成,就會返國。

ㄨ○別人都說讀書苦,我可是沉迷書海,~。

參考詞語樂而忘歸注  音ㄌㄜˋ。

ㄦˊ。

ㄨㄤˋ。

ㄍㄨㄟ漢語拼音lèérwàngguī 釋  義《史記.卷五》:「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王,得驥、溫驪、驊騮、騄耳之駟,西巡狩,樂而忘歸。

」《晉書.卷八六》:「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即謂此山。

」 厲兵秣馬 參考詞語‧兵厲馬秣‧勵兵秣馬‧厲兵粟馬‧礪兵秣馬‧礪戈秣馬‧秣馬利兵‧秣馬厲兵‧穀馬礪兵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ˋ。

ㄅㄧㄥ。

ㄇㄛˋ。

ㄇㄚˇ漢語拼音lìbīngmòmǎ釋  義磨利兵器,餵飽馬匹。

指完成作戰準備。

語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後亦用「厲兵秣馬」比喻完成事前準備工作。

△「嚴陣以待」 典故說明厲兵,磨利兵器。

秣馬,餵馬。

「厲兵秣馬」指完成作戰的準備。

《左傳》記載:魯僖公三十二年,駐防鄭國都的秦將杞子,派人報告秦王他們已掌管鄭國都的北門,是攻打鄭國的好機會。

三十三年春天,秦王決定派兵攻打鄭國。

鄭國商人弦高在前往周都城經商途中遇到秦軍,知道秦軍意圖後,他一方面用四張獸皮和十二頭牛慰勞賞賜秦軍,一方面則是派人趕緊回報鄭穆公這件事。

鄭穆公獲報後,派人去招待秦國駐軍休息、居住的房舍察看,結果見到他們已經捆物裝車、磨利兵器、餵好馬匹,完成作戰的準備。

於是鄭穆公將計就計派皇武子去送行,讓秦軍知道鄭國已有防備,免去一場戰爭。

後來「厲兵秣馬」被用來指完成作戰準備。

亦用來比喻完成事前準備工作。

另外在《左傳.成公十六年》中,可見「秣馬利兵」一詞,也作比喻完成作戰準備的意思。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指完成作戰準備。

使用類別用在「準備作戰」的表述上。

例句 我軍厲兵秣馬,已完成備戰工作。

自開戰以來,我軍日日厲兵秣馬,準備迎敵。

二語義說明比喻完成事前準備工作。

使用類別用在「準備作戰」的表述上。

例句 考試時間愈來愈近,大家都厲兵秣馬,作最後的衝刺。

中華棒球代表隊厲兵秣馬,準備在這次的亞洲盃一展身手。

大學聯考失利後,他厲兵秣馬,苦讀了一年,終於能夠榜上有名。

隨著春節假期接近,旅遊業者無不厲兵秣馬,準備搶食這塊旅遊大餅。

在這設備完善的體育場,本校足球隊員正厲兵秣馬,準備挑戰明年的全國盃。

辨  識近義盛食厲兵、選兵秣馬、嚴陣以待反義偃旗息鼓、解甲歸田、解甲釋兵「厲兵秣馬」及「嚴陣以待」都有作好戰鬥準備的意思。

「厲兵秣馬」側重於主動出擊;「嚴陣以待」則側重於被動的等待。

厲兵秣馬嚴陣以待辨似例句○ㄨ大學聯考失利後,他~,苦讀了一年,終於能夠榜上有名。

ㄨ○面對即將到來的春節交通高峰,各相關部門均已作好規劃,~,以確保交通順暢。

參考詞語兵厲馬秣注  音ㄅㄧㄥ。

ㄌㄧˋ。

ㄇㄚˇ。

ㄇㄛˋ漢語拼音bīnglìmǎmò 釋  義金.王若虛〈送王士衡赴舉序〉:「吾子講學甚力,涵養且久,則兵既厲而馬既秣矣,然而猶有病焉。

」勵兵秣馬注  音ㄌㄧˋ。

ㄅㄧㄥ。

ㄇㄛˋ。

ㄇㄚˇ漢語拼音lìbīngmòmǎ 釋  義唐.陳子昂〈為建安王與遼東書〉:「請都督勵兵秣馬,以待此期。

」《水滸傳.第九四回》:「山士奇到壺關,知蓋州失守,料宋兵必來取關,日日勵兵秣馬,准備迎敵。

」厲兵粟馬注  音ㄌㄧˋ。

ㄅㄧㄥ。

ㄙㄨˋ。

ㄇㄚˇ漢語拼音lìbīngsùmǎ 釋  義《新唐書.卷一○八》:「雖孽豎跳梁,士力未完,宜厲兵粟馬,乘無備,擊不意,百下百全。

」礪兵秣馬注  音ㄌㄧˋ。

ㄅㄧㄥ。

ㄇㄛˋ。

ㄇㄚˇ漢語拼音lìbīngmòmǎ 釋  義《資治通鑑.卷二○○》:「主上欲滅高麗,故先誅百濟,留兵守之,制其心腹;雖餘寇充斥而守備甚嚴,宜礪兵秣馬,擊其不意,理無不克。

」明.太祖〈御製皇陵碑〉:「東渡大江,首撫姑熟,禮儀是尚,遂定建業,四守關防,礪兵秣馬,靜看頡頏。

」礪戈秣馬注  音ㄌㄧˋ。

ㄍㄜ。

ㄇㄛˋ。

ㄇㄚˇ漢語拼音lìgēmòmǎ 釋  義《舊唐書.卷八四》:「雖妖孽充斥,而備預甚嚴,宜礪戈秣馬,擊其不意,彼既無備,何攻不克?」秣馬利兵注  音ㄇㄛˋ。

ㄇㄚˇ。

ㄌㄧˋ。

ㄅㄧㄥ漢語拼音mòmǎlìbīng 釋  義《左傳.成公十六年》:「苗賁皇徇曰:『蒐乘、補卒,秣馬、利兵,脩陳、固列,蓐食、申禱,明日復戰。

』乃逸楚囚。

」秣馬厲兵注  音ㄇㄛˋ。

ㄇㄚˇ。

ㄌㄧˋ。

ㄅㄧㄥ漢語拼音mòmǎlìbīng 釋  義《晉書.卷九七》:「今將秣馬厲兵,爭衡中國。

」元.耶律楚材〈答楊行省書〉:「北闕之恩,秣馬厲兵,可報西門之役。

」穀馬礪兵注  音ㄍㄨˇ。

ㄇㄚˇ。

ㄌㄧˋ。

ㄅㄧㄥ漢語拼音gǔmǎlìbīng 釋  義宋.陳師道〈贈張文潛〉:「秋來待試丞相府,穀馬礪兵吾甚武。

」 憐香惜玉 參考詞語‧惜玉憐香‧惜香憐玉‧香憐玉惜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ㄢˊ。

ㄒㄧㄤ。

ㄒㄧˊ。

ㄩˋ漢語拼音liánxiāngxíyù釋  義「憐香」,喜愛花香。

語出唐.徐夤〈蝴蝶〉詩二首之一。

「惜玉」,珍視寶玉。

語出金.元好問〈荊棘中杏花〉詩。

「憐香惜玉」比喻愛憐、善待女性。

典故說明「憐香惜玉」係由「憐香」及「惜玉」二語組合而成。

「憐香」見於唐.徐夤〈蝴蝶〉詩二首之一。

詩人擬寫剛由毛蟲化成的蝴蝶破殼而出,總是擔心想防患雞和鳥雀的偷襲,偏偏一身花香和引人注目的五彩華麗衣裳。

這裡的「憐香」是指喜愛花香。

「惜玉」則見於金.元好問〈荊棘中杏花〉詩。

詩人以生長在不同地方的杏花相對照,開在鄉野荊棘中的無人看顧任其凋零,而開在京師中的則是「惜花如惜玉」,像寶玉一般受到珍視。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憐香惜玉」,比喻愛憐、善待女性。

以「香」、「玉」比喻青春美麗的女子。

如《醒世恆言.卷三.賣油郎獨占花魁》:「以後相處的雖多,都是豪華之輩,酒色之徒,但知買笑追歡的樂意,那有憐香惜玉的真心!」花魁美娘對賣油郎秦重表明想要嫁他的心意,認為比起那些王孫、富家公子,秦重是個懂得憐香惜玉能夠珍惜愛護她的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愛憐、善待女性。

使用類別用在「愛護女性」的表述上。

例句 這位多情公子天生就是憐香惜玉的個性。

總是溫柔多情、憐香惜玉的小明,異性緣一向很好。

沒想到一向冷酷剛毅的他,也有懂得憐香惜玉的一面。

像你這樣完全不懂憐香惜玉,哪個女孩會願意和你交往?和女性相處時要懂得憐香惜玉,不然沒人願意與你交往。

辨  識反義辣手摧花、摧蘭折玉 參考詞語惜玉憐香注  音ㄒㄧˊ。

ㄩˋ。

ㄌㄧㄢˊ。

ㄒㄧㄤ漢語拼音xíyùliánxiāng 釋  義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九》:「燮理陰陽,致君澤民,則學士不及參政。

嘲風詠月,惜玉憐香,則參政不如學士。

」《孽海花.第一六回》:「雖說血風肉雨的精神,斷無惜玉憐香的心緒,然雄姿慧質;目與神交,也非一日了。

」惜香憐玉注  音ㄒㄧˊ。

ㄒㄧㄤ。

ㄌㄧㄢˊ。

ㄩˋ漢語拼音xíxiāngliányù 釋  義元.無名氏〈端正好.常想著狎粉席綺羅香套〉:「惜香憐玉那情忺,端的是心無厭,錦帳內效鶼鶼。

」香憐玉惜注  音ㄒㄧㄤ。

ㄌㄧㄢˊ。

ㄩˋ。

ㄒㄧˊ漢語拼音xiāngliányùxí 釋  義清.陳裴之《香畹樓憶語》:「公子固多情,也為伊四載賢勞,不辭拜佛求仙,欲把精虔迴造化,佳人真有福。

堪羨爾一堂寵愛,都作香憐玉惜,足將榮遇補年華。

」 魯魚亥豕 參考詞語‧亥豕帝虎‧亥豕魚魯‧亥豕魯魚‧帝虎魯魚‧魯魚帝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ㄨˇ。

ㄩˊ。

ㄏㄞˋ。

ㄕˇ漢語拼音lǔyúhàishǐ釋  義「魯魚」,把「魯」字誤寫成「魚」字。

語本《抱朴子.內篇.遐覽》。

「亥豕」,把「亥」字誤寫成「豕」字。

語本《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

「魯魚亥豕」指因文字形似而致傳寫或刊刻錯誤。

△「三豕涉河」 典故說明「魯魚亥豕」係由「魯魚」及「亥豕」二語組合而成。

「魯」和「魚」、「亥」和「豕」的古字皆因為形似,所以容易在傳抄或刊刻的過程中造成訛誤。

《抱朴子.內篇.遐覽》就記載古時的一個諺語:「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

」意思就是說同一篇文章因不斷的傳抄,字形很相近的字,就很容易發生錯誤。

如「魚」很容易會錯寫成「魯」,「虛」很容易會錯寫成「虎」。

另外根據《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的記載:子夏有一次到晉國,經過衛國時,聽到有人在讀記載歷史的書,其中有一句是:「晉師三豕涉河」,他聽了就說:「應該不是『三豕涉河』,而是『己亥涉河』吧!」到了晉國一查,果然是「晉師己亥涉河」,是說晉國軍隊在己亥那一天渡過黃河。

因為「己亥」和「三豕」的古文字形很相近,所以才會造成這個錯誤。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魯魚亥豕」,用來指因文字形似而致傳寫或刊刻錯誤。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因文字形似而致傳寫或刊刻錯誤。

使用類別用在「傳抄訛誤」的表述上。

例句 現今媒體追求快速報導的結果,往往致使魯魚亥豕的錯誤層出不窮。

中國文字頗多筆畫近似,因而在書寫上經常造成魯魚亥豕的訛誤。

這部書急著出版上市,校對的品質並不精審,魯魚亥豕的情況為數不少。

中國的典籍浩如煙海,其中難免偽訛衍脫、附會誤傳,以致魯魚亥豕,所在多有。

古代文獻學家對古籍所出現魯魚亥豕的錯誤進行逐字校勘,目的無非在盡量恢復古書原貌。

辨  識近義三豕涉河、烏焉亥豕 參考詞語亥豕帝虎注  音ㄏㄞˋ。

ㄕˇ。

ㄉㄧˋ。

ㄏㄨˇ漢語拼音hàishǐdìhǔ 釋  義清.查慎行〈自題淳熙修內司官帖後〉:「曾經翻刻凡幾手,亥豕帝虎辨者誰?」亥豕魚魯注  音ㄏㄞˋ。

ㄕˇ。

ㄩˊ。

ㄌㄨˇ漢語拼音hàishǐyúlǔ 釋  義《法苑珠林.卷一○》:「夫一代之書,群賢相襲,遂令亥豕換文,魚魯易韻。

」亥豕魯魚注  音ㄏㄞˋ。

ㄕˇ。

ㄌㄨˇ。

ㄩˊ漢語拼音hàishǐlǔyú 釋  義宋.文天祥〈謝何樞密夢然啟〉:「顧非麒麟鸑鷟之英,其如亥豕魯魚之謬,深有慚於負乘。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序》:「先錄成副本十六冊,其中亥豕魯魚,別無定本,無從校正。

」帝虎魯魚注  音ㄉㄧˋ。

ㄏㄨˇ。

ㄌㄨˇ。

ㄩˊ漢語拼音dìhǔlǔyú 釋  義宋.朱翌〈題校書圖〉:「螢窗孤坐志不分,帝虎魯魚相可否?」魯魚帝虎注  音ㄌㄨˇ。

ㄩˊ。

ㄉㄧˋ。

ㄏㄨˇ漢語拼音lǔyúdìhǔ 釋  義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一四》:「其繙譯諸經……較之西域元文,已經三易。

其中舛訛,不但魯魚帝虎而已。

」 戮力同心 參考詞語‧同心僇力‧同心戮力‧戮力一心‧戮力一意‧戮力同德‧戮力壹心‧戮力齊心‧齊心戮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ㄨˋ。

ㄌㄧˋ。

ㄊㄨㄥˊ。

ㄒㄧㄣ漢語拼音lùlìtóngxīn釋  義齊心合力,團結一致。

#語出《墨子.尚賢中》。

△「同心同德」、「同心協力」、「群策群力」 典故說明墨子,名翟,戰國時魯人,提倡兼愛、非攻、節用等學說,主張消弭戰爭,宣揚和平,自成一家之言。

〈尚賢〉篇中,墨子主張當政的人要以尊敬賢者、任用有能力的人作為為政的根本。

這個道理不只墨子提倡,古籍有言:「求聖君哲人,以裨輔而身。

」〈湯誓〉篇也說:「聿求元聖,與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意思都是要任用賢能的人,和他們齊心合力來治理天下。

後來「戮力同心」被用來指齊心合力,團結一致。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齊心合力,團結一致。

使用類別用在「共同努力」的表述上。

例句 全民戮力同心,為國家前途打拚奮鬥。

臺灣經濟奇蹟是全國人民戮力同心所造就的。

眼前的難關,只有靠大家戮力同心,才能度過。

只要公司同仁戮力同心,必然可以再創更為亮麗的佳績。

為了洗清失敗的恥辱,全員都得戮力同心,以便在下次比賽贏回獎盃。

辨  識近義群策群力、和衷共濟、同心同德、同心協力、畢力同心、齊心協力反義各行其是、各自為政、各懷異心、離心離德 參考詞語同心僇力注  音ㄊㄨㄥˊ。

ㄒㄧㄣ。

ㄌㄨˋ。

ㄌㄧˋ漢語拼音tóngxīnlùlì 釋  義《明史.卷一六九》:「陛下宵衣旰食,徵天下兵,與群臣兆姓同心僇力,期滅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恥。

」《水滸傳.第八八回》:「全靠你等眾弟兄同心僇力,來日必行。

」同心戮力注  音ㄊㄨㄥˊ。

ㄒㄧㄣ。

ㄌㄨˋ。

ㄌㄧˋ漢語拼音tóngxīnlùlì 釋  義《後漢書.卷二三》:「河西斗絕在羌胡中,不同心戮力則不能自守。

」《五代史平話.梁史》:「今日之事,皆賴諸君同心戮力,共成伯業!」戮力一心注  音ㄌㄨˋ。

ㄌㄧˋ。

ㄧ。

ㄒㄧㄣ。

(變)。

ㄌㄨˋ。

ㄌㄧˋ。

ㄧˋ。

ㄒㄧㄣ漢語拼音lùlìyīxīn(變)lùlìyìxīn 釋  義《國語.晉語四》:「晉、鄭兄弟也,吾先君武公與晉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夾輔平王。

」清.薛福成《籌洋芻議.邊防》:「中國籌邊之要,在中外上下戮力一心,精求自強之術而勉行之。

」戮力一意注  音ㄌㄨˋ。

ㄌㄧˋ。

ㄧ。

ㄧˋ。

(變)。

ㄌㄨˋ。

ㄌㄧˋ。

ㄧˊ。

ㄧˋ漢語拼音lùlìyīyì(變)lùlìyíyì 釋  義《後漢書.卷七》:「群公卿士,虔恭爾位,戮力一意,勉同斷金。

」戮力同德注  音ㄌㄨˋ。

ㄌㄧˋ。

ㄊㄨㄥˊ。

ㄉㄜˊ漢語拼音lùlìtóngdé 釋  義《國語.吳語》:「今伯父曰:『戮力同德。

』伯父若能然,余一人兼受而介福。

」戮力壹心注  音ㄌㄨˋ。

ㄌㄧˋ。

ㄧ。

ㄒㄧㄣ漢語拼音lùlìyīxīn 釋  義《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臧昭伯率從者將盟,載書曰:『戮力壹心,好惡同之。

』」戮力齊心注  音ㄌㄨˋ。

ㄌㄧˋ。

ㄑㄧˊ。

ㄒㄧㄣ漢語拼音lùlìqíxīn 釋  義《梁書.卷四五》:「卿志格玄穹,精貫白日,戮力齊心,芟夷逆醜。

」齊心戮力注  音ㄑㄧˊ。

ㄒㄧㄣ。

ㄌㄨˋ。

ㄌㄧˋ漢語拼音qíxīnlùlì 釋  義《三國志.卷七》:「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殞首喪元,必無二志。

」《舊唐書.卷九六》:「自古有討除不得者,祇是人不用命,但使齊心戮力,必是可除。

」 落花流水 參考詞語‧水流花落‧流水落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ㄨㄛˋ。

ㄏㄨㄚ。

ㄌㄧㄡˊ。

ㄕㄨㄟˇ漢語拼音luòhuāliúshuǐ釋  義凋零的落花隨著流水漂走,形容暮春殘敗的景象。

※#語或出唐.李群玉〈奉和張舍人送秦鍊師歸岑公山〉詩。

後亦用「落花流水」形容零落殘敗,雜亂的景象。

典故說明「落花流水」是暮春時,凋零的落花被流水帶走的景象。

此語常見於詩詞中,例如李群玉的〈奉和張舍人送秦鍊師歸岑公山〉詩。

李群玉,字文山,晚唐詩人。

他的個性淡泊名利,曾應進士舉,不第。

至於詩風,《唐摭言》曾稱他「詩篇妍麗,才力遒健」,算是正面的評價。

在這首詩中,李群玉描寫了在暮春之時送友人離去的情景,藉著落下的花瓣隨著水流而去,更讓人平添幾許依依愁緒。

「落花流水」本來是客觀的自然景色,在詩人墨客眼中成了離愁、哀傷的象徵。

這種意象的借用,像趙嘏的「無限春愁莫相問,落花流水洞房深」、李嘉祐的「落花流水共添悲」都是。

五代時,南唐李後主有一闕〈浪淘沙.簾外雨潺潺〉詞,裡頭有兩句:「流水落花歸去也,天上人間。

」用「流水落花」來描述自己亡國前的種種已經不可再行擁有,現在和過去猶如天上人間般的不同。

這裡「流水落花」詞序雖然顛倒,意思是一樣的。

所以後來「落花流水」多被用來形容零落殘敗,雜亂的景象。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暮春殘敗的景象。

使用類別用在「蕭瑟景象」的表述上。

例句 此次重遊舊地,面對落花流水的景象,難免感傷。

溪旁幾棵山櫻,花瓣飄落水面,好一幅落花流水的暮春景象。

二語義說明形容零落殘敗,雜亂的景象。

使用類別用在「作戰潰敗」、「澈底失敗」的表述上。

例句 一陣混亂過後,店裡被砸得落花流水。

這次的躲避球賽,隔壁班被我們班打得落花流水。

敵人軍心已潰,讓我們趁機突擊,殺他個落花流水。

這兩隊實力相差懸殊,較弱的一隊被打得落花流水。

辨  識近義水流花謝、一敗塗地、七零八落、土崩瓦解、潰不成軍反義所向披靡 參考詞語水流花落注  音ㄕㄨㄟˇ。

ㄌㄧㄡˊ。

ㄏㄨㄚ。

ㄌㄨㄛˋ漢語拼音shuǐliúhuāluò 釋  義唐.溫庭筠〈宿城南亡友別墅〉:「水流花落歎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還似昔年殘夢裡,透簾斜月獨聞鶯。

」流水落花注  音ㄌㄧㄡˊ。

ㄕㄨㄟˇ。

ㄌㄨㄛˋ。

ㄏㄨㄚ漢語拼音liúshuǐluòhuā 釋  義五代十國南唐.後主〈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獨自莫憑欄,無限關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歸去也,天上人間。

」《兒女英雄傳.第一八回》:「一時流水落花,悠然而去。

」 落井下石 參考詞語‧下井投石‧乘危下石‧投井下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ㄨㄛˋ。

ㄐㄧㄥˇ。

ㄒㄧㄚˋ。

ㄕˊ漢語拼音luòjǐngxiàshí釋  義本指別人掉入陷阱或井中,不但不相救,反而向他投擲石塊。

比喻乘人危難時,加以陷害。

語本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乘人之危」 典故說明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與政治家,他學識廣博,受到翰林學士王叔文的賞識,參與他所主導的政治改革運動。

但是後來遭到朝廷中其他勢力的反對,王叔文因而被殺,柳宗元和他的好友劉禹錫等人都受到牽連,被貶到偏遠地區做官。

柳宗元被貶到柳州,而劉禹錫則被貶到播州。

播州在當時是個相當落後的地方,柳宗元聽到這個消息替好友感到難過,想到劉禹錫還有年邁的母親要奉養,被貶到這種地方要他們母子如何過活?於是便上書皇帝,要求與劉禹錫調換,還說如果造成朝廷的麻煩,他願意再受更嚴厲的懲罰。

他的好朋友韓愈非常欽佩柳宗元的義氣,在為他寫的墓誌銘中提到這件事。

說一般人在平常相處時,都表現的很融洽,發誓要與對方同生共死。

一旦朋友有了危難卻又翻臉不認人。

見到朋友掉到陷阱裡,不但不救他,反而把他更往下推,還向他丟石頭。

這種惡劣的行徑,是連禽獸都不會去做的,而他們反而沾沾自喜,慶幸自己沒有跟朋友一樣落難。

這些人如果聽到柳宗元的事蹟,應該要感到慚愧才對。

後來「落井下石」這句成語,就從韓愈為好友柳宗元所寫墓誌銘中「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演變而出,比喻乘人危難時,加以陷害。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乘人危難時,加以陷害。

使用類別用在「棄理害義」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落井下石的勾當非君子所當為。

你要不能幫忙就算了,千萬別再落井下石。

他都已經被害得這麼慘了,你還落井下石!朋友有難,他不但伸出援手,反而落井下石,真是可恥。

他都已山窮水盡了,你還向法院提起控訴,這不是落井下石的作法嗎?他說是我的莫逆之交,卻在我遭到誣陷的時候,落井下石,真是令人心寒。

辨  識近義乘人之危、趁火打劫反義雪中送炭、錦上添花、濟困扶危、兔死狐悲、解衣推食「落井下石」及「乘人之危」都有趁人危難時加以傷害的意思。

「落井下石」側重於當人危難時加以打擊陷害,使其陷入更糟的情況;「乘人之危」則側重於趁人危難時,用不正當的手段求取自己的利益。

落井下石乘人之危辨似例句○ㄨ他都已經被害得這麼慘了,你還~! ㄨ○在火場中,居然還有人~,將人家搶救出來的東西偷走。

參考詞語下井投石注  音ㄒㄧㄚˋ。

ㄐㄧㄥˇ。

ㄊㄡˊ。

ㄕˊ漢語拼音xiàjǐngtóushí 釋  義《官場現形記.第一二回》:「他一見憲眷比從前差了許多,曉得其中一定有人下井投石,說他的壞話。

」乘危下石注  音ㄔㄥˊ。

ㄨㄟˊ。

ㄒㄧㄚˋ。

ㄕˊ漢語拼音chéngwéixiàshí 釋  義明.李清《三垣筆記.卷上》:「今乘危下石,非君子所為。

」投井下石注  音ㄊㄡˊ。

ㄐㄧㄥˇ。

ㄒㄧㄚˋ。

ㄕˊ漢語拼音tóujǐngxiàshí 釋  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五回》:「這種行徑,雖未嘗投井,欲是從而下石了。

炎涼之態,想來著實可笑可怕。

」 歷歷在目 參考詞語‧歷歷在眼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ˋ。

ㄌㄧˋ。

ㄗㄞˋ。

ㄇㄨˋ漢語拼音lìlìzàimù釋  義清楚明白地呈現在眼前。

語本唐.杜甫〈歷歷〉詩。

典故說明「歷歷在目」原作「歷歷在眼」。

「歷歷在目」之「歷歷」,意為清楚明白,分明可數,如唐.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即是此種用法。

在唐.杜甫〈歷歷〉詩中,則有「歷歷開元事,分明在眼前」之句。

杜甫(西元712∼770)字子美,號少陵,有「詩聖」之稱。

他曾經歷唐朝的開元盛世,後又因安史之亂,過著坎坷流離的生活。

晚年時,他在詩中追想開元盛世的種種,雖然已經過了多年,但仍舊記憶深刻,好像「歷歷在眼」,非常清楚明白地呈現在眼前。

後來「歷歷在目」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表示清楚明白地呈現在眼前。

出現「歷歷在目」的書證如宋.樓鑰《攻媿集.卷五三.西漢會要序》:「開卷一閱,而二百餘年之事,歷歷在目。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清楚明白地呈現在眼前。

使用類別用在「清楚呈現」、「盡入眼簾」的表述上。

例句 乘著滑翔翼鳥瞰大地,阡陌縱橫,歷歷在目。

站在塔頂騁目四眺,環湖青山翠谷,歷歷在目。

看著母親的遺像,撫今追昔,許多前塵往事依然歷歷在目。

同學會時,大家聊起歷歷在目的往事,彷彿又回到了從前的日子。

他把當年英勇殺敵的故事說得歷歷在目,聽起來令人不禁肅然起敬。

這部紀錄片把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地重現在大家的面前,終使事實真相大白於世。

辨  識近義歷歷可見反義霧裡看花 參考詞語歷歷在眼注  音ㄌㄧˋ。

ㄌㄧˋ。

ㄗㄞˋ。

ㄧㄢˇ漢語拼音lìlìzàiyǎn 釋  義唐.杜甫〈歷歷〉:「歷歷開元事,分明在眼前。

」宋.張元幹〈題范叔儀所藏姪智夫山水短軸〉:「展卷便覺關陝氣象,歷歷在眼。

」 龍蟠虎踞 參考詞語‧虎踞龍盤‧虎踞龍蟠‧虎踞龍蹲‧蟠龍踞虎‧踞虎盤龍‧龍盤虎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ㄨㄥˊ。

ㄆㄢˊ。

ㄏㄨˇ。

ㄐㄩˋ漢語拼音lóngpánhǔjù釋  義「龍蟠虎踞」之「蟠」,典源作「盤」。

蟠,盤伏、盤曲。

「龍蟠虎踞」形容像神龍盤曲、猛虎蹲坐著。

#語本《西京雜記》卷六。

後用「龍蟠虎踞」形容地勢雄偉險要。

典故說明「龍蟠虎踞」典源作「龍盤虎踞」。

「龍蟠虎踞」形容像神龍盤曲、猛虎蹲坐著。

漢朝時的魯恭王得到一塊文木,中山王劉勝替這塊文木寫了一篇〈文木賦〉,用「龍蟠虎踞」來形容文木的美姿,就像神龍盤曲、猛虎蹲坐。

又根據晉朝張勃《吳錄》的記載,東漢末年劉備曾經派遣諸葛亮到金陵(今南京)。

諸葛亮到了南京後,看到那裡的地勢,東邊有座像巨龍盤曲的鍾山,西邊是像猛虎蹲坐的石頭城,地勢雄偉險要。

他稱讚南京是:「鍾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

」所以後世常用「龍蟠虎踞」這句成語來形容地勢雄偉險要。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地勢雄偉險要。

使用類別用在「地勢險要」的表述上。

例句 此處地形龍蟠虎踞,是塊風水寶地。

許多朝代所以定都南京,以其龍蟠虎踞,形勢險要。

此地龍蟠虎踞,渾然天成,但過度開發後,已面目全非。

辨  識近義山河襟帶、表裡山河、被山帶河 參考詞語虎踞龍盤注  音ㄏㄨˇ。

ㄐㄩˋ。

ㄌㄨㄥˊ。

ㄆㄢˊ漢語拼音hǔjùlóngpán 釋  義南朝陳.徐陵〈太極殿銘〉:「夫紫蓋黃旗,揚都之王氣長久;虎踞龍蟠,金陵之地體貞固。

」明.許三階《節俠記.第二齣》:「這牝雞鼓翼司晨,那雄狐肆志滔天。

魚書復起潢池亂,狼煙直照甘泉遍,怎得虎踞龍盤保百年?」虎踞龍蟠注  音ㄏㄨˇ。

ㄐㄩˋ。

ㄌㄨㄥˊ。

ㄆㄢˊ漢語拼音hǔjùlóngpán 釋  義宋.辛棄疾〈念奴嬌.我來弔古〉:「虎踞龍蟠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

」元.無名氏《黃鶴樓.第三折》:「真乃為霸業之鄉,誠為虎踞龍蟠之勢也。

」虎踞龍蹲注  音ㄏㄨˇ。

ㄐㄩˋ。

ㄌㄨㄥˊ。

ㄉㄨㄣ漢語拼音hǔjùlóngdūn 釋  義唐.李商隱〈亂石〉:「虎踞龍蹲縱復橫,星光漸減雨痕生。

不須併礙東西路,哭殺廚頭阮步兵。

」蟠龍踞虎注  音ㄆㄢˊ。

ㄌㄨㄥˊ。

ㄐㄩˋ。

ㄏㄨˇ漢語拼音pánlóngjùhǔ 釋  義宋.曾寓軒〈沁園春.運在東南〉:「運在東南,千古金陵,帝王舊州。

看地雄江左,蟠龍踞虎,事專閫外,緩帶輕裘。

」宋.秦觀〈遊湯泉記〉:「是日風曀,望建業江山蟠龍踞虎之狀,皆依約而得之。

」踞虎盤龍注  音ㄐㄩˋ。

ㄏㄨˇ。

ㄆㄢˊ。

ㄌㄨㄥˊ漢語拼音jùhǔpánlóng 釋  義元.湯式〈哨遍.聖偏飛龍當日套〉:「三尺臺包藏著屯鶯聚燕閑人窟,十字街控帶著踞虎盤龍舊帝基。

」龍盤虎踞注  音ㄌㄨㄥˊ。

ㄆㄢˊ。

ㄏㄨˇ。

ㄐㄩˋ漢語拼音lóngpánhǔjù 釋  義《西京雜記.卷六》:「既剝既刊,見其文章,或如龍盤虎踞,復似鸞集鳳翔。

」《警世通言.卷四○》:「有地名曰西山,龍盤虎踞,水繞山環,當出異人。

」 龍飛鳳舞 參考詞語‧翔龍舞鳳‧鳳舞龍飛‧龍翔鳳舞‧龍蟠鳳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ㄨㄥˊ。

ㄈㄟ。

ㄈㄥˋ。

ㄨˇ漢語拼音lóngfēifèngwǔ釋  義(一)形容書法筆勢飄逸多姿。

語本南朝梁.武帝〈草書狀〉。

後亦用「龍飛鳳舞」形容字跡潦草零亂。

(二)形容山勢蜿蜒起伏,氣勢磅礴。

語本宋.岳珂《桯史.卷二.行都南北內》。

典故說明 草書為中國書法的一種書寫字體,為書寫方便、快速而產生,大約起於漢代。

草書初創時稱為「章草」,是將隸書簡省點畫,保存波勢,草率寫成,但字字分離不相連綿。

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將筆勢連綴,上下兩字時時相連,於是形成「今草」,即後世通行的草書。

南朝梁武帝,名蕭衍,博學能文,並擅長書法,曾作〈草書狀〉一文,對草書變化多端的體態讚歎有加。

他形容草書筆勢婀娜時如柔弱的柳樹,聳峙挺拔時如擺動的長松,婆娑委曲時如飛舞的鳳,宛轉周折時如蟠伏的龍,文云:「婆娑而飛舞鳳,宛轉而起蟠龍」,後來「龍飛鳳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書法筆勢飄逸,或形容字跡潦草零亂。

天目山位於浙江省臨安縣西北與潛縣交接處,有東西兩峰,峰頂各有一池,左右相對,池水清澈冷冽,故名為「天目」。

宋代岳珂《桯史》中引錄了一段其他典籍對天目山的描述:「天目山垂兩乳長,龍騫鳳舞到錢塘。

」「錢塘」指的是錢塘江,位於浙江省杭州縣城以南;「兩乳」則應指天目山的東西兩峰。

這兩句話描述了天目山氣勢之奔放,峰巒起伏,蜿蜒至錢塘江。

後來「龍飛鳳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山勢蜿蜒起伏,氣勢磅礴。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書法筆勢飄逸多姿。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筆勢豪放」的表述上。

例句 那幅龍飛鳳舞的草書,真是出色驚人!這篇草書寫得真是龍飛鳳舞,氣勢非凡。

他寫的草書龍飛鳳舞,不愧是位書法名家。

二語義說明形容字跡潦草零亂。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筆跡潦亂」的表述上。

例句 你這龍飛鳳舞的鬼畫符,誰認得出來?這種龍飛鳳舞的字實在很難辨認,我看給零分算了。

小明為了趕作業,字寫得龍飛鳳舞,讓老師看不懂。

瞧你的字寫得這樣龍飛鳳舞,恐怕日子久了連自己也認不得。

辨  識近義筆走龍蛇、鸞翔鳳翥 參考詞語翔龍舞鳳注  音ㄒㄧㄤˊ。

ㄌㄨㄥˊ。

ㄨˇ。

ㄈㄥˋ漢語拼音xiánglóngwǔfèng 釋  義宋.洪邁《夷堅志.支丁》:「李粹伯跋之曰:『字畫放逸,有翔龍舞鳳之勢,脫去尋常畦逕。

」鳳舞龍飛注  音ㄈㄥˋ。

ㄨˇ。

ㄌㄨㄥˊ。

ㄈㄟ漢語拼音fèngwǔlóngfēi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這等書法,也寫得這鳳舞龍飛,真令人拜服。

」明.湯顯祖《還魂記.第五一齣》:「鳳舞龍飛作帝京,巍峨宮殿羽林兵。

」龍翔鳳舞注  音ㄌㄨㄥˊ。

ㄒㄧㄤˊ。

ㄈㄥˋ。

ㄨˇ漢語拼音lóngxiángfèngwǔ 釋  義元.許有壬〈賀新郎.陳跡空鳧渚詞〉:「一旦飛來韓家筆,纔見龍翔鳳舞。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三》:「山勢自西北來,如龍翔鳳舞,掀騰而下,至鳳凰山止。

」龍蟠鳳舞注  音ㄌㄨㄥˊ。

ㄆㄢˊ。

ㄈㄥˋ。

ㄨˇ漢語拼音lóngpánfèngwǔ 釋  義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三五》:「大字如指頂,小字如芝麻,或行或楷,真有龍蟠鳳舞之象。

」明.蔣一葵《長安客話.卷三》:「憑欄東望,不但芙蓉十里,粳稻千頃,盡在目中,而神京龍蟠鳳舞,鬱蔥佳氣,偪窗而來。

大挹山川之秀,信為諸勝地第一。

」 濫竽充數 參考詞語‧濫廁其間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ㄢˋ。

ㄩˊ。

ㄔㄨㄥ。

ㄕㄨˋ漢語拼音lànyúchōngshù釋  義竽,古代一種吹奏樂器。

「濫竽充數」意謂不會吹竽的人,混雜於眾多樂工中湊數。

典出《韓非子.內儲說上》。

後用「濫竽充數」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中充數。

亦用於比喻拿不好的東西充場面。

亦用於自謙,比喻自己才德不足。

△「魚目混珠」 典故說明《韓非子.內儲說上》中有一則故事: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竽的合奏,所以每次都要三百多個樂工一同演奏。

有位南郭先生,雖然不會吹竽,但因為知道齊宣王的這個嗜好,便請求齊宣王讓自己參加這個樂隊,宣王也很高興地答應了。

每當眾多樂工一起合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混在數百人的吹竽隊伍中,有模有樣地裝出吹奏的樣子,沒人發現真相,他也因此能獲得很好的待遇。

宣王死後,湣王繼位,湣王雖然也喜歡竽的吹奏聲,但他喜歡的卻是獨奏,所以命樂工一個個輪流表演。

南郭先生得到了這個消息,知道再也無法蒙混過關,只好逃出宮去。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濫竽充數」一語,用來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卻混在行家中充數,或比喻拿不好的東西充場面。

有時也用來當成自謙之辭,比喻自己才德不足。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中充數。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平庸拙劣」的表述上。

例句 不怕你笑,我們團裡濫竽充數者大有人在。

有些人就是靠關係在公司裡濫竽充數,混日子過。

憑她那點歌藝,講明白點就是在我們團裡濫竽充數。

我們公司一向考覈嚴格,濫竽充數的人是沒辦法生存的。

我看本次參賽作品,除少數是真才實學外,其他都是濫竽充數。

這個劇團的人員素質相當整齊,看來沒有濫竽充數的混充其間。

二語義說明比喻拿不好的東西充場面。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粗劣敗壞」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繪作水準根本不夠,也敢濫竽充數來參展!這可是精密儀器,維修時可不能用普通零件濫竽充數。

在促銷活動中,會有一些不肖商人用劣質商品濫竽充數,消費者購買時要特別小心。

三語義說明作為自謙之詞,比喻自己才德不足。

使用類別用在「自我謙遜」的表述上。

例句 這個樂團高手如雲,我不過是濫竽充數罷了。

我這些畫作,只是為應付展覽,隨便拿出來濫竽充數的。

我對這個領域沒有研究,今天來和各位專家一起討論,簡直是濫竽充數。

辨  識近義備位充數、魚目混珠、狗尾續貂反義名副其實、貨真價實形音辨誤竽,音ㄩˊ。

古代一種吹奏樂器。

不可寫作「芋」。

「濫竽充數」及「魚目混珠」都有試圖矇混過關的意思。

「濫竽充數」側重於以劣充數;「魚目混珠」側重於以假亂真。

濫竽充數魚目混珠辨似例句○ㄨ這些繪作水準根本不夠,也敢~來參展! ㄨ○這些地攤上賣的古董難免~,你可要睜大眼睛,別上當了! 參考詞語濫廁其間注  音ㄌㄢˋ。

ㄘˋ。

ㄑㄧˊ。

ㄐㄧㄢ漢語拼音làncìqíjiān 釋  義明.歸有光〈方御史壽序〉:「時崑之士同舉者七人,而予亦濫廁其間。

」 瞭如指掌 參考詞語‧明若指掌‧洞如指掌‧瞭若指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ㄠˇ。

ㄖㄨˊ。

ㄓˇ。

ㄓㄤˇ漢語拼音liǎorúzhǐzhǎng釋  義瞭,明白、清楚。

指掌,指著自己的手掌。

「瞭如指掌」表示對事情的了解如手掌般的清楚。

語本《論語.八佾》。

後用「瞭如指掌」比喻對事情的狀況了解得非常清楚。

△「一目了然」 典故說明魯國是周朝大功臣周公旦的封邑。

周公曾輔佐武王討伐商紂,又協助成王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使天下大治。

後來周天子為感念周公的功勞,於是特准魯國於周公之廟舉行原只有帝王才可主持的禘(ㄉㄧˋ)祭。

但是,因為一般人都不曾見過這樣的重大祭典,所以完全不了解禘祭的進行方式,於是向孔子請教,但孔子不願回答,便說:「不知也。

」這是因為當時魯國宗廟靈位配祀等名分顛倒,不合周禮,違逆了孔子對禮教的堅持,所以孔子故意避而不談這方面的問題。

然後他又指著自己的手掌說:「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這句話則是說:若真有人能說出禘禮的確實情況,那他就是個知禮的人,如此,則對於治理天下的方法,就像對自己手掌般清楚而且易於掌握。

後來「暸如指掌」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對事情的狀況了解得非常清楚。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對事情的狀況了解得非常清楚。

使用類別用在「了解透徹」的表述上。

例句 他很喜歡翻閱汽車雜誌,對各廠牌的車瞭如指掌,是個標準的汽車迷。

這個森林像個迷宮一樣,還好我們的原住民嚮導對它瞭如指掌,我們才不致迷失方向。

恐怕是有人洩露了軍事機密,敵方才會對我們的戰略瞭如指掌,看來這場仗是很難再打下去了。

這家咖啡廳的老闆,對每個熟客喜好的口味瞭如指掌,而且都能掌握得恰到好處,難怪大家一再光顧。

她老愛看些八卦雜誌,所以對許多公眾人物的私生活瞭如指掌,一跟她聊起來,她就如數家珍地說個沒完。

辨  識近義如數家珍、洞若觀火反義一無所知 參考詞語明若指掌注  音ㄇㄧㄥˊ。

ㄖㄨㄛˋ。

ㄓˇ。

ㄓㄤˇ漢語拼音míngruòzhǐzhǎng 釋  義唐.陸贄〈論裴延齡姦蠹書〉:「又有御史監臨,旬旬相承,月月相繼,明若指掌,端如貫珠。

」洞如指掌注  音ㄉㄨㄥˋ。

ㄖㄨˊ。

ㄓˇ。

ㄓㄤˇ漢語拼音dòngrúzhǐzhǎng 釋  義明.李清《三垣筆記.卷下》:「有譽不與辨,惟歷陳漕事原委,洞如指掌,國弼一語不能對,頰赤而已。

」瞭若指掌注  音ㄌㄧㄠˇ。

ㄖㄨㄛˋ。

ㄓˇ。

ㄓㄤˇ漢語拼音liǎoruòzhǐzhǎng 釋  義《宋史.卷四二七》:「周敦頤出於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命於天而性於人者,瞭若指掌。

」宋.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卷一》:「僅二百數十言,而詞家源流派別,瞭若指掌。

」 臨渴掘井 參考詞語‧渴而穿井‧臨噎掘井‧臨渴之掘‧臨渴穿井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ㄣˊ。

ㄎㄜˇ。

ㄐㄩㄝˊ。

ㄐㄧㄥˇ漢語拼音línkějuéjǐng釋  義等到口渴時才挖井取水。

比喻事到臨頭才著手準備,為時已晚。

#語本《黃帝內經素問.卷一.四氣調神大論》。

△「臨陣磨槍」 典故說明「臨渴掘井」原作「渴而穿井」。

《黃帝內經》共十八卷,內容包括《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兩部分。

是春秋戰國前醫療經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也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

這篇〈四氣調神大論〉記載:強調人應依據四時陰陽調整作息以養生的重要性,闡明四時陰陽是萬物的根本,順應節氣就不會生重病,是養生的方法,如果等到病根生成才治療,亂象已成才治理疏通,就像口渴了才挖井取水,要打仗了才鑄造兵器,這樣豈不是太晚了!後來「臨渴掘井」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渴而穿井」演變而來,用來比喻事到臨頭才著手準備,為時已晚。

另外在《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也記載一則故事:春秋魯昭公逃離自己的國家投奔齊國,齊景公問他原因時,他說:「我因為不懂得任用賢德忠心的人,又聽不進諫言,導致身邊都是奸佞小人,沒有人可以輔佐我,因此失去政權。

」景公聽了問晏子:「如果幫助魯昭公回去魯國,他會成為賢明的國君嗎?」晏子回答說:「不會。

溺水後才探水路,迷路後才向人問路,就像是面臨災難才趕緊鑄造兵器,被噎著了才趕緊挖井取水,雖然緊急採取行動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噎」指食物塞住咽喉,氣透不過來。

如果把噎改成渴,意思就會更明白。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事到臨頭才著手準備,為時已晚,無濟於事。

使用類別用在「臨事行動」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臨渴掘井的作法,怎麼能周全呢?與其迫在眉睫才臨渴掘井,不如早點準備,免得慌亂。

勸你們與其臨渴掘井,不如未雨綢繆,以免後悔來不及。

暴雨來了才要修堤,鄉公所還真是臨渴掘井,怎麼來得及?平時不重視人才養成,到現在才來瞎抓,無異於臨渴掘井。

與其臨渴掘井,亂成一團,不如早作準備,可以按部就班慢慢來。

資料得靠平日累積,素養得靠平日修練,臨渴掘井如何成就好文章? 辨  識近義江心補漏、鬥而鑄錐、臨陣磨槍反義未雨綢繆、有備無患、曲突徙薪、防患未然、防微杜漸「臨渴掘井」及「臨陣磨槍」都有不事先準備,臨時才想辦法的意思。

「臨渴掘井」用在自己意識到事情緊迫的狀況;「臨陣磨槍」則用於事到臨頭必須立即去做的狀況。

臨渴掘井臨陣磨槍辨似例句○ㄨ暴雨來了才要修堤,鄉公所還真是~,怎麼來得及? ㄨ○他每次到了考前才要~,難怪考得不好。

參考詞語渴而穿井注  音ㄎㄜˇ。

ㄦˊ。

ㄔㄨㄢ。

ㄐㄧㄥˇ漢語拼音kěérchuānjǐng 釋  義《黃帝內經素問.卷一》:「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漢.劉向《說苑.卷一二》:「寡人所謂飢而求黍稷,渴而穿井者,未嘗能以歡喜見子。

」臨噎掘井注  音ㄌㄧㄣˊ。

ㄧㄝ。

ㄐㄩㄝˊ。

ㄐㄧㄥˇ漢語拼音línyējuéjǐng 釋  義《晏子春秋.內篇》:「溺者不問隊,迷者不問路,溺而後問隊,迷而後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臨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

」臨渴之掘注  音ㄌㄧㄣˊ。

ㄎㄜˇ。

ㄓ。

ㄐㄩㄝˊ漢語拼音línkězhījué 釋  義明.孫傳庭〈督師謝恩疏〉:「獨是無米之炊,巧婦不能;臨渴之掘,萬分難濟。

」臨渴穿井注  音ㄌㄧㄣˊ。

ㄎㄜˇ。

ㄔㄨㄢ。

ㄐㄧㄥˇ漢語拼音línkěchuānjǐng 釋  義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一一八》:「即高聲念太一救苦天尊十餘聲,牽頓者皆笑曰:『臨渴穿井,事同噬臍,胡可得也?』」 臨深履薄 參考詞語‧履薄臨深‧深淵薄冰‧臨深履冰‧臨淵履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ㄣˊ。

ㄕㄣ。

ㄌㄩˇ。

ㄅㄛˊ漢語拼音línshēnlǚbó釋  義臨,靠近。

履,踩踏。

「臨深履薄」指走近深淵,踩在薄冰上。

比喻戒慎恐懼,十分小心。

語本《詩經.小雅.小旻》。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暴虎馮河」、「戰戰兢兢」 典故說明「臨深履薄」是指像走近深淵、踩在薄冰上,十分小心,出自於《詩經.小雅.小旻》。

這首詩在感嘆君王任用小人、聽信小人的錯誤政策,使得國家災難頻傳,民不聊生。

身為知識分子的詩人相當憂心,無法盡一己之力改變國家衰敗的命運。

詩人最後感嘆說:「大家都知道,不敢空手與老虎搏鬥,不敢徒步渡河,因為這都是危險的事,但卻不知道小人當道更是危險。

所以要特別戒慎,有如走在深淵旁邊、踩在薄冰上面一樣,一定要非常謹慎小心。

後來「臨深履薄」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戒慎恐懼,十分小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戒慎恐懼,十分小心。

使用類別用在「小心謹慎」的表述上。

例句 儘管身居高位,他的處事仍如臨深履薄,絲毫不敢大意。

初到新環境,凡事皆當臨深履薄,仔細觀察,再作打算。

總經理要我來整頓分公司業務,這責任實在太重大了,讓我有臨深履薄之感。

他在這次人事調動中能不降反昇,都是因為他平時處事臨深履薄,深獲上司欣賞的緣故。

他始終抱著臨深履薄的態度,在別人眼中,也許過於小心,但卻使他在職務上從不出差錯。

辨  識近義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反義、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朝乾夕愓 參考詞語履薄臨深注  音ㄌㄩˇ。

ㄅㄛˊ。

ㄌㄧㄣˊ。

ㄕㄣ漢語拼音lǚbólínshēn 釋  義《舊唐書.卷一九○》:「撫茲庶事,如履薄臨深,戰戰慄慄,用周文小心。

」明.方孝孺〈友筠軒賦〉:「君子居之兮實獲我心,正俟命兮履薄臨深。

」深淵薄冰注  音ㄕㄣ。

ㄩㄢ。

ㄅㄛˊ。

ㄅㄧㄥ漢語拼音shēnyuānbóbīng 釋  義宋.王安石〈乞退表.其三〉:「聖恩所及,有隆天重地之施;私義未安,有深淵薄冰之懼。

」臨深履冰注  音ㄌㄧㄣˊ。

ㄕㄣ。

ㄌㄩˇ。

ㄅㄧㄥ漢語拼音línshēnlǚbīng 釋  義《三國志.卷四》:「以眇眇之身,質性頑固,未能涉道,而遵大路,臨深履冰,涕泗憂懼。

」晉.葛洪《抱朴子.外篇》:「誠能事過乎儉,臨深履冰,居安不忘乘奔之戒,處存不廢慮亡之懼。

」臨淵履冰注  音ㄌㄧㄣˊ。

ㄩㄢ。

ㄌㄩˇ。

ㄅㄧㄥ漢語拼音línyuānlǚbīng 釋  義宋.黃庭堅〈祭司馬諫議文〉:「嗚呼!公休重厚而明惠,和而清,小心畏義,臨淵履冰,學問醇一。

」 禮尚往來 參考詞語‧禮有往來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ˇ。

ㄕㄤˋ。

ㄨㄤˇ。

ㄌㄞˊ漢語拼音lǐshàngwǎnglái釋  義禮節上注重有來有往。

指別人以禮相待,也要以禮回報。

語出《禮記.曲禮上》。

後亦用「禮尚往來」形容別人如何對待你,你亦如何對待別人。

△「投桃報李」 典故說明《禮記》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漢朝戴聖所輯,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

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

在《禮記.曲禮上》中提到,上古時代人心純樸,凡事沒什麼準則,只照著內心的誠意來行為;到了文明時代,就講究施與受間的互相往來,受到別人的恩惠,也要回報別人的恩惠。

如果受到恩惠卻不報答,就不合乎禮;如果受人報答卻沒有給人恩惠,也於禮不合。

人與人的關係,因為禮的作用而能保持和諧,如果沒有禮,就會發生危機。

所以禮是一定要學習的。

「禮尚往來」比喻別人以禮相待,也要以禮回報。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別人以禮相待,也要以禮回報。

使用類別用在「相互贈與」的表述上。

例句 禮尚往來是建立友誼的最基本道理。

禮尚往來,我也回寄老友一張賀年卡。

禮尚往來既是傳統的民俗,也是人情交際的禮貌。

我雖不喜歡對方,但禮尚往來,只好勉強敷衍應付。

不是說禮尚往來嗎?怎麼老是我們送他禮,而沒見他回過禮?去年中秋他送我一盒月餅,禮尚往來,今年我回贈他幾顆柚子。

對方既然讓我們免簽證入境,我們禮尚往來,當然也開放對方國民免簽證入境。

二語義說明指你對我怎麼樣,我也對你怎麼樣。

使用類別用在「相互為難」的表述上。

例句 對方老是刁難我們的產品,禮尚往來,我們也要對他們的產品加以設限。

他對我好,我當然對他好;他對我不好,我為什麼要對他好?這叫做禮尚往來! 辨  識近義投桃報李反義水火不容 參考詞語禮有往來注  音ㄌㄧˇ。

ㄧㄡˇ。

ㄨㄤˇ。

ㄌㄞˊ漢語拼音lǐyǒuwǎnglái 釋  義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卷六》:「禮有往來,人情之相望也久矣,不可以徒受也。

」 離鄉背井 參考詞語‧背井離鄉‧離鄉別井‧離鄉避井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ㄧˊ。

ㄒㄧㄤ。

ㄅㄟˋ。

ㄐㄧㄥˇ漢語拼音líxiāngbèijǐng釋  義背,是背離。

井,借指家鄉。

「離鄉背井」指離開故鄉,在外地生活。

語本《古尊宿語錄.卷三七.鼓山先興聖國師(神晏)和尚法堂玄要廣集》。

△「離鄉背土」 典故說明「離鄉背井」的「井」,指周代的井田制度。

周代以地一方里畫成九區,由八家各占百畝,稱為私田,中間百畝為公田,因形如井字,故稱為「井田」。

古代人民生活單純,安土重遷,生老病死都很少離開耕種的田地,所以「井」引申為鄉里的意思。

背,音ㄅㄟˋ,做動詞,離開的意思,「背井」即為離開家鄉。

在《古尊宿語錄》中,本作「離鄉涉井」。

《古尊宿語錄》共四八卷,由釋賾藏主編,是南宋初年的一部禪宗語錄。

「尊宿」是佛教用語,指年高德劭的高僧。

其中收錄了神晏禪師的語錄集《鼓山先興聖國師和尚法堂玄要廣集》。

神晏禪師,唐末五代僧,生卒年不詳,大梁人。

於雪峰義存門下參悟,得其心印。

閩帥王延彬建鼓山湧泉禪院,請神晏禪師入住,在此宏法三十餘年。

諡號「興聖國師」。

在所引典源中,神晏認為,世間男女接觸佛教,看到許多的經籍,便埋首研究。

如此一來,非但不能得到正道,反而被文字的枷鎖所綑綁,無法解脫。

因此他鼓勵求道者應該離開故鄉,到外地去求訪得道名師,親身追求正道,如此才不會被經典文字所迷惑。

後來「離鄉背井」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離開故鄉,在外地生活。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離開故鄉,在外地生活。

使用類別用在「別離家鄉」的表述上。

例句 為了前途,他離鄉背井,到外地奮鬥。

有的人為了追求美好前程,離鄉背井。

小王在十八歲那年便離鄉背井,到美國求學。

許多人離鄉背井,客居異鄉,實在情非得已。

人民在戰亂之中,被迫離鄉背井,四處逃亡。

這位老先生離鄉背井幾十年,如今總算葉落歸根。

每逢過年過節,離鄉背井的遊子總是特別思念親人。

外籍勞工離鄉背井,精神壓力大,更須雇主多加留意關懷。

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縱然必須離鄉背井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他一點也不猶豫。

辨  識反義葉落歸根 參考詞語背井離鄉注  音ㄅㄟˋ。

ㄐㄧㄥˇ。

ㄌㄧˊ。

ㄒㄧㄤ漢語拼音bèijǐnglíxiāng 釋  義明.高濂《玉簪記.第一六齣》:「小生看此溶溶夜月,悄悄閒庭,背井離鄉,孤衾獨枕,好生煩悶!」明.賈仲名《昇仙夢.第三折》:「今日箇背井離鄉,幾時得任滿還家?」離鄉別井注  音ㄌㄧˊ。

ㄒㄧㄤ。

ㄅㄧㄝˊ。

ㄐㄧㄥˇ漢語拼音líxiāngbiéjǐng 釋  義明.邵璨《香囊記.第二七齣》:「笳鼓喧轟,四方多戰爭;離鄉別井,怎當心戰兢。

」離鄉避井注  音ㄌㄧˊ。

ㄒㄧㄤ。

ㄅㄧˋ。

ㄐㄧㄥˇ漢語拼音líxiāngbìjǐng 釋  義《西遊記.第一六回》:「小和尚道︰『師公差了。

唐僧乃是離鄉避井的一個行腳僧。

你這等年高享用,也彀了,倒要像他做行腳僧,何也?』」 廬山真面目 參考詞語‧廬山之真‧廬山真面‧廬山面目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ㄨˊ。

ㄕㄢ。

ㄓㄣ。

ㄇㄧㄢˋ。

ㄇㄨˋ漢語拼音lúshānzhēnmiànmù釋  義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

語出宋.蘇軾〈題西林壁〉詩。

典故說明廬山三面臨水,煙雲瀰漫,千巖萬壑,氣象萬千,人在山中,難以窺得全面真貌。

因此,宋代文人蘇軾有一首〈題西林壁〉詩,即是描寫廬山的奇景。

前兩句寫出了廬山群峰的千變萬化,橫看是連綿不絕的山嶺,側看又是陡然峭立的奇峰。

隨著觀看山嶺位置高、低、遠、近的不同,看到的景色也隨之而異。

後兩句則描述在廬山中,根本無法看清整個廬山的全貌。

道出了人身在事物中,往往無法看清它的真相,暗喻「當局者迷」的意涵。

後來「廬山真面目」就被用來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

如《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詩兮只一家,真屬夫子自道;待野拙細細解出,方見廬山真面目也!」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

使用類別用在「真相原貌」的表述上。

例句 如今我才看清他陰險奸詐的廬山真面目。

這座雕像幾經破壞,已經難見其廬山真面目了。

對於這洞窟神祕的詭異傳說,人人都想一窺廬山真面目。

儘管老王百般掩飾,但他奸詐的廬山真面目依然被識破了。

久聞阿里山的日出雲海,今日一見廬山真面目,果然名不虛傳。

辨  識近義本來面目反義改頭換面 參考詞語廬山之真注  音ㄌㄨˊ。

ㄕㄢ。

ㄓ。

ㄓㄣ漢語拼音lúshānzhīzhēn 釋  義清.杲清曜〈青本刻聊齋志異例言〉:「茲刻悉仍原稿,庶幾獨得廬山之真。

」廬山真面注  音ㄌㄨˊ。

ㄕㄢ。

ㄓㄣ。

ㄇㄧㄢˋ漢語拼音lúshānzhēnmiàn 釋  義《後漢演義.第八一回》:「當下攬袖近前,替她拂拭,一經去垢,露出廬山真面,端的是桃腮杏臉,妖艷絕倫。

」清.楊倫《杜詩鏡銓.自序》:「今之杜詩,汩於謬解,多有詩義本明,因解而晦,所謂萬丈光焰化作百重雲霧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見廬山真面。

」廬山面目注  音ㄌㄨˊ。

ㄕㄢ。

ㄇㄧㄢˋ。

ㄇㄨˋ漢語拼音lúshānmiànmù 釋  義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下》:「痛遺文缺殘,訪得於義興之故家,塗抹刪改,非復廬山面目。

」清.段雪亭〈聊齋志異遺稿例言〉:「比之情史者,苟非自作聰明,即欲省其鉛槧,致令廬山面目,漸失其真。

」 露出馬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ㄡˋ。

ㄔㄨ。

ㄇㄚˇ。

ㄐㄧㄠˇ漢語拼音lòuchūmǎjiǎo釋  義或指古代的一種遊戲。

把馬披上偽裝的外皮,裝扮成其他動物,但馬腳沒有掩飾好而露了出來。

比喻隱蔽的真相洩露出來。

※#典或出唐.張鷟《朝野僉載》。

△「東窗事發」 典故說明「露出馬腳」的典源不太容易考訂,就語義來看,這句成語常用來比喻本來隱藏起來的真相洩漏了。

也許是古代有這麼一種遊戲,用馬來裝扮成其他動物,外表披上偽裝的外皮,但是因為馬腳沒有掩飾好,所以馬腳一露出來,大家都知道那是馬去偽裝的。

在文獻上,類似的情節倒有一個。

唐代馮贄的《雲仙雜記》卷九引了唐代張鷟《朝野僉載》中一段「麒麟楦」的故事。

這段故事和初唐大詩人楊炯有關。

話說楊炯常用「麒麟楦」來取笑在朝為官的人,有人就問他為什麼。

楊炯說:「我們在玩麒麟楦時,用驢子來假扮麒麟。

把畫了麒麟樣子的外皮往驢子身上一套,從外表看的確很像,但是一把外皮拿掉,到底還是頭驢子啊!缺少內在修養,光穿著光鮮亮麗官服的人不也一樣?」從這個故事可以知道,唐代曾有類似以馬裝扮其他動物的雜耍,或者這種雜耍就是「露出馬腳」的來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隱蔽的真相洩露出來。

使用類別用在「事機敗露」的表述上。

例句 再裝下去,我一定會露出馬腳。

他如此瞎搞,還怕不會露出馬腳?放心好了!這事遲早會露出馬腳來。

幸虧你機警,否則剛剛一定漏出馬腳。

我魔術不精,等下露出馬腳,還請包涵。

大家要小心行事,萬一露出馬腳,會惹人閒話。

你這麼做會露出馬腳,到時候就很難自圓其說了。

你雖然戴上假髮,穿上裙子,但這兩隻「飛毛腿」必然會讓你露出馬腳。

辨  識近義東窗事發、圖窮匕見、原形畢露反義藏頭露尾、瞞天過海「東窗事發」及「露出馬腳」都有曝光揭露的意思。

「東窗事發」側重於陰謀及非法行為被揭露;「露出馬腳」側重於隱蔽的真相被揭發或無意中洩露出來。

東窗事發露出馬腳辨似例句○ㄨ你們幹盡這般醜事,如今~,法律難容! ㄨ○幸虧你機警,否則剛剛一定~。

藍田生玉 參考詞語‧藍田出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ㄢˊ。

ㄊㄧㄢˊ。

ㄕㄥ。

ㄩˋ漢語拼音lántiánshēngyù釋  義藍田,山名,位於陝西省藍田縣東南,相傳此山出美玉。

「藍田生玉」比喻名門出俊秀子弟。

語出晉.虞溥《江表傳》。

典故說明藍田,位於陝西省藍田縣東南,因為此山出產美玉,古時就以「藍田生玉」這個成語,比喻名門出俊秀子弟。

根據記載:三國時的諸葛恪,從小聰慧過人,常隨著在東吳做官的父親諸葛瑾參加宴會。

他善於言辭,應變能力無人能及。

有一次孫權在宴請賓客時,命人牽著一條驢走出來,驢臉上寫著「諸葛子瑜」四字,用來取笑諸葛瑾的長臉。

諸葛恪見了就提筆在這四字下加了「之驢」二字,全場賓客無不讚嘆他的機智。

孫權見了也很驚奇,他對諸葛瑾說:「藍田生玉,真不虛也。

」意思就是說:人說好山可以出好玉,就像好家庭可以培養出來優秀的子弟,果然名不虛傳啊!後來「藍田生玉」被用來比喻名門出俊秀子弟。

另外,此語和「藍田種玉」十分相似,但是「藍田種玉」是指楊伯雍種玉得美婦之事,比喻女子受孕,珠胎暗結,和此語語義迥然有別,不可混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名門出俊秀子弟。

使用類別用在「父賢子才」的表述上。

例句 小李一家都是博士,真可謂是藍田生玉,人才輩出。

她的繪畫才能深得父親真傳,大家都稱讚說是藍田生玉,名不虛傳。

他年紀很輕就有許多著作問世,真可說是藍田生玉,不愧是書香世家。

自從他們家父子倆前後被延攬入閣後,藍田生玉的美名便在鄉里流傳開來。

小王才二十歲就獲得博士學位,每個人都稱讚身為教授的王爸爸是藍田生玉。

參考詞語藍田出玉注  音ㄌㄢˊ。

ㄊㄧㄢˊ。

ㄔㄨ。

ㄩˋ漢語拼音lántiánchūyù 釋  義《宋書.卷八五》:「謝莊字希逸,陳郡陽夏人,太常弘微子也。

年七歲,能屬文,通論語。

及長,韶令美容儀,太袓見而異之,謂尚書僕射殷景仁、領軍將軍劉湛曰:『藍田出玉,豈虛也哉。

』」 爐火純青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ㄌㄨˊ。

ㄏㄨㄛˇ。

ㄔㄨㄣˊ。

ㄑㄧㄥ漢語拼音lúhuǒchúnqīng釋  義原指道家煉丹,爐火出現純青的火焰時,就煉成功了。

※語或本唐.孫思邈〈四言〉詩。

後用「爐火純青」比喻學問、技術、功夫等到達精純完美的境地。

典故說明爐火,指道家煉丹汞之術。

如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一一一.青谷先生》:「常修行九息、服氣之道,後合爐火大丹,服之得道。

」就是說青谷先生不但練氣,而且服用金丹而得道。

因此一般解說「爐火純青」這句成語,都以為是道家煉丹完成時,爐火發出純青火燄,由此延伸而用來比喻學問、技術、功夫到達精純完美的境地。

比較早的文獻證據是唐代孫思邈所寫的一首四言詩,收錄在《全唐詩》中。

孫氏通百家、陰陽、醫學之術,他這首詩主要是描述煉丹的過程。

詩中大意是說:煉丹時,將鉛汞置入丹鼎中,點燃爐火。

紅光烈火,所冒之煙,已無黑色,火燄變成純正的藍光。

許多成語典以為孫思邈這裡說的就是煉丹完成時的「爐火純青」現象。

如果探究全詩,下文有「紫色內達,赤芒外射」的說法。

根據《雲笈七籤.卷六九.第七返玄真絳靈砂篇》所云丹砂煉成金丹,有七個層次,叫做「七返」。

「返」就是「還」,丹砂煉後返還成金,所以叫做「返」。

其中第七返「玄真絳霞砂」,在鼎中會發「紅紫五彩霞光」,煉成的金丹就叫「絳霞之紫金」。

由此可知,「爐火轉青」時,正是煉丹成就時,因此可以用來以喻事情到達精純完美的境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學問、技術、功夫等到達精純完美的境地。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技藝精湛」的表述上。

例句 她爐火純青的演技,令人叫絕。

這種爐火純青的技術需要千錘百鍊,絕非一蹴可幾。

他的詩歌在遣辭用字方面,顯然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能夠親眼看到這些老演員爐火純青的演出,真是一大眼福。

從他握刀手法,就可知道他的雕刻技巧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

經過數十餘年的苦心鑽研,他的廚藝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商場打滾了數十年後,這一套應酬技巧,他早爐火純青了。

只看他拿起筆畫了幾下,一匹馬活靈活現躍然紙上,畫技已臻爐火純青之境。

辨  識近義出神入化、鬼斧神工、目無全牛 甘拜下風 參考詞語‧拜下風‧甘伏下風‧願拜下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ㄢ。

ㄅㄞˋ。

ㄒㄧㄚˋ。

ㄈㄥ漢語拼音gānbàixiàfēng釋  義下風,風所吹向的那方。

「甘拜下風」指待在下邊,聽候吩咐。

#語本《左傳.僖公十五年》。

後用「甘拜下風」表示自認不如,由衷佩服。

典故說明「甘拜下風」的「下風」就是「下風處」,和「上風」相對稱。

上風指的是風吹過來時,站在風頭,而下風的位置相對應就在風尾了。

在《左傳.僖公十五年》記載了一段故事。

原來在僖公十三年的時候,晉國鬧災荒,國內缺糧,便派使臣到秦國買糧。

秦穆公和大臣商量後,答應了晉國的要求,並且將粟米運到晉國。

到了次年冬天,秦國也發生饑荒,派人到晉國請求購買糧食,但晉惠公不給,秦穆公見晉惠公如此忘恩負義,便親自率領大軍討伐,結果三敗晉軍,俘虜了晉惠公。

晉國的大夫披頭散髮,拆下帳篷,追隨在惠公的後面。

秦穆公看他們垂頭喪氣,十分憂愁的樣子,就派人告知他們說:「大家為什麼那麼悲傷呢?我秦穆公跟隨你們君王惠公往西走,只是實踐你們晉國的妖夢罷了,那裡會做得太過?」這裡的「晉國妖夢」指的是僖公十年的事。

當時晉惠公改葬了太子申生,結果晉臣狐突夢見了申生。

申生跟他說:因為惠公的無禮,他已請求天帝,將晉交付給秦國,將由秦國來祭祀他。

因為有此夢,所以秦穆公引用來說明自己俘擄晉惠公是應了天命。

晉國大臣一聽,三鞠躬並叩首說:「君王腳踩著后土,頭頂著皇天,皇天后土都聽到了您的話,我們敢請在下邊聽候您的吩咐。

」從這段故事來看,可以知道「下風」一詞很早就具有「卑下」的意思。

在《莊子.在宥》篇提到黃帝去見廣成子,「順下風膝行而進」,也是表示卑順的意思。

後來由「下風」演變成「甘拜下風」的成語,表示自認不如對方,由衷佩服的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表示自認不如,由衷佩服。

使用類別用在「景仰佩服」的表述上。

例句 既然對方已甘拜下風,比試就到此為止。

他拿出壓箱本領,讓我不得不甘拜下風!他是我師父,我對他甘拜下風,有何丟臉?他的棋藝確實高明,我自愧不如,甘拜下風。

您老是前輩高手,我們後生晚輩當然甘拜下風。

此事不宜再鬧,我甘拜下風,服輸認錯總可以吧!對他的臺風與舞技,我們自愧弗如,只有甘拜下風。

你的知識真廣博,小弟甘拜下風,以後還得多向你請益。

自己著實技遜一籌,口頭雖然不服,但內心實已甘拜下風。

無論老師的題目出得再難,他總是能解出正確答案,我真是甘拜下風。

辨  識近義心悅誠服、五體投地、首肯心折反義不甘示弱、不甘雌伏、一決雌雄形音辨誤拜,音ㄅㄞˋ,低頭行禮。

不可寫作「敗」。

參考詞語拜下風注  音ㄅㄞˋ。

ㄒㄧㄚˋ。

ㄈㄥ漢語拼音bàixiàfēng 釋  義宋.蘇軾〈過巴東縣不泊聞頗有萊公遺跡〉:「江山養豪傑,禮數困英雄。

執版迎官長,趍塵拜下風。

」甘伏下風注  音ㄍㄢ。

ㄈㄨˊ。

ㄒㄧㄚˋ。

ㄈㄥ漢語拼音gānfúxiàfēng 釋  義宋.歐陽修〈戲答聖俞持燭之句〉:「花時浪過如春夢,酒敵先甘伏下風。

惟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樂無窮。

」願拜下風注  音ㄩㄢˋ。

ㄅㄞˋ。

ㄒㄧㄚˋ。

ㄈㄥ漢語拼音yuànbàixiàfēng 釋  義《聊齋志異.卷五》:「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師耶?若爾,不必較手足,願拜下風。

』」 甘之如飴 參考詞語‧甘之若飴‧甘如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ㄢ。

ㄓ。

ㄖㄨˊ。

ㄧˊ漢語拼音gānzhīrúyí釋  義指苦難來臨,甘心承受。

語本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

典故說明「甘之如飴」典源作「甘如飴」,後以成語多為四字,乃成「甘之如飴」。

「飴」,麥芽糖,引申為甜的糖食。

「如飴」,像麥芽糖一樣甜。

《詩經.大雅.綿》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一句,意思是說:周原的土壤肥沃,即使是像堇荼之類的苦菜,也會變得甘美不已。

「甘如飴」是說苦的東西,吃起來像糖一樣甜。

用來形容人為了某種崇高的目標,心甘情願承受痛苦或犧牲。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記載了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後,一直忍辱負重,希望有天能夠雪恥復國。

他為了隨時提醒自己亡國之恨,於是臥薪嘗膽,過著刻苦的生活。

他又積極地討好夫差,降低夫差對越國的戒心,獲取其信任。

例如勾踐得知夫差喜歡葛製的輕薄衣服,就命令人民入山采葛,織成布料,好獻給夫差。

勾踐的作法果然獲得夫差的信任與賞識,賜給他許多獎賞。

采葛的婦人知道勾踐為了復國雪恥,用心良苦,所以作了〈苦之詩〉來稱頌自己的君王,其中有句「嘗膽不苦甘如飴」,便是描述勾踐嘗膽之事是極苦之物,但勾踐刻苦自勵,卻把它當成像糖那樣甜美。

後來「甘之如飴」就用以形容樂意承擔艱苦的事情,或處於困境卻能甘心安受。

「甘之如飴」較早的書證是出自於宋.真德秀〈送周天驥序〉:「非義之富貴,遠之如垢汙;不幸而賤貧,甘之如飴蜜。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苦難來臨,甘心承受。

使用類別用在「安於困厄、積極承擔」的表述上。

例句 多年來簞食瓢飲的生活,別人不堪其苦,他卻是甘之如飴。

儘管從小家境清寒,為了求學,三餐不繼,這種生活,他卻甘之如飴。

他承受了一般人所無法承擔的壓力,卻甘之如飴,只為了求取事業成功。

軍旅生活雖然困苦,處境危難,但大家都甘之如飴,領略了另一種不同的人生。

對於這種費力不討好的差事,別人都避之不及,而他卻甘之如飴,爭著搶先去做。

辛苦又勞累的教師生涯,許多老師們都甘之如飴,因為他們看到的是國家未來的希望。

這裡地處偏遠,工作既艱苦,待遇又非常微薄,但這些人卻能甘之如飴,因為他們是抱著回饋鄉里的心意來做事的。

辨  識近義心甘情願、安之若素反義苦不堪言、勉為其難 參考詞語甘之若飴注  音ㄍㄢ。

ㄓ。

ㄖㄨㄛˋ。

ㄧˊ漢語拼音gānzhīruòyí 釋  義《明史.卷二一○》:「贊曰:『……言者踵至,斥逐罪死,甘之若飴,而不能得君心之一悟。

』」甘如飴注  音ㄍㄢ。

ㄖㄨˊ。

ㄧˊ漢語拼音gānrúyí 釋  義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嘗膽不苦甘如貽,令我采葛以作絲。

」宋.文天祥〈正氣歌〉:「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 古道熱腸 參考詞語‧熱腸古道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ˇ。

ㄉㄠˋ。

ㄖㄜˋ。

ㄔㄤˊ漢語拼音gǔdàorècháng釋  義有上古時代淳樸仁厚的風範,及樂於助人的心腸。

形容待人仁厚、熱心。

※#語或出《官場現形記》第四四回。

典故說明「古道熱腸」是指人有上古時代淳樸仁厚的風範,及樂於助人的心腸。

常見於小說,如《官場現形記》第四四回。

《官場現形記》是清末著名的長篇小說,共六十回,作者李寶嘉。

全書以暴露晚清官場黑暗為主題。

當時政治黑暗,仕途非常雜亂,只要有錢,就算是目不識丁,也可以作官。

在四十四回中,描寫一個名叫申守堯的人,他是個府經班子,但愈作愈窮,窮到家裡沒米可煮,只有拿東西去典當。

一天申守堯跟一班佐雜們在聊天時,申守堯家裡幫他拿衣帽的老媽子走了過來,向申守堯說道:「老爺的事情完了沒有?衣裳脫下來交代給我,我好替你拿回去。

家裡今天還沒米下鍋,太太叫我去當當,我要回去了!」申守堯聽到老媽子說出他的窘況,覺得很丟臉,就打了老媽子一巴掌,把老媽子氣跑了,鞋子、帽子都丟在地上。

一干人中有個叫秦梅士的老頭子,非常熱心,他說:「守兄的衣帽脫下來沒有人拿,我們怎麼走呢?」就要他的跟班幫申守堯拿回家去。

「古道熱腸」這句成語就是用來形容待人仁厚、熱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待人仁厚、熱心。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熱心助人」的表述上。

例句 老王向來古道熱腸,待人誠懇又熱心。

李里長總是那麼古道熱腸,替別人分憂解勞。

他是個古道熱腸的人,你既有困難,找他準沒錯。

想不到在這種唯利是圖的社會裡,還有如此古道熱腸的人。

這些老鄰居,個個古道熱腸,一聽他家出了事,馬上趕過來幫忙。

辨  識近義排難解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反義人心不古 參考詞語熱腸古道注  音ㄖㄜˋ。

ㄔㄤˊ。

ㄍㄨˇ。

ㄉㄠˋ漢語拼音rèchánggǔdào 釋  義《糊塗世界.卷一》:「老哥熱腸古道,我們是一向欽佩的。

他這椿事只要老哥高抬貴手,他就過去了。

」 古色古香 參考詞語‧古香古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ˇ。

ㄙㄜˋ。

ㄍㄨˇ。

ㄒㄧㄤ漢語拼音gǔsègǔxiāng釋  義形容具有古舊典雅色彩和情調的書畫、或造型仿古的器物、建築、藝術品等。

#語本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

典故說明趙希鵠,南宋理宗時人,生卒年不詳。

所著《洞天清祿集》,是一本關於考察、鑒賞古文物的作品。

依中國的傳統說法,文具也叫文房器物,趙希鵠在書中列了十項之多,有古琴、古硯、古鐘鼎彝器、怪石、筆、墨、紙、畫等,同時論述了鑒賞、收藏、裝裱等方面的經驗。

趙希鵠提及辨別畫作真偽的方法:古畫會因為時日久遠,沾染灰塵,而呈現黑色或淡黑色,因此散發出一種古雅的色彩和情調,具有獨特的氣味。

如果是後人仿作的,則多為黃色而且色彩鮮明,沒有任何的灰塵與暗淡的色澤。

後來「古色古香」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具有古雅色彩和情調的書畫、器物、建築、藝術品等。

另外在北宋和南宋也均有出現「古香」一詞,如北宋.米芾《畫史》:「開軸多有濕臭氣,檀犀同匣,共發古香。

紙素既古,自有古香也。

」此處指的是畫軸中的畫紙,因受濕氣影響,久而久之就散發出一種古香。

南宋.陸游的〈小室〉詩:「窗几窮幽致,圖書發古香。

」則是指書本發出古雅的幽香。

所以「古香」在古代就已用來泛指各種書、畫所獨特散發出的一種古雅氣味。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具有古舊典雅色彩和情調的書畫、或造型仿古的器物、建築、藝術品等。

使用類別用在「古典雅緻」的表述上。

例句 你這幅古色古香的字畫,看來價值不菲。

這座蘭亭園修葺得古色古香,真有曲水流觴的感覺。

房間內擺上這幾張太師椅,顯得古色古香,別有氣氛。

這間閩南風格的古屋,整個格局透露出古色古香的氣度。

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文物,都是古色古香的稀世珍寶。

這家餐廳裝潢得古色古香,頗具傳統園林之勝,難怪總是高朋滿座。

辨  識近義古意盎然 參考詞語古香古色注  音ㄍㄨˇ。

ㄒㄧㄤ。

ㄍㄨˇ。

ㄙㄜˋ漢語拼音gǔxiānggǔsè 釋  義清.黃協塤《鋤經書舍零墨.卷三》:「以上梳頭提盤銘古香古色,溢於紙上,恐冬心、板橋不得擅美於前矣。

」 瓜田李下 參考詞語‧李下瓜田‧瓜李之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ㄚ。

ㄊㄧㄢˊ。

ㄌㄧˇ。

ㄒㄧㄚˋ漢語拼音guātiánlǐxià釋  義在瓜田裡不彎身穿鞋,在李樹下不舉手整理帽子。

語本無名氏〈君子行〉。

後用「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懷疑的場合。

典故說明「瓜田李下」是一句很常見的成語,經常是以「瓜田李下之嫌」的型態出現,可見這句成語和「嫌疑」很有關係。

在《樂府詩集.卷三二.相和歌辭七》中收錄了一首〈君子行〉,這首詩就是在告訴世人君子當有的舉止行為,所以開頭幾句就說了:「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意思就是說:君子為人要光明磊落,因此要儘量避開一些會引起別人猜疑的舉止。

這種舉止就像走經瓜田,如果彎腰去整理鞋子,就難免會讓人懷疑:是否在借此來掩飾偷摘瓜果的行為呢?同樣的,走到李子樹下,如果舉手來整理頭上的帽子,難免會讓人起疑:是否在借此而偷採樹上李子呢?如果我們走經瓜田不納履,來到李樹下,不正冠,自然就不會引人猜疑了。

後來就從這首詩演繹出「瓜田李下」這句成語,成為「惹人嫌疑」的代稱。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容易引起懷疑的場合。

使用類別用在「遭受質疑」的表述上。

例句 考試時東張西望,就難免有瓜田李下的作弊嫌疑。

我處事光明磊落,為所當為,無懼瓜田李下之嫌。

這次弊案,凡有瓜田李下之嫌的人,都被警方傳訊了。

她做事十分謹慎,絕不讓自己處於瓜田李下的情況中。

這事本與我無關,只因瓜田李下,招惹了許多閒言閒語。

為了避免瓜田李下惹是非,經理從不單獨與女同事出遊。

他是真心誠意在幫助寡嫂的,你們真不應該瓜田李下亂懷疑。

他曾出現在案發現場附近,所以警方認為他難脫瓜田李下之嫌。

自從先生過世後,為了避免瓜田李下,好交際的她深居簡出,謹言慎行。

辨  識近義薏苡之謗 參考詞語李下瓜田注  音ㄌㄧˇ。

ㄒㄧㄚˋ。

ㄍㄨㄚ。

ㄊㄧㄢˊ漢語拼音lǐxiàguātián 釋  義宋.劉克莊〈送勳姪之官嵢峽.詩五首之二〉:「李下與瓜田,嫌疑謹未然。

先賢監竹木,不食筍多年。

」《福惠全書.卷三》:「愚謂:折柳樊圃,良士瞿瞿;李下瓜田,君子所避。

」瓜李之嫌注  音ㄍㄨㄚ。

ㄌㄧˇ。

ㄓ。

ㄒㄧㄢˊ漢語拼音guālǐzhīxián 釋  義五代漢.王定保《唐摭言.卷九》:「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謗,斯不可忘。

」《警世通言.卷二一》:「誰知事既不諧,反涉瓜李之嫌,今日父母哥嫂亦不能相諒,何況他人?」 瓜熟蒂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ㄚ。

ㄕㄡˊ。

ㄉㄧˋ。

ㄌㄨㄛˋ漢語拼音guāshóudìluò釋  義瓜熟了,瓜蒂自然脫落。

語本南朝梁.張纘〈瓜賦〉。

後用「瓜熟蒂落」比喻懷胎足月生產,亦用於比喻時機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水到渠成」 典故說明南北朝時,梁朝有一位名叫張纘的人寫了一篇〈瓜賦〉,描述瓜類的生長過程,並讚嘆這種蔬果的香甜美味。

他寫道,瓜類在播種之初,接受了天地之氣,又在適當的時節發芽,爾後吸收日月精華,開枝散葉。

在藤蔓與茂葉的庇護之下,於低溼狹小的地方慢慢成熟後,瓜蒂就會從莖部自然脫落,然後散發出一股濃郁的香甜氣味,散佈在空氣中、雲霄上,連狄牙這位古代精於烹飪的廚師,都無法調出這樣的美味,實在是人間極品啊!後來「瓜熟蒂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從蔬果成熟的現象,轉而比喻人或動物懷胎足月生產,亦用於比喻時機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懷胎足月生產。

使用類別用在「降生出世」的表述上。

例句 她懷胎十月後,瓜熟蒂落,生了個胖娃娃。

你就安心待產,等到瓜熟蒂落,孩子自然會出生。

二語義說明比喻時機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使用類別用在「自然成功」的表述上。

例句 有些事急不得,要到瓜熟蒂落時,才能水到渠成。

這件事經過大家長期努力,如今瓜熟蒂落,大功告成。

他倆的戀情已經瓜熟蒂落,準備訂婚了。

他這些文章,都是累積豐富體驗後,瓜熟蒂落的作品,不是勉強寫湊成的。

這項工程的進行,已經到了瓜熟蒂落的時候,才說要放棄,豈不是太可惜了?青少年時代的努力,就是在奠定基礎,一旦時機來到,就會瓜熟蒂落,獲得成功。

辨  識近義水到渠成「水到渠成」及「瓜熟蒂落」都有事情自然成功的意思。

「水到渠成」側重於順勢而成;「瓜熟蒂落」側重於時機成熟。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辨似例句○ㄨ對這件事情,我們已經做好萬全準備,現在就等~。

ㄨ○青少年時代的努力,就是在奠定基礎,一旦時機來到,就會~,獲得成功。

功敗垂成 參考詞語‧功墜垂成‧功墮垂成‧功廢垂成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ㄥ。

ㄅㄞˋ。

ㄔㄨㄟˊ。

ㄔㄥˊ漢語拼音gōngbàichuíchéng釋  義指事情在即將成功時卻失敗了。

原語如加「於」和「之時」三字,成為「功敗(於)垂成(之時)」,意義就很容易理解。

垂,「將近」之意。

語出《晉書.卷七九.謝安列傳》。

典故說明「功敗垂成」指事情在即將成功時卻失敗了。

如果就「垂成之功」來推究典源,則在《三國志.卷二五.魏書.辛毗楊阜高堂隆傳.楊阜》和《三國志.卷五三.吳書.張嚴程闞薛傳.薛瑩》都可以看到「垂成之功」。

但如果以「功敗垂成」來推究,則當以《晉書.卷七九.謝安列傳》為較早。

〈謝安列傳〉提到謝玄的事:謝玄是東晉時代的名將,具有治國的才能。

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前秦苻堅率領大軍南侵東晉,東晉宰相謝安派謝玄率兵迎戰,兩軍對峙於淝水。

謝玄派人要求前秦軍隊向後退,以便晉軍渡河,這樣兩軍可以快速決戰;苻堅盤算著可以在晉軍渡河時發動攻勢,因此就答應了。

就在前秦軍隊向後撤退時,後方將士以為前線失守,眾多兵馬一時亂了陣腳,形成混亂的局面。

於是晉軍乘機渡河攻擊,前秦軍隊紛紛潰散,終被晉軍打敗。

此時謝玄想要乘勝前進,平定西邊的鞏、洛以及北方的幽、燕等地,然而朝中大臣嫉妒他的功績,以征戰太久為理由,下令他班師回朝,鎮守淮陰。

就在回程的時候,謝玄身染疾病,一直不見好轉,數年後病故時,才四十六歲。

所以後人感嘆,老天給他的年歲太短暫了,就在北伐即將成功之際,卻因朝廷阻擾而失敗了。

後來〈謝安列傳〉的原文「功敗垂成」演變成一句成語,用來指事情在即將成功時卻失敗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事情在即將成功時卻失敗了。

使用類別用在「將成卻敗」的表述上。

例句 這座橋梁本就要完工了,一場大地震卻讓它功敗垂成。

一萬片骨牌就只一片排歪了,因而功敗垂成,令人惋惜!我們做任何事情,若不能堅持到底,就會功敗垂成,何等可惜!任何實驗越接近尾聲,越大意不得,一點疏忽,都會功敗垂成。

越接近完工越得謹慎行事,萬一稍有疏忽,功敗垂成,悔之晚矣。

由於不能堅持到底,這件事竟以功敗垂成的結局收場,讓人惋惜。

眼看就要奪標了,卻因奪標手不慎落水,因而功敗垂成,令人頓足。

有句諺語說:「失敗往往就在成功左右。

」說明了事情功敗垂成的可能性。

這道題目本來都解出來了,卻一時慌張,寫錯了答案,以至功敗垂成,白忙一場。

辨  識近義功虧一簣、前功盡棄反義大功告成 參考詞語功墜垂成注  音ㄍㄨㄥ。

ㄓㄨㄟˋ。

ㄔㄨㄟˊ。

ㄔㄥˊ漢語拼音gōngzhuìchuíchéng 釋  義《藝文類聚.卷七四》:「若局勢已勝,不宜過輕,禍起於所忽,功墜於垂成。

」功墮垂成注  音ㄍㄨㄥ。

ㄏㄨㄟ。

ㄔㄨㄟˊ。

ㄔㄥˊ漢語拼音gōnghuīchuíchéng 釋  義明.張鳳翼《紅拂記.第一五齣》:「侵地無方,攻城記屈,邅回轉覺難發,功墮垂成,怎能勾衝擊唐突!」功廢垂成注  音ㄍㄨㄥ。

ㄈㄟˋ。

ㄔㄨㄟˊ。

ㄔㄥˊ漢語拼音gōngfèichuíchéng 釋  義清.昭槤《嘯亭雜錄.卷三》:「額(朱爾賡)以隻身獨攖眾怒,固已知其禍不旋踵,功廢垂成。

」 功虧一簣 參考詞語‧一簣而虧‧九仞一簣‧未成一簣‧為山止簣‧虧於一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ㄥ。

ㄎㄨㄟ。

ㄧ。

ㄎㄨㄟˋ。

(變)。

ㄍㄨㄥ。

ㄎㄨㄟ。

ㄧˊ。

ㄎㄨㄟˋ漢語拼音gōngkuīyīkuì(變)gōngkuīyíkuì釋  義堆土成山,已至九仞,卻因差最後一簣而不能成功。

比喻事情只差最後一步,卻因未能堅持到底而前功盡棄。

語出《書經.旅獒》。

△「功敗垂成」、「前功盡棄」 典故說明周武王滅了商朝,安定天下,聲威顯赫,四方蠻夷都來進貢。

西方有個叫旅的國家,進貢了幾隻土產的獒犬。

召公奭害怕武王玩物喪志,勸王繼續修德慎行,重視賢能,不要珍惜異物,以盡安定國家和保護人民的責任。

如果不注意小節,最後會連累大德,就像堆積一座土山,已堆到九仞,只差一簣土了,卻不肯覆上去而放棄,功敗垂成,這實在太可惜了。

「功虧一簣」出現在這席話中,比喻事情只差最後一步,卻因未能堅持到底而前功盡棄。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事情只差最後一步,卻因未能堅持到底而前功盡棄。

使用類別用在「枉費前功」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件事情所以功虧一簣,都因我最後的輕忽。

都快爬到山頂了,你卻要放棄,豈不功虧一簣?距考試就剩幾天了,你要繼續努力,免得功虧一簣。

這道堤防如果不搶在雨季前完成,就可能功虧一簣。

傳球傳了半天,臨門一腳,竟然失誤,真是功虧一簣。

我隊就因終場前的一次失誤,功虧一簣,失掉了冠軍。

該做的事就要堅持到底,不然功虧一簀,豈不是白費心血?這件工作眼看就要完成了,咱們得加把勁,不能讓它功虧一簣。

這個實驗進入最後階段更得小心,任何疏忽,都可能落得功虧一簣。

辨  識近義半途而廢、功敗垂成、前功盡棄反義堅持不懈、善始善終「功虧一簣」及「前功盡棄」都有事情進行到最後卻未能完成的意思。

「功虧一簣」指因只差最後一點努力而失敗,含有惋惜之意;「前功盡棄」指事情進行了一大半而失敗,毀掉前面的努力。

功虧一簣前功盡棄辨似例句○○都快爬到山頂了,你卻要放棄,豈不~? ㄨ○這次颱風將即將採收的果實打落一地,使果農~,血本無歸。

參考詞語一簣而虧注  音ㄧ。

ㄎㄨㄟˋ。

ㄦˊ。

ㄎㄨㄟ。

(變)。

ㄧˊ。

ㄎㄨㄟˋ。

ㄦˊ。

ㄎㄨㄟ漢語拼音yīkuìérkuī(變)yíkuìérkuī 釋  義元.貢師泰〈送鄭居貞之建安序〉:「志之不專,則事或分於外誘,行之不厲,則往往一簣而虧。

」九仞一簣注  音ㄐㄧㄡˇ。

ㄖㄣˋ。

ㄧ。

ㄎㄨㄟˋ。

(變)。

ㄐㄧㄡˇ。

ㄖㄣˋ。

ㄧˊ。

ㄎㄨㄟˋ漢語拼音jiǔrènyīkuì(變)jiǔrènyíkuì 釋  義明.張煌言〈上延平王書〉:「倘尋徐福之行蹤,思盧敖之故跡。

縱偷安一時,必貽譏千古。

即觀史載陳宜中、張世傑兩人褒貶,可為明鑑。

九仞一簣,殿下寧不自愛乎?」未成一簣注  音ㄨㄟˋ。

ㄔㄥˊ。

ㄧ。

ㄎㄨㄟˋ。

(變)。

ㄨㄟˋ。

ㄔㄥˊ。

ㄧˊ。

ㄎㄨㄟˋ漢語拼音wèichéngyīkuì(變)wèichéngyíkuì 釋  義《論語.子罕》:「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元.方回〈勉齋箴〉:「井九仞而不及泉兮,山未成一簣而止。

」為山止簣注  音ㄨㄟˊ。

ㄕㄢ。

ㄓˇ。

ㄎㄨㄟˋ漢語拼音wéishānzhǐkuì 虧於一簣注  音ㄎㄨㄟ。

ㄩˊ。

ㄧ。

ㄎㄨㄟˋ。

(變)。

ㄎㄨㄟ。

ㄩˊ。

ㄧˊ。

ㄎㄨㄟˋ漢語拼音kuīyúyīkuì(變)kuīyúyíkuì 釋  義《北史.卷六五》:「至弘農,見周文,陳賊形勢,恨其垂成之功,虧於一簣,歔欷不自勝。

」 各自為政 參考詞語‧各自為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ㄜˋ。

ㄗˋ。

ㄨㄟˊ。

ㄓㄥˋ漢語拼音gèzìwéizhèng釋  義各依自己的主張行事,不顧全整體。

#語本《左傳.宣公二年》。

典故說明春秋魯宣公二年的春天,楚任命鄭公子歸生攻打宋國。

兩軍交戰前,宋國主帥華元宰羊犒賞軍士,但卻漏掉幫他駕車的車夫羊斟,使得羊斟懷恨在心。

等到開戰,羊斟就對華元說:「前天宰羊犒賞軍士,分給誰是你作主;今天車子是我來駕駛,要往那裡去由我作主。

」於是故意使華元被俘,導致宋國戰敗。

後來「各自為政」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表示各依自己的主張行事,不顧全整體。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各依自己的主張行事,不顧全整體。

使用類別用在「各自行事」的表述上。

例句 政府官員如果各自為政的話,將會造成國家的危機。

春秋戰國,諸侯各自為政,天下擾攘,長達五百餘年。

軍閥擁兵自重,各自為政,結果當然造成國家動盪不安。

政府機關如果各自為政,就會造成政令不一的混亂局面。

地方政府應該在中央的統一指揮下,互相支援,不可以各自為政。

辨  識近義各行其是、一盤散沙反義和衷共濟、同心協力、群策群力、戮力同心 參考詞語各自為謀注  音ㄍㄜˋ。

ㄗˋ。

ㄨㄟˊ。

ㄇㄡˊ漢語拼音gèzìwéimóu 釋  義宋.李覯〈寄上孫安撫書〉:「大抵東南土田美好,雖其飢饉之歲,亦有豐熟之地。

比來諸郡,各自為謀,縱有餘糧,不令出境。

」 各有千秋 參考詞語‧別有千秋‧各千秋‧各有千古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ㄜˋ。

ㄧㄡˇ。

ㄑㄧㄢ。

ㄑㄧㄡ漢語拼音gèyǒuqiānqiū釋  義各有長處和特色,或各有其長期存在的價值。

※語或出清.趙翼〈吳穀人祭酒枉過草堂邀稚存味辛同集〉詩四首之四。

典故說明趙翼為清中葉時期的著名詩人,生於雍正,卒於嘉慶年間,享有八十八歲的高齡,著作不下千卷。

乾嘉詩壇中,主要有「性靈」、「格調」、「肌理」等三個詩派,趙翼為「性靈」派的一員大將,崇尚性情自然流露,在隨意間揮灑表達出詩的意味。

其詩作掙脫了貫有的規律,把詩歌創作引入普遍的平民階層,在當時及後世都備受推崇。

壯年時,趙翼即因輕微中風而絕意仕進,歸隱田園,晚年時更處於半瞎、半聾、半啞的狀態,〈吳穀人祭酒枉過草堂邀稚存味辛同集〉即其晚年詩作,從詩名可知此詩所記為趙翼與吳穀人、洪亮吉(稚存)、趙懷玉(味辛)相聚共飲之事。

當時他應已是七十餘歲的老翁,在座數位也俱是髮蒼鬢白,使他不由得生出人事更迭的感歎。

詩中所提「袁、蔣、王、錢」指的是袁枚、蔣士銓、王鳴盛、錢大昕,這四位都是與趙翼同時期的著名學者,在文壇亦享有盛名,袁、蔣二人更與趙翼同為「性靈」派詩人。

然而無論他們曾經多麼的顯赫,多麼的意氣風發,畢竟已是時過境遷,終將化為塵土,而起繼後浪各顯優長與特色,是否有人甘於只做傳薪者?所以,在「名流各有千秋在」的時勢下,垂垂老矣者只能帶著昔日榮景,逐漸走向衰逝之途。

而其中所用「千秋」一詞,其實早見於漢代李陵〈與蘇武〉詩中,詩云:「嘉會難再遇,三載為千秋。

」此處「千秋」一詞意指「時間久遠」,爾後才又衍申出「可長久存在」的含意。

後來「各有千秋」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各有長處和特色,或各有其長期存在的價值。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各有長處和特色或各有其長期存在的價值。

使用類別用在「各有所長」的表述上。

例句 劉邦及項羽才略各有千秋,均為一時豪傑。

乒乓球的握拍法,不論直拍或橫拍,各有千秋。

這次世界盃的足球隊伍,實力平均,各有千秋。

這兩名選手的跳水動作各有千秋,裁判難以決定勝負。

這兩幅畫,一幅充滿陽剛氣息,一幅展現陰柔美感,的確各有千秋。

歌仔戲和布袋戲雖然都是地方戲曲代表,但其表演方式其實是各有千秋的。

他們夫婦倆,一個是運動家,一個是聲樂家,雖然專精的領域各有千秋,但都算得上是當代的精英。

這兩篇文章的表現手法各有千秋,一篇擅長情感抒寫,一篇工於詞藻描繪,都是現今文壇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辨  識近義春華秋實、各有所長、春蘭秋菊反義相形見絀 參考詞語別有千秋注  音ㄅㄧㄝˊ。

ㄧㄡˇ。

ㄑㄧㄢ。

ㄑㄧㄡ漢語拼音biéyǒuqiānqiū 釋  義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卷一》:「明公負雋才,居高位,靜觀天下事,以為旂常竹帛,別有千秋,是非鯫生所敢知也。

」各千秋注  音ㄍㄜˋ。

ㄑㄧㄢ。

ㄑㄧㄡ漢語拼音gèqiānqiū 釋  義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蘇小墳鄰岳王墓,英雄兒女各千秋。

」各有千古注  音ㄍㄜˋ。

ㄧㄡˇ。

ㄑㄧㄢ。

ㄍㄨˇ漢語拼音gèyǒuqiāngǔ 釋  義清.楊倫〈武昌喜晤徐民部惕菴表兄賦贈長句〉:「鐘鼎山林未可期,人生須各有千古。

秋風蕭蕭黃鶴樓,要君同登最上頭。

」 光明磊落 參考詞語‧磊落光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ㄤ。

ㄇㄧㄥˊ。

ㄌㄟˇ。

ㄌㄨㄛˋ漢語拼音guāngmínglěiluò釋  義磊落,坦蕩。

「光明磊落」形容心地無私,胸懷坦蕩。

※語或出《朱子語類.卷七四.易.上繫上》。

△「光明正大」 典故說明「磊落」是光明坦直的意思,「光明磊落」則是心地光明無私,胸懷坦蕩。

此語見用於《朱子語類》。

朱熹是南宋的理學家,《朱子語類》這本書即記載他與門人弟子間的對話。

有學生問他有關易經卦辭的問題:「《易經繫辭》裡說『卦有小大』,舊說是《易經》裡的『大畜』、『小畜』、『大過』、『小過』四個卦,但就是只有這四卦嗎?」朱熹回答:「應該是說凡是好的卦都可稱為大,不好的卦都稱為小,所謂『卦有小大』,就是卦有好有壞,就像人也有分好壞一樣。

光明磊落的人就是好人,昏庸詭詐的人就是壞人。

」「磊落」即是指坦然寬大的樣子。

《晉書.卷一○五.石勒載記下》就有這樣的用法:「大丈夫行事當礌(同『磊』)礌落落,如日月皎然。

」「礌礌落落」指志向高遠,胸懷坦然。

朱熹用「光明磊落」形容心胸坦蕩無私的人。

後來「光明磊落」就一直沿用下來,形容心地無私,胸懷坦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心地無私,胸懷坦蕩。

使用類別用在「坦然正當」的表述上。

例句 他一生做事光明磊落,深受眾人敬仰。

為人要光明磊落,不能做一絲虧心事。

選手們競爭,要光明磊落,不可暗耍手段。

像他這樣背後中傷別人,一點都不光明磊落。

不曾暗地攻訐別人,充分說明他光明磊落的胸懷。

除非是做事不光明磊落,否則怎麼會怕別人閒言閒語?與其偷偷摸摸,不如把事情攤開明講,更顯得光明磊落。

他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不會答應你做這種見不得人的勾當。

辨  識近義不愧屋漏、不欺暗室、光明正大、襟懷坦蕩、光風霽月、堂堂正正反義含沙射影、偷天換日、鬼鬼祟祟、暗箭傷人、一手遮天、居心叵測、心懷不軌、別有居心、暗室可欺、暗室虧心、偷偷摸摸「光明磊落」及「光明正大」都有坦然正當的意思。

「光明磊落」側重於形容心胸坦蕩;「光明正大」側重於行事正當。

光明磊落光明正大辨似例句○ㄨ我們的胸懷要~,方能受人尊重。

ㄨ○這可是~的合法交易,絕非傳聞中的黑市買賣。

參考詞語磊落光明注  音ㄌㄟˇ。

ㄌㄨㄛˋ。

ㄍㄨㄤ。

ㄇㄧㄥˊ漢語拼音lěiluòguāngmíng 釋  義《明史.卷一八二》:「贊曰:『……綢繆庶務,數進讜言,跡其居心行己,磊落光明,剛方鯁亮,有古大臣節概。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卷六》:「公一時忠憤激發,嫉惡若仇,容或偶為此語,揆其心術,仍不失為磊落光明。

」 光風霽月 參考詞語‧霽月光風‧風光月霽‧風光霽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ㄤ。

ㄈㄥ。

ㄐㄧˋ。

ㄩㄝˋ漢語拼音guāngfēngjìyuè釋  義霽月,指雨後的明月。

「光風霽月」形容雨過天青後的明淨景象。

#語本唐.無名氏〈楚泊亭〉詩二首之一。

後亦用「光風霽月」比喻政治清明,時世太平的局面。

或用於形容人品光明磊落。

典故說明「光風霽月」原作「霽月光風」。

《全唐詩外編》中收有〈楚泊亭〉一詩,詩中以「霽月光風」形容雨過天青後,月色明亮,微風和煦的景象。

後來「光風霽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雨過天青後的明淨景象;亦用來比喻政治清明,時世太平的局面;或用來形容人品光明磊落。

但也有人以為《大宋宣和遺事》方為此語之源。

《大宋宣和遺事》之作者相傳為南宋人,亦傳為宋朝遺臣於元時所作,內容主要記述宋代徽宗、欽宗、高宗三朝的故事。

其中有一段文字:「茫茫往古,繼繼來今,上下三千餘年,興廢百千萬事,大概風光霽月之時少,陰雨晦冥之時多;衣冠文物之時少,干戈征戰之時多。

」意思是說就歷史來看,古往今來清明太平的日子少於黑暗動亂的,文風鼎盛的時候少於戰亂頻仍的。

在此,「風光霽月」是用以形容清平盛世,與〈楚泊亭〉詩中的「霽月光風」語義不同。

另宋代黃庭堅的〈濂溪詩序〉,文中亦用了「光風霽月」,文曰:「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

」則是以「光風霽月」稱頌周敦頤人品之高潔,又是另一個引申的語義。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雨過天青後的明淨景象。

使用類別用在「氣候宜人」的表述上。

例句 秋雨過後,一片光風霽月,正適合納涼吟詩。

在這光風霽月的夜晚,獨自漫步湖邊,欣賞夜色,真令人陶醉。

過一會兒,烏雲散開,皎潔的明月終於露臉,銀光灑遍,原有的陰霾竟一掃而空;古人說光風霽月,正是如此景象。

二語義說明形容人品光明磊落。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品德高尚」的表述上。

例句 他光風霽月的開闊胸襟,令人敬仰。

他的為人光風霽月,受到大家的推崇。

他人品高貴,光風霽月,是個值得交往的朋友。

周先生的人品高尚,胸懷磊落,有如光風霽月。

老師經常勉勵我們,待人處世要有光風霽月般的胸懷。

他那高尚的人品,有如光風霽月一般,值得我們效法。

一個人的胸懷如能光風霽月,行事坦蕩,就不怕旁人蜚長流短。

辨  識近義山高水長、風清月朗、光明正大、光明磊落、冰壺秋月、淵渟嶽峙反義陰風怒號、霪雨霏霏、偷雞摸狗、閹然媚世 參考詞語霽月光風注  音ㄐㄧˋ。

ㄩㄝˋ。

ㄍㄨㄤ。

ㄈㄥ漢語拼音jìyuèguāngfēng 釋  義唐.無名氏〈楚泊亭.詩二首之一〉:「天垂六幕水浮空,霽月光風上下同。

」《紅樓夢.第五回》:「幸生來英豪闊大寬宏量,從未將兒女私情略縈心上,好一似霽月光風耀玉堂。

」風光月霽注  音ㄈㄥ。

ㄍㄨㄤ。

ㄩㄝˋ。

ㄐㄧˋ漢語拼音fēngguāngyuèjì 釋  義明.蘇濬《雞鳴偶記》:「風光月霽,是吾心太虛真境;鳥語花陰,是吾心無盡生意。

」風光霽月注  音ㄈㄥ。

ㄍㄨㄤ。

ㄐㄧˋ。

ㄩㄝˋ漢語拼音fēngguāngjìyuè 釋  義《大宋宣和遺事.元集》:「茫茫往古,繼繼來今,上下三千餘年,興廢百千萬事,大概風光霽月之時少,陰雨晦冥之時多。

」 光天化日 參考詞語‧化日光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ㄤ。

ㄊㄧㄢ。

ㄏㄨㄚˋ。

ㄖˋ漢語拼音guāngtiānhuàrì釋  義「光天」,指陽光普照之天。

語出《書經.益稷》。

「化日」,指承平無事之日。

語本漢.王符〈愛日篇〉。

「光天化日」指政治清明的太平盛世。

後亦用「光天化日」比喻在大白天裡,人人都看得清楚的場合。

典故說明「光天化日」係由「光天」及「化日」二詞組合而成。

「光天」指陽光普照之天。

這個詞見於《書經.益稷》:「俞哉,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萬邦黎獻,共惟帝臣,惟帝時舉。

」禹稱讚舜帝的德行如陽光普照天下,從天涯到海角的黎民百姓,萬國的眾多賢能的人,都是舜帝的臣子,為舜帝所用;這裡的「光天之下」本指普天之下。

「化日」,指太平盛世。

這個詞見於《後漢書.卷四九.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王符》裡所收錄王符《潛夫論.愛日》:「化國之日舒以長,故其民閑暇而力有餘;亂國之日促以短,故其民困務而力不足。

」意思是說在政治清明、有教化的國家,人民的生活過得安閒舒適,所以有餘力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沒有教化的亂國,人民的生活過得緊張急迫,人民忙於勞務而沒有足夠的力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這裡的「化國」在《潛夫論》中本作「治國」,唐人避高宗李治諱改。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成「光天化日」本指政治清明,承平無事的時代。

《儒林外史》第一九回:「廣放私債,毒害良民,無所不為。

如此惡棍,豈可一刻容留於光天化日之下!」後亦用「光天化日」指在大白天裡,人人都看得清楚的場合。

如《西遊記》第三回:「果然那廂有座城池,六街三市,萬戶千門,來來往往,人都在光天化日之下。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指政治清明的太平盛世。

使用類別用在「安定太平」的表述上。

例句 堯舜的光天化日,國泰民安,是古代帝王政治的典範。

在光天化日的世代,人民才有多餘的金錢與時間從事休閒活動。

二語義說明比喻在大白天裡,人人都看得清楚的場合。

使用類別用在「公眾場合」的表述上。

例句 歹徒竟然在光天化日下當街行搶,真是膽大包天。

你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做壞事,膽子未免也太大了。

一群流氓竟敢在光天化日下結夥滋事,真是目無法紀。

他們兩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居然忘情地親吻起來,看得大家目瞪口呆。

為了娶得美嬌娘,他不惜在光天化日、眾目睽睽下,拿著一束鮮花當眾下跪求婚。

辨  識近義大庭廣眾、青天白日、眾目睽睽 參考詞語化日光天注  音ㄏㄨㄚˋ。

ㄖˋ。

ㄍㄨㄤ。

ㄊㄧㄢ漢語拼音huàrìguāngtiān 釋  義《太平天國資料.太平天國史料》:「堯舜化日光天,由為君能正;禹稷身顯後狂,由為臣能正。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卷七》:「儻生際聖朝,其能一日姑容於化日光天之下與?」 光怪陸離 參考詞語‧神光陸離‧陸離光怪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ㄤ。

ㄍㄨㄞˋ。

ㄌㄨˋ。

ㄌㄧˊ漢語拼音guāngguàilùlí釋  義「光怪」,離奇怪異的樣子。

語出《吳書》。

「陸離」,參差錯雜的樣子。

#語出戰國楚.屈原〈離騷〉。

「光怪陸離」形容現象離奇怪異,色彩參差錯雜。

典故說明「光怪陸離」係由「光怪」及「陸離」二語組合而成。

「光怪」是出自《吳書》。

孫堅家族的祖墳在富春城東,墳上屢次出現怪異的光景,上頭時常飄著五色雲彩,連綿數里不斷,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

凡是看過的鄉親父老都說,孫氏要興旺了!後來孫堅出生,果真長相不凡,生性闊達,擁有不凡的操守。

「陸離」則是出自〈離騷〉。

戰國時楚人屈原,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懷王放逐漢北時,作〈離騷〉表明忠貞愛國之心。

文中,屈原因為無法解開對現實和理想之間的矛盾,於是上天下地找尋解脫之道。

他幻想駕鸞凰、鳳鳥乘風飛升,翱遊天際。

一路上有望舒、飛廉、鸞凰、雷師、鳳鳥、雲霓等眾多仙人及侍從伴隨,色彩繁雜而絢麗。

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光怪陸離」,用來形容現象離奇怪異,色彩參差錯雜。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現象離奇怪異,色彩參差錯雜。

使用類別用在「奇特怪異」的表述上。

例句 這個雕像館的作品光怪陸離,讓人看得眼花撩亂。

看到這種光怪陸離的情景,每個人都感到莫名其妙。

有些年輕人將自己打扮得光怪陸離,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這本小說描述了許多光怪陸離的人物景象,讀得大家如醉如痴。

這齣科幻電影的聲色光怪陸離,讓人看了直讚嘆編劇者想像力的豐富。

社會風氣越來越開放,每天都可從電視上看到許多光怪陸離得令人難以置信的事物。

辨  識近義千奇百怪、五光十色、五花八門、奇形怪狀、斑駁陸離 參考詞語神光陸離注  音ㄕㄣˊ。

ㄍㄨㄤ。

ㄌㄨˋ。

ㄌㄧˊ漢語拼音shénguānglùlí 釋  義南朝梁.沈約〈內典序〉:「聖跡彪炳,日煥於閻浮;神光陸離,星繁於淨剎。

」清.珠泉居士《續板橋雜記.卷中》:「鬒髮如雲,明眸似水,驟與之遇,神光陸離,在儕輩中,齒稍長矣,而風度高雅,無折腰齲齒習氣。

」陸離光怪注  音ㄌㄨˋ。

ㄌㄧˊ。

ㄍㄨㄤ。

ㄍㄨㄞˋ漢語拼音lùlíguāngguài 釋  義清.姜承烈〈書影序〉:「今試取其書讀之,凡古今來未聞未見、可法可傳者,靡不博稽而幽討,陸離光怪,莫可端倪。

」《孽海花.第七回》:「見船上紮著無數五色的彩球,夾著各色的鮮花,陸離光怪,紙醉金迷。

」 改頭換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ㄞˇ。

ㄊㄡˊ。

ㄏㄨㄢˋ。

ㄇㄧㄢˋ漢語拼音gǎitóuhuànmiàn釋  義指眾生在六道輪迴中不斷地改變形相而神識依舊不變。

語出唐.寒山〈詩〉其二一二。

後用「改頭換面」比喻形式雖改變,而實質未變。

亦用於比喻一個人澈底改變,有重新做人之意。

△「改頭換尾」 典故說明寒山,是唐代的隱士,也是一位高僧。

姓名和生卒年均不可考,因為長期隱居於天臺的寒巖,因而稱為寒山或寒山子。

其詩風與早期的禪宗思想一致,蘊函深奧的哲理。

在這首詩中,寒山提到輪迴的苦痛是令人害怕的。

眾生在六道中轉化不休,是一片紛亂的景象,在這輪迴中,眾生一直不斷地改變外在的容貌,然而相對的內在實質,則是完全沒有改變。

「改頭換面」就是直接摘自詩中的一個成語,被用來比喻形式雖然改變,然而實質卻未因而改變。

亦用於比喻一個人澈底改變,有重新做人之意。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形式雖改變,而實質未變。

使用類別用在「改變外貌」的表述上。

例句 詐騙集團的成員經常改頭換面,令人防不勝防。

他去整型之後,整個人改頭換面,讓我完全認不出來。

將他人文章拿來改頭換面,重新發表,也是一種剽竊行為。

由於整型技術的進步,只要花得起錢,大家都可以隨心所欲地改頭換面。

許多廠商將舊產品改頭換面變成新產品,這種企圖欺騙消費者的作法,殊不可取。

二語義說明比喻一個人澈底改變,有重新做人之意。

使用類別用在「改過悔悟」的表述上。

例句 小明已經改頭換面,努力奮發向上,我們應該給他鼓掌。

經過上次的教訓之後,小華決定改頭換面,絕不再惹事生非。

辨  識反義廬山真面目 改過自新 參考詞語‧改過從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ㄞˇ。

ㄍㄨㄛˋ。

ㄗˋ。

ㄒㄧㄣ漢語拼音gǎiguòzìxīn釋  義改正過失,重新作人。

◎語出《史記.卷一○.孝文本紀》。

典故說明西漢時,有一個名醫叫淳于意,他被人誣告,要把他押解到長安審判。

淳于意的女兒緹縈一路跟著父親的囚車來到長安。

到了長安,緹縈上書給文帝,內容敘述她父親是個廉明正直的人,如今被判有罪,將被處刑。

人死不能復生,若被處了「肉刑」,斬掉的肢體肌膚,就再也接不回去了。

將來想要改過,卻永遠帶著傷口而無法重新作人。

緹縈希望能代父贖罪,讓父親有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就赦免了淳于意的罪。

典源又見《史記.卷一○六.吳王濞傳》。

內容則是敘述漢文帝時,對吳王濞的種種惡行不忍處罰,但吳王濞並未因此改正過失,重新作人,所以鼂錯建議景帝應該削減吳王的勢力,以免造成更大的禍亂。

其中也用到「改過自新」一語。

後來「改過自新」用來指改正過失,重新作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改正過失,重新作人。

使用類別用在「改過悔悟」的表述上。

例句 她既然知錯了,你應該給她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對於改過自新的人,我們應懷包容之心,給他們機會。

犯過錯誤的人,只要能改過自新,就是一個新人生的開始。

雖然他的確犯了過錯,但只要他能改過自新,我們就原諒他。

人非聖賢,誰能無過?能有改過自新的勇氣,就值得我們為他加油!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你如果真能改過自新,總有一天會重新被社會接受。

辨  識近義改邪歸正、放下屠刀、洗心革面、棄暗投明、痛改前非、改過遷善反義怙惡不悛、執迷不悟 參考詞語改過從新注  音ㄍㄞˇ。

ㄍㄨㄛˋ。

ㄘㄨㄥˊ。

ㄒㄧㄣ漢語拼音gǎiguòcóngxīn 釋  義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鶯立謝而言曰:『今當改過從新,毋敢再犯。

』」元.施惠《幽閨記.第二四齣》:「天幸遭逢頒大赦,改過從新,作個清平無事人。

」 改邪歸正 參考詞語‧去邪歸正‧反邪就正‧反邪歸正‧棄邪從正‧棄邪歸正‧矯邪歸正‧背邪向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ㄞˇ。

ㄒㄧㄝˊ。

ㄍㄨㄟ。

ㄓㄥˋ漢語拼音gǎixiéguīzhèng釋  義「改」、「歸」,典源分別作「背」、「向」。

指改正錯誤的行為,返回正途。

語本漢.應劭《漢官》。

△「棄暗投明」 典故說明「改邪歸正」原作「背邪向正」。

秦漢時期,在三公之下設有九卿。

漢代的九卿分別為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

東漢獻帝時遷都於許,典章湮沒,應劭於是綴集所聞,著成《漢官》(亦稱《漢官儀》)一書,記述漢代典章制度及職官禮儀。

應劭在提到「卿」這個官職時,認為它有彰顯、光明之意,具有背棄邪道,趨向正路的作用,可以彰顯國家的道德。

後來「改邪歸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改正錯誤的行為,返回正途。

出現「改邪歸正」的書證如《七國春秋平話》卷上:「望大王改邪歸正,就有道而去無道,則邦國之幸。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改正錯誤的行為,返回正途。

使用類別用在「改過悔悟」的表述上。

例句 雖然他從前做了不少惡事,但如今已經改邪歸正了。

一個壞人如果能改邪歸正,我們應該給他自新的機會。

一個改邪歸正的人,我們應該歡迎他,不可心存偏見。

只要你有改邪歸正的決心,每個人都願意全力協助你。

這篇報導記述了一個罪犯如何改邪歸正的過程,讀來十分感人。

你那麼年輕就幹起非法勾當,為什麼不改邪歸正,找份正經的工作?在宗教力量的感召下,這位煙毒犯不但改邪歸正,並成為宣導戒毒的義工。

他決心把自己改邪歸正的心路歷程寫成一本書,提供給迷途少年做為借鑒。

辨  識近義改過自新、改惡從善、棄暗投明反義怙惡不悛、執迷不悟「改邪歸正」及「棄暗投明」都有改正過失,回到正途的意思。

「改邪歸正」側重於改正錯誤行為;「棄暗投明」側重於改變立場。

改邪歸正棄暗投明辨似例句○ㄨ在宗教力量的感召下,這位煙毒犯不但~,並成為宣導戒毒的義工。

ㄨ○我方利用廣播勸告敵軍~,產生了很大的效果。

參考詞語去邪歸正注  音ㄑㄩˋ。

ㄒㄧㄝˊ。

ㄍㄨㄟ。

ㄓㄥˋ漢語拼音qùxiéguīzhèng 釋  義《三國演義.第二八回》:「關公曰:『綠林中非豪傑托足之處。

公等今後可各去邪歸正,勿自陷其身。

』元紹拜謝。

」《西遊記.第一九回》:「高老見這等去邪歸正,更十分喜悅。

」反邪就正注  音ㄈㄢˇ。

ㄒㄧㄝˊ。

ㄐㄧㄡˋ。

ㄓㄥˋ漢語拼音fǎnxiéjiùzhèng 釋  義《三國志.卷八》:「若股肱忠良,能效節立信以輔時君,反邪就正以建大功,福莫大焉。

」反邪歸正注  音ㄈㄢˇ。

ㄒㄧㄝˊ。

ㄍㄨㄟ。

ㄓㄥˋ漢語拼音fǎnxiéguīzhèng 釋  義《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既如此,何不乘機反邪歸正?朝廷必有酬報。

」棄邪從正注  音ㄑㄧˋ。

ㄒㄧㄝˊ。

ㄘㄨㄥˊ。

ㄓㄥˋ漢語拼音qìxiécóngzhèng 釋  義《三國志.卷三三》:「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

」棄邪歸正注  音ㄑㄧˋ。

ㄒㄧㄝˊ。

ㄍㄨㄟ。

ㄓㄥˋ漢語拼音qìxiéguīzhèng 釋  義《水滸傳.第一○七回》:「盧俊義慰撫勸勞,就令武順鎮守城池。

因此賊將皆感泣,傾心露膽,棄邪歸正。

」清.鈕琇《觚賸.卷七》:「今公已棄邪歸正,承襲王封。

」矯邪歸正注  音ㄐㄧㄠˇ。

ㄒㄧㄝˊ。

ㄍㄨㄟ。

ㄓㄥˋ漢語拼音jiǎoxiéguīzhèng 釋  義《晉書.卷一二二》:「史臣曰:『……向使矯邪歸正,革偽為忠,鳴檄而蕃晉朝,仗義而誅醜虜,則燕秦之地可定,桓文之功可立。

』」背邪向正注  音ㄅㄟˋ。

ㄒㄧㄝˊ。

ㄒㄧㄤˋ。

ㄓㄥˋ漢語拼音bèixiéxiàngzhèng 釋  義《北堂書鈔.卷五三》:「卿,彰也,明也。

言當背邪向正,彰有道德。

」 改弦更張 參考詞語‧改張易調‧改絃易張‧改絃易調‧改絃更張‧改調解張‧解絃更張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ㄞˇ。

ㄒㄧㄢˊ。

ㄍㄥ。

ㄓㄤ漢語拼音gǎixiángēngzhāng釋  義更,變換。

張,給樂器上弦。

指若琴瑟聲音不諧調,便得更換其弦。

語本漢.董仲舒〈元光元年舉賢良對策〉。

後用「改弦更張」比喻改革變更,重新做起。

△「改弦易轍」 典故說明「改弦更張」的「更」,是更換的意思,「張」則指給樂器上弦。

弦樂器彈奏久了,弦會變鬆或斷掉,以致走音,甚至無法彈奏,這時就得更換琴弦,才能重新彈奏。

董仲舒(西元前179∼前104)是西漢名儒,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

提倡獨尊儒術。

著有《春秋繁露》等書。

因為他是當時著名的學者,所以漢武帝經常請他在施政方針上提出建議。

在〈元光元年舉賢良對策〉(見收於《漢書》本傳)中,董仲舒論到秦末乃至漢初的天下局勢,就像腐朽的木頭,又像糞土所做的牆,雖然君王想要發奮圖強,卻無可奈何,追究其原因,便是國家的制度沒有改變。

他又舉更換樂器的弦為例,說明如果應該更換弦而不更換,就算是最好的樂工也無法彈奏,強調如果制度沒有更改,就算有賢人治國,也無法將國家治理得很好。

後來「改弦更張」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改革變更,重新做起。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改革變更,重新做起。

使用類別用在「改變革新」的表述上。

例句 為了提升業績,公司決定將舊制度澈底地改弦更張。

既然投資這項生意賺不到錢,就應改弦更張,另謀出路。

公司內部的組織經過改弦更張之後,就變得更有效率了。

這項產品的市場已經萎縮,我們得趁早改弦更張,開發新產品。

商場形勢已經完全改變,如果你再不改弦更張,遲早會遭到淘汰!既然大家都有改弦更張的決心,相信本公司這次的改革一定可以成功。

你很聰明,只要肯把讀書的方式改弦更張,一定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他本來只想拍一部短片,後來發現題材太過龐大,於是改弦更張,拍了一部長片。

辨  識近義改弦易轍、另起爐灶、改轅易轍反義蕭規曹隨、抱殘守缺、老調重彈、泥古不化、舊調重彈、率由舊章「改弦易轍」及「改弦更張」都有改變計畫、方法、行為的意思。

「改弦易轍」適用於方向、路線的更動;「改弦更張」適用於制度、想法的更動。

改弦易轍改弦更張辨似例句○ㄨ經商一途既然行不通,他就~的寫起小說來。

ㄨ○公司內部的組織經過~之後,就變得更有效率了。

參考詞語改張易調注  音ㄍㄞˇ。

ㄓㄤ。

ㄧˋ。

ㄉㄧㄠˋ漢語拼音gǎizhāngyìdiào 釋  義《魏書.卷六六》:「而舅屬當銓衡,宜須改張易調。

」改絃易張注  音ㄍㄞˇ。

ㄒㄧㄢˊ。

ㄧˋ。

ㄓㄤ漢語拼音gǎixiányìzhāng 釋  義《三國志.卷四八》:「評曰:『……休以舊愛宿恩,任用興、布,不能拔進良才,改絃易張,雖志善好學,何益救亂乎?』」《陳書.卷三○》:「陛下如不改絃易張,臣見麋鹿復遊於姑蘇臺矣。

」改絃易調注  音ㄍㄞˇ。

ㄒㄧㄢˊ。

ㄧˋ。

ㄉㄧㄠˋ漢語拼音gǎixiányìdiào 釋  義《隋書.卷七三》:「請復為相州,改絃易調,庶有以變其風俗,上答隆恩。

」改絃更張注  音ㄍㄞˇ。

ㄒㄧㄢˊ。

ㄍㄥ。

ㄓㄤ漢語拼音gǎixiángēngzhāng 釋  義《清史稿.卷一三》:「用民之法,總宜深得民心。

勝保等所辦章程既與民心不洽,自應改絃更張,以期得力。

」改調解張注  音ㄍㄞˇ。

ㄉㄧㄠˋ。

ㄐㄧㄝˇ。

ㄓㄤ漢語拼音gǎidiàojiězhāng 釋  義《宋書.卷二》:「臣荷重任,恥責實深,自非改調解張,無以濟治。

」解絃更張注  音ㄐㄧㄝˇ。

ㄒㄧㄢˊ。

ㄍㄥ。

ㄓㄤ漢語拼音jiěxiángēngzhāng 釋  義宋.孫覿〈與張尚書.五首之二〉:「故於謝表具言其事,庶幾朝廷解絃更張,少寬徵斂之急。

」 改弦易轍 參考詞語‧改絃易轍‧更弦易轍‧更絃易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ㄞˇ。

ㄒㄧㄢˊ。

ㄧˋ。

ㄔㄜˋ漢語拼音gǎixiányìchè釋  義「改弦」,改換樂弦。

語本漢.董仲舒〈元光元年舉賢良對策〉。

「易轍」,改變車行方向。

語本《晏子》。

「改弦易轍」比喻改變制度、做法或態度。

△「改弦更張」 典故說明「改弦易轍」係由「改弦」及「易轍」二語詞組合而成。

「改弦」是出自《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所錄的〈元光元年舉賢良對策〉,董仲舒(西元前179∼前104)是西漢名儒,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

提倡獨尊儒術。

著有《春秋繁露》等書。

因為他是當時著名的學者,所以漢武帝經常請他在施政方針上提出建議。

在〈元光元年舉賢良對策〉(見收於《漢書》本傳)中,董仲舒論到秦末乃至漢初的天下局勢,就像腐朽的木頭,又像糞土所做的牆,雖然君王想要發奮圖強,卻無可奈何,追究其原因,便是國家的制度沒有改變。

他又舉更換樂器的弦為例,說明如果應該更換弦而不更換,就算是最好的樂工也無法彈奏,以此強調如果制度沒有更改,就算有賢人治國,也無法將國家治理得很好。

「易轍」則是出自《晏子》,晏子治理阿地三年,結果民怨四起,齊景公知道了,就召見晏子問他是怎麼一回事,晏子就回答,因為他端正社會風氣,所以心懷邪念的人就有怨言;表揚節儉的人,懲罰偷竊的人,所以懶惰怠慢的人就有怨言;因為不畏強貴,一視同仁,所以豪富權貴就有怨言;禁止官員濫用公帑,所以下屬們就有怨言;事奉貴族不能超過禮制的規定,所以貴族們就有怨言。

由此可見,這些人之所以讒謗晏子,並非因為晏子治理不好,而是因為晏子的改革,讓他們既得利益受損,所以才說壞話攻擊他。

晏子又請景公不要因此而停止改革,反而要澈底放棄舊路,改行新政,這樣不出三年,就會有好的政聲。

這兩個典源一用「更張」,一用「改轍」,後來被合用演變成「改弦易轍」,用來比喻改變制度、做法或態度。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改變制度、做法或態度。

使用類別用在「改變革新」的表述上。

例句 經商一途既然行不通,他就改弦易轍地寫起小說來。

他都知道誤入歧途了,竟然不知改弦易轍,令人遺憾!經過長期考慮後,他決心改弦易轍,放棄目前工作,另謀出路。

總經理接受了大家的建議,將營運項目改弦易轍,士氣為之大振。

這個制度已經僵化了,如果不改弦易轍,如何能面對新環境的挑戰? 辨  識近義改弦更張、革故鼎新、另起爐灶反義蕭規曹隨、抱殘守缺、食古不化、故步自封、習故守常、墨守成規、舊調重彈、率由舊章形音辨誤轍,音ㄔㄜˋ。

車輪輾過所留下的痕跡。

不可寫作「徹」。

「改弦易轍」及「改弦更張」都有改變計畫、方法、行為的意思。

「改弦易轍」適用於方向、路線的更動;「改弦更張」適用於制度、想法的更動。

改弦易轍改弦更張辨似例句○ㄨ經商一途既然行不通,他就~的寫起小說來。

ㄨ○公司內部的組織經過~之後,就變得更有效率了。

參考詞語改絃易轍注  音ㄍㄞˇ。

ㄒㄧㄢˊ。

ㄧˋ。

ㄔㄜˋ漢語拼音gǎixiányìchè 釋  義唐.白居易〈王公亮可商州刺史制〉:「今爾代之,守而勿失。

況商土瘠,商人貧,可以靜理而阜安,不宜改絃而易轍。

」《隋唐演義.第六七回》:「張、尹二妃初只道兩個風流少年,可以永保歡娛;又道掇轉頭來,原可改絃易轍,豈知這節事不破則已,破則必敗。

」更弦易轍注  音ㄍㄥ。

ㄒㄧㄢˊ。

ㄧˋ。

ㄔㄜˋ漢語拼音gēngxiányìchè 更絃易轍注  音ㄍㄥ。

ㄒㄧㄢˊ。

ㄧˋ。

ㄔㄜˋ漢語拼音gēngxiányìchè 釋  義《明史.卷二○三》:「今春秋已盛,更絃易轍,此其時也。

」清.黃宗羲〈明文案序下〉:「計一代之製作,有所至不至,要以學力為淺深,其大旨罔有不同,顧無俟於更絃易轍也。

」 肝膽相照 參考詞語‧心腹相照‧肝膽相見‧肺肝相照‧腹心相照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ㄢ。

ㄉㄢˇ。

ㄒㄧㄤ。

ㄓㄠˋ漢語拼音gāndǎnxiāngzhào釋  義以肝膽互相照見。

比喻赤忱相處。

#語本《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

△「肝膽照人」、「披肝瀝膽」 典故說明在秦末楚漢相爭之時,出現了一個軍事天才,蕭何曾經讚許他「國士無雙」,劉邦也認為他「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

劉邦能敗項羽而稱王天下,此人功不可沒,他就是淮陰侯韓信。

韓信年少時父母雙亡,克苦讀書,熟習兵法。

因為出身貧賤,他在鄉里屢屢受到人們的汙辱和輕視,受過「胯下之辱」,但他仍舊忍辱負重,等待一展抱負的時機。

陳勝、吳廣揭竿起義之後,韓信投身項梁麾下。

他曾多次向項羽獻計,但都沒有受到重視,於是他離開楚營,投靠劉邦。

劉邦本來也沒有重用他,丞相蕭何知道韓信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屢次向劉邦推薦,劉邦將信將疑,與韓信討論軍國大事之後,終於確信韓信是個人才,遂拜為大將軍。

韓信屢建奇功,他先以「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順利取下關中,使劉邦得以還定三秦;在井徑口「背水一戰」,大破趙軍二十萬;攻克齊都臨淄後,楚將龍且領二十萬人馬來救,韓信派人用一萬多個沙袋截阻淮水,利用「半渡而擊」的辦法,趁楚軍渡水之時掘開上游的堤防,將楚軍沖得大潰四逃。

楚漢對立之時,韓信被封為齊王,掌握大軍,項羽害怕他會效忠劉邦,對抗自己,便派武涉前去說服韓信,希望他能反漢聯楚,三分天下,但遭到韓信拒絕。

韓信拒絕了項羽的提議後,他的謀士蒯通認為韓信功高震主,將來天下一旦平定,必有殺身之憂,便勸韓信道:「現在的天下大勢取決於將軍手中,將軍效忠漢王,則漢王獲勝;效忠楚王,則楚王獲勝。

我願與將軍以肝膽互相照見,一片赤誠,貢獻我的所有智慧,只怕將軍不能信任我。

今日項王一旦敗亡,漢王接下來所要對付的便是將軍。

將軍不如保持中立,與兩王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這樣一來,不但將軍可保全自身,天下百姓也可免於戰禍。

」然而韓信感念劉邦對他的知遇之恩,加上他自恃有功,認為劉邦不會對付自己,也拒絕了蒯通的提議。

韓信雖深諳兵法,卻不懂政治,不像張良、蕭何懂得自保之道,又好大喜功,過於相信劉邦的為人。

後來項羽自刎於烏江,楚軍敗亡,劉邦即削去韓信兵權,黜為淮陰侯。

最後韓信被呂后以謀反罪名誅殺,夷其三族,這便是一代名將的下場。

後來《史記》原文中的「披腹心,輸肝膽」演變成「肝膽相照」這句成語,用來比喻赤忱相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赤忱相處。

使用類別用在「真誠相待」的表述上。

例句 他是我肝膽相照的至交,我絕對信得過。

宋江說:「武松是義氣兄弟,與我肝膽相照。

」我此生能得你如此肝膽相照的好友,夫復何憾?他們是幾十年的老戰友了,肝膽相照,生死與共。

這個團隊的隊員都是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好同志。

好友難覓,更何況是肝膽相照、可以推心置腹的知己?他們不但是合夥人,更有著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親密關係。

辨  識近義推心置腹、披肝瀝膽、坦誠相待、推誠相與、開誠布公反義鉤心鬥角、各懷鬼胎、虛情假意、爾虞我詐「肝膽相照」及「披肝瀝膽」都有對人赤誠,以真心相待的意思。

「肝膽相照」側重於坦誠,並常用在兩人之間的關係;「披肝瀝膽」側重於忠貞,可用於個人對團體、國家等單向的付出。

肝膽相照披肝瀝膽辨似例句○ㄨ他是我~的至交,我絕對信得過。

ㄨ○每個國民都應該為國家~,誓死效忠! 參考詞語心腹相照注  音ㄒㄧㄣ。

ㄈㄨˋ。

ㄒㄧㄤ。

ㄓㄠˋ漢語拼音xīnfùxiāngzhào 釋  義《隋唐演義.第四七回》:「眼前這幾個,都是心腹相照的,聽憑姊妹指揮。

」肝膽相見注  音ㄍㄢ。

ㄉㄢˇ。

ㄒㄧㄤ。

ㄐㄧㄢˋ漢語拼音gāndǎnxiāngjiàn 釋  義唐.唐次〈祭楊判官八弟文〉:「骨肉為交,肝膽相見。

」肺肝相照注  音ㄈㄟˋ。

ㄍㄢ。

ㄒㄧㄤ。

ㄓㄠˋ漢語拼音fèigānxiāngzhào 釋  義宋.強至〈送關景芬秘書赴山陽尉〉:「肺肝相照二十年,今日不殊前日厚。

」腹心相照注  音ㄈㄨˋ。

ㄒㄧㄣ。

ㄒㄧㄤ。

ㄓㄠˋ漢語拼音fùxīnxiāngzhào 釋  義《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大丈夫腹心相照,何處不可通情?」《警世通言.卷一二》:「大丈夫腹心相照,何處不可通情。

」 肝腦塗地 參考詞語‧肝心塗地‧肝膽塗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ㄢ。

ㄋㄠˇ。

ㄊㄨˊ。

ㄉㄧˋ漢語拼音gānnǎotúdì釋  義肝腦濺灑在地上。

形容死狀極慘。

語本《戰國策.燕策一》。

後亦用於比喻盡忠竭力,不惜犧牲生命之意。

典故說明在《戰國策.燕策一》中記載了張儀為秦國破除合縱而行連橫之計,向燕王遊說道:「大王現在最親信的是趙國。

但是趙國可信嗎?代王是趙王的姊夫,但是趙王為了兼併代國,於是設計邀請代王在句注要塞相見。

事先暗中命令工匠製作了一枝尾柄很長的金斗,囑咐廚師趁酒酣樂,要上熱羹的時候反持金斗,擊殺代王。

結果代王在宴會上慘死,腦漿濺得一地都是。

代王的妻子,也就是趙王的姊姊,聽到了這個消息後也自殺了。

這件事天下皆知,大王一定也不會陌生。

……」後來「肝腦塗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腦塗地」演變而出,說明死狀極慘。

後來用以比喻人盡忠竭力,不惜犧牲生命之意。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慘死之狀。

使用類別用在「喪命死亡」的表述上。

例句 恐怖分子的炸彈攻擊,不知使多少無辜民眾肝腦塗地。

這些車禍現場照片所呈現的肝腦塗地畫面,真是令人慘不忍睹。

二語義說明比喻人盡忠竭力,不惜犧牲生命之意。

使用類別用在「竭盡心力」的表述上。

例句 為了國家和人民,就是肝腦塗地,我們也在所不惜。

今天承蒙器重,扈隨左右,即令肝腦塗地,也無遺憾。

古代俠客極重信義,既已承諾,縱然肝腦塗地,也絕不食言。

王警官可以說是一輩子都在與邪惡勢力抗爭,甚至肝腦塗地亦在所不惜。

辨  識近義赴湯蹈火、出生入死、粉身碎骨、奮不顧身、披肝瀝膽反義貪生怕死形音辨誤腦,音ㄋㄠˇ。

腦髓。

不可寫作「惱」。

參考詞語肝心塗地注  音ㄍㄢ。

ㄒㄧㄣ。

ㄊㄨˊ。

ㄉㄧˋ漢語拼音gānxīntúdì 釋  義唐.陳子昂〈謝衣表〉:「臣萬死骷骨,垂朽蒙榮,載戰載殞,肝心塗地。

」肝膽塗地注  音ㄍㄢ。

ㄉㄢˇ。

ㄊㄨˊ。

ㄉㄧˋ漢語拼音gāndǎntúdì 釋  義《韓詩外傳.卷七》:「臣先殿上絕纓者也,當時宜以肝膽塗地,負日久矣。

」《後漢書.卷六○下》:「臣怔營怖悸,肝膽塗地,不知死命所在。

」 狗尾續貂 參考詞語‧狗尾聯貂‧狗續貂尾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ㄡˇ。

ㄨㄟˇ。

ㄒㄩˋ。

ㄉㄧㄠ漢語拼音gǒuwěixùdiāo釋  義裝飾在官帽上的貂尾不夠用,便用狗尾代替。

比喻任官太濫。

語本《晉書.卷五九.趙王倫列傳》。

後用「狗尾續貂」比喻事物以壞續好,前後不相稱。

典故說明據《晉書.卷五九.趙王倫列傳》載,西晉惠帝因昏庸無能,以致朝政敗壞不堪,趙王司馬倫趁機舉兵入宮,將惠帝廢除,篡位稱帝。

司馬倫篡位後便大肆封賞自己的黨羽,只要是參與篡位的同謀,不管身分如何,一律加封爵位。

那時朝中官員的官帽上都用珍貴的貂尾來裝飾,司馬倫因為濫封官爵,以致於一時找不那麼多的貂尾,只好用低賤的狗尾來代替,所以當時就有句諺語諷刺說:「貂不足,狗尾續。

」是譏諷司馬倫任官太濫。

後來「狗尾續貂」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物以壞續好,前後不相稱。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任官太濫。

使用類別用在「任官浮濫」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公司經理雖多,卻都是狗尾續貂之輩,沒一個出色的。

政府單位任官一濫,就有狗尾續貂之譏,為政者不能不慎!二語義說明比喻事物以壞續好,前後不相稱。

使用類別用在「前好後壞」的表述上。

例句 我幫你寫這段結論,實在是狗尾續貂,有辱尊文。

這節目還是得由你繼續主持下去,我可不敢狗尾續貂。

這部電影的結尾由另一位導演接手完成,狗尾續貂,果然不行。

她這首老歌唱得真是令人回味無窮,讓我也狗尾續貂,來上一首吧!有人認為《紅樓夢》後四十回是高鶚狗尾續貂之作,藝術成就遠不如前八十回。

他的演講結束得恰到好處,結果主持人硬要補了幾句,狗尾續貂,破壞了整個的氣氛。

在《西遊記》問世之後,有人寫了不少續、補的作品,但絕大部分是狗尾續貂之作,不能相配。

辨  識近義濫竽充數 參考詞語狗尾聯貂注  音ㄍㄡˇ。

ㄨㄟˇ。

ㄌㄧㄢˊ。

ㄉㄧㄠ漢語拼音gǒuwěiliándiāo 釋  義宋.賀鑄〈留別贈訥〉:「驪珠不惜彈黃雀,狗尾何堪聯黑貂!」狗續貂尾注  音ㄍㄡˇ。

ㄒㄩˋ。

ㄉㄧㄠ。

ㄨㄟˇ漢語拼音gǒuxùdiāowěi 釋  義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一齣》:「隨朝待漏,猶如狗續貂尾。

」 沽名釣譽 參考詞語‧吊譽沽名‧沽名吊譽‧沽名干譽‧沽名弔譽‧沽名邀譽‧釣名沽譽‧釣譽沽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

ㄇㄧㄥˊ。

ㄉㄧㄠˋ。

ㄩˋ漢語拼音gūmíngdiàoyù釋  義「沽名」,用手段謀取名聲。

※語或出《廙別傳》。

「釣譽」,用手段謀取讚譽。

語本《漢書.卷五八.公孫弘卜式兒寬傳.公孫弘》。

「沽名釣譽」指故意做作,用手段謀取名聲和讚譽。

△「欺世盜名」 典故說明「沽名釣譽」係由「沽名」及「釣譽」二語組合而成。

「沽名」在《廙別傳》中可見。

三國時期的劉廙,見到弟弟劉偉與魏諷交好,就勸諫他說:「結交朋友最大的好處,就是在於學習別人的賢能之處。

然而現在的人只知道結黨營私,不論人品,完全違背聖人的教誨。

我看魏諷這個人,不修養自己的德行,只知道與人結交應酬,虛浮而不切實際,是個故意做作以謀取名聲的人。

我勸你要謹慎小心,不要再和他往來了!」但是劉偉沒有聽從,後來魏諷果然謀反,劉偉也牽連被殺。

「釣譽」則見於《漢書.卷五八.公孫弘卜式兒寬傳.公孫弘》。

公孫弘是漢初的丞相,輔佐君王,奉行儉約,輕視財富,重視仁義,功勞甚大,因此在平帝時王元后的詔書中,曾經讚許公孫弘行事儉約,生活花費少於常規,以身作則,使民風淳樸,與那些穿著奇特服裝來謀取聲望的人完全不同。

這兩個典源一用「沽名」,一用「釣虛譽」,後來被合用成「沽名釣譽」,用來指故意做作,用手段謀取名聲和讚譽。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故意做作,用手段謀取名聲和讚譽。

使用類別用在「矯求名譽」的表述上。

例句 我不屑做這種沽名釣譽的事,這不是君子所當為。

這社會多的是沽名釣譽之徒,鮮有為善不欲人知的君子。

這種假善人專喜施予小惠,做些沽名釣譽的事,籠絡人心。

紙包不了火,他這種沽名釣譽的人,終究還是會原形畢露的。

他可是用真心來參與慈善工作,和那些沽名釣譽之徒截然有別。

他做了一點善事就到處張揚,讓人覺得他是利用為善來沽名釣譽。

我總認為世界上,沽名釣譽的人固然不少,而默默行善的人必然更多。

你縱然確實出錢幫了孤兒院,但如果藉此來宣傳自己,豈非難脫沽名釣譽的嫌疑? 辨  識近義欺世盜名、盜名竊譽反義不求聞達、實至名歸形音辨誤沽,音ㄍㄨ,謀取。

不可寫作「估」。

「沽名釣譽」和「欺世盜名」都有用手段謀取讚譽、名聲的意思。

「沽名釣譽」側重於用盡手段或行為做作,刻意謀取好的名聲;「欺世盜名」則側重於用不正當的手段騙取好的名聲。

沽名釣譽欺世盜名辨似例句○ㄨ你縱然確實出錢幫了孤兒院,但如果藉此來宣傳自己,豈非難脫~的嫌疑? ㄨ○一直到這幅真品畫作出土,眾人才知道這幅贗品的主人~。

參考詞語吊譽沽名注  音ㄉㄧㄠˋ。

ㄩˋ。

ㄍㄨ。

ㄇㄧㄥˊ漢語拼音diàoyùgūmíng 釋  義《群音類選.諸腔類》:「非是奴吊譽沽名也,只圖一死,完全節義名。

」沽名吊譽注  音ㄍㄨ。

ㄇㄧㄥˊ。

ㄉㄧㄠˋ。

ㄩˋ漢語拼音gūmíngdiàoyù 沽名干譽注  音ㄍㄨ。

ㄇㄧㄥˊ。

ㄍㄢ。

ㄩˋ漢語拼音gūmínggānyù 釋  義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一一齣》:「風塵奔走,愁腸與誰剖?追想我昔日糾劾仇賊,豈是沽名干譽,也只要三策安邦國,一劍誅豪右。

」《清史稿.卷四七七》:「世宗召見,責以沽名干譽,對曰:『臣竭力為國,近沽名;實心為民,近干譽。

』」沽名弔譽注  音ㄍㄨ。

ㄇㄧㄥˊ。

ㄉㄧㄠˋ。

ㄩˋ漢語拼音gūmíngdiàoyù 釋  義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三折》:「自恨我奔喪來後,又不是沽名弔譽沒來由。

」明.楊柔勝《玉環記.第一五齣》:「不似他每逞英雄,沽名弔譽,試劍躍驄,不思映雪與囊螢,心機枉空用。

」沽名邀譽注  音ㄍㄨ。

ㄇㄧㄥˊ。

ㄧㄠ。

ㄩˋ漢語拼音gūmíngyāoyù 釋  義《清史稿.卷二八九》:「國家經制錢糧,豈可意為增減?若此稅不當收,潢當請豁免,何得以公捐代完,沽名邀譽?」釣名沽譽注  音ㄉㄧㄠˋ。

ㄇㄧㄥˊ。

ㄍㄨ。

ㄩˋ漢語拼音diàomínggūyù 釋  義宋.李新〈上皇帝萬言書〉:「獨於借書乞火居下位,不能媚上官以釣名沽譽。

」釣譽沽名注  音ㄉㄧㄠˋ。

ㄩˋ。

ㄍㄨ。

ㄇㄧㄥˊ漢語拼音diàoyùgūmíng 釋  義明.無名氏《四賢記.第一九齣》:「常言道濟人之急,並不是釣譽沽名做聲勢。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卷三》:「為國家謀長久……毋釣譽沽名,毋模棱兩可。

」 孤芳自賞 參考詞語‧孤芳自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

ㄈㄤ。

ㄗˋ。

ㄕㄤˇ漢語拼音gūfāngzìshǎng釋  義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賞。

語本南朝梁.沈約〈謝齊竟陵王教撰高士傳啟〉。

△「自命不凡」 典故說明「孤芳自賞」本來的意思是「孤高的香花,自我欣賞」,這句成語本出於沈約所寫的一篇文章。

沈約是南朝的重要文學家,歷仕宋、齊、梁三朝。

齊初,因文才出眾,受到愛好文學的竟陵王賞識,而為門下「竟陵八友」之一。

後參與蕭衍密謀代齊自立,並為蕭衍擬即位詔書,因此受到重用。

沈約的政治地位極高,久享聲望,是當時公推的文壇領袖,《南史》稱其為「一代辭宗」。

由於沈約歷仕三朝,又能仕途順暢,當時部分士人對他頗有看法,認為他缺乏操守,唯靠附庸帝王,隨波逐流而已。

但沈約雖位高名重,卻篤信佛法,寡少嗜欲,為官清廉,用度節儉,亦非一般汲汲榮利、追名逐臭之輩。

在〈謝齊竟陵王教撰高士傳啟〉中,沈約讚美梁鴻、嵇康等人的品行「就像日月一樣的高潔,也像孤高的香花開放在遙遠的山林之中」,並以此自勉。

後來沈約因得罪梁武帝,憂懼而死,朝議認為沈約文名盛極,欲諡為文侯,獨梁武帝認為沈約「情懷不盡」,改諡為隱侯,才符合沈約的行誼。

〈謝齊竟陵王教撰高士傳啟〉的這段文字,似可做為最好的註解。

後來「孤芳自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賞。

使用類別用在「超俗自賞」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畫都賣不出去,只好收起來孤芳自賞了。

孤芳自賞的心情固然寂寞,但那一份自得卻不容侵犯。

我寫這幅字是用來孤芳自賞的,你們怎麼評價都無所謂。

古來聖賢多寂寞,這見解一時難有共鳴,我且孤芳自賞以待來日。

我看他不是孤芳自賞,而是自我吹噓吧!我就不覺得他有什麼能力。

他本來就頗自命不凡,所以舉止言談不屑流俗,孤芳自賞,並不足怪。

讀書人要以天下為己任,要是每個人都關起門來孤芳自賞,那讀書又有何用? 辨  識近義古調獨彈、自命不凡、自命清高、孤高自許反義自慚形穢「孤芳自賞」及「自命不凡」都有自認不同凡俗的意思。

「孤芳自賞」是覺得自己特別清高而不同於凡俗;「自命不凡」則是覺得自己特別了不起而不同於凡俗。

孤芳自賞自命不凡辨似例句○ㄨ古來聖賢多寂寞,這見解一時難有共鳴,我且~以待來日。

ㄨ○她是有條件~,年紀輕輕的就得了兩塊奧運金牌。

參考詞語孤芳自愛注  音ㄍㄨ。

ㄈㄤ。

ㄗˋ。

ㄞˋ漢語拼音gūfāngzìài 釋  義唐.徐鉉〈贈泰州掾令狐克己〉:「孤芳自愛凌霜處,詠取文公白菊詩。

」 孤陋寡聞 參考詞語‧寡聞少見‧寡聞陋見‧寡見鮮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

ㄌㄡˋ。

ㄍㄨㄚˇ。

ㄨㄣˊ漢語拼音gūlòuguǎwén釋  義寡,少。

形容學識淺薄,見聞不廣。

語出《禮記.學記》。

典故說明《禮記》為十三經之一,大概是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

本為許多關於「禮」的單篇文章,西漢戴聖從中選取四十九篇編訂成書,世稱「小戴禮記」,成為現今通行的版本。

其中的〈學記〉篇,論述了學習的方法,以及教學為師的道理,與〈大學〉篇所講述的內容,可說是互為表裡,自古以來甚為學者所推重,直至今日,書中的道理仍然深具價值。

這段文字,說明了古代大學中進行教育的正確方法,應該在一切的問題與邪念萌發之前,就用禮節加以禁止約束,這樣就叫做預防。

而利用學生接受教育的時機,給予教導,就是合於時宜。

不超越學生的程度而循序漸進的施行教育,就叫做合乎順序。

讓學生互相觀察而學習彼此的長處,就是觀摩、切磋。

這四種方式,就是促使教育興盛、成功的原因。

如果在邪惡的念頭和罪過發生後,再加以禁止,這時的教育就發揮不了作用,容易顯得格格不入而無法克服問題。

過了應該學習的時期才去學習,即使花費相當的努力也難有成就。

雜亂的施教而不循序漸進,就會破壞整個知識的系統性而缺乏條理。

獨自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切磋、研討,就會造成學識淺陋而見聞不廣。

對朋友怠慢就違背了師長的教導;一旦言行偏差,就會荒廢了自己的學業。

這六項,就是導致教育失敗的原因。

後來「孤陋寡聞」被用來形容學識淺薄,見聞不廣。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學識淺薄,見聞不廣。

使用類別用在「見識淺陋」的表述上。

例句 關於電腦,我孤陋寡聞,得多向你請教。

請原諒我的孤陋寡聞,請問什麼是「退伍軍人症」?我真是孤陋寡聞,這種植物我竟然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凡事多虛心請教,不要自以為是,也是避免孤陋寡聞的方法。

這方面我實在孤陋寡聞得很,不敢妄加評論,以免鬧出笑話來。

對我這個鄉巴佬來說,都市裡這些新鮮玩意兒,我確實是孤陋寡聞。

人要閉目塞聽,把自己關進象牙塔裡,則必然陷入孤陋寡聞的窘境。

可別以為鄉下人都是孤陋寡聞,談到五穀雜糧,他們可見多識廣得很。

辨  識近義一孔之見、井蛙之見、坐井觀天、淺見寡聞、管中窺豹反義見多識廣、博古通今、博物洽聞 參考詞語寡聞少見注  音ㄍㄨㄚˇ。

ㄨㄣˊ。

ㄕㄠˇ。

ㄐㄧㄢˋ漢語拼音guǎwénshǎojiàn 釋  義《漢書.卷八一》:「蓋聰明疏通者戒於大察,寡聞少見者戒於雍蔽。

」寡聞陋見注  音ㄍㄨㄚˇ。

ㄨㄣˊ。

ㄌㄡˋ。

ㄐㄧㄢˋ漢語拼音guǎwénlòujiàn 釋  義明.胡翰〈羅文質公集敘〉:「以寡聞陋見論前人之道德,其亦過矣!」寡見鮮聞注  音ㄍㄨㄚˇ。

ㄐㄧㄢˋ。

ㄒㄧㄢˇ。

ㄨㄣˊ漢語拼音guǎjiànxiǎnwén 釋  義漢.王褒〈四子講德論〉:「俚人不識,寡見尠(鮮)聞;曩從末路,望聽玉音,竊動心焉。

敢問所歌何詩,請聞其說。

」 孤苦伶仃 參考詞語‧伶仃孤苦‧孤苦仃俜‧孤苦零丁‧零丁孤苦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

ㄎㄨˇ。

ㄌㄧㄥˊ。

ㄉㄧㄥ漢語拼音gūkǔlíngdīng釋  義「孤苦伶仃」之「伶仃」,典源作「零丁」。

「零丁」同「伶仃」。

形容孤單貧苦,無依無助。

語本晉.李密〈陳情表〉。

△「孑然一身」、「形單影隻」 典故說明「孤苦伶仃」原作「零丁孤苦」,見於晉.李密〈陳情表〉。

李密的父親早亡,母親又被舅舅逼迫改嫁,由祖母養育而成,故李密事奉祖母極為孝順。

晉武帝時,朝廷徵召他出任官職,但李密認為祖母年事已高,不可無人奉養,故上〈陳情表〉婉辭,文中言辭哀切懇摯,武帝大為感動,於是賜予祖孫二人奴婢與食米,使他得以終養祖母。

〈陳情表〉中有一段說道:「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意思是說:我小時候體弱多病,一直到九歲都還沒辦法自己走路,就這樣孤單困苦地成長。

文中「零丁」是個聯綿詞,為孤單沒有依靠的樣子,亦可作「伶仃」或「伶丁」,後來「孤苦伶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孤單貧苦,無依無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孤單貧苦,無依無助。

使用類別用在「困苦無依」的表述上。

例句 在孤兒院裡,有許多孤苦伶仃的小朋友。

他自小父母雙亡,孤苦伶仃地長大成人。

小明從小孤苦伶仃,因此很早就學會獨立。

孤苦伶仃的獨居老人,特別需要社會大眾的關懷。

由於那場大地震,許多小孩都變成孤苦伶仃的孤兒。

他自小父母雙亡,孤苦伶仃,成長過程受盡了折磨。

父親過世後一年,母親也去世了,從此他變得孤苦伶仃。

這群熱心的義工,長久以來照顧著這些孤苦伶仃的老人,讓他們衣食無缺。

辨  識近義孑然一身、形單影隻、形影相弔、舉目無親、鰥寡孤獨反義三親六眷「孤苦伶仃」及「孑然一身」、「形單影隻」都可用來形容孤獨而沒有依靠。

「孤苦伶仃」不僅有孤單,且另有困苦之義;「孑然一身」、「形單影隻」純指孤單,只能用在一個人身上。

孤苦伶仃孑然一身形單影隻辨似例句○ㄨ這群熱心的義工,長久以來照顧著這些~的老人,讓他們衣食無缺。

ㄨ○他在臺灣,無親無故的,又沒有成家,至今仍是~。

參考詞語伶仃孤苦注  音ㄌㄧㄥˊ。

ㄉㄧㄥ。

ㄍㄨ。

ㄎㄨˇ漢語拼音língdīnggūkǔ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至於何玉鳳姑娘,一個世家千金小姐,弄得一身伶仃孤苦,有如斷梗飄蓬。

」孤苦仃俜注  音ㄍㄨ。

ㄎㄨˇ。

ㄉㄧㄥ。

ㄆㄧㄥ漢語拼音gūkǔdīngpīng 釋  義明.湯顯祖《還魂記.第一六齣》:「今生怎生?偏則是紅顏薄命,眼見的孤苦仃俜。

」孤苦零丁注  音ㄍㄨ。

ㄎㄨˇ。

ㄌㄧㄥˊ。

ㄉㄧㄥ漢語拼音gūkǔlíngdīng 釋  義唐.白居易〈祭弟文〉:「孤苦零丁,又加衰疾,殆無生意,豈有宦情?」零丁孤苦注  音ㄌㄧㄥˊ。

ㄉㄧㄥ。

ㄍㄨ。

ㄎㄨˇ漢語拼音língdīnggūkǔ 釋  義晉.李密〈陳情表〉:「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八》:「零丁孤苦,惟老妻與僮婢同居耳。

」 孤掌難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

ㄓㄤˇ。

ㄋㄢˊ。

ㄇㄧㄥˊ漢語拼音gūzhǎngnánmíng釋  義一個巴掌難以拍出聲響。

比喻人孤立無助,不能成事。

語本《韓非子.功名》。

典故說明先秦集法家思想之大成的《韓非子》,在〈功名〉篇中提到:明君要立功成名必須建立領導的威勢以獲得天下大眾的擁護愛戴,其地位才能安定崇高,而人臣也才能把握所長盡所能為國盡忠。

如果能如此,地位尊崇的國君就能掌控忠臣做事,國家必然長治久安,而且君臣的關係名實相符,如影隨形,彼此意願相通,各盡本分。

所以說人君最大的憂患在於無人呼應,就好像用一個巴掌鼓掌,怎麼樣也發不出聲音。

後來文中的「一手獨拍,雖疾無聲」,就演變成為「孤掌難鳴」這個成語,比喻人孤立無助,不能成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孤立無助,不能成事。

使用類別用在「勢孤力薄」的表述上。

例句 你就算再能幹,若旁邊沒人協助,也是孤掌難鳴。

這次我雖已盡心盡力,可惜孤掌難鳴,還是無功而返。

沒有人幫忙掩護,你孤掌難鳴,很難突破對方的封鎖。

此事必須大家群策群力,我有再大本領,終究孤掌難鳴。

隊長快速運球進攻,卻無人接應,終於孤掌難鳴而失手。

在眾口鑠金、積非成是的情況下,使他深感孤掌難鳴,無法釐清真相。

雖是孤掌難鳴,他在會議上依然為維護正義而據理力爭,令人深感敬佩。

辨  識近義獨木難支反義眾志成城、眾擎易舉 孤注一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

ㄓㄨˋ。

ㄧ。

ㄓˊ。

(變)。

ㄍㄨ。

ㄓㄨˋ。

ㄧˋ。

ㄓˊ漢語拼音gūzhùyīzhí(變)gūzhùyìzhí釋  義「孤注」,賭博時將所有資本下注。

#語出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六。

「一擲」,擲一次骰子來決定勝負。

※語或出《晉書.卷八五.何無忌列傳》。

後以「孤注一擲」指賭博時,傾其所有而下注,並以一擲決定勝負。

比喻危急時,投入全部力量,作最後的冒險。

△「背水一戰」 典故說明「孤注一擲」原是一種賭博的行為。

賭徒輸錢後,將身上所剩的財物通通拿出來,賭最後一把的輸贏,就叫作「孤注一擲」。

文獻上,「孤注」一語可以在宋代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六記載的一段話中看到。

這段記載提到了宋真宗時,因為契丹人入侵,宰相寇準建議真宗御駕親征。

雙方會戰於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ㄔㄢˊ)淵,宋戰勝遼國,並於澶淵定盟和解。

真宗為此事更加器重寇準,卻引起大臣王欽若的嫉妒。

王欽若有一次趁機向真宗說:「澶淵一戰,寇準是拿皇上當作孤注,和契丹人賭最後一把。

萬一賭輸了,皇上豈不是就危險了?」這裡就用了「孤注」。

至於「一擲」,出現得更早。

在《晉書.卷八五.何無忌列傳》中,提到何無忌聯合劉裕等人,起兵征伐桓玄。

有人向桓玄說這些人只是烏合之眾,不用害怕。

哪知桓玄說:「劉裕這個人,家中可能連一石(ㄉㄢˋ)米的存糧都沒有,賭摴蒲(ㄕㄨ ㄆㄨˊ)的時候,卻可以不計生活是否過得下去,照樣一擲百萬。

這等豪氣,怎可以小看?」這裡就用了「一擲」。

可見「一擲」原是指賭博下注的行為。

把這兩個詞語合起來用的文獻,可以在《元史.卷一二七.伯顏列傳》中看到。

伯顏率軍攻打陽羅堡,守城宋軍拒不投降,大家說:「我輩受宋厚恩,戮力戰死,此其時也,安有叛逆歸降之理?被吾甲兵,決之今日,我宋天下,猶賭博孤注,輸贏在此一擲爾!」意思就是說:大家準備決一死戰,大宋天下的存亡,就在此孤注一擲了。

後來「孤注一擲」演變成一句成語,除賭博下注的原義外,常用來比喻危急時,投入全部力量,作最後的冒險。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危急時,投入全部力量,作最後的冒險。

使用類別用在「奮力一搏」的表述上。

例句 他這種孤注一擲的做法,太冒險了。

他這種孤注一擲的賭徒作風,我並不欣賞。

事情真是糟糕,且讓我孤注一擲,找出生機。

這種孤注一擲的風險,我也知道,但無可奈何啊!事情既已如此,也只有孤注一擲,全力拚拚看了。

已無其他辦法,最後只好孤注一擲,看看能不能扭轉局勢?他竟然把所有積蓄孤注一擲去簽彩券,難怪會落得一無所有。

他為了讓公司起死回生,所以將資金孤注一擲,盡數投入股市。

辨  識近義背水一戰、背城借一、破釜沉舟「孤注一擲」及「背水一戰」都有求取存續的意思。

「孤注一擲」側重於使用冒險的手段;「背水一戰」則側重於無退路之下奮勇向戰。

孤注一擲背水一戰辨似例句○ㄨ他為了讓公司起死回生,所以將資金~,盡數投入股市。

ㄨ○形勢已不容我軍有後退之路,大家只有~,和敵人拚一死活了! 姑妄言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

ㄨㄤˋ。

ㄧㄢˊ。

ㄓ漢語拼音gūwàngyánzhī釋  義姑且隨便說說,表示說的不一定是正確的話。

語本《莊子.齊物論》。

△「姑妄聽之」 典故說明「姑妄言之」是指姑且隨便說說。

《莊子.齊物論》裡瞿鵲子向長梧子說他聽到有關聖人德行的說法,問長梧子看法如何。

長梧子在表達時說:「予嘗為女妄言之,女以妄聽之。

」意思是說我隨便說說,而你也就隨便聽聽吧!到了宋代,葉夢得的《避暑錄話》中記載蘇軾被貶到黃州及嶺南作官時,因為地處偏遠,沒什麼公務可辦,就每天找人聊天打發時間,對任何人都來者不拒。

聊到沒東西可聊了,就要他們說點鄉野奇談或鬼怪故事。

等到連故事都說玩了,蘇軾還再三央求說:「姑妄言之。

」要他們隨便說什麼都可以。

後來「姑妄言之」演變為成語,就用來指姑且隨便說說,表示說的不一定是正確的話。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姑且隨便說說,表示說的不一定是正確的話。

使用類別用在「隨口亂說」的表述上。

例句 雖然是姑妄言之,但也不可因此而傷及他人的名譽。

我只是姑妄言之,你就姑妄聽之,千萬不要太認真。

今天大家只是隨便聊聊,你就姑妄言之吧!不必太過拘謹。

這些八卦消息不一定可靠,姑妄言之,你可不要信以為真。

別人雖然是姑妄言之,他卻覺得已對自己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大部分的談話性節目,來賓們大都姑妄言之,探討並不深入。

對於這事,我也是道聽途說,姑妄言之,真實情況則有待查證。

辨  識反義言之鑿鑿、言必有中 刮目相看 參考詞語‧刮目相待‧刮目相觀‧刮目視之‧刮眼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ㄚ。

ㄇㄨˋ。

ㄒㄧㄤ。

ㄎㄢˋ漢語拼音guāmùxiāngkàn釋  義形容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

語本晉.虞溥《江表傳》。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另眼相看」、「吳下阿蒙」 典故說明「刮目相看」原作「刮目相待」,指將眼前舊有的認識刮除,重新看待。

三國時吳將呂蒙,小時候因為生活困苦,沒有讀過什麼書,以致有些官員認為他沒有學識而看輕他。

有一天,吳國君主孫權勸呂蒙和蔣欽,要他們趁著年輕多看史書和兵書充實學識,呂蒙起先推說軍務煩忙沒有時間,孫權就舉自己、漢光武帝及曹操的例子來勉勵他。

於是他開始發奮學習,到後來看過的書籍,甚至比一般儒生還多。

吳國另一位將軍魯肅在代理周瑜的職務期間,有次巡視呂蒙駐守的營區,本來魯肅也有一點輕視呂蒙,但卻在議論事情時說不過他,於是拍著呂蒙的背說:「我一直以為你只會帶兵,沒想到你學識這麼淵博,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學識淺陋的呂蒙了。

」呂蒙回答:「士三天不見,就應該讓人刮目相待。

」後來「刮目相看」即從這裡演變而來,形容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

含有重新評定、認識的意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用新的眼光來看人。

使用類別用在「令人驚嘆」的表述上。

例句 這學期他的數學成績突飛猛進,令人刮目相看。

不太會游泳的她,經過苦練一個暑假之後,游泳技術讓人刮目相看。

平常溫文儒雅的他,竟然可以使出跆拳嚇走歹徒,當下讓我對他刮目相看。

為了洗雪今年失敗恥辱,我決定要更加苦練球技,待明年讓大家刮目相看。

小時候成績很差的他,如今成為一位著名的學者,讓我們同學對他刮目相看。

立志不再讓年邁雙親傷心的他,開始踏實的努力工作,鄰居對他的改變不禁刮目相看。

本來不被看好的新人,因為清亮的歌聲得到廣大樂迷的回響,使得許多樂評人不得不對她刮目相看。

辨  識近義另眼相看反義一視同仁「另眼相看」及「刮目相看」都有用另一種新的眼光看待的意思。

「另眼相看」側重於對方有與眾不同,且讓人看重之處;「刮目相看」側重於對方有令人驚訝且不容忽視的轉變。

另眼相看刮目相看辨似例句○ㄨ在團體中我們應該一視同仁,不能因為某人身分特殊而~。

ㄨ○不太會游泳的她,經過苦練一個暑假之後,游泳技術讓人~。

參考詞語刮目相待注  音ㄍㄨㄚ。

ㄇㄨˋ。

ㄒㄧㄤ。

ㄉㄞˋ漢語拼音guāmùxiāngdài 釋  義《三國志.卷五四》:「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卷七》:「徐阮鄰師以名孝廉出宰秦中,大吏皆刮目相待。

」刮目相觀注  音ㄍㄨㄚ。

ㄇㄨˋ。

ㄒㄧㄤ。

ㄍㄨㄢ漢語拼音guāmùxiāngguān 釋  義宋.陸九淵〈與胥必先書〉:「士別三日,刮目相觀,吾猶以故意待足下,則誠有罪,然足下果能勉於此乎?」刮目視之注  音ㄍㄨㄚ。

ㄇㄨˋ。

ㄕˋ。

ㄓ漢語拼音guāmùshìzhī 釋  義《北齊書.卷三四》:「常謂秦王不甚察慧,從今已後,更欲刮目視之。

」刮眼看注  音ㄍㄨㄚ。

ㄧㄢˇ。

ㄎㄢˋ漢語拼音guāyǎnkàn 釋  義宋.陸游〈贈劉改之秀才〉:「放翁七十病欲死,相逢尚能刮眼看。

」 故步自封 參考詞語‧故步不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ˋ。

ㄅㄨˋ。

ㄗˋ。

ㄈㄥ漢語拼音gùbùzìfēng釋  義「故步」,舊的步法。

比喻舊方法。

語出《漢書.卷一○○.敘傳上》。

「自封」,自我限制。

語出晉.庾闡〈斷酒戒〉。

「故步自封」指安於現狀,不求進取。

△「墨守成規」 典故說明「故步自封」係由「故步」及「自封」二語組合而成。

「故步」見於《漢書.卷一○○.敘傳上》。

內容是在敘述東漢文學家班彪小時跟著堂哥班嗣求學。

班嗣家中藏書很多,許多人都來他家借書。

班嗣雖然也修習儒學,但較喜歡老莊的學說,認為老莊學說崇尚自然澹泊,不追逐世俗看重的一切,和儒家講求的忠孝仁義不同。

所以當有人向他借老莊的書來看時,他便勸這位朋友打消這個念頭。

既然已經學習儒家思想了,就不要再讀老莊,免得像《莊子》裡的燕國人一樣,要學趙國人優雅的步姿,結果非但沒學成,連自己原本走路的方式都忘了,只好爬著回國。

這裡的典源用了「故步」。

「自封」見於晉.庾闡〈斷酒戒〉。

作者在文中闡述戒酒的原因,認為酒癮一上來就放縱自己喝酒,會傷害純真自然的本性。

於是作者便將酒杯、酒壺等一切酒器打破,以表示自己戒酒的決心。

有個酗酒的朋友聽了這件事,氣得反駁他說:「酒自古以來都是為人所愛,連古代聖賢也不例外,他們也不致於喪失本性。

你把酒器打破,做這樣地自我限制,不過是忌口,但心裡還是想著它,又有什麼用?」庾闡回答說:「人生下來時沒有任何欲望,但後來欲望慢慢養成,都是受到周圍物的影響。

如果把這些誘因剷除,心就不會蠢蠢欲動。

心能靜得下來就會快樂,不會受到欲望的干擾。

所以忌口不只是忌口而已,也能忌心。

」朋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連連稱是。

這裡的典源用了「自封」。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故步自封」,用來指安於現狀,不求進取。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安於現狀,不求進取。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自我設限」的表述上。

例句 我們要不斷進步,不能故步自封。

像你這樣因循舊規,豈不是故步自封?這個時代就是要勇於創新,不能故步自封。

行事如此故步自封,怎能趕上新時代的潮流?保守並非不好,但保守到故步自封,就容易被淘汰。

這家工廠的經營模式因循守舊,故步自封,難以有為。

廣告業講究的是創意,故步自封、墨守成規的人做不來。

我就是不了解他為什麼如此故步自封,不願意接受新事物。

過去我們也許有不錯的表現,但能因此故步自封,自滿自足嗎?該改革,就改革;該前進,就前進;不宜故步自封,停滯不前。

故步自封,實際上就是不知上進,怎麼能期望他有更高的成就。

以前成功的方式不盡然可完全承襲,適時而變,才不會故步自封。

宣揚固有文化,不是要大家抱殘守缺、故步自封,而是要去創造文化傳承的新契機。

辨  識近義一成不變、因循守舊、抱殘守缺、陳陳相因、畫地自限、墨守成規反義不主故常、日新月異、勇猛精進、推陳出新、改弦易轍、標新立異形音辨誤故,音ㄍㄨˋ。

舊的。

不可寫作「固」。

「故步自封」及「墨守成規」都有不求進步的意思。

「故步自封」側重於停滯,不求進取;「墨守成規」側重於守舊,不求革新。

故步自封墨守成規辨似例句○ㄨ該改革,就改革;該前進,就前進;不宜~,停滯不前。

ㄨ○大家都已改用電腦來輔助設計了,他仍然~,用老方法來畫設計圖。

參考詞語故步不離注  音ㄍㄨˋ。

ㄅㄨˋ。

ㄅㄨˋ。

ㄌㄧˊ漢語拼音gùbùbùlí 釋  義明.張履祥〈與陳乾初書〉:「學者凡事執一時之偶見,信一己之偏私,沾沾自得,吝不肯舍者,率因無所進步,是以故步不離耳。

」 故態復萌 參考詞語‧復為故態‧故態復作‧故態復還‧故態萌‧舊態復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ˋ。

ㄊㄞˋ。

ㄈㄨˋ。

ㄇㄥˊ漢語拼音gùtàifùméng釋  義恢復原本的樣子。

語本唐.劉禹錫〈砥石賦〉。

後用「故態復萌」形容老毛病又犯了。

典故說明「故態復萌」典源作「故態復還」。

劉禹錫(西元772∼842),字夢得,唐彭城人,生卒年不詳。

貞元九年進士,後為監察御史。

因參加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

晚年曾為太子賓客,故亦稱為「劉賓客」。

劉氏擅長詩文,與白居易為好友,詩名相當,並稱「劉白」。

賦體演變到了唐代,重要性已經被詩所取代,不過仍有一些詩人以散體賦、騷體賦和俳賦的形式,創作了不少托物言志、抒情詠懷的短賦佳作。

〈砥石賦〉便是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時,作以自勉。

文中自述有一把寶劍,本來非常鋒利,被貶朗州之後,因為南方氣候潮濕,以致寶劍生鏽,甚至拔不出來。

有一位朋友知道了,就送給劉禹錫一塊磨刀石。

劉禹錫用這塊磨刀石砥勵寶劍,磨去鐵鏽,讓寶劍恢復原來的面貌。

劉禹錫又把人世的順逆際遇都當成自己的砥石,勉勵自己要克服困境,磨去自身的缺點,成為賢能的人。

後來「故態復萌」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老毛病又犯了。

出現「故態復萌」的書證如明.梅鼎祚《玉合記》第二九齣:「不欺師父,韓郎遣信到此,不覺故態復萌,情緣難斷。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老毛病又犯了。

使用類別用在「重拾舊習」的表述上。

例句 他只要手上一有錢便故態復萌,賭性再生。

才出獄兩個月,這個罪犯就故態復萌,幹起搶劫的勾當來。

從監獄出來沒多久,他又故態復萌了,枉費大家對他的期望。

他出獄不到一年,就故態復萌,到處惹是生非,又被抓了回去。

他的壞習慣雖然屢經告誡,但似乎沒什麼用,三天兩頭就故態復萌。

他本來下定決心不再偷竊,但終究本性難移,不到幾天就故態復萌。

經過嚴格的訓練,老闆以為會有一番新的氣象,可惜三天後大家又故態復萌了。

沒錢的時候,他信誓旦旦地說要如何節儉,一旦有了錢,卻又故態復萌,極盡奢華。

他曾經答應父母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沒想到還是故態復萌,繼續從事非法的交易。

辨  識反義痛改前非 參考詞語復為故態注  音ㄈㄨˋ。

ㄨㄟˊ。

ㄍㄨˋ。

ㄊㄞˋ漢語拼音fùwéigùtài 釋  義宋.朱熹〈中奉大夫直煥章閣王公神道碑〉:「然公威望素孚,驕兵聞風畏讋,不敢復為故態。

」故態復作注  音ㄍㄨˋ。

ㄊㄞˋ。

ㄈㄨˋ。

ㄗㄨㄛˋ漢語拼音gùtàifùzuò 釋  義清.黃景仁〈別亦園諸君即用屠笏巖贈別原韻〉:「脫帽露頂長叫呼,狂奴故態今復作。

」《聊齋志異.卷六》:「今老將就木,潦倒不能橫飛,故態復作,我自不解耳。

」故態復還注  音ㄍㄨˋ。

ㄊㄞˋ。

ㄈㄨˋ。

ㄏㄨㄢˊ漢語拼音gùtàifùhuán 釋  義唐.劉禹錫〈砥石賦〉:「故態復還,寶心再起。

」故態萌注  音ㄍㄨˋ。

ㄊㄞˋ。

ㄇㄥˊ漢語拼音gùtàiméng 釋  義明.徐一夔〈至正己亥兵後明年八月之望同守繆公招同諸彥集南湖即席分韻得久字〉:「狂奴故態萌, 然開笑口。

」舊態復萌注  音ㄐㄧㄡˋ。

ㄊㄞˋ。

ㄈㄨˋ。

ㄇㄥˊ漢語拼音jiùtàifùméng 釋  義《隋唐演義.第一七回》:「只是齊國遠、李如珪兩個粗人,舊態復萌,以膂力方剛,把些人都挨倒,擠將進去,看圓情頑耍。

」 冠冕堂皇 參考詞語‧堂皇冠冕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ㄢ。

ㄇㄧㄢˇ。

ㄊㄤˊ。

ㄏㄨㄤˊ漢語拼音guānmiǎntánghuáng釋  義冠,帽子。

冕,古代官員的禮帽。

「冠冕」,引申為首位、體面之意。

語出《三國志.卷三七.蜀書.龐統法正傳.龐統》。

「堂皇」,古代官員辦事的大堂,引申為氣勢宏偉的樣子。

語出《漢書.卷六七.楊胡朱梅云傳.胡建》。

「冠冕堂皇」形容莊嚴體面、氣派高貴的樣子。

亦用於形容表面上光明正大的樣子。

△「南州冠冕」 典故說明「冠冕堂皇」係由「冠冕」及「堂皇」組合而成。

「冠冕」一詞見於《三國志.卷三七.蜀書.龐統法正傳.龐統》。

三國時蜀國將軍龐統,曾是個純樸不起眼的少年,二十歲時前去拜訪司馬徽。

當時司馬徽在樹上採桑,龐統便坐在樹下和他對談,一直談到天黑。

司馬徽素有慧眼,善於知人,見到這個年輕人談吐不俗,便稱他為南州之士的「冠冕」,龐統也因此打響了名號,後來龐統也受到劉備的重用,與諸葛亮同為中郎將。

「冠冕」是指帽子,為衣飾之首,在此引申為南州眾士之首之意,表示龐統為才識出眾的人。

「堂皇」一詞見於《漢書.卷六七.楊胡朱梅云傳.胡建》。

漢武帝時渭城縣令胡建是個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的人。

他在軍中時,與走卒打成一片,感情甚篤。

當時管軍務的監軍御史將軍地據為己用,做起生意來。

胡建認為監軍違反軍紀,理當問斬。

於是告訴走卒說:「有人不守軍紀當斬,我要你們抓誰就抓誰,斬誰就斬誰。

」於是在選兵馬之日,監軍與其他軍官坐在廳堂上,胡建帶著走卒下堂拜見後,指著監軍叫道:「取彼!」走卒便一擁而上將監軍抓下堂來,胡建又下令:「斬之!」走卒就將他斬殺。

後來這兩個詞語就被合用成「冠冕堂皇」,形容莊嚴體面、氣派高貴的樣子,亦用於形容表面上光明正大的樣子。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表面莊嚴體面、氣派高貴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儀表端莊」的表述上。

例句 看他冠冕堂皇地坐在主席位置上,真有董事長的架勢。

只見他一走入大廳,威儀冠冕堂皇,談話滿座風生,真是一表人才。

二語義說明形容表面上光明正大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正當體面」的表述上。

例句 每次遲到,他總是會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

他嘴上說得冠冕堂皇,私底下的行為其實十分卑劣。

他光會說些冠冕堂皇的話,能不能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

明明是藉機觀光,卻說是出國考察,好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誰都知道他在私底下做了哪些壞事,但表面上偏要說得冠冕堂皇。

辨  識近義堂而皇之反義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形音辨誤冠,音ㄍㄨㄢ。

帽子。

不可寫作「官」。

參考詞語堂皇冠冕注  音ㄊㄤˊ。

ㄏㄨㄤˊ。

ㄍㄨㄢ。

ㄇㄧㄢˇ漢語拼音tánghuángguānmiǎn 釋  義清.薛雪《一瓢詩話》:「此等詩竟將堂皇冠冕之字,纍成善頌善禱之辭,獻諛呈媚,豈有佳作?」《孽海花.第一八回》:「雯青雖不認得西文,見她堂皇冠冕,擲出信來,知道不是說謊了。

」 格格不入 參考詞語‧扞格不入‧格格不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ㄜˊ。

ㄍㄜˊ。

ㄅㄨˋ。

ㄖㄨˋ。

(變)。

ㄍㄜˊ。

ㄍㄜˊ。

ㄅㄨˊ。

ㄖㄨˋ漢語拼音gégébùrù(變)gégébúrù釋  義格格,阻礙,隔閡。

比喻抵觸阻隔而不相合。

語本宋.陸九淵〈與徐子宜書〉其二。

△「方枘圓鑿」 典故說明「格格不入」原作「扞格不入」。

陸九淵(西元1139∼1192),字子靜,南宋撫州金谿人。

為乾道進士,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於象山結茅講學,學者稱象山先生。

曾任靖安縣主簿、國子正,官至奉議郎知荊門軍。

陸九淵創「心學」,提出「心即是理」的觀念,認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一切道理均存在自己的心中。

「心」和「理」是永恆不變的,且放諸四海皆準,故不論時代古今、東西南北,道德標準都是人心所固有的。

其於治學方法上,主張「發明本心」,認為只要悟得本心,不必多讀書,「學苟知本,六經皆我注腳」。

陸九淵曾與朱熹會鵝湖論辯,意見多處不合。

陸九淵的學說後來由明朝的王守仁繼承,成為陸王學派。

在〈與徐子宜書〉中,陸九淵提到劉文潛在江西作官時,頗有政績,等他到了湖、廣作官,評價就大不如前。

陸九淵曾聽兄長提起劉文潛,以為他必不是個庸碌之輩,後來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他認為劉文潛在滿足自己的私慾上,無所不取,絲毫沒有畏懼;但是論到誠意正心等道德修養時,就顯得抵觸而不能相合,並以此自謂為光明公正。

後來「格格不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抵觸阻隔而不相合。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抵觸阻隔而不相合。

使用類別用在「無法相容」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倆就像方枘圓鑿,自是格格不入。

鐃鈸配揚琴,聽起來不會格格不入?我這老古板和現代社會已有些格格不入了。

課本上寫的家居生活和實際狀況根本格格不入。

他們兩個的個性根本格格不入,怎麼會結為夫妻?他太過沉靜了,和周遭的熱鬧氣氛顯得格格不入。

我們交談後,格格不入,我看你就別再費心撮合了。

畫面上打鬥這麼激烈,怎麼配這種格格不入的慢節奏音樂?她這身打扮太隨便了,出現在這種場合,真是顯得格格不入。

我看牆壁和天花板的顏色總覺得格格不入,是不是改刷其他顏色較好? 辨  識近義水火不容、方枘圓鑿、方底圓蓋、鑿枘不入反義如魚得水、水乳交融、行合趨同、沆瀣一氣、氣味相投、情投意合、融為一體、心心相印 參考詞語扞格不入注  音ㄏㄢˋ。

ㄍㄜˊ。

ㄅㄨˋ。

ㄖㄨˋ。

(變)。

ㄏㄢˋ。

ㄍㄜˊ。

ㄅㄨˊ。

ㄖㄨˋ漢語拼音hàngébùrù(變)hàngébúrù 釋  義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卷五》:「所欲為者,如取如攜,不見有毫髮畏憚之意。

惟其正論誠意,則扞格而不入,乃以此自謂其明且公也。

」格格不納注  音ㄍㄜˊ。

ㄍㄜˊ。

ㄅㄨˋ。

ㄋㄚˋ。

(變)。

ㄍㄜˊ。

ㄍㄜˊ。

ㄅㄨˊ。

ㄋㄚˋ漢語拼音gégébùnà(變)gégébúnà 釋  義清.昭槤《嘯亭續錄.卷三》:「宋子京(祁)詩文瑰麗,與兄頡頏。

其《新唐書》好用僻字澀句,以矜其博,使人讀之,胸臆間格格不納,殊不爽朗。

」 格殺勿論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ㄜˊ。

ㄕㄚ。

ㄨˋ。

ㄌㄨㄣˋ漢語拼音géshāwùlùn釋  義擊殺凶惡的人不以殺人論罪。

#語本《周禮.秋官.朝士》漢.鄭眾.注。

典故說明《周禮》一書相傳為周公所撰,記載了周代的官制。

在該書《秋官.朝士》中提到「凡盜賊軍鄉邑及家人,殺之無罪」,漢代鄭眾解釋這句話的意思說:「如果有盜賊聚眾成軍,來攻打搶劫別人的村舍,殺害別人的家人,這些匪徒假如因此被殺,殺人者無罪。

這就好像現行法律,無故侵入他人屋裡、強行登上他人之車、強迫他人犯法,如果因此被人格殺,殺人者無罪。

」這就是「格殺無論」的典源,這句成語就是用來指殺凶惡的人不以殺人罪論。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擊殺凶惡的人不以殺人論罪。

使用類別用在「殺之無罪」的表述上。

例句 當局已下令,對暴動份子格殺勿論。

統帥已下達陣前逃亡者、格殺勿論的命令。

對不肯解除武裝的戰俘,我軍將領已決定格殺勿論。

演習視同戰爭,凡怠慢而嚴重貽誤軍情者,一律格殺勿論。

高朋滿座 參考詞語‧賓朋滿座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ㄠ。

ㄆㄥˊ。

ㄇㄢˇ。

ㄗㄨㄛˋ漢語拼音gāopéngmǎnzuò釋  義高貴的賓客坐滿了席位。

形容賓客眾多。

#語出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典故說明王勃是唐初著名的文學家,為「初唐四傑」之一,自幼聰明過人,擅長詩文。

滕王閣舊址在今江西新建縣西章江門上,是唐朝李元嬰(唐高祖李淵的兒子)任洪州都督時所建,落成之日,正巧受封為滕王,因此就名為滕王閣。

唐高宗時,閻伯嶼為洪州牧,重修滕王閣,後於重陽佳節,在閣中大宴賓客。

那時王勃因到交趾省親,路過此地,也被邀請參加盛會。

席間閻伯嶼請賓客為滕王閣寫一篇文章,大家都謙讓推辭,只有王勃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當場寫了這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又稱〈滕王閣序〉),在座的人都讚不絕口。

序文中說到,在假期中,許多朋友像雲般的聚集,遠道而來,席上坐滿了高貴的嘉賓。

與會的人,個個才華富盛,而自己是個無知的童子,何等的榮幸,也能參與這樣的盛會。

後來「高朋滿座」被用來形容賓客眾多。

成語也有人認為本於《魏書.卷七一.夏侯道遷列傳》:「國秩歲入三千餘匹,專供酒饌,不營家產。

每誦孔融詩曰:『坐上客恆滿,樽中酒不空』,餘非吾事也。

」錄供參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賓客眾多。

使用類別用在「人數眾多」的表述上。

例句 今天寒舍真是蓬蓽生輝,高朋滿座。

父親生性好客,家裡時常高朋滿座。

他一向輕財仗義,家中經常高朋滿座。

您老的壽筵,必然是群賢畢至,高朋滿座。

這家餐廳的菜色遠近馳名,每天從早到晚,都是高朋滿座。

我這間陋室,雖無高朋滿座之盛況,卻有知己好友之情誼。

我這高朋滿座,無一不是文人雅士;他那門庭若市,盡是三教九流。

有一陣子,他家門可羅雀;但自從他步入政壇,卻又是天天高朋滿座。

辨  識近義門庭若市、座無虛席、賓客盈門、近悅遠來反義門可羅雀、門前冷落、青蠅弔客 參考詞語賓朋滿座注  音ㄅㄧㄣ。

ㄆㄥˊ。

ㄇㄢˇ。

ㄗㄨㄛˋ漢語拼音bīnpéngmǎnzuò 釋  義明.顧復《平生壯觀.卷六》:「新安吳氏世傳大李將軍(李思訓)(明皇幸蜀圖)立軸二尺六絹本,……攜至廣陵王長安所,斯時也,賓朋滿座,如瞻景星慶雲,未開展即有贊嘆其妙者。

」 高風亮節 參考詞語‧亮節高風‧勁節高風‧孤標峻節‧清風亮節‧苦節高標‧貞風亮節‧高節清風‧高風勁節‧高風大節‧高風峻節‧高風苦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ㄠ。

ㄈㄥ。

ㄌㄧㄤˋ。

ㄐㄧㄝˊ漢語拼音gāofēngliàngjié釋  義「高風」,高尚的品格。

語出《後漢書.卷二八下.馮衍傳》。

「亮節」,堅貞的氣節。

語出晉.陸雲〈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

「高風亮節」形容人的品格高尚,氣節堅貞。

典故說明「高風亮節」係由「高風」及「亮節」二語組合而成。

「高風」見於《後漢書.卷二八下.馮衍傳》。

馮衍,字敬通,東漢辭賦家,京兆杜陵人,生卒年不詳。

少有奇才,博通群書。

王莽時,諸公薦舉,馮衍辭不肯仕。

新朝末年入更始政權,後與鮑永歸降光武帝;但光武帝怨衍遲不歸降,未予重用。

後衍因與外戚交往,被免官歸里,撰〈顯志賦〉以自傷。

賦中借史實以諷諭時政,借追慕古人而抒發其鬱抑不平。

賦云:「沮先聖之成論兮,名賢之高風。

」是寫馮衍雖然傷己不能遇到堯舜這樣的明君,但自己依然保持著高尚的志節,不苟同這種世俗之見。

「亮節」則見於晉.陸雲〈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

陸雲(西元262∼303),字士龍,晉吳郡人。

與兄陸機齊名,時稱「二陸」。

其文詞藻麗密,旨意深雅。

他在好友豫章內史夏府君過世後,寫了一篇哀祭文。

其中:「越殷自周,紹膺遺祉,亮節三恪,侯服千祀,悠悠訖茲,徽烈不巳。

」是敘述好友生前美好的德行、偉大的功業。

並以「亮節」一詞,形容故友的堅貞節操。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成「高風亮節」,用來形容人的品格高尚,氣節堅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的品格高尚,氣節堅貞。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品德高尚」的表述上。

例句 陳教授的高風亮節,得到全體師生的欽佩。

文天祥的高風亮節,值得每個人學習效法。

李將軍不忮不求的高風亮節,令所有人敬佩。

史可法、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高風亮節,一直為世人所景仰。

如今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崇尚傳統知識分子高風亮節的已經少見。

辨  識反義寡廉鮮恥、卑鄙無恥 參考詞語亮節高風注  音ㄌㄧㄤˋ。

ㄐㄧㄝˊ。

ㄍㄠ。

ㄈㄥ漢語拼音liàngjiégāofēng 釋  義清.梁章鉅《楹聯叢話.卷八》:「吾鄉林青圃先生,歷官中外,亮節高風,一宅數畝外,囊橐無餘。

」勁節高風注  音ㄐㄧㄥˋ。

ㄐㄧㄝˊ。

ㄍㄠ。

ㄈㄥ漢語拼音jìngjiégāofēng 釋  義宋.林景熙〈宋朝請大夫太常寺簿知台州周公墓志銘〉:「勁節高風,為世仰慕。

」孤標峻節注  音ㄍㄨ。

ㄅㄧㄠ。

ㄐㄩㄣˋ。

ㄐㄧㄝˊ漢語拼音gūbiāojùnjié 釋  義元.黃潛〈題黃給事山居圖〉:「覽是圖,猶想見其孤標峻節,當與之並存於天壤閒也。

」清風亮節注  音ㄑㄧㄥ。

ㄈㄥ。

ㄌㄧㄤˋ。

ㄐㄧㄝˊ漢語拼音qīngfēngliàngjié 釋  義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八》:「然司空圖清風亮節,唐季忠臣,其詩曰:『髭鬚強染三分折,絃管聽來一半愁。

』可知染鬚亦無傷于雅士。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卷三》:「時人謂王晉平恐富求歸云云。

可謂清風亮節,後先輝映。

」苦節高標注  音ㄎㄨˇ。

ㄐㄧㄝˊ。

ㄍㄠ。

ㄅㄧㄠ漢語拼音kǔjiégāobiāo 釋  義唐.姚鵠〈虢州獻楊抑卿.詩二首之一〉:「名科累中求賢日,苦節高標守郡時。

」貞風亮節注  音ㄓㄣ。

ㄈㄥ。

ㄌㄧㄤˋ。

ㄐㄧㄝˊ漢語拼音zhēnfēngliàngjié 釋  義南朝宋.傳亮〈故安成太守傅府君銘〉:「爰自漢季,以及晉朝,高明遠德,係軌于時,貞風亮節,流聲累葉。

」高節清風注  音ㄍㄠ。

ㄐㄧㄝˊ。

ㄑㄧㄥ。

ㄈㄥ漢語拼音gāojiéqīngfēng 釋  義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齣》:「正排著低品走狗奴才隊,都做了高節清風大英雄!」高風勁節注  音ㄍㄠ。

ㄈㄥ。

ㄐㄧㄥˋ。

ㄐㄧㄝˊ漢語拼音gāofēngjìngjié 釋  義宋.王柏〈跋東&01228_w01.jpg;村山谷詩軸〉:「高風勁節,凜然千古。

」明.邵璨《香囊記.第三一齣》:「那飲藥譙玄,納肝弘演,高風勁節真堪羨!滄溟波浪能幾枯,歲寒松柏何曾變。

」高風大節注  音ㄍㄠ。

ㄈㄥ。

ㄉㄚˋ。

ㄐㄧㄝˊ漢語拼音gāofēngdàjié 釋  義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九》:「羅一峰之高風大節,昭如日星。

」明.袁宏道〈答郭美命書〉:「翁台高風大節,人望所歸。

」高風峻節注  音ㄍㄠ。

ㄈㄥ。

ㄐㄩㄣˋ。

ㄐㄧㄝˊ漢語拼音gāofēngjùnjié 釋  義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余謂淵明高風峻節,固已無愧於四皓,然猶仰慕之,尤見其好賢尚友之心也。

」高風苦節注  音ㄍㄠ。

ㄈㄥ。

ㄎㄨˇ。

ㄐㄧㄝˊ漢語拼音gāofēngkǔjié 釋  義清.歸莊〈跋徐昭法臨曹娥碑〉:「徐昭法孝廉,高風苦節,余甚重之。

」 高抬貴手 參考詞語‧貴手高抬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ㄠ。

ㄊㄞˊ。

ㄍㄨㄟˋ。

ㄕㄡˇ漢語拼音gāotáiguìshǒu釋  義請求寬容饒恕的客套話。

※語或本宋.邵雍〈謝甯寺丞惠希夷罇〉詩。

典故說明宋代邵雍〈謝甯寺丞惠希夷罇〉詩中有兩句寫到「能斟時事高抬手,善酌人情略撥頭」,大意是:既能審度當時的事情狀況,適當的抬高手寬容對方;又善於考慮人情事故,稍微的轉頭掉轉方向,顧及情理。

後來「高抬貴手」這個成語可能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作請求寬容饒恕的客套話。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請求寬容饒恕的客套話。

使用類別用在「寬恕諒解」的表述上。

例句 這是無心之過,還請你高抬貴手,放過他吧!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請高抬貴手,原諒我吧!我們再三幫他求情,對方才肯高抬貴手,不再計較。

無論他怎麼道歉,對方就是不肯高抬貴手,撤回告訴。

老闆,我已知錯認罪,請你高抬貴手,饒恕我這一回吧!雖然你願意高抬貴手,他卻不肯領情,看來此事我只好撒手不管了。

辨  識近義手下留情、網開一面反義趕盡殺絕 參考詞語貴手高抬注  音ㄍㄨㄟˋ。

ㄕㄡˇ。

ㄍㄠ。

ㄊㄞˊ漢語拼音guìshǒugāotái 釋  義《三俠五義.第四四回》:「望乞公子貴手高抬,開一線之恩,饒他們去罷。

」《兒女英雄傳.第一六回》:「這事本是我家頭領不知進退,冒犯尊顏;還求貴手高抬,給他當些體面,我等恩當重報。

」 高談闊論 參考詞語‧清談高論‧闊論高談‧高譚清論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ㄠ。

ㄊㄢˊ。

ㄎㄨㄛˋ。

ㄌㄨㄣˋ漢語拼音gāotánkuòlùn釋  義「高談闊論」典源作「高譚清論」。

本指見地高超、範圍廣闊地談論。

語本《東觀漢記.卷一八.趙勤列傳》。

後來也用「高談闊論」比喻暢快而無拘束地談論。

或沒有實質內容,空泛而漫無邊際地談論。

△「迂談闊論」、「高談弘論」、「高談危論」、「高談虛論」 典故說明「高談」一詞出現的時間相當早,在《東觀漢記.卷一八.趙勤列傳》中就有「高譚清論」的用法。

「譚」與「談」通。

「高談清論」就是高雅不涉俗務地談論。

後來「高談闊論」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見地高超、範圍廣闊地談論始見唐代呂巖〈徽宗齋會〉詩的開頭兩句「高談闊論若無人,可惜明君不遇真」。

呂巖就是呂洞賓,相傳學道成仙,為八仙之一。

後來這句成語引申有「痛快而無拘束地談論」的意思。

例如《三俠五義》第二一回:「換盞傳杯,高談闊論。

」又被引申泛指沒有實質內容,空泛而漫無邊際地談論。

例如《文明小史》第一八回:「他們三個人圍著煙燈談天,席面上主賓四位,也在那裡高談闊論起來。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暢快而無拘束地談論。

使用類別用在「言談暢快」的表述上。

例句 我最愛閒來三五好友,泡一壺好茶,高談闊論。

幾杯黃酒下肚,這幾位騷客便高談闊論,各抒己見起來。

二語義說明比喻沒有實質內容,空泛而漫無邊際地談論。

使用類別用在「言談空泛」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們只會高談闊論,於事無補。

那些只會高談闊論的人,往往少有作為。

我實在無心聽他們高談闊論,找個藉口,抽身離開。

在這個當頭,高談闊論沒有用,得採取具體行動才行。

不明事情發生的原因何在,一堆人就在現場高談闊論起來。

辨  識近義放言高論、侃侃而談、高談劇論、議論風發、高談弘論、誇誇其談反義三緘其口、緘口結舌、坐言起行、身體力行、交頭接耳 參考詞語清談高論注  音ㄑㄧㄥ。

ㄊㄢˊ。

ㄍㄠ。

ㄌㄨㄣˋ漢語拼音qīngtángāolùn 釋  義《東觀漢記.卷一八》:「到葉見霸,不問縣事,但高譚清論,以激勵之,霸即解印綬去,勤還入新野界。

」闊論高談注  音ㄎㄨㄛˋ。

ㄌㄨㄣˋ。

ㄍㄠ。

ㄊㄢˊ漢語拼音kuòlùngāotán 釋  義宋.許應龍〈省試策問〉:「闊論高談者若善謀,輕舉妄動者若敢為。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一折》:「據先生懷才抱德,闊論高談,未膺玉帛之求,且度虀鹽之況。

」高譚清論注  音ㄍㄠ。

ㄊㄢˊ。

ㄑㄧㄥ。

ㄌㄨㄣˋ漢語拼音gāotánqīnglùn 釋  義《東觀漢記.卷一八》:「到葉見霸,不問縣事,但高譚清論,以激勵之,霸即解印綬去,勤還入新野界。

」 高瞻遠矚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ㄠ。

ㄓㄢ。

ㄩㄢˇ。

ㄓㄨˇ漢語拼音gāozhānyuǎnzhǔ釋  義「高瞻」,由高處觀看,形容識見廣闊。

語出漢.王充《論衡.別通》。

「遠矚」,注視遠處,形容眼光寬遠。

語出北魏.張淵〈觀象賦〉。

後用「高瞻遠矚」形容見識遠大。

或形容往遠處眺望,看得更全面。

典故說明「高瞻遠矚」係由「高瞻」及「遠矚」二語組合而成。

「高瞻」見於漢.王充《論衡.別通》。

此篇主要闡述學識廣博的重要。

文中提出了所謂的「通人」,並說:「夫通人猶富人,不通者猶貧人也。

俱以七尺為形,通人胸中懷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無一牒之誦。

」在王充看來,學識若不能求其廣,就如窮人一般。

錢財方面的貧窮是使人家徒四壁,學識方面的貧窮則使人腹笥甚窘。

所以對於許多儒生「一經為是,何須博覽」的說法,王充也有所抨擊。

他認為一般人都希望待在光線明亮之處,而不希望待在幽閉陰暗的地方,也希望自己能居於高處,視野無限寬廣,學識的追求亦須以此為目的,若能博覽廣納豐富的學識,內心將有如充滿陽光的屋室,光亮無比,胸懷亦將開闊。

但若封閉心智,執意於狹隘而單一的學問,不願使識見廣博,那就像是毫無生氣的死人一樣。

後來這段文字中的「高瞻」被截取出來,用來形容識見廣闊。

「遠矚」則是出自北魏.張淵〈觀象賦〉(見收於《魏書》本傳)。

張淵,史書云:「不知何許人。

明占候,曉內外星分。

」即言此人善以天象變化來推測吉凶禍福。

其作〈觀象賦〉,即其觀察天象時,對人事變化所生的種種感慨。

文中有「凝神遠矚,䚕目八荒」之句,原用以描繪凝神遠望,縱觀天下的姿態,而後「遠矚」一詞被截取出來,引申為眼光長遠的意思。

這兩個典源一見「高瞻」,一見「遠矚」,後來被合用成「高瞻遠矚」,用來形容見識遠大。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見識遠大。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見識宏遠」的表述上。

例句 大家都十分佩服他擁有這樣高瞻遠矚的創業眼光。

由於他高瞻遠矚,洞察世變,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像他這樣凡事只計較近利,哪能稱為『高瞻遠矚』?我們如果能高瞻遠矚,就不會被眼前的無知短視所困。

做生意要懂得高瞻遠矚,不能只注意眼前的蠅頭小利。

虧他高瞻遠矚,早買下這塊荒地,如今已是寸土寸金了。

當年他高瞻遠矚地投資電子產業,如今已經成為科技新貴。

一個人不但要腳踏實地,還要能高瞻遠矚,才有成功的機會。

因為他是一位高瞻遠矚的政治家,所以我把神聖的一票投給他。

他高瞻遠矚地指出,必須重視教育,培育人才,國家才有希望。

辨  識近義目光如炬反義坐井觀天、管中窺豹、井底之蛙、一孔之見、管窺蠡測、目光如豆、鼠目寸光、以管窺天 高枕無憂 參考詞語‧安枕而臥‧高枕不虞‧高枕勿憂‧高枕安寢‧高枕安臥‧高枕無虞‧高枕而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ㄠ。

ㄓㄣˇ。

ㄨˊ。

ㄧㄡ漢語拼音gāozhěnwúyōu釋  義墊高枕頭,無憂無慮地睡覺。

形容身心安適,無憂無慮。

◎語本《戰國策.齊策四》。

△「四分五裂」、「狡兔三窟」 典故說明「高枕無憂」原作「高枕而臥」。

據《戰國策.齊策四》載,戰國時,有一個叫馮諼的人,在齊國孟嘗君門下作食客。

有一次,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去收債,但是他不但沒把錢要回來,反而把債券全燒了。

薛地人民都以為這是孟嘗君的恩澤,對孟嘗君十分感激,馮諼等於幫孟嘗君買了「義」回來。

但孟嘗君對馮諼的舉動非常不諒解。

直到後來,孟嘗君被齊王解除官職,回到薛地居住。

到了薛地,受到人民熱烈的歡迎,孟嘗君這才了解馮諼的用心。

這時馮諼對孟嘗君說:「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藏身的洞窟,在緊急的時候就可以逃過獵人的追捕,免於一死。

但是你現在只有一窟,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無憂無慮地睡覺,我會再幫你尋找另外兩窟。

」於是馮諼去見梁惠王,他告訴梁惠王,如果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那梁國一定能國富兵強。

於是梁惠王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梁國,連續請了三次,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

當齊王得知梁國一直派人來請孟嘗君,連忙也派人請孟嘗君重回齊國當相國。

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請求,把先王傳下的祭器,放在薛地,並且興建宗廟,以確保薛地的安全。

當宗廟建好後,馮諼對孟嘗君說:「現在三窟已成,從此以後你就可以把枕頭墊得高高,無憂無慮地睡覺了!」典源又見《戰國策.魏策一》內容則是表述張儀企圖遊說魏國背棄合縱,改投連橫以事秦。

他說魏國如能事秦,那麼楚國、韓國一定不敢輕舉妄動。

沒有楚國、韓國的外患,那麼魏國國君就可以「高枕而臥」了。

後來「高枕無憂」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身心安適,無憂無慮。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身心安適,無憂無慮。

使用類別用在「安逸無憂」的表述上。

例句 年輕時的努力,是為了老年時可以高枕無憂。

那個奸臣以為眼中釘已經拔除,從此可以高枕無憂地為所欲為了。

國家仍處多事之秋,大家仍須戒慎行事,不可有高枕無憂的想法。

只要我們未雨綢繆,做好防颱工作,就是颱風來了,也可以高枕無憂。

不要以為考上大學,就可以高枕無憂了,要知道這才是努力奮發的開始。

引發登革熱的病媒蚊很頑強,就是噴灑了藥劑,也並不表示就能高枕無憂。

我們就將計就計,讓對方以為可以高枕無憂,再設法趁虛而入,殺他個片甲不留。

公司內憂外患不斷,新當權派卻沉迷於奪權的勝利之中,滿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真是令人焦急。

辨  識近義無憂無慮反義危在旦夕、忐忑不安、枕戈待旦、目不交睫 參考詞語安枕而臥注  音ㄢ。

ㄓㄣˇ。

ㄦˊ。

ㄨㄛˋ漢語拼音ānzhěnérwò 釋  義《史記.卷九一》:「使布出於上計,山東非漢之有也;出於中計,勝敗之數未可知也;出於下計,陛下安枕而臥矣。

」《東周列國志.第七九回》:「孔子見疏,必棄魯而適他國,君可安枕而臥矣。

」高枕不虞注  音ㄍㄠ。

ㄓㄣˇ。

ㄅㄨˋ。

ㄩˊ漢語拼音gāozhěnbùyú 釋  義唐.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戎狄棄甲而遠遁,朝廷高枕而不虞。

」高枕勿憂注  音ㄍㄠ。

ㄓㄣˇ。

ㄨˋ。

ㄧㄡ漢語拼音gāozhěnwùyōu 釋  義《四遊記.南遊記》:「陛下高枕勿憂,決無反情。

華光須在中界,亦有功於陛下。

」高枕安寢注  音ㄍㄠ。

ㄓㄣˇ。

ㄢ。

ㄑㄧㄣˇ漢語拼音gāozhěnānqǐn 釋  義《漢書.卷九四》:「故北狄不服,中國未得高枕安寢也。

」晉.陶潛《搜神後記.卷三》:「夫大愕,便入。

與婦共視被中人,高枕安寢,正是其形,了無一異。

」高枕安臥注  音ㄍㄠ。

ㄓㄣˇ。

ㄢ。

ㄨㄛˋ漢語拼音gāozhěnānwò 釋  義漢.王充《論衡.順鼓》:「久雨不霽,試使人君高枕安臥,雨猶自止。

止久,至於大旱,試使人君高枕安臥,旱猶自雨。

」高枕無虞注  音ㄍㄠ。

ㄓㄣˇ。

ㄨˊ。

ㄩˊ漢語拼音gāozhěnwúyú 釋  義唐.陸贄〈請減京東水運收腳價於緣邊州鎮儲蓄軍糧事宜狀〉:「護甿庶,蕃畜牧,闢田疇,天子唯務擇人而任之,則高枕無虞矣。

」高枕而臥注  音ㄍㄠ。

ㄓㄣˇ。

ㄦˊ。

ㄨㄛˋ漢語拼音gāozhěnérwò 釋  義《戰國策.齊策四》:「(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

』」《戰國策.魏策一》:「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

」唐.劉肅《大唐新語.卷三》:「公若盡殺諸弟,不知矣;如獨殺襲秀,恐明公不得高枕而臥。

」 高山流水 參考詞語‧流水高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ㄠ。

ㄕㄢ。

ㄌㄧㄡˊ。

ㄕㄨㄟˇ漢語拼音gāoshānliúshuǐ釋  義形容樂曲高妙。

#語本《列子.湯問》。

後亦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才懂的音樂。

典故說明「高山流水」原形容樂曲的高妙,出自於《列子.湯問》裡的一段故事:春秋時楚國的伯牙善於彈琴,每回彈琴時,好友鍾子期都能聽出他琴音裡要表達的心意。

有一回他在彈琴時,想要展現的是高山的壯闊,鍾子期聽了後說:「彈得真好!像泰山般高聳。

」又有一次想表達盛大的流水,鍾子期就說:「嗯!這琴聲有如江河般地壯闊。

」每次不論彈什麼,鍾子期都能聽出伯牙想藉由琴聲表達的意念,伯牙十分感動。

鍾子期死後,伯牙認為此生再也沒有人能這樣懂得他的音樂了,於是將琴摔壞,終生不再彈琴。

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流傳後世甚廣,因此「知音」一詞就用來比喻知心的朋友。

而文中「志在登高山」、「志在流水」二語,就被濃縮成「高山流水」,用來形容樂曲的高妙,後來也因這段故事,而用它來比喻知音。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樂曲高妙。

使用類別用在「樂曲美妙」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高山流水之樂,真是人間難得幾回聞。

這位鋼琴家演奏的樂曲,有如高山流水,聽得人如痴如醉。

二語義說明比喻知音才懂的樂曲。

使用類別用在「知音賞識」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作品雖然動聽,可惜高山流水,知音難覓。

現在流行音樂充斥,這種樂曲恐怕是高山流水,難有人欣賞。

小王在國際鋼琴大賽上奪得首獎,高山流水得遇知音,讓他激動得流下眼淚。

辨  識近義引商刻羽、陽春白雪反義下里巴人 參考詞語流水高山注  音ㄌㄧㄡˊ。

ㄕㄨㄟˇ。

ㄍㄠ。

ㄕㄢ漢語拼音liúshuǐgāoshān 釋  義宋.晁補之〈李成季得閻子常古琴作〉:「昔人流水高山手,此意寧從弦上有?」《冷眼觀.第二二回》:「不過因為我國政府諱言革命,所以他就變了這麼一個謎語出來,把人猜著頑罷了。

惜乎那人不悟,倒未免叫李君反存了個流水高山知音絕少的觀念在心裡了。

」 根深蒂固 參考詞語‧根深蔕固‧深根固蒂‧深根固蔕‧蒂固根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ㄣ。

ㄕㄣ。

ㄉㄧˋ。

ㄍㄨˋ漢語拼音gēnshēndìgù釋  義「根深蒂固」之「蒂」,典源作「蔕」,音義同。

比喻根基堅固,不可動搖。

語本《老子》第五九章。

△「積重難返」 典故說明「根深蒂固」原作「深根固蔕」。

比喻根基堅固,不可動搖。

這句成語出自《老子》第五九章。

老子認為:修身養性,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愛惜精神和智識而不耗散,將天早就賦與的德,再不斷加以累積。

德越積越厚,就沒有事不能克服。

事事都能克服,就無法測度他的極限,力量大到無法測量,就可以治理國家。

掌握治國的根本,就能夠使國家長治久安。

這就是將根札深,穩固基礎,持久長生的道理。

後來「根深蒂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根基堅固,不可動搖。

出現「根深蒂固」的書證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他們做得興頭的,都是有根基,有腳力,親戚滿朝,黨羽四布,方能夠根深蒂固。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根基堅固,不可動搖。

使用類別用在「堅定穩固」的表述上。

例句 某些老舊思想根深蒂固,不是輕易就能根除的。

他養兒防老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是很難改變的。

雖然科學昌明,迷信在某些人的思想中,仍然根深蒂固。

這個幫派的勢力已是根深蒂固,想要鏟除得花一番功夫。

公司內部各派系的勢力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整合。

想要建造一個現代化的社會,就要破除這些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

對老一輩來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不易改變。

辨  識近義積重難返、堅如磐石反義搖搖欲墜「積重難返」及「根深蒂固」都有程度已深,難以改變的意思。

「積重難返」側重於積弊已久;「根深蒂固」側重於根基牢固。

積重難返根深蒂固辨似例句○ㄨ這家公司積弊已深,一時之間,也難立即革除這些~的沉痾。

ㄨ○對老一輩來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已經~,很難改變。

參考詞語根深蔕固注  音ㄍㄣ。

ㄕㄣ。

ㄉㄧˋ。

ㄍㄨˋ漢語拼音gēnshēndìgù 釋  義唐.歐陽詹〈曲江池記〉:「不欲合夫天意而居乎,將天意尚伺其根深蔕固,可與終畢者而命處之。

」深根固蒂注  音ㄕㄣ。

ㄍㄣ。

ㄍㄨˋ。

ㄉㄧˋ漢語拼音shēngēngùdì 釋  義《水滸傳.第九六回》:「喬道清法敗奔走,若放他進城,便深根固蒂。

」深根固蔕注  音ㄕㄣ。

ㄍㄣ。

ㄍㄨˋ。

ㄉㄧˋ漢語拼音shēngēngùdì 釋  義《老子.第五九章》:「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蔕、長生久視之道。

」晉.左思〈魏都賦〉:「劍閣雖嶚,憑之者蹶,非所以深根固蔕也。

」蒂固根深注  音ㄉㄧˋ。

ㄍㄨˋ。

ㄍㄣ。

ㄕㄣ漢語拼音dìgùgēnshēn 釋  義清.劉坤一〈上海局廠繁重難遷摺〉:「臣詳加察核,上海設局經營數十年,糜帑千百萬。

近來奉准擴充,添設快槍、鍊鋼、無煙藥、栗色藥等廠,用宏工鉅,蒂固根深,毀之重勞,更張不易。

」 剛愎自用 參考詞語‧剛愎自任‧剛戾自用‧剛褊自用‧專愎自用‧強愎自用‧愎過自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ㄤ。

ㄅㄧˋ。

ㄗˋ。

ㄩㄥˋ漢語拼音gāngbìzìyòng釋  義愎,任性、固執。

「剛愎自用」指性情倔強,自以為是。

#語本《左傳.宣公十二年》。

△「師心自用」 典故說明據《左傳.宣公十二年》載,春秋魯宣公十二年時,楚國出兵攻打鄭國,晉國於是派荀林父等人率軍前往援助鄭國。

當晉軍正要渡河時,卻聽說鄭國已經和楚國講和,而統帥荀林父在分析形勢後,認為不能輕率地進軍與楚國交戰,因此就打算撤兵回國。

然而大將先縠(ㄏㄨˊ)卻不聽指揮,自行率領軍隊渡過黃河,去追擊楚軍。

荀林父發覺後,已無法阻止,只好下令全軍前進。

楚王聽說晉軍已經渡河追來,原本打算退兵,令尹孫叔敖也有相同的看法,就命令軍隊繼續南撤回國。

但是大夫伍參卻力勸楚王應該出兵與晉軍交戰,他認為晉軍的荀林父才剛新任統帥,威信不高;而將軍先縠又固執剛愎,不聽指揮;其餘將領也都意見不一,使得部下無所適從。

這時若是楚軍出戰,必定可以勝利。

楚王聽了伍參的話,就下令停止撤退,回師北進,迎擊晉軍,果然打敗了晉軍。

後來「剛愎自用」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用來形容先縠的「剛愎」一語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性情倔強,自以為是。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性情倔強,固執己見。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固執專斷」的表述上。

例句 想不到他如此剛愎自用,怎麼勸都沒用。

當主管的切忌剛愎自用,才能察納雅言。

對一個剛愎自用的人說道理,彷彿在對牛彈琴。

他怎麼不怪自己剛愎自用,卻怪別人不配合呢?這個人素性剛愎自用,任何人的話都聽不進去。

幾次勸他,他似乎從未聽進,如此剛愎自用,如何是好?老王一向剛愎自用,無論別人怎麼反對,他就是要硬幹。

楚霸王剛愎自用,不聽亞父范增之言,終至兵敗,自刎烏江。

如果過分堅持己見,別人就會以為你是剛愎自用,而不願提供意見了。

他總是自以為是,從不願接受別人的意見,剛愎自用得令人無法忍受。

哪知我們老闆是個剛愎自用的人,我們將利害關係說破嘴了,他還是我行我素。

辨  識近義一意孤行、自以為是、自矜自是、固執己見、師心自用、獨斷專行反義不恥下問、從善如流、從諫如流、虛懷若谷、集思廣益形音辨誤愎,音ㄅ|ˋ。

任性、固執。

不可寫作「復」。

「剛愎自用」及「師心自用」都有固執己見,不接受他人意見的意思。

「剛愎自用」側重於態度強硬、任性而固執;「師心自用」則自以為是而固執。

剛愎自用師心自用辨似例句○○當主管的切忌~,才能察納雅言。

○ㄨ這個人素性~,任何人的話都聽不進去。

參考詞語剛愎自任注  音ㄍㄤ。

ㄅㄧˋ。

ㄗˋ。

ㄖㄣˋ漢語拼音gāngbìzìrèn 釋  義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一四》:「荊公剛愎自任,新法煩苛,毒流四海,不忍君子之見排,甘引小人以求助,卒為其所擠陷,此豈天也哉!」剛戾自用注  音ㄍㄤ。

ㄌㄧˋ。

ㄗˋ。

ㄩㄥˋ漢語拼音gānglìzìyòng 釋  義《史記.卷六》:「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并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

」剛褊自用注  音ㄍㄤ。

ㄅㄧㄢˇ。

ㄗˋ。

ㄩㄥˋ漢語拼音gāngbiǎnzìyòng 釋  義宋.蘇軾〈提舉玉局觀謝表〉:「伏念臣才不逮人,性多忤物。

剛褊自用,可謂小忠。

」專愎自用注  音ㄓㄨㄢ。

ㄅㄧˋ。

ㄗˋ。

ㄩㄥˋ漢語拼音zhuānbìzìyòng 釋  義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臣寮上言》:「侂冑罪狀著明,人怨神怒,而猶專愎自用,殊無悛心。

」強愎自用注  音ㄑㄧㄤˊ。

ㄅㄧˋ。

ㄗˋ。

ㄩㄥˋ漢語拼音qiángbìzìyòng 釋  義《宋史.卷二九九》:「而恕等強愎自用,莫肯詢問。

」愎過自用注  音ㄅㄧˋ。

ㄍㄨㄛˋ。

ㄗˋ。

ㄩㄥˋ漢語拼音bìguòzìyòng 釋  義《呂氏春秋.孟夏紀》:「失之在己,不肯自非。

愎過自用,不可證移。

」 骨瘦如柴 參考詞語‧瘦骨如柴‧骨如柴‧骨瘦如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ˇ。

ㄕㄡˋ。

ㄖㄨˊ。

ㄔㄞˊ漢語拼音gǔshòurúchái釋  義人身骨架瘦得露出來,根根像木材一樣。

形容非常消瘦的樣子。

語出敦煌變文《維摩詰經講經文》。

△「形銷骨立」 典故說明「變文」是唐代時興起的一種講唱文學,由散文和韻文交替組成,內容以演繹佛經故事及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為主。

〈維摩詰經講經文〉是根據《維摩詰經》的故事,敷衍而成,形式是先引述一段經文,然後邊講邊唱,有時幾十字的經文,可以鋪陳為數千字。

內容敘述維摩詰居士生病了,佛佗欲派弟子前往慰問他的病情,但是所有弟子都不敢去,最後文殊菩薩應命前往。

文中描述維摩詰居士未生病之前,神情威猛似虎,生病之後變得十分消瘦,骨架露出,像木柴一樣。

「骨瘦如柴」亦作「骨瘦如豺」,《埤雅.卷一八.釋獸》︰「瘦如豺。

豺,柴也。

豺體細瘦,故謂之豺。

」豺是一種骨架露出看起來像細瘦的動物。

「骨瘦如豺」,也可用以形容人非常消瘦。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非常消瘦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形體瘦弱」的表述上。

例句 別看他骨瘦如柴,卻是耐力十足。

骨瘦如柴的他,怎麼能挑得動這桶水?這場大病把老王折磨得骨瘦如柴,令人心痛。

難民營裡的孩子個個營養不足,骨瘦如柴,亟待各界伸出援手。

看到這些骨瘦如柴的孩子,每個人都動了惻隱之心,紛紛慷慨解囊相助。

辨  識近義形銷骨立、瘦骨嶙峋反義大腹便便、腦滿腸肥、肥頭大耳形音辨誤柴,音ㄔㄞˊ。

細瘦的樣子。

不可寫作「材」。

「骨瘦如柴」及「形銷骨立」都有非常瘦弱的意思。

「骨瘦如柴」側重於身體消瘦;「形銷骨立」側重於精神憔悴。

骨瘦如柴形銷骨立辨似例句○ㄨ難民營裡的孩子個個營養不足,~,亟待各界伸出援手。

ㄨ○自從失戀後,她鎮日以淚洗面,~,讓人心疼不已。

參考詞語瘦骨如柴注  音ㄕㄡˋ。

ㄍㄨˇ。

ㄖㄨˊ。

ㄔㄞˊ漢語拼音shòugǔrúchái 釋  義宋.楊萬里〈武陵春.長鋏歸乎踰十暑〉:「舊賜龍團新作祟,頻啜得中寒。

瘦骨如柴痛又酸,兒信問平安。

」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二○齣》:「我千辛萬苦有甚疑猜,可不道我臉兒黃、瘦骨如柴。

」骨如柴注  音ㄍㄨˇ。

ㄖㄨˊ。

ㄔㄞˊ漢語拼音gǔrúchái 釋  義清.李永祺〈病起〉:「崚嶒未怕骨如柴,排悶時時強散懷。

」骨瘦如豺注  音ㄍㄨˇ。

ㄕㄡˋ。

ㄖㄨˊ。

ㄔㄞˊ漢語拼音gǔshòurúchái 釋  義《蕩寇志.第三三回》:「騰蛟看那章匪,骨瘦如豺。

」 鬼斧神工 參考詞語‧神工鬼斧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ㄟˇ。

ㄈㄨˇ。

ㄕㄣˊ。

ㄍㄨㄥ漢語拼音guǐfǔshéngōng釋  義像是鬼神製作出來的。

形容技藝精巧,達到鬼神靈妙的境界。

語本《莊子.達生》。

△「出神入化」、「巧奪天工」 典故說明戰國時魯國有一個善於製作木鐘的工匠梓慶,他做的「鐻」(ㄐㄩˋ)大家都稱讚說手工非常精妙,好像是鬼神才能做得出來。

魯侯問他說:「你是用什麼技術做的?」梓慶回答說:「我只是個工人,哪有什麼技術可言?也許是因為我在製作前先齋戒一段時間,使心中潔淨,沒有外界的干擾和雜念,讓心神能專一。

然後我到山林中觀察樹種的本質和特性,挑選最合用的木質才下手施工。

用最自然的我雕琢最自然的木質,做出這樣的成品,或許就是這個緣故吧!」後來「鬼斧神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被用來形容技藝精巧,非人力所能及。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技藝精巧,達到鬼神靈妙的境界。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作工精美」、「景觀奇特」的表述上。

例句 這萬尊佛像,鬼斧神工,各具靈妙,真是上上的藝術精品。

這座凌空虹橋全部用石塊砌成,鬼斧神工,真是人間勝景。

這塊巨龍大石就這麼蟠繞在崖壁上,有如天造地設、鬼斧神工。

凡是看過金山野柳海岸奇石的人,莫不驚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妙!橫貫公路九曲洞一段,峭壁深崖,氣勢磅礡,令人不得不驚嘆鬼斧神工的魅力。

辨  識近義爐火純青、天造地設、出神入化、巧奪天工、神施鬼設反義粗製濫造「出神入化」及「鬼斧神工」都有技藝高超的意思。

「出神入化」用於描述技術的純熟;「鬼斧神工」多用於描述工藝表現與自然景象。

出神入化鬼斧神工辨似例句○ㄨ他投籃技術幾已到~的程度,無論什麼方位都可以球球空心。

ㄨ○這座凌空虹橋全部用石塊砌成,~,真是人間勝景。

參考詞語神工鬼斧注  音ㄕㄣˊ。

ㄍㄨㄥ。

ㄍㄨㄟˇ。

ㄈㄨˇ漢語拼音shéngōngguǐfǔ 釋  義《雪巖外傳.第五回》:「過了兩日,那座神工鬼斧的假山竟自落成,便託總管進去報明。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六》:「二樹畫梅,題七古一篇,疊『鬚』字韻八十餘首,神工鬼斧,愈出愈奇。

」 鬼鬼祟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ㄟˇ。

ㄍㄨㄟˇ。

ㄙㄨㄟˋ。

ㄙㄨㄟˋ漢語拼音guǐguǐsuìsuì釋  義形容行事不光明,偷偷摸摸的樣子。

※語或出《紅樓夢》第二四回。

△「鬼頭鬼腦」 典故說明「鬼鬼祟祟」是由「鬼祟」重疊而成。

「鬼祟」就是鬼怪,例如《西遊記》第一八回:「也不曉得有甚麼鬼祟魍魎,邪魔作耗。

」正是把「鬼祟」和「魍魎」、「邪魔」並稱。

「鬼祟」是人不能看得清楚的,因此疊用成「鬼鬼祟祟」後,指的就是偷偷摸摸、不是光明正大的行為。

《紅樓夢》第二四回提到賈芸賣乖,要寶玉認他作兒子。

寶玉回答說:「明兒你閒了,只管來找我,別和他們鬼鬼祟祟的。

」這裡的「鬼鬼祟祟」當有「鬼混、做些不正經的事」的語義。

在第三十一回中,說到晴雯和寶玉鬥嘴,襲人過來勸和,說:「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們的不是。

」晴雯一聽襲人用了「我們」,不禁冷笑說:「我倒不知道你們是誰,別叫我替你們害臊了。

便是你們鬼鬼祟祟幹的那事兒,也瞞不過我去!」這裡的「鬼鬼祟祟」就有「偷偷摸摸」的意思。

後來「鬼鬼祟祟」一般用來形容行事不光明,偷偷摸摸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行事不光明,偷偷摸摸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行為詭祕」的表述上。

例句 扒手鬼鬼祟祟地,在公共場所偷竊財物。

做事應該正大光明,何必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呢?那幾個人鬼鬼祟祟地在街角探頭探腦,形跡甚是可疑。

他們兩人交頭接耳,一副鬼鬼祟祟的模樣,不知有什麼詭計。

我總覺得他鬼鬼祟祟的,不懷什麼好心眼,還是敬而遠之為妙。

看他一副鬼鬼祟祟的樣子,不知道又在打什麼壞主意,真叫人擔心! 辨  識近義鬼頭鬼腦、偷偷摸摸反義明目張膽、光明正大、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冠冕堂皇形音辨誤祟,音ㄙㄨㄟˋ。

做事不光明正大的意思。

不可寫作「崇」。

「鬼鬼祟祟」及「鬼頭鬼腦」都有做事遮遮掩掩,不光明磊落的意思。

「鬼鬼祟祟」用於形容作為舉止;「鬼頭鬼腦」用於形容外觀神態。

鬼鬼祟祟鬼頭鬼腦辨似例句○ㄨ扒手~地,在公共場所偷竊財物。

ㄨ○看他~的樣子,準不是什麼正人君子。

鬼使神差 參考詞語‧神差鬼使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ㄟˇ。

ㄕˇ。

ㄕㄣˊ。

ㄔㄞ漢語拼音guǐshǐshénchāi釋  義冥冥中有鬼神相助。

比喻被莫名力量驅使而不由自主。

#語出元.李致遠《還牢末》第四折。

△「陰錯陽差」 典故說明元明時期以水滸英雄為題材的戲劇很多,元代李致遠的《還牢末》便是其中之一。

故事主角官差李孔目,因為搭救錯手打死人的梁山泊好漢李逵,被冤枉和梁山泊勾結意圖不軌而下獄,回到梁山泊的李逵得知消息後趕來救他,沒想李孔目已早一步被劉唐和史進救出。

後來兩人相遇,他對李逵說:「今天能遇到你,正好像是『鬼使神差』」,意指冥冥中有鬼神相助,才能再見到李逵。

後來「鬼使神差」被用來比喻事出意外,被莫名力量驅使而不由自主。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被莫名力量驅使而不由自主。

使用類別用在「似有外力」的表述上。

例句 我實在很意外,他竟然會做出這樣鬼使神差的事。

提早一班搭上失事飛機,想是鬼使神差,莫可奈何。

小李一向小氣,今天居然主動去付帳,莫非鬼使神差。

分手多年,相思不忘,今日巧逢,應是上天有意,鬼使神差。

辨  識近義不由自主、身不由己、陰錯陽差「鬼使神差」及「陰錯陽差」都指不可控制的因素所造成的結果。

「鬼使神差」指無法控制的行為;「陰錯陽差」指偶然發生的差錯。

鬼使神差陰錯陽差辨似例句○ㄨ分手多年,相思不忘,今日巧逢,應是上天有意,~。

ㄨ○他們相約在附近咖啡館碰面,竟然~地錯過了,只好改日再敘。

參考詞語神差鬼使注  音ㄕㄣˊ。

ㄔㄞ。

ㄍㄨㄟˇ。

ㄕˇ漢語拼音shénchāiguǐshǐ 釋  義《文明小史.第八回》:「則我此番未曾被拿,得以漏網,或者暗中神差鬼使,好叫我設法搭救他們,也未可定。

」《紅樓夢.第三八回》:「可知老祖宗從小兒的福壽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個窩兒來,好盛福壽的。

」 苟且偷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ㄡˇ。

ㄑㄧㄝˇ。

ㄊㄡ。

ㄢ漢語拼音gǒuqiětōuān釋  義「苟且」,行事馬虎草率,得過且過。

語出《漢書.卷八六.何武王嘉師丹傳.王嘉》。

「偷安」,貪圖眼前的安逸,不顧將來可能發生的危難。

語出漢.賈誼《新書.數寧》。

「苟且偷安」形容得過且過,只圖眼前安逸,不顧將來。

典故說明「苟且偷安」係由「苟且」及「偷安」二語詞組合而成。

「苟且」見於《漢書.卷八六.何武王嘉師丹傳.王嘉》。

王嘉(?∼西元前2),西漢平陵人,字公仲,以明經射策甲科為郎,後為南陵丞、長陵尉。

哀帝時為丞相,封新甫侯。

哀帝寵幸佞臣董賢,王嘉極諫,被繫於獄中二十餘日而死,追諡忠。

王嘉曾上疏哀帝論政,認為孝文帝時吏治清明,官員們盡忠職守,行事不會馬虎草率,得過且過。

「偷安」則見於漢.賈誼《新書.數寧》。

賈誼(西元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為文學家兼政論家。

文帝召為博士,超遷至太中大夫,所論列多見施行,因遭毀忌,出為長沙王太傅,遷為梁懷王太傅,後懷王墮馬死,誼自傷為傅無狀,年餘亦卒,世人稱為「賈太傅」、「賈長沙」,又稱為「賈生」。

所著《新書》共十卷,內容主在懲秦之失,並對漢初君主提出各項治安策。

賈誼在書中論到天下情勢,認為很多人都說如今天下已經安定,只有自己敢冒大不韙,說天下尚未安定。

他又認為這些人並非愚者,看不清天下大勢,只是為了阿諛諂媚皇帝,所以故意說出和違背事實的話。

這種行為,就好比把火放在木柴下面,然後躺在木柴上面,只因火尚未燒到,就覺得安,這是貪圖眼前的安逸,不顧將來可能發生危難的做法。

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苟且偷安」,用來形容得過且過,只圖眼前安逸,不顧將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得過且過,只圖眼前安逸,不顧將來。

使用類別用在「貪圖安逸」的表述上。

例句 你不能苟且偷安,應該重新振作起來。

國家面臨危難,人民怎麼可以苟且偷安?年輕人理當奮發圖強,豈可苟且偷安,不思進取。

他寧可苟且偷安,也不願積極進取,真叫人惋惜。

你若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克服苟且偷安的惰性。

與其苟且偷安,不如奮力一搏,或許可以開創新局。

我們不能苟且偷安,一定要自強不息,才能創出一番事業。

辨  識近義得過且過、因循苟且、苟且偷生、苟安旦夕反義自強不息、發憤努力、發憤圖強、發奮圖強、奮發向上 國色天香 參考詞語‧國色天姿‧國豔天香‧天姿國色‧天然國色‧天香國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ㄛˊ。

ㄙㄜˋ。

ㄊㄧㄢ。

ㄒㄧㄤ漢語拼音guósètiānxiāng釋  義形容牡丹花濃郁的香味和嬌豔的姿態。

※#語或本唐.李濬《松窗雜錄》。

後亦用「國色天香」形容容貌美麗、姿態曼妙的女子。

典故說明唐文宗時,程修己因為擅長畫畫應詔進宮。

當時恰好是春末時節,文宗和楊妃在內殿觀賞牡丹花。

由於文宗相當喜愛詩,就問程修己說:「現在京城裡傳唱的牡丹詩誰的最好?」程修己回答是中書舍人李正封的〈牡丹〉詩:「天香夜染衣,國色朝酣酒。

」兩句最好。

李正封的詩中用「天香」形容牡丹花的香味就像天上傳來的,以「國色」比喻牡丹花色,如喝醉酒時雙頰飛紅的嬌豔情態。

後人就以「國色天香」作為牡丹的別稱。

後來「國色天香」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牡丹花濃郁的香味和嬌豔的姿態。

後亦用以形容容貌美麗、姿態曼妙的女子。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牡丹花濃郁的香味和嬌豔姿態。

使用類別用在「花朵香美」的表述上。

例句 整座花園,栽種的盡是國色天香的牡丹花。

春節的時候,故宮博物院將以「國色天香」為主題,展出各色牡丹花。

二語義說明形容容貌美麗、姿態曼妙的女子。

使用類別用在「美麗動人」的表述上。

例句 這次獲得后冠的佳麗,果然國色天香,明豔動人。

這些模特兒,雖稱不上國色天香,卻也風姿綽約。

由這位女演員來扮演國色天香的西施,最恰當不過。

這位女星年輕時真是風華絕代,國色天香,不知迷倒多少追求者。

每年環球小姐選拔賽,參加的佳麗有哪個不是國色天香,明豔動人? 辨  識近義傾國傾城、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絕代佳人反義其貌不揚 參考詞語國色天姿注  音ㄍㄨㄛˊ。

ㄙㄜˋ。

ㄊㄧㄢ。

ㄗ漢語拼音guósètiānzī 釋  義《封神演義.第一回》:「現出女媧聖像,容貌端麗,瑞彩翩躚,國色天姿,婉然如生。

」明.屠隆《曇花記.第三八齣》:「陌上遇兩個女子,一個名郭倩香,一個名賈凌波,乃定興王木清泰侍姬,國色天姿,不數石家之宋禕,歌喉舞態,絕勝漢武之麗娟。

」國豔天香注  音ㄍㄨㄛˊ。

ㄧㄢˋ。

ㄊㄧㄢ。

ㄒㄧㄤ漢語拼音guóyàntiānxiāng 釋  義宋.張掄〈壺中天慢.洞天深處賞嬌紅〉:「洞天深處賞嬌紅,輕玉高張雲幕。

國艷天香相競秀,瓊苑風光如昨。

」天姿國色注  音ㄊㄧㄢ。

ㄗ。

ㄍㄨㄛˊ。

ㄙㄜˋ漢語拼音tiānzīguósè 釋  義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這是河中開府崔相國的小姐,世間有這等女子,豈非天姿國色乎!」《何典.第七回》:「令愛天姿國色,只宜配王孫公子。

若與我這揀出鄉下人相配,豈不唐突西施?」天然國色注  音ㄊㄧㄢ。

ㄖㄢˊ。

ㄍㄨㄛˊ。

ㄙㄜˋ漢語拼音tiānránguósè 釋  義明.屠隆《曇花記.第三八齣》:「我昨日在南郊遊春,見兩個女子,一個名郭倩香,一個名賈凌波,乃定興王木公侍妾,天然國色,人世罕有。

」天香國色注  音ㄊㄧㄢ。

ㄒㄧㄤ。

ㄍㄨㄛˊ。

ㄙㄜˋ漢語拼音tiānxiāngguósè 釋  義宋.晁補之〈次韻李秬賞花〉:「天香國色競新奇,初過清明未覺稀。

」《再生緣.第二一回》:「起來緩緩辭金殿,分明是,一朵天香國色花。

」 割雞焉用牛刀 參考詞語‧割雞焉用‧殺雞焉用牛刀‧焉用牛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ㄜ。

ㄐㄧ。

ㄧㄢ。

ㄩㄥˋ。

ㄋㄧㄡˊ。

ㄉㄠ漢語拼音gējīyānyòngniúdāo釋  義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處理小事,毋需大才。

語出《論語.陽貨》。

△「牛刀小試」、「武城弦歌」 典故說明春秋吳國人言偃,字子游,是孔子的學生,以文學著稱。

他在擔任魯國武城首長時,用禮樂教化百姓。

有一天,孔子到武城,聽到武城一片弦樂歌聲,便微微笑說:「割雞焉用牛刀?」意思是: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以此來調侃子游,治理武城這麼一個小地方,還須大費周章地動用禮樂教化嗎?子游聽後則回答說:「我曾經聽老師您說過:『做官的學道,就會愛恤人民;老百姓學道,就會容易接受指揮。

』」孔子立即向同行弟子表示子游的話是對的,自己剛才不過是說笑罷了。

後來「割雞焉用牛刀」被用來比喻處理小事,毋需大才。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處理小事,毋需大才。

使用類別用在「方法失當」的表述上。

例句 割雞焉用牛刀,區區小事,何敢有勞大駕?哇!割雞焉用牛刀?這點小事竟然還勞駕您老親自出面!「割雞焉用牛刀」這句話,常被用來說明小事情根本不須費那麼大的勁兒去處理。

這麼一點東西而已,割雞焉用牛刀,何必要動用大卡車,我家那輛小貨車就行了。

他向經理自告奮勇地說:「割雞焉用牛刀?這種小事只須由我出面就可圓滿解決。

」應付今日這種小場面,割雞焉用牛刀,讓他們幾個小徒弟負責,大師傅您在一旁休息即可。

古人不是說過「割雞焉用牛刀」嗎?像你這樣有高學位的大才,來幹這小差事,不覺得很冤枉! 辨  識近義大材小用、牛鼎烹雞反義小材大用 參考詞語割雞焉用注  音ㄍㄜ。

ㄐㄧ。

ㄧㄢ。

ㄩㄥˋ漢語拼音gējīyānyòng 釋  義唐.楊炯〈常州刺史伯父東平楊公墓志銘〉:「是時也,天子仄席求賢,勵精為化。

以公屈臨小縣,焉用牛刀?處治中別駕之任,方展其驥足耳。

擢拜潁州、幽州二司馬。

」殺雞焉用牛刀注  音ㄕㄚ。

ㄐㄧ。

ㄧㄢ。

ㄩㄥˋ。

ㄋㄧㄡˊ。

ㄉㄠ漢語拼音shājīyānyòngniúdāo 釋  義《水滸傳.第八五回》:「常言道:殺雞焉用牛刀。

那里消得正統軍自去?只賀某聊施小計,教這一夥蠻子死無葬身之地。

」《精忠岳傳.第四七回》:「殺雞焉用牛刀!諒一草寇,待末將等前去拏來;何勞元帥親自出馬?」焉用牛刀注  音ㄧㄢ。

ㄩㄥˋ。

ㄋㄧㄡˊ。

ㄉㄠ漢語拼音yānyòngniúdāo 釋  義唐.楊炯〈常州刺史伯父東平楊公墓志銘〉:「是時也,天子仄席求賢,勵精為化。

以公屈臨小縣,焉用牛刀?處治中別駕之任,方展其驥足耳。

擢拜潁州、幽州二司馬。

」 隔靴搔癢 參考詞語‧隔靴之搔‧隔靴抓痒‧隔靴抓癢‧隔靴搔痒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ㄜˊ。

ㄒㄩㄝ。

ㄙㄠ。

ㄧㄤˇ漢語拼音géxuēsāoyǎng釋  義隔著馬靴搔癢處。

比喻未能透澈領悟佛理。

※#語或出《景德傳燈錄.卷二二.福州康山契穩法寶大師》。

後用「隔靴搔癢」比喻不切實際,未能掌握要點。

典故說明「隔靴搔癢」指隔著靴子抓癢,這種做法總是難以搔到癢處,所以這句成語可以用來比喻不切實際,未能掌握要點。

這應是從生活體驗衍生的成語。

比較早的文獻資料,見於《景德傳燈錄.卷二二.福州康山契穩法寶大師》:「問:『圓明湛寂非師旨,學人因底卻勿明。

』師曰:『辨得未?』僧曰:『恁麼即識性無根去也。

』師曰:『隔靴搔癢。

』」這段話大概的意思是說,有位僧人向法寶大師請示問題,在問答終了時,大師便問僧人都弄明白了嗎?僧人以「識性無根」回答。

大師認為這位僧人並未洞澈領悟,所以說他:「隔靴搔癢。

」宋代嚴羽《滄浪詩話.詩法》也有「意貴透徹,不可隔靴搔痒」的說法,是指詩歌的作法要使題旨明晰,不可漫無主題,抓不著重點,意思也是比喻不切實際。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不切實際,未能掌握要點。

使用類別用在「言談空泛」的表述上。

例句 外行人學說內行話,總覺隔靴搔癢。

他提的意見雖多,卻都是隔靴搔癢,無法切中要點。

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有如隔靴搔癢,根本沒切中要害。

如果沒有實際的寫作經驗,所提的評論便會像隔靴搔癢,難以一針見血。

我雖然聽你說過巴黎的一切,但因尚未親自前去體會,總覺隔靴搔癢,甚不過癮。

辨  識反義對症下藥、一針見血、一語破的 參考詞語隔靴之搔注  音ㄍㄜˊ。

ㄒㄩㄝ。

ㄓ。

ㄙㄠ漢語拼音géxuēzhīsāo 釋  義清.李漁〈復王左車書〉:「始知身未極貧,而勸人以忍飢耐寒勿稱貸者,皆隔靴之搔、隔膜之視,徒足益人痛癢。

」隔靴抓痒注  音ㄍㄜˊ。

ㄒㄩㄝ。

ㄓㄨㄚ。

ㄧㄤˇ漢語拼音géxuēzhuāyǎng 釋  義《續傳燈錄.卷一二》:「若也揚眉瞬目,又是鬼弄精魂,更或拈拂敲床,大似隔靴抓痒。

」隔靴抓癢注  音ㄍㄜˊ。

ㄒㄩㄝ。

ㄓㄨㄚ。

ㄧㄤˇ漢語拼音géxuēzhuāyǎng 釋  義《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七》:「恁麼說話,一似鴨聽雷鳴,隔靴抓癢,直饒脫卻根塵,去卻機境,尚餘一線路在。

」《通俗常言疏證.言語》:「詩不著題,如隔靴抓癢。

今人以言不著力者,亦謂之隔靴抓癢。

」隔靴搔痒注  音ㄍㄜˊ。

ㄒㄩㄝ。

ㄙㄠ。

ㄧㄤˇ漢語拼音géxuēsāoyǎng 釋  義《五燈會元.卷八》:「(康山契穩法寶禪師)曰:『恁麼則識性無根去也。

』師曰:『隔靴搔痒。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意貴透徹,不可隔靴搔痒。

」 隔岸觀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ㄜˊ。

ㄢˋ。

ㄍㄨㄢ。

ㄏㄨㄛˇ漢語拼音géànguānhuǒ釋  義在河水對岸看火災。

※語或本清.梁啟超〈呵旁觀者文〉。

比喻事不干己,袖手旁觀,漠不關心。

△「見死不救」 典故說明「隔岸觀火」是指在河的對岸看另岸的火災。

比喻事不干己,袖手旁觀,漠不關心。

有人認為這句成語是出自於五代乾康的〈投謁齊己〉詩,詩裡有「隔岸紅塵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二句,意思是說:乾康來到齊己的住所,看到對岸的紅塵世界忙碌熱鬧如火,但是窗子裡的修道者齊己卻像一座山,冷冷冰冰。

這裡的「隔岸紅塵忙似火」,語義和「隔岸觀火」事實上有點差距。

清末梁啟超有一篇〈呵旁觀者文〉,裡面說:「旁觀者,如立東岸,觀西岸之火災,而望紅光以為樂。

」這裡的意思正是「隔岸觀火」的意思。

所以梁氏接著說這種隔岸觀火的人就好像站在這邊船上,眼看另一艘船沉溺,卻把它當成是隻水鳥沉浴水中一般。

不但不去救,反而以為樂了。

後來「隔岸觀火」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不干己,袖手旁觀,漠不關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事不干己,袖手旁觀,漠不關心。

使用類別用在「置身於外」的表述上。

例句 要我見死不救、隔岸觀火?我做不到!朋友有難,怎可隔岸觀火,置之不理呢?他準備隔岸觀火,讓雙方惡鬥下去,好坐收漁翁之利。

在此次變故中,最讓我寒心的是多位好友隔岸觀火,不肯伸出援手。

那些平日所謂的朋友,一知道我們有難,反倒個個採取隔岸觀火的態度。

我讓他們自己設法度過難關,其實是在訓練他們處事能力,怎能說我是隔岸觀火呢! 辨  識近義袖手旁觀、見死不救、作壁上觀、冷眼旁觀、漠不關心反義扶危濟困、見義勇為、拔刀相助、排難解紛、當仁不讓「隔岸觀火」及「見死不救」都有對於他人的困難漠不關心,不施以援助的意思。

「隔岸觀火」側重於不但不援助,而且還在一旁看熱鬧;「見死不救」側重於對面臨存亡危機者,不肯施予救援。

隔岸觀火見死不救辨似例句○ㄨ他準備~,讓雙方惡鬥下去,好坐收漁翁之利。

ㄨ○眼看他將陷於萬劫不復的苦難,我們怎能~呢? 鉤心鬥角 參考詞語‧鬥角鉤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ㄡ。

ㄒㄧㄣ。

ㄉㄡˋ。

ㄐㄧㄠˇ漢語拼音gōuxīndòujiǎo釋  義形容宮室建築的結構精緻巧妙。

語出唐.杜牧〈阿房宮賦〉。

後用「鉤心鬥角」比喻詩文的布局結構精心巧製,爭奇鬥勝。

亦用於比喻競鬥心機,刻意經營。

△「明爭暗鬥」、「爾虞我詐」 典故說明杜牧(西元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唐朝京兆人。

個性剛直,詩風豪邁不羈,文章縱橫奧衍,多切中經世之務,在晚唐的成就頗高,時人稱為「小杜」,以別於杜甫。

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宮賦〉、〈泊秦淮〉等。

因生活在內憂外患的晚唐時期,一直關心國事,抱有挽救危亡,以恢復唐王朝繁榮昌盛的理想。

典源內容描寫秦始皇時,認為咸陽城人口太多,秦宮太狹小,於是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勞力和金錢,在今陜西省長安縣西北建造了阿房宮,規模富麗堂皇,是秦朝最大的宮殿。

而唐敬宗在繼位後,也廣造宮室,致使天怒人怨,所以他寫了這一篇〈阿房宮賦〉,以秦朝的濫用民力、奢逸亡國為例,借以諷喻當世。

秦朝阿房宮佔地有三百多里,樓層高度足以隔離天空和陽光,從驪山北面開始,蜿蜒向西,一直到咸陽。

五步就有一座樓,十步就有一座閣;綿亙曲折的走廊,有如縵帛的迴環;那高翹的簷牙,像啄食的鳥喙;順著地勢的高下,構造彼此重疊交錯。

盤迴曲折,像蜂房,像水渦,高聳直立,不知有幾千幾萬個院落。

深邃幽遠、高高低低的建築,常讓人分不出西東;宮中的景色也常讓人不知身在何處。

在一天之內,同一個宮殿之中,氣候卻大不相同。

後來「鉤心鬥角」被用來形容宮室建築的結構精緻巧妙。

在清代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卷一.詠物詩》所云:「近時詩家詠物,鉤心鬥角,有突過前人者。

」這幾句中,已非原來的用法,而是用於比喻詩文的布局結構精心巧製,爭奇鬥勝。

在其另外一篇《兩般秋雨盦隨筆.卷一.象棋》說:「夫救彼正所以固我也,鉤心鬥角,更難于二人對局者。

」則是轉為比喻競鬥心機,刻意經營的意思,也就是現今常用的意義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競鬥心機,刻意經營。

使用類別用在「狡猾詭詐」的表述上。

例句 我不擅長與人鉤心鬥角。

他最喜歡聽些演藝圈鉤心鬥角的八卦新聞。

他們表面上和睦,實際上鉤心鬥角,結怨已深。

他們鉤心鬥角地競爭,已經完全失去運動家的風度。

老王向來淡泊名利,最不喜歡玩這種鉤心鬥角的遊戲。

企業之內經常鉤心鬥角,你可要多加提防,以免遭到陷害。

辨  識近義明爭暗鬥、明槍暗箭、爾虞我詐反義推心置腹、肝膽相照、開誠布公、同心協力、披肝瀝膽、相安無事「鉤心鬥角」及「明爭暗鬥」都是形容敵對的雙方用手段排斥對方。

「鉤心鬥角」強調暗地裡使用心機,進行爭鬥;「明爭暗鬥」強調無論是公開時或暗地裡都在互相爭奪。

鉤心鬥角明爭暗鬥辨似例句○ㄨ他們表面上和睦,實際上~,結怨已深。

ㄨ○公司裡兩股敵對勢力,~,把整個公司弄得烏煙瘴氣。

參考詞語鬥角鉤心注  音ㄉㄡˋ。

ㄐㄧㄠˇ。

ㄍㄡ。

ㄒㄧㄣ漢語拼音dòujiǎogōuxīn 釋  義明.楊士雲〈和中谿宿觀音&00801_w01.jpg;〉:「青壁丹崖高矗矗,鬥角鉤心牢置屋。

」清.黃協塤《鋤經書舍零墨.卷二》:「商燈之戲,肇自五代,嗣是廋詞隱語,鬥角鉤心,更覺無奇不有。

」 感激涕零 參考詞語‧感極涕零‧感激流涕‧感激涕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ㄢˇ。

ㄐㄧ。

ㄊㄧˋ。

ㄌㄧㄥˊ漢語拼音gǎnjītìlíng釋  義感激落淚,形容非常感謝。

語本唐.劉禹錫〈平蔡州〉詩三首之二。

典故說明唐自安史之亂後,內有宦官、朋黨之禍,外有藩鎮割據,盛唐繁華氣象已不復存在。

憲宗即位後,在邊疆形勢趨緩,國力較為豐厚下,開始展開削藩的戰爭。

元和九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自領軍務,隨即發動叛亂。

憲宗發宣武等十六道兵討伐,經過長期的戰爭,最後李愬於元和十二年攻破蔡州城,生擒吳元濟,平定了淮西,結束了長達四年的戰爭。

至此,割據藩鎮相繼歸順,朝廷的威信為之一振。

劉禹錫寫的〈平蔡州〉詩即是描寫這場戰爭的情景。

長達四年的戰爭結束後,城裡到處響著和平的音樂,大家回憶起戰爭時的舊事,都對「漢家飛將」李愬救眾人於水火,讓大家免於再受戰爭之苦而感激落淚。

後來「感激涕零」這句成語,就從文中「相與感激皆涕零」一語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非常感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非常感謝。

使用類別用在「由衷感謝」的表述上。

例句 社會大眾的溫情及幫助,使他感激涕零。

對於這位英雄的救命之恩,所有的村民都感激涕零。

國王不但沒殺他,還賜給他很多東西,讓他感激涕零。

老王感激涕零地向老李道謝:「這次真是多虧你了。

」這次活動因為大家的幫忙才得以順利進行,讓身為主辦者的小明感激涕零地說不出話。

辨  識近義感恩戴德、感激不盡、銘感五內 參考詞語感極涕零注  音ㄍㄢˇ。

ㄐㄧˊ。

ㄊㄧˋ。

ㄌㄧㄥˊ漢語拼音gǎnjítìlíng 釋  義宋.黃庭堅〈謝黔州安置表〉:「顧茲未死之年,皆是再生之日,罪深責薄,感極涕零。

」感激流涕注  音ㄍㄢˇ。

ㄐㄧ。

ㄌㄧㄡˊ。

ㄊㄧˋ漢語拼音gǎnjīliútì 釋  義唐.劉禹錫〈唐故監察御史贈尚書右僕射王公神道碑〉:「嘗閱詩至蓼莪篇,感激流涕。

」宋.孔平仲《續世說.卷一》:「堂下兵士數萬,皆感激流涕。

」感激涕泗注  音ㄍㄢˇ。

ㄐㄧ。

ㄊㄧˋ。

ㄙˋ漢語拼音gǎnjītìsì 釋  義《新唐書.卷九八》:「命輿疾至府,親舉袂撫之,論敘生平,感激涕泗。

」 過河拆橋 參考詞語‧過橋抽板‧過橋拆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ㄛˋ。

ㄏㄜˊ。

ㄔㄞ。

ㄑㄧㄠˊ漢語拼音guòhéchāiqiáo釋  義渡過了河就把橋拆掉。

比喻不念舊情,忘恩負義。

語出《元史.卷一四二.徹里帖木兒列傳》。

典故說明據《元史.卷一四二.徹里帖木兒列傳》載:元順帝時,徹里帖木兒廢除科舉制度,監察御史呂思誠反對,並加以彈劾,但順帝仍採納廢科舉之議。

而參政許有壬也表示強烈反對且據以力爭。

許有壬當初是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後來升為參政。

但他不但反對無效,元順帝還故意讓許有壬在詔令頒布時,跪在文武百官的最前面來折辱他。

許有壬怕不聽命會遭來禍患,只好勉強贊成廢科舉。

治書侍御史普化看到就譏諷許有壬說:「你是通過科舉考試的人,現在要廢除科舉制度,你又跪在第一個,真是過河拆橋啊!」許有壬聽了覺得很丟臉,就稱病不出門。

後來「過河拆橋」用來比喻不念舊情,忘恩負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不念舊情,忘恩負義。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背信忘義」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人,不必理他!你幫這種自私的人,得小心他會過河拆橋。

這種過河拆橋的人,下次誰還敢幫他的忙?受人之恩,須永誌於心,千萬不可以過河拆橋。

政治講現實,用不著你的時候,當然過河拆橋。

他曾經雪中送炭幫過我們,我們怎可為一己之私過河拆橋?想不到他在我最需要幫忙的時候過河拆橋,讓我栽了大跟頭。

他也不想想你曾幫過多大的忙,今天竟然過河拆橋,翻臉不認人! 辨  識近義兔死狗烹、忘恩負義、卸磨殺驢、鳥盡弓藏、得魚忘筌反義投桃報李、沒齒不忘、結草銜環、感恩圖報、感恩戴德 參考詞語過橋抽板注  音ㄍㄨㄛˋ。

ㄑㄧㄠˊ。

ㄔㄡ。

ㄅㄢˇ漢語拼音guòqiáochōubǎn 釋  義《孽海花.第三一回》:「這還不容易,你不認識,我可都認識。

只要你不要過橋抽板,我馬上去找他們,一定有個辦法,明天來回復你。

」過橋拆橋注  音ㄍㄨㄛˋ。

ㄑㄧㄠˊ。

ㄔㄞ。

ㄑㄧㄠˊ漢語拼音guòqiáochāiqiáo 釋  義《官場現形記.第一七回》:「好是好的。

但是現在的人,總是過橋拆橋,轉過臉就不認得人的。

等到你有事去請教他,他又跳到架子上去了。

」 過猶不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ㄛˋ。

ㄧㄡˊ。

ㄅㄨˋ。

ㄐㄧˊ漢語拼音guòyóubùjí釋  義做事過分就好比做得不夠一樣,皆不妥當;指事情要做得恰到好處。

語出《論語.先進》。

典故說明「過猶不及」的意思是做事過分就好比做得不夠一樣,皆不妥當。

這句話出自《論語.先進》篇,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誰比較賢明?」孔子答說:「子張做事過分了些,子夏卻有所不及。

」子貢接著問:「那麼子張比較賢明嗎?」孔子說:「過分和不及,同樣的不好。

」孔子認為謹守「中庸之道」才是最適合的。

後來「過猶不及」被用來指事情要做得恰到好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做事過分就好比做得不夠一樣,皆不妥當;指事情要做得恰到好處。

使用類別用在「處事不當」的表述上。

例句 減肥要適可而止,過猶不及,對健康有害。

凡事應該講求中庸之道,過猶不及,於事無益。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限度,過猶不及,一樣會誤事的。

明明只能跑二壘的安打,他偏偏要衝三壘,過猶不及,當然被刺殺出局。

他本來想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結果過猶不及,一身奇異的裝扮反而令人難以接受。

辨  識近義矯枉過正反義適可而止、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歌功頌德 參考詞語‧歌頌功德‧稱功頌德‧銘功頌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ㄜ。

ㄍㄨㄥ。

ㄙㄨㄥˋ。

ㄉㄜˊ漢語拼音gēgōngsòngdé釋  義歌頌功績和恩德。

語本《史記.卷四.周本紀》。

典故說明周朝傳至古公亶父時,才正式建國,立國號周。

他重修后稷、公劉的大業,積累德行,施行仁義,國人都非常愛戴他。

戎狄中的薰育族來侵擾,想要奪取財物,古公亶父不反抗就給他們。

隨後又再度侵擾,想要搶奪土地和人口,人民都很憤怒,想奮起抵抗。

古公說:「民眾擁立君主,是要讓他為大家謀利益。

現在邊疆民族前來侵犯,目的是為了奪取我們的土地和民眾。

民眾跟隨我或是他們,並沒有什麼區別,如今民眾因為我的緣故去打仗,要我犧牲別人的父子兄弟,卻做他們的君主,實在不忍心。

」於是就帶領部屬離開豳地,到岐山下居住。

豳地的人民也都扶老攜幼,全跟著古公來到岐下。

鄰國聽說古公的仁義,也有許多人來歸附他。

因此古公就變革戎狄的風俗,營造城郭,建築房舍,把民眾分成幾個邑落定居下來;又設立各種官職以辦理事務。

人民譜歌作樂,以歌頌他的功德。

後來「歌功頌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歌頌功績和恩德。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歌頌功績和恩德。

使用類別用在「諂媚討好」、「廣受讚揚」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肉麻的歌功頌德之辭,徒然令人生厭。

對於這樣入骨的歌功頌德,怎能不令人產生反感?有些主管只喜歡聽人歌功頌德,卻不願意接受建言。

這種純為當權者歌功頌德的文章,缺乏文學生命力。

這位作家經常寫些歌功頌德的文章,用來巴結權貴。

他一味地為經理歌功頌德,極盡諂媚之能事,惹人反感。

聽到他捨己救人的事蹟,會場上響起一片歌功頌德之聲。

當權者若只愛聽歌功頌德的話,卻不愛聽真心話,終將被人民唾棄。

辨  識反義怨聲載道 參考詞語歌頌功德注  音ㄍㄜ。

ㄙㄨㄥˋ。

ㄍㄨㄥ。

ㄉㄜˊ漢語拼音gēsònggōngdé 釋  義宋.鄧牧《伯牙琴.君道》:「後世為君者歌頌功德,動稱堯舜,而所以自為乃不過如秦,何哉?」清.姚鼐〈古文辭類纂序目〉:「碑誌類者,其體本於詩,歌頌功德,其用施於金石。

」稱功頌德注  音ㄔㄥ。

ㄍㄨㄥ。

ㄙㄨㄥˋ。

ㄉㄜˊ漢語拼音chēnggōngsòngdé 釋  義宋.無名氏《宋季三朝政要.卷四》:「門客朝士稱功頌德,頌說太平,誇咸淳為元祐。

」《紅樓夢.第六三回》:「何必借我們,你鼓脣搖舌的,自己開心作戲,卻說是稱功頌德呢?」銘功頌德注  音ㄇㄧㄥˊ。

ㄍㄨㄥ。

ㄙㄨㄥˋ。

ㄉㄜˊ漢語拼音mínggōngsòngdé 釋  義北周.庾信〈周袞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若夫勒鼎刊碑,銘功頌德,陳其令範,必在生前。

」 槁木死灰 參考詞語‧形槁心灰‧木形灰心‧木槁灰寒‧枯木死灰‧槁木寒灰‧死灰槁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ㄠˇ。

ㄇㄨˋ。

ㄙˇ。

ㄏㄨㄟ漢語拼音gǎomùsǐhuī釋  義形體寂靜如枯槁的木頭,沒有生氣,精神凝聚猶如冷卻的灰燼,不能重新起火。

形容人清虛寂靜,對外物無動於衷。

語本《莊子.齊物論》。

後用「槁木死灰」形容人因遭受挫折變故而灰心絕望的樣子。

典故說明槁木,乾枯的木頭。

死灰,冷卻不再燃燒的灰燼。

「槁木死灰」本指道家忘卻形體,追求清虛寂靜的境界。

據《莊子.齊物論》所載,戰國人顏成子游因為看見老師南郭子綦倚靠几案坐著,仰望天空緩緩吐氣,好像精神離開了形體一樣,於是問:「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意思是:形體可以像枯木般靜立不動,而精神也可以像冷卻不再燃燒的灰燼一樣嗎?南郭子綦回答說這是因為他已經忘掉自己的形體,進而達到對外物無動於衷,物我兩忘的境界的緣故。

後來「槁木死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因遭受挫折變故而灰心絕望的樣子。

如《紅樓夢》第四回:「這李紈雖青春喪偶,且居處於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無聞無見。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因遭受挫折變故而灰心絕望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絕望消沉」的表述上。

例句 遭逢接二連三的意外後,槁木死灰的她對任何事物都失去了興趣。

一下子失去了丈夫和兒子,她槁木死灰的心幾乎失去了求生的意志。

經過這次嚴重的打擊,已讓他的心如槁木死灰,決定遠離這一切紛擾。

這一連串的挫折打擊,讓他整個人變得猶如槁木死灰,完全喪失了鬥志。

他自從和交往多年的女友分手後,整個人形銷骨立,心如槁木死灰,失去了昔日的歡顏。

辨  識近義心灰意冷、心如死灰、古井無波、萬念俱灰反義生氣勃勃、生龍活虎形音辨誤槁,音ㄍㄠˇ。

乾枯。

不可寫作「稿」。

參考詞語形槁心灰注  音ㄒㄧㄥˊ。

ㄍㄠˇ。

ㄒㄧㄣ。

ㄏㄨㄟ漢語拼音xínggǎoxīnhuī 釋  義宋.劉克莊〈九月初十日鎮宿玉堂七絕.詩其六〉:「形槁心灰一禿翁,偶來視草禁林中。

」木形灰心注  音ㄇㄨˋ。

ㄒㄧㄥˊ。

ㄏㄨㄟ。

ㄒㄧㄣ漢語拼音mùxínghuīxīn 釋  義唐.白居易〈答戶部崔侍郎書〉:「又或杜門隱几,塊然自居,木形灰心,動逾旬月,當此之際,又不知居在何地?身是何人?」木槁灰寒注  音ㄇㄨˋ。

ㄍㄠˇ。

ㄏㄨㄟ。

ㄏㄢˊ漢語拼音mùgǎohuīhán 釋  義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二三》:「木槁灰寒之叟,得此日光玉潔之文,巨擘品題,衰蹤焜耀。

」枯木死灰注  音ㄎㄨ。

ㄇㄨˋ。

ㄙˇ。

ㄏㄨㄟ漢語拼音kūmùsǐhuī 釋  義《宣和畫譜.卷二》:「大抵釋氏貌像,多作慈悲相,趺坐即結跏,垂臂則袒肉,目不高視,首不軒舉,淡然如枯木死灰。

」《兒女英雄傳.第九回》:「若說照安公子這等人物……若說他既看得入眼,這心就同枯木死灰,絲毫不動,這心地也就太冷了,更不是情理。

」槁木寒灰注  音ㄍㄠˇ。

ㄇㄨˋ。

ㄏㄢˊ。

ㄏㄨㄟ漢語拼音gǎomùhánhuī 釋  義宋.劉克莊〈贈豫知子〉:「身今槁木寒灰樣,暫愧巫咸仔細看。

」死灰槁木注  音ㄙˇ。

ㄏㄨㄟ。

ㄍㄠˇ。

ㄇㄨˋ漢語拼音sǐhuīgǎomù 釋  義《莊子.齊物論》:「死灰槁木,取其寂寞無情耳。

」《西遊記.第五五回》:「那女怪,活潑潑,春意無邊;這長老,死丁丁,禪機有在。

一個似軟玉溫香,一個如死灰槁木。

」 綱舉目張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ㄤ。

ㄐㄩˇ。

ㄇㄨˋ。

ㄓㄤ漢語拼音gāngjǔmùzhāng釋  義綱,網的大繩。

目,網的孔眼。

「綱舉目張」比喻能執其要領,則細節自能順理而成。

#語本《呂氏春秋.離俗覽.用民》。

後亦用「綱舉目張」比喻條理分明。

典故說明綱,是網上的大繩。

目,則是網的孔眼。

只要提起網上的綱繩,這樣無數的網眼都會張開來,因此用來比喻如果能夠抓住事情的關鍵,各個環節都能輕易帶動。

《呂氏春秋.離俗覽.用民》中,說明刑罰不如德化禮教,唯有善用後者,才是真正抓住治理人民的要領,也才能「壹引其綱,萬目皆張」,就是「綱舉目張」的意思。

後來「綱舉目張」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能執其要領,則細節自能順理而成,後亦用以比喻條理分明。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能執其要領,則細節自能順理而成。

使用類別用在「掌握要點」的表述上。

例句 做事要能把握重點,才能綱舉目張,事半功倍。

先抓住問題的重點,就能綱舉目張,其他細節自可迎刃而解。

二語義說明比喻條理分明。

使用類別用在「整齊清楚」的表述上。

例句 這篇論文的內容架構完整,綱舉目張,一覽無遺。

這家公司的規畫綱舉目張,條理清楚,可以放心和他們合作。

運動會相關工作千頭萬緒,但只要有經驗的老陳參與籌備工作,必可收到綱舉目張的效果。

辨  識近義提綱挈領反義本末倒置、千頭萬緒、經緯萬端、盤根錯節 寡不敵眾 參考詞語‧寡不勝眾‧眾寡不敵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ㄚˇ。

ㄅㄨˋ。

ㄉㄧˊ。

ㄓㄨㄥˋ漢語拼音guǎbùdízhòng釋  義人少的抵擋不過人多勢眾的。

#語出《逸周書.卷九.芮良夫》。

典故說明周厲王施行暴政,禁止人民議論毀謗朝廷,並且任用虢(ㄍㄨㄛˊ)長父和榮夷公,但這兩人只知獨占利益作威作福,臣子芮(ㄖㄨㄟˋ)伯良夫認為這樣一來將會為國家招來大災難,於是上書勸誡周厲王。

強調身為一國之君有責任為人民除禍害,作人民的榜樣,否則將招致人民的仇視和怨恨,而且君王只有一個,是抵擋不了人數眾多的百姓,這時君王的處境就危險了。

後來「寡不敵眾」演變為成語,用來指人少的抵擋不過人多勢眾的。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人少的抵擋不過人多勢眾的。

使用類別用在「軍力薄弱」的表述上。

例句 敵軍寡不敵眾,被我軍打得節節敗退。

你勢單力薄,寡不敵眾,應該智取,不宜力敵。

他遭到一群流氓圍住,寡不敵眾,被打成重傷。

儘管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他仍決定堅守陣地,等候援軍到來。

我方只有兩三個人,對方卻有十多人,終究寡不敵眾,只好暫避。

趙將軍雖然驍勇善戰,終究寡不敵眾,雙拳難擋四手,還是敗下陣來。

這支軍隊為了完成任務,明知寡不敵眾,仍與敵人進行殊死戰,最後壯烈犧牲。

辨  識反義一以當十、以寡敵眾、勢均力敵、旗鼓相當 參考詞語寡不勝眾注  音ㄍㄨㄚˇ。

ㄅㄨˋ。

ㄕㄥˋ。

ㄓㄨㄥˋ。

(變)。

ㄍㄨㄚˇ。

ㄅㄨˊ。

ㄕㄥˋ。

ㄓㄨㄥˋ漢語拼音guǎbùshèngzhòng(變)guǎbúshèngzhòng 釋  義《韓非子.難三》:「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偏知物,故因物以治物。

」漢.崔寔〈政論〉:「其達者或矜名嫉能,恥善策不從己出,則舞筆奮辭,以破其義,寡不勝眾,遂見屏棄。

」眾寡不敵注  音ㄓㄨㄥˋ。

ㄍㄨㄚˇ。

ㄅㄨˋ。

ㄉㄧˊ漢語拼音zhòngguǎbùdí 釋  義《三國志.卷二六》:「諸將議眾寡不敵,備便乘勝,欲依水為陣以拒之。

」元.白樸《梧桐雨.楔子》:「昨因奚契丹反叛,差我征討,自恃勇力深入,不料眾寡不敵,遂致喪師。

」 寡廉鮮恥 參考詞語‧鮮廉寡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ㄚˇ。

ㄌㄧㄢˊ。

ㄒㄧㄢˇ。

ㄔˇ漢語拼音guǎliánxiǎnchǐ釋  義缺乏廉恥之心。

比喻不知羞恥。

語出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

△「恬不知恥」、「義無反顧」 典故說明司馬相如,字長卿,漢蜀郡成都人。

有一年,漢武帝派唐蒙修治經略夜郎、僰(ㄅㄛˊ)中二地。

由於唐蒙徵集民工過多,又用「軍興法」殺了大帥,使巴蜀百姓大為震驚恐懼。

武帝聽到這種情況,就派司馬相如去責備唐蒙,發布了一份文告(喻巴蜀檄〉,告訴巴蜀人民唐蒙的舉動皆非皇上本意,並且懇切要求巴蜀官民了解和支持皇上開發西南夷的行動。

檄文中提到:被徵召行役的人,有的自相殘殺,有的逃跑,這不是為臣者的節操。

但這不全是應徵者的罪過,而是「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也;寡廉鮮恥,而俗不長厚也」。

其意思是說父兄們平常沒有嚴格教育,也沒有給子弟樹立表率,才會讓人們缺少清廉、知恥的美德,而不知羞恥,世風當然也就不淳厚了。

後來文告原文中的「寡廉鮮恥」被摘出成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不知羞恥。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不知羞恥。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不知羞恥」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人唯利是圖,寡廉鮮恥,我深為不齒!這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暗地裡卻是偷雞摸狗,寡廉鮮恥!這些寡廉鮮恥的政客,只有一己之私,哪有為國為民之心?一個人如果眼中只有錢,縱使被冠上寡廉鮮恥之徒也無所謂了。

從政者如果寡廉鮮恥,只追求自己的利益,那麼違法亂紀的事就將層出不窮。

辨  識近義恬不知恥、厚顏無恥反義高風亮節「寡廉鮮恥」及「恬不知恥」都有不知羞恥的意思。

「寡廉鮮恥」側重於毫無廉恥之心,品性低劣;「恬不知恥」側重於對所做事安然不以為恥。

寡廉鮮恥恬不知恥辨似例句○ㄨ這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暗地裡卻是偷雞摸狗,~。

ㄨ○這個人竟然剽竊別人尚未發表的作品,還大言不慚地反誣別人抄襲,真是~! 參考詞語鮮廉寡恥注  音ㄒㄧㄢˇ。

ㄌㄧㄢˊ。

ㄍㄨㄚˇ。

ㄔˇ漢語拼音xiǎnliánguǎchǐ 釋  義宋.李綱〈建炎進退志總敘上之上〉:「自崇觀以來,朝廷不復敦尚名節,故士大夫鮮廉寡恥,不知君臣之義。

」宋.陳亮《陳亮集.卷一三》:「及至列國之際,強弱之相形,眾寡之相傾,一時鮮廉寡恥之徒往來乎其間,搖吻鼓舌,劫之以勢,誘之以利。

」 裹足不前 參考詞語‧裹足不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ㄛˇ。

ㄗㄨˊ。

ㄅㄨˋ。

ㄑㄧㄢˊ漢語拼音guǒzúbùqián釋  義包纏腳部,不往前行。

形容有所顧忌,而停止腳步,不敢向前。

#語本《戰國策.秦策三》。

△「畏縮不前」 典故說明范雎,戰國時魏人。

他本是魏國須賈的門客,曾替魏昭王出使齊國,卻被懷疑與齊國私通,回國後,差點被魏相打死。

後來范雎逃到秦國,寫了一封信給秦王,說有要緊的事求見。

當時秦國的實權操在秦昭王母宣太后及宰相穰侯的手上,秦王一直沒有時間接見范雎。

後來終於有一天秦王召見范雎,向范雎求教,但范雎總是恭敬地應諾,卻什麼話都沒有說。

秦王以為范雎不肯教導,范雎謝罪說:「臣想建言的都是匡助君王的大事,但不知秦王您的心意如何,所以您三次問臣,臣才都沒有回答。

臣並不是不敢說,就算臣說了明天就得死,臣也不怕,只要對國家能有所幫助,就是臣最大的光榮。

臣怕的是,臣死了以後,天下的人看到臣盡忠而被殺,會因此十分畏懼而不敢進言。

如果您上面害怕嚴厲的太后,下被奸臣迷惑,整日住在深宮裡,迷糊度日。

這樣下去,大則會亡國,小則會使自己陷於孤立危險的境地,這是臣所擔憂的。

」秦昭王聽了說:「懇請先生指教!不管事情大小,不管牽扯到誰,即便上至太后,下至朝廷百官,也請先生直說。

」范雎就向秦王進言實行遠交近攻政策,以統一中原。

當下,秦昭王拜范雎為客卿,過了幾年,秦昭王把相國撤職,並且不讓太后參政,正式拜范雎為丞相。

後來「裹足不前」這句成語,就從原文的「裹足莫肯即秦」演變而出,形容有所顧忌,而停止腳步,不敢向前。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有所顧忌,而停止腳步,不敢向前。

使用類別用在「顧忌畏縮」的表述上。

例句 敵人都已經衝過來了,我們還能裹足不前嗎?他也實在太沒出息了,稍遇困難就裹足不前。

你別怪我裹足不前,前面的路途實在太危險了。

接連幾次的挫敗,讓他對這件工作失去信心而裹足不前。

假如你疑慮太多而裹足不前,恐怕很快地你就會落後了。

想要有所成就,你得改變這種裹足不前的態度,趕快掌握機會向前衝吧!原本是他提議要來一探鬼屋的究竟的,想不到抵達現場時,他反而裹足不前了。

辨  識近義畏縮不前、停滯不前、躊躇不前反義乘風破浪、一往無前、勇往直前、再接再厲、毛遂自薦、披荊斬棘「裹足不前」及「畏縮不前」都有不敢前進的意思。

「裹足不前」側重於有所顧忌;「畏縮不前」側重於怯懦害怕。

裹足不前畏縮不前辨似例句○ㄨ假如你疑慮太多而~,恐怕很快的你就會落後了。

ㄨ○想不到平日~的媽媽,此時卻像一位萬夫莫敵的勇士。

參考詞語裹足不進注  音ㄍㄨㄛˇ。

ㄗㄨˊ。

ㄅㄨˋ。

ㄐㄧㄣˋ。

(變)。

ㄍㄨㄛˇ。

ㄗㄨˊ。

ㄅㄨˊ。

ㄐㄧㄣˋ漢語拼音guǒzúbùjìn(變)guǒzúbújìn 釋  義《東周列國志.第九○回》:「奈奉陽君妒才嫉能,是以遊士裹足而不進,卷口而不言。

」 管窺蠡測 參考詞語‧以蠡測海‧蠡測管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ㄢˇ。

ㄎㄨㄟ。

ㄌㄧˊ。

ㄘㄜˋ漢語拼音guǎnkuīlícè釋  義蠡,用瓠瓜做成的水瓢。

「管窺蠡測」是指透過管子看天,用水瓢測量海水。

比喻見識淺陋狹窄。

語本《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

△「管中窺豹」、「以管窺天」。

典故說明漢武帝時,有個名叫東方朔的年輕人。

為人詼諧幽默,性格豪邁,對事直言不諱,武帝非常喜歡他。

他對自己有很高的期許,認為讀聖賢書,應被重用而對國家有所貢獻。

於是上書皇帝,陳述自己對國家政事的意見,但卻沒有受到重視,因而寫下〈答客難〉。

文中假設客人問他,既然自己博學又機智,為何不能像戰國時代的蘇秦、張儀有那樣崇高的地位?他回答時代不同了,彼一時,此一時也。

戰國時代各國競爭激烈,讀書人可憑本事施展抱負。

但現在漢朝統一天下,有固定的人事體系,有志之士不一定能受到重用。

更何況自己是「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意思是說自己眼界狹小,見識短淺,能力纖弱,哪有資格表達意見呢?東方朔以反話的方式,抒發自己的不平與無奈。

後來「管窺蠡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見識淺陋狹窄。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見識淺陋狹窄。

使用類別用在「見識淺陋」的表述上。

例句 評論作品最忌片面,因為易陷於管窺蠡測之嫌。

我對這事果然了解得不透澈,難怪你會說我是管窺蠡測。

天文學博大精深,若只用星相來解釋,難免管窺蠡測之憾。

他這番對國際局勢的析論,也只是管窺蠡測之見,何足採信!探討問題要廣蒐資料,多請教專家,才能免於管窺蠡測之譏。

現在的判斷只是管窺蠡測,要想掌握整個案情,還得深入的調查才行。

宇宙無限,人生有限,若要以有限見識無限,也只是管窺蠡測,耗精費神而已。

一個人若只在乎身邊的環境,難免會管窺蠡測地看事情,最後讓自己與時代脫節。

師父若不露上兩手,終是開不了這些管窺蠡測之徒的眼界,難以叫他們知道何謂真本事。

人所以會有偏見,常常是因著固執,管窺蠡測,以為自己的所知所見,就是人生的真相。

辨  識近義坐井觀天、管中窺豹、井底之蛙、一孔之見、井蛙之見、以管窺天、牖中窺日、甕天之見反義見多識廣、高瞻遠矚 參考詞語以蠡測海注  音ㄧˇ。

ㄌㄧˊ。

ㄘㄜˋ。

ㄏㄞˇ漢語拼音yǐlícèhǎi 釋  義《漢書.卷六五》:「語曰『以筦闚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音聲哉!」《三國志.卷一一》:「君之察孤,足以不疑。

但恐傍人淺見,以蠡測海,為蛇畫足。

」蠡測管窺注  音ㄌㄧˊ。

ㄘㄜˋ。

ㄍㄨㄢˇ。

ㄎㄨㄟ漢語拼音lícèguǎnkuī 釋  義唐.李商隱〈詠懷寄秘閣舊僚二十六韻〉:「典籍將蠡測,文章若管窺。

」清.李重華《貞一齋詩說》:「至所定五言古,尤蠡測管窺。

」 管中窺豹 參考詞語‧窺豹一斑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ㄢˇ。

ㄓㄨㄥ。

ㄎㄨㄟ。

ㄅㄠˋ漢語拼音guǎnzhōngkuībào釋  義從管中只看見豹的一小部分。

比喻所見甚小,未得全貌。

※#語或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

△「以管窺天」、「管窺蠡測」 典故說明「管中窺豹」是指從管中看豹,只能看到一小部分,不能得到事物的全貌。

這句成語見於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記載了一段王獻之幼時的事。

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小時候,有一次在看父親的門生玩賭博遊戲,居然能看得出勝負,在一旁叫道:「南風不競。

」那些門生輕視他是小孩子,便笑著說:「這小鬼有如用管子看豹,只看到牠身上的一塊斑點。

」嘲笑他年紀小,見識少。

王獻之人小氣傲,聽到這句話,氣得瞪大了眼睛,怒沖沖地說:「我只比荀粲和劉真長差一點而已,比你們強多了!」說完便拂袖而去。

後來「管中窺豹」被用來比喻所見甚小,未得全貌。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所見甚小,未得全貌。

使用類別用在「見識淺陋」的表述上。

例句 他這是管中窺豹之見,不足為憑。

我的意見只是管中窺豹,可能缺乏整體性及客觀性。

這件事情非常複雜,單憑管中窺豹,如何能盡得其中真相?雖然我們只是管中窺豹,但憑過去累積的經驗,可能離事實不遠。

聽他報告後,我才知道他也是管中窺豹,並未全面了解事情的真相。

儘管只看簡介,但管中窺豹,對這部小說暢銷的原因,我已略知大概。

匆匆路過巴黎,只到凱旋門繞了一下,對這藝術之都,只是管中窺豹而已。

雖然尚未目睹完整影片,但我們從預告片中,也能管中窺豹,略見全片的氣勢。

統計學老師說抽樣調查有如管中窺豹一樣,都是利用少數樣本去推求事情的全貌。

辨  識近義坐井觀天、孤陋寡聞、一孔之見、井蛙之見、管窺蠡測、管窺虎、牖中窺日、井底之蛙、以管窺天反義見多識廣、高瞻遠矚 參考詞語窺豹一斑注  音ㄎㄨㄟ。

ㄅㄠˋ。

ㄧ。

ㄅㄢ。

(變)。

ㄎㄨㄟ。

ㄅㄠˋ。

ㄧˋ。

ㄅㄢ漢語拼音kuībàoyībān(變)kuībàoyìbān 釋  義宋.張擴〈寄顧景蕃〉:「聞君尚富珠千斛,許我時窺豹一斑。

」宋.李光〈與胡邦衡書〉:「三經新解未能遍閱,然嘗鼎一臠,窺豹一斑,亦足見其大略矣。

」 蓋棺論定 參考詞語‧論定棺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ㄞˋ。

ㄍㄨㄢ。

ㄌㄨㄣˋ。

ㄉㄧㄥˋ漢語拼音gàiguānlùndìng釋  義人一生的是非功過,要到死後才能論定。

語本唐.杜甫〈君不見簡蘇徯〉詩。

後亦用「蓋棺論定」比喻事情最後已有結論。

典故說明杜甫字子美,號少陵,有「詩聖」之稱。

唐代詩人。

在政治上不得志,中年後過著坎坷流離的生活,他的詩博大雄渾,千態萬狀,不僅慨嘆自己遭時不遇,亦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動亂形態。

故有「詩史」之名。

此詩是杜甫勸勉友人應該出來為世人作事。

杜甫舉枯桐可以製樂器,淺水可以藏蛟龍為例,說明人不應處於深山窮谷之中自我埋沒。

杜甫認為,人一生的是非功過,要到死後才能論定,友人年力未衰,豈可隱遁山林?應該再出來為世人做事。

後來「蓋棺論定」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人一生的是非功過,要到死後才能論定。

現在亦用來比喻事情最後已有結論。

如:「即使已經蓋棺論定,如有新事證,歷史也有重新翻案的可能。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人一生的是非功過,要到死後才能論定。

使用類別用在「最終確定」的表述上。

例句 王先生一生的成就,蓋棺論定地說,是功大於過。

等他死後,再來為他的一生功過蓋棺論定也不遲。

我們這一代的成就,得等到下一代來蓋棺論定才算數。

二語義說明比喻事情最後已有結論。

使用類別用在「最終確定」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件貪汙案已經三審定讞,如今總算蓋棺論定。

事情現在還沒到蓋棺論定的時候,你先別忙著下結論。

即使已經蓋棺論定,如有新事證,歷史也有重新翻案的可能。

參考詞語論定棺蓋注  音ㄌㄨㄣˋ。

ㄉㄧㄥˋ。

ㄍㄨㄢ。

ㄍㄞˋ漢語拼音lùndìngguāngài 釋  義明.徐渭〈知清豐沈公祠碑〉:「公死國事,論定棺蓋。

鄉里垣塞,祀公者再。

」 顧名思義 參考詞語‧因名思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ˋ。

ㄇㄧㄥˊ。

ㄙ。

ㄧˋ漢語拼音gùmíngsīyì釋  義本指為人子女者,見其名而思其命名之義。

語出《三國志.卷二七.魏書.徐胡二王傳.王昶》。

後用「顧名思義」比喻看到名稱,就聯想到它的含義。

典故說明「顧名思義」的「名」原是指人的名字,整個詞語的意思是:看到自己的名字,就能想到這個名的含義。

這個成語較早見於《三國志.卷二七.魏書.徐胡二王傳.王昶》。

根據記載,三國魏時的王昶為人謹慎惇厚,他替侄子取名字時,一取名為默,字處靜;一取名沈,字處道。

替自己的兒子取名字時,則一取名渾,字玄沖;一取名深,字道沖。

同時還寫了一篇文章訓誡他們說:「我希望你們未來處世為人,皆能遵循儒家的義理,實踐道家思想的智慧,所以才以玄、默、沖、虛四字為名。

你們以後看到自己的名字,就要能想到其中的含義,並且無所違背。

」王昶所說的「欲使汝曹顧名思義」,其中之「義」就是「玄、默、沖、虛」四字的含義,也就是希望這些後輩處世為人能深沉靜默、淡泊謙虛。

後來「顧名思義」使用的範圍擴大,被廣泛地用來比喻看到名稱,就聯想到它的含義。

有時會略帶貶義,指單就名稱穿鑿附會,不求甚解。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看到名稱,就聯想到它的含義。

使用類別用在「循名知義」的表述上。

例句 顧名思義,「觀音山」就是一座形狀像觀音的山。

「財神」,顧名思義就可了解那是掌管財富之神。

有些詞的名和義差異很大,需要藉字、詞典來幫忙,單靠顧名思義是會鬧笑話的。

《六法全書》有所謂「銀行法」,顧名思義便可知道那是和銀行運作方面有關的法律。

像「沙發」、「吐司」一類的音譯名稱,我們如果顧名思義的話,是永遠不得其解的。

參考詞語因名思義注  音ㄧㄣ。

ㄇㄧㄥˊ。

ㄙ。

ㄧˋ漢語拼音yīnmíngsīyì 釋  義宋.魏了翁〈潭州州學重建稽古閣明倫堂記〉:「夫曰稽古,曰明倫,公所以語人者,亦切至矣。

……誠使因名思義,顧瞻傑閣,宸翰昭回,必思古先聖賢所傳者。

」 顧此失彼 參考詞語‧守此失彼‧得此失彼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ㄍㄨˋ。

ㄘˇ。

ㄕ。

ㄅㄧˇ漢語拼音gùcǐshībǐ釋  義注意這個,卻忽略了那個。

謂作戰時不能全面防守。

語本《隋書.卷五七.薛道衡列傳》。

後多用「顧此失彼」指做事時不能全面兼顧。

△「捉襟見肘」 典故說明「顧此失彼」原作「守此失彼」。

薛道衡(西元540∼609),字玄卿,隋河東汾陰人,歷仕北齊、北周、隋王朝。

與李德林、盧思道齊名,為當時文壇領袖。

後因論時政,及隋煬帝妒其文才,被殺。

隋文帝開皇八年,薛道衡被任命為淮南道行臺尚書吏部郎,兼掌文翰,隨從晉王楊廣、宰相高熲出兵伐陳。

高熲曾問薛道衡此次征戰是否能成功,薛道衡舉出了四個理由,說明此戰必勝。

其中的第四個,薛道衡認為隋朝因行王道而強大,陳朝則因無德而顯得弱小。

而且陳的軍隊不超過十萬人,以其西起巫峽、東至滄海的地勢而言,如果軍隊分散則顯得孤立而力量單薄;若是軍隊全部聚集於一處,則會防守住這裡,卻失去了其他的地方,無法全面防守。

後來「顧此失彼」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作戰時不能全面兼顧;亦用來指做事時不能全面兼顧。

出現「顧此失彼」的書證如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八.書簡五.答奧村德輝書九首之四》:「特以不佞年垂八十,精力日衰,記性日拙,事多遺忘,顧此失彼,豈是行此大禮之時。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做事時不能全面兼顧。

使用類別用在「無法兼顧」的表述上。

例句 這篇文章的論點顧此失彼,不夠周延。

我軍全面進攻,使敵人顧此失彼,疲於奔命。

他想同時做幾件事,結果顧此失彼,一事無成。

你業務太多,小心顧此失彼,把身體搞壞了,反而得不償失。

小明腳踏兩條船,弄得顧此失彼,結果兩個女友都跟他鬧翻了。

一個人同時做這麼多工作,難免會顧此失彼,應該讓大家一起分擔。

他的能力和經驗都不夠,讓他去做這麼繁重的任務,一定會顧此失彼。

在制訂年度計畫時,要考慮周到,不可以顧此失彼,造成工作上的障礙。

王先生要上班,要帶孩子,又要照顧住院養病的太太,經常手忙腳亂,顧此失彼。

辨  識近義左支右絀、捉襟見肘、掛一漏萬反義兩全其美、一舉兩得、面面俱到、一箭雙雕「顧此失彼」及「捉襟見肘」都有處於困境、窮於應付的意思。

「顧此失彼」側重於無法照顧周全;「捉襟見肘」側重於短缺、不敷使用,常用在金錢的表述上。

顧此失彼捉襟見肘辨似例句○ㄨ一個人同時做這麼多工作,難免會~,應該讓大家一起分擔。

ㄨ○這些日子他花費太大,還不到月底就已經~了。

參考詞語守此失彼注  音ㄕㄡˇ。

ㄘˇ。

ㄕ。

ㄅㄧˇ漢語拼音shǒucǐshībǐ 釋  義《隋書.卷五七》:「西自巫峽,東至滄海,分之則勢懸而力弱,聚之則守此而失彼。

」得此失彼注  音ㄉㄜˊ。

ㄘˇ。

ㄕ。

ㄅㄧˇ漢語拼音décǐshībǐ 釋  義宋.釋道潛〈送琳上人還杭〉:「師門祖席在在有,得此失彼良自嘲。

」 口碑載道 參考詞語‧有口皆碑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ㄡˇ。

ㄅㄟ。

ㄗㄞˋ。

ㄉㄠˋ漢語拼音kǒubēizàidào釋  義眾人稱頌的話語,就像鐫刻在記功碑上一樣,到處流傳。

比喻廣受好評。

#語本《續傳燈錄.卷二二.永州太平安禪師》。

典故說明這一篇文章是記述永州太平安禪師歌頌天下太平的一段話,他提到物產豐碩而便宜,眾多商人聚集,因為這樣的盛況,人民可以不因物價的差異而奔走四方,自然萬物就能普及於眾生。

而這樣的一件好事,並不需要將它用文字記載下來,自然就聽得見眾人到處稱頌的聲音了。

後來「口碑載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廣受好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廣受好評。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廣受讚揚」、「廣受歡迎」的表述上。

例句 十大建設的成果,已是口碑載道,中外皆知。

想不到這個其貌不揚的人,竟是個口碑載道的大人物。

這部電影因為製作嚴謹,因此口碑載道,在各地都很賣座。

老里長的服務精神,受到里民的普遍讚頌,早已口碑載道。

他的救人故事,一傳十,十傳百,被人們口碑載道地傳頌著。

他對公益的熱心口碑載道,此次獲選為好人好事代表實至名歸。

辨  識近義膾炙人口、交口稱譽、頌聲載道反義千夫所指、怨聲載道、臭名遠揚、惡名昭彰 參考詞語有口皆碑注  音ㄧㄡˇ。

ㄎㄡˇ。

ㄐㄧㄝ。

ㄅㄟ漢語拼音yǒukǒujiēbēi 釋  義《老殘遊記.第三回》:「宮保的政聲,有口皆碑,那是沒有得說的了。

」 口蜜腹劍 參考詞語‧口蜜劍腹‧腹劍口蜜‧腹劍舌糖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ㄡˇ。

ㄇㄧˋ。

ㄈㄨˋ。

ㄐㄧㄢˋ漢語拼音kǒumìfùjiàn釋  義口中有蜜,肚子裡卻藏著劍。

比喻一個人嘴上說得好聽,事實上卻內心險惡,處處想陷害別人。

語本五代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肉腰刀》。

△「笑裡藏刀」 典故說明唐玄宗一朝是唐代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

玄宗執政初期,因得姚崇、宋璟等賢相,所以締造了開元盛世;後來又因為信任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而導致了安史之亂。

李林甫生性狡猾,對於他的政敵,經常以甜言蜜語引誘對方上當,再暗中陷害對方。

天寶時,玄宗起用李適之為宰相,李林甫心生不滿,便想了一個方法打算除掉李適之。

由於當時國家財政困難,為了籌措財源,玄宗和李適之都忙得焦頭爛額。

有一天,李林甫對李適之說:「我剛剛得知一個消息,在華山發現了金礦,如果加以開採,就可以解決國家的財務困境。

這個消息皇上還不知道,請李丞相趕緊上書向皇上建議開採,皇上知道了一定會很高興的。

」李適之不疑有他,立刻上書玄宗,奏請開採華山的金礦。

玄宗看了李適之的奏章,本來想要立刻批准,沒想到向李適之提出這個建議的李林甫卻勸阻玄宗,他說:「皇上,華山有金礦的事情我早就知道了,可是我卻遲遲沒有上奏,實在是因為華山的風水是王氣所在,如果隨便加以開採,要是破壞了王氣,那對皇上及國家都相當不利啊!」玄宗聽信了李林甫的話,認為李適之治國欠周詳,不久便罷免其相位。

林李甫就靠類似方法,順利地除掉了許多政敵,終於得到玄宗的完全信任,為相十九年,卻將唐朝盛世帶往衰敗之路。

由於李林甫為人陰險,妒賢嫉能,所以當時的人都稱他為「肉腰刀」,又說他的嘴裡有蜜,腹中藏劍。

後來「口蜜腹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一個人嘴上說得好聽,事實上內心險惡,處處想陷害別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一個人嘴上說得好聽,事實上卻內心險惡,處處想陷害別人。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虛假」的表述上。

例句 他是個口蜜腹劍的偽君子,不能深交。

這種人口蜜腹劍,誰知道他內心裡打什麼壞主意。

她實在太單純了,才會被這種口蜜腹劍的人所騙。

你把這種口蜜腹劍的人當朋友,小心他別有用心。

他滿嘴甜言蜜語,會不會是口蜜腹劍,別有居心呢?他是個口蜜腹劍的人,你千萬別輕信他的花言巧語,免得吃虧上當。

他就是愛聽奉承話,即使遇到口蜜腹劍的人,他也會全然相信。

這件事他表現得太積極了,得小心他口蜜腹劍、笑裡藏刀,別有居心。

像小王這種直友才是你該親近的人,而不是去相信那種口蜜腹劍的小人。

那個男的口蜜腹劍,幾句甜言蜜語,哄得她團團轉,等騙到錢後人就失蹤了。

辨  識近義笑裡藏刀、佛口蛇心、表裡不一、口是心非反義表裡如一形音辨誤蜜,音ㄇ|ˋ。

蜜蜂採取花中甘液所釀成的甜汁。

不可寫作「密」。

「笑裡藏刀」及「口蜜腹劍」都有外表和善,內心暗藏陰謀的意思。

「笑裡藏刀」側重於形容面容和善;「口蜜腹劍」側重於形容話語甜蜜。

笑裡藏刀口蜜腹劍辨似例句○ㄨ我看他只是表面友善,得小心提防他~。

ㄨ○他是個~的人,你千萬別輕信他的花言巧語,免得吃虧上當。

參考詞語口蜜劍腹注  音ㄇㄧˋ。

ㄎㄡˇ。

ㄐㄧㄢˋ。

ㄈㄨˋ漢語拼音mìkǒujiànfù 釋  義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九》:「且謂李林甫之蜜口劍腹,賈似道之牢籠言路,合而為一,其患可勝道哉!」腹劍口蜜注  音ㄈㄨˋ。

ㄐㄧㄢˋ。

ㄎㄡˇ。

ㄇㄧˋ漢語拼音fùjiànkǒumì 釋  義宋.連文鳳〈蜜蜂〉:「何異誤國人,腹劍而口蜜。

」腹劍舌糖注  音ㄈㄨˋ。

ㄐㄧㄢˋ。

ㄕㄜˊ。

ㄊㄤˊ漢語拼音fùjiànshétáng 釋  義明.薛論道〈水仙子.趨朝履市亂慌慌〉:「轉回頭興讒謗,翻了臉起禍殃,盡都是腹劍舌糖。

」 口誅筆伐 參考詞語‧口伐舌擊‧筆誅口伐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ㄡˇ。

ㄓㄨ。

ㄅㄧˇ。

ㄈㄚ漢語拼音kǒuzhūbǐfā釋  義誅,誅殺。

伐,征討。

「口誅筆伐」就是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譴責他人的罪狀。

語出明.張岱《瑯嬛文集.卷三.書牘.與李翁硯書》引宋.呂祖謙語。

典故說明張岱,字宗子、石公,號陶庵,明末清初浙江山陰人。

張岱不僅長於文學,且長於史學,重要的著作是《石匱書》。

此書張岱寫了近五十年才脫稿,花了很大的心血。

但是,有些看過此書的大老認為,《石匱書》雖然寫得很好,但是沒有順應潮流擁戴東林學派,恐怕不合時宜,張岱心中十分不服,在〈與李硯翁〉的信中強調了言論自由的重要,他認為,有健全的輿論才有健全的政治。

又引到宋代呂祖謙的話:「見辱於市人,越宿而已忘;見辱於君子,萬世而不泯。

君子所以口誅筆伐於蓽門圭竇之間,而老奸巨滑心喪膽落,得恃此權也。

」意思是說:被一般人羞辱,過一晚就忘了;被君子羞辱,一輩子也忘不了。

這就是君子為什麼要常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譴責老奸巨猾的人的罪狀,讓他們非常恐懼害怕。

張岱堅持自己史學家言論自由的理念,故寫此信與好友痛快言之。

後來原文中的「口誅筆伐」演變為成語,用來指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譴責他人的罪狀。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譴責他人的罪狀。

使用類別用在「批評譴責」的表述上。

例句 當弊案爆發時,人人口誅筆伐那些監守自盜的官員。

對社會的不公進行口誅筆伐,正是新聞記者的職責所在。

對於這種禍國殃民的作法,人人都應發揮凜然正氣,口誅筆伐。

文人的刀劍就是筆墨,對此不良風氣理應口誅筆伐,同聲譴責。

在民主時代,主政者不依法行事,馬上就會遭到媒體口誅筆伐。

參考詞語口伐舌擊注  音ㄎㄡˇ。

ㄈㄚ。

ㄕㄜˊ。

ㄐㄧˊ漢語拼音kǒufāshéjí 釋  義宋.歐陽澈〈上蔣提舉書〉:「剛腸無他,一報君父,視死如歸,故口伐舌擊,決保其折而不沮也。

」筆誅口伐注  音ㄅㄧˇ。

ㄓㄨ。

ㄎㄡˇ。

ㄈㄚ漢語拼音bǐzhūkǒufā 釋  義宋.陳亮《陳亮集.補遺》:「此丈夫所當履其道,免筆誅口伐於蓽門圭竇之間;實其行,免心喪膽落於目瞻耳聆之餘。

」 口是心非 參考詞語‧心非口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ㄡˇ。

ㄕˋ。

ㄒㄧㄣ。

ㄈㄟ漢語拼音kǒushìxīnfēi釋  義口中如此說,心中不作如此想。

指心裡想的和嘴上說的不一致。

◎語出《抱朴子.內篇.黃白》。

△「言不由衷」、「陽奉陰違」 典故說明「口是心非」這句成語當源自晉代葛洪的《抱朴子》。

此書為道家典籍,分內外兩篇,〈黃白〉所記載為有關道家的「黃白術」。

道家為求長生不死而有各種煉丹方術,「黃白術」是將賤金屬鉛、錫等冶煉成貴金屬黃金、白銀的技術,據說將金銀再製成器皿作為餐具,食用日久可以延年益壽。

而欲習此術者,必須身骨清潔、資質聰慧,再配以師傳的口訣。

故事中的程偉想學的就是這種方術,但屢試不成。

而他的妻子是得道的人,只用少許的藥與水銀共同煎煮,一下子就煉出了白銀。

程偉想盡辦法討好妻子,要她傳授祕方,但因為她認為程偉的資質不適學習此術,所以嚴加拒絕。

程偉便起了歹心,準備以暴力使她屈服。

其妻得知後告誡他說:「道術只能傳授給合適的對象,遇上這種人,就是路上偶然相遇,也可以傳給他。

如果口中說的一套,心思卻充滿邪念的人,縱然把我逼死,我也不會傳的。

」但程偉並沒有就此放棄,仍是苦苦相逼,結果把妻子逼瘋而死。

此處原文中的「口是而心非者」,指的是口中說一套,心中卻是充滿邪念的人。

另外在《抱朴子.內篇.微旨》亦見「口是心非」一語,原文內容則是表述某些人不做善事,喜好殺戮,而且嘴裡說的是一套,心裡想的又是另外一套。

這些都是種罪過。

後來「口是心非」演變為成語,就用來形容心裡想的和嘴上說的不一致。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心裡想的和嘴上說的不一致。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虛假」的表述上。

例句 他這個人不誠懇,口是心非。

這種口是心非的人很虛偽,我無法和他交朋友。

這種沒有誠意、口是心非的道歉,我無法接受。

這傢伙說一套,做一套,典型口是心非的偽君子。

他們都隨便應付客人,經常口是心非,你可別上當了。

我看他這是口是心非,隨便應付而已,並非誠心認錯。

她不善說謊,這般口是心非的胡扯,我還真替她捏把冷汗。

別看他外表忠厚誠懇,實際上卻是一個口是心非的偽君子。

這事你要答應就得真心誠意,容不得你口是心非,隨意應付。

辨  識近義言不由衷、口蜜腹劍、心口不一、陽奉陰違反義心口如一「言不由衷」及「口是心非」都有心口不一致的意思。

「言不由衷」常是迫於情勢而無法說出真心話,側重於敷衍、隱瞞,屬中性義;「口是心非」則有以言語掩蓋心中壞念頭的意思,側重於欺騙、虛偽,為貶義。

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辨似例句○ㄨ在那種場合,大家談的都是些~的客套話。

ㄨ○這傢伙說一套,做一套,典型~的偽君子。

參考詞語心非口是注  音ㄒㄧㄣ。

ㄈㄟ。

ㄎㄡˇ。

ㄕˋ漢語拼音xīnfēikǒushì 釋  義明.徐𤱻《殺狗記.第二九齣》:「堪恨兩人不志誠,心非口是無定准(準),到此方知說謊的人,嗏!糖言蜜口畜生性。

」 口若懸河 參考詞語‧口似懸河‧口如懸河‧懸河寫水‧懸河注水‧懸河瀉水‧瀉水懸河‧言若懸河‧言類懸河‧辨口如懸河‧辯同河瀉‧辯如懸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ㄡˇ。

ㄖㄨㄛˋ。

ㄒㄩㄢˊ。

ㄏㄜˊ漢語拼音kǒuruòxuánhé釋  義說起話來像瀑布一樣滔滔不絕,比喻能言善辯。

#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

典故說明「口若懸河」原作「懸河寫水」。

晉朝的郭象是玄學的集大成者,喜好《老》、《莊》,十分有才學,能言善辯,口齒伶俐,曾為《莊子》作注,流傳於後世。

在《世說新語.賞譽》中,記載一段太尉王衍對郭象的評語,他說:「郭象說話議論時,就像山上直瀉而下的瀑布,源源不絕的灌注而下,好像永遠不會枯竭的樣子。

」後來「口若懸河」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說話滔滔不絕,能言善辯。

出現「口若懸河」的書證如宋.趙蕃〈贈耆英見過〉詩四首之一:「髯曾暇能過我,誦詩口若懸河。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能言善辯。

使用類別用在「善於言談」的表述上。

例句 沒有口若懸河的本事,怎能成為演說家?他一坐下來就口若懸河地說起他的探險經歷。

他一反平常的結巴,口若懸河似地辯論起來。

這場辯論賽,雙方主辯都口若懸河,十分精彩。

他善於辭令,口若懸河,真是當外交官的好人才。

他一逮住機會,就口若懸河似地說起自己的看法。

他生性木訥,並不是一個口若懸河,能言善辯的人。

他能說善道,每次發表言論都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只聽他口若懸河地在那兒瞎吹,卻不見有幾個人在聽。

辨  識近義能言善道、侃侃而談、三寸不爛之舌反義拙口鈍辭、笨口拙舌、張口結舌、期期艾艾、結結巴巴、啞口無言、瞠目結舌 參考詞語口似懸河注  音ㄎㄡˇ。

ㄙˋ。

ㄒㄩㄢˊ。

ㄏㄜˊ漢語拼音kǒusìxuánhé 釋  義唐.白居易〈贈僧詩五首.神照上人〉:「心如定水隨形應,口似懸河逐病治。

」《三國演義.第四五回》:「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酈生復出,口似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口如懸河注  音ㄎㄡˇ。

ㄖㄨˊ。

ㄒㄩㄢˊ。

ㄏㄜˊ漢語拼音kǒurúxuánhé 釋  義《警世通言.卷一七》:「德稱口如懸河,賓主頗也得合。

」懸河寫水注  音ㄒㄩㄢˊ。

ㄏㄜˊ。

ㄒㄧㄝˋ。

ㄕㄨㄟˇ漢語拼音xuánhéxièshuǐ 釋  義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郭子玄語議如懸河寫水,注而不竭。

」懸河注水注  音ㄒㄩㄢˊ。

ㄏㄜˊ。

ㄓㄨˋ。

ㄕㄨㄟˇ漢語拼音xuánhézhùshuǐ 釋  義《舊唐書.卷一九○》:「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

」懸河瀉水注  音ㄒㄩㄢˊ。

ㄏㄜˊ。

ㄒㄧㄝˋ。

ㄕㄨㄟˇ漢語拼音xuánhéxièshuǐ 釋  義《北堂書鈔.卷九八》:「王太尉問孫興公曰:『郭象何如?』人答曰:『其辭清雅,奕奕有餘。

吐章陳文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晉書.卷五○》:「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瀉水懸河注  音ㄒㄧㄝˋ。

ㄕㄨㄟˇ。

ㄒㄩㄢˊ。

ㄏㄜˊ漢語拼音xièshuǐxuánhé 釋  義唐.楊炯〈大周明威將軍梁公神道碑〉:「九歲明《詩》,七齡通《易》……瀉水懸河之辨,背碑覆局之精,標映前哲,公實多敏。

」言若懸河注  音ㄧㄢˊ。

ㄖㄨㄛˋ。

ㄒㄩㄢˊ。

ㄏㄜˊ漢語拼音yánruòxuánhé 釋  義《隋書.卷六七》:「蘊亦機辨,所論法理,言若懸河,或重或輕,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時人不能致詰。

」言類懸河注  音ㄧㄢˊ。

ㄌㄟˋ。

ㄒㄩㄢˊ。

ㄏㄜˊ漢語拼音yánlèixuánhé 釋  義《南齊書.卷三三》:「郭象言類懸河,不自勞苦,何由至此?」辨口如懸河注  音ㄅㄧㄢˋ。

ㄎㄡˇ。

ㄖㄨˊ。

ㄒㄩㄢˊ。

ㄏㄜˊ漢語拼音biànkǒurúxuánhé 釋  義唐.韓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論列,願借辨口如懸河。

」辯同河瀉注  音ㄅㄧㄢˋ。

ㄊㄨㄥˊ。

ㄏㄜˊ。

ㄒㄧㄝˋ漢語拼音biàntónghéxiè 釋  義《藝文類聚.卷三八》:「惟君德爰禮智,才兼文雅,學比山成,辯同河瀉。

」辯如懸河注  音ㄅㄧㄢˋ。

ㄖㄨˊ。

ㄒㄩㄢˊ。

ㄏㄜˊ漢語拼音biànrúxuánhé 釋  義唐.范傳正〈贈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論當世務,草答蕃書,辯如懸河,筆不停綴。

」 克勤克儉 參考詞語‧克儉克勤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ㄜˋ。

ㄑㄧㄣˊ。

ㄎㄜˋ。

ㄐㄧㄢˇ漢語拼音kèqínkèjiǎn釋  義既能勤勞又能節儉。

語本《書經.大禹謨》。

典故說明古時洪水經常泛濫成災,人們深受水患之苦。

堯帝命鯀去治水,鯀用築堤堵截的方法,治水九年還是失敗。

舜帝時派鯀的兒子禹去治水,他吸取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實地勘查,採用了疏通的方法根治了水患。

在禹十三年艱苦的治水工作中,曾三過家門而不入,他節衣縮食,與百姓一起辛勤努力,同甘共苦,深受百姓愛戴。

舜覺得禹實在是個有德有才的人,便要把帝位讓給他,但禹不肯接受。

所以舜就告訴禹說:「克勤于邦,克儉于家,不自滿假,惟汝賢。

」意思就是說:舜覺得禹是個很賢能的人,既能勤勞地為國出力,又能節儉地持家,謙虛而不自滿,所以一定可以當得起帝王這個職位。

禹在舜的堅持及百姓的擁戴下,終於接受了舜的禪讓,建立了夏朝。

後來「克勤克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既能勤勞又能節儉。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既能勤勞又能節儉。

使用類別用在「勤勞儉樸」的表述上。

例句 臺灣的經濟成就是全體國民克勤克儉得來的果實。

如果不能克勤克儉地持家,萬貫家財也有耗盡的一天。

是不是出了什麼事?使一向克勤克儉的他突然揮霍起來。

越是時局不好,越要克勤克儉地過日子,不能鋪張浪費。

要不是上一輩的人克勤克儉,我們今天能有如此富裕的生活嗎?這些年來他一直都是克勤克儉地過日子,把多餘的錢全捐給了曾經養育他的孤兒院。

辨  識近義惟儉惟勤反義揮金如土、一擲千金、好吃懶做、暴殄天物、花天酒地 參考詞語克儉克勤注  音ㄎㄜˋ。

ㄐㄧㄢˇ。

ㄎㄜˋ。

ㄑㄧㄣˊ漢語拼音kèjiǎnkèqín 釋  義宋.陳亮《陳亮集.卷一一》:「推其本原,則曰克儉克勤,不自滿假而已。

」《醒世恆言.卷一七》:「自今以後,兢兢業業,克儉克勤,以副岳父泉臺之望。

」 克紹箕裘 參考詞語‧不墮箕裘‧箕裘不墜‧箕裘之紹‧箕裘相繼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ㄜˋ。

ㄕㄠˋ。

ㄐㄧ。

ㄑㄧㄡˊ漢語拼音kèshàojīqiú釋  義紹,繼承。

「克紹箕裘」比喻能繼承父業。

語本《禮記.學記》。

後亦用「克紹箕裘」比喻能繼承師業。

△「箕裘廢墜」 典故說明《禮記》是儒家典籍的一部分,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

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

這些制度和上古時代的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但是隨著時代變遷,實體的禮俗早己不合現代實用,但是其中所蘊含的智慧與理念,卻仍可作為後世的參考。

在《禮記.學記》中提到,古時候好的鐵匠的兒子,必須先學習縫合袍裘、獸皮,做為日後學習鑄冶鐵器的基礎;而一個製造弓箭的能手,他的兒子要先學習用竹子、柳條來編製畚箕,為學習造弓奠下根基。

如此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學習,後代子孫自然能夠學會前人的技術,並發揚光大。

後來「克紹箕裘」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能夠繼承父業,亦用於比喻能繼承師業。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能繼承父業。

使用類別用在「繼承家業」的表述上。

例句 我看令公子聰明伶俐,將來必能克紹箕裘。

他父親是著名的演員,克紹箕裘的他也進入了演藝圈。

眼看所有兒女無人願意克紹箕裘,老爹當然心情不好。

像令公子這樣願意克紹箕裘的有為青年,現在可少了。

今日社會講究人各有志,當父母的不宜勉強子女克紹箕裘。

為了完成父親的心願,他決定留在國內,克紹箕裘,接掌家業。

自從決定克紹箕裘,當一個農夫以來,他真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當初領養這個小孩,就是期盼他克紹箕裘,沒想到他根本瞧不上我這小手藝。

二語義說明比喻能繼承師業。

使用類別用在「繼承師業」的表述上。

例句 師父的藝業,小子雖然自勉克紹箕裘,但難免戰戰兢兢,唯恐有辱師門。

當年進入師門的時候,師父曾對我說:「期盼你能克紹箕裘,光大師門之業。

」師父勉勵的話,我至今不敢或忘。

辨  識近義克家令子、繼志述事 參考詞語不墮箕裘注  音ㄅㄨˋ。

ㄉㄨㄛˋ。

ㄐㄧ。

ㄑㄧㄡˊ。

(變)。

ㄅㄨˊ。

ㄉㄨㄛˋ。

ㄐㄧ。

ㄑㄧㄡˊ漢語拼音bùduòjīqiú(變)búduòjīqiú 釋  義宋.范質〈誡兒侄八百字〉:「省躬常懼玷,恐掇庭闈羞,童年志于學,不墮為箕裘。

」箕裘不墜注  音ㄐㄧ。

ㄑㄧㄡˊ。

ㄅㄨˋ。

ㄓㄨㄟˋ。

(變)。

ㄐㄧ。

ㄑㄧㄡˊ。

ㄅㄨˊ。

ㄓㄨㄟˋ漢語拼音jīqiúbùzhuì(變)jīqiúbúzhuì 釋  義清.陸隴其〈答柏鄉魏荔彤書〉:「知足下留心正學,師門箕裘不墜,喜何如之!」箕裘之紹注  音ㄐㄧ。

ㄑㄧㄡˊ。

ㄓ。

ㄕㄠˋ漢語拼音jīqiúzhīshào 釋  義宋.張擴〈賀范內翰啟〉:「側聞雨露之頒,咸喜箕裘之紹。

」箕裘相繼注  音ㄐㄧ。

ㄑㄧㄡˊ。

ㄒㄧㄤ。

ㄐㄧˋ漢語拼音jīqiúxiāngjì 釋  義明.姚茂良《精忠記.第二齣》:「休誇琴瑟調宜,願百年奕葉傳芳,好兒孫箕裘相繼。

」 快馬加鞭 參考詞語‧駿馬加鞭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ㄨㄞˋ。

ㄇㄚˇ。

ㄐㄧㄚ。

ㄅㄧㄢ漢語拼音kuàimǎjiābiān釋  義對跑很快的馬,再加以鞭策,使牠跑得更快。

形容快上加快。

語本宋.王安石〈送純甫如江南〉詩。

△「馬不停蹄」 典故說明馬本身即是一種善跑的動物,所以會用「快馬」來形容速度極快之義,若騎馬者再加以鞭策,則馬奔跑速度必定更快,「快馬加鞭」形容快上加快的意思。

在宋代,王安石在送朋友遠行的詩中,即有「快馬加鞭」的詩句。

在〈送純甫如江南〉詩中,王安石因為友人要前往江南,心中依戀不捨,所以提醒友人,不要忘了自己正在思念著他,回來時即使騎著快馬,仍然要不斷鞭策,使馬跑得更快,好讓兩人早點重逢。

後來「快馬加鞭」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快上加快。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快上加快。

使用類別用在「加快速度」的表述上。

例句 下午就要開會了,請你快馬加鞭把報告趕出來。

施工單位快馬加鞭,日夜不休,以求如期完工。

天色將暗,我們離城尚遠,必須快馬加鞭趕上一程。

月底即將要交貨了,只好全體員工快馬加鞭趕工了。

這個月的進度已落後一大截,我們得快馬加鞭才行。

距離月考只剩一個禮拜,我們必須快馬加鞭,複習功課。

明天就是父親的生日,我必須快馬加鞭,趕回家去才行。

我們要保持領先地位,就必須快馬加鞭,努力工作才行。

時間有點遲了,小明不斷踩油門,想要快馬加鞭趕到會場。

本期院會明天就結束,立委諸公們快馬加鞭,挑燈夜戰,希望將延宕的法案趕快通過。

辨  識近義馬不停蹄反義慢條斯理「快馬加鞭」及「馬不停蹄」都有加速進行的意思。

「快馬加鞭」側重加快速度;「馬不停蹄」側重持續不斷。

快馬加鞭馬不停蹄辨似例句○ㄨ時間有點遲了,小明不斷踩油門,想要~趕到會場。

ㄨ○為了籌辦這場晚會,他~地到處奔走。

參考詞語駿馬加鞭注  音ㄐㄩㄣˋ。

ㄇㄚˇ。

ㄐㄧㄚ。

ㄅㄧㄢ漢語拼音jùnmǎjiābiān 釋  義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光陰似駿馬加鞭,浮世似落花流水。

」 快刀斬亂麻 參考詞語‧快刀斷亂麻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ㄨㄞˋ。

ㄉㄠ。

ㄓㄢˇ。

ㄌㄨㄢˋ。

ㄇㄚˊ漢語拼音kuàidāozhǎnluànmá釋  義原或作「快刀斬亂絲」,用利刀斬斷雜亂糾結的絲。

※#典或出三國吳.謝承《後漢書》。

後用「快刀斬亂麻」比喻以果斷迅捷的手段解決複雜錯綜的問題。

典故說明「快刀斬亂麻」原來可能作「快刀斬亂絲」。

三國吳.謝承的《後漢書》中記載一則東漢方儲的事蹟。

方儲學習《易》經,精通圖讖,並且擅長天文。

東漢章帝時任命他為郎中,他認為自己文武兼備,可以勝任這個職位。

章帝賞識他的才能,給了一大把亂絲讓他整理,只見他拔出佩刀,將亂絲斬斷,然後說:「反經任勢,臨事宜然。

」意思是:處理事情應當順應情勢讓它回歸常理。

這個故事本來說的是「快刀斬亂絲」,後來可能是「亂絲」如「亂麻」,所以演變成「快刀斬亂麻」這句成語。

「亂麻」的用法如《紅樓夢》第六回:「竟如亂麻一般,並無個頭緒可作綱領。

」「快刀斬亂麻」,就用來比喻以果斷迅捷的手段解決複雜錯綜的問題。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以果斷迅捷的手段解決複雜錯綜的問題。

使用類別用在「果敢決斷」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件事越拖越嚴重,你得快刀斬亂麻,儘速解決。

只要你能快刀斬亂麻,再難的問題也可迎刃而解。

事情既已迫於眉睫,唯有快刀斬亂麻,才能解決問題。

她快刀斬亂麻地處理掉這些擾人的問題後,內心感到無比輕鬆。

為了不讓對方再誤會下去,他只好快刀斬亂麻地結束掉他們的感情。

公司一口氣裁掉數十名員工,這種快刀斬亂麻的方式也未免太過絕情了。

辨  識近義大刀闊斧反義猶豫不決、拖泥帶水 參考詞語快刀斷亂麻注  音ㄎㄨㄞˋ。

ㄉㄠ。

ㄉㄨㄢˋ。

ㄌㄨㄢˋ。

ㄇㄚˊ漢語拼音kuàidāoduànluànmá 釋  義清.梁啟超《梁啟超全書.卷二》:「快刀斷亂麻,一拳碎黃鶴,使百千萬億蠕蠕戀舊之徒,瞠目結舌。

」 困獸猶鬥 參考詞語‧困獸思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ㄨㄣˋ。

ㄕㄡˋ。

ㄧㄡˊ。

ㄉㄡˋ漢語拼音kùnshòuyóudòu釋  義被圍困的野獸尚且作最後的搏鬥。

比喻處於絕境,仍然奮力抵抗。

◎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

△「負嵎頑抗」 典故說明魯宣公十二年秋天,晉楚交戰,晉敗回到了國內,將軍荀林父(桓子)因而請求死罪,晉景公打算答應他。

士貞子勸諫說:「不可以。

以前城濮一戰,晉軍勝利後已經吃了三天楚軍留下的糧食,但晉文公還是面有憂色。

左右隨從說:『有了喜事卻憂愁,難道有了憂愁的事才高興嗎?』文公說:『楚國大將得臣還在,憂愁還不能結束。

一頭被圍困的野獸,尚且還要作最後的搏鬥,何況是一國的宰相!』等到得臣受責而死後,文公才表現出高興的樣子。

因為這是晉國的再次勝利,並且是楚國的再次失敗,以致楚國歷經兩代君主都不能強盛。

如今晉國戰敗,或許是上天要警戒晉國,但若殺了荀林父,便等於楚國再勝利一次,恐怕晉國也無法長久強盛吧!荀林父事奉國君,進則想要竭盡忠誠,退則想要彌補過失,是國家的忠誠衛士,怎能殺他呢?他的戰敗,就如同日蝕月蝕般,哪裡會損害他的光明?」景公於是讓荀林父恢復官職。

典源又見《左傳.定公四年》。

內容則是表述吳、楚二國對峙於柏舉,吳國的夫㮣王進攻楚軍,大敗楚軍。

繼續追趕楚軍至清發時,打算再發動攻擊。

夫㮣王認為受困的野獸尚且還要搏鬥,何況是人?如果楚軍覺悟既然不能免於死而一起奮戰,屆時必然會打敗吳國。

因此,不妨讓先渡河的人感覺可以逃脫,跟隨在後面的人因羨慕他們,也會沒有了鬥志,所以要等楚軍渡河至一半時,才發動攻擊。

果然,又再次打敗了楚軍。

此處《左傳》原文也用到「困獸猶鬥」一語。

後來「困獸猶鬥」被用來比喻身處絕境,仍然奮力抵抗。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處於絕境,仍然奮力抵抗。

使用類別用在「堅決力戰」的表述上。

例句 你快快投降吧!別再困獸猶鬥了!我們要提防敵人困獸猶鬥的反擊,一點也不可鬆懈。

今日雖然陷入苦戰,但是困獸猶鬥,我們怎可輕言投降?敵人雖然已經被包圍了,但他們仍在作困獸猶鬥的掙扎。

困獸猶鬥,你與其把他逼上絕路,不如給他留點退路吧!這批黑幫份子困獸猶鬥地頑強抵抗,讓警方感到十分棘手。

這個歹徒困獸猶鬥,與警察經歷一番對峙後,才終於束手就擒。

辨  識近義垂死掙扎、負嵎頑抗反義坐以待斃、束手就擒「困獸猶鬥」及「負嵎頑抗」都有奮力抵抗的意思。

「困獸猶鬥」多用在被圍困的絕境中;「負嵎頑抗」用在有所憑藉的情況下。

困獸猶鬥負嵎頑抗辨似例句○ㄨ敵人雖然已經被包圍了,但他們仍在作~的掙扎。

ㄨ○面對聯軍的鎮壓,叛軍依然扼守在塹壕中~。

參考詞語困獸思鬥注  音ㄎㄨㄣˋ。

ㄕㄡˋ。

ㄙ。

ㄉㄡˋ漢語拼音kùnshòusīdòu 釋  義《宋書.卷六四》:「復奇兵深入,殺敵破軍,苟陵患未盡,則困獸思鬥,報復之役,將遂無已。

」 刻骨銘心 參考詞語‧切骨銘心‧刻骨銘肌‧刻骨鏤心‧銘心刻骨‧銘心鏤骨‧鏤心刻骨‧鏤骨銘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ㄜˋ。

ㄍㄨˇ。

ㄇㄧㄥˊ。

ㄒㄧㄣ漢語拼音kègǔmíngxīn釋  義刻在骨頭,刻在心上。

形容感受深刻,難以忘懷。

語本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

△「沒齒不忘」、「銘肌鏤骨」 典故說明這篇〈上安州李長史書〉是唐代詩人李白,在安州遊歷時寫給李(京之)長史自我推薦的書信,期望得到賞識而受到任用。

在這之前,李白曾經得罪李長史,但李長史原諒了他,所以在書信中,他引用《世說新語.政事》:晉代王承任東海郡太守時,有一個人因為在老師家讀書讀到太晚,回家時犯了宵禁,王承就說:「鞭打像甯越一樣勤學的人來樹立威名,恐怕不是治理政事的根本之道。

」於是派人送他回家。

李白以這則故事來讚揚李長史的寬宏大量,並且表明會將李長史的恩德刻在骨頭,記在心上。

後來「刻骨銘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感受深刻,難以忘懷。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感受深刻,難以忘懷。

使用類別用在「深刻難忘」的表述上。

例句 你的這番教誨刻骨銘心,讓我永遠不會忘記。

父母親的教養之恩,刻骨銘心,我永誌不忘。

對很多人來說,初戀都是一段刻骨銘心的回憶。

九二一大地震留給人的印象是刻骨銘心,永難磨滅的。

王老師誨人不倦的教學熱誠,讓學生們都刻骨銘心,畢生難忘。

這段刻骨銘心的亡國仇恨,讓句踐寢食不安,日夜想著怎樣報仇雪恨。

經商失敗後,朋友紛紛棄他而去,那種刻骨銘心的痛苦,外人根本無法體會。

辨  識近義永誌不忘、沒齒不忘、銘諸肺腑「刻骨銘心」及「沒齒不忘」都有不會忘懷的意思。

「刻骨銘心」多用在表示感受的深刻;「沒齒不忘」一般只用在表示時間之長久。

刻骨銘心沒齒不忘辨似例句○ㄨ經商失敗後,朋友紛紛棄他而去,那種~的痛苦,外人根本無法體會。

ㄨ○你的大恩大德,我們舉家~。

參考詞語切骨銘心注  音ㄑㄧㄝˋ。

ㄍㄨˇ。

ㄇㄧㄥˊ。

ㄒㄧㄣ漢語拼音qiègǔmíngxīn 釋  義唐.歐陽詹〈與王式書〉:「當發之日,大人及慈親親祭行於東郊,公範與群公亦共餕神餘於野席。

離觴既輟,大人誡勖數言,言可切骨銘心。

」刻骨銘肌注  音ㄎㄜˋ。

ㄍㄨˇ。

ㄇㄧㄥˊ。

ㄐㄧ漢語拼音kègǔmíngjī 釋  義唐.李德裕〈代李丕與郭誼書〉:「尋蒙見哀羈旅,申以婚姻,託繫援於高門,實光榮於鄙族,每懷恩遇,刻骨銘肌。

」刻骨鏤心注  音ㄎㄜˋ。

ㄍㄨˇ。

ㄌㄡˋ。

ㄒㄧㄣ漢語拼音kègǔlòuxīn 釋  義《西遊記.第八七回》:「雖刻骨鏤心,難報萬一,怎麼就說走路的話!」銘心刻骨注  音ㄇㄧㄥˊ。

ㄒㄧㄣ。

ㄎㄜˋ。

ㄍㄨˇ漢語拼音míngxīnkègǔ 釋  義《水滸傳.第九七回》:「某等不能速來歸順,罪不可逭。

反蒙先鋒厚禮,真是銘心刻骨,誓死圖報。

」明.楊柔勝《玉環記.第一四齣》:「此德當酬,銘心刻骨,效取歲寒三友。

」《紅樓夢.第三二回》:「所悲者,父母早逝,雖有銘心刻骨之言,無人為我主張。

」銘心鏤骨注  音ㄇㄧㄥˊ。

ㄒㄧㄣ。

ㄌㄡˋ。

ㄍㄨˇ漢語拼音míngxīnlòugǔ 釋  義唐.柳宗元〈謝除柳州刺史表〉:「一見宮闕,親受朝命,牧人遠方,漸輕不宥之辜,特奉分憂之寄,銘心鏤骨,無報上天。

」明.張居正〈考滿謝賚銀幣疏〉:「放踵摩顛,苟利國家而奚惜;銘心鏤骨,惟安社稷以為圖。

」鏤心刻骨注  音ㄌㄡˋ。

ㄒㄧㄣ。

ㄎㄜˋ。

ㄍㄨˇ漢語拼音lòuxīnkègǔ 釋  義《封神演義.第九六回》:「妾等蒙陛下眷愛,鏤心刻骨,沒世難忘。

」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一》:「不屑屑於雕章琢句,亦不勞勞於鏤心刻骨,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

」鏤骨銘心注  音ㄌㄡˋ。

ㄍㄨˇ。

ㄇㄧㄥˊ。

ㄒㄧㄣ漢語拼音lòugǔmíngxīn 釋  義明.陸采《懷香記.第一四齣》:「荀侍中,你果成得此事,下官感你的恩德。

真是鏤骨銘心,沒齒難泯。

」明.張四維《雙烈記.第一四齣》:「釵分袂拆,相看淚滴血,鏤骨銘心,難忘厚德。

」 刻舟求劍 參考詞語‧刻船求劍‧契船求劍‧求劍刻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ㄜˋ。

ㄓㄡ。

ㄑㄧㄡˊ。

ㄐㄧㄢˋ漢語拼音kèzhōuqiújiàn釋  義劍掉入水中,在船舷刻上記號,待船停止後仍從記號處下水尋劍。

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典出《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

△「守株待兔」、「膠柱鼓瑟」 典故說明戰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一書中,闡述君王治理國政的道理。

他認為君王治國應要符合時宜,不能一味沿襲舊法,因為環境會隨著時間改變。

他舉了一個例子:楚國有人渡江時,劍掉到水裡,他便很快地在船身上刻了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裡掉下去的。

」等到船停了,他就從記號處下水找劍。

可是船已經走動了,但落水的劍卻不會動,這樣找劍,不是很奇怪嗎?如果用舊法治理國家,而不考慮時空的轉變,就像這個求劍者的行為一樣令人困惑。

後來這個典源被濃縮成「刻舟求劍」,用來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頑固守舊」的表述上。

例句 因應各種狀況,我們不宜刻舟求劍,不知變通。

不管從事什麼工作,都要隨時注意外在環境的變化,切忌刻舟求劍。

在求新求變的潮流中,我們絕不能刻舟求劍,食古不化。

他本來思想就僵化,會幹出像刻舟求劍般的蠢事來也不意外。

你不循原路回去找錢,只會在屋子裡刻舟求劍般地亂找有什麼用?今非昔比,你老是想用老方法解決新問題,和刻舟求劍有何不同?如果我們繼續自以為是,拘泥固執,難免會做出「刻舟求劍」的蠢事來。

處理事情本來就要考慮各種情況,然後提出最適當的因應措施,絕不能刻舟求劍。

辨  識近義守株待兔、食古不化、膠柱鼓瑟、按圖索驥反義因時制宜、見機行事、見風使舵、通權達變、隨機應變、觸類旁通、因地制宜 參考詞語刻船求劍注  音ㄎㄜˋ。

ㄔㄨㄢˊ。

ㄑㄧㄡˊ。

ㄐㄧㄢˋ漢語拼音kèchuánqiújiàn 釋  義唐.劉知幾《史通.卷五》:「夫事有貿遷,而言無變革,此所謂膠柱而調瑟,刻船以求劍也。

」契船求劍注  音ㄑㄧˋ。

ㄔㄨㄢˊ。

ㄑㄧㄡˊ。

ㄐㄧㄢˋ漢語拼音qìchuánqiújiàn 釋  義《後漢書.卷五九》:「世易俗異,事埶舛殊,不能通其變,而一度以揆之,斯契船而求劍,守株而伺兔也。

」求劍刻舟注  音ㄑㄧㄡˊ。

ㄐㄧㄢˋ。

ㄎㄜˋ。

ㄓㄡ漢語拼音qiújiànkèzhōu 釋  義宋.嚴仁〈歸朝歡.五月人間揮汗雨詞〉:「變化往來無定所,求劍刻舟應笑汝。

」 侃侃而談 參考詞語‧侃侃正論‧侃侃直談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ㄢˇ。

ㄎㄢˇ。

ㄦˊ。

ㄊㄢˊ漢語拼音kǎnkǎnértán釋  義形容說話從容不迫的樣子。

語本《論語.鄉黨》。

典故說明在《論語.鄉黨》中,門人記載了孔子問政的情形,描述孔子在朝中與下大夫談話,顯得從容不迫;而和上大夫談話,則表現得和悅直言的樣子;若是國君在場,就保持恭敬而安和的態度。

說明了孔子在朝廷上,能視彼此地位的尊卑,而表現出合適的言行舉止。

後來原文中的「侃侃如也」演變成「侃侃而談」這句成語,用來形容說話從容不迫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說話從容不迫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流暢」的表述上。

例句 他花了兩個小時,對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侃侃而談。

他今天有備而來,才能針對公司經營方向侃侃而談。

他平常沉默寡言,開會發言的時候,卻常能侃侃而談。

一位稱職的外交人員,定能在重要場合為國家利益侃侃而談。

對於當前國際經濟情勢,他旁徵博引,侃侃而談,大家都很信服。

辨  識近義口若懸河、娓娓道來、滔滔不絕、高談闊論反義結結巴巴、啞口無言、張口結舌 參考詞語侃侃正論注  音ㄎㄢˇ。

ㄎㄢˇ。

ㄓㄥˋ。

ㄌㄨㄣˋ漢語拼音kǎnkǎnzhènglùn 釋  義清.昭槤《嘯亭雜錄.卷七》:「每大事,(顧琮)侃侃正論,不避利害,人以『鐵牛』呼之。

」侃侃直談注  音ㄎㄢˇ。

ㄎㄢˇ。

ㄓˊ。

ㄊㄢˊ漢語拼音kǎnkǎnzhítán 釋  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七回》:「這藍寶堂卻從從容容的,到了法堂之上,侃侃直談,據著公理爭辯,竟被他得了贏官司。

」 空谷足音 參考詞語‧空谷之音‧空谷跫然‧足音跫然‧跫然之音‧跫然足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ㄨㄥ。

ㄍㄨˇ。

ㄗㄨˊ。

ㄧㄣ漢語拼音kōnggǔzúyīn釋  義居於荒野,久處寂寞,聽到人的腳步聲就高興。

語本《莊子.徐无鬼》。

後用「空谷足音」比喻難得的人物、言論或事物。

典故說明「空谷足音」典源作「足音跫然」。

在《莊子.徐无鬼》中提到隱士徐无鬼,在魏臣子女商的引薦下見到魏武侯,兩人談得很愉快。

等到徐无鬼出來後,女商好奇的追問原因。

徐无鬼回答:「國君現在的情形,就像長期居住在荒野毫無人煙的地方的人,久處寂寞,聽到人的腳步聲就高興,何況是兄弟親戚間親切輕鬆的談笑。

已經很久沒有人,用親切的言語和國君談笑了。

」後來「空谷足音」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難得的人物、言論或事物。

「空谷足音」較早的書證出自於宋.黃榦〈復李隨甫書〉詩:「朋友淩(凌)凋,每興索居之歎,反覆來求,真所謂空谷足音也。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難得的人物、言論或事物。

使用類別用在「卓異超群」、「美好難得」的表述上。

例句 你的這席話,不啻為空谷足音,令人警醒。

你能大駕光臨,有如空谷足音,令我倍覺珍惜。

今天聆聽大師一曲演奏,猶如荒漠獲甘泉,空谷聞足音。

多年不見的老友突然造訪,對我來說,簡直就像是空谷足音。

已經很久沒聽見如此卓見,吾兄一席話,有如空谷足音,令人欣賞。

在我十分困難的時候,他的熱情幫助猶如空谷足音,讓我走出低潮。

我們失去聯絡多年,如今得知他的消息,有如空谷足音,讓人興奮不已。

他不但文筆一流,又常能發抒別人所不敢發之諍論,直如文壇的空谷足音。

辨  識近義前所未有、絕無僅有反義多如牛毛、屢見不鮮 參考詞語空谷之音注  音ㄎㄨㄥ。

ㄍㄨˇ。

ㄓ。

ㄧㄣ漢語拼音kōnggǔzhīyīn 釋  義明.祁彪佳《遠山堂曲品.能品》:「北人能南詞,足為空谷之音。

」清.張浦山《國朝畫徵錄.續錄》:「花鳥草蟲皆能脫去時習,而力追古法,不求妍媚,誠為近日空谷之音。

」空谷跫然注  音ㄎㄨㄥ。

ㄍㄨˇ。

ㄑㄩㄥˊ。

ㄖㄢˊ漢語拼音kōnggǔqióngrán 釋  義清.趙翼〈喜吟薌至京〉:「離懷五載渺相思,空谷跫然到履綦。

」足音跫然注  音ㄗㄨˊ。

ㄧㄣ。

ㄑㄩㄥˊ。

ㄖㄢˊ漢語拼音zúyīnqióngrán 釋  義《莊子.徐无鬼》:「夫逃虛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徑,踉位其空,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跫然之音注  音ㄑㄩㄥˊ。

ㄖㄢˊ。

ㄓ。

ㄧㄣ漢語拼音qióngránzhīyīn 釋  義宋.孫覿《內簡尺牘.卷九》:「兩辱惠問,何啻跫然之音。

」跫然足音注  音ㄑㄩㄥˊ。

ㄖㄢˊ。

ㄗㄨˊ。

ㄧㄣ漢語拼音qióngránzúyīn 釋  義《聊齋志異.卷四》:「忽聞虛室中有人言曰:『勞君枉駕,可謂跫然足音矣。

請坐賜教。

』即見兩座自移相向。

」清.陳確〈與吳仲木書〉:「頃奉近思家叔一椷,深相規切,砭人膏肓,得此於同人中,何翅跫然足音。

」 空前絕後 參考詞語‧冠前絕後‧冠絕前後‧掩前絕後‧絕後空前‧超前絕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ㄨㄥ。

ㄑㄧㄢˊ。

ㄐㄩㄝˊ。

ㄏㄡˋ漢語拼音kōngqiánjuéhòu釋  義比喻超越古今,無與倫比。

語本《晉起居注》。

典故說明「空前絕後」原作「超前絕後」,意思是指成就超越古今,無人能比。

此語較早見於《晉起居注》。

晉安帝在詔書上寫著:「這樣偉大的功績,真是超越古今,沒有其他人能夠比得上啊!」在唐人張懷瓘的《書斷》中,在稱讚草聖張芝時,也有同樣的用法。

唐朝人認為草書的筆法,始自東漢的張芝。

張芝曾學書於崔瑗、杜度。

他勤練書法,從不擇紙筆,只要家中的日常用品都可作為模擬書寫的工具;平常都對著銅鏡執筆,來糾正自己的姿勢。

他為了方便練習書法,又在家門前挖了一個大池塘,習字後便將毛筆和硯臺在池中清洗,年復一年,池塘的清水竟然全被染黑,稱為「墨池」。

張芝的天賦加上後天的努力,讓他的成就青出於藍,更勝於藍,超越了兩位老師,獲得了「草聖」的美譽,當時的人珍惜張芝的墨寶到了寸紙不遺的地步。

張懷瓘更在《書斷》中稱讚張芝的書法成就「超前絕後,獨步無雙」。

後來演變成「空前絕後」這句成語,「空前」就是超越前人,前人無可比擬的意思。

「空前絕後」就是比喻超越古今,無與倫比。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超越古今,無與倫比。

使用類別用在「無法比擬」的表述上。

例句 九一一大地震造成的損失,可謂空前絕後。

大家心目中的諸葛亮,是位空前絕後的軍師。

在音樂史上,莫札特是空前絕後的音樂天才。

《文心雕龍》這部文學理論著作的成就,我看可能是空前絕後了。

王先生此次將價值數億元家產捐出來的義行,當是空前絕後的了。

我雖不敢說這是空前絕後的作品,但它的成就傲視群倫,必定無疑。

本公司所有貨品今天一律打六折,請各位顧客好好把握這次空前絕後的機會。

辨  識近義亙古未有、空前未有、無與倫比、絕無僅有、獨一無二、舉世無雙反義比比皆是、司空見慣、史不絕書、多如牛毛、俯拾即是、屢見不鮮 參考詞語冠前絕後注  音ㄍㄨㄢˋ。

ㄑㄧㄢˊ。

ㄐㄩㄝˊ。

ㄏㄡˋ漢語拼音guànqiánjuéhòu 釋  義《宣和畫譜.卷二》:「且顧(愷之)冠於前,張(僧繇)絕於後,而道子乃兼有之,則自視為如何也?」冠絕前後注  音ㄍㄨㄢˋ。

ㄐㄩㄝˊ。

ㄑㄧㄢˊ。

ㄏㄡˋ漢語拼音guànjuéqiánhòu 釋  義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一六》:「(王太倉)自謂此錄冠絕前後,乃子必驚賞無疑。

」掩前絕後注  音ㄧㄢˇ。

ㄑㄧㄢˊ。

ㄐㄩㄝˊ。

ㄏㄡˋ漢語拼音yǎnqiánjuéhòu 釋  義清.王士禎等《師友詩傳錄.卷五》:「唐人七言古詩,誠掩前絕後,奇妙難蹤。

」絕後空前注  音ㄐㄩㄝˊ。

ㄏㄡˋ。

ㄎㄨㄥ。

ㄑㄧㄢˊ漢語拼音juéhòukōngqián 釋  義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三》:「蹈揚湖海,一發無餘,是其年(陳維崧)短處,然其長處亦在此。

蓋偏至之詣,至於絕後空前,亦令人望而卻步。

」《黑籍冤魂.第六回》:「林大人此舉,揚威海外,慴伏蠻夷,真要算絕後空前之舉!」超前絕後注  音ㄔㄠ。

ㄑㄧㄢˊ。

ㄐㄩㄝˊ。

ㄏㄡˋ漢語拼音chāoqiánjuéhòu 釋  義《文選.卷五九》:「(安帝詔曰)元功盛德,超前絕後。

」唐.張懷瓘《書斷.卷中》:「張芝喜而學焉,轉精其巧,可謂草聖,超前絕後,獨步無雙。

」 空穴來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ㄨㄥ。

ㄒㄩㄝˋ。

ㄌㄞˊ。

ㄈㄥ漢語拼音kōngxuèláifēng釋  義有空穴,就會把風招來。

#語出戰國楚.宋玉〈風賦〉。

後用「空穴來風」比喻事出有因,流言乘隙而入。

或比喻憑空捏造不實的傳言。

典故說明宋玉和景差是戰國時楚國的辭賦家,有一次他倆陪侍楚頃襄王遊蘭臺,當時正好有一陣風吹來,楚頃襄王就敞開衣襟,迎著涼風,讚嘆說:「這陣風真使人爽快極了!是我和百姓所共享的吧?」宋玉聽了卻不以為然,因為楚頃襄王一向驕奢無道、耽於逸樂,而且聽信讒言,放逐屈原,激起宋玉內心的不平,於是就借著「風」諷刺楚頃襄王說:「這是大王獨有的風啊,百姓哪能共享呢?」楚頃襄王說:「風是自然的產物,不分貴賤都可以接受風的吹拂,怎能是我的風呢?」宋玉回答說:「我聽老師說過:枳樹的枝椏彎曲,就會招鳥兒在上面築巢;有了空的洞穴,自然就會把風招來。

風所依託的環境不同,氣概自然就有所不同。

這個高臺處於王宮清幽之地,所吹來的風當然清爽宜人,但只屬於大王和貴族們;而百姓們居住在污穢、低窪的陋巷裡,身處混濁之地,所吹的風,是混雜著許多泥沙和腐臭之氣,當然無法和大王的清爽之風相比。

因為承受風的環境不同,對君王來說,是一種享受;但對百姓而言,卻是一種折磨。

」所以宋玉所說的「空穴來風」原本是指「有了空的洞穴,就會把風招來」,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事出有因,流言乘隙而入;或比喻憑空捏造不實的傳言。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事出有因,流言乘隙而入。

使用類別用在「事出有因」的表述上。

例句 流言雖未可輕信,但畢竟空穴來風,總是事出有因的。

人家說無風不起浪,空穴可來風;我看關於他的這些流言,無論真假,都是他自己惹的。

二語義說明比喻憑空捏造不實的傳言。

使用類別用在「不實傳聞」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話都是空穴來風,如何能相信?說他貪汙,純屬空穴來風,實在不足以採信。

網路上散播的一些消息,有時純屬空穴來風,各位切勿相信。

你若要輕信這些空穴來風的流言,必然會破壞我們之間的感情。

這一陣子,對他的議論很多;以我個人對他的了解,絕非空穴來風。

辨  識近義流言蜚語、捕風捉影、無中生有、無風起浪、無稽之談反義有案可稽、無風不起浪、實事求是 枯木逢春 參考詞語‧枯樹逢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ㄨ。

ㄇㄨˋ。

ㄈㄥˊ。

ㄔㄨㄣ漢語拼音kūmùféngchūn釋  義乾枯的樹木遇上了春天,又恢復了生命力。

語本敦煌變文《㠠山遠公話》。

後用「枯木逢春」比喻雖處於絕境卻重獲生機,或劣境忽然轉好。

典故說明《敦煌變文集新書.卷六.㠠山遠公話》中的「是日遠公由(猶)如臨崖枯木,再得逢春」二句話,是描述慧遠重新登上高座為眾人講經,就像乾枯的樹木遇上了春天,又恢復了生命力。

後來「枯木逢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雖處於絕境卻重獲生機,或劣境忽然轉好。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雖處於絕境卻重獲生機,或劣境忽然轉好。

使用類別用在「出現轉機」的表述上。

例句 經過名醫的診治,原本生命垂危的老王,好像枯木逢春,又恢復了健康。

王老先生自從去就讀銀髮族大學後,竟似枯木逢春般,整個人都年輕起來。

也許是認識了新女友,原本萎靡不振的他,突似枯木逢春般,重新有了活力。

近年政府重視地方文化的發展,許多沉寂已久的地方戲曲都枯木逢春,漸放異彩。

由於國人越來越重視戶外運動,原已衰落的自行車工業,有如枯木逢春,又漸漸復甦了。

正當走投無路之際,突然收到慈善機關送來的救濟金,讓我們有如枯木逢春,燃起了希望。

辨  識近義枯樹生花、起死回生、絕處逢生 參考詞語枯樹逢春注  音ㄎㄨ。

ㄕㄨˋ。

ㄈㄥˊ。

ㄔㄨㄣ漢語拼音kūshùféngchūn 釋  義《五燈會元.卷一四》:「唐州大乘山和尚,僧問:『枯樹逢春時如何?』師曰:『世間希有。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四折》:「我爭些兒有家難奔,恰便似旱苗纔得雨,枯樹恰逢春。

」 康莊大道 參考詞語‧大道康莊‧康莊之衢‧康莊之路‧康莊大逵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ㄤ。

ㄓㄨㄤ。

ㄉㄚˋ。

ㄉㄠˋ漢語拼音kāngzhuāngdàdào釋  義四通八達的大路。

語本《史記.卷七四.孟子荀卿列傳》。

後用「康莊大道」比喻光明的前途。

典故說明「康莊大道」原作「康莊之衢」。

稷下,是春秋時齊國都城臨淄的稷門。

齊國曾在此設稷下學宮,招攬文學游士數千人,成為戰國時的學術中心。

齊威王時,為嘉許聚集於稷下講學議論的文學游士:淳于髡、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騶奭等人,任命為列大夫,並且為他們建築高大的屋宅、平坦暢達的大路,倍受尊重、恩寵。

後來「康莊大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四通八達的大路。

亦用來比喻光明的前途。

出現「康莊大道」的書證如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答聶文蔚》:「譬之驅車,既已由於康莊大道之中,或時橫斜迂曲者,乃馬性未調,銜勒不齊之故。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四通八達的大路。

使用類別用在「道路暢達」的表述上。

例句 這一條康莊大道,兩側遍植松木,風景宜人。

只要走完這條小徑,就是直通城市的康莊大道。

如果能把所有的小路都變成康莊大道,就能有效改善交通問題!二語義說明比喻光明的前途。

使用類別用在「美好前程」的表述上。

例句 我們要互相勉勵,攜手邁向康莊大道。

只要能夠樂觀進取,眼前盡是康莊大道。

只要肯向上進取,你的未來絕對是條康莊大道。

我國的民主政治為經濟繁榮開闢了一條康莊大道。

因為他平時不斷努力,才能走上康莊大道,一帆風順。

辨  識近義陽關大道反義窮途末路、羊腸小徑、羊腸鳥道 參考詞語大道康莊注  音ㄉㄚˋ。

ㄉㄠˋ。

ㄎㄤ。

ㄓㄨㄤ漢語拼音dàdàokāngzhuāng 釋  義明.張居正〈與司成胡劍西書〉:「平生膠漆,或化為戈矛,大道康莊,皆鞠為榛莽。

」康莊之衢注  音ㄎㄤ。

ㄓㄨㄤ。

ㄓ。

ㄑㄩˊ漢語拼音kāngzhuāngzhīqú 釋  義《史記.卷七四》:「於是齊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

」康莊之路注  音ㄎㄤ。

ㄓㄨㄤ。

ㄓ。

ㄌㄨˋ漢語拼音kāngzhuāngzhīlù 釋  義宋.張舜民《畫墁集.卷一》:「聽和鸞之聲,遵康莊之路,馬不駭輿,君子安處。

」康莊大逵注  音ㄎㄤ。

ㄓㄨㄤ。

ㄉㄚˋ。

ㄎㄨㄟˊ漢語拼音kāngzhuāngdàkuí 釋  義宋.范成大〈釣池口阻風迷失港道〉:「康莊大逵世不乏,乃獨蹇產濤波中。

」 苦口婆心 參考詞語‧婆心苦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ㄨˇ。

ㄎㄡˇ。

ㄆㄛˊ。

ㄒㄧㄣ漢語拼音kǔkǒupóxīn釋  義「苦口」,不辭辛苦的反覆規勸。

#語出《宋史.卷二五六.趙普列傳》。

「婆心」,像老婆婆那樣慈愛的心腸。

語出《景德傳燈錄.卷一二.鎮州臨濟義玄禪師》。

「苦口婆心」形容以懇切真摯的態度,竭力勸告他人。

△「語重心長」 典故說明  「苦口婆心」係由「苦口」及「婆心」二語組合而成。

  「苦口」見於《宋史.卷二五六.趙普列傳》。

宋代建國之初,宋太祖即曾與宰相趙普商議,謀復燕雲,但宰相趟普力持謹慎,才暫時作罷。

雍熙三年,宋太宗不顧趙普三次勸諫,執意北伐。

東路以曹彬為主帥,中路以田重進為主帥,西路以潘美為主帥。

戰爭開始時,三路軍隊節節勝利。

但因急於立功及主將指揮不力,在歧溝關之役大敗於遼軍。

在〈趙普傳〉中有一段文字記載宋太祖賜詔給趙普說:「卿社稷元臣,忠言苦口,三復來奏,嘉愧實深。

」寫出太宗沒有聽從趙普三次勸諫而執意用兵,以致失敗的悔恨之心。

  「婆心」見於《景德傳燈錄.卷一二.鎮州臨濟義玄禪師》。

臨濟宗的祖師臨濟義玄禪師,在他追隨黃檗習禪的時候,也被黃檗棒打三次。

當時他在黃檗身邊習禪許久,一天,首座和尚睦州勉勵他去參問師父,但他不知道要問什麼,和尚就建議他可以問:「如何是祖師西來的意。

」臨濟就跑去問師父,但黃檗沒有回答,反而把他打了一頓。

臨濟連續問了三次,就被打三次。

他覺得自己很笨,沒有辦法了解師父的意思,想要離開。

首座和尚來找黃檗,希望黃檗能開示臨濟。

臨濟來向黃檗告辭時,黃檗要他去見大愚和尚。

臨濟見到大愚和尚,大愚和尚問他:「你從什麼地方來?」他說:「我從黃檗處來。

」大愚和尚問:「黃檗對你有什麼教導?」臨濟說:「我三次問祖師西來意,三次都被打一頓,到現在還不知道錯在哪裡。

」大愚和尚說:「你師父真愛徒心切,為了讓你能澈底解脫,才動手打了你三次。

」臨濟終於徹悟了,於是告辭大愚,回來見黃檗。

黃檗看到他就說:「你來來去去是在做什麼?」臨濟說:「我回來是因為師父像老婆婆般地愛徒心切。

」黃檗說:「這話一定是大愚說的,這個人這麼多嘴,等我見到他一定要打他一頓。

」臨濟說:「為什麼要見到才打?今天就該打。

」說著,就打了黃檗一巴掌。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苦口婆心」,用來形容以懇切真摯的態度,竭力勸告他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以懇切真摯的態度,竭力勸告他人。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懇切」的表述上。

例句 母親苦口婆心的勸告,我一定牢記於心。

今天你不聽父母苦口婆心的勸告,總有一天你會後悔。

你都做錯事了,我們這樣苦口婆心地勸導,你還不聽?經過父母苦口婆心的勸導,小李終於改過自新,重新做人。

當年老師在幫助我們這些頑劣孩子上進時,可真是苦口婆心。

畢業以後,才真正體會到老師以前苦口婆心的教導,是何等重要!這孩子對我們苦口婆心的勸導根本置若罔聞,我們都不知怎辦才好! 辨  識近義耳提面命、語重心長「苦口婆心」及「語重心長」都有懇切勸告、開導的意思。

「苦口婆心」側重於竭盡心力、不辭煩勞地勸說;「語重心長」側重於真心誠摯、用意深遠地勸說。

苦口婆心語重心長辨似例句○ㄨ經過父母~的勸導,小李終於改過自新,重新做人。

ㄨ○當年離開家鄉時,母親把玉鐲塞在我手中,並且~地叮囑我要善用它來開創自己的事業。

參考詞語婆心苦口注  音ㄆㄛˊ。

ㄒㄧㄣ。

ㄎㄨˇ。

ㄎㄡˇ漢語拼音póxīnkǔkǒu 釋  義《京華慷慨竹枝詞.鐘鼓樓》:「暮鼓晨鐘不斷敲,婆心苦口總徒勞。

滿城人競功名熱,猶向迷津亂渡橋。

」 苦盡甘來 參考詞語‧苦盡甜來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ㄨˇ。

ㄐㄧㄣˋ。

ㄍㄢ。

ㄌㄞˊ漢語拼音kǔjìngānlái釋  義艱難困苦的境遇已經結束,轉而逐步進入佳境。

※#語或出《劉知遠諸宮調.第一二》。

△「甘盡苦來」 典故說明「苦盡甘來」就是說苦日子已到盡頭,再來就是好日子了。

此語常見於戲曲小說,例如《劉知遠諸宮調》。

「諸宮調」為盛行於宋、金、元間的一種說唱文學。

《劉知遠諸宮調》講的是五代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的故事。

劉知遠在落魄潦倒時被李文奎收留幫傭,並娶其女三娘為妻。

李文奎死後,劉知遠一家受三娘的兄嫂排擠與欺凌,他不堪受侮而棄家投軍。

後來劉知遠終於建立了功業,入贅岳節度使家,又將昔日的糟糠妻三娘接回。

三娘被接到劉府中,感嘆道:「受辛懃打罵也甘心,又爭知卻有今日。

劉郎豪貴,獨掌九州元帥,方知是苦盡甘來,自古道果無虛矣。

」丈夫離家的十三年,她從未想過自己會有撥雲見日的一天,但仍是苦守寒窯,不曾放棄。

話中「苦盡甘來」四字,道盡這段日子裡的一切苦楚。

「苦盡甘來」這句成語便是用來指艱難困苦的境遇已經結束,轉而逐步進入佳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艱難困苦的境遇已經結束,轉而逐步進入佳境。

使用類別用在「開啟順境」的表述上。

例句 你再這樣不肯努力,將來如何能有苦盡甘來的一天?因為他不斷地努力,現在才能苦盡甘來,享受成功的果實。

經過多年磨練,他終於苦盡甘來,成為小有名氣的散文作家。

聽完他苦盡甘來的故事,每個人都感同身受,衷心致上祝福之意。

儘管出身貧賤,只要一心奮發向上,總有苦盡甘來、出人頭地的一天。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臺灣人民終於苦盡甘來,擺脫掉貧窮落後的陰影。

李媽媽獨力扶養孩子長大,如今孩子不但有所成就,而且十分孝順,總算是苦盡甘來了。

辨  識近義否極泰來反義福過災生、樂極生悲 參考詞語苦盡甜來注  音ㄎㄨˇ。

ㄐㄧㄣˋ。

ㄊㄧㄢˊ。

ㄌㄞˊ漢語拼音kǔjìntiánlái 釋  義元.施惠《幽閨記.第一九齣》:「否極何時生泰、苦盡更甜來?只除是枯樹上再花開也囉!」《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貧賤之人,一朝變泰,得了富貴,苦盡甜來滋味深長。

」 苦心孤詣 參考詞語‧孤詣苦心‧精心孤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ㄨˇ。

ㄒㄧㄣ。

ㄍㄨ。

ㄧˋ漢語拼音kǔxīngūyì釋  義費盡心思,專心研究,達到他人所無法達到的境地。

※語本清.屈復〈論詩絕句〉二四首之一三。

△「煞費苦心」 典故說明「苦心孤詣」的「苦心」,最早見於古詩十九首中的〈東城高且長〉:「〈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

」詩中的〈晨風〉見於《詩經》,是描述婦人思念丈夫久出不歸的詩。

詩中「鴥(ㄩˋ)彼晨風,鬱彼北林。

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句,婦人藉行蹤飄忽的晨風,仍然會回到樹林之中,反問遠行的夫君為何不肯回來,隱含了對現實生活的苦悶,有勞苦憂心的意思。

屈復(西元1668∼1744?),清陝西蒲城人,字見心,號悔翁,晚號金粟道人。

朝隆元年舉博學鴻詞,不就。

沈德潛謂其不屈節,是有守之士。

二十七歲出遊,行遍南北,自稱「七十有七齡,半百在行旅」。

熟悉古今興亡之事,詩作多緬懷往事。

著有《弱水集》。

在〈論詩絕句〉中,屈復自述其創作理念,他認為自三代以後,文人都喜好美名,彼此互相輕視,而各個朝代均有傑出的人才,就像春天的繁花既多又燦爛。

又自謙自己雖然像野花一樣沒什麼才華,但仍費盡心力,從事創作,希望達到別人所達不到的境界,亦不敢跟隨流俗,任意輕視宋元的詩人。

後來「苦心孤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費盡心思,專心研究,達到他人所達不到的境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費盡心思,專心研究,達到他人所無法達到的境地。

使用類別用在「竭盡心力」的表述上。

例句 這部小說是這位大作家的苦心孤詣之作。

他苦心孤詣研究戲劇,如今終於成果豐碩。

他孜孜不倦,苦心孤詣的精神,令其他人難望其項背。

沒有苦心孤詣的研究精神,無法在學術領域獲得成就。

王教授幾十年來苦心孤詣,終於發現了這種疾病的療法。

公司能有如此局面,是每個員工苦心孤詣的付出所換來的。

林女士三十年來心無旁騖地鑽研舞蹈,她的苦心孤詣,終於得到肯定。

老王苦心孤詣鑽研茶葉十五年,從種植到烘焙無一不精,終於成為著名的茶藝專家。

辨  識近義嘔心瀝血、千方百計、用心良苦、挖空心思、煞費苦心反義馬虎從事、無所用心形音辨誤詣,音|ˋ。

學業或技能所到達的程度、境界。

不可寫作「脂」。

「苦心孤詣」及「煞費苦心」都有用盡心思的意思。

「苦心孤詣」側重孤苦鑽研後達到獨有境界;「煞費苦心」僅有費盡心思之義。

苦心孤詣煞費苦心辨似例句○ㄨ老王~鑽研茶葉十五年,從種植到烘焙無一不精,終於成為著名的茶藝專家。

ㄨ○為了把這個晚會辦好,他真是~。

參考詞語孤詣苦心注  音ㄍㄨ。

ㄧˋ。

ㄎㄨˇ。

ㄒㄧㄣ漢語拼音gūyìkǔxīn 釋  義清.譚嗣同《譚嗣同全集.書簡》:「惟覺足下行數千里,費數千金,孤詣苦心,不計甘苦,在寒士中可謂絕無僅有,總期事必有成,乃不負耳。

」精心孤詣注  音ㄐㄧㄥ。

ㄒㄧㄣ。

ㄍㄨ。

ㄧˋ漢語拼音jīngxīngūyì 釋  義清.李保泰〈甌北詩鈔序〉:「讀者合《甌北全集》觀之,知先生精心孤詣,直躪古作者堂奧。

」 開門見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ㄞ。

ㄇㄣˊ。

ㄐㄧㄢˋ。

ㄕㄢ漢語拼音kāiménjiànshān釋  義一開門就見到對門的山巒。

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直接了當,一開始就進入正題。

※語或出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評》。

△「開宗明義」 典故說明宋人嚴羽在他的《滄浪詩話》中評論各詩人的作品,在說到李白時寫道:「太白發句,謂之開門見山。

」意思是說:李白因為個性豪放,所寫的詩常是一開頭就切入主題。

而「開門見山」的意思,從字面來看,就是打開門就看見峻秀的青山,也可用來形容風景優美。

像唐代劉得仁的〈青龍寺僧院詩〉有云:「此地堪終日,開門見數峰。

」講的就是僧院風景,開門見青山,可以讓人流連終日,捨不得離開。

宋代戴復古也有「瀟瀟灑灑屋三間,日日開門見好山」的詩句,形容友人蔡仲卿的青在堂景致宜人。

明代的張岱有篇〈快園記〉,描述快園的景色:「開門見山,開牖見水。

」也就是面對青山綠水的意思。

因為推開門就能看到對門的山,所以引申出「直接了當」的意思;後來「開門見山」多被用來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直接了當,一開始就進入正題。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一開門就見到山巒。

使用類別用在「景致美好」的表述上。

例句 這所房屋,開門見山,開牖見水,環境優美。

住在這裡,最令人心醉的就是開門見山,與陶淵明更有把酒東籬的心契。

二語義說明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直截了當,一開始就進入正題。

使用類別用在「言談直爽」、「直入主題」的表述上。

例句 這個問題,咱們今天不妨就開門見山地談個明白。

我是個直腸子的人,說話向來開門見山,直言無諱。

我不習慣聽人說話拐彎抹角,您就開門見山說明來意吧!寫作論說文,以開門見山的方式破題,也是常見的技巧。

蘇洵的〈六國〉採用開門見山的破題方式,顯得簡潔有力。

事不宜遲,請你開門見山地說出自己的意思,不要繞彎子。

既然大家都是多年老友,我就開門見山地說明來意,不再客氣了。

這部小說用開門見山的筆法寫成,一開始就把主角的個性和盤托出。

你如果有什麼高見,就請開門見山地說出來,別再拐彎抹角,浪費口舌了。

他的演說開門見山切入主題,鞭辟入裡;你的講評畫龍點睛,為他增光不少。

辨  識近義直截了當、單刀直入、開宗明義反義拐彎抹角、閃爍其詞、旁敲側擊、支吾其詞、指桑罵槐「開門見山」及「開宗明義」都有一開始就把主旨表達清楚的意思。

「開門見山」側重於直接切入正題;「開宗明義」側重於揭示主旨。

開門見山開宗明義辨似例句○ㄨ我不習慣聽人說話拐彎抹角,您就~說明來意吧! ㄨ○在這本書的首章,作者~地說明了他創作的旨意。

開門揖盜 參考詞語‧開門延盜‧開門納寇‧開門納狼‧開門納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ㄞ。

ㄇㄣˊ。

ㄧ。

ㄉㄠˋ漢語拼音kāiményīdào釋  義揖,請。

「開門揖盜」比喻引進壞人,自招禍患。

語出《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權傳》。

△「引狼入室」 典故說明據《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權傳》載,三國之時,孫策率軍渡江,平定了江東之地,後來在一次戰役中,不慎中箭,傷重不治,臨死之前,他將軍國大事全部交付其弟孫權。

孫權因為兄長死去之事,非常地難過,忙於治喪之事,而忽略了軍國大事。

長史張昭看到了這種情形,就勸他說︰「當今世間戰亂頻仍,像豺狼般的亂賊滿道,雖然你為了去世的兄長治喪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在這樣的非常時刻,你仍只顧遵守禮制,不管國家大事,就好像把門打開,請盜賊進到家中,必然會招來禍患,實在不是明智之舉啊!」孫權聽從了張昭的建議,便脫掉喪服,換上軍裝,前往巡視軍隊。

後來「開門揖盜」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引進壞人,自招禍患。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引進壞人,自招禍患。

使用類別用在「自取其禍」的表述上。

例句 她的風評很差,你如果真的要聘請她,無異於開門揖盜。

這種惡人你竟請來擔任要職,不是等於開門揖盜,自找麻煩嗎?這座村子的村民輕信匪徒的保證,開門揖盜,結果被洗劫一空。

如果銀行為了省錢,停掉保全人員的巡邏,就等於是在開門揖盜。

由於我當初任用人員不慎,以致今日公款被盜用,正是開門揖盜的結果。

我們今天如果把股份讓予他們,等於是開門揖盜,要把公司經營權拱手讓人。

他把倉庫外的圍牆都拆除了,說是要美化環境,我看根本就是在做開門揖盜的傻事。

辨  識近義引水入牆、引狼入室「開門揖盜」及「引狼入室」都有引進壞人,自招禍害的意思。

「開門揖盜」側重於明知為壞人仍加以引進;「引狼入室」側重於在不清楚對方底細即加以引入。

開門揖盜引狼入室辨似例句○ㄨ這座村子的村民輕信匪徒的保證,~,結果被洗劫一空。

ㄨ○不要隨便邀請不熟悉的朋友到家裡,以免~。

參考詞語開門延盜注  音ㄎㄞ。

ㄇㄣˊ。

ㄧㄢˊ。

ㄉㄠˋ漢語拼音kāiményándào 釋  義明.王濟《君子堂日詢手鏡》:「檳榔善墜,惟瘴氣者可服,否則能病真氣,有開門延盜之患。

」清.魏源《魏源集.補錄》:「所謂誘賊入內河者,謂兵、砲、地雷,水陸埋伏,如設阱以待虎,設罾以待魚,必能制其死命而後縱其入險,非開門延盜之謂也。

」開門納寇注  音ㄎㄞ。

ㄇㄣˊ。

ㄋㄚˋ。

ㄎㄡˋ漢語拼音kāiménnàkòu 釋  義《五代史平話.周史》:「孫晟謂仁贍曰︰『公受國厚恩,不可開門納寇!』」開門納狼注  音ㄎㄞ。

ㄇㄣˊ。

ㄋㄚˋ。

ㄌㄤˊ漢語拼音kāiménnàláng 釋  義宋.孔平仲〈紫髯將軍〉:「揆彼之量豈我容,開門納狼計何拙。

」開門納賊注  音ㄎㄞ。

ㄇㄣˊ。

ㄋㄚˋ。

ㄗㄟˊ漢語拼音kāiménnàzéi 釋  義《金史.卷九一》:「人生會有一死耳,汝輩慎勿降賊!一旦開門納賊,城中百姓皆被殺掠,毋以我故敗國家事,賊無能為也。

」 開卷有益 參考詞語‧展卷有益‧開卷有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ㄞ。

ㄐㄩㄢˋ。

ㄧㄡˇ。

ㄧˋ漢語拼音kāijuànyǒuyì釋  義「開卷有益」之「益」,典源作「得」。

打開書冊閱讀,必有所領悟獲得。

#語本《宋書.卷九三.隱逸列傳.陶潛》。

後用「開卷有益」指打開書本閱讀,即能得到好處。

典故說明「開卷有益」原作「開卷有得」。

陶潛,東晉潯陽柴桑人,陶侃的曾孫,一名淵明。

陶淵明出自顯宦之家,書香門弟,雖然家道中落,但家中藏書豐富,家庭教育良好,養成他愛好讀書的習慣。

他曾說:「少年來好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從小即喜愛閱讀,當讀到對書中文義有所領悟時,便高興得忘了進食。

由此可見他以閱讀來豐富他的精神世界。

後來「開卷有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打開書本閱讀,即能得到好處。

在宋.王闢之的《澠水燕談錄》裡記載了一則「開卷有益」的例子:宋太宗趙光義非常喜歡讀書,但歷代典籍文史資料實在太多,所以他命令當時的大文學家李昉主持編輯一套集歷代圖書資料精華的百科全書。

李昉等學者歷經七年的努力終於編成。

宋太宗對這部書非常重視,同時為它取名為《太平御覽》,規定自己要在一年內看完它,就算政務繁忙,也一定要找時間補讀。

大臣們怕他太勞累,常勸他多休息,但宋太宗卻說:「『開卷有益』,經常看書,總是有好處的,我一點也不覺得累。

」也有人認為典源當出於此。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打開書本閱讀,即能得到好處。

使用類別用在「勤學受益」的表述上。

例句 趁年輕多讀些書,開卷有益!學校圖書館貼出「開卷有益」的海報,真是貼切。

我這個問題就是在百科全書找到答案的,真是開卷有益。

我喜歡閒來逛書店,開卷有益,總比去做些無意義的事好。

俗話說:「開卷有益。

」我們平日應勤讀好書,變化氣質。

要了解開卷有益的道理,除非自己願意多讀書,否則怎能領會?讀書可以廣泛涉獵,因為開卷有益,藉此可以開拓我們的眼界。

我這編織花樣就是從書上學來的,古人說開卷有益,這話一點也不假。

今天讀到一本雜誌,裡頭介紹了高血壓的預防方法,人家都說「開卷有益」,一點都不錯。

參考詞語展卷有益注  音ㄓㄢˇ。

ㄐㄩㄢˋ。

ㄧㄡˇ。

ㄧˋ漢語拼音zhǎnjuànyǒuyì 釋  義清.吳喬《圍爐詩話.卷一》:「展卷終是有益,而應酬簡易,此為捷徑。

」開卷有得注  音ㄎㄞ。

ㄐㄩㄢˋ。

ㄧㄡˇ。

ㄉㄜˊ漢語拼音kāijuànyǒudé 釋  義《宋書.卷九三》:「少年來好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爾有喜。

」 開誠布公 參考詞語‧推誠布信‧推誠布公‧開布誠信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ㄞ。

ㄔㄥˊ。

ㄅㄨˋ。

ㄍㄨㄥ漢語拼音kāichéngbùgōng釋  義敞開胸懷,提出公正客觀的見解。

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

語本《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

△「開心見誠」 典故說明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的政治家兼軍事家。

東漢末年,他隱居耕讀,劉備聽說他的才能,於是三顧茅廬,登門請求諸葛亮出來從政。

諸葛亮執政期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陳壽在《三國志》的〈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非常推崇,他讚揚諸葛亮在當丞相時,能夠「開誠心,布公道」,以真心對待部屬,處事大公無私,所以受到大家的愛戴。

即便他「用法嚴峻」,但人民雖畏懼卻沒有怨言。

軍政大權都操在他的手中,但後主對他絲毫不疑。

因此,陳壽認為他是跟管仲、蕭何差不多的人物。

後來「開誠布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

使用類別用在「真誠相待」的表述上。

例句 她這一番開誠布公的話,證實了她對他的心意。

我希望你們開誠布公地談一談,以化解彼此的誤會。

我現在想開誠布公地跟你說幾句話,希望你能靜下心來聽。

經理的成功就在於他對屬下能開誠布公,處事向來透明合理。

由於校長對主管調派任用一向開誠布公,因此從來沒有人不服。

我希望大家能開誠布公,有話放到檯面上來談,不要在背後嘀嘀咕咕。

辨  識近義肝膽相照、推心置腹、開心見誠、推誠相見、披肝瀝膽反義明爭暗鬥、虛情假意、鉤心鬥角、爾虞我詐、虛與委蛇 參考詞語推誠布信注  音ㄊㄨㄟ。

ㄔㄥˊ。

ㄅㄨˋ。

ㄒㄧㄣˋ漢語拼音tuīchéngbùxìn 釋  義《魏書.卷七○》:「時北地諸羌數萬家,恃險作亂……朝廷患之,以藻為北地太守。

藻推誠布信,諸羌咸來歸附。

」《周書.卷三○》:「翼又推誠布信,事存寬簡,夷夏感悅,比之大小馮君焉。

」推誠布公注  音ㄊㄨㄟ。

ㄔㄥˊ。

ㄅㄨˋ。

ㄍㄨㄥ漢語拼音tuīchéngbùgōng 釋  義明.劉元卿《賢奕編.卷二》:「亦使士大夫識得行己用世規模,須在推誠布公,集謀廣益。

」《清史稿.卷二五○》:「爾二人自任閣事,推誠布公,不惟朕知之,天下無不知者。

」開布誠信注  音ㄎㄞ。

ㄅㄨˋ。

ㄔㄥˊ。

ㄒㄧㄣˋ漢語拼音kāibùchéngxìn 釋  義宋.陳亮〈中興論〉:「平居無事,則欲開布誠信以攻敵心。

」 開宗明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ㄞ。

ㄗㄨㄥ。

ㄇㄧㄥˊ。

ㄧˋ漢語拼音kāizōngmíngyì釋  義說明全書宗旨義理。

語出《孝經.開宗明義章》宋.邢昺.疏。

後用「開宗明義」指說話或寫文章一開始就揭明主旨綱要。

△「開門見山」 典故說明《孝經》是儒家講述孝道的經典,它在第一章便說明了全書的主旨,題名為「開宗明義」。

宋代的邢昺對這四個字做了詳細的解釋,說「開,張也。

宗,本也。

明,顯也。

義,理也」,也就是說這一章是用來表明全書的宗旨,闡明孝道的本義。

所以「開宗明義」就被沿用成為一句成語,除仍用來表示說明一本書的宗旨義理外,亦用來指說話或寫文章一開始就揭明主旨綱要。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說話或寫文章一開始就揭明主旨綱要。

使用類別用在「直入主題」的表述上。

例句 在這本書的首章,作者開宗明義地說明了他的創作旨意。

會議開始時,主席先開宗明義地說明召開此次會議的目的。

在課本最前面的「編輯大要」中,就開宗明義地闡明了內容主旨。

看學術論文可以先看「前言」,一般來說「前言」是用來開宗明義的。

讓我開宗明義的說:「我來的目的就是希望貴會能支助此次的義賣活動。

」 辨  識近義開門見山「開門見山」及「開宗明義」都有一開始就把主旨表達清楚的意思。

「開門見山」側重於直接切入正題;「開宗明義」側重於揭示主旨。

開門見山開宗明義辨似例句○ㄨ我不習慣聽人說話拐彎抹角,您就~說明來意吧! ㄨ○在這本書的首章,作者~地說明了他創作的旨意。

開源節流 參考詞語‧節流開源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ㄞ。

ㄩㄢˊ。

ㄐㄧㄝˊ。

ㄌㄧㄡˊ漢語拼音kāiyuánjiéliú釋  義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語本《荀子.富國》。

典故說明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荀子,在他的著作中陳述如何富國強兵的理念。

他認為,君主如果不愛護人民、好大喜功、賞罰不分,會因此招致民怨,而使國家衰亡。

因此,基層民眾是最重要的。

如果他們富有,國家就會富強。

看似不重要的鄉野郊區,其實是國家財力的根本;而看似重要穀倉的儲量,卻不過只是枝微末節而已。

所以,百姓能得天時,按照正常的時節從事耕作,是國家物資的主要來源;按照收入等級來徵收賦稅,納入國庫以資利用,則是國家財貨的流通方式。

所以英明的君主必須謹慎地維持這方面的和諧安定,節省不必要的支出,盡量開發其他財源,並時時考量調整各項收支,這樣天下就會富足,君主也不用為財政問題而煩惱了。

後來「開源節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開發財源,節省支出,以儲蓄財力。

使用類別用在「收支理財」的表述上。

例句 我的理財之道很簡單,不過是開源節流。

要解決公司財政窘境,只有開源節流一途。

如果不能開源節流,我們的存款如何增加?要是能確實開源節流,致富的美夢相信不難實現。

他今天能有點積蓄,就是長久以來開源節流的結果。

我今天找你來,就是請你設法幫我們公司開源節流。

為了擴充公司業務,請各單位切實展開開源節流運動。

知所節流就等於是一種開源,所以開源節流,得先從節流做起。

我們要大家開源節流,如果一時之間開不了源,至少可以先節流吧! 辨  識近義強本節用、澄源節流反義坐吃山空 參考詞語節流開源注  音ㄐㄧㄝˊ。

ㄌㄧㄡˊ。

ㄎㄞ。

ㄩㄢˊ漢語拼音jiéliúkāiyuán 釋  義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丁巳五十八歲》:「今則庫款支絀,非節流開源,不能敷衍歲月。

」 慷慨解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ㄤ。

ㄎㄞˇ。

ㄐㄧㄝˇ。

ㄋㄤˊ漢語拼音kāngkǎijiěnáng釋  義「慷慨」,大方而不吝嗇。

※語或出《水滸傳》第五回。

「解囊」,拿出錢財幫助他人。

※語或出《聊齋志異.卷四.鬼作筵》。

「慷慨解囊」指輕財仗義,毫不吝嗇地捐助錢財給人。

典故說明「慷慨解囊」係由「慷慨」及「解囊」二語組合而成。

「慷慨」見於《水滸傳》第五回。

故事中,花和尚魯智深路過桃花莊,遇上桃花山上的盜賊周通要強娶莊主女兒,他打跑了周通替莊主解圍,卻引來大頭目李忠,沒想到李忠和魯智深原是舊識,於是盡棄前嫌,邀請魯智深到山寨做客。

住了幾天,魯智深覺得李忠、周通為人吝嗇,「不是個慷慨之人」,於是興起下山離去的念頭。

「解囊」則見於《聊齋志異.卷四.鬼作筵》。

內容大意是說:杜秀才發覺病中的妻子,在恍惚中好像和人說話,並且喊他「兒子」,原來是已過世的父親之魂,附在妻子身上。

原來是有四個人要來捉拿杜秀才妻子的魂魄,經老父百般懇求,並解囊拿出銀兩來賄賂,這四個人才答應放人。

等妻子醒來,探問之下,所言和其父相同。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慷慨解囊」,用來指輕財仗義,毫不吝嗇地捐助錢財給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輕財仗義,毫不吝嗇地捐助錢財給人。

使用類別用在「慷慨助人」的表述上。

例句 班上同學得知他家中遭遇的變故,紛紛慷慨解囊,施以援手。

九二一地震後,大家對災區同胞都慷慨解囊,幫助他們重整家園。

在他的號召下,企業界人士紛紛慷慨解囊,將民生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到災區。

美伊戰爭發生後,世界各地都有善心人士慷慨解囊,救助受到戰火摧殘的孩童。

鄰家的老婦人,自己都快三餐不繼,卻還慷慨解囊,買食物來餵養可憐的流浪狗。

父親雖然並不富有,但個性樂善好施,朋友遇有危難時,總是毫不猶豫地慷慨解囊。

由於他慷慨解囊,幫那個素不相識的老太太繳了手術保證金,及時挽救了她的性命。

同事中只要有人遭遇困難,經理都會慷慨解囊,盡力給予協助,所以受到每個人的愛戴。

我們若能發揮善心,慷慨解囊,許多窮困的孩子,就有營養午餐可吃,不必再忍受飢餓。

因為許多善心人士慷慨解囊,每逢歲末寒冬時,創世基金會才能設宴款待遊民,讓他們感受到一絲的溫情。

辨  識近義仗義疏財、傾囊相助反義一毛不拔、愛財如命 膾炙人口 參考詞語‧流膾人口‧膾炙一時‧膾炙天下‧膾炙海內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ㄎㄨㄞˋ。

ㄓˋ。

ㄖㄣˊ。

ㄎㄡˇ漢語拼音kuàizhìrénkǒu釋  義膾,細切肉;炙,烤肉。

膾、炙皆人間美味,「膾炙人口」指美味的食物人人愛吃,或比喻美妙的詩文為人所讚賞、傳誦。

語出唐.林嵩〈周朴詩集序〉。

後亦用「膾炙人口」比喻事物精妙而備受稱誦。

典故說明唐僖宗乾符年間,周朴因遇黃巢之亂,不屈從黃巢而被殺。

朴死後,僧人樓浩蒐其詩百篇,編成《周朴詩集》二卷。

唐人林嵩為《周朴詩集》寫了一篇序文,文中說到周朴一生淡泊名利,放縱心靈於山林宇宙之中,視富貴如浮雲。

與當時的建州刺史李頻、處士方干結為詩友,其間往來之詩作,都是「膾炙人口」,為人所稱美傳誦的好作品。

文中「膾炙人口」原用於比喻美妙的詩文為人所讚賞、傳誦,後則亦用來比喻事物精妙而備受稱誦。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美味的食物人人愛吃。

使用類別用在「廣受歡迎」的表述上。

例句 桌上擺滿了膾炙人口的佳肴,令人垂涎欲滴。

這家的小籠湯包膾炙人口,許多人慕名而來,天天高朋滿座。

二語義說明比喻美妙的詩文為人所讚賞、傳誦。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廣受歡迎」的表述上。

例句 李白〈靜夜思〉一詩膾炙人口,幾乎人人會背。

談到武俠小說,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金庸的作品。

凡一代文學作品,有膾炙人口者,亦有默默無聞者。

三語義說明比喻事物精妙而備受稱誦。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廣受歡迎」的表述上。

例句 〈陽明春曉〉是首膾炙人口的國樂曲子。

一年一度的阿里山櫻花季,素來膾炙人口。

這部電影必定有其特色,否則為何能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辨  識近義口碑載道反義乏善可陳形音辨誤炙,音ㄓˋ,指燒烤的肉。

不可寫作「灸」。

參考詞語流膾人口注  音ㄌㄧㄡˊ。

ㄎㄨㄞˋ。

ㄖㄣˊ。

ㄎㄡˇ漢語拼音liúkuàirénkǒu 釋  義明.王世貞《曲藻》:「金陵楊狀元慎才情蓋世,所著有《洞天玄記》、《陶情樂府》、《續陶情樂府》,流膾人口,而頗不為當家所許。

」膾炙一時注  音ㄎㄨㄞˋ。

ㄓˋ。

ㄧ。

ㄕˊ。

(變)。

ㄎㄨㄞˋ。

ㄓˋ。

ㄧˋ。

ㄕˊ漢語拼音kuàizhìyīshí(變)kuàizhìyìshí 釋  義明.毛以燧〈曲律跋〉:「先生(王驥德)作有《題紅記》,及《男后》、《離魂》、《救友》、《雙環》、《招魂》諸劇,膾炙一時。

」膾炙天下注  音ㄎㄨㄞˋ。

ㄓˋ。

ㄊㄧㄢ。

ㄒㄧㄚˋ漢語拼音kuàizhìtiānxià 釋  義宋.周紫芝《竹坡詩話》:「林和靖賦(梅花)詩,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之語,膾炙天下殆二百年。

」膾炙海內注  音ㄎㄨㄞˋ。

ㄓˋ。

ㄏㄞˇ。

ㄋㄟˋ漢語拼音kuàizhìhǎinèi 釋  義宋.林景熙〈故國子正鄭公墓誌銘〉:「然性有能盡,而命不可期;理有能窮,而數不可必。

雖立卓之顏,而不免於短也,況以此議公哉!公程文在黃子冊中,膾炙海內,至今誦之。

」 戶限為穿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ˋ。

ㄒㄧㄢˋ。

ㄨㄟˊ。

ㄔㄨㄢ漢語拼音hùxiànwéichuān釋  義踏穿門檻。

形容來訪人數眾多。

語本唐.李綽《尚書故實》。

典故說明根據唐代李綽《尚書故實》記載,南朝陳智永禪師是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孫子,勤練書法,以此聞名。

當他住在永福寺時,來向他索取書法的人很多,多到把房子的門檻都踏穿了。

後來「戶限為穿」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來訪人數眾多。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來訪人數眾多。

使用類別用在「訪客眾多」的表述上。

例句 新開幕的賣場總是人潮爆滿,戶限為穿。

這次的特賣吸引了不少人,早上十點不到,觀眾已如潮水湧入,戶限為穿。

這次的埃及古物展開幕以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讓博物館幾乎戶限為穿。

王經理平時為人海派,結交了不少朋友,因此六十大壽時,前來拜壽的人很多,戶限為穿。

李醫生待人親切,醫術高明,又免費替貧窮人家義診,因此甚得當地人們讚譽,就診者戶限為穿。

辨  識近義門庭若市、車水馬龍反義門可羅雀 化險為夷 參考詞語‧化險為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ㄚˋ。

ㄒㄧㄢˇ。

ㄨㄟˊ。

ㄧˊ漢語拼音huàxiǎnwéiyí釋  義轉化危險為平安。

語本唐.韓雲卿〈平蠻頌〉。

典故說明吐蕃本是中國西部古老游牧民族羌人的一支,早就和中原的漢人有往來,唐朝時的接觸亦頗為頻繁,太宗貞觀年間,更與唐宗室通婚和親。

安史之亂後,唐的國際地位出現了變化,西南防務無暇顧及,自此邊疆民族常乘機侵擾邊境。

代宗廣德元年,吐蕃一度攻入長安,使代宗東逃至陝州,後在郭子儀的領兵抗禦下,吐蕃雖然退兵,卻仍時常威脅京畿重地及隴右、劍南諸地。

大曆十二年,吐蕃又來犯,朝廷派崔寧應戰,告捷,據史書載:「破吐蕃十萬,斬首八千,生擒九百人。

」韓雲卿〈平蠻頌〉一文即記此事。

文中贊頌唐王朝對戰敗部族的處置極為妥當,使為惡者受到應有的懲處,自新者得到適合的嘉勉,「變氛沴為陽煦,化險阻為夷途」,即把原有的災禍之氣轉變成和煦的暖陽,坎坷堪憂的前途改造成平坦的道路。

後來「化險為夷」從這裡演變而出,被用來形容轉化危險為平安。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轉化危險為平安。

使用類別用在「轉危為安」的表述上。

例句 大浪打過來時,大家才能化險為夷,倖免於難。

無論遇到什麼危險,身經百戰的老王總能化險為夷。

有了醫護人員的細心照顧,爺爺的病情才能化險為夷。

幸虧颱風轉向,才讓這支登山隊化險為夷,平安下山。

遇到意外,首先要保持冷靜,才能沉著應付,化險為夷。

遇到這麼危險的事,他竟然能化險為夷,真是福星高照。

由於大家的共同努力,終於化險為夷,消弭一場可能發生的災禍。

如果不是消防隊員及時搶救,化險為夷,這場火災恐怕會造成慘重的傷亡。

辨  識近義轉危為安 參考詞語化險為平注  音ㄏㄨㄚˋ。

ㄒㄧㄢˇ。

ㄨㄟˊ。

ㄆㄧㄥˊ漢語拼音huàxiǎnwéipíng 釋  義清.林則徐《林文忠公政書.東河奏稿》:「河臣總攬全局,籌度機宜,必須明曉工程,胸有把握,始能釐工剔弊,化險為平。

」 火樹銀花 參考詞語‧火樹琪花‧銀花火樹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ㄛˇ。

ㄕㄨˋ。

ㄧㄣˊ。

ㄏㄨㄚ漢語拼音huǒshùyínhuā釋  義「火樹」,像火一般燦爛的樹。

語出晉.傅玄〈庭燎〉詩。

「銀花」,銀色的花朵,後指燈。

語出南朝梁.簡文帝〈彌陀佛像銘〉。

「火樹銀花」形容燈火通明燦爛的景象。

典故說明「火樹銀花」係由「火樹」及「銀花」二詞語組合而成。

「火樹」是出自晉.傅玄〈庭燎〉詩。

傅玄形容庭院內燈火通明,枝頭上掛滿了燈籠,好像火一般的燦爛,庭燎燃燒直到破曉天色漸亮。

「火樹」一詞又見於《南齊書.卷九.禮志上》,亦是形容樹上掛滿了燈籠,燈火通明的樣子。

「銀花」則是出自南朝梁.簡文帝〈彌陀佛像銘〉一文,是描述彌陀佛降臨拯救世人之時,水中開滿了蓮花,樹上落下了銀花,莊嚴美好的情景。

後來「銀花」用來指燈,如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便是形容元宵夜處處掛著燈籠,燈火通明,如火一般燦爛的樹,開著銀色的美麗花朵。

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火樹銀花」,用來形容燈火通明燦爛的景象。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燈火通明燦爛的景象。

使用類別用在「燈火煇煌」的表述上。

例句 每年的元宵燈節,中正紀念堂前一片火樹銀花,好不美麗!每逢國慶日,處處張燈結彩,火樹銀花,洋溢著一片喜氣。

廣場上布置得一片火樹銀花,絢麗無比,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

辨  識近義燈火輝煌、張燈結彩反義燈火闌珊 參考詞語火樹琪花注  音ㄏㄨㄛˇ。

ㄕㄨˋ。

ㄑㄧˊ。

ㄏㄨㄚ漢語拼音huǒshùqíhuā 釋  義《紅樓夢.第一八回》:「但見庭燎燒空,香屑布地,火樹琪花,金窗玉檻。

」銀花火樹注  音ㄧㄣˊ。

ㄏㄨㄚ。

ㄏㄨㄛˇ。

ㄕㄨˋ漢語拼音yínhuāhuǒshù 釋  義宋.魏了翁〈鷓鴣天.春漏逢歡恐不深〉:「春漏逢歡恐不深,銀花火樹粲成林。

」《花月痕.第四回》:「到了黃昏時候,城中銀花火樹,一色通明。

」 合浦珠還 參考詞語‧合浦還珠‧珠還合浦‧還珠合浦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ㄜˊ。

ㄆㄨˇ。

ㄓㄨ。

ㄏㄨㄢˊ漢語拼音hépǔzhūhuán釋  義合浦郡沿海的珠蚌,離去後又回來。

#典出三國吳.謝承《後漢書》。

後用「合浦珠還」比喻物品失而復得,亦用於比喻人離開而復返。

典故說明東漢時合浦郡內產珍珠,居民從海港中採集珍珠,以換取生活所需的米食為生。

之前在此任職的官吏,大多貪汙不法,將人民採集的珍珠,幾乎據為己有,也因為濫採,珠蚌後來都遷移到別處。

導致合浦郡再也沒有生產珍珠,人民因此無法維持生活,於是,路上到處都可看見因為飢餓而死的人。

後來孟嘗到此任職,一改之前的弊端,推行教化,端正風俗,一年之後,珠蚌再度回來,合浦郡又恢復盛產珍珠了。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合浦珠還」,比喻物品失而復得,亦用於比喻人離開而復返。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物品失而復得。

使用類別用在「歸還原主」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愛車已經失竊半年,如今即使合浦珠還,恐怕早已面目全非。

在警方的協助下,終於找回被竊的愛車,使他深感合浦珠還的喜悅。

他遺失的皮夾,被善心人士撿送警方處理而合浦珠還,讓他高興極了。

他遭竊的東西在數日內悉數合浦珠還,使他不得不佩服警方的辦案能力。

他丟了幾十年的古董,在鍥而不舍地追尋下如今終於合浦珠還,欣慰之情,不言而喻。

二語義說明比喻人離開而復返。

使用類別用在「人去復歸」的表述上。

例句 失散多年的兒女,現在竟然陸續合浦珠還,讓王先生喜不自勝。

找到走失多年的孩子,趙先生為了慶祝合浦珠還,大擺筵席請客。

女兒走失了幾天,現在居然自己回來了,合浦珠還,令他喜極而泣。

辨  識近義失而復得、完璧歸趙反義一去不返、不翼而飛 參考詞語合浦還珠注  音ㄏㄜˊ。

ㄆㄨˇ。

ㄏㄨㄢˊ。

ㄓㄨ漢語拼音hépǔhuánzhū 釋  義元.王舉之〈折桂令.簿書中暫駐行車曲〉:「賦溫潤荊山進玉,吐宮商合浦還珠。

」明.謝覺《四喜記.第三六齣》:「合浦還珠喜不勝,小星恰合古人情。

」珠還合浦注  音ㄓㄨ。

ㄏㄨㄢˊ。

ㄏㄜˊ。

ㄆㄨˇ漢語拼音zhūhuánhépǔ 釋  義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三》:「《古今詩話》:『羊方諤上廣守詩:鱷徙惡溪韓吏部,珠還合浦孟嘗君。

』」《野叟曝言.第三七回》:「聞未家只有兩女,其幼者已沉西湖,生死未卜;方纔老伯說是兩位小姐,想已珠還合浦矣?」還珠合浦注  音ㄏㄨㄢˊ。

ㄓㄨ。

ㄏㄜˊ。

ㄆㄨˇ漢語拼音huánzhūhépǔ 釋  義唐.駱賓王〈上兗州刺史啟〉:「還珠合浦,波含遠近之星。

」 好事多磨 參考詞語‧好事多妨‧好事多慳‧好事多阻‧好事多魔‧好事天慳‧美事多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ㄠˇ。

ㄕˋ。

ㄉㄨㄛ。

ㄇㄛˊ漢語拼音hǎoshìduōmó釋  義美好的事,往往要經過很多波折才能如願。

多指男女佳期不順。

#語出宋.晁端禮〈安公子.漸漸東風暖〉詞。

後用「好事多磨」泛喻事情進行不順,常遇挫折。

典故說明晁端禮,字次膺,北宋詞人,多婉約之作。

〈安公子〉一詞所描述的是有情人不得相守的思念與怨懟。

兩人正是情濃意重時,卻不得不分離,空留美好的回憶。

所以說「從來好事多磨難」,似乎註定必須歷經重重的考驗,才能盼來重逢的一日。

後來「好事多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男女之間佳期不順。

後來語義擴大,泛喻事情進行不順,常遇挫折。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男女佳期不順。

使用類別用在「姻緣多折」的表述上。

例句 她的婚事由於各種原因,一再延遲,真是好事多磨。

他們婚期都訂了,想不到新娘出車禍傷了腳,好事多磨,一點都不假。

二語義說明形容事情進行不順,常遇挫折。

使用類別用在「曲折不順」的表述上。

例句 經過幾次失敗,他終於奪得首獎,真是好事多磨啊!這場展覽好事多磨,既逢颱風,又遭地震,好不容易得以在今天開幕。

他原本計劃今年出國進修,無奈好事多磨,一直未能成行。

這次演唱會先是遇到颱風,後來又因為場地租借問題停擺,真是好事多磨。

辨  識近義好事難諧反義一帆風順、天從人願 參考詞語好事多妨注  音ㄏㄠˇ。

ㄕˋ。

ㄉㄨㄛ。

ㄈㄤˊ漢語拼音hǎoshìduōfáng 釋  義元.吳弘道〈梅花引.蘭蕊檀心仙袂香套〉:「錦繡心腸,驚魂未定。

好事多妨,堪傷!」明.李開先《詞謔.詞套》:「驚魂未定,好事多妨。

堪傷,不做美相知每早使伎倆,左右攔障,笑裡藏刀,雪上加霜。

」好事多慳注  音ㄏㄠˇ。

ㄕˋ。

ㄉㄨㄛ。

ㄑㄧㄢ漢語拼音hǎoshìduōqiān 釋  義元.貫雲石〈一枝花.柳垂翡翠條套〉:「常言道好事多慳,陡恁的千難萬難。

」好事多阻注  音ㄏㄠˇ。

ㄕˋ。

ㄉㄨㄛ。

ㄗㄨˇ漢語拼音hǎoshìduōzǔ 釋  義明.王守仁〈與黃宗賢書.其七〉:「好事多阻,恐亦未易如願,努力圖之!」好事多魔注  音ㄏㄠˇ。

ㄕˋ。

ㄉㄨㄛ。

ㄇㄛˊ漢語拼音hǎoshìduōmó 釋  義《紅樓夢.第一回》:「那紅塵中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個字緊相聯屬,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人非物換。

」好事天慳注  音ㄏㄠˇ。

ㄕˋ。

ㄊㄧㄢ。

ㄑㄧㄢ漢語拼音hǎoshìtiānqiān 釋  義元.關漢卿〈青杏子.殘月下西樓套〉:「常言道好事天慳,美姻緣他娘間阻,生拆散鸞交鳳友。

」美事多磨注  音ㄇㄟˇ。

ㄕˋ。

ㄉㄨㄛ。

ㄇㄛˊ漢語拼音měishìduōmó 釋  義宋.劉斧《青瑣高議.前集》:「自古美事多磨隔,無時兩意空懸懸。

清宵長歎明月下,花時洒淚東風前。

」 好高騖遠 參考詞語‧好高務遠‧貪高務遠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ㄠˋ。

ㄍㄠ。

ㄨˋ。

ㄩㄢˇ漢語拼音hàogāowùyuǎn釋  義騖,追求,從事。

「好高騖遠」指一味地嚮往高遠的目標而不切實際。

語本《宋史.卷四二七.道學列傳一.程顥》。

△「好高務外」、「好高慕大」 典故說明宋朝理學家程顥,字伯淳,號明道先生,和弟弟程頤合稱「二程」,開理學中之洛派。

他教導人們追求知識學問要循序漸進,腳踏實地。

一方面心中卻也憂慮學者嫌棄低微淺顯的知識,而致力於追求高遠的目標,終究落得沒有成就。

後來「好高騖遠」這句成語就從「厭卑近而騖高遠」演變而出,用來指一味地嚮往高遠的目標而不切實際。

「好高騖遠」完整的語形見於清人呂留良〈與錢孝直書〉,呂留良以「好高騖遠,事事求出人頭地」,直指錢孝直的缺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一味地嚮往高遠的目標而不切實際。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空泛妄想」的表述上。

例句 小明年輕有為,做事認真踏實,從不好高騖遠。

像他這種好高騖遠的想法,是時下一般人的通病。

你應該從基礎做起,不可好高騖遠,妄想一步登天。

做任何事都必須打好基礎,像你這樣好高騖遠,終究一事無成。

如果你不改掉好高騖遠的習性,就算能力再強,也難以獲得別人的信任。

沒有人能一步登天,與其好高騖遠地去作白日夢,不如腳踏實地認真學習。

小王老愛好高騖遠地提出許多計畫,卻不肯按部就班地去實現,最後還是美夢成空。

辨  識反義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安分守己、循序漸進、穩紮穩打 參考詞語好高務遠注  音ㄏㄠˋ。

ㄍㄠ。

ㄨˋ。

ㄩㄢˇ漢語拼音hàogāowùyuǎn 釋  義《孽海花.第二五回》:「珏齋尤其生就一付絕頂聰明的頭腦,帶些好高務遠的性情,恨不得把古往今來名人的學問事業,被他一個人做盡了纔稱心。

」貪高務遠注  音ㄊㄢ。

ㄍㄠ。

ㄨˋ。

ㄩㄢˇ漢語拼音tāngāowùyuǎn 釋  義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卷三五》:「只就近易處,著著就實,無尚虛見,無貪高務遠。

」 好逸惡勞 參考詞語‧厭勞喜逸‧惡勞樂佚‧欲逸惡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ㄠˋ。

ㄧˋ。

ㄨˋ。

ㄌㄠˊ漢語拼音hàoyìwùláo釋  義貪圖安逸而不願勞動。

語本《呂氏春秋.仲夏紀.適音》。

典故說明「好逸惡勞」典源作「欲逸惡勞」。

《呂氏春秋》是戰國時代秦相呂不韋與門下食客的集體著作。

綜合九流百家,暢論天地人物,多主儒術,而參以道家、墨家之言,取材博賅,頗有功於古代史料的保存。

卷五〈仲夏紀〉是說明音樂的功效、歷史及其重要性。

共有五篇,其中〈適音〉篇說明音樂效能,在使人心平和,使欲望得到適當的發展,與治身治國的道理相通。

文中認為:人有四種欲望,四種厭惡:希望長壽而憎惡夭折;希望平安而憎惡危險;想要榮華而憎惡恥辱;貪圖安逸而憎惡勞動。

如果能讓四種欲望實現,四種厭惡消失,那麼生活必然能稱心如意,也就能長壽了。

後來「好逸惡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貪圖安逸而不願勞動。

出現「好逸惡勞」的書證如《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列傳下.郭玉》:「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彊,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貪圖安逸而不願勞動。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慵懶散漫」的表述上。

例句 他從小嬌生慣養,因此變得好逸惡勞。

再這樣好逸惡勞下去,只會毀了你的一生。

只要你肯改掉好逸惡勞的習性,將來定會成功。

他因為賺了一些錢,就變得好逸惡勞,貪圖享受。

賭博的投機獲利行為,終將使得民眾變得好逸惡勞。

這群好逸惡勞的流氓,只會勒索別人,不肯努力工作。

像他這樣好逸惡勞的個性,難怪到了四十歲還一事無成。

由於父母從小就溺愛他,讓他養成了好逸惡勞的壞習慣。

子孫好逸惡勞,不願勤勉做事,以致好的家道不能傳承。

許多人四肢健全卻好逸惡勞、不事生產,造成社會極大的負擔。

辨  識近義好吃懶做、玩歲愒日反義夙興夜寐、吃苦耐勞、摩頂放踵 參考詞語厭勞喜逸注  音ㄧㄢˋ。

ㄌㄠˊ。

ㄒㄧˇ。

ㄧˋ漢語拼音yànláoxǐyì 釋  義《宋史.卷二八七》:「臣又計彼雖嗜好不同,然去危就安,厭勞喜逸,亦人情之所同也。

」惡勞樂佚注  音ㄨˋ。

ㄌㄠˊ。

ㄌㄜˋ。

ㄧˋ漢語拼音wùláolèyì 釋  義《韓非子.心度》:「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佚則荒,荒則不治。

」欲逸惡勞注  音ㄩˋ。

ㄧˋ。

ㄨˋ。

ㄌㄠˊ漢語拼音yùyìwùláo 釋  義《呂氏春秋.仲夏紀》:「人之情欲壽而惡夭,欲安而惡危,欲榮而惡辱,欲逸而惡勞。

四欲得,四惡除,則心適矣。

」 汗馬功勞 參考詞語‧汗馬之功‧汗馬之勞‧汗馬之績‧汗馬功績‧汗馬勛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ㄢˋ。

ㄇㄚˇ。

ㄍㄨㄥ。

ㄌㄠˊ漢語拼音hànmǎgōngláo釋  義汗馬,使戰馬辛苦勞累而流汗。

「汗馬功勞」指征戰的功勞,亦泛指一般的功勞。

#語本《韓非子.五蠹》。

△「豐功偉績」 典故說明戰國七雄中的韓國,因為飽受強鄰秦國的威脅,加上國君無能,人心渙散,以致內憂外患交迫,隨時都可能亡國。

韓非身為韓國的諸公子之一,曾在荀子門下受業學習,希望能用一己之才,為國效力,挽救國勢。

他雖屢次上書勸諫韓王,卻無法受到重用,於是他便把滿腔的抱負雄心,寫成《韓非子》一書。

本書是集法家思想之大成的重要典籍,主張崇尚法治,強調賞罰分明,提出許多切合實用的理論。

在〈五蠹〉篇中,韓非論述法治思想,針對儒家的仁義說提出許多反駁,並認為法規必須與時俱移,不可食古不化。

韓非認為人民都想追求安全和富裕,躲避危險和窮困。

如果使人民前往作戰,要人民不顧家庭的生計,一定要立下殺敵的功勞,君主卻又不按功勞給予他們賞賜,結果就會使得人民遭受窮困。

如此一來,人民怎麼會甘心為國效力呢?後來「汗馬功勞」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征戰的功勞,亦泛指一般的功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征戰的功勞,亦泛指一般的功勞。

使用類別用在「功績辛勞」的表述上。

例句 沒有李經理的汗馬功勞,公司哪能有今日的規模?我們應緬懷先人所立下的汗馬功勞,繼往開來,再創佳績。

他在軍中服務多年,立下不少汗馬功勞,如今終於晉升為少將。

總經理在晚宴裡盛讚王經理為公司立下的汗馬功勞,使王經理感到血汗沒有白流。

他能躋身商界名流,固然是靠著個人的努力,其實他太太也有善於持家的汗馬功勞。

王先生因汗馬功勞而官拜少將,如今卻因貪汙案件而淪為階下囚,說來令人不勝唏噓。

辨  識近義勞苦功高、豐功偉績反義毛髮之功「汗馬功勞」及「豐功偉績」都是用來指稱功績勳勞。

「汗馬功勞」側重於戰功或功勞的辛苦;「豐功偉績」側重於功績的豐盛偉大。

汗馬功勞豐功偉績辨似例句○ㄨ沒有李經理的~,公司哪能有今日的規模? ㄨ○孔子獻身平民教育的~,永為後人所崇敬。

參考詞語汗馬之功注  音ㄏㄢˋ。

ㄇㄚˇ。

ㄓ。

ㄍㄨㄥ漢語拼音hànmǎzhīgōng 釋  義《唐語林.卷五》:「遂良出自草茅,無汗馬之功,蒙先帝殊遇,以有今日。

」《元史.卷一七七》:「臣無汗馬之功,又乏經濟之略,一旦置之政塗,徒速臣咎。

」汗馬之勞注  音ㄏㄢˋ。

ㄇㄚˇ。

ㄓ。

ㄌㄠˊ漢語拼音hànmǎzhīláo 釋  義《韓非子.五蠹》:「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家困而上弗論,則窮矣。

」《漢書.卷六四》:「天下之安猶泰山而四維之也,夷狄之地何足以為一日之閒,而煩汗馬之勞乎!」汗馬之績注  音ㄏㄢˋ。

ㄇㄚˇ。

ㄓ。

ㄐㄧ漢語拼音hànmǎzhījī 釋  義明.汪廷訥《種玉記.第二齣》:「我霍休文文不能起明經之科,武不能建汗馬之績,祇卑卑執役主家,如何是好?」《清史稿.卷五○○》:「夫諸將事先帝未收桑榆之效,事陛下未彰汗馬之績,方應戴罪,何有勳勞?」汗馬功績注  音ㄏㄢˋ。

ㄇㄚˇ。

ㄍㄨㄥ。

ㄐㄧ漢語拼音hànmǎgōngjī 釋  義明.姚茂良《精忠記.第二五齣》:「感皇恩寵錫無窮,端不負汗馬功績。

」汗馬勛勞注  音ㄏㄢˋ。

ㄇㄚˇ。

ㄒㄩㄣ。

ㄌㄠˊ漢語拼音hànmǎxūnláo 釋  義清.吳梅《風洞山傳奇.第九齣》:「和衷共濟祈公等,戮力同心敵北兵,方能夠汗馬勳(勛)勞報聖明。

」 汗牛充棟 參考詞語‧充棟折軸‧充棟汗牛‧棟充牛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ㄢˋ。

ㄋㄧㄡˊ。

ㄔㄨㄥ。

ㄉㄨㄥˋ漢語拼音hànniúchōngdòng釋  義汗牛,指運送書籍時,以牛負載,累得出汗。

充棟,指書籍繁多,堆滿整幢房屋。

「汗牛充棟」形容書籍極多。

語本唐.柳宗元〈唐故給事中皇太子侍讀陸文通先生墓表〉。

△「車載斗量」 典故說明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

陸文通本名淳,是唐代精通《春秋》的學者,著有《春秋集傳纂例》、《春秋集傳辨疑》、《春秋微旨》等書,對當時和後世學者,影響很大。

陸淳死後,門人私諡文通先生,柳宗元寫了一篇墓表來悼念他,內容大意是:一千五百年來,有許多人研究《春秋》,替它注解,發表各種意見,然又彼此互相排擠傾軋。

各式各樣的研究書籍,多到用牛馬運書,會把牛馬累得滿身大汗;把書收藏在家裡,又堆滿了整個屋子,實在是多得不得了!後來「汗牛充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書籍極多。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書籍極多。

使用類別用在「數量繁多」的表述上。

例句 你的藏書這麼多,可說是汗牛充棟了。

國家圖書館的藏書汗牛充棟,是研究者的寶庫。

從汗牛充棟的古籍中,找出所需要的資料相當不容易。

現代小說可說是汗牛充棟,得精選閱讀才不會浪費時間。

我們學校圖書館的藏書多達數十萬冊,真可說是汗牛充棟。

一踏入書房,迎面而來的是汗牛充棟的書籍和撲鼻的墨香。

現代流行武俠風,書店裡各家武俠小說與漫畫汗牛充棟,令人目不暇給。

這套系統就是要幫助使用者從汗牛充棟的圖書中,快速找到所需要的資料。

辨  識近義車載斗量、牙籤萬軸、萬籤插架反義、鳳毛麟角「車載斗量」及「汗牛充棟」都有數量多的意思。

「車載斗量」適用範圍較廣;「汗牛充棟」專指書籍極多。

車載斗量汗牛充棟辨似例句○○坊間的小說作品可說是~,得精選閱讀,才不會浪費時間。

○ㄨ網路資訊~,多到難以應付。

參考詞語充棟折軸注  音ㄔㄨㄥ。

ㄉㄨㄥˋ。

ㄓㄜˊ。

ㄓㄡˊ漢語拼音chōngdòngzhézhóu 釋  義清.平步青《霞外攟屑.卷七上》:「夫古今文章,充棟折軸,即擇其近道之作,亦不勝僂指。

」充棟汗牛注  音ㄔㄨㄥ。

ㄉㄨㄥˋ。

ㄏㄢˋ。

ㄋㄧㄡˊ漢語拼音chōngdònghànniú 釋  義宋.樓鑰《攻媿集.卷五二》:「藏書以經史子集為四庫……然惟集部必居十之七八,方來未已,充棟汗牛,不厭其多,非特玩其辭也,蓋尚論古之人。

」明.張岱《瑯嬛文集.卷二》:「今幸逢谷霖蒼文宗欲作《明史紀事本末》,廣收十七年朝報,充棟汗牛。

」棟充牛汗注  音ㄉㄨㄥˋ。

ㄔㄨㄥ。

ㄋㄧㄡˊ。

ㄏㄢˋ漢語拼音dòngchōngniúhàn 釋  義元.貢師泰〈一經堂紀〉:「其簡冊之多,棟充牛汗。

」 汗流浹背 參考詞語‧汗出沾背‧汗流洽背‧汗流浹體‧洽背汗流‧流汗沾背‧流汗浹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ㄢˋ。

ㄌㄧㄡˊ。

ㄐㄧㄚˊ。

ㄅㄟˋ漢語拼音hànliújiábèi釋  義「汗流浹背」指汗流很多,溼透了背部,本用以形容非常慚愧、驚恐的樣子。

語本《史記.卷五六.陳丞相世家》。

後亦用以形容工作辛勞,汗出溼背。

典故說明「汗流浹背」原作「汗出沾背」。

西漢初年,由於惠帝才智平庸,朝政由呂太后把持,並分封其家族兄弟為王。

呂后去世後,太尉周勃帶兵誅殺呂氏諸王,剷除呂氏的勢力,並迎高祖劉邦的另一個兒子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

文帝即位後,右丞相陳平認為周勃平定呂氏之亂,鞏固漢室的天下,功勞比自己要大得多,於是自願將右丞相的位子讓出。

文帝採納了他的意見,周勃成為群臣中地位最高的右丞相,陳平則降為較低的左丞相。

有一天早朝時,漢文帝問周勃說:「國家一年判決的訴訟有幾件?」周勃過去都是掌管軍事,對這些事情並不了解,只好回答不知。

文帝又問:「國家一年的稅收支出又是多少?」周勃也太不清楚,只好又回答不知。

文獻中使用「汗出沾背」來形容周勃對政事一問三不知,心裡感到十分著急、慚愧,汗流了滿身,背都溼透了。

後來「汗流浹背」這句成語就由此演變而出,形容非常慚愧、驚恐的樣子。

亦用於形容工作辛勞。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汗流很多,溼透了背部。

使用類別用在「流汗如雨」的表述上。

例句 跑完馬拉松全程後,選手個個汗流浹背。

今天實在熱,即使只穿件汗衫,仍然汗流浹背。

在這大太陽下工作,常是一會兒,就汗流浹背了。

請你將冷氣打開吧!這房間熱得我汗流浹背,根本睡不著。

火場溫度實在太高了,即使大冷天,消防隊員仍然汗流浹背。

二語義說明形容非常驚恐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驚懼恐慌」的表述上。

例句 看到眼前這恐怖的景象,直嚇得他汗流浹背。

車子差點翻落山谷,大家吃驚之餘,慶幸命雖保住,但汗流浹背,著實出了一身冷汗。

三語義說明形容工作辛勞。

使用類別用在「艱辛勞苦」的表述上。

例句 為了布置會場,他忙得汗流浹背。

看著工人工作得汗流浹背,他的內心不由得感動起來。

辨  識近義汗出如漿、汗如雨下、揮汗如雨形音辨誤浹,音ㄐ|ㄚˊ。

透澈、浸透。

不可寫作「夾」。

參考詞語汗出沾背注  音ㄏㄢˋ。

ㄔㄨ。

ㄓㄢ。

ㄅㄟˋ漢語拼音hànchūzhānbèi 釋  義《史記.卷五六》:「孝文皇帝既益明習國家事,朝而問右丞相勃曰:『天下一歲決獄幾何?』勃謝曰:『不知。

』問:『天下一歲錢穀出入幾何?』勃又謝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對。

」汗流洽背注  音ㄏㄢˋ。

ㄌㄧㄡˊ。

ㄒㄧㄚˊ。

ㄅㄟˋ漢語拼音hànliúxiábèi 釋  義《舊唐書.卷二○》:「昭宗臨軒自諭之曰:『卿等藩侯,宜存臣節,稱兵入朝,不由奏請,意在何也?』茂貞、行瑜汗流洽背,不能對,唯韓建陳敘入覲之由。

」汗流浹體注  音ㄏㄢˋ。

ㄌㄧㄡˊ。

ㄐㄧㄚˊ。

ㄊㄧˇ漢語拼音hànliújiátǐ 釋  義《太平廣記.卷一二○》:「康季孫性好殺。

……常病篤。

夢人謂曰:『若能斷殺,此病當差,不爾必死。

』即于夢中,誓不復殺。

驚悟戰悸,汗流浹體。

」宋.張師正《括異志.卷七》:「謝既,再拜而悟,汗流浹體。

」洽背汗流注  音ㄒㄧㄚˊ。

ㄅㄟˋ。

ㄏㄢˋ。

ㄌㄧㄡˊ漢語拼音xiábèihànliú 釋  義《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一》:「二將當時夜半越對,謼得皇帝洽背汗流。

」流汗沾背注  音ㄌㄧㄡˊ。

ㄏㄢˋ。

ㄓㄢ。

ㄅㄟˋ漢語拼音liúhànzhānbèi 釋  義《宋書.卷四三》:「既而問義真及少帝薨廢本末,悲號嗚咽,侍側者莫能仰視。

亮流汗沾背,不能答。

」流汗浹背注  音ㄌㄧㄡˊ。

ㄏㄢˋ。

ㄐㄧㄚˊ。

ㄅㄟˋ漢語拼音liúhànjiábèi 釋  義《新五代史.卷五四》:「張彥之亂,命判官王正言草奏詆斥梁君臣,正言素不能文辭,又為兵刃所迫,流汗浹背,不能下筆。

」《警世通言.卷二五》:「猛然驚醒,流汗浹背,乃是一夢,身子卻在寓所,天已大明了。

」 虎頭蛇尾 參考詞語‧虎頭鼠尾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ˇ。

ㄊㄡˊ。

ㄕㄜˊ。

ㄨㄟˇ漢語拼音hǔtóushéwěi釋  義虎頭形大,蛇尾體小。

做事起初聲勢浩大,後來卻無聲息。

比喻做事有始無終。

※語或出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

△「有始無終」、「龍頭蛇尾」 典故說明「虎頭蛇尾」是指虎頭形大,蛇尾體小。

就是做事情起初聲勢浩大,後來卻無聲息而馬馬虎虎的意思。

元代康進之所著的《李逵負荊》這齣戲劇,內容是寫梁山泊好漢李逵,誤會宋江和魯智深強搶酒店老闆的女兒,經過酒店老闆的指認,知道自己弄錯了,就負荊上山請罪,並且捉到兩個冒名作歹的惡人,將功贖罪。

典源這裡節錄的內容是寫李逵回到山上,怒氣沖沖的向宋江、魯智深質問的情節。

他罵道:「你們的行為卑鄙,心腸狠毒,做的時候聲勢浩大,人盡皆知,現在卻不敢承認,虎頭蛇尾。

不是我事外再生事端,也不是找你們麻煩,誰要你們強奪別人的女兒事情被我知道了。

」後來「虎頭蛇尾」可能就是出自此處,被用來比喻做事有始無終。

或亦用來比喻文章開始寫得很好,結尾極差。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做事有始無終。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草率結束」的表述上。

例句 做事情要貫徹始終,切忌虎頭蛇尾。

恆心和毅力正是克服虎頭蛇尾習性的良方。

年輕人做事就如此虎頭蛇尾,日後怎能有成?就因為他虎頭蛇尾的做事態度,不知害苦了多少人?這場茶會參加的人太少,只好虎頭蛇尾,草草結束。

他做事往往虎頭蛇尾,雷聲大雨點小,真讓人不放心。

他每件事都弄得虎頭蛇尾,還能期盼他扛起什麼責任嗎?對這件事,我們已下定決心,絕不虎頭蛇尾,半途而廢。

警方誓言將歹徒逮捕歸案,絕對不會虎頭蛇尾,不了了之。

我們把活動中的各種狀況都考慮過了,絕對不會發生虎頭蛇尾的情形。

這篇論文虎頭蛇尾,開頭寫得不錯,結尾卻只有寥寥幾句,極不相稱。

辨  識近義有始無終、有頭無尾反義全始全終、有始有終、有頭有尾、首尾一貫、貫徹始終「虎頭蛇尾」及「有始無終」都有做事不能貫徹始終的意思。

「虎頭蛇尾」側重於草率結束;「有始無終」側重於不能堅持到底。

虎頭蛇尾有始無終辨似例句○ㄨ這場茶會參加的人太少,只好~,草草結束。

ㄨ○這件事太重要了,請你無論如何都要堅持到底,千萬不可~,半途而廢。

參考詞語虎頭鼠尾注  音ㄏㄨˇ。

ㄊㄡˊ。

ㄕㄨˇ。

ㄨㄟˇ漢語拼音hǔtóushǔwěi 釋  義宋.吳子良《林下偶談.卷三》:「余謂近世詞科亦有一般習氣,意主於諂,辭主於誇,虎頭鼠尾,外肥中枵,此詞科習氣也。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二》:「律詩無好結句,謂之虎頭鼠尾。

」 虎口餘生 參考詞語‧虎口殘生‧虎口逃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ˇ。

ㄎㄡˇ。

ㄩˊ。

ㄕㄥ漢語拼音hǔkǒuyúshēng釋  義僥倖的從老虎口中逃出來,保全了性命。

比喻冒大險而不死。

語本《莊子.盜跖》。

△「九死一生」、「劫後餘生」 典故說明孔子和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盜跖是天下大盜。

孔子對柳下季說:「你是魯國賢人,弟弟卻是盜賊首領,你不覺得羞恥嗎?我願意替你去勸說他。

」柳下季對孔子說:「盜跖個性殘暴,容易發怒,根本不受教,我勸你不用去了!」孔子不聽,還是去見了盜跖,後來被盜跖用言語羞辱了一頓,討了個沒趣,垂頭喪氣地回去。

回到魯國東門外,剛好遇見柳下季,柳下季問孔子:「幾天不見,是不是去看盜跖了?」孔子說:「是啊!盜跖果真不受教,順他的意就讓人生,逆他的意就要人死,此行的危險,真有如『料虎頭,編虎須』,我差點被老虎吃掉啊!」後來「虎口餘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冒大險而不死。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冒大險而不死。

使用類別用在「倖存生命」的表述上。

例句 談起這次虎口餘生的經歷,他仍心有餘悸。

我自從虎口餘生之後,對世間一切看得很淡。

消防隊員從車禍現場搶救出虎口餘生的傷者。

這場車禍只有他一人倖免於難,真是虎口餘生。

他好不容易逃離歹徒的魔掌,虎口餘生,餘悸猶存。

在歹徒連續開槍射殺數人後,警方決定攻堅搶救出虎口餘生的人質。

辨  識近義九死一生、死裡逃生、劫後餘生反義在劫難逃、死於非命 參考詞語虎口殘生注  音ㄏㄨˇ。

ㄎㄡˇ。

ㄘㄢˊ。

ㄕㄥ漢語拼音hǔkǒucánshēng 釋  義《好逑傳.第六回》:「煩你們拜上小姐,說我鐵中玉虎口殘生,多蒙垂救,高誼已足千古。

」虎口逃生注  音ㄏㄨˇ。

ㄎㄡˇ。

ㄊㄠˊ。

ㄕㄥ漢語拼音hǔkǒutáoshēng 釋  義元.無名氏《硃砂擔.第一折》:「我如今在虎口逃生,急騰騰,再不消停。

」明.許自昌《水滸記.第一六齣》:「虎口逃生,拯救求憐切人。

」 虎視眈眈 參考詞語‧眈眈虎視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ˇ。

ㄕˋ。

ㄉㄢ。

ㄉㄢ漢語拼音hǔshìdāndān釋  義如老虎般威嚴地注視著。

語出《易經.頤卦》。

後多用「虎視眈眈」比喻心懷不軌,如老虎般貪狠地注視著,伺機掠奪。

典故說明《易經》是《周易》的別名。

頤卦的卦象為䷚,象張開的口,牙齒可見。

下卦為震,象雷,象咀嚼時運動的下顎;上卦為艮,象山,象咀嚼時靜止的上顎。

此卦闡釋養人養己的正道。

頤卦中的六四爻,為以上養下之象,如老虎般威嚴地注視著在下的人,希望自己的心敦實守正。

這樣做就不致產生災禍。

後來「虎視眈眈」演變為成語,多被用來比喻心懷不軌,伺機掠奪。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心懷不軌,伺機掠奪。

使用類別用在「伺機奪取」的表述上。

例句 這個職位不知有多少人虎視眈眈,你得戒慎任之。

老鼠一現身,馬上被一旁虎視眈眈的花貓給抓住了。

這片土地各大財團早就虎視眈眈了,哪還輪得到我們插一腳!一看她從袋子裡拿出明珠,本已虎視眈眈的匪徒,立刻就下手搶奪。

大陸的市場不知有多少國家虎視眈眈地看著,希望能從中攫取利益。

我看那群親友並不是真正關心老先生,而是對他龐大的遺產虎視眈眈!如今我們公司外有強敵虎視眈眈,內有財務危機,正處於空前的困境中。

辨  識近義虎視鷹瞵、鷹瞵鶚視形音辨誤眈,音ㄉㄢ。

眈眈,威視的樣子。

不可寫作「耽」。

參考詞語眈眈虎視注  音ㄉㄢ。

ㄉㄢ。

ㄏㄨˇ。

ㄕˋ漢語拼音dāndānhǔshì 釋  義《舊唐書.卷一八○》:「漁陽突騎,燕歌壯氣,赳赳元戎,眈眈虎視。

」 回頭是岸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ㄟˊ。

ㄊㄡˊ。

ㄕˋ。

ㄢˋ漢語拼音huítóushìàn釋  義有所覺悟而決心改正。

※語或出《朱子語類.卷五九.孟子.告子上》。

後用「回頭是岸」比喻悔過自新或促人向善。

△「苦海無邊」、「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典故說明「回頭是岸」,典源或出於《朱子語類.卷五九.孟子.告子上》。

有人問朱熹要如何如孟子所說的「求放心」,也就是要如何約束放散之心?朱子引了「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來說明只要決心改正,心就在那裡,不必特別去追求。

「回頭是岸」這個成語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比喻悔過自新或促人向善。

如元代無名氏《度柳翠》第一折:「世俗人沒來由爭長競短,你死我活。

有呵喫些個,有呵穿些個,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佛家常以「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說明生死輪迴雖然是無窮盡的,但只要能看到自我清淨的本性,即可解脫輪迴的痛苦;後來引申來勸人改過自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悔過自新或促人向善。

使用類別用在「改過悔悟」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本性不壞,只是誤入歧途,每個人都希望他能回頭是岸。

俗話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只要你能改過自新,前途還是一片光明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個人即使曾做過壞事,但回頭是岸,只要肯改過,前途仍大有可為。

現在詐騙案層出不窮,造成許多社會問題,因此我們要呼籲那些歹徒:「懸崖勒馬,回頭是岸!」年少輕狂的他,雖然曾經做錯了一些事,但如今領會到回頭是岸的真義而悔過向善,我們就應該給他一個自新的機會。

辨  識近義迷途知返、痛改前非、懸崖勒馬反義執迷不悟 回心轉意 參考詞語‧回心改念‧回心易慮‧心回意轉‧心迴意轉‧意回心轉‧意轉心回‧轉意回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ㄟˊ。

ㄒㄧㄣ。

ㄓㄨㄢˇ。

ㄧˋ漢語拼音huíxīnzhuǎnyì釋  義「回心轉意」之「回」、「轉」,都是扭轉的意思。

「回心轉意」指改變心意。

語出《朱子語類.卷一一七.朱子.訓門人五》。

典故說明朱熹為宋代大儒,門下學生很多,他與學生之間的問答討論,多被收錄在《朱子語類》一書裡。

〈訓門人〉一章所錄為朱子對門人的訓示,其中記載了一段他對魏元壽問《大學》的應答。

朱子藉著這個機會,對當時的學者批判一番,他說道:當今學者的通病在於「先立私意」、「主張己說」,他們引用聖人言論,不過是藉以接續自己的學說,而非真正汲取聖人話中真義。

朱熹又說:人在一天裡,內心的私心意念可說是不曾中斷,但這些學者在百念之中,卻不曾放棄成見,也不曾改變自己的主觀態度,然後把聖人話語再仔細斟酌思量,以揣摩聖人所欲傳達的道理。

朱熹話中,批評當時學者「不會略略回心轉意去看,把聖賢思量」,是批評他們雖然讀聖賢書,卻不知應該改變自己原有態度,扭轉既有主觀,真心實意地回頭思考聖人話語,以做出正確的理解。

後來「回心轉意」演變為成語,用來指改變心意,如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待我慢慢的勸化俺媳婦兒,待他有個回心轉意,再作區處。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改變心意。

使用類別用在「改變心意」的表述上。

例句 事到如今,縱使你回心轉意,也已經無法挽回。

小明痴痴地等待,期盼女友有回心轉意的一天。

他並沒有回心轉意,仍舊執迷不悟,一錯再錯。

經過一番解釋,他終於回心轉意,決定答應我的請求。

他已經低聲下氣地來拜託你了,為何你仍不肯回心轉意?雖然老王誠心盼望太太能回心轉意,可惜最後仍走上離婚一途。

老李為人最固執了,一經決定的事,不可能有回心轉意的時候。

我會暫時為你保留幾個名額,如果你回心轉意決定報名了,請趕快通知我。

辨  識反義一意孤行、死心塌地、固執己見、執迷不悟 參考詞語回心改念注  音ㄏㄨㄟˊ。

ㄒㄧㄣ。

ㄍㄞˇ。

ㄋㄧㄢˋ漢語拼音huíxīngǎiniàn 釋  義《喻世明言.卷三○》:「謝瑞卿也恐怕子瞻一旦富貴,果然謗佛滅僧,也要勸化他回心改念。

」回心易慮注  音ㄏㄨㄟˊ。

ㄒㄧㄣ。

ㄧˋ。

ㄌㄩˋ漢語拼音huíxīnyìlǜ 釋  義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卷一一》:「儻其自此回心易慮,以歸於善,諒於豈弟之懷,亦必喜之。

」心回意轉注  音ㄒㄧㄣ。

ㄏㄨㄟˊ。

ㄧˋ。

ㄓㄨㄢˇ漢語拼音xīnhuíyìzhuǎn 釋  義元.楊梓《敬德不伏老.第二折》:「那房老爺一時間惱著爹爹,倘心回意轉,來取回去,未可知也。

」心迴意轉注  音ㄒㄧㄣ。

ㄏㄨㄟˊ。

ㄧˋ。

ㄓㄨㄢˇ漢語拼音xīnhuíyìzhuǎn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雖望著姑娘心迴意轉,卻絕不肯逼得姑娘理屈詞窮。

」意回心轉注  音ㄧˋ。

ㄏㄨㄟˊ。

ㄒㄧㄣ。

ㄓㄨㄢˇ漢語拼音yìhuíxīnzhuǎn 釋  義《綴白裘.初集》:「我拚一命喪黃泉,誓無他怨,早難道意回心轉!為君守節,為親保全,何曾為一身上苟延?」意轉心回注  音ㄧˋ。

ㄓㄨㄢˇ。

ㄒㄧㄣ。

ㄏㄨㄟˊ漢語拼音yìzhuǎnxīnhuí 釋  義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恁的般惡搶白,並不曾記心懷,撥得個意轉心回,夜去明來。

」明.徐復祚《投梭記.第一四齣》:「意轉心回,除是快把降旗展。

」轉意回心注  音ㄓㄨㄢˇ。

ㄧˋ。

ㄏㄨㄟˊ。

ㄒㄧㄣ漢語拼音zhuǎnyìhuíxīn 釋  義《西遊記.第二七回》:「那大聖見長老三番兩覆,不肯轉意回心,沒奈何纔去。

」 含血噴人 參考詞語‧含血噀人‧含血潠人‧噀血噴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ㄢˊ。

ㄒㄧㄝˇ。

ㄆㄣ。

ㄖㄣˊ漢語拼音hánxiěpēnrén釋  義嘴裡含著血噴人,比喻捏造事實,誣賴他人。

#語本宋.釋曉瑩《羅湖野錄》卷上。

△「含沙射影」 典故說明「含血噴人」這句成語原來的意思是口中含著血來噴人,必先弄汙了自己的嘴巴。

這和後來的用法不盡相同。

它的典源來自於宋代高僧崇覺空禪師的一段故事。

崇覺空禪師參拜黃龍死心禪師為師。

死心禪師看他智慧雖高,福分卻薄,於是勸他隱居,不聞世事為宜。

並有一偈(音ㄐㄧˋ,佛教文學的詩歌,無韻)送他,大意是說:「十年聚首於龍峰寺,突然領悟一切本空,從今離去隨緣隱居起來,最好不要將名字留存於世間。

」結果崇覺空禪師後來落腳於天臺山,不但未能隱姓埋名,而且聲名遠近皆知。

果然,不久之後,禪院失火,禪師除了勞動於土木重建外,對於傳道解惑的功課未曾懈怠。

也許是對無法遵循死心禪師的囑咐,有所愧疚,他曾經作了一首野狐偈頌(佛教詩歌,四言一句),大意是說:「若要含血噴人,必先弄髒了自己嘴巴。

自己就一隻不守清規的野狐,每天說一些自以為是的佛法,不就像野狐迷了路,狂走一般。

這時要有一聲棒喝,將野狐喚回,急煞步中,野狐骨碌翻了個筋斗。

」百丈和野狐,在佛教中都具特殊意思。

百丈清規是禪居應守的規矩;野狐,則象徵了偏解的佛理。

崇覺空禪師以此自喻,說自己偏解佛法,有如含血噴人一般,自己已先弄髒了還不自知,需要有人「驀地將他喚回」。

記載這段故事的文獻《羅湖野錄》,「含血噴人」本作「含血潠人」,意思並無不同。

但是後來這句成語的意思轉引申為捏造事實,汙蔑他人,和本義已有所不同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捏造事實,誣賴他人。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指控無據」的表述上。

例句 大家有話好好說,不要含血噴人。

這種含血噴人的卑鄙手段,非君子所當為。

他硬是含血噴人,指控經理涉入這件採購弊案。

這種人昧著良心,才會做出這種含血噴人的勾當。

我根本沒動你的電腦,有人可以作證,請不要含血噴人!這些含血噴人的惡意指控,都是有心人士刻意打擊他的慣用伎倆。

我與你素來無怨,你怎能含血噴人,把自己該負的責任推到我頭上來呢? 辨  識近義血口噴人、含沙射影「含沙射影」及「含血噴人」都有用言語傷害他人的意思。

「含沙射影」側重於造謠,並含帶暗地裡之語義;「含血噴人」則語義較重,且側重於誣蔑或攻擊。

參考詞語含血噀人注  音ㄏㄢˊ。

ㄒㄧㄝˇ。

ㄒㄩㄣˋ。

ㄖㄣˊ漢語拼音hánxiěxùnrén 釋  義《五燈會元.卷一八》:「含血噀人,先汙其口。

百丈野狐,失頭狂走。

」含血潠人注  音ㄏㄢˊ。

ㄒㄧㄝˇ。

ㄒㄩㄣˋ。

ㄖㄣˊ漢語拼音hánxiěxùnrén 釋  義宋.釋曉瑩《羅湖野錄.卷上》:「含血潠人,先汙其口。

百丈野狐,失頭狂走。

驀地喚回,打個筋斗。

」噀血噴人注  音ㄒㄩㄣˋ。

ㄒㄧㄝˇ。

ㄆㄣ。

ㄖㄣˊ漢語拼音xùnxiěpēnrén 釋  義《歧路燈.第六○回》:「你這個刁頭東西,明係賭博,有甚別事爭吵,公然敢噀血噴人!」 含沙射影 參考詞語‧射影含沙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ㄢˊ。

ㄕㄚ。

ㄕㄜˋ。

ㄧㄥˇ漢語拼音hánshāshèyǐng釋  義「含沙射影」本作「含沙射人」。

相傳古代有一種水中怪物叫「蜮」,會把口中所含的沙粒射到人身上或影子上,使人生病甚至死亡。

#語本晉.干寶《搜神記》卷一二。

後以「含沙射影」比喻間接地詆毀、陷害別人。

△「含血噴人」、「暗箭傷人」 典故說明「含沙射影」這句成語的來源很特殊。

首先是晉代干寶曾寫了一部《搜神記》,一共二十卷,收錄了很多神怪靈異之事,也保存了不少民間傳說。

在《搜神記》卷一二記載了一種叫「蜮(ㄩˋ)」的水中怪物,這種怪物也叫作「短狐」。

牠會用嘴含沙去射人,被射到的人會有抽筋、頭痛、發燒等現象,厲害的還會致死。

當地的人用術控制了牠,從肉裡取出了沙石。

《詩經》裡頭形容牠不可預測,像鬼一樣,後來的人叫牠為「溪毒」。

從這裡的記載知道蜮會「含沙射人」。

在晉代另有一位張華寫了一部《博物志》,也記載了一些奇聞異事。

在《博物志.卷三.異蟲》中,提到江南山溪中有一種甲殼類的水生動物,長一、二寸,嘴像弓弩形狀,可以向人影射發氣體。

被射中的人也會生病或致死。

這種動物在晉代葛洪的《抱朴子.內篇.登涉》就說得就更詳細了。

葛洪說這種動物除了叫「短狐」、「蜮」外,也叫作「射工」、「射影」。

躲在水中,一聽到人聲,用氣當箭,將口中物和水噴出。

被噴中身體的人,會長瘡;被噴中影子的人,也會生病。

所以這種動物既射人,又射影,將「含沙射人」結合「含氣射影」,就演變成「含沙射影」這句成語了。

就幾個來源來看,都含有害人的意思,所以「含沙射影」後來用來比喻間接地詆毀、陷害別人。

就是濃縮的「影射」一語,也是負面的用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間接地詆毀、陷害別人。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暗中傷人」的表述上。

例句 他這番話含沙射影,真是卑劣。

這篇報導含沙射影地批評一些人。

含沙射影地誹謗他人並非君子之行。

這種含沙射影的卑鄙手段,非君子所當為。

這部小說含沙射影地譏刺某位影星的婚外情。

你含沙射影地說了半天,到底是誰得罪你了?你要批評我請直接,可別含沙射影、指桑罵槐。

這種八卦雜誌專玩含沙射影的卑劣手段,別在意。

我一向光明磊落,對人開誠布公,從來不含沙射影。

這分明是指桑罵槐、含沙射影,藉機發洩不滿情緒。

辨  識近義指桑罵槐、暗箭傷人、含血噴人反義光明正大、光明磊落「含沙射影」及「含血噴人」都有用言語傷害他人的意思。

「含沙射影」側重於造謠,並含帶暗地裡之語義;「含血噴人」則語義較重,且側重於誣蔑或攻擊。

參考詞語射影含沙注  音ㄕㄜˋ。

ㄧㄥˇ。

ㄏㄢˊ。

ㄕㄚ漢語拼音shèyǐnghánshā 釋  義清.蔣士銓《香祖樓.第一三齣》:「你這喪心賊子呀!豺狼反面易生嗔,射影含沙計最神。

」 含飴弄孫 參考詞語‧弄孫含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ㄢˊ。

ㄧˊ。

ㄋㄨㄥˋ。

ㄙㄨㄣ漢語拼音hányínòngsūn釋  義飴,用米或麥製成的糖漿或軟糖等食品。

嘴裡含著糖逗弄小孫子。

形容老年人恬適悠閒的生活樂趣。

#語出《東觀漢記.卷六.外戚列傳.明德馬皇后》。

典故說明《東觀漢記》是記載東漢光武帝至靈帝間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因於東觀設館修史而得名,經過了幾代人的修撰,最後才成書。

馬皇后是東漢名將馬援的女兒,漢明帝時入宮為妃,後來被冊封為皇后。

至明帝之子章帝繼任皇位,就尊稱馬皇后為太后。

章帝很尊重馬皇后,想要分封爵位給她的兄弟們。

馬皇后不答應,斷然地拒絕說:「人之所以希望做官、封侯,是為了要上奉祭祀,下求溫飽,能夠侍奉長者。

而在這方面,我的幾個兄弟們都已經足夠了。

現在社會上正遭逢困境,穀價上漲了好幾倍,我因此日夜憂心,坐立不安。

在這個時候,實在不應該再談分封外戚爵位的事。

等到國家安定、年年豐收的時候,你就可以依著自己的意思去處理政事,而我也自然可以含著糖逗弄著小孫子,過著悠閒的生活,不再過問國家大事了。

」後來「含飴弄孫」被用來形容老年人恬適悠閒的生活樂趣。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老年人恬適悠閒的生活樂趣。

使用類別用在「安詳晚年」的表述上。

例句 人到了晚年,總是期盼能含飴弄孫,享享清福。

老陳寄來一張含飴弄孫的照片,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他們公忙之餘,蒔花種草,含飴弄孫,倒也過得無憂無慮。

他們公忙之餘,蒔花種草,含飴弄孫,倒也過得無憂無慮。

我從公職退休後,官一身輕,每天在家含飴弄孫,其樂融融。

辨  識近義頤養天年形音辨誤飴,音|ˊ。

用米或麥製成的糖漿或軟糖食品。

不可寫作「怡」、「貽」。

參考詞語弄孫含飴注  音ㄋㄨㄥˋ。

ㄙㄨㄣ。

ㄏㄢˊ。

ㄧˊ漢語拼音nòngsūnhányí 釋  義宋.李光〈仲兄去歲落一齒書來悵然作詩以寬其意〉:「命友日飲醇,弄孫且含飴。

」 沆瀣一氣 參考詞語‧沆瀣一脈‧沆瀣一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ㄤˋ。

ㄒㄧㄝˋ。

ㄧ。

ㄑㄧˋ。

(變)。

ㄏㄤˋ。

ㄒㄧㄝˋ。

ㄧˊ。

ㄑㄧˋ漢語拼音hàngxièyīqì(變)hàngxièyíqì釋  義沆瀣,夜間的水氣。

「沆瀣一氣」比喻彼此志同道合,意氣相投。

語出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

後亦用「沆瀣一氣」比喻彼此臭味相投。

△「臭味相投」 典故說明唐僖宗乾符二年時,派崔沆去當主考官。

放榜後,有個叫崔瀣的考生被錄取了。

當時,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試及第的人的座主。

巧合的是,崔沆和崔瀣,不但同姓,而且兩個人的單名「沆」、「瀣」兩個字連起來,正好是指夜間的露氣的意思。

於是當時人就議論說:「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意思是說:這位主考官和他的門生的名字真是巧合,就像是夜間由水氣凝集而成的露氣呀!後來「沆瀣一氣」用來比喻彼此志同道合,意氣相投,本是正面義;也轉用以比喻彼此臭味相投,變成負面義。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彼此志同道合,意氣相投。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心靈契合」的表述上。

例句 你是英雄,他是好漢,沆瀣一氣,令人佩服。

他們兩人相見恨晚,惺惺相惜,自是沆瀣一氣。

二語義說明比喻彼此臭味相投。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勾結作惡」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們互相勾結,沆瀣一氣,正是一丘之貉。

他們兩人狼狽為奸,沆瀣一氣,鎮上的人總是避而遠之。

父子兩人是先後任的縣官,卻沆瀣一氣地搜刮民財,貪贓枉法。

這件弊案所以會發生,就是因為這兩人沆瀣一氣,暗中勾結,挪用了公款。

這三個沆瀣一氣的貪官,不知汙了多少民脂民膏,人們一提起他們來就咬牙切齒。

辨  識近義氣味相投、臭味相投、通同一氣、同流合汙反義格格不入、圓鑿方枘 參考詞語沆瀣一脈注  音ㄏㄤˋ。

ㄒㄧㄝˋ。

ㄧ。

ㄇㄞˋ。

(變)。

ㄏㄤˋ。

ㄒㄧㄝˋ。

ㄧˊ。

ㄇㄞˋ漢語拼音hàngxièyīmài(變)hàngxièyímài 釋  義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文貞柄國,湛、聶俱得恩贈加等,湛補諡文簡,聶補諡貞襄,蓋二公俱徐受業師,在沆瀣一脈宜然。

」沆瀣一襟注  音ㄏㄤˋ。

ㄒㄧㄝˋ。

ㄧ。

ㄐㄧㄣ。

(變)。

ㄏㄤˋ。

ㄒㄧㄝˋ。

ㄧˋ。

ㄐㄧㄣ漢語拼音hàngxièyījīn(變)hàngxièyìjīn 釋  義宋.李曾伯〈沁園春.北固臺端〉:「沆瀣一襟,風流八詠,秋入詩壇如許清。

」 囫圇吞棗 參考詞語‧渾崙吞棗‧渾掄吞棗‧渾淪吞棗‧鶻崙吞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漢語拼音húlúntūnzǎo釋  義「囫圇吞棗」之「囫圇」,典源作「渾崙」。

「渾崙」同「囫圇」。

囫圇,整個。

「囫圇吞棗」指吃棗子時不加咀嚼,把整個都吞下去。

#語本《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趙州大蘿蔔頭》。

後用「囫圇吞棗」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

△「生吞活剝」 典故說明「囫圇吞棗」原作「渾崙吞棗」。

《碧巖錄》卷三記載了一段故事:有位僧人問趙州和尚是否曾親見過南泉大師?趙州打了個比喻,回答說:「鎮州出產大蘿蔔頭。

」本來這位僧人問趙州時是別有用心的,想不到趙州不直接回答他的問題,打了比方。

這番對答,表面上看來真是無味,直堵人口,害得這位僧人才一開口,卻只換得瞪大眼睛,不知如何接下去。

趙州此番回答若是聽在有智慧人的耳內,恰如電光石火,一聞便透徹心靈。

否則,想破頭了也不知所云。

有人以為鎮州出產大蘿蔔頭,天下人皆知,趙州去參見南泉,也是天下人皆知。

這位僧人明知故問,所以趙州才會如此回答,不跟他囉嗦。

恰如曾經有僧人問九峰和尚:「是否見過延壽和尚?」九峰回答說:「山前的麥子成熟沒?」這個回答和趙州的回答剛好呼應。

就像是兩枝無孔的大鐵槌,一敲就定。

趙州和尚本無機心,想不到僧人輕輕一問,得了個瞪大眼睛的訝異。

此番對答,若是有智慧的人,可以細嚼慢嚥,意趣無窮;沒有智慧的人,可能會像一口把棗子吞下肚,索然無味,不知所云。

後來「囫圇吞棗」就從《碧巖錄》原文中的「渾崙吞個棗」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學習敷衍」的表述上。

例句 許多基本概念的學習是不能囫圇吞棗的。

有些道理必須深入思索,絕不能囫圇吞棗。

讀書不可囫圇吞棗,方能體會其中精華所在。

我們讀書時不可囫圇吞棗,才能了解書中大意。

有些老師不重講解,只讓學生囫圇吞棗地一直讀。

認認真真地看一本書,勝過囫圇吞棗地看十本書。

這麼重要的知識,學生還不懂,怎能囫圇吞棗地就略過呢? 辨  識近義不求甚解、生吞活剝反義窮源竟委、融會貫通「囫圇吞棗」及「生吞活剝」都比喻學習中不認真分析思考,不深入理解。

「囫圇吞棗」側重於不求理解,含糊籠統地學習;「生吞活剝」側重於抄襲別人的經驗與成果。

參考詞語渾崙吞棗注  音ㄏㄨㄣ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漢語拼音húnlúntūnzǎo 釋  義《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崙吞個棗。

」渾掄吞棗注  音ㄏㄨㄣ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漢語拼音húnlúntūnzǎo 釋  義元.耶律楚材〈心經宗說後序〉:「嗟見渾掄吞棗,只管誦持。

」渾淪吞棗注  音ㄏㄨㄣ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漢語拼音húnlúntūnzǎo 釋  義《朱子語類.卷一二四》:「今學者有幾個理會得章句?也只是渾淪吞棗。

」鶻崙吞棗注  音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漢語拼音húlúntūnzǎo 釋  義宋.朱熹〈答許順之.書其三〉:「日用動靜語默,無非下學,聖人豈曾離此來?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粗無二致,正是鶻崙吞棗。

」 河東獅吼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ㄜˊ。

ㄉㄨㄥ。

ㄕ。

ㄏㄡˇ漢語拼音hédōngshīhǒu釋  義比喻妻子凶悍發威。

#語出宋.蘇軾〈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詩。

△「季常之癖」 典故說明宋代文學家蘇軾有一位好朋友,名叫陳慥。

蘇軾被貶到黃州時,常常跟他往來,一起聊天、遊玩。

陳慥也十分好客,常設宴款待各方好友,談天說地直到天亮。

但他的妻子柳氏個性凶悍善妒,不喜歡他這樣通宵達旦地玩樂,常常在大家聊得高興之時,在隔壁房裡像獅子怒吼般大叫,嚇得陳慥直發抖,連手裡拿的枴杖也掉落地上,內心茫然而不知如何是好。

曾為座上嘉賓的蘇軾便以此寫了這首小詩,開開好友的玩笑。

因為陳慥的妻子姓柳,而河東是柳姓的郡望,蘇軾便用「河東獅子」暗指這位凶悍善妒的夫人。

後來「河東獅吼」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妻子凶悍發威。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妻子凶悍發威。

使用類別用在「妻子發怒」的表述上。

例句 他居然妄想金屋藏嬌,怎麼能怪河東獅吼呢?你就別再嘲笑他了,昨夜河東獅吼讓他餘悸猶存。

他一聽河東獅吼就嚇得心慌意亂,真是沒有男子氣慨。

他不能再喝了,不然喝醉了回家後就得忍受河東獅吼了。

半夜傳來河東獅吼,一定是隔壁老王又招惹太太生氣了。

你別看老張在外面神氣活現的,一回到家聽到河東獅吼,馬上變成溫馴的小貓。

和衷共濟 參考詞語‧和衷協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ㄜˊ。

ㄓㄨㄥ。

ㄍㄨㄥˋ。

ㄐㄧˋ漢語拼音hézhōnggòngjì釋  義「和衷」,同心。

語出《書經.皋陶謨》。

「共濟」,供給渡水。

語出《國語.魯語下》。

「和衷共濟」比喻彼此同心共渡難關。

△「同心同德」、「同心協力」、「戮力同心」 典故說明「和衷共濟」係由「和衷」及「共濟」二語組合而成。

「和衷」一語出自《書經.皋陶謨》,內容記載皋陶(ㄧㄠˊ)和禹對於以德治國的一段對話。

其中「同寅協恭,和衷哉」這句話,大意是:同僚之間要能恭敬的相互協助,同心和善相處啊!「共濟」則出自《國語.魯語下》,根據記載春秋時晉國為了報仇,號召諸侯出兵攻打秦國,途中經過涇水,沒有軍隊肯先渡河。

於是晉大夫叔向就去請教魯大夫叔孫豹(諡號穆子)該怎麼辦?叔孫豹回答說他只知道吟誦《詩經.匏有苦葉》,不懂其他的事。

得到提示的叔向告退後,立即召來掌管船隻和軍務的官員,說:「苦匏不可食用,只能拿來當作渡河的浮囊。

而叔孫豹說他吟誦〈匏有苦葉〉,一定打算要渡河了。

你們要儘快做好渡河的準備。

」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和衷共濟」,用來比喻彼此同心共渡難關。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彼此同心共渡難關。

使用類別用在「共同奮鬥」的表述上。

例句 處境越是困難,大家就越應該和衷共濟,度過難關。

今天國家有難,全國人民當不分黨派、族群,和衷共濟。

我們要的是能和衷共濟的真朋友,而不是遇事落井下石的假朋友。

現在公司的經營遇到空前的困難,得靠各位股東和衷共濟,才能度過難關。

他們兄弟雖鬩牆多年,但遇到此等大事卻也能和衷共濟地攜手合作,共度難關。

辨  識近義同舟共濟、同心同德、同心協力、戮力同心、同甘共苦、風雨同舟、畢力同心反義分崩離析、各行其是、各自為政、各懷異心、離心離德、同室操戈 參考詞語和衷協濟注  音ㄏㄜˊ。

ㄓㄨㄥ。

ㄒㄧㄝˊ。

ㄐㄧˋ漢語拼音hézhōngxiéjì 釋  義明.海瑞《海瑞集.上編》:「官以縣丞名,蓋謂一縣事,宜與知縣和衷協濟。

」 邯鄲學步 參考詞語‧壽陵匍匐‧壽陵失步‧壽陵忘步‧壽陵步‧學步邯鄲‧枉轡學步‧步邯鄲‧誤學邯鄲‧邯鄲之步‧邯鄲匍匐‧邯鄲故步‧邯鄲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ㄢˊ。

ㄉㄢ。

ㄒㄩㄝˊ。

ㄅㄨˋ漢語拼音hándānxuébù釋  義學習邯鄲人走路的姿勢。

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

語本《莊子.秋水》。

△「井底之蛙」、「以管窺天」 典故說明《莊子.秋水》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話。

公孫龍認為自己通達事理,博聞善辯。

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自己的學識不足?魏牟則以為公孫龍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所以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玄妙之處。

就算花工夫去學習,也只能學得皮毛。

因此勸公孫龍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到了最後不但不能學得莊子的學問,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學問,就像戰國時燕國有位年輕人,因為羨慕趙國首都邯鄲人走路的姿態,所以前往學習。

結果不但沒學成邯鄲人走路的美姿,連自己原來的步法都忘了,最後只有爬著回去。

後來「邯鄲學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

使用類別用在「模仿失當」的表述上。

例句 引進新科技時,最忌諱硬生生地模仿,此種邯鄲學步,註定要失敗。

我們教育改革,在借鏡外國經驗時,可不能如邯鄲學步,生搬硬套。

用邯鄲學步的方式照單全收,不知取捨,最後會將自己原有的都忘光。

公司經營要找出自己的特色,老是邯鄲學步,從別人那兒東搬西套,是無法獲得消費者青睞的。

學習本是一件好事,但應掌握自我特色,不可全盤硬套,否則猶如邯鄲學步,最後連自我都忘了。

張三的表演方式和李四完全不同,你硬要他去模仿李四,恐怕只會邯鄲學步,令他連自己獨特的詮釋工夫都無法表現出來。

辨  識近義東施效顰、生搬硬套「東施效顰」及「邯鄲學步」都有模仿他人不成的意思。

「東施效顰」側重於招致反效果;「邯鄲學步」側重於連原有的都喪失掉。

東施效顰邯鄲學步辨似例句○ㄨ她的歌喉並不好,偏喜歡模仿鄧麗君唱歌,真是~,自暴其短。

ㄨ○學習本是一件好事,但應掌握自我特色,不可全盤硬套,否則猶如~,最後連自我都忘了。

參考詞語壽陵匍匐注  音ㄕㄡˋ。

ㄌㄧㄥˊ。

ㄆㄨˊ。

ㄈㄨˊ漢語拼音shòulíngpúfú 釋  義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雜文》:「杜篤賈逵之曹,劉珍潘勖之輩,欲穿明珠,多貫魚目。

可謂壽陵匍匐,非復邯鄲之步。

」壽陵失步注  音ㄕㄡˋ。

ㄌㄧㄥˊ。

ㄕ。

ㄅㄨˋ漢語拼音shòulíngshībù 釋  義唐.李白〈古風.詩其三五〉:「醜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

壽陵失本步,笑殺邯鄲人。

」壽陵忘步注  音ㄕㄡˋ。

ㄌㄧㄥˊ。

ㄨㄤˋ。

ㄅㄨˋ漢語拼音shòulíngwàngbù 釋  義唐.羅隱〈謝江都鄭長官啟〉:「海曲迷聲,壽陵忘步,蛇虛畫足,鵠不中心。

」壽陵步注  音ㄕㄡˋ。

ㄌㄧㄥˊ。

ㄅㄨˋ漢語拼音shòulíngbù 釋  義唐.劉禹錫〈和武中丞秋日寄懷簡諸僚故〉:「空愧壽陵步,芳塵何處尋?」學步邯鄲注  音ㄒㄩㄝˊ。

ㄅㄨˋ。

ㄏㄢˊ。

ㄉㄢ漢語拼音xuébùhándān 釋  義《漢書.卷一○○》:「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周書.卷四七》:「及平江陵之後,王褒入關,貴遊等翕然並學褒書,文深之書,遂被遐棄,文深慚恨,形於言色。

後知好尚難反,亦攻習褒書,然竟無所成,轉被譏議,謂之學步邯鄲焉。

」枉轡學步注  音ㄨㄤˇ。

ㄆㄟˋ。

ㄒㄩㄝˊ。

ㄅㄨˋ漢語拼音wǎngpèixuébù 釋  義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定勢》:「因利騁節,情采自凝。

枉轡學步,力止壽陵。

」步邯鄲注  音ㄅㄨˋ。

ㄏㄢˊ。

ㄉㄢ漢語拼音bùhándān 釋  義清.李漁〈懷阿倩沈因伯暨吾女淑昭〉:「汝父亦猶是,從未步邯鄲。

」誤學邯鄲注  音ㄨˋ。

ㄒㄩㄝˊ。

ㄏㄢˊ。

ㄉㄢ漢語拼音wùxuéhándān 釋  義《文史通義.內篇二》:「文人好奇,易於受惑,是之謂『誤學邯鄲』,又文人之通弊也。

」邯鄲之步注  音ㄏㄢˊ。

ㄉㄢ。

ㄓ。

ㄅㄨˋ漢語拼音hándānzhībù 釋  義《抱朴子.內篇》:「凡庸道士不識此理……乃更不如凡人之專湯藥者;所謂進不得邯鄲之步,退又失壽陵之義者也。

」邯鄲匍匐注  音ㄏㄢˊ。

ㄉㄢ。

ㄆㄨˊ。

ㄈㄨˊ漢語拼音hándānpúfú 釋  義金.元好問〈劉君用可庵.詩二首之二〉:「著腳繩橋已足憂,邯鄲匍匐更堪羞。

惡惡不可惡惡可、大步寬行老死休。

」邯鄲故步注  音ㄏㄢˊ。

ㄉㄢ。

ㄍㄨˋ。

ㄅㄨˋ漢語拼音hándāngùbù 釋  義元.王惲〈摸魚子.望都門〉:「絃歌事、正爾邯鄲故步,功名從此軒翥。

」邯鄲步注  音ㄏㄢˊ。

ㄉㄢ。

ㄅㄨˋ漢語拼音hándānbù 釋  義宋.梅堯臣〈依韻和胡武平懷京下游好〉:「仲尼好勇非季路,幸依南郡帳,不學邯鄲步。

」 呼風喚雨 參考詞語‧喚雨呼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

ㄈㄥ。

ㄏㄨㄢˋ。

ㄩˇ漢語拼音hūfēnghuànyǔ釋  義有召喚風雨的法力。

※語或出宋.孫覿〈罨畫谿行〉詩四首之一。

後亦用「呼風喚雨」來比喻人神通廣大、影響力深遠。

典故說明風雨的出現本來是自然界的現象,要是有人能「呼風喚雨」,要風雨就有風雨,那就得具有法力了。

這句成語出現較早的文獻,可以在宋代詩人孫覿的〈罨畫谿行〉詩看到。

孫氏這首詩寫罨畫谿的自然風貌自然風貌,用文字勾勒出一幅江南春天的彩色畫。

而其中這一首,詩人用江南隨處可見的池塘、小溪為背景,在溪水淙淙中牯牛溪中戲水,雉鳥林中穿梭,楊柳垂條,雞犬聲相聞,充分描繪出江南水鄉澤國恬淡悠閒的農村自然風光,也讓生活其中的農家顯現與世無爭的清淡幽靜。

這首詩中的「罨畫谿頭烏鳥樂,呼風喚雨不能休」更是將江南地區山雨欲來,烏鳥嬉春的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

烏鳥彷彿有將風雨召喚來去的神通本領。

「呼風喚雨」要具法力,所以在戲曲小說中常用來描述法術高明,後來「呼風喚雨」也被用來比喻人神通廣大、影響力深遠。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指人有召喚風雨的法力。

使用類別用在「本領高強」的表述上。

例句 這道士吹噓他能呼風喚雨,化水成冰。

小說裡的孔明有呼風喚雨的能力,真令人著迷。

他縱有孫悟空呼風喚雨的本事,也難逃出我的手掌心。

這部電影利用現代電腦特技,把神話中的神仙呼風喚雨的本領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語義說明比喻人神通廣大、影響力深遠。

使用類別用在「地位顯要」的表述上。

例句 他以為自己有呼風喚雨的本領,竟然敢如此胡來!還好你有呼風喚雨的本事,才能將這件棘手的事擺平。

這位曾在政壇中呼風喚雨的老人,晚景竟是如此淒涼。

連舅老爺這般可以呼風喚雨的人物,對這件事也都無可奈何。

因為錯估行情,這位在股市呼風喚雨的鉅子,從此一敗塗地。

這種公子哥兒靠著家族勢力,總以為可以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辨  識近義扭轉乾坤、神通廣大、興雲致雨、三頭六臂 參考詞語喚雨呼風注  音ㄏㄨㄢˋ。

ㄩˇ。

ㄏㄨ。

ㄈㄥ漢語拼音huànyǔhūfēng 釋  義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二折》:「築壇臺專仗你那妙策神謀,則你是添兵減灶齊孫臏,喚雨呼風蜀武侯,將巧計親傳授。

」 狐假虎威 參考詞語‧假虎張威‧狐藉虎威‧虎威狐假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ˊ。

ㄐㄧㄚˇ。

ㄏㄨˇ。

ㄨㄟ漢語拼音hújiǎhǔwēi釋  義假,借。

「狐假虎威」指狐狸借老虎的威風嚇走其他野獸。

#典出《尹文子》逸文。

後用「狐假虎威」比喻藉著有權者的威勢欺壓他人、作威作福。

△「狗仗人勢」 典故說明「狐假虎威」最早的典源出自於《尹文子》,後來有多本文獻引及,其中最能表示「狐假虎威」意思的是《戰國策》。

《戰國策》所記載的故事是這樣的:戰國時,昭奚恤是楚國有名的大將,威震四方。

楚宣王便問群臣:「我聽說北方國家都很怕昭奚恤,是這樣嗎?」群臣都無言以對,只有江一打了個比方說:「老虎專門捕獵各種動物為食,有一天抓到一隻狐狸,狐狸說:『你敢吃我嗎?天帝已命我為百獸之王,你若吃我就是違逆天帝的命令。

如果不相信,可以走在我後面,看看其他動物見到我有什麼反應。

』於是老虎便半信半疑的跟在狐狸後面,所有動物看到都嚇得逃走。

老虎以為牠們真的是怕狐狸,而不知道其實野獸們怕的是牠自己。

今天大王您有五千里的領地,有超過百萬的大軍,但統御軍隊的是昭奚恤,所以北方諸國其實怕的不是昭奚恤本人,而是您的軍隊啊!猶如野獸們怕的是老虎,而不是狐狸一樣。

」這個「狐假虎威」的故事,後來演變成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藉著有權者的威勢欺壓他人、作威作福。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藉著有權者的威勢欺壓他人、作威作福。

使用類別用在「仗勢欺人」的表述上。

例句 他平日依仗著出身官家,狐假虎威,欺負他人。

頭兒出來我都不怕,我還怕那些狐假虎威的小土匪?今日給你點名分,你可別就狐假虎威,到處招搖惹事。

哼!他以為有個總經理岳父,就可以狐假虎威亂欺人?他只是董事長身邊的司機,卻常狐假虎威地發號施令。

你何必怕他?他只不過是在狐假虎威,虛張聲勢罷了!這可惡的奸臣仗著國君的信任,就會狐假虎威欺壓忠臣。

我實在看不慣他那狐假虎威的醜態,恨不得給他一巴掌!。

這些惡人儘在老百姓面前狐假虎威,一碰到大官無不哈腰鞠躬。

他也沒啥本事,只因為出身官家,便狐假虎威,為非作歹起來了。

發生戰爭的時候,往往有人狐假虎威,仗著敵人威勢反過來欺壓自己同胞。

平常這批人仗著老爺狐假虎威,如今老爺失勢,這批人當然成為過街老鼠了。

辨  識近義仗勢欺人、狐假鴟張、鼠憑社貴、驢蒙虎皮、有恃無恐 參考詞語假虎張威注  音ㄐㄧㄚˇ。

ㄏㄨˇ。

ㄓㄤ。

ㄨㄟ漢語拼音jiǎhǔzhāngwēi 釋  義明.李開先《寶劍記.第三齣》:「托賴著君王洪福,父母權豪。

雖是假虎張威,誰不避豺狼當道?」狐藉虎威注  音ㄏㄨˊ。

ㄐㄧㄝˋ。

ㄏㄨˇ。

ㄨㄟ漢語拼音hújièhǔwēi 釋  義《宋書.卷九四》:「人主謂其身卑位薄,以為權不得重。

曾不知鼠憑社貴,狐藉虎威,外無逼主之嫌,內有專用之功,勢傾天下,未之或悟。

」虎威狐假注  音ㄏㄨˇ。

ㄨㄟ。

ㄏㄨˊ。

ㄐㄧㄚˇ漢語拼音hǔwēihújiǎ 釋  義北周.庾信〈哀江南賦〉:「或以隼翼鷃披,虎威狐假。

霑漬鋒鏑,脂膏原野。

」 怙惡不悛 參考詞語‧怙惡不改‧諱惡不悛‧長惡不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ˋ。

ㄜˋ。

ㄅㄨˋ。

ㄑㄩㄢ漢語拼音hùèbùquān釋  義怙,憑恃。

悛,悔改。

「怙惡不悛」指人作惡多端,不肯悔改。

語本《左傳.隱公六年》。

典故說明「怙惡不悛」原作「長惡不悛」。

據《左傳.隱公六年》載,春秋時,結鄰的陳、鄭二國時常發生爭端而彼此交惡。

後來鄭國曾提出請求,希望能夠與陳國和平共處。

當時,陳桓公弟五父認為廣結善緣是國家的重要施政方針,因此建議接受講和。

但陳桓公卻認為宋、衛國才是難以對付的敵手,鄭國算不了什麼,就拒絕接受鄭國的講和。

結果在陳桓公六年五月時,鄭國入侵陳國,陳國大敗,被擄去許多財物及俘虜。

對於這樣失敗的結果,當時的人便加以評論說:「善不可丟失,惡不可滋長。

」陳桓公因為不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

後來「怙惡不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人作惡多端,不肯悔改。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人作惡多端,不肯悔改。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毫不悔改」的表述上。

例句 對那些怙惡不悛的累犯,定要嚴懲不貸!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怙惡不悛,終遭天譴!一個人如果怙惡不悛,繼續為非作歹,終將自取滅亡。

這些飆車族如果怙惡不悛,繼續胡鬧,必將受到法律的懲處。

這些歹徒壞事作盡,完全沒有悔意,可以說是怙惡不悛,豈容寬恕? 辨  識近義執迷不悟反義改邪歸正、改過自新、改過遷善、洗心革面、痛改前非、翻然悔悟形音辨誤悛,音ㄑㄩㄢ。

悔改。

不可寫作「俊」。

參考詞語怙惡不改注  音ㄏㄨˋ。

ㄜˋ。

ㄅㄨˋ。

ㄍㄞˇ漢語拼音hùèbùgǎi 釋  義《封神演義.第八二回》:「豈得怙惡不改,又率領群仙布此惡陣?」諱惡不悛注  音ㄏㄨㄟˋ。

ㄜˋ。

ㄅㄨˋ。

ㄑㄩㄢ漢語拼音huìèbùquān 釋  義《後漢書.卷四三》:「昔秦政煩苛,百姓土崩,陳勝奮臂一呼,天下鼎沸,而面諛之臣,猶言安耳。

諱惡不悛,卒至亡滅。

」長惡不悛注  音ㄓㄤˇ。

ㄜˋ。

ㄅㄨˋ。

ㄑㄩㄢ漢語拼音zhǎngèbùquān 釋  義《左傳.隱公六年》:「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舊唐書.卷一一八》:「代宗寬仁明恕,審其所由,凡累年,載長惡不悛,眾怒上聞。

」 後來居上 參考詞語‧積薪居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ㄡˋ。

ㄌㄞˊ。

ㄐㄩ。

ㄕㄤˋ漢語拼音hòuláijūshàng釋  義堆積柴火時,後搬來的反而在上面。

指用人時,資格淺的人反而居上位。

#語本《史記.卷一二○.汲鄭列傳.汲黯》。

後用「後來居上」形容後來的人或事物超越原領先者。

△「青出於藍」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一二○.汲鄭列傳.汲黯》載,漢武帝時,有位叫汲黯的大臣,他的個性剛強,說話很直,有不滿的地方就對皇帝直言勸諫,毫不隱藏,武帝因此不太喜歡他,將他外調到東海去做官。

後來,因為他在當地的政績很好,武帝又將他調回宮中做大官。

但他直言不諱的個性仍然不改,加上性情急躁,很容易得罪人,因此一直無法高升。

反觀其他大臣,像公孫弘、張湯等人,原本是位在汲黯之下的小官,但因懂得討皇帝的歡心,仕途平步青雲,一路做到了丞相、御史大夫,官位超越了他。

汲黯因此心理很不平衡,見到武帝就說:「皇上您用人有如堆柴薪,後來的反而在上面。

」抱怨武帝用人沒有先後次序。

後來「後來居上」被用來形容後來的人或事物超越原領先者。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後來的人或事物超越原領先者。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超越前者」的表述上。

例句 他學棋雖然較我晚,卻後來居上,段數已比我高。

小李比我晚進公司,如今卻後來居上,成為我的上司。

原本我先出發,怎會被你後來居上,先到達目的地?只要發揮實力,要在剩下的賽場中後來居上並不困難。

到達終點線時,不被看好的六號馬竟然後來居上,得到名次。

讓我們立下目標,不但要使產品趕上世界水準,還要後來居上。

放牛班的學生只要肯苦讀,也有機會後來居上,超過升學班的成績。

雖然我們起步較晚,但只要持續努力,相信一定可以後來居上的。

這家公司的業績所以能後來居上,主要就是他們重視人才,講究福利。

這家新工廠使用先進的生產技術,相信不久之後就能後來居上,成為同行的領導者。

辨  識近義青出於藍、後發先至反義、望塵莫及、瞠乎其後「青出於藍」及「後來居上」都有後人勝過前人的意思。

「青出於藍」側重於成就高出前輩;「後來居上」側重於次序由後超前。

青出於藍後來居上辨似例句○ㄨ名師出高徒,這些學生早已~了。

ㄨ○只要發揮實力,要在剩下的賽場中~並不困難。

參考詞語積薪居上注  音ㄐㄧ。

ㄒㄧㄣ。

ㄐㄩ。

ㄕㄤˋ漢語拼音jīxīnjūshàng 釋  義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外編》:「啟、禎以來,後起諸公雖或不雅馴,而窮經得歸趣者閒出焉。

方之慶曆以前,自覺積薪居上。

」 後起之秀 參考詞語‧後來之秀‧後來之雋‧後起之勁‧後起之英‧後進之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ㄡˋ。

ㄑㄧˇ。

ㄓ。

ㄒㄧㄡˋ漢語拼音hòuqǐzhīxiù釋  義稱譽後輩中的優秀人物。

#◎語本《晉書.卷七五.王湛列傳》。

典故說明王忱是東晉的才子,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很有文名,曾當過荊州刺史、建武將軍。

他的舅父范甯是當時有名的學者,經常會有一些知名人士前來拜訪他。

有一次王忱到范甯家中拜訪,正好有一個叫張玄的人也來拜訪范甯,張玄的學問淵博,也是當時一個有名望的學者。

范甯認為他們兩人都是一時俊彥,想介紹他們認識,就請他們彼此交談。

張玄覺得自己年紀稍長,就沒有先向王忱開口。

結果王忱見張玄不願先開口,自己也不說話。

兩人沈默地對坐了很久,最後張玄很失望地離去。

范甯見到這種情形,便問王忱說︰「張玄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你怎麼不跟他聊聊呢?」王忱回答道:「如果他真的想要認識我,可以先開口跟我說話啊!」范甯聽了,覺得王忱年紀雖輕,卻自視不凡,便稱讚他說:「你的才智抱負那麼高,真是後來之秀啊!」典源又見《晉書.卷四三.郭舒傳》。

「後起之秀」在此處亦用來稱讚郭舒是年輕一輩中的優秀人物。

後來「後起之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稱譽後輩中的優秀人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稱譽後輩中的優秀人物。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青年才俊」的表述上。

例句 今年進公司的新人都是後起之秀,未來的發展一定不可限量。

近幾年桌球界的這些後起之秀總是可以不斷締造佳績,令人感到欣慰。

他年未三十,畫風卻已深受國內外名家的讚賞,可說是近年來畫壇的後起之秀。

她近年頻頻在網路上發表文章,都深獲好評,算得上是國內創作人中的後起之秀。

近幾年來,我國積極參與國際上的各項比賽,在不同的領域都培植了不少後起之秀。

看到林老師柔美的身段表現,一點都不輸給後起之秀,充分顯現了寶刀未老的實力。

想不到這次由新加入的後起之秀擔任投手,竟成功地制伏對方的打擊火力,讓我隊贏得勝利。

夏老師除了不斷從事戲曲表演活動外,還在教育事業上投注心力,培養啟發了不少後起之秀。

今天的演出可說是集合了國內精英,既有戲齡二十年的硬底子演員,又有近來頗被看好的後起之秀,優異的表演讓觀眾覺得值回票價。

辨  識近義青出於藍、後生可畏 參考詞語後來之秀注  音ㄏㄡˋ。

ㄌㄞˊ。

ㄓ。

ㄒㄧㄡˋ漢語拼音hòuláizhīxiù 釋  義《晉書.卷七五》:「甯謂曰:『卿風流雋望,真後來之秀。

』」《晉書.卷四三》:「郭舒字稚行。

幼請其母從師,歲餘便歸,粗識大義。

鄉人少府范晷、宗人武陵太守郭景,咸稱舒當為後來之秀,終成國器。

」清.袁枚〈與劉映榆侍講書〉:「(吳模)有子勝斐然之志,近更砥礪於學,藻思芊綿,不愧後來之秀。

」後來之雋注  音ㄏㄡˋ。

ㄌㄞˊ。

ㄓ。

ㄐㄩㄣˋ漢語拼音hòuláizhījùn 釋  義明.袁宏道〈答王繼津大司馬書〉:「蘭孫丰標嶽立,後來之雋。

」後起之勁注  音ㄏㄡˋ。

ㄑㄧˇ。

ㄓ。

ㄐㄧㄥˋ漢語拼音hòuqǐzhījìng 釋  義清.黃景仁〈詩評.其六〉:「遺山詩學杜兼李,天資才力,為後起之勁。

」後起之英注  音ㄏㄡˋ。

ㄑㄧˇ。

ㄓ。

ㄧㄥ漢語拼音hòuqǐzhīyīng 釋  義清.王韜《淞隱漫錄.卷一二》:「下筆千言,洋洋灑灑,當時老宿,咸指為後起之英。

」後進之秀注  音ㄏㄡˋ。

ㄐㄧㄣˋ。

ㄓ。

ㄒㄧㄡˋ漢語拼音hòujìnzhīxiù 釋  義《梁書.卷五○》:「給事黃門侍郎、掌著作陸雲公,風尚優敏,後進之秀。

奄然殂謝,良以惻然。

」《南史.卷三二》:「暢少與從兄敷、演、鏡齊名,為後進之秀。

」 後生可畏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ㄡˋ。

ㄕㄥ。

ㄎㄜˇ。

ㄨㄟˋ漢語拼音hòushēngkěwèi釋  義比喻年輕人的成就超越先輩,令人敬畏。

語出《論語.子罕》。

典故說明孔子是春秋的賢人,於魯國從政時,魯國大治。

後因政治理念與國君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

晚年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

孔子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門下有弟子三千人。

孔門後學記錄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間的問答之語,而成《論語》一書,其中可見孔子思想的脈絡,以及他的治學方式。

由於孔子一生在政治上未能施展抱負,所以他對門下弟子的期許極大。

在〈子罕〉篇中,孔子便說:「不可以小看年輕人啊!我們怎麼知道他們將來的成就,不會超過我們這一輩呢?如果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任何可以稱道的成就,那他也不會有什麼了不起的作為。

」一方面表現出孔子對年輕人的無窮期待,一方面也是警惕和勉勵年長者,如果只會倚老賣老而不肯努力,就會被後生晚輩趕上。

後來「後生可畏」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年輕人的成就超越先輩,令人敬畏。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年輕人的成就超越先輩,令人敬畏。

使用類別用在「超越前人」的表述上。

例句 他才國小生就勇奪了全國圍棋賽冠軍,令那些前輩們大嘆後生可畏!沒想到他年紀輕輕的,做起事來竟然如此乾淨俐落,真是後生可畏。

他們這個小組雖是由年輕人組成,但是後生可畏,相信最具有發展潛力。

那個十來歲的小伙子,竟然在這次百米賽跑中破了全國紀錄,真是後生可畏啊! 辨  識近義青出於藍、後起之秀反義乳臭未乾 胡作非為 參考詞語‧亂作胡為‧妄作胡為‧慣作非為‧胡作亂為‧胡為亂做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ˊ。

ㄗㄨㄛˋ。

ㄈㄟ。

ㄨㄟˊ漢語拼音húzuòfēiwéi釋  義指不顧法紀或不講道理的任意妄為。

語本《舊五代史.卷一○六.漢書.張瓘傳》。

典故說明「胡作非為」原作「慣作非為」。

張瓘(?∼西元950),五代時同州車渡村人,張承業姪子。

張承業事後唐莊宗,甚得寵信,於是張瓘前去投靠他,亦受到莊宗重用,被任為麟州刺史。

張承業治家甚嚴,有一個任磁州副使的姪子犯了殺人罪,他毫不包庇,立刻加以捕捉處死。

張承業知道張瓘年少時曾誤入歧途,跟隨劉開道作賊,於是勸誡他:「你年輕的時候不顧法紀,任意妄為,今日必須痛改前非。

如果你不肯改過向善,隨時都有可能被處死。

」後來「胡作非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不顧法紀或不講道理的任意妄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不顧法紀或不講道理的任意妄為。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蠻橫胡為」的表述上。

例句 警察找到他胡作非為的證據,立刻將他移送法辦。

這些流氓到處殺人搶劫,真是胡作非為,無法無天。

這些貪官汙吏私吞國家賑災的錢糧,簡直是胡作非為!許多人逞一時之勇胡作非為,難免鑄成大錯,後悔莫及。

這些不法分子經常在這一帶胡作非為,當地民眾實在不堪其擾!「自由」之名動輒被有心人士用來胡作非為,真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辨  識近義倒行逆施、橫行霸道、為非作歹反義安分守己、循規蹈矩 參考詞語亂作胡為注  音ㄌㄨㄢˋ。

ㄗㄨㄛˋ。

ㄏㄨˊ。

ㄨㄟˊ漢語拼音luànzuòhúwéi 釋  義元.喬孟符《金錢記.第三折》:「枉了你窮九經三史諸子百家,不學上古賢人囊螢積雪、鑿壁偷光,則學亂作胡為,這等無上下,無廉恥,我道你為何撞入後花園中,元來正懷著此事!」元.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一折》:「隨你自去打斛斗,學踢弄,舞地鬼,喬扮神,撒科打諢,亂作胡為。

」妄作胡為注  音ㄨㄤˋ。

ㄗㄨㄛˋ。

ㄏㄨˊ。

ㄨㄟˊ漢語拼音wàngzuòhúwéi 釋  義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三折》:「似恁般妄作胡為,敢欺侮咱浮蹤浪跡。

」慣作非為注  音ㄍㄨㄢˋ。

ㄗㄨㄛˋ。

ㄈㄟ。

ㄨㄟˊ漢語拼音guànzuòfēiwéi 釋  義《舊五代史.卷一○六》:「汝車渡村百姓劉開道下賊,慣作非為,今須改行,若故態不除,死無日矣。

」胡作亂為注  音ㄏㄨˊ。

ㄗㄨㄛˋ。

ㄌㄨㄢˋ。

ㄨㄟˊ漢語拼音húzuòluànwéi 釋  義《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報應極是昭彰,世人決不可戲而不戲,胡作亂為。

」胡為亂做注  音ㄏㄨˊ。

ㄨㄟˊ。

ㄌㄨㄢˋ。

ㄗㄨㄛˋ漢語拼音húwéiluànzuò 釋  義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二折》:「那廝敢胡為亂做,把先皇聖旨不怕些兒個,平白地闖出這場禍。

」 胡思亂想 參考詞語‧亂想胡思‧游思妄想‧胡思亂量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ˊ。

ㄙ。

ㄌㄨㄢˋ。

ㄒㄧㄤˇ漢語拼音húsīluànxiǎng釋  義謂不切實際地妄想。

※◎語出《朱子語類.卷一二.學六.持守》。

△「想入非非」 典故說明「胡思亂想」就是胡亂思想,指不切實際地妄想。

此語在《朱子語類》多見。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學家,學說以居敬窮理為主。

在《朱子語類.卷一二.學六.持守》中,他主張研究學問前要先收斂心神,使心力集中。

如果將心力歸總匯聚到義理上,專心一志,就不會「胡思亂想」,時間一久,自然會降低對物質的欲望,將心力著重在義理上。

另外在《朱子語類.卷一一三.朱子十.訓門人一》中也用到「胡思亂想」。

此段記載了朱熹回答陳淳(安卿):「所謂操存,只是教你如何匯聚心力,不胡思亂想,並不是教你在心裡固執著某種東西。

」這兩處的「胡思亂想」都是指不切實際地妄想。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不切實際地妄想。

使用類別用在「荒誕妄想」的表述上。

例句 她失戀後,每天胡思亂想,精神恍惚。

我說這話沒有什麼惡意,你別胡思亂想。

她坐在那裡胡思亂想,叫她好幾聲都沒有聽到。

他整日無所事事,胡思亂想,實在是浪費生命。

如果整天胡思亂想,不肯腳踏實地,怎能會有成果。

你每天胡思亂想,一點正事都不做,怎麼會有前途呢?男友出國唸書後,她每天胡思亂想,深怕他另結新歡。

他極度沒有安全感,總是胡思亂想,覺得有人要加害自己。

他上課時常胡思亂想,沒聽進老師講的課,所以一問三不知。

辨  識近義想入非非、異想天開「想入非非」及「胡思亂想」都有脫離現實,幻想的意思。

「想入非非」側重於思緒進入虛幻;「胡思亂想」側重於毫無根據地妄想。

想入非非胡思亂想辨似例句○ㄨ看了那麼多的太空人科幻影片,發覺自己也有點~,常覺得自己在太空漫遊。

ㄨ○男友出國唸書後,她每天~,深怕他另結新歡。

參考詞語亂想胡思注  音ㄌㄨㄢˋ。

ㄒㄧㄤˇ。

ㄏㄨˊ。

ㄙ漢語拼音luànxiǎnghúsī 釋  義《海上花列傳.第一六回》:「連問幾聲,諸十全只不答應。

實夫乃披衣坐起,亂想胡思,不解何故。

」游思妄想注  音ㄧㄡˊ。

ㄙ。

ㄨㄤˋ。

ㄒㄧㄤˇ漢語拼音yóusīwàngxiǎng 釋  義《二刻拍案驚奇.卷三》:「翰林當下別了老尼,到靜室中,游思妄想,過了一夜。

」《西遊補.第一五回》:「唐僧又叫白旗:『你分付營中將士:……游思妄想者,取首級!心志不猛者,取首級!爭鬥尚氣者,取首級!』」胡思亂量注  音ㄏㄨˊ。

ㄙ。

ㄌㄨㄢˋ。

ㄌㄧㄤˊ漢語拼音húsīluànliáng 釋  義宋.朱熹〈答潘文叔書一〉:「切宜便就腳下一切掃去,而於日用之間,稍立程課,著實下工夫;不要如此胡思亂量,過卻日子也。

」宋.蘇轍《龍川別志.卷下》:「聞者驚懼,皆退數步立,獨琦不動,曰:『太后不要胡思亂量。

』」 恍然大悟 參考詞語‧恍然始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ㄤˇ。

ㄖㄢˊ。

ㄉㄚˋ。

ㄨˋ漢語拼音huǎngrándàwù釋  義猛然醒悟過來。

語本唐.高彥休《唐闕史.卷上.裴丞相古器》。

△「豁然大悟」、「豁然貫通」、「豁然開朗」 典故說明「恍然大悟」原作「恍然始悟」。

據唐人高彥休的《唐闕史.卷上.裴丞相古器》載,唐時裴丞相好古物,當時在曲阜有一個農人在耕田時挖到一個叫「盎」(一種大腹斂口的盆)的古鐵器,環腰隱約現出九個古篆。

曲阜令無法辨識,就找了一個精通秦代八種書體的魯姓書生來看。

書生說:「這些字是大篆,不是現在通行的文字。

這九個字是:『齊桓公會於葵邱歲鑄』。

」曲阜令就將這件春秋時代的古物獻給裴丞相,好古的裴丞相視之為寶物。

有一天,裴丞相設宴和門生聚會,大家圍著看這件古寶,讚美之聲此起彼落,只有劉蛻認為那不是古寶,而是近代的贗品。

裴丞相很不高興,要劉蛻說出理由。

劉蛻說:「齊侯小白死後,諡號是「桓公」。

他九合諸侯,完成霸業。

葵邱之會是第八盟。

當時齊侯尚健在,是不可能用諡號稱呼的。

」裴丞相聽了,「恍然始悟」,令人把盎擊碎,和門生們繼續把酒言歡。

「恍然大悟」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恍然始悟」演變而出,用來指猛然醒悟過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猛然醒悟過來。

使用類別用在「突然領悟」的表述上。

例句 經過警方的說明,大家才恍然大悟,知道真凶是誰。

經老師的耐心指點後,我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原來錯得相當離譜。

聽了妻子的說明,他才恍然大悟,說:「原來事情的真相是這樣!」這件事我本來弄不清楚,經他這麼一說,我才恍然大悟,當然不再反對。

經過老師的剴切曉諭,他才恍然大悟:原來父母的嚴格管教,都是出於關愛。

辨  識近義茅塞頓開、豁然大悟、豁然貫通、豁然開朗反義大惑不解、百思不解「恍然大悟」及「豁然開朗」都有領悟了解的意思。

「恍然大悟」側重於事物疑慮的明了;「豁然開朗」側重於事物真相的了解。

恍然大悟豁然開朗辨似例句○ㄨ經過警方的說明,大家才~,知道真凶是誰。

ㄨ○查了這部百科全書,頓時~,解決多年的疑惑。

參考詞語恍然始悟注  音ㄏㄨㄤˇ。

ㄖㄢˊ。

ㄕˇ。

ㄨˋ漢語拼音huǎngránshǐwù 釋  義唐.高彥休《唐闕史.卷上》:「裴公恍然始悟,立命擊碎,然後舉爵盡歡而罷。

」 海底撈針 參考詞語‧大海撈針‧東海撈針‧東海撈鍼‧水底撈針‧海內尋針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ㄞˇ。

ㄉㄧˇ。

ㄌㄠ。

ㄓㄣ漢語拼音hǎidǐlāozhēn釋  義在大海中尋找一根細小的針。

比喻東西很難找到或事情很難做到。

※#語或本元.吳昌齡《二郎收豬八戒》第二折。

△「水中撈月」 典故說明針是十分細小的東西,要在浩潮大海中尋找一根針談何容易,所以用「海底撈針」來比喻東西難找或事情很難做到。

這個成語的用法在元曲中可見,例如吳昌齡的《二郎收豬八戒》雜劇。

吳昌齡是元代著名戲曲作家,生平不詳,撰有《西天取經》、《東坡夢》、《張天師》等雜劇共十二種。

在《二郎收豬八戒》中,描述了二郎神收服豬八戒的故事。

在《西遊記》中,豬八戒與孫悟空、沙悟淨同為唐三藏的弟子,護送唐三藏前往天竺取經。

相傳豬八戒本是天庭的天蓬元帥,因觸犯天條,被貶入凡間,不慎投胎為豬,但仍有神通。

豬八戒天性貪食好色,曾化身男子前往高家莊提親,後被視破,遭到收伏。

因為豬八戒什麼都不怕,只怕二郎神的哮天犬,故吳昌齡以此傳說作為題材,寫了這齣雜劇。

在曲詞中,吳昌齡描寫閨女待嫁,但姻緣天定不能強求,苦無對象只好蹉跎青春的幽怨心情,用「海內尋針」來形容如意郎君難以尋覓。

這裡的「海內尋針」意同「海底撈針」,另外明代朱權的《荊釵記》也用了「東海撈針」,意思也是一樣的。

如果要追探更早的典源線索,唐代道世所編的《法苑珠林.卷二三.慚愧篇.引證部》中,也有類似的用法:「一鍼投海中,求之尚可得。

一失人身命,難得過於是。

」意即在大海中投一根針,或許還找得到,但一個人失去了生命,卻不可能再救回來,藉以形容生命的寶貴。

可以參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東西很難找到或事情很難做到。

使用類別用在「極為困難」的表述上。

例句 既然沒有其他線索,就只好請你在這堆資料中海底撈針吧!這是人命關天的案子,即使海底撈針,我也要把凶手逮捕歸案。

這些文件堆得這麼亂,想要找到那封信可要像海底撈針一樣了。

如果不知道他的地址,要在臺北市找他,可真像海底撈針一樣困難。

最好是有其他線索,否則單憑兒時照片要找到人,那就像海底撈針般困難。

辨  識近義挾山超海反義探囊取物、手到擒來、反掌折枝、易如反掌、唾手可得、輕而易舉、甕中捉鱉「海底撈針」及「水中撈月」都有目標難以達成的意思。

「海底撈針」側重於目標雖難達成,但猶有可能;「水中撈月」側重於目標是不實在的,根本沒有希望達成。

海底撈針水中撈月辨似例句○ㄨ這些文件堆得這麼亂,想要找到那封信可要像~一樣了。

ㄨ○這些問題早已無解,你硬要找出答案,豈非在~! 參考詞語大海撈針注  音ㄉㄚˋ。

ㄏㄞˇ。

ㄌㄠ。

ㄓㄣ漢語拼音dàhǎilāozhēn 釋  義明.汪錂《春蕪記.第一三齣》:「覓利如大海撈針,攬禍似乾柴引火。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七回》:「到了汶河橋之後,找一家店住下,要打聽前任巡檢太爺家眷的下落;那真是大海撈針一般,問了半天,沒有人知道的。

」東海撈針注  音ㄉㄨㄥ。

ㄏㄞˇ。

ㄌㄠ。

ㄓㄣ漢語拼音dōnghǎilāozhēn 釋  義元.柯丹邱《荊釵記.第三四齣》:「此生休想同衾枕,要相逢除非是東海撈針!」東海撈鍼注  音ㄉㄨㄥ。

ㄏㄞˇ。

ㄌㄠ。

ㄓㄣ漢語拼音dōnghǎilāozhēn 釋  義《群音類選.官腔類》:「你真有幸,遇大德。

若是僥倖貪夫,一似東海撈鍼,怎得?」水底撈針注  音ㄕㄨㄟˇ。

ㄉㄧˇ。

ㄌㄠ。

ㄓㄣ漢語拼音shuǐdǐlāozhēn 釋  義《醒世恆言.第九回》:「就是小兒僥倖脫體,也是水底撈針,不知何日到手,豈可擔閣人家閨女?」海內尋針注  音ㄏㄞˇ。

ㄋㄟˋ。

ㄒㄩㄣˊ。

ㄓㄣ漢語拼音hǎinèixúnzhēn 釋  義元.吳昌齡《二郎收豬八戒.第二折》:「俊兒夫似海內尋針,姻緣事在天數臨,無緣分怎的消恁?直耽閣到如今。

」 海枯石爛 參考詞語‧松枯石爛‧海乾石爛‧石爛松枯‧石爛江枯‧石爛海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ㄞˇ。

ㄎㄨ。

ㄕˊ。

ㄌㄢˋ漢語拼音hǎikūshílàn釋  義「海枯」,海水枯乾。

語出唐.杜荀鶴〈感寓〉詩。

「石爛」,石頭粉碎。

語出唐.杜牧〈題桐葉〉詩。

「海枯石爛」一語因海枯石爛萬年難見,所以比喻歷時久遠。

又依常理,海不會枯,石不會爛,所以比喻意志堅定,永不改變。

典故說明「海枯石爛」係由「海枯」及「石爛」二語組合而成。

「海枯」是出自唐.杜荀鶴〈感寓詩〉,這首詩是晚唐詩人杜荀鶴對人心難測有感而發,他認為海乾枯了,終有見底的一天,而人一直到死都很難了解他們的內心。

「石爛」則是出自唐.杜牧〈題桐葉〉詩,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牧重遊故地時引發的感傷,用石頭風化粉碎、松木變成柴火表示時間推移、世事無常。

後來這二語被合用成「海枯石爛」,形容歷時長久、意志堅定。

如金.元好問〈鷓鴣天.顏色如花畫不成〉詞:「雲聚散,月虧盈。

海枯石爛古今情。

」又〈西樓〉曲:「海枯石爛兩鴛鴦,只合雙飛便雙死。

」至《兒女英雄傳》第一七回:「覺得這事作得海枯石爛,雲淨天空,何等乾淨解脫,胸中十分痛快。

」則以「海枯」表示乾淨澈底,「石爛」表示不留痕跡。

這種意義現在少用。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歷時久遠。

使用類別用在「時間長久」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大工程,恐怕海枯石爛也無法完成。

等到海枯石爛,烏托邦的理想社會也不可能出現。

二語義說明比喻意志堅定,永久不變。

使用類別用在「意志堅定」的表述上。

例句 縱然是海枯石爛,我對你的真情也絕不動搖。

熱戀中的情侶發誓,即使海枯石爛也永不變心。

這段堅貞的愛情,即使海枯石爛,也不會改變,令人欣羨。

這對夫妻曾經發誓海枯石爛永不變心,怎麼如今卻要離婚了呢? 辨  識近義海誓山盟、地老天荒、之死靡它、矢志不渝反義喜新厭舊、朝三暮四、朝秦暮楚 參考詞語松枯石爛注  音ㄙㄨㄥ。

ㄎㄨ。

ㄕˊ。

ㄌㄢˋ漢語拼音sōngkūshílàn 釋  義宋.葛長庚〈賀新郎.一別蓬萊館〉:「一別蓬萊館。

看桑田成海,又見松枯石爛。

」海乾石爛注  音ㄏㄞˇ。

ㄍㄢ。

ㄕˊ。

ㄌㄢˋ漢語拼音hǎigānshílàn 釋  義宋.王奕〈法曲獻仙音.九曲青溪〉:「老我重來,海乾石爛,那復斷碑殘礎。

」石爛松枯注  音ㄕˊ。

ㄌㄢˋ。

ㄙㄨㄥ。

ㄎㄨ漢語拼音shílànsōngkū 釋  義元.薩都拉〈過桐廬〉:「碧桃海上開多少,幾度春風長瑤草。

白雲滿地不歸來,石爛松枯天地老。

」石爛江枯注  音ㄕˊ。

ㄌㄢˋ。

ㄐㄧㄤ。

ㄎㄨ漢語拼音shílànjiāngkū 釋  義《明史.卷一七一》:「石爛江枯,爾乃得渡。

」石爛海枯注  音ㄕˊ。

ㄌㄢˋ。

ㄏㄞˇ。

ㄎㄨ漢語拼音shílànhǎikū 釋  義《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四》:「你若執迷不從,憑你石爛海枯,此中不可復出了。

」 海闊天空 參考詞語‧天空地闊‧天空海闊‧水闊天空‧海闊天高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ㄞˇ。

ㄎㄨㄛˋ。

ㄊㄧㄢ。

ㄎㄨㄥ漢語拼音hǎikuòtiānkōng釋  義形容天地遼闊而無邊際。

※語或本北周.庾信〈道士步虛詞〉一○首之一○。

後用「海闊天空」比喻心胸開闊、心情開朗,或形容無拘無束,漫無邊際的樣子。

△「天南地北」 典故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戰禍頻仍,人民生活朝不保夕,因此玄學盛行,崇尚出世無為的道家思想,以及神仙方術之說。

在詩壇上則是盛行遊仙詩,許多知名的文人都曾經創作,如曹植、阮籍、郭璞等。

這些遊仙詩或逃避現實,崇尚神仙,或藉著神仙之說以抒發自身不得志之鬱憤,對於神仙的居處和生活情態,均描寫得十分鮮活生動。

在〈道士步虛詞〉一○首之中,庾信以「海闊」形容海上飄渺的仙山,用「天高」描寫懸於崑崙之巔的玄圃,景象十分高遠遼闊,亦象徵了神仙生活的自由自在、毫無拘束。

後來「海闊天空」這句成語也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心胸開闊、心情開朗,或形容無拘無束,漫無邊際的樣子。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天地遼闊而無邊際。

使用類別用在「景觀遼闊」的表述上。

例句 站在鼻頭角的燈塔上,放眼望去,真是海闊天空。

我最喜歡到海邊,因為海闊天空的景色,總是讓人覺得心曠神怡。

二語義說明比喻心胸開闊、心情開朗 使用類別用在「豁達開朗」的表述上。

例句 退一步,海闊天空,別儘往牛角尖鑽。

既然雙方損失不大,假如各退一步,豈不海闊天空?男孩子要有海闊天空的胸襟,不要老在這芝麻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計較。

三語義說明形容無拘無束,漫無邊際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不受拘束」的表述上。

例句 那天晚上,大家海闊天空地聊到半夜。

在同學會上,大家一見面就海闊天空地聊個沒完。

作者運用海闊天空的想像力,創造出瑰麗神幻的童話世界。

辨  識近義無邊無際、天南地北、不著邊際、海說神聊、漫無邊際「海闊天空」及「天南地北」都有沒有邊際的意思。

「海闊天空」側重於範圍的寬廣與開闊;「天南地北」側重於沒有特定的主題或重點。

海闊天空天南地北辨似例句○○幾個老朋友許久不見,一見面就~地聊個沒完。

○ㄨ作者運用~的想像力,創造出瑰麗神幻的童話世界。

參考詞語天空地闊注  音ㄊㄧㄢ。

ㄎㄨㄥ。

ㄉㄧˋ。

ㄎㄨㄛˋ漢語拼音tiānkōngdìkuò 釋  義《紅樓夢.第一一一回》:「這時已到四更,天空地闊,萬籟無聲。

」清.陳確〈與張考夫書〉:「生平學力,正須在此等上體驗。

一念放下,便天空地闊矣。

」天空海闊注  音ㄊㄧㄢ。

ㄎㄨㄥ。

ㄏㄞˇ。

ㄎㄨㄛˋ漢語拼音tiānkōnghǎikuò 釋  義宋.張耒〈東海有大松土人相傳三代時物其狀偉異詩不能盡因讀徐仲車五花柳枝之作作此詩以激之〉:「天空海闊風力壯,敲戛簸蕩聲無窮。

」《醒世姻緣傳.第一六回》:「自己負了才名,又生了一副天空海闊的心性,洒脫不羈的胸襟。

」水闊天空注  音ㄕㄨㄟˇ。

ㄎㄨㄛˋ。

ㄊㄧㄢ。

ㄎㄨㄥ漢語拼音shuǐkuòtiānkōng 釋  義《浮生六記.卷四》:「三面皆設短欄,一輪明月,水闊天空。

」海闊天高注  音ㄏㄞˇ。

ㄎㄨㄛˋ。

ㄊㄧㄢ。

ㄍㄠ漢語拼音hǎikuòtiāngāo 釋  義北周.庾信〈道士步虛詞.一○首之一○〉:「麟洲一海闊,玄圃半天高。

」唐.劉氏瑤〈暗別離〉:「青鸞脈脈西飛去,海闊天高不知處。

」 海市蜃樓 參考詞語‧蜃樓海市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ㄞˇ。

ㄕˋ。

ㄕㄣˋ。

ㄌㄡˊ漢語拼音hǎishìshènlóu釋  義蜃,大蛤蜊。

傳說蜃能吐氣而形成樓臺城市等景觀,其實這是由於光線折射造成的自然現象。

語本《史記.卷二七.天官書》。

後用「海市蜃樓」比喻虛幻的事物。

△「空中樓閣」 典故說明在海邊或沙漠,偶爾可以看到綠州或城市的景象,好像就在眼前,可是等到走近一瞧,卻又消失了,這種現象就是「海市蜃樓」。

古人利用豐富的想像力解釋這種奇怪的現象,他們認為這是因為有一種叫做「蜃」的大蚌殼,能夠吐氣形成樓臺城市等景觀。

這樣的想像說解,古人將之記錄在正史中的天文曆書中,如《史記.卷二七.天官書》。

在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二一.異事》中,也記載著在登州的海邊,偶而可以看到雲霧中有宮室、人馬的景象,稱為「海市」。

其實「海市蜃樓」的形成是由於光線通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發生折射作用,而得遠處的景物投映在空中或地面上。

這種現象多在夏天時的沿海一帶或沙漠中出現。

後來「海市蜃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虛幻的景象或事物。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由於光線折射造成的自然現象或虛幻的影象。

使用類別用在「自然現象」的表述上。

例句 此地海面,到了夏天偶而會出現海市蜃樓的現象。

那年我在非洲旅遊時,親眼看見了海市蜃樓的幻象。

在沙漠中旅行的人常會被海市蜃樓的幻象迷惑,而失去了方向。

大家快來看!遠處那片樹林是海市蜃樓呢?還是真的是一片綠洲?海市蜃樓不只在沙漠會出現,在都市裡也會因為煙塵的關係,而有此現象。

二語義說明比喻虛幻的事物。

使用類別用在「空無虛幻」的表述上。

例句 榮耀如同海市蜃樓,似有似無,難以捉摸。

這些空泛的名聲,有如海市蜃樓,並不實在。

他整天被一些海市蜃樓的夢想弄得沮喪不振。

今夜且讓我們來築夢,縱是海市蜃樓也無妨。

富貴利祿對他而言,有如海市蜃樓,轉眼成空。

我不願耽溺於海市蜃樓般的榮華富貴中,那是虛幻不足恃的!唉!此刻方知我的夢想原來都只是海市蜃樓而已,真叫人洩氣。

辨  識近義空中樓閣、虛無縹緲、夢幻泡影、鏡花水月形音辨誤蜃,音ㄕㄣˋ。

一種大的蛤蜊。

不可寫作「唇」。

「空中樓閣」和「海市蜃樓」都指虛幻的事物。

「空中樓閣」側重指理想的不切實際,難以實現;「海市蜃樓」側重指事物的虛幻、短暫。

空中樓閣海市蜃樓辨似例句○ㄨ這些想似乎法不錯,但以我們目前的能力而言,只能算是~。

ㄨ○榮耀如同~,似有似無,難以捉摸。

參考詞語蜃樓海市注  音ㄕㄣˋ。

ㄌㄡˊ。

ㄏㄞˇ。

ㄕˋ漢語拼音shènlóuhǎishì 釋  義明.徐復祚《曲論》:「高華則太華峰頭,晴霞結綺;變幻則蜃樓海市,頃刻萬態。

」《聊齋志異.卷四》:「嗚呼!顯榮富貴,當於蜃樓海市中求之耳!」 海誓山盟 參考詞語‧山海之盟‧山盟海誓‧河盟山誓‧海約山盟‧盟山誓海‧誓山盟海‧誓海盟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ㄞˇ。

ㄕˋ。

ㄕㄢ。

ㄇㄥˊ漢語拼音hǎishìshānméng釋  義誓言盟約如山海般堅固持久,永恆不變。

語本《史記.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唐.司馬貞索隱述贊。

典故說明「海誓山盟」典源作「河盟山誓」。

漢高祖劉邦在平定天下後,對有功的軍臣加官賜爵、分封土地,《史記》裡列表敘述分封情形,並記載在賜封時,漢高祖誓言:「使河如帶,泰山若厲。

國以永寧,爰及苗裔。

」意思是只要國家安定,眾功臣之勛爵必定永傳子孫。

「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即是假使黃河乾涸,窄如衣帶;泰山崩壞,小如礪石(磨刀石)。

你們的官爵才會變動。

這是漢高祖向眾功臣許下的諾言,保證他們現在受封的爵位土地會世代相傳,絕不撤銷。

所以唐代的司馬貞寫劉邦:「起沛入秦,憑謀仗計。

紀勳書爵,河盟山誓。

」就是描述這段以黃河、泰山為喻的誓言。

後來「海誓山盟」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將「河」換為「海」,同樣是指誓約如山海般堅固持久,永恆不變。

後世多用在男女感情約定上。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誓言盟約如山海般堅固持久,永恆不變。

使用類別用在「誓言允諾」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們海誓山盟,相約廝守到老。

熱戀中的情侶總是海誓山盟,希望兩人永不分離。

我相信我們之間的海誓山盟,一定能禁得起時間的考驗。

這段海誓山盟的愛情,最後仍以分手告終,讓人不勝唏噓。

不過分離了三個月,他就把我們的海誓山盟忘得一乾二淨。

雖然雙方家人反對,他們仍海誓山盟,非君不嫁,非卿不娶。

看到他們如今形同陌路的樣子,誰能想像他們曾是海誓山盟的戀人呢?羅密歐和茱麗葉的海誓山盟令人動容,但現實生活中卻極少人能做到。

他和每個女朋友都曾海誓山盟,最後都移情別戀,你可千萬不要上當啊! 辨  識近義天長地久、地老天荒、金石之盟、信誓旦旦、海枯石爛反義出爾反爾、自食其言、言而無信、食言而肥、背信棄義 參考詞語山海之盟注  音ㄕㄢ。

ㄏㄞˇ。

ㄓ。

ㄇㄥˊ漢語拼音shānhǎizhīméng 釋  義明.李昌祺《剪燈餘話.卷四》:「行夫婦之禮,設山海之盟,密訴幽情。

」山盟海誓注  音ㄕㄢ。

ㄇㄥˊ。

ㄏㄞˇ。

ㄕˋ漢語拼音shānménghǎishì 釋  義宋.趙長卿〈賀新郎.負你千行淚〉:「為你後、甘心顦顇。

終待說、山盟海誓。

這恩情、到此非容易。

拚做個,久長計。

」《警世通言.卷三二》:「自遇郎君,山盟海誓,白首不渝。

」河盟山誓注  音ㄏㄜˊ。

ㄇㄥˊ。

ㄕㄢ。

ㄕˋ漢語拼音héméngshānshì 釋  義《史記.卷一八》:「起沛入秦,憑謀仗計。

紀勳書爵,河盟山誓。

」海約山盟注  音ㄏㄞˇ。

ㄩㄝ。

ㄕㄢ。

ㄇㄥˊ漢語拼音hǎiyuēshānméng 釋  義宋.柳永〈洞仙歌.佳景留心慣〉:「洞房悄悄,繡被重重,夜永歡餘,共有海約山盟。

」宋.歐陽修〈解仙佩.有個人人牽繫〉:「有個人人牽繫。

淚成痕、滴盡羅衣。

問海約山盟何時。

鎮教人、目斷魂飛。

」盟山誓海注  音ㄇㄥˊ。

ㄕㄢ。

ㄕˋ。

ㄏㄞˇ漢語拼音méngshānshìhǎi 釋  義元.王德信〈四塊玉.信物存套〉:「他若是背義忘恩尋罪責,我將這盟山誓海說的明白。

」明.張四維《雙烈記.第三齣》:「人似玉,貌如花,盟山誓海作生涯。

」誓山盟海注  音ㄕˋ。

ㄕㄢ。

ㄇㄥˊ。

ㄏㄞˇ漢語拼音shìshānménghǎi 釋  義《群音類選.北腔類》:「頓忘了誓山盟海,頓忘了音書不寄來。

」誓海盟山注  音ㄕˋ。

ㄏㄞˇ。

ㄇㄥˊ。

ㄕㄢ漢語拼音shìhǎiméngshān 釋  義宋.陳允平〈蝶戀花.樓上鐘殘人漸定〉:「一曲胡笳,別後誰堪聽。

誓海盟山虛話柄,憑書問著無言應。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回》:「蘅舫是一向有了交情的,誓海盟山,已有白頭之約。

」 害群之馬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ㄞˋ。

ㄑㄩㄣˊ。

ㄓ。

ㄇㄚˇ漢語拼音hàiqúnzhīmǎ釋  義比喻危害大眾的人。

語本《莊子.徐无鬼》。

典故說明莊子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他崇尚自然無為,逍遙自得,政治上也傾向無為而治。

在《莊子.徐无鬼》中,寫到黃帝要到具茨山見大隗神,前後有六個人幫他駕車、開路,但到了襄城附近還是迷路了,連個問路的人都沒有。

正巧有個牧馬的小孩經過,黃帝趕緊叫住,問他知不知道具茨山在哪,他回答說知道。

又問他知不知道大隗神在哪,他也說知道。

黃帝不禁讚嘆,這個小孩不但知道具茨山,還知道大隗神的所在之處,一定不是個平凡人物,因此向他請教治理天下的道理。

小童卻不願多論世事,只想自在地悠遊於天地之間。

但禁不住黃帝一再地詢問,就只說:「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意思是說:治理天下和養馬沒什麼差別,就是除去對馬不好的事物而已。

黃帝聽了非常佩服,叩頭拜謝,尊稱他為天師。

「害馬」原指任何會傷害馬匹的事物,後來「害群之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危害大眾的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危害大眾的人。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為害作亂」的表述上。

例句 他經常打架鬧事,使得團體名譽受損,真是害群之馬。

大家都無法容忍這個無惡不作的害群之馬繼續留在社區內。

我們一定要找出公司的害群之馬,不能放任他一直挑撥離間。

他真是個害群之馬,和他一起玩樂的年輕人全迷上了飆車的惡習。

必要時,政府應該採取斷然措施,伸張公權力,嚴格處置那些違法亂紀的害群之馬。

花天酒地 參考詞語‧酒地花天‧酒海花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ㄚ。

ㄊㄧㄢ。

ㄐㄧㄡˇ。

ㄉㄧˋ漢語拼音huātiānjiǔdì釋  義原指在美好的環境中飲酒作樂。

※語或出清.捧花生《秦淮畫舫錄.卷上.紀麗.高桂子》。

後來「花天酒地」多用來形容沉迷酒色,荒誕腐化的生活。

△「醉生夢死」 典故說明「花天酒地」中的「花」指的是在聲色場所中執業的女子,整個詞語現多用來形容沉湎於酒色的生活,但在古典文獻中,則見有用以指稱在美好的環境中飲酒作樂。

如在清人捧花生的《秦淮畫舫錄》中,描述一位佳麗高桂子的情事時說道:「兩心稱契好,花天酒地,要誓良殷,各有終焉之志。

」這裡是說高桂子與她心儀的對象,彼此情投意合,在詩情畫意的情景中飲酒作樂,兩人都是情深意重,想要互許終身。

但後來「花天酒地」的語義轉變,被用來形容縱情聲色場所中荒誕腐化的生活,例如清代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九回:「上海是個花天酒地的地方。

」則是說上海這個地方充滿了聲色場所,充滿了誘惑。

而這個語義也是現在一般所使用的。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沉迷酒色,荒誕腐化的生活。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荒淫糜爛」的表述上。

例句 他既不花天酒地,也不貪求功名利祿,肯定是個有為的青年。

他整天三朋四友,花天酒地,不務正業地鬼混,如何能有成就?都是交了這些狐群狗黨的朋友,才讓他變得花天酒地,胡鬧鬼混。

他把家產花天酒地,一擲千金地花完了,現在變得家徒四壁,一貧如洗。

小王過慣了花天酒地的生活,現在要他由奢入儉,挨餓受凍,他怎麼受得了?只要我不花天酒地胡亂花錢,每個月好好地把錢攢下來寄回家,家裡就可以慢慢償清債務了。

辨  識近義醉生夢死、紙醉金迷、酒綠燈紅、燈紅酒綠、聲色犬馬反義節衣縮食、布衣蔬食、克勤克儉「醉生夢死」及「花天酒地」都有生活頹廢的意思。

「醉生夢死」側重於表達迷糊、消沉的樣子,除用來比喻生活狀況,亦可用來比喻生活態度;「花天酒地」則側重於表達荒淫、放蕩、糜爛的生活實況,不可用來修飾生活態度。

醉生夢死花天酒地辨似例句○ㄨ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每每胸懷大志,奮發圖強,絕不願意一輩子~,渾渾噩噩地虛度過去? ㄨ○他整天三朋四友,~,不務正業地鬼混,如何能有成就? 參考詞語酒地花天注  音ㄐㄧㄡˇ。

ㄉㄧˋ。

ㄏㄨㄚ。

ㄊㄧㄢ漢語拼音jiǔdìhuātiān 釋  義《宦海.第一一回》:「當著那一面柳州失守,王觀察捐軀致命之時;正是這一邊風月珠江,木大人酒地花天之際。

」《孽海花.第一回》:「馬龍車水,酒地花天,好一派昇平景象!」酒海花天注  音ㄐㄧㄡˇ。

ㄏㄞˇ。

ㄏㄨㄚ。

ㄊㄧㄢ漢語拼音jiǔhǎihuātiān 釋  義清.趙翼〈前輩商寶意嚴海珊袁簡齋諸公詩……先後刻成羅列案頭足資欣賞率題四律.其三〉:「論文竊幸及諸賢,酒海花天共擘箋。

」 花團錦簇 參考詞語‧攢花簇錦‧簇錦攢花‧花攢錦簇‧花簇錦攢‧錦團花簇‧錦簇花團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ㄚ。

ㄊㄨㄢˊ。

ㄐㄧㄣˇ。

ㄘㄨˋ漢語拼音huātuánjǐncù釋  義花朵錦繡聚集在一起。

形容繁花茂盛。

※#語或本唐.施肩吾〈少婦游春詞〉。

後亦用「花團錦簇」形容五彩繽紛、繁華美麗。

典故說明「花團錦簇」原作「簇錦攢花」。

「簇」和「攢」都有聚合的意思。

唐代詩人施肩吾〈少婦游春詞〉,描寫的是少婦在春天出外踏青時見到的情景,其中「簇錦攢花鬥勝遊」一句意思是:花朵錦繡聚集在一起比較高下,呈現出色彩繽紛華麗的景象。

後來「花團錦簇」這句成語可能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五彩繽紛、繁華美麗的樣子。

另外在《景德傳燈錄.卷一七.洪州雲居道膺禪師》中,也可見到「攢花簇錦」這樣的詞形,意思同樣是形容花朵錦繡聚集在一起,豔麗華美的景象。

出現「花團錦簇」的書證如《西遊記》第九四回:「只見那三宮皇后,六院嬪妃,引領著公主,都在昭陽宮談笑。

真個是花團錦簇!」在這裡「花團錦簇」是形容人的衣飾華美之外,亦可用來形容文章的辭藻華麗,如:《儒林外史》第三回:「自古道:『人逢喜事精神爽。

』那七篇文字,做的花團錦簇一般。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繁花茂盛。

使用類別用在「花開茂盛」的表述上。

例句 春天一到,大地一片花團錦簇,美不勝收。

那個花團錦簇的花卉展覽會場,使人宛如置身仙境之中。

經過他的苦心經營,這個公園變得花團錦簇,蝶繞蜂喧。

二語義說明形容五彩繽紛,繁華美麗。

使用類別用在「豐富多樣」的表述上。

例句 今天的晚會貴婦雲集,鬢雲襟香,花團錦簇。

今年的元宵燈會,真是花團錦簇,讓人看得眼花撩亂。

 這篇文章作得花團錦簇,不唯辭采動人,意念更是宏富。

辨  識近義萬紫千紅、柳暗花明、奼紫嫣紅、五彩繽紛 參考詞語攢花簇錦注  音ㄘㄨㄢˊ。

ㄏㄨㄚ。

ㄘㄨˋ。

ㄐㄧㄣˇ漢語拼音cuánhuācùjǐn 釋  義《景德傳燈錄.卷一七》:「若將有限心識作無限中用,如將方木逗圓孔,多少差訛?設使攢花簇錦,事事及得,及盡一切事,亦只喚作了事人、無過人,終不喚作尊貴。

」《續傳燈錄.卷一四》:「澄潭皎月,隨機施設,縱奪臨時,縱之則句句攢花簇錦,處處釋迦道場。

」簇錦攢花注  音ㄘㄨˋ。

ㄐㄧㄣˇ。

ㄘㄨㄢˊ。

ㄏㄨㄚ漢語拼音cùjǐncuánhuā 釋  義唐.施肩吾〈少婦遊春詞〉:「簇錦攢花鬥勝遊,萬人行處最風流。

」花攢錦簇注  音ㄏㄨㄚ。

ㄘㄨㄢˊ。

ㄐㄧㄣˇ。

ㄘㄨˋ漢語拼音huācuánjǐncù 釋  義元.無名氏《賀元宵.第二折》:「說元宵佳節時俗,喜鰲山高接雲衢,蓋的來花攢錦簇,有千般像生人物。

」清.金埴《不下帶編.卷六》:「把一個洛陽街,花攢錦簇美前程,生扭作望江亭,風清月冷喬丰韻。

」花簇錦攢注  音ㄏㄨㄚ。

ㄘㄨˋ。

ㄐㄧㄣˇ。

ㄘㄨㄢˊ漢語拼音huācùjǐncuán 釋  義《金瓶梅詞話.第七七回》:「唱了一摺下來,又割錦纏羊。

端的花簇錦攢,吹彈歌舞。

筲韶盈耳,金貂滿座。

」錦團花簇注  音ㄐㄧㄣˇ。

ㄊㄨㄢˊ。

ㄏㄨㄚ。

ㄘㄨˋ漢語拼音jǐntuánhuācù 釋  義《紅樓夢.第八八回》:「那巧姐兒身上穿得錦團花簇,手裡拿著好些頑意兒,笑嘻嘻走到鳳姐身邊學舌。

」錦簇花團注  音ㄐㄧㄣˇ。

ㄘㄨˋ。

ㄏㄨㄚ。

ㄊㄨㄢˊ漢語拼音jǐncùhuātuán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若經義不精,史事不熟,縱然文章作的錦簇花團,終為無本之學。

」《花月痕.第一二回》:「兩廊間酒香茶沸,水榭上錦簇花團。

」 花枝招展 參考詞語‧花枝招颭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ㄚ。

ㄓ。

ㄓㄠ。

ㄓㄢˇ漢語拼音huāzhīzhāozhǎn釋  義「花枝招展」之「招展」,典源作「招颭」。

「招颭」同「招展」。

比喻女子打扮美麗、婀娜多姿的樣子。

語本《醒世恆言.卷八.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後亦用「花枝招展」形容花木的枝葉隨風搖擺,景致美好。

典故說明「花枝招展」原作「花枝招颭」。

《醒世恆言》中收錄的「花枝」一詞,在唐代韋莊〈菩薩蠻.如今卻憶江南樂〉詞:「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

」已用來比做美人。

明代小說〈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中則見「花枝招颭」一語。

這篇小說的內容敘述杭州喬太守,當堂判斷一樁荒唐婚事,將孫玉郎未婚妻徐文哥改許配給裴政,使孫玉郎與劉慧娘,孫珠姨與劉璞成為眷屬的經過。

文中「那女子的尖尖趫趫,鳳頭一對,露在湘裙之下,蓮步輕移,如花枝招颭一般」,形容纏小腳的女子走起路來婀娜多姿的體態,如花枝招颭一般。

「招颭」即「招展」。

後來「花枝招展」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女子打扮美麗、婀娜多姿的樣子,亦用來形容花木的枝葉隨風搖擺,景致美好。

如《紅樓夢》第二七回:「每一棵樹頭,每一枝花上都繫了這些事物。

滿園裡繡帶飄颻,花枝招展。

」形容大觀園裡繫上綵線的花木,隨風搖擺,很是好看。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女子打扮美麗、婀娜多姿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盛妝打扮」的表述上。

例句 每逢過年時,路上的人們個個花枝招展,洋溢著喜氣。

她打扮得花枝招展,準備參加今晚一年一度的名人盛會。

前方一群年輕的女子,花枝招展,有說有笑地朝這邊走來。

參加頒獎典禮的女星們,每位都盛裝出席,個個打扮得花枝招展。

每當小鎮的大會舉行之際,婦女們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前往觀看。

為了參加好友的婚禮,小妹打扮得花枝招展,興沖沖地出門去了。

為了獲得裁判的青睞,這場校園美女選拔的每位參賽者,都打扮得花枝招展,魅力四射。

妹妹自從上大學以後,就很在意自己的穿著,每天總要打扮得漂漂亮亮、花枝招展的,才肯出門。

二語義說明形容花木的枝葉隨風搖擺,景致美好。

使用類別用在「花開茂盛」的表述上。

例句 春天腳步一到,遍野的花兒爭奇鬥豔,花枝招展,忙壞了成千成百的蜂兒。

每年二月一到,陽明山上一片花枝招展的景象,總是吸引許多遊客上山觀賞。

辨  識近義珠圍翠繞、濃妝豔抹、花紅柳綠反義衣衫襤褸、荊釵布裙 參考詞語花枝招颭注  音ㄏㄨㄚ。

ㄓ。

ㄓㄠ。

ㄓㄢˇ漢語拼音huāzhīzhāozhǎn 釋  義《醒世恆言.卷八》:「那女子的尖尖趫趫,鳳頭一對,露在湘裙之下,蓮步輕移,如花枝招颭一般。

」《金瓶梅詞話.第三二回》:「只見銀兒和愛香兒,又與一個穿大紅紗衫年小的粉頭,提著衣裳包兒進門。

先望月娘花枝招颭繡帶飄飄,磕了頭。

」 花言巧語 參考詞語‧巧舌花脣‧巧言花語‧巧語花言‧花唇巧舌‧花嘴花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ㄚ。

ㄧㄢˊ。

ㄑㄧㄠˇ。

ㄩˇ漢語拼音huāyánqiǎoyǔ釋  義形容虛假而動聽的言語。

語出《朱子語類.卷二○.論語.學而篇》。

△「甜言蜜語」 典故說明《論語》裡曾記載孔子的一段話:「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是話說得很動聽,臉色裝得很和善,可是一點也不誠懇,這不是仁的表現。

宋代理學家朱熹在與學生講解這段話時,解釋說:「做任何事都要有誠心,沒有誠心便是不仁。

說話動聽、和顏悅色,本來就應該這樣,而且也不害事,但如果為了取悅別人而不誠心的話,那是不可以的。

」「巧言」二字有人解釋為說話不誠懇,朱熹告訴學生說:「依我之見,巧言是指虛假好聽的話,今天有不少讀書人舞文弄墨,妙筆生花,但寫的盡是些言不及義的文章,就是所謂的巧言,也就是『花言巧語』。

」朱熹用「花言巧語」來解釋《論語》裡的「巧言」二字,後來「花言巧語」就被用來形容虛假而動聽的言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虛假而動聽的言語。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動聽」的表述上。

例句 金光黨利用人性貪的弱點,花言巧語騙走許多人畢生的積蓄。

經過上次的教訓,她深刻地體認到花言巧語的男人是不可靠的。

父母親總是叮嚀女兒交男朋友要小心,不要被花言巧語給迷惑了。

只要朋友一問起為什麼結婚,她總是笑著說是被老公的花言巧語給騙的。

媽媽誤信了商人的花言巧語,買下一件兩仟元的上衣,結果才洗一次就縮水了。

辨  識近義天花亂墜、巧言如簧、甜言蜜語、巧言令色反義由衷之言、肺腑之言、逆耳忠言、暮鼓晨鐘「花言巧語」及「甜言蜜語」都指動聽的話。

「花言巧語」具虛偽義,適用對象較廣;「甜言蜜語」較中性,多用於描述愛情的場合。

花言巧語甜言蜜語辨似例句ㄨ○她就這樣被他的~說動了,終於點頭答應了婚事。

○ㄨ金光黨利用人性貪的弱點,~騙走許多人畢生的積蓄。

參考詞語巧舌花脣注  音ㄑㄧㄠˇ。

ㄕㄜˊ。

ㄏㄨㄚ。

ㄔㄨㄣˊ漢語拼音qiǎoshéhuāchún 釋  義明.沈采《千金記.第四七齣》:「你這小人,怎生出巧舌花脣,累他進退兩難存。

」巧言花語注  音ㄑㄧㄠˇ。

ㄧㄢˊ。

ㄏㄨㄚ。

ㄩˇ漢語拼音qiǎoyánhuāyǔ 釋  義《崇禎本金瓶梅.第七五回》:「好個說嘴的貨,我聽不上你這巧言花語,可可兒就是熱著我來!」巧語花言注  音ㄑㄧㄠˇ。

ㄩˇ。

ㄏㄨㄚ。

ㄧㄢˊ漢語拼音qiǎoyǔhuāyán 釋  義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對人前巧語花言;—沒人處便想張生,—背地裡愁眉淚眼。

」明.梁辰魚《浣紗紀.第三二齣》:「你這等小小年紀,那裡去學這些巧語花言,可惡可惡!」花唇巧舌注  音ㄏㄨㄚ。

ㄔㄨㄣˊ。

ㄑㄧㄠˇ。

ㄕㄜˊ漢語拼音huāchúnqiǎoshé 釋  義元.孟漢卿《魔合羅.第四折》:「不要你狂言詐語,花唇巧舌,信口支持。

則要你依頭縷當,分星劈兩,責狀招實。

」花嘴花舌注  音ㄏㄨㄚ。

ㄗㄨㄟˇ。

ㄏㄨㄚ。

ㄕㄜˊ漢語拼音huāzuǐhuāshé 釋  義《石點頭.卷四》:「那鳳奴年已一十五歲,已解人事,見孫三郎花嘴花舌,說著渾話,把娘一扯說道:『進去進去,可恨這後生,在那裡調嘴,我們原不該出來觀看。

』」 患得患失 參考詞語‧患得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ㄢˋ。

ㄉㄜˊ。

ㄏㄨㄢˋ。

ㄕ漢語拼音huàndéhuànshī釋  義在沒得到以前怕得不到,得到以後又怕失去。

形容人的得失心很重。

語本《論語.陽貨》。

△「無所不至」 典故說明孔子是春秋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曾說:「人格低下的人是不能侍奉君王的,因為他們只注重名利,沒得到前害怕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會失去。

如果擔心到手的名利失去的話,為了繼續保有它,他們就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這就是說,如果君主身邊的人品德不好的話,他們為了保有既得利益,就會無所不用其極,影響朝政,蒙蔽視聽,進而使國家人民受到危害,所以這種人是絕對不能事君的。

孔子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說明小人對名利得失的憂慮。

後來「患得患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的得失心很重。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的得失心很重。

使用類別用在「貪得患失」的表述上。

例句 明天的考試盡力而為就是,不必患得患失,弄得自己焦慮難安。

就因為你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讓人受不了,以致每段戀情都不了了之。

考試前夕最忌諱患得患失的心態,容易導致生活失常,而使成績不理想。

這個獎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也無法強求,你不要患得患失,自尋煩惱。

老師叮嚀我們用平常心去看待明天的冠亞軍之爭,不要患得患失,以免表現失常。

參考詞語患得失注  音ㄏㄨㄢˋ。

ㄉㄜˊ。

ㄕ漢語拼音huàndéshī 釋  義宋.章甫〈秋雨未已客懷不佳夜誦少陵遣興〉:「人生真幻戲,歸盡同螻螘。

貪夫患得失,達者今無幾。

」 畫餅充飢 參考詞語‧充飢畫餅‧畫餅充饑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ㄚˋ。

ㄅㄧㄥˇ。

ㄔㄨㄥ。

ㄐㄧ漢語拼音huàbǐngchōngjī釋  義畫餅解飢。

比喻徒具虛名而無益於實際。

語本《三國志.卷二二.魏書.桓二陳徐衛盧傳.盧毓》。

後亦用「畫餅充飢」比喻徒事空想無益於事。

△「望梅止渴」 典故說明畫餅,畫成的餅。

比喻徒具形式而無實用價值。

根據《三國志》記載,三國魏盧毓為人正直不阿,敢於上諫直言,頗得魏明帝賞識,任命為吏部尚書,擔任推舉人才的工作。

魏明帝向來厭惡那些聲名顯揚,卻無才學的人,這時剛好中書郎一職出缺,於是下詔要求盧毓推舉人才時要注重真才實學,不要選那些徒具名聲的人,否則便像在地上畫餅一般,只能看而不能吃。

後來「畫餅充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徒具虛名而無益於實際。

亦用來比喻徒事空想無益於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徒具虛名而無益於實際。

使用類別用在「不切實際」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承諾只是畫餅充飢,你可別上當啊!不切實際的空想猶如畫餅充飢,於事無補。

畫餅充飢無法解決問題,讓我們立即行動吧!你只知空談理想而不去實踐,不過是畫餅充飢罷了!公司的改革不能畫餅充飢,必須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

辨  識近義望梅止渴反義實事求是 參考詞語充飢畫餅注  音ㄔㄨㄥ。

ㄐㄧ。

ㄏㄨㄚˋ。

ㄅㄧㄥˇ漢語拼音chōngjīhuàbǐng 釋  義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三折》:「到三更四更,便似止渴思梅,充飢畫餅。

」明.孟稱舜《桃源三訪.第四折》:「兀記他去年此日花前笑語明,今都做充飢畫餅。

」畫餅充饑注  音ㄏㄨㄚˋ。

ㄅㄧㄥˇ。

ㄔㄨㄥ。

ㄐㄧ漢語拼音huàbǐngchōngjī 釋  義唐.馮用之〈權論〉:「聖人知道德有不可為之時,禮義有不可施之時,刑名有不可威之時,由是濟之以權也。

其或不可為而為,則禮義如畫餅充饑矣。

」《警世通言.卷三四》:「鸞拆書看了,雖然不曾定個來期,也當畫餅充饑,望梅止渴。

」 畫龍點睛 參考詞語‧點龍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ㄚˋ。

ㄌㄨㄥˊ。

ㄉㄧㄢˇ。

ㄐㄧㄥ漢語拼音huàlóngdiǎnjīng釋  義畫了龍後,為其點上眼睛,龍便乘雲飛去。

比喻繪畫、作文時在最重要之處加上一筆,使全體更加生動傳神。

#典出晉.王嘉《拾遺記.卷四.秦始皇》。

後亦用「畫龍點睛」比喻做事能握要點,讓整件事更加圓滿。

典故說明晉代王嘉所編的《拾遺記》中,蒐集了許多古代的奇聞異事,其中有一篇記載著秦始皇時發生的一件怪事。

傳說在始皇元年,有個小國獻給秦始皇一位手藝精湛的工匠,無論是畫畫、雕刻都相當拿手。

他雕出來的動物每隻都栩栩如生,繪畫工夫更是了得,隨便一出手便是一幅壯麗的圖畫。

他曾畫了幾隻龍鳳,每隻都像真的在飛一樣,十分傳神。

但是都沒有點上眼睛,因為聽說點了眼睛就會真地飛走了。

在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也提到張僧繇曾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其中兩條一經點晴後,雷電大作,龍具有了生命,破壁飛上天去。

後來「畫龍點晴」一語,就用來比喻繪畫、作文時在最重要之處加上一筆,使得全體更加生動傳神;後亦用來比喻做事能把握要點,讓整件事更加圓滿。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繪畫、作文時在最重要之處加上一筆,使全體更加生動傳神。

使用類別用在「襯托出色」的表述上。

例句 好對聯得配上好字,才能收畫龍點睛之妙。

沒有你畫龍點睛的一筆,這幅畫還真沒什麼看頭。

他在演講時常會引用幾個小故事,真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這盆花擺在這裡,的確有畫龍點睛之妙,把整個客廳的氣氛襯托得非常得好。

這幅畫在主題旁邊添了一朵荷花,不但沒有畫龍點睛的妙處,更覺畫蛇添足了。

只見老師提起筆在小華所畫的馬加了幾筆,頓時整匹馬顯得精神奕奕,真是畫龍點睛啊!二語義說明比喻做事能握要點,讓整件事更加圓滿。

使用類別用在「襯托出色」的表述上。

例句 這篇佳作配上如此佳題,有如畫龍點睛。

作文時適當引用一些詩文名句,可以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你引了〈中山狼傳〉來作為談感恩的反例,頗收畫龍點睛之效。

他在這幅春櫻圖,題上「一片花飛,風飄萬點」,適景適情,畫龍點睛!你在他們的婚宴上,掛上一張他們兒時玩在一起的照片,真是有畫龍點睛之妙。

蘇洵〈六國〉結尾「苟以天下大,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畫龍點睛似的點明全文主旨。

徐志摩用「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作結,真是畫龍點睛的道出了全詩的精神。

辨  識形音辨誤睛,音ㄐ|ㄥ。

眼睛。

不可寫作「晴」。

參考詞語點龍睛注  音ㄉㄧㄢˇ。

ㄌㄨㄥˊ。

ㄐㄧㄥ漢語拼音diǎnlóngjīng 釋  義明.張岱《瑯嬛文集.卷三》:「細觀諸傳,見吾兄筆削之妙,增一字如點龍睛,刪一字如除棘刺。

」 畫蛇添足 參考詞語‧妄畫蛇足‧為蛇添足‧為蛇畫足‧畫蛇著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ㄚˋ。

ㄕㄜˊ。

ㄊㄧㄢ。

ㄗㄨˊ漢語拼音huàshétiānzú釋  義畫好蛇後,多事為它添上蛇足,結果反而失去本已贏得的酒。

比喻多此一舉,反將事情弄糟。

典出《戰國策.齊策二》。

典故說明據《戰國策.齊策二》載,戰國時,昭陽為楚國大將,當時昭陽已攻下魏國的八座城池,接著又計畫討伐齊國,於是齊王派陳軫前來遊說昭陽,請他不要攻打齊國,陳軫就引用了「畫蛇添足」的故事作比方來說明,故事的內容是說:在楚國有個專管廟堂祭祀的人,把一壺酒賞給辦事的人們去喝。

但是人多酒少,不夠大家分喝,於是大家商量了一下,想出在地上畫蛇比賽的方式,誰先畫好一條蛇,誰就可以喝那壺酒。

比賽開始之後,其中有一個人畫得很快,不一會兒就畫好蛇,於是拿起酒準備要喝,看著別人還在慢慢的畫著,就左手拿著酒壺,右手握著筆又在地上畫了起來,並且還得意地說:「我還能有時間給蛇畫上腳呢!」蛇腳還沒畫好,另一個人已經畫好了蛇,就把酒搶過去,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能再給蛇添上腳呢!」說完,就把酒給喝了。

那個替蛇畫上腳的人,最後就失去了原本是屬於他的那壺酒。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畫蛇添足」,用來比喻多此一舉,反將事情弄糟。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多此一舉,反將事情弄糟。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行事不當」的表述上。

例句 寫文章意足即可,不要畫蛇添足。

他本來就很囉嗦,畫蛇添足也非意外。

發表意見應精簡有力,切忌畫蛇添足。

這事就說到此為止,你別再畫蛇添足了。

事情已處理妥當,不需要我再畫蛇添足了。

本來一場成功的演講,就敗在結尾那畫蛇添足的笑話。

寫文章切忌刻意求工,以免畫蛇添足,失卻自然本色。

明明是件好事,經他畫蛇添足地描述後,反而成了壞事。

做事最好適可而止,刻意求工,常會畫蛇添足,弄巧成拙。

在大自然景色中加了一些人工造景,正如畫蛇添足,反而不美。

事情所以會失敗,正是因為他畫蛇添足多說了幾句話,反成累贅。

你在「天下第一」中間加上「世界」二字,豈非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如今你的功績已被公認,理當見好就收,即時隱退,如果繼續留任,反而畫蛇添足,適得其反了。

辨  識近義多此一舉、弄巧成拙反義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參考詞語妄畫蛇足注  音ㄨㄤˋ。

ㄏㄨㄚˋ。

ㄕㄜˊ。

ㄗㄨˊ漢語拼音wànghuàshézú 釋  義《後漢書.卷七四下》:「何意凶臣郭圖,妄畫蛇足,曲辭諂媚,交亂懿親。

」為蛇添足注  音ㄨㄟˋ。

ㄕㄜˊ。

ㄊㄧㄢ。

ㄗㄨˊ漢語拼音wèishétiānzú 釋  義明.王廷相〈答何柏齋造化論.一四首之八〉:「此論為蛇添足,又豈自然而然之道哉?」為蛇畫足注  音ㄨㄟˋ。

ㄕㄜˊ。

ㄏㄨㄚˋ。

ㄗㄨˊ漢語拼音wèishéhuàzú 釋  義《三國志.卷四五》:「翼曰:『可止矣,不宜後進,進或毀此大功。

』維大怒。

曰:『為蛇畫足!』維竟圍經於狄道,城不能克。

」畫蛇著足注  音ㄏㄨㄚˋ。

ㄕㄜˊ。

ㄓㄨㄛˊ。

ㄗㄨˊ漢語拼音huàshézhuózú 釋  義唐.韓愈〈感春.詩四首之四〉:「今者無端讀書史,智慧只足勞精神。

畫蛇著足無處用,兩鬢雪白趨埃塵。

」 揮金如土 參考詞語‧揮金似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ㄟ。

ㄐㄧㄣ。

ㄖㄨˊ。

ㄊㄨˇ漢語拼音huīzhōngrrútǔ釋  義花錢就像撒土一樣。

比喻極端浪費錢財。

語出宋.毛滂〈祭鄭庭誨文〉。

△「一擲千金」 典故說明「揮金如土」這句成語是指花錢就像撒土一樣。

在宋朝毛滂的〈祭鄭庭誨文〉中,毛滂寫好友鄭庭誨,退休後每日飲酒作詩,不問世事。

他視富貴如浮雲,「揮金如土」,交了許多好友,自由自在,毫無牽掛。

這裡的「揮金如土」是指不看重金錢,原來並沒有貶意。

後來「揮金如土」被用來比喻極端浪費錢財。

如《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然尊大人所以怒兄者,不過為迷花戀柳,揮金如土,異日必為棄家蕩產之人,不堪承繼家業耳!」《孽海花》第三回:「人家看著他舉動闊綽,揮金如土,只當他是豪華公子,其實是個漂泊無家的浪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極端浪費錢財。

使用類別用在「揮霍浪費」的表述上。

例句 像他這樣揮金如土,再多的家產也不夠他花。

他從小驕縱慣了,養成日後揮金如土的不良習性。

他自從中彩券後,便過著揮金如土、極度浪費的生活。

這個揮金如土的敗家子,果然沒幾年,便將祖產全數敗光。

他生前仗著家大業大,揮金如土,害他兒子今日竟無立錐之地。

他們兄弟自以為慷慨豪爽,揮金如土,偌大家業就這樣快敗光了。

他要是不懂得節儉,繼續揮金如土,不用多少時候,獎金就會花光。

最近在許多交際場合中,多了一位揮金如土的神祕客,沒人知道他的底細。

辨  識近義一擲千金、日食萬錢、揮霍無度反義一毛不拔、克勤克儉、愛財如命、鐵公雞「揮金如土」及「一擲千金」都有極度揮霍的意思。

「揮金如土」側重於對錢財的輕視;「一擲千金」側重於一次的花費極多。

揮金如土一擲千金辨似例句○ㄨ他從小驕縱慣了,養成日後~的不良習性。

ㄨ○他豪賭成性,~,眉頭也不皺一下。

參考詞語揮金似土注  音ㄏㄨㄟ。

ㄐㄧㄣ。

ㄙˋ。

ㄊㄨˇ漢語拼音huījīnsìtǔ 釋  義《三俠五義.第六五回》:「且說北俠他乃揮金似土之人,既要遣興賞奇,慢說是四兩,就是四十兩也是肯花的。

」 渾渾噩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ㄣˊ。

ㄏㄨㄣˊ。

ㄜˋ。

ㄜˋ漢語拼音húnhúnèè釋  義深厚廣大,嚴肅正直。

語本漢.揚雄《法言.問神》。

後用「渾渾噩噩」形容渾樸無知,也用來形容糊裡糊塗,茫無目的。

典故說明揚雄(西元前53∼西元18),字子雲,西漢成都人。

口吃而博學深思,作《太玄》以擬《易》,作《法言》以擬《論語》。

揚雄認為言語和書辭會表達出一個人真實的心情,而當時的政治民情亦會影響當時的文風。

他在《法言》的〈問神〉篇中提及:「虞、夏之《書》渾渾爾,《商書》灝灝爾,《周書》噩噩爾。

下周者,其《書》譙乎!」意思是指《尚書》中的虞、夏書給人深厚廣大的感覺;商書給人廣博浩大的感覺;周書給人嚴肅正直的感覺;但周以後的秦書就給人酷烈的感覺。

這都是因為當時的政治民情,影響到文風。

上古民情純樸天真,政治清明,與秦時的苛政完全不同,所以產生文章當然也就迥異。

「渾渾」、「噩噩」本來是形容深厚廣大,嚴肅正直的意思。

後來「渾渾噩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在形容人渾樸無知的樣子;也用來形容人糊裡糊塗,茫無目的的樣子。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渾樸無知。

使用類別用在「懵懂無知」的表述上。

例句 以前學齡前的兒童顯得渾渾噩噩,現在可不一樣了,個個精靈得不得了。

記得剛入學的時候,我們只是一群渾渾噩噩的小孩子,多虧教師的細心教導,才使得我們日漸懂事。

二語義說明形容糊裡糊塗,茫無目的。

使用類別用在「慵懶散漫」的表述上。

例句 人生苦短,不能就如此渾渾噩噩地過一輩子。

自從公司倒閉後,他每天就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

許多人渾渾噩噩地在大學混了四年,什麼也沒學到。

假如再如此蹉跎,他恐怕這一輩子只能渾渾噩噩,虛度年華了。

我退伍後渾渾噩噩地過了一陣子,經過朋友的指點,才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辨  識近義懵懵懂懂、迷迷糊糊、混混沌沌、醉生夢死反義耳聰目明、百伶百俐 荒謬絕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ㄤ。

ㄇㄧㄡˋ。

ㄐㄩㄝˊ。

ㄌㄨㄣˊ漢語拼音huāngmiùjuélún釋  義形容荒唐、錯誤到了極點。

※#語或出《掃迷帚》第三回。

△「荒誕不經」 典故說明「荒謬絕倫」指荒謬之事,在同類中獨一無二,用來形容荒唐、錯誤到了極點。

這個成語見於《掃迷帚》。

清朝末年,維新運動大力倡導破除迷信。

《掃迷帚》的作者受到這個風氣影響,認為迷信是阻礙進步的大害,基於這個動機,寫成《掃迷帚》一書。

書中,作者藉由反對迷信的卞資生,和祟尚迷信的表弟楊心齋兩人的辯論,說明迷信的危害。

典源所節錄的是卞資生對楊心齋所說的一段話。

卞資生認為:民間流傳的天狗、騰蛇、白虎等星會降臨人間作祟害人,事實上並無這些星宿神人的存在,更遑論它們會危患人間,所以這個說法「荒謬絕倫」,也就是荒唐、錯誤到了極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荒唐、錯誤到了極點。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愚昧荒誕」的表述上。

例句 誰都知道這麼做是荒謬絕倫的,你怎麼會答應他呢?這種解聘懷孕員工的作法真是荒謬絕倫,很難讓大家接受。

這齣戲的特色就在於利用滑稽可笑、荒謬絕倫的語言來諷刺人生。

他在現場發表了一段荒謬絕倫的言論後,見無人回應,只好摸摸鼻子走了。

這孩子可能從小都被寵壞了,是非觀念不明,才會做出這麼荒謬絕倫的事來。

常在社會版新聞發現一些荒謬絕倫的事件,不禁令人慨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有人把香灰說得像仙丹一樣,不但可以治病,還可以讓人長生不老,實在是荒謬絕倫。

辨  識近義大謬不然、荒誕不經、荒誕無稽反義入情入理、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形音辨誤倫,音ㄌㄨㄣˊ。

同輩、同類的意思。

不可寫作「論」。

「荒謬絕倫」及「荒誕不經」都有荒唐、錯誤的意思。

「荒謬絕倫」側重於錯誤至極;「荒誕不經」側重於不合常理。

荒謬絕倫荒誕不經辨似例句○ㄨ這種解聘懷孕員工的作法真是~,很難讓大家接受。

ㄨ○這本書裡盡是些神仙鬼怪,~的故事。

黃袍加身 參考詞語‧加體黃袍‧黃袍加體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ㄤˊ。

ㄆㄠˊ。

ㄐㄧㄚ。

ㄕㄣ漢語拼音huángpáojiāshēn釋  義黃袍,皇帝所服之袍。

「黃袍加身」指被擁戴為皇帝。

#典出《宋史.卷一.太祖本紀》。

典故說明「黃袍」是指黃色的袍子,古時官員與人民都可以穿著。

隋代以後,皇帝經常穿著黃袍。

唐高祖時,明令禁止士人庶民穿著,黃袍就成了皇帝的專用服裝。

「黃袍加身」就是身上穿了黃袍,也就是被擁立為皇帝的意思,典故出自《宋史.卷一.太祖本紀》。

五代時,趙匡胤為後周太尉,奉命帶兵抵抗外族的入侵。

當軍隊駐紮在陳橋鎮時,部下們拿出一件黃袍,為趙匡胤穿上,並且擁戴他為帝王,成為宋代皇帝,開始了宋朝的歷史。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黃袍加身」,用來指被擁戴為皇帝。

在另外一篇《宋史.卷二四六.宗室列傳.鎮王竑》中,鎮王竑也同樣被湖州人潘壬等人帶至州治,被「黃袍加身」,用的就是擁立為王的意思。

《水滸後傳》第一回:「黃袍加身御海宇,五代紛爭從此止。

」則是說明了自從趙匡胤被擁立為皇帝後,一直紛紛擾擾的五代就從此結束了,終止了一段長期分崩離析的時代。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被擁戴為皇帝。

使用類別用在「推為君主」的表述上。

例句 袁世凱黃袍加身做了「洪憲皇帝」後,全國人民一致反對。

他過去利用兵權黃袍加身,別人當然也可以如法炮製,將他推翻。

在國家動亂之際,這個軍事強人被部下黃袍加身,趁機奪取了政權。

當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後,立即對輔佐他的大臣加以貶斥,真是飛鳥盡,良弓藏。

參考詞語加體黃袍注  音ㄐㄧㄚ。

ㄊㄧˇ。

ㄏㄨㄤˊ。

ㄆㄠˊ漢語拼音jiātǐhuángpáo 釋  義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六齣》:「尋訪,加體黃袍,嵩呼拜舞,百忙難把璽符讓。

」黃袍加體注  音ㄏㄨㄤˊ。

ㄆㄠˊ。

ㄐㄧㄚ。

ㄊㄧˇ漢語拼音huángpáojiātǐ 釋  義《精忠岳傳.第一回》:「五代干戈未肯休,黃袍加體始無憂;那知南渡偏安主,不用忠良萬姓愁。

」 黃粱一夢 參考詞語‧夢熟黃粱‧夢覺黃粱‧邯鄲一枕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ㄤˊ。

ㄌㄧㄤˊ。

ㄧ。

ㄇㄥˋ。

(變)。

ㄏㄨㄤˊ。

ㄌㄧㄤˊ。

ㄧˊ。



ㄇㄥˋ漢語拼音huángliángyīmèng(變)huángliángyímèng釋  義黃粱,一種雜糧。

「黃粱一夢」指唐代盧生投宿旅店,店主正蒸黃粱時,盧生作了一場富貴夢,醒時黃粱都未蒸熟的故事。

比喻榮華富貴如夢般短暫而虛幻,且終歸泡影。

典出唐.沈既濟《枕中記》。

△「一枕華胥」 典故說明唐朝開元年間,有一個窮困潦倒的盧姓書生,在一次路過邯鄲的途中,在一家旅店裡巧遇一位呂姓道士,兩人相談甚歡。

言談中,盧生感慨自己人生不得意,有志難伸。

交談了一陣子後,盧生感到疲倦,想休息一下,此時旅店的主人正在蒸煮著黃粱飯。

於是道士就拿了一個枕頭給盧生,說:「你枕著這個枕頭好好睡一覺,就可以如你所願,得到榮華富貴。

」睡夢中,盧生夢到自己娶了一個崔氏大戶人家的女兒為妻。

仕途非常順遂,連連升遷,位高權重且俸祿極為豐厚;擁有許多良田、宅第、美女和馬匹,享受著無盡的榮華富貴,一直活到很老才死去。

此時,盧生因為伸了個懶腰而醒了過來,發現自己睡臥在旅店中,而道士仍在身邊,旅店主人的黃粱飯都還沒有煮熟呢!他感到很驚訝,所看到的事物都和原來的一樣,就說:「難道那些榮華富貴,都只是一場虛幻的夢境嗎?」道士回答說:「現在你應該知道,人一生所追求的,不過就是一場夢而已!」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黃粱一夢」,用來比喻榮華富貴如夢似幻,終歸泡影。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榮華富貴如夢般短暫而虛幻,且終歸泡影。

使用類別用在「榮華虛幻」的表述上。

例句 人生一切恰如黃粱一夢,來去皆空,別太計較。

股市一蹶不振後,他的企業王國如黃粱一夢般地迅速幻滅。

往日的榮華富貴,我只當它是黃粱一夢,大家就不要再提了。

當年在官場叱吒風雲,今日想來就如黃粱一夢,夢醒後雲消煙散。

杜甫的「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冢臥麒麟」這兩句詩,正說明浮生榮華,黃粱一夢。

辨  識近義南柯一夢、過眼雲煙 參考詞語夢熟黃粱注  音ㄇㄥˋ。

ㄕㄡˊ。

ㄏㄨㄤˊ。

ㄌㄧㄤˊ漢語拼音mèngshóuhuángliáng 釋  義明.無名氏《鳴鳳記.第一八齣》:「一似宰予晝寢,孟軻隱几。

夢熟黃粱,莊周蝴蝶正顛狂,周公事業成何望。

」夢覺黃粱注  音ㄇㄥˋ。

ㄐㄩㄝˊ。

ㄏㄨㄤˊ。

ㄌㄧㄤˊ漢語拼音mèngjuéhuángliáng 釋  義《群音類選.清腔類》:「童顏白首,夢覺黃粱,一笑無何有,因此把富貴功名一筆勾。

」邯鄲一枕注  音ㄏㄢˊ。

ㄉㄢ。

ㄧ。

ㄓㄣˇ。

(變)。

ㄏㄢˊ。

ㄉㄢ。

ㄧˋ。

ㄓㄣˇ漢語拼音hándānyīzhěn(變)hándānyìzhěn 釋  義明.屠隆〈贈僧.詩四六首之三四〉:「剎那傀儡千場,總破邯鄲一枕。

」 黃鐘毀棄 參考詞語‧黃鐘長棄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ㄤˊ。

ㄓㄨㄥ。

ㄏㄨㄟˇ。

ㄑㄧˋ漢語拼音huángzhōnghuǐqì釋  義黃鐘,樂器名。

器大聲宏,具有校正音律之效。

「黃鐘毀棄」指可用以校正音律的樂器遭到毀壞拋棄,比喻賢才不被重用。

語出戰國楚.屈原〈卜居〉。

△「瓦釜雷鳴」、「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典故說明戰國楚臣屈原受讒言毀謗,懷王時,放逐漢北,楚頃襄王時雖召回重用,旋又遭讒,流放江南,於是作〈九歌〉、〈卜居〉等篇,以明己志。

〈卜居〉這篇是寫他一直得不到召見,理想和現實的相互矛盾,心裡感到迷惑,於是去見太卜,想借由占卜結果來解開心中的迷惑。

文中屈原說他不知該怎麼做才是對的,覺得世間汙濁不清,輕薄的蟬翼被認為是重的,千鈞卻是輕的,可用以校正音律的樂器遭到毀壞拋棄,才質如瓦釜卻發出如雷巨響,直似妖怪作聲,庸人在職;善於毀謗別人的人位居高位,賢能的人才卻沒有名聲。

屈原以「黃鐘」比喻賢士,「瓦釜」比喻讒人,感嘆小人得志,世間沒人了解他的廉潔堅貞。

後來「黃鐘毀棄」用來比喻賢才不被重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賢才不被重用。

使用類別用在「用人不當」的表述上。

例句 明朝末年,黃鐘毀棄,小人當道,亡國是必然的結果。

你這種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用人作法,員工哪能心服呢?在這同行競爭激烈的當頭,用人最為要緊,如果黃鐘毀棄,後果將不堪設想。

正是因為今日是個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時代,我們才要發出正義之聲來振聾發聵。

辨  識近義浮雲蔽日 參考詞語黃鐘長棄注  音ㄏㄨㄤˊ。

ㄓㄨㄥ。

ㄔㄤˊ。

ㄑㄧˋ漢語拼音huángzhōngchángqì 釋  義《聊齋志異.卷一》:「君出餘緒,遂使孺子成名。

然黃鐘長棄,奈何!」 華而不實 參考詞語‧多華少實‧華而少實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ㄚˊ。

ㄦˊ。

ㄅㄨˋ。

ㄕˊ漢語拼音huáérbùshí釋  義只開花而不結果,比喻虛浮而不切實際。

語出《左傳.文公五年》。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虛有其表」 典故說明據《左傳.文公五年》載,春秋魯文公五年,在甯地掌管旅舍的大夫甯嬴,遇到出使衛國回來的晉大夫陽處父,覺得他是個仁德的君子,於是告別妻子追隨他而去。

可是,過沒幾天,甯嬴就回來了,妻子問他為什麼這麼快回來?他回答說:「陽處父的個性太過剛強偏執。

即使是像上天那麼剛強無情,尚且不干涉四時運行,更何況是人呢?而且一路上和他交談下來,覺得他說的話內容虛浮而不切實際,言過其實,容易觸犯別人,招致怨恨。

眾人都怨恨他,我怕跟隨他還沒獲得利益就先遭到災難,所以離開他。

」後來「華而不實」被用來比喻虛浮而不切實際。

此外,在《國語.晉語四》中,可以看到「華而不實,恥也」這句話。

事情發生在春秋時,秦穆公設宴款待晉公子重耳,在宴會結束後對臣子們所說的話。

秦穆公認為,一個人徒具華麗的外表,而沒有實際內容,是可恥的。

在這裡「華而不實」,同樣有虛浮而不切實際的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虛浮而不切實際。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內外不一」的表述上。

例句 我們做事要務實,不可華而不實。

他這種華而不實的作風,如何成得了大器?這種華而不實的人,不是倚賴終身的好對象。

他的文章只是堆砌了一堆的辭藻,華而不實,沒什麼內容。

我們應該言行一致,才能受到尊重;華而不實的虛誇行為,終究會遭到鄙視。

辨  識近義羊質虎皮、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虛有其表、魚質龍文、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反義秀外慧中、表裡如一、實而不華、樸實無華「華而不實」及「虛有其表」都有徒具外表,沒有內在的意思。

「華而不實」側重於外表華麗好看,但其實內容空虛;「虛有其表」側重於外表好看或強壯,但其實不中用。

華而不實虛有其表辨似例句○ㄨ他的文章只是堆砌了一堆的辭藻,~,沒什麼內容。

ㄨ○現在的小孩都被養得白白胖胖的,可多是~,並不健康。

參考詞語多華少實注  音ㄉㄨㄛ。

ㄏㄨㄚˊ。

ㄕㄠˇ。

ㄕˊ漢語拼音duōhuáshǎoshí 釋  義《意林.卷三》:「淮南王安多華少實。

」華而少實注  音ㄏㄨㄚˊ。

ㄦˊ。

ㄕㄠˇ。

ㄕˊ漢語拼音huáérshǎoshí 釋  義《東觀漢記.卷一一》:「張氾、杜禽與興厚善,以為華而少實,但私之以財,終不為言,是以世稱其忠平。

」 禍不單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ㄛˋ。

ㄅㄨˋ。

ㄉㄢ。

ㄒㄧㄥˊ漢語拼音huòbùdānxíng釋  義比喻不幸的事接二連三地發生。

語本漢.劉向《說苑.卷一三.權謀》。

△「福無雙至」、「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典故說明戰國韓國君昭侯在位第二十五年,國內發生大乾旱,民間缺糧鬧饑荒,但是昭侯卻在這個時候興建一道高大的門。

楚大夫屈宜咎得知後,斷言昭侯將出不了這道門。

他說:「因為韓國去年才發生秦國攻占宜陽的事情,今年又鬧乾旱、饑荒,這時不僅不憐恤人民的急難,卻只是反而更加奢侈浪費,正所謂福祐不會接連而來,禍害卻會接踵而至。

」果然高門一建好,昭侯剛好去世,他竟然真的沒有出過這道門。

後來「禍不單行」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幸的事接二連三地發生。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不幸的事接二連三地發生。

使用類別用在「更加不幸」的表述上。

例句 我剛被扒手扒了錢包,現在又被開罰單,真是禍不單行啊!她在追趕搶她皮包的強盜時,被迎面而來的車撞傷,真是禍不單行。

真所謂禍不單行,他不小心跌了一跤,偏偏正巧摔到前面的大水坑裡。

他才剛入伍,就面臨女友兵變及父親病重的雙重打擊,真是禍不單行。

她先是死了丈夫,兒子又不明原因臥病在床,禍不單行,只好到處打零工過活。

真是禍不單行,他才剛失業,妻子同時也在這一波的裁員名單中,家庭經濟頓時陷入困境。

辨  識近義三災八難、雪上加霜、禍不旋踵反義福星高照、雙喜臨門 禍起蕭牆 參考詞語‧亂作蕭牆‧禍生蕭牆‧禍發蕭牆‧禍稔蕭牆‧禍興蕭牆‧蕭牆之變‧蕭牆禍起‧變起蕭牆‧釁發蕭牆‧釁起蕭牆‧難起蕭牆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ㄛˋ。

ㄑㄧˇ。

ㄒㄧㄠ。

ㄑㄧㄤˊ漢語拼音huòqǐxiāoqiáng釋  義蕭牆,用以區隔內外的門屏,指內部。

「禍起蕭牆」比喻禍亂發生於內部。

語本《論語.季氏》。

△「分崩離析」 典故說明蕭牆是古代宮廷內當做門的屏風,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注︰「蕭之言肅也。

牆謂屏也。

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

」所以蕭牆用來比喻內部,災禍從蕭牆那樣近的地方引起,表示禍亂起於內部,而非外來。

在《論語.季氏》篇中記載,由於季氏要攻打顓臾,所以輔佐季氏的子路和冉求來請教孔子的意見。

孔子回答:「一個國家如果財富平均,人民就不虞匱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之內沒有禍亂,就不會傾覆。

如果他國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們,使他們來歸。

他們來歸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

如今你們兩人輔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國的人民,邦國分裂瓦解,無法保全,反而要在國內動兵征伐。

我怕季氏的憂患,不是遠在顓臾,而是近在朝中啊!」後來「禍起蕭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禍亂發生於內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禍亂發生於內部。

使用類別用在「內部起亂」的表述上。

例句 最近爆發的盜領案,經查證竟是禍起蕭牆,係由銀行員工所為。

這個工作團隊因為成員彼此互不信任,禍起蕭牆,終於解散了。

這位富豪死後,子孫因爭奪財產,竟釀成命案,真是禍起蕭牆啊!這個家族之所以會沒落,完全是禍起蕭牆,家族成員不夠團結所致。

隋朝末年皇帝昏庸,奸臣當道,以致禍起蕭牆,終於步上滅亡之途。

辨  識近義同室操戈、兄弟鬩牆、煮豆燃萁、變生肘腋「禍起蕭牆」及「變生肘腋」都指災禍在近處發生。

「禍起蕭牆」指禍亂由內部而生;「變生肘腋」則不僅指內部,更特指身旁。

禍起蕭牆變生肘腋辨似例句○ㄨ最近爆發的盜領案,經查證竟是~,係由銀行員工所為。

ㄨ○這位總理正打算進行管理改革,卻~,帶頭反對他的正是身邊的祕書。

參考詞語亂作蕭牆注  音ㄌㄨㄢˋ。

ㄗㄨㄛˋ。

ㄒㄧㄠ。

ㄑㄧㄤˊ漢語拼音luànzuòxiāoqiáng 釋  義《漢書.卷六三》:「贊曰:『……秦將吏外畔,賊臣內發,亂作蕭牆,禍成二世。

』」禍生蕭牆注  音ㄏㄨㄛˋ。

ㄕㄥ。

ㄒㄧㄠ。

ㄑㄧㄤˊ漢語拼音huòshēngxiāoqiáng 釋  義《封神演義.第三五回》:「豈知禍生蕭牆,元旦災來,反了股肱重臣,追之不及。

」明.沈鯨《雙珠記.第四四齣》:「我爹爹被人誣陷呵,狐媚妄侵,鵰喙交攻,驀地禍生蕭牆。

」禍發蕭牆注  音ㄏㄨㄛˋ。

ㄈㄚ。

ㄒㄧㄠ。

ㄑㄧㄤˊ漢語拼音huòfāxiāoqiáng 釋  義《三國志.卷八》:「兵興州壤,禍發蕭牆,將以定霸,不亦難乎!」禍稔蕭牆注  音ㄏㄨㄛˋ。

ㄖㄣˇ。

ㄒㄧㄠ。

ㄑㄧㄤˊ漢語拼音huòrěnxiāoqiáng 釋  義唐.劉蕡〈對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策〉:「禍稔蕭牆,奸生帷幄,臣恐曹節侯覽,復生於今日矣。

」禍興蕭牆注  音ㄏㄨㄛˋ。

ㄒㄧㄥ。

ㄒㄧㄠ。

ㄑㄧㄤˊ漢語拼音huòxīngxiāoqiáng 釋  義唐.鮑溶〈長城〉:「禍興蕭牆內,萬里防禍根。

」蕭牆之變注  音ㄒㄧㄠ。

ㄑㄧㄤˊ。

ㄓ。

ㄅㄧㄢˋ漢語拼音xiāoqiángzhībiàn 釋  義《金史.卷六三》:「海陵本懷覬覦,因之疑畏愈甚,蕭牆之變,從此萌矣。

」蕭牆禍起注  音ㄒㄧㄠ。

ㄑㄧㄤˊ。

ㄏㄨㄛˋ。

ㄑㄧˇ漢語拼音xiāoqiánghuòqǐ 釋  義唐.皮日休〈祝瘧癘文〉:「蕭牆禍起,帝座蒙塵。

」《三國演義.第八○回》:「陛下若不從眾議,恐旦夕蕭牆禍起。

」變起蕭牆注  音ㄅㄧㄢˋ。

ㄑㄧˇ。

ㄒㄧㄠ。

ㄑㄧㄤˊ漢語拼音biànqǐxiāoqiáng 釋  義漢.陸賈《新語.術事》:「季孫貪顓臾之地,而變起蕭牆之內。

」明.湯顯祖《南柯記.第四○齣》:「他書後明說著,釁生他族,變起蕭牆。

」釁發蕭牆注  音ㄒㄧㄣˋ。

ㄈㄚ。

ㄒㄧㄠ。

ㄑㄧㄤˊ漢語拼音xìnfāxiāoqiáng 釋  義《後漢書.卷五八》:「此皆釁發蕭牆,而禍延四海者也。

」釁起蕭牆注  音ㄒㄧㄣˋ。

ㄑㄧˇ。

ㄒㄧㄠ。

ㄑㄧㄤˊ漢語拼音xìnqǐxiāoqiáng 釋  義北周.庾信〈周大將軍司馬裔碑〉:「時值亂離,釁起蕭牆,遂終非命。

」《宋書.卷六九》:「而比年以來,姦豎亂政,刑罰乖淫,陰陽違舛,致使釁起蕭牆,危禍萃集。

」難起蕭牆注  音ㄋㄢˋ。

ㄑㄧˇ。

ㄒㄧㄠ。

ㄑㄧㄤˊ漢語拼音nànqǐxiāoqiáng 釋  義《藝文類聚.卷二○》:「漢后不辟,公族剝亂,難起蕭牆,政由豎官。

」 魂不附體 參考詞語‧魂不著體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ㄣˊ。

ㄅㄨˋ。

ㄈㄨˋ。

ㄊㄧˇ。

(變)。

ㄏㄨㄣˊ。

ㄅㄨˊ。

ㄈㄨˋ。

ㄊㄧˇ漢語拼音húnbùfùtǐ(變)húnbúfùtǐ釋  義魂魄脫離肉體。

語本《南史.卷三二.徐嗣伯列傳》。

後用「魂不附體」形容驚嚇過度而心不能自主。

△「魂飛魄散」 典故說明古人相信活人的身上有精氣,即是靈魂,死時才會離開人的身體。

有時候人因為受到極大的刺激,變得極為慌亂,或是失去知覺,就好像魂魄暫時離開了身體,這時人們就用「魂不附體」來形容這種情形。

在所引典源中,提到有位婦人久病不癒,徐嗣伯診斷之後,研判這是一種叫做「尸注」的病,用死人的枕頭煮水服用就可以痊癒。

後來王晏知道這件事,就問徐嗣伯原因。

徐嗣伯回答︰「尸注這種病是因為被鬼氣纏身,用死人枕煮藥服用,鬼氣就會散去,不會再附於人的身上。

」這裡的「魂氣」是指外來的鬼氣,而非指人自身的魂魄。

後來「魂不附體」這句成語就由這裡演變而出,而「魂」卻轉移為人自己的魂魄。

自己的魂魄不附在自己身上,極度驚嚇所致。

因此,「魂不附體」就用以形容驚嚇過度而心不能自主。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驚嚇過度而心不能自主。

使用類別用在「驚懼恐慌」、「心神不定」的表述上。

例句 突然發生地震,天搖地動的,每個人都嚇得魂不附體。

小明最膽小了,常被樹的影子嚇得魂不附體。

這個打擊讓他完全崩潰了,經常魂不附體地坐著發呆。

看見他那魂不附體的樣子,家人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他自從經商失敗後,就經常在家附近魂不附體地四處閒逛。

一個彪形大漢居然被一隻小老鼠嚇得魂不附體,連喊救命,豈不可笑?經過這件事的打擊後,原來是生龍活虎的他,現在卻一副魂不附體的樣子,判若兩人。

辨  識近義失魂落魄、魂飛天外、魂飛魄散、心驚膽戰反義心安神泰「魂不附體」及「魂飛魄散」都有受到極度刺激的意思。

「魂不附體」側重於心智失常的狀態;「魂飛魄散」側重於有如死亡的感覺。

魂不附體魂飛魄散辨似例句○ㄨ這個打擊讓他完全崩潰了,經常~地坐著發呆。

ㄨ○車子差一點墜入深谷,嚇得大家~,有如鬼門關前走一遭。

參考詞語魂不著體注  音ㄏㄨㄣˊ。

ㄅㄨˋ。

ㄓㄨㄛˊ。

ㄊㄧˇ漢語拼音húnbùzhuótǐ 釋  義《大宋宣和遺事.亨集》:「師師聞道,諕得魂不著體。

」 魂飛魄散 參考詞語‧魂銷魄散‧魂飄魄散‧魂飛膽喪‧魄散魂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ㄣˊ。

ㄈㄟ。

ㄆㄛˋ。

ㄙㄢˋ漢語拼音húnfēipòsàn釋  義(一)魂魄離開身體,形容非常恐懼害怕。

※語或出宋.劉宰〈鴉去鵲來篇〉詩。

△「魂不附體」、「魂亡魄失」(二)魂魄離開身體,指死亡。

※語或本《西遊記》第四一回。

(三)魂魄離開身體,形容心神不寧、恍惚迷亂。

※語或出宋.羅燁《醉翁談錄.甲集.卷二.張氏夜奔呂星哥》。

典故說明 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就是魂魄,一旦魂魄離開身體,消散無形,人就會死去。

有時候人因為受到極大的刺激,變得極為慌亂,或是失去知覺,就好像魂魄暫時離開了身體,這時人們就用「魂飛魄散」來形容這種情形。

在所引典源宋.劉宰〈鴉去鵲來篇〉中,形容農民受重賦苛稅之苦,弄得家徒四壁。

因為無錢納稅而被處死的人很多,所以人們只要聽到烏鴉的叫聲,就知道又有人因為無錢納稅被處死,心中非常驚恐害怕,有如魂飛魄散。

後來「魂飛魄散」這句成語或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非常恐懼害怕。

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就是魂魄,一旦魂魄離開身體,消散無形,人就會死去。

因此「魂飛魄散」有死亡的意思。

在所引典源《西遊記》第四一回中,描述孫悟空因為被火焰焚身,便跳入水中滅火,結果冷水逼得火氣攻心,讓他一口氣喘不過來,就「魂飛魄散」,也就是死了。

後來「魂飛魄散」這句成語或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死亡。

(三)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就是魂魄,一旦魂魄離開身體,消散無形,人就會死去。

有時候人因為受到外物的誘惑,變得心神不寧、恍惚迷亂,就好像魂魄暫時離開了身體,這時人們就用「魂飛魄散」來形容這種情形。

在所引典源宋.羅燁《醉翁談錄.甲集.卷二.張氏夜奔呂星哥》中,形容男女主角彼此情意合,以致成天心神不寧,只有想到對方,就好像魄散魂飛了。

後來「魂飛魄散」這句成語或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心神不寧、恍惚迷亂。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非常恐懼害怕。

使用類別用在「驚懼恐慌」的表述上。

例句 看到車禍現場血淋淋的畫面,已經把他嚇得魂飛魄散了。

這場車禍,讓他嚇得魂飛魄散,臉色慘白,活像個死人。

車子差一點墜入深谷,嚇得大家魂飛魄散,有如鬼門關前走一遭。

二語義說明指死亡。

使用類別用在「喪命死亡」的表述上。

例句 兩輛車高速對撞,車裡的人全數魂飛魄散,當場死亡。

溺水的學童雖被救起,可惜早已魂飛魄散,沒有氣息多時。

三語義說明形容心神不寧、恍惚迷亂。

使用類別用在「心神不定」的表述上。

例句 他血氣方剛,容易被美色勾引得魂飛魄散。

兩人眉來眼去,都快把持不住,魂飛魄散了。

我看他不是什麼病,只是害了相思,以致魂飛魄散,終日無精打采。

人家說一見鍾情真不假,這兩人才對看了一眼,早已魂飛魄散,各飛到對方身上去了。

辨  識近義魂不附體、心驚膽戰、心驚肉跳、魂飛天外、失魂落魄、魂不守舍反義若無其事、泰然自若「魂不附體」及「魂飛魄散」都有受到極度刺激的意思。

「魂不附體」側重於心智失常的狀態;「魂飛魄散」側重於有如死亡的感覺。

魂不附體魂飛魄散辨似例句○ㄨ這個打擊讓他完全崩潰了,經常~地坐著發呆。

ㄨ○車子差一點墜入深谷,嚇得大家~,有如鬼門關前走一遭。

參考詞語魂銷魄散注  音ㄏㄨㄣˊ。

ㄒㄧㄠ。

ㄆㄛˋ。

ㄙㄢˋ漢語拼音húnxiāopòsàn 釋  義《紅樓夢.第三二回》:「襲人聽了這話,嚇得魂銷魄散。

」魂飄魄散注  音ㄏㄨㄣˊ。

ㄆㄧㄠ。

ㄆㄛˋ。

ㄙㄢˋ漢語拼音húnpiāopòsàn 釋  義《西遊記.第三八回》:「娘娘見說,魂飄魄散,急下亭抱起,緊摟在懷。

」魂飛膽喪注  音ㄏㄨㄣˊ。

ㄈㄟ。

ㄉㄢˇ。

ㄙㄤˋ漢語拼音húnfēidǎnsàng 釋  義〈通極論〉:「公子於是接足叩頭,百體皆汗,魂飛膽喪,五色無主。

」魄散魂飛注  音ㄆㄛˋ。

ㄙㄢˋ。

ㄏㄨㄣˊ。

ㄈㄟ漢語拼音pòsànhúnfēi 釋  義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是誰人唱叫揚疾,不由我不魄散魂飛;恰消停,才蘇醒,又昏迷。

」明.徐霖《繡襦記.第三○齣》:「聽說罷心悲痛,駭得我魄散魂飛一似痴。

」宋.羅燁《醉翁談錄.卷二》:「眉來眼去,魄散魂飛。

」《文明小史.第四○回》:「那女學生見逢之在門前探頭探腦,便也停住腳步,望了他幾眼,更把他弄得魄散魂飛。

」 駭人聽聞 參考詞語‧駭人聞聽‧駭人聞見‧駭人視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ㄞˋ。

ㄖㄣˊ。

ㄊㄧㄥ。

ㄨㄣˊ漢語拼音hàiréntīngwén釋  義令人聽了十分震驚。

語本《隋書.卷六九.王劭列傳》。

△「危言聳聽」、「聳人聽聞」 典故說明「駭人聽聞」原作「駭人視聽」。

隋朝王劭,知識廣博,為人稱道。

曾擔任著作佐郎一職,將近二十年,陸續撰寫過《齊誌》、《齊書》、《平賊記》,但因文章用字遣詞鄙陋粗俗,內容又多超出常軌、不合法度之處,讓人見了十分震驚,被有見識的人所輕視。

後來「駭人聽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令人聽了十分震驚。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令人聽了十分震驚。

使用類別用在「驚恐駭人」的表述上。

例句 即使這件事只是傳說,也夠駭人聽聞的了!每天的電視新聞總有一些駭人聽聞的事件播出,讓人感覺不舒服。

到底是什麼樣喪盡天良的人,才會犯下這樁駭人聽聞的滅門血案。

這個大胃王目前的最高紀錄是一次可以吃下十五碗拉麵,夠駭人聽聞了吧!非洲地區因為天災人禍相尋不斷,每天有大批的人餓死、病死,真是駭人聽聞! 辨  識近義觸目驚心、聳人聽聞反義不足為奇、司空見慣、習以為常 參考詞語駭人聞聽注  音ㄏㄞˋ。

ㄖㄣˊ。

ㄨㄣˊ。

ㄊㄧㄥ漢語拼音hàirénwéntīng 釋  義宋.朱熹〈答詹帥書.其三〉:「浙中近年怪論百出,駭人聞聽,壞人心術。

」《豆棚閑話.第五則》:「忽一日仰天而嘆,說出一句駭人聞聽之言,道人生天地間,上不做玉皇大帝,下情愿做卑田乞兒,若做個世上不沉不浮,可有可無之人,有何用處?」駭人聞見注  音ㄏㄞˋ。

ㄖㄣˊ。

ㄨㄣˊ。

ㄐㄧㄢˋ漢語拼音hàirénwénjiàn 釋  義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二》:「南通一巷,謂之『界身』,並是金銀綵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

」駭人視聽注  音ㄏㄞˋ。

ㄖㄣˊ。

ㄕˋ。

ㄊㄧㄥ漢語拼音hàirénshìtīng 釋  義《隋書.卷六九》:「初撰《齊誌》,為編年體,二十卷,復為《齊書》紀傳一百卷,及《平賊記》三卷。

或文詞鄙野,或不軌不物,駭人視聽,大為有識所嗤鄙。

」宋.安燾等〈周書序〉:「考於書,唯府兵之設,斂千歲已散之民而係之兵,庶幾得三代之遺意,能不駭人視聽以就其事,而效見於後世。

」 橫行霸道 參考詞語‧霸道橫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ㄥˊ。

ㄒㄧㄥˊ。

ㄅㄚˋ。

ㄉㄠˋ漢語拼音héngxíngbàdào釋  義「橫行」,不循正道而行。

語出《周禮.秋官.野廬氏》。

「霸道」,與王道相反。

指不顧仁義,以極權統治。

※語或出《史記.卷六八.商君列傳》。

「橫行霸道」形容凶橫不講理。

△「作威作福」 典故說明「橫行霸道」係由「橫行」及「霸道」二語組合而成。

「橫行」一語是出自《周禮.秋官.野廬氏》,大意是說,凡是水陸交通因為行道狹隘而導致擁擠的地方,要加以指揮疏通,使舟船、車輛能依序通過。

凡是持有符節和領有爵命的人,進入國都後,命令行人迴避,讓他們順利通行。

禁止「橫行」--任意由田中通過或穿越溝渠堤防。

「霸道」一語則可能出自《史記.卷六八.商君列傳》,商鞅聽到秦孝公要徵求賢能的人,就透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引薦。

第一次見面,他陳述了帝王之道,秦孝公昏昏欲睡聽不進去。

第二次,他提出了王道思想,結果還是不合乎秦孝公的心意。

第三次,他說出霸道的主張,得到了秦孝公的認同。

再次接見時,兩人越聊越投機,不自覺地越坐越近,一連好幾天都不厭煩。

這裡的「霸道」指的是不顧仁義,以威權統治國家。

經過後人沿用,則引指做事蠻橫不講理的意思。

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橫行霸道」,用來形容凶橫不講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凶橫不講理。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蠻橫胡為」的表述上。

例句 警方出動大批警力,取締橫行霸道的飆車族。

他仗著父母的地位橫行霸道,鄉民恨之入骨。

我們絕不容許這些匪徒在我們的家園橫行霸道。

這些流氓依仗暴力、橫行霸道的行徑,已引起了公憤。

這些橫行霸道的傢伙終於被繩之於法,真是大快人心。

他如果不知悔改,繼續橫行霸道下去,一定會遭到報應!如果放任這些不良份子橫行霸道下去,當地居民可有苦頭受了。

這些黑道份子橫行霸道,如果不嚴加制裁,有誰還會相信公權力? 辨  識近義作威作福、為非作歹、胡作非為、專橫跋扈、無法無天、橫行無忌反義安分守己、奉公守法、循規蹈矩「作威作福」及「橫行霸道」都有任意妄為的意思。

「作威作福」側重於憑藉權勢而膽大妄為;「橫行霸道」側重於蠻橫不講理而為所欲為。

作威作福橫行霸道辨似例句○ㄨ這種人對上低聲下氣,對下~,是標準的小人作風。

ㄨ○這些流氓依仗暴力、~的行徑,已引起了公憤。

參考詞語霸道橫行注  音ㄅㄚˋ。

ㄉㄠˋ。

ㄏㄥˊ。

ㄒㄧㄥˊ漢語拼音bàdàohéngxíng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八回》:「還有這等刁民惡棍,結交官府,盤剝鄉愚,仗著銀錢霸道橫行,無惡不作。

」清.黃鈞宰《金壺七墨.浪墨》:「及到江南,則玩易官府,欺凌民船,霸道橫行,莫敢正視。

」 諱莫如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ㄟˋ。

ㄇㄛˋ。

ㄖㄨˊ。

ㄕㄣ漢語拼音huìmòrúshēn釋  義諱,隱諱。

莫如,不如。

深,重大。

「諱莫如深」指沒有什麼比重大的事更需要嚴守祕密的了,形容隱瞞重大的醜聞。

語出《穀梁傳.莊公三十二年》。

後用以比喻將事情隱瞞得非常嚴密,不為外人所知。

△「守口如瓶」 典故說明  「諱莫如深」之「諱」,為隱諱、避諱之意。

「深」,是重大之事。

原是指隱瞞重大的醜聞,出自《穀梁傳.莊公三十二年》。

魯莊公非常寵愛妃子孟任,因此想讓孟任所生的兒子子般繼任為國君,但莊公還有幾個兄弟也有資格繼承王位,因此王儲之事一直懸宕未決。

莊公臨終前,問他的弟弟叔牙誰可以繼承?叔牙推薦另一位兄弟慶父,但莊公對慶父有心結,並不贊同。

又問另一位兄弟季友,季友回答:「我願盡全力支持子般繼任。

」莊公聽了才放心。

後來季友設計毒死了叔牙,等莊公去世後,就輔佐子般代行國事。

但這種作法引起慶父不服,於是派人將子般殺害,立莊公的另一個兒子閔公為國君。

兩年後,又將閔公殺害,並再意圖謀害繼位的僖公。

僖公也是莊公的兒子,慶父打算斷絕莊公的後代,便可名正言順繼承王位。

不料僖公已先被季友帶出國,慶父眼見計畫落空,不得不逃出魯國,前往齊地的莒國避難。

季友後來將僖公帶回魯國繼承王位,另一方面要求莒國交出慶父。

慶父在押解回國的途中,要求僖公原諒未果後,自縊而亡。

慶父為奪王位兩弒嗣君,致使魯國動盪不安,後因而有「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之語,比喻首惡不除,則禍亂不能平息。

  孔子將這段歷史寫入《春秋》中,但對於慶父出奔,只寫了一句:「公子慶父如齊。

」「如」是去之意,也就是對這段歷史,孔子只說慶父去了莒國,但實際上慶父是逃往莒國的,為什麼用「如」字而不用表示「逃」的「奔」字呢?《穀梁傳》說:「諱莫如深,深則隱,茍有所見,莫如深也。

」意思是孔子認為這段歷史是魯國的重大醜聞,沒有什麼事情比這更需要避諱的了。

這樣的解釋,充分表達出孔子用沉重悲痛的心看待這場國家悲劇。

後來「諱莫如深」被用來比喻將事情隱瞞得非常嚴密,不為外人所知,而不專指國家大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將事情隱瞞得非常嚴密,不為外人所知。

使用類別用在「隱密不言」的表述上。

例句 他對於自己的過去總是諱莫如深,不願多說。

關於他為什麼遭到處分,他總是諱莫如深,拒絕回答。

也許有他個人因素吧,不然他為什麼對那件事總是諱莫如深。

這件事對他影響很大,但對於事情的起因,他卻一直諱莫如深。

幾十年來她對自己是養女的事諱莫如深,連丈夫也不知道這件祕密。

因是家醜,所以全家人對此諱莫如深,外界根本無從得知宅院裡曾經發生過的事。

他本來對公司改革最為積極,為什麼現在卻抱著諱莫如深的態度,是不是受了某種威脅? 辨  識近義守口如瓶、祕而不宣、緘口不言反義直言不諱、直言無隱、和盤托出形音辨誤諱,音ㄏㄨㄟˋ。

隱瞞,有所保留。

不可寫作「偉」。

「守口如瓶」及「諱莫如深」都有隱祕不說的意思。

「守口如瓶」多用在表示謹慎的態度上;「諱莫如深」則用於指有所避諱。

守口如瓶諱莫如深辨似例句○ㄨ我要求員工對於公司的機密一定要~,絕不能透露半點訊息。

ㄨ○關於他為什麼遭到處分,他總是~,拒絕回答。

諱疾忌醫 參考詞語‧匿病不醫‧護疾忌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ㄟˋ。

ㄐㄧˊ。

ㄐㄧˋ。

ㄧ漢語拼音huìjíjìyī釋  義名醫扁鵲謁見過蔡桓公好幾次,都看出桓公有病,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但桓公卻不肯承認,也不肯就醫,終至喪命。

本指不承認有病,害怕去治療。

可用來比喻問題本小不予處理,終致無法收拾。

#典出《韓非子.喻老》。

後亦用「諱疾忌醫」比喻掩飾過失而不願聽人規勸。

△「文過飾非」 典故說明根據《韓非子.喻老》的記載,扁鵲曾經謁見蔡桓公,接連幾次他都說蔡桓公生病了。

第一次見面他是說:「君王!你有病,病在皮膚上,不治療的話恐怕病情會加深。

」隔了十天,第二次見面又說:「君王!你的病已經侵入肌肉,不快點治療,病情會更嚴重。

」蔡桓公還是不加以理會。

又過了十天,扁鵲又謁見桓公,說:「君主您的病現在蔓延到腸胃了,不醫治病情會更加嚴重。

」蔡桓公依然不理他,心裡更加不高興了。

又再過了十天,扁鵲看了蔡桓公一眼,轉身就走,於是桓公派人去問扁鵲原因。

扁鵲回答說:「疾病在皮膚時,熱敷就可以治好;侵入到肌膚時,用針灸就可以醫好;等侵入到腸胃時,吃幾服湯藥就可以根治;可是一旦蔓延到骨髓裡頭,那就要神仙才管得了,我已沒有辦法醫治了。

」五天之後,蔡桓公覺得身體不舒服,派人去請扁鵲,但扁鵲已經逃到秦國去了。

蔡桓公也就病死了。

後來這個故事濃縮成「諱疾忌醫」,指不承認有病,害怕去治療,可用來比喻問題本小不予處理,終致無法收拾;亦用來比喻掩飾過失而不願聽人規勸。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不承認有病,害怕去治療。

使用類別用在「有病不醫」的表述上。

例句 有病就要看醫診治,一味諱疾忌醫,只會讓病情加重而已。

醫生說這位病人本來有救,但因諱疾忌醫,等到病情惡化後,終致藥石罔效。

二語義說明比喻問題本小不予處理,終致無法收拾。

使用類別用在「規避問題」的表述上。

例句 現在社會有個通病,那就是諱疾忌醫,得過且過。

在工作上,諱疾忌醫的人,往往會把問題弄得更嚴重。

既然已經知道技術有缺失,就要立即改善,假如諱疾忌醫,只會把問題變得更嚴重。

三語義說明比喻掩飾過失而不願聽人規勸。

使用類別用在「拒諫掩過」的表述上。

例句 為求進步,遇有缺點就要改進,切莫諱疾忌醫。

新任的總經理要大家指出公司經營的弊端,他絕不會諱疾忌醫。

我們要求進步,就不可以抱著諱疾忌醫的態度,而是要面對缺失,力求改善。

他明明犯了技術上的錯誤,還諱疾忌醫,寧可當駝鳥,也不願接受別人的協助。

辨  識近義文過飾非、拒諫飾非反義改過不吝、知過必改、退思補過「文過飾非」及「諱疾忌醫」都有明知有錯卻不願改正的意思。

「文過飾非」側重於以各種理由來掩飾錯誤;「諱疾忌醫」側重於不承認錯誤。

文過飾非諱疾忌醫辨似例句○ㄨ你明明做錯事,還找這麼多理由辯解,這樣~只會讓大家更難原諒。

ㄨ○既然已經知道技術有缺失,就要立即改善,假如~,只會把問題變得更嚴重。

參考詞語匿病不醫注  音ㄋㄧˋ。

ㄅㄧㄥˋ。

ㄅㄨˋ。

ㄧ漢語拼音nìbìngbùyī 釋  義漢.焦延壽《焦氏易林.卷一○》:「匿病不醫,亂政傷災;紂作淫虐,商破其墟。

」護疾忌醫注  音ㄏㄨˋ。

ㄐㄧˊ。

ㄐㄧˋ。

ㄧ漢語拼音hùjíjìyī 釋  義宋.周敦頤《周濂溪集.卷六》:「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噫!」 豁然貫通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ㄛˋ。

ㄖㄢˊ。

ㄍㄨㄢˋ。

ㄊㄨㄥ漢語拼音huòránguàntōng釋  義因對事理領悟通曉,而能全盤理解。

語出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五章》。

△「恍然大悟」 典故說明朱熹(西元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南宋婺源人。

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南宋閩學的創始人。

他一生著述頗多,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詩集傳》和《四書章句集注》二書,成為後來歷朝學子必讀的教科書。

他的學說源自北宋的程顥、程頤,世人常以「程朱學派」稱之。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朱熹將其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並為之作注。

《大學》之道在於闡發為人修養、處世的道理,包含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大綱領,「止、定、靜、安、慮、得」六個修養程序,以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實踐條目。

此章為朱熹進一步解說「格物致知」的道理。

所謂「致知在格物」,就是要推廣我們的知識,去窮究每一事物的義理。

人心是靈明的,是具有識見的,每一個事物也都有它的道理,只是我們都沒有將事理研究澈底,使得知識無法達到完善的境界。

所以教學一定要讓求學之人,運用已知的道理做基礎,更進一步的去鑽研窮究,以求造詣達於極點。

努力研究的時間久了,自然有一天會「豁然貫通」,也就是頓時領悟明白,貫串了前後的事理。

這樣一來,對於一切事物的內外大小,無不通曉。

這就是窮究事物的義理,也是達於知識的極點。

後來從這裡摘錄出「豁然貫通」這句成語,用來指因對事理領悟通曉,而能全盤理解。

「豁然」一詞本來指的就是由閉塞而開朗的樣子,如「豁然開朗」就是這個意思。

用於道理的了解方面,則有如茅塞頓開,是一種覺悟、領悟的心境轉變過程,因此和「豁然貫通」相似的成語,如:「豁然大悟」、「豁然開悟」、「豁然省悟」等都有此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因對事理領悟通曉,而能全盤理解。

使用類別用在「領會貫通」的表述上。

例句 經過大師的指點,我對這套魔術的訣竅才豁然貫通。

老子「無為」的哲理經老師講解後,我便豁然貫通了。

看到他露出會心的微笑,我就知道他對這問題,已經豁然貫通了。

要沒有你的指點,我就是一味苦思,也無法對這個道理豁然貫通。

我親自到埔里參觀了手抄紙廠之後,對宣紙的製作過程才豁然貫通。

辨  識近義茅塞頓開、恍然大悟、豁然開朗、豁然大悟反義大惑不解、一竅不通、百思不解「豁然貫通」及「恍然大悟」都有領悟了解的意思。

「豁然貫通」側重於對事物全盤了解;「恍然大悟」側重於猛然醒悟的理解,通常帶有驚嘆的情緒。

豁然貫通恍然大悟辨似例句○ㄨ我親自到埔里參觀了手抄紙廠之後,對宣紙的製作過程才~。

ㄨ○這件事我本來弄不清楚,經他這麼一說,我才~,當然不再反對。

豁然開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ㄛˋ。

ㄖㄢˊ。

ㄎㄞ。

ㄌㄤˇ漢語拼音huòránkāilǎng釋  義眼前頓時開闊明亮起來。

語出晉.陶潛〈桃花源記〉。

後亦用「豁然開朗」形容心境忽然變得開闊暢快。

亦用於形容突然領悟到某個道理。

△「世外桃源」、「恍然大悟」、「豁然大悟」 典故說明晉朝陶潛所寫的〈桃花源記〉,內容是敘述在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漁夫,有一天沿著溪水划船捕漁,不知道划了多久,忽然到了一個開滿桃花、景色非常優美的地方。

漁夫心裡覺得十分驚訝,於是便繼續向前划。

到了溪水源頭,他看到一座山,山下有個小小的洞口,洞口中好像透出一點點光亮,於是漁夫下船,從那個洞口走進去。

本來洞口非常狹窄,只能容許一個人通過,再走幾十步,出現一個與世隔絕,自給自足的理想世界。

文內「豁然開朗」的原意是:眼前頓時開闊明亮起來。

後來也被用來形容心境忽然變得開闊暢快,亦用於形容突然領悟到某個道理。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眼前頓時變得開闊明亮。

使用類別用在「景觀遼闊」的表述上。

例句 火車穿越山洞後,眼前豁然開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等我們爬上山頂後,立刻豁然開朗起來,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大海。

二語義說明形容心境忽然變得開闊暢快。

使用類別用在「豁達開朗」的表述上。

例句 聽了他勉勵的話後,我的心情豁然開朗起來。

經過母親的指點,我才一掃感情的陰霾,豁然開朗起來。

三語義說明形容突然領悟到某個道理。

使用類別用在「忽然領悟」的表述上。

例句 查了這部百科全書,頓時豁然開朗,解決多年的疑惑。

他豁然開朗,拍手大笑起來:「哈哈哈!原來你們是在開玩笑!」 辨  識近義茅塞頓開、恍然大悟、頓開茅塞、豁然大悟、豁然貫通反義一竅不通、大惑不解、百思不解、百思莫解形音辨誤豁,音ㄏㄨㄛˋ。

開通、開闊。

不可寫作「谿」。

「恍然大悟」及「豁然開朗」都有領悟了解的意思。

「恍然大悟」側重於事物疑慮的明了;「豁然開朗」側重於事物真相的了解。

恍然大悟豁然開朗辨似例句○ㄨ經過警方的說明,大家才~,知道真凶是誰。

ㄨ○查了這部百科全書,頓時~,解決多年的疑惑。

鴻鵠之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ㄥˊ。

ㄏㄨˊ。

ㄓ。

ㄓˋ漢語拼音hónghúzhīzhì釋  義鴻鵠,即天鵝,秋天南飛避寒,一飛千里。

「鴻鵠之志」言像鴻鵠一舉千里般的壯志,比喻志向遠大。

語出《呂氏春秋.士容論》。

典故說明「鴻鵠之志」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人有像鴻鵠一舉千里的遠大志向。

《呂氏春秋.士容論》記載:齊國有一個人很會相狗,他鄰居託他買一隻能捕鼠的狗,過了一年才買到。

他告訴鄰居說:「這是一條好狗。

」鄰居養了幾年,那狗卻不捕鼠,他就告訴相狗的人。

那人對他說:「這是一條好狗,牠的志向在追逐獐麋豕鹿,而不在捕鼠;你把牠的腳綁起來,牠就會開始捕鼠了。

」鄰人就把狗的後腳綁著,狗果然捕鼠了。

驥驁的氣勢,鴻鵠的大志,有可以印證人心的,就是精誠,有了精誠之心,自然神人相應,那是不能用言語說明的。

後來「鴻鵠之志」被用來比喻志向遠大。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志向遠大。

使用類別用在「志向遠大」的表述上。

例句 一個人要先立鴻鵠之志,將來才能建烜赫之功。

那些鼠目寸光的人,怎麼能了解我的鴻鵠之志?你空有鴻鵠之志,卻不肯努力求學,如何能夠實現呢?他雖然家境貧困,卻從小立下鴻鵠之志,發誓將來一定要出人頭地。

既然立下鴻鵠之志,就該腳踏實地,奮發努力,否則只是好高騖遠而已。

辨  識近義壯志凌雲、青雲之志、凌雲之志、胸懷大志、雄心壯志反義胸無大志 懷才不遇 參考詞語‧懷才不偶‧抱才不遇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ㄞˊ。

ㄘㄞˊ。

ㄅㄨˋ。

ㄩˋ。

(變)。

ㄏㄨㄞˊ。

ㄘㄞˊ。

ㄅㄨˊ。

ㄩˋ漢語拼音huáicáibùyù(變)huáicáibúyù釋  義懷有才能卻際遇不佳,不受重用。

※語或出《喻世明言.卷五.窮馬周遭際賣䭔媼》。

△「英雄無用武之地」 典故說明「懷才不遇」是指懷抱才能,卻不能遇到賞識的人或施展才能的時機。

《喻世明言.卷五.窮馬周遭際賣䭔媼》中,敘述一個名叫馬周的讀書人,才學志氣都遠勝他人,可惜孤貧無援,所以眼看著才能不如他的人個個都飛黃騰達,只有他「懷才不遇」,經常藉酒澆愁。

後來「懷才不遇」就用來形容懷有才能卻際遇不佳,不受重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懷有才能卻際遇不佳,不受重用。

使用類別用在「有才難施」的表述上。

例句 他一生懷才不遇,最後抑鬱以終。

他用詩歌來抒發他懷才不遇的感慨。

只有追求自我成就,人生才不會有懷才不遇之嘆!他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空有一身本領而無法發揮。

他雖然懷才不遇,但並沒有因此而氣餒,放棄自己。

許多成功人士,年輕時都曾經有過一段懷才不遇的歲月。

在這次的聚會上,可以看到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發洩滿腹牢騷。

他在學術界懷才不遇,轉換跑道之後,竟在媒體的領域裡呼風喚雨。

老王雖然很有才幹,卻在課長的位置上一待十幾年,真是懷才不遇。

小明在美國懷才不遇的遺憾,在返回臺灣後即一掃而空,成為各大企業的搶手人物。

辨  識近義滄海遺珠、生不逢時、英雄無用武之地、明珠暗投反義人盡其才「懷才不遇」及「英雄無用武之地」都有無法施展才能及本領的意思。

「懷才不遇」多用於強調不得志,境遇不佳,空有才能而無處施展;「英雄無用武之地」則多用於強調受制於環境等其他因素,而不能放手施展本領。

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辨似例句○○他總覺得自己~,空有一身本領而無法發揮。

ㄨ○在擁擠的大都市裡,跑車可說是~。

參考詞語懷才不偶注  音ㄏㄨㄞˊ。

ㄘㄞˊ。

ㄅㄨˋ。

ㄡˇ漢語拼音huáicáibùǒu 釋  義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卷一》:「究之于二公非有不共深仇,特以懷才不偶,因而歸怨宰執,為此醜詆。

」抱才不遇注  音ㄅㄠˋ。

ㄘㄞˊ。

ㄅㄨˋ。

ㄩˋ。

(變)。

ㄅㄠˋ。

ㄘㄞˊ。

ㄅㄨˊ。

ㄩˋ漢語拼音bàocáibùyù(變)bàocáibúyù 釋  義清.平步青《霞外攟屑.卷四》:「傭菴抱才不遇,畢生游歷。

」 鶴立雞群 參考詞語‧雞群之鶴‧雞群鶴立‧鶴處雞群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ㄜˋ。

ㄌㄧˋ。

ㄐㄧ。

ㄑㄩㄣˊ漢語拼音hèlìjīqún釋  義鶴站在雞群之中,非常突出。

比喻人的儀表才能超群脫凡。

#語本晉.戴逵〈竹林七賢論〉。

後亦用「鶴立雞群」比喻事物的不平凡。

典故說明「竹林七賢」指的是魏晉時期的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七位名人。

魏晉時期是個政局動盪的時代,許多人追求名利、攀附權貴,在這樣的環境下,有些人為了表達對險惡政局的不滿,不願同流合汙,轉而追求放蕩或以清談為主的人生,而「竹林七賢」就是這種風尚的代表。

嵇紹就是「竹林七賢」中嵇康的兒子,嵇康因罪被懲治,使得嵇紹在十歲時就失去了父親,而與母親相依為命。

後來山濤以「父子罪不相及」為由,把嵇紹推薦給晉武帝,於是武帝就任命他為祕書郎。

惠帝時,則在朝中擔任侍中一職。

有一次都城發生了動亂,嵇紹跟著惠帝到蕩陰去平亂,不幸落敗,隨行的官員死傷慘重,餘者或降或逃,只有嵇紹不顧個人生死的保衛著惠帝,但最後仍然中箭身亡,當時他的鮮血濺到了惠帝的龍袍上。

亂事平定後,隨從想為惠帝清洗血跡,但惠帝感念著嵇紹的奮勇保衛,而堅持留下血跡。

據晉.戴逵〈竹林七賢論〉載,當初嵇紹剛到洛陽時,就曾經有人對王戎說:「昨天在人群中看到嵇紹,他那雄偉挺拔的模樣,就像是野鶴站立在雞群中,顯得非常突出。

」後來「鶴立雞群」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的儀表才能超群脫凡。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人的儀表才能超群脫凡。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儀表出眾」、「卓異超群」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數學能力一直在班上鶴立雞群,獨占鰲頭。

在舞臺上,她用曼妙的舞姿顯現出她是何等的鶴立雞群。

他真是一表人才,在眾人間總是鶴立雞群,顯得那麼突出。

他絕非池中物,你看那鶴立雞群的樣子,是如此的出類拔萃。

他雖然衣著樸素,但高挑的身材讓他在人群中顯得鶴立雞群。

在這群女孩子中間,那位長髮的女孩確實顯得鶴立雞群,與眾不同。

這位得獎青年果然長得相貌堂堂,在同伴中鶴立雞群,十分引人注目。

二語義說明比喻事物的不平凡。

使用類別用在「傑出不凡」的表述上。

例句 這棟百層大樓,在這一地區猶如鶴立雞群。

這棟現代建築,在這個老社區裡顯得鶴立雞群。

這篇文章在所有參賽作品中,鶴立雞群,真是出色。

辨  識近義出類拔萃、卓爾不群、超群絕倫、出人頭地反義凡夫俗子、吳下阿蒙 參考詞語雞群之鶴注  音ㄐㄧ。

ㄑㄩㄣˊ。

ㄓ。

ㄏㄜˋ漢語拼音jīqúnzhīhè 釋  義清.賀裳《載酒園詩話.陳傅良》:「前篇猶冷諷,次篇全用反語,令聞者自思,不惟立意高,安章頓句亦是雞群之鶴。

」雞群鶴立注  音ㄐㄧ。

ㄑㄩㄣˊ。

ㄏㄜˋ。

ㄌㄧˋ漢語拼音jīqúnhèlì 釋  義清.王韜《淞隱漫錄.卷一二》:「時劉父方急於相攸,於稠人中見莊生,頗垂青眼,以為此少年者,雞群鶴立,不減嵇紹當年。

」鶴處雞群注  音ㄏㄜˋ。

ㄔㄨˇ。

ㄐㄧ。

ㄑㄩㄣˊ漢語拼音hèchǔjīqún 釋  義唐.鄭啟〈嚴塘經亂書事.詩二首之二〉:「鯤為魚隊潛鱗困,鶴處雞群病翅低。

」《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二》:「遙望而清風宛在,鶴處雞群;近觀而光彩射人,龍來洞口。

」 歡天喜地 參考詞語‧喜地歡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ㄢ。

ㄊㄧㄢ。

ㄒㄧˇ。

ㄉㄧˋ漢語拼音huāntiānxǐdì釋  義非常歡喜高興的樣子。

※語或出《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

△「歡欣鼓舞」 典故說明「歡天喜地」是個很淺顯的成語,常被用來形容人非常歡喜高興的樣子,較早見於宋代話本小說《錯斬崔寧》。

其故事內容描述一個名叫劉貴的人,夜裡被闖入的盜賊殺死,而劉妻誤以為是他的小妾與崔寧謀財害命,於是告到官府去,官方又草率斷案,將小妾和崔寧判了死刑。

一年後,劉妻陰錯陽差地成了那個盜賊的押寨夫人,在一次閒聊時,赫然發現此人才是當年謀殺親夫的真凶。

劉妻心中懊悔不已,但表面上裝作沒事,仍是一付「歡天喜地」的樣子,第二天才偷空到官府報案,為夫報仇。

「歡天喜地」也常見於其他戲曲小說裡,如《水滸傳》第一七回中,曹正等人綁著魯智深,假意要將他獻給二龍山的山大王鄧龍,鄧龍手下小嘍囉見他們到來,「歡天喜地說道:『好了!眾人在此少待一時。

』」然後趕緊報予山大王知。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非常歡喜高興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喜悅歡樂」的表述上。

例句 家家戶戶歡天喜地迎接新年的來臨。

每個人都歡天喜地的,為何你一個人悶悶不樂?我們兩家人一起在水上樂園度過歡天喜地的一天。

期末考結束了,學生們都歡天喜地地準備迎接暑假。

聽到小明金榜題名的消息,全家上下莫不歡天喜地。

他一得知自己中了頭獎,便歡天喜地通知家裡的每個人。

辨  識近義興高采烈、心花怒放、欣喜若狂、眉開眼笑、喜氣洋洋、歡欣鼓舞、笑逐顏開反義愁眉不展、日坐愁城、悶悶不樂、愁眉苦臉、椎心泣血「歡天喜地」及「歡欣鼓舞」都有歡樂高興的意思。

「歡天喜地」側重於形容歡喜快樂的氣氛;「歡欣鼓舞」側重於形容歡樂並且振奮的情緒。

歡天喜地歡欣鼓舞辨似例句○ㄨ他一得知自己中了頭獎,便~通知家裡的每個人。

ㄨ○慶祝會上,由眾所期盼的董事長親自主持,每個人臉上都帶著~的神情。

參考詞語喜地歡天注  音ㄒㄧˇ。

ㄉㄧˋ。

ㄏㄨㄢ。

ㄊㄧㄢ漢語拼音xǐdìhuāntiān 釋  義《西遊記.第四回》:「送星官回轉本宮,他纔遂心滿意,喜地歡天,在於天宮快樂,無掛無礙。

」明.梁辰魚《浣紗記.第三四齣》:「每常間不曾見你歡天喜地,今日為何這等喜地歡天?」 歡欣鼓舞 參考詞語‧歡忻鼓舞‧驩欣鼓舞‧鼓舞歡忻‧鼓舞歡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ㄏㄨㄢ。

ㄒㄧㄣ。

ㄍㄨˇ。

ㄨˇ漢語拼音huānxīngǔwǔ釋  義歡樂興奮的樣子。

語出宋.蘇軾〈上知府王龍圖書〉。

△「歡天喜地」 典故說明「歡欣鼓舞」這句成語是用來形容歡樂興奮的樣子。

宋人蘇軾的〈上知府王龍圖書〉即見此一成語。

這篇文章是蘇軾寫給新任知府的一封信,信中說:很久以來,人民被沉重的稅賦壓得喘不過氣,新任知府到職後,降低了人民稅賦,才讓大家如釋重負,像是從無底深淵裡被拯救出來。

這種救人於急難之時的施為,對人民而言極為珍貴,所以大家「歡欣鼓舞之至」,對新任知府充滿更多的期待。

「歡欣鼓舞」用於群體,少用於個人。

如清代小說《文明小史》第五四回描述秦鳳梧確定開辦煤礦公司後,便開始積極地進行一切,定出了大家的薪水,並打算從下個月一號即開始發薪,所以「大家都歡欣鼓舞起來」。

這裡的「歡欣鼓舞」便是形容一群人因認為未來將大有可為,故而有振奮喜悅之情。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歡樂振奮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喜悅歡樂」的表述上。

例句 大家歡欣鼓舞地迎接新的一年。

聽到這個好消息,大家都感到歡欣鼓舞。

我國選手獲得冠軍的消息傳來,全國上下都歡欣鼓舞。

開學第一天,全校師生都歡欣鼓舞地迎接新學期的到來。

這場比賽,我隊已從落後局面變成超前,所以啦啦隊們歡欣鼓舞地替選手們加油。

在慶祝會上,由眾所期盼的董事長親自主持,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歡欣鼓舞的神情。

辨  識近義手舞足蹈、樂不可支、興高采烈、歡天喜地、欣喜若狂、喜氣洋洋反義垂頭喪氣、愁眉不展、愁眉鎖眼、椎心泣血、愁眉苦臉「歡天喜地」及「歡欣鼓舞」都有歡樂高興的意思。

「歡天喜地」側重於形容歡喜快樂的氣氛;「歡欣鼓舞」側重於形容歡樂並且振奮的情緒。

歡天喜地歡欣鼓舞辨似例句○ㄨ他一得知自己中了頭獎,便~通知家裡的每個人。

ㄨ○慶祝會上,由眾所期盼的董事長親自主持,每個人臉上都帶著~的神情。

參考詞語歡忻鼓舞注  音ㄏㄨㄢ。

ㄒㄧㄣ。

ㄍㄨˇ。

ㄨˇ漢語拼音huānxīngǔwǔ 釋  義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一○》:「故因名以勸實,因文以全質,而天下歡忻鼓舞於敦實崇質之中。

」驩欣鼓舞注  音ㄏㄨㄢ。

ㄒㄧㄣ。

ㄍㄨˇ。

ㄨˇ漢語拼音huānxīngǔwǔ 釋  義《宋史.卷三三六》:「海內之民,如寒極而春,旱極而雨,如解倒懸,如脫桎梏,如出之水火之中也。

相與咨嗟歎息,驩欣鼓舞,甚若更生。

」鼓舞歡忻注  音ㄍㄨˇ。

ㄨˇ。

ㄏㄨㄢ。

ㄒㄧㄣ漢語拼音gǔwǔhuānxīn 釋  義宋.石介〈上范中丞書〉:「初,成命出,士走諸朝,吏走諸府,商走諸市,農夫走諸野,皓白之老,三尺之童,鼓舞歡忻,騰躍道路。

」鼓舞歡欣注  音ㄍㄨˇ。

ㄨˇ。

ㄏㄨㄢ。

ㄒㄧㄣ漢語拼音gǔwǔhuānxīn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一個個鼓舞歡欣,出門上馬而去。

」《官場現形記.第五五回》:「然後鼓舞歡欣,跟了請來做翻譯那位教習,一同出去。

」 九牛一毛 參考詞語‧牛之一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ㄡˇ。

ㄋㄧㄡˊ。

ㄧ。

ㄇㄠˊ。

(變)。

ㄐㄧㄡˇ。

ㄋㄧㄡˊ。

ㄧˋ。

ㄇㄠˊ漢語拼音jiǔniúyīmáo(變)jiǔniúyìmáo釋  義九頭牛身上的一根毫毛。

比喻極大數量中的一小部分。

語本《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

△「滄海一粟」 典故說明司馬遷是漢代著名的史學家。

據《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載,當時漢武帝命令李陵將軍出兵攻打匈奴,終因人力缺乏而戰敗投降,漢武帝得知後非常生氣,而誅李陵全家。

司馬遷挺身為李陵辯護,但漢武帝不聽,反而將司馬遷囚禁,後來並處以殘酷的「宮刑」(將男子去勢的刑罰)。

司馬遷在身心受到極大打擊後,本想一死了之。

但他仔細一想,覺得像他這樣官位低微的人,如果接受法律制裁被殺,就像九頭牛身上少了一根毛,一點影響也沒有,和死了一隻螞蟻又有什麼差別?而世人也不會把他和壯烈成仁的人相比,只會覺得他罪大惡極,死有餘辜。

人都會死,但死有重於泰山,也有輕於鴻毛。

於是司馬遷決定忍受屈辱,堅強的活下去,並且完成《史記》這部偉大著作。

後來「九牛一毛」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九牛之一毛」的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極大數量中的一小部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極大數量中的一小部分。

使用類別用在「輕微渺小」的表述上。

例句 花這點錢對他來說有如九牛一毛,他不會在乎的。

這個守財奴,即使是九牛一毛,他也捨不得捐出來。

這點錢你就別客氣了,對我來說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損失這點錢,對他而言只是九牛一毛,不會有影響的。

經理一再保證,這點損失對銀行來說只是九牛一毛,無甚大礙的。

人就是窮一生努力所能求到知識,也不過是所有人類知識的九牛一毛。

建議加這點薪水對老闆來說,只是九牛一毛而已,他為什麼不同意呢?比起那些吝於九牛一毛的富人,老榮民捐出所有積蓄的義舉太令人感動了。

幾萬塊錢對有些人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但對另一些人而言,則可能是畢生的積蓄。

辨  識近義滄海一粟、太倉一粟、太倉稊米、微不足道、微乎其微反義盈千累萬「滄海一粟」及「九牛一毛」都有微小或很少的意思。

「滄海一粟」側重於微小;「九牛一毛」側重於極少。

滄海一粟九牛一毛辨似例句○ㄨ一個人寄居於天地間,猶如~,真是渺小得很。

ㄨ○損失這點錢,對他而言只是~,不會有影響的。

參考詞語牛之一毛注  音ㄋㄧㄡˊ。

ㄓ。

ㄧ。

ㄇㄠˊ。

(變)。

ㄋㄧㄡˊ。

ㄓ。

ㄧˋ。

ㄇㄠˊ漢語拼音niúzhīyīmáo(變)niúzhīyìmáo 釋  義《三國志.魏書》:「臣知言出必死,而臣自比於牛之一毛,生既無益,死亦何損?」《周書.卷三九》:「長湖總戎失律,臨難苟免,既不死節,安用以為。

且猶牛之一毛,何能損益?」 九霄雲外 參考詞語‧九層雲外‧九霄雲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ㄡˇ。

ㄒㄧㄠ。

ㄩㄣˊ。

ㄨㄞˋ漢語拼音jiǔxiāoyúnwài釋  義九霄,指極高的天空。

「九霄雲外」比喻天上極其高遠之處。

語本唐.劉禹錫〈同樂天登棲靈寺塔〉詩。

典故說明「九霄雲外」原作「九層雲外」。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著名詩人。

晚年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

他的詩精煉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語言表達自己對人生或歷史的深刻理解。

與同時的另一詩人白居易為知交好友,兩人詩名相若,〈同樂天登棲靈寺塔〉即二人共同登臨棲靈寺塔時劉禹錫所賦之詩。

棲靈寺塔位於揚州,興建於隋代,塔高九層,氣勢宏偉非凡,劉、白二人相攜緩步,不經意間就抵達了頂端。

由於棲靈寺塔極為高聳,在塔頂倚欄觀景,覺得自身處於層層白雲之上,彷彿快要到達天庭。

於是兩人不禁縱聲笑語,讓地面上眾多遊人都抬頭向上探看。

此詩以「九層雲外倚闌干」具體陳述了在棲靈寺塔頂端憑欄遠眺,神思悠遠,心曠神怡的情境。

後來「九霄雲外」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天上無限高遠的地方。

出現「九霄雲外」的書證如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這七寶盒中,我陳琳早魂飛九霄雲外。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天上極其高遠之處。

使用類別用在「距離遙遠」的表述上。

例句 今天既然出來郊遊,且把工作拋入九霄雲外,盡情玩樂吧!小明一覺醒來,就把昨天的不愉快通通拋到九霄雲外,重現天真爛漫的笑容。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這件不愉快的事我早已拋往九霄雲外,哪裡還會放在心上?他是個緊張大師,所以一上考場,就緊張得把書本內容都忘在九霄雲外,當然名落孫山。

媽媽很生氣地說:「我跟你說了幾次,玩具不可亂丟,你都把我的話丟到九霄雲外。

」小華把媽媽的話拋到九霄雲外,沒做完功課就跑到同學家去玩,回家恐怕又得挨罵了。

辨  識反義咫尺之間形音辨誤霄,音ㄒ|ㄠ。

指高空。

不可寫作「宵」。

參考詞語九層雲外注  音ㄐㄧㄡˇ。

ㄘㄥˊ。

ㄩㄣˊ。

ㄨㄞˋ漢語拼音jiǔcéngyúnwài 釋  義唐.劉禹錫〈同樂天登棲靈寺塔〉:「步步相攜不覺難,九層雲外倚闌干。

」九霄雲路注  音ㄐㄧㄡˇ。

ㄒㄧㄠ。

ㄩㄣˊ。

ㄌㄨˋ漢語拼音jiǔxiāoyúnlù 釋  義唐.李翱〈贈毛仙翁〉:「從此便教塵骨貴,九霄雲路願追攀。

」 九死一生 參考詞語‧九死餘生‧十死一生‧十生九死‧萬死一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ㄡˇ。

ㄙˇ。

ㄧ。

ㄕㄥ。

(變)。

ㄐㄧㄡˇ。

ㄙˇ。

ㄧˋ。

ㄕㄥ漢語拼音jiǔsǐyīshēng(變)jiǔsǐyìshēng釋  義「九死」指歷經多次近於死亡之險境。

見於戰國.楚.屈原〈離騷〉。

「九死一生」形容歷經極大的危險而倖存。

※語或本《六臣註文選.屈原.離騷》唐.劉良.注。

後亦用「九死一生」表十死其九之意,比喻倖免於死的人很少,亦用於比喻生命跡象微弱,瀕臨死亡。

△「死裡逃生」、「虎口餘生」 典故說明「九死一生」指歷經多次近於死亡的險境,猶能存活。

見用於劉良注解屈原〈離騷〉的注語。

屈原(西元前343∼?),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

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漢北,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

楚懷王時,屈原因讒言被疏,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以表明愛國心志。

全文詞采雅麗,為一長篇韻文,對後代文學有深遠的影響。

其中「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二句,意思是說楚懷王不了解屈原為了忠君愛國,死守善道,即使歷經多次近於死亡之險境也不後悔的一片赤誠,反而聽信讒言疏遠他,但還是不放棄自己的理想,絕不與奸佞之徒同流合汙。

《六臣註文選》中的劉良注語中,就用「雖九死無一生,未足悔恨」來解說這個意思。

後來「九死一生」這句成語也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歷經極多、極大的危險而倖存。

亦用「九死一生」比喻倖免於死的人很少,亦用於比喻生命跡象微弱,瀕臨死亡。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歷經極大的危險而倖存。

使用類別用在「驚險求生」的表述上。

例句 大巴士翻入河中後,他在九死一生中救了許多人。

他在這次飛機失事中倖免於難,真可謂九死一生。

她在大海中九死一生的傳奇經歷,足以寫出一部小說了!消防人員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才把他從火場中救了出來。

想當年法顯和唐三藏都曾歷經艱險,九死一生地前去天竺取經。

他全身受傷嚴重,在九死一生的狀況下,總算被醫生搶救回來。

辨  識近義虎口餘生、千鈞一髮、死裡逃生反義安然無恙「九死一生」及「死裡逃生」都有在極其危險的情況下得到生路的意思。

「九死一生」側重於倖存的艱險;「死裡逃生」側重於能夠逃脫。

九死一生死裡逃生辨似例句○ㄨ他全身受傷嚴重,在~的狀況下,總算被醫生搶救回來。

ㄨ○要不是隊長拚死擋住了追兵,我們怎能~呢? 參考詞語九死餘生注  音ㄐㄧㄡˇ。

ㄙˇ。

ㄩˊ。

ㄕㄥ漢語拼音jiǔsǐyúshēng 釋  義金.元好問〈秋夜〉:「九死餘生氣息存,蕭條門巷似荒村。

」十死一生注  音ㄕˊ。

ㄙˇ。

ㄧ。

ㄕㄥ。

(變)。

ㄕˊ。

ㄙˇ。

ㄧˋ。

ㄕㄥ漢語拼音shísǐyīshēng(變)shísǐyìshēng 釋  義《漢書.卷九七》:「婦人免乳大故,十死一生。

」《警世通言.卷二七》:「我兒!你病勢十死一生,尤自不肯實說!那二位師父是何人?想是邪魅。

」十生九死注  音ㄕˊ。

ㄕㄥ。

ㄐㄧㄡˇ。

ㄙˇ漢語拼音shíshēngjiǔsǐ 釋  義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俺破黃巢血戰到三千陣,經了些十生九死,萬苦千辛。

」《警世通言.卷三○》:「小娘子十生九死,官人便要講親,也待病痊。

」萬死一生注  音ㄨㄢˋ。

ㄙˇ。

ㄧ。

ㄕㄥ。

(變)。

ㄨㄢˋ。

ㄙˇ。

ㄧˋ。

ㄕㄥ漢語拼音wànsǐyīshēng(變)wànsǐyìshēng 釋  義唐.獨孤及〈為杭州李使君論李藏用守杭州有功表〉:「挺身履險,出萬死一生之地,與賊轉戰。

」《東周列國志.第八四回》:「臣萬死一生,此來非同容易。

」 孑然一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ㄝˊ。

ㄖㄢˊ。

ㄧ。

ㄕㄣ。

(變)。

ㄐㄧㄝˊ。

ㄖㄢˊ。

ㄧˋ。

ㄕㄣ漢語拼音jiérányīshēn(變)jiérányìshēn釋  義孑然,孤獨的樣子。

「孑然一身」形容孤獨一個人。

語本《三國志.卷五七.吳書.虞陸張駱吾朱傳.陸瑁》。

△「形單影隻」、「孤苦伶仃」 典故說明「孑然一身」源自「孑然」一詞,見於三國吳陸瑁進呈孫權的奏章。

三國魏明帝時,遼東太守公孫淵謀反,與吳國密商抗魏之事。

吳主孫權為顯示合作的誠意,故遣使赴遼東。

但孫權此舉,卻反使公孫淵害怕會立刻引發魏國來攻,於是變節,斬了吳國來使,並將首級送至魏。

孫權得知公孫淵背盟,大為憤怒,打算親自帶兵征討公孫淵。

當時丞相陸遜之弟陸瑁以為不妥,上書勸阻道:吳與遼東距離遙遠,軍隊長途遠征,必然疲憊,恐怕難以取勝。

況且公孫淵與魏國的關係不明,要是到時候魏國發兵來援,戰勢將更加不利。

又即使公孫淵「孑然無所憑賴」,手下人馬因畏懼征戰,四散奔逃,則將導致以後很難將他們一網打盡。

陸瑁文中,「孑然無所憑藉」一語是指公孫淵無外援,獨力無依的情況。

後來「孑然一身」這句成語當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孤獨一個人,常用在無親無故,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如《聊齋志異.卷六.顏氏》:「順天某生,家貧,……無何,父母繼歿,孑然一身,受童蒙於洛汭。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孤獨一個人。

使用類別用在「單獨一人」的表述上。

例句 他在臺灣,無親無故的,又沒有成家,至今仍是孑然一身。

他孑然一身,住在一間破爛的小木屋,身體虛弱多病,境遇十分凄涼。

他雖在這次劫難中得以倖存,但想到自己的孑然一身,不禁對未來感到茫然。

一直共患難的老伴去世了,兒女們也都各自成家,頓時他成了孑然一身的孤老頭。

她默默地投身於創作,從不追求名利,就如此孑然一身地走完人生,但卻活在眾多讀者的心中。

辨  識近義孤苦伶仃、形單影隻、形影相弔、煢煢孑立反義五世同堂形音辨誤孑,音ㄐ|ㄝˊ。

孤獨的意思。

不可寫作「子」。

「孑然一身」及「孤苦伶仃」都可用來形容孤獨而沒有依靠。

「孑然一身」純指孤單;「孤苦伶仃」不僅有孤單,且另有困苦之義。

孑然一身孤苦伶仃辨似例句○ㄨ他雖在這次劫難中得以倖存,但想到自己的~,不禁對未來感到茫然。

ㄨ○~的獨居老人,特別需要社會大眾的關懷。

井底之蛙 參考詞語‧井中蛙‧井底蝦蟆‧井蛙之見‧坎井之蛙‧埳井之蛙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ㄥˇ。

ㄉㄧˇ。

ㄓ。

ㄨㄚ漢語拼音jǐngdǐzhīwā釋  義住在井底的青蛙。

比喻見識淺薄的人。

語本《莊子.秋水》。

△「一孔之見」、「一隅之見」 典故說明莊子是戰國時的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時代,百姓飽受戰火之苦,個人的生命在戰爭中就像螻蟻般的脆弱,朝不保夕。

莊子自覺無法改變現實環境的殘酷無情,轉而思考個人如何在動盪的世間安身立命。

他用了許多天馬行空,富於想像力的寓言,生動貼切的表達了他的中心思想。

在〈秋水〉中,莊子生動地描述了河伯和北海的對話。

秋天的時候,黃河河水高漲,河面寬廣到甚至無法從這岸分辨對岸的牛馬。

河伯對此沾沾自喜,以為天下沒有比黃河更壯觀的景象了。

但當河伯順流東下,來到了北海,看到了一片沒有邊際的汪洋,比起自己居住的黃河不知大上了多少倍時,就對自己之前的無知和自傲感到慚愧不已。

北海便對河伯說道:「沒有辦法跟住在井底的青蛙談論海洋之大,這是因為受到所住環境的限制;無法跟夏天的蟲子談論冬天的冰霜,這是因為受到生存時間的限制;而無法跟鄙陋之人談論真理之道,也是因為受限於他們的教育背景。

人受到現實環境的限制是何等大啊!今日你看到了大海,才發現黃河的渺小,然而這看似沒有際涯的海洋,在浩瀚無窮的天地之間,跟大倉庫裡的一粒米又有什麼分別呢?」後來後來「井底之蛙」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見識淺薄的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見識淺薄的人。

使用類別用在「見識淺陋」的表述上。

例句 像他這種井底之蛙,還自以為是,真是可悲!人家說自卑的人容易誇大,井底之蛙亦乎如此。

我都聽不懂他們談論的內容,頗有井底之蛙的感慨。

我這鄉下人像隻井底之蛙,設想不周之處還請多包涵。

真抱歉!我是井底之蛙,從來沒聽過什麼叫「隨身碟」。

我們應該到各地去走走,好增廣見聞,免得成為井底之蛙。

電視讓我們不會成為井底之蛙,而做到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他就像井底之蛙一樣,自以為是的提出一些觀點,硬要別人接受。

凡是妄自尊大的人,都有點像井底之蛙,見解雖弱,卻自以為是。

大師對這些井底之蛙的見解不屑置喙,那些呶呶不休的人還沾沾自喜得很。

辨  識近義坐井觀天、管中窺豹、管窺蠡測、牖中窺日反義見多識廣、高瞻遠矚、博古通今 參考詞語井中蛙注  音ㄐㄧㄥˇ。

ㄓㄨㄥ。

ㄨㄚ漢語拼音jǐngzhōngwā 釋  義宋.陸游〈自詒.詩其二〉:「自計愚無用,何傷老不諧?人生須廣大,勿作井中蛙。

」井底蝦蟆注  音ㄐㄧㄥˇ。

ㄉㄧˇ。

ㄏㄚˊ。

ㄇㄚˊ漢語拼音jǐngdǐhámá 釋  義《五燈會元.卷一○》:「師曰:『一缾淨水一爐香。

』(僧)曰:『此猶是井底蝦蟆。

』」明.陳汝元《金蓮記.第三齣》:「妾閱人多矣,皆是井底蝦蟆,未有中原麟鳳。

」井蛙之見注  音ㄐㄧㄥˇ。

ㄨㄚ。

ㄓ。

ㄐㄧㄢˋ漢語拼音jǐngwāzhījiàn 釋  義《弘明集.卷二》:「夫一局之奕,形筭之淺,而奕秋之心,何嘗有得?而乃欲率井蛙之見,妄抑大猷。

至獨陷神於天 之下,不以甚乎?」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五》:「予觀北劇,儘有高出其上者,世人未曾遍觀,逐隊吠聲,詫為絕唱,真井蛙之見耳。

」坎井之蛙注  音ㄎㄢˇ。

ㄐㄧㄥˇ。

ㄓ。

ㄨㄚ漢語拼音kǎnjǐngzhīwā 釋  義元.吳澂〈送何太虛北游序〉:「醯甕之雞,坎井之蛙,蓋不知甕外之天,井外之海為何如?」埳井之蛙注  音ㄎㄢˇ。

ㄐㄧㄥˇ。

ㄓ。

ㄨㄚ漢語拼音kǎnjǐngzhīwā 釋  義《莊子.秋水》:「子獨不聞夫埳井之鼃(蛙)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 井井有條 參考詞語‧井井不亂‧井井有方‧井井有理‧井然不紊‧井然有序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ㄥˇ。

ㄐㄧㄥˇ。

ㄧㄡˇ。

ㄊㄧㄠˊ漢語拼音jǐngjǐngyǒutiáo釋  義形容整齊有序,條理分明。

語本《荀子.儒效》。

△「有條不紊」 典故說明「井井有條」原作「井井有理」。

荀子,西元前313∼前238,戰國時趙人,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其學說本於孔子,主張禮治,提倡性惡之說,與孟子之性善說相對。

《荀子》此篇主要在論述大儒對於當世的作用,另外還論述了聖人、君子、勁士、雅儒、小儒、俗儒等幾類人的德行,並且強調學習與法度的重要。

一個人能夠清清楚楚地做事有次序、有條理,端莊肅穆地使自己受尊敬,能有始有終而堅定不移,長久安穩而感到滿意知足,熱衷於堅守道德禮義且不感疲乏,運用英明的智慧洞察一切,一絲不苟地遵行禮法,掌握禮儀制度而安泰自若,會為別人的善言善行而感到溫馨快樂,也會因為別人不守名分而感到憂心忡忡,如果可以做到這些,就可以稱為聖人了。

後來「井井有條」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整齊有序,條理分明。

出現「井井有條」的書證如宋.樓鑰〈周伯範墓誌銘〉:「經理家務,井井有條;時出其餘,以周人之急。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整齊有序,條理分明。

使用類別用在「整齊清楚」、「仔細嚴謹」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藏書很多,而且都分門別類,整理得井井有條。

表面上他們好像亂成一團,事實上各司其職,井井有條。

她不但是位稱職的主管,自己的家務也打理得井井有條。

站在高處往遠方眺望,重劃後井井有條的田地,直鋪到天際。

才一個鐘頭,媽媽就把被孩子弄得亂七八糟的家整理得井井有條。

進到房間,映入眼簾的是擺得井井有條的書籍以及一塵不染的桌几。

我的兩個小孩個性全然不同,哥哥的房間井井有條,弟弟的房間卻是雜亂無章。

只見大家七手八腳的動手幫忙,才一會兒功夫,雜亂的會場就被整理得井井有條。

張小姐心思細密、處事嚴謹,雖然工作煩忙,卻能夠把經手業務的檔案,整理得井井有條。

辨  識近義井然有序、有條不紊反義亂七八糟、雜亂無章、參差不齊「井井有條」及「有條不紊」都有條理分明,不雜亂的意思。

「井井有條」側於事物整齊有序;「有條不紊」側於層次條理分明。

井井有條有條不紊辨似例句○ㄨ站在高處往遠方眺望,重劃後~的田地,直鋪到天際。

ㄨ○宴會裡的表演節目,正~地依序進行著。

參考詞語井井不亂注  音ㄐㄧㄥˇ。

ㄐㄧㄥˇ。

ㄅㄨˋ。

ㄌㄨㄢˋ。

(變)。

ㄐㄧㄥˇ。

ㄐㄧㄥˇ。

ㄅㄨˊ。

ㄌㄨㄢˋ漢語拼音jǐngjǐngbùluàn(變)jǐngjǐngbúluàn 釋  義宋.朱熹〈答陸子美.其一〉:「向下所說許多道理,條貫脈絡,井井不亂。

」井井有方注  音ㄐㄧㄥˇ。

ㄐㄧㄥˇ。

ㄧㄡˇ。

ㄈㄤ漢語拼音jǐngjǐngyǒufāng 釋  義《醒世恆言.卷一七》:「凡有疑難事體,托他支理,看其材幹。

孝基條分理析,井井有方。

」井井有理注  音ㄐㄧㄥˇ。

ㄐㄧㄥˇ。

ㄧㄡˇ。

ㄌㄧˇ漢語拼音jǐngjǐngyǒulǐ 釋  義《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嚴嚴兮其能敬己也,分分兮其有終始也,猒猒兮其能長久也。

」宋.陳亮〈與周立義參政書〉:「若置之繁難之地,必能隨機處置,井井有理。

」井然不紊注  音ㄐㄧㄥˇ。

ㄖㄢˊ。

ㄅㄨˋ。

ㄨㄣˋ。

(變)。

ㄐㄧㄥˇ。

ㄖㄢˊ。

ㄅㄨˊ。

ㄨㄣˋ漢語拼音jǐngránbùwèn(變)jǐngránbúwèn 釋  義清.梁廷柟《曲話.卷三》:「戰既不能,而後定計幸蜀,層次井然不紊。

」井然有序注  音ㄐㄧㄥˇ。

ㄖㄢˊ。

ㄧㄡˇ。

ㄒㄩˋ漢語拼音jǐngrányǒuxù 釋  義《金史.卷二八》:「凡事物名數,支分派引,珠貫棋布,井然有序,炳然如丹。

」清.王夫之《薑齋詩話.附錄》:「如尤公瑛(寡人之於國也)章文,以制產、重農、救荒分三事;而以末段歸重汰獸食、發倉廩,……乃令《孟子》之敷施調理,井然有序。

」 吉人天相 參考詞語‧吉人天佑‧天相吉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ˊ。

ㄖㄣˊ。

ㄊㄧㄢ。

ㄒㄧㄤˋ漢語拼音jíréntiānxiàng釋  義「吉人」,吉善的人。

語出《左傳.宣公三年》。

「天相」,上天給予幫助。

語本《左傳.昭公四年》。

後世用「吉人天相」形容吉善的人自有上天的幫助。

典故說明「吉人天相」係由「吉人」及「天相」二語詞組合而成。

「吉人」見於《左傳.宣公三年》。

春秋鄭文公有個叫燕姞的妾,夢見鄭國祖先化為天使賜予蘭花,不久便受到寵幸而懷孕,生下了一個男嬰,便以「蘭」為名。

後來鄭文公因厭惡自己的兒子們,把他們全部驅逐,公子蘭投奔到晉國,而後跟隨晉文公攻伐鄭國。

鄭國大夫石癸說:「我聽說姬姓與姞姓婚配,其子孫將昌盛。

姞,就是吉人的意思,周朝先祖后稷的皇后便是姞姓,而公子蘭是姞妃的外甥,也必受上天庇佑而登上皇位,其後代也必將繁衍。

我們如果先接納他為國君,可以獲得他的寵信。

」所以石癸等人便共同迎接公子蘭回來,立他為君,即鄭穆公,並和晉國和談。

「天相」則見於《左傳.昭公四年》。

春秋時,楚靈王遣椒舉為使,想請晉國協助邀集諸侯參加會盟,晉平公想拒絕,司馬侯勸他說:「不要這樣。

楚王現在正放肆狂妄,上天或者先順著他,等他作惡多端後再加以懲罰,也或者讓他有善終,結果尚不可知。

無論如何,晉、楚兩國必須靠天意所助才能統率天下,而不是靠戰爭。

您不如先答應他,然後專心修明德行以等待結果。

若最後楚王同歸於德,我們順服於他也無妨;若楚王暴虐淫亂,楚國本身就將拋棄他,那麼還會有誰來跟我們爭戰呢?」在此,司馬侯所說的「晉、楚唯天所相」,是說晉、楚兩個大國要由誰來統率天下,必須依憑天意來決定。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吉人天相」,用來形容吉善的人自有上天的幫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吉善的人自有上天的幫助。

使用類別用在「吉利安全」的表述上。

例句 他每次遇到危險,都能逢凶化吉,真是吉人天相。

我相信他吉人天相,一定可以順利度過這次的難關。

像老王這麼好心的人,一定會吉人天相,轉危為安。

李先生吉人天相,就在千鈞一髮之際,逃出這棟倒塌的大樓。

對於他突來的這場重病,大家實在愛莫能助,只能盼望他吉人天相,早日康復。

辨  識近義吉星高照、逢凶化吉、福星高照反義禍從天降 參考詞語吉人天佑注  音ㄐㄧˊ。

ㄖㄣˊ。

ㄊㄧㄢ。

ㄧㄡˋ漢語拼音jíréntiānyòu 釋  義明.李開先《寶劍記.第一三齣》:「他雖是逢讎,想吉人天佑,你少熬煎,且將淚收。

」天相吉人注  音ㄊㄧㄢ。

ㄒㄧㄤˋ。

ㄐㄧˊ。

ㄖㄣˊ漢語拼音tiānxiàngjírén 釋  義宋.汪藻〈譚章墓志銘〉:「慶門萬古傳芬芳,天相吉人宜壽康。

」《封神演義.第六○回》:「子牙大喜:『正所謂「天相吉人」。

』」 交頭接耳 參考詞語‧接耳交頭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ㄠ。

ㄊㄡˊ。

ㄐㄧㄝ。

ㄦˇ漢語拼音jiāotóujiēěr釋  義湊近頭耳,形容低聲私語。

語出《前漢書平話》卷下。

典故說明平話是宋代流行於民間的一種說唱文學,多取材自古代軼事,《前漢書平話》即是改編自西漢的歷史。

漢朝初年,高祖皇帝駕崩後,接任的惠帝個性軟弱,以致朝政由太后呂氏把持。

惠帝崩後,呂后又立少帝,並大封宗族兄弟為王,引起劉氏諸王與朝中大臣的不滿。

《前漢書平話》講述到這段歷史,說燕王劉澤起兵反呂后,呂后認為這是朝中大臣唆使的結果,便聽從族人呂胥的建議,宴請各大臣,要在席間給朝臣一點下馬威。

呂后命樊亢維持秩序,樊亢在席上宣布三項禁令:一、不能兩人以上一起起身,二、不得湊近頭耳私語,三、不得推說酒醉拒飲。

違者立斬。

後來「交頭接耳」就被用來形容低聲私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低聲私語。

使用類別用在「低聲交談」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們兩人交頭接耳的,不知道談了些什麼。

有意見應該公開提出,不要在一旁交頭接耳。

左右鄰居交頭接耳談論著那個流浪漢自殺的原因。

考試的時候,如有交頭接耳、左顧右盼的,一律視為作弊。

大家對主席的談話有所質疑,會場裡很多人交頭接耳地討論著。

每次開週會時,他們兩個總喜歡坐在角落裡,交頭接耳地談論著。

在公眾的場合中,必須留意言行舉止,尤其交頭接耳是不禮貌的。

老師最無法忍受的,就是學生在上課時彼此交頭接耳,不專心聽講。

辨  識近義竊竊私語反義高談闊論 參考詞語接耳交頭注  音ㄐㄧㄝ。

ㄦˇ。

ㄐㄧㄠ。

ㄊㄡˊ漢語拼音jiēěrjiāotóu 釋  義《三俠五義.第九八回》:「眾婦女見了,一個個低言悄語,接耳交頭。

」《兒女英雄傳.第三二回》:「便是那些服侍的人,無不一個個接耳交頭,頌揚嘆賞。

」 江郎才盡 參考詞語‧才盡江淹‧江淹夢筆‧江淹才盡‧江郎才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ㄤ。

ㄌㄤˊ。

ㄘㄞˊ。

ㄐㄧㄣˋ漢語拼音jiānglángcáijìn釋  義江郎,指南朝梁文人江淹。

「江郎才盡」則指江淹晚年才思減退,所作詩文皆無佳句。

#典出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齊光祿江淹》。

後用「江郎才盡」比喻文人的才思枯竭,無法再創佳句。

典故說明「江郎才盡」這句成語出自於南朝梁大詩人江淹的故事。

江淹雖然從小家境貧寒,卻極為好學,年少時就能寫出很好的詩和文章,在文壇上享有盛名,大家都稱他為「江郎」。

但到了晚年的時候,江淹在文學上的表現大不如前,文筆變得平淡乏味,毫無特色。

傳說在他辭退宣城郡守後,有一夜在冶亭獨睡時,夢見一個美男子,自稱是東晉時的著名文人郭璞。

他對江淹說:「我有一枝筆放在你那兒已經很多年,現在應該還給我了。

」江淹伸手到懷裡一探,果然找到一枝五色的彩筆,他便將這枝筆交還郭璞。

從此以後,江淹便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好的詩句。

當時大家便都傳言「江淹才盡」,也就是說江淹的文才已經用盡了。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江郎才盡」,用來比喻文人的才思枯竭,無法再創佳句。

出現「江郎才盡」的書證如清.梁章鉅《浪跡叢談.卷一.劉芙初編修》:「芙初本驚才絕豔,而近作大不如前,同人比之江郎才盡。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文人的才思枯竭,無法再創佳句。

使用類別用在「才思用盡」的表述上。

例句 作家難免會有文思枯竭,江郎才盡的時候。

最近寫作老是沒靈感,頗有江郎才盡之感。

這幾位作家久未有作品問世,是否已經江郎才盡?如果不持續努力,即使是有點天份,也會江郎才盡。

老王近年眼力不行,作品極少,而他卻說自己是江郎才盡了。

有些時候所以會感到江郎才盡,也許是因為我們對生命的熱情消退了。

本來是一個有才華的青年,就這樣被捧得暈頭轉向,最後弄得江郎才盡。

這位作家年輕時十分出色,得獎後不再努力,現在看來已經江郎才盡,寫不出什麼好東西了。

辨  識近義才思枯竭、枯腸渴肺反義七步之才、七步成詩、下筆成章、文不加點、妙筆生花、思如泉湧、倚馬可待、萬斛泉源、錦心繡口、一揮而就形音辨誤郎,音ㄌㄤˊ。

對男子的美稱。

不可寫作「朗」。

參考詞語才盡江淹注  音ㄘㄞˊ。

ㄐㄧㄣˋ。

ㄐㄧㄤ。

ㄧㄢ漢語拼音cáijìnjiāngyān 釋  義清.李漁〈次韻和顧赤方見贈.詩三首之二〉:「負君白眼為予青,才盡江淹鬢已星。

」江淹夢筆注  音ㄐㄧㄤ。

ㄧㄢ。

ㄇㄥˋ。

ㄅㄧˇ漢語拼音jiāngyānmèngbǐ 釋  義元.白樸〈小石調.又是紅輪西墜套〉:「宋玉悲秋愁悶,江淹夢筆寂寞。

」江淹才盡注  音ㄐㄧㄤ。

ㄧㄢ。

ㄘㄞˊ。

ㄐㄧㄣˋ漢語拼音jiāngyāncáijìn 釋  義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淹探懷中,得五色筆以授之。

爾後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

」《警世通言.卷三》:「此老下筆數千言,不由思索。

三年後,也就不同了。

正是江淹才盡,兩句詩不曾終韻。

」江郎才掩注  音ㄐㄧㄤ。

ㄌㄤˊ。

ㄘㄞˊ。

ㄧㄢˇ漢語拼音jiānglángcáiyǎn 釋  義《隋唐演義.第三六回》:「煬帝好大喜功,每事自恃有才,及至征蠻草詔,便覺江郎才掩。

」 江河日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ㄤ。

ㄏㄜˊ。

ㄖˋ。

ㄒㄧㄚˋ漢語拼音jiānghérìxià釋  義江河之水日益奔流而下。

比喻情況日漸敗壞。

※語或本宋.蘇轍《欒城應詔集.卷六.進君術策五道.第五道》。

典故說明「江河日下」指江河之水日益奔流而下,典源可能出自於宋代蘇轍的一篇論。

蘇轍(西元1039∼1112),字子由,號潁濱遺老,仁宗嘉祐年間進士,累官至尚書右丞,卒諡文定。

蘇轍是北宋的著名散文家,與其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皆名列「唐宋八大家」。

蘇轍主張文章的好壞取決於氣,養氣即是增進內心的修養,以及擴展生活的歷練。

他特別推崇司馬遷「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文章才能「頗有奇氣」。

蘇轍的散文風格汪洋澹泊,又吸收了駢文的技巧,故聲調文采均極優美,〈黃州快哉亭記〉是其代表作品,融敘事、描景、抒情、議論於一體。

在學術上,蘇轍則以儒學為主,傾慕孟子,擅長政論文章。

他吸收了韓愈「氣盛言宜」的主張,縱論天下大事,委婉平正,往往能一針見血。

在〈進君術策.第五道〉中,蘇轍詳述君王治國的方法。

他認為人民就像江河之水,若是不加以約束,放任其所為,就會如同洪水奔流而下不可遏抑,使得情況越來越糟,最後沖毀堤防,造成極大的災害。

因此善於治民者,應當謹慎地引導人民,使其能夠走上正道,既不過於放縱,也不過於壓制,如此天下才能安定。

後來「江河日下」這個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情況日漸敗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情況日漸敗壞。

使用類別用在「日趨惡化」的表述上。

例句 黨派之爭造成政風江河日下,國人焉能不有所警惕!世衰道微,人心不古,治安狀況當然跟著江河日下了。

在大賣場的衝擊下,小店生意早已江河日下,大大不如從前了。

連續幾年景氣不好,很多公司的營業狀況都呈現江河日下的趨勢。

辨  識近義一落千丈、每下愈況、日陵月替、一瀉千里反義扶搖直上、欣欣向榮、與日俱增、蒸蒸日上、方興未艾 岌岌可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ˊ。

ㄐㄧˊ。

ㄎㄜˇ。

ㄨㄟˊ漢語拼音jíjíkěwéi釋  義岌岌,危險的樣子。

「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險。

#語本《管子.小問》。

△「搖搖欲墜」 典故說明岌岌,是危險的樣子,如《孟子.萬章上》:「天下殆哉!岌岌乎!」便是形容天下的情勢已經十分危急。

管仲(?∼西元前644)字仲,春秋齊國潁上人。

初事公子糾,後事齊桓公為相。

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尊周室,攘戎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桓公尊為「仲父」。

相傳他著有《管子》一書,內容包含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陰陽家、雜家等言論,無所不有。

在〈小問〉篇中,桓公問管仲,想要壓伏人民,應該如何做?管仲回答︰「身為一個國君,不應該想要勝服於民,因為勝民之道並非天下之王道。

如果想要壓伏人民,那麼只要用嚴刑峻法,人民自然就會被壓伏了。

但是這樣只能讓國家暫時安定,卻無法維持長久。

」因此管仲認為採勝民之道的結果,將是「危哉!君之國岌乎!」,造成國家的動盪不安,請桓公三思。

」後來「岌岌可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非常危險。

在《韓非子.忠孝》中,則引作「當是時也,危哉,天下岌岌!」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非常危險。

使用類別用在「危急緊迫」的表述上。

例句 土石流傾瀉而下,山坡上的房子顯得岌岌可危。

為政若不得人心,政權必將陷入岌岌可危之境地。

經過大地震,山上土石嚴重鬆動,情況岌岌可危。

今天公司經營情形已岌岌可危,同仁還要繼續鬧意見嗎?山洪爆發,溪水暴漲,被困在沙洲上的釣客情況岌岌可危。

當時那種岌岌可危的狀況,若不是消防隊及時趕到,受傷的人勢必更多。

這家公司因為投資錯誤,虧損嚴重,債臺高築岌岌可危,看來快要關門了。

他不小心觸及了高壓電,生命岌岌可危,還好消防人員及時趕到,立刻送醫。

這棟一級古蹟的建築物,在大地震之後牆壁出現多處龜裂,恐有倒塌之虞,情況岌岌可危。

辨  識近義危如累卵、千鈞一髮、危在旦夕、搖搖欲墜反義安如泰山、安如磐石、固若金湯「岌岌可危」及「搖搖欲墜」都有極度危險的意思。

「岌岌可危」側重於危險狀況之描述;「搖搖欲墜」側重於物體將墜之危境。

岌岌可危搖搖欲墜辨似例句○ㄨ山洪爆發,溪水暴漲,被困在沙洲上的釣客情況~。

ㄨ○戰爭之後,只剩幾面~的斷垣殘壁,立在瓦礫堆中。

見利忘義 參考詞語‧好利忘義‧昧利忘義‧見利忘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ㄢˋ。

ㄌㄧˋ。

ㄨㄤˋ。

ㄧˋ漢語拼音jiànlìwàngyì釋  義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

語出《漢書.卷四一.樊噲等列傳》。

△「利令智昏」、「見利忘親」 典故說明漢高祖過世後,即位的惠帝生性懦弱,由母親呂后掌握政權,其間殘害劉氏親屬,大力提拔呂氏宗親。

呂后一死,宰相陳平和太尉周勃,想趁機剷除呂氏外戚的勢力,但是周勃一直無法順利入主當時由呂祿掌管的北軍。

陳平和周勃知道酈寄和呂祿是好友後,就挾持酈寄的父親酈商,要他騙呂祿出遊,酈寄沒辦法,只好答應。

周勃入據北軍後,先誅殺呂祿,接著一一剷除朝中呂氏勢力,使得漢文帝順利的繼位。

班固在《漢書》中記載這則歷史事件,並且做下評論:漢文帝時,天下人都認為酈寄不顧道義,出賣朋友。

但酈寄會這麼做,一方面是為了救父親,一方面為了國家的安定,不能說他出賣朋友,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

後來「見利忘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貪財圖利」的表述上。

例句 做人要講義氣,不能見利忘義。

你這樣見利忘義,沒人敢和你做朋友。

見利忘義的人是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的。

他一向見利忘義,貪汙、收賄樣樣都來。

他雖然很能幹,但見利忘義,得小心提防。

只要有錢,這個見利忘義的小人什麼都肯做。

這個見利忘義的人,你還跟他合作,哪天被出賣了都不知道。

辨  識近義忘恩負義、利令智昏、利慾薰心、財迷心竅、臨財苟得反義一介不取、捨生取義、仗義疏財、見利思義、輕財好義、臨財不苟「利令智昏」及「見利忘義」都有因私利而做了錯誤事情的意思。

「利令智昏」側重於被利慾所誘而做出不理智的行為;「見利忘義」側重於為了利益而不顧道義。

利令智昏見利忘義辨似例句○ㄨ他坦承自己是一時~,才會盜用公款。

ㄨ○做人要講義氣,不能~。

參考詞語好利忘義注  音ㄏㄠˋ。

ㄌㄧˋ。

ㄨㄤˋ。

ㄧˋ漢語拼音hàolìwàngyì 釋  義宋.洪邁《夷堅志三志辛.卷一》:「及對局,既有勝矣,思行太過,失應一著,遂變捷為敗,索手而出。

乃知非分財物,不容妄享。

好利忘義之徒,可以內省也。

」《三國演義.第一○回》:「陶謙乃仁人君子,非好利忘義之輩;尊父遇害,乃張闓之惡,非謙罪也。

」昧利忘義注  音ㄇㄟˋ。

ㄌㄧˋ。

ㄨㄤˋ。

ㄧˋ漢語拼音mèilìwàngyì 釋  義《太平廣記.卷三二五》:「吾喘唾乏氣,舉門戶以相託,如何昧利忘義,結婚微族?」見利忘害注  音ㄐㄧㄢˋ。

ㄌㄧˋ。

ㄨㄤˋ。

ㄏㄞˋ漢語拼音jiànlìwànghài 釋  義《藝文類聚.卷七四》:「燕昭之賢,齊頃之德也,長驅馳逐,見利忘害,輕敵寡備,所喪彌大。

」 見獵心喜 參考詞語‧獵心復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ㄢˋ。

ㄌㄧㄝˋ。

ㄒㄧㄣ。

ㄒㄧˇ漢語拼音jiànlièxīnxǐ釋  義看到有人打獵,激起舊日的愛好而心喜。

#語本宋.周敦頤〈周子遺事〉。

後用「見獵心喜」比喻舊習難忘,看見有人在做自己所愛好的事情,便心情愉悅而躍躍欲試。

也單指見到喜愛事物而心中欣喜。

典故說明宋代思想家程顥在十六、七歲時,非常喜歡打獵,常常到郊外從事這樣的活動,享受在田野中追逐獵物的快樂。

但隨著年紀增長,加上忙著求學作官,能像年輕時外出打獵的時間越來越少,便以為自己對這項活動不再感到興趣了。

但他的老師周敦頤卻說:「要改掉舊習談何容易?現在你只是將這個喜好隱藏起來,等哪天又有機會接觸到,你就會像從前一樣喜歡它了。

」果真在十二年後,程顥有天在回家的路上,看見有人在打獵,不禁勾起他的回憶,想起從前打獵的快樂,一時不禁技癢,也想下去試試。

〈周子遺事〉裡就記載了這件事,說程顥「在田閒見獵者,不覺有喜心」,後來「見獵心喜」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舊習難忘,看見有人在做自己所愛好的事情,便心情愉悅而躍躍欲試;也單指見到喜愛事物而心中欣喜。

如《兒女英雄傳》第一八回:「公子何不作一番我看,或者我見獵心喜,竟領會得一兩件也不見得。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舊習難忘,看見有人在做自己所愛好的事情,便心情愉悅而躍躍欲試。

使用類別用在「喜悅歡樂」的表述上。

例句 請原諒我觀棋多嘴了,實在是見獵心喜,熬不住啊!我原本務農,所以今天下田幫你們割稻,只因見獵心喜。

王爺爺聽到孫女在吊嗓,一時見獵心喜,也陪唱了一段。

看到你們在下棋,讓我這個老棋迷見獵心喜,手都發癢了。

想不到一進入釣場,看到人手一竿,他見獵心喜,再也走不開了。

今天看到這場精采球賽,對曾是國手的他,想必見獵心喜,躍躍欲試。

小王是個棒球迷,一看到孩子們在玩棒球,他見獵心喜,也想下場大展身手。

二語義說明見到喜愛事物而心中欣喜。

使用類別用在「喜悅歡樂」的表述上。

例句 這個產品實在太吸引人了,參觀的廠商個個見獵心喜,猛下訂單。

由於對方開的條件實在太吸引人了,他才會見獵心喜,答應跳槽。

辨  識形音辨誤獵,音ㄌ|ㄝˋ,打獵。

不可寫作「臘」。

參考詞語獵心復萌注  音ㄌㄧㄝˋ。

ㄒㄧㄣ。

ㄈㄨˋ。

ㄇㄥˊ漢語拼音lièxīnfùméng 釋  義清.王士禛《帶經堂詩話.卷八》:「禪力未固,獵心復萌,繙閱再過,放筆為糠粃之導。

」 見景生情 參考詞語‧即景生情‧看景生情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ㄢˋ。

ㄐㄧㄥˇ。

ㄕㄥ。

ㄑㄧㄥˊ漢語拼音jiànjǐngshēngqíng釋  義(一)看到眼前的景象而觸發自己的情感。

語出元.宮大用《七里灘》第四折。

△「觸景生情」(二)比喻隨機應變。

語出元.無名氏《翫江亭》第三折。

典故說明 元朝宮大用所作的《七里灘》一劇,內容是演東漢時隱居在七里灘的隱士嚴光,不肯應好友光武帝劉秀的邀請出仕的故事。

第四折中,在劉秀熱切邀約之下,嚴光答應到京城和他見面,結果受到熱情的接待。

眼裡看到的是金碧輝煌的宮殿,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嚴光依然不為所動,他還是想念七里灘那「水似藍,山如黛」的隱居生活,不由地「見景生情,睹物傷懷」,表示因為眼前所見的景象,而觸發了內心情感,引起感傷。

後來「見景生情」被用來形容看到眼前的景象而觸發自己的情感。

元朝無名氏所作《翫江亭》一劇,是演鐵柺李岳度牛璘、趙江梅重回仙班的故事。

第三折中,趙江梅上街找跟隨鐵枴李岳出家的丈夫牛璘,牛璘則從師父口中得知趙江梅這天會到街市上,當兩人在街市上相遇時,趙江梅質問牛璘為什麼要出家,勸他還俗。

牛璘不肯,說他甘於住茅庵,每日暮禮晨參,翫水遊山的生活,並說:「青龍白虎請他到天上赴宴。

」趙江梅聽了,覺得「這廝便見景生情信口謅」,意指牛璘只是隨機應變不加思索隨口亂說。

後來「見景生情」被用來比喻隨機應變。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看到眼前的景象而觸發自己的情感。

使用類別用在「景物觸情」的表述上。

例句 這位詩人見景生情,寫下了這首懷念故鄉絕句。

畫家見景生情,將心中難以言傳的思緒,藉著圖畫表達出來。

詩人觀察力特別敏銳,每每見景生情,託物詠懷,寫出精采詩篇。

二語義說明比喻隨機應變。

使用類別用在「依勢行事」的表述上。

例句 幸虧他足智多謀,見景生情,才想出一個方法來度過難關。

事到如今,已無法預料後勢,我們只好見景生情,順勢而為了。

辨  識近義見鞍思馬、睹物思人、撫今追昔、隨機應變反義無動於衷、不知權變 參考詞語即景生情注  音ㄐㄧˊ。

ㄐㄧㄥˇ。

ㄕㄥ。

ㄑㄧㄥˊ漢語拼音jíjǐngshēngqíng 釋  義《官場現形記.第一六回》:「高升見問,即景生情,便一一答道:『莊大老爺的人口,……。

』」清.王應奎《柳南隨筆.卷四》:「當廷楨之賦詩也,已得首二句,而思不能屬,窘甚,忽聽御舟自鳴鐘,即景生情,而詩乃就。

」看景生情注  音ㄎㄢˋ。

ㄐㄧㄥˇ。

ㄕㄥ。

ㄑㄧㄥˊ漢語拼音kànjǐngshēngqíng 釋  義《二刻拍案驚奇.卷一六》:「他日可以在裡頭看景生情,得些漁人之利。

」《水滸傳.第七四回》:「非是燕青敢說口,臨機應變,看景生情,不倒的輸與他那呆漢!」 見仁見智 參考詞語‧仁智之見‧見仁見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ㄢˋ。

ㄖㄣˊ。

ㄐㄧㄢˋ。

ㄓˋ漢語拼音jiànrénjiànzhì釋  義對同一件事,每個人看法各異。

語本《易經.繫辭上》。

典故說明《易經》相傳由伏羲制卦,文王作繫辭,孔子作十翼。

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大自然、氣象、天文等變化,供古代帝王施政參考之用,一般百姓則用為占卜吉凶。

直到孔子為《易經》作傳,才賦予它哲理上的意義,成為儒家的重要典籍。

《易經》的內容充滿神祕的色彩,理念幽微莫測,由宇宙運行乃至人事生滅,都有極精辟的見解。

在所引典源《易經.繫辭上》中,解釋了生成天地萬物的「道」,說︰「陰陽的相反相生,生成了宇宙萬物,這就是道。

承繼陰陽之道而生成萬物的就是善,而成就萬物的就是天命之性,也就是仁義道德。

有仁德的人見到此道,就認為是仁;有智慧的人體會此道,就認為是智。

百姓雖然日常受用此道,卻不知曉。

因此君子之道雖然涵蓋萬有,知道的人卻很少啊!」後來「見仁見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對同一件事,每個人看法各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對同一件事,每個人看法各異。

使用類別用在「看法不同」的表述上。

例句 世界上究竟有沒有外星人?這個問題見仁見智,難有定論。

在研討會上,大家對此議題的看法見仁見智,討論得十分熱烈。

這個問題不一定有正確答案,大家不過見仁見智,各抒己見罷了!討論問題時,由於每個人的觀點和立場不同,見仁見智的現象是常有的。

對於彩券的發行,是否會影響社會風氣的問題,各方見仁見智,難有定論。

我們為求慎重,應該多方採納各界見仁見智的看法,再來評估政策的可行性。

辨  識反義不謀而合、所見略同 參考詞語仁智之見注  音ㄖㄣˊ。

ㄓˋ。

ㄓ。

ㄐㄧㄢˋ漢語拼音rénzhìzhījiàn 釋  義宋.葉重開〈舂陵續編序〉:「學者仁智之見,雖有淺深,然自遠而即近,由麤以至精,月異而歲不同,今而畢錄於此,觀之者宜知所適從矣。

」見仁見知注  音ㄐㄧㄢˋ。

ㄖㄣˊ。

ㄐㄧㄢˋ。

ㄓˋ漢語拼音jiànrénjiànzhì 釋  義清.張之洞《輶軒語.語學》:「至於《周易》,統貫天人,成於四聖。

……京、孟、虞、鄭諸大師,以及後代諸家,皆止各道所得,見仁見知,從無一人能為的解定論。

」清.李光地《讀論語劄記.卷上》:「此章只以其德言之,不必定作兩人說。

如『君子道者三』,三者字,只是一君子爾。

與(繫傳)言見仁見知,指各不同。

」 見異思遷 參考詞語‧見異而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ㄢˋ。

ㄧˋ。

ㄙ。

ㄑㄧㄢ漢語拼音jiànyìsīqiān釋  義見到別的事物就改變心意,比喻意志不堅定。

#語本《管子.小匡》。

△「心猿意馬」 典故說明在《管子.小匡》篇中,記載了春秋時,齊桓公問丞相管仲說:「要怎樣才能讓人民生活安定,成就人民的事業?」管仲回答說:「士、農、工、商這四種身分的人不可以雜處而居,不然就會混亂,無法各司其職。

所以聖王的時代,士都住在環境清淨的地方、農民一定住在田野鄉間、從事勞動的人一定住在官府附近、經商的人一定住靠近市場的地方。

士如果能聚居在清幽的地方,那麼從早到晚、從小到大都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義、孝、敬、愛、悌等處世原則,他們的心就可以安定下來,不會受到別的事物干擾而改變他們的意志。

後來「見異思遷」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見異物而遷焉」演變而出,比喻意志不堅定。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意志不堅定。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意志不堅」的表述上。

例句 一個人不能有見異思遷的念頭,志向才能堅定。

他有見異思遷的毛病,經常被新鮮事物所迷惑。

現在景氣不佳,我勸你安心工作,不要見異思遷了。

他在感情世界中,總是喜新厭舊,見異思遷,令人非常討厭。

你學習才藝的意志要堅定,倘若見異思遷,到頭來必定一事無成。

一個沒有定見的人,常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響而見異思遷,改變原來的想法。

要做好事情絕不能見異思遷,有句諺語說:「滾動的石頭不生苔。

」就是這個意思。

辨  識近義心猿意馬、三心二意反義一心一意、全心全意、始終不渝、專心致志「見異思遷」及「心猿意馬」都有意志不定的意思。

「見異思遷」側重於受其他事物影響;「心猿意馬」則是側重於心意反覆不定。

見異思遷心猿意馬辨似例句○ㄨ他有~的毛病,經常被新鮮事物所迷惑。

ㄨ○男女朋友,用情須專一,不能~,見一個愛一個。

參考詞語見異而遷注  音ㄐㄧㄢˋ。

ㄧˋ。

ㄦˊ。

ㄑㄧㄢ漢語拼音jiànyìérqiān 釋  義《照世盃.卷四》:「切不可半途而廢,蹈為山九仞之轍。

更不可見異而遷,萌鴻鵠將至之心。

」 見義勇為 參考詞語‧見義勇往‧見義勇發‧見義喜為‧見義敢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ㄢˋ。

ㄧˋ。

ㄩㄥˇ。

ㄨㄟˊ漢語拼音jiànyìyǒngwéi釋  義看到合乎正義的事,就奮勇去做。

語本《論語.為政》。

△「急公好義」 典故說明孔子是春秋的賢人,於魯國從政時,魯國大治。

後因政治理念與國君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

晚年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並且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門下有弟子三千人。

孔子十分強調「勇」的重要性,例如在《論語.憲問》中,孔子曾說︰「仁者,必有勇。

」意思就是說,仁者重視正道而輕忽生命,見到合乎正道的事情,一定會勇於實行。

又說「勇者不懼」,即是說勇敢的人無所恐懼。

而在所引典源《論語.為政》中,孔子則說︰「見義不為,無勇也。

」綜上所述,可知一個君子如果見到正道所當行之事,必然會勇敢地去做,要是因為害怕而不去做,那就不配稱為勇敢,只是一個怯懦的人。

後來「見義勇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見到合乎正義的事,就奮勇去做。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見到合乎正義的事,就奮勇去做。

使用類別用在「奮勇行義」的表述上。

例句 現代社會人情淡薄,見義勇為的人越來越少了。

他見義勇為地將車禍傷者送到醫院,救回一條寶貴的性命。

小明見義勇為,奮不顧身地撲向搶匪,將他制伏後送交警方究辦。

這位青年奮不顧身,見義勇為的救人精神,贏得在場的人由衷讚佩。

因為他見義勇為的行為,足可作為同學們效法的楷模,所以得到學校的表揚。

辨  識近義急公好義反義袖手旁觀、隔岸觀火、冷眼旁觀、見死不救「見義勇為」及「急公好義」都有從事正義之事的意思。

「見義勇為」側重於看到便勇敢去做;「急公好義」側重於熱心公益。

見義勇為急公好義辨似例句○ㄨ小明~,奮不顧身地撲向搶匪,將他制伏後送交警方究辦。

ㄨ○老王一向~,捐款助人急難總是不落人後。

參考詞語見義勇往注  音ㄐㄧㄢˋ。

ㄧˋ。

ㄩㄥˇ。

ㄨㄤˇ漢語拼音jiànyìyǒngwǎng 釋  義宋.章甫〈次呂伯恭見寄韻〉:「君若鷹鸇之老蒼,見義勇往柔而剛。

」見義勇發注  音ㄐㄧㄢˋ。

ㄧˋ。

ㄩㄥˇ。

ㄈㄚ漢語拼音jiànyìyǒngfā 釋  義《宋史.卷二九八》:「希亮為人清勁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貴人,皆嚴憚之。

見義勇發,不計禍福。

」宋.蘇軾〈陳公弼傳〉:「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貴人,皆嚴憚之。

見義勇發,不計禍福,必極其志而後已。

」見義喜為注  音ㄐㄧㄢˋ。

ㄧˋ。

ㄒㄧˇ。

ㄨㄟˊ漢語拼音jiànyìxǐwéi 釋  義宋.歐陽修〈太子賓客分司西京謝公墓誌銘〉:「及在官臨事,見義喜為,過於勇夫。

」見義敢為注  音ㄐㄧㄢˋ。

ㄧˋ。

ㄍㄢˇ。

ㄨㄟˊ漢語拼音jiànyìgǎnwéi 釋  義宋.曾鞏〈太子賓客致仕陳公神道碑銘〉:「為吏明悟敏捷,見義敢為,不少屈以求合。

」《明史.卷一六五》:「莊重寡言笑,見義敢為。

」 咎由自取 參考詞語‧侮由自取‧咎皆自貽‧孽由自取‧禍由自取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ㄡˋ。

ㄧㄡˊ。

ㄗˋ。

ㄑㄩˇ漢語拼音jiùyóuzìqǔ釋  義所有的罪過、災禍都是自己造成的。

#語本《三國志.卷四○.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自取其咎」、「罪有應得」 典故說明在《三國志.卷四○.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中,作者陳壽記敘了蜀國七位大將的生平事略。

劉封,是劉備的養子,具有武藝,氣力過人,堪稱是一員猛將;然而因沒有出兵援救關羽,並且和孟達不和,使得孟達最後投奔魏國,他因此受到劉備的責怪;此外,諸葛亮也擔心他剛猛的個性,將來在改換政權後會很難制御,勸先主除之,終於導致劉備把他賜死。

彭羕,劉備認為他足以和孔明、孝直等人並駕齊驅,但諸葛亮卻認為彭羕心大志廣,無法保國衛民,後來劉備就把他派離了京師,給予一個太守的職位;他對於這樣的遭遇感到不平,說了一句讓人引起誤會的話,就被關到獄中,最後被誅殺。

廖立,諸葛亮將他與龐統相提並論,譽為楚之良才,可以輔助興盛國家大業;但在劉備死後,他卻分析形勢,批評當年劉備的不取漢中政策,也批評了關羽,另外又直言評點了幾個當朝的人物,於是諸葛亮把他廢為平民,流放到汶山。

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佐劉禪的李嚴,在諸葛亮伐魏時,因偽造朝廷詔書,命令諸葛亮退兵,後來被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

劉琰,操行不甚檢點,並且因為與魏延不和,而不見容於諸葛亮;有一次,妻子去見太后,在宮中停留了將近一個月,他因此懷疑妻子與劉禪有私,於是派人去抓妻子,還脫下鞋子抽打她的耳光,終於因此被棄市。

魏延,常常批評諸葛亮膽子小,嘆恨自己的才能無用武之地;諸葛亮病重時囑咐在他死後撤軍,他卻不同意,認為不必因為一人死而荒廢了天下大事,仍然執意出兵,就被劉禪派人追殺了。

楊儀,自認為功勛至大,足以代替諸葛亮輔政,諸葛亮以楊儀的胸襟氣度狹隘,早將丞相的職位給了蔣琬;他對此感到不平,大發牢騷,當時大家都認為他的操守有過失,不敢與他往來;他說的話因此被人向朝廷揭發,最後自殺而死。

《三國志》作者陳壽在篇末對這幾個人下了評語,認為他們都有著不同的長才,然而追蹤、探究他們的行為舉止及其法度、標準,卻可以從中看出最後的罪過、災禍,都是由他們自己招致的。

後來「咎由自取」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表示所有的罪過、災禍都是自己造成的。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所有的罪過、災禍都是自己造成的。

使用類別用在「自取其禍」的表述上。

例句 他會身陷囹圄,完全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很多歷史人物的不得善終,都可歸因於咎由自取。

禍福無門,惟人所召;他這是咎由自取,怪得了誰呢?他因到處為非作歹而被警察逮捕入獄,可說是咎由自取,無可埋怨。

本來好漢不吃眼前虧,但你卻故犯眾怒,引來非義,真是咎由自取!明知他是小人你還加以重用,弄得如今公司烏煙瘴氣,難怪大家說你養癰貽患,咎由自取。

辨  識近義作法自斃、自作自受、作繭自縛、自取其咎、自取其禍、罪有應得反義禍從天降「咎由自取」及「罪有應得」都有因作惡而遭受懲罰的意思。

「咎由自取」側重於強調所受的災禍是自己招來的;「罪有應得」側重於強調所受的懲誡是應該得到的。

咎由自取罪有應得辨似例句○○他因殺人越貨而被科處極刑,當然是~,無可非議。

○ㄨ明知他是小人你還加以重用,弄得如今公司烏煙瘴氣,難怪大家說你養癰貽患,~。

參考詞語侮由自取注  音ㄨˇ。

ㄧㄡˊ。

ㄗˋ。

ㄑㄩˇ漢語拼音wǔyóuzìqǔ 釋  義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卷一》:「璫怒憤攘臂,至欲自裁,二司力勸而止;雖屬毒謔,實侮由自取也。

」咎皆自貽注  音ㄐㄧㄡˋ。

ㄐㄧㄝ。

ㄗˋ。

ㄧˊ漢語拼音jiùjiēzìyí 釋  義宋.陳亮《陳亮集.卷一八》:「孝敬之道素虧,罹親非罪;營救之誠不至,有枉莫伸。

咎皆自貽,情將誰恤!」孽由自取注  音ㄋㄧㄝˋ。

ㄧㄡˊ。

ㄗˋ。

ㄑㄩˇ漢語拼音nièyóuzìqǔ 釋  義清.林則徐《林文忠公政書.雲貴奏稿》:「倘敢負固不服,則是孽由自取,定予剿洗無遺。

」禍由自取注  音ㄏㄨㄛˋ。

ㄧㄡˊ。

ㄗˋ。

ㄑㄩˇ漢語拼音huòyóuzìqǔ 釋  義《飛龍全傳.第一一回》:「那姑娘聽了,叫苦不迭,淚落如珠;欲要舉動聲張,怎奈他祸(禍)由自取,眾所不容。

」 金戈鐵馬 參考詞語‧金戈鐵甲‧金戈鐵騎‧鐵馬金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ㄣ。

ㄍㄜ。

ㄊㄧㄝˇ。

ㄇㄚˇ漢語拼音zhōngrgētiěmǎ釋  義「金戈」,金屬製的戈。

語出南朝齊.謝朓〈為皇太子侍華光殿曲水宴〉詩。

「鐵馬」,披上裝甲的馬。

語出南朝梁.陸倕〈石闕銘〉。

「金戈鐵馬」形容戰士的雄壯英姿,或比喻戰事。

典故說明「金戈鐵馬」係由「金戈」及「鐵馬」二語組合而成。

「金戈」見於南朝齊.謝朓〈為皇太子侍華光殿曲水宴〉詩,文中形容皇太子舉辦的宴會十分盛大,鼓上的翠葆隨風飄揚,而隨從們手持的金屬戈也在太陽下熠熠發光,看來十分威武。

「鐵馬」見於南朝梁.陸倕〈石闕銘〉,文中用披掛著裝甲的戰馬成群結隊,朱紅色的軍旗飄揚綿延萬里,來形容軍容的浩大雄壯。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金戈鐵馬」,用來形容戰士的雄壯英姿。

亦用來比喻戰事。

如《舊五代史.卷六○.李襲吉列傳》:「毒手尊拳,交相於暮夜;金戈鐵馬,蹂踐於明時。

」是形容戰爭。

而宋.辛棄疾〈永遇樂.千古江山〉詞:「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則是形容軍容的浩大雄壯。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戰士的雄壯英姿。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軍姿英偉」的表述上。

例句 我軍金戈鐵馬,十分威武,讓敵人聞之喪膽。

想我當年率領金戈鐵馬,縱橫沙場,是何等的威風啊!經過這幾年的退休生活,他已經漸漸習於平淡,不復當年金戈鐵馬的英雄氣概。

當年那位率領金戈鐵馬、馳騁沙場的大將軍,如今也已經垂垂老矣,真是歲月不饒人! 辨  識近義披堅執銳、英姿煥發 參考詞語金戈鐵甲注  音ㄐㄧㄣ。

ㄍㄜ。

ㄊㄧㄝˇ。

ㄐㄧㄚˇ漢語拼音jīngētiějiǎ 釋  義清.方文〈劉旋九招集韋園觀家伎〉:「金戈鐵甲渡江來,紅粉青娥化作灰。

」金戈鐵騎注  音ㄐㄧㄣ。

ㄍㄜ。

ㄊㄧㄝˇ。

ㄐㄧˋ漢語拼音jīngētiějì 釋  義明.梅鼎祚《玉合記.第二二齣》:「漁陽鼙鼓動喧天,易水蕭蕭風慘。

〔小生〕敢大半是胡兵麼?〔丑〕金戈鐵騎連蕃漢。

」清.汪琬〈苑西集序〉:「至於平沙廣漠,崇巖窮障,我太祖太宗發祥之地,與夫金戈鐵騎,百戰創業之區,皆所跋涉而導從。

」鐵馬金戈注  音ㄊㄧㄝˇ。

ㄇㄚˇ。

ㄐㄧㄣ。

ㄍㄜ漢語拼音tiěmǎjīngē 釋  義宋.李綱〈以舊賜戰袍等贈韓少帥.詩二首之二〉:「鐵馬金戈睢水上,碧油紅旌海山濱。

」清.魏源〈秦淮燈船引〉:「生長承平聽畫箏,幾聞鐵馬金戈聲。

」 金科玉律 參考詞語‧玉律金科‧金科玉條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ㄣ。

ㄎㄜ。

ㄩˋ。

ㄌㄩˋ漢語拼音zhōngrkēyùlǜ釋  義「金科玉律」之「律」,典源作「條」。

科、條,指法令條文;金、玉,比喻貴重。

形容完善嚴密的法律條文。

語本漢.揚雄〈劇秦美新〉。

後用「金科玉律」比喻不可變更的信條。

典故說明「金科玉律」原作「金科玉條」。

揚雄是西漢後期的重要文人,口吃不善言談,以文章名世。

揚雄的學術成就,自古以來頗多爭議。

張衡稱讚他「妙極道術」,張子侯甚至尊為「西道孔子」;朱熹則認為他「拙底工夫」,只會模仿。

其中〈劇秦美新〉一文,更是遭到許多人的大加貶斥,認為揚雄為了自身的利益,阿諛美化王莽的新政;但也有人認為,揚雄是藉著秦朝滅亡的例子來諷諫王莽。

兩面評價,可謂針鋒相對。

在〈劇秦美新〉中,揚雄讚美了王莽能夠效法上古堯、舜、商、周的美好制度,訂定了完善嚴密的法令,因此得到上天降下的種種祥瑞,恩澤遍及全民。

後來「金科玉律」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可變更的信條。

出現「金科玉律」的書證如五代十國前蜀.杜光庭〈胡常侍修黃籙齋〉詞:「金科玉律,雲篆瑤章,先萬法以垂文,具九流而拯世。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完善嚴密的法律條文或比喻不可變更的信條。

使用類別用在「信條準則」的表述上。

例句 難道你的話是金科玉律,每個人都非遵守不可嗎?他總是把經理的話當成金科玉律,絲毫不敢有所違背。

他所說的話,句句都是金科玉律,值得我們仔細體會。

總裁認為他的話就是金科玉律,要每個人都必須奉行不渝。

古聖先賢留下許多金科玉律,可以做為我們為人處世的圭臬。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這句話是民主法治社會的金科玉律。

他藐視古人那些為人處事的金科玉律,最後才落得一敗塗地的下場。

辨  識近義天經地義、至理名言 參考詞語玉律金科注  音ㄩˋ。

ㄌㄩˋ。

ㄐㄧㄣ。

ㄎㄜ漢語拼音yùlǜjīnkē 釋  義五代十國前蜀.杜光庭〈川主太師南斗大醮〉:「玉律金科,慮爽重輕之信;五申三令,慚乖訓撫之宜。

」《官場現形記.第四三回》:「老伯大人的議論,真是我們佐班中的玉律金科!」金科玉條注  音ㄐㄧㄣ。

ㄎㄜ。

ㄩˋ。

ㄊㄧㄠˊ漢語拼音jīnkēyùtiáo 釋  義漢.揚雄〈劇秦美新〉:「懿律嘉量,金科玉條。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二》:「大哉王言,真臺諫之金科玉條也。

」 金蟬脫殼 參考詞語‧脫殼金蟬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ㄣ。

ㄔㄢˊ。

ㄊㄨㄛ。

ㄎㄜˊ漢語拼音zhōngrchántuōké釋  義金蟬蛻變於脫去外殼。

比喻利用假象藉以脫身。

※語或本《三國志平話》卷上。

△「逃之夭夭」、「溜之大吉」 典故說明「金蟬脫殼」是指蟬的成長過程中,會蛻變脫去外殼。

殼留下來,但蟬已飛走。

可以用來比喻人利用假象以脫身。

在《三國志平話》卷上就利用到此句成語:董卓廢殺少帝後,立獻帝,因專制朝政,所以引起朝臣和各地豪強的共憤,紛紛起兵反對董卓。

各方人馬以袁紹為盟主,長沙太守孫堅被任命為討卓聯軍的先鋒。

袁紹堂弟袁術因妒忌孫堅勇猛善戰,故意不發糧草給孫堅,造成孫堅軍中因缺糧而大亂。

董卓義子呂布知道後,夜襲孫堅軍營,孫堅大敗。

孫堅與部將突圍而逃,呂布緊追不捨。

孫堅急中生智,將袍甲掛在樹上,呂布追兵遠遠望見孫堅袍甲,但因畏懼孫堅英勇不敢近前,只有遠遠用箭亂射。

後來不見動靜,近看,才知中計,孫堅早已脫身逃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利用假象藉以脫身。

使用類別用在「巧妙脫身」的表述上。

例句 凶手巧使金蟬脫殼之計,讓追捕他的人撲了個空。

張三欠下這麼多債務,小心他來個金蟬脫殼,一走了之。

當箱子打開時,原被鎖在裡面的魔術師早已金蟬脫殼不見了。

當警方趕到時,在混亂中弄錯對象,主嫌就趁機金蟬脫殼,逃逸無蹤了。

當警方掀開被子一看,才發現床上睡的是個假人,真凶早已金蟬脫殼得逞了。

辨  識近義逃之夭夭、溜之大吉「金蟬脫殼」及「逃之夭夭」都有逃脫的意思。

「金蟬脫殼」特別強調是用計逃脫;「逃之夭夭」則僅有逃脫之義。

金蟬脫殼逃之夭夭辨似例句○ㄨ凶手巧使~之計,讓追捕他的人撲了個空。

ㄨ○賭徒一聽到警察來了,馬上抱頭鼠竄,~。

參考詞語脫殼金蟬注  音ㄊㄨㄛ。

ㄎㄜˊ。

ㄐㄧㄣ。

ㄔㄢˊ漢語拼音tuōkéjīnchán 釋  義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三折》:「在那摘星樓上,我便做筵席,安排下脫殼金蟬計,我則索躲是逃非。

」明.周朝俊《紅梅記.第一二齣》:「待追去,待追去,知他那邊?女娘們倒有些兒見,霎時做脫殼金蟬。

」 金城湯池 參考詞語‧石城湯池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ㄣ。

ㄔㄥˊ。

ㄊㄤ。

ㄔˊ漢語拼音zhōngrchéngtāngchí釋  義金城,金屬造的城。

湯池,沸水流動的護城河。

「金城湯池」形容堅固險阻的城池。

#語出《漢書.卷四五.蒯伍江息夫傳.蒯通》。

典故說明「金城」是指城牆非常固,像是用金屬建造的,如漢.班固〈西都賦〉:「建金城而萬雉,呀周池而成淵。

」便以「金城」來形容西漢的首都長安非常堅固。

「湯池」則是形容護城河十分淵深難越,有如滾水一般,如漢.鼂錯〈論貴粟疏〉:「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

」是說雖然有非常險峻寬闊的護城河,如果沒有糧食,也無法守城。

在所引典源《漢書.卷四五.蒯伍江息夫傳.蒯通》中,敘述了一段關於蒯通的故事。

蒯通,楚漢時策士,范陽人,本名徹,生卒年不詳。

韓信用其計定齊地;嘗通論戰國時說士權變,自序其說,共八十一首,號稱雋永。

秦末漢初,陳勝起義推翻秦朝政權,大軍攻克了許多城池,手下大將武臣已經逼近范陽。

這時蒯通前去看范陽縣令徐公,說︰「你已經快死了,所以我來弔喪;不過你又可以保住性命,所以我來向你賀喜。

」徐公聽了莫名其妙,就問他原因,蒯通說︰「你為官時殘害了不少無辜的人命,人民都想要殺你,只是害怕刑法,不敢動手。

現在天下大亂,律法已經失去威嚇的作用,他們還會放過你嗎?」徐公聽了很害怕,又問︰「那你為什麼又說我可以保全性命?」蒯通繼續說道︰「武臣聽說我有點名氣,所以派人來徵詢我的意見,我現在正要去見他。

我打算告訴他︰『如果每城池都要直接攻打,並不是最好的戰略,只要按我的方法,就可以不戰而勝。

』他一定會問我︰『你有什麼方法呢?』我就要說︰『以范陽為例,這位縣令貪財怕死,早就想要投降了。

但是他投降之後,如果你把他殺死,到時各城的官員都會互相傳告,說:范陽縣令雖然投降,仍然不免一死,那還不如堅守。

這樣一來,各城都成了金城湯池,難以攻克了。

所以我要建議他,趕快用優厚的待遇收買范陽縣令,然後要他帶文告,到各城去宣揚一番,如此各城必然紛紛投然,不戰而勝。

』武臣應該會同意我的做法,所以我說你可以免死了。

」原文中「必將嬰城固守,皆為金城湯池,不可攻也」,便是說各城官員都將會圍城堅守,使得各城變成「金城湯池」,難以攻下。

另外在漢.應劭《風俗通義》佚文中,有引《孫子》金城湯池之說,不過於《孫子》原書中未見,故置於參考資料。

此處「金城湯池」亦是形容城池堅固。

「金城湯池」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被用來形容堅固險阻的城池。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堅固險阻的城池。

使用類別用在「防禦堅固」的表述上。

例句 一旦民心思變,縱有金城湯池,亦不足恃。

辯論會上,正反雙方論點都十分嚴密,有如金城湯池,難以找出破綻。

戰爭最重要的是士氣,如果士氣低落,即使是金城湯池,也會一敗塗地。

辨  識近義固若金湯、金城石室、銅牆鐵壁 參考詞語石城湯池注  音ㄕˊ。

ㄔㄥˊ。

ㄊㄤ。

ㄔˊ漢語拼音shíchéngtāngchí 釋  義《三國志.卷二五》:「兵法稱有石城湯池帶甲百萬而無粟者,不能守也。

」宋.李覯〈強兵策.一○首之一〉:「彼貧其民而我富之,彼勞其民而我逸之,彼虐其民而我寬之……彼雖有石城湯池,誰與守也,雖有堅甲利兵,誰與執也?是謂不戰而屈人之兵矣。

」 金屋藏嬌 參考詞語‧金屋貯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ㄣ。

ㄨ。

ㄘㄤˊ。

ㄐㄧㄠ漢語拼音zhōngrwūcángjiāo釋  義指營建華屋給所愛的人居住。

典出《漢武故事》。

後用「金屋藏嬌」比喻男子納妾或有外遇之事。

典故說明漢武帝年幼時被封為膠東王,有一次他的姑媽(長公主)把武帝抱在膝上,笑著問他說:「你想不想娶媳婦啊?」武帝回答:「當然想啊。

」長公主一一指著侍立身旁的美女,問道:「宮裡有這麼多的美女,你想娶誰當媳婦呢?」武帝回答:「我都不喜歡。

」長公主聽了,就指著自己的女兒,問道:「那我把阿嬌嫁給你,好不好?」阿嬌是武帝青梅竹馬玩伴,武帝本來就很喜歡她,一聽到姑媽要把女兒嫁給自己,就很高興地說:「如果我將來娶了阿嬌,一定會建造一棟華麗的房子給她住!」後來,在長公主的撮合下,武帝果然和阿嬌成婚,即位之後也立阿嬌為皇后。

「金屋藏嬌」原指營建華屋給所愛的美人居住,後則用「金屋藏嬌」比喻男人納妾或有外遇之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男子納妾或有外遇之事。

使用類別用在「婚姻不忠」的表述上。

例句 老李看來忠厚老實,居然也會金屋藏嬌,令人深感訝異。

丈夫金屋藏嬌,妻子紅杏出牆,這對夫婦最後以離婚收場。

逢場作戲,容易演變成金屋藏嬌,人應當慎始,勿惡小而為之啊!八卦雜誌經常報導政商名流金屋藏嬌的緋聞,使當事人深感困擾。

野花畢竟是野花,我勸你還是以家庭為重,不要有金屋藏嬌的念頭。

他在外金屋藏嬌多年,最近終於被老婆逮個正著,這事情恐怕難以善了。

參考詞語金屋貯嬌注  音ㄐㄧㄣ。

ㄨ。

ㄓㄨˇ。

ㄐㄧㄠ漢語拼音jīnwūzhǔjiāo 釋  義南朝梁.費昶〈長門怨〉:「金屋貯嬌時,不言君不入。

」《群音類選.卷二三》:「寶鼎沉煙臭,繡幕流蘇皺,嗏,金屋貯嬌柔不堪遊,富貴東流。

」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參考詞語‧窳其中而美其外‧金玉其外,敗絮其內‧飾外絮內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ㄣ。

ㄩˋ。

ㄑㄧˊ。

ㄨㄞˋ。

ㄅㄞˋ。

ㄒㄩˋ。

ㄑㄧˊ。

ㄓㄨㄥ漢語拼音zhōngryùqíwàibàixùqízhōng釋  義外表像金玉般華美,內裡卻盡是破棉絮。

形容外表美好而內質破敗。

語出明.劉基〈賣柑者言〉。

△「華而不實」、「虛有其表」 典故說明「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一語,在明代劉基〈賣柑者言〉文中,原本是指賣柑者所賣的柑,外表看起來像金玉般華美,剝開來內裡卻乾得像破棉絮。

作者借由賣柑者說的話,諷刺當時官員不能替百姓謀福,讓百姓陷於水火之中,卻「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醲而飫肥鮮者」,享盡富貴榮華,這種欺世盜名的行徑,和外表像金玉般華美,內裡卻盡是破棉絮的柑沒什麼兩樣。

後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外表美好而內質破敗。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外表美好而內質破敗。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表裡不一」的表述上。

例句 有些騙子看起來一表人材,正是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他外貌出眾,一開口卻毫無內涵,真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這本小說的封面精美,內容卻貧乏,真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剖開這個西瓜才知道裡面已經腐爛,真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這棟房子的外觀好看,裡面卻是破爛不堪,真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如果你不想成為一個金玉其外、敗絮其內的人,除了注重打扮之外,也要不斷充實內涵。

辨  識近義華而不實、虛有其表反義名副其實、表裡如一 參考詞語窳其中而美其外注  音ㄩˇ。

ㄑㄧˊ。

ㄓㄨㄥ。

ㄦˊ。

ㄇㄟˇ。

ㄑㄧˊ。

ㄨㄞˋ漢語拼音yǔqízhōngérměiqíwài 釋  義《今獻彙言.比事摘錄》:「人不勝實事,可笑窳其中而美其外,豈非顛倒見乎?」金玉其外,敗絮其內注  音ㄐㄧㄣ。

ㄩˋ。

ㄑㄧˊ。

ㄨㄞˋ。

ㄅㄞˋ。

ㄒㄩˋ。

ㄑㄧˊ。

ㄋㄟˋ漢語拼音jīnyùqíwàibàixùqínèi 釋  義明.海瑞〈主簿參評〉:「苟不盡分稱職,金玉其外而敗絮其內也,即陟巍科,登膴仕,徒玷官常耳。

」飾外絮內注  音ㄕˋ。

ㄨㄞˋ。

ㄒㄩˋ。

ㄋㄟˋ漢語拼音shìwàixùnèi 釋  義清.袁樹〈贅言〉:「人有幾分福,家餘幾貫錢,飾外而絮內,於身何有焉!」 近水樓臺 參考詞語‧樓臺近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ㄣˋ。

ㄕㄨㄟˇ。

ㄌㄡˊ。

ㄊㄞˊ漢語拼音jìnshuǐlóutái釋  義靠近水邊的樓臺。

比喻占得地利之便,先得機會。

語出宋.俞文豹《清夜錄》卷五○。

典故說明宋朝的范仲淹的個性剛直溫和,他曾說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視國家社會的福祉為己任,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他不但直言敢諫,重用賢能,而且樂於提拔有才能的下屬。

當他出任杭州知州的時候,許多舊日的部屬都因為得到他的薦舉,而受到重用。

其中有個名叫蘇麟的巡檢,他看到許多同僚被提拔,唯獨自己沒有受到范仲淹的賞識,感到不是滋味。

有天,蘇麟寫了一首詩送給范仲淹,其中有兩句詩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意思就是說︰靠近水邊的樓臺,可以先從水面的倒影看到月亮;春天來臨,草木欣欣向榮,但面對著陽光生長的花樹卻更能成長茁壯。

看來好像是在講草木和月亮,其實是在暗示︰「在大人身邊的人都受到您的提拔,卻唯獨我沒有啊!」范仲淹看了立刻明白他的意思,便為蘇麟薦舉了一個理想的職位。

後來「近水樓臺」演變為成語,就用來比喻占得地利之便,先得機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佔得地利之便,先得機會。

使用類別用在「接近便利」的表述上。

例句 小明近水樓臺,頻獻殷勤,終於獲得小美的芳心。

王醫生就住在隔壁,去看病不用超過五分鐘,真是近水樓臺。

因為是近水樓臺,他很快地就請來住隔壁的電腦技師來幫他修電腦。

超級市場就在樓下,馬上就可以買到想要的東西,真有近水樓臺之便。

如果你想要贏得美人芳心,最好就是經常噓寒問暖,以求近水樓臺之效。

參考詞語樓臺近水注  音ㄌㄡˊ。

ㄊㄞˊ。

ㄐㄧㄣˋ。

ㄕㄨㄟˇ漢語拼音lóutáijìnshuǐ 釋  義宋.陳與義〈寺居〉:「樓臺近水涵明鑑,草樹連空寫素屏。

」清.梁章鉅《楹聯續話.卷二》:「得月快爭先,共仰樓臺近水;望風齊向上,欣看冠佩如雲。

」 近悅遠來 參考詞語‧悅近來遠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ㄣˋ。

ㄩㄝˋ。

ㄩㄢˇ。

ㄌㄞˊ漢語拼音jìnyuèyuǎnlái釋  義使近處的人心悅誠服,遠方的人願意前來歸附。

形容政治清明,德澤風行。

語本《論語.子路》。

後亦用「近悅遠來」形容在商場上遠近馳名而顧客眾多。

典故說明春秋魯哀公六年,當時在周遊列國的孔子,由蔡國來到楚國葉(ㄕㄜˋ)縣,葉縣的長官葉公趁機向孔子請教施政的方法?孔子回答道:「近者說,遠者來。

」大意是:施加恩惠於民,德澤廣被,使近處的人民心悅誠服,自然而然的,遠方的人也願意前來歸附。

後來「近悅遠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政治清明,德澤風行。

也用來形容在商場上遠近馳名而顧客眾多。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政治清明,德澤風行。

使用類別用在「民心歸順」的表述上。

例句 古代思想家們認為唯有施行仁政,才能讓百姓近悅遠來,誠心順服。

一個國家如果能讓人近悅遠來,則觀光業必然興盛,國民所得自然增加。

二語義說明形容在商場上遠近馳名而顧客眾多。

使用類別用在「人數眾多」的表述上。

例句 你能傳授我如何讓顧客近悅遠來的祕訣嗎?商店年終大拍賣,一時近悅遠來,生意興隆。

這間餐館物美價廉,顧客近悅遠來,生意很好。

如果你想讓顧客們近悅遠來,就該努力提升服務品質。

李記餐館,食客近悅遠來、生意興隆,十分令人羨慕。

精緻味美的食物,往往是吸引客人近悅遠來的不二法門。

這是一個美麗的海灘,夏天時總是遊客如織,近悅遠來。

這個觀光區風景優美,吸引遊客們近悅遠來,絕無淡季。

辨  識近義政通人和、眾望所歸、門庭若市、高朋滿座反義怨聲載道、門可羅雀 參考詞語悅近來遠注  音ㄩㄝˋ。

ㄐㄧㄣˋ。

ㄌㄞˊ。

ㄩㄢˇ漢語拼音yuèjìnláiyuǎn 釋  義《魏書.卷五八》:「是以先朝居之於荒服之間者,正欲悅近來遠,招附殊俗,亦以別華戎、異內外也。

」《梁書.卷六》:「既懸白旗之首,方應皇天之眷,布德施惠,悅近來遠。

」 居心叵測 參考詞語‧心懷叵測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ㄩ。

ㄒㄧㄣ。

ㄆㄛˇ。

ㄘㄜˋ漢語拼音jūxīnpǒcè釋  義「居心」,存心、處心。

語出《三國志.卷五九.吳書.吳主五子傳》;「叵測」,難以預料、不可測。

語出《新唐書.卷二○○.儒學列傳下.尹愔》。

後用「居心叵測」比喻心存險詐,難以預測。

△「包藏禍心」、「別有用心」 典故說明「居心叵測」係由「居心」及「叵測」二語組合而成。

「居心」見於《三國志.卷五九.吳書.吳主五子傳》。

三國時的孫登是吳主孫權的長子,年少時便顯露才德。

貴為太子的他,為人十分親和,對待部屬像對待朋友一般,出外狩獵時盡可能的不擾民,不踐踏農人作物。

另外,他事母至孝,親生母親贈予的衣物,必定沐浴後才恭敬地穿上。

但可惜在他三十三歲那年,就因病過世了。

晉朝陳壽替孫登立傳,並評論說:「孫登居心所存,足為茂美之德。

」也就是說從孫登這個人的存心,就知他足以發揮出盛美的德行。

「叵測」則見於《新唐書.卷二○○.儒學列傳下.尹愔》。

唐朝人尹愔天資聰敏,他的老師王道珪曾經說:「我這麼多學生裡,就尹生的反應最難預料。

」尹愔的父母過世後,他因為過分哀痛而不願為官,後來被推薦到國子監講學,每講論儒、佛、道三教的學說,都是聽者前所未聞的。

可惜他四十歲就死了。

「叵測」一語,即見於王道珪所說的「尹子叵測也」。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居心叵測」,轉而帶有貶義,用來比喻心存險詐,難以預測。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心存險詐,難以預測。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狡猾詭詐」的表述上。

例句 他巧言令色,居心叵測,絕不是一個好人。

他突然向你求饒,可別高興過早,我看他是居心叵測。

對方突然發動笑臉攻勢,居心叵測,我們得小心提防。

今天他竟然說出這種沒良心的話,證明他確實居心叵測。

他突然大量買進這家公司的股票,居心叵測,莫非想奪取經營權? 辨  識近義包藏禍心、心存不軌、心術不正、心懷鬼胎、別有用心、為鬼為蜮、詭計多端、圖謀不軌反義正大光明、光明磊落、胸懷坦蕩形音辨誤叵,音ㄆㄛˇ,不可的意思。

不宜讀作ㄐㄩˋ,寫作「巨」;也不宜讀作ㄏㄨㄟˊ,寫作「回」。

「包藏禍心」及「居心叵測」都有心存奸險的意思。

「包藏禍心」側重於將意圖隱藏起來,不使顯露;「居心叵測」側重於意圖難測。

包藏禍心居心叵測辨似例句○ㄨ聘用他本打算好好栽培,誰知他竟~,竊取我們的機密。

ㄨ○對方突然發動笑臉攻勢,~,我們得小心提防。

參考詞語心懷叵測注  音ㄒㄧㄣ。

ㄏㄨㄞˊ。

ㄆㄛˇ。

ㄘㄜˋ漢語拼音xīnhuáipǒcè 釋  義《三國演義.第五七回》:「曹操心懷叵測,叔父若往,恐遭其害。

」《醒世恆言.卷二四》:「卻有第二子晉王廣,……卻只是心懷叵測,陰賊刻深,好鉤索人情深淺,又能為矯情忍詬之事。

」 居安思危 參考詞語‧居安慮危‧居逸思危‧於安思危‧處安思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ㄩ。

ㄢ。

ㄙ。

ㄨㄟˊ漢語拼音jūānsīwéi釋  義處於安樂的時候,要想到危險可能會隨時出現。

語出《左傳.襄公十一年》所引之《書》。

典故說明春秋時,有一次幾個諸侯國聯合攻打鄭國,鄭國人相當害怕,就準備禮物要去賄賂其中最大的晉國,用以求和。

鄭國一共送了三名樂師,裝配齊全的兵車一百輛,各種樂器以及歌女十六人給晉國。

晉國國君晉悼公看到後,非常高興,將半數的樂器與歌女賜給大臣魏絳,感謝他對國家的貢獻。

但魏絳卻謝絕了晉悼公的贈禮,並藉此機會向悼公進諫說:「今天國家這樣的強盛,是因國君您的才能及眾臣的同心協力,我個人哪有什麼貢獻呢?但臣希望您在享樂的同時,不要忘了國家大事。

《書經》裡有句話說:『處於安樂的時候,要想到危險可能隨時會出現。

』這樣才能及早做防備,有了防備就不怕災難。

我斗膽以這句話規勸您。

」晉悼公說:「您的教訓我豈敢不接受?但是沒有您的話,我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

賞賜臣子禮物是國家的常規,不可廢除,您就收下吧!」魏絳也就遵循禮制,收下這些贈禮。

後來此處所引的《書經》原文「居安思危」成為一成語,用來指處於安樂的時候,要想到危險可能會隨時出現。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處於安樂的時候,要想到危險可能隨時出現。

使用類別用在「深謀遠慮」的表述上。

例句 在安樂時居安思危,才能防患於未然。

「平時如戰時」的意思不就是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嗎?平常就要有居安思危的想法,遇到緊急情況時,才能沉著應付。

防颱工作要怎麼做?只要有居安思危的警戒心,就能未雨綢繆!國家處境艱難,所以目前社會雖然安定,我們仍應居安思危,隨時保持警戒。

舉行消防演習,就是要大家具有居安思危的警覺心,真正遇到災禍時才能臨危不亂。

辨  識近義有備無患、安不忘危反義居安忘危、燕雀處堂 參考詞語居安慮危注  音ㄐㄩ。

ㄢ。

ㄌㄩˋ。

ㄨㄟˊ漢語拼音jūānlǜwéi 釋  義《宋書.卷七九》:「今雖先天不逮,動干休慶,龍舟所幸,理必利涉,然居安慮危,不可不懼。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二》:「自古帝王居安慮危,處治思亂,今天下初定,豈可遽以為安而忘警戒!」居逸思危注  音ㄐㄩ。

ㄧˋ。

ㄙ。

ㄨㄟˊ漢語拼音jūyìsīwéi 釋  義《晉書.卷五五》:「且古之君子,不知士,則不明不安。

是以居逸而思危,對食而肴乾。

」於安思危注  音ㄩˊ。

ㄢ。

ㄙ。

ㄨㄟˊ漢語拼音yúānsīwéi 釋  義《逸周書.卷二》:「於安思危,於始思終。

於邇思備,於遠思近。

」三國魏.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是以大雅君子,於安思危,以遠咎悔。

」處安思危注  音ㄔㄨˇ。

ㄢ。

ㄙ。

ㄨㄟˊ漢語拼音chǔānsīwéi 釋  義《樂府詩集.卷一五》:「居高念下,處安思危,照臨有度,紀律無虧。

」 急流勇退 參考詞語‧勇退急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ˊ。

ㄌㄧㄡˊ。

ㄩㄥˇ。

ㄊㄨㄟˋ漢語拼音jíliúyǒngtuì釋  義在湍急的水勢中,當機立斷,回舟退出。

比喻人於得意順遂時,及時隱退。

#語出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七。

△「功成身退」 典故說明宋代時,有一位修道之人陳希夷。

一天遇到一位名叫錢若水的讀書人,覺得他仙風道骨,很適合出家修行,但不能決定是否要收為弟子,於是約他第二天再到華山來,請一名道行更高的老僧看看。

錢若水依約前往,那位老僧仔細端詳他後,靜默不語,過一陣子,才用灰燼在地上寫下「做不得」三個字,然後緩緩說出一句話:「他是個能在急流中勇退的人。

」老僧既然這麼說了,陳希夷就打消了留他修道的念頭。

不久之後,錢若水科舉高中,做到樞密院副使,一路平步青雲,仕途順遂。

但他卻在四十歲時就辭官歸隱,應驗了當年老僧的話。

後來「急流勇退」被用來比喻人於得意順遂時,及時隱退。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在湍急的水勢中,當機立斷,回舟退出。

使用類別用在「停止退回」的表述上。

例句 溪水突然暴漲,大家趕快急流勇退,免得發生危險。

這河水實在太過湍急,我們是否該急流勇退,改走陸路?二語義說明比喻人處於得意順遂時及時隱退。

使用類別用在「辭官退隱」、「當紅求去」的表述上。

例句 如果急流勇退的是智士,繼續奮鬥的就當是勇士。

在人生路程上,一路往前衝固需勇氣,但急流勇退更需智慧。

我雖佩服韓信帶兵的氣勢,但我更欣賞張良急流勇退的智慧。

他能在得意之時急流勇退,避開世俗的紛擾,真是明智之舉。

他在事業發達之際,竟急流勇退回鄉下當起農夫,真令人覺得意外。

他當年要不是明哲保身,急流勇退,今天必定被牽扯進這件弊案中。

從董事長的言談中得知,雖然目前公司一片榮景,但他已有急流勇退之意。

她在自己事業邁向巔峰時,決心急流勇退,回家相夫教子,做個賢妻良母。

辨  識近義功成身退、適可而止反義壯心不已、破釜沉舟「急流勇退」及「功成身退」都有主動隱退的意思。

「急流勇退」用於仕途、事業正當順遂的時候;「功成身退」用於任務達成的時候。

急流勇退功成身退辨似例句○ㄨ他在事業發達之際,竟~回鄉下當起農夫,真令人覺得意外。

ㄨ○這座新橋落成通車後,舊橋終於可以~。

參考詞語勇退急流注  音ㄩㄥˇ。

ㄊㄨㄟˋ。

ㄐㄧˊ。

ㄌㄧㄡˊ漢語拼音yǒngtuìjíliú 釋  義宋.蘇軾〈次韻孫巨源寄漣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見寄五絕〉:「高才晚歲終難進,勇退當年正急流。

」宋.樓鑰《攻媿集.卷八》:「雖知勇退急流去,壯歲功名會及時。

」 急如星火 參考詞語‧急於星火‧急星火‧急若星火‧星火急‧迫如星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ˊ。

ㄖㄨˊ。

ㄒㄧㄥ。

ㄏㄨㄛˇ漢語拼音jírúxīnghuǒ釋  義如流星的光那樣急速,形容情勢急迫。

#語本晉.李密〈陳情表〉。

典故說明「急如星火」原作「急於星火」。

李密,字令伯,三國時蜀漢犍為郡武陽縣人。

專攻《春秋左氏傳》,博覽群書,有才學,口舌善辯,曾在蜀任官。

父親早逝,母親在他四歲時改嫁,由祖母劉氏撫養成人。

李密事奉祖母至孝,晉武帝時,徵為太子洗馬,但他認為祖母年事已高無人奉養,於是上〈陳情表〉婉轉地辭謝聖意,內容非常哀切懇摯。

武帝看了之後大為感動,於是賜奴婢與食米,使其終養祖母。

表中有一段寫到:「詔書下得十分急切嚴峻,責備臣逃避怠慢,郡縣長官派人逼迫,催促臣趕快上路,州官也登門來催逼,簡直比流星的光還要急切。

想要立即奉詔上路,可是祖母的病日漸沉重,但是又不能不去,情勢窘迫,臣實在是進退兩難。

」後來「急如星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情勢急迫。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情勢急迫。

使用類別用在「急迫緊要」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件公事急如星火,你得快點辦!救人之事急如星火,一刻也拖不得!雷達發現敵機蹤影,我軍飛機急如星火升空攔截。

接到父親病危消息,小王急如星火地趕回南部老家。

知道綁匪藏匿地點後,警方急如星火地趕去援救人質。

飛機一迫降,待命的救護車立即急如星火地趕往現場。

這件事上頭急如星火催得很緊,大家再加把勁,盡快趕出來吧!地震警訊一傳到,捷運局只有三十秒可以停駛捷運,你說是不是急如星火? 辨  識近義燃眉之急、十萬火急、迫在眉睫、迫不及待反義慢條斯理 參考詞語急於星火注  音ㄐㄧˊ。

ㄩˊ。

ㄒㄧㄥ。

ㄏㄨㄛˇ漢語拼音jíyúxīnghuǒ 釋  義晉.李密〈陳情表〉:「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偪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

」急星火注  音ㄐㄧˊ。

ㄒㄧㄥ。

ㄏㄨㄛˇ漢語拼音jíxīnghuǒ 釋  義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八》:「有司告援急星火,驛使交道中不絕。

」急若星火注  音ㄐㄧˊ。

ㄖㄨㄛˋ。

ㄒㄧㄥ。

ㄏㄨㄛˇ漢語拼音jíruòxīnghuǒ 釋  義宋.歐陽修〈論修河第一狀〉:「官吏催驅,急若星火,民庶愁苦,盈於道塗。

」星火急注  音ㄒㄧㄥ。

ㄏㄨㄛˇ。

ㄐㄧˊ漢語拼音xīnghuǒjí 釋  義宋.蘇軾〈湯村開運鹽河雨中督役〉:「鹽事星火急,誰能卹農耕。

」宋.歐陽修〈論按察官吏第二狀〉:「其間縱有材能之吏,又以斡運財賦,有米鹽之繁;供給軍須,有星火之急。

」迫如星火注  音ㄆㄛˋ。

ㄖㄨˊ。

ㄒㄧㄥ。

ㄏㄨㄛˇ漢語拼音pòrúxīnghuǒ 釋  義唐.張隨〈縱火牛攻圍賦〉:「始其制勝惟神,開機必果,合如雷電,迫如星火。

」 既往不咎 參考詞語‧不咎既往‧既往不究‧既往不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ˋ。

ㄨㄤˇ。

ㄅㄨˋ。

ㄐㄧㄡˋ。

(變)。

ㄐㄧˋ。

ㄨㄤˇ。

ㄅㄨˊ。

ㄐㄧㄡˋ漢語拼音jìwǎngbùjiù(變)jìwǎngbújiù釋  義對過去的錯誤不再追究責難。

語出《論語.八佾》。

典故說明春秋時,孔子有個學生名叫宰我,能言善道。

有一天,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牌位要用什麼木材比較好?」他回答說:「可以參考古人的作法,像夏朝時是用松木,殷商時期多用柏木,而周朝一般都是用栗木,意思是要讓人民『戰栗(通「慄」)』。

」孔子後來聽到宰我這番話,覺得他隨便猜測古人的用意,毫無根據,十分不妥當,就說:「已做過的事就不便再解說了,已經完成的事也不便再挽救,而對已經過去的事更不便再去追究是非。

」意思是要宰我說話小心,對沒有把握的事不要亂加臆測。

「既往不咎」就是出自典源文中的一個成語,表示對過去的錯誤不再追究責難的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對過去的錯誤不再追究責難。

使用類別用在「寬恕諒解」的表述上。

例句 我們就此既往不咎,從今以後仍是好朋友。

只要你能夠誠心改過向善,我們是可以既往不咎的。

戒嚴時期,到處可見「匪諜自首,既往不咎」的標語。

過去的恩怨,我們就此既往不究,從今以後依然是好朋友。

對於知錯能改的學生,校方本著既往不咎的精神,不再給予處分。

你這只是小錯誤,只要能悔改,學校必然既往不咎,給予自新的機會。

既然他已承認並改正了錯誤,我們站在鼓勵向上的立場,就既往不咎了吧!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大家才會以既往不咎的心胸原諒你過去種種不是。

辨  識反義嚴懲不貸形音辨誤咎,音ㄐ|ㄡˋ,責怪、追究罪過。

古典文獻裡雖可見「咎」作「究」,然今則不宜寫成「究」。

參考詞語不咎既往注  音ㄅㄨˋ。

ㄐㄧㄡˋ。

ㄐㄧˋ。

ㄨㄤˇ。

(變)。

ㄅㄨˊ。

ㄐㄧㄡˋ。

ㄐㄧˋ。

ㄨㄤˇ漢語拼音bùjiùjìwǎng(變)bújiùjìwǎng 釋  義《明史.卷三一六》:「令還侵地,不咎既往,已屬國家寬大。

」《清史稿.卷五二一》:「爾等遵旨服罪,朕不咎既往,其應歸巴林人畜缺少之數,悉從寬免。

」既往不究注  音ㄐㄧˋ。

ㄨㄤˇ。

ㄅㄨˋ。

ㄐㄧㄡˋ。

(變)。

ㄐㄧˋ。

ㄨㄤˇ。

ㄅㄨˊ。

ㄐㄧㄡˋ漢語拼音jìwǎngbùjiù(變)jìwǎngbújiù 釋  義《痛史.第一三回》:「既往不究,以後再辦起事來,審慎點就是了。

」既往不追注  音ㄐㄧˋ。

ㄨㄤˇ。

ㄅㄨˋ。

ㄓㄨㄟ漢語拼音jìwǎngbùzhuī 釋  義宋.邵雍〈秋懷.詩三六首之三五〉:「既往不復追,未來尚可救。

餘事不忍言,言之必成咎。

」 狡兔三窟 參考詞語‧三窟狡兔‧兔三窟‧狡兔三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ㄠˇ。

ㄊㄨˋ。

ㄙㄢ。

ㄎㄨ漢語拼音jiǎotùsānkū釋  義狡猾的兔子有三處藏身的洞穴。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

語本《戰國策.齊策四》。

△「高枕無憂」 典故說明據《戰國策.齊策四》載,戰國時,有一個叫馮諼的人,在齊國孟嘗君門下作食客。

有一次,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去收債,但是他不但沒把錢要回來,反而把債券全燒了。

薛地人民都以為這是孟嘗君的恩澤,對孟嘗君十分感激,馮諼等於幫孟嘗君買了「義」回來。

後來,孟嘗君被齊王解除官職,回到薛地居住。

到了薛地,受到人民熱烈的歡迎,孟嘗君這才了解馮諼的用心。

這時馮諼對孟嘗君說:「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藏身的洞窟,在緊急的時候就可以逃過獵人的追捕,免於一死。

但是你現在只有一窟,還不能高枕無憂,我會再幫你尋找另外兩窟。

」於是馮諼去見梁惠王,他告訴梁惠王,如果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那梁國一定能國富兵強。

於是梁惠王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梁國,連續請了三次,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

齊王得知梁國一直派人來請孟嘗君,連忙也派人請孟嘗君重回齊國當相國。

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請求,把先王傳下的祭器,放在薛地,並且興建宗廟,以確保薛地的安全。

當宗廟建好後,馮諼對孟嘗君說:「現在三窟已成,從此以後你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後來「狡兔三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

使用類別用在「多處居所」、「狡猾詭詐」的表述上。

例句 那些毒梟狡兔三窟,到處流竄,讓警方經常撲空。

官場多詭詐,我不得不學狡兔三窟,替自己多安排些退路。

他在高雄、臺中、臺北各有一個落腳處,就像狡兔三窟一般。

在警方一路的搜捕中,發現歹徒狡兔三窟,到處都有藏匿的地點。

偵辦此案的警員說:「縱然嫌犯狡兔三窟,我也要將他逮捕歸案。

」歹徒不停地變換藏匿地點,就像狡兔三窟一樣,總讓治安人員四處奔忙。

你一下說住臺中,一下又說住臺北,究竟住在哪裡呢?人家說狡兔三窟,我看你大概不只吧! 辨  識反義走投無路 參考詞語三窟狡兔注  音ㄙㄢ。

ㄎㄨ。

ㄐㄧㄠˇ。

ㄊㄨˋ漢語拼音sānkūjiǎotù 釋  義唐.杜甫〈雕賦〉:「至如千年孽狐、三窟狡兔,恃古冢之荊棘,飽荒城之霜露。

」兔三窟注  音ㄊㄨˋ。

ㄙㄢ。

ㄎㄨ漢語拼音tùsānkū 釋  義宋.蘇軾〈過嶺.詩二首之一〉:「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

」狡兔三穴注  音ㄐㄧㄠˇ。

ㄊㄨˋ。

ㄙㄢ。

ㄒㄩㄝˋ漢語拼音jiǎotùsānxuè 釋  義唐.陳陶〈悲哉行〉:「狡兔有三穴,人生又何常?悲哉二廉士,餓死於首陽。

」《宋史.卷九三》:「更欲延至明年,乃是狡兔三穴,自為潛身之計,非公心為國事也。

」 津津有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ㄣ。

ㄐㄧㄣ。

ㄧㄡˇ。

ㄨㄟˋ漢語拼音zhōngrzhōngryǒuwèi釋  義形容興味濃厚的樣子。

※語或本明.毛以遂〈曲律跋〉。

後亦用「津津有味」形容食慾盎然或食物的美味。

典故說明「津津有味」的「津津」,是形容豐厚、滿溢的樣子。

「津津」是用來形容「精熟之氣」滿溢的樣子。

後來,「津津」則又有濃厚的意思。

「津津有味」這個成語,較早則見於明代王驥德的著作《曲律》中毛以遂所作的跋。

文中提到的王伯良即是王驥德,其字伯良,工於詞曲,為明代著名的戲曲理論家,所著《曲律》為古典戲劇理論的經典之作。

他在書中有言:「詩不如詞,詞不如曲。

」(《曲律.卷四.雜論下》)由此可見他對戲曲的喜愛,所以毛以遂描述他:「每及詞曲,津津乎有味其言之。

」也就是說他只要一談到詞、曲,絕對是充滿興味,滔滔不竭。

後來「津津有味」這個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被用來形容創作或欣賞者興味濃厚的樣子。

現在使用的語義更為廣泛,亦可用來描寫食慾盎然的樣子,或直接形容食物的美味。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興味濃厚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熱衷沉迷」的表述上。

例句 這本小說內容曲折離奇,讓人讀後覺得津津有味。

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十分引人入勝,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

王教授的演講十分精彩,讓在場人士聽得津津有味,欲罷不能。

他津津有味地談著這次的紐約行,每個人都聚精會神地洗耳恭聽。

小明津津有味地跟我聊起昨晚所看的連續劇,不知不覺就消磨了一個多小時。

雖然只是平凡的小故事,但在他妙語如珠的講述下,卻也讓人聽得津津有味。

二語義說明形容食慾盎然或食物的美味。

使用類別用在「食慾極佳」的表述上。

例句 雖然只是一些粗茶淡飯,李先生依然津津有味地吃著。

逢年過節時,媽媽的拿手好菜每次都讓全家人吃得津津有味。

小陳的廚藝很好,即使只用簡單的材料,也能作出津津有味的好菜。

趕了半天的路,大家都餓扁了,雖然只是路邊攤的陽春麵,個個也都吃得津津有味。

辨  識近義興味盎然反義味同嚼蠟、枯燥無味、索然無味 迥然不同 參考詞語‧敻然不同‧迥乎不同‧迥然不侔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ㄩㄥˇ。

ㄖㄢˊ。

ㄅㄨˋ。

ㄊㄨㄥˊ漢語拼音jiǒngránbùtóng釋  義迥然,相差很大的樣子。

「迥然不同」指彼此不同,相差很大。

※#語或出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

△「截然不同」 典故說明「迥然不同」的「迥然」,形容相差很大的樣子。

「迥然不同」就是指彼此不同,差異很大。

此語見用於張戒的《歲寒堂詩話》。

張戒,字定復,一字定夫,南宋絳州人。

在藝術風格上強調含蓄蘊藉,主張好詩應該具備「意」、「味」、「氣」、「韻」四個要素。

他認為「意」、「味」可以學而致之,至於「氣」之強弱及「韻」之高下,則是屬於作家氣質和秉性方面的因素,不可強求。

在其著作《歲寒堂詩話》卷上提到,曹植、陶淵明、李白、韓愈及杜甫在這四個要素中各有其優越之處,為他人所不及。

自古以來,文章的形式、內容差異很大,甚至完全不同,但鍾嶸的《詩品》以古詩為歷代詩作中的第一,曹植的詩作次之,這樣的見解確實有其理由。

因為古詩可視為後代各家詩風的源頭,而曹子建詩風最近古詩。

張戒在原文中就用了「文章古今迥然不同」一語。

後來「迥然不同」的成語可能由此演變而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彼此不同,相差很大。

使用類別用在「差異極大」的表述上。

例句 佛教徒與天主教徒對人生的想法迥然不同。

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有著迥然不同的書寫方式。

他的想法很有見地,與時下的年輕人迥然不同。

對於這件事,小王和小明有著迥然不同的處理方式。

這對雙胞胎雖然長得很像,但個性和興趣卻迥然不同。

他們都很有才華,但一個揚名立萬,一個卻沒沒無聞,際遇迥然不同。

他的作品採用了與傳統迥然不同的創作方式,獲得了讀者極大的迴響。

他們兩人的研究對象雖然一樣,但是寫出來的研究報告結論卻迥然不同。

辨  識近義判若天淵、截然不同反義千篇一律、一模一樣、毫無二致、如出一轍形音辨誤迥,音ㄐㄩㄥˇ。

迥然,相差很大的樣子。

不可寫作「迴」。

「迥然不同」及「截然不同」都有大不相同的意思。

「迥然不同」有時會用來形容兩者差異極大;「截然不同」則為兩者絕不相同。

迥然不同截然不同辨似例句○○他們兩人的研究對象雖然一樣,但是寫出來的研究報告結論卻~。

ㄨ○黑白這兩種顏色~,極易分別。

參考詞語敻然不同注  音ㄒㄩㄥˋ。

ㄖㄢˊ。

ㄅㄨˋ。

ㄊㄨㄥˊ漢語拼音xiòngránbùtóng 釋  義明.李開先〈市井艷詞後序〉:「一則句短而碎,一則長短夾雜,而歌聲敻然不同。

」迥乎不同注  音ㄐㄩㄥˇ。

ㄏㄨ。

ㄅㄨˋ。

ㄊㄨㄥˊ漢語拼音jiǒnghūbùtóng 釋  義《老殘遊記.第一○回》:「我們所彈的曲子,一人彈與兩人彈,迥乎不同。

」迥然不侔注  音ㄐㄩㄥˇ。

ㄖㄢˊ。

ㄅㄨˋ。

ㄇㄡˊ漢語拼音jiǒngránbùmóu 釋  義清.錢泳《履園叢話.卷四》:「江南治江,淮北治河,同一治也,而迥然不侔。

」 疾風勁草 參考詞語‧凌風知勁節‧勁草疾風‧疾風知勁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ˊ。

ㄈㄥ。

ㄐㄧㄥˋ。

ㄘㄠˇ漢語拼音jífēngjìngcǎo釋  義「疾風勁草」,典源作「疾風知勁草」,指經過猛烈大風的吹襲,才知道堅韌的草挺立不倒。

比喻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才能考驗出人的堅強意志和節操。

#語本《東觀漢記.卷一○.王霸列傳》。

典故說明「疾風勁草」原作「疾風知勁草」。

據《東觀漢記.卷一○.王霸列傳》載,新朝王莽末年,劉秀起兵反抗暴政,王霸在他經過潁川時,和幾個朋友一起加入他的麾下。

開始的幾次戰役都進行得很順利,可是在軍隊進入河北後遭到挫敗,當時和王霸一起加入的朋友紛紛離去,於是劉秀對王霸說:「從潁川開始跟隨我的人都離去了,只有你還在,這證明了『經過猛烈大風的吹襲,才知道堅韌的草挺立不倒』的道理。

」後來「疾風勁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才能考驗出人的堅強意志和節操。

出現「疾風勁草」的書證如《周書.卷三四.裴寬列傳》:「太祖顧謂諸公曰:『被堅執銳,或有其人,疾風勁草,歲寒方驗。

裴長寬為高澄如此厚遇,乃能冒死歸我。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才能考驗出人的堅強意志和節操。

使用類別用在「堅毅忍耐」的表述上。

例句 蘇武北海牧羊,疾風勁草,始終不屈。

他就像疾風勁草般,面對任何困難總是屹立不搖。

疾風勁草,經過這陣子的考驗,大家總算見識到他堅強的意志了。

在經過這麼大的變故後,疾風勁草,他終於知道誰才是最可信賴的人。

自從宣布破產後,昔日稱兄道弟的朋友紛紛避不見面,疾風勁草,只有老李熱心地為他奔走借貸。

辨  識近義日久見人心、板蕩識忠臣、路遙知馬力 參考詞語凌風知勁節注  音ㄌㄧㄥˊ。

ㄈㄥ。

ㄓ。

ㄐㄧㄥˋ。

ㄐㄧㄝˊ漢語拼音língfēngzhījìngjié 釋  義南朝梁.范雲〈詠寒松〉:「脩條拂層漢,密葉帳天潯,凌風知勁節,負雪見貞心。

」勁草疾風注  音ㄐㄧㄥˋ。

ㄘㄠˇ。

ㄐㄧˊ。

ㄈㄥ漢語拼音jìngcǎojífēng 釋  義南朝梁.裴之橫〈裴之橫答書〉:「寒松負雪,誠愧節者之徒;勁草疾風,寧忘烈士之㮣。

」疾風知勁草注  音ㄐㄧˊ。

ㄈㄥ。

ㄓ。

ㄐㄧㄥˋ。

ㄘㄠˇ漢語拼音jífēngzhījìngcǎo 釋  義《東觀漢記.卷一○》:「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始驗疾風知勁草。

」《後七國志樂田演義.第一七回》:「今燕城俱被齊兵復去,我若也隨眾歸齊,何以見疾風知勁草,亂世識忠臣?」 疾言厲色 參考詞語‧厲色疾言‧嚴聲厲色‧疾聲遽色‧疾言遽色‧直言厲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ˊ。

ㄧㄢˊ。

ㄌㄧˋ。

ㄙㄜˋ漢語拼音jíyánlìsè釋  義指言語急迫,神色嚴厲。

形容人發怒的樣子。

#語本《後漢書.卷二五.卓魯魏劉列傳.劉寬傳》。

典故說明「疾言厲色」原作「疾言遽色」。

劉寬是東漢桓帝時的官員,他曾任司徒長史、南陽太守等職務,《後漢書》裡記載了他的事蹟。

有天他騎著牛在路上走,有人將他的牛誤認為自己走失的牛,要他歸還。

劉寬二話不說,將牛給了那個人,自己下來走路回家。

過了幾天,那人找到真正走失的牛,才發現自己認錯了,將牛還給劉寬,並向他謝罪,劉寬非但不怪罪,反而說:「長得差不多的東西,難免會認錯,更何況您又還給我,有什麼好謝罪的呢?」這件事讓地方父老稱頌不已。

劉寬當官後,對待下屬也相當寬容。

如有犯錯,也只用草鞭打,目的只是在處罰,而不傷人,有好的績業也歸功於下屬。

出巡地方時,常與當地文人討論經義,與地方父老閒話家常,並訓勉少年做人處事的道理,使地方人士都受到他的影響而感化。

由於他這種寬厚穩重的性格,使他即使面對急迫的事,也都不會因慌張而大聲說話。

《後漢書》裡用「未嘗疾言遽色」來表示劉寬,處事一直相當穩重。

後來「疾言厲色」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言語急迫,神色嚴厲,形容人發怒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言語急迫,神色嚴厲。

形容人發怒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激憤惱怒」的表述上。

例句 他脾氣很好,對人從不疾言厲色。

他不停闖禍犯錯,惹得父親疾言厲色地責罵他。

爸爸很少疾言厲色地責罵我們,除非我們犯了大錯。

老師對我們一直很有耐心,即使犯錯也從不疾言厲色。

組長在會議上疾言厲色地指責大家沒有盡力完成這項計畫。

小孩子不懂事,縱使有什麼不對,也不需要這樣疾言厲色地罵他呀!他聽了朋友的解釋,情緒已緩和許多,不像剛才那樣疾言厲色地責問了。

對待學生不要疾言厲色,這樣非但不是好的教育方式,反而會收到反效果。

辨  識近義聲色俱厲、正言厲色反義和顏悅色、巧言令色 參考詞語厲色疾言注  音ㄌㄧˋ。

ㄙㄜˋ。

ㄐㄧˊ。

ㄧㄢˊ漢語拼音lìsèjíyán 釋  義清.惲敬〈與姚秋農書〉:「才雖中人,頗能孝謹,非但不加責備,且未嘗厲色疾言。

」嚴聲厲色注  音ㄧㄢˊ。

ㄕㄥ。

ㄌㄧˋ。

ㄙㄜˋ漢語拼音yánshēnglìsè 釋  義《水滸後傳.第四回》:「這玉娥初時有意杜興,今遇了這般妙人,反嫌他礙眼,竟換了一副面孔,嚴聲厲色,憎長嫌短,開口便罵。

」疾聲遽色注  音ㄐㄧˊ。

ㄕㄥ。

ㄐㄩˋ。

ㄙㄜˋ漢語拼音jíshēngjùsè 釋  義宋.葉適〈陳叔向墓誌銘〉:「兄弟相愛友,門內諧樂,無疾聲遽色。

」疾言遽色注  音ㄐㄧˊ。

ㄧㄢˊ。

ㄐㄩˋ。

ㄙㄜˋ漢語拼音jíyánjùsè 釋  義《後漢書.卷二五》:「典歷三郡,溫仁多恕,雖在倉卒,未嘗疾言遽色。

」《東周列國志.第三三回》:「襄公把個盟主捏在掌中,臨時變卦,如何不惱。

包著一肚子氣,不免疾言遽色。

」直言厲色注  音ㄓˊ。

ㄧㄢˊ。

ㄌㄧˋ。

ㄙㄜˋ漢語拼音zhíyánlìsè 釋  義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四》:「今世大率以柔顏媚語者為仁,以直言厲色者為不仁,其去聖人之意遠矣。

」 家徒四壁 參考詞語‧四壁立‧室徒四壁‧家徒壁立‧家無四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ㄚ。

ㄊㄨˊ。

ㄙˋ。

ㄅㄧˋ漢語拼音jiātúsìbì釋  義家中只剩下四周的牆壁。

形容家境極為貧困。

語本《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

△「一貧如洗」、「文君新寡」 典故說明司馬相如是西漢時期著名的辭賦家,為梁孝王的門客。

據《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載,孝王死後,司馬相如就回到家鄉成都。

但家境貧窮,難以維生,因與臨邛的縣官王吉相識,便到王吉家住了下來。

臨邛縣的富商卓王孫聽說縣裡有貴客蒞臨,於是擺設酒宴招待王吉和司馬相如。

席間,司馬相如彈了幾首曲子,博得滿座賓客的稱賞。

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是個愛好音樂的人,當時因喪夫而寡居在家。

她在門後偷聽到司馬相如的琴聲,又看到他那翩翩的風度,馬上就被吸引住了。

司馬相如也對卓文君產生好感。

有一天晚上,卓文君就和司馬相如私奔,回到了成都。

但是司馬相如非常貧窮,家中除了四周的牆壁外,什麼也沒有,於是兩人又回到了臨邛縣,賣掉所有的車騎,做起了賣酒的生意。

後來「家徒四壁」這句成語,就從《史記》原文中的「家居徒四壁立」演變而出,形容家境貧困,一無所有。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家境極為貧困。

使用類別用在「貧苦窮困」的表述上。

例句 表哥家窮到家徒四壁,他只好半工半讀了!雖然家徒四壁,但他卻能奮發上進,實在令人敬佩!他經商失敗,賠光所有的資本,如今已是家徒四壁了。

他嗜賭成性,但十賭九輸,最後落到家徒四壁的地步。

他家中貧困,身邊沒有任何財物,可稱得上是家徒四壁。

王同學家雖然家徒四壁,但他非常用功,每學期都領獎學金。

老王好吃懶做,又不事生產,才不過短短數年就已經家徒四壁了。

九二一大地震後,許多災民落入家徒四壁的困境,急待社會各界救助。

李董事長從未忘記幼時家徒四壁的困苦情景,因此經常捐款幫助失學兒童。

雖然他現在已有一番成就,但很少人知道他的童年是在家徒四壁的環境中度過。

辨  識近義一貧如洗、一無所有、四壁蕭條、室如懸磐、家貧如洗、家貧壁立、環堵蕭然、身無長物反義金玉滿堂、家財萬貫、堆金積玉、富甲一方、富可敵國、腰纏萬貫、豐衣足食「一貧如洗」及「家徒四壁」都有十分貧窮的意思。

「一貧如洗」側重於形容個人的貧窮程度;「家徒四壁」側重於形容家居的貧窮景況。

一貧如洗家徒四壁辨似例句○ㄨ沒想到昔日的富翁,連著幾次投資錯誤,弄得家產賠光,~。

ㄨ○李董事長從未忘記幼時~的困苦情景,因此經常捐款幫助失學兒童。

參考詞語四壁立注  音ㄙˋ。

ㄅㄧˋ。

ㄌㄧˋ漢語拼音sìbìlì 釋  義宋.沈與求〈戊申初寒偶作〉:「還家依然四壁立,故衾敗絮那忍論!」室徒四壁注  音ㄕˋ。

ㄊㄨˊ。

ㄙˋ。

ㄅㄧˋ漢語拼音shìtúsìbì 釋  義《魏書.卷七二》:「固剛直雅正,不畏強禦,居官清潔,家無餘財,終歿之日,室徒四壁,無以供喪,親故為其棺斂焉。

」家徒壁立注  音ㄐㄧㄚ。

ㄊㄨˊ。

ㄅㄧˋ。

ㄌㄧˋ漢語拼音jiātúbìlì 釋  義《宋書.卷九一》:「既而逵疾得瘳,親屬皆盡,唯逵夫妻獲全。

家徒壁立,冬無被褲,晝則庸賃,夜則伐木燒塼,此誠無有懈倦。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錢籜石)家徒壁立,賣畫為生,官至二品,屢掌文衡,而清貧如此,真古人哉!」家無四壁注  音ㄐㄧㄚ。

ㄨˊ。

ㄙˋ。

ㄅㄧˋ漢語拼音jiāwúsìbì 釋  義唐.吳象之〈少年行〉:「一擲千金渾是膽,家無四壁不知貧。

」 家喻戶曉 參考詞語‧家至戶曉‧家諭戶曉‧戶告人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ㄚ。

ㄩˋ。

ㄏㄨˋ。

ㄒㄧㄠˇ漢語拼音jiāyùhùxiǎo釋  義「家喻戶曉」典源作「戶告人曉」,意為告訴家家戶戶知曉。

#語本漢.劉向《列女傳.卷五.梁節姑姊》。

後來引申為家家戶戶都知曉,形容事情、名聲傳播極廣。

典故說明「家喻戶曉」原作「戶告人曉」。

漢朝時,劉向編了一本《列女傳》,講述古代貞烈女子的故事。

其中有一篇是敘述古代梁國的一位婦人,有一天家裡失火了,她的孩子和姪子都在裡面。

婦人跑進大火中,原想先救姪子,在慌亂中抱出一個小孩,一看原來是自己的孩子。

眼看火勢愈來愈大,已經不可能再進去救人。

婦人心裡十分難過,想投火自盡,旁人趕緊把她攔下勸說:「你原本是想救姪子,只因一時慌亂才救成自己的孩子,又何必想不開呢?」婦人說:「話雖如此,但我又怎麼可能挨家挨戶的去解釋,讓全國上下都知道呢?一定會有許多人不了解事情的經過,因而指責我偏心,只救自己的孩子,我以後都要背負這個不義的罪名,還有什麼臉見人?要我再把自己的孩子推回火場,和姪子一起死,我這個做母親的也辦不到,這樣下來,還是只有一死吧!」說完就衝進屋子,葬身火海。

在這篇故事中,原作「戶告人曉」,指的是挨家挨戶告訴大家知道。

到了北宋的《宣和書譜》,有這麼幾句話:「昔者帝王坐法宮,垂衣裳,不出九重深密之地,使四方萬里朝令夕行,豈家至戶曉也哉?以吾有慶賞刑威之柄以馭之而已。

」說皇帝端坐深宮中,靠著行政機制的運作,不用挨家挨戶告知就能實行政令,也是同樣的用法。

後來「家喻戶曉」這句成語就由此演變而出,用來表示家家戶戶都知道,亦用來形容事情、名聲傳播極廣。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事情、名聲傳播極廣。

使用類別用在「傳布廣泛」的表述上。

例句 西遊記的故事家喻戶曉。

林海峰是家喻戶曉的圍棋國手。

白雪公主是家喻戶曉的童話人物。

經過報紙報導,王老先生的義舉已是家喻戶曉了。

慈濟是家喻戶曉的慈善團體,他們的愛心十分令人敬佩。

登革熱的防範宣導要做到家喻戶曉,才能真正收到效果。

從前在我們鄉下,有哪家子弟考上大學,那必是家喻戶曉的大新聞。

辨  識近義名滿天下、眾所周知、婦孺皆知反義不見經傳、沒沒無聞、聞所未聞 參考詞語家至戶曉注  音ㄐㄧㄚ。

ㄓˋ。

ㄏㄨˋ。

ㄒㄧㄠˇ漢語拼音jiāzhìhùxiǎo 釋  義《宣和書譜.卷二○》:「昔者帝王坐法宮,垂衣裳,不出九重深密之地,使四方萬里朝令夕行,豈家至戶曉也哉?」宋.歐陽修〈乞出第三劄子〉:「臣所謂辨誣謗、全名節者,為中外之人不可家至戶曉者爾。

」家諭戶曉注  音ㄐㄧㄚ。

ㄩˋ。

ㄏㄨˋ。

ㄒㄧㄠˇ漢語拼音jiāyùhùxiǎo 釋  義宋.樓鑰《攻媿集.卷二九》:「以言求人,曾未聞有所褒表而遽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諭戶曉,必有輕議于下者。

」戶告人曉注  音ㄏㄨˋ。

ㄍㄠˋ。

ㄖㄣˊ。

ㄒㄧㄠˇ漢語拼音hùgàorénxiǎo 釋  義漢.劉向《列女傳.卷五》:「梁國豈可戶告人曉也!被不義之名,何面目以見兄弟國人哉!」 借刀殺人 參考詞語‧借劍殺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ㄝˋ。

ㄉㄠ。

ㄕㄚ。

ㄖㄣˊ漢語拼音jièdāoshārén釋  義借別人的刀來殺人,比喻假他人之手去害人。

※語或出明.汪廷訥《三祝記.卷上.造陷》。

典故說明「借刀殺人」指借別人的刀來殺人。

例如在《後漢書.彌衡傳》裡有一則故事:東漢末年,有個名叫禰衡的年輕人,他相當有才華,但脾氣不好,常常得罪人。

曹操本來很喜歡他,但後來被他傲慢的態度觸怒了,氣得想殺掉他。

但又因為他聲名在外,怕遭來非議,於是將他送給荊州刺史劉表。

劉表之前也聽聞禰衡的才華過人,對他十分禮遇,所有的文書奏章都徵詢他的意見。

但禰衡仍不改暴躁的脾氣,以致劉表也受不了他,想到江夏太守黃祖跟他個性一樣,於是就將他送給黃祖。

黃祖剛開始也相當重用他,而禰衡也克盡職責。

但有一次黃祖在宴請賓客時,禰衡當場和他起了衝突,而且出言不遜,黃祖一怒之下就將他殺了。

曹操當初把禰衡送給別人就是想借別人的手殺他,後來果然成真。

這就是「借刀殺人」。

明代戲曲《三祝記》裡,用到這句成語。

劇中描述宋代名臣范仲淹的政敵想除掉范仲淹這個眼中釘,屬下便獻計說:「目前正值趙元昊的叛變,朝廷欲選將帶兵平亂,您不如明天上奏推薦范仲淹,他沒有帶兵經驗,說不定會死在前線,這正是借刀殺人之計,又可以顯現出您不計前嫌,以德報怨。

」後來,「借刀殺人」就用來比喻假他人之手去害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假他人之手去害人。

使用類別用在「借他為己」的表述上。

例句 聽了你的一番分析,我才發現我是中了他的借刀殺人之計。

他這一招厲害,既交了新朋友,又借刀殺人,除掉了眼中釘。

雖然明知這是他的借刀殺人之計,卻苦無證據可以證明我的清白。

老李一再挑撥我和你之間的感情,其實是想借刀殺人,你可要想清楚!他打算借刀殺人,借你的力量來打擊我,所以才不斷地在你面前說我的壞話。

他離間你和老王之間的感情,其實是要藉你來搞垮老王,正是所謂的「借刀殺人」。

這麼困難的事,他派你單獨前去談判,其實是要借刀殺人,先故意要你出醜,再趁機把你除掉。

辨  識近義二桃殺三士 參考詞語借劍殺人注  音ㄐㄧㄝˋ。

ㄐㄧㄢˋ。

ㄕㄚ。

ㄖㄣˊ漢語拼音jièjiànshārén 釋  義《紅樓夢.第一六回》:「咱們家所有的這些管家奶奶們,那一位是好纏的。

……借劍殺人,引風吹火,……都是全掛子的武藝。

」《紅樓夢.第六九回》:「鳳姐雖恨秋桐,且喜借他先可發脫二姐,自己且抽頭,用借劍殺人之法,坐山觀虎鬥,等秋桐殺了尤二姐,自己再殺秋桐。

」 借題發揮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ㄝˋ。

ㄊㄧˊ。

ㄈㄚ。

ㄏㄨㄟ漢語拼音jiètífāhuī釋  義假借某事為藉口,表達自己真正的意思,或想做的事。

※語或出明.王衡《鬱輪袍》第二折。

典故說明「借題發揮」是指假借某事為藉口,表達自己真正的意思,或想做的事。

這句成語「借題」一詞曾經出現在《明史.卷二五五.黃道周傳》:「陛下欲整頓紀綱,斥攘外患,諸臣用之以滋章法令,摧折縉紳;陛下欲剔弊防奸,懲一警百,諸臣用之以借題修隙,斂怨市權。

」意思是說皇上所欲推動的除弊興革的政策,反被大臣借這個機會來營謀私利、玩弄私權。

「借題修隙」就是借「剔弊防奸」為題目,來作「排斥異己」的發揮。

「借題」有一點類似「趁機」的意思。

《盛明雜劇》卷二○錄了一齣明代王衡《鬱輪袍》雜劇,這齣戲的第二折寫了岐王本來要王維創作新曲來為九公主祝壽,如果王維願意,就要推介他為狀元。

結果這件事被劇中的主角知道了,又得知岐王並未曾親見過王維,所以就動了歪主意,準備冒充王維。

但是自己又不會作新曲,就想到前日在悲田院曾聽過有人彈了一首琵琶曲叫〈鬱輪袍〉,這曲子應當未被收入樂譜中。

自己不妨隨便模仿模仿,反正只是「借題發揮」,像不像沒啥關係。

這裡的「借題發揮」就是借著〈鬱輪袍〉這題目,來讓自己發揮。

這句成語後代常用,如《通俗常言疏證.文事.借題發揮引玉搔頭劇》:「正好借題發揮,出我們的私氣。

」《七俠五義》第四八回:「忽見那邊忠烈祠旗杆上黃旗被風刮的唿喇喇亂響,又見兩旁的飄帶有一根卻裹住滑車。

聖上卻借題發揮道:『盧方,你為何叫做盤桅鼠?』」前者是「借題發揮」,出出氣;後者是「借題發揮」,要考驗盧方的本事;兩個例子的用法是相近的。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假借某事為題,表達自己真正的意思,或想做的事。

使用類別用在「藉機表現」的表述上。

例句 他總是喜歡借題發揮,述說一些陳年舊賬。

原本是件小事,想不到他借題發揮,弄得全公司雞犬不寧。

古代有些詠史詩,喜用借題發揮的手法,多半在借古諷今。

因為我曾得罪過他,他就在朋友面前借題發揮,澈底刮了我一頓。

經理希望大家開會時,一定要就事論事,不要找到機會就借題發揮。

他說的這些觀點,根本與今天討論的主題無關,純粹是借題發揮而已。

我知道他對我一直有成見,今天的事情不過是他借題發揮的表現罷了。

平常姊姊是不會為了這種小事發這麼大火的,她只是心情不好,借題發揮而已。

借花獻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ㄝˋ。

ㄏㄨㄚ。

ㄒㄧㄢˋ。

ㄈㄛˊ漢語拼音jièhuāxiànfó釋  義借用別人的花供養佛。

典出《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

後用「借花獻佛」比喻借用他人的東西來作人情。

△「慷他人之慨」 典故說明「借花獻佛」這句成語原來的意思是:向人借花去獻給佛。

在《過去現在因果經》中記載,有一位名為善慧的婆羅門弟子,參訪蓮花城途中,聽說燃燈佛即將到蓮花城說法,想以鮮花供養燃燈佛,但是蓮花城國王已先一步將城中所有鮮花都收來供養燃燈佛。

善慧尋遍全城,正在懊惱的時候,有個年輕的婢女走過。

她懷裡藏著插有七枝青蓮花的瓶子,因為善慧求花的至誠感天,竟使那青蓮花躍出瓶外,善慧看到,懇切地要求將花賣給他。

婢女受到善慧誠心所感,答應給他五朵青蓮花,另外兩朵則託善慧幫她拿去獻佛,為自己積功德,並要善慧答應,在他未得道之前,兩人生生世世結為夫妻。

在善慧將花獻給燃燈佛後,燃燈佛告訴他日後必可成佛,號為「釋迦牟尼」,而借花的婢女就是釋迦牟尼成佛前的妻子耶輸陀羅的前身。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借花獻佛」,用來比喻借用他人的東西來作人情。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借用他人的東西來作人情。

使用類別用在「借他為己」的表述上。

例句 我就用這杯現成的酒,借花獻佛,祝你步步高升!這是別人送給我的禮物,現在我借花獻佛,轉送給你。

這則笑話是網友寄來的,我借花獻佛,轉寄給你,博君一笑。

這房子是朋友的,我只不過借花獻佛,讓你先有個地方待下來,不必謝我。

在壽宴上,老王舉杯說:「今天承蒙邀宴,小弟就此借花獻佛,祝您壽比南山,福如東海。

」 辨  識近義順水人情、慷他人之慨形音辨誤佛,音ㄈㄛˊ,佛陀。

不可寫作「拂」。

「借花獻佛」及「慷他人之慨」都有用別人的東西做人情的意思。

「借花獻佛」多用在轉送物品上,不一定是負面義;「慷他人之慨」常用在錢財上,多是負面義。

借花獻佛慷他人之慨辨似例句○ㄨ這是別人送給我的禮物,現在我~,轉送給你。

ㄨ○原以為老王今天這麼慷慨,請大家吃冰,原來是~,錢是主任出的。

酒囊飯袋 參考詞語‧酒瓮飯囊‧飯囊酒瓮‧飯囊酒甕‧飯坑酒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ㄡˇ。

ㄋㄤˊ。

ㄈㄢˋ。

ㄉㄞˋ漢語拼音jiǔnángfàndài釋  義譏稱只會吃喝,而不會辦事的無能之人。

語本漢.王充《論衡.別通》。

典故說明「酒囊飯袋」原作「飯坑酒囊」。

東漢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提到,孔子在病中,仍要弟子拿書給他看,如此好學不倦,至死不休,真不愧是百世之聖。

人之所以與其他生物不同,稱為萬物之靈,主要就是因為人類有知識,有文化。

如果每天只知吃飯喝酒,「腹為飯坑,腸為酒囊」,那麼,和不知禮的野獸有什麼不同呢?後來「酒囊飯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譏稱只會吃喝,而不會辦事的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稱只會吃喝,而不會辦事的無能之人。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平庸拙劣」的表述上。

例句 我看他只是個酒囊飯袋,並無真才實學。

像他這樣的酒囊飯袋居然能當主管,太令人不可思議了。

公司領導階層多是酒囊飯袋之輩,如何能把公司管理好?他要繼續這樣成天好吃懶做,就別怪人家稱他為酒囊飯袋。

養了一批酒囊飯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不知要他們何用? 辨  識近義尸位素餐、衣架飯囊形音辨誤囊,音ㄋㄤˊ。

袋子。

不可寫作「襄」。

參考詞語酒瓮飯囊注  音ㄐㄧㄡˇ。

ㄨㄥˋ。

ㄈㄢˋ。

ㄋㄤˊ漢語拼音jiǔwèngfànnáng 釋  義晉.葛洪《抱朴子.外篇》:「荀彧猶強可與語,過此以往,皆木梗泥偶,似人而無人氣,皆酒瓮飯囊耳。

」宋.陸游〈解嘲〉:「酒瓮飯囊君勿誚,也勝滿腹貯閑愁。

」飯囊酒瓮注  音ㄈㄢˋ。

ㄋㄤˊ。

ㄐㄧㄡˇ。

ㄨㄥˋ漢語拼音fànnángjiǔwèng 釋  義宋.陸游〈嘉定己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癒〉:「飯囊酒瓮非吾事,只貯千巖萬壑秋。

」飯囊酒甕注  音ㄈㄢˋ。

ㄋㄤˊ。

ㄐㄧㄡˇ。

ㄨㄥˋ漢語拼音fànnángjiǔwèng 釋  義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誡兵》:「今世士大夫,但不讀書,即稱武夫兒,乃飯囊酒甕也。

」飯坑酒囊注  音ㄈㄢˋ。

ㄎㄥ。

ㄐㄧㄡˇ。

ㄋㄤˊ漢語拼音fànkēngjiǔnáng 釋  義漢.王充《論衡.別通》:「人生稟五常之性,好道樂學,故辨於物。

今則不然,飽食快飲,慮深求臥,腹為飯坑,腸為酒囊,是則物也。

」 酒池肉林 參考詞語‧肉圃酒池‧肉林酒池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ㄡˇ。

ㄔˊ。

ㄖㄡˋ。

ㄌㄧㄣˊ漢語拼音jiǔchíròulín釋  義以酒為池,懸肉為林。

用以形容酒肉之多。

◎語本《史記.卷三.殷本紀》。

後用「酒池肉林」比喻生活極端奢侈縱欲,毫無節制。

△「肉山酒海」 典故說明紂王是商朝最後一位君主,他暴虐無道,根據《史記.卷三.殷本紀》的記載,他花了大量錢財人力興建了一座名為鹿臺的高臺,又建了許多華麗的宮室,收集許多駿馬和美女。

還下令用酒裝滿池子,懸掛的肉類多到像座樹林,以供他隨意吃喝。

又叫裸體的男女互相追逐嬉戲,叫樂師演奏靡靡之音,跳下流的舞蹈,生活極其靡爛荒淫。

後來「酒池肉林」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生活極端奢侈縱欲,毫無節制。

典源又見《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這篇裡的「酒池肉林」則是形容酒肉之多的意思。

根據《史記》的記載,漢時天子為了誇耀漢朝國勢,聚酒成池,掛肉成林,帶那些西域使節遍觀各地倉庫中儲藏的物資,讓他們見識漢朝的廣大。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生活極端奢侈縱欲,毫無節制。

使用類別用在「侈華糜爛」的表述上。

例句 自從他發了一筆橫財之後,便過著呼朋引伴,酒池肉林的生活。

他仗著龐大的祖產,天天過著酒池肉林的生活,完全不事生產。

一個人如果夜夜笙歌,酒池肉林,就算有萬貫家財,也會坐吃山空。

沒想到他成功之後,受不了物質的誘惑,夜夜過著酒池肉林的生活。

他過去過著酒池肉林的生活,但自皈依佛法後,簞食瓢飲,竟也滿足。

參考詞語肉圃酒池注  音ㄖㄡˋ。

ㄆㄨˇ。

ㄐㄧㄡˇ。

ㄔˊ漢語拼音ròupǔjiǔchí 釋  義漢.劉安《淮南子.本經訓》:「晚世之時,帝有桀、紂。

為琁室瑤臺,象廊玉床;紂為肉圃酒池,燎焚天下之財,罷苦萬民之力,刳諫者,剔孕婦,攘天下,虐百姓。

」肉林酒池注  音ㄖㄡˋ。

ㄌㄧㄣˊ。

ㄐㄧㄡˇ。

ㄔˊ漢語拼音ròulínjiǔchí 釋  義《元史.卷一一五》:「古有肉林酒池,爾欲吾效之耶!」 涇渭分明 參考詞語‧涇渭不雜‧涇渭了然‧涇渭斯明‧涇渭自分‧涇渭自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ㄥ。

ㄨㄟˋ。

ㄈㄣ。

ㄇㄧㄥˊ漢語拼音jīngwèifēnmíng釋  義涇水流入渭水時,清濁不混,界限分明。

語本《詩經.邶風.谷風》。

後用「涇渭分明」比喻彼此的區別非常清楚。

△「壁壘分明」 典故說明涇水是渭水的支流,源出甘肅省而流入陜西省注入渭水,《詩經.邶風.谷風》中說:「涇以渭濁,湜湜其沚。

」意思是說涇水和渭水,各有清濁,在涇水注入渭水時,仍然清濁不混,界限分明。

在《初學記.卷六.涇水九.敘事》引《辛氏三秦記》及《山海經注》提到:「涇水出安定朝郡縣西幵頭山,……與渭水合流三百里,清濁不相雜。

」由此可見,自古即有涇、渭之清濁不相雜的說法,然而古時對於涇、渭二河的清濁,一直存在兩種說法,一說涇清渭濁,一說涇濁渭清。

清末學者譚嗣同對此做過仔細的觀察,認為河水的清濁,是隨著季節時序而改變的,他在《石菊影廬筆識.學篇》中說:「留心覘之,夏秋二水皆濁,冬春二水皆清,合流處亦隨時清濁,……豈可據為常清濁哉?」所以涇水和渭水的清、濁,並沒有一定,是隨著季節以及二河水位上升或乾枯而有所變化。

後來「涇渭分明」就從《詩經》的「涇以渭濁,湜湜其沚」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彼此的區別非常清楚。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彼此的區別非常清楚。

使用類別用在「區隔清楚」的表述上。

例句 這兩個產品一經比較,品質立即涇渭分明,各自的優劣表露無遺。

老許認為真假、善惡、美醜,這些價值觀都是涇渭分明,不容混淆的。

東南亞的國家幾乎看不到涇渭分明的四季,有的只是熱度的高與低而已。

參加這次比賽的隊伍強弱涇渭分明,水準可說是近年來最參差不齊的一次。

他律己甚嚴,對於所經手公款以及私人款項的處理,一向涇渭分明,不曾公私不分。

辨  識近義黑白分明、壁壘分明反義不分皂白、是非不分、涇渭不分「涇渭分明」及「壁壘分明」都有區分得很清楚的意思。

「涇渭分明」側重於彼此的區分清楚;「壁壘分明」則側重於雙方的立場對立。

涇渭分明壁壘分明辨似例句○ㄨ這兩個產品一經比較,品質立即~,各自的優劣表露無遺。

ㄨ○關於是否在此地設置觀光賭場,支持與反對雙方~,互不相讓。

參考詞語涇渭不雜注  音ㄐㄧㄥ。

ㄨㄟˋ。

ㄅㄨˋ。

ㄗㄚˊ漢語拼音jīngwèibùzá 釋  義南朝宋.鮑照〈見賣玉器者〉:「涇渭不可雜,珉玉當早分。

」唐.張說〈姚文貞公神道碑〉:「公性仁恕,行簡易,虛懷汎愛,而涇渭不雜;真率徑盡,而應變無窮。

」涇渭了然注  音ㄐㄧㄥ。

ㄨㄟˋ。

ㄌㄧㄠˇ。

ㄖㄢˊ漢語拼音jīngwèiliǎorán 釋  義明.沈寵綏《度曲須知.收音譜式》:「更舉南詞一折,摘出入聲字眼,……徐徐誦演,久久滑熟,入門之後,涇渭了然。

」涇渭斯明注  音ㄐㄧㄥ。

ㄨㄟˋ。

ㄙ。

ㄇㄧㄥˊ漢語拼音jīngwèisīmíng 釋  義南朝齊.王儉〈褚淵碑文〉:「制勝既遠,涇渭斯明。

賞不失勞,舉無失德。

」涇渭自分注  音ㄐㄧㄥ。

ㄨㄟˋ。

ㄗˋ。

ㄈㄣ漢語拼音jīngwèizìfēn 釋  義唐.李德裕〈劉公神道碑銘〉:「遇物而涇渭自分,立誠而風雨如晦。

」《玉嬌梨.第一九回》:「白公道:『柳生與小弟有約,相會之期,也不出數日。

大家一會,涇渭自分矣。

』」涇渭自明注  音ㄐㄧㄥ。

ㄨㄟˋ。

ㄗˋ。

ㄇㄧㄥˊ漢語拼音jīngwèizìmíng 釋  義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小引〉:「今上御極已垂五十年,德符幸生堯舜之世,雖困處菰蘆,然詠歌太平,無非聖朝佳話,間有稍關時事者,其涇渭自明。

」 涓滴歸公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ㄩㄢ。

ㄉㄧ。

ㄍㄨㄟ。

ㄍㄨㄥ漢語拼音juāndīguīgōng釋  義涓,細小的流水。

涓滴,水滴,比喻極微小的錢財或物品。

「涓滴歸公」指即使是極微小的錢財或物品,也要上繳給公家,形容為人廉潔。

※語或出《清史稿.卷二○.文宗紀》。

典故說明「涓滴」是水滴的意思,如晉.李顒〈經渦路作〉詩︰「亢陽彌十旬,涓滴未暫舒。

」是形容旱災已久,一點小雨根本沒辦法紓解旱象。

又如唐.杜甫〈倦夜〉詩:「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

」則是形容夜露深重,積成水滴的情景。

後來用「涓滴」形容微少的財物、利益。

如唐.柳宗元〈為王京兆賀雨表一〉:「渥澤徒加,涓滴無助。

」「歸公」則是歸屬公家的意思,例如《儒林外史》第四○回:「我的產業,攢湊攏來,大約還有七千金,你一總呈出歸公便了。

」便是描述要清結財產歸入公家。

因此「涓滴歸公」就有即使很少的財物,也要全數歸入公家,形容一個人很廉潔的意思。

《清史稿.卷二○.文宗紀》記載咸豐年間,由於盜匪四起,國家軍事費用增加,因此各地紛紛開徵各項稅捐以應付龐大的軍餉支出。

然而其中貪汙的情事也很多,皇帝乃下詔告誡官員們要知道這些物資均是取之於民,也要用之於民,即使只是很少的財物,也要全數歸公家所有。

後來「涓滴歸公」就用來形容為人廉潔。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為人廉潔。

使用類別用在「廉潔無貪」的表述上。

例句 像他這種涓滴歸公的行為,值得每個人效法。

因為少數投機分子未能涓滴歸公,才會造成這起弊案。

涓滴歸公雖然只是一件小行為,卻考驗著人性的貪婪。

對於公司的錢,我可是涓滴歸公,未曾從中獲取絲毫私利。

如果他早能做到涓滴歸公,現在也不會發生侵占公款的事。

他所經手的款項雖然數以千萬,但涓滴歸公,從未中飽私囊。

這次募款所得,扣除必要開支後,全部涓滴歸公,用於救助災民。

凡不屬於自己的財物,都應該涓滴歸公,這是做為一個公務員應有的操守。

辨  識近義一介不取反義假公濟私、上下其手、中飽私囊 飢不擇食 參考詞語‧飢寧擇食‧饑不擇食‧饑者無擇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

ㄅㄨˋ。

ㄗㄜˊ。

ㄕˊ漢語拼音jībùzéshí釋  義飢餓的人不選擇食物。

#語本《孟子.公孫丑上》。

後用「飢不擇食」比喻急需時不暇選擇。

△「以解倒懸」、「事半功倍」、「渴不擇飲」 典故說明戰國齊人公孫丑是孟子弟子,他曾經問孟子:「如果夫子掌握齊國大權,可以建立像管仲、晏嬰那樣的功業嗎?」孟子不願意被拿來和管仲相比,認為幫助齊國統一天下是件很容易的事。

比起之前的夏、商、周三代,現今的齊國不但國土廣大,而且人民眾多,但因為欠缺一個能以王道治理天下的聖明君主,使得長久處在暴政之中的人民,心中渴望施行仁政的程度和「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的人一樣急切,所以若是齊國在此時施行仁政,和古代相比,只要花費一半的心力,就能達到加倍的功效。

後來「飢不擇食」這句成語,就從「飢者易為食」演變而出,用來指飢餓的人不選擇食物。

亦用來比喻急需時不暇選擇。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指飢餓的人不選擇食物。

使用類別用在「急食猛吞」的表述上。

例句 別以為他胃口好,其實他是飢不擇食啊!小明已餓得飢不擇食,任何食物都吃得津津有味。

他餓了好多天,飢不擇食,見了食物,便狼吞虎嚥起來。

二語義說明比喻急需時不暇選擇。

使用類別用在「應急不擇」的表述上。

例句 或許是飢不擇食,無論如何卑微的工作,他都願意嘗試。

他已失業半年,家徒四壁,所以什麼工作都願意做,真是飢不擇食。

剛出社會,沒有經驗的小李飢不擇食,只好隨便找個工作先安頓下來再說。

辨  識近義寒不擇衣、渴不擇飲、慌不擇路 參考詞語飢寧擇食注  音ㄐㄧ。

ㄋㄧㄥˊ。

ㄗㄜˊ。

ㄕˊ漢語拼音jīníngzéshí 釋  義元.揭傒斯〈奉送全平章赴江西〉:「若擬寬憂顧,先須解倒縣,久飢寧擇食,多病但求痊。

」饑不擇食注  音ㄐㄧ。

ㄅㄨˋ。

ㄗㄜˊ。

ㄕˊ漢語拼音jībùzéshí 釋  義《五燈會元.卷五》:「又一日訪龐居士,至門首相見。

師乃問:『居士在否?』士曰:『饑不擇食。

』」《喻世明言.卷一六》:「沿路上饑不擇食,寒不思衣,夜宿店舍,雖夢中亦哭。

」《紅樓夢.第一○三回》:「那金桂原是個水性人兒,那裡守得住空房?況兼天天心裡想念薛蝌,便有些饑不擇食的光景。

」饑者無擇注  音ㄐㄧ。

ㄓㄜˇ。

ㄨˊ。

ㄗㄜˊ漢語拼音jīzhěwúzé 釋  義明.李贄〈子由解老序〉:「道之于孔、老,猶稻黍之於南北也,足乎此者,雖無羨於彼,而顧可棄之哉!何也?至飽者各足,而真饑者無擇也。

」 寄人籬下 參考詞語‧依人籬下‧依人藩籬‧傍人籬落‧傍人門戶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ˋ。

ㄖㄣˊ。

ㄌㄧˊ。

ㄒㄧㄚˋ漢語拼音jìrénlíxià釋  義寄居他人屋下生活,不能自立。

比喻作品因襲循守舊,依託他人,不能自創一格。

#語出《南齊書.卷四一.張融列傳》。

△「仰人鼻息」、「寄人廡下」、「寄食門下」 典故說明「寄人籬下」原是指寄居在別人屋下,不能自主。

在《南齊書.卷四一.張融列傳》中被用來比喻作品因襲他人。

內容記載南北朝時,南朝的齊國有個奇人叫張融,他身材五短、外貌醜陋,但卻精神飽滿,特立獨行,不拘小節。

齊高帝非常喜歡他,常常接見他,說他這個人真是空前絕後。

見他衣著破爛,還將自己的衣服重新剪裁後送給他,表示兩人的情誼。

他的文章也是十分特殊,獨創一格,引起文壇相當大的震憾,並在〈門律自序〉這篇文章中闡述自己為文的觀點,強調盡信書不如無書,文章並沒有所謂的常體,文人要有自己的風格,不能「寄人籬下」,一味依託前人,守舊習而不改新,不能自創一格。

但這句成語後多用其字面義,用以比喻寄居他人屋下生活,不能自立。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寄居他人屋下生活,不能自立。

使用類別用在「無法自立」的表述上。

例句 我雖是寄人籬下,但姑父母對我都很好。

自從父母雙亡後,他就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也許是寄人籬下久了,養成她自卑懦弱的個性。

她每次想到自己寄人籬下的委屈,就傷心掉淚。

我得趕快出去找份工作,總不能一輩子過寄人籬下的生活。

這些人本來都有家的,只因大地震,只好投奔親戚,寄人籬下。

我寧可住在這破茅草屋中,也不願去寄人籬下,看人臉色過日子。

想到此種寄人籬下的生活,非英雄好漢所當為,他的內心就極為苦悶。

借住朋友家多年,這對小夫妻終於租了棟小公寓,脫離了寄人籬下的生活。

我雖生來孤苦,從小寄人籬下,受盡痛楚,但能發憤圖強,努力不懈,乃有今日的成就。

二語義說明比喻作品因襲守舊,不能自創一格。

使用類別用在「抄襲剽竊」的表述上。

例句 你寫文章要是一味模仿別人的風格,寄人籬下久了便會失去自己的特色。

文章創作,必須獨樹一幟,別創風格,否則因循守舊,寄人籬下,終究難成大家。

辨  識近義仰人鼻息、依人作嫁反義自力更生、自立門戶、自食其力、獨樹一幟「仰人鼻息」及「寄人籬下」都有仰賴他人的意思。

「仰人鼻息」側重於行事受制於他人,不能自主;「寄人籬下」側重於依靠他人生活,不能自立。

仰人鼻息寄人籬下辨似例句○ㄨ主管狐假虎威,欺壓屬下,我們這些小職員每天過著~的日子,能不處處小心謹慎嗎? ㄨ○借住朋友家多年,這對小夫妻終於租了棟小公寓,脫離了~的生活。

參考詞語依人籬下注  音ㄧ。

ㄖㄣˊ。

ㄌㄧˊ。

ㄒㄧㄚˋ漢語拼音yīrénlíxià 釋  義《孽海花.第五回》:「崙樵生性高傲,不願依人籬下。

」依人藩籬注  音ㄧ。

ㄖㄣˊ。

ㄈㄢˊ。

ㄌㄧˊ漢語拼音yīrénfánlí 釋  義宋.王質〈與周樞密益公書〉:「以為男子不能自立門庭,而依人藩籬;不能自守魂魄,而附野草木。

」傍人籬落注  音ㄅㄤˋ。

ㄖㄣˊ。

ㄌㄧˊ。

ㄌㄨㄛˋ漢語拼音bàngrénlíluò 釋  義宋.劉克莊〈題王推官應麟詩卷〉:「不須更傍人籬落,名父親傳夜半衣。

」傍人門戶注  音ㄅㄤˋ。

ㄖㄣˊ。

ㄇㄣˊ。

ㄏㄨˋ漢語拼音bàngrénménhù 釋  義宋.蘇軾《東坡志林.卷一二》:「吾輩不肖,方傍人門戶,何暇爭閑氣耶!」《紅樓夢.第一○九回》:「邢姑娘是媽媽知道的,如今在這裡也很苦。

娶了去雖說我家窮,究竟比他傍人門戶好多著呢!」 假公濟私 參考詞語‧借公濟私‧假公營私‧因公假私‧因公行私‧託公報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ㄚˇ。

ㄍㄨㄥ。

ㄐㄧˋ。

ㄙ漢語拼音jiǎgōngjìsī釋  義假借公家的名義以謀取個人的私利。

#語本《漢書.卷六○.杜周傳》。

典故說明「假公濟私」原作「託公報私」。

西漢末年,外戚專政,朝政幾乎都把持在外戚的手中,皇帝形同虛設,國勢動盪不安,外戚大臣之間明爭暗鬥,更是時有所聞。

當時王莽已有謀篡漢室的野心,他暗中壯大自己的勢力,並且一步步地剷除所有反對他的人。

翟方進是漢成帝時的丞相,在位九年,兼通文法吏事,治國有方,得到朝野的稱頌,號為「通明相」。

王莽視其為眼中釘,亟欲除掉他。

於是他勾結與翟方進私交甚篤的丞相議曹李尋,捏造了並未發生的天文異象,誣陷翟方進,說這是因為他身為丞相卻沒有善盡輔政的責任,以致人民的怨言上達天聽使然。

成帝未詳加調查就下詔嚴加責備,翟方進迫於無奈,引咎自殺。

朝中大權從此落入王莽手中。

成帝知道翟方進的死訊後,問心有愧,便下令厚加撫恤。

這個舉動引來與王莽勾結的朝臣杜業的不悅,便上書進諫,說翟方進當權之時,作威作福,結黨營私,排擠賢良之士,假借公家的名義以謀取個人的私利,這樣的人應該嚴懲以儆天下,不宜賞賜厚葬。

出現「假公濟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假借公家的名義以謀取個人的私利。

出現「假公濟私」的書證如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折:「這是朝廷救民的德意,他假公濟私,我怎肯和他干罷了也呵!」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假借公家的名義以謀取個人的私利。

使用類別用在「貪汙自肥」的表述上。

例句 我們公司不能容納這種假公濟私的人。

公私要分明,他怎麼可以假公濟私呢?想不到他會假公濟私,將募款納入私囊。

假公濟私會侵蝕國本,此弊要切實防杜。

長久以來,他假公濟私,不知侵吞多少公款?在整個賑災行動中,竟然有人假公濟私,真是可惡。

那些利用公務考察,出去遊山玩水的人,不就是假公濟私嗎?這件弊案所以會發生,原來是廠裡面的人假公濟私,監守自盜。

辨  識近義營私舞弊反義公而忘私、洗手奉職、涓滴歸公、廉潔奉公、大公無私、鐵面無私 參考詞語借公濟私注  音ㄐㄧㄝˋ。

ㄍㄨㄥ。

ㄐㄧˋ。

ㄙ漢語拼音jiègōngjìsī 釋  義清.劉坤一〈復陳次亮書〉:「惟紳商各持意見,其中不無借公濟私之人。

」假公營私注  音ㄐㄧㄚˇ。

ㄍㄨㄥ。

ㄧㄥˊ。

ㄙ漢語拼音jiǎgōngyíngsī 釋  義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七》:「近聞李進詐傳詔旨,偽作勘合,於彼召集軍民,復以採天花為名,假公營私,大為軍民之害。

」因公假私注  音ㄧㄣ。

ㄍㄨㄥ。

ㄐㄧㄚˇ。

ㄙ漢語拼音yīngōngjiǎsī 釋  義《後漢書.卷六三》:「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離閒近戚,自隆支黨。

」因公行私注  音ㄧㄣ。

ㄍㄨㄥ。

ㄒㄧㄥˊ。

ㄙ漢語拼音yīngōngxíngsī 釋  義《後漢書.卷四六》:「斷獄者急於篣格酷烈之痛,執憲者煩於詆欺放濫之文,或因公行私,逞縱威福。

」託公報私注  音ㄊㄨㄛ。

ㄍㄨㄥ。

ㄅㄠˋ。

ㄙ漢語拼音tuōgōngbàosī 釋  義《漢書.卷六○》:「方進終不舉白,專作威福,阿黨所厚,排擠英俊,託公報私,橫厲無所畏忌,欲以熏轑天下。

」 捷足先登 參考詞語‧捷足先占‧捷足先得‧疾者先登‧疾足先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ㄝˊ。

ㄗㄨˊ。

ㄒㄧㄢ。

ㄉㄥ漢語拼音jiézúxiāndēng釋  義捷,快速。

「捷足先登」比喻行動最快者先達到目的。

語本《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

△「逐鹿中原」 典故說明「捷足先登」原作「疾足先得」,見於《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

據載,秦朝末年,天下苦於秦之苛政已久,各路豪傑紛紛起兵抗暴,爭奪天下。

劉邦起於泗水,韓信是他的手下大將。

韓信打敗齊王田廣後,被封為齊王,當時擁有的武力比劉邦還要強大,謀士蒯(ㄎㄨㄞˇ)通於是勸他背叛劉邦,暗通項羽,將來再自立為王。

當時韓信並沒有接受蒯通的建議,反而是劉邦對韓信起了疑心,後來藉機將他貶為淮陰侯,使韓信心有不甘,才暗中聯絡另一大將陳豨(ㄒㄧ),準備謀反。

然而當時劉邦的勢力已經成熟,接到密報後便親自帶兵平息了這場叛變。

韓信被殺前,無限懊悔,他嘆息著說:「我真恨自己當初不採用蒯通的計謀。

」劉邦得知此言,便派人把蒯通抓來,想殺了他,蒯通爭辯說:「秦失去了政權,各路豪傑群起而爭之,才能高、動作快的自然就能爭得天下。

現在精銳盡出,每個人都想要稱王,難不成您要把這些人全都殺了?況且當時韓信是我的主人,盡忠於主,本理所當然,我又有什麼錯呢?」劉邦聽了這番話,想想也不無道理,於是便放了他。

蒯通對劉邦所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捷足先登」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行動最快者先達到目的。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行動最快者先達到目的。

使用類別用在「快速先得」的表述上。

例句 他得知市場的內幕消息,就捷足先登地買下這家公司的股票。

這樣的好機會竟讓別人捷足先登了,老王只能怪自己不夠機警。

機會是不等人的,如果你再不採取行動,別人一定會捷足先登。

這家電腦公司捷足先登地推出新產品,很快便占據了大部分的市場。

商場上同類型的產品競爭激烈,只有捷足先登的廠商才能獲取高額利潤。

辨  識近義逐兔先得反義坐失良機、姍姍來遲 參考詞語捷足先占注  音ㄐㄧㄝˊ。

ㄗㄨˊ。

ㄒㄧㄢ。

ㄓㄢˋ漢語拼音jiézúxiānzhàn 釋  義明.王衡《鬱輪袍.第四折》:「要攀不敢,身兒站定將人趕,是誰人捷足先占?」捷足先得注  音ㄐㄧㄝˊ。

ㄗㄨˊ。

ㄒㄧㄢ。

ㄉㄜˊ漢語拼音jiézúxiāndé 釋  義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五齣》:「自古道:『中原逐鹿,捷足先得』,我們不可落他人之後。

」清.藍鼎元〈潮屬城池總論〉:「郡城扼要在湖山,置之城外,苟為捷足先得,茲城豈可守哉!」疾者先登注  音ㄐㄧˊ。

ㄓㄜˇ。

ㄒㄧㄢ。

ㄉㄥ漢語拼音jízhěxiāndēng 釋  義明.袁宏道〈嚴子陵灘限韻同陶石簣方子公賦.詩四首之三〉:「眾狗逐羶羊,疾者業先登。

我才不如狗,安用強奔騰?」疾足先得注  音ㄐㄧˊ。

ㄗㄨˊ。

ㄒㄧㄢ。

ㄉㄜˊ漢語拼音jízúxiāndé 釋  義《史記.卷九二》:「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 教學相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ㄠˋ。

ㄒㄩㄝˊ。

ㄒㄧㄤ。

ㄓㄤˇ漢語拼音jiàoxuéxiāngzhǎng釋  義教與學互相增長。

指通過教授、學習,不但能使學生得到進步,而且教師本身的水準也可藉此提高。

語出《禮記.學記》。

典故說明《禮記》為十三經之一,大概是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

本為許多關於「禮」的單篇文章,西漢戴聖從中選取四十九篇編訂成書,世稱「小戴禮記」,成為現今通行的版本。

其中的〈學記〉篇,論述了學習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及教學為師的道理。

此段文字是論述教與學互相促進的作用。

就像雖然有好菜擺在那裡,如果不去嘗試,就不知它的美味;雖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學習,就不知它的美好,所以一定要學習過後,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的地方;接著,透過教學,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缺乏在哪裡。

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能自我反省,要求自己要更進一步的學習;知道自己的困惑缺乏,然後能自我勉勵,學不懈怠,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增長的。

後來「教學相長」被用來指通過教授、學習,不但能使學生得到進步,而且教師本身的水準也可藉此提高。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通過教授、學習,不但能使學生得到進步,而且教師本身的水準也可藉此提高。

使用類別用在「教學並益」的表述上。

例句 老師愛護學生,學生尊敬老師,這是教學相長的前提。

這個活動讓所有學員和講師彼此互相切磋,提供教學相長的機會。

課堂上,老師和學生要保持良好的互動,才能落實教學相長的理想。

專題研討會、座談會、講座等方式是促進教學相長,並提倡研究風氣的捷徑。

這個活動的設計,可以讓老師和學生進行密切的互動,確能收取教學相長的效果。

堅壁清野 參考詞語‧固壁清野‧堅城清野‧清野堅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ㄢ。

ㄅㄧˋ。

ㄑㄧㄥ。

ㄧㄝˇ漢語拼音jiānbìqīngyě釋  義堅壁,堅固堡壁,使敵人不易攻破;清野,清除郊野的糧草房舍,轉移可用的人員和物資,使敵人欠缺補給而無法久戰。

「堅壁清野」指一種作戰策略,使敵人即使在攻下據點之後,也無法長期占領。

#語出《後漢書.卷七○.鄭孔荀列傳.荀彧》。

典故說明「堅壁清野」是一種作戰策略,使敵人即使在攻下據點之後,也毫無物資、設施可用。

典源出自《後漢書.卷七○.鄭孔荀列傳.荀彧》。

書中記載曹操打算攻打徐州,謀士荀彧勸阻說:「昔日漢高祖劉邦爭奪天下時,是先保住關中;光武皇帝劉秀平定天下時,是先占據河內。

他們深根固本,進可攻,退可守,所以最後能夠獲得成功。

現在您占領的是軍事要地,如果不先安定下來,要如何深根固本?而且徐州現在正在收割,一定會堅守壁壘,並將郊野上的糧食收光,如果我們攻不下城池,又沒有糧食,我方的處境就很危險了。

」曹操聽了荀彧的話後,就取消攻打徐州的計畫。

後來「堅壁清野」演變為成語,用來指一種作戰策略,使敵人即使在攻下據點之後,也無法長期占領。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一種作戰策略,使敵人即使在攻下據點之後,也無法長期占領。

使用類別用在「固守退敵」的表述上。

例句 為了不讓敵軍得逞,統帥決定實施堅壁清野的策略。

堅壁清野,是為了使敵人即使攻下據點後也毫無物資、設施可用。

當年拿破崙率軍遠征俄國,因為俄國採取堅壁清野的戰略而一敗塗地。

面對敵人的優勢軍力,採取堅壁清野的作戰策略,必能達到牽制敵軍的作用。

在對日抗戰期間,因為我方採取堅壁清野的戰略,讓日軍苦於輸援,而無法速戰速決。

參考詞語固壁清野注  音ㄍㄨˋ。

ㄅㄧˋ。

ㄑㄧㄥ。

ㄧㄝˇ漢語拼音gùbìqīngyě 釋  義《北齊書.卷二九》:「而社客宿將多謀,諸城各自保,固壁清野。

」堅城清野注  音ㄐㄧㄢ。

ㄔㄥˊ。

ㄑㄧㄥ。

ㄧㄝˇ漢語拼音jiānchéngqīngyě 釋  義《三國志.卷二一》:「若撰飾舟楫,羅船津要,堅城清野,以防卒攻,橫行之計,殆難必施。

」《北史.卷七六》:「諸將咸懼,護兒笑謂副將周法尚及軍吏曰:『吾本謂其堅城清野以待王師,今來送死,當殄之而朝食!』」清野堅壁注  音ㄑㄧㄥ。

ㄧㄝˇ。

ㄐㄧㄢ。

ㄅㄧˋ漢語拼音qīngyějiānbì 釋  義《資治通鑑.卷二六九》:「每歲早穫,清野堅壁以待契丹,契丹至,輒閉壁不戰。

」 將計就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ㄤ。

ㄐㄧˋ。

ㄐㄧㄡˋ。

ㄐㄧˋ漢語拼音jiāngjìjiùjì釋  義利用對方的計策,順水推舟,反施其計。

※#語或出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二折。

△「將機就機」 典故說明「將計就計」指利用對方的計策,順水推舟,反施其計。

多用於元曲。

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二折中所描述的情節為:春秋時晉國六卿中,智伯的勢力最大。

他還企圖擴充勢力,吞併韓、趙、魏三家,所以假借晉侯之命,以恢復晉國霸業為由,向韓、趙、魏索取領地。

韓康子、魏桓子不敢得罪,只好答應,趙襄子則堅決不肯答應。

智伯怒而命令韓、魏二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並親作主帥。

趙家兵馬退居晉陽,並憑著地險與人和的優勢,死守晉陽城。

因為晉陽城久攻不下,智伯想到,如果將晉水上游蓋個水壩,攔住上游的水,將水引進晉陽城,那麼晉陽城不就攻下來了。

智伯趁著洪水來襲,將晉水引入晉陽城,晉陽城危在旦夕。

趙襄子派家臣張孟談連夜出城到韓、魏二家營內,告訴他們,如果趙國滅亡了,下一個就輪到韓、魏了,並且說服他們與趙國結盟。

韓、魏二家了解「脣亡齒寒」的道理,就仿效智伯的方法,將水引入智伯營內,攻其不備。

於是,大水沖入智伯大營,全軍覆沒,智伯也被殺了。

後來「將計就計」就用來指利用對方的計策,順水推舟,反施其計。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利用對方的計策,順水推舟,反施其計。

使用類別用在「依勢行事」的表述上。

例句 將計就計是反攻敵人的好方法。

目前看來,只有將計就計來換取時間。

既然你已知道他的計謀,何不將計就計?小李看似順從他,其實不過是將計就計罷了。

對方想暗算我們,不如將計就計,再找機會反撲。

既然抓不到他,我們就將計就計,等他自投羅網吧!對於敵人的計謀,我們將計就計,先假裝屈服再給他來個痛擊。

我為了保全性命,將計就計,跟著歹徒走,然後利用機會逃了出來。

發現有間諜滲透,我們正好將計就計,施行反間,讓他們帶假情報回去。

將信將疑 參考詞語‧半信半疑‧半疑半信‧疑信參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ㄤ。

ㄒㄧㄣˋ。

ㄐㄧㄤ。

ㄧˊ漢語拼音jiāngxìnjiāngyí釋  義將,又、且。

「將信將疑」表示又有點相信,又有點疑惑。

形容對事情的真假,無法明確判斷。

語出唐.李華〈弔古戰場文〉。

△「半信不信」 典故說明〈弔古戰場文〉是唐代文學家李華憑弔古戰場所寫,描寫古戰場的悲涼景象,遙想當年戰事的慘烈以及人民因戰爭所受到的苦難。

所描述的雖是古代戰事,其實是以古鑑今,因有「秦歟?漢歟?將近代歟?」之問。

最後寫到戰士家屬的悲哀,他們對戰場上的子弟是生是死茫然不知,對任何傳來消息也是將信將疑,不辨真偽。

「將信將疑」這個成語出在此處,與「半信半疑」、「半疑半信」義同,可以通用,如《紅樓夢》第一○一回:「大了道:『奶奶大喜!這一籤巧得很。

……』一面說,一面抄了個籤經交與丫頭。

鳳姐也半信半疑的。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對事情的真假,無法明確判斷。

使用類別用在「無法確信」的表述上。

例句 聽了這離奇古怪的故事,他們倆都將信將疑。

她邊看電視,邊自言自語,臉上流露出將信將疑的表情。

我對他擁有發功治病的特異功能,將信將疑,不敢隨便嘗試。

除了他堅信不疑外,大家對這件事都是將信將疑,難以辨別真假。

對於他所說的話,大家都抱持著將信將疑的態度,姑且隨便聽聽而已。

對於他盜用公款的傳聞,大夥兒都將信將疑,認為應該再做深入的調查。

我對這問題並沒有實務的經驗,所以對他的建議將信將疑,無法立即決定取捨。

辨  識反義毋庸置疑、深信不疑形音辨誤將,音ㄐ|ㄤ。

又、且。

不可讀作ㄐ|ㄤˋ。

參考詞語半信半疑注  音ㄅㄢˋ。

ㄒㄧㄣˋ。

ㄅㄢˋ。

ㄧˊ漢語拼音bànxìnbànyí 釋  義明.楊慎《洞天玄記.第二折》:「師傅苦勸弟子回頭,弟子半信半疑。

若是形山好景,惟恐不實。

」《紅樓夢.第一○一回》:「大了道:『奶奶大喜!這一籤巧得很。

……』一面說,一面抄了個籤經交與丫頭。

鳳姐也半信半疑的。

」半疑半信注  音ㄅㄢˋ。

ㄧˊ。

ㄅㄢˋ。

ㄒㄧㄣˋ漢語拼音bànyíbànxìn 釋  義唐.元稹〈古築城曲五解.其四〉:「因茲請休和,虜往騎來過。

半疑兼半信,築城猶嵯峨。

」《續孽海花.第五四回》:「那二人聽了,也有些半疑半信的樣子。

」疑信參半注  音ㄧˊ。

ㄒㄧㄣˋ。

ㄘㄢ。

ㄅㄢˋ漢語拼音yíxìncānbàn 釋  義宋.魏了翁〈江陵別安撫書〉:「少之時,有言人之簠簋不飾者,輒咎其誣人。

迨稍涉世,疑信參半,今則信其有是人也。

」 捲土重來 參考詞語‧卷土重來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ㄩㄢˇ。

ㄊㄨˇ。

ㄔㄨㄥˊ。

ㄌㄞˊ漢語拼音juǎntǔchónglái釋  義「捲」,典源作「卷」。

「卷」同「捲」。

捲土,人馬奔跑時掀翻塵土。

「捲土重來」比喻兵敗後,重組兵力,再次來過。

語出唐.杜牧〈題烏江亭〉詩。

後用「捲土重來」泛喻失敗後,重新整頓,再次來過。

亦用於比喻恢復舊有的局面、局勢。

△「東山再起」。

典故說明「捲土重來」原作「卷土重來」。

杜牧為晚唐詩人。

晚唐社會黑暗、政治腐敗、藩鎮割據、宦官專權,面對這樣的環境,杜牧作了不少感時傷事或藉古諷今的詩。

這首〈題烏江亭〉詩,為杜牧過烏江亭時所作。

烏江亭據傳為當年項羽自刎的地方。

楚漢相爭,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天下,戰無不利。

可是垓下一戰,楚軍瓦解,項羽突圍至烏江岸邊,本可渡江,但他自認愧對江東父老而羞憤自殺。

後人多讚賞項羽的氣節,但杜牧卻不以為然。

本詩首句即開門見山地點出,勝敗乃兵家常事,能忍辱負重的才是「男兒」,所以,項羽這樣一遭遇失敗便以死作為了斷,根本是一種怯懦的行為。

其實他所率領的一批江東子弟,其中不乏才俊,若是能重振旗鼓,誰勝誰敗都還說不定呢!可惜的是項羽偏偏選擇了以死逃避,斷送了一切的可能。

後來「捲土重來」這個成語,就從「卷土重來未可知」這一詩句摘錄而成,用來比喻事情失敗後,重新整頓,再次來過。

亦用於比喻恢復舊有的局面、局勢。

出現「捲土重來」的書證如《明史.卷二七九.吳貞毓列傳》:「章下廷議,李定國等言:『行人議是。

但前途尚寬,暫移蹕,捲土重來,再圖恢復,未晚也。

』乃扈王入緬甸。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兵敗後,重組兵力,再次來過。

使用類別用在「重新出征」的表述上。

例句 我軍戰敗後毫不氣餒,立刻重整旗鼓,捲土重來。

敵人很快就會重整軍馬,捲土重來,我們應該嚴陣以待,予以迎頭痛擊。

二語義說明比喻失敗後,重新整頓,再次來過。

使用類別用在「重新出發」的表述上。

例句 對方並非弱者,有機會一定會捲土重來的。

光有捲土重來的決心,卻不付諸行動,也是枉然。

我們不能就這樣服輸,捲土重來還有轉敗為勝的機會。

既然決定要捲土重來,我們就得戒急用忍,等待最好時機。

今年的球賽雖然失利,明年我隊勢必捲土重來,再創佳績。

失敗一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連捲土重來的勇氣都沒有了。

雖然歷經失敗,但他每次都能重新振作,捲土重來,最後終於成功了。

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我們還活著,就有希望可以捲土重來。

我不會輸給這座山的,只是不小心跌跤而已,待我休息一下,就可捲土重來,攻上山頂。

三語義說明比喻恢復舊有的局面、情勢。

使用類別用在「重新恢復」的表述上。

例句 今年登革熱捲土重來,疫情比過去都嚴重。

已經多年絕跡的傷寒,竟然死灰復燃,捲土重來。

辨  識近義東山再起、死灰復燃、重整旗鼓反義偃旗息鼓、一蹶不振、銷聲匿跡「東山再起」及「捲土重來」都有失敗後再度出發的意思。

「東山再起」側重於重新崛起;「捲土重來」側重於重新整頓再來。

東山再起捲土重來辨似例句○ㄨ一個人只要不甘心失敗,總會有~的時候。

ㄨ○雖然歷經失敗,但他每次都能重新振作,捲土重來,最後終於成功了。

參考詞語卷土重來注  音ㄐㄩㄢˇ。

ㄊㄨˇ。

ㄔㄨㄥˊ。

ㄌㄞˊ漢語拼音juǎntǔchónglái 釋  義唐.杜牧〈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 集思廣益 參考詞語‧廣思集益‧廣益集思‧集思廣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ˊ。

ㄙ。

ㄍㄨㄤˇ。

ㄧˋ漢語拼音jísīguǎngyì釋  義集結眾人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

語本《三國志.卷三九.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董和》。

典故說明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的軍師,他在教導屬下為官之道時說:「參與政事時,要結合眾人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

如果怕得罪別人而不敢提出不同的意見,工作就會有所損失。

能夠反覆討論而得出合適的結論,這過程就像丟掉不好的東西而尋得寶物一樣。

雖然人常常不能暢所欲言,但像徐元直就不會如此,而董和也是這樣,參與政事七年,只要有不完美的地方,必定親自給予意見,來回十次都不厭煩。

如果你們能有徐元直的十分之一,又有董和的勤勞,對國家盡心盡力,那我犯錯的機會也會少了許多。

」後來,「集思廣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集結眾人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集結眾人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

使用類別用在「共同思考」的表述上。

例句 為了彌補過失,老總召開臨時會議,希望同仁集思廣益,尋求解決辦法。

小組成員密集開了幾次會議,大家集思廣益,終於做出了讓老闆滿意的企劃案。

為了校慶表演,班長要大家集思廣益,想出創新的花樣,希望能有更完美的演出。

他為求集思廣益,在這個商圈附近做了許多問卷調查,希望了解市場取向好為開店做準備。

今天我們將辭典試用版先行公開,期盼各界提供意見,藉以集思廣益,讓正式版能臻理想。

辨  識近義群策群力反義一意孤行、固執己見、師心自用、剛愎自用、獨斷專行 參考詞語廣思集益注  音ㄍㄨㄤˇ。

ㄙ。

ㄐㄧˊ。

ㄧˋ漢語拼音guǎngsījíyì 釋  義宋.魏了翁〈璧津樓記〉:「積蠹弗蠲,歲比不登,吾雖廣思集益,損其敝之十八。

」廣益集思注  音ㄍㄨㄤˇ。

ㄧˋ。

ㄐㄧˊ。

ㄙ漢語拼音guǎngyìjísī 釋  義明.金聲〈上徐元扈相公書〉:「材篤器使,廣益集思。

如聲孤陋,幸依末光。

」集思廣議注  音ㄐㄧˊ。

ㄙ。

ㄍㄨㄤˇ。

ㄧˋ漢語拼音jísīguǎngyì 釋  義清.昭槤《嘯亭雜錄.卷一○》:「賢者亦集思廣議,以濟其事。

」 集腋成裘 參考詞語‧眾腋成裘‧集翠成裘‧集腋為裘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ˊ。

ㄧˋ。

ㄔㄥˊ。

ㄑㄧㄡˊ漢語拼音jíyìchéngqiú釋  義積眾多狐狸腋下難得之小塊白皮毛,以成珍貴的白狐裘。

#語本《墨子.親士》。

後用「集腋成裘」比喻積少成多。

典故說明墨子,戰國時魯人,提倡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等學說,主張消弭戰爭,宣揚和平,自成一家之言。

墨子主張舉拔賢人,一定要打破等級制度,將尚賢真正落實在政治上。

賢良之士是國家之寶,要治國,先要萃集精英、廣納賢士,因為「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意思是江河裡的水,不是從一個源頭流下來的,價值千金的白色狐裘,也不是由一隻狐狸腋下的白毛積成的。

狐狸雖不見有純白者,然將一隻隻狐腋下的一小塊純白毛皮聚集起來之後,便可縫製成一件純白狐裘,輕柔難得,至為珍貴。

所以墨子便用此來說明賢良之士的多寡,影響到國家的強弱興衰,所以國君應該親近人才,尊重人才,將人才聚集,並加以重用,國家才能強盛不衰。

後來「集腋成裘」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積少成多。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積少成多。

使用類別用在「由少成多」的表述上。

例句 定期定額的投資,是一種集腋成裘的投資理財方式。

他們同心協力,希望能集腋成裘,為本地辦一所大學。

這個古文資料庫,因為各界的集腋成裘,內容越來越豐富。

所謂集腋成裘、眾志成城,這個基金會急需各界人士的支持。

經過許多人集腋成裘的努力,許多貧苦家庭的生活才得以改善。

全校師生發起愛心捐款,集腋成裘,終於幫助這位同學度過難關。

良好的理財計畫,可以使小額金錢集腋成裘,成為一筆不小的財富。

所有的社會大眾及企業家都應該樂於捐輸,集腋成裘,共同為提昇地方文化水準貢獻心力。

辨  識近義聚沙成塔、眾志成城、積土成山、積少成多反義杯水車薪、獨木難支 參考詞語眾腋成裘注  音ㄓㄨㄥˋ。

ㄧˋ。

ㄔㄥˊ。

ㄑㄧㄡˊ漢語拼音zhòngyìchéngqiú 釋  義唐.殷文圭〈後唐張崇修廬州外羅城記〉:「是以多士之歸也,如百川赴海;群材之用也,若眾腋成裘。

」集翠成裘注  音ㄐㄧˊ。

ㄘㄨㄟˋ。

ㄔㄥˊ。

ㄑㄧㄡˊ漢語拼音jícuìchéngqiú 釋  義清.王士禎〈與程崑侖書〉:「弟意先檢點其近作,約好事者,人任一卷,積石為山,集翠成裘,大是佳話。

」集腋為裘注  音ㄐㄧˊ。

ㄧˋ。

ㄨㄟˊ。

ㄑㄧㄡˊ漢語拼音jíyìwéiqiú 釋  義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聊齋自誌》:「獨是子夜熒熒,燈昏欲蕊,蕭齋瑟瑟,案冷疑冰。

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

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

」 街談巷議 參考詞語‧巷語街談‧巷議街談‧街談巷語‧街談巷說‧街談巷諺‧街譚巷議‧里談巷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ㄝ。

ㄊㄢˊ。

ㄒㄧㄤˋ。

ㄧˋ漢語拼音jiētánxiàngyì釋  義大街小巷中的談說議論。

#語出漢.張衡〈西京賦〉。

△「擘肌分理」 典故說明「街談巷議」即大街小巷裡人們的談說議論,此語較早見於漢代張衡的〈西京賦〉。

「西京」指的是西漢首都長安(今西安),〈西京賦〉即以長安為題材,描寫京城氣勢萬千的地理環境、富麗堂皇的建築和社會中各色人物的生活,也揭露了王公貴族的奢侈和腐敗。

提及辯士形象時,文中有段話:「若其五縣遊麗,辯論之士。

街談巷議,彈射臧否。

」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約略想見一群伶牙俐齒的辯士,就駐足在五陵街頭,高談闊論種種風流人物的興衰起落,並褒貶品評其善惡得失。

後來「街談巷議」被用來指大街小巷中的談說議論,而且一般用於指稱民間的輿論,如:唐代范攄〈雲溪友議序〉文中提到一句俗諺:「街談巷議,倏有裨于王化。

」就是說一般民間的輿論有助於君王的施政。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大街小巷中的談說議論。

使用類別用在「眾人談論」、「傳聞流言」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街談巷議未必可靠,不值得去深入探討。

這個重大案件發生後,街談巷議都以此為焦點。

口耳相傳的街談巷議,往往成為小說家的寫作素材。

這個消息在街談巷議中以訛傳訛,讓當事人錯愕不已。

英國皇室成員的感情生活,一向是民眾街談巷議的話題。

這種無所根據的街談巷議聽聽就算了,你可千萬別信以為真。

選舉期間,任何小道消息都可能改變街談巷議的走向,從而左右選情的趨勢。

參考詞語巷語街談注  音ㄒㄧㄤˋ。

ㄩˇ。

ㄐㄧㄝ。

ㄊㄢˊ漢語拼音xiàngyǔjiētán 釋  義金.元好問〈楊煥然生子.詩四首之二〉:「人家歡喜是生兒,巷語街談總入詩。

」巷議街談注  音ㄒㄧㄤˋ。

ㄧˋ。

ㄐㄧㄝ。

ㄊㄢˊ漢語拼音xiàngyìjiētán 釋  義宋.錢易《南部新書.丙集》:「神龍初,洛水漲。

宋務先上疏曰:『巷議街談,共呼坊門為宰相,為節宣風雨,燮調陰陽。

』」街談巷語注  音ㄐㄧㄝ。

ㄊㄢˊ。

ㄒㄧㄤˋ。

ㄩˇ漢語拼音jiētánxiàngyǔ 釋  義《漢書.卷三○》:「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

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宋.楊萬里《誠齋集.卷一一二》:「獻納論思,安用此物哉!意其所陳,非街談巷語之鄙事,則說諂面諛之巧言也。

」街談巷說注  音ㄐㄧㄝ。

ㄊㄢˊ。

ㄒㄧㄤˋ。

ㄕㄨㄛ漢語拼音jiētánxiàngshuō 釋  義《三國志.卷一九》:「今往僕少小所著詞賦一通相與。

夫街談巷說,必有可采;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

」街談巷諺注  音ㄐㄧㄝ。

ㄊㄢˊ。

ㄒㄧㄤˋ。

ㄧㄢˋ漢語拼音jiētánxiàngyàn 釋  義清.昭槤《嘯亭雜錄.卷四》:「公於召見時,凡民間隱情,街談巷諺,無不率口而出,毫無隱忌,故人多尼之。

」街譚巷議注  音ㄐㄧㄝ。

ㄊㄢˊ。

ㄒㄧㄤˋ。

ㄧˋ漢語拼音jiētánxiàngyì 釋  義清.龔自珍〈對策〉:「不農者,亦無街譚巷議,以轉移執事為常業者也。

」里談巷議注  音ㄌㄧˇ。

ㄊㄢˊ。

ㄒㄧㄤˋ。

ㄧˋ漢語拼音lǐtánxiàngyì 釋  義宋.曾敏行《獨醒雜志.附錄》:「上自朝廷典章,下至稗官雜家,里談巷議,無不記覽。

」 揭竿而起 參考詞語‧揭竿為旗‧揭竿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ㄝ。

ㄍㄢ。

ㄦˊ。

ㄑㄧˇ漢語拼音jiēgānérqǐ釋  義高舉竹竿作為號召、指揮群眾的旗幟。

本指秦末陳涉倉促起義,反抗暴秦的事跡。

#語本漢.賈誼〈過秦論〉。

後用「揭竿而起」比喻起義舉事。

典故說明「揭竿而起」典源作「揭竿為旗」,出自西漢文學家兼政論家賈誼的〈過秦論〉。

文中指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施行暴政,以致陳涉(名勝,字涉)能以一介貧賤之士,率領數百個疲累的士卒,以砍下的樹枝為兵器,高舉竹竿作為號召群眾的旗幟,使得天下人群起響應,終於遭到滅亡的命運。

後來「揭竿而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起義舉事。

在《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也引用了這一段文字。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起義舉事。

使用類別用在「民反起義」的表述上。

例句 苛政肆虐,常驅使人民揭竿而起。

秦朝末年,農民在陳勝、吳廣的倡導下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的統治。

不堪統治者的壓迫需索,為了生存,人民只有揭竿而起,奮力一搏。

政府如果橫徵暴斂,必然導致民不聊生,人民便會揭竿而起,反抗到底。

政治腐敗,加上天災流行、人禍不斷,人民不得不揭竿而起,尋求一線生機。

參考詞語揭竿為旗注  音ㄐㄧㄝ。

ㄍㄢ。

ㄨㄟˊ。

ㄑㄧˊ漢語拼音jiēgānwéiqí 釋  義《史記.卷六》:「率罷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揭竿起注  音ㄐㄧㄝ。

ㄍㄢ。

ㄑㄧˇ漢語拼音jiēgānqǐ 釋  義清.袁枚〈與邵叔宋太史書〉:「伏念能古文者,代不數家,矧值陽數之摽季而孤為之,談者寥寥,宜也。

然男兒作健,正應于此時揭竿起耳。

」 結草銜環 參考詞語‧啣環結草‧結草啣環‧銜環結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ㄝˊ。

ㄘㄠˇ。

ㄒㄧㄢˊ。

ㄏㄨㄢˊ漢語拼音jiécǎoxiánhuán釋  義「結草」,指魏顆救父妾,而獲老人結草禦敵的故事。

比喻死後報恩。

典出《左傳.宣公十五年》。

「銜環」,指楊寶救一隻黃雀,後得黃衣童子以四枚白玉環相報的故事。

比喻報恩。

典出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

「結草銜環」比喻至死不忘感恩圖報。

典故說明「結草銜環」係由「結草」及「銜環」二語組合而成。

「結草」一語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

記載春秋時秦桓公攻打晉國,晉大夫魏顆在輔氏之役大敗秦軍,並且捉到秦國大力士杜回的故事。

相傳魏顆之所以能打勝仗是因為兩軍對戰時,戰場上出現一個老人,老人在秦軍必經的地方把草打結,杜回經過時被草結絆倒而被擄,晉軍才獲得勝利。

晚上魏顆夢見老人,老人自稱是寵妾的父親,因為魏顆在父親魏武子死後,遵從父親神智清醒時的交代,將父親的寵妾改嫁,老人在戰場上將草打結絆倒杜回,是為了報答魏顆救了他女兒性命的恩情。

「銜環」一語則是出自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

內容記錄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面,發現鴟梟攻擊一隻黃雀,結果黃雀受傷墜落在樹下,全身爬滿螻蟻,楊寶將黃雀帶回家放在巾箱中救治,以黃花餵食,百來天後黃傷癒,就飛走了。

夜裡楊寶夢見一個黃衣童子,說他是西王母的使者,為了感謝楊寶救命之恩銜來四只白玉環送給他,希望楊寶的後世子孫品德清白如玉,位極三公。

而「結草銜環」又有『生當銜環,死當結草』的說法,認為「銜環」是活著報恩,「結草」是指死後報恩。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結草銜環」,用來比喻至死不忘感恩圖報。

如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小人斗膽,敢問老爹奶奶一個名姓也,等小人日後結草銜環,做個報答。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至死不忘感恩圖報。

使用類別用在「感恩報德」的表述上。

例句 大恩不言謝,我就是結草銜環,也不足為報。

你對我的大恩大德,我就是結草銜環,也要報答。

你對我的知遇之恩,我一定結草銜環,絕不會忘記。

承蒙恩人鼎力相助,日後必結草銜環,以酬謝您的大恩大德。

你對我們全家的救命之恩,我們就是結草銜環,也難以回報。

辨  識近義知恩報恩、感恩圖報反義過河拆橋、忘恩負義、恩將仇報、過河抽板 參考詞語啣環結草注  音ㄒㄧㄢˊ。

ㄏㄨㄢˊ。

ㄐㄧㄝˊ。

ㄘㄠˇ漢語拼音xiánhuánjiécǎo 釋  義元.施惠《幽閨記.第二二齣》:「英豪,念孤恤寡再之恩難報,久以後啣環結草,敢忘分毫?」結草啣環注  音ㄐㄧㄝˊ。

ㄘㄠˇ。

ㄒㄧㄢˊ。

ㄏㄨㄢˊ漢語拼音jiécǎoxiánhuán 釋  義明.無名氏《白兔記.第四齣》:「雙親早亡,此身無所倚,蒙週濟,若得太公收留取,結草啣環當報你。

」《幼學瓊林.卷三》:「銘心鏤骨,感德難忘。

結草啣環,知恩必報。

」銜環結草注  音ㄒㄧㄢˊ。

ㄏㄨㄢˊ。

ㄐㄧㄝˊ。

ㄘㄠˇ漢語拼音xiánhuánjiécǎo 釋  義《鏡花緣.第三六回》:「阿母如肯垂憐,明日回船,將兒臣攜帶同去。

倘脫虎穴,自當銜環結草,以報大恩。

」 焦頭爛額 參考詞語‧爛額焦頭‧頭焦額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ㄠ。

ㄊㄡˊ。

ㄌㄢˋ。

ㄜˊ漢語拼音jiāotóulàné釋  義燒焦頭,灼爛額。

形容救火時為火燒灼得很嚴重。

#語本《漢書.卷六八.霍光傳》。

後用「焦頭爛額」比喻做事陷入十分狼狽窘迫的困境或犧牲慘重。

△「頭破血流」 典故說明霍氏是西漢宣帝時一個政治勢力十分龐大的家族。

霍光受到皇帝的信任,秉政二十年,掌握了朝中的大權;其兄霍去病是討伐匈奴的名將;其妹則是皇后。

他們在朝中權傾一時,連皇帝都要敬畏他們三分。

霍光死後,霍氏家族更是專恣驕奢。

大臣徐福深恐霍氏造反,便上書宣帝,建議壓抑霍氏,以免後患。

不過當時宣帝並沒有採納他的意見。

後來霍氏果然因陰謀造反遭到滅族,所有鎮壓有功的人都受到獎賞,只有徐福沒有得到任何表揚。

有人便替徐福打抱不平,上書給皇帝說:「有一戶人家的灶,煙囪是直的,旁邊又堆著柴火。

客人看見了,便勸那家的主人把煙囪改成彎的,把柴火移開,以免發生火災,但是主人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後來,那家果然因此發生火災,鄰居都趕來救火。

火災撲滅之後,主人為了表示感謝,便擺設宴席,招待那些因為幫忙救火而被燒傷的人,惟獨沒有邀請最先提醒他預防火災的客人。

如果他一開始就接受那位客人的建議,做好預防措施,也就不會發生火災,所以他最應該感謝的,其實是那位客人才是。

相同地,如果皇上接納徐福的建議,事先壓制霍氏,那麼朝廷也就不必付出那麼大的代價了。

」宣帝看了奏摺,覺得很有道理,就下令賜給徐福財帛官爵,做為獎勵。

後來「焦頭爛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做事陷入十分狼狽窘迫的困境或犧牲慘重。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燒焦頭,灼爛額。

形容救火時為火燒灼得很嚴重。

使用類別用在「面貌毀傷」的表述上。

例句 老王在這場火災中被燒得焦頭爛額,幸虧及時送醫,才逃過鬼門關。

消防人員不惜焦頭爛額冒險救人的英勇事蹟,實在令人感動不已。

二語義說明比喻做事陷入十分狼狽窘迫的困境或犧牲慘重。

使用類別用在「勞困疲憊」的表述上。

例句 最近我簡直忙得焦頭爛額,連寫封信的時間都挪不出來。

他為了房子過戶的事情,搞得焦頭爛額,依然理不清頭緒。

最近為了搬家的事,忙得我焦頭爛額,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

很多上班族被工作逼得焦頭爛額,很需要有個紓解壓力的方法!為了能兼顧功課和社團活動,現在的我已是焦頭爛額,分身乏術了。

這個任務不但繁重,時間又很緊迫,我即使趕得焦頭爛額,恐怕也無法完成。

辨  識近義狼狽不堪 參考詞語爛額焦頭注  音ㄌㄢˋ。

ㄜˊ。

ㄐㄧㄠ。

ㄊㄡˊ漢語拼音lànéjiāotóu 釋  義唐.盧肇〈海潮賦後序〉:「管窺之心妄切,瞽史之學難修,而又爛額焦頭,方思馬褐;捉襟見肘,久困牛衣。

」頭焦額爛注  音ㄊㄡˊ。

ㄐㄧㄠ。

ㄜˊ。

ㄌㄢˋ漢語拼音tóujiāoélàn 釋  義清.吳廷華〈沈孝子行〉:「甯死肯任母殯燬,頭焦額爛膚不完。

」 進退維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ㄣˋ。

ㄊㄨㄟˋ。

ㄨㄟˊ。

ㄍㄨˇ漢語拼音jìntuìwéigǔ釋  義形容前進後退都無路可走的困窘處境。

語出《詩經.大雅.桑柔》△「進退兩難」 典故說明《詩經》是最早的詩歌總集,採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非一時一地一人所作,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

「雅」有嚴正、高貴的意思,所以雅樂亦即正樂,有別於民間歌謠。

大雅是用於朝會的樂歌,小雅則是用於宴饗的樂歌。

〈桑柔〉一詩相傳是周大夫芮伯所作,指責周厲王親近小人,施行暴政,以至於是非顛倒,民風敗壞,招來外侮,禍國殃民。

本段乃作者自傷其處境之語,他感嘆的說道:「看啊!那樹林裡的鹿群,是多麼的友愛而快樂。

我卻不然,朋友之間,不僅無法相勉為善,還互相猜忌。

人們不是常說『前後都無路可走』,我現在就是這樣的處境啊!」後來「進退維谷」被用來形容前進後退都無路可走的處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前進後退都無路可走的處境。

使用類別用在「陷入困境」的表述上。

例句 夾在妻子和母親中間,他常是進退維谷,痛苦不堪。

前有斷崖,後有追兵,我軍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

我現在的處境猶如陷入泥淖中,進退維谷,非常狼狽。

夾在長官與老師之間,他可真是左右為難,進退維谷。

走到半路,沒油了;這裡前不見村,後不著店,真是進退維谷。

他都把結婚喜帖發出去了,新娘才說不想結婚。

弄得他進退維谷,不知如何是好。

為了處理垃圾,蓋焚化廠,卻遭到附近居民強烈的反對,地方政府進退維谷,十分困擾。

辨  識近義騎虎難下、進退失據、進退兩難、狼狽不堪 絕無僅有 參考詞語‧幾無僅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ㄩㄝˊ。

ㄨˊ。

ㄐㄧㄣˇ。

ㄧㄡˇ漢語拼音juéwújǐnyǒu釋  義只此一個,絕無其他。

形容極為稀少。

※語或出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

△「獨一無二」 典故說明「絕無僅有」意思是只此一個,絕無其他。

宋代文人蘇軾曾上書給神宗皇帝,陳述自己的意見,希望神宗能廣結人心、固守法紀。

文章一開始先說自己日前因上書表達買燈一事的意見,而冒犯皇上,自知罪不可赦,在家聽候發落。

原本以為會被處以極刑,沒想到事情就此平息。

因此非常感激皇上的恩德與善解,了解皇上是個願意改過、從善如流的人,這種美德是堯舜禹湯等古代聖王所力行不輟的,秦漢以降任何皇帝都無法做到,因此皇上可說是千年來唯一能追隨古代聖王的賢君,是絕無僅有的。

後來「絕無僅有」這句成語,用來形容極為稀少。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極為稀少。

使用類別用在「數量稀少」的表述上。

例句 這兩床棉被是我絕無僅有的財產了,你要就給你。

總經理對一個新進人員連連稱好,是絕無僅有的現象。

故宮所珍藏的翠玉白菜,在這個世界上恐是絕無僅有了。

如今這個社會,像他這樣好心的人,應是絕無僅有的了。

兩位世界級聲樂家同臺獻唱,在國內恐是絕無僅有的紀錄了。

辨  識近義空前絕後、天下無雙、絕世無雙、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空谷足音、史無前例反義比比皆是、司空見慣、車載斗量、恆河沙數、無獨有偶、屢見不鮮形音辨誤絕,音ㄐㄩㄝˊ。

必定、鐵定。

不可寫作「決」。

「絕無僅有」及「獨一無二」都有極為稀少的意思。

「絕無僅有」側重於僅有之義;「獨一無二」側重於獨特之義。

絕無僅有獨一無二辨似例句○ㄨ這兩床棉被是我~的財產了,你要就給你。

ㄨ○在這些原住民雕刻中,每一族都能展現出~的特色。

參考詞語幾無僅有注  音ㄐㄧ。

ㄨˊ。

ㄐㄧㄣˇ。

ㄧㄡˇ漢語拼音jīwújǐnyǒu 釋  義宋.范浚〈上致政胡待制書〉:「輕蟬冕薄,萬鍾遺榮,獨往心亨於寂寞之地者,蓋幾無而僅有之。

」 嗟來之食 參考詞語‧嗟來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ㄝ。

ㄌㄞˊ。

ㄓ。

ㄕˊ漢語拼音jiēláizhīshí釋  義以不敬的招呼聲施食予人。

指不敬之食。

典出《禮記.檀弓下》。

後用「嗟來之食」比喻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

典故說明春秋時代,齊國發生了大饑荒,有個叫黔敖的人,在路邊放置飲食接濟路過的難民。

當有個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疲憊的腳步,跌跌撞撞地走來時,黔敖便拿了食物和飲水喊他:「喂!來這裡吃東西!」那個人抬起臉瞪著黔敖說:「我就是不接受這樣無禮的施捨,才會餓到這種地步!」黔敖立刻為自己的態度道歉,但那個人卻不接受,仍堅持拒絕進食,後來終於餓死了。

當時曾子聽了這件事後,不太以為然,他說:「用不著這樣吧!若招待的人真的很不禮貌,你可以拒絕,但人家都道了歉,就可以接受啊!」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嗟來之食」,用來比喻以不禮貌的態度招呼人來吃的食物,後則泛指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

使用類別用在「不敬之施」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嗟來之食,難以下嚥。

我這是誠心誠意地邀宴,可不是嗟來之食。

我人窮志不窮,這種嗟來之食,我寧死也不肯接受。

這個愛心團體冬令救濟時,很能體恤難民,讓人不會有嗟來之食的感覺。

明知這是嗟來之食,但為了孩子,她只好強忍著委屈,伸手將缽接了過來。

參考詞語嗟來食注  音ㄐㄧㄝ。

ㄌㄞˊ。

ㄕˊ漢語拼音jiēláishí 釋  義《幼學瓊林.卷三》:「人貪食曰『徒餔餟』,食不敬曰『嗟來食』。

」 節衣縮食 參考詞語‧殺衣縮食‧節縮衣食‧節食縮衣‧縮衣節口‧縮衣節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ㄝˊ。

ㄧ。

ㄙㄨㄛ。

ㄕˊ漢語拼音jiéyīsuōshí釋  義縮,節省。

形容生活節儉。

語本《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白圭》。

典故說明戰國時代的白圭是著名的商人和經濟專家,因為擅長經商而名滿天下。

他最主要的致富理論是「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強調經商必須掌握行情和時機。

當某種商品因生產過剩而導致低價拋售時,他便大量收購;等到市場缺貨,導致高價索求時,他再賣出。

除了能看準時機,逢低買入,逢高賣出,很會經商之外,也是一個非常節儉的人。

在《史記》中記載著,白圭對於飲食不講究奢華,十分克制自己的欲望,對於衣服也非常儉樸,總是和奴僕同甘共苦。

白圭認為經商不只是追逐財利,還強調商人必須有豐富的知識學養,像伊尹、姜子牙一樣有謀略,像孫武、吳起用兵那樣果斷,像商鞅執法般嚴謹。

如果不能具備智、勇、仁、強等素質,成為一個通時變、善決斷、能取予、有所守的人,在經商一途上難有偉大的成就。

後來「節衣縮食」這句成語就從《史記》原文中的「薄飲食,節衣服」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生活非常節儉。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用來形容生活節儉。

使用類別用在「節省儉樸」的表述上。

例句 經過幾個月來的節衣縮食,他終於買下早就看中意的手提電腦。

過慣了節衣縮食的日子,一下子要她奢侈浪費,她怎麼能習慣?他們夫妻倆多年來節衣縮食,就是為了要買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

他揮霍成性,薪水到手,往往不久就花光,所以到了月底就得節衣縮食度日。

她是位單親母親,十幾年來節衣縮食地度過難關,將幾個兒女拉拔長大,非常不容易。

辨  識近義布衣蔬食、省吃儉用反義花天酒地、揮霍無度、窮奢極侈 參考詞語殺衣縮食注  音ㄕㄞˋ。

ㄧ。

ㄙㄨㄛ。

ㄕˊ漢語拼音shàiyīsuōshí 釋  義明.宋濂〈故麗水葉府君墓銘〉:「家雖貧,殺衣縮食,葬宗黨十餘喪。

」節縮衣食注  音ㄐㄧㄝˊ。

ㄙㄨㄛ。

ㄧ。

ㄕˊ漢語拼音jiésuōyīshí 釋  義明.瞿式耜《瞿忠宣公集.卷一○》:「府君一意舉子業,不復問家人生產。

內外事,母肩以一身,為屈十指自畫,節縮衣食,以供朝夕。

米鹽薪芻之問,不以入府君之耳。

」節食縮衣注  音ㄐㄧㄝˊ。

ㄕˊ。

ㄙㄨㄛ。

ㄧ漢語拼音jiéshísuōyī 釋  義宋.朱熹〈劉氏墨莊記〉:「中更變亂,書散不守。

清之之先君子獨深念焉,節食縮衣,悉力營聚,至紹興壬申歲,而所謂數千卷者始復其舊。

」縮衣節口注  音ㄙㄨㄛ。

ㄧ。

ㄐㄧㄝˊ。

ㄎㄡˇ漢語拼音suōyījiékǒu 釋  義唐.杜牧〈燕將錄〉:「顐玩之臣,顏澀不展,縮衣節口,以賞戰士,此志豈須臾忘於天下哉?」宋.蘇東坡〈大悲閣記〉:「十年而得惡疾,且死,自誓於佛持終身,且造千手眼觀音像,而誦其名千萬口。

病已而力不給,則縮衣節口,三十餘年,銖積寸累,以迄於成。

」縮衣節食注  音ㄙㄨㄛ。

ㄧ。

ㄐㄧㄝˊ。

ㄕˊ漢語拼音suōyījiéshí 釋  義宋.陸游〈秋穫歌〉:「我願鄰曲謹蓋藏,縮衣節食勤耕桑。

」宋.陸游〈居室記〉:「少不治生事,舊食奉祠之祿以自給。

秩滿,因不復敢請,縮衣節食而已。

」 節外生枝 參考詞語‧節上生枝‧節外生事‧題外生枝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ㄝˊ。

ㄨㄞˋ。

ㄕㄥ。

ㄓ漢語拼音jiéwàishēngzhī釋  義枝節上又生出分枝。

比喻事外復生事端。

#語出《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一。

典故說明《圓悟佛果禪師語錄》一書共二十卷,是北宋佛果禪師弟子紹隆等編,記載佛果禪師生平講述的禪法精要。

「節外生枝」的「節」是指植物枝幹分段的地方。

一棵樹除主幹外,分歧的枝芽都是從「節」的地方生出。

古人觀察了這種自然現象,用「節外生枝」來比喻事外復生事端。

比較早見到的文獻是宋代佛果禪師《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一:「若據本分草料,猶是節外生枝。

」語錄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承上文而來,大概是說佛法一事,自古以來,諸佛強調只能自悟,歷代祖師不落言詮,經藏注解怎麼注也涵括不盡,若單用眼睛去看是無法得道的。

所以一個人若是陷溺於自以為是的知識,難免就會節外生枝了。

朱熹〈答呂子約書〉文中有段話說:「若左遮右攔,前拖後拽,隨語生解,節上生枝,則更讀萬卷書,亦無用處也。

」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在沒把道理弄清楚之前,隨意去胡亂解說,就像「節上生枝」,只會把道理越弄越紛歧,因此讀再多的書也沒用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事外復生事端。

使用類別用在「別生事端」的表述上。

例句 這消息越多人知道,越會節外生枝。

這些事純是節外生枝,原來完全沒預料到。

讓我們把問題單純化,避免無謂的節外生枝。

原本是件單純的事,沒想到節外生枝,惹出許多事端。

眼看合約都快談成了,對方卻節外生枝地提出新要求。

這件事已經夠我煩了,你就不要再節外生枝來湊熱鬧了。

他這人天生愛惹麻煩,這事既被他知道了,必然節外生枝。

你們都訂婚這麼久了,為了不要節外生枝,我看趕快結婚吧!這事情本已到此告一段落,沒想到節外生枝,又惹出另外一樁麻煩來。

此次員工升遷問題鬧得滿城風雨,為了避免節外生枝,公司主管都三緘其口。

辨  識近義橫生枝節反義一帆風順 參考詞語節上生枝注  音ㄐㄧㄝˊ。

ㄕㄤˋ。

ㄕㄥ。

ㄓ漢語拼音jiéshàngshēngzhī 釋  義宋.朱熹〈答呂子約書〉:「若左遮右攔,前拖後拽,隨語生解,節上生枝,則更讀萬卷書,亦無用處也。

」宋.朱熹〈答胡季隨書〉:「伯壽下一見字,已是有病,季隨又更節上生枝,更不復以純熟自期。

」節外生事注  音ㄐㄧㄝˊ。

ㄨㄞˋ。

ㄕㄥ。

ㄕˋ漢語拼音jiéwàishēngshì 釋  義宋.歐陽修〈再論燕度鞫獄枝蔓劄子〉:「今燕度本令只勘滕宗諒使過公用錢,因何劾問大臣議邊事?顯是節外生事,正違推勘敕條。

」題外生枝注  音ㄊㄧˊ。

ㄨㄞˋ。

ㄕㄥ。

ㄓ漢語拼音tíwàishēngzhī 釋  義《石點頭.卷七》:「陰統於陽,而本於乾,亦非題外生枝。

以此而加指摘,則一榜盡關吏議矣。

」 解衣推食 參考詞語‧推食解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ㄝˇ。

ㄧ。

ㄊㄨㄟ。

ㄕˊ漢語拼音jiěyītuīshí釋  義將衣食贈送他人,以示關懷之意。

語本《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

△「言聽計從」 典故說明「解衣推食」是指將衣食贈送他人,出自於《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

敘述秦亡後,楚漢相爭,劉邦的勢力漸強,攻下楚不少領地,楚王項羽深受威脅。

於是派人去向握有重兵的韓信遊說,希望他能棄劉邦投靠自己。

但韓信回絕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

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意思即是:「當初我跟著項羽不受重用,所以才轉而投效劉邦。

劉邦對我關懷備至,給我吃穿,還封我為將軍,配給我軍隊,對我十分信任,我才能有今天的地位啊!」堅決地表示絕不背叛劉邦。

其中「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表達劉邦對韓信的關愛,將自己的衣服給他穿,將自己的食物給他吃。

後來「解衣」、「推食」就被合用成一個成語,用來表示對別人的關愛。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將衣食贈送他人,以示關懷之意。

使用類別用在「盡心待人」的表述上。

例句 他解衣推食的善行,贏得許多人的敬仰。

王先生經常解衣推食地幫助一些孤苦無依的人。

響應冬令救濟活動,大家紛紛解衣推食,慷慨解囊。

許多人都曾受到他解衣推食的幫助,心中感激不已。

因為大家解衣推食,才讓這個貧困家庭得以度過難關。

這些解衣推食的善行,證明我們的社會還是充滿溫暖。

他心存仁厚,見到別人有困難就會解衣推食,完全不求回報。

因為班上同學的解衣推食,熱心幫助,王同學才能繼續求學。

他雖然不甚富裕,卻經常解衣推食,幫助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

當年在軍中,老長官對我們確實是解衣推食,讓我們這些新兵感到無比溫暖。

辨  識反義不聞不問、幸災樂禍、落井下石 參考詞語推食解衣注  音ㄊㄨㄟ。

ㄕˊ。

ㄐㄧㄝˇ。

ㄧ漢語拼音tuīshíjiěyī 釋  義《隋書.卷六四》:「帝每推食解衣以賜之,同輩莫與為比。

」明.李贄《焚書.卷二》:「某奉別公近二十年矣,別後不復一致書問,而公念某猶昔也。

推食解衣,至今猶然。

」 腳踏實地 參考詞語‧腳踹實地‧足履實地‧足踏實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ㄠˇ。

ㄊㄚˋ。

ㄕˊ。

ㄉㄧˋ漢語拼音jiǎotàshídì釋  義比喻做事切實穩健。

語出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一八。

典故說明司馬光是宋朝重要的史學家。

宋英宗時,他與范祖禹、劉攽、劉恕等人奉命編撰《資治通鑑》,由他主編。

編寫這部史書時,司馬光每天凌晨就開始工作,直到半夜才休息,絲毫不敢懈怠。

為了怕睡得太久,耽誤了工作,還特地製作了一個「警枕」,好讓自己睡得不安穩而警醒。

而司馬光對於書稿的要求更是嚴格,他先廣泛的收集資料,然後串連、剪裁,加以潤色,反覆修改,直到滿意為止。

例如其中唐代部分的稿子,原有六百多卷,等到最後定稿時只剩下八十卷,可見其要求之精簡。

等到編成後,全書共有二百九十四卷,全都用正楷工整地寫好,一筆不苟。

這種認真踏實的治學態度,受到了當時人們的讚賞。

宋神宗更為這本史書取名為《資治通鑑》,表示這部史書能作為歷代治亂興亡的借鏡。

司馬光做事認真勤懇的態度,可以從這兒看出。

所以有一次司馬光問他的好友邵雍,說:「你認為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邵雍便回答:「你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

」正是對於司馬光最貼切的讚美。

後來「腳踏實地」被用來比喻做事切實穩健。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做事切實穩健。

使用類別用在「穩重踏實」的表述上。

例句 他就這樣腳踏實地,創立了他的超市王國。

只有腳踏實地的作風,才能建立起堅壯的根基。

做事必須腳踏實地,千萬不可耍小聰明偷工減料。

要想成功就得腳踏實地,兢兢業業,不要想一步登天。

從事實證明調查的工作必須腳踏實地,容不得半點虛假和誇張。

人無翅膀不會飛,要到達目的地,就得腳踏實地,一步步走去。

我就是欣賞他腳踏實地的創業精神,那正是一般年輕人所欠缺的。

他當學徒時就是不肯腳踏實地地學本事,如今才會成了個半吊子。

老師告訴我們萬丈高樓平地起,今天的腳踏實地就是未來事業的基礎。

十大建設能完成靠的不是花拳繡腿的功夫,而是腳踏實地的苦幹精神。

兩兄弟個性全然不同:一個是腳踏實地,本本分分;一個是充滿夢想,總想一鳴驚人。

辨  識近義實事求是、穩紮穩打反義好大喜功、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投機取巧 參考詞語腳踹實地注  音ㄐㄧㄠˇ。

ㄔㄨㄞˋ。

ㄕˊ。

ㄉㄧˋ漢語拼音jiǎochuàishídì 釋  義《鏡花緣.第九回》:「隨即將身一縱,就如飛舞一般,攛將上去,離地約有五六丈。

果然兩腳登空,猶如腳踹實地,將身立住,動也不動。

」足履實地注  音ㄗㄨˊ。

ㄌㄩˇ。

ㄕˊ。

ㄉㄧˋ漢語拼音zúlǚshídì 釋  義《宋史.卷三九七》:「甲幼孤多難,……生平常謂:『吾無他長,惟足履實地。

』」足踏實地注  音ㄗㄨˊ。

ㄊㄚˋ。

ㄕˊ。

ㄉㄧˋ漢語拼音zútàshídì 釋  義明.張居正〈答南司成屠平石論為學書〉:「僕願今之學者,以足踏實地為功,以崇尚本質為行。

」 竭澤而漁 參考詞語‧乾澤而漁‧涸水取魚‧涸澤而漁‧竭水搏魚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ㄝˊ。

ㄗㄜˊ。

ㄦˊ。

ㄩˊ漢語拼音jiézééryú釋  義澤,水流匯聚的地方。

「竭澤而漁」指排盡澤水捕魚。

比喻取盡所有,不留餘地。

#語出《呂氏春秋.孝行覽.義賞》。

△「殺雞取卵」 典故說明據《呂氏春秋.孝行覽.義賞》載,春秋時,晉國將要和楚國開戰。

晉文公非常憂心,問大臣咎犯說:「敵軍人數比我們多,要如何應戰呢?」咎犯回答:「我聽說禮不厭繁,兵不厭詐,要打贏這場戰爭,仍然得靠詐術。

」文公將咎犯的建議告訴雍季,雍季說:「把澤水排光來捕魚,一定捕得到,但明年就沒有魚可捕了;把草木燒光來打獵,一定可以捉到獵物,但明年就沒有獸可以獵了。

雖然這次用詐術應戰,取巧可行,但下次就沒效了,並不是長久之計。

」最後,文公還是用咎犯的建議,打敗了楚國。

論功行賞的時候,雍季的功勞比咎犯高,大臣們勸諫說:「這次打了勝仗,全靠咎犯的計謀,但行賞卻把他排在後面,也許不可以吧?」文公說:「雍季的話,是為國家百世的利益,而咎犯的建議,卻只是因應一時的情勢,哪有把一時之務排在百世利益之前的道理呢?」後來「竭澤而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取盡所有,不留餘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盡其所有,不留餘地。

使用類別用在「處事不當」的表述上。

例句 用流刺網捕魚,就是在竭澤而漁!若竭澤而漁,則蛟龍也不能生存了。

你這種作法,簡直就是竭澤而漁,完全沒有考慮到後果。

榨光人民,來滿足政府的需求,正犯了竭澤而漁的錯誤。

政府不可為了彌補財政的不足,竭澤而漁,一味增加賦稅。

你一次就把所有資源用盡,這種竭澤而漁的作法,行不通的! 辨  識近義殺雞取卵、焚林而獵形音辨誤漁,音ㄩˊ。

捕魚。

不可寫作「魚」。

「竭澤而漁」及「殺雞取卵」都有僅求眼前好處而不計後果的意思。

「竭澤而漁」側重於求取不留餘地;「殺雞取卵」側重於因貪心而失去更多的意思。

參考詞語乾澤而漁注  音ㄍㄢ。

ㄗㄜˊ。

ㄦˊ。

ㄩˊ漢語拼音gānzééryú 釋  義漢.劉向《說苑.卷一三》:「焚林而田,得獸雖多,而明年無復也;乾澤而漁,得魚雖多,而明年無復也。

」涸水取魚注  音ㄏㄜˊ。

ㄕㄨㄟˇ。

ㄑㄩˇ。

ㄩˊ漢語拼音héshuǐqǔyú 釋  義《資治通鑑.卷二八八》:「郭威攻河中,克其外郭。

李守貞收餘眾,退保子城。

諸將請急攻之,威曰:『夫鳥窮則啄,況一軍乎!涸水取魚,安用急為!』」涸澤而漁注  音ㄏㄜˊ。

ㄗㄜˊ。

ㄦˊ。

ㄩˊ漢語拼音hézééryú 釋  義《宋書.卷七○》:「是由涸澤而漁,焚林而狩,若浚風之舞輕籜,杲日之拂浮霜。

」竭水搏魚注  音ㄐㄧㄝˊ。

ㄕㄨㄟˇ。

ㄅㄛˊ。

ㄩˊ漢語拼音jiéshuǐbóyú 釋  義《大戴禮記.易本命》:「故帝王好壞巢破卵,則鳳凰不翔焉;好竭水搏魚,則蛟龍不出焉;好刳胎殺夭,則麒麟不來焉;好填谿塞谷,則神龜不出焉。

」 漸入佳境 參考詞語‧佳境漸入‧漸至佳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ㄢˋ。

ㄖㄨˋ。

ㄐㄧㄚ。

ㄐㄧㄥˋ漢語拼音jiànrùjiājìng釋  義比喻境況逐漸進展至美好的境界。

#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

後亦用「漸入佳境」比喻興味漸濃。

典故說明「漸入佳境」原作「漸至佳境」。

因為甘蔗愈接近根部吃起來愈甜,所以顧愷之每次吃甘蔗時,都從甘蔗梢部開始吃起。

別人問他是什麼緣故,他回答說:「由味道淡的部位往味道甜的部位吃,感覺像是逐漸進至美好的境界。

」後來「漸入佳境」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境況逐漸進展至美好的境界。

亦用來比喻興味漸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境況逐漸進展至美好的境界或興味漸濃。

使用類別用在「愈來愈好」的表述上。

例句 他喜歡先苦後甘,漸入佳境的感覺,令人回味無窮。

他們的感情已經漸入佳境,看來應該不久就會步上紅毯。

萬事起頭難,所以我們必須加倍努力,日後才能漸入佳境。

他辛勤工作了好幾年,如今終於有些積蓄,生活總算漸入佳境。

由於全心全力的投入,我們在工作的過程中,已有漸入佳境的感覺。

經過一番苦練,他的繪畫技巧已由生澀而漸入佳境,越來越有大師的架勢。

開始時網頁設計時,由於不能完全掌握狀況,吃盡了苦頭,如今熟能生巧,讓人有倒吃甘蔗漸入佳境的感覺。

辨  識反義每下愈況 參考詞語佳境漸入注  音ㄐㄧㄚ。

ㄐㄧㄥˋ。

ㄐㄧㄢˋ。

ㄖㄨˋ漢語拼音jiājìngjiànrù 釋  義清.金兆燕〈文殊院〉:「奇石擲元熊,怪松鬥蒼兕。

佳境知漸入,未敢言觀止。

」漸至佳境注  音ㄐㄧㄢˋ。

ㄓˋ。

ㄐㄧㄚ。

ㄐㄧㄥˋ漢語拼音jiànzhìjiājìng 釋  義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顧長康啖甘蔗,先食尾。

問所以,云:『漸至佳境。

』」 盡忠報國 參考詞語‧精忠報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ㄣˋ。

ㄓㄨㄥ。

ㄅㄠˋ。

ㄍㄨㄛˊ漢語拼音jìnzhōngbàoguó釋  義竭盡忠誠,報效國家。

#語出《周書.卷四○.顏之儀列傳》。

典故說明據《周書.卷四○.顏之儀列傳》載,北周宣帝過世後,臣子劉昉、鄭譯等人假借宣帝臨死前所頒布的命令,任命後來的隋文帝楊堅為丞相,輔佐少主靜帝,並且逼顏之儀在草擬的詔書上署名。

但顏之儀知道這不是宣帝的旨意,加以拒絕,而且還嚴厲地斥責說:「宣帝剛死,即位的靜帝年幼,執政的大官應由皇族中最為傑出趙王來擔任。

你們受到朝廷極大的恩惠,應當要『盡忠報國』,如今竟然企圖將帝位交給別人!縱使你們要取我的性命,我也不能因此毀謗誣陷先帝。

」劉昉等人知道無法讓他屈服,只好代他簽署。

「盡忠報國」這句成語由此而來,意思是竭盡忠誠報效國家。

而「盡忠報國」另一個較廣為人知的典故是《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列傳》中所載記岳飛的事跡。

宋朝名將岳飛被捕入獄後,何鑄受命前來審問他,他撕裂衣服露出背上刺的「盡忠報國」四字,以證明自己對國家的忠心不二。

文中,「盡忠報國」同樣是指竭盡忠誠,報效國家之意。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竭盡忠誠,報效國家。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為國效忠」的表述上。

例句 如果每個人都能盡忠報國,就不怕敵人來犯。

聽到這位英雄盡忠報國的事蹟,每個人都深受感動。

每位盡忠報國的將士,都獲頒勳章表揚他們的功勞。

民族英雄岳飛盡忠報國的事蹟,至今仍為人所稱頌。

他從小就立志要效法岳飛,盡忠報國,因此投身軍旅。

辨  識近義以身許國反義禍國殃民、賣國求榮 參考詞語精忠報國注  音ㄐㄧㄥ。

ㄓㄨㄥ。

ㄅㄠˋ。

ㄍㄨㄛˊ漢語拼音jīngzhōngbàoguó 釋  義《喻世明言.卷三二》:「岳飛精忠報國,父子就戮。

」《精忠岳傳.第二二回》:「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字。

」 盡善盡美 參考詞語‧盡美盡善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ㄣˋ。

ㄕㄢˋ。

ㄐㄧㄣˋ。

ㄇㄟˇ漢語拼音jìnshànjìnměi釋  義形式優美,內容完好。

語本《論語.八佾》。

後用「盡善盡美」形容事物的完善美滿已達極限。

△「十全十美」 典故說明「盡善盡美」一語原見於孔子對古代樂曲的評論。

據《論語.八佾》記載,孔子認為上古時虞舜時所制定的〈韶〉樂「盡美」又「盡善」,周武王時所制定的〈武〉樂則「盡美」不「盡善」。

意思是說:〈韶〉樂的音調極為優美,內容又能感動人心;〈武〉樂雖然音調旋律亦佳,但在意境上卻略遜一籌。

孔子會有這樣的看法,其實與他的政治主張有關,虞舜時代的平和較近於孔子所嚮往的仁義之境,周武王雖亦為明主,但畢竟是以武力推翻紂王而取得政權,此則違背了孔子的理念,也間接影響孔子對當代音樂的評價。

故孔子說的「盡美」和「盡善」,原來是指音樂的形式優美,內容完善,後來「盡善盡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物的完善美滿已達極限,有時也作「盡美盡善」,如《警世通言.卷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此琴撫到盡美盡善之處,嘯虎聞而不吼,哀猿聽而不啼。

」便是描述伯牙之琴藝發揮到極致時,可使老虎、猿猴都靜下來聆聽。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事物的完善美滿已達極限。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完美無缺」的表述上。

例句 就人類有限的能力而言,他這樣的表現可說是盡善盡美了。

今天能看到舞蹈家盡善盡美的表演,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啊!王導演是完美主義者,對作品要求一定要盡善盡美,十分嚴格。

光憑一人之力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所以要集思廣益,團結合作。

在他長期努力耕耘下,這部作品果然達到盡善盡美,無可苛求的境地。

我不敢說自己的作品已經到達盡善盡美的境界,還望大家多多給予批評指教。

辨  識近義登峰造極、十全十美、白璧無瑕、無懈可擊反義美中不足、一無可取、一無是處、百孔千瘡「十全十美」及「盡善盡美」都有完善美好的意思。

「十全十美」側重於各方面都是絕對的完善美好,為人力所不能及;「盡善盡美」側重於達到完善美好的最大可能,為人力之所能及。

十全十美盡善盡美辨似例句○ㄨ世界上找不到~的人,每個人必然都有優點和缺點。

ㄨ○就人類有限的能力而言,他這樣的表現可說是~了。

參考詞語盡美盡善注  音ㄐㄧㄣˋ。

ㄇㄟˇ。

ㄐㄧㄣˋ。

ㄕㄢˋ漢語拼音jìnměijìnshàn 釋  義《史記.卷三一》:「至,帝王之道極於(韶)也,盡美盡善也。

」《警世通言.卷一》:「此琴撫到盡美盡善之處,嘯虎聞而不吼,哀猿聽而不啼。

」 兢兢業業 參考詞語‧兢兢翼翼‧業業兢兢‧矜矜業業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ㄥ。

ㄐㄧㄥ。

ㄧㄝˋ。

ㄧㄝˋ漢語拼音jīngjīngyèyè釋  義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

業業,危懼的樣子。

「兢兢業業」形容戒慎恐懼,認真負責的樣子。

#語出《書經.皋陶謨》。

典故說明《書經.皋陶謨》是記載,皋陶(ㄧㄠˊ)和帝舜、禹等謀議國事的重要文獻。

典源這裡所節錄的是皋陶對以德治國這個理念的看法。

除了使政事的運作合乎天道運行之外,皋陶認為,有封地的諸侯不能沉湎於逸樂貪欲之中,應該以戒慎恐懼、認真小心的態度,處理日益繁多的政務。

後來「兢兢業業」被用來形容戒慎恐懼,認真負責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戒慎恐懼,認真負責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小心謹慎」的表述上。

例句 他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非常獲得老闆的賞識。

他做事總是兢兢業業、盡忠職守,絕不敷衍塞責。

老李對於工作一向兢兢業業,終於獲選為模範員工。

我們要兢兢業業地工作,才能承先啟後,再創佳績。

兢兢業業的工作精神,大家必須謹記在心,夙夜警惕。

年輕人只要兢兢業業地努力工作,總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他一向認真負責,每天都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

因為剛接下新的職務,他凡事都兢兢業業,不敢掉以輕心。

辨  識近義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反義馬馬虎虎、虛應故事、敷衍了事形音辨誤兢,音ㄐ|ㄥ。

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

不可寫作「競」。

參考詞語兢兢翼翼注  音ㄐㄧㄥ。

ㄐㄧㄥ。

ㄧˋ。

ㄧˋ漢語拼音jīngjīngyìyì 釋  義三國魏.曹植〈卞太后誄〉:「悼彼邊氓,未遑宴息,恆勞庶事,兢兢翼翼,親桑蠶館,為天下式。

」業業兢兢注  音ㄧㄝˋ。

ㄧㄝˋ。

ㄐㄧㄥ。

ㄐㄧㄥ漢語拼音yèyèjīngjīng 釋  義《後漢書.卷二》:「贊曰:『顯宗丕承,業業兢兢。

危心恭德,政察姦勝。

』」《紅樓夢.第一八回》:「惟業業兢兢,勤慎恭肅以侍上殿,不負上體貼眷愛如此之隆恩也。

」矜矜業業注  音ㄐㄧㄣ。

ㄐㄧㄣ。

ㄧㄝˋ。

ㄧㄝˋ漢語拼音jīnjīnyèyè 釋  義《後漢書.卷五二》:「遠察近覽,俯仰有則,銘諸几杖,刻諸盤杅。

矜矜業業,無殆無荒。

」《三國志.卷二七》:「天下至廣,萬機至猥,誠不可不矜矜業業,坐而待旦也。

」 精益求精 參考詞語‧已精求精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ㄥ。

ㄧˋ。

ㄑㄧㄡˊ。

ㄐㄧㄥ漢語拼音jīngyìqiújīng釋  義言事情已處理得相當美好,但仍應設法使它更加美好,達到盡善盡美的極致。

指好還要更好的意思。

語本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學而》。

典故說明《論語.學而》記錄了子貢和老師孔子的一段對話。

子貢問孔子說:一個人貧窮而不對人諂媚,富裕而卻不以驕氣待人是怎樣的呢?孔子回答說,這樣的人算是可以的,但仍比不上一個貧困卻樂在其中,富裕卻仍然好禮的人。

子貢聽了老師的回答後,便舉《詩經》所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來回應,進而領悟到無論精製器具也好,進德修業也好,都不可安於小成,應力求好上加好,以期盡善盡美的道理。

後世宋代理學家朱熹在為《論語.學而》作注時,也針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兩句話加以注解:「精製骨、角、玉、石之器,已經很精緻漂亮,再經過切、磋、琢、磨等方法加工修飾,就更精美了。

」這正是「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力求精進的精神。

後來「精益求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達好還要更好的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好還要更好的意思。

使用類別用在「力求精進」的表述上。

例句 身為一個技術專業者,應該精益求精,才不會被淘汰。

我們不該以眼前的成就為滿足,應該精益求精,日新又新。

他以過人的毅力鑽研技術,精益求精,終於成為舉國聞名的水利工程師。

張教授不只是傳授學問而已,他那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更是學生的表率。

這次比賽我們班獲得第一名,老師除了給予獎勵,更訓勉我們要精益求精,不可自滿。

醫學屬於經驗科學,必須憑藉累積的經驗,精益求精,才能讓醫療技術有更新的突破。

當今幾位企業精英的成功祕訣,就是不因小有成就而自滿,反而不斷努力,精益求精。

這項產品的利潤足供他一生享用不盡,但他仍精益求精,不停研發新產品,真是令人欽佩。

辨  識近義升堂入室、切磋琢磨、刮垢磨光反義得過且過、馬馬虎虎、敷衍了事 參考詞語已精求精注  音ㄧˇ。

ㄐㄧㄥ。

ㄑㄧㄡˊ。

ㄐㄧㄥ漢語拼音yǐjīngqiújīng 釋  義元.姚燧〈讀史管見序〉:「世烏乎知其竄削之勤,已精求精,已密如密,垂後之不苟哉?」 精衛填海 參考詞語‧冤禽銜石‧帝女填海‧投石填海‧石填大海‧精禽填海‧精衛塞海‧精衛銜木‧精衛銜石‧精衛銜薪‧銜沙填海‧銜石冤禽‧銜石填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ㄥ。

ㄨㄟˋ。

ㄊㄧㄢˊ。

ㄏㄞˇ漢語拼音jīngwèitiánhǎi釋  義本指炎帝幼女女娃溺死東海,化為精衛鳥,憤而銜木石以填東海的故事。

典出《山海經.北山經》。

後用「精衛填海」比喻心懷冤憤,立志報仇。

亦比喻意志堅定,不懼艱苦。

典故說明精衛,為古代神話中的鳥,《山海經.北山經》裡描述牠的頭有著漂亮的花紋,嘴是白色的,腳是紅色的,據說為炎帝之女死後魂魄所化成。

相傳炎帝有個美麗的小女兒名叫女娃。

女娃很喜歡大海。

有一次,她獨自在海邊遊玩,不幸失足跌入海中,再也沒有回來。

而在東海西邊的發鳩山上,在女娃死後,卻突然出現一種美麗的小鳥,據說就是女娃的化身,總是「精衛、精衛」地叫著,於是被稱作「精衛」。

這種小鳥,不斷地用牠小小的嘴,銜著山裡的小樹枝和小石子,投入東海,一心想把東海填平,以化解心中之恨。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精衛填海」,用來比喻心懷冤憤,立志報仇。

然而,東海是如此的深廣,精衛鳥是如此的弱小,所以又可借「精衛填海」來比喻意志堅定,不懼艱苦。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意志堅定,不懼艱苦。

使用類別用在「意志堅定」的表述上。

例句 這是項艱鉅的工程,若沒有精衛填海的毅力,是不可能成功的。

他雖然資質不佳,卻有精衛填海般的傻勁,所以才考取了大學。

先民以精衛填海的意志開疆拓土,其堅忍不拔的精神為後代子孫所景仰。

政府效法精衛填海,造出了海埔新生地,使這個沒落已久的小漁村又重現生機。

在重重的困難下,她憑著精衛填海的精神,終於創立這家育幼院,完成了父親的遺志。

辨  識近義愚公移山、心堅石穿、水滴石穿、南山可移、移山填海 參考詞語冤禽銜石注  音ㄩㄢ。

ㄑㄧㄣˊ。

ㄒㄧㄢˊ。

ㄕˊ漢語拼音yuānqínxiánshí 釋  義清.洪楝園《懸嶴猿傳奇.自題本傳奇卷首》:「千古英雄盡浪淘,冤禽銜石尚悲號。

」帝女填海注  音ㄉㄧˋ。

ㄋㄩˇ。

ㄊㄧㄢˊ。

ㄏㄞˇ漢語拼音dìnǚtiánhǎi 釋  義清.吳嘉紀〈善哉行.詩二首之二〉:「夸父逐日,帝女填海。

雖罕成功,志願恆在!」投石填海注  音ㄊㄡˊ。

ㄕˊ。

ㄊㄧㄢˊ。

ㄏㄞˇ漢語拼音tóushítiánhǎi 釋  義唐.韋應物〈難言〉:「掬土移山望山盡,投石填海望海滿。

」石填大海注  音ㄕˊ。

ㄊㄧㄢˊ。

ㄉㄚˋ。

ㄏㄞˇ漢語拼音shítiándàhǎi 釋  義清.孫朝慶〈滿江紅.怒浪如山〉:「手挽狂瀾原不易,石填大海終何補?」精禽填海注  音ㄐㄧㄥ。

ㄑㄧㄣˊ。

ㄊㄧㄢˊ。

ㄏㄞˇ漢語拼音jīngqíntiánhǎi 釋  義清.柳亞子〈巢南初度將及感成六絕和韻.之二〉:「精禽填海感沉冤,六月霜飛鑒水昏。

」精衛塞海注  音ㄐㄧㄥ。

ㄨㄟˋ。

ㄙㄜˋ。

ㄏㄞˇ漢語拼音jīngwèisèhǎi 釋  義元.楊維楨〈五湖游〉:「精衛塞海成甌窶,海蕩邙山漂髑髏,胡為不飲成春愁。

」精衛銜木注  音ㄐㄧㄥ。

ㄨㄟˋ。

ㄒㄧㄢˊ。

ㄇㄨˋ漢語拼音jīngwèixiánmù 釋  義晉.陶潛〈讀山海經.詩一○首之一○〉:「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精衛銜石注  音ㄐㄧㄥ。

ㄨㄟˋ。

ㄒㄧㄢˊ。

ㄕˊ漢語拼音jīngwèixiánshí 釋  義晉.左思〈吳都賦〉:「精衛銜石而遇繳,文鰩夜飛而觸綸。

」清.唐孫華〈過淮陰見數百人舁土置城下……作詩告哀為淮民危之也〉:「精衛銜石心已盡,孟津捧土誰能壅?」精衛銜薪注  音ㄐㄧㄥ。

ㄨㄟˋ。

ㄒㄧㄢˊ。

ㄒㄧㄣ漢語拼音jīngwèixiánxīn 釋  義金.元好問〈游承天懸泉〉:「子胥鼓浪怒未泄,精衛銜薪心獨苦。

」銜沙填海注  音ㄒㄧㄢˊ。

ㄕㄚ。

ㄊㄧㄢˊ。

ㄏㄞˇ漢語拼音xiánshātiánhǎi 釋  義明.何景明〈贈呂子遷左給事中〉:「銜沙填海志,鍊石補天情。

」銜石冤禽注  音ㄒㄧㄢˊ。

ㄕˊ。

ㄩㄢ。

ㄑㄧㄣˊ漢語拼音xiánshíyuānqín 釋  義清.朱祖謀〈金縷曲.斗柄危樓揭〉:「銜石冤禽寒不起,滿眼秋鯨鱗甲。

」銜石填海注  音ㄒㄧㄢˊ。

ㄕˊ。

ㄊㄧㄢˊ。

ㄏㄞˇ漢語拼音xiánshítiánhǎi 釋  義元.楊維楨〈精衛操〉:「東海水雖大,精衛心不移,銜石填海有滿時。

海有底,吁嗟人心不如海!」《鏡花緣.第九回》:「小弟向來以為銜石填海,失之過痴,……但如此難為之事,並不畏難,其志可嘉。

」 聚精會神 參考詞語‧聚會精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ㄩˋ。

ㄐㄧㄥ。

ㄏㄨㄟˋ。

ㄕㄣˊ漢語拼音jùjīnghuìshén釋  義心神聚合,會集眾人的智慧。

語出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

後用「聚精會神」形容專心致志,精神集中。

△「相得益彰」 典故說明王褒,字子淵,西漢蜀人。

宣帝時,由益州刺史王襄舉薦,得到宣帝的召見,命他作〈聖主得賢臣頌〉(見收於《漢書》本傳)。

其中一段述說聖主和賢臣之間的關係。

他認為賢才是國家的工具,官員如果是賢能的人才,則不需任何的改革更張,功德自然就會普及全國。

工具銳利,用的力量少,但效果卻很好。

相同的道理,聖人和君子,正是聖明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因此君王必須認真辛苦的尋找賢德之人,才能夠安逸地享受天下太平。

做部屬的也是如此,賢能的人在還沒有遇到聖明君主時,所提的策略和建議,不被採納,境遇卑賤困苦。

然而,一旦遇到聖明的君主,謀略合乎君主的心意,規諫的言詞受到重視,忠君之心能夠彰顯,得以擔任官職且施展抱負。

所以天下太平,君主聖明,賢能的人才自然聚集,眾人心神聚合,會集大家的智慧,互相勉勵、配合,更能顯現出各自的長處。

後來原文中的「聚精會神」被摘出,成為一句成語,用來形容專心致志,精神集中。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專心致志,精神集中。

使用類別用在「潛心專注」的表述上。

例句 同學聚精會神地聽著老師的講解。

這篇文章不易懂,我得聚精會神地來看。

開車時須聚精會神,絕對不可以聊天分神。

房間裡一片肅靜,原來大家的目光都投注在聚精會神下棋的雙方。

演算數學時,聚精會神都可能犯錯,他竟然還一邊聽著熱門音樂,怎能不錯呢? 辨  識近義專心致志、目不轉睛、全神貫注反義心猿意馬、心不在焉、魂不守舍、神魂顛倒、漫不經心 參考詞語聚會精神注  音ㄐㄩˋ。

ㄏㄨㄟˋ。

ㄐㄧㄥ。

ㄕㄣˊ漢語拼音jùhuìjīngshén 釋  義明.海瑞〈贈郡侯肖野郭公膺保薦序〉:「二侯今日相與聚會精神一堂之上,共而為之。

」 聚沙成塔 參考詞語‧弄沙成塔‧聚沙之塔‧聚沙為塔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ㄩˋ。

ㄕㄚ。

ㄔㄥˊ。

ㄊㄚˇ漢語拼音jùshāchéngtǎ釋  義本指兒童堆積泥沙成佛塔的遊戲,雖是遊戲也能成就功德。

語本《妙法蓮華經.方便品》。

後用「聚沙成塔」比喻積少成多。

△「積少成多」 典故說明「聚沙成塔」原作「聚沙為塔」。

《妙法蓮華經》中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告誡弟子要成佛道,其實不一定要做大功德,累積小小善事也能成道。

例如佛滅度後,要建塔供養其舍利子,但塔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可以用昂貴的金銀玻璃、瑪瑙琉璃,也可以用石頭香木、磚瓦泥土,甚至小孩子玩遊戲,堆積泥沙成佛塔,也可以成就功德。

佛經中「聚沙為佛塔」原是指小孩玩沙堆塔的遊戲,後來「聚沙成塔」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積少成多。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積少成多。

使用類別用在「由少成多」的表述上。

例句 只要每個人盡一分心力,就可以發揮聚沙成塔的力量。

你每天背一個英文單字,無異聚沙成塔,必能收穫良多。

定時定額的儲蓄,正是利用聚沙成塔的道理來累積財富。

善加利用零碎時間,聚沙成塔,同樣可以完成許多事情。

只要集合每個人的能力,就能聚沙成塔,形成巨大的力量。

他們用聚沙成塔的方法,累積大量的資金進行投資和開發。

社會大眾的愛心捐款蜂擁而至,充份發揮聚沙成塔的驚人力量。

他每個月固定存款,猶如聚沙成塔,將來便有一筆可觀的財富。

辨  識近義集腋成裘、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少成多 參考詞語弄沙成塔注  音ㄋㄨㄥˋ。

ㄕㄚ。

ㄔㄥˊ。

ㄊㄚˇ漢語拼音nòngshāchéngtǎ 釋  義唐.白居易〈感悟妄緣題如上人壁〉:「弄沙成佛塔,鏘玉謁王宮;彼此皆兒戲,須臾即色空。

」聚沙之塔注  音ㄐㄩˋ。

ㄕㄚ。

ㄓ。

ㄊㄚˇ漢語拼音jùshāzhītǎ 釋  義明.湯顯祖〈答袁滄孺邑侯書〉:「刊垂九帶,如標指月之輪;辨示兩兒,若誘聚沙之塔。

」聚沙為塔注  音ㄐㄩˋ。

ㄕㄚ。

ㄨㄟˊ。

ㄊㄚˇ漢語拼音jùshāwéitǎ 釋  義《妙法蓮花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 駕輕就熟 參考詞語‧就熟駕輕‧熟路輕車‧輕車熟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ㄚˋ。

ㄑㄧㄥ。

ㄐㄧㄡˋ。

ㄕㄡˊ漢語拼音jiàqīngjiùshóu釋  義駕著輕便的車走熟悉的路。

比喻對事情很熟悉,做起來很輕鬆。

語本唐.韓愈〈送石處士序〉。

典故說明韓愈字退之,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導者,他主張「尊崇儒學,攘斥佛老」,反對繁采寡情的駢體文,提倡明道致用的散文寫作。

得到當時知名文人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元稹等人的響應,終使唐代的古文運動蔚為風潮。

除了在文體、思想方面的改革與貢獻,韓愈的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變,不但立論鮮明,語言平易,且取譬新穎,雖用古人的思想卻不引經據典,為古文創作另闢了一條新的途徑。

處士石洪是韓愈的好友,他於元和五年,赴任河陽節度使烏公參謀,臨行前他擺設宴席於上東門外,與朋友們餞別。

韓愈也參加了這次的宴會,並為了送別友人作了序。

韓愈在文中寫道:「與處士談論古今的道理,就好像以四匹馬共拉一輛輕便的車,走在熟悉的道路上,並且有造父、王良等技術高明的御者來駕馭馬匹。

」把石洪高才碩學的長處形容得十分貼切,而且生動活現。

後來「輕車熟路」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對事情很熟悉,做起來很輕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對事情很熟悉,做起來很輕鬆。

使用類別用在「經驗豐富」的表述上。

例句 祕書工作對你來說駕輕就熟,你就別推辭了。

他以前就是車床師父,操作起機器自是駕輕就熟。

經過一年的磨練,他教起書來漸有駕輕就熟的感覺。

這事他早有經驗,做起來自然駕輕就熟,十分順當。

以他那豐富的舞臺經驗,來扮演這個角色絕對是駕輕就熟。

這條山路我開車經過無數趟,早已駕輕就熟了,你放心吧!你過去不是當過護士嗎?現在來照顧老人必能駕輕就熟,勝任愉快。

辨  識近義得心應手、熟能生巧、熟路輕轍、遊刃有餘 參考詞語就熟駕輕注  音ㄐㄧㄡˋ。

ㄕㄡˊ。

ㄐㄧㄚˋ。

ㄑㄧㄥ漢語拼音jiùshóujiàqīng 釋  義清.劉坤一〈復李筱泉制軍書〉:「當此遺艱投大之時,難收就熟駕輕之效,郵筒有便,尚祈示我箴規。

」熟路輕車注  音ㄕㄡˊ。

ㄌㄨˋ。

ㄑㄧㄥ。

ㄐㄩ漢語拼音shóulùqīngjū 釋  義明.許自昌《水滸記.第一九齣》:「一任恁地網天羅,怎禁俺熟路輕車。

」明.馮惟敏〈折桂令.十餘年撫字心勞〉:「當日個小試牛刀,至如今大展龍韜。

這的是熟路輕車,安穩逍遙。

」輕車熟路注  音ㄑㄧㄥ。

ㄐㄩ。

ㄕㄡˊ。

ㄌㄨˋ漢語拼音qīngjūshóulù 釋  義宋.辛棄疾〈賀新郎.逸氣軒眉宇〉:「逸氣軒眉宇,似王良、輕車熟路,驊騮欲舞。

」 價值連城 參考詞語‧價抵連城‧價比連城‧價等連城‧價重連城‧連城之價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ㄚˋ。

ㄓˊ。

ㄌㄧㄢˊ。

ㄔㄥˊ漢語拼音jiàzhíliánchéng釋  義戰國秦昭王願以相連的十五座城池,換取趙國的和氏璧。

#典出《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

後用「價值連城」形容物品十分珍貴。

△「完璧歸趙」 典故說明根據《韓非子.和氏》記載,楚人卞和自楚國山中得到一塊玉璞,奉獻給楚厲王,經玉工鑑定為普通的石頭,厲王以為卞和騙他,於是砍去卞和的左腳。

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獻上玉璞,結果玉璞仍然被鑑定為石頭,卞和又被砍去右腳。

到了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在荊山下大哭三天三夜,哭得淚盡泣血,文王得知這件事,命玉工把玉璞剖開,得到一塊寶玉,於是將它琢磨成璧,命名為「和氏璧」。

後來這璧被戰國趙惠文王輾轉得到,秦昭襄王聞知此事,就派使者送信給趙惠文王,表示願意以十五座城池換他的和氏璧。

因為這十五座城區當是相連,所以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價值連城」,用來形容物品十分珍貴。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物品十分珍貴。

使用類別用在「價值昂貴」的表述上。

例句 這幅畫價值連城,是國寶級的寶物。

這幾本宋版書已不多見,可說是價值連城。

這可是價值連城的珍本,我當然捨不得外借!這件被眾人視為價值連城的古物,原來只是贗品。

這只價值連城的鑽戒戴在模特兒手上,光彩奪目。

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古物,無一不是價值連城的寶貝。

辨  識近義無價之寶反義一錢不值形音辨誤連,音ㄌ|ㄢˊ。

「連城」,並列相連的城。

不可寫作「聯城」。

參考詞語價抵連城注  音ㄐㄧㄚˋ。

ㄉㄧˇ。

ㄌㄧㄢˊ。

ㄔㄥˊ漢語拼音jiàdǐliánchéng 釋  義明.李開先《寶劍記.第四齣》:「此劍貴如干將,價抵連城。

」價比連城注  音ㄐㄧㄚˋ。

ㄅㄧˇ。

ㄌㄧㄢˊ。

ㄔㄥˊ漢語拼音jiàbǐliánchéng 釋  義宋.葛勝仲〈試建溪新茶次元韻〉:「更看正紫小方珪,價比連城直稱愜。

」價等連城注  音ㄐㄧㄚˋ。

ㄉㄥˇ。

ㄌㄧㄢˊ。

ㄔㄥˊ漢語拼音jiàděngliánchéng 釋  義《魏書.卷二一》:「今陛下賜刊一字,足以價等連城。

」價重連城注  音ㄐㄧㄚˋ。

ㄓㄨㄥˋ。

ㄌㄧㄢˊ。

ㄔㄥˊ漢語拼音jiàzhòngliánchéng 釋  義《藝文類聚.卷四九》:「玉挺藍田,珠潤隋水,價重連城,聲同垂棘。

」宋.辛棄疾〈小重山.旋製離歌唱未成〉:「商量詩價重連城,相如老,漢殿舊知名。

」連城之價注  音ㄌㄧㄢˊ。

ㄔㄥˊ。

ㄓ。

ㄐㄧㄚˋ漢語拼音liánchéngzhījià 釋  義《三國志.卷二》:「龍淵、太阿出昆吾之金,和氏之璧由井里之田;礱之以砥礪,錯之以他山,故能致連城之價,為命世之寶。

」《晉書.卷五五》:「故和璧之在荊山,隨珠之潛重川,非遇其人,焉有連城之價、照車之名乎!」 膠柱鼓瑟 參考詞語‧膠柱調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ㄠ。

ㄓㄨˋ。

ㄍㄨˇ。

ㄙㄜˋ漢語拼音jiāozhùgǔsè釋  義鼓,彈奏。

「膠柱鼓瑟」指將瑟的弦柱黏固,而後彈奏它,就無法彈出高低的音調。

比喻做事拘泥而不知變通。

語本《文子.道德》。

△「守株待兔」、「刻舟求劍」。

典故說明「膠柱鼓瑟」典源作「膠柱調瑟」,出自於文子引用老子的一段話。

老子說:如果有人單拿一代的法制,卻要求能歷代適用,以為不能有所不同。

這種作法,就好像有人先用膠把瑟的弦柱黏住了,再來演奏它,就無法彈出高低的音調了。

事實上,通達道理的人會隨時勢環境變化來通權達變,時代不同,環境不同,所立法制也就不同。

上古君王所立法制和今日所以會不同,並非今日故意要去和他們有所不同,而是古今時勢已經改變了。

所以後代的君王不應一味依循古有的法制,而是要去學習古代君王因應時代需求的立法觀念,掌握這種觀念才能順著新的環境而有所調整變化。

後來「膠柱鼓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變出,用來比喻做事拘泥而不知變通。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做事拘泥而不知變通。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頑固守舊」的表述上。

例句 哪有人如此膠柱鼓瑟,不知變通?要突破目前的外交困境,膠柱鼓瑟的政策是行不通的。

這個時代環境瞬息萬變,假如做人膠柱鼓瑟,因循守舊,就會被淘汰。

古人之言固然有不少精采處,但到底時空不同了,一味執著就是膠柱鼓瑟。

辨  識近義守株待兔、刻舟求劍、食古不化、按圖索驥反義隨機應變、因地制宜、見風使舵、見機行事、通權達變、因時制宜 參考詞語膠柱調瑟注  音ㄐㄧㄠ。

ㄓㄨˋ。

ㄊㄧㄠˊ。

ㄙㄜˋ漢語拼音jiāozhùtiáosè 釋  義《文子.道德》:「執一世之法籍,以非傳代之俗,譬猶膠柱調瑟。

」漢.桓寬《鹽鐵論.相刺》:「堅據古文以應當世,猶辰參之錯,膠柱而調瑟,固而難合矣。

」 嬌生慣養 參考詞語‧嬌生貴養‧慣養嬌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ㄠ。

ㄕㄥ。

ㄍㄨㄢˋ。

ㄧㄤˇ漢語拼音jiāoshēngguànyǎng釋  義在備受寵愛縱容中成長。

※語或出《醒世姻緣傳》第五七回。

△「養尊處優」 典故說明「嬌生慣養」指在備受寵愛縱容中成長。

此語見於《醒世姻緣傳》。

《醒世姻緣傳》是清朝蒲松齡撰,共一百回。

寫狄希陳兩世惡緣的報應,著重於描寫家庭社會的各種現象,尤其是婦女的悍妒、家庭怨憎之事,都歸因於陰騭果報之說。

其中有一段描述農民晁無晏、晁思才稱霸族裡,不得善終的故事。

晁無晏死後,晁思才想要謀取晁無晏的家財,假意收留晁無晏的兒子小璉哥,卻把小璉哥當奴婢使喚,還要他跪著磕頭。

作者在文中寫了一句:「本是嬌生慣養子,做了奴顏婢膝人。

」是說小璉哥從小是晁無晏的獨子,備受寵愛,沒吃過什麼苦,沒想到卻落了當人奴婢。

晁思才因為謀奪晁無晏的家財,所以想斬草除根,以除後患。

他對小璉哥十分刻薄,不讓他吃飽,晚上睡在廚房的炕上,沒有床沒有被,又打又罵,作牛作馬,一個六七歲的孩子變得又瘦又病。

還好後來晁夫人收留他,晁思才也因作惡太多而死,又一印證果報之說。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在備受寵愛縱容中成長。

使用類別用在「極受溺愛」的表述上。

例句 他從小嬌生慣養,所以相當任性而不顧別人。

像他這種嬌生慣養出來的人,遲早會吃虧的。

對於孩子應該要合理管教,不能讓他們嬌生慣養。

他是個嬌生慣養的大少爺,哪裡懂得賺錢的辛苦?他一向給人嬌生慣養的形象,沒想到遇事居然如此獨立。

由於家道中落,原本嬌生慣養的他,也要開始為生活打拚。

離家生活之後,平日嬌生慣養如他,也要親手打理所有的事。

她是家裡最小的女兒,備受父母寵愛,從小嬌生慣養,因此脾氣不好。

她是個嬌生慣養的女孩,什麼都不會做,因此剛出社會時吃了不少苦頭。

此次越野賽跑,嬌生慣養的小明居然能夠堅持到最後,讓大家感到十分訝異。

辨  識近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養尊處優反義刻苦耐勞「嬌生慣養」及「養尊處優」都有生活優裕的意思。

「嬌生慣養」側重指幼年時的生活受到溺愛、嬌寵;「養尊處優」側重於成年後的環境優沃、尊貴。

嬌生慣養養尊處優辨似例句○ㄨ她是家裡最小的女兒,備受父母寵愛,從小~,因此脾氣不好。

ㄨ○有些人想中了頭彩後,就可以過著~的生活,再也不用吃苦了。

參考詞語嬌生貴養注  音ㄐㄧㄠ。

ㄕㄥ。

ㄍㄨㄟˋ。

ㄧㄤˇ漢語拼音jiāoshēngguìyǎng 釋  義《劫餘灰.卷一○》:「你想一個十六歲的閨女,向來是嬌生貴養的,憑空叫他受了多少苦楚。

」慣養嬌生注  音ㄍㄨㄢˋ。

ㄧㄤˇ。

ㄐㄧㄠ。

ㄕㄥ漢語拼音guànyǎngjiāoshēng 釋  義《紅樓夢.第一回》:「慣養嬌生笑你痴,菱花空對雪澌澌。

好防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時。

」 劍拔弩張 參考詞語‧弩張劍拔‧拔刃張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ㄢˋ。

ㄅㄚˊ。

ㄋㄨˇ。

ㄓㄤ漢語拼音jiànbánǔzhāng釋  義(一)劍已拔出,弓已上弦,是搏鬥就要開始的現象。

形容形勢緊張或聲勢逼人。

語本《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

△「一觸即發」、「兵接弩張」(二)形容書法筆力雄健。

語出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

典故說明 「劍拔弩張」原作「拔刃張弩」。

新朝地皇三年時,劉歆因為二個兒子、女兒和門人被王莽殺害,非常傷心,又害怕自己可能大禍臨頭,於是與王涉、大司馬董忠共謀兵變。

但劉歆迷信天意,告訴眾人要等掌理戰事的太白星出現,才能舉兵,以致錯失先機。

地皇四年,孫伋、陳邯向王莽密告劉歆將要謀反,王莽急召劉歆等入朝。

盤問後,下令將劉歆等叛臣下獄。

董忠欲拔劍自殺,這時侍中王望看到這種情形,就大聲嚷嚷說:「大司馬要造反了!」於是董忠馬上就被護衛殺死。

因為董忠是輔國重臣,王涉是王莽叔父王根之子,劉歆則是與王莽有幾十年情誼的舊臣,因此王莽不願讓此事傳開,導致內亂。

所以當其他將領率領大軍趕至時,大批兵士都拔出劍,弓也上弦,形勢十分緊張。

更始將軍史諶告訴大家說:「大司馬董忠得了急性的瘋病,已經把他殺了,現在沒事了,大家可以收兵了。

」眼見董忠已死,劉歆、王涉也只有自殺,這場密謀已久的兵變也就這麼失敗了。

後來「劍拔弩張」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形勢緊張或聲勢逼人。

南朝梁.袁昂在《古今書評》一書中,評論許多書法家的筆法。

其中韋誕是三國魏著名的書法家和製墨家。

他寫的「章草」已臻成熟,有草聖之稱。

袁昂認為韋誕的筆法:「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

」意思就是說韋誕的書法,就像龍盤繞著,虎振奮欲起,筆力雄健。

像劍已拔出,弓已張開,筆勢豪放。

後來「劍拔弩張」被用來形容書法筆力雄健。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形勢緊張或聲勢逼人。

使用類別用在「危急緊迫」的表述上。

例句 雙方就這樣劍拔弩張地對峙著,誰也不肯先讓步。

他突如其來的一個笑話,緩和了室內劍拔弩張的氣氛。

兩國各在邊境上部署重兵,形勢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

他們怒目相視,誰也不讓誰,現場形成了劍拔弩張的緊張局面。

二語義說明形容書法筆力雄健。

使用類別用在「筆力強勁」的表述上。

例句 這匾額上「天地正氣」四個大字寫得真是劍拔弩張,氣派非凡。

屋子裡擺設雖然精潔,一幅掛在中堂的對聯卻是呈現著劍拔弩張的氣勢,透露著主人不凡的胸襟。

辨  識近義一觸即發、箭在弦上反義心平氣和、相安無事「一觸即發」及「劍拔弩張」都可用來形容形勢非常緊張。

「一觸即發」衝突隨時會發生,側重於形容局勢的緊繃;「劍拔弩張」已在備戰狀態,側重於形容氣勢的逼人。

一觸即發劍拔弩張辨似例句○ㄨ這場貿易戰,大有~之勢。

ㄨ○雙方就這樣~地對峙著,誰也不肯先讓步。

參考詞語弩張劍拔注  音ㄋㄨˇ。

ㄓㄤ。

ㄐㄧㄢˋ。

ㄅㄚˊ漢語拼音nǔzhāngjiànbá 釋  義明.豐坊《真賞齋賦》:「弩張劍拔,虎跳龍盤。

」清.范鍇《漢口叢談.卷三》:「意自飛揚,恍若弩張劍拔;思無停滯,還同雨濺風摶。

」拔刃張弩注  音ㄅㄚˊ。

ㄖㄣˋ。

ㄓㄤ。

ㄋㄨˇ漢語拼音bárènzhāngnǔ 釋  義《漢書.卷九九下》:「省中相驚傳,勒兵至郎署,皆拔刃張弩。

」 積重難返 參考詞語‧極重難返‧積重難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

ㄓㄨㄥˋ。

ㄋㄢˊ。

ㄈㄢˇ漢語拼音jīzhòngnánfǎn釋  義長期累積成的不良習慣與弊病,難以改正。

※語或出明.張居正〈陳六事疏〉。

△「根深蒂固」 典故說明「積重難返」或作「積重難反」。

指弊病累積變為嚴重了,就難以返回原來狀況。

見用於明.張居正〈陳六事疏〉。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岳,明江陵人。

他在穆宗時入閣,目睹自嘉靖、隆慶到萬曆年間,政治經濟百病叢生,長期累積下的弊端難以革除,國家汲汲可危。

所以他上了〈陳六事疏〉,提出六個改革政治的方案,建議皇上整飭吏治,以富國強兵,中有「近來風俗人情,積習生弊,有頹靡不振之漸,有積重難反之幾」之句。

此處用了「積重難反」,反,通「返」。

後來「積重難返」用來指長期累積成的不良習慣與弊病,難以改正。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長期累積成的不良習慣與弊病,難以改正。

使用類別用在「積習難改」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惡習如果不及時糾正,等到積重難返,要改也改不成了。

這家公司積弊已深,一時之間,也難立即革除這些積重難返的沉痾。

這種關說陋規已行之多年,可以說積重難返,若無大魄力,如何破除得了?國人亂丟紙屑、隨地吐痰等不良習慣,雖說積重難返,但處以重罰,必能革除。

社會上奢靡的風氣已積重難返,正應了一句古話:「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

」 辨  識近義根深蒂固反義痛改前非「積重難返」及「根深蒂固」都有程度已深,難以改變的意思。

「積重難返」側重於積弊已久;「根深蒂固」側重於根基牢固。

積重難返根深蒂固辨似例句○ㄨ這家公司積弊已深,一時之間,也難立即革除這些~的沉痾。

ㄨ○對老一輩來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已經~,很難改變。

參考詞語極重難返注  音ㄐㄧˊ。

ㄓㄨㄥˋ。

ㄋㄢˊ。

ㄈㄢˇ漢語拼音jízhòngnánfǎn 釋  義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一三》:「他如藩臬臺與按臣本寮友,今以素服行半屬禮,參游亦方面重寄,今叩頭披執,與卒校無異,此又皆勢處極重必難返者。

」清.黃宗羲〈高元發三稿類存序〉:「當極重難返之勢,余又無祿位容貌如震川所云『巨子』者,足為人所和附。

嗟乎,余何以得此于元發哉!」積重難反注  音ㄐㄧ。

ㄓㄨㄥˋ。

ㄋㄢˊ。

ㄈㄢˇ漢語拼音jīzhòngnánfǎn 釋  義明.張居正〈陳六事疏〉:「近來風俗人情,積習生弊,有頹靡不振之漸,有積重難反之幾,若不稍加改易,恐無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

」 錦囊妙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ㄣˇ。

ㄋㄤˊ。

ㄇㄧㄠˋ。

ㄐㄧˋ漢語拼音jǐnnángmiàojì釋  義封裝在錦囊裡的神妙計策。

比喻預先規劃以應付意外、解決危急的有效方法。

語本《三國演義》第五四回。

△「神機妙算」、「錦囊訣」 典故說明「錦囊妙計」是指封裝在錦囊中的神妙計謀。

「錦囊」是錦緞製的袋子,古人用來珍藏機密貴重的文件或物品。

唐.李白〈潁陽別元丹丘之淮陽〉詩裡,就有這兩句:「我有錦囊訣,可以持君身。

」元丹丘要出發去淮陽,李白寫了這首詩給他送別,並送給他一些建議,因此說自己有「錦囊訣」相送,就是指裝在錦囊中的寶貴祕訣。

也有將好辦法寫下,裝在「錦囊」裡,以便情急時拿出來使用。

《三國演義》第五四回敘述三國時,魏、蜀、吳三國鼎立,互爭霸權。

吳國周瑜獻計,劉備喪妻,要孫權招備為妹婿,蜀國謀士諸葛亮將計就計,派人前去吳國說合親事,結為盟國,孫權答應了。

請劉備前去吳國完成婚事。

劉備怕有詐不敢前去,諸葛亮便說:「主公您不必擔心,我有三個妙計,交給趙雲去辦就好了。

」於是偷偷跟趙雲說:「你保護主公去吳國,這裡有三個錦囊,裡面有三條妙計,到時依次執行。

」後來「錦囊妙計」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常用以比喻預先規劃以應付意外、解決危急的有效方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預先規劃以應付意外、解決危急的有效方法。

使用類別用在「計策高明」的表述上。

例句 靠著他的錦囊妙計,我們總算化解了危機。

這次行動要隨機應變,沒有什麼別的錦囊妙計。

請大家放心,這條錦囊妙計一定會讓我們轉危為安。

我採用了老王提供的錦囊妙計,最後才得以解決難題。

他得到經理傳授的許多錦囊妙計,所以信心滿滿,無所畏懼。

老陳好像有用不完的錦囊妙計,不管什麼情況他都能迎刃而解。

政府一時也想不出錦囊妙計,只好以拖待變,靜觀後續發展再說。

辨  識近義神機妙算反義束手無策「錦囊妙計」及「神機妙算」都用來形容計策高明。

「錦囊妙計」側重能及時解決問題;「神機妙算」側重事前推測準確。

錦囊妙計神機妙算辨似例句○ㄨ請大家放心,這條~一定會讓我們轉危為安。

ㄨ○事情的發展果然如你所料,真是~,令人折服! 錦上添花 參考詞語‧花添錦上‧錦上鋪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ㄣˇ。

ㄕㄤˋ。

ㄊㄧㄢ。

ㄏㄨㄚ漢語拼音jǐnshàngtiānhuā釋  義錦,彩飾的絲織品。

「錦上添花」指在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上再繡上花朵。

比喻美上加美,喜上加喜。

※#語或出宋.黃庭堅〈了了菴頌〉。

後亦用「錦上添花」形容花樣繁複、精采。

△「如虎添翼」 典故說明錦,是一種色彩鮮豔,有各種花紋圖案的絲織品。

錦上添花,就是在已經很美麗的絲織品上再繡上花朵,使它更加五彩繽紛、繁華美麗。

這句話常在勝利成功的場合中被引用,對本已美好的人事加以讚頌。

從古典文獻中來觀察,可以發現至少在宋代時這個成語便已被使用,如黃庭堅的〈了了菴頌〉:「方廣菴名了了,了了更著菴遮。

又要涪翁作頌,且圖錦上添花。

」涪翁,即黃庭堅本人,因為他曾謫居涪州,所以自號涪翁。

「了了菴」落成時,請來黃庭堅作頌詞,他於是作出「且圖錦上添花」這樣的句子,以「錦」比喻新落成的菴,以「花」比喻自己的頌詞,「花」固然是美的,但真正值得稱頌的是菴本身的完美,作此頌詞不過是使好上加好。

「錦上添花」就是用來比喻美上加美,喜上加喜。

在後起的章回小說中,這個成語常常被使用,如《水滸傳》第一九回描述晁蓋、吳用投奔梁山時的情形,其中提到林沖的一段話:「今日山寨,天幸得眾多豪傑到此,相扶相助,似錦上添花,如旱苗得雨。

」也是說各方人才加入梁山,好像在錦上添花一樣,真是喜上加喜,好上加好。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美上加美,喜上加喜。

使用類別用在「好上加好」的表述上。

例句 我想他的褒譽已多,用不著我去錦上添花了。

這副對聯掛在這氣派的廳堂,真是錦上添花。

如能在文章中適當地用上一兩句成語,會有錦上添花的效果。

與其參加這種錦上添花的儀式,倒不如去向失意的人雪中送炭。

錦上添花並非不好,但若能把心力轉移至急需救助的人,豈不更佳?人情淡薄,世態炎涼,通常是錦上添花者有之,卻罕有人願意雪中送炭。

他的成就早已被肯定,我們今天頒給他這座獎,只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

這次乒乓球比賽,本校除獲得個人組金牌外,更錦上添花奪得團體組總冠軍。

因為她相貌美麗,眉頭上那顆小痣倒像是錦上添花,讓她微蹙時猶勝西子幾分。

當我還有官職時,錦上添花者不知幾許,如今退休後,雖有急難,卻無人聞問。

他是政府要員,平時就已是門庭若市,此次壽宴還怕沒有錦上添花的人前去道賀? 辨  識近義如虎添翼反義雪中送炭、落井下石、雪上加霜「錦上添花」及「如虎添翼」都有使原來就已經不錯的事物好上加好的意思。

「錦上添花」用在原就已經很好的事物上,側重於強調使其更加完美;「如虎添翼」則用在原來就擁有一定能力的人或組織上,側重於強調使其更加強而有力。

錦上添花如虎添翼辨似例句○ㄨ這副對聯掛在這氣派的廳堂,真是~。

ㄨ○自從本屆棋王加入後,我們棋社~,聲勢更加壯大了。

參考詞語花添錦上注  音ㄏㄨㄚ。

ㄊㄧㄢ。

ㄐㄧㄣˇ。

ㄕㄤˋ漢語拼音huātiānjǐnshàng 釋  義宋.陳著〈真珠簾.魚軒富貴人間少〉:「已勸九霞觴,春意濃於酒。

……知否。

這花添錦上,年年重九。

」明.汪廷訥《種玉記.第二四齣》:「明光起草在須臾,真似花添錦上,教我頃刻舒眉。

」錦上鋪花注  音ㄐㄧㄣˇ。

ㄕㄤˋ。

ㄆㄨ。

ㄏㄨㄚ漢語拼音jǐnshàngpūhuā 釋  義《古尊宿語錄.卷二○》:「古人道,拈起也,天回地轉;放下也,草偃風行。

四面即不然,拈起也,七穿八穴;放下也,錦上鋪花。

」 噤若寒蟬 參考詞語‧噤如秋蟬‧自同寒蟬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ㄣˋ。

ㄖㄨㄛˋ。

ㄏㄢˊ。

ㄔㄢˊ漢語拼音jìnruòhánchán釋  義噤,閉口不作聲。

「噤若寒蟬」指像寒冷季節時的蟬,一聲不響。

比喻不敢說話。

語本《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列傳.杜密》。

典故說明寒冷季節時,聽不到蟬叫聲,所以古人用「寒蟬」來比喻不說話。

據《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列傳.杜密》載,東漢時杜密是一個正直敢言的人,他為官清正,執法嚴明。

杜密去官回鄉後,對政事仍十分關心,常向太守推舉賢人,揭露惡行。

當時有位與杜密同鄉的高官劉勝,也辭官還鄉。

劉勝為人明哲保身,不問政事。

有一天,太守王昱對杜密稱讚劉勝是個不過問時政的清高之士。

杜密知道太守是嫌他愛管閒事,希望他改變一下習性,學習劉勝不過問時政。

就說:「劉勝曾任大夫,現在退休了,每天仍接見不少重要人士,理當多關心政事。

可是他知道有賢能的人,卻不往上舉薦;知道不好的事,也不肯向上通報。

為了保全自己,像寒蟬似的不聲不響,這是國家的大罪人啊!而我見到有志於正義、盡力行善的賢者就向您推薦,見到違背正道、喪失節操的人就向您糾舉,使您賞罰得宜,英名遠揚,報知遇於萬一,實在不是我想多事啊!」太守聽了杜密的話,對杜密又敬佩又慚愧,就待杜密更好了。

後來「噤若寒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敢說話。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不敢說話。

使用類別用在「閉口不語」的表述上。

例句 道不行則隱,莫怪我噤若寒蟬,不談國事。

我就是了解禍從口出的道理,所以才噤若寒蟬。

老將軍一生氣,全場立即噤若寒蟬,鴉雀無聲。

平日高談闊論,但該他們說話時,卻又噤若寒蟬。

母親只用眼角一瞄,我們馬上閉緊嘴巴,噤若寒蟬。

爸爸正在氣頭上,大家都噤若寒蟬,深怕再惹他生氣。

當知識分子對政治都噤若寒蟬時,國家的活力也就喪失掉了。

這國家如此不自由民主,也難怪大家噤若寒蟬,不敢發表言論。

在這關鍵時刻,你要作一個讜論直發的勇者,還是噤若寒蟬的懦夫?夫妻兩人吵得正凶,卻忽略了臉色發白,噤若寒蟬的孩子,瑟縮地躲在牆角。

辨  識近義杜口結舌、緘口結舌反義直言不諱、喋喋不休形音辨誤噤,音ㄐㄧㄣˋ,閉嘴不作聲。

不可寫作「禁」。

參考詞語噤如秋蟬注  音ㄐㄧㄣˋ。

ㄖㄨˊ。

ㄑㄧㄡ。

ㄔㄢˊ漢語拼音jìnrúqiūchán 釋  義宋.高斯得〈自敘六十韻〉:「腰金空照地,噤如秋後蟬。

」自同寒蟬注  音ㄗˋ。

ㄊㄨㄥˊ。

ㄏㄢˊ。

ㄔㄢˊ漢語拼音zìtónghánchán 釋  義《後漢書.卷六七》:「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明.宋應星《野議.催科議》:「縉紳忌傷同類,自同寒蟬,宜也。

」 舉棋不定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ㄩˇ。

ㄑㄧˊ。

ㄅㄨˋ。

ㄉㄧㄥˋ。

(變)。

ㄐㄩˇ。

ㄑㄧˊ。

ㄅㄨˊ。

ㄉㄧㄥˋ漢語拼音jǔqíbùdìng(變)jǔqíbúdìng釋  義本指拿著棋子,不能決定下一步怎樣下。

比喻做事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典故說明「舉棋不定」本指下棋時,不能決定下一步怎樣下。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一個故事:春秋時,因為無道被驅逐在外的衛獻公,派使臣來和甯喜商議回國復位的事情,甯喜同意了。

大叔文子聽到之後就說:「唉!《詩經》有言:『我自身都不見容於人,哪裡還顧得到我的後代?』甯喜可說是不顧後代的人。

怎麼可以答應這件事呢?君子行事要考慮周密,《書經》上說:『凡事自始至終都抱持謹慎小心的態度,才不會讓自己陷入困境之中。

』《詩經》也說:『要日夜努力不懈,全心全意地侍奉國君。

』今天甯喜對迎立國君復位這事的態度還不如下棋來得慎重,他怎能免除禍害呢?下棋的人如果拿著棋子卻不知道下在哪裡好,就無法戰勝對手,更何況是迎立國君這樣的大事而無法拿捏恰當?他一定免不了災禍。

九世相傳的卿族,若這樣一舉被滅掉,真是太可悲了!」果然,衛獻公回國重登王位之後,便找了個藉口,把甯喜全族給滅了。

後來「舉棋不定」就用來比喻做事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拿著棋子,不能決定下一步怎樣下。

使用類別用在「猶豫不決」的表述上。

例句 正式棋賽,對弈者舉棋不定,也是要扣時間的。

請你快走下一步,別老是舉棋不定,否則這盤棋下不完了。

二語義說明比喻做事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使用類別用在「猶豫不決」的表述上。

例句 請你別再舉棋不定了,機會稍縱即逝。

眼前已無時間讓你舉棋不定,請該斷立斷。

我討厭他那種舉棋不定的態度,令人無法捉摸。

他這種優柔寡斷,舉棋不定的個性,真令人心急。

身為領導人,就是要果斷,最忌諱對政策舉棋不定。

他是個優柔寡斷的人,做什麼事都猶豫不決、舉棋不定。

正當我舉棋不定的時候,父親的一番話幫助我作出了抉擇。

妳如果再這樣舉棋不定,會害苦了這兩位同時愛上妳的男士。

是出國深造呢?抑是投入職場工作?他考慮了又考慮,仍然舉棋不定。

真的嫁給他嗎?當面臨抉擇時,平日果斷的她一時之間也舉棋不定了。

辨  識近義猶豫不決、優柔寡斷、首鼠兩端、瞻前顧後反義當機立斷、死心塌地 舉足輕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ㄩˇ。

ㄗㄨˊ。

ㄑㄧㄥ。

ㄓㄨㄥˋ漢語拼音jǔzúqīngzhòng釋  義一舉腳就會影響兩邊的輕重。

形容所居地位極為重要,一舉一動皆足以影響全局。

語本《後漢書.卷二三.竇融列傳》。

典故說明據《後漢書.卷二三.竇融列傳》載,更始年間,竇融據河西,後來劉玄兵敗,得知東漢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即位,而天水的隗(ㄨㄟˇ)囂這時也派人來遊說他加入,於是他與河西五郡太守商議後決定歸附漢朝,便派長史劉鈞送信到洛陽。

劉鈞途中正巧遇到劉秀派出要送信到河西的使者,於是和他一起回去見劉秀。

劉秀很高興,不但宴請劉鈞,還寫了一封詔書給竇融說:「你將河西治理得物富民豐、兵強馬壯,使百姓能安居樂業,這些功績我都聽說過,只可惜兩地相隔太遠!見到劉鈞之後,我已經知道你的心意。

現今益州被公孫述占領,天水則被隗囂占據,如果和他們打起仗來,勝敗關鍵就掌握在將軍你的手上,只要一舉腳,不管是放在左邊或右邊,就有輕重的分別,將會影響兩邊的情勢。

」後來「舉足輕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所居地位極為重要,一舉一動皆足以影響全局。

另外《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記載,因為龍且被齊王韓信殺死,項王害怕,於是派武涉前去見韓信說:「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

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

」此段文字雖也有「舉足輕重」的意思,但就成語語型而言,仍以前引之《後漢書.卷二三.竇融列傳》較為貼切。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所居地位極為重要,一舉一動皆足以影響全局。

使用類別用在「地位顯要」、「重大緊要」的表述上。

例句 他是政壇的大老,一言九鼎,舉足輕重。

他在公司裡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不能小看他。

在現代戰爭中,衛星的利用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資訊工業在國內工業發展中無疑是舉足輕重的腳色。

他的話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若能得到他的支持,這件事成功有望。

別妄自菲薄,就是一顆小螺絲也對整部機器的運作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每次選舉,民意調查的結果是舉足輕重的參考資料,各政黨據此擬訂政策。

辨  識反義不足掛齒、無足輕重 舉案齊眉 參考詞語‧案舉齊眉‧鴻案相莊‧齊眉舉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ㄩˇ。

ㄢˋ。

ㄑㄧˊ。

ㄇㄟˊ漢語拼音jǔànqíméi釋  義將放置飯菜的木盤高舉,與眉平齊,為東漢孟光對其夫梁鴻敬愛的表示。

#典出《東觀漢記.卷一八.梁鴻列傳》。

後用「舉案齊眉」比喻夫妻相敬如賓。

典故說明東漢有個讀書人梁鴻,個性耿介。

因為世道混亂,不願侍奉權貴,所以放棄作官。

娶了妻子孟光後,兩人就移居吳地,依托在大戶人家皋伯通家中,受雇為人舂米。

每當梁鴻工作結束回到家中,妻子總是準備好了食物,用食盤端到他面前,並高舉至與眉齊,不敢與丈夫平視,充分表現出對丈夫的敬愛。

由於她這樣的舉動,也讓皋伯通察覺到梁鴻的人品必有過人之處,絕非泛泛之輩,而對他另眼看待。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舉案齊眉」,用來比喻夫妻相敬如賓。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夫妻相敬如賓。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美滿婚姻」的表述上。

例句 夫妻之間能舉案齊眉,更見一份親密。

祝每對新人從此舉案齊眉,互敬互諒,共築美滿家庭。

舉案齊眉不只是指妻對夫,也指夫對妻理當相敬如賓。

這對神仙伴侶舉案齊眉,數十年如一日,真羨煞眾人!這對銀髮夫妻數十年相處之道就在舉案齊眉,相敬如賓。

辨  識近義相敬如賓、魚水和諧、琴瑟和鳴反義琴瑟不和 參考詞語案舉齊眉注  音ㄢˋ。

ㄐㄩˇ。

ㄑㄧˊ。

ㄇㄟˊ漢語拼音ànjǔqíméi 釋  義元.童童學士〈新水令.燒痕回綠遍天涯套〉:「案舉齊眉,帶綰同心。

釵留結髮。

」鴻案相莊注  音ㄏㄨㄥˊ。

ㄢˋ。

ㄒㄧㄤ。

ㄓㄨㄤ漢語拼音hóngànxiāngzhuāng 釋  義清.沈復《浮生六記.卷一》:「鴻案相莊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

」齊眉舉案注  音ㄑㄧˊ。

ㄇㄟˊ。

ㄐㄩˇ。

ㄢˋ漢語拼音qíméijǔàn 釋  義宋.呂勝己〈西江月.日日齊眉舉案〉:「日日齊眉舉案,年年勸酒持觥。

今年著意壽卿卿,幼稚綿綿可慶。

」明.李開先〈推美婦之意代為答〉:「勿論經商與力農,禮成夫婦自情濃,……齊眉舉案何人者?今古雖殊願比蹤。

」 舉一反三 參考詞語‧一隅三反‧舉隅反三‧觀隅三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ㄩˇ。

ㄧ。

ㄈㄢˇ。

ㄙㄢ漢語拼音jǔyīfǎnsān釋  義反,推論。

「舉一反三」指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同類的事情。

語本《論語.述而》。

後用「舉一反三」形容人於學習中善於觸類旁通。

△「聞一知十」 典故說明在《論語.述而》篇中,孔子曾說過他教導學生的方法,十分重視求知動機和啟發,他要學生主動地去思辨事理,而不只是被動地依循或死記。

他說:「我教導學生時,他如果不對道理先去思考,想求明白而仍有所疑惑時,我是不會去開導他。

如果他不是已經經過思慮,只因困在某個關鍵處,想說卻說不出來時,我是不會去啟發他。

如果我舉一個四方形的東西為例子,我已經提示他一個角,而他卻還不能推想到其他三個角,我就不再教導他了。

」在這段話中,孔子強調了主動學習和思辨能力的重要。

缺少主動學習和思辨能力的人,他只能一味接受別人的說法,卻無法去自我推論,所得到的知識也就不夠紮實了。

所以一位好老師,他會注重啟發式的教育,讓學生不但能主動去學習而且還能養成觸類旁通的推論能力。

《論語》原文中的「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後來就演變成「舉一反三」這句成語,就是用來形容人於學習中善於觸類旁通。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於學習中善於觸類旁通。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領會貫通」的表述上。

例句 凡事能舉一反三,正是他學習快速的原因。

真正聰敏的人,往往能告往知來,舉一反三。

讀書要求靈活運用,才能舉一反三,事半功倍。

對學過的知識,經常舉一反三,就能悟出新知識。

小明反應相當敏捷,只要老師教過的,他都能舉一反三。

熟讀這本方法論,從此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推求眾理。

歷史雖然漫長,但興亡之理如出一轍,舉一反三,雖百代可知。

研究問題,需要廣蒐資料,深入分析,才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把二連加四次就是二乘以四,舉一反三,把五連加四次就是五乘以四。

老師說如果懂得這些知識後,就可以舉一反三地知道其他類似的知識。

這世界上有的人舉一反三,一教就會,但也有無論怎麼教仍是頑石難以點頭的人。

你如能把這訣竅弄懂,日後無論學哪一門派的功夫﹐一定都能舉一反三,事半功倍。

想要了解本地行情,倒也不必貨比三家,只要挑一家來問價錢,舉一反三,大概也就差不多了。

原來這些招式,和他原來所學的拳法相近,更何況今遇明師指點,他更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進步驚人。

辨  識近義聞一知十、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及「聞一知十」都有學習能力很強的意思。

「舉一反三」側重於天資聰慧靈敏;「聞一知十」側重於推理反應敏捷。

參考詞語一隅三反注  音ㄧ。

ㄩˊ。

ㄙㄢ。

ㄈㄢˇ。

(變)。

ㄧˋ。

ㄩˊ。

ㄙㄢ。

ㄈㄢˇ漢語拼音yīyúsānfǎn(變)yìyúsānfǎn 釋  義清.黃宗羲〈陳乾初先生墓誌銘〉:「先師深痛末學之支離,見於辭色,乾初括磨舊習,一隅三反。

」舉隅反三注  音ㄐㄩˇ。

ㄩˊ。

ㄈㄢˇ。

ㄙㄢ漢語拼音jǔyúfǎnsān 釋  義宋.劉克莊〈祭少奇姪〉:「惟汝幼而穎悟,長而玉立,頎然秀美,見者傾挹;雅俗兼通,《詩》、《禮》蚤習,舉隅反三,觸類知十。

」觀隅三反注  音ㄍㄨㄢ。

ㄩˊ。

ㄙㄢ。

ㄈㄢˇ漢語拼音guānyúsānfǎn 釋  義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序〉:「進無訪一知二之機,退無觀隅三反之慧,獨學無聞,古人傷其孤陋,捐喪辭書,達士嗟其面牆。

」 矯揉造作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ㄠˇ。

ㄖㄡˊ。

ㄗㄠˋ。

ㄗㄨㄛˋ漢語拼音jiǎoróuzàozuò釋  義刻意地人工施為與雕琢。

語出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離婁下》。

後亦用「矯揉造作」形容裝腔作勢、刻意做作的態度。

△「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典故說明「矯揉造作」是刻意地人工施為與雕琢。

可用於形容裝腔作勢、刻意做作的態度。

此語見於朱子的《孟子集注.離婁下》。

孟子原文是:「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

」意思是說天下人推求萬物的本性,都是從過往陳跡著手,循自然之勢而解。

朱子對此的闡釋則是:性,本為萬物生而固有,若往前推求,必然有跡可尋且容易發現。

又所謂的「故」當是自然而有,就像人生而為善、水順流而下一樣自然,「非有所矯揉造作而然者」。

也就是說過往的陳跡必然是自然的,不會是刻意造作而成。

「矯揉造作」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句成語,形容刻意地人工施為與雕琢;後亦用於人的態度上,形容裝腔作勢、刻意做作。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刻意地人工施為與雕琢。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矯情做作」的表述上。

例句 文學作品最忌矯揉造作,無病呻吟。

他的歌聲嘹亮圓潤,絲毫沒有矯揉造作之感。

這首詩裡堆砌了大量典故,顯得太過矯揉造作。

二語義說明形容裝腔作勢、刻意做作的態度。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矯情做作」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演出給人一種矯揉造作的感覺。

他的演技過分矯揉造作,所以影評者對他的評價不高。

有些歌星演出時矯揉造作的模樣,令觀眾覺得十分反感。

他的表情都是裝出來的,那種矯揉造作,在旁人看來實在肉麻。

很多員工喜歡在董事長面前矯揉造作,逢迎拍馬,看了真是令人作嘔。

《未央歌》裡的主角小童自然率真,毫不矯揉造作,所以贏得眾多讀者的喜愛。

辨  識近義無病呻吟、裝腔作勢、裝模作樣反義天造地設、風行水上、順其自然、天真爛漫、行雲流水形音辨誤矯,音ㄐ|ㄠˇ。

矯揉,故意做作的意思。

不可寫作「嬌」。

矯枉過正 參考詞語‧矯枉過中‧矯枉過甚‧矯枉過當‧矯枉過直‧矯過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ㄠˇ。

ㄨㄤˇ。

ㄍㄨㄛˋ。

ㄓㄥˋ漢語拼音jiǎowǎngguòzhèng釋  義糾正偏差超過適切程度,反而不符合中庸之道。

#語本《越絕書.卷一五.越絕篇敘外傳記十九》。

典故說明據《越絕書.卷一五.越絕篇敘外傳記十九》載:春秋時,伍氏一家本在楚國仕宦,但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因為得罪了楚平王而被殺,只有他一人逃到吳國。

由於受到吳王闔閭的賞識,他幫助吳國從衰微的國勢走向富強,進而使吳成為一方的霸主。

但是伍子胥從來沒有忘記楚平王的殺父之仇。

後來楚國攻伐蔡國,伍子胥便藉救援蔡國的名義,發動吳兵攻打楚國,攻下楚國的都城郢。

此時楚平王早已死去多年,復仇心切的伍子胥命令兵士們挖開楚平王的墳墓,鞭笞屍骨。

後人評論這件事情,認為:「兒子為父親復仇,臣子討伐逆賊,本來是發自至誠之舉,但是伍子胥的做法已經超出常理,反而不合乎中庸之道了。

」後來「矯枉過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原文的「矯枉過直」演變而出,用來指人糾正偏差超過適切程度,反而不符合中庸之道。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糾正偏差超過適切程度,反而不符合中庸之道。

使用類別用在「處事不當」的表述上。

例句 醫生要她減肥,結果她連水都不敢喝,真是矯枉過正。

瘦身固然有益健康,一旦矯枉過正,弄到厭食就糟糕了。

那個傳令兵只犯了一點小錯,你就要他禁足一星期,矯枉過正了吧!我們在糾正別人錯誤時,要恰如其分,不要矯枉過正,效果才會好。

孩子只是受了一點涼,你就要他穿起棉襖來,也未免太矯枉過正了。

我不反對你施鐵腕糾正弊端,但切忌矯枉過正,否則為害可能更大。

他對這件事情的批評,雖然有點依據,然而有些地方不免流於矯枉過正。

經理大力推動績效提升運動,弄得大家拚命加班,的確出現了矯枉過正的現象。

辨  識近義過猶不及、因噎廢食反義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形音辨誤枉,音ㄨㄤˇ。

彎曲、不直。

不可寫作「往」。

參考詞語矯枉過中注  音ㄐㄧㄠˇ。

ㄨㄤˇ。

ㄍㄨㄛˋ。

ㄓㄨㄥ漢語拼音jiǎowǎngguòzhōng 釋  義唐.張說〈弔陳司馬書〉:「矯枉過中,斯害也已。

」矯枉過甚注  音ㄐㄧㄠˇ。

ㄨㄤˇ。

ㄍㄨㄛˋ。

ㄕㄣˋ漢語拼音jiǎowǎngguòshèn 釋  義宋.朱熹〈南嶽遊山後記〉:「非言則無以寫難喻之懷,然則前日一時矯枉過甚之約,今亦可以罷矣。

」矯枉過當注  音ㄐㄧㄠˇ。

ㄨㄤˇ。

ㄍㄨㄛˋ。

ㄉㄤˋ漢語拼音jiǎowǎngguòdàng 釋  義清.施閏章〈重刻何大復詩集序〉:「蓋文人矯枉過當,有為而言也。

」清.周亮工《書影.卷四》:「石公此論,未為不是;惜乎矯枉過當,遂開後人口實。

」矯枉過直注  音ㄐㄧㄠˇ。

ㄨㄤˇ。

ㄍㄨㄛˋ。

ㄓˊ漢語拼音jiǎowǎngguòzhí 釋  義《越絕書.卷一五》:「子之復仇,臣之討賊,至誠感天,矯枉過直。

」宋.秦觀〈財用上〉:「士大夫矯枉過直,邈然以風裁自持,不復肯言財利之事。

」矯過正注  音ㄐㄧㄠˇ。

ㄨㄤˇ。

ㄍㄨㄛˋ。

ㄓㄥˋ漢語拼音jiǎowǎngguòzhèng 釋  義《漢書.卷一四》:「而藩國大者夸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可謂撟抂過其正矣。

」 鞠躬盡瘁 參考詞語‧盡瘁鞠躬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ㄩˊ。

ㄍㄨㄥ。

ㄐㄧㄣˋ。

ㄘㄨㄟˋ漢語拼音júgōngjìncuì釋  義「鞠躬」,彎身以示敬慎。

語出《論語.鄉黨》。

「盡瘁」,竭盡辛勞。

語出《詩經.小雅.北山》。

「鞠躬盡瘁」意謂恭謹戒慎,不辭勞病地貢獻心力。

或以為典故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摩頂放踵」 典故說明「鞠躬盡瘁」係由「鞠躬」及「盡瘁」二語組合而成。

「鞠躬」見於《論語.鄉黨》,文中敘述孔子在進入君門的時候,態度很恭謹,彷彿國君的門容不下他的樣子。

他不站在門的中央,走路時不踏上門檻。

「盡瘁」則見於《詩經.小雅.北山》,詩歌內容是行役者對國君分配勞役不均所發出的感嘆。

文中說到有些人安逸地在家休息,有些人卻因為盡力於國事乃至於生病;有些人每天過著高枕無憂的日子,但有些人卻必須日夜不停地奔走四方。

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鞠躬盡瘁」,用來表達恭謹戒慎,不辭勞病地貢獻心力。

在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中,諸葛亮在考察了當時的局勢環境後,認為以他的能力,以及許多未能預料的演變,都不足以能夠抵抗強敵。

儘管如此,他仍表明了自己的決心,只求竭盡所能。

原文中的「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其實就是現在常用的「鞠躬盡瘁」的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恭敬謹慎,不辭勞病地貢獻心力。

使用類別用在「克盡職守」的表述上。

例句 他可以為公事鞠躬盡瘁,犧牲所有假期。

她為推展學前教育,鞠躬盡瘁,貢獻良多。

他們鞠躬盡瘁地為國家的交通建設奉獻一生。

只要事關國際民生,我必鞠躬盡瘁,全力以赴。

今天承蒙您重用,我必定會鞠躬盡瘁,為公司效命。

王老先生為社區服務,其鞠躬盡瘁的精神,令人感佩。

他為推展全民脫盲教育運動,已是鞠躬盡瘁,令人欽佩不已!他畢生都在為改善山區居民生活而奔波,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辨  識近義全心全意、竭盡全力、摩頂放踵、殫精竭慮反義敷衍塞責、尸位素餐形音辨誤瘁,音ㄘㄨㄟˋ。

勞苦的意思。

不可寫作「粹」。

「鞠躬盡瘁」及「摩頂放踵」都有不辭辛勞,用盡心力的意思。

「鞠躬盡瘁」側重於小心謹慎地竭心盡力;「摩頂放踵」側重於捨身搏命地捨己為人。

鞠躬盡瘁摩頂放踵辨似例句○ㄨ今天承蒙您重用,我必定會~,為公司效命。

ㄨ○相傳墨子為了推廣兼愛思想,~奔波於天下。

參考詞語盡瘁鞠躬注  音ㄐㄧㄣˋ。

ㄘㄨㄟˋ。

ㄐㄩˊ。

ㄍㄨㄥ漢語拼音jìncuìjúgōng 釋  義《群音類選.官腔類》:「念儒臣不習武功,憑筆舌盡瘁鞠躬,身猶轉蓬。

」 雞皮鶴髮 參考詞語‧雞膚鶴髮‧鶴髮雞皮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

ㄆㄧˊ。

ㄏㄜˋ。

ㄈㄚˇ漢語拼音jīpíhèfǎ釋  義白髮皺皮。

形容老人的形貌。

語本北周.庾信〈竹杖賦〉。

典故說明「雞皮鶴髮」原作「鶴髮雞皮」,出自北周庾信的〈竹杖賦〉。

文中,桓溫用「雞皮鶴髮,蓬頭歷齒」來形容楚丘先生的外貌,頭髮發白而且散亂,皮膚粗糙鬆弛,牙齒稀疏,指楚丘先生老了。

後來「雞皮鶴髮」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老人的形貌。

「雞皮鶴髮」較早的書證如唐玄宗〈傀儡吟〉詩:「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

」用來形容傀儡戲偶白髮皺皮,作得栩栩如生,和現實生活中的老人一個模樣。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老人的形貌。

使用類別用在「垂老暮年」的表述上。

例句 那老婆婆一臉雞皮鶴髮,想必有八十歲了。

遠處有一位雞皮鶴髮的老翁,面帶和藹笑容,腳步蹣跚地走來。

每個人從青春紅顏走到雞皮鶴髮的過程,恰似由旭日東昇到日落黃昏。

他雖然是一副雞皮鶴髮的面容,但卻洋溢著青春的活力,一點也看不出實際年齡。

敲了敲門,一位雞皮鶴髮的老者出來應門,跟我們說:「除了老身,都沒人在家。

」走在這衰落的漁村中,不是雞皮鶴髮的老者,就是垂髫天真的稚子,難得看到一位年輕人。

參考詞語雞膚鶴髮注  音ㄐㄧ。

ㄈㄨ。

ㄏㄜˋ。

ㄈㄚˇ漢語拼音jīfūhèfǎ 釋  義唐.白居易〈老病相仍以詩自解〉:「蟲臂鼠肝猶不怪,雞膚鶴髮復何傷?」鶴髮雞皮注  音ㄏㄜˋ。

ㄈㄚˇ。

ㄐㄧ。

ㄆㄧˊ漢語拼音hèfǎjīpí 釋  義北周.庾信〈竹杖賦〉:「噫!子老矣,鶴髮雞皮,蓬頭歷齒。

」唐.呂巖〈題廣陵妓屏.詩二首之一〉:「嫫母西施共此身,可憐老少隔千春。

他年鶴髮雞皮媼,今日玉顏花貌人。

」 雞鳴狗盜 參考詞語‧狗盜雞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

ㄇㄧㄥˊ。

ㄍㄡˇ。

ㄉㄠˋ漢語拼音jīmínggǒudào釋  義戰國時秦昭王囚孟嘗君,打算加以殺害,孟嘗君得門下食客雞鳴狗盜的技能協助,得以脫難。

典出《史記.卷七五.孟嘗君列傳》。

後用「雞鳴狗盜」比喻有某種卑下技能的人,或指卑微的技能。

亦用於形容卑劣低下的人或事。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七五.孟嘗君列傳》載,孟嘗君是戰國時代齊國的貴族,被齊湣王任命為相國,在當時很有聲望。

因他禮賢下士,為時人所稱道,因此天下的術士、文人紛紛前來投靠,據說門下食客達三千人之多。

有一次孟嘗君出使秦國,秦昭王久聞孟嘗君的名聲,想要拜他為秦國宰相。

大臣們紛紛反對,認為孟嘗君是齊國的貴族,如果做了秦國的宰相,一定會為了齊國的利益而犧牲秦國,到時秦國就岌岌可危了。

秦昭王聽從大臣們的意見,便打消了拜孟嘗君為相的念頭,又害怕他回齊國後會報復秦國,於是把他囚禁起來,準備殺掉他。

孟嘗君見自己性命危在旦夕,十分著急,就派人去見秦昭王的寵妃,希望她能在秦昭王面前代為求情。

那位妃子答應了,但要孟嘗君送她一件珍貴的狐白裘做為交換條件。

孟嘗君心想,僅有的一件狐白裘已經送給昭王,哪還有第二件呢?正不知如何是好時,有一位同行的食客自告奮勇,願意潛入秦宮將狐白裘偷出。

這名食客趁著黑夜潛入寶庫,順利地偷出狐白裘。

孟嘗君將狐白裘送給那個妃子,她便在秦昭王面前為孟嘗君說好話,讓秦昭王答應放孟嘗君回國。

孟嘗君怕秦昭王後悔,便與食客們連夜回國。

到了函谷關,卻發現關門必須等到清晨雞啼時才會打開。

這時秦昭王已經後悔,而且派遣人馬沿路追趕,如果天亮前孟嘗君一行人不能出關,就會被秦昭王派出的人馬追回,那時便不可能離開秦國了。

孟嘗君心中正懊惱時,另一名善於模仿雞叫的食客學了幾聲雞叫,引得附近的雞紛紛叫了起來。

守關的士兵聽到雞鳴,以為天亮了,就把關門打開,讓孟嘗君一行人出關。

等秦國的追兵到達,孟嘗君一行人早已離開秦國,再也追不到了。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雞鳴狗盜」,用來比喻有某種卑下技能的人,或指卑微的技能,亦用於形容卑劣低下的人或事。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有某種卑下技能的人,或指卑微的技能。

使用類別用在「能力低下」的表述上。

例句 小弟這種雞鳴狗盜之技,登不了大雅之堂。

如果只是擁有一些雞鳴狗盜的小本領,是很難成就大事的。

如果是一些小事,那我這招雞鳴狗盜的小技巧,也許可以幫上忙。

二語義說明形容卑劣低下的人或事。

使用類別用在「粗劣敗壞」的表述上。

例句 這又不是什麼雞鳴狗盜的事,何必鬼鬼祟祟?你不務正業,成天和那群雞鳴狗盜之徒混在一起,能有什麼出息? 辨  識近義鼠竊狗偷 參考詞語狗盜雞鳴注  音ㄍㄡˇ。

ㄉㄠˋ。

ㄐㄧ。

ㄇㄧㄥˊ漢語拼音gǒudàojīmíng 釋  義宋.陸游〈賀施知院啟〉:「志氣已衰,無復獻狗盜雞鳴之技。

」《兒女英雄傳.第一七回》:「報仇的這樁事,是樁光明磊落見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須這等狗盜雞鳴,遮遮掩掩。

」 雞犬不寧 參考詞語‧雞犬無寧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

ㄑㄩㄢˇ。

ㄅㄨˋ。

ㄋㄧㄥˊ漢語拼音jīquǎnbùníng釋  義連雞與狗都不得安寧。

比喻被嚴重騷擾。

語本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典故說明中唐時期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階段,歷經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稅制破壞,物價飛漲,社會陷入空前的貧困與混亂。

順宗時,王叔文倡導的「永貞革新」失敗。

憲宗即位後,王叔文被處死,支持革新的官員也多遭貶謫,柳宗元即為其中之一。

永州(地約當今湖南永州)十年的謫居生涯,讓他接觸到最真實民間疾苦,更深切體認了「苛政猛於虎」的道理,於是寫下傳頌千古的〈捕蛇者說〉。

當時朝廷行兩稅法,每年夏、秋兩季課稅。

永州山野中產有一種含巨毒的蛇,被牠碰觸的草木會枯死,被咬的人無藥可醫,但製成藥物卻具奇效,極為珍貴,故可用來抵納稅金。

有一位蔣姓捕蛇人,家族以捕蛇為業已歷三代,祖父和父親都喪命於此,他自己也有幾次差點被蛇毒死。

柳宗元知道他的遭遇後十分同情,表示願助他脫離此業。

不料捕蛇人聽了竟是哀戚地說:「雖然您是憐憫我才這樣說,但如果不做這個差事,恐怕會更加不幸呢!我們世居此地六十年,看著周遭鄉親因賦稅傾盡所有,但最後仍是死的死,逃的逃,偌大的村子只剩這麼幾戶,我們以捕蛇為業的倒是得以倖存。

每當凶狠的差役大呼小叫,在村裡到處騷擾破壞,搞得雞飛狗跳時,看到瓦罐裡的蛇安然無恙,我就可以放心。

只要小心餵養,把牠繳納抵稅後,我就能靠自己栽種的作物安然度日。

您看!我一年只須兩次面對死亡的威脅,與那些每天活在恐懼中的鄉親相比,實在幸運得多,還有什麼可怨的呢?」柳宗元藉捕蛇人之口,諷刺朝廷的苛政,勾畫魚肉鄉民者的嘴臉,文中「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一段,生動刻畫了得勢者的可惡與人民的無助可悲。

後來「雞犬不寧」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被嚴重騷擾。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被嚴重騷擾。

使用類別用在「吵鬧不安」的表述上。

例句 她在家裡整天吵得雞犬不寧,我頭都痛了。

這些攤販日夜播音,真是弄得大家雞犬不寧。

這群飆車族經常在夜裡飆車,搞得附近住家雞犬不寧。

不知她安的是什麼居心,非得把整個家鬧得雞犬不寧不可?那年頭地面不安靖,土匪不時前來,鬧得村裡經常雞犬不寧。

你如果把他帶回家,我保證不須多久的時間,府上就會雞犬不寧了。

辨  識近義雞飛狗跳反義雞犬不驚 參考詞語雞犬無寧注  音ㄐㄧ。

ㄑㄩㄢˇ。

ㄨˊ。

ㄋㄧㄥˊ漢語拼音jīquǎnwúníng 釋  義清.趙知希《涇川詩話.卷上》:「爪牙橫鄉隅,雞犬無寧息。

」 櫛風沐雨 參考詞語‧櫛沐風雨‧沐雨櫛風‧風櫛雨沐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ㄝˊ。

ㄈㄥ。

ㄇㄨˋ。

ㄩˇ漢語拼音jiéfēngmùyǔ釋  義以風梳髮,以雨沐浴。

語本《莊子.天下》。

後用「櫛風沐雨」比喻在外奔走,極為辛勞。

△「風餐露宿」 典故說明相傳在堯的時代,天下發生大水,把田地和房子都沖毀了,人們生活十分痛苦。

於是堯派禹前去治水。

禹是個十分認真負責的人,有悲天憫人的胸懷。

他親拿著治水的工具,和工人們一起開通水道,疏通洪水,因為太勞累,以至小腿上面的毛也被磨光了,身體常常浸沐在驟雨中,頭髮被烈風給吹動著,也就是頂著烈風急雨不斷辛勤工作,只希望早日消除洪水,讓天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莊子.天下》文載,墨子稱禹「沐甚雨,櫛疾風」,後來「櫛風沐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在外奔走,極為辛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在外奔走,極為辛勞。

使用類別用在「勤奮苦幹」的表述上。

例句 父親當推銷員,必須長年累月、櫛風沐雨地在外工作。

古蹟就是要提醒後人去體念先民櫛風沐雨、胼手胝足的辛勞。

要不是那些工程人員櫛風沐雨,日夜趕工,今天我們哪有捷運可搭乘?看到兒子今日的成就,他忘卻了櫛風沐雨的辛苦,心中有的是驕傲和光榮。

這些野生動物的觀測者都是幕天席地、櫛風沐雨,長年累月在野地裡工作。

辨  識近義披星戴月、風吹雨打、風餐露宿、風塵僕僕反義飽食終日、養尊處優形音辨誤櫛,音ㄐ|ㄝˊ。

梳理。

不可寫作「節」。

「櫛風沐雨」及「風餐露宿」都有在外勞累艱苦的意思。

「櫛風沐雨」側重於到處奔波的辛勞;「風餐露宿」側重於生活行旅的艱困。

櫛風沐雨風餐露宿辨似例句○ㄨ要不是那些工程人員~,日夜趕工,今天我們哪有捷運可搭乘? ㄨ○這個流浪漢無家可歸,只好~流落街頭。

參考詞語櫛沐風雨注  音ㄐㄧㄝˊ。

ㄇㄨˋ。

ㄈㄥ。

ㄩˇ漢語拼音jiémùfēngyǔ 釋  義《舊唐書.卷一四○》:「伏惟太宗櫛沐風雨,經營廟朝,將垂二百年。

」宋.蘇舜欽〈夏熱晝寢感詠〉:「夏禹惜寸陰,窮治萬水源,櫛沐風雨中,子哭不入門。

」沐雨櫛風注  音ㄇㄨˋ。

ㄩˇ。

ㄐㄧㄝˊ。

ㄈㄥ漢語拼音mùyǔjiéfēng 釋  義三國魏.文帝〈黎陽作.詩三首之一〉:「載馳載驅,沐雨櫛風。

」風櫛雨沐注  音ㄈㄥ。

ㄐㄧㄝˊ。

ㄩˇ。

ㄇㄨˋ漢語拼音fēngjiéyǔmù 釋  義《元史.卷六九》:「相我祖宗,風櫛雨沐。

昔同其勞,今共茲福。

」 鏡花水月 參考詞語‧水月鏡像‧水月鏡花‧鏡像水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ㄥˋ。

ㄏㄨㄚ。

ㄕㄨㄟˇ。

ㄩㄝˋ漢語拼音jìnghuāshuǐyuè釋  義「鏡花水月」之「花」,典源作「像」,謂影像。

鏡中的影像,水裡的月亮。

比喻虛幻不實在。

#語本《遠什大乘要義問答.卷上.辯法身如幻常光泥洹三義》。

典故說明「鏡花水月」原作「鏡像水月」。

鳩摩羅什(西元344∼413)為東晉時高僧,是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佛經家之一,天竺人,七歲時隨母出家,總貫群經,妙解大乘。

東晉隆安五年(西元401),鳩摩羅什被後秦王姚興迎入長安,奉為國師,與僧肇、僧嚴一同從事譯經工作,並有系統地介紹佛教義理。

當時漢譯佛經日多,但品質不一,內容難解。

鳩摩羅什通曉多國語言,譯筆簡潔暢達,為世所重。

《遠什大乘要義問答》為鳩摩羅什與慧遠的問答錄,又稱《大乘大義章》、《鳩摩羅什法師大義》,書中闡明了大乘佛教的教義,並反覆論述有關法身的問題。

佛家把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形成之物稱為「色」,非此四大元素所形成之物則稱為「非色」。

凡色,至少具有色、香、味、觸四種感覺之一,例如水有色、味、觸,風則只有觸。

若是非色之物,就像鏡中的影像,水中的月亮,看來好像有實體,其實觸摸不著,只是個幻象。

後來「鏡花水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虛幻不實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空幻不實在。

使用類別用在「空無虛幻」的表述上。

例句 理想破滅,恍如鏡花水月,讓他唏噓不已。

人生在世,榮華富貴譬如鏡花水月,不必放在心上。

當他遭逢戰火,變成了貧民,才領會到原有的富貴,只不過是鏡花水月而已。

一個人的理想可以遠大,但假如不努力以赴,那也只是鏡花水月,淪為幻想。

她像童話中賣牛奶的女孩,有許多美妙的夢想,卻都是鏡花水月,根本無法實現。

辨  識近義空中樓閣、海市蜃樓、夢幻泡影 參考詞語水月鏡像注  音ㄕㄨㄟˇ。

ㄩㄝˋ。

ㄐㄧㄥˋ。

ㄒㄧㄤˋ漢語拼音shuǐyuèjìngxiàng 釋  義唐.裴休〈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方袍大達法師元秘塔碑銘〉:「空門正闢,法宇方開。

崢嶸棟梁,一旦而摧。

水月鏡像,無心去來。

徒令後學,瞻仰徘徊。

」《景德傳燈錄.卷一四》:「三界六道,唯自心現,水月鏡像,豈有生滅。

」水月鏡花注  音ㄕㄨㄟˇ。

ㄩㄝˋ。

ㄐㄧㄥˋ。

ㄏㄨㄚ漢語拼音shuǐyuèjìnghuā 釋  義《再生緣.第六七回》:「水月鏡花空好看,不過是,今生如此算收梢。

」鏡像水月注  音ㄐㄧㄥˋ。

ㄒㄧㄤˋ。

ㄕㄨㄟˇ。

ㄩㄝˋ漢語拼音jìngxiàngshuǐyuè 釋  義《遠什大乘要義問答.卷上》:「如鏡中像、水中月,見如有色,而無觸等,則非色也。

」 繼往開來 參考詞語‧嗣往開來‧紹往開來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ˋ。

ㄨㄤˇ。

ㄎㄞ。

ㄌㄞˊ漢語拼音jìwǎngkāilái釋  義承續先人的事業,並為後人開拓道路。

語本宋.朱熹〈隆興府學濂溪先生祠記〉。

典故說明宋朝周敦頤,號濂溪。

精於《易》學,喜歡談論名理,提出無極、太極、理、氣、心、性、命等哲學理論,以及立誠、主靜學說,為道學的創始人。

他的學生程顥、程頤兄弟,世稱「二程」,則是理學的奠基人。

隆興府學教授黃灝,在學堂裡供奉三人的牌位,藉此傳揚他們的學說思想,並且寫信告訴朱熹,希望朱熹寫一篇文章記下這件事。

於是朱熹就寫下這篇〈隆興府學濂溪先生祠記〉,內容有一段寫道:「此先生之教所以繼往聖、開來學,而大有功於斯世也。

」意思是說:濂溪先生繼承了以往聖賢的學說,並且為後人開啟未來的道路,有功於世。

後來「繼往開來」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承續先人的事業,並為後人開拓道路。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承續先人的事業,並為後人開拓道路。

使用類別用在「承續開創」的表述上。

例句 青年人要有繼往開來的遠大志向,才能成大功立大業。

身為祖傳家業的接班人,父親的確已經完成繼往開來的重責大任了。

真正的企業家應該要有繼往開來的抱負,絕不能滿足於現狀而沾沾自喜。

任何學術研究都必須有人能夠繼往開來,才能不斷推陳出新,日趨圓滿。

看了古代科學展後,我更覺得我們這一代要多加努力,才能完成繼往開來的任務。

辨  識近義承上啟下、承先啟後反義後繼無人 參考詞語嗣往開來注  音ㄙˋ。

ㄨㄤˇ。

ㄎㄞ。

ㄌㄞˊ漢語拼音sìwǎngkāilái 釋  義宋.魏了翁〈簡州四先生祠堂記〉:「逮伊、洛諸儒,先奮乎千載之下,倡明此理,則士往往驚怪,以是為一家之學;不知堯舜三代之相傳,孔顏曾孟之所事,固未嘗外此,諸儒先特表而出之,以嗣往開來耳。

」紹往開來注  音ㄕㄠˋ。

ㄨㄤˇ。

ㄎㄞ。

ㄌㄞˊ漢語拼音shàowǎngkāilái 釋  義明.李開先〈涇野呂亞卿傳〉:「先生所著,……足以闡經翼聖,紹往開來。

」 驚濤駭浪 參考詞語‧洪濤駭浪‧駭浪驚濤‧驚波駭浪‧驚風駭浪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ㄥ。

ㄊㄠˊ。

ㄏㄞˋ。

ㄌㄤˋ漢語拼音jīngtáohàilàng釋  義猛烈的風浪。

語本三國魏.王粲〈浮淮賦〉。

後亦用「驚濤駭浪」比喻險惡的環境。

典故說明「驚濤駭浪」原作「驚波駭浪」,出自於三國魏時王粲的〈浮淮賦〉。

〈浮淮賦〉內容主要描述軍隊出征的壯盛場景,其中「凌驚波以高鶩,馳駭浪而赴質」二句的意思是說:出征的戰船,凌駕於高起的浪頭上,奔馳於洶湧的波濤中,勇往直前地奔赴戰場。

句中的「驚波」與「駭浪」,就是指極為凶猛激烈的波浪。

後來「驚濤駭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猛烈的波浪,如宋.陸游〈長風沙〉詩:「江水六月無津涯,驚濤駭浪高吹花。

」此外,亦可引申用來比喻險惡的環境,如:「老王的閱歷豐富,不知經歷多少驚濤駭浪。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猛烈的風浪。

使用類別用在「強風巨浪」的表述上。

例句 遊艇在驚濤駭浪中劇烈搖晃,乘客飽受驚嚇。

颱風來襲,海邊盡是驚濤駭浪,遊客千萬不可靠近!這艘小船剎那間被驚濤駭浪吞沒,幸好船員都平安獲救。

對於在海上作業的船員而言,他們早已見慣海上的驚濤駭浪。

二語義說明比喻險惡的環境。

使用類別用在「處境艱難」的表述上。

例句 縱然前方有驚濤駭浪,我們也要勇往直前。

老王的閱歷豐富,不知經歷多少驚濤駭浪。

他受過許多艱苦的磨練,沒有什麼驚濤駭浪能難倒他。

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充滿了驚濤駭浪,需要靠毅力去戰勝它。

你連這點小苦都無法忍受,怎麼面對日後商場的驚濤駭浪呢?由於家人們的同心協力,這個家庭終於克服難關,渡過這場驚濤駭浪。

辨  識近義大風大浪、狂風巨浪反義一帆風順、水波不興、風平浪靜形音辨誤濤,音ㄊㄠˊ。

大波浪的意思。

不可寫作「滔」。

參考詞語洪濤駭浪注  音ㄏㄨㄥˊ。

ㄊㄠˊ。

ㄏㄞˋ。

ㄌㄤˋ漢語拼音hóngtáohàilàng 釋  義《藝文類聚.卷九》:「洪濤奔逸勢,駭浪駕丘山。

」駭浪驚濤注  音ㄏㄞˋ。

ㄌㄤˋ。

ㄐㄧㄥ。

ㄊㄠˊ漢語拼音hàilàngjīngtáo 釋  義宋.吳淵〈采石虞忠肅公祠記〉:「譬如大舟巨艦,厄於駭浪驚濤。

」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二折》:「如今便岳陽樓來了兩番,空聽的駭浪驚濤。

」驚波駭浪注  音ㄐㄧㄥ。

ㄅㄛ。

ㄏㄞˋ。

ㄌㄤˋ漢語拼音jīngbōhàilàng 釋  義《初學記.卷六》:「凌驚波以高鶩,馳駭浪而赴質。

」驚風駭浪注  音ㄐㄧㄥ。

ㄈㄥ。

ㄏㄞˋ。

ㄌㄤˋ漢語拼音jīngfēnghàilàng 釋  義宋.歐陽修《歸田錄.自序》:「當其驚風駭浪,卒然起於不測之淵,而蛟鱷黿鼉之怪,方駢首而闖伺。

」《兒女英雄傳.第一一回》:「把一樁驚風駭浪的大案,辦得來雲過天空。

」 驚天動地 參考詞語‧動地驚天‧殷天動地‧隱天動地‧震天動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ㄥ。

ㄊㄧㄢ。

ㄉㄨㄥˋ。

ㄉㄧˋ漢語拼音jīngtiāndòngdì釋  義形容聲音很大。

#語本漢.司馬相如〈天子游獵賦〉。

後用「驚天動地」形容聲勢驚人。

△「震天駭地」 典故說明「驚天動地」原作「隱天動地」。

漢朝司馬相如,字長卿,蜀郡成都人。

他的賦,詞藻瑰麗,氣韻排宕,為漢賦辭宗,影響當代及後世甚鉅。

司馬相如以〈子虛賦〉得到武帝的賞識。

在見到武帝之後,他又寫了一篇〈天子游獵賦〉,也就是〈上林賦〉,獻給武帝,文中藉子虛、烏有先生、亡是公三個假想人物的對話,大肆鋪陳漢朝「上林苑」的壯麗,以及天子游獵的盛況,文章最後對天子貪戀游獵,荒廢政務,提出諷諫。

典源所收的內容節錄自〈天子游獵賦〉,大意是說:秋冬交會時節,皇上乘坐華麗的車子,率領官員、隨從出外校獵。

他命令隨身護衛他的侍衛擊鼓,讓獵人出擊,以江河作為圍擋野獸的柵欄,大山當作是瞭望樓,一時間車馬奔馳,像忽然響起的雷聲,聲音很大,足以遮天動地。

獵人分散四處,各自追逐自己中意的獵物,沿著山陵,順著沼澤行進,人數多到像天上密佈的雲、傾注的大雨。

後來「驚天動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聲勢驚人。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聲音很大。

使用類別用在「聲音巨大」的表述上。

例句 蛙人部隊操練時,吼聲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連續驚天動地的砲擊後,我軍展開全面攻擊。

這幾聲春雷打得真是驚天動地,果然有點驚蟄的味道。

二語義說明形容聲勢驚人。

使用類別用在「盛大驚人」的表述上。

例句 颱風夜碰上大地震,真是驚天動地。

男兒立志出鄉關,不立驚天動地的大事業,我絕不還鄉。

眼看土石流把整座村子都吞沒了,聲勢之大,真是驚天動地!自從公司經營權易手後,整個人事布局有了驚天動地地大變化。

辨  識近義石破天驚、震天駭地、撼天震地反義無聲無息、風吹草動 參考詞語動地驚天注  音ㄉㄨㄥˋ。

ㄉㄧˋ。

ㄐㄧㄥ。

ㄊㄧㄢ漢語拼音dòngdìjīngtiān 釋  義元.無名氏《陰山破虜.第三折》:「奪魁喊聲競起,動地驚天怒似雷,無賽比,霎時間霧騰殺氣,不辨個南北東西。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沒來由犯王法,不隄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驚天!」殷天動地注  音ㄧㄣ。

ㄊㄧㄢ。

ㄉㄨㄥˋ。

ㄉㄧˋ漢語拼音yīntiāndòngdì 釋  義《漢書.卷五七上》:「江河為阹,泰山為櫓,車騎雷起,殷天動地。

」隱天動地注  音ㄧㄣˇ。

ㄊㄧㄢ。

ㄉㄨㄥˋ。

ㄉㄧˋ漢語拼音yǐntiāndòngdì 釋  義《史記.卷一一七》:「江河為阹,泰山為櫓,車騎雷起,隱天動地。

」震天動地注  音ㄓㄣˋ。

ㄊㄧㄢ。

ㄉㄨㄥˋ。

ㄉㄧˋ漢語拼音zhèntiāndòngdì 釋  義《北堂書鈔.卷一三○》:「震天動地,蕩岳薄風。

」《三國演義.第四一回》:「雲拍馬在亂軍中尋覓,二縣百姓號哭之聲,震天動地。

」 驚弓之鳥 參考詞語‧傷弓之鳥‧傷矢之禽‧驚弦之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ㄥ。

ㄍㄨㄥ。

ㄓ。

ㄋㄧㄠˇ漢語拼音jīnggōngzhīniǎo釋  義曾受過箭傷,一聽到弓弦的聲音,就會驚懼的鳥。

比喻曾受打擊或驚嚇,心有餘悸,稍有動靜就害怕的人。

典出《戰國策.楚策四》。

典故說明據《戰國策.楚策四》載,戰國時代,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決定聯合起來,以「合縱」政策對抗秦國,於是趙國派出使者魏加到楚去商談軍事結盟的事情。

魏加見到楚相春申君,得知楚國要派臨武君當主將,魏加覺得他不是合適的人選,因為自己少時好射,便舉了一個關於射箭的例子:「從前魏國有一個射箭好手更羸,有一天他和魏王來到一座高臺的下面,仰頭看到天上的飛鳥,更羸就跟魏王說他可以只用弓不用箭,就把天上的飛鳥射下來。

魏王不相信。

過了一會兒,東方飛來一群雁,更羸把弓拉滿然後放掉,果真有一隻雁應聲墜落。

魏王吃驚地問:『為什麼這樣可以把雁射下來?』更羸解釋說:『因為這是一隻負傷的雁。

』魏王又問:『你怎麼知道呢?』更羸回答說:『這雁飛得很慢,是因為身上的舊傷在痛;鳴叫聲悲傷,是因為長久跟不上雁群。

舊傷還沒好,心裡受到的驚嚇也沒有平復,所以一聽到弓弦的聲音,就驚惶地往上飛高,舊傷迸裂,掉了下來。

』臨武君曾被秦國打敗過,心中的陰影難以去除,就像這隻雁一樣,並不適合讓他擔任對抗秦國的主將啊!」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驚弓之鳥」,用來比喻曾經受到驚嚇,心有餘悸,稍有動靜就害怕的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曾受打擊或驚嚇,心有餘悸,稍有動靜就害怕的人。

使用類別用在「驚懼恐慌」的表述上。

例句 敵軍連吃幾次敗仗,已經成了驚弓之鳥。

對方雖是驚弓之鳥,也得注意他們的動向。

被釋放的肉票,像驚弓之鳥,帶著倉惶的眼神。

從戰場歷劫歸來的戰士難民,有如驚弓之鳥,寢食難安。

警方已全面發布追緝令,罪犯者已成為驚弓之鳥,惶惶難安。

他已被嚇破膽了,稍有聲響,就好像驚弓之鳥一樣,不能自持。

那些潰敗的軍隊已是驚弓之鳥,聽到鞭炮聲,卻也嚇得四處走避。

方才喘一口氣,伏兵又現,這群驚弓之鳥嚇得抱頭鼠竄,各自逃命。

強烈地震後,大家都成了驚弓之鳥,稍有震動,就爭先恐後地向外逃。

辨  識近義心有餘悸、談虎色變、吳牛喘月 參考詞語傷弓之鳥注  音ㄕㄤ。

ㄍㄨㄥ。

ㄓ。

ㄋㄧㄠˇ漢語拼音shānggōngzhīniǎo 釋  義《晉書.卷一一二》:「鄧羌說黃眉曰:『傷弓之鳥,落於虛發。

』」傷矢之禽注  音ㄕㄤ。

ㄕˇ。

ㄓ。

ㄑㄧㄣˊ漢語拼音shāngshǐzhīqín 釋  義唐.張說〈讓右丞相表.第二表〉:「傷矢之禽,聞弦虛墜。

」驚弦之鳥注  音ㄐㄧㄥ。

ㄒㄧㄢˊ。

ㄓ。

ㄋㄧㄠˇ漢語拼音jīngxiánzhīniǎo 釋  義《穀梁傳.成公二年》:「敗軍之將不可以語勇,驚弦之鳥不可以應弓。

」 驚心動魄 參考詞語‧動心驚魂‧動魄驚心‧驚魂動魄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ㄐㄧㄥ。

ㄒㄧㄣ。

ㄉㄨㄥˋ。

ㄆㄛˋ漢語拼音jīngxīndòngpò釋  義形容人內心感受極深,震撼很大。

#語本晉.王嘉《拾遺記》。

典故說明「驚心動魄」原作「動心驚魂」。

晉代王嘉《拾遺記》裡記載這麼一則故事:古時候的越國國君想要滅掉吳國,於是派人到處收集奇珍異寶、美人和好吃而罕見的食物,進貢給吳國國君。

其中有兩個美人,一名夷光,一名脩明,吳王特別喜愛,將她們安置在建築精緻,裝飾華麗的房間,然後用細珠串在一起作為門窗的簾子。

隔著簾子偷偷窺視過她們的人,沒有人不是內心感受極深,引起很大震撼,都說她們是天上的仙女。

漸漸地,受到迷惑的吳王,開始不理國家政事,到後來越國軍隊攻入王宮,他還抱著這兩個美女一起逃。

後來「驚心動魄」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內心感受極深,震撼很大。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內心感受極深,震撼很大。

使用類別用在「盛大驚人」的表述上。

例句 千人合唱愛國歌曲,場面驚心動魄!這是一本描寫南京大屠殺的書,看得人驚心動魄。

這部電影驚心動魄的戰鬥場面,讓觀眾看了直呼過癮。

颱風夜又遇上大地震,驚心動魄,無以復加。

警方整個攻堅逮捕要犯的過程,真可謂驚心動魄、緊張萬分。

看到獅子獵殺羚羊的鏡頭真是驚心動魄,但那就是大自然的循環。

車子行經蘇花公路清水斷崖時,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斷崖,真是令人驚心動魄。

辨  識近義怵魄動心反義無動於衷 參考詞語動心驚魂注  音ㄉㄨㄥˋ。

ㄒㄧㄣ。

ㄐㄧㄥ。

ㄏㄨㄣˊ漢語拼音dòngxīnjīnghún 釋  義《太平御覽.卷一八五》:「越又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一名脩明,以貢於吳。

吳處之以椒華之房,貫細珠為簾幌。

幌內竊窺者,莫不動心驚魂,謂之神人。

」動魄驚心注  音ㄉㄨㄥˋ。

ㄆㄛˋ。

ㄐㄧㄥ。

ㄒㄧㄣ漢語拼音dòngpòjīngxīn 釋  義《庚子事變文學集.都門紀變百詠》:「動魄驚心三十天,槍聲不斷砲聲連。

」清.姚衡《寒秀草堂筆記.卷三》:「秀水所稱,光彩煥發,動魄驚心,即九、十兩卷。

」驚魂動魄注  音ㄐㄧㄥ。

ㄏㄨㄣˊ。

ㄉㄨㄥˋ。

ㄆㄛˋ漢語拼音jīnghúndòngpò 釋  義清.陳確〈示兒帖〉:「每讀《易》至此,未嘗不驚魂動魄,心膽墮地也。

」《老殘遊記.第一六回》:「底下差役炸雷似的答應了一聲『嗄』,夾棍拶子望堂一摔,驚魂動魄價響。

」 七零八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

ㄌㄧㄥˊ。

ㄅㄚ。

ㄌㄨㄛˋ漢語拼音qīlíngbāluò釋  義形容零散的樣子。

※#語或出《建中靖國續燈錄.卷六.臨江軍有文禪師》。

後亦用「七零八落」形容支離破碎,殘敗不完整,或形容數量稀少。

典故說明「七零八落」一語當從「零落」一詞變化而來。

漢語使用「七ㄨ八ㄨ」來構詞的情形很普遍。

例如「七上八下」、「七拼八湊」等。

多有不整齊、零散的意思。

「零落」一詞出現的時代很早,原指草木凋落,如戰國楚.屈原〈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後來可引申死亡、落魂、零散等意思。

可見「零落」的意思相當廣。

出現「七零八落」比較早的文獻像《建中靖國續燈錄.卷六.臨江軍有文禪師》說:「無味之談,七零八落。

」推測禪師的語義,「七零八落」應當是零散的意思。

後來的用法也偏於這個意思,往往指一個完整的個體,分散開來。

例如《東周列國志》第一六回:「殺得齊兵七零八落,大敗而奔。

」也可以形容支離破碎,殘敗不完整。

例如《醒世恆言.卷一六.陸五漢硬留合色鞋》:「一個小小家當,弄得七零八落。

」也可形容稀少。

例如:「臺下觀眾七零八落,場面非常冷清。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零散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零亂不整」的表述上。

例句 他好不容易將散成一地、七零八落的衣服全部掛回衣櫥。

貨車翻覆在路邊,車上的貨物七零八落,布滿整個路面。

他看著七零八落、散亂一地的行李,不知道該從何處整理起?二語義說明形容支離破碎,殘敗不完整。

使用類別用在「潰散瓦解」的表述上。

例句 颱風過後,行道樹被吹得七零八落。

我軍士氣如虹,把敵人打得七零八落。

對手被我隊打得七零八落,慘敗而歸。

三語義說明形容數量稀少。

使用類別用在「數量稀少」的表述上。

例句 這場演奏會的聽眾七零八落,十分冷清。

自從大地震後,這裡的遊客七零八落,不復從前盛況。

辨  識近義落花流水、七零八散、亂七八糟、四分五裂反義井然有序、有條有理、條理井然、櫛比鱗次 七竅生煙 參考詞語‧七孔生煙‧七竅煙生‧七竅煙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

ㄑㄧㄠˋ。

ㄕㄥ。

ㄧㄢ漢語拼音qīqiàoshēngyān釋  義七竅,指兩眼、兩耳、兩鼻孔及口七孔。

「七竅生煙」指眼耳鼻口都冒出火來,形容焦急或氣憤到了極點。

※語或出《說唐演義》第三○回。

典故說明「七竅生煙」是說人的臉上眼、耳、鼻、口七個孔穴都冒出火來生出煙了,是誇張地形容一個人為了某人或某事十分焦急或氣憤的模樣。

這句成語較早的用法,見載於《說唐演義》。

《說唐演義》書中描寫隋末唐初英雄的開國事跡。

隋朝自煬帝弒君主政後,暴亂荒淫,以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其中以唐公李淵與瓦崗寨群雄的勢力最大。

在第三○回的故事中,敘述隋煬帝派邱瑞和宇文成龍領兵破瓦崗寨,瓦崗寨軍師徐茂公施計,將宇文成龍拿下,斬下他的首級,送至宇文化及府中,並附上模仿邱瑞筆跡的書信。

信中寫著:「你兒子恃功,不把我元帥放在眼內,屢次違我軍令,今已把他斬首,特此告知。

」宇文化及大怒,即入朝拿與隋煬帝看,隋煬帝即派錦衣衛去捉拿邱瑞家屬,但早已人去樓空。

宇文化及要煬帝立刻派官差前去邱瑞營中,令其自盡,煬帝即派官差飛奔瓦崗行事。

邱瑞兒子邱福趕到邱瑞營中,告訴父親說,家人都在瓦崗城中安頓妥當,請邱瑞歸降。

邱瑞聽後一時急得七竅生煙,主意全無。

一會兒接到聖旨說皇上要賜死自己,邱瑞長歎一聲,吩咐邱福先去通報,即收拾十五萬人馬,歸降瓦崗。

「七竅生煙」這句成語多用來形容焦急或氣憤到了極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焦急或氣憤到了極點。

使用類別用在「激憤惱怒」的表述上。

例句 看了兒子滿江紅的成績單後,他不由氣得七竅生煙。

她這番話說得實在惡毒,把婆婆氣得七竅生煙,火冒三丈。

聽到客戶支票遭退票的消息,老闆氣得七竅生煙,雙腳直跳。

大雨連著下了兩三天,眼看田裡抽穗的稻子都倒伏了,大叔急得七竅生煙。

聽說對方無緣無故翻臉不認帳,他真是七竅生煙,恨不得馬上前去和對方拚命。

辨  識近義火冒三丈、怒不可遏、怒髮衝冠反義欣喜若狂 參考詞語七孔生煙注  音ㄑㄧ。

ㄎㄨㄥˇ。

ㄕㄥ。

ㄧㄢ漢語拼音qīkǒngshēngyān 釋  義《宦海.第三回》:「便連忙一行行一句句的看下去,剛看到兩三行,面色已經大變,勉勉強強的看下去,只把個金方伯氣得七孔生煙,渾身亂抖,一時軟癱在椅子上,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七竅煙生注  音ㄑㄧ。

ㄑㄧㄠˋ。

ㄧㄢ。

ㄕㄥ漢語拼音qīqiàoyānshēng 釋  義《西遊記.第七八回》:「(唐僧)忽聞此言,諕得三屍神散,七竅煙生,倒在塵埃,渾身是汗,眼不定睛,口不能言。

」七竅煙騰注  音ㄑㄧ。

ㄑㄧㄠˋ。

ㄧㄢ。

ㄊㄥˊ漢語拼音qīqiàoyānténg 釋  義《飛龍全傳.第二回》:「匡胤聽了此言,只氣得三尸暴跳,七竅 (煙)騰。

」 七手八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

ㄕㄡˇ。

ㄅㄚ。

ㄐㄧㄠˇ漢語拼音qīshǒubājiǎo釋  義形容人多動作紛亂又沒條理。

※語或出《續傳燈錄.卷二二.慶元府育王佛照德光禪師》。

△「手忙腳亂」 典故說明漢語的語詞常見由「七、八」所構成,如:「七上八下」、「亂七八糟」、「七零八落」、「七歪八倒」、「七嘴八舌」等,這些例子大概都有不整齊、錯落的意思。

「七手八腳」也是如此,用來形容人多動作紛亂又沒條理。

比較早的出處見於《續傳燈錄.卷二二.慶元府育王佛照德光禪師》:「七手八腳,三頭兩面。

」三頭兩面,就是比喻人詭譎善變,玩弄兩面手法。

所以禪師語義當是用來形容塵世煩亂,人情複雜。

因此要人「耳聽不聞,眼覷不見」,也就是有所不聞,有所不見的意思。

後來「七手八腳」這句成語就是用來形容人多動作紛亂又沒條理。

這句成語常見於小說中,例如《金瓶梅詞話》第七回:「七手八腳將婦人床帳、裝奩、箱籠,搬的搬,抬的抬,一陣風都搬去了。

」《紅樓夢》第七○回:「這裡小丫頭們聽見放風箏,巴不得一聲兒,七手八腳,都忙著拿出個美人風箏來。

」這兩個例子都是在形容多人一起動手,煩亂一片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多動作紛亂又沒條理。

使用類別用在「慌亂無章」的表述上。

例句 大家七嘴八舌加上七手八腳,現場真是亂成一團。

洪水漲得太快,只見居民七手八腳地忙著搬家具到高處。

主辦單位還沒來得及說明分配方式,一卡車的補給品,就被大夥兒七手八腳地搬個精光。

這小偷力氣真大,大家七手八腳,花了好大的勁兒才把他綁住。

老王忽然昏倒了,鄰居們七手八腳地把他扶到騎樓下休息。

一見到廚房冒出火苗,大家七手八腳地忙著救火,卻沒人撥一一九求救。

辨  識近義手忙腳亂反義不慌不忙、有條不紊、從容不迫「七手八腳」及「手忙腳亂」都有緊張慌亂的意思。

「七手八腳」側重於人多手雜,用在很多人做同一件事的時候;「手忙腳亂」側重於沒有條理地忙亂,一個人或很多人一起時都可用。

七手八腳手忙腳亂辨似例句○○老王忽然昏倒了,鄰居們~地把他扶到騎樓下休息。

ㄨ○看你~的樣子,還是讓別人來做吧! 七上八下 參考詞語‧七上八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

ㄕㄤˋ。

ㄅㄚ。

ㄒㄧㄚˋ漢語拼音qīshàngbāxià釋  義(一)形容心情起伏不定、忐忑不安。

※語或出《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一.示呂機宜》。

(二)或七之上,或八之下。

形容普通而不出眾。

※語或出宋.趙令畤《侯鯖錄》卷七。

典故說明 「七上八下」的「上下」是指「忐忑」,「七、八」是形容它的紛亂不定。

在漢語的詞語結構中常以七、八嵌在名詞、動詞間,多表示「多」、「雜亂」之意,名詞的如:「七嘴八舌」、「七手八腳」,動詞的如:「七零八落」、「七拼八湊」。

「七上八下」一語見於宋代《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一.示呂機宜》,意為忐忑不安。

語錄記載:有人問禪宗大師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意思是說:禪宗主張佛在眾生,那像狗這種畜牲到底有無佛性?趙州的回答並不一定,有時說「有」,有時說「無」。

大慧普覺禪師就引這個例子來告訴有心向佛求證悟的人,要隨時把這例子拿來參究,直向內心去求答案。

有時會覺得內心紛亂難安,像嘴裡咬到鐵釘一般,毫無滋味,在此當頭,千萬別退卻,因為這是即將體悟的時候。

原來佛法緣於我們的心思,如果沒有一切心思,哪需要佛法來度呢?心裡紛亂難安,不就是體悟佛法的機緣嗎?這裡的「七上八下」就是形容心情起伏不定、忐忑不安的意思。

「七上八下」也可以用在表示中等的意思,形容普通而不出眾。

這種用法也在宋代文獻就可以看到。

在趙令畤《侯鯖錄》卷七提到一段故事:宋朝傅欽之在擔任御史中丞的時候,曾經奏章評論劉攽(ㄅㄧㄣ)的姪子仲馮。

有一天,劉攽遇見了傅欽之,就說:「我的姪子是不是犯了什麼過錯,以致於讓您要奏章來評論呢?」傅欽之感到慚愧,回答說:「這篇奏章也只是普普通通的文字。

」劉攽細看了之後,笑著說:「我姪子真的只是個普通人才啊!」原文中的「三平二滿文字」和「七上八下人才」是對仗。

「三平二滿」也是宋代常用詞語,例如宋.辛棄疾〈鷓鴣天.莫殢春光花下遊〉詞:「百年雨打風吹卻,萬事三平二滿休。

」也作「二平三滿」。

「三平二滿」的意思也是普普通通,所以可以和「七上八下」相對。

但是這種「七之上、八之下」的用法,後世罕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心情起伏不定、忐忑不安。

使用類別用在「惶惶不安」的表述上。

例句 我第一次上臺報告時,心裡七上八下,緊張得要命。

每次搭飛機,我心裡就七上八下的,希望一切平安。

媽媽為了哥哥的婚事,心裡頭總是七上八下的,很不平靜。

遠遠看到她走過來,我的心裡就開始七上八下的,不知該說什麼好。

想到要面對婆婆,她心裡不由得七上八下起來,不知情況會是如何。

到了相親那一天,姊姊心裡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知該如何是好。

聽到家鄉發生大地震的消息,我心裡直七上八下的,不知家裡是否一切平安。

辨  識近義心神不定、六神無主、如坐針氈、坐立不安、忐忑不安、惴惴不安反義心安神泰、泰然自若、泰然處之 參考詞語七上八落注  音ㄑㄧ。

ㄕㄤˋ。

ㄅㄚ。

ㄌㄨㄛˋ漢語拼音qīshàngbāluò 釋  義《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心上正如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落的。

」《官場現形記.第四八回》:「薦頭正為太太說要拿他當窩家辦,嚇得心上十五個弔桶,七上八落。

」 七嘴八舌 參考詞語‧七嘴八張‧七張八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

ㄗㄨㄟˇ。

ㄅㄚ。

ㄕㄜˊ漢語拼音qīzuǐbāshé釋  義形容人多口雜,議論紛亂。

※語或出明.馮惟敏〈仙桂引.想當年怕盤弄這條蛇〉曲。

典故說明在漢語中,使用七和八組成的詞語相當多,除「七嘴八舌」外,另如「七上八下」、「七零八落」、「七折八扣」、「七扯八扯」等,是漢語中常見的組合,都有點雜亂的意思。

出現「七嘴八舌」較早的文獻,如明代馮惟敏《海浮山堂詞稿.卷二下》有一闋〈仙桂引〉,標題為〈思歸〉的曲,是講作者想歸隱的心境。

其中有幾句:「猛想起冷清清竹籬茅舍,翠巍巍青山綠野,靜沉沉洞府岩穴。

靜沉沉洞府岩穴,收拾起萬緒千頭,脫離了七嘴八舌。

」大意是說回想起自己當趕快脫離官場是非,歸隱到那青山綠野的茅舍,雖是冷清、靜沉,卻可以省卻多少煩惱,避開那人多嘴雜的是是非非。

後來「七嘴八舌」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形容人多口雜,議論紛亂。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多口雜,議論紛亂。

使用類別用在「眾人談論」的表述上。

例句 這群人在一起七嘴八舌,不知道在談論什麼事。

這個消息一傳開,公司同仁都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

主席才一講完議題,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了。

這時圍觀的人越來越多,七嘴八舌地說著車禍的經過。

你們推派個代表出來,這樣七嘴八舌,我如何聽得清楚?今天班會討論畢業旅行,同學七嘴八舌地爭相提出意見。

這種議題事關重大,不相干的人請不要七嘴八舌,窮起鬨。

辨  識近義七言八語反義眾口一詞、異口同聲 參考詞語七嘴八張注  音ㄑㄧ。

ㄗㄨㄟˇ。

ㄅㄚ。

ㄓㄤ漢語拼音qīzuǐbāzhāng 釋  義《喻世明言.卷三九》:「不期太守差王立同去,他倚著上官差遣,便要誇才賣智,七嘴八張,連我也不好做事了。

」《東周列國志.第三二回》:「恰好巫刁二人兵轉,眾官員一擁而前,七嘴八張的,都問道:『世子何在?』」七張八嘴注  音ㄑㄧ。

ㄓㄤ。

ㄅㄚ。

ㄗㄨㄟˇ漢語拼音qīzhāngbāzuǐ 釋  義《二十年目睹之怪狀.第八六回》:「眾醫生在那裡七張八嘴,有說用葠的,有說用桂的。

」《石點頭.卷四》:「鳳奴擇人另配,七張八嘴,亂了數日,方才停妥。

」 千變萬化 參考詞語‧千變萬態‧千變萬狀‧千轉萬變‧萬化千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ㄢ。

ㄅㄧㄢˋ。

ㄨㄢˋ。

ㄏㄨㄚˋ漢語拼音qiānbiànwànhuà釋  義形容變化無窮。

#◎語出《列子.周穆王》。

△「瞬息萬變」 典故說明《列子.周穆王》有一段記載:周穆王時,有一異人從西方極遠之國來,他能進出水火,穿透金石,使山川夷為平地,把城市遷到別處;能凌空而不會墜下,碰撞實物也不受阻擋。

變化多端,無窮無極。

周穆王對他非常敬畏,奉若神明。

典源又見《列子.湯問》。

其內容則是記載周穆王西遊時,遇到一個巧匠,他製作的木偶與真人無異,並且在巧匠的操控下跳起舞來,動作千變萬化,十分靈巧。

周穆王見了非常驚異,稱讚工匠的技藝精巧,有如自然的化育。

「千變萬化」就是直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被用來形容變化無窮。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變化無窮。

使用類別用在「變化多端」的表述上。

例句 魔術師的表演千變萬化,讓人嘆為觀止。

我這一枝禿筆,實在無法形容雲海的千變萬化。

阿里山的日出景象千變萬化,叫人看得目不暇給。

國慶日放的煙火花樣千變萬化,看起來真是美麗極了!萬花筒裡千變萬化的圖案,讓小孩子們看得目不轉睛。

千變萬化的國際情勢,誰都無法預料未來究竟如何發展。

《西遊記》裡千變萬化的故事情節,吸引了廣大的讀者。

參加化妝舞會的賓客們造型千變萬化,極盡搞怪之能事。

人的思想和創意是千變萬化的,怎麼可以用僵化的制度加以規範呢? 辨  識近義五花八門、瞬息萬變、變化多端、變化無窮、變幻莫測反義千篇一律、一成不變「千變萬化」及「瞬息萬變」都有變化多端的意思。

「千變萬化」強調變化之多;「瞬息萬變」強調變化之快。

千變萬化瞬息萬變辨似例句○ㄨ萬花筒裡~的圖案,讓小孩子們看得目不轉睛。

ㄨ○資訊市場~,短短幾年就有許多新機種問市。

參考詞語千變萬態注  音ㄑㄧㄢ。

ㄅㄧㄢˋ。

ㄨㄢˋ。

ㄊㄞˋ漢語拼音qiānbiànwàntài 釋  義《藝文類聚.卷四四》:「爾乃秘艷曲,卓礫殊異,周旋去留,千變萬態。

」唐.釋皎然《詩式.明勢》:「高手述作,如登荊、巫,覿三湘、鄢、郢之盛,縈回盤礡,千變萬態。

」千變萬狀注  音ㄑㄧㄢ。

ㄅㄧㄢˋ。

ㄨㄢˋ。

ㄓㄨㄤˋ漢語拼音qiānbiànwànzhuàng 釋  義唐.白居易〈草堂記〉:「陰晴顯晦,昏旦含吐,千變萬狀,不可殫紀。

」唐.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蓋絕句之作,本於詣極,此外千變萬狀,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

」千轉萬變注  音ㄑㄧㄢ。

ㄓㄨㄢˇ。

ㄨㄢˋ。

ㄅㄧㄢˋ漢語拼音qiānzhuǎnwànbiàn 釋  義《莊子.田子方》:「於是哀公號之五日,而魯國无敢儒服者,獨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門。

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

」萬化千變注  音ㄨㄢˋ。

ㄏㄨㄚˋ。

ㄑㄧㄢ。

ㄅㄧㄢˋ漢語拼音wànhuàqiānbiàn 釋  義宋.費袞《梁溪遺稿.卷二》:「晨煙夕霏,萬化千變;近峰遠嶺,閒見層出。

」 千篇一律 參考詞語‧一律千篇‧千人一律‧千幅一律‧千手一律‧千篇一體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ㄢ。

ㄆㄧㄢ。

ㄧ。

ㄌㄩˋ。

(變)。

ㄑㄧㄢ。

ㄆㄧㄢ。

ㄧˊ。

ㄌㄩˋ漢語拼音qiānpiānyīlǜ(變)qiānpiānyílǜ釋  義「千篇一律」典源作「千篇一體」,指許多篇詩文都是相同的格式、體裁。

語本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晉司空張華詩》。

後用「千篇一律」形容事物的形式呆板而毫無變化。

典故說明「千篇一律」原作「千篇一體」。

《詩品》一書,是南朝梁鍾嶸所撰,品評古今五言詩,自漢、魏至梁朝,共一百零三人,論其優劣,分上、中、下三品。

這一篇是在品評西晉時代張華的詩作,說明張華的詩風主要是模仿王粲,詩歌的形體講究鋪排對偶,詞藻華美;即使內容平凡,但卻用字斟酌,致力於華美的文字。

雖然頗負盛名,然而一些有識之人,還是對於他詩作中兒女柔情太多,風雲慷慨之氣太少而感到遺憾。

謝靈運也曾經說過,張華的詩即使有千篇之多,但其實都是同一種風格體式。

後來「千篇一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物的形式呆板而毫無變化。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事物的形式呆板而毫無變化。

使用類別用在「毫無變化」的表述上。

例句 老總的演講內容千篇一律,聽來無味。

最近電視上的綜藝節目千篇一律,了無新意。

愛情電影中,千篇一律的情節使人感到乏味。

所謂「教亦多方」,總不能千篇一律,毫無變化吧!寫文章要能出奇制勝,不宜千篇一律,才能引發閱讀者的興趣。

母親的叮嚀雖然總是千篇一律的一句:「自己多小心。

」卻讓我感到無比的溫馨。

經驗要隨宜而變,你不能千篇一律地採用一個方式要去應付各種情況。

中午在外面買便當吃,幾乎天天都是那幾樣菜,千篇一律,吃都吃膩了。

你不能寫任何文章,在結尾時都千篇一律地來一句:「朋友們!起來吧!」 辨  識近義老生常談、一成不變、一模一樣反義別出心裁、別開生面、五花八門、千差萬別、千變萬化、迥然不同、變化多端、標新立異、自出機杼 參考詞語一律千篇注  音ㄧ。

ㄌㄩˋ。

ㄑㄧㄢ。

ㄆㄧㄢ。

(變)。

ㄧˊ。

ㄌㄩˋ。

ㄑㄧㄢ。

ㄆㄧㄢ漢語拼音yīlǜqiānpiān(變)yílǜqiānpiān 釋  義明.胡應麟《詩藪.內編》:「用事非詩正體,然景物有限,格調易窮,一律千篇,袛供厭飫。

」千人一律注  音ㄑㄧㄢ。

ㄖㄣˊ。

ㄧ。

ㄌㄩˋ。

(變)。

ㄑㄧㄢ。

ㄖㄣˊ。

ㄧˊ。

ㄌㄩˋ漢語拼音qiānrényīlǜ(變)qiānrényílǜ 釋  義宋.蘇軾〈答王庠書〉:「今程試文字,千人一律,考官亦厭之。

」千幅一律注  音ㄑㄧㄢ。

ㄈㄨˊ。

ㄧ。

ㄌㄩˋ。

(變)。

ㄑㄧㄢ。

ㄈㄨˊ。

ㄧˊ。

ㄌㄩˋ漢語拼音qiānfúyīlǜ(變)qiānfúyílǜ 釋  義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墨畫盛於本朝,始惟文與可……王清叔亦著名,然元暉千幅一律。

」千手一律注  音ㄑㄧㄢ。

ㄕㄡˇ。

ㄧ。

ㄌㄩˋ。

(變)。

ㄑㄧㄢ。

ㄕㄡˇ。

ㄧˊ。



ㄌㄩˋ漢語拼音qiānshǒuyīlǜ(變)qiānshǒuyílǜ 釋  義清.朱庭珍《筱園詩話.卷一》:「靡靡之音,陳陳之套,千手一律,萬口同腔。

」千篇一體注  音ㄑㄧㄢ。

ㄆㄧㄢ。

ㄧ。

ㄊㄧˇ。

(變)。

ㄑㄧㄢ。

ㄆㄧㄢ。

ㄧˋ。

ㄊㄧˇ漢語拼音qiānpiānyītǐ(變)qiānpiānyìtǐ 釋  義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張公雖復千篇,猶一體耳。

」宋.劉克莊〈劉圻父詩序〉:「余嘗病世之為唐律者,膠攣淺易,窘局才思,千篇一體。

」 千方百計 參考詞語‧千思百計‧千籌百計‧千謀百計‧百計千心‧百計千方‧百計千謀‧百謀千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ㄢ。

ㄈㄤ。

ㄅㄞˇ。

ㄐㄧˋ漢語拼音qiānfāngbǎijì釋  義費盡心機,想盡一切辦法、計謀。

※#語或出宋.彭龜年〈論小人疑間兩宮乞車駕過宮面質疏〉。

△「千方萬計」 典故說明「千方百計」的「方」和「計」,指的是方法和計謀,「千」和「百」,則都是用來表很多,所以「千方百計」就是用了很多的方法和計謀。

此一成語可見於宋代彭龜年的〈論小人疑間兩宮乞車駕過宮面質疏〉。

彭龜年,字子壽,清江人。

南宋乾道進士,歷任煥章閣待制、知江陵府,遷湖北安撫使。

諡忠肅。

在朝言事,善惡是非,辨析甚嚴。

他的〈論小人疑間兩宮乞車駕過宮面質疏〉,即是勸諫君王應以古代聖君為榜樣,當朝中小人費盡心機,想盡一切辦法、計謀,想要蒙蔽聖上的時候,不要輕易聽信讒言。

他批評朝中奸佞小人「千方百計誤陛下之聽」,使皇上無法省察群臣的諫言。

「千方百計」這句成語可能出於此,就用來形容費盡心機,想盡一切辦法、計謀。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費盡心機,想盡一切辦法、計謀。

使用類別用在「費盡心思」的表述上。

例句 為了解決眼前的難題,他們確實用盡了千方百計。

為了推動新的政策,政府千方百計地發出各種說帖。

那些小人總是千方百計的找我麻煩,但終究奈何不了我。

我們雖然千方百計的想要救他,但是仍然無法挽回既成的事實。

看到他倆鶼鰈情深,竟然有人居心叵測,千方百計地想破壞他倆的感情。

這幾年來,他千方百計的想博得美人歡心,想不到事與願違,終究是一場空。

凡事皆須務實,一心只想投機取巧,即使費盡了千方百計,仍然無法獲致成功的。

辨  識近義挖空心思、絞盡腦汁、費盡心機、想方設法、處心積慮、苦心孤詣反義無所用心「千方百計」及「處心積慮」都有費盡心思的意思。

「千方百計」側重於想盡各種辦法;「處心積慮」側重於費時蓄意謀劃。

千方百計處心積慮辨似例句○ㄨ凡事皆須務實,一心只想投機取巧,即使費盡了~,仍然無法獲致成功的。

ㄨ○他對那家公司的經營權~已久,此次不惜花費重金,似乎勢在必得。

參考詞語千思百計注  音ㄑㄧㄢ。

ㄙ。

ㄅㄞˇ。

ㄐㄧˋ漢語拼音qiānsībǎijì 釋  義元.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四四》:「不以無恥為恥,專以患失為事,千思百計,阿匼取容,雖僇辱在前而不顧。

」千籌百計注  音ㄑㄧㄢ。

ㄔㄡˊ。

ㄅㄞˇ。

ㄐㄧˋ漢語拼音qiānchóubǎijì 釋  義明.徐光啟《徐光啟集.卷三》:「誠思千籌百計,總以精兵為根本。

」千謀百計注  音ㄑㄧㄢ。

ㄇㄡˊ。

ㄅㄞˇ。

ㄐㄧˋ漢語拼音qiānmóubǎijì 釋  義金.山主〈臨江仙.不向人前誇媚態〉:「潺潺耳畔水東流。

千謀百計,到此一場休。

」百計千心注  音ㄅㄞˇ。

ㄐㄧˋ。

ㄑㄧㄢ。

ㄒㄧㄣ漢語拼音bǎijìqiānxīn 釋  義明.陸采《明珠記.第三七齣》:「你爹憐母惜,你爹憐母惜,當時許下偕老鴛衾,到如今,用盡了百計千心,只落得淚珠兒羅衫溼浸。

」百計千方注  音ㄅㄞˇ。

ㄐㄧˋ。

ㄑㄧㄢ。

ㄈㄤ漢語拼音bǎijìqiānfāng 釋  義宋.趙長卿〈探春令.雨孱風瘦〉:「凡花且莫相嘲謔,儘強伊寂寞。

便饒他、百計千方做就,醞藉如何學。

」《西遊記.第四一回》:「若論你百計千方,騙了我喫,管教你一個個遭腫頭天瘟。

」百計千謀注  音ㄅㄞˇ。

ㄐㄧˋ。

ㄑㄧㄢ。

ㄇㄡˊ漢語拼音bǎijìqiānmóu 釋  義元.尚仲賢《單鞭奪槊.第二折》:「據著他全忠盡孝真良將,怎肯做背義忘恩那死囚,乾費了百計千謀。

」百謀千計注  音ㄅㄞˇ。

ㄇㄡˊ。

ㄑㄧㄢ。

ㄐㄧˋ漢語拼音bǎimóuqiānjì 釋  義元.孟漢卿《魔合羅.第四折》:「這其間詳細,索用心機,要搜尋百謀千計。

」 千頭萬緒 參考詞語‧千條萬端‧千端萬緒‧千緒萬端‧千頭百緒‧萬緒千端‧萬緒千頭‧萬頭千緒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ㄢ。

ㄊㄡˊ。

ㄨㄢˋ。

ㄒㄩˋ漢語拼音qiāntóuwànxù釋  義形容事情雜亂,頭緒紛繁,難以處理。

語本三國魏.曹植〈自試令〉。

典故說明「千頭萬緒」原作「千端萬緒」。

曹植是歷史上有名的文人,他相當有才華,文學地位很高。

晉代文人謝靈運曾說:「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獨得八斗。

」他是魏太祖曹操的兒子,雖然身為王公貴族,但生活簡單,不好奢華,也沒有架子。

十幾歲就飽讀詩書,下筆成章,很受曹操的喜愛。

他的哥哥魏文帝曹丕繼位後,由於妒忌他的才能,並不重用他。

曹植身懷才幹,想為國家效力,卻處處踫壁,所以不時寫文章上書皇帝,希望能獲得重視。

但終其一生都未如願,最後抑鬱而終。

這篇〈自試令〉就是為了表達心意所寫,文章中自述近期的遭遇,指出受到王機、倉輯等人的誣蔑,被降罪貶謫,回到自己的屬地,安分地過日子。

不料仍然受到王機等人的百般刁難,身邊大小事搞得焦頭爛額。

雖然如此,對國家王朝仍忠心不二。

日前皇帝駕臨,與我重拾舊歡,還有豐厚的賞賜,我無以為報,只有繼續堅守效忠的心志。

所以寫下這篇〈自試令〉,並貼在門上,以告天下。

其中「千端萬緒」是曹植用來描述自己的處境,受王機等吹毛求瑕,百般刁難。

「端」與「緒」都是指絲的線頭,用絲線的錯綜複雜表示事情的繁多。

後來「端」就改成「頭」,「千頭萬緒」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事情雜亂,頭緒紛繁,難以處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事情雜亂,頭緒紛繁,難以處理。

使用類別用在「複雜紛亂」的表述上。

例句 一時之間千頭萬緒,我該從何說起呢!這件事千頭萬緒,真不知該從何處著手?他才剛接手這個職務,真是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著手。

她的能力優秀,即使事情千頭萬緒,也能處理得有條不紊。

很多現代人困在千頭萬緒的日常事務中,卻忘了靈性的提昇。

儘管公事千頭萬緒,十分繁忙,但王經理總是會撥出時間運動。

面對千頭萬緒的重建工程,我們得要有更充裕的時間和人力才行。

經過多年奮鬥,如今才能站在臺上接受表揚,她一時千頭萬緒湧上心頭。

辨  識近義千絲萬縷、經緯萬端反義井然有序、綱舉目張 參考詞語千條萬端注  音ㄑㄧㄢ。

ㄊㄧㄠˊ。

ㄨㄢˋ。

ㄉㄨㄢ漢語拼音qiāntiáowànduān 釋  義《後漢書.卷一八》:「比敕公千條萬端,何意臨事勃亂!」《太平經.卷三六》:「各有所急,千條萬端,皆名為何等急。

」千端萬緒注  音ㄑㄧㄢ。

ㄉㄨㄢ。

ㄨㄢˋ。

ㄒㄩˋ漢語拼音qiānduānwànxù 釋  義三國魏.曹植〈自試令〉:「機等吹毛求瑕,千端萬緒,然終無可言者。

」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一》:「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畫,於事穩便,方可奏行。

」宋.杜安世〈採明珠.雨乍收〉:「下簾幃、悄悄空階,敗葉墜風,惹動閒愁,千端萬緒難整。

」千緒萬端注  音ㄑㄧㄢ。

ㄒㄩˋ。

ㄨㄢˋ。

ㄉㄨㄢ漢語拼音qiānxùwànduān 釋  義《晉書.卷六六》:「終日斂膝危坐,閫外多事,千緒萬端,罔有遺漏。

」千頭百緒注  音ㄑㄧㄢ。

ㄊㄡˊ。

ㄅㄞˇ。

ㄒㄩˋ漢語拼音qiāntóubǎixù 釋  義《朱子語類.卷一一七》:「萬理雖只是一理,學者且要去萬理中千頭百緒都理會,四面湊合來,自見得是一理。

」萬緒千端注  音ㄨㄢˋ。

ㄒㄩˋ。

ㄑㄧㄢ。

ㄉㄨㄢ漢語拼音wànxùqiānduān 釋  義宋.劉光祖〈鵲橋仙.相逢一笑〉:「歌聲此處,秋聲何處,幾度亂愁搔首。

如何不寄一行書,有萬緒千端別後。

」萬緒千頭注  音ㄨㄢˋ。

ㄒㄩˋ。

ㄑㄧㄢ。

ㄊㄡˊ漢語拼音wànxùqiāntóu 釋  義元.賈仲名《升仙夢.第四折》:「桃腮點嫩朱,柳眉愁未足,萬緒千頭,一點情舒。

」《兒女英雄傳.第一一回》:「心中萬緒千頭,在牲口上悶悶不語。

」萬頭千緒注  音ㄨㄢˋ。

ㄊㄡˊ。

ㄑㄧㄢ。

ㄒㄩˋ漢語拼音wàntóuqiānxù 釋  義元.張埜〈水龍吟.落花天氣初晴〉:「惹起閒愁,織成離恨,萬頭千緒。

」 千里鵝毛 參考詞語‧千里寄鵝毛‧萬里鵝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ㄢ。

ㄌㄧˇ。

ㄜˊ。

ㄇㄠˊ漢語拼音qiānlǐémáo釋  義鵝毛,形容價值不高之物。

「千里鵝毛」指從千里之外贈送輕微的禮物。

比喻禮物雖輕但情意深重。

※語或本宋.歐陽修〈梅聖俞寄銀杏〉詩。

典故說明歐陽修(西元1007∼1072),字永叔,晚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宋廬陵人。

工詩、詞、散文,所作文章,為世所重,是當時文壇領袖。

有一次歐陽修收到朋友梅聖俞送來的一包銀杏,便寫了一首詩答謝他。

詩中用千里迢迢送來一根鵝毛做為比喻,表示銀杏雖然不是多麼珍貴的禮物,但因為是朋友的一片心意,所以彌足珍貴。

又由此發出感慨︰卑微的禮物雖然會因為致贈者的心意而顯得貴重;賢人卻沒有因為他的才能而得到重視,反而被輕視捨棄。

後來「千里鵝毛」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禮物雖輕但情意深重。

在明朝徐渭所著的《路史》中,另外記載了一個跟「千里鵝毛」有關的故事。

傳說在唐朝的時候,雲南的藩屬進貢了一隻天鵝,護送天鵝的使者緬伯高途經沔陽湖時,想幫天鵝洗澡,結果不慎讓天鵝飛走了,只剩下一根鵝毛,緬伯高只好將鵝毛獻上,又寫了一首詩,請求皇帝原諒,詩的內容是這樣:「將鵝貢唐朝,山高路遠遙。

沔陽湖失去,倒地哭號號。

上覆唐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

」皇帝看了這首詩之後,就原諒他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禮物雖輕但情意深重。

使用類別用在「禮輕情重」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份禮物,聊表千里鵝毛之忱,敬請笑納。

堂哥託人送來一盒瑞士巧克力,說是千里鵝毛,請爸爸笑納。

我到金門旅遊,特地帶回金門貢糖相送,千里鵝毛,敬請笑納。

這是我到歐洲旅遊帶回來的手工藝品,千里鵝毛,請您收下。

小朋友捐給災民的錢雖然不多,卻是千里鵝毛,愛心感動人。

參考詞語千里寄鵝毛注  音ㄑㄧㄢ。

ㄌㄧˇ。

ㄐㄧˋ。

ㄜˊ。

ㄇㄠˊ漢語拼音qiānlǐjìémáo 釋  義宋.蘇軾〈揚州以土物寄少游〉:「且同千里寄鵝毛,何用孜孜飫麋鹿。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諺云︰『情人眼裡有西施。

』又云︰『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意重。

』皆鄙語也。

」萬里鵝毛注  音ㄨㄢˋ。

ㄌㄧˇ。

ㄜˊ。

ㄇㄠˊ漢語拼音wànlǐémáo 釋  義清.顏光敏《顏氏家藏尺牘.卷三》:「聊寄土物二色,萬里鵝毛,薄將遠懷,伏惟叱茹。

」 千軍萬馬 參考詞語‧千兵萬馬‧萬馬千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ㄢ。

ㄐㄩㄣ。

ㄨㄢˋ。

ㄇㄚˇ漢語拼音qiānjūnwànmǎ釋  義形容兵馬眾多,聲勢浩大。

語本《梁書.卷三二.陳慶之列傳》。

典故說明「千軍萬馬」原作「千兵萬馬」。

陳慶之是南朝梁的大將軍,數與北魏軍交戰,都獲得大勝,戰功彪炳。

武帝大通初年,北魏國內情勢紊亂,北海王元顥來降,請求梁朝立他為魏主。

梁武帝接納他,並派陳慶之護送元顥回到北魏。

元顥到了渙水即位稱帝,並封陳慶之為鎮北將軍,征伐北魏的其他勢力,元顥順利成為北魏皇帝入都洛陽。

陳慶之繼續掃蕩餘兵,節節勝利,名震一時。

由於陳慶之的軍隊都穿著白袍,所向披靡,所以洛陽有首童謠傳唱著:「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意思是大將軍們不要自我煩擾,只要看見穿著白袍的軍隊,即使自己兵馬再多也避開為妙。

後來「千軍萬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

出現「千軍萬馬」的書證如《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後面一似千軍萬馬趕來,再也不敢回頭。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兵馬眾多,聲勢浩大。

使用類別用在「軍容壯盛」的表述上。

例句 敵方千軍萬馬壓陣,我軍則嚴陣以待。

狂濤巨浪就像千軍萬馬,呼嘯奔騰而來。

岸邊波濤洶湧,聲勢有如千軍萬馬奔騰一般。

知識的力量勝過千軍萬馬,為政者萬萬不可小覷。

龍捲風有千軍萬馬般的威力,掃過之處盡是滿目瘡痍。

大將軍率領著千軍萬馬衝鋒陷陣,一舉將敵人澈底殲滅。

強烈颱風以千軍萬馬之勢橫掃臺灣,造成農、漁業重大損失。

假使沒有紀律,儘管千軍萬馬,仍然是一盤散沙,不堪一擊。

她所演奏的這首〈十面埋伏〉,聽來真像有千軍萬馬互相廝殺。

敵軍雖有千軍萬馬,然我軍眾志成城,因此得以創造出以寡克眾的奇蹟。

辨  識近義投鞭斷流、旌旗蔽空反義兵微將寡、單槍匹馬 參考詞語千兵萬馬注  音ㄑㄧㄢ。

ㄅㄧㄥ。

ㄨㄢˋ。

ㄇㄚˇ漢語拼音qiānbīngwànmǎ 釋  義《梁書.卷三二》:「慶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

先是洛陽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明.陳繼儒《珍珠船.卷四》:「李翰言文章,當如千兵萬馬而無人聲。

」萬馬千軍注  音ㄨㄢˋ。

ㄇㄚˇ。

ㄑㄧㄢ。

ㄐㄩㄣ漢語拼音wànmǎqiānjūn 釋  義元.無名氏《千里獨行.第四折》:「他恰才萬馬千軍擺下戰場,則見他忙把門旗放,顯出那棄印封金有智量。

」《兒女英雄傳.第一六回》:「講他的心胸本領,莫說殺一個仇人,就萬馬千軍,衝鋒打仗,也了得了。

」 千鈞一髮 參考詞語‧一縷千鈞‧一髮千鈞‧髮引千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ㄢ。

ㄐㄩㄣ。

ㄧ。

ㄈㄚˇ。

(變)。

ㄑㄧㄢ。

ㄐㄩㄣ。

ㄧˋ。

ㄈㄚˇ漢語拼音qiānjūnyīfǎ(變)qiānjūnyìfǎ釋  義千鈞重物用一根頭髮繫著。

比喻情況非常危險。

#語本《列子.仲尼》。

△「危如累卵」 典故說明「千鈞一髮」原作「髮引千鈞」。

典源本於《列子.仲尼》。

中山公子牟,是魏國公室的公子,愛好與賢人交遊,不管國事,他很推崇趙國人公孫龍的學說。

樂正子輿知道後,對著公子牟嘲笑公孫龍說:「公孫龍言辭荒誕,善於詭辯,像他說的髮引千鈞、白馬非馬等言論,根本是違背客觀規律的謬論!」公子牟聽了反駁樂正子輿說:「智者的話,本來就不是愚者所能了解的,你說那些言論不合理,其實是因為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就拿『髮引千鈞』來說,一根頭髮之所以可以繫著千鈞重物,這是因為頭髮承受力量均衡的原因。

』」以一根細髮絲,拉引千鈞之重物,在一般人的看法,本來就是隨時會斷,《列子》此處所說的「髮引千鈞,勢至等」是一種邏輯推論,並不影響「髮引千鈞」代表危險狀況的原義,所以在《漢書.卷五一.賈鄒枚路傳.枚乘》裡,「夫以一縷之任,係千鈞之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拿一根細線繫著千鈞的重物;另外在唐.韓愈〈與孟尚書書〉中,「其危如一髮引千鈞」,這句話的意思是:情勢的危急,就像是在一根頭髮上,掛著千鈞重的東西一樣。

這兩處的說法都是危險的意思後來「千鈞一髮」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非常危險。

「千鈞一髮」較早的書證如宋.李曾伯〈水龍吟.吾皇神武中興〉詞:「中流孤艇,千鈞一髮,老夫何有?」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非常危險。

使用類別用在「危急緊迫」的表述上。

例句 魔術師總能在千鈞一髮之際,從緊鎖的水箱中逃生。

在千鈞一髮的時刻,若想逃生,不容許你有半點猶豫。

你怎麼可以在千鈞一髮、生死關頭時,棄他於不顧呢?在千鈞一髮的危急關頭,唯有保持冷靜才有機會脫險。

千鈞一髮之際,他奮不顧身地跳下河,救起溺水的小孩。

在千鈞一髮之時,他終於從快要倒塌的樓房裡衝了出去。

這艘小船在急流中打轉,千鈞一髮的情景,讓人不禁捏了把冷汗!此刻情勢千鈞一髮,若想要救出人質,得步步為營,絲毫馬虎不得。

就在歹徒掏出槍來的千鈞一髮之際,警察及時將他制服,危機才得以解除。

辨  識近義危如累卵、岌岌可危、九死一生、間不容髮反義安如泰山、安如磐石「危如累卵」及「千鈞一髮」都有危險的意思。

「危如累卵」側重於形勢的危險;「千鈞一髮」側重於眼前緊迫危急。

危如累卵千鈞一髮辨似例句○ㄨ國事已~,有志青年應奮起救國! ㄨ○~之際,他奮不顧身地跳下河,救起溺水的小孩。

參考詞語一縷千鈞注  音ㄧ。

ㄌㄩˇ。

ㄑㄧㄢ。

ㄐㄩㄣ。

(變)。

ㄧˋ。

ㄌㄩˇ。

ㄑㄧㄢ。

ㄐㄩㄣ漢語拼音yīlǚqiānjūn(變)yìlǚqiānjūn 釋  義唐.錢珝〈為集賢崔相公讓大學士第三表〉:「臣叨膺殊渥,特越常倫,一縷千鈞,非能比重;累棋加卵,何足為危?」一髮千鈞注  音ㄧ。

ㄈㄚˇ。

ㄑㄧㄢ。

ㄐㄩㄣ。

(變)。

ㄧˋ。

ㄈㄚˇ。

ㄑㄧㄢ。

ㄐㄩㄣ漢語拼音yīfǎqiānjūn(變)yìfǎqiānjūn 釋  義《孽海花.第二九回》:「現在和議的事,一髮千鈞,在他國內,私行捕禁,雖說行館有治外法權,萬一漏了些消息,連累和議,不是玩的!」髮引千鈞注  音ㄈㄚˇ。

ㄧㄣˇ。

ㄑㄧㄢ。

ㄐㄩㄣ漢語拼音fǎyǐnqiānjūn 釋  義《列子.仲尼》:「夫無意則心同。

無指則皆至。

盡物者常有。

影不移者,說在改也。

髮引千鈞,勢至等也。

」唐.韓愈〈與孟尚書書〉:「漢氏以來,群儒區區修補,百孔千瘡,隨亂隨失,其危如一髮引千鈞,綿綿延延,寖以微滅。

」 千載一時 參考詞語‧千歲一時‧千載一會‧千載一逢‧千載一遇‧萬世一時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ㄢ。

ㄗㄞˇ。

ㄧ。

ㄕˊ。

(變)。

ㄑㄧㄢ。

ㄗㄞˇ。

ㄧˋ。

ㄕˊ漢語拼音qiānzǎiyīshí(變)qiānzǎiyìshí釋  義千年才有一次的好時機,形容機會十分難得,稍縱即逝。

#語本《戰國策.楚策四》。

△「千載難逢」、「萬世一時」 典故說明「千載一時」的「千載」指時間的長久,「一時」指一次的機會。

千年才有的一次機會,當然相當難得。

若探究來源,在比較早的文獻中,可以看到類似的用法。

《戰國策.楚策四》中就有「百代之一時」一語。

故事是說:戰國時,楚考烈王曾賜給丞相春申君淮北一帶的封地,春申君覺得封地太偏遠,過於接近齊國,而楚又與齊、魏不睦,因此建議楚王將這裡建郡,並自請將封地改為江東地區。

但這件事拖了很久都沒有定案,春申君的一個部下便向他進諫說:「我們應該要居安思危,現在楚王的年事已高,封地的事一定要趕快解決,而您的封地最好遠離楚國國都。

您看春秋時秦孝公曾封公孫鞅,但孝公一死,他的繼任者就把公孫鞅殺了。

還有秦惠王也曾賜封冉子,惠王一死,接任的君王就把他的封地收回。

公孫鞅是功臣,冉子是皇親國戚,都還遭到這樣的命運,原因就是封地離京師太近,過於招搖。

像古代太公望與邵公奭,就因為封在遠地而得以保全。

今天燕國不斷攻打趙國,弄得趙國怨聲四起,您不如向北出兵救趙,平定燕國,然後就請以燕國為封地,這是百年難得一遇的機會啊!」「千載一時」這個成語的用法和「百代之一時」相同,都是形容機會十分難得,稍縱即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機會十分難得,稍縱即逝。

使用類別用在「時機難得」的表述上。

例句 你如果不努力,就算遇到千載一時的機會也無濟於事。

這個千載一時的天文奇觀只持續一分鐘,看得大家目不轉睛。

這次會議聚集了各國的優秀人才,真可說是千載一時,盛況空前。

這是個千載一時的大好機會,你一定要好自為之,爭取最佳成績。

這兩位巨星同臺演出,可說是千載一時的難得機會,我一定要去欣賞。

這個機會真可謂千載一時,我們一定要好好把握利用,千萬不可錯過。

你再這樣漫不經心,就會失去這個千載一時的好機會,難免將來後悔莫及。

辨  識近義千載難逢反義司空見慣、家常便飯「千載一時」及「千載難逢」都有機會難得的意思。

「千載一時」強調時機稍縱即逝,語義較重;「千載難逢」強調機會很難遇到,語義較輕。

千載一時千載難逢辨似例句○ㄨ這個~的天文奇觀只持續一分鐘,看得大家目不轉睛。

ㄨ○這樣~的勝事,竟讓我碰上了,真是幸運。

參考詞語千歲一時注  音ㄑㄧㄢ。

ㄙㄨㄟˋ。

ㄧ。

ㄕˊ。

(變)。

ㄑㄧㄢ。

ㄙㄨㄟˋ。

ㄧˋ。

ㄕˊ漢語拼音qiānsuìyīshí(變)qiānsuìyìshí 釋  義《晉書.卷一二四》:「公自高氏名家,何能為他養子!機運難邀,千歲一時,公焉得辭也!」千載一會注  音ㄑㄧㄢ。

ㄗㄞˇ。

ㄧ。

ㄏㄨㄟˋ。

(變)。

ㄑㄧㄢ。

ㄗㄞˇ。

ㄧˊ。

ㄏㄨㄟˋ漢語拼音qiānzǎiyīhuì(變)qiānzǎiyíhuì 釋  義《後漢書.卷二三》:「王者迭興,千載一會。

欲遂立桓、文,輔微國,當勉卒功業;欲三分鼎足,連衡合從,亦宜以時定。

」《魏書.卷六一》:「今江南阻亂,內外離心,安都今者求降,千載一會,機事難遇,時不可逢。

」千載一逢注  音ㄑㄧㄢ。

ㄗㄞˇ。

ㄧ。

ㄈㄥˊ。

(變)。

ㄑㄧㄢ。

ㄗㄞˇ。

ㄧˋ。

ㄈㄥˊ漢語拼音qiānzǎiyīféng(變)qiānzǎiyìféng 釋  義《梁書.卷一四》:「顧己循涯,寔知塵忝,千載一逢,再造難答。

」清.馮桂芬〈致姚衡堂書〉:「此又千載一逢之機會,於此舉尤宜者也。

」千載一遇注  音ㄑㄧㄢ。

ㄗㄞˇ。

ㄧ。

ㄩˋ。

(變)。

ㄑㄧㄢ。

ㄗㄞˇ。

ㄧˊ。

ㄩˋ漢語拼音qiānzǎiyīyù(變)qiānzǎiyíyù 釋  義《東觀漢記.卷八》:「太史官曰:『耿況、彭寵,俱遭際會,順時乘風,列為藩輔,忠孝之策,千載一遇也。

』」《歧路燈.第一○回》:「那得一個窮廬書愚,竟得上覲龍顏,這也是千載一遇的厚福,如何自外覆載?」萬世一時注  音ㄨㄢˋ。

ㄕˋ。

ㄧ。

ㄕˊ。

(變)。

ㄨㄢˋ。

ㄕˋ。

ㄧˋ。

ㄕˊ漢語拼音wànshìyīshí(變)wànshìyìshí 釋  義《史記.卷一○六》:「彗星出,蝗蟲數起,此萬世一時,而愁勞聖人之所以起也。

」《三國演義.第九六回》:「若擒了曹休,便長驅直進,唾手而得壽春,以窺許、洛,此萬世一時也。

」 切磋琢磨 參考詞語‧切瑳琢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ㄝ。

ㄘㄨㄛ。

ㄓㄨㄛˊ。

ㄇㄛˊ漢語拼音qiēcuōzhuómó釋  義將骨頭、象牙、玉石、石頭等加工製成器物。

語本《詩經.衛風.淇奧》。

後用「切磋琢磨」比喻互相研究討論,取長補短,以求精進。

典故說明切、磋、琢、磨:分別是對於動物骨頭、象牙、玉石、石頭等四種工藝材料進行加工整治的方式。

例如《爾雅.釋器》:「骨謂之切,象謂之磋,玉謂之琢,石謂之磨。

」就是這個意思。

《詩經.衛風.淇奧》一文讚美衛武公的品德,是一位具有華美文采的君子,同時又有著虛心納諫的美德。

就如同玉石工匠致力於切磋琢磨動物骨頭、象牙、玉石、石頭等工藝材料一樣,在行為上精益求精;因此他的舉止,莊重威嚴,顯赫而煥發。

後來「切磋琢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互相研究討論,取長補短,以求精進。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互相研究討論,取長補短,以求精進。

使用類別用在「推敲鑽研」的表述上。

例句 能常和同學們切磋琢磨,學業會進步更快。

我們常常在球場切磋琢磨,球技因此而精進不少。

遇到困難時,我們一起切磋琢磨,討論解決辦法。

除了努力不懈外,與人切磋琢磨,交換心得也是必要的。

在學術研討會上,大家各就所知,互相切磋琢磨,交換心得。

團隊研究就是任何事情大家可以一起切磋琢磨,因此收到最大的效益。

辨  識近義精益求精反義獨學孤陋、獨學寡聞 參考詞語切瑳琢磨注  音ㄑㄧㄝˋ。

ㄘㄨㄛ。

ㄓㄨㄛˊ。

ㄇㄛˊ漢語拼音qiècuōzhuómó 釋  義漢.王充《論衡.量知》:「骨曰切,象曰瑳,玉曰琢,石曰磨,切瑳琢磨,乃成寶器。

」 切膚之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ㄝˋ。

ㄈㄨ。

ㄓ。

ㄊㄨㄥˋ漢語拼音qièfūzhītòng釋  義切,接近。

「切膚之痛」指與自身密切相關的痛苦。

語本《易經.剝卦》。

後用「切膚之痛」比喻極為深刻難忘的感受與經驗。

典故說明「切膚之痛」的「切」意思是靠近、接近,「切膚」就是極為接近人身,可引申為與自身密切相關。

《易經.剝卦》有所謂:「剝床以膚,凶。

」其釋辭云:「剝床以膚,切近災也。

」此處的「膚」原非指人身肌膚,而是喻指床面,整句話的意思是:大床的床體毀損殆盡,已經剝落到床面了,而床面是最接近人身的,這也代表災害即將迫近。

所以當出現剝卦時,便象徵著災害將至,會有凶險。

後來「切膚之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與自身密切、能深刻感受到的痛苦,後則用來比喻極為深刻難忘的感受與經驗,如《聊齋志異.卷七.冤獄》:「受萬罪於公門,竟屬切膚之痛。

」便是這個意思。

今人或誤解「切近」之「切」,為「切割」之「切」義。

若作切割解,切音ㄑㄧㄝ,「切膚之痛」就變成指切割肌膚的痛。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極為深刻難忘的感受與經驗。

使用類別用在「深刻體驗」的表述上。

例句 遭父母遺棄的切膚之痛,令她難以釋懷,至今仍心懷怨恨。

出身寒微的他,對低下階層百姓的艱苦生活頗有切膚之痛。

酒後駕車的危險,我曾有切膚之痛,因此怎能眼睜睜看你醉仍上道呢?去年颱風帶來的災難,全國人民都有切膚之痛,所以今年特別謹慎小心。

他曾被酒醉駕車者撞傷,對此有切膚之痛,所以十分贊成大規模地路檢和酒測。

辨  識反義麻木不仁、無關痛癢 巧奪天工 參考詞語‧巧侔造化‧巧奪造化‧巧絕天工‧巧逾造化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ㄠˇ。

ㄉㄨㄛˊ。

ㄊㄧㄢ。

ㄍㄨㄥ漢語拼音qiǎoduótiāngōng釋  義雖然是人工所製,但是精巧勝過天然。

形容技藝巧妙。

語本晉.郭璞《葬書.外篇》。

△「出神入化」、「鬼斧神工」 典故說明「巧奪天工」原作「巧奪造化」。

「奪」,超越。

指雖是人工所製造,但是精巧勝過天然。

郭璞,字景純,東晉著名的文學家、訓詁學家、堪輿學鼻祖。

漢末佛道並起,生死問題逐漸受到重視,郭璞的《葬書》,就是在這個環境下孕育而出。

《葬書》內容是談論葬事的宜忌,在〈外篇〉提到,風水師在選擇安葬地點時,如果眼光好,加上工具測量的才能,就能避開不好的地方,讓墓地趨於完美。

選擇墓地的方法,是非常微妙的,要能通陰陽之理,觸類旁通。

一個心目靈巧,功力高深的風水師,更能使一塊好的墓地「巧奪造化」,勝過天然。

「造化之工」即為「天工」,所以後來「巧奪天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技藝巧妙。

元朝趙孟頫〈贈放煙火者〉詩,有「人間巧藝奪天工,鍊藥燃燈清晝同。

」句,也是形容製作煙火的技術高超精密,煙火雖是人工製作,但卻勝過天然,十分美麗巧妙。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技藝巧妙。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作工精美」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蠟像栩栩如生,巧奪天工,令人嘆為觀止!這些奇妙的小玩意兒做得真是巧奪天工,令人愛不釋手。

這些婦女巧奪天工的刺繡功夫,正是本地繡品迷人之處。

這幅山水畫竟然是用花瓣貼成的,巧奪天工,使人讚嘆不已! 辨  識近義出神入化、鬼斧神工反義粗製濫造「巧奪天工」及「鬼斧神工」都有技藝高超的意思。

「巧奪天工」側重於技藝已超過天之所為,多用於形容人工藝品;「鬼斧神工」側重於技藝非人力所能及,多用於形容自然景觀。

巧奪天工鬼斧神工辨似例句○ㄨ這些婦女~的刺繡功夫,正是本地繡品迷人之處。

ㄨ○這塊巨龍大石就這麼蟠繞在崖壁上,有如天造地設、~。

參考詞語巧侔造化注  音ㄑㄧㄠˇ。

ㄇㄡˊ。

ㄗㄠˋ。

ㄏㄨㄚˋ漢語拼音qiǎomóuzàohuà 釋  義《太平廣記.卷二二五》:「魯般,燉煌人,莫詳年代,巧侔造化。

於涼州造浮圖,作木鳶,每擊楔三下,乘之以歸。

」巧奪造化注  音ㄑㄧㄠˇ。

ㄉㄨㄛˊ。

ㄗㄠˋ。

ㄏㄨㄚˋ漢語拼音qiǎoduózàohuà 釋  義晉.郭璞《葬書.外篇》:「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趨全避闕,增高益下。

微妙在智,觸類而長,玄通陰陽,巧奪造化。

」宋.梅堯臣〈傳神悅躬上人〉:「子誠丹青妙,巧奪造化深,妍媸必盡得,幻妄恐交侵。

」巧絕天工注  音ㄑㄧㄠˇ。

ㄐㄩㄝˊ。

ㄊㄧㄢ。

ㄍㄨㄥ漢語拼音qiǎojuétiāngōng 釋  義宋.袁褧《楓窗小牘.卷下》:「粗者以供屏牖妝嵌,而晶瑩成形,巧絕天工者,蓋充滿內府矣。

」巧逾造化注  音ㄑㄧㄠˇ。

ㄩˊ。

ㄗㄠˋ。

ㄏㄨㄚˋ漢語拼音qiǎoyúzàohuà 釋  義《太平廣記.卷二二六》:「又奏請造欹器酒山撲滿等物,許之,皆以白銀造作,……皆若自然,巧踰造化矣。

」 巧取豪奪 參考詞語‧巧偷豪奪‧巧取強奪‧豪奪巧取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ㄠˇ。

ㄑㄩˇ。

ㄏㄠˊ。

ㄉㄨㄛˊ漢語拼音qiǎoqǔháoduó釋  義用巧詐的手段騙取,或倚仗權勢強行奪取。

※語或本宋.蘇軾〈次韻米黻二王書跋尾〉詩二首之一。

後用「巧取豪奪」形容不擇手段地取得權利、財物。

典故說明「巧取豪奪」原作「巧偷豪奪」。

米黻,即米芾(音ㄈㄨˊ),字元章,宋襄陽人。

舉止顛狂,故世稱為「米顛」。

為文奇險,妙於翰墨,畫山水人物,自成一家。

愛金石古器,尤愛奇山,世有「元章拜石」之語。

據周煇《清波雜志》卷五記載,米芾十分喜愛古書畫,曾經向人借古畫臨摹,等臨摹好了,再和真品一起送回去,讓古畫的主人從中挑出真品,主人往往分辨不出來,他於是用這種巧妙騙取的手段,得到了許多古書畫。

《晉書.卷九二.文苑列傳.顧愷之》中提到東晉桓玄也喜歡收集古書名畫。

有一次,顧愷之將畫裝在箱子裡彌封後寄給他,他收到後偷了裡面的畫,再將箱子恢復原狀,寄還給顧愷之。

顧愷之發現畫已不翼而飛,不但不生氣,反而說畫像仙人通靈,幻化而去。

而蘇軾這首〈次韻米黻二王書跋尾〉詩:「巧偷豪奪古來有,一笑誰似痴虎頭。

」就是用這個例子來譏諷米芾這種不當的行為。

後來「巧取豪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不擇手段地取得權利、財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不擇手段的取得權利、財物。

使用類別用在「蠻橫胡為」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貪官對當地民眾巧取豪奪,無所不至!他那地位是巧取豪奪來的,有何值得尊敬?這種巧取豪奪的行為,令人髮指,天理難容!他今天仗勢如此巧取豪奪,小心老天會給報應。

老家那塊地就這樣被當地土財主給巧取豪奪了。

這種趁亂世巧取豪奪的作法,和趁火打劫有何不同?這些錢財都是他當年巧取豪奪來的,通通捐出來也不為過。

那時候,軍閥橫征暴斂,巧取豪奪,弄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警方發現嫌犯為了謀取對方的錢財,偷搶拐騙各種巧取豪奪的手段都使盡了。

辨  識反義一介不取 參考詞語巧偷豪奪注  音ㄑㄧㄠˇ。

ㄊㄡ。

ㄏㄠˊ。

ㄉㄨㄛˊ漢語拼音qiǎotōuháoduó 釋  義宋.蘇軾〈次韻米黻二王書跋尾.詩二首之一〉:「怪君何處得此本,上有桓玄寒具油。

巧偷豪奪古來有,一笑誰似痴虎頭。

」宋.周煇《清波雜志.卷五》:「老米(芾)酷嗜書畫,嘗從人借古畫自臨搨,搨竟,併與真贗本歸之,俾其自擇而莫辨也。

巧偷豪奪,故所得為多。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卷三》:「總之,彈丸小邑,僻陋自慚,蓋不得不為此巧偷豪奪之行也。

」巧取強奪注  音ㄑㄧㄠˇ。

ㄑㄩˇ。

ㄑㄧㄤˊ。

ㄉㄨㄛˊ漢語拼音qiǎoqǔqiángduó 釋  義宋.劉克莊〈饒州州院申潛彝招桂節夫周氏阿劉訴占產事〉:「文其武斷豪強之跡,前後騙人田產,巧取強奪,不可勝計。

」豪奪巧取注  音ㄏㄠˊ。

ㄉㄨㄛˊ。

ㄑㄧㄠˇ。

ㄑㄩˇ漢語拼音háoduóqiǎoqǔ 釋  義明.張岱《陶庵夢憶.卷六》:「恆恐子孫效尤,以袖攫石、攫金銀,以賺田宅,豪奪巧取,未免有累盛德。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六》:「後其夫隨高叶飛官天長,甚見委任,豪奪巧取,歲以多金寄歸,婦藉其財,以招誘少年。

」 巧言令色 參考詞語‧令色巧言‧巧言善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ㄠˇ。

ㄧㄢˊ。

ㄌㄧㄥˋ。

ㄙㄜˋ漢語拼音qiǎoyánlìngsè釋  義巧,美妙。

令,善。

「巧言令色」指話說得很動聽,臉色裝得很和善,可是一點也不誠懇。

形容人矯情虛偽。

語出《書經.皋陶謨》。

典故說明「巧言令色」的「巧」是美妙之意,「令」則是好的意思,所以「巧言令色」是指話說得很動聽,臉色裝得很和善,可是一點也不誠懇。

《書經.皋陶謨》裡有一段記載夏代禹與皋陶間的對話,討論如何才能成為一個賢明的君王。

皋陶認為治理國事最重要的就是知人善任、使百姓安樂。

禹也覺得很有道理,但真的要做到實在很難,連身為君王的舜都難以做到。

能知人善任,就是有智慧;真能使百姓安樂,就是有仁德。

如果真能有智又有德,就不會有人作亂,那舜又何必為驩兜這個惡人煩心?何必驅逐苗族?又何必怕巧言令色的小人呢?文中的「巧言令色」就是指表裡不一、虛偽不實的小人,是有德之人所憎恨、避而遠之的。

所以孔子也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後來「巧言令色」演變為成語,就用來形容人矯情虛偽。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矯情虛偽。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諂媚討好」的表述上。

例句 我最厭惡那些巧言令色,表裡不一的人。

看他那種巧言令色的樣子,十足是個偽君子。

他是個巧言令色的人,對長官極盡奉承之能事。

他巧言令色,善於奉迎,一進公司很快就被重用。

一個巧言令色的人,對上對下往往有不同的嘴臉。

善於巧言令色的人,表面上跟你十分親熱,其實往往別有用心。

他雖然努力表現出親善的樣子,但還是給人一種巧言令色的感覺。

辨  識近義花言巧語、諂詞令色反義疾言厲色、義正辭嚴、聲色俱厲 參考詞語令色巧言注  音ㄌㄧㄥˋ。

ㄙㄜˋ。

ㄑㄧㄠˇ。

ㄧㄢˊ漢語拼音lìngsèqiǎoyán 釋  義《魏書.卷九三》:「夫令色巧言,矯情飾貌,邀眄睞之利,射咳唾之私,此蓋苟進之常也。

」明.瞿佑《剪燈新話.卷三》:「妾本倡流,素非良族。

……令色巧言,迎新送舊;東家食而西家宿,久習遺風;張郎婦而李郎妻,本無定性。

」巧言善色注  音ㄑㄧㄠˇ。

ㄧㄢˊ。

ㄕㄢˋ。

ㄙㄜˋ漢語拼音qiǎoyánshànsè 釋  義《史記.卷二》:「能知能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 求全責備 參考詞語‧責備求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ㄡˊ。

ㄑㄩㄢˊ。

ㄗㄜˊ。

ㄅㄟˋ漢語拼音qiúquánzébèi釋  義「求全」,要求完美。

語出《孟子.離婁上》。

「責備」,苛求完備。

語本《管子.形勢解》。

「求全責備」指對人或事要求完美無缺。

△「吹毛求疵」 典故說明「求全責備」係由「求全」及「責備」二語組合而成。

「求全」語出《孟子.離婁上》,「責備」語本《管子.形勢解》的記載,孟子認為:一個人有出乎預料之外而得到的聲譽,也有力求完美而導致的毀謗(即「求全之毀」);正因為毀譽由人而不在己,君子固當不為所惑而行所當行。

根據《管子.形勢解》的記載,管子闡釋了明君和昏君的差別︰英明的君主在授人官職時,必定會任用他的長處,而避免任用他的短處,這樣一來,做事自然能夠順利成功;而昏庸的君主不知道人們各有其長處與短處,因此隨意任用,卻又苛求他們一定要把事情做到完美無缺(即「責必備」)。

「求全之毀」和「責必備」便合在一起形成「求全責備」這個成語,用來指對人或事要求完美無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對人或事要求完美無缺。

使用類別用在「苛求完美」的表述上。

例句 待人應當寬厚,千萬不可事事求全責備,才能廣結善緣。

我對他一再求全責備,只也是希望他能百尺竿頭更進步。

老闆不問事情難易,只管求全責備,難怪員工滿腹牢騷。

對於這件事,他已經盡心盡力了,你就別再這樣求全責備了吧!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求全責備的話,天下哪有從不犯錯的人?為了讓每部辭典的品質盡善盡美,每位編輯都極盡其所能地求全責備。

像你這樣求全責備的作法,不但無法教好學生,反而會使他們失去自信。

辨  識近義吹毛求疵、洗垢求瘢「吹毛求疵」及「求全責備」都有刻意要求完美的意思。

「吹毛求疵」含有故意挑剔小毛病之意;「求全責備」僅表示所求務必達到完全無缺。

吹毛求疵求全責備辨似例句○ㄨ她連一點芝麻小事都要挑剔,未免太~了。

ㄨ○像你這樣~的作法,不但無法教好學生,反而會使他們失去自信。

參考詞語責備求全注  音ㄗㄜˊ。

ㄅㄟˋ。

ㄑㄧㄡˊ。

ㄑㄩㄢˊ漢語拼音zébèiqiúquán 釋  義《文明小史.第一一回》:「再靠著祖宗功德,被他中個舉人進士,已算難得,還好責備求全嗎?」清.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一》:「唯據律細勘,僅有某某數字,於四聲未合,即姑置而過存之,亦孰為責備求全者。

」 曲突徙薪 參考詞語‧徙薪曲突‧枉突徙薪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ㄩ。

ㄊㄨˊ。

ㄒㄧˇ。

ㄒㄧㄣ漢語拼音qūtúxǐxīn釋  義將煙囪改彎,把柴薪移走。

#典出漢.劉向《說苑.卷一三.權謀》。

後用「曲突徙薪」比喻事先採取措施,以防止危險發生。

△「有備無患」 典故說明霍氏是西漢宣帝時一個政治勢力十分龐大的家族。

霍光受到皇帝的信任,秉政二十年,掌握了朝中的大權;其弟霍去病是討伐匈奴的名將;其妹則是皇后。

他們在朝中權傾一時,連皇帝都要敬畏他們三分。

霍光死後,霍氏家族更是專恣驕奢。

大臣徐福深恐霍氏造反,便上書宣帝,建議壓抑霍氏,以免後患。

不過當時宣帝並沒有採納他的意見。

後來霍氏果然因陰謀造反遭到滅族,所有鎮壓有功的人都受到獎賞,只有徐福沒有得到任何表揚。

有人便替徐福打抱不平,上書給皇帝說:「有一戶人家的灶,煙囪是直的,旁邊又堆著柴火。

客人看見了,便勸那家的主人把煙囪改成彎的,然後把柴火移開,以免發生火災。

但是主人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後來,那家果然因此發生火災,鄰居都趕來救火。

火災撲滅之後,主人為了表示感謝,便擺設宴席,招待那些幫忙救火的人,唯獨沒有邀請最先提醒他預防火災的客人。

如果他一開始就接受那位客人的建議,做好預防措施,也就不會發生火災,所以他最應該感謝的,其實是那位客人。

相同地,如果皇上接納徐福的建議,事先壓制霍氏,那麼朝廷也就不必付出那麼大的代價了。

」宣帝看了奏摺,覺得很有道理,就下令賜給徐福財帛官爵,做為獎勵。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曲突徙薪」,用來比喻事先採取措施,以防止危險發生。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事先採取措施,以防止危險發生。

使用類別用於「防患未然」的表述上。

例句 不要將易燃物置於火源之旁,曲突徙薪,以策安全。

讓我把樓梯間雜物清乾淨,古人曲突徙薪的用心就是如此。

你把爆竹就這樣擺著,容我勸你曲突徙薪,快移到安全地方。

感謝你先前勸我移開汽油桶,才未釀成巨禍,曲突徙薪之見,銘感五內。

別怪我建議你曲突徙薪,這場地實在擠進太多人了,為了安全得盡快疏散。

那家公司財務有問題了,我警告大家曲突徙薪,趕緊把該公司股票拋售掉。

辨  識近義未雨綢繆、有備無患、未焚徙薪、防患未然、防微杜漸反義江心補漏、臨陣磨槍、臨渴掘井形音辨誤徙,音ㄒ|ˇ,遷移。

不可寫作「徒」。

「有備無患」及「曲突徙薪」都有預先防止危害發生的意思。

「有備無患」側重於事先準備妥當;「曲突徙薪」側重於事先採取防範措施。

有備無患曲突徙薪辨似例句○ㄨ老練的登山手都會充分作準備,因為他們知道~的道理。

ㄨ○你把爆竹就這樣擺著,容我勸你~,快移到安全地方。

參考詞語徙薪曲突注  音ㄒㄧˇ。

ㄒㄧㄣ。

ㄑㄩ。

ㄊㄨˊ漢語拼音xǐxīnqūtú 釋  義《漢書.卷六八》:「今茂陵徐福數上書言霍氏且有變,宜防絕之。

鄉使福說得行,則國亡裂土出爵之費,臣無逆亂誅滅之敗。

往事既已,而福獨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貴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髮灼爛之右。

」《抱朴子.外篇》:「徙薪曲突於方熾之火,纚舟弭楫於衝風之前。

」枉突徙薪注  音ㄨㄤˇ。

ㄊㄨˊ。

ㄒㄧˇ。

ㄒㄧㄣ漢語拼音wǎngtúxǐxīn 釋  義《宋書.卷七九》:「桂蠹必除,人邪必翦,枉突徙薪,何勞多力?」 曲高和寡 參考詞語‧唱高和寡‧調高和寡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ㄩˇ。

ㄍㄠ。

ㄏㄜˋ。

ㄍㄨㄚˇ漢語拼音qǔgāohèguǎ釋  義曲調愈高雅,跟著唱和的人就愈少。

比喻無法引起大眾的共鳴。

語本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

△「下里巴人」、「陽春白雪」 典故說明宋玉是戰國時代楚國的著名文學家,善於辭賦,作品有〈九辯〉〈招魂〉等,與屈原並稱「屈宋」。

關於宋玉的生平,今存甚少,且互相矛盾,依《史記.屈原列傳》末尾所記,可知宋玉應是屈原的一個後輩,曾向屈原學習,但因出身寒微,而致仕途蹇困。

有一次楚襄王對宋玉說:「我聽到許多有關於你的不好傳言,是不是因為你的言行舉止有不端正的地方呢?」宋玉擅長言論,馬上就說:「請大王先寬恕我的過錯,讓我先講一段故事。

」楚襄王答應了,於是宋玉便說道:「有一個外地的歌者來到了郢都,在市集中唱著下里、巴人這些通俗的歌曲,一開始跟著他一起唱和的人有數千人之多;後來他改唱陽阿、薤露等比較不俗的歌曲,跟著唱和的人就只剩下數百人;等到他唱起陽春、白雪這種高妙、優雅的歌曲,又夾雜著許多高難度的技巧,國中能夠一起唱和的人就寥寥無幾了。

這不是因為歌者唱得不好聽,而是因為曲子愈高雅,能夠跟著唱和的人也就愈少。

同樣的,那些批評我的人,不過是些平庸之輩,怎麼能夠欣賞、了解我的為人呢?」後來「曲高和寡」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無法引起大眾的共鳴。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無法引起大眾的共鳴。

使用類別用在「知音難得」的表述上。

辨  識近義陽春白雪反義一唱百和、下里巴人 參考詞語唱高和寡注  音ㄔㄤˋ。

ㄍㄠ。

ㄏㄜˋ。

ㄍㄨㄚˇ漢語拼音chànggāohèguǎ 釋  義晉.支敏度〈合維摩詰經序〉:「其文微而婉;厥旨幽而遠,可謂唱高而和寡,故舉世罕覽。

」調高和寡注  音ㄉㄧㄠˋ。

ㄍㄠ。

ㄏㄜˋ。

ㄍㄨㄚˇ漢語拼音diàogāohèguǎ 釋  義宋.劉敞〈和江鄰幾雪軒與持國同賦.詩二首之二〉:「適有感同好,寄聲贈所思;調高當和寡,無以答君知。

」 全軍覆沒 參考詞語‧舉軍盡沒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ㄩㄢˊ。

ㄐㄩㄣ。

ㄈㄨˋ。

ㄇㄛˋ漢語拼音quánjūnfùmò釋  義軍隊全部被消滅,無人倖免。

比喻完全喪失或澈底失敗。

#語本《魏書.卷三五.崔浩列傳》。

典故說明「全軍覆沒」原作「舉軍盡沒」。

蠕蠕,即柔然,為古代少數民族之一。

初屬拓拔部,為東胡族的苗裔。

北魏時,游牧於今鄂爾渾河和土拉河流域,建立政權。

北魏世祖拓拔燾在位年間,屢次想北伐滅之。

但是當世祖提出此議,朝中大臣幾乎全部反對,認為將會誘引南方劉宋乘隙來伐,恐怕得不償失。

但崔浩卻表贊成,他說:「當初劉裕乘後秦內亂率大軍北伐,攻下關洛,並留次子劉義真與大批的精兵鎮守長安,但後來仍被夏主赫連勃勃攻破,軍隊全被消滅,創傷至今尚且未平復,怎麼敢來攻打我們呢?此時正是北伐的良機,可獲一勞永逸的長久之利。

」於是世祖大悅,決意北伐。

「全軍覆沒」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舉軍盡沒」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完全喪失或澈底失敗。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完全喪失或澈底失敗。

使用類別用在「作戰潰敗」、「澈底失敗」的表述上。

例句 我軍這次出征,一定要讓敵人全軍覆沒。

因為相信錯誤的情報,我方差點全軍覆沒。

這場戰役,我軍驍勇善戰,把敵人殺得全軍覆沒。

這次考試,他沒準備,以致全軍覆沒,沒有一科及格。

他把所有的積蓄拿去玩股票,沒想遇到股市崩盤,全軍覆沒。

在這次奧運會裡,我國代表隊全軍覆沒,一面獎牌也未得到。

我校選手在中等學校運動會裡全軍覆沒,全體師生都大失所望。

這次的投資雖然失敗,但幸能及早撤資,所以還沒有到全軍覆沒的地步。

辨  識近義片甲不回反義大獲全勝形音辨誤覆,音ㄈㄨˋ。

傾倒而盡其所有的意思。

不可寫作「復」。

參考詞語舉軍盡沒注  音ㄐㄩˇ。

ㄐㄩㄣ。

ㄐㄧㄣˋ。

ㄇㄛˋ漢語拼音jǔjūnjìnmò 釋  義《魏書.卷三五》:「劉裕得關中,留其愛子,精兵數萬,良將勁卒,猶不能固守,舉軍盡沒。

」 杞人憂天 參考詞語‧杞人之憂‧杞國之憂‧杞國憂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ˇ。

ㄖㄣˊ。

ㄧㄡ。

ㄊㄧㄢ漢語拼音qǐrényōutiān釋  義古時杞國有個人,因為擔心天會塌下來而憂慮不安。

典出《列子.天瑞》。

後用「杞人憂天」比喻缺乏根據且不必要的憂慮。

△「庸人自擾」 典故說明《列子.天瑞》中有一則故事:從前有個杞國人因為成天擔憂天會崩塌,地會陷落,每天睡不著覺,也吃不下飯。

後來有人開導他說:「天其實是氣體聚積而成,氣體本來就是無所不在,你現在已經是整天在這團氣體裡活動呼吸了,怎麼會擔心它崩塌呢?」他聽了以後,不但沒有因此而放心,反而擔心起以氣體構成的天,會不會無法支撐日月星辰的重量,日月星辰會因此而墜落。

那個人只好又勸他說:「日月星辰也不過是氣體中發亮的部分,即使墜落也不會傷人啊!」終於,他停止了對天的擔憂,卻轉而憂慮不知道什麼時候地會塌陷。

那個人接著解釋:「地是由許多土塊累積成的,這些土塊密密實實的充塞在每個角落,你已經是整天在上面行走踩踏,有什麼理由讓你疑心地會塌陷呢?」他聽了這番話後,心中的疑慮終於消失了。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杞人憂天」,用來比喻缺乏根據且不必要的憂慮。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缺乏根據且不必要的憂慮。

使用類別用在「疑心憂慮」的表述上。

例句 事情狀況未明,大家先別杞人憂天,亂了陣腳!他最會杞人憂天,自尋煩惱了,你得多開導他。

沒想到他真有能力應付,大伙兒實在是杞人憂天了。

古人對彗星的出現,常杞人憂天,擔心會發生災難。

公司經營狀況尚好,且有主管撐著,你別杞人憂天了。

你真是杞人憂天,即便下大雨,這地區地勢高,絕不會淹水。

這消息不能告訴他,否則他那杞人憂天的個性,會急出病來。

兒子都還沒出門,她就開始擔心兒子路上的安全,真是杞人憂天。

別怕!天掉下來有高個兒頂著,咱們就別杞人憂天,庸人自擾了。

聽他一說,我心裡高興,可是又難免杞人憂天,萬一他事後變心怎麼辦?這座吊橋牢得很,不會無緣無故就斷掉,你先不要杞人憂天,還沒過就怕! 辨  識近義庸人自擾、鰓鰓過慮反義不憂不懼、無憂無慮形音辨誤杞,音ㄑㄧˇ。

古國名,不可寫作「□」。

「杞人憂天」及「庸人自擾」都有自尋煩惱的意思。

「杞人憂天」側重於「憂」,專指缺乏根據且不必要的憂慮;「庸人自擾」則側重於「擾」,用於指稱無事生事,為自己招來困擾的舉動。

杞人憂天庸人自擾辨似例句○○兒子都還沒出門,她就開始擔心兒子路上的安全,真是~。

○ㄨ這座吊橋牢得很,不會無緣無故就斷掉,你先不要~,還沒過就怕! 參考詞語杞人之憂注  音ㄑㄧˇ。

ㄖㄣˊ。

ㄓ。

ㄧㄡ漢語拼音qǐrénzhīyōu 釋  義《孽海花.第二七回》:「這是賢弟關心太切,所以有此杞人之憂。

」杞國之憂注  音ㄑㄧˇ。

ㄍㄨㄛˊ。

ㄓ。

ㄧㄡ漢語拼音qǐguózhīyōu 釋  義宋.岳珂《桯史.卷三》:「時敵初退,師尚宿留淮泗。

朝議凜凜,懼其反旆,士大夫皆有杞國之憂。

」明.范濂《雲間據目抄.卷五》:「獨以役重賦煩,人民凋瘵,識者不無杞國之憂。

」杞國憂天注  音ㄑㄧˇ。

ㄍㄨㄛˊ。

ㄧㄡ。

ㄊㄧㄢ漢語拼音qǐguóyōutiān 釋  義唐.李白〈梁甫吟〉:「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

」 歧路亡羊 參考詞語‧多岐亡羊‧多歧亡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ˊ。

ㄌㄨˋ。

ㄨㄤˊ。

ㄧㄤˊ漢語拼音qílùwángyáng釋  義岔路很多,因此而走失了一隻羊。

比喻事理繁雜多變,求道者誤入迷途,而終無所成。

典出《列子.說符》。

典故說明楊朱是戰國時的思想家。

有一天,他的鄰居走失了一隻羊,鄰居請鄉裡的人分頭去找,也來拜託楊朱派僕人去幫忙。

楊朱驚訝地說:「只不過是走失了一隻羊,為何要這麼多人去找呢?」鄰居說:「因為岔路太多,只好多請一些人分頭去找。

」後來大家都空著手回來,楊朱問說:「為什麼那麼多人去追一隻羊,還找不回來?」鄰居回答說:「因為岔路太多,在每條岔路上又各有許多小岔路。

我不知羊兒走到那條岔路裡去了,所以找不回來。

」楊朱由這件事深深感到:求學如果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就有可能像鄰人走失羊一樣,再也找不回來。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歧路亡羊」,用來比喻事理繁雜多變,求道者誤入迷途,而終無所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事理繁雜多變,求道者誤入迷途,而終無所成。

使用類別用在「方向錯誤」的表述上。

例句 討論這麼複雜的問題,假如不能掌握要點,就會歧路亡羊。

我對這個邏輯問題,越推越亂,結果是歧路亡羊,百思不解。

人的未來雖有無限的選擇,但總要執一而行,免得歧路亡羊,一事無成。

對這個問題討論的人很多,你不能深陷其中,否則歧路亡羊,難有所成。

參考詞語多岐亡羊注  音ㄉㄨㄛ。

ㄑㄧˊ。

ㄨㄤˊ。

ㄧㄤˊ漢語拼音duōqíwángyáng 釋  義明.康海《中山狼.第二折》:「俺聞的古人說:『大道以多岐亡羊。

』想起來羊乃至馴之畜,一個小廝兒,便可制伏;尚且途路多岐,走的來沒尋處。

」多歧亡羊注  音ㄉㄨㄛ。

ㄑㄧˊ。

ㄨㄤˊ。

ㄧㄤˊ漢語拼音duōqíwángyáng 釋  義《列子.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 奇貨可居 參考詞語‧居為奇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ˊ。

ㄏㄨㄛˋ。

ㄎㄜˇ。

ㄐㄩ漢語拼音qíhuòkějū釋  義收藏奇珍異品,等待高價出售。

比喻利用某種專長或有價值的東西以謀利。

語出《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列傳》。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列傳》載:戰國時有一個非常成功的商人呂不韋,他雖然事業有成,但深感商人社會地位太低,所以萌發了從政的雄心。

當時,秦安國君有一個兒子名叫子楚,他被送到趙國當人質。

由於秦國屢次攻打趙國,所以趙國對子楚很不禮遇,生活用度也不寬裕,經濟拮据,日子過得很不稱心。

當時呂不韋正好在趙都邯鄲做生意,看到子楚的特殊背景和處境,認為「奇貨可居」,於是就去求見子楚。

呂不韋對子楚說:「我能光大你的門庭。

」子楚聽後笑著說:「您還是先光大自己門庭,然後再光大我的門庭吧!」呂不韋說:「您有所不知,我的門庭是有待您的門庭光大後才能光大啊!」子楚心知呂不韋所說意思,便和他促膝深談。

呂不韋告訴子楚自己的計畫:秦昭王死後,安國君得立為秦王,如果安國君華陽夫人能立子楚為繼承人,那麼子楚就可爭到太子之位。

後來呂不韋的計畫果然成功了,子楚被立為太子,繼位為國君,於是拜呂不韋為丞相。

呂不韋果然因為子楚這個奇貨,而得到了數不盡的名與利。

後來「奇貨可居」就用來比喻利用某種專長或有價值的東西以謀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利用某種專長或有價值的東西以謀利。

使用類別用在「難得事物」的表述上。

例句 他看準了水在大漠地區必定奇貨可居,一本萬利。

我敢預言二十一世紀乾淨的水資源,必然奇貨可居。

我雖然看上那古董,但商家卻認為奇貨可居,不肯輕易出讓。

正確的保育觀念,是不能把珍禽異獸視為奇貨可居,據為己有。

沒想到他成名後,連以前寫的草稿都被收藏家視為奇貨可居了。

電腦技術一日千里,沒有人能依恃某種專長,而自認為奇貨可居。

常常停電造成的後果,連乾電池都成為奇貨可居,店家漫天要價,真是豈有此理!講價的訣竅,在於看中物品後要不動聲色,否則一被商家識破,便會奇貨可居,不肯讓步。

你別總以為自己才華出眾,奇貨可居,東不成,西不就,要知道在別人眼裡可不見得是如此看法。

辨  識近義囤積居奇、操奇計贏 參考詞語居為奇貨注  音ㄐㄩ。

ㄨㄟˊ。

ㄑㄧˊ。

ㄏㄨㄛˋ漢語拼音jūwéiqíhuò 釋  義《聊齋志異.卷四》:「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昂其直,居為奇貨。

」 青梅竹馬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ㄥ。

ㄇㄟˊ。

ㄓㄨˊ。

ㄇㄚˇ漢語拼音qīngméizhúmǎ釋  義竹馬,小孩夾在胯下當成馬騎的竹竿,有時會加上一個馬頭模型。

「青梅竹馬」形容小兒女天真無邪的結伴嬉戲。

語本唐.李白〈長干行〉二首之一。

後用「青梅竹馬」比喻從小就相識的同伴。

△「兩小無猜」 典故說明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為唐代著名的浪漫派詩人。

個性率真豪放,嗜酒好遊。

李白詩歌取材廣泛,想像豐富,多用誇飾的手法、生動的比喻,來抒發其思想感情。

他擅長寫七言古詩和絕句,賀知章見其文,曾稱讚他為「謫仙人」,所以李白又被譽為「詩仙」。

李白的作品中,有一首〈長干行〉,是藉著一個年輕商婦的情感為題材的抒情敘事詩。

詩中以女子自述的方式,寫出了自童年、成婚到別離相思的過程及對夫婿的深情,全詩充滿了溫柔深厚而又熾熱奔放的情感。

其中「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是敘述二人天真無邪的童年生活。

詩中描寫一對情竇未開、純真爛漫的小兒女,透過「折花」、「騎竹馬」、「遶床」、「弄青梅」等一連串的嬉戲,編織出一幕幕無憂無慮,甜蜜歡樂的回憶,可看出她和丈夫從小深厚的感情基礎。

後來「青梅竹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從小就相識的同伴。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從小就相識的同伴。

使用類別用在「童年好友」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們以前是青梅竹馬,現在是終身的伴侶。

我們從青梅竹馬時期認識到現在,夠久了吧!我和她是青梅竹馬的舊識,他鄉相遇,倍感親切。

青梅竹馬的玩伴能結為夫妻,感情自然更加深厚。

他倆從小就在一起長大,青梅竹馬,自是情投意合。

我回憶起小時候,大家青梅竹馬,在大榕樹下遊玩的情形。

大家過去雖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但現在都長大了,也各有心思了。

辨  識近義竹馬之好、兩小無猜反義、萍水相逢 青黃不接 參考詞語‧青黃不交‧青黃未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ㄥ。

ㄏㄨㄤˊ。

ㄅㄨˋ。

ㄐㄧㄝ漢語拼音qīnghuángbùjiē釋  義青,指還沒成熟的綠色禾苗;黃,指舊有的黃熟穀物。

「青黃不接」指新穀還沒成熟,存糧又已吃完。

※語或本宋.歐陽修〈言青苗錢第二劄子〉。

後用「青黃不接」比喻有所匱乏,一時難以為繼。

典故說明北宋神宗熙寧二年,王安石為相,推行名為「青苗法」,俗稱「青苗錢」的財政新政。

政府在每年農家經濟拮据時,分兩次貸款給農民。

正月貸而夏還,五月貸而秋還,還本時納二分利息,以免受高利貸剝削,也可增加政府收入。

歐陽修上書反對新法,認為此法是向人民放債取利。

他在文章中具陳施行青苗錢不當的地方,他認為:「夏季的糧食錢在春天發放,剛好是新穀還沒成熟,存糧又已吃完的時候,雖然不是每一戶人家都缺少糧食,但也有糧食不夠的,這還可以說是惠政。

可是在麥子成熟、戶戶不缺錢糧的五月發放,就算不得『救濟困乏』,簡直就是向人民放債取利!」後來「青黃不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新穀還沒成熟,存糧又已吃完;亦用來比喻有所匱乏,一時難以為繼。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指新穀還沒成熟,存糧又已吃完。

使用類別用在「糧食不濟」的表述上。

例句 當地農民每到青黃不接的時期,都要靠借高利貸維生,景況讓人同情。

在以前,有時正處於青黃不接之際,政府還要徵糧,結果大家的生活更加困難。

二語義說明比喻有所匱乏,一時難以為繼。

使用類別用在「缺乏不足」的表述上。

例句 又到月底青黃不接的時候,我可否向你借點錢來周轉一下?我們公司財務只是短暫的青黃不接,經營狀況完全正常。

今年由於辦理退休的人太多,造成我們學校教師人力青黃不接。

由於國內出現高科技研究人材青黃不接的窘況,只好引聘國外專家來權充。

這些專家年紀都很大了,新進的一代又太生嫩,青黃不接的情形會越來越嚴重。

如果不再注重年輕主管的栽培,不用幾年,我們領導階層就會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

辨  識近義捉襟見肘反義源源不絕、綽綽有餘 參考詞語青黃不交注  音ㄑㄧㄥ。

ㄏㄨㄤˊ。

ㄅㄨˋ。

ㄐㄧㄠ漢語拼音qīnghuángbùjiāo 釋  義宋.蘇軾〈奏浙西災傷第一狀〉:「若兩司爭糴,米必大貴,飢饉愈速,和糴不行,來年青黃不交之際,常平有錢無米,官吏拱手坐視人死。

」青黃未接注  音ㄑㄧㄥ。

ㄏㄨㄤˊ。

ㄨㄟˋ。

ㄐㄧㄝ漢語拼音qīnghuángwèijiē 釋  義宋.王柏〈社倉利害書〉:「農人以終歲服勤之勞,於逋負擬償之時,則穀賤而倍費。

及其不憚經營之艱苦,糴於青黃未接之時,則穀貴而有倍費,是穀貴穀賤,俱為民病也。

」 青出於藍 參考詞語‧青過於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ㄥ。

ㄔㄨ。

ㄩˊ。

ㄌㄢˊ漢語拼音qīngchūyúlán釋  義藍,蓼(ㄌㄧㄠˇ)藍,可以提取靛(ㄉㄧㄢˋ)青染料的植物。

「青出於藍」指青色是從蓼藍裡提煉出來的,但是顏色比蓼藍還深。

比喻求學能使人進步。

#語本《荀子.勸學》。

後用「青出於藍」比喻弟子勝過老師,或後輩優於前輩。

△「冰寒於水」、「後來居上」 典故說明戰國時代大哲學家荀子寫了一篇〈勸學〉的文章來鼓勵大家多學習。

學習有什麼好處呢?就像靛青是從蓼藍提煉出來,但是顏色比蓼藍還要青;冰是水結凍而成,但是溫度比水還要低。

學習就像這種提煉和結凍的效果一樣。

我們把一根直挺挺的木條用輮的工夫,慢慢使它彎曲,製成車輪。

等它彎曲合乎規矩後,就是經過日晒乾枯也不會再恢復原狀了。

這種輮的工夫也是學習。

所以木頭要劃得直,得靠繩墨;金屬要磨銳,得靠礪石。

君子就是要接受繩墨般的約束,礪石般的磨鍊,假如能廣泛地去學習,而且能時時反省自己,那就不會有什麼過錯了。

後來就從荀子這段話中演變成「青出於藍」這句成語,原來是用來比喻學習的效果,後多用來比喻學生表現較老師出色,晚輩成就超過前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弟子勝過老師,或後輩優於前輩。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超越前人」的表述上。

例句 徒弟能青出於藍,正是老師最大的安慰。

名師出高徒,這些學生早已青出於藍了。

他的天分超過我,日後成就必然青出於藍。

從師生作品水準來看,顯然徒弟已青出於藍。

只要你肯努力學習,必能青出於藍,超過前人。

如今他的成就已超過了教練,真可謂是青出於藍。

他看著我們下棋長大,但卻青出於藍,下得比我們好。

我們相信接續努力,必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代更比一代強。

他的畫從前是我教的,現在他得獎了,真是青出於藍,後生可畏啊!任何技藝都一樣,只要肯努力,誰說後學的人不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辨  識近義冰寒於水、青藍冰水、後來居上、為青為冰、後生可畏、後起之秀形音辨誤藍,音ㄌㄢˊ。

藍,蓼藍,可以提取靛青染料的植物。

不可寫作「籃」。

「青出於藍」及「後來居上」都有後人勝過前人的意思。

「青出於藍」側重於成就高出前輩;「後來居上」側重於次序由後超前。

青出於藍後來居上辨似例句○ㄨ名師出高徒,這些學生早已~了。

ㄨ○只要發揮實力,要在剩下的賽場中~並不困難。

參考詞語青過於藍注  音ㄑㄧㄥ。

ㄍㄨㄛˋ。

ㄩˊ。

ㄌㄢˊ漢語拼音qīngguòyúlán 釋  義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東坡蓋學徐浩書,山谷蓋學沈傳師書,皆青過於藍者。

」 屈指可數 參考詞語‧僂指可數‧屈指而數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ㄩ。

ㄓˇ。

ㄎㄜˇ。

ㄕㄨˇ漢語拼音qūzhǐkěshǔ釋  義彎曲手指可計數,形容數量很少。

語本《三國志.卷一七.魏書.張樂于張徐傳.張郃》。

△「寥若晨星」、「寥寥無幾」 典故說明屈指,用手指計算事物的數量。

據《三國志.卷一七.魏書.張樂于張徐傳.張郃》記載:魏文帝時,任命張郃為節度使督導關中諸軍。

他到達荊州時,正好是冬天河流水淺的時候,大船無法通行,只好住紮在方城。

此時正好諸葛亮復出,急攻陳倉,魏文帝很擔心,不僅親自到河南城巡視,還增派軍隊給張郃,並問等他趕到,陳倉是否保得住?張郃知道諸葛亮的軍隊沒有太多糧食,不能久攻,於是回答:「不用等臣到,諸葛亮就先撤退;我用手指計算,諸葛亮的軍糧維持不了十天。

」後來「屈指可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數量很少。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數量很少。

使用類別用在「數量稀少」的表述上。

例句 今天到場的親友沒幾個,屈指可數。

赤崁樓可說是臺灣目前屈指可數的一級古蹟之一。

居禮夫人可算是理化專才中屈指可數的女性代表。

馬友友早已躋身為世界屈指可數的一流大提琴家。

社會上的有錢人不少,但因彩券中獎而一夕致富的人可是屈指可數。

在亞洲地區,要找到像法國羅浮宮一般規模的美術館,可謂屈指可數。

這次學測的題目比較靈活,依專家評估,能達到高標分數的人當是屈指可數。

土地高度開發的臺北盆地,尚能存活的百年老樹,已是屈指可數,彌足珍貴。

辨  識近義鳳毛麟角、寥若晨星、寥寥可數、寥寥無幾反義車載斗量、比比皆是、不勝枚舉、不可勝數、不計其數、多如牛毛、恆河沙數、盈千累萬、俯拾即是、層出不窮「屈指可數」及「寥寥無幾」都是數量極少的意思。

「屈指可數」強調十指可計量的數目;「寥寥無幾」則泛指數目不多。

屈指可數寥寥無幾辨似例句○ㄨ社會上的有錢人不少,但因彩券中獎而一夕致富的人卻是~。

ㄨ○冬天到了,樹枝上頭只剩~的黃葉,隨時都會飄落。

參考詞語僂指可數注  音ㄌㄡˊ。

ㄓˇ。

ㄎㄜˇ。

ㄕㄨˇ漢語拼音lóuzhǐkěshǔ 釋  義清.查慎行〈上元夜同唐實君趙蒙泉宮友鹿家聲山飲姜西滇同年寓分韻得雨字〉:「時節近上元,滿城競簫鼓。

公卿例召客,僂指略可數。

」屈指而數注  音ㄑㄩ。

ㄓˇ。

ㄦˊ。

ㄕㄨˇ漢語拼音qūzhǐérshǔ 釋  義唐.杜牧〈上周相公書〉:「伏以大儒在位,而未有不知兵者;未有不能制兵,而能止暴亂者;未有暴亂不止,而能活生人定國家者;自生人已來,可以屈指而數也。

」《清朝野史大觀.清朝史料》:「我朝掃清寇氛,與民休養,六十餘年,民安物阜,即考羲皇以來,史冊所紀,屈指而數。

」 秋風過耳 參考詞語‧如風過耳‧風吹過耳‧風過耳‧飄風過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ㄡ。

ㄈㄥ。

ㄍㄨㄛˋ。

ㄦˇ漢語拼音qiūfēngguòěr釋  義秋風從耳邊吹過。

比喻漠不關心、毫不在意。

語出漢.趙曄《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

△「耳邊風」、「馬耳東風」 典故說明漢代趙曄《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記載,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諸樊、餘祭、餘昧和季札,以四子季札最賢能,於是他想將王位傳給季札,但季札不接受。

吳王壽夢死後由諸樊代理國政,一年後,諸樊要季札遵照壽夢遺命即位,但季札舉了子臧為了成全成王,拒不接受王位逃亡宋國的例子,表明自己的心意,諸樊只好將延陵封給季札。

諸樊死後餘祭即位,餘祭又傳位餘昧,餘昧在位四年,死前想將王位傳給季札,但他仍不接受,說:「富貴之於我,如秋風之過耳。

」意思是,富貴對我來說,就像秋風從耳邊吹過,一點也不在意,表明他不戀棧王位的心意。

後來「秋風過耳」被用來比喻漠不關心、毫不在意。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漠不關心、毫不在意。

使用類別用在「聽而不聞」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心變了,怎麼連父母的勸阻,也只當秋風過耳?對那些不實的流言,他一向當成秋風過耳,不予理會。

這位學生將老師的訓誨當成秋風過耳,全然不放在心上。

老王好像對於藝術毫無興趣,不然怎麼聽到鋼琴家的演奏,也是當成秋風過耳一般?小明想起長輩平時的諄諄教誨,他全當作秋風過耳,如今身無一技之長,已經後悔莫及。

辨  識近義馬耳東風、耳邊風、無動於衷、置若罔聞反義洗耳恭聽、拳拳服膺、銘記在心 參考詞語如風過耳注  音ㄖㄨˊ。

ㄈㄥ。

ㄍㄨㄛˋ。

ㄦˇ漢語拼音rúfēngguòěr 釋  義《南齊書.卷四○》:「汝比在都,讀學不就,年轉成長,吾日冀汝美,勿得敕如風過耳,使吾失氣。

」《孽海花.第二三回》:「鳳孫聽了這些話,倒也如風過耳,毫不在意。

」風吹過耳注  音ㄈㄥ。

ㄔㄨㄟ。

ㄍㄨㄛˋ。

ㄦˇ漢語拼音fēngchuīguòěr 釋  義唐.王建〈晚秋病中〉:「萬事風吹過耳輪,貧兒活計亦曾聞。

」風過耳注  音ㄈㄥ。

ㄍㄨㄛˋ。

ㄦˇ漢語拼音fēngguòěr 釋  義宋.蘇軾〈無愁可解.光景百年〉:「萬事從來風過耳,何用不著心裡。

」飄風過耳注  音ㄆㄧㄠ。

ㄈㄥ。

ㄍㄨㄛˋ。

ㄦˇ漢語拼音piāofēngguòěr 釋  義《石點頭.卷八》:「任你說得舌敝唇穿,也只當做飄風過耳。

」 秋毫無犯 參考詞語‧不犯秋毫‧秋毫不染‧秋毫不犯‧秋毫無取‧秋毫無擾‧秋豪無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ㄡ。

ㄏㄠˊ。

ㄨˊ。

ㄈㄢˋ漢語拼音qiūháowúfàn釋  義秋毫,秋天鳥獸所生的細毛。

「秋毫無犯」指連細微的秋毫都不侵犯,比喻對任何東西都不侵犯、不動用。

◎語本《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載,項羽代秦,進入關中後,劉邦的部屬曹無傷派人來告密,說劉邦攻破秦咸陽想要在關中稱王,並且把珍寶據為己有。

項羽聽了很生氣,決定攻打劉邦。

項羽的叔父項伯知道這個消息後,想到好友張良正在劉營,於是連夜趕去見他,要他快點離開。

可是張良不肯,反而引他見劉邦。

劉邦向項伯獻酒祝壽,定下兒女婚約,接著說:「我自進入關中後,軍紀嚴明,秋毫般細微的東西都不敢動用,官民登記簿冊,查封府庫,日夜等待將軍早日到來。

我所以派兵鎮守函谷關,是為了防止盜賊出入,和突發的事變。

我日夜盼望將軍到來,怎麼敢造反呢!希望回去代為向將軍說明。

」項羽聽到項伯的轉述,承諾好好對待劉邦。

又《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亦載,韓信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後,分析楚漢兩軍形勢,認為和項羽的殘暴不仁相較,劉邦進入關中後,軍紀嚴明,連秋毫般細微的事物都不敢傷害,並廢除秦國的苛法,只和百姓約法三章,所以秦民都希望劉邦成為秦王。

後來「秋毫無犯」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對任何東西都不侵犯,絲毫都不取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對任何東西都不侵犯、不取用。

使用類別用在「嚴守紀律」的表述上。

例句 孫將軍的部隊雖然長駐本地,但紀律嚴明,秋毫無犯。

到各地遊覽時,對環境切記要秋毫無犯,好讓大家都能欣賞美景。

                  國軍所到之處,不但紀律嚴明,秋毫無犯,並且協助居民耕作收割。

老師對今天遠足,同學們經過瓜田時,都能強忍飢渴,秋毫無犯,十分贊許。

辨  識近義一介不取、分文不取反義雞犬不留形音辨誤毫,音ㄏㄠˊ。

細毛。

古通作「豪」,今多分用,「毫毛」、「毫不」等用「毫」,「豪傑」、「豪放」等用「豪」。

參考詞語不犯秋毫注  音ㄅㄨˋ。

ㄈㄢˋ。

ㄑㄧㄡ。

ㄏㄠˊ。

(變)。

ㄅㄨˊ。

ㄈㄢˋ。

ㄑㄧㄡ。

ㄏㄠˊ漢語拼音bùfànqiūháo(變)búfànqiūháo 釋  義唐.李德裕〈賜王宰詔意〉:「若能捨逆效順,速自歸降,非但生全,仍加優賞。

克城之後,不犯秋毫。

」《飛龍全傳.第四四回》:「大軍在路,浩浩蕩蕩望潼關進發,於路不犯秋毫。

」秋毫不染注  音ㄑㄧㄡ。

ㄏㄠˊ。

ㄅㄨˋ。

ㄖㄢˇ漢語拼音qiūháobùrǎn 釋  義元.關漢卿《謝天香.第四折》:「老夫在此為理三年,治百姓水米無交,於天香秋毫不染。

」秋毫不犯注  音ㄑㄧㄡ。

ㄏㄠˊ。

ㄅㄨˋ。

ㄈㄢˋ。

(變)。

ㄑㄧㄡ。

ㄏㄠˊ。

ㄅㄨˊ。

ㄈㄢˋ漢語拼音qiūháobùfàn(變)qiūháobúfàn 釋  義南朝梁.元帝《金樓子.卷一》:「振旅長途,號令清嚴,所過秋毫不犯,信賞分明,士卒咸思盡命。

」唐.李白〈永王東巡歌.一一首之三〉:「秋毫不犯三吳悅,春日遙看五色光。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王忱為盩厔鎮將,清苦肅下。

有軍士犯禁,杖而枷之,約曰:『百日而脫!未及百日而脫者有三:我死則脫,爾死則脫,天子之命則脫。

非此,臂可折,約不可改也!』由是秋毫不犯。

」秋毫無取注  音ㄑㄧㄡ。

ㄏㄠˊ。

ㄨˊ。

ㄑㄩˇ漢語拼音qiūháowúqǔ 釋  義《漢書.卷一上》:「吾入關,秋毫無所敢取。

」秋毫無擾注  音ㄑㄧㄡ。

ㄏㄠˊ。

ㄨˊ。

ㄖㄠˇ漢語拼音qiūháowúrǎo 釋  義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七》:「軍行之地,秋毫無擾,至今父老語其名輒感泣焉。

」秋豪無犯注  音ㄑㄧㄡ。

ㄏㄠˊ。

ㄨˊ。

ㄈㄢˋ漢語拼音qiūháowúfàn 釋  義《後漢書.卷一七》:「彭首破荊門,長驅武陽,持軍整齊,秋豪無犯。

」 前功盡棄 參考詞語‧前功併棄‧前功必棄‧前功皆棄‧前功盡廢‧前功盡滅‧前勞盡棄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ㄢˊ。

ㄍㄨㄥ。

ㄐㄧㄣˋ。

ㄑㄧˋ漢語拼音qiángōngjìnqì釋  義指以前辛苦獲得的成果,全部廢棄。

◎語本《戰國策.西周策》。

△「功虧一簣」、「百步穿楊」、「百發百中」 典故說明「前功盡棄」原作「前功盡滅」、「前功必棄」。

據《戰國策.西周策》載,蘇厲是戰國時謀士。

有一次,他聽說秦國大將白起即將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就對周王說:「白起曾經打敗了韓、魏、趙等國,並且殺害魏國將領,攻占了許多土地。

現在他又要出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攻下,周王室就會面臨危險,您應該想辦法阻止。

」於是建議周王派人前往秦國去對白起說:「以前楚國有一個名叫養由基的人,善於射箭。

在距離柳樹一百步的地方射擊,射出一百支箭,每一箭都能射中柳葉,一旁觀看的人都誇讚射得很好。

但是有一個路過的人,卻說:『的確射得很好,但是可以再教導他射箭的方法。

』養由基聽了,就說:『大家都說我射得很好,你卻說可以教導我,那你為何不代替我射那柳葉呢?』那個人說:『我不能教導你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領,但是你今天射柳葉百發百中,卻不善於休息,等一下疲倦了,一箭也射不中,就會前功盡棄。

』就像你現在打敗了許多國家,取得許多土地,功勞很大。

又即將要出兵經過周王室的所在地去攻打魏國,如果這一仗不能取得勝利,就會前功盡棄了。

所以你還是假裝生病,不要出兵的好。

」典源又見《戰國策.魏策三》。

敘述秦昭王三十二年時,秦國派穰侯魏冉攻打魏國,包圍首都大梁。

魏國大夫須賈向穰侯說:「魏國現在發動三十萬精兵駐守大梁,秦和楚、趙三國聯軍,是絕不可能攻下大梁的。

一旦攻城失利,也會對您不利,您以前的功業一定要全部報廢了。

」穰侯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從大梁罷兵而去。

「前功盡棄」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以前辛苦獲得的成果,全部廢棄。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以前辛苦獲得的成果,全部廢棄。

使用類別用在「枉費前功」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件事現在不能停,一停下來,就會前功盡棄。

堆骨牌遊戲,最怕在最後來個不小心,前功盡棄。

事情越到最後越要小心,千萬不要弄得前功盡棄。

無論多苦,都要堅持下去,不可半途而廢,前功盡棄。

妳煮的菜火候恰好,如果再煮下去就會焦掉,前功盡棄。

眼看程式就要執行完畢,想不到停電了,於是前功盡棄。

這次實驗已進入最後階段,稍有失誤,都可能前功盡棄。

由於沒有備份,所以當電腦一當,他接近完成的報告就前功盡棄了。

這次颱風將即將採收的果實打落一地,使果農前功盡棄,血本無歸。

你為了參加這場表演,不知準備了多久,如果因一句閒話棄權,豈不前功盡棄? 辨  識近義功虧一簣、功敗垂成、半途而廢、盡付東流反義大功告成「功虧一簣」及「前功盡棄」都有事情進行到最後卻未能完成的意思。

「功虧一簣」指因只差最後一點努力而失敗,含有惋惜之意;「前功盡棄」指事情進行了一大半而失敗,毀掉前面的努力。

功虧一簣前功盡棄辨似例句○○都快爬到山頂了,你卻要放棄,豈不~? ㄨ○這次颱風將即將採收的果實打落一地,使果農~,血本無歸。

參考詞語前功併棄注  音ㄑㄧㄢˊ。

ㄍㄨㄥ。

ㄅㄧㄥˋ。

ㄑㄧˋ漢語拼音qiángōngbìngqì 釋  義《太平廣記.卷六一》:「修道如初,得道有餘。

多是初勤中惰,前功併棄耳。

」前功必棄注  音ㄑㄧㄢˊ。

ㄍㄨㄥ。

ㄅㄧˋ。

ㄑㄧˋ漢語拼音qiángōngbìqì 釋  義《戰國策.魏策三》:「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罷,陰必亡,則前功必棄矣。

」前功皆棄注  音ㄑㄧㄢˊ。

ㄍㄨㄥ。

ㄐㄧㄝ。

ㄑㄧˋ漢語拼音qiángōngjiēqì 釋  義《新唐書.卷一八○》:「不如少息,若弓撥矢鉤,前功皆棄。

」前功盡廢注  音ㄑㄧㄢˊ。

ㄍㄨㄥ。

ㄐㄧㄣˋ。

ㄈㄟˋ漢語拼音qiángōngjìnfèi 釋  義宋.洪邁《夷堅志丁志.卷一二》:「師若飲酒破齋,則前功盡廢,實為可惜。

」《三國演義.第一二○回》:「若輕召還,前功盡廢,誠可惜也。

」前功盡滅注  音ㄑㄧㄢˊ。

ㄍㄨㄥ。

ㄐㄧㄣˋ。

ㄇㄧㄝˋ漢語拼音qiángōngjìnmiè 釋  義《戰國策.西周策》:「今公又以秦兵出塞,過兩周,踐韓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公不若稱病不出也。

」前勞盡棄注  音ㄑㄧㄢˊ。

ㄌㄠˊ。

ㄐㄧㄣˋ。

ㄑㄧˋ漢語拼音qiánláojìnqì 釋  義清.方苞〈與常熟蔣相國論征澤望事宜書〉:「其鄰近之國,雖仰我威德;至於臨敵決機,恐未能實心效命。

萬一我師既至,而彼復遷徙鳥舉,則前勞盡棄,後策益艱。

」 前倨後恭 參考詞語‧前倨後卑‧後恭前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ㄢˊ。

ㄐㄩˋ。

ㄏㄡˋ。

ㄍㄨㄥ漢語拼音qiánjùhòugōng釋  義先前傲慢無禮,後又謙卑恭敬。

比喻待人勢利,態度轉變迅速。

#語出《戰國策.秦策一》。

△「引錐刺股」、「今恭昔慢」 典故說明「前倨後恭」原作「前倨後卑」。

蘇秦是戰國時的縱橫家,在他剛學成時,到秦國想向秦王求官。

他連續上書十次,但都不被採納,只有喪氣的回家。

回家後,家人都看不起他。

於是他閉門苦讀,想爭一口氣。

他找出《太公陰符》一書,反復熟讀,不斷揣摩,每逢困乏想睡之時,就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終於理解書中道理。

後來蘇秦又去各國遊說,他主張合縱政策,說服了齊、燕、趙、楚、韓、魏六個國家結為同盟,共同對付秦國,蘇秦因此擔任六國宰相,佩帶六國相印,也讓秦國因此不敢東侵。

有一次蘇秦因公經過故鄉洛陽,蘇秦的父母在三十里外的路口迎接他,妻子更不敢正眼看他,嫂嫂也伏地叩拜。

蘇秦看了,說:「嫂嫂,你為何從前的態度那麼傲慢,現在卻又那麼謙卑呢?」嫂嫂答道:「你現在做了大官,既尊貴,又有錢啊!」蘇秦嘆了口氣說:「哎!貧窮時父母都不把你當兒子看待,富貴時親友都畏懼你,難怪人們要看重權勢利祿了!」《戰國策》原文對蘇秦嫂嫂的描述是「何前倨而後卑」,《史記.卷六九.蘇秦列傳》作「何前倨而後恭」,後來就從這裡演變出「前倨後恭」的成語,用來比喻待人勢利,態度轉變迅速。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待人勢利,態度轉變迅速。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態度勢利」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前倨後恭的勢利小人,不可深交!他那種前倨後恭的模樣,我真看不慣。

知道我當了主任,他前倨後恭的態度,令人憎惡。

他從盛氣凌人一變而為諂媚溫馴,前倨後恭,莫此為甚。

也許受到宗教的影響,他的態度前倨後恭,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起初他很傲慢,等看到我的名片後,立即打躬作揖,標準的前倨後恭。

也許是人性的弱點吧!社會上像他那樣前倨後恭,趨炎附勢的人還真不少。

辨  識反義始終如一形音辨誤倨,音ㄐㄩˋ,傲慢無禮。

不可寫作「拒」。

參考詞語前倨後卑注  音ㄑㄧㄢˊ。

ㄐㄩˋ。

ㄏㄡˋ。

ㄅㄟ漢語拼音qiánjùhòubēi 釋  義《戰國策.秦策一》:「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後恭前倨注  音ㄏㄡˋ。

ㄍㄨㄥ。

ㄑㄧㄢˊ。

ㄐㄩˋ漢語拼音hòugōngqiánjù 釋  義明.孫仁孺《東郭記.第四三齣》:「也不勞你貧賤日把人輕,也不勞你豪華時將俺懾,見了他這鞠躬欣敬,沒來由有甚麼說,說,這的是舐痔吮癰,後恭前倨,奴顏婢頰。

」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參考詞語‧前事不忘,來事之師‧前事不忘,後事之戒‧前事不忘,後代之元龜‧前事之師‧去事之戒,來事之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ㄢˊ。

ㄕˋ。

ㄅㄨˋ。

ㄨㄤˋ。

ㄏㄡˋ。

ㄕˋ。

ㄓ。

ㄕ。

(變)。

ㄑㄧㄢˊ。

ㄕˋ。

ㄅㄨˊ。

ㄨㄤˋ。

ㄏㄡˋ。

ㄕˋ。

ㄓ。

ㄕ漢語拼音qiánshìbùwànghòushìzhīshī(變)qiánshìbúwànghòushìzhīshī釋  義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後行事的鑑鏡。

#語出《戰國策.趙策一》。

典故說明戰國時,晉國王室政權旁落到智伯、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四家。

其中智伯勢力最強、野心也最大,他為削弱其他三家勢力,假借晉君名義向各家索求一大筆土地,韓康子和魏桓子都依要求交出土地,只有趙襄子拒絕。

智伯被拒絕後十分生氣,便聯合韓、魏兩家出兵攻打趙氏。

趙襄子雖然在武力上處於劣勢,但靠著張孟談所獻的計策,讓智伯陷入苦戰,最後張孟談還說服韓、魏兩家改與趙氏合作,滅了智氏。

在此役中,張孟談立下大功,趙襄子封給他許多土地和極高的官爵,不料張孟談卻因而要求辭官歸隱,襄子驚訝地問:「為君主立下大功的人,理應受此禮遇,這樣才能服眾啊!這也是先聖先賢們安定國家的方法,你為什麼要這樣呢?」張孟談答道:「我察看古往今來的歷史事件,知道君臣永遠無法共享權勢,真這樣做的,未曾有過好結局。

前人的教訓,正可作為我們的借鏡啊!」趙襄子在他的堅持下也只好答應。

張孟談於是辭掉官職,並把名下所有封地獻還,然後就在負親這個地方耕作自足。

在此事中,張孟談表現出的智慧與趙襄子表現出的英明,正因為他們能如張孟談所說:「前事之不忘,後世之師。

」把歷史的教訓轉化成自己的借鏡。

後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被用來指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後行事的鑑鏡。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後行事的鑑鏡。

使用類別用在「記取教訓」的表述上。

例句 我們應該要秉持「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精神,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教訓。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前人是非功過都值得我們好好察考,作為明鑑,以免一錯再錯。

俗話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你應該要記取這次失敗的教訓,以免將來重蹈覆轍。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經過這次火災的慘痛教訓,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痛定思痛,澈底做好事前的預防措施。

如果我們能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教訓,就可以把日後的工作做得更好,這正是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辨  識近義前車之覆、後車之鑑、懲前毖後反義重蹈覆轍 參考詞語前事不忘,來事之師注  音ㄑㄧㄢˊ。

ㄕˋ。

ㄅㄨˋ。

ㄨㄤˋ。

ㄌㄞˊ。

ㄕˋ。

ㄓ。

ㄕ。

(變)。

ㄑㄧㄢˊ。

ㄕˋ。

ㄅㄨˊ。

ㄨㄤˋ。

ㄌㄞˊ。

ㄕˋ。

ㄓ。

ㄕ漢語拼音qiánshìbùwàngláishìzhīshī(變)qiánshìbúwàngláishìzhīshī 釋  義《後漢書.卷四二》:「昔象封有鼻,不任以政,誠由愛深,不忍揚其過惡。

前事之不忘,來事之師也。

」前事不忘,後事之戒注  音ㄑㄧㄢˊ。

ㄕˋ。

ㄅㄨˋ。

ㄨㄤˋ。

ㄏㄡˋ。

ㄕˋ。

ㄓ。

ㄐㄧㄝˋ。

(變)。

ㄑㄧㄢˊ。

ㄕˋ。

ㄅㄨˊ。

ㄨㄤˋ。

ㄏㄡˋ。

ㄕˋ。

ㄓ。

ㄐㄧㄝˋ漢語拼音qiánshìbùwànghòushìzhījiè(變)qiánshìbúwànghòushìzhījiè 釋  義《晉書.卷四八》:「漢高皇帝數置酒於庭,欲廢太子,後四皓為師,子房為傅,竟復成就。

前事不忘,後事之戒。

」前事不忘,後代之元龜注  音ㄑㄧㄢˊ。

ㄕˋ。

ㄅㄨˋ。

ㄨㄤˋ。

ㄏㄡˋ。

ㄉㄞˋ。

ㄓ。

ㄩㄢˊ。

ㄍㄨㄟ。

(變)。

ㄑㄧㄢˊ。

ㄕˋ。

ㄅㄨˊ。

ㄨㄤˋ。

ㄏㄡˋ。

ㄉㄞˋ。

ㄓ。

ㄩㄢˊ。

ㄍㄨㄟ漢語拼音qiánshìbùwànghòudàizhīyuánguī(變)qiánshìbúwànghòudàizhīyuánguī 釋  義晉.劉琨〈勸進表〉:「昔惠公虜秦,晉國震駭,呂郤之謀,欲立子圉,外以絕敵人之志,內以固闔境之情,……前事之不忘,後代之元龜也。

」前事之師注  音ㄑㄧㄢˊ。

ㄕˋ。

ㄓ。

ㄕ漢語拼音qiánshìzhīshī 釋  義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三》:「同一捕盜也,一則法愈嚴而盜愈多,一則法稍疏而盜易散,此亦前事之師也。

」去事之戒,來事之師注  音ㄑㄩˋ。

ㄕˋ。

ㄓ。

ㄐㄧㄝˋ。

ㄌㄞˊ。

ㄕˋ。

ㄓ。

ㄕ漢語拼音qùshìzhījièláishìzhīshī 釋  義漢.陸賈《新語.至德》:「是三君皆強其盛而失國,急其刑而自賊,斯乃去事之戒,來事之師也。

」 起死回生 參考詞語‧反死回生‧回生起死‧回骸起死‧起死回骸‧起死迴生‧迴喪起死‧還魂起死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ˇ。

ㄙˇ。

ㄏㄨㄟˊ。

ㄕㄥ漢語拼音qǐsǐhuíshēng釋  義使瀕死的人復生。

語本《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列傳.扁鵲》。

後用「起死回生」比喻毫無希望的情勢扭轉過來。

△「妙手回春」、「著手成春」 典故說明扁鵲是戰國時的名醫。

有一天他經過虢國,聽說虢國太子猝死,便來到宮門前,向侍從打聽原委。

了解太子的病症,又得知斷氣不到半天,還未入殮後,就跟侍從保證自己可以救回太子。

侍從本來不相信,但聽了扁鵲治病的方法,驚佩不已,立刻稟報虢君。

虢君趕緊請扁鵲進宮。

扁鵲對虢君說:「依我看,太子這是屍厥症,因體內會氣不通而昏死過去,實際上並未真地死亡,還有機會救回。

」於是命令弟子準備好醫療用具,針灸太子的三陽五會等穴道。

不一會兒,太子就醒過來了。

扁鵲再叫弟子用藥交替熱敷他的腋下,並將太子扶起坐著,調理身體的陰陽之氣。

之後再連續服藥二十天,太子就完全康復了。

經歷這件事情,所有人都說扁鵲能讓死人復生,但扁鵲卻說:「不是我能讓死人復生,是這人還有機會存活,而我能將他救回而已。

」後來「起死回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醫術高明。

亦用於比喻毫無希望的情勢扭轉過來。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使瀕死的人復生。

使用類別用在「死而復生」的表述上。

例句 傳說華佗是位名醫,有起死回生之術。

為了讓重病的兒子起死回生,他求遍各種偏方。

靠著堅強意志力,他終於克服病魔,得以起死回生。

他自稱能讓人起死回生,其實不過是個江湖郎中罷了。

他已經病入膏肓,就算醫生的醫術再高明,也不可能起死回生了!有病要趕緊就醫,千萬不可迷信神明有起死回生的本領,以致延誤醫療的時機。

二語義說明比喻毫無希望的情勢扭轉過來。

使用類別用在「重新恢復」的表述上。

例句 我們期望這次談判能起死回生,使陷入僵局的計畫出現轉機。

這家公司財務虧空累累,除非有起死回生之策,否則很快就將倒閉。

經過新任經理的一番改革,原本即將倒閉的企業居然起死回生,真是不可思議!由於員工的共同努力,終於使這家瀕臨破產的企業起死回生,重新站立起來。

辨  識近義手到病除、死而復生、妙手回春、著手成春、救亡圖存、枯木逢春反義一命嗚呼、回天乏術、回天無力「起死回生」及「妙手回春」都可用來形容醫術高明。

「起死回生」專指治癒瀕臨死亡的重病者;「妙手回春」泛指疾病的治癒。

起死回生妙手回春辨似例句○○他已經病入膏肓,若沒有能~的醫生,是不可能救活的! ㄨ○病患都稱讚張大夫的醫術~,讓許多病人藥到病除。

參考詞語反死回生注  音ㄈㄢˇ。

ㄙˇ。

ㄏㄨㄟˊ。

ㄕㄥ漢語拼音fǎnsǐhuíshēng 釋  義宋.米芾〈題古良醫妙技〉:「華陀反死回生,俞民剖腹視病,張氏隔膜視膚,斯同道也。

」回生起死注  音ㄏㄨㄟˊ。

ㄕㄥ。

ㄑㄧˇ。

ㄙˇ漢語拼音huíshēngqǐsǐ 釋  義《石點頭.卷三》:「捱到天曉,將雙手從面上直至足下,細細揉摩一番,方得血氣融通,回生起死。

」《東周列國志.第三二回》:「扁鵲教其弟子陽厲,用砭石針之。

須臾,太子甦,更進以湯藥,過二旬復故。

世人共稱扁鵲有回生起死之術。

」回骸起死注  音ㄏㄨㄟˊ。

ㄏㄞˊ。

ㄑㄧˇ。

ㄙˇ漢語拼音huíháiqǐsǐ 釋  義宋.陸游〈紹興府眾會黃籙青詞〉:「大道回骸起死,或俯徇於哀祈。

」起死回骸注  音ㄑㄧˇ。

ㄙˇ。

ㄏㄨㄟˊ。

ㄏㄞˊ漢語拼音qǐsǐhuíhái 釋  義宋.范成大〈問天醫賦〉:「範圍堪輿,運平陰陽。

起死回骸,斡旋天藏。

」起死迴生注  音ㄑㄧˇ。

ㄙˇ。

ㄏㄨㄟˊ。

ㄕㄥ漢語拼音qǐsǐhuíshēng 釋  義《太平廣記.卷五九》:「行三十六術甚效,起死迴生,救人無數。

」迴喪起死注  音ㄏㄨㄟˊ。

ㄙㄤ。

ㄑㄧˇ。

ㄙˇ漢語拼音huísāngqǐsǐ 釋  義《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一》:「名高八國為長者,迴喪起死閻浮中。

」還魂起死注  音ㄏㄨㄢˊ。

ㄏㄨㄣˊ。

ㄑㄧˇ。

ㄙˇ漢語拼音huánhúnqǐsǐ 釋  義《太平廣記.卷三一○》:「某有玉龍膏一合子,不惟還魂起死,因此亦遇名姝。

」 氣急敗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ˋ。

ㄐㄧˊ。

ㄅㄞˋ。

ㄏㄨㄞˋ漢語拼音qìjíbàihuài釋  義上氣不接下氣,狼狽不堪的樣子。

形容十分慌張的樣子。

※語或出《水滸傳》第五回。

後亦用「氣急敗壞」形容惱怒的樣子。

典故說明「氣急敗壞」是指氣喘吁吁,上氣不接下氣,非常狼狽的樣子。

這個成語在小說中常被使用。

如《水滸傳》第五回記述魯智深投宿在劉家莊院,接受劉太公的款待,正巧當時山賊前來強娶太公的女兒,魯智深藉機報恩,把山賊打得落荒而逃。

山賊頭領安坐寨中,本來預期看到下山娶親的夥伴凱旋歸來,不料卻望見「數個小嘍囉,氣急敗壞」,狀甚狼狽地跑回山寨。

另外如《水滸傳》第六七回:「只見一個人氣急敗壞跑將來。

」《精忠岳傳》第七一回:「正在盼望,忽見那些逃回軍士,氣急敗壞,跑回營來。

」在這幾個例證中,「氣急敗壞」都是用來形容狼狽慌張的樣子,但今人在使用這個成語時,亦有用於形容惱怒的樣子,如:「他前來請求幫助,不料被拒,於是氣急敗壞地走了。

」就是這個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惱怒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激憤惱怒」的表述上。

例句 他氣急敗壞,一進門就摔東西出氣。

看他那氣急敗壞的樣子,想必事情相當嚴重。

等主人氣急敗壞地趕來時,小偷們早已跑遠了。

他前來請求幫助,不料被拒,於是氣急敗壞地掉頭就走。

「這麼惡劣的事到底是誰做的?」小明氣急敗壞地問旁人。

辨  識近義惱羞成怒、大發雷霆、暴跳如雷反義心平氣和、平心靜氣、氣定神閒 氣象萬千 參考詞語‧萬千氣象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ˋ。

ㄒㄧㄤˋ。

ㄨㄢˋ。

ㄑㄧㄢ漢語拼音qìxiàngwànqiān釋  義形容景象千變萬化,極為壯觀。

語出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典故說明岳陽樓,在湖南省岳陽縣西門上,高三層,下臨洞庭湖,風景極佳,宋朝名臣范仲淹就曾應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邀作〈岳陽樓記〉。

他認為巴陵郡最美的景致是洞庭湖,它連接遠處山巒,容納長江水流,使得水勢盛大壯闊,湖面寬廣無際,並以「氣象萬千」一語形容洞庭湖那早晚陰晴多變的壯觀景象。

後來「氣象萬千」被用來形容景象千變萬化,極為壯觀。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景象千變萬化,極為壯觀。

使用類別用在「景觀多變」的表述上。

例句 長江三峽風景秀麗,氣象萬千,實在美不勝收。

廬山最有名的山峰五老峰,雄偉壯觀,氣象萬千。

從山頂鳥瞰下方,只見雲山層疊,氣象萬千,目不暇給。

錢塘海潮氣象萬千,尤以中秋月圓時最為壯觀,每年都吸引不少遊客。

廬山三面臨水,煙雲瀰漫,千巖萬壑,氣象萬千,終年遊客絡繹不絕。

龜山島絕崖峭壁,碧海藍天。

尤其是旭日初升時,光芒萬丈,氣象萬千,是蘭陽八景之首。

參考詞語萬千氣象注  音ㄨㄢˋ。

ㄑㄧㄢ。

ㄑㄧˋ。

ㄒㄧㄤˋ漢語拼音wànqiānqìxiàng 釋  義清.魏源〈岱嶽吟下〉:「白光盡處火輪現,草木山河金瀲灩,落日如人老更赤,初日如人少方艷;萬千氣象此時分,亦如開闢初混元。

」 氣壯山河 參考詞語‧氣壓山河‧氣壯河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ˋ。

ㄓㄨㄤˋ。

ㄕㄢ。

ㄏㄜˊ漢語拼音qìzhuàngshānhé釋  義形容氣勢如高山大河般雄壯豪邁。

語本唐.張說〈洛州張司馬集序〉。

典故說明「氣壯山河」典源作「氣壯河山」。

唐朝張說這篇〈洛州張司馬集序〉主要介紹張希元的生平、才學及文筆。

開頭就點出張希元給人的印象,並以「氣壯河山」一語來形容張希元表現出來的氣勢,像高山大河一樣雄壯豪邁。

「河山」、「山河」意思都指山岳與河流,所以又可作「氣壯山河」,用來形容氣勢如高山大河般雄壯豪邁。

出現「氣壯山河」的書證如明代王世貞《鳴鳳記》第三二齣:「生離死別何足慮!但願得早旋旌旆,氣壯山河金戈挽落暉。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氣勢如高山大河般雄壯豪邁。

使用類別用在「氣勢雄偉」的表述上。

例句 文天祥慷慨就義,充滿氣壯山河的節操。

岳飛的〈滿江紅〉詞,讀來慷慨激昂,氣壯山河。

這幅畫作的氣勢非常雄偉,給人一種氣壯山河的感覺。

黃自的〈旗正飄飄〉這首曲子充分展現了氣壯山河的氣魄。

世人對武功蓋世、氣壯山河的項羽敗給劉邦的結局,多感到不勝唏噓。

只見在場近百名群眾齊聲吶喊,大家一起動手拿起沙包堵住了河堤的缺口。

那一聲吶喊,氣壯山河! 辨  識近義氣吞山河、氣吞萬里、氣貫長虹、氣勢磅礡反義有氣無力、氣息奄奄「氣壯山河」及「氣吞山河」都有氣勢很大的意思。

「氣壯山河」側重於氣勢的雄偉;「氣吞山河」側重於氣魄的宏大。

氣壯山河氣吞山河辨似例句○ㄨ黃自的〈旗正飄飄〉這首曲子充分展現了~的氣魄。

ㄨ○電影如實呈現浩大的歷史戰爭場景,讓人感受到當時王者~一統天下的壯志雄心。

參考詞語氣壓山河注  音ㄑㄧˋ。

ㄧㄚ。

ㄕㄢ。

ㄏㄜˊ漢語拼音qìyāshānhé 釋  義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一折》:「可正是氣壓山河百二雄,元也波戎!」氣壯河山注  音ㄑㄧˋ。

ㄓㄨㄤˋ。

ㄏㄜˊ。

ㄕㄢ漢語拼音qìzhuànghéshān 釋  義唐.張說〈洛州張司馬集序〉:「洛州司馬張公,名希元,中山人也。

族高辰象,氣壯河山。

」 氣宇軒昂 參考詞語‧器宇軒昂‧意氣軒昂‧軒昂氣宇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ˋ。

ㄩˇ。

ㄒㄩㄢ。

ㄤˊ漢語拼音qìyǔxuānáng釋  義「氣宇軒昂」之「氣」,典源作「器」,也有氣度之意。

「氣宇」,指人的胸襟、氣度。

語本晉.王隱《晉書》。

「軒昂」,形容意態不凡。

語出《三國志.卷四六.吳書.孫破虜討逆傳.孫堅》。

「氣宇軒昂」形容神采飛揚,氣度不凡。

典故說明「氣宇軒昂」係由「氣宇」與「軒昂」二詞語組合而成。

「氣宇」見於晉.王隱《晉書》,稱三國時吳國大臣薛瑩的兒子薛兼「清素有器宇」。

「器」原本是器皿的總稱,引申為度量、氣量之意,而「宇」本屋宇之稱,借指人的氣質、風度。

意思是說薛兼品德高潔,儀表堂堂,氣度非凡。

「軒昂」則見於《三國志.卷四六.吳書.孫堅傳》,敘述東漢末年,邊章、韓遂等人在涼州作亂,當時任中郎將的董卓討伐不力,朝廷只好另派張溫和孫堅前去平亂。

董卓不但打仗沒有盡力,又對張溫的召見傲慢無禮;孫堅看不過去,便對張溫數責董卓三項罪狀:對上不敬、沒有盡忠職守,又「軒昂自高」、態度傲慢,因此建議以軍法處斬。

「軒」、「昂」都有「高」的意思,在此形容董卓高傲無禮的態度;後也用來形容人氣度不凡。

「氣宇軒昂」合用後,多用來形容神采飛揚,氣度不凡。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神采飛揚,氣度不凡。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儀表美好」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個子不高,但氣宇軒昂,大有男兒本色。

新來的主管相貌堂堂,氣宇軒昂,恐怕不是等閒之輩。

他小小年紀就一副氣宇軒昂的樣子,未來必然成就非凡。

他身材魁偉,氣宇軒昂,不管在那裡都是眾人注目的焦點。

氣宇軒昂的大公鵝帶著一群小鵝在庭院散步,模樣兒十分有趣。

離家多年,當時還牙牙學語的小外甥已長大成人,氣宇軒昂,完全認不出來。

若不是後來的演員介紹,沒人看出戲中氣宇軒昂的男主角,原來是女演員所反串。

辨  識近義玉樹臨風、英姿煥發、氣宇不凡、高視闊步、神采飛揚 參考詞語器宇軒昂注  音ㄑㄧˋ。

ㄩˇ。

ㄒㄩㄢ。

ㄤˊ漢語拼音qìyǔxuānáng 釋  義《三國演義.第四三回》:「張昭等見孔明丰神飄洒,器宇軒昂,料道此人必來游說。

」《歧路燈.第九二回》:「靠背一倚,夢見回到家鄉,只見一人器宇軒昂走來,卻是孝移族叔。

」意氣軒昂注  音ㄧˋ。

ㄑㄧˋ。

ㄒㄩㄢ。

ㄤˊ漢語拼音yìqìxuānáng 釋  義《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六》:「我見這人身雖寒儉,意氣軒昂,模樣又好。

」《隋唐演義.第三七回》:「只見一個少年,生得容貌魁偉,意氣軒昂,牽著一匹馬。

」軒昂氣宇注  音ㄒㄩㄢ。

ㄤˊ。

ㄑㄧˋ。

ㄩˇ漢語拼音xuānángqìyǔ 釋  義元.無名氏《漁樵閑話.第三折》:「一個個前撮後擁,看見他呵,是好個軒昂氣宇。

」 牽強附會 參考詞語‧傅會牽合‧牽合附會‧牽湊附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ㄢ。

ㄑㄧㄤˇ。

ㄈㄨˋ。

ㄏㄨㄟˋ漢語拼音qiānqiǎngfùhuì釋  義比喻生拉硬扯,勉強湊合。

語本宋.鄭樵〈通志總序〉。

△「穿鑿附會」 典故說明「牽強附會」原作「牽合附會」,典故出自〈通志總序〉。

《通志》是宋代鄭樵所寫的一部講典章制度的政書,他在該書的序裡提到:自然現象變化多端,人間的福禍也都難以測知,人如何能將某些純屬於自然現象的變異,與人世福禍連繫起來?且必然視為是福禍降生的癥兆呢?然後代史官卻都好將此種自然現象與人事變化結合起來解讀,西漢時候的董仲舒尤其是如此,如《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下》:「(魯襄公)二十七年『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董仲舒以為禮義將大滅絕之象也。

時吳子好勇,使刑人守門,……後閽戕吳子。

」對於《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日有食之」這條資料,董仲舒將「日食」這種自然現象,視為是「禮義將大滅絕之象也」,後來更舉出襄公二十九年時,吳子餘祭死於守門者之手來加以證明。

像這種情形,鄭樵即認為是「牽合附會」,沒有道理的。

後來「牽強附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生拉硬扯,勉強湊合的情形。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生拉硬扯,勉強湊合。

使用類別用在「強合硬湊」的表述上。

例句 這明明就是兩件事,你怎麼可以牽強附會地混為一談呢?考據、驗證都是必要的工作,為的就是避免牽強附會地推論。

這樣的內容安排,過於牽強附會,讀者一定會覺得不合邏輯的。

這種牽強附會的解釋,根本與事實有著很大的出入,很難令人接受。

你這個理由真的太牽強附會,連我們都說服不了,又如何使別人信服呢?稗官野史常雜入不少與史實不符的人物與事件,牽強附會而成,不可完全當真。

辨  識近義穿鑿附會、生拉硬拽、生搬硬套、郢書燕說反義言之有理、言之鑿鑿、實事求是「穿鑿附會」及「牽強附會」都有勉強解釋的意思。

「穿鑿附會」側重於將不合理的事強加解釋;「牽強附會」側重於將不相干的事強加湊合。

穿鑿附會牽強附會辨似例句○ㄨ這個傳聞的主人翁本是個正常人,只因行事較為隱祕,竟被~為吃人的妖怪。

ㄨ○這明明就是兩件事,你怎麼可以~地混為一談呢? 參考詞語傅會牽合注  音ㄈㄨˋ。

ㄏㄨㄟˋ。

ㄑㄧㄢ。

ㄏㄜˊ漢語拼音fùhuìqiānhé 釋  義宋.魏了翁〈跋胡復半埜詩稿〉:「自(離騷)作,而文辭之士與世之以聲律為文者,傅會牽合,始與事不相儷,文人才士習焉而不之察也。

」牽合附會注  音ㄑㄧㄢ。

ㄏㄜˊ。

ㄈㄨˋ。

ㄏㄨㄟˋ漢語拼音qiānhéfùhuì 釋  義宋.鄭樵〈通志總序〉:「董仲舒以陰陽之學倡為此說,本於《春秋》,牽合附會。

歷世史官自愚其心目,俛首以受籠罩而欺天下。

」《明史.卷一九一》:「然其牽合附會,眩於名實,苟不辨而絕之,殆將為後世禍矣。

」牽湊附會注  音ㄑㄧㄢ。

ㄘㄡˋ。

ㄈㄨˋ。

ㄏㄨㄟˋ漢語拼音qiāncòufùhuì 釋  義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卷一》:「杜《千家註》有佳者,亦有牽湊附會者,漫摘數條。

」 強弩之末 參考詞語‧強弩末‧彊弩之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ㄤˊ。

ㄋㄨˇ。

ㄓ。

ㄇㄛˋ漢語拼音qiángnǔzhīmò釋  義「強弩之末」之「強」,典源作「彊」。

「彊」同「強」。

強勁弓弩所射出的箭,到射程盡頭,已經沒有力道。

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發揮效用。

#語本《史記.卷一○八.韓長孺列傳》。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一○八.韓長孺列傳》載:在中國漢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時時侵擾邊境,一直是朝廷最為擔憂的強大外患。

西漢武帝時,匈奴派人到漢朝來議和,朝中大臣王恢因為曾多次在邊境為官,深知匈奴的反覆無常,所以反對議和,主張用兵。

而當時朝中另一大臣韓安國卻贊成議和,他認為漢朝軍隊若要討伐匈奴,必須長途跋涉,一旦經過長距離的遠征,無論是多麼威武勇猛的軍隊,必定已是人困馬乏。

就像是從強弩射出的箭,一旦到射程盡頭就毫無力道,連極為細薄的絹絲都無法穿透;也像是強勁的風勢到結尾時,連一根羽毛都無法吹動。

若以如此軍力去對抗以逸待勞的匈奴,沒有任何勝算。

朝中其他大臣聽了韓安國的一番論述,都紛紛附和,於是漢武帝便與匈奴結下了友好之盟。

後來「強弩之末」這句成語,就從《史記》文中「彊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發揮效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發揮效用。

使用類別用在「氣勢衰竭」的表述上。

例句 敵人氣勢衰竭,看來已是強弩之末,我軍勝利在望。

經過數日的對抗,雙方都已是強弩之末,兵疲馬困了。

參加長跑的選手若是起跑時用力太甚,半途就會像強弩之末,氣力衰竭。

對方經過長途行軍,縱有再精壯的武力,恐也是強弩之末,威脅大減了。

為了避免臨場時陷入強弩之末的窘境,所有選手都須進行超耐力訓練。

因為前半場耗損體力太多,我隊後半場呈現強弩之末的疲態,欲振乏力了。

還好子彈經過反彈,距離又遠,射在身上時已是強弩之末,所以我只是受點輕傷。

辨  識反義所向披靡、所向無敵、銳不可當形音辨誤弩,音ㄋㄨˇ。

用機械力量發射的硬弓。

不可寫作「努」。

參考詞語強弩末注  音ㄑㄧㄤˊ。

ㄋㄨˇ。

ㄇㄛˋ漢語拼音qiángnǔmò 釋  義宋.陸游〈老境〉:「文章雖自立,亦已強弩末。

」彊弩之末注  音ㄑㄧㄤˊ。

ㄋㄨˇ。

ㄓ。

ㄇㄛˋ漢語拼音qiángnǔzhīmò 釋  義《漢書.卷五二》:「安國曰:『……且臣聞之,衝風之衰,不能起毛羽;彊弩之末,力不能入魯縞。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七言古詩,唯杜子美不失初唐氣格,而縱橫有之。

太白縱橫,往往彊弩之末,間雜長語,英雄欺人耳。

」 強詞奪理 參考詞語‧強詞奪正‧強詞昧理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ㄤˇ。

ㄘˊ。

ㄉㄨㄛˊ。

ㄌㄧˇ漢語拼音qiǎngcíduólǐ釋  義「強詞奪理」之「奪」,典源作「昧」。

形容沒有道理卻強為狡辯,硬說成有理。

語本唐.神清《北山錄.卷三.合霸王》。

典故說明「強詞奪理」原作「強詞昧理」。

佛教約於東漢明帝時正式傳入中國,但一直僅流傳於北方,並未傳入江南。

直到東漢末年,部分佛教徒為了躲避中原的戰亂,遷居吳地,佛教才隨之進入江南。

據唐.神清《北山錄.卷三.合霸王》載,東吳孫權赤烏年間,天竺僧人康僧會為在江南弘法,來到建業,奉勸孫權信佛並建寺塔,顯佛骨舍利神蹟,於是孫權命人建塔十三座,自此篤信佛教。

後來孫皓繼位,他暴虐無道,施行苛政,並要拆毀廟宇,褻瀆神佛。

眾臣力勸不可,他們認為佛之能力跟其餘眾神不同,且佛塔是先王所建,若輕易拆毀,恐怕會遭到天譴,到時就後悔莫及了。

孫皓因此猶豫不決,決定派張昱先去會見僧會,試探他的實力。

張昱年輕好辯,又不信鬼神之事,向僧會提出了不少詰難。

僧會雖已年老,但面對張昱的詰問仍回答得頭頭是道,使張昱無懈可擊,反被折服,只得回去向孫皓覆命。

孫皓知道了僧會的辯才無礙之後,更想見他一面,於是召集了公卿百官,又派人去接僧會入宮。

僧會來到宮中之後,孫皓也提出許多問題想要辯倒僧會,他問僧會說:「佛教所宣揚的是什麼道理呢?」僧會回答:「是視眾生平等。

君王能夠愛民,使人民安居樂業;人民能懂孝悌仁義,互相友愛。

」孫皓聽了之後又說:「這不都是孔孟的道理嗎?」僧會回答:「佛法與孔孟之道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孔孟主要傳揚人倫,這點與佛法是一樣的,但是佛法更加廣泛,提及因緣生滅、諸行無常,這則是孔孟之道所沒有的。

」孫皓雖然強自狡辯,但仍無法辯倒僧會,也就不敢隨便毀壞廟宇佛像了。

後來「強詞奪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強詞昧理」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沒有道理卻強行狡辯,硬說成有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沒有道理卻強自狡辯。

使用類別用在「無理狡辯」的表述上。

例句 誠實為上策,我不願強詞奪理,掩過飾非。

你這番話擺明著是在強詞奪理,我懶得跟你辯了。

證據如此確鑿,還能容他強詞奪理,混淆黑白嗎?他個性好強,明明理虧,也要強詞奪理辯解一番。

他這麼說是強詞奪理,站不住腳的,沒有人會信服。

他是老愛強詞奪理的人,有誰願意跟他討論問題呢?事實勝於雄辯,你再強詞奪理,也改變不了大家信念。

你先動手打了人,卻還強詞奪理要人道歉,真沒天良!此事法官自有公斷,不容他在法庭強詞奪理,狡辯耍賴!他的話開頭還有些道理,但到後面就完全是強詞奪理了。

辨  識反義義正辭嚴、理直氣壯、入情入理、義正詞嚴 參考詞語強詞奪正注  音ㄑㄧㄤˇ。

ㄘˊ。

ㄉㄨㄛˊ。

ㄓㄥˋ漢語拼音qiǎngcíduózhèng 釋  義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三折》:「閃的我孤孤另另,說的話涎涎鄧鄧。

俺也曾輕輕喚著,躬躬,前來喏喏連聲。

但酒醒硬打掙,強詞奪正,則除是醉時節酒淘真性。

」強詞昧理注  音ㄑㄧㄤˇ。

ㄘˊ。

ㄇㄟˋ。

ㄌㄧˇ漢語拼音qiǎngcímèilǐ 釋  義唐.神清《北山錄.卷三》:「皓大集公卿洎庶寮,徵會以車馬,既至,皓強詞昧理,取會不及已。

」 情不自禁 參考詞語‧情不可抑‧情不自任‧情不自勝‧情不自堪‧情不自已‧情不自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ㄥˊ。

ㄅㄨˋ。

ㄗˋ。

ㄐㄧㄣ。

(變)。

ㄑㄧㄥˊ。

ㄅㄨˊ。

ㄗˋ。

ㄐㄧㄣ漢語拼音qíngbùzìzhōngr(變)qíngbúzìzhōngr釋  義感情激動得無法自我控制。

語出南朝梁.劉遵〈七夕穿針〉詩。

△「不由自主」 典故說明「禁」念作ㄐㄧㄣ時,有承擔、承受的意思,「不自禁」則是承受不住、不由自主的意思,如「喜不自禁」就是高興得無法控制,而「情不自禁」就是感情激動得無法自我控制的意思。

在所引典源南朝梁.劉遵〈七夕穿針〉詩中,敘述了婦女於七夕在月下乞巧,思念情人的情景。

相傳陰曆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二星相會之期,稱為「七夕」。

舊俗婦女此夕必備陳瓜果、鮮花、胭脂於庭中向天祭拜,以期擁有姣美的面貌;並對月引線穿針,以期雙手靈巧,長於刺繡織布,稱為「乞巧」。

詩中描述的女性看到七夕如影隨形的月亮時,想起乞巧的傳說,因此「情來不自禁」,一時感情激動,便也學著傳說在月下引線穿針,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美、手藝更靈巧,以得到美好姻緣。

後來典源文獻裡的「情來不自禁」,演變成「情不自禁」這句成語,表示感情激動得無法自我控制。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感情激動得無法自我控制。

使用類別用在「激動難抑」的表述上。

例句 看到國旗冉冉上升時,他情不自禁地激動起來。

當我看到書裡有趣的地方,往往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

讀完母親的來信後,他情不自禁地將信貼在自己胸前。

看到自己歷劫來歸的兒子,父母情不自禁地將他攬在懷裡。

看到中華隊又揮出一支全壘打,觀眾都情不自禁地大叫大喊。

初到奧萬大賞楓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讚嘆:「啊!真美!」 辨  識近義不由自主、不能自己反義不為所動、無動於衷「情不自禁」及「不由自主」都有不能抑制自己的意思。

「情不自禁」側重於情緒上的無法控制;「不由自主」側重於身體上的無法控制。

情不自禁不由自主辨似例句○ㄨ當我看到書裡有趣的地方,往往~地笑出聲來。

ㄨ○似乎警覺到有種危險的存在,他~地放慢了腳步。

參考詞語情不可抑注  音ㄑㄧㄥˊ。

ㄅㄨˋ。

ㄎㄜˇ。

ㄧˋ漢語拼音qíngbùkěyì 釋  義《太平廣記.卷二七四》:「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

」情不自任注  音ㄑㄧㄥˊ。

ㄅㄨˋ。

ㄗˋ。

ㄖㄣˋ。

(變)。

ㄑㄧㄥˊ。

ㄅㄨˊ。

ㄗˋ。

ㄖㄣˋ漢語拼音qíngbùzìrèn(變)qíngbúzìrèn 釋  義《魏書.卷二一》:「北海叔奄至傾背,痛慕抽慟,情不自任。

」情不自勝注  音ㄑㄧㄥˊ。

ㄅㄨˋ。

ㄗˋ。

ㄕㄥ。

(變)。

ㄑㄧㄥˊ。

ㄅㄨˊ。

ㄗˋ。

ㄕㄥ漢語拼音qíngbùzìshēng(變)qíngbúzìshēng 釋  義《宋書.卷七二》:「追尋悲痛,情不自勝,思屈法科,以申矜悼。

」情不自堪注  音ㄑㄧㄥˊ。

ㄅㄨˋ。

ㄗˋ。

ㄎㄢ。

(變)。

ㄑㄧㄥˊ。

ㄅㄨˊ。

ㄗˋ。

ㄎㄢ漢語拼音qíngbùzìkān(變)qíngbúzìkān 釋  義《太平廣記.卷四七五》:「生捧書悲咽,情不自堪。

」情不自已注  音ㄑㄧㄥˊ。

ㄅㄨˋ。

ㄗˋ。

ㄧˇ。

(變)。

ㄑㄧㄥˊ。

ㄅㄨˊ。

ㄗˋ。

ㄧˇ漢語拼音qíngbùzìyǐ(變)qíngbúzìyǐ 釋  義《聊齋志異.卷一○》:「既歸,吟玩詩詞,夢魂縈擾。

過一二日,情不自已,修贄復往。

」情不自持注  音ㄑㄧㄥˊ。

ㄅㄨˋ。

ㄗˋ。

ㄔˊ漢語拼音qíngbùzìchí 釋  義唐.白居易〈楊柳枝二十韻〉:「取來歌裡唱,勝向笛中吹。

曲罷那能別,情多不自持。

纏頭無別物,一首斷腸詩。

」 情投意合 參考詞語‧情同意洽‧情孚意合‧情投意洽‧情投氣合‧情親意合‧意合情投‧意同情合‧氣合情投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ㄥˊ。

ㄊㄡˊ。

ㄧˋ。

ㄏㄜˊ漢語拼音qíngtóuyìhé釋  義彼此的感情和心意相契合。

語本漢.馮衍〈與陰就書〉。

△「志同道合」 典故說明「情投意合」典源作「意同情合」。

馮衍,字敬通,東漢辭賦家,京兆杜陵人,生卒年不詳。

少時有奇才,博通群書。

王莽時馮衍辭不肯仕。

新朝末年入更始政權,後與鮑永歸降光武帝,但光武帝埋怨馮衍遲不歸降,所以未加重用。

後來外戚陰興、陰就因敬重馮衍的長才,馮衍即與之交往,並被聘請為司隸從事。

馮衍寫了一篇〈與陰就書〉,說自己與陰就「意同情合」,並感謝陰就提拔之恩。

因光武帝剷除外戚勢力,馮衍也因此獲罪,免官歸里,閉門自保,潦倒而死。

後來「情投意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彼此的感情和心意相契合。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彼此的感情和心意相契合。

使用類別用在「心靈契合」的表述上。

例句 這對情侶情投意合,很快就要結婚了。

他們相處日久,情投意合,決定廝守一生。

他們兩人一見如故,情投意合,結為知己。

他倆結婚多年,仍是情投意合,十分恩愛。

這對情投意合的愛侶,決定下個月要完成終身大事。

他們曾是情投意合的一對愛侶,如今卻因為金錢的糾紛對簿公堂。

他們年紀相差雖多,談起話來卻是情投意合,於是結為莫逆之交。

我倆情投意合,決定步上紅毯,希望諸位親友也一同來分享我們的喜悅。

辨  識近義水乳交融、心心相印、志同道合、同心合意、意氣相投反義格格不入、同床異夢、貌合神離、方枘圓鑿「志同道合」及「情投意合」都有彼此雙方極為契合的意思。

「志同道合」側重於志向與理想上的契合;「情投意合」側重於感情與心意上的契合。

志同道合情投意合辨似例句○ㄨ他們~,合開了一家音樂社。

ㄨ○他們相處日久,~,決定廝守一生。

參考詞語情同意洽注  音ㄑㄧㄥˊ。

ㄊㄨㄥˊ。

ㄧˋ。

ㄑㄧㄚˋ漢語拼音qíngtóngyìqià 釋  義《春柳鶯.第七回》:「二人談得情投意洽,忘卻夜深,直至燈殘燭暗,方才就寢。

」情孚意合注  音ㄑㄧㄥˊ。

ㄈㄨˊ。

ㄧˋ。

ㄏㄜˊ漢語拼音qíngfúyìhé 釋  義《水滸傳.第二五回》:「我如今卻和你眷戀日久,情孚意合,卻不恁地理會。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小生與羅氏女同年月日所生,自幼羅家即送在家下讀書,又係同窗,情孚意合,私立盟書,誓同偕老。

」情投意洽注  音ㄑㄧㄥˊ。

ㄊㄡˊ。

ㄧˋ。

ㄑㄧㄚˋ漢語拼音qíngtóuyìqià 釋  義《歧路燈.第九回》:「此下山珍海錯全備,不必瑣陳。

二公情投意洽,也都有了三分酒意。

」情投氣合注  音ㄑㄧㄥˊ。

ㄊㄡˊ。

ㄑㄧˋ。

ㄏㄜˊ漢語拼音qíngtóuqìhé 釋  義明.李開先〈康王王唐四子補傳〉:「綵與瑾情投氣合,駸駸有進用之勢。

」情親意合注  音ㄑㄧㄥˊ。

ㄑㄧㄣ。

ㄧˋ。

ㄏㄜˊ漢語拼音qíngqīnyìhé 釋  義宋.道潛〈寄伯言明發〉:「情親意合方傾倒,雲散風流欲奈何!」意合情投注  音ㄧˋ。

ㄏㄜˊ。

ㄑㄧㄥˊ。

ㄊㄡˊ漢語拼音yìhéqíngtóu 釋  義《西遊記.第四二回》:「自老孫當年與他相會,真個意合情投,交游甚厚。

」清.秋瑾〈致琴文書〉:「意合情投,惜相見之晚,相離之速,天各一方。

」意同情合注  音ㄧˋ。

ㄊㄨㄥˊ。

ㄑㄧㄥˊ。

ㄏㄜˊ漢語拼音yìtóngqínghé 釋  義《後漢書.卷二八上》:「衍聞神龍驤首,幽雲景蒸,明聖修德,志士思名。

是以意同情合,聲比(則)﹝相﹞應也。

」氣合情投注  音ㄑㄧˋ。

ㄏㄜˊ。

ㄑㄧㄥˊ。

ㄊㄡˊ漢語拼音qìhéqíngtóu 釋  義清.陳烺《梅喜緣.第八齣》:「氣合情投,可意的人兒罕覯。

」 欺世盜名 參考詞語‧偷世竊名‧欺世釣譽‧盜名欺世‧釣名欺世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

ㄕˋ。

ㄉㄠˋ。

ㄇㄧㄥˊ漢語拼音qīshìdàomíng釋  義「欺世」,欺騙世人。

※語或本《韓非子.詭使》。

「盜名」,盜取名譽。

語出《荀子.不苟》。

「欺世盜名」比喻欺騙世人,盜取名譽。

△「沽名釣譽」 典故說明「欺世盜名」係由「欺世」及「盜名」二語組合而成。

「欺世」是出自《韓非子.詭使》。

戰國七雄中的韓國,因為飽受強鄰秦國的威脅,加上國君無能,人心渙散,以致內憂外患交迫,隨時都可能亡國。

韓非身為韓國的諸公子之一,曾在荀子門下受業學習,希望能用一己之才,為國效力,挽救國勢。

他雖屢次上書勸諫韓王,卻無法受到重用。

於是他把滿腔的壯志雄心,寫成《韓非子》一書。

在〈詭使〉篇中韓非認為,君主掌握法度,是為了要擁有生殺的權柄,然而現在遵守法度,想要忠心侍奉君主的人,卻不得進見;而言語巧詐,行為姦軌,僥倖得以偷欺於世的人,反而能夠常常接近君王,得到重用。

「盜名」則是出自《荀子.不苟》。

荀子認為:富貴是人性所愛,貧賤是人性所惡,如果有人厭惡富貴,喜愛貧賤,這是違反人性,用來盜取聲望的作法。

這兩個典源,一見「偷世」,一見「盜名」,後來被合用演變成「欺世盜名」,用來比喻欺騙世人,盜取名譽。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欺騙世人,盜取名譽。

使用類別用在「欺瞞矇騙」的表述上。

例句 他是個欺世盜名,混淆視聽,不可信任的人。

他善於欺世盜名,其實作惡多端,只是未被發覺罷了。

這對神棍夫妻打著解救苦難的名號,進行欺世盜名的勾當。

一直到這幅真品畫作出土,眾人才知道這幅贗品的主人欺世盜名。

表面上看來,他是個溫柔敦厚的好人,背地裡其實是個欺世盜名的偽君子。

 因為受害者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揭發他們欺世盜名的罪行,才使他們的原形暴露出來。

這名記者最為人稱許的作為,就是曾經連續發表一個月的文章,揭發部分高官欺世盜名的行徑。

辨  識近義沽名釣譽、惑世盜名、盜名竊譽「沽名釣譽」和「欺世盜名」都有用手段謀取讚譽、名聲的意思。

「沽名釣譽」側重於用盡手段或行為做作,刻意謀取好的名聲;「欺世盜名」則側重於用不正當的手段騙取好的名聲。

沽名釣譽欺世盜名辨似例句○ㄨ你縱然確實出錢幫了孤兒院,但如果藉此來宣傳自己,豈非難脫~的嫌疑? ㄨ○一直到這幅真品畫作出土,眾人才知道這幅贗品的主人~。

參考詞語偷世竊名注  音ㄊㄡ。

ㄕˋ。

ㄑㄧㄝˋ。

ㄇㄧㄥˊ漢語拼音tōushìqièmíng 釋  義漢.王符《潛夫論.務本》:「今多務交遊,以結黨助;偷世竊名,以取濟渡。

」欺世釣譽注  音ㄑㄧ。

ㄕˋ。

ㄉㄧㄠˋ。

ㄩˋ漢語拼音qīshìdiàoyù 釋  義《元史.卷一九九》:「世主亦苟取其名而強起之,及考其實,不如所聞,則曰『是欺世釣譽者也』,上下豈不兩失也哉!」盜名欺世注  音ㄉㄠˋ。

ㄇㄧㄥˊ。

ㄑㄧ。

ㄕˋ漢語拼音dàomíngqīshì 釋  義宋.鄭剛中〈論治道人材疏〉:「至若倚忠為奸,盜名欺世,無能為而可以害吾之有為,託能言而有以搖吾之國是者,茲又人君之所當去也。

」《野叟曝言.第六四回》:「弟亦非重視阿堵,而盜名欺世,實有所難;但人命事大,惟有將先生此舉,焚香告天,默表此心。

」釣名欺世注  音ㄉㄧㄠˋ。

ㄇㄧㄥˊ。

ㄑㄧ。

ㄕˋ漢語拼音diàomíngqīshì 釋  義清.鄭燮〈濰縣寄舍弟墨第四書〉:「究竟自問胸中擔得出幾卷書來?不過挪移借貸,改竄添補,便爾釣名欺世,人有負于書耳。

」 期期艾艾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ˊ。

ㄑㄧˊ。

ㄞˋ。

ㄞˋ漢語拼音qíqíàiài釋  義「期期」,口吃重言的樣子。

語出《史記.卷九六.張丞相列傳》。

「艾艾」,口吃重言的樣子。

#語出晉.裴啟《語林》。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結巴的樣子。

典故說明「期期艾艾」係由「期期」及「艾艾」二語組合而成。

「期期」是出自《史記.卷九六.張丞相列傳》。

周昌和漢高祖劉邦為同鄉,一起在沛縣起兵,入關中,降秦王子嬰,後又擊敗項羽,劉邦因此建立漢朝成為天子,周昌則被封為汾陰侯。

周昌的性情急燥耿直,對任何事都直言不諱,劉邦很敬畏他。

劉邦打算廢太子,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大臣都認為不妥,因為太子是皇后呂氏所生,而趙王則是戚夫人所生,按照常規應由皇后的兒子為繼承人。

劉邦問周昌的意見,周昌也非常不贊同地說:「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周昌因為有口吃,加上又急又怒,原來想說「臣期(極)知其不可」、「臣期(極)不奉詔」,卻說成「期期」,引得劉邦大笑,這件事就此作罷。

「艾艾」則是出自晉.裴啟《語林》。

根據記載,三國時魏國大將軍鄧艾也有口吃的毛病,他在講到自己的名字「艾」時,老是重複說成「艾艾」。

當時的丞相司馬懿聽了故意問他:「你一直說『艾艾』,到底是多少個『艾』?」鄧艾則回答:「就如『鳳兮鳳兮』代表一個『鳳』是一樣的。

」「鳳兮鳳兮」出自於《論語.微子》,是楚人接輿唱給孔子聽的一首歌中的首句。

原歌為:「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鳳兮鳳兮」是詩歌中常用的疊句,意思和一個「鳳兮」相同,鄧艾便以此為比喻。

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結巴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口吃結巴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不順」的表述上。

例句 他只要一著急,說話就期期艾艾的,半天也吐不出一整句話來。

他對自己沒什麼信心,回答問題總是期期艾艾的,說不清道理。

他心裡一慌,期期艾艾地說了一堆,大家還是不知道他想表達什麼。

剛剛在臺下,他還口若懸河,辯才無礙,怎麼一上臺,就期期艾艾走了樣?當老師責問他為何犯錯時,他只是漲紅了臉,期期艾艾地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辨  識近義結結巴巴反義口若懸河 傾國傾城 參考詞語‧一貌傾城‧一顧傾人‧一顧傾城‧傾城傾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ㄥ。

ㄍㄨㄛˊ。

ㄑㄧㄥ。

ㄔㄥˊ漢語拼音qīngguóqīngchéng釋  義傾,傾覆。

「傾國傾城」,指傾覆城邦家國。

形容女子的美豔,會帶來禍害。

#語本漢.袁康《越絕書.卷九.越絕計倪外傳一一》。

後用「傾國傾城」形容女子極為美麗動人。

典故說明《越絕書》是重要史書之一,內容主要記載春秋戰國時吳越的歷史。

吳國闔閭執政時,以伍子胥為相,伐楚以爭天下。

當此之際,吳之鄰國越屢屢派兵襲吳,於是吳、越交戰,闔閭戰敗並傷重而死。

吳王夫差即位後,為報父仇,帶兵攻入越都會(ㄍㄨㄟˋ)稽,越王句越被迫求和。

伍子胥勸夫差不可接受句踐的求和,以免留下後患,但夫差志得意滿下仍是答應了越的求和。

伍子胥屢次進諫,夫差卻聽信太宰嚭(ㄆㄧˇ)的讒言,賜其自殺。

《越絕書》記此事,慨嘆夫差不信伍子胥而聽信太宰嚭的讒言,這就好像昔日晉獻公受驪姬迷惑,使得眾叛親離,種下晉國衰敗的禍根;亦猶如過去周幽王縱容褒姒,以致失信於群臣,使犬戎得以入侵。

驪姬與褒姒都是極為妖媚美麗的女子,但卻又是極為不祥,招來「傾城傾國」的禍害。

而越王句越,忍辱負重,生聚教訓,發動大軍,圍困夫差於姑蘇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殺,吳國果然傾覆,句踐終於復興越國。

後來「傾國傾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女子的美豔,可以帶來禍害。

其實此一語義,早在《詩經》中就已經見到。

《詩經.大雅.瞻卬》有「哲婦傾城」這樣的句子,意思是「婦人多謀深慮乃亂國」,此處「傾城」,便是「傾覆邦國」義。

但後來「傾國傾城」這個成語語意轉變,專以形容女子的美艷。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女子極為美麗動人。

使用類別用在「美麗動人」的表述上。

例句 能當選世界小姐,必然天生麗質,有傾國傾城之貌。

她雖有傾國傾城的容貌,可惜紅顏薄命,遇人不淑。

紅顏最怕歲月催,縱有傾國傾城之貌,到頭來也難免白髮蒼蒼。

這位女明星不但有傾國傾城之貌,且演技一流,難怪會紅得發紫。

經過數年病痛的折磨,她變得十分憔悴,完全看不出當年傾國傾城的容貌。

辨  識近義天香國色、沉魚落雁、冠絕群芳、風華絕代、閉月羞花、國色天香反義無鹽之貌形音辨誤傾,音ㄑ|ㄥ。

傾覆的意思。

不可寫作「頃」。

參考詞語一貌傾城注  音ㄧ。

ㄇㄠˋ。

ㄑㄧㄥ。

ㄔㄥˊ。

(變)。

ㄧˊ。

ㄇㄠˋ。

ㄑㄧㄥ。

ㄔㄥˊ漢語拼音yīmàoqīngchéng(變)yímàoqīngchéng 釋  義《二刻拍案驚奇.卷三》:「此鄰人徐氏之女,丹桂小娘子。

果然生得一貌傾城,目中罕見。

」明.鄭若庸《玉玦記.第一○齣》:「煙花戶庭,風塵心性。

張郎不成,李郎不應。

十人見我九人憎,羞殺我一貌傾城。

」一顧傾人注  音ㄧ。

ㄍㄨˋ。

ㄑㄧㄥ。

ㄖㄣˊ。

(變)。

ㄧˊ。

ㄍㄨˋ。

ㄑㄧㄥ。

ㄖㄣˊ漢語拼音yīgùqīngrén(變)yígùqīngrén 釋  義明.湯顯祖《南柯記.第七齣》:「俺淳于棼可是遇仙也?他三回自語,一顧傾人。

」一顧傾城注  音ㄧ。

ㄍㄨˋ。

ㄑㄧㄥ。

ㄔㄥˊ。

(變)。

ㄧˊ。

ㄍㄨˋ。

ㄑㄧㄥ。

ㄔㄥˊ漢語拼音yīgùqīngchéng(變)yígùqīngchéng 釋  義漢.張衡〈西京賦〉:「要紹修態,麗服颺菁。

眳藐流眄,一顧傾城。

」《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自己本生得一副月貌花容,一團靈心慧性。

那怕丈夫千金買笑,自料斷不及我一顧傾城。

」傾城傾國注  音ㄑㄧㄥ。

ㄔㄥˊ。

ㄑㄧㄥ。

ㄍㄨㄛˊ漢語拼音qīngchéngqīngguó 釋  義漢.袁康《越絕書.卷九》:「夫差不信五子胥,而任太宰嚭,乃此禍晉之驪姬,亡周之褒姒,盡妖妍於圖畫,極凶悖於人理。

傾城傾國,思昭示於後王;麗質冶容,宜求監於前史。

」宋.辛棄疾〈滿江紅.絕代佳人〉:「絕代佳人,曾一笑、傾城傾國。

」 群龍無首 參考詞語‧群龍无首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ㄩㄣˊ。

ㄌㄨㄥˊ。

ㄨˊ。

ㄕㄡˇ漢語拼音qúnlóngwúshǒu釋  義「群龍無首」之「無」,典源作「无」。

「无」同「無」。

群龍出現,卻無領袖。

語本《易經.乾卦》。

後用「群龍無首」比喻一群人中缺乏領導者。

典故說明這是一句出自於《易經》的成語。

易卦的道理是藉由陰爻、陽爻的排列組合來表現。

陽爻象徵了陽剛,陰爻象徵了陰柔,陰陽二氣如果中和諧調就表示理想,否則就是過或不及。

《易經.乾卦》由六個陽爻組成,第一爻初九,表示陽氣潛伏,到最上一爻上九,表示陽氣過盛,過盛則不佳,所以爻辭才會說:「亢龍有悔。

」亢,就是最高的。

居於最高位,不知收斂,一味強出頭,就會有悔。

所以〈乾卦〉又說:「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也就是指擁有陽氣本佳,但如果過於強勢,物極必反,反而不美。

所以最好是位居於群龍中,知所謙虛,不為龍頭,才是吉兆。

這是《易經》的人事道理,也是「群龍無首」的原義,後來這句成語轉用來比喻一群人中缺乏領導者。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一群人中缺乏領導者。

使用類別用在「鬆散分裂」的表述上。

例句 公司現在群龍無首,急需有人出面來主管一切。

這個組織群龍無首,人人各行其是,根本無法團結。

得先改變目前這種群龍無首的狀況,才能開展日後的工作。

當今文壇群龍無首,自由競爭,對文學的發展也許並非壞事。

自從經理離職之後,這個部門便顯得群龍無首,彼此推諉責任,工作效率大為降低。

參考詞語群龍无首注  音ㄑㄩㄣˊ。

ㄌㄨㄥˊ。

ㄨˊ。

ㄕㄡˇ漢語拼音qúnlóngwúshǒu 釋  義《易經.乾卦》:「用九,見群龍无首,吉。

」《朱子語類.卷六八》:「『用九,見群龍无首,吉』,伊川之意似云,用陽剛以為天下先則凶,无首則吉。

」 群策群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ㄩㄣˊ。

ㄘㄜˋ。

ㄑㄩㄣˊ。

ㄌㄧˋ漢語拼音qúncèqúnlì釋  義聚合眾人的智慧和能力。

語本漢.揚雄《法言.重黎》。

△「同心同德」、「同心協力」、「戮力同心」 典故說明根據《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的記載,秦朝滅亡之後,楚、漢爭奪天下,結果在垓下這個地方,劉邦的漢軍重挫了項羽的楚軍,之後項羽突破重圍逃到烏江,在烏江畔,他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覺得沒有顏面回去見故鄉的父老,於是自刎而死。

項羽將自己失敗的原因歸為天命所致,但漢朝的揚雄不贊同,他認為:「劉邦懂得運用眾人的計策和力量,因此可以得到天下;而項羽因為不能知人善任,剛愎自用,最後落得兵敗自刎的下場,這和天命有什麼關係呢?」此段話見載於《法言》,後來「群策群力」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漢屈群策,群策屈群力。

」演變而出,用來指聚合眾人的智慧和能力。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聚合眾人的智慧和能力。

使用類別用在「共同努力」的表述上。

例句 參加這個遊戲,大家要群策群力才能過關。

大家一定要群策群力,把本屆校運會辦得精采。

這件事能完成,非我一人之功,是群策群力的成果。

這整套系統非常複雜,得靠各位群策群力才能完成。

你要廣聽建言,凝聚人心,才能群策群力地把問題解決。

此事成敗的關鍵,在於領導人是否能整合力量,群策群力。

老闆說:「新的一年,有賴各位同仁群策群力,繼續努力。

」不畏山有萬仞高,只要大家團結一致,群策群力,有何困難不能克服?本校此次所以能獲得冠軍,是從校長到同學群策群力,共同努力的結果。

我們要將各部會的力量集結起來,群策群力,來戰勝水災所帶來的傷害。

父親把大家找到面前說:「希望你們兄弟姊妹群策群力地攜手合作,共度難關。

」災區復建不單是地方政府的事,得由所有相關單位群策群力,克服一切困難來完成。

辨  識近義同心協力、畢力同心、戮力同心、集思廣益反義一意孤行、孤行己見、孤軍作戰、單打獨鬥、單槍匹馬、獨斷專行、各自為政「群策群力」及「同心協力」都有合作努力的意思。

「群策群力」除合作努力外,另有共同策劃、計謀的意思;「同心協力」則只有團結合作的意思。

群策群力同心協力辨似例句○○參加這個遊戲,大家要~才能過關。

○ㄨ你要廣聽建言,凝聚人心,才能~地把問題解決。

旗鼓相當 參考詞語‧鼓旗相當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ˊ。

ㄍㄨˇ。

ㄒㄧㄤ。

ㄉㄤ漢語拼音qígǔxiāngdāng釋  義軍旗和戰鼓表現出的氣勢相當,形容兩方軍隊陣容、聲勢不相上下。

※#語或本《後漢書.卷一三.隗囂公孫述列傳.隗囂》。

後用「旗鼓相當」比喻雙方勢均力敵。

△「旗鼓相望」、「勢均力敵」 典故說明「旗鼓相當」典源作「鼓旗相當」。

古時作戰,軍中都是以敲擊戰鼓及揮舞旗幟來指揮進退,鼓聲大作或旗幟飛揚都可表現出壯盛的氣勢。

這兩者的氣勢相當,就表示雙方軍隊的陣容與聲勢不相上下。

據《後漢書.卷一三.隗囂列傳》載,新莽末年,東漢人隗囂(ㄨㄟˇ ㄒㄧㄠ)在隴西一帶據地為王,稱西州上將軍;公孫述則佔有今四川一帶,稱蜀中皇帝。

當時,尚未取得政權的漢光武帝劉秀兵力多布署在東部,其西部軍力無法與兩方的任一方相抗衡,為避免兩大豪強合作,他於是想拉攏隗囂,孤立公孫述,便寫了一封信給隗囂,信中說道:「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願因將軍兵馬,鼓旗相當。

」子陽,即公孫述的字。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公孫述來到漢中及京都長安附近,希望我能獲得你的援助,以使我們與公孫述的軍隊陣容和兵力相當。

劉秀信中「鼓旗相當」這個詞語,後來在文獻中頗常見,但多作「旗鼓相當」,用來比喻雙方勢均力敵。

另外,在《輅(ㄌㄨˋ)別傳》中有段描述:十五歲的管輅聰明伶俐,頗有才名。

有一次,琅邪太守單(ㄕㄢˋ)子春邀請他到家中談話,管輅到了以後,發現另有幾位文人學者在場,管輅問單子春:「今天是要我一個人與在座幾位對答嗎?」單子春則說:「吾欲自與卿旗鼓相當。

」也就是說:我想要自己一人與你勢均力敵地對談。

「旗鼓相當」這個成語不局限於軍事戰況上,而可以廣泛用在一般事務。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雙方勢均力敵。

使用類別用在「程度相等」的表述上。

例句 這兩隊實力旗鼓相當,這場球賽精采可期。

經過評估,敵我兩軍旗鼓相當,千萬不可輕敵。

他們兄弟倆各自經營一家企業,實力旗鼓相當。

旗鼓相當的兩隊,終於決定以罰球數來分高低。

這場比賽,雙方旗鼓相當,戰到延長賽仍難分高下。

你有本事就去找個旗鼓相當的對手,不要只會欺負弱小。

這場拔河比賽,因為兩隊旗鼓相當,連比三場,難分高下。

辨  識近義工力悉敵、不分軒輊、平分秋色、棋逢敵手、銖兩悉稱、勢均力敵、伯仲之間、分庭抗禮、半斤八兩、並駕齊驅反義天淵之別、天壤之別、相形見絀、寡不敵眾「旗鼓相當」及「勢均力敵」都有不分上下的意思。

「旗鼓相當」一般只用來形容雙方的實力;「勢均力敵」可用來形容雙方實力,也可用來形容形勢與戰況。

旗鼓相當勢均力敵辨似例句○ㄨ這場拔河比賽,因為兩隊~,連比三場,難分高下。

ㄨ○這兩位棋手的實力真可說是~,難分軒輊。

參考詞語鼓旗相當注  音ㄍㄨˇ。

ㄑㄧˊ。

ㄒㄧㄤ。

ㄉㄤ漢語拼音gǔqíxiāngdāng 釋  義《後漢書.卷一三》:「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願因將軍兵馬,鼓旗相當。

」 旗開得勝 參考詞語‧弓開得勝‧旂開得勝‧旗開取勝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ˊ。

ㄎㄞ。

ㄉㄜˊ。

ㄕㄥˋ漢語拼音qíkāidéshèng釋  義戰旗一張開就得勝,形容一開戰就取得勝利。

※語或出元.關漢卿《五侯宴.楔子》。

後用「旗開得勝」比喻事情才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馬到成功」 典故說明「旗開得勝」指戰旗才一張開,就得到勝利。

這句成語本用在軍隊開戰預期得勝。

如元代劇作家關漢卿的《五侯宴》雜劇中,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說父親兵多將廣,手下人人奮勇善戰,並用「旗開得勝」形容兵力之強,一開戰就取得勝利。

「旗開得勝」後來也被用來比喻事情才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事情才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使用類別用在「一舉得勝」的表述上。

例句 我隊旗開得勝,在場的觀眾們都紛紛起立為球員鼓掌。

我軍訓練有素,果然旗開得勝,一舉擊退來犯的敵人。

我們的實力堅強,必然能夠旗開得勝,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旗開得勝的中華隊,後來又連連過關斬將,最後終於奪得冠軍。

他事前沒有勤加練習,卻誇口聲稱能夠旗開得勝,真是痴人說夢。

小張傷勢痊瘉後的第一場比賽就旗開得勝,總算沒讓支持他的球迷失望。

本屆立委競選者雖多,你仍是我心目中的最佳人選,祝你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我隊在這次的運動會上第一次出場就旗開得勝,因此士氣大增,最後果然獲得冠軍。

辨  識近義馬到成功、旗開馬到反義一觸即潰 參考詞語弓開得勝注  音ㄍㄨㄥ。

ㄎㄞ。

ㄉㄜˊ。

ㄕㄥˋ漢語拼音gōngkāidéshèng 釋  義元.楊梓《敬德不伏老.第三折》:「跨下神烏馬,腰懸著水磨鞭,弓開得勝,馬到成功!」旂開得勝注  音ㄑㄧˊ。

ㄎㄞ。

ㄉㄜˊ。

ㄕㄥˋ漢語拼音qíkāidéshèng 釋  義《濟公傳.第一九二回》:「我等眼觀旌節旗,耳聽好消息。

但願你到那裡,旂開得勝,馬到成功。

」旗開取勝注  音ㄑㄧˊ。

ㄎㄞ。

ㄑㄩˇ。

ㄕㄥˋ漢語拼音qíkāiqǔshèng 釋  義明.諸聖鄰《大唐秦王詞話.第三回》:「且說馬三保、段志玄旗開取勝,馬到成功,收軍回營參見,秦王大喜。

」 輕描淡寫 參考詞語‧輕描淡染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ㄥ。

ㄇㄧㄠˊ。

ㄉㄢˋ。

ㄒㄧㄝˇ漢語拼音qīngmiáodànxiě釋  義指戲劇中著力不多的描繪或敘述。

※語或本明.祁彪佳《遠山堂曲品.能品.弄珠樓》。

後用輕描淡寫形容言論或寫作時,避開關鍵,將重點輕輕帶過。

亦指繪畫時用淺淡的顏色輕輕描繪。

典故說明「輕描淡寫」原作「輕描淡染」。

指著力不多的描繪或敘述。

見於明代祁彪佳《弄珠樓》曲的評論。

祁彪佳(西元1602∼1645),明末浙江山陰人,字弘吉,號虎子,是明代的戲曲理論家、劇作家。

清兵入關次年杭州陷落,他開始絕食,後自沉於池中殉國。

其父是一位藏書家,藏書豐富,其中尤以戲劇作品蒐羅最多。

祁彪佳通曉聲律,善唱曲,也喜愛看戲,還以家藏的雜劇和傳奇作品,撰寫了雜劇劇評《遠山堂劇品》和傳奇劇評《遠山堂曲品》,是研究明代戲劇的重要文獻。

祁彪佳在《遠山堂曲品》中將自己所收的傳奇劇目分為妙、雅、逸、豔、能、具六品,另有雜調一類,專收弋陽諸腔劇目。

他在評論戲曲《弄珠樓》時,提到它的特色是著力不多的描繪和敘述手法,不讓情境落於平實。

後來「輕描淡寫」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言論或寫作時,避開關鍵,將重點輕輕帶過。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言論或寫作時,避開關鍵,將重點輕輕帶過。

使用類別用在「描述淺淡」的表述上。

例句 對於近況,他在信上只有輕描淡寫的幾句話。

對於自己的傷心往事,他總是輕描淡寫地避而不談。

你這篇輕描淡寫的檢討報告,根本沒有說明問題所在。

發生了這麼嚴重的事情,你休想輕描淡寫,避重就輕。

這件事鬧得沸沸揚揚,新聞報導卻只是輕描淡寫地帶過。

我們應該將問題向大家如實說明,不能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

老闆對於這個嚴重的錯誤,只是輕描淡寫地批評幾句,大出眾人意外。

問他到底這幾天出了些什麼事,他卻只輕描淡寫地說了幾句,交代得不清不楚。

辨  識近義蜻蜓點水、避重就輕反義淋漓盡致、入木三分、刻畫入微、鞭辟入裡、大書特書 參考詞語輕描淡染注  音ㄑㄧㄥ。

ㄇㄧㄠˊ。

ㄉㄢˋ。

ㄖㄢˇ漢語拼音qīngmiáodànrǎn 釋  義明.祁彪佳《遠山堂曲品.能品》:「輕描淡染,不欲一境落於平實。

」 輕諾寡信 參考詞語‧寡信輕諾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ㄥ。

ㄋㄨㄛˋ。

ㄍㄨㄚˇ。

ㄒㄧㄣˋ漢語拼音qīngnuòguǎxìn釋  義輕易答應別人的請求,卻很少實踐諾言。

語本《老子》第六三章。

典故說明「輕諾寡信」一語,出自《老子》一書。

「諾」是指承諾,「信」是指信用,意思是輕易許下承諾,往往很難做到。

《老子》是春秋時楚國的李耳所著,主張無為之說,闡述道、德的意義。

在第六十三章中講述人應有的行事原則,不刻意、不生事、安於恬淡。

將小看作大,大看作小,對仇人報之以德。

困難的事要從容易的地方下手,大事要從小處著眼,因為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之處開始,而大事也都是從小處發起。

因此聖人不會等問題變大後才去處理它,因此總能成大事。

輕易許下諾言的人一定很難守信用,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就會常常遭遇困難。

所以聖人不會看輕任何事,做事嚴謹仔細,然後就不會有困難的事發生了。

後來「輕諾寡信」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輕易答應別人的請求,卻很少實踐諾言。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輕易答應別人的請求,卻很少實踐諾言。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無信」的表述上。

例句 一個輕諾寡信的人,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老李說話一言九鼎,從來不會輕諾寡信。

老王從不會輕諾寡信,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辦到。

像他這種輕諾寡信的人,難怪朋友越來越少了。

他一向輕諾寡信,你可別太放心把這件事交給他。

像你這種輕諾寡信的態度,不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

辨  識近義言而無信、食言而肥反義一諾千金、重然諾、說一不二 參考詞語寡信輕諾注  音ㄍㄨㄚˇ。

ㄒㄧㄣˋ。

ㄑㄧㄥ。

ㄋㄨㄛˋ漢語拼音guǎxìnqīngnuò 釋  義宋.柳永〈尾犯.夜雨滴空階〉:「佳人應怪我,別後寡信輕諾。

記得當初,翦香雲為約。

」 輕舉妄動 參考詞語‧妄動輕為‧躁動輕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ㄥ。

ㄐㄩˇ。

ㄨㄤˋ。

ㄉㄨㄥˋ漢語拼音qīngjǔwàngdòng釋  義輕,輕率。

妄,胡亂。

「輕舉妄動」形容未經慎重考慮,即輕率地採取行動。

◎語本《韓非子.解老》。

典故說明《韓非子.解老》內容是擇取《老子》中的文句,以法家思想來解釋其中的意涵。

典源這裡是在解釋「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這句話。

韓非子認為背棄道理,而沒有經過慎重考慮就輕率行動的人,縱使有如天子諸侯般的權勢地位,或倚頓、陶朱公、卜祝的財富,還是會因為有驕傲之心,而失去他的人民和財富。

人們之所以輕易地背棄道理,而任意輕率地行動,是因為不知道「禍與福常相因而至,往往福因禍生,而禍藏福中」,老子就是要告訴人們「禍福相倚」這個道理。

另外同樣是《韓非子.解老》:「故欲利甚於憂,憂則疾生,疾生而智慧衰,智慧衰則失度量,失度量則妄舉動,妄舉動則禍害至,禍害至而疾嬰內。

」大意是:過分貪求利益就會開始憂慮,引發疾病,削減智慧,導致失去權衡輕重、得失的能力,一旦事情沒有經過慎重考慮,就輕率地採取行動,便使得災禍降臨。

後來「輕舉妄動」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未經慎重考慮,即輕率地採取行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未經慎重考慮,輕率地採取行動。

使用類別用在「草率行動」的表述上。

例句 此事關係重大,須澈底查明真相,切不可輕舉妄動。

領兵作戰,如不了解敵情就輕舉妄動,乃是兵家大忌。

上回失敗,正是輕舉妄動的結果,這回可千萬不要重蹈覆轍。

他在情況尚未明朗時便一意孤行,輕舉妄動,如今造成這難以收拾的後果。

眾人常不經深思便輕舉妄動,那是因為眼光短淺,無法預測可能引致的重大災禍。

敵方陣營四週都是民宅,大家一定要沉著冷靜,絕不可輕舉妄動,以免傷及無辜。

由於顧忌人質的安危,所以警方不敢輕舉妄動,只能在屋外用擴音器勸說歹徒棄械投降。

你還沒把事情弄清楚,就要上門去興師問罪,這是輕舉妄動的行為,有可能把事情搞砸了。

辨  識近義輕率妄為、魯莽從事反義三思而行、瞻前顧後、小心翼翼、深思熟慮、深謀遠慮、謀定後動、穩紮穩打 參考詞語妄動輕為注  音ㄨㄤˋ。

ㄉㄨㄥˋ。

ㄑㄧㄥ。

ㄨㄟˊ漢語拼音wàngdòngqīngwéi 釋  義宋.蕭廷之〈西江月.調燮火工非小〉:「須共真師細論,無令妄動輕為。

幽微玄妙最深機,言語仍須避忌。

」躁動輕舉注  音ㄗㄠˋ。

ㄉㄨㄥˋ。

ㄑㄧㄥ。

ㄐㄩˇ漢語拼音zàodòngqīngjǔ 釋  義《資治通鑑.卷二六九》:「吾但以三千騎伏其旁,掠其四野,使城中無食,不過數年,城自困矣,何必如此躁動輕舉?」 輕而易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ㄥ。

ㄦˊ。

ㄧˋ。

ㄐㄩˇ漢語拼音qīngéryìjǔ釋  義重量輕而容易舉起。

形容非常輕鬆,毫不費力。

語出宋.朱熹《詩集傳.卷一八.大雅.烝民》。

典故說明「輕而易舉」意謂重量很輕,可以非常容易地舉起來。

其實早在漢代王充《論衡.狀留》中即有「枯而輕者易舉」這樣的句子,但「輕而易舉」一語則要到宋代,方見於大儒朱熹《詩集傳.卷一八.大雅.烝民》。

〈烝民〉一詩據載為尹吉甫所作,內容為稱揚仲山甫的美德。

仲山甫是西周宣王時的大臣,德行很高,〈烝民〉詩中描述他「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禦」,也就是說他的性格剛正不阿,行事極有原則,軟硬都不吃,只以正道為依規,不會去欺悔弱勢,也不會畏懼強權。

詩中接著又說:「人亦有言,德輶(ㄧㄡˊ)如毛,民鮮(ㄒㄧㄢˇ)克舉之,我儀圖之,維仲山甫舉之。

」「輶」是輕的意思,「鮮」則是少的意思,朱子解釋此段詩義說:「人皆言德甚輕而易舉,然人莫能舉也。

我於是謀度其能舉之者,則惟仲山甫而已。

」意思是:人們多以為行有德之事是很容易的,但卻很少有人真的能身體力行。

我想了想,恐怕真只有仲山甫確實做到吧!朱熹話中的「輕而易舉」,即用來形容非常輕鬆,毫不費力。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非常輕鬆,毫不費力。

使用類別用在「非常容易」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件事情對他而言,輕而易舉,根本不成問題。

這件困難的事情,小明居然輕而易舉地就辦好了。

 這件事對他而言,輕而易舉就可完成,你放心交給他吧!想要成功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不付出心力是無法達到的。

 他輕而易舉地就將這首曲子演奏得如此完美,實在令人嘆賞。

想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失散多年的親人,可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

辨  識近義易如反掌、探囊取物、唾手可得、摧枯拉朽、吹灰之力、舉手之勞反義海底撈針、談何容易、九牛二虎之力、來之不易 潛移默化 參考詞語‧潛濡默被‧潛移暗化‧默化潛移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ㄢˊ。

ㄧˊ。

ㄇㄛˋ。

ㄏㄨㄚˋ漢語拼音qiányímòhuà釋  義人的思想、性格或習慣受到影響,不知不覺中起了變化。

語本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

△「耳濡目染」 典故說明「潛移默化」原作「潛移暗化」。

北齊時,顏之推寫了一本家訓,教導子孫做人處世的道理。

其中有一部分寫到,人在年輕之時,性格未定,時常有樣學樣,如果多和賢德的人在一起,性格思想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他們的影響,可以養成良好的品德。

就像在蘭室待久了,身上也會有蘭花的香氣;在魚市中待久了,身上則會有魚腥味一樣。

所以自古以來,君子都很慎重地選擇朋友。

孔子也曾說:「不要去結交道德修養不如自己的人。

」和比自己更有品德的人交往,才能自然而然地受到他們的影響。

後來「潛移默化」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潛移暗化」演變而出,形容人的思想、性格或習慣受到影響,不知不覺中起了變化。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人的思想、性格或習慣受到影響,不知不覺中起了變化。

使用類別用在「教育感化」的表述上。

例句 環境總是透過潛移默化影響著人。

父母言行對子女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豈能不慎?你看音樂系的學生都很有氣質,那就是潛移默化的效果。

教師的言行舉止,隨時隨地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常聽古典音樂,可以使得一個人的靈性因受到潛移默化而漸入佳境。

我們應該多讀書,因為一本好的作品對人的思想具有潛移默化的功效。

他的教育理念就是創造環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之下,養成高貴的人品。

也許因為父親是藝術家的關係,在潛移默化之下,他從小就對畫畫相當有興趣。

辨  識近義耳濡目染「耳濡目染」及「潛移默化」都有受到影響而產生變化的意思。

「耳濡目染」側重於環境的影響,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潛移默化」可以是環境,也可以是人的影響,多用於好的方面。

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辨似例句○ㄨ大人都不學好,小孩每天~,怎能不變壞? ㄨ○我們應該多讀書,因為一本好的作品對人的思想具有~的功效。

參考詞語潛濡默被注  音ㄑㄧㄢˊ。

ㄖㄨˊ。

ㄇㄛˋ。

ㄅㄟˋ漢語拼音qiánrúmòbèi 釋  義明.文徵明〈王武寧去思頌〉:「惟夫濬德淵微,潛濡默被,出於至誠,而泯於無跡。

」潛移暗化注  音ㄑㄧㄢˊ。

ㄧˊ。

ㄢˋ。

ㄏㄨㄚˋ漢語拼音qiányíànhuà 釋  義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

」默化潛移注  音ㄇㄛˋ。

ㄏㄨㄚˋ。

ㄑㄧㄢˊ。

ㄧˊ漢語拼音mòhuàqiányí 釋  義明.呂新吾《呂語集粹.卷四》:「但盡薰陶之功,不計俄頃之效,然後民知善之當為,惡之可恥,默化潛移,而服從乎聖人。

」《福惠全書.卷四》:「而賢者聞風知勸,益加自愛,不肖者返衷自愧,亦爭事《詩》、《書》。

其于風教,默化潛移,正自不小。

」 請君入甕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ㄥˇ。

ㄐㄩㄣ。

ㄖㄨˋ。

ㄨㄥˋ漢語拼音qǐngjūnrùwèng釋  義指唐代酷吏來俊臣用周興自己想的方法刑求他,要周興進到以火燒熱的大甕裡。

#典出唐.張鷟《朝野僉載》。

後用「請君入甕」比喻以其人之法,還治其人之身。

亦用於比喻使人陷入已設計好的圈套。

典故說明唐代武后稱帝時,周興和來俊臣同時擔任審理訟案的司法官,都是當時有名的酷吏。

天授年間,有人控告周興有意謀反,於是武后下詔要來俊臣審問周興,周興不知此事。

來俊臣趁著和周興一起吃飯時,問周興道:「犯人不肯承認罪行時,你有什麼好辦法來對付他們?」周興說:「這容易,你拿一個大甕,在四周升炭火將它烤熱,命令犯人站在裡面,還怕他們不俱實招供。

」來俊臣聽了,立即命人取來大甕生火。

等準備好,他站起來跟周興說:「朝廷送來公文要我審問你,現在請你進入這個甕中吧!」周興嚇得立刻跪在地上叩頭,老實的招認罪行。

後來「請君入甕」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以其人之法,還治其人之身;也用來比喻使人陷入已設計好的圈套。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以其人之法,還治其人之身。

使用類別用在「害人害己」的表述上。

例句 我看我們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來個請君入甕之計了。

上回我結婚被你老兄給鬧慘了,今天天道循環,請君入甕。

他向來是耍詭計整人,想不到請君入甕,落入自己所設圈套。

巧的是這陷阱是他自己挖的,這下被推入後,真的是請君入甕了。

無故曠職一律記大過,這規矩是當初你自己訂的,現在就請君入甕吧!第一次進新房要學狗叫,這是你自己訂的。

來!請君入甕!大伙洗耳恭聽!當年他居心不良訂此法,今天不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給他來一個請君入甕。

二語義說明比喻使人陷入已設計好的圈套。

使用類別用在「設計害人」的表述上。

例句 我們已布下天羅地網,等對方一來,就可請君入甕了。

對付這種小人,且讓我施巧計,請君入甕。

辨  識近義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自作自受、作法自斃 窮兵黷武 參考詞語‧佳兵黷武‧玩兵黷武‧窮兵極武‧翫兵黷武‧黷武窮兵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ㄩㄥˊ。

ㄅㄧㄥ。

ㄉㄨˊ。

ㄨˇ漢語拼音qióngbīngdúwǔ釋  義「窮兵」,用盡全部兵力。

語本《孫臏兵法.威王問》。

「黷武」,濫行攻伐。

語本《後漢書.卷七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劉虞》。

「窮兵黷武」表示恣意運用兵力,發動戰爭。

典故說明「窮兵黷武」係由「窮兵」及「黷武」二語組合而成。

「窮兵」是出自《孫臏兵法.威王問》。

《孫臏兵法》總結戰國中期之前豐富的作戰經驗,繼承孫武《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敘述進攻及佈陣的運用方法,其中「以道制勝」是本書的重點。

在〈威王問〉篇中,孫臏引述了「用兵無備者傷,窮兵者亡」這兩句話,來說明「道」也就是用兵的方法。

這兩句話說的是:在戰爭中,用兵沒有做好防備的人一定會受傷,用盡全部兵力的人一定會招致滅亡。

「黷武」則是出自《後漢書.卷七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劉虞》,根據記載,節度使劉虞對公孫瓚原本就有些不滿,後來又因為兒子劉和在公孫瓚陰謀下被袁術扣留做人質,仇怨就更深了。

公孫瓚雖然幾次和袁紹交戰都吃敗仗,但還是持續出兵攻打,劉虞一方面擔心他用兵無度,任意發動戰爭,一方面又怕他勢力過大掌控不住,所以不讓他再度出兵。

就這樣兩人結怨愈來愈深,最後劉虞發兵攻打公孫瓚,結果兵敗,被誣陷想要謀反而遭處斬。

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窮兵黷武」一個成語,用於表示恣意運用兵力,發動戰爭。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表示恣意運用兵力,發動戰爭。

使用類別用在「嗜武好戰」的表述上。

例句 諸葛亮雖然通曉兵法,卻非窮兵黷武的好戰分子。

漢文帝的仁德與漢武帝的窮兵黷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歷史上多少窮兵黷武的帝王,最後都遭到推翻,下場悽慘。

軍閥以窮兵黷武為能事,置天下蒼生於不顧,令人切齒痛恨。

古代君王若是窮兵黷武,造成天下生靈塗炭,最後必導致民眾抗暴而被推翻。

辨  識反義偃武修文、解甲釋兵 參考詞語佳兵黷武注  音ㄐㄧㄚ。

ㄅㄧㄥ。

ㄉㄨˊ。

ㄨˇ漢語拼音jiābīngdúwǔ 釋  義清.昭槤《嘯亭雜錄.卷二》:「世之訾張魏公者,皆謂其不度德量力,專主用兵,幾誤國事。

殊不知其誤不在佳兵黷武,反在過於持重之故。

」玩兵黷武注  音ㄨㄢˊ。

ㄅㄧㄥ。

ㄉㄨˊ。

ㄨˇ漢語拼音wánbīngdúwǔ 釋  義宋.司馬光〈進五規狀.保業〉:「驕者玩兵黷武,窮泰極侈,神怒不恤,民怨不知,一旦渙然,四方糜潰,秦隋之季是也。

」窮兵極武注  音ㄑㄩㄥˊ。

ㄅㄧㄥ。

ㄐㄧˊ。

ㄨˇ漢語拼音qióngbīngjíwǔ 釋  義《藝文類聚.卷一二》:「奢侈無限,窮兵極武,百姓空竭,萬民罷弊。

當此之時,天下騷然,海內無聊,而孝文之業衰矣!」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九》:「自古以來,窮兵極武,未有不亡者也。

」翫兵黷武注  音ㄨㄢˋ。

ㄅㄧㄥ。

ㄉㄨˊ。

ㄨˇ漢語拼音wànbīngdúwǔ 釋  義宋.田況〈內帑〉:「孝武得不因其資而騁嗜奔慾,翫兵黷武,用既殫費,勢不可已。

」黷武窮兵注  音ㄉㄨˊ。

ㄨˇ。

ㄑㄩㄥˊ。

ㄅㄧㄥ漢語拼音dúwǔqióngbīng 釋  義《周書.卷六》:「史臣曰:『……若使翌日之瘳無爽,經營之志獲申,黷武窮兵,雖見譏於良史,雄圖遠略,足方駕於前王者歟。

」宋.洪邁《容齋三筆.卷一一》:「予謂孝文之仁德如此,與武帝黷武窮兵為霄壤不侔矣。

」 窮途末路 參考詞語‧末路窮途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ㄩㄥˊ。

ㄊㄨˊ。

ㄇㄛˋ。

ㄌㄨˋ漢語拼音qióngtúmòlù釋  義「窮途」,路的盡頭。

語出北周.王褒〈與周弘讓書〉。

「末路」,朝代的末期。

語出漢.鄒陽〈上書吳王〉。

「窮途末路」形容無路可走,處於十分窮困的境況。

典故說明「窮途末路」係由「窮途」及「末路」二語組合而成。

「窮途」見於《周書.卷四一.王褒列傳》中王褒〈與周弘讓書〉。

南北朝時,西魏攻陷江陵之後,王褒等南方文士被帶至北方,成為北周文壇的主力,齊梁文風隨之北傳。

北周明帝及武帝在位期間均雅好文學,極為禮遇庾信、王褒等人。

王褒以擅長寫應用性的駢文著稱,武帝之後凡朝廷的重要詔書,均令王褒草擬。

在抒情作品上,王褒的產量則不如庾信豐富,但也有如〈與周弘讓書〉,向南方故友傾訴旅居異鄉、南歸無望心情的作品。

其文「嗣宗窮途」中的「嗣宗」指的是阮籍。

阮籍,字嗣宗,為三國名士。

據說,他經常獨自驅車至山中人煙罕至、無路可走之處,以痛哭狂嘯來抒發心中的鬱悶不平。

王褒藉此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感傷及憂懼。

「末路」則見於《漢書.卷五一.賈鄒枚路傳.鄒陽》中鄒陽的〈上書吳王〉,鄒陽,齊人,漢初時事吳王濞。

吳王有意造反,鄒陽上書勸諫,他先引秦朝覆滅之事為鑑,然後點出本意。

文中說明秦朝極盛之時,雖然統有天下,但是到了「晚節末路」,各路豪傑起義,咸陽危殆,最後滅亡,主要的原因就是宗室諸侯不肯相救。

其中「末路」是指朝代的末期,引申比喻沒落衰亡,窮困潦倒的境地。

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窮途末路」,用來形容無路可走,處於十分窮困的境況。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無路可走,處於十分窮困的境況。

使用類別用在「處於絕境」的表述上。

例句 再次落榜後,他感到自己真的已是窮途末路,毫無希望了。

沒想到當年他家財萬貫,如今卻走到窮途末路,如此潦倒。

事到如今,婚姻事業兩頭空,他感到已是窮途末路,寸步難行了。

在警方的緊急追捕下,歹徒已經窮途末路,無處可逃,只得束手就擒。

許多人認為傳統產業已接近窮途末路,沒想到他能敗中求勝,一枝獨秀。

辨  識近義山窮水盡、走投無路、日暮途窮、坐困愁城、道盡途窮反義天無絕人之路、前程萬里、柳暗花明、康莊大道、陽關大道、鵬程萬里 參考詞語末路窮途注  音ㄇㄛˋ。

ㄌㄨˋ。

ㄑㄩㄥˊ。

ㄊㄨˊ漢語拼音mòlùqióngtú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那時我見你兩個末路窮途,彼此無靠。

是我一片好心,一團熱念,難道我有甚麼貪圖不成?」 黔驢技窮 參考詞語‧黔驢之伎‧黔驢之技‧黔驢技盡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ㄢˊ。

ㄌㄩˊ。

ㄐㄧˋ。

ㄑㄩㄥˊ漢語拼音qiánlǘjìqióng釋  義老虎了解驢子再無其他技能後,立刻撲上去吃了牠。

比喻人拙劣的技能已經用完,再也無計可施了。

典出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

典故說明柳宗元,字子厚,唐河東人,故亦稱為「柳河東」。

長於古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寫過許多寓言。

本篇〈黔之驢〉是〈三戒〉三篇之二,就是一篇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

內容描述:「從前貴州沒有驢子,有個好事的人,從外地用船載來一頭驢子,後來覺得沒有什麼用處,於是就圈養在山下。

一隻老虎看牠的外表長得很大,起初以為是神,害怕而不敢接近。

後來看到這隻驢子除了大聲叫,就只會踢,再也沒有別的本領,於是就撲上去將牠咬死了。

」作者認為如果驢子不顯露牠拙劣的技能,老虎縱使再凶猛也會因為心存懷疑和畏懼,不敢對牠怎樣,而招致大禍臨頭;同理可證,人如果技能拙劣卻還要逞能,結果亦將招致失敗。

後來這個故事濃縮成「黔驢技窮」,用來比喻人拙劣的技能已經用完,再也無計可施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拙劣的技能已經用完,再也無計可施了。

使用類別用在「才思用盡」的表述上。

例句 我看他如今是黔驢技窮,變不出花樣了。

他沒啥本事,等黔驢技窮時,我再出手將他降服。

如果這些辦法都無法解決問題,那我可就黔驢技窮了。

修車師傅放下扳手說:「我黔驢技窮,這車我修不來。

」看他猛搔頭皮,當已到了黔驢技窮的地步,就饒他一回吧!我就不信他有多少花樣可變,如今黔驢技窮,只好乖乖投降了吧!他耍的是長鞭,要是能欺身上前,貼近而鬥,他可就要黔驢技窮了。

對不起!我會唱的歌都唱完了,已經黔驢技窮了,請容我下臺一鞠躬。

待我擺下了陣勢,對方不來便罷,要來,必讓他黔驢技窮,無計可施。

她一口氣唸了一長串的繞口令,直讓跟進的他陷入黔驢技窮的境地,急得臉紅脖子粗。

辨  識近義技止此耳、梧鼠技窮反義神通廣大 參考詞語黔驢之伎注  音ㄑㄧㄢˊ。

ㄌㄩˊ。

ㄓ。

ㄐㄧˋ漢語拼音qiánlǘzhījì 釋  義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四》:「今上公聰明仁武,遠過文侯,而弟樸樕椎魯,大媿此三賢矣。

特恐黔驢技盡,為諸鄉親羞耳。

」黔驢之技注  音ㄑㄧㄢˊ。

ㄌㄩˊ。

ㄓ。

ㄐㄧˋ漢語拼音qiánlǘzhījì 釋  義宋.李曾伯〈代襄閫回陳總領賀轉官〉:「秉鉞專征,實愧嚴尤之三策;賜書增秩,已膺甘茂之十官。

雖長蛇之勢若粗雄,而黔驢之技已盡展。

」元.王惲〈上張右丞書〉:「如惲之心,非敢必,其自遠方而來,以黔馿(驢)之技,名聯仕版。

」黔驢技盡注  音ㄑㄧㄢˊ。

ㄌㄩˊ。

ㄐㄧˋ。

ㄐㄧㄣˋ漢語拼音qiánlǘjìjìn 釋  義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四》:「今上公聰明仁武,遠過文侯,而弟樸樕椎魯,大媿此三賢矣。

特恐黔驢技盡,為諸鄉親羞耳。

」 親痛仇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ㄣ。

ㄊㄨㄥˋ。

ㄔㄡˊ。

ㄎㄨㄞˋ漢語拼音qīntòngchóukuài釋  義一個人因行為失當,而使親人痛心,仇人稱快。

語本《後漢書.卷三三.朱浮列傳》。

典故說明據《後漢書.卷三三.朱浮列傳》載,西漢末年天下紛亂之際,彭寵協助劉秀,率領手下精銳搬運糧草,使劉秀大軍免於缺糧之苦。

彭寵覺得自己功勞很大,自認光武帝應該會封他為王,但光武帝只封他當「漁陽太守」,職位在另位開國功臣朱浮之下,令彭寵十分不滿。

朱浮將彭寵的不滿報告光武帝,光武帝即召彭寵回京。

原本朱浮與彭寵即不合,如今朱浮又向光武帝告狀,彭寵大怒,不僅不打算聽令回京,並且帶兵攻打朱浮。

朱浮知道後寫了封信勸告彭寵:「如今天下才稍稍穩定,百姓希望有安定的生活。

你不應自恃有功而傲慢無禮,為了私仇而興兵造反。

這樣做只會使自己人傷心,而讓敵人感到高興啊!」後來「親痛仇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一個人因行為失當,而使親人痛心,仇人稱快。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一個人因行為失當,而使親人痛心,仇人稱快。

使用類別用在「處事不當」的表述上。

例句 你這樣做只會是親痛仇快,還是先冷靜一下吧!在國家存亡之際,大家要團結一心,不要再起內鬨讓親痛仇快。

你的父母年紀大了,為了他們,不要再做出讓親痛仇快的傻事。

還沒開打,我們就先亂了陣腳,豈不是親痛仇快,稱了敵人的意。

有了妻小之後,做事不可再像年少時那麼莽撞,讓親痛仇快的事再度發生。

看你被打得滿身傷痕躺在醫院,讓人很心疼,希望不要再做出這種親痛仇快的事來。

眼看投票日就要來到,而你們竟然為了一件小事在搞親痛仇快的分裂活動,這豈不是便宜了對手? 罄竹難書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ㄥˋ。

ㄓㄨˊ。

ㄋㄢˊ。

ㄕㄨ漢語拼音qìngzhúnánshū釋  義罄,音ㄑㄧㄥˋ,用盡。

「罄竹難書」指即使把所有竹子做成竹簡拿來書寫,也難以寫盡。

形容災亂異象極多,無法一一記載。

#語本《呂氏春秋.季夏紀.明理》。

後用「罄竹難書」形容罪狀極多。

典故說明「罄竹難書」的「罄」,是「用盡」的意思,「竹」指的則是從前用來刻寫文字的「竹簡」。

古代在還沒發明紙之前,人們都是把竹子剖成一片片的,然後在上面書寫文字。

所以「罄竹難書」整個成語的語義便是:即使把所有竹子做成竹簡拿來書寫,也難以寫盡。

此語較早見於戰國時的文獻《呂氏春秋.季夏紀.明理》,文中有一段描述了亂世的各種異象,譬如天上的雲呈現出怪異的形狀、太陽有日蝕的現象、同時有兩個或四個月亮一起出現、馬的頭上長出犄角、有人養出長有五隻腳的雄雞或母豬生下小狗等等,這些奇怪的現象「皆亂國之所生也,不能勝數,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

意思是說這些奇怪的現象,都是由於政治敗壞所帶來的亂亡徵兆,而且這種國家即將敗亡的徵兆,多到用盡荊、越兩地的竹子來寫都寫不完。

後來「罄竹難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本來是用來形容亂象之多,後來則轉變而專用於形容罪狀極多。

如《漢書.卷六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公孫賀》便有「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辭」之說,《舊唐書.卷五三.李密列傳》亦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的用法。

案:前者是漢臣朱世安被誣諂下獄時,上書揭發丞相公孫賀父子作惡多端所用之語;後者則是隋人李密欲討伐隋煬帝,檄文中用以形容煬帝罪大惡極之語。

這兩段文字都是描述罪狀之多,難以記錄。

不過與《呂氏春秋》同期的文獻《孫臏兵法》,在〈奇正〉篇中有「形勝,以楚越之竹書之而不足」這樣一段話,指兩軍相爭時,要讓我軍處於必勝條件下的方法有許多種,即使用盡楚、越兩地的竹子都寫不完。

則「難書」一語,並非指亂象,也非指罪狀。

可知最初「罄竹難書」一語並無負面義,只是後來一般引用此語時,多只用以形容罪狀之多。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罪狀極多。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罪惡深重」的表述上。

例句 他長期在鄉里間作威作福,罪行罄竹難書。

他所犯的罪行罄竹難書,是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

他們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罪行,判十次死刑都不嫌多。

就算是犯行罄竹難書的罪人,如能放下屠刀也可立地成佛。

在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秦始皇的暴政真是罄竹難書。

身為記者多年,我還是第一次遇見這種罪行罄竹難書的犯人。

這惡霸犯下的滔天罪行真是罄竹難書,最後總算受到法律制裁。

即使是罄竹難書的大罪犯,只要他能誠心改過向上,我身為律師,還是願意替他辯護。

辨  識近義擢髮難數、惡貫滿盈 趨炎附勢 參考詞語‧攀炎附熱‧趨權附勢‧趨炎奉勢‧趨炎附灶‧趨炎附熱‧附勢趨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ㄩ。

ㄧㄢˊ。

ㄈㄨˋ。

ㄕˋ漢語拼音qūyánfùshì釋  義「趨炎附勢」之「趨」,典源作「趣」。

「趣」通「趨」,此指依附。

炎,指有權勢的人。

「趨炎附勢」指奉承依附有權勢的人。

語本晉.王沈〈釋時論〉。

△「攀龍附鳳」 典故說明王沈生於極端重視門第的晉朝,年輕時雖然很有文采,但出身寒門,還是無法打入上流社會,於是他寫了篇〈釋時論〉,以抒發鬱鬱不得志的心情。

其中提到:在溫暖地方的人,都是喜歡熱的人。

但能夠知道冶煉金屬的方法,只有掌爐漆炭的人。

就像想要打入上流社會,出身是很重要的。

出身卑賤的人,常常被人汙辱;出身尊貴的人,卻常得到榮耀。

肉食的有錢人不斷出入於華廈,粗茶淡飯的窮人只能往來於田野。

講求名利的人,向有勢力的人逢迎諂媚;而講求名聲的,卻因為錢財,而原形畢露。

實在是很令人感嘆。

後來「趨炎附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依附權勢。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奉承依附有權勢的人。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攀附權貴」、「諂媚討好」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趨炎附勢的小人,不必理會他!我瞧不起這種靠趨炎附勢,得到重用的人。

在我看來,他就是個趨炎附勢的機會主義者。

你與這種趨炎附勢的小人深交,小心近墨者黑。

一個人立身行世要有骨氣,有操守,不可趨炎附勢。

你別怪我趨炎附勢,要知人在廊簷下不得不低頭啊!今天在會議上,他那趨炎附勢的醜態,實在令人噁心。

他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前倨後恭的醜態令人不敢恭維。

韓愈說:「君子要處心有道,行己有方。

」我又怎會趨炎附勢呢?想當年你還得意時,門庭若市,前來趨炎附勢的親戚朋友不知有多少? 辨  識近義攀龍附鳳、阿諛奉承反義中立不倚、剛正不阿 參考詞語攀炎附熱注  音ㄆㄢ。

ㄧㄢˊ。

ㄈㄨˋ。

ㄖㄜˋ漢語拼音pānyánfùrè 釋  義宋.梅堯臣〈陸子履見過〉:「論情論舊彈冠少,多病多愁飲酒稀。

猶喜醉翁時一見,攀炎附熱莫相譏。

」趨權附勢注  音ㄑㄩ。

ㄑㄩㄢˊ。

ㄈㄨˋ。

ㄕˋ漢語拼音qūquánfùshì 釋  義明.楊珽《龍膏記.第一五齣》:「我只要趨權附勢,那裡管殺人媚人。

」《醒世恆言.卷三五》:「當今有爵位的人,尚然只喜趨權附勢,沒有一個肯憐才惜學。

」趨炎奉勢注  音ㄑㄩ。

ㄧㄢˊ。

ㄈㄥˋ。

ㄕˋ漢語拼音qūyánfèngshì 釋  義《紅樓夢.第一○七回》:「且說外面這些趨炎奉勢的親戚朋友,先前賈宅有事都遠避不來,今見賈政襲職,知聖眷尚好,大家都來賀喜。

」趨炎附灶注  音ㄑㄩ。

ㄧㄢˊ。

ㄈㄨˋ。

ㄗㄠˋ漢語拼音qūyánfùzào 釋  義宋.張商英《宗禪辯》:「余嘗論之,讀儒書者則若趨炎附灶而速富貴。

」趨炎附熱注  音ㄑㄩ。

ㄧㄢˊ。

ㄈㄨˋ。

ㄖㄜˋ漢語拼音qūyánfùrè 釋  義《宋史.卷二九九》:「焉能趨炎附熱,看人眉睫,以冀推輓乎?」《醒世恆言.卷二五》:「止有白長吉一味趨炎附熱,說妹子是窮骨頭,要跟恁樣餓莩,壞他體面。

」附勢趨權注  音ㄈㄨˋ。

ㄕˋ。

ㄑㄩ。

ㄑㄩㄢˊ漢語拼音fùshìqūquán 釋  義宋.尹洙〈隨州聞劉易入終南山〉:「附勢趨權徒擾擾,生歌死哭何匆匆。

」 騎虎難下 參考詞語‧勢成騎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ㄧˊ。

ㄏㄨˇ。

ㄋㄢˊ。

ㄒㄧㄚˋ漢語拼音qíhǔnánxià釋  義騎著老虎,害怕被咬而不敢下來。

比喻事情迫於情勢,無法中止,只好繼續做下去。

#語本南朝宋.何法盛〈晉中興書〉。

典故說明永嘉之亂後,晉室南遷,天下仍不太平,各地均有叛亂。

晉成帝時,蘇峻起兵叛亂,進逼京師,情勢十分危急。

那時以陶侃為首,聯合溫嶠等人共同討伐叛軍,卻一直無法取勝。

陶侃感到勢不可為,想要退兵,溫嶠便說服他,說:「天子受到小人逼迫,社稷動盪不安,正是臣子報效國家的時機。

如今的情勢,已經不容我們退縮,就好像騎上了老虎,難以下來啊!」陶侃無法反駁,便留下來繼續領導眾人,終於平定了蘇峻之亂。

後來「騎虎難下」這句成語,就從南朝宋.何法盛〈晉中興書〉所記溫嶠言「騎虎之勢,可得下乎」演變而出,比喻事情迫於情勢,無法中止,只好繼續做下去。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事情迫於情勢,無法中止,只好繼續做下去。

使用類別用在「無法停止」的表述上。

例句 我這套計謀目的在引敵深入,讓他們騎虎難下。

他不明就理地亂說一通,此刻騎虎難下,豈不尷尬?你是個聰明人,怎會把自己逼入騎虎難下的窘境中?對這件事,我們是騎虎難下了,只好硬著頭皮做下去。

事情照此情形發展下去,小心自己騎虎難下,無法脫身。

這會兒我騎虎難下不好脫身,先順勢發展,再隨機應變吧!沒料到事情會演變到騎虎難下,索性順其自然,看著辦吧!事到如今已騎虎難下,雖沒把握,也只好孤注一擲,試試看了。

本來只是開個玩笑,誰知他信以為真,最後弄得騎虎難下,難以收拾。

女朋友的事本是隨便說說,那知我媽說要來看看,這下子騎虎難下,不知怎辦才好。

辨  識近義進退兩難、進退維谷反義來去自如 參考詞語勢成騎虎注  音ㄕˋ。

ㄔㄥˊ。

ㄑㄧˊ。

ㄏㄨˇ漢語拼音shìchéngqíhǔ 釋  義明.屠隆《曇花記.第三二齣》:「大王,我那裡知道,當初利比貪狼,勢成騎虎,也只管向前做去了,早知今日,悔不當初。

」 權宜之計 參考詞語‧權宜之術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ㄑㄩㄢˊ。

ㄧˊ。

ㄓ。

ㄐㄧˋ漢語拼音quányízhījì釋  義權宜,暫時變通的處置。

「權宜之計」指因應某種時機而暫用的計謀。

語出《後漢書.卷六六.陳王列傳.王允》。

典故說明據《後漢書.卷六六.陳王列傳.王允》載,王允為東漢末年的大臣,靈帝時任豫州刺史,參與討伐黃巾起義軍。

靈帝死後,董卓引兵進京師,誅殺宦官,廢少帝,立獻帝,弒太后,自立為太師,掌握了主政大權。

當時王允對董卓假意奉承,再加上他本就有的內政才能,於是被任為三公之一的司徒。

董卓遷都長安後,王允以貂嬋行美人計,策動呂布殺死了董卓。

董卓死後,王允一改以前屈己從人的低姿態,完全顯露出個性中原有的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史書對他的描述為「性剛疾惡,……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也因為他為人處事極為嚴厲,事事循理,不知變通,所以下屬都不太親近他。

不久,董卓的舊部李傕等人攻入長安,王允被殺。

後來「權宜之計」被用來比喻因應某種時機而暫用的計謀。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因應某種時機而暫用的計謀。

使用類別用在「一時之計」的表述上。

例句 這只是權宜之計,得要另外擬定長期的計畫。

這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往後怎麼辦,他還沒有想好。

歇業只是權宜之計,只要景氣好轉,馬上就會復業。

借錢還錢只是權宜之計,開源節流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他這樣做,只是一時權宜之計,為的是要幫助公司度過難關。

這次的改革並非權宜之計,而是想從根本上改善公司的體質。

我們應該提出一套完善的方案,不能總是用權宜之計來解決問題。

辨  識反義百年大計、長久之計 參考詞語權宜之術注  音ㄑㄩㄢˊ。

ㄧˊ。

ㄓ。

ㄕㄨˋ漢語拼音quányízhīshù 釋  義《醒世恆言.卷七》:「如今忽換我去,必然疑心。

……若得賢弟親迎回來,成就之後,不怕他閒言閒語。

這是個權宜之術。

」 下筆成章 參考詞語‧下筆成篇‧下筆成詠‧援筆成章‧落筆成章‧走筆成文‧走筆成章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ㄚˋ。

ㄅㄧˇ。

ㄔㄥˊ。

ㄓㄤ漢語拼音xiàbǐchéngzhāng釋  義一揮筆即寫成文章。

比喻才思敏捷,且具文采。

語出《三國志.卷一九.魏書.任城陳蕭王傳.陳思王植》△「一氣呵成」、「一揮而就」、「援筆立成」 典故說明據《三國志.卷一九.魏書.任城陳蕭王傳.陳思王植》載: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個兒子,從小聰穎好學,十多歲時,就已經讀了數十萬字的詩辭歌賦等各類文章,培養出極豐富的文采。

有一次太祖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曾懷疑地問:「你是找誰幫忙寫的啊?」曹植跪下而恭敬地回答:「我自己能出口成論,下筆成章,何須找人代筆?您不信的話,可以當面測試啊!」那時恰巧曹操興建的銅爵臺剛完工,他就帶著幾個兒子登上高臺,並要他們各作一篇賦。

曹植拿起筆來,瞬間就完成了一篇令人激賞的佳作,讓曹操驚訝不已,不得不相信他這個兒子確實有「下筆成章」的奇能。

後來「下筆成章」就用來比喻才思敏捷,且具文采。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才思敏捷且具文采。

使用類別用在「出手成章」的表述上。

例句 你要能多記些佳句成語,自然下筆成章。

他那下筆成章的才能,是靠平日多讀多寫磨出來的。

我也希望自己能才思敏捷,下筆成章,然而就是做不到。

老師說沒才氣的人,若要下筆成章,得靠後天勤寫勤練了。

我這位同學不僅口才好,筆下功力也不弱,常常能下筆成章。

辨  識近義一揮而就、援筆立成、意到筆隨、落紙如飛、運筆如飛、文不加點反義江郎才盡 參考詞語下筆成篇注  音ㄒㄧㄚˋ。

ㄅㄧˇ。

ㄔㄥˊ。

ㄆㄧㄢ漢語拼音xiàbǐchéngpiān 釋  義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涌泉。

發言可詠,下筆成篇。

」晉.左思〈悼離贈妹詩.二首之二〉:「穆穆令妹,有德有言。

才麗漢班,明朗楚樊。

默識若記,下筆成篇。

行顯中閨,名播八蕃。

」下筆成詠注  音ㄒㄧㄚˋ。

ㄅㄧˇ。

ㄔㄥˊ。

ㄩㄥˇ漢語拼音xiàbǐchéngyǒng 釋  義《太平廣記.卷二七三》:「唐中書舍人杜牧,少有逸才,下筆成詠。

」援筆成章注  音ㄩㄢˊ。

ㄅㄧˇ。

ㄔㄥˊ。

ㄓㄤ漢語拼音yuánbǐchéngzhāng 釋  義《太平廣記.卷四八七》:「生素多才思,援筆成章,引諭山河,指誠日月,句句懇切,聞之動人。

」落筆成章注  音ㄌㄨㄛˋ。

ㄅㄧˇ。

ㄔㄥˊ。

ㄓㄤ漢語拼音luòbǐchéngzhāng 釋  義《高僧傳.卷七》:「又以問道之暇,亦厝懷篇牘,至若一賦一詠,輒落筆成章。

」走筆成文注  音ㄗㄡˇ。

ㄅㄧˇ。

ㄔㄥˊ。

ㄨㄣˊ漢語拼音zǒubǐchéngwén 釋  義明.無名氏《登瀛州.第二折》:「大人道是儒林大臣,都要可便吟詩和韻,題著這新建瀛州,則要個字意相關,走筆成文。

」走筆成章注  音ㄗㄡˇ。

ㄅㄧˇ。

ㄔㄥˊ。

ㄓㄤ漢語拼音zǒubǐchéngzhāng 釋  義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三折》:「手執著毛錐,指萬物走筆成章。

」 下里巴人 參考詞語‧巴人下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ㄚˋ。

ㄌㄧˇ。

ㄅㄚ。

ㄖㄣˊ漢語拼音xiàlǐbārén釋  義戰國時代楚國的民間通俗歌曲。

語出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

後用「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文學藝術。

△「曲高和寡」、「陽春白雪」 典故說明「下里巴人」本是戰國時代楚國的民間通俗歌曲,相對於「陽春白雪」這些高雅的樂曲而言。

在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中,記載了楚襄王和宋玉的一段對話。

有一次楚襄王對宋玉說:「我聽到許多有關於你的不好傳言,是不是因為你的言行舉止有不端正的地方呢?」宋玉擅長言論,馬上就說:「請大王先寬恕我的過錯,讓我先講一段故事。

」楚襄王答應了,於是宋玉便說道:「有一個外地的歌者來到了郢都,在市集中唱著通俗的歌曲,一開始跟著他一起唱和的人有數千人之多;後來他改唱比較不俗的歌曲,跟著唱和的人就只剩下數百人;等到他唱起高妙、優雅的歌曲,又夾雜著許多高難度的技巧,國中能夠一起唱和的人就寥寥無幾了。

這不是因為歌者唱得不好聽,而是因為曲子愈高雅,能夠跟著唱和的人也就愈少。

同樣的,那些批評我的人,不過是些平庸之輩,怎麼能夠欣賞、了解我的為人呢?」宋玉以「陽春白雪」這種高雅的曲子來比喻自己,用「下里巴人」這種通俗的歌曲來形容那些因為自身程度不夠而無法了解他,進而排擠他的人,表達了自己不被世人所了解的苦悶心情。

後來「下里巴人」這句成語被用來泛指通俗的文學藝術。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後泛指通俗的文學藝術。

使用類別用在「通俗藝術」的表述上。

例句 為了追求收視率,電視臺大多製作下里巴人的戲劇節目。

這位自負的藝術家,總是認為下里巴人的通俗趣味是不可取的。

觀眾需要通俗的下里巴人來調劑身心,也需要高級的陽春白雪來提高品味。

現代的流行歌曲,雖盡是一些下里巴人的樂曲,但也必然反映一些民眾心聲。

在音樂會上,她為了從俗,也唱了一首流行歌曲,雖是下里巴人,但仍是韻味十足。

辨  識反義曲高和寡、陽春白雪、高山流水 參考詞語巴人下里注  音ㄅㄚ。

ㄖㄣˊ。

ㄒㄧㄚˋ。

ㄌㄧˇ漢語拼音bārénxiàlǐ 釋  義《梁書.卷四九》:「故玉徽金銑,反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聽。

」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三》:「自來作傳奇者,止重填詞,視賓白為末著。

常有白雪陽春其調,而巴人下里其言者,予竊怪之。

」 小家碧玉 參考詞語‧碧玉小家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ㄠˇ。

ㄐㄧㄚ。

ㄅㄧˋ。

ㄩˋ漢語拼音xiǎojiābìyù釋  義碧玉,女子名。

「小家碧玉」指小戶人家的女兒。

語本無名氏〈碧玉歌〉。

後用「小家碧玉」指平常人家年輕貌美的少女。

典故說明根據《樂苑》記載,〈碧玉歌〉是南朝宋汝南王為寵妾碧玉所作,但是因為南朝宋沒有汝南王,所以後人懷疑應是晉朝汝南王。

〈碧玉歌〉一共有三首,第一首是說碧玉初長成,就被汝南王看上,可見碧玉長得是多麼美麗啊!第二首是用碧玉的口氣說:我只是出身小戶人家的女兒,長得又不漂亮,實在高攀不上。

第三首是說最後碧玉感動於汝南王的真情實意,終於嫁給了他。

其中第二、三首的「碧玉小家女」,句中的「碧玉」就是汝南王寵妾的名字,「小家女」則是說明碧玉的出身是小戶人家的女兒,整句的意思是:碧玉是小戶人家的女兒。

後來「小家碧玉」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平常人家年輕貌美的少女。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平常人家年輕貌美的少女。

使用類別用在「清純女子」的表述上。

例句 我們這小家碧玉,哪裡比得上貴府的大家閨秀呢?雖然她只是小家碧玉,但舉止卻落落大方,一點也不羞手羞腳。

我要跟你介紹的這位小姐,雖是小家碧玉,卻才貌出眾,不輸給名門閨秀。

眼前這位小家碧玉,明眸皓齒,光豔照人,看得大家目瞪口呆,疑是仙女下凡。

想不到這位出身普通人家的小家碧玉,所散發出來的氣質光采,連名門閨秀都自嘆弗如。

辨  識反義大家閨秀、名門閨秀 參考詞語碧玉小家注  音ㄅㄧˋ。

ㄩˋ。

ㄒㄧㄠˇ。

ㄐㄧㄚ漢語拼音bìyùxiǎojiā 釋  義清.王韜《淞隱漫錄.卷一》:「女年十四齡,丰神豔逸,舉止娉婷,見者不知為碧玉小家女也。

」 小巧玲瓏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ㄠˇ。

ㄑㄧㄠˇ。

ㄌㄧㄥˊ。

ㄌㄨㄥˊ漢語拼音xiǎoqiǎolínglóng釋  義形容極細緻精巧。

語本宋.辛棄疾〈臨江仙.莫笑吾家蒼壁小〉詞。

典故說明宋朝詩人辛棄疾的作品向來以豪放著稱,這首〈臨江仙.莫笑吾家蒼壁小〉詞也不例外。

這首詞的寫作原因是,客人前來觀看剛建好假山蒼壁,結果不像想像中的細緻精巧只覺得很突兀,於是大笑離去,主人只好另賦新意解嘲。

其中「有心雄泰華,無意巧玲瓏」兩句,說明雖然是假山蒼壁,但山勢高聳也有想超越華山、直接天際的雄心,不願意被歸於細緻精巧。

後來「小巧玲瓏」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來,用來形容極細緻精巧。

又如《近十年之怪現狀》第一九回:「那船上敞了兩面船窗,放下鮫綃簾子,陳設了小巧玲瓏的紫檀小桌椅。

」意指船上擺設的紫檀小桌椅製作得極為細緻精巧。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極細緻精巧。

使用類別用在「精緻巧妙」的表述上。

例句 這條項鍊小巧玲瓏,令人愛不釋手。

百貨櫥窗裡擺著許多小巧玲瓏的水晶飾品。

她有一個小巧玲瓏的化妝盒,裡面放著許多的首飾。

這對雕飾的做工精細,小巧玲瓏,是難得的藝術精品。

在這迷你盆景中,布置了許多小巧玲瓏的假山假水,頗饒意趣。

辨  識近義玲瓏剔透、嬌小玲瓏反義碩大無朋、龐然大物 小心翼翼 參考詞語‧翼翼小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ㄠˇ。

ㄒㄧㄣ。

ㄧˋ。

ㄧˋ漢語拼音xiǎoxīnyìyì釋  義形容舉止十分謹慎,不敢懈怠疏忽。

◎語出《詩經.大雅.大明》。

典故說明《詩經》是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主要是採集從周初至春秋中葉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而成,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為文學詩歌總集之祖。

〈大雅.大明〉篇是在歌頌周文王,他非常的恭敬謹慎,以虔敬的心和美好的德行來事奉上帝,因此得到了許多的福祿。

行動舉止中,不違背應有的德行,他的美德因此彰顯,四方的諸侯國都來歸附。

典源又見《詩經.大雅.烝民》。

內容則是表述仲山甫的德行,小心恭謹,效法古訓,具有良好的儀容風度。

因此天子賦予他重責大任,頒布命令於四方。

後來詩中的「小心翼翼」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舉止十分謹慎,不敢懈怠疏忽。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舉止十分謹慎,不敢疏忽。

使用類別用在「小心謹慎」的表述上。

例句 護士小心翼翼地把藥水塗抹在病人受傷的皮膚上。

別看他平常粗線條得很,寫起電腦程式可是小心翼翼。

這幾口紙箱裝的都是些陶瓷器,搬運時可得小心翼翼。

看你那在老岳丈面前小心翼翼的樣子,還真有點可愛。

看他小心翼翼地抱著剛出生的兒子,既是欣喜又是驕傲。

此項實驗相當危險,你們千萬要小心翼翼地進行,不可輕忽。

因為從事鐘錶修理業,養成他做什麼事都是小心翼翼的習慣。

辨  識近義戰戰兢兢、兢兢業業、臨深履薄、謹小慎微反義大而化之、粗心大意、敷衍了事、輕舉妄動 參考詞語翼翼小心注  音ㄧˋ。

ㄧˋ。

ㄒㄧㄠˇ。

ㄒㄧㄣ漢語拼音yìyìxiǎoxīn 釋  義漢.趙曄《吳越春秋.卷一○》:「越王是日立政,翼翼小心,出不敢奢,入不敢侈。

」明.張鳳翼《灌園記.第一○齣》:「你須知翼翼小心,休辭憚晨興夜寢,為人役服勞奉承,休只管飢餐渴飲。

」 小時了了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ㄠˇ。

ㄕˊ。

ㄌㄧㄠˇ。

ㄌㄧㄠˇ漢語拼音xiǎoshíliǎoliǎo釋  義人在幼年時聰慧敏捷。

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典故說明根據《世說新語》記載,孔融在十歲那年,跟隨父親到洛陽時,想去拜訪當時聲名很高的司隸校尉李膺(字元禮),可是只有有才華的文士和李氏親戚才會被通報接見。

於是孔融走到李府門口,自稱是李膺的親戚。

結果李膺接見他並且問:「我和你有親戚關係嗎?」孔融回答說:「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李耳,字伯陽)有師生關係,所以我和你可以算得上是世交。

」李膺和在場的賓客聽了,對於孔融的反應敏捷感到驚奇。

這時太中大夫陳韙晚到,旁邊的人告訴他這件事。

陳韙聽了說:「小時候聰慧敏捷,表現優良,長大之後未必能有所成就!」孔融立刻回了一句:「想必你小時候一定是很聰明慧黠囉!」陳韙當下覺得局促不安,說不出話來。

後來「小時了了」演變為成語,用來指人在幼年時聰慧敏捷。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人在幼年時聰慧敏捷。

使用類別用在「幼時聰穎」的表述上。

例句 天才兒童宜善加教育,否則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他雖然小時了了,卻因沒有好好栽培,日後一事無成。

我們常用「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來警惕人在年輕時要多努力。

他由於不肯腳踏實地的努力,儘管小時了了,長大了卻沒什麼成就。

許多教訓告訴我們,小時了了固然可喜,但後天的努力和栽培更是不可或缺。

俗語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對於天才兒童更應該注意後天的培養教育。

辨  識反義大器晚成 小巫見大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ㄠˇ。

ㄨ。

ㄐㄧㄢˋ。

ㄉㄚˋ。

ㄨ漢語拼音xiǎowūjiàndàwū釋  義小巫師見到大巫師,相形見絀,法術無法施展。

#語出《莊子》逸文。

後用「小巫見大巫」比喻能力相差甚遠,無法相提並論。

典故說明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莊子曾說過:「小巫師見到大巫師,用拔茅的方式占卜,拔起茅草卻不能判斷吉凶,便把茅草拋棄,不肯請教,這就是為什麼小巫師永遠比不上大巫師的原因了。

」莊子的這段話是說人如果遇到比自己更有實力的人,而不向他學習,就會相形見絀,永遠居於人下。

到了三國時,文人張紘和陳琳互相欣賞對方的才學,張紘讀到陳琳的作品,馬上寫信稱讚他文筆優美。

而陳琳也回信說:「這裡因為會寫文章的人少,所以我的作品才特別受重視。

但和你和景興、子布比起來,就像小巫師見到大巫師一樣,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陳琳在這封信裡,用「小巫」來比喻自己,說自己無法和張紘等三位「大巫」相比。

後來「小巫見大巫」被用來比喻兩者能力相差甚遠,無法相提並論。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相形見絀,無法相提並論。

使用類別用在「差異極大」的表述上。

例句 妳這叫胖?跟我比起來,小巫見大巫,簡直可以叫瘦子了。

臺北市的高樓很多,但和紐約市相比,就像是小巫見大巫了!這次風災大家都有損失,但與他家相較,只能算小巫見大巫了。

我這座工廠的規模比起你的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你可別見笑。

你家是不小,但比起老王的家,還是小巫見大巫,坪數相差太遠了!這座小黃山的的景色很不錯,但與黃山相比,也只是小巫見大巫了。

今天奧運金牌選手在此,我這個全省冠軍跟他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他是我們校隊中個子最高的長人,可是與今天來訪的外國隊球員一比,卻似小巫見大巫了。

辨  識近義相形失色、相形見絀反義不分軒輊、不相上下、半斤八兩、伯仲之間 心不在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ㄣ。

ㄅㄨˋ。

ㄗㄞˋ。

ㄧㄢ。

(變)。

ㄒㄧㄣ。

ㄅㄨˊ。

ㄗㄞˋ。

ㄧㄢ漢語拼音xīnbùzàiyān(變)xīnbúzàiyān釋  義心不在其位。

比喻心思不集中。

語出《禮記.大學》。

△「心猿意馬」 典故說明《禮記》是闡發《儀禮》經義的書。

《禮記》本為許多有關於「禮」的單篇文章,內容或言哲理,或論政治制度,或記禮樂器物,或述生活儀節,是儒家的禮學要籍。

〈大學〉是《禮記》中的一篇,南宋朱熹,將它由《禮記》抽出,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為之作注,撰成《四書章句集注》。

典源此段在說明正心修身的道理。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就是自身有所憤怒、恐懼,或是有所嗜好喜樂、憂患,內心就不能端正。

心不在其位,那麼看也像沒看見,聽也像沒聽見,連吃東西也不知道滋味。

這就說明了修養自身,在於端正自己的內心。

後來《禮記》原文中的「心不在焉」演變為成語,被用來比喻心思不集中。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心思不集中。

使用類別用在「心思不專」的表述上。

例句 他上課心不在焉,一直望著窗外發呆。

看他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連酒倒溢了都不知道。

你是不是心不在焉,否則打字怎麼錯得這麼離譜。

我也不知怎麼搞的,最近做什麼事情總是心不在焉的。

他上課時老是心不在焉,所以老師講什麼,他根本不知道。

老師走到心不在焉的同學身邊,摸摸他的頭說:「該回神了!」「什麼時候回來的?」爸爸一邊看著報紙,心不在焉地問著他。

接到女友的信後,他就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上班根本心不在焉。

進行化學實驗時,千萬要專心一志,不可心不在焉,否則後果難以想像。

她表面裝作心不在焉的樣子,其實內心裡是何等緊張,真害怕他說出任何拒絕的話來。

辨  識近義心猿意馬、魂不守舍、漫不經心反義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專心致志「心猿意馬」及「心不在焉」都有意志不定的意思。

「心猿意馬」側重於心意反覆不定;「心不在焉」則側重於受其他事物影響。

心猿意馬心不在焉辨似例句○ㄨ去與不去間,他~,陷入矛盾中。

ㄨ○你是不是~?否則打字怎麼錯得這麼離譜。

心平氣和 參考詞語‧心和氣平‧心平德和‧心平氣定‧心平氣溫‧心平氣舒‧心正氣和‧氣和心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ㄣ。

ㄆㄧㄥˊ。

ㄑㄧˋ。

ㄏㄜˊ漢語拼音xīnpíngqìhé釋  義心氣平和,不急不怒。

語本《左傳.昭公二十年》。

△「平心靜氣」 典故說明「心平氣和」原作「心平德和」。

晏子,即晏嬰,春秋齊國人,在齊景公時任宰相,為當時的名臣。

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載,有一天,景公遊獵回來,與大臣梁丘據等在遄臺飲酒作樂。

當景公對人生有所感慨時,梁丘據亦在一旁附和,故景公說:「只有據與我是相和的啊!」隨侍在側的晏子不以為然,他說:「據和你不過是相同而已,那裡有相和!」景公訝異地問:「『和』跟『同』有什麼不一樣嗎?」晏子回答說:「若以烹調為例,在熬煮羹湯時,會適切地把不同佐料相混,使之味道調和,才做出美味的料理。

君臣相處之道也是這樣的。

當君王提出一個主張時,作為臣子的應該是從不同角度給予建言,使君王的施為更為完備,而不是一昧地附和而已。

再以音樂為例,一篇好的樂章,是各種音符以不同的快慢、高低……組合在一起,互相搭配,調和出優美的音樂,使君子聽了,內心能得到平靜,德行能趨向平和。

所以《詩經》說:德音是沒有瑕疵的。

像梁丘據這樣只會對君王的說法同聲應合,就好像把清水加到清水裡去調味,誰會想去吃它呢?又好像琴瑟只彈一個單一的音符,誰會想去聽它呢?所以『同』是不好的啊!」此處的「心平德和」指的是心情的平靜,德行修養的平和。

有此境界,人的脾氣自然會溫和不暴躁,所以後來由此演變成「心平氣和」這句成語,形容心氣平和,不急不怒。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心氣平和,不急不怒。

使用類別用在「平靜安詳」的表述上。

例句 你們應該心平氣和地互相溝通,才能解決問題。

了解事實的真相以後,小華就顯得心平氣和多了。

老闆總是一副心平氣和的樣子,難得聽他叱責別人。

小王很有耐心,總是能心平氣和地幫別人解決問題。

聽了這番勸慰的話之後,他才心平氣和,不再那麼憤怒。

林老師在課堂上總是心平氣和的,從不對學生亂發脾氣。

小孩子犯錯時,與其嚴厲地指責他,不如心平氣和地規勸他。

他的修養很好,無論別人怎麼激怒他,他都是心平氣和的,從不發脾氣。

辨  識近義平心靜氣反義怒髮衝冠、大發雷霆、暴跳如雷、劍拔弩張、心浮氣躁、怒不可遏、氣急敗壞、意氣用事、惱羞成怒「心平氣和」及「平心靜氣」都有心情平靜的意思。

「心平氣和」側重於態度溫和;「平心靜氣」側重於態度冷靜。

心平氣和平心靜氣辨似例句○ㄨ林老師在課堂上總是~的,從不對學生亂發脾氣。

ㄨ○他~地說明事情的來龍去脈,毫無驚慌失措的樣子。

參考詞語心和氣平注  音ㄒㄧㄣ。

ㄏㄜˊ。

ㄑㄧˋ。

ㄆㄧㄥˊ漢語拼音xīnhéqìpíng 釋  義宋.蘇轍《欒城應詔集.卷一一》:「百姓相與歡樂於下,而後君臣乃相與偕醉於上,醉而愈恭,和而有禮,心和氣平,無悖逆暴戾之氣干於其間,而壽不可勝計也。

」清.徐增《而庵詩話》:「作詩如撫琴,必須心和氣平,指柔音澹,有雅人深致為上乘。

」心平德和注  音ㄒㄧㄣ。

ㄆㄧㄥˊ。

ㄉㄜˊ。

ㄏㄜˊ漢語拼音xīnpíngdéhé 釋  義《左傳.昭公二十年》:「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心平氣定注  音ㄒㄧㄣ。

ㄆㄧㄥˊ。

ㄑㄧˋ。

ㄉㄧㄥˋ漢語拼音xīnpíngqìdìng 釋  義三國魏.阮籍〈樂論〉:「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言至樂使人無欲,心平氣定,不以肉為滋味也。

」《朱子語類.卷一一》:「讀書閑暇,且靜坐,教他心平氣定,見得道理漸次分曉。

」心平氣溫注  音ㄒㄧㄣ。

ㄆㄧㄥˊ。

ㄑㄧˋ。

ㄨㄣ漢語拼音xīnpíngqìwēn 釋  義宋.張鎡〈讀樂天詩〉:「學博才兼裕,心平氣自溫。

」心平氣舒注  音ㄒㄧㄣ。

ㄆㄧㄥˊ。

ㄑㄧˋ。

ㄕㄨ漢語拼音xīnpíngqìshū 釋  義宋.曾協〈左朝請大夫前知建昌軍陸公行狀〉:「公醇厚端靖,內外完好,心平而氣舒,雖久處者,未嘗際其喜怒。

」心正氣和注  音ㄒㄧㄣ。

ㄓㄥˋ。

ㄑㄧˋ。

ㄏㄜˊ漢語拼音xīnzhèngqìhé 釋  義唐.權德輿〈叔父故朝散郎華州司士參軍府君墓誌銘序〉:「故祕書包公謂公內外脩理,心正氣和,君子以為知言。

」氣和心平注  音ㄑㄧˋ。

ㄏㄜˊ。

ㄒㄧㄣ。

ㄆㄧㄥˊ漢語拼音qìhéxīnpíng 釋  義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三二》:「左右供使之人,得清淨子弟小心少過謙謹者,自然事閒,無物相惱,令人氣和心平。

」 心滿意足 參考詞語‧心愜意滿‧心滿意愜‧心滿願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ㄣ。

ㄇㄢˇ。

ㄧˋ。

ㄗㄨˊ漢語拼音xīnmǎnyìzú釋  義心理滿足如意。

語本《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中》。

△「稱心如意」 典故說明「心滿意足」是指心意滿足。

《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中》中有「豐等爵位已盛,心意既滿」這句話,以「心意既滿」描述王莽心腹甄豐等人受封高官,子孫亦受恩惠,心意滿足。

甄豐等人當初依附王莽,原只是想攀龍附鳳以求取功名,不料王莽竟然篡漢,自立為帝,以甄豐等人為功臣,大肆加封進爵,甄豐等人畢竟為漢朝故臣,對漢朝宗室與天下豪傑仍心存顧忌,也不敢太過囂張,所以才會有「心意既滿」之感。

後來「心滿意足」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心意滿足。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心理滿足如意。

使用類別用在「合意滿足」的表述上。

例句 他心滿意足地把玩著剛到手的戰利品。

看著懷裡白胖的兒子,她露出心滿意足的笑容。

抱著心愛的模型玩具,弟弟心滿意足地進入夢鄉。

爸爸對每天晚飯後能泡上一壺好茶,感到心滿意足。

在婚禮上,哥哥一直笑呵呵的,一副心滿意足的樣子。

辛苦工作了一輩子,終於看到小孩個個有成就,她感到非常心滿意足。

媽媽總是說:「如果能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這輩子也就心滿意足了。

」 辨  識近義躊躇滿志、稱心如意「心滿意足」及「稱心如意」都有獲得滿足的意思。

「心滿意足」側重於心意滿足;「稱心如意」側重於合乎期望。

心滿意足稱心如意辨似例句○ㄨ媽媽總是說:「如果能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這輩子也就~了。

ㄨ○他一向成績很差,總是期盼考個及格,這次考了六十分,終於可以~。

參考詞語心愜意滿注  音ㄒㄧㄣ。

ㄑㄧㄝˋ。

ㄧˋ。

ㄇㄢˇ漢語拼音xīnqièyìmǎn 釋  義宋.陳亮《陳亮集.卷一○》:「今取(曲禮)若(內則)、(少儀)諸篇,群而讀之,其所載不過日用飲食、洒掃應對之事要,聖人之極致安在?然讀之使人心愜意滿,雖欲以意增減,而輒不合。

」心滿意愜注  音ㄒㄧㄣ。

ㄇㄢˇ。

ㄧˋ。

ㄑㄧㄝˋ漢語拼音xīnmǎnyìqiè 釋  義宋.陳亮《陳亮集.卷二二》:「晚將歸休,始獲見公。

握手一笑,話言從容。

心滿意愜,俯首來東。

」心滿願足注  音ㄒㄧㄣ。

ㄇㄢˇ。

ㄩㄢˋ。

ㄗㄨˊ漢語拼音xīnmǎnyuànzú 釋  義《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我門得那女兒在此,真個心滿願足。

」元.貫雲石〈鬥鵪鶉.國色天香套〉:「見他眉來眼去,俺早心滿願足。

」 心煩意亂 參考詞語‧心煩意悶‧心煩意躁‧心煩慮亂‧心狂意亂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ㄣ。

ㄈㄢˊ。

ㄧˋ。

ㄌㄨㄢˋ漢語拼音xīnfányìluàn釋  義「心煩意亂」之「意」,典源作「慮」。

「心煩意亂」指心情煩躁,思緒凌亂。

語本戰國楚.屈原〈卜居〉。

△「意擾心愁」 典故說明「心煩意亂」原作「心煩慮亂」。

戰國時楚國人屈原秉性堅貞,他為國家竭盡了忠心智慧,卻屢遭奸臣讒言毀謗,而被放逐在外三年都沒能再見到君王一面。

在「心煩慮亂」,不知如何在這汙濁世界自處的情況之下,他只好去見太卜鄭詹尹,希望能藉占卜解除自己的疑惑,結果卻徒勞無功。

後來「心煩意亂」這個成語就從「心煩慮亂」演變而出,用來指心情煩躁,思緒凌亂。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心情煩躁,思緒凌亂。

使用類別用在「煩躁慌亂」的表述上。

例句 外頭吵雜的聲音,讓他心煩意亂,根本念不下書。

一直沒接到男友的電話,讓她心煩意亂,無法專注於工作。

夜裡來來往往的車聲,吵得人心煩意亂,什麼事都做不成。

自從失業後,他就整天愁眉不展,心煩意亂,不知如何是好。

看到辦公桌上堆滿待決的公文,她不禁感到心煩意亂,直想調頭走人。

大考日漸逼近,我卻依然為女友心煩意亂,無心於書本,真不知道如何是好。

她真是個女強人,不管事情再多再雜,她總是從容應付,沒見過她露出心煩意亂的樣子。

辨  識反義心曠神怡、心亂如麻 參考詞語心煩意悶注  音ㄒㄧㄣ。

ㄈㄢˊ。

ㄧˋ。

ㄇㄣ漢語拼音xīnfányìmēn 釋  義《近十年之怪現狀.第一回》:「紫旒只管招呼朋友,卻不見有聲,有聲卻看得他十分清楚,不過心煩意悶,懶得招呼罷了。

」心煩意躁注  音ㄒㄧㄣ。

ㄈㄢˊ。

ㄧˋ。

ㄗㄠˋ漢語拼音xīnfányìzào 釋  義《飛龍全傳.第三四回》:「時當暑熱天氣,匡胤心煩意躁,坐立不住。

」心煩慮亂注  音ㄒㄧㄣ。

ㄈㄢˊ。

ㄌㄩˋ。

ㄌㄨㄢˋ漢語拼音xīnfánlǜluàn 釋  義戰國楚.屈原〈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

竭知盡忠,而蔽鄣於讒。

心煩慮亂,不知所從。

」漢.蔡邕〈讓高陽侯印緩符策〉:「臣是以宵寢晨興,叩膺增歎,心煩慮亂,喘呼息吸。

」心狂意亂注  音ㄒㄧㄣ。

ㄎㄨㄤˊ。

ㄧˋ。

ㄌㄨㄢˋ漢語拼音xīnkuángyìluàn 釋  義金.馬鈺〈滿庭芳.心狂意亂〉:「心狂意亂,歌迷酒惑,損傷三魂七魄。

」 心腹之患 參考詞語‧心腹之疾‧腹心之患‧腹心之憂‧腹心之疾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ㄣ。

ㄈㄨˋ。

ㄓ。

ㄏㄨㄢˋ漢語拼音xīnfùzhīhuàn釋  義形容致命的禍患或隱藏在內部的危害。

◎語本《左傳.哀公十一年》。

典故說明「心腹之患」原作「心腹之疾」、「腹心之疾」。

《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春秋時吳王夫差要去攻伐齊國,越王句踐率領部下前去朝見吳王,並贈送財物給吳王及大臣們,吳國大臣們都很高興。

只有伍子胥覺得不妙,他想:「這是越王句踐在養肥吳國,讓吳國安逸,失去警戒心,將來好滅了吳國啊!」於是便向吳王諫諍說:「大王去攻齊實在一點意義也沒有,齊國只不過是一塊沒有用處的『石田』,越國才是吳國的『心腹之患』!越王表面上服從我國,但實際上卻圖謀吞併吳國,您不及早滅了越國,以除後患,反而去攻打齊國,真是不智!」吳王夫差不聽勸告,還命伍子胥自殺。

後來,吳國果然被越王句踐所滅。

另外在《左傳.哀公六年》又載,哀公六年時,天上有像紅鳥的雲,在太陽旁繞著飛行長達三天之久。

楚昭王派人去問周太史,周太史說:「這是大王您身體健康即將受到危害的徵兆,不過沒有關係,只要經由禱告,就可以轉移到令尹或司馬身上。

」楚昭王聽了以後說:「除掉心腹的病痛,而轉移到四肢上,那有什麼好處?如果我沒犯什麼錯,上天也不會要我早死;如果有錯,就要受罰,又有誰能夠改變的呢?」於是就沒有去祭告了。

後來「心腹之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致命的禍患或隱藏在內部的危害。

出現「心腹之患」的書證如《後漢書.卷六六.陳王列傳.陳蕃》:「今寇賊在外,四支之疾;內政不理,心腹之患。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致命的禍患或隱藏在內部的危害。

使用類別用在「潛藏禍害」的表述上。

例句 如果對這種小人你都不處置,終究會成為心腹之患的。

他心裡想:「哪天把這心腹之患除掉,方能高枕無憂。

」處於亮處的敵人不足畏,隱於暗處的敵人才是心腹之患。

好逸惡勞是成功的心腹之患,因為那會腐蝕掉原有的鬥志。

多年來,他千方百計想除掉這個心腹之患,總是不能得遂。

蘇子由認為當初六國要能重視韓、魏的戰略地位,則韓、魏就會成為秦國的心腹之患。

辨  識近義心腹大患反義疥癬之疾 參考詞語心腹之疾注  音ㄒㄧㄣ。

ㄈㄨˋ。

ㄓ。

ㄐㄧˊ漢語拼音xīnfùzhījí 釋  義《左傳.哀公十一年》:「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於我。

夫其柔服,求濟其欲也,不如早從事焉。

」《呂氏春秋.貴直論》:「越之於吳也,譬若心腹之疾也,雖無作,其傷深而在內也。

」腹心之患注  音ㄈㄨˋ。

ㄒㄧㄣ。

ㄓ。

ㄏㄨㄢˋ漢語拼音fùxīnzhīhuàn 釋  義《晉書.卷一二三》:「苻丕窮寇,必守死不降。

丁零叛擾,乃我腹心之患。

」《清史稿.卷二○》:「惟武宣東鄉會匪有眾萬餘,蓄髮易服,有偽王、偽官名目,實廣西腹心之患。

」腹心之憂注  音ㄈㄨˋ。

ㄒㄧㄣ。

ㄓ。

ㄧㄡ漢語拼音fùxīnzhīyōu 釋  義《英烈傳.第六九回》:「深恐北平難保,我兵宜先救腹心之憂,後除手足之患。

」腹心之疾注  音ㄈㄨˋ。

ㄒㄧㄣ。

ㄓ。

ㄐㄧˊ漢語拼音fùxīnzhījí 釋  義《左傳.哀公六年》:「除腹心之疾,而寘諸股肱,何益?不穀不有大過,天其夭諸?有罪受罰,又焉移之?」《五代史平話.漢史》:「今天下多事,置白承福等部落在太原,乃異日腹心之疾,不如因事圖之。

」 心曠神怡 參考詞語‧心怡神曠‧心曠神恬‧心曠神愉‧心爽神怡‧心移神曠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ㄣ。

ㄎㄨㄤˋ。

ㄕㄣˊ。

ㄧˊ漢語拼音xīnkuàngshényí釋  義心情開朗,精神愉悅。

語出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典故說明岳陽樓在岳陽市西門城頭,與黃鶴樓、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相傳此樓為三國吳將魯肅訓練水師的閱兵樓。

唐開元四年,中書令張說謫守岳州(今岳陽市),次年,張說便在魯肅的閱兵樓舊址上重建了一座樓閣,並正式定名為岳陽樓。

宋仁宗慶曆四年,滕子京擔任了岳州知州,他用一年多的時間,把地方治理好,使政務順利,百姓和樂,一切廢弛了的事情都興辦起來。

滕子京把政事辦好後,就開始重修遊玩的地方。

他改建岳陽樓,該樓高三層,向下可看到波光粼粼的洞庭湖。

滕子京和范仲淹是好朋友,他倆是同榜進士,滕子京邀范仲淹寫篇文章記事,范仲淹於是寫了〈岳陽樓記〉這篇傳誦千古的文章。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寫的就是在春風和暖,陽光明亮的時候登上岳陽樓所看到的景色。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此時登上岳陽樓,覺得心胸開闊,豁然開朗,精神十分愉快,所有一切榮辱得失都會忘得一乾二淨。

端起酒杯,在陽光的照耀與清風的吹拂下,舉杯暢飲,這樂趣,真是無窮無盡啊!「心曠神怡」這句成語就用來指心情開朗,精神愉悅。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心情開朗,精神愉悅。

使用類別用在「舒適快意」的表述上。

例句 置身在這青山綠野,鳥語花香中,不由得心曠神怡起來。

佇立在湖岸邊,面對碧波萬頃的景色,怎不教人心曠神怡!登上了七星山,眺望四周,縈青繚白,外與天際,頓覺心曠神怡。

遠離了都市的塵囂和公事的煩擾,他心曠神怡地漫步在溪頭的森林裡。

我最愛在秋天夜裡漫步園中,微風送來陣陣桂花香,真是令人心曠神怡。

車子出了山洞,眼前竟是一望無際的草原,配上藍天白雲,真令人心曠神怡。

輕柔的音樂從收音機中輕瀉而出,她品啜了一口茶,心曠神怡地躺在搖椅中搖呀搖的! 辨  識近義神怡心醉、神清氣爽、曠志怡神、賞心悅目反義心煩意亂、心如刀割 參考詞語心怡神曠注  音ㄒㄧㄣ。

ㄧˊ。

ㄕㄣˊ。

ㄎㄨㄤˋ漢語拼音xīnyíshénkuàng 釋  義《群音類選.官腔類》:「幸青皇肯憐,幸青皇肯憐,故紅妝相向,心怡神曠,願效鸞凰。

」心曠神恬注  音ㄒㄧㄣ。

ㄎㄨㄤˋ。

ㄕㄣˊ。

ㄊㄧㄢˊ漢語拼音xīnkuàngshéntián 釋  義元.無名氏《三化邯鄲.第二折》:「這枕抱著呵!骨清毛爽;靠著呵!心曠神恬;枕著呵!夢斷魂勞。

」心曠神愉注  音ㄒㄧㄣ。

ㄎㄨㄤˋ。

ㄕㄣˊ。

ㄩˊ漢語拼音xīnkuàngshényú 釋  義清.薛福成〈白雷登海口避暑記〉:「於斯之際,蠲煩滌囂,心曠神愉,竊意世間所謂神仙者之樂,不是過也。

」心爽神怡注  音ㄒㄧㄣ。

ㄕㄨㄤˇ。

ㄕㄣˊ。

ㄧˊ漢語拼音xīnshuǎngshényí 釋  義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九》:「魯詩善于狀景詠物,讀之如咽冰雪,心爽神怡,能遠聲病。

」心移神曠注  音ㄒㄧㄣ。

ㄧˊ。

ㄕㄣˊ。

ㄎㄨㄤˋ漢語拼音xīnyíshénkuàng 釋  義元.王沂〈雪溪詩序〉:「玉峰攢巒,環列拱嚮。

彷徉臨望,心移神曠。

」 心花怒放 參考詞語‧心花怒發‧心花怒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ㄣ。

ㄏㄨㄚ。

ㄋㄨˋ。

ㄈㄤˋ漢語拼音xīnhuānùfàng釋  義形容心情極其快活。

「心花」一詞,※語或本《圓覺經》之「心華發明」。

「心華發明」指如花純淨的本心,豁然開朗,發放光明。

典故說明「心花怒放」這句成語以花朵比喻心情,用「怒放」來形容心情極其高興、快活。

如果究其來源,可能是出自於佛經。

「心花」一詞本作「心華」,「華」同「花」,以花喻本心之純淨。

如《圓覺經》:「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意思是說一個人不起惡念,就能真正覺悟,心花豁然開朗,發放光明,照亮整個世界。

這裡的「心華發明」,含有「豁然覺悟本性」的意思。

後人引用也作「心花怒發」或「心花怒開」。

心花能夠怒放、怒發、怒開,當然是本心豁然大悟的結果,此時心情自然是極其快活、開朗,所以後人多以「心花怒放」形容心情極其快活。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心情極其快活。

使用類別用在「喜悅歡樂」的表述上。

例句 經理一番讚美的話,說得他心花怒放。

他正在客廳心花怒放地談他獲獎的經過。

一聽說自己已被錄取,小王高興得心花怒放。

看她一副心花怒放的模樣,想必是喜事近了。

一聽到老師取消了今日的小考,大家都心花怒放。

一接到男友的電話,姊姊心花怒放,一掃多日陰霾。

一聽到兒子獲獎的消息,他不由得心花怒放,手舞足蹈。

努力多年後,終於獲得肯定,他不禁心花怒放,笑逐顏開。

追求多年的女友終於答應了他的求婚,難怪他會心花怒放,笑得合不攏嘴。

辨  識近義欣喜若狂、笑逐顏開、興高采烈、歡天喜地反義心如刀割、肝腸寸斷、愁腸百結、如喪考妣、愁眉苦臉形音辨誤怒,音ㄋㄨˋ。

旺盛的意思。

不可寫作「恕」。

參考詞語心花怒發注  音ㄒㄧㄣ。

ㄏㄨㄚ。

ㄋㄨˋ。

ㄈㄚ漢語拼音xīnhuānùfā 釋  義清.鄭燮〈花間堂詩草跋〉:「一旦心花怒發,便如太華峰頭十丈蓮矣。

」清.丘逢甲〈祝文信國公生日日得伯瑤風雨中見懷詩答寄疊前韻.詩二首之二〉:「何期海上聽潮人,心花怒發天地春。

」心花怒開注  音ㄒㄧㄣ。

ㄏㄨㄚ。

ㄋㄨˋ。

ㄎㄞ漢語拼音xīnhuānùkāi 釋  義《糊塗世界.第一○回》:「楊諤聽了他這話,心花怒開,眉飛色舞了一回道:『這個倒容易。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偶讀奇麗川方伯題盧湘艖(美人寶劍圖)一絕,不覺心花怒開。

」 心驚膽戰 參考詞語‧心戰膽栗‧心搖膽戰‧心驚膽懾‧心驚膽落‧心驚膽顫‧膽喪心驚‧膽戰心驚‧膽戰魂驚‧膽顫心驚‧膽驚心戰‧膽驚心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ㄣ。

ㄐㄧㄥ。

ㄉㄢˇ。

ㄓㄢˋ漢語拼音xīnjīngdǎnzhàn釋  義形容十分驚慌害怕。

語本敦煌變文《維摩詰經講經文》。

典故說明「心驚膽戰」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十分驚慌害怕,典源出自〈維摩詰經講經文〉。

其中有一段敘述維摩詰假稱身患疾病,藉著眾人來探視他時,得以教化眾生。

釋迦世尊也派他的弟子前去探視,但是大家都因為維摩詰的辯才太了得,沒有人想要代表去探視。

於是世尊要彌勒菩薩去探視維摩詰,彌勒菩薩回答世尊說:「世尊,我恐怕也不能勝任。

因為我曾在兜率天宮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修習到得不退轉法時,維摩居士的對我的一段反論,現場的人聽了後,都同時證入無生法忍的境界。

當時,我覺得十分慚愧,憂慮惶恐,對自己的不足感到驚慌害怕。

我與他的境界實在是差太遠了,所以恐怕沒有辦法代表大家去探視維摩居士,希望世尊能夠改派別人去。

」原文的「膽戰心驚」就是用來形容十分驚慌害怕。

後來「心驚膽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十分驚慌害怕。

如《西遊記》第一○回:「龍王見說,心驚膽戰,毛骨悚然。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十分驚慌害怕。

使用類別用在「驚懼恐慌」的表述上。

例句 金兵一聽到領軍的人是岳飛,就心驚膽戰,望風而逃。

老李因為挪用公款怕被公司查覺,整日心驚膽戰,睡不安枕。

有懼高症的她,只要到稍微高一點的地方,就會感到心驚膽戰。

雖然表演走鋼索的不是自己,但仍不免覺得心驚膽戰,替他捏一把冷汗。

上到了吊橋,看到腳下深不見底的山谷,我不由自主地心驚膽戰,感到腳軟。

辨  識近義六神無主、心驚肉跳、心驚膽寒、不寒而慄、毛骨悚然、魂不附體、魂飛魄散反義神色自若、泰然自若 參考詞語心戰膽栗注  音ㄒㄧㄣ。

ㄓㄢˋ。

ㄉㄢˇ。

ㄌㄧˋ漢語拼音xīnzhàndǎnlì 釋  義宋.陳亮《陳亮集.卷五》:「諸侯觀之,心戰膽栗,始知將軍為真英雄,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心搖膽戰注  音ㄒㄧㄣ。

ㄧㄠˊ。

ㄉㄢˇ。

ㄓㄢˋ漢語拼音xīnyáodǎnzhàn 釋  義宋.袁燮〈書贈吳定夫〉:「今士大夫義不勝利,公不勝私,惟知剝民脂膏以自封靡,一旦聞金革之事,則心搖膽戰,口出寒液。

」心驚膽懾注  音ㄒㄧㄣ。

ㄐㄧㄥ。

ㄉㄢˇ。

ㄓㄜˊ漢語拼音xīnjīngdǎnzhé 釋  義《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二》:「遣懷中履孝,道廣德新,令力義虧仁者心驚膽懾。

」明.孫梅錫《琴心記.第一○齣》:「一聲樹拉,一聲樹拉,不覺心驚膽懾。

」心驚膽落注  音ㄒㄧㄣ。

ㄐㄧㄥ。

ㄉㄢˇ。

ㄌㄨㄛˋ漢語拼音xīnjīngdǎnluò 釋  義宋.歐陽修〈祭蘇子美文〉:「子之心胸,蟠屈龍蛇;風雲變化,雨雹交加;忽然揮斧,霹靂轟車。

人有遭之,心驚膽落,震仆如麻。

」心驚膽顫注  音ㄒㄧㄣ。

ㄐㄧㄥ。

ㄉㄢˇ。

ㄓㄢˋ漢語拼音xīnjīngdǎnzhàn 釋  義金.馬鈺〈滿庭芳.人皆好色〉:「悟來心驚膽顫,怕追魂、取命活鬼。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三齣》:「片紙飛來無人見,三更縛去加刑典,教俺心驚膽顫。

」膽喪心驚注  音ㄉㄢˇ。

ㄙㄤˋ。

ㄒㄧㄣ。

ㄐㄧㄥ漢語拼音dǎnsàngxīnjīng 釋  義《三國演義.第三一回》:「袁紹父子膽喪心驚,奔入舊寨,令三軍造飯。

」《醒世恆言.卷二七》:「月英見了焦氏,猶如老鼠見貓,膽喪心驚,不敢不跟著他走。

」膽戰心驚注  音ㄉㄢˇ。

ㄓㄢˋ。

ㄒㄧㄣ。

ㄐㄧㄥ漢語拼音dǎnzhànxīnjīng 釋  義《醒世恆言.卷二九》:「家人們見了這個威勢,一個個膽戰心驚。

」膽戰魂驚注  音ㄉㄢˇ。

ㄓㄢˋ。

ㄏㄨㄣˊ。

ㄐㄧㄥ漢語拼音dǎnzhànhúnjīng 釋  義《喻世明言.卷三一》:「你來生仍投入漢家,立為獻帝,一生被曹操欺侮,膽戰魂驚,坐臥不安,度日如年。

」膽顫心驚注  音ㄉㄢˇ。

ㄓㄢˋ。

ㄒㄧㄣ。

ㄐㄧㄥ漢語拼音dǎnzhànxīnjīng 釋  義《通俗常言疏證.心意》:「膽顫心驚,如何可免。

」膽驚心戰注  音ㄉㄢˇ。

ㄐㄧㄥ。

ㄒㄧㄣ。

ㄓㄢˋ漢語拼音dǎnjīngxīnzhàn 釋  義明.陸采《懷香記.第二七齣》:「可憐平地風波變,天那好苦,霎時間膽驚心戰。

」膽驚心顫注  音ㄉㄢˇ。

ㄐㄧㄥ。

ㄒㄧㄣ。

ㄓㄢˋ漢語拼音dǎnjīngxīnzhàn 釋  義金.王吉昌〈永遇樂.智劍剛鋒〉:「智劍剛鋒,百魔勦退,膽驚心顫。

」 心驚肉跳 參考詞語‧心飛肉跳‧心驚肉戰‧心驚肉顫‧肉跳心驚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ㄣ。

ㄐㄧㄥ。

ㄖㄡˋ。

ㄊㄧㄠˋ漢語拼音xīnjīngròutiào釋  義形容恐懼不安,心神不寧。

※語或本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

典故說明「心驚肉跳」原或作「心驚肉戰」,在元代雜劇《爭報恩》中可見。

《爭報恩》以《水滸傳》故事為題材,第三折描述花榮等梁山泊好漢劫刑場救千嬌。

當初陷害千嬌的丁都管二夫人得知千嬌被救,自己的所作所為即將東窗事發,心中驚惶,連忙收拾細軟準備逃走,然而愈是急著想逃,卻愈是覺得力不從心,說道:「不知怎麼,這一會兒心驚肉戰,這一雙好小腳兒,再走也走不動了。

」這裡用「心驚肉戰」一語來形容心裡有不好的預感,以致六神無主,四肢發軟而無法行動。

後世常使用的成語「心驚肉跳」語義與此近似,也是形容恐懼不安,心神不寧,如《紅樓夢》第一○五回:「賈政在外心驚肉跳,拈鬚搓手的等候旨意。

」此處描述錦衣軍查抄寧國府,府裡天翻地覆,賈政卻只能在外頭,一面要注意府裡的動靜,一面又擔心自己被參奏的罪名,「心驚肉跳」一語即說明了他內心的極度煎熬。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恐懼不安,心神不寧。

使用類別用在「驚懼恐慌」的表述上。

例句 小明被這個意外嚇得心驚肉跳,六神無主。

一輛汽車差點撞上我們,嚇得大家心驚肉跳。

看完恐怖片後,他一直心驚肉跳,無法入睡。

一想起那可怕的往事,她總是心驚肉跳,不能成眠。

一旦做了虧心事,自然每天心驚肉跳,害怕被人發現。

想到這次的任務凶多吉少,他便不由得心驚肉跳起來。

一想到虧空公款的事情,不知什麼時候會被發現,他便心驚肉跳起來。

半夜鈴聲突然響起,不知道會接到什麼樣的消息?他心驚肉跳地接起電話。

辨  識近義不寒而慄、忐忑不安、提心吊膽、膽戰心驚、心驚膽戰、魂飛魄散反義心安理得、泰然自若 參考詞語心飛肉跳注  音ㄒㄧㄣ。

ㄈㄟ。

ㄖㄡˋ。

ㄊㄧㄠˋ漢語拼音xīnfēiròutiào 釋  義明.無名氏《雲合奇蹤.第四三則》:「自要領兵出城接應,又恐孤城失守。

正在狐疑,不覺心飛肉跳起來。

」心驚肉戰注  音ㄒㄧㄣ。

ㄐㄧㄥ。

ㄖㄡˋ。

ㄓㄢˋ漢語拼音xīnjīngròuzhàn 釋  義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不知怎麼,這一會兒心驚肉戰,這一雙好小腳兒,再走也走不動了。

」心驚肉顫注  音ㄒㄧㄣ。

ㄐㄧㄥ。

ㄖㄡˋ。

ㄓㄢˋ漢語拼音xīnjīngròuzhàn 釋  義《初刻拍案驚奇.卷三○》:「昨蒙君侯台旨召陪王公之宴,初召時,就有些心驚肉顫,不知其由。

」《三國演義.第八一回》:「先主是夜心驚肉顫,寢臥不安。

」肉跳心驚注  音ㄖㄡˋ。

ㄊㄧㄠˋ。

ㄒㄧㄣ。

ㄐㄧㄥ漢語拼音ròutiàoxīnjīng 釋  義明.湯顯祖《紫釵記.第四六齣》:「冤家,真個無差。

好些時肉跳心驚,這場兜答。

」《紅樓夢.第一一二回》:「今日回來,那蒲團再坐不穩,只覺肉跳心驚。

」 心血來潮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ㄣ。

ㄒㄧㄝˇ。

ㄌㄞˊ。

ㄔㄠˊ漢語拼音xīnxiěláicháo釋  義思緒像浪潮般地突起。

原指神仙對人事的感應與預知。

※語或出《封神演義》第三四回。

後用「心血來潮」形容突然興起的念頭。

△「靈機一動」 典故說明「心血來潮」指思緒像浪潮般地突起,原指神仙對人事的感應與預知。

見於《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為明代小說,作者根據《武王伐紂平話》,再參考古籍和民間流傳的故事纂集而成。

據載,商朝末年,紂王當政,不但拒諫飾非、暴斂重刑,並耽於酒色,寵妃妲己又助紂為虐,導致民怨四起。

而黃飛虎為當時的一名武將,非常驍勇善戰。

有一次,他的夫人賈氏依慣例進宮朝見,妲己因為與黃飛虎的嫌隙,將賈氏騙至摘星樓,並串通紂王加以調戲。

賈氏為保名節,跳樓自殺而亡。

賈氏的小姑黃妃得知此事,至摘星樓痛斥紂王,並欲揪打妲己,紂王惱羞成怒,竟又把黃妃推下摘星樓。

黃飛虎對紂王之暴虐無道深惡痛絕,於是決定反叛,其父黃滾苦勸不聽,也只好跟著叛逃。

黃家一行人走到界牌關,被守關大將余化阻擋,雙方交戰,黃飛虎等人被擒。

仙人太乙真人感應到黃家父子受難,便派哪吒前往援助。

哪吒憑著高強的武功打敗余化,救了黃氏一家人。

書中描述太乙真人對黃家受難之感應,文云:「太乙真人閒坐碧遊床,正運元神,忽心血來潮。

」而說書人則在此句後加注道:「但凡神仙,煩惱、嗔痴、愛慾三事永忘,其心如石,再不動搖;心血來潮者,心中忽動耳。

」故知「心血來潮」這句成語本是用來形容修練成仙者,心思原無波動,但卻突然對人事有所感應與預知,但後來語義轉變,多被用來形容突然興起的念頭。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突然興起的念頭。

使用類別用在「一時興起」的表述上。

例句 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心血來潮想買一束花送給妻子。

他做事缺乏計畫,常常心血來潮地想到什麼就做什麼。

我今天突然心血來潮,想去探望一位好久不見的老友。

學攝影只是他一時心血來潮的念頭,我看沒多久就會放棄了。

這個提案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決定,並不是一時心血來潮的想法。

母親平日不愛逛街,今天不知怎麼心血來潮,竟然去逛百貨公司。

辨  識近義靈機一動反義深謀遠慮、深思熟慮「心血來潮」及「靈機一動」都有突然想起的意思。

「心血來潮」指突如其來的念頭或想法;「靈機一動」指突然產生的主意或辦法。

心血來潮靈機一動辨似例句○ㄨ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想買一束花送給妻子。

ㄨ○他~,倒地裝死,躲過了敵軍的眼目。

心心相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ㄣ。

ㄒㄧㄣ。

ㄒㄧㄤ。

ㄧㄣˋ漢語拼音xīnxīnxiāngyìn釋  義指禪宗修行者,師徒不須經由文字、言語的傳達,即能兩心契合,互通禪理。

#語本《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後用「心心相印」比喻彼此心意互通。

典故說明佛教禪宗主張不立文字,認為禪理不可言說,而斷際禪師的《傳心法要》就是延續此說。

他強調在禪理的實踐中,心就是本體、核心,是眾生本來就具有而永不變易的佛性;禪修的目的在於保住本心,不起妄念,不假外求。

他還特別強調實際生活中「心即無心」的道理。

在一切行住坐臥中,但求無心,即不起妄念,這就是佛心了。

因此修行時,不須透過語言、文字,以己心和佛心相印證,領悟佛的真理,就是「以心印心」了。

後來「心心相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也用來比喻彼此心意互通。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彼此心意互通。

使用類別用在「心靈契合」的表述上。

例句 祝你們二人心心相印,白首偕老。

看他們夫婦兩人含情脈脈、心心相印的樣子,有多幸福啊!他們倆人早就心心相印了,這輩子她非他不嫁,他非她不娶。

情到深處無怨悔,不管有什麼阻力,都不能拆散這對心心相印的戀人。

兩個人先淡淡地交往,漸漸地彼此了解,最後竟然心心相印,密不可分了。

雖然獲獎後掌聲不斷,但他一點兒都沒有感覺,心中只是惦記著他那位心心相印的朋友。

辨  識近義同心合意、情投意合反義同床異夢、格格不入、貌合神離 心直口快 參考詞語‧口快心直‧心直嘴快‧快口直腸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ㄣ。

ㄓˊ。

ㄎㄡˇ。

ㄎㄨㄞˋ漢語拼音xīnzhíkǒukuài釋  義性情直率,說話不隱諱。

語出宋.文天祥〈紀事詩序〉。

△「快人快語」 典故說明「心直口快」之「直」是「直率」,整個詞語即指性情直率,所以說起話來無所隱暪,誠實表達自己的想法,見於文天祥〈紀事詩序〉中,為蒙古大將伯顏對文天祥的讚美。

文天祥為南宋人。

恭帝德祐年間,蒙古大軍來侵,兵臨城下,朝廷見大勢已去,向元軍獻土投降。

文天祥圖謀恢復,但兵敗被俘,囚禁於元都燕京長達四年,終因拒降被殺。

他生前寫了不少抒發胸臆的詩作,其中一首〈紀事詩〉,在詩序中陳述了在敵營與南宋降將呂文煥會面的情況。

呂文煥原為南宋鎮守襄陽的統帥,守城六年,彈盡援絕而開城降元,成了南宋叛將。

襄陽失守,間接導致了南宋滅亡,所以文天祥一見呂文煥、呂師孟叔姪,便指稱他們為「亂賊」,並斥責道:「在彈盡援絕時,理應以死報國,偏偏你只顧兒女私情,愧對國家的託付,也毀壞自己的家族名聲,使呂氏世代都成了千古罪人。

」呂師孟不服氣地挖苦文天祥說:「丞相你曾上疏奏請皇上斬殺我這個叛逆,現在為什麼不親自動手呢?」文天祥又罵道:「朝廷沒能將你們這樣的叛賊處死是失刑,但奇怪的是你們居然也還有臉見人?我的確恨不得親自動手!雖然以目前情勢你們可以輕易殺了我,但我一點都不怕,殺了我反是成全我當大宋忠臣!」一旁的人見他在這樣的局勢下居然還能正氣凜然、無所畏懼地說出這番話,都不禁動容,還有人轉述給伯顏聽,伯顏於是稱讚說:「文丞相心直口快,男子心。

」「心直口快」是直接摘於典源的成語,用來形容個性直爽,說話不隱諱。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性情直率,說話不隱諱。

使用類別用在「言談直爽」的表述上。

例句 我一向心直口快,若有得罪之處,請多加包涵。

小明的性格就是心直口快,對什麼都沒有顧忌。

他說話心直口快,有時得罪了人,自己還不知道。

對於這個心直口快的朋友,我們都已經習以為常。

你該收斂一下心直口快的個性,免得老是得罪人。

他心直口快地說小美應該減肥了,讓小美感到很不悅。

能心直口快勸善改過的朋友,才是真正的益友。

他這個人心直口快,說話沒有顧忌,也不怕別人在背後說長論短。

對於他那心直口快的脾氣,有的朋友覺得很真誠,也有人認為很魯莽。

辨  識近義快人快語、直言無隱、直腸直肚反義支吾其詞、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參考詞語口快心直注  音ㄎㄡˇ。

ㄎㄨㄞˋ。

ㄒㄧㄣ。

ㄓˊ漢語拼音kǒukuàixīnzhí 釋  義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二折》:「俺父親口快心直怎隱,您孩兒鼻痛心酸怎忍?」元.無名氏《替殺妻.第四折》:「普天下拜義親戚,則你口快心直,休似我忒仁義。

」心直嘴快注  音ㄒㄧㄣ。

ㄓˊ。

ㄗㄨㄟˇ。

ㄎㄨㄞˋ漢語拼音xīnzhízuǐkuài 釋  義《程乙本紅樓夢.第三二回》:「雲姑娘,你如今大了!越發心直嘴快了。

」快口直腸注  音ㄎㄨㄞˋ。

ㄎㄡˇ。

ㄓˊ。

ㄔㄤˊ漢語拼音kuàikǒuzhícháng 釋  義明.焦竑〈李氏焚書序〉:「宏甫快口直腸,目空一世,憤激過甚,不顧人有忤者。

」 心照不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ㄣ。

ㄓㄠˋ。

ㄅㄨˋ。

ㄒㄩㄢ漢語拼音xīnzhàobùxuān釋  義彼此心裡明白,不必言語說明。

語本晉.潘岳〈夏侯常侍誄〉。

典故說明心照,是彼此心裡明白,出現在文獻中的時代相當早。

梁代蕭統《昭明文選》中收有潘岳所寫的〈夏侯常侍誄〉,文中就有:「人見其表,莫測其裡,徒謂吾生文勝則史,心照神交,唯我與子。

」意思是說,一般人不了解你夏侯湛,都以為你以文采勝,而顯得浮夸。

只有我潘岳和你是「彼此心中明白,精神交往」,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心照」是不須藉用言語來表述的。

後來「心照不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彼此心裡明白,不必言語說明。

例如《孽海花》第三一回提到姨太太彩雲趁機脫逃,張夫人早就清楚她的動機,所以吩咐不必理會此事,繼續趕路。

大伙兒心照不宣,也就不必多問了。

這句成語有時候也用於書信應酬語,如《玉嬌梨》第一九回寫到盧夢梨寫給蘇友白的信,結尾說:「千里片言,統祈心照不宣。

」意思是說:「遙隔千里,一封信能講的實在有限。

相信我們彼此心裡都能了解,在此就不多說了。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彼此心裡明白,不必言語說明。

使用類別用在「心裡有數」的表述上。

例句 默契是慢慢培養的,彼此「心照不宣」。

他們兩人心裡其實都清楚,只是彼此不說,心照不宣罷了。

其實我和哥哥已經有共識,心照不宣,不讓別人知道罷了。

雖然成績還沒公布,大家心照不宣,前三名的同學都猜得到。

幾個人互相交換了一下眼色,心照不宣,知道大家的希望並沒有落空。

爸爸的生日快到了,大家心照不宣,都想給他一個意外的驚喜。

他們倆共事已久,許多事往往心照不宣,便能彼此默契,相互配合處理完善。

辨  識近義心知肚明、心照神交、心領神會 心如刀割 參考詞語‧心如刀切‧心如刀刺‧心如刀剉‧心如刀攪‧心如刀絞‧心如刀鋸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ㄣ。

ㄖㄨˊ。

ㄉㄠ。

ㄍㄜ漢語拼音xīnrúdāogē釋  義謂內心痛苦,像被刀割一樣。

語本漢.蔡邕〈太傅胡廣碑〉。

△「肝腸寸斷」 典故說明「心如刀割」原作「心肝若割」,謂猶如心頭被利刃割過,通常用來比喻內心的痛苦感受。

漢代蔡邕〈太傅胡廣碑〉一文說道:「進睹墳塋,几筵空設;退顧堂廡,音儀永闕。

感悼傷懷,心肝若割。

」意思是說:我來到你的墓前,看到祭桌上空空蕩蕩的;再回頭看昔日常見你影子的長廊廂房,卻也望不到你的音容身姿。

內心的傷痛油然生起,像是有把利刃正割著我的心頭。

此處作者便用「心肝若割」比喻自己內心極深刻的痛苦。

後來「心如刀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內心極為痛苦,像被刀割一樣,多用在所關切的人遭受苦難,而自身卻無能為力的狀況下,如明代小說《醒世恆言.卷八.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玉郎聽說打著慧娘,心如刀割,眼中落下淚來,沒了主意。

」便是如此。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內心痛苦像被刀割一樣。

使用類別用在「悲痛哀傷」的表述上。

例句 看到才買的新車被人破壞,他感到心如刀割。

每當經過事發現場,他就心如刀割,痛苦萬分。

看她傷勢這樣嚴重卻無能為力,做母親的真是心如刀割。

價值連城的傳世國寶就這樣摔得粉碎,怎不叫人心如刀割?唯一的好友去世,讓孤家寡人的小張心如刀割,悲痛萬分。

辨  識近義椎心泣血、肝腸寸斷、萬箭攢心反義心花怒放、心曠神怡「心如刀割」及「肝腸寸斷」都有非常難過的意思。

「心如刀割」側重於強調難受;「肝腸寸斷」側重於強調悲傷。

心如刀割肝腸寸斷辨似例句○ㄨ看到才買的新車被人破壞,他感到~。

ㄨ○想到過去的傷心往事,他哭得~,令人鼻酸。

參考詞語心如刀切注  音ㄒㄧㄣ。

ㄖㄨˊ。

ㄉㄠ。

ㄑㄧㄝ漢語拼音xīnrúdāoqiē 釋  義唐.施肩吾〈貧客吟〉:「𣰦毯敝衣無處結,寸心耿耿如刀切。

」心如刀刺注  音ㄒㄧㄣ。

ㄖㄨˊ。

ㄉㄠ。

ㄘˋ漢語拼音xīnrúdāocì 釋  義《冷眼觀.第九回》:「我聽了他的話,心如刀刺,自悔負氣出外,以致抱恨終天!」《東周列國志.第九九回》:「異人含淚對曰:『某豈望及此!信言及故國,心如刀刺,恨未有脫身之計耳。

』」心如刀剉注  音ㄒㄧㄣ。

ㄖㄨˊ。

ㄉㄠ。

ㄘㄨㄛˋ漢語拼音xīnrúdāocuò 釋  義元.周文質〈蝶戀花.楊柳樓臺套〉:「病魔,心如刀剉,對青銅知鬢皤。

」心如刀攪注  音ㄒㄧㄣ。

ㄖㄨˊ。

ㄉㄠ。

ㄐㄧㄠˇ漢語拼音xīnrúdāojiǎo 釋  義元.湯氏〈賽鴻秋.一會家想多情套〉:「每日家悶懨懨如癡似醉魂暗消,額似錐剜,心如刀攪。

」《歧路燈.第四七回》:「休叫如此,一發叫我心如刀攪一般。

」心如刀絞注  音ㄒㄧㄣ。

ㄖㄨˊ。

ㄉㄠ。

ㄐㄧㄠˇ漢語拼音xīnrúdāojiǎo 釋  義《封神演義.第一七回》:「妲己聽言,心如刀絞,意似油煎,暗暗叫苦。

」心如刀鋸注  音ㄒㄧㄣ。

ㄖㄨˊ。

ㄉㄠ。

ㄐㄩˋ漢語拼音xīnrúdāojù 釋  義元.羅貫中《風雲會.第二折》:「不刺則俺這歹名兒怎地了,驚急列心如刀鋸,顫篤速身如火燎。

」 心安理得 參考詞語‧心安理當‧心定理得‧心宰理得‧理得心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ㄣ。

ㄢ。

ㄌㄧˇ。

ㄉㄜˊ漢語拼音xīnānlǐdé釋  義形容心中坦然無所愧咎,則行事合情合理。

※#語或本《論語.陽貨》。

△「問心無愧」 典故說明「心安理得」這句成語說明做事的時候,如果覺得心中坦然無所愧咎,所做所為就一定可以獲得合理的說解。

「心安」是「理得」的前提,心要不安,理就難得。

在《論語.陽貨》篇記載了一段孔子學生宰我來向孔子請教「三年之喪」的問題。

宰我認為因父母之喪,當子女的要守三年的孝,都不能為禮作樂,禮樂豈不是會因此而失傳?所以他覺得守一年喪應該就夠了。

孔子就反問他:父母喪不到三年,當子女的就吃好的,穿好的,心會安嗎?宰我說:「安!」孔子就說:「你要能感到心安,你就去做吧!」孔子認為處事的時候,只要心裡不會覺得不安,就一定可以說解,宰我既然可以覺得心安,當然一定有他的道理存在。

一般人都是受到父母三年的褓抱提攜,所以為父母守喪三年,今天宰我認為只要為父母守喪一年就夠了,是以孔子不禁要懷疑宰我年幼時,是不是也和常人一樣,享有父母三年褓抱提攜的恩情。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行事合情合理,則心中坦然無憾。

使用類別用在「坦然無愧」的表述上。

例句 我平生不做虧心事,當然心安理得。

別管他人怎麼說,你只要幹得心安理得即可。

這是我應得的報酬,我自覺拿得問心無愧,心安理得。

錢若不是自己賺來的,花起來總覺得不怎麼心安理得。

為人處事,但求心安理得,別人要怎樣議論,我並不在意。

這幾年來,我自食其力,又不佔他人便宜,自然心安理得。

如果我們老是想到自己的安樂,而讓別人去流血流汗,能心安理得嗎? 辨  識近義問心無愧反義作賊心虛、問心有愧、心驚肉跳、坐立不安「心安理得」及「問心無愧」都有自認無過,內心坦然的意思。

「心安理得」側重於行為合理;「問心無愧」側重於不失良知,毫無愧疚。

心安理得問心無愧辨似例句○ㄨ錢若不是自己賺來的,花起來總覺得不怎麼~。

ㄨ○以你的貢獻來講,今天接受這個獎勵,大可~。

參考詞語心安理當注  音ㄒㄧㄣ。

ㄢ。

ㄌㄧˇ。

ㄉㄤ漢語拼音xīnānlǐdāng 釋  義清.陳確〈與沈朗思書〉:「昔賢所謂坐下功夫,在家言家,在館言館,各求心安理當。

」心定理得注  音ㄒㄧㄣ。

ㄉㄧㄥˋ。

ㄌㄧˇ。

ㄉㄜˊ漢語拼音xīndìnglǐdé 釋  義《三國志.卷九》:「然則內外相參,得失有所,互相形檢,孰能相飾?斯得人心定而事理得,庶可以靜風俗而審官才矣。

」心宰理得注  音ㄒㄧㄣ。

ㄗㄞˇ。

ㄌㄧˇ。

ㄉㄜˊ漢語拼音xīnzǎilǐdé 釋  義元.王惲〈待旦軒記〉:「蓋勤則為補拙之資,公即具生明之本,無私則心宰,心宰則理得,理得則言順。

」理得心安注  音ㄌㄧˇ。

ㄉㄜˊ。

ㄒㄧㄣ。

ㄢ漢語拼音lǐdéxīnān 釋  義清.劉坤一〈復黎簡堂書〉:「顧我輩行止,惟求理得心安,不計人之毀譽。

」 心悅誠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ㄣ。

ㄩㄝˋ。

ㄔㄥˊ。

ㄈㄨˊ漢語拼音xīnyuèchéngfú釋  義誠心誠意地歸服。

語本《孟子.公孫丑上》。

△「心服口服」 典故說明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

創「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

在政治方面,他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

在《孟子.公孫丑上》載有:孟子認為,假借仁的名義而用武,這叫做「霸」;要完成霸業,必須有大國作基礎。

用美德來推行仁政,這叫做「王」;要完成王業,不必等到國家強大。

因為施行王道,以德服人,所以商湯只有七十方的土地,文王只有一百方里的地,就成功了。

用武力來征服人,被征服的人不是從心裡服從,只是因為力量不足;用道德仁義使人服從,那些歸順的人是內心裡感到喜悅而且誠意歸服,就像孔子的眾多學生信服孔子那樣。

後來「心悅誠服」這句成語,就孟子話中「中心悅而誠服也」演變而出,用來指誠心誠意地歸服。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誠心誠意地歸服。

使用類別用在「真心服氣」的表述上。

例句 我雖無法反駁他這些話,但沒有心悅誠服。

他這幾句話,說得誠誠懇懇,令人心悅誠服。

經理這番話說得合情合理,同仁聽了心悅誠服。

當老師的教導學生,要情理並重,讓他們心悅誠服。

經過一番辯論後,他終於心悅誠服地接受了對方的意見。

我們拿出事實讓對方心悅誠服,不必作無謂的口舌之爭。

看到上人無怨無悔地幫助學生,我是心悅誠服地跟著她的腳步走。

辨  識近義甘拜下風、心甘情願、心折首肯、心服口服反義陽奉陰違「心悅誠服」及「心服口服」都有信服的意思。

「心悅誠服」側重於心懷喜悅而真誠地歸服;「心服口服」側重於心口一致非常地服氣。

心悅誠服心服口服辨似例句○ㄨ看到上人無怨無悔地幫助學生,我是~地跟著她的腳步走。

ㄨ○你如果不服可再來較量,我一定會讓你輸得~。

心猿意馬 參考詞語‧心猨意馬‧情猨意馬‧意馬心猿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ㄣ。

ㄩㄢˊ。

ㄧˋ。

ㄇㄚˇ漢語拼音xīnyuányìmǎ釋  義心思如猿猴不定地跳躍、快馬四處地奔馳而難以控制。

比喻心思不專注集中。

語本《參同契.卷上.中篇》漢.徐景休箋註。

後亦用於比喻心意反覆不定。

△「心不在焉」、「見異思遷」 典故說明《參同契》是一本將《周易》易理、「黃老」、「爐火」三者道理參合為一的煉丹修仙之作,因此又稱為《周易參同契》,托言《易經》中的卦象,結合黃老學說,以闡明煉丹(即爐火)的原理和方法,是道教最早有系統論述煉丹的書籍。

全書分上、中、下三篇,典源主要在說明內在心性修養的方法。

心思必須無所雜念,無所為,才能達到氣和的境界,在動靜之間也要常保平衡,時時調息,於日常生活之中無所間斷。

如果心思如猿猴不定地跳躍,像快馬四處地奔馳,而難以控制,就會讓神氣散亂,如此一來,想要修心養性,是不可能的。

後來「心猿意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心意不定,不能自持。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心意反覆不定。

使用類別用在「意志不堅」的表述上。

例句 做事要專心,不可心猿意馬,魂不守舍。

男女朋友,用情須專一,不能心猿意馬,見一個愛一個。

看到這麼多好玩的事物,他不禁有些動搖,心猿意馬起來了。

二語義說明心思不專注集中。

使用類別用在「心思不專」的表述上。

例句 婚期都訂了,她卻還在心猿意馬。

去與不去間,他心猿意馬,陷入矛盾中。

對於要不要去應徵,至今我仍然心猿意馬,難下決定。

聽他這麼一吹噓,原本不想買的客人都心猿意馬起來。

辨  識近義心不在焉、心神不定、三心二意、反覆不定、見異思遷反義一心一意、之死靡它、全心全意、全神貫注、專心致志、聚精會神「心猿意馬」及「心不在焉」都有意志不定的意思。

「心猿意馬」側重於心意反覆不定;「心不在焉」則側重於受其他事物影響。

心猿意馬心不在焉辨似例句○ㄨ去與不去間,他~,陷入矛盾中。

ㄨ○你是不是~?否則打字怎麼錯得這麼離譜。

參考詞語心猨意馬注  音ㄒㄧㄣ。

ㄩㄢˊ。

ㄧˋ。

ㄇㄚˇ漢語拼音xīnyuányìmǎ 釋  義宋.釋道潛〈贈賢上人〉:「心猨(猿)意馬就羈束,肯逐萬境爭馳驅。

回看舊事真一夢,清渭濁涇良自殊。

」情猨意馬注  音ㄑㄧㄥˊ。

ㄩㄢˊ。

ㄧˋ。

ㄇㄚˇ漢語拼音qíngyuányìmǎ 釋  義唐.釋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九》:「今願託慮禪門,澄心定水,制情猨(猿)之逸躁,縶意馬之奔馳,若不歛跡山中,不可成就。

」意馬心猿注  音ㄧˋ。

ㄇㄚˇ。

ㄒㄧㄣ。

ㄩㄢˊ漢語拼音yìmǎxīnyuán 釋  義宋.劉學箕〈沁園春.浮利虛名〉:「百年光景雲浮,把意馬心猿須早收。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意馬心猿縈夢寐,河魚天雁託音書。

」 兄弟鬩牆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ㄩㄥ。

ㄉㄧˋ。

ㄒㄧˋ。

ㄑㄧㄤˊ漢語拼音xiōngdìxìqiáng釋  義鬩,互相爭訟。

「兄弟鬩牆」指兄弟失和。

語本《詩經.小雅.常棣》。

後用「兄弟鬩牆」比喻團體內部不和睦。

典故說明《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非一時一地一人所作,採集從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

雅又分大雅、小雅,小雅內容中正和平,歷來被視為雅正的樂歌。

〈常棣〉選自小雅,寫宴請兄弟的詩作,共八章,典源收錄的是第四章。

常棣即棠棣,代指兄弟。

首章:「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指出人世間情誼,再沒有比兄弟親情更深厚的,就像棠棣花和花萼相依相榮。

以下七章,都是承接首章而來。

第四章寫道:兄弟在家裡雖然爭吵不休,一旦遇有外侮,卻能共同抵禦,而平日的好朋友,遇到事情卻不會來相助。

後來「兄弟鬩牆」這句成語除詞面義的用法外,亦用來比喻團體內部不和睦。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指兄弟失和。

使用類別用在「兄弟不和」的表述上。

例句 我計劃把家產都捐出去,免得日後你們兄弟鬩牆。

你們原本是一家人,為何要鬧到兄弟鬩牆,徒惹人非?家和才能萬事興,你們為此小事鬧到兄弟鬩牆,值得嗎?雖然他們兄弟鬩牆已久,一旦遇到重大事故,卻能冰釋前嫌,共度難關。

二語義說明比喻團體內部不和睦。

使用類別用在「自相爭鬥」的表述上。

例句 你們子公司間不可為爭奪市場而兄弟鬩牆,以免傷害整體團隊的和諧關係。

公司裡的同仁為了爭奪業績而兄弟鬩牆,導致營運不善,真是得不償失啊! 辨  識近義手足相殘、同室操戈、相煎太急、煮豆燃萁、禍起蕭牆反義兄友弟恭 血流漂杵 參考詞語‧流血漂鹵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ㄝˇ。

ㄌㄧㄡˊ。

ㄆㄧㄠ。

ㄔㄨˇ漢語拼音xiěliúpiāochǔ釋  義指被殺的人很多,所流的血足以浮起木杵。

語出《書經.武成》。

後用「血流漂杵」形容戰場上殺戮的慘酷。

典故說明商朝末年紂王無道,周武王起兵討伐,敗紂而取得天下。

《書經.武成》篇記載了武王滅商後的重要政事,其中一段武王陳述商周交戰的情況:雙方的軍隊最後在牧野這個地方決戰。

結果商朝前軍背叛紂王,反而拿著武器回頭攻打自己的同袍,以致節節敗退。

當時戰況激烈,死傷慘重,所流的血多到能夠讓木杵浮起來。

這一次戰役的結果,紂王自焚,商朝滅亡,周朝興起,天下回歸太平。

「血流漂杵」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後來被用於形容戰場上殺戮的慘酷。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戰場上殺戮的慘酷。

使用類別用在「戰況慘烈」的表述上。

例句 兩軍短兵相接,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漂杵。

淝水之戰,秦軍大敗,死傷無數,血流漂杵。

長平之戰,白起擊殺趙軍四十餘萬,到處血流漂杵。

曹操望著自己軍隊被殺得血流漂杵,屍積如山,只好鳴金收兵,徐圖東山再起。

辨  識近義血流成河、流血浮尸反義兵不血刃形音辨誤漂,音ㄆ|ㄠ。

浮起。

不可寫作「飄」。

參考詞語流血漂鹵注  音ㄌㄧㄡˊ。

ㄒㄧㄝˇ。

ㄆㄧㄠ。

ㄌㄨˇ漢語拼音liúxiěpiāolǔ 釋  義《戰國策.中山策》:「韓、魏相率,興兵甚眾,君所將之不能半之,而與戰之於伊闕,大破二國之軍,流血漂鹵,斬首二十四萬。

」《史記.卷六》:「秦有餘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鹵。

」 血氣方剛 參考詞語‧方剛血氣‧氣血方剛‧血氣方壯‧血氣方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ㄝˇ。

ㄑㄧˋ。

ㄈㄤ。

ㄍㄤ漢語拼音xiěqìfānggāng釋  義泛指年輕人精力正當旺盛,易於衝動。

語出《論語.季氏》。

或單指年輕力壯。

典故說明《論語》一書是由孔門弟子記錄而成,內容是孔子自述或應弟子、時人及弟子間相互問答的話。

典源收錄的,主要是論述修養心性的方法。

孔子認為君子有三件事要戒慎:年輕時,身體還在發育,血氣不足,要戒女色;壯年時期,血氣旺盛,容易衝動,所以要戒好勇鬥狠;到了老年,血氣已衰退,身體狀況大不如前,要戒貪得無饜。

「血氣方剛」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泛指年輕人精力正當旺盛,易於衝動;後亦用於單指年輕力壯。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泛指年輕人精力正當旺盛,易於衝動。

使用類別用在「年輕氣盛」的表述上。

例句 我當年血氣方剛,一衝動就從軍去了。

我怕他血氣方剛,按捺不住衝動就糟糕了。

這小伙子血氣方剛、行事叛逆,得多加輔導。

這些血氣方剛的青少年,如不善加教導,難免會到處惹事生非。

他雖然正在血氣方剛的年紀,卻很沉得住氣,從來不曾好勇鬥狠。

血氣方剛的青少年精力無處發洩,這是教育當局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語義說明指年輕力壯。

使用類別用在「年輕力壯」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幹起活來真是帶勁。

大力士比賽中,幾個血氣方剛的小伙子居然把公車拉動了,在場民眾無不鼓掌叫好。

辨  識反義老成持重 參考詞語方剛血氣注  音ㄈㄤ。

ㄍㄤ。

ㄒㄧㄝˇ。

ㄑㄧˋ漢語拼音fānggāngxiěqì 釋  義《綴白裘.第九集》:「你方剛血氣,好鬥勇,為人戒之。

」清.朱素臣《十五貫.上卷》:「少覓蠅頭利,聊資甕底春,我方剛血氣不憚多勞頓。

」氣血方剛注  音ㄑㄧˋ。

ㄒㄧㄝˇ。

ㄈㄤ。

ㄍㄤ漢語拼音qìxiěfānggāng 釋  義宋.周惲《清波別志.卷下》:「前輩氣血方剛,不拘小節,蓋或有之。

」元.鄭光祖《伊尹耕莘.第一折》:「莫張荒,等的他那氣血方剛,那其間著志求賢將師道訪,習練的才高智廣,文強武壯。

」血氣方壯注  音ㄒㄧㄝˇ。

ㄑㄧˋ。

ㄈㄤ。

ㄓㄨㄤˋ漢語拼音xiěqìfāngzhuàng 釋  義《新唐書.卷一二七》:「昔馬周起徒步,謁人主,血氣方壯,太宗用之,能盡其才,甫五十而沒。

」血氣方盛注  音ㄒㄧㄝˇ。

ㄑㄧˋ。

ㄈㄤ。

ㄕㄥˋ漢語拼音xiěqìfāngshèng 釋  義《後漢書.卷四八》:「黃門郎年幼,血氣方盛,既無長君退讓之風,而要結輕狡無行之客。

」 休戚相關 參考詞語‧相關休戚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ㄡ。

ㄑㄧ。

ㄒㄧㄤ。

ㄍㄨㄢ漢語拼音xiūqīxiāngguān釋  義彼此歡樂憂愁、幸福禍患,互相關聯。

語本《國語.周語下》。

後用「休戚相關」形容彼此間的關係密切,利害一致。

△「休戚與共」 典故說明《國語.周語下》曾提到一段故事:孫周是晉襄公的曾孫,因為受到在位的晉厲公排擠,而避難到周王室,擔任單襄公的家臣。

他當時雖然年紀輕,但卻為人忠厚,做事合於義理,即使遠走他鄉,對於晉國的一切仍然非常關心。

聽到晉國有不好的消息,總是跟著感到悲傷;而聽到晉國有可喜的事情,心情也會跟著感到高興。

單襄公看得出來孫周是個才德兼備的青年,前途光明無限,因此在病重的時候,叮嚀兒子單頃公說:「要好好善待晉國的公子,因為他雖然身處異鄉,但卻非常關心晉國的一切,不忘其本,自覺與晉國的榮辱安危互相關聯。

現在的晉厲公是個昏君,將來孫周一定會回國去接任國君,繼承王位,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對待他。

」後來,晉國發生叛亂,厲公被殺,孫周果然被迎回晉國,即位為晉悼公。

後來「休戚相關」這句成語,當就從這裡的原文「為晉休戚,不背本也」演變而出,形容彼此間的關係密切,利害一致。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彼此間的關係密切,利害一致。

使用類別用在「禍福相依」的表述上。

例句 我們兩家休戚相關,榮辱與共,難分彼此。

國家富強與否,當然與我們的命運休戚相關。

它們本該是休戚相關的鄰國,卻經常發生戰爭。

我們所有成員要休戚相關地互相關懷、互相合作。

人類的身體健康與大自然環境的乾淨與否休戚相關。

像這樣重大的事,你不找休戚相關的家人來商量,還可以去找誰?今天在座的都是休戚相關之人,豈有你有困難,大家袖手旁觀之理! 辨  識近義休戚與共、相依為命、息息相關、脣亡齒寒、禍福與共、同舟共濟反義渺不相涉、漠不相關、風馬牛不相及形音辨誤休,音ㄒ|ㄡ,喜樂的意思。

不可寫作「修」。

「休戚相關」及「休戚與共」都有彼此關係密不可分的意思。

「休戚相關」側重於關聯緊密;「休戚與共」側重於同甘共苦。

休戚相關休戚與共辨似例句○ㄨ人類的身體健康與大自然環境的乾淨與否,~。

ㄨ○個人和國家的命運是相連的,所以全國人民應該~,同舟共濟。

參考詞語相關休戚注  音ㄒㄧㄤ。

ㄍㄨㄢ。

ㄒㄧㄡ。

ㄑㄧ漢語拼音xiāngguānxiūqī 釋  義清.金埴《不下帶編.卷三》:「夫人子於親,相關休戚。

后有疾痛,而杲求分痛,真孝子之用心也。

」 休戚與共 參考詞語‧休慼是同‧休戚共之‧同休等戚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ㄡ。

ㄑㄧ。

ㄩˇ。

ㄍㄨㄥˋ漢語拼音xiūqīyǔgòng釋  義彼此關係密切,憂愁喜樂、禍害幸福都關聯在一起。

形容彼此同甘共苦。

語本《國語.周語下》。

△「休戚相關」 典故說明《國語.周語下》曾提到一段故事:孫周是晉襄公的曾孫,因為受到在位的晉厲公排擠,而避難到周王室,擔任單襄公的家臣。

他當時雖然年紀輕,但卻為人忠厚,做事合於義理,即使遠走他鄉,對於晉國的一切仍然非常關心。

聽到晉國有不好的消息,總是跟著感到悲傷;而聽到晉國有可喜的事情,心情也會跟著感到高興。

單襄公看得出來孫周是個才德兼備的青年,前途光明無限,因此在病重的時候,叮嚀兒子單頃公說:「要好好善待晉國的公子,因為他雖然身處異鄉,但卻非常關心晉國的一切,不忘其本,自覺與晉國的榮辱安危互相關聯。

現在的晉厲公是個昏君,將來孫周一定會回國去接任國君,繼承王位,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對待他。

」後來,晉國發生叛亂,厲公被殺,孫周果然被迎回晉國,即位為晉悼公。

後來「休戚與共」這句成語,當就從這裡的原文「為晉休戚,不背本也」演變而出,形容彼此同甘共苦。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彼此同甘共苦。

使用類別用在「禍福相依」的表述上。

例句 夫妻本就是休戚與共,有福同享,有難也要同當。

如今大家就像在一艘船上,生死存亡,休戚與共,還分什麼彼此?公司遇到經營的困難,更須靠全體員工休戚與共,才能度過難關。

公司發展和我們休戚與共,大家一定要群策群力,共創更佳的業績。

個人和國家的命運是相連的,所以全國人民應該休戚與共,同舟共濟。

我們一路從創業攜手至今,既是休戚與共的夥伴,也是生死之交的好友。

辨  識近義休戚相關、同舟共濟、息息相關、脣齒相依、禍福與共反義渺不相涉、漠不相關形音辨誤休,音ㄒ|ㄡ,喜樂的意思。

不可寫作「修」。

「休戚相關」及「休戚與共」都有彼此關係密不可分的意思。

「休戚相關」側重於關聯緊密;「休戚與共」側重於同甘共苦。

休戚相關休戚與共辨似例句○ㄨ人類的身體健康與大自然環境的乾淨與否,~。

ㄨ○個人和國家的命運是相連的,所以全國人民應該~,同舟共濟。

參考詞語休慼是同注  音ㄒㄧㄡ。

ㄑㄧ。

ㄕˋ。

ㄊㄨㄥˊ漢語拼音xiūqīshìtóng 釋  義《晉書.卷六五》:「(王)導曰:『吾與元規休慼是同,悠悠之談,宜絕智者之口。

則如君言,元規若來,吾便角巾還第,復何懼哉!』」休戚共之注  音ㄒㄧㄡ。

ㄑㄧ。

ㄍㄨㄥˋ。

ㄓ漢語拼音xiūqīgòngzhī 釋  義《三國志.卷五二》:「徽曰:『正以明公與主將義固磐石,休戚共之,必欲知江表消息,是以及耳。

』」同休等戚注  音ㄊㄨㄥˊ。

ㄒㄧㄡ。

ㄉㄥˇ。

ㄑㄧ漢語拼音tóngxiūděngqī 釋  義《三國志.卷四一》:「且王與君侯,譬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愚為君侯,不宜計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少為意也。

」 先發制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ㄢ。

ㄈㄚ。

ㄓˋ。

ㄖㄣˊ漢語拼音xiānfāzhìrén釋  義凡事先下手取得先機,才能制伏對方。

#語本《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載,秦朝末年,項梁和他的姪子項羽住在吳中,因為項梁足智多謀,兩人頗受地方敬重。

秦二世元年,陳勝等人從大澤起義抗秦,會稽郡守殷通將項梁找來,對他說:「浙江以西都已經造反了,這是上天要亡秦國。

我曾聽人說過,凡事先下手取得先機,才能制伏對方,否則將被人所制。

所以我也想趁此時發動軍隊抗秦,並請您和桓楚統率軍隊。

」項梁不想和殷通合作,便與項羽用計把殷通殺了,並接管會稽郡與殷通的軍隊,立下日後抗秦大業的基礎。

這裡的原文「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後來演變成「先發制人」這句成語,比喻凡事先下手取得先機,才能制伏對方。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凡事先下手取得先機,才能制伏對方。

使用類別用在「果敢決斷」的表述上。

例句 在戰場上對決,要先發制人,搶得先機。

想不到對方一出手,就先發制人將他的軍。

敵人軍力強過我,得趁其不備,先發制人才行。

你可以在他開口前,就先發制人跟他提出要求。

我們就來個先發制人,放出風聲,看他的回應。

對付這種人,就是要先發制人,讓他措手不及。

今天談判的勝負,就看哪方能先發制人,搶得先機。

我們在這兒等著,一有狀況,就先發制人發動進攻。

這場球賽我隊要先發制人,若讓對方搶得先機,要勝就難了。

想不到他來個先發制人,未等我坐定,就向我興師問罪起來。

辨  識近義先聲奪人 先聲奪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ㄢ。

ㄕㄥ。

ㄉㄨㄛˊ。

ㄖㄣˊ漢語拼音xiānshēngduórén釋  義謂先張大聲威,以挫敗敵人士氣。

◎語本《左傳.宣公十二年》。

典故說明「先聲奪人」指先張大自己的聲威,藉以挫敗敵人的士氣。

這是兩軍對陣時,常用的戰術。

它的語源出於《左傳》所引的《軍志》。

《左傳.宣公十二年》載:「《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

』」《左傳.文公七年》也說:「『先人有奪人之心』,軍之善謀也。

」《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又引《軍志》:「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

」「先人有奪人之心」是說:「搶在敵人之前動手,可以劫奪敵人的戰鬥意志。

」據《左傳》,宣公十二年春,楚莊王圍鄭,鄭襄公肉袒牽羊請降。

夏,六月,晉師救鄭,與楚對陣,諸將和、戰主張不一。

晉魏錡曾向晉君請求擔任公族大夫而未得,趙旃請求擔任公卿也未得,兩人都懷恨在心,想要晉師打個敗仗。

所以請求派他們去向楚軍挑戰,但晉君不允許;又請求去邀請楚人來同盟,晉君接受,派二人一起前去。

這時侯,晉、楚之君事實上都有意和解,晉君深怕二人懷恨前往,也許會滋生事端,為求有備無患,所以派出兵車前往接應。

楚營將領潘黨看見兵車揚起的塵土,立刻向中軍告急,孫叔敖就說:「寧可我們先侵犯敵人,不要讓敵人侵犯我們。

《詩》說:『元戎十輛,在前面開道。

』就是要搶先攻擊敵人。

《軍志》也說:『搶在敵人前面,可以劫奪敵人的戰鬥意志。

』我們衝過去吧!」於是就疾速進軍,戰車飛馳,士兵奔跑,掩殺晉軍,獲得勝利。

「先聲奪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出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謂先張大聲威,以挫敗敵人士氣。

使用類別用在「搶得先機」的表述上。

例句 我們既知對方實力,談判時要先聲奪人,掌控優勢。

敵我雙方實力相當,只有先聲奪人,才能穩操勝算。

我們實力超出對方甚多,只要穩住陣腳,先聲奪人,就會得勝。

球賽才一開始,我隊就先聲奪人,連連得分,打得對方手忙腳亂。

想不到對方實力如此雄厚,一上來就先聲奪人,連續幾隻安打,得到兩分。

你沒看到我帶來的大喇叭?臨陣一吹,就可以先聲奪人,震破敵人的肝膽! 辨  識近義先發制人 向壁虛造 參考詞語‧嚮壁虛造‧鄉壁虛造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ㄤˋ。

ㄅㄧˋ。

ㄒㄩ。

ㄗㄠˋ漢語拼音xiàngbìxūzào釋  義「向壁虛造」之「向」,典源作「鄉」。

「鄉」通「向」。

對著牆壁偽造。

比喻憑空捏造。

語本漢.許慎〈說文解字敘〉。

典故說明「向壁虛造」原作「鄉壁虛造」。

這個成語的典源出自於漢.許慎〈說文解字敘〉。

秦始皇焚書,許多重要的書籍因此失傳。

漢景帝子魯恭王在孔子舊宅壁中發現許多古文經,包括《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等,但因為與通行的今文差異很大,許多人不相信那是真本;所以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說:「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燿於世。

」意思是說:當時的人對這批書大加非毀,認為是好奇的人故意改變字體,對著孔壁,憑空假造出來的,藉以炫耀於世。

後來「向壁虛造」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憑空捏造。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憑空捏造。

使用類別用在「不實捏造」的表述上。

例句 書中所言種種,是否向壁虛造,我們應該切實考證。

記載歷史,一定要基於史實,不可捕風捉影,向壁虛造。

文學創作若一味向壁虛造,必然會空洞乏味,不切實際。

他提出的理論並非向壁虛造,而是從親自實踐中所獲得的經驗。

他曾經在美國住過十年,所以小說中對當地風土的描述十分真切,絕非向壁虛造。

辨  識近義捕風捉影、無中生有 參考詞語嚮壁虛造注  音ㄒㄧㄤˋ。

ㄅㄧˋ。

ㄒㄩ。

ㄗㄠˋ漢語拼音xiàngbìxūzào 釋  義清.譚嗣同〈致劉淞芙書〉:「彼國作者必考證今古,然後下筆,非若今之嚮壁虛造,苟然而已也。

」清.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五》:「即詞境詞格亦與之俱高。

雖重光復起,宜無間然。

或猶譏其嚮壁虛造,寧非固歟。

」鄉壁虛造注  音ㄒㄧㄤˋ。

ㄅㄧˋ。

ㄒㄩ。

ㄗㄠˋ漢語拼音xiàngbìxūzào 釋  義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而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燿於世。

」清.魏源〈書古微序〉:「鄉壁虛造,隨臆師心,不知傳受於何人。

」 行將就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ㄥˊ。

ㄐㄧㄤ。

ㄐㄧㄡˋ。

ㄇㄨˋ漢語拼音xíngjiāngjiùmù釋  義將要進棺材。

指年紀已大,壽命將盡。

語本《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典故說明晉公子重耳,是晉獻公的次子,因為獻公晚年十分寵愛驪姬,想要改立驪姬的兒子為太子,結果太子申生被迫自殺,重耳在狐偃、趙衰等臣子的掩護下逃亡國外十九年,先後到過狄、衛、齊、曹、宋、鄭、楚、秦諸國。

他在狄國住了十二年,並且娶季隗為妻,生下伯鯈(ㄔㄡˊ)、叔劉。

後來決定離開狄國前往齊國時,他要季隗等他二十五年,如果沒有回來就改嫁。

季隗則表明說她已經二十五歲,再過二十五年就是快要進棺材的老太婆了,堅持要等他。

後來重耳借助秦穆公的力量回到晉國,即位成為晉文公,並依言將季隗接回國。

後來「行將就木」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年紀已大,壽命將盡。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年紀已大,壽命將盡。

使用類別用在「生命將盡」的表述上。

例句 對方已是一個行將就木的人,你就饒了他吧!他雖然年紀輕,卻一天到晚垂頭喪氣,就像個行將就木的人。

他雖是風燭殘年、行將就木之人,但內心卻仍保有一分赤子之心。

老人說:「我已行將就木,別無所求,只求你們在我身後好好照顧我的家小。

」老人氣得發狠地說:「為了一個理字,我雖是行將就木的人,也要跟你周旋到底!」 辨  識近義日薄西山、風燭殘年反義如日方中、如日東升、來日方長、壽比南山 行屍走肉 參考詞語‧行尸坐肉‧行尸走肉‧行尸走骨‧行屍視肉‧走骨行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ㄥˊ。

ㄕ。

ㄗㄡˇ。

ㄖㄡˋ漢語拼音xíngshīzǒuròu釋  義「行屍走肉」之「屍」,典源作「尸」。

「尸」同「屍」,死人的軀體。

「行屍走肉」指會走動卻沒有魂魄的軀體。

比喻徒具形骸,毫無生氣,庸碌無為的人。

語本晉.王嘉《拾遺記》卷六。

典故說明「行屍走肉」原作「行尸走肉」。

「行屍」是指會走動的屍體。

「走肉」是會走動而沒有靈魂的軀體。

所以「行屍走肉」是指光有軀殼而沒有靈魂,徒具形骸而毫無生氣的人。

在晉.王嘉的《拾遺記》中,提到東漢有個名叫任末的人,勤奮好學,各方面都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出外求學也不辭路途遙遠。

他用茅草編成小草屋,削尖荊木做成筆,在樹上刻出汁液當做墨汁,刻苦地習文寫字,在艱苦的環境下苦讀而有所成就。

他在臨終時告誡門徒說:「一個人如果好學,就算死了,也好像還活著一樣。

不學習的人,即使他還活著,卻只是個會走動而沒有魂魄的軀殼一樣,徒具形骸而無所作為的人。

」後來「行屍走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徒具形骸,毫無生氣,庸碌無為的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徒具形骸,毫無生氣,庸碌無為的人。

使用類別用在「消極無為」的表述上。

例句 有些人雖然身心無礙,卻整天遊蕩,不務正業,和行屍走肉沒什麼兩樣。

一個人沒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張,整天渾渾噩噩地,那跟行屍走肉有什麼兩樣?連續幾次重大的打擊,使得他灰心喪氣,整天愣愣傻傻的不說不笑,形同行屍走肉般。

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失去文化,便如同失去靈魂一樣,活著也只是個行屍走肉罷了。

參考詞語行尸坐肉注  音ㄒㄧㄥˊ。

ㄕ。

ㄗㄨㄛˋ。

ㄖㄡˋ漢語拼音xíngshīzuòròu 釋  義《醉醒石.第七回》:「但一味愛惜:與他喫、與他穿、養得肥頭胖臉、著錦穿綾且是好看,卻是一個行尸坐肉。

」行尸走肉注  音ㄒㄧㄥˊ。

ㄕ。

ㄗㄡˇ。

ㄖㄡˋ漢語拼音xíngshīzǒuròu 釋  義晉.王嘉《拾遺記.卷六》:「夫人好學,雖死若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五》:「張禹之初,與王根異也,猶有生人之氣也;慮及子孫,而行尸走肉,遂禍人之宗社,冒萬世之羞,朱雲欲以齒劍而不慚。

」行尸走骨注  音ㄒㄧㄥˊ。

ㄕ。

ㄗㄡˇ。

ㄍㄨˇ漢語拼音xíngshīzǒugǔ 釋  義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六○》:「雖位極人臣,皆行尸走骨矣。

」行屍視肉注  音ㄒㄧㄥˊ。

ㄕ。

ㄕˋ。

ㄖㄡˋ漢語拼音xíngshīshìròu 釋  義明.凌濛初《北紅拂.楔子》:「俺執拂豪家歷數年,偷閱游賓整萬千,多是行屍視肉一般般。

」走骨行屍注  音ㄗㄡˇ。

ㄍㄨˇ。

ㄒㄧㄥˊ。

ㄕ漢語拼音zǒugǔxíngshī 釋  義金.馬鈺〈柳梢青.悟個不生不滅〉:「有時普勸人人,莫訝我、丁寧切切。

走骨行屍,貪財競色,枉銷年月。

」 行雲流水 參考詞語‧流水行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ㄥˊ。

ㄩㄣˊ。

ㄌㄧㄡˊ。

ㄕㄨㄟˇ漢語拼音xíngyúnliúshuǐ釋  義(一)飄動的浮雲,流動的水。

形容待人處事或文章字畫飄逸自然,無拘無束。

#語出宋.蘇軾〈與謝民師推官書〉。

(二)比喻平淡自然的事物。

語出《警世通言.卷二.莊子休鼓盆成大道》。

△「出神入化」 典故說明 宋朝詩人蘇軾在〈與謝民師推官書〉中提到,他覺得謝民師的詩文雜賦讀來像飄動的浮雲、流動的水,十分流暢,無拘無束,沒有一定的目的,但常常能在適當的時候書寫或停筆,文字組織的條理自然,洋溢流露出各種姿態。

後來「行雲流水」被用來形容待人處事或文章字畫飄逸自然,無拘無束。

〈莊子休鼓盆成大道〉是寫莊子佯死化身成楚王孫,考驗妻子是否會在他死後為其守寡,沒想到莊妻受不了引誘,在被揭穿後羞愧上吊自殺,莊子則在妻子死後敲瓦盆而歌,之後摔碎瓦盆,得道成仙的故事。

而典源節錄的是故事開頭,內容是:莊子時常夢見自己化身為蝴蝶,他將這件事告訴他的老師──老子,老子點出這是因為他前世是隻成精的蝴蝶的緣故,莊子頓時醒悟,從此看開世間人事的興衰、窮通,像飄動的浮雲,流動的水一樣無足輕重,不再被世俗牽累。

後來「行雲流水」被用來比喻平淡自然的事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待人處事或文章字畫飄逸自然,無拘無束。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生動流暢」的表述上。

例句 這支舞曲的旋律如行雲流水,動人心懷。

這篇文章的節奏自然順暢,有如行雲流水。

這篇有如行雲流水的文章,十分獲得讀者的喜愛。

這個辯論家的口才極好,說起話來行雲流水,天馬行空。

看到這位名演員行雲流水、自然生動的表演,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蘇東坡的才思敏捷,寫文章有如行雲流水,行於當行,止於當止。

這位陶藝大師的功力已經出神入化,從桿土到製胚的過程有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辨  識近義天馬行空、揮灑自如、筆翰如流、鋒發韻流反義佶屈聱牙、鉤章棘句、矯揉造作 參考詞語流水行雲注  音ㄌㄧㄡˊ。

ㄕㄨㄟˇ。

ㄒㄧㄥˊ。

ㄩㄣˊ漢語拼音liúshuǐxíngyún 釋  義宋.劉過〈官舍阻雨十日不能出悶成五絕呈徐判部詩.其三〉:「秋霜烈日生前操,流水行雲意外詩。

」明.湯顯祖《邯鄲記.第二七齣》:「容止則光風霽月,應對則流水行雲。

」《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及至他二位老人家,見了姑娘,不過談些風清月朗,流水行雲,絕談不到姑娘身上的事。

」 秀外慧中 參考詞語‧慧中秀外‧秀外惠中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ㄡˋ。

ㄨㄞˋ。

ㄏㄨㄟˋ。

ㄓㄨㄥ漢語拼音xiùwàihuìzhōng釋  義「秀外慧中」之「慧」,典源作「惠」。

「惠」通「慧」。

「秀外慧中」形容一個人容貌秀美,內心聰慧。

今多用以形容女性。

語本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

典故說明「秀外慧中」原作「秀外惠中」。

「秀外」,就是具有麗的外表;「慧中」,指的是具有聰明的內在。

合起來用,「秀外慧中」就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容貌秀美,內心聰慧。

這句成語出自於唐代韓愈所寫的〈送李愿歸盤谷序〉。

盤谷,在太行山的南面,是韓愈好友李愿歸隱的地方。

文章中,韓愈藉著李愿的一段話,把天下人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幸運而得到天子寵信的人,不但在外為官,威風凜凜,居家更是美人為伴,爭寵而嬌。

第二類的人,則是李愿這種人,置身山林,不問世事,自得其樂。

第三類的人則是汲汲營營地想巴結貴人,終日唯唯諾諾,老死而止。

韓愈在描述第一類人的時候,除了極力描述他們為官的威風和受奉承的情形,也對這些人驕奢的生活,藉周遭美女爭寵的情形顯露出來。

因此韓愈對這些成日沒事,只為爭取主人憐愛的女子作了細膩的描述。

說她們畫著彎曲的眉樣,有著豐潤的臉頰,聲音是如此清脆好聽,體態更是輕盈迷人。

不但是外表好看,人也很聰明。

走起來飄動著前襟,嬌羞得用長袖半遮掩著臉。

這些美女打扮得漂漂亮亮,住在各人房裡,整天閒著沒事做,不是互相嫉妒,就是想盡辦法爭寵。

在這段文字中,韓愈就用了「秀外而惠中」來形容這些美人都是容貌美麗,內心聰慧的。

後來就從這裡摘出「秀外慧中」這句成語。

可見這句成語本就用在形容女子身上,縱然文獻上有用於男子身上,也只是偶而的借用而已。

至於韓愈原文本作「惠」,「惠」通「慧」,意思並無不同。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一個人容貌秀美,內心聰慧。

使用類別用在「內外兼備」的表述上。

例句 她秀外慧中,是眾多男士追求的對象。

這位小姐秀外慧中,待人親切,難怪人緣這麼好!小王真有眼光,竟然結交上了一個秀外慧中的女朋友。

看到新媳婦伶俐乖巧,秀外慧中,老太太不禁露出滿意的笑容。

辨  識近義才貌雙全、德容兼備反義華而不實、虛有其表 參考詞語慧中秀外注  音ㄏㄨㄟˋ。

ㄓㄨㄥ。

ㄒㄧㄡˋ。

ㄨㄞˋ漢語拼音huìzhōngxiùwài 釋  義清.許奉恩《里乘.卷七》:「秦中某公子者,慧中秀外,素有璧人之譽。

」秀外惠中注  音ㄒㄧㄡˋ。

ㄨㄞˋ。

ㄏㄨㄟˋ。

ㄓㄨㄥ漢語拼音xiùwàihuìzhōng 釋  義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

」《聊齋志異.卷一一》:「卿秀外惠中,令人愛而忘死。

」 形單影隻 參考詞語‧形單影單‧形單隻影‧形孤影孑‧形孤影隻‧影單形隻‧影隻形單‧影隻形孤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ㄥˊ。

ㄉㄢ。

ㄧㄥˇ。

ㄓ漢語拼音xíngdānyǐngzhī釋  義隻,孤獨的、單獨的。

「形單影隻」指身形與影子都是孤獨的。

形容孤單無伴。

語出唐.韓愈〈祭十二郎文〉。

△「孑然一身」、「孤苦伶仃」 典故說明「形單影隻」指身形和影子都是單獨一個,也就是孤孤單單一個人的意思,見於唐代文人韓愈的〈祭十二郎文〉。

韓愈兩歲時,父母便相繼過逝,他依靠著哥哥韓會過活。

十一歲時,韓會因病而死,其他兩個哥哥也早亡,於是韓家後代就剩韓愈與韓會留下的子嗣十二郎。

韓愈與姪子十二郎年齡相近,感情很好,一直到韓愈十九歲前往京城時,兩人才分離。

而分開後的十年間,他們只見了幾次面。

正當韓愈思鄉情切,打算歸返與十二郎相聚時,卻傳來他的死訊。

韓愈得知消息,悲痛萬分,於是寫下這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一字一淚,至今讀之仍是教人鼻酸。

其中一段寫到兩人在世上的孤苦無依,文云:「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後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

兩世一身,形單影隻。

」意思是說:我的三個兄長都不幸早逝,能繼承韓氏祖先的後代,在孫輩只有你一人,在子輩也只有我一人。

兒孫兩代都各只有一個人,身影孤獨,無伴隨者。

」後來「形單影隻」被用來形容孤單無伴。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孤單無伴。

使用類別用在「單獨一人」的表述上。

例句 這位隱士過著形單影隻的生活,很少與人來往。

他的個性孤僻,沒有朋友,常形單影隻地獨來獨往。

我當初來此報到時,人地生疏,形單影隻,生活頗感寂寞。

自從妻子去世後,膝下又無兒女,老李就過著形單影隻的生活。

老先生生活貧困,親人又已相繼去世,一個人形單影隻,十分寂寞淒涼。

辨  識近義孤苦伶仃、孑然一身、形影相弔反義一呼百諾、比翼雙飛、出雙入對、儷影雙雙、形影不離「形單影隻」及「孤苦伶仃」都可用來形容孤獨而沒有依靠。

「形單影隻」純指孤單;「孤苦伶仃」不僅有孤單,且另有困苦之義。

形單影隻孤苦伶仃辨似例句○ㄨ他的個性孤僻,沒有朋友,常~地獨來獨往。

ㄨ○這群熱心的義工,長久以來照顧著這些~的老人,讓他們衣食無缺。

參考詞語形單影單注  音ㄒㄧㄥˊ。

ㄉㄢ。

ㄧㄥˇ。

ㄉㄢ漢語拼音xíngdānyǐngdān 釋  義明.高濂《玉簪記.第二三齣》:「我怎敢忘卻些兒燈邊枕邊,只愁你形單影單,只愁你衾寒枕寒。

」形單隻影注  音ㄒㄧㄥˊ。

ㄉㄢ。

ㄓ。

ㄧㄥˇ漢語拼音xíngdānzhīyǐng 釋  義《飛龍全傳.第六回》:「我年近六旬,形單隻影,朝不博暮,有誰照拂?」形孤影孑注  音ㄒㄧㄥˊ。

ㄍㄨ。

ㄧㄥˇ。

ㄐㄧㄝˊ漢語拼音xínggūyǐngjié 釋  義唐.李商隱〈為李郎中祭舅竇端州文〉:「顧後瞻前,形孤影孑。

」形孤影隻注  音ㄒㄧㄥˊ。

ㄍㄨ。

ㄧㄥˇ。

ㄓ漢語拼音xínggūyǐngzhī 釋  義《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一來家姑相留,二來小生的形孤影隻,岑寂不過,貪著骨肉相傍,懶向外邊去了。

」明.張鳳翼《灌園記.第三齣》:「他形孤影隻,甚是淒楚,我與你須送他到彼。

」影單形隻注  音ㄧㄥˇ。

ㄉㄢ。

ㄒㄧㄥˊ。

ㄓ漢語拼音yǐngdānxíngzhī 釋  義清.沈復《浮生六記.卷三》:「復至揚州,賣畫度日。

因得常哭於芸娘之墓,影單形隻,備極淒涼。

」影隻形單注  音ㄧㄥˇ。

ㄓ。

ㄒㄧㄥˊ。

ㄉㄢ漢語拼音yǐngzhīxíngdān 釋  義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五齣》:「非是我要埋冤,只愁他影隻形單,我出去有誰來看管。

」明.陳汝元《金蓮記.第一○齣》:「良人已出京都,爭奈山遙水遠。

老婦獨居庭院,自憐影隻形單。

」影隻形孤注  音ㄧㄥˇ。

ㄓ。

ㄒㄧㄥˊ。

ㄍㄨ漢語拼音yǐngzhīxínggū 釋  義元.尚仲賢《柳毅傳書.第一折》:「謾躊躇,影隻形孤,只我這淚點兒多如那落花雨。

」 形影不離 參考詞語‧形不離影‧影不離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ㄥˊ。

ㄧㄥˇ。

ㄅㄨˋ。

ㄌㄧˊ漢語拼音xíngyǐngbùlí釋  義形容關係密切,不能分開。

語本《呂氏春秋.孝行覽.首時》。

後亦用「形影不離」形容關係親密,無時無處不在一起。

△「如影隨形」、「形影相隨」 典故說明《呂氏春秋.孝行覽.首時》論述的重點是教人把握時機。

時機不對,縱使有商湯和周武王的才德也無法成就功業;反之,處在夏桀和商紂暴虐無道的朝代而沒有商湯、周武王的才德,同樣也無法成就功業。

聖人和時機不可分離,就像一個人在日光下步行,他的形體和影子不可分離一樣。

後來「形影不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與人或與物、物與物的關係密切,不能分開。

此外,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濼陽消夏錄二》:「青縣農家少婦,性輕佻,隨其夫操作,形影不離,□相對嬉笑,不避忌人。

」則用「形影不離」形容二人關係親密,無時無處不在一起。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關係密切,無時無處不在一起。

使用類別用在「隨時相伴」的表述上。

例句 善惡報應,形影不離。

他們整天形影不離,感情與日俱增。

這一對墜入愛河的情侶,如膠似漆,形影不離。

他們夫妻工作生活都在一起,形影不離,十分甜蜜。

他們兩人不論是家世、外貌都迥然不同,但卻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辨  識近義水乳交融、如膠似漆、寸步不離、如影隨形、形影相隨反義勞燕分飛、形單影隻、形影相弔「形影不離」及「如影隨形」都是用「形」和「影」之間的關係比喻密切而不分離。

「形影不離」側重於強調雙方關係親密;「如影隨形」側重於強調一方緊隨一方,通常帶有因果關係。

形影不離如影隨形辨似例句○ㄨ他們夫妻工作生活都在一起,~,十分甜蜜。

ㄨ○經紀公司為了不使大明星受到干擾,總是在他們身邊安排好幾位保鏢~地跟隨著。

參考詞語形不離影注  音ㄒㄧㄥˊ。

ㄅㄨˋ。

ㄌㄧˊ。

ㄧㄥˇ漢語拼音xíngbùlíyǐng 釋  義清.隨緣居士《林蘭香.第四回》:「花夫人看看笑道:『他姊妹影不離形,形不離影,好似一對小夫妻。

』」影不離形注  音ㄧㄥˇ。

ㄅㄨˋ。

ㄌㄧˊ。

ㄒㄧㄥˊ漢語拼音yǐngbùlíxíng 釋  義清.隨緣居士《林蘭香.第四回》:「花夫人看看笑道:『他姊妹影不離形,形不離影,好似一對小夫妻。

』」 欣欣向榮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ㄣ。

ㄒㄧㄣ。

ㄒㄧㄤˋ。

ㄖㄨㄥˊ漢語拼音xīnxīnxiàngróng釋  義草木生長繁盛的樣子。

語出晉.陶潛〈歸去來兮辭〉。

後用「欣欣向榮」比喻事物蓬勃發展、繁榮興盛。

典故說明「欣欣向榮」的「榮」,是形容茂盛、繁多的意思,如《荀子.大略》:「室宮榮與?婦謁盛與?」便是商湯向上天祈禱時,自問是否他所興建的宮殿房室太過眾多?「欣欣」則是形容草木興盛繁榮的樣子。

如唐.張九齡〈感遇〉詩一二首之一:「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因此「欣欣向榮」可形容草木長得非常茂盛的樣子。

東晉詩人陶潛(西元365∼427),生性安貧樂道,喜好親近自然,他曾出任彭澤令,但因無法接受官場上的應酬生態,掛冠而去,並寫了一首〈歸去來兮辭〉抒發自己愛好自然,不慕榮利的志向。

原文中有「木欣欣以向榮」一語,本是形容草木長得非常茂盛。

後來「欣欣向榮」亦被用來比喻事物蓬勃發展、繁榮興盛。

如《清史稿.卷四九○.忠義列傳四.明善》:「百物凋殘,此桂獨盛。

願吾民復蘇,欣欣向榮,亦如此也。

」就是這種用法。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草木繁盛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草木繁茂」的表述上。

例句 幾株黑松欣欣向榮地挺立在山頭,更見蒼勁。

我最喜歡在春天去做森林浴,滿目翠綠,一片欣欣向榮。

春天到了,草木吐出了新芽,大地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氣象。

經過幾年的培育,大安森林公園的樹已亭亭玉立,欣欣向榮。

二語義說明比喻事物蓬勃發展、繁榮興盛。

使用類別用在「熱烈興盛」的表述上。

例句 經濟復甦聲中,本公司的業務也顯得欣欣向榮。

這幾年,國內兒童文學創作顯見欣欣向榮的局面。

中學設立了,百貨公司也開業了,小鎮正欣欣向榮的發展著。

自從十大建設完成後,國內各項產業無不呈現欣欣向榮的氣象。

母牛帶著小牛,小羊跟著母羊,這片草原上呈現著欣欣向榮的景象。

國際經濟景氣正快速復甦中,我國未來的經濟表現必然會是一片欣欣向榮。

辨  識近義生意盎然、生機勃勃、芳草萋萋、離離蔚蔚、鬱鬱蒼蒼、朝氣蓬勃反義奄奄一息、氣息奄奄、死氣沉沉、江河日下形音辨誤欣,音ㄒ|ㄣ,欣欣,興盛繁榮的樣子。

不可寫作「新」。

幸災樂禍 參考詞語‧樂禍幸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ㄥˋ。

ㄗㄞ。

ㄌㄜˋ。

ㄏㄨㄛˋ漢語拼音xìngzāilèhuò釋  義「幸災」,以災難為幸。

語出《左傳.僖公十四年》。

「樂禍」,以禍害為樂。

語出《左傳.莊公二十年》。

「幸災樂禍」指對於他人的不幸遭遇引以為樂。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典故說明「幸災樂禍」係由「幸災」及「樂禍」二語組合而成。

「幸災」見於《左傳.莊公二十年》,故事是說晉惠公時,晉國發生饑荒,秦國賣糧給他們,幫助晉國度過難關。

第二年,秦國也遇上荒年,向晉國購買糧食,晉國卻不答應。

大夫慶鄭覺得這樣不妥,勸晉惠公說:「忘恩負義會導致無親;看見別人有難而高興是不仁;貪愛財物不與人分享是不祥之舉;得罪鄰國是不義的行為。

這四種美德都沒有,如何能維持國家的長久?」雖然慶鄭不斷地勸說,但惠公還是沒採納他的意見。

果真秦國收到消息後非常氣憤,隔年起兵攻打晉國,晉國非但大敗,連惠公都被俘虜了。

此處原文就用了「幸災不仁」。

「樂禍」見於《左傳.莊公二十年》,故事是說春秋時,周莊王的寵妾生了個兒子子頹,個性荒淫無知。

惠王時,有幾個大臣發動叛亂,奪取政權,將惠王驅逐,改立子頹為王。

惠王逃到鄭國,鄭厲王打算從中調停,但聽說子頹和大臣們每天聽歌觀舞、尋歡作樂,便對虢叔說:「我聽說表達哀樂不看時機,必會遭致災禍,子頹在國家動亂時還那樣日夜笙歌,簡直是『樂禍』。

連刑官在執行死刑時,君王都不應設宴享樂,更何況是他們用不正當的手段奪取王位之時。

眼前大禍臨頭還不知憂慮,這種人能接受他嗎?」於是決定轉而支持周惠王。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幸災樂禍」,用來指對於他人的不幸遭遇引以為樂。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對於他人的不幸遭遇引以為樂。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見禍而樂」的表述上。

例句 幸災樂禍的心態實不可取。

像他這種幸災樂禍的人,真是沒有同情心。

附近發生火災,他卻幸災樂禍地跑去看熱鬧。

他那種幸災樂禍的表情,看了不禁令人勃然大怒。

飛機失事後,網路上居然出現一些幸災樂禍的言論。

對於遇到困難的人,我們應該伸出援手,不該幸災樂禍。

對於惡人遭到報應,我雖然不會幸災樂禍,但也深覺老天有眼。

看到小明被車子濺起的水花弄濕了衣服,小李卻哈哈大笑,真是幸災樂禍。

辨  識反義悲天憫人、兔死狐悲、解衣推食 參考詞語樂禍幸災注  音ㄌㄜˋ。

ㄏㄨㄛˋ。

ㄒㄧㄥˋ。

ㄗㄞ漢語拼音lèhuòxìngzāi 釋  義《宋書.卷七四》:「而攸之始奉國諱,喜見于容,普天同哀,己以為慶。

此其樂禍幸災,大逆之罪一也。

」 洗心革面 參考詞語‧洗心回面‧洗心革志‧洗心革意‧革面洗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ˇ。

ㄒㄧㄣ。

ㄍㄜˊ。

ㄇㄧㄢˋ漢語拼音xǐxīngémiàn釋  義「洗心」,洗滌心胸,摒除惡念或雜念。

語出《易經.繫辭上》。

「革面」,改變面目。

語出《易經.革卦》。

「洗心革面」指除去邪思雜念,改變舊日面目;比喻澈底悔悟,改過遷善。

△「脫胎換骨」 典故說明「洗心革面」係由「洗心」及「革面」二語組合而成。

「洗心」見於《易經.繫辭上》,孔子認為《周易》的功用在聖人用它「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並以之「洗心,退藏於密」,就是指聖人以《易經》的內容,進則能洗滌心胸,摒除惡念或雜念,退則隱藏幽微,其功用隱而不現。

「革面」亦見於《易經》,〈革卦〉裡的上六爻辭說:「君子豹變,小人革面。

」「豹變」是用豹的毛紋變得更斑斕絢麗,來形容人遷善去惡,美德顯現,而「革面」則是指改變面目。

《象傳》則說:「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同樣為改變,但君子改變,是表現在才學文辭上,而小人改變,則是用來巴結君王的。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洗心革面」,用來比喻澈底悔悟,改過遷善。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澈底悔悟,改過遷善。

使用類別用在「改過悔悟」的表述上。

例句 出獄後,他決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只要你能洗心革面,大家一定會原諒你的。

經過這次教訓,他決定洗心革面,不再沉迷於賭博。

只要及時省悟,洗心革面,未來就可以有光明的前途。

對於決定洗心革面、改過向善的人,我們應該給予支持。

他曾經是個作惡多端的壞蛋,但現在已經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

對於曾經犯過錯的人,我們應該鼓勵他,協助他洗心革面,改邪歸正。

我們很難從早已洗心革面的小鄭身上,看到昔日放蕩不拘的浪子形象。

過去犯的錯誤就讓它過去吧!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洗心革面,好好做人。

經過這件事的刺激,他終於澈底覺醒,從此洗心革面,做一個正正當當的人。

辨  識近義改過自新、改過遷善、脫胎換骨、痛改前非反義怙惡不悛、文過飾非、依然如故「洗心革面」及「脫胎換骨」都有澈底改變的意思。

「洗心革面」側重於人能摒除惡習;「脫胎換骨」側重於人或物整體的改變。

洗心革面脫胎換骨辨似例句○ㄨ經過這次教訓,他決定~,不再沉迷於賭博。

ㄨ○透過藝術家的巧手妙思,讓這些垃圾~,變成一件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藝術品。

參考詞語洗心回面注  音ㄒㄧˇ。

ㄒㄧㄣ。

ㄏㄨㄟˊ。

ㄇㄧㄢˋ漢語拼音xǐxīnhuímiàn 釋  義清.錢謙益〈王淑士墓誌銘〉:「楚士聞其公而喜,睹其明而服,習其反覆教誨,出於至誠,莫不洗心回面,誓不忍負。

」洗心革志注  音ㄒㄧˇ。

ㄒㄧㄣ。

ㄍㄜˊ。

ㄓˋ漢語拼音xǐxīngézhì 釋  義《晉書.卷五五》:「皆延頸以視,傾耳以聽,希道慕業,洗心革志,想洙、泗之風,歌來蘇之惠。

」洗心革意注  音ㄒㄧˇ。

ㄒㄧㄣ。

ㄍㄜˊ。

ㄧˋ漢語拼音xǐxīngéyì 釋  義《周書.卷二三》:「凡諸牧守令長,宜洗心革意,上承朝旨,下宣教化矣。

」革面洗心注  音ㄍㄜˊ。

ㄇㄧㄢˋ。

ㄒㄧˇ。

ㄒㄧㄣ漢語拼音gémiànxǐxīn 釋  義宋.蘇軾〈乞約鬼章討阿里骨劄子〉:「阿里骨兇狡反覆,必無革面洗心之理。

」清.林則徐〈會飭查驗新到外船貨物勾量水痕札〉:「各國夷人共聞共見,自必革面洗心,恪遵功令。

」 洗耳恭聽 參考詞語‧洗耳拱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ˇ。

ㄦˇ。

ㄍㄨㄥ。

ㄊㄧㄥ漢語拼音xǐěrgōngtīng釋  義洗乾淨耳朵恭敬地聆聽,比喻專心恭敬地聆聽。

※#語或出元.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

△「傾耳而聽」 典故說明「洗耳恭聽」是指洗乾淨耳朵恭敬地聆聽。

典源或出於元曲。

例如元代鄭廷玉所寫的雜劇《楚昭公》第四折中提到一段故事:秦王派了百里奚護送公主下嫁給楚昭公的兒子。

百里奚聽說楚昭公的夫人和兒子都曾在漢江落水,後來如何能獲救,就請楚昭公說給他聽,他願意「洗耳恭聽」。

也有人認為「洗耳」一語是出自於晉.皇甫謐《高士傳》。

但《高士傳》中記載堯舜時期的賢人許由,因為他的賢德,堯想將帝位讓給他,他拒而不受,歸隱於箕山之下。

堯又想請他出任地方官,他聽了後跑到池塘邊洗耳,這和「洗耳恭聽」之「洗耳」的目的不同:一個是洗耳為了洗掉聽到不願聽的話,一個是洗耳表示要恭敬地聽人家的話。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專心恭敬的聆聽。

使用類別用在「仔細聆聽」的表述上。

例句 你有什麼意見可以儘管說,我洗耳恭聽。

有何高見請直說無妨,我們一定洗耳恭聽。

這位教授的演講十分精彩,大家都洗耳恭聽。

他把身子往我這兒一傾,露出洗耳恭聽的樣子。

每個人都洗耳恭聽老師訓話,不敢打瞌睡或聊天。

對於這些荒謬的言論,他們表面上洗耳恭聽,心裡卻十分不以為然。

為了表示禮貌,雖然來賓的報告十分枯燥,同仁還是裝出一副洗耳恭聽的模樣。

辨  識近義張耳拱聽、傾耳而聽反義充耳不聞、秋風過耳、馬耳東風「洗耳恭聽」及「傾耳而聽」都有仔細傾聽的意思。

「洗耳恭聽」側重於恭敬的態度;「傾耳而聽」則無此意。

洗耳恭聽傾耳而聽辨似例句○ㄨ每個人都~老師訓話,不敢打瞌睡或聊天。

ㄨ○在這山裡,你若~,還可以聽到山神的歌聲呢! 參考詞語洗耳拱聽注  音ㄒㄧˇ。

ㄦˇ。

ㄍㄨㄥˇ。

ㄊㄧㄥ漢語拼音xǐěrgǒngtīng 釋  義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一折》:「哥哥才學,與在下不同,有甚麼名人古書,前皇後代,哥哥講說些兒,小官洗耳拱聽。

」《醒世恆言.卷二五》:「必須再求一風月艷麗之曲,我等洗耳拱聽,幸勿推辭。

」 枵腹從公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ㄠ。

ㄈㄨˋ。

ㄘㄨㄥˊ。

ㄍㄨㄥ漢語拼音xiāofùcónggōng釋  義枵腹,空著肚子。

「枵腹從公」指餓著肚子辦理公務,形容不顧己身,勤於公事。

※語或出《活地獄.楔子》。

典故說明「枵腹從公」這個成語的意思是餓著肚子辦理公務。

形容不顧己身,勤於公事。

《活地獄》的作者是晚清著名的譴責小說家李伯元,全書共四十三回,描寫封建衙門內的黑暗面。

他在〈楔子〉裡即說天下沒有好衙門。

朝廷立衙門的本意是替百姓判斷曲直,調處是非。

本來做官有做官的俸銀,書差有書差的工食,但是到了後來,做官的俸銀,還不夠給上司節敬,書差的工食,也入了長官的私囊,所以要想他們傾出所有家產以解救國難,餓著肚子辦理公務,恐怕走遍天涯,如此好人也找不出一個。

「枵腹從公」這句成語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形容不顧己身,勤於公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不顧己身,勤於公事。

使用類別用在「勤於公務」的表述上。

例句 古代多的是枵腹從公,夙興夜寐的賢相。

他對公司盡己所能,每每枵腹從公,真是個好幹部。

每到截稿日的時候,大伙都枵腹從公,忙得無暇吃飯。

他一栽進公務裡,往往枵腹從公,全然忘我,欲罷不能。

這個立委這次又高票當選了,因為她枵腹從公的服務精神獲得眾人一致的肯定。

辨  識近義公而忘私反義尸位素餐、有虧職守形音辨誤枵,音ㄒ|ㄠ。

空腹。

不可寫作「枴」。

信口開河 參考詞語‧信口開合‧信口開喝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ㄣˋ。

ㄎㄡˇ。

ㄎㄞ。

ㄏㄜˊ漢語拼音xìnkǒukāihé釋  義「信口開河」之「河」,典源作「合」。

任由嘴巴隨意開合,指不加思索地隨口說出。

※#語或本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

後用「信口開河」比喻隨口亂說。

△「信口雌黃」 典故說明「信口開河」原或作「信口開合」。

本指任由嘴巴開合,不加思索地隨口說出。

此語常見於元代戲曲中。

例如關漢卿的《魯齋郎》雜劇,提到宋朝時候,有個惡霸魯齋郎,他依仗著官威權勢,到處橫行不法,由於皇上對他十分寵幸,因此無人治得了他。

魯齋郎先是霸占了銀匠李氏之妻,李姓銀匠因告狀無門,而昏倒在路旁,被張珪救起,兩人因而結拜為兄弟。

後來有一天魯齋郎遇見了張珪之妻,見其妻貌美,心生貪念,於是又逼張珪將妻子送給他,然後再將李銀匠之妻賜與張珪為妻。

後來李銀匠找張珪,意外的在張珪家中看到了自己的妻子,兩人相擁痛哭。

張珪眼看別人夫妻重聚,而自己卻妻離子散,於是心灰意冷,將家產全數留給了李銀匠夫婦,自己則前往道觀出家去了。

後來包拯為民除害,智斬了魯齋郎,李銀匠和張珪也得以發洩心裡的憤恨。

包拯因此勸張珪還俗,重振家業,但是張珪卻已心如死灰,說明自己自從出家後,就再也沒想過要重回塵世的生活,儘管包拯隨口說出,瑣碎囉嗦地說了一番,也都無法說動他的心,堅決不肯還俗。

後來「信口開合」演變成「信口開河」,合、河音同,「開河」大概指話如河水般洩出。

所以可用來比喻隨口亂說。

「信口開河」較早的書證出自於《孤本元明雜劇.漁樵閑話.第一折》:「似我山間林下的野人,無榮無辱,任樂任喜,端的是信口開河,隨心放蕩,不受拘束。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隨口亂說。

使用類別用在「隨口亂說」的表述上。

例句 他是信口開河胡謅的,可別輕信。

他向來喜歡信口開河,可別太在意了。

我這篇文章字字有據,絕非信口開河。

在證人席上,可由不得你信口開河!你信口開河慣了,可別怪沒人相信你。

他信口開河的話,怎能當做證據,給人定罪?這是事實,並不是我信口開河,隨便亂說的。

像他這樣信口開河,將來當選後政見要如何兌現?人無信不立,若是養成信口開河的惡習,必惹人厭。

這種人命關天的事,千萬不可信口開河,隨意誣賴人。

大伙明知這是他信口開河,胡編的故事,但就是百聽不厭。

辨  識近義信口雌黃、一簧兩舌、口不擇言、胡言亂語、胡說八道反義言之鑿鑿、言必有據「信口雌黃」及「信口開河」都有隨口亂說的意思。

「信口雌黃」,側重於不負責任的評論;「信口開河」,側重於漫無邊際地隨口亂說。

信口雌黃信口開河辨似例句○ㄨ這種偷竊的事,怎能~,硬賴在某人身上? ㄨ○他是~胡謅的,可別輕信。

參考詞語信口開合注  音ㄒㄧㄣˋ。

ㄎㄡˇ。

ㄎㄞ。

ㄏㄜˊ漢語拼音xìnkǒukāihé 釋  義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你休只管信口開合,絮絮聒聒。

俺張孔目怎還肯緣木求魚,魯齋郎他可敢暴虎馮河。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你那裡休聒,不當一個信口開合。

知他命福是如何?我做一個夫人也做得過。

」信口開喝注  音ㄒㄧㄣˋ。

ㄎㄡˇ。

ㄎㄞ。

ㄏㄜˋ漢語拼音xìnkǒukāihè 釋  義元.張養浩〈新水令.急流中勇退不爭多套〉:「非是俺全身遠害,免教人信口開喝。

」 信口雌黃 參考詞語‧口中雌黃‧雌黃信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ㄣˋ。

ㄎㄡˇ。

ㄘ。

ㄏㄨㄤˊ漢語拼音xìnkǒucīhuáng釋  義雌黃,橙黃色礦物,成分是三硫化二砷,可作退色劑,古代用於塗改文字。

本指有如口中含著雌黃,能隨時改正不合意的語句。

#語本晉.孫盛《晉陽秋》。

後用「信口雌黃」比喻不顧事實真相,隨口亂說或妄加批評。

△「妄下雌黃」、「信口開河」 典故說明「信口雌黃」原作「口中雌黃」。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時代環境的動盪不安,道家老子和莊子的清靜無為思想,因此得以流行,許多人都喜歡以老莊思想為談論內容,王衍就是其中的一個。

他每每在談論老莊玄妙的哲理時,總能侃侃而談,即使是講錯了,或是在道理上有說不通的地方,仍然不慌不忙地隨口改正,彷彿嘴裡含了雌黃,隨時改正,所以大家都稱他是「口中雌黃」。

後來「信口雌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顧事實真相,而隨口亂說或妄作批評。

出現「信口雌黃」的書證如清.張雲璈〈察吏行〉:「太守觀察本切近,豈肯信口生雌黃。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不顧事實真相,隨口亂說或妄加批評。

使用類別用在「隨口亂說」的表述上。

例句 一個人要是老信口雌黃,怎會受到歡迎?老師嚴厲地批駁了他這些信口雌黃的話。

你簡直是信口雌黃,我什麼時候打過她啊!這事關係人家的名節,豈容得他信口雌黃!他做事向來慎重,從不信口雌黃,搬弄是非。

他就是有個缺點,好發議論,常常信口雌黃。

他專愛信口雌黃,說些無中生有的話,陷害他人。

這種偷竊的事,怎能信口雌黃,硬賴在某人身上?這件事情關係個人名譽,不可以信口雌黃,隨意亂說。

當主管的就該講實證,如果信口雌黃亂批評,誰會服你?寫諷刺文章難免是要誇大的,但絕不能無中生有,信口雌黃。

辨  識近義口不擇言、信口開河反義言之有物、言必有據、信而有徵「信口雌黃」及「信口開河」都有隨口亂說的意思。

「信口雌黃」,側重於不負責任的評論;「信口開河」,側重於漫無邊際地隨口亂說。

信口雌黃信口開河辨似例句○ㄨ這種偷竊的事,怎能~,硬賴在某人身上? ㄨ○他是~胡謅的,可別輕信。

參考詞語口中雌黃注  音ㄎㄡˇ。

ㄓㄨㄥ。

ㄘ。

ㄏㄨㄤˊ漢語拼音kǒuzhōngcīhuáng 釋  義《文選.卷五五》:「王衍,字夷甫。

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

」《幼學瓊林.卷二》:「口中雌黃,言事而多改移。

」雌黃信口注  音ㄘ。

ㄏㄨㄤˊ。

ㄒㄧㄣˋ。

ㄎㄡˇ漢語拼音cīhuángxìnkǒu 釋  義《明史.卷二三○》:「臣子分流別戶,入主出奴,愛憎由心,雌黃信口,流言蜚語,騰入禁庭。

」 信誓旦旦 參考詞語‧旦旦信誓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ㄣˋ。

ㄕˋ。

ㄉㄢˋ。

ㄉㄢˋ漢語拼音xìnshìdàndàn釋  義旦旦,誠懇的樣子。

「信誓旦旦」指誓言說得非常誠懇可信。

語出《詩經.衛風.氓》。

典故說明《詩經》是最早的詩歌總集,採集周初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非一時一地一人所作,扣除六篇有目無辭者,共三百零五篇,其內容分為風、雅、頌三大類,為中國文學總集之祖,也是當時北方文學的代表。

其中「風」是當時各諸侯國的民間歌謠,本由諸侯採擷其國的民歌,貢獻於天子,並由樂官統籌匯整。

《詩經》中共分十五國風。

「衛風」即為古衛國的歌謠,故址約在今河北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一帶。

〈氓〉為棄婦自訴怨傷之詩。

在詩中女性自訴:他們本是結髮夫妻,新婚之時,談笑何等歡樂,而廝守到老的誓言又是何等誠懇,如今丈夫居然不念舊情,狠心將自己拋棄。

既然丈夫完全不念舊情,自己又有什麼好說的呢?後來「信誓旦旦」被用來指誓言說得非常誠懇可信。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誓言說得非常誠懇可信。

使用類別用在「誓言信諾」的表述上。

例句 許多人婚前信誓旦旦,不到一年就化為幻影了。

昔日他甜言蜜語,信誓旦旦,婚後不久,卻變了心。

警察局長信誓旦旦地表示絕不袒護部屬,一切秉公處理。

他們曾經信誓旦旦,海誓山盟,如今竟到了要分手的地步。

儘管他信誓旦旦地說要改掉所有惡習,但終究無法挽回她的心。

姊姊一心一意想出國深造,信誓旦旦地向爸媽保證會通過托福考試。

選舉期間,候選人們都信誓旦旦地向選民保證,當選後一定實現競選諾言。

辨  識近義海誓山盟、山盟海誓、指天誓日反義自食其言 參考詞語旦旦信誓注  音ㄉㄢˋ。

ㄉㄢˋ。

ㄒㄧㄣˋ。

ㄕˋ漢語拼音dàndànxìnshì 釋  義《南齊書.卷四七》:「而魏主所獻良馬,乃駑駘之不若。

求名檢事,殊為未孚。

將旦旦信誓,有時而爽,駉駉之牧,不能復嗣?」 信手拈來 參考詞語‧信手拈出‧信手拈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ㄣˋ。

ㄕㄡˇ。

ㄋㄧㄢˊ。

ㄌㄞˊ漢語拼音xìnshǒuniánlái釋  義拈,即「拈提」,禪師舉古例來說法開示。

「信手拈來」指隨手引用材料,自如而不費力。

◎語出《五燈會元.卷一四.大洪報恩禪師》。

後亦用「信手拈來」比喻做事時,隨手而為,毫不費力。

典故說明在禪宗史上,德山宣鑒禪師善於用「棒」開釋弟子,臨濟義玄禪師則是精於用「喝」的方式來啟發,故有「德山棒、臨濟喝」之稱,亦合稱為「德山臨濟」。

《五燈會元》卷一四記載,大洪報恩禪師在開釋弟子,講解佛法時,提到德山和臨濟禪師。

說這兩位禪師說法時,隨手引用各種古例來開示,禪理發揮便能涵括各角落,解說的高明有如聳立千仞的岩壁。

讓受啟發的弟子感覺有如在冰河中升起火燄,也有如本已乾枯的樹木重新開滿了花朵。

後來「信手拈來」成為一句成語,除用於指隨手引用材料,自如而不費力;亦用以比喻做事時,隨手而為,毫不費力。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隨手引用材料,自如而不費力。

使用類別用在「出手成章」、「隨意引用」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文思敏捷,信手拈來,總是佳言妙句。

這篇作品平實生動,彷彿是從日常生活中信手拈來。

王教授十分博學,講起課來總是信手拈來,生動有趣。

他熟記許多成語,寫文章時便能信手拈來,毫不費力。

他對文史典故非常熟悉,遇到寫作需要時,便可信手拈來。

二語義說明比喻做事時,隨手而為,毫不費力。

使用類別用在「非常容易」的表述上。

例句 這篇信手拈來的散文,讀來十分生動有趣。

他信手拈來地便寫好一幅對聯,字跡十分飄逸。

賈島說他的詩「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垂」,可見他的詩句是千錘百鍊,非信手拈來。

辨  識反義絞盡腦汁、搜索枯腸 參考詞語信手拈出注  音ㄒㄧㄣˋ。

ㄕㄡˇ。

ㄋㄧㄢˊ。

ㄔㄨ漢語拼音xìnshǒuniánchū 釋  義宋.韓駒〈贈趙伯魚〉:「一朝悟罷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信手拈得注  音ㄒㄧㄣˋ。

ㄕㄡˇ。

ㄋㄧㄢˊ。

ㄉㄜˊ漢語拼音xìnshǒuniándé 釋  義宋.蘇軾〈次韻孔毅甫集古人句見贈.詩五首之三〉:「前生子美只君是,信手拈得俱天成。

」 相得益彰 參考詞語‧兩得益彰‧相得益章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ㄤ。

ㄉㄜˊ。

ㄧˋ。

ㄓㄤ漢語拼音xiāngdéyìzhāng釋  義「相得益彰」之「彰」,典源作「章」。

指互相配合、映襯,更能顯出各自的優點。

語本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

△「相映成趣」、「聚精會神」 典故說明「相得益彰」原作「相得益章」。

「彰」,明顯、彰顯的意思,「相得益彰」是指彼此互相配合、映襯,更能顯出各自的長處。

《漢書.卷六四下.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王褒》中收錄王褒的一篇文章〈聖主得賢臣頌〉。

內容主要在述說聖主和賢臣之間的關係。

他認為賢才是國家的工具,官員如果是賢能的人才,則不需任何的改革更張,功德自然就會普及全國。

工具銳利,用的力量少,但效果卻很好。

相同的道理,聖人和君子,正是聖明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因此君王必須認真尋找賢德之人,才能夠安逸地享受天下太平。

做部屬的也是如此,賢能的人一旦遇到聖明的君主,謀略合乎君主的心意,規諫的言詞受到重視,忠君之心能夠彰顯,得以擔任官職且施展抱負。

所以天下太平,君主聖明,賢能的人才自然聚集,眾人心神聚合,會集大家的智慧,互相勉勵、配合,更能顯現出各自的長處。

「相得益彰」這句成語就出自此處,指互相配合、映襯,更能顯出各自的優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互相配合、映襯,更能顯出各自的優點。

使用類別用在「相互襯托」的表述上。

例句 這套洋裝,配上這條銀飾,相得益彰,更突顯出妳高雅的氣質。

兼具中西醫專業的能力,讓他在診治病人時更能切入病因,相得益彰。

如何結合傳統與時尚,發揮相得益彰的效果,是他堅不放棄的創作原則。

好山好水,還得有好攝影師善於捕捉鏡頭,才能相得益彰,表現自然之美。

你們二位,一個是戲劇界的泰斗,一個是音樂界的才女,若能連袂登場,相得益彰,一定可以發揮卓絕的效果。

辨  識近義相互輝映、相映成趣、相輔相成反義相形失色、相形見絀「相得益彰」及「相映成趣」都有互相對照而更顯好處的意思。

「相得益彰」側重於更彰顯出各自的優點;「相映成趣」側重於更呈顯兩者的意趣。

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辨似例句○ㄨ如何結合傳統與時尚,發揮~的效果,是他堅不放棄的創作原則。

ㄨ○岸邊孤松倒影入潭,樹與潭~。

參考詞語兩得益彰注  音ㄌㄧㄤˇ。

ㄉㄜˊ。

ㄧˋ。

ㄓㄤ漢語拼音liǎngdéyìzhāng 釋  義清.欒調甫〈聊齋詩集序〉:「設他日出其餘力,更定文稿,刊行于世,不尤兩得而益彰乎?」相得益章注  音ㄒㄧㄤ。

ㄉㄜˊ。

ㄧˋ。

ㄓㄤ漢語拼音xiāngdéyìzhāng 釋  義《漢書.卷六四下》:「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 相敬如賓 參考詞語‧相待如賓‧相遇如賓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ㄤ。

ㄐㄧㄥˋ。

ㄖㄨˊ。

ㄅㄧㄣ漢語拼音xiāngjìngrúbīn釋  義形容夫妻間相處融洽,互相敬愛。

#語本《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典故說明「相敬如賓」原作「相待如賓」。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載,春秋時代,晉文公派大夫臼季出使他國。

途中經過冀地時,看到冀缺在田裡除草,而他的妻子送飯給他吃時,兩人彼此恭敬,就好像在對待賓客一樣。

回到晉國後,臼季就告訴晉文公這件事,並說:「恭敬是德性的集中表現,能夠做到恭敬,就必定有德行;有德行的人,才能用以治理人民。

」極力推薦冀缺,希望晉文公重用。

但是晉文公認為冀缺的父親有罪,是不能任用的。

臼季說:「父親的過失,是不應該再牽連子女的。

像古時候舜因為懲罰有罪,流放了鯀,但卻舉拔賢人而重用了禹;管仲是桓公的敵人,但桓公以他為相而成就了霸業。

君王在任用賢人時,只要取用其長處就可以了。

」因此,晉文公放棄了成見,任命冀缺為下軍大夫。

後來「相敬如賓」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相待如賓」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夫妻間相處融洽,互相敬愛。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夫妻間相處融洽,互相敬愛。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美滿婚姻」的表述上。

例句 賢伉儷相敬如賓,真是令人羨慕。

夫妻之間最重要的就是相敬如賓,相扶相持。

結婚後,小兩口相敬如賓,日子過得挺幸福。

要有堅定的感情作基礎,夫妻間才能做到相敬如賓。

這對金婚老夫婦,五十年來一直恩恩愛愛,相敬如賓。

希望他們從此以後感情融洽,相敬如賓,不要再吵吵鬧鬧了。

辨  識近義舉案齊眉、琴瑟和鳴反義琴瑟不和 參考詞語相待如賓注  音ㄒㄧㄤ。

ㄉㄞˋ。

ㄖㄨˊ。

ㄅㄧㄣ漢語拼音xiāngdàirúbīn 釋  義《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初,臼季使,過冀,見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賓。

」《新五代史.卷四七》:「許州富人有玉帶,欲之而不可得,……隱木間,見其夫婦相待如賓,二卒歎曰:『吾公欲奪其寶,而害斯人,吾必不免。

』」相遇如賓注  音ㄒㄧㄤ。

ㄩˋ。

ㄖㄨˊ。

ㄅㄧㄣ漢語拼音xiāngyùrúbīn 釋  義《魏書.卷五九》:「寶夤每入室,公主必立以待之,相遇如賓,自非太妃疾篤,未曾歸休。

」 相形見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ㄤ。

ㄒㄧㄥˊ。

ㄐㄧㄢˋ。

ㄔㄨˋ漢語拼音xiāngxíngjiànchù釋  義形,對比、比較。

絀,不足、短缺。

「相形見絀」比喻相互比較之下,其中一方顯得不如對方。

※語或本《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回。

典故說明「相形見絀」指相互比較之下,有所不足。

在清代小說中見有「相形見拙」一語,或為其原始。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為清末小說,內容多描寫官場中種種醜怪現象,呈現社會異象。

典源中所摘取的一段,描寫的便是官場中趨炎附勢的醜態。

清朝官員可從正式服裝上看出官位的等級,甚至所受的俸祿,而官服中朝冠上的頂珠,便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識別標誌。

官位等級不同,頂珠的顏色和質地就會有所不同,如文武一品官便一律佩有紅寶石的頂珠,其他等級的官員不得越級使用。

各大小官員之間的來往,不論品行與官德,論的只是帽子上的那顆頂珠,人因之而貴,亦因之而賤。

所以小小的官員蔡伯芬,總是為他頂上那顆不甚高等的頂珠而時感不安,與人相比時老是覺得自己較為拙劣,故有「相形見拙」之語。

後來「拙」多作「絀」,「絀」亦指不足、短缺。

「相形見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相互比較之下,其中一方顯得不如對方,或作為自謙之詞。

出現「相形見絀」的書證如《歧路燈》第一四回:「原來譚紹聞,自從乃翁上京以及捐館,這四五年來,每日信馬游韁,如在醉夢中一般。

那日程希明當頭棒喝,未免觸動了天良。

又見婁樸,同窗共硯,今日相形見絀。

難說心中不鼓動麼?」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相互比較之下,其中一方顯得不如對方。

使用類別用在「相較不如」的表述上。

例句 與您的作品比起來,我的作品就相形見絀了。

這部電腦體積小,速度快,功能強,讓同類產品相形見絀。

這棟摩天大樓建成後,附近原有的那些樓房不免相形見絀。

他出色的外表,不俗的談吐,優雅的風度,使其他來賓都相形見絀。

原以為自己應該還算不錯,那知真正和他一比,不禁感到有些相形見絀了。

我的作品難登大雅,與前輩的作品放在一起,就顯得相形見絀,怎敢獻醜。

跟這隻百斤的大海龜相比,那些經常見到的小烏龜就顯得相形見絀,微不足道了。

你這輛車子雖然不錯,但是和他那輛勞斯萊斯比起來,便相形見絀,小巫見大巫了。

辨  識近義自慚形穢、小巫見大巫、相形失色、瞠乎其後反義不相上下、各有千秋、旗鼓相當、相得益彰、超群絕倫 相知恨晚 參考詞語‧恨相知晚‧相得恨晚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ㄤ。

ㄓ。

ㄏㄣˋ。

ㄨㄢˇ漢語拼音xiāngzhīhènwǎn釋  義憾恨相知不早。

語本《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傳》。

△「相見恨晚」 典故說明「相知恨晚」原作「恨相知晚」。

《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傳》記載西漢時灌夫與魏其侯的友誼。

兩人不但相處愉快,在官場上也互相倚重,有一方失勢時,另一方就幫忙引薦,情同父子。

所以「恨相知晚也」,表示兩人恨相知太晚。

這樣深厚的情誼,終致後來個性剛直的灌夫得罪了丞相田蚡,與其家人一起被問斬時,魏其侯想要救他,上書武帝替他說好話,卻也受到牽連,被讒言所害,遭來殺身之禍。

今則多作「相知恨晚」,表示兩人遺憾相知不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憾恨相知不早。

使用類別用在「意氣相投」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們雖然彼此愛慕,卻相知恨晚,不能結為連理。

這兩位少年俊傑初次見面,便十分投契,大有相知恨晚的感慨。

正因相知恨晚,我們特別珍惜聚首的時光,互訴衷曲,傾談懷抱。

我和他一見如故,相知恨晚,當然順理成章即時相與為莫逆之交。

辨  識近義相見恨晚 參考詞語恨相知晚注  音ㄏㄣˋ。

ㄒㄧㄤ。

ㄓ。

ㄨㄢˇ漢語拼音hènxiāngzhīwǎn 釋  義《史記.卷一○七》:「兩人相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相得驩甚,無厭,恨相知晚也。

」《後漢書.卷四一》:「臨去,握倫臂訣曰:『恨相知晚。

』」相得恨晚注  音ㄒㄧㄤ。

ㄉㄜˊ。

ㄏㄣˋ。

ㄨㄢˇ漢語拼音xiāngdéhènwǎn 釋  義《聊齋志異.卷一一》:「二人縱飲甚歡,相得恨晚。

」 相濡以沫 參考詞語‧以沫相濡‧沫相濡‧濡沫涸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ㄤ。

ㄖㄨˊ。

ㄧˇ。

ㄇㄛˋ漢語拼音xiāngrúyǐmò釋  義泉水乾涸,魚兒以口沫互相潤溼。

◎語出《莊子.大宗師》。

後用「相濡以沫」比喻同處於困境,互相以微力救助。

典故說明「相濡以沫」出自於《莊子.大宗師》。

莊子說明人的生死有如日夜交替一般,自然而然,所以理想的生活並非刻意能追求的。

我們往往以為和人親密相處、苦難相助,就是理想。

但是哪裡知道那就像離了水來到陸地的魚兒一樣,為了存活,相互用口沫來潤溼對方,雖然好像很親密,卻怎麼樣也不如當初仍在水中,互相不認識時的快樂。

「相濡以沫」從原文摘出,比喻同處於困境,互相以微力救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同處於困境,而互相以微力救助。

使用類別用在「同情互助」的表述上。

例句 這對好朋友在陷於絕境時,彼此相濡以沫,互相照應。

小明說什麼也不願背叛往日相濡以沫的朋友,真是夠義氣!他們婚前相濡以沫地克服了種種難題,終於得到雙方父母的認同。

儘管物質生活並不富裕,小王夫妻倆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其樂也融。

我能夠有今日的成就,多虧有這些相濡以沫的朋友,才能度過重重難關。

辨  識近義同甘共苦、同舟共濟 參考詞語以沫相濡注  音ㄧˇ。

ㄇㄛˋ。

ㄒㄧㄤ。

ㄖㄨˊ漢語拼音yǐmòxiāngrú 釋  義宋.范成大〈次韻龔養正病中見寄〉:「激水要令風在下,涸泉翻以沫相濡。

」沫相濡注  音ㄇㄛˋ。

ㄒㄧㄤ。

ㄖㄨˊ漢語拼音mòxiāngrú 釋  義唐.駱賓王〈久戍邊城有懷京邑〉:「意氣風雲合,言忘道朮趨;共矜名已泰,詎肯沫相濡?」濡沫涸轍注  音ㄖㄨˊ。

ㄇㄛˋ。

ㄏㄜˊ。

ㄓㄜˊ漢語拼音rúmòhézhé 釋  義《宣和畫譜.卷九》:「(董羽)善畫魚龍海水,不為汀濘沮洳之陋、濡沫涸轍之游。

」 星羅棋布 參考詞語‧星羅雲布‧棋布星列‧棋布星羅‧棋布星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ㄥ。

ㄌㄨㄛˊ。

ㄑㄧˊ。

ㄅㄨˋ漢語拼音xīngluóqíbù釋  義如羅列在天上的群星、分布在棋盤上的棋子。

形容布列繁密。

語本《後漢書.卷四○.班彪列傳上》。

△「鱗次櫛比」 典故說明「星羅棋布」原作「星羅雲布」。

指群星和雲朵羅列在空中,棋子分布在滿棋盤上,不但數量繁多,而且範圍廣大,都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羅列繁密,分布廣泛,錯落有致。

如班固在〈兩都賦〉中,描寫當時皇帝出外游獵的壯觀景象,形容山野之上設置著罘(ㄈㄨˊ)網,「列卒周匝,星羅雲布」,便是指士卒眾多,有如天空中的群星和雲朵。

後來「星羅棋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布列繁密,如星星、棋子般的分布於天空或棋盤上。

出現「星羅棋布」的書證如北魏.無名氏〈中岳嵩陽寺碑〉:「塔殿宮堂,星羅棋布。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布列繁密。

使用類別用在「廣列密布」的表述上。

例句 來到野柳,只見怪石奇岩,星羅棋布。

在這藝術公園中,許多石雕作品星羅棋布地陣列於各處。

在這個面積廣大的湖泊裡,有無數小島星羅棋布地散布其中。

墾丁的海域中,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珊瑚礁,海底景致十分美麗。

每到夏天,在這片美麗的沙灘上,遊客的彩色帳篷星羅棋布,構成一片繽紛的世界。

辨  識近義鱗次櫛比反義寥若晨星、一星半點、寥寥無幾形音辨誤棋,音ㄑ|ˊ。

棋子。

不可寫作「旗」。

「星羅棋布」及「鱗次櫛比」都有繁多密集的意思。

「星羅棋布」側重分布繁密;「鱗次櫛比」側重排列緊密。

星羅棋布鱗次櫛比辨似例句○ㄨ在這個面積廣大的湖泊裡,有無數小島~地散布其中。

ㄨ○這條街上商店、餐廳~,是全鎮最熱鬧的地方。

參考詞語星羅雲布注  音ㄒㄧㄥ。

ㄌㄨㄛˊ。

ㄩㄣˊ。

ㄅㄨˋ漢語拼音xīngluóyúnbù 釋  義《後漢書.卷四○》:「罘罔連紘,籠山絡野,列卒周匝,星羅雲布。

」棋布星列注  音ㄑㄧˊ。

ㄅㄨˋ。

ㄒㄧㄥ。

ㄌㄧㄝˋ漢語拼音qíbùxīngliè 釋  義《初學記.卷二一》:「若乃八分璽法,殊好異制,分白賦黑,棋布星列。

」棋布星羅注  音ㄑㄧˊ。

ㄅㄨˋ。

ㄒㄧㄥ。

ㄌㄨㄛˊ漢語拼音qíbùxīngluó 釋  義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四》:「但內府二十四監,棋布星羅,所設工匠廚役隸人圉人,以及諸璫僮奴親屬,不下數十萬人。

」棋布星陳注  音ㄑㄧˊ。

ㄅㄨˋ。

ㄒㄧㄥ。

ㄔㄣˊ漢語拼音qíbùxīngchén 釋  義三國魏.無名氏〈劉鎮南碑〉:「選才任良,式序賢能。

簡將命卒,棋布星陳。

」 削足適履 參考詞語‧刖趾適屨‧刻足適屨‧截趾適屨‧𠟃足適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ㄩㄝˋ。

ㄗㄨˊ。

ㄕˋ。

ㄌㄩˇ漢語拼音xuèzúshìlǚ釋  義鞋小腳大,故將腳削小以適合鞋的尺寸。

比喻拘泥成例,勉強遷就,而不知變通。

語出《淮南子.說林》。

典故說明《淮南子》是由西漢淮南王劉安召集門下賓客所撰寫,共二十一卷,是一本以道家思想為主軸,旁及其他各家的雜家鉅著。

春秋時,晉獻公寵愛驪姬,驪姬為了讓親生兒子奚齊當上太子,於是設計害死了太子申生,又挑撥離間了晉獻公和另外二個兒子重耳、夷吾的感情,逼使他們逃奔出國,而讓晉獻公派兵捉拿他們。

《淮南子.說林》評論此事,認為骨肉之間本來應該互相親愛的,但因為受了壞人的挑撥離間,即使是父親,也會殺害親生的兒子。

這樣的情形就好比把腳削小以適合鞋子的尺寸,把頭砍小以便可以合適的戴上帽子一樣。

這是說為了適應鞋子和帽子的尺寸,不惜劇肌傷骨,這是完全不顧客觀的實際狀況,而一味勉強遷就的不合理作法。

後來「削足適履」被用來比喻拘泥成例,勉強遷就,而不知變通。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拘泥成例,勉強遷就,而不知變通。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勉強遷就」、「不知變通」的表述上。

例句 學習外國長處不能生搬硬套,否則就如削足適履。

因為經費張羅無著,原計畫只好削足適履,改弦更張。

作詩不能為了遷就平仄而削足適履,硬湊一些不合適的字詞。

如今期限已迫在眉睫,只好減少一些工程,削足適履,先求完工再說。

為遷就少數人的意見,隨便更改符合大眾利益的方案,無異是削足適履的作法。

事情該堅持就要堅持,要是這樣勉強自己來遷就,根本就是在削足適履,會壞事的。

辨  識近義生搬硬套、殺頭便冠反義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量體裁衣 參考詞語刖趾適屨注  音ㄩㄝˋ。

ㄓˇ。

ㄕˋ。

ㄐㄩˋ漢語拼音yuèzhǐshìjù 釋  義《三國志.卷三》:「而亮反裘負薪,裡盡毛殫,刖趾適屨,刻肌傷骨,反更稱說,自以為能。

」刻足適屨注  音ㄎㄜˋ。

ㄗㄨˊ。

ㄕˋ。

ㄐㄩˋ漢語拼音kèzúshìjù 釋  義宋.陸游〈讀何斯舉黃州秋居雜詠次其韻詩.十首之九〉:「昔人亦有言,刻足以適屨。

奈何不自反,忽已迫霜露。

」截趾適屨注  音ㄐㄧㄝˊ。

ㄓˇ。

ㄕˋ。

ㄐㄩˋ漢語拼音jiézhǐshìjù 釋  義《後漢書.卷六二》:「後世之人,好福不務其本,惡禍不易其軌。

傳曰:『𢧵(截)趾適屨,孰云其愚?何與斯人,追欲喪軀?』誠可痛也。

」𠟃足適履注  音ㄗㄨㄣˇ。

ㄗㄨˊ。

ㄕˋ。

ㄌㄩˇ漢語拼音zǔnzúshìlǚ 釋  義《抱朴子.外篇》:「天爵苟存於吾體者,以此獨立不達,亦何苦何恨乎?而便當伐本瓦合,餔糟握泥,𠟃足適履,毀方入圓,不亦劇乎?」 席不暇暖 參考詞語‧不暇暖席‧孔席不暖‧席不及煖‧席不暇煖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ˊ。

ㄅㄨˋ。

ㄒㄧㄚˊ。

ㄋㄨㄢˇ漢語拼音xíbùxiánuǎn釋  義席子還沒坐暖就得起身離去再忙別的事。

形容奔走極為忙碌,沒有休息的時候。

#語本《淮南子.脩務》。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墨突不黔」 典故說明《淮南子》為漢淮南王劉安集門下食客所編寫的一本書,其中思想駁雜,世以為雜家之代表。

內〈脩務〉一篇以聖人之「有為」駁難道家之「無為」,並提及孔子、墨子為「有為」之例證。

孔子和墨子都是古代重要的思想家,分別為儒家與墨家的創立者。

孔子為宣揚儒家的仁義思想,周遊列國長達十三年,到六十八歲時才返回祖國魯國。

墨子是戰國時代魯人,主張消弭戰爭,平等互愛,由於戰國時期各國之間大大小小的征戰不斷,墨子於是奔走四方,說服各國君王放棄戰爭。

他們汲汲於行道,以天下為己任,一生都為天下生民而到處奔走,所以才會有「孔子無黔突,墨子無煖席」之語。

整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落腳處的煙囪都還沒被熏黑,他就得離開趕到別的地方;墨子坐的席子都還沒變暖,他也要起身離開了。

每天生火煮飯必須用到的煙囪沒被熏黑,表示停留的時間極短;席子無法坐暖,表示根本沒有可以坐著休息的時間。

後來「席不暇暖」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奔走極為忙碌,沒有休息的時候。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奔走極為忙碌,沒有休息的時候。

使用類別用在「勤奮苦幹」的表述上。

例句 孔子席不暇暖地周遊列國,為的就是宣揚儒家的仁道思想。

這些日子的生意特別好,我們真是忙得席不暇暖,人仰馬翻。

老王這一陣子忙著到處尋訪新客戶,簡直是席不暇暖,馬不停蹄。

為了如期完成上級交付的任務,連月來他忙得食不知味,席不暇暖。

救難人員上山下海,席不暇暖地四處救人,這種奮不顧身的精神的確令人欽佩。

一會兒要開會,一會兒又要接洽廠商,今天可真把我忙得席不暇暖,累得精疲力竭。

參考詞語不暇暖席注  音ㄅㄨˋ。

ㄒㄧㄚˊ。

ㄋㄨㄢˇ。

ㄒㄧˊ漢語拼音bùxiánuǎnxí 釋  義明.李贄《焚書.卷一》:「……獨孔子老在家耳。

然終身周流,不暇暖席,則在家時亦無幾矣。

」孔席不暖注  音ㄎㄨㄥˇ。

ㄒㄧˊ。

ㄅㄨˋ。

ㄋㄨㄢˇ漢語拼音kǒngxíbùnuǎn 釋  義漢.班固〈答賓戲〉:「是以聖哲之治,棲棲遑遑,孔席不㬉(暖),墨突不黔。

」席不及煖注  音ㄒㄧˊ。

ㄅㄨˋ。

ㄐㄧˊ。

ㄋㄨㄢˇ漢語拼音xíbùjínuǎn 釋  義北齊.劉晝《劉子.卷一○》:「仲尼棲棲,突不暇黔;墨翟遑遑,席不及煖。

皆行其德義,拯世救溺,立功垂模,延芳百世。

」席不暇煖注  音ㄒㄧˊ。

ㄅㄨˋ。

ㄒㄧㄚˊ。

ㄋㄨㄢˇ漢語拼音xíbùxiánuǎn 釋  義晉.葛洪《抱朴子.辨問》:「突無凝煙,席不暇煖,其事則鞅掌罔極,窮年無已。

」 息事寧人 參考詞語‧息事甯人‧省事寧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ˊ。

ㄕˋ。

ㄋㄧㄥˊ。

ㄖㄣˊ漢語拼音xíshìníngrén釋  義原指為政不生事擾民。

語出《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

後用「息事寧人」指平息紛爭,以使彼此相安。

典故說明漢章帝(西元56∼88),名烜,明帝第五子,素好儒術,建初四年(西元79)召諸儒在白虎觀講論五經異同,令班固等據以作成《白虎通義》;又詔曹褒定漢禮一百五十篇。

政事按光武、明帝遺規,安定社會,發展生產。

史家將他與明帝媲美,兩朝合稱「明章之治」。

章帝為人寬厚,一改明帝苛察,禁用鉆鑿之類的酷刑。

章帝曾下詔,命令所有的官員,如果人民不是犯了死罪,就不需要查驗其罪,如果是官吏之間互相告發,一律不得受理,為政以不得生事擾民為重點。

後來「息事寧人」演變為成語,用來指平息紛爭,以使彼此相安。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平息紛爭,以使彼此相安。

使用類別用在「解紛求安」的表述上。

例句 息事寧人的做法,有時只會助長邪惡,於事反無補益。

老一輩的長者總以忍讓為本,凡事大都採取息事寧人的作法。

老李為人最怕麻煩,所以事事抱持息事寧人的態度,與人無爭。

你就不要再追究這件事了,息事寧人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辦法。

他越希望息事寧人,對方就越不肯善罷甘休,彷彿吃定了他似的。

平日待人處事,最好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嘛!面對一些原則的問題,必須有所堅持,不能用息事寧人的態度草草了事。

辨  識反義推波助瀾、煽風點火 參考詞語息事甯人注  音ㄒㄧˊ。

ㄕˋ。

ㄋㄧㄥˊ。

ㄖㄣˊ漢語拼音xíshìníngrén 釋  義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三》:「畏鬼者常人之情也,謬答以畏,可息事甯人。

」省事寧人注  音ㄕㄥˇ。

ㄕˋ。

ㄋㄧㄥˊ。

ㄖㄣˊ漢語拼音shěngshìníngrén 釋  義清.王士禛《帶經堂詩話.卷首》:「同年戶部王尚書人岳以御書御製詩一首見示,……可仰見省事寧人之意,不唯書法之工也。

」 狹路相逢 參考詞語‧相逢狹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ㄚˊ。

ㄌㄨˋ。

ㄒㄧㄤ。

ㄈㄥˊ漢語拼音xiálùxiāngféng釋  義在狹窄的路上相遇,不易避讓。

#語本樂府古辭〈相逢行〉。

後用「狹路相逢」比喻仇人相遇。

典故說明「狹路」就是狹小的路,兩車在此狹路相遇,避無所避,退無所退。

在《樂府詩集》裡收錄了一篇古辭,詩中就描述到狹路上與一位陌生人相遇。

對方車馬迎面而來,由於道路狹窄,不容兩輛車同時通過,兩人的座車便擠在一起。

宋.蘇軾《艾子雜說》也有「車駝之為物,其大,且多夜行,忽狹路相逢,則難於回避」的說法。

又因「狹路相逢」難以相讓,故引申有仇對的意思,所以後來「狹路相逢」一語多轉用來比喻仇人的相遇。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仇人相遇。

使用類別用在「仇家巧遇」的表述上。

例句 兩個仇人今日狹路相逢,分外眼紅。

本想要避開對方,沒想到狹路相逢,又在此地碰見。

這兩人素來不合,今天狹路相逢,免不了有一番爭執。

他們雖然學術立場不同,今日狹路相逢,也只作君子之爭。

辨  識近義冤家路窄 參考詞語相逢狹路注  音ㄒㄧㄤ。

ㄈㄥˊ。

ㄒㄧㄚˊ。

ㄌㄨˋ漢語拼音xiāngféngxiálù 釋  義《樂府詩集.卷三四》:「相逢狹路間,道隘不容車。

」明.屠隆《綵毫記.第二○齣》:「非是我人前賣弄忒裝喬,人前賣弄忒裝喬,也只是相逢狹路難推調。

」 笑裡藏刀 參考詞語‧笑中有刀‧笑裡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ㄠˋ。

ㄌㄧˇ。

ㄘㄤˊ。

ㄉㄠ漢語拼音xiàolǐcángdāo釋  義笑容的後面藏著刀。

形容人外貌和善可親,內心卻陰險狠毒。

#語本《舊唐書.卷八二.李義府列傳》。

△「口蜜腹劍」 典故說明「笑裡藏刀」典源作「笑中有刀」。

這句話本來是用來形容唐初的李義府。

當唐高宗要立武昭儀(即後來的武則天)為皇后時,李義府曾暗中出了力,所以後來擢升高官,獲賜爵位。

他這個人,平常與人相處,外表謙恭有禮,說起話來更是語氣平和,又面帶微笑。

事實上,卻是一個心胸狹窄,喜歡猜忌的人。

現在既然當了大官,就希望別人來歸附於他。

如果有人稍為忤逆他的意思,他就想盡辦法來陷害對方。

因此當時的人形容他是「笑中有刀」,並且給他取了個外號,冠上他的姓,叫作「李貓」。

意思是說他像貓一樣,貌似柔順,卻會害人。

後來這裡的「笑中有刀」演變成「笑裡藏刀」,形容一個人外貌和善可親,內心卻陰險狠毒。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外貌和善可親,內心卻陰險狠毒。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面善心惡」的表述上。

例句 他是個笑裡藏刀的人,得小心應付。

我不跟他往來,因為他笑裡藏刀,太狡猾了。

這種人虛偽得很,我哪知道他是否笑裡藏刀?我看他只是表面友善,得小心提防他笑裡藏刀。

笑裡藏刀的小人,就是正面擁抱你,背後插你刀的人。

就這樣明升暗降,董事長笑裡藏刀地把王經理給逼走了。

沒想到他平日笑笑的,卻是笑裡藏刀,整人手段如此狠毒。

你竟然懷疑我笑裡藏刀?枉費我對你掏心挖肺的,真是不值得呀! 辨  識近義口蜜腹劍、佛口蛇心、笑面夜叉、綿裡藏針反義心口如一「笑裡藏刀」及「口蜜腹劍」都有外表和善,內心暗藏陰謀的意思。

「笑裡藏刀」側重於形容面容和善;「口蜜腹劍」側重於形容話語甜蜜。

笑裡藏刀口蜜腹劍辨似例句○ㄨ我看他只是表面友善,得小心提防他~。

ㄨ○他是個~的人,你千萬別輕信他的花言巧語,免得吃虧上當。

參考詞語笑中有刀注  音ㄒㄧㄠˋ。

ㄓㄨㄥ。

ㄧㄡˇ。

ㄉㄠ漢語拼音xiàozhōngyǒudāo 釋  義《舊唐書.卷八二》:「義府貌狀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陰賊。

既處權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輒加傾陷。

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

」《全唐詩.卷四二七》:「君不見李義府之輩笑欣欣,笑中有刀潛殺人!陰陽神變皆可測,不測人間笑是瞋。

」笑裡刀注  音ㄒㄧㄠˋ。

ㄌㄧˇ。

ㄉㄠ漢語拼音xiàolǐdāo 釋  義唐.白居易〈不如來飲酒.詩七首之七〉:「且滅嗔中火,休磨笑裡刀。

不如來飲酒,穩臥醉陶陶。

」 笑逐顏開 參考詞語‧喜動顏開‧喜笑顏開‧喜逐顏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ㄠˋ。

ㄓㄨˊ。

ㄧㄢˊ。

ㄎㄞ漢語拼音xiàozhúyánkāi釋  義逐,隨著。

開,舒展。

「笑逐顏開」指笑容隨著顏面舒展開來。

形容心中喜悅而眉開眼笑的樣子。

語出《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

典故說明「笑逐顏開」是說笑容隨著顏面舒展開來,即形容非常喜悅,臉上笑意逐漸擴散開來的樣子。

宋代話本小說《西山一窟鬼》中,描述到王婆向孤家寡人的吳教授介紹李樂娘,說李樂娘出生於大戶官家,才貌兼備,又小有積蓄,而且只想嫁吳教授這樣的讀書人。

王婆天花亂墜的一番話,說得吳教授是心花怒放,「笑逐顏開」,為此喜從天降的好運道興奮不已。

此處「笑逐顏開」就是形容心中喜悅而眉開眼笑的樣子。

這個成語在後代小說中亦常被使用,而且頗多見與「喜從天降」連用,如《水滸傳》第四二回:「不多時,鐵扇子宋清,策著一乘山轎,抬著宋太公到來。

……宋江見了,喜從天降,笑逐顏開。

」又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一:「那主人聽得肯賣,不覺喜從天降,笑逐顏開。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心中喜悅而眉開眼笑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喜悅歡樂」的表述上。

例句 得知兒子錄取的消息,老先生、老太太都笑逐顏開。

每次收到情人的來信,她總是笑逐顏開,心情愉快。

婚禮上的賓友都興高采烈,且笑逐顏開地向主人家賀喜。

年終簡報會上,老闆看到公司今年業績大大成長,喜得笑逐顏開。

老王笑逐顏開地和每位客人敬酒,老年得子的喜悅可說是表露無遺。

辨  識近義笑容可掬、心花怒放、滿面春風、眉開眼笑、眉飛色舞、喜形於色、喜氣洋洋、歡天喜地反義愁眉不展、聲淚俱下、椎心泣血、愁眉苦臉、愁眉鎖眼、雙眉緊鎖 參考詞語喜動顏開注  音ㄒㄧˇ。

ㄉㄨㄥˋ。

ㄧㄢˊ。

ㄎㄞ漢語拼音xǐdòngyánkāi 釋  義《品花寶鑑.第五二回》:「田老夫人見新婦這般天姿國色,不覺喜動顏開。

」喜笑顏開注  音ㄒㄧˇ。

ㄒㄧㄠˋ。

ㄧㄢˊ。

ㄎㄞ漢語拼音xǐxiàoyánkāi 釋  義《醒世恆言.卷三○》:「故人相見,喜笑顏開,遂留於衙署中安歇。

」《鏡花緣.第九九回》:「穿過牌樓,人來人往,莫不喜笑顏開,手內持錢。

」喜逐顏開注  音ㄒㄧˇ。

ㄓㄨˊ。

ㄧㄢˊ。

ㄎㄞ漢語拼音xǐzhúyánkāi 釋  義《初刻拍案驚奇.卷八》:「陳大郎道:『小可欲邀老丈酒樓小敘一杯。

』那人是個遠來的,況兼落雪天氣,又饑又寒,聽見說了,喜逐顏開。

」《老殘遊記.第一七回》:「子謹見有紫花大印,不覺喜逐顏開,雙手接過。

」 笑容可掬 參考詞語‧喜容可掬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ㄠˋ。

ㄖㄨㄥˊ。

ㄎㄜˇ。

ㄐㄩˊ漢語拼音xiàoróngkějú釋  義笑容滿溢,似乎可用雙手捧取。

形容笑容滿面的樣子。

※語或出《三國演義》第九五回。

△「喜形於色」 典故說明「笑容可掬」的「掬」是用兩手捧取的意思。

臉上笑容多到似乎可以用手捧取,也就是笑容滿溢,所以「笑容可掬」是用來形容笑容滿面的樣子。

明代小說《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故事:三國時蜀、魏交戰,蜀相諸葛亮得知魏國起用司馬懿為將帥,於是派兵駐守街亭要地。

諸葛亮再三叮嚀統領的馬謖要靠山近水紮營,並且命令王平跟隨輔佐。

豈料馬謖剛愎自用,不聽王平勸諫,竟紮營於山頂,因此被魏將張郃所敗,而街亭失守。

諸葛亮一得知敗戰的消息,便將駐守城中的大軍分撥成幾批,有的前往營救,有的到後方準備糧草,城中士兵只餘二千五百名左右。

正當此時,司馬懿卻領十五萬大軍前來攻城,蜀國官員都大驚失色,不知所措。

由於諸葛亮深知司馬懿為人謹慎,所以故布疑陣,傳令士兵將城上旌旗全部隱藏,並將城門大開,每個城門只派二十名士兵扮成百姓,在那灑掃街道。

諸葛亮自己則是梳洗一番,帶著兩個隨侍的小童僕,在城牆上彈琴,一付從容不迫的樣子。

魏國前鋒來到城下,看到這付景象,覺得事有蹊蹺,不敢再前進,敢緊回報予司馬懿。

司馬懿不信,令軍隊停在原地,自己騎著快馬到城前眺望。

一看之下,果然不假,諸葛亮高坐城樓之上,笑容滿面地彈琴,左右各站一個小童,一個手捧寶劍,一個拿著拂塵驅趕蚊蠅。

城內百姓則是低頭灑掃,完全沒有禍到臨頭的驚慌。

司馬懿見狀,以為諸葛亮是要誘敵深入,城內必有伏兵,於是決定暫且退兵。

諸葛亮料想司馬懿當會整軍再來攻,便趁著魏軍退兵的空檔,帶著全城百姓與軍士,棄守西城,退入漢中。

而他在這場交戰中,不費一兵一卒便以計退兵,不但在當時令人驚嘆,後世更有人作詩讚曰:「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

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

」而諸葛亮在大敵當前時,猶能「披鶴氅,戴綸巾」,「笑容可掬,焚香操琴」,那一派悠閒瀟灑、處變不驚的風範,也讓後世景仰不已。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笑容滿面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滿臉笑容」的表述上。

例句 一到會場,就看到老闆站在門口,笑容可掬。

我最難忘母親笑容可掬地把我輕擁入懷的感覺。

在這一片花飛的季節,來賞花的人無不笑容可掬。

售貨小姐笑容可掬地走過來,親切地為我們服務。

他總是笑容可掬,人緣特別的好,不愧是本公司的最佳公關。

園長笑容可掬的把我領進園裡,我緊繃的一顆心慢慢的輕鬆下來。

導覽小姐熱情禮貌,笑容可掬,向我們介紹這些名畫的來龍去脈。

我真不知道他那笑容可掬的面孔下,究竟是真心實意還是另懷鬼胎?因為受不了顧客的惡作劇,她原本笑容可掬的面孔開始浮現了一絲怒意。

原本擔心他會是冷酷地相應不理,沒想到竟是如此笑容可掬地熱情親切。

我喜歡搭乘這家航空公司的班機,是因為他們的空中小姐笑容可掬、和藹親切。

在路邊休息時,有一位賣花的小姑娘拎著花籃,笑容可掬地走過來兜售玉蘭花。

辨  識近義眉開眼笑、笑逐顏開、喜形於色、喜笑顏開反義咬牙切齒、悲不自勝、愁眉苦臉、滿面愁容「笑容可掬」及「喜形於色」都有喜悅表現在臉上的意思。

「笑容可掬」側重於強調外表上的喜悅,並不一定有可喜之事,可用在交際或職業場合;「喜形於色」側重於強調發自於內心,並且無法抑止的表現出喜悅,用在有可喜之事發生時。

笑容可掬喜形於色辨似例句○ㄨ售貨小姐~地走過來,親切地為我們服務。

ㄨ○一知道加薪有望,大夥不免~。

參考詞語喜容可掬注  音ㄒㄧˇ。

ㄖㄨㄥˊ。

ㄎㄜˇ。

ㄐㄩˊ漢語拼音xǐróngkějú 釋  義《聊齋志異.卷一一》:「(劉赤水)攬鏡視之,見畫黛彎長,瓠犀微露,喜容可掬,宛然在目前,愛極,停睇不已。

」 虛懷若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ㄩ。

ㄏㄨㄞˊ。

ㄖㄨㄛˋ。

ㄍㄨˇ漢語拼音xūhuáiruògǔ釋  義心胸寬廣如山谷能容納萬物。

◎語本《老子》第一五章。

後用「虛懷若谷」形容為人謙虛,能接納他人的意見。

典故說明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楚國人,字伯陽,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他主張無為之說,後世以為道家始祖,諡聃。

老子的思想可歸結於「道」,「道」就是宇宙萬物運作的規律,雖然道什麼都沒有做,但卻能讓宇宙萬物生生不息。

因此老子主張人們的行為,應該取法於「道」,強調人心的自然與自發,不應該受到過分干涉,並且應該消除戰爭,揚棄奢靡,引導人心回到真誠樸質的生活形態與心境中。

他著有《老子》一書,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篇和德篇,故《老子》又稱為《道德經》,全書僅五千多字,但內容廣泛,由養生修身,乃至治國用兵,均有極為精闢的論述。

在《老子》第一五章中,老子形容古代的有道之士,高深得令人無法完全理解,如果想要勉強來描述,可以說他謹慎小心得像要渡過冬天的河水,警覺戒備得像要防守四鄰的窺伺,拘謹恭敬得像個賓客,和藹可親得像冰塊融解,敦厚質樸得像塊未經雕琢的素材,渾然融合得就像激濁的江水,心胸開闊得像空曠的山谷。

像這樣的人,不會驕傲自滿,所以才能夠去除舊有的弊端,不斷地更新進步。

典源又見《老子》第四一章。

「上德若谷」是表述不同等級的人聽到了同樣高深的道理,會有不同的反應。

修養最高深的人會去努力實踐,修養中等的人半信半疑,修養低下的人則一笑置之。

這是因為「道」的呈現往往是出乎常理之外的,正如最高尚的道反而好像最低下的山谷,所以一般人才聽了不容易體會。

後來「虛懷若谷」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為人謙虛,能接納他人的意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為人謙虛,能接納他人的意見。

使用類別用在「謙恭有禮」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為人一向虛懷若谷,從來不曾驕傲自滿。

這位政治家虛懷若谷,難怪人人說他是位謙謙君子。

自古以來,偉人都有著虛懷若谷的美德,不會盛氣凌人。

總經理為人虛懷若谷,凡事博採眾議,因此很受同仁愛戴。

他雖然身為主管,卻隨時都能虛懷若谷地接納部屬意見,真是難能可貴。

辨  識近義不恥下問、卑以自牧、謙沖自牧反義夜郎自大、剛愎自用、旁若無人、目中無人、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妄自尊大、崖岸自高、恃才傲物、自以為是、師心自用 虛張聲勢 參考詞語‧偽張聲勢‧虛作聲勢‧虛張形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ㄩ。

ㄓㄤ。

ㄕㄥ。

ㄕˋ漢語拼音xūzhāngshēngshì釋  義故意誇大聲威,張揚氣勢,用以嚇阻他人。

語本《三國志.卷九.魏書.諸夏侯曹傳.曹休》。

典故說明曹休,三國魏人,為曹操宗族中的晚輩,極得曹操賞識,曾以「吾家之千里駒」來稱讚他,並將他視如己出。

曹休常跟著曹操四處征戰,負責統領曹操的隨身親兵「虎豹騎」,故有過人的膽識。

有一次,劉備派吳蘭領軍在下辯駐守,曹操派遣曹休與曹洪共同帶兵出戰。

曹軍行進當中,劉備又派張飛在固山駐軍屯守,好像是要阻斷曹軍的後路。

當大家正在猜疑劉備的用意時,曹休說:「他們如此張揚聲威氣勢,一定是想分散我們的注意力,然後再暗中派兵偷襲。

我們應該趁其不備,發動攻擊,只要能把吳蘭的軍隊打敗,張飛必然就會撤軍。

」曹洪接受了這個建議,立刻率領大軍攻打吳蘭的營地,吳蘭果然大敗,張飛亦如所料的撤了駐軍。

這段文字中的「先張聲勢」,指的是誇大聲威,張揚氣勢,後來「張」多作「虛張」,以加強語義中「誇大不實」的涵義,「虛張聲勢」這句成語就是從這裡演變出來的,用來形容故意誇大聲威,張揚氣勢,用以嚇阻他人。

出現「虛張聲勢」的書證如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今聞討伐元濟,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闇弱,自保無暇,虛張聲勢,則必有之。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故意誇大聲威,張揚氣勢,用以嚇阻他人。

使用類別用在「誇大聲勢」的表述上。

例句 父親就是父親,手裡的棒子,其實不過是虛張聲勢而已,他哪會真的打你。

他撂下這些狠話,只是虛張聲勢而已,你千萬不要信以為真,被他給嚇傻了。

看他如此張牙舞地爪虛張聲勢,想必是心亂了,我們稍安勿躁,別被他嚇到了。

老天爺虛張聲勢地打了幾聲悶雷,下了幾滴雨,天竟然就放晴了,讓我的雨傘無用武之地。

看他一付暴怒的樣子,其實只是虛張聲勢以便掩飾自己的怯懦罷了。

辨  識近義裝腔作勢 參考詞語偽張聲勢注  音ㄨㄟˋ。

ㄓㄤ。

ㄕㄥ。

ㄕˋ漢語拼音wèizhāngshēngshì 釋  義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甲寅五十五歲》:「此股逆匪,繫合逃軍、逃盜、逃凶、銅船糧船水手,加以私梟、捻匪雜湊成群,不過十萬人耳。

賊偽張聲勢,虛稱三十萬。

」虛作聲勢注  音ㄒㄩ。

ㄗㄨㄛˋ。

ㄕㄥ。

ㄕˋ漢語拼音xūzuòshēngshì 釋  義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一八》:「北方士夫淳朴有古風,不虛作聲勢。

」虛張形勢注  音ㄒㄩ。

ㄓㄤ。

ㄒㄧㄥˊ。

ㄕˋ漢語拼音xūzhāngxíngshì 釋  義宋.晁補之〈上皇帝安南罪言〉:「請以大軍當其衝,虛張形勢以疑賊,而陰擇精兵為三四,間道絕徑,或薄其左,或突其右,設奇取之,兵法所謂攻其所不守也。

」 虛有其表 參考詞語‧徒有其表‧空有其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ㄩ。

ㄧㄡˇ。

ㄑㄧˊ。

ㄅㄧㄠˇ漢語拼音xūyǒuqíbiǎo釋  義形容空有華麗的外表,卻無實際的內涵。

語出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卷下。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華而不實」 典故說明根據唐代的鄭處誨在《明皇雜錄》中記載,唐玄宗時中書舍人蕭嵩,長得高大,留著鬍子,相貌英偉俊秀。

有一天晚上,蕭嵩被唐玄宗臨時召見,要他草擬一道任命蘇頲為宰相的詔書。

蕭嵩寫好後呈給玄宗過目,文中以「國之瓌寶」一詞稱讚蘇頲,但「瓌」字是蘇頲父親的名諱,於是玄宗要求蕭嵩當場更改。

蕭嵩又急又害怕,流了一身汗,久久不能下筆。

過了好一會,玄宗走到蕭嵩身邊觀看,看到他只將「瓌」字改成「珍」字,其餘的都沒改。

等蕭嵩退下後,玄宗把草稿扔在地上,說:「蕭嵩只是外表長得好看罷了!根本沒有什麼內涵。

」後來「虛有其表」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空有華麗的外表,卻無實際的內涵。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空有華麗的外表,卻無實際的內涵。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內外不一」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們都是紙老虎,虛有其表,不用害怕!別看他虎臂熊腰,其實是虛有其表,經常生病。

看他一表人才,舉止斯文,其實是不學無術,虛有其表。

別看他說得頭頭是道,其實什麼也不懂,只是虛有其表罷了。

現在的小孩都被養得白白胖胖的,可多是虛有其表,並不健康。

這些水果看起來很可口,其實是虛有其表,因裡面都爛了,根本不能吃。

這隻手錶外型很美觀,可是品質太差,用不到幾天就壞了,真是虛有其表。

不要被他西裝筆挺的打扮給矇騙了,以為是個什麼大人物,其實是到處混吃騙喝,根本是虛有其表。

辨  識近義外強中乾、華而不實、沐猴而冠、色厲內荏、羊質虎皮、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魚質龍文、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反義名副其實、表裡如一、秀外慧中「華而不實」及「虛有其表」都有徒具外表,沒有內在的意思。

「華而不實」側重於外表華麗好看,但其實內容空虛;「虛有其表」側重於外表好看或強壯,但其實不中用。

華而不實虛有其表辨似例句○ㄨ他的文章只是堆砌了一堆的辭藻,~,沒什麼內容。

ㄨ○現在的小孩都被養得白白胖胖的,可多是~,並不健康。

參考詞語徒有其表注  音ㄊㄨˊ。

ㄧㄡˇ。

ㄑㄧˊ。

ㄅㄧㄠˇ漢語拼音túyǒuqíbiǎo 釋  義《官場現形記.第二七回》:「一個人只會吃飯,不會做別的,就叫做『飯桶』。

『金漆飯桶』,大約說徒有其表,面子上好看,其實內骨子一無所有。

」空有其表注  音ㄎㄨㄥ。

ㄧㄡˇ。

ㄑㄧˊ。

ㄅㄧㄠˇ漢語拼音kōngyǒuqíbiǎo 釋  義清.沈起鳳《諧鐸.卷三》:「僕以君有膽力,故來一窺梗概,不謂空有其表,直一無膽懦夫耳!」 虛與委蛇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ㄩ。

ㄩˇ。

ㄨㄟ。

ㄧˊ漢語拼音xūyǔwēiyí釋  義心境空虛寂靜,隨物變化。

語本《莊子.應帝王》。

後用「虛與委蛇」形容假意慇懃,敷衍應付。

典故說明在《莊子.應帝王》中有個故事,內容敘述鄭國有個神巫叫季咸,能算出人的生死與禍福,而且非常靈驗。

列子見過他後,便回來告訴壺子說:「我本以為先生您的道術已經算是非常高深的了,沒想到還有更高深的!」壺子於是要列子請季咸來幫他看看面相。

季咸接連來了三次,都能精確地說出壺子的命運,壺子對列子解釋說,那是因為他故意把某一面顯示給季咸看。

季咸來第四次時,只看了壺子一眼就驚慌地逃走,壺子要列子去追他,但已經追不到了。

壺子對列子說:「我剛才顯示給他看的,並不是最根本的大體,而是隨物變化,讓自己順應萬物幻化無窮,依從世事波流,所以他無法窺視我的本體,只能如此落荒而逃。

」莊子用這個故事說明了聖人至最高境界,其心應是虛空寂靜而可隨物變化,而非執著地凝滯於某一定相。

後來「虛與委蛇」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心境空虛寂靜,隨物變化。

後則多用來形容假意慇懃,敷衍應付。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假意慇懃,敷衍應付。

使用類別用在「虛意應付」的表述上。

例句 都說是莫逆之交了,竟然還如此虛與委蛇地應付我!他一邊與敵軍虛與委蛇,一邊準備從敵後展開突襲。

這種小人,只要虛與委蛇,將他打發掉,不必得罪他。

一時想不到法子,他只好虛與委蛇地先和這些人周旋。

為民眾服務,要誠懇盡心,不要虛與委蛇,隨便交差了事!我雖然不喜歡對方,但是為了辦成事,也不得不跟他虛與委蛇一番。

有些應酬場合,參加的人都在那裡虛與委蛇地相互應付著,真是令人生厭。

耿直的老王實在看不慣這些人,不願再跟他們虛與委蛇下去,毅然拂袖離席。

辨  識近義假意周旋、虛與周旋反義坦誠相見、開誠布公 栩栩如生 參考詞語‧栩栩欲活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ㄩˇ。

ㄒㄩˇ。

ㄖㄨˊ。

ㄕㄥ漢語拼音xǔxǔrúshēng釋  義栩栩,生動可喜的樣子。

語本《莊子.齊物論》。

後用「栩栩如生」形容貌態逼真,彷彿具有生命力。

△「活龍活現」、「莊周夢蝶」、「維妙維肖」、「躍然紙上」 典故說明莊子是戰國時的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時代,百姓飽受戰火之苦,個人的生命在戰爭中就像螻蟻般的脆弱,朝不保夕。

莊子自覺無法改變現實環境的殘酷無情,轉而思考個人如何在動盪的世間安身立命。

莊子用了許多天馬行空富於想像力的寓言,生動貼切地表達了他的中心思想。

在〈齊物論〉中,莊子說他曾經作了一個夢,在夢中他變成了一隻美麗的蝴蝶,自快得意地四處飛舞,完全忘了自己是一個人。

直到清醒過來,莊子才發現自己原來還是莊周,而不是蝴蝶。

因為夢中蝴蝶是如此地「栩栩如生」,所以莊子感到好奇,到底是莊周作夢化為蝴蝶,或是蝴蝶作夢化為莊周?後來「栩栩如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貌態逼真,彷彿具有生命力。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貌態逼真,彷彿具有生命力。

使用類別用在「生動活潑」的表述上。

例句 這尊判官神像雕得栩栩如生,有點嚇人。

他的人物畫像栩栩如生,好像活人一般。

這些栩栩如生的蠟像,簡直就和真人沒兩樣。

只看他才畫幾筆,一匹馬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紅樓夢》中把一個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寫得栩栩如生。

那些獨具匠心的花燈,把各種動物形狀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

辨  識近義活龍活現、維妙維肖、躍然紙上形音辨誤栩,音ㄒㄩˇ。

栩栩,生動可喜的樣子。

不可寫作「徐」。

「栩栩如生」及「活龍活現」都有極為逼真的意思。

「栩栩如生」側重於不會動的東西似乎有了生命;「活龍活現」側重於讓人覺得似乎看到了實品。

栩栩如生活龍活現辨似例句○○這些~的蠟像,簡直就和真人沒兩樣。

ㄨ○我本來不信鬼怪之事,可是看他說得~,倒讓我有幾分相信。

參考詞語栩栩欲活注  音ㄒㄩˇ。

ㄒㄩˇ。

ㄩˋ。

ㄏㄨㄛˊ漢語拼音xǔxǔyùhuó 釋  義清.龔煒《巢林筆談.卷四》:「今夏,惠顧為予作《採藥圖》,霞思雲想,刻意經營。

圖成,栩栩欲活,不知畫是我,我是畫也。

」 軒然大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ㄩㄢ。

ㄖㄢˊ。

ㄉㄚˋ。

ㄅㄛ漢語拼音xuānrándàbō釋  義高揚壯大的波濤。

語出唐.韓愈〈岳陽樓別竇司直〉詩。

後用「軒然大波」比喻大的糾紛或風波。

典故說明「軒然」,是高舉的樣子;「軒然大波」指的是高揚壯大的波濤,出自於唐.韓愈〈岳陽樓別竇司直〉詩。

此詩是韓愈經過岳陽樓時寫給竇庠的,詩中描寫洞庭湖的雄偉壯闊,有時湧起了高大的波濤,那波濤的壯觀,連宇宙都顯得狹隘而有所妨礙似的。

波浪的高聳,簡直都要超出嵩山和華山了,那無以計數的波濤在奔騰跳躍著,彷彿在較量著誰最雄壯。

後來這句成語由描述壯闊的景色,轉而形容重大的事件,用以比喻因事件而產生的大糾紛或大風波。

如清.梁啟超〈俄德協商之將來〉:「去冬十二月,俄德兩皇忽相會於德之砵丹。

未幾而有兩國關於波斯之協商文牒出現,此實最近外交界之軒然大波也。

」文中提到協商文件的出現,在當時外交界是一個重大的事件,影響深遠。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大的糾紛或風波。

使用類別用在「重大爭端」的表述上。

例句 直到事情結束,都沒人知道是誰引發了這場軒然大波。

因分家產所造成的軒然大波,持續了兩個月都未能平息。

他一向是受爭議的人物,所導演的每部電影都在影壇造成軒然大波。

這首歌的歌詞極度離經叛道,一發表就引起軒然大波,作者只好改寫。

這場流行病在臺灣引起的軒然大波,持續了好幾個月,社會因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學費調漲的消息一經披露,便引起軒然大波,家長與學生無不叫苦連天,怨聲載道。

他文章中對當政者有不少影射,所以一出版就引起軒然大波,也為自己惹來不少麻煩。

他兩年前的一篇論文,因為涉及剽竊他人作品,在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至今仍爭議未休。

辨  識反義風平浪靜 胸有成竹 參考詞語‧成竹在胸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ㄩㄥ。

ㄧㄡˇ。

ㄔㄥˊ。

ㄓㄨˊ漢語拼音xiōngyǒuchéngzhú釋  義指畫竹之前,心中早已有了竹子的完整形象。

#語本宋.蘇軾〈文與可畫篔簹(ㄩㄣˊ ㄉㄤ)谷偃竹記〉。

後用「胸有成竹」比喻處事有定見。

典故說明文同(西元1018∼1079),字與可,北宋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縣東)人。

擅長詩文書畫,以畫竹及山水聞名。

和蘇軾是表兄弟,也是感情深厚的好朋友。

宋神宗元豐二年七月七日,蘇軾曝晒書畫時,找到了文與可贈送給他的〈篔簹谷偃竹圖〉。

因為當時文與可已經過世,睹物思人,於是以此畫為篇名,寫下〈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文中敘述文與可畫竹的理論和對文與可的懷念。

文與可十分喜愛竹子,所以在窗前種了一大片竹子,無論晴雨寒暑,都仔細觀察竹子的生長情形和姿態變化。

文與可曾告訴蘇軾說:「畫竹之前,胸中必須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然後心手相應,如此才能將竹子生動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段文字成為古代重要的繪畫理論。

後來「胸有成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處事有定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處事有定見。

使用類別用在「堅執自信」的表述上。

例句 如何應付這次考試,他早就胸有成竹。

他最大特色就是遇事沉著,顯得胸有成竹。

這件案子該如何偵辦,警方似乎已經胸有成竹。

事前充分準備,胸有成竹,到時便不致於慌亂失措。

看他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似乎這場比賽已勝券在握。

他露出胸有成竹的神情說:「你別著急,看我怎麼應付。

」經過長期的準備,他對於如何贏得這場比賽早已胸有成竹。

他胸有成竹地對經理說:「這事就交給我辦,你放心好了。

」這場球賽打得十分激烈,而我方教練指揮若定,似乎胸有成竹的樣子。

辨  識反義一籌莫展、束手無策、不知所措、無計可施 參考詞語成竹在胸注  音ㄔㄥˊ。

ㄓㄨˊ。

ㄗㄞˋ。

ㄒㄩㄥ漢語拼音chéngzhúzàixiōng 釋  義清.朱庭珍《筱園詩話.卷四》:「作律詩雖爭起筆,尤貴以氣格勝。

須要成竹在胸,操縱隨手。

」 胸無點墨 參考詞語‧胸中無墨‧腹無點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ㄩㄥ。

ㄨˊ。

ㄉㄧㄢˇ。

ㄇㄛˋ漢語拼音xiōngwúdiǎnmò釋  義胸中沒有一滴墨水。

#典出《新唐書.卷二○一.文藝列傳上.王勃》。

比喻人毫無學識。

△「不學無術」、「目不識丁」 典故說明王勃,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人。

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

據說他在寫文章前,不先構思,只是先磨幾升墨水,一下子把它們喝個精光,然後拉起被子呼呼大睡。

睡醒後,拿起筆來就開始寫,不一會兒就能寫出一篇文情並茂的好文章。

當時的人都說,他肚子裡好像有寫好的文章,隨時可以拿出來。

後來從反面立義,稱不能寫好文章、缺少文才的人為「胸中無墨」。

如唐代杜佑《通典》所說的:「俚俗謂不能文者為胸中無墨。

」亦轉而演變成「胸無點墨」這句成語,比喻人毫無學識。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毫無學識。

使用類別用在「才識淺薄」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財大氣粗、胸無點墨的人,最令人生厭。

這篇文章絕非是他那種胸無點墨的人寫得出來的。

且讓我這個胸無點墨、不識字的白丁來教你怎麼升火吧!我不知你為何會跟這種不學無術、胸無點墨之徒混在一起?這副對聯的作者胸藏丘壑,豈是胸無點墨的俗夫所可比擬?哪知他胸無點墨,雖然急得滿頭大汗,這下聯是怎樣也對不出來。

他明明是胸無點墨,卻硬要附會風雅,才會寫出這種不知所云的詩來。

此時他恨不得用盡最美麗的詞句來形容她,只可惜胸無點墨,一句也蹦不出來! 辨  識近義不學無術、目不識丁、不識之無、腹笥甚窘反義滿腹經綸、才高八斗、博學多才、滿腹珠璣、學富五車、博古通今「不學無術」及「胸無點墨」都有沒有學問的意思。

「不學無術」側重於未經學習而沒有能力本領;「胸無點墨」則側重於學養程度低,無法做適切的表達。

不學無術胸無點墨辨似例句○ㄨ新任的總經理為人很和氣,但就是~,對公司的問題根本不了解。

ㄨ○他明明是~,卻硬要附庸風雅,才會寫出這種不知所云的詩來。

參考詞語胸中無墨注  音ㄒㄩㄥ。

ㄓㄨㄥ。

ㄨˊ。

ㄇㄛˋ漢語拼音xiōngzhōngwúmò 釋  義宋.吳子良《林下偶談.卷一》:「俚俗謂不能文者為胸中無墨,蓋亦有據。

《通典》載:『北齊策秀才,書有濫劣者,飲墨水一升。

』」腹無點墨注  音ㄈㄨˋ。

ㄨˊ。

ㄉㄧㄢˇ。

ㄇㄛˋ漢語拼音fùwúdiǎnmò 釋  義宋.吳潛《許國公奏議.卷四》:「斯得縱非全名之士,不猶愈於腹無點墨,面有甲顏,淟涊依違,嘗糞舐痔之鑑乎!」 惜墨如金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ˊ。

ㄇㄛˋ。

ㄖㄨˊ。

ㄐㄧㄣ漢語拼音xímòrúzhōngr釋  義不輕於落墨。

原指作畫時墨色宜一遍遍地薄塗,最後才能達到漸次深入、濃淡有致的深厚效果,而不宜一次大量使用濃墨。

#語出宋.費樞《釣磯立談》。

後用「惜墨如金」比喻寫字、作畫態度謹慎,不輕易下筆。

典故說明李成,號營丘,宋代人。

其先人為唐朝的宗室,五代時為逃避禍亂移居至青州的營丘,所以又稱李營丘。

他出身於貴族家庭,頗富才華,由於時局不定而不甚得志,故縱情於山水之間,以畫自娛。

初習山水畫時,李成師事荊浩、關仝(ㄊㄨㄥˊ),成熟後畫風脫離荊、關二人而獨樹一格。

他畫山水,不輕易下重筆,都是先用淡墨一遍遍的薄塗,然後才用濃墨潤色點綴,達成漸次深入、濃淡有致的深厚效果。

宋代費樞在《釣磯立談》中評論他這樣的繪畫方式為「惜墨如金」。

可知「惜墨如金」原特指這種作畫時的用墨技巧,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但語義略有轉變,泛用於比喻寫字、作畫態度謹慎,不輕易下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寫字、作畫態度謹慎,不輕易下筆。

使用類別用在「寫作謹慎」的表述上。

例句 他向來惜墨如金,雖然創作不多,卻是件件極品。

我們應該效法他惜墨如金的創作態度,不宜草率行文。

他惜墨如金,文筆篇幅雖不長,內容卻是相當出色洗鍊。

他向來惜墨如金,因此在他的創作中總看不到濫竿充數之作。

張先生的字畫十分出色,只可惜他惜墨如金,所以很難得到他的作品。

年輕一輩的作家,應該對老一輩作家嚴謹不苟、惜墨如金的文風多加學習。

辨  識近義一字不苟反義率爾操觚 細水長流 參考詞語‧小水常流‧小水長流‧水淺長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ˋ。

ㄕㄨㄟˇ。

ㄔㄤˊ。

ㄌㄧㄡˊ漢語拼音xìshuǐchángliú釋  義「細水長流」典源作「小水長流」,細、小同義;長、常義近。

謂水流細而能常久流動,比喻力量微小而能持之以恆,終有所成。

語本《佛遺教經》。

後亦用「細水長流」形容節約使用財物,而長久不缺。

典故說明「細水長流」原作「小水常流」。

不論是做事或求學,人們通常會犯上兩個大毛病,一是躁進,一是懈怠。

躁進則不從根本下工夫,妄想一步登天,如此根基不穩,日後很容易就會產生動搖。

懈怠就是身體和精神的懶散放逸,一曝十寒,不論做什麼事都難有成就。

在所引典源《佛遺教經》中,佛陀在入涅槃前最後向諸比丘說法,勸他們修行時要持之以恆地精進,不可貪多求快,也不可懈怠懶散,要像細小的溪水一樣持續不斷地淌流,而能穿透堅硬的岩石,如此去行,終有一天可以修成正果。

後來「細水長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力量微小而能持之以恆,終有所成。

或形容節約使用財物而能長久不缺。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力量微小而能持之以恆,終有所成。

使用類別用在「努力不懈」的表述上。

例句 每日存下一點小錢,細水長流,也會累積成一筆鉅款。

這對夫妻結婚三十多年,細水長流,感情始終和諧恩愛。

他天分雖然不高,但憑著細水長流的不斷努力,終於成為一位優秀的作家。

二語義說明形容節約使用財物而能長久不缺。

使用類別用在「節省儉樸」的表述上。

例句 媽媽持家的理念就是精打細算,細水長流。

我們要合理使用地球有限的資源,細水長流,才能永續經營。

得到這筆意外之財,只要細水長流,慢慢花用,三年之內,必然衣食無愁。

辨  識近義源源不斷反義殺雞取卵 參考詞語小水常流注  音ㄒㄧㄠˇ。

ㄕㄨㄟˇ。

ㄔㄤˊ。

ㄌㄧㄡˊ漢語拼音xiǎoshuǐchángliú 釋  義《佛遺教經》:「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

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

」小水長流注  音ㄒㄧㄠˇ。

ㄕㄨㄟˇ。

ㄔㄤˊ。

ㄌㄧㄡˊ漢語拼音xiǎoshuǐchángliú 水淺長流注  音ㄕㄨㄟˇ。

ㄑㄧㄢˇ。

ㄔㄤˊ。

ㄌㄧㄡˊ漢語拼音shuǐqiǎnchángliú 釋  義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卷五》:「兄且得一子食祿,自此可以水淺長流矣。

」 逍遙法外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ㄠ。

ㄧㄠˊ。

ㄈㄚˇ。

ㄨㄞˋ漢語拼音xiāoyáofǎwài釋  義犯罪者逃避了應受的法律制裁,仍自由自在。

語本《莊子.讓王》。

典故說明「逍遙法外」是指犯罪者逃過法律制裁,仍自由自在。

「逍遙」一詞見於《莊子.讓王》篇。

舜要把天下讓給善卷。

善卷回答說:「我住在宇宙之中,冬天到了就換皮毛厚衣,夏天到了就換穿麻縷薄衣。

春天時,我從事耕種,勞動我的身體;秋天時,我收割後,不愁沒食物吃。

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由自在地活於天地之間,暢意自得,無所牽掛。

我要天下做什麼?」這裡的「逍遙」表示暢意自得,無所牽掛;也就是自由自在。

法律是用法約束人行為的條文,違法者必須受罰,甚或失去自由。

一個人若犯了罪,卻未受法律的制裁,仍自由自在地活著,就稱為「逍遙法外」。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犯罪者逃避了應受的法律制裁,仍自由自在。

使用類別用在「逃過制裁」的表述上。

例句 我們絕不能讓這個大貪汙犯長期逍遙法外。

他收買警方,企圖湮滅證據,逍遙法外。

你做了這等惡事,還以為自己可以逍遙法外嗎?由於法紀嚴明,罪犯逍遙法外的情形已經大為減少。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犯罪者絕無法一直逍遙法外。

此案由於牽連甚廣,官官相護,嫌犯至今仍然逍遙法外。

他以為自己能逍遙法外,所以鋌而走險,犯下滔天大罪。

這個長期逍遙法外的歹徒,終於在今晨落網了,真是大快人心! 辨  識近義漏網之魚反義天網恢恢、法網難逃形音辨誤逍,音ㄒ|ㄠ。

逍遙,自由自在。

不可寫作「消」。

袖手旁觀 參考詞語‧傍觀縮手‧旁觀袖手‧束手旁觀‧縮手旁觀‧袖手傍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ㄡˋ。

ㄕㄡˇ。

ㄆㄤˊ。

ㄍㄨㄢ漢語拼音xiùshǒupángguān釋  義把手縮在袖子裡,在一旁觀看。

形容置身事外,不予過問。

語本唐.韓愈〈祭柳子厚文〉。

△「冷眼旁觀」 典故說明柳宗元(西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故亦稱為「柳河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德宗貞元時進士,官至監察御史。

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又貶柳州刺史,故亦稱為「柳柳州」,後死於柳州。

柳宗元與韓愈同為唐代古文運動主將,私交甚篤。

其詩文擅於刻劃山水,反映現實,風格清新峭拔。

柳宗元大部分的著名作品,是在貶謫永州的十年間完成的。

他描寫山水,不僅基於長期的觀察和敏銳的感受,更能將山水予以形象化,捕捉不同山水間的個性化特徵,賦予每一座山、每一條溪流獨特的面貌。

除了對山水的描摹,柳宗元也藉著山水來表達自身對現實的激憤不平,使其作品真正達到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雖然文名日盛,但是柳宗元在仕途上卻屢遭貶抑。

由於永貞革新失敗,柳宗元、劉禹錫及其他革新派人士相繼被貶。

柳宗元先被貶為邵州刺史,行至半路,又被加貶為永州司馬。

永州一貶十年,柳宗元才被召回京,未受到重用,便被改貶為柳州刺史。

長期的貶謫生活,對柳宗元的健康和精神造成了不小的打擊,未老先衰。

後雖經友人多方奔走,憲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但詔書未到柳州,柳宗元就已病死,時年僅四十七歲。

柳宗元的才華洋溢,抱負卻不得伸展,讓身為好友的韓愈十分感嘆,在給好友的祭文之中,韓愈寫道:「這種情形就像不善於鑿木的人,偏讓他去鑿木,結果弄得指頭流血,滿頭大汗;但是技藝純熟的大匠卻只能縮手袖間,站在旁邊觀看。

你的文章才華如此出色,反而不被重用;卻讓我們這些人,掌握了朝廷大權。

」對於柳宗元一生懷才不遇,發出了沉重的嘆息。

後來「袖手旁觀」這句成語就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置身事外,不予過問。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置身事外,不予過問。

使用類別用在「置身事外」的表述上。

例句 這是他們的家務事,別人只能袖手旁觀。

這件事關係到所有人的前途,誰也不能袖手旁觀!他是我的莫逆之交,今天他有困難,我豈能袖手旁觀?我不能袖手旁觀,讓那些外行充內行的人在那兒胡攪窮混。

大家忙成一團,她卻像個沒事人似的,袖手旁觀地站在那裡。

在未弄清楚事情發生的緣由之前,我們暫且採袖手旁觀的態度。

這事雖然與我無關,但就發生在我眼前,我能不聞不問,袖手旁觀嗎?看到路上有行動不便的人需要幫忙時,請伸手相助,千萬不要只是袖手旁觀。

這個社會真是冷漠極了,大家只知道各掃門前雪,遇到別人有事時,大多袖手旁觀,很少關切。

辨  識近義冷眼旁觀、坐視不救、作壁上觀、漠不關心、置身事外、隔岸觀火反義打抱不平、見義勇為、拔刀相助、義不容辭、搖旗吶喊「袖手旁觀」及「冷眼旁觀」都有置身事外,一旁觀看的意思。

「袖手旁觀」側重於故意不伸手相助;「冷眼旁觀」則側重冷漠旁觀而不救助。

袖手旁觀冷眼旁觀辨似例句○ㄨ看到路上有行動不便的人需要幫忙時,請伸手相助,千萬不要只是~。

ㄨ○他一直~地等待著時機來臨,打算好好地表現一番。

參考詞語傍觀縮手注  音ㄆㄤˊ。

ㄍㄨㄢ。

ㄙㄨㄛ。

ㄕㄡˇ漢語拼音pángguānsuōshǒu 釋  義宋.強至〈觀棋〉:「傍觀縮手者,往往見精微。

」旁觀袖手注  音ㄆㄤˊ。

ㄍㄨㄢ。

ㄒㄧㄡˋ。

ㄕㄡˇ漢語拼音pángguānxiùshǒu 釋  義宋.陸游〈福州請仁王堅老疏〉:「勇退急流,雖具衲子參尋之眼;旁觀袖手,要非邦人嚮慕之誠。

」清.朱素臣《十五貫.第一九齣》:「聞言意慘然,敢旁觀袖手,使兩命輕捐。

」束手旁觀注  音ㄕㄨˋ。

ㄕㄡˇ。

ㄆㄤˊ。

ㄍㄨㄢ漢語拼音shùshǒupángguān 釋  義《歧路燈.第六二回》:「你看令婿自己把家業鬧的虧損了,卻去九泉之下生法起祖宗的骨殖來。

可恨!可惱!咱們不得束手旁觀,睜著眼叫他陷于不義。

」縮手旁觀注  音ㄙㄨㄛ。

ㄕㄡˇ。

ㄆㄤˊ。

ㄍㄨㄢ漢語拼音suōshǒupángguān 釋  義宋.辛棄疾〈念奴嬌.少年握槊〉:「縮手旁觀初未識,兩兩三三而已。

」袖手傍觀注  音ㄒㄧㄡˋ。

ㄕㄡˇ。

ㄆㄤˊ。

ㄍㄨㄢ漢語拼音xiùshǒupángguān 釋  義明.湯顯祖《紫釵記.第五二齣》:「想起黃衫豪客也,女伴們袖手傍觀,英雄拔刀相濟。

」 現身說法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ㄢˋ。

ㄕㄣ。

ㄕㄨㄛ。

ㄈㄚˇ漢語拼音xiànshēnshuōfǎ釋  義本指佛、菩薩顯現種種化身,向眾生宣說佛法。

#語本《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

後用「現身說法」比喻以親身經歷為例證,來說明道理或勸導別人。

典故說明「現身說法」本佛家語,指佛或菩薩顯現種種化身,向眾生宣說佛法。

在《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中,可見觀世音菩薩因眾生的不同因緣,而顯現各種適當的化身。

藉著各類不同的化身,拉近與眾生的距離,為之說法勸化,讓眾生如願成就。

在《大乘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可找到類似的敘述。

後來「現身說法」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以親身經歷為例證,來說明道理或勸導別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以親身經歷為例證,來說明道理或勸導別人。

使用類別用在「以己訓人」的表述上。

例句 戒煙成功後,他現身說法,一再強調毅力的重要。

他以吸毒經歷現身說法,希望大家不要重蹈覆轍。

他以自己苦讀多年的經驗,現身說法,期盼莘莘學子有志竟成。

透過許多病友的現身說法,大家終於漸漸了解這種特殊病症,並懂得如何防治。

近來網路詐欺形式愈來愈多樣化,因此,電視臺紛紛邀請受害者現身說法,以免大家再受騙上當。

雪泥鴻爪 參考詞語‧泥雪鴻跡‧飛鴻印雪‧飛鴻雪爪‧鴻泥雪爪‧鴻爪雪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ㄩㄝˇ。

ㄋㄧˊ。

ㄏㄨㄥˊ。

ㄓㄠˇ漢語拼音xuěníhóngzhǎo釋  義鴻雁踏過雪泥遺留的爪痕。

比喻往事所遺留的痕跡。

語本宋.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詩。

典故說明〈和子由澠池懷舊〉詩是蘇軾給他弟弟蘇轍的一首詩。

蘇軾回憶當年與弟弟曾到過澠池,借宿在一所寺廟內,他們曾在寺廟的牆壁上題詩,但如今廟裡的老和尚已經過世,題詩的牆壁也許也崩壞了。

蘇軾在詩中寫著:人生的遭遇,就像飛雁踏過雪地留下的爪印一樣,是那麼偶然,鴻雁飛走後,沒有人知道牠的去向。

蘇軾感慨自己一生漂泊,仕途不順,境遇就像鴻雁偶然在雪泥留下爪印一樣地飄忽不定,不由得感慨萬千。

後來「雪泥鴻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往事所遺留的痕跡。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往事所遺留的痕跡。

使用類別用在「殘跡餘印」的表述上。

例句 他經常寫日記,好為浮生經歷留些雪泥鴻爪。

回首從前,已似雪泥鴻爪,種種往事難以追憶。

重訪舊地,人事已非,只剩一些依稀可辨的雪泥鴻爪。

過去的種種有如雪泥鴻爪,如今祇平添些許回憶而已。

人生苦短,更應把握青春,留下彌足珍貴的雪泥鴻爪。

參考詞語泥雪鴻跡注  音ㄋㄧˊ。

ㄒㄩㄝˇ。

ㄏㄨㄥˊ。

ㄐㄧ漢語拼音níxuěhóngjī 釋  義清.梁章鉅《浪跡叢談.卷二》:「一江分去路,兩地繫相思。

泥雪飛鴻跡,蒹葭白露詩。

」飛鴻印雪注  音ㄈㄟ。

ㄏㄨㄥˊ。

ㄧㄣˋ。

ㄒㄩㄝˇ漢語拼音fēihóngyìnxuě 釋  義明.宋濂〈大天界寺住持白庵禪師行業碑銘〉:「生死去來兮不礙真圓,飛鴻印雪兮爪趾宛然。

」飛鴻雪爪注  音ㄈㄟ。

ㄏㄨㄥˊ。

ㄒㄩㄝˇ。

ㄓㄠˇ漢語拼音fēihóngxuězhǎo 釋  義清.陳維崧〈風入松.當年結夏〉:「浮世飛鴻雪爪,故山亂葉茅庵。

」鴻泥雪爪注  音ㄏㄨㄥˊ。

ㄋㄧˊ。

ㄒㄩㄝˇ。

ㄓㄠˇ漢語拼音hóngníxuězhǎo 釋  義清.朱庭珍《筱園詩話.卷四》:「使君蒿目意不愉,遣興忽寫臥遊圖。

鴻泥雪爪無處無,一一俱倩丹青摹。

」鴻爪雪泥注  音ㄏㄨㄥˊ。

ㄓㄠˇ。

ㄒㄩㄝˇ。

ㄋㄧˊ漢語拼音hóngzhǎoxuění 釋  義清.袁枚〈答何獻葵明府書〉:「追憶當年留宿,或提燈而采荷葉,或曳足而仰星河……忽忽四五年,鴻爪雪泥,都為陳跡。

」 雪中送炭 參考詞語‧雪中之炭‧雪裡送炭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ㄩㄝˇ。

ㄓㄨㄥ。

ㄙㄨㄥˋ。

ㄊㄢˋ漢語拼音xuězhōngsòngtàn釋  義在下雪天送炭給人取暖。

比喻在人艱困危急之時,給予適時的援助。

※語或本唐.釋德行《四字經.甲乙》。

典故說明「雪中送炭」原作「雪裡送炭」。

「雪中送炭」的意思就是在大雪中給受凍的人,送來取火的木炭,讓他們保暖。

這是一種對別人表示關懷的做法。

根據《宋史.卷五.太宗本紀》的記載,宋太宗淳化四年二月間,雨雪不斷,天氣奇寒,太宗體恤當時孤苦的民眾,所以派人送去錢財、米和炭。

這就是「雪中送炭」的例子。

宋代詩人范成大有一首〈大雪送炭與芥隱〉詩,講他於大雪中送炭去給友人的事。

其中有兩句:「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意思是說不是真的來送炭,是藉機來要詩的。

這種明明是來救濟朋友,卻為朋友留餘地的做法,是值得尊敬的。

另外一位宋代的詩人高登,寫了一首〈覓蠹椽〉詩,從詩的序和內容來看,是說因為天寒,高登家中無薪柴可取暖,所以去向友人要,卻發現友人也是窮到只好把家中的酒槽劈了來當柴燒,他只好回去找看有沒有被蟲柱壞的梁柱可用。

原來盼望有人能雪中送炭,最後卻是貧困對貧困,自覺可笑又可憫。

從這些故事來看,「雪中送炭」常用來比喻在別人急困的時候,伸以援手的意思。

比宋代這些資料還要早的文獻,可以找到唐代德行禪師的《四字經》,裡頭就有「雪裡送炭」的說法。

這句成語常和「錦上添花」一起用,也可一併參考。

後來「雪中送炭」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在人艱困危急之時,給予適時的援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在人艱困危急之時,給予適時的援助。

使用類別用在「援急救危」的表述上。

例句 適時伸出援手的雪中送炭,最讓人感動。

人情現實裡,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

讓人最受用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今天您對我雪中送炭的這番情意,我將終身難忘。

我就憑著您當年雪中送炭的幾萬塊,重新站了起來。

正愁欠缺人手,你這一來幫忙,可真是雪中送炭啊!感謝您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雪中送炭,讓我們度過難關。

要不是有當年王伯伯的雪中送炭,我們一家人還有今天嗎?這是警廣「雪中送炭」的節目,讓我們幫您把愛心傳播四方。

餓了一天,這會兒您送來的蛋糕,真是雪中送炭,來得及時。

災區居民生活困頓,請大家發揮雪中送炭的精神,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當媽媽看到廖伯伯送來的米,不禁激動地說:「謝謝廖大哥的雪中送炭,您是我們家的活菩薩!」 辨  識近義急人之難、寒中送衣反義趁火打劫、落井下石、錦上添花 參考詞語雪中之炭注  音ㄒㄩㄝˇ。

ㄓㄨㄥ。

ㄓ。

ㄊㄢˋ漢語拼音xuězhōngzhītàn 釋  義清.孔尚任〈答黃仙裳書〉:「令侄酒米之餽,來自雨天,亦雪中之炭也。

」雪裡送炭注  音ㄒㄩㄝˇ。

ㄌㄧˇ。

ㄙㄨㄥˋ。

ㄊㄢˋ漢語拼音xuělǐsòngtàn 釋  義唐.釋德行《四字經.甲乙》:「破扇停秋,雪裡送炭。

」 雪上加霜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ㄩㄝˇ。

ㄕㄤˋ。

ㄐㄧㄚ。

ㄕㄨㄤ漢語拼音xuěshàngjiāshuāng釋  義雪害又加上霜害,是害上加害。

比喻苦上加苦。

※◎語或本《景德傳燈錄.卷八.大陽和尚》。

後用「雪上加霜」比喻禍患接踵而至,使傷害加重。

典故說明「雪上加霜」大概是和天氣有關的一個成語,農作物已遭雪害,如果再加上霜害,則是害上加害。

比較早的典故,可能見於《景德傳燈錄.卷八.大陽和尚》:「師云:『汝只解瞻前,不解顧後。

』伊云:『雪上更加霜。

』」這是大陽和尚和伊禪師的一番對答。

大概意思是在說當伊禪師在意於眼前他人的評語,大陽和尚說他是:「瞻前不顧後。

」(參見瞻前顧後」)意指禪師只顧到人前的表現,卻忽略人後自己的修為。

禪師被和尚斥責後,說:「真是糟糕,錯上加錯了。

」另外在《景德傳燈錄.卷一九.韶州雲門山文偃禪師》中也見「雪上加霜」的語句。

後來「雪上加霜」這個成語也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被用來比喻禍患接踵而至,使傷害加重,苦上加苦。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禍患接踵而至,使傷害加重。

使用類別用在「更加惡化」的表述上。

例句 老王不小心扭到腳,現在又被玻璃割破了手,真是雪上加霜。

老李最近不但失業,又生了重病,可真是雪上加霜,禍不單行啊!他心裡本苦,又遭到這種意外的打擊,真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了。

不肯雪中送炭也就算了,但請別再落井下石,使情況雪上加霜,更加糟糕!除龐大的醫療費負擔外,男主人又失業在家,這個家庭的經濟可說是雪上加霜,亟須外界援助。

辨  識近義禍不單行反義錦上添花 喜出望外 參考詞語‧喜出意外‧喜出非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ˇ。

ㄔㄨ。

ㄨㄤˋ。

ㄨㄞˋ漢語拼音xǐchūwàngwài釋  義望外,意想不到。

「喜出望外」指因意想不到的事感到欣喜。

語出宋.蘇軾〈與李之儀書〉五首之二。

△「大喜過望」、「喜從天降」 典故說明「望外」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在北周.庾信的〈謝趙王賚絲布等啟〉裡就有「望外之恩」一語,即指自己對於趙王的恩賜,感到十分意外。

因此「喜出望外」一語,就是因意料之外的事感到高興,最早出自宋.蘇軾〈與李之儀書〉五首之二。

蘇軾是北宋著名文人,在詩詞書畫上均有成就。

王安石倡行新法,蘇軾上書痛陳不便,得罪了王安石,被連貶數州,最遠曾貶至海南島。

被貶之時,與老友李之儀通信,信裡寫到:「辱書尤數,喜出望外。

」意思是指與李之儀八年未見,最近頻頻收到他的來信,真是令人感到意外而高興啊!後來「喜出望外」就被用來指因意想不到的事感到欣喜。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因意想不到的事感到欣喜。

使用類別用在「驚喜歡欣」的表述上。

例句 失聯多年的叔父意外歸來,讓全家都喜出望外。

接到錄取通知,喜出望外的弟弟連忙回家告訴父母。

這次大掃除找回失蹤多時的戒指,真令我喜出望外啊!能夠再見到失散多年的親人,他喜出望外,恍如夢中。

三個月前投的稿子,今天竟然被刊登出來,真是讓人喜出望外。

他趕到醫院,見孩子已脫離險境,喜出望外地和妻子相擁而泣。

很久沒有老朋友的消息了,今天在路上竟不期而遇,令我喜出望外。

朝會時,校長公布整潔競賽的名次,我們班竟然得了第一名,全班都喜出望外地跳起來! 辨  識近義大喜過望、喜從天降反義大失所望「喜出望外」及「喜從天降」都是用來形容意外的喜悅。

「喜出望外」側重於事情的結果比原先預期的好;「喜從天降」側重於原無預期卻有個好的結果。

喜出望外喜從天降辨似例句○ㄨ朝會時,校長公布整潔競賽的名次,我們班竟然得了第一名,全班都~地跳起來! ㄨ○他進家門後就直嚷著:「~!~!」原來他意外中了獎。

參考詞語喜出意外注  音ㄒㄧˇ。

ㄔㄨ。

ㄧˋ。

ㄨㄞˋ漢語拼音xǐchūyìwài 釋  義《聊齋志異.卷二》:「女忽回首,嫣然而笑。

生喜出意外,趨而從諸其家。

」喜出非望注  音ㄒㄧˇ。

ㄔㄨ。

ㄈㄟ。

ㄨㄤˋ漢語拼音xǐchūfēiwàng 釋  義《聊齋志異.卷二》:「時傅父覓子不得,正切焦慮,見子歸,喜出非望。

」 喧賓奪主 參考詞語‧喧客奪主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ㄩㄢ。

ㄅㄧㄣ。

ㄉㄨㄛˊ。

ㄓㄨˇ漢語拼音xuānbīnduózhǔ釋  義「喧賓奪主」之「賓」,典源作「客」。

喧,喧騰。

「喧賓奪主」指賓客聲勢強大,占了主人的位置,反客為主。

※#語或本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九.宋齊梁陳書.宋齊書帶敘法》。

典故說明「喧賓奪主」原作「喧客奪主」,意思是主人邀客前來,客人卻喧鬧囂張到反客為主。

在趙翼的《廿二史劄記》中使用了這句成語。

清代文人趙翼長於史學,曾著《廿二史劄記》一書,討論二十二部歷代正史的編纂方式及其優缺點,並考訂修正重要史事。

在講到南朝時的《宋書》、《齊書》時,介紹這二本史書有帶敘法,即是在為某人立傳時,如講到與此人有關的另一人,會在下文帶出這人的生平事蹟。

如在劉道規的傳記裡,講到他在攻打徐道覆時,以劉遵為將,因而贏得勝利。

下面就接著簡述劉遵這個人的生平,講完後再重回劉道規的事,這就是所謂的帶敘法。

這種方法是有好處的,因為如果每個人都要寫傳記的話,實在寫不勝寫,但有些人有事蹟可說,不寫可惜。

這樣既可省去多傳的繁瑣,又不至於埋沒這些人,實在是個寫史書的好方法。

不過,有時也有缺陷,像在〈劉義慶傳〉裡,因為敘述到他愛與文士鮑照等人交朋友,於是用了很大篇幅來寫鮑照,才又回到劉義慶,使得整篇傳記裡,主人翁劉義慶的事顯得較少,而鮑照的事反而變多,這樣顯然模糊了焦點。

趙翼用「喧客奪主」來形容〈劉義慶傳〉的整體效果,為客的鮑照篇幅過大,反而搶盡主人劉義慶的風頭。

「喧客奪主」就是「喧賓奪主」,指賓客聲勢強大,占了主人的位置,反客為主。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賓客聲勢強大,占了主人的位置,反客為主。

使用類別用在「主客顛倒」的表述上。

例句 他很不識大體,經常在宴席上喧賓奪主,搶盡主人的風采。

我們既然是客人,自然應該聽主人的吩咐,怎麼可以喧賓奪主呢?他們這樣喧嘩吵鬧,完全無視臺上表演者的存在,未免喧賓奪主了吧!雖說伴娘也要打扮,但若是比新娘還美麗,喧賓奪主,未免有點不妥。

作者對這篇小說的主角著墨不多,反而喧賓奪主地描寫了許多配角的生平。

辨  識近義反客為主、鵲巢鳩佔形音辨誤喧,音ㄒㄩㄢ。

喧騰。

不可寫作「宣」。

參考詞語喧客奪主注  音ㄒㄩㄢ。

ㄎㄜˋ。

ㄉㄨㄛˊ。

ㄓㄨˇ漢語拼音xuānkèduózhǔ 釋  義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九》:「遂覺一傳中義慶事轉少,鮑照事轉多,此未免喧客奪主矣。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二○》:「不論酒而論香,是為喧客奪主。

」 循規蹈矩 參考詞語‧循蹈規矩‧應規蹈矩‧蹈矩循規‧蹈規循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ㄩㄣˊ。

ㄍㄨㄟ。

ㄉㄠˋ。

ㄐㄩˇ漢語拼音xúnguīdàojǔ釋  義遵守禮法,不踰越法度。

語本《隋書.卷一四.音樂志中》。

△「安分守己」 典故說明「循規蹈矩」之循、蹈都有遵行、實踐的意思。

規、矩則是指圓規和角尺,是訂定方圓的工具,引申為標準、禮法。

所引典源《隋書.卷一四.音樂志中》裡,記載了皇太子出席宴會,入座後上酒,樂工演奏的歌辭第三章,大意是說:以禮來整治天下,使能共同輔佐朝庭。

每一個人都能應規蹈矩,操行貞固;以音樂來教化天下,使能和睦風氣廣布,每一個人都能過著唱歌跳舞的快樂生活。

後來「循規蹈矩」的成語就從這裡演變出來,用來形容遵守禮法,不踰越法度。

「循規蹈矩」較早的書證如《朱子語類.卷一三七.戰國漢唐諸子》:「雖是卑淺,然卻是循規蹈矩,要做事業底人,其心卻公。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遵守禮法,不踰越法度。

使用類別用在「老實規矩」的表述上。

例句 經過這次教訓,他變得循規蹈矩多了。

他平日循規蹈矩,應該不會幹這種犯法的事。

如果人人都能循規蹈矩,國家社會自然能夠安定。

循規蹈矩並不是要人拘泥形式,而是要人行為端正。

他一向循規蹈矩,行為端正,所以受到人們的敬重。

老王一輩子循規蹈矩地過日子,從沒做過什麼虧心事。

小明是個循規蹈矩的好學生,得到所有師長同學的稱讚。

這位循規蹈矩的年輕人,相信他日後一定是一位正人君子。

法律是保護循規蹈矩的人,而為非作歹者,終將受到制裁。

王科長一向循規蹈矩地做事,因此經理很放心將事情交給他處理。

辨  識近義安分守己、規行矩步反義肆無忌憚、大逆不道、放蕩不羈、橫行霸道、胡作非為、無法無天形音辨誤蹈,音ㄉㄠˋ。

遵循、實踐、履行。

不可寫作「踏」。

「循規蹈矩」及「安分守己」都有規矩老實的意思。

「循規蹈矩」側重遵守制度;「安分守己」側重遵守本分。

循規蹈矩安分守己辨似例句○ㄨ~並不是要人拘泥形式,而是要人行為端正。

ㄨ○鄉下的農人,大部分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過著~的生活。

參考詞語循蹈規矩注  音ㄒㄩㄣˊ。

ㄉㄠˋ。

ㄍㄨㄟ。

ㄐㄩˇ漢語拼音xúndàoguījǔ 釋  義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九》:「近歲有一二少年,雖開言有可喜者,而不肯循蹈規矩,好奇尚怪,遇事輒發。

」應規蹈矩注  音ㄧㄥˋ。

ㄍㄨㄟ。

ㄉㄠˋ。

ㄐㄩˇ漢語拼音yìngguīdàojǔ 釋  義《隋書.卷一四》:「齊之以禮,相趨帝庭,應規蹈矩,玉色金聲。

」蹈矩循規注  音ㄉㄠˋ。

ㄐㄩˇ。

ㄒㄩㄣˊ。

ㄍㄨㄟ漢語拼音dàojǔxúnguī 釋  義元.黃溍〈代淛東憲使請立耶律文正公書院公牒〉:「凡升堂而入室,必蹈矩而循規。

」明.沈受先《三元記.第二三齣》:「積善存仁,蹈矩循規太古民。

」蹈規循矩注  音ㄉㄠˋ。

ㄍㄨㄟ。

ㄒㄩㄣˊ。

ㄐㄩˇ漢語拼音dàoguīxúnjǔ 釋  義明.徐霖《繡繻記.第三齣》:「空勞讀數行書,蹈規循矩沒是非。

」 尋花問柳 參考詞語‧問柳尋花‧問柳評花‧問花訪柳‧尋花覓柳‧覓柳尋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ㄩㄣˊ。

ㄏㄨㄚ。

ㄨㄣˋ。

ㄌㄧㄡˇ漢語拼音xúnhuāwènliǔ釋  義出外遊賞春天的景色。

語本唐.杜甫〈嚴中丞枉駕見過〉詩。

後用「尋花問柳」比喻狎妓。

典故說明「尋花問柳」原作「問柳尋花」。

春季之時,繁花盛開,柳絲新抽,美景無限,正是尋幽訪勝的最佳時機。

「尋花問柳」本為遊賞春天的景色之意。

如杜甫在〈嚴中丞枉駕見過〉詩中,記述了身為高官的好友嚴武,於風景明媚的春天,在隨扈的陪伴之下,屈尊來拜訪自己的情誼,也抒發自己顛沛流離於世間的感慨。

約在元明時,有以「花柳營」代稱妓院等風月場所的用法,如元.喬吉〈新水令.繡閨深培養出牡丹芽套.離亭宴煞〉:「我不是琉璃井底鳴蛙,我是個花柳營中慣戰馬。

」明.賈仲名《對玉梳》第一折:「將一座花柳營,生扭做迷魂陣。

」後來「尋花問柳」用來比喻狎妓的用法,或由此演變而出。

「尋花問柳」較早的書證是出自於元.湯式〈沈醉東風.錦燦爛六橋畫舟〉曲:「一自蘇林葬土丘,再不見尋花問柳。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出外遊賞春天的景色。

使用類別用在「遊覽賞玩」的表述上。

例句 花季已經開始了,我們趁著假日去尋花問柳吧!他經常到植物園裡尋花問柳,得到不少植物的知識。

他經常到處遊山玩水,尋花問柳,欣賞大自然的風景。

二語義說明比喻狎妓。

使用類別用在「調情嫖妓」的表述上。

例句 由於忍受不了丈夫尋花問柳,張太太決定訴請離婚。

老王總是改不掉尋花問柳的毛病,難怪老婆要求離婚。

婚姻是很神聖的,我無法接受他尋花問柳,只是逢場作戲的說法。

辨  識近義拈花惹草、尋歡作樂反義正人君子、坐懷不亂 參考詞語問柳尋花注  音ㄨㄣˋ。

ㄌㄧㄡˇ。

ㄒㄩㄣˊ。

ㄏㄨㄚ漢語拼音wènliǔxúnhuā 釋  義唐.杜甫〈嚴中丞枉駕見過〉:「元戎小隊出郊坰,問柳尋花到野亭。

」《孽海花.第三一回》:「法國夫人只道他丈夫沾染中國名士積習,問柳尋花,逢場作戲,不算什麼事。

」問柳評花注  音ㄨㄣˋ。

ㄌㄧㄡˇ。

ㄆㄧㄥˊ。

ㄏㄨㄚ漢語拼音wènliǔpínghuā 釋  義《紅樓夢.第七五回》:「這些來的皆係世襲公子,人人家道豐富,且都在少年,正是鬥雞走狗、問柳評花的一干游蕩紈褲。

」問花訪柳注  音ㄨㄣˋ。

ㄏㄨㄚ。

ㄈㄤˇ。

ㄌㄧㄡˇ漢語拼音wènhuāfǎngliǔ 釋  義宋.岳珂〈戲作呈趙通判胡教授張總幹〉:「人生所願筋力強,問花訪柳同壺觴。

」尋花覓柳注  音ㄒㄩㄣˊ。

ㄏㄨㄚ。

ㄇㄧˋ。

ㄌㄧㄡˇ漢語拼音xúnhuāmìliǔ 釋  義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一》:「貌雖臞而精血未耗。

尋花覓柳,兒女事猶然自覺情長。

」覓柳尋花注  音ㄇㄧˋ。

ㄌㄧㄡˇ。

ㄒㄩㄣˊ。

ㄏㄨㄚ漢語拼音mìliǔxúnhuā 釋  義《野叟曝言.第二六回》:「這公子名叫連城,頗有才貌,性極慷慨……卻不耐煩這些收租放債事情,惟好煉丹採戰,覓柳尋花。

」 循序漸進 參考詞語‧循次漸進‧循次而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ㄩㄣˊ。

ㄒㄩˋ。

ㄐㄧㄢˋ。

ㄐㄧㄣˋ漢語拼音xúnxùjiànjìn釋  義按照一定的次序與步驟逐漸推進。

語本唐.韓愈〈答竇秀才書〉。

△「按部就班」 典故說明「循序漸進」原作「循次而進」,見於唐代文人韓愈的〈答竇秀才書〉。

韓愈在給竇秀才的信中說道:你是個青年才俊,文采豐富,意氣風發。

憑著如此優越的條件,當朝廷廣招人才時,應該可以獲得一官半職,即使未遇良好機緣,「循次而進,亦不失萬一於甲科」。

也就是說,即使這樣平平穩穩,一步一步地來,至少登進士第是沒問題的。

後來「循序漸進」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按照一定的次序與步驟逐漸推進。

宋代大儒朱熹〈答邵叔義書〉一文中談到作學問的方法時便曾說道:「讀書窮理,積其精誠,循序漸進,然後可得,決非一旦慨然永歎,而躐等坐馳之所能至也。

」意思就是說:作學問必須靠誠心誠意,一點一滴地累積,逐漸地深入推進,絕對不能想要一下子就成功。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按照一定的次序與步驟逐漸推進。

使用類別用在「逐步進行」的表述上。

例句 學習數學一定要由淺而深,循序漸進,千萬不可躁進。

做任何事都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否則難免欲速則不達。

民主改革一定要循序漸進,才不會讓民眾一時無法適應。

自從小明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地學習之後,成績進步很多。

這本哲學導論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介紹基本理論,非常適合初學者閱讀。

像他這樣循序漸進地學習,雖然成效可能較慢,總比囫圇吞棗、不求甚解要好。

辨  識近義按部就班反義揠苗助長、本末倒置、欲速不達、一步登天、好高騖遠「按部就班」及「循序漸進」都有依一定程序行事的意思。

「按部就班」側重於按照既定步驟行事;「循序漸進」則側重於逐漸深入或提升。

按部就班循序漸進辨似例句○ㄨ這部機器非常精密,請你務必~地裝卸,以免有所損傷。

ㄨ○學習數學一定要由淺而深,~,千萬不可躁進。

參考詞語循次漸進注  音ㄒㄩㄣˊ。

ㄘˋ。

ㄐㄧㄢˋ。

ㄐㄧㄣˋ漢語拼音xúncìjiànjìn 釋  義宋.朱熹〈答劉仲則書〉:「大抵讀書唯虛心專意,循次漸進,為可得之。

」循次而進注  音ㄒㄩㄣˊ。

ㄘˋ。

ㄦˊ。

ㄐㄧㄣˋ漢語拼音xúncìérjìn 釋  義唐.韓愈〈答竇秀才書〉:「操數寸之管,書盈尺之紙,高可以釣爵位,循次而進,亦不失萬一於甲科。

」宋.司馬光〈辭知制誥第一狀〉:「曏者辭免修起居注,非謂不能記錄言動,正恐循次而進,典掌誥命,取嗤四方,為國大辱。

」 循循善誘 參考詞語‧善誘循循‧循循誘人‧恂恂善導‧恂恂善誘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ㄩㄣˊ。

ㄒㄩㄣˊ。

ㄕㄢˋ。

ㄧㄡˋ漢語拼音xúnxúnshànyòu釋  義善於循序漸進地誘導別人。

語本《論語.子罕》。

△「欲罷不能」 典故說明孔子是春秋魯國陬邑人,魯定公時為大司寇,魯國大治。

後因政治理念與權臣季桓子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

孔子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有弟子三千人,顏淵是其中最賢能特出的一位。

孔門後學記錄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間的問答之語,而成《論語》一書,其中可見孔子思想的綱領,及治學的方式。

〈子罕〉篇載,顏淵感嘆道:「老師善於誘導人循序漸進地為學向善,他讓我廣求學問,行為合於禮。

使我想停止,都停不下來。

我已用盡我的才能去做,但老師如樹立新的目標,又高遠非凡,我雖想逐步追隨,也沒法辦到。

」說明孔子的學問博大精深,而且注重教學方法,按著每個人的資質和學養,一步步地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教學目標的所在。

「循循善誘」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善於循序漸進地誘導別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善於循序漸進地誘導別人。

使用類別用在「教育感化」的表述上。

例句 他循循善誘,使我很快就學會了電腦輸入法。

老師教學嚴謹,循循善誘,深受我們的愛戴。

要不是老師循循善誘,我一定無法在比賽中得獎。

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之下,同學的成績有了很大的進步。

幼稚園學童最需要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來啟發他們的心智。

我母親循循善誘,總讓我做事前先明辨是非,而非在事後一味地指摘錯誤。

參考詞語善誘循循注  音ㄕㄢˋ。

ㄧㄡˋ。

ㄒㄩㄣˊ。

ㄒㄩㄣˊ漢語拼音shànyòuxúnxún 釋  義宋.朱熹〈讀蘇氏紀年〉:「觀夫子之與顏淵言至於終日,而顏淵歎之,以為善誘循循,博文約禮,則聖人之所以教人,有始有卒,蓋亦可見,但不躐等而已。

」循循誘人注  音ㄒㄩㄣˊ。

ㄒㄩㄣˊ。

ㄧㄡˋ。

ㄖㄣˊ漢語拼音xúnxúnyòurén 釋  義《楊家將演義.第一回》:「壯年勵志苦學,屢科不第,遂隱教授,循循誘人。

」恂恂善導注  音ㄒㄩㄣˊ。

ㄒㄩㄣˊ。

ㄕㄢˋ。

ㄉㄠˇ漢語拼音xúnxúnshàndǎo 釋  義《後漢書.卷六八》:「論曰:『……恂恂善導,使士慕成名,雖墨、孟之徒,不能絕也。

』」恂恂善誘注  音ㄒㄩㄣˊ。

ㄒㄩㄣˊ。

ㄕㄢˋ。

ㄧㄡˋ漢語拼音xúnxúnshànyòu 釋  義《後漢書.卷八○》:「豈悟君子,自生怠倦,失恂恂善誘之德,同亡國驕惰之志!」唐.白居易〈襄州別駕君事狀〉:「又別駕府君即世,諸子尚幼,未就師學;夫人親執詩書,晝夜教導,恂恂善誘,未嘗以一呵一杖加之。

」 尋章摘句 參考詞語‧搜章摘句‧摘句尋章‧摘句搜章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ㄩㄣˊ。

ㄓㄤ。

ㄓㄞ。

ㄐㄩˋ漢語拼音xúnzhāngzhāijù釋  義讀書時著重搜求、摘取漂亮詞句,而少深入研究。

語出《吳書》。

後亦用以指寫作時,多套用前人的章法、語句,而不講究創意。

典故說明「尋章摘句」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讀書時著重搜求、摘取漂亮詞句,而少深入研究。

典源出自《吳書》。

三國時劉備蜀軍攻打東吳,吳主孫權派使者趙咨向魏文帝曹丕求援。

曹丕用嘲笑的語氣問趙咨:「你們吳國的君主很知道要讀書嗎?」趙咨回答說:「吳王率領百萬雄兵,任賢使能,志存經略。

如有空閒,就博覽群書,領略其精髓,不像普通的讀書人,只知道搜求、摘取漂亮詞句,而不深入研究。

」後來「尋章摘句」被用來形容讀書時著重搜求、摘取漂亮詞句,而少深入研究。

如《三國演義》第四三回:「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亦用以指寫作時,多套用前人的章法、語句,而不講究創意。

如唐.李賀〈南園〉詩一三首之六:「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挂玉弓。

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讀書時著重搜求、摘取漂亮詞句,而少深入研究。

使用類別用在「學習敷衍」的表述上。

例句 做學問不能只是尋章摘句,必須潛心研究書中義理,才能確有體會。

讀書如果只是尋章摘句,而不能深入體書中精意,那是無法得其神髓的。

二語義說明寫作時,多套用前人的章法、語句,而不講究創意。

使用類別用在「抄襲拼湊」的表述上。

例句 這篇文章詞意清新,文句流暢,與一般尋章摘句之作,迥然不同。

這首長詩通篇僅於古詩中尋章摘句,讀來生硬繞口,讓人感到毫無新意。

寫作文章時要別出新裁,只是尋章摘句,東拼西湊,是無法動人心絃的。

他寫作向來喜歡在前人名著中尋章摘句,看似炫耀他的博學,實則拾人牙慧。

參考詞語搜章摘句注  音ㄙㄡ。

ㄓㄤ。

ㄓㄞ。

ㄐㄩˋ漢語拼音sōuzhāngzhāijù 釋  義唐.沈亞之〈對省試策二道〉:「是知超乘穿札,非謂武也;搜章摘句,非謂文也。

」摘句尋章注  音ㄓㄞ。

ㄐㄩˋ。

ㄒㄩㄣˊ。

ㄓㄤ漢語拼音zhāijùxúnzhāng 釋  義元.湯式《一枝花.心懷雨露恩套》:「論文時芸窗下摘句尋章,論武時柳營內調絲弄竹。

」摘句搜章注  音ㄓㄞ。

ㄐㄩˋ。

ㄙㄡ。

ㄓㄤ漢語拼音zhāijùsōuzhāng 釋  義宋.洪芻〈始年四十二首.詩其二〉:「摘句搜章終底用,求田問舍悔全遲。

」 新陳代謝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ㄣ。

ㄔㄣˊ。

ㄉㄞˋ。

ㄒㄧㄝˋ漢語拼音xīnchéndàixiè釋  義「新陳代謝」之「陳」,典源作「故」。

代,更代、輪流。

謝,凋謝。

有代謝必有代生,「新故代謝」指時序循環中的事物更迭交替。

語本漢.蔡邕〈筆賦〉。

後用「新陳代謝」形容新舊事態的更新除舊,或為生物體細胞中各種化學反應的總稱。

典故說明「代謝」一詞在《淮南子.兵略》已可見到,原文「若春秋有代謝」,意指春夏秋冬四時交替。

到了漢代蔡邕〈筆賦〉:「新故代謝,四時之次也」,指新舊更迭交替,是四季循環的常序。

後來「新陳代謝」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新舊事態的更新除舊,或為生物體細胞中各種化學反應的總稱。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一切事態更新除舊的過程。

使用類別用在「汰舊換新」的表述上。

例句 唯有建立良好的升遷和退休制度,才能促進人事上的新陳代謝。

這些流行總是不斷地新陳代謝,以滿足年輕人求新求變的需要。

由於在上位者不肯釋出權利,所以體制的新陳代謝進行得很慢。

制度不能一成不變,唯有適時的新陳代謝,才能符合現實的需求。

二語義說明生物體細胞中各種化學反應的總稱。

使用類別用在「生理運作」的表述上。

例句 多做運動能促進新陳代謝,有益身體健康。

動物在冬眠期間,體內的新陳代謝進行得很慢。

食物經過新陳代謝後,轉換成為人體所需的能源。

各種內分泌控制人體內的所有新陳代謝,以維持生命。

辨  識近義吐故納新、除舊布新、推陳出新反義一成不變、因循守舊 想入非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ㄤˇ。

ㄖㄨˋ。

ㄈㄟ。

ㄈㄟ漢語拼音xiǎngrùfēifēi釋  義「想入非非」是從佛經中「非想非非想處」變化而來。

「非想非非想處」指佛教禪修者修習至最高的境界。

語本《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九。

後來「想入非非」轉而用來形容脫離現實的想像或念頭。

△「胡思亂想」、「異想天開」 典故說明「想入非非」為佛經「非想非非想處」的省略,指佛教禪修者修習到「非想非非想處」的境界。

《大佛頂首楞嚴經》中,佛祖說明了禪修的幾個境界。

在這個「非想非非想處」的境界中,修禪者已能拋棄了原有的思想,感覺世俗的一切及自己的身心俱已消失,是禪修的至高境界,當是指思考能力已達超玄脫俗的意思。

但後世使用此成語者,因不明「非非」的真義,整個成語轉變為形容脫離現實的想像或念頭。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脫離現實的想像或念頭。

使用類別用在「奇思異想」的表述上。

例句 請用藝術的眼光欣賞這些畫作,不要想入非非。

這些影片如此搧情,也難怪看的人會想入非非。

這種逗人的電影情節,容易引人想入非非,心迷意亂。

武俠小說會引人走入一個想入非非的世界中,視假為真。

她只多看了你一眼,你就以為對你有意思?別想入非非了!他滿腦子怪念頭,最近又想入非非地想發明一輛不必加汽油的汽車。

看了那麼多的太空人科幻影片,發覺自己也有點想入非非,常覺得自己在太空漫遊。

辨  識近義胡思亂想、異想天開「想入非非」及「胡思亂想」都有脫離現實,幻想的意思。

「想入非非」側重於思緒進入虛幻;「胡思亂想」側重於毫無根據地妄想。

想入非非胡思亂想辨似例句○ㄨ看了那麼多的太空人科幻影片,發覺自己也有點~,常覺得自己在太空漫遊。

ㄨ○男友出國唸書後,她每天~,深怕他另結新歡。

興師問罪 參考詞語‧問罪興師‧發兵問罪‧興師見罪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ㄥ。

ㄕ。

ㄨㄣˋ。

ㄗㄨㄟˋ漢語拼音xīngshīwènzuì釋  義出兵討伐有罪者。

※語或出唐.樊綽《蠻書.卷四.名類》。

後亦用「興師問罪」指前去宣布他人罪狀,並嚴加譴責。

典故說明「興師問罪」的「師」,指的是軍隊。

「興師問罪」就是出兵討伐有罪者。

這句成語見用於唐.樊綽《蠻書.卷四.名類》。

爨(ㄘㄨㄢˋ)本是蜀漢時期南中(今雲南、貴州一帶)大姓之一。

東晉時期,爨氏世代駐守於南中之地,形成地方割據局面,「爨」逐漸由姓氏變成民族泛稱,中原民族於是稱其為「爨蠻」。

隋唐之際,爨蠻分裂成東、西兩爨:東爨的主體民族為「烏蠻」;西爨的主體民族為「白蠻」,其中又包含了蒙巂、越析、浪容、邆睒、施浪、蒙舍六個部落。

唐玄宗時,兩爨的主祭崇道帶領群眾動亂,玄宗召來蒙舍部的蒙歸義前往平亂。

亂平後不久,崇道又殺了被任命為南寧都督的爨歸王,歸王被害,他的妻子阿姹回到自己的烏蠻部借兵,發兵征討崇道,轉變成整個爨族的內亂。

阿姹又派遣使者去請求蒙歸義替自己復仇,蒙歸義為安撫他們,先讓歸王之子守偶繼承父業,任寧州都督,並將女兒許配給他,另外,也將自己的另一個女兒許配給崇道的兒子輔朝。

然而,崇道雖然表示願意停戰,但其實仍舊不時發兵攻伐守偶母子,阿姹只好再請蒙歸義出面,蒙歸義於是帶領軍隊討伐崇道。

崇道戰敗,向南逃到黎州,他的家人和親信都被俘虜,蒙歸義並殺了輔朝帶回自己的女兒,崇道本人最後也被殺。

此次戰役,讓爨族的各部元氣大傷,從此分崩離析,積弱不振。

唐代樊綽的《蠻書》為雲南史籍,記載了此段歷史,對於阿姹母子求蒙歸義起兵代為征討崇道一事寫到:「阿姹又訴於歸義,興師問罪。

」這裡的「興師問罪」就是指發動軍隊前去討伐有罪者。

今日則多用來指前去宣布他人罪狀,嚴加譴責。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出兵討伐有罪者。

使用類別用在「出征討伐」的表述上。

例句 武王為解救商朝的苦難百姓,所以向商紂興師問罪。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起國際公憤,組成聯軍興師問罪。

二語義說明前去宣布他人罪狀,並嚴加譴責。

使用類別用在「指責怪罪」的表述上。

例句 就算你想要興師問罪,也得要師出有名啊!這件事情和你無關,還輪到你來興師問罪?氣憤的客戶帶著瑕疵品,向製造商興師問罪。

在對方興師問罪的教訓中,該公司已經做了全盤的檢討和改進。

老王家的窗戶又被鄰居小孩打破了,他立刻去找鄰居興師問罪。

我跟這件事一點關係也沒有,他卻跑來向我興師問罪,真是莫名其妙。

辨  識近義大動干戈、弔民伐罪、問罪秦中、興兵伐罪、聲罪致討、嚴厲譴責反義負荊請罪、握手言和 參考詞語問罪興師注  音ㄨㄣˋ。

ㄗㄨㄟˋ。

ㄒㄧㄥ。

ㄕ漢語拼音wènzuìxīngshī 釋  義明.張岱《石匱書後集.卷二五》:「迄今韓蘄王除苗傅之奸,臣職如斯方盡,是用勵兵秣馬,問罪興師。

」發兵問罪注  音ㄈㄚ。

ㄅㄧㄥ。

ㄨㄣˋ。

ㄗㄨㄟˋ漢語拼音fābīngwènzuì 釋  義《飛龍全傳.第四八回》:「今天子發兵問罪,汝等快快獻關,可免一死。

」興師見罪注  音ㄒㄧㄥ。

ㄕ。

ㄐㄧㄢˋ。

ㄗㄨㄟˋ漢語拼音xīngshījiànzuì 釋  義無名氏《衣錦還卿.頭折》:「今有沛公無禮,他先入關中,封秦府庫,改秦苛法。

某欲興師見罪,沛公盡獻秦之寶物,投吾麾下。

」 興高采烈 參考詞語‧興高彩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ㄥˋ。

ㄍㄠ。

ㄘㄞˇ。

ㄌㄧㄝˋ漢語拼音xìnggāocǎiliè釋  義文章旨趣高超,辭采峻切犀利。

語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

後用「興高采烈」形容興致勃勃,情緒熱烈的樣子。

典故說明劉勰,字彥和,南朝梁東莞人。

著有《文心雕龍》十卷五十篇,書中討論的範圍廣泛,包括文學源流、文體區分、創作方法及文學批評等方面,對我國歷代文學創作及文學批評影響深遠。

本篇〈體性〉是在討論文章的風格與作家的性情,將文章歸類成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繁縟、壯麗、新奇、輕靡八種風格,而文章風格的形成受個人的性情影響。

舉了漢、三國魏、晉各朝名家為例,如:三國魏的阮籍,為人豪邁灑脫不受約束,所以他的文章格調高遠脫俗;三國魏嵇康長得英俊有俠氣,所以文章旨趣高超,辭采峻切犀利;西晉潘岳性情輕浮思想敏捷,所以文章流暢幽美。

由此類推出,人的性情和寫出來的文章風格是相符的。

後來「興高采烈」被用來形容興致勃勃,情緒熱烈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興致勃勃,情緒熱烈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喜悅歡樂」的表述上。

例句 同學們正興高采烈地討論著畢業旅行的事。

姊姊結婚當天,親戚們都興高采烈地參加了婚禮。

每當村子節慶時,全村的居民都會興高采烈地來參加。

會場上聚集了無數興高采烈的民眾,不斷的發出歡呼聲。

每逢說起小時候得意的事,爸爸總是眉飛色舞,興高采烈。

今天是奶奶的九十歲大壽,來參加壽筵的賓客無不興高采烈。

聽說畢業旅行是要環島一周時,大家都興高采烈地歡呼起來。

一看到臺下的老師點頭表讚許,臺上的他講得更興高采烈了。

奧運代表隊傳回捷報,大家當然會如此興高采烈,喜氣洋洋了。

當他在臺上談得興高采烈時,在一旁的母親眼閃淚光地看著他。

妹妹一大早就興高采烈地開始打扮,準備去參加幼稚園畢業典禮。

今天考了一百分,才一放學,小玲立即拿著考卷,興高采烈地跑回家。

這個月統一發票對獎竟然中了一千元,我們一家人興高采烈地手舞足蹈。

球賽雖已結束,但球迷們仍意猶未盡,興高采烈地談論著剛才比賽的情況。

辨  識近義手舞足蹈、樂不可支、歡天喜地、歡欣鼓舞、心花怒放反義灰心喪氣、沒精打采、長吁短嘆、悶悶不樂、意興闌珊、興味索然、鬱鬱寡歡、愁眉不展、垂頭喪氣、如喪考妣、椎心泣血形音辨誤采,音ㄘㄞˇ。

神色。

在古代文獻中雖有作興高「彩」烈,但現在不宜寫作「彩」。

參考詞語興高彩烈注  音ㄒㄧㄥˋ。

ㄍㄠ。

ㄘㄞˇ。

ㄌㄧㄝˋ漢語拼音xìnggāocǎiliè 釋  義《孽海花.第三四回》:「唐先生方站在臺上,興高彩烈,指天劃地的在那裡開始他的雄辯。

」 學富五車 參考詞語‧博覽五車‧惠施五車‧書富五車‧書讀五車‧腹載五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ㄩㄝˊ。

ㄈㄨˋ。

ㄨˇ。

ㄐㄩ漢語拼音xuéfùwǔjū釋  義讀過的書可以裝滿五大車。

形容人書讀很多,學識廣博。

語本《莊子.天下》。

△「大同小異」 典故說明惠施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主張任何事物都要循名責實,是名家的代表。

名家事事計較邏輯的態度和主張超脫逍遙的莊子有頗大的出入,所以莊子常藉惠施來作反面的例子。

莊子說惠施讀過的書雖可以裝五輛車之多,學問淵博,知識豐富。

但也弄得思想龐雜,說的道理並不適切。

後來,「學富五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書讀很多,學識廣博。

古人以簡牘寫書,能裝滿五輛車,數量確實不少,但這裡的五車未必實指,只是用來喻指書的數量很多的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書讀很多,學識廣博。

使用類別用在「學識廣博」的表述上。

例句 他學富五車,見識宏博,深受學生的敬仰。

如果不能活用貫通,就算學富五車,也只是讀死書。

他是個學富五車的學者,你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向他請教。

小李讀書沒有比人多,卻喜歡表現出一副學富五車的模樣。

不過隨口問個問題就被考倒了,你這樣哪能算是學富五車?他不但學富五車,而且有獨到的見解,你應該向他多請教。

老王雖然學富五車,仍持續追求新知,勤學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即使是學富五車的學者,仍要不斷充實新知。

辨  識近義滿腹經綸、才高八斗反義不學無術、目不識丁、胸無點墨、腹笥甚窘、不識之無 參考詞語博覽五車注  音ㄅㄛˊ。

ㄌㄢˇ。

ㄨˇ。

ㄐㄩ漢語拼音bólǎnwǔjū 釋  義《初刻拍案驚奇.卷一○》:「才過子建,貌賽潘安。

胸中博覽五車,腹內廣羅千古。

」惠施五車注  音ㄏㄨㄟˋ。

ㄕ。

ㄨˇ。

ㄐㄩ漢語拼音huìshīwǔjū 釋  義宋.樂雷發〈烏鳥歌〉:「莫讀書!莫讀書!惠施五車今何如?」書富五車注  音ㄕㄨ。

ㄈㄨˋ。

ㄨˇ。

ㄐㄩ漢語拼音shūfùwǔjū 釋  義《醒世恆言.卷三五》:「真個胸中書富五車,筆下句高千古。

」書讀五車注  音ㄕㄨ。

ㄉㄨˊ。

ㄨˇ。

ㄐㄩ漢語拼音shūdúwǔjū 釋  義明.無名氏《尋親記.第一八齣》:「我好癡,教孩兒學甚文章!比似我書讀五車,那曾上金馬玉堂?」腹載五車注  音ㄈㄨˋ。

ㄗㄞˋ。

ㄨˇ。

ㄐㄩ漢語拼音fùzàiwǔjū 釋  義宋.楊萬里〈送李童子西歸〉:「江西李家童子郎,腹載五車于王皇。

」宋.劉克莊〈贈蜀士盧石受.詩二首之二〉:「命寧一錢直,腹載五車行。

」 蕭規曹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ㄠ。

ㄍㄨㄟ。

ㄘㄠˊ。

ㄙㄨㄟˊ漢語拼音xiāoguīcáosuí釋  義漢代曹參繼蕭何為相國,舉事皆無所變更。

#典出《史記.卷五四.曹相國世家》。

後用「蕭規曹隨」比喻後人依循前人所訂的規章辦事。

△「率由舊章」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五四.曹相國世家》載,秦朝末年,群雄並起,劉邦也在鄉親支持下起兵加入伐秦的行列。

當時劉邦的陣營中蕭何和曹參二人深得劉邦的信任與賞識。

後來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封蕭何為丞相,而蕭何便參考前朝文獻,陸續制定出典章、制度和法令。

曹參原本與蕭何的交情很好,蕭何做丞相之後,兩人之間有了嫌隙,彼此就漸漸疏遠。

雖然如此,蕭何在臨死前,仍然向劉邦推薦曹參來繼任丞相。

曹參在繼任丞相後,對於一切的政策、法令,都仍然依照蕭何所制定的繼續執行,不加改變。

曹參認為一切的法令,在當初蕭何的時候就規定得很明確,所以只要謹守職責,不要有所廢失即可,因此在他做丞相的這段時間,一切都遵守之前的規模。

當時人們歌誦蕭何和曹參說:蕭何制定了嚴明一致的法規,而曹參沿用蕭何訂下的法度,無所更動,因此為政者當清淨無為,而人民生活即能得到安定。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蕭規曹隨」,漢代揚雄〈解嘲〉一文即用了這句話,後多用來比喻後人依循前人所訂的規章行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後人依循前人所訂的規章辦事。

使用類別用在「依循舊章」的表述上。

例句 自他上任以來,一切行事都依照舊章,蕭規曹隨。

我決定今後公司的政策不再蕭規曹隨,而是全盤創新。

蕭規曹隨的作法不是不可以,但面對環境挑戰則稍嫌消極。

我才上任,先不妨蕭規曹隨,等弄清公司情況後再提出改革的計畫。

張經理上任以來雖只蕭規曹隨,但公司人事安定,業務反倒蒸蒸日上。

我們對於好的制度,當然可以蕭規曹隨,但是不合時宜的,就須大幅革新。

現代社會變化快速,主政者若只知蕭規曹隨,必然會處處碰壁,難有建樹。

舊制度再好也須隨宜修改,你只知道蕭規曹隨,公司是不可能有什麼大發展的。

辨  識近義因循守舊、率由舊章、陳陳相因、一成不變反義不主故常、改弦更張、改弦易轍、鼎新革故、棄舊圖新、標新立異 響遏行雲 參考詞語‧歌遏行雲‧聲遏行雲‧遏斷行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ㄧㄤˇ。

ㄜˋ。

ㄒㄧㄥˊ。

ㄩㄣˊ漢語拼音xiǎngèxíngyún釋  義聲音清越嘹亮,可直上天際,止住行雲。

形容歌聲響亮高妙。

語出《列子.湯問》。

△「餘音繞梁」、「響徹雲霄」 典故說明《列子》書中記載著一則故事:相傳從前秦國有個愛唱歌的人薛譚,去向秦青學習歌唱技巧,可是在還沒全部學會之前,他就自以為已經學成,於是向老師辭行,打算返鄉。

秦青也不挽留他,還在郊外大道上設酒食為薛譚送行。

在餞別的酒席中,秦青打著節拍,展開歌喉,唱起慷慨悲壯的曲子,歌聲高亢清越,振動了林間的樹木,又直上天際,遏止了浮雲的行進。

薛譚聽到這樣的歌聲,才知道原來自己所學的不過是一些皮毛,於是請求秦青原諒,仍舊繼續拜師學藝,並且自此之後,再也不敢有學成歸鄉的念頭。

《列子》文中以「聲振林木,響遏行雲」形容秦青的歌聲,後來「響遏行雲」演變為成語,就用來形容歌聲響亮高妙。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歌聲響亮高妙。

使用類別用在「歌聲嘹亮」的表述上。

例句 這位聲樂家的歌聲,響遏行雲,十分嘹亮。

許多人被他那響遏行雲的歌聲吸引,紛紛佇足聆聽。

他將此首歌唱得如此響遏行雲,把作者原義表露無遺。

她所演唱的歌劇,高亢處響遏行雲,低迴時如黃鶯出谷。

由於有著一副響遏行雲的好歌喉,這個新人很快就在歌壇上竄起。

辨  識近義穿雲裂石、聲動梁塵、繞梁三日、響徹雲霄「響遏行雲」及「響徹雲霄」都有聲音嘹亮的意思。

「響遏行雲」只用於歌聲,側重於聲音的高亢優美;「響徹雲霄」適用範圍較廣,側重於聲音的大聲宏亮。

響遏行雲響徹雲霄辨似例句○ㄨ她所演唱的歌劇,高亢處~,低迴時如黃鶯出谷。

ㄨ○比賽結束,我國終於拿下睽違已久的世界冠軍,歡呼之聲~。

參考詞語歌遏行雲注  音ㄍㄜ。

ㄜˋ。

ㄒㄧㄥˊ。

ㄩㄣˊ漢語拼音gēèxíngyún 釋  義唐.權德輿〈三婦〉:「大婦剌繡文,中婦縫羅裙,小婦無所作,嬌歌遏行雲。

」明.海瑞〈樂耕堂〉:「棋驚宿鳥搖深竹,歌遏行雲入九天。

」聲遏行雲注  音ㄕㄥ。

ㄜˋ。

ㄒㄧㄥˊ。

ㄩㄣˊ漢語拼音shēngèxíngyún 釋  義元.夏伯和《青樓集.賽簾秀》:「朱簾秀之高弟,……聲遏行雲,乃古今絕唱。

」遏斷行雲注  音ㄜˋ。

ㄉㄨㄢˋ。

ㄒㄧㄥˊ。

ㄩㄣˊ漢語拼音èduànxíngyún 釋  義元.王惲〈題珠簾繡序後〉:「芳悰苦殢同心賞,遏斷行雲唱鷓鴣。

」 懸崖勒馬 參考詞語‧勒馬懸崖‧臨崖勒馬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ㄒㄩㄢˊ。

ㄧㄞˊ。

ㄌㄜˋ。

ㄇㄚˇ漢語拼音xuányáilèmǎ釋  義「懸崖勒馬」之「懸」,典源作「臨」。

臨到懸崖時,緊勒住馬,不繼續前進。

比喻到了危險的邊緣而及時回頭。

※語或本元.鄭光祖《智勇定齊》第三折。

典故說明「懸崖勒馬」原作「臨崖勒馬」。

懸崖勒馬的意思是瀕臨懸崖而能及時勒住奔馬。

比喻到了危險的邊緣而能及時醒悟回頭。

這句成語出現較早的文獻,為元.鄭光祖《智勇定齊》雜劇。

劇中第三折講到主角鍾離春擺下一個「九宮八卦」的奇陣,要手下合眼虎詐敗,引誘秦兵的將領孫操入陣。

孫操入陣被縛之後,鍾離春就取笑他有眼不識她佈下的機關,只會猛追詐敗的敵將,讓自己誤入險境。

如今就像船開到江心,才要補漏,也好像臨斷崖才知勒馬,已經來不及了。

如今撞到陣中,正是有路回不得了!文中「臨崖勒馬纔收騎」的意思就是「臨懸崖而勒馬」。

「懸崖勒馬」這句成語就是用來比喻人到了危險的邊緣而及時回頭。

清代.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卷八.如是我聞二》中也有一段故事,說到一位書生借宿在京城的雲居寺。

認識了同住的一個約十四五歲的童子,兩個人非常要好。

後來才知道這個童子是「杏花精」變的。

雖然童子辯稱「精」和「魅」不同,卻無法不承認,他親近書生是為了吸其精氣,讓自己化成人形。

書生警覺到這和鬼魅沒有不同,立即推開童子離去。

所以紀昀稱讚他說:「書生懸崖勒馬,可謂大智慧矣。

」意思就是說這位書生能警悟險境,及時回頭,是具有很高的智慧啊!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到了危險的邊緣而及時回頭。

使用類別用在「及時醒悟」的表述上。

例句 警方勸這些歹徒懸崖勒馬,趕快棄械投降。

你的心性逐漸沉淪,再不懸崖勒馬,那就後悔莫及了。

你若再執迷不悟,必將連累家人,該是懸崖勒馬的時候了。

你吸毒成癮,屢勸不改,如再不懸崖勒馬,那就十分危險了。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現在懸崖勒馬,錯誤還是可以挽救的。

他一度嗜賭,幸而後來懸崖勒馬,狠下心戒除,才未造成妻離子散的遺憾。

從言談中,我們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你已處在犯罪邊緣,希望你能懸崖勒馬,知所悔改,以免遺憾終身。

看到當年一起浪蕩江湖的朋友,一個個因為作姦犯科而遭到懲處,老張暗自慶幸要不是當初懸崖勒馬,改過向善,今天也可能要身陷囹圄。

辨  識近義浪子回頭、迷途知返、回頭是岸反義至死不悟、執迷不悟 參考詞語勒馬懸崖注  音ㄌㄜˋ。

ㄇㄚˇ。

ㄒㄩㄢˊ。

ㄧㄞˊ漢語拼音lèmǎxuányái 釋  義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六》:「偶差一念,魔障遂生。

幸道力原深,故忽迷忽悟,能勒馬懸崖耳。

」臨崖勒馬注  音ㄌㄧㄣˊ。

ㄧㄞˊ。

ㄌㄜˋ。

ㄇㄚˇ漢語拼音línyáilèmǎ 釋  義元.鄭光祖《智勇定齊.第三折》:「這廝不識咱運機,將人來緊追襲。

呀!你如今船到江心補漏遲,抵多少臨崖勒馬纔收騎。

尚兀自追趕著爭持,不睹事撞入咱陣裡,你正是有路無歸。

」《野叟曝言.第五六回》:「虧得老襟丈臨崖勒馬,不然,以祖父世傳之產業,而換幾根籌馬,豈不傷心?」 支吾其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

ㄨˊ。

ㄑㄧˊ。

ㄘˊ漢語拼音zhīwúqící釋  義形容以含混牽強的言語,搪塞應付他人。

※語或出《官場現形記》第二八回。

典故說明「支吾」是說話含混不清,搪塞了事之意。

如《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馮公問其鄉貫出身,承信言語支吾,似有羞愧之色。

」也可重疊成「支支吾吾」,如《兒女英雄傳》第五回:「怎麼問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因此「支吾其詞」就是指用含混的言語帶過,以應付他人。

《官場現形記》第二八回:「這黃胖姑一句話在口頭,沒有說出……但是,這句話又不便向時筱仁說明,只得支吾其詞道:『這不過我想情度理是如此。

……』」描述黃胖姑有話不敢說,只得含混打發應付。

後來「支吾其詞」就用以形容以含混牽強的言語,搪塞應付他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以含混牽強的言語,搪塞應付他人。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含混」的表述上。

例句 一問到這件事,他就支吾其詞,恐怕其中有什麼隱情。

對於他的婚姻狀況,他總是支吾其詞,不願正面回答。

嫌犯遇著路檢,神色慌張,支吾其詞,引起了檢查人員的懷疑。

當議員質詢到預算的分配時,官員居然支吾其詞,無法自圓其說。

他是個健談的人,但有關感情的部分卻總是支吾其詞,令人不解。

法官問話時,他支吾其詞,交代不清,讓人懷疑他說詞的真實性。

一提起此事,他總是支吾其詞,不像他平常爽快個性,必然另有隱情。

辨  識近義支支吾吾、左支右吾、吞吐其辭、吞吞吐吐、含糊其詞、閃爍其詞反義心直口快、一五一十、言之鑿鑿、直言不諱、直截了當、開門見山 中流砥柱 參考詞語‧中流底柱‧砥柱中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ㄨㄥ。

ㄌㄧㄡˊ。

ㄉㄧˇ。

ㄓㄨˋ漢語拼音zhōngliúdǐzhù釋  義如砥柱般屹立在湍急的水流中。

#語本《晏子春秋.內篇.諫下》。

比喻獨立不撓、能擔當重任支撐大局的人。

△「二桃殺三士」 典故說明「中流砥柱」原作「砥柱之流」。

《晏子春秋》書中記載一則「二桃殺三士」的故事:齊景公手下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人對人傲慢無禮,於是晏子上諫言請求齊景公殺掉他們,並且獻上計謀說:「不如賞賜他們三人兩顆桃子,誰功勞大就可以吃桃子。

」三人為了證明自己功勞大,爭著要得到桃子,最後三人都因為爭桃感到羞愧自殺而亡。

其中古冶子在誇耀其功勛時說:「吾嘗從君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流。

當是時也,冶少不能游,潛行逆流百步,順流九里,得黿而殺之。

」大意是:我曾經和國君一起渡河時,遇到一隻黿,牠咬住車子左邊那匹馬的腳,拖著潛入砥柱山那段湍急的水流中。

那時,我不能在水面游泳,只有潛到水裏,頂住逆流,潛行百步,又順著水流,潛行了九里,才抓住那大黿,將它殺死了。

」這裡的砥柱山位於三門峽東,根據《水經注》記載,當年大禹治水時,這座山因為擋住水道而被鑿開,之後河水流到這裡就分流而過,這座山就像根巨大的柱子,屹立於黃河急流之中,所以取名為砥柱。

後來「中流砥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獨立不撓、能擔當重任支撐大局的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獨立不撓、能擔當重任支撐大局的人。

使用類別用在「身分重要」、「重大緊要」的表述上。

例句 時代青年要做國家的中流砥柱,要扛起振興國家的責任。

在這局勢多變的時代,知識分子更應做國家的中流砥柱。

父親是我們家的中流砥柱,他也像一棵大樹般,庇廕了這個家。

林總經理是公司的中流砥柱,如果他辭職,公司一定會出問題。

教練年紀雖大,卻是隊上的中流砥柱,只要有他在,軍心就能穩定下來。

從歷史上可以得知,每當世局不安的時候,知識分子總是扮演著中流砥柱的角色。

老王處事向來堅毅、果敢,在大是大非之前,他總是像中流砥柱般,堅持正義的一方。

辨  識近義一柱擎天反義、隨波逐流 參考詞語中流底柱注  音ㄓㄨㄥ。

ㄌㄧㄡˊ。

ㄉㄧˇ。

ㄓㄨˋ漢語拼音zhōngliúdǐzhù 釋  義宋.朱熹〈與陳侍郎書〉:「方群邪競逐、正論消亡之際,而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然若中流之底柱。

」砥柱中流注  音ㄉㄧˇ。

ㄓㄨˋ。

ㄓㄨㄥ。

ㄌㄧㄡˊ漢語拼音dǐzhùzhōngliú 釋  義《晏子春秋.內篇》:「(古治子曰)吾嘗從君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

」宋.黃庭堅〈跋砥柱銘後〉:「余觀砥柱之屹中流,閱頹波之東注,有似乎君子士大夫。

」《文史通義.內篇二》:「以為先生所以砥柱中流者,特以文從字順,不汩沒於流俗。

」 正本清源 參考詞語‧塞源端本‧敦本正源‧正本澄源‧清原正本‧清源正本‧澄源正本‧端本正源‧端本澄源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ㄥˋ。

ㄅㄣˇ。

ㄑㄧㄥ。

ㄩㄢˊ漢語拼音zhèngběnqīngyuán釋  義從根本、源頭上清理整頓。

比喻澈底改革以解決問題。

語本《漢書.卷二三.刑法志》。

△「拔本塞源」 典故說明「正本清源」原作「清原正本」。

漢代的史學家班固,曾在《漢書》的〈刑法志〉中討論國家的刑法制度,認為當時的法律有許多不合宜的地方,處刑的輕重常拿捏不當,重者太重,死刑人數過多;輕者太輕,無法達到遏止的效果。

在這種情況之下,無法遏止輕犯者作惡,官吏又每每以斬大盜建立威信,結果社會依然混亂。

原因除了禮樂教養的缺乏外,就是刑法制定不當的後果。

所以班固認為必須要從源頭開始清理、從根本開始整頓,也就是從檢討刑法制度做起,修改不當的法令,重新衡量罰則的輕重,才能使社會達到真正的安定,人民有安樂的生活。

後來「正本清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澈底改革以解決問題。

出現「正本清源」的書證如《晉書.卷三.武帝紀》:「思與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於置胤樹嫡,非所先務。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澈底改革以解決問題。

使用類別用在「澈底解決」的表述上。

例句 人人養成守法觀念,才是正本清源,維護社會治安的好方法。

我們必須在思想上正本清源,才能去除一些不正確的價值判斷。

如今社會風氣敗壞,想要移風易俗,唯有正本清源,從心靈改革著手。

如果要完全消弭工程綁標的弊端,就必須正本清源地從制度面下手才行。

想要助他步上正途,唯有斷絕他跟不良朋友的往來,才是正本清源的好方法。

公司內部弊病叢生,他雖想要正本清源地加以改革,卻無法克服來自各方面的許多阻撓。

辨  識反義捨本逐末 參考詞語塞源端本注  音ㄙㄜˋ。

ㄩㄢˊ。

ㄉㄨㄢ。

ㄅㄣˇ漢語拼音sèyuánduānběn 釋  義唐.楊夔〈原晉亂說〉:「西晉之亂,百代所悲,移都江左,是塞源端本之日也。

」敦本正源注  音ㄉㄨㄣ。

ㄅㄣˇ。

ㄓㄥˋ。

ㄩㄢˊ漢語拼音dūnběnzhèngyuán 釋  義《晉書.卷七五》:「古之善政,司契而已,豈不以其敦本正源,鎮靜流末乎!」正本澄源注  音ㄓㄥˋ。

ㄅㄣˇ。

ㄔㄥˊ。

ㄩㄢˊ漢語拼音zhèngběnchéngyuán 釋  義《舊唐書.卷一》:「欲使玉石區分,薰蕕有辨,長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從沙汰。

」明.劉基《誠意伯文集.春秋明經》:「觀《春秋》之所書,然後正本澄源之意可得而知矣。

」清原正本注  音ㄑㄧㄥ。

ㄩㄢˊ。

ㄓㄥˋ。

ㄅㄣˇ漢語拼音qīngyuánzhèngběn 釋  義《漢書.卷二三》:「豈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論,刪定律令,籑二百章,以應大辟。

」清源正本注  音ㄑㄧㄥ。

ㄩㄢˊ。

ㄓㄥˋ。

ㄅㄣˇ漢語拼音qīngyuánzhèngběn 釋  義《魏書.卷六九》:「夫潔其流者清其源,理其末者正其本,既失之在始,庸可止乎?」澄源正本注  音ㄔㄥˊ。

ㄩㄢˊ。

ㄓㄥˋ。

ㄅㄣˇ漢語拼音chéngyuánzhèngběn 釋  義宋.魏了翁〈再辭免除權工部侍郎奏狀〉:「此正百官修輔,澄源正本之時,當養之以厚,不當導之以薄。

」《宋史.卷四二三》:「杜漸防微,澄源正本,使君身之所自立者先有其地。

」端本正源注  音ㄉㄨㄢ。

ㄅㄣˇ。

ㄓㄥˋ。

ㄩㄢˊ漢語拼音duānběnzhèngyuán 釋  義《晉書.卷八四》:「端本正源者,雖不能無危,其危易持。

」端本澄源注  音ㄉㄨㄢ。

ㄅㄣˇ。

ㄔㄥˊ。

ㄩㄢˊ漢語拼音duānběnchéngyuán 釋  義《舊唐書.卷三七》:「誠願坦然更化,以身先之,端本澄源,滌瑕蕩穢。

」元.王惲〈克己齋記〉:「而公端本澄源之志,實有在於此。

」 正襟危坐 參考詞語‧整襟危坐‧歛襟危坐‧正襟安坐‧肅襟危坐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ㄥˋ。

ㄐㄧㄣ。

ㄨㄟˊ。

ㄗㄨㄛˋ漢語拼音zhèngzhōngrwéizuò釋  義整理服裝儀容,端正坐好。

形容莊重誠敬的樣子。

語出《史記.卷一二七.日者列傳》。

典故說明日者,指占候卜筮的人。

太史公司馬遷撰寫的〈日者列傳〉,是楚人司馬季主的傳記。

司馬季主,精通《易》理,擅長黃老之術,在長安東市替人占卜為生。

這天,中大夫宋忠和博士賈誼兩人剛好都輪到放假,於是聚在一起討論大《易》和先王聖人的道術。

賈誼說他曾經聽說,古代的聖人如果不在朝廷當官,就一定置身於醫生或卜者的行列,他想去找卜者來驗證這句話的真實性。

兩人來到市集,在占卜的店鋪中遇到閒坐的司馬季主。

席中,司馬季主講述天地自然運行規則,和陰陽吉凶的緣由,聽起來都很有道理,這使得他們感到十分驚異,曉得是遇見高人,連忙把帽子戴正,繫好帽帶,並整理衣襟,端正地坐好,然後才開始發問。

後來「正襟危坐」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莊重誠敬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莊重誠敬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端莊嚴謹」的表述上。

例句 只見將軍正襟危坐,威風凜凜。

他讀經時,一定正襟危坐,表情肅穆。

這只是閒聊,大家放輕鬆,不須如此正襟危坐。

上人開示時,眾信徒正襟危坐十分虔敬地聆聽著。

先生講課時,他就在一旁正襟危坐,靜靜地聽著。

以前的人照相,一定正襟危坐,哪像現在花樣百出。

今天他正襟危坐,和平日嘻皮笑臉的樣子判若兩人。

廳堂中正襟危坐的就是族長,請大家上前問候請安。

這兩塊石頭宛如正襟危坐的孫子敬聽爺爺的教誨,所以被稱為「祖孫岩」。

她用眼角對身旁正襟危坐的他偷瞄一眼,心裡想:「這就是我未來的丈夫!」 辨  識近義威儀孔時反義回頭掣腦、威儀不肅 參考詞語整襟危坐注  音ㄓㄥˇ。

ㄐㄧㄣ。

ㄨㄟˊ。

ㄗㄨㄛˋ漢語拼音zhěngjīnwéizuò 釋  義《宋史.卷四三六》:「道傳少莊重,稍長,讀河南程氏書,玩索義理,至忘寢食,雖處暗室,整襟危坐,肅如也。

」歛襟危坐注  音ㄌㄧㄢˋ。

ㄐㄧㄣ。

ㄨㄟˊ。

ㄗㄨㄛˋ漢語拼音liànjīnwéizuò 釋  義明.朱國楨《湧幢小品.卷一七》:「後值不飲時,歛襟危坐,議論英發。

」正襟安坐注  音ㄓㄥˋ。

ㄐㄧㄣ。

ㄢ。

ㄗㄨㄛˋ漢語拼音zhèngjīnānzuò 釋  義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一九》:「昔貶涪州,過漢江,中流,船幾覆,舉舟之人皆號泣。

伊川但正襟安坐,心存誠敬。

」肅襟危坐注  音ㄙㄨˋ。

ㄐㄧㄣ。

ㄨㄟˊ。

ㄗㄨㄛˋ漢語拼音sùjīnwéizuò 釋  義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二》:「朱子肅襟危坐而答曰:『嗚呼!噫嘻!客何為而及乎此也?』」 正中下懷 參考詞語‧恰中下懷‧正中其懷‧正中己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ㄥˋ。

ㄓㄨㄥˋ。

ㄒㄧㄚˋ。

ㄏㄨㄞˊ漢語拼音zhèngzhòngxiàhuái釋  義恰好符合自己的心意。

※語或出《水滸傳》第六三回。

典故說明「正中下懷」的「下懷」乃謙稱自己的心意。

例如《紅樓夢》第一○回提到賈珍因為媳婦秦氏生病,請了一位大夫張先生來看病,賈珍說:「就請先生進去看看兒婦,仰仗高明,以釋下懷。

」意思就是說仰仗先生高明的醫術,來消解我內心的疑慮。

而「正中下懷」一語則是表示別人意見恰好符合自己的心意。

這句成語常見於小說,例如《水滸傳》第六三回提到盧俊義和石秀一起身陷官府,梁山泊好漢們知道後,寫了多封信給梁中書。

梁中書找來王太守,兩人商量後,想加以嚴處或立即縱放都不妥。

因此交代牢頭蔡福暫時緊中帶寬地加以看管。

蔡福本來就想結識梁山泊好漢,一聽上級不但不立即斬殺,還如此寬容處理,「正中下懷」。

「正中下懷」亦作「正中己懷」。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恰好符合自己的心意。

使用類別用在「符合心意」的表述上。

例句 拆夥的提議,正中下懷,我還會猶疑不決嗎?這話對於他正中下懷,難怪他會毫不遲疑地答應。

這種安排對於他正中下懷,難怪會露出一臉微笑。

公司待久了,難免生厭,一聽外調,正中下懷,樂不可支。

爸爸是個釣魚迷,閒來無事,恰好有人相約,對於他,可謂正中下懷。

辨  識近義如願以償、稱心如意反義大失所望、事與願違 參考詞語恰中下懷注  音ㄑㄧㄚˋ。

ㄓㄨㄥˋ。

ㄒㄧㄚˋ。

ㄏㄨㄞˊ漢語拼音qiàzhòngxiàhuái 釋  義《二刻拍案驚奇.卷七》:「行(ㄏㄤˊ)首領命,就喚將薛倩來侍著。

東老正要問他來歷,恰中下懷,命取一個小杌子,賜他坐了。

」正中其懷注  音ㄓㄥˋ。

ㄓㄨㄥˋ。

ㄑㄧˊ。

ㄏㄨㄞˊ漢語拼音zhèngzhòngqíhuái 釋  義《東周列國志.第八七回》:「孝公聞『伯(霸)術』二字,正中其懷,命景監即召衛鞅。

」《醒世恆言.卷二九》:「汪知縣就把一罈,差人轉送與盧柟。

盧柟見說是美酒,正中其懷,無限歡喜。

」正中己懷注  音ㄓㄥˋ。

ㄓㄨㄥˋ。

ㄐㄧˇ。

ㄏㄨㄞˊ漢語拼音zhèngzhòngjǐhuái 釋  義《紅樓夢.第六○回》:「夏婆子聽了,正中己懷,忙問因何。

」 志同道合 參考詞語‧同志合道‧志合意同‧志同心合‧志同氣合‧道合志同‧道同志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ˋ。

ㄊㄨㄥˊ。

ㄉㄠˋ。

ㄏㄜˊ漢語拼音zhìtóngdàohé釋  義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

#語本漢.王充《論衡.逢遇》。

△「合志同方」、「情投意合」 典故說明「志同道合」原作「道同志合」。

《論衡》是漢代王充所作,〈逢遇〉篇主旨在說想要在政治上一帆風順,要有好時機,遇到一個提拔自己的人,才高行潔,不保證能夠當官。

王充列舉虞舜、許由二人,都是唐堯時的聖人,但虞舜繼承帝統,許由卻遁入山林;太公、伯夷二人,都是周朝時的賢人,但太公受封,而伯夷卻餓死首陽山下。

雖然都是聖者賢人,彼此理想、志趣一致,但是同中有異,合中有離,人的境遇不同,結果也就迥異,終究都是取決於出生能否逢時,所遇能否得人。

後來「志同道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

出現「志同道合」的書證如宋.陳亮《陳亮集.卷一九.書.與呂伯恭正字四首其二》:「天下事常出於人意料之外,志同道合,便能引其類,自非元惡大憝,皆可借其利心以成回復之勢。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

使用類別用在「志向投合」的表述上。

例句 小陳和我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小王和小朱志同道合,攜手創業。

他們志同道合,合開了一家音樂社。

多參加各種活動,就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逢假日,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小聚,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一個人雖有諸多朋友,但稱得上志同道合的,不過一二人而已。

辨  識近義如魚得水、情投意合、意氣相投反義分道揚鑣、同床異夢、不相為謀、扞格不入、貌合神離「志同道合」及「情投意合」都有彼此雙方極為契合的意思。

「志同道合」側重於志向與理想上的契合;「情投意合」側重於感情與心意上的契合。

志同道合情投意合辨似例句○ㄨ他們~,合開了一家音樂社。

ㄨ○他們相處日久,~,決定廝守一生。

參考詞語同志合道注  音ㄊㄨㄥˊ。

ㄓˋ。

ㄏㄜˊ。

ㄉㄠˋ漢語拼音tóngzhìhédào 釋  義清.方望溪〈兵部尚書法公墓表〉:「始知公忠孝發於至誠,體國憂民,常恨未得同志合道人,相與輔成治教,而深患時人惟知以虛偽比周自便其身圖。

」志合意同注  音ㄓˋ。

ㄏㄜˊ。

ㄧˋ。

ㄊㄨㄥˊ漢語拼音zhìhéyìtóng 釋  義漢.袁康《越絕書.卷六》:「終日而語,疾陳霸王之道,志合意同。

」志同心合注  音ㄓˋ。

ㄊㄨㄥˊ。

ㄒㄧㄣ。

ㄏㄜˊ漢語拼音zhìtóngxīnhé 釋  義明.陸采《明珠記.第二八齣》:「官居臺省,曾叨寵倖,只為愛山水窠巢,早離脫仕途坑阱。

喜你志同心合,志同心合,果然堪敬!」志同氣合注  音ㄓˋ。

ㄊㄨㄥˊ。

ㄑㄧˋ。

ㄏㄜˊ漢語拼音zhìtóngqìhé 釋  義唐.韓愈〈徐泗豪三州節度掌書記廳石記〉:「蔚乎其相章,炳乎其相輝,志同而氣合,魚川泳而烏雲飛也,愈樂是賓主之相得也。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四》:「逢原每不樂補之所為,而墨花實不逮,唯長於平遠,遇志同氣合者始為作之。

」道合志同注  音ㄉㄠˋ。

ㄏㄜˊ。

ㄓˋ。

ㄊㄨㄥˊ漢語拼音dàohézhìtóng 釋  義《三國志.卷一九》:「昔伊尹之為媵臣,至賤也,呂尚之處屠釣,至陋也,及其見舉於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謨神通,豈復假近習之薦,因左右之介哉。

」道同志合注  音ㄉㄠˋ。

ㄊㄨㄥˊ。

ㄓˋ。

ㄏㄜˊ漢語拼音dàotóngzhìhé 釋  義漢.王充《論衡.逢遇》:「夫賢聖道同,志合趨齊,虞舜、太公行耦,許由、伯夷操違者,生非其世,出非其時也。

」宋.司馬光〈授校勘謝龐參政啟〉:「嘗託僚寀,獲友高明,道同志合,出處如一。

」 折衝尊俎 參考詞語‧尊俎折衝‧折衝俎豆‧折衝樽俎‧折衝罇俎‧樽俎折衝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ㄜˊ。

ㄔㄨㄥ。

ㄗㄨㄣ。

ㄗㄨˇ漢語拼音zhéchōngzūnzǔ釋  義折衝,挫退敵人攻城的戰車。

尊俎,古時盛裝酒肉的器皿,泛指宴席。

「折衝尊俎」指在酒宴談判間,不以武力制敵取勝。

#語本《晏子春秋.內篇.雜上》。

典故說明《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中有一則關於晏子在酒宴上運用智慧制敵取勝的事:晉平公想要攻打齊國,先派遣范昭到齊國去觀察其政局。

齊景公設宴款待范昭,席間范昭要求用齊景公使用過的酒具斟酒。

飲酒過後,晏子請人更換酒具。

接著,范昭假裝酒醉,要求樂官為他演奏成周的樂曲,但被樂官拒絕。

晏子撤換酒具的舉動,在暗示范昭的無禮行為,而樂官的拒絕,則是因為只有君主才能演奏成周的樂曲,但范昭只是一位臣子,根本就不可以使用天子的樂曲。

范昭想要試探齊國君臣的反應,以及冒犯他們的禮儀,但都被晏子和樂官給識破了,所以范昭回國向晉平公說明過程,並告訴他不可以攻打齊國。

後來孔子聽到了這件事,就說:「晏子在宴席之間,運用了智慧就制退敵人於千里之外,真是高明!而樂官也參與協助了這件事情。

」後來「折衝尊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在酒宴談判間,不以武力制敵取勝。

在《戰國策.齊策五》中蘇秦遊說齊閔王時,也提到攻戰的主要方法並不是用兵,千丈高的城池,可以在宴席之間攻拔;百尺的陷陣戰車,也可以在臥席之上摧毀。

意思和《晏子春秋》是一樣的,都在說明不需動用一兵一卒,在杯酒之間,就可以挫退敵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在酒宴談判間,不以武力制敵取勝。

使用類別用在「交際談判」的表述上。

例句 透過他折衝尊俎,這件事終於得到圓滿解決而不再繼續紛爭不已。

他雖然不斷地為公司折衝尊俎,可惜這個合約最後還是沒有談成。

這位外交官員曾多次在國際場合上折衝尊俎,為我國爭取到很多外交優勢。

這次合作對象十分挑剔,幸虧有李經理和他們折衝尊俎,為我們爭取到不少利益。

不要看他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其實他在幽默談笑間,往往就能折衝尊俎,和人化敵為友。

他常充當折衝尊俎的角色,至今已化解過許多人對本公司的歧見,是一個相當善於談判的人物。

參考詞語尊俎折衝注  音ㄗㄨㄣ。

ㄗㄨˇ。

ㄓㄜˊ。

ㄔㄨㄥ漢語拼音zūnzǔzhéchōng 釋  義清.王夫之《噩夢》:「若宋趙普、韓琦皆贈王爵,亦何病於國!雖秦檜亦濫王封,然不可以檜之失訾普、琦之得也。

……公侯之名,惜於論道經邦、尊俎折衝之文臣如此。

」折衝俎豆注  音ㄓㄜˊ。

ㄔㄨㄥ。

ㄗㄨˇ。

ㄉㄡˋ漢語拼音zhéchōngzǔdòu 釋  義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六》:「(王)晉溪此舉,蓋不煩一旅、不損一財而地方尋定,謀之堂廟之上,而定難於數千里之外,若身履其地,所謂折衝於俎豆者非耶?」折衝樽俎注  音ㄓㄜˊ。

ㄔㄨㄥ。

ㄗㄨㄣ。

ㄗㄨˇ漢語拼音zhéchōngzūnzǔ 釋  義晉.張翰〈雜詩.一○首之七〉:「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

折衝樽俎間,制勝在兩楹。

」《孽海花.第六回》:「總算沒有另外賠款割地,已經是他折衝樽俎的大功,國人應該紀念不忘的了!」折衝罇俎注  音ㄓㄜˊ。

ㄔㄨㄥ。

ㄗㄨㄣ。

ㄗㄨˇ漢語拼音zhéchōngzūnzǔ 釋  義《宋史.卷二九五》:「慶歷初,劉六符來,執攻無術略,不能折衝罇(樽)俎,以破其謀。

」樽俎折衝注  音ㄗㄨㄣ。

ㄗㄨˇ。

ㄓㄜˊ。

ㄔㄨㄥ漢語拼音zūnzǔzhéchōng 釋  義宋.張元幹〈代上折樞彥質生朝.詩二首之一〉:「天扶王室挺生申,瑞啟中興社稷臣,樽俎折衝常自任,廟堂康濟更何人?」 助紂為虐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ㄨˋ。

ㄓㄡˋ。

ㄨㄟˊ。

ㄋㄩㄝˋ漢語拼音zhùzhòuwéinüè釋  義紂,商代的暴君。

「助紂為虐」指協助紂王施行暴政,比喻協助壞人做壞事。

語出晉.謝靈運〈晉書武帝論〉。

△「助桀為虐」 典故說明紂,是商朝最後一個君王,他好酒淫樂,殺害許多忠良的賢臣,對人民暴斂又使用酷刑,百姓們對他多所怨尤。

虐,是殘暴的意思。

「助紂為虐」就是幫助紂王做壞事,後來引申為協助壞人做壞事的意思。

晉代謝靈運在〈晉書武帝論〉提到:周武王討伐紂王後,將宮殿中的后妃佳麗釋放,不繼續紂王殘暴、不合理的政策。

而晉武帝司馬炎在稱帝後,雖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但卻在平定吳國孫皓後,一併接收了吳國五千名的佳麗,這樣的作為是犯了和孫皓同樣的錯誤。

後來「助紂為虐」被用來比喻協助壞人做壞事。

另外,夏朝也有一個暴君叫桀,所以這個成語或者說做「助桀為虐」,但以「助紂為虐」較為常用。

如《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就是使用「助桀為虐」一詞,記載秦朝末年劉邦起兵反秦,看到咸陽宮殿的富麗堂皇,想要留住在宮裡。

張良勸諫他:「現在才剛打敗秦朝,就想要享受秦宮奢侈的生活,這就是所謂的『助桀為虐』,在幫助壞人做壞事。

怎能獲得民心,平定天下。

」劉邦聽了頓時覺悟,才帶領軍隊撤出咸陽城。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協助壞人做壞事。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助人為惡」的表述上。

例句 自從匪酋被捕後,助紂為虐的黨羽也陸續落網,真是大快人心。

你既已知道這些物品是贓物,為何要助紂為虐,幫犯罪集團銷贓呢?看著那個女孩被搶劫,他不但不施援手,反而助紂為虐,協助歹徒逃逸。

客戶資料要小心保管,免得被有心人士拿去當人頭,無形之中助紂為虐而不自知。

他雖然後悔自己助紂為虐地幫助不法集團詐取人民錢財,可惜為時已晚,後半輩子註定要在監牢中度過了。

辨  識近義為虎作倀、助桀為虐、為虎傅翼反義為民除害 壯志凌雲 參考詞語‧凌雲壯志‧凌雲意氣‧壯志淩雲‧志陵雲霓‧意氣干雲‧氣概凌雲‧膽氣凌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ㄨㄤˋ。

ㄓˋ。

ㄌㄧㄥˊ。

ㄩㄣˊ漢語拼音zhuàngzhìlíngyún釋  義雄壯豪邁的志向直衝天際。

形容志氣高遠。

語本三國魏.曹植〈學宮頌〉。

△「凌雲之氣」、「氣厲青雲」 典故說明三國魏陳思王曹植曾作〈學宮頌〉來表彰孔子的德行和事蹟。

文中提到孔子不只胸中充塞仁義,更能將仁義之說,推廣於天地之間;至於他的志向更是豪邁得直上雲霄。

由於他這種秉持仁義的德行和高超陵雲的心志,使得隨他學習修行的三千學生,個個都是傑出賢能的人才。

〈學宮頌〉的原文為「志陵雲霓」,陵是登上或升上的意思,文獻上多通作「凌」,後人常說「凌駕」於某某之上,用的就是這個意思。

雲霓高掛天空而無上,因此志陵雲霓就被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心志非常雄壯、高遠。

「壯志淩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志氣高遠。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志氣高遠。

使用類別用在「志向遠大」的表述上。

例句 沒想到當年壯志凌雲的他,今日竟然變得如此萎靡不振。

初出社會的新鮮人,哪一個不是壯志凌雲地想要出人頭地。

你一遇到挫折就退縮,難道已將當年壯志凌雲的理想都給忘了嗎?一個人不但要能壯志凌雲,同時更要認真踏實,才能獲得一番成就。

即使環境惡劣,他仍舊不改壯志凌雲的氣概,終於開創出一番事業。

經過這些無情的折磨,在他身上已經看不到當年壯志凌雲的豪氣了。

別看他年紀已大,胸中可是壯志凌雲,愛國熱忱更是絲毫不輸給年輕人。

辨  識近義志在千里、青雲之志、凌雲之志、雄心壯志、雄心萬丈、鴻鵠之志反義胸無大志 參考詞語凌雲壯志注  音ㄌㄧㄥˊ。

ㄩㄣˊ。

ㄓㄨㄤˋ。

ㄓˋ漢語拼音língyúnzhuàngzhì 釋  義宋.黃機〈鵲橋仙.松梢擎雪〉:「凌雲壯志,垂天健翮,九萬扶搖路穩。

」凌雲意氣注  音ㄌㄧㄥˊ。

ㄩㄣˊ。

ㄧˋ。

ㄑㄧˋ漢語拼音língyúnyìqì 釋  義清.趙翼〈心餘詩已刻於京師謝蘊山觀察覓以寄示展閱累日為題三律.其一〉:「凌雲意氣談天口,彷彿音容尚眼前。

」壯志淩雲注  音ㄓㄨㄤˋ。

ㄓˋ。

ㄌㄧㄥˊ。

ㄩㄣˊ漢語拼音zhuàngzhìlíngyún 釋  義宋.京鏜〈定風波.休臥元龍百尺樓〉:「莫道玉關人老矣,壯志淩雲,依舊不驚秋。

」元.許有壬〈沁園春.老子當年〉:「老子當年,壯志淩雲,巍科起家。

」志陵雲霓注  音ㄓˋ。

ㄌㄧㄥˊ。

ㄩㄣˊ。

ㄋㄧˊ漢語拼音zhìlíngyúnní 釋  義《藝文類聚.卷三八》:「仁塞宇宙,志陵雲霓,學者三千,莫不俊乂。

」意氣干雲注  音ㄧˋ。

ㄑㄧˋ。

ㄍㄢ。

ㄩㄣˊ漢語拼音yìqìgānyún 釋  義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孫安國、王、謝能言諸賢,悉在會稽王許。

殷與孫共論易象妙於見形。

孫語道合,意氣干雲。

一坐咸不安孫理,而辭不能屈。

」氣概凌雲注  音ㄑㄧˋ。

ㄍㄞˋ。

ㄌㄧㄥˊ。

ㄩㄣˊ漢語拼音qìgàilíngyún 釋  義宋.韓元吉〈祭資政殿大學士賀公文〉:「猗歟我公,挺然不群;自其少時,氣概凌雲。

」膽氣凌雲注  音ㄉㄢˇ。

ㄑㄧˋ。

ㄌㄧㄥˊ。

ㄩㄣˊ漢語拼音dǎnqìlíngyún 釋  義唐.張說〈破陳樂詞.二首之二〉:「少年膽氣凌雲,共許驍雄出群。

匹馬城西挑戰,單刀薊北從軍。

」 忠心耿耿 參考詞語‧丹心耿耿‧耿耿丹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ㄨㄥ。

ㄒㄧㄣ。

ㄍㄥˇ。

ㄍㄥˇ漢語拼音zhōngxīngěnggěng釋  義形容極為忠誠。

※語或本漢.劉向《九歎.惜賢》。

典故說明《九歎》是劉向為追念屈原忠信之節操而作,表面上是吟詠屈原,實際上是自歎身世。

在〈惜賢〉篇中,劉向舉王子僑、申徒狄、許由、伯夷、介之推、申生、卞和、伍子胥、比干的事蹟,說明自己雖具他們的清高忠直,也一樣不免被陷害。

他本想放棄高尚的品德,但內心因此感到痛苦而作罷;也想要迎合世俗,無奈心意閉塞而不能開竅。

在渾濁的環境裡,即使呈獻自己微不足道的誠信,卻仍然被小人離間而壅蔽。

劉向深嘆有志難伸,只得心悲憤而涕橫流。

「忠心耿耿」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極為忠誠。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極為忠誠。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忠心誠意」的表述上。

例句 他一生對國家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在這間公司待了十年,一直忠心耿耿地工作。

小明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員工,所以得到老闆的器重。

他雖然遭到奸人誣陷,仍對國家忠心耿耿,誓無二志。

我們有那麼多忠心耿耿的三軍將士,一定可以打敗侵略者。

每個軍人都該對國家忠心耿耿,不受任何的影響而有所改變。

老王一向對公司忠心耿耿,最近居然因細故就被革職了,真令人唏噓不已。

辨  識近義赤膽忠心、忠肝義膽、忠貞不二反義心懷不軌、心懷叵測、心懷異志 參考詞語丹心耿耿注  音ㄉㄢ。

ㄒㄧㄣ。

ㄍㄥˇ。

ㄍㄥˇ漢語拼音dānxīngěnggěng 釋  義元.許衡〈沁園春.自笑平生〉:「念拙謀難遂,丹心耿耿,韶華易失,兩鬢星星。

」耿耿丹心注  音ㄍㄥˇ。

ㄍㄥˇ。

ㄉㄢ。

ㄒㄧㄣ漢語拼音gěnggěngdānxīn 釋  義明.李開先〈鑷白〉:「蕭蕭白髮三千丈,耿耿丹心一寸灰。

」 忠言逆耳 參考詞語‧逆耳之言‧逆耳忠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ㄨㄥ。

ㄧㄢˊ。

ㄋㄧˋ。

ㄦˇ漢語拼音zhōngyánnìěr釋  義誠懇正直的規勸往往刺耳,而不易被人接受。

#語本《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良藥苦口」、「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典故說明戰國七雄中的韓國,因為飽受強鄰秦國的威脅,加上國君無能,人心渙散,以致內憂外患交迫,隨時都可能亡國。

韓非身為韓國的諸公子之一,曾在荀子門下受業學習,希望能用一己之才,為國效力,挽救國勢。

他雖屢次上書勸諫韓王,卻無法受到重用。

於是他把滿腔的抱負雄心,寫成《韓非子》一書。

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提到︰有用的藥,吃起來雖然覺得很苦,但是聰明的人卻會勉強自己喝下它,因為知道吃下之後能夠治好自己的病;忠直的話語,聽起來讓人很難受,但是英明的君主卻會聽從,因為知道採納之後可以成就大業。

後來「忠言逆耳」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誠懇正直的規勸往往刺耳,而不易被人接受。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誠懇正直的規勸往往刺耳,而不易被人接受。

使用類別用在「良言刺耳」的表述上。

例句 我懂得忠言逆耳的道理,同仁的批評,我虛心接受。

我知道這些話會惹你不快,但忠言逆耳,還望多加思量。

雖然忠言逆耳,但是為了公司好,該說的話我還是不得不說。

他本來就叛逆性強,更何況忠言逆耳,我看你這番話白說了。

辨  識近義良藥苦口 參考詞語逆耳之言注  音ㄋㄧˋ。

ㄦˇ。

ㄓ。

ㄧㄢˊ漢語拼音nìěrzhīyán 釋  義《三國志.卷五三》:「忠臣挾難進之術,吐逆耳之言,其不合也,不亦宜乎!」《明史.卷一九○》:「自﹝王+缶﹞及楊廷和、蔣冕、毛紀以強諫罷政,迄嘉靖季,密勿大臣無進逆耳之言者矣。

」逆耳忠言注  音ㄋㄧˋ。

ㄦˇ。

ㄓㄨㄥ。

ㄧㄢˊ漢語拼音nìěrzhōngyán 釋  義明.無名氏《四馬投唐.楔子》:「誰想此人不聽某之言,他久後悔之晚矣也。

我忠心主意要興兵,逆耳忠言不肯聽。

」 知難而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

ㄋㄢˊ。

ㄦˊ。

ㄊㄨㄟˋ漢語拼音zhīnánértuì釋  義作戰時遇形勢不利就先行退兵。

◎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後用「知難而退」泛指行事遇到困難就退縮不前或應伺機退卻。

典故說明「知難而退」原是古代兵書中的一個術語,意思是:作戰時應隨機應變,遇形勢不利就先行退兵。

在《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及《左傳.宣公十二年》中都引錄了這個術語。

春秋時代,晉、楚為最兩個最大的國家,彼此都無不想擊敗對方以爭奪霸權,常藉其他小國之名向對方開戰。

根據《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載,楚成王出兵包圍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援,晉文公於是準備向楚國開戰。

楚成王得知這個消息,便立刻命令軍隊撤離,他說:「千萬不要和晉國軍隊交戰!晉文公重耳登基前在外流亡十九年,嚐盡各種艱難險阻,也詳知民情。

而今上天賜予天命,我們怎麼能以人力違逆天意呢?《軍志》裡說:『如果對方是適當的人選,就應該退兵。

』又說:『知道形勢不利就應先行退卻。

』又說:『不要與有德者為敵。

』這三者都針對晉國來說的啊!」楚成王話中的「知難而退」,即是引自兵書《軍志》。

另外,典源又見《左傳.宣公十二年》,內容則是表述楚國攻打鄭國,晉國派兵援鄭,但晉軍抵達前鄭國就已投降,晉軍統帥荀林父(ㄈㄨˇ)於是打算班師回朝。

當時,中軍副將先縠(ㄏㄨˊ)不同意,主張追擊楚軍,上軍主將士會勸他說:「一個國家若是德行、刑罰、政令、事務、典章、禮儀都具備,那就不應與他為敵。

楚國現在正是這樣,我們如何能與他為敵?何況,看到有可乘之機就前進,看到形勢不利就先退卻,如此才是用兵之道啊!」士會的這番話,其中也用到「知難而退」一語,在《左傳》的這兩個篇章裡,此語所表述的都是一種戰略運用。

後來「知難而退」則被用來泛指行事遇到困難退縮不前或應伺機退卻。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作戰時遇形勢不利則行退兵。

使用類別用在「殘弱怯戰」的表述上。

例句 敵軍見到我軍兵力強大,便知難而退,開始撤軍。

只要我方繼續加強防禦工事,對方屢攻不進,就會知難而退。

二語義說明指行事遇到困難退縮不前或應伺機退卻。

使用類別用在「顧忌畏縮」的表述上。

例句 想要成就事業,必須冒險犯難,不能有知難而退的想法。

既然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就該知難而退,何必硬撐呢?這次試鍊的條件很嚴格,目的就是希望沒能力的人知難而退。

相親時,她故意說一些讓對方難堪的話,就是要對方知難而退。

辨  識反義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知難而行、勇往直前 知己知彼 參考詞語‧知彼知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

ㄐㄧˇ。

ㄓ。

ㄅㄧˇ漢語拼音zhījǐzhībǐ釋  義「知己知彼」,典源作「知彼知己」。

「知彼知己」意謂正確澈底地了解自己以及對手的實力。

語本《孫子.謀攻》。

典故說明「知己知彼」原作「知彼知己」。

「知己知彼」是指除了解自己外,對於對方的情況也有透澈地了解及掌握,最早是使用在軍事方面。

在《孫子.謀攻》中就提到,能夠確切了解敵我雙方的優劣長短,掌握詳細的情況,這樣在每次的作戰中,才能避免危險,而對於敵我雙方其中一方的狀況不了解,在作戰時,就會互有勝負。

如果都不了解對方和自己的情況,那這樣的軍隊,在每次作戰時,就會遭遇危險。

後來「知己知彼」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正確澈底地了解自己以及對手的實力。

出現「知己知彼」的書證如元.劉敏中〈念奴嬌.烏飛兔走〉詞:「美景良辰,親朋密友,有酒何妨醉。

高歌一曲,二三知己知彼。

」此處是指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誼深切的意思。

演變到後來,「知己知彼」的使用範圍已經從軍事擴充到其他方面,如外交、商場上的競爭等,能夠「知己知彼」,才能在重要的關鍵做出正確的決策。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正確澈底地了解自己以及對手的實力。

使用類別用在「了解敵我」的表述上。

例句 面對敵軍,一定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只要能夠知己知彼,就可以一切操之在我,輕鬆主導戰局。

只有知己知彼,在爾虞我詐的商場中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為了能夠知己知彼,政府投注大量的資源,以增強情報單位的任務。

除了了解自己的情況,也要清楚對方的實力,這才是真正的知己知彼,足以克敵致勝。

參考詞語知彼知己注  音ㄓ。

ㄅㄧˇ。

ㄓ。

ㄐㄧˇ漢語拼音zhībǐzhījǐ 釋  義《孫子.謀攻》:「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清.吳喬《圍爐詩話.卷四》:「元微之極推重杜詩,而自不學杜,先得我心。

知彼知己者,決不妄動。

」 直搗黃龍 參考詞語‧痛飲黃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ˊ。

ㄉㄠˇ。

ㄏㄨㄤˊ。

ㄌㄨㄥˊ漢語拼音zhídǎohuánglóng釋  義黃龍,即黃龍府,金人都城。

「直搗黃龍」是宋時名將岳飛討伐金人時,以直抵金人都城黃龍府與部下相激勉。

語本《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列傳》。

後用「直搗黃龍」指直接進擊敵方都城、巢穴。

典故說明「黃龍」是指黃龍府,在今吉林省境,宋朝時為金人的都城。

「直搗黃龍」本來是岳飛討伐金人時,以直抵金人都城黃龍府與部下相激勉,所採取的應戰策略。

後來擴大引申,除了戰事以外,也可以用在各種競賽中,為了爭取勝利所用的策略,直接深入對方內部要地。

《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列傳》提到,岳飛在對抗金人的戰役中,屢戰屢勝,士氣高昂。

自燕京以南,金兵的號令無法施行,許多金朝的將領、官兵也都率領部眾向岳飛投降。

岳飛的軍隊士氣大振,岳飛也很高興,就勉勵將士說:「我們要深入敵軍,直接攻克金人的都城黃龍府,然後大家就可以痛快地盡情喝酒以資慶祝!」後來「直搗黃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以借指直接進擊敵方都城、巢穴。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直接進擊敵方都城、巢穴。

使用類別用在「深入敵穴」的表述上。

例句 趁此大捷,我軍應當一鼓作氣,直搗黃龍,掃穴犁庭。

只要攻下這個關卡,我軍直搗黃龍的目標就指日可待了。

我們今天將要直搗黃龍,澈底消滅敵人,與諸君痛飲一番。

戰爭初期,我軍採取直搗黃龍的戰法,越過眾多據點,直攻敵人巢穴,把敵人打得潰不成軍。

我隊有明星守門員把關,防守是固若金湯。

對手想直搗黃龍,射門得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辨  識近義長驅直入反義聲東擊西 參考詞語痛飲黃龍注  音ㄊㄨㄥˋ。

ㄧㄣˇ。

ㄏㄨㄤˊ。

ㄌㄨㄥˊ漢語拼音tòngyǐnhuánglóng 釋  義《精忠岳傳.第七七回》:「丹心誓補前人事,浩氣臨戎不顧身;痛飲黃龍雪舊恥,平吞鴨綠報新君。

」 炙手可熱 參考詞語‧勢可炙手‧炙手之勢‧炙手而熱‧熱可炙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ˋ。

ㄕㄡˇ。

ㄎㄜˇ。

ㄖㄜˋ漢語拼音zhìshǒukěrè釋  義手一靠近就覺得很熱。

比喻地位尊貴,勢燄熾盛。

#語出唐.裴庭裕《東觀奏記》卷中。

後亦用「炙手可熱」比喻廣受歡迎,名聲極盛。

典故說明唐代宣宗時,崔鉉在朝中擔任要職,權勢極大。

每次當他要做重要決策時,都會找鄭魯、楊紹復、段瓌、薛蒙一同商討,所以此四人在當時同樣也是聲名顯赫,握有權柄。

於是有這樣的一段話流傳著:「炙手可熱,楊、鄭、段、薛;欲得命通,魯、紹、瓌、蒙。

」這段話便是形容鄭魯等人的權勢如日中天,赤燄讓人覺得好像會燙手一樣,若是想順利推展政令,一定得先有他們的支持。

「炙手可熱」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句成語,用來比喻地位尊貴,勢燄熾盛;亦用來比喻廣受歡迎,名聲極盛。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地位尊貴,勢燄熾盛。

使用類別用在「地位顯要」的表述上。

例句 當年他在老總跟前真是紅到炙手可熱,誰敢得罪他?這篇社論竟敢諷刺當今炙手可熱的那些政治人物,確實不容易。

他現在可是總經理跟前紅人,炙手可熱得很,你何苦跟他過不去呢?我本想去看看老朋友,哪知人家在政界正炙手可熱,我根本不得其門而入。

二語義說明比喻廣受歡迎,名聲極盛。

使用類別用在「名聲顯赫」的表述上。

例句 她是國內炙手可熱的名作家,每一部小說都洛陽紙貴。

他是剛出爐的影帝,當然炙手可熱,各大電影公司爭相邀他拍片。

她憑著超群的歌藝在歌壇奮鬥,現在已經是個炙手可熱的紅牌歌星了。

吳導演把中國功夫帶入好萊塢,獨特的風格使他成為電影界炙手可熱的人物。

辨  識近義如日中天、勢燄熏天反義乏人問津形音辨誤炙,音ㄓˋ,烤的意思。

不可寫作「灸」。

參考詞語勢可炙手注  音ㄕˋ。

ㄎㄜˇ。

ㄓˋ。

ㄕㄡˇ漢語拼音shìkězhìshǒu 釋  義宋.龔明之《中吳紀聞.卷四》:「時朱勔用事,勢可炙手,士大夫俛節從之者甚多,惟公始終無附意。

」炙手之勢注  音ㄓˋ。

ㄕㄡˇ。

ㄓ。

ㄕˋ漢語拼音zhìshǒuzhīshì 釋  義宋.劉克莊〈專壑堂記〉:「半山之進也,與群小共國;其退也,炙手之勢一寒,翹材之客皆去。

」炙手而熱注  音ㄓˋ。

ㄕㄡˇ。

ㄦˊ。

ㄖㄜˋ漢語拼音zhìshǒuérrè 釋  義《明史.卷二一○》:「嵩(嚴嵩)久握重權,炙手而熱。

干進無恥之徒,附羶逐穢,麇集其門。

致士風日偷,官箴日喪。

」熱可炙手注  音ㄖㄜˋ。

ㄎㄜˇ。

ㄓˋ。

ㄕㄡˇ漢語拼音rèkězhìshǒu 釋  義唐.鄭棨《開天傳信記》:「安樂公主,上之季妹也,附會韋氏,熱可炙手,道路懼焉。

」 招搖過市 參考詞語‧過市招搖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ㄠ。

ㄧㄠˊ。

ㄍㄨㄛˋ。

ㄕˋ漢語拼音zhāoyáoguòshì釋  義指故意在人多的地方炫耀自己,以引人注意。

語本《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

典故說明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

生有聖德,學無常師。

後來為了推行他的政治理念,帶著弟子周遊列國,首先到達衛國。

在衛國住了一個多月後,有一天衛靈公約孔子一同外出,衛靈公偕同南子夫人和宦官雍渠同坐一輛車,而讓孔子乘坐副車跟隨在後,經過街道時,大事張揚引起人民的注意。

於是孔子就很感慨地說:「我沒見過喜好美德就像喜歡美人那樣的人。

」覺得衛靈公這樣對待他是一種恥辱,就離開了衛國。

後來「招搖過市」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故意在人多的地方炫耀自己,以引人注意。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故意在人多的地方炫耀自己,以引人注意。

使用類別用在「張揚炫耀」的表述上。

例句 穿了這一身睡衣招搖過市,豈非丟人現眼?他經常開著法拉利的跑車招搖過市,十分惹眼。

中了彩券頭彩,最好收斂點,可別招搖過市,惹來麻煩。

今天重型機車騎士舉行遊行,成群結隊非常拉風地招搖過市。

看他一身名牌,穿金戴銀的招搖過市,顯然就是在炫耀財富。

他們家那幾位千金常常駕著跑車,招搖過市,十分引人側目。

在這樸素的鄉下,縱然只是騎輛新摩托車,也算是招搖過市的了。

像她那樣老喜歡穿華服、坐名車,招搖過市,得小心別被歹徒盯上。

夏天的黃昏仍是炎熱的,街上少了行人,只有幾條野狗招搖過市地穿過馬路。

辨  識近義大搖大擺、前呼後擁反義深藏若虛、韜光養晦 參考詞語過市招搖注  音ㄍㄨㄛˋ。

ㄕˋ。

ㄓㄠ。

ㄧㄠˊ漢語拼音guòshìzhāoyáo 釋  義清.王韜《海陬冶遊錄.餘錄》:「憑闌凝望,過市招搖,雖分聲價之低昂,各擅風花之點染。

」 招搖撞騙 參考詞語‧撞騙招搖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ㄠ。

ㄧㄠˊ。

ㄓㄨㄤˋ。

ㄆㄧㄢˋ漢語拼音zhāoyáozhuàngpiàn釋  義形容憑藉他人名聲,到處炫耀、詐騙。

※語或出《紅樓夢》第一○六回。

典故說明「招搖」一詞出現得相當早,在《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就有一段記載︰衛靈公帶著夫人,要孔子隨行,故意讓車駕經過市集,在人多的地方,以引人注意,誇耀自己,這就是「招搖過市」一語的典源。

後來又有「大事招搖」、「招搖撞騙」的用法。

「招搖撞騙」就是借名炫耀,到處詐騙。

在《紅樓夢》第一○六回裡說到賈赦和賈政二府被抄家,後蒙皇恩,赦免賈政。

親友前來問候,勸賈政要注意一下自己的官聲。

賈政忙著問,外頭對他為官的風評如何。

有的親友就說,雖然沒有真憑實據,但確實聽到賈政在糧道任上,如何叫門人收賄的傳言。

賈政連忙表示自己行事是對天可表,從來不敢有這種念頭。

只是部屬在外頭「招搖撞騙」,一旦鬧出事來,擔待不起。

這裡的「招搖撞騙」就是藉賈政的名聲,在外行騙的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借名炫耀,到處詐騙。

使用類別用在「詐欺騙取」的表述上。

例句 這是招搖撞騙的老鼠會,你可別上當受騙。

這些歹徒虛設行號,到處招搖撞騙,許多商家因此受害。

做人要憑良心,如果到處招搖撞騙,最後終將受法律制裁。

他想憑著一疊假鈔招搖撞騙,結果很快就被人識破,扭送警局。

他賣假藥、假酒,一輩子盡幹些招搖撞騙的勾當,難怪家人都不理他。

他假借董事長的名義到處招搖撞騙,最後終於被警察逮捕,移送法辦。

他拿著印有一堆假頭銜的名片,到處招搖撞騙,最近東窗事發,被捕入獄了。

辨  識近義爾虞我詐 參考詞語撞騙招搖注  音ㄓㄨㄤˋ。

ㄆㄧㄢˋ。

ㄓㄠ。

ㄧㄠˊ漢語拼音zhuàngpiànzhāoyáo 釋  義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庚申六十一歲》:「省城大吏,原未必盡不識字,大約皆憚于用心,來文約略流覽,稿件莫辨是非,幕友遂得高下其手,書吏亦撞騙招搖,而不肖官員,視為終南捷徑。

」 沾沾自喜 參考詞語‧沾沾自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ㄢ。

ㄓㄢ。

ㄗˋ。

ㄒㄧˇ漢語拼音zhānzhānzìxǐ釋  義形容自得自滿的樣子。

語出《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傳》。

△「自鳴得意」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傳》載,竇嬰是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的堂侄,他喜歡結交四方賢人,在漢景帝初年時擔任詹事的官。

有一天,他陪著景帝和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喝酒,景帝酒喝多了,糊裡糊塗地說:「如果我死了,就把王位讓給我弟弟繼承。

」竇嬰認為漢朝的制度是傳子不傳弟,於是表示反對,因此,觸怒了竇太后,把他除籍,不准他朝見。

後來,吳王濞和楚王戊起兵造反,時局很危急,景帝在宗室以及諸竇姓外戚中找不到能用的人,只好請竇嬰出來當大將軍,把吳、楚亂事敉平。

之後竇嬰受到重用,被封為魏其侯。

後來竇嬰當了太子栗的老師,景帝七年,太子栗被廢,竇嬰雖然極力諫爭,但不被採納,於是就稱病辭官。

許多賓客辯士遊說他,他就是不出來。

後來好不容易聽從梁人高遂的說詞,才又再出來做官。

過了一段時間,宰相桃侯辭官,竇太后想請竇嬰來繼任,但景帝不贊成,並且說:「竇嬰這個人過於自滿,總是沾沾自喜,且行事輕率,不是能重用的人。

」於是沒有起用他作宰相。

後來「沾沾自喜」演變為成語,就用來形容自得自滿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自得自滿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得意自滿」的表述上。

例句 得到高分不必沾沾自喜,謙虛才能更進步。

我看他為此小事就沾沾自喜,將來不會有多大出息。

他那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的樣子,免不了又要自我吹噓一番。

我們不能因為有一點進步而沾沾自喜,反而應該更加努力精進。

你看他被稱讚後沾沾自喜的那付得意神色,好像要飛上天去一樣。

如果我們因為這點小成就便沾沾自喜,那會失去再接再厲的動力。

想不到生意才有一點轉機,他就沾沾自喜起來,也太不知長進了吧!不管別人的看法如何,他一想到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就不免沾沾自喜。

能成大事者,不會因為小有成就而沾沾自喜,他們總是把眼光投向更遠大的目標。

喜宴上,賓客們頻頻稱讚新娘子美貌大方,他聽了心中沾沾自喜,慶幸自己能娶個美嬌娘。

辨  識近義自鳴得意、洋洋自得、洋洋得意、詡詡自得反義自輕自賤、垂頭喪氣形音辨誤沾,音ㄓㄢ。

沾沾,自得貌。

不可寫作「粘」。

「沾沾自喜」及「自鳴得意」都有自滿、得意的意思。

「沾沾自喜」側重於自得、自滿的樣子;「自鳴得意」側重於自豪、自誇的表現。

沾沾自喜自鳴得意辨似例句○ㄨ喜宴上,賓客們頻頻稱讚新娘子美貌大方,他聽了心中~,慶幸自己能娶個美嬌娘。

ㄨ○他的作品不過得了個小獎,就~地到處炫耀。

參考詞語沾沾自足注  音ㄓㄢ。

ㄓㄢ。

ㄗˋ。

ㄗㄨˊ漢語拼音zhānzhānzìzú 釋  義宋.呂祖謙《東箂博議.卷一》:「向無隱公之禍迫之,則為義者,立一善,修一行,沾沾自足,怠而不復前矣。

」 枕戈待旦 參考詞語‧枕戈俟旦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ㄣˋ。

ㄍㄜ。

ㄉㄞˋ。

ㄉㄢˋ漢語拼音zhèngēdàidàn釋  義枕著武器等待天明。

形容殺敵報國之心急切,隨時準備作戰。

#語出晉.孫盛《晉陽秋》。

後用「枕戈待旦」形容人全神戒備,絲毫不敢鬆懈。

典故說明晉朝的祖逖和劉琨都以雄豪著名於世。

他們在司州主簿任內,因為意氣相投而成為好朋友,常在半夜聽到雞鳴聲就起來練劍,並且經常說起自己的抱負,想在國家動盪之際以有用之身報效國家。

後來祖逖當汝南太守時,國都洛陽被匈奴人占領,他率領百姓往南搬遷到泗口這個地方。

等安頓好之後,他向當時尚未即位的晉元帝司馬睿表明復興中原的抱負,於是被任命為豫州刺史,自己招募兵馬北伐,並且發誓說:「如果不能光復中原,就像流逝的江水一去不回。

」果真,他幾次打敗後趙石勒,光復了黃河以南的地方。

劉琨知道他被任用後,在寫給親友的信上說:「我枕著武器等待天明,立志消滅叛逆的胡人,常常怕祖逖比我早一步握著鞭子馳騁沙場。

」後來「枕戈待旦」被用來形容殺敵報國之心急切,隨時準備作戰。

亦用來形容人全神戒備,絲毫不敢鬆懈。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殺敵報國之心急切,隨時準備作戰。

使用類別用在「警戒備戰」的表述上。

例句 前線將士們枕戈待旦,隨時準備為保家衛國而戰。

大戰一觸即發,將士們枕戈待旦,一刻也不敢鬆懈。

因為戰況相當吃緊,戰士們就在壕溝中枕戈待旦,相當辛苦。

二語義說明形容人全神戒備,絲毫不敢鬆懈。

使用類別用在「專注警戒」的表述上。

例句 幾位同仁為了籌備這次的展示會,已經枕戈待旦好些天了。

聽說這次有幾家公司準備競標,我們得發揮枕戈待旦的精神,爭取最大的機會。

辨  識近義枕戈寢甲、蓄勢待發、嚴陣以待反義高枕而臥、高枕無憂、醉生夢死 參考詞語枕戈俟旦注  音ㄓㄣˋ。

ㄍㄜ。

ㄙˋ。

ㄉㄢˋ漢語拼音zhèngēsìdàn 釋  義《魏書.卷五九》:「讎恥未復,枕戈俟旦,雖無申包之志,敢忘伍胥之心。

」 爭先恐後 參考詞語‧恐後爭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ㄥ。

ㄒㄧㄢ。

ㄎㄨㄥˇ。

ㄏㄡˋ漢語拼音zhēngxiānkǒnghòu釋  義「爭先」,爭著在前。

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恐後」,惟恐落於他人之後。

語本《漢書.卷一四.諸侯王表》。

「爭先恐後」指競相爭先,惟恐落後。

典故說明「爭先恐後」係由「爭先」及「恐後」二語組合而成。

「爭先」是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提到晉國與楚國爭執於歃血盟誓的先後。

晉國人認為:晉國一向是諸侯的盟主,從來沒有其他國家在晉國之前歃血的。

楚國人認為:晉國和楚國的地位是對等的,如果讓晉國一直在先,這就是楚國比晉國弱小了。

而且晉國、楚國交換著主持諸侯的結盟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怎能說晉國一直是盟主呢?因雙方爭執不下,於是叔向對趙孟(二人均為晉國臣子)說:「諸侯是歸服於晉國的德行,不是歸服於晉國是否主持盟會。

你致力於修明德行,不要去爭搶歃血的先後。

諸侯結盟,小國本就應有一個出來負責結盟諸種事物的,此次就讓楚國做為晉國的小國,不也可以嗎?」因此就讓楚國先歃血。

「恐後」是出自於《漢書.卷一四.諸侯王表》,內容是說王莽在西漢末年時,已察知漢朝即將走到盡頭,國力衰微,因而心生貪念,以外戚的權勢,作威作福,行使命令。

其他的諸侯王看到這樣的局勢,都紛紛向王莽致上最敬禮,爭相奉上印璽,惟恐落於他人之後,有的則歌頌王莽的功德,極盡諂媚,真是令人感到悲哀!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爭先恐後」,指競相爭先,惟恐落後。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競相爭先,惟恐落後。

使用類別用在「搶前爭先」的表述上。

例句 搭乘公車要依序上下,不可爭先恐後。

戲院散場請依序離開,不可爭先恐後。

一打開柵門,賽馬就爭先恐後地衝了出去。

大雨過後,新苗爭先恐後地從土壤中冒了出來。

民眾都已養成排隊的習慣,爭先恐後的情景已不復見。

外面忽然鑼鼓喧天,所有人都爭先恐後地跑出去看熱鬧。

一聽說百貨公司大拍賣,很多人便爭先恐後地前往搶購。

明星一出現,記者們就爭先恐後地提出各種問題,要他回答。

參考詞語恐後爭先注  音ㄎㄨㄥˇ。

ㄏㄡˋ。

ㄓㄥ。

ㄒㄧㄢ漢語拼音kǒnghòuzhēngxiān 釋  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八回》:「況且他跑的又一點沒有規矩,不似上海只靠左邊走,便沒有碰撞之虞;他卻橫衝直撞,恐後爭先。

」 指鹿為馬 參考詞語‧呼鹿為馬‧妄指鹿馬‧指鹿作馬‧指鹿道馬‧鑿空指鹿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ˇ。

ㄌㄨˋ。

ㄨㄟˊ。

ㄇㄚˇ漢語拼音zhǐlùwéimǎ釋  義將鹿指稱是馬,藉以展現自己的威權。

比喻人刻意顛倒是非。

#典出漢.陸賈《新語.辨惑》。

典故說明趙高是個生性奸詐、頗具野心的人,想要篡奪朝中大權。

秦始皇帝病逝時,假傳聖旨,賜死秦始皇長子扶蘇,接著立次子胡亥為帝,即秦二世,自己則當了丞相。

當時胡亥年紀甚輕,因此趙高便專權攬政,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滿足,進而想要謀奪帝位,卻又怕朝中大臣們不服,於是就想出一個方法來試探。

有一天,趙高就駕鹿跟隨著秦二世外出,秦王看見了就問說:「你為何騎著鹿呢?」趙高回答:「這是一匹馬。

」秦王說:「你錯把鹿當成馬了。

」趙高說:「皇上若不相信我所說的,可以問問其他人。

」群臣中有人說是鹿,也有人說是馬。

這時候秦王竟不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事實,卻相信了奸臣的說法。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指鹿為馬」,用來比喻人刻意顛倒是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刻意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使用類別用在「蠻橫胡為」的表述上。

例句 獨裁者大權在握,往往指鹿為馬,胡作非為。

只有玩弄權力的奸臣,才會指鹿為馬,作威作福。

縱然是長官,也不可以要求部屬指鹿為馬,顛倒是非。

今天經理說話真是蠻橫無理,居然指鹿為馬,是非不分。

他竟然敢在大眾面前指鹿為馬,顛倒黑白,真是膽大妄為。

社會上多的是顛倒黑白,指鹿為馬的人,媒體報導不可不慎。

這件事情的真相,就在有心人指鹿為馬地誤導下混淆莫辨了。

政客們指鹿為馬的言論,時有所聞,難怪社會人心惶惶不安。

凶手一直指鹿為馬,企圖推卸刑責,最後才在目擊者指證歷歷下俯首認罪。

辨  識反義循名責實 參考詞語呼鹿為馬注  音ㄏㄨ。

ㄌㄨˋ。

ㄨㄟˊ。

ㄇㄚˇ漢語拼音hūlùwéimǎ 釋  義《梁書.卷三八》:「是故古人云:『專聽生姦,獨任成亂。

』猶二世之委趙高,元后之付王莽。

呼鹿為馬,卒有閻樂望夷之禍,王莽亦終移漢鼎。

」妄指鹿馬注  音ㄨㄤˋ。

ㄓˇ。

ㄌㄨˋ。

ㄇㄚˇ漢語拼音wàngzhǐlùmǎ 釋  義《魏書.卷一九》:「致使忠臣烈士,喪氣闕庭;親賢宗戚,憤恨內外。

妄指鹿馬,孰能踰之?王董權逼,方此非譬。

」指鹿作馬注  音ㄓˇ。

ㄌㄨˋ。

ㄗㄨㄛˋ。

ㄇㄚˇ漢語拼音zhǐlùzuòmǎ 釋  義《三國志.卷一二》:「詔曰:『勛指鹿作馬,收付廷尉。

』」指鹿道馬注  音ㄓˇ。

ㄌㄨˋ。

ㄉㄠˋ。

ㄇㄚˇ漢語拼音zhǐlùdàomǎ 釋  義元.喬吉《兩世姻緣.第三折》:「他那裡拔樹尋根……便似你指鹿道馬。

」鑿空指鹿注  音ㄗㄠˊ。

ㄎㄨㄥ。

ㄓˇ。

ㄌㄨˋ漢語拼音záokōngzhǐlù 釋  義唐.李珏〈故丞相太子少師贈太尉牛公神道碑銘〉:「上怒下詔,旬日三貶公至循州長史,鑿空指鹿,四海之士感冤之。

」 咫尺天涯 參考詞語‧咫尺千里‧咫尺萬里‧天涯咫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ˇ。

ㄔˇ。

ㄊㄧㄢ。

ㄧㄚˊ漢語拼音zhǐchǐtiānyá釋  義咫,周代八寸叫咫。

咫尺,比喻距離很近。

「咫尺天涯」比喻相距雖近,卻有如相隔天涯一般,無緣相見。

語本唐.李中〈宮詞〉二首之一。

△「尺幅千里」 典故說明漢代揚雄〈長楊賦〉:「且盲者不見咫尺,而離婁燭千里之隅。

」已可見到「咫尺」一詞,用來形容距離很近。

宮詞,是指專詠宮中瑣事的詩。

唐代李中詩:「門鎖簾垂月影斜,翠華咫尺隔天涯。

」意思是美人獨自在門戶深鎖簾幕垂下的房裡,望著窗外西斜的月亮,心想皇帝明明就在不遠的宮殿裡,卻見不到面,感覺好像相隔得很遙遠。

後來「咫尺天涯」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相距雖近,卻有如相隔天涯一般,無緣相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相距雖近,卻有如相隔天涯一般,無緣相見。

使用類別用在「近卻無緣」的表述上。

例句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則咫尺天涯。

這一對情侶有緣無分,咫尺天涯,難以相聚。

我們雖然是鄰居,卻因各忙各的,很少見面,真可謂咫尺天涯。

這兩棟大樓一牆之隔,對於他們而言,卻有如咫尺天涯,難以相見。

畢業後同學各奔前程,雖說都住在附近,但見面不易,真有咫尺天涯之感。

辨  識反義天涯若比鄰 參考詞語咫尺千里注  音ㄓˇ。

ㄔˇ。

ㄑㄧㄢ。

ㄌㄧˇ漢語拼音zhǐchǐqiānlǐ 釋  義南朝齊.謝朏〈與王儉書〉:「但心之所諳,咫尺千里;志之所符,滄洲曖然。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五》:「每回憶六七年中,咫尺千里,輒惘然如失。

」唐.釋彥悰《後畫錄.宋》:「觸物為情,備該絕妙。

尤善樓閣,人馬亦長。

遠近山川,咫尺千里。

」《清史稿.卷五○四》:「繪南巡圖,集海內能手,逡巡莫敢下筆,翬口講指授,咫尺千里,令眾分繪而總其成。

」咫尺萬里注  音ㄓˇ。

ㄔˇ。

ㄨㄢˋ。

ㄌㄧˇ漢語拼音zhǐchǐwànlǐ 釋  義唐.林蘊〈上安邑李相公安邊書〉:「當昔漢室,彼為內府,囊賝走馬,曾不虛日,咫尺萬里,煙塵不動。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一一七》:「良久,復聆天樂笳簫之音,尋訪之意彌切,但四隅陡絕,咫尺萬里。

」天涯咫尺注  音ㄊㄧㄢ。

ㄧㄚˊ。

ㄓˇ。

ㄔˇ漢語拼音tiānyázhǐchǐ 釋  義《群音類選.諸腔類》:「衷腸事,無由竭,似水滔滔,相流不絕,對面還愁,天涯咫尺。

」 指日可待 參考詞語‧指日可俟‧指日可期‧指日而待‧指日而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ˇ。

ㄖˋ。

ㄎㄜˇ。

ㄉㄞˋ漢語拼音zhǐrìkědài釋  義指日,可以指出日期,比喻不久之後。

「指日可待」指願望或期盼不久即將實現。

#語出宋.司馬光〈乞開言路狀〉。

△「計日而待」 典故說明「指日」,為指算日期的意思。

一件事情可以指出日期,等待其來臨,表示這件事情的完成,已經為期不遠。

司馬光(西元1019∼1086字君實),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人。

哲宗初,入朝為相,罷王安石新法,恢復舊制。

卒贈溫國公,諡文正,世稱為「涑水先生」。

司馬光認為,朝廷應該廣開言路,讓上位者能夠得知下位者的心聲,這樣一來,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他曾經上書論說當時士大夫的人品頹弊,每以苟合偷安為明智之舉,而不願正言直諫。

又上書論皇帝用人,應該重視諫諍之臣,並以他們做為自己的耳目。

司馬光本以為自己會因此受到責難,不料太皇太后非但沒有怪罪他,還派遺使者向他請教當今朝政得失。

因此司馬光感到十分欣慰,認為進諫之路已經開啟,如此一來,天下太平之日不久即將到來。

後來「指日可待」被用來形容願望或期盼不久即將實現。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願望或期盼不久即將實現。

使用類別用在「必定成功」的表述上。

例句 只要我們再接再厲,那麼成功便指日可待了。

他的康復情形良好,回到工作崗位的時刻指日可待。

人類的科技發展日行千里,實現太空旅行的夢想指日可待。

只要人人能遵守秩序,警察也能澈底取締違規,交通情況的改善指日可待。

這項工程的計畫周詳,機具精進,工程人員的素質更是超乎水準,相信在大家的努力與合作下,完成建設是指日可待的。

辨  識近義計日而待、為期不遠反義遙遙無期 參考詞語指日可俟注  音ㄓˇ。

ㄖˋ。

ㄎㄜˇ。

ㄙˋ漢語拼音zhǐrìkěsì 釋  義宋.張守〈應詔論事劄子〉:「中興之功,指日可俟。

」指日可期注  音ㄓˇ。

ㄖˋ。

ㄎㄜˇ。

ㄑㄧˊ漢語拼音zhǐrìkěqí 釋  義宋.韓琦《韓魏公集.卷六》:「疆候平謐,指日可期。

」指日而待注  音ㄓˇ。

ㄖˋ。

ㄦˊ。

ㄉㄞˋ漢語拼音zhǐrìérdài 釋  義《隋唐演義.第七一回》:「皇爺駕臨,特囑夫人蓄髮,便要取你回宮;將來執掌昭陽,可指日而待,為何夫人雙眉反蹙起來?」指日而致注  音ㄓˇ。

ㄖˋ。

ㄦˊ。

ㄓˋ漢語拼音zhǐrìérzhì 釋  義宋.司馬光〈體要疏〉:「太平之功,可指日而致。

」 指桑罵槐 參考詞語‧指桑說槐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ˇ。

ㄙㄤ。

ㄇㄚˋ。

ㄏㄨㄞˊ漢語拼音zhǐsāngmàhuái釋  義指著桑樹罵槐樹,比喻拐彎抹角地罵人。

※語或本《金瓶梅詞話》第六二回。

典故說明「指桑罵槐」中的「桑」指桑樹,「槐」指槐樹,明明是罵槐樹,卻指著桑樹來罵,所以這句成語用來比喻拐彎抹角地罵人。

如果要論究為何要用槐樹和桑樹來作比喻,也許是因為槐樹向來作為官府的代表,如《周禮.秋官.朝士》說:「面三槐,三公位焉。

」意思是說周代宮庭外植有三棵槐木,太師、太傅、太保等三公朝天子時,要面向三槐。

宋代兵部侍郎王祐,曾經親手種三槐於庭,自言子孫必有為三公的。

後來他的兒子果然當上宰相,世稱為「三槐王氏」。

唐代李公佐在所撰的傳奇〈南柯太守傳〉中,說到淳于棼醉臥槐樹下,夢至大槐安國,出仕南柯太守。

夢醒後,始覺大槐安國原是槐樹下的蟻穴。

這裡也是用「槐樹」來代表官府。

至於桑樹,那就是民間常見的農作植物了,可以作為一般平民百姓的代表。

指著桑樹罵槐樹,可解釋為民眾由於畏於威勢,把對官府的不滿一股腦兒向桑樹來發洩吧!在《金瓶梅詞話》第六二回中有一段寫到李瓶兒因為兒子官哥兒被五娘潘金蓮房裡的貓嚇著,結果病死了,因此傷心臥床不起。

王姑子來探望她時,丫環如意兒趁機抱怨說這都是五娘養的貓惹的禍,五娘不但不認錯,反而在李瓶兒兒子死後,每日在「那邊指桑樹罵槐樹」,百般稱快。

這裡用的就是「指桑罵槐」的成語。

「指桑罵槐」,有時亦作「指桑說槐」,例如《紅樓夢》第一六回寫到了王熙鳳向賈璉訴說賈府裡管家奶奶的難纏。

自己要做錯了一點小事,這些人就要拿來當笑話;要是自己稍有偏心,這些人就會「指桑罵槐」的抱怨。

因為王熙鳳是主人家,所以這些下人要抱怨,也只好指著桑樹罵槐樹了。

這句成語有更通俗的說法,例如「指豬罵狗」、「指著和尚罵禿子」等,都是一樣的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拐彎抹角地罵人。

使用類別用在「暗中傷人」的表述上。

例句 你說她在指桑罵槐,我怎麼都聽不出來?我一向笨,所以你就是指桑罵槐,我也聽不懂。

我認為他在指桑罵槐地數落我,我當然要有所回應。

我這個直腸子聽不懂別人指桑罵槐,有話請直說!這種每次都拐彎抹角、指桑罵槐的鄰居,誰受得了?老太太指桑罵槐地罵了半天,也不知道她罵的是誰。

別以為她在責備下人,她是指桑罵槐,根本就是說你。

也許是剛才受了氣,他老人家藉機指桑罵槐,發洩發洩。

你有什麼意見請明說,不必指桑罵槐,弄得大家糊裡糊塗。

這部小說顯然是含沙射影、指桑罵槐,諷刺了那些政治人物。

辨  識近義含沙射影反義呼名叫陣、直言不諱、開門見山 參考詞語指桑說槐注  音ㄓˇ。

ㄙㄤ。

ㄕㄨㄛ。

ㄏㄨㄞˊ漢語拼音zhǐsāngshuōhuái 釋  義《紅樓夢.第一六回》:「咱們家所有的這些管家奶奶們,那一位是好纏的?錯一點兒,他們就笑話打趣;偏一點兒,他們就指桑說槐的抱怨。

」 昭然若揭 參考詞語‧朗然若揭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ㄠ。

ㄖㄢˊ。

ㄖㄨㄛˋ。

ㄐㄧㄝ漢語拼音zhāoránruòjiē釋  義如同高舉著日月般地明白清楚。

形容含義或真相非常清楚,顯而易見。

◎語本《莊子.達生》。

典故說明《莊子.達生》論述通達生命的真義,提出摒除各種外欲,讓心神寧寂,進而養神的方法。

其中記述有個名叫孫休的人,有一次去拜訪他的老師扁慶子,才走進門就慨嘆不已地詢問:「我安居鄉里,不曾被人說過道德修養差;面臨危難時,也不曾被批評不勇敢。

然而我的田地卻從未有過好收成,為國出力也沒有遇上聖明的國君,卻被鄉里所摒棄,被地方官所放逐。

我到底有什麼地方得罪了老天,而遭遇如此的命運?」扁慶子說:「你不曾聽說過那些道德修養極高的人,他們忘卻自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縱放心靈於世俗之外,在不求建樹的環境中自由自在生活,這就是有所作為卻不自恃。

像這樣處處標榜自我的作法,本來是很容易遭受傷害的,你如今把自己裝作很有智慧用以驚嚇眾人,用修養自己的方式來突顯他人的汙穢與低下,毫不掩飾地炫耀自己,就像高舉著太陽和月亮走路一般明顯而清楚。

如今你得以保全身軀,不聾不跛地處於尋常人的行列中,已經是萬幸了,哪還有什麼閒暇抱怨上天呢?」典源又見《莊子.山木》。

內容則是表述孔子困於陳、蔡之間時,大公任去慰問他,向他說明:或許是因為他賣弄聰明,去驚駭世俗的愚人;修身立德,去突顯別人的汙穢,光芒外露,就像日月一般往來人群之中,顯而易見,所以如今才無法免於被排斥的禍患。

後來「昭然若揭」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含義或真相非常清楚,顯而易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含義或真相非常清楚,顯而易見。

使用類別用在「清楚呈現」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惡行昭然若揭,豈容詭辭狡辯!他最近對你的態度突然變得很慇懃,巴結你的心態昭然若揭。

對於此案,他所持的態度已昭然若揭,我們得設法拉攏更多的贊成票。

他圖謀公司經營權的野心,早已昭然若揭,現在如此遮掩,豈非欲蓋彌彰? 參考詞語朗然若揭注  音ㄌㄤˇ。

ㄖㄢˊ。

ㄖㄨㄛˋ。

ㄐㄧㄝ漢語拼音lǎngránruòjiē 釋  義清.梁章鉅《浪跡續談.卷八》:「接讀手札,再三捧誦,仰見真情摯意,流露行間,不特我兄之襟懷,朗然若揭,即弟之前後衷曲,亦無不盡入鑑中。

」 紙上談兵 參考詞語‧紙上兵‧紙上譚兵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ˇ。

ㄕㄤˋ。

ㄊㄢˊ。

ㄅㄧㄥ漢語拼音zhǐshàngtánbīng釋  義在文字上談論用兵的策略。

典出《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

後用「紙上談兵」比喻不切實際的議論。

△「紙上空談」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熟讀兵書,說起用兵的方法有條有理,自覺天下人都無法超越他。

有一次,與父親談論起作戰之道時,連父親也都駁不倒他。

可是趙奢並不認為這是一件值得稱頌嘉許的事,並且告訴妻子說:「作戰是一件攸關生命安危的事,而趙括卻看得太容易了,將來趙王沒有用他當將軍就罷了,如果起用他,那麼讓趙國大敗的一定就是趙括。

」後來,秦國出兵攻打趙國,當時趙奢已經去世,相國藺相如又病重無法輔政,只剩大將軍廉頗獨撐大局。

廉頗治軍有方,深謀遠慮,他見秦軍強大,不能硬拚,於是下令堅守營壘,不理秦軍百般挑戰,使秦兵久戰無功。

於是秦王便派出間諜,散布謠言說:「秦軍最怕的是趙奢的兒子趙括統領大軍。

」結果趙孝成王竟中計想改派趙括替代廉頗,但趙括的母親卻上書表示反對,藺相如也表示同樣意見,說到:「趙括雖然熟讀兵書,卻不懂得靈活運用,非大將之才。

」但趙王不聽建言,還是派了趙括領兵抗秦。

趙括接掌兵權後,馬上改變廉頗的戰略,軍官也大批更換。

秦將白起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用計截斷趙軍的運糧後路,圍困趙軍。

過了四十幾天,趙軍糧草吃盡,趙括率領精銳部隊企圖突圍,結果遭秦軍亂箭射死,趙國四十萬軍士也都被秦軍俘虜,並且被活埋。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紙上談兵」,用來比喻不切實際的議論。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不切實際的議論。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言談空泛」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想法都只是紙上談兵,真正實施必有困難。

要成功就得付諸實行,單靠紙上談兵是不行的。

建議者如欠缺實際經驗,所提見解難免紙上談兵。

今天我們就先來紙上談兵,利用地圖來摹擬戰況。

事情在籌備階段難免紙上談兵,但接下來得要實幹了。

你如果要改變紙上談兵的習氣,得到實務中去多磨練。

這套方案需要大量財力支援,否則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

眼前環境不允許我們有所動作,所以再好的建議也只是紙上談兵。

辨  識近義光說不練、空言無補 參考詞語紙上兵注  音ㄓˇ。

ㄕㄤˋ。

ㄅㄧㄥ漢語拼音zhǐshàngbīng 釋  義明.朱之瑜〈孫武子像贊〉:「楚亦霸國之餘烈,三戰及郢,遂無堅城,則十三篇非紙上之兵矣。

」明.劉三吾〈湘南雜詠.詩三首之二〉:「鄂垣僅有湘南地,朝野猶誇紙上兵。

」紙上譚兵注  音ㄓˇ。

ㄕㄤˋ。

ㄊㄢˊ。

ㄅㄧㄥ漢語拼音zhǐshàngtánbīng 釋  義清.魏源《聖武記.卷一三》:「今日動笑紙上譚兵,不知紙上之功,即有深淺:有一、二分之見,有六、七分之見,有十分之見。

」 紙醉金迷 參考詞語‧金迷粉醉‧金迷紙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ˇ。

ㄗㄨㄟˋ。

ㄐㄧㄣ。

ㄇㄧˊ漢語拼音zhǐzuìzhōngrmí釋  義絢麗燦爛的金飾紙光令人迷醉。

形容絢爛奪目。

語本宋.陶穀《清異錄.卷下.居室門.金迷紙醉》。

後用「紙醉金迷」比喻奢侈浮華的享樂生活。

△「燈紅酒綠」 典故說明「紙醉金迷」原作「金迷紙醉」。

唐昭宗時,有個專門醫治毒瘡的醫生孟斧,他時常出入王宮為皇室成員治病,當時對宮室建築留下深刻的印象。

後來他隱居蜀中時,特別將一個小房間布置得窗明几淨,使用的器物都貼上金紙,金光四射,十分耀眼。

有人親眼看過,回去後跟人說:「在這個房間歇息,會讓人沉醉在絢爛奪目的光彩之中。

」後來「紙醉金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奢侈浮華的享樂生活。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奢侈浮華的享樂生活。

使用類別用在「侈華靡爛」的表述上。

例句 仗著祖先留下的產業,他每天紙醉金迷,不思振作。

原本樸實的他,受不了都會紙醉金迷的誘惑,賠上了光明前途。

過慣了紙醉金迷的日子,想要回歸平淡,得要有極大的決心才行。

繼承一筆龐大遺產後,他終日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一副闊綽少爺模樣。

當年充斥著紙醉金迷、聲色犬馬的十里洋場,不知讓多少人沉淪,難以自拔。

自從交了個有錢的男友,她開始過起紙醉金迷的生活,整個人的氣質都變了。

只要想起當年那段荒唐、紙醉金迷的歲月,他就覺得對不起一直陪伴在身邊的妻子。

辨  識近義醉生夢死、花天酒地、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及「燈紅酒綠」都可用來指享樂的生活。

「紙醉金迷」泛用於形容奢侈浮華的生活;「燈紅酒綠」可用於形容尋歡作樂的夜生活。

紙醉金迷燈紅酒綠辨似例句○ㄨ繼承一筆龐大遺產後,他終日過著~的生活,一副闊綽少爺模樣。

ㄨ○都會的夜生活,~,多少尋歡客迷失於其間。

參考詞語金迷粉醉注  音ㄐㄧㄣ。

ㄇㄧˊ。

ㄈㄣˇ。

ㄗㄨㄟˋ漢語拼音jīnmífěnzuì 釋  義《文明小史.第二三回》:「華甫到了這金迷粉醉的世界,不覺神魂飄蕩,聽了那倌人的話,便要翻檯。

」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破鏡重圓》:「先是何隨友輩在新堪地買醉,花天酒地,騷興悠然。

座客陳某,謂此地過於征逐,雖金迷粉醉,究不合雅人幽會。

」金迷紙醉注  音ㄐㄧㄣ。

ㄇㄧˊ。

ㄓˇ。

ㄗㄨㄟˋ漢語拼音jīnmízhǐzuì 釋  義宋.陶穀《清異錄.卷下》:「癰醫孟斧,……有一小室窗牖煥明,器皆金紙,光瑩四射,金采奪目。

所親見之,歸語人曰:『此室暫憩,令人金迷紙醉。

』」《官場現形記.第七回》:「一霎時,局已到齊。

真正是翠繞珠圍,金迷紙醉,說不盡溫柔景象,旖旎風光!」 針鋒相對 參考詞語‧針芥相投‧針鋒相投‧鍼鋒相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ㄣ。

ㄈㄥ。

ㄒㄧㄤ。

ㄉㄨㄟˋ漢語拼音zhēnfēngxiāngduì釋  義「針鋒相對」,典源作「針鋒相投」,原指雙方言語投合,如針與鋒同為尖銳而相對應。

語本《景德傳燈錄.卷二五.天臺山德韶國師》。

後來轉換成「針鋒相對」,比喻相互對立,不相上下。

△「短兵相接」 典故說明「針鋒相對」現在多用於指互相對立抗衡的狀況,與典源「針鋒相投」意義相反。

《景德傳燈錄.卷二五.天臺山德韶國師》記載,德韶國師在開釋弟子時說道:「夫一切問答,如針鋒相投,無纖毫參差相,事無不通,理無不備。

」意思是說:問話與回答同樣犀利尖銳,但彼此間又能相互投合,沒有絲毫的歧異、不一致,其中備載一切事理,投射於任何事物均無不通。

至於將「投」改作「對」,如清代文康的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九回:「這十三妹本是個玲瓏剔透的人,他那聰明正合張金鳳針鋒相對。

」則與原有的相投義相反,表示相互對立,不相上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相互對立,不相上下。

使用類別用在「相互對立」的表述上。

例句 要解決此事,何須針鋒相對。

辯論雙方針鋒相對,有攻有守,精采極了。

他們的理念不同,在會議上總是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為了你的人緣著想,還是收斂一下你那針鋒相對的強硬態度。

為了明年度的預算,行政部門和立法部門針鋒相對,發生激辯。

這兩個總是針鋒相對的政黨,難得地在這一個議題上取得一致共識。

辨  識近義短兵相接、矛盾相向、脣槍舌劍反義水乳交融「短兵相接」及「針鋒相對」都用來比喻激烈的衝突。

「短兵相接」側重於強調彼此對打交鋒;「針鋒相對」側重於強調所處立場對立。

短兵相接針鋒相對辨似例句○ㄨ橄欖球賽是~的肉搏戰,那方體力較佳就佔便宜。

ㄨ○他們的理念不同,會議上總是~,互不相讓。

參考詞語針芥相投注  音ㄓㄣ。

ㄐㄧㄝˋ。

ㄒㄧㄤ。

ㄊㄡˊ漢語拼音zhēnjièxiāngtóu 釋  義元.馬臻〈送僧山雲上人〉:「錢塘煙草無心遇,針芥相投杜德機。

」《好逑傳.第八回》:「其機鋒作用,真可與姪女針芥相投,只怕這樣人一時也尋不出來。

」針鋒相投注  音ㄓㄣ。

ㄈㄥ。

ㄒㄧㄤ。

ㄊㄡˊ漢語拼音zhēnfēngxiāngtóu 釋  義《景德傳燈錄.卷二五》:「夫一切問答,如針鋒相投,無纖毫參差相,事無不通,理無不備。

」鍼鋒相對注  音ㄓㄣ。

ㄈㄥ。

ㄒㄧㄤ。

ㄉㄨㄟˋ漢語拼音zhēnfēngxiāngduì 釋  義清.劉熙載《藝概.經義概》:「文要鍼鋒相對:起對收,收對起,起收對中間。

但有一字一句不鍼對,即為無著,即為不純。

」 珠聯璧合 參考詞語‧玉映珠聯‧珠璧相映‧珠聯玉映‧珠連璧合‧璧合珠聯‧璧合珠連‧連珠合璧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ㄨ。

ㄌㄧㄢˊ。

ㄅㄧˋ。

ㄏㄜˊ漢語拼音zhūliánbìhé釋  義日月如併合的玉璧,星辰如成串的珍珠,指一種天象。

古人認為是祥瑞的徵兆。

語本《漢書.卷二一.律曆志上》。

後用「珠聯璧合」比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相匹配或同時薈集。

常用作祝賀新婚的頌辭。

典故說明漢朝建國之初沿用秦朝的曆法,至武帝時,經過了一百多年,舊的曆法已是不宜時用,於是大中大夫公孫卿、壺遂、太史令司馬遷等人奏請修改更換曆法。

經過討論決定以元封七年改為太初元年,並徵召懂曆法的人士一起研訂《太初曆》。

幾次推算,先是武帝下詔命太史令司馬遷採用鄧平所造的八十一分律曆,並廢除不適用的曆法,校正曆法的混雜不明。

之後又經淳于陵渠再三的詳察核對《太初曆》推算的晦朔弦望和月球的盈虧變化,結果都是「八十一分律」最為符合,日月如併合的玉璧,星辰如成串的珍珠。

於是陵渠上奏,決定用鄧平所製的曆法,並任命他為太史丞。

文中「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原本指的是一種天文上罕見的異象,古人認為太陽和月亮同時出現在天空上,或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同時並見於一方,是祥瑞的徵兆。

後來「珠聯璧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相匹配完美或同時薈集。

出現「珠聯璧合」的書證如北周.庾信〈周兗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發源纂冑,葉派枝分;開國承家,珠聯璧合。

」現代常用作祝賀新婚的頌辭。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相匹配或同時薈集。

使用類別用在「婚姻匹配」、「人事配合」的表述上。

例句 這對新人真是天造地設,珠聯璧合。

 這件首飾戴在美女身上,可以說是珠聯璧合,相互輝映。

王先生跟張小姐最近結婚了,他們真可說是珠聯璧合的一對啊!美妙的琴聲加上優揚的和聲,如珠聯璧合,讓聽眾聽得如痴如醉。

這兩件珠聯璧合的藝術品若是能放在一起欣賞,更能夠相得益彰。

這幅意境深遠的畫,再配上這首字字珠璣的詩,真是珠聯璧合,精彩極了。

歌壇上的天王和天后攜手演出,海報上的標題為:「珠聯璧合,世紀絕唱。

」這個紀念館將古典園林和現代建築珠聯璧合地結合在一起,真可說是建築史上的創舉。

辨  識近義天造地設、郎才女貌 參考詞語玉映珠聯注  音ㄩˋ。

ㄧㄥˋ。

ㄓㄨ。

ㄌㄧㄢˊ漢語拼音yùyìngzhūlián 釋  義宋.劉克莊〈三月二十一日泛舟十絕.之五〉:「弟兄玉映更珠聯,豈減元暉與惠連。

」珠璧相映注  音ㄓㄨ。

ㄅㄧˋ。

ㄒㄧㄤ。

ㄧㄥˋ漢語拼音zhūbìxiāngyìng 釋  義宋.劉克莊〈丁元有墓誌銘〉:「君兄弟競爽,珠璧相映,人謂如荀氏八龍矣。

」珠聯玉映注  音ㄓㄨ。

ㄌㄧㄢˊ。

ㄩˋ。

ㄧㄥˋ漢語拼音zhūliányùyìng 釋  義宋.范晞文《對床夜語.卷三》:「措思削詞皆可法。

餘則珠聯玉映,尤未易遍述也。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右此十四公,皆吾生平宗師追仰,所不能及者,留心既久,故閑得而議之。

至若古今詩人,自是珠聯玉映,則又有不得而知。

」珠連璧合注  音ㄓㄨ。

ㄌㄧㄢˊ。

ㄅㄧˋ。

ㄏㄜˊ漢語拼音zhūliánbìhé 釋  義宋.秦觀〈代謝曆日表〉:「斗建龍躔,於焉有序;珠連璧合,由是可窺。

」《太平天國資料.沈世祁》:「詔傳四海,仰珠連璧合之光;書遍萬方,欽金璽綸音之盛。

」璧合珠聯注  音ㄅㄧˋ。

ㄏㄜˊ。

ㄓㄨ。

ㄌㄧㄢˊ漢語拼音bìhézhūlián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便是你兩個當日無心相遇,也想不到今日璧合珠聯,作了同床姐妹。

」璧合珠連注  音ㄅㄧˋ。

ㄏㄜˊ。

ㄓㄨ。

ㄌㄧㄢˊ漢語拼音bìhézhūlián 釋  義唐.楊烱〈公卿以下冕服議〉:「然則皇王受命,天地興符,仰觀則璧合珠連,俯察則銀黃玉紫。

」清.查慎行〈南書房敬觀宸翰恭紀.詩其五〉:「璧合珠連琰琬垂,蠡應難測管難窺。

」連珠合璧注  音ㄌㄧㄢˊ。

ㄓㄨ。

ㄏㄜˊ。

ㄅㄧˋ漢語拼音liánzhūhébì 釋  義北周.庾信〈周社圜丘歌.昭夏〉:「連珠合璧,重光來。

天策暫轉,勾陳開。

」明.徐復祚《紅梨記.第一五齣》:「盡道是連珠合璧,卻無由尊酒杯茶。

」 珠圓玉潤 參考詞語‧玉潤珠圓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ㄨ。

ㄩㄢˊ。

ㄩˋ。

ㄖㄨㄣˋ漢語拼音zhūyuányùrùn釋  義像珠子一般渾圓,像玉石一般溫潤。

語本唐.張文琮〈詠水〉詩。

後用「珠圓玉潤」比喻文詞、歌聲、字跡的流利、圓潤、娟秀。

典故說明「珠圓玉潤」意謂像珠子一般渾圓,像玉石一般溫潤。

在唐人張文琮〈詠水〉詩中有「方流涵玉潤,圓折動珠光」二句,是形容水流波光如玉石一般溫潤光滑,濺起的水花,就像珠子一樣渾圓耀眼。

「珠圓玉潤」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後來多用以比喻文詞、歌聲、字跡的流利、圓潤、娟秀。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文詞、歌聲、字跡的流利、圓潤、娟秀。

使用類別用在「文詞豐美」、「歌聲優美」的表述上。

例句 她的嗓音珠圓玉潤,十分動聽。

這首詩寫得珠圓玉潤,受到許多讀者喜愛。

他這篇散文寫得珠圓玉潤,是近年來少有的佳作。

這隻古壺上的題辭,珠圓玉潤,在展覽會場上引起一陣騷動。

辨  識近義一串驪珠反義驢鳴犬吠 參考詞語玉潤珠圓注  音ㄩˋ。

ㄖㄨㄣˋ。

ㄓㄨ。

ㄩㄢˊ漢語拼音yùrùnzhūyuán 釋  義清.王韜《海陬冶游錄.續錄》:「秋水為神玉為骨,芙蓉如面柳如眉。

……以上數聯,玉潤珠圓,並皆佳妙。

」 捉襟見肘 參考詞語‧捉衿肘見‧捉衿見肘‧捉襟肘見‧捉襟露肘‧掣衿露肘‧掣襟肘見‧掣襟露肘‧肘捉衿見‧襟捉肘露‧露肘捉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ㄨㄛ。

ㄐㄧㄣ。

ㄒㄧㄢˋ。

ㄓㄡˇ漢語拼音zhuōzhōngrxiànzhǒu釋  義「捉襟見肘」之「襟」,典源作「衿」。

「衿」同「襟」。

見,音ㄒㄧㄢˋ,露出。

「捉襟見肘」形容人衣衫破敗,才抓住衣襟蔽胸,又露出了手肘。

#語本《莊子.讓王》。

後用「捉襟見肘」比喻短缺不足、窮於應付的窘態。

△「納屨踵決」、「踵決肘見」、「顧此失彼」 典故說明「捉襟見肘」的意思是說人所穿的衣服完全破爛,才抓住衣襟免於露胸,又露出了手肘。

《莊子.讓王》篇載:曾子在衛國的時候,十年都沒有添製新衣,要把帽子戴正,帽帶就斷了;抓住衣襟,手肘又露了出來;穿上鞋子,腳後跟又鑽了出來;生活過得非常艱苦。

後來「捉襟見肘」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衣衫破敗,生活困窘,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四回:「攤上坐了一人,生得眉清目秀,年紀約有四十上下,穿了一件捉襟見肘的夏布長衫。

」《韓詩外傳》卷一則提到孔子的學生原憲過著貧苦的生活,「振襟則肘見」,但卻自得其樂,沉浸在求學、求道的快樂中。

其中「振襟肘見」一語,跟「捉襟見肘」略有不同,「振襟」是整理衣襟的意思。

現今則常用「捉襟見肘」比喻困乏不足、窮於應付的窘態。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衣衫破敗,生活貧困。

使用類別用在「衣著殘破」的表述上。

例句 這個遊民衣衫襤褸,捉襟見肘,在寒天中發抖著行進。

他失業很久,穿著一件捉襟見肘的破衣,向行人乞討。

二語義說明比喻短缺不足,窮於應付的窘態。

使用類別用在「短缺困窘」的表述上。

例句 想到自己經濟上捉襟見拙的窘境,他只好打消出遊的念頭。

這些日子他花費太大,還不到月底就左支右絀、捉襟見肘了。

如果能量入為出,自然可避免每到月底就出現捉襟見肘的窘態。

辨  識近義顧此失彼、衣不蔽體、納履踵決、踵決肘見、短褐穿結、鶉衣百結、左支右絀、青黃不接反義綽綽有餘、衣冠楚楚、綽有餘裕「顧此失彼」及「捉襟見肘」都有處於困境、窮於應付的意思。

「顧此失彼」側重於無法照顧周全;「捉襟見肘」側重於短缺、不敷使用,常用在金錢的表述上。

顧此失彼捉襟見肘辨似例句○ㄨ一個人同時做這麼多工作,難免會~,應該讓大家一起分擔。

ㄨ○這些日子他花費太大,還不到月底就已經~了。

參考詞語捉衿肘見注  音ㄓㄨㄛ。

ㄐㄧㄣ。

ㄓㄡˇ。

ㄒㄧㄢˋ漢語拼音zhuōjīnzhǒuxiàn 釋  義《莊子.讓王》:「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明.楊慎《丹鉛總錄.卷一一》:「惟夫床琴於浚井之日,弦歌於絕糧之餘,以致捉衿肘見而歌商聲,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乃為境之逆而樂之真耳,豈人所易及哉?」捉衿見肘注  音ㄓㄨㄛ。

ㄐㄧㄣ。

ㄒㄧㄢˋ。

ㄓㄡˇ漢語拼音zhuōjīnxiànzhǒu 釋  義宋.陸游〈衰疾〉:「衰疾支離負聖時,猶能采菊傍東籬。

捉衿見肘貧無敵,聳膊成山瘦可知。

」捉襟肘見注  音ㄓㄨㄛ。

ㄐㄧㄣ。

ㄓㄡˇ。

ㄒㄧㄢˋ漢語拼音zhuōjīnzhǒuxiàn 釋  義《歧路燈.第七七回》:「紹聞生長富厚,平日何嘗把三十兩在心,只為一向窘迫,捉襟肘見,便東塗西抹不來,所以諸事膽怯。

」捉襟露肘注  音ㄓㄨㄛ。

ㄐㄧㄣ。

ㄌㄨˋ。

ㄓㄡˇ漢語拼音zhuōjīnlùzhǒu 釋  義清.薛雪《一瓢詩話》:「分題拈韻,詩家之厄也。

題與詩必須相配,纔有好詩。

看此題宜作何體,然後據體搆思,庶幾當行。

一遭牽合,未免捉襟露肘。

」掣衿露肘注  音ㄔㄜˋ。

ㄐㄧㄣ。

ㄌㄨˋ。

ㄓㄡˇ漢語拼音chèjīnlùzhǒu 釋  義明.徐光啟《徐光啟集.卷一》:「屯政修而軍食足,量加以今日之年例,可使無掣衿露肘之患,則邊富矣。

」《醒世姻緣傳.第二六回》:「裁縫做件衣服,……真是掣衿露肘,頭一水穿將出去,已是綁在身上的一般;若說還復出洗,這是不消指望的了。

」掣襟肘見注  音ㄔㄜˋ。

ㄐㄧㄣ。

ㄓㄡˇ。

ㄒㄧㄢˋ漢語拼音chèjīnzhǒuxiàn 釋  義《明史.卷二二○》:「徵兵如弈棋,請餉如乞糴,操練如摶沙,教戰如談虎。

邊長兵寡,掣襟肘見。

」掣襟露肘注  音ㄔㄜˋ。

ㄐㄧㄣ。

ㄌㄨˋ。

ㄓㄡˇ漢語拼音chèjīnlùzhǒu 釋  義《醒世姻緣傳.第三五回》:「宗昭原是寒素之家,中了舉,百務齊作的時候,去了這四十兩銀,弄得手裡掣襟露肘,沒錢使,急得眼裡插柴一般。

」肘捉衿見注  音ㄓㄡˇ。

ㄓㄨㄛ。

ㄐㄧㄣ。

ㄒㄧㄢˋ漢語拼音zhǒuzhuōjīnxiàn 釋  義明.宋應星《野議.催科議》:「為令長者,清人則橐內必肘捉而衿見,墨人則身責必侈用而廣償。

」襟捉肘露注  音ㄐㄧㄣ。

ㄓㄨㄛ。

ㄓㄡˇ。

ㄌㄨˋ漢語拼音jīnzhuōzhǒulù 釋  義明.孫傳庭〈辭加級銀弊疏〉:「況自有此舉,在臣既幸展布有資,不苦襟捉肘露;在地方之人,亦以緩急足恃,謂可席慶蒙安。

」露肘捉襟注  音ㄌㄨˋ。

ㄓㄡˇ。

ㄓㄨㄛ。

ㄐㄧㄣ漢語拼音lùzhǒuzhuōjīn 釋  義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七齣》:「司馬威權,夜發兵符,調鎮移防。

誰知他折東補西,露肘捉襟,明棄淮揚金湯。

」 執迷不悟 參考詞語‧執迷不化‧執迷不改‧執迷不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ˊ。

ㄇㄧˊ。

ㄅㄨˋ。

ㄨˋ。

(變)。

ㄓˊ。

ㄇㄧˊ。

ㄅㄨˊ。

ㄨˋ漢語拼音zhímíbùwù(變)zhímíbúwù釋  義堅持錯誤的觀念而不醒悟。

※#語或本晉.釋道恆〈釋駁論〉。

△「迷而不悟」、「冥頑不靈」 典故說明「執迷不悟」是指人堅信錯誤的觀念,無法醒悟,「迷」即是迷惑之意。

東晉時,佛教對中國的影響日劇,僧侶們的政治勢力日漸龐大,道德也日趨墮落,引起不少人的批評。

僧人釋道恆有感於時人對佛教的質難,作〈釋駁論〉斥責僧人的所作所為,並說他們「執迷自畢,沒齒不悟」,就是指他們固執自信,永遠也不知道悔悟。

後來「執迷不悟」這句成語可能就是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堅持錯誤的觀念而不醒悟。

稍晚,南朝梁武帝蕭衍的文章中就使用了這句成語。

他在前朝被封為征東將軍,為朝廷帶兵東征,剷除地方勢力。

出發前寫了一篇〈移檄京邑〉,向當地的領袖喊話,說他們受到良好的教養,只是受制於惡人,才不得不為亂。

若歸順朝廷,即能轉禍為福。

但若還是「執迷不悟」,與朝廷對抗,一旦大軍壓境,將會萬劫不復。

此處的「執迷不悟」就是這樣的用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堅持錯誤的觀念而不醒悟。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固執不改」的表述上。

例句 我一再規勸你,你為什麼仍然執迷不悟?對那些執迷不悟的罪犯,應該依法嚴辦。

如果你再執迷不悟,將會為此付出龐大的代價。

他的個性頑劣,雖然師長們一再規勸,仍然執迷不悟。

犯錯是常見的,但如犯了錯還執迷不悟,那就無藥可救了。

十賭九輸,一個人不可能靠賭博致富的,你不要再執迷不悟了。

因為你當初執迷不悟,不肯聽別人的建議,今日才會這麼落魄。

對於那些執迷不悟的人,我們除了給予懲戒,也要鼓勵他們走上正途。

如果他再這樣執迷不悟,堅持己見,恐怕會造成害人害己的結果,到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你已經觸犯了法律,如果還執迷不悟,不肯去自首,法網恢恢,你終究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辨  識近義怙惡不悛、冥頑不靈、至死不悟、頑固不化反義懸崖勒馬、改過自新、如夢初醒、回頭是岸、迷途知返、浪子回頭、改邪歸正、回心轉意「冥頑不靈」及「執迷不悟」都有頑固,不知醒悟的意思。

「冥頑不靈」側重愚昧不開竅;「執迷不悟」側重堅持錯誤觀念。

冥頑不靈執迷不悟辨似例句○ㄨ無論如何~的人,也會因為別人為他無盡的付出而感動。

ㄨ○犯錯是常見的,但如犯了錯還~,那就無藥可救了。

參考詞語執迷不化注  音ㄓˊ。

ㄇㄧˊ。

ㄅㄨˋ。

ㄏㄨㄚˋ。

(變)。

ㄓˊ。

ㄇㄧˊ。

ㄅㄨˊ。

ㄏㄨㄚˋ漢語拼音zhímíbùhuà(變)zhímíbúhuà 釋  義《官場現形記.第四五回》:「老弟,不是我瞧你不起,像你這樣執迷不化,將來能夠趕到愚兄這個分兒還早咧!」執迷不改注  音ㄓˊ。

ㄇㄧˊ。

ㄅㄨˋ。

ㄍㄞˇ漢語拼音zhímíbùgǎi 釋  義《陳書.卷三五》:「其有因機立功,賞如別格;執迷不改,刑茲罔赦。

」執迷不省注  音ㄓˊ。

ㄇㄧˊ。

ㄅㄨˋ。

ㄒㄧㄥˇ漢語拼音zhímíbùxǐng 釋  義《三國演義.第七九回》:「汝死已臨頭,還自執迷不省。

」 趾高氣揚 參考詞語‧足高氣揚‧趾昂氣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ˇ。

ㄍㄠ。

ㄑㄧˋ。

ㄧㄤˊ漢語拼音zhǐgāoqìyáng釋  義走路時腳抬得很高,樣子顯得十分神氣。

形容人驕傲自滿、得意忘形。

#語本《戰國策.齊策三》。

典故說明  戰國時,齊國大臣孟嘗君到楚國為相,楚王送他象牙雕塑的床為見面禮,命登徒送去。

登徒覺得象牙床太貴重,要是不小心弄壞了可賠不起,便央求孟嘗君的門人公孫戍想辦法阻止此事,事成後願以祖傳的寶劍做為答謝。

公孫戍答應幫忙,便去見孟嘗君,勸他不要接受楚國的這個禮物,孟嘗君問他為什麼,他說:「您所到的小國,均敬仰您、信賴您,是聽聞您在齊國能解救民生貧困,使即將滅絕者得以存續。

那些國家的傑出人士,都將國事囑託於您,是因為仰慕您的義氣與廉節。

今天若接受楚國這個貴重的禮物,那麼其他您尚未造訪的國家要如何接待您呢?所以臣勸您不要接受這份厚禮。

」孟嘗君聽了覺得有道理,立即接受他的建議。

  公孫戍於是快步離去,但是還沒出門就被叫回來。

孟嘗君問他:「你要我別收這份禮的建議是很好,但是你為什麼走路時把腳抬得那麼高?樣子顯得那麼神氣?」公孫戍說:「因為我有三件喜事,還外加一支寶劍。

」孟嘗君問他說的是什麼,他說:「您有門下食客好幾百人,都沒人敢進諫,只有我敢,這是一喜;再者,我的諫言又獲得採納,這是二喜;進諫後可使您免於過錯,這是三喜。

此外,登徒不願護送象床,他允諾:我如果幫了他的忙,便送我寶劍一把作為答謝。

」孟嘗君問他是否收到寶劍,他說還沒有。

孟嘗君不但要他趕快去把寶劍收下,還在門板上寫下:「能使我揚名、阻止我犯錯,縱然私下收受寶物的人,都請快來進諫。

」  除了《戰國策》之外,時間較早的《左傳》已有「舉趾高」的說法。

《左傳.桓公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羅,鬥伯比送之。

還,謂其御曰:『莫敖必敗。

舉趾高,心不固矣。

』」說的是:鬥伯比覺得莫敖走路時腳抬得很高,顯得很驕傲,必定會失敗。

不過,在《戰國策》中,除了「舉足之高」的用法又接以「志之揚」,語義較完整。

後來「趾高氣揚」這個成語應該就是從《戰國策》演變而出,用於形容人驕傲自滿、得意忘形。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驕傲自滿、得意忘形。

多具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得意自滿」的表述上。

例句 他那趾高氣揚的態度,實在令人看不慣。

你看!那小孩穿著西裝,一副趾高氣揚的樣子。

他在奧運得到一塊金牌,也難怪人家會顯得趾高氣揚。

他那種狐假虎威的人在我面前竟敢如此趾高氣揚,真是放肆!突來的打擊,讓他灰頭土臉,與平日趾高氣揚的樣子判若兩人。

我最瞧不起那種只會在鄉里間趾高氣揚,一見到外人卻又似縮頭烏龜的人。

辨  識近義昂首闊步、眉飛色舞、高視闊步、得意忘形、躊躇滿志反義奴顏婢膝、低聲下氣、低首下心、垂頭喪氣、垂頭拱手形音辨誤趾,音ㄓˇ。

古稱腳或腳趾,今專稱腳趾頭,本句成語中之「趾」指腳而言,不可寫作「指」。

參考詞語足高氣揚注  音ㄗㄨˊ。

ㄍㄠ。

ㄑㄧˋ。

ㄧㄤˊ漢語拼音zúgāoqìyáng 釋  義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六》:「若初進者足高志揚,凌轢前輩,其胸必挺而高,袍須前長後短。

」《東周列國志.第八五回》:「(樂)羊受觴飲之,足高氣揚,大有矜功之色。

」趾昂氣粗注  音ㄓˇ。

ㄤˊ。

ㄑㄧˋ。

ㄘㄨ漢語拼音zhǐángqìcū 釋  義清.蘇桓〈報陳龍媒書〉:「士君子失意落節,磊塊不堪,咄嗟展轉,難以言譬。

稍獲知遇,趾昂氣粗,好惡橫中,蒼白易外。

」 斬釘截鐵 參考詞語‧截鐵斬釘‧斬鋼截鐵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ㄢˇ。

ㄉㄧㄥ。

ㄐㄧㄝˊ。

ㄊㄧㄝˇ漢語拼音zhǎndīngjiétiě釋  義形容說話辦事堅決果斷,毫不猶豫。

#語出《祖堂集.卷八.雲居和尚》。

典故說明雲居禪師,本姓王,師諱道膺,唐末幽州薊門玉田人。

是洞山良价禪師的傑出弟子,曹洞宗的第二代。

道膺住在江西雲居山,僧眾很多。

一年秋天,雲居禪師忽然感覺身體不適,他趁弟子們聚在一起的時候,告訴弟子們:生與死是很平常的事,大家不必太過憂慮。

今後大家處理事情,一定要「斬釘截鐵,莫違佛法」。

就是說做事要果斷堅決,不要違反佛法。

並將生死置於度外,就像如來佛一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凡事合宜就好,各取所需,不必多取。

後來「斬釘截鐵」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說話辦事堅決果斷,毫不猶豫。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說話辦事堅決果斷,毫不猶豫。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確切」、「果敢決斷」的表述上。

例句 看她說得這樣斬釘截鐵,教人不相信都難。

她斬釘截鐵地說,跟他之間不會再有任何關係了。

劉老闆的處事風格,向來都是斬釘截鐵,乾脆俐落。

李老闆說得這麼斬釘截鐵,看來是沒商量的餘地了。

這群人做事的原則,就是凡事斬釘截鐵,不拖泥帶水。

他常常說出斬釘截鐵的話後,又自打嘴巴,做出相反的事情來。

他常常用斬釘截鐵的口吻鼓勵我們,不要放棄任何生存下去的機會。

爸爸的個性一向果決,說一是一,說二是二,斬釘截鐵,絕無商量餘地。

他是個是非分明的人,既然這麼斬釘截鐵的為小陳打包票,一定有他的道理。

面對如此重大的攻擊事件,他還能神色自若,斬釘截鐵地分派工作,實屬難得。

辨  識反義優柔寡斷、拖泥帶水、模稜兩可、猶豫不決形音辨誤截,音ㄐ|ㄝˊ。

割斷。

不可寫作「捷」。

參考詞語截鐵斬釘注  音ㄐㄧㄝˊ。

ㄊㄧㄝˇ。

ㄓㄢˇ。

ㄉㄧㄥ漢語拼音jiétiězhǎndīng 釋  義《古尊宿語錄.卷二二》:「有時拏雲擭浪,游戲自如;有時截鐵斬釘,紀干不可。

」《五燈會元.卷一八》:「平高就下,勾賊破家。

截鐵斬釘,狐狸戀窟。

」斬鋼截鐵注  音ㄓㄢˇ。

ㄍㄤ。

ㄐㄧㄝˊ。

ㄊㄧㄝˇ漢語拼音zhǎngāngjiétiě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一七回》:「鄧九公看他作的這等斬鋼截鐵,心裡想到昨日安老爺的話,真是大有見識,暗暗佩服。

」 斬草除根 參考詞語‧刈草除根‧剪草除根‧剷草除根‧去草絕根‧翦草除根‧除根翦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ㄢˇ。

ㄘㄠˇ。

ㄔㄨˊ。

ㄍㄣ漢語拼音zhǎncǎochúgēn釋  義將雜草連根拔除。

比喻除去禍根,不留後患。

語本《左傳.隱公六年》。

△「除惡務盡」、「趕盡殺絕」 典故說明據《左傳.隱公六年》載,春秋時,結鄰的陳、鄭二國時常發生爭端而彼此交惡。

後來鄭國曾提出請求,希望能夠與陳國和平共處。

當時,陳桓公弟五父認為廣結善緣是國家的重要施政方針,因此建議接受講和。

但陳桓公卻認為宋、衛兩國才是難以對付的敵手,鄭國算不了什麼,就拒絕接受鄭國的講和。

結果在陳桓公六年五月時,鄭國入侵陳國,陳國大敗,被擄去許多財物及俘虜。

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為陳桓公沒有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

周朝大夫周任曾說:「治理國家的,看到惡人惡事,就要像農民剷除田裡的雜草一樣,直接將聚生的雜草連根拔起,不讓它有再生的機會,這樣除去惡的,善的才能發揚。

後來「斬草除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除去禍根,不留後患。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除去禍根,不留後患。

使用類別用在「完全消滅」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件事唯有澈底地斬草除根,才算治本。

這次攻擊一定要斬草除根,免得對方日後報復。

他心中的惰性若無斬草除根,自然難以奮發圖強。

賭博歪風嚴重影響社會治安,應該斬草除根,澈底禁止。

飆車族破壞了社會秩序,警方決定斬草除根,全面掃蕩。

為求長治久安,對於黑色勢力必要斬草除根,澈底瓦解。

吸毒惡習貽害終生,你應該有斬草除根的勇氣,澈底戒掉。

我們不能讓賭博風氣死灰復燃,所以必要使出鐵腕,斬草除根。

警方連日取締了許多的不良場所,務求斬草除根,杜絕罪惡的溫床。

辨  識近義釜底抽薪、寸草不留、杜絕後患、除惡務盡、趕盡殺絕反義後患無窮、養虎遺患、養癰遺患、縱虎歸山「斬草除根」及「除惡務盡」都有澈底清除的意思。

「斬草除根」範圍較廣,可用在任何對象;「除惡務盡」只能用於壞的對象。

斬草除根除惡務盡辨似例句○ㄨ他心中的惰性若無~,自然難以奮發圖強。

○○我們必須~,澈底剷除危害社會的敗類。

參考詞語刈草除根注  音ㄧˋ。

ㄘㄠˇ。

ㄔㄨˊ。

ㄍㄣ漢語拼音yìcǎochúgēn 釋  義《綴白裘.八集》:「我命運乖,真堪悼!弄得個刈草除根,驅馬傾巢!蕭條,卻教我竟把誰依靠?」剪草除根注  音ㄐㄧㄢˇ。

ㄘㄠˇ。

ㄔㄨˊ。

ㄍㄣ漢語拼音jiǎncǎochúgēn 釋  義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景豺聲蜂目之首,狼心狐魅之徒,……欲求肝膽之誠,更啟危亡之兆。

……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西遊記.第一八回》:「他若不來,你卻莫怪;他若來了,定與你剪草除根。

」《紅樓夢.第六九回》:「務將張華治死,方剪草除根,保住自己的名譽。

」剷草除根注  音ㄔㄢˇ。

ㄘㄠˇ。

ㄔㄨˊ。

ㄍㄣ漢語拼音chǎncǎochúgēn 釋  義《九命奇冤.第一八回》:「此刻一把火,一縷煙,管取連養福也死在裡面,真是算得剷草除根的了。

」去草絕根注  音ㄑㄩˋ。

ㄘㄠˇ。

ㄐㄩㄝˊ。

ㄍㄣ漢語拼音qùcǎojuégēn 釋  義《陳書.卷三五》:「雖復朽株將拔,非待尋斧,落葉就殞,無勞烈風;但去草絕根,在於未蔓,撲火止燎,貴乎速滅。

」翦草除根注  音ㄐㄧㄢˇ。

ㄘㄠˇ。

ㄔㄨˊ。

ㄍㄣ漢語拼音jiǎncǎochúgēn 釋  義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三折》:「此人與韓信最是契交,必須一併殺壞,方纔翦草除根。

」除根翦草注  音ㄔㄨˊ。

ㄍㄣ。

ㄐㄧㄢˇ。

ㄘㄠˇ漢語拼音chúgēnjiǎncǎo 釋  義元.無名氏《抱妝盒.第四折》:「他不合意狠腸毒,則待要除根翦草,不肯著開花滿樹。

」 張冠李戴 參考詞語‧李戴張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ㄤ。

ㄍㄨㄢ。

ㄌㄧˇ。

ㄉㄞˋ漢語拼音zhāngguānlǐdài釋  義把姓張的帽子誤戴到姓李的頭上。

#語本宋.錢希言《戲瑕.卷三.張公喫酒李公醉》。

後用「張冠李戴」比喻名實不符或弄錯事情、對象。

典故說明「張冠李戴」這句成語,原本出自唐朝的諺語「張公帽兒李公戴」。

「張公」是指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李公」則是指武則天的丈夫中宗,當時人可能用這句話來暗諷武則天不守婦道,私生活淫亂,就好像把這個人的帽子,錯給那個人穿戴。

與此類似意思的諺語,還有「張公喫酒李公醉」、「張三有錢不會使,李四會使卻無錢」等。

後來「張冠李戴」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名實不符或弄錯事情、對象。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名實不符或弄錯事情、對象。

使用類別用在「出錯失誤」的表述上。

例句 你一定要看仔細,可別張冠李戴,錯怪了人。

他生性迷糊,待人接物常常張冠李戴,鬧了不少笑話。

媽媽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張冠李戴,弄得我們啼笑皆非。

他說過五關斬六將是張飛的事,這不是張冠李戴,胡說八道嗎?寫人物傳記最怕考證不實,一不小心就會鬧出張冠李戴的笑話來。

歹徒想使用張冠李戴的矇混技倆逃避刑責,結果被警方一眼識破。

再怎麼離譜,你總不能把林黛玉張冠李戴地誤成《水滸傳》人物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明是李白的詩句,你怎麼張冠李戴地說是白居易的呢? 參考詞語李戴張帽注  音ㄌㄧˇ。

ㄉㄞˋ。

ㄓㄤ。

ㄇㄠˋ漢語拼音lǐdàizhāngmào 釋  義明.劉效祖〈黃鶯兒.堪笑世情薄〉:「堪笑世情薄,百般的都弄巧。

李四戴著張三帽,歪行貨當高,假東西說好。

」 張口結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ㄤ。

ㄎㄡˇ。

ㄐㄧㄝˊ。

ㄕㄜˊ漢語拼音zhāngkǒujiéshé釋  義結舌,舌頭打結。

「張口結舌」形容恐懼慌張,或理屈說不出話的樣子。

◎語本《莊子.秋水》。

△「邯鄲學步」、「啞口無言」、「瞠目結舌」 典故說明「張口結舌」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一個人恐懼慌張,或理屈說不出話的樣子。

在《莊子》的〈秋水〉篇中有記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談:公孫龍認為自己最通達事理,博聞善辯,勝過所有口才好、學識高的人。

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為自己的學識不足?魏牟認為公孫龍就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

這樣以管窺天、以錐指地是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的玄妙之處,要他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就像邯鄲學步,非但沒有學成,反而將自己原有的學問失去了。

公孫龍聽了魏牟的話後,「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意思是說嘴巴張開而合不攏,舌頭舉起卻放不下,也就是張口結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典源又見《莊子.天運》。

內容敘述孔子與老子討論「仁義」,孔子聽了老子博大的見解後,「口張而不能嗋」(嗋,音ㄒㄧㄝˊ,合、閉。

)意思是說嘴巴張開閉不起來,不知如何回答。

後來「張口結舌」這句成語就從莊子「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口張而不能嗋」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恐懼慌張,或理屈說不出話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恐懼慌張,或理屈說不出話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無話可說」的表述上。

例句 他被突來的質疑問得張口結舌,不知所措。

當謊言被識破時,他張口結舌,慌忙地離開。

他在眾人的追問下,一時之間,張口結舌,什麼話也說不出來。

老師突然把打瞌睡的學生叫起來提問,讓他張口結舌地說不出話來。

這個嫌犯雖然預先編了一套說辭,但一看到警察,卻慌亂得張口結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辨  識近義啞口無言、瞠目結舌、理屈詞窮反義口若懸河、侃侃而談、喋喋不休、滔滔不絕、呶呶不休、應對如流「啞口無言」及「張口結舌」都有說不出話來的意思。

「啞口無言」側重於因理屈辭窮而無法回應的意思;「張口結舌」側重於一時受到驚嚇、震撼而說不出話的意思。

啞口無言張口結舌辨似例句○ㄨ由於人證、物證俱在,他只有~,承認犯行。

ㄨ○老師突然把打瞌睡的學生叫起來提問,讓他~地說不出話來。

逐臭之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ㄨˊ。

ㄔㄡˋ。

ㄓ。

ㄈㄨ漢語拼音zhúchòuzhīfū釋  義追逐臭味的人。

典出《呂氏春秋.孝行覽.遇合》。

後用「逐臭之夫」比喻有怪癖的人。

典故說明《呂氏春秋》是秦相國呂不韋門下食客的集體著作,全書共二十六卷,分八覽、六論、十二紀。

內容綜合九流百家,暢論天地人物,多主儒術,而參以道家、墨家之言。

〈遇合〉篇主要在談論君臣相遇,能否彼此投合並無常理可循,有所遇卻一定先受喜愛,才能相投合。

從前有一個人,身上散發出惡臭的氣味,他的父母、兄弟、妻妾以及朋友們,都無法和他生活在一起。

他因此感到苦惱而避居於海濱。

然而海濱卻有人喜歡他的臭味,終日追隨著他,不肯離開。

所以人的喜好,也有如此特別而不同於常人的。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逐臭之夫」,比喻有怪癖的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有怪癖的人。

使用類別用在「怪癖之人」的表述上。

例句 他特愛臭豆腐的味道,常戲稱自己是逐臭之夫。

每個人的癖好不同,到處都有逐臭之夫,你何必大驚小怪?這個氣味人人掩鼻,只有老王這個逐臭之夫,喜歡得不得了。

人人有嗜好的自由,我們對逐臭之夫應該一視同仁,予以尊重。

大家都受不了他的體味,只有小明喜歡,也可說是個逐臭之夫吧! 專心致志 參考詞語‧專思致慮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ㄨㄢ。

ㄒㄧㄣ。

ㄓˋ。

ㄓˋ漢語拼音zhuānxīnzhìzhì釋  義專一心思,集中精神。

語出《孟子.告子上》。

△「一暴十寒」、「專心一意」、「專精一思」 典故說明孟子是戰國時代的大思想家,後人尊稱他為「亞聖」。

當時人們對於齊王管理政事沒什麼成就,而孟子不加輔佐的事很不滿意,但孟子說:「不要怪那齊王不夠聰明啊!就算天下最容易生長的生物,如果讓它在太陽下曝晒一天,又放在寒冷的地方十天,也沒有辦法存活。

我跟齊王相處的時間有限,一旦我離開,那些奸臣小人又來動搖大王的決心,我就算能讓大王萌生一些向善的念頭,又有什麼用呢?就拿下圍棋的技能來說,這本來是個小技術,但是假使不能專心學習,就得不到它的精妙。

弈秋,是全國聞名的棋手,讓他同時教二個人下圍棋,一個專心一志,集中精神的聽從老師的教導;另一個卻心不在焉,老想著會不會有大鳥飛來,要如何拉弓射鳥等等。

雖然二個人同時學圍棋,但效果一定是不同的。

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人嗎?不是,只因他沒有專心學習罷了!」後來原文中的「專心致志」成為一句成語,用來指專一心思,集中精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專一心思,集中精神。

使用類別用在「潛心專注」的表述上。

例句 他正專心致志地準備聯考,你別打擾他。

只要專心致志,勤學苦練,何事不能學成?專而後能精,所以成功往往屬於那些專心致志的人。

有時候,他專心致志地工作起來,連飯也會忘了吃。

我們要努力改善研究環境,讓教師能專心致志地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

辨  識近義一心一意、全神貫注、屏氣凝神、聚精會神反義心猿意馬、見異思遷、三心二意、心不在焉、漫不經心、神魂顛倒 參考詞語專思致慮注  音ㄓㄨㄢ。

ㄙ。

ㄓˋ。

ㄌㄩˋ漢語拼音zhuānsīzhìlǜ 釋  義清.葉矯然《龍性堂詩話初集》:「涇陽雷伯籲云:『詩文不專思致慮,則不能工,一專思致慮,則此中憧憧擾擾,比一切聲色貨賄更甚,故詩文之累心不少。

』」 終南捷徑 參考詞語‧南山捷徑‧捷徑終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ㄨㄥ。

ㄋㄢˊ。

ㄐㄧㄝˊ。

ㄐㄧㄥˋ漢語拼音zhōngnánjiéjìng釋  義唐代盧藏用舉進士而不受重用,乃隱居終南山以求高名,做了大官的故事。

#典出唐.劉肅《大唐新語.卷一○.隱逸》。

後用「終南捷徑」比喻可以達到求官、求名、求利的便捷途徑。

典故說明終南山距離唐代京都長安很近,常有朝中顯要入山尋幽訪勝或是燒香拜佛,隱居在此的居士因此頗有入朝為官的機緣,所以終南山一直被當成尋求官職的捷徑。

盧藏用就是一個廣為人知的例子。

他在舉進士第後,並未得到重用,所以就隱居在終南山,後來果然被召入宮中任職,從此一帆風順,屢獲升遷。

當時有位道士司馬承禎,他生性淡泊,不求仕宦,一直隱居在天臺山中,因德高望重,數次被皇上召進朝廷問道。

睿宗時,司馬承禎又被請入宮中,當他再度要求歸返天臺山時,盧藏用指著終南山說:「您要隱居,那裡就是個好地方,何必捨近求遠呢!」司馬承禎知道盧藏用的過去,於是回答:「依我看,那裡應該是求官的捷徑吧!」盧藏用聽出他話中的譏刺意味,不由得感到非常的羞愧。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終南捷徑」,用來比喻可以達到求官、求名、求利的便捷途徑。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可以達到求官、求名、求利的便捷途徑。

使用類別用在「速成之法」的表述上。

例句 參加補習班,往往被考生認為是上榜的終南捷徑。

找到適合的代言人,是廠商拓展市場的終南捷徑。

他頻頻向上司逢迎拍馬,想要獲得升官的終南捷徑。

許多公眾人物把熱心公益,當成沽名釣譽的終南捷徑。

看他與上司走得那麼近,難免會引來終南捷徑的譏諷。

想要藉著阿諛諂媚上司作為終南捷徑的,多是巧言令色的人。

參考詞語南山捷徑注  音ㄋㄢˊ。

ㄕㄢ。

ㄐㄧㄝˊ。

ㄐㄧㄥˋ漢語拼音nánshānjiéjìng 釋  義宋.范成大〈逍遙樓席上贈張邦達教授張癸未省闈門生也同年進士俱會樓上者七人〉:「誰憐蠻府清池句,不著南山捷徑鞭。

作者七人茅瘴地,肅霜九月菊殘天。

」捷徑終南注  音ㄐㄧㄝˊ。

ㄐㄧㄥˋ。

ㄓㄨㄥ。

ㄋㄢˊ漢語拼音jiéjìngzhōngnán 釋  義宋.樓鑰《攻媿集.卷一》:「捷徑指終南,索價譏少室。

窮達豈無命,踏地胡不實?」清.趙懷玉〈留別都門諸子〉:「空群冀北難為馬,捷徑終南況有人。

」 眾叛親離 參考詞語‧眾散親離‧親離眾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ㄨㄥˋ。

ㄆㄢˋ。

ㄑㄧㄣ。

ㄌㄧˊ漢語拼音zhòngpànqīnlí釋  義眾人反叛,親信背離。

形容不得人心,處境孤立。

語出《左傳.隱公四年》。

△「玩火自焚」、「治絲而棼」 典故說明據《左傳.隱公四年》載,春秋時代,衛國公子州吁(ㄒㄩ)殺了自己的哥哥桓公想要自立為君。

由於多數的大臣百姓不贊成他弒兄奪位的行為,所以州吁打算出兵攻伐與衛國有世怨的鄭國,希望能藉此提高自己的威望。

恰巧當時宋國殤公即位,鄭國收留了從宋國出奔的公子馮,並且想要用武力送他回國為君。

州吁便以此為名,聯合宋、陳、蔡等國出兵攻打鄭國。

四國的大軍於是開到了鄭國,把首都的東門團團包圍,連續打了五日都沒辦法攻下,只好無功而返。

魯隱公就此事問他的大夫眾仲:「你覺得州吁的計謀最後會得逞嗎?」眾仲回答:「我只聽過以德服人,沒聽過以戰亂為手段可以讓人心悅誠服。

以亂服人,就像要整理絲線卻不先找出頭緒,只會讓情況愈來愈糟。

州吁這個人仗著強大的武力進行殘忍的征伐,總有眾人反叛,親信背離的一日,他的計謀顯然難以得逞。

」後來,四國聯軍又再次出兵攻鄭,取得了勝利,但州吁並未因此而獲得百姓的愛戴,反而在不久後就被殺了,果真應驗了眾仲的預言:「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眾叛親離」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被用來形容不得人心,處境孤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不得人心,處境孤立。

使用類別用在「失道無助」的表述上。

例句 你再這樣我行我素,遲早會眾叛親離。

為政者倒行逆施,最後總是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

商朝紂王暴虐無道,以致眾叛親離,終於走上被迫自焚而亡之途。

他因處事不公而陷入眾叛親離的危機,完全是咎由自取,無可同情。

我原來的老闆就是剛愎自用,才會眾叛親離,最後公司只好關門大吉。

辨  識反義眾望所歸、眾星拱月、歸之若水 參考詞語眾散親離注  音ㄓㄨㄥˋ。

ㄙㄢˋ。

ㄑㄧㄣ。

ㄌㄧˊ漢語拼音zhòngsànqīnlí 釋  義《晉書.卷一二三》:「淮南之敗,眾散親離,而垂侍衛聖躬,誠不可忘。

」親離眾叛注  音ㄑㄧㄣ。

ㄌㄧˊ。

ㄓㄨㄥˋ。

ㄆㄢˋ漢語拼音qīnlízhòngpàn 釋  義《晉書.卷一二二》:「史臣曰:『尋而耄及政昏,親離眾叛,瞑目甫爾,釁發蕭牆。

』」唐.陸贄〈議汴州逐劉士寧事狀〉:「劉士寧昏荒暴慢,惡貫久盈,聖情愛人,久為含忍,親離眾叛,自取奔亡。

」 眾口鑠金 參考詞語‧爍金眾口‧眾口爍金‧眾口金鑠‧眾口銷金‧群口鑠金‧金銷眾口‧鑠金眾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ㄨㄥˋ。

ㄎㄡˇ。

ㄕㄨㄛˋ。

ㄐㄧㄣ漢語拼音zhòngkǒushuòzhōngr釋  義眾口所毀,雖金石猶可銷。

比喻眾口同聲,往往積非成是。

語出《國語.周語下》。

△「眾志成城」 典故說明據《國語.周語下》載,春秋末年,周景王打算要鑄造一口極大的鐘。

單穆公和樂師州鳩知道了這件事,便勸阻景王打消念頭。

他們認為:那麼大的鐘雖然少見,但是聲音不一定和諧好聽,若因此勞民傷財,造成人民的痛苦,更是沒有必要。

然而景王並沒有採納他們的意見,仍然執意鑄鐘。

隔年,大鐘鑄成了,平日慣於獻媚的樂工們,紛紛向景王讚美大鐘的聲音非常和諧、好聽。

景王十分高興,就找來當初反對鑄鐘的樂師州鳩,對他誇耀的說:「看吧!鐘聲果然很好聽,你的顧慮是多餘的。

」州鳩對於景王的無知和自誇十分不以為然,就回答說:「大王鑄造大鐘,如果人民都十分贊成,那才叫和諧。

如今勞民傷財,人民都對大王十分怨恨,這種情形怎麼能叫做和諧呢?而且人民所贊同的,很少有不成功的;人民所厭惡的,很少有不失敗的。

這就是俗話所說:『眾心成城,眾口鑠金』的道理啊!」但是景王不接納州鳩的勸諫,反而認為他已經年老了,什麼都不知道。

隔年,周景王駕崩,之後再也沒有人說大鐘的聲音好聽。

後來「眾口鑠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眾口同聲,往往積非成是。

而在漢朝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逸文中,另有一個關於「眾口鑠金」的故事,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個商人拿了一塊純金求售,可是所有的客人都說這塊金子不純,商人為了證明金子是純的,就把金子放到火裡鍛燒,因為「真金不怕火鍊」,來證明他所賣的金子的確是純金。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眾口同聲,往往積非成是。

使用類別用在「積謊成真」的表述上。

例句 老總因為不堪黑函流言的困擾而請辭,可見眾口鑠金,人言可畏!這種八卦新聞往往會造成眾口鑠金的局面,讓當事人遭受莫大的傷害!身為記者對所報導的事要謹慎求證,萬一報導失真,眾口鑠金,有人將因此受害。

看到自己偶像的負面新聞一再被報導,老王一直說:「這是眾口鑠金!眾口鑠金!」 辨  識近義三人成虎、人言可畏、積毀銷骨、曾參殺人 參考詞語爍金眾口注  音ㄕㄨㄛˋ。

ㄐㄧㄣ。

ㄓㄨㄥˋ。

ㄎㄡˇ漢語拼音shuòjīnzhòngkǒu 釋  義宋.歐陽澈〈借前韻書懷呈顯道〉:「洗垢索瘢何足恤,爍金眾口任人非。

」眾口爍金注  音ㄓㄨㄥˋ。

ㄎㄡˇ。

ㄕㄨㄛˋ。

ㄐㄧㄣ漢語拼音zhòngkǒushuòjīn 釋  義漢.荀悅《前漢紀.卷九》:「眾口爍金,積毀銷骨。

」眾口金鑠注  音ㄓㄨㄥˋ。

ㄎㄡˇ。

ㄐㄧㄣ。

ㄕㄨㄛˋ漢語拼音zhòngkǒujīnshuò 釋  義唐.張九齡〈荊州作.詩二首之一〉:「進士苟非黨,免相安得群;眾口金可鑠,孤心絲共棼。

」眾口銷金注  音ㄓㄨㄥˋ。

ㄎㄡˇ。

ㄒㄧㄠ。

ㄐㄧㄣ漢語拼音zhòngkǒuxiāojīn 釋  義漢.焦贛《焦氏易林.卷一二》:「眾口銷金,愆言不驗。

腐臭敗兔,入市不售。

」群口鑠金注  音ㄑㄩㄣˊ。

ㄎㄡˇ。

ㄕㄨㄛˋ。

ㄐㄧㄣ漢語拼音qúnkǒushuòjīn 釋  義宋.李綱《李忠定公奏議.卷四一》:「陛下察其心於群口鑠金之際,薄其罪於眾人欲殺之時。

」金銷眾口注  音ㄐㄧㄣ。

ㄒㄧㄠ。

ㄓㄨㄥˋ。

ㄎㄡˇ漢語拼音jīnxiāozhòngkǒu 釋  義唐.王勃〈平臺秘略讚.規諷〉:「寵榮有極,恭沖是守。

軸碎群毛,金銷眾口。

」鑠金眾口注  音ㄕㄨㄛˋ。

ㄐㄧㄣ。

ㄓㄨㄥˋ。

ㄎㄡˇ漢語拼音shuòjīnzhòngkǒu 眾志成城 參考詞語‧眾心如城‧眾心成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ㄨㄥˋ。

ㄓˋ。

ㄔㄥˊ。

ㄔㄥˊ漢語拼音zhòngzhìchéngchéng釋  義眾人同心,力量堅固如城。

比喻團結一致,同心協力。

語本《國語.周語下》。

△「眾口鑠金」 典故說明「眾志成城」原作「眾心成城」。

據《國語.周語下》載,春秋末年,周景王打算要鑄造一口極大的鐘。

單穆公和樂師州鳩知道了這件事,便勸阻景王打消鑄鐘的念頭。

他們認為:那麼大的鐘雖然少見,但是聲音不一定和諧好聽,若因此勞民傷財,造成人民的痛苦,更是沒有必要。

然而景王沒有採納他們的意見,仍然執意鑄鐘。

隔年,大鐘鑄成了,平日慣於獻媚的樂工們,紛紛向景王讚美大鐘的聲音非常和諧、好聽。

景王十分高興,就找來當初反對鑄鐘的樂師州鳩,對他誇耀說:「看吧,鐘聲果然很好聽,你的顧慮是多餘的。

」州鳩對於景王的無知和自誇十分不以為然,就回答說:「大王鑄造大鐘,如果人民都十分贊成,那才叫和諧。

如今勞民傷財,人民都對大王十分怨恨,這種情形怎麼能叫做和諧呢?而且人民所贊同的,很少有不成功的;人民所厭惡的,很少有不失敗的。

這就是俗話所說:『眾心成城,眾口鑠金』的道理啊!」但是景王不接納州鳩的勸諫,反而怒斥他已經老了,懂個什麼?隔年,周景王駕崩,之後再也沒有人說大鐘的聲音好聽。

後來「眾志成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團結一致,同心協力。

出現「眾志成城」的書證如五代十國後蜀.何光遠《鑑誡錄.卷七.陪臣諫》:「四海歸仁,眾志成城,天下治理。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團結一致,同心協力。

使用類別用在「共同奮鬥」的表述上。

例句 軍民團結,眾志成城,是國家安全的最佳保障。

只要大家同心協力,眾志成城,必能克服眼前的困難。

拔河比賽靠的就是眾志成城的精神,有此精神,則能克敵致勝。

臺灣雖是蕞爾小島,假如全民能眾志成城,前途就會璀璨如鑽。

此次球賽,只要大家通力合作,眾志成城,就有機會得到勝利。

辨  識近義眾擎易舉、萬眾一心、集腋成裘反義孤掌難鳴、一盤散沙 參考詞語眾心如城注  音ㄓㄨㄥˋ。

ㄒㄧㄣ。

ㄖㄨˊ。

ㄔㄥˊ漢語拼音zhòngxīnrúchéng 釋  義唐.獨孤及〈洪州大雲寺銅鐘銘〉:「宏誓既達,昬疑皆破,故眾心如城,施者如市。

」眾心成城注  音ㄓㄨㄥˋ。

ㄒㄧㄣ。

ㄔㄥˊ。

ㄔㄥˊ漢語拼音zhòngxīnchéngchéng 釋  義《國語.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唐.高郢〈再上諫造章敬寺書〉:「臣聞眾心成城,眾口鑠金,則輿人之誦不可輕也。

」 眾矢之的 參考詞語‧叢矢之的‧眾射之的‧眾怨之的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ㄨㄥˋ。

ㄕˇ。

ㄓ。

ㄉㄧˋ漢語拼音zhòngshǐzhīdì釋  義指眾人射箭的靶子。

比喻眾人一致攻擊的目標。

※語或本《明史.卷二三一.顧憲成等傳》。

典故說明「眾矢之的」典源作「眾射之的」。

明朝正德、嘉靖年間,先是王守仁在軍中趁工作閒暇授徒講學,之後再傳弟子徐階擔任內閣大學士時,在京師設講會講學,使得講學風氣興盛起來,造成一股潮流。

自此,無論是在朝官吏或是地方士紳、長老,紛紛開始聯合講會,成立書院,相互應和。

萬曆年間,由顧憲成等人重新修建的東林書院,名號尤其響亮。

他們時常譏諷朝政,評論人物,士大夫相繼依附,於是和東林書院有關的人都被稱為「東林黨」。

但也因為名氣太大遭到毀謗,氣焰太盛招致各方的責難,批評的輿論接連而來,加上幾次的政治鬥爭都和東林書院的人有關,使得眾人攻擊的目標,都指向在東林書院講學的顧憲成等人。

後來「眾矢之的」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眾人一致攻擊的目標。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眾人一致攻擊的目標。

使用類別用在「眾人指責」的表述上。

例句 小明平時脾氣不好,又愛損人,才會成為眾矢之的。

如果你不想成為眾矢之的,最好還是少說話、多做事。

你的脾氣不好,平時得罪太多人,所以成了眾矢之的。

王同學十分不合群,經常在團體唱反調,因此成為眾矢之的。

球隊本季的戰績不佳,教練自然成為眾矢之的,處處受到責難。

由於公司虧損,負責業務部門的王經理成為眾矢之的,處境十分艱難。

他屢次假公濟私,對上司則逢迎拍馬,才會讓自己成為同事間的眾矢之的。

辨  識近義千夫所指、眾口交攻反義交口稱譽、眾星捧月、眾望所歸 參考詞語叢矢之的注  音ㄘㄨㄥˊ。

ㄕˇ。

ㄓ。

ㄉㄧˋ漢語拼音cóngshǐzhīdì 釋  義清.譚嗣同《譚嗣同集.報貝元徵》:「今之原禍始者,必以合肥為叢矢之的。

」眾射之的注  音ㄓㄨㄥˋ。

ㄕㄜˋ。

ㄓ。

ㄉㄧˋ漢語拼音zhòngshèzhīdì 釋  義《明史.卷二三一》:「贊曰:『……而名高速謗,氣盛招尤,物議橫生,黨禍繼作,乃至眾射之的,咸指東林。

』」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一五》:「語云:『溫飽之家,眾怨所歸。

』以一身而為眾射之的,方且憂傷慮死之不暇,尚可與言行樂乎哉!」眾怨之的注  音ㄓㄨㄥˋ。

ㄩㄢˋ。

ㄓ。

ㄉㄧˋ漢語拼音zhòngyuànzhīdì 釋  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一回》:「我這當督扦的,還是眾怨之的呢!」 眾望所歸 參考詞語‧人望所歸‧民望所歸‧眾望所依‧眾望所屬‧眾望所積‧眾望所集‧眾望攸歸‧眾望有歸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ㄨㄥˋ。

ㄨㄤˋ。

ㄙㄨㄛˇ。

ㄍㄨㄟ漢語拼音zhòngwàngsuǒguī釋  義深得眾人擁護、愛戴。

#語出《高僧傳.卷一.晉長安帛遠》。

典故說明晉朝高僧帛遠,字法祖,河內人,博學多聞,通梵晉語,於方等經深有研究。

他在長安建造佛寺,從事講習,聽眾常達千人。

河間王司馬顒對之崇敬有加,帛遠因而聲聞關隴。

後來關中大亂,帛遠潛遁隴右,以保雅操。

當時張輔為秦州剌史,鎮守隴上。

張輔覺得帛遠的名德顯著,「眾望所歸」,就屢次勸帛遠還俗來當自己的幕僚,但帛遠拒不接受,於是結怨。

後因他人的讒言,帛遠被張輔所殺。

「眾望所歸」這句成語,用來指深得眾人擁護、愛戴。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深得眾人擁護、愛戴。

使用類別用在「深受愛戴」的表述上。

例句 他這次當選主席,真可說是眾望所歸。

小明在班會上,眾望所歸,被選為班長。

這次選舉,他眾望所歸,又當選了立法委員。

因為老李眾望所歸,所以本協會決定敦請他擔任理事長。

王先生成就非凡,眾望所歸,能夠當選十大傑出青年,實在是意料中的一件事。

辨  識近義近悅遠來、人心所向、眾所瞻望反義千夫所指、民賊獨夫、眾矢之的、眾叛親離 參考詞語人望所歸注  音ㄖㄣˊ。

ㄨㄤˋ。

ㄙㄨㄛˇ。

ㄍㄨㄟ漢語拼音rénwàngsuǒguī 釋  義隋.盧思道〈北齊興亡論〉:「文宣雖云外弟,少乏令名,人望所歸,便見推奉。

」民望所歸注  音ㄇㄧㄣˊ。

ㄨㄤˋ。

ㄙㄨㄛˇ。

ㄍㄨㄟ漢語拼音mínwàngsuǒguī 釋  義《宋書.卷二》:「裕吞噬之心,不避輕重,以法興聰敏明慧,必為民望所歸,芳蘭既茂,內懷憎惡,乃妄扇異言,無罪即戮。

」眾望所依注  音ㄓㄨㄥˋ。

ㄨㄤˋ。

ㄙㄨㄛˇ。

ㄧ漢語拼音zhòngwàngsuǒyī 釋  義《晉書.卷三六》:「賈謐與后共謀,以華庶族,儒雅有籌略,進無逼上之嫌,退為眾望所依,欲倚以朝綱,訪以政事。

」眾望所屬注  音ㄓㄨㄥˋ。

ㄨㄤˋ。

ㄙㄨㄛˇ。

ㄕㄨˇ漢語拼音zhòngwàngsuǒshǔ 釋  義宋.張耒〈賀錢內翰啟〉:「雖眾望所屬,理固當然,而成命既行,士以相賀。

」《金史.卷九九》:「冀王,章宗之兄,顯宗長子,眾望所屬,元帥決策立之,萬世之功也。

」眾望所積注  音ㄓㄨㄥˋ。

ㄨㄤˋ。

ㄙㄨㄛˇ。

ㄐㄧ漢語拼音zhòngwàngsuǒjī 釋  義《晉書.卷六八》:「循可尚書郎,訥可太子洗馬、舍人。

此乃眾望所積。

」眾望所集注  音ㄓㄨㄥˋ。

ㄨㄤˋ。

ㄙㄨㄛˇ。

ㄐㄧˊ漢語拼音zhòngwàngsuǒjí 釋  義唐.趙元一《奉天錄.卷一》:「泚自謂眾望所集,于是以源休為京兆尹。

」眾望攸歸注  音ㄓㄨㄥˋ。

ㄨㄤˋ。

ㄧㄡ。

ㄍㄨㄟ漢語拼音zhòngwàngyōuguī 釋  義《晉書.卷六○》:「史臣曰:『……于時武皇之胤,惟有建興,眾望攸歸,曾無與二。

』」眾望有歸注  音ㄓㄨㄥˋ。

ㄨㄤˋ。

ㄧㄡˇ。

ㄍㄨㄟ漢語拼音zhòngwàngyǒuguī 釋  義《隋書.卷一》:「俄而周帝以眾望有歸,乃下詔曰。

」 朝令夕改 參考詞語‧朝令暮改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ㄠ。

ㄌㄧㄥˋ。

ㄒㄧˋ。

ㄍㄞˇ漢語拼音zhāolìngxìgǎi釋  義早上下達的命令,到傍晚就改變了。

比喻政令、主張或意見反覆無常。

語本漢.鼂錯〈論貴粟疏〉。

典故說明「朝令夕改」原作「朝令暮改」。

鼂錯是西漢時的著名政治家,他曾提出不少對國家政策重要的建議,因此有「智囊」的美稱。

漢文帝時,鼂錯眼看當時農民與商人貧富懸殊,農民辛苦的耕種才得些許糧食,政府徵收糧食的時間卻沒有固定的時間和標準,常常早上的規定,到了晚上就改變了。

農民們為了急於納稅,有存糧的只有被迫將糧食半價賣出,沒存糧的只得用加倍的利息向人借貸,或者賣掉田地房屋,甚至賣掉自己親生的兒孫來還債。

商人趁著需用很急的時候,將積存的貨物賣掉,獲得暴利。

這種情形嚴重的影響到當時的農業生產。

所以鼂錯向漢文帝上了一篇〈論貴粟疏〉,力陳農業是立國的根本,朝廷應當抬高糧食的價值,鼓勵人民從事耕種,並讓有錢的商人捐糧買爵。

國家有了充足的存糧,賦稅就可減輕,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就會富強安樂。

後來「朝令夕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政令、主張或意見反覆無常。

出現「朝令夕改」的書證如《舊唐書.卷一一五.柳公綽列傳》:「長慶元年,罷使,復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時河朔復叛,朝廷用兵,補授行營諸將,朝令夕改,驛騎相望。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政令、主張或意見反覆無常。

使用類別用在「政策反覆」的表述上。

例句 公司的人事制度不斷朝令夕改,引起了不少的爭議。

好的政策應該要經過審慎評估,才不會頒布之後又朝令夕改。

請你不要朝令夕改,一個旅遊地點反覆難定,弄得大家遊興大減!如果政府政策搖擺,朝令夕改,讓人民無所適從,必然怨聲載道。

許多官員都認為這個政策缺乏連續性及穩定性,施行後可能會朝令夕改! 辨  識近義反覆無常、出爾反爾、朝更夕改反義令出如山、言之不渝 參考詞語朝令暮改注  音ㄓㄠ。

ㄌㄧㄥˋ。

ㄇㄨˋ。

ㄍㄞˇ漢語拼音zhāolìngmùgǎi 釋  義《漢書.卷二四》:「(農夫)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給舍繳駁論疏》:「軍政、財計、田制、鹽法,關國體之大者,率情變易,朝令暮改,人無適從。

」 朝秦暮楚 參考詞語‧暮楚朝秦‧朝楚暮秦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ㄠ。

ㄑㄧㄣˊ。

ㄇㄨˋ。

ㄔㄨˇ漢語拼音zhāoqínmùchǔ釋  義(一)「朝秦暮楚」之「暮」,典源作「莫」。

「莫」為「暮」的本字。

戰國時之小國,時而事秦,時而事楚,反覆無常。

語出宋.晁補之〈海陵集序〉。

後用「朝秦暮楚」比喻人心反覆無常。

△「反覆無常」、「出爾反爾」、「朝三暮四」、「朝梁暮陳」(二)「朝秦暮楚」之「暮」,典源作「莫」。

「莫」為「暮」的本字。

早上還在秦國,晚上卻已在楚國。

比喻人東飄西蕩,行蹤無定。

語出宋.晁補之〈北渚亭賦〉。

△「朝吳暮楚」 典故說明 〈海陵集序〉是晁補之重要的文論之一,其中「朝秦而莫楚」句,源於戰國時秦、楚為兩個敵對的大國,地處兩者間的韓、趙、魏等弱小國家,為了在夾縫中求生存,立場搖擺,一下以秦國為侍奉的對象,一下又依附於楚國。

當時的說客策士,也沒有尊君愛國的觀念,為了自身的利益,在各國間遊走不定。

晁補之認為這樣的風氣,連帶的影響了當代文風,戰國時的文人,不像春秋時代文人那樣具有以尊君愛民為職志的胸懷,因此文章不再富含義理,而且出現許多誇大虛浮的部分。

但雖如此,因為距離夏、商、周及春秋時代未遠,整體看來,戰國時代的文章仍是值得欣賞。

後來「朝秦暮楚」這句成語從典源中摘出,用來比喻人心反覆無常。

北宋哲宗元祐年間,晁補之任齊州太守,在任期間,重修毀損已久的北渚亭,並為之作記,即〈北渚亭賦〉。

文中除描述亭中所見景觀,並以今古人物、歷代事物的興衰,寄寓對人生變化無常的感慨。

宋代文人周密曾評論此文,認為晁補之這篇文章,就像蘇東坡的〈赤壁賦〉,憑藉客觀的地理環境,興發文人主觀的思緒情懷。

此處引述〈北渚亭賦〉的這段文字,便是晁補之感嘆仕宦生涯其實就像經商,總是居無定所、四處流離。

也猶如戰國時代的說客策士,周旋於各國之中,早上在秦國,晚上卻又到了楚國,為求生計四處遷徙飄蕩,根本無法掌握自己的動向,對未來既是茫然又是無奈。

後來,「朝秦暮楚」這句成語從典源中摘出用來比喻人東飄西蕩,行蹤無定。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人心反覆無常。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意志不堅」的表述上。

例句 她是個拜金女郎,朝秦暮楚,有何奇怪?她們倆一個朝秦暮楚,一個水性楊花,半斤八兩。

他怎麼又改加入另外一個黨?標準的朝秦暮楚作風!在動亂中,最容易看到一些人鑽營謀利、朝秦暮楚的醜態。

我們這些小廠商,夾在兩個大廠中間,為求生存,別怪我們朝秦暮楚。

二語義說明比喻人東飄西蕩,行蹤無定。

使用類別用在「四處漂泊」的表述上。

例句 離開了家鄉,他就朝秦暮楚地到處漂泊了。

我就這樣行走江湖,朝秦暮楚,居無定所。

過慣了朝秦暮楚、四處飄蕩的日子,突然有個家,還真不習慣呢。

辨  識近義朝三暮四、反覆無常、出爾反爾、見風轉舵、朝梁暮陳、朝吳暮楚反義忠貞不渝、始終不渝、始終如一、海枯石爛「朝秦暮楚」及「朝三暮四」都是用來比喻人反覆無常,意志不堅。

「朝秦暮楚」側重於強調依附對象的反覆變更;「朝三暮四」則側重於強調心意和行為的變化不定。

朝秦暮楚朝三暮四辨似例句○ㄨ我們這些小廠商,夾在兩個大廠中間,為求生存,別怪我們~。

ㄨ○你一會兒要學畫,一會兒又要學攝影,不正是~的態度嗎? 參考詞語暮楚朝秦注  音ㄇㄨˋ。

ㄔㄨˇ。

ㄓㄠ。

ㄑㄧㄣˊ漢語拼音mùchǔzhāoqín 釋  義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卷四》:「邊塞,戰爭之地,得失無常。

居人各顧家室,必懷首鼠,苟有失守,則相率以迎。

暮楚朝秦,是其常態。

」《花月痕.第八回》:「兼之內顧無慮,儻來常有,以此輕裘肥馬,暮楚朝秦,名宿傾心,美人解佩。

」(二)即「朝秦暮楚」。

見「朝秦暮楚」明.張岱《石匱書後集.卷五》:「甲申北變之後,諸王遷播,但得居民擁戴,有一成一旅,便意得志滿,不知其身為旦夕之人,亦只圖身享旦夕之樂,東奔西走,暮楚朝秦。

」朝楚暮秦注  音ㄓㄠ。

ㄔㄨˇ。

ㄇㄨˋ。

ㄑㄧㄣˊ漢語拼音zhāochǔmùqín 釋  義宋.晁補之〈續楚辭序〉:「與夫去君事君,朝楚而暮秦,行若犬彘者比,謂(屈)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 朝三暮四 參考詞語‧暮四朝三‧朝四暮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ㄠ。

ㄙㄢ。

ㄇㄨˋ。

ㄙˋ漢語拼音zhāosānmùsì釋  義餵養猴子時,早晨給三升橡樹果實,晚上給四升,但亦可改變為「朝四暮三」。

本為養猴人詐騙猴子的故事。

典出《莊子.齊物論》。

原用以比喻只變名目,不改實質。

後用「朝三暮四」比喻人心意不定、反覆無常。

亦可用於比喻事物變化無定。

△「反覆無常」、「出爾反爾」、「朝秦暮楚」 典故說明戰國時代哲學家莊子曾經用了一個寓言來說明人常會自以為是而不知。

這個寓言是這樣的:話說有一個養猴人跟他所養的猴子說:「我決定每天早上餵你們吃三升橡實,下午餵四升橡實。

」想不到猴子們都很不高興,嫌早上吃的太少了。

於是,養猴人就說:「那這樣好了,我們就改成早上吃四升,下午吃三升。

」猴子們聽了都很高興,以為這樣一來,早上變多了。

事實上,「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只改變了朝暮的數量,但猴子自以為是地滿足了。

一般人也常用這種自以為是的眼光來衡量事理,但是人世間眾人對事情的看法就像「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一樣,可以隨時變來變去,並沒有個定準的。

所以莊子要人們學習超脫這些紛擾,返回大自然,只有在自然的境界中才能找到恆常不變的道理。

這就是「休乎天鈞」的境界,也就是「齊物論」的精義。

後來從這個寓言演變成「朝三暮四」這句成語,比喻人心意不定、反覆無常,或事物變化無定。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心意不定、反覆無常。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意志不堅」的表述上。

例句 他老是朝三暮四地換工作,怎會有成就?做生意得講信用,不可朝三暮四,出爾反爾。

他向來厭惡反覆無常,做事絕對不會朝三暮四的。

她行事向來果斷,不是個朝三暮四的人,別再冤枉她了。

你一會兒要學畫畫,一會兒又要學攝影,不正是朝三暮四的態度嗎? 辨  識近義反覆無常、出爾反爾、朝秦暮楚、翻雲覆雨反義一心一意、始終不渝、始終如一、堅定不移、海枯石爛「朝三暮四」及「出爾反爾」都有形容人反覆不定的意思。

「朝三暮四」用於形容心意或行為;「出爾反爾」用於形容言行。

參考詞語暮四朝三注  音ㄇㄨˋ。

ㄙˋ。

ㄓㄠ。

ㄙㄢ漢語拼音mùsìzhāosān 釋  義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序〉:「加以從梁至周,郡邑割據,更名易地,暮四朝三。

」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三》:「其實『尖新』,即是『纖巧』,猶之暮四朝三,未嘗稍異。

」朝四暮三注  音ㄓㄠ。

ㄙˋ。

ㄇㄨˋ。

ㄙㄢ漢語拼音zhāosìmùsān 釋  義宋.黃庭堅〈再答明略.詩二首之二〉:「使年七十今中半,安能朝四暮三浪憂喜。

」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卷一》:「比有一輩,沉吟堅忍以師心,婉孌夸毗以媚世,朝四暮三以悅眾狙,尤可惡也。

」 掌上明珠 參考詞語‧明珠入掌‧明珠掌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ㄤˇ。

ㄕㄤˋ。

ㄇㄧㄥˊ。

ㄓㄨ漢語拼音zhǎngshàngmíngzhū釋  義捧在手掌上的一顆明珠,比喻極為珍愛的人或物。

語本晉.傅玄〈短歌行〉。

後多指愛女。

典故說明「掌上明珠」是捧在手上的一顆明珠,比喻極為珍愛的人或物。

晉代的傅玄有一首樂府詩〈短歌行〉描述一名女子被拋棄後悲傷無奈的心境,詩中有「昔君視我,如掌中珠。

何意一朝,棄我溝渠。

」說情郎以前視我如捧在手掌上的明珠,那樣珍貴,為何突然有一天將我拋棄在溝渠?後來「掌上明珠」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極為珍愛的人或物,亦用於指寶貝兒女,如金.元好問的〈楊煥然生子〉詩:「掌上明珠慰老懷,愁顏我亦為君開。

」近代則多指愛女,如《程乙本紅樓夢》第二回:「只嫡妻賈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歲,夫妻愛之如掌上明珠。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極為珍愛的物品。

使用類別用在「珍奇寶物」的表述上。

例句 這顆夜明珠,他天天拿在手上把玩,真是名副其實的掌上明珠。

這些古董是他的寶貝,每一件他都視如掌上明珠,你可千萬要小心保管。

二語義說明指愛女。

使用類別用在「寶貝女兒」的表述上。

例句 身為獨生女的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十分受寵。

老闆對他的這個女兒愛如掌上明珠,從不讓她受任何委屈。

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一顰一笑、一言一行都牽動著父母的心。

我這小孫女不但模樣可愛,而且活潑慧黠,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

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自小就受到無微不至的保護,所以有些嬌生慣養。

辨  識近義心肝寶貝 參考詞語明珠入掌注  音ㄇㄧㄥˊ。

ㄓㄨ。

ㄖㄨˋ。

ㄓㄤˇ漢語拼音míngzhūrùzhǎng 釋  義宋.郭應祥〈鷓鴣天.瓶裡梅花香正濃〉:「眉鎮綠,臉長紅。

後堂無日不春風。

明年定又強今歲,會有明珠入掌中。

」明珠掌上注  音ㄇㄧㄥˊ。

ㄓㄨ。

ㄓㄤˇ。

ㄕㄤˋ漢語拼音míngzhūzhǎngshàng 釋  義清.施閏章《蠖齋詩話.新嘉驛女子詩》:「美人零落泣風塵,不惜明珠掌上身。

」 蛛絲馬跡 參考詞語‧馬跡蛛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ㄨ。

ㄙ。

ㄇㄚˇ。

ㄐㄧ漢語拼音zhūsīmǎjī釋  義蛛網的細絲與馬蹄的痕跡。

比喻可供尋查推求的細微線索。

◎語本唐.楊筠松《龍經.上經撼龍經.破軍星》。

典故說明蛛絲,指蛛網的細絲;馬跡,指馬踏過的足跡。

蛛絲微細,馬跡模糊,然多依稀可辨,兩者合用指隱約可尋的線索。

《龍經》是一部講述風水地理的書籍,以龍喻地上山脈,配以九星,來定吉凶。

該書〈上經撼龍經.武曲星〉中,有「拋梭馬跡蛛絲長,梭中自有絲不斷」,〈破軍星〉中也有「引到平處如蛛絲,欲斷不斷馬跡過,東西隱顯梭中絲」的文句,都是用蛛絲、馬跡來比喻地脈隱隱可尋。

例如在形容貪狼破軍的地形時,說整個看來像是層層疊進之天梯,最高處有岩穴突出,樣子就像隻正在啼叫的公雞。

從山頂有一條脈帶向下延伸,來到平地雖然不明顯,正有如蛛絲的樣子,欲斷不斷,有馬跡可尋;橫貫東西,也像藏於梭中的絲。

後來,「蛛絲馬跡」就用以比喻隱約可尋的線索。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可供尋查推求的細微線索。

使用類別用在「微小線索」的表述上。

例句 這個名偵探憑著一點蛛絲馬跡,就找出兇手,令人佩服。

警方仔細地搜尋現場,希望能找到些有助破案的蛛絲馬跡。

這個歹徒的作案手法高明,現場竟然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

為了偵破案件,警方在刑案現場上不放過任何一點蛛絲馬跡。

透過這些蛛絲馬跡的線索,我們可以約略想像原始人的生活。

警察根據現場找到的蛛絲馬跡,進行分析追蹤,終於抓到了搶匪。

辨  識近義蛛絲鼠跡 參考詞語馬跡蛛絲注  音ㄇㄚˇ。

ㄐㄧ。

ㄓㄨ。

ㄙ漢語拼音mǎjīzhūsī 釋  義唐.楊筠松《龍經.上經撼龍經》:「拋梭馬跡蛛絲長,梭中自有絲不斷。

」《花月痕.第五回總評》:「草蛇灰線,馬跡蛛絲,隱於不言,細入無間。

」 椎心泣血 參考詞語‧叩心泣血‧拊心泣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ㄨㄟ。

ㄒㄧㄣ。

ㄑㄧˋ。

ㄒㄧㄝˇ漢語拼音zhuīxīnqìxiě釋  義自捶胸脯,眼中哭出血來。

形容哀痛到了極點。

語出漢.李陵〈答蘇武書〉。

典故說明「椎心」是用手捶胸,「泣血」則是哭得極其悲痛,眼中幾乎要流出血來。

一個人用手捶胸地哭泣著,心中自然有無限的悲傷,在所引典源中,「椎心泣血」就是李陵用來形容自己的心境。

李陵戰敗而降匈奴,非為偷生,忍辱冀求日後復仇。

無奈武帝不察,怒殺其母與妻,李陵悲憤之餘,致書蘇武,說︰「我何曾預料到復仇之志未酬,而怨恨已成;計謀還未實現,我的親人已經遭到刑罰而死,這種無奈與痛苦,就是我仰天捶胸泣血的原因啊!」後來「椎心泣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哀痛到了極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哀痛到了極點。

使用類別用在「悲痛哀傷」的表述上。

例句 他椎心泣血地控訴著戰爭所帶來的不幸遭遇。

在祭掃親人墳墓時,他不覺椎心泣血,哀痛逾恆。

小美最親近的奶奶病逝,讓她椎心泣血,難過不已。

聽到老王那段椎心泣血的遭遇,每個人都為之動容。

看到妻子躺在病床上的痛苦模樣,讓他不禁椎心泣血。

午夜夢迴,想起過去的種種,他不由得感到椎心泣血,悲痛至極。

當電視臺播出災難現場死者家屬椎心泣血、痛哭失聲的樣子,令人看了為之鼻酸。

辨  識近義心如刀割、肝心若裂、呼天搶地、捶胸頓足、稽顙泣血反義手舞足蹈、笑逐顏開、喜不自勝、興高采烈、歡天喜地、歡欣鼓舞形音辨誤椎,音ㄓㄨㄟ。

用手捶打、敲擊,不是用錐子刺,所以使用此成語時,不可寫作「錐」。

參考詞語叩心泣血注  音ㄎㄡˋ。

ㄒㄧㄣ。

ㄑㄧˋ。

ㄒㄧㄝˇ漢語拼音kòuxīnqìxiě 釋  義《宋書.卷一》:「凡在有心,誰不扼腕?裕等所以叩心泣血,不遑啟處者也。

」明.張居正〈再乞歸葬疏〉:「此臣之所以叩心泣血,呼天乞憐而不能自已者也。

」拊心泣血注  音ㄈㄨˇ。

ㄒㄧㄣ。

ㄑㄧˋ。

ㄒㄧㄝˇ漢語拼音fǔxīnqìxiě 釋  義《晉書.卷五○》:「按奏狀不忠不孝,群公建議削除爵土,此愚臣所以自悲自悼,拊心泣血也。

」《新唐書.卷二二四》:「陛下不垂明察,欲使忠直之臣,陷讒邪之黨,臣所為拊心泣血者也。

」 惴惴不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ㄨㄟˋ。

ㄓㄨㄟˋ。

ㄅㄨˋ。

ㄢ漢語拼音zhuìzhuìbùān釋  義形容因恐懼擔憂而心神不安寧。

◎語本《詩經.秦風.黃鳥》。

典故說明《詩經》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大抵收錄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人民思想和情感。

〈黃鳥〉是一首輓歌。

根據史書記載,秦穆公死時,共有一百七十七人陪葬,其中包括子車氏的奄息、仲行、鍼虎三位賢良大臣。

人民哀憐他們的命運,作〈黃鳥〉一詩以悼之,其內容反映了人民對統治者無理要求的憎恨與無奈,並傳達出對受害者的無限同情。

其中一段說道:黃雀交交地悲鳴,棲息在酸棗樹上。

是誰要跟著穆公去殉葬呢?是子車奄息啊!才德出眾的奄息,走到將活埋自己的墓穴之前,禁不住恐懼而全身戰慄。

蒼天啊蒼天,為什麼要殺害這樣的好人啊?若能救贖他的性命,我願代他死百回。

其中「惴惴」是形容恐懼的樣子。

典源又見《詩經.小雅.小宛》,此詩內容是在諷刺周幽王的無才無德,並勸誡自己兄弟在亂世中要潛跡以避禍。

其中「惴惴小心,如臨于谷」則是表述在深谷之前,謹慎恐懼的樣子。

後來「惴惴不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因恐懼擔憂而心神不安寧。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因恐懼擔憂而心神不安寧。

使用類別用在「惶惶不安」的表述上。

例句 因為是第一次出國,自己內心難免有點惴惴不安。

在母親的安撫下,才讓她惴惴不安的心情逐漸平靜下來。

小明離家後音訊全無,他的母親整日惴惴不安,難以成眠。

我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走進辦公室,害怕會受到老闆的責備。

颱風夜裡,河水猛漲,救護人員們都惴惴不安地在河堤上戒備。

自從她看了那部恐怖片之後,就終日惴惴不安,深怕劇情成真。

害怕盜領公款的事會東窗事發,這一個月來他都過著惴惴不安的生活。

辨  識近義七上八下、忐忑不安、惶惶不安、坐立不安、如坐針氈反義安之若素、若無其事、泰然自若 置之度外 參考詞語‧付之度外‧度外置之‧置之身外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ˋ。

ㄓ。

ㄉㄨˋ。

ㄨㄞˋ漢語拼音zhìzhīdùwài釋  義不放在心上,不加理會。

#語本《東觀漢記.卷一.光武帝紀》。

△「置之腦後」、「置之膜外」 典故說明據《東觀漢記.卷一.光武帝紀》載,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雖已匡復漢室,但天下尚未統一,還有許多人據地稱王。

光武帝花了五年多的時間,總算大致敉平,只剩四川的公孫述和甘肅的隗囂兩股殘餘勢力。

公孫述遠在蜀中,不易發動攻勢;魏囂表面上向光武帝稱臣,並且把兒子送到洛陽任官,表示歸順。

因此,光武帝不急於消滅這兩股勢力,希望能讓苦戰多年的將士,好好休養生息一番。

於是對將領們說:「現在天下已在我們的掌握之中,姑且把消滅魏囂和公孫述兩人的事,置於度外,不加理會吧!」後來「置之度外」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不放在心上,不加理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不放在心上,不加理會。

使用類別用在「輕視忽略」的表述上。

例句 為了國家、民族,他早已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

為了完成國家交付的任務,她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他一心只注意工作的進度,早已把宿疾置之度外。

為爭取奧運的金牌,他把自己的婚事置之度外,全力以赴。

這些為了救災,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令人肅然起敬。

別怪她把你給置之度外,因為她即將面對一場最嚴厲的考驗。

辨  識近義置若罔聞、置之腦後、一笑置之反義耿耿於懷「置之度外」及「置之腦後」都有不放在心上,不予理會的意思。

「置之度外」側重於明知有事,但毫不在意,不加以考慮;「置之腦後」側重於把事情忽視淡忘,不再去想。

置之度外置之腦後辨似例句○ㄨ這些為了救災,把個人生死~的英雄,令人肅然起敬。

ㄨ○這孩子玩性太重,才叮嚀的事,馬上就~。

參考詞語付之度外注  音ㄈㄨˋ。

ㄓ。

ㄉㄨˋ。

ㄨㄞˋ漢語拼音fùzhīdùwài 釋  義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以小舟涉鯨波,出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度外置之注  音ㄉㄨˋ。

ㄨㄞˋ。

ㄓˋ。

ㄓ漢語拼音dùwàizhìzhī 釋  義明.盧象昇〈寄外舅王帶溪先生書.九首之五〉:「夫功名身命,已度外置之,但兩親在堂,何以相慰?」置之身外注  音ㄓˋ。

ㄓ。

ㄕㄣ。

ㄨㄞˋ漢語拼音zhìzhīshēnwài 釋  義元.張之翰〈沁園春.昨日送春〉:「早把功名,置之身外,世上何愁可皺眉?從今去,但求田問舍,此意誰知?」 置若罔聞 參考詞語‧付之罔聞‧置若勿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ˋ。

ㄖㄨㄛˋ。

ㄨㄤˇ。

ㄨㄣˊ漢語拼音zhìruòwǎngwén釋  義置,放著。

罔,沒有。

「置若罔聞」指雖有耳聞,卻好像沒有聽到一樣不加理會。

※#語或出明.朱國幀《湧幢小品.卷九.閣臣相搆》。

△「置之不理」 典故說明明朝萬曆年間發生了「妖書」事件,禍連諸多朝中大臣,驚動全國上下。

當時神宗已立長子為太子,即日後的光宗。

而極為受寵的鄭貴妃連生三子,有人便寫了一篇文章,說鄭貴妃謀立己子,並直指皇帝將來會改立太子。

由於內容均為胡亂推測之語,時稱之為「妖書」。

神宗看了非常生氣,下令錦衣衛查辦,要找出寫這篇文章的人,處以極刑。

一時間,傾朝都籠罩於妖書的陰影下,許多大臣因此受到牽連。

當時的大學士沈一貫素與禮部侍郎郭正域不合,郭正域曾是沈一貫的學生,但郭正域一直對沈一貫不服,時常忤逆他,沈一貫因此懷恨在心。

妖書事發後,有人向他密告可能是郭正域所為。

沈一貫知道郭正域的為人,不可能寫下這篇大逆不道的文章,但一直對過去的事情耿耿於懷,不願替他出言辯護,甚至火上加油,向皇帝暗示郭正域可能涉案。

神宗聽了大怒,下令將郭正域關起來,並免去他的官職。

其他大臣見他命將不保,趕緊去向沈一貫說情,沈一貫才出面解除了部分危機。

經歷了這場事,郭正域雖然保住了性命,但他身邊的許多人卻受到牽連,自己也被罷官還籍,最後死於家鄉。

朱國幀在他的書中提到這件事,認為沈一貫只因宿怨,對不利於郭正域的密報「置若罔聞」,不加理會,甚至利用情勢順水推舟,讓這件事擴大,連累許多無辜的人。

後來「置若罔聞」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指雖有耳聞,卻好像沒有聽到一樣不加理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雖有耳聞,卻好像沒有聽到一樣不加理會。

使用類別用在「聽而不聞」的表述上。

例句 今天你如果對父母的話置若罔聞,日後必將後悔!他向來我行我素,對別人的指責與批評置若罔聞。

朋友的殷殷告誡,他都置若罔聞,才會有今天的下場。

不管妻子怎麼吼叫,他仍置若罔聞地坐在那裡,看著電視。

他所以會落到今日的下場,就是因為平日對朋友的告誡都置若罔聞。

雖然我的看法不見得十全十美,但他那置若罔聞的態度實在令人生氣!當主管的人假如對部屬的意見都置若罔聞,怎能集思廣益把公司辦好呢? 辨  識近義充耳不聞、置之不理、置之度外、馬耳東風、秋風過耳、耳邊風反義言聽計從、銘記在心「置若罔聞」及「置之不理」都有不予理會的意思。

「置若罔聞」強調明明聽到了,卻未能做出應有的反應;「置之不理」語義較廣,亦可表示把事情擱在一旁不處理。

置若罔聞置之不理辨似例句○○對於朋友的告誡,他都~,終於落得完全挫敗的下場。

ㄨ○我們老闆終日沉迷酒色,公司的事一概~,這樣下去怎麼得了! 參考詞語付之罔聞注  音ㄈㄨˋ。

ㄓ。

ㄨㄤˇ。

ㄨㄣˊ漢語拼音fùzhīwǎngwén 釋  義明.徐光啟《徐光啟集.卷四》:「又聞其馳檄清勾,海內騷動,百姓恨入骨髓,而彼付之罔聞也。

」置若勿聞注  音ㄓˋ。

ㄖㄨㄛˋ。

ㄨˋ。

ㄨㄣˊ漢語拼音zhìruòwùwén 釋  義清.陳確〈雒蜀論〉:「子瞻憤中訕詆,不為無過,然是口語之傷,非有不解之仇,置若勿聞可也。

」 裝模作樣 參考詞語‧作模作樣‧妝模作樣‧妝模做樣‧裝模做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ㄨㄤ。

ㄇㄛˊ。

ㄗㄨㄛˋ。

ㄧㄤˋ漢語拼音zhuāngmózuòyàng釋  義「裝模作樣」原作「作模作樣」,指勤下工夫,苦心經營,極為堅持的模樣。

語本《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後演變作「裝模作樣」,謂故意做作,不是出於自然的表現。

△「裝腔作勢」、「矯揉造作」 典故說明「裝模作樣」原作「作模作樣」,見於《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臨濟慧照禪師為佛教臨濟宗之祖,每以叱喝或棒喝化人,極為嚴苛,但門徒很多,為禪宗最興盛的一個派別。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為其門人慧然所編,其中一段記載禪師對「佛是究竟」這個問題的回答。

禪師解釋佛所謂的三十二相,是因應眾生不同因緣,而化現適當身分以教導眾生,但這些相都不過是幻化,實際上「無相乃真形」,「真佛無形,真法無相」。

若不能明白法空的真諦,執意於各種幻化的虛相中追索,最後將被狐精妖魅等不實之物所迷惑,永遠無法見到佛之究竟,反而落入旁門外道中。

此處禪師所謂的「作模作樣」,是指勤下工夫,苦心經營,極為堅持的模樣。

後來「裝模作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但語義轉化成用來指故意做作,不是出於自然的表現,如清代小說《三俠五義》第六四回:「小弟此番前來,一來奉旨欽命,二來包相鈞諭,三來大哥的分派。

故此裝模作樣,扮成這番光景,遍處找尋二哥。

」就是這個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故意做作,不是出於自然的表現。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矯情做作」的表述上。

例句 王經理裝模作樣地推辭幾句,最後還是上臺致詞。

看她那裝模作樣的悲傷表情,讓人疑心她根本不是真地難過。

他的英文明明不怎麼樣,卻常裝模作樣地在說話時夾雜幾個英文單字。

他明明心裡很想要那樣東西,人家主動送他時卻又裝模作樣地假意推辭。

他明明有一副好嗓子,心中也想要表現一下,這會兒怎麼卻裝模作樣不肯上臺? 辨  識近義矯揉造作、惺惺作態、喬模喬樣、裝腔作勢反義情真意摯 參考詞語作模作樣注  音ㄗㄨㄛˋ。

ㄇㄛˊ。

ㄗㄨㄛˋ。

ㄧㄤˋ漢語拼音zuòmózuòyàng 釋  義《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爾秖麼幻化上頭作模作樣,設求得者,皆是野狐精魅,並不是真佛。

」妝模作樣注  音ㄓㄨㄤ。

ㄇㄛˊ。

ㄗㄨㄛˋ。

ㄧㄤˋ漢語拼音zhuāngmózuòyàng 釋  義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三折》:「百般粧(妝)模作樣,訕笑寒酸魍魎。

」明.朱權《荊釵記.第一九齣》:「窮酸魍魎,對我行輒敢數黑論黃,粧(妝)模作樣,惱得我氣滿胸膛。

」妝模做樣注  音ㄓㄨㄤ。

ㄇㄛˊ。

ㄗㄨㄛˋ。

ㄧㄤˋ漢語拼音zhuāngmózuòyàng 釋  義《儒林外史.第八回》:「我每見這些教書的先生,也不見有甚麼學問,一味□(妝)模做樣,動不動就是打罵。

」裝模做樣注  音ㄓㄨㄤ。

ㄇㄛˊ。

ㄗㄨㄛˋ。

ㄧㄤˋ漢語拼音zhuāngmózuòyàng 釋  義明.李贄《史綱評要.卷一九》:「還有一等裝模做樣如泥塑、如木雕的五經,未嘗不掃地。

要知!要知!」《隋唐演義.第二六回》:「自此許庭輔所過州縣,愈加裝模做樣,要人家銀子,千方百計,點選了許多繡女,然後起身。

」 裝腔作勢 參考詞語‧妝喬作勢‧妝腔作勢‧妝麼做勢‧拿班作勢‧拿班做勢‧拿腔作勢‧拿腔做勢‧捉班做勢‧裝腔做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ㄨㄤ。

ㄑㄧㄤ。

ㄗㄨㄛˋ。

ㄕˋ漢語拼音zhuāngqiāngzuòshì釋  義「裝腔作勢」之「裝腔」,典源作「粧模」。

「粧」,妝的俗字,與「裝」音同義近,常混用。

「裝腔作勢」指故意裝出某種腔調或姿態。

※語或本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四折。

△「裝模作樣」、「矯揉造作」 典故說明「裝腔作勢」,原作「粧模作勢」。

粧,妝的俗字。

「腔」,指的是說話的腔調。

「勢」,指表現出的姿態。

整個詞語的意思是說腔調與姿態都是刻意做作出來。

元人蕭德祥的雜劇《殺狗勸夫》第四折云:「你枉做個頂天立地的男兒,教那廝越粧模越作勢,盡場兒調刺。

」意思是說:「虧你是個光明磊落的好漢,竟讓那個小人如此故作姿態,若有其事地胡說八道,顛倒是非!」戲文中的「那廝」是指柳胡,他懷疑孫家兄弟殺了人,故意大聲嚷嚷著要告官,目的是希望他們花錢消災,而他可以從中獲利。

由於自以為捉住了孫家兄弟的把柄,所以柳胡氣焰囂張,「粧模作勢」地故意擺出高姿態以恫嚇對方。

後來「裝腔作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故意裝出某種腔調或姿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故意裝出某種腔調或姿態。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矯情做作」的表述上。

例句 他說話時總有些裝腔作勢,讓人感覺不太舒服。

作學問應該腳踏實地,最忌裝腔作勢,任意吹噓。

他只是在裝腔作勢,其實根本沒有真本領,你可別上當!一個人如果裝腔作勢,欺騙他人,最後一定會露出馬腳。

他明明只是輕輕地跌了一跤,卻裝腔作勢,叫苦連天,像是摔斷了腿似的。

他分明只是半瓶水,卻老愛裝腔作勢地指導他人,這下子被看穿,牛皮可吹破了。

辨  識近義虛張聲勢、無病呻吟、矯揉造作、裝模作樣、作模作樣反義天真爛漫、情真意摯 參考詞語妝喬作勢注  音ㄓㄨㄤ。

ㄑㄧㄠˊ。

ㄗㄨㄛˋ。

ㄕˋ漢語拼音zhuāngqiáozuòshì 釋  義清.李漁《憐香伴.第一三齣》:「爭奈新來的中尊是個青年進士,妝喬作勢,不肯親近斯文。

」妝腔作勢注  音ㄓㄨㄤ。

ㄑㄧㄤ。

ㄗㄨㄛˋ。

ㄕˋ漢語拼音zhuāngqiāngzuòshì 釋  義明.西湖居士《鬱輪袍傳奇.第一二齣》:「窮秀才粧(妝)腔作勢,賢王子隆禮邀賓。

」妝麼做勢注  音ㄓㄨㄤ。

ㄇㄛˊ。

ㄗㄨㄛˋ。

ㄕˋ漢語拼音zhuāngmózuòshì 釋  義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夫人,你不要這等粧(妝)ㄠ(麼)做勢,那個著你到我這觀裡來!」拿班作勢注  音ㄋㄚˊ。

ㄅㄢ。

ㄗㄨㄛˋ。

ㄕˋ漢語拼音nábānzuòshì 釋  義《紅樓夢.第二三回》:「鳳姐因見他素日不大拿班作勢的,便依允了。

」拿班做勢注  音ㄋㄚˊ。

ㄅㄢ。

ㄗㄨㄛˋ。

ㄕˋ漢語拼音nábānzuòshì 釋  義《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三》:「他這妻子姓蘇,也不平常的人。

原是一個娼家女子,模樣也只中中,卻是拿班做勢,不肯輕易見客。

」《黑籍冤魂.第八回》:「這錢師爺看見東翁來,要裝些身價,曉得吳瑞庵燒了案卷,功名決計不保,所拿班做勢的,不肯一請就去。

」拿腔作勢注  音ㄋㄚˊ。

ㄑㄧㄤ。

ㄗㄨㄛˋ。

ㄕˋ漢語拼音náqiāngzuòshì 釋  義《紅樓夢.第二五回》:「那賈環正在王夫人炕上坐著,命人點上燈燭,拿腔作勢的抄寫。

」《紅樓夢.第四六回》:「太太是多疑的人,只怕就疑我走了風聲,使他拿腔作勢的。

」拿腔做勢注  音ㄋㄚˊ。

ㄑㄧㄤ。

ㄗㄨㄛˋ。

ㄕˋ漢語拼音náqiāngzuòshì 釋  義《豆棚閑話.第六則》:「長老接見,看得元帥尊重了他,他反拿腔做勢,要仿那佛圖澄對那石勒的光景,十分傲慢。

」《官場現形記.第二四回》:「你拿鏡子照照,你的腦袋,一個冬瓜臉,一片大麻子;這副模樣,還要拿腔做勢,我不稀罕。

」捉班做勢注  音ㄓㄨㄛ。

ㄅㄢ。

ㄗㄨㄛˋ。

ㄕˋ漢語拼音zhuōbānzuòshì 釋  義《醒世恆言.卷三》:「萬一不肯時,做妹子自會勸他。

只是尋得主顧來,你卻莫要捉班做勢。

」裝腔做勢注  音ㄓㄨㄤ。

ㄑㄧㄤ。

ㄗㄨㄛˋ。

ㄕˋ漢語拼音zhuāngqiāngzuòshì 釋  義《精忠岳傳.第六五回》:「趙大、錢二,還要裝腔做勢。

地方鄰舍,俱來替他討情,二人方才應允。

」《糊塗世界.卷二》:「黎大人聽見他不要謝儀,心上不過是不肯拿錢出去,既是他不要,就是了,還要裝腔做勢,勒令他三天要把小姐醫得全好。

」 戰戰兢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ㄢˋ。

ㄓㄢˋ。

ㄐㄧㄥ。

ㄐㄧㄥ漢語拼音zhànzhànjīngjīng釋  義戰,害怕而發抖,通「顫」。

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

「戰戰兢兢」形容戒慎恐懼的樣子。

語出《詩經.小雅.小旻》。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誠惶誠恐」、「暴虎馮河」、「臨深履薄」 典故說明「戰戰兢兢」是戒慎恐懼的樣子,可見於《詩經.小雅.小旻》。

這首詩在感嘆君王任用小人、聽信小人的錯誤政策,使得國家災難頻傳,民不聊生。

身為知識分子的詩人相當憂心,卻無法盡一己之力改變國家衰敗的命運。

詩人最後感嘆說:「大家都知道,空手與老虎搏鬥、無舟渡河是件危險的事,但卻不知道小人當道更是危險。

必須要特別小心,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樣。

」「戰戰」是害怕、發抖之意,「戰」通「顫」。

「兢兢」,則是形容小心謹慎的樣子。

「戰戰兢兢」就是指害怕顫抖,小心翼翼,生怕有所疏失。

另外,在《詩經.小雅.小宛》中亦見此語。

〈小宛〉一詩是表述在亂世之中,雖然為人恭良,但其處境就像人站在樹上一樣,並不安全,所以行事應如同面臨深谷,其戒慎恐懼又如同踩在薄冰上,才能避免禍事上身。

其中也用到「戰戰兢兢」一語。

後來「戰戰兢兢」被用來形容戒慎恐懼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戒慎恐懼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小心謹慎」的表述上。

例句 第一次上臺講課時,自己真是戰戰兢兢,深怕說錯話。

因為這個實驗不容出錯,所以大家戰戰兢兢的,不敢大意。

他第一次去拜見準岳父母,內心非常緊張,戰戰兢兢的,唯恐出錯。

我讀書做事一路走來,無不戰戰兢兢,深怕辜負了父母對我的期盼。

看到這些新兵還沒上戰場,就已經嚇得戰戰兢兢的樣子,讓我想起當年的自己。

醫生握著病人的生死大權,所以每次我替病人動手術時,無不懷著戰戰兢兢的心理。

辨  識近義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朝乾夕惕、誠惶誠恐、臨深履薄、兢兢業業形音辨誤兢,音ㄐㄧㄥ。

「兢兢」指小心謹慎的樣子。

不可寫作「競」。

「戰戰兢兢」及「誠惶誠恐」都有恐懼戒慎的意思。

「戰戰兢兢」側重於小心謹慎;「誠惶誠恐」側重於敬謹不安。

戰戰兢兢誠惶誠恐辨似例句○ㄨ我讀書做事一路走來,無不~,深怕辜負了父母對我的期盼。

ㄨ○他~地接下校長職務後,大半時間都在苦思如何使學校成為一流大學。

蒸蒸日上 參考詞語‧蒸蒸日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ㄥ。

ㄓㄥ。

ㄖˋ。

ㄕㄤˋ漢語拼音zhēngzhēngrìshàng釋  義一天一天興盛發展,形容事物不斷地進步發展。

※語或出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卷一三.世宗停止浙江鄉會試》。

△「隆隆日上」 典故說明「蒸蒸日上」的「蒸蒸」原作「烝烝」,見於《詩經.魯頌.泮水》:「烝烝皇皇,不吳不揚。

」是興盛發展的意思。

「蒸蒸日上」這句話則見用於陳康祺的《郎潛紀聞》。

陳康祺(西元1840∼?),清浙江鄞縣人,字均堂。

同治十年進士,累官刑部員外郎。

後任江蘇昭文知縣。

罷官後家居蘇州,熟諳清代掌故。

所著《郎潛紀聞》是一部取材豐富、內容廣泛的史料筆記,為陳康祺利用公餘閒暇時間寫成,書中內容多輯錄清代的軼事、風土民情,可補充正史的不足之處,對於研究清代的歷史提供了不少珍貴的資料。

在〈世宗停止浙江鄉會試〉一節中,記述了雍正四年的時候,因為浙江人查嗣庭、汪景祺的詩文有悖逆朝廷之意,皇帝認為浙江一帶民風惡劣,於是下令禁止浙江士人參加各級科舉考試。

這樣的情形持續兩年之後,李衛、王國棟、王蘭生等人上奏表示:浙江一帶的士子已經反省自己的過錯,風氣完全改變,正在不斷地進步發展之中,請皇帝下詔讓浙江士子恢復參加科舉。

原文中「蒸蒸日上」這句成語,用來形容事物不斷地進步發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事物不斷地進步發展。

使用類別用在「持續進展」的表述上。

例句 在他多年的經營下,公司的業績不斷蒸蒸日上,財源滾滾。

張校長到任後,致力於培養校園讀書風氣,校務蒸蒸日上。

公司全體員工都深信,只要大家齊心協力,生意一定會蒸蒸日上。

因為這家餐廳親切的服務態度,吸引不少顧客光臨,生意蒸蒸日上。

看著公司蒸蒸日上的成果,想起草創時期的艱辛,劉老闆不禁感到欣慰。

辨  識近義方興未艾、如日方升反義每下愈況、江河日下、每況愈下 參考詞語蒸蒸日盛注  音ㄓㄥ。

ㄓㄥ。

ㄖˋ。

ㄕㄥˋ漢語拼音zhēngzhēngrìshèng 釋  義清.秋瑾〈中國女報發刊辭〉:「自茲以後,行見東瀛留學界,蒸蒸日盛矣。

」 輾轉反側 參考詞語‧展轉反側‧轉輾反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ㄢˇ。

ㄓㄨㄢˇ。

ㄈㄢˇ。

ㄘㄜˋ漢語拼音zhǎnzhuǎnfǎncè釋  義形容因心事重重而翻來覆去睡不著覺。

語出《詩經.周南.關雎》。

△「窈窕淑女」、「夢寐以求」 典故說明《詩經.周南.關雎》描述一個男子在河邊邂逅了一位品貌雙全的姑娘,於是日思夜想,不能忘懷,想要與她結成良緣,以致於「輾轉反側」。

「輾轉」和「反側」都是指睡不安穩,翻來覆去。

後來「輾轉反側」這個成語就被用來形容因心事重重而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如清代小說《歧路燈》第七三回:「輾轉反側,真正是明知鶯燕均堪愛,爭乃熊魚不可兼。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因心事重重而翻來覆去睡不著覺。

使用類別用在「反覆難眠」的表述上。

例句 老王被這件官司弄得輾轉反側,徹夜難眠。

每次考試前夕,她總是輾轉反側,緊張得不得了。

明天就要出國觀光了,小明輾轉反側,興奮到天明。

後天就要參加學測了,他輾轉反側,緊張得無法入睡。

因為心中惦記著那件事,讓他整夜輾轉反側,難以成眠。

辨  識近義輾轉不寐、翻來覆去 參考詞語展轉反側注  音ㄓㄢˇ。

ㄓㄨㄢˇ。

ㄈㄢˇ。

ㄘㄜˋ漢語拼音zhǎnzhuǎnfǎncè 釋  義《三國志.卷六○》:「每獨矯首西顧,未嘗不寤寐勞歎,展轉反側也。

」轉輾反側注  音ㄓㄨㄢˇ。

ㄓㄢˇ。

ㄈㄢˇ。

ㄘㄜˋ漢語拼音zhuǎnzhǎnfǎncè 釋  義明.陸采《懷香記.第八齣》:「心上甚是愛他,因此日則憔悴昏沉,夜則轉輾反側。

」 擢髮難數 參考詞語‧不可擢髮‧擢髮不勝‧擢髮數‧擢髮數罪‧擢髮莫數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ㄨㄛˊ。

ㄈㄚˇ。

ㄋㄢˊ。

ㄕㄨˇ漢語拼音zhuófǎnánshǔ釋  義擢,拔取。

「擢髮難數」指把頭髮拔盡,也無法用以計數所犯的罪行。

形容罪狀極多,難以計數。

語本《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列傳.范雎》。

典故說明「擢髮難數」指拔下滿頭的髮來作為計量犯罪的工具卻仍不夠,形容難以計數。

戰國時魏人須賈,有一次帶著范雎出使齊國,齊襄王讓身為魏國中大夫的他苦等數月,遲遲不肯召見,反而因為賞識范雎的口才和學問,對范雎極為禮遇,送了許多財物和酒食。

齊襄王此舉讓須賈非常惱怒,回到魏國後,他便指控范雎與齊國私通,有賣國的意圖,范雎因而被捕,並遭到毒打,差點兒性命不保。

范雎死裡逃生後設法投奔到秦國,改名為張祿,憑著過人的才智與謀略受到秦昭王重用,成為秦國宰相。

而魏國一直以為范雎已死,完全不知道張祿便是范雎,所以在秦昭王準備發兵攻打魏國時,魏王便派了須賈到秦國和談。

須賈到了秦國後,范雎故意穿得破破爛爛,假扮成一個卑下的傭人來相見,須賈看到他雖然沒死但生活窮困,竟然大表憐惜地贈予一件袍子。

待范雎離開後,須賈才從旁人口中得知,這個昔日遭他陷害的人其實就是當今秦相張祿,須賈又是驚訝,又是惶恐地趕緊登門謝罪。

他一到范雎的府第前,便把上衣脫掉,從門口一路膝行至范雎跟前,以頭叩地說:「我萬萬沒想到您能夠登上如此高位,我自知罪該萬死,今天是生是死就由您決定吧!」范雎故意反問:「你有多少罪狀啊?」須賈回道:「我的罪狀太多了,恐怕即使把頭髮全部拔下,都還不夠用來計數我的罪行。

」後來「擢髮難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罪狀極多,難以計數。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罪狀極多,難以計數。

使用類別用在「罪惡深重」的表述上。

例句 這群強盜的罪行累累,擢髮難數。

侵略者所犯的暴行擢髮難數,令人痛恨不已。

法官用嚴厲的刑罰來懲處他擢髮難數的罪行。

那個年輕人犯下的罪狀擢髮難數,讓他的父母親羞愧不已。

十九世紀帝國主義的侵略暴行擢髮難數,人民無不恨之入骨。

這個通緝犯的罪行擢髮難數,每個人都希望能早日將他繩之以法。

辨  識近義罄竹難書 參考詞語不可擢髮注  音ㄅㄨˋ。

ㄎㄜˇ。

ㄓㄨㄛˊ。

ㄈㄚˇ漢語拼音bùkězhuófǎ 釋  義清.褚人穫《堅瓠八集.卷三》:「臣今求哀懺悔,數其罪而請禱,……諸如此類,不可擢髮。

」擢髮不勝注  音ㄓㄨㄛˊ。

ㄈㄚˇ。

ㄅㄨˋ。

ㄕㄥ漢語拼音zhuófǎbùshēng 釋  義明.許自昌《水滸記.第一三齣》:「大名遠播素欽承,輕干閫禁,擢髮罪不勝。

」擢髮數注  音ㄓㄨㄛˊ。

ㄈㄚˇ。

ㄕㄨˇ漢語拼音zhuófǎshǔ 釋  義清.李漁《凰求鳳.第一五齣》:「這罪名不淺,這罪名不淺!便是罄竹書,擢髮數,也說不盡許多不善。

」擢髮數罪注  音ㄓㄨㄛˊ。

ㄈㄚˇ。

ㄕㄨˇ。

ㄗㄨㄟˋ漢語拼音zhuófǎshǔzuì 釋  義《宋書.卷七四》:「質生與釁俱,不可詳究,擢髮數罪,曾何足言。

」擢髮莫數注  音ㄓㄨㄛˊ。

ㄈㄚˇ。

ㄇㄛˋ。

ㄕㄨˇ漢語拼音zhuófǎmòshǔ 釋  義宋.蘇軾〈到惠州謝表〉:「方尚口乃窮之時,蓋擢髮莫數其罪。

」清.李漁《十二樓.合影樓》:「小弟自議親以來,負罪多端,擢髮莫數。

」 瞻前顧後 參考詞語‧前瞻後慮‧顧後瞻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ㄢ。

ㄑㄧㄢˊ。

ㄍㄨˋ。

ㄏㄡˋ漢語拼音zhānqiángùhòu釋  義瞻,向前看。

顧,回頭看。

「瞻前顧後」指看看前面再看看後面,形容做事謹慎周密。

後用來形容檢討過去、計畫未來,也用於形容做事猶豫不決,顧慮太多。

語出戰國楚.屈原〈離騷〉。

典故說明屈原是戰國時的楚國大臣,原本受到重用,擔任司徒的要職。

但後來楚懷王決定與秦國交好,屈原看清秦國的計謀極力反對,懷王聽信了小人讒言,將屈原貶到楚國西北邊境的漢北。

屈原雖然被流放邊疆,但心裡一直掛念著國事,憂心國家未來的前途,於是寫了〈離騷〉這篇文章,同時表明自己忠貞愛國之心。

其中有段寫到為君者應有的德行,以古代的君王為例,像夏桀、商紂等暴君,違背正道,魚肉臣民,結果使得國家滅亡;而商湯、大禹、周代的文王、武王等賢君,做事恭敬,依循正道,讓天下太平。

屈原因此下結論說,為政者要懂得任用賢能,依規矩做事而不偏頗,公正無私。

「瞻前而顧後兮」,要能兼顧前後,做事謹慎周密,看清人民的需要與希望。

後來「瞻前顧後」也用於形容檢討過去、計畫未來。

又因如果只顧看前觀後,往往忘了採取行動,所以「瞻前顧後」也用於形容做事猶豫不決,顧慮太多。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做事謹慎周密。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仔細嚴謹」的表述上。

例句 這個問題牽涉很廣,務必瞻前顧後,考慮周詳,不可輕率!這件事看似無關緊要,其實涉及多方利益,必須瞻前顧後地審慎處理。

凡事在進行前都應有周密的計畫,最好能瞻前顧後,設有備案,以免一有意外就無法補救。

諸葛亮籌謀的每個戰略,都是瞻前顧後,十分周密,甚至連退路都設想好了,真不愧為一代軍師。

要使活動圓滿結束,事前就必須瞻前顧後,對各種狀況進行沙盤推演,才不致無法應付突發事件。

二語義說明做事猶豫不決,顧慮太多。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猶豫不定」的表述上。

例句 你老是這樣瞻前顧後,是沒辦法成大事的!做事情如果一味瞻前顧後,猶豫不決,那一定不會成功。

世事本就難料,與其瞻前顧後地在原地踏步,不如大膽地去嘗試看看。

他做事總是瞻前顧後,所以常常錯失良機,永遠只能當個平凡的上班族。

在這種競爭激烈的社會裡,做事患得患失、瞻前顧後的人很難出人頭地。

他在重要時刻,總是瞻前顧後拿不定主意,讓公司白白損失了許多生意。

大膽果斷的人往往能搶得先機,瞻前顧後、猶豫不決的人則容易被社會淘汰。

他一向要求完美,做起事來總是瞻前顧後,顧慮較多,讓人覺得有些畏首畏尾。

辨  識近義畏首畏尾、優柔寡斷、三思而行、謹小慎微、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左顧右盼反義一往直前、輕舉妄動、當機立斷、義無反顧 參考詞語前瞻後慮注  音ㄑㄧㄢˊ。

ㄓㄢ。

ㄏㄡˋ。

ㄌㄩˋ漢語拼音qiánzhānhòulǜ 釋  義宋.魏了翁〈靖州教授廳題名壁記〉:「居是官者,自修自明,固不為人作輟,而前瞻後慮,不亦修省之一助乎!」顧後瞻前注  音ㄍㄨˋ。

ㄏㄡˋ。

ㄓㄢ。

ㄑㄧㄢˊ漢語拼音gùhòuzhānqián 釋  義唐.李商隱〈為李郎中祭舅竇端州文〉:「塞遠城迥,河窮路絕,顧後瞻前,形孤影孑。

」《封神演義.第五三回》:「你往我來,遭著兵刃命隨傾;顧後瞻前,錯了心神身不保。

」 鐘鳴鼎食 參考詞語‧列鼎撞鍾‧列鼎鳴鐘‧撞鐘鼎食‧擊鍾鼎食‧擊鐘陳鼎‧擊鐘鼎食‧鳴鍾列鼎‧鳴鐘列鼎‧鼎食鳴鐘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ㄨㄥ。

ㄇㄧㄥˊ。

ㄉㄧㄥˇ。

ㄕˊ漢語拼音zhōngmíngdǐngshí釋  義「鐘鳴鼎食」之「鐘」,典源作「鍾」。

「鍾」通「鐘」。

古代富貴人家吃飯時,擊鐘為號,列鼎而食。

形容富貴之家的奢侈豪華。

#語本《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

典故說明「鐘鳴」是指古時大戶人家因為人口眾多,開飯時必須敲鐘為號,以聚集眾人;「鼎食」則是指富貴人家因菜色極為豐富多樣,所以在用餐時,飯桌上排列著一個個裝盛菜餚的鼎,頗為壯觀。

在《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中有:「洒削(ㄒㄧˇ ㄒㄩㄝˋ),薄技也,而郅(ㄓˋ)氏鼎食。

」又有:「馬醫,淺方,張里擊鍾。

」意思是:郅氏不過擁有磨刀劍這樣的粗淺技藝,張里也只是個能夠簡單醫術的獸醫,但後來卻都得以成為「鼎食」和「擊鍾(「鍾」通「鐘」)」的富戶。

後來「鐘鳴鼎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富貴之家的奢侈豪華,如清代小說《紅樓夢》第二回中,冷子興談及寧、榮兩府的衰敗時,便感嘆道:「誰知這鐘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如今的兒孫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富貴之家的奢侈豪華。

使用類別用在「富有豪奢」的表述上。

例句 李府和張府上個禮拜舉行婚宴,鐘鳴鼎食,極盡奢華。

看到這鐘鳴鼎食的盛大場面,每個人都不禁瞠目結舌。

他出身於鐘鳴鼎食之家,早已習慣豐衣足食的生活,吃不了一點點苦。

過去是鐘鳴鼎食之家的少爺,如今竟然流落在街頭,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這位出身鐘鳴鼎食之家的少年,絲毫沒有驕貴之氣,和他人相處融洽,打成一片。

辨  識近義日食萬錢、炊金饌玉、食前方丈、錦衣玉食反義粗茶淡飯、朝齏暮鹽、蓬戶甕牖、篳門圭竇、簞食瓢飲、斷虀畫粥、饔飧不繼 參考詞語列鼎撞鍾注  音ㄌㄧㄝˋ。

ㄉㄧㄥˇ。

ㄓㄨㄤˋ。

ㄓㄨㄥ漢語拼音lièdǐngzhuàngzhōng 釋  義《隋書.卷五七》:「妍歌妙舞,列鼎撞鍾,耳倦絲桐,口飫珍旨。

」列鼎鳴鐘注  音ㄌㄧㄝˋ。

ㄉㄧㄥˇ。

ㄇㄧㄥˊ。

ㄓㄨㄥ漢語拼音lièdǐngmíngzhōng 釋  義唐.王仁裕〈與諸門生春日會飲繁臺賦〉:「謾誇列鼎鳴鐘貴,寧免朝烏夜兔催。

」撞鐘鼎食注  音ㄓㄨㄤˋ。

ㄓㄨㄥ。

ㄉㄧㄥˇ。

ㄕˊ漢語拼音zhuàngzhōngdǐngshí 釋  義元.揭奚斯〈寄題九江義門陳氏壽安堂〉:「往時冠蓋如流水,撞鐘鼎食三萬指。

」擊鍾鼎食注  音ㄐㄧˊ。

ㄓㄨㄥ。

ㄉㄧㄥˇ。

ㄕˊ漢語拼音jízhōngdǐngshí 釋  義漢.張衡〈西京賦〉:「擊鍾鼎食,連騎相過。

」擊鐘陳鼎注  音ㄐㄧˊ。

ㄓㄨㄥ。

ㄔㄣˊ。

ㄉㄧㄥˇ漢語拼音jízhōngchéndǐng 釋  義唐.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觀頌序〉:「以為服冕乘軒者,寵惠吾身也。

擊鐘陳鼎者,味爽人口也。

」擊鐘鼎食注  音ㄐㄧˊ。

ㄓㄨㄥ。

ㄉㄧㄥˇ。

ㄕˊ漢語拼音jízhōngdǐngshí 釋  義唐.李頎〈緩歌行〉:「男兒立身須自強,十年閉戶潁水陽。

業就功成見明主,擊鐘鼎食坐華堂。

」鳴鍾列鼎注  音ㄇㄧㄥˊ。

ㄓㄨㄥ。

ㄌㄧㄝˋ。

ㄉㄧㄥˇ漢語拼音míngzhōnglièdǐng 釋  義《藝文類聚.卷九七》:「長安城裡帝王州,鳴鍾列鼎自相求。

」鳴鐘列鼎注  音ㄇㄧㄥˊ。

ㄓㄨㄥ。

ㄌㄧㄝˋ。

ㄉㄧㄥˇ漢語拼音míngzhōnglièdǐng 釋  義唐.王績〈與陳叔達重借隋紀書〉:「豐屋華榱,顧蓬蒿而徙眷;鳴鐘列鼎,想藜藿而移交。

」鼎食鳴鐘注  音ㄉㄧㄥˇ。

ㄕˊ。

ㄇㄧㄥˊ。

ㄓㄨㄥ漢語拼音dǐngshímíngzhōng 釋  義明.張景《飛丸記.第二九齣》:「擁侯封鼎食鳴鐘,賴朝廷破格推崇。

」 鑄成大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ㄓㄨˋ。

ㄔㄥˊ。

ㄉㄚˋ。

ㄘㄨㄛˋ漢語拼音zhùchéngdàcuò釋  義錯,銼刀,即「鑢」。

磋治骨角銅鐵的工具。

「鑄成大錯」指以鐵鑄出大的銼刀。

以「錯」亦有「錯誤」之意,因而雙關比喻造成重大的錯誤。

#典出《資治通鑑.卷二六五.唐紀八一.昭宣帝天祐三年》。

典故說明唐末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擁兵自重,招募驍勇壯丁五千人,組成牙軍(有如自衛隊),父子相繼,稱雄割據,驕橫難制。

後魏博改為天雄,由羅紹威接任節度使,對於牙軍的跋扈蠻橫十分恨惡,卻無力剷除。

朱全忠時任宣武節度使,因討伐黃巢有功,封為梁王,即後來的後梁太祖朱溫。

羅紹威引朱全忠的軍隊討伐牙軍,雖然大獲全勝,但朱全忠卻駐守在魏博,沒有撤走。

羅紹威被迫必須負擔他們龐大的軍需物資,朱全忠又時常要求賄賂,不到半年的時間,魏博府庫為之一空。

羅紹威後悔不已,感嘆地說道︰「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也!」錯,銼刀之意,就字面解之,本指聚合六州四十三縣的鐵,也不能鑄成如此大的銼刀,但因「錯」也有「錯誤」之意,乃隱含合六州四十三縣的資源,也無法滿足朱全忠的需索,也等於說求助於朱全忠,實為大錯誤。

可謂一語雙關,道盡無限悔意。

後來這兩句話被濃縮成「鑄成大錯」,用來比喻造成重大的錯誤。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造成重大的錯誤。

使用類別用在「犯下大錯」的表述上。

例句 當妻子憤然離家時,他才知道自己已經鑄成大錯,後悔莫及。

為官者應謹慎小心,步步為營,以免因一時疏忽而鑄成大錯。

發現孩子行為偏差時就應好好輔導,以免失之毫釐,繆以千里。

當年年輕氣盛,他因一時情緒失控而鑄成大錯,至今悔恨不已。

他為公司管帳半輩子,沒想到因為一時貪念,侵吞公款,鑄成大錯。

他不但酒醉駕車撞倒路人,在鑄成大錯後居然還逃之夭夭,真是罪無可赦! 辨  識近義一失足成千古恨 川流不息 參考詞語‧川流不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ㄢ。

ㄌㄧㄡˊ。

ㄅㄨˋ。

ㄒㄧˊ漢語拼音chuānliúbùxí釋  義像河川般奔流不停,比喻時光無止盡地流逝。

※語或本《論語.子罕》。

後用「川流不息」形容連綿不絕或往返不斷。

△「絡繹不絕」 典故說明「川流不息」原本的意思是指河川水流永不停歇。

息,就是停止的意思。

這句成語的典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認為出自於《論語.子罕》篇,孔子所說的「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

」孔子有一天來到河邊,看到晝夜奔流不息的河水,不禁感嘆時間消逝不就像流水一樣嗎?這是從「川流不息」的自然現象領略到時間的流逝,後來也作「川流不舍」。

另外一種說法,則是認為這是出自於《後漢書.卷五二.崔駰列傳》:「處士山積,學者川流。

」的「川流」。

這裡的「川流」就是如河水之流動,有穿梭往來的意思。

所以這兩句話是在形容當時才德之士多,堆積如山,連綿如流水,往來不停。

南朝宋.鮑照〈結客少年場行〉:「日中市朝滿,車馬若川流。

」的「川流」用法也是一樣。

因為後代「川流不息」的用法,多為此意,所以視為典源自也可通。

但是深究起來,此處文獻上的「川流」都只是借用流水現象,未見強調「不息」的意思。

所以「川流不息」的意思,或者以出自於《論語》較為恰當。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連綿不絕。

使用類別用在「接連不斷」的表述上。

例句 這條大街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

展覽會場內參觀人潮川流不息,場面十分熱烈。

一到週年慶,百貨公司的客人就會川流不息地進進出出。

宴客時,只見從廚房裡,一道道的美食川流不息的被送出來。

今天想寫作的心情特別強,腦筋裡的靈感如川流不息般地浮現。

這張相片使用特殊技巧,將川流不息的汽車燈光變成了一條條光線。

他透過網際網路散布找尋妹妹的消息後,電子郵件川流不息地傳了進來。

辨  識近義車水馬龍、絡繹不絕、熙來攘往、紛至沓來反義稀稀落落形音辨誤川,音ㄔㄨㄢ。

河川。

不可寫作「穿」。

「川流不息」及「絡繹不絕」都有連續不斷的意思。

「川流不息」側重如川水流動般連續不斷,沒有間隙;「絡繹不絕」側重於前後相連不斷,一個接著一個。

川流不息絡繹不絕辨似例句○ㄨ今天想寫作的心情特別強,腦筋裡的靈感如~般地浮現。

ㄨ○今天來朝山拜廟的善男信女~於山道。

參考詞語川流不舍注  音ㄔㄨㄢ。

ㄌㄧㄡˊ。

ㄅㄨˋ。

ㄕㄜˇ漢語拼音chuānliúbùshě 釋  義南朝梁.元帝《金樓子.卷二》:「過隙難留,川流不舍,往而不還者,年也。

」南朝梁.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卷五》:「孫綽云:『川流不舍,年逝不停,時已晏矣!而道猶不興,所以憂歎也。

』」 尺幅千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ˇ。

ㄈㄨˊ。

ㄑㄧㄢ。

ㄌㄧˇ漢語拼音chǐfúqiānlǐ釋  義在尺長的畫面上,描繪著萬里般寬廣的景物。

指篇幅雖短而內容豐富,氣勢遠大。

語本《南史.卷四四.齊武帝諸子列傳.竟陵文宣王子良》。

△「咫尺天涯」 典故說明根據《南史》記載,竟陵文宣王蕭子良的孫子蕭賁,身高不滿六尺,為人剛正不阿。

年幼時好學,有寫作的才能,寫得一手好字,並且擅長繪畫。

他的繪畫功力能夠使篇幅不大的扇面上畫的山水畫,看起來好像是畫著萬里般寬廣的景物。

後來「尺幅千里」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篇幅雖短而內容豐富,氣勢遠大。

也作「咫尺萬里」等。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篇幅雖短而內容豐富,氣勢遠大。

使用類別用在「小而壯闊」的表述上。

例句 這幅畫尺幅千里,氣勢非凡。

這幀玉山風景照片,尺幅千里,鉅細靡遺。

他的小說開闔起伏,鋪排得精彩得當,頗有尺幅千里之勢。

詩詞是一種精鍊的語言,能在短短的幾十個字中,表現出尺幅千里的畫面。

辨  識近義尺寸千里、掌上河山形音辨誤幅,音ㄈㄨˊ。

布帛或紙張的寬度。

不可寫作「輻」。

叱吒風雲 參考詞語‧叱咤風雲‧叱嗟風雲‧嘯吒風雲‧風雲叱咤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ˋ。

ㄓㄚˋ。

ㄈㄥ。

ㄩㄣˊ漢語拼音chìzhàfēngyún釋  義「叱吒風雲」之「吒」,典源作「咤」。

「咤」同「吒」。

大聲怒喝,連風雲都為之變色。

形容威風凜凜,足以左右世局。

語出《晉書.卷一二五.乞伏熾磐載記》。

典故說明「叱吒風雲」原作「叱咤風雲」。

西秦(西元385∼431),是與東晉同時的十六國之一。

由鮮卑族乞伏國仁所建,據今甘肅南部。

乞伏國仁死後,由弟乞伏乾歸繼位,後為兄子公府所殺,子熾磐聲討之,繼立,自稱最高統帥、河南王,大赦,改年號永康,將乞伏乾歸安葬在枹罕,廟號稱高祖。

乞伏熾磬籠絡俊傑,勇果英毅,臨機能斷,權略過人,繼位不到幾年,就將西秦壯大,在西元414年改稱秦王(西秦王),設立文武百官。

所以寫《晉書》的史官雖然認為西秦是偽政權,但還是讚美乞伏熾磬是個「叱吒風雲」,威風凜冽,足以左右世局,「盜亦有道」的英豪。

後來「叱吒風雲」被用來形容威風凜凜,足以左右世局。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威風凜冽,足以左右世局。

使用類別用在「威勢強盛」的表述上。

例句 他憑著過人的智慧和八面玲瓏的手段,在商場上叱吒風雲。

這些經過無數次戰爭考驗的軍官們,曾經走過一段叱吒風雲的光輝歷史。

這群歷經風霜的將軍們,有著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更有著叱吒風雲的雄偉氣魄。

拿破崙在十九世紀初出兵席捲了大半的歐洲,所到之處,無人可與之抗衡,是位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

元朝的成吉思汗就是曾經在中國歷史上叱吒風雲,威震歐亞,並且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巨大影響的英雄人物。

辨  識近義拔山蓋世、氣吞山河、威風凜凜反義無足輕重、微不足道形音辨誤吒,音ㄓㄚˋ。

怒吼。

不可寫作「詫」。

參考詞語叱咤風雲注  音ㄔˋ。

ㄓㄚˋ。

ㄈㄥ。

ㄩㄣˊ漢語拼音chìzhàfēngyún 釋  義《晉書.卷一二五》:「史臣曰:『……熾磐咤風雲,見機而動,牢籠俊傑,決勝多奇,故能命將掩澆河之酋,臨戎襲樂都之地,不盈數載,遂隆偽業。

覽其遺跡,盜亦有道乎!』」清.沈起鳳《諧鐸.卷四》:「然英雄按劍,叱咤風雲,名下揮毫,動搖五嶽,勿以迂叟為鑒,而竟作無氣男子也。

」叱嗟風雲注  音ㄔˋ。

ㄐㄧㄝ。

ㄈㄥ。

ㄩㄣˊ漢語拼音chìjiēfēngyún 釋  義宋.陸游〈鍾離真人贊〉:「五季之亂,方酣於兵。

叱嗟風雲,卓乎人英。

」嘯吒風雲注  音ㄒㄧㄠˋ。

ㄓㄚˋ。

ㄈㄥ。

ㄩㄣˊ漢語拼音xiàozhàfēngyún 釋  義《陳書.卷一》:「公龍驤虎步,嘯吒風雲,山靡堅城,野無彊陣。

」風雲叱咤注  音ㄈㄥ。

ㄩㄣˊ。

ㄔˋ。

ㄓㄚˋ漢語拼音fēngyúnchìzhà 釋  義明.無名氏《運甓記.第二一齣》:「我軍威宣播,風雲叱咤呼。

」清.王式丹〈駱賓王遺墓〉:「豈但長安古意詩,風雲叱咤亦雄師。

」 出類拔萃 參考詞語‧出群拔萃‧出類拔群‧出類超群‧拔群出萃‧拔群出類‧拔萃出群‧拔萃出類‧拔類超群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

ㄌㄟˋ。

ㄅㄚˊ。

ㄘㄨㄟˋ漢語拼音chūlèibácuì釋  義遠超出同類之上,高出同群。

形容才能特出,超越眾人。

語本《孟子.公孫丑上》。

△「出人頭地」、「超群絕倫」 典故說明宰我、子貢、有若都是孔子的弟子,在他們眼中,孔子是個偉大的聖人。

宰我認為孔子的賢能遠超過堯舜。

而子貢則認為沒有任何的人、事可以逃過孔子的細微觀察,孔子從先王所創作的制度中,就知道他們所推行的政事;聽聞先王所制定的禮樂,就可以知道他們所傳承的道德。

有若認為孔子之於一般人類,就如麒麟對於一般走獸,鳳凰對於一般飛鳥,泰山對於低矮的小土堆,河海對於路上的流水,雖然都是同類,卻遠遠的超越他們而大有差別。

換言之,孔子與一般的人民,雖也是同類,但在才學、德行各方面卻都遠遠的超出其同類,而特立挺拔於同群之中,自有人類以來,再也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了。

後來「出類拔萃」這句成語,就從《孟子.公孫丑上》中的「出於其類,拔乎其萃」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才能特出,超越眾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才能特出,超越眾人。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卓異超群」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能力絕對是同行中出類拔萃的!他技壓全場,表現得真是出類拔萃。

他是出類拔萃的人物,很受公司器重。

我一眼就看出他不同凡響,出類拔萃。

雖然大家都很優秀,但你更是出類拔萃。

他是出類拔萃者,不是我們這種泛泛之輩。

在我們這群人中,他鶴立雞群,出類拔萃。

在我們的校友中,出了不少出類拔萃的科學家。

經過多年的努力,她終於成為出類拔萃的服裝設計師。

辨  識近義出人頭地、佼佼不群、卓爾不群、推群獨步、超群絕倫、頭角崢嶸、鶴立雞群、脫穎而出、不同凡響、首屈一指反義不稂不莠、碌碌無能「出類拔萃」及「出人頭地」都有超越他人的意思。

「出類拔萃」側重於人的才華、能力超越他人,引人注目;「出人頭地」則側重於地位、成就超越他人,獨露頭角。

出類拔萃出人頭地辨似例句○ㄨ他的能力絕對是同行中~的! ㄨ○母親說:「我苦心拉拔你長大,就是希望你能~,好光宗耀祖。

」 參考詞語出群拔萃注  音ㄔㄨ。

ㄑㄩㄣˊ。

ㄅㄚˊ。

ㄘㄨㄟˋ漢語拼音chūqúnbácuì 釋  義唐.韓愈〈與崔群書〉:「以此而度之,誠知足下出群拔萃,無謂僕何從而得之也。

」明.高琦《文章一貫.卷上》:「但當以理為主,理得而辭順,文章自然出群拔萃。

」出類拔群注  音ㄔㄨ。

ㄌㄟˋ。

ㄅㄚˊ。

ㄑㄩㄣˊ漢語拼音chūlèibáqún 釋  義《梁書.卷四○》:「竊痛友人沛國劉顯,韞櫝藝文,研精覃奧,聰明特達,出類拔群。

」出類超群注  音ㄔㄨ。

ㄌㄟˋ。

ㄔㄠ。

ㄑㄩㄣˊ漢語拼音chūlèichāoqún 釋  義明.無名氏《誤失金環.第四折》:「兩個夫榮妻貴,一雙出類超群。

」拔群出萃注  音ㄅㄚˊ。

ㄑㄩㄣˊ。

ㄔㄨ。

ㄘㄨㄟˋ漢語拼音báqúnchūcuì 釋  義《晉書.卷五五》:「弱年而入公朝,蒙蔽而當顯舉,進不能拔群出萃,卻不能抗排當世。

」拔群出類注  音ㄅㄚˊ。

ㄑㄩㄣˊ。

ㄔㄨ。

ㄌㄟˋ漢語拼音báqúnchūlèi 釋  義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必有天才,拔群出類,為將則闇與孫武、吳起同術,執政則懸得管仲、子產之教,雖未讀書,吾亦謂之學矣。

」拔萃出群注  音ㄅㄚˊ。

ㄘㄨㄟˋ。

ㄔㄨ。

ㄑㄩㄣˊ漢語拼音bácuìchūqún 釋  義《後漢書.卷六○下》:「曾不能拔萃出群,揚芳飛文,……連光芒於白日,屬炎氣於景雲。

」唐.李絳〈請崇國學疏〉:「拔萃出群者,縻之以祿;廢業怠教者,寘之以刑。

」拔萃出類注  音ㄅㄚˊ。

ㄘㄨㄟˋ。

ㄔㄨ。

ㄌㄟˋ漢語拼音bácuìchūlèi 釋  義《三國志.卷五五》:「評曰:『……陳表將家支庶,而與冑子名人比翼齊衡,拔萃出類,不亦美乎!』」《隋書.卷七五》:「于時舊儒多已凋亡,二劉(劉焯、劉炫)拔萃出類,學通南北,博極今古。

」拔類超群注  音ㄅㄚˊ。

ㄌㄟˋ。

ㄔㄠ。

ㄑㄩㄣˊ漢語拼音bálèichāoqún 釋  義元.湯式〈一枝花.麗春園有世情套,梁州〉:「恁待要片時間拔類超群,則除是三般兒結果收因。

」 出口成章 參考詞語‧出言成章‧出言有章‧脫口成章‧衝口成章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

ㄎㄡˇ。

ㄔㄥˊ。

ㄓㄤ漢語拼音chūkǒuchéngzhāng釋  義從口中說出的話有章法有文理。

語本《詩經.小雅.都人士》。

後用「出口成章」比喻才思敏捷,談吐風雅。

典故說明「出口成章」這句成語最早的語形是「出言有章」,「章」是指有條理、有次序,引申為一個人所說的話有章法及文理,出自《詩經.小雅.都人士》。

內容是讚揚都城的人士,其動作容貌一如往常,無所改變,說出的話深含文理,言行舉止也都合乎忠信,一直是人民所瞻仰的。

後來「出口成章」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一個人話一出口,就可以成為一篇文章,比喻才思敏捷,談吐風雅。

出現「出口成章」的書證如《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列傳.優旃》司馬貞.索隱:「崔浩云:『滑音骨。

滑稽,流酒器也。

轉注吐酒,終日不已。

言出口成章,詞不窮竭,若滑稽之吐酒。

』……」另外在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一一三下.杜昇》:「可雲出口成章,屬章深遠,多神仙旨趣,人無以綴之。

」說杜昇(字可雲)這個人,「出口成章」,寫作文章,含義深遠,富有雅趣,一般人都無法再加以點綴潤飾。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才思敏捷,談吐風雅。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學識廣博」的表述上。

例句 她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令人佩服!他的學養深厚,兼以才思敏捷,自然出口成章。

他天資好,又勤奮努力,總是可以過目成誦、出口成章。

這位教授在上課時,常旁徵博引,出口成章,深受好評。

古時讀書人多半文質彬彬、出口成章,是現在讀書人無法望其項背的。

這所學校一直非常注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因而有不少學生都能出口成章。

這個小女孩雖只有五歲,卻能背誦數十篇唐宋詩文,說起話來也出口成章,令人嘖嘖稱奇。

辨  識近義七步之才、倚馬可待 參考詞語出言成章注  音ㄔㄨ。

ㄧㄢˊ。

ㄔㄥˊ。

ㄓㄤ漢語拼音chūyánchéngzhāng 釋  義《淮南子.脩務》:「舜二瞳子,是謂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

」宋.王明清《揮塵餘話.卷一》:「伏惟陛下執道御有,本於生知;出言成章,匪由學習。

」出言有章注  音ㄔㄨ。

ㄧㄢˊ。

ㄧㄡˇ。

ㄓㄤ漢語拼音chūyányǒuzhāng 釋  義《詩經.小雅》:「其容不改,出言有章。

」脫口成章注  音ㄊㄨㄛ。

ㄎㄡˇ。

ㄔㄥˊ。

ㄓㄤ漢語拼音tuōkǒuchéngzhāng 釋  義宋.蘇軾〈黃州再祭文與可文〉:「藝學之多,蔚如秋蕡。

脫口成章,粲莫可耘。

」衝口成章注  音ㄔㄨㄥ。

ㄎㄡˇ。

ㄔㄥˊ。

ㄓㄤ漢語拼音chōngkǒuchéngzhāng 釋  義宋.洪邁《容齋四筆.卷五》:「予謂太白眼高四海,衝口成章,必不規規然旋檢閱《晉史》,看逸少傳,然後落筆,正使誤以《道德》為《黃庭》,於理正自無害,議之過矣。

」 出其不意 參考詞語‧乘其不意‧擊其不意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

ㄑㄧˊ。

ㄅㄨˋ。

ㄧˋ。

(變)。

ㄔㄨ。

ㄑㄧˊ。

ㄅㄨˊ。

ㄧˋ漢語拼音chūqíbùyì(變)chūqíbúyì釋  義趁敵人沒有防備之時出兵。

語出《孫子.計篇》。

後用「出其不意」指趁人不備,出乎對方意料之外。

△「出人意表」、「攻其無備」 典故說明孫武是春秋時吳國大將,擅用兵法,助吳王闔閭成為霸主。

他著有一本兵書,分析戰爭形勢,探討軍事作戰策略,即為著名的《孫子兵法》。

該書〈計篇〉中有一段在討論用兵的要點,先直接點出用兵是項詭詐的行動,能打要裝作不能打,能用要裝作不能用;在近處要假裝離得很遠,在遠處也要裝作很近;對喜歡利益的敵人就去利誘他,對處於混亂的敵人就征服他;對有實力的敵人要有所防備,對強大的敵人要避而遠之;容易被激怒的敵人就去挑釁他,卑視我方的敵人就讓他們更自大;而對準備充分的敵人要使其疲勞,對內部和睦的敵人要設法離間他們。

總之,就是要趁著敵人鬆懈、沒有防備之時攻擊,趁他們意想不到的時候出兵。

兵法的奧妙,就是要應變制宜、看機行事,這是無法事先規定的。

後來「出其不意」就被用來指趁人不備,出乎對方意料之外。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趁人不備,出乎對方意料之外。

使用類別用在「出乎意料」的表述上。

例句 採取出其不意的行動,給予敵人沉重的打擊。

游擊隊出其不意地攻擊,把敵人打得狼狽不堪。

他老喜歡出其不意地嚇人,真是出了名的調皮鬼!我們要扒手行竊總是出其不意,令遊客們防不勝防。

這個莽漢出其不意地闖進來,嚇得屋內女孩子們驚慌失措。

他在劍道比賽中,出其不意地使出絕招,打得對方毫無招架的餘地。

對付這群頑匪,必須祕密採取行動,然後出其不意,一舉殲滅他們。

辨  識近義出人意表、攻其不備反義不出所料形音辨誤其,音ㄑ|ˊ。

他,指對方。

不可寫作「奇」。

「出其不意」及「出人意表」都有出人意料之外的意思。

「出其不意」用在特定的對象;「出人意表」則用在眾人。

出其不意出人意表辨似例句○ㄨ他在劍道比賽中,~地使出絕招,打得對方毫無招架的餘地。

ㄨ○這齣懸疑劇的結局~,令觀眾們驚嘆不已。

參考詞語乘其不意注  音ㄔㄥˊ。

ㄑㄧˊ。

ㄅㄨˋ。

ㄧˋ。

(變)。

ㄔㄥˊ。

ㄑㄧˊ。

ㄅㄨˊ。

ㄧˋ漢語拼音chéngqíbùyì(變)chéngqíbúyì 釋  義《後漢書.卷一七》:「異乘其不意,卒擊鼓建旗而出。

巡軍驚亂奔走,追擊數十里,大破之。

」《周書.卷二八》:「太祖令敦率軍討之。

山路艱險,人跡罕至。

敦身先將士,攀木緣崖,倍道兼行,乘其不意。

」擊其不意注  音ㄐㄧˊ。

ㄑㄧˊ。

ㄅㄨˋ。

ㄧˋ。

(變)。

ㄐㄧˊ。

ㄑㄧˊ。

ㄅㄨˊ。

ㄧˋ漢語拼音jíqíbùyì(變)jíqíbúyì 釋  義《新五代史.卷七○》:「而天子新立,必不能出兵,宜自將以擊其不意。

」 出奇制勝 參考詞語‧出奇取勝‧出奇致勝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

ㄑㄧˊ。

ㄓˋ。

ㄕㄥˋ漢語拼音chūqízhìshèng釋  義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語本《孫子.勢篇》。

後用「出奇制勝」比喻用奇特、創新的方法取得好效果。

典故說明孫武,春秋齊國人,字長卿,生卒年不詳,是當時有名的兵法家。

著有《孫子》一書,共十三篇,亦稱為《孫子兵法》,是一部重要的古代兵書。

主要內容在分析戰爭形勢,探討軍事作戰策略、方式,為歷代談論軍事作戰典籍之祖,被推崇為「兵經」。

「出奇制勝」是從《孫子.勢篇》而來,內容大意是說,凡是懂得靈活運用戰術的人,在兩軍交戰時,都是一邊正面和與敵人交鋒,一邊出奇兵襲擊敵人,以取得最後的勝利。

所以善於出奇兵、靈活運用戰術的人,他的計謀,就像天地那樣變化無窮,像江河那般日夜滔滔不停地流著,永不止竭;亦如日月的交替、四時的更迭,循環不已。

聲樂不過是宮、商、角、徵、羽五聲,顏色不過是青、赤、黃、白、黑五色,滋味不過是酸、鹹、辛、苦、甘五味,雖然只是五種簡單的基本元素,可是組合起來,變化卻是無窮盡,讓人聽不厭,看不完,嘗不盡。

戰術不過奇正兩種,可是奇正相依而生,循環交替變化,是永無窮盡的,所以善於靈活運用戰術的人,他的計謀沒有窮盡的一天。

後來「出奇制勝」這句成語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用奇特、創新的方法取得好效果。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計策高明」、「作戰勝利」的表述上。

例句 他打仗善於出奇制勝,難怪敵人聞風喪膽。

這場戰爭敵眾我寡,想要打贏,得出奇制勝。

孔明用兵如神,屢次運用出奇制勝的策略,達到以寡擊眾的戰果。

二語義說明比喻用奇特、創新的方法取得好效果。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謀略出眾」、「順利成功」的表述上。

例句 非是足智多謀的人,無法出奇制勝而順利成功。

這次球賽,我隊戰略出奇制勝,終於贏得冠軍。

要在同行競爭中頭角崢嶸,得想法子出奇制勝才行。

有那麼多人喜歡她,你要出奇制勝才有贏得芳心的希望。

這位投手是我們的王牌,且看我們明天如何出奇制勝吧!這次科展,我們以廢物利用為主題,出奇制勝地贏得頭獎。

這一局我以兵行險著,出奇制勝,但下一局恐難再有機會了。

辨  識近義聲東擊西 參考詞語出奇取勝注  音ㄔㄨ。

ㄑㄧˊ。

ㄑㄩˇ。

ㄕㄥˋ漢語拼音chūqíqǔshèng 釋  義《資治通鑑.卷二七二》:「今用兵歲久,生民疲弊,苟非出奇取勝,大功何由可成!」出奇致勝注  音ㄔㄨ。

ㄑㄧˊ。

ㄓˋ。

ㄕㄥˋ漢語拼音chūqízhìshèng 釋  義《老殘遊記.第七回》:「(劉仁甫)在嵩山少林寺學拳棒。

學了些時,覺得徒有虛名,無甚出奇致勝處,於是奔走江湖,將近十年。

」 出神入化 參考詞語‧出神入妙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

ㄕㄣˊ。

ㄖㄨˋ。

ㄏㄨㄚˋ漢語拼音chūshénrùhuà釋  義產生神妙,入於化境。

語出明.黃佐《翰林記.卷一○.習書》。

後用「出神入化」形容文藝、技藝、工藝等之技巧達到至高絕妙的境界。

△「出神變化」、「巧奪天工」、「鬼斧神工」 典故說明「出」,產生。

「神」,神妙,指變化之極,《易經.繫辭上》:「陰陽不測之謂神。

」「入」,進入。

「化」,造化,指非人力可比之化境。

「出神入化」指產生神妙,入於化境。

後多用於文藝、工藝、技藝等之成就方面,形容其技巧達到至高絕妙的境界。

典源黃佐《翰林記.卷一○.習書》敘述明宣宗習書法,臨摹古帖,始學趙孟頫,而有遒勁之氣,其書法精能之至,已達「出神入化」之境。

按:古來品評書藝,有能品、精品、妙品、神品之分,神品為最高之境界,為神妙至極的作品。

後來「出神入化」被用來形容文藝、技藝、工藝等之技巧達到至高絕妙的境界。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文藝、技藝、工藝等之技巧達到至高絕妙的境界。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技藝精湛」的表述上。

例句 只見他提起筆,才幾筆就出神入化地畫出一匹馬。

李天祿先生的掌中戲表演得出神入化,令人歎為觀止。

《紅樓夢》對人物描寫的細膩程度,簡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大衛魔術師可以讓勝利女神像在眾人面前消失,技巧是出神入化。

他投籃技術幾已到出神入化的程度,無論站在什麼方位都可以球球空心。

這次鋼琴演奏會,他出神入化地彈奏出高山流水的神韻,令人如醉如痴。

「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形容了春天的景色。

這「鬧」字用得多麼出神入化。

辨  識近義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玄妙入神、巧奪天工、鬼斧神工反義平淡無奇、出乖露醜「出神入化」及「鬼斧神工」都有技藝高超的意思。

「出神入化」用於描述技術的純熟;「鬼斧神工」多用於描述工藝表現與自然景象。

出神入化鬼斧神工辨似例句○ㄨ他投籃技術幾已到~的程度,無論什麼方位都可以球球空心。

ㄨ○這座凌空虹橋全部用石塊砌成,~,真是人間勝景。

參考詞語出神入妙注  音ㄔㄨ。

ㄕㄣˊ。

ㄖㄨˋ。

ㄇㄧㄠˋ漢語拼音chūshénrùmiào 釋  義《品花寶鑑.第一九回》:「(聘才)便在旁邊幫起腔來,五音不亂,唇齒分明,竟唱得出神入妙,把個林珊枝到驚倒了。

」 出生入死 參考詞語‧入死出生‧出死入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

ㄕㄥ。

ㄖㄨˋ。

ㄙˇ漢語拼音chūshēngrùsǐ釋  義人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

語出《老子》第五○章。

後用「出生入死」比喻冒險犯難,隨時有喪失生命的危險。

△「赴湯蹈火」 典故說明「出生入死」一語見於《老子》,《韓非子.解老》對此語的詮釋為:「人始於生而卒於死,始之謂出,卒之謂入,故曰,出生入死。

」也就是說,人的生命始於生而終於死,「生」就叫作「出」,「死」就叫作「入」,所以人的一生就是「出生入死」。

老子在觀察自然與人事後,歸納出「道」是所有事物運行的規律,而這個「道」便是自然。

自然是本性使然,效法自然規律,便可以保身、治國。

所以,人類的最高修養,莫過於依道而動,反本歸真,一切的人為造作都是多餘的,對養身反而有害。

所以他說:就人的生命來看,能長壽的十個裡有三個,短命的十個裡也有三個,本來可以長壽但卻自尋死路的,十個裡也有三個。

為何如此呢?那是因為養之太過,對自己的供養太豐厚啊!總之,生命的過程就是「出生入死」,本是一種自然的規律,依循自然的規律去運作,不設過多的供養,如此便是長壽之道了。

至於「出生入死」語義之轉變,所見的較早文獻是晉代潘岳的〈秋興賦〉。

此文是潘岳借秋景抒寫他周旋於官場的無奈,和無法歸鄉的愁思,其中有一句「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是嘲諷自己看到安樂處,就忘了官場的處處危機,所以才會這樣不顧生死的在此留連忘返。

後來「出生入死」就被用來比喻冒險犯難,隨時有喪失生命的危險。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人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

使用類別用在「從生到死」的表述上。

例句 修養到家的人,自然出生入死無不自得。

出生入死是生命的自然歷程,應予以坦然面對。

二語義說明比喻冒險犯難,隨時有喪失生命的危險。

使用類別用在「不畏艱險」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老友都是當年在戰場,一起出生入死的好伙伴。

他們倆曾是一起出生入死的患難兄弟,當然成為莫逆之交。

在商場也是要出生入死的,一個決策錯誤可能弄垮一家公司。

為了搶在第一時間救人,他幾次出生入死地進出火場救出被困居民。

憑著他的機智和勇敢,在八二三砲戰中,出生入死地完成了軍情傳遞任務。

辨  識近義赴湯蹈火、舍生忘死、置生死於度外、肝腦塗地、奮不顧身反義畏縮不前、貪生怕死、臨陣脫逃「赴湯蹈火」及「出生入死」都有冒險犯難的意思。

「赴湯蹈火」側重於不懼艱險;「出生入死」側重於不顧生死。

赴湯蹈火出生入死辨似例句○ㄨ這些年來,為了爭取農民的權益,他不惜~,冒險犯難。

ㄨ○憑著他的機智和勇敢,在八二三砲戰中,~地完成了軍情傳遞任務。

參考詞語入死出生注  音ㄖㄨˋ。

ㄙˇ。

ㄔㄨ。

ㄕㄥ漢語拼音rùsǐchūshēng 釋  義清.夏燮《中西紀事.卷八》:「某經歷海洋五十年,此身在砲彈中入死出生者數數矣!」出死入生注  音ㄔㄨ。

ㄙˇ。

ㄖㄨˋ。

ㄕㄥ漢語拼音chūsǐrùshēng 釋  義唐.黃滔〈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夫如是大雄之力,出死入生;至誠之神,感天動地。

」清.管世銘〈昭陵石馬歌〉:「百戰未嘗輕失利,出死入生憑一騎。

」 出水芙蓉 參考詞語‧初發芙蓉‧秋水芙蕖‧芙蓉出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

ㄕㄨㄟˇ。

ㄈㄨˊ。

ㄖㄨㄥˊ漢語拼音chūshuǐfúróng釋  義芙蓉,荷花的別名。

「出水芙蓉」指初出水面初開的荷花,光潔清新。

用於比喻詩文清新可愛。

語本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宋光祿大夫顏延之詩》。

後用「出水芙蓉」比喻女子嬌柔豔麗。

△「錯彩鏤金」 典故說明「出水芙蓉」是指初出水面初開的荷花,光潔清新。

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性好山水,其詩開創山水寫實派風格,與顏延之俱以辭采齊名。

南朝宋僧湯惠休曾讚美謝靈運的詩,有如水面上初開的荷花一樣,清新可愛。

後來「出水芙蓉」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詩文清新可愛。

如清.袁枚〈答何水部書〉:「若夫詩者,心之聲也,性情所流露者也。

從性情而得者,如出水芙蓉,天然可愛。

」後來「出水芙蓉」也可用來比喻女子嬌柔清豔。

如《花月痕》第七回:「秋痕轉過臉來,卻不是秋痕;又另是一個麗人,濯濯如春風楊柳,灩灩如出水芙蓉,比秋痕還好。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指初出水面初開的荷花,光潔清新。

使用類別用在「初綻荷花」的表述上。

例句 夏日清晨的出水芙蓉顯得格外柔媚秀麗,看起來真是賞心悅目。

周敦頤的〈愛蓮說〉不僅說明了他對出水芙蓉情有獨鍾,也反映出他胸懷磊落有如光風霽月。

二語義說明比喻詩文清新可愛。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清新脫俗」的表述上。

例句 這篇文章寫得好似出水芙蓉般清新可愛,越讀越能領會個中妙趣。

這首詩寫得清新可愛,語句有如出水芙蓉一般,令人有超凡脫俗之感。

三語義說明比喻女子嬌柔豔麗。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清麗柔美」的表述上。

例句 看到新娘如出水芙蓉般豔麗,新郎感到十分幸福。

她那身濃妝的打扮,猶如出水芙蓉,顯得十分嬌柔豔麗。

沐浴乳廣告模特兒出浴的畫面,有如出水芙蓉般豔麗,看得大家目不轉睛。

當她從泳池走上受獎臺,有如出水芙蓉般嬌柔豔麗,讓許多人驚嘆不已,全場鼓掌歡呼聲不絕於耳。

參考詞語初發芙蓉注  音ㄔㄨ。

ㄈㄚ。

ㄈㄨˊ。

ㄖㄨㄥˊ漢語拼音chūfāfúróng 釋  義《南史.卷三四》:「延之嘗問鮑照己與靈運優劣,照曰:『謝五言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

君詩若鋪錦列繡,亦雕繢滿眼。

』」秋水芙蕖注  音ㄑㄧㄡ。

ㄕㄨㄟˇ。

ㄈㄨˊ。

ㄑㄩˊ漢語拼音qiūshuǐfúqú 釋  義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王維》:「唐無李、杜,摩詰便應首推,昔人謂『如秋水芙蕖,倚風自笑』,殊未盡厥美,庶幾『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耳。

」芙蓉出水注  音ㄈㄨˊ。

ㄖㄨㄥˊ。

ㄔㄨ。

ㄕㄨㄟˇ漢語拼音fúróngchūshuǐ 釋  義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湯惠休曰:『謝詩如芙蓉出水,顏詩如錯彩鏤金。

』」宋.歐陽修〈鷓鴣天.學畫宮眉細細長〉:「學畫宮眉細細長,芙蓉出水鬥新妝。

」 出人頭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

ㄖㄣˊ。

ㄊㄡˊ。

ㄉㄧˋ漢語拼音chūréntóudì釋  義高出一個頭。

後指超越他人,獨露頭角。

#語本宋.歐陽修〈與梅聖俞書〉其三○。

△「出類拔萃」 典故說明北宋仁宗嘉祐年間,當時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歐陽修擔任科舉考試的主考官。

當他閱卷時,看到了蘇軾的文章,十分驚喜,認為這蘇軾是個難得的人才,想將他名列第一。

因為當時考卷是密封的,並不知是何人所作。

歐陽修雖然非常讚賞這篇文章,但又覺得看起來很像是他朋友曾鞏的文筆,為了避嫌,就把這份考卷定為第二名。

放榜後,蘇軾去拜見歐陽修時,才知是誤會一場。

歐陽修很欣賞蘇軾的才氣,他寫給好友文學家梅堯臣的信中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就是說歐陽修覺得蘇軾實在很有才氣,應該給蘇軾讓路,不要阻擋他的前程,讓他能超出自己的成就。

後來蘇軾在歐陽修的提拔下,成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出人頭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超越他人,獨露頭角。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超越他人,獨露頭角。

使用類別用在「卓異超群」的表述上。

例句 一心想出人頭地,使他不願意向命運屈服。

這位年輕人相當出色,假以時日必然出人頭地。

如果心懷不軌,縱然是出人頭地,也只是曇花一現。

為了想出人頭地,他幾乎不擇手段的排除一切障礙。

他不肯腳踏實地,卻想一步登天,快速的出人頭地。

他今天能在繪畫界出人頭地,除了天分外,從小的努力也是重要因素。

母親說:「我苦心拉拔你長大,就是希望你能出人頭地,好光宗耀祖。

」他以為只要巴結權貴,就能出人頭地,結果是當一隻亦步亦趨的哈巴狗而已。

辨  識近義出類拔萃、佼佼不群、卓爾不群、推群獨步、超群絕倫、頭角崢嶸、鶴立雞群、揚眉吐氣反義不稂不莠、碌碌無能「出類拔萃」及「出人頭地」都有超越他人的意思。

「出類拔萃」側重於人的才華、能力超越他人,引人注目;「出人頭地」則側重於地位、成就超越他人,獨露頭角。

出類拔萃出人頭地辨似例句○ㄨ他的能力絕對是同行中~的! ㄨ○母親說:「我苦心拉拔你長大,就是希望你能~,好光宗耀祖。

」 出爾反爾 參考詞語‧出乎反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

ㄦˇ。

ㄈㄢˇ。

ㄦˇ漢語拼音chūěrfǎněr釋  義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麼待你。

語本《孟子.梁惠王下》。

後用「出爾反爾」比喻人的言行前後反覆,自相矛盾。

△「反覆無常」、「朝三暮四」、「朝秦暮楚」 典故說明據《孟子.梁惠王下》載,春秋時,鄒國與魯國爭戰,鄒國人民皆不願為國家效死,讓鄒穆公非常的生氣與無奈。

孟子告訴他說:「你的人民之所以如此,那是因為當他們遭遇饑荒時,官吏們對朝廷隱瞞災情,任由災民流離失所,餓倒街頭,現在他們當然會用這樣的態度回報。

曾子不是曾警惕人說:『你現在所做的事情,將會同樣的回報在你身上。

』若是您從此施行仁政,未來人民一定也會有相對的報答。

」後來「出爾反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麼待你。

今則多用以比喻人的言行前後反覆,自相矛盾。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麼待你。

使用類別用在「自取其禍」的表述上。

例句 你待父母不孝,當心出爾反爾,日後兒女也如此待你。

今天這罪是你自惹的,出爾反爾,莫怪別人。

二語義說明比喻人的言行前後反覆,自相矛盾。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反覆」、「前後不一」的表述上。

例句 做人說話要講信用,不能出爾反爾。

你們如此出爾反爾,我們談不下去了。

你放心,我說了算數,絕不會出爾反爾。

他說話老是出爾反爾,誰願意跟他做朋友?人生在世就講個信字,出爾反爾,難以立信。

他老是搞這種出爾反爾的把戲,實在叫人生氣。

他說話矛矛盾盾,出爾反爾,真不知結論為何?你才答應,又馬上反悔,如此出爾反爾,我們怎麼合作?當今世道混亂,笑裡藏刀多有人在,更何況是出爾反爾?請你別怪我出爾反爾,實在因為此事過於複雜,我一時考慮得不周全。

辨  識近義朝三暮四、一報還一報、反覆無常、自食其言、言而無信、食言而肥、朝秦暮楚、翻雲覆雨、朝令夕改反義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一言為定、言行一致、言而有信、說一不二、海誓山盟「朝三暮四」及「出爾反爾」都有形容人反覆不定的意思。

「朝三暮四」用於形容心意或行為;「出爾反爾」用於形容言行。

參考詞語出乎反乎注  音ㄔㄨ。

ㄏㄨ。

ㄈㄢˇ。

ㄏㄨ漢語拼音chūhūfǎnhū 釋  義《封神演義.第一一回》:「詔赦已出,眾臣皆知,豈有出乎反乎之理?」《太平天國資料.文書》:「誠本主將目不識人,自己愛將,徒教爾行仁,勸爾從善,誰料爾出乎反乎,辜負我一片同仁同義之心矣。

」 出言不遜 參考詞語‧出言無狀‧口出不遜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

ㄧㄢˊ。

ㄅㄨˋ。

ㄒㄩㄣˋ。

(變)。

ㄔㄨ。

ㄧㄢˊ。

ㄅㄨˊ。

ㄒㄩㄣˋ漢語拼音chūyánbùxùn(變)chūyánbúxùn釋  義遜,謙恭。

「出言不遜」指說話傲慢無禮。

#語本《史記.卷四九.外戚世家》。

典故說明《史記.卷四九.外戚世家》是記述漢高祖至武帝五代漢皇的后妃之事,以正后為主,兼及后妃的親族,故稱為外戚世家。

從這些后妃之事,可以反映宮廷內部的情況,也能看到帝王生活中的另一面。

后妃之間為了爭寵、爭權勢而進行的明爭暗鬥,往往也構成了整個政治形態中鬥爭的一部分。

典源是敘述景帝與栗姬之間的一段史事。

栗姬是景帝長子的母親,與長公主有一些磨擦,長公主為此常常在景帝面前說栗姬的不是,景帝因此惱恨栗姬。

曾經有一次,景帝身體不好,心情不快樂,就把那些被封王的兒子們託付給栗姬,並對她說:「我死了以後,你要好好的照顧他們。

」栗姬因為生氣,不肯答應,說話還傲慢無禮。

景帝很氣憤,懷恨在心,但並沒有說出口。

後來「出言不遜」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言不遜」演變而出,指說話傲慢無禮。

另參考資料《三國志》這一段,記載了曹魏名將張郃的事跡,內容就有「出言不遜」這句成語。

張郃,在東漢末年,各地起兵爭奪天下之時,歸附於袁紹。

在官渡之戰中,他建議袁紹派重兵增援烏巢。

袁紹未採納,反而採用郭圖的計策,結果袁軍大敗。

郭圖則為此感到羞愧,為推卸責任,反而誣陷張郃,說他因為袁軍失敗而感到高興,說話傲慢無禮。

張郃因為害怕遭到不測,便憤而投奔曹操。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說話傲慢無禮。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不敬」的表述上。

例句 對待長輩,不可以出言不遜。

他常常出言不遜,難怪會樹敵這麼多。

這孩子老是出言不遜,得好好管教他。

他出言不遜,頂撞老師,因而被處罰了。

就算她是千金大小姐,也不能這樣出言不遜。

小張說話總是出言不遜,沒人願意跟他做朋友。

他到底是什麼人,怎麼跑來這裡撒野,出言不遜?你這樣對母親出言不遜,不是為人子女應有的態度。

那人酒醉駕駛被警察攔下,非但毫無悔意,還出言不遜呢!小張出言不遜,目中無人,連董事長也敢冒犯,我看他是工作不保了。

辨  識反義卑辭厚禮、彬彬有禮 參考詞語出言無狀注  音ㄔㄨ。

ㄧㄢˊ。

ㄨˊ。

ㄓㄨㄤˋ漢語拼音chūyánwúzhuàng 釋  義《西遊記.第三三回》:「這潑猴頭,出言無狀。

前者觀音來說放了他,保護唐僧,朕這裡又差五方揭諦、四值功曹,輪流護持,如今又借天裝,天可裝乎?」《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三回》:「那一年跟隨他小主人入京鄉試。

他小主人下了第,正沒好氣,他卻自以為本事大的了不得,便出言無狀起來。

」口出不遜注  音ㄎㄡˇ。

ㄔㄨ。

ㄅㄨˋ。

ㄒㄩㄣˋ。

(變)。

ㄎㄡˇ。

ㄔㄨ。

ㄅㄨˊ。

ㄒㄩㄣˋ漢語拼音kǒuchūbùxùn(變)kǒuchūbúxùn 釋  義《官話指南.卷四》:「每日三五成群,在店門口兒擁擠觀看,其中還有口出不遜者。

」 充耳不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ㄥ。

ㄦˇ。

ㄅㄨˋ。

ㄨㄣˊ漢語拼音chōngěrbùwén釋  義塞住耳朵,裝作沒聽見。

※語或本《詩經.邶風.旄丘》鄭玄.箋。

後用「充耳不聞」形容拒絕或不願聽取別人意見。

△「不聞不問」 典故說明《詩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採集從周初至春秋中葉期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而成,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為中國文學總集之祖。

鄭玄是東漢著名的經學家,治學以古文經說為主,兼採今文經,遍注群經,成為漢代經學之集大成者。

鄭玄解說《詩經》,宗於《毛傳》,如果《毛傳》講得不明確、太簡略,鄭氏便加以補充發揮,或者提出自己的見解。

為了不和《毛傳》原有注文相混,便稱為「箋」,好像今天人讀書有自己意見時,寫在一張紙條黏在書上的「箋識」。

《詩經.邶風.旄丘》這篇詩是在抗議衛國君臣對避難來衛的黎國君民不理不睬。

鄭玄對這裡「叔兮伯兮,褎如充耳」的解說較為清楚,大意是說:「叔、伯這些衛國君臣,穿得很華麗,顯出一股高高在上傲人的氣勢,但是對於黎國君民呼救的聲音,卻裝作沒聽見。

」「充耳」在此有兩層意思,它本來可以指冠冕垂於耳旁的玉飾,在此又可以指聲音進入了耳朵(,卻不聞不問)。

後來就從這裡演變成「充耳不聞」這句成語,用來形容塞住耳朵,裝作沒聽見。

亦用來形容拒絕或不願聽取別人意見。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裝作沒聽見。

使用類別用在「聽而不聞」的表述上。

例句 他只要一專心,屋外隆隆的車聲,他都可以充耳不聞。

雖然滿屋子的人聲吵雜,他卻似充耳不聞般地看他自己的書。

二語義說明形容拒絕或不願聽取別人意見。

使用類別用在「固執自信」的表述上。

例句 弟弟充耳不聞的倨傲態度,令母親傷透了心。

他對你的意見都充耳不聞,能算是尊重你嗎?他對師長的勸告一概充耳不聞,不知該拿他怎麼辦。

我已經一再勸告他,他卻總是充耳不聞,實在令人生氣。

身為主管,如果對部屬意見都充耳不聞,就算不得是位好主管。

辨  識近義置若罔聞、不聞不問、馬耳東風、閉目塞聽反義洗耳恭聽「充耳不聞」及「不聞不問」都有不關心、不理睬的意思。

「充耳不聞」適用於對他人所發出的聲音、提出的意見沒有反應的情況;「不聞不問」適用範圍較廣,凡對發生的事不關心、不過問的情況皆可使用。

充耳不聞不聞不問辨似例句○ㄨ對於別人的勸告,他總是~,實在令人生氣。

ㄨ○有些家長忙到對孩子的功課向來~。

赤地千里 參考詞語‧千里赤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ˋ。

ㄉㄧˋ。

ㄑㄧㄢ。

ㄌㄧˇ漢語拼音chìdìqiānlǐ釋  義赤,光禿、裸露的意思。

「赤地千里」形容災荒後廣大土地寸草不生的荒涼景象。

語本《漢書.卷七五.眭兩夏侯京翼李傳.夏侯勝》。

典故說明「赤地千里」的「赤」,是光禿、裸露的意思。

地面光禿裸露、寸草不生,通常是受到天災或戰禍所造成的後果。

「赤地」一詞,較早見於《韓非子.十過》︰「晉國大旱,赤地三年。

」指晉國曾遭到三年旱災,田裡寸草不生。

到了後代,更用「千里」來加強形容此種荒涼景象的範圍之廣,例如所引典源《漢書.卷七五.眭兩夏侯京翼李傳.夏侯勝》中,便可見到這樣的用法。

漢宣帝即位之初,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下詔為武帝立尊號和廟樂,群臣立即表示贊同,並紛紛提出合適的方案,但是只有長信少府夏侯勝反對。

他認為︰「武帝雖然有驅逐四夷、開拓疆土的功績,但是也因為他窮兵黷武,又奢侈浮誇,以致國力耗盡,百姓流離失所,半數人口死亡,到處發生蝗災,寸草不生的景象綿延數千里,甚至人民相食,國家遭到這樣的損失,到現在還沒完全恢復。

武帝既然對人民沒有什麼恩澤,實在不應該為他制定廟樂,予以尊榮。

」在夏侯勝的獨特異議中,便用了「赤地數千里」來形容當時災荒嚴重、民不聊生的可怕景象。

後來「赤地千里」這句成語就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災荒後廣大土地寸草不生的荒涼景象。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災荒後廣大土地寸草不生的荒涼景象。

使用類別用在「蕭瑟景象」的表述上。

例句 由於連年戰爭,這一帶赤地千里,民不聊生。

這兩年大旱,造成赤地千里,無數百姓家破人亡。

去年的一場旱災,造成這個村落赤地千里,好不淒涼!由於氣候異常,非洲許多地方已經乾旱得赤地千里了!殘酷的戰爭加上嚴重的旱災,使這個國家已經赤地千里,人民陷入了痛苦之中。

電視上播出某些旱區赤地千里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提醒我們應該珍惜水資源。

辨  識近義生靈塗炭、寸草不生、不毛之地反義沃野千里、膏腴之地 參考詞語千里赤注  音ㄑㄧㄢ。

ㄌㄧˇ。

ㄔˋ漢語拼音qiānlǐchì 釋  義宋.蘇舜欽〈吳越大旱〉:「吳越龍蛇年,大旱千里赤……炎暑發厲氣,死者道路積。

」 赤手空拳 參考詞語‧白手空拳‧空拳赤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ˋ。

ㄕㄡˇ。

ㄎㄨㄥ。

ㄑㄩㄢˊ漢語拼音chìshǒukōngquán釋  義「赤手」,空手。

語出宋.蘇軾〈送范純粹守慶州〉詩。

「空拳」,手中沒任何東西。

語出漢.桓寬《鹽鐵論.論勇》。

「赤手空拳」指手中空無一物。

亦用於形容沒有一點憑藉。

△「手無寸鐵」、「赤手空弮」 典故說明「赤手空拳」係由「赤手」及「空拳」二語詞組合而成。

「赤手」見用於宋.蘇軾〈送范純粹守慶州〉詩,詩中「當年老使君,赤手降於菟。

」兩句,是寫當年范仲淹奉命經營謀劃陝西時,曾經空手降伏老虎。

「空拳」則早在漢.桓寬《鹽鐵論》就已經看到,記錄漢昭帝時賢良文學之士和御史大夫桑弘羊,爭論鹽鐵酒專賣制度存廢問題的對話。

〈論勇〉一文說:「使專諸空拳,不免於為禽。

」是說春秋吳人專諸效命於公子光,他將匕首藏在魚肚裡,藉口送魚趁機刺殺了吳王僚,隨即被吳王僚的部下給殺死。

說明即使是專諸這麼有能力的人,如果手上沒有任何東西,也免不了被捉的命運。

事實上,「赤手」就是「空拳」,合義併用成「赤手空拳」一語,用來指手中空無一物。

如《西遊記》第二回:「足下踏一對烏靴,不僧不俗,又不像道士神仙,赤手空拳,在門外叫哩。

」亦用於形容沒有一點憑藉,如:「赤手空拳闖事業。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指手中空無一物。

使用類別用在「沒有武器」的表述上。

例句 這位青年赤手空拳制服了歹徒,本領真是高強!凶殘的敵人屠殺了數以千計赤手空拳的無辜百姓。

這群壞蛋那麼凶殘,赤手空拳的他,怎麼應付得了?小王是個優秀的警員,曾經赤手空拳地制服三個暴徒。

二語義說明形容沒有一點憑藉。

使用類別用在「毫無憑藉」的表述上。

例句 幾經艱難,他終於憑著赤手空拳,闖出了一番事業。

父親十三歲就隻身來到城市裡,赤手空拳打下這片江山。

他赤手空拳地離開家鄉,經過一番打拚,如今總算事業有成。

辨  識近義手無寸鐵、隻手空拳反義披堅執銳、荷槍實彈「手無寸鐵」及「赤手空拳」都有手裡空無一物的意思。

「手無寸鐵」側重於爭鬥時,專指沒拿武器;「赤手空拳」則用於任何毫無憑藉的情況下,適用範圍較廣。

手無寸鐵赤手空拳辨似例句○ㄨ這些匪徒何等可惡!連~的老百姓都不放過! ㄨ○他~地離開家鄉,經過一番打拼,如今總算事業有成。

參考詞語白手空拳注  音ㄅㄞˊ。

ㄕㄡˇ。

ㄎㄨㄥ。

ㄑㄩㄢˊ漢語拼音báishǒukōngquán 釋  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八回》:「我從十幾歲上,拿了一雙白手空拳出來,和吳繼之兩個混。

我們兩個向沒分家,掙到了一百多萬。

」《發財秘訣.第一○回》:「他一得了這件事,白手空拳的先就做了兩票小貨,居然叫他賺了一千多。

」空拳赤手注  音ㄎㄨㄥ。

ㄑㄩㄢˊ。

ㄔˋ。

ㄕㄡˇ漢語拼音kōngquánchìshǒu 釋  義明.陳鐸〈滿庭芳.將無作有〉:「則顧前不顧後,落空拳赤手,是經紀下場頭。

」 赤子之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ˋ。

ㄗˇ。

ㄓ。

ㄒㄧㄣ漢語拼音chìzǐzhīxīn釋  義嬰兒的心。

比喻純潔、善良的心地。

語出《孟子.離婁下》。

典故說明孟子,西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

受學於子思門人,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創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傳有《孟子》七篇。

他曾經到齊、宋、滕、魏等國游說,一度擔任齊宣王的客卿,最後以所說不合王意而不見用。

他主張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人性本善」等論說,以期說服諸侯,停止武力兼併。

晚年與萬章等門人集儒家論述著書立說以終,學說對後世影響甚大,被認為是孔子儒家學說的繼承者。

典源所錄是孟子說過的一句話,意思是說:一個品德修養良好的人,不會失去他做赤子時的一片純真、善良之心。

「赤子之心」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比喻純潔、善良的心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純潔、善良的心地。

使用類別用在「純良心性」的表述上。

例句 為人能不失其赤子之心,才能活得快樂又逍遙。

這篇文章充分表達了青年愛國的赤子之心,讀者無不動容。

他年紀雖大卻不失其赤子之心,所以贏得學生的敬仰和愛戴。

《少年小樹之歌》的內容就是在勸人們回歸自然,常保赤子之心。

他一生都在官場中打滾,卻仍保有一顆赤子之心,真是難能可貴! 辨  識近義天真爛漫 車水馬龍 參考詞語‧馬龍車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ㄜ。

ㄕㄨㄟˇ。

ㄇㄚˇ。

ㄌㄨㄥˊ漢語拼音chēshuǐmǎlóng釋  義門前車馬往來不絕。

#語本《東觀漢記.卷六.外戚列傳.明德馬皇后》。

後用「車水馬龍」形容繁華熱鬧的景象。

典故說明馬皇后是東漢名將馬援的女兒,漢明帝時入宮為妃,後來被冊封為皇后。

至明帝之子章帝繼任皇位,尊稱馬皇后為太后。

漢章帝對馬太后非常尊重,並想分封官爵給太后的兄弟,一些臣子們也都上書給馬太后,慫恿她答應。

但太后卻堅決不同意,她說:「我的一些兄弟,對於國家並沒有什麼重大的功勞。

」並且頒下詔書說:「我貴為一國的皇后,身上穿的是粗帛雜絲做成的裙子,所吃的東西不求美味的食物,身邊的人,也都沒有佩戴一些薰香的飾品。

之前我回娘家,看到去我外家拜見請安的人往來不絕,如車水馬龍般。

當時努力的抑制自己,不責備也不生氣,但是從此以後,就不再給外家親戚們生活上的補助,希望他們能因此醒悟改過。

」後來「車水馬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車馬往來不絕,繁華熱鬧的景象。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繁華熱鬧的景象。

使用類別用在「熱鬧擁擠」的表述上。

例句 我喜歡鄉下的寧靜,勝過於都市的車水馬龍。

這都市夜晚的特色就是車水馬龍,遊人如織。

華燈初上,臺北市東區到處車水馬龍,十分熱鬧。

每年元宵節的燈會,都是行人熙攘、車水馬龍,好不熱鬧!我流連在這車水馬龍中,體會都市繁忙所帶來的心靈刺激。

自從市集移到附近後,這條馬路每天車水馬龍,熱鬧極了!舊市區顯然沒落了,昔日車水馬龍的熱鬧景象如今已不復存在。

辨  識近義車馬盈門、車馬輻輳、車馬駢溢、車馬駢闐、門庭若市、肩摩轂擊、熙來攘往、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絡繹不絕、戶限為穿反義門可羅雀 參考詞語馬龍車水注  音ㄇㄚˇ。

ㄌㄨㄥˊ。

ㄔㄜ。

ㄕㄨㄟˇ漢語拼音mǎlóngchēshuǐ 釋  義宋.陳允平〈春遊曲〉:「都人歡呼去踏青,馬如遊龍車如水。

」 車載斗量 參考詞語‧斗量車載‧載量車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ㄜ。

ㄗㄞˋ。

ㄉㄡˇ。

ㄌㄧㄤˊ漢語拼音chēzàidǒuliáng釋  義用車裝,拿斗量。

形容數量很多,不可勝數。

語出《吳書》。

△「汗牛充棟」 典故說明據《吳書》記載,三國時,吳王孫權派趙咨出使魏國。

魏文帝曹丕輕視吳國,對咨非常傲慢,問說:「吳王是個什麼樣的君主?他也懂得看書嗎?」「我可以出兵征討吳國嗎?」「吳國怕我們魏國嗎?」趙咨不卑不亢地回答,使曹丕非常欣賞,便問趙咨說:「吳國像你這樣的人才有多少?」趙咨答道:「聰明出眾的人,有八九十個;像我這樣的人,可以用車來裝,拿斗來量,多得數不清!」趙咨用「車載斗量」來形容吳國人才濟濟,不足為奇。

後來「車載斗量」被用以形容數量很多,不可勝數。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數量很多,不可勝數。

使用類別用在「數量繁多」的表述上。

例句 網路資訊,車載斗量,多到難以應付。

像我這樣的人才,車載斗量,何足掛齒?花生在我們鄉裡,車載斗量,哪有這麼貴?關於這項議題,各方意見,車載斗量,優劣參雜。

我們學校像我這種程度的學生,車載斗量,數不盡呢!現代流行語「飆」什麼的,多到車載斗量,氾濫成災。

以前懂電腦的人如鳳毛麟角,現在是車載斗量,無法計算。

以前在市場裡,舶來品很少見,現在卻可用車載斗量來形容。

如果要的是這種水準的產品,到夜市裡去找,車載斗量,多得很哪!在這音樂學校裡,會彈琴的人車載斗量,但真正彈得好的就不多了。

辨  識近義比比皆是、不計其數、汗牛充棟、多如牛毛、恆河沙數反義屈指可數、碩果僅存、寥寥無幾、鳳毛麟角、絕無僅有、寥若晨星「車載斗量」及「汗牛充棟」都有數量多的意思。

「車載斗量」適用範圍較廣;「汗牛充棟」專指書籍極多。

車載斗量汗牛充棟辨似例句○○坊間的小說作品可說是~,得精選閱讀,才不會浪費時間。

○ㄨ網路資訊~,多到難以應付。

參考詞語斗量車載注  音ㄉㄡˇ。

ㄌㄧㄤˊ。

ㄔㄜ。

ㄗㄞˋ漢語拼音dǒuliángchēzài 釋  義宋.辛棄疾〈玉樓春.君如九醞臺粘琖〉:「向來珠履玉簪人,頗覺斗量車載滿。

」清.張興烈〈人海歌〉:「在山泉清出山濁,大海枯魚悲刺促;斗量車載恥無名,入座應歌貂不足。

」載量車斗注  音ㄗㄞˋ。

ㄌㄧㄤˊ。

ㄔㄜ。

ㄉㄡˇ漢語拼音zàiliángchēdǒu 釋  義宋.李曾伯〈水龍吟.吾皇神武中興〉:「天眷我家仁厚。

盛英才、載量車斗。

中流孤艇,千鈞一髮,老夫何有!」 沉魚落雁 參考詞語‧沈魚落雁‧沉魚落鴈‧落雁沉魚‧落鴈沉魚‧魚沈鴈落‧魚沉鴈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ㄣˊ。

ㄩˊ。

ㄌㄨㄛˋ。

ㄧㄢˋ漢語拼音chényúluòyàn釋  義魚、鳥不辨美醜,即使看見美女也同樣趕緊潛水高飛。

語本《莊子.齊物論》。

後用「沉魚落雁」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出眾。

△「閉月羞花」 典故說明《莊子.齊物論》主旨在論述常人判別事物的準則不一樣,他則主張一切人與物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都是等齊的。

莊周藉著王倪之口說:「毛嬙和麗姬是人們公認的美女,但是魚見到她們趕緊潛入水底,鳥見了她們立刻向高空飛去,麋和鹿見到她們則飛快跑走。

」因為魚、鳥、麋、鹿四種動物不辨美醜,即使見到美麗的女子也如同見到其他人般趕緊逃離,藉此傳達世間無絕對的是非美醜的觀念。

「沉魚落雁」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但語意沿用魚、鳥因見毛嬙、麗姬等絕色美女而驚畏躲避,借此來讚美女子的容貌美麗出眾。

宋朝無名氏《錯立身》第二齣:「看了這婦人,有如三十三天天上女,七十二洞洞中仙,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

」即以「沉魚落雁」形容女子容貌的美麗。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出眾。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美麗動人」的表述上。

例句 張小姐長得沉魚落雁,難怪追求她的人大排長龍!久聞她美豔動人,今日一見,果真是沉魚落雁之貌。

她有沉魚落雁之貌,即使未施脂粉,仍舊美得自然脫俗。

小美雖然生得沉魚落雁,可惜打扮失當,反而失去原有的美。

一個人如果心地不善良,縱使有沉魚落雁之貌,也不算是真正的美!適度的打扮,能讓姿色平凡的人搖身一變,成為沉魚落雁的大美女。

辨  識近義傾國傾城、國色天香、閉月羞花、如花似玉、花容月貌反義其貌不揚、無鹽之貌形音辨誤雁,音|ㄢˋ。

一種季節性的候鳥,多為群體行動,飛行時自成行列。

不可寫作「燕」。

參考詞語沈魚落雁注  音ㄔㄣˊ。

ㄩˊ。

ㄌㄨㄛˋ。

ㄧㄢˋ漢語拼音chényúluòyàn 釋  義明.湯顯祖《還魂記.第一○齣》:「不隄防沈魚落雁鳥驚諠,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

」沉魚落鴈注  音ㄔㄣˊ。

ㄩˊ。

ㄌㄨㄛˋ。

ㄧㄢˋ漢語拼音chényúluòyàn 釋  義元.戴善夫《風光好.第三折》:「昨夜晚間,不意驛吏之妻,與我苟合,我看此女有沉魚落鴈之容,閉月羞花之貌。

」《喻世明言.卷三四》:「眾侍女簇擁一美女至前,元乃偷眼視之,霧鬢雲鬟,柳眉星眼,有傾國傾城之貌,沉魚落鴈之容。

」落雁沉魚注  音ㄌㄨㄛˋ。

ㄧㄢˋ。

ㄔㄣˊ。

ㄩˊ漢語拼音luòyànchényú 釋  義元.劉庭信〈粉蝶兒.笑臉含春套〉:「恰便似落雁沉魚,羞花閉月,香嬌玉嫩。

」《聊齋志異.卷三》:「子且無一金之福,落雁沉魚,何能消受?」落鴈沉魚注  音ㄌㄨㄛˋ。

ㄧㄢˋ。

ㄔㄣˊ。

ㄩˊ漢語拼音luòyànchényú 釋  義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三折》:「我這裡回頭猛然覷艷姝,可知道落鴈沉魚。

」魚沈鴈落注  音ㄩˊ。

ㄔㄣˊ。

ㄧㄢˋ。

ㄌㄨㄛˋ漢語拼音yúchényànluò 釋  義明.湯顯祖《邯鄲記.第一四齣》:「說甚麼如花殿腳多奇妙,那(菱歌)起處,卻也魚沈鴈落,似洛浦凌波照,甚漢女明妝笑。

」魚沉鴈落注  音ㄩˊ。

ㄔㄣˊ。

ㄧㄢˋ。

ㄌㄨㄛˋ漢語拼音yúchényànluò 釋  義元.施惠《幽閨記.第八齣》:「芳容魚沉鴈落,美貌月閉花羞。

」 初出茅廬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

ㄔㄨ。

ㄇㄠˊ。

ㄌㄨˊ漢語拼音chūchūmáolú釋  義初次離開隱居的茅屋。

語本《三國演義》第三九回。

後用「初出茅廬」比喻初入社會,缺乏歷練。

△「三顧茅廬」 典故說明《三國演義》記載了一段諸葛孔明出任劉備軍師的故事:東漢末年,天下紛亂,有權勢的人各個擁兵自重各據一方。

漢代宗室後裔劉備,也打著興復漢室的名號起兵。

屯兵新野時,劉備從徐庶口中得知,隱居在南陽隆中的諸葛亮很有才識,去了三次,終於以誠意感動諸葛亮,答應出山幫助他打天下。

這也就是劉備「三顧茅廬」的經過。

當時對於諸葛亮如此備受禮遇,遭到許多人側目,認為他並無多大才能。

在諸葛亮來到軍中不久,曹操派夏侯惇領十萬大軍來攻。

由於兩方軍力懸殊,形勢危急,諸葛亮於是利用博望坡地形狹小的特性和曹軍輕敵的心理設下計謀。

他指派趙雲為前部,交戰時佯裝打不過,引夏侯惇的軍隊深入博望坡,趁機發動火攻,事先埋伏在一旁的軍隊再一擁而上。

夏侯惇果真中計,等到發現不對勁時已經來不及,結果士兵死傷慘重,劉備軍隊大獲全勝。

《三國演義》的作者並以一首詩來形容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

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藉此來讚揚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才出山就立下功勞。

後來「初出茅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初入社會,缺乏歷練。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初入社會,缺乏歷練。

使用類別用在「毫無經驗」的表述上。

例句 我初出茅廬,一切不懂,請大家多指教。

他初出茅廬就一鳴驚人,果是英雄出少年!當時我初出茅廬,對行裡的規矩根本不清楚。

請大家對初出茅廬的社會新鮮人,多鼓勵,少批評。

他必定相當出色,所以初出茅廬,老總就委以重任。

我雖然初出茅廬,缺少經驗,卻有一股學習的熱誠。

他這初出茅廬的小伙子,怎比得過那些經驗豐富的老手?我怕他初出茅廬,為求表現,埋頭硬幹,惹了禍還不知。

想不到他對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小作家十分關愛,指導甚多。

辨  識近義初試啼聲、初露頭角、初露鋒芒、涉世未深、少不更事反義老成持重、老馬識途形音辨誤茅,音ㄇㄠˊ。

茅廬,即草屋。

不可寫作「矛」。

吹毛求疵 參考詞語‧吹毛取瑕‧吹毛求瑕‧吹毛索疵‧披毛求瑕‧披毛求疵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ㄟ。

ㄇㄠˊ。

ㄑㄧㄡˊ。

ㄘ漢語拼音chuīmáoqiúcī釋  義吹開細毛,仔細尋找皮上的小毛病。

比喻刻意挑剔過失或缺點。

#語本《韓非子.大體》。

△「求全責備」 典故說明韓非,戰國時韓國的宗室公子,是當時先秦諸子學派裡,一位重要的法家代表人物,主張君王治理國家須結合法、術、勢三者。

《韓非子.大體》指出識大體的人,不會讓自己的一點小聰明迷惑己心,也不會以一己的私利追求而操心勞神。

韓非認為法治精神是重要的,他認為古時能執守大體的君王,用嚴明的法律來治理國家,用分明的賞罰來獎善懲惡,用客觀的標準來評量事物的輕重大小;不違反天理,不傷害人性;也不在細微的地方刻意尋找缺點和毛病。

後來原文中「吹毛而求小疵」,演變成「吹毛求疵」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刻意挑剔過失或缺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刻意挑剔過失或缺點。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苛薄挑剔」的表述上。

例句 這個人事事吹毛求疵,很難相處。

有些人盡在細節上面吹毛求疵,令人生厭。

老闆說︰「負責品管的人就是要吹毛求疵。

」老王對人就是喜歡吹毛求疵,所以沒什麼朋友。

她連一點芝麻小事都要挑剔,未免太吹毛求疵了。

這篇文章寫得還可以,如不吹毛求疵,應該算及格。

夫妻相處得相互包容,若總是彼此吹毛求疵,必難融洽。

我們公司非常嚴格,對任何流程的監控都近乎吹毛求疵。

這是間無塵室,所以對任何進出人員的清潔檢查,不得不吹毛求疵。

辨  識近義求全責備、洗垢求瘢「吹毛求疵」及「求全責備」都有刻意要求完美的意思。

「吹毛求疵」含有故意挑剔小毛病之意;「求全責備」僅表示所求務必達到完全無缺。

吹毛求疵求全責備辨似例句○ㄨ她連一點芝麻小事都要挑剔,未免太~了。

ㄨ○像你這樣~的作法,不但無法教好學生,反而會使他們失去自信。

參考詞語吹毛取瑕注  音ㄔㄨㄟ。

ㄇㄠˊ。

ㄑㄩˇ。

ㄒㄧㄚˊ漢語拼音chuīmáoqǔxiá 釋  義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起》:「是以世人為文,競於詆訶,吹毛取瑕,次(刺)骨為戾,復似善(詈)罵,多失折衷。

」吹毛求瑕注  音ㄔㄨㄟ。

ㄇㄠˊ。

ㄑㄧㄡˊ。

ㄒㄧㄚˊ漢語拼音chuīmáoqiúxiá 釋  義《三國志.卷五二》:「伏聞諸典校擿抉細微,吹毛求瑕,重案深誣,輒欲陷人以成威福。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三》:「今員外吹毛求瑕,務在駁放。

」吹毛索疵注  音ㄔㄨㄟ。

ㄇㄠˊ。

ㄙㄨㄛˇ。

ㄘ漢語拼音chuīmáosuǒcī 釋  義《後漢書.卷二七》:「及至其後,漸以滋章,吹毛索疵,詆欺無限。

」披毛求瑕注  音ㄆㄧ。

ㄇㄠˊ。

ㄑㄧㄡˊ。

ㄒㄧㄚˊ漢語拼音pīmáoqiúxiá 釋  義《魏書.卷三五》:「是以披毛求瑕,妄張賊勢,冀得肆心。

」披毛求疵注  音ㄆㄧ。

ㄇㄠˊ。

ㄑㄧㄡˊ。

ㄘ漢語拼音pīmáoqiúcī 釋  義《舊唐書.卷九○》:「雖外示謹厚,而情深刻薄,每受制鞫獄,必披毛求疵,陷於重辟。

以此故人多畏而鄙之。

」 長驅直入 參考詞語‧長驅徑入‧長驅深入‧長驅直突‧長驅而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ㄤˊ。

ㄑㄩ。

ㄓˊ。

ㄖㄨˋ漢語拼音chángqūzhírù釋  義長距離一路挺進,毫無阻擋。

語本《漢書.卷五二.竇田灌韓傳.韓安國》。

典故說明「長驅」是長距離地一路挺進,毫無阻礙。

「直入」是毫無阻擋,直接進入的意思。

典源《漢書.韓安國傳》之「深入長敺」,義與「長驅直入」相近。

「敺」,音ㄑㄩ,同「驅」。

韓安國是西漢時的著名政治家,七國之亂時,梁孝王拜韓安國為將,統帥梁國兵馬,平息了叛亂,此後韓安國威名傳播四方。

後被景帝任為梁國內史,武帝時任北地都尉,後任御史大夫。

當時匈奴派遣使者來和議,朝廷大臣分成主戰跟主和兩派。

主戰者認為漢朝如今國勢強大,只需派遣少量兵馬,就可以輕易消滅匈奴,所以主張將匈奴趕盡殺絕。

韓安國則極力反對,他認為︰疾風一旦衰弱了,連捲起羽毛那麼輕的東西都沒辦法;強弩射出的箭到了盡頭,連魯縞那樣薄的東西都射不穿。

今日如果輕舉兵馬,迅速進入敵人的勢力範圍內,後援無以為繼,必然難以收到功效,反而沒有多久就會因為缺乏糧食,而被敵軍消滅。

在韓安國的斡旋之下,漢朝決定與匈奴和親,讓北方邊疆維持了多年的和平。

後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長距離一路挺進,毫無阻擋。

也等於是軍強兵盛,戰事順利的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長距離一路挺進,毫無阻擋。

使用類別用在「威猛無敵」的表述上。

例句 部隊長驅直入地橫掃戰場,直取山頭。

這支軍隊乘勝追擊,長驅直入,勢如破竹。

我軍以長驅直入之勢,殺得敵人落花流水。

關羽掄動手上的大刀,一路長驅直入,無人敢擋。

訓練精良的軍隊,在將軍的指揮之下,長驅直入地攻進敵人基地。

辨  識近義勢如破竹、直搗黃龍、所向披靡、望風披靡反義節節敗退形音辨誤驅,音ㄑㄩ。

向前挺進。

不可寫作「軀」。

參考詞語長驅徑入注  音ㄔㄤˊ。

ㄑㄩ。

ㄐㄧㄥˋ。

ㄖㄨˋ漢語拼音chángqūjìngrù 釋  義《三國志.卷一七》:「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

」長驅深入注  音ㄔㄤˊ。

ㄑㄩ。

ㄕㄣ。

ㄖㄨˋ漢語拼音chángqūshēnrù 釋  義《新唐書.卷一八○》:「至元穎時,遇隙而發,故長驅深入,蹂剔千里,蕩無孑遺。

」長驅直突注  音ㄔㄤˊ。

ㄑㄩ。

ㄓˊ。

ㄊㄨˊ漢語拼音chángqūzhítú 釋  義南朝宋.袁淑〈大蘭王九錫文〉:「有敵必攻,長驅直突,陣無全鋒,此君之勇也。

」長驅而入注  音ㄔㄤˊ。

ㄑㄩ。

ㄦˊ。

ㄖㄨˋ漢語拼音chángqūérrù 釋  義《醒世恆言.卷一九》:「未到漢口,傳說元將兀良哈歹統領精兵,長驅而入,勢如破竹。

」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一》:「未入城時,上有黑雲,大數畝許,歷久不變,及我兵長驅而入,黑雲亦與之俱,是殆有神助乎!」 長袖善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ㄤˊ。

ㄒㄧㄡˋ。

ㄕㄢˋ。

ㄨˇ漢語拼音chángxiùshànwǔ釋  義衣袖長,有益於作舞,比喻做事有所憑藉,而易於成功。

語出《韓非子.五蠹》。

後亦用「長袖善舞」比喻有財勢,有手腕,善於社交或鑽營取巧。

典故說明戰國末期,秦國鄰近的韓國是國力最弱的國家,外有列強的侵略,內有小人危害。

韓國公子韓非曾受教於荀子的門下,認為行法治才能使國家富強。

他屢次上諫韓王,但因本身口吃,不善言談,又受到權貴的阻撓,始終不受重視。

他因此發憤著書,將自己的見解寫成今日〈韓非子〉一書,暢言須實行刑術法治才能富國強兵,而時下流行的仁道是無濟於事的。

因為兵力強大才能攻打別的國家,也才能統治天下。

但富國強兵是不能從外交上得到的,必須要由內政著手,如果內政上不實行法治,而一天到晚把腦筋花在外交上,國家是不可能強盛的。

俗話說:「長袖善舞,多財善賈。

」舞者如果袖子長,跳起舞來就好看;做生意的人如果資金雄厚,經營事業就容易多了。

治理國家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國家強盛的話,可以做的事情就多;國家衰弱的話,很多事情都做不成。

這也是為什麼在國力最強的秦國,十次改革中幾乎很少失敗;而國力較弱的燕國,一次改革也很難成功的原因了。

這並不是因為秦國的政策好、燕國的政策差,完全是因為國力上的差異。

韓非在文章中引用當時的俗語「長袖善舞,多財善賈」說解,後來「長袖善舞」就被用來比喻做事有所憑藉,則易於成功;亦用於比喻有財勢,有手腕,善於社交或鑽營取巧。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手腕極佳,善於社交。

使用類別用在「善於交際」的表述上。

例句 他長袖善舞,為人海派,事業做得很大。

此人長袖善舞,人緣極好,難怪官運亨通。

他為人長袖善舞,怪不得能夠在政商兩界無往不利。

他是人氣、財氣兼而有之,難怪能馳騁商場數十年。

他進這行才幾年,由於長袖善舞,如今事業蒸蒸日上。

他才剛創業三年,但由於長袖善舞,已是業界的龍頭老大。

他憑著廣大的人脈和長袖善舞的本事,很快將事業做了起來。

辨  識近義八面玲瓏反義剛毅木訥 垂頭喪氣 參考詞語‧低頭喪氣‧喪氣垂頭‧垂首喪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ㄟˊ。

ㄊㄡˊ。

ㄙㄤˋ。

ㄑㄧˋ漢語拼音chuítóusàngqì釋  義低垂著頭,意氣消沉。

形容失意沮喪的樣子。

※#語或出唐.韓愈〈送窮文〉。

△「灰心喪氣」、「面目可憎」 典故說明「垂頭喪氣」就是垂下頭,失掉應有氣勢,是人困挫失意時的表情狀態。

在韓愈的〈送窮文〉曾使用了這句成語。

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從小父母雙亡,在貧困的環境中長大。

成年後雖才華洋溢,高中進士,官至吏部侍郎,但數度因直言勸諫而遭貶謫,生活困頓不順。

他因而寫了一篇寓言性質的〈送窮文〉,說有個人用柳條做了一輛車,用草紮了一艘船,還準備花果供品,希望能將窮鬼送走。

不久便有個聲音對他說:「我們從你小時候就跟著你、照顧你,你到哪兒,我們就跟到哪兒,從不離棄。

別人都嫌棄你、討厭你,只有我們對你最忠心,你居然要趕我們走。

既然這樣,你就說說看我們是誰,能說得出來,就是我們已原形畢露了,只好迴避。

」那人便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五個窮鬼的名字和模樣全敘述了一遍,話還沒說完,五個窮鬼就現形,大跳大叫地說:「你既然這麼了解我們,卻還要趕我們走。

我們是在磨練你的心智,讓你成就大業,萬世流芳,你居然不能體諒我們的苦心,實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天底下還有誰最了解你?雖然你要趕走我們,但我們仍然不忍心離開你。

」那人聽了感到十分無奈,只好向窮鬼們說聲謝謝,把柳車草船燒了,請他們上座。

韓愈用這篇文章比喻自己的命運是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五窮纏身,並用「垂頭喪氣」來表示自己無法趕走窮鬼、改變命運的無奈。

後來「垂頭喪氣」就用來形容失意沮喪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失意沮喪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渙散消沉」的表述上。

例句 人生難免遭遇挫折,與其垂頭喪氣,不如振作精神,重新再幹。

這次考試落榜,並不代表你這輩子就沒出息,何必因此而垂頭喪氣呢?爸爸一向積極樂觀,但突來的中風癱瘓,使他變得垂頭喪氣,毫無生趣。

妻子病逝後,王老先生每日垂頭喪氣地在公園呆坐,鄰居看了都不禁替他難過。

自從知道檢定考沒有通過,她就一直垂頭喪氣,好像對自己的琴藝完全失去了信心。

他被退學後,總是垂頭喪氣,在父母的鼓勵下,終於振作起來,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

她完全沒想到對方琴藝高出她那麼多,讓平日甚為自負的她,一時之間頗難接受,垂頭喪氣。

辨  識近義灰心喪氣、萎靡不振、愁眉苦臉反義趾高氣揚、手舞足蹈、得意忘形、沾沾自喜、春風得意、躊躇滿志、八面威風、眉飛色舞、神采奕奕、得意洋洋、揚眉吐氣、興高采烈、耀武揚威、歡欣鼓舞、威風凜凜「垂頭喪氣」及「灰心喪氣」都是用來形容意氣消沉的樣子。

「垂頭喪氣」側重於無精打采的外在表情;「灰心喪氣」側重於心灰意冷的內在心情。

垂頭喪氣灰心喪氣辨似例句○ㄨ妻子病逝後,王老先生每日~地在公園呆坐,鄰居看了都不禁替他難過。

ㄨ○花了那麼大工夫寫的計畫案,卻被批評得一無是處,真讓人~。

參考詞語低頭喪氣注  音ㄉㄧ。

ㄊㄡˊ。

ㄙㄤˋ。

ㄑㄧˋ漢語拼音dītóusàngqì 釋  義《三國演義.第四三回》:「嚴畯低頭喪氣而不能對。

」喪氣垂頭注  音ㄙㄤˋ。

ㄑㄧˋ。

ㄔㄨㄟˊ。

ㄊㄡˊ漢語拼音sàngqìchuítóu 釋  義清.蔣士銓《臨川夢.第一九齣》:「不過是小聰明,刻鵠雕蟲,被幾個活窮鬼,弄得你喪氣垂頭休怨命。

」垂首喪氣注  音ㄔㄨㄟˊ。

ㄕㄡˇ。

ㄙㄤˋ。

ㄑㄧˋ漢語拼音chuíshǒusàngqì 釋  義《水滸傳.第九五回》:「喬道清生平逞弄神通,今日垂首喪氣。

正是:總教掬盡三江水,難洗今朝一面羞。

」清.周亮工〈送汪舟次遊廬山序〉:「乃連不得志於有司,垂首喪氣,無以娛其老親。

」 垂涎三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ㄟˊ。

ㄒㄧㄢˊ。

ㄙㄢ。

ㄔˇ漢語拼音chuíxiánsānchǐ釋  義口水流下三尺長。

形容非常貪饞。

※語或本漢.賈誼《新書.卷四.匈奴》。

後用「垂涎三尺」比喻看見別人的東西極想據為己有。

典故說明「垂涎」就是流口水,「三尺」形容口水之長。

考其典源,「垂涎」一語見於漢代賈誼的《新書》。

賈誼是文學家兼政論家,受到漢文帝的賞識。

他在《新書.卷四.匈奴》這篇文章中陳述,不動用武力就能讓匈奴臣服的方法。

那就是讓前來拜訪的匈奴使者,如果願意歸降漢朝的,就在眾人聚集的宴會中賜給各式各樣、沒吃過的美食,讓其他一起來的人看到了,回國後就會流著口水貪饞地告訴其他國人,只要歸降就可以得到相同的待遇。

後來「垂涎三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非常貪饞。

亦用來比喻看見別人的東西極想據為己有。

另外在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一九.弔贊箴戒.三戒.臨江之麋》:「臨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

」也可見到「垂涎」這個詞語,同樣也有流著口水,非常貪饞的意思。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非常貪饞。

使用類別用在「貪吃嘴饞」的表述上。

例句 只要聽到「萬巒豬腳」,就會讓人垂涎三尺。

他垂涎三尺地說:「老婆!牛肉燉好了沒?」大花貓天天盯著魚缸裡的魚看,早已垂涎三尺了。

看到攤子上擺的櫻桃,鮮嫩欲滴,真讓人垂涎三尺。

二語義說明比喻看見別人的東西極想據為己有。

使用類別用在「渴望擁有」的表述上。

例句 他對她早就垂涎三尺,妄想吃到天鵝肉。

經過一番的爭奪,垂涎三尺的寶物終於落入他的手中。

他總是默默地守護著她,不像圍繞在她四周那些垂涎三尺的男人。

辨  識近義食指大動、饞涎欲滴反義不屑一顧 城下之盟 參考詞語‧城下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ㄥˊ。

ㄒㄧㄚˋ。

ㄓ。

ㄇㄥˊ漢語拼音chéngxiàzhīméng釋  義敵國軍隊兵臨城下,抵擋不住,被迫與敵人簽訂的和約。

◎語出《左傳.桓公十二年》。

後用「城下之盟」泛指被迫簽訂的屈辱性條約。

典故說明「城下之盟」原意是:敵國軍隊兵臨城下,抵擋不住,被迫與敵人簽訂的和約。

《左傳.桓公十二年》有一段記載:春秋時期,勢力強大的楚國常併吞周圍小國,藉以擴張自己的勢力。

桓公十二年,楚王派兵攻打絞國,楚軍在絞國南門外駐守,但絞國人堅決不出城門,所以一時之間無法攻下。

為了誘出絞國人,楚軍故意派不帶武器的人到北門外打柴,絞國人果然中計,出城抓了三十個楚人回去,第二天更加大膽,出城追到山裡去抓打柴的楚國人。

沒想到在回程時,中了楚軍的埋伏,打了大敗仗,只有被迫簽下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

後來「城下之盟」泛指被迫簽訂的屈辱性條約。

如《宋史.卷二八一.寇準列傳》:「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城下之盟也。

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泛指被迫簽訂的屈辱性條約。

使用類別用在「喪權條約」的表述上。

例句 戰爭結束後,失敗的國家,也只有簽訂城下之盟。

清朝統治者屈服於外敵壓力,屢次簽訂城下之盟。

如今敵眾我寡,只好簽下城下之盟,以減少傷亡。

八國聯軍攻佔北京,迫使清朝政府簽訂城下之盟〈辛丑條約〉。

我們兩家公司實力相當,既談合併就要公平,怎能逼我們簽下城下之盟,完全受制於他們?宋朝因為積弱,所以和外族交戰,往往無論勝敗都簽下了城下之盟,蘇洵因此寫了一篇〈六國〉來諷刺。

參考詞語城下盟注  音ㄔㄥˊ。

ㄒㄧㄚˋ。

ㄇㄥˊ漢語拼音chéngxiàméng 釋  義清.丘逢甲〈絜齋世丈以西園述懷詩見示為賦五古.詩四首之三〉:「蹙國日百里,甘作城下盟。

法弊不解變,殘局空支撐。

」 處心積慮 參考詞語‧措心積慮‧潛心積慮‧苦心積慮‧設心積慮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ˇ。

ㄒㄧㄣ。

ㄐㄧ。

ㄌㄩˋ漢語拼音chǔxīnjīlǜ釋  義千方百慮,蓄意已久。

語出《穀梁傳.隱公元年》。

△「挖空心思」 典故說明《春秋》:「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

」這段史料是記載春秋時期,鄭伯即位,把都城超過國土三分之一的京地封給其弟共叔段,又放任段佔領西鄙和北鄙,到後來段企圖謀反,想強奪王位,母親武姜打算開城門作內應。

鄭伯知道後立刻派兵攻打,在鄢這個地方打敗段,段逃到共國。

《穀梁傳》針對這個事件評論道: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有失為人兄長;但是直接稱公子共叔段為「段」,則是貶低他,因為他已經失去作為一個公子和弟弟所應有的禮節。

相較下,《春秋》經文褒貶之義,鄙視段的程度超過鄭伯。

至於對莊公的非議,則在於他「處心積慮」地去實踐把段殺掉的心願。

這是說身為兄長的莊公,故意放縱段的罪行,等他釀成大禍後再趕盡殺絕。

「處心積慮」這句成語就從《穀梁傳》原文摘出,用來形容千方百慮,蓄意已久。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千方百慮,蓄意已久。

使用類別用在「費盡心思」的表述上。

例句 敵人正處心積慮地想分化我們,我們千萬別中計。

他處心積慮地想併吞對方公司,擴充自己的實力。

他一直處心積慮,想多攢一點錢,早點兒自立門戶。

沒想到你們這麼不長進,老是處心積慮地想要分家產。

自從那女人進入家門後,整天處心積慮地想圖謀我們家的財產。

早知道他們根本無意於這些遺產,我也不必如此處心積慮地處處防範。

他對那家公司的經營權處心積慮已久,此次不惜花費重金,似乎勢在必得。

他為了謀取龐大家產,這些年來一直是處心積慮,從來都不曾有過放棄的念頭。

王媽媽悠悠地說:「我處心積慮地把幾個兒子拉拔長大,無非是想圖個老年的依靠,沒想到沒有一個成材的。

」 辨  識近義千方百計、挖空心思、絞盡腦汁、費盡心機、想方設法反義無所用心「千方百計」及「處心積慮」都有費盡心思的意思。

「千方百計」側重於想盡各種辦法;「處心積慮」側重於費時蓄意謀劃。

千方百計處心積慮辨似例句○ㄨ凡事皆須務實,一心只想投機取巧,即使費盡了~,仍然無法獲致成功的。

ㄨ○他對那家公司的經營權~已久,此次不惜花費重金,似乎勢在必得。

參考詞語措心積慮注  音ㄘㄨㄛˋ。

ㄒㄧㄣ。

ㄐㄧ。

ㄌㄩˋ漢語拼音cuòxīnjīlǜ 釋  義宋.何坦《西疇老人常言.應世》:「措心積慮,甘心為小人而不以為病,茲非惑歟!」明.宋濂〈用明禪師文集序〉:「有識之士疑之,則以謂潛師游方之外者也,其措心積慮皆與吾道殊,初不可以強而同。

」潛心積慮注  音ㄑㄧㄢˊ。

ㄒㄧㄣ。

ㄐㄧ。

ㄌㄩˋ漢語拼音qiánxīnjīlǜ 釋  義《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學者須是潛心積慮,優游涵養,使之自得。

」苦心積慮注  音ㄎㄨˇ。

ㄒㄧㄣ。

ㄐㄧ。

ㄌㄩˋ漢語拼音kǔxīnjīlǜ 釋  義明.張居正〈荅〉:「僕數年圖畫邊事,苦心積慮,冒險涉嫌,惟公知之。

」設心積慮注  音ㄕㄜˋ。

ㄒㄧㄣ。

ㄐㄧ。

ㄌㄩˋ漢語拼音shèxīnjīlǜ 釋  義宋.洪邁《容齋續筆.卷一○》:「曹操迎天子都許,卒覆劉氏;魏唐之祚,竟為高朱所傾,凶盜設心積慮,由來一揆也。

」 穿鑿附會 參考詞語‧傅會穿鑿‧穿鑿傅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ㄢ。

ㄗㄨㄛˋ。

ㄈㄨˋ。

ㄏㄨㄟˋ漢語拼音chuānzuòfùhuì釋  義「穿鑿」,牽強的解釋,硬要把說不通的事情說通。

語出《漢書.卷七二.王貢兩龔鮑傳.王吉》。

「附會」之「附」,典源作「傅」,或作「傅會」,指牽引古事與時事相結合,並據以發表議論。

後用「附會」比喻把不相關的事物牽連成有關聯。

語本《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列傳》。

「穿鑿附會」指生拉硬扯,牽強解釋。

△「牽強附會」 典故說明「穿鑿附會」係由「穿鑿」及「附會」二語組合而成。

「穿鑿」一語見於《漢書.卷七二.王貢兩龔鮑傳.王吉》。

王吉,字子陽,西漢時琅琊人,他不畏權勢,剛直不阿,忠君敢言。

宣帝時王吉被任命為博士、諫大夫,他認為朝中所以綱紀混亂,缺少章法,是因為那些庸俗無卓見的官吏,治理人民沒有根據,任意穿鑿,各取所需,因此禮義敗壞,難以修復。

「附會」一語則見於《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列傳》。

袁盎,字絲,西漢楚人。

文帝時為郎中,以建言有名。

在〈袁盎鼂錯列傳〉文末,太史公說:袁盎雖然不好學,可是他善於將古事融合時事,發表議論,並以仁愛之心為本體,常常徵引大義,慷慨激昂。

「附會」在此並無貶義,之後則指牽強湊合,遂有貶義。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穿鑿附會」,用來指生拉硬扯,牽強解釋。

如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古體上.雜言》:「『餐秋菊之落英』,談者穿鑿附會,聚訟紛紛。

」便提到有些人對〈離騷〉中「餐秋菊之落英」這句話的意思不清楚,妄加解釋,造成不少爭端。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生拉硬扯,牽強解釋。

使用類別用在「強合硬湊」的表述上。

例句 為了支撐自己的論點,他只好穿鑿附會,胡亂引據。

自古以來解經者雖眾,但是穿鑿附會者多,精審者少。

對於自己不清楚的事,要謹慎求證,不可穿鑿附會,隨便亂說。

許多不懂《易》學的人,總是穿鑿附會地用鬼神之說來解釋《易經》。

你這樣東拉西扯的說明,只會讓人認為是一種穿鑿附會,無法令人信服。

這個傳聞的主人翁本是個正常人,只因行事較為隱祕,竟被穿鑿附會為吃人的妖怪。

辨  識近義生拉硬拽、生搬硬套、郢書燕說、牽強附會、強作解人反義言之有理、言之鑿鑿、實事求是「穿鑿附會」及「牽強附會」都有勉強解釋的意思。

「穿鑿附會」側重於將不合理的事強加解釋;「牽強附會」側重於將不相干的事強加湊合。

穿鑿附會牽強附會辨似例句○ㄨ這個傳聞的主人翁本是個正常人,只因行事較為隱祕,竟被~為吃人的妖怪。

ㄨ○這明明就是兩件事,你怎麼可以~地混為一談呢? 參考詞語傅會穿鑿注  音ㄈㄨˋ。

ㄏㄨㄟˋ。

ㄔㄨㄢ。

ㄗㄨㄛˋ漢語拼音fùhuìchuānzuò 釋  義宋.王柏〈答葉通齋書〉:「竊恐後學因此強推之,必立一說籠罩,傅會穿鑿,為害不小。

」穿鑿傅會注  音ㄔㄨㄢ。

ㄗㄨㄛˋ。

ㄈㄨˋ。

ㄏㄨㄟˋ漢語拼音chuānzuòfùhuì 釋  義宋.陸九淵〈與孫季和書〉:「學不至道,而日以規規小智,穿鑿傅會,如蛆蠹,如蟊賊,以自適。

」清.蔡元放〈東周列國志序〉:「若稍肆焉,則穿鑿傅會、破碎支離之弊出矣。

」 春風得意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ㄣ。

ㄈㄥ。

ㄉㄜˊ。

ㄧˋ漢語拼音chūnfēngdéyì釋  義春風吹拂中,心情怡然自得,指登進士第後稱心如意的感受。

語出唐.孟郊〈登科後〉詩。

後用「春風得意」形容人因事情如願以償而心情愉悅滿足。

△「走馬看花」、「躊躇滿志」 典故說明唐朝詩人孟郊參加科舉考試,接連兩次都落第不中,後來終於在四十六歲時高中進士。

放榜之時正值春天,這時的長安花團錦簇,人人都上街欣賞春天怡人景致。

孟郊也騎著馬觀賞春花,迎著春風得意的四處遊覽。

中第加上春天的到來,使得孟郊在按捺不住內心喜悅之下,著手寫了這首絕句,記錄自己的心情。

詩裡說到自己一掃過去鬱結心情,如今志得意滿,真是自由暢快、無拘無束。

「春風得意」這個成語就出自這首絕句,原指登進士第後稱心如意的感受,後來也用於形容人因事情如願以償而心情愉悅滿足。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指考中後稱心如意的感受。

使用類別用在「應試高中」、「得意自滿」的表述上。

例句 考上第一志願後,別說他自己春風得意了,連他父母親都鎮日笑得合不攏嘴。

聯考放榜後,幾家歡樂幾家愁:春風得意的,喜上眉梢;名落孫山的,一臉愁容。

二語義說明形容人因事情如願以償而心情愉悅滿足。

使用類別用在「得意自滿」的表述上。

例句 這一連串的得獎,使他特別顯得春風得意。

這一陣子,他既得獎,又升官,好不春風得意。

王兄現在已貴為內閣要員,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

如今他一舉摘冠,又娶得美人歸,真是春風得意啊!他在掌聲如雷中春風得意地上臺領獎,令人好生羡慕。

人家可是當今政壇最為春風得意的人,我怎能跟他比?這位政壇紅星,每次出現在螢光幕上總是一副春風得意的樣子。

看你這春風得意的樣子,一定是有什麼喜事,快說出來分享分享! 辨  識近義志得意滿、得意洋洋、洋洋自得、躊躇滿志、滿面春風反義灰心喪氣、垂頭喪氣、鬱鬱寡歡「春風得意」及「躊躇滿志」都有因事情成功而喜悅、滿足的意思。

「春風得意」用於一般事情如願達成時的喜悅;「躊躇滿志」特別用於取得成就、志向達成時的自信與得意。

春風得意躊躇滿志辨似例句○ㄨ這一陣子,他既得獎,又升官,好不~。

ㄨ○她站在自己作品前面,舉目四顧,為之~。

春風化雨 參考詞語‧時雨春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ㄣ。

ㄈㄥ。

ㄏㄨㄚˋ。

ㄩˇ漢語拼音chūnfēnghuàyǔ釋  義「春風」,春風吹拂,化育萬物。

語出漢.劉向《說苑.卷五.貴德》。

「化雨」,雨水灌育草木。

語本《孟子.盡心上》。

「春風化雨」指適合草木生長的和風及雨水,亦用於比喻師長和藹親切的教導。

△「春風風人」、「夏雨雨人」 典故說明「春風化雨」係由「春風」及「化雨」二語詞組合而成。

「春風」是出自漢.劉向《說苑.卷五.貴德》,根據記載,孟簡子曾經在梁和衛當過宰相,獲罪後逃亡齊國,管仲前來迎接並且問在梁和衛時門下有多少人?至今還跟隨在身邊的有幾人?孟簡子回答說從前門下有三千使者,現在只剩三人跟在我身邊。

其中兩個是因為在沒錢時,我出錢幫他們埋葬父親和母親,另一個是因兄長被關,我代為出力營救。

管仲聽了之後,上車時感嘆說:「如果我不能像春風給人感化和恩澤,也不能像夏雨一樣及時加惠於民,我必定會失敗。

」「化雨」則是出自《孟子.盡心上》,內容是寫君子有種教人的方法,分別是像及時雨一樣及時的潤育教化、成就他的德行、通達他的才能、應答他的問題以及沒有在門下受業,但私自以君子的言行為榜樣,來培養自身這五種。

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春風化雨」,用來指適合草木生長的和風及雨水;亦用於比喻師長和藹親切的教導。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指適合草木生長的和風及雨水。

使用類別用在「和風潤雨」的表述上。

例句 這片山林雖遭火災浩劫,但經過春風化雨後,大地逐漸復甦了!這幾座山頭在大地震之後,變成光禿禿的,如今竟是一片翠綠,這正是大自然的春風化雨之功。

二語義說明比喻師長和藹親切的教導。

使用類別用在「教育感化」的表述上。

例句 王老師春風化雨數十年,桃李滿天下。

三年來老師們殷勤的教誨,有如春風化雨般薰陶了我們。

班上的「頑劣分子」,在王老師的春風化雨下,都已改過向上了。

導師對我們的愛就像春風化雨般,相信班上每位同學都能感受得到。

你既然立志為人師,希望你能像春風化雨那樣,培育出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辨  識近義化雨均霑、春風風人、春風夏雨反義誤人子弟 參考詞語時雨春風注  音ㄕˊ。

ㄩˇ。

ㄔㄨㄣ。

ㄈㄥ漢語拼音shíyǔchūnfēng 釋  義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今教童子,必使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

譬之時雨春風,霑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

」清.袁枚〈再答尹公書〉:「倘節屆清明,此身與草木同茂,定當先詣平泉領略時雨春風,以捐除宿疾也。

」 春華秋實 參考詞語‧春花秋實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ㄣ。

ㄏㄨㄚ。

ㄑㄧㄡ。

ㄕˊ漢語拼音chūnhuāqiūshí釋  義「春花秋實」,典源作「春發其華,秋收其實」,本義為春天開花,秋天結果的自然景象。

#語本《後漢書.卷五二.崔駰列傳》。

後世引申,產生兩種意義:一為比喻文質,各擅其勝。

「春華」喻文,多指文采,「秋實」喻質,多指內涵。

二為比喻努力與成果過程的因果關係,即有「春華」才有「秋實」之意。

典故說明崔駰(?∼西元92),字亭伯,東漢安平人。

年少時便與班固、傅毅齊名,學問淵博,擅長文章。

由於致力研讀典籍,因此並不汲汲於追求仕宦。

當時即有人譏諷說崔駰此人性格太過沈靜,少與人互動,日後恐怕會有名聲與才能不相符合的情況。

崔駰於是寫下〈達旨〉來表白自己的心境。

文中先提起一段時人勸進投入仕宦生活的話,其中就引錄《易經》的話說:「聖人備置實物是要讓人使用」。

又說「功業尊高盛大,然後可以受人觀仰,而後才能上下交相融合。

」天地萬物遵行自然的規律,陰陽自有定則。

就如同春天開花,秋天才能收成其果實,有始有終,才有實質的收穫。

後來「春華秋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

《三國志.卷一二.魏書.邢顒傳》中,劉楨曾經上諫曹植,他認為曹植「採庶子之春華,忘家丞之秋實。

」「庶子」、「家丞」皆為邢顒自稱,而「春華」指其文采學問,「秋實」則指其品德情操,這是以「春華」與「秋實」比喻「文」與「質」,文與質各有擅勝。

又《顏氏家訓.勉學》中說:「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脩身利行,秋實也。

」也是以「春華」喻文,「秋實」喻質,而儼然有以「文」為手段,以「質」為目的之觀念,即「春華」之文采,乃為了「秋實」的利行,二者有著因果的意涵。

由此再引申,就產生了比喻努力與成果過程因果關係的意義。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春天開花,秋天結果的自然景象。

使用類別用在「開花結果」的表述上。

例句 眼看屋前的果樹春華秋實,一年又將過去。

對於許多植物而言,春華秋實是最平常不過了!或許這就是一種生命法則。

二語義說明比喻文質,各具擅勝。

使用類別用在「各有特色」、「各有所長」的表述上。

例句 這兩幅畫,春華秋實,讓人難以取捨。

這兩篇文章春華秋實,各有所長,不能相提並論。

這兩個人的文章,春華秋實,你怎麼學也學不來的。

這兩件作品一重華麗,一重樸實,春華秋實,各有特點。

雖然在同一位老師門下受業,但是春華秋實,難分軒輊。

三語義說明比喻努力與成果過程的因果關係。

使用類別用在「辛勞有成」的表述上。

例句 春華秋實,沒有平日的辛苦耕耘,哪有今天豐富的收穫?他的學問能夠這麼淵博,全靠平日的努力,正所謂春華秋實,此言不虛。

辨  識近義各有千秋 參考詞語春花秋實注  音ㄔㄨㄣ。

ㄏㄨㄚ。

ㄑㄧㄡ。

ㄕˊ漢語拼音chūnhuāqiūshí 釋  義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二二》:「揚州鈔關官署東隅,有銀杏樹一株,其大數圍,直幹淩霄,春花秋實。

」 重見天日 參考詞語‧再見天日‧復見天日‧重睹天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ㄥˊ。

ㄐㄧㄢˋ。

ㄊㄧㄢ。

ㄖˋ漢語拼音chóngjiàntiānrì釋  義被拘禁的人重新見到光明,獲得自由。

※#語或本《舊唐書.卷五一.后妃列傳上.中宗韋庶人》。

後亦用「重見天日」指幽藏的事物重見於世,或用以比喻冤屈得到伸雪。

典故說明「重見天日」本指被拘的人重新獲得自由,見到了天和日。

《舊唐書》提到唐中宗韋皇后的一段故事:唐高宗病死後,中宗李顯即位,武則天專決朝政。

不久,中宗被武則天廢為盧陵王,貶至房州。

中宗在房州時,與韋氏同遭幽禁,共嘗艱辛,感情非常好。

他雖是武則天之子,但卻長期在武則天的淫威之下惶恐度日,幾度險遭毒手。

他眼看武則天先後毒死太子李弘,廢太子李賢,後又逼其自殺,而自己即位不到一年,就被武則天廢黜皇位,貶至房州。

所以他每次聽到帶著帝王詔命的使者要來,總是恐懼得想要自殺。

韋氏勸慰他說:「禍福無常,哪在乎一死?何必這麼害怕呢?」中宗自此十分信任韋氏,與韋氏的感情倍加親蜜。

中宗曾私下對韋氏許諾說:「一朝見天日,誓不相禁忌。

」意思就是說,如果有一天可以重獲自由,再見光明,一定讓韋氏要什麼有什麼,不會加以禁止。

後來中宗被迎回朝,重新當上皇帝,即立韋氏為后,並大封韋后親族,實現自己的諾言。

「重見天日」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也可用以指幽藏的事物重見於世,或用以比喻冤屈得到伸雪。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被拘禁的人重新見到光明,獲得自由。

使用類別用在「脫離苦難」的表述上。

例句 經過他多方奔走,這些人才得以被釋放,重見天日。

在消防隊員極力搶救下,被埋在土堆中的民眾終於重見天日。

二語義說明幽藏的事物重見於世。

使用類別用在「重新出現」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件寶物埋在土裡千年,竟然能有重見天日之時。

我今天能親眼目睹這些重見天日的寶物,內心十分感動。

三語義說明比喻冤屈得到伸雪。

使用類別用在「脫離苦難」的表述上。

例句 我相信法律終能還我清白,我一定能重見天日。

假如承你幫忙,讓我得以重見天日,我一定結草銜環以報。

辨  識反義不見天日、身陷囹圄、暗無天日 參考詞語再見天日注  音ㄗㄞˋ。

ㄐㄧㄢˋ。

ㄊㄧㄢ。

ㄖˋ漢語拼音zàijiàntiānrì 釋  義《水滸全傳.第一○八回》:「今日得將軍到此,使我每再見天日。

」復見天日注  音ㄈㄨˋ。

ㄐㄧㄢˋ。

ㄊㄧㄢ。

ㄖˋ漢語拼音fùjiàntiānrì 釋  義《資治通鑑.卷二○八》:「上嘗與后私誓曰:『異時幸復見天日,當惟卿所欲,不相禁制。

』」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一一齣》:「我楊繼盛倘有復見天日之時呵,到朝廷當保奏。

」重睹天日注  音ㄔㄨㄥˊ。

ㄉㄨˇ。

ㄊㄧㄢ。

ㄖˋ漢語拼音chóngdǔtiānrì 釋  義宋.文天祥〈真州雜賦序〉:「一入真州,忽見中國衣冠,如流浪人乍歸故鄉,不意重睹天日至此!」《聊齋志異.卷一○》:「如有萬分一,此即何難!但深在九地,安望重睹天日乎?」 重整旗鼓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ㄥˊ。

ㄓㄥˇ。

ㄑㄧˊ。

ㄍㄨˇ漢語拼音chóngzhěngqígǔ釋  義重新整頓發號施令的旗幟和戰鼓。

比喻失敗後積聚力量,重新行動。

※語或本《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一七。

△「另起爐灶」 典故說明旗和鼓都是古代戰陣中,軍隊必備的物品。

軍旗高舉,擂鼓前進,可壯軍隊出征的聲勢。

但是遇到戰況不利,兵敗而散,往往就會旗倒,鼓停。

如果要重整軍隊,再次出征,必然要將軍旗重新舉起,戰鼓再次擂起,所以「重整旗鼓」就表示失敗後再聚力量,重新行動。

這句成語比較早的出處,可以在宋代《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一七找到線索,文獻中有「法燈重整鎗旗,再裝甲冑」的說法,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把鎗旗重整,甲冑重披,就是準備再赴沙場,意思和「重整旗鼓」是很類似的。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這樣的:藥山和尚有一天夜晚不點燈,向眾僧人說:「我有一句好話,但是要等到小牛犢生子時才要向你們說。

」當時有一位僧人聽了就站出來說:「小牛犢早就生子了,就怕是和尚不肯說而已。

」藥山一聽,就說:「快點燈來看!」洞山和尚對此事的評語是:「這位僧人是領悟了藥山大師的心意,但就是不服。

」法燈和尚說:「當時藥山大師不要要求點燈,只要問那位僧人:『到底小牛犢是生公牛還是母牛?』然後代他回答說:『是雙胞胎。

』」圓悟佛果禪師表達對此事的看法說:「藥山大師本來放線垂釣,要釣大鯨魚(即看看有無具慧根者)。

那位出答的僧人,果然激起三千尺高浪。

洞山和尚一眼看穿,千里呼應;法燈和尚倒是把這件事的始末重新觀察了一次,提出了新的看法。

就好像軍隊重整旗鼓,重新裝備甲冑,再行出發一樣。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失敗後積聚力量,重新行動。

使用類別用在「重整隊伍」、「重新出發」的表述上。

例句 敵人正退到陣線後方去重整旗鼓,準備再次發動攻擊。

經商失敗後,他回到老家,準備重整旗鼓,捲土重來。

聽說對方公司正在籌募資金,準備重整旗鼓,奪回市場。

以他不服輸的個性,一定正在重整旗鼓,準備東山再起。

在董事長的鼓勵下,大家決定重整旗鼓,明年再赴法參展一次。

去年龍舟賽丟了冠軍寶座,他們今年重整旗鼓而來,似乎勢在必得。

辨  識近義東山再起、另起爐灶、捲土重來反義偃旗息鼓、一蹶不振、銷聲匿跡「重整旗鼓」及「另起爐灶」都有重新開始努力的意思。

「重整旗鼓」側重於遇到失敗或受挫後重新開始;「另起爐灶」側重於有放棄原有的基礎重新開始。

重整旗鼓另起爐灶辨似例句○ㄨ敵人正退到陣線後方去~,準備再次發動攻擊。

ㄨ○假使這些辦法都行不通,何不~,再想想別的方向? 差強人意 參考詞語‧差強意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ㄚ。

ㄑㄧㄤˊ。

ㄖㄣˊ。

ㄧˋ漢語拼音chāqiángrényì釋  義本義是還真是能夠振奮人心。

#語出《東觀漢記.卷八.吳漢列傳》。

後用「差強人意」比喻雖然不夠好,但大體上還能讓人滿意。

典故說明吳漢是東漢初年的名將,他本來是一個亭長,後來歸附光武帝劉秀,隨著劉秀東征西討,建立了不少戰功。

吳漢不但勇敢,而且十分忠心,每次出征,吳漢總是跟隨在劉秀身邊,只要劉秀沒有就寢,他就侍立一旁不肯休息。

因此劉秀十分賞識他,先拜為偏將軍,後來又升為大將軍。

有一次諸將們打了敗仗,垂頭喪氣,只有吳漢積極鼓勵眾人,並且整理兵械,為下一次的戰爭做好準備。

劉秀得知這個情形,便稱讚吳漢,說:「吳將軍還真是能夠振奮軍心啊!」後來「差強人意」被用來比喻雖然不夠好,但大體上還能讓人滿意。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雖然不夠好,但大體上還能讓人滿意。

使用類別用在「勉強可以」的表述上。

例句 近年來經濟景氣不佳,我們公司的生意還算差強人意。

別挑剔了,他今天的表現已差強人意,比預期好很多。

努力了半天,卻只獲得第三名,只能算是差強人意罷了。

以他的能力而言,這件事的處理結果,只能算是差強人意。

他今天的表現還算差強人意,希望下一場比賽他能發揮應有的實力。

你這篇文章還算流暢,但意念不夠深刻,整體而言,差強人意而已。

參考詞語差強意注  音ㄔㄚ。

ㄑㄧㄤˊ。

ㄧˋ漢語拼音chāqiángyì 釋  義宋.陸游〈舟行戲書〉:「揚帆海浦差強意,臥看秋濤蹴遠天。

」 豺狼當道 參考詞語‧當路豺狼‧虎狼當路‧豺狼塞路‧豺狼橫道‧豺狼當塗‧豺狼當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ㄞˊ。

ㄌㄤˊ。

ㄉㄤ。

ㄉㄠˋ漢語拼音cháilángdāngdào釋  義豺狼橫在道路中間,比喻壞人橫行作惡。

語本《漢書.卷七七.蓋諸葛劉鄭孫母將何傳.孫寶》。

後亦用以比喻奸人掌握大權,專斷橫行。

典故說明「豺狼當道」原作「豺狼橫道」。

「豺狼」是兩種貪狠殘暴的野獸,用來比喻狠毒的惡人。

《漢書.卷七七.蓋諸葛劉鄭孫母將何傳.孫寶》中記載,漢成帝時,侯文因為性情剛正,不願與他人同流合汙,因此常以身體不適為由,不願出來當官。

當時京城首長孫寶很欣賞他,與他結為布衣交後,任他為東部督郵,糾舉轄區內不法之事。

有一天,孫寶問他:「現在要開始剷除惡人,轄區內有這樣的人嗎?」侯文回答:「有,霸陵杜穉(ㄓˋ)季。

」孫寶因為和杜穉季有淵源,不想辦他,便問:「還有誰嗎?」侯文說:「豺狼橫道,不宜復問狐狸。

」意思是豺狼橫行,要抓就要先抓為害最大的,其他小狐狸不必先費心。

指除害要先從大害著手,所以這裡侯文用「豺狼」比喻杜穉季這個大惡人,要整肅就得先從他辦起。

後來「豺狼當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壞人橫行作惡。

後亦用以比喻奸人掌握大權,專斷橫行。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奸人掌握大權,專斷橫行。

使用類別用在「奸人專權」的表述上。

例句 當今豺狼當道,受到委屈也只能忍氣吞聲了。

公司現在是豺狼當道,還是忍耐一點,明哲保身吧!在豺狼當道的動亂社會裡,市井小民有冤也無處申訴。

亂世裡,若再遇上豺狼當道,人民生活無異雪上加霜。

參考詞語當路豺狼注  音ㄉㄤ。

ㄌㄨˋ。

ㄔㄞˊ。

ㄌㄤˊ漢語拼音dānglùcháiláng 釋  義唐.崔致遠〈告報諸道徵促綱運書〉:「先須剷當路之豺狼,後可殄壞堤之螻蟻。

」虎狼當路注  音ㄏㄨˇ。

ㄌㄤˊ。

ㄉㄤ。

ㄌㄨˋ漢語拼音hǔlángdānglù 釋  義《三國志.卷一四》:「虎狼當路,不治狐狸。

先除大害,小害自已。

」豺狼塞路注  音ㄔㄞˊ。

ㄌㄤˊ。

ㄙㄜˋ。

ㄌㄨˋ漢語拼音cháilángsèlù 釋  義《北史.卷一二》:「一人失德,四海土崩,群盜蜂起,豺狼塞路,南巢遂往,流彘不歸。

」豺狼橫道注  音ㄔㄞˊ。

ㄌㄤˊ。

ㄏㄥˊ。

ㄉㄠˋ漢語拼音cháilánghéngdào 釋  義《漢書.卷七七》:「豺狼橫道,不宜復問狐狸。

」豺狼當塗注  音ㄔㄞˊ。

ㄌㄤˊ。

ㄉㄤ。

ㄊㄨˊ漢語拼音cháilángdāngtú 釋  義《晉書.卷七一》:「孝懷皇帝梓宮未反,豺狼當塗,人神同忿。

」明.許自昌《水滸記.第一七齣》:「為豺狼當塗擾民,英雄發憤,甘共叢神一逞。

」豺狼當路注  音ㄔㄞˊ。

ㄌㄤˊ。

ㄉㄤ。

ㄌㄨˋ漢語拼音cháilángdānglù 釋  義《後漢書.卷五六》:「餘人受命之部,而綱獨埋其車輪於洛陽都亭,曰:『豺狼當路,安問狐狸!』」明.無名氏《運甓記.第二一齣》:「豺狼當路,含沙沫吐烏,為功高見妒,勛重罹侮,播棄炎荒土。

」 乘風破浪 參考詞語‧破浪乘風‧長風破浪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ㄥˊ。

ㄈㄥ。

ㄆㄛˋ。

ㄌㄤˋ漢語拼音chéngfēngpòlàng釋  義順著風,破浪前進。

#語本《宋書.卷七六.宗愨列傳》。

後亦用「乘風破浪」比喻人志向遠大,不畏艱難,奮勇前進。

△「披荊斬棘」 典故說明根據《宋書.卷七六.宗愨(ㄑㄩㄝˋ)列傳》中記載,南朝宋的振武將軍宗愨,年輕時勇敢有膽識,練就一身好武藝,但因個性不受拘束,有時會意氣用事。

他的叔父宗炳曾問他將來的志向,他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

」充分表示他胸懷大志,有不畏艱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宗炳是個高尚清流的人,長年隱居,專務讀書、作畫,皇帝曾請他作官,都被婉拒。

由於他深知姪兒的個性,聽了這番話,不免有些擔心,認為這個姪兒將來不是揚眉吐氣,就是會連累家族。

後來宗愨受人提拔,又因攻打林邑國有功,替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受到皇帝讚賞,並封他為「洮陽侯」。

「乘風破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本義為順著風、破浪前進,後亦用於比喻人志向遠大,不畏艱難,奮勇前進。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順著風,破浪前進。

使用類別用在「行船順遂」的表述上。

例句 我矗立船首,張開雙臂,體會一下乘風破浪的感覺。

駕小船在大海中乘風破浪,得靠過人的勇氣和技術。

這一路我們搭的輪船乘風破浪,很快就到達小島的碼頭。

只聽裁判一聲令下,頃刻間,萬帆齊發,乘風破浪航向彼岸去。

遠眺海面上有一艘帆船,正乘風破浪急速前進,畫面煞是好看!我像是一位舵手,在人生的海洋上,駕著船乘風破浪地駛向不可知的未來。

二語義說明比喻人志向遠大,不畏艱難,奮勇前進。

使用類別用在「勇敢無畏」的表述上。

例句 乘風破浪伸壯志,堅苦卓絕見毅力。

乘風破浪由此始,壯志未酬誓不休。

時代青年就要有乘風破浪的抱負,才能成大業,立大功。

此去前途雖多艱險,但絕難動搖我乘風破浪的雄心壯志。

趁年輕,乘風破浪地做一番事業,才不枉費人生黃金歲月。

辨  識近義披荊斬棘反義畏縮不前、胸無大志、裹足不前 參考詞語破浪乘風注  音ㄆㄛˋ。

ㄌㄤˋ。

ㄔㄥˊ。

ㄈㄥ漢語拼音pòlàngchéngfēng 釋  義明.許自昌《水滸記.第九齣》:「水戰則翻江擾海,破浪乘風。

」清.黃景仁〈湖上阻風雜詩.五首之五〉:「楚天歸思暮飛騰,破浪乘風病未能。

」長風破浪注  音ㄔㄤˊ。

ㄈㄥ。

ㄆㄛˋ。

ㄌㄤˋ漢語拼音chángfēngpòlàng 釋  義唐.李白〈行路難.詩三首之一〉:「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宋.錢儼〈建傳教院碑銘〉:「長風破浪,溺群魔于不二之門;大山出雲,茂正法于說三之圃。

」 陳陳相因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ㄣˊ。

ㄔㄣˊ。

ㄒㄧㄤ。

ㄧㄣ漢語拼音chénchénxiāngyīn釋  義舊穀一年一年地累積堆陳。

語出《史記.卷三○.平準書》。

後用「陳陳相因」比喻因襲舊例,缺乏創新。

典故說明根據《史記.卷三○.平準書》的記載,漢代初期,國家太平無事,老百姓豐衣足食,各地方糧倉裡都積滿了穀子,府庫中財物充足。

至於京都就更不用說了,京城裡庫存的錢幣數以萬計,穿錢的繩索都已腐爛而難以點數實際的金額。

京城的大糧倉裡的糧食,逐年不斷地增加,倉庫已經塞滿裝不下,就露天亂堆在糧倉之外,而這些糧食最後竟都霉爛腐敗而不能食用,可見漢代初期國家倉廩充實的實況。

「陳陳相因」原說舊穀一年一年地累積堆陳;後來被用來比喻因襲舊例,缺乏創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因襲舊例,缺乏創新。

使用類別用在「依循舊章」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陳陳相因的老套,了無新意。

這種官場陳陳相因的陋習,要大刀闊斧改革才好。

他那一套改革方案,其實也只是陳陳相因的老方法,哪能叫創新?老董做事只知陳陳相因,不知改革創新,還自美其名曰「蕭規曹隨」。

辨  識近義蕭規曹隨、故步自封、一成不變、因循守舊、抱殘守缺、墨守成規、蹈常襲故、率由舊章反義另闢蹊徑、別出心裁、革故鼎新、除舊布新、推陳出新、獨闢蹊徑、標新立異、日新月異 脣亡齒寒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ㄣˊ。

ㄨㄤˊ。

ㄔˇ。

ㄏㄢˊ漢語拼音chúnwángchǐhán釋  義沒有了嘴脣,牙齒就會感到寒冷。

比喻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語出《左傳.僖公五年》。

△「脣齒相依」、「輔車相依」 典故說明據《左傳.僖公五年》載:春秋時代,晉國與虞、虢兩個小國相鄰,晉國一直想併吞這兩個小國。

晉獻公計劃先攻打虢國,於是派人送良馬和玉璧給虞國,希望能夠借道攻打虢國。

虞國受到誘惑,答應了晉國,晉國因此很快地攻下虢國的一個都城。

過了三年,晉國又再度要求虞國借道以便攻打虢國,虞國大夫宮之奇極力勸諫虞公不要答應,他說:「虢國是虞國的屏障,兩國互為表裡,如果虢國滅亡了,虞國必然也會跟著滅亡。

我們不能開啟晉國侵略野心,更不能輕忽的引進外國的軍隊。

一次已經太過分了,怎麼可以再有第二次呢?諺語所說『頰骨和牙床互相依存,就像是沒有了嘴脣,牙齒就會寒冷』的道理,指的就是虞國和虢國的情況。

」但是虞公不聽從規勸,認為晉國不會傷害同宗的虞國,因此答應了晉國的要求。

果然晉國滅了虢國之後,就在回程中也把虞國給滅了。

典源又見《左傳.哀公八年》。

內容則是表述魯哀公八年時,吳國要攻打魯國,公山不狃對吳王說:「魯國雖然沒有靠山,可是一旦有事情發生,諸侯都會來救援。

晉國與齊國、楚國一起輔助魯國,你要面對的是四個敵國。

魯國就像是齊國、晉國的嘴脣,君王應該明白脣亡齒寒的道理,他們怎麼會不救魯國呢?」後來「脣亡齒寒」就用來比喻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使用類別用在「禍福相依」的表述上。

例句 依戰略形勢來看,這兩國有脣亡齒寒的利害關係。

你要不救他的公司,少了屏障,脣亡齒寒,下一次的風暴就輪到你了。

正所謂脣亡齒寒,同一棟大樓的居民,只要一戶人家不小心,必定波及其他住戶。

這兩家公司依存度很高,只要有一家出問題,脣亡齒寒,另外一家也就麻煩了。

我們和他們公司是相關企業,利害與共,任何一家倒閉,都會發生脣亡齒寒的後果。

辨  識近義休戚相關、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巢毀卵破、脣齒相依、輔車相依、覆巢之下無完卵反義風馬牛不相及、風馬不接、齒亡舌存「脣亡齒寒」及「脣齒相依」都有關係密切,相互依附生存的意思。

「脣亡齒寒」側重於強調利害與共的關係;「脣齒相依」則側重於強調互相依附的關係。

脣亡齒寒脣齒相依辨似例句○ㄨ我們和某某公司是相關企業,利害與共,任何一家倒閉,都會發生~的後果。

ㄨ○政府與人民的關係,可說是~,休戚與共。

超群絕倫 參考詞語‧絕倫逸群‧絕類離倫‧超倫軼群‧超類絕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ㄠ。

ㄑㄩㄣˊ。

ㄐㄩㄝˊ。

ㄌㄨㄣˊ漢語拼音chāoqúnjuélún釋  義高過一般的等級,無人可比。

形容才能出眾。

語本《三國志.卷三六.蜀書.關張馬黃趙傳.關羽》。

△「出類拔萃」 典故說明「超群絕倫」原作「絕倫逸群」。

據《三國志.卷三六.蜀書.關張馬黃趙傳.關羽》載,三國時,蜀國的劉備在西邊平定了益州,派遣關羽管理荊州的事務。

關羽聽聞馬超前來投降,就寫了一封信給諸葛亮,詢問關於馬超的人品、才能可同誰相比。

諸葛亮知道關羽向來是自高自大,袒護自己的短處,而不肯居人之下,於是就回信說:「馬超能文能武,才能超越一般人,是當世的傑出人才,不過他的才能雖然和黥布、彭越等人不相上下,而且能夠和張飛並駕齊驅,但還是比不上美髯公您的才能超群出眾。

」關羽看了信後非常高興,就把這封信讓賓客們傳閱。

後來「超群絕倫」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絕倫逸群」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才能出眾。

出現「超群絕倫」的書證如《花月痕》第四回:「自經略到晉,克復平陽,會剿陳汝,他二人便超群絕倫,為經略賞識了。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才能出眾。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卓異超群」的表述上。

例句 憑著你超群絕倫的才藝,還怕找不到工作嗎?這棟建築物的設計真是超群絕倫,無比出色。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詩史上兩位超群絕倫的詩人。

她的琴藝是如此的超群絕倫,所彈琴聲有如天籟一般。

這幅作品在所有與賽作品中顯得超群絕倫,不同凡響。

他滔滔不絕地敘述自己的抱負,顯得是如此自信,如此地超群絕倫! 辨  識近義出類拔萃、鶴立雞群、出人頭地、首屈一指、佼佼不群、卓爾不群、無與倫比反義相形見絀、望塵莫及、碌碌無能、瞠乎其後形音辨誤絕,音ㄐㄩㄝˊ。

卓越、獨一無二。

不可寫作「決」。

參考詞語絕倫逸群注  音ㄐㄩㄝˊ。

ㄌㄨㄣˊ。

ㄧˋ。

ㄑㄩㄣˊ漢語拼音juélúnyìqún 釋  義《三國志.卷三六》:「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關羽)之絕倫逸群也。

」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七》:「況賢弟未嘗晤接,而才識絕倫逸群,筆則筆,削則削,雖有知我,寧無罪之者哉?」絕類離倫注  音ㄐㄩㄝˊ。

ㄌㄟˋ。

ㄌㄧˊ。

ㄌㄨㄣˊ漢語拼音juélèilílún 釋  義唐.韓愈〈進學解〉:「是二儒者,吐辭為經,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入聖域。

」超倫軼群注  音ㄔㄠ。

ㄌㄨㄣˊ。

ㄧˋ。

ㄑㄩㄣˊ漢語拼音chāolúnyìqún 釋  義清.丘逢甲〈鍾髯歌贈鍾生〉:「世間不見虯髯公,扶餘坐失無英雄。

超倫軼群有髯在,令我神往滄溟東。

」超類絕倫注  音ㄔㄠ。

ㄌㄟˋ。

ㄐㄩㄝˊ。

ㄌㄨㄣˊ漢語拼音chāolèijuélún 釋  義明.李贄〈答耿司寇書〉:「故使克明即不中舉,即不中進士,即不作大官,亦當為天地間有數奇品,超類絕倫,而可以公眼前蹊逕限之與?」 趁火打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ㄣˋ。

ㄏㄨㄛˇ。

ㄉㄚˇ。

ㄐㄧㄝˊ漢語拼音chènhuǒdǎjié釋  義趁人家裡失火時搶劫財物。

比喻乘人之危,從中取利。

※語或出清.徐珂《清稗類鈔.盜賊類.趁火打劫》。

典故說明「趁火打劫」是趁人家裡失火、一片慌亂時搶劫財物,也就是乘人之危。

所以清.徐珂《清稗類鈔.盜賊類》裡解釋「趁火打劫」的狀況時,便說這些盜賊都是臨時起意居多,遇到人家家裡失火時,即趕快召來同伙進入火場,看到東西就搬。

主人加以阻止時,他們還理直氣壯地說:「我是幫你把財物搬到我家寄放。

」所以徐珂最後下結論說他們是「倉猝起意,利人之危而乘之耳。

」後來「趁火打劫」不一定限定於趁人失火時搶劫財物,語義擴大到凡是乘人之危,從中取利者都可以使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趁人之危,從中取利。

使用類別用在「趁機謀利」的表述上。

例句 人家有難時還趁火打劫的人,真是可恥。

經過一番折騰,警方終於把這幾個趁火打劫的傢伙抓起來了。

這幾個商人遇到災荒不但沒有助人,反而趁火打劫,大發國難財。

對手可能會在我們公司危急時趁火打劫,掠奪市場,大家要有警覺。

你明明知道他們家現在的處境,竟然還想趁火打劫,撈上一筆,真是不應該。

周老闆很清楚劉小姐家的狀況,不但沒及時伸出援手,反而趁火打劫,落井下石。

辨  識近義落井下石、乘人之危反義雪中送炭、急人之難、濟困扶危 嗤之以鼻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

ㄓ。

ㄧˇ。

ㄅㄧˊ漢語拼音chīzhīyǐbí釋  義嗤,譏笑。

「嗤之以鼻」指用鼻子哼氣譏笑某一人事物,以表示不屑、鄙視。

※語或出《黃繡球》第七回。

△「不屑一顧」 典故說明「嗤之以鼻」的「嗤」有譏笑之意。

今天在用「嗤之以鼻」這句成語時,特別強調用鼻子出聲來嘲笑別人,表示鄙視與不屑。

這四個字的組合,目前可以看到較早的文獻資料是晚清小說《黃繡球》。

清朝末年,中國社會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各方面都產生了劇烈的變化,婦權問題也逐漸受到矚目。

《黃繡球》這部小說就是在描述當時婦女生活的狀況,以及新女性從事改革運動的困難,並藉以反映當時新舊社會交替之下,中國婦女爭取婦權的艱辛歷程。

小說的重心特別擺在「放足」與「讀書」兩個當時婦女最急須改善的問題上,而「黃繡球」便是這部書的主角。

原本是舊時代婦女的她,因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開始從事婦權的改革運動。

先從鼓吹婦女解放纏足開始,進而興辦學堂,教導婦女讀書識字。

雖然過程艱苦坎坷,受到社會極大的阻力,但她以美國一位農家女的事蹟自勉,效法她鍥而不捨的精神。

這位美國女子立志獻身於教育,到處傳播知識,大家都笑她、為難她。

當她去見權貴時,更受到鄙視。

小說中用「嗤之以鼻」描述權貴們用鼻子哼氣譏笑,表示對這個女孩子的不屑與輕視。

可是,她並沒有放棄,仍然四處奔波,即使耽誤自己的終身大事也在所不惜,最後終於受到有心人的贊助與賞識,成為有名的大教育家。

「嗤之以鼻」這句成語就是用來表示不屑、鄙視。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用鼻子哼氣譏笑某一人事物以表示不屑、鄙視。

使用類別用在「蔑視鄙夷」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賣友求榮的人,我當然要嗤之以鼻!他每每大言不慚,惹得眾人對他嗤之以鼻。

你別怪我對他的行為嗤之以鼻,因為那實在太下流了!他是如此自視先進,竟連父母親的保守作風也嗤之以鼻。

小偷自欺欺人企求脫罪的說辭,只讓警察嗤之以鼻罷了。

冤獄獲得平反之後,他終於擺脫人人嗤之以鼻的叛亂汙名。

他對怪力亂神之說一向嗤之以鼻,不料最近卻沉迷於碟仙遊戲。

她對報紙上那些捕風捉影的傳聞,一概嗤之以鼻,根本不放在心上。

面對不斷的非難,他都嗤之以鼻,只將全部心力投入事業,準備東山再起。

儘管他對自己的懦弱編出許多理由,臨陣脫逃的行為還是被同袍嗤之以鼻。

辨  識近義不屑一顧反義五體投地、另眼相看、拍案叫絕、肅然起敬「嗤之以鼻」及「不屑一顧」都有輕視、看不起的意思。

「嗤之以鼻」有譏笑的意思,輕視的程度較重;「不屑一顧」僅有不值得一看的意思,輕視的程度較輕。

嗤之以鼻不屑一顧辨似例句○ㄨ她對報紙上那些捕風捉影的傳聞,一概~,根本不放在心上。

ㄨ○也許在別人眼中,這是一大筆財富,但我~。

愁眉不展 參考詞語‧不展愁眉‧愁眉不開‧愁顏不展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ㄡˊ。

ㄇㄟˊ。

ㄅㄨˋ。

ㄓㄢˇ漢語拼音chóuméibùzhǎn釋  義雙眉緊鎖,很憂愁的樣子。

※語或出唐.姚鵠〈隨州獻李侍御〉詩二首之二。

△「愁眉苦臉」 典故說明「愁眉不展」這句成語的意思是雙眉緊鎖,很憂愁的樣子。

它的典源可能來自於唐朝詩人姚鵠寫的〈隨州獻李侍御〉詩。

其中第二首中有二句是:「舊隱每懷空竟夕,愁眉不展幾經春。

」此詩敘述一個仕途不順,被貶遠放的人,懷抱著重展抱負的希望,卻每每落空,心情憂愁而雙眉緊鎖,幾年來始終鬱鬱不得志。

後來「愁眉不展」被用來指雙眉緊鎖,很憂愁的樣子。

「愁眉不展」的「眉」是眉毛的意思,我們常可從眉毛在臉部的樣子,看到一個人心情的好或壞。

例如:「眉飛色舞」、「眉開眼笑」、「吐氣揚眉」,雙眉分開上揚,可見心情暢快。

如:「當他聽到自己通過考試的消息時,不禁眉飛色舞,喜形於色。

」;而「橫眉豎目」、「愁眉不展」、「直眉瞪眼」,就是眉毛揪成一直線,皺著眉頭,表示表心情陰霾不開朗的樣子。

如《西遊記》第九四回:「觀見那唐僧在國王左邊繡墩上坐著,愁眉不展,心存焦燥。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雙眉緊鎖,很憂愁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憂慮愁苦」的表述上。

例句 因為女朋友拒絕他的求婚,讓他愁眉不展,悶悶不樂。

看他那愁眉不展的樣子,想必是遇到什麼煩心的事了。

自從得知落榜的消息後,他整天愁眉不展,心情低落。

自從父親生病住院以來,母親成天愁眉不展,憂心忡忡。

一連串煩心的事,讓爺爺愁眉不展地坐在椅子上,菸一根根的抽。

辨  識近義唉聲嘆氣、愁眉苦臉、愁眉淚眼、愁眉鎖眼、蹙額顰眉反義滿面春風、眉飛色舞、眉開眼笑、笑逐顏開、喜形於色、興高采烈、歡天喜地、歡欣鼓舞 參考詞語不展愁眉注  音ㄅㄨˋ。

ㄓㄢˇ。

ㄔㄡˊ。

ㄇㄟˊ漢語拼音bùzhǎnchóuméi 釋  義唐.顧非熊〈下第後送友人不及〉:「細雨飛黃鳥,新蒲長綠池。

自傾相送酒,終不展愁眉。

」唐.白居易〈長安早春旅懷〉:「此生知負少年春,不展愁眉欲三十。

」愁眉不開注  音ㄔㄡˊ。

ㄇㄟˊ。

ㄅㄨˋ。

ㄎㄞ漢語拼音chóuméibùkāi 釋  義唐.戴叔倫〈答崔載華〉:「文案日成堆,愁眉拽不開。

偷歸甕間臥,逢箇楚狂來。

」愁顏不展注  音ㄔㄡˊ。

ㄧㄢˊ。

ㄅㄨˋ。

ㄓㄢˇ漢語拼音chóuyánbùzhǎn 釋  義明.沈采《千金記.第三齣》:「奈我丈夫每日只是攻文習武,衣食艱苦,頗覺失望,以此愁顏不展。

」 愁眉苦臉 參考詞語‧愁眉苦目‧愁眉苦眼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ㄡˊ。

ㄇㄟˊ。

ㄎㄨˇ。

ㄌㄧㄢˇ漢語拼音chóuméikǔliǎn釋  義眉頭緊皺,苦喪著臉。

形容憂傷、愁苦的神色。

※語或出《儒林外史》第四七回。

△「愁眉不展」、「愁眉淚眼」 典故說明「愁眉苦臉」的意思是眉頭緊皺,苦喪著臉。

形容憂傷、愁苦的神色。

一般認為典源可能出自《儒林外史》第四七回。

這一篇主要是敘述一個出身大家、學問淵博的人虞華軒的故事。

他的父親太守公是個清官,當初在任上時,清苦過日,積了一些銀子。

太守公告老還鄉後,即不管家務。

虞華軒在家鄉守著幾畝田,看到家鄉五河縣的人都只會奉承彭鄉紳,不然就只看重那些捧著銀子買田的人,沒人把他放在眼中。

他心中有氣,便每年叫興販田地的人來,說要買田、買房子,說得差不多了,卻臭罵那些人一頓,不買了,以此尋開心。

一日他叫了成老爹來,說要買田,等成老爹把賣主帶上縣,要給成老爹的酬庸也談好了,虞華軒又說不買了。

把成老爹氣的愁眉苦臉,只得自己走出去回那幾個鄉裡人去了。

「愁眉苦臉」這句成語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形容憂傷、愁苦的神色。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憂傷、愁苦的神色。

使用類別用在「憂慮愁苦」的表述上。

例句 看他那愁眉苦臉的樣子,就知道事情沒解決。

每次遇到難解的問題,他就愁眉苦臉,唉聲嘆氣。

你先不要愁眉苦臉,這件事一定還有可以解決的辦法。

他最近幾天總是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好像有滿腹心事。

叔叔最近為了龐大的債務不停奔走,每次見到他都是愁眉苦臉的樣子。

辨  識近義愁眉不展、垂頭喪氣、愁眉淚眼、愁眉鎖眼反義笑容可掬、滿面春風、眉飛色舞、歡天喜地、眉開眼笑、笑逐顏開、心花怒放、歡欣鼓舞 參考詞語愁眉苦目注  音ㄔㄡˊ。

ㄇㄟˊ。

ㄎㄨˇ。

ㄇㄨˋ漢語拼音chóuméikǔmù 釋  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二回》:「只見一個人在那裡和亮臣說話,不住的噯聲歎氣,滿臉的愁眉苦目。

」愁眉苦眼注  音ㄔㄡˊ。

ㄇㄟˊ。

ㄎㄨˇ。

ㄧㄢˇ漢語拼音chóuméikǔyǎn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四○回》:「老爺勉強坐下……只擎著杯酒,愁眉苦眼,一言不發的在坐上發愣。

」 楚楚可憐 參考詞語‧楚楚可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ˇ。

ㄔㄨˇ。

ㄎㄜˇ。

ㄌㄧㄢˊ漢語拼音chǔchǔkělián釋  義形容樹木枝葉纖弱柔美的樣子。

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後用「楚楚可憐」形容姿態纖弱嬌媚,惹人憐愛,亦用於形容神情淒楚或處境不佳,令人憐憫。

典故說明孫綽(西元314∼371),字興公,東晉太原人。

是東晉著名的辭賦家,也是一位志節高尚而不肯趨炎附勢的官吏。

東晉時清談之風盛行,反映在詩歌中即為玄言詩,孫綽和許珣就是此種詩風的代表。

他將滿腹的情感寄寓於名山大川和詩文之中,寫有〈遂初賦〉、〈天臺山賦〉等。

《世說新語.言語》中記載了孫綽的一則事蹟。

孫綽作〈遂初賦〉,描述隱居之樂。

他將房子建築在山谷之地,過著滿足於現實而不覷求的生活,表明自己不再追逐名利。

屋前種植了一棵松樹,一直以來都親手細心地培育照顧。

當時高世遠是他的鄰居,有一次就跟孫綽說:「小松樹纖弱柔美的模樣,看起來非常柔嫩可愛,但是卻永遠無法成為有用的棟梁!」孫綽說:「即使是高大的楓樹、柳樹,又有什麼用處呢?」後來「楚楚可憐」被用來形容姿態嬌媚纖弱,惹人憐愛,亦用於指神情淒楚或處境不佳,令人憐憫。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姿態纖弱嬌媚,惹人憐愛。

使用類別用在「嬌柔嫵媚」的表述上。

例句 她生得一副楚楚可憐的樣子,人見人愛。

她的舉手投足,常給人楚楚可憐的感覺。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是一個楚楚可憐的女子。

別看她一副楚楚可憐的樣子,其實她可是個柔道高手。

她嬌弱的模樣,楚楚可憐,令人難以忘懷。

窗外一朵綻開的百合,在綿綿細雨中,格外顯得楚楚可憐。

二語義說明指神情淒楚或處境不佳,令人憐憫。

使用類別用在「淒楚可憐」的表述上。

例句 那隻小貓楚楚可憐地叫著,十分惹人疼愛。

那個孤苦無依的小女孩流落街頭,楚楚可憐的樣子讓人深感難過。

辨  識近義楚楚動人 參考詞語楚楚可人注  音ㄔㄨˇ。

ㄔㄨˇ。

ㄎㄜˇ。

ㄖㄣˊ漢語拼音chǔchǔkěrén 釋  義清.無名氏《人中畫.附錄》:「司馬玄看見新婿風流年少,楚楚可人,將他初來詣考一片驕矜不服之氣,先消了八九。

」 楚材晉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ˇ。

ㄘㄞˊ。

ㄐㄧㄣˋ。

ㄩㄥˋ漢語拼音chǔcáijìnyòng釋  義楚國的人才為晉國所用。

比喻人才外流。

語本《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典故說明據《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時,蔡人公孫歸生(聲子)出使晉國,回國途中去了楚國。

楚令尹子木接見他,並且詢問他晉國的一些情況,其中談到人材的任用問題。

子木問晉和楚兩國的大夫誰較賢能?公孫歸生回答說:「晉卿不如楚卿賢能,但是晉的大夫不僅賢能,還都是可以任命為卿的人才,然而這些人才:析公、雍子、子靈、賁皇等人,都是從楚國去的。

就像楚出產的杞木、梓木、皮革,被運往晉國使用一樣。

楚國空有人才卻不知運用,最後卻為晉國所任用。

」後來「楚材晉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才外流。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才外流。

使用類別用在「人才流失」的表述上。

例句 這間公司待遇偏低,以致楚材晉用,人才外流。

想要改善楚材晉用的問題,就要從公司的升遷制度著手。

楚材晉用的情形若無法改善,國家的競爭力勢必無法提昇。

因為國家不重視人才的培育發展,才會造成楚材晉用的現象。

留學生學業完成後不願歸國,楚材晉用,真是國家的一大損失。

在許多人才被挖角後,公司高層不得不面對楚材晉用的嚴重問題。

一個公司應有完善的福利與升遷制度,才能避免人才外流,楚材晉用。

如何解決楚材晉用,吸引優秀人才回國服務,已成政府當前首要之務。

隨著國內研究環境的改善,人才開始回流,楚材晉用的情形已經逐年減少。

暢所欲言 參考詞語‧盡所欲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ㄤˋ。

ㄙㄨㄛˇ。

ㄩˋ。

ㄧㄢˊ漢語拼音chàngsuǒyùyán釋  義痛痛快快、毫無顧忌地把想說的話全部講出來。

語本宋.黃庭堅〈與王周彥長書〉。

典故說明「暢所欲言」原作「盡所欲言」。

「暢」和「盡」,都有盡情的意思。

黃庭堅在〈與王周彥長書〉一文中寫到周彥的文章承習自儒家,他的文采和人一樣美好不凡,儒雅有禮,這是得自於上天的厚愛。

將來,人們一定會同意我的看法,並認為我的這些言論是有遠見的。

但是紙張都寫完了,還是不能盡情地將心裡所想說的話全部講出來,只好請你自行決斷。

後來「暢所欲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痛痛快快、毫無顧忌地把想說的話全部講出來。

出現「暢所欲言」的書證如明.李清《三垣筆記.卷上.崇禎》:「熊司副開元請對,意在攻周輔延儒,故請屏人,諸臣請退,皆允之,惟延儒等請退,則諭止之,故開元不能暢所欲言。

」即指熊開元當著周輔延儒的面,不能毫無顧忌地把想說的話全部講出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痛痛快快、毫無顧忌地把想說的話全部講出來。

使用類別用在「言談暢快」的表述上。

例句 朋友之間可以暢所欲言,不須顧忌太多。

民主國家的國民,人人都能暢所欲言表達自己對政府的意見。

由於規劃得宜,這次的討論會大家都能踴躍提問,暢所欲言。

召開本次會議,就是希望大家能都暢所欲言,充分溝通意見。

每個人都能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心聲,這是本次會議的特色。

辨  識近義言無不盡、直抒己見反義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欲語還休 參考詞語盡所欲言注  音ㄐㄧㄣˋ。

ㄙㄨㄛˇ。

ㄩˋ。

ㄧㄢˊ漢語拼音jìnsuǒyùyán 釋  義宋.黃庭堅〈與王周彥長書〉:「異日,將以我為知言也。

紙窮不能盡所欲言,惟高明裁。

」宋.朱熹〈答范文叔書.其二〉:「去歲相見不款,未得盡所欲言,至今為恨耳。

」 綽綽有餘 參考詞語‧綽有餘‧綽綽有裕‧綽綽有餘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ㄛˋ。

ㄔㄨㄛˋ。

ㄧㄡˇ。

ㄩˊ漢語拼音chuòchuòyǒuyú釋  義「綽綽有餘」之「有餘」,典源作「有裕」。

綽綽,寬裕貌。

指恩義情厚。

語本《詩經.小雅.角弓》。

後用「綽綽有餘」形容各方面非常寬裕,足以應付所需。

△「遊刃有餘」、「綽有餘地」、「綽有餘裕」 典故說明「綽綽有餘」原作「綽綽有裕」,出自於《詩經.小雅.角弓》。

這一首詩是在勸告王朝貴族不要疏遠兄弟親戚而親近小人。

兄弟之間應該和睦而不疏遠,在上位者是人民的模範,如果本身疏遠了兄弟親戚間的關係,人民就會仿效;相反地,如果在上位者,與兄弟和睦,人民也會跟著做。

兄弟間的感情融洽,相處就會寬厚;感情不融洽,就會互相殘害。

後來「綽綽有裕」轉為「綽綽有餘」這句成語用來形容各方面非常寬裕,足以應付所需。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各方面非常寬裕,足以應付所需。

使用類別用在「足夠充裕」的表述上。

例句 看來時間綽綽有餘,我們可以慢慢吃這頓飯。

這屋子夠大,住上二戶人家,還綽綽有餘呢!憑他的實力,要贏得這場比賽可說是綽綽有餘。

這些水不僅足夠我們用一個月,而且還綽綽有餘呢!他平時勤練心算,要應付這次檢定,應該是綽綽有餘。

 依對手的實力來看,我只要派徒弟上場,就綽綽有餘了。

我辦好正事後,看時間還綽綽有餘,所以就去逛地下商場了。

辨  識近義恢恢有餘、遊刃有餘、綽有餘裕反義力不從心、力不勝任、入不敷出、捉襟見肘、寅吃卯糧、綆短汲深、青黃不接「綽綽有餘」及「遊刃有餘」都有寬裕從容,足以應付的意思。

「綽綽有餘」側重於寬裕義,適用範圍較廣;「遊刃有餘」側重於從容義,多用在能力等抽象事物上。

綽綽有餘遊刃有餘辨似例句○○憑我們現在的實力承辦此事,固然~,但是仍然不可掉以輕心。

○ㄨ這屋子夠大,住上二戶人家,還~呢! 參考詞語綽有餘注  音ㄔㄨㄛˋ。

ㄧㄡˇ。

ㄩˊ漢語拼音chuòyǒuyú 釋  義清.查慎行〈得家荊州兄都下書久而未答夜窗檢笥中舊札因續報章并作二詩奉寄.其二〉:「陳東倘許持清議,經濟如兄綽有餘。

」綽綽有裕注  音ㄔㄨㄛˋ。

ㄔㄨㄛˋ。

ㄧㄡˇ。

ㄩˋ漢語拼音chuòchuòyǒuyù 釋  義《詩經.小雅》:「此令兄弟,綽綽有裕;不令兄弟,交相為瘉。

」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猗歟汝陰,綽綽有裕。

」綽綽有餘力注  音ㄔㄨㄛˋ。

ㄔㄨㄛˋ。

ㄧㄡˇ。

ㄩˊ。

ㄌㄧˋ漢語拼音chuòchuòyǒuyúlì 釋  義《新唐書.卷一八八》:「孫端據和州,趙暉屯上元,結此二人以圖宣州,我綽綽有餘力矣。

」 瞠目結舌 參考詞語‧瞠目作舌‧瞠目撟舌‧結舌瞠目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ㄥ。

ㄇㄨˋ。

ㄐㄧㄝˊ。

ㄕㄜˊ漢語拼音chēngmùjiéshé釋  義「瞠目」,睜大眼睛。

※語或出宋.洪邁《夷堅志.丁志.卷一.金陵邸》。

「結舌」,說不出話。

語出《漢書.卷七五.眭兩夏侯京翼李傳.李尋》。

「瞠目結舌」形容吃驚、受窘的樣子。

△「張口結舌」 典故說明「瞠目結舌」係由「瞠目」及「結舌」二語組合而成。

「瞠目」的意思是睜大眼睛。

語或出宋.洪邁《夷堅志.丁志.卷一.金陵邸》。

《夷堅志》是宋朝著名的志怪小說,記載許多傳聞的怪異之事。

〈金陵邸〉記載一個官員因調職赴臨安任官途中,路過金陵,投宿在官舍裡,正打算休息時。

突然見到兩個怪人「瞠目」直視著他,還說了些怪話。

這個官員被驚嚇得魂不附體,趕快搬離官舍到客棧的故事。

「結舌」的意思是說不出話。

出自《漢書.卷七五.眭兩夏侯京翼李傳.李尋》。

漢哀帝時,外戚專政,國家危亂,待詔李尋上書直諫哀帝,他勸哀帝: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就要能夠任用賢能。

不能讓賢能之士像成帝時的王章一樣,因為直言極諫而被誣陷至死。

這樣會讓「智者結舌」,賢能之士都不敢開口說話,為國家做事了。

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瞠目結舌」,形容吃驚、受窘的樣子。

如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卷一○.秀姑》:「良久,覺腰間頓輕,用手捫搎,則腰纏盡失,蓋已為劙囊者竊去,瞠目結舌而已。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吃驚、受窘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驚愕詫異」的表述上。

例句 這空中飛人的特技十分驚險,看得觀眾瞠目結舌。

小張沒有想到女友會突然提出分手問題,瞠目結舌地不知如何回答。

小明上課不專心,因此老師突然提問,讓他一時瞠目結舌,答不上來。

看到大家瞠目結舌的樣子,他心中一陣竊喜,知道自己戲法已變成功了。

我們瞠目結舌地看著魔術師將人懸浮空中的表演,完全不知他是如何辦到的。

一聲巨響之後,在場的每個人都一副瞠目結舌的樣子,弄不清楚剛剛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辨  識近義目瞪口呆、呆若木雞、張口結舌、瞠目而視反義口若懸河、氣定神閒、應對如流形音辨誤瞠,音ㄔㄥ。

瞪著眼睛直看。

不可寫作「嗔」。

參考詞語瞠目作舌注  音ㄔㄥ。

ㄇㄨˋ。

ㄗㄨㄛˋ。

ㄕㄜˊ漢語拼音chēngmùzuòshé 釋  義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卷三》:「為述所遇於太守,瞠目作舌者久之。

」瞠目撟舌注  音ㄔㄥ。

ㄇㄨˋ。

ㄐㄧㄠˇ。

ㄕㄜˊ漢語拼音chēngmùjiǎoshé 釋  義清.毛奇齡〈讀書堂詩集序〉:「向使以今所為詩使昔人觀之,必瞠目撟舌,駴為異事。

」結舌瞠目注  音ㄐㄧㄝˊ。

ㄕㄜˊ。

ㄔㄥ。

ㄇㄨˋ漢語拼音jiéshéchēngmù 釋  義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卷一》:「公子大駭,入艙叩細君,細君結舌瞠目良久。

」 瞠乎其後 參考詞語‧瞠乎後已‧瞠乎後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ㄥ。

ㄏㄨ。

ㄑㄧˊ。

ㄏㄡˋ漢語拼音chēnghūqíhòu釋  義瞠,音ㄔㄥ,張大眼睛直視。

「瞠乎其後」比喻落後很多,追趕不上。

語本《莊子.田子方》。

△「亦步亦趨」、「奔逸絕塵」、「望塵莫及」 典故說明顏淵在孔子弟子中最為賢良,雖然貧困,卻不受外在環境影響,依然奮發好學,在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裡,名列於德行科。

在《莊子.田子方》中,曾用他們師生為例,來說明道家自然無為的道理。

文章中記載了孔子和顏淵的一段對話。

有一天顏淵請教孔子:「夫子走的時候,我也跟著走;夫子快步走,我也跟著快步走;夫子快跑時,我也跟著快跑。

可是當夫子奔走速度達到非常快速的時候,我卻只能在後面瞪大眼睛遙望。

」顏淵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孔子做什麼,他也跟著做什麼,但是卻發現某些地方是無法模仿、跟上腳步的,也就是孔子不需要說什麼,眾人就自然信服;不曾親近或偏袒,但情意卻自然而周到;沒有爵位,而百姓卻自然歸向他。

這些在顏淵的心中,一直無法看出是什麼緣故,因此就向孔子請教。

而孔子也向顏淵解釋,這一切都是因為虛心的順應自然萬物之變化,遵循著既有的大自然規律的關係。

後來「瞠乎其後」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落後很多,追趕不上。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落後很多,追趕不上。

使用類別用在「相較不如」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棋藝進步神速,近來許多和他對局的人,都瞠乎其後了。

我雖然也打籃球,但跟學長的運球、投籃等技巧比起來,我實在是瞠乎其後。

唐代詩人李白和杜甫是文壇上的兩大奇葩,造詣高深,其他詩人只能瞠乎其後了。

弟弟和妹妹雖然是雙胞胎,但妹妹的功課好,弟弟的功課總是瞠乎其後,應該加倍努力才行。

辨  識近義望塵莫及、相形見絀、不可企及、難望項背反義一馬當先、並駕齊驅、後來居上、迎頭趕上、超群絕倫形音辨誤瞠,音ㄔㄥ。

張大眼睛直視。

不可寫作「嗔」。

參考詞語瞠乎後已注  音ㄔㄥ。

ㄏㄨ。

ㄏㄡˋ。

ㄧˇ漢語拼音chēnghūhòuyǐ 釋  義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卷三》:「國初諸儒,稱梅文鼎《歷算全書》、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李清《南北史合鈔》,為三大奇書。

……以擬梅、顧二書,經天緯地,專門名家,更瞠乎後已。

」瞠乎後矣注  音ㄔㄥ。

ㄏㄨ。

ㄏㄡˋ。

ㄧˇ漢語拼音chēnghūhòuyǐ 釋  義清.江藩《漢學師承記.卷三》:「以漢儒擬之,在高密之下,即賈逵、服虔亦瞠乎後矣,況不及賈、服者哉!」 懲前毖後 參考詞語‧毖後懲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ㄥˊ。

ㄑㄧㄢˊ。

ㄅㄧˋ。

ㄏㄡˋ漢語拼音chéngqiánbìhòu釋  義以從前的過失為教訓,戒慎自己不再犯錯。

語本《詩經.周頌.小毖》。

典故說明《詩經》是最早的詩歌總集,採集從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

〈小毖〉一詩寫周成王在管蔡、武庚之亂後,痛改前非,自我警惕的決心。

成王為武王之子。

周武王在弟弟周公的協助下打敗商紂,建立周朝,死後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則繼續輔政。

而武王的兩個堂兄弟管叔和蔡叔忌恨周公,並且覬覦王位,於是暗中勾結商紂的兒子武庚,到處散布消息,說周公意圖奪取王位。

周成王聽到這個流言後,逐漸地對周公失去信任,周公為了避嫌,便主動求去。

周公走後,管、蔡等人如魚得水般地進行種種叛亂,這時成王知道自己上了當,才趕緊又把周公召回。

周公回來平息了叛亂,也對管、蔡等人做出懲處。

事後,成王深切反省,並對眾臣說:「我一定會有所警惕,謹言慎行,避免再犯過錯。

希望諸位臣子不要像管、蔡一樣,引我誤入歧途,否則我必然將施予嚴懲。

」成王話中以「予其懲而毖後患」表示自己改過的決心,後來「懲前毖後」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以從前的過失為教訓,戒慎自己不再犯錯。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以從前的過失為教訓,戒慎自己不再犯錯。

使用類別用在「記取教訓」的表述上。

例句 做事時總要懲前毖後,才不會重蹈覆轍。

刑罰的目的是懲前毖後,而非趕盡殺絕。

他這種懲前毖後的謹慎態度,值得我們多多學習。

錯誤不可隱瞞,一定要加以分析批判,以便懲前毖後。

我們要從錯誤的經驗中學習智慧,懲前毖後,以避免再犯。

對於犯錯誤的人,我們應該給予適當的懲罰,以便達到懲前毖後的目的。

這次的火災雖然沒有造成重大的損失,但是懲前毖後,以後對於火燭可不能大意。

辨  識近義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前車之覆、後車之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反義重蹈覆轍 參考詞語毖後懲前注  音ㄅㄧˋ。

ㄏㄡˋ。

ㄔㄥˊ。

ㄑㄧㄢˊ漢語拼音bìhòuchéngqián 釋  義清.劉坤一〈復富桂卿書〉:「得公大聲疾呼,振聾警瞶,從此或可毖後懲前,官方肅而兵氣揚。

」 鶉衣百結 參考詞語‧懸鶉百結‧百結懸鶉‧百結鶉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ㄣˊ。

ㄧ。

ㄅㄞˇ。

ㄐㄧㄝˊ漢語拼音chúnyībǎijié釋  義「鶉衣」,衣服像鶉鳥的尾巴一樣,短禿不全。

語本《荀子.大略》。

「百結」,將碎布拼接成衣。

語出晉.王隱《晉書》。

「鶉衣百結」形容衣服破爛不堪。

典故說明「鶉衣百結」係由「鶉衣」及「百結」二語組合而成。

「鶉衣」是出自《荀子.大略》。

根據記載,孔子的弟子子夏富有文才,孔子死後,他到西河講學,魏文侯相當敬重他,尊他為師。

雖然如此,他仍然甘於清苦的生活,衣服像鶉鳥短禿的尾巴一樣,破舊不堪。

「百結」則是出自晉.王隱《晉書》。

根據記載,西晉初年時,有一個叫董京的人,常披頭散髮,放蕩不羈。

每當他到洛陽街上行乞,便撿拾碎布結成衣服穿在身上,號稱「百結」,別人要給他好衣服他都不肯接受。

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鶉衣百結」,用來形容衣服破爛不堪。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衣服破爛不堪。

使用類別用在「衣著殘破」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乞丐蓬頭垢面、鶉衣百結,沿路向人伸手要錢。

君子憂道不憂貧,即使啜菽飲水,鶉衣百結,依然不改其樂。

他在外地流浪了一個多月,回到家時已是鶉衣百結、囊空如洗了。

難民一路上顛沛流離,如今個個鶉衣百結,面黃肌瘦,看來令人神傷不已。

他窮得家徒四壁,鶉衣百結,連自己都快養不活了,哪還有能力娶妻生子? 辨  識近義衣衫襤褸、捉襟見肘反義衣冠楚楚、西裝革履、穿金戴銀、豐衣足食 參考詞語懸鶉百結注  音ㄒㄩㄢˊ。

ㄔㄨㄣˊ。

ㄅㄞˇ。

ㄐㄧㄝˊ漢語拼音xuánchúnbǎijié 釋  義北周.庾信〈擬連珠.其二九〉:「蓋聞懸鶉百結,知命不憂;十日一炊,無時何恥。

」《聊齋志異.卷二》:「途中資斧斷絕,丐而行。

逾年,達金陵,懸鶉百結,傴僂道上。

」百結懸鶉注  音ㄅㄞˇ。

ㄐㄧㄝˊ。

ㄒㄩㄢˊ。

ㄔㄨㄣˊ漢語拼音bǎijiéxuánchún 釋  義宋.趙崇嘏〈鷗渚微吟.書事〉:「東鄰老翁寒不寐,百結懸鶉收悲涕。

」百結鶉衣注  音ㄅㄞˇ。

ㄐㄧㄝˊ。

ㄔㄨㄣˊ。

ㄧ漢語拼音bǎijiéchúnyī 釋  義清.孔尚任《小忽雷.第二二齣》:「可憐見窮秀才,一朝天賜配,得和諧。

百結鶉衣上披紅結綵。

」《石點頭.卷五》:「如顏子簞瓢陋巷,子夏百結鶉衣,不改其樂,便過貧窮日子,也依然快活。

」 觸目驚心 參考詞語‧動心駭目‧觸目崩心‧觸目駭心‧觸面崩心‧駭目驚心‧驚心駭矚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ˋ。

ㄇㄨˋ。

ㄐㄧㄥ。

ㄒㄧㄣ漢語拼音chùmùjīngxīn釋  義目光所及,令人內心深受衝擊。

語本《南齊書.卷二二.豫章文獻王列傳》。

形容事情景況,令人震驚。

△「劌目怵心」、「劌目鉥心」 典故說明「觸目驚心」原作「觸目崩心」。

據《南齊書.卷三二.豫章文獻王列傳》載,南齊豫章文獻王蕭嶷過世後,受過他恩惠的樂藹在寫給沈約的書信中說,自己原本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西州窮士,因為受到蕭嶷的重用,才能有今天衣食無缺的生活。

隨著時間消逝,緬懷追尋蕭嶷遺留的功業,目光所及,令人內心深受衝擊。

後來「觸目驚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情景況,令人震驚。

出現「觸目驚心」的書證如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九齣:「李大人,聞言興慨,觸目驚心。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事情景況,令人震驚。

使用類別用在「驚恐駭人」的表述上。

例句 這場大車禍的慘狀,真是叫人觸目驚心。

電視播出的命案現場,看來真是觸目驚心。

這部電影裡的血腥畫面,讓人看了觸目驚心。

為了保護幼童,電視應該減少播出觸目驚心的可怕畫面。

小王沒有看過這麼觸目驚心的場面,一時之間整個人都呆住了。

電影裡一個又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鏡頭,讓每個觀眾都嚇得幾乎無法呼吸。

辨  識近義駭人聽聞反義賞心悅目 參考詞語動心駭目注  音ㄉㄨㄥˋ。

ㄒㄧㄣ。

ㄏㄞˋ。

ㄇㄨˋ漢語拼音dòngxīnhàimù 釋  義《石門文字禪.卷二七》:「畫工能為神鬼之狀,使人動心駭目者,以其無常形,無常形可以欺世也。

」宋.陸游〈跋蘭亭樂毅論并趙岐王帖〉:「王遺墨藏家廟者,今雖僅存,某嘗獲觀,皆奇麗超絕,動心駭目。

」觸目崩心注  音ㄔㄨˋ。

ㄇㄨˋ。

ㄅㄥ。

ㄒㄧㄣ漢語拼音chùmùbēngxīn 釋  義《南齊書.卷二二》:「吾西州窮士,一介寂寥,恩周榮譽,澤遍衣食,永惟道廕,日月就遠,緬尋遺烈,觸目崩心。

」《藝文類聚.卷五一》:「今理運惟新,賢戚並建,感惟永遠,觸目崩心,可追封長沙郡王。

」觸目駭心注  音ㄔㄨˋ。

ㄇㄨˋ。

ㄏㄞˋ。

ㄒㄧㄣ漢語拼音chùmùhàixīn 釋  義清.黃宗羲〈陳葵獻偶刻詩文序〉:「入長安觀其宮室之壯麗,奇材劍客之聚集,蓋建都者近千年矣!觸目駭心,動成篇升,素所畜積,於此焉發之。

」觸面崩心注  音ㄔㄨˋ。

ㄇㄧㄢˋ。

ㄅㄥ。

ㄒㄧㄣ漢語拼音chùmiànbēngxīn 釋  義南朝陳.徐陵〈答李顒之書〉:「頃陳陽之疾,歲月增深;羊祜之痾,秋冬彌劇。

且年光遒盡,觸面崩心;扶力含毫,諸不申具。

」駭目驚心注  音ㄏㄞˋ。

ㄇㄨˋ。

ㄐㄧㄥ。

ㄒㄧㄣ漢語拼音hàimùjīngxīn 釋  義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四》:「如觀之欲其駭目驚心,肅然凜然,殊可畏也。

」《三俠五義.第三八回》:「忽聽包公咳嗽,包興連忙執燈,掀起簾子,來至裡屋內。

剛要將燈往桌上一放,不覺駭目驚心,失聲道:『哎喲!』」驚心駭矚注  音ㄐㄧㄥ。

ㄒㄧㄣ。

ㄏㄞˋ。

ㄓㄨˇ漢語拼音jīngxīnhàizhǔ 釋  義《宋書.卷五六》:「然人情慎顯而輕昧,忽遠而驚近,是以盤盂有銘,書弦作佩,況在小人,尤其所惑,或目所不睹,則忽而不戒,日陳于前,則驚心駭矚。

」 觸類旁通 參考詞語‧觸類可通‧觸類而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ˋ。

ㄌㄟˋ。

ㄆㄤˊ。

ㄊㄨㄥ漢語拼音chùlèipángtōng釋  義「觸類」,謂接觸與已知事物相類似的事物。

語出《易經.繫辭上》。

「旁通」,向旁伸展而通達。

語出《易經.乾卦》。

後用「觸類旁通」謂據對已知事物的認識與理解,進而通達對其他類似事物的認知。

典故說明「觸類旁通」係由「觸類」及「旁通」二語組合而成。

「觸類」是出自《易經.繫辭上》。

〈繫辭〉上、下篇是〈易傳〉中的兩篇,主要是在闡述《易》道的起源與作用。

其中有一段說:「用蓍草占筮,得到單卦,僅是一種『小成』。

據所得的單卦加以推演、重疊,構成六十四卦,理解其剛柔相推而生的變化,進而增長對其他類似事理的認知,天下所有可能發生的變化便盡在其中了。

」「觸類」即從《易經》原文中的「觸類而長」截取出來。

「旁通」二字則是出自《易經.乾卦》。

《易經》六十四卦以乾卦為首,乾卦純粹由六個剛健的陽爻組成,象徵著天,是萬物的根源。

當乾卦六爻淋漓盡致地發揮其功能,就能向旁伸展而通達萬物的性情,隨不同的時機,駕馭著六龍,運行於天地之間,能使雲行雨降,天下萬物均霑其利。

「旁通」即從原文「旁通情也」截取出來。

後來「觸類」和「旁通」被組合成「觸類旁通」,比喻據已理解之事物的知識或理解,進而通達對其他類似事物的認知。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謂據已知事物的認識與理解,進而通達對其他類似事物的認知。

使用類別用在「領會貫通」的表述上。

例句 你能觸類旁通,才想得出這樣的答案。

為了活用知識,務求觸類旁通,不必硬記死背。

我依據老師的解說,觸類旁通,解決了許多問題。

出這種思考性題目,就是要增加同學觸類旁通的能力。

從我過去的經驗觸類旁通,也可推出這件事情的因由。

他才思敏捷,老師每講完一個,就能觸類旁通,靈活運用。

你如果弄懂這些例題,就可以觸類旁通,計算後面的習題了。

老師不厭其煩地講解例題,就是要我們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辨  識近義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反義刻舟求劍、食古不化 參考詞語觸類可通注  音ㄔㄨˋ。

ㄌㄟˋ。

ㄎㄜˇ。

ㄊㄨㄥ漢語拼音chùlèikětōng 釋  義宋.朱熹〈答何叔京書.其四〉:「昔聞之師,以為當於未發已發之幾,默識而心契焉,然後文義事理觸類可通。

」觸類而長注  音ㄔㄨˋ。

ㄌㄟˋ。

ㄦˊ。

ㄓㄤˇ漢語拼音chùlèiérzhǎng 釋  義《易經.繫辭上》:「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 觸景生情 參考詞語‧觸景生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ˋ。

ㄐㄧㄥˇ。

ㄕㄥ。

ㄑㄧㄥˊ漢語拼音chùjǐngshēngqíng釋  義看見眼前景象而引發內心種種情緒。

語本元.戴良〈錢氏三樓詩序〉。

△「見景生情」、「睹物興情」 典故說明元朝戴良有一篇〈錢氏三樓詩序〉,一方面是錢氏兄弟蓋了樓替他們高興,一方面是因為喜愛棲碧、攬秀、玩清三座樓的名字而寫作。

文中「詩人見景而生情,觸物而起興」二句,指出詩人往往因為看到眼前的景象而引發內心的情感波動,並將感受透過詩文表達出來。

後來「觸景生情」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看見眼前景象而引發內心種種情緒。

亦如清人趙翼《甌北詩話.卷四.白香山詩》:「坦易者,多觸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意指淺顯易懂的詩,大多是因為看見眼前的景象而引發內心種種情緒,或是因為事件而興起的意念,讀起來讓人感受深刻,意味深長,值得再三玩味。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看見眼前景象而引發內心種種情緒。

使用類別用在「景物觸情」的表述上。

例句 妻子死後,他搬離兩人共同生活過的住所,避免觸景生情。

看到父親生前所使用的物品,他總不免觸景生情,悲從中來。

這是他回鄉後觸景生情所寫下的一首詩,裡面充滿著傷感的情緒。

他回故鄉探親,走到小時候常去玩的地方時,不禁觸景生情,想起許多往事。

離開學校已經十幾年,如今再度返校,觸景生情,心裡竟然產生一種莫名的激動。

辨  識近義見鞍思馬、睹物思人、撫今追昔、觸景傷情反義無動於衷 參考詞語觸景生懷注  音ㄔㄨˋ。

ㄐㄧㄥˇ。

ㄕㄥ。

ㄏㄨㄞˊ漢語拼音chùjǐngshēnghuái 釋  義明.楊慎《洞天玄記.第二折》:「與人為主氣中和,觸景生懷變態多。

」 躊躇滿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ㄡˊ。

ㄔㄨˊ。

ㄇㄢˇ。

ㄓˋ漢語拼音chóuchúmǎnzhì釋  義怡然自得地感到心滿意足。

語出《莊子.養生主》。

△「目無全牛」、「庖丁解牛」、「春風得意」、「善刀而藏」、「遊刃有餘」 典故說明先秦哲學家莊子喜歡用寓言來啟發人們的智慧,他在〈養生主〉這篇文章中,就用了一則「庖丁解牛」的寓言,來讓人們了解理想的人生觀到底是什麼。

這則寓言的內容大意是說:庖丁為文惠君分卸一頭牛的肢體,不僅動作像最美妙的舞蹈,所發出的聲音更像是最好聽的音樂。

文惠君不由讚嘆地問:「你是怎麼辦得到的?」庖丁說他所喜歡的是「道」,已經比技巧更進了一步。

剛開始解牛的時候,眼睛所看的無非就是頭牛,根本無從下手。

三年之後,才有所領略,眼睛已能看到牛的筋骨結構。

到了現在,已可以不藉用目視,純粹運用精神感覺來動刀了。

循著牛體天然的組織結構,削劈筋骨間的空隙,然後把刀子引向骨節的孔穴,牛就分卸完成了。

在這個過程中,連牛體脈絡相連以及筋骨結合的地方都未曾觸及,更不用說會去傷到大骨頭了。

一般好一點的廚子,每年要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切割的方式來解牛;普通一點的廚子,每月要換一把刀,因為他用硬砍的方式來解牛。

以硬踫硬,刀刃當然容易受損。

我這把刀已經使用了十九年,分卸過幾千頭牛,卻仍然像剛磨利的刀,一點損傷都沒有。

那是因為我拿的是一把沒有厚度的刀,進入牛的複雜組織,在經絡血脈的空隙中,到處遊走,可以揮灑自如,還覺得很寬綽而有餘地。

所以十九年來,都不必換刀。

雖然如此,每次遇到筋骨支錯聚結、難於處理的地方,我仍然會集中注意力,小心謹慎地用刀,等挑開關鍵處,牛的骨肉一下子都分開了,就像土塊堆積在地面上一樣,「ㄏㄨㄚˋ」的一聲,牛就解好了。

這時候,我拿著刀站在分卸完畢的牛肉面前,東看看西看看,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滿足感。

然後才會把刀擦拭乾淨,收藏起來。

在這則寓言中,莊子用牛的組織來比喻複雜的人際關係,要想在糾結難分的人情世故中不受傷害,得擁有一把用智慧錘鍊出來的「無厚之刃」。

文章中,莊子用「躊躇滿志」來形容庖丁解牛後的心境,後來就演變成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怡然自得地感到心滿意足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怡然自得地感到心滿意足。

使用類別用在「得意自滿」的表述上。

例句 她站在自己作品前面,舉目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她躊躇滿志地舉起她得獎的作品,接受全場的歡呼。

經過五年的努力,終於如願以償;他望著落成的大樓,不覺躊躇滿志。

老李看著懷中的兒子,內心不由得感到躊躇滿志,臉上泛起得意的微笑。

想起兒女們的成就,他不禁躊躇滿志起來,深慶自己的教養沒有白費工夫。

那天當我登山走完了全程,年輕時候那種躊躇滿志的感覺,好像又回到了心中。

這個案子忙了整整一年,如今好不容易終於完工,讓我內心不禁有股躊躇滿志的感覺。

辨  識近義趾高氣揚、春風得意、心滿意足、志得意滿、洋洋自得、得意洋洋反義灰心喪氣、垂頭喪氣「春風得意」及「躊躇滿志」都有因事情成功而喜悅、滿足的意思。

「春風得意」用於一般事情如願達成時的喜悅;「躊躇滿志」特別用於取得成就、志向達成時的自信與得意。

春風得意躊躇滿志辨似例句○ㄨ這一陣子,他既得獎,又升官,好不~。

ㄨ○她站在自己作品前面,舉目四顧,為之~。

蠢蠢欲動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ㄔㄨㄣˇ。

ㄔㄨㄣˇ。

ㄩˋ。

ㄉㄨㄥˋ漢語拼音chǔnchǔnyùdòng釋  義像蟲子一樣扭曲著身軀欲有所行動。

比喻人意圖為害作亂。

語本《左傳.昭公二十四年》。

△「躍躍欲試」 典故說明「蠢蠢」是動亂不安的意思,在《左傳.昭公二十四年》中記載,鄭定公出訪晉國,子大叔隨行相禮,會見晉卿范獻子。

因為前年四月周景王駕崩,為了爭奪王位,王室大亂,最後才由晉國出面平亂,立了周敬王。

面對動盪不安的中原局勢,范獻子感到憂心忡忡,就問子大叔道︰「我們對王室應該怎麼辦呢?」子大叔回答︰「我這老頭子,對於自己的國家都不關心了,哪還管得著王室!不過王室的安危,的確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現在王室蠢蠢不安,像我們這種小國確實感到十分害怕。

至於大國的憂慮,我們又怎麼能知道呢?還是請您及早考慮考慮吧。

畢竟王室不得安寧,可說是晉國的恥辱啊!」范獻子聽了,便找韓宣子商量,決定明年召集諸侯開會。

後來「蠢蠢欲動」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意圖為害作亂。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意圖為害作亂。

使用類別用在「急欲行動」的表述上。

例句 面對偷渡客蠢蠢欲動,海防單位隨時都得嚴陣以待。

敵軍不斷增援,蠢蠢欲動,我軍早已做好萬全準備。

獨宿在野外,總覺外頭有什麼鬼魅正在那裡蠢蠢欲動。

年節將近,各地歹徒蠢蠢欲動,治安單位已加強防範。

選舉期間,警方極力掃黑,以防蠢蠢欲動的歹徒圖謀不軌。

才聽說國際油價上揚,不法的商人便蠢蠢欲動,準備哄抬物價。

辨  識近義伺機而動、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蠢蠢欲動」及「躍躍欲試」都有急切想要開始行動的意思。

「蠢蠢欲動」側重於意圖為害作亂;「躍躍欲試」側重於興奮地想要嘗試。

蠢蠢欲動躍躍欲試辨似例句○ㄨ面對偷渡客~,海防單位隨時都得嚴陣以待。

ㄨ○聽完老師對實驗過程清晰有趣的講解,學生們個個都~。

十拿九穩 參考詞語‧十成九穩‧十拿十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ˊ。

ㄋㄚˊ。

ㄐㄧㄡˇ。

ㄨㄣˇ漢語拼音shínájiǔwěn釋  義拿:握持。

穩:穩當。

比喻很有把握。

※語或出明.阮大鋮《燕子箋》第七齣。

△「萬無一失」 典故說明「十拿九穩」的意思就是說動手拿十次,有九次穩當得手。

用來比喻很有把握。

這句成語當來自於日常生活經驗。

十和九數目只差一,二者並用,可以表示非常地接近。

用十和九來構詞,在語詞中常見。

例如:「舉十知九」,表示任意舉出十件事,知道的就有九件。

形容人見多識廣、學問淵博。

「十賭九輸」,表示十次賭博九次輸。

比喻賭局多詐,贏的機率太低了。

「十室九空」,表示十戶住家,有九家空無人居。

用來形容國家大亂之後,人民窮困散亡的淒涼景象。

出現「十拿九穩」一語,比較早的文獻可能是明代阮大鋮《燕子箋》第七齣,其中提到有一位叫臧不退的都吏,專門掌管科考場內試卷編號等事,因此有些考生就會來拜託打點。

劇中說到有一位姓鮮于的考生去年也來請託,結果錢是收了,但忙卻沒幫上。

這一年,鮮于又上門,請臧不退務必設法,好讓他今年科考能「十拿九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很有把握。

使用類別用在「絕對穩當」的表述上。

例句 若不是十拿九穩的事,他不會輕易答應你的。

這件事交給他辦,十拿九穩,你大可放心好了。

籃下轉身跳投是她的絕技,十拿九穩,無出其右。

這事千萬不能出錯,必得想個十拿九穩的辦法才好。

照他目前的表現看來,這次比賽的冠軍已是十拿九穩。

這事還不能說十拿九穩,在沒完成之前,大家一定不能掉以輕心。

辨  識近義百發百中、萬無一失、穩操勝券「十拿九穩」及「萬無一失」都有極有把握的意思。

「十拿九穩」側重於成功的機率極高;「萬無一失」側重於安全度很高。

十拿九穩萬無一失辨似例句○ㄨ照他目前的表現看來,這次比賽的冠軍已是~。

ㄨ○防災工作要做到~,就得全體民眾個個提高警覺。

參考詞語十成九穩注  音ㄕˊ。

ㄔㄥˊ。

ㄐㄧㄡˇ。

ㄨㄣˇ漢語拼音shíchéngjiǔwěn 釋  義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我則道嫁良人十成九穩,今日個越不見末尾三稍。

」十拿十穩注  音ㄕˊ。

ㄋㄚˊ。

ㄕˊ。

ㄨㄣˇ漢語拼音shínáshíwěn 釋  義《何典.第一回》:「既是天尊顯聖,將來生子是十拿十穩的了。

」 十全十美 參考詞語‧十全之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ˊ。

ㄑㄩㄢˊ。

ㄕˊ。

ㄇㄟˇ漢語拼音shíquánshíměi釋  義十全,指治療十個人,十個人都能痊癒。

※語或本《周禮.天官冢宰下.醫師》。

後用「十全十美」比喻圓滿美好毫無缺陷的境界。

△「盡善盡美」 典故說明「十全十美」的全、美都具有圓滿的意思,而「十」是數目之足,所以「十全十美」就可用來比喻圓滿美好毫無缺陷的境界。

這句成語的「十全」早見用於《周禮》。

《周禮》一書相傳為周公所撰,內容記錄周朝官制。

其載述「醫師」一職「掌醫之政令」,平日負責蒐集藥物,為傷病者治療,每年年終,則有稽核人員視其績效以訂出應得的俸祿。

績效等級以「十全為上」,也就是:治療十個人,十個都能痊癒,為最佳;十個人中,只有兩個人無法痊癒,為其次;有三個人無法痊癒,為再其次;若有四個人無法痊癒,便為下等。

後來「十全十美」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圓滿美好毫無缺陷的境界。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完美無缺」的表述上。

例句 這部作品絕非十全十美,仍有改進的空間。

我雖無法做得十全十美,但會盡量小心,減少錯誤。

他凡事都要求十全十美,所以帶給自己很大的壓力。

十全十美雖然不可能,但把它當成追求目標亦無妨。

世界上找不到十全十美的人,每個人必然都有優點和缺點。

你總要求下屬要有十全十美的表現,難怪從沒人能讓你滿意。

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在爸爸的眼裡,媽媽是個十全十美的女性。

辨  識近義白璧無瑕、無懈可擊、盡善盡美反義一無可取、一無是處、百孔千瘡、美中不足「十全十美」及「盡善盡美」都有完善美好的意思。

「十全十美」側重於各方面都是絕對的完善美好,為人力所不能及;「盡善盡美」側重於達到完善美好的最大可能,為人力之所能及。

十全十美盡善盡美辨似例句○ㄨ世界上找不到~的人,每個人必然都有優點和缺點。

ㄨ○就人類有限的能力而言,他這樣的表現可說是~了。

參考詞語十全之美注  音ㄕˊ。

ㄑㄩㄢˊ。

ㄓ。

ㄇㄟˇ漢語拼音shíquánzhīměi 釋  義《警世通言.卷五》:「其年夫妻齊壽,皆當五旬。

福兒年九歲,善兒年八歲,踏肩生下來的,都已上學讀書,十全之美。

」《警世通言.卷二二》:「(劉翁暗想)自家年紀漸老,止有一女,要求個賢婿以靠終身,似宋小官一般,到也十全之美。

」 十室九空 參考詞語‧十家九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ˊ。

ㄕˋ。

ㄐㄧㄡˇ。

ㄎㄨㄥ漢語拼音shíshìjiǔkōng釋  義十戶住家,有九家空無人居。

形容天災人禍造成人民窮困散亡的淒涼景象。

語出《抱朴子.外篇.用刑》。

典故說明《抱朴子》,晉葛洪撰,八卷,分為內外二篇。

因葛洪自號抱朴子,故以號名書。

內編論神仙修煉、符錄劾治諸事,純為道家之言。

外篇論時政得失、人事臧否,詞旨辨博、饒有明理。

全書對於我國古代藥物、化學和神話傳說等均留有珍貴資料。

根據《抱朴子.外篇.用刑》的論述:秦國初興的時候,任官得才,內則勵行法治,明賞必罰;外則攻城略地,巧取豪奪;終於奠定帝業的基礎。

等到始皇稱帝即位之後,就顯得志得意滿,過著極其奢侈、沉溺聲色的日子。

而且,淫威肆虐,築長城,建別館,掘陵寢;南征北討,用兵連年;百姓既苦於橫征暴斂,又疲於徭戍苛繁,弄得天下到處都有生離死別、失夫喪妻的哀嘆,白骨堆積如山,沒人祭拜的墳墓布滿郊野,終於造成「十室九空」的蕭條景況。

及到徐福出亡,趙高入朝,天下百姓更加痛心疾首,於是紛紛起而抗暴,結果秦朝帝國歷時僅十五年就被滅亡了。

「十室九空」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形容天災人禍造成人民窮困散亡的淒涼景象。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天災人禍造成人民窮困散亡的淒涼景象。

使用類別用在「空蕩蕭條」的表述上。

例句 連年戰禍,使得這個城市十室九空,幾乎闃無人聲。

有些國家戰亂頻仍,讓許多村鎮十室九空,看來觸目驚心。

那個社區經過一場疫災後,從此十室九空,只剩下幾戶人家。

由於連年乾旱,農民紛紛遷離家園另謀生計,這個村子現在已經可以說是十室九空了。

參考詞語十家九空注  音ㄕˊ。

ㄐㄧㄚ。

ㄐㄧㄡˇ。

ㄎㄨㄥ漢語拼音shíjiājiǔkōng 釋  義宋.范成大〈民病春疫作詩憫之〉:「乖氣肆行傷好春,十家九空寒螿呻。

陰陽何者強作孽,天地豈其真不仁?」 十惡不赦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ˊ。

ㄜˋ。

ㄅㄨˋ。

ㄕㄜˋ。

(變)。

ㄕˊ。

ㄜˋ。

ㄅㄨˊ。

ㄕㄜˋ漢語拼音shíèbùshè(變)shíèbúshè釋  義十種不可赦免的重罪。

典出《隋書.卷二五.刑法志》。

後用「十惡不赦」形容罪大惡極,不可饒恕。

典故說明據《隋書.卷二五.刑法志》載,隋文帝開皇年間,朝臣根據前代舊法制定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等五種刑法,並且採納及增刪北齊十大惡刑的條目,按上「十惡」這個名稱,分別是: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等十大罪刑。

規定只要是犯了這十大罪刑其中一種,和因為殺人已經被判刑確定的人,即使遇到皇帝大赦天下,也不在赦免罪刑的範圍之內。

後來這個典故被濃縮成「十惡不赦」,用來形容罪大惡極,不可饒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罪大惡極,不可饒恕。

使用類別用在「罪惡深重」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十惡不赦的暴行,令人髮指。

這種十惡不赦的歹徒,你還要同情他?這種十惡不赦的罪行,在古代是要斬首示眾的!這幫匪徒,燒殺擄掠,無所不為,真是十惡不赦。

若連這種十惡不赦的亡命之徒都可饒恕,法律還有尊嚴可言嗎?在被警方逮捕之前,鄰居都不知道他原來是個十惡不赦的槍擊要犯。

他早年拋妻棄子固然不對,卻也沒到十惡不赦的地步,大家何苦對他如此嚴厲呢? 辨  識近義惡貫滿盈、罪大惡極、罪不容誅、罪在不赦、罪惡滔天、罪該萬死 尸位素餐 參考詞語‧尸利素餐‧尸祿素餐‧竊位素餐‧素餐尸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

ㄨㄟˋ。

ㄙㄨˋ。

ㄘㄢ漢語拼音shīwèisùcān釋  義「尸位」,空居職位而無所作為。

語出《書經.五子之歌》。

「素餐」,無功勞而空享俸祿。

語出《詩經.魏風.伐檀》。

「尸位素餐」指空居職位享受俸祿而不盡職守。

典故說明「尸位素餐」係由「尸位」及「素餐」二語組合而成。

「尸位」見於《書經.五子之歌》。

根據記載,夏朝君王太康成天不理朝政,只知沉湎於享樂,以致於百姓都不再擁戴他。

太康遊樂過度,已經到了不知節制的地步,甚至有一次在洛水(今河南省境內)田獵時,竟然一去就是百天,最後有窮國領袖后羿,因為百姓無法再忍受這樣的國君,將他阻絕在黃河而不得返國。

「素餐」則見於《詩經.魏風.伐檀》,詩歌內容是在諷刺在上位者不勞而食。

詩人透過反詰設問的手法,反覆提到:有人不耕種、不收割,為何可獲取三百家的榖糧?有人不上山打獵,為何院子裡掛得都是貆的毛皮?詩歌末尾則說出君子們可是不會白吃、白喝而不從事勞動。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尸位素餐」,用來指占著職位享受俸祿而不做事。

出現「尸位素餐」的書證如《漢書.卷六七.楊胡朱梅云傳.朱雲》:「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朱雲當著漢成帝的面,批評張禹不能匡正輔佐主上,也不能對人民有所幫助,占著職位享受俸祿而不做事。

今亦可用為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未能盡到職責。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空居職位享受俸祿而不盡職守。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未能盡職」的表述上。

例句 王經理為了提高公司的績效,裁撤了不少尸位素餐的冗員。

他身為指導員卻毫不關心團員們的學習情形,真是尸位素餐。

許多民眾都要求政府撤換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員,以提高施政效率。

老李自謙尸位素餐,深感慚愧,所以打算退休交棒給青年才俊去一展長才。

林主任不願讓人說他尸位素餐,所以從上任至今,都夙夜匪懈,戮力盡忠職守。

雖然大部分的官員每日都很認真負責,但也有少數害群之馬天天無所事事,尸位素餐。

辨  識近義酒囊飯袋、伴食中書反義枵腹從公、克盡厥職、宵衣旰食、鞠躬盡瘁 參考詞語尸利素餐注  音ㄕ。

ㄌㄧˋ。

ㄙㄨˋ。

ㄘㄢ漢語拼音shīlìsùcān 釋  義《孔叢子.論勢》:「言不當於主,而居人之官,食人之祿,是尸利也,尸利素飱(餐),吾罪深矣!」尸祿素餐注  音ㄕ。

ㄌㄨˋ。

ㄙㄨˋ。

ㄘㄢ漢語拼音shīlùsùcān 釋  義漢.劉向《說苑.卷一四》:「臣為令尹十年矣,國不加治,獄訟不息,處士不升,淫禍不討,久踐高位,妨群賢路,尸祿素餐,貪欲無厭,臣之罪當稽於理。

」宋.王禹偁〈又謝恩表〉:「臣等尚容待罪,彌積厚顏,當主憂臣辱之時,抱尸祿素餐之過。

」竊位素餐注  音ㄑㄧㄝˋ。

ㄨㄟˋ。

ㄙㄨˋ。

ㄘㄢ漢語拼音qièwèisùcān 釋  義《漢書.卷六六》:「(惲)又不能與群僚同心并力,陪輔朝庭之遺忘,已負竊位素餐之責久矣。

」宋.司馬光〈乞免翰林學士劄子〉:「臣退自惟念,若取學士之名以自榮,而不供學士之職,竊位素餐,孰甚於此。

」素餐尸位注  音ㄙㄨˋ。

ㄘㄢ。

ㄕ。

ㄨㄟˋ漢語拼音sùcānshīwèi 釋  義漢.王符《潛夫論.思賢》:「皇后兄弟,主婿外孫,……又不得治民效能以報百姓,虛食重祿,素餐尸位,而但事淫侈,坐作驕奢,破敗而不及傳世者也。

」清.昭槤《嘯亭雜錄.卷一○》:「今諸臣皆素餐尸位,致使豺狼遍野而上不知,安用諫官為哉?」 山木自寇 參考詞語‧木直自寇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ㄢ。

ㄇㄨˋ。

ㄗˋ。

ㄎㄡˋ漢語拼音shānmùzìkòu釋  義寇,砍伐。

「山木自寇」指山上的樹木因為長成材,反使自己遭到砍伐。

比喻人因擁有才能而招致禍患。

語出《莊子.人間世》。

△「膏火自煎」 典故說明「山木自寇」是指樹木長成可用之材後,被拿去做成斧柄,之後再遭到自己木材做成的斧柄砍伐。

「寇」,有劫取、掠取之義,在此處是砍伐的意思。

山上的樹木,有的做成了斧柄,最後又來砍伐樹木。

油膏可以作為燃料照明四方,卻因點燃火燭而受煎熬。

桂樹的樹皮因為可供藥用,所以被人砍伐。

漆樹也因為有用處,所以被人割取。

莊子所要表達的是,大家都只知道有用事物的用處,卻不知道無用事物的作用,在於得以保全。

後來「山木自寇」被用來比喻人因擁有才能而招致禍患。

在唐.張九齡的〈雜詩〉五首之五中:「木直幾自寇,石堅亦他攻。

何言為用薄?而與火膏同。

」用的就是《莊子.人間世》的典故,加以改變詞形而成。

意思是說:樹木與石頭都因為有用處,而被人砍伐或利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因擁有才能而招致禍患。

使用類別用在「才高致禍」的表述上。

例句 做人不要過分出風頭,以免落得山木自寇的下場。

老王為了避免落到山木自寇的下場,所以行事總是十分低調。

有才能的人做任何事時總要保留三分,否則落得山木自寇是難免的。

有才能的人因被人發現而重用,雖難免落得山木自寇,但也可了慰於心了。

參考詞語木直自寇注  音ㄇㄨˋ。

ㄓˊ。

ㄗˋ。

ㄎㄡˋ漢語拼音mùzhízìkòu 釋  義唐.張九齡〈雜詩.五首之五〉:「木直幾自寇,石堅亦他攻。

何言為用薄?而與火膏同。

」 山高水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ㄢ。

ㄍㄠ。

ㄕㄨㄟˇ。

ㄔㄤˊ漢語拼音shāngāoshuǐcháng釋  義(一)彼此間有高山、大河阻隔。

形容距離遙遠。

語出唐.劉禹錫〈望賦〉。

(二)像山一樣的高聳,像水一樣的長流。

比喻人品高潔,垂範久遠。

語出宋.范仲淹〈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

後亦用「山高水長」比喻情誼或恩德深厚.或形容山水景色秀麗。

典故說明 「山高水長」的意思有兩層,第一層是「山很高,水很長」,形容多所阻礙,例如唐代劉禹錫〈望賦〉中寫到「龍門不見兮雲霧蒼蒼,喬木何許兮山高水長」,句中的「喬木」指故鄉,「山高水長」是指路途遙遠,多所阻隔。

劉禹錫寫下這篇賦的時候,正在被貶中,遙望京都,雲霧迷漫;眺望故里,卻山高水長,未知在何處。

「山高水長」的第二層意思如宋代范仲淹〈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裡面有幾句:「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正是用「山高水長」來比喻人品高潔,垂範久遠。

今日這個成語的用法,多偏用在第二個層次,或者引申比喻情誼或恩德深厚。

今人亦見直接使用詞面的意思,把「山高水長」用來形容山水景色秀麗。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人品高潔,垂範久遠。

使用類別用在「品德高尚」的表述上。

例句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垂範久遠。

先生的仁風德化,山高水長,世人共仰。

李老先生的品德學問山高水長,令人景仰。

二語義說明比喻情誼或恩德深厚。

使用類別用在「友情深厚」、「恩高情長」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山高水長的情誼真令人感動!父母對我們的恩情,山高水長,不可遺忘。

你們的情誼,真是山高水長,我絕不敢或忘。

三語義說明形容山水景色秀麗。

使用類別用在「山川秀麗」的表述上。

例句 這一路,山高水長,風景之秀麗,筆墨難以形容。

中部橫貫公路太魯閣附近的風景,真可用山高水長來形容了。

辨  識近義光風霽月、高山仰止、德高望重、德隆望尊、嶽峙淵渟 山窮水盡 參考詞語‧地窮山盡‧山窮水斷‧山窮水絕‧水盡山窮‧水窮山盡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ㄢ。

ㄑㄩㄥˊ。

ㄕㄨㄟˇ。

ㄐㄧㄣˋ漢語拼音shānqióngshuǐjìn釋  義指水陸交通阻斷,無法通行。

※語或本北周.庾信〈周兗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

後用「山窮水盡」比喻走投無路,陷入絕境。

典故說明「山窮水盡」的意思原本是指山和水都到盡頭,根本無法可走了。

在北周庾信所寫的〈周兗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文中就用了「山窮水斷」來形容路的盡頭。

深不可測的溪谷,高聳的斷崖,人馬皆無法前進,真是走到了山水的盡頭。

宋代陸游的〈遊山西村〉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詩裡的「山重水複」意思也是一樣的。

因為後代比較通用是「山窮水盡」,所以陸游這兩句詩經常被改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這句成語的第二個意思是從本義引申出來的,比喻走投無路的困境。

清代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卷一二中有一則「李八缸」的故事,提到李八缸是一位富翁,因為他喜歡把金子收藏在缸裡,所以人家稱他做「李八缸」。

他在病重的時候,將財產分給兩個兒子,哥哥分到八成,弟弟李月生只分到兩成。

八缸跟月生說,不是他有所偏愛,而是他另外幫月生藏了金子,要等到月生「山窮水盡」的時候才能給他。

《聊齋》原文中的「苟不至山窮水盡時,勿望給與也」,用的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山窮水盡」這句成語除無路可前進之外,亦有走投無路的意思。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水陸交通阻斷,無法通行。

使用類別用在「無路可走」的表述上。

例句 想不到在這山窮水盡之地,有這麼一座世外桃源。

車開到此地,前面已無去路,看來已是山窮水盡之處。

二語義說明比喻走投無路,陷入絕境。

使用類別用在「處於絕境」的表述上。

例句 他已經山窮水盡了,你再怎麼逼他也沒用。

萬貫家產,若不知守成,總會有山窮水盡的一天。

敵人應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不然不會想要投降。

如今已山窮水盡,還有什麼好怕?乾脆從擺地攤幹起。

要不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是不會低頭去求人的。

我如今處境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沒法給你什麼允諾。

以他的個性,事情未到山窮水盡時,他是絕不會罷休的。

我本來以為這件事已到了山窮水盡,沒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勉強撐了幾年,實在已山窮水盡,只好把店收起來,返回老家。

他好賭成性,沒幾年把家產輸光,終於讓生活陷入山窮水盡的地步。

辨  識近義日暮途窮、走投無路、窮途末路反義柳暗花明、絕處逢生 參考詞語地窮山盡注  音ㄉㄧˋ。

ㄑㄩㄥˊ。

ㄕㄢ。

ㄐㄧㄣˋ漢語拼音dìqióngshānjìn 釋  義唐.許渾〈曉發鄞江北渡寄崔韓二先輩〉:「南北信多岐,生涯半別離。

地窮山盡處,江泛水寒時。

」山窮水斷注  音ㄕㄢ。

ㄑㄩㄥˊ。

ㄕㄨㄟˇ。

ㄉㄨㄢˋ漢語拼音shānqióngshuǐduàn 釋  義北周.庾信〈周兗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溪澗崢嶸,巖崖豁嶮,山窮水斷,馬束橋飛。

」山窮水絕注  音ㄕㄢ。

ㄑㄩㄥˊ。

ㄕㄨㄟˇ。

ㄐㄩㄝˊ漢語拼音shānqióngshuǐjué 釋  義宋.陸游〈冬夜吟〉:「造物有意娛詩人,供與詩材次第新。

飢鴻病鶴自無寐,山窮水絕誰為鄰?」水盡山窮注  音ㄕㄨㄟˇ。

ㄐㄧㄣˋ。

ㄕㄢ。

ㄑㄩㄥˊ漢語拼音shuǐjìnshānqióng 釋  義明.郝景春〈寄二子.詩二首之二〉:「平生大節自操持,水盡山窮任所之。

」水窮山盡注  音ㄕㄨㄟˇ。

ㄑㄩㄥˊ。

ㄕㄢ。

ㄐㄧㄣˋ漢語拼音shuǐqióngshānjìn 釋  義明.侯峒曾〈陶菴枉和除夕詩疊韻再呈.詩二首之二〉:「顧此茫茫集百端,水窮山盡又年殘。

」《通俗常言疏證.貧富》:「任你滿帆風使,終有個水窮山盡。

」 上下其手 參考詞語‧上下手‧移手上下‧高下其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ㄤˋ。

ㄒㄧㄚˋ。

ㄑㄧˊ。

ㄕㄡˇ漢語拼音shàngxiàqíshǒu釋  義以手勢高舉和向下來暗示對方,以進行舞弊的伎倆。

典出《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後用「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段,暗中作弊。

或形容帶有邪念,不禮貌地觸摸他人身體。

典故說明據《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載,春秋時代,楚、鄭兩國交戰,楚國大將軍穿封戌俘虜了鄭國大夫皇頡,立下大功。

同行的王子圍見了眼紅,想要把這個功勞占為己有,硬說皇頡是被自己捉到的。

穿封戌也不甘勢弱,兩人爭執不下,於是找了伯州犁來裁斷是非。

伯州犁說:「這要問問被虜來的皇頡,他說的一定錯不了。

」便把皇頡帶上,由伯州犁來質問。

但其實伯州犁想袒護王子圍,於是他故意先高舉一手指著王子圍說:「這位是王子圍,也是本國國君所寵愛的弟弟。

」接著放下手,向下指著穿封戌說:「這位是穿封戌,是方城外的一個縣官。

這兩人當中,究竟是那一個捉到你的?」皇頡看到他刻意分別的手勢,也聽懂了話中的暗示,就順應著回答說:「我不敵王子圍,就敗下陣來了。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上下其手」,用來比喻玩弄手段,暗中作弊。

亦用來形容帶有邪念,不禮貌地觸摸他人身體。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玩弄手段,暗中作弊。

使用類別用在「舞弊謀利」的表述上。

例句 這是一件一群人監守自盜,上下其手,貪汙公款的弊案。

那對父子在這件弊案中,上下其手,不知貪了多少黑心錢!這些貪官無所不用其極,利用職權,上下其手,能要就要,心中哪還有國家民生?二語義說明形容帶有邪念,不禮貌地觸摸他人身體。

使用類別用在「無理碰觸」的表述上。

例句 歹徒本來在她身上上下其手地亂摸,看警察出現了,才落荒而逃。

他一見搶匪出現就先昏倒了,身上的財物當然也就被上下其手地搜個精光。

辨  識近義徇私舞弊、通同作弊反義奉公守法、涓滴歸公 參考詞語上下手注  音ㄕㄤˋ。

ㄒㄧㄚˋ。

ㄕㄡˇ漢語拼音shàngxiàshǒu 釋  義宋.范浚〈與林權縣書〉:「官數易,事益不治,弊積蠹深,吏皆上下手。

」移手上下注  音ㄧˊ。

ㄕㄡˇ。

ㄕㄤˋ。

ㄒㄧㄚˋ漢語拼音yíshǒushàngxià 釋  義明.瞿式耜〈顯考府君行狀〉:「當新舊交乘之會,更文移舞弄之秋,易嚮東西,移手上下,一切已行規制,束之高閣。

」高下其手注  音ㄍㄠ。

ㄒㄧㄚˋ。

ㄑㄧˊ。

ㄕㄡˇ漢語拼音gāoxiàqíshǒu 釋  義宋.王得臣《麈史.卷上》:「由是吏胥匠石,無一高下其手,而民無所用賂。

」《清史稿.卷二八八》:「刑部引律例,往往刪截,但用數語,即承以所斷罪;甚有求其彷彿,比照定議者:高下其手,率由此起。

」 上行下效 參考詞語‧上為下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ㄤˋ。

ㄒㄧㄥˊ。

ㄒㄧㄚˋ。

ㄒㄧㄠˋ漢語拼音shàngxíngxiàxiào釋  義在上位的人怎麼做,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

#語本漢.班固《白虎通.卷八.三教》。

典故說明  經學是漢代主要的學術思想,卻一直存在著今文經和古文經之間的論爭。

在東漢章帝時,曾召集當時許多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觀論辨異同。

會後,班固把討論成果集結成《白虎通》一書。

〈三教篇〉指出「夏人之王教以忠」、「殷人之王教以敬」、「周人之王教以文」。

並強調「教」,即是讓在下位者有所倣效,也就是在上位者怎麼做,在下位者就跟著怎麼做。

所以《孝經》、《論語》等經書都指出「教」對於化育人民的重要。

《詩經》則更明確的說到,在上位者之所以教導在下位者,目的就是要人民跟著效法。

後來「上行下效」這句成語就由此演變而出,用來指在上位的人怎麼做,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

  在漢代劉向所編纂的《說苑》一書裡,〈君道〉篇剛好載錄一則故事可以參考。

春秋齊景公,有一次設宴招待文武百官,散席之後,大家就一起到廣場上射箭取樂。

每當齊景公射出一箭,即使沒有射中箭靶,群臣們都仍然高聲喝采,稱讚齊景公箭法如神。

但是齊景公一點也不快樂,並且感到納悶,於是就詢問弦章,為什麼群臣們會是這樣的反應。

弦章說:「這是因為那些群臣們不敢批評君王的過錯,而古人曾說,國君喜歡吃什麼、穿什麼,臣下也就跟著喜歡吃什麼、穿什麼;所以如果國君喜歡人家奉承,自然群臣們也就只會向國君奉承,而不會向國君進諫了。

」這則故事中蘊含了「上行下效」的意思,正說明了在上位者言行舉止的重要。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在上位的人怎麼做,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

使用類別用在「教育感化」的表述上。

例句 當父母的若不知節儉,兒女就會上行下效,放縱無度。

在上位者若是行為不端,往往就會產生上行下效的結果。

自從新經理上任以後,勤勉自勵,同仁上行下效,工作績效大增。

長輩賭博鬥牌,晚輩耳濡目染,自然也成為賭徒,這就叫上行下效。

如果一個社會總是你爭我奪,於是上行下效,風俗必然敗壞,道德必然淪喪。

上級主管只講門面排場,下屬當然跟著擺闊氣,於是形成一股上行下效的邪靡歪風。

辨  識近義風行草偃 參考詞語上為下效注  音ㄕㄤˋ。

ㄨㄟˊ。

ㄒㄧㄚˋ。

ㄒㄧㄠˋ漢語拼音shàngwéixiàxiào 釋  義《太平御覽.卷三六○》:「天人同度,正法相授。

天垂文象,人行其事謂之教。

教之為言效也,上為下效,道之始也。

」 少見多怪 參考詞語‧見少怪多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ㄠˇ。

ㄐㄧㄢˋ。

ㄉㄨㄛ。

ㄍㄨㄞˋ漢語拼音shǎojiànduōguài釋  義因為少見而感到驚異奇怪。

譏諷人見識不廣,遇平常之事亦以為驚怪。

語本漢.牟融《理惑論》。

△「大驚小怪」 典故說明「少見多怪」一語原是譏人因見識狹隘,故而對佛的超凡相貌有所懷疑,以為是過於誇大的傳言。

據漢.牟融《理惑論》載,有人問道:「你說佛的相貌有三十二種顯著特徵、八十種細微特徵,這與一般人差太多了,應該不太可能吧!」牟子回答:「俗話說得好:少所見,多所怪,看到駱駝的駝峰以為是腫起的馬背。

像堯的眉毛有八種色彩,舜的眼睛有兩個瞳孔……,這不都與平常人有極大差異?所以這些異相是確實存在的,你不能因為自己沒看過就懷疑佛的不凡相貌啊!」牟子以為,若有人因為沒見過異人與佛的超凡相貌,便膚淺地以為那是不可能的,那樣的人與「睹馲(ㄌㄨㄛˋ)駝言馬腫背」者同樣可笑。

後來「少見多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譏諷人見識不廣,遇平常之事亦以為驚怪,如清代小說《孽海花》第一一回:「劍雲的論《公羊》,正當的很,也要聞而卻走,真是少見多怪了!」便是這個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譏諷人見識不廣,遇平常之事亦以為驚怪。

使用類別用在「見識淺陋」的表述上。

例句 小明真是少見多怪,連蟒蛇都沒見過。

這種事經常發生,沒什麼稀奇,你就別少見多怪了。

他這個人就是少見多怪,什麼事都大呼小叫,我們習慣了就好。

當小王看到車站內有情侶擁吻,竟然瞪大了眼睛,真是少見多怪。

她第一次看到水牛,驚喜萬分,大家都笑她是少見多怪的城市佬。

辨  識近義大驚小怪、失驚打怪、蜀犬吠日、粵犬吠雪反義司空見慣、見怪不怪「大驚小怪」及「少見多怪」都有對都事物表現了過份驚訝的意思。

「大驚小怪」側重於因反應過度而驚怪;「少見多怪」特指對平常的事物也覺得驚訝,側重於因見聞狹隘而驚怪。

大驚小怪少見多怪辨似例句○ㄨ看到母親今天化了妝,父親一副~的樣子,我忍不住笑了出來。

ㄨ○小明真是~,連蟒蛇都沒見過。

參考詞語見少怪多注  音ㄐㄧㄢˋ。

ㄕㄠˇ。

ㄍㄨㄞˋ。

ㄉㄨㄛ漢語拼音jiànshǎoguàiduō 釋  義晉.葛洪《抱朴子.內篇》:「夫所見少則所怪多,世之常也。

」 少不更事 參考詞語‧少不經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ㄠˋ。

ㄅㄨˋ。

ㄍㄥ。

ㄕˋ漢語拼音shàobùgēngshì釋  義更事,經歷世事。

「少不更事」指年紀輕,經歷世事少,欠缺經驗。

語本《晉書.卷六九.周顗列傳》。

典故說明西晉末年,外族入侵,懷、愍(ㄇㄧㄣˇ)兩帝先後被俘。

司馬睿(ㄖㄨㄟˋ)在王氏家族的支持下即位於建業(地約當今江蘇省江寧縣南),為晉元帝,建立東晉政權。

王氏家族因擁主有功,王導被任命為宰相,其族兄王敦亦受封為大將軍。

後來,司馬睿病死,王敦乘機起兵篡奪政權。

據《晉書.卷六九.周顗列傳》載,當時朝中的一位大臣溫嶠(ㄐㄧㄠˋ)為王敦辯解說:「王大將軍會這樣做一定是有原因的。

」周顗(ㄧˇ)則回答:「君少年未更事(你年紀輕,閱歷不足)。

要知道不是所有君王都能如堯舜般聖明,即使犯錯也是在所難免,為人臣者豈能因此就犯上作亂!」後來王敦雖然叛變失敗,但仍握有權勢,耿直的周顗開罪了他,於是被捕。

在被押解赴刑場途中,經過帝王祖廟,周顗破口大罵說:「王敦這個奸臣使國家傾危,生民塗炭,希望上天顯靈,讓他早點遭到報應!」話還沒說完,衙役便用戟(ㄐㄧˇ)搗得他滿口是血,但周顗並未顯露畏懼之色,仍從容自若地受刑。

「君少年未更事」一語,後來濃縮成「少不更事」,用來形容年紀輕,閱歷淺薄。

而「更事」一詞在晉朝之前已見於文獻。

據《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記載,曹操曾對人說:「吾預知當爾,非聖也,但更事多耳。

」意為:我能預知事情的發展,並不是因為我超凡入聖,不過是經歷世事豐富而已。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年紀輕,經歷世事少,欠缺經驗。

使用類別用在「年幼無知」的表述上。

例句 他自謙少不更事,其實做事很成熟穩重。

會惹出這些麻煩,都是因為他少不更事。

不要怪他少不更事,將來他會變得成熟的。

由於他少不更事,過去總是給自己的父母惹來許多麻煩。

孩子們少不更事,惹了不少麻煩,希望老師能多加開導。

我不放心把這麼重要的事,交代給幾個少不更事的人去辦。

青少年雖是少不更事,但想法亦有可取之處,我們應予以尊重。

新鮮人初入社會,少不更事,求職時很容易上當受騙,要十分小心。

當年他還是個少不更事的學生,經過這幾年的工作歷練,如今已經成為獨當一面的主管了。

辨  識近義乳臭未乾、羽毛未豐、初出茅廬反義老成持重、少年老成、老於世故 參考詞語少不經事注  音ㄕㄠˋ。

ㄅㄨˋ。

ㄐㄧㄥ。

ㄕˋ漢語拼音shàobùjīngshì 釋  義《何典.第三回》:「你們真是少不經事,只想抄近路!」 手不釋卷 參考詞語‧卷不輟手‧手不輟卷‧手卷不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ㄡˇ。

ㄅㄨˋ。

ㄕˋ。

ㄐㄩㄢˋ。

(變)。

ㄕㄡˇ。

ㄅㄨˊ。

ㄕˋ。

ㄐㄩㄢˋ漢語拼音shǒubùshìjuàn(變)shǒubúshìjuàn釋  義手裡總是拿著書卷。

形容人勤奮好學。

#語出三國魏.文帝《典論.自敘》。

典故說明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後,曹丕繼位為魏王,不久即竄位而自立為帝。

曹丕在政治的抱負和成就上雖遠不及曹操,但對於文學的重視,則不在其父之下,《典論.論文》所說:「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可見一斑。

又曹丕寫過許多的詩歌、散文、辭賦,其中《典論.論文》更是開我國文學批評的先河。

曹丕對於文學的愛好,實有家學淵源。

父親曹操不但是一代梟雄,也是著名的詩人;弟弟曹植的文采則更是不在話下,後人譽為「才高八斗」。

父子三人對建安文學的蓬勃,更是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曹丕在《典論.自敘》一文裡記述了父親曹操勤於治學,即使身在軍隊之中,軍務繁忙之際,仍隨時拿著書本閱讀,以充實自己,並常跟曹丕說,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學習容易、思慮專一,但等到長大,就容易忘記所學。

曹丕以父親的話自我勉勵,即使年長之後,仍舊不斷努力學習。

後來《典論.自敘》原文的「手不釋卷」成為一句成語,用來形容人勤奮好學。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勤奮好學。

使用類別用在「勤奮向學」的表述上。

例句 讀書手不釋卷固然好,但適時的休息也是很重要。

他一生酷愛讀書,就是躺在病床上,仍舊手不釋卷。

無論在何處,他總是手不釋卷,難怪學問如此淵博。

他看小說時就會手不釋卷,但對教科書卻興趣缺缺。

媽媽下定決心要學好英語,整天手不釋卷地朗讀著課文。

他年輕的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到了這把年紀,還是每天手不釋卷。

在捷運車上,看到許多人都手不釋卷,自己卻整日好閒,心中不免感到非常慚愧。

自從爸爸買了一套兒童百科全書後,弟弟整日手不釋卷,還拿裡面的問題來考我們。

他很會利用時間,不管是走路還是坐車,幾乎都是手不釋卷,所以功課一直名列前茅。

辨  識近義孜孜不倦、學而不厭反義一曝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參考詞語卷不輟手注  音ㄐㄩㄢˋ。

ㄅㄨˋ。

ㄔㄨㄛˋ。

ㄕㄡˇ。

(變)。

ㄐㄩㄢˋ。

ㄅㄨˊ。

ㄔㄨㄛˋ。

ㄕㄡˇ漢語拼音juànbùchuòshǒu(變)juànbúchuòshǒu 釋  義《梁書.卷三》:「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燃燭側光,常至戊夜。

」手不輟卷注  音ㄕㄡˇ。

ㄅㄨˋ。

ㄔㄨㄛˋ。

ㄐㄩㄢˋ。

(變)。

ㄕㄡˇ。

ㄅㄨˊ。

ㄔㄨㄛˋ。

ㄐㄩㄢˋ漢語拼音shǒubùchuòjuàn(變)shǒubúchuòjuàn 釋  義《晉書.卷五一》:「謐乃感激,就鄉人席坦受書,勤力不怠……後得風 疾,猶手不輟卷。

」手卷不釋注  音ㄕㄡˇ。

ㄐㄩㄢˋ。

ㄅㄨˋ。

ㄕˋ。

(變)。

ㄕㄡˇ。

ㄐㄩㄢˋ。

ㄅㄨˊ。

ㄕˋ漢語拼音shǒujuànbùshì(變)shǒujuànbúshì 釋  義宋.樓鑰《攻媿集.卷一○一》:「遂發憤進學,不半載,下筆成文,眾皆驚嘆。

自爾手卷不釋,博貫經史。

」 手忙腳亂 參考詞語‧手忙足亂‧腳忙手亂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ㄡˇ。

ㄇㄤˊ。

ㄐㄧㄠˇ。

ㄌㄨㄢˋ漢語拼音shǒumángjiǎoluàn釋  義形容做事慌亂,失了條理。

※#語或本《景德傳燈錄.卷一九.韶州雲門山文偃禪師》。

亦可形容十分忙碌的樣子。

△「七手八腳」 典故說明在所引典源中,禪師開示信眾,開悟須要及時,不能耽誤,切莫等到報應當頭,才如落入滾水鍋中的螃蟹那般忙亂慌張,即使生有八足也不管用。

這裡的「手腳忙亂」是忙亂慌張、舉止失措的意思。

後來成語演變作「手忙腳亂」。

常見於戲曲、小說中。

如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撲咚咚階下升衙鼓,諕的我手忙腳亂。

」《三俠五義》第九回:「眾人不知有何用處,只得按著吩咐的樣子盪起。

一個個手忙腳亂,整整鬧了一夜,方才盪得。

」均是同樣的用法。

而另在《五燈會元.卷一一.鎮州大悲和尚》中也可見到「手忙腳亂」一詞,此處有僧人問禪師,如何才是佛菩薩的大悲之境?禪師回答「手忙腳亂」,意思是佛菩薩為救度眾生痛苦,因此十分忙碌,這種心境即是大悲之境。

這裡的「手忙腳亂」則是指十分忙碌的意思。

這個意思今日較為罕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做事慌亂,失了條理。

使用類別用在「慌亂無章」的表述上。

例句 時間快到了,他才手忙腳亂地準備出門。

看你手忙腳亂的樣子,還是讓別人來做吧!老師今天臨時隨堂抽考,嚇得同學們手忙腳亂。

他一會兒發燒,一會兒肚子痛,弄得全家人手忙腳亂。

明天一早就要出門了,現在先把需要的東西準備好,免得到時候手忙腳亂。

辨  識近義七手八腳、應接不暇、不知所措、手足無措、張皇失措反義從容不迫、不慌不忙、有條不紊「七手八腳」及「手忙腳亂」都有緊張慌亂的意思。

「七手八腳」側重於人多手雜,用在很多人做同一件事的時候;「手忙腳亂」側重於沒有條理地忙亂,一個人或很多人一起時都可用。

七手八腳手忙腳亂辨似例句○○老王忽然昏倒了,鄰居們~地把他扶到騎樓下休息。

ㄨ○看你~的樣子,還是讓別人來做吧! 參考詞語手忙足亂注  音ㄕㄡˇ。

ㄇㄤˊ。

ㄗㄨˊ。

ㄌㄨㄢˋ漢語拼音shǒumángzúluàn 釋  義《醒世恆言.卷二九》:「那廚夫聽見知縣早來,恐怕臨時誤事,隔夜就手忙足亂收拾。

」腳忙手亂注  音ㄐㄧㄠˇ。

ㄇㄤˊ。

ㄕㄡˇ。

ㄌㄨㄢˋ漢語拼音jiǎomángshǒuluàn 釋  義《朱子語類.卷一四》:「若是不先知得這道理,到臨事時便腳忙手亂,豈能慮而有得!」《英烈傳.第七九回》:「驚得舌吐頭搖,腳忙手亂。

」 手足無措 參考詞語‧手腳無措‧手足失措‧手足靡措‧無所措手‧莫措手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ㄡˇ。

ㄗㄨˊ。

ㄨˊ。

ㄘㄨㄛˋ漢語拼音shǒuzúwúcuò釋  義「不知所措」之「措」,典源作「錯」。

「錯」通「措」。

「手足無措」指手腳無處安放。

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語本《論語.子路》。

△「不知所措」、「六神無主」、「名正言順」 典故說明《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有一段記載:衛靈公死後,衛人立蒯聵(ㄎㄨㄞˇ ㄎㄨㄟˋ)之子輒,是為出公。

這一年六月,趙鞅將蒯聵納於衛國的戚地,與輒對立。

直到出公五年,衛君輒始終違抗父親蒯聵,諸侯們屢次以這件事責備衛國。

這時孔子門人子路等多在衛國任職,衛君輒想要請孔子主政。

此刻蒯聵已在晉人的協助下回國,佔領了戚邑,父子相峙不下,盡失其應有的風度。

在這種情形下,孔子自然不願為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君主效力。

他向子路陳述「正名」的道理,說:「名分不正,所說的話就不合道理;說的話不合道理,事情就做不成;事情都做不成,當然安上治民的禮、移風易俗的樂就無法產生;禮樂不能產生,刑罰就因失去依據而不能輕重適中;刑罰失當,人民舉手投足都容易犯錯,就會惶恐終日,不知如何安放手腳。

」孔子所講的此一席話,見於《論語.子路》。

後來「手足無措」這句成語,就從孔子所說的「民無所錯其手足」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使用類別用在「驚懼恐慌」的表述上。

例句 喜歡朝令夕改的主管,常常使得下屬手足無措。

突遇家中變故,誰都難免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

今天上課時,老師突然請他發表意見,讓他手足無措。

事情發生得太突然了,他被嚇得愣在當場,手足無措。

這結果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所以個個都顯得手足無措。

他記得初當老師時,第一次作家庭訪問,緊張得手足無措。

接到這突如其來的驚喜,沒有心裡準備,反倒教我手足無措。

老師突然宣布下一節課要考試,學生們面面相覷,手足無措。

平日養成應變的能力,才不會在遇到事情時手足無措、失去方寸。

面對記者咄咄逼人的質疑,只見他頻頻拭汗,顯得有些手足無措。

辨  識近義六神無主、束手無策、不知所措、手忙腳亂、張皇失措、驚慌失措反義從容不迫、泰然自若、應付自如、臨危不亂「手足無措」及「六神無主」都是用於形容惶恐不安的樣子。

「手足無措」用於形容行為舉止的慌亂;「六神無主」用於形容心理狀態的慌亂。

手足無措六神無主辨似例句○ㄨ面對記者咄咄逼人的質疑,只見他頻頻拭汗,顯得有些~。

ㄨ○我現在~,腦筋一片空白,沒辦法回答你的問題。

參考詞語手腳無措注  音ㄕㄡˇ。

ㄐㄧㄠˇ。

ㄨˊ。

ㄘㄨㄛˋ漢語拼音shǒujiǎowúcuò 釋  義《金瓶梅.第四八回》:「府尹胡師文,見了上司批下來,慌得手腳無措。

」手足失措注  音ㄕㄡˇ。

ㄗㄨˊ。

ㄕ。

ㄘㄨㄛˋ漢語拼音shǒuzúshīcuò 釋  義唐.韓愈〈為韋相公讓官表〉:「承命震駭,心神靡寧,顧已慚靦,手足失措。

」《三國演義.第八五回》:「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手足靡措注  音ㄕㄡˇ。

ㄗㄨˊ。

ㄇㄧˊ。

ㄘㄨㄛˋ漢語拼音shǒuzúmícuò 釋  義《逸周書.卷九》:「今爾執政小子惟以貪諛為事,不懃德以備難。

下民胥怨,財力單竭,手足靡措。

」無所措手注  音ㄨˊ。

ㄙㄨㄛˇ。

ㄘㄨㄛˋ。

ㄕㄡˇ漢語拼音wúsuǒcuòshǒu 釋  義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一六》:「向來所居為奇貨者,一旦喪氣失志,無所措手矣。

」莫措手足注  音ㄇㄛˋ。

ㄘㄨㄛˋ。

ㄕㄡˇ。

ㄗㄨˊ漢語拼音mòcuòshǒuzú 釋  義《明史.卷一八六》:「天下嗷嗷,莫措手足,致古今罕見之災,交集數月以內。

」 手無寸鐵 參考詞語‧手無寸刃‧手無尺鐵‧身無寸鐵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ㄡˇ。

ㄨˊ。

ㄘㄨㄣˋ。

ㄊㄧㄝˇ漢語拼音shǒuwúcùntiě釋  義「手無寸鐵」之「鐵」,典源作「刃」。

手上沒有短小鋒利的武器。

形容手上沒有拿任何武器。

語本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一○.楊香搤虎》。

△「赤手空拳」 典故說明「手無寸鐵」原作「手無寸刃」。

《異苑》一書所記皆神話傳說之事,其中記載晉代一則故事:住在順陽南鄉的楊豐和兒子楊香在田裡收割穀物時,被出沒的老虎給咬住,年僅十四歲的楊香,手上沒有拿任何短小鋒利的武器,直接捉住老虎的脖子,結果救了父親一命。

刃就是鐵器,所以後來從這裡演變成「手無寸鐵」這句成語,用來形容手上沒有拿任何武器。

另外在較早的文獻漢朝李陵〈答蘇武書〉:「兵盡矢窮,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爭為先登。

」已可見到「人無尺鐵」一詞,意思是說:士兵傷亡慘重,箭矢也用完了,手上連一件短小的武器也沒有,還是奮勇爭先上前殺敵。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手上沒有拿任何武器。

使用類別用在「沒有武器」的表述上。

例句 對方來勢洶洶,我們手無寸鐵,先退了再說吧!這些匪徒何等可惡!連手無寸鐵的老百姓都不放過!為了保護家園,我們就是手無寸鐵也要和強盜們對抗。

警察手無寸鐵地對抗歹徒,最後使出擒拿術,才制服了歹徒。

辨  識近義赤手空拳、隻手空拳反義披堅執銳、荷槍實彈「手無寸鐵」及「赤手空拳」都有手裡空無一物的意思。

「手無寸鐵」側重於爭鬥時,專指沒拿武器;「赤手空拳」則用於任何毫無憑藉的情況下,適用範圍較廣。

手無寸鐵赤手空拳辨似例句○ㄨ這些匪徒何等可惡!連~的老百姓都不放過! ㄨ○他~地離開家鄉,經過一番打拼,如今總算事業有成。

參考詞語手無寸刃注  音ㄕㄡˇ。

ㄨˊ。

ㄘㄨㄣˋ。

ㄖㄣˋ漢語拼音shǒuwúcùnrèn 釋  義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一○》:「順陽南鄉楊豐與息名香,於田獲粟,因為虎所噬,香年十四,手無寸刃,直搤虎頸,豐遂得免。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六》:「舜庭手無寸刃,乃弭首就擒。

」手無尺鐵注  音ㄕㄡˇ。

ㄨˊ。

ㄔˇ。

ㄊㄧㄝˇ漢語拼音shǒuwúchǐtiě 釋  義唐.劉長卿〈從軍.詩六首之一〉:「白刃兩相向,黃雲愁不飛。

手中無尺鐵,徒欲突重圍。

」身無寸鐵注  音ㄕㄣ。

ㄨˊ。

ㄘㄨㄣˋ。

ㄊㄧㄝˇ漢語拼音shēnwúcùntiě 釋  義《東周列國志.第一五回》:「廡下預伏壯士,突然殺出,將二人砍為數段。

雖有從人,身無寸鐵,一時畢命。

」 手舞足蹈 參考詞語‧足蹈手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ㄡˇ。

ㄨˇ。

ㄗㄨˊ。

ㄉㄠˋ漢語拼音shǒuwǔzúdào釋  義揮手舉足,舞動跳躍。

#語本《詩經.大序》。

後亦用「手舞足蹈」形容高興到了極點。

典故說明《詩經》是最早的詩歌總集。

採集從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朝廷樂章,分為風、雅、頌三大類。

今日留傳的《詩經》序文,有大序、小序之分,大序置於十五國風之前,論述詩歌的產生、功能及體制等;小序則置於各詩篇首,說明各詩的主旨及背景。

大序說:詩,是志趣的表現。

當心中的志趣用語言抒發出來,便成為詩。

但如果內心情感激動到用語言表達還覺得不足時,就會發出嘆息的聲音;當發出嘆息聲仍覺不足時,便會以吟詠的方式來抒發;以吟詠的方式猶感不足時,便會不知不覺地揮手舉足,舞動跳躍起來。

後來「手舞足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亦用來形容高興到了極點。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揮手舉足,舞動跳躍。

使用類別用在「揮舞躍動」的表述上。

例句 小孩子往往會邊看著電視,邊學著歌星手舞足蹈。

看到小女兒在舞蹈教室裡手舞足蹈的樣子,她不禁露出欣慰的微笑。

孫子一回來,爺爺最高興向他們講他年輕時的故事,有時還配合著手舞足蹈。

二語義說明形容高興到了極點。

使用類別用在「喜悅歡樂」的表述上。

例句 當連續假被確定後,全辦公室的人都興奮得手舞足蹈。

一看見同學被嚇到,躲在樹後的他,手舞足蹈地又叫又跳。

知道兒子考上大學,這對父母不禁高興得手舞足蹈,笑聲連連。

大家一聽說閻王老師今天的考試取消了,都高興得手舞足蹈起來。

辨  識近義喜不自勝、載歌載舞、興高采烈、歡欣鼓舞、樂不可支反義怏怏不樂、垂頭喪氣、悶悶不樂、鬱鬱寡歡、椎心泣血 參考詞語足蹈手舞注  音ㄗㄨˊ。

ㄉㄠˋ。

ㄕㄡˇ。

ㄨˇ漢語拼音zúdàoshǒuwǔ 釋  義《孟子.離婁上》:「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聊齋志異.卷一二》:「聞者欠伸屢作,欲睡欲遁;而誦者足蹈手舞,茫不自覺。

」 升堂入室 參考詞語‧入室升堂‧登堂入室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ㄥ。

ㄊㄤˊ。

ㄖㄨˋ。

ㄕˋ漢語拼音shēngtángrùshì釋  義登上大廳,進入內室。

比喻學問或技藝循序漸進,而達到高深的境界。

語本《論語.先進》。

典故說明子路是孔子的重要弟子之一,他富於政治長才,名列孔門四科中的政事科。

子路的個性輕率衝動,好逞血氣之勇,卻又感情真摯,事親至孝。

所以孔子對這位弟子的個性是又喜愛、又責備。

有次子路彈瑟,被孔子聽到了,孔子覺得樂音中充滿了肅殺之氣,聽來很不祥和,就不太高興地說:「子由彈瑟,不合雅頌,為什麼會出自我的門下?」孔子對子路的批評傳到其他弟子耳中,以為孔子不喜歡子路,對待子路不免輕蔑起來。

孔子知道後,又說道:「仲由的學問啊,已經有相當的成就,只是還沒有達到最精奧的境地。

就好像一個人從外頭進到屋子裡,雖然登上了大廳,但尚未進入內室。

」後來「升堂入室」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學問或技藝循序漸進,而達到高深的境界。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指進入屋內。

使用類別用在「直入屋內」的表述上。

例句 那小偷竟然敢在白天升堂入室,翻箱倒櫃洗劫一空。

喂!老王!因為看到你家大門沒關,所以我就升堂入室,直接進來了。

二語義說明比喻學問或技藝循序漸進,而達到高深的境界。

使用類別用在「學藝精進」的表述上。

例句 我的棋藝才剛入門,若想升堂入室,可是還差得遠呢!據現場專家說,他的琴藝已經達到升堂入室的地步了。

我這點學問只能望夫子門牆,要想升堂入室,得更努力。

他剛得一個學術小獎,就以為自己的學問已到升堂入室的境界,目中無人,簡直是夜郎自大。

辨  識近義登峰造極、精益求精反義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參考詞語入室升堂注  音ㄖㄨˋ。

ㄕˋ。

ㄕㄥ。

ㄊㄤˊ漢語拼音rùshìshēngtáng 釋  義《孔子家語.卷三》:「蓋入室升堂者,七十有餘人,其孰為賢?」《繡襦記.第二齣》:「晨昏激昂,務乾乾惕勵心收放。

效先儒入室升堂,淑諸人鑿壁懸梁。

」登堂入室注  音ㄉㄥ。

ㄊㄤˊ。

ㄖㄨˋ。

ㄕˋ漢語拼音dēngtángrùshì 釋  義《漢書.卷三○》:「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

如孔氏之門人用賦也,則賈誼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七》:「乘其愛看之時,急覓傳奇之有情節、小說之無破綻者,聽其翻閱,則書非書也,不怒不威,而引人登堂入室之明師也。

」 水到渠成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ㄨㄟˇ。

ㄉㄠˋ。

ㄑㄩˊ。

ㄔㄥˊ漢語拼音shuǐdàoqúchéng釋  義水流過處自然成渠。

比喻事情自然發展,結果自成。

※#語或出宋.蘇軾〈答秦太虛書〉其四。

後亦用「水到渠成」比喻事情條件完備則自然成功,不須強求。

△「水到魚行」、「瓜熟蒂落」 典故說明「水到渠成」的意思是指有水湧入,自可成為溝渠。

這句成語,流行甚早,宋代蘇東坡在他給好友秦太虛的信中就用過。

在信裡,蘇東坡提到剛被貶到黃州的時候,連薪水都中斷了,家裡人口又多,弄得他頗為煩憂。

後來覺得非痛下決心節省不可。

他就仿老友賈耘的方法,每月初一從儲蓄中拿出四千五百錢,分成三十份,每份一百五十錢。

然後將它們懸掛在屋梁上,每天清晨,用畫叉挑取一份,就叫人把叉給藏起來。

這一百五十錢就是一天的花用,如有剩下,就存入大竹筒中,用來作為招待客人的費用。

這樣一來,算算自己原有的儲蓄,大概還可以支撐個一年多。

至於一年多以後,再另作打算,反正水到渠成,不必眼前先作考慮。

有了這樣安排後,胸中為之一寬,並無其他可煩惱之事。

蘇東坡這裡使用「水到渠成」的意思,應該有「結果自然來」或「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意思,所以才會說眼前先擔心也沒用,是種豁然的生活態度。

他在〈與章子厚參政書〉中說:「然俗所謂水到渠成,至時亦必自有處置,安能預為之愁煎乎?」用的也是這個意思。

這句成語的意思也可以用來比喻事情條件完備則自然成功,不須強求,是今天比較常見的用法。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事情自然發展,結果自成。

使用類別用在「自然成功」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倆相戀多年,如今水到渠成,步上紅毯。

別急!別急!這件事老天自有安排,日後必然水到渠成,咱們別先煩惱了。

這個問題目前雖然沒辦法解決,但等將來技術提高時,自然會水到渠成的。

二語義說明比喻事情條件完備則自然成功,不須強求。

使用類別用在「自然成功」的表述上。

例句 他從副署長升任署長,正是水到渠成,理所當然。

以他的人緣和能力,此次升任經理,是水到渠成的事。

這件事且讓我們先布局,待條件成熟後,自然水到渠成。

他平日表現就很出色,今天能有這種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我們對於簽定合約,事前做了很多準備,水到渠成,完成手續。

對這個計畫案,我們已經做好萬全的準備,現在就等水到渠成了。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兩個成語是告訴我們,平日的努力非常是重要的。

如今半導體市場一片榮景,政府長久以來鼓勵高科技產業政策已經收到了水到渠成的功效。

辨  識近義瓜熟蒂落、迎刃而解反義、一波三折「水到渠成」及「瓜熟蒂落」都有事情自然成功的意思。

「水到渠成」側重於順勢而成;「瓜熟蒂落」側重於時機成熟。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辨似例句○ㄨ對這件事情,我們已經做好萬全準備,現在就等~。

ㄨ○青少年時代的努力,就是在奠定基礎,一旦時機來到,就會~,獲得成功。

水滴石穿 參考詞語‧滴水石穿‧滴水穿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ㄨㄟˇ。

ㄉㄧ。

ㄕˊ。

ㄔㄨㄢ漢語拼音shuǐdīshíchuān釋  義滴水久了可使石穿。

比喻持之以恆,事必有成。

語本《尸子》。

後亦用「水滴石穿」比喻小問題日積月累也會成為大問題。

△「繩鋸木斷」 典故說明尸子,名佼,春秋末年時候的思想家。

曾為商鞅的門下客,後來商鞅遭車裂,尸子避禍入蜀,終老一生。

《尸子》一書原有二十篇,學說綜合儒、墨、名、法四家,後來全書散佚,今本只剩十二篇。

《尸子》書中提到:「水,雖然不是鑽石頭的鑽子,但是可以把石頭滴穿;繩子,雖然不是用來鋸木頭的鋸子,但是只要不停的在木頭上來回磨擦,同樣可以把木頭切斷。

」這是長時間累積下來的結果。

後來「水滴石穿」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持之以恆,事必有成。

但也可用來比喻小問題日積月累也會成為大問題。

例如在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記載一個故事:張乖崖當崇陽令時,因為發現管理府庫的官吏夾帶一文錢出來,於是判處杖刑,但是他不服,張乖崖就提筆寫下判例:「雖然每天只偷一文錢,但一千天之後就有一千文錢,日積月累就會變成為數可觀的一筆錢,就像用繩子磨擦木頭久了也會斷,水不間斷的滴在石頭上也會有穿透的一天。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滴水久了可使石穿。

使用類別用在「自然現象」的表述上。

例句 各位看簷下這塊石板都被雨水滴出洞來了,真是水滴石穿的最佳印證。

這岩穴頂上的水滴個不停,千百年來水滴石穿,把地面上弄得坑坑疤疤。

二語義說明比喻持之以恆,事必有成。

使用類別用在「意志堅定」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事要成功就得有水滴石穿的精神。

要是沒有水滴石穿的耐心,這事怎麼可能完成?他辛苦了好幾年,終於水滴石穿,完成這部鉅著。

老師在畢業紀念冊題下:「堅持不懈,水滴石穿。

」他認為談戀愛要有水滴石穿的功夫,磨久了自然會有成果。

天下無難事,只要你有恆心,自然水滴石穿,獲得最後成功。

辨  識近義心堅石穿、有志竟成、跬步千里、磨杵成針、鍥而不捨、繩鋸木斷、精衛填海反義一暴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半途而廢 參考詞語滴水石穿注  音ㄉㄧ。

ㄕㄨㄟˇ。

ㄕˊ。

ㄔㄨㄢ漢語拼音dīshuǐshíchuān 滴水穿石注  音ㄉㄧ。

ㄕㄨㄟˇ。

ㄔㄨㄢ。

ㄕˊ漢語拼音dīshuǐchuānshí 水落石出 參考詞語‧水涸石出‧水清石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ㄨㄟˇ。

ㄌㄨㄛˋ。

ㄕˊ。

ㄔㄨ漢語拼音shuǐluòshíchū釋  義冬季水位下降,使石頭顯露出來。

形容水枯季節的自然景色。

※語或出宋.歐陽修〈醉翁亭記〉。

後用「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經過澄清而後真相大白。

△「水清石見」 典故說明醉翁亭位於滁州(今安徽省滁縣)城西南瑯琊山兩峰之間,為山僧智仙所築。

〈醉翁亭記〉就是歐陽修遊賞醉翁亭後所寫下的一篇文章,文中描寫出山林四季變化的景色:春季有野花幽香,夏季有綠樹繁茂而成一片濃蔭,秋季風聲蕭瑟而霜色瑩潔,冬季水枯而石頭盡露。

朝暮之間的景色變化,加以四季的不同景色,使得遊賞於醉翁亭中的快樂顯得無窮無盡。

「水落石出」或許就是從本文摘出的一個成語。

因為水位低,本來沉於水底的石頭逐一浮露出來,石頭猶如原被遮掩的真相,所以這句成語就被用於比喻事情經過澄清而後真相大白。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事情經過澄清而後真相大白。

使用類別用在「真相顯露」的表述上。

例句 事實既已水落石出,謠言當然不攻自破。

這事別有蹊蹺,我非得把它弄個水落石出不可。

這件奇案,舉國轟動,警方一定會查個水落石出。

這件無頭公案,經過一番調查,事情真相總算水落石出了。

你既然是無辜的,將來事情一旦水落石出,就會還你清白,何必擔心? 辨  識近義水清石見、真相大白、圖窮匕見 參考詞語水涸石出注  音ㄕㄨㄟˇ。

ㄏㄜˊ。

ㄕˊ。

ㄔㄨ漢語拼音shuǐhéshíchū 釋  義宋.歐陽修〈菱谿石記〉:「每歲寒霜落,水涸而石出。

」水清石出注  音ㄕㄨㄟˇ。

ㄑㄧㄥ。

ㄕˊ。

ㄔㄨ漢語拼音shuǐqīngshíchū 釋  義明.華陽散人《鴛鴦針.楔子》:「在下還說個暗中害人成己的,後來水清石出,弄得自家功名也無,險些死無葬身之地。

」 水泄不通 參考詞語‧水息不通‧水泄不漏‧水洩不通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ㄨㄟˇ。

ㄒㄧㄝˋ。

ㄅㄨˋ。

ㄊㄨㄥ漢語拼音shuǐxièbùtōng釋  義一點水也無法泄漏,形容包圍得極為嚴密。

※語或本《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五.伍子胥變文》。

後亦用「水泄不通」形容擁擠不堪。

典故說明「水泄不通」就是連一點水都無法泄漏。

春秋時楚平王荒淫無道,娶太子建的妻子為妃,並把太子建遠派北方。

忠臣伍奢直言忠諫無效,反被指有謀叛之心而遭囚禁,他的大兒子伍尚後來也被騙就逮,只有小兒子伍員(伍子胥)機警逃脫。

楚平王在殺了伍奢、伍尚後,頒布一道詔書:「逆賊伍奢、伍尚已處死,唯有伍子胥逃走。

凡能活捉伍子胥的人,賞金千斤,封邑萬戶;如有收容縱放的,全家處斬。

」詔書一下,到處布滿重兵,防備得極為嚴密,猶如一點水也無法泄漏。

後來「水泄不通」這個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包圍得極為嚴密,或形容擁擠不堪。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包圍得極為嚴密。

使用類別用在「包圍周密」的表述上。

例句 軍營四周,佈滿崗哨,防備之周密,幾乎水泄不通。

聽說歹徒就躲在這間屋子裡,警方立即動員所有警力將四周圍得水泄不通。

儘管層層門禁已把倉庫封鎖得水泄不通,歹徒依然能在一夕之間,就把庫藏搜刮一空,的確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二語義說明形容擁擠不堪。

使用類別用在「人群密集」的表述上。

例句 這場演唱會的聽眾真是人山人海,把整個會場擠得水泄不通。

每年元宵節,到寺裡賞燈的人潮,總把這條山道擠得水泄不通。

每當逢年過節,高速公路的車潮便會擠得水泄不通,寸步難行。

這位巨星一出機場,眾多歌迷立即蜂擁而上,形成一堵人牆,把他圍得水泄不通。

辨  識近義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反義暢通無阻 參考詞語水息不通注  音ㄕㄨㄟˇ。

ㄒㄧˊ。

ㄅㄨˋ。

ㄊㄨㄥ漢語拼音shuǐxíbùtōng 釋  義《西遊記.第七七回》:「只見那過去、未來、見在的三尊佛像與五百阿羅漢、三千揭諦神,佈散左右,把那三個妖王圍住,水息不通。

」水泄不漏注  音ㄕㄨㄟˇ。

ㄒㄧㄝˋ。

ㄅㄨˋ。

ㄌㄡˋ。

(變)。

ㄕㄨㄟˇ。

ㄒㄧㄝˋ。

ㄅㄨˊ。

ㄌㄡˋ漢語拼音shuǐxièbùlòu(變)shuǐxièbúlòu 釋  義《金瓶梅詞話.第四回》:「鄆哥道:『你正是馬蹄刀水杓裡切菜—水泄不漏,半點兒也沒多落在地。

直要我說出來,只怕賣炊餅的哥哥發作!」水洩不通注  音ㄕㄨㄟˇ。

ㄒㄧㄝˋ。

ㄅㄨˋ。

ㄊㄨㄥ漢語拼音shuǐxièbùtōng 釋  義《初刻拍案驚奇.卷八》:「無數糧船,阻塞住河路,自青年舖直到靈口,水洩不通。

」《東周列國志.第六七回》:「各姓分守城門,以拒慶封,防止嚴密,水洩不通。

」 水性楊花 參考詞語‧楊花水性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ㄨㄟˇ。

ㄒㄧㄥˋ。

ㄧㄤˊ。

ㄏㄨㄚ漢語拼音shuǐxìngyánghuā釋  義水性隨勢而流,楊花隨風飄飛散落。

比喻女子用情不專,淫蕩輕薄。

※語或本《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小孫屠.第九齣》。

典故說明「水性楊花」典源作「楊花水性」。

水的性質是隨勢而流,沒有一定的形狀,楊花則隨風飄飛,沒有一定停留的地方,又因兩者外觀柔弱,因此常和女性聯想在一起,用以形容她們用情不專,性情淫蕩。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小孫屠.第九齣》中,女主角李瓊美婚後與人私通,姦情被其小叔發覺,李瓊美矢口否認,因此其小叔形容她是楊花水性,要她別再扭捏做態,趕快承認自己的罪行。

後來「水性楊花」就用來比喻女子用情不專,淫蕩輕薄。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女子用情不專,淫蕩輕薄。

使用類別用在「女子淫亂」的表述上。

例句 她那水性楊花的個性,讓男友決定和她分手。

水性楊花的女子,用情不專,你不必對她認真。

因為愛上的是一個水性楊花的女人,讓他痛苦不堪。

外表文靜的她,沒想到會是一個用情不專、水性楊花的女子。

水性楊花的女子固然不好,但用情不專的男子,也當受到鄙薄。

辨  識近義人盡可夫反義三貞九烈 參考詞語楊花水性注  音ㄧㄤˊ。

ㄏㄨㄚ。

ㄕㄨㄟˇ。

ㄒㄧㄥˋ漢語拼音yánghuāshuǐxìng 釋  義《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小孫屠》:「你休得強惺惺,楊花水性無憑準。

」《官場現形記.第四三回》:「那愛珠又是堂子裡出身,楊花水性。

」 水深火熱 參考詞語‧水深火烈‧水火深熱‧火熱水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ㄨㄟˇ。

ㄕㄣ。

ㄏㄨㄛˇ。

ㄖㄜˋ漢語拼音shuǐshēnhuǒrè釋  義處在深水熱火中。

比喻處境非常艱困、痛苦。

語本《孟子.梁惠王下》。

△「火熱湯沸」、「簞食壺漿」 典故說明戰國時燕國內亂,齊國乘機攻打燕國,燕國邊防毫不抵抗,結果大敗。

這時有人勸齊宣王占領燕國,也有人勸他不要占領。

齊宣王覺得吞併燕國是天意,但孟子對他說:「這不是天意,而是民心!如果您吞併燕國,燕國人民喜悅快樂,那麼您就吞併它,就像武王伐紂一樣。

如果您吞併燕國,燕國人民不喜悅快樂,那麼您就不要吞併它,就像文王時,因為紂還有賢臣,所以文王不伐紂一樣。

今天以萬乘大國去征伐另外一個萬乘大國,對方人民所以捧著食物、飲水前來迎接,必定是渴盼來軍能解救他們於水深火熱中。

假如來軍不但不能解救他們,反而使他們陷入更大的痛苦中,我看他們逃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會來歡迎來軍去占領他們的國家?」後來「水深火熱」這句成語,就是從這裡演變出來,比喻處境非常艱困、痛苦。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處境非常艱困、痛苦。

使用類別用在「艱難困苦」的表述上。

例句 農民生活已水深火熱了,還要對他們怎樣?想起那段水深火熱的日子,真是不堪回首。

我們要求生存,就算是水深火熱中也要掙扎。

沒經過水深火熱的磨練,那算得了是條漢子?這樣的政策不是要把百姓推入水深火熱中嗎?那幾年盜匪叢起,日子說是水深火熱也不為過。

因為長期的內戰,讓該地區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暴政猛於虎,搞得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主政者仍未覺醒。

我剛入伍的那段日子,因為不習慣,每天過得像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辨  識近義生靈塗炭反義安居樂業、安和樂利 參考詞語水深火烈注  音ㄕㄨㄟˇ。

ㄕㄣ。

ㄏㄨㄛˇ。

ㄌㄧㄝˋ漢語拼音shuǐshēnhuǒliè 釋  義明.朱之瑜〈留侯像贊.三首之一〉:「賢君仍作,善政猶存,則摧陷之者難為功;若水深火烈,則廓清之者易為力。

」水火深熱注  音ㄕㄨㄟˇ。

ㄏㄨㄛˇ。

ㄕㄣ。

ㄖㄜˋ漢語拼音shuǐhuǒshēnrè 釋  義明.海瑞〈禁革積弊告示〉:「今非違道以干百姓之譽,非借此訐人之短,赤子如在水火深熱中,如將入井。

」火熱水深注  音ㄏㄨㄛˇ。

ㄖㄜˋ。

ㄕㄨㄟˇ。

ㄕㄣ漢語拼音huǒrèshuǐshēn 釋  義《花月痕.第五○回》:「我算什麼,明相國不動聲色,卻出斯民於火熱水深,措天下於泰山磐石。

」清.鄭廉〈豫變紀略序.其一〉:「竊念啟、正二十餘年中,始而黨錮,繼而誅鋤,積而為旱蝗、饑饉、疫癘、兵戈之變,天中片壤,不啻火熱而水深。

」 水乳交融 參考詞語‧交融水乳‧水乳之合‧水乳之契‧水乳相和‧水乳相資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ㄨㄟˇ。

ㄖㄨˇ。

ㄐㄧㄠ。

ㄖㄨㄥˊ漢語拼音shuǐrǔjiāoróng釋  義水與乳融合在一起。

比喻彼此關係密切,契合無間。

※語或本《高僧傳.三集.卷一六.唐撫州景雲寺上恆傳》。

△「如膠似漆」 典故說明水和乳很容易混合,混了以後,就是乳水溶液,分不出乳或水了。

所以古人常用「水乳」來表示兩個人的關係密切投合。

例如佛經《最勝經》說:「上下和穆,猶如水乳。

」後來更有「水乳相資」的說法。

在《高僧傳》這部書裡提到了「上恆和尚」,說上恆大師到龍興寺後,和法真、靈祐、法、神湊、慧璡等人交往,大家的感情像「塤箎合韻,水乳相資」一般的融洽。

塤、箎是樂器名,合奏起來聲音最為搭配,就如同水、乳交融一般。

「水乳交融」的說法,可能就是從這裡演變出來。

清代《老殘遊記》第一九回提到老殘為了偵辦齊東村所發生的一件奇案,暗中命令手下許亮故意去結交凶嫌吳二。

許亮打聽到吳二常出現在土娼小金子家,於是就到土娼家,很快的和吳二混得水乳交融,進而將他逮捕歸案。

這「水乳交融」形容的就是感情很要好的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彼此關係密切,契合無間。

使用類別用在「契合無間」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倆原是青梅竹馬,如今結為夫妻自是水乳交融。

他倆婚前感情已是如膠似漆,婚後更是水乳交融。

老張跟小王一見如故,沒幾天兩人就水乳交融了。

他倆情投意合,水乳交融,是對人人稱羨的恩愛夫妻。

經過多年朝夕相處,同學間的感情已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

一位成功的作家就是要在作品中和讀者產生水乳交融的情感。

完善的制度,使得公司裡的領導幹部和員工的關係有如水乳交融。

畫家把人物和景色水乳交融的結合為一,充分顯現了天人合一的精神。

大家都做那麼久的朋友了,水乳交融或者說不上,但必定存有相當的默契。

她懷著感恩的心情來到這個山區小學教書,所以不久之後,就跟當地居民相處得水乳交融。

辨  識近義如膠似漆、形影不離、情投意合、渾然一體反義格格不入、勢不兩立、水火不容、反目成仇、水米無交、冰炭不容、針鋒相對、誓不兩立「水乳交融」及「如膠似漆」都是用來比喻關係密切。

「水乳交融」側重於形容關係融洽;「如膠似漆」側重於形容十分緊密。

水乳交融如膠似漆辨似例句○ㄨ一位成功的作家就是要在作品中和讀者產生~的情感。

ㄨ○他們夫妻倆燕爾新婚,~地終日形影不離。

參考詞語交融水乳注  音ㄐㄧㄠ。

ㄖㄨㄥˊ。

ㄕㄨㄟˇ。

ㄖㄨˇ漢語拼音jiāoróngshuǐrǔ 釋  義《冷眼觀.第一六回》:「你說的那番話雖然近理,究竟也未免太過慮了,莫說我們現在的君臣是一德一心交融水乳的時候,就是尋常辦事,亦不至於如此。

」水乳之合注  音ㄕㄨㄟˇ。

ㄖㄨˇ。

ㄓ。

ㄏㄜˊ漢語拼音shuǐrǔzhīhé 釋  義清.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卷四》:「藩與壽階少同里閈,後攜家邗上,壽階館於康山,蹤跡最密,談論經史,有水乳之合。

」水乳之契注  音ㄕㄨㄟˇ。

ㄖㄨˇ。

ㄓ。

ㄑㄧˋ漢語拼音shuǐrǔzhīqì 釋  義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五》:「至伏肘腋之間,而為心腹之大患,託水乳之契,而藏鉤距之深謀,則不知者或多矣。

」水乳相和注  音ㄕㄨㄟˇ。

ㄖㄨˇ。

ㄒㄧㄤ。

ㄏㄜˊ漢語拼音shuǐrǔxiānghé 釋  義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九》:「為文務使字字句句,俱從經史古文中來,而又不見其痕跡;水乳相和,一氣沖融,如蜂之釀蜜,蜜成不復辨其為何花之英也。

」水乳相資注  音ㄕㄨㄟˇ。

ㄖㄨˇ。

ㄒㄧㄤ。

ㄗ漢語拼音shuǐrǔxiāngzī 釋  義《高僧傳.三集》:「貞元初,徙居豫章龍興寺,與廬阜法真、……塤箎合韻,水乳相資。

」 失魂落魄 參考詞語‧失魂喪魄‧失魂蕩魄‧失魄亡魂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

ㄏㄨㄣˊ。

ㄌㄨㄛˋ。

ㄆㄛˋ漢語拼音shīhúnluòpò釋  義魂、魄,皆古人想像中一種能脫離人體而獨立存在的精神。

「失魂落魄」形容人極度驚慌或精神恍惚、失其主宰。

※語或出《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

△「魂不守舍」 典故說明「失魂落魄」指失落魂魄,形容人極度驚慌或精神恍惚。

其中「失魂」,見於漢.桓寬《鹽鐵論.誅秦》:「北略至龍城,大圍匈奴,單于失魂,僅以身免。

」文中描述當時漢軍大破匈奴的情景。

匈奴的首領單于像失了魂魄般,驚慌逃跑,才免於一死。

「失魂落魄」一語則見於《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這卷的內容提到倡家只是陪人喝酒賣笑,遣興解悶的地方。

但因為「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有人太過沉迷於聲色,才使倡家原本的功能變了質。

其中原文:「做姊妹的,飛絮飄花,原無定主;做子弟的,失魂落魄,不惜餘生。

」意思就是說:作妓女的,感情就像風中飛絮,本來就沒有一定的對象;尋花問柳的人,每天沉迷女色,精神恍惚,完全不顧自己的人生。

加上倡家老鴇不管天理,轉眼無情,常把人弄得傾家蕩產,敗名失德,喪軀隕命。

倡妓這個行業這才常被人說是無底之坑、不滿之井,變成了害人的地方。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極度驚慌或精神恍惚、失其主宰。

使用類別用在「驚懼恐慌」、「心神不定」的表述上。

例句 突來的一陣爆炸巨響,把所有人嚇得失魂落魄,驚慌失措。

聽到警察來了,那些聚賭的人全嚇得失魂落魄,四處逃散。

看他整天失魂落魄,無精打采的,或許是遭遇到什麼挫折吧!他每天失魂落魄,到處游走,彷彿在逃避什麼似的,令人生疑。

自從跟男朋友分手後,她就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終日以淚洗面。

小明一看到廚房冒出火花便失魂落魄地喊著:「失火了,大家快逃!」看他那失魂落魄的樣子真是令人難過,一定得想辦法勸他不可再消沉下去。

辨  識近義神魂顛倒、魂不附體、魂不守舍、魂飛魄散「失魂落魄」及「魂不守舍」都有精神恍惚的意思。

「失魂落魄」用在受了刺激的情況下;「魂不守舍」用在心裡有事或其他牽掛的情況下。

失魂落魄魂不守舍辨似例句○ㄨ小明一看到廚房冒出火花便~地喊著:「失火了,大家快逃!」 ㄨ○自從認識小美,小明每天~地無法專心工作,心裡只想著如何追求她。

參考詞語失魂喪魄注  音ㄕ。

ㄏㄨㄣˊ。

ㄙㄤˋ。

ㄆㄛˋ漢語拼音shīhúnsàngpò 釋  義元.張國賓《薛仁貴.第二折》:「哎喲兒也自從您投軍出外,我每日家少精也那無神,失魂喪魄。

」《紅樓夢.第九五回》:「這是寶玉的命根子。

因丟了,所以他是這麼失魂喪魄的。

」失魂蕩魄注  音ㄕ。

ㄏㄨㄣˊ。

ㄉㄤˋ。

ㄆㄛˋ漢語拼音shīhúndàngpò 釋  義《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二》:「行事最有義氣,待人常是真心。

所以人見了的,沒一個不失魂蕩魄在他身上。

」失魄亡魂注  音ㄕ。

ㄆㄛˋ。

ㄨㄤˊ。

ㄏㄨㄣˊ漢語拼音shīpòwánghún 釋  義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你道他一世兒為人,半世兒孤貧,氣忍聲吞,何日酬恩?則你也曾舉目無親,失魄亡魂。

」 失之交臂 參考詞語‧交臂失之‧失交臂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

ㄓ。

ㄐㄧㄠ。

ㄅㄧˋ漢語拼音shīzhījiāobì釋  義「失之交臂」,典源作「交臂失之」。

交臂,走路時胳膊相碰觸。

兩人擦肩而過,錯失見面的機會。

語本《莊子.田子方》。

後用「失之交臂」指錯失機會。

△「亦步亦趨」、「奔逸絕塵」、「望塵莫及」、「瞠乎其後」 典故說明「失之交臂」原作「交臂失之」。

顏淵在孔子弟子中最為賢良,雖然貧困,卻不受外在環境影響,依然奮發好學,在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裡,名列於德行科。

在《莊子.田子方》中,曾用他們師生為例,來說明道家自然無為的道理。

文章中記載了孔子和顏淵的一段對話。

顏淵認為孔子做什麼,他也跟著做什麼,但是卻發現某些地方是無法模仿、跟上腳步的,因此不解地向孔子請教。

孔子就向顏淵解釋:「那是因為我循自然運行的腳步前進,本來就沒有固定的一點。

你如果用一定的標準要來做比較,當然會和我手臂相擦而過,明明是擦身相近卻難以見面。

這就好像所尋找的對象已不在了,你卻拼命去找,和到已空無一人的市集中去買馬是一樣的,你怎麼買得到?」。

後來「失之交臂」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錯失機會。

出現「失之交臂」的書證如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一》:「用人者不務取其大而專取小知,則卓犖俊偉之材失之交臂矣。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錯失機會。

使用類別用在「錯失時機」的表述上。

例句 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你卻失之交臂,真是可惜!沒想到我去紐約找他,他卻回到臺灣,兩個人失之交臂,實在遺憾!這位歌唱家上次來演唱時,我失之交臂,這次的機會一定不能再錯過。

這位大師親自蒞校指導,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大家可不要失之交臂。

當年我在外交部時,幾次外調的機會都是失之交臂,回想起來真是遺憾! 辨  識近義坐失良機反義天假良緣 參考詞語交臂失之注  音ㄐㄧㄠ。

ㄅㄧˋ。

ㄕ。

ㄓ漢語拼音jiāobìshīzhī 釋  義《莊子.田子方》:「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與!」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三》:「士大夫好奇,往往為此輩所累。

即真仙真佛,吾甯交臂失之。

」失交臂注  音ㄕ。

ㄐㄧㄠ。

ㄅㄧˋ漢語拼音shījiāobì 釋  義宋.沈遼〈甲辰年五月十五日夜灃陽觀月〉:「悵余失交臂,萬里來天涯。

」 石破天驚 參考詞語‧天驚石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ˊ。

ㄆㄛˋ。

ㄊㄧㄢ。

ㄐㄧㄥ漢語拼音shípòtiānjīng釋  義形容樂器彈奏出來的聲音激越高亢,驚天動地。

語出唐.李賀〈李憑箜篌引〉。

後用「石破天驚」形容事物或言論新奇驚人。

典故說明李賀是唐朝的著名詩人,才氣極高,七歲能作詩,十五歲便成名,並以〈雁門太守行〉得到了韓愈的賞識。

李賀的創作方式也十分特別,據說他寫詩從不先命詩題,每與友人出遊,便命奴僕背著錦囊騎驢跟隨,靈感一來,他便趕緊寫下,投在囊中,等回家後再整理成篇。

李賀雖然詩譽日隆,但仕途上卻不甚順遂。

二十歲時應禮部試時受到排擠,其他考生認為他的父親名晉肅,應當避諱(「晉」、「進」二字同音),不得參加進士考試。

韓愈雖然為他作〈諱辯〉力爭,但李賀再也沒有應試。

後來他作了張徹的幕僚,二十六歲返鄉,二十七歲便以英年早逝,留下詩作二百餘首。

李賀的詩作內容深邃,種類繁多,以想像力豐富著稱,擅於鍛練字句,留下了許多千古佳句,後世稱為「詩鬼」。

如〈李憑箜篌引〉一詩中,他形容李憑彈奏箜篌的樂音,具有極大的震撼力,不但能使上古女媧用來補天的五色石因而碎裂,也讓上天為之震動,灑落滂沱的秋雨;連在夢中都被請到神山去教神嫗彈奏箜篌,那精妙的音律,連海中的魚、蛟都隨著樂聲而跳躍。

後來「石破天驚」被用來形容事物或言論新奇驚人。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樂器彈奏出來的聲音高亢激越。

使用類別用在「樂聲激昂」的表述上。

例句 會場響起一陣石破天驚的鼓聲,正式揭開大會序幕。

只聽到琵琶聲音越來越弱,突然石破天驚來個平地拔起,戛然而止。

二語義說明用來形容事物或言論新奇驚人。

使用類別用在「出乎意料」、「言語驚人」的表述上。

例句 橫貫公路的闢建工程,真是石破天驚的壯舉。

他那石破天驚的理論,果然讓大家啞口無言。

此語一出,有如石破天驚,在場眾人面面相覷!他對宇宙形成的看法,被喻之為自盤古開天以來,最石破天驚的怪論!「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榮絆此身」是杜詩中石破天驚的警語,令人深思。

今天像這樣一扭開關,電燈就亮的小動作,在當時卻是石破天驚的一件大事。

辨  識近義出人意表、擲地有聲、驚天動地反義平淡無奇、語不驚人 參考詞語天驚石破注  音ㄊㄧㄢ。

ㄐㄧㄥ。

ㄕˊ。

ㄆㄛˋ漢語拼音tiānjīngshípò 釋  義《冷眼觀.第二三回》:「瞎先生仍是那怕你天驚石破,怎當他酣睡如雷的一絲兒不應。

」清.查慎行〈荊州護國寺古鼎歌〉:「神焦鬼爛逃后羿,天驚石破愁皇媧。

」 史無前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ˇ。

ㄨˊ。

ㄑㄧㄢˊ。

ㄌㄧˋ漢語拼音shǐwúqiánlì釋  義指以往從未發生過。

語本《南齊書.卷四六.陸慧曉列傳》。

典故說明據《南齊書.卷四六.陸慧曉列傳》載,陸慧曉,南朝齊人,字叔明。

為人清高正直,不隨便與人結交。

被舉為秀才,歷官諸府行參軍,後因母親年老而求返家侍養,有十多年不任官職。

一直到南朝齊太祖蕭道成在劉宋輔政時,再度出任尚書殿中郎。

蕭道成登皇位後,仍引薦為官,一路轉任至右長史(相當於現在的祕書長或幕僚長,非常重要的官職)。

當時的左長史為謝朏,也是個才氣極高的人,十歲便能寫文章,有一揮而就的文才。

有一次太祖孫蕭子良便問臣下王融說:「我們府上所擁有的兩位輔佐人才,過去有誰可以相比擬嗎?」王融回答:「同時有兩個如此傑出的人才,這樣情形之前是不曾有的。

」後來「史無前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以往從未發生過。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以往從未發生過。

使用類別用在「首次出現」的表述上。

例句 這次地震造成了史無前例的傷亡。

這次空難造成的傷亡,可以說是史無前例。

游泳選手橫渡海峽的壯舉,真可說是史無前例。

我們今天享有的民主自由政治,在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事。

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對猶太人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屠殺行動。

這兩個對立的政權,正進行史無前例的會談,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

辨  識近義亙古未有、前所未有、絕無僅有、破天荒反義史不絕書 世態炎涼 參考詞語‧世俗炎涼‧炎涼世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ˋ。

ㄊㄞˋ。

ㄧㄢˊ。

ㄌㄧㄤˊ漢語拼音shìtàiyánliáng釋  義「世態」,指世俗情態。

語出唐.呂從慶〈偶興〉詩。

「炎涼」,即冷暖。

語出唐.白居易〈和答詩十首.和松樹〉。

「世態炎涼」比喻世俗情態反覆無常。

典故說明「世態炎涼」係由「世態」及「炎涼」二語組合而成。

「世態」是出自唐.呂從慶〈偶興〉詩。

呂從慶是唐汴州大梁人,字世膺,號豐溪漁叟。

在他這首〈偶興〉詩中,「吾亦陶彭澤,從來懶折腰」。

他自比為陶淵明,從不願為五斗米折腰。

閒時焚香、飲酒,是如此瀟灑自然,無欲自得。

世俗情態像雲一樣變幻多端,人情也像雪一樣容易消失不見,還不如與猿、鶴為伴,隱居不仕,逍遙自在。

「炎涼」則是出自唐.白居易〈和答詩十首.和松樹〉。

本來「炎涼」一詞早在南朝齊.謝朓〈同羇夜集〉詩中就已出現:「積念隔炎涼,驤言始今夕。

已對濁尊酒,復此故鄉客。

」不過此詩中的「炎涼」是指夏秋,「隔炎涼」是指隔了一年,而在白居易的這首詩中,「炎涼」是指冷暖,比喻小人的態度就像季節的轉變一樣,忽冷忽熱,反覆無常,才是後來「世態炎涼」的意思。

「世態炎涼」這個成語就是用來比喻世俗情態反覆無常。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世俗情態反覆無常。

使用類別用在「人情反覆」的表述上。

例句 如今我嘗盡世態炎涼,將一切都看淡了。

世態本炎涼,人情薄如紙,我如今是看透了。

這幾年,我歷盡了艱辛,也嘗盡了世態炎涼的滋味。

你別再怪那些朋友了,世態炎涼,自古如此,不足為奇。

作者若沒看盡世態炎涼,人情冷熱,怎能有如此深刻的人性描述?他得意時,門庭若市;失意時,門可羅雀。

這正是世態炎涼的最好寫照。

辨  識近義人情冷暖、世風澆薄反義患難與共 參考詞語世俗炎涼注  音ㄕˋ。

ㄙㄨˊ。

ㄧㄢˊ。

ㄌㄧㄤˊ漢語拼音shìsúyánliáng 釋  義宋.陳人傑〈沁園春.春事方濃〉:「風標如此清奇,嘆世俗炎涼真可悲。

」炎涼世態注  音ㄧㄢˊ。

ㄌㄧㄤˊ。

ㄕˋ。

ㄊㄞˋ漢語拼音yánliángshìtài 釋  義宋.王十朋〈湖邊懷劉謙仲〉:「往事蕭條誰共說,舊游零落我何堪?炎 (涼)世態從他變,生死交情秪自諳。

」《初刻拍案驚奇.卷九》:「那三夫人是個女流之輩,只曉得炎涼世態,那里管甚麼大道理,心裡怫然不悅。

」 世外桃源 參考詞語‧武陵世外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ˋ。

ㄨㄞˋ。

ㄊㄠˊ。

ㄩㄢˊ漢語拼音shìwàitáoyuán釋  義與世隔絕,開滿桃花的安樂土。

典出晉.陶潛〈桃花源記〉。

後用「世外桃源」比喻風景優美而人跡罕至的地方。

亦用於比喻心目中理想的世界。

△「豁然開朗」 典故說明這個成語出自晉朝陶潛所寫的〈桃花源記〉。

故事敘述在東晉太元年間,武陵縣有個漁夫,有一天沿著溪水划船捕漁,不知道划了多久,忽然到了一個開滿桃花、景色非常優美的地方。

漁夫心裡覺得十分驚訝,於是便繼續向前划。

到了溪水盡頭,他看到一座山,山下有個小小的洞口,洞口中好像透出一點點光亮,於是漁夫走下船,向那個洞口走去。

山洞起初非常狹窄,只能容許一人通過。

沒多久,他出了洞口,眼界頓時開闊明亮起來,出現了一座村子。

村裡的人來來往往,每個人的表情看起來都很快樂的樣子。

村裡的人看到漁夫也嚇了一跳,因為漁夫的穿著和他們大不相同。

於是,許多人圍攏過來,問漁夫從那裡來,並熱情地邀請漁夫到他們的家中作客。

在談話中,漁夫才知道原來他們並不曉得現在已經是晉朝了,他們的祖先在秦朝時為了躲避戰亂遷居來此,以後就再也沒有出去過了。

漁夫在桃花源住了幾天,想要回自己的家鄉。

村裡的人叮囑他不要告訴別人這裡的事情,漁夫承諾後,依著來時的路出去,並且刻意記住到桃花源的路,然後,他在溪邊找到自己的船,划回自己的家鄉。

一回到武陵縣,漁夫立刻到官衙告訴太守他所經歷的事情,太守也立刻派人跟隨漁夫去找桃花源,但是,卻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蹤跡了。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世外桃源」,用來比喻風景優美而人跡罕至的地方。

亦用於比喻心目中理想的世界。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風景優美而人跡罕至的地方。

使用類別用在「景致美好」的表述上。

例句 香格里拉是傳說中的世外桃源。

我這山居,遠離塵俗,可不像是世外桃源嗎?眼前這片景色如此安詳美麗,不就是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今晚住在這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中,終於可以睡個好覺了。

陽明山公園有如臺北市民的世外桃源,一入園區,塵囂一掃而空。

這山谷桃花盛開,落英繽紛,景色迷人,活像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茂密的竹林將村子與外界隔絕,因此顯得脫俗寧靜,大有世外桃源的味道。

每次到外婆家,小白村舍被青山綠水圍繞著,清靜而幽雅,總覺得那就是世外桃源。

二語義說明比喻心目中理想的世界。

使用類別用在「理想世界」的表述上。

例句 陶淵明所塑造的世外桃源,正是他心中理想世界的呈現。

心遠地自偏,我這頂樓的迷你園景就是我的世外桃源了。

每個人心中都希望有個理想世外桃源,來滿足現實的生活。

我要去尋找我自己的世外桃源,我將在那兒度過我的晚年。

世外桃源基本上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世界,我們到哪裡去找?這座小鎮雖然荒僻偏遠,但卻溫馨和睦,在我心目中,猶勝似世外桃源。

辨  識近義人間仙境、洞天福地、蓬萊仙境、烏托邦、別有天地反義人間地獄形音辨誤源,音ㄩㄢˊ。

水流的出處。

不可寫作「園」。

參考詞語武陵世外注  音ㄨˇ。

ㄌㄧㄥˊ。

ㄕˋ。

ㄨㄞˋ漢語拼音wǔlíngshìwài 釋  義清.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一》:「所居在邑之支塘,編竹為屋,環以疏籬,流水桃花,如武陵世外,興至一彈再鼓,餘韻悠然。

」 生不逢辰 參考詞語‧生不逢時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ㄥ。

ㄅㄨˋ。

ㄈㄥˊ。

ㄔㄣˊ漢語拼音shēngbùféngchén釋  義生得不是時候。

比喻遇不到好時機,命運坎坷。

語本《詩經.大雅.桑柔》。

△「生適逢辰」 典故說明《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大抵收錄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人民思想和情感。

〈大雅.桑柔〉一詩描述的是戰亂之中百姓的流離失所,以及蒼生憂傷哀痛的心情。

其中一段如此寫著:真是無限的悲痛啊!我思念著家園故土。

難道是生得不是時候,偏偏遇到了上天盛怒,降下了災禍。

天地之間無窮廣大,卻找不到一處可安身的所在啊!這首詩也有人以為是周厲王的大臣芮良夫諷刺厲王的詩,作者藉詩反映當時君王無道,小人掌權,人民陷於水深火熱的景況。

後來「生不逢辰」這句成語就從「我生不辰」詩句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遇不到好時機,命運坎坷。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遇不到好時機,命運坎坷。

使用類別用在「命運坎坷」的表述上。

例句 只可惜他生不逢辰,齎志以終。

雖然生不逢辰,但要死得其所。

屈原生不逢辰,終至投水而死。

他剛出生就遇上戰爭,真是生不逢辰。

這位作家利用寫作來抒發他生不逢辰的感慨。

缺乏言論自由的大環境,讓許多學者常常感嘆生不逢辰。

不檢討自己,卻總是怪自己生不逢辰,這種人不會有什麼成就。

黑暗的政治環境,使許多有志之士感到生不逢辰,無法施展抱負。

他雖然十分努力,可惜生不逢辰,惡劣的大環境迫使他走上失敗之途。

這是個自由競爭的社會,只有不斷進步才能出頭,不能藉口生不逢辰,來掩飾自己的懈怠。

辨  識近義時運不濟 參考詞語生不逢時注  音ㄕㄥ。

ㄅㄨˋ。

ㄈㄥˊ。

ㄕˊ漢語拼音shēngbùféngshí 釋  義漢.焦延壽《易林.卷一六》:「生不逢時,困且多憂,年衰老極,中心悲愁。

」《續孽海花.第四六回》:「可惜他生不逢時,若在康熙、乾、嘉時代,比較王漁洋、阮芸台真在伯仲之間。

」 生吞活剝 參考詞語‧活剝生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ㄥ。

ㄊㄨㄣ。

ㄏㄨㄛˊ。

ㄅㄛ漢語拼音shēngtūnhuóbō釋  義喜歡剽竊名士詩文,而遭人譏諷。

語本唐.劉肅《大唐新語.卷一三.諧謔》。

後用「生吞活剝」比喻做學問或學習某事,只一味襲用他人的經驗或成果,而不求甚解。

亦用於不加烹煮而食。

△「囫圇吞棗」 典故說明「生吞活剝」一語從字面來看,原本是將食物不加烹煮,直接吞食的意思。

這個成語最早被用在作品的借用。

唐朝李義府曾作一首詩:「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

自憐迴雪影,好取洛川歸。

」那時有棗強縣尉張懷慶,向來喜歡剽竊名士詩文,他就在這首詩的每一句前面,分別添加上「生情」、「出意」、「照鏡」、「時來」,變成:「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意裁雲作舞衣。

照鏡自憐迴雪影,時來好取洛川歸。

」當成自己的詩作。

雖然說詩歌的創作免不了會有重複或雷同的字句出現,但張懷慶這種直接照抄的情形卻引起人們的不滿。

由於王昌齡的詩句和郭正一的文辭在當時也經常被模仿、剽竊,因此人們便用「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來譏諷張懷慶的抄襲行徑。

後來「生吞活剝」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做學問或學習某事,只一味襲用他人的經驗或成果,而不求甚解。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做學問或學習某事,只一味襲用他人的經驗或成果,而不求甚解。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學習敷衍」的表述上。

例句 學習外國長處要考慮國情,生吞活剝地套用是不行的。

我哪懂什麼叫資料庫處理系統?我是生吞活剝地硬學。

這部電影的情節,根本就是把外國作品生吞活剝地抄襲過來。

這種生吞活剝式的學習方法,到底會有多少效果,值得大家考慮。

這文章太難,我又沒時間好好研讀,只好生吞活剝先死記下來再說。

學寫文章,固然可以仿名家寫作的手法,但可不能生吞活剝,否則就難有自己風格了。

二語義說明不加烹煮而生食。

使用類別用在「飲食方式」的表述上。

例句 他發起脾氣真可怕,活像要把人生吞活剝一般。

這堆海鮮都是要生吃的,等一下大家就生吞活剝大啖一場。

辨  識近義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生搬硬套反義融會貫通「囫圇吞棗」及「生吞活剝」都比喻學習中不認真分析思考,不深入理解。

「囫圇吞棗」側重於不求理解,含糊籠統地學習;「生吞活剝」側重於抄襲別人的經驗與成果。

參考詞語活剝生吞注  音ㄏㄨㄛˊ。

ㄅㄛ。

ㄕㄥ。

ㄊㄨㄣ漢語拼音huóbōshēngtūn 釋  義明.胡應麟《詩籔.外編四》:「紹威慕羅隱,自名其集曰《偷江東》,皆可笑,然律之活剝生吞,猶為愈也。

」清.王士禛《五代詩話.卷三》:「『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非江為詩乎?林君復易『疏暗』二字,竟成千古名句,所云一字之師,與活剝生吞者有別也。

」 生靈塗炭 參考詞語‧塗炭生民‧塗炭生靈‧民生塗炭‧生民塗炭‧生靈塗地‧生齒塗炭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ㄥ。

ㄌㄧㄥˊ。

ㄊㄨˊ。

ㄊㄢˋ漢語拼音shēnglíngtútàn釋  義生靈,人民、百姓。

「生靈塗炭」指人民生活陷於泥沼和炭火之中。

形容人民處於極端艱苦的困境。

語出《晉書.卷一一五.苻丕載記》。

△「民不聊生」、「民墜塗炭」 典故說明據《晉書.卷一一五.苻丕載記》載:淝水之戰前秦苻堅大敗,姚萇趁機叛變殺死苻堅,並且在長安稱帝建立後秦;同一時間,慕容垂也自立為王,建立後燕,原本統一的北方政權再度分裂。

這時幽州刺史王永,擁戴苻堅的長庶子苻丕為帝(即前秦哀平帝)在晉陽即位,並且向州郡發出文書聲討姚萇和慕容垂,在第二篇檄文中說:「天下動亂,外族入侵,先帝苻堅死在賊人手上,京都長安淪陷,國家衰弱,人民處境艱苦有如陷於泥沼和炭火之中。

但上天沒有讓秦滅亡,主上英明神武,一定可以光復國土。

」王永希望各州郡官員接到文書之後,在孟冬上旬率兵到臨晉會師,準備和姚萇、慕容垂決戰,可是,結果仍然不敵,王永兵敗後,苻丕南逃,他最後被晉將馮該殺死。

「生靈塗炭」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形容人民處於極端艱苦的困境。

此外,在《書經.仲虺之誥》中有一句話:「有夏昏德,民墜塗炭」,意思是說:夏桀昏庸不能體恤人民,以致人民生活陷入艱困。

文中「民墜塗炭」的語義和《晉書.卷一一五.苻丕載記》中的「生靈塗炭」相近似,也可參考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民處於極端艱苦的困境。

使用類別用在「處境艱難」的表述上。

例句 聖君視民如傷,暴君坐觀生靈塗炭。

我們希望最好不再有戰爭,以免生靈塗炭。

戰國時代列強爭霸,長年戰事不斷,舉世生靈塗炭。

有些國家內戰連年,當然免不了生靈塗炭,民怨四起。

一旦發生戰爭,就免不了生靈塗炭,為政者豈可不慎?上憫國難,下痛生靈塗炭,杜甫因此寫下很多感人肺腑的詩篇。

古人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正可說明戰爭帶來生靈塗炭的景況。

辨  識近義民不聊生、水深火熱、赤地千里、哀鴻遍野反義四海昇平、安居樂業、國泰民安、豐衣足食「民不聊生」及「生靈塗炭」都有人民生活困苦的意思。

「民不聊生」側重於生計的困頓;「生靈塗炭」則側重於所處的境遇,可用於受災或暴政統治等狀況。

民不聊生生靈塗炭辨似例句○ㄨ非洲某些地區長期乾旱,導致~,亟待世界各國同施援手。

ㄨ○我們希望最好不再有戰爭,以免~。

參考詞語塗炭生民注  音ㄊㄨˊ。

ㄊㄢˋ。

ㄕㄥ。

ㄇㄧㄣˊ漢語拼音tútànshēngmín 釋  義明.沈采《千金記.第二六齣》:「狂秦暴虐,塗炭生民,毒起干戈,雲遶寰宇。

」塗炭生靈注  音ㄊㄨˊ。

ㄊㄢˋ。

ㄕㄥ。

ㄌㄧㄥˊ漢語拼音tútànshēnglíng 釋  義唐.李諲〈妒神頌序〉:「天寶中,以賊臣背化,國步猶艱,塗炭生靈,焚燒甲第。

」《元史.卷八》:「若能順時達變,可保富貴,毋為塗炭生靈,自貽後悔。

」民生塗炭注  音ㄇㄧㄣˊ。

ㄕㄥ。

ㄊㄨˊ。

ㄊㄢˋ漢語拼音mínshēngtútàn 釋  義元.鄭光祖《伊尹耕莘.楔子》:「因為下方自孔甲以來,後至履癸,不修德政,暴戾頑狠,諸侯多叛,至於禽鳥走獸不安,民生塗炭。

」生民塗炭注  音ㄕㄥ。

ㄇㄧㄣˊ。

ㄊㄨˊ。

ㄊㄢˋ漢語拼音shēngmíntútàn 釋  義北周.庾信〈傷心賦〉:「在昔金陵,天下喪亂,王室板蕩,生民塗炭。

」《封神演義.第八回》:「四海分崩,八方播亂,生民塗炭,日無寧宇。

」生靈塗地注  音ㄕㄥ。

ㄌㄧㄥˊ。

ㄊㄨˊ。

ㄉㄧˋ漢語拼音shēnglíngtúdì 釋  義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一》:「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生靈塗地,其故何哉?」生齒塗炭注  音ㄕㄥ。

ㄔˇ。

ㄊㄨˊ。

ㄊㄢˋ漢語拼音shēngchǐtútàn 釋  義宋.黃榦〈復陳師復寺丞書〉:「敵犯浮光,其勢甚亟,城雖未可破,而四出抄掠,生齒塗炭,甚可念也。

」 生龍活虎 參考詞語‧活虎生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ㄥ。

ㄌㄨㄥˊ。

ㄏㄨㄛˊ。

ㄏㄨˇ漢語拼音shēnglónghuóhǔ釋  義像有活力的龍虎一般,比喻活潑勇猛,生氣勃勃。

※語或出《朱子語類.卷九五.程子之書》。

△「龍騰虎躍」 典故說明朱熹是南宋的理學家,《朱子語類》這本書記載他與門人弟子間的對話。

其卷九五收錄了學生與他討論北宋理學家程顥的一篇文章〈定性書〉,這是程顥在鄠縣作官時,回覆給當代鴻儒張載的一封信,討論「定性」的問題。

朱熹告訴學生,所謂定性就是定心,學習任何事都要先將心定下來,心若有紛擾,任何方法都無法學得好,這就是《大學》裡所說的「知止而後有定」。

不然有如果像龍虎般的活力,更是難以掌握。

後來「生龍活虎」就被用來比喻活潑勇猛,生氣勃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活潑勇猛,生氣勃勃。

使用類別用在「精力充沛」的表述上。

例句 球場上的同學們個個生龍活虎。

這群生龍活虎的年輕人,讓宴會充滿了歡笑。

平日生龍活虎的小明,不知為什麼今天垂頭喪氣?他每天都是一副生龍活虎的模樣,精神飽滿,鬥志昂揚。

大家都沒想到,一場車禍就奪走一條生龍活虎似的生命。

每次一到體育課,學生們在操場上就生龍活虎地互相追逐。

參賽選手個個生龍活虎,使出渾身解數以爭取最好的成績。

辨  識近義生氣勃勃、朝氣蓬勃、龍馬精神、龍騰虎躍反義老氣橫秋、死氣沉沉、無精打采、奄奄一息、暮氣沉沉、槁木死灰「生龍活虎」及「龍騰虎躍」都有精神奕奕的意思。

「生龍活虎」側重於精神飽滿,朝氣蓬勃;「龍騰虎躍」側重於動作靈活,身手矯健。

生龍活虎龍騰虎躍辨似例句○ㄨ他每天都是一副~的模樣,精神飽滿,鬥志昂揚。

ㄨ○啦啦隊員不停變換隊形,~,身手靈活,深獲好評。

參考詞語活虎生龍注  音ㄏㄨㄛˊ。

ㄏㄨˇ。

ㄕㄥ。

ㄌㄨㄥˊ漢語拼音huóhǔshēnglóng 釋  義《賽紅絲.第一○回》:「讀書貴乎能悟入,做文妙在有生情。

讀書若不能悟入,便活虎生龍,皆成土木;做文若有生情,則落花流水盡是文章。

」 生花妙筆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ㄥ。

ㄏㄨㄚ。

ㄇㄧㄠˋ。

ㄅㄧˇ漢語拼音shēnghuāmiàobǐ釋  義筆頭上生出花來。

比喻文筆美妙,寫作能力極佳。

#典出唐.馮贄《雲仙雜記.卷一○.筆頭生花》。

△「夢筆生花」 典故說明「筆」在古代是文才的代稱。

晚唐馮贄的《雲仙雜記》中記載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年少時曾做過一個夢,夢到自己所用的筆,筆頭上居然長出花來。

李白長成後果然才華洋溢,所作的詩豐富高妙,聞名天下,因此認為李白夢見筆頭生花是文才燦爛的徵兆。

後來衍生出「生花妙筆」這句成語,用來比喻文筆美妙,寫作能力極佳。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文筆美妙,寫作能力極佳。

使用類別用在「文筆生動」的表述上。

例句 他靠著這枝生花妙筆,寫出不少暢銷書。

老王的生花妙筆,把每個角色都刻劃得栩栩如生。

他這篇文章寫得精采極了,真可說是生花妙筆之作。

由於他的生花妙筆,使得這本小說風靡了許多讀者。

透過作者生花妙筆的描述,讓這則動人的故事更加精采。

憑他的生花妙筆,還怕寫不出一篇畢業典禮上的演講詞?這篇文章寫得極感人,每個讀者都對作者的生花妙筆激賞不已。

辨  識近義下筆如有神、生花之筆、夢筆生花 生殺予奪 參考詞語‧予奪生殺‧殺生與奪‧生死與奪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ㄥ。

ㄕㄚ。

ㄩˇ。

ㄉㄨㄛˊ漢語拼音shēngshāyǔduó釋  義生存、殺害、給予、奪取。

比喻人切身的一切事情。

#語本《周禮.春官.內史》。

典故說明「生殺予奪」分別指生存、殺害、給予、奪取。

根據《周禮.春官.內史》記載,周朝內史掌管:爵、祿、廢、置、殺、生、予、奪等八柄,後來「生殺予奪」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切身的一切事情。

出現「生殺予奪」的書證如宋.蘇洵〈上皇帝書〉:「其一境之內,所以生殺予奪,富貴貧賤者,皆自我制之,此固有以臣妾之也。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切身的一切事情。

使用類別用在「生死大權」的表述上。

例句 落在敵人手中的俘虜,生殺予奪全由他人決定。

在君主專制的社會,君王對臣民有生殺予奪的大權。

這個暴君大權在握,生殺予奪全憑一己喜怒,因此沒有一個人不懼怕。

在這個專制的國家中,執政者握有生殺予奪之權,人民毫無自由權利可言。

參考詞語予奪生殺注  音ㄩˇ。

ㄉㄨㄛˊ。

ㄕㄥ。

ㄕㄚ漢語拼音yǔduóshēngshā 釋  義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如天之為》:「為人主者,予奪生殺,各當其義。

」宋.彭龜年〈祖祭陳克齋先生文〉:「窮達壽夭,何寥絕耶?亦有司予奪生殺於其冥默者耶?」殺生與奪注  音ㄕㄚ。

ㄕㄥ。

ㄩˇ。

ㄉㄨㄛˊ漢語拼音shāshēngyǔduó 釋  義《荀子.王制》:「貴賤殺生與奪,一也。

」《北史.卷九二》:「自外殺生與奪,不可盡言。

」唐.杜牧〈上宣州崔大夫書〉:「今藩鎮之貴,土地兵甲,生殺予奪,在一出口。

」生死與奪注  音ㄕㄥ。

ㄙˇ。

ㄩˇ。

ㄉㄨㄛˊ漢語拼音shēngsǐyǔduó 釋  義《晉書.卷一○二》:「今王沈等乃處常伯之位,握生死與奪於中,勢傾海內,愛憎任之,矯弄詔旨,欺誣日月,內諂陛下,外佞相國,威權之重,侔於人主矣。

」 守口如瓶 參考詞語‧緘口如瓶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ㄡˇ。

ㄎㄡˇ。

ㄖㄨˊ。

ㄆㄧㄥˊ漢語拼音shǒukǒurúpíng釋  義嘴像瓶口一樣封得嚴緊。

語出《法苑珠林.卷四七.懲過篇.引證部》。

後用「守口如瓶」比喻嚴守祕密。

△「防意如城」、「諱莫如深」 典故說明守口如瓶就是把嘴像瓶口一樣封得嚴緊。

比喻嚴守祕密。

這句成語較早出現在《法苑珠林.卷四七.懲過篇.引證部》:「防意如城,守口如瓶」兩句。

「防意如城」的意思就是指防止私欲的心有如防止敵人攻城。

〈懲過篇〉的大意講到如要修練身心,都得接受挫折和磨練,才能潔心淨意。

就好像滿是金子的山洞過於顯眼,狐兔不敢停留;也好像澄澈的水塘,蛙龜不敢藏身。

心意一潔淨,邪念惡意就如同狐兔和蛙龜一般,不能窩藏。

人如能潔心淨意,則輪迴之報可止,心中時常充滿和樂。

並且能防意如城,不讓邪念產生;守口如瓶,謹言慎行。

後來「守口如瓶」則被用來比喻嚴守祕密,如《隋唐演義》第三五回:「今願陛下守口如瓶,不可提起,萬一洩漏風聲,娘娘與夫人們只道妾等巧詐,以博聖恩眷寵。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嚴守祕密。

使用類別用在「隱密不言」的表述上。

例句 此事涉及國防機密,當然要守口如瓶。

你這個祕密,我保證守口如瓶,絕不洩露。

他很清楚這件事,但他就是守口如瓶,不肯說出真相。

這種關係他人名譽的事,我就是知道了,也會守口如瓶。

父母對她是領養的事,始終守口如瓶,不願意讓她知道。

經過這次風波後,她變得守口如瓶,任何心事都不跟別人說。

因為他始終守口如瓶,不曾吐露半個字,所以無人知道事情真相。

我要求員工對於公司的機密一定要守口如瓶,絕不能透露半點訊息。

無論我們怎麼哀求,媽媽始終守口如瓶,就是不告訴我們其中的祕密。

辨  識近義三緘其口、隻字不提、祕而不宣、緘口不言、諱莫如深反義喋喋不休、直言不諱、直言無隱、和盤托出「守口如瓶」及「諱莫如深」都有隱祕不說的意思。

「守口如瓶」多用在表示謹慎的態度上;「諱莫如深」則用於指有所避諱。

守口如瓶諱莫如深辨似例句○ㄨ我要求員工對於公司的機密一定要~,絕不能透露半點訊息。

ㄨ○關於他為什麼遭到處分,他總是~,拒絕回答。

參考詞語緘口如瓶注  音ㄐㄧㄢ。

ㄎㄡˇ。

ㄖㄨˊ。

ㄆㄧㄥˊ漢語拼音jiānkǒurúpíng 釋  義元.無名氏〈香遍滿.鸞凰同聘套〉:「想你掩耳偷鈴,為你緘口如瓶,待君歸兮細評論。

」 守株待兔 參考詞語‧守株伺兔‧待兔守株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ㄡˇ。

ㄓㄨ。

ㄉㄞˋ。

ㄊㄨˋ漢語拼音shǒuzhūdàitù釋  義沿用過去的方法,守在樹旁,等待撞樹而死的兔子,最後終一無所得。

比喻拘泥守成。

典出《韓非子.五蠹》。

後亦用「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勞而獲或等著目標自己送上門來。

△「刻舟求劍」、「膠柱鼓瑟」 典故說明戰國時代的思想家韓非子,闡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時宜,來建立適當的政策與設施。

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認為古代聖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適不適合當前社會。

他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宋國有個農夫,有天在耕作時,看見一隻兔子跑過來。

那隻兔子可能太驚慌了,沒注意前方,就撞上一棵樹,把脖子撞斷死了,農夫便不勞而獲地得到那隻兔子。

他想以後如果都可以這樣得到兔子,就不需要再辛苦耕作了。

於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樹旁等兔子送上門來。

結果從此以後再也沒得到任何一隻兔子,反而讓自己成為全宋國的笑柄。

所以,用舊法來治理國家,就像這個守兔之人,根本會徒勞無功。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守株待兔」,用來比喻拘泥守成,也用來比喻妄想不勞而獲,或等著目標自己送上門來。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拘泥守成,不知變通。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頑固守舊」的表述上。

例句 經驗固然重要,但卻不能守株待兔,不知變通。

我們要積極創造機會,而不是只會守株待兔而已。

現在社會何等競爭,你若只管守株待兔,遲早會被淘汰的。

要應付這瞬息萬變的世界,抱持守株待兔的心態是不行的。

二語義說明比喻妄想不勞而獲。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不切實際」的表述上。

例句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守株待兔終究不可靠。

守株待兔可一不可再,人不會永遠那麼幸運的。

你要守株待兔你去守,我可要出去尋找機會了。

想靠樂透彩發財,就像守株待兔,終究不是正常的生活態度。

三語義說明等著目標自己送上門來。

使用類別用在「埋伏等待」的表述上。

例句 警方守株待兔,歹徒自行落網。

現在我們就來個守株待兔,讓歹徒自投羅網。

教官躲在後門守株待兔,犯規的同學根本不知道。

警方守株待兔,埋伏了幾天,歹徒始終沒有出現。

你每天在這兒等她出現,這種守株待兔的做法未免太笨了。

這時代做生意,單靠開店守株待兔,等顧客自行上門已不夠了。

辨  識近義刻舟求劍、食古不化、墨守成規、膠柱鼓瑟、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反義見風使舵、見機行事、通權達變、隨機應變 參考詞語守株伺兔注  音ㄕㄡˇ。

ㄓㄨ。

ㄙˋ。

ㄊㄨˋ漢語拼音shǒuzhūsìtù 釋  義《後漢書.卷五九》:「世易俗異,事埶舛殊,不能通其變,而一度以揆之,斯契船而求劍,守株而伺兔也。

」待兔守株注  音ㄉㄞˋ。

ㄊㄨˋ。

ㄕㄡˇ。

ㄓㄨ漢語拼音dàitùshǒuzhū 釋  義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序〉:「刻舟求劍,體貌何殊;待兔守株,旨意寧遠?」清.趙翼〈舟發 陽詩〉:「試與順風人,回看風力矯。

嗟彼阻風者,待兔守株老。

」 守望相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ㄡˇ。

ㄨㄤˋ。

ㄒㄧㄤ。

ㄓㄨˋ漢語拼音shǒuwàngxiāngzhù釋  義相互幫助,共同守衛、瞭望。

語出《孟子.滕文公上》。

典故說明孟子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受學於子思弟子,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創性善之說,後人尊稱為「亞聖」。

他的思想記載在《孟子》一書中。

在〈滕文公上〉篇,孟子為滕文公講述治國的方法,並提出了井田制度。

他認為:治國當以治民為重,而治民則必須從整治農田作起,如果田地能夠正確劃分,就能公平地分配給人民耕種,徵收米穀也就毫不費力。

人民的生活安定,風俗自然敦厚,無論是死者安葬或生者遷徙,都不會離開本鄉,因為這一鄉的田地都相互依存在這一個井形土地之中。

所以鄉人們平時出入相隨,有了困難就相互幫助,共同守衛、防禦盜賊,有人生病也互相照料,彼此自然親近和睦。

後來《孟子》原文中的「守望相助」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相互幫助,共同守衛、瞭望。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相互幫助,共同守衛、瞭望。

使用類別用在「互衛互助」的表述上。

例句 鄰居們應當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

只要大樓住戶能夠守望相助,就不怕家裡會遭竊。

鄰居彼此應該守望相助,既幫助別人,同時也幫助自己。

很多社區都有守望相助的組織,由居民共同維護住家安全。

這幾個毗連的社區為了防止竊賊侵擾,常常組織巡邏隊來守望相助。

在鄉下治安所以較好,就是因為大家較能守望相助,相互照應門戶的安全。

每逢颱風來臨時,當地居民都能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共同來注意河堤的安全。

辨  識近義同舟共濟反義以鄰為壑 身敗名裂 參考詞語‧身敗名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ㄣ。

ㄅㄞˋ。

ㄇㄧㄥˊ。

ㄌㄧㄝˋ漢語拼音shēnbàimíngliè釋  義事業、地位喪失,名譽毀壞。

指人澈底失敗。

※語或本宋.辛棄疾〈賀新郎.綠樹聽鵜鴃〉詞。

△「身歿名滅」、「聲名狼藉」 典故說明「身敗名裂」原作「身名裂」,而「身名裂」又從唐.司馬貞《史記索隱》中〈袁盎鼂錯列傳.述贊〉「悲彼二子,名立身敗」一語轉化而成。

「身敗名裂」是說一個人地位喪失,名譽毀壞,遭到澈底失敗。

「身名裂」出自宋.辛棄疾〈賀新郎.綠樹聽鵜鴃〉詞,當時辛棄疾的十二弟茂嘉,因獲罪而被謫放,辛棄疾在這首詞中寫了五個古時生別離的故事,藉以發洩心中的悲痛。

其中:「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

」寫的是李陵與蘇武別離的故事。

「將軍」指李陵,他與匈奴多次對戰,卻因得不到後援,不得已投降匈奴,於是「身名裂」。

李陵與蘇武原是故交,在此一別即永離,是多麼悲痛的情景。

後來「身敗名裂」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人澈底失敗。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人澈底失敗。

使用類別用在「名聲敗壞」的表述上。

例句 他因貪贓枉法,最後落得身敗名裂,家破人亡。

由於爆發那件性醜聞,使他身敗名裂,只得退出政壇。

這個人賣國求榮,最後東窗事發,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他為官多年,一直清廉自守;沒想到老來失節,竟然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辨  識近義聲名狼藉、臭名遠揚反義功成名就、名揚四海、名滿天下、流芳百世、聞名遐邇「聲名狼藉」及「身敗名裂」都有名聲極壞的意思。

「聲名狼藉」僅表示名氣與聲譽都極為惡劣;「身敗名裂」則程度較重,用於表示名聲敗壞、地位喪失,澈底失敗的地步。

聲名狼藉身敗名裂辨似例句○ㄨ他因為嗜賭酗酒,弄得~。

ㄨ○他因貪贓枉法,最後落得~,家破人亡。

參考詞語身敗名隳注  音ㄕㄣ。

ㄅㄞˋ。

ㄇㄧㄥˊ。

ㄏㄨㄟ漢語拼音shēnbàimínghuī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三二回》:「否則浪得虛名,畢竟才無足取,甚而至於弄得身敗名隳的都有。

」 身無長物 參考詞語‧他無長物‧別無長物‧室無長物‧家無長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ㄣ。

ㄨˊ。

ㄓㄤˋ。

ㄨˋ漢語拼音shēnwúzhàngwù釋  義長物,多餘的物品。

長,音ㄓㄤˋ。

「身無長物」指身邊沒有任何多餘的物品。

比喻節儉或貧困。

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典故說明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德行》中記載東晉大將軍王恭的清廉儉樸。

有一天王恭從會稽回來,王忱前去探望他。

見他坐在一片竹席上,心想他剛從東方回來,一定有很多這種當地的特產,因此跟他要一條。

王恭當下不置可否,等王忱走了以後,才將自己坐的這條竹席拿起來派人送去。

沒有竹席可坐了,王恭只好坐在草墊上。

王忱後來聽到這件事十分驚訝,對王恭說:「我是以為你有多的,所以才向你要。

」王恭說:「您不了解我,我是作人無長物。

」「長物」是指沒有多餘的物品,王恭一生清廉儉樸,即使做到大將軍仍然沒有多餘的物品可用。

後世便用「身無長物」表示身邊沒有任何多餘的物品,比喻節儉或貧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節儉或貧困。

使用類別用在「節省儉樸」、「貧苦窮困」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生活節儉,一向是身無長物。

這個官員一生操守廉潔,死時身無長物。

誰會想到這個億萬富翁,當年也是個身無長物的窮光蛋?老王因為經商失敗,賠掉所有的積蓄,如今已是身無長物。

雖然他如今身無長物,但我相信以他的努力和才能,將來必能飛黃騰達。

辨  識近義室如懸磬、家徒四壁、囊空如洗反義腰纏萬貫、堆金積玉、富可敵國、萬貫家財形音辨誤長,音ㄓㄤˋ,多餘的。

不可讀作「ㄓㄤˇ」。

參考詞語他無長物注  音ㄊㄚ。

ㄨˊ。

ㄓㄤˋ。

ㄨˋ漢語拼音tāwúzhàngwù 釋  義宋.樓鑰《攻媿集.卷一○四》:「性介特,不好華飾,圖史之外,他無長物。

」別無長物注  音ㄅㄧㄝˊ。

ㄨˊ。

ㄓㄤˋ。

ㄨˋ漢語拼音biéwúzhàngwù 釋  義《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九》:「其家乃是個貧人,房內止有一張大几,四下一看,別無長物。

」《老殘遊記.二編》:「德夫人走到他屋裡看看,原來不過一張炕。

一個書桌,一架書而已,別無長物。

」室無長物注  音ㄕˋ。

ㄨˊ。

ㄓㄤˋ。

ㄨˋ漢語拼音shìwúzhàngwù 釋  義金.元好問〈贈答趙仁甫〉:「南冠牢落坐貧居,卻為窮愁解著書。

但見室中無長物,不聞門外有軒車。

」家無長物注  音ㄐㄧㄚ。

ㄨˊ。

ㄓㄤˋ。

ㄨˋ漢語拼音jiāwúzhàngwù 釋  義唐.張說〈唐故左庶子贈幽州都督元府君墓誌銘〉:「及啟手歸全,遺言薄葬。

家無長物,士伏其清。

」 束之高閣 參考詞語‧庋之高閣‧束置高閣‧束高閣‧置之高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ㄨˋ。

ㄓ。

ㄍㄠ。

ㄍㄜˊ漢語拼音shùzhīgāogé釋  義把東西捆起來,放置於閣樓上。

比喻棄置不用。

#語出晉.習鑿齒《漢晉春秋》。

典故說明據晉.習鑿齒《漢晉春秋》載,東晉的庾翼,在軍事上頗有才能,因為有他鎮守武昌等地,抵禦了來自北方的侵略,讓東晉因此能夠偏安江南。

當時文人流行清談,盡說些浮誇無據的言論,其中又以杜乂和殷浩二人最得到眾人佩服,讚美之聲不斷,認為他們才華如此出眾,應該受到重用,給予官職。

一向務實的庾翼,對於這些徒逞口舌之能的文人十分厭惡,因此只要有人在他面前讚美這些人,他就會說:「像杜乂、殷浩這樣的人,對待他們應該像對待用不著的東西一樣,先捆起來放在閣樓上,等到天下太平了,再來考慮應該給他們什麼樣的官職。

」後來「束之高閣」演變為成語,就用來比喻棄置不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棄置不用。

使用類別用於「輕視忽略」的表述上。

例句 書買回來後,就是要看,而不是把它們束之高閣。

他自從和導演發生爭執後,就被束之高閣,幾乎沒有戲可演。

自從畢業之後,數學課本早被我束之高閣了,忘得也差不多了。

去年他一心想學攝影,如今卻將相機束之高閣,興趣可變得真快。

每次遇到同樣狀況,就召開會議熱烈討論,但是決議都被束之高閣,並未執行。

多年前就已有預防的方案,只是被束之高閣,如今問題真發生了,不是很冤枉嗎? 辨  識近義打落冷宮、置之不理、置之腦後反義物盡其用 參考詞語庋之高閣注  音ㄐㄧˇ。

ㄓ。

ㄍㄠ。

ㄍㄜˊ漢語拼音jǐzhīgāogé 釋  義清.錢謙益〈參籌祕書序〉:「陰陽孤虛之書,皆將庋之高閣矣。

」束置高閣注  音ㄕㄨˋ。

ㄓˋ。

ㄍㄠ。

ㄍㄜˊ漢語拼音shùzhìgāogé 釋  義清.錢謙益〈洪武正韻箋序〉:「學士大夫束置高閣,不復省視。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序〉:「至於濂、洛、關、閩之學,不究禮樂之源,獨標性命之旨。

義疏諸書,束置高閣;視如糟粕,棄等弁髦。

」束高閣注  音ㄕㄨˋ。

ㄍㄠ。

ㄍㄜˊ漢語拼音shùgāogé 釋  義唐.韓愈〈寄盧仝〉:「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究終始。

」置之高閣注  音ㄓˋ。

ㄓ。

ㄍㄠ。

ㄍㄜˊ漢語拼音zhìzhīgāogé 釋  義《西遊補.第一五回》:「行者在山凹裡,見師父果然做了將軍,取經一事,置之高閣,心中大亂,無可奈何。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卷六》:「縱有黃帝握奇、太公陰符、孫吳心法、諸葛八陣,或置之高閣,或視為陳言。

」 束手無策 參考詞語‧拱手無措‧束手無措‧束手無計‧束手無謀‧袖手無策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ㄨˋ。

ㄕㄡˇ。

ㄨˊ。

ㄘㄜˋ漢語拼音shùshǒuwúcè釋  義束,捆住。

策,計策。

捆住雙手,無計策可施。

比喻面對問題時,毫無解決的辦法。

語本《集異記》。

典故說明唐朝代宗時,在邛州這個地方,有個守城的將軍,名叫魏淑。

年紀才四十歲,身體壯碩,家中有年邁的父母和一位年輕的妻子。

有一次他忽然得了一種怪病,沒有任何的病痛,但在飲食方面,卻吃得一天比一天少,身體也一直縮小,看了許多的醫生和道士,但是大家都對這個病卻只會雙手抱胸,想不出一點辦法。

還不到一年,身體縮回像小嬰兒一樣,得由他母親和妻子輪流提抱。

到了他的生日時,家人請來和尚為他誦經祈福,準備了齋食,他的妻子用釵子挾著齋食一點一點地餵他,不一會兒,就能進食一小碗了。

從此之後,每天的飲食量日漸增加,身體也漸漸長大,不到半年,就已經恢復他原來的樣子了。

後來「束手無策」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拱手無措」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面對問題時,毫無解決的辦法。

出現「束手無策」的書證如宋.王柏〈書先君遺獨善汪公帖後〉:「今正恨襄樊失守,人物眇然,蓋於安平無事時,士大夫念慮不及此。

一旦事變之來,莫不束手無策。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面對問題時,毫無解決的辦法。

使用類別用在「毫無辦法」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事我已束手無策,你們另請高明吧!面對這突來的事件,大家面面相覷,束手無策。

這個問題實在牽扯太廣,決策部門一時也束手無策。

這些年輕人做事都靠電腦,但只要一停電,他們就束手無策了。

滾滾的山洪直衝下來,大家束手無策,只眼睜睜地看著堤防被衝垮。

工程單位雖然運來堆土機,但看著來勢洶洶的土石流,也是束手無策。

辨  識近義一籌莫展、手足無措、計無所出、無計可施反義急中生智、計出萬全、胸有成竹、錦囊妙計、應付裕如 參考詞語拱手無措注  音ㄍㄨㄥˇ。

ㄕㄡˇ。

ㄨˊ。

ㄘㄨㄛˋ漢語拼音gǒngshǒuwúcuò 釋  義《太平廣記.卷二二○》:「年方四十,親老妻少,而忽中異疾,無所酸苦,但飲食日損,身體日銷耳。

醫生術士,拱手無措。

」束手無措注  音ㄕㄨˋ。

ㄕㄡˇ。

ㄨˊ。

ㄘㄨㄛˋ漢語拼音shùshǒuwúcuò 釋  義宋.袁甫〈陳時事疏〉:「大敵臨前,束手無措,則不得已而行守江之下策。

」《清史稿.卷三九二》:「繞前扼賊北路,賊乃東趨。

訥爾經額回駐臨洺關,素不知兵,束手無措。

」束手無計注  音ㄕㄨˋ。

ㄕㄡˇ。

ㄨˊ。

ㄐㄧˋ漢語拼音shùshǒuwújì 釋  義《聊齋志異.卷七》:「登樓共視,則葛端繫櫺上;欲解援之,則葛細不堪用力。

遍索道人已杳矣。

束手無計,奏之魯王。

」《綴白裘.六集》:「孩兒非為別事,只為近日邊報到來,道金兵入寇,攻破汴京,二聖被擄,朝臣束手無計。

」束手無謀注  音ㄕㄨˋ。

ㄕㄡˇ。

ㄨˊ。

ㄇㄡˊ漢語拼音shùshǒuwúmóu 釋  義明.馮惟敏〈折桂令.問先生何計存身〉:「問先生何計存身?束手無謀,舉目無親。

」袖手無策注  音ㄒㄧㄡˋ。

ㄕㄡˇ。

ㄨˊ。

ㄘㄜˋ漢語拼音xiùshǒuwúcè 釋  義宋.張元幹〈陪李仲輔昆仲宿惠山寺〉:「相看炯不寐,袖手了無策。

」 始作俑者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ˇ。

ㄗㄨㄛˋ。

ㄩㄥˇ。

ㄓㄜˇ漢語拼音shǐzuòyǒngzhě釋  義俑,古代用來殉葬的人偶。

「始作俑者」指最初製作人俑來殉葬的人。

孔子認為雖然用假人陪葬,在意念上實在仍與用真人陪葬無異,所以指責最初發明俑的人,一定會得到報應,絕子絕孫。

語出《孟子.梁惠王上》。

後用「始作俑者」比喻首創惡例的人。

典故說明「始作俑者」的「俑」,指的是古代用來殉葬的人偶。

「始作俑者」則是指發明以俑陪葬的人。

在殷周時期,貴族或有身分地位的人,死後往往會以活人陪葬,例如春秋時的秦武公,死時陪葬者多達六十餘人,秦穆公死時陪葬者更多達百餘人。

後來,以活人殉葬的風俗逐漸被廢除,改以木製或土製人偶取而代之,即所謂的「俑葬」。

孔子對於這樣的習俗極為厭惡,他認為用像人的俑陪葬,在意念上其實與用真人陪葬沒有差別,都是非常殘忍的,所以他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就是指責最初那個發明以俑陪葬的人,一定會得到報應,絕子絕孫。

後來孟子向梁惠王談為政之道時曾引用孔子的這句話,他說:「大王您自己廚房裡有肥肉,馬廄裡有肥馬,人民卻面有飢色,餓倒路旁,這跟帶領野獸吃人有何不同?野獸相食,人民尚且覺得厭惡,為民父母者卻率獸食人,這樣如何為民父母呢?對於以俑陪葬這樣的行為,孔子都因俑太過於像人而加以嚴厲指責,更何況您是真讓人民活活餓死啊!」在此,「始作俑者」仍是指最初那個發明以俑陪葬的人,後來「始作俑者」則被用來比喻首創惡例的人。

如清人張潮《虞初新志.卷一.姜貞毅先生傳》引魏禧語:「北鎮撫司獄廷杖、立枷諸制,此秦法所未有。

始作俑者,罪可勝道哉!」意思是說,「廷杖」、「立枷」這樣的刑罰,即使是秦代都沒有,發明這種殘忍刑罰的人,真是罪大惡極啊!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首創惡例的人。

使用類別用在「禍源惡首」的表述上。

例句 都是你這個始作俑者,害大家都受到牽連。

為收到殺雞儆猴的效果,老師處罰犯規的始作俑者。

既然你是這件事的始作俑者,後果如何收拾,自然由你來承擔。

事到如今,再去追究誰是始作俑者已無太大意義,當務之急是找出解決的方法。

在這片河川地,傾倒垃圾的始作俑者,實在可惡,如今垃圾推積如山,不知該如何處理。

辨  識近義罪魁禍首 事半功倍 參考詞語‧事半功百‧力半功倍‧力省功倍‧功倍事半‧費半功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ˋ。

ㄅㄢˋ。

ㄍㄨㄥ。

ㄅㄟˋ漢語拼音shìbàngōngbèi釋  義事情只用古人一半的心力,而功效加倍。

形容費力少而收效大。

語本《孟子.公孫丑上》。

後用「事半功倍」比喻工作效率高。

△「以解倒懸」、「事倍功半」、「飢不擇食」、「渴不擇飲」 典故說明戰國齊人公孫丑是孟子弟子,他曾經問孟子:「如果夫子掌握齊國大權,可以建立和管仲、晏嬰那樣的功業嗎?」孟子不願意被拿來和管仲相比,認為幫助齊國統一天下是件很容易的事。

比起之前的夏、商、周三代,現今的齊國不但國土廣大,而且人民眾多,加上以王道來治理天下的聖明君主很久沒有出現,以致人民長久處在暴政之中,他們心中渴望施行仁政的程度和「肚子餓的人只求吃飽,口渴的人只求解渴」一樣。

所以齊國若在此時施行仁政,將正應驗孔子說的:「德行流傳的速度,比驛馬傳達命令還快。

」而人民心裡喜悅的程度,會就像脫離兩腳被綁住倒掛的困境一樣。

這和古時候的人相比,只要花費一半的心力,就能達到加倍的功效。

後來「事半功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工作效率高。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費力少而收效大。

使用類別用在「易見成效」的表述上。

例句 等你技術純熟後,做起來就事半功倍了。

利用滾輪刷來上油漆,保證你會覺得事半功倍。

我利用多媒體器材來上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都市裡白天實在吵,所以我喜歡在半夜讀書,可以事半功倍。

自從使用自動化設備後,工廠裡的生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於有位老師傅的指導,所以大家做起來,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為了使用者使用時能事半功倍,我們將利用原有的辭典改編電子版辭典。

辨  識近義一舉數得、一舉兩得、一箭雙雕反義力倍功半、力倍功寡、事倍功半 參考詞語事半功百注  音ㄕˋ。

ㄅㄢˋ。

ㄍㄨㄥ。

ㄅㄞˇ漢語拼音shìbàngōngbǎi 釋  義清.魏源〈道光丙戌海運記〉:「因利乘便,事半功百,而元代所未有也。

」力半功倍注  音ㄌㄧˋ。

ㄅㄢˋ。

ㄍㄨㄥ。

ㄅㄟˋ漢語拼音lìbàngōngbèi 釋  義南朝梁.釋僧祐〈釋迦𧪻序〉:「今鈔集眾經,述而不作,庶脫尋訪,力半功倍。

」力省功倍注  音ㄌㄧˋ。

ㄕㄥˇ。

ㄍㄨㄥ。

ㄅㄟˋ漢語拼音lìshěnggōngbèi 釋  義唐.王績〈答馮子華處士書〉:「近復有人見贈五品地黃酒方,及種薯蕷、枸杞等法,用之有妙,力省功倍。

」功倍事半注  音ㄍㄨㄥ。

ㄅㄟˋ。

ㄕˋ。

ㄅㄢˋ漢語拼音gōngbèishìbàn 釋  義宋.彭龜年〈送張少卿知漢州用漢字韻〉:「願言堅晚節,功倍事則半。

」費半功倍注  音ㄈㄟˋ。

ㄅㄢˋ。

ㄍㄨㄥ。

ㄅㄟˋ漢語拼音fèibàngōngbèi 釋  義《文子.下德》:「善用兵者,先弱敵而後戰,故費不半而功十倍。

」明.張居正〈答河道徐鳳竹書〉:「近來朝廷之上,事事精覈,凡有興作,比之先年,率費半而功倍。

」 事過境遷 參考詞語‧事過情遷‧境過情遷‧情隨事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ˋ。

ㄍㄨㄛˋ。

ㄐㄧㄥˋ。

ㄑㄧㄢ漢語拼音shìguòjìngqiān釋  義事情過了,環境也已改變。

※語或本晉.王羲之〈蘭亭集序〉。

△「時過境遷」 典故說明「事過境遷」指事情過了,環境也已改變。

推究這句成語的源頭,可能出自於王羲之〈蘭亭集序〉。

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約了謝安、孫綽等人,集會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舉行了一場修褉的春遊活動。

後來王羲之寫了一篇〈蘭亭集序〉,記載這件盛事。

這篇文章相傳王氏用鼠鬚筆寫在蠶繭紙上,寫得是遒媚勁健,如行雲流水,正是王氏的書跡聖品。

在文章中,作者有一段談到,人的一生或得意,或失意。

得意的時候如偶遇知己,可以傾吐平生心志;或者充滿靈感,可以縱情於作品中。

在這個當頭,任誰也不會去考慮年齡的問題。

但是遺憾的是:人的感情會隨環境改變,過去自以為得意的事,到了後來,一回頭看,已成往事,只能回味了。

文人作家的創作靈感正是從這種感情轉變中獲得,然後一路來到了生命的盡頭。

這一段文字中的「情隨事遷」可能就是後來「事過境遷」的典源。

「情隨事遷」的意思是:思想、感情隨著環境的改變而產生變化,而「事過境遷」是指事情過了,環境也已改變,二者一義之轉,當有引申的脈絡可尋。

這句成語常見於後代小說中,例如在清朝的小說《黃繡球》第三回中提到黃繡球遇到一場流言的困擾,後來乾脆躲在家裡,等「事過境遷」後,就不必放在心上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事情過了,環境也已改變。

使用類別用在「消逝改變」的表述上。

例句 當年的盛況,如今事過境遷,只有空留回憶了。

好漢不提當年勇,得獎之事早已事過境遷,不必再提!我看這事的根由得等事過境遷以後,再來慢慢向他說明。

等到事過境遷,他才意識到這整件事根本就是個大陰謀。

這件事在當年很轟動,如今事過境遷,已沒多少人記得了。

事過境遷之後,你才怪他不負責任,難道不覺得太晚了點嗎?當時即使我說過話,如今事過境遷,哪裡還記得說了些什麼?當初我的確很在意這件事,後來事過境遷,也就逐漸淡忘了。

事過境遷後,我發現大家的心態都有點改變,原有的信任感似乎消失了。

他倆原是形影不離的朋友,可是已多年不見,恐事過境遷,形同陌路了。

辨  識近義世易時移、物換星移、時過境遷、情隨事遷反義一成不變 參考詞語事過情遷注  音ㄕˋ。

ㄍㄨㄛˋ。

ㄑㄧㄥˊ。

ㄑㄧㄢ漢語拼音shìguòqíngqiān 釋  義《近十年之怪現狀.第一一回》:「他只看了幾封信,那些請帖以為都是事過情遷的了,便沒有看。

」境過情遷注  音ㄐㄧㄥˋ。

ㄍㄨㄛˋ。

ㄑㄧㄥˊ。

ㄑㄧㄢ漢語拼音jìngguòqíngqiān 釋  義《黃金世界.第一八回》:「然二三主持之鉅紳,別有隱情,不足深責,且並非一成不變,將來境過情遷,或者仍歸合辦,猶不可知。

」情隨事遷注  音ㄑㄧㄥˊ。

ㄙㄨㄟˊ。

ㄕˋ。

ㄑㄧㄢ漢語拼音qíngsuíshìqiān 釋  義《晉書.卷八○》:「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

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 事在人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ˋ。

ㄗㄞˋ。

ㄖㄣˊ。

ㄨㄟˊ漢語拼音shìzàirénwéi釋  義事情的成功與否決定於人的努力。

語本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

典故說明春秋時越王句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國後任用文種、范蠡為相,臥薪嘗膽,立志復仇,一雪亡國的恥辱。

范蠡替他找來一位擅長射箭的楚國人,名叫陳音。

越王聽完陳音解說關於射箭的道理後很滿意,希望陳音能把這番道理傳授給越國士兵。

陳音回答說:「道理是天生的,不是人人能懂的;但事情的成功與否卻決定於人。

只要用心學習,沒有學不好的。

」後來「事在人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事情的成功與否決定於人的努力。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事情的成功與否決定於人的努力。

使用類別用在「努力即成」的表述上。

例句 既然知道事在人為,我們豈可坐以待斃?事在人為,想要成功就看你肯不肯努力。

事在人為,只要肯努力,一定會有所成就的。

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克服命運的障礙,畢竟事在人為啊!雖然困難重重,但事在人為,我們一定能夠一一加以克服。

他從一個小工人,變成一個實業家,證明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果然不假。

李先生雖然經商失敗,但他相信事在人為,經過一年的努力,果然開創了更大的事業。

辨  識近義人定勝天、有志者事竟成、成事在人反義聽天由命、成事在天 事與願違 參考詞語‧事與心違‧事與志違‧力與願違‧境與心違‧志與願違‧時與願違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ˋ。

ㄩˇ。

ㄩㄢˋ。

ㄨㄟˊ漢語拼音shìyǔyuànwéi釋  義事實和願望相違背。

#語出三國魏.嵇康〈幽憤〉詩。

典故說明三國魏嵇康〈幽憤〉詩是他的好友呂安為其兄呂巽誣諂繫獄,他仗義執言,卻受到牽連,在獄中藉以抒發情緒之作。

他生性不與世俗同流,志在守樸全真,對於自己無端被陷害入獄,心中的哀痛和憤慨,是誰也比不上的。

他感嘆身陷囹圄的殘酷事實,和本想「嗈嗈鳴鴈,奮翼北遊」──像雁一樣翱翔天際自在悠遊的願望相違背。

最後他和呂安全因此被殺了。

後人就以「事與願違」表示事實和願望相違背。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事實和願望相違背。

使用類別用在「不從人願」的表述上。

例句 事與願違,他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

本想去晒日光浴,但事與願違,突然下起大雨。

如果你繼續這樣莽撞行事,最後一定會事與願違,遺憾終身。

他從小一直希望做個軍人,沒想到事與願違,畢業後當了一名記者。

他們組織美好家庭的美夢,竟因未婚妻意外的車禍事件,而事與願違,天人永隔。

辨  識近義天違人願反義如願以償、正中下懷、天從人願、事事如意、從心所欲、稱心如意、大喜過望 參考詞語事與心違注  音ㄕˋ。

ㄩˇ。

ㄒㄧㄣ。

ㄨㄟˊ漢語拼音shìyǔxīnwéi 釋  義唐.崔祐甫〈祭董大使文〉:「弔隨慶集,事與心違。

良知與主,昨是今非。

」清.陳維崧〈金菊對芙蓉.語響潭煙〉:「相逢暗惹平生恨,西州路,事與心違。

」事與志違注  音ㄕˋ。

ㄩˇ。

ㄓˋ。

ㄨㄟˊ漢語拼音shìyǔzhìwéi 釋  義《太平御覽.卷四四七》:「若乃力不能合,事與志違,躬耕南畝,遁跡當年,何由盡臣禮於孫氏、於漢室已亡之日耶?」力與願違注  音ㄌㄧˋ。

ㄩˇ。

ㄩㄢˋ。

ㄨㄟˊ漢語拼音lìyǔyuànwéi 釋  義宋.王安石〈辭赴闕第三狀〉:「雖欲扶伏奔走闕庭,而力與願違,不能自強。

」境與心違注  音ㄐㄧㄥˋ。

ㄩˇ。

ㄒㄧㄣ。

ㄨㄟˊ漢語拼音jìngyǔxīnwéi 釋  義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五》:「恆思日夕造府,敬聆大教,奈何境與心違。

」志與願違注  音ㄓˋ。

ㄩˇ。

ㄩㄢˋ。

ㄨㄟˊ漢語拼音zhìyǔyuànwéi 釋  義《宋書.卷六六》:「臣聞君子行道,忘其為身。

三復斯言,若可庶勉;顧惜惛耄,志與願違。

」時與願違注  音ㄕˊ。

ㄩˇ。

ㄩㄢˋ。

ㄨㄟˊ漢語拼音shíyǔyuànwéi 釋  義清.陳確〈與劉子本書〉:「某既痿廢不復能出門,張考夫亦屢失機緣。

時與願違,慚恨何如!」 姍姍來遲 參考詞語‧珊珊來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ㄢ。

ㄕㄢ。

ㄌㄞˊ。

ㄔˊ漢語拼音shānshānláichí釋  義形容女子遲步緩來的樣子。

語本《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

後亦用「姍姍來遲」形容人或事物不依時出現,害人苦等。

典故說明據《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載,漢武帝寵妃李夫人,因為長得十分美麗,又擅長唱歌跳舞,很得武帝歡心,但是,進宮沒幾年,她就生病過世。

李夫人死後,漢武帝非常思念她,還將她的畫像掛在甘泉宮中。

有一個名叫少翁的方士,知道這件事後,就自我推薦,說可以召喚李夫人的靈魂來和漢武帝相見。

那天晚上,少翁作法後,漢武帝果然看到一個形似李夫人的黑影出現在帳幕中,或坐或行。

礙於少翁之前交代不能太靠近觀看,使得漢武帝更加思念李夫人,心情變得十分感傷,便寫了一首詩,請樂工譜曲傳唱宮中,這首詩歌的部分內容是:「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大意是:帳幕中的人影是不是你呢?我站在這裡看著你,你為什麼偏偏來得這麼慢呢!」後來「姍姍來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女子遲步緩來的樣子;亦用來形容人或事物不依時出現,害人苦等。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女子遲步緩來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緩緩而來」的表述上。

例句 在眾人翹首企盼中,女主角終於姍姍來遲,巧笑倩兮地向大家揮手致意。

樂聲輕揚,布幕緩緩升起,只看到一位曼妙女郎姍姍來遲地出現在舞臺中央。

二語義說明形容人或事物不依時出現,害人苦等。

使用類別用在「延遲到達」的表述上。

例句 姍姍來遲的人總有一堆奇怪的理由。

他每次總是姍姍來遲,害得大家老等他一人。

你今天上班怎麼姍姍來遲,是不是貪睡起晚了?我實在服了你,車子都跑掉了,你才姍姍來遲。

我受不了她每次約會總是姍姍來遲,所以分手了。

老板今天約好客戶開會,你如果又姍姍來遲,準被開除。

她姍姍來遲,只說了一句話:「塞車啊!有什麼辦法?」在盛夏的尾聲中,幾朵姍姍來遲的荷花,帶來了些許涼意。

她用充滿期盼的眼神看著燕巢,但今年燕子似乎跟人開起玩笑,偏偏姍姍來遲。

辨  識反義捷足先登形音辨誤姍,音ㄕㄢ,「姍姍」形容女子走路緩慢從容的姿態。

古典文獻裡雖可見「姍姍」作「珊珊」,然今較少使用。

參考詞語珊珊來遲注  音ㄕㄢ。

ㄕㄢ。

ㄌㄞˊ。

ㄔˊ漢語拼音shānshānláichí 釋  義清.周友良《珠江梅柳記》:「鴇母延入客座,俄而珠圍翠繞,以次出見,有二美者,珊珊來遲,半遮半掩,顏有羞澀狀。

」《孽海花.第五回》:「那時唐卿、珏齋也都來了,只有菶如珊珊來遲,大家只好先坐了。

」 食古不化 參考詞語‧嗜古不化‧食生不化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ˊ。

ㄍㄨˇ。

ㄅㄨˋ。

ㄏㄨㄚˋ。

(變)。

ㄕˊ。

ㄍㄨˇ。

ㄅㄨˊ。

ㄏㄨㄚˋ漢語拼音shígǔbùhuà(變)shígǔbúhuà釋  義「食古不化」之「古」,原或作「生」。

學了古代知識而不能充分理解、應用,如同吃了東西不能消化一樣。

比喻一味守舊而不知變通。

※語或本清.閻爾梅〈破山和尚語錄序〉。

典故說明「食古不化」原或作「食生不化」。

閰爾梅在為《破山和尚語錄》所寫的序言中提及:要以文字來傳達知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既想言辭精要,又希望沒有缺漏;既想用字絕妙,又希望容易了解。

一味地依循往例,就沒有創新;提出驚人的議論,則恐無根據;援用古人的見解,又怕沒有變通。

所以特別為《語錄》寫序,以讚揚其典雅脫俗之文風。

「食古不化」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的「援古恐其食生不化也」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一味守舊而不知變通。

出現「食古不化」書證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七一.集部.別集類二四.空同集》:「平心而論,其詩才力富健,實足以籠罩一時,而古體必漢魏,近體必盛唐,句擬字摹,食古不化,亦往往有之。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一味守舊而不知變通。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頑固守舊」的表述上。

例句 食古不化的人很難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

讀古書要求甚解,不能食古不化,引喻失義。

參考古代制度要知變通,食古不化是不行的。

讀書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容易食古不化。

他若再食古不化,不知變通,會連事情怎麼失敗都不曉得。

歷史固然可以為鑑,但是如果不考慮時空條件的差異,就是食古不化。

辨  識近義守株待兔、刻舟求劍、膠柱鼓瑟、抱殘守缺反義日新又新、推陳出新、觸類旁通、改弦易轍 參考詞語嗜古不化注  音ㄕˋ。

ㄍㄨˇ。

ㄅㄨˋ。

ㄏㄨㄚˋ。

(變)。

ㄕˋ。

ㄍㄨˇ。

ㄅㄨˊ。

ㄏㄨㄚˋ漢語拼音shìgǔbùhuà(變)shìgǔbúhuà 釋  義《聊齋志異.卷一一》:「女戒其讀而導之游藝接客,習為倜儻,夫亦謂春秋榜上皆當出仕之人,豈嗜古不化者所得濫竽耶!」食生不化注  音ㄕˊ。

ㄕㄥ。

ㄅㄨˋ。

ㄏㄨㄚˋ。

(變)。

ㄕˊ。

ㄕㄥ。

ㄅㄨˊ。

ㄏㄨㄚˋ漢語拼音shíshēngbùhuà(變)shíshēngbúhuà 釋  義清.閻爾梅〈破山和尚語錄序〉:「驚人恐其不根也;援古恐其食生不化也。

」 拾人牙慧 參考詞語‧拾人牙後‧襲人牙後‧襲人牙慧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ˊ。

ㄖㄣˊ。

ㄧㄚˊ。

ㄏㄨㄟˋ漢語拼音shírényáhuì釋  義牙慧,言談間流露出的智慧。

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

後用「拾人牙慧」比喻蹈襲他人的言論或主張。

△「人云亦云」、「拾人涕唾」 典故說明晉朝的韓康伯從小就聰明懂事,很得舅舅殷浩的疼愛,《晉書.卷七五.韓伯列傳》就記載了一段殷浩稱讚韓康伯的話:「康伯少自標置,居然是出群器。

」意思是說韓康伯雖年輕,卻自視甚高,果然是同輩中最為出色的。

殷浩就像一般的長輩,除了愛護康伯之外,同時也期望他不要仗著聰明就驕傲自大。

有一次他看到康伯在言談間流露出一副學問淵博的樣子,就說:「康伯自以為學問淵博,其實連我言談中的智慧都未嘗得到。

」殷浩對《老子》、《周易》頗有研究,是當時候的清談名家。

對後生晚輩的狂妄甚不以為然。

後來「拾人牙慧」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蹈襲他人的言論或主張。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蹈襲他人的言論或主張。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抄襲剽竊」的表述上。

例句 這是拾人牙慧的看法,缺乏創意。

這篇論文毫無見地,不過拾人牙慧而已。

這件作品的設計理念,有拾人牙慧之嫌。

我要的是創新的點子,而不是拾人牙慧的老套。

這個節目只是把外國節目型態照抄,拾人牙慧而已。

這副春聯的詞語能別出新意,不拾人牙慧,十分難得。

小弟這場演講的內容只是拾人牙慧而已,請多多指教! 辨  識近義人云亦云、拾人涕唾反義自成一家、別出心裁、獨到之見、獨樹一幟、獨闢蹊徑、標新立異、自出機杼「拾人牙慧」及「人云亦云」都有沿襲他人,沒有獨立見解的意思。

「拾人牙慧」多用於詩文創作,側重於沒有創見;「人云亦云」使用對象較為廣泛,側重於沒有主見。

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辨似例句○ㄨ這件作品的設計理念,有~之嫌。

ㄨ○他做事一向有原則,絕不會是~的人。

參考詞語拾人牙後注  音ㄕˊ。

ㄖㄣˊ。

ㄧㄚˊ。

ㄏㄡˋ漢語拼音shírényáhòu 釋  義清.黃虞龍〈與廖傅生書〉:「古能詩者未必能文,能賦者未必能詩。

今則白丁黃口,拾人牙後,自命兼才。

」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五》:「詩家之能新,正在此耳。

若反以新為嫌,是必拾人牙後,人云亦云。

」襲人牙後注  音ㄒㄧˊ。

ㄖㄣˊ。

ㄧㄚˊ。

ㄏㄡˋ漢語拼音xírényáhòu 釋  義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曲名不取新奇,其套數皆時流諳習者,無煩探討,入口成歌。

而詞必新警,不襲人牙後一字。

」襲人牙慧注  音ㄒㄧˊ。

ㄖㄣˊ。

ㄧㄚˊ。

ㄏㄨㄟˋ漢語拼音xírényáhuì 釋  義清.馮鎮巒〈讀聊齋雜說〉:「間來議論名雋,語言超妙,不襲人牙慧一語。

」 食言而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ˊ。

ㄧㄢˊ。

ㄦˊ。

ㄈㄟˊ漢語拼音shíyánérféi釋  義經常把說出來的話都吃下去,因而變得肥胖。

比喻經常說話不守信用。

語本《左傳.哀公二十五年》。

典故說明據《左傳.哀公二十五年》載,春秋魯哀公二十五年六月,魯哀公從越國回來,與前來五梧迎接他的大夫季康子、孟武伯會合,並且設宴飲酒,由孟武伯代表向哀公敬酒祝壽。

孟武伯十分厭惡為哀公御車的寵臣郭重,在宴席上就問他:「你為什麼這麼肥胖?」當下季康子認為孟武伯說話失當,要罰他飲酒。

而哀公則是因為季康子和孟武伯時常失信於他,於是指桑罵槐地說:「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意思是,他把太多說出來的話又吃下去,怎麼能不肥呢?「食言而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說話不守信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經常說話都不守信用。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無信」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人食言而肥,所說的話不可輕信。

這種食言而肥、說謊成性的騙子,不會有好下場。

要做一個言而有信的君子,不要做一個食言而肥的小人。

既立下白紙黑字的公約,他應該不會罔顧商譽,食言而肥。

你不是答應月底要繳房租,怎麼可以拖拖拉拉,食言而肥呢?人不信無以立,身為公司主管怎能食言而肥,屢次欺騙部屬呢? 辨  識近義出爾反爾、自食其言、言而無信、輕諾寡信反義一諾千金、一言九鼎、言而有信、海誓山盟 拭目以待 參考詞語‧拭目以俟‧拭目而待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ˋ。

ㄇㄨˋ。

ㄧˇ。

ㄉㄞˋ漢語拼音shìmùyǐdài釋  義擦亮眼睛等待著。

比喻期待事情的發展及結果。

語本《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張敞》。

典故說明拭目,擦拭眼睛,比喻有所期待。

張敞,字子高,西漢平陽人,生卒年不詳。

敢直言,嚴賞罰。

宣帝時為京兆尹,使市無盜賊。

漢代昌邑王嗣立之時,由於行事不合禮法,張敞便上書勸諫宣帝,文中言:「皇帝以盛年即位,天下之人全都張大了眼睛觀看,側著耳朵專心聆聽,急著想要看到良善的政風,然而對輔佐國家有功的大臣還沒有受到褒獎,沒什麼功勞的小臣卻已經獲得升遷,這是為政者的疏失啊!」不久王賀被免官,張敞也因為諫言有功,而被擢為豫州刺史。

後來「拭目以待」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期待事情的發展及結果。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期待事情的發展及結果。

使用類別用在「殷切期盼」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件事,我姑且拭目以待,看是什麼結果。

他的新電影即將上映,許多影迷都拭目以待。

在這次運動會上,究竟誰是優勝者,人們都拭目以待。

新的主管能否讓公司出現新的氣象呢?大家都拭目以待。

小明表示要改過從新,每個人都拭目以待他的實際行動。

這件事過程有太多傳言,每個人都拭目以待最後結果如何。

他說得雖然頭頭是道,但是能否實現,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工程弊案一經新聞媒體報導,大家都拭目以待,想知道政府會怎樣處理。

對於代表團是否能在奧運會上取得獎牌,所有國人都抱著拭目以待的心情。

參考詞語拭目以俟注  音ㄕˋ。

ㄇㄨˋ。

ㄧˇ。

ㄙˋ漢語拼音shìmùyǐsì 釋  義宋.楊萬里〈答普州李知府書〉:「伏惟財幸筆橐之除,方且拭目以俟。

」明.徐光啟〈焦氏澹園續集序〉:「主上眷惟求舊,方且虛席泰階,居先生于玉鉉大斗之間,燮和翼贊,殆將進而為伊傅周召之文,是則見龍在田,天下文明者乎?余小子敬拭目以俟之。

」拭目而待注  音ㄕˋ。

ㄇㄨˋ。

ㄦˊ。

ㄉㄞˋ漢語拼音shìmùérdài 釋  義《三國演義.第四三回》:「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而待:以為拂高天之雲翳,仰日月之光輝,拯民於水火之中,措天下於衽席之上,在此時也。

」 恃才傲物 參考詞語‧恃才凌物‧恃才驕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ˋ。

ㄘㄞˊ。

ㄠˋ。

ㄨˋ漢語拼音shìcáiàowù釋  義依仗本身有才幹而驕傲自大,目空一切。

語出《梁書.卷三五.蕭子恪列傳》。

△「恃才倨傲」 典故說明蕭子顯(西元489∼537),字景陽,南朝梁蘭陵人。

雅好文學,文章寫得很好,〈鴻序賦〉一文,曾獲得沈約的讚賞。

且精於史學,撰有《南齊書》、《後漢書》、《貴儉傳》等書。

他生性莊嚴孤傲,對於自己的才氣頗為自負,曾自比為宋玉、賈誼。

接見普通賓客時,也不和他們交談,只是揮扇示意,因此得罪了那些平庸的讀書人。

但因他的才華受到梁武帝和簡文帝父子的看重、賞識,在他過世後,梁簡文帝還特別為子顯手書詔書:「恃才傲物,宜諡曰驕。

」意思是說他生前依仗自身的才幹,驕傲自負,應該諡號「驕」。

後來「恃才傲物」被用來指依仗本身有才幹而驕傲自大,目空一切。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依仗本身有才幹而驕傲自大,目空一切。

使用類別用在「才高氣傲」的表述上。

例句 就算你有才幹,也不能這樣狂妄自大、恃才傲物。

像他這種恃才傲物的人,難有人知,注定會失敗的。

一個真正有學養的人會懂得謙遜,絕不會恃才傲物。

這些話對恃才傲物的他是沒有用的,他絕對聽不進去。

他一向恃才傲物,看不起任何人,大家都非常討厭他。

他的能力雖好,卻恃才傲物,根本沒辦法從事團體工作。

從文章裡可以看出這位作者恃才傲物與懷才不遇的心境。

讀書愈多,愈會覺得自己學識不足,所以絕對不能恃才傲物。

一個有天分的人,若恃才傲物,不肯力學,總有一天會江郎才盡的。

他看似恃才傲物,不願與任何人交往,其實只是因個性保守,不善與人溝通而已。

辨  識近義才高氣傲、目空一切反義虛懷若谷、謙沖自牧 參考詞語恃才凌物注  音ㄕˋ。

ㄘㄞˊ。

ㄌㄧㄥˊ。

ㄨˋ漢語拼音shìcáilíngwù 釋  義《宋史.卷三六九》:「端有將略,使展盡其才,要未可量。

然剛愎,恃才凌物,此其所以取禍云。

」恃才驕物注  音ㄕˋ。

ㄘㄞˊ。

ㄐㄧㄠ。

ㄨˋ漢語拼音shìcáijiāowù 釋  義唐.王方慶《魏鄭公諫錄.卷四》:「隋主雖有俊才,無人君之量,恃才驕物,所以至於滅亡。

」 首屈一指 參考詞語‧首屈指‧首為屈指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ㄡˇ。

ㄑㄩ。

ㄧ。

ㄓˇ。

(變)。

ㄕㄡˇ。

ㄑㄩ。

ㄧˋ。

ㄓˇ漢語拼音shǒuqūyīzhǐ(變)shǒuqūyìzhǐ釋  義彎下手指計算時,首先彎曲大拇指。

用以表示第一或最優秀。

※語或本宋.高斯得〈次韻不浮弟自金陵相過〉詩。

△「數一數二」 典故說明一般人如彎屈手指來計數時,習慣上都會先彎下大拇指。

大拇指是五指中的第一指,因此常用來表示名次第一或最出眾、最優秀的意思。

宋代高斯得〈次韻不浮弟自金陵相過〉詩有「此花當屈第一指,徐娘風情猶可喜」之句,已用「屈第一指」來表示最好、最佳的意思。

這兩句詩是說此花本是最漂亮的,即使略見凋殘,依然像徐娘半老般,風韻猶存。

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況且字緣名起,自古已然。

千古首屈一指的孔聖人,便是一位有號的。

」這裡的「千古首屈一指的孔聖人」,就用「首屈一指」的成語來形容孔子的聖德。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表示第一或最優秀。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卓異超群」的表述上。

例句 這間飯店是本市首屈一指的大飯店。

他的學業成績在本校可說是首屈一指的。

老王是本公司首屈一指的業務員,業績十分出色。

世界首屈一指的戲劇中心,大概非紐約百老匯大街莫屬。

小明的數學成績不僅在全班名列前茅,在全年級也是首屈一指的。

辨  識近義無出其右、名列前茅、出類拔萃、冠絕群倫、無與倫比、超群絕倫、數一數二反義敬陪末座形音辨誤屈,音ㄑㄩ。

彎曲。

不可寫作「曲」。

「首屈一指」及「數一數二」都有非常優秀的意思。

「首屈一指」指名列第一,無同等級者;「數一數二」指突出優秀的,不一定是唯一的。

首屈一指數一數二辨似例句○ㄨ世界~的戲劇中心,大概非紐約百老匯大街莫屬。

ㄨ○小明是學校內~的資優生,每次段考都名列前茅。

參考詞語首屈指注  音ㄕㄡˇ。

ㄑㄩ。

ㄓˇ漢語拼音shǒuqūzhǐ 釋  義清.趙翼〈羅浮紀遊.詩一○首之一○〉:「茲山在中原,未必首屈指。

獨其靈秀殊,發現雲與水。

」首為屈指注  音ㄕㄡˇ。

ㄨㄟˊ。

ㄑㄩ。

ㄓˇ漢語拼音shǒuwéiqūzhǐ 釋  義清.周亮工《讀畫錄.卷一》:「趙文度名左,華亭人。

與董文敏同郡同時,筆墨亦相類,世人謂開松江派者,首為屈指。

」 首鼠兩端 參考詞語‧兩端首鼠‧首施兩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ㄡˇ。

ㄕㄨˇ。

ㄌㄧㄤˇ。

ㄉㄨㄢ漢語拼音shǒushǔliǎngduān釋  義形容猶豫不決的樣子。

語出《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傳》。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傳》載,西漢時有個名叫灌夫的武官,他的性情剛正不阿,作戰十分英勇,立下許多戰功。

灌夫有個脾氣,就是很討厭權貴,又很喜歡喝酒。

有次他酒醉之後,甚至把竇太后的兄弟竇甫打得半死。

由於他的這種脾氣,很多皇親國戚都十分憎恨他。

有一年,丞相武安侯田蚡娶親,在宴會上,灌夫向他敬酒,武安侯就故意說:「我不能喝酒。

」灌夫再三勸酒,武安侯仍相應不理。

灌夫自覺受到汙辱,礙於武安侯位高權重,不好發作,就藉故大罵席上的其他客人。

灌夫的舉動得罪了武安侯,便叫人把他綁起來,並且捉拿他的族人,打算全部判處死刑。

魏其侯竇嬰是竇太后的姪子,一向和灌夫交好,他知道了這個消息後,便設法搭救灌夫和他的族人。

兩人在景帝面前互相辯論,武安侯毀謗灌夫招聚天下豪傑,分明是存有謀反之心,應該處死;魏其侯則說,灌夫為國家立下許多戰功,是國家的忠臣壯士,不該為了酒醉鬧事這種小錯就處死。

景帝聽完了雙方的爭論之後,對如何處罰灌夫仍猶豫不決,便下令退朝。

武安侯對於景帝行事優柔寡斷很不滿,就對別人生氣的說:「竇嬰只是一個老傢伙,何必為了他而畏首畏尾、猶豫不決呢?」後來「首鼠兩端」被用來形容猶豫不決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猶豫不決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猶豫不定」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件事必須當機立斷,不宜首鼠兩端,猶疑不決。

兩邊都是我不能得罪的人,我如今是首鼠兩端,進退維谷。

他在處理此事時,立場忽左忽右,真是首鼠兩端,令人無法掌握!他想在董事長和總經理間左右逢源,處事時當然總是首鼠兩端,躊躇觀望而已。

現實的利益考量使他在處理這件事時不得不瞻前顧後,但首鼠兩端的結果,卻錯失了良機。

辨  識近義委決不下、狐疑不決、逡巡不前、猶豫不定、舉棋不定反義當機立斷、毅然決然 參考詞語兩端首鼠注  音ㄌㄧㄤˇ。

ㄉㄨㄢ。

ㄕㄡˇ。

ㄕㄨˇ漢語拼音liǎngduānshǒushǔ 釋  義清.黃遵憲〈感事〉:「上變飛騰赤白囊,兩端首鼠疾奔忙。

剛聞赤板連名奏,便召長槍第六郎。

」首施兩端注  音ㄕㄡˇ。

ㄕ。

ㄌㄧㄤˇ。

ㄉㄨㄢ漢語拼音shǒushīliǎngduān 釋  義《後漢書.卷一六》:「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內,勝兵者二三千騎,皆勇健富彊,每與羌戰,常以少制多。

雖首施兩端,漢亦時收其用。

」清.黃宗羲〈熊公雨殷行狀〉:「先帝不次用人,而邊材督撫首施兩端。

」 甚囂塵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ㄣˋ。

ㄒㄧㄠ。

ㄔㄣˊ。

ㄕㄤˋ漢語拼音shènxiāochénshàng釋  義喧譁嘈雜,塵沙飛揚,原指軍隊作戰前的準備情況。

語出《左傳.成公十六年》。

後用「甚囂塵上」形容傳聞四起,議論紛紛;或指極為猖狂、囂張。

典故說明據《左傳.成公十六年》載,春秋時,魯成公十六年,楚出兵援救鄭,和晉軍在鄢陵遭遇。

楚軍趁著清晨開拔到晉軍營前,並且部署好陣勢。

楚共王登上巢車察看晉軍的情況,太宰伯州犁陪在身後負責解說各種徵候。

其中,楚共王說:「晉軍甚囂且塵上矣。

」也就是說:「晉軍營裡喧譁嘈雜,塵沙飛揚。

」伯州犁解釋說:「這是晉軍正在填滿水井,鏟平爐灶的徵候,代表他們即將行動。

」所以「甚囂塵上」原來是指晉軍作戰前的準備情況。

後來「甚囂塵上」被用來形容傳聞四起,議論紛紛。

如《續孽海花》第三三回:「常肅道:『我才剛說的,因為時世艱難,風潮震盪,內憂外患,相逼而來,瓜分之聲,甚囂塵上。

』」亦用來指極為猖狂、囂張。

如:「當前社會關說之風甚囂塵上。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傳聞四起,議論紛紛。

使用類別用在「眾人談論」的表述上。

例句 近日官商勾結的消息甚囂塵上。

許多網路傳言常傳得甚囂塵上,但事後都證實只是謠言。

這個消息目前被媒體炒作得甚囂塵上,但未經證實,實在難以取信。

這組偶像團體拆夥的傳言甚囂塵上,歌迷們都在等待唱片公司的公開說明。

二語義說明指極為猖狂、囂張。

使用類別用在「熱烈興盛」的表述上。

例句 當前社會關說之風甚囂塵上。

這個減肥方法曾一度甚囂塵上,但在熱潮過後即灰飛煙滅。

師心自用 參考詞語‧師心自任‧師心自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

ㄒㄧㄣ。

ㄗˋ。

ㄩㄥˋ漢語拼音shīxīnzìyòng釋  義師心,以自我之意為師。

「師心自用」指人固執己見,自以為是。

語本《莊子.齊物論》。

△「剛愎自用」 典故說明莊周是戰國時候的思想家之一,其人生觀崇尚自然無為,逍遙自得,而政治觀則主張無為而治,與老子同為道家思想的宗師,著有《莊子》一書。

這篇〈齊物論〉主要在表達莊子的宇宙觀及其對人、事、物的認知。

莊子認為不論萬物外在的環境和形式如何變化,都有一個真實的力量在主宰著萬物,不會隨著外在的變遷而增減。

人一出生下來,就是稟受著自然的變化,但是人卻執著於自我,與外物互相摩擦、衝撞;到處奔走馳驅,終身勞苦忙碌而疲困,卻不能停止,甚且不知道自己的歸宿何在,這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嗎?人生在世,難道都是這樣的昏昧、糊塗嗎?人類所以如此昏昧的原故,就在於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成見作為評判是非的標準,所有的是非都是因為人先入為主的成見而產生。

後來這裡原文的「隨其成心而師之」,演變成「師心自用」這句成語,用來形容人固執己見,自以為是。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固執己見,自以為是。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固執專斷」的表述上。

例句 不論為學、做人,都不應師心自用。

主政者一旦師心自用,則難以接納諫言。

我看總經理四周都是些才智不高又師心自用的人。

這種事必須集思廣益,不能師心自用,否則失敗的機率會很高。

一個政策的形成要為全民著想,如果師心自用,則難免引起民怨。

做學問如果像他這樣師心自用,就很容易陷入自以為是,難窺大道。

為學切不可師心自用,應該多請教師友,才能開拓眼界,不斷進步。

他身為主管,對公司政策要作全方位考慮,如果師心自用,怎能服眾呢?任何方案的訂定,主事者都不宜先入為主,師心自用,要取決於大多數人的意見。

古代君王或自以為聖哲,常師心自用,固執己見,遂致臣下多曲意逢迎,不敢進言。

辨  識近義剛愎自用、一意孤行、自以為是、自矜自是、固執自見、獨斷專行反義不恥下問、集思廣益、從善如流、從諫如流、虛懷若谷「剛愎自用」及「師心自用」都有固執己見,不接受他人意見的意思。

「剛愎自用」側重於態度強硬、任性而固執;「師心自用」則自以為是而固執。

剛愎自用師心自用辨似例句○○當主管的切忌~,才能察納雅言。

○ㄨ這個人素性~,任何人的話都聽不進去。

參考詞語師心自任注  音ㄕ。

ㄒㄧㄣ。

ㄗˋ。

ㄖㄣˋ漢語拼音shīxīnzìrèn 釋  義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學為文章,先謀親友,……慎勿師心自任,取笑旁人也。

」師心自是注  音ㄕ。

ㄒㄧㄣ。

ㄗˋ。

ㄕˋ漢語拼音shīxīnzìshì 釋  義《弘明集.卷一二》:「若欲違經反律,師心自是,此則大法之深患,穢道之首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坐,謬誤差失者多矣。

」 神通廣大 參考詞語‧廣大神通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ㄣˊ。

ㄊㄨㄥ。

ㄍㄨㄤˇ。

ㄉㄚˋ漢語拼音shéntōngguǎngdà釋  義神通,原為佛教用語,指能清楚明白直接看見,知道一切遠時、遠地各種情況的一種神祕智力。

「神通廣大」則指廣大之神力。

※語或本《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二.維摩詰經講經文》。

後用「神通廣大」形容人的本領、手段高明巧妙。

△「三頭六臂」 典故說明「神通廣大」之「神通」原為佛教用語,指一種特殊的神祕智力。

變化莫測謂之「神」,無拘無礙謂之「通」,合「神通」二字即為莫測高深,又可為所欲為,了無滯礙的神力。

在《敦煌變文集》收錄的〈維摩詰經講經文〉中便有「廣大之神通」一語。

維摩詰為胡語的音譯,意譯則為「淨名」、「無垢稱」,也就是潔淨、無汙染的意思。

維摩詰居士是在家修行者,好以「示疾」方式傳道,也就是顯現病貌,借機教化前來問疾的眾生。

經文記載,有一次維摩詰病了,佛陀欲派遣弟子前去問候,眾弟子知道前去探病不免會有一番佛法上的論辯,也知道維摩詰神通機智、辯才無礙,自己一定毫無招架之力,所以舍利佛、迦葉等五百弟子,竟無一人願意接受這個任務。

佛陀於是詢問文殊菩薩,文殊謙稱縱然知道維摩詰居士「具四般之才辯」、「現廣大之神通」,但「世尊敕交為使,不敢推辭」。

意思是說:我知道維摩詰居士具四無礙辯,可以圓融無滯、智慧無礙地論說佛法,更有著莫測高深、廣大神通的神祕智力,但既然佛陀世尊托付予我,我還是應該順承意旨,前去探問。

事實上這是文殊菩薩的自謙之語,他的智慧不在維摩詰下,所以大家預期兩人間的對談將是十分精采,便紛紛請求隨行。

於是文殊菩薩領了一大批人,浩浩蕩蕩地前去探病。

兩人見面後也果然互鬥機鋒,展示了一場精采的論辯。

「神通廣大」這句成語,或即由「廣大之神通」一語演變而出,但後來不專為佛教用語,泛用於形容人的本領、手段高明巧妙。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本領、手段高明巧妙。

使用類別用在「本領高強」的表述上。

例句 連這種東西你都弄得到,真是神通廣大啊!這個通緝犯再怎麼神通廣大,也難逃法網恢恢。

這個神棍騙得信徒都相信他神通廣大,法力無邊。

魔術師靠著巧妙的障眼法,讓人覺得他神通廣大。

他真是神通廣大,別人辦不到的事,他總有辦法完成。

你真是神通廣大,竟然能在短短時間內,籌到這麼大一筆錢。

《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真是神通廣大,既大鬧天庭,又會七十二變。

在兒子的心目中,父親往往是神通廣大的人,什麼事情都難不倒他。

辨  識近義呼風喚雨、三頭六臂反義黔驢技窮、一無所長「神通廣大」及「三頭六臂」都有本領高強的意思。

「神通廣大」側重於形容門路多,有辦法;「三頭六臂」則側重於形容能力、氣力強大。

神通廣大三頭六臂辨似例句○ㄨ你真是~,竟然能在短短時間內,籌到這麼大一筆錢。

ㄨ○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並非他有什麼~,而是積極努力的結果。

參考詞語廣大神通注  音ㄍㄨㄤˇ。

ㄉㄚˋ。

ㄕㄣˊ。

ㄊㄨㄥ漢語拼音guǎngdàshéntōng 釋  義《黃繡球.第五回》:「公門中人,三頭六臂,廣大神通,真令人無從捉摸!」清.葉矯然《龍性堂詩話續集》:「唐人排律,初推沈、宋,……至杜公廣大神通,壓古軼今,岑、高諸人無敢望其項背。

」 神魂顛倒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ㄣˊ。

ㄏㄨㄣˊ。

ㄉㄧㄢ。

ㄉㄠˇ漢語拼音shénhúndiāndǎo釋  義比喻精神恍惚,心意迷亂。

※語或出《醒世恆言.卷一六.陸五漢硬留合色鞋》。

△「夢魂顛倒」 典故說明「神魂顛倒」之「神魂」是人的神志、心神;「顛倒」是指上下前後次序倒置,此處則是指人的心神離亂;「神魂顛倒」,則用來比喻人的精神恍惚,心意迷亂。

此語常見於小說。

如《醒世恆言.卷一六.陸五漢硬留合色鞋》中,主角張藎是一個富家子弟,因為交友不慎,成天出入風月場所,那些妓女們看他俊俏有錢,便不斷地奉承巴結他,把張藎迷得「神魂顛倒」,連家裡都不想回去了。

這裡便是用「神魂顛倒」,來形容張藎被妓女們迷得心神恍惚的樣子。

「神魂顛倒」這個成語就是用來比喻精神恍惚,心意迷亂。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精神恍惚,心意迷亂。

使用類別用在「心神不定」的表述上。

例句 看他那副神魂顛倒的樣子,你還希望他能有所救藥嗎?他自從看到林小姐後,就神魂顛倒,哪還有心思上班呢!自從看了這部愛情小說後,她就陷入一種神魂顛倒的夢想中。

他迷上了圍棋後,竟然每天茶不思飯不想的,簡直是神魂顛倒了。

他最近迷上一個女人,被弄得神魂顛倒,還有什麼心思招呼生意呢! 辨  識近義心神不定、失魂落魄、神不守舍、神思恍惚、神魂撩亂、神魂飄蕩反義心無二用、心無二想、全神貫注、專心一志、專心一意、專心致志、聚精會神 神機妙算 參考詞語‧妙策神機‧妙算神機‧妙算神謀‧玄機妙算‧神機妙用‧神機妙策‧神機妙術‧神術妙法‧神術妙策‧神術妙計‧神謀妙策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ㄣˊ。

ㄐㄧ。

ㄇㄧㄠˋ。

ㄙㄨㄢˋ漢語拼音shénjīmiàosuàn釋  義機,機謀。

算,算計。

「神機妙算」指神奇的謀略,巧妙的算計。

形容計策高明、預料準確。

語本唐.劉知幾〈儀坤廟樂章〉詩。

△「錦囊妙計」 典故說明「神機妙算」原作「妙算神謀」,出自於唐.劉知幾〈儀坤廟樂章〉詩。

這是一首郊廟享宴頌詩,歌詠大唐皇帝的天威。

詩開頭二句:「妙算申帷幄,神謀出廟廷。

」「妙算」、「神謀」即是指天子高明的算計與謀略,出於軍帳與宮廷中,建立這偉大帝國。

「妙算」與「神謀」指料事精準、神奇高妙的機謀策略。

後來「神機妙算」成為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計策高明、預料準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計策高明、預料準確。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精確預測」的表述上。

例句 由於他的神機妙算,這次任務才會那麼順利。

事情的發展果然如你所料,真是神機妙算,令人折服!根據三國演義的描寫,諸葛孔明的神機妙算真是讓人佩服。

由於將軍的神機妙算,敵人果真掉入我軍事先安排的陷阱。

看他如此鎮定自若,一定有什麼神機妙算,等著對方自投羅網。

即使像他這樣有神機妙算能力的人,也無法預料天災的發生,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辨  識近義錦囊妙計「錦囊妙計」及「神機妙算」都用來形容計策高明。

「錦囊妙計」側重能及時解決問題;「神機妙算」側重事前推測準確。

錦囊妙計神機妙算辨似例句○ㄨ請大家放心,這條~一定會讓我們轉危為安。

ㄨ○事情的發展果然如你所料,真是~,令人折服! 參考詞語妙策神機注  音ㄇㄧㄠˋ。

ㄘㄜˋ。

ㄕㄣˊ。

ㄐㄧ漢語拼音miàocèshénjī 釋  義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一折》:「老相公不必展轉議論,小官自有妙策神機。

」妙算神機注  音ㄇㄧㄠˋ。

ㄙㄨㄢˋ。

ㄕㄣˊ。

ㄐㄧ漢語拼音miàosuànshénjī 釋  義宋.趙佶〈念奴嬌.雅懷素態〉:「妙算神機,須信道,國手都無勍敵。

」《比目魚.第二三齣》:「妙算神機,異勇奇能,會將來,會將來。

佐真主,承天命。

」妙算神謀注  音ㄇㄧㄠˋ。

ㄙㄨㄢˋ。

ㄕㄣˊ。

ㄇㄡˊ漢語拼音miàosuànshénmóu 釋  義唐.劉知幾〈儀坤廟樂章〉:「妙算申帷幄,神謀出廟廷。

」玄機妙算注  音ㄒㄩㄢˊ。

ㄐㄧ。

ㄇㄧㄠˋ。

ㄙㄨㄢˋ漢語拼音xuánjīmiàosuàn 釋  義《封神演義.第七九回》:「運督軍需,智擒法戒。

玄機妙算,奇功莫大!」神機妙用注  音ㄕㄣˊ。

ㄐㄧ。

ㄇㄧㄠˋ。

ㄩㄥˋ漢語拼音shénjīmiàoyòng 釋  義《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九》:「只有獄卒心裡明白,伏他神機妙用,受過重賄,再也不敢說破。

」神機妙策注  音ㄕㄣˊ。

ㄐㄧ。

ㄇㄧㄠˋ。

ㄘㄜˋ漢語拼音shénjīmiàocè 釋  義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一折》:「待教我神機妙策苦搜求,怎做的姜子牙能伐紂。

」神機妙術注  音ㄕㄣˊ。

ㄐㄧ。

ㄇㄧㄠˋ。

ㄕㄨˋ漢語拼音shénjīmiàoshù 釋  義《封神演義.第五八回》:「楊戩神機妙術奇,呂岳空自費心機。

」神術妙法注  音ㄕㄣˊ。

ㄕㄨˋ。

ㄇㄧㄠˋ。

ㄈㄚˇ漢語拼音shénshùmiàofǎ 釋  義元.無名氏《廣成子.第二折》:「師父當展神術妙法,可以立國安邦,顯耀英豪也。

」神術妙策注  音ㄕㄣˊ。

ㄕㄨˋ。

ㄇㄧㄠˋ。

ㄘㄜˋ漢語拼音shénshùmiàocè 釋  義元.無名氏《黃眉翁.第三折》:「老仙長,你那延壽的神術妙策,說與小官聽者。

」神術妙計注  音ㄕㄣˊ。

ㄕㄨˋ。

ㄇㄧㄠˋ。

ㄐㄧˋ漢語拼音shénshùmiàojì 釋  義元.無名氏《陰山破虜.頭折》:「今索請李靖軍師,至邊關用神術妙計,可除番虜也。

」神謀妙策注  音ㄕㄣˊ。

ㄇㄡˊ。

ㄇㄧㄠˋ。

ㄘㄜˋ漢語拼音shénmóumiàocè 釋  義明.張鳳翼《紅拂記.第三三齣》:「元帥神謀妙策,周悉無道。

」 神出鬼沒 參考詞語‧出鬼入神‧神出而鬼行‧神出鬼入‧神沒鬼出‧鬼出神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ㄣˊ。

ㄔㄨ。

ㄍㄨㄟˇ。

ㄇㄛˋ漢語拼音shénchūguǐmò釋  義本指用兵神奇靈活,變化莫測。

語本《淮南子.兵略》。

後亦用「神出鬼沒」形容出沒無常,變化莫測。

典故說明「神出鬼沒」典源作「神出鬼行」。

這句成語是出自《淮南子.兵略》:「善者之動也,神出而鬼行,星耀而玄逐。

」本來是指用兵之時,行動要像神鬼那樣飄忽無常,像天體運行那樣不著痕跡,變化莫測,讓敵人無法捉摸。

後來「神出鬼沒」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出沒無常,變化莫測。

出現「神出鬼沒」的書證如唐.崔致遠《桂苑筆耕集.卷一四.安再榮管臨淮都》:「前件官夙精韜略,歷試機謀,嘗犯重圍,決成獨戰,實可謂神出鬼沒。

」這裡的「神出鬼沒」是指善於用兵。

另明.沈鯨《雙珠記》第二五齣:「我想袁先生是個有道行的人,平日言語動靜,神出鬼沒,因此不敢問他詳細。

」這裡的「神出鬼沒」則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出沒無常,變化莫測。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出沒無常,變化莫測。

使用類別用在「出沒不定」的表述上。

例句 小王一向神出鬼沒,行蹤飄忽不定。

最近常有小偷神出鬼沒,破壞本地治安。

王先生是個特務,總是行蹤不定,神出鬼沒。

迅雷小組神出鬼沒地打擊犯罪,讓歹徒聞風喪膽。

警方和這個神出鬼沒的罪犯不斷周旋,終於將他繩之以法。

這些游擊隊神出鬼沒地打擊入侵敵軍,讓敵軍將領傷透腦筋。

聽說有歹徒神出鬼沒地打劫村民,弄得人心惶惶,沒人敢出門。

辨  識近義出沒無常、莫測高深 參考詞語出鬼入神注  音ㄔㄨ。

ㄍㄨㄟˇ。

ㄖㄨˋ。

ㄕㄣˊ漢語拼音chūguǐrùshén 釋  義唐.宋之問〈嵩山天門歌〉:「松移岫轉,左變而右易;風生雲起,出鬼而入神。

」《三國演義.第三九回》:「有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真當世之奇士,非可小覷。

」神出而鬼行注  音ㄕㄣˊ。

ㄔㄨ。

ㄦˊ。

ㄍㄨㄟˇ。

ㄒㄧㄥˊ漢語拼音shénchūérguǐxíng 釋  義《淮南子.兵略》:「動作周還,倨句詘伸,可巧詐者,皆非善者也。

善者之動也,神出而鬼行,星耀而玄逐,進退詘伸,不見朕垠;鸞舉麟振,鳳飛龍騰,發如秋風,疾如駭龍。

」神出鬼入注  音ㄕㄣˊ。

ㄔㄨ。

ㄍㄨㄟˇ。

ㄖㄨˋ漢語拼音shénchūguǐrù 釋  義三國蜀.諸葛亮〈陰符經注〉:「八卦之象,申而用之;六十甲子,轉而用之;神出鬼入,萬明一矣。

」《兒女英雄傳.第一四回》:「褚一官是怕得神出鬼入,只有他個兒女,降的住他。

」神沒鬼出注  音ㄕㄣˊ。

ㄇㄛˋ。

ㄍㄨㄟˇ。

ㄔㄨ漢語拼音shénmòguǐchū 釋  義宋.蘇軾〈玉堂硯銘〉:「淋漓蕩潏,神沒鬼出,與可之筆。

」鬼出神入注  音ㄍㄨㄟˇ。

ㄔㄨ。

ㄕㄣˊ。

ㄖㄨˋ漢語拼音guǐchūshénrù 釋  義南朝梁.陸倕〈新刻漏銘〉:「倏往忽來,鬼出神入。

微若抽繭,逝如激電。

」《隋書.卷五七》:「飴蜜非甘,山川未阻。

千變萬化,鬼出神入。

」 殊途同歸 參考詞語‧同歸殊塗‧同歸殊途‧殊塗一致‧殊塗同會‧殊塗同歸‧殊塗同致‧殊方同致‧殊致同歸‧殊路同歸‧殊轍同歸‧異趣同歸‧異路同歸‧異軫同歸‧異途同歸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ㄨ。

ㄊㄨˊ。

ㄊㄨㄥˊ。

ㄍㄨㄟ漢語拼音shūtútóngguī釋  義「殊途同歸」之「途」,典源作「塗」。

「塗」通「途」。

比喻採取的方法雖不同,所得的結果卻相同。

語本《易經.繫辭下》。

△「異曲同工」 典故說明「殊途同歸」原作「同歸殊塗」。

孔子說:「天下的事物,有什麼可以困擾憂慮?天下萬物同歸於一個好的理想目標,雖然有百種不同的思慮,採用的方法不同,但所得到的結果都是相同的。

」後來「殊途同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採取的方法雖不同,所得的結果卻相同。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採取的方法雖不同,所得的結果卻相同。

使用類別用在「效果相同」的表述上。

例句 我們追求的目標一致,所以不論採用何種方法,最後都是殊途同歸。

許多宗教的信仰方式雖有不同,但其教義殊途同歸,都是勸人為善。

只要目的地相同,無論搭乘陸運、空運或航運,最後都可殊途同歸,到達同一地方。

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不管我們從那個入口走上步道,都可以殊途同歸,到達頂端的涼亭。

數學演算題的特點就在於:解題方法雖然不同,但最後的答案一定只有一個,只要演算正確,就可殊途同歸。

老師們教學的方式雖然巧妙各有不同,但是宗旨都在讓學生了解課文,只要目的達到了,就可說是殊途同歸。

辨  識近義異曲同工、百慮一致反義分道揚鑣、本同末異、背道而馳、南轅北轍、不二法門「殊途同歸」及「異曲同工」都有方法或途徑不同,但最後結果卻相同的意思。

「殊途同歸」側重於所達到的目的相同;「異曲同工」側重於所得到的效果相同。

殊途同歸異曲同工辨似例句○ㄨ只要目的地相同,無論搭乘陸運、空運或航運,最後都可~,到達同一地方。

ㄨ○這兩棟建築的外觀設計,有~之處。

參考詞語同歸殊塗注  音ㄊㄨㄥˊ。

ㄍㄨㄟ。

ㄕㄨ。

ㄊㄨˊ漢語拼音tóngguīshūtú 釋  義《易經.繫辭下》:「《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天下何思何慮!』」《漢書.卷九九下》:「贊曰:『……昔秦燔《詩》《書》以立私議,莽誦《六藝》以文姦言,同歸殊塗,俱用滅亡。

』」同歸殊途注  音ㄊㄨㄥˊ。

ㄍㄨㄟ。

ㄕㄨ。

ㄊㄨˊ漢語拼音tóngguīshūtú 釋  義三國魏.嵇康〈琴賦〉:「其餘觸類而長,所致非一。

同歸殊途,或文或質。

」殊塗一致注  音ㄕㄨ。

ㄊㄨˊ。

ㄧ。

ㄓˋ。

(變)。

ㄕㄨ。

ㄊㄨˊ。

ㄧˊ。

ㄓˋ漢語拼音shūtúyīzhì(變)shūtúyízhì 釋  義《晉書.卷六九》:「夫大道宰世,殊塗一致。

萬機之事,或異或同,同不相善,異不相譏。

」殊塗同會注  音ㄕㄨ。

ㄊㄨˊ。

ㄊㄨㄥˊ。

ㄏㄨㄟˋ漢語拼音shūtútónghuì 釋  義《後漢書.卷四九》:「論曰:『……如使用審其道,則殊塗同會;才爽其分,則一豪以乖。

』」殊塗同歸注  音ㄕㄨ。

ㄊㄨˊ。

ㄊㄨㄥˊ。

ㄍㄨㄟ漢語拼音shūtútóngguī 釋  義晉.葛洪《抱朴子.外篇》:「或運思於立言,或銘勛乎國器,殊塗同歸,其致一焉。

」殊塗同致注  音ㄕㄨ。

ㄊㄨˊ。

ㄊㄨㄥˊ。

ㄓˋ漢語拼音shūtútóngzhì 釋  義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故君子百行,殊塗而同致,循性而動,各附所安。

」宋.范仲淹〈天道益謙賦〉:「取類而信,如江海之潤下;殊塗同致,若鬼神之福謙。

」殊方同致注  音ㄕㄨ。

ㄈㄤ。

ㄊㄨㄥˊ。

ㄓˋ漢語拼音shūfāngtóngzhì 釋  義《隋書.卷七五》:「考其終始,要其會歸,其立身成名,殊方同致矣。

」殊致同歸注  音ㄕㄨ。

ㄓˋ。

ㄊㄨㄥˊ。

ㄍㄨㄟ漢語拼音shūzhìtóngguī 釋  義《隋書.卷二二》:「夫神則陰陽不測,天則欲人遷善。

均乎影響,殊致同歸。

」殊路同歸注  音ㄕㄨ。

ㄌㄨˋ。

ㄊㄨㄥˊ。

ㄍㄨㄟ漢語拼音shūlùtóngguī 釋  義《史記.卷二三》:「蓋受命而王,各有所由興,殊路而同歸,謂因民而作,追俗為制也。

」漢.桓寬《鹽鐵論.利議》:「諸生對冊,殊路同歸,指在崇禮義,退財利,復往古之道,匡當世之失,莫不云太平。

」殊轍同歸注  音ㄕㄨ。

ㄔㄜˋ。

ㄊㄨㄥˊ。

ㄍㄨㄟ漢語拼音shūchètóngguī 釋  義宋.朱熹〈滄州精舍告先聖文〉:「張爰及司馬,學雖殊轍,道則同歸。

」異趣同歸注  音ㄧˋ。

ㄑㄩ。

ㄊㄨㄥˊ。

ㄍㄨㄟ漢語拼音yìqūtóngguī 釋  義《管子.形勢》:「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萬事之生也,異趣而同歸,古今一也。

」異路同歸注  音ㄧˋ。

ㄌㄨˋ。

ㄊㄨㄥˊ。

ㄍㄨㄟ漢語拼音yìlùtóngguī 釋  義《文子.精誠》:「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異路而同歸,末世之學者,不知道之所體一,德之所總要,取成事之跡,跪坐而言之,雖博學多聞,不免於亂。

」《淮南子.本經》:「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異路而同歸。

」異軫同歸注  音ㄧˋ。

ㄓㄣˇ。

ㄊㄨㄥˊ。

ㄍㄨㄟ漢語拼音yìzhěntóngguī 釋  義南朝梁.沈約〈齊太尉王儉碑〉:「殊文共會,異軫同歸;堆案盈几,充庭滿室。

」異途同歸注  音ㄧˋ。

ㄊㄨˊ。

ㄊㄨㄥˊ。

ㄍㄨㄟ漢語拼音yìtútóngguī 釋  義漢.桓寬《鹽鐵論.論儒》:「聖人異塗同歸,或行或止,其趣一也。

」晉.陸機〈思親賦〉:「天步悠長,人道短矣,異途同歸,無早晚矣。

」 視死如歸 參考詞語‧視死若歸‧赴死如歸‧赴難如歸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ˋ。

ㄙˇ。

ㄖㄨˊ。

ㄍㄨㄟ漢語拼音shìsǐrúguī釋  義把犧牲生命看成是回到自己的家一般,形容為了理想而不怕犧性生命,無所畏懼。

語出《管子.小匡》。

△「視死如飴」 典故說明春秋時,周室衰微,齊桓公以管仲為相,對內提升國力,對外率諸侯尊崇周天子的地位,阻止蠻族入侵,成為春秋時期五位霸主實力最為強大的一位。

管仲做齊國宰相三個月時,曾針對官員的才能優劣向桓公提出意見,他認為:隰朋善於言辭進退,可以立為大行;甯戚善於開墾種植,開發地利,可以立為大司田;王子城父善於領兵,能夠激勵士氣,讓士兵們不畏死亡,衝鋒陷陣,可以立為大司馬;賓胥無決斷獄訟十分公正,不會濫殺無辜,可以立為大司理;東郭牙能夠犯顏直諫,不怕得罪君王,可以立為大諫之官。

論到管仲自己時,他認為上述五人,每個人個別的才能都比自己強,但若桓公想要稱霸諸侯,只有自己可以輔助桓公做到。

桓公聽了管仲的話後,十分贊同,便按管仲的意思,授予五人官職,讓他們聽命於管仲,為齊國效力。

其中描述王子城父時,原文就用了「視死如歸」,後來「視死如歸」被摘出成為一句成語,用來形容為了理想而不怕犧性生命,無所畏懼。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為了理想而不怕犧性生命,無所畏懼。

使用類別用在「勇敢無畏」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們個個是視死如歸的好漢,擔此任務必無問題。

他此番潛入敵營,早已抱著視死如歸,慷慨赴義的決心。

為了正義,他們視死如歸,面對眼前的威脅,他們面不改色。

他寧折不屈的意志和視死如歸的氣概,震懾了所有在場的人。

文天祥的〈正氣歌〉表現出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長存在後代世人的心裡。

辨  識近義捨生忘死、殺身成仁、萬死不辭反義降志辱身、貪生怕死 參考詞語視死若歸注  音ㄕˋ。

ㄙˇ。

ㄖㄨㄛˋ。

ㄍㄨㄟ漢語拼音shìsǐruòguī 釋  義《大戴禮記.曾子制言》:「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視死若歸。

」赴死如歸注  音ㄈㄨˋ。

ㄙˇ。

ㄖㄨˊ。

ㄍㄨㄟ漢語拼音fùsǐrúguī 釋  義《漢書.卷三七》:「贊曰:『……欒布哭彭越,田叔隨張敖,赴死如歸,彼誠知所處,雖古烈士,何以加哉!』」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五》:「有吳起吮士疽之恩,則赴死如歸矣,何患其不愛將?」赴難如歸注  音ㄈㄨˋ。

ㄋㄢˋ。

ㄖㄨˊ。

ㄍㄨㄟ漢語拼音fùnànrúguī 釋  義《魏書.卷一一》:「或徇節感恩,奮不顧命;或臨戎對敵,赴難如歸。

」 殺雞取卵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ㄚ。

ㄐㄧ。

ㄑㄩˇ。

ㄌㄨㄢˇ漢語拼音shājīqǔluǎn釋  義把雞殺了,取出腹中的蛋。

比喻為貪圖眼前的好處而斷絕了長遠的利益。

典出《伊索寓言.生金蛋的雞》。

△「竭澤而漁」 典故說明《伊索寓言》裡有一則小故事,敘述一個貪心的農夫和他的妻子,他們本來養了一隻母雞,每天都會下一顆金蛋,便以為這隻母雞的肚子裡藏有一大塊金子。

為了得到金塊,農夫和他的妻子把母雞殺了,結果卻發現牠肚裡什麼都沒有。

貪心的農夫和他的妻子不但沒得到那塊金子,卻連原本每天可得的金蛋都沒了。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殺雞取卵」,用來比喻為貪圖眼前的好處而斷絕了長遠的利益。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貪圖眼前的好處而斷絕了長遠的利益。

使用類別用在「貪小失大」的表述上。

例句 老闆一再要求員工延長工時的行徑,無異於殺雞取卵。

公司這種壓榨同仁勞力的作法,形同殺雞取卵,非常不恰當。

他已經失業了,你還要他拿出那麼多錢來,不是在殺雞取卵嗎?如果我們不作水土保持,濫墾山坡地蓋房子,無異於殺雞取卵。

為了擴充養殖池的面積,不斷地超抽地下水,這種做法猶如殺雞取卵。

辨  識近義竭澤而漁、焚林而獵反義深謀遠慮、細水長流「竭澤而漁」及「殺雞取卵」都有僅求眼前好處而不計後果的意思。

「竭澤而漁」側重於求取不留餘地;「殺雞取卵」側重於因貪心而失去更多的意思。

殺身成仁 參考詞語‧殺身成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ㄚ。

ㄕㄣ。

ㄔㄥˊ。

ㄖㄣˊ漢語拼音shāshēnchéngrén釋  義為了成全仁德而犧牲生命。

語出《論語.衛靈公》。

後用「殺身成仁」指為正義或崇高的理想而犧牲生命。

△「捨生取義」 典故說明「殺身成仁」是指為了成全仁德而犧牲性命。

這句話出自於《論語.衛靈公》篇孔子所說的一段話。

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志士仁人不會因為貪生怕死而做出違背仁德的事,反而會為了護衛仁德的標準而犧牲性命。

為什麼孔子會如此強調「仁」的重要呢?因為「仁」就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關係」,在家裡面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關係;擴大到社會上,就是君臣有禮、朋友有義的關係。

這種關係就是倫常,所以孔子說:「君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

」(《論語.學而》)「仁」從個人修身做起,最後擴充成為維繫家庭和社會的力量。

這種力量發揮到極致,就是「大同世界」的達成。

因此為了維繫「仁」的標準,君子是可以犧牲性命的。

孟子把孔子的「仁」用「義」來解釋,「義」就是公益,往往和個人私利是衝突的。

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當「義」和「利」不可兼得的時候,為了公益,是要「捨生取義」的。

性命雖是個人最大的私利,但是為了社會國家的利益,必要時可以犧牲。

這正和「殺身成仁」的精神一樣,也正是傳統儒家的堅持的修身原則。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為正義或崇高的理想而犧牲生命。

使用類別用在「正直忠誠」的表述上。

例句 他殺身成仁的典範,將永留人間。

今天為了國家殺身成仁,我有何遺憾?老將軍為了悍衛國家而殺身成仁,令人敬佩!不懷著殺身成仁的決心,是無法完成革命大業的。

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不都是讀聖賢書者所當為?因為有革命先烈的殺身成仁,才有今天的中華民國。

舉事前夕,他在日記上寫著:「明日之事雖成功機會不大,但求殺身成仁。

」 辨  識近義成仁取義、捨生取義、捨身求法、視死如歸反義降志辱身、苟且偷生形音辨誤身,音ㄕㄣ,生命。

典源作「身」,不宜寫作「生」。

仁,音ㄖㄣˊ,仁德義理。

不可寫作「人」。

參考詞語殺身成義注  音ㄕㄚ。

ㄕㄣ。

ㄔㄥˊ。

ㄧˋ漢語拼音shāshēnchéngyì 釋  義《晉書.卷四八》:「假令如今,呂后必謂昌已反,夷其三族,則誰敢復為殺身成義者哉!」《梁書.卷三四》:「譬彈冠而振衣,猶自別於泥滓;且殺身以成義,寧露才而揚己。

」 殺人如麻 參考詞語‧殺人如芥‧殺人如草‧殺人如蒿‧殺人如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ㄚ。

ㄖㄣˊ。

ㄖㄨˊ。

ㄇㄚˊ漢語拼音shārénrúmá釋  義所殺的人如亂麻一般多。

形容殺人極多。

※#語或本《史記.卷二七.天官書》。

典故說明「麻」是一種植物,經常扭結紛亂,因此多用來形容事物的繁多,如「密密麻麻」。

《史記.卷二七.天官書》中記載戰國末年,秦國向東擴張,併吞六國,之後又驅逐外族,連年征戰下,「死人如亂麻」。

就是指秦國發動戰爭而死亡的人數,像亂麻一樣多得數不清。

後來則有「殺人如麻」這句成語,形容殺的人像亂麻一樣多。

如唐.陳子昂〈諫刑書〉二首之一:「遂使兵部尚書樊子蓋專行屠戮,大窮黨與,海內豪士,無不罹殃。

遂至殺人如麻,流血成澤,天下靡然思為須霺。

」後世也有用其他容易生長且數量很多的植物來形容,如「蒿」、「草」等,像宋.蘇軾〈朱亥墓誌〉:「世之勇夫,殺人如蒿。

及其所難,或失其刀。

」以及清.李伯元《南亭筆記》卷七:「劉暴性,殺人如草。

」均指殺的人如蒿、如草般地多,也是形容殺人極多的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殺人極多。

使用類別用在「殺人眾多」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殺人如麻的盜匪,終於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一提起他殺人如麻的罪行,每個人都十分氣憤。

敵軍所過之處,殺人如麻,這種殘酷罪行,令人髮指。

這個槍擊要犯殺人如麻,罪孽深重,日前已經伏法了。

得知殺人如麻的敵軍終於被擊退了,人民莫不拍手稱快。

辨  識近義殺人盈野 參考詞語殺人如芥注  音ㄕㄚ。

ㄖㄣˊ。

ㄖㄨˊ。

ㄐㄧㄝˋ漢語拼音shārénrújiè 釋  義清.洪昇《長生殿.第三一齣》:「不斷征雲靉靉,鬼哭神號,到處里染腥風,殺人如芥。

」殺人如草注  音ㄕㄚ。

ㄖㄣˊ。

ㄖㄨˊ。

ㄘㄠˇ漢語拼音shārénrúcǎo 釋  義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狹巷短兵相接處,殺人如草不聞聲。

」清.李伯元《南亭筆記.卷七》:「劉暴性,殺人如草。

」殺人如蒿注  音ㄕㄚ。

ㄖㄣˊ。

ㄖㄨˊ。

ㄏㄠ漢語拼音shārénrúhāo 釋  義宋.蘇軾〈朱亥墓誌〉:「世之勇夫,殺人如蒿。

及其所難,或失其刀。

」殺人如蓺注  音ㄕㄚ。

ㄖㄣˊ。

ㄖㄨˊ。

ㄧˋ漢語拼音shārénrúyì 釋  義《新唐書.卷二二五》:「觀察使韋岫戰不勝,棄城遁,賊入之,焚室廬,殺人如蓺。

」 殺人越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ㄚ。

ㄖㄣˊ。

ㄩㄝˋ。

ㄏㄨㄛˋ漢語拼音shārényuèhuò釋  義殺人搶劫。

語本《書經.康誥》。

△「謀財害命」 典故說明周武王將殷地分封給康叔時,發布了一篇〈康誥〉,內容是訓勉康叔要如何治理國家。

大意是說:文王明德慎罰,愛民任賢,才得以受天命,滅殷國。

現在將殷地封給你,希望你能遵循文王之道,任賢能、尊古訓、順民心,將封地治理好。

治理百姓是不容易的,特別在刑罰的輕重,更要謹慎小心,刑罰合理公平,人民才會信服。

如果是自發性的犯罪,搶劫作亂,殺人搶劫,強橫地為非作歹而不怕死,這種盜賊,就應該殺死。

後來「殺人越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殺人搶劫。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殺人搶劫。

使用類別用在「燒殺擄掠」的表述上。

例句 這個刑犯因為殺人越貨,而被判處死刑。

這個強盜集團,經常幹些殺人越貨的勾當。

這一帶有許多土匪,經常殺人越貨,殘害百姓。

即使身無分文,我也不可以做殺人越貨的勾當。

公海上不時傳來海盜殺人越貨,讓許多船家心驚膽跳。

警察根據民眾的舉報,很快地將這批殺人越貨的匪徒緝拿歸案。

近年社會風氣日壞,殺人越貨的案子越來越多,令人不勝擔憂。

他的外表看起來像個老實人,誰也沒想到他竟是個殺人越貨的歹徒。

辨  識近義謀財害命「殺人越貨」及「謀財害命」都有害人性命以奪取錢財的意思。

「殺人越貨」側重盜匪妄為的行徑;「謀財害命」側重暗中進行的謀害行為。

殺人越貨謀財害命辨似例句○ㄨ在公海上不時傳來海盜~,讓許多船家心驚膽跳。

ㄨ○為了巨額保險金,他竟然~,暗地下毒殺害親人。

捨本逐末 參考詞語‧損本逐末‧棄本就末‧棄本逐末‧背本趨末‧背本逐末‧舍本事末‧舍本務末‧舍本即末‧舍本問末‧舍本理末‧舍本逐末‧逐末捨本‧逐末遺本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ㄜˇ。

ㄅㄣˇ。

ㄓㄨˊ。

ㄇㄛˋ漢語拼音shěběnzhúmò釋  義指人民不務農業而從事工、商。

#語本《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

後用「捨本逐末」指人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視微末小節。

△「舍本治末」、「捨本就末」 典故說明「捨本逐末」原作「舍本事末」。

「舍本事末」之「本」,原指農事。

古時候以農立國,故以農業為本業,以工、商為末業,所以「舍本事末」是指人民不務農而從事於工、商。

《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一文,講的是當時的農業政策。

力陳人民務農對國家的影響,直指人民從事農業就會因生產富足而不肯輕易遷徙。

不務農而從事工、商,則農作物產量減少人民就會輕易遷徙,無心安居故土。

且民捨本而事末,會變得好耍小聰明狡滑多詐,善於玩弄法律,顛倒是非。

後來「捨本逐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且多借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視微末小節。

另外據《戰國策.齊策四》載,齊國使者對於趙孝威太后見面先問齊國歲收、百姓安好,才問候齊王這件事,感到不滿。

於是趙孝威太后回說:「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意思是:「如果沒有歲收,怎麼會有人民?沒有人民,怎麼會有國君?哪有捨去根本而問旁枝末節的道理呢?」是以人民為根本大端,君主為微末小節。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視微末小節。

使用類別用在「不知輕重」的表述上。

例句 抓不住問題的根本,一味在末節上使力,就是捨本逐末了。

如果我們不充實內容,只在包裝上下功夫,就顯得捨本逐末了。

大學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勸人做事按部就班,不要捨本逐末。

他們每次開會都捨本逐末,不探討最根本的問題,只在末節上大做文章。

現代的父母多半犯了捨本逐末的大忌,只想到孩子的課業成績,卻忘了孩子身心健全的培養。

辨  識近義買櫝還珠、本末倒置反義追本窮源、正本清源 參考詞語損本逐末注  音ㄙㄨㄣˇ。

ㄅㄣˇ。

ㄓㄨˊ。

ㄇㄛˋ漢語拼音sǔnběnzhúmò 釋  義《隋書.卷六六》:「故文筆日繁,其政日亂,良由棄大聖之軌模,構無用以為用也。

損本逐末,流遍華壤,遞相師祖,久而愈扇。

」棄本就末注  音ㄑㄧˋ。

ㄅㄣˇ。

ㄐㄧㄡˋ。

ㄇㄛˋ漢語拼音qìběnjiùmò 釋  義晉.袁宏《後漢紀.卷一八》:「辛卯詔,以能宣章句奏案為限,雖有至孝,猶不應科,此棄本而就末。

」棄本逐末注  音ㄑㄧˋ。

ㄅㄣˇ。

ㄓㄨˊ。

ㄇㄛˋ漢語拼音qìběnzhúmò 釋  義《漢書.卷二四》:「民心動搖,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姦邪不可禁,原起於錢。

」五代漢.王定保《唐摭言.卷一》:「爾後物態澆漓,稔於世祿,以京兆為榮美,同華為利市,莫不去實務華,棄本逐末。

」背本趨末注  音ㄅㄟˋ。

ㄅㄣˇ。

ㄑㄩ。

ㄇㄛˋ漢語拼音bèiběnqūmò 釋  義《漢書.卷二四》:「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

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

」《漢書.卷七四》:「民多背本趨末,或有飢寒之色。

」背本逐末注  音ㄅㄟˋ。

ㄅㄣˇ。

ㄓㄨˊ。

ㄇㄛˋ漢語拼音bèiběnzhúmò 釋  義《三國志.卷二七》:「人若不篤於至行,而背本逐末,以陷浮華焉,以成朋黨焉。

」舍本事末注  音ㄕㄜˇ。

ㄅㄣˇ。

ㄕˋ。

ㄇㄛˋ漢語拼音shěběnshìmò 釋  義《呂氏春秋.士容論》:「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

」舍本務末注  音ㄕㄜˇ。

ㄅㄣˇ。

ㄨˋ。

ㄇㄛˋ漢語拼音shěběnwùmò 釋  義漢.王符《潛夫論.務本》:「五者,守本離末則仁義興,離本守末則道德崩,慎本略末猶可也,舍本務末則惡矣。

」舍本即末注  音ㄕㄜˇ。

ㄅㄣˇ。

ㄐㄧˊ。

ㄇㄛˋ漢語拼音shěběnjímò 釋  義《宋書.卷一二》:「歷三年,更相是非,舍本即末,爭長短而疑尺丈,竟無時而決。

」舍本問末注  音ㄕㄜˇ。

ㄅㄣˇ。

ㄨㄣˋ。

ㄇㄛˋ漢語拼音shěběnwènmò 釋  義《戰國策.齊策四》:「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舍本理末注  音ㄕㄜˇ。

ㄅㄣˇ。

ㄌㄧˇ。

ㄇㄛˋ漢語拼音shěběnlǐmò 釋  義三國魏.劉邵《人物志.材理》:「善難者務釋事本,不善難者舍本而理末,舍本而理末,則辭構矣。

」舍本逐末注  音ㄕㄜˇ。

ㄅㄣˇ。

ㄓㄨˊ。

ㄇㄛˋ漢語拼音shěběnzhúmò 釋  義《抱朴子.外篇》:「舍本逐末者,謂之勤修庶幾;擁經求己者,謂之陸沈迂闊。

」清.錢泳《履園叢話.卷四》:「一以小民窮困,舍本逐末而不墾。

是以荒瘠之地日多,而懶惰之民日積。

」逐末捨本注  音ㄓㄨˊ。

ㄇㄛˋ。

ㄕㄜˇ。

ㄅㄣˇ漢語拼音zhúmòshěběn 釋  義《隋書.卷九》:「長吏華浮,奉客以求小譽,逐末捨本,政之所疾,宜謹察之。

」逐末遺本注  音ㄓㄨˊ。

ㄇㄛˋ。

ㄧˊ。

ㄅㄣˇ漢語拼音zhúmòyíběn 釋  義《文史通義.外篇二》:「夫以繹經之題,逐末遺本,折以法度,彼實無辭。

」 捨生取義 參考詞語‧舍生取義‧舍生取誼‧釋生取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ㄜˇ。

ㄕㄥ。

ㄑㄩˇ。

ㄧˋ漢語拼音shěshēngqǔyì釋  義「捨生取義」之「捨」,典源作「舍」。

「舍」同「捨」。

「捨生取義」指為正義真理而不惜犧牲生命。

語本《孟子.告子上》。

△「殺身成仁」 典故說明「捨生取義」原作「舍生取義」,這句成語出自《孟子》。

《孟子.告子上》有一段話,提到孟子對利、義的辨別,他用「生」來代表私利,用「義」來代表公益。

為了讓世人了解有時候利、義是不能兩存的,所以他用魚和熊掌來做比喻,孟子說魚和熊掌都是人們喜歡吃的珍饈,但是萬一不能兼而有之,那只好捨魚而取熊掌了。

利和義也是一樣,二者往往是相互衝突。

這時候,孟子要世人注意公益是凌駕在私利之上的。

生命雖然是私利的極致,但是為了國家社會的利益,也是可以捨棄的。

對每個人來說,活著當然是大家的希望,但是有些事的重要性卻超過生命,為了這些事,我們不應苟且偷生。

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厭惡的,但是有些事卻更叫人厭惡,為了這些事,我們也應挺身除惡。

儒家獨善其身的目的在於兼善天下,修己的目的在於安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把群眾利益擺在個人之上的一套修身哲學,所以孟子要人「捨生取義」的道理就不難了解了。

成語中「義」字的內涵,可以擴大為仁義道德、美善真理、理想抱負等。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為正義真理而不惜犧牲生命。

使用類別用在「正直忠誠」的表述上。

例句 文天祥捨生取義的精神,令人景仰。

沒有革命先烈的捨生取義,哪有後來的民國肇建?君子最重名節,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在所不惜。

村子裡的人為了紀念這位捨生取義的勇士,籌建了他的銅像。

只有那些捨生取義、功在社稷的忠義烈士,才有資格被奉祠在忠烈祠中。

辨  識近義殺身成仁、成仁取義、殉義忘生、捨身求法反義見利忘義、苟且偷生、貪生怕死、貪生害義 參考詞語舍生取義注  音ㄕㄜˇ。

ㄕㄥ。

ㄑㄩˇ。

ㄧˋ漢語拼音shěshēngqǔyì 釋  義《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一》:「是故君子舍生取義,小人舍生為利,所為相反。

」舍生取誼注  音ㄕㄜˇ。

ㄕㄥ。

ㄑㄩˇ。

ㄧˋ漢語拼音shěshēngqǔyì 釋  義《漢書.卷一○○》:「舍生取誼,亦道用兮;憂傷夭物,忝莫痛兮!」釋生取義注  音ㄕˋ。

ㄕㄥ。

ㄑㄩˇ。

ㄧˋ漢語拼音shìshēngqǔyì 釋  義《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一》:「是故君子舍生取義,小人舍生為利,所為相反。

」 設身處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ㄜˋ。

ㄕㄣ。

ㄔㄨˇ。

ㄉㄧˋ漢語拼音shèshēnchǔdì釋  義假想自己處在他人地位或情況中。

語本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第二○章》。

典故說明在《禮記》的〈中庸〉篇中有一章是魯哀公向孔子問政的記載,其中有一段孔子的答語是:「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脩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這整段的意思是說:「凡是治理天下國家有九種經常不變的綱領,那就是:修養己身,尊重賢人,愛護親人,禮敬大臣,體恤眾臣,愛民如子,招徠百工,安撫遠人,懷柔諸侯。

」宋朝朱熹替「體群臣」的「體」所作的注解是:「設以身處其地而察其心也。

」意思就是:設想自己處在他人的地位或情況中,來明察他們的內心。

後來「設身處地」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假想自己處在他人地位或情況中。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假想自己處在他人地位或情況中。

使用類別用在「體諒他人」的表述上。

例句 不要只是一味地批評,也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他是個凡事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人,當然到處都受歡迎。

我們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她會這麼做也是出於不得已,就不要再責備她了吧!你先別怪我得理不饒人,設身處地想想,如果事情是發生在你身上,你會怎麼處理?一名優秀的記者除了追究事情真象之外,還要有一顆時時設身處地為當事人著想的心。

現在的公職人員大都能設身處地為前往辦事的人民著想,態度和靄可親,令人有備受禮遇之感。

辨  識近義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反義以己度人 深謀遠慮 參考詞語‧慮遠謀深‧深圖遠慮‧深慮遠計‧深計大慮‧深計遠慮‧深謀遠猷‧深謀遠略‧深謀遠計‧計深慮遠‧謀深慮遠‧遠慮深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ㄣ。

ㄇㄡˊ。

ㄩㄢˇ。

ㄌㄩˋ漢語拼音shēnmóuyuǎnlǜ釋  義計畫周密而慮事深遠。

◎語出漢.賈誼〈過秦論上〉。

△「深思熟慮」 典故說明「深謀遠慮」即深遠而周到的計謀與思慮,語見漢代賈誼的〈過秦論〉。

〈過秦論〉內容主要講述秦朝治國的過失,收錄於《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的一段提及陳涉的起義。

陳涉,名勝,字涉,秦朝人,秦二世時與吳廣起兵抗秦,當時因天下百姓皆苦於秦朝苛政,故群起投入陳涉所率領的義勇軍。

賈誼以為,陳涉的地位低微,擁有的武器不精良,他的軍隊也比不上過去齊、楚等九國,謀略與用兵之道更不及昔日的將士,然最終能取得勝利,完全是因為秦王不施仁義,所以自毀長城。

文中說到陳涉「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ㄒㄧㄤˋ)時之士也」,把智識有限的陳涉對比於當時高官名將的「深謀遠慮」,如此一介平民卻能使「成敗異變」,更足以突顯秦王治國的重大過失。

另外,在賈誼《新書.卷一.過秦下》中亦見此語。

其內容論及秦之衰敗時云:「當此時也,世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但因秦王暴虐無道,堵塞了忠諫之途,致使「三主之惑,終身不悟」,終於讓秦走上敗亡。

後來「深謀遠慮」演變為成語,指計畫周密而慮事深遠。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計畫周密而慮事深遠。

使用類別用在「思慮深遠」的表述上。

例句 設立教育基金,是我們深謀遠慮後所作的決定。

推動國家任何建設,都要深謀遠慮,不能只考慮眼前的利益。

這個開發計畫關係到公司未來的發展,當然要深謀遠慮,審慎評估。

早在生化科技剛起步時,本公司就深謀遠慮,設立了專門的研發中心。

幸好當初有張經理的深謀遠慮,奠好根基,公司才能在這一波波經濟不景氣的浪濤中屹立不搖。

辨  識近義老謀深算、三思而行、深思熟慮反義殺雞取卵、輕舉妄動、心血來潮、不假思索、草率從事、鼠目寸光「深謀遠慮」及「深思熟慮」都有思考深入的意思。

「深謀遠慮」側重於計畫周密,慮事深遠;「深思熟慮」側重於慎重而仔細地考慮。

深謀遠慮深思熟慮辨似例句○ㄨ早在生化科技剛起步時,本公司就~,設立了專門的研發中心。

ㄨ○他會作出這個決定,是經過~的。

參考詞語慮遠謀深注  音ㄌㄩˋ。

ㄩㄢˇ。

ㄇㄡˊ。

ㄕㄣ漢語拼音lǜyuǎnmóushēn 釋  義《周書.卷六》:「高祖纘業,未親萬機,慮遠謀深,以蒙養工。

」深圖遠慮注  音ㄕㄣ。

ㄊㄨˊ。

ㄩㄢˇ。

ㄌㄩˋ漢語拼音shēntúyuǎnlǜ 釋  義《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又況婦人之愚,而望其遵巡正路,謙虛節儉,深圖遠慮,為國家校計者乎?」《三國志.卷四二》:「是以賢人君子,深圖遠慮,畏彼咎戾,超然高舉。

」深慮遠計注  音ㄕㄣ。

ㄌㄩˋ。

ㄩㄢˇ。

ㄐㄧˋ漢語拼音shēnlǜyuǎnjì 釋  義清.魏源《魏源集.默觚下》:「以深慮遠計為狂愚。

」深計大慮注  音ㄕㄣ。

ㄐㄧˋ。

ㄉㄚˋ。

ㄌㄩˋ漢語拼音shēnjìdàlǜ 釋  義《後漢書.卷一五》:「今南陽諸劉舉宗起兵,觀其來議事者,怕有深計大慮,王公之才,與之并合,必成大功,此〔天〕所以祐吾屬也。

」深計遠慮注  音ㄕㄣ。

ㄐㄧˋ。

ㄩㄢˇ。

ㄌㄩˋ漢語拼音shēnjìyuǎnlǜ 釋  義《漢書.卷二四》:「壽昌習於商功分銖之事,其深計遠慮,誠未足任,宜且如故。

」宋.蘇軾〈諫買浙燈狀〉:「此實陛下至明至斷,所以深計遠慮,割愛為民。

」深謀遠猷注  音ㄕㄣ。

ㄇㄡˊ。

ㄩㄢˇ。

ㄧㄡˊ漢語拼音shēnmóuyuǎnyóu 釋  義《晉書.卷六》:「陛下明並日月,無幽不燭,深謀遠猷,出自胸懷。

」深謀遠略注  音ㄕㄣ。

ㄇㄡˊ。

ㄩㄢˇ。

ㄌㄩㄝˋ漢語拼音shēnmóuyuǎnlüè 釋  義《晉書.卷五九》:「所共立事者,皆邪佞之徒,惟競榮利,無深謀遠略。

」明.無名氏《吳起敵秦.第二折》:「賢士,小官在公子前,舉薦賢士文武英才,深謀遠略。

」深謀遠計注  音ㄕㄣ。

ㄇㄡˊ。

ㄩㄢˇ。

ㄐㄧˋ漢語拼音shēnmóuyuǎnjì 釋  義《史記.卷七九》:「大夫種為越王深謀遠計,免會稽之危,以亡為存。

」計深慮遠注  音ㄐㄧˋ。

ㄕㄣ。

ㄌㄩˋ。

ㄩㄢˇ漢語拼音jìshēnlǜyuǎn 釋  義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計深慮遠,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道也。

」清.陳確〈復朱康流書〉:「然古之君子,至欲火其書而廬其居,豈過為此刻薄不情之舉哉!計深慮遠,欲杜天下萬世之禍本,不得不爾也。

」謀深慮遠注  音ㄇㄡˊ。

ㄕㄣ。

ㄌㄩˋ。

ㄩㄢˇ漢語拼音móushēnlǜyuǎn 釋  義唐.李靖《衛公兵法.卷上》:「夫將之上務,在於明察而眾和,謀深而慮遠。

」遠慮深謀注  音ㄩㄢˇ。

ㄌㄩˋ。

ㄕㄣ。

ㄇㄡˊ漢語拼音yuǎnlǜshēnmóu 釋  義唐.韓愈〈黃家賊事宜狀〉:「此兩人者,本無遠慮深謀,意在邀功求賞。

」 深居簡出 參考詞語‧深居罕出‧深藏簡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ㄣ。

ㄐㄩ。

ㄐㄧㄢˇ。

ㄔㄨ漢語拼音shēnjūjiǎnchū釋  義指野獸潛藏在深山密林中,很少出來活動。

語出唐.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

後用「深居簡出」指人平日待在家裡,很少外出。

△「弱肉強食」 典故說明韓愈(西元768∼824),字退之,通六經百家之學,創作頗多;崇尚儒學,排斥佛老思想。

唐代由於佛教鼎盛。

因此,當時的文人及達官貴人,多與僧侶往來,互贈詩文。

〈送浮屠文暢師序〉就是韓愈贈予僧侶文暢的文章。

文中表達了他一貫擁護儒家仁義道統的立場。

他認為:在天下未教化之初,人民和禽獸是沒有什麼不同的。

後來聖人出現,治理天下,因為施行仁義和禮樂刑政,人民才得以安逸的生活,也正因為仁道,才能世世代代相傳而固守著傳統的文化,就像鳥兒,一低頭就是要覓食;一抬頭,就會環顧四方;野獸們藏身在隱僻的深山,很少出來活動。

這都是因為害怕其他的動物會傷害自己,因而時時提高警覺,但是這樣的小心翼翼,仍然無法擺脫弱肉強食的危險。

現今百姓過著安詳而閒暇自得的生活,與禽獸差別很大,就是因為遵行儒家思想,所以怎能迷信佛老思想呢?文中處處可見韓愈護衛儒家傳統的堅定立場。

後來「深居簡出」被用來指人平日待在家裡,很少外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人平日待在家裡,很少外出。

使用類別用在「足不出戶」的表述上。

例句 自從太太過世後,他深居簡出,隔絕俗務。

我目前過的是深居簡出的生活,所有瑣事一概不理。

他自退出文壇以來,深居簡出,幾乎不與外人交往。

要一個正值青春的年輕人和你過著深居簡出的日子,豈不是害了他! 辨  識近義杜門不出反義東奔西走、拋頭露面 參考詞語深居罕出注  音ㄕㄣ。

ㄐㄩ。

ㄏㄢˇ。

ㄔㄨ漢語拼音shēnjūhǎnchū 釋  義宋.呂祖謙〈與朱侍講〉:「向來在外舍,深居罕出,所以悠悠。

今擇勤苦有志之士,與之游處,必須勉厲也。

」深藏簡出注  音ㄕㄣ。

ㄘㄤˊ。

ㄐㄧㄢˇ。

ㄔㄨ漢語拼音shēncángjiǎnchū 釋  義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七》:「佛奴獨居尼寺,深藏簡出,操行潔白,以終其身。

」 深思熟慮 參考詞語‧深思遠慮‧精思熟慮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ㄣ。

ㄙ。

ㄕㄡˊ。

ㄌㄩˋ漢語拼音shēnsīshóulǜ釋  義「深思」,深遠的思考。

語出戰國楚.屈原〈漁父〉。

「熟慮」,考慮周密。

語出《史記.卷七二.穰侯列傳》。

後用「深思熟慮」指仔細而深入地考慮。

△「深謀遠慮」 典故說明「深思熟慮」係由「深思」及「熟慮」組合而成。

「深思」見於戰國楚.屈原〈漁父〉。

屈原原任三閭大夫,懷王時遭人毀謗,被放逐於漢北,於是作〈離騷〉以表忠貞之心。

後被頃襄王召回,但又遭讒言而流放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

〈漁父〉一篇描述屈原被放逐江南,遊於江河傍,吟詩唱歌,神色十分憔悴,一個漁父看到他,問道:「你為什麼到這裡來呢?」屈原答:「整個世界是那麼汙濁,所有人都迷迷糊糊,只有我一個人是清醒的,所以被放逐到這裡。

」漁夫勸他說:「真正的聖人應該是可以順應大環境的,既然世間混濁,眾人皆醉,你不如就隨波逐流,與世浮沉;為什麼要『深思高舉』,而讓自己流放到此地?」意思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不必想得太深遠,也不必堅持高尚的行為,以免徒增自己的痛苦。

「熟慮」之「熟」為仔細、精詳的意思,此一詞語見於《史記.卷七二.穰侯列傳》。

穰侯為戰國秦昭襄王的舅舅,昭襄王在位時以他為相。

當時穰侯為擴張秦國領土而欲攻魏,於是派兵包圍魏都大梁。

魏國大夫須賈為使其退兵,前往求見,分析秦、楚、趙、魏等各國間的依存與利益關係,然後說明秦之攻魏絕對是弊多於利,要穰侯「熟慮之而無行危」,也就是希望穰侯再次慎重思考,放棄攻打魏國。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深思熟慮」,用來說明凡事要仔細而深入地考慮。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仔細而深入地考慮。

使用類別用在「思慮深遠」的表述上。

例句 這個問題較複雜,請容我深思熟慮後再回答。

王經理做決策時一向深思熟慮,所以很少出錯。

他會作這個決定,應當是經過深思熟慮,而非草率為之。

他聽取組員的意見,再經過深思熟慮,終於作出了決定。

這次活動十分重要,進行企劃時,任何細節都要深思熟慮,務必做到盡善盡美。

辨  識近義三思而行、深謀遠慮反義輕舉妄動、心血來潮、不假思索「深謀遠慮」及「深思熟慮」都有思考深入的意思。

「深謀遠慮」側重於計畫周密,慮事深遠;「深思熟慮」側重於慎重而仔細地考慮。

深謀遠慮深思熟慮辨似例句○ㄨ早在生化科技剛起步時,本公司就~,設立了專門的研發中心。

ㄨ○他會作出這個決定,是經過~的。

參考詞語深思遠慮注  音ㄕㄣ。

ㄙ。

ㄩㄢˇ。

ㄌㄩˋ漢語拼音shēnsīyuǎnlǜ 釋  義《漢書.卷八六》:「發憤懣,奏封事,不及深思遠慮,使主簿書,漏泄之過不在丹。

」《歧路燈.第四回》:「像令兄這樣深思遠慮,就是有經濟的學問。

」精思熟慮注  音ㄐㄧㄥ。

ㄙ。

ㄕㄡˊ。

ㄌㄩˋ漢語拼音jīngsīshóulǜ 釋  義《宋史.卷三八○》:「願陛下事無大小,精思熟慮,求其至當而行。

」 深惡痛絕 參考詞語‧深惡痛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ㄣ。

ㄨˋ。

ㄊㄨㄥˋ。

ㄐㄩㄝˊ漢語拼音shēnwùtòngjué釋  義厭惡、痛恨到極點。

※語或出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盡心下》。

△「深懲痛絕」、「痛心疾首」 典故說明孟子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受業於孔子孫子子思的門人,治儒術之道,提倡王道、仁義、輕功利以及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

〈盡心章句下〉裡有一段孟子引錄孔子的話說:「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鄉原,德之賊也。

」原文意思是說:「有人經過我家門前,但不進來屋裡坐坐,而我不會感到遺憾的,只有對鄉愿的人才會如此吧!因為鄉愿是德之賊!」「鄉愿」這種人是「刺之無所刺,非之無所非」的人,也就是最沒有道德標準的人。

所以孔子最厭惡這種人。

南宋理學家朱熹對於這段話的注釋是:「過門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見親就為幸,深惡而痛絕之也。

」他認為孔子對鄉愿過門不入並不覺遺憾,反以能不見、不接近他們感到慶幸,可見他對這種人是多麼厭惡。

後來「深惡痛絕」演變為成語,用來指厭惡、痛恨到極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厭惡、痛恨到極點。

使用類別用在「憎恨厭惡」的表述上。

例句 我對那種虛情假意的人,深惡痛絕。

人們對這些燒殺擄掠、無惡不作的壞蛋深惡痛絕。

政府施政如果朝令夕改,莫怪民眾會感到深惡痛絕。

對於他這種卑劣的行為,大家都感到深惡痛絕,決定不再跟他打交道。

這位社會派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毫無保留地表現他對迫害者的深惡痛絕。

王小姐為人一向誠實、正直,對社會上的醜惡現象深惡痛絕,所以她絕不可能做這種違法的事。

辨  識近義痛心疾首、切齒腐心、咬牙切齒、恨之入骨「深惡痛絕」及「痛心疾首」都有非常痛恨的意思。

「深惡痛絕」側重厭惡憎恨;「痛心疾首」側重悲憤傷心。

深惡痛絕痛心疾首辨似例句○ㄨ這位社會派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毫無保留地表現他對迫害者的~。

ㄨ○看到正義無法伸張,大家無不感到~。

參考詞語深惡痛嫉注  音ㄕㄣ。

ㄨˋ。

ㄊㄨㄥˋ。

ㄐㄧˊ漢語拼音shēnwùtòngjí 釋  義《野叟曝言.第三八回》:「汝弟生平所深惡痛嫉者,是異端惑世,宦寺擅權;私居咄咄,常形悲嘆。

」 率由舊章 參考詞語‧率由舊典‧率由舊則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ㄨㄞˋ。

ㄧㄡˊ。

ㄐㄧㄡˋ。

ㄓㄤ漢語拼音shuàiyóujiùzhāng釋  義典章制度完全取法於前代。

指一切遵循舊規。

語出《詩經.大雅.假樂》。

△「蕭規曹隨」 典故說明《詩經.大雅,假樂》此篇是在歌頌周成王,認為美善而快樂的君王,美德顯著,善於安民、用人,因此能承受上天所給予的福祿。

上天保佑、幫助他,使這君王得到了許多的福祿,子孫後嗣綿延不絕。

一切只要敬慎奮勉,光明正大,就能讓德行合於君王之道;不要有所過失,多所變動,只須遵循舊規章辦事就可以了。

後來《詩經》原文的「率由舊章」演變成一句成語,被用來指一切遵循舊規章。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一切遵循舊規。

使用類別用在「依循舊章」的表述上。

例句 你才剛到,不妨先率由舊章地做做看,有不妥處再慢慢修正。

自古以來率由舊章的做法有褒有貶,關鍵在於合乎時宜而已。

新的總經理上任後,採取蕭規曹隨的態度,一切制度率由舊章。

為政者率由舊章自無不可,但是如果食古不化,往往就會滯礙難行了。

現代都已是資訊時代了,處理事務怎能還一味地率由舊章,了無新意呢? 辨  識近義蕭規曹隨、一成不變、因循守舊、陳陳相因反義不主故常、改弦更張、改弦易轍、革故鼎新、棄舊圖新 參考詞語率由舊典注  音ㄕㄨㄞˋ。

ㄧㄡˊ。

ㄐㄧㄡˋ。

ㄉㄧㄢˇ漢語拼音shuàiyóujiùdiǎn 釋  義《晉書.卷二一》:「渾元資始,肇經人倫,爰及夫婦,以奉天地宗廟社稷。

謀于公卿,咸以宜率由舊典。

」率由舊則注  音ㄕㄨㄞˋ。

ㄧㄡˊ。

ㄐㄧㄡˋ。

ㄗㄜˊ漢語拼音shuàiyóujiùzé 釋  義三國魏.曹植〈責躬〉:「受禪于漢,君臨萬邦。

萬邦既化,率由舊則。

」 盛氣凌人 參考詞語‧尚氣凌人‧盛氣加人‧盛氣臨人‧盛氣陵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ㄥˋ。

ㄑㄧˋ。

ㄌㄧㄥˊ。

ㄖㄣˊ漢語拼音shèngqìlíngrén釋  義凌,欺侮。

「盛氣凌人」指用傲慢的氣勢壓迫別人。

語本宋.樓鑰《攻媿集.卷八八敷文閣學士宣奉大夫致仕贈特進汪公行狀》。

△「仗氣凌人」、「咄咄逼人」 典故說明「盛氣凌人」原作「盛氣臨人」。

典故出自宋代樓鑰《攻媿集.卷八八.敷文閣學士宣奉大夫致仕贈特進汪公行狀》一文。

文章中提到當時戶部侍郎李椿年建議重新丈量民田的經界,朝廷選派汪大猷擔任龍游縣的覆勘官。

當時李椿年的規定十分嚴峻,凡是丈量過的田,重新勘驗,如有隱藏,不論多少,一律處以黥刑,流放到遠方。

因為氣勢壓迫於人,所以人民縱有不服,也沒有敢跟他對抗的。

後來「盛氣凌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用驕橫的氣勢壓迫別人。

但是這條成語也有人認為出自於較早的唐.孫元晏〈詠史〉詩中的〈謝澹雲霞友〉。

詩云:「仗氣凌人豈可親,只將范泰是知聞。

緣何喚作雲霞友?卻恐雲霞未似君。

」據《南史.卷一九.謝晦列傳》,南朝宋謝晦的堂叔謝澹,是謝安的孫子。

澹為人任達仗氣,和當時的范泰結為「雲霞之交」。

他頗受宋武帝賞識,所以原來要託付他在受禪時,擔任進奉玉璽的大任。

但是有一次陪武帝吃飯時,謝澹不但喝醉酒,還大言不會屈順任何人的意思。

武帝雖因謝澹是方外之士,不與他計較,但是心裡著實不高興,也就不讓他進奉玉璽了。

由這個故事可知,謝澹的「仗氣凌人」是恃才傲物的意思,和「盛氣凌人」的用法不同。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用驕橫的氣勢壓迫別人。

使用類別用在「傲慢狂妄」的表述上。

例句 他就是得到冠軍,也不必如此盛氣凌人!瞧他那副盛氣凌人的樣子,真是令人討厭!他扮演起盛氣凌人的楚霸王,真是維妙唯肖。

我看他是得理不饒人,才會如此盛氣凌人地責罵對方。

我最瞧不起的就是這種稍有成就,就盛氣凌人、不可一世的人。

君子處事,不怒而威,用不著如此盛氣凌人,讓人下不了臺。

我不是說他沒理由,而是他那盛氣凌人的架式,我實在受不了!你是老闆的兒子,待人處世就應該更謙虛有禮,千萬不要盛氣凌人。

她仗著自己的才貌,總是擺出一副盛氣凌人的架勢,讓人敬而遠之。

我們董事長所以能服眾,只因事無大小都能虛心聽取同仁的意見,從不盛氣凌人。

辨  識近義咄咄逼人、不可一世、目空一切、倨傲鮮腆反義平易近人、和顏悅色、和藹可親、一團和氣「咄咄逼人」及「盛氣凌人」都有氣勢逼人的意思。

「咄咄逼人」適用於人、事、物,側重於氣勢洶洶;「盛氣凌人」專用於人,側重於傲慢自大。

咄咄逼人盛氣凌人辨似例句○ㄨ被你這樣~地逼問,他就更慌了。

ㄨ○你是老闆的兒子,待人處世就應該更謙虛有禮,千萬不要~。

參考詞語尚氣凌人注  音ㄕㄤˋ。

ㄑㄧˋ。

ㄌㄧㄥˊ。

ㄖㄣˊ漢語拼音shàngqìlíngrén 釋  義宋.朱熹〈與長子受之書〉:「凡事謙恭,不得尚氣凌人,自取恥辱。

」盛氣加人注  音ㄕㄥˋ。

ㄑㄧˋ。

ㄐㄧㄚ。

ㄖㄣˊ漢語拼音shèngqìjiārén 釋  義明.張岱《瑯嬛文集.卷四》:「凡理部務,必力爭曲直,稍有犄角,輒以盛氣加人,為寮屬所畏。

」盛氣臨人注  音ㄕㄥˋ。

ㄑㄧˋ。

ㄌㄧㄣˊ。

ㄖㄣˊ漢語拼音shèngqìlínrén 釋  義宋.樓鑰《攻媿集.卷八八》:「時戶部侍郎李公椿年建議行經界,選公為龍游縣覆實官,約束嚴峻,已量之田隱藏畝步,不以多寡率至黥配,盛氣臨人,無敢忤者。

」盛氣陵人注  音ㄕㄥˋ。

ㄑㄧˋ。

ㄌㄧㄥˊ。

ㄖㄣˊ漢語拼音shèngqìlíngrén 釋  義清.陳夔龍《夢蕉亭雜記.卷一》:「端邸挾貴倚勢,盛氣陵人。

漢大臣中,稍有才具者,必遭忌剋。

」 順手牽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ㄨㄣˋ。

ㄕㄡˇ。

ㄑㄧㄢ。

ㄧㄤˊ漢語拼音shùnshǒuqiānyáng釋  義以右手牽馬、羊,方便進獻。

比喻方便行事,毫不費力。

語本《禮記.曲禮上》。

後用「順手牽羊」比喻乘機順便取走他人財物。

典故說明《禮記》為十三經之一,大概是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現今所通行的版本為西漢戴聖所編輯,也稱為「小戴禮記」。

典源此處提到,進獻几杖,要先拂去灰塵,擦拭乾淨。

進獻馬和羊時,因其性情溫馴,可以用右手牽著,方便行事。

但進獻狗的時候,則要用左手牽著,因為狗的性情較不溫和,用左手牽引,空著右手可以預備在必要時加以制伏。

後來「順手牽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多轉用為詞面義,指順手把別人的羊給牽走,比喻乘機順便取走他人財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乘機順便取走他人財物。

使用類別用在「偷竊盜取」的表述上。

例句 小王順手牽羊地拿走了我的手電筒,難怪我遍尋不著。

在公共場所時,要慎防扒手順手牽羊,以免財物遭竊。

他的機車擺在門口才不到五分鐘,就被人順手牽羊騎走了。

我放在門口的雨傘,不知被誰順手牽羊拿走了,害得我只好淋雨回家。

經過果園時,她順手牽羊地摘了幾顆蘋果,一下子就被園主逮個正著。

這間便利商店屢次遭竊,只好在門口裝上監視器,以防範順手牽羊的人。

我們好心收留他,沒想到他在離開時竟然順手牽羊地偷走了家裡好些東西。

順水推舟 參考詞語‧借水推船‧趁水推舟‧順水推船‧順水放船‧順水流舟‧順水行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ㄨㄣˋ。

ㄕㄨㄟˇ。

ㄊㄨㄟ。

ㄓㄡ漢語拼音shùnshuǐtuīzhōu釋  義順著水流推船。

比喻順應情勢行事。

※語或本《四字經.戊己》。

△「因勢利導」 典故說明「順水推舟」就是順著水流的方向推船。

這是來自於生活經驗的成語。

比喻順應情勢行事。

唐.釋德行《四字經》,其中就有「順水流舟」的說法,可見這句成語使用得相當早。

在《紅樓夢》第四回提到賈府親戚薛蟠打死了人,賈雨村接辦此案,不知是該依國法裁辦呢?還是要考慮到賈府的面子?正傷腦筋中,他的屬下就建議他說:「小的聽見老爺補陞此任係賈府王府之力。

此薛蟠即賈府之親,老爺何不順水行舟,做個人情,將此案了結,日後也好去見賈王二公。

」這裡的「順水行舟」和「順水推舟」的意思是一樣的,都是借著形勢力量,讓事情發展下去。

今日所說的「順水人情」,也是這個意思。

另外在《三俠五義》第四九回裡,說到包公要江樊和黃茂兩人去跟蹤一隻來報訊的烏鴉,結果看到一位大漢和一位女扮男裝的女子。

黃茂見形跡可疑,出手去抓大漢,反被大漢將膀子給握住,往懷裡帶,黃茂一見情勢不對,只好順水推舟,趴下了身子。

這裡的「順水推舟」也是順勢發展的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順應情勢行事。

使用類別用在「依勢行事」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件事我只是順水推舟,沒出什麼力。

他們倆既然互有情意,我們就順水推舟,撮合撮合吧!一聽雙方語帶歉意,經理趕忙順水推舟,扮起和事佬來。

局勢既然演變如此,我們就順水推舟,助他們一臂之力吧!對於吵架一事,他們夫妻顯有悔意,你何不順水推舟,先當個和事佬?他的實力本就不差,我只不過順水推舟地拉他一把,讓他有個出頭機會。

孩子既然暑假想去打工,你何不順水推舟呢?硬把他留在家裡也留不住。

這對新人本來就是青梅竹馬,我只不過是順水推舟,撿個現成的媒人當當。

一看場面對己方有利,他當然要逮住機會,說些順水推舟的話來壯壯氣勢。

他本來還不知如何找臺階下,剛好經理來電話,他也就順水推舟,藉機避開這尷尬場面。

辨  識近義因勢利導、因利乘便反義逆水行舟「因勢利導」及「順水推舟」都有順著趨勢行事的意思。

「因勢利導」側重於主動利用情勢;「順水推舟」側重於順勢附和。

因勢利導順水推舟辨似例句○ㄨ因為證據有利於被告,所以辯護律師~,終於得到了勝訴。

ㄨ○他們倆既然互有情意,我們就~,撮合撮合吧! 參考詞語借水推船注  音ㄐㄧㄝˋ。

ㄕㄨㄟˇ。

ㄊㄨㄟ。

ㄔㄨㄢˊ漢語拼音jièshuǐtuīchuán 釋  義《警世通言.卷三○》:「獄卒稟道:『吳清久病未痊,受刑不起。

那兩個宗室,止是干連小犯。

』獄官借水推船,權把吳清收監,候病痊再審。

」趁水推舟注  音ㄔㄣˋ。

ㄕㄨㄟˇ。

ㄊㄨㄟ。

ㄓㄡ漢語拼音chènshuǐtuīzhōu 釋  義明.無名氏《檮杌閑評.第三五回》:「先撫院要解他去,又怕百姓激怒,今聽見他自己要去,便趁水推舟道:『正是,弟等都要具疏保留老先生,又恐違了欽限,得罪反重。

還是去的為是。

』」順水推船注  音ㄕㄨㄣˋ。

ㄕㄨㄟˇ。

ㄊㄨㄟ。

ㄔㄨㄢˊ漢語拼音shùnshuǐtuīchuán 釋  義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三折》:「〔魯智深云〕山兒,我還要你遇水搭橋哩!〔正末唱〕你休得順水推船,偏不許我過河拆橋。

」元.王實甫《破窰記.第一折》:「擠眉弄眼,俐齒伶牙,攀高接貴,順水推船。

」《文明小史.第一三回》:「與其將來走入邪路,一發而不可收,何如我此時順水推船,借了洋人勢力,籠絡他們,預弭將來之患,豈不是好?」順水放船注  音ㄕㄨㄣˋ。

ㄕㄨㄟˇ。

ㄈㄤˋ。

ㄔㄨㄢˊ漢語拼音shùnshuǐfàngchuán 釋  義《續傳燈錄.卷七》:「少林妙訣,古佛家風,應用隨機,卷舒自在,……萬用自然,不勞心力,到這裡喚作順水放船,且道逆風舉棹,誰是好手?」順水流舟注  音ㄕㄨㄣˋ。

ㄕㄨㄟˇ。

ㄌㄧㄡˊ。

ㄓㄡ漢語拼音shùnshuǐliúzhōu 釋  義《四字經.戊己》:「梅花自酌,順水流舟。

春園胡蝶,腐草化螢。

雲開望月,淡日秋蟾。

」順水行舟注  音ㄕㄨㄣˋ。

ㄕㄨㄟˇ。

ㄒㄧㄥˊ。

ㄓㄡ漢語拼音shùnshuǐxíngzhōu 釋  義《歧路燈.第一○七回》:「這男女二家,便順水行舟,不費推移之力。

」《紅樓夢.第四回》:「此薛蟠,即賈府之親。

老爺何不順水行舟,作個整人情,將此案了結,日後也好見賈、王二公的面。

」 勢不兩立 參考詞語‧事不兩立‧勢不並立‧勢不兩存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ˋ。

ㄅㄨˋ。

ㄌㄧㄤˇ。

ㄌㄧˋ漢語拼音shìbùliǎnglì釋  義依形勢是不能並存的。

比喻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語出《戰國策.楚策一》。

△「不共戴天」 典故說明戰國七雄當中,以秦國最為強大,其餘六國為了不被強秦所併,無不用盡計謀。

縱橫家蘇秦提出了合縱政策,主張聯合楚、齊、燕、韓、趙、魏六國之力,共同抵抗秦國。

《戰國策.楚策一》中記載了蘇秦對楚威王的遊說。

首先,他極力稱讚威王的賢能與楚國的地大物博。

接著,話鋒一轉,譏刺威王的軟弱。

他分析楚國的情況,認為楚國的實力極為雄厚,若還必須侍奉秦國,那其餘各國就更應理所當然的向秦稱臣,到那個時侯,秦國就可以輕易的吞併各國了。

再縱觀天下局勢,各個諸侯國中,秦國對楚國最為忌憚,楚國的氣勢若強盛,秦國就會相對的消弱,反之,楚弱則秦強,兩股勢力互為消長,絕不會同時並存。

所以,蘇秦建議威王應該聯合鄰近各國,把秦國孤立起來,如此才是求得生存的最好方法。

《戰國策.楚策一》中又另有一段,描述戰國時張儀為破楚、齊、燕、韓、趙、魏六國的聯合,於是分別利誘六國與秦國親善。

當遊說楚王時,他以秦、楚二強若欲相爭而無法並存,則秦必採軍事手段使楚岌岌可危作為要脅,而欲迫使楚國改與秦國聯合。

其中也用到「勢不兩立」一語。

後來「勢不兩立」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使用類別用在「怨恨相仇」的表述上。

例句 我與他有不共戴天之仇,勢不兩立。

正義和邪惡勢不兩立,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兩房為了遺產的事勢不兩立,鬧得不可開交。

警察和歹徒勢不兩立,形成緊張的對峙局面。

他們兩人為什麼會弄到水火不容、勢不兩立呢?這兩派人馬自從上次選舉結怨後,就勢不兩立了。

辨  識近義不共戴天、水火不容、你死我活、誓不兩立、勢如水火反義水乳交融、脣齒相依、親密無間形音辨誤立,音ㄌ|ˋ。

存在的意思。

不可寫作「力」。

「不共戴天」及「勢不兩立」都有不能與仇敵並存的意思。

「不共戴天」用於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勢不兩立」用於敵對的雙方。

不共戴天勢不兩立辨似例句○ㄨ土匪毀我家園,殺我家人,這仇~,一定要報。

ㄨ○正義和邪惡~,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參考詞語事不兩立注  音ㄕˋ。

ㄅㄨˋ。

ㄌㄧㄤˇ。

ㄌㄧˋ漢語拼音shìbùliǎnglì 釋  義《宋書.卷七四》:「(質)又謂:『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勢均,事不兩立。

』」勢不並立注  音ㄕˋ。

ㄅㄨˋ。

ㄅㄧㄥˋ。

ㄌㄧˋ。

(變)。

ㄕˋ。

ㄅㄨˊ。

ㄅㄧㄥˋ。

ㄌㄧˋ漢語拼音shìbùbìnglì(變)shìbúbìnglì 釋  義《晉書.卷六二》:「臣與二虜,勢不並立。

(劉)聰、(石)勒不梟,臣無歸志。

」勢不兩存注  音ㄕˋ。

ㄅㄨˋ。

ㄌㄧㄤˇ。

ㄘㄨㄣˊ漢語拼音shìbùliǎngcún 釋  義《三國志.卷五八》:「得報懇惻,知與休久結嫌隙,勢不兩存,欲來歸附。

」 勢不可當 參考詞語‧勢不可抑‧勢不可遏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ˋ。

ㄅㄨˋ。

ㄎㄜˇ。

ㄉㄤˇ漢語拼音shìbùkědǎng釋  義形容來勢迅速、猛烈,無法抵擋。

語出《晉書.卷六七.郗鑒列傳》。

△「勢如破竹」、「銳不可當」 典故說明據《晉書.卷六七.郗鑒列傳》載,永嘉之亂後,晉室南遷,定都建康。

但天下仍是紛亂的局面,各地都有賊寇造反,甚至想要取帝位而代之。

當時王含、錢鳳進逼京師,朝廷百官莫不憂心忡忡。

大部分的人都認為,王含、錢鳳軍力雖多,京師地小兵弱,難以久守,應乘敵人軍力尚未集結前,由皇帝率軍親征。

郗鑒卻獨排眾議,認為:「王含、錢鳳人多勢眾,且來勢洶洶,朝中軍力無法阻擋,只可以智取,不可以力敵。

而且王含軍紀不嚴明,所到之處極盡搜刮,早已失去民心,只要能善用情勢,必能克敵致勝。

所以只要我方堅固自守,必有更多的忠義之士加入剿滅賊寇的陣容,讓晉軍更有勝算。

如果今日與對方硬拚,我軍力弱而敵方強,若是遭對方擊敗,就算有伍員之類的忠義之士願意相助,也無濟於事了。

」於是晉明帝聽從郗鑒的建議,暫時按兵不動。

原文中的「勢不可當」,就用來比喻來勢迅速、猛烈,無法抵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來勢迅速、猛烈,無法抵擋。

使用類別用在「氣勢強盛」的表述上。

例句 民主浪潮一起,洶湧澎湃,勢不可當。

民主改革的浪潮在全國興起,勢不可當。

這是勢不可當的時代潮流,你無法抗拒的。

民主改革的浪潮,如排山倒海般,勢不可當。

強大的土石流,勢不可當地破壞了橋梁和馬路。

網際網路流行後,電子商務來勢洶洶,勢不可當。

想當年將軍金戈鐵馬,縱橫大江南北,勢不可當。

只見幾路人馬一起從山坡廝殺下來,萬馬奔騰,勢不可當。

這個強烈颱風勢不可當地直撲而來,非得加強防颱工作不可。

辨  識近義勢如破竹、雷霆萬鈞、銳不可當、排山倒海反義望風披靡「勢如破竹」及「勢不可當」都有形容氣勢強盛的意思。

「勢如破竹」側重於事情進展之勢順利無阻;「勢不可當」側重於氣勢威猛,無可抵擋。

勢如破竹勢不可當辨似例句○○國軍一路挺進,~。

ㄨ○民主改革的浪潮在全國興起,~。

參考詞語勢不可抑注  音ㄕˋ。

ㄅㄨˋ。

ㄎㄜˇ。

ㄧˋ漢語拼音shìbùkěyì 釋  義唐.孟棨《本事詩.情感》:「左司郎中喬知之有婢名窈娘,藝色為當時第一。

……武延嗣聞之,求一見,勢不可抑。

既見即留,無復還理。

」勢不可遏注  音ㄕˋ。

ㄅㄨˋ。

ㄎㄜˇ。

ㄜˋ漢語拼音shìbùkěè 釋  義《太平廣記.卷三五六》:「自東不顧,仗劍奮衣而往,勢不可遏。

」《清朝野史大觀.清朝史料》:「適有持銅匜沃水者,誤落於地,驚曰:『追者至矣。

』群起東走,勢不可遏,其喪膽也若此。

」 勢均力敵 參考詞語‧力均勢敵‧力敵勢均‧勢鈞力敵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ˋ。

ㄐㄩㄣ。

ㄌㄧˋ。

ㄉㄧˊ漢語拼音shìjūnlìdí釋  義「勢均力敵」之「均」,典源作「鈞」。

「鈞」通「均」。

指雙方力量情勢相當,不分上下。

#語本《逸周書.卷八.史記解》。

△「智均力敵」、「旗鼓相當」 典故說明「勢均力敵」這個詞語,一般用來指稱雙方勢力與情勢相當。

在《逸周書.卷八.史記解》中有段話:「昔有南氏有二臣貴寵,力鈞勢敵,竟進爭權,下爭朋黨,君弗禁,南氏以分。

」其中的「鈞」通「均」,和「敵」字一樣都是等同的意思。

整句話是說:以前在有南氏這個國家,有兩個臣子極受君王寵信,雙方權勢相當,為了勝過對方,兩人於是各自結黨營私,明爭暗鬥,最後終於導致國家分裂。

後來「勢均力敵」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雙方力量情勢相當,不分上下。

「勢均力敵」一語,有時亦作「力均勢敵」,如《尹文子》逸文:「兩智不能相救,兩貴不能相臨,兩辯不能相屈,力均勢敵故也。

」便是描述雙方力量相當,所以在智、貴、辯三方面都無法分出高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雙方力量情勢相當,不分上下。

使用類別用在「程度相等」的表述上。

例句 這兩位棋手的實力真可說是勢均力敵,難分軒輊。

我方球員展開猛攻,想要打破這種勢均力敵的戰況。

由於兩位選手的實力勢均力敵,所以比賽至今仍未分出勝負。

擂臺上,這兩個勢均力敵的拳王使出渾身解數,要將對手擊倒。

這場球賽,兩支隊伍勢均力敵,打到第九局,仍難以分出勝負。

面對如此超級強隊,我方一直到結束前幾分鐘都還保持勢均力敵的局面,表現確實不俗。

辨  識近義旗鼓相當、伯仲之間、分庭抗禮、半斤八兩、並駕齊驅、平分秋色、工力悉敵、不分軒輊、棋逢敵手、銖兩悉稱反義無與倫比、天淵之別、天壤之別、寡不敵眾「旗鼓相當」及「勢均力敵」都有不分上下的意思。

「旗鼓相當」一般只用來形容雙方的實力;「勢均力敵」可用來形容雙方實力,也可用來形容形勢與戰況。

旗鼓相當勢均力敵辨似例句○ㄨ這場拔河比賽,因為兩隊~,連比三場,難分高下。

ㄨ○這兩位棋手的實力真可說是~,難分軒輊。

參考詞語力均勢敵注  音ㄌㄧˋ。

ㄐㄩㄣ。

ㄕˋ。

ㄉㄧˊ漢語拼音lìjūnshìdí 釋  義《太平御覽.卷四三二》:「兩智不能相救,兩貴不能相臨,兩辯不能相屈,力均勢敵故也。

」《周書.卷四五》:「唯德可以庇民,非恃彊也。

夫力均勢敵,則進德者勝。

」力敵勢均注  音ㄌㄧˋ。

ㄉㄧˊ。

ㄕˋ。

ㄐㄩㄣ漢語拼音lìdíshìjūn 釋  義《宋書.卷四二》:「力敵勢均,終相吞咀。

」《周書.卷六》:「史臣曰:『自東西否隔,二國爭彊,戎馬生郊,干戈日用,兵連禍結,力敵勢均,疆埸之事,一彼一此。

』」勢鈞力敵注  音ㄕˋ。

ㄐㄩㄣ。

ㄌㄧˋ。

ㄉㄧˊ漢語拼音shìjūnlìdí 釋  義《宋史.卷三三九》:「呂惠卿始諂事王安石,倡行虐政以害天下。

及勢鈞力敵,則傾陷安石,甚於仇讎,世尤惡之。

」 勢如破竹 參考詞語‧勢如劈竹‧破竹之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ˋ。

ㄖㄨˊ。

ㄆㄛˋ。

ㄓㄨˊ漢語拼音shìrúpòzhú釋  義形勢如同劈竹子一般,只要劈開上端,底下自然就會隨著刀勢分開。

比喻戰事進展順利,毫無阻礙。

語本《晉書.卷三四.杜預列傳》。

後亦用「勢如破竹」來比喻事情進展順利,毫無阻礙。

△「銳不可當」、「勢不可當」 典故說明據《晉書.卷三四.杜預列傳》載,杜預是西晉時的著名大將,他的學識淵博,時人稱為「杜武庫」。

蜀漢滅亡之後,孫吳偏安江東。

於是晉武帝派杜預為「鎮南大將軍」,統軍攻打東吳。

戰事進展得很順利,短短數日就攻佔吳國許多城池,吳軍都督孫歆等人被俘。

杜預想要趁勝追擊,但有官員表示反對。

他們認為吳國立國已久,一下子很難攻下;而且南方正是雨季,容易河水氾濫,行軍不易;加上天氣炎熱,疫病容易流行。

不如暫停進攻,等到冬天再說。

但杜預舉出當年樂毅的濟西之戰為例,認為「我軍現在士氣旺盛,如果趁機伐吳,就像用刀劈開竹子一樣,只要劈開前面幾節,下面也會順著刀勢輕易地劈開了」。

後來晉軍繼續進攻吳國,果然節節順利,很快地滅了吳國。

「勢如破竹」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譬如破竹」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作戰順利,毫無阻礙;亦用來比喻事情進展順利。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戰事進展順利。

使用類別用於「威猛無敵」的表述上。

例句 國軍一路挺進,勢如破竹。

我軍勢如破竹地攻下了敵軍多個要塞。

這支常勝軍連戰皆捷,勢如破竹,所向披靡。

打仗就靠一股氣,氣勢如虹,自然勢如破竹。

攻破了敵軍的陣線後,我軍真是一路勢如破竹。

依此方針,首戰若能勝利,後陣必將勢如破竹。

開戰以來,我軍勢如破竹,打得敵軍節節敗退。

遙想當年,萬里長征,勢如破竹,將軍英姿猶在眼前。

戰事逆轉後,我軍大舉反攻,勢如破竹,連續收復失土。

二語義說明比喻事情進展順利。

使用類別用在「順利進展」的表述上。

例句 近年公司業績成長勢如破竹,迭創紀錄。

我隊將士用命,勢如破竹,終於得到冠軍。

看我少棒過關斬將,勢如破竹,終於榮獲冠軍。

這場球賽,我隊一鼓作氣,勢如破竹,打得對手潰不成軍。

若能掌握關鍵,這件事處理起來當勢如破竹,不會有何障礙。

辨  識近義長驅直入、勢不可當、所向披靡反義一敗塗地、望風披靡、節節失利、節節敗退「勢如破竹」及「勢不可當」都有形容氣勢強盛的意思。

「勢如破竹」側重於事情進展之勢順利無阻;「勢不可當」側重於氣勢威猛,無可抵擋。

勢如破竹勢不可當辨似例句○○國軍一路挺進,~。

ㄨ○民主改革的浪潮在全國興起,~。

參考詞語勢如劈竹注  音ㄕˋ。

ㄖㄨˊ。

ㄆㄧ。

ㄓㄨˊ漢語拼音shìrúpīzhú 釋  義《三國演義.第一二回》:「曹操將得勝之兵,殺入城中,勢如劈竹。

」破竹之勢注  音ㄆㄛˋ。

ㄓㄨˊ。

ㄓ。

ㄕˋ漢語拼音pòzhúzhīshì 釋  義《北史.卷一○》:「然後乘破竹之勢,鼓行而東,足以窮其窟穴。

」《資治通鑑.卷一八六》:「吾慮之久矣,破竹之勢,不可失也,舅勿復言。

」 傷天害理 參考詞語‧喪天害理‧害理傷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ㄤ。

ㄊㄧㄢ。

ㄏㄞˋ。

ㄌㄧˇ漢語拼音shāngtiānhàilǐ釋  義指為人處事違背天理,泯滅人性。

※語或出《聊齋志異.卷八.呂無病》。

△「反天滅理」 典故說明「傷天害理」是指行為違背天理,喪盡天良,泯滅了最基本的人性與道德。

這句成語見於清代志怪小說《聊齋志異.卷八.呂無病》中。

主要情節是描述鬼妾呂無病報恩的故事。

洛陽公子孫麒妻亡後,在山中巧遇一名女子呂無病,後納之為妾。

無病是個賢淑的女子,對孫妻所生的孩子視為己出。

孫麒後再娶權貴之女為妻,孫妻仗家族勢力專寵驕縱,使得孫家上下雞犬不寧。

孫麒後欲休之,與妻家人交惡,鬧上衙門。

縣官為討好權貴,將孫麒交給教官朱先生。

朱先生是個正直的人,在查明實情後,憤怒地說:「堂上公以我為天下之齷齪教官,勒索傷天害理之錢,以吮人癰痔者耶!」就是說自己不是為了這種「傷天害理」的錢而逢迎權貴之人,不願受理,孫麒安然而歸。

除了《聊齋志異》,同時代的《老殘遊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醒世姻緣傳》等都有這樣的說法,可見為當時代流行用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為人處事違背天理,泯滅人性。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棄理害義」的表述上。

例句 如此傷天害理的勾當,他竟然做得出來!像你這樣傷天害理,最後必定會遭到報應。

他羅織罪名,陷害忠良,真是太傷天害理了。

做人就應該腳踏實地,何必幹傷天害理的事呢?這個歹徒幹盡傷天害理的事,最後仍難逃法網制裁。

做人要求心安理得,不要貪不義之財,也不能傷天害理。

每個人都容易看到別人做的壞事,卻忽略自己做的事,有時比別人還更加傷天害理。

辨  識近義喪心病狂、喪盡天良、滅絕人性 參考詞語喪天害理注  音ㄙㄤˋ。

ㄊㄧㄢ。

ㄏㄞˋ。

ㄌㄧˇ漢語拼音sàngtiānhàilǐ 釋  義《老殘遊記.第七回》:「話說老殘與申東造議論玉賢正為有才,急於做官,所以喪天害理,至於如此,彼此歎息一回。

」害理傷天注  音ㄏㄞˋ。

ㄌㄧˇ。

ㄕㄤ。

ㄊㄧㄢ漢語拼音hàilǐshāngtiān 釋  義《醒世姻緣傳.第三四回》:「所以古來達人義士,看得那仁義就是泰山般重,看得財物就如糞土般輕,不肯蒙面喪心,寡廉鮮恥,害理傷天,苟求那不義的財帛。

」 蜀犬吠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ㄨˇ。

ㄑㄩㄢˇ。

ㄈㄟˋ。

ㄖˋ漢語拼音shǔquǎnfèirì釋  義蜀地的狗看見了日出,便對著太陽狂叫。

#語本唐.岑參〈招北客文〉。

後用「蜀犬吠日」形容人少見多怪。

△「蜀日越雪」、「粵犬吠雪」 典故說明岑參是盛唐時期的著名文人。

他年幼喪父,家境困頓,然因刻苦學習,後登進士第。

岑參初次出塞時,滿懷在戎馬生涯中開拓前程的壯志,但未能如願。

後來再次出塞,他的著名邊塞詩大多作於此時。

安史之亂起,岑參東歸,卻屢遭貶謫,來到成都,在抑鬱的心境下寫了〈招北客文〉,以抒發自悼之情。

當時的蜀地離中原甚遠,風土與中原大不相同。

岑參用誇張奇幻的筆法,依序敘述蜀地東西南北險奇古怪的風光,以及四方棲息的可怕生物,說明蜀地非可居住之地,要「北客」快點回來,不可前往。

在蜀地之南的描述中,岑參提到在邛郲(ㄑㄩㄥˊ ㄌㄞˊ)山麓、瀘水之濱,當地幾乎整年都在下雨,十分潮濕,居民就像處在泉水中的魚。

偶爾太陽破雲而出,狗群由於很少看到陽光,受到驚嚇,紛紛對天吠叫。

文末岑參表示蜀之北有聖人治世,是北客可以前往之地,亦寄託了自己希望回到中原有所作為的壯志。

可惜他壯志未酬,便客死成都。

後來「蜀犬吠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少見多怪。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少見多怪。

使用類別用在「見識淺薄」的表述上。

例句 對不起!是我們少見多怪,您老就當我們是蜀犬吠日好了。

這計畫沒有什麼不好,只是少見多怪的人會像蜀犬吠日般亂反對。

不是我愛批評,那些連這點常識都沒有,就大聲嚷嚷的人,不是蜀犬吠日又是什麼?這些自命不凡的專家對於普普藝術相當懷疑,但不過是蜀犬吠日,讓人覺得十分可笑。

辨  識近義粵犬吠雪、大驚小怪、少見多怪反義見怪不怪 實事求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ˊ。

ㄕˋ。

ㄑㄧㄡˊ。

ㄕˋ漢語拼音shíshìqiúshì釋  義做事切實,加求真確。

語出《漢書.卷五三.景十三王傳.河間獻王劉德》。

典故說明「實事求是」是東漢班固在《漢書》裡用來形容河間獻王劉德的話。

劉德是西漢景帝的第三個兒子,被封為河間王,卒謚獻,故後人稱之為河間獻王。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焚書後,古代書籍幾乎毀滅殆盡,劉德經常派人向民間訪求,因此蒐集到不少先秦時代的珍貴古書,與朝廷藏書量不相上下。

他尊崇儒術,勤於修習禮樂,治學嚴謹,所以班固稱許他道:「修古好學,實事求是。

」到了唐代,學者顏師古曾注解「實事求是」說:「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

」由此,我們知道,劉德在做學問時,必定依據掌握到的事實為根據,以獲取正確的結論。

後來「實事求是」演變為成語,就用來指做事切實,加求真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做事切實,力求真確。

使用類別用在「仔細求證」的表述上。

例句 為學當實事求是,不要好高騖遠,學問才能精進。

凡是公務,無論大小,我們都應實事求是,認真面對。

一味構築空中樓閣毫無意義,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地去規劃未來。

當法官的他,連處理孩子的糾紛時,都會實事求是,一絲不苟。

身為主管,評定屬下的績效必須實事求是,不可以主觀的成見為依據。

你當初若能秉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寫新聞,怎會落得今日官司纏身的地步?這次選舉的結果讓人發現,實事求是的政治人物,遠比弄虛作假的受選民歡迎。

辨  識近義腳踏實地、即事窮理反義空穴來風、捕風捉影、穿鑿附會、無中生有、牽強附會、畫餅充飢、弄虛作假、好高騖遠 壽比南山 參考詞語‧南山之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ㄡˋ。

ㄅㄧˇ。

ㄋㄢˊ。

ㄕㄢ漢語拼音shòubǐnánshān釋  義壽命如南山那樣長久。

為祝人長壽之辭。

語本《詩經.小雅.天保》。

典故說明「壽比南山」原作「如南山之壽」。

「壽比南山」的意思是指壽命可與南山相比,如南山那樣長久。

為祝人長壽之辭。

典源出自《詩經.小雅.天保》。

這是臣下祝福君上之詩。

後來「壽比南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為祝人長壽之辭。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壽命如終南山那樣長久。

為祝人長壽之辭。

使用類別用在「長壽延年」的表述上。

例句 讓我們舉杯祝壽星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吧!賓客們都舉杯,祝福李老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孩子齊聲道:「媽媽,祝您老人家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在慶祝王教授八十大壽的宴會上,所有學生都衷心祝他老人家壽比南山。

在銀髮之旅結束宴會上,領隊王老說:「且讓我們個個都壽比南山,年年皆有今日。

」 辨  識近義長命百歲、萬壽無疆、壽山福海反義天不假年、日薄西山、行將就木 參考詞語南山之壽注  音ㄋㄢˊ。

ㄕㄢ。

ㄓ。

ㄕㄡˋ漢語拼音nánshānzhīshòu 釋  義《詩經.小雅》:「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唐.王勃〈乾元殿頌〉:「業峻一人,金筴奉南山之壽。

」 壽終正寢 參考詞語‧終于正寢‧考終正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ㄡˋ。

ㄓㄨㄥ。

ㄓㄥˋ。

ㄑㄧㄣˇ漢語拼音shòuzhōngzhèngqǐn釋  義指男子享盡天年,在家中自然死亡。

#語本《穀梁傳.莊公三十二年》。

後亦用「壽終正寢」比喻事物的消亡。

典故說明「壽」指年紀很大,「壽終」本是指高壽而死,如《舊唐書.卷一九二.隱逸列傳.李元愷》:「元愷年八十餘,壽終。

」後來泛稱壽命結束。

「正寢」原作「路寢」,是古時君王、諸侯辦公的地方,《公羊傳.莊公三十二年》記載:「路寢者何?正寢也。

」後來則泛指住宅的正室。

因舊時男子死後停靈於屋內正室之中,故稱為「壽終正寢」。

若為女子享盡天年,在家中自然死亡,則稱為「壽終內寢」,「內」是古時婦女所居住的內室。

後來「壽終正寢」也引申用來比喻事物的消亡。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男子享盡天年,在家中自然死亡。

使用類別用在「自然死亡」的表述上。

例句 這位人瑞活到一百二十幾歲才壽終正寢。

老先生福氣不錯,壽終正寢時,兒女都在身旁。

那年頭戰亂頻仍,誰敢奢望自己能壽終正寢呢?大丈夫應該馬革裹屍,戰死沙場,豈能庸庸碌碌,壽終正寢?二語義說明比喻事物的消亡。

使用類別用在「消失滅亡」的表述上。

例句 許多網路公司在這一波的不景氣聲中「壽終正寢」了。

沒想到店才開幕不久,大水一淹,也就只好「壽終正寢」了。

這臺機器使用了二十多年,今天突然停止轉動,再也修不好,我看是壽終正寢了。

辨  識近義終其天年、壽滿天年反義天年不遂、死於非命 參考詞語終于正寢注  音ㄓㄨㄥ。

ㄩˊ。

ㄓㄥˋ。

ㄑㄧㄣˇ漢語拼音zhōngyúzhèngqǐn 釋  義宋.宋祁〈馮侍講行狀〉:「公自力造朝,未幾,病復甚,氣上遻,害言語,後四月戊戌,終于正寢。

」考終正寢注  音ㄎㄠˇ。

ㄓㄨㄥ。

ㄓㄥˋ。

ㄑㄧㄣˇ漢語拼音kǎozhōngzhèngqǐn 釋  義明.海瑞〈龍南令雁峰吳公墓誌銘〉:「晨興,與二子訣曰:『予數盡此日中。

』遂起離榻,考終正寢。

」 適可而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ˋ。

ㄎㄜˇ。

ㄦˊ。

ㄓˇ漢語拼音shìkěérzhǐ釋  義指事情做到恰到好處就該停止。

語出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鄉黨》。

典故說明朱熹(西元1130∼1200)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高宗紹興十八年進士,累官至寶文閣待制。

他平日致力講學著述,曾重建修復白鹿洞書院,為講學之所。

晚年築草堂於雲谷山,因此又號雲谷老人。

光宗慶元二年,韓侂胄為相,朱熹遭彈劾去職,並被視為「偽學逆黨」,不久病死。

卒諡文,後世尊稱為朱子或朱文公。

朱熹治學以居敬窮理為主,集宋代理學的大成。

著述豐富,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詩集傳》和《四書章句集注》,後者為元、明、清三朝科舉的標準本。

在《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鄉黨》中敘述孔子的生活規律,有「不多食」這一項,朱熹作注:「適可而止,無貪心也。

」意思指吃東西吃到適當的程度就該停止,不要貪心吃得過多。

後來「適可而止」被用來指事情做到恰到好處就該停止。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事情做到恰到好處就該停止。

使用類別用在「適度即止」的表述上。

例句 開玩笑要適可而止,才不會傷人感情。

適可而止的運動,對促進健康才有好處。

適可而止的玩笑,可以增加生活的情趣。

酒可以喝,但要適可而止,以免損害健康。

凡事都應該適可而止,過與不及都是不好的。

他非常注重保健,吃東西都適可而止,絕不暴飲暴食。

你已經連續上網二個小時,也該適可而止,休息一下了吧! 辨  識近義急流勇退反義過猶不及 葉公好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ㄜˋ。

ㄍㄨㄥ。

ㄏㄠˋ。

ㄌㄨㄥˊ漢語拼音shègōnghàolóng釋  義指古人葉公以喜歡龍聞名,但真龍下凡到他家,他卻被嚇得面無人色。

比喻所好似是而非,以致表裡不一,有名無實。

#典出《莊子》逸文。

典故說明子張是孔子的弟子,他的資質聰穎,勤學好問,善於待人接物,交友頗廣。

相傳子張想在仕途上有所發展,正好聽說魯哀公喜好結交士人,於是他來到魯國,希望能得到哀公的賞識。

可是,卻遲遲未能受到哀公的敬重和禮遇。

子張失望之餘,就說了一個故事,請人轉告哀公,自己就離去了。

故事是這樣子的:「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他非常喜歡龍,居室都雕著龍的圖案。

天上的龍知道葉公愛龍成痴,於是親自下凡,來到葉公家裡,想讓葉公看看真龍的模樣。

本來以為葉公看到真龍會十分高興,沒想到葉公居然嚇得魂飛魄散,臉色蒼白。

這時大家才明白,葉公喜歡的不是真的龍,而是像龍卻非龍的假龍。

」子張說這個故事的用意,是要諷刺魯哀公並非真正的想結交士人,不過是徒慕虛名罷了。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葉公好龍」,用於比喻所好似是而非,以致表裡不一,有名無實。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所好似是而非,以致表裡不一,有名無實。

使用類別用在「表裡不一」的表述上。

例句 曾參殺人,積非成是;葉公好龍,似是而非。

這種不切實際的理想,猶如葉公好龍,無法接受現實的考驗。

這些人成天叫改革,實際上只是葉公好龍,真要他們提出改革建議時,個個噤若寒蟬。

你不是說喜歡音樂嗎?真邀你去聽音樂會,你又推說沒時間,這與葉公好龍有什麼區別!他口口聲聲爭著上前線,今天一聽到槍聲就已嚇得面無人色,這種葉公好龍的表現,真是令人錯愕! 辨  識近義言行不一、表裡不一反義言行一致 熟能生巧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ㄡˊ。

ㄋㄥˊ。

ㄕㄥ。

ㄑㄧㄠˇ漢語拼音shóunéngshēngqiǎo釋  義做事熟練了自然能領悟出其中巧妙旳竅門。

※#典或出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一。

典故說明宋朝歐陽修所作的《歸田錄》,以短文的形式,記錄史官不記載的朝廷遺事、與士大夫笑談的話語,以備閒居時觀看。

書中有一則故事是這樣的:宋人陳堯咨對自己的箭術十分自豪。

有一天他在家裡練習射箭,十支中有八、九支射中鵠的,站在一旁的賣油老翁看見了只是微微點頭。

陳堯咨問道:「你也懂得射箭嗎?我射箭技術不夠精湛嗎?」老翁回答:「這沒有什麼,只是技巧熟練罷了!」陳堯咨聽了,憤怒的責怪老翁不該輕視他的射箭技術。

老翁就拿出一個葫蘆放在地上,葫蘆口上面放一枚銅錢,然後用杓子舀了一杓油,讓油呈一直線慢慢由銅錢中間的洞孔注入葫蘆中,卻沒有弄濕銅錢,接著他說:「這也沒什麼,只是技巧熟練而已。

」除此之外,《宗鏡錄》卷四五:「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

」文意與「熟能生巧」有關,唯其是否為此一成語之出處,則有待商榷。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熟能生巧」,用於表示做事熟練了自然能領悟出其中巧妙的竅門。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做事熟練了自然能領悟出其中巧妙的竅門。

使用類別用在「技藝純熟」的表述上。

例句 打字一事,只要勤練,自然熟能生巧。

學技術得靠琢磨,久而久之,自然熟能生巧。

庖丁解牛的神技,說穿了,也不過是熟能生巧罷了。

這種熟能生巧的活兒,沒什麼大學問,幹久了就會上手。

學琴的要訣在於熟能生巧,只怕不肯下工夫,不怕學不成。

開車雖然不是什麼大本領,想要熟能生巧,也得開個一年半載。

我剛開始接觸電腦時十分生疏,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現在已是熟能生巧了。

辨  識近義駕輕就熟 賞心悅目 參考詞語‧娛目賞心‧悅目賞心‧賞心愜目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ㄤˇ。

ㄒㄧㄣ。

ㄩㄝˋ。

ㄇㄨˋ漢語拼音shǎngxīnyuèmù釋  義「賞心」,心情愉悅。

語出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序〉。

「悅目」,愉悅眼目,使人感到歡喜。

語出漢.劉向《說苑.卷一九.修文》。

「賞心悅目」形容情景美好,使心目都感到快樂舒暢。

△「悅心娛目」、「蕩心悅目」 典故說明「賞心悅目」係由「賞心」及「悅目」二語組合而成。

「賞心」見於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并序〉。

謝靈運(西元385∼433),是南朝宋文學家,謝玄之孫,小名客兒,時稱謝客。

襲封康樂公,又稱謝康樂。

少好學,工書畫,文章之美與顏延之為江左第一。

性好山水,肆意遨遊,所至輒為題詠,以致其意。

其詩開創山水寫實派風格。

初為太尉參軍,後徙廣州,有詩傳世。

在〈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的序中,謝靈運提到建安末年時,他在鄴下與文人交遊飲宴的情形。

謝靈運認為:美好的時光、宜人的景色、愉悅的心情、歡樂的事情,這四種世間樂事一向最難同時具備,但是能和許多優秀的文人一起唱和應酬,這四者便同時都享受到了。

「悅目」一詞見於漢.劉向《說苑.卷一九.修文》。

劉向(西元前77∼前6),字子政,本名更生,漢沛縣人。

成帝時,改名為向,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撰成《別錄》一書,為最早的分類目錄專著。

另著有《新序》、《說苑》、《列女傳》、《洪範五行》等書。

《說苑》共二十卷,所錄皆軼聞瑣事,分類纂輯先秦到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大都以儒家思想為指歸,闡明國家興亡、政治成敗之理,以為鑒戒。

在典源引文中,劉向認為:衣服容貌是用來愉悅眼目,談吐應對是用來愉悅耳朵,嗜好行為是用來愉悅心志。

所以一個君子衣冠端正,人民的眼目就會愉悅;談吐得體,人民的耳朵就會愉悅;實行仁義,去除不仁的行為,人民的心志就會愉悅。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賞心悅目」,用來形容情景美好,使心目都感到快樂舒暢。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情景美好,使心目都感到快樂舒暢。

使用類別用在「舒適快意」的表述上。

例句 此地風景絕佳,令人賞心悅目!這篇作品詞藻優美,讀來令人賞心悅目。

他發揮巧思,將家裡布置得令人賞心悅目。

這裡所藏的油畫,每件都是賞心悅目的精品。

令人賞心悅目的湖光山色,使遊客樂而忘返。

只見新葉嫩綠,一片初春景色,真是賞心悅目。

表姐穿了一件賞心悅目的洋裝,參加同學的婚禮。

利用假日去參觀美術展,是一種賞心悅目的享受。

將這幅山水畫放在客廳裡,真讓人覺得賞心悅目啊!愛美是人的天性,化妝打扮,不外是想讓人看起來賞心悅目。

辨  識近義心曠神怡、動心娛目反義傷心慘目、慘不忍睹、觸目傷心、觸目驚心 參考詞語娛目賞心注  音ㄩˊ。

ㄇㄨˋ。

ㄕㄤˇ。

ㄒㄧㄣ漢語拼音yúmùshǎngxīn 釋  義清.李顒《二曲集.卷四》:「若只要議論明快,娛目賞心,以圖傳遠,則罄南山之竹,亦書不盡。

」悅目賞心注  音ㄩㄝˋ。

ㄇㄨˋ。

ㄕㄤˇ。

ㄒㄧㄣ漢語拼音yuèmùshǎngxīn 釋  義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八》:「況復園禽庭柯,清風明月,悅目賞心,足以自怡乎。

」《醉醒石.第一回》:「一祥行至城中,悅目賞心。

心下自忖道:起文納監,便要坐監,不得快意遊玩,不如尋個下處遊玩幾日,再作區處。

」賞心愜目注  音ㄕㄤˇ。

ㄒㄧㄣ。

ㄑㄧㄝˋ。

ㄇㄨˋ漢語拼音shǎngxīnqièmù 釋  義清.賀貽孫《詩筏》:「後代名家詩文,偶取數首誦之,非不賞心愜目,及誦全集,則漸令人厭,又使人不欲再誦。

」 數典忘祖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ㄨˇ。

ㄉㄧㄢˇ。

ㄨㄤˋ。

ㄗㄨˇ漢語拼音shǔdiǎnwàngzǔ釋  義典,典故。

「數典忘祖」指列舉典故來論說事情,卻反而將自己祖先掌管典籍這件事給忘了。

語出《左傳.昭公十五年》。

後用「數典忘祖」比喻人忘本。

典故說明「數典忘祖」的「數典」,就是舉列典故的意思。

既然會舉列典故來論說事情,卻反而將自己祖先就是掌管典籍這件事都忘了。

故事出自於《左傳.昭公十五年》。

春秋時,晉國以荀躒和籍談為使節出使周王室,周景王設宴款待二人,宴席中所用的酒壺是魯國進貢的,景王於是問起:「各諸侯國都會進貢一些物品給王室,為什麼獨獨晉國沒有?」籍談回答:「每個諸侯國都曾領受王室的贈予,所以必須進獻寶貴的器物回饋王室的恩典。

由於晉國地處深山邊塞,與王室距離遙遠,皇恩根本無從顧及,我們又窮於應付戎狄,哪有什麼東西可用來貢獻呢?」景王聽了頗不以為然,於是細數從晉國祖先開始,周朝王室曾經贈予的種種賞賜,並責問籍談:「你的先人是負責掌管國家典籍的,為什麼你會忘了這些史事呢?」籍談聽了便無話可說。

等荀躒與籍談離開後,周景王又評論籍談說:「我看像籍談這麼忘本的人,後代子孫應該不會有什麼出息吧!竟然會列舉一堆典故來評論事情,卻反而將自己祖先掌管典籍這件事給忘了!」後來「數典忘祖」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忘本。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忘本。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棄源忘本」的表述上。

例句 他總是數典忘祖,真是不肖子孫。

如今崇洋媚外,數典忘祖的人可多著呢!無論我們身處何時何地,都不可數典忘祖。

沒有祖先哪有我們?為人子孫切不可數典忘祖。

他這種數典忘祖的作法,我個人期期以為不可。

縱然是留學國外,也要記得自己的文化根源,豈可數典忘祖?要大家都割捨掉對自己民族的感情,這種數典忘祖的事能做嗎?你只知西洋的鋼琴而不曉得國樂中的胡琴,真有點數典忘祖了!這些禮制都是老祖先一代代傳下來的,要是我們都捨棄不用就是數典忘祖。

你這樣一味以西方人眼光來講自己國家的歷史,是會遭到數典忘祖之譏的。

辨  識反義狐死首丘、飲水思源 噬臍莫及 參考詞語‧噬臍何及‧噬臍無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ˋ。

ㄑㄧˊ。

ㄇㄛˋ。

ㄐㄧˊ漢語拼音shìqímòjí釋  義「噬臍莫及」之「臍」,典源作「齊」。

「齊」通「臍」,臍就是肚臍。

用嘴咬自己的肚臍,是做不到的事。

比喻後悔已遲。

語本《左傳.莊公六年》。

典故說明「噬齊」同「噬臍」。

要人用嘴咬自己的肚臍,是做不到的事。

根據《左傳.莊公六年》記載,楚文王出兵攻打申國,路經鄧國時,鄧祁侯因為楚文王是自己的外甥,於是設宴款待。

這時騅甥、聃甥、養甥三人請求鄧祁侯趁機殺了楚文王,他們認為將來滅掉鄧國的人一定是楚文王,如果不儘早動手,以後再後悔,就來不及了。

但是鄧祁侯不答應。

結果莊公十六年,楚文王出兵滅掉鄧國。

後來「噬臍莫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後悔已遲。

「噬臍莫及」完整語形見於明朝焦竑《玉堂叢話.卷七.規諷》:「宜鑒覆轍,為宗社生靈永遠之謀,失今不圖,噬臍莫及。

」意思是:為了人民社稷著想,要避免重蹈覆轍,免得後悔已遲。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後悔已遲。

使用類別用在「後悔莫及」的表述上。

例句 在室內用火,若不小心,因而釀成災害,那就噬臍莫及了。

防颱工作就是要事先準備,屆時再來手忙腳亂,也是噬臍莫及。

這種事若不事先預防,及至禍患生成,已噬臍莫及,徒然後悔了。

經過求證,她才發現冤枉了他,但如今想挽回婚姻,也已噬臍莫及了。

公司的財務管理失控,若不及時採取行動,到時噬臍莫及,只有倒閉一途。

辨  識近義後悔莫及、悔之晚矣、追悔不及 參考詞語噬臍何及注  音ㄕˋ。

ㄑㄧˊ。

ㄏㄜˊ。

ㄐㄧˊ漢語拼音shìqíhéjí 釋  義《隋書.卷七○》:「但今英雄競起,實恐他人我先,一朝失之,噬臍何及!」噬臍無及注  音ㄕˋ。

ㄑㄧˊ。

ㄨˊ。

ㄐㄧˊ漢語拼音shìqíwújí 釋  義唐.高彥休〈盧相國指揮鎮州軍〉:「一失其機,噬臍無及。

」明.朱鼎《玉鏡臺記.第二九齣》:「事在預防,若待羽翼成後,噬臍無及。

」 樹倒猢猻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ㄨˋ。

ㄉㄠˇ。

ㄏㄨˊ。

ㄙㄨㄣ。

ㄙㄢˋ漢語拼音shùdǎohúsūnsàn釋  義猢猻,猴子。

「樹倒猢猻散」指樹倒了,原本棲息在上面的猴子也跟著四散。

比喻有權勢的人一旦失勢,其依附者隨即散去。

語出宋.龐元英《談藪》。

典故說明南宋時有個叫曹詠的人,他依附當時權勢最大的秦檜,因此而飛黃騰達,做了大官,富貴榮華享用不盡。

家鄉的人都來巴結,唯獨他的大舅子厲德新不願奉承他,讓他心生怨恨。

厲德新當時在家鄉做里長的職務,曹詠利用權勢,要他的長官對他百般刁難,但厲德新一直咬牙隱忍,不肯屈服。

後來秦檜死了,依附他的人也跟著失勢。

厲德新寫了一篇〈樹倒猢猻散賦〉,派人送給曹詠。

將秦檜比喻為大樹,而像曹詠這樣依附他的人則如樹上棲息的猴子,大樹一倒,猴子們也跟著四散。

果真不久後,曹詠就被貶到南方偏遠的新州,最後死在那裡。

後來「樹倒猢猻散」就被用來比喻有權勢的人一旦失勢,其依附者隨即散去。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有權勢的人一旦失勢,其依附者隨即散去。

使用類別用在「勢消眾散」的表述上。

例句 那個黑幫老大被捕入獄,他的手下也就樹倒猢猻散。

在他宣告破產後,樹倒猢猻散,以前常往來的親友們都不見了。

這個家族曾經盛極一時,但在族長過世後,就樹倒猢猻散,迅速沒落。

他富貴的時候,許多阿諛求進的人常陪侍在旁,如今失勢,面臨了樹倒猢猻散的光景。

在現今急功近利的社會趨勢下,樹倒猢猻散的狀況時時可見,不禁令人感嘆人心的現實。

這個曾經繁榮一時的大公司,因董事長的過世,那些親信便樹倒猢猻散,過往的繁華已不再。

辨  識近義樹倒鳥飛 聲名狼藉 參考詞語‧惡聲狼籍‧聲名狼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ㄥ。

ㄇㄧㄥˊ。

ㄌㄤˊ。

ㄐㄧˊ漢語拼音shēngmínglángjí釋  義「聲名狼藉」之「狼藉」,亦作「狼籍」。

傳說狼群常在草地上臥息,離去時常將睡過的草地弄得一片凌亂以滅跡。

「聲名狼藉」引申來比喻名聲非常惡劣。

語本《史記.卷八八.蒙恬列傳》唐.司馬貞.索隱。

△「身敗名裂」 典故說明「聲名狼藉」原作「惡聲狼籍」。

比喻名聲非常惡劣。

在《史記.卷八八.蒙恬列傳》中,記述了蒙恬和他弟弟蒙毅的事跡。

他們都是秦國的功臣,為秦始皇兼併六國,立下許多汗馬功勞,受到秦始皇的寵信;但秦始皇駕崩後,胡亥繼位,聽信趙高的讒言,命令蒙毅自殺。

蒙毅對傳命的使者說:「從前秦穆公殺了三位良臣,判處百里奚以不應得的罪名,所以得到『繆』的諡號(諡法:「傷人蔽賢曰『繆』」。

後通作「穆」。

);秦昭襄王殺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

這四個國君,都犯了錯殺重臣的過錯,而遭到天下人的非議,被視為昏君,因此『籍於諸侯』。

請好好考慮,千萬別濫殺忠良!」但是使者知道胡亥的心意,所以還是把蒙毅殺了。

司馬貞看了《史記》,對「籍於諸侯」作了註解:「惡聲狼籍,布於諸國。

」就是說那些昏君濫殺忠臣的惡名,遍布各國。

後來「聲名狼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名聲非常惡劣。

主於「狼藉」一詞,見於《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列傳.淳于髡》:「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

」《通俗編.獸畜》引唐.蘇鶚《蘇氏演義》:「狼藉草而臥,去則滅亂;故凡物之縱橫散亂者,謂之『狼藉』。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名聲非常惡劣。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名聲敗壞」的表述上。

例句 他因為嗜賭酗酒,弄得聲名狼藉。

那個人聲名狼藉,妳還想跟他交朋友?他無惡不作,在這地區早已聲名狼藉。

全怪他自己到處拈花惹草,才弄得聲名狼藉。

這份雜誌老是報導一些八卦消息,無怪乎聲名狼藉。

在未成名之前,她曾在一個聲名狼藉的色情酒吧駐唱過。

辨  識近義身敗名裂、臭名昭著、臭名遠揚、惡名昭彰反義名揚四海、名滿天下、流芳百世、聞名遐邇形音辨誤「狼藉」指狼群將臥息草地弄亂。

文獻上或寫作「狼籍」,今則多見寫作「狼藉」。

「狼藉」之「藉」,音ㄐ|ˊ。

「聲名狼藉」及「身敗名裂」都有名聲極壞的意思。

「聲名狼藉」僅表示名氣與聲譽都極為惡劣;「身敗名裂」則程度較重,用於表示名聲敗壞、地位喪失,澈底失敗的地步。

聲名狼藉身敗名裂辨似例句○ㄨ他因為嗜賭酗酒,弄得~。

ㄨ○他因貪贓枉法,最後落得~,家破人亡。

參考詞語惡聲狼籍注  音ㄜˋ。

ㄕㄥ。

ㄌㄤˊ。

ㄐㄧˊ漢語拼音èshēnglángjí 釋  義《史記.卷八八》:「言其惡聲狼籍,布於諸國。

而劉氏曰『諸侯皆記其惡於史籍』,非也。

」聲名狼籍注  音ㄕㄥ。

ㄇㄧㄥˊ。

ㄌㄤˊ。

ㄐㄧˊ漢語拼音shēngmínglángjí 釋  義清.宣鼎《夜雨秋燈錄.卷三》:「邑之仕宦眷屬聞之,咸不平,聲名益狼籍。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上》:「翁怒曰:『彼無賴子,聲名狼籍,伺吾等出外而來,遺物於室,是女之不肖也。

」 聲東擊西 參考詞語‧聲西擊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ㄥ。

ㄉㄨㄥ。

ㄐㄧˊ。

ㄒㄧ漢語拼音shēngdōngjíxī釋  義表面做出要攻打東邊的聲勢,實際上卻集中主力攻擊對方不備的西邊的戰略。

#語本《淮南子.兵略》。

後亦用「聲東擊西」比喻以虛張聲勢,來轉移對方的注意力。

典故說明《淮南子.兵略》中,提到「聲東擊西」的戰略:製造出要攻打東方的聲勢,以吸引對方的注意力,實際上卻把主力集中在對手疏於防備的西方,予以進攻打擊,是一種出奇制勝的作戰計謀。

在唐.杜佑《通典》中,我們也可看到「聲言擊東其實擊西」的戰略。

在東漢初年,征南大將軍岑彭帶著三萬兵馬,向南攻打秦豐,與秦豐部將蔡宏在鄧地相持,累月不見勝負。

岑彭布告士兵,明早要向西攻打山都,並故意放走抓到的俘虜,讓他們去向秦豐報信。

秦豐就派大軍去西方防備岑彭的襲擊,岑彭卻潛兵渡過淝水,悄悄東進,襲破秦豐部下張陽,又從川谷間伐木開道,進搗黎邱。

黎邱是秦豐巢穴,秦豐在西方接得警報,慌忙還救。

岑彭與諸將駐營東山,嚴兵以待。

秦豐與蔡宏夜攻岑彭,岑彭開營迎擊,大破秦豐軍隊,秦豐敗逃黎邱。

此即「聲東擊西」戰略的例證。

後來這句成語就用來比喻虛張聲勢,以轉移對方的注意力。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以虛張聲勢,來轉移對方的注意力。

使用類別用在「虛實戰略」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們以聲東擊西的方法轉移敵人的注意,成功地攻占了山頭。

我原以為他會躲在柱子後嚇我,哪裡知道他是聲東擊西騙我上當。

警方運用聲東擊西的戰略,轉移了匪徒的注意力,才能順利將他們一網成擒。

這是敵人聲東擊西的戰略,可別上當,他們的主力可能正準備直搗我們的總部。

我軍先將部分主力撤出,誘敵深入,然後聲東擊西直取敵後,終於逼使對方投降。

辨  識近義出奇制勝、指東打西反義直搗黃龍 參考詞語聲西擊東注  音ㄕㄥ。

ㄒㄧ。

ㄐㄧˊ。

ㄉㄨㄥ漢語拼音shēngxījídōng 釋  義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一六》:「若彼聲西擊東,而我軍出大同,未免顧彼失此,須少待其定,徐議所向耳。

」 聲淚俱下 參考詞語‧聲淚俱咽‧聲淚俱發‧言淚俱下‧辭淚俱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ㄥ。

ㄌㄟˋ。

ㄐㄩˋ。

ㄒㄧㄚˋ漢語拼音shēnglèijùxià釋  義邊說邊哭。

形容極度悲慟、激動。

語出《晉書.卷七六.王廙列傳》。

△「血淚俱下」、「痛哭流涕」 典故說明王彬,是王廙的弟弟,他的生平事蹟附於《晉書.卷七六.王廙列傳》下。

東晉時,大將軍王敦因恃功專橫,有意篡奪元帝司馬睿的政權,於是發兵反叛,打入石頭城(今南京市)。

元帝為了使王敦能停止叛亂,就派王敦的堂弟王彬去勸說。

當時正值王彬的好友周顗遇害被殺,因此王彬先到周顗的墳前弔祭,痛哭了一場,然後才去見王敦。

王敦見他面容憂傷的樣子,就問了原因。

王彬哭著說:「剛剛我在周顗的墳前痛哭,現在心裡還很難過。

」王敦聽了,很生氣的說:「周顗會有今天的下場,是他自找的,有什麼好憐憫的。

」王彬說:「周顗是我們的朋友,也是一個忠臣,今天卻遭到這樣的下場,很令人感傷惋惜。

」接著突然生氣的指責王敦:「你反叛作亂,殘殺忠良,意圖不軌,想要奪取政權,日後將會為家族帶來禍害。

」一邊說著,一邊隨著慷慨的聲調而流下了眼淚,情緒激昂。

王敦看了這樣的場面,更加生氣,本想把王彬殺了。

當時王敦的另一位堂弟王導也在場,一直試圖從中調解,以平息雙方的怒氣,但王彬仍然無所畏懼,神色自若,最後王敦因為念在家族的情分上,還是放過了王彬。

「聲淚俱下」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形容極度悲慟、激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極度悲慟、激動。

使用類別用在「悲痛哀傷」的表述上。

例句 老先生聲淚俱下的控訴,令人感同身受。

他一說到傷心的地方,就忍不住聲淚俱下。

看他說得聲淚俱下,所有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只要說起過去的悲慘遭遇,他就會由不得聲淚俱下。

演到傷心處,不只演員聲淚俱下,連觀眾也紛紛發出嘆息。

他一見到親人,就立刻聲淚俱下地訴說自己所受的滿腹委屈。

他站在演講臺上說得慷慨激昂,聲淚俱下,只求大家能拋棄成見,共赴國難。

辨  識近義泣不成聲、淚如雨下、痛哭流涕反義眉開眼笑、笑逐顏開「聲淚俱下」及「痛哭流涕」都有哭得很傷心的意思。

「聲淚俱下」側重於邊哭邊說;「痛哭流涕」側重於盡情大哭。

聲淚俱下痛哭流涕辨似例句○ㄨ看他說得~,所有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ㄨ○雖然做盡壞事,老闆依然不予追究,使他感動得~。

參考詞語聲淚俱咽注  音ㄕㄥ。

ㄌㄟˋ。

ㄐㄩˋ。

ㄧㄝˋ漢語拼音shēnglèijùyè 釋  義《周書.卷四一》:「子淵,子淵,長為別矣!握管操觚,聲淚俱咽。

」聲淚俱發注  音ㄕㄥ。

ㄌㄟˋ。

ㄐㄩˋ。

ㄈㄚ漢語拼音shēnglèijùfā 釋  義唐.裴度〈唐故太尉兼中書令西平郡王贈太師李公神道碑銘并序〉:「調食制用,先發我私;捐甘攻苦,皆自我始;每一言一誓,聲淚俱發。

」言淚俱下注  音ㄧㄢˊ。

ㄌㄟˋ。

ㄐㄩˋ。

ㄒㄧㄚˋ漢語拼音yánlèijùxià 釋  義《南齊書.卷三五》:「鏘每往,高宗常屣履至車迎鏘。

語及家國,言淚俱下,鏘以此推信之。

」辭淚俱下注  音ㄘˊ。

ㄌㄟˋ。

ㄐㄩˋ。

ㄒㄧㄚˋ漢語拼音cílèijùxià 釋  義《洛陽伽藍記.卷三》:「永熙年末,以母老辭,帝不許之。

子才恪請懇至,辭淚俱下,帝乃許之。

」 聲色俱厲 參考詞語‧辭色俱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ㄥ。

ㄙㄜˋ。

ㄐㄩˋ。

ㄌㄧˋ漢語拼音shēngsèjùlì釋  義說話時的聲音和臉色都很嚴厲。

※#語或出晉.裴啟《語林》。

△「正言厲色」 典故說明「聲色俱厲」一語,普遍出現在晉和六朝的文獻,例如裴啟《語林》、劉義慶《世說新語》、《晉書.卷六.明帝紀》等。

在較早的《語林》中提到一段故事:晉時石崇與王愷鬥富,用盡了華美的東西來裝飾車馬服飾。

晉武帝是王愷的外甥,經常幫助王愷,給他一些珍寶。

有一次,晉武帝把一枝高二尺左右的珊瑚賞賜給王愷,這珊瑚樹枝條茂盛,世上很少有能與它媲美的。

王愷把它拿給石崇看。

石崇用鐵如意敲它,隨手就打碎了。

王愷非常惋惜,聲音臉色都非常嚴厲。

石崇說:「不值得遺憾。

」就叫手下把自己的珊瑚拿來,高達三尺、四尺,光彩奪目,總共有六十多枚。

王愷看了神情顯得迷惘,一付若有所失的樣子。

後來「聲色俱厲」演變為成語,被用來指說話時的聲音和臉色都很嚴厲。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說話時的聲音和臉色都很嚴厲。

使用類別用在「激憤惱怒」的表述上。

例句 老師一反平日的溫和,聲色俱厲地要求我們團結。

我是為你好,才會在你犯錯時,聲色俱厲地斥責你。

警察聲色俱厲地喝住歹徒,要他立即放下武器投降。

母親說話總是細聲細語,從來沒有聲色俱厲地訓過我們。

因為屢教屢錯,大師傅不禁聲色俱厲地責罵徒弟,狀極嚇人。

弟弟這次的過錯實在無法輕饒,難怪母親聲色俱厲地責罵他。

他演講到結束時,聲色俱厲地喊起殺賊救國的口號,讓在場的聽眾熱血奔騰。

辨  識近義正言厲色、疾言厲色反義和顏悅色、巧言令色「聲色俱厲」及「正言厲色」都有神情與說話都十分嚴格、毫不寬容的意思。

「聲色俱厲」側重於說話時,帶有怒氣,並且激動;「正言厲色」側重於說話時態度嚴正,不輕佻。

聲色俱厲正言厲色辨似例句○ㄨ因為屢教屢錯,大師傅不禁~地責罵徒弟,狀極嚇人。

ㄨ○一看父親~的樣子,他趕緊收斂起輕浮的態度。

參考詞語辭色俱厲注  音ㄘˊ。

ㄙㄜˋ。

ㄐㄩˋ。

ㄌㄧˋ漢語拼音císèjùlì 釋  義《大宋宣和遺事.利集》:「頃之,使者辭色俱厲,不拜而退。

」明.焦竑《玉堂叢語.卷五》:「王公翱於權豪勢要有所囑,毅然拒之,辭色俱厲。

」 雙管齊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ㄕㄨㄤ。

ㄍㄨㄢˇ。

ㄑㄧˊ。

ㄒㄧㄚˋ漢語拼音shuāngguǎnqíxià釋  義手握雙管同時作畫。

#語本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神品下.張藻》。

後用「雙管齊下」比喻同時採用兩種辦法來做事。

典故說明唐朝張藻(或作張璪)是一個著名的畫家,曾經做到了員外郎,也參與名門世族的文學活動,是當時的名流人物。

他在繪畫上有很深的造詣,尤其擅長畫山水樹石,頗有聲譽,人稱他的畫作為「神品」。

對於松樹的畫法更是特別,可說是冠絕古今。

他可以用一隻手握兩枝筆,同時作畫,其中一枝筆畫的是蒼翠的樹枝,另一枝筆畫的是乾枯的樹枝。

完全不同的形象,一次完成,同樣地生動逼真。

後來「雙管齊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同時採用兩種辦法來做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同時採用兩種辦法來做事。

使用類別用在「同時並行」的表述上。

例句 學習語文應該聽與寫雙管齊下,收效才快。

學習書法可以毛筆字跟硬筆字雙管齊下一起練。

相信由你倆分頭去處理,雙管齊下,一定事半功倍。

現在幫產品打廣告,最好電視與網路兩種方式雙管齊下。

為了加速復原,醫生採用了藥物及復健雙管齊下的治療方法。

為求儘快通知對方,我們又打電話,又寄信,雙管齊下地進行。

我一面節制飲食,一面注意運動,採雙管齊下,減肥效果很好。

老師為了讓我們加深對物理現象的了解,以理論配合實驗,雙管齊下。

人面桃花 參考詞語‧桃花人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ㄣˊ。

ㄇㄧㄢˋ。

ㄊㄠˊ。

ㄏㄨㄚ漢語拼音rénmiàntáohuā釋  義女子容貌美麗,可與桃花爭豔。

語出唐.崔護〈題都城南莊〉詩。

後亦用「人面桃花」形容景色依舊,而人事已非的感傷。

典故說明「人面桃花」這句成語出自唐代詩人崔護〈題都城南莊〉詩。

崔護,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安平縣)人,貞元十二年進士,官嶺南節度使。

《太平廣記》中有一則關於他作此詩的故事:崔護在中進士前的某年清明節,獨遊長安城南,看見一座桃花盛開的農莊,他上前去叩莊院的大門,想要討杯水酒來解渴。

出乎意料的,一位姿色非凡、豔如桃花的女子開門接待。

第二年的清明節,崔護情不自禁地前往尋訪那位女子。

桃花依舊,但大門深鎖,芳蹤杳然。

崔護失望之餘,在門扉題上「人面桃花相映紅」的詩句,以記那位姿色非凡的女子。

後來「人面桃花」演變為成語,除可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外,也被用來形容景色依舊,而人事已非的感傷。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女子容貌美麗,可與桃花爭豔。

使用類別用在「美麗動人」的表述上。

例句 春到陽明,人面桃花相映紅,畫面豔麗極了!那年在春天,小徑上與她相遇,朱脣皓齒,人面桃花的印象,多年難忘。

二語義說明形容景色依舊,而人事已非的感傷。

使用類別用在「悲淒感傷」的表述上。

例句 舊地重遊,景物未改,人事已非,頗有人面桃花之感。

戰後他回到家園,但意中人已不知去向,不免興起人面桃花的感嘆。

高舉酒杯,學李白邀月共飲,解除寂寞;顧影自憐,轉生人面桃花之嘆。

參考詞語桃花人面注  音ㄊㄠˊ。

ㄏㄨㄚ。

ㄖㄣˊ。

ㄇㄧㄢˋ漢語拼音táohuārénmiàn 釋  義宋.范成大〈滿江紅.天氣新晴〉:「卻憶去年今日,桃花人面依前好。

」清.王韜《淞隱漫錄.卷一○》:「翠袖生寒自不知,風前猶誦晚唐詩。

桃花人面今何在?空費崔郎廿載思。

」 人面獸心 參考詞語‧獸心人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ㄣˊ。

ㄇㄧㄢˋ。

ㄕㄡˋ。

ㄒㄧㄣ漢語拼音rénmiànshòuxīn釋  義形容文化未開,不懂禮儀,表面上看起來像是人,內心卻像野獸一般。

語出《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下》。

後用「人面獸心」形容人凶狠殘暴,如野獸一般。

△「衣冠禽獸」 典故說明「人面獸心」本來是用來形容匈奴文化未開,不懂禮儀。

匈奴是我國秦漢時北方的游牧民族,漢時為了匈奴這個外患,國力造成不少損失,在《漢書.匈奴傳》中,班固寫出對匈奴的鄙視:「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髮左衽,人面獸心。

」他認為匈奴是沒有開化的民族,不懂禮儀。

表面上看起來像是人,內心卻如野獸一般。

後來「人面獸心」被用來形容人凶狠殘暴,如野獸一般。

如《官場現形記》第一六回:「你當他做了官,就換了人;其實這裡頭的人,人面獸心的多得很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凶狠殘暴,如野獸一般。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凶狠毒辣」的表述上。

例句 怎會有人販賣自己兒女?簡直是人面獸心!對這種人面獸心的惡人,非得想法子懲治不可。

那傢伙竟做出此等喪心病狂的事,簡直是人面獸心。

他明明是個人面獸心的偽君子,卻偏偏有些人甘願受騙。

他當年受到提拔,如今恩將仇報,真是人面獸心,無恥之極。

原先以為自己找到了終身的托付,沒想到他竟是一個人面獸心的傢伙。

辨  識近義行同狗彘、衣冠禽獸、衣冠梟獍、狼心狗肺、梟獍其心反義面惡心善、菩薩心腸「人面獸心」及「衣冠禽獸」都有外貌似人,內在似獸的意思。

「人面獸心」側重於描寫人性凶殘、心腸歹毒;「衣冠禽獸」側重於描寫行為卑劣、凶狠的人。

人面獸心衣冠禽獸辨似例句○ㄨ這種~的人,有什麼壞事幹不出來? ㄨ○他看來相貌堂堂,竟會做出如此敗壞倫常的事,簡直是~。

參考詞語獸心人面注  音ㄕㄡˋ。

ㄒㄧㄣ。

ㄖㄣˊ。

ㄇㄧㄢˋ漢語拼音shòuxīnrénmiàn 釋  義《太平廣記.卷二五八》:「吏部主事高筠,母喪,親戚為舉哀,筠曰:「我不能作孝。

」……獸心人面,不其然乎!」《石點頭.卷一二》:「方六一,我一向只道你是好人,原來是獸心人面!」清.龔煒《巢林筆談.卷一》:「公以某貌醜耶?人面獸心,可惡耳。

若某,則獸面人心,何害焉!」 人浮於事 參考詞語‧人浮於食‧食浮於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ㄣˊ。

ㄈㄨˊ。

ㄩˊ。

ㄕˋ漢語拼音rénfúyúshì釋  義人的才幹超過所得的俸祿。

語本《禮記.坊記》。

後用「人浮於事」表示人多事少。

△「食浮於人」 典故說明「人浮於事」原作「人浮於食」。

根據《禮記.坊記》中記載,孔子曾說:「君子能夠推辭尊貴和富有,而安於卑賤和貧困的生活,這麼一來禍亂就會減少。

所以君子與其領取的俸祿超過個人的才幹,寧願使個人的才幹超過所得的俸祿。

」孔子說這段話的用意是期望人們能安於貧賤、不貪求富貴、以減少禍亂。

後來「人浮於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轉而用於表示人多事少。

「人浮於事」的書證如《兒女英雄傳》第二回:「他從前就在邳州衙門,如今在兄弟這裡,人浮於事,實在用不開。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表示人多事少。

使用類別用在「人力過剩」的表述上。

例句 現在百業蕭條,人浮於事的現象很嚴重。

人浮於事的問題如不解決,各種社會亂象恐將層出不窮。

雖然時下人浮於事,只要你是千里馬,就不怕沒有伯樂。

在這人浮於事的年代,初出茅廬者切忌好高騖遠,以免高不成低不就。

辨  識近義僧多粥少 參考詞語人浮於食注  音ㄖㄣˊ。

ㄈㄨˊ。

ㄩˊ。

ㄕˊ漢語拼音rénfúyúshí 釋  義《禮記.坊記》:「故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

」食浮於人注  音ㄕˊ。

ㄈㄨˊ。

ㄩˊ。

ㄖㄣˊ漢語拼音shífúyúrén 釋  義《禮記.坊記》:「故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

」宋.蘇軾〈謝量移汝州表〉:「伏念臣向者名過其實,食浮於人。

兄弟並竊於賢科,衣冠或以為盛事。

」 人定勝天 參考詞語‧人強勝天‧人眾勝天‧人謀敓天造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ㄣˊ。

ㄉㄧㄥˋ。

ㄕㄥˋ。

ㄊㄧㄢ漢語拼音réndìngshèngtiān釋  義指人的智慧和力量,能夠克服自然阻礙,改造環境。

#語本《逸周書.卷三.文傳解》。

典故說明《逸周書》原名《周書》,或稱《汲冢周書》,由戰國時人編集古代文獻而成,記載上古至周的一些傳說事蹟。

〈文傳解〉記載周文王即位第九年春天在都城鄗,對後來的周武王姬發所說的一段話,內容期勉姬發成為一個仁德愛民的國君,並且指出治理國政時應該順應四時,在合宜的季節耕種、打獵、砍伐草木,不獵殺有孕和幼小的動物,讓土地有足夠的時間休養生息,是保持國力強盛不衰的方法。

其中提到:「兵強勝人,人強勝天」,說明強大的兵力可以勝過人力,而人力可以戰勝天命、克服自然阻礙。

後來「人定勝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的智慧和力量,能夠克服自然阻礙,改造環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的智慧和力量,能夠克服自然阻礙,改造環境。

使用類別用在「意志堅定」的表述上。

例句 中部橫貫公路的闢建,證明了人定勝天的道理。

人定勝天,相信我們一定能夠克服颱風帶來的災害。

如果過分執著人定勝天,往往會破壞了大自然的環境。

我要憑雙手創造命運,因為我相信人定勝天,路是自己走出來的。

望著這一片沙漠上開闢出來的綠色稻田,更讓人相信人定勝天的道理。

辨  識近義有志者事竟成、事在人為反義成事在天、聽天由命 參考詞語人強勝天注  音ㄖㄣˊ。

ㄑㄧㄤˊ。

ㄕㄥˋ。

ㄊㄧㄢ漢語拼音rénqiángshèngtiān 釋  義《逸周書.卷三》:「兵強勝人,人強勝天。

能制其有者,則能制人之有;不能制其有者,則人制之。

」《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人強勝天,慎辟勿當;天反勝人,因與俱行。

」唐.白居易〈策林一.辨水旱之災明存救之術〉:「夫如是,則雖陰陽之數不可遷,而水旱之災不能害。

故曰:人強勝天,蓋是謂矣。

」人眾勝天注  音ㄖㄣˊ。

ㄓㄨㄥˋ。

ㄕㄥˋ。

ㄊㄧㄢ漢語拼音rénzhòngshèngtiān 釋  義《史記.卷六六》:「申包胥亡於山中,使人謂子胥曰:『子之報讎,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

』」人謀敓天造注  音ㄖㄣˊ。

ㄇㄡˊ。

ㄉㄨㄛˊ。

ㄊㄧㄢ。

ㄗㄠˋ漢語拼音rénmóuduótiānzào 釋  義宋.范成大〈鏵嘴〉:「至今舟楫利,楚粵徑萬里。

人謀敓天造,史祿所經始。

」 人去樓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ㄣˊ。

ㄑㄩˋ。

ㄌㄡˊ。

ㄎㄨㄥ漢語拼音rénqùlóukōng釋  義表示舊地重遊時人事已非,或對故人的思念。

語本唐.崔顥〈黃鶴樓〉詩。

後亦用「人去樓空」形容畏罪潛逃,不知去向。

典故說明「人去樓空」這句成語顯現的是一種感慨、惋惜的情感,出自於唐.崔顥的〈黃鶴樓〉詩。

此詩藉由古人乘鶴仙去的傳說,點出仙人黃鶴早已渺無蹤跡,一去不復返,只留天際的白雲,千載悠悠,表達出更深的失落情懷,將對世事茫茫的感慨表露無遺。

後來「人去樓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舊地重遊時人事已非,空留遺跡,或對故人的思念。

如《警世通言.卷一○.錢舍人題詩燕子樓》:「人去樓空事已深,至今惆悵樂天吟。

」用的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這個成語現在有另一種用法,形容畏罪潛逃,不知去向,大多是使用於社會事件的報導上,說明犯罪者因為畏罪而潛逃,不在原住屋裡。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表示舊地重遊時人事已非,或對故人的思念。

使用類別用在「消逝改變」的表述上。

例句 當我回到故鄉,要找兒時玩伴敘舊時,才知人去樓空,不知搬到哪裡去了。

數年後,他回到故鄉,想要尋找昔日的好友,才發現已是人去樓空,景物全非。

來到以前的故居,只覺人去樓空,物是人非。

不知不覺中,感傷之情油然而生。

二語義說明形容畏罪潛逃,不知去向。

使用類別用在「潛逃消失」的表述上。

例句 等警方趕到現場時,歹徒已聞風而逃,人去樓空。

老闆捲款潛逃後,公司就人去樓空,鐵門深鎖,使得員工們都喪失了賴以維生的工作。

人心不古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ㄣˊ。

ㄒㄧㄣ。

ㄅㄨˋ。

ㄍㄨˇ漢語拼音rénxīnbùgǔ釋  義感嘆現在的人,失去古人的忠厚淳樸。

※語或出明.劉時中〈端正好.上高監司.既官府甚清明套.十二月〉曲。

△「世道不古」 典故說明由於元代的統治者為蒙古部族,愛好音樂與歌舞,此性格反映在文學上,於是產生了豐富多樣的戲劇與歌舞,散曲亦是一種新興的文學體裁。

劉時中即為著名曲家之一。

元順帝天曆二年,江西大旱,劉時中見到災民受難的情況,於是作了兩套散曲〈端正好〉,上呈江西道廉訪使高納麟。

第一套的內容陳述饑荒時「穀不登,麥不長」,民無以食的悲慘遭遇,而且憤怒地斥責了奸商富豪趁火打劫的罪行,展現元代社會嚴重的階級壓榨。

第二套則是揭露官吏的無能與玩法亂紀。

他形容一群暴發戶般的官員為「沒見識街市匹夫」,彼此狼狽為奸,勾結作惡,盡日將精力耗費在吃喝嫖賭,完全不顧百姓生計。

並申辯說:「不是我要講他們的壞話,但怎麼能眼睜睜地看著邪惡戰勝正義?現在的人根本完全喪失了舊時代的淳樸,明明是人,但行事卻如禽獸一般。

」後來「人心不古」演變為成語,用來感嘆現在的人,失去古人的忠厚淳樸。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感嘆現在的人,失去古人的忠厚淳樸。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世道淪喪」的表述上。

例句 世道險惡,人心不古,凡事還是小心點好。

近年殺人搶劫的新聞越來越多,真是人心不古!面對逐漸敗壞的社會風氣,許多人經常感慨人心不古。

眼看如今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笑貧不笑娼,竟不知羞恥為何物。

現代社會的人情味愈來愈淡薄,和過去大不相同,真是人心不古啊!現在許多人招搖撞騙,為了金錢不擇手段,唯利是圖,真是人心不古。

現在有些人販毒、走私無所不為,一心只想發財,令人感嘆人心不古啊!今天大家都在慨嘆社會風氣敗壞,人心不古,然仍有許多默默行善的人,在社會各角落救人濟世,值得欽佩。

辨  識近義世風日下、世衰道微反義古道熱腸、古貌古心 人山人海 參考詞語‧人海人山‧如山如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ㄣˊ。

ㄕㄢ。

ㄖㄣˊ。

ㄏㄞˇ漢語拼音rénshānrénhǎi釋  義人群如山海般眾多,無法估計,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語或出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勝錄.諸行市》。

△「萬人空巷」 典故說明「人山人海」,形容許許多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用「山」和「海」來形容數量之多。

在宋代西湖老人所撰《西湖老人繁勝錄.諸行市》中有一條記載,描述當時杭州市容的繁盛。

說到當時南瓦是衣山衣海,中瓦是卦山卦海,上瓦是南山南海,下瓦是人山人海。

此處所說的「瓦」,或稱為「瓦子」、「瓦舍」、「瓦肆」等,是宋元大都市中娛樂場所的總稱,包括了戲場、妓院、賭場等。

至於「南瓦」等名稱,根據《西湖老人繁勝錄.瓦市》記載,當時瓦市分有南瓦、中瓦、大瓦、北瓦、蒲橋瓦等。

可見這些名稱都是指瓦市的所在。

其中「南瓦」是衣市集中地,所以「衣山衣海」;「中瓦」為算命卜卦等行業的集中地,所以「卦山卦海」;上瓦「南山南海」,下瓦必然十分熱鬧,所以「人山人海」。

這句成語後代常見,例如:《水滸傳》第五一回:「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有戲舞,或有吹彈,或有歌唱,賺得那人山人海價看。

」(打散:ㄉㄚˇ ㄙㄢˇ,泛指曲藝雜技)又如《初刻拍案驚奇》卷六:「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生辰,街上迎會,看的人,人山人海。

」後來「人山人海」就被用來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使用類別用在「人數眾多」的表述上。

例句 花季時的陽明山,天天是人山人海。

一年一度的國際書展,來參觀的真是人山人海。

每到電腦展時,會場總是人山人海,擠得水泄不通。

動物園內人山人海,大家都想一睹澳洲無尾熊的風采。

這場露天音樂會的水準極高,因此觀眾席上人山人海。

這間百貨公司已經沒落,難得再見到當年人山人海的盛況。

為了一睹巨星的風采,機場大廳擠進了人山人海的熱情影迷。

舉世聞名的魔術大師來臺演出,現場的觀眾人山人海,盛況空前。

元宵節時我們一起到人山人海的中正紀念堂看燈會,真是熱鬧極了。

辨  識近義水泄不通、萬人空巷反義三三兩兩、隻影全無、寥寥無幾「人山人海」及「萬人空巷」都指聚集的人潮眾多。

「人山人海」形容人數眾多;「萬人空巷」則有轟動之意。

人山人海萬人空巷辨似例句○ㄨ每到電腦展時,會場總是~,擠得水泄不通。

ㄨ○在他當紅的時期,每有演出,可以說是~,大家只為一睹歌王風采。

參考詞語人海人山注  音ㄖㄣˊ。

ㄏㄞˇ。

ㄖㄣˊ。

ㄕㄢ漢語拼音rénhǎirénshān 釋  義《清代北京竹枝詞.都門竹枝詞》:「傳來日下舊聞多,市語方言費揣摩。

人海人山圖畫好,挑燈閒寫竹枝歌。

」如山如海注  音ㄖㄨˊ。

ㄕㄢ。

ㄖㄨˊ。

ㄏㄞˇ漢語拼音rúshānrúhǎi 釋  義《醒世恆言.卷二○》:「按院就委廷秀監斬。

出決之日,看的人如山如海。

」 人言可畏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ㄣˊ。

ㄧㄢˊ。

ㄎㄜˇ。

ㄨㄟˋ漢語拼音rényánkěwèi釋  義指眾人的流言蜚語是可怕的。

語本《詩經.鄭風.將仲子》。

典故說明《詩經.鄭風.將仲子》是一首女子拒人求愛的詩,雖然女子對求愛的仲子也有意,但卻害怕家人與街坊的閒言閒語,因此要求他「無踰我園,無折我樹檀。

」只因為我雖然也很思念你,但別人多嘴多舌,閒話也是很可怕的。

後來「人言可畏」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以指眾人的流言蜚語是可怕的。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流言蜚語令人生畏。

使用類別用在「流言可畏」的表述上。

例句 經過這次黑函風波,他終於體會到人言可畏的恐怖。

即然知道人言可畏,你最好謹言慎行,別落人口實。

真是人言可畏,明明是好事一樁,卻被大家說得難聽無比。

他們之間雖然是清白的,但是人言可畏,兩人只好斷絕交往。

爺爺深明人言可畏的道理,所以做事一向十分小心,不給別人留下任何話柄。

辨  識近義眾口鑠金、三人成虎、曾參殺人、積毀銷骨 人云亦云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ㄣˊ。

ㄩㄣˊ。

ㄧˋ。

ㄩㄣˊ漢語拼音rényúnyìyún釋  義別人說什麼,自己也隨聲附和。

※語或出宋.蘇軾〈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詩八首之二。

後用「人云亦云」形容沒有獨自的見解,只會盲從跟隨。

△「拾人牙慧」、「拾人涕唾」 典故說明蘇州定慧寺的守欽長老,派遣他的徒弟卓契順來探望被貶謫到惠州的蘇軾,順道寄上他做的〈擬寒山〉十頌。

蘇軾看了之後,覺得守欽長老的詩句流露出像禪宗三祖僧璨和五祖弘忍詩作的通達意境,而沒有賈島和僧人可明詩中的峭冷、枯瘦,於是和韻做了〈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詩八首。

典源這裡用的是第二首,內容是描述蘇軾在惠州的生活環境:他居住的地方鄰近鐵橋和石樓兩座山,白天看得到有五色羽毛的奇鳥,夜晚聽得到千年枸杞根化成的狗的吠叫聲,也有松花釀成的仙酒,和樵夫送的山餚野菜。

我喝醉了你就自己離去吧!晉朝的陶淵明不也曾說過:「我醉欲眠,卿且去。

」我只是附和他的話而已。

後來「人云亦云」這句成語可能就是從這裡的「陶云吾亦云」演變而來,多轉引申,用來形容沒有獨自的見解,只會盲從跟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沒有獨自的見解,只會盲從跟隨。

使用類別用在「毫無主見」、「抄襲剽竊」的表述上。

例句 他凡事人云亦云,毫無主見。

這篇論文只是人云亦云,了無創見。

謠言止於智者,人云亦云,實在不可取。

這篇社論毫無主見,只是人云亦云而已。

做事要有主見,不要人云亦云,失去立場。

他做事一向有原則,絕不會是人云亦云的人。

請你拿出主見來!不要人云亦云,只知附和。

關係人家名節的事,你怎可人云亦云不去查證?像他這種人云亦云的個性,是不可能把公司給管理好的。

你是廠長,怎麼老是人云亦云,難道就不能有點自己的見解嗎? 辨  識近義拾人牙慧、一犬吠形、百犬吠聲、吠影吠聲、拾人涕唾、隨聲附和、鸚鵡學舌、亦步亦趨、應聲蟲反義別出心裁、自成一家、獨樹一幟、自出機杼「拾人牙慧」及「人云亦云」都有沿襲他人,沒有獨立見解的意思。

「拾人牙慧」多用於詩文創作,側重於沒有創見;「人云亦云」使用對象較為廣泛,側重於沒有主見。

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辨似例句○ㄨ這件作品的設計理念,有~之嫌。

ㄨ○他做事一向有原則,絕不會是~的人。

入不敷出 參考詞語‧入不支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ㄨˋ。

ㄅㄨˋ。

ㄈㄨ。

ㄔㄨ漢語拼音rùbùfūchū釋  義敷,足夠。

收入不夠支出。

※語或出清.朱彝尊《竹垞詩話.卷下.臣士下.倪嘉慶》。

△「寅吃卯糧」 典故說明「入不敷出」,指收入不夠支出。

出現這句成語的文獻如清朱彝尊的《竹垞詩話.卷下.臣士下.倪嘉慶》中,在明朝崇禎年間,邊患紛擾,流賊頻仍,戰事紛起十餘年。

加上北方大旱,百姓無以為生,當然也就無力納稅,國家的支出多於收入,歲額缺至二百三十餘萬,國庫漸漸空虛。

倪嘉慶是管理賦稅的長才,他針對財政空虛的問題,對崇禎皇帝提出非常切要的建言,無奈不被接受,後竟導致明亡。

朱彝尊認為,如果當時崇禎皇帝能夠採納倪嘉慶的建言,也許明朝就能延緩滅亡的命運,實在是非常可惜。

後來「入不敷出」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指收入不夠支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收入不夠支出。

使用類別用在「經濟拮据」的表述上。

例句 開源節流是避免入不敷出的最好方法。

由於連年征戰,國家的財政已經入不敷出。

他成天游手好閒,花錢如流水,難怪會入不敷出。

接連幾件龐大的開銷,讓家裡的經濟狀況入不敷出。

老王的收入微薄,又要養活一家五口,實在是入不敷出。

這家公司受到市場不景氣影響,已經陷入入不敷出的地步。

媽媽向來精打細算,所以家裡從來不曾發生入不敷出的情形。

儘管小明的收入甚豐,但是經常揮霍無度,所以還是入不敷出。

他沒有正確的理財觀念,一有錢時便隨便亂花,結果弄得入不敷出。

如果想要解決入不敷出的問題,就要作好財務的管理,當省則省,當用則用。

辨  識近義寅吃卯糧反義綽綽有餘形音辨誤敷,音ㄈㄨ。

足夠。

不可寫作「付」。

「入不敷出」及「寅吃卯糧」都有收入不足的意思。

「入不敷出」側重收支無法平衡;「寅吃卯糧」側重已動用未來收入。

入不敷出寅吃卯糧辨似例句○ㄨ老王的收入微薄,又要養活一家五口,實在是~。

ㄨ○她花錢毫無節制,經常~,連老本都快要花光了。

參考詞語入不支出注  音ㄖㄨˋ。

ㄅㄨˋ。

ㄓ。

ㄔㄨ漢語拼音rùbùzhīchū 釋  義宋.朱熹〈行宮便殿奏劄三〉:「本路土瘠民貧,無他生理,而州縣歲計,入少出多,往往例於常賦之外,多收加耗,重折價錢,尚且入不支出,公私俱困。

」 入木三分 參考詞語‧入石三分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ㄨˋ。

ㄇㄨˋ。

ㄙㄢ。

ㄈㄣ漢語拼音rùmùsānfēn釋  義指墨跡深透木板三分,形容筆力遒勁。

#語出南朝宋.羊欣《筆陣圖》。

後用「入木三分」比喻評論深刻中肯或描寫生動逼真。

△「鞭辟入裡」 典故說明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會稽人,曾經擔任右軍將軍,因此又稱為「王右軍」。

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擅長行、草和楷書。

一般而言,秀麗的字體會顯得柔弱無力,而蒼勁挺拔的字,又常會顯得厚重剛硬,然而王羲之所寫的字,卻是風格超凡,剛柔並濟,蒼勁豪邁中不失秀麗細緻。

經過勤學苦練,筆力更是強健有力,無人能比。

據說,有一次皇帝在北郊舉行祭祀的儀式,必須更換原本已寫有祝祭文的木版,工人們在削去王羲之寫過的木版時,發現他的筆跡竟然透入木版有三分之深!由此可見王羲之雄厚強勁的筆力。

此事見於南朝宋.羊欣《筆陣圖》。

王羲之在三十三歲時寫的〈蘭亭集序〉,以及三十七歲時寫的〈黃庭經〉,一向被譽為書法藝術中最好的小楷範本,後人尊稱他為「書聖」。

而羊欣用來形容王羲之筆力的「入木三分」,後來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評論深刻中肯或描寫生動逼真。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筆力遒勁。

使用類別用在「筆力強勁」的表述上。

例句 看他揮毫力透紙背,真可謂入木三分。

這幅書法作品筆力入木三分,十分精采。

練書法沒下幾年苦功,筆力那能入木三分?名家出手確是不同,一個「義」字寫得是筆力渾厚,入木三分。

二語義說明比喻評論深刻中肯或描寫生動逼真。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評論深入」、「描繪深刻」的表述上。

例句 這篇社論對問題的分析真是入木三分。

你的評語雖只寥寥數語,卻是入木三分。

你看這件雕塑作品,入木三分,力道十足。

這角色演得太好了,讓人有入木三分的感覺。

這幅畫像對模特兒神情的掌握可說是入木三分。

她把劇中苦媳婦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難怪得獎。

《水滸傳》對梁山泊好漢個性的刻劃,真是入木三分。

這尊鍾魁像雕得入木三分,怒眼赤髯,看了令人不寒而慄!這部小說最精采處就是作者將主角的狠毒個性寫得入木三分。

辨  識近義力透紙背、鞭辟入裡反義不著邊際、輕描淡寫「入木三分」及「鞭辟入裡」都有深刻透澈的意思。

「入木三分」除用於見解議論外,亦使用於人物性格的刻劃;「鞭辟入裡」則是專用於議論。

入木三分鞭辟入裡辨似例句○○這篇社論對問題的分析真是~。

○ㄨ這部小說最精采處就是作者將主角的狠毒個性寫得~。

參考詞語入石三分注  音ㄖㄨˋ。

ㄕˊ。

ㄙㄢ。

ㄈㄣ漢語拼音rùshísānfēn 釋  義唐.亞棲〈論書〉:「凡書通即變,……若執法不變,縱能入石三分,亦被號為書奴,終非自立之體。

」 入室操戈 參考詞語‧操戈入室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ㄨˋ。

ㄕˋ。

ㄘㄠ。

ㄍㄜ漢語拼音rùshìcāogē釋  義進入房間中,拿起主人的戈來攻擊主人。

比喻持對方的論點來反駁對方。

#語本《後漢書.卷三五.張曹鄭列傳.鄭玄》。

△「同室操戈」 典故說明「入室操戈」這句成語是比喻持對方的論點來反駁對方。

典源出自《後漢書.卷三五.張曹鄭列傳.鄭玄》。

《春秋》是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為編年體史書。

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迄魯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

其書常以一字一語之褒貶寓微言大義。

公羊、穀梁、左氏三家為之作傳,稱為「春秋三傳」。

漢以後的學者也有對「春秋三傳」進行注疏、考證,並比較它們的優缺點,寫成論著,發表不同的見解。

何休是當時的經學大家,他對公羊《春秋》特別有興趣,精研之後,寫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癈疾》三書,闡述自己的見解,他認為「春秋三傳」中《公羊》最正確,而《左氏》、《穀梁》都有重大的缺失。

當時另一個經學大家鄭玄看了之後,針對何休論點之缺失,也寫了《發墨守》、《鍼膏肓》、《起癈疾》三書來反駁。

何休讀完後,發現鄭玄完全是利用自己文章裡的論點來反駁自己,並且很有道理,不禁感慨地說:「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意思是指鄭玄就像是進了我的房間,拿著我的矛向我進攻啊!後來「入室操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持對方的論點來反駁對方。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進入房間,拿起主人的戈來攻擊主人。

使用類別用在「借刀傷人」的表述上。

例句 小偷入室操戈,屋主負傷報警。

他這是入室操戈,空手進入屋子,卻用屋內球棒打傷了主人。

二語義說明比喻持對方的論點來反駁對方。

使用類別用在「以論反論」的表述上。

例句 他提出這些觀點,正如入室操戈,駁得對方體無完膚。

他評論論文時,往往入室操戈,以對方的觀點來指陳對方的缺失。

參考詞語操戈入室注  音ㄘㄠ。

ㄍㄜ。

ㄖㄨˋ。

ㄕˋ漢語拼音cāogērùshì 釋  義明.陳汝元《金蓮記.第二四齣》:「章相與學士,初方指水盟松,後反操戈入室,不免乘此機會,嘲他幾句。

有何不可?」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四》:「本為小人之交,豈能責以君子之道?操戈入室,理所必然。

」 日薄西山 參考詞語‧日薄西隅‧西山日薄‧西山日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ˋ。

ㄅㄛˊ。

ㄒㄧ。

ㄕㄢ漢語拼音rìbóxīshān釋  義薄,迫近之義。

「日薄西山」指太陽迫近西邊的山,比喻人已近老,生命將盡。

語出《漢書.卷八七.揚雄傳》。

後亦用「日薄西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

△「日薄崦嵫」、「奄奄一息」 典故說明漢代的辭賦家揚雄博學多聞,喜歡寫賦,早年最欣賞司馬相如的作品,常常模仿他的風格。

後來覺得戰國時屈原的文才比司馬相如更好,但他懷才不遇,投江自殺。

揚雄每次讀到他的作品〈離騷〉,都為他對國家的忠心以及被害遭貶的憂傷而感動不已,但他並不贊同屈原自殘的行為。

揚雄一生淡泊名利,安貧樂道,認為受重用與否是命運,自己無法掌握。

不得意時就該像龍蛇般沈潛在水中,等待機會的來臨。

所以他常取用〈離騷〉的詞句寫文章來論述屈原,其中有兩句「臨汩羅而自隕兮,恐日薄於西山」,就是他認為屈原自己在〈離騷〉裡寫到「老冉冉其將至」、「日忽忽其將暮」等,覺得自己來日無多,希望上天能多留點時間,讓他有一展抱負的機會,但最後為何又走上絕路呢?揚雄在句子裡用太陽西沉來比喻生命即將到盡頭,後來「日薄西山」演變為成語,就被用來比喻人已近老,生命將盡;或事物接近衰亡。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太陽快下山之時。

使用類別用在「落日餘暉」的表述上。

例句 我們今天去遠足,到日薄西山,才愉快地回家。

這山裡的景色,無論旭陽初昇或日薄西山,總是氣象萬千,煞是好看。

二語義說明比喻人已近老,生命將盡。

使用類別用在「垂老暮年」的表述上。

例句 我年事已高,日薄西山,活一天算一天罷了!老太太日薄西山,命在旦夕,卻仍盼望遠方子女歸來。

我雖已是日薄西山的人,但古人不是說夕陽無限好嗎?三語義說明比喻事物接近衰亡。

使用類別用在「氣勢衰竭」的表述上。

例句 有些傳統產業真是到了日薄西山的景況,很難維持下去。

眼看自己一手建立的企業,已呈現日薄西山的暮氣,他內心真有說不出的感慨! 辨  識近義人命危淺、命在旦夕、風中殘燭、奄奄一息、朝不保夕、行將就木、風燭殘年反義旭日初升、身強力壯、春秋鼎盛、壽比南山形音辨誤薄,音ㄅㄛˊ。

迫近、接近。

不可寫作「簿」。

參考詞語日薄西隅注  音ㄖˋ。

ㄅㄛˊ。

ㄒㄧ。

ㄩˊ漢語拼音rìbóxīyú 釋  義《藝文類聚.卷七二》:「於是歡樂既洽,日薄西隅。

主稱湛露,賓歌驪駒。

」西山日薄注  音ㄒㄧ。

ㄕㄢ。

ㄖˋ。

ㄅㄛˊ漢語拼音xīshānrìbó 釋  義宋.洪咨夔〈賀新郎.誰識昂昂鶴〉:「世事幾番新局面,看底卻高三著。

況轉首、西山日薄。

」西山日迫注  音ㄒㄧ。

ㄕㄢ。

ㄖˋ。

ㄆㄛˋ漢語拼音xīshānrìpò 釋  義元.無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堪嘆的是西山日迫桑榆暮,喜的是高堂月旦芝蘭聚。

」 日新月異 參考詞語‧日新月盛‧日異月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ˋ。

ㄒㄧㄣ。

ㄩㄝˋ。

ㄧˋ漢語拼音rìxīnyuèyì釋  義日日更新,月月不同,隨時都有新的變化,指時時刻刻都能更新自己的品德。

語本《禮記.大學》。

後用「日新月異」形容發展或進步快速,不斷出現新事物或新現象。

△「無所不用其極」 典故說明在古代的儒者,認為一個人應敦品勵學才可成為身心兼修的大家。

特別是對品德的涵養,更是古人所重視的。

所以在《禮記.大學》中,有一段記錄個人品德修養的銘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意思是說:「如果能夠一天使品德更新,那就能天天使品德更新,且一直持續不斷地更新。

」《書經》的〈康誥〉篇說這是「鼓勵人民振作、自新。

」《詩經》也說:「周朝雖是一個舊的國家,但在文王的治理下,卻能自新品德並且德化其人民,使得國運呈現嶄新的氣象與發展。

」因此,君子無不盡力修養自己的品德,以期能達到完善的境界,進而領導國家走向康莊富強。

典源只見「日新」,後來更見結合「月異」之「日新月異」一語,用來形容發展或進步快速,不斷出現新事物或新現象。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發展或進步快速,不斷出現新事物或新現象。

使用類別用在「進展神速」的表述上。

例句 科技的日新月異,為人類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複製動物已經不是夢想。

盜版光碟的手法日新月異,讓警方和業者防不勝防。

近幾年來科技日新月異,許多家電用品都朝著電腦化開發。

日新月異的生物科技,讓很多患不治之症的病人燃起了重生的希望。

許多電影裡令人目眩神搖的聲光效果,全賴日新月異的電腦特效協助。

資訊的流通速度日新月異,現在已經可以透過電腦網路看到遠方的親友。

辨  識近義一日千里、百尺竿頭反義故步自封、墨守成規、一成不變、一如既往、每下愈況、依然如故、陳陳相因 參考詞語日新月盛注  音ㄖˋ。

ㄒㄧㄣ。

ㄩㄝˋ。

ㄕㄥˋ漢語拼音rìxīnyuèshèng 釋  義宋.范祖禹〈論宦官〉:「昔唐之時,仇士良教其黨曰:『天子不可令閑,常宜以奢靡娛其耳目,使日新月盛,無暇更及他事。

』」清.郭嵩燾〈古微堂詩集序〉:「天地之生才無窮,而文章之變,日新月盛,有非古人所能限者,此亦以見斯文之廣大。

」日異月新注  音ㄖˋ。

ㄧˋ。

ㄩㄝˋ。

ㄒㄧㄣ漢語拼音rìyìyuèxīn 釋  義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卷一》:「近年以來,殊形詭製,日異月新。

」清.葉燮《原詩.卷一》:「其後乃有絲竹匏革之制,流至於今,極於九宮南譜,聲律之妙,日異月新。

」 日月如梭 參考詞語‧歲月如梭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ˋ。

ㄩㄝˋ。

ㄖㄨˊ。

ㄙㄨㄛ漢語拼音rìyuèrúsuō釋  義梭,織布時用來牽引緯線的器具,兩頭尖,中間粗,形似棗核,絲束放於中空部分。

「日月如梭」指太陽和月亮的交替運行,就像織布的梭子,來回不停地穿梭。

形容時光迅速消逝。

※#語或出宋.高登〈朱黃雙硯〉。

△「白駒過隙」、「光陰似箭」、「歲月如流」 典故說明梭,是織布時用來牽引緯線的器具,兩頭尖,中間粗,形似棗核,絲束放於中空部分,織布時,梭子就來來往往地快速運行,所以後來常以「梭」來比喻極快速的樣子,如以「穿梭」指往來次數頻繁,以「擲梭」比喻時光飛逝。

「日月如梭」一語亦是如此,日與月的交替便代表一天的消逝,而日與月以梭子運行的速度交替,便象徵時光流逝地極為迅疾。

宋人高登在〈朱黃雙硯〉文中說道:「日月如梭,文籍如海,探討不及,朱黃敢怠?」「朱黃」原指古人校點書籍時用來圈點的朱色丹砂與黃色雌黃。

整句話是說:時光消逝地如此迅速,文章書籍卻如大海般廣博,根本來不及深入研究,如何能敢怠惰學習?後來「日月如梭」被用來形容時光消逝迅速。

如《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中有段描述:張勝受雇於張員外為線鋪主管,一日,員外夫人無故贈予張勝許多財物,張母認為事有蹊蹺,為免生事端,便要張勝不要再到舖裡去,在家待著,但「時光迅速,日月如梭,撚指之間,在家早過了一月有餘」,身上的錢都已用盡,只好另謀生計。

再如《水滸傳》第六二回:「三十餘個上廳頭領,每日輪一個做筵席。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早過一月有餘。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果然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二十年。

賈廉訪已經身故,賈成之得了出身,現做粵西永寧橫州通判。

」都是以「日月如梭」來形容時光流逝之速,而且在這些例證裡,我們可以觀察到這個成語均非單獨出現,分別有「時光迅速」、「光陰荏苒」、「光陰似箭」等詞語置於前,由此可知,「日月如梭」常會與其他同為比喻時光流逝的詞語搭配使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時光消逝迅速。

使用類別用在「時光飛逝」的表述上。

例句 真是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轉眼又到了春節。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數十年的歲月就這麼流逝了。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不知不覺已到了高唱驪歌的時刻了。

流金歲月,日月如梭,時間一點一滴地隨著我們的成長悄然消逝。

日月如梭,時間過得真快,想起上次同學會,竟已是五年前的事了。

時間飛逝,日月如梭,彷彿才剛踏進校門,轉眼間就要參加畢業典禮了。

猶記得小弟牙牙學語的樣子,沒想到轉眼間竟然要考大學了,教人怎能不感嘆日月如梭呢? 辨  識近義白駒過隙、日居月諸、石火電光、光陰似箭、光陰荏苒、歲月如流 參考詞語歲月如梭注  音ㄙㄨㄟˋ。

ㄩㄝˋ。

ㄖㄨˊ。

ㄙㄨㄛ漢語拼音suìyuèrúsuō 釋  義宋.蘇軾〈減字木蘭花.春光亭下〉:「春光亭下,流水如今何在也?歲月如梭,白首相看擬奈何!」 仁至義盡 參考詞語‧義盡仁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ㄣˊ。

ㄓˋ。

ㄧˋ。

ㄐㄧㄣˋ漢語拼音rénzhìyìjìn釋  義原指祭祀農事諸神及相關事物,極盡仁義之道。

語本《禮記.郊特牲》。

後用「仁至義盡」形容對他人盡最大的努力關懷照顧。

典故說明「仁至義盡」是指竭力盡到「仁」與「義」之道,仁義之道指的是仁愛與正義,即是待人要寬厚、處事要有義氣,為儒家的中心思想。

這句話最早出現在《禮記.郊特牲》。

《禮記》是記載周代儀禮的書。

其中有關祭祀的部分,談到當時都在十二月田事告一段落時,由官方來舉行祭祀農神以及有助於農事的其他事物。

祭祀的對象有八:除了最早教人民從事農耕的神農氏、帝堯的農師后稷,還有當時的農官、農官在田間的處所,另外還包括了貓和老虎,因為牠們會吃掉破壞農作物的田鼠與野豬,另外還有與農事密切相關的田舍及溝渠,最後並祈禱昆蟲不要來作亂。

這樣完備的儀式非但祭祀農神,連帶對農耕有益的事物都加以回報,已是「仁之至,義之盡」,各面方都照顧到了。

後來「仁至義盡」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對他人盡最大的努力關懷照顧。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對他人盡最大的努力關懷照顧。

使用類別用在「盡心待人」的表述上。

例句 他一直照顧因公殉職部屬的家人,可說是仁至義盡。

我們對你容忍再三,已經仁至義盡,豈料你仍不知悔改。

在朋友最困難時,他把薪水都拿去資助,這種人可算是仁至義盡了。

他坐牢是咎由自取,你曾幾次原諒他,已經仁至義盡,不必再感到內疚。

過去我幫你扛下多少責任,難道還不夠仁至義盡嗎?為何你如今卻暗中陷害我呢?他不計前嫌,願意伸出援手,對你已經仁至義盡,你還如此貶損他,真是有失厚道。

小李因公受傷,公司非但沒有給予撫恤,還要扣他曠職的薪水,這能算是仁至義盡嗎?雖然老王曾經對不起家人,但這些年來,他努力的照顧家人,也算是仁至義盡了,應該可以得到家人的諒解。

辨  識近義情至意盡反義不仁不義、不聞不問、無情無義 參考詞語義盡仁至注  音ㄧˋ。

ㄐㄧㄣˋ。

ㄖㄣˊ。

ㄓˋ漢語拼音yìjìnrénzhì 釋  義清.王省山〈吳中吟〉:「聖人治天下,權衡本經濟。

上重天庾供,下為民生計。

二者不偏廢,義盡仁亦至。

」 任勞任怨 參考詞語‧任勞怨‧肩勞任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ㄣˋ。

ㄌㄠˊ。

ㄖㄣˋ。

ㄩㄢˋ漢語拼音rènláorènyuàn釋  義「任勞」,擔當勞苦。

語本漢.桓寬《鹽鐵論.刺權》。

「任怨」,承受嫌怨。

語本《漢書.卷九三.佞幸傳.石顯》。

後用「任勞任怨」形容人做事熱心負責,不辭勞苦,不怕嫌怨。

典故說明「任勞任怨」係由「任勞」及「任怨」二語組合而成。

「任勞」出自漢.桓寬《鹽鐵論.刺權》。

漢昭帝始元六年,郡國賢良文學之士在討論鹽鐵官營等政策同時,也強調公卿必須「蒙其憂,任其勞」,負起整飭吏治的重責。

「任怨」則出自《漢書.卷九三.佞幸傳.石顯》。

元帝時石顯竊權干政,十分得勢。

他了解自己樹大招風,深怕元帝一旦聽信左右抨擊自己,就危險了。

所以,他採取預防措施。

因為石顯常出宮到各官署辦事,所以他就向元帝請求:「有時出宮辦事,回宮太晚,宮門已經關閉,我可不可以說奉陛下之命,請守吏開門?」元帝允許。

有一天,石顯故意回來得很遲,宣稱元帝詔令,喚開宮門。

不久,果然有人上書控告石顯,假傳聖旨,私闖宮門。

元帝看了笑著把奏章拿給石顯看。

石顯趁機流淚地說:「陛下太寵信我,所以很多人嫉妒我,想陷害我。

類似這種情形已不止一次,只有英明君主才知道我的忠心。

但我出身微賤,無法以區區之身承受天下人的怨恨。

請准許我辭去中樞機要的職位,能回到後宮,來負責清潔灑掃的工作,我就死而無恨。

請求陛下可憐我,讓我留下這條小命。

」元帝聽了深表同情,再三安慰石顯,又重重賞賜一萬萬的錢財給石顯。

這兩個典源一用「任勞」,一用「任怨」,後來被合用成「任勞任怨」,形容人做事熱心負責,不辭勞苦,不怕嫌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做事熱心負責,不辭勞苦,不怕嫌怨。

使用類別用在「克盡職守」的表述上。

例句 母親任勞任怨地養育我們,我們終身難忘。

妻子自從嫁來後,就任勞任怨,為一家人奉獻心力。

這項工程是靠著大家任勞任怨、努力不懈,才得以完成。

一個社會要進步,一定不可缺少默默奮鬥、任勞任怨的人。

老里長從來都任勞任怨地為大家服務,因此贏來里民對他的尊重。

小李長久以來任勞任怨地工作,得到上級的賞識,本來就是理所當然。

辨  識近義不辭勞怨反義、避重就輕 參考詞語任勞怨注  音ㄖㄣˋ。

ㄌㄠˊ。

ㄩㄢˋ漢語拼音rènláoyuàn 釋  義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四》:「永嘉當國,肯任勞怨,獨此事不能將順聖意。

」肩勞任怨注  音ㄐㄧㄢ。

ㄌㄠˊ。

ㄖㄣˋ。

ㄩㄢˋ漢語拼音jiānláorènyuàn 釋  義《明史.卷二一三》:「尚書李日宣等言:『故輔居正,受遺輔政,事皇祖者十年。

肩勞任怨,舉廢飭弛,弼成萬曆初年之治。

』」 任重道遠 參考詞語‧道遠任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ㄣˋ。

ㄓㄨㄥˋ。

ㄉㄠˋ。

ㄩㄢˇ漢語拼音rènzhòngdàoyuǎn釋  義負擔繁重,路途遙遠。

比喻長期肩負重大的任務。

語出《論語.泰伯》。

△「負重致遠」 典故說明「任重道遠」即責任重大,要走的路途又很遠,見於《論語.泰伯》中曾子所說的話。

曾子為孔子學生,以發揚孔子仁道為己任,而關於孔子仁道的詮釋,或說愛人,或說忠恕,無論從哪個角度去談行仁,其基本的精神都是必須「兼善天下」。

曾子覺得這個任務十分艱鉅,並且一旦擔負起,便至死方休,所以他感慨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這句話的意思是:讀書人不能不使心志寬廣堅忍,因為他負擔著重責大任,而且要必須行走極遠的路程。

後來「任重道遠」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長期肩負重大的任務。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長期肩負重大的任務。

使用類別用在「責任遠大」的表述上。

例句 我們的未來仍是任重道遠,不可輕易鬆懈。

社會改革工作任重道遠,無法立即見到成果。

教育的工作任重道遠,老師們怎能不戰戰兢兢呢?國家的經濟陷入低迷,財經官員們個個是任重道遠。

想要改變國家的困境,我們青年任重道遠,無可卸責。

為了讓我國的體育能揚威世界,選手們可說是任重道遠。

這是一件任重道遠的工作,希望每個成員都能堅持到最後。

推展民主政治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我們必須不斷努力才行。

我國教育水準有待加強,想要趕上世界的水平,仍是任重道遠。

許多的工作仍有待完成,希望大家都能了解未來是何等的任重道遠! 辨  識近義引重致遠、任重致遠、負重致遠反義避難就易 參考詞語道遠任重注  音ㄉㄠˋ。

ㄩㄢˇ。

ㄖㄣˋ。

ㄓㄨㄥˋ漢語拼音dàoyuǎnrènzhòng 釋  義《意林.卷一》:「車輕道近,鞭策不用,鞭策所用,道遠任重。

」 如雷貫耳 參考詞語‧如雷在耳‧如雷灌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ㄨˊ。

ㄌㄟˊ。

ㄍㄨㄢˋ。

ㄦˇ漢語拼音rúléiguàněr釋  義好像雷聲傳入耳朵那樣響亮。

比喻人名氣很大,眾所共聞。

※語或出元.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

典故說明「如雷貫耳」指像雷聲傳入耳朵樣響亮,比喻人名氣很大,眾所共聞。

這句成語常見於戲曲小說中,如元代鄭廷玉所寫的戲曲《楚昭公》,故事中寫到春秋時吳王闔閭珍愛的一把寶劍飛入楚國,為楚昭公所得。

吳王屢次向楚昭公索劍,楚昭公都不肯還。

吳王一氣之下,便下了戰書,結果楚國被吳國伍子胥等人打得大敗。

楚國大夫申包胥,前往秦國商借救兵,但秦王不肯出兵,申包胥就在秦國痛哭七天七夜。

秦昭公看申包胥日夜號哭,忠烈動人,心受感動,於是答應借申包胥十萬雄兵,命姬輦為主帥,助楚昭公復國。

姬輦向申包胥報到時,申包胥即說:「久聞元帥大名,如雷貫耳。

蒙秦王憐憫,發兵相救,有勞元帥領兵前往,真是楚國人民的萬幸!」這裡就用了「如雷貫耳」來稱讚姬輦名氣很大。

因為這句成語是用來讚頌他人的聲名,所以常和「久聞大名」、「久仰大名」連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名氣很大,眾所共聞。

使用類別用在「名聲顯揚」的表述上。

例句 您的大名,如雷貫耳,今日得見,請多指教。

他的大名在音樂界早已如雷貫耳,愛樂者幾乎無人不曉。

自從她得到奧運金牌後,在體育界已是如雷貫耳的人物。

久仰大名,如雷貫耳,今日能當面請益,真是三生有幸。

他拋妻離子的消息傳出後,原本如雷貫耳的聲譽立即轉為一片罵聲。

參考詞語如雷在耳注  音ㄖㄨˊ。

ㄌㄟˊ。

ㄗㄞˋ。

ㄦˇ漢語拼音rúléizàiěr 釋  義明.孟稱舜《花前一笑.第四折》:「你名兒,如雷在耳,絕勝當年杜牧之。

」如雷灌耳注  音ㄖㄨˊ。

ㄌㄟˊ。

ㄍㄨㄢˋ。

ㄦˇ漢語拼音rúléiguàněr 釋  義《水滸傳.第六二回》:「小可久聞員外大名,如雷灌耳,今日幸得拜識,大慰平生。

」《儒林外史.第一○回》:「久仰大名,如雷灌耳,只是無緣,不曾拜識。

」 如虎添翼 參考詞語‧如虎傅翼‧如虎得翼‧如虎生翼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ㄨˊ。

ㄏㄨˇ。

ㄊㄧㄢ。

ㄧˋ漢語拼音rúhǔtiānyì釋  義猛虎生出雙翅。

比喻強有力者又增添生力軍,使之更強。

語本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兵權》。

△「為虎傅翼」、「錦上添花」 典故說明「如虎添翼」意指本就兇猛威武的老虎,若添上了翅膀,將變得更加神勇無敵,此語見於諸葛亮所撰著的兵書《將苑》。

《將苑》一書,內容主要論述用兵領將的謀略與技巧,〈兵權〉為其首篇,主要談論將領掌握兵權的重要性。

所謂兵權,就是將帥統率三軍的實際權力。

軍隊中的將領若能執管兵權,掌握操控軍隊的威勢,如此統兵馭將,將如猛虎插上雙翅,可以翱翔於天下各方,無論遇到什麼狀況,都能靈活而充裕地因應。

反之,則如魚、龍離開了江海湖泊,再也無法遨遊嬉戲於浪濤之上。

諸葛亮文中以「譬如猛虎,加之羽翼」比喻將帥掌有兵權,能依自己的意志指揮軍隊,使軍力發揮到極限,使戰力更加強盛。

後來「如虎添翼」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強有力者又增添生力軍,使之更強。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強有力者又增添生力軍,使之更強。

使用類別用在「更加強盛」的表述上。

例句 今天公司能請到王工程師來加入陣容,真可謂如虎添翼。

自從本屆棋王加入後,我們棋社如虎添翼,聲勢更加壯大了。

這個研究計畫網羅了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後,簡直是如虎添翼。

學校籃球隊自從加入國手級選手後,真是如虎添翼,所向披靡。

張經理聘到這位財經專家作為私人顧問後,如虎添翼,業績飆升。

(作者:林明均)這幫盜賊如果擁有槍枝,便將是如虎添翼,為鄉里帶來更多的禍害。

擁有先天聰敏的資質,若能再加上後天的勤奮好學,必將如虎添翼,大有可為。

這個資金雄厚的企業集團,在一批高科技人才加入後,更是如虎添翼地馳騁在國際市場上。

這個研究所培訓出來的科技人員實力堅強,如果能再配予先進的精密設備,那真可謂是如虎添翼。

這群囂張的歹徒近來走私了一批火力強大的武器,對他們而言無非是如虎添翼,不知又要犯下什麼大案。

辨  識近義錦上添花「錦上添花」及「如虎添翼」都有使原來就已經不錯的事物好上加好的意思。

「錦上添花」用在原就已經很好的事物上,側重於強調使其更加完美;「如虎添翼」則用在原來就擁有一定能力的人或組織上,側重於強調使其更加強而有力。

錦上添花如虎添翼辨似例句○ㄨ這副對聯掛在這氣派的廳堂,真是~。

ㄨ○自從本屆棋王加入後,我們棋社~,聲勢更加壯大了。

參考詞語如虎傅翼注  音ㄖㄨˊ。

ㄏㄨˇ。

ㄈㄨˋ。

ㄧˋ漢語拼音rúhǔfùyì 釋  義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一七》:「得習吉之才筆,如虎之傅翼也。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卷三二》:「自此以後,水旱饑饉相仍逾年。

稅使至,破壞全楚,如虎傅翼,擇人而食。

」如虎得翼注  音ㄖㄨˊ。

ㄏㄨˇ。

ㄉㄜˊ。

ㄧˋ漢語拼音rúhǔdéyì 釋  義《東周列國志.第三五回》:「二狐有將相之才,今從重耳,如虎得翼。

」如虎生翼注  音ㄖㄨˊ。

ㄏㄨˇ。

ㄕㄥ。

ㄧˋ漢語拼音rúhǔshēngyì 釋  義《三國演義.第三九回》:「今玄德得諸葛亮為輔,如虎生翼矣。

」 如火如荼 參考詞語‧如荼如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ㄨˊ。

ㄏㄨㄛˇ。

ㄖㄨˊ。

ㄊㄨˊ漢語拼音rúhuǒrútú釋  義荼,茅草開的白花。

「如火如荼」指像火那樣紅、像荼那樣白。

比喻軍容壯盛浩大。

語本《國語.吳語》。

後用「如火如荼」形容事物的興盛或氣氛的熱烈。

典故說明據《國語.吳語》載,春秋時,吳王夫差打敗了越國,之後,又出兵北征,想壓制國力最強的晉國,以成為霸主。

越王句踐便趁機帶兵攻擊吳國,以報亡國之恨。

吳王聽到這個消息,趕快召集大臣商量對策。

王孫雒認為應該儘快爭取到霸主地位再回國,以鼓舞民心。

吳王同意王孫雒的看法。

當晚,軍士都先吃飽,馬匹也餵足糧草。

到了半夜,士兵們穿好盔甲,拿起武器,勒住馬舌,也不點燈,只用煮飯剩餘的灶火照明。

然後就擺開陣勢,以一百人為一行,形成百行共約一萬人的方陣。

共有左軍、中軍、右軍三個方陣,合計約三萬人的陣勢。

中軍的士兵一律穿白衣、白盔甲,拿白旗,使用白羽毛裝飾的箭,遠遠望去好像一片白色的花;左軍的士兵則一律穿紅衣、紅盔甲,拿紅旗,使用紅羽毛裝飾的箭,遠遠望去好像一團火球;右軍的士兵則一律穿黑衣、黑盔甲,拿黑旗,使用黑色羽毛裝飾的箭,遠遠望去一片烏黑。

天剛亮,吳國軍隊已近晉營,吳王親自擂起戰鼓,三軍也跟著吶喊,聲音響徹天地。

晉國國君見到這樣盛大的軍容,嚇得趕緊派人議和,尊吳王為霸主,這件事才告結束。

後來「如火如荼」這個成語,就從原文中用來形容軍容的「望之如荼」、「望之如火」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軍容壯盛浩大,也用來形容事物的興盛或氣氛的熱烈。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事物的興盛或氣氛的熱烈。

使用類別用在「熱烈興盛」的表述上。

例句 國際棒球賽正在臺北市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樂捐救災運動已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

民主改革熱潮一波波,如火如荼,勢不可當。

歲末大血拼,各百貨公司折扣戰如火如荼開打。

當初這活動也是如火如荼地展開,但結果仍然是不了了之。

一到春天,滿山遍野,如火如荼的杜鵑花吸引著如織的遊人。

臺上如火如荼的演出,對應臺下如火如荼的吶喊,這場面真是沸騰了。

一路上,木棉花開得如火如荼,金黃的一片,似在宣告熱鬧的夏天即將來臨。

辨  識形音辨誤荼,音ㄊㄨˊ。

茅草開的白花。

不可寫作「茶」。

參考詞語如荼如火注  音ㄖㄨˊ。

ㄊㄨˊ。

ㄖㄨˊ。

ㄏㄨㄛˇ漢語拼音rútúrúhuǒ 釋  義清.查慎行〈人日武陵西郊閱武.詩二首之二〉:「如荼如火望中分,鼓角鐃鉦一路聞。

」《孽海花.第二九回》:「霹靂一聲,四方響應,正我漢族如荼如火之國民,執國旗而跳上舞台之日也。

」 如膠似漆 參考詞語‧以漆投膠‧以膠投漆‧似漆如膠‧如膠如漆‧如膠投漆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ㄨˊ。

ㄐㄧㄠ。

ㄙˋ。

ㄑㄧ漢語拼音rújiāosìqī釋  義像漆和膠那樣地緊密黏著。

比喻感情的堅固或親密。

語本《韓詩外傳》卷九。

△「水乳交融」 典故說明「如膠似漆」原作「如膠如漆」。

子夏去拜訪曾子,曾子便請他進來吃點東西。

子夏問曾子說:「這樣不會太麻煩您嗎?」曾子便回答說:「對君子而言有三件麻煩的事情,飲食卻不包括在內;對君子而言,也有三件快樂的事情,而欣賞鐘磬琴瑟之美卻不包括在內。

」子夏聽了,便請教曾子:「什麼是三件快樂的事情呢?」曾子回答:「有父母可以敬畏,有君王可以事奉,有兒子可以傳授,這是第一件。

當父母犯錯的時候可以規勸他;當君王不行仁政時可以離開他;當兒子做錯事時可以責備他,這是第二件。

可以告訴君王治國的道理;可以幫助朋友解決困難,這是第三件。

」子夏又問:「那麼三件麻煩的事又是什麼呢?」曾子回答:「年輕時候所學,年老時卻忘了,這是第一件;事奉君主有功,卻輕易地叛背君主,這是第二件;結交了很久的朋友,卻中途和他絕交,這是第三件。

」子夏聽了,很佩服地說道:「說得好啊!謹慎地遵守一句好話,勝過讀一輩子的書;而能事奉一個賢君,比治理萬民的功績更大;這些道理每個人都應該了解。

我以前很愚昧,不了解耕種的道理,所以我所種的田,一年都沒有收成;土地尚且如此,何況是人呢?以誠待人來交往,就算是原本疏遠的人,也會變得親密;如果用虛偽的態度與人交往,那麼就算是原本親密的人,也會變得疏遠。

誠實的人相交,情誼就像膠與漆緊密接合那樣地堅固;虛偽的人相交,就好像薄冰見到太陽一樣,情誼很快就會消失。

身為一個君子,豈能不留意呢?」後來「如膠似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感情的堅固或親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感情的堅固或親密。

使用類別用在「交誼密切」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們夫妻倆如膠似漆,非常恩愛。

我看你們兩人真是如膠似漆,整天形影不離。

他們幾個人的感情一直如膠似漆,十分親密。

這對如膠似漆的神仙伴侶,不知羨煞了多少人。

他們夫妻倆燕爾新婚,如膠似漆地終日形影不離。

婚前雖然相識不多,但姻緣天定,婚後兩人形影不離,如膠似漆。

經過此番經歷,堅貞的友誼使得她們更是如膠似漆地黏在一起,誓言永不分離。

辨  識近義水乳交融、比目同行、如影隨形、形影不離、膠漆相投、耳鬢廝磨、寸步不離反義同床異夢、琴瑟不調、貌合神離、勢如水火「水乳交融」及「如膠似漆」都是用來比喻關係密切。

「水乳交融」側重於形容關係融洽;「如膠似漆」側重於形容十分緊密。

水乳交融如膠似漆辨似例句○ㄨ一位成功的作家就是要在作品中和讀者產生~的情感。

ㄨ○他們夫妻倆燕爾新婚,~地終日形影不離。

參考詞語以漆投膠注  音ㄧˇ。

ㄑㄧ。

ㄊㄡˊ。

ㄐㄧㄠ漢語拼音yǐqītóujiāo 釋  義宋.劉克莊〈余自戊申春得疾止酒十年戊午秋開戒小飲.詩二首之一〉:「暮齡尋舊好,如以漆投膠。

」以膠投漆注  音ㄧˇ。

ㄐㄧㄠ。

ㄊㄡˊ。

ㄑㄧ漢語拼音yǐjiāotóuqī 釋  義《文選.古詩十九首》:「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唐.孔穎達〈春秋正義序〉:「所謂子應乎母,以膠投漆,雖欲勿合,其可离乎!」似漆如膠注  音ㄙˋ。

ㄑㄧ。

ㄖㄨˊ。

ㄐㄧㄠ漢語拼音sìqīrújiāo 釋  義明.無名氏《桃園結義.第三折》:「看了他形容端正不虛囂,偶然間相會飲香醪,則他那溫恭謙遜意勤勞,猛然間遇著,似漆如膠。

」《紅樓夢.第五回》:「就是寶玉黛玉二人的親密友愛,也較別人不同,日則同行同坐,夜則同止同息,真是言和意順,似漆如膠。

」如膠如漆注  音ㄖㄨˊ。

ㄐㄧㄠ。

ㄖㄨˊ。

ㄑㄧ漢語拼音rújiāorúqī 釋  義《韓詩外傳.卷九》:「與人以實,雖疏必密;與人以虛,雖戚必疏。

夫實之與實,如膠如漆;虛之與虛,如薄冰之見晝日。

」如膠投漆注  音ㄖㄨˊ。

ㄐㄧㄠ。

ㄊㄡˊ。

ㄑㄧ漢語拼音rújiāotóuqī 釋  義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卷三》:「生知其情動,遽前擁之,遂相與綢繆,如膠投漆。

」《紅樓夢.第六九回》:「真是一對烈火乾柴,如膠投漆,燕爾新婚,連日那裡拆得開。

」 如出一轍 參考詞語‧出於一轍‧如循一軌‧若出一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ㄨˊ。

ㄔㄨ。

ㄧ。

ㄔㄜˋ。

(變)。

ㄖㄨˊ。

ㄔㄨ。

ㄧˊ。

ㄔㄜˋ漢語拼音rúchūyīchè(變)rúchūyíchè釋  義轍,車輛駛過,車輪所留下的行跡。

行徑相同,車轍一致。

比喻前後所發生的事情非常相似。

◎語出宋.洪邁《容齋續筆.卷一一.名將晚謬》。

△「一模一樣」 典故說明「同出一轍」,指車輪行徑相同,痕跡一致。

見用於《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宋代學者洪邁(西元1123∼1202)撰,為其讀書札記,廣涉群經、歷史、文學、哲學、藝術,辨證考據,頗為精確。

尤精宋代掌故,可補《資治通鑑》之不足。

隨筆以外,又著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

在《容齋續筆.卷一一.名將晚謬》中,洪邁舉古代名將關羽、王思政、慕容紹宗、吳明徹為例,認為他們都是威名遠播,建立了當代無人可比的功績,但晚年都因憑恃功勛,誇耀自己的才能,進而輕敵所致。

這四位歷史名人的敗亡,十分相像,行跡如同出自同一個車轍。

典源又見宋.洪邁《容齋三筆.卷三.奸鬼為人禍》。

表述春秋晉景公以及隋文帝之子,患有重疾,他們在醫生診斷前,都做了惡夢,夢見奸鬼進入他們體內藥力不能達到的地方,導致名醫無法救治。

奸鬼害人的方法,也是非常相似。

其中也用到「如出一轍」一語。

「如出一轍」就是用來比喻前後所發生的事情非常相似;亦用於比喻兩者非常相像,幾乎沒有差別。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非常相像,幾乎沒有差別。

使用類別用在「非常相近」的表述上。

例句 你們幾個人好吃懶做,如出一轍。

他們說法如出一轍,應該早就商量好了。

這兩件竊盜案的手法如出一轍,應是同一個竊賊做的。

現代人強調自我,沒有人希望自己的言行和別人如出一轍。

這兩篇小說的情節和結構如出一轍,有互相抄襲的嫌疑,需要查明。

辨  識近義一般無二、一模一樣、毫無二致反義大相逕庭、天差地遠、迥然不同、截然不同「如出一轍」及「一模一樣」都有相像、類似的意思。

「如出一轍」側重於基本結構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一模一樣」側重於同類的東西完全一樣。

如出一轍一模一樣辨似例句○ㄨ這兩篇小說的情節和結構~,有互相抄襲的嫌疑,需要查明。

ㄨ○你教我去哪裡找~的花瓶來賠你? 參考詞語出於一轍注  音ㄔㄨ。

ㄩˊ。

ㄧ。

ㄔㄜˋ。

(變)。

ㄔㄨ。

ㄩˊ。

ㄧˊ。

ㄔㄜˋ漢語拼音chūyúyīchè(變)chūyúyíchè 釋  義宋.朱熹〈答陳明仲書.其一〉:「程子之書,司馬張楊之說,不知其果皆出於一轍耶?」如循一軌注  音ㄖㄨˊ。

ㄒㄩㄣˊ。

ㄧ。

ㄍㄨㄟˇ。

(變)。

ㄖㄨˊ。

ㄒㄩㄣˊ。

ㄧˋ。

ㄍㄨㄟˇ漢語拼音rúxúnyīguǐ(變)rúxúnyìguǐ 釋  義宋.范祖禹〈論宦官〉:「漢有天下四百年,唐有天下三百年,及其亡也,皆由宦官,相去五百餘年,如循一軌。

」若出一轍注  音ㄖㄨㄛˋ。

ㄔㄨ。

ㄧ。

ㄔㄜˋ。

(變)。

ㄖㄨㄛˋ。

ㄔㄨ。

ㄧˊ。

ㄔㄜˋ漢語拼音ruòchūyīchè(變)ruòchūyíchè 釋  義宋.周密《齊東野語.卷五》:「二公豈相蹈襲者邪?其用事造語,若出一轍,而不以為嫌也。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二一》:「天下乃箝口絕筆,以成乎同惡相扇之勢,此唐、宋之所以亡,與漢末黨錮之禍若出一轍也。

」 如釋重負 參考詞語‧如釋負‧如釋負擔‧若釋重負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ㄨˊ。

ㄕˋ。

ㄓㄨㄥˋ。

ㄈㄨˋ漢語拼音rúshìzhòngfù釋  義像放下重擔那樣輕鬆。

語出《穀梁傳.昭公二十九年》。

後亦用「如釋重負」比喻責任已盡,身心輕鬆愉快。

典故說明春秋魯國的國君昭公,是襄公的庶子,年紀輕輕的就即位了,但卻整天嬉戲無度,沒有把心思放在國事的治理上,昏庸無能。

魯國的實際權力,掌握在魯公的家族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手中,其中又以季孫氏的權力最大。

昭公二十五年時,三桓聯合出兵攻伐昭公,昭公逃奔到齊國。

後來又到了晉國,晉君把他安置在乾侯這個地方,一直到三十二年死亡,魯國幾乎七年沒有國君。

當初昭公在出走時,先居於鄆城,仍然不能改德修行,使得鄆城上下的人也都因此潰亂。

因此《穀梁傳》形容昭公離開鄆城出奔到晉國,對鄆城的人民來說,好像放下了一個沉重的負擔一樣。

後來「如釋重負」被用來形容像放下重擔那樣輕鬆,亦用來比喻責任已盡,身心輕鬆愉快。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像放下重擔那樣輕鬆。

使用類別用在「紓解放鬆」的表述上。

例句 聽到醫生說父親已無大礙,我們都如釋重負。

這件祕密揭露後,她反而如釋重負,多年來心頭的陰影一掃而空。

恐怖的颱風夜終於過了,所有的人都鬆了一口氣,感到如釋重負。

二語義說明比喻責任已盡,身心輕鬆愉快。

使用類別用在「紓解放鬆」的表述上。

例句 看到兒子成家立業,他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知道自己錄取後,他一掃陰霾,如釋重負地噓了口氣。

看到大家都如預期的上榜了,老師這才如釋重負地露出笑容。

期末考終於結束了,大家如釋重負地鬆了一口氣,開始籌劃即將開始的暑假生活。

辨  識近義了無牽掛反義千鈞重負 參考詞語如釋負注  音ㄖㄨˊ。

ㄕˋ。

ㄈㄨˋ漢語拼音rúshìfù 釋  義《舊唐書.卷一○八》:「今皇帝受命,朕心頓如釋負。

勞卿等遠去,勉輔佐之。

」如釋負擔注  音ㄖㄨˊ。

ㄕˋ。

ㄈㄨˋ。

ㄉㄢ漢語拼音rúshìfùdān 釋  義宋.李覯〈強兵策第七〉:「不賢而易之,是去劇就閑,如釋負檐(擔),斯足以遂其私而已矣。

」若釋重負注  音ㄖㄨㄛˋ。

ㄕˋ。

ㄓㄨㄥˋ。

ㄈㄨˋ漢語拼音ruòshìzhòngfù 釋  義《南史.卷六》:「居之如執朽索,去之若釋重負。

」《舊唐書.卷一》:「宜依前典,趨上尊號,若釋重負,感泰兼懷。

」 如數家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ㄨˊ。

ㄕㄨˇ。

ㄐㄧㄚ。

ㄓㄣ漢語拼音rúshǔjiāzhēn釋  義好像計算自家所珍藏的珠寶一樣。

比喻敘述事物明晰熟練。

※語或本《韓詩外傳》卷一。

△「一五一十」 典故說明「家珍」是指家中珍藏的珠寶。

「如數家珍」好像在數自家的珠寶一樣,用來比喻敘述事物明晰熟練。

《韓詩外傳》卷一中,敘述公甫文伯之母敬姜是個有賢德的女子,但公甫文伯死時她卻不哭泣,季孫斯知道了,便派人去問她原因。

敬姜回答︰「我曾經叫我這個兒子去侍奉孔子,可是孔子離開魯國時,他去送行,沒有送到城郊;贈送孔子禮物,也沒有送家中的珍寶。

他生病了,沒有士人來探望;死了,也沒有士人為他流淚。

反而官女穿著喪服跟隨他的,有十多人。

可見他平時對士人不夠周到,卻過分寵愛女性,所以我不哭泣。

」這個典故用到了「家珍」。

至於出現「如數家珍」的書證如清.江藩《漢學師承記.卷七.凌廷堪》:「君讀書破萬卷,肄經邃於士禮,披文摘句,尋例析辭,聞者冰釋。

……地理沿革,官制變置,元史姓氏,有詰之者,從容應答,如數家珍焉。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卷四.鄭蘇年師》:「(鄭蘇年師)肆力於學,尤喜讀經世有用之書,自《通鑒》、《通考》外,若陸宣公、李忠定……諸公著作,靡不貫串,如數家珍。

」均是稱讚人的學問淵博,應答之間,從容不迫,就好像在敘述家中之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敘述事物明晰熟練。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詳盡」的表述上。

例句 他只要一談起電影,就滔滔不絕,如數家珍。

一提到家鄉事,奶奶總是如數家珍,滔滔不絕。

他是個音樂迷,聊起古典音樂,如數家珍,令人欽佩。

小孩子圍著爺爺,靜聽他如數家珍地說著田裡的趣事。

王小姐在圖書館已工作多年,對館藏書籍,如數家珍,非常熟悉。

他對國畫十分了解,哪個朝代有什麼重要的畫作,他都能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辨  識近義一五一十、倒背如流、滾瓜爛熟、瞭如指掌反義一知半解、一無所知「如數家珍」及「一五一十」都有敘述事物極為清楚的意思。

「如數家珍」側重於對事物的熟悉;「一五一十」側重於敘述內容的完整與詳細。

如數家珍一五一十辨似例句○ㄨ他對國畫十分了解,哪個朝代有什麼重要的畫作,他都能娓娓道來,~。

ㄨ○他最終還是抵擋不了金錢的誘惑,把公司的重要機密~地告訴對方。

如坐針氈 參考詞語‧坐若針氈‧日坐針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ㄨˊ。

ㄗㄨㄛˋ。

ㄓㄣ。

ㄓㄢ漢語拼音rúzuòzhēnzhān釋  義像是坐在插滿針的氈子上。

典出《晉書.卷三四.杜預列傳》。

後用「如坐針氈」比喻身心痛苦,惶恐難安。

△「芒刺在背」 典故說明據《晉書.卷三四.杜預列傳》載,晉朝時的杜錫,是個忠誠正直的人,年輕時便享有盛名,後被指派為太子舍人,跟隨在愍懷太子身邊,照顧他的生活起居。

愍懷太子生性散漫,終日逸樂,不思上進,杜錫常常苦心勸諫,太子非常厭恨,就命人把針倒插在杜錫常坐的氈子裡,讓他一入座就被針刺得流血,根本無法安坐,也不敢聲張。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如坐針氈」,用來比喻身心痛苦,惶恐難安。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身心痛苦,惶恐難安。

使用類別用在「惶惶不安」的表述上。

例句 你怎麼如坐針氈,坐也坐不穩?自從兒子走失後,她終日如坐針氈,憂心忡忡。

在這種應酬場合,我真是如坐針氈,一刻都待不住。

因為不知道家裡出了何事,害他接電話後如坐針氈。

我看他表面鎮靜,實際上是如坐針氈,痛苦得不得了。

他平日就畏懼老丈人,此刻面對面坐著,更是如坐針氈。

辨  識近義芒刺在背、七上八下、坐立不安、惴惴不安反義心安神泰、行若無事、若無其事、氣定神閒、泰然自若「芒刺在背」及「如坐針氈」都有痛苦難安的意思。

「芒刺在背」用在因畏懼或顧忌而心生不安,側重於內在感受的描述;「如坐針氈」使用範圍較廣,其不安可能來自於惶恐、擔心等各種原因,側重於外在表現的描述,但有時亦用於內在感受。

芒刺在背如坐針氈辨似例句○○他嚴厲的眼神往全場一掃,已使作賊心虛的人~,惶惶難安了。

○ㄨ這次考試成績這麼差,總覺得老師在瞪著我,真如~。

參考詞語坐若針氈注  音ㄗㄨㄛˋ。

ㄖㄨㄛˋ。

ㄓㄣ。

ㄓㄢ漢語拼音zuòruòzhēnzhān 釋  義《楊家將演義.第一六回》:「九妹曰:『六哥受困谷中,想他坐若針氈。

今夜即殺入遼營,以解其圍,好否?』」日坐針氈注  音ㄖˋ。

ㄗㄨㄛˋ。

ㄓㄣ。

ㄓㄢ漢語拼音rìzuòzhēnzhān 釋  義《大唐秦王詞話.第八數》:「相驚共訴從前事,日坐針氈不得寧。

」 如喪考妣 參考詞語‧若喪考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ㄨˊ。

ㄙㄤˋ。

ㄎㄠˇ。

ㄅㄧˇ漢語拼音rúsàngkǎobǐ釋  義好像死了父母一般。

比喻悲痛至極。

語出《書經.舜典》。

典故說明《書經.舜典》記載了堯治理政事謹慎謙讓,通達事理;考察天時以制定百官職守,因此政治昭明,各邦國間和睦親切,人民也歡樂和諧。

後來四方的諸侯長推薦舜的美德,經過堯一段時間的考察,舜都能把各種職務辦理得有條不紊,於是堯決定讓舜繼承帝位。

就在舜攝政輔佐了堯二十八年時,堯逝世了,天下人民如同死去父母一樣的悲痛。

有三年之久的時間,全國上下都斷絕了樂聲,瀰漫著哀淒的氣氛。

「如喪考妣」是直接摘自典源的成語,用來比喻悲痛至極。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悲痛至極。

使用類別用在「悲痛哀傷」的表述上。

例句 聽到老村長過世的消息,村民傷心得如喪考妣。

你只不過被偷了一部電腦,何必哭得如喪考妣般呢?這也難怪她哭得如喪考妣,因為死者生前待她如己出。

他是不是出了什麼大事?怎麼看他終日愁眉苦臉,如喪考妣呢? 辨  識近義呼天搶地、捶胸頓足、痛不欲生反義心花怒放、樂不可支、興高采烈形音辨誤妣,音ㄅ|ˇ。

稱已故的母親。

不可寫作「比」。

參考詞語若喪考妣注  音ㄖㄨㄛˋ。

ㄙㄤˋ。

ㄎㄠˇ。

ㄅㄧˇ漢語拼音ruòsàngkǎobǐ 釋  義漢.揚雄〈元后誄〉:「享國六十,殂落而崩。

四海傷懷,擗踊拊心,若喪考妣,遏密八音。

」《晉書.卷六二》:「俄卒於雍丘,時年五十六。

豫州士女若喪考妣,譙梁百姓為之立祠。

」 如魚得水 參考詞語‧如魚似水‧如魚在水‧游魚得水‧猶魚得水‧猶魚有水‧魚水相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ㄨˊ。

ㄩˊ。

ㄉㄜˊ。

ㄕㄨㄟˇ漢語拼音rúyúdéshuǐ釋  義(一)像魚得游於水。

如魚游水之姿,比喻筆法的靈活。

語本秦.李斯〈用筆法〉。

(二)像魚得游於水。

如魚得水之樂,比喻得到志同道合的人或適合於自己發展的環境。

語本《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

(三)像魚得游於水。

如魚和水之親密,比喻兩人間情愛親密。

※語或出《喻世明言.卷三.新橋市韓五賣春情》。

典故說明「如魚得水」是一句來自於生活體驗的成語。

魚是無法離開水生活的,所以將魚放入水中,才能得其所哉。

這句成語可以用作許多比喻:例如用魚於水中之姿來比喻用筆之法的靈活,秦代李斯〈用筆法〉就有「如游魚得水」的說法。

這可能是文獻上較早出現的用法。

也可以用魚和水的兩相契合,來比喻得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或適合自己發展的環境。

例如三國時代,劉備得到孔明相助,就說自己「猶魚之有水」,見於《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

另外也可以用魚和水的親密關係,來比喻人和人的關係極為親密。

例如《喻世明言.第三卷.新橋市韓五賣春情》中,說及兩位主角「如魚得水,似漆投膠」。

這種用法經常指的是男女情愛之事。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得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或適合於自己發展的環境。

使用類別用在「舒適快意」的表述上。

例句 把他安排到研發部門,真是讓他如魚得水,一展長才。

他那麼喜歡唱歌,你讓他加入合唱團,真是如魚得水。

他們兩人雖才認識,卻相處得如魚得水,真是相見恨晚。

我最近找到一位得力助理,配合起來真有如魚得水的感覺。

這個腳色性格很適合他,由他來演必然如魚得水,最為理想。

美術設計的天分加上建築師的工作,讓他覺得如魚得水,非常開心!公司用人適才適用,希望人人對自己的工作都能如魚得水,發揮所長。

二語義說明比喻兩人間情愛親密。

使用類別用在「親密無間」的表述上。

例句 老王和他太太過著如魚得水的生活,真是只羨鴛鴦不羨仙。

在男女交往的過程裡,如魚得水般的親密感情總是令人稱羨。

辨  識近義志同道合、意氣相投反義格格不入、龍困淺灘 參考詞語如魚似水注  音ㄖㄨˊ。

ㄩˊ。

ㄙˋ。

ㄕㄨㄟˇ漢語拼音rúyúsìshuǐ 釋  義《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從今兩情如魚似水。

日前那怨語,如今盡撇在東流水。

」《醒世恆言.卷三六》:「且說朱源自娶了瑞虹,彼此相敬相愛,如魚似水。

」如魚在水注  音ㄖㄨˊ。

ㄩˊ。

ㄗㄞˋ。

ㄕㄨㄟˇ漢語拼音rúyúzàishuǐ 釋  義唐.樂朋龜〈西川青羊宮碑銘〉:「致百辟以協和,如魚在水;感兆人之歸湊,如蟻慕膻。

」游魚得水注  音ㄧㄡˊ。

ㄩˊ。

ㄉㄜˊ。

ㄕㄨㄟˇ漢語拼音yóuyúdéshuǐ 釋  義秦.李斯〈用筆法〉:「用筆法,先急回,後疾下,鷹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

如游魚得水,景山興雲,或卷或舒,乍輕乍重,善思之,此理可見矣。

」猶魚得水注  音ㄧㄡˊ。

ㄩˊ。

ㄉㄜˊ。

ㄕㄨㄟˇ漢語拼音yóuyúdéshuǐ 釋  義晉.常璩《華陽國志.卷六》:「與亮情好日密,自以為猶魚得水也。

」猶魚有水注  音ㄧㄡˊ。

ㄩˊ。

ㄧㄡˇ。

ㄕㄨㄟˇ漢語拼音yóuyúyǒushuǐ 釋  義《三國志.卷三五》:「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魚水相得注  音ㄩˊ。

ㄕㄨㄟˇ。

ㄒㄧㄤ。

ㄉㄜˊ漢語拼音yúshuǐxiāngdé 釋  義唐.李中〈讀蜀志〉:「鼎分天地日,先主力元微。

魚水從相得,山河遂有歸。

」 如願以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ㄨˊ。

ㄩㄢˋ。

ㄧˇ。

ㄔㄤˊ漢語拼音rúyuànyǐcháng釋  義償,實現。

「如願以償」指心願得以實現。

※語或本唐.韓愈〈新修滕王閣記〉。

典故說明「如願以償」是指心願得以實現。

在比較早的文獻中,如唐代韓愈〈新修滕王閣記〉說到:自己早想親自前去滕王閣觀賞,但是幾次機會都擦身而過。

滕王閣位於今江西省新建縣城西章江門上的一座閣樓,為唐高祖子滕王元嬰當洪州刺史時所建,落成之日,適被封為滕王,因以名閣。

在韓愈心目中,那是江南第一美景,所以韓愈文章一開頭就說:「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冬,韓愈擔任袁州刺史。

袁州為南昌屬邑,本來想這下子應該有機會「寄目償所願」。

哪裡知道,為人屬下,事情一忙,機會仍然錯失。

這裡的「寄目償所願」就含有「如願以償」的意思。

後來「如願以償」這句成語可能就是由此演變而出,指心願得以實現。

當然,更明確的用法,出現在清朝曾國藩〈署安徽司稟陳管見數端伏候裁擇由〉文:「惟軍情瞬息千變,不知將來能如願以償否耳?」也見於《官場現形記》第四六回提到有個人叫巴祥甫,送了重禮給童子良,童子良因此向撫臺大人說好話,「後來巴祥甫竟其如願以償,補授臨清州缺」,也就是當上了官。

如果採取較寬的標準,當然韓愈的文章可以說是這句成語的典源,否則就可能到了清代才出現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心願得以實現。

使用類別用在「願望實現」的表述上。

例句 他一直嚮往大學生活,如今總算如願以償。

他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夢想終會有如願以償的一天。

經過多年努力,如今他終於如願以償,加入國家集團。

他想要前往法國一遊,可惜旅費不足而未能如願以償。

十年的辛勤努力,總算讓他如願以償地當上單位主管。

藉著朋友們的幫助,他終於可以如願以償地開個人畫展。

只要堅持努力,我相信你一定能如願以償的考取公費留學。

他想成為演奏家的夢想頻頻受挫,不知何時才能如願以償?小弟經過一年的重考衝刺,今年終於如願以償地考上第一志願。

得到最佳演技獎,對於他一直想要成為名演員的夢想,可說是如願以償。

辨  識近義得償所願、稱心如意、正中下懷、大喜過望反義天違人願、事與願違形音辨誤償,音ㄔㄤˊ。

實現。

不可寫作「賞」。

忍氣吞聲 參考詞語‧吞聲忍氣‧吞聲飲氣‧氣忍聲吞‧聲吞氣忍‧銜泣吞聲‧銜聲茹氣‧飲氣吞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ㄣˇ。

ㄑㄧˋ。

ㄊㄨㄣ。

ㄕㄥ漢語拼音rěnqìtūnshēng釋  義忍住氣,不敢出聲。

「忍氣吞聲」形容受了氣也強自忍耐,不敢作聲抗爭。

語本南朝梁.任孝恭〈為汝南王檄魏〉。

△「飲恨吞聲」 典故說明「忍氣吞聲」原作「飲氣吞聲」。

南北朝時,北魏將軍尒(ㄦˇ)朱榮作亂,汝南王拓跋悅遂南奔梁國,梁武帝蕭衍尊他為魏主。

梁朝的文書官任孝恭替汝南王寫了一篇聲討尒朱榮的檄文,將汝南王一行人離鄉背井,客居異地,試圖反攻的決心表露無遺,內容大意是:「尒朱榮在北方擁兵自重,胡作非為,侵略我的故鄉,我只好投奔梁國。

梁武帝的文功武略,可比三皇五帝,又待我十分友善,並且派兵助我討伐逆賊。

我與同伴們對家鄉的淪陷,親人的離散,感到無限的悲痛。

我們強忍住這口氣,立誓報仇雪恨,將叛賊尒朱榮殲滅,復興宗族家園。

」後來「忍氣吞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受了氣也強自忍耐,不敢作聲抗爭。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受了氣也強自忍耐,不敢作聲抗爭。

使用類別用在「委屈順從」的表述上。

例句 我如今寄人籬下,凡事都得忍氣吞聲。

像這樣胡作非為的人,怎可對他忍氣吞聲?是可忍,孰不可忍,對這種侮辱,我無法忍氣吞聲!今天因為有求於他,只好對他的倨傲無禮忍氣吞聲。

為了兒女的前途,她忍氣吞聲接受娘家人對她的嘲諷。

老闆正在氣頭上,你就先忍氣吞聲,等他冷靜下來再說。

這種忍氣吞聲的日子讓人難過,總有一天,我絕對會離開此地。

風水輪流轉,如今僕人變老闆,他再也不必忍氣吞聲的受委屈了。

從前的媳婦就是被婆婆數落了,也只有忍氣吞聲,暗自飲泣的分兒。

為了這份工作,老闆的要求就是再無理,我也只有忍氣吞聲,默默接受。

辨  識近義忍辱負重、含垢忍辱、委曲求全、逆來順受、飲恨吞聲反義忍無可忍 參考詞語吞聲忍氣注  音ㄊㄨㄣ。

ㄕㄥ。

ㄖㄣˇ。

ㄑㄧˋ漢語拼音tūnshēngrěnqì 釋  義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可憐我孤身隻影無親眷,則落的吞聲忍氣空嗟怨。

」《紅樓夢.第六九回》:「心中一刺未除,又平空添了一刺,說不得且吞聲忍氣,將好顏面換出來遮飾。

」吞聲飲氣注  音ㄊㄨㄣ。

ㄕㄥ。

ㄧㄣˇ。

ㄑㄧˋ漢語拼音tūnshēngyǐnqì 釋  義《北史.卷八二》:「安可齰舌緘脣,吞聲飲氣,惡呻吟之響,忍酸辛之酷哉!」氣忍聲吞注  音ㄑㄧˋ。

ㄖㄣˇ。

ㄕㄥ。

ㄊㄨㄣ漢語拼音qìrěnshēngtūn 釋  義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你道他一世兒為人,半世兒孤貧,氣忍聲吞,何日酬恩?」聲吞氣忍注  音ㄕㄥ。

ㄊㄨㄣ。

ㄑㄧˋ。

ㄖㄣˇ漢語拼音shēngtūnqìrěn 釋  義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三○齣》:「非是我聲吞氣忍,只為你爹行勢逼臨,怕他知我要歸去,將人廝禁。

」銜泣吞聲注  音ㄒㄧㄢˊ。

ㄑㄧˋ。

ㄊㄨㄣ。

ㄕㄥ漢語拼音xiánqìtūnshēng 釋  義《陳書.卷二六》:「兼年累載,無申元直之祈,銜泣吞聲,長對公閭之怒。

」銜聲茹氣注  音ㄒㄧㄢˊ。

ㄕㄥ。

ㄖㄨˊ。

ㄑㄧˋ漢語拼音xiánshēngrúqì 釋  義《宋書.卷七三》:「銜聲茹氣,腆默而歸,豈識向之夸慢,祇足以成今之沮喪邪?」飲氣吞聲注  音ㄧㄣˇ。

ㄑㄧˋ。

ㄊㄨㄣ。

ㄕㄥ漢語拼音yǐnqìtūnshēng 釋  義《藝文類聚.卷五八》:「關東英俊,河北雄才,痛桑梓淪蕪,室家顛殞,飲氣吞聲,志申讎怨。

」元.張養浩〈寨兒令.乾送行〉:「乾送行,謾長亭,被恩書挽回雲水情。

才到燕京,便要回程,你好自在也老先生。

帶行人所望無成,管伴使飲氣吞聲。

」 忍辱負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ㄣˇ。

ㄖㄨˋ。

ㄈㄨˋ。

ㄓㄨㄥˋ漢語拼音rěnrùfùzhòng釋  義忍受屈辱怨謗而承擔重任。

語出《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

典故說明據《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載,三國時,蜀吳交戰,吳主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帶領兵馬迎戰蜀軍。

但陸遜手下的一批老將和皇親貴族,認為他只是個書生,毫無戰功,所以不服他的領導。

陸遜於是召集眾將說:「我以一介書生負此重任,是主上賞識我能夠忍受屈辱而承擔重任的一點長處。

而大家也各自有應盡的職責,不容懈怠。

今後若有人不聽號令,我將以軍法處置!」後來陸遜用計擊敗劉備,取得勝利,大家見識到他的機智謀略,才完全的心服口服。

後來「忍辱負重」被用來形容忍受屈辱怨謗而承擔重任。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忍受屈辱怨謗而承擔重任。

使用類別用在「意志堅定」的表述上。

例句 當年句踐為了復國,忍辱負重,歷盡艱辛。

如果這是任務所需,我願意忍辱負重,勉力而為。

你肩膀上責任越重,就要越能忍辱負重,才可能完成大業。

戰爭時,往往有許多無名英雄忍辱負重,做著反間的工作。

為了破案,他背著叛徒的罪名,忍辱負重,擔任臥底的工作。

公司經營失敗後,他忍辱負重,多方奔波,希望能捲土重來。

沒有他這種捨身忘我、忍辱負重的精神,就沒有今天我們的成功。

辨  識近義含垢忍辱、忍氣吞聲、臥薪嘗膽 忍無可忍 參考詞語‧忍不可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ㄣˇ。

ㄨˊ。

ㄎㄜˇ。

ㄖㄣˇ漢語拼音rěnwúkěrěn釋  義「忍無可忍」之「無」,典源作「不」。

「忍不可忍」原指忍受不能夠忍受的事。

語本《三國志.卷二四.魏書.韓崔高孫王傳.孫禮》。

後用「忍無可忍」指忍耐到了極點,無法再忍受。

典故說明「忍無可忍」典源作「忍不可忍」。

指忍受不能夠忍受的事。

典源出自《三國志.卷二四.魏書.韓崔高孫王傳.孫禮》。

孫禮字德達,涿郡容城人。

明帝臨崩時,床下受遺詔,拜曹爽為大將軍,孫禮為大將軍長史,加封散騎常侍。

孫禮為人正直光明,使曹爽行事不便,就將孫禮外放為揚州刺史。

旋因爭議清河、平原地界問題得罪了曹爽,被彈劾判罪五年,後又改任為并州刺史。

當時朝政由曹爽專權,國勢日漸衰退,孫禮要去并州上任前去拜見太傅司馬懿,孫禮面有忿色,卻不說話。

司馬懿問孫禮是嫌并州地太小,還是怨恨分界的事處理不公?孫禮說自己氣憤的是沒辦法報明帝所托,輔佐魏室,如今曹爽專擅,天下騷動不安,國家就要危亡了!孫禮說得悲痛萬分,淚流滿面。

司馬懿聽了勸慰他說:「且止,忍不可忍。

」意思就是說:你先不要悲傷,要能夠忍受不能夠忍受的事才能成就大事,想把曹爽除掉,現在還不是時機。

這裡的「忍不可忍」就是指忍受不能夠忍受的事。

演變到後世多改作「忍無可忍」,意思是忍耐到了極點,無法再忍受。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忍耐到了極點,無法再忍受。

使用類別用在「難再忍受」的表述上。

例句 老王實在忍無可忍,便和他爭辯起來。

我們已經被逼得忍無可忍,才決定還擊,以求自衛。

面對同儕的奚落,他忍無可忍,淚流滿面地奪門而出。

他的做法已經使大家忍無可忍,難怪抗議之聲此起彼落。

這件事情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我們絕不能再繼續姑息養奸。

看到他那蠻橫的態度,我雖然不是當事人,也感到忍無可忍,恨不得狠狠揍他幾拳。

辨  識反義忍氣吞聲 參考詞語忍不可忍注  音ㄖㄣˇ。

ㄅㄨˋ。

ㄎㄜˇ。

ㄖㄣˇ漢語拼音rěnbùkěrěn 釋  義《三國志.卷二四》:「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

』」宋.沈作喆《寓簡.卷七》:「忍固難也,然忍其可忍者耳。

司馬懿所謂『且止,忍不可忍』,此最難也。

」 阮囊羞澀 參考詞語‧囊空羞澀‧囊羞澀‧空囊羞澀‧羞澀囊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ㄨㄢˇ。

ㄋㄤˊ。

ㄒㄧㄡ。

ㄙㄜˋ漢語拼音ruǎnnángxiūsè釋  義晉阮孚因囊袋無錢而感羞澀。

#語本宋.呂祖謙《詩律武庫後集.卷三.儉約門.一錢看囊》。

後用「阮囊羞澀」形容錢財窘乏,經濟困難。

典故說明東晉時有個叫阮孚的人,他父親是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

他雖有才學,但性情放蕩,經常蓬頭亂髮、衣衫不整,每天飲酒作樂,到處遊山玩水,過著貧窮但自由自在的生活。

有一天,他到會稽山一帶遊玩,身上背著一個黑色袋子,有人問他袋子裡裝了什麼東西,他說:「我袋裡什麼都沒有,只裝了一文錢,以免空空的太難為情。

」到了唐代,詩人杜甫在〈空囊〉詩中寫到:「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

」就是用阮孚這個故事來描述自己窮困的生活。

後來「阮囊羞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錢財窘乏,經濟困難。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錢財窘乏,經濟困難。

使用類別用在「經濟拮据」的表述上。

例句 我最近阮囊羞澀,你先代墊一下吧!他已經失業半年,如今阮囊羞澀,生活困窘。

這些衣服我都很想要,但是阮囊羞澀,只好作罷。

面對同學的邀約,因為阮囊羞澀,我只能加以婉拒。

小明愛書成痴,儘管阮囊羞澀,還是借錢買了不少書。

旅遊業者推出不少優惠的套裝行程,即使你阮囊羞澀,也會動心。

我雖然有心捐款,但阮囊羞澀,只好義務幫忙,也算是盡一分心力。

辨  識近義床頭金盡、身無分文、囊空如洗反義家財萬貫、堆金積玉、腰纏萬貫 參考詞語囊空羞澀注  音ㄋㄤˊ。

ㄎㄨㄥ。

ㄒㄧㄡ。

ㄙㄜˋ漢語拼音nángkōngxiūsè 釋  義清.黃景仁〈典衣行〉:「征裘溼盡不復煖,兩腳如絲那能斷?囊空羞澀對客燈,老僕助我發長歎。

」囊羞澀注  音ㄋㄤˊ。

ㄒㄧㄡ。

ㄙㄜˋ漢語拼音nángxiūsè 釋  義宋.陳藻〈題清暉樓〉:「欲醉囊羞澀,愁看度兩年。

」空囊羞澀注  音ㄎㄨㄥ。

ㄋㄤˊ。

ㄒㄧㄡ。

ㄙㄜˋ漢語拼音kōngnángxiūsè 釋  義明.歸莊〈贈醫者黃岐彬〉:「報德不惜擲千金,空囊羞澀愁莫措。

」羞澀囊空注  音ㄒㄧㄡ。

ㄙㄜˋ。

ㄋㄤˊ。

ㄎㄨㄥ漢語拼音xiūsènángkōng 釋  義宋.歐陽澈〈遣興示子賢〉:「安貧萬事秖隨緣,羞澀囊空乏一錢。

」 乳臭未乾 參考詞語‧乳腥未退‧乳臭未除‧口乳未乾‧口尚乳臭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ㄨˇ。

ㄒㄧㄡˋ。

ㄨㄟˋ。

ㄍㄢ漢語拼音rǔxiùwèigān釋  義嘴裡還有奶腥味。

譏諷人年紀輕,沒有經驗與能力。

語本《漢書.卷一.高帝紀上》。

△「羽毛未豐」 典故說明原作「口尚乳臭」。

秦朝滅亡後,漢王劉邦與楚王項羽相爭天下,魏王豹原本降服漢王,但後來又變節,靠向楚王那邊去了,劉邦便派辯士酈食其去遊說魏王豹。

酈食其奉命前去,但魏王豹還是不肯改變心意,劉邦便命韓信、曹參、灌嬰帶兵攻魏。

酈食其回來後,劉邦問他:「魏軍的主將是誰?」酈食其回答說:「是柏直。

」劉邦聽了輕蔑地說:「他年紀太輕,嘴裡的奶腥味還沒消呢!根本抵抗不了我們的韓信。

」接著又問騎將、步卒將是誰,酈食其說是馮敬和項它。

劉邦也認為這兩個人不能跟他們的副將曹參、灌嬰比,於是就對這場戰事相當有信心。

果真一個月後,韓信就打敗魏軍,俘虜了魏王豹。

後來「乳臭未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譏諷人年紀輕,沒有經驗與能力。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譏諷人年紀輕,沒有經驗與能力。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年幼無知」的表述上。

例句 他還乳臭未乾,對這件事能懂什麼?你還以為他乳臭未乾?他都三十好幾了!一個乳臭未乾的黃毛ㄚ頭,武功能有多厲害?這個小男孩雖然乳臭未乾,但卻是圍棋界的高手。

這些小孩都還乳臭未乾,竟然嘴上都刁著一根菸。

他還是個乳臭未乾的小子,你就別和他一般見識了。

就是這幾位被人譏為乳臭未乾的年輕人,想出了解決千禧危機的方法。

辨  識近義少不更事、羽毛未豐、乳臭小兒、黃口孺子反義少年老成、老成持重、後生可畏「乳臭未乾」及「羽毛未豐」都有稚嫩、不成熟的意思。

「乳臭未乾」側重於年紀幼小;「羽毛未豐」側重於實力未足。

乳臭未乾羽毛未豐辨似例句○ㄨ他還是個~的小子,你就別和他一般見識了。

ㄨ○我隊成軍不久,~,還須多加練習。

參考詞語乳腥未退注  音ㄖㄨˇ。

ㄒㄧㄥ。

ㄨㄟˋ。

ㄊㄨㄟˋ漢語拼音rǔxīngwèituì 釋  義明.沈采《千金記.第三九齣》:「你這樣小將,乳腥未退,黃毛未脫,敢與我相持,出馬來!」乳臭未除注  音ㄖㄨˇ。

ㄒㄧㄡˋ。

ㄨㄟˋ。

ㄔㄨˊ漢語拼音rǔxiùwèichú 釋  義《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商功父賦性慷慨,將著賈家之物作為己財,一律揮霍,雖有兩個外甥,不是姐姐親生,亦且是乳臭未除,誰人來稽查得他?」口乳未乾注  音ㄎㄡˇ。

ㄖㄨˇ。

ㄨㄟˋ。

ㄍㄢ漢語拼音kǒurǔwèigān 釋  義宋.洪邁〈秋懷.詩六首之二〉:「兒口乳未乾,妄作黑白分。

」口尚乳臭注  音ㄎㄡˇ。

ㄕㄤˋ。

ㄖㄨˇ。

ㄒㄧㄡˋ漢語拼音kǒushàngrǔxiù 釋  義《漢書.卷一》:「食其還,漢王問:『魏大將誰也?』對曰:『柏直。

』王曰:『是口尚乳臭,不能當韓信。

騎將誰也?』」清.梁啟超〈論中國人種之未來〉:「吾嘗在湖南,見其少年子弟,口尚乳臭,目不識蟹文,未嘗一讀歐西之書。

而其言論思想,新異卓拔,洞深透闢,與西人學理暗合者,往往而有。

」 弱不禁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ㄨㄛˋ。

ㄅㄨˋ。

ㄐㄧㄣ。

ㄈㄥ漢語拼音ruòbùzhōngrfēng釋  義柔弱得禁不起風吹。

※語或本唐.杜甫〈江雨有懷鄭典設〉詩。

後用「弱不禁風」形容人身體十分瘦弱。

典故說明「弱不禁風」形容物體柔弱得禁不起風吹,類似的語義在《隋書.卷四七.柳調列傳》就可以看到。

柳調當時為侍御史,左僕射楊素在朝廷碰到他,拿柳調的名字來開玩笑,說他:「柳條通體弱,獨搖不須風。

」「柳條」是「柳調」的諧音,這話有暗諷著柳調行事立場如柳條般搖擺。

這讓柳調十分不高興,當場駁斥楊素的不是。

但「弱不禁風」一語,卻要到如唐代杜甫〈江雨有懷鄭典設〉詩,中間方有「弱雲狼藉不禁風」句,用來形容稀疏的薄雲禁不住風吹,一下子就被吹散了。

這也許就是後代「弱不禁風」成語所本。

這句成語在詩文多見,例如宋.楊萬里〈三花斛.水仙〉詩說:「生來體弱不禁風。

」講水仙花的柔弱。

再如宋.陸游的〈夢范至能李知幾尤延之同集江亭〉詩:「紅蜻蜓弱不禁風。

」則用來表達蜻蜓的嬌弱體態。

今日「弱不禁風」一語,則多用來形容人身體十分瘦弱。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身體十分瘦弱。

使用類別用在「形體瘦弱」的表述上。

例句 她從小身體就不好,弱不禁風。

這位小姐像林黛玉一般,弱不禁風。

看你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竟能登上玉山。

要把自己養壯一點,不要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

有的人因為節食,所以弄得營養不良,弱不禁風。

我很擔心他那弱不禁風的體質,如何撐得起全家的重擔。

他那弱不禁風的身體,經過一年多的鍛鍊,終於變得又強又壯。

辨  識近義弱不勝衣反義孔武有力、身強力壯 弱肉強食 參考詞語‧強食弱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ㄨㄛˋ。

ㄖㄡˋ。

ㄑㄧㄤˊ。

ㄕˊ漢語拼音ruòròuqiángshí釋  義弱者之肉,成為強者的食物,本指動物中弱者被強者吞食,用來比喻強者欺凌、吞併弱者。

語本唐.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

△「深居簡出」 典故說明唐代由於佛教鼎盛,因此當時的文人及達官貴人,多與僧侶往來,互贈詩文。

〈送浮屠文暢師序〉就是韓愈贈予僧文暢的文章。

文中表達了他一貫擁護儒家仁義道統的立場。

他認為:在天下未教化之初,人民和禽獸是沒有什麼不同的。

後來聖人出現,治理天下,因為施行仁義和禮樂刑政,人民才得以安逸的生活,也正因為仁道,才能世世代代相傳而固守著傳統的文化,就像鳥兒,一低頭就是要覓食;一抬頭,就會環顧四方。

野獸們大多藏身在隱僻的深山,很少出來活動。

這都是因為害怕其他的動物會傷害自己,因而時時提高警覺,但是這樣的小心翼翼,仍然無法擺脫弱者被強者欺凌的危險,弱者之肉,就是強者的食物。

現今我們得以過著安詳而閒暇自得的生活,與禽獸差別很大,就是因為遵行儒家思想而來。

後來「弱肉強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強者欺凌、吞併弱者。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強者欺凌、吞併弱者。

使用類別用在「優勝劣敗」的表述上。

例句 人與人之間應該和平共存,而非弱肉強食。

國際間弱肉強食,誰的實力強,誰就能稱霸。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間呈現著弱肉強食的局面。

在非洲草原上,四處都可以見到弱肉強食的現象。

在自然界裡,優勝劣敗,弱肉強食,是很常見的現象。

動物間弱肉強食的行為,在人類的社會裡也不時地上演著。

商場上弱肉強食,唯有努力研發產品,公司才能永續發展。

不同物種間除了弱肉強食的競爭,也存在著互相合作的關係。

為了避免自己成為弱肉強食下的犧牲者,我們應該多加充實能力。

辨  識近義倚強凌弱、優勝劣敗反義共存共榮、鋤強扶弱 參考詞語強食弱肉注  音ㄑㄧㄤˊ。

ㄕˊ。

ㄖㄨㄛˋ。

ㄖㄡˋ漢語拼音qiángshíruòròu 釋  義元.黃溍〈題錢舜舉畫〉:「鳥雀鷹鸇皆羽族,強之食乃弱之肉。

」清.趙翼〈靜觀.詩二四首之一三〉:「洪荒甫一闢,即強食弱肉。

」 若無其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ㄨㄛˋ。

ㄨˊ。

ㄑㄧˊ。

ㄕˋ漢語拼音ruòwúqíshì釋  義好像沒有那麼一回事。

形容神態鎮靜、自然。

※語或出《雪巖外傳》第一○回。

典故說明「若無其事」,意即「好像沒那回事」,一般用在明明有件重大的事發生,但卻能像沒事一樣,舉止與神情都無異於平常。

晚清大橋式羽的著作《雪巖外傳》曾用及此成語。

胡雪巖為清末大資本家,憑藉著官場中的廣結善緣與個人的獨到眼光,吒叱商場,成為富可敵國的巨商,在當時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即便今日,胡雪巖的成敗仍常被當成分析樣本,以作為眾多從商者的指南。

而在諸多的文章中,又幾乎都會提及他體貼寬厚、豪俠疏爽的人格特質。

《雪巖外傳》中記有一事:一年嚴冬,胡雪巖設廠施捨米糧給災民,不料民眾與廠裡的員工起了爭執,最後竟導致動亂。

米廠的負責人魏實甫認為事關重大,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趕緊通報胡雪巖,沒想到他的反應居然是「若無其事,說不妨事」,先安撫了魏實甫,然後才開始處置此事。

「若無其事」這句成語就用來形容神態鎮靜、自然。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神態鎮靜、自然。

使用類別用在「沉著鎮定」的表述上。

例句 發生這等大事,你怎麼能夠這樣若無其事?他雖然看起來若無其事,其實心裡十分害怕。

雖然失戀了,他仍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參加聚會。

我被他氣得半死,他卻若無其事地在旁邊喝茶嗑瓜子。

每當做錯事時,他總是裝得若無其事,讓人對他無可奈何。

快要期中考了,他還一直看電視、打電動,一副若無其事的模樣。

辨  識近義行若無事、泰然自若、談笑自若反義芒刺在背、惴惴不安、心慌意亂、忐忑不安、惶惶不安、驚慌失措、魂飛魄散、如坐針氈 銳不可當 參考詞語‧銳未可當‧鋒不可當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ㄨㄟˋ。

ㄅㄨˋ。

ㄎㄜˇ。

ㄉㄤˇ漢語拼音ruìbùkědǎng釋  義「銳不可當」的「銳」,典源作「鋒」。

形容氣勢威猛,所向無敵。

※語或本《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

△「勢不可當」、「勢如破竹」 典故說明「銳不可當」原作「鋒不可當」,可能是出自於《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

秦末,劉邦手下大將韓信首先擊滅魏王豹,平定魏地,又活捉代國相國夏說,乘勝領兵越過太行山,對趙國發動攻擊。

趙王與主帥陳餘聞訊,立即於井陘口集結大軍防守。

井陘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其西是一條幾十公里的狹窄驛道,不利於龐大部隊的行動。

趙軍只要能事先守住陘口,便可居高臨下,以逸待勞,處於優勢;反觀韓信千里行軍,軍隊體力疲乏,居於劣勢。

趙軍有一名謀士李左軍向陳餘分析情勢,認為韓信在短時間屢建奇功,乘勝進攻趙國,士氣旺盛,鋒銳難以抵擋,趙軍應先避開漢軍的鋒芒,不宜正面交戰。

而漢軍千里行軍,糧草輸送若是有所遲延,將是其最大的弱點。

由於井陘口道路狹隘,車馬不能並行,因此補給的輜重車輛必定落於大軍之後。

因此,李左車向陳餘建議,由他帶領三萬人馬從小徑奇襲漢軍補給部隊,斷其糧道,這樣韓信必被趙軍打敗。

但是陳餘沒有採納李左車的建議,最後終被韓信用計所敗,斬於泜水之上。

「銳不可當」這個成語,或許就從這裡的「其鋒不可當」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無法阻擋的威猛氣勢。

出現「銳不可當」的書證如《宋史.卷三二六.侍其曙列傳》:「契丹主曰:『其鋒銳不可當。

』遂引眾去。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氣勢威猛,所向無敵。

使用類別用於「氣勢強盛」、「順利進展」的表述上。

例句 我們球隊有銳不可當的實力,奪魁有望。

從起跑後,他就一路銳不可當地領先群雄。

這支部隊的表現真是勇猛無比,銳不可當。

我軍精銳一出,果然銳不可當,敵人望風而逃。

這次會贏,我們靠的就是這股銳不可當的氣勢。

想當年他所帶領的軍隊以銳不可當之勢,橫掃大江南北。

為了完成任務,這次派出勇猛無比,銳不可當的蛙人部隊。

近年來網路公司崛起的速度銳不可當,已威脅到許多傳統企業的生存。

辨  識近義勢不可當、所向無敵反義望風披靡、聞風喪膽、強弩之末「銳不可當」及「勢不可當」都有力量強大,不可抵擋的意思。

「銳不可當」側重於精銳,多用於具對抗性的場合;「勢不可當」則泛指形勢、力道。

銳不可當勢不可當辨似例句○ㄨ為了完成任務,這次派出勇猛無比,~的蛙人部隊。

ㄨ○土石流由山上瀉下,挾著巨木巨石,~。

參考詞語銳未可當注  音ㄖㄨㄟˋ。

ㄨㄟˋ。

ㄎㄜˇ。

ㄉㄤˇ漢語拼音ruìwèikědǎng 釋  義《後漢書.卷一六》:「赤眉新拔長安,財富充實,鋒銳未可當也。

」《新五代史.卷五○》:「晉州城堅不可近,而劉旻兵銳亦未可當。

」鋒不可當注  音ㄈㄥ。

ㄅㄨˋ。

ㄎㄜˇ。

ㄉㄤˇ漢語拼音fēngbùkědǎng 釋  義《史記.卷九二》:「此乘勝而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

」 燃眉之急 參考詞語‧燒眉之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ㄢˊ。

ㄇㄟˊ。

ㄓ。

ㄐㄧˊ漢語拼音ránméizhījí釋  義像火燒眉毛般緊迫。

形容事態嚴重,情況危急。

※語或出明.李開先〈亡妹盧氏婦墓志銘〉。

△「當務之急」 典故說明火燒到了眉毛,當然是相當急切的事情。

所以古人常用「燃眉」或者「燒眉」來比喻急迫的情況。

例如在《文獻通考.卷二一.市糴二》中有一段關於「燃眉之急」的記載:北宋哲宗元祐初,司馬光當上宰相之後,馬上想要革除王安石變法時所遺留下來的「青苗法」、「助役法」等造成百姓生活不便的律令。

對於他急著想要解除百姓困苦的作為,作者說他是「革新法之病民者,如救燃眉」。

在《五燈會元.卷一六.蔣山法泉禪師》篇中,也有一段關於「燃眉之急」的記載。

有一天,有個僧人問大師說:「如何是急切一句?」意思是說:如何用一句話話來形容事情的急切。

大師來回答說:「急切」就像「火燒眉毛」。

「燃眉」、「燒眉」也可以說成「燃眉之急」、「燒眉之急」。

在明代李開先為他妹妹所寫的〈亡妹盧氏婦墓誌銘〉裡,提到自從他的父親死後,因為家境貧困,他的母親一年總有七八個月在鄉下種田,所有家事都由他的妹妹一肩挑起。

他的妹妹不但要操勞家事,而且還做手工來補貼家用。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女性商人到他家來取走一些手工非常精細的枕頭套、繡花鞋。

他原來還以為是別人家的東西,後來才知道,原來這些都是他妹妹巧手縫製,為自己準備的嫁妝,卻為了解決家裡窮困的「燃眉之急」,拿出來變賣。

知道這件事後,李開先內心非常感動。

另外在許多成語詞典中都引了三國時代,吳國謀士張昭取笑諸葛亮的一段話。

說孔明平日自比古代名相管仲、大將樂毅,可是當劉備落難,有「燃眉之急」的時候,卻一點辦法都沒有。

這段文字雖不見於《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卻可以拿來當做「燃眉之急」的用法參考,所以附載於此。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事態嚴重,情況危急。

使用類別用在「急迫緊要」的表述上。

例句 久旱成災,抗旱已成燃眉之急。

這事已是燃眉之急,千萬拖不得。

事有輕重緩急,先把燃眉之急的危機解決掉。

如今先想法子解決這燃眉之急,其餘的再說吧!這種性命交關,燃眉之急的大事,怎能拖拖拉拉?先不管日後工程如何驗收了,燃眉之急是先把潰堤堵起來。

我這點錢先讓你救燃眉之急,以免發生跳票,其餘的容後緩議。

辨  識近義十萬火急、火燒眉毛、刻不容緩、迫不及待、急如星火、迫在眉睫、當務之急反義不急之務「燃眉之急」及「當務之急」都有急迫的意思。

「燃眉之急」程度較重,指目前的事極為嚴重急迫;「當務之急」程度較輕,指目前諸事中首要應做的。

燃眉之急當務之急辨似例句○ㄨ我這點錢先讓你救~,以免發生跳票,其餘的容後緩議。

ㄨ○地震後的救難工作千頭萬緒,但~是要先提供足夠的避難處所來安置災民。

參考詞語燒眉之急注  音ㄕㄠ。

ㄇㄟˊ。

ㄓ。

ㄐㄧˊ漢語拼音shāoméizhījí 釋  義明.沈受先《三元記.第三齣》:「望乞員外借貸些須,以救燒眉之急。

」《水滸傳.第三四回》:「我如今不知便罷,既是天教我知了,正是度日如年,燒眉之急!」 融會貫通 參考詞語‧混融貫通‧貫通融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ㄨㄥˊ。

ㄏㄨㄟˋ。

ㄍㄨㄢˋ。

ㄊㄨㄥ漢語拼音rónghuìguàntōng釋  義形容將各種相關的知識或事物加以融合、貫穿,進而獲得全面通徹的領會。

語出宋.朱熹〈答姜叔權書〉其一。

典故說明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後世尊稱為朱子或朱文公。

朱熹治學以居敬窮理為主,為集宋代理學大成者。

「理」是朱熹學說的核心,在《朱子語類.卷一.理氣上.太極天地》中,朱熹認為「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由理生出陰陽萬物。

但是人不是生而了解理,為了窮究此天地之理,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即透過對事物的研究觀察,才能獲得「理」,讀書正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

當時有人認為朱熹的治學方法太過繁瑣,且天地之理何其龐雜,怎麼可能完全窮盡?於是他們認為應該擺脫這些繁瑣的知識,將一切的法則與行為視為心性的呈現。

朱熹對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在〈答姜叔權書〉一文中說到:認為一個學者必須先有紮實的學術基礎後,才能夠舉出一例就通曉其他各事,並且將所學到的知識加以融合、貫穿,最後獲得全面的領會。

如果沒有打好學問的基礎,只一味地思考,就希望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通常都會流於空想而不切實際。

後來原文中的「融會貫通」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將各種知識或事物加以融合、貫穿,進而獲得全面通徹的領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將各種知識或事物加以融合、貫穿,進而獲得全面通徹的領會。

使用類別用在「融合領悟」的表述上。

例句 你如果無法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那就不是真學問。

學習任何知識都得講究融會貫通,不能單靠死記硬背。

老師這種融會貫通的教法,讓我們對數學疑難豁然開朗起來。

你照我的方法去讀,自然可以融會貫通,不會只是囫圇吞棗而已。

我已把原則教給你,剩下的得靠你自己去體會,才能逐步融會貫通。

老師要我們趁年輕多吸收,等到人生體驗多了,自然能將所得知識融會貫通。

這種填鴨式教法,只求多背多記,不求融會貫通,怎能希望學生真正的理解。

我儘管已把全部經文都記熟了,因缺少名師指點,也還是無法達到融會貫通的地步。

辨  識近義心領神會反義囫圇吞棗、不求甚解、一知半解、生吞活剝 參考詞語混融貫通注  音ㄏㄨㄣˊ。

ㄖㄨㄥˊ。

ㄍㄨㄢˋ。

ㄊㄨㄥ漢語拼音húnróngguàntōng 釋  義宋.真德秀〈跋劉彌邵讀書小記〉:「蓋後世之學,言理或遺用,其病為空虛;言用或遺理,其弊為粗淺。

不知理即用,用即理,非混融貫通,不足以語學之成。

」貫通融會注  音ㄍㄨㄢˋ。

ㄊㄨㄥ。

ㄖㄨㄥˊ。

ㄏㄨㄟˋ漢語拼音guàntōngrónghuì 釋  義宋.袁燮〈象山先生文集序〉:「此心此理,貫通融會,美在其中,不勞外索。

」 孺子可教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ㄖㄨˊ。

ㄗˇ。

ㄎㄜˇ。

ㄐㄧㄠˋ漢語拼音rúzǐkějiào釋  義孺子,小孩子。

「孺子可教」指年輕人可以教誨栽培。

用於稱許之意。

語出《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

典故說明「孺子」原是幼童的通稱,也可以用於指年輕人,「孺子可教」就是說這個年輕人值得教誨。

《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中記載,張良原是戰國時韓國貴族,韓國被秦國滅了之後,他想為國家報仇,於是請了一位大力士與他一起刺殺秦始皇,但是沒有成功,因此而被通緝,只好隱姓埋名到下邳避難。

有一天,張良到橋上散步,有一位穿著褐衣的老人,到張良面前就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並且很不客氣地對張良說:「小伙子,下去替我撿鞋!」張良非常驚訝,想上前揍他一頓。

但看他年紀大,就勉強忍耐下來,到橋下替他撿鞋。

撿上來後,老人又說:「幫我穿上!」張良百般不情願,但心想好人就做到底吧,便跪著幫他穿鞋。

老人伸腳穿鞋後,笑著離開,張良大吃一驚,目送他遠去。

老人走了一里路又回來說:「孺子可教啊!五日後天亮時來這裡和我踫面。

」老人後來又連續測驗張良多次,確定他能忍人所不能忍,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後,便送給他一本《太公兵法》,相傳是姜太公輔佐周武王伐紂後所著的兵書,要他仔細研讀,將來可為王者師。

後來,張良果真利用這本書中的兵法,幫助漢高祖劉邦打天下,建立了漢朝。

「孺子可教」後來就被用來稱許可以教誨栽培的年輕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年輕人可以教誨裁培。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稱許晚輩」的表述上。

例句 才吩咐過一次,他就永誌不忘,真是孺子可教。

這個年輕人認真上進,許多長輩都說他孺子可教。

弟弟年紀雖小,但繪畫的才華卻十分傑出,贏得老師孺子可教的評語。

看到獲獎學生的表現,老師頻頻點頭,嘴裡不停地說著:「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在哥哥還很小的時候,國文老師就發現了他的文學才華,認為孺子可教,頻頻鼓勵他寫作,終於造就他成為今日有名的作家。

辨  識反義不可救藥形音辨誤孺,音ㄖㄨˊ。

幼童、小孩。

不可寫作「儒」。

子虛烏有 參考詞語‧烏有子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ˇ。

ㄒㄩ。

ㄨ。

ㄧㄡˇ漢語拼音zǐxūwūyǒu釋  義子虛和烏有都是漢代司馬相如〈子虛賦〉中虛構的人物。

#典出《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

後用「子虛烏有」比喻為假設而非實有的事物。

典故說明司馬相如是西漢著名的辭賦家,年輕時,曾在梁孝王處當了幾年的門客。

那段時間裡,他與眾多文士來往,為自己的創作生涯立下良好基礎。

梁孝王死後,相如返回家鄉,過著貧困的生活,直到喜好辭賦的漢武帝即位,命運才有所好轉。

根據《史記》的記載,武帝讀到司馬相如創作的〈子虛賦〉時,極為讚賞,他以為是前人的佳作,於是嘆惜道:「可惜我不能與這樣的人生在同時!」當時有個狗監(主管飼養天子獵犬的官)在旁,他恰好是相如的同鄉,便稟告武帝說:「這篇文章其實是我的同鄉司馬相如所作。

」武帝一聽,立即召見相如。

相如告訴武帝:「這篇賦確實是我寫的,不過它的內容只是敘述諸侯的遊獵而已,沒什麼可觀之處,請您讓我再寫一篇描述天子遊獵的賦。

」武帝十分高興,便請他立即創作,相如於是再寫〈上林賦〉。

至於那篇讓武帝一見便讚賞不已的〈子虛賦〉,內容中是以虛設的「子虛」、「烏有先生」與「無是公」三人進行對話。

楚人子虛出使齊國,齊王派人陪他遊獵,後來子虛在烏有先生面前故意談起此事,然後借吹噓楚王畋獵之盛況以貶低齊王。

烏有先生為維護齊王而反問子虛很多問題,並評論楚王為「奢言淫樂而顯侈靡」。

無是公聽了兩人的爭辯,又以周天子畋獵之盛大來壓倒楚、齊兩國。

文章終了時,則歸結到反對奢侈淫靡而提倡節儉。

這篇文章所敘述的事情完全是虛構的,連「子虛」、「烏有」等人名其實也是不存在的,後來便用「子虛烏有」比喻為假設而非實有的事物,例如:「陶淵明描寫的桃花源本是子虛烏有,不過是藝術家心中的理想世界罷了。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為假設而非實有的事物。

使用類別用在「虛假不實」的表述上。

例句 他講的那些故事只是子虛烏有,你居然會相信?為了行騙,他子虛烏有地對外宣稱自己是個富豪之子。

他的這些罪名都是子虛烏有,完全是背後有人惡意抹黑。

敵人為了除掉他,羅織了許多子虛烏有的罪名來陷害他。

陶淵明描寫的桃花源本是子虛烏有,不過是藝術家心中的理想世界罷了。

這部小說描寫的雖然是子虛烏有的幻想世界,所要表達的意念,卻比現實世界還要真實深刻。

辨  識莫須有反義千真萬確 參考詞語烏有子虛注  音ㄨ。

ㄧㄡˇ。

ㄗˇ。

ㄒㄩ漢語拼音wūyǒuzǐxū 釋  義明.凌濛初〈譚曲雜劄〉:「今世愈造愈幻,假托寓言,明明看破無論,即真實一事,翻弄作烏有子虛。

」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至於兒女鍾情,賓客解嘲,雖稍有點染,亦非烏有子虛之比。

」 左顧右盼 參考詞語‧右盼左顧‧左顧右眄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ㄨㄛˇ。

ㄍㄨˋ。

ㄧㄡˋ。

ㄆㄢˋ漢語拼音zuǒgùyòupàn釋  義形容志得意滿的樣子。

語本三國魏.曹植〈與吳季重書〉。

後亦用「左顧右盼」指左看右看,四處觀察;或顧慮太多,猶豫不決的樣子。

△「畏首畏尾」 典故說明「左顧右盼」原作「左顧右眄」。

這句成語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志得意滿的樣子。

在曹植的〈與吳季重書〉中的:「左顧右眄,謂若無人。

」是曹植讚美吳季重文武雙全,意氣風發,縱橫古今,沒有人能與他匹敵。

後來「左顧右盼」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志得意滿的樣子。

出現「左顧右盼」的書證如唐.李白〈走筆贈獨孤駙馬〉詩:「都尉朝天躍馬歸,香風吹人花亂飛。

銀鞍紫鞚照雲日,左顧右盼生光輝。

」這裡的「左顧右盼生光輝」也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志得意滿時的神態。

後亦用「左顧右盼」指左看右看,四處觀察,如:《警世通言.卷四○.旌陽宮鐵樹鎮妖》:「卻說郭璞先生,行到山麓之下,前觀後察,左顧右盼,遂將羅經下針,審了方向。

」或指顧慮太多,猶豫不決的樣子,如明.李贄《焚書.卷五.讀史.孔明為後主寫申韓管子六韜》:「以故瞻前慮後,左顧右盼。

自己既無一定之學術,他日又安有必成之事功耶?」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左看右看,四處觀察。

使用類別用在「左右觀望」的表述上。

例句 他上課時十分專心,從來不會左顧右盼。

他在人群中左顧右盼,就是看不到母親的身影。

和別人講話時左顧右盼,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初到繁華的紐約,他左顧右盼地竟不知從何處逛起!她對著鏡中的自己左顧右盼,十分滿意自己的新造型。

考試時不可左顧右盼,以免讓監考老師誤會你在作弊。

小朋友不停地左顧右盼,對於兒童樂園的一切都感到十分新鮮。

二語義說明顧慮太多,猶豫不決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猶豫不定」的表述上。

例句 在經濟改革的過程中,不能左顧右盼,畏縮不前。

在這件事的處理上,他始終是左顧右盼,猶豫再三,下不了決心。

每個人都熱心地提供意見,反而把他弄得左顧右盼,不知道該從何下手。

在改革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疑慮出現,但是我們卻必須勇往直前,不可左顧右盼,猶豫不決。

辨  識近義畏首畏尾、東張西望、瞻前顧後反義目不斜視、目不轉睛「畏首畏尾」及「左顧右盼」都有猶豫不決的意思。

「畏首畏尾」側重於疑懼退縮;「左顧右盼」側重於顧慮過多。

畏首畏尾左顧右盼辨似例句○ㄨ我就是信任你,才把任務託付給你。

你就放手一搏,不要~,故步自封。

ㄨ○每個人都熱心地提供意見,反而把他弄得~,不知道該從何下手。

參考詞語右盼左顧注  音ㄧㄡˋ。

ㄆㄢˋ。

ㄗㄨㄛˇ。

ㄍㄨˋ漢語拼音yòupànzuǒgù 釋  義清.沈德潛〈贈王耘渠丈兼道別〉:「酒酣耳熱肝膽露,豪情右盼還左顧。

」左顧右眄注  音ㄗㄨㄛˇ。

ㄍㄨˋ。

ㄧㄡˋ。

ㄇㄧㄢˇ漢語拼音zuǒgùyòumiǎn 釋  義三國魏.曹植〈與吳季重書〉:「足下鷹揚其體,鳳歎虎視,謂蕭、曹不足儔,衛、霍不足侔也。

左顧右眄,謂若無人,豈非吾子壯志哉!」宋.洪邁《夷堅丁志.卷六》:「信自僦一齋,好絜其衣服,左顧右眄,小不整即呼匠治之。

」 左右逢源 參考詞語‧左右逢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ㄨㄛˇ。

ㄧㄡˋ。

ㄈㄥˊ。

ㄩㄢˊ漢語拼音zuǒyòuféngyuán釋  義「左右逢源」之「源」,典源作「原」。

「原」,同「源」。

左右兩邊都能夠得到水源。

指學道有得,即可得心應手,取用不竭。

語本《孟子.離婁下》。

後來「左右逢源」用來比喻辦事得心應手或處事圓融。

典故說明「左右逢源」原作「左右逢原」。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重要思想家,在政治觀上繼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

《孟子》一書為弟子輯其所述而成,其中可見他對孔子理念的傳承,並可得見他完整的思想體系。

其中〈離婁〉一篇多論仁政及盡倫希聖之事,典源所從出的這段文字,講述的是為學應有的態度。

孟子以為要追求精到深入的學問,必須用心去體會。

若能自得於心,則所學才能深固,應用起知識才能隨心所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後來「左右逢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學道有得,即可得心應手,取用不竭。

後則泛用於比喻辦事得心應手或處事圓融。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辦事得心應手或處事圓融。

使用類別用在「圓融周密」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知識確實淵博,辯論時左右逢源,滔滔不絕。

憑他在商場的人脈,他做起生意來左右逢源,一帆風順。

在一個單位待久了,工作起來自然左右逢源,得心應手。

多讀書,多領會,寫起文章來,就會有福至心靈,左右逢源的感覺。

他憑著協商的長才,左右逢源地把事情處理完了,各方面的人都滿意。

辨  識近義得心應手、八面玲瓏、無往不利反義左支右絀、應接不暇 參考詞語左右逢原注  音ㄗㄨㄛˇ。

ㄧㄡˋ。

ㄈㄥˊ。

ㄩㄢˊ漢語拼音zuǒyòuféngyuán 釋  義《孟子.離婁下》:「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朱子語類.卷一三九》:「前輩作文者,古人有名文字,皆模擬作一篇。

故後有所作時,左右逢原。

」 自暴自棄 參考詞語‧自暴棄‧自棄自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ˋ。

ㄅㄠˋ。

ㄗˋ。

ㄑㄧˋ漢語拼音zìbàozìqì釋  義自我蹧蹋和自我放棄,本指言行違背仁義。

語本《孟子.離婁上》。

後用「自暴自棄」指自甘墮落,不求上進。

△「妄自菲薄」 典故說明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受學於子思弟子。

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創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

著有《孟子》七篇,由弟子輯錄而成,共十四卷,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

在〈離婁〉章中,孟子提到言行背棄仁義的人,就是自己害自己。

孟子說:「不值得和自我蹧蹋的人談論仁義道理,不值得和自我放棄的人一起共事。

說話違背禮義的人,是在蹧蹋自己。

如果人自身不能心存仁愛,行事以義為準則,那就是自己放棄自己。

仁,就像是一間很安全的房子;義,好比是正大的道路。

拋棄安全的房子不住,捨棄正大的道路不走的人,真是可悲啊!」後來「自暴自棄」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自甘墮落,不求上進。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自甘墮落,不求上進。

使用類別用在「自我放棄」的表述上。

例句 怕的是你自暴自棄,否則誰能奈何得了你?他並不因失敗就自暴自棄,反而是越挫越勇。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有妄自菲薄的人才會自暴自棄。

沒看過像他這樣自暴自棄的人,委靡不振到如此地步。

自從感情遭挫後,他變得自暴自棄,天天喝酒麻醉自己。

我看你不像遭到挫折就會自暴自棄的人,趕快振作起來!不要被這點不如意擊垮,要知只有懦弱的人才會自暴自棄。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失意正是種考驗,怎能自暴自棄?你如果因為這點挫折便自暴自棄,那這輩子都難有所成就了。

要是認為聖人的境界,常人不能達及,那是自暴自棄的說法。

辨  識近義妄自菲薄、自甘墮落、自輕自賤反義力爭上游、自強不息、發奮圖強、奮發圖強、自命不凡「妄自菲薄」及「自暴自棄」都有輕視自己的意思。

「妄自菲薄」側重於心理上輕視與放棄自己;「自暴自棄」側重於行為上放棄自己,甘於墮落。

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辨似例句○ㄨ我們必須正確地認清自己,~固可不必,妄自尊大亦屬不宜。

ㄨ○自從感情遭挫後,他變得~,天天喝酒麻醉自己。

參考詞語自暴棄注  音ㄗˋ。

ㄅㄠˋ。

ㄑㄧˋ漢語拼音zìbàoqì 釋  義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八》:「事事皆在人為,特患不肯用功耳。

故自謂不能者,自暴棄者也。

」自棄自暴注  音ㄗˋ。

ㄑㄧˋ。

ㄗˋ。

ㄅㄠˋ漢語拼音zìqìzìbào 釋  義《朱子語類.卷一○四》:「凡為血氣所移者,皆是自棄自暴之人耳。

」 自命不凡 參考詞語‧自命非凡‧自負不凡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ˋ。

ㄇㄧㄥˋ。

ㄅㄨˋ。

ㄈㄢˊ漢語拼音zìmìngbùfán釋  義形容自以為聰明、不平凡。

※語或出《聊齋志異.卷九.楊大洪》。

△「孤芳自賞」 典故說明《聊齋志異》是清代著名的志怪小說,為蒲松齡所作。

「聊齋」是蒲松齡的書房,「志異」則是記錄神鬼怪異之事。

蒲松齡熱衷功名,參加科舉考試卻屢次失敗,後以教書為業,過著清苦的生活。

蒲松齡對於民間傳說十分熱衷,他喜愛聽人講述神鬼故事,只要一聽到有趣的故事,就會趕緊提筆寫下。

四方的同好知道了這個情形,也常將自己聽到的故事寫下寄給蒲松齡,做為他創作的素材。

久而久之,便為創作《聊齋志異》打下了基礎。

而蒲松齡處理這些民間傳說時,除改口語為文言之外,大體保留其本來面貌,故本書亦可做為研究當時社會背景的參考資料。

在〈楊大洪〉中,蒲松齡敘述了楊漣的故事。

楊漣確有其人,明朝人,號大洪,個性磊落有節操,官至左副御史。

天啟四年,楊漣上書彈劾閹黨魏忠賢,次年被陷害入獄而死,在湖北一帶流傳著大量有關他的傳說。

相傳,楊漣在未顯達之時,已是湖北有名的文人,自視甚高。

他因噎成病,夢見一神仙要他去江邊的柳樹下,找一個吹笛的人。

隔天,楊漣到了江邊,果然見到一名道士吹笛,便將身上的金子全給他,請他幫忙治病。

道士卻將金子全丟到江中,楊漣看了覺得十分可惜。

道士本是仙人,想度楊漣成仙,見他塵念未消,只好作罷,便用力的拍楊漣的後頸,把他的病治好了。

文末,蒲松齡藉異史氏之筆評論道:「與其讓天上多一個仙人,不如讓人間多一個聖人。

」文中提到楊漣「自命不凡」,這句成語常被用來形容自以為聰明、不平凡。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自以為聰明、不平凡。

使用類別用在「得意自滿」的表述上。

例句 他恃才傲物,自命不凡,交不到朋友是預料中事。

從小他就自命不凡,始終要求自己在眾人中出人頭地。

才聽算命先生說他命帶富貴,他竟然就自命不凡起來。

她是有條件自命不凡,年紀輕輕的就得了兩面奧運金牌。

雖然他已是這領域的權威,然而為人謙虛,從不自命不凡。

稍有一點成就就自命不凡起來的人,往往會被譏為井底之蛙。

他真是初生之犢不畏虎,竟自命不凡地把這些名家作品評得一文不值。

辨  識近義妄自尊大、孤芳自賞、不可一世、自我陶醉、自負不淺、自視甚高、自視過高、自鳴得意反義妄自菲薄、自慚形穢、自愧弗如、自暴自棄「孤芳自賞」及「自命不凡」都有自認不同凡俗的意思。

「孤芳自賞」是覺得自己特別清高而不同於凡俗;「自命不凡」則是覺得自己特別了不起而不同於凡俗。

孤芳自賞自命不凡辨似例句○ㄨ古來聖賢多寂寞,這見解一時難有共鳴,我且~以待來日。

ㄨ○她是有條件~,年紀輕輕的就得了兩塊奧運金牌。

參考詞語自命非凡注  音ㄗˋ。

ㄇㄧㄥˋ。

ㄈㄟ。

ㄈㄢˊ漢語拼音zìmìngfēifán 釋  義清.秋瑾《精衛石彈詞.第一回》:「更有一班徒好虛名者,自命非凡妄驕侈。

」自負不凡注  音ㄗˋ。

ㄈㄨˋ。

ㄅㄨˋ。

ㄈㄢˊ漢語拼音zìfùbùfán 釋  義《崇禎本金瓶梅.第三回》:「我小時在三街兩巷遊串,也頗自負不凡。

」《兒女英雄傳.第一八回》:「姑娘,你且莫自負不凡,把天下英雄一筆抹倒。

」 自投羅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ˋ。

ㄊㄡˊ。

ㄌㄨㄛˊ。

ㄨㄤˇ漢語拼音zìtóuluówǎng釋  義自己投入羅網裡。

比喻落入他人圈套或自取禍害。

語本三國魏.曹植〈野田黃雀行〉。

△「自掘墳墓」 典故說明東漢末年,曹操病故,次子曹丕繼位為魏王,又篡漢稱帝,為魏文帝。

丕弟曹植自小才華洋溢,為曹操所鍾愛,曾有意立他為太子,為曹丕所猜忌,故屢次藉機迫害他,並把曹植的好友丁儀和丁廙殺了。

曹植因為無力營救好友,在悲憤的情緒下,寫了這首詩:感嘆內心的悲痛,就彷彿是高樹悲風,海水揚波;早知會失去權勢,就不必交友,因為在朋友有難時,自己卻無法相救。

君不見溫馴的黃雀,一看見鷂鷹,便嚇得自己投入獵人所設的羅網裡,幸得少年拔劍破網,飛摩蒼天。

可悲的是自己連那少年都不如!句句反映了政治上的凶險與迫害,在曹植內心裡所引起的悲憤、憂懼與自慚。

後來「自投羅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落入他人圈套或自取禍害。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落入他人圈套或自取禍害。

使用類別用在「自取其禍」的表述上。

例句 且讓我來想個妙計,讓歹徒來自投羅網。

惡徒已布下天羅地網,你千萬勿自投羅網!對方設下這個圈套,為的是要讓他自投羅網。

為了誘捕凶嫌,警方早就設好圈套,就等他自投羅網。

老董正在氣頭上,你現在去見他,豈不等於自投羅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要自投羅網,怪得了誰呢? 辨  識近義自掘墳墓、自墜陷阱反義全身遠害「自投羅網」及「自掘墳墓」都有自取滅亡的意思。

「自投羅網」側重於自己走入別人預設的圈套裡;「自掘墳墓」側重於自己製造讓自己毀滅的環境。

自投羅網自掘墳墓辨似例句○ㄨ警方設好圈套,等待凶嫌~。

ㄨ○你把錢都拿去賭博,不是等於~嗎? 自顧不暇 參考詞語‧自保不暇‧自固不暇‧自救不暇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ˋ。

ㄍㄨˋ。

ㄅㄨˋ。

ㄒㄧㄚˊ漢語拼音zìgùbùxiá釋  義顧,照顧。

不暇,沒有時間。

形容自身難保,沒有餘力再管別的事情。

※語或本《晉書.卷一○二.劉聰載記》。

典故說明劉聰是東晉十六國時匈奴漢國開創者劉淵的第四子,劉淵死後自立為帝。

隔年攻陷洛陽,擄晉懷帝司馬熾,繼而殺之。

後又攻陷長安,擄晉湣帝司馬鄴。

當時晉朝大將軍趙固攻河東,揚言要活捉劉聰的兒子劉粲,以贖回晉湣帝。

晉軍企圖偷渡洛水和汭水,襲擊劉粲的部隊,劉粲的部下王翼光發現後,馬上報告劉粲。

但劉粲太過輕敵,認為趙固連堅守都忙不過來,哪裡還能渡河偷襲?沒想到當夜,晉軍就渡河襲敗了劉粲的軍隊。

後來「自顧不暇」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自身難保,沒有餘力再管別的事情。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自身難保,沒有餘力再管別的事情。

使用類別用在「自身難保」的表述上。

例句 對於這件事,我自顧不暇,哪還能幫你什麼忙?我現在家裡人少力單,自顧不暇,哪還有能力幫你忙呢?她整日被孩子纏得無法脫身,已是自顧不暇,哪還有精力照顧雙親。

我最近實在是忙得暈頭轉向,自顧不暇,連帶的把你託付的事也拖延了,十分抱歉。

為了養活這一家子,左支右絀,疲於奔命,已感到自顧不暇;對你的事縱然有心相挺,實在也愛莫能助。

辨  識近義自身難保 參考詞語自保不暇注  音ㄗˋ。

ㄅㄠˇ。

ㄅㄨˋ。

ㄒㄧㄚˊ漢語拼音zìbǎobùxiá 釋  義《資治通鑑.卷一一五》:「羌見伐齊,殆將內懼,自保不暇,何能救人邪!」自固不暇注  音ㄗˋ。

ㄍㄨˋ。

ㄅㄨˋ。

ㄒㄧㄚˊ漢語拼音zìgùbùxiá 釋  義宋.蘇軾〈私試策問.七首之三〉:「今也天下為一,獨以關中之地,西備羌戎,三方無敵國之憂,而又內引百郡以為助,惴惴焉自固之不暇;以百倍之勢,而無昔人分毫之功,此不可不論也。

」自救不暇注  音ㄗˋ。

ㄐㄧㄡˋ。

ㄅㄨˋ。

ㄒㄧㄚˊ漢語拼音zìjiùbùxiá 釋  義唐.杜甫〈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寇形勢圖狀〉:「今殘孽雖窮蹙日甚,自救不暇,尚慮其逆帥望秋高馬肥之便,蓄突圍拒轍之謀。

」明.朱國禛《湧幢小品.卷一○》:「子孫不肖,方且流落,自救不暇。

」 自欺欺人 參考詞語‧欺人自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ˋ。

ㄑㄧ。

ㄑㄧ。

ㄖㄣˊ漢語拼音zìqīqīrén釋  義不但欺騙自己,也欺騙他人。

#語出《石門文字禪.卷二五.題古塔主兩種自己》。

△「掩耳盜鈴」 典故說明宋代時,禪宗出現了一派禪者,他們打著禪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名號,卻不講經教、不從師訓,以為是脫去文字的束縛來說禪,其實所談論的都只是些淺薄無根的空話,卻自認為繼承了禪宗的正統。

宋代僧人惠洪十分不滿這一派禪者的作法,他在所著《石門文字禪》中認為他們讓「佛祖之微言,宗師之規範,掃地而盡也」。

禪宗本不立文字,惠洪卻用文字說禪,正是對此種現象的一種反省。

在書中列有「題古塔主兩種自己」一節,惠洪藉六祖和永嘉玄覺禪師之口,說明佛法本來不能用任何事物來加以比喻,因為所有存在的事物均無實體,只是空,根本無法描述。

所謂的「兩種自己」,就是落入了形體的對立之中,不合於禪宗的主旨。

這些人被自己侷限的想法所蒙蔽,還認為自己繼承了禪宗的正統,並向信徒們傳揚他的思想,更是自己欺騙自己,又欺騙了他人。

原文中的「自欺欺人」,就是用來比喻不但欺騙自己,也欺騙他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不但欺騙自己,也欺騙他人。

貶義。

使用類別用於「欺瞞矇騙」的表述上。

例句 我無法認同自欺欺人的駝鳥作風。

自欺欺人往往騙不到人,騙到的是自己。

有些人確實喜歡自欺欺人,用假象來麻醉自己。

老師要我們誠實待人待己,千萬不能自欺欺人。

這件事對錯分明,你卻曲意回護,這不是自欺欺人嗎?沒學過電腦就說沒學過,何必自欺欺人,硬要說學過!事到如今,我們得坦然接受事實,不能繼續自欺欺人下去。

事實就是事實,你就是再怎麼自欺欺人,事實也不會改變!首演失敗,對她打擊很大,滿不在乎的樣子是在自欺欺人罷了。

公司一方面說要增進員工福利,一方面卻又大幅裁員,簡直就是自欺欺人。

辨  識近義掩耳盜鈴、掩目捕雀、掩鼻偷香「掩耳盜鈴」及「自欺欺人」都有瞞騙的意思。

「掩耳盜鈴」用於反諷僅是自欺而已,實際卻無法欺騙他人;「自欺欺人」則是既欺騙自己又欺騙他人。

參考詞語欺人自欺注  音ㄑㄧ。

ㄖㄣˊ。

ㄗˋ。

ㄑㄧ漢語拼音qīrénzìqī 釋  義宋.袁燮〈白髭〉:「欲留少年容,藻飾欺盲俗;欺人實自欺,舉世迷不復。

」《老殘遊記.第一一回》:「其理本來易明,都被宋以後的三教子孫挾了一肚子欺人自欺的心去做經注,把那三教聖人的精義都注歪了。

」 自強不息 參考詞語‧不息自強‧自彊不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ˋ。

ㄑㄧㄤˊ。

ㄅㄨˋ。

ㄒㄧˊ漢語拼音zìqiángbùxí釋  義自己不斷努力向上,永不懈怠。

語出《易經.乾卦.象》。

典故說明《易經》是記載大自然、天文和氣象等的變化,古代帝王作為施政之用,百姓用為占卜事象之典籍,因此常用天體的運行來警示人們。

《易經.乾卦》的象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語指日月星辰等天體的運行,周而復始,從未停止過,君子也必須效法天體的剛健不息,自己奮發圖強,永不停歇。

其中的「不息」特別強調仁人君子們,要學習自然的強健,周而復始地運行,不論遭遇任何事,都能奮發不懈。

後來「自強不息」就被用來指自己不斷努力向上,永不懈怠。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自己不斷努力向上,永不懈怠。

使用類別用在「努力不懈」的表述上。

例句 他雖然生活貧困,卻能自強不息,努力不懈。

一個自強不息的人,總是越挫越勇,不會輕易放棄。

我們要學習老王自強不息的精神,絕對不能自暴自棄。

臺灣人民靠著自強不息的精神,在這個小島上建立起富裕的家園。

工程師們自強不息地向大自然挑戰,終於完成修築這條公路的艱險工程。

雖然我們起步較慢,但只要我們自強不息,努力奮鬥,一定能後來居上。

這位勇者因為不屈服於現實,自強不息地挑戰命運,終於獲得最後的勝利。

辨  識近義夙夜匪懈、孜孜不倦反義自暴自棄、苟且偷安、得過且過 參考詞語不息自強注  音ㄅㄨˋ。

ㄒㄧˊ。

ㄗˋ。

ㄑㄧㄤˊ漢語拼音bùxízìqiáng 釋  義明.無名氏《尋親記.第二四齣》:「讀書以懈惰荒淫為戒,勤勵不息自強。

」自彊不息注  音ㄗˋ。

ㄑㄧㄤˊ。

ㄅㄨˋ。

ㄒㄧˊ漢語拼音zìqiángbùxí 釋  義唐.韓愈〈答侯繼書〉:「懼足下以我退歸,因謂我不復能自彊不息。

」 自相矛盾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ˋ。

ㄒㄧㄤ。

ㄇㄠˊ。

ㄉㄨㄣˋ漢語拼音zìxiāngmáodùn釋  義比喻言語或行事前後無法呼應,互相牴觸。

◎典出《韓非子.難一》。

典故說明矛是攻擊的兵器,而盾是用來防禦兵器攻擊的器具。

在《韓非子.難一》中,舉了一個故事說:有個楚國人在市集上賣矛和盾。

剛開始時先是誇讚他的盾說:「我這面盾非常堅固,任何鋒利的東西都刺不破它。

」過了一會兒,又誇讚他的矛說:「我這隻矛是最鋒利的,沒有什麼東西是它不能刺破的。

」這時,有人緊接著問說:「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那結果會是怎樣呢?」這一問,讓賣矛與盾的人無言以對。

典源又見《韓非子.難勢》。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自相矛盾」,用來比喻言語或行事前後無法呼應,互相牴觸。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言語或行事前後無法呼應,互相牴觸。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矛盾」的表述上。

例句 你的論點根本自相矛盾,如何說服他人?寫論文最怕觀點自相矛盾,無法自圓其說。

戀愛中人心思不定,說話自相矛盾是正常的。

他的個性遇事猶疑不決,說法常前後自相矛盾。

他也許年紀大了,講話常顛三倒四,自相矛盾。

你方才說他是好人,此刻又說他罪該萬死,豈不是自相矛盾?你竟然對自己提出的議案投下反對票,這種行徑簡直是自相矛盾!本來懦弱與勇猛是自相矛盾的,但他的個性竟然兼而有之,真是稀奇。

別以為我的說法自相矛盾,這不過是我從不同角度來觀察事情的結果罷了。

上頭一會答應解決水荒,一會又說這是地方自己的事,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對一個聰明才智高,能幹卻又做盡壞事的人,我們既欲其生,又欲其死,這種心境就是自相矛盾的最佳例證。

自出機杼 參考詞語‧別出機杼‧自成機杼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ˋ。

ㄔㄨ。

ㄐㄧ。

ㄓㄨˋ漢語拼音zìchūjīzhù釋  義比喻詩文的組織、構思,別出心裁,獨創新意。

語出《魏書.卷八二.祖瑩列傳》。

後用「自出機杼」比喻獨創新意、風格。

△「別出心裁」 典故說明「機杼」原指織布機,後世引申為詩文的組織和構思。

根據《魏書.卷八二.祖瑩列傳》記載,祖瑩從小就好學喜歡讀書,而且日夜不休,即使被父母禁止,還是趁著夜晚家人睡著後偷偷地繼續讀書。

他尤其喜愛寫文章,長大後以擅長文學而受到朝廷重用,他常對人說:「文章須自出機杼,成一家風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大意是說:文章的構思、見解,要能獨創新意,就像用不同於別人的織布機,織出不同於別人花紋的布料一樣,有自己的風格,才能不落俗套。

祖瑩說這段話的主要用意,其實是在諷刺那些愛剽竊別人文章的人。

後來「自出機杼」被用來比喻獨創新意、風格。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獨創新意、風格。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別具巧思」的表述上。

例句 他設計的衣服自出機杼,總是能引領起風潮。

他的文章自出機杼,風格特異,讓人愛不釋手。

同樣是扯鈴,到她手上就能自出機杼地玩出新花樣。

直接抄襲別人的成果固然方便,但要能自出機杼,才能不同凡響啊!這個作家的作品自出機杼,很有個人風格,所以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辨  識近義別出心裁、匠心獨運、別具一格、別具匠心、別開生面、獨樹一幟反義老生常談、依樣畫葫蘆、人云亦云、千篇一律、亦步亦趨、如法炮製、拾人牙慧、襲人故智形音辨誤杼,音ㄓㄨˋ。

織布機上用來持理緯線的梭子。

不可寫作「抒」。

「別出心裁」及「自出機杼」都有別有巧思,與眾不同的意思。

「別出心裁」多用於一切獨特的設計與安排;「自出機杼」多用於詩文創作等方面。

別出心裁自出機杼辨似例句○ㄨ為了慶祝老爸的生日,大姊設計了一個~的生日宴會。

ㄨ○這個作家的作品~,很有個人風格,所以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參考詞語別出機杼注  音ㄅㄧㄝˊ。

ㄔㄨ。

ㄐㄧ。

ㄓㄨˋ漢語拼音biéchūjīzhù 釋  義宋.洪邁《容齋詩話.卷四》:「詩文當有所本,若用古人語意,別出機抒(杼),曲而暢之,自足以傳示來世。

」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一一》:「侯雲松號青甫,……嘗畫(松竹圖),壽余六十,較張雪鴻大令別出機杼。

」自成機杼注  音ㄗˋ。

ㄔㄥˊ。

ㄐㄧ。

ㄓㄨˋ漢語拼音zìchéngjīzhù 釋  義宋.劉子翬〈次韻茂園獨速歌〉:「自成機杼誰如君,悲歌乃有可憐色。

」 自食其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ˋ。

ㄕˊ。

ㄑㄧˊ。

ㄌㄧˋ漢語拼音zìshíqílì釋  義憑藉自己的勞力養活自己。

語本《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

典故說明根據《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記載,漢文帝時,賈誼見到人民紛紛棄農從商,擔心將來造成糧食不足的問題,於是向文帝力陳農業是立國的根本,朝廷應當鼓勵人民從事農耕,使每個人都能憑藉自己的力量養活自己,讓那些從事工、商等末技及游蕩不務正業的人從事耕種,這麼一來就會有充足的存糧,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富強安寧,而不至於像現在這樣生活在危懼之中。

漢文帝聽取賈誼的建議,就開闢籍田親自耕種,勸導人民務農。

「自食其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憑藉自己的力量養活自己。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憑藉自己的勞力養活自己。

使用類別用在「自給自足」的表述上。

例句 雖然是身體殘障,但他們自食其力的勞動精神令人欽佩。

為了減輕家裡負擔,他自食其力,半工半讀完成大學學業。

現代女性意識抬頭,越來越多女性自食其力,不再依賴男性。

我們應該訓練殘疾人士學習一技之長,讓他們能夠自食其力。

他一考上大學就不再跟父母親拿錢,憑著家教,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

辨  識近義自給自足反義寄人籬下、仰人鼻息 自作自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ˋ。

ㄗㄨㄛˋ。

ㄗˋ。

ㄕㄡˋ漢語拼音zìzuòzìshòu釋  義自己做錯事,由自己承擔不良後果。

※#語或出敦煌變文《目連緣起》。

△「自作自當」 典故說明「自作自受」就是自己做的事情,由自己來承擔後果。

在《敦煌變文集新書.卷四.目連緣起》中即見此語。

目連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佛經裡曾記載他入地獄營救母親的故事。

目連的母親生前家境富裕,每天殺豬宰羊,餐餐豐盛,又從不行善,對待出家人的態度惡劣。

但是目連卻是個相當有愛心的人,常救困濟貧,行善布施。

有一天,他要遠行去作生意,臨行前勸告母親要多做好事。

但目連一出門,她就恢復原樣,依然故我。

幾天後,聽說目連要回來,才趕緊擺出供桌做樣子。

目連回來後,聽到街坊鄰居講述母親的惡狀,便向母親問個明白。

母親一聽非常生氣的說:「我是你母親,你居然不相信我,反而聽信別人的閒言閒語。

我現在發誓,如果我沒有行善的話,就在七天內死掉下地獄。

」結果,目連的母親真的在七天內去世。

目連非常傷心,替母親守完喪後,就將萬貫家財分送給窮人,投佛出家去了。

目連出家後,潛心修道,終於修成羅漢。

想到父母不知過得如何,便利用法力,看到父親在天堂過著快樂的生活,但母親卻在地獄受苦。

目連看到母親每天遭受地獄的酷刑,非常心痛不捨,趕緊去向佛祖求救。

佛祖說:「你母親生前過度宰殺生靈,又對佛門不敬,罪孽深重,自作自受,怨不得別人。

」目連不斷地向佛祖求請,希望能盡自己的力量救母親脫離苦海。

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最後還是幫助他,使他母親解脫升天。

在佛經裡,佛祖用「自作自受」來表示目連的母親因為生前不做好事,就必須承擔下阿鼻地獄的痛苦。

「自作自受」這句成語就是指自己做錯事,由自己承擔不良後果。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自己做了錯事,由自己承擔不良後果。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自擔後果」的表述上。

例句 害人必害己,終究得自作自受。

眾叛親離,完全是我自作自受,怨不得別人。

這是他自作自受,老天要處罰他,不值得同情!把公司搞成這樣,是我自作自受。

誰叫我引狼入室呢?他這樣驕橫跋扈,小心那天自作自受,報應落在自己頭上!他總是處心積慮地害人,才會落得如此下場,真是自作自受。

平日勸他,他根本不聽,導致今天落魄潦倒,真是自作自受。

這種盜用公款的人,活該受法律制裁,真是自作自受,不值得同情。

本來是個美滿家庭,就因他吃喝嫖賭樣樣來,弄得妻離子散,這不是自作自受嗎? 辨  識近義作法自斃、自食其果、玩火自焚、咎由自取、請君入甕、作繭自縛反義善有善報 自慚形穢 參考詞語‧自覺形穢‧覺我形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ˋ。

ㄘㄢˊ。

ㄒㄧㄥˊ。

ㄏㄨㄟˋ漢語拼音zìcánxínghuì釋  義因容貌儀態不如別人而感覺羞愧。

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

後用「自慚形穢」泛指與人相比自愧不如。

典故說明「自慚形穢」原作「覺我形穢」。

史書上記載,晉代衛玠神采秀美俊逸,在當時是有名的美男子,凡是見過他的人,都以玉人來形容他,所以經常有人爭相目睹他的神采。

在《世說新語.容止》中也記載了這麼一則事件:驃騎將軍王濟是衛玠的舅舅,容貌儀態雖然也長得俊美爽朗,但是和外甥衛玠相較之下就相形見絀,所以王濟經常不由的感嘆說:「珠玉在側,覺我形穢!」「自慚形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本指容貌儀態不如人而覺羞愧,後來泛指與人相比自愧不如。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泛指與人相比自愧不如。

使用類別用在「羞恥慚愧」的表述上。

例句 是我覺得自慚形穢,不敢邀你到我家來。

他那麼出色,我和他相比,真是自慚形穢。

妳不必自慚形穢,那些人也沒真正高明到哪裡去。

她就像顆璀璨的鑽石般,出色到令旁人會覺得自慚形穢。

在這種場合裡,他只好自慚形穢地躲在角落裡,哪還敢吭氣?看到女主人那般架勢,令滿室風生,不由得產生了自慚形穢的念頭。

整屋子的人都衣著光鮮,回頭看到自己這一身,不自覺地自慚形穢起來。

辨  識近義妄自菲薄、自愧弗如、相形見絀反義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自命不凡、自高自大、顧盼自雄、孤芳自賞 參考詞語自覺形穢注  音ㄗˋ。

ㄐㄩㄝˊ。

ㄒㄧㄥˊ。

ㄏㄨㄟˋ漢語拼音zìjuéxínghuì 釋  義《儒林外史.第三○回》:「小弟因多了幾歲年紀,在他面前自覺形穢,所以不敢痴心想著相與他。

」覺我形穢注  音ㄐㄩㄝˊ。

ㄨㄛˇ。

ㄒㄧㄥˊ。

ㄏㄨㄟˋ漢語拼音juéwǒxínghuì 釋  義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驃騎王武子是衛玠之舅,俊爽有風姿,見玠輒歎曰:『珠玉在側,覺我形穢!』」宋.劉克莊〈顏權縣福清詩卷跋〉:「卷中人皆是邦之勝士,中朝之名流,而竹溪、東澗二賢,余執友也。

翰墨精妙,覺我形穢。

」 自以為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ˋ。

ㄧˇ。

ㄨㄟˊ。

ㄕˋ漢語拼音zìyǐwéishì釋  義自認觀點與做法正確,不肯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

#語出《孟子.盡心下》。

△「同流合汙」 典故說明「自以為是」即自認為是,指自我主觀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不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

在《孟子.盡心下》中,萬章問孟子,為什麼被大家公認是忠厚老實的人,孔子認為是傷害道德的賊呢?孟子回答說:「這種人你舉不出他哪裡不對,即使覺得他可惡,卻無從攻擊起。

隨世浮沉,平時看起來忠厚老實、行為廉潔,大家都喜歡他,但在他的主觀意識中認為自己都是對的。

這樣的人看似有德,本質上卻是無德,所以說是傷害道德的賊。

」後來「自以為是」演變為成語,就用來指自認觀點與做法正確,不肯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自認觀點與做法皆正確,不肯虛心接受別人意見。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固執自信」的表述上。

例句 你要多聽取別人的意見,不要自以為是。

他倚老賣老,自以為是,看不起後生晚輩。

小明一直自以為是,覺得任何人都比不上他。

你這樣狂妄自大,自以為是,絕對不能解決問題。

如果我們過於主觀,自以為是,就不可能將事情做好。

一個人如果自以為是,不虛心領教,學問再好也沒用。

一個人要多聽多看,多參考別人的建議,才不會自以為是。

他遇到問題從不請教別人,只會自以為是地去處理,結果常常越弄越糟。

辨  識近義剛愎自用、自以為然、自矜自是、我行我素、師心自用反義虛懷若谷 自怨自艾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ˋ。

ㄩㄢˋ。

ㄗˋ。

ㄧˋ漢語拼音zìyuànzìyì釋  義悔恨自己犯下的錯誤而加以改正。

語出《孟子.萬章上》。

後用「自怨自艾」形容消極地埋怨自責。

典故說明孟子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後人尊稱為「亞聖」。

相傳由他與門人所著《孟子》一書,專門闡述仁義道德的重要,對我國後世的思想影響很大。

在〈萬章〉中,孟子強調古代的君王傳賢不傳子,故有堯禪讓位給舜,舜禪讓位給禹的事蹟。

後世的王位傳承雖然改為父死子繼,但是如果不能順應天命,施行仁政,仍然無法長久保有天下。

孟子舉商王太甲為例,太甲是太丁之子,成湯之孫,即位後便荒淫無度,因此被宰相伊尹放逐三年,直到他悔過修德,按照仁義做事,伊尹才將他迎接回來。

後來原文中的「自怨自艾」成為一句成語,從原義轉用來形容人消極的埋怨自責。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消極的埋怨自責。

使用類別用在「渙散消沈」的表述上。

例句 知錯能改就好,用不著老是自怨自艾。

自從失戀後,他終日愁眉不展,自怨自艾。

錯誤已經造成,你再怎樣自怨自艾,也無補於事。

他這種自怨自艾的心理是一般剛犯錯的人都會有的。

本是一番善意卻惹上這種麻煩,她禁不住自怨自艾起來。

遭遇困難我向來勇敢面對,我不願耽溺於失敗的自怨自艾。

自從生意失敗後,他每天就在家裡自怨自艾,懊悔當初沒能把握機會。

以前婦女遇人不淑只好自怨自艾,但現在講究男女平等,有理就要力爭。

現在既然發生了問題,且讓我們設法解決,一味自怨自艾是無濟於事的。

辨  識近義自嗟自嘆反義自鳴得意 再接再厲 參考詞語‧再接再礪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ㄞˋ。

ㄐㄧㄝ。

ㄗㄞˋ。

ㄌㄧˋ漢語拼音zàijiēzàilì釋  義「再接再厲」之「厲」,典源作「礪」,音義同。

本謂公雞相鬥,再次交戰前都要先把嘴磨利。

比喻勇往直前,不因挫折而懈怠。

語本唐.韓愈等〈鬥雞聯句〉。

△「再接再捷」 典故說明「再接再厲」原作「再接再礪」。

聯句是舊時作詩方式之一,由兩人或多人輪流各作一句詩,相聯成篇,多用於上層飲宴或朋友間的酬答,是文人雅士的風雅之舉。

相傳起於漢武帝與群臣所賦的〈柏梁臺〉詩。

這首〈鬥雞聯句〉是由韓愈和孟郊合力完成,描述兩隻雞相鬥時的情景。

其中「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兩句,是說當雞鬥到筋疲力竭時,朝牠噴一點水就會清醒過來,再度接戰前都會再次將嘴磨利,然後奮戰不已。

「再接再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勇往直前,不因挫折而懈怠。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勇往直前,不因挫折而懈怠。

使用類別用在「努力不懈」的表述上。

例句 我們絕不怕失敗,再接再厲,越挫越勇。

我們將再接再厲,製作更精采的節目,答謝大家。

我軍攻下這個據點,立刻再接再厲,向下一個目標挺進。

前途固然多艱,但我們要再接再厲,去爭取更大的勝利。

產品一打入國內市場後,他們就再接再厲,向海外進軍。

希望他得獎後不要驕傲自滿,再接再厲,創造更好的成績。

在大雨中,他們清除了附近的落石,決心再接再厲,把整條路修復。

辨  識近義勇往直前、堅持不懈、奮起直追反義一蹶不振、打退堂鼓、灰心喪氣、裹足不前形音辨誤厲,音ㄌ|ˋ,同「礪」,磨利。

不可寫作「勵」。

參考詞語再接再礪注  音ㄗㄞˋ。

ㄐㄧㄝ。

ㄗㄞˋ。

ㄌㄧˋ漢語拼音zàijiēzàilì 釋  義唐.韓愈等〈鬥雞聯句〉:「事爪深難解,嗔睛時未怠。

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

」 孜孜不倦 參考詞語‧孜孜不怠‧孳孳不倦‧殷殷不倦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

ㄗ。

ㄅㄨˋ。

ㄐㄩㄢˋ。

(變)。

ㄗ。

ㄗ。

ㄅㄨˊ。

ㄐㄩㄢˋ漢語拼音zīzībùjuàn(變)zīzībújuàn釋  義孜孜,勤勉不懈。

「孜孜不倦」指勤勉而不知疲倦。

◎語本《書經.益稷》。

△「亹亹不倦」 典故說明《書經》,或稱《尚書》,相傳由孔子所編定,上記堯舜及夏商周三代,下至秦穆公時代的典謨訓誥。

〈益稷〉篇記述大禹治水的事蹟。

舜聽了臣子皋陶的謀議,於是也要禹說一些美言。

禹跪拜行禮說:「我沒有什麼好說的,我只是每天勤勉不懈地工作。

」皋陶說:「這是怎麼說?」禹回答說:「浩浩蕩蕩的洪水包圍了高山,淹沒了丘陵,人民被困在洪水裡。

我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輦,順著山間荒涼的小徑砍樹作成路標。

和益一起送上生鮮的魚鱉鳥獸給人民。

我疏通九大河川,讓洪水順利流入四海;挖通溝渠,引導水流入河川。

和稷一起教人民播種穀物,並分送生鮮的食物給人民,使人民交易物資,互通有無。

於是每個人民都安定下來,天下也太平了。

」皋陶聽了就說:「唷!你說的好,我會向你學習,照著做。

」在原文中,「孜孜」是勤勉不懈的意思,「不懈」就含有「不倦」的意味,所以「孜孜不倦」這一完整詞形,到《三國志.卷四一.蜀書.霍王向張楊費傳.向朗》中首次出現。

另外《書經.君陳》內容記載周公死後,周成王周公子君陳去治理王城東郊的成周,勉勵他遵循周公教化人民的方法,勤勉不怠,不可貪圖逸樂而荒廢政事,原文中也有「惟日孜孜」的文字。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勤勉而不知疲倦。

使用類別用在「勤奮苦幹」的表述上。

例句 他夙夜匪懈,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使人欽佩。

學習任何知識都要有持之以恆、孜孜不倦的精神。

他孜孜不倦的用心學習,終於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他在兒童文學領域中,孜孜不倦,發表了不少作品。

老教授這種孜孜不倦的精神,值得青少年好好的學習。

他今天有此輝煌成就,是長年孜孜不倦,辛勤努力的結果。

陳老師春風化雨四十年,孜孜不倦的教學態度,足為教師的表率。

從進公司後,她就孜孜不倦地向前輩學習,現在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幹部了。

誰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力量在支撐這位老人家,孜孜不倦地為辦學校奔波了幾十年。

辨  識近義手不釋卷、焚膏繼晷、夙夜匪懈、自強不息反義一暴十寒、無所用心、飽食終日 參考詞語孜孜不怠注  音ㄗ。

ㄗ。

ㄅㄨˋ。

ㄉㄞˋ。

(變)。

ㄗ。

ㄗ。

ㄅㄨˊ。

ㄉㄞˋ漢語拼音zīzībùdài(變)zīzībúdài 釋  義《漢書.卷七一》:「今聖漢受命而王,繼體承業二百餘年,孜孜不怠,政令清矣。

」唐.劉肅《大唐新語.卷七》:「(婁師德)前後四十餘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而樸忠沉厚,心無適莫。

」孳孳不倦注  音ㄗ。

ㄗ。

ㄅㄨˋ。

ㄐㄩㄢˋ。

(變)。

ㄗ。

ㄗ。

ㄅㄨˊ。

ㄐㄩㄢˋ漢語拼音zīzībùjuàn(變)zīzībújuàn 釋  義《東觀漢記.卷一九》:「魯丕,字叔陵,性沈深好學,孳孳不倦。

」《後漢書.卷二五》:「丕字叔陵,性沈深好學,孳孳不倦,遂杜絕交游,不荅候問之禮。

」殷殷不倦注  音ㄧㄣ。

ㄧㄣ。

ㄅㄨˋ。

ㄐㄩㄢˋ。

(變)。

ㄧㄣ。

ㄧㄣ。

ㄅㄨˊ。

ㄐㄩㄢˋ漢語拼音yīnyīnbùjuàn(變)yīnyīnbújuàn 釋  義清.薛福成〈代李伯相復沈太史書〉:「因執事眷念時務,殷殷不倦,略抒鄙懷,以相質證,未識以為然否?」 走馬看花 參考詞語‧看花走馬‧走馬觀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ㄡˇ。

ㄇㄚˇ。

ㄎㄢˋ。

ㄏㄨㄚ漢語拼音zǒumǎkànhuā釋  義(一)騎馬快走以觀賞花景,形容抱負實現或遊賞時得意愉快的心情。

語本唐.孟郊〈登科後〉詩。

△「走馬探花」、「春風得意」(二)比喻粗略、匆促地觀看,不能仔細深入了解事物。

※語或出清.吳喬《圍爐詩話》卷三。

△「走馬看錦」、「浮光掠影」 典故說明 唐朝詩人孟郊參加科舉考試,曾經兩次落第不中,後來終於在四十六歲時高中進士。

放榜之時正值春天,這時首都長安花團錦簇,人人都上街欣賞怡人的景致。

孟郊也騎著快馬、迎著春風,得意地四處遊覽,一天就看遍了長安的花景。

中第加上春天的到來,使得孟郊在按捺不住內心喜悅之下,著手寫了這首絕句,記錄自己的心情。

詩裡說到自己一掃過去的鬱結心情,如今志得意滿,真是自由暢快、無拘無束。

後來「走馬看花」這個成語就從孟郊的這首詩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抱負實現或遊賞時得意愉快的心情。

清朝人吳喬寫了一本名為《圍爐詩話》的書,闡述自己對歷代詩作的看法。

他認為:唐詩情意深遠、詞語委婉,所以會有即使品味許久,也無法了解其真正義含的情況;如果只是像走馬看花那樣看過,就跟沒讀一樣。

「走馬看花」這個成語也可能直接摘自此書,用於比喻粗略、匆促地觀看,不能仔細深入了解事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粗略、匆促地觀看,不能仔細深入。

使用類別用在「敷衍隨便」的表述上。

例句 讀書如走馬看花,結果當然是了無心得。

走馬看花,稍縱即逝;霧裡看花,模糊不清。

想要了解得很仔細,走馬看花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我雖去過歐洲幾次,但都只是走馬看花,未作深入了解。

這本書內容博大精深,隨便走馬看花是無法窺其堂奧的。

因為行程緊湊,我參觀每座博物館都僅止於走馬看花而已。

官員訪視地方,若如走馬看花般虛應故事,豈能深入了解?隨著旅行團出遊,每個景點都只能走馬看花,無從仔細欣賞。

研究古蹟不比遊山玩水,走馬看花所得的浮光掠影恐怕無濟於事。

展覽會場非常大,我走馬看花地逛了一下,就已花掉一個上午的時間。

辨  識近義浮光掠影、蜻蜓點水反義觀察入微「走馬看花」及「浮光掠影」都有觀察粗略,不仔細深入的意思。

「走馬看花」側重於因匆忙以致印象難以深刻;「浮光掠影」則側重於態度輕忽,以致見解膚淺。

走馬看花浮光掠影辨似例句○ㄨ因為行程緊湊,我參觀每座博物館都僅止於~而已。

ㄨ○議論必須確有根據,若只是~,人云亦云,有何價值? 參考詞語看花走馬注  音ㄎㄢˋ。

ㄏㄨㄚ。

ㄗㄡˇ。

ㄇㄚˇ漢語拼音kànhuāzǒumǎ 釋  義宋.楊萬里〈送孫檢正德操龍圖出知鎮江〉:「看花走馬紹興間,彼此春風各少年。

」宋.蘇軾〈秦少游夢發殯而葬之者云是劉發之柩是歲發首薦秦以詩賀之劉涇亦作因次其韻〉:「看花走馬到東野,餘子紛紛何足數!」走馬觀花注  音ㄗㄡˇ。

ㄇㄚˇ。

ㄍㄨㄢ。

ㄏㄨㄚ漢語拼音zǒumǎguānhuā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至於列公聽這評書,也不過逢場作戲。

看這部書,也不過走馬觀花。

」 走投無路 參考詞語‧走投沒路‧走頭沒路‧走頭無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ㄡˇ。

ㄊㄡˊ。

ㄨˊ。

ㄌㄨˋ漢語拼音zǒutóuwúlù釋  義無路可走。

形容處境窘困。

※語或出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三折。

典故說明「走投無路」的「走投」是「走而投向」的意思。

宋代范成大有一首〈初發桂林有出嶺之喜但病餘便覺登頓至靈川疲甚自歎羸軀乃無一可偶陸融州有使來書此寄之〉詩,中間有兩句:「走投破驛宿,強飯不下咽。

」就是說一路奔波,投宿在破驛站,勉強想吃點東西,卻嚥不下去。

所以「走投無路」的意思就是不知走向何處、投向何方,眼前無路可走了,用來比喻一個人陷入困境。

元代時,楊顯之所寫的戲曲《瀟湘雨》第三折中,就用了「走投無路」來表示主角的困境。

內容描述女主角張翠鸞被押解,經過沙門島,碰到一場大雨,又冷又溼,不但雙腳陷在泥濘中,舉步維艱,又閃了腰,真是不知該如何是好,因此覺得這沙門島簡直是人間煉獄。

「走投無路」這句成語就是用來形容人無路可走,處境窘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處境窘困。

使用類別用在「陷入困境」的表述上。

例句 他因經商失敗,被債主逼得走投無路。

我實在是被逼得走投無路,才出此下策。

他的公司解散後,生計並無著落,簡直是走投無路。

他必定是走投無路了,才會委屈自己向我開口求援。

在警方設下天羅地網後,流竄的歹徒顯然已走投無路了。

正當我走投無路之際,蒙你雪中送炭,此情此恩永難忘懷。

誰願意在你走投無路時伸出援手,那人就是你真正的朋友。

那一年夏天,正當我走投無路的時候,巧遇一位同鄉長輩,真如久旱逢甘霖。

辨  識近義山窮水盡、日暮途窮、窮途末路反義柳暗花明、絕處逢生、鵬程萬里、狡兔三窟 參考詞語走投沒路注  音ㄗㄡˇ。

ㄊㄡˊ。

ㄇㄟˊ。

ㄌㄨˋ漢語拼音zǒutóuméilù 釋  義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你如今走投沒路,我和你去李家叔叔討口飯兒吃咱。

」《水滸傳.第六○回》:「又見雙鞭將呼延灼,金鎗手徐寧,也領一彪軍馬,搖旗納喊,從山西邊殺出來,嚇得盧俊義走投沒路。

」走頭沒路注  音ㄗㄡˇ。

ㄊㄡˊ。

ㄇㄟˊ。

ㄌㄨˋ漢語拼音zǒutóuméilù 釋  義《喻世明言.卷一八》:「一等倭賊戰酣之際,埋伏都起,火器一齊發作,殺得他走頭沒路,大敗虧輸。

」走頭無路注  音ㄗㄡˇ。

ㄊㄡˊ。

ㄨˊ。

ㄌㄨˋ漢語拼音zǒutóuwúlù 釋  義《水滸傳.第五六回》:「徐寧妻子並兩個婭嬛如熱鏊子上螞蟻,走頭無路,不茶不飯,慌做一團。

」《官場現形記.第一六回》:「想到這裡,心上一似滾油煎的,直往上沖,急的搔頭抓耳,走頭無路。

」 作壁上觀 參考詞語‧從壁上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ㄨㄛˋ。

ㄅㄧˋ。

ㄕㄤˋ。

ㄍㄨㄢ漢語拼音zuòbìshàngguān釋  義「作壁上觀」之「作」,典源作「從」。

站在壁壘上旁觀雙方交戰。

語本《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後用「作壁上觀」比喻坐觀成敗,不幫助任何一方。

典故說明「作壁上觀」原作「從壁上觀」。

秦朝皇帝專制獨裁,統治殘暴,為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與痛苦,因此到了秦朝末年,秦二世在位時,六國的遺民紛紛起兵抗暴,自立為王。

有一次秦國將領章邯率兵攻打趙王歇,趙軍大敗,趙王和大將們都逃到了鉅鹿。

章邯則繼續派王離、涉閒包圍鉅鹿,緊追不捨。

楚國和其他的諸侯國也都紛紛出兵援救趙國。

此時楚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范增和其他各路將領都隸屬於宋義,號稱「卿子冠軍」。

但宋義和項羽在作戰的策略上卻有著很大的歧見,宋義認為先觀望秦、趙二國的相鬥,再視結果決定作戰的方式;項羽則認為秦國如果攻占了趙國,勢力會更加強大,屆時再出兵可能就會吃敗仗。

項羽因此誅殺了卿子冠軍,這在楚國造成了很大的震撼,項羽也因此聲名遠揚於諸侯。

接著項羽派了大軍渡過漳河,援救鉅鹿。

此時楚軍的強大居於諸侯之首,前來援救的各諸侯國,雖然也攻下了十多個營壘,但並未繼續出兵發動強烈的攻勢。

項羽率領楚軍一路殺進秦軍陣營,秦兵死傷慘重,而各諸侯國的將領們卻都只站在自己的營壘上,冷眼旁觀著秦、楚之間的交戰,沒有採取任何的行動。

項羽在打敗秦軍後,召見各諸侯國的將領,他們折服於項羽的威猛,在進入營門時,都跪著行走,不敢抬頭仰視。

自此,項羽就真正成了諸侯的上將軍,各路諸侯也都臣服於他。

後來「作壁上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坐觀成敗,不幫助任何一方。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坐觀成敗,不幫助任何一方。

使用類別用在「置身事外」的表述上。

例句 觀棋局宜作壁上觀,不宜動口和動手。

對於你們的爭論,我們都插不上嘴,只能作壁上觀。

你別怪鄰居作壁上觀,實在是因為清官難斷家務事啊!眼前同學有難亟待相助,大家作壁上觀的態度實不可取。

人心不古了!看到流氓欺負弱小,圍觀路人都只作壁上觀。

他確實有困難,身為他的朋友,能忍作壁上觀而不理會嗎?哪知她這話一出口,引來原只作壁上觀的幾個婦人也七嘴八舌地說起來。

對於這股簽賭歪風,如果政府還續作壁上觀的話,必然會造成積重難返的後果。

辨  識近義袖手旁觀、隔岸觀火、坐觀成敗、冷眼旁觀、隔山觀虎鬥反義打抱不平、拔刀相助、挺身而出、排難解紛、搖旗吶喊 參考詞語從壁上觀注  音ㄘㄨㄥˊ。

ㄅㄧˋ。

ㄕㄤˋ。

ㄍㄨㄢ漢語拼音cóngbìshàngguān 釋  義《史記.卷七》:「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

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清.查慎行〈題毘陵徐思肖詩卷後.詩四首之四〉:「狎主齊盟事不難,並驅應許八蹄攢。

老夫合退三舍避,憑軾試從壁上觀。

」 作法自斃 參考詞語‧作法自弊‧為法自弊‧為法自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ㄨㄛˋ。

ㄈㄚˇ。

ㄗˋ。

ㄅㄧˋ漢語拼音zuòfǎzìbì釋  義「作法自斃」之「斃」,典源作「敝」。

「敝」,義同「斃」。

自己訂立的法規,反而使自己受害。

比喻自作自受。

語本《史記.卷六八.商君列傳》。

△「作繭自縛」 典故說明「作法自斃」原作「為法之敝」。

據《史記.卷六八.商君列傳》載,戰國時期秦孝公任用商鞅治理國政,並接受變法主張,實施一連串改革,使得秦國逐漸走向富強,進而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由於商鞅執法非常嚴苛,得罪許多王親貴戚。

孝公死後,惠公即位。

惠公原本就對變法持反對意見,再加上公子虔等人對商鞅懷恨在心,密告他有謀反意圖,於是派遣官吏全力捉拿他到案。

商鞅潛逃到函谷關時,想要到旅舍投宿,旅舍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鞅,說:「這是商鞅制定的法令,讓身分不明的人留宿旅舍,被查到了會遭到牽連而受罰。

」拒絕讓他留宿。

商鞅嘆氣說:「唉!自己訂立的法規,竟然把自己害到這種地步!」後來「作法自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自作自受。

出現「作法自斃」的書證如:《聊齋志異.卷四.余德》:「余笑起,飛一巨觥;酒方引滿,蝶亦颺去。

頃之,鼓又作,兩蝶飛集余冠。

余笑云:『作法自斃矣。

』亦引二觥。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自作自受。

使用類別用在「自取其禍」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件事他是作法自斃,怨天尤人有何用?身為官員如果貪贓枉法,終有一天會作法自斃。

商鞅雖然是作法自斃,但不也表示他的大公無私嗎?你這種作法是在自掘墳墓,小心像商鞅一樣作法自斃。

那些掩耳盜鈴,貪贓枉法的官員,遲早會作法自斃的。

他誣賴了那麼多人,當然受到朋友的排斥,真是作法自斃。

他以為耍小聰明可以矇騙過去,結果作法自斃,被逮個正著。

辨  識近義自作自受、作繭自縛、玩火自焚、咎由自取、請君入甕「作法自斃」及「作繭自縛」都有做了某事,反使自己不利的意思。

「作法自斃」語義較重,指受害或滅亡;「作繭自縛」語義較輕,指陷入困境。

作法自斃作繭自縛辨似例句○ㄨ你這種作法是在自掘墳墓,小心像商鞅一樣~。

ㄨ○感情的事最易讓人~,難以解脫。

參考詞語作法自弊注  音ㄗㄨㄛˋ。

ㄈㄚˇ。

ㄗˋ。

ㄅㄧˋ漢語拼音zuòfǎzìbì 釋  義宋.莊綽《雞肋編.卷中》:「章誼宜叜侍郎,有田在明州。

紹興二年出租,預買絹三匹,三年增九匹,歎其賦重。

從兄彥武在傍曰:『此作法自弊之過也。

』」為法自弊注  音ㄨㄟˊ。

ㄈㄚˇ。

ㄗˋ。

ㄅㄧˋ漢語拼音wéifǎzìbì 釋  義《資治通鑑.卷一一六》:「毅夜投牛牧佛寺。

初,桓蔚之敗也,走投牛牧寺僧昌,昌保藏之,毅殺昌。

至是,寺僧拒之曰:『昔亡師容桓蔚,為劉衛軍所殺,今實不敢容異人。

』毅歎曰:『為法自弊,一至於此!』遂縊而死。

」為法自斃注  音ㄨㄟˊ。

ㄈㄚˇ。

ㄗˋ。

ㄅㄧˋ漢語拼音wéifǎzìbì 釋  義《太平廣記.卷一二一》:「上欲造匭,……咺應制為之……。

無何有人投匭言咺。

云:『……(咺)為敬業作刀輪以衝陣,殺傷官軍甚眾。

』推問具承,誅之。

為法自斃,乃至於此。

」 坐立不安 參考詞語‧坐臥不安‧坐臥不寧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ㄨㄛˋ。

ㄌㄧˋ。

ㄅㄨˋ。

ㄢ漢語拼音zuòlìbùān釋  義形容焦急、煩躁,心神不寧的樣子。

※語或本《周書.卷四七.藝術列傳.姚僧垣》。

△「忐忑不安」 典故說明「坐立不安」指是一個人情緒不安,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這個成語可能出自於北周姚僧垣的故事。

姚僧垣精通醫術。

大將軍、襄樂公賀蘭隆原先就有氣喘的疾病,加上身體水腫,導致呼吸急促,以致焦急、煩躁,心神不寧,坐臥不安。

有人勸他服用決命大散,可是他的家人猶豫不決,於是去請教僧垣。

僧垣不贊成服用決命大散,並直言如果想自行服用,就不要來問。

說完就想棄之而去。

但是在賀蘭隆的兒子再三懇求,僧垣開了處方,賀蘭隆服用兩劑,病就全好了。

後來「坐立不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焦急、煩躁,心神不寧的樣子。

出現「坐立不安」的書證如《三國演義》第二六回:「(關)公退,尋思去計,坐立不安。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焦急、煩躁,心神不寧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惶惶不安」的表述上。

例句 在等待考試錄取通知的日子裡,他成天坐立不安。

聽說家裡發生事故,他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坐立不安。

登山者的家屬在等候救難隊的搜救消息時,顯得坐立不安。

明天就要放榜了,看他坐立不安的樣子,大家都勸他不要太著急。

知道公司可能被查封,每個員工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坐立不安。

母親應該在家的,為何電話沒人接?不祥的預感,讓他頓時坐立不安起來。

當醫生正在為這個女孩進行手術時,她的父母在手術室外不停地走來走去,顯得坐立不安。

辨  識近義芒刺在背、七上八下、心神不定、忐忑不安、惴惴不安、寢食難安、如坐針氈反義心安理得、安之若素、處之泰然「坐立不安」及「忐忑不安」都是用來形容不安寧的樣子。

「坐立不安」側重於形容行為的表現;「忐忑不安」側重於形容內心的感覺。

坐立不安忐忑不安辨似例句○ㄨ當醫生正在為這個女孩進行手術時,她的父母在手術室外不停地走來走去,顯得~。

ㄨ○考期將近,每個考生的心情都~。

參考詞語坐臥不安注  音ㄗㄨㄛˋ。

ㄨㄛˋ。

ㄅㄨˋ。

ㄢ漢語拼音zuòwòbùān 釋  義《周書.卷四七》:「大將軍、襄樂公賀蘭隆先有氣疾,加以水腫,喘息奔急,坐臥不安。

」《水滸傳.第四二回》:「小可兄弟,只為父親這一事,懸腸掛肚,坐臥不安。

」坐臥不寧注  音ㄗㄨㄛˋ。

ㄨㄛˋ。

ㄅㄨˋ。

ㄋㄧㄥˊ漢語拼音zuòwòbùníng 釋  義《紅樓夢.第一四回》:「各事冗雜,亦難盡述。

因此,忙的鳳姐茶飯無心,坐臥不寧。

」 坐懷不亂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ㄨㄛˋ。

ㄏㄨㄞˊ。

ㄅㄨˋ。

ㄌㄨㄢˋ。

(變)。

ㄗㄨㄛˋ。

ㄏㄨㄞˊ。

ㄅㄨˊ。

ㄌㄨㄢˋ漢語拼音zuòhuáibùluàn(變)zuòhuáibúluàn釋  義春秋時魯國柳下惠夜宿城門,遇一來不及進城回家的女子,柳下惠恐女子受凍,使其坐己懷中,以衣裹之,而整夜無不規矩的舉動。

#典出《詩經.小雅.巷伯》漢.毛亨傳。

後用「坐懷不亂」形容男子行事端正,雖與女子同處而不淫亂。

典故說明「坐懷不亂」這個成語出自《詩經.小雅.巷伯》漢.毛亨傳,內容是講:魯國有一男子獨住一屋,有一天夜裡暴風雨大作,鄰居寡婦的房舍被風雨打壞了,便前往這男子的住處想借住一晚,但是被這男子毅然拒絕的故事。

故事裡,寡婦舉春秋時魯國柳下惠為例:當年柳下惠夜宿城門,遇到一個來不及進城回家的女子,柳下惠怕那女子受凍,讓那女子坐在自己懷中,以身體為她取暖而過了一夜,全國沒有人說他淫亂。

希望魯男子可以答應讓他借住一宿,但最後仍被拒絕。

後來柳下惠的這則故事被濃縮成「坐懷不亂」,用來形容男子行事端正,雖與女子同處而不淫亂。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男子行事端正,雖與女子同處而不淫亂。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正直不淫」的表述上。

例句 他一向懼內,因此,儘管美色當前,也只能裝做坐懷不亂。

老王是個標準丈夫,即使面對許多美女,他仍舊可以坐懷不亂。

雖有許多美女投懷送抱,他仍不為所動,真是個坐懷不亂的君子。

他雖然接觸了許多美女,卻沒有出軌過,真是個坐懷不亂,定力十足的好老公。

現在社會的誘惑那麼多,不禁令人懷疑,如果柳下惠活在今日,是否還能坐懷不亂? 辨  識反義尋花問柳 作繭自縛 參考詞語‧作繭自纏裹‧吐絲自縛‧如繭自纏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ㄨㄛˋ。

ㄐㄧㄢˇ。

ㄗˋ。

ㄈㄨˊ漢語拼音zuòjiǎnzìfú釋  義蠶吐絲結繭,將自己包裹於內。

語本《景德傳燈錄.卷二九.誌公和尚.十四科頌.善惡不二》。

後用「作繭自縛」比喻人做某事,反而使自己陷入困境。

△「作法自斃」 典故說明蠶吐絲成繭,把自己給裹起來。

這本是養蠶時常見的景象,有心人將它用來比喻人做了某事,反將自己困於其中。

南朝梁誌公和尚〈十四科頌.善惡不二頌〉,頌中有:「聲聞執法坐禪,如蠶吐絲自縛」兩句。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佛的境界不必外求,它就在我們本來的身心中。

一般人不了解,一直向外去追求,於是以為坐禪可以成佛,卻不知那就像吐絲為繭,反而牢牢地把自己給困住了。

所以頌中接下去說:「法性本來圓明,病愈何須執藥。

」法性就是佛性,我們的佛性本來就存在的,不必靠外在修練的,就像沒生病的人何必吃藥呢?在另外一篇〈事理不二頌〉中,誌公和尚也說:「一切無非佛事,何須攝念坐禪?」意思也是一樣。

在〈菩提煩惱不二頌〉中更明白地說:「大道祇在目前,迷倒愚人不了。

」佛就在眼前,迷糊的人們不了解,用盡心機往外去尋找,那倒真像是蠶吐絲為繭,把自己越綑越緊,離佛的境界也就越來越遠了。

後來「作繭自縛」這句成語或即從這裡演變出來。

出現「作繭自縛」這句成語的文獻如:《浮生六記.卷六.養生記逍》:「又讀〈逍遙遊〉,而悟養生之要,惟在閒放不拘,怡適自得而已。

始悔前此之一段痴情,得勿作繭自縛矣乎!」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做某事,反而使自己陷入困境。

使用類別用在「自取其禍」的表述上。

例句 如今我就像作繭自縛,深陷困境中了。

這些都是小事,別再作繭自縛想不開了。

感情的事最易讓人作繭自縛,難以解脫。

他這種畫地自限的作法,不就等於作繭自縛嗎?凡事寬容些,堅持己見,難免作繭自縛,徒增困擾。

這件麻煩事是他自找的,如今作繭自縛,怪不得別人。

像他自我意識這麼強的人,很容易作繭自縛,自尋煩惱。

做事情之前得考慮清楚,可別越理越亂,最後陷入作繭自縛的困境。

辨  識近義作法自斃、自作自受、自食其果、玩火自焚、咎由自取「作法自斃」及「作繭自縛」都有做了某事,反使自己不利的意思。

「作法自斃」語義較重,指受害或滅亡;「作繭自縛」語義較輕,指陷入困境。

作法自斃作繭自縛辨似例句○ㄨ你這種作法是在自掘墳墓,小心像商鞅一樣~。

ㄨ○感情的事最易讓人~,難以解脫。

參考詞語作繭自纏裹注  音ㄗㄨㄛˋ。

ㄐㄧㄢˇ。

ㄗˋ。

ㄔㄢˊ。

ㄍㄨㄛˇ漢語拼音zuòjiǎnzìchánguǒ 釋  義宋.陸游〈書歎〉:「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

」吐絲自縛注  音ㄊㄨˇ。

ㄙ。

ㄗˋ。

ㄈㄨˊ漢語拼音tǔsīzìfú 釋  義《景德傳燈錄.卷二九》:「聲聞執法坐禪,如蠶吐絲自縛。

」如繭自纏注  音ㄖㄨˊ。

ㄐㄧㄢˇ。

ㄗˋ。

ㄔㄢˊ漢語拼音rújiǎnzìchán 釋  義《聊齋志異.卷五》:「緣瞻麗容,忽生愛慕,如繭自纏,遂有今日。

」 坐井觀天 參考詞語‧坐井窺‧坐井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ㄨㄛˋ。

ㄐㄧㄥˇ。

ㄍㄨㄢ。

ㄊㄧㄢ漢語拼音zuòjǐngguāntiān釋  義坐在井底仰望天空。

比喻人眼界狹小,見識不廣。

語出唐.韓愈〈原道〉。

典故說明唐代文學家韓愈曾經寫了一篇〈原道〉的文章,來說明儒家道的原義,藉此來駁斥老子崇尚虛無的道。

他在文章中首先就「仁、義、道、德」的內涵下個定義:仁就是博愛的精神;義就是對的行為;循一定原則去做就是道;充實於內心,不假外求的本性就是德。

仁和義的標準是不變的,道和德的解說則會因角度不同而有所差異。

就如老子也講道德,但他所說的道德是拋棄仁和義的,這只是種個人的說法,不能像儒家的道德,能成為天下的公論。

至於老子會對仁義有所輕視,倒也不是老子故意要去毀謗,那是因為老子像坐在井底,所看到的天自然就小了。

後來就從這裡演變成「坐井觀天」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眼界狹小,見識不廣。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眼界狹小,見識不廣。

使用類別用在「見識淺陋」的表述上。

例句 這是坐井觀天的看法,不值得重視。

看事情要宏觀,坐井觀天是不行的。

我這點見解純粹是坐井觀天,不足掛齒。

我從小就住在鄉下,坐井觀天,沒啥見識。

這種坐井觀天的看法,純粹是書讀得太少的緣故。

我所以常去旅遊,就是要增廣見聞,避免坐井觀天。

現代人就是要放眼世界,怎能閉關自守,坐井觀天?透過網路看世界,讓我們不再坐井觀天,自以為是。

辨  識近義井蛙之見、以管窺天、以蠡測海、管中窺豹、管窺蠡測、牖中窺日、甕天之見、孤陋寡聞、井底之蛙、一孔之見反義見多識廣、高瞻遠矚 參考詞語坐井窺注  音ㄗㄨㄛˋ。

ㄐㄧㄥˇ。

ㄎㄨㄟ漢語拼音zuòjǐngkuī 釋  義宋.劉克莊〈諸公載酒賀余休致水村農卿有詩次韻之六和〉:「時事渾如坐井窺,逢人不敢問邊機。

」坐井觀注  音ㄗㄨㄛˋ。

ㄐㄧㄥˇ。

ㄍㄨㄢ漢語拼音zuòjǐngguān 釋  義元.王惲〈老子過關圖〉:「論道休將坐井觀,逢時為用見真筌。

」 坐以待斃 參考詞語‧坐待焚滅‧坐而待弊‧坐而待斃‧坐而待死‧安坐待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ㄨㄛˋ。

ㄧˇ。

ㄉㄞˋ。

ㄅㄧˋ漢語拼音zuòyǐdàibì釋  義坐著等死。

比喻面臨危難,不採取積極的應變措施,只坐等敗亡。

#語本《管子.參患》。

△「束手就擒」 典故說明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主張國富兵強的理論,在政治、經濟、軍事等許多領域都有卓著的建樹。

《管子.參患》一篇強調了軍隊建設與修明政治、發展經濟應緊密結合。

本文主要在說明:擁有廣大的軍隊,卻不得軍心,和自己一個人單獨作戰是沒有什麼不同的;兵器不完備鋒利,就和沒有任何武器是一樣的;鎧甲不堅固細密,就和不穿鎧甲的人是一樣的。

同理可證,用較短的兵器,去迎擊從遠方射來的箭,就等於是「坐以待死」(坐著等死),因此要在戰爭中贏得勝利,就必須講求兵器的銳利、將士的素質,以及主帥領導的方法。

後來「坐以待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面臨危難,不採取積極的應變措施,只坐等敗亡。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面臨危難,不採取積極的應變措施,只坐等敗亡。

使用類別用在「自我放棄」的表述上。

例句 敵人侵略我國,我們當然要奮起抵抗,豈能坐以待斃?縱然被敵人包圍,我們也不能坐以待斃,必須設法突圍。

不管如何,我們要先設法度過眼前的難關,怎可坐以待斃?他面對這樣大的危機,卻不設法解決,難道想坐以待斃?甲板都快斷裂了,如果現在還不棄船逃生,就只好坐以待斃!事情都如此急迫了,還不趕緊想辦法解決,難道坐以待斃不成?現在我軍已經彈盡援絕,如果不能馬上突圍,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雖然處境艱險,但大家這種坐以待斃的態度未免過於消極,總要先盡人事而後才待天命吧? 辨  識近義引頸受戮、束手待斃、束手就擒反義困獸猶鬥、垂死掙扎、負嵎頑抗形音辨誤斃,音ㄅ|ˋ。

死的意思。

雖通作「弊」,但今已不用。

「坐以待斃」及「束手就擒」都有面臨危難不去解決的意思。

「坐以待斃」側重於不採取任何措施,任憑災禍發生;「束手就擒」側重於不加抵抗,甘願認輸。

坐以待斃束手就擒辨似例句○ㄨ事情都如此急迫了,不加緊想辦法解決,我們難道要~不成? ㄨ○歹徒一見警察到來,立即丟下槍,~。

參考詞語坐待焚滅注  音ㄗㄨㄛˋ。

ㄉㄞˋ。

ㄈㄣˊ。

ㄇㄧㄝˋ漢語拼音zuòdàifénmiè 釋  義《三國志.卷五二》:「習鑿齒曰:『……昭為人臣,不度權得道,匡其後失,……及追忿不用,歸罪於君,閉戶拒命,坐待焚滅,豈不悖哉!』」坐而待弊注  音ㄗㄨㄛˋ。

ㄦˊ。

ㄉㄞˋ。

ㄅㄧˋ漢語拼音zuòérdàibì 釋  義《新五代史.卷二》:「其如拒守經年,傷吾大將,一朝困竭,方布款誠,以此計之,子亦難免。

然坐而待弊,曷若伏而俟命?」坐而待斃注  音ㄗㄨㄛˋ。

ㄦˊ。

ㄉㄞˋ。

ㄅㄧˋ漢語拼音zuòérdàibì 釋  義《資治通鑒.卷二八八》:「今國家三道用兵,俱未有功,若以此時翻然改圖,朝廷必喜,自可不失富貴。

孰與坐而待斃乎!」《三國演義.第六七回》:「今若不出,坐而待斃矣。

某守城,主公當親與決一死戰。

」坐而待死注  音ㄗㄨㄛˋ。

ㄦˊ。

ㄉㄞˋ。

ㄙˇ漢語拼音zuòérdàisǐ 釋  義《管子.參患》:「射而不能中,與無矢者同實;中而不能入,與無鏃者同實。

……短兵待遠矢,與坐而待死者同實。

」安坐待斃注  音ㄢ。

ㄗㄨㄛˋ。

ㄉㄞˋ。

ㄅㄧˋ漢語拼音ānzuòdàibì 釋  義明.李贄《焚書.卷二》:「惟是世人無才無術,或有才術矣,又恐利害及身,百般趨避,故亦遂因循不理,安坐待斃。

」 作威作福 參考詞語‧並作威福‧作福作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ㄨㄛˋ。

ㄨㄟ。

ㄗㄨㄛˋ。

ㄈㄨˊ漢語拼音zuòwēizuòfú釋  義君主獨攬權勢,專行賞罰。

語本《書經.洪範》。

後用「作威作福」指仗著權勢欺壓別人。

△「橫行霸道」 典故說明「作威作福」原作「作福作威」。

周武王滅殷朝後二年,前往拜訪箕子,請教如何制定為政的基本規範。

箕子回答一共有九類大法,分別是:五行、敬用五事、農用八政、協用五紀、建用皇極、乂用三德、明用稽疑、念用庶徵、嚮用五福,威用六極。

其中第六類的「三德」,一是正人的曲直,二是剛強能立事,三是和柔能治,用這三種德行來治理人民。

只有君主擁有賞賜臣下、使用刑罰、享受美食的權利。

臣子則沒有這些權利,否則將會給家裡帶來災禍,還會危及國家安全。

箕子所說的這段話見載於《書經.洪範》,後來「作威作福」這句成語,就從原文「臣無有作福、作威」演變而出,用來指仗著權勢欺壓別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仗著權勢欺壓別人。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仗勢欺人」的表述上。

例句 這個作威作福的惡賊不會有好下場!公務員是人民的公僕,對民眾怎可作威作福?這些流氓在地方上作威作福,囂張到連警察都不怕。

這種人對上低聲下氣,對下作威作福,是標準的小人作風。

警政署的一清專案就是要將那些作威作福的壞人一網打盡。

現在民主社會那容得了這種作威作福、無法無天的地方官?他三天飽飯一吃就忘了餓,才當上科長,怎麼就作威作福起來了?婆婆若能把媳婦當女兒看待,不要一味地作威作福,婆媳關係就會好轉。

辨  識近義飛揚跋扈、無法無天、橫行霸道、耀武揚威反義為民請命、愛民如子「作威作福」及「橫行霸道」都有任意妄為的意思。

「作威作福」側重於憑藉權勢而膽大妄為;「橫行霸道」側重於蠻橫不講理而為所欲為。

作威作福橫行霸道辨似例句○ㄨ這種人對上低聲下氣,對下~,是標準的小人作風。

ㄨ○這些流氓依仗暴力、~的行徑,已引起了公憤。

參考詞語並作威福注  音ㄅㄧㄥˋ。

ㄗㄨㄛˋ。

ㄨㄟ。

ㄈㄨˊ漢語拼音bìngzuòwēifú 釋  義《漢書.卷三六》:「大將軍秉事用權,五侯驕奢僭盛,並作威福。

」作福作威注  音ㄗㄨㄛˋ。

ㄈㄨˊ。

ㄗㄨㄛˋ。

ㄨㄟ漢語拼音zuòfúzuòwēi 釋  義《書經.洪範》:「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

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國。

」《史記.卷三八》:「臣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國。

」 責無旁貸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ㄜˊ。

ㄨˊ。

ㄆㄤˊ。

ㄉㄞˋ漢語拼音zéwúpángdài釋  義自己應盡的責任,沒有理由推卸。

※語或出清.林則徐《林文忠公奏稿.奏稿七.稽查防範回空漕糧船摺》。

△「義不容辭」、「當仁不讓」、「義無反顧」 典故說明「責無旁貸」的意思就是說自己應盡的責任,沒有理由推卸。

這句成語常用在對需要自己出力協助的事情,且因職責所在,不容自己推卸的情況。

比較早的文獻資料,見於清.林則徐〈稽查防範回空漕糧船摺〉。

道光年間,運糧敗壞,漕糧受阻,漕運已成了社會問題。

道光皇帝在聖旨中指出:「漕運總督約束水手,是其專責,其漕船經過地方各督撫,亦屬責無旁貸,著不分畛域,一體通飭所屬。

」意思是說對水手的管束,應是漕運總督和漕船經過地方各督撫的職責所在,沒有理由推卸,大家應該同心協力,嚴加稽查,小心防範。

後來「責無旁貸」一語就是用來指自己應盡的責任,沒有理由推卸。

在《兒女英雄傳》第一○回中提到十三妹仗義任俠救了安龍媒、張金鳳和張老夫妻二人,既然已經將人救下,熱心的十三妹責無旁貸地護送他們回家,心想說救人救澈,救火救滅,也不枉費自己一番苦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自己應盡的責任,沒有理由推卸。

使用類別用在「理應承擔」的表述上。

例句 整治社會治安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事。

既然是責無旁貸的事,就應當盡全力完成。

維護社區整潔,是每個居民責無旁貸的事。

教育和保護子女是為人父母責無旁貸的責任。

維護社會安寧,是每個國民責無旁貸的義務。

爭取勞工福利,是公會責無旁貸的重點工作。

父母過世之後,照顧年幼的弟妹成了小明責無旁貸的事。

禁絕走私,保護人們生命財產安全,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事。

老王身為調解委員會委員,自然責無旁貸地承擔起調解雙方的任務。

辨  識近義義不容辭、責有攸歸、當仁不讓反義推三阻四、敷衍塞責形音辨誤貸,音ㄉㄞˋ。

推卸。

不可寫作「貨」。

「義不容辭」及「責無旁貸」都有理當承受,不能推辭的意思。

「義不容辭」側重於按照義理應做的事;「責無旁貸」側重於職責之內應做的事。

義不容辭責無旁貸辨似例句○ㄨ既然是關係到兒童福利,我自然~,願意挺身而出。

ㄨ○禁絕走私,保護人們生命財產安全,是政府~的事。

曾參殺人 參考詞語‧參殺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ㄥ。

ㄕㄣ。

ㄕㄚ。

ㄖㄣˊ漢語拼音zēngshēnshārén釋  義本指謠傳,久聽而信,後比喻流言可畏或稱誣枉的災禍。

典出《戰國策.秦策二》。

△「曾母投杼」 典故說明春秋時魯國有一個學者,名叫曾參,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學養很深,品性端正,是個有名的孝子。

他住在魯國費(音ㄅㄧˋ)邑時候,有一個和他同名的人殺了人,有人就跑去跟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說:「我兒子不會殺人!」就照常織她的布,沒有理會。

過了不久又有人又來說:「曾參殺人了!」曾子的母親還是泰然自若地繼續織布。

過了一會,又有人跑來說:「曾參殺人了!」曾子的母親就害怕起來,丟下織布的梭子,跳過圍牆逃走了。

像曾參那麼賢良的人,只要多幾個人來說他殺了人,那麼連對他最有信心的母親也會相信,可見流言的可畏。

後來「曾參殺人」就被用來比喻流言可畏或稱誣枉的災禍。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流言可畏或稱誣枉的災禍。

使用類別用在「流言可畏」的表述上。

例句 有鑒於「參曾殺人」的故事,你行事可要更加小心。

如果這些沒有根據的謠言一再傳來,就可能發生曾參殺人的效果。

聽多了這些有如曾參殺人的謠言,就連平時的夥伴也開始對他產生懷疑。

由於新聞媒體常常未經查證就大肆報導,所以社會不斷上演曾參殺人的鬧劇。

辨  識近義人言可畏、三人成虎、眾口鑠金 參考詞語參殺人注  音ㄕㄣ。

ㄕㄚ。

ㄖㄣˊ漢語拼音shēnshārén 釋  義宋.曹彥約〈盡心堂賦壬子為同官張汝器司理作〉:「回盜飯而參殺人兮,匪余行之可迷。

」 罪不容誅 參考詞語‧罪不容宥‧罪不容恕‧罪豈容誅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ㄨㄟˋ。

ㄅㄨˋ。

ㄖㄨㄥˊ。

ㄓㄨ漢語拼音zuìbùróngzhū釋  義即使一死也抵償不了所犯的罪行。

比喻罪大惡極。

語本《孟子.離婁上》。

△「殺人盈城」、「殺人盈野」 典故說明孟子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他提倡儒家學說,重仁義、輕功利,所以曾說:「孔子的弟子冉求曾為季康的家臣,但他非但沒有使季康的德行更好,反而幫著他加重人民的賦稅,氣得孔子跟其他弟子說:『冉求不是我的學生,你們可以敲鼓宣佈他的罪狀,對他加以指責。

』由此看來,在上位者不行仁道,下屬還替他求富,是孔子所不恥的。

更何況是替他打仗,為爭奪土地、城池,到處殺人,這樣即使是一死都不能抵免罪過。

」後來「罪不容誅」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罪大惡極。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罪大惡極。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罪惡深重」的表述上。

例句 他罔顧道義,出賣朋友,實在是罪不容誅。

對付這種罪不容誅的壞蛋,焉能存婦人之仁?這幾個歹徒殺人放火,作惡多端,罪不容誅。

如今我辜負老爺多年的栽培,已罪不容誅,那敢奢望老爺原諒!聽到他犯下如此惡行,老太爺嘴裡直說:「罪不容誅!罪不容誅!」 辨  識近義十惡不赦、惡貫滿盈、死有餘辜、罪大惡極、罪在不赦、罪惡昭著、罪該萬死、罪孽深重 參考詞語罪不容宥注  音ㄗㄨㄟˋ。

ㄅㄨˋ。

ㄖㄨㄥˊ。

ㄧㄡˋ漢語拼音zuìbùróngyòu 釋  義《藝文類聚.卷五四》:「稽之典刑,罪不容宥。

」罪不容恕注  音ㄗㄨㄟˋ。

ㄅㄨˋ。

ㄖㄨㄥˊ。

ㄕㄨˋ漢語拼音zuìbùróngshù 釋  義《太平廣記.卷一二六》:「於是司徒王導啟聃罪不容恕,宜極重法。

」罪豈容誅注  音ㄗㄨㄟˋ。

ㄑㄧˇ。

ㄖㄨㄥˊ。

ㄓㄨ漢語拼音zuìqǐróngzhū 釋  義宋.蘇軾〈謝制科啟.其二〉:「罄其平時之所懷,猶懼不足以仰對。

言多迂闊,罪豈容誅?」 罪魁禍首 參考詞語‧禍首罪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ㄨㄟˋ。

ㄎㄨㄟˊ。

ㄏㄨㄛˋ。

ㄕㄡˇ漢語拼音zuìkuíhuòshǒu釋  義「罪魁」,犯罪首惡者。

語出宋.文天祥《指南錄.卷一.紀事》。

「禍首」,肇禍為首者。

語出《東觀漢記.卷一五.申屠剛》。

「罪魁禍首」指領導或策劃肇禍犯罪的首要人物。

典故說明「罪魁禍首」係由「罪魁」及「禍首」二語組合而成。

「罪魁」一語見自宋.文天祥《指南錄.卷一.紀事》。

文天祥,字履善、宋瑞,號文山,廬陵人。

南宋大臣,文學家,偉大的民族英雄。

呂文煥是南宋末期將軍。

他統領南宋軍隊與蒙古軍交戰,死守襄陽五年,因得不到後援,孤軍奮戰而終於降敵。

呂文煥投降後,蒙古軍猛攻南宋,宋朝封呂文煥的姪兒呂師孟為兵部尚書,想藉以緩和蒙古的攻勢。

文天祥當時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在一次宋、元雙方對談時,文天祥罵呂師孟是遺孽,呂文煥是亂賊。

呂文煥問文天祥為何這麼罵,文天祥馬上痛斥呂文煥說:「你引狼入室,帶領蒙古軍南下,叛逆誤國,讓國家遭遇如此不幸,這樣的『罪魁』,你不是亂賊誰是亂賊?小孩子都罵你,何止只有我罵你!」後文天祥督諸路軍馬抗元,兵敗被俘,英勇就義。

「禍首」一語見於《東觀漢記.卷一五.申屠剛》。

周武王滅商後,分封魯地予周公,但周公一直未到封地。

武王死後,這裡的淮夷、徐戎同時叛亂,周公東征平定了叛亂,穩定了局勢。

周公因為輔佐年幼的成王,無法到封地,為了預防「禍首」再度俟機為亂,便讓他的兒子伯禽代他受封,讓伯禽鎮守這一地區,並要他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勢力,成為周王朝強有力的後盾。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罪魁禍首」,用來指領導或策劃肇禍犯罪的首要人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領導或策劃肇禍犯罪的首要人物。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禍源惡首」的表述上。

例句 貪念是一切邪惡的罪魁禍首。

希特勒是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

濾過性病毒是引起這波流行感冒的罪魁禍首。

死者的家屬恨不得抓住肇事的罪魁禍首,將他碎屍萬段。

大家都沒想到老李居然是這場火災的罪魁禍首,因為他自己也被燒死了。

辨  識近義元惡大奸、始作俑者 參考詞語禍首罪魁注  音ㄏㄨㄛˋ。

ㄕㄡˇ。

ㄗㄨㄟˋ。

ㄎㄨㄟˊ漢語拼音huòshǒuzuìkuí 釋  義明.鄭若庸《玉玦記.第三一齣》:「雖是虔婆殺我,娟奴是禍首罪魁,追了他去。

」 醉生夢死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ㄨㄟˋ。

ㄕㄥ。

ㄇㄥˋ。

ㄙˇ漢語拼音zuìshēngmèngsǐ釋  義像在酒醉和睡夢中那樣醉醺醺、昏沉沉地過日子。

形容生活目的不明確,過得糊裡糊塗。

語出宋.程頤〈明道先生行狀〉。

△「花天酒地」 典故說明「醉生夢死」是用來形容人的生活目的不夠明確,恍恍惚惚,好像是喝醉或在睡夢中。

宋代大儒程頤在〈明道先生行狀〉一文中,譴責當今學者說:「雖才高明智,膠於見聞,醉生夢死,不自覺也。

」而這一切,乃源自於「道之不明」。

正道無法彰明,則「邪誕妖異之說」橫行,迷惑人心,掩蔽良能,即使是聰明之士,亦因受異端邪說的蒙蔽,以致於心智無法清明。

「醉生夢死」就用來比喻人糊裡糊塗地活著。

另一位宋代大儒朱熹亦曾說過:「『百姓日用而不知』,便是不知所謂發生,亦不知所謂收斂,醉生夢死而已。

」(見《朱子語類.卷一一六.朱子.訓門人四》)朱子認為一般人這樣一日過一日,懵懵懂懂,對一切事物的發生都不知其所以然,此即所謂「醉生夢死」。

後人在使用此一成語時,則不僅止於指生活目標不明確的情況,有時會擴大到用於指稱生活頹廢消沉,如清末小說《東歐女豪傑》第三回:「你不見現在那些巴結官場的、崇拜黃金的、在溫柔鄉裡醉生夢死的人嗎?」此處所說的便是程度更為嚴重,沉湎於聲色場所中的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糊裡糊塗或頹廢消沉地活著。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消極放縱」的表述上。

例句 年輕人要心懷理想,怎可終日過那種醉生夢死的生活呢?在戰爭中,有的人在前線冒死抗敵,也有的人在後方醉生夢死。

那些鎮日在杯觥之間生活而醉生夢死的人,根本不知道今夕何夕!他如果老是不求上進,糊塗過日,一天到晚醉生夢死,前途堪憂!國家面臨國際情勢嚴苛的挑戰,年輕人豈可醉生夢死、糊里糊塗地過日子?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每每胸懷大志,奮發圖強,絕不願意一輩子醉生夢死,渾渾噩噩地虛度過去。

辨  識近義花天酒地、紙醉金迷、渾渾噩噩、燈紅酒綠反義臥薪嘗膽、枕戈待旦、生氣勃勃、朝氣蓬勃、奮發圖強「醉生夢死」及「花天酒地」都有生活頹廢的意思。

「醉生夢死」側重於表達迷糊、消沉的樣子,除用來比喻生活狀況,亦可用來比喻生活態度;「花天酒地」則側重於表達荒淫、放蕩、糜爛的生活實況,不可用來修飾生活態度。

醉生夢死花天酒地辨似例句○ㄨ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每每胸懷大志,奮發圖強,絕不願意一輩子~,渾渾噩噩地虛度過去? ㄨ○他整天三朋四友,~,不務正業地鬼混,如何能有成就?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參考詞語‧醉翁之意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ㄨㄟˋ。

ㄨㄥ。

ㄓ。

ㄧˋ。

ㄅㄨˋ。

ㄗㄞˋ。

ㄐㄧㄡˇ。

(變)。

ㄗㄨㄟˋ。

ㄨㄥ。

ㄓ。

ㄧˋ。

ㄅㄨˊ。

ㄗㄞˋ。

ㄐㄧㄡˇ漢語拼音zuìwēngzhīyìbùzàijiǔ(變)zuìwēngzhīyìbúzàijiǔ釋  義本指喝酒時意不在酒,而在寄情於山水中。

語出宋.歐陽修〈醉翁亭記〉。

後也用「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別有用心。

典故說明歐陽修,自號醉翁,為北宋大文學家,詩、詞、散文無一不工,為當時的文壇領袖。

〈醉翁亭記〉是他在慶曆年間因言事獲罪,被貶為其滁州太守時所作,描述「醉翁亭」所在之處的美好景緻,與命名的由來。

「醉翁亭」位於滁州境內的琅琊山上,為僧人智僊所築,亭名則為歐陽修所命題。

瑯琊山樹林茂密,谿壑幽美,有一條清澈的泉流由兩峰間傾瀉而出,醉翁亭就築在泉水之上。

歐陽修常邀友人在亭子裡聚會飲酒。

有一次,歐陽修文興大發,寫下了傳頌千古的〈醉翁亭記〉,其中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之句。

原意為:在這樣的一個地方喝酒,其實我意不在品嚐美酒,真能讓我忘卻憂愁的是圍繞四周的好山好水啊!醉翁亭景色的鍾靈毓秀,足以讓他進入情景交融的境界,而滁人扶老攜幼來遊,也使他得以父母官之心而樂百姓之樂。

或許這兩者才是歐陽修所說的「醉翁之意」吧!後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語義被擴大,不一定用在飲酒時意在山水,而是用來泛喻別有用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別有用心。

使用類別用在「另有目的」的表述上。

例句 來參加園遊會的男士大多醉翁之意不在酒,都是想藉機與美女搭訕。

許多到酒吧喝酒的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喜歡的是那種浪漫的氣氛。

我看他出席這場酒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因為他滴酒不沾,一定別有目的。

雙方所以談了半天談不攏,原來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重視的根本不是此次會議的主題。

坐在這裡,沉浸在輕柔的鋼琴聲中,不禁令人有那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感覺,根本忘了是來喝酒的。

辨  識近義別有用心、項莊舞劍反義表裡如一 參考詞語醉翁之意注  音ㄗㄨㄟˋ。

ㄨㄥ。

ㄓ。

ㄧˋ漢語拼音zuìwēngzhīyì 釋  義《官場現形記.第八回》:「仇五科便請眾位寫局票,魏翩仞搶著代筆,自己先寫了一張陸桂芳。

……仇五科說:『翩仞是醉翁之意罷哩。

』」 錙銖必較 參考詞語‧計較錙銖‧較量錙銖‧較錙銖‧銖銖校量‧銖銖較量‧錙銖較量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

ㄓㄨ。

ㄅㄧˋ。

ㄐㄧㄠˋ漢語拼音zīzhūbìjiào釋  義「錙銖必較」,典源作「計較錙銖」。

連很少的錢或很小的事情都非常計較。

※語或本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

△「斤斤計較」 典故說明「錙銖必較」原或作「計較錙銖」。

錙銖,音ㄗ ㄓㄨ,是古代極小的計算單位,六銖為一錙,四錙為一兩,用以比喻極細微。

連像錙銖那樣微小都要計較,表示一個人十分小氣,凡事斤斤計較。

顏之推(西元531∼?)字介,北朝齊臨沂人。

博覽群書,詞情典麗。

初仕梁,以亂奔齊,歷官中書舍人、黃門侍郎。

齊亡,仕周為御史上士,隋初,太子召為學士。

撰有《顏氏家訓》,共二十篇,論立身治家之道,辨正世俗之謬,以訓後人,於世故人情,深明利害。

在《顏氏家訓.治家》中,顏之推提到當時民風敗壞,民間嫁娶之時,經常有賣女兒來賺錢的事情發生,雙方非但不以為怪,甚至還討價還價,連一點小錢都要斤斤計較,和一般的買賣無異。

這樣的婚姻,由於不注重對方的人品教養,通常都是後患無窮,所以他提醒子孫不可不慎!「銖錙必較」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連很少的錢或很小的事情都非常計較。

出現「銖錙必較」的書證如宋.陳文蔚《陳克齋集.卷三.雜著.朱先生敘述》:「先生造理精微,見於處事,權衡輕重,錙銖必較。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計較小錢。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吝嗇愛財」的表述上。

例句 這間公司對職員的薪水錙銖必較,請個病假也要扣錢。

他是個錙銖必較的人,所以最好不要跟他有金錢上的往來。

二語義說明形容對很小的事十分計較。

使用類別用在「心胸狹窄」的表述上。

例句 他錙銖必較,所以人人都遠他三分。

凡事錙銖必較,只會徒增自己的困擾。

她這種錙銖必較的個性,得罪不少親朋好友。

這種精密工程出不得錯,當要錙銖必較,豈能隨便?人生不過短短的數十年而已,何必凡事都要錙銖必較呢? 辨  識近義斤斤計較「錙銖必較」及「斤斤計較」都有事事計較的意思。

「錙銖必較」側重精確計算細小事物;「斤斤計較」側重計較不重要的小事。

錙銖必較斤斤計較辨似例句○ㄨ這間公司對職員的薪水~,請個病假也要扣錢。

ㄨ○她犯的是無心之過,你何必~呢? 參考詞語計較錙銖注  音ㄐㄧˋ。

ㄐㄧㄠˋ。

ㄗ。

ㄓㄨ漢語拼音jìjiàozīzhū 釋  義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近世嫁娶,遂有賣女納財,買婦輸絹,比量父祖,計較錙銖,責多還少,市井無異。

」清.郟談〈賣花船〉:「遊船妓館尤得利,略無計較錙銖意。

」較量錙銖注  音ㄐㄧㄠˋ。

ㄌㄧㄤˋ。

ㄗ。

ㄓㄨ漢語拼音jiàoliàngzīzhū 釋  義清.尹會一〈答劉質文書〉:「僕老矣,又問視不遑,未能竭盡目力,較量錙銖矣。

」較錙銖注  音ㄐㄧㄠˋ。

ㄗ。

ㄓㄨ漢語拼音jiàozīzhū 釋  義宋.邵雍〈高竹.詩八首之六〉:「人生有此樂,何必較錙銖。

」銖銖校量注  音ㄓㄨ。

ㄓㄨ。

ㄐㄧㄠˋ。

ㄌㄧㄤˋ漢語拼音zhūzhūjiàoliàng 釋  義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然榮辱得失之際,銖銖校量,而自矜其達,每詩未嘗不著此意,是豈真能忘之者哉?」銖銖較量注  音ㄓㄨ。

ㄓㄨ。

ㄐㄧㄠˋ。

ㄌㄧㄤˋ漢語拼音zhūzhūjiàoliàng 釋  義清.陳確《陳確集.別集》:「荀、告、韓、楊各是所見,銖銖較量,可謂愚甚;後儒之說,更極支離。

」錙銖較量注  音ㄗ。

ㄓㄨ。

ㄐㄧㄠˋ。

ㄌㄧㄤˋ漢語拼音zīzhūjiàoliàng 釋  義《二刻拍案驚奇.卷四》:「況你學業日進,發達有時,何苦錙銖較量,討人便宜怎的?」《鏡花緣.第一一回》:「些須銀色小事,何必錙銖較量?」 縱虎歸山 參考詞語‧放虎歸山‧放虎遺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ㄗㄨㄥˋ。

ㄏㄨˇ。

ㄍㄨㄟ。

ㄕㄢ漢語拼音zònghǔguīshān釋  義把老虎放回山林。

比喻放走敵人,後患無窮。

語本《零陵先賢傳》。

△「養虎遺患」 典故說明老虎是一種猛獸,會傷害人畜,如果把抓到的老虎又放回山中,將來有可能再次為害,同樣的,如果把抓到的敵人放走,也將為自己帶來後患無窮。

《零陵先賢傳》記載了一個關於「縱虎歸山」的故事:三國時的劉璋為益州牧,他的部下張松對他有所不滿,剛好曹操打算派將領去討伐占領漢中的張魯,劉璋擔心自己會被派去,想找人代替。

張松就趁機獻計,認為可以把劉備請到成都來,派他去攻打張魯。

劉巴知道這件事之後,便極力勸阻,他認為劉備的野心過大,如果把他請來,一定會蒙受其害。

劉璋不聽。

後來劉璋派劉備去征伐張魯,劉巴又上諫,說︰「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於山林也。

」意思是說,劉備的野心太大,如今讓他在外擁兵自重,就好像把老虎放回山林,將來一定後患無窮。

劉璋仍然不聽。

次年,劉備果然還兵包圍成都,劉璋猝不及防,只好投降。

後來「縱虎歸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放走敵人,後患無窮。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放走敵人,後患無窮。

使用類別用在「留下後患」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惡人,你又放了他一馬,難道你忘了上次縱虎歸山的教訓嗎?我們好不容易捉到這些人,你卻將他們釋放,這不是縱虎歸山嗎?好不容易逮到這個要犯,得小心被他逃脫,否則無異縱虎歸山,後患無窮!你們要小心看守這些俘虜,若是讓他們逃跑,那可是縱虎歸山,於我軍大為不利。

這個要犯今天服刑期滿出獄,大家都很關心為社會造就一位有用的人,還是縱虎歸山? 辨  識近義養虎遺患、放龍入海、養癰遺患反義杜絕後患、除惡務盡、斬草除根「縱虎歸山」及「養虎遺患」都有留下敵人,導致後患的意思。

「縱虎歸山」側重於把敵人放走;「養虎遺患」側重於縱容敵人。

縱虎歸山養虎遺患辨似例句○ㄨ我們好不容易捉到這些人,你卻將他們釋放,這不是~嗎? ㄨ○每個國民都要協助揭發罪犯,絕不能姑息養奸,~。

參考詞語放虎歸山注  音ㄈㄤˋ。

ㄏㄨˇ。

ㄍㄨㄟ。

ㄕㄢ漢語拼音fànghǔguīshān 釋  義《東周列國志.第四五回》:「放虎歸山,異日悔之晚矣!」《精忠岳傳.第三一回》:「倘他逃走去了,豈不是放虎歸山?」放虎遺患注  音ㄈㄤˋ。

ㄏㄨˇ。

ㄧˊ。

ㄏㄨㄢˋ漢語拼音fànghǔyíhuàn 釋  義唐.陳子昂〈上西蕃邊州安危事疏〉:「今阻其善意,逆其歡心,古人所謂放虎遺患,不可不察。

」 才高八斗 參考詞語‧八斗之才‧八斗才‧才傾八斗‧才富八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ㄘㄞˊ。

ㄍㄠ。

ㄅㄚ。

ㄉㄡˇ漢語拼音cáigāobādǒu釋  義比喻才學極高。

語本宋.無名氏《釋常談.卷中.八斗之才》 典故說明「才高八斗」原作「八斗之才」。

謝靈運是晉宋間的詩人,謝玄的孫子,襲封康樂公,後世又稱為謝康樂。

謝氏是東晉以來的名門高第,謝靈運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才學甚佳,自幼就受到賞識,長大後極欲在政治上有所作為。

後來劉裕代晉自立,國號宋,對於謝氏,劉宋雖仍採取拉攏的態度,實際上則漸漸地削弱謝氏的特權地位。

謝靈運在政治上失意後,轉而寄情於老莊思想與山水景物之間。

當時流行玄學思想,文學作品也以玄言詩為主,但受限於體材及作者才能,玄言詩被人評為平淡枯躁,即使點綴了幾句山水詩句,也難以改變其呆板的本質。

直到謝靈運集中力量,刻畫山水景物,才為南朝詩壇開展新的氣象。

他的山水詩,大部分成於永嘉太守任內,其語言富麗精工,清新自然,為後來南朝的謝朓、何遜,唐朝的孟浩然、王維等許多山水詩人的出現,開了先河。

謝靈運表面上寄情山水老莊,實際上卻是一種對於現實不滿的逃避,也由於他的才華出眾,卻不得志於當時,因此所表現出來的另一種態度便是恃才傲物。

他曾說:「如果把天下文才的總合當做一石,那麼曹子建一個人能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文人共得一斗。

」表面上是推崇曹植的文采之高無人能及,實際上則是暗諷世人所有的才學加起來,還不如自己一人。

也由於謝靈運的這種態度,讓他更不見容於權臣之間,幾經貶謫,後來被殺於廣州,年僅四十九歲。

後來「才高八斗」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某人才學極高。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才學極高。

使用類別用在「才能高強」的表述上。

例句 聽君一席話,始知才高八斗語非假。

他演講時,博徵古今,真是才高八斗。

我不敢說自己才高八斗,但對副對子還是可以的。

他雖自詡才高八斗,但我讀他的著作並無此感覺。

一個人要是時運不濟,縱然才高八斗,也難有成就。

論起音樂,他可謂才高八斗,但其他學問就難登大雅之堂了。

他的詩文既好,又能寫得一手好字,真是才高八斗,令人欽佩!機智問答時,只見他對所有問題都能應答如流,真是才高八斗!我看他空有才高八斗的學問,一到緊要關頭卻總是連話都說不出來。

辨  識近義立地書櫥、腹笥便便、飽學之士、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反義才疏學淺、不學無術、不識之無、目不識丁、胸無點墨、腹笥甚窘 參考詞語八斗之才注  音ㄅㄚ。

ㄉㄡˇ。

ㄓ。

ㄘㄞˊ漢語拼音bādǒuzhīcái 釋  義宋.無名氏《釋常談.卷中》:「文章多,謂之八斗之才。

謝靈運嘗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宣和書譜.卷一三》:「蓋自詩道云亡,風流埽地,而植以八斗之才擅天下,遂以詞章為諸儒倡。

」八斗才注  音ㄅㄚ。

ㄉㄡˇ。

ㄘㄞˊ漢語拼音bādǒucái 釋  義唐.李商隱〈可歎〉:「宓妃愁坐芝田館,用盡陳王八斗才。

」宋.歐陽澈〈飲中示子賢諸友七絕頗愧狂斐.詩其六〉:「功名端擬位三槐,發策慚無八斗才。

寂寞雲齋且稽古,披香指日掃松煤。

」才傾八斗注  音ㄘㄞˊ。

ㄑㄧㄥ。

ㄅㄚ。

ㄉㄡˇ漢語拼音cáiqīngbādǒu 釋  義明.李贄《焚書.卷六》:「才傾八斗難留客,酒賦千鍾不厭貧。

」才富八斗注  音ㄘㄞˊ。

ㄈㄨˋ。

ㄅㄚ。

ㄉㄡˇ漢語拼音cáifùbādǒu 釋  義宋.王十朋〈和答張徹寄曹夢良〉:「君才富八斗,我字識一丁。

」 寸步不離 參考詞語‧半步不離‧跬步不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ㄘㄨㄣˋ。

ㄅㄨˋ。

ㄅㄨˋ。

ㄌㄧˊ漢語拼音cùnbùbùlí釋  義緊緊跟隨著,一小步也不離開。

比喻關係密切,總是在一起。

語出《述異記》。

典故說明「寸步不離」是說緊緊相隨,連一小步都不離開,這個詞語見於《太平廣記.卷三八九.陸東美》引錄的《述異記》。

這篇故事是講述一個名叫陸東美的人,娶了一位儀容舉止都非常出眾的朱氏。

夫妻二人互相敬重,極為恩愛,總是「寸步不相離」地緊緊相隨,當時的人都稱他們為「比(ㄅㄧˋ)肩人」。

但由於兩人太過恩愛,朱氏死後陸東美也了無生趣,不吃不喝地一心求死。

陸東美死後,家人便將他與朱氏合葬,不到一年,墳上長出一棵梓樹,樹根相連,樹身分成二枝但卻緊緊相抱,就好像陸氏夫婦生前那樣的形影不離。

後來「寸步不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關係密切,總是在一起,但不限用在夫妻關係,如《水滸傳》第二回:「高俅自此遭際端王,每日跟著,寸步不離。

」即為此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關係密切,總是在一起。

使用類別用在「緊緊跟隨」的表述上。

例句 這隻小花狗每次見了弟弟,就寸步不離地跟在他身後。

媽媽一進家門,妹妹就寸步不離地黏著她,要她一塊兒玩。

婆婆病重期間,她端湯送藥,寸步不離,一點都不敢疏忽。

只要我回到家裡,女兒便寸步不離地跟著,想上個廁所都很難。

由於父親眼睛不好,所以出門在外時,必須有人寸步不離地跟隨照料。

父母不可能一輩子寸步不離地照顧孩子,所以必須學著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

好不容易找到分離多年的母親,他幾乎寸步不離地守在家裡,珍惜和母親相處的分秒。

辨  識近義出入相隨、如影隨形、如膠似漆、形影不離、形影相隨反義天涯海角、不即不離、各奔東西、各奔前程、若即若離 參考詞語半步不離注  音ㄅㄢˋ。

ㄅㄨˋ。

ㄅㄨˋ。

ㄌㄧˊ漢語拼音bànbùbùlí 釋  義《宋元戲文輯佚.王月英月下留鞋》:「做夫妻,相憐相愛,半步不離。

」跬步不離注  音ㄎㄨㄟˇ。

ㄅㄨˋ。

ㄅㄨˋ。

ㄌㄧˊ漢語拼音kuǐbùbùlí 釋  義宋.劉克莊〈祭婦弟林養直〉:「子之事親,參、騫庶幾,四十年間,跬步不離。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五》:「三寶、四寶又甚相愛,稍長即跬步不離,小家不知別嫌疑。

」 寸草不留 參考詞語‧不遺寸草‧寸草無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ㄘㄨㄣˋ。

ㄘㄠˇ。

ㄅㄨˋ。

ㄌㄧㄡˊ漢語拼音cùncǎobùliú釋  義連一點小草都不存留,比喻消滅殆盡。

※語或出宋.樓鑰〈英老真贊〉。

典故說明「寸草不留」原指連一點小草都不存留,宋.樓鑰〈英老真贊〉中有「大地一變,直教寸草不留」二句,即是指萬物被破壞殆盡,一根草也不留下。

後來「寸草不留」一語,其「不留」的對象,也廣泛地引申到其他人或物,比喻消滅殆盡。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消滅殆盡。

使用類別用在「完全消滅」的表述上。

例句 他一氣之下,把院子裡整得寸草不留。

英勇的兵士們把敵軍殲滅得寸草不留。

只要是敵軍經過的地方,那裡便寸草不留。

這些匪徒手段殘暴,竟把整座村莊燒得寸草不留。

敵人狂妄叫囂,殺氣騰騰,要讓我軍的根據地寸草不留。

敵軍攻下這座城市後,到處燒殺搶掠,寸草不留,真是殘暴至極。

一場無情的大火,帶走了這戶人家寶貴的生命,也把這裡燒得寸草不留。

在武俠小說中,常可以看到仇家互相廝殺,把對方殺得寸草不留的情節。

辨  識近義斬草除根、一掃而光、斬盡殺絕、掃地無餘、趕盡殺絕、雞犬不留反義留有餘地 參考詞語不遺寸草注  音ㄅㄨˋ。

ㄧˊ。

ㄘㄨㄣˋ。

ㄘㄠˇ漢語拼音bùyícùncǎo 釋  義《宋史.卷三三八》:「吳人種菱,春輒芟除,不遺寸草。

」寸草無遺注  音ㄘㄨㄣˋ。

ㄘㄠˇ。

ㄨˊ。

ㄧˊ漢語拼音cùncǎowúyí 釋  義元.喬吉《兩世姻緣.第三折》:「我求親事,他不許我還可,乃敢輒自拔劍將我趕殺,我如今只著他片時間寸草無遺。

」 寸草春暉 參考詞語‧三春寸草‧春暉寸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ㄘㄨㄣˋ。

ㄘㄠˇ。

ㄔㄨㄣ。

ㄏㄨㄟ漢語拼音cùncǎochūnhuī釋  義寸草,小草,比喻子女。

春暉,春天的陽光,比喻父母恩情。

「寸草春暉」比喻父母恩情深重,子女難以報答。

語本唐.孟郊〈遊子吟〉。

典故說明唐代詩人孟郊出身寒苦,四十六歲才考上進士,作了官後,又因性情耿直而受到排擠,最後只能當個小官,直到去世。

孟郊由於一生貧寒,他的詩作也多描寫自己淒涼的境遇及心聲,同時也反映一般人民的生活疾苦。

在〈遊子吟〉這首詩中,描寫慈母為即將要遠行的孩子縫製衣物,以免他們在路上受寒。

這樣的恩情,子女無論做什麼都無法報答。

詩中用「寸草」比喻子女,而用「三春暉」比喻母愛。

「春暉」即是指春天的陽光,形容母愛有如春陽一樣的溫暖。

後來「寸草春暉」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父母恩情深重,子女難以報答。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父母恩情深重,子女難以報答。

使用類別用在「父母恩重」的表述上。

例句 他這篇思親的文章,充滿了寸草春暉之情。

父母恩重難報,猶如寸草春暉,為人子女的只能盡心盡力去做了。

寸草春暉,人之常情,所以除非不得已,哪有為人子女忍棄父母於不顧的?老師今天出了「寸草春暉」的作文題,就是在提醒大家要永遠記得父母之恩。

辨  識近義恩重如山反義六親不認、忘恩負義形音辨誤暉,音ㄏㄨㄟ。

日光。

不可寫作「輝」。

參考詞語三春寸草注  音ㄙㄢ。

ㄔㄨㄣ。

ㄘㄨㄣˋ。

ㄘㄠˇ漢語拼音sānchūncùncǎo 釋  義宋.蘇舜欽〈送子履〉:「幸有江山聊助思,莫隨魚鳥便忘歸。

君親恩大須營報,學取三春寸草微。

」春暉寸草注  音ㄔㄨㄣ。

ㄏㄨㄟ。

ㄘㄨㄣˋ。

ㄘㄠˇ漢語拼音chūnhuīcùncǎo 釋  義清.黃景仁〈題洪稚存機聲燈影圖〉:「畫中咫尺逼親舍,南望白雲千里深。

未能一笑酬苦節,空此春暉寸草心。

」 參差不齊 參考詞語‧參差不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ㄘㄣ。

ㄘ。

ㄅㄨˋ。

ㄑㄧˊ漢語拼音cēncībùqí釋  義雜亂不整齊。

#語出漢.揚雄《法言.序》。

△「良莠不齊」 典故說明「參差」是不整齊的樣子。

在《詩經.周南.關雎》中,有「參差荇菜」一語,形容荇菜長短不一的樣子。

用於人事方面,則可形容品質或才能高低不同。

在所引典源漢.揚雄《法言.序》中,更在「參差」後衍以「不齊」二字,加強其義。

揚雄是西漢後期的重要文人,口吃不善言談,以文章名世。

《法言》一書乃揚雄仿《論語》所作,他在序中提到,自孔子以來,國君、將相、卿士、名臣「參差不齊」,高低優劣相差甚大,應該以聖人之道加以衡量統一。

後來「參差不齊」這句成語用來形容雜亂不整齊。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雜亂不整齊。

使用類別用在「好壞參雜、雜亂不整」的表述上。

例句 大家要把字寫工整,不要大大小小參差不齊。

合唱時若不注意指揮,就會各唱各的,參差不齊。

她打算趁暑假時,好好整一整滿嘴參差不齊的牙齒。

這次參展的畫作參差不齊,比起前次畫展,遜色許多。

經過導師按身高調整後,原本參差不齊的隊伍變整齊了。

這些看來參差不齊的竹竿,事實上是經過刻意排列,別具風味。

學校正設法加強課業輔導,好讓學生程度參差不齊的現象獲得改善。

辨  識近義良莠不齊、犬牙交錯、長短不一反義井井有條、井然有序「良莠不齊」及「參差不齊」都有不整齊的意思。

「良莠不齊」專用於好壞不一的不整齊;「參差不齊」適用範圍較廣,可用於大小、長短、程度等的不整齊。

良莠不齊參差不齊辨似例句○○這些法拍物品的品質~,要小心挑選。

ㄨ○大家要把字寫工整,不要大大小小~。

參考詞語參差不一注  音ㄘㄣ。

ㄘ。

ㄅㄨˋ。

ㄧ漢語拼音cēncībùyī 釋  義《關尹子.四符》:「惟五行之數,參差不一,所以萬物之多,盈天地間猶未已也。

」清.梁廷柟《曲話》:「明曲齣目多四字,國朝多二字……《玉鏡臺》則或二字,或三四字,參差不一,蓋變例也。

」 粗枝大葉 參考詞語‧粗株大葉‧麤枝大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ㄘㄨ。

ㄓ。

ㄉㄚˋ。

ㄧㄝˋ漢語拼音cūzhīdàyè釋  義「粗枝大葉」之「粗」,典源作「麤」。

「麤」同「粗」。

簡略概括。

※語或本《朱子語類.卷七八.尚書一.綱領》。

後用「粗枝大葉」比喻疏略,做事不細密。

亦用於比喻大體的輪廓。

△「粗心大意」 典故說明「粗枝大葉」原作「麤枝大葉」。

在《朱子語類.卷七八.尚書一.綱領》中,集錄後世各家對於《書經》成書時間和作者的質疑。

因為漢代文章的文體粗枝大葉,簡略概括,然而〈書序〉文體細膩、精緻,像是六朝時的作品,所以認為〈書序〉不是漢代孔安國所作。

典源中「粗枝大葉」是用來指文體的簡略概括,演變到元代石君寶《紫雲庭》第一折:「我看不的你這般粗枝大葉,聽不的你那裡野調山聲。

」則用來比喻疏略,做事不細密。

清.夢麟〈澹道人秋色梧桐圖歌〉:「當其落墨時,倏欻風雨生,粗枝大葉氣橫出,披拂盡作秋聲鳴。

」則用來形容作畫時構圖粗獷豪邁,氣勢縱橫。

另外在《鏡花緣》第一六回:「老夫於學問一道,雖未十分精通,至於眼前文義,粗枝大葉,也還略知一二。

」則是用來比喻大體的輪廓。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簡略概括。

使用類別用在「簡略草率」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報告寫得粗枝大葉,因此有許多處內容交待不清。

整本書寫得極為粗枝大葉,看過後很難讓人能完全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二語義說明比喻疏略,做事不細密。

使用類別用在「草率粗心」的表述上。

例句 他一向粗枝大葉,由他單獨承擔任務,主管總是不放心。

他是個粗枝大葉的人,叫他做這種精細的工作,恐怕不妥當。

這件事充分暴露了老陳主觀的思想方法以及粗枝大葉的作風。

三語義說明比喻大體的輪廓。

使用類別用在「概要輪廓」的表述上。

例句 對於古典詩詞雖然不太精通,但粗枝大葉的知識我還略知一二。

這門學科廣大深奧,一學年的課只能學個粗枝大葉,說不上有完整深入的認識。

辨  識近義馬馬虎虎、草草了事、鹵莽滅裂、粗心大意反義一絲不苟、細針密縷、精雕細刻、謹小慎微「粗枝大葉」及「粗心大意」都有馬虎、不細心的意思。

「粗枝大葉」側重於形容輕率、不夠細膩;「粗心大意」側重於形容草率、不夠謹慎。

粗枝大葉粗心大意辨似例句○ㄨ他是個~的人,叫他做這種精細的工作,恐怕不妥當。

ㄨ○他寫數學考卷時總不免~,已算出來的答案,竟然填錯了題號空格,實在冤枉! 參考詞語粗株大葉注  音ㄘㄨ。

ㄓㄨ。

ㄉㄚˋ。

ㄧㄝˋ漢語拼音cūzhūdàyè 釋  義明.文徵明〈題沈石田臨王叔明小景〉:「小景至四十外始拓為大幅,粗株大葉,草草而成。

」麤枝大葉注  音ㄘㄨ。

ㄓ。

ㄉㄚˋ。

ㄧㄝˋ漢語拼音cūzhīdàyè 釋  義《朱子語類.卷七八》:「(書序)恐不是孔安國做。

漢文麤枝大葉,今(書序)細膩,只似六朝時文字。

」 粗茶淡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ㄘㄨ。

ㄔㄚˊ。

ㄉㄢˋ。

ㄈㄢˋ漢語拼音cūchádànfàn釋  義「粗茶淡飯」之「粗」,典源作「麤」。

「麤」通「粗」。

簡單清淡的飲食。

語本宋.黃庭堅〈四休居士詩并序〉。

△「家常便飯」 典故說明「粗茶淡飯」典源作「麤茶淡飯」,典源出於宋朝黃庭堅的〈四休居士詩并序〉,文章一開始就說:宋朝太醫孫昉幫士大夫看病給藥,多不收謝禮,自號為四休居士。

黃庭堅問起「四休」的含義,他就笑著說:「麤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

」聽完之後,黃庭堅相當肯定他「少欲」、「知足」的生活態度,所以接著說:「此安樂法也。

」後來「粗茶淡飯」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簡單清淡的飲食。

出現「粗茶淡飯」的書證如元.謝應芳〈沁園春.竹與梅花〉詞:「兒輩前來,老夫說與,梅要新詩竹問安。

餘無事,只粗茶淡飯儘有餘歡。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簡單清淡的飲食。

使用類別用在「生活簡約」的表述上。

例句 粗茶淡飯雖然難以下嚥,卻比大魚大肉更有益於養生。

鄰居的老夫婦每天都是粗茶淡飯,過著極為簡樸的生活。

經過二十幾年來的山野生活,他早已習慣於粗茶淡飯的日子。

姐姐說她只要能和所愛的人長相廝守,日日粗茶淡飯也心甘情願。

他放棄都市繁奢的生活,選擇回歸山林,每天僅以粗茶淡飯果腹,日子反而過得更愜意。

辨  識近義家常便飯反義山珍海味、龍肝鳳髓、鐘鳴鼎食「粗茶淡飯」及「家常便飯」都可以用來形容簡單的飲食。

「粗茶淡飯」側重於飲食的簡單、清淡;「家常便飯」側重於飲食的尋常、普通。

粗茶淡飯家常便飯辨似例句○ㄨ經過二十幾年來的山野生活,他早已習慣於~的日子。

ㄨ○難得上來臺北一趟,你就撥空到家裡來吃個~,順便聊一下近況吧! 從容不迫 參考詞語‧從容自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ㄘㄨㄥ。

ㄖㄨㄥˊ。

ㄅㄨˋ。

ㄆㄛˋ。

(變)。

ㄘㄨㄥ。

ㄖㄨㄥˊ。

ㄅㄨˊ。

ㄆㄛˋ漢語拼音cōngróngbùpò(變)cōngróngbúpò釋  義沉著鎮定不慌張。

語本《莊子.秋水》。

典故說明《莊子.秋水》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說到有一天莊子和惠子來到水邊遊覽。

莊子看到了水中的魚在那兒游來游去,不由得說:「鯈魚出游從容,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在旁很不以為然,就說了:「你又不是魚,你怎會知道魚快不快樂?」莊子也不服輸,就頂了回去:「你也不是我莊子,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於是一場舉世聞名的「莊惠之辯」由此展開。

在這故事中,莊子所說的「鯈魚出游從容」的「從容」就是悠閒自得的意思,也就是「不迫」、不緊張、不慌忙的意思。

後來把「從容」和「不迫」結合起來,就成了「從容不迫」這句成語,用來形容沉著鎮定不慌張。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沉著鎮定不慌張。

使用類別用在「沉著鎮定」的表述上。

例句 你待會兒回答主考官問題時,態度要從容不迫。

他的修養真到家,無論處理什麼事總是從容不迫。

他的衣著雖不亮麗,但一舉一動,從容不迫,落落大方。

遇到緊急狀況,更要能從容不迫,才可使事情迎刃而解。

每次回到鄉下,我都很羨慕家鄉人那種從容不迫的生活態度。

我雖很欣賞他那從容不迫的氣度,但就改不了自己的急性子。

即使現場氣氛十分緊張,他仍然不疾不徐,從容不迫地說明來意。

辨  識近義不慌不忙、好整以暇、泰然自若、從容自在反義六神無主、手忙腳亂、手足無措、驚慌失措、七手八腳、不知所措、迫不及待 參考詞語從容自若注  音ㄘㄨㄥ。

ㄖㄨㄥˊ。

ㄗˋ。

ㄖㄨㄛˋ漢語拼音cōngróngzìruò 釋  義《舊唐書.卷五七》:「而思禮以為得計,從容自若,嘗與相忤者,必引令枉誅。

」 從善如流 參考詞語‧從善若流‧納善如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ㄘㄨㄥˊ。

ㄕㄢˋ。

ㄖㄨˊ。

ㄌㄧㄡˊ漢語拼音cóngshànrúliú釋  義聽從好的意見,就像流水般的自然順暢。

比喻樂於接受別人好的意見。

◎語出《左傳.成公八年》。

△「從誨如流」、「從諫如流」 典故說明「從善如流」這句成語出自《左傳.成公八年》。

春秋時,列國林立且彼此征伐不斷。

根據《左傳.成公六年》的記載,該年秋天,楚國率兵攻打鄭國,當時和鄭國訂有盟約的晉國於是派兵前往援助,並且還乘機攻打臨近的蔡國。

楚軍一聽到消息之後,馬上動員申、息二地的軍隊,準備援救蔡國。

這時,晉軍將領趙同、趙括向主帥欒書建議正面迎擊,向楚國進軍。

正當欒書準備下令時,知莊子、范文子、韓獻子三人卻勸他說:「我們是來援救鄭國的,鄭國的危機解除,我們不但不退兵,還去攻打蔡國,已經是不義之戰了,現在還觸怒楚國,真打起來一定贏不了。

就算贏了,也不是件光榮的事,反而自取其辱,不如退兵吧!」欒書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因此決定撤軍。

這種能接受部屬提出好意見的處事態度,在《左傳.成公八年》就提到說,晉軍得以屢獲戰功,多在於欒書能聽從知莊子等三人的建議,另如能擄獲沈國國君揖初也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因此對於欒書攻打沈國獲勝的這件事,就有君子評論說:「從善如流,宜哉!」意思是說聽從好的、正確的意見,是最適當的行為。

典源又見《左傳.昭公十三年》。

「從善如流」的故事在此處則是表述楚國的公子比不得民心,也不像齊桓公那樣重用人才,聽從正確的意見,因此無法得到王位。

後來,「從善如流」被用來比喻樂於接受別人好的意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樂於接受別人好的意見。

使用類別用在「謙虛慎行」的表述上。

例句 他能從善如流,就是他所以成功的原因。

既然大家都想提早散會,我就從善如流吧!一向固執己見的總經理,這次竟然一改作風,從善如流了。

權位越高的人,越要從善如流,這樣才能建立偉大的事功。

在位者如果不能從善如流,但知師心自用,便將成為獨裁一個。

長輩給我們的意見,通常都是經驗之談,我們為什麼不從善如流呢?我們經理一向都是從善如流,我相信,我們的意見一定會被接納的。

在上位的人,一定要廣開言路,從善如流,否則獨斷獨行,必將喪失民心,遭致覆鼎之禍。

辨  識近義從諫如流反義剛愎自用、固執己見、拒諫飾非、一意孤行、師心自用「從善如流」及「從諫如流」都有接受別人意見的意思。

「從善如流」側重於接受好的意見;「從諫如流」側重於接受別人的規勸。

從善如流從諫如流辨似例句○ㄨ在上位的人,一定要廣開言路,~,否則獨斷獨行,必將喪失民心,遭致覆鼎之禍。

ㄨ○我們的長官,潔身自愛,~,只要有缺失,任何人進諫,都虛心接受。

參考詞語從善若流注  音ㄘㄨㄥˊ。

ㄕㄢˋ。

ㄖㄨㄛˋ。

ㄌㄧㄡˊ漢語拼音cóngshànruòliú 釋  義《新唐書.卷一○三》:「從善若流,尚恐不逮,飾非拒諫,禍可既乎?」納善如流注  音ㄋㄚˋ。

ㄕㄢˋ。

ㄖㄨˊ。

ㄌㄧㄡˊ漢語拼音nàshànrúliú 釋  義《晉書.卷一一一》:「苻堅機明好斷,納善如流。

王猛有王佐之才,銳於進取。

」 草木皆兵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ㄘㄠˇ。

ㄇㄨˋ。

ㄐㄧㄝ。

ㄅㄧㄥ漢語拼音cǎomùjiēbīng釋  義見到風吹草動,都以為是敵兵。

語本《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

後用「草木皆兵」形容疑神疑鬼、驚恐不安。

△「杯弓蛇影」、「風聲鶴唳」、「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典故說明據《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載,東晉時,野心勃勃的前秦苻堅想要征服中原。

孝武帝太元八年,他率領八十萬大軍,逼臨肥水,準備攻打東晉。

東晉派大將謝玄、謝石帶八萬精兵抗敵。

苻堅以為東晉兵少,想憑優勢快攻把晉軍打敗,沒想到晉軍靠著奇襲,使苻堅喪失許多大將和士兵。

肥水戰前苻堅登上壽陽城觀察晉軍的動靜,發現晉軍的部隊嚴整,訓練有素,將士精神旺盛,鬥志高昂。

再遙望八公山,見到山上長著許多類似人形的草木,竟以為都是晉軍。

於是回頭對他弟弟苻融說:「你看那山上,還有那麼多實力強大的軍隊,誰說晉兵很少呢?」而流露出悵然若失的憂慮。

之後苻堅在肥水被謝玄所敗,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肥水之戰」。

後來「草木皆兵」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疑神疑鬼、驚恐不安。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疑神疑鬼、驚恐不安。

使用類別用在「驚懼恐慌」的表述上。

例句 每天躲警報,真是心驚膽戰,草木皆兵。

逃犯坦承在逃亡過程中,終日心神不寧,草木皆兵。

連遭幾次挫敗,不用追殺,敵軍已草木皆兵,倉皇逃命。

聽說有逃犯逃竄到此,居民一時之間草木皆兵,家家自危。

我軍在地道中出沒無常,敵人腹背受敵,軍心惶恐,草木皆兵。

社會雖然充滿求職陷阱,但只要謹慎,倒也不必草木皆兵,過分擔心。

辨  識近義杯弓蛇影、風聲鶴唳、疑神疑鬼反義處變不驚「草木皆兵」及「杯弓蛇影」都有疑神疑鬼、驚恐不安的意思。

「草木皆兵」側重於因外在形勢而產生的恐懼;「杯弓蛇影」側重於因虛幻事物而產生的恐懼。

草木皆兵杯弓蛇影辨似例句○ㄨ聽說有逃犯逃竄到此,居民一時之間~,家家自危。

ㄨ○看清楚!那只是塊石頭!別~,自己嚇自己。

草菅人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ㄘㄠˇ。

ㄐㄧㄢ。

ㄖㄣˊ。

ㄇㄧㄥˋ漢語拼音cǎojiānrénmìng釋  義菅,一種多年生的野草。

「草菅人命」比喻輕視人命,任意加以殘害。

#語本《大戴禮記.保傅》。

典故說明賈誼是漢文帝時著名的文人,曾被派往長沙做長沙王的老師,後來又被召回京師,任命為梁懷王的老師。

梁懷王劉揖是漢文帝的小兒子,漢文帝非常寵愛他,希望他能多讀書,所以請賈誼來教導他。

但是賈誼認為,除了教皇子讀書外,最重要的是要教他做人的道理。

他認為商朝、周朝之所以能長久立國,是因為所用來輔佐天子的,是相承的傳統與制度,然而秦朝就不是這樣了,他們所崇尚的是詭詐和刑罰,毫不注重謙虛和禮讓。

假使像趙高那樣,教導胡亥的全是一些嚴刑酷法,那麼所學到的不是砍頭、割鼻子,就是誅殺三族的事情。

所以胡亥今天才繼位,明天就射殺人。

對於盡忠進諫的臣子,認為他們是蓄意毀謗;對於有深謀遠慮的臣子,認為他們在妖言惑眾。

所以把殺人的事當作像割野草一樣。

這難道是因為胡亥的天性本就邪惡嗎?其實不然,而是當初教導他的人,沒有教他走上正道,沒有教導他處世為人的道理,才會導致這樣的結果。

後來「草菅人命」這句成語就從這段故事中「視殺人如艾草菅然」(把殺人看成割野草一樣)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輕視人命,任意加以殘害。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輕視人命,任意加以殘害。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殘酷暴虐」、「蠻橫胡為」的表述上。

例句 民主時代一切依法行事,豈可草菅人命?人命關天,為官者怎能貪贓枉法、草菅人命?這些叛徒目無法紀,草菅人命,真是令人痛恨!在古老社會裡,貪官汙吏草菅人命的事屢見不鮮。

法官手操犯人生死大權,豈可隨意判案,草菅人命?像這種貪贓枉法、草菅人命的官員,早該給革職了。

有些國家發生內戰,敵對雙方經常濫殺無辜,草菅人命。

這家醫院為增加收入,隨意給病人開刀,真是草菅人命。

當地居民終於團結起來,協助警方把這批草菅人命的匪徒逮捕法辦。

辨  識近義殘民以逞反義人命關天、仁民愛物、悲天憫人、視民如傷、愛民如子形音辨誤菅,音ㄐ|ㄢ。

一種多年生的野草。

不可寫作「管」。

草草了事 參考詞語‧草率了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ㄘㄠˇ。

ㄘㄠˇ。

ㄌㄧㄠˇ。

ㄕˋ漢語拼音cǎocǎoliǎoshì釋  義「草草」,匆促、急忙的樣子。

※語或出唐.杜甫〈送長孫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詩〉。

「了事」,解決事情。

※語或出《新五代史.卷五四.雜傳.鄭珏》。

「草草了事」指匆忙隨便地解決事情。

△「草率從事」 典故說明「草草了事」指草草地把事情給做完。

這句成語的典源可能由「草草」及「了事」二語組合而成。

「草草」是匆促、急忙的樣子,見於唐.杜甫〈送長孫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詩。

武威地處西部邊陲。

自漢闢河西四郡起,它不僅為軍事上的重鎮,屏障著漢唐古都長安,同時也是東西交通的要衝、文化交流的中心。

這首詩描寫長孫九侍御要到武威任判官,因為皇上擔心涼州的情勢,所以他因時限緊迫,路程遙遠,匆匆忙忙就告別上路了。

「了事」的意思是解決事情,見於《新五代史.卷五四.雜傳.鄭珏》。

鄭珏,唐末五代人,後梁末帝時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當後唐大軍逼近都城的時候,後梁末帝急得手足無措,和臣子抱頭痛哭。

他召來鄭珏商量,鄭珏請求自己拿著傳國之寶去向後唐軍假裝投降,來紓解國難。

末帝說:「如今事情緊急,國寶不足為惜,但是如果按你的方法去做,真的能了事嗎?」這裡的「了事」是解除國難的意思。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成「草草了事」,用來指匆忙隨便地解決事情。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匆忙隨便地解決事情。

使用類別用在「敷衍隨便」的表述上。

例句 做任何事情都要盡心盡力,絕對不可草草了事。

我們如草草了事、不負責任,接手的人會很辛苦。

媽媽要他打掃房間,他就這樣草草了事,當然會挨罵。

因為時間已經到了,他只好草草了事,結束這場演講。

這個工作很重要,希望你慎重為之,千萬不可草草了事。

做這件事的時間實在不夠用,又一定要完成,只好草草了事。

辨  識近義粗枝大葉、敷衍了事反義一絲不苟 參考詞語草率了事注  音ㄘㄠˇ。

ㄕㄨㄞˋ。

ㄌㄧㄠˇ。

ㄕˋ漢語拼音cǎoshuàiliǎoshì 釋  義清.林則徐《林文忠公政書.江蘇奏稿》:「該簾官受此繩束,不敢草率了事,於衡才似有裨益。

」《清朝野史大觀.清朝史料》:「以大員被戕之案,並不徹底嚴究,草率了事,實堪詫異。

」 滄海桑田 參考詞語‧東海桑田‧桑田滄海‧滄桑之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ㄘㄤ。

ㄏㄞˇ。

ㄙㄤ。

ㄊㄧㄢˊ漢語拼音cānghǎisāngtián釋  義滄海,指大海。

桑田,植桑之田,指陸地。

「滄海桑田」指大海變為陸地,陸地淪為大海。

比喻環境改變很大。

語本晉.葛洪《神仙傳》。

後亦用「滄海桑田」比喻世事無常,變化很快。

△「白雲蒼狗」、「滄海揚塵」 典故說明葛洪,晉句容人,字稚川,自號抱朴子。

好神仙導養之法,著《抱朴子》一書,述煉丹之法,建立長生理論。

而成書時間較晚的《神仙傳》,收錄數十位道教神仙的傳記,書裡記載這麼一段故事:傳說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談天敘舊時說道:「自從上次接待你之後,東海已經三次變成農田了,時間過得真快。

剛才到蓬萊仙山去巡視時,看見周圍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時又淺了一半,難道又將再度乾涸變成陸地?」王方平於是感嘆地說:「一旦變成陸地後,行經東海,又要滿是飛揚的塵土了。

」後來這個故事演變成「滄海桑田」這句成語,「桑田」就是種農作物的田,也就是陸地。

「滄海桑田」原用來比喻環境變化很大,後亦可用來比喻世事無常,變化很快。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大海變為陸地,陸地淪為大海。

比喻環境變化很大。

使用類別用在「環境改變」的表述上。

例句 管它滄海成桑田,真情永遠不變。

這座小城十幾年來,滄海桑田,變化實在太大了。

林地不斷縮小,城鎮卻不斷擴大,這也是種滄海桑田的現象吧!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如今成了繁華的市區,真是滄海桑田!本來這裡還是一片窪地,如今都蓋了高樓,滄海桑田,真令人感慨啊!這兒本是座學校,知道的人大概不多了,滄海桑田,如今竟成了住宅區。

二語義說明比喻世事無常,變化很快。

使用類別用在「世事多變」的表述上。

例句 世事多變,滄海桑田,那堪回首?世事變化快又大,彈指間,幾番滄海桑田。

眼見他由富到貧,不禁令人有滄海桑田的感慨。

離開幾十年,今日重回故鄉,已是人事全非,頗有滄海桑田之慨。

辨  識近義白雲蒼狗、東海揚塵、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物換星移反義一成不變、依然如故「滄海桑田」及「白雲蒼狗」都可比喻世事變化無常。

「滄海桑田」多使用於景物變化上;「白雲蒼狗」則使用在人事變化上。

滄海桑田白雲蒼狗辨似例句○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如今成了繁華的市區,真是~! ㄨ○回憶前塵,往事如~般,不禁令人歔欷! 參考詞語東海桑田注  音ㄉㄨㄥ。

ㄏㄞˇ。

ㄙㄤ。

ㄊㄧㄢˊ漢語拼音dōnghǎisāngtián 釋  義唐.李程〈贈毛仙翁〉:「吹簫鳳去經何代,茹玉方傳得幾年。

他日更來人世看,又應東海變桑田。

」金.劉著〈至日〉:「心折靈臺候雲物,眼看東海變桑田。

」桑田滄海注  音ㄙㄤ。

ㄊㄧㄢˊ。

ㄘㄤ。

ㄏㄞˇ漢語拼音sāngtiáncānghǎi 釋  義宋.張耒〈連昌宮〉:「欲問興亡已慘顏,桑田滄海變人間。

無情野水青春在,不動南山白日閒。

」《兒女英雄傳.第二○回》:「你道這的蒼狗白雲,天心無定;桑田滄海,世事何常?」滄桑之變注  音ㄘㄤ。

ㄙㄤ。

ㄓ。

ㄅㄧㄢˋ漢語拼音cāngsāngzhībiàn 釋  義清.東海松柏心道人〈續夷堅志序〉:「有金元遺山先生,具班、馬之才,閱滄桑之變,隱居不仕,著述自娛。

凡四方碑版銘章,靡不奔走其門。

」 滄海一粟 參考詞語‧大海一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ㄘㄤ。

ㄏㄞˇ。

ㄧ。

ㄙㄨˋ。

(變)。

ㄘㄤ。

ㄏㄞˇ。

ㄧˊ。

ㄙㄨˋ漢語拼音cānghǎiyīsù(變)cānghǎiyísù釋  義大海中的一粒粟米。

比喻渺小而微不足道。

語本宋.蘇軾〈赤壁賦〉。

△「九牛一毛」 典故說明蘇軾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

宋神宗時,蘇軾曾被貶官,降為黃州團練副使。

當時黃州附近有一處名叫赤鼻磯的名勝,也叫赤壁,因為與三國時吳、魏交戰的「赤壁之戰」古戰場同名,所以赤鼻磯成為後人遊覽憑弔的地方。

蘇軾來到黃州,也常到此處勝跡遊賞,並曾以此地為名,撰成前後〈赤壁賦〉兩篇。

在前〈赤壁賦〉文中,蘇軾藉與賓客泛舟其上時,抒發萬物興衰、人事變遷的感嘆。

文中提到因遊赤壁,而懷想起當年赤壁之戰時,曹操、周瑜當時的英姿,戰船相接千里,旌旗飄揚遮空的壯觀景色,如今卻什麼都不剩,豈不是讓人無限感慨?何況我們如今所能做的就是學漁夫、樵夫般的過日子,以魚、蝦、麋鹿為友,駕著小船,舉酒相敬。

人生就像寄居在天地間的蜉蝣,也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是如此地短暫、渺小。

想到這裡,難免感傷起來,轉而羨慕長江的永無窮盡。

希望自己也能像天仙一樣地遨翔天際,和明月同壽。

這裡的「渺滄海之一粟」後來演變成「滄海一粟」這句成語,比喻渺小而微不足道。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渺小而微不足道。

使用類別用在「輕微渺小」的表述上。

例句 每個人在天地間都如滄海一粟,怎能驕傲自大?對整個宇宙來說,人正如滄海一粟,有何好自大?學海浩瀚,我所了解的只是滄海一粟,微不足道。

一個人寄居於天地間,猶如滄海一粟,真是渺小得很。

地球雖大,但從整個宇宙來看就像滄海一粟般的微小。

在這茫茫大海中,我才深切領略到滄海一粟的渺小感覺。

從時間來看,人是百代過客;從空間來看,人像滄海一粟。

辨  識近義九牛一毛、太倉一粟、太倉稊米、微不足道、微乎其微反義盈千累萬形音辨誤粟,音ㄙㄨˋ。

粟米,俗稱為「小米」。

不可寫作「栗」。

「滄海一粟」及「九牛一毛」都有微小或很少的意思。

「滄海一粟」側重於微小;「九牛一毛」側重於極少。

滄海一粟九牛一毛辨似例句○ㄨ一個人寄居於天地間,猶如~,真是渺小得很。

ㄨ○損失這點錢,對他而言只是~,不會有影響的。

參考詞語大海一粟注  音ㄉㄚˋ。

ㄏㄞˇ。

ㄧ。

ㄙㄨˋ。

(變)。

ㄉㄚˋ。

ㄏㄞˇ。

ㄧˊ。

ㄙㄨˋ漢語拼音dàhǎiyīsù(變)dàhǎiyísù 釋  義宋.蘇軾〈送頓起〉:「回頭望彭城,大海浮一粟。

」 滄海遺珠 參考詞語‧珠沉滄海‧珠遺滄海‧遺珠滄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ㄘㄤ。

ㄏㄞˇ。

ㄧˊ。

ㄓㄨ漢語拼音cānghǎiyízhū釋  義被採珠人遺漏在大海的珍珠。

比喻被埋沒的人才或被人忽視的珍貴事物。

#語出《新唐書.卷一一五.狄仁傑列傳》。

典故說明  狄仁傑(西元630∼700),字懷英,唐代并州太原人,是唐朝著名的宰相。

據《新唐書.卷一一五.狄仁傑列傳》載,狄仁傑的祖父和父親均在朝為官,家學淵源深厚,使他從小便受到嚴格的教育,潛心研究學問。

在他小時候,有次門人被人殺害,官吏便到狄家來盤問案情,所有人都爭著向官吏辯護自己的清白,只有狄仁傑繼續專心讀書,沒有受到影響。

後來狄仁傑以明經舉第,出任為汴州參軍。

但是他上任不久,就被其他官吏誣陷,由黜陟使閻立本審訊。

在審訊時,狄仁傑據理直言,陳訴冤情,由於對答如流,讓閻立本十分驚訝,臨走時稱讚道:「孔子曾說觀察一個人的過錯,就可以知道他的人格品行。

今日我見你的表現,而國家不能重用你,你可以說是遺漏在滄海裡的一顆明珠啊!」閻立本就薦舉他為并州法曹參軍。

狄仁傑一生忠於唐室,勤於吏職,政績頗著,又剛正不阿,敢於直諫,受到武則天的重用及人民的擁戴,終能上承貞觀,下繼開元,為唐朝開展另一個盛世。

後來原文中的「滄海遺珠」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被埋沒的人才或珍貴事物。

  如果單就「遺珠」的典故來看,那在《莊子.天地》裡頭就已經有一則關於「遺珠」的寓言。

傳說黃帝到赤水北方遊歷,在路上遺失了寶珠,便派出足智多謀的知去尋找,結果沒有找到;於是又派眼明手快的離朱和喫詬去尋找,還是沒有找到;最後黃帝沒法子,只好派出平時就糊裡糊塗的象罔,結果寶珠卻被他找到了。

因此黃帝驚訝道:「我派出那麼多精明幹練的臣子去找寶珠都沒有用,怎麼會被最糊塗的象罔找到了呢?」故事裡的寶珠,其實是代表道家所主張的道,它充塞於天地之間,無法用人的五官或情智來描述、捕捉,如果想要勉強得到,只會離道越來越遠。

因此莊子藉著糊塗的象罔找到寶珠,比喻唯有離形去智,方能領悟真道。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被埋沒的人才或珍貴事物。

使用類別用在「埋沒流失」的表述上。

例句 有考試必有所淘汰,滄海遺珠之憾難免。

從事古物鑑定的人最怕眼力不夠,滄海遺珠。

像他這種難得的人才,如果不錄用他,豈非滄海遺珠?識才當如伯樂,假如缺乏眼光,難免有滄海遺珠之憾。

他一輩子都花在古物的挖掘,自稱是滄海遺珠的探求者。

此次招聘新進人員,受限於錄取名額,相信必有滄海遺珠之憾。

辨  識近義懷才不遇反義珊瑚在網、野無遺賢 參考詞語珠沉滄海注  音ㄓㄨ。

ㄔㄣˊ。

ㄘㄤ。

ㄏㄞˇ漢語拼音zhūchéncānghǎi 釋  義明.無名氏《運甓記.第七齣》:「二位,你壁豎風裁,蓋世真儒臥草來。

分明是珠沈(沉)滄海、玉韞荊山、劍穢黃埃。

」珠遺滄海注  音ㄓㄨ。

ㄧˊ。

ㄘㄤ。

ㄏㄞˇ漢語拼音zhūyícānghǎi 釋  義宋.秦觀〈賀錢學士啟〉:「卓爾珠遺於滄海,申之以聞見之洽,重之以探討之精。

」宋.李季可〈松窗百說跋〉:「所惜出之稍晚,未經《四庫全書》採錄,俾藏之天府,垂示無窮,不無珠遺滄海之慨爾。

」遺珠滄海注  音ㄧˊ。

ㄓㄨ。

ㄘㄤ。

ㄏㄞˇ漢語拼音yízhūcānghǎi 釋  義清.查慎行〈歲寒雜感.詩一○首之九〉:「稊米太倉雖見錄,遺珠滄海詎勝收?」 慘不忍睹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ㄘㄢˇ。

ㄅㄨˋ。

ㄖㄣˇ。

ㄉㄨˇ漢語拼音cǎnbùrěndǔ釋  義形容情狀悽慘,令人不忍目睹。

※語或出清.許奉恩《里乘.卷八.倪公春岩》。

△「傷心慘目」 典故說明「慘不忍睹」這句成語是說情狀極為悽慘,令人不忍目睹。

在清人許奉恩《里乘.卷八.倪公春岩》中可見。

〈倪公春岩〉這則故事是寫:漁翁萬年輕因為賭輸錢,決定趁著天黑去前村某甲家行竊,剛好目睹某甲的妻子和一男子共謀害死某甲的經過。

他看到某甲死狀悽慘,讓人不忍心再看,於是跳上屋頂,懷恨回家,自此覺得女子是天下最毒的人。

另外「慘不忍睹」也可用在形容戰爭場面的殘忍血腥,如《洪秀全演義》第三五回:「前後受敵,不能得脫,有欲伏地請降的,都被身首分離,真是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尸首堆積,慘不忍睹。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情狀悽慘,令人不忍目睹。

使用類別用在「驚恐駭人」的表述上。

例句 戰爭所帶來的種種殘酷景象,令人慘不忍睹。

颱風豪雨所造成的水災,將市區淹得慘不忍睹。

地震過後,到處是瓦礫和屍體,那情景真是叫人慘不忍睹。

酒後駕車的駕駛不慎撞上電線桿,血肉橫飛,真是令人慘不忍睹。

戰爭影片中慘不忍睹的屠殺情景,讓每個觀眾都受到極大的震撼。

辨  識近義慘不忍聞、慘絕人寰反義賞心悅目 慘綠少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ㄘㄢˇ。

ㄌㄩˋ。

ㄕㄠˋ。

ㄋㄧㄢˊ漢語拼音cǎnlǜshàonián釋  義慘綠,深綠色。

「慘綠少年」本指身穿暗綠色衣服的少年。

比喻青春年少。

#語出唐.張固《幽閒鼓吹》。

後亦用「慘綠少年」指風度翩翩、意氣風發的青年才俊,或用來指彷徨苦惱的少年。

典故說明「慘綠少年」本指身穿暗綠色衣服的少年。

典源出自唐.張固《幽閒鼓吹》。

根據記載:唐德宗時,侍郎潘炎擔任翰林學士,極受恩寵。

他的妻子是劉晏的女兒,曾經因為覺得官場險惡,而勸丈夫辭去官位。

潘炎的兒子孟陽剛被任命為戶部侍郎時,他的母親非常擔憂,對他說:「以你的人才而能夠得到侍郎職位,我真怕是有災禍要臨頭啊!」戶部衙門向他解釋曉喻,並且催促孟陽上任,孟陽的母親才對他說:「你把你的同僚都請來,讓我觀察觀察。

」孟陽便將同僚都找了來,客人到齊後,孟陽的母親坐在垂簾後面仔細觀察了一番。

聚會結束後,孟陽的母親高興地對他說:「他們和你同類,用不著擔憂。

倒是那個坐在末位,穿著暗綠色衣服的少年是誰?」孟陽回答:「那是補闕杜黃裳。

」孟陽的母親說:「這個人跟別人不一樣,將來一定是個有名的卿相。

」之後杜黃裳果然成就非凡。

後來「慘綠少年」被用來指風度翩翩、意氣風發的青年才俊。

今亦用於指徬徨苦惱的少年,可能是從「慘」的字面義訛轉而來。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青春年少。

使用類別用在「青春年華」的表述上。

例句 這日記本裡,充滿著自己慘綠少年時期的夢想。

他拿起相本翻閱,回想起自己慘綠少年時的美好時光。

剛畢業時,他還是個懵懂無知的慘綠少年,如今卻已經是在商場身經百戰的中年男子了。

二語義說明風度翩翩、意氣風發的青年才俊。

使用類別用在「青年才俊」的表述上。

例句 那群慘綠少年,都是意氣風發的青年才俊。

如果想成為風度翩翩的慘綠少年,就得好好充實自己。

這些對人生充滿希望的慘綠少年,正是國家未來的棟梁。

三語義說明徬徨苦惱的少年。

使用類別用在「迷失少年」的表述上。

例句 這群迷失方向的慘綠少年,急需社工人員的輔導。

那些慘綠少年經過輔導後,努力充實自己,終於獲得大家的肯定。

辨  識近義風流才子 摧枯拉朽 參考詞語‧拉朽摧枯‧拉枯折朽‧摧朽拉枯‧摧枯折腐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ㄘㄨㄟ。

ㄎㄨ。

ㄌㄚ。

ㄒㄧㄡˇ漢語拼音cuīkūlāxiǔ釋  義將已枯朽之事物加以摧毀,比喻摧毀虛弱勢力極為容易。

語本《漢書.卷一三.異姓諸侯王表》。

後用「摧枯拉朽」比喻極容易做到,毫不費力。

典故說明「摧枯拉朽」指將已枯朽之事物加以摧毀,是十分容易的事。

此語見於班固的《漢書》。

班固認為秦朝滅亡,是因為實行焚書坑儒、箝制思想、燒毀兵器等措施,又集權中央,沒有諸侯可以鞏固保衛疆土。

於是在建國初期,記取秦朝教訓,分封韓信、彭越、英布等軍功卓越的人為異姓諸侯王,以鞏固政權,這也是漢朝在沒有領土和缺乏武器的情況下,短短五年之內能夠成就帝業的原因。

正所謂,在堅硬的金石上雕刻很難,摧毀虛弱勢力極為容易,是受形勢所影響。

後來「摧枯拉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極容易做到,毫不費力。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極容易做到,毫不費力。

使用類別用在「非常容易」的表述上。

例句 推土機像摧枯拉朽似的,輕而易舉地將一大片違建夷為平地。

以他的身分地位,幫你解決這件事,如摧枯拉朽般容易,根本不費什麼力氣。

美軍憑著精良武器,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潰敵軍,迅速地在這場戰役中取得勝利。

清末革命軍一起義,腐敗的清廷毫無招架之力,瞬間就如摧枯拉朽般地被推翻了。

這塊招牌早已搖搖欲墜,颱風一來便如摧枯拉朽般地將它捲落地,摔得粉身碎骨。

比賽接近終了時,我們已領先一大截,再以摧枯拉朽之勢投進幾球,把對方打得落花流水。

警方發動大規模的掃黑行動,先逮捕主要領頭者,瓦解對方士氣,然後再以摧枯拉朽之勢掃蕩餘孽。

辨  識近義泰山壓卵、易如反掌、探囊取物、輕而易舉、甕中捉鱉反義堅不可摧 參考詞語拉朽摧枯注  音ㄌㄚ。

ㄒㄧㄡˇ。

ㄘㄨㄟ。

ㄎㄨ漢語拼音lāxiǔcuīkū 釋  義《舊五代史.卷二七》:「若簡練兵甲,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以吾憤激之眾,擊彼驕惰之師,拉朽摧枯,未云其易,解圍定霸,在此一役。

」《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太宗大度如天,從諫如流,固宜海內英豪,聞風景附,屋彼明社,有如拉朽摧枯也。

」拉枯折朽注  音ㄌㄚ。

ㄎㄨ。

ㄓㄜˊ。

ㄒㄧㄡˇ漢語拼音lākūzhéxiǔ 釋  義宋.釋文瑩《玉壺清話.卷七》:「至唐河,天未明,虜騎去我軍將近,遂釋鞅,會食,食罷將戰,倫舉兵一鏖,如拉枯折朽。

」摧朽拉枯注  音ㄘㄨㄟ。

ㄒㄧㄡˇ。

ㄌㄚ。

ㄎㄨ漢語拼音cuīxiǔlākū 釋  義清.昭槤《嘯亭雜錄.卷一○》:「國初豫通王下江南時,所至摧朽拉枯,無不立下。

」摧枯折腐注  音ㄘㄨㄟ。

ㄎㄨ。

ㄓㄜˊ。

ㄈㄨˇ漢語拼音cuīkūzhéfǔ 釋  義《後漢書.卷一九》:「歸發突騎以轔烏合之眾,如摧枯折腐耳。

」 層出不窮 參考詞語‧百出不窮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ㄘㄥˊ。

ㄔㄨ。

ㄅㄨˋ。

ㄑㄩㄥˊ漢語拼音céngchūbùqióng釋  義形容接連出現,沒有止盡。

※語或本宋.葉適《水心別集.卷四.進卷.兵權上》。

△「層見疊出」 典故說明「層出不窮」原作「百出不窮」。

「層出」表示接連不斷,唐代已有這樣的用法,韓愈的〈貞曜先生墓誌銘〉:「神施鬼設,閒見層出。

」形容孟貞曜的詩作如鬼斧神工,巧思不斷。

而「層出不窮」源自宋.葉適《水心別集.卷四.進卷.兵權上》。

葉適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其學以功利尚實為主,是永嘉學派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與當時的理學相抗衡,並對古人及古書作大膽之譏評。

他在〈兵權〉一文中談到,以往的兵書多是在講述隊伍陣仗、攻守進退、紀律號令等用兵的方法,但真正到了戰場,並不一定受用,還是要靠智慧才能取勝。

而直到《孫子兵法》這本書才真正觸及到用兵的智慧。

書中所述的兵法包羅萬象,「百出不窮」,可因應各種戰況,而基本的原則就是「詐」,即是「欺敵」。

後來「層出不窮」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接連出現,沒有止盡。

出現「層出不窮」的書證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二回:「我道:『這科場的防範,總算嚴密的了。

然而內中的毛病,我看總不能免。

』繼之道:『豈但不能免,並且千奇百怪的毛病,層出不窮!』」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接連出現,沒有止盡。

使用類別用在「屢次出現」的表述上。

例句 詐財案不僅層出不窮,而且手法越發高明。

百貨公司為了刺激民眾消費,各種促銷活動層出不窮。

金光黨行騙的手法不斷翻新,受騙的案例層出不窮,大家應該多加提防。

層出不窮的造勢活動,讓這次選舉顯得十分熱鬧,也讓人看得眼花撩亂。

最近社會上刑案層出不窮,教人看了觸目驚心,警民應該聯手打擊犯罪。

辨  識近義生生不已、層見疊出反義屈指可數、寥若晨星、寥寥無幾 參考詞語百出不窮注  音ㄅㄞˇ。

ㄔㄨ。

ㄅㄨˋ。

ㄑㄩㄥˊ漢語拼音bǎichūbùqióng 釋  義宋.葉適《水心別集.卷四》:「至於孫武,始棄法而言智。

其著兵之情,奇正分合,豫應天下之變,百出而不窮,以詐自名於世,而曰兵徒詐而已矣。

」 藏頭露尾 參考詞語‧露尾藏頭‧頭藏尾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ㄘㄤˊ。

ㄊㄡˊ。

ㄌㄡˋ。

ㄨㄟˇ漢語拼音cángtóulòuwěi釋  義把頭藏起來,卻露出尾巴。

形容言多隱諱,舉止畏縮的樣子。

※語或本元.王曄《桃花女》第二折。

△「藏頭露影」 典故說明「藏頭露尾」指把頭藏起,卻露出尾巴。

可用來指隱藏身影不周,也可用來形容言多隱諱,舉止畏縮的樣子。

見用於王曄《桃花女》雜劇。

王曄,元杭州人,字日華,號南齋,生卒年不詳。

為元代戲曲家,知著有雜劇三齣,今存《桃花女》一本。

《桃花女》全名《桃花女破法嫁周公》,共四折一楔子,內容敘述河南雲陽村的任二公,有一個女兒名叫桃花,擅長陰陽法術,又有一個名叫周公的人,擅長卜算。

周公自負卜算之術十分靈驗,桃花女卻兩次讓卜算失靈,周公因而妒恨在心。

於是周公設計強娶桃花女為媳,又暗中佈下各種法術欲陷害她。

在第二折中,周公預言家中的僕人彭大陽壽將盡,結果過了時辰,彭大卻沒有死。

周公心中疑惑,一問之下,知道是桃花女幫彭大延長了壽命。

周公心中十分生氣,想出一計準備報復,便要彭大送聘禮給任二公,卻要彭大假稱是自己要給桃花女的謝禮。

彭大不知這是周公的詭計,念及過去周公待他不薄,如果自己還畏畏縮縮「藏頭露尾」的,怎能算是知恩報恩之人呢?就答應了。

這裡的「藏頭露尾」就是用來形容畏縮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言多隱諱,舉止畏縮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含混」、「顧忌畏縮」的表述上。

例句 請你有話直說,不要藏頭露尾,免得讓人起疑。

你做事老是這樣藏頭露尾的,難怪別人會懷疑你。

如果你想要得到別人的信任,就該光明磊落,不要藏頭露尾。

我喜歡個性坦蕩磊落的人,看到做起事來藏頭露尾的人,總是有些厭煩。

最近看他老是舉止鬼鬼祟祟,說話藏頭露尾的,好像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祕密。

媒體對這件案子藏頭露尾的報導,和加油添醋的渲染,造成社會大眾的未審先判,對涉案人極不公正。

辨  識近義遮遮掩掩反義明目張膽、和盤托出、原形畢露、露出馬腳 參考詞語露尾藏頭注  音ㄌㄡˋ。

ㄨㄟˇ。

ㄘㄤˊ。

ㄊㄡˊ漢語拼音lòuwěicángtóu 釋  義明.許自昌《水滸記.第二一齣》:「這掩耳偷鈴堪笑,早露尾藏頭空巧。

」頭藏尾露注  音ㄊㄡˊ。

ㄘㄤˊ。

ㄨㄟˇ。

ㄌㄡˋ漢語拼音tóucángwěilòu 釋  義元.李文蔚《燕青博魚.楔子》:「眾小校聽咱分付,今夜個該誰巡捕,黑地裡悄語低言,不要您頭藏尾露。

遇官軍須當殺退,若經商便將拏住。

但違了某家將令,斬首級決無輕恕。

」 三頭六臂 參考詞語‧三頭八臂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ㄢ。

ㄊㄡˊ。

ㄌㄧㄡˋ。

ㄅㄧˋ漢語拼音sāntóuliùbì釋  義「三頭六臂」之「六臂」,原作「八臂」,指有三顆頭、八條臂膀,為一種天神的長相。

語本《法苑珠林.卷五.六道篇.脩羅部.述意部》。

後用「三頭六臂」比喻人本領大,力強可畏。

△「神通廣大」 典故說明「三頭六臂」原作「三頭八臂」,為佛家用語,指阿修羅神的長相,生有三顆頭顱,八條臂膀,《法苑珠林.卷五.六道篇.脩羅部.述意部》便說:「並出三頭,重安八臂」。

阿修羅為梵語Asura的音譯。

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惡神,在佛教中認為雖屬天界,但無天人的德行,性情險詐,所以稱「非天」。

而又因其體形高大,力大無比,故其「三頭八臂」之形象亦有力量強大的象徵,但後來「八臂」多作「六臂」,「三頭六臂」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本領大,力強可畏。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本領大,力強可畏。

使用類別用在「本領高強」的表述上。

例句 三太子哪吒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具有三頭六臂的本領。

他要沒有三頭六臂,怎麼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即使凶嫌是三頭六臂,也要盡快把他逮捕歸案,否則後患無窮。

他雖然年輕力壯,精明能幹,但也不至於有什麼三頭六臂的本領。

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並非他有什麼三頭六臂,而是積極努力的結果。

任憑那歹徒有三頭六臂,警方也誓言將他逮捕歸案,還給社會一個安祥的生活環境。

教防身術的講師剛登上講臺,全場的群眾就一陣騷動,爭相一睹這位三頭六臂的女警官。

辨  識近義神通廣大、呼風喚雨反義一無所長「神通廣大」及「三頭六臂」都有本領高強的意思。

「神通廣大」側重於形容門路多,有辦法;「三頭六臂」則側重於形容能力、氣力強大。

神通廣大三頭六臂辨似例句○ㄨ你真是~,竟然能在短短時間內,籌到這麼大一筆錢。

ㄨ○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並非他有什麼~,而是積極努力的結果。

參考詞語三頭八臂注  音ㄙㄢ。

ㄊㄡˊ。

ㄅㄚ。

ㄅㄧˋ漢語拼音sāntóubābì 釋  義《法苑珠林.卷五》:「並出三頭,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雲。

」 三令五申 參考詞語‧三申五令‧五令三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ㄢ。

ㄌㄧㄥˋ。

ㄨˇ。

ㄕㄣ漢語拼音sānlìngwǔshēn釋  義再三命令告誡。

#語出《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孫武》。

△「耳提面命」 典故說明孫武是春秋著名的兵法家,本為齊國人,後來成為吳王闔閭的將軍,大敗楚國,威逼齊、晉,震驚諸侯。

孫武著有兵法十三篇,主要內容為分析戰爭形勢,探討軍事作戰策略、方式。

《孫子兵法》被後世尊為「兵經」。

當時孫武帶著自己寫的兵法去見吳王闔閭,吳王看了以後,雖然覺得孫武寫得不錯,但仍有點不信任,便問孫武:「你的兵法我都看過了,可以試試指揮軍隊嗎?」孫武說:「當然可以。

」吳王存心要給孫武出難題,又問:「那用婦女來試驗也可以嗎?」孫武也說可以。

於是吳王召集了宮中的嬪妃宮女,一共一百八十名,讓孫武指揮她們。

孫武先將她們分成兩隊,命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嬪妃做隊長,讓她們每個人都手持長戟,然後發布命令,要她們依令而行。

女兵們都說:「明白了。

」孫武又抬出鈇鉞等刑具,設定刑罰,並再三向她們申戒,一定要澈底服從軍令。

但是當孫武擊鼓發出號令,女兵們卻大笑起來,完全沒有依令行動。

孫武就說:「沒有把命令解釋清楚,這是將官的過失。

」於是孫武再將剛才的命令詳細解說一次,接著又擊鼓發出號令。

但是女兵仍然大笑,沒有依令行動。

孫武便說:「沒有把命令解釋清楚,是將官的過失;既然命令已經解釋清楚,卻仍不肯聽令,這就是隊長和士兵們的錯了。

」於是孫武命令隨從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

吳王本來只是好玩,沒想到孫武竟然真的要斬他的愛姬,嚇得連忙下令阻止,說:「我剛才只是想試試先生的能力,現在我已經知道先生真的很會帶兵,就請先生不要將我的愛姬斬首吧!」孫武卻回答:「我既然已經受命為將領,將領身在軍隊中,就無法完全聽從國君的命令。

」仍舊斬了兩個隊長,以收儆戒之效。

之後女兵們便完全聽從孫武的命令,不敢再當成兒戲了。

「三令五申」是再三的命令告誡的意思,應是當時練兵常用術語,為後人所沿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再三命令告誡。

使用類別用在「告誡教誨」的表述上。

例句 學校三令五申,不准學生抽菸。

學校三令五申禁止學生到那口池塘游泳,但就是有人不聽。

事發之前,我已三令五申,告誡大家,大家就是當耳邊風。

行政院三令五申,要切實制止公務員利用職務之便脅迫民眾。

為了民眾行的安全,政府三令五申,禁止駕駛人於行車中使用手持電話。

縱然警方三令五申地要汽車駕駛人喝酒不開車,但有些民眾還是我行我素。

出發前老師曾經三令五申,遠足沿途要保持環境整潔,不可隨手亂丟垃圾。

教育部門三令五申地督促各學校,要設法減輕學生考試負擔,增加體育活動時間。

這些歹徒,無論當局怎樣三令五申,照樣販賣毒品,警方恨不得將他們一網打盡,送法嚴辦。

辨  識近義耳提面命反義不言之教形音辨誤申,音ㄕㄣ。

陳述、說明的意思。

不可寫作「伸」。

「三令五申」及「耳提面命」都有再三提醒的意思。

「三令五申」側重於命令、告誡;「耳提面命」側重於訓誡、教誨。

三令五申耳提面命辨似例句○ㄨ學校~,不准學生抽菸。

ㄨ○想當年離開家鄉時,父母曾~,告誡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參考詞語三申五令注  音ㄙㄢ。

ㄕㄣ。

ㄨˇ。

ㄌㄧㄥˋ漢語拼音sānshēnwǔlìng 釋  義清.胡敬〈漕船牽夫行〉:「指顧叱吒何麤豪,三申五令鼓伐鼛。

」五令三申注  音ㄨˇ。

ㄌㄧㄥˋ。

ㄙㄢ。

ㄕㄣ漢語拼音wǔlìngsānshēn 釋  義清.陳烺《迴流記.第五齣》:「軍法森嚴,兵威揚奮,兼程進,五令三申,獨把神機運。

」 三姑六婆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ㄢ。

ㄍㄨ。

ㄌㄧㄡˋ。

ㄆㄛˊ漢語拼音sāngūliùpó釋  義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

指古代婦女所從事的職業名稱。

語本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三姑六婆》。

後用「三姑六婆」比喻愛搬弄是非的婦女。

典故說明根據元代陶宗儀所著的《南村輟耕錄》記載,「三姑六婆」原本是指古代婦女從事的九種職業的總稱,但這九種職業被當時一般社會大眾認為是不高尚的,有違社會禮俗。

一個家庭裡如果有人從事其中一種工作,家中很少不會發生姦汙、竊盜等邪惡淫亂的事情。

若是能像躲避蛇蠍般謹慎,遠離這些人,也許是使家宅安寧的方法。

也因為古代社會風氣保守,婦女大都足不出戶,只有這些三姑六婆和她們接觸的機會較多,閒話家常之下,容易搬弄是非,造謠生事,所以有人就用「三姑六婆」來比喻那些愛搬弄是非的婦女。

後來「三姑六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愛搬弄是非的婦女。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愛搬弄是非的婦女。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長舌婦女」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件事被一些三姑六婆渲染之後,已經完全變質了。

我最怕的是家族裡那些三姑六婆信口雌黃,說長道短。

自從那位三姑六婆型的婦人住到村裡來,村子就開始不安寧了。

為人媳婦這種三姑六婆的習性千萬要不得,否則家中將雞犬不寧。

原本是一件好事,哪知被那些三姑六婆一說,反倒變成了件醜事。

三顧茅廬 參考詞語‧三謁茅廬‧三顧草廬‧茅廬三顧‧草廬三顧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ㄢ。

ㄍㄨˋ。

ㄇㄠˊ。

ㄌㄨˊ漢語拼音sāngùmáolú釋  義指漢末劉備往訪諸葛亮,凡三次,才得見。

◎語本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

後用「三顧茅廬」比喻對賢才真心誠意的邀請、拜訪。

△「初出茅廬」 典故說明東漢末年天下紛亂,打著「復興漢室」名號起兵的劉備,在屯田新野時,從徐庶口中得知避居在南陽隆中的諸葛亮是個能人,於是前去拜訪,一連去了三次,才見到人。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提到了這件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劉備不顧身分,一連三次專程拜訪的誠心,終於感動諸葛亮答應出山替他奔波效力。

後來「三顧茅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對賢才真心誠意的邀請、拜訪。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對賢才真心誠意的邀請、拜訪。

使用類別用在「誠心求賢」的表述上。

例句 董事長以三顧茅廬的誠心,到處延攬人才。

由於校長三顧茅廬的誠意,終於請來李博士蒞校任教。

為了表示誠意,我決定三顧茅廬,請王先生出馬協助。

他這個人恃才傲物,若不是你三顧茅廬,他哪會答應幫助我們。

他已經退隱山林多年,現在想請他重新出馬,看來得要三顧茅廬。

老王不忍心拒絕楊經理三顧茅廬的誠意,最後決定到他公司任職。

他是我老闆三顧茅廬地求來的人才,聽說對改善經營的策略很有一套。

企業經營者應該用三顧茅廬的誠意,向專家虛心請教有關管理方面的意見。

辨  識近義不恥下問、求賢若渴、握髮吐哺、禮賢下士 參考詞語三謁茅廬注  音ㄙㄢ。

ㄧㄝˋ。

ㄇㄠˊ。

ㄌㄨˊ漢語拼音sānyèmáolú 釋  義元.關漢卿《玉鏡臺.第四折》:「他如今做了三謁茅廬,勉強承伏。

」三顧草廬注  音ㄙㄢ。

ㄍㄨˋ。

ㄘㄠˇ。

ㄌㄨˊ漢語拼音sāngùcǎolú 釋  義《南史.卷二六》:「(明帝)欽昂風素,頻降駕焉。

及踐阼,奏事多留與語,謂曰:『我昔以卿有美名,親經相詣。

』昂答曰:『陛下在田之日,遂蒙三顧草廬。

』」茅廬三顧注  音ㄇㄠˊ。

ㄌㄨˊ。

ㄙㄢ。

ㄍㄨˋ漢語拼音máolúsāngù 釋  義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豈不聞渭水同車,茅廬三顧之事,奈何山川懸闊,有失躬迎之禮。

」元.無名氏《醉寫赤壁賦.第一折》:「你便能勾片言折獄,一語興邦,不肯去蘭省一朝登北闕,便想這茅廬三顧到南陽。

」草廬三顧注  音ㄘㄠˇ。

ㄌㄨˊ。

ㄙㄢ。

ㄍㄨˋ漢語拼音cǎolúsāngù 釋  義《晉書.卷九二》:「夷吾相桓,漢登蕭張;草廬三顧,臭若蘭芳。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下》:「草廬三顧動幽蟄,蕙帳一空生曉寒。

」 三教九流 參考詞語‧九流三教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ㄢ。

ㄐㄧㄠˋ。

ㄐㄧㄡˇ。

ㄌㄧㄡˊ漢語拼音sānjiàojiǔliú釋  義「三教」指儒、佛、道。

※語或出《周書.卷五.武帝紀上》。

「九流」指先秦至漢初的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九大學術流派。

語出《漢書.卷一○○.敘傳下》。

「三教九流」指宗教、學術的各種流派。

亦用於指社會上各種行業或各色人物。

典故說明「三教九流」係由「三教」及「九流」二語組合而成。

「三教」指儒、佛、道。

語或出自《周書.卷五.武帝紀上》。

北周武帝宇文邕,鮮卑人。

生活節儉樸實,勤政愛民。

在位期間(西元560∼578),改革鮮卑舊俗,釋放奴隸。

當時因為社會動亂不安,許多人投身佛、道,尋求精神上的寄託,武帝卻認為僧道不事生產、又不用交稅,影響國家財政,應該廢除。

於是在建德二年十二月癸巳這天,他召集大臣、沙門及道士等,討論三教的好壞,結果儒教為先,道教第二,佛教最後。

「九流」則是出自《漢書.卷一○○.敘傳下》。

敘傳是作者自敘家世、生平,兼及編纂旨趣、體例的文章,典源所錄是《漢書》中為何收錄〈藝文志〉的編纂旨趣。

其內容略謂:自《易》、《書》、《詩》、《禮》、《樂》、《春秋》六經問世,沒有被後人弘揚光大,反而是各種不同思想的理論學說相繼出現。

這些著作經過秦朝的焚書災厄,到了漢朝重新加以收拾典藏,由劉向為這些典籍分門別類,寫成《別錄》一書,而有了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等九流的分別。

後來「三教」和「九流」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三教九流」,用來指宗教、學術的各種流派。

後亦用於指社會上各種行業或各色人物。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指宗教、學術各種流派。

使用類別用在「各流各派」的表述上。

例句 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內涵,就是三教九流的諸家學說。

他雖博綜古代典籍,依然無法盡曉諸子百家、三教九流之學。

二語義說明指社會上各種行業或各色人物。

使用類別用在「各行各業」的表述上。

例句 這一帶正是龍蛇雜處的聚落,三教九流,無所不有。

我是個生意人,三教九流的朋友,我都得罪不起。

他這幾年走遍五湖四海,交遊之廣,遍及三教九流。

這個大雜院住的是三教九流的人物,環境並不單純。

四海之內,莫非兄弟;三教九流,盡是朋友。

辨  識近義九流百家 參考詞語九流三教注  音ㄐㄧㄡˇ。

ㄌㄧㄡˊ。

ㄙㄢ。

ㄐㄧㄠˋ漢語拼音jiǔliúsānjiào 釋  義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二折》:「做子弟的須要九流三教皆通,八萬四千傍門盡曉,纔做得子弟。

」《官場現形記.第二四回》:「北京城裡上下三等、九流三教,祇要些微有點名氣的人,誰不認得我黃胖姑?」 三緘其口 參考詞語‧三緘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ㄢ。

ㄐㄧㄢ。

ㄑㄧˊ。

ㄎㄡˇ漢語拼音sānjiānqíkǒu釋  義嘴巴加了三道封條。

形容說話謹慎或不說話。

#語出漢.劉向《說苑.卷一○.敬慎》。

典故說明根據西漢劉向所寫的《說苑》中記載,孔子曾經前往周朝首都,參觀周王的祖廟。

在祖廟右邊的臺階前,立了一個銅像,他的嘴被重重封住,背上刻了一段文字:「這是古時候說話最謹慎的人。

要謹慎啊!謹慎啊!不要多話,話一多,失誤也必定多起來。

」孔子就反身告誡弟子說:「這個銅像就是在告誡人們,平日謹言慎行,不要多話,就不會招來無妄的口舌之災。

」另外在《孔子家語》和《太公金匱》也記錄了這件事。

後來「三緘其口」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說話謹慎或不說話。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說話謹慎或不說話。

使用類別用在「閉口不語」的表述上。

例句 無論怎麼問,他就是三緘其口,不願透露任何訊息。

在這種高壓統治下,莫怪大家對許多事都三緘其口。

我對這件事情完全不了解,只好三緘其口,不好插嘴。

這種夫妻間的事,旁人沒有插嘴的必要,最好三緘其口。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對於不了解的事,我們最好三緘其口。

辨  識近義默默無言、沉默是金、守口如瓶反義、喋喋不休、高談闊論 參考詞語三緘口注  音ㄙㄢ。

ㄐㄧㄢ。

ㄎㄡˇ漢語拼音sānjiānkǒu 釋  義唐.權德輿〈誡言〉:「言之或未行,前哲所不取。

方寸雖浩然,因之三緘口。

」 三長兩短 參考詞語‧一長二短‧一長兩短‧一長半短‧三長四短‧兩短三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ㄢ。

ㄔㄤˊ。

ㄌㄧㄤˇ。

ㄉㄨㄢˇ漢語拼音sānchángliǎngduǎn釋  義原指說長道短。

※語或出元.無名氏〈驀山溪.不如歸去〉詞。

後用「三長兩短」比喻意外的變故。

典故說明「三長兩短」一語從「長短」一詞演變而出。

「長短」一詞本來有「是非」和「意外變故」兩個意思。

例如:「我們不要說人長短。

」指的是不要道人「是非」。

「登山如果不小心,萬一有什麼長短,那就不好了。

」指的是「意外變故」。

「長短」一詞配上「三…兩…」這種構詞法,變成「三長兩短」之後,仍然具有這兩種意思。

例如元代無名氏〈驀山溪.不如歸去〉詞:「著甚來由,惹別人、三長兩短。

」指的便是說長道短的意思。

至於像《平妖傳》第五回說:「萬一此後再有三長兩短,終不然靠著太醫活命。

」指的則是「意外變故」的意思了。

就今日用法而言,「三長兩短」較常被用來形容「意外變故」。

這個成語的語形多變,也可以作「兩短三長」、「一長半短」、「一長兩短」、「三長四短」等,用法與意義都差不多。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意外的變故,一般多指意外死亡。

使用類別用在「災禍變故」的表述上。

例句 萬一他有個三長兩短,我該怎麼辦呢?我把人交給你了,以後他有什麼三長兩短都與我無關。

你如此地莽撞,萬一有個三長兩短,你的家人要如何活下去?你把整個家交給我,萬一有個三長兩短,我怎麼對得起大家?大家都不願照顧老母親,萬一她有個三長兩短,你們可以心安嗎?隻身在外要注意自己的安全,若有個三長兩短,怎麼對得起父母呢?自從丈夫出遠門後,她每天提心吊膽,就怕聽到什麼三長兩短的消息。

辨  識近義一差二錯、山高水低反義平安無事、安堵如故 參考詞語一長二短注  音ㄧ。

ㄔㄤˊ。

ㄦˋ。

ㄉㄨㄢˇ。

(變)。

ㄧˋ。

ㄔㄤˊ。

ㄦˋ。

ㄉㄨㄢˇ漢語拼音yīchángèrduǎn(變)yìchángèrduǎn 釋  義《九命奇冤.第一七回》:「倘或明天回去,老太太有甚麼一長二短,那就怎麼樣呢?」一長兩短注  音ㄧ。

ㄔㄤˊ。

ㄌㄧㄤˇ。

ㄉㄨㄢˇ。

(變)。

ㄧˋ。

ㄔㄤˊ。

ㄌㄧㄤˇ。

ㄉㄨㄢˇ漢語拼音yīchángliǎngduǎn(變)yìchángliǎngduǎn 釋  義《官場現形記.第五七回》:「倘或聚眾人多了,外國人有個一長兩短,豈不是於國際上又添了一重交涉麼?」一長半短注  音ㄧ。

ㄔㄤˊ。

ㄅㄢˋ。

ㄉㄨㄢˇ。

(變)。

ㄧˋ。

ㄔㄤˊ。

ㄅㄢˋ。

ㄉㄨㄢˇ漢語拼音yīchángbànduǎn(變)yìchángbànduǎn 釋  義《文明小史.第八回》:「老和尚方纔懊悔不迭,生恐他有一長半短,不應該留他住下。

」三長四短注  音ㄙㄢ。

ㄔㄤˊ。

ㄙˋ。

ㄉㄨㄢˇ漢語拼音sānchángsìduǎn 釋  義《精忠岳傳.第一三回》:「賢弟呀!你功名未遂,空手歸鄉,已是不幸;若再有三長四短,叫為兄的回去,怎生見你令尊令堂之面?」兩短三長注  音ㄌㄧㄤˇ。

ㄉㄨㄢˇ。

ㄙㄢ。

ㄔㄤˊ漢語拼音liǎngduǎnsāncháng 釋  義明.馮夢龍《女丈夫.第三一齣》:「費晨昏千思萬想,莽前程怕兩短三長。

」 三人成虎 參考詞語‧三人市虎‧三夫成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ㄢ。

ㄖㄣˊ。

ㄔㄥˊ。

ㄏㄨˇ漢語拼音sānrénchénghǔ釋  義連續三人說街上出現老虎,就使人相信街上真有老虎。

比喻謠言再三重複,亦能使人信以為真。

#典出《戰國策.魏策二》。

典故說明據《戰國策.魏策二》載,戰國時代,各國彼此互相攻伐,往往造成國勢衰弱,民不聊生。

有些國家為了避免長年戰爭,便和其他國家簽訂友好條約,互相結為同盟,不再互相攻打。

為了表示自己絕對會信守諾言,還會將自己國家的太子送到對方國家作為人質。

在這種情況下,魏國的太子便被送往趙國作人質,魏王還派大臣龐葱隨行。

龐葱知道朝廷之中經常有謠言中傷自己,這次前往趙國也不知道何時才會回來,他害怕魏王會聽信這些謠言,就在臨行之前去找魏王,說道:「大王,如果今天有一個人告訴大王,大街上出現了一隻老虎,大王會相信嗎?」魏王回答:「不會相信。

」龐葱又問:「如果有第二個人說大街上出現了老虎,大王會相信嗎?」魏王回答:「那我就會半信半疑了。

」龐葱繼續問道︰「如果有第三個人也說大街上出現了老虎,那大王會相信嗎?」魏王回答:「那我就不得不相信了。

」龐葱接著說:「大街上本來不會出現老虎,這是顯而易見的事,但是傳謠言的人一多,就讓人不由得不相信了。

我這次去趙國之後,一定有許多人會趁我不在之時,在大王面前進讒言來非議我的不是,請大王千萬要明察事實,不要被謠言所蒙蔽啊!」魏王答應了龐葱。

等到龐葱離開魏國之後,果然有很多人在魏王前說龐葱的壞話,魏王一開始雖然不相信,但時日一久,內心也不得不動搖。

等到太子跟龐葱回國之後,魏王就疏遠龐葱,不再重用他了。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三人成虎」,用來比喻謠言再三重複,亦能使人信以為真。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謠言再三重複,亦能使人信以為真。

使用類別用在「積謊成真」的表述上。

例句 曾參殺人的故事證明三人成虎的可怕。

雖然謠言止於智者,但是三人成虎,亦能混淆視聽。

謠言的可怕就在於三人成虎,說的人一多,會使你弄不清真假。

儘管這些傳說都是空穴來風,但三人成虎,我們也不得不有所防備。

明明是無中生有的事,往往謠言一傳,就會三人成虎,真是人言可畏! 辨  識近義以訛傳訛、眾口鑠金、積毀成山、人言可畏、曾參殺人 參考詞語三人市虎注  音ㄙㄢ。

ㄖㄣˊ。

ㄕˋ。

ㄏㄨˇ漢語拼音sānrénshìhǔ 釋  義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卷四》:「怨家又起而裝誣之,以致上官亦駭於耳目,三人市虎,不能免也。

」三夫成虎注  音ㄙㄢ。

ㄈㄨ。

ㄔㄥˊ。

ㄏㄨˇ漢語拼音sānfūchénghǔ 釋  義金.元好問〈過希顏故居.詩四首之四〉:「把臂論交分最深,三夫成虎古猶今。

百年唯有區區在,地下纔應識此心。

」 三寸不爛之舌 參考詞語‧三寸之舌‧三寸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ㄢ。

ㄘㄨㄣˋ。

ㄅㄨˋ。

ㄌㄢˋ。

ㄓ。

ㄕㄜˊ。

(變)。

ㄙㄢ。

ㄘㄨㄣˋ。

ㄅㄨˊ。

ㄌㄢˋ。

ㄓ。

ㄕㄜˊ漢語拼音sāncùnbùlànzhīshé(變)sāncùnbúlànzhīshé釋  義形容人口才極佳,能言善道。

◎語本《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

△「一言九鼎」 典故說明舌頭是說話的主要器官,長約三寸,古人多用「三寸舌」或「三寸之舌」來表示口才。

例如《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載,戰國時,秦國攻打趙國,首都邯鄲被圍,情況相當危急。

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想聯合楚國來抵抗秦國。

平原君要從門下食客選二十個人一起去楚國,但挑來挑去只挑到十九人,還剩一個人挑不出來,有個叫毛遂的人便自我推薦,平原君姑且接納了他。

到了楚國,平原君一直不能說服楚王援助趙國。

毛遂仗劍向前,向楚王分析情勢,義正辭嚴,氣勢凌人,楚王便答應與趙國訂立盟約。

平原君完成任務回到趙國後,讚賞毛遂說:「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我們趙國的地位大大提升,比九鼎大呂還要有分量。

毛先生三寸的舌頭,真是比百萬軍力還要強大。

」自此便一直將毛遂奉為上賓。

另外如《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內容則是表述漢高祖劉邦的軍師張良,在協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動了歸隱的念頭。

他推薦蕭何擔任丞相,並向劉邦表達自己憑著「三寸舌」成為皇帝的軍師,位極人臣,已達到一般人最想要的目標了,於願足矣!所以希望能辭去職務,隱居修道。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口才極佳,能言善道。

使用類別用在「善於言談」的表述上。

例句 你放心!憑我三寸不爛之舌,一定說服他來幫忙!對方那麼難纏,你都能說服,你真具有三寸不爛之舌。

他上了演講臺,便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說得聽眾頻頻點頭。

小王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終於說服老闆舉辦員工出國旅遊。

他想憑他三寸不爛之舌,應當可以說服對方接受所開出來的條件。

她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到處向廠商募捐,終於辦成此次義賣活動。

辨  識近義口若懸河、舌燦蓮花、能言善道、喙長三尺反義笨口拙舌 參考詞語三寸之舌注  音ㄙㄢ。

ㄘㄨㄣˋ。

ㄓ。

ㄕㄜˊ漢語拼音sāncùnzhīshé 釋  義《史記.卷七六》:「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於百萬之師。

」《隋唐演義.第四一回》:「全憑弟三寸之舌,用一夕話,務要說他來同事,方見平昔間交情。

」三寸舌注  音ㄙㄢ。

ㄘㄨㄣˋ。

ㄕㄜˊ漢語拼音sāncùnshé 釋  義《史記.卷五五》:「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

」《三國演義.第四七回》:「某憑三寸舌,為丞相說之,使皆來降。

」 三從四德 參考詞語‧四德三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ㄢ。

ㄘㄨㄥˊ。

ㄙˋ。

ㄉㄜˊ漢語拼音sāncóngsìdé釋  義「三從」,指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語出《儀禮.喪服》。

「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語本《周禮.天官.九嬪》。

後用「三從四德」指舊時婦女必須具備的德性。

典故說明「三從四德」,由「三從」及「四德」二語組合而成。

「三從」見於《儀禮.喪服》子夏傳。

《儀禮》為儒家重要典籍之一,乃貴族禮儀之匯編。

〈喪服〉一篇記載居喪期間各等親屬所應著的服飾,所附的子夏傳中提到當時對女子的一些道德要求,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說明女子未嫁時服從父親,出嫁後服從丈夫,若丈夫亡故則服從兒子。

這就是所謂「三從」。

「四德」見於《周禮.天官.九嬪》。

《周禮》亦為儒家重要典籍之一,相傳為周公所作,記載當時的官制及政治制度。

「九嬪」是王宮中的女官,也是帝王的九位妃子,負責掌理婦女所應學習的禮儀。

九嬪各領有女御九人,教導女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並率領她們按時輪值王所,協助皇后處理各項事務。

而所謂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指的是婦人應有貞節柔順的德行、委婉得體的應對辭令、溫雅的體態舉止、熟練的工作技能。

這四項要求,就是「四德」。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三從四德」,用來指舊時婦女必須具備的德性。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舊時社會婦女必須具備的德性。

使用類別用在「婦女之德」的表述上。

例句 隨著時代的變遷,婦女已擺脫三從四德的觀念。

要求現代婦女遵守三從四德,難免引來不合時宜之譏。

現代婦女已經擺脫三從四德的束縛,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

都已經是二十一世紀,竟然還有人主張婦女要遵守三從四德!在傳統的社會裡,婦女受三從四德的束縛,難有自由發展的空間。

自從男女平等的觀念盛行以後,三從四德的教條已為時代所淘汰。

辨  識近義三貞九烈 參考詞語四德三從注  音ㄙˋ。

ㄉㄜˊ。

ㄙㄢ。

ㄘㄨㄥˊ漢語拼音sìdésāncóng 釋  義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門迎著駟馬車,戶列著八椒圖,娶了個四德三從宰相女,平生願足,託賴著眾親故。

」元.無名氏《桃花女.第四折》:「我只道受了些千驚萬恐,那裡便埋沒我四德三從。

」 三思而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ㄢ。

ㄙ。

ㄦˊ。

ㄒㄧㄥˊ漢語拼音sānsīérxíng釋  義再三考慮,然後行動。

比喻謹慎行事。

語本《論語.公冶長》。

典故說明季文子是魯國的三家大夫之一,掌握著魯國的實際政權。

雖然他地位顯赫,但平時的生活卻十分節儉,據說他的家中沒有人穿錦帛料子的衣服,都只穿布衣;馬廄裡的馬也只餵食草料,不給牠們吃粟米,至於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器具也都只講求實用,而不重視他們是否精美名貴。

因此人們都說季文子是個既廉潔又忠誠的人。

季文子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做事十分謹慎,往往一件事要想了又想才能決定。

季文子死後,有人對此傳述。

孔子聽到這件事情之後,就說:「再,斯可矣!」孔子認為季文子小心謹慎固然是優點,但太過小心以致猶豫不決,做事沒有效率,反讓優點變成缺點,所以孔子說:「一件事想兩次就夠了。

」後來「三思而行」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謹慎行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謹慎行事。

使用類別用在「小心謹慎」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件事太重要了,你必須三思而行。

這事關係到妳的終身,怎能不三思而行?爸爸說小心不蝕本,要我們凡事三思而行。

凡事三思而行,才能減低發生錯誤的機率。

此事不宜冒進,大家先平靜下來,三思而行。

結婚是終身大事,不可輕率,務必三思而行,以免後悔。

如今世道衰微,人心險惡,凡事要三思而行,才能趨吉免禍。

他是個莽漢,做事向來很衝動,不知如何才能要他三思而行? 辨  識近義行成於思、深思熟慮、瞻前顧後、深謀遠慮反義冒昧從事、草率從事、輕舉妄動 三言兩語 參考詞語‧三言五語‧三言兩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ㄢ。

ㄧㄢˊ。

ㄌㄧㄤˇ。

ㄩˇ漢語拼音sānyánliǎngyǔ釋  義三兩句話就說完了。

形容言語簡短。

※語或出宋.吳潛〈望江南.家山好〉詞。

典故說明「三言兩語」,形容言語簡短。

這句成語在文獻中,較早出現在宋代吳潛所寫的〈望江南.家山好〉詞中,其中有一句說「六宇五胡生口面,三言兩語費顏情」,這闋詞的大意是這樣的:還是故鄉好,不必去賺取虛名。

因為世上的道理,盛衰常相倚伏。

盛勢中存有衰勢的徵兆,人生不會永遠得意。

就是歷代君王的命運也是如此。

所以一個人要知道退讓,其實就是為了前程。

姑且就這麼地回轉田園,不問世事。

過去面對那些外來異族人的是非口舌,即使是極簡短的三言兩語,也讓我頗費精神,所以弄得我頭髮都斑白了。

後來「三言兩語」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形容言語簡短。

如《紅樓夢》第六七回:「怪不的前日我們在店裡彷彷彿彿也聽見人吵嚷,說有一個道士,三言兩語把一個人度了去了;又說一陣風刮了去了。

」用的也是這個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言語簡短。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簡短」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件事太複雜,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

這件事說來話長,並非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楚。

事情這麼嚴重,你別以為三言兩語就可以敷衍過去!他匆匆地趕來,三言兩語做了交代,又匆匆地離開了。

你既然認為事情無法用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那就坐下聊聊吧!他真是思緒清楚,只三言兩語就切中對方弱點,讓他們啞口無言。

辨  識反義連篇累牘、長篇大論、一言難盡 參考詞語三言五語注  音ㄙㄢ。

ㄧㄢˊ。

ㄨˇ。

ㄩˇ漢語拼音sānyánwǔyǔ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那知一想,纔覺長篇累牘,不合體裁,三言五語,包括不住。

」三言兩句注  音ㄙㄢ。

ㄧㄢˊ。

ㄌㄧㄤˇ。

ㄐㄩˋ漢語拼音sānyánliǎngjù 釋  義《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小孫屠》:「半月前有媒婆來曾說親,不擬三言兩句便說成。

」明.湯顯祖《邯鄲記.第五齣》:「提起書生無數,俺三言兩句,壓倒其餘。

」 司空見慣 參考詞語‧司空慣見‧司空眼慣‧司空經慣‧見慣司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

ㄎㄨㄥ。

ㄐㄧㄢˋ。

ㄍㄨㄢˋ漢語拼音sīkōngjiànguàn釋  義司空,職官名。

「司空見慣」比喻經常看到,不足為奇。

#語出唐.孟棨《本事詩.情感》。

典故說明「司空見慣」這句成語,與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有關。

劉禹錫和柳宗元是好友,兩人都因宰相王叔文的牽連被貶官。

之後,劉禹錫的仕途就相當的乖舛,屢經波折後,好不容易才在唐文宗太和二年回到朝廷擔任主客郎中的官。

「司空見慣」的故事,大概就發生在這個時候。

當時京城有位曾經擔任過司空的李紳,也喜愛詩歌,因為久仰劉禹錫的才名,所以特別在自家擺設盛宴款待他。

席中,還安排一位年輕貌美的歌妓表演。

劉禹錫看到李紳隨手一擺,就是這麼盛大的場面,想必早已見慣了,不禁為自己乖舛遭遇,感到非常悲傷。

劉氏曾經在江南擔任過刺史,所以詩中自稱為「江南刺史」。

後來從這段故事摘出「司空見慣」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經常常看到,不足為奇的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經常看到,不足為奇。

使用類別用在「普遍常見」的表述上。

例句 如此司空見慣的事,大家怎會感興趣?託人情關說這種事我們早已司空見慣了。

以大吃小,這是商場中司空見慣的現象。

公司政策反覆無常,我們早已司空見慣了。

這種事已是司空見慣,難怪報紙連登都不登。

現代年輕人持有手機,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

他參加比賽得獎是司空見慣,不得獎才奇怪。

這事對我們來說早已司空見慣,不值得大驚小怪。

她的口才那麼好,得名早就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了。

辨  識近義不足為奇、習以為常、屢見不鮮反義少見多怪、見所未見、空前絕後、絕無僅有、千載一時、耳目一新、聳人聽聞、駭人聽聞、咄咄怪事 參考詞語司空慣見注  音ㄙ。

ㄎㄨㄥ。

ㄍㄨㄢˋ。

ㄐㄧㄢˋ漢語拼音sīkōngguànjiàn 釋  義元.陸文圭〈水龍吟.燕芹香老春深〉:「冉冉年光,悠悠時事,不如沉醉。

更韋娘一曲,司空慣見,也應回睇。

」司空眼慣注  音ㄙ。

ㄎㄨㄥ。

ㄧㄢˇ。

ㄍㄨㄢˋ漢語拼音sīkōngyǎnguàn 釋  義宋.李廷忠〈卜算子.草際雪痕消〉:「雅興雜魚龍,妙舞回鸞鳳。

莫道司空眼慣□,還入清宵夢。

」司空經慣注  音ㄙ。

ㄎㄨㄥ。

ㄐㄧㄥ。

ㄍㄨㄢˋ漢語拼音sīkōngjīngguàn 釋  義宋.吳文英〈婆羅門引.香霏汎酒〉:「西風乍入吳城。

吹徹玉笙何處,曾說董雙成。

奈司空經慣,未暢高情。

」見慣司空注  音ㄐㄧㄢˋ。

ㄍㄨㄢˋ。

ㄙ。

ㄎㄨㄥ漢語拼音jiànguànsīkōng 釋  義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六齣》:「今宵燈影紗紅透,見慣司空也應羞,破題兒真難就。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一齣》:「妙部新奇,見慣司空自品題。

」 四面楚歌 參考詞語‧楚歌四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ˋ。

ㄇㄧㄢˋ。

ㄔㄨˇ。

ㄍㄜ漢語拼音sìmiànchǔgē釋  義四面都是楚國的歌謠。

典出《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後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敵,孤立無援。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載:秦朝滅亡後,項羽和劉邦雙方為了爭奪天下,一直相持不下。

後來約定以鴻溝為界,以東為項羽所有;以西則歸於劉邦。

後來劉邦聽從謀士張良和陳平的建議破壞約定,一方面率領軍隊攻打已經撤退的楚軍,一方面聯合其他將領的軍隊,將楚軍重重包圍在垓下。

這時候的楚軍不但士兵死傷慘重,糧食也快用盡。

夜裡,竟然從漢軍陣營中傳來楚地的歌謠,楚營士兵聽到故鄉的歌謠後,不禁想起因為連年南征北討,已經很久沒有回去的故鄉,而在營帳裡的項羽,聽到歌謠也吃驚地說:「難道漢軍已經佔領了楚地?不然為什麼漢軍裡的楚人會那麼多!」自認局勢已經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於是連夜帶著士兵突圍而去。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四面楚歌」,用來比喻四面受敵,孤立無援。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四面受敵,孤立無援。

使用類別用在「陷入困境」的表述上。

例句 因為戰略錯誤,使前線軍隊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

我現在已四面楚歌,還是請你念在舊情伸出援手吧!你若在會議上提出這個提議,必然四面楚歌,備受責難。

他要再如此驕橫跋扈,最後一定會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當警察包圍這座大樓後,裡面的搶匪已經四面楚歌,無路可逃了。

今天公司雖然四面楚歌,但是老闆仍然有信心帶領大家度過難關。

這座山頭,在我軍將一波波攻勢之下,敵人已四面楚歌,窮途末路。

公司的資金遭封鎖已經成事實,這種四面楚歌的情況,想來很難突破。

在會議上他一時說錯話,馬上換來眾人指責,使他陷入四面楚歌的窘境。

我雖然職位低,但是對的事我就要堅持,即使遭致圍攻,四面楚歌也不怕。

辨  識近義八方受敵、四面受敵、腹背受敵 參考詞語楚歌四面注  音ㄔㄨˇ。

ㄍㄜ。

ㄙˋ。

ㄇㄧㄢˋ漢語拼音chǔgēsìmiàn 釋  義明.張宣〈虞姬〉:「楚歌四面秋聲起,美人如花帳中死。

」《清史通俗演義.第一四回》:「風鶴驚心,楚歌四面,可法因勤王事急,不得已舍了泗州,折回江南。

」 四分五裂 參考詞語‧五裂四分‧四分五剖‧四分五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ˋ。

ㄈㄣ。

ㄨˇ。

ㄌㄧㄝˋ漢語拼音sìfēnwǔliè釋  義四方受敵,國土易被分解割裂。

語出《戰國策.魏策一》。

後用「四分五裂」形容分散而不完整、不團結。

△「高枕無憂」 典故說明「四分五裂」原指四方受敵,國土易被分解割裂。

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魏策一》。

戰國時張儀在秦國任相國,受秦惠王重用,主張以連橫之策遊說六國,打算讓六國背叛合縱之約以事秦。

張儀到魏國遊說魏王,想讓魏國首先事秦,讓其他各國效法跟進。

張儀告訴魏王說:「魏國土地縱橫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超過三十萬。

四周地勢平坦,暢通四方的諸侯國,又沒有名山大川的阻隔。

從新鄭到大梁只有二百多里,兵馬飛馳,不用花多少力氣就可以到達。

南邊和楚國接境,西邊和韓國接境,北邊和趙國接境,東邊和齊國接境,士兵必須駐守四面邊疆,總計防守邊塞堡壘的人不下於十萬。

剩下可以和敵人對壘,保護國家安全的部隊就不多了。

魏國的地勢,本來就是個戰場。

假使魏國向南與楚國友善而不和齊國友善,那麼齊國就會攻打魏國的東面;向東與齊國友善而不和趙國友善,那麼趙國就會攻打魏國的北面;與韓國不合,那麼韓國就會攻打魏國的西面;不親附楚國,那麼楚國就會攻打魏國的南面;這就是所謂的四分五裂的地理形勢啊!」張儀以告訴魏王,魏國正處於四方受敵的情勢,國土容易被分解割裂,遊說魏背棄合縱,加入連橫以事秦。

後來「四分五裂」被用來形容分散而不完整、不團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分散而不完整、不團結。

使用類別用在「潰散瓦解」的表述上。

例句 滿清末年,由於列強入侵,使中國陷於四分五裂的狀態。

不同派系的權力之爭,使這個集團四分五裂,分崩離析。

像這樣一個四分五裂的團體,任誰都無法對它產生向心力。

眼看國家因為權力鬥爭而四方五裂,有志之士莫不憂心忡忡。

由於管理不善,使得內部員工四分五裂,那家公司隨時都有倒閉的可能。

辨  識近義土崩瓦解、分崩離析、七零八落、瓜剖豆分反義金甌無缺 參考詞語五裂四分注  音ㄨˇ。

ㄌㄧㄝˋ。

ㄙˋ。

ㄈㄣ漢語拼音wǔlièsìfēn 釋  義明.海瑞〈申海南道陳雙山文〉:「然以三州十縣制黎則又千谿萬徑,皆可施功;五裂四分,柄執在我。

」四分五剖注  音ㄙˋ。

ㄈㄣ。

ㄨˇ。

ㄆㄡˇ漢語拼音sìfēnwǔpǒu 釋  義《漢書.卷八七下》:「往者周罔解結,群鹿爭逸,離為十二,合為六七,四分五剖,並為戰國。

」清.曾國藩〈李忠武公神道碑銘〉:「四分五剖,精銳星散。

」四分五落注  音ㄙˋ。

ㄈㄣ。

ㄨˇ。

ㄌㄨㄛˋ漢語拼音sìfēnwǔluò 釋  義《董西廂.卷二》:「驀聞人道,森森地諕得魂離殼。

全家眷愛,多應是四分五落。

」 四通八達 參考詞語‧八達四通‧四通五達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ˋ。

ㄊㄨㄥ。

ㄅㄚ。

ㄉㄚˊ漢語拼音sìtōngbādá釋  義四方相通的道路。

形容交通便利。

#語本《史記.卷九七.酈生陸賈列傳.酈食其》。

後亦用「四通八達」指人。

亦用於形容對事理明白曉暢、融會貫通。

典故說明「四通八達」原作「四通五達」。

秦末辯士酈食其(ㄧˋ ㄐㄧ),在高陽謁見沛公劉邦,談論起天下局勢,席中他提出自己的見解說:「夫陳留,天下之衝,四通五達之郊也。

」認為秦國不是輕易可以打敗的,不如先占領陳留,因為陳留不僅是暢達無阻的交通要地,並且積存了不少糧食。

而他和陳留縣令熟識,可以幫忙游說。

後來「四通八達」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交通便利。

較早的書證如:晉人程本《子華子.晏子問黨》:「且齊之為國也,表海而負嵎,輪廣隈澳,其塗之所出,四通而八達,游士之所湊也。

」此外在《抱朴子.外篇.刺驕》:「聞之漢末,諸無行。

自相品藻次第,群驕慢傲,不入道檢者,為都魁雄伯,四通八達。

」「四通八達」指晉代光逸、謝鯤、阮放、畢卓、羊曼、桓彝、阮孚、胡毋輔之八人。

而《朱子語類.卷一一.學.讀書法下》:「看文字不可落於偏僻,須是周匝。

看得四通八達,無些窒礙,方有進益。

」「四通八達」一詞的意思則是形容對事理明白曉暢、融會貫通。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四方相通的道路。

使用類別用在「到處可通」的表述上。

例句 現在一些偏遠地方都還能看到日據時代所遺留下來,地底下四通八達的隧道。

要成為繁榮的大城市,擁有四通八達的道路是必要條件。

二語義說明形容交通便利。

使用類別用在「交通便利」的表述上。

例句 臺北市自從捷運網完成後,就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大城市。

這裡的交通四通八達,又位居市中心,向來是商家必爭之地。

以島嶼型的國家而言,有無四通八達的交通,是影響國家經濟的重要關鍵。

香港先天地理位置優越,加上後天的建設,一直是海、陸、空的轉運站,交通四通八達,非常便利。

辨  識近義四會五達、暢通無阻反義山重水複、路絕人稀、斷潢絕港 參考詞語八達四通注  音ㄅㄚ。

ㄉㄚˊ。

ㄙˋ。

ㄊㄨㄥ漢語拼音bādásìtōng 釋  義《虞初新志.卷一七》:「洞頂怪石,如古樹倒垂,雲霞橫出,孔穴貫串,八達四通。

」四通五達注  音ㄙˋ。

ㄊㄨㄥ。

ㄨˇ。

ㄉㄚˊ漢語拼音sìtōngwǔdá 釋  義《史記.卷九七》:「夫陳留,天下之衝,四通五達之郊也。

」明.何景明〈七述并序〉:「神都天府之國,四通五達之關。

」 四海為家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ˋ。

ㄏㄞˇ。

ㄨㄟˊ。

ㄐㄧㄚ漢語拼音sìhǎiwéijiā釋  義四海,古代認為中國四周環海,以四海比喻四方,泛指全國各處。

「四海為家」形容帝業宏大,富有四海,天下一家。

#語出《史記.卷八.高祖本紀》。

後轉用「四海為家」形容志向遠大或比喻人漂泊不定,居無定所。

△「四海一家」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載,漢朝初年,經過秦末動亂後,天下剛剛安定,朝廷打算在首都長安建造宮殿。

後來漢高祖劉邦必須帶兵征討東垣,消滅齊王韓信的殘餘勢力,建造宮殿的事就交由丞相蕭何處理。

蕭何把未央宮建造得富麗堂皇。

劉邦回來看到後,很不高興,責怪蕭何說:「天下不安,連年戰亂,還沒完全平定,成敗也很難預料,怎麼現在就把皇宮建造得這麼豪華?」蕭何回答說:「就因為天下還沒平定,才乘機會建造宮殿。

況且天子富有四海,天下一家,不將宮殿建得壯麗,無法彰顯出天子的尊寵威嚴。

並且現在就將皇宮建得廣大些,以後子孫就不需要再擴建了。

」劉邦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才轉怒為喜。

後來「四海為家」被用來形容帝業宏大富有,一統天下。

亦轉用於形容人志向遠大,或比喻人漂泊無定所。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富有四海,天下一家。

使用類別用在「大權在握」的表述上。

例句 帝王之業,四海為家,普天下莫非王土。

古代帝王以四海為家,希望恩澤普被天下。

二語義說明比喻人漂泊不定,居無定所。

使用類別用在「四處漂泊」的表述上。

例句 如今兄弟四海為家,並無固定住所。

他是一位浪跡天涯,以四海為家的俠客。

大丈夫四海為家,走到哪兒,哪兒都是家。

我以後要當個船員,周遊全世界,四海為家。

他喜歡孤獨,是故一生四海為家,行無定蹤。

我是個喜歡旅行的人,習慣過著四海為家的日子。

我鼓勵年輕人揚帆遠颺,四海為家,成就一番事業。

這些年,為了考察恐龍化石,我跑遍世界各地,四海為家。

辨  識近義天下為家、浪跡天涯、浪跡浮蹤、斷梗飄蓬 死灰復燃 參考詞語‧寒灰復燃‧寒灰更然‧寒灰重燃‧復然灰‧死灰復然‧死灰復燎‧燃死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ˇ。

ㄏㄨㄟ。

ㄈㄨˋ。

ㄖㄢˊ漢語拼音sǐhuīfùrán釋  義「死灰復燃」之「燃」,典源作「然」。

「然」同「燃」。

「死灰復燃」是將已經熄滅的灰燼,又重新燃燒起來,比喻失勢者重新得勢。

語本《史記.卷一○八.韓長孺列傳》。

後亦用「死灰復燃」比喻已經平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動起來。

典故說明「死灰復燃」原作「死灰復然」。

西漢時,韓安國在梁孝王前做中大夫,深受梁孝王的器重,後來卻因犯法而被拘禁在蒙地的監獄中。

當時的獄吏田甲對他百般羞辱,韓安國非常憤怒,對田甲說:「已經熄滅的灰燼,難道不會再有燃燒起來的一天嗎?」意思是說表明自己只是一時的落難,終究會有東山再起的一天!然而田甲卻回答說:「如果死灰再度復燃的話,那我就撒尿把它熄滅。

」過沒多久,梁國內史官正好出缺,朝廷再度重用安國,派他做了內史官。

田甲一得知這個消息,害怕韓安國會向他報復,於是就慌張的趕緊逃跑。

韓安國因為找不到田甲,就放話說:「田甲如果再不出現,我就要殺他整個家族。

」田甲聽到消息後,非常害怕,只好打著赤膊,去向韓安國請罪。

然而韓安國卻不與田甲一般見識,不但沒有懲罰他,反而很有器度的原諒、善待他。

後來「死灰復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失勢者重新得勢;也比喻已經平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動起來。

出現「死灰復燃」的書證如宋.陳亮《陳亮集.卷一八.啟.謝曾察院啟》:「劫火不燼,玉固如斯;死灰復燃,物有待爾。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失勢者重新得勢。

使用類別用在「重新恢復」的表述上。

例句 這位總理本已失勢,現在死灰復燃,重新掌大權了。

他雖然宣布退出政壇,但以他的影響力,死灰復燃並非不可能。

二語義說明比喻已經平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動起來。

使用類別用在「重新恢復」的表述上。

例句 沉寂已久的色情理髮業又死灰復燃了。

如果國民道德不提升,這種惡俗終會死灰復燃。

沉寂多時的飆車惡風死灰復燃,讓警方十分頭痛。

環境衛生這麼差,小心已滅絕的霍亂會死灰復燃。

惡補之風似有死灰復燃的趨勢,教育部正密切注意中。

最近幫派勢力似有死灰復燃的跡象,警方正全力注意中。

辨  識近義東山再起、捲土重來反義一蹶不振 參考詞語寒灰復燃注  音ㄏㄢˊ。

ㄏㄨㄟ。

ㄈㄨˋ。

ㄖㄢˊ漢語拼音hánhuīfùrán 釋  義金.元好問〈甲午除夜〉:「暗中人事忽推遷,坐守寒灰望復燃。

」寒灰更然注  音ㄏㄢˊ。

ㄏㄨㄟ。

ㄍㄥ。

ㄖㄢˊ漢語拼音hánhuīgēngrán 釋  義隋.于仲文〈獄中上隋文帝書〉:「伏願下泣辜之恩,降雲雨之施,追草昧之始,錄涓滴之功,則寒灰更然,枯骨生肉,不勝區區之至。

」寒灰重燃注  音ㄏㄢˊ。

ㄏㄨㄟ。

ㄔㄨㄥˊ。

ㄖㄢˊ漢語拼音hánhuīchóngrán 釋  義唐.馬云奇〈贈鄧郎將四弟已詩代書〉:「且隨浮俗貪趨世,肯料寒灰亦重燃。

」復然灰注  音ㄈㄨˋ。

ㄖㄢˊ。

ㄏㄨㄟ漢語拼音fùránhuī 釋  義宋.陸游〈霜降前四日頗寒〉:「鷹擊喜霜近,鸛鳴知雨來。

盛衰君勿歎,已有復然灰。

」死灰復然注  音ㄙˇ。

ㄏㄨㄟ。

ㄈㄨˋ。

ㄖㄢˊ漢語拼音sǐhuīfùrán 釋  義《史記.卷一○八》:「其後安國坐法抵罪,蒙獄吏田甲辱安國。

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然乎?』」宋.王庭珪〈贈別陳君授.詩其二〉:「乞兒猶戀權門火,應謂死灰能復然。

」死灰復燎注  音ㄙˇ。

ㄏㄨㄟ。

ㄈㄨˋ。

ㄌㄧㄠˊ漢語拼音sǐhuīfùliáo 釋  義清.遯廬《童子軍.第一五齣》:「這個使不得,若非斬草除根,全消禍種,定要死灰復燎,自惹飛災。

」燃死灰注  音ㄖㄢˊ。

ㄙˇ。

ㄏㄨㄟ漢語拼音ránsǐhuī 釋  義清.談遷《北游錄.紀詠下》:「貴人在日掀風雷,片言立可燃死灰。

」 死心塌地 參考詞語‧安心塌地‧死心倒地‧死心搭地‧死心榻地‧死心落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ˇ。

ㄒㄧㄣ。

ㄊㄚ。

ㄉㄧˋ漢語拼音sǐxīntādì釋  義形容心意已定,不再改變。

※#語或出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三折》。

「死心塌地」亦用來表示心裡踏實或放心之意。

典故說明「死心塌地」指心意已死守固定。

此語早見用於元代戲曲中。

如《西廂記》。

元代王實甫《西廂記》一劇是演張君瑞與崔鶯鶯的戀愛故事。

〈第三本.第三折〉中,張君瑞誤解崔鶯鶯所寫「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一詩之詩意,以為崔鶯鶯約他半夜相見,沒想來到花園裡卻遭崔鶯鶯責難,幸得婢女紅娘適時出來打圓場化解這場誤會。

劇中,張君瑞遭紅娘嘲笑後,說:「得罪波『社家』,今日便早則死心塌地。

」意思是:枉稱自己是擅長猜詩謎的人,今天卻誤解詩意而冒犯了崔鶯鶯,看來只有早點死心,堅定心志專心讀書了。

「死心塌地」一語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形容心意已定,不再改變。

另外在元.喬吉《鴛鴦被》第四折:「這洛陽城劉員外他是個有錢賊,只要你還了時方纔死心塌地。

他促眉生巧計,開口討便宜,總饒你潑骨頑皮,也少不得要還他本和利。

」說那劉員外在人家還錢時方纔「死心塌地」,指的則是心裡踏實、放心之意。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心意已定,不再改變。

使用類別用在「意志堅定」的表述上。

例句 雖然已經分手,小明對前女友仍死心塌地,不肯和別人交往。

儘管老公不成材,成天花天酒地,她依然死心塌地不肯離婚。

這些人不論我們如何勸他們,還是死心塌地守著殘破的家園,不肯離開。

這位將軍寧死不屈,最後為國捐軀,那股死心塌地的忠烈精神,真是令人欽佩。

犯罪集團為了讓青少年死心塌地地效忠,往往利用毒品控制他們,手段十分卑劣。

辨  識近義一心一意、全心全意反義三心二意、見風轉舵、猶豫不決、虛情假意、舉棋不定、回心轉意 參考詞語安心塌地注  音ㄢ。

ㄒㄧㄣ。

ㄊㄚ。

ㄉㄧˋ漢語拼音ānxīntādì 釋  義《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若要京裡打關節時,還須照前得這幾千緡使用,卻從何處討?眼見得這話休題了。

只得安心塌地,靠著船上營生。

」死心倒地注  音ㄙˇ。

ㄒㄧㄣ。

ㄉㄠˇ。

ㄉㄧˋ漢語拼音sǐxīndǎodì 釋  義《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二一回》:「天師卻才是死心倒地,扯著長老,只是磕頭。

」死心搭地注  音ㄙˇ。

ㄒㄧㄣ。

ㄉㄚ。

ㄉㄧˋ漢語拼音sǐxīndādì 釋  義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三折》:「是他拂茶客青山沽酒旗,伴著我死心搭地。

」《水滸傳.第一六回》:「劉唐揭起桶蓋,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們看著,只是叫人死心搭地。

」死心榻地注  音ㄙˇ。

ㄒㄧㄣ。

ㄊㄚˋ。

ㄉㄧˋ漢語拼音sǐxīntàdì 釋  義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那英布歸漢了也,我若是不殺他楚使,他怎肯死心榻地便肯歸降?」死心落地注  音ㄙˇ。

ㄒㄧㄣ。

ㄌㄨㄛˋ。

ㄉㄧˋ漢語拼音sǐxīnluòdì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一○回》:「安公子這幾個頭真是磕了個死心落地的,只見他連起帶拜的鬧了一陣。

」 死有餘辜 參考詞語‧死有餘咎‧死有餘罪‧死有餘責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ˇ。

ㄧㄡˇ。

ㄩˊ。

ㄍㄨ漢語拼音sǐyǒuyúgū釋  義辜,罪。

「死有餘辜」形容罪惡深重,死都不足以抵罪。

語出《漢書.卷五一.賈鄒枚路傳.路溫舒》。

典故說明漢代路溫舒,字長君,鉅鹿東里人,為人勤學不倦。

漢宣帝剛即位不久,任職獄官的路溫舒就上書建議宣帝開仁德之心,減緩犯人的刑期。

他認為天下至今不能太平,是因為獄官執法過於嚴苛,而秦朝之所以會滅亡也是因為這個緣故。

和古代獄官相比,現今獄官太過草率不人道,因為他們一方面害怕執法有過失受到處分,一方面為了順利結案,於是對捉到的疑犯行刑逼供,受不了刑求的疑犯只得勉強認罪。

以這種不當手法取得的供詞,即使最後是由咎繇來斷案,也會認為人犯實在罪惡深重,連死都不足以抵罪。

因此,他期望宣帝能夠聽取各方諫言,廢除嚴苛的刑罰,讓天下回歸太平。

「死有餘辜」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形容罪惡深重,死都不足以抵罪。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罪惡深重,死都不足以抵罪。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罪惡深重」的表述上。

例句 這個壞人罪孽深重,惡貫滿盈,的確是死有餘辜。

這種賣國求榮、殘害忠良的奸臣,真是死有餘辜。

像他這種十惡不赦的罪人,即使千刀萬剮,依然死有餘辜。

這批死有餘辜的歹徒終於被制裁了,真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辨  識近義惡貫滿盈、罪大惡極、罪不容誅、罪該萬死 參考詞語死有餘咎注  音ㄙˇ。

ㄧㄡˇ。

ㄩˊ。

ㄐㄧㄡˋ漢語拼音sǐyǒuyújiù 釋  義宋.宋祁〈代陳州章相公乞致仕第一表〉:「玷廊廟之儀型,被史家之貶戮,死有餘咎。

」死有餘罪注  音ㄙˇ。

ㄧㄡˇ。

ㄩˊ。

ㄗㄨㄟˋ漢語拼音sǐyǒuyúzuì 釋  義《史記.卷一○六》:「乃出詔書為王讀之。

讀之訖,曰:『王其自圖。

』王曰:『如卬等死有餘罪。

』遂自殺。

」《五代史平話.唐史》:「臣待罪外鎮,不能宣國威靈,致車駕蒙塵,生靈塗炭,死有餘罪,敢逃司敗之誅?」死有餘責注  音ㄙˇ。

ㄧㄡˇ。

ㄩˊ。

ㄗㄜˊ漢語拼音sǐyǒuyúzé 釋  義《漢書.卷八六》:「吏稍侵辱嘉,嘉喟然卬天歎曰:『幸得充備宰相,不能進賢退不肖,以是負國,死有餘責。

』」宋.蘇軾〈到昌化軍謝表〉:「並鬼門而東騖,浮瘴海以南遷。

生無還期,死有餘責。

」 色厲內荏 參考詞語‧內荏外剛‧外厲內荏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ㄜˋ。

ㄌㄧˋ。

ㄋㄟˋ。

ㄖㄣˇ漢語拼音sèlìnèirěn釋  義荏,怯懦。

「色厲內荏」形容人外表嚴厲而內心怯懦。

語出《論語.陽貨》。

△「外強中乾」、「穿窬之盜」 典故說明《論語.陽貨》篇載:孔子說:「有些人外表非常嚴厲,內心卻十分怯懦,若拿小人來作比喻,就像是翻牆挖壁進入別人家裡的盜賊。

」透過這段文字,我們大概可以測知,在孔子眼中,「色厲內荏」者,指的是表裡不一的人。

這樣的人在人前偽裝成嚴峻守義之士,竊取別人的尊敬,但內心唯恐被人識破,令人不齒,和盜賊在人前裝作光明正大,但心裡就怕被人拆穿一樣。

後來「色厲內荏」被用來形容人外表嚴厲而內心怯懦。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外表嚴厲而內心怯懦。

使用類別用在「表裡不一」的表述上。

例句 我最瞧不起那種作威作福、色厲內荏的小人。

如今騎虎難下,他只好色厲內荏地說:「好!讓我來!」對方果然如你所料,色厲內荏,我們一堅持,他們就讓步了。

別被他的舉止嚇倒了,那是色厲內荏的表現,用以掩飾心虛。

哪知她色厲內荏,平日吵鬧不休,真到緊急關頭,她卻噤若寒蟬。

你別看他兇得像隻老虎,其實色厲內荏,一見到長官,馬上像隻小貓!眼看情勢對自己不利,他色厲內荏地說:「這筆帳,以後再和你算!」 辨  識近義外強中乾、虛有其表反義外柔內剛、外圓內方「外強中乾」及「色厲內荏」都有外表強韌,內裡空虛,表裡不一的意思。

「外強中乾」適用範圍較廣,可用於形容各種事物;「色厲內荏」專用於形容人的態度。

外強中乾色厲內荏辨似例句○○對方果然如你所料,~,我們一堅持,他們就讓步了。

○ㄨ你別以為他壯得像頭牛,其實~,常常生病。

參考詞語內荏外剛注  音ㄋㄟˋ。

ㄖㄣˇ。

ㄨㄞˋ。

ㄍㄤ漢語拼音nèirěnwàigāng 釋  義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小人則不然,內荏外剛,雖善談忠信,而履行頗僻,所以真偽難辨,然久而必敗。

」外厲內荏注  音ㄨㄞˋ。

ㄌㄧˋ。

ㄋㄟˋ。

ㄖㄣˇ漢語拼音wàilìnèirěn 釋  義《後漢書.卷三○下》:「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厲內荏,以虛事上,無佐國之實。

」 夙興夜寐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ㄨˋ。

ㄒㄧㄥ。

ㄧㄝˋ。

ㄇㄟˋ漢語拼音sùxīngyèmèi釋  義早起晚睡。

形容終日勤勞。

◎語出《詩經.衛風.氓》。

△「宵衣旰食」 典故說明《詩經》是最早的詩歌總集,採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民歌和朝廟樂章,非一時一地一人所作,今存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

其中「風」是各國的民間歌謠,由諸侯採集境內的民歌,貢獻於天子,再交樂官整理,配上舞樂。

〈氓〉是一首棄婦自訴怨傷之詩。

她當了三年的媳婦,每天為了家事操勞,沒有時間在房間裡休息,早起晚睡,每天都在工作。

本來以為這樣可以和丈夫白頭偕老,沒想到最後卻被拋棄了,只能為自己的遇人不淑感到哀傷。

典源又見《詩經.小雅.小宛》。

其中勉勵人「夙興夜寐」,要不斷地求進步,不要辱及父母。

另外,《詩經.大雅.抑》中亦勉勵人「夙興夜寐」,要早起晚睡,灑掃庭堂和室內,做為眾人的表率。

後來「夙興夜寐」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終日勤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終日勤勞。

使用類別用在「勤奮苦幹」的表述上。

例句 他為了完成學位論文,一年來夙興夜寐,非常辛苦。

我記憶中的父親,總是夙興夜寐,盡心盡力照顧著全家。

為了賺取更多的酬勞,她夙興夜寐,工作不息,終於累倒了。

他們不辭辛苦,夙興夜寐地趕工,就是為了早日搶通這條道路。

他夙興夜寐的精神,固然令人佩服;但風前殘燭似的身體,卻更令人擔心。

辨  識近義披星戴月、夙夜匪懈、宵衣旰食反義好逸惡勞、得過且過、無所事事、飽食終日「夙興夜寐」及「宵衣旰食」都有勤奮不懈的意思。

「夙興夜寐」適用於形容各方面;「宵衣旰食」多用於形容勤於公務。

夙興夜寐宵衣旰食辨似例句○○古代的聖君,莫不~,勤政愛民。

○ㄨ自嫁與父親後,母親~,無不以家務為勞,盡心盡力照顧全家。

夙夜匪懈 參考詞語‧匪懈夙宵‧夙夜不懈‧夙夜不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ㄨˋ。

ㄧㄝˋ。

ㄈㄟˇ。

ㄒㄧㄝˋ漢語拼音sùyèfěixiè釋  義「夙夜匪懈」之「懈」,典源作「解」。

形容日夜勤奮,從不懈怠。

語本《詩經.大雅.烝民》。

典故說明根據《詩經.大雅.烝民》的內容,可以知道這首詩是尹吉甫在曉得周宣王要派仲山甫去治理齊地後寫的,一方面在讚美仲山甫的品德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同時讚美周宣王能夠任用賢人,使周王室再次興盛。

典源收錄的是這首詩的第四章,其中「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夙夜匪解,以事一人」這段話大意是說:仲山甫是個明達事理、能洞見時勢的人,從不參與會帶給自己危險的事,總是日夜勤奮不懈的努力工作,以服侍君王一人。

後來「夙夜匪懈」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日夜勤奮,從不懈怠。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日夜勤奮不懈怠。

使用類別用在「勤奮苦幹」的表述上。

例句 為了提早完成這項工程,所有同仁無不兢兢業業,夙夜匪懈。

他這個人一向負責盡職,只要上級交代的工作,必定夙夜匪懈,全力以赴。

最近總經理一再宣稱:由於大家夙夜匪懈地努力,公司業績才能蒸蒸日上。

他為了參加此次考試,半年來夙夜匪懈,拚命苦讀,如今終於如願以償,人人稱羨。

颱風過後,工程人員夙夜匪懈地搶修斷落的電線,才使大家免於斷電之苦,真是勞苦功高。

辨  識近義夜以繼日、夙興夜寐、孜孜不倦、自強不息反義一暴十寒、半途而廢 參考詞語匪懈夙宵注  音ㄈㄟˇ。

ㄒㄧㄝˋ。

ㄙㄨˋ。

ㄒㄧㄠ漢語拼音fěixièsùxiāo 釋  義宋.曾鞏〈相制二〉:「納忠左右,匪懈夙宵。

」夙夜不懈注  音ㄙㄨˋ。

ㄧㄝˋ。

ㄅㄨˋ。

ㄒㄧㄝˋ。

(變)。

ㄙㄨˋ。

ㄧㄝˋ。

ㄅㄨˊ。

ㄒㄧㄝˋ漢語拼音sùyèbùxiè(變)sùyèbúxiè 釋  義《三國志.卷四八》:「其讀書夙夜不懈,肅奇之,曰:『卿宰相器也。

』」《晉書.卷三九》:「處位者而孜孜不怠,奉職司者而夙夜不懈,則雖在挈瓶而守不假器矣。

」夙夜不解注  音ㄙㄨˋ。

ㄧㄝˋ。

ㄅㄨˋ。

ㄒㄧㄝˋ。

(變)。

ㄙㄨˋ。

ㄧㄝˋ。

ㄅㄨˊ。

ㄒㄧㄝˋ漢語拼音sùyèbùxiè(變)sùyèbúxiè 釋  義《禮記.祭統》:「其勤公家,夙夜不解。

」 所向披靡 參考詞語‧所向摧靡‧所向皆靡‧攸向靡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ㄨㄛˇ。

ㄒㄧㄤˋ。

ㄆㄧ。

ㄇㄧˇ漢語拼音suǒxiàngpīmǐ釋  義風吹到的地方,草木立即伏倒。

比喻力量所到之處,敵人紛紛潰敗逃散。

#語本《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所向無敵」 典故說明「披靡」原是形容草木隨風散亂傾倒的樣子,用於人,則可比喻潰敗逃散,見於《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據載,秦朝末年,群雄紛紛起義,推翻秦朝政權,其中以項羽、劉邦所擁立的楚懷王勢力最大。

項羽為楚國大將項燕之孫,跟隨叔父項梁起義,擁立楚懷王之孫為王,仍號楚懷王。

懷王派遣項羽、劉邦分道伐秦。

項羽在鉅鹿一戰中殲滅秦軍二十萬,建立極大的功勞。

劉邦則用張良的計策,對秦官員人民採懷柔政策,最先順利進入關中,秦朝至此滅亡。

項羽得知劉邦已破咸陽,立即率兵入關,與劉軍對峙。

在鴻門宴上,項羽欲殺劉邦未遂,後來項羽率兵屠咸陽城,殺秦降王子嬰,燒阿房宮,尊楚懷王為義帝,後又遣人殺之,自立為西楚霸王,種種舉措,大失民心,於是田榮、陳餘、彭越相繼起兵反對項羽。

劉邦亦趁此時以為義帝發喪之名,揮師討伐,開始了楚漢戰爭。

戰爭初期,項羽佔了優勢,後來劉邦鞏固關中,並極力籠絡諸侯,才逐漸轉敗為勝。

項羽曾與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以東為楚地,以西為漢地。

項羽於是引兵東歸。

但劉邦卻與韓信、彭越出兵攻擊項羽,項羽被圍困於垓下,四面楚歌。

項羽傾力突圍而出,至烏江邊,見大勢已去,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死。

項羽被圍於垓下時,率騎兵八百餘人,突圍而出。

雖然漢軍人多勢眾,但項羽武藝高強,又擅於調兵遣將,儘管兵力不多,但「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也就是說項羽所到之處,漢軍皆被殺得潰不成軍,後方的追兵也害怕得紛紛逃散。

後來「所向披靡」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力量所到之處,敵人紛紛潰敗逃散。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力量所到之處,敵人紛紛潰敗逃散。

使用類別用在「作戰勝利」、「氣勢強盛」的表述上。

例句 義軍所到之處,無不所向披靡。

這支球隊的水準很高,南征北討,所向披靡。

只見趙子龍單槍匹馬衝入敵陣,所向披靡,無人能擋。

大刀王五的部下是個個驍勇善戰,所以打起仗來,所向披靡!這支英勇無敵,所向披靡的軍隊,讓敵人聞風喪膽,不敢與之交鋒。

這位當年在商界上驍勇善戰、所向披靡的大將,竟也淪落到一敗塗地。

辨  識近義所向無敵、勢如破竹、長驅直入反義一敗塗地、三戰三北、望風披靡、落花流水、潰不成軍、強弩之末「所向披靡」及「所向無敵」都是有無可抗衡的意思。

「所向披靡」專指兵力所向,無可抵擋;「所向無敵」泛指沒有敵手。

所向披靡所向無敵辨似例句○○只見趙子龍單槍匹馬衝入敵陣,~,無人能擋。

ㄨ○他的棋藝在國內已是~,可稱為「棋王」了。

參考詞語所向摧靡注  音ㄙㄨㄛˇ。

ㄒㄧㄤˋ。

ㄘㄨㄟ。

ㄇㄧˇ漢語拼音suǒxiàngcuīmǐ 釋  義《宋書.卷四七》:「于時逆徒實繁,控弦掩澤,龍符匹馬電躍,所向摧靡,奮戈深入,知死弗吝。

」《新唐書.卷一○六》:「領步騎二十四軍跳出賊背,所向摧靡。

」所向皆靡注  音ㄙㄨㄛˇ。

ㄒㄧㄤˋ。

ㄐㄧㄝ。

ㄇㄧˇ漢語拼音suǒxiàngjiēmǐ 釋  義《東觀漢記.卷八》:「于是披羽先登,所向皆靡,諸將皆服其勇。

」攸向靡披注  音ㄧㄡ。

ㄒㄧㄤˋ。

ㄇㄧˇ。

ㄆㄧ漢語拼音yōuxiàngmǐpī 釋  義《後漢書.卷八○》:「師之攸向,無不靡披。

」 斯文掃地 參考詞語‧斯文委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

ㄨㄣˊ。

ㄙㄠˇ。

ㄉㄧˋ漢語拼音sīwénsǎodì釋  義「斯文」,指有關禮樂教化的典章制度。

亦泛指文人或儒士。

語出《論語.子罕》。

「掃地」,指毀壞廢棄。

語本《漢書.卷三三.魏豹等傳》。

「斯文掃地」指禮樂教化的典章制度被毀壞廢棄或文人不受尊重;後亦指文人不顧操守,自甘墮落。

△「五經掃地」、「衣冠掃地」 典故說明「斯文掃地」係由「斯文」及「掃地」組合而成。

「斯文」見於《論語.子罕》。

斯,這、此的意思。

文,指禮樂教化有關的典章制度。

春秋時代,陽虎曾經在匡地施暴為害匡人,因此匡人都很憎恨他。

孔子周遊列國時,途經匡地,因為孔子長相很像陽虎,匡人認為是陽虎又來了,便不由分說地將他包圍起來。

弟子們見到這種情形都很害怕,孔子卻十分鎮靜地說道:「自文王去世之後,有關禮樂教化的典章制度不都在我這兒嗎?上天如果要滅絕這些典章制度,我這後生晚輩就沒機會認識了解這些典章制度了;上天既然並未滅絕這些典章制度,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掃地」則見於《漢書.卷三三.魏豹等傳》。

魏豹,故魏諸公子。

田儋,故齊王田氏後代。

韓信,故韓襄王庶出的子孫。

班固在為三人寫完傳記後深深感嘆:秦滅六國之後,將六國固有文化和前人功業完全摧毀;至楚漢爭霸之時,豪傑並起,爭奪天下,只有魏豹、田儋和韓信是六國王室之後,然而他們尚未達成復興故國、延續文化的使命,就相繼身亡,這難道不是天意嗎?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斯文掃地」,用來指禮樂教化的典章制度被毀壞廢棄或文人不受尊重。

亦借指文人不顧操守,自甘墮落。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指禮樂教化的典章制度被毀壞廢棄。

使用類別用在「風雅盡失」的表述上。

例句 世道衰微,人心不古;斯文掃地之事,時有所聞,令人慨嘆。

秦始皇焚書坑儒,造成斯文掃地,可說是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

這本小說極盡渲染色情暴力之能事,不免給人有種斯文掃地之感。

二語義說明指文人不顧操守,自甘墮落。

使用類別用在「墮落無恥」的表述上。

例句 一個大學生居然會偷書,真是斯文掃地,令人不齒!讀書人應有所為,有所不為,怎能為了金錢而做出斯文掃地的事情呢?這位研究生居然抄襲別人的作品,冒充為自己的學術論文,真是斯文掃地。

辨  識近義五經掃地形音辨誤斯,音ㄙ。

此的意思。

不可寫作「思」。

參考詞語斯文委地注  音ㄙ。

ㄨㄣˊ。

ㄨㄟˇ。

ㄉㄧˋ漢語拼音sīwénwěidì 釋  義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由杜子美以來,四百餘年,斯文委地。

」 喪心病狂 參考詞語‧病狂喪心‧病風喪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ㄤˋ。

ㄒㄧㄣ。

ㄅㄧㄥˋ。

ㄎㄨㄤˊ漢語拼音sàngxīnbìngkuáng釋  義「喪心」,失掉本心。

語出《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病狂」,瘋狂的病症。

語出《漢書.卷七三.韋賢傳》。

「喪心病狂」指喪失理性,舉止荒謬、反常。

亦用來形容人殘忍可惡到了極點。

△「喪盡天良」 典故說明「喪心病狂」係由「喪心」及「病狂」二語組合而成。

「喪心」見於《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根據記載,春秋時,魯國使節叔孫婼(ㄖㄨㄛˋ)到宋國訪問,並代表季孫氏迎娶宋元公的女兒。

宴會上,當大家喝得正愉快時,宋元公和坐在身旁的叔孫婼哭了起來。

佐禮的樂祁在退席後就對別人說:「國君和叔孫婼恐怕快要死了!我曾經聽說過:『應該悲傷的時候卻歡樂,應該歡樂的時候卻悲傷,是喪失心性的舉動。

』心的精神是魂魄,魂魄喪失了,怎麼能活得長久?」這裡的文獻原文就用了「喪心」一語。

「病狂」則見於《漢書.卷七三.韋賢傳》。

扶陽侯韋賢有四個兒子,大兒子早逝,所以二兒子韋弘為爵位的繼承人。

當韋賢病重時,韋弘正好被關在牢裡等待判決,族人問他誰是繼承人,他因為怨恨自己的兒子受罪而不肯說。

於是他的門生義倩等人和族人假傳他的命令,上書朝廷說他的少子玄成是爵位繼承人。

玄成接到父喪和繼承爵位的消息,但他知道這不是父親的本意,於是假裝生了瘋病,在床上大小便,任意發笑,胡亂說話。

到了長安,等父親下葬後,以瘋病為理由拒絕徵召繼承爵位。

這裡的文獻原文就用了「病狂」一語。

後來「喪心」和「病狂」被合用成「喪心病狂」這句成語,用來指喪失理性,舉止荒謬、反常。

亦用於形容人殘忍可惡到了極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殘忍可惡到了極點。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凶狠毒辣」的表述上。

例句 這種喪心病狂的匪徒,天理難容。

只有喪心病狂的人才會傷害自己的父母親。

這個歹徒連小嬰兒都不放過,真是喪心病狂。

凶手喪心病狂地連續開槍掃射,死了好多人。

這個歹徒要不是喪心病狂,怎麼能幹得出滅門血案?他們竟然如此喪心病狂地對待一位孤苦老人,十分可恨。

他要不是喪心病狂到了極點,怎麼會販賣毒品戕害自己同胞?歹徒殺紅了眼,拿起刀來亂揮亂砍,真是喪心病狂到了極點! 辨  識近義喪盡天良、傷天害理「喪心病狂」及「喪盡天良」都有凶狠殘忍的意思。

「喪心病狂」側重於瘋狂、失去理智;「喪盡天良」側重於心腸歹毒。

喪心病狂喪盡天良辨似例句○○凶手~的連續開槍掃射,死了好多人。

○ㄨ歹徒殺紅了眼,拿起刀來亂揮亂砍,真是~到了極點! 參考詞語病狂喪心注  音ㄅㄧㄥˋ。

ㄎㄨㄤˊ。

ㄙㄤˋ。

ㄒㄧㄣ漢語拼音bìngkuángsàngxīn 釋  義宋.張耒〈本治論下〉:「昔者王莽之井田,後周之周官,房琯之車戰,嘗試之矣!譬如病狂喪心之人,越行妄作而不顧,是果何益哉!」《水滸傳.一○一回》:「其子蔡攸,如是覆軍殺將,辱國喪師,今日聖駕未臨時,猶儼然上坐譚兵,大言不慚,病狂喪心!」病風喪心注  音ㄅㄧㄥˋ。

ㄈㄥ。

ㄙㄤˋ。

ㄒㄧㄣ漢語拼音bìngfēngsàngxīn 釋  義宋.蘇洵〈諫論下〉:「人之情非病風喪心,未有避賞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諫哉?」 肆無忌憚 參考詞語‧一無忌憚‧全無忌憚‧無忌憚‧略無忌憚‧百無忌憚‧益無忌憚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ˋ。

ㄨˊ。

ㄐㄧˋ。

ㄉㄢˋ漢語拼音sìwújìdàn釋  義形容人恣意妄為,毫無顧忌。

語本《禮記.中庸》。

典故說明《禮記》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漢朝戴聖所輯,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

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

在《禮記.中庸》中,孔子說君子有德行,經常奉行中庸之道,行事不偏不倚,既不會太過,也不會不及;小人則反其道而行,任意妄為,沒有任何忌憚。

後來「肆無忌憚」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恣意妄為,毫無顧忌。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恣意妄為,毫無顧忌。

使用類別用在「蠻橫胡為」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歹徒的囂張行為已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

有了董事長撐腰,他對公司同仁的整肅更加肆無忌憚。

我看到一隻老鼠正在飯桌上,肆無忌憚地埋頭吃著蛋糕。

這些歹徒真是無法無天,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肆無忌憚地持槍搶劫。

因為沒有貓,所以這些鼠輩才敢如此肆無忌憚,得設法將他們一網打盡! 辨  識近義明目張膽、為所欲為、肆意妄為、橫行無忌、無法無天反義安分守己、循規蹈矩、謹言慎行、投鼠忌器 參考詞語一無忌憚注  音ㄧ。

ㄨˊ。

ㄐㄧˋ。

ㄉㄢˋ。

(變)。

ㄧˋ。

ㄨˊ。

ㄐㄧˋ。

ㄉㄢˋ漢語拼音yīwújìdàn(變)yìwújìdàn 釋  義《封神演義.第二八回》:「紂王心甚歡悅。

又見聞太師遠征,放心恣樂,一無忌憚。

」全無忌憚注  音ㄑㄩㄢˊ。

ㄨˊ。

ㄐㄧˋ。

ㄉㄢˋ漢語拼音quánwújìdàn 釋  義宋.朱熹〈按唐仲友第三狀〉:「臨海縣丞曹格,係仲友長子妻黨,其人凶暴貪婪,全無忌憚。

」《封神演義.第三四回》:「(紂王)不以社稷為重,殘殺忠良,全無忌憚,施土木陷害萬民。

」無忌憚注  音ㄨˊ。

ㄐㄧˋ。

ㄉㄢˋ漢語拼音wújìdàn 釋  義《禮記.中庸》:「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略無忌憚注  音ㄌㄩㄝˋ。

ㄨˊ。

ㄐㄧˋ。

ㄉㄢˋ漢語拼音lüèwújìdàn 釋  義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八》:「內一婦女尤勇捷,聚集茅山一道宮,縱橫出沒,略無忌憚。

」《三國演義.第三回》:「(董)卓出入宮廷,略無忌憚。

」百無忌憚注  音ㄅㄞˇ。

ㄨˊ。

ㄐㄧˋ。

ㄉㄢˋ漢語拼音bǎiwújìdàn 釋  義元.胡祗遹〈禮論〉:「近歲以來……凶險姦邪,百無忌憚。

恣其所為,陵轢正人。

」益無忌憚注  音ㄧˋ。

ㄨˊ。

ㄐㄧˋ。

ㄉㄢˋ漢語拼音yìwújìdàn 釋  義宋.朱熹〈壬午應詔封事〉:「適所以使之窺見我之底蘊,知我之無謀,而益無忌憚耳。

」《東周列國志.第五回》:「州吁益無忌憚,日夜與石厚商量篡奪之計。

」 塞翁失馬 參考詞語‧北叟失馬‧喪馬之翁‧失馬塞翁‧失馬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ㄞˋ。

ㄨㄥ。

ㄕ。

ㄇㄚˇ漢語拼音sàiwēngshīmǎ釋  義比喻暫時受到損失,卻因禍得福,終於得到好處。

典出《淮南子.人間》。

典故說明邊塞附近有個善於養馬的人,一天,他的馬忽然逃到胡地去了。

鄰人們都前來安慰他,他父親卻不在意地說:「這沒什麼好難過的,怎知不會帶來什麼好運,正是我們的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走失的馬居然帶著一群胡人的駿馬回來。

鄰人都來道賀,但是他父親卻說:「這也不必太高興,怎知不會是災禍的前兆呢!」果然不久老翁的兒子,在騎馬時跌斷了腿。

鄰人又趕來慰問。

老翁說:「腿跌斷了,怎知不是我們的福氣呢!」過了一年胡人入侵,當地年輕人都被召去作戰,十分之九的人不幸戰死;老翁的兒子卻因為瘸腿,保全了性命。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或「塞翁失馬」,用來比喻因禍得福。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暫時受到損失,卻因禍得福,終於得到好處。

使用類別用在「因禍得福」的表述上。

例句 失敗為成功之母,不正好闡釋了塞翁失馬的道理嗎?眼前吃點虧不用太沮喪,要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他丟了舊車,保險公司賠他一部新車,真可說是塞翁失馬。

你沒趕上那班飛機,可說是塞翁失馬;因為飛機起飛不久,就失事了。

你也不必為丟了這份設計圖而難過,所謂塞翁失馬,說不定可以想出更好的點子。

他就是因為沒考上大學,才有機會闖出今天這番局面;真是「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呀! 辨  識近義因禍得福反義福過災生、樂極生悲 參考詞語北叟失馬注  音ㄅㄟˇ。

ㄙㄡˇ。

ㄕ。

ㄇㄚˇ漢語拼音běisǒushīmǎ 釋  義《舊唐書.卷六三》:「蕭瑀大業之日,進諫隋主,出為河池郡守。

應遭剖心之禍,翻見太平之日,北叟失馬,事亦難常。

」喪馬之翁注  音ㄙㄤˋ。

ㄇㄚˇ。

ㄓ。

ㄨㄥ漢語拼音sàngmǎzhīwēng 釋  義唐.白居易〈無可奈何歌〉:「何禍非福?何吉非凶?誰達此觀?喪馬之翁。

」失馬塞翁注  音ㄕ。

ㄇㄚˇ。

ㄙㄞˋ。

ㄨㄥ漢語拼音shīmǎsàiwēng 釋  義明.李開先〈後象棋歌〉:「彼強我弱避其鋒,我寡彼眾張其勢。

……失馬塞翁難預豫知,牧豬奴戲不須悲。

」《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都因我無端的官興發作,幾乎弄得家破人亡;這仗天祖之靈,纔幸而作了個失馬塞翁。

」失馬翁注  音ㄕ。

ㄇㄚˇ。

ㄨㄥ漢語拼音shīmǎwēng 釋  義明.李開先〈自嘲〉:「難作登龍客,甘為失馬翁。

」 搜索枯腸 參考詞語‧搜剔枯腸‧搜攪枯腸‧搜枯腸‧搜索空腹‧搜腸刮肚‧枯腸搜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ㄡ。

ㄙㄨㄛˇ。

ㄎㄨ。

ㄔㄤˊ漢語拼音sōusuǒkūcháng釋  義搜尋枯空的肚腸。

語本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

後用「搜索枯腸」比喻竭力思索。

△「兩腋生風」、「挖空心思」 典故說明「搜索枯腸」原作「搜枯腸」。

搜,搜索、搜尋;枯,空;枯腸,枯空的肚腸。

古人認為喝茶能夠清腸解膩,讓人神清氣爽。

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形容作者喝了好友送來的好茶之後,身心舒暢的感覺,他喝了第三碗茶之後,肚腹中的穢濁之物全部都被清掃一空,搜尋空腸,只剩下讀過的詩書五千卷。

後來「搜索枯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竭力思索。

「搜索枯腸」較早的書證出自於明.邵璨《香囊記》第一○齣:「老夫如今年邁,沒心緒搜索枯腸,偷今換古,就把老年登科作一首。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竭力思索。

使用類別用在「苦思極想」的表述上。

例句 看他這麼傷心,每個人都搜索枯腸,想找些話來安慰他。

他搜索枯腸,想找出一個確切的字眼來表達他的興奮之情。

有時候缺乏靈感,即使搜索枯腸半天,仍找不到創作的題材。

這篇小說寫到一半,他便遇到困境,任他搜索枯腸也寫不下去。

現在的他可說是江郎才盡,毫無靈感,即使搜索枯腸,也寫不出一篇像樣的文章。

辨  識近義挖空心思、冥思苦想、絞盡腦汁、煞費苦心、殫精竭慮反義倚馬可待、文思泉湧、不假思索、率爾操觚、信手拈來「搜索枯腸」及「挖空心思」都有用盡心思的意思。

「搜索枯腸」多用在寫作或說話;「挖空心思」適用範圍較廣。

搜索枯腸挖空心思辨似例句○○現在的他可說是江郎才盡,毫無靈感,即使~,也寫不出一篇滿意的文章。

ㄨ○每次推出新商品,商人無不~,想出一些促銷的點子。

參考詞語搜剔枯腸注  音ㄙㄡ。

ㄊㄧˋ。

ㄎㄨ。

ㄔㄤˊ漢語拼音sōutìkūcháng 釋  義《西巖了慧禪師語錄.卷上》:「夜來展轉反覆,搜剔枯腸,逗到天明,欲覓斬新一句,以謝諸人,竟不能得及乎。

」搜攪枯腸注  音ㄙㄡ。

ㄐㄧㄠˇ。

ㄎㄨ。

ㄔㄤˊ漢語拼音sōujiǎokūcháng 釋  義宋.劉應時〈遣懷.詩二首之二〉:「搜攪枯腸無好語,等閒日影過前軒。

」搜枯腸注  音ㄙㄡ。

ㄎㄨ。

ㄔㄤˊ漢語拼音sōukūcháng 釋  義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搜索空腹注  音ㄙㄡ。

ㄙㄨㄛˇ。

ㄎㄨㄥ。

ㄈㄨˋ漢語拼音sōusuǒkōngfù 釋  義宋.戴復古〈祝二嚴〉:「小年學父詩,用心亦良苦;搜索空虛腹,綴緝艱辛語。

」搜腸刮肚注  音ㄙㄡ。

ㄔㄤˊ。

ㄍㄨㄚ。

ㄉㄨˋ漢語拼音sōuchángguādù 釋  義明.馮惟敏《不伏老.第一折》:「一個家搜腸刮肚,不知饑,不知渴,只覺得口內生煙。

」清.蒲松齡《逃學傳》:「似這作文,搜腸刮肚,可待寫上什麼?」枯腸搜索注  音ㄎㄨ。

ㄔㄤˊ。

ㄙㄡ。

ㄙㄨㄛˇ漢語拼音kūchángsōusuǒ 釋  義清.陳宗達〈春日文子先生招同王大魯山西園限韻〉:「即今韻險等競病,催詩火急聊推勘;枯腸搜索鬥匠巧,斗室偃仰同眠蠶。

」 肅然起敬 參考詞語‧凜然起敬‧悚然生敬‧悚然起敬‧瞿然起敬‧肅然增敬‧肅然生敬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ㄨˋ。

ㄖㄢˊ。

ㄑㄧˇ。

ㄐㄧㄥˋ漢語拼音sùránqǐjìng釋  義因受感動而莊嚴地興起欽佩恭敬之心。

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

典故說明「肅然起敬」典源作「肅然增敬」。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中有一則記事:淨土宗始祖慧遠大師,在廬山講學,當時他雖已老邁,依然講論不輟。

他看到弟子中有人怠惰了,就說道:「桑榆之光,理無遠照;但願朝陽之暉,與時並明耳。

」說自己像桑榆上的落日餘暉,已經不久人世,但弟子們就像初昇的朝陽,光熱與時俱增,希望弟子們能夠把握青春年少,及時努力。

慧遠說完後,就拿起佛經,繼續登座說法。

那些高材生看慧遠雖老,卻仍賣力講論,就非常莊嚴地增加了恭敬之心,因此更加努力。

後來「肅然起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因受感動而莊嚴地興起欽佩恭敬之心。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因受感動而莊嚴地興起欽佩恭敬之心。

使用類別用在「尊仰崇敬」的表述上。

例句 聽了他對國家的偉大貢獻,使人肅然起敬。

緬懷創建民國的革命先烈,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國旗進場時,在場的人無不肅然起敬,向國旗行注目禮。

這位老師捨己救人的英勇行為,使每個聽說的人都肅然起敬。

即使已經落敗了,他仍堅持跑完全程。

這種運動家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辨  識反義嗤之以鼻 參考詞語凜然起敬注  音ㄌㄧㄣˇ。

ㄖㄢˊ。

ㄑㄧˇ。

ㄐㄧㄥˋ漢語拼音lǐnránqǐjìng 釋  義宋.朱熹〈跋方伯謨家藏胡文定公帖〉:「方生士繇出示所藏胡文定公與其外大父尚書呂公手帖,讀之,使人凜然起敬。

」悚然生敬注  音ㄙㄨㄥˇ。

ㄖㄢˊ。

ㄕㄥ。

ㄐㄧㄥˋ漢語拼音sǒngránshēngjìng 釋  義宋.龔明之《中吳紀聞.卷五》:「書詞懇惻,讀之令人悚然生敬。

」悚然起敬注  音ㄙㄨㄥˇ。

ㄖㄢˊ。

ㄑㄧˇ。

ㄐㄧㄥˋ漢語拼音sǒngránqǐjìng 釋  義宋.袁燮〈紹興府重建賢牧堂記〉:「後之作牧者,登斯堂,瞻斯像,悚然起敬曰:『是皆有德於民,為世標準,故人心歸嚮如此,吾其可不自勉乎?』」瞿然起敬注  音ㄐㄩˋ。

ㄖㄢˊ。

ㄑㄧˇ。

ㄐㄧㄥˋ漢語拼音jùránqǐjìng 釋  義明.朱之瑜〈答奧村德輝書.其五〉:「昔有一名公元老,命吏書牘曰:『于寶』,其吏跪而復曰:『命是晉臣,合是干寶。

』此老瞿然起敬,改容稱謝,與各部堂曰:『此吾一字之師也。

』」肅然增敬注  音ㄙㄨˋ。

ㄖㄢˊ。

ㄗㄥ。

ㄐㄧㄥˋ漢語拼音sùránzēngjìng 釋  義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執經登坐,諷誦朗暢,詞色甚苦。

高足之徒,皆肅然增敬。

」肅然生敬注  音ㄙㄨˋ。

ㄖㄢˊ。

ㄕㄥ。

ㄐㄧㄥˋ漢語拼音sùránshēngjìng 釋  義宋.陳長方《步里客談.論作文》:「文字使人擊節賞嘆,不如使人肅然生敬。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魯直專學子美,然子美詩讀之,使人凜然興起,肅然生敬。

」 隨波逐流 參考詞語‧逐浪隨波‧隨波同流‧隨波漂流‧隨波逐塵‧隨波逐浪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ㄨㄟˊ。

ㄅㄛ。

ㄓㄨˊ。

ㄌㄧㄡˊ漢語拼音suíbōzhúliú釋  義順著水流而行。

比喻人沒有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只依從環境潮流行事。

語本《史記.卷八四.屈原列傳》。

△「同流合汙」 典故說明「隨波逐流」字面義是順著水流而行,引申為人順著環境潮流行事,最早的源頭是屈原的〈漁父〉一文。

屈原是戰國時楚國大夫,後因受讒言被流放至江南,作〈漁父〉一篇以申己志。

〈漁父〉使用設問的方式,假託一名江邊漁父與屈原對話,用以表達他不願同流合污的心聲。

文中寫到屈原在被放逐後,披頭散髮,形容枯槁地在江邊行走。

有一位漁父看到他,問他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嗎?怎麼落得此地步?」屈原回答:「因為舉世皆濁只有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不見容於朝廷,所以被放逐於此。

」漁父便問:「自古以來,聖人都能隨環境變化調整自己,既然舉世皆混濁,何不淈其泥揚其波呢?」「淈」(ㄍㄨˇ)是擾亂而使其混濁之意,「淈其泥揚其波」就是要屈原隨著大環境,跟著眾人起舞,一起沉淪。

《史記.卷八四.屈原列傳》也收錄這篇文章,同句話則載為「隨其流而揚其波」,意思與原意相似。

後來「隨波逐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沒有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只依從環境潮流行事。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順著水流而行。

使用類別用在「順流而行」的表述上。

例句 因為發動機故障了,如今只能任船兒在海上隨波逐流。

泛溪的小舟隨波逐流而下,才過沒多久,船兒就已經走了好遠。

二語義說明比喻人沒有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只依從環境潮流行事。

使用類別用在「毫無主見」的表述上。

例句 我們行事要有定見,不能隨波逐流。

所謂擇善固執,就是我們要有主見,不可隨波逐流。

一個人要力爭上游或是隨波逐流,取決於自己的決心和毅力。

社會道德淪喪,我們身為知識分子,要力挽狂瀾,不能隨波逐流。

我是要隨波逐流,做個平庸的人呢?還是要抗逆世俗,追求自我的發展? 辨  識近義同流合汙、與世浮沉反義明哲保身、中流砥柱、特立獨行、憤世嫉俗形音辨誤逐,音ㄓㄨˊ。

追趕。

不可寫作「遂」。

「隨波逐流」及「同流合汙」都有跟著別人行事的意思。

「隨波逐流」側重於沒有主見;「同流合汙」側重於跟著別人做壞事。

隨波逐流同流合汙辨似例句○ㄨ我們行事要有定見,不能~。

ㄨ○他因與不法分子~,被警察通緝。

參考詞語逐浪隨波注  音ㄓㄨˊ。

ㄌㄤˋ。

ㄙㄨㄟˊ。

ㄅㄛ漢語拼音zhúlàngsuíbō 釋  義《五燈會元.卷一四》:「華嚴今日不可逐浪隨波,擬向萬仞峰前點出普天春色。

」清.黃宗羲〈腳氣詩.十首之一〉:「吁嗟運中人,逐浪隨波進。

」隨波同流注  音ㄙㄨㄟˊ。

ㄅㄛ。

ㄊㄨㄥˊ。

ㄌㄧㄡˊ漢語拼音suíbōtóngliú 釋  義唐.權德輿〈送襄陽盧判官赴本使序〉:「德蕩乎名,名與實軌矣,至有趨世徇物,隨波同流。

」隨波漂流注  音ㄙㄨㄟˊ。

ㄅㄛ。

ㄆㄧㄠ。

ㄌㄧㄡˊ漢語拼音suíbōpiāoliú 釋  義三國魏.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若夫說誘甘言,懷寶小惠,泥滯苟且,沒而不覺,隨波漂流,與熛俱滅者,亦甚眾多。

」隨波逐塵注  音ㄙㄨㄟˊ。

ㄅㄛ。

ㄓㄨˊ。

ㄔㄣˊ漢語拼音suíbōzhúchén 釋  義明.高濂《玉簪記.第二九齣》:「他是冰清玉潤,怎便肯隨波逐塵?」隨波逐浪注  音ㄙㄨㄟˊ。

ㄅㄛ。

ㄓㄨˊ。

ㄌㄤˋ漢語拼音suíbōzhúlàng 釋  義唐.白居易〈浪淘沙詞.六首之六〉:「隨波逐浪到天涯,遷客生還有幾家?」《醒世姻緣傳.第五三回》:「這樣沒主意,隨波逐浪的人,不打他更打那個?」 隨機應變 參考詞語‧應變隨機‧臨機應變‧隨勢應變‧隨機制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ㄨㄟˊ。

ㄐㄧ。

ㄧㄥˋ。

ㄅㄧㄢˋ漢語拼音suíjīyìngbiàn釋  義隨著時機和情況的變化而靈活應付。

#語出《舊唐書.卷八三.郭孝恪列傳》。

△「見風使舵」、「見機行事」、「隨時應變」 典故說明隋煬帝死後,東都洛陽掌握在楊侗和大臣王世充手裡。

各地起義軍除了瓦崗軍之外,還有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和杜伏威領導的江淮起義軍,另外還有李淵的唐軍。

王世充在打敗瓦崗軍後自立為帝,國號為鄭。

唐軍發兵攻打東都,王世充不敵,向竇建德求救,這時唐軍大多將領主張退兵避敵。

郭孝恪向李世民建言說:「現在正是王世充兵力最弱的時候,一定要乘勝追擊。

否則一旦王、竇聯手合兵,對唐軍十分不利。

我軍應該馬上分出兵力固守武牢,屯軍氾水,隨機應變,等待時機一舉出擊,必能取勝!」李世民採納郭孝恪的建議,果然打敗竇軍,迫王世充以洛陽城出降。

後來「隨機應變」被用來指隨著時機和情況的變化而靈活應付。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隨著時機和情況的變化而靈活應付。

使用類別用在「依勢行事」的表述上。

例句 做事要靈活,隨機應變,不要死守舊規則。

別看他好像什麼都懂,其實只是善於隨機應變而已。

我能教的都教了,剩下只有靠你自己臨場隨機應變。

現在萬事俱備,若有突發狀況,大家到時隨機應變吧!教練在了解對方的戰術後,隨機應變地改變原來的應戰計畫。

因為小李的隨機應變,懂得用溼被單裹身,才使人能從火場逃生。

他聰明機靈,不論遇到哪種狀況,都能隨機應變,將事情做妥善的處理。

辨  識近義因時制宜、見風使舵、見機行事、通權達變、因地制宜、見景生情反義守株待兔、刻舟求劍、膠柱鼓瑟「隨機應變」及「見風使舵」都指行事方式隨著情況的變化而改變。

「隨機應變」側重於作法靈活,善於應付,多為褒義;「見風使舵」側重於投機取巧,心思不專,多作貶義。

隨機應變見風使舵辨似例句○ㄨ教練在了解對方的戰術後,~地改變原來的應戰計畫。

ㄨ○他一聽老闆的口氣不對,馬上~應和老闆的意見。

參考詞語應變隨機注  音ㄧㄥˋ。

ㄅㄧㄢˋ。

ㄙㄨㄟˊ。

ㄐㄧ漢語拼音yìngbiànsuíjī 釋  義明.許自昌《水滸記.第一○齣》:「小生吳用,多謀足智,應變隨機。

」明.朱權《荊釵記.第四○齣》:「吾兄就應變隨機,將姪女送到王門去。

」臨機應變注  音ㄌㄧㄣˊ。

ㄐㄧ。

ㄧㄥˋ。

ㄅㄧㄢˋ漢語拼音línjīyìngbiàn 釋  義《三國演義.第四三回》:「非比誇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水滸傳.第七四回》:「非是燕青敢說口,臨機應變,看景生情,不倒的輸與他那呆漢!」隨勢應變注  音ㄙㄨㄟˊ。

ㄕˋ。

ㄧㄥˋ。

ㄅㄧㄢˋ漢語拼音suíshìyìngbiàn 釋  義北齊.劉晝《劉子.卷八》:「故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則兵無成勢,水無定形,觀形而運奇,隨勢而應變,反經以為巧,無形以成妙。

」隨機制變注  音ㄙㄨㄟˊ。

ㄐㄧ。

ㄓˋ。

ㄅㄧㄢˋ漢語拼音suíjīzhìbiàn 釋  義《宋史.卷三七二》:「移攻戰之力以自守,自守既固,然後隨機制變,擇利而應之。

」 隨心所欲 參考詞語‧從心所欲‧恣心所欲‧縱心所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ㄨㄟˊ。

ㄒㄧㄣ。

ㄙㄨㄛˇ。

ㄩˋ漢語拼音suíxīnsuǒyù釋  義完全順隨自己的心意去做事。

語本《論語.為政》。

典故說明「隨心所欲」原作「從心所欲」,見於儒家的重要典籍《論語》一書中。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記述了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其弟子自相問答的言語,由孔門後學記錄而成,為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

〈為政〉篇中孔子自述生平修養進程,他說:「我十五歲時立志向學,三十歲時自立於社會而有所成就,四十歲時能明瞭事理而無所迷惑,五十歲時明白了天地萬物生成運行的自然法則,六十歲時能聆聽並了解他人話中的真義,七十歲時則能完全順從自己的心意做事,而且不會踰越法度。

」由孔子這段話可以得知,當人修養到極致,萬事萬物的道理了然於胸,自身的行為會自然而然地容入天地運行的法則,而不會有所違逆。

可知「從心所欲,不踰矩」,當是儒家修身養性的最終目標。

「隨心所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完全順隨自己的心意去做事。

但後來在使用這句成語時,有時會轉用於任意施行而不管是否造成危害的負面表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完全順隨自己的心意去做事。

使用類別用在「隨意而行」的表述上。

例句 李先生計畫退休以後,隨心所欲地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

如果你再這樣隨心所欲放縱下去,將會蹉跎掉寶貴的時光。

踏入社會後,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隨心所欲地放任自己了。

每個人都想過隨心所欲的生活,卻很少人能夠擺脫現實的束縛。

家中富有加上父母的溺愛,小王總是隨心所欲地吃喝玩樂而不求上進。

只要是正當的休閒,我們都應該讓青少年隨心所欲,發揮自己的才華。

直到他躺在病床上,一切都不能隨心所欲時,他才體會到健康的重要。

辨  識近義為所欲為反義身不由己 參考詞語從心所欲注  音ㄘㄨㄥˊ。

ㄒㄧㄣ。

ㄙㄨㄛˇ。

ㄩˋ漢語拼音cóngxīnsuǒyù 釋  義《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元.施惠《幽閨記.第一一齣》:「為人只恐身無藝,暫時間未從心所欲。

金埋土,也須會離土。

」恣心所欲注  音ㄗˋ。

ㄒㄧㄣ。

ㄙㄨㄛˇ。

ㄩˋ漢語拼音zìxīnsuǒyù 釋  義《後漢書.卷四九》:「六合之內,恣心所欲。

人事可遺,何為局促?」《梁書.卷五四》:「其宮殿皆雕文鏤刻,街曲市里,屋舍樓觀,鐘鼓音樂,服飾香華,水陸通流,百賈交會,奇玩珍瑋,恣心所欲。

」縱心所欲注  音ㄗㄨㄥˋ。

ㄒㄧㄣ。

ㄙㄨㄛˇ。

ㄩˋ漢語拼音zòngxīnsuǒyù 釋  義元.王惲〈與左山商公論書序〉:「如楊少師維摩等帖,天真爛熳,上法二王,下與魯公爭衡,至縱心所欲,皆寓正筆而不踰矩。

」 隨聲附和 參考詞語‧同聲附和‧附和隨聲‧隨聲趨和‧隨聲響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ㄨㄟˊ。

ㄕㄥ。

ㄈㄨˋ。

ㄏㄜˋ漢語拼音suíshēngfùhè釋  義自己沒有主見,只迎合他人的意見。

#語本漢.劉歆〈移讓太常博士〉。

典故說明「隨聲附和」的意思就是自己沒有主見,只迎合他人的意見。

隨聲,就是跟著別人的聲音。

漢代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或懷疾妒,不考實情,雷同相從,隨聲是非。

」這裡的「雷同相從,隨聲是非」就是別人說什麼,跟著他說,不考究真相,可見原本「隨聲」已有「附和」的意思。

另外應劭的《風俗通義.卷二.正失》:「審形者少,隨聲者多。

」意思也是說考竟實情的人少,隨聲唱和者多。

後來「隨聲」之後,加上「附和」就成為「隨聲附和」的成語。

出現這句成語的文獻如宋.魏了翁〈直前奏六未喻及邪正二論〉:「人至於忠忱體國,真實任事,則圖惟國事之濟,言慮所終,事惟其是,而豈肯隨聲附和,以僥倖萬一乎!」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自己沒有主見,只迎合他人的意見。

使用類別用在「毫無主見」的表述上。

例句 他遇事總是反覆思考,不輕易隨聲附和。

你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用不著隨聲附和。

習慣隨聲附和別人言論,會成為缺乏主見的人。

隨聲附和上級的意見,正是老王一路升官的訣竅。

聽到有人隨聲附和自己的意見,他不免自鳴得意起來。

我們公司向來是經理發言之後,與會者無不隨聲附和。

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意見,不宜隨聲附和,做個盲從者。

這個觀點明明是錯誤的,真不明白為什麼有許多隨聲附和的人? 辨  識近義人云亦云、吠影吠聲、應聲蟲反義獨排眾議 參考詞語同聲附和注  音ㄊㄨㄥˊ。

ㄕㄥ。

ㄈㄨˋ。

ㄏㄜˋ漢語拼音tóngshēngfùhè 釋  義宋.劉克莊〈龍學餘尚書神道碑〉:「戰無必勝之形,守無可恃之勢。

同聲附和,隨事輒變。

」附和隨聲注  音ㄈㄨˋ。

ㄏㄜˋ。

ㄙㄨㄟˊ。

ㄕㄥ漢語拼音fùhèsuíshēng 釋  義清.顧復《平生壯觀.卷九》:「既知借名之改作,亦附和隨聲,後有慧眼,其謂我何,不可以不辨。

」隨聲趨和注  音ㄙㄨㄟˊ。

ㄕㄥ。

ㄑㄩ。

ㄏㄜˋ漢語拼音suíshēngqūhè 釋  義宋.孔煒〈文安謚議〉:「其學務窮本原,不為章句訓詁;其持論雄傑卓立,不苟隨聲趨和。

」隨聲響和注  音ㄙㄨㄟˊ。

ㄕㄥ。

ㄒㄧㄤˇ。

ㄏㄜˋ漢語拼音suíshēngxiǎnghè 釋  義宋.呂祖謙《呂東萊文集.卷一》:「彼隨聲響和,無所礙難者,豈所見真如是之同哉?」 隨遇而安 參考詞語‧隨寓而安‧隨寓隨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ㄨㄟˊ。

ㄩˋ。

ㄦˊ。

ㄢ漢語拼音suíyùérān釋  義指能安於所處的環境。

語本《石門文字禪.卷二二.舫齋記》。

後亦用「隨遇而安」比喻安於現狀,不思長進。

△「安之若素」 典故說明「隨遇而安」原作「隨寓而安」。

在六祖慧能的時代,禪宗傳道重在以心傳心,不立文字,但因宋代記載諸祖法語的燈錄大量刊行,參究公案的風氣愈來愈盛,禪風由此轉變,不立文字的參禪法變成不離文字,也就是所謂的「文字禪」。

惠洪為北宋「文字禪」的主導者,他反對把禪與語言文字割裂開來,主張「借言以顯無言」,即通過語言文字和研究禪宗經典而習禪、教禪。

《石門文字禪》輯錄的便是他的詩、偈、書、序等,其中〈舫齋記〉所記為李德孚之事。

李德孚是位很有才華的人,於金陵(即今南京市及江寧縣地)任官職時,在官舍東邊建造了數間相連書房,由兩側看來彷彿是在船中,故名曰「舫齋」。

有個客人參觀後說:「說你是個隱居之士,但卻又講究忠義,有功名之圖;說不是呢,卻又放情於山水,優游於典籍,不像一般作官的人。

」德孚聽了笑著回答:「我是把忠信孝友這樣的禮法看成浩渺煙波,把安身之處當成承載我的舟船。

從前馮夷得道而能悠遊大川,漁夫語畢便順著蘆葦離開,我想也是如此罷了!」德孚話中用了《莊子》中的兩個典故,馮夷和漁夫都是得道高人,由於掌握了自然之道的本體,所以能安於所處的境遇,無入而不自得。

德孚以此喻己,說明自己的行為並無矛盾,反而是反樸歸真,以本真去應和環境的變化,再順勢表現在行為上,所以無法以一般「隱」與「不隱」的形式來作判斷。

也正因為他了解順道而行的哲學,所以才能「隨所寓而安之為舟舫」,即使在充滿人為虛文的世界裡,亦悠游無所累。

後來「隨遇而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能安於所處的環境,後亦用來比喻安於現狀,不思長進。

出現「隨遇而安」的書證如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盡心下》:「言聖人之心,不以貧賤而有慕於外,不以富貴而有動於中,隨遇而安,無預於己,所性分定故也。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能安於所處的環境。

使用類別用在「處處得宜」的表述上。

例句 有智慧的人,雖然處於逆境,仍能隨遇而安。

在外旅行時,對食宿不必太講究,隨遇而安即可。

小張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人,不管到什麼環境都能適應。

老王是一個達觀的人,無論面臨任何處境都能隨遇而安。

他為人達觀,無論處於何種環境中都能隨遇而安地生活。

小明的個性開朗豁達,不論在什麼地方,總是能隨遇而安。

李先生不圖名利,不做虧心事,凡事隨遇而安,只求能夠問心無愧。

想讓他這樣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了解隨遇而安的道理,實在是很困難。

二語義說明比喻安於現狀,不思長進。

使用類別用在「消極無為」的表述上。

例句 他一向是隨遇而安,胸無大志,別期待他會成大器。

在工作上,他抱持著隨遇而安的態度,所以一直表現平平。

辨  識近義安之若素、既來之、則安之、安於現狀「隨遇而安」及「安之若素」都有安然處之的意思。

「隨遇而安」側重於對所處的環境;「安之若素」側重於對所發生的事件。

隨遇而安安之若素辨似例句○ㄨ在外旅行時,對食宿不必太講究,~即可。

ㄨ○他對上司動輒大發雷霆的壞脾氣,早已~,不感驚訝。

參考詞語隨寓而安注  音ㄙㄨㄟˊ。

ㄩˋ。

ㄦˊ。

ㄢ漢語拼音suíyùérān 釋  義《石門文字禪.卷二二》:「但吾以忠信孝友為煙波,隨所寓而安之為舟舫。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一四》:「安,謂隨所寓而安,蓋深於靜也。

」明.沈鯨《雙珠記.第九齣》:「孤蹤泛泛水中鳧,料能隨寓而安矣。

」隨寓隨安注  音ㄙㄨㄟˊ。

ㄩˋ。

ㄙㄨㄟˊ。

ㄢ漢語拼音suíyùsuíān 釋  義宋.魏了翁〈浪淘沙.老眼靜中看〉:「世念久闌珊,隨寓隨安,人情猶望袞衣還。

」 聳人聽聞 參考詞語‧聳動聽聞‧聳聽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ㄙㄨㄥˇ。

ㄖㄣˊ。

ㄊㄧㄥ。

ㄨㄣˊ漢語拼音sǒngréntīngwén釋  義「聳人聽聞」之「聳人」,典源作「聳動」。

使人聽後大為驚駭。

※語或本宋.周密《齊東野語.卷七.洪君疇》。

△「危言聳聽」、「駭人聽聞」、「聳動人聽」 典故說明「聳人聽聞」原作「聳動聽聞」。

聳,驚駭、驚動的意思。

聽聞,所聽到的事情。

「聳人聽聞」的意思是指人對於所聽到的事情感到驚駭。

宋朝周密所撰《齊東野語》這本書記載很多南宋舊事,而〈洪君疇〉一文是寫洪君疇的生平事蹟。

洪君疇,名天錫,宋朝泉州晉江人。

理宗寶祐年間,宦官、外戚為禍,卻沒人敢上書彈劾,那時洪君疇恰好被任命為御史,他一向敢於直言,任職後在首次上呈的奏章,強調身為御史,應以公正無私的心,匡正君主行為,並且說:「職責所在,不但不能奉承大臣的旨意,也不敢奉承陛下的旨意。

」當然,這種看法和官場諂媚風氣相達異,使人聽到這些話後大為驚駭、震憾。

後來「聳人聽聞」這句成語可能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使人聽後大為驚駭。

出現「聳人聽聞」的書證如《野叟曝言》第三五回:「文白以區區一衿,敢於指斥其短,欲誅戮其身,真可謂不畏強禦者矣!比著那史冊上的朱雲請劍,李膺破柱,更足聳人聽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使人聽後大為驚駭。

使用類別用在「驚恐駭人」的表述上。

例句 我這麼說絕非聳人聽聞,而是真有其事。

這本書裡所講的都是聳人聽聞的真實案例。

最近發生的這幾樁社會案件,實在是聳人聽聞。

每天翻開報紙都有聳人聽聞的社會案件,實在令人憂心。

有些報刊為了引人注意,總是用些聳人聽聞的標題製造效果。

這場戰役當時本來就很慘烈了,被能言善道的解說員一講,更是聳人聽聞。

自從有人半夜在後山遇到靈異事件後,各種聳人聽聞的傳說就開始流傳。

辨  識近義駭人聽聞反義不足為奇、司空見慣、習以為常 參考詞語聳動聽聞注  音ㄙㄨㄥˇ。

ㄉㄨㄥˋ。

ㄊㄧㄥ。

ㄨㄣˊ漢語拼音sǒngdòngtīngwén 釋  義宋.周密《齊東野語.卷七》:「首疏以正心格君為說,且曰:『職臣在憲府,不惟不能奉承大臣風旨,亦不敢奉承陛下風旨。

』固已聳動聽聞矣。

」聳聽聞注  音ㄙㄨㄥˇ。

ㄊㄧㄥ。

ㄨㄣˊ漢語拼音sǒngtīngwén 釋  義明.李開先〈貝江劉鳳鳴才喜其逢而惜其去也詩以送之時正暮秋.詩二首之二〉:「若逢花豔日,來看草玄文;雅志真超絕,雄談聳聽聞。

」 惡貫滿盈 參考詞語‧惡盈釁滿‧惡稔禍盈‧惡稔罪盈‧惡稔貫盈‧罪惡貫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ㄜˋ。

ㄍㄨㄢˋ。

ㄇㄢˇ。

ㄧㄥˊ漢語拼音èguànmǎnyíng釋  義貫,本指以線穿錢,錢滿一貫,就不能增加,稱為滿貫。

此處指惡行「累積」,《廣雅.釋詁一》︰「貫,累也。

」罪惡累積,已達滿溢的程度。

比喻罪大惡極,末日已到。

#語本《書經.泰誓上》。

△「罪大惡極」 典故說明《尚書》之名原意為上古之書,屬於泛稱,後來才成專名。

「尚書」一名的原意,即指古代的公文。

〈泰誓〉這一篇是周武王起兵討伐商紂王時,大會諸侯於孟津,對將士們的誓師的宣言。

商朝末年,商紂王暴虐無道,百姓生活痛苦,諸侯也懷有異心。

當時有一個叫姬昌的諸侯(即後來的周文王),在他的封地上施行仁政,廣得民心和諸侯的支持。

姬昌死後,其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便率領諸侯起兵伐紂。

軍隊在孟津渡過黃河,準備進發商都朝歌。

此時周武王聚集軍隊,發表誓師宣言說:「商朝的罪惡就像用繩子貫穿錢幣,已經完全穿滿了!現在不是我要去討伐商朝,而是天命要我去做,我如果不遵守天命,那我就有大罪了!」將士聽了周武王的宣言後士氣大增,終於在牧野一戰大敗商朝軍隊,推翻了紂王,建立周朝。

後來「惡貫滿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罪大惡極,末日已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罪大惡極,末日已到。

使用類別用在「罪惡深重」的表述上。

例句 這幫歹徒惡貫滿盈,終於受到法律制裁。

他燒殺擄掠,無所不為,真是惡貫滿盈的壞蛋!我祈求上蒼讓這惡貫滿盈的壞人遭受天打雷劈。

這個惡貫滿盈的凶手,終於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這個歹人前科累累,如今惡貫滿盈,難逃一死。

想不到這惡貫滿盈的魔頭,在佛法的感召下,也會流下懺悔的眼淚。

辨  識近義十惡不赦、死有餘辜、罪大惡極、罪不容誅、罪惡滔天、罪該萬死、罄竹難書反義功德無量、諸惡莫作「惡貫滿盈」及「罪大惡極」都有罪惡深重的意思。

「惡貫滿盈」側重於所犯的罪惡極多;「罪大惡極」側重於所犯的罪惡極大。

惡貫滿盈罪大惡極辨似例句○○這個歹人前科累累,如今~,難逃一死。

ㄨ○這個歹人竟然如此凶殘,真是~! 參考詞語惡盈釁滿注  音ㄜˋ。

ㄧㄥˊ。

ㄒㄧㄣˋ。

ㄇㄢˇ漢語拼音èyíngxìnmǎn 釋  義《宋書.卷六一》:「昔張武抗辭,代王順請;耿純陳款,光武正位。

況今罪逆無親,惡盈釁滿,……宜早定尊號,以固社稷。

」惡稔禍盈注  音ㄜˋ。

ㄖㄣˇ。

ㄏㄨㄛˋ。

ㄧㄥˊ漢語拼音èrěnhuòyíng 釋  義《周書.卷六》:「偽齊違信背約,惡稔禍盈,是以親總六師,問罪汾、晉。

」惡稔罪盈注  音ㄜˋ。

ㄖㄣˇ。

ㄗㄨㄟˋ。

ㄧㄥˊ漢語拼音èrěnzuìyíng 釋  義《唐語林.卷五》:「主辱臣死,當臣致命之時,惡稔罪盈,是賊滅亡之日。

」惡稔貫盈注  音ㄜˋ。

ㄖㄣˇ。

ㄍㄨㄢˋ。

ㄧㄥˊ漢語拼音èrěnguànyíng 釋  義《梁書.卷五六》:「而惡稔貫盈,元凶殞斃,弟洋繼逆,續長亂階。

」罪惡貫盈注  音ㄗㄨㄟˋ。

ㄜˋ。

ㄍㄨㄢˋ。

ㄧㄥˊ漢語拼音zuìèguànyíng 釋  義宋.歐陽修〈論呂夷簡劄子〉:「夷簡罪惡滿盈,事跡彰著。

」《聊齋志異.卷七》:「罪惡貫盈,不自悛悔。

……此等棋暴,合置鐺鼎!」 額手稱慶 參考詞語‧額手稱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ㄜˊ。

ㄕㄡˇ。

ㄔㄥ。

ㄑㄧㄥˋ漢語拼音éshǒuchēngqìng釋  義舉手齊額,表示慶賀、高興。

※語或出《東周列國志》第三七回。

△「以手加額」 典故說明「額手」指舉手齊額,原本是用以敬禮。

唐.裴庭裕《東觀奏記.卷上》:「墀就敏中廳問其事,皞益不撓。

墀以手加額於皞,賞其孤直。

」指周墀賞識王皞的剛直,舉手至額,向王皞表示崇敬之意。

《宋史.卷三三六.司馬光列傳》:「帝崩,赴闕臨,衛士望見,皆以手加額曰:『此司馬相公也。

』」也是指司馬光受人敬重。

皇帝駕崩後進宮弔唁,衛兵見到他都舉手至額,以表敬意。

後來演變為感激之意,如《水滸傳》第四二回:「宋江以手加額稱謝道:『慚愧!原來是九天玄女娘娘傳受與我三卷《天書》,又救了我的性命!』」宋江舉手至額,表示對九天玄女的感謝,也有用來表示慶賀之意。

《東周列國志》第三七回:「文公至絳,國人無不額手稱慶。

百官朝賀,自不必說。

」描述晉文公逃到秦國避難,等亂事平定後回到晉國,老百姓無不舉手,高至額頭,以示慶賀。

「額手稱慶」這句成語固指舉手齊額,表示慶賀、高興,但後來只要高興至極而慶賀,不一定舉手額頭,一樣可用「額手稱慶」來形容。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表示慶賀、高興。

使用類別用在「喜悅歡樂」的表述上。

例句 中華隊贏球的消息傳來,全國上下額手稱慶。

為害社會已久的罪犯落網,民眾無不額手稱慶。

看到辛苦已久的作品順利完成,大家興奮得額手稱慶。

這項不公平的法條廢除,是社會的一大進步,值得額手稱慶。

這件事只完成一半,還不到額手稱慶的時候,大家要再繼續努力。

辨  識近義以手加額、拍手稱快、彈冠相慶反義疾首蹙額形音辨誤手,音ㄕㄡˇ。

額手,舉手齊額。

不可寫作「首」。

參考詞語額手稱頌注  音ㄜˊ。

ㄕㄡˇ。

ㄔㄥ。

ㄙㄨㄥˋ漢語拼音éshǒuchēngsòng 釋  義《清稗類鈔.宮闈類》:「然至軍國大計所關,及用人之尤重大者,孝貞偶行一事,人皆額手稱頌。

」 哀鴻遍野 參考詞語‧哀鴻遍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ㄞ。

ㄏㄨㄥˊ。

ㄅㄧㄢˋ。

ㄧㄝˇ漢語拼音āihóngbiànyě釋  義找不到棲身之所的鴻鴈,悲傷哀痛地鳴叫。

語本《詩經.小雅.鴻鴈》。

後用「哀鴻遍野」比喻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難民。

典故說明「哀鴻遍野」是由《詩經.小雅.鴻鴈》:「鴻鴈于飛,哀鳴嗷嗷」兩句句義擴大而來,原意是找不到棲身之所的鴻鴈,悲傷哀痛地鳴叫。

又根據〈詩序〉所寫,〈鴻鴈〉一詩是用來讚美周宣王,因為在當時「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

至于矜寡,無不得其所焉」,而周宣王中興周朝,讓流離失所的人民得以安居樂業,所以「鴻鴈于飛,哀鳴嗷嗷」又引申為形容流離失所的難民,呻吟呼救的悲慘景況。

後來就用「哀鴻」比喻流離失所的災民。

「哀鴻遍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難民。

如清代湯斌〈睢沐二邑秋災情形疏〉:「歷年災患頻仍,黎民塗炭,今春賣兒賣女者,有售無受,以故哀鴻遍野。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難民。

使用類別用在「境況淒慘」的表述上。

例句 在兵荒馬亂的年歲,往往哀鴻遍野,民不聊生。

天災人禍,讓世界許多地區陷入哀鴻遍野的慘況。

慘遭敵軍的蹂躪摧殘後,滿城狼嗥鬼叫,哀鴻遍野。

戰亂之後,又遭旱災,這一帶哀鴻遍野,人民無以為生。

在政治動盪的年代,每遇災荒,老百姓便流離失所,哀鴻遍野。

當時社會動盪,天災人禍,哀鴻遍野,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人民。

日前發生七級大地震,震毀房舍無數,導致哀鴻遍野,景況悽慘。

辨  識近義生靈塗炭反義民康物阜、安居樂業、國泰民安 參考詞語哀鴻遍地注  音ㄞ。

ㄏㄨㄥˊ。

ㄅㄧㄢˋ。

ㄉㄧˋ漢語拼音āihóngbiàndì 釋  義清.黃侃〈水龍吟.御溝空覓啼紅〉:「天涯吟望,哀鴻遍地,都成愁侶!」 愛莫能助 參考詞語‧愛莫助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ㄞˋ。

ㄇㄛˋ。

ㄋㄥˊ。

ㄓㄨˋ漢語拼音àimònéngzhù釋  義指內心雖然同情,想要幫助卻無能為力。

語本《詩經.大雅.烝民》。

△「心有餘而力不足」、「愛莫之助」 典故說明「愛莫能助」原作「愛莫助之」。

春秋時,周宣王是個知人善任的君王,使得原本衰落的周室得以中興。

而仲山甫就是一位賢德有能的大臣,受到宣王的重用,〈詩經〉裡有一篇題為〈烝民〉的詩,就是一位叫尹吉甫的大臣,贊頌仲山甫的賢能。

詩裡說他有良好的品德,堅強的意志,日夜不停地工作,全心全意輔佐君王,做好每一件事。

有句話說:「德行輕如毛,但很少人能舉得起來。

」左思右想,天底下也只有仲山甫一人可以辦得到,別人無法幫助他。

後來「愛莫能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表示內心雖然同情,想要幫助卻無能為力。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內心雖然同情,想要幫助卻無能為力。

使用類別用在「有心無力」的表述上。

例句 不是我不願幫忙,實在我自身難保,愛莫能助啊!礙於現有規定,你的要求我無法配合,愛莫能助了。

你要求的這件事超出我的職權,愛莫能助,請您見諒。

大家都幫老王介紹對象,但他始終不滿意,我們也愛莫能助。

他假公濟私這件事已驚動了老總,如今就算主任也愛莫能助。

雖然知道你的確需要人幫忙,但礙於規定,我實在是愛莫能助。

我可以告訴你如何找資料,但若要幫你寫作業,那就愛莫能助了! 辨  識近義心有餘而力不足、心餘力絀反義拔刀相助「愛莫能助」及「心有餘而力不足」都有對事無法施力的意思。

「愛莫能助」側重於對需要幫助者,內心有所同情,但卻無法給予幫助;「心有餘而力不足」側重於心裡想做,但主客觀條件卻無法配合,不限於需要幫助者。

愛莫能助心有餘而力不足辨似例句○○雖然知道你的確需要人幫忙,但礙於規定,我實在是~。

ㄨ○我們本想自己來改善社區環境,但是工程浩大,真是~。

參考詞語愛莫助之注  音ㄞˋ。

ㄇㄛˋ。

ㄓㄨˋ。

ㄓ漢語拼音àimòzhùzhī 釋  義《詩經.大雅》:「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

」 愛屋及烏 參考詞語‧屋烏推愛‧推愛屋烏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ㄞˋ。

ㄨ。

ㄐㄧˊ。

ㄨ漢語拼音àiwūjíwū釋  義因愛一個人,連帶地也愛護停留在他屋上的烏鴉。

比喻愛一個人也連帶地關愛與他有關的一切。

#語本《尚書大傳.卷二.大誓》。

典故說明商朝末年,武王討伐暴虐的紂王,與紂王的軍隊大戰於牧野(地約當今河南省淇縣南),贏得勝利。

紂王後來自殺,結束了商朝,而開啟了周朝的天下。

武王不知該如何對待殷商的遺民,就召集眾大臣們商議。

姜太公說:「我聽說愛一個人,連他屋頂上的烏鴉都愛;而討厭一個人,就連他家的圍欄都討厭。

您覺得這樣如何?」武王認為不好。

召公說:「我覺得可以殺掉有罪的人,讓無罪的人活下來,這樣如何?」武王還是覺得不好。

周公又說:「讓他們繼續過原本的生活,仍然住在原本的房子裡,從事原本的工作,不要有太大的變化,並且多舉用賢德之人,您覺得這樣如何?」武王聽了讚嘆不已,認為只有這樣廣闊的胸襟才能平定天下,於是決定採用周公的意見。

後來「愛屋及烏」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演變而出,比喻愛一個人也連帶地關愛與他有關的一切。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愛一個人也連帶地關愛與他有關的一切。

使用類別用在「喜愛關懷」的表述上。

例句 你愛你的妹妹,也該愛屋及烏,喜歡她的朋友才好!因為哥哥是傑出校友,老師愛屋及烏,對我也特別好。

我和他本不相識,由於同鄉的緣故,愛屋及烏,備受招待。

妳愛他,秉著愛屋及烏之意,自然也該喜歡他的家人才對。

也許喜歡一個人,往往就會愛屋及烏,喜歡上他所有的一切。

你既然愛她,對她養的寵物不喜歡也得喜歡,這就叫做愛屋及烏。

楊貴妃因得到唐玄宗的寵愛,唐玄宗愛屋及烏,於是也給了她的兄弟許多封賞。

敏芬為人謙恭有禮,可是她弟弟卻常常得罪人。

但大家因為敬愛敏芬,在愛屋及烏下,也就不予計較了。

參考詞語屋烏推愛注  音ㄨ。

ㄨ。

ㄊㄨㄟ。

ㄞˋ漢語拼音wūwūtuīài 釋  義明.沈鯨《雙珠記.第九齣》:「承二位尊兄屋烏推愛頻周卹,瀝膽披肝擬後圖。

」明.許自昌《水滸記.第一八齣》:「蒙尊嫂留小生進裡面來坐,這個都是看宋公明的分上,屋烏推愛,一時相繾綣。

」推愛屋烏注  音ㄊㄨㄟ。

ㄞˋ。

ㄨ。

ㄨ漢語拼音tuīàiwūwū 釋  義《野叟曝言.第九九回》:「府尊王恕,是當今第一流人物;因晚生與老先生同鄉,推愛屋烏,相待極厚。

」 嘔心瀝血 參考詞語‧嘔出心肝‧嘔心吐膽‧瀝血叩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ㄡˇ。

ㄒㄧㄣ。

ㄌㄧˋ。

ㄒㄧㄝˇ漢語拼音ǒuxīnlìxiě釋  義「嘔心」,把心吐出來。

#語本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隱秀》。

「瀝血」,把血滴盡。

語出南朝梁.元帝〈與諸藩令〉。

「嘔心瀝血」比喻費盡心思,用盡心血。

典故說明「嘔心瀝血」這句成語有兩個典源,第一個是「嘔心」,來自於南朝梁劉勰所寫的《文心雕龍》。

在〈隱秀〉篇中,他說文人在寫作時,重視創意的人,無不想找出跟別人不一樣的意念;重視辭采的人,則挖空心思,想寫出美麗的詞句。

無論何種人,為達到目的,甚至琢磨到似乎要將心、膽吐出;有時經年累月地反覆苦思,但這還不足以形容他們的辛苦。

這裡的「嘔心」和「吐膽」的意思是一樣的,都是比喻創作的苦心。

唐代詩人李賀就是一位「嘔心」創作的人。

在李商隱所寫的〈李賀小傳〉提到他常常帶著僕人出遊,騎著驢子,背著一只破舊袋子,遇有靈感,就立即寫下來丟入袋中。

到晚上回到家時,已經是滿滿的一袋子紙片了,李賀的母親看到這種情形,就說:「我的兒子大概是要將心嘔出後才會停止吧!」這是關於「嘔心」一語典源的資料。

至於第二個「瀝血」的典故,則出自於南朝梁元帝所寫的〈與諸藩令〉中。

文中寫道:今日國庫充足,穀倉豐盈,占有全楚,涵蓋了王畿以外的南方。

我們擁有萬艘船艦,和眾多強悍勇猛的騎兵。

只要以極少的兵力,就可防守地勢險要的關隘,更能以文克敵,不戰而勝。

大家不求富貴,不掛念妻兒,如此用盡心血,極盡辛勞,時時自我警惕,奮發圖強,準備殺敵報仇雪恥,這是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消滅鏟除貪暴的人。

這裡的原文就用了「瀝血叩心」,來比喻「費盡心血,極盡辛勞」。

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嘔心瀝血」,用來比喻費盡心思,用盡心血。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費盡心思,用盡心血。

使用類別用在「竭盡心力」的表述上。

例句 這部小說是他的嘔心瀝血之作,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好的。

他為了雲門舞集年度公演能博得觀眾的喝采,真是廢寢忘食、嘔心瀝血。

正因為杜詩中的一字一句,都是杜甫嘔心瀝血寫出來的,所以感人肺腑。

經過全球學者團隊不辭辛勞、嘔心瀝血地鑽研,終於逐漸揭開人體基因的祕密。

細細算來,他大半輩子嘔心瀝血,創作了許多詩歌,雖然增添了些許白髮,卻對現代詩壇起了深遠的影響。

辨  識近義苦心孤詣、費盡心思、煞費苦心、殫精竭慮反義、倚馬可待 參考詞語嘔出心肝注  音ㄡˇ。

ㄔㄨ。

ㄒㄧㄣ。

ㄍㄢ漢語拼音ǒuchūxīngān 釋  義宋.劉克莊〈梅花十絕.二疊〉:「嘔出心肝撚短髭,籬邊沙際動移時。

」嘔心吐膽注  音ㄡˇ。

ㄒㄧㄣ。

ㄊㄨˇ。

ㄉㄢˇ漢語拼音ǒuxīntǔdǎn 釋  義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隱秀》:「嘔心吐膽,不足語窮;鍛歲煉年,奚能喻苦?」瀝血叩心注  音ㄌㄧˋ。

ㄒㄧㄝˇ。

ㄎㄡˋ。

ㄒㄧㄣ漢語拼音lìxiěkòuxīn 釋  義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隱秀》:「嘔心吐膽,不足語窮;鍛歲煉年,奚能喻苦?」 藕斷絲連 參考詞語‧絲連藕斷‧藕斷絲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ㄡˇ。

ㄉㄨㄢˋ。

ㄙ。

ㄌㄧㄢˊ漢語拼音ǒuduànsīlián釋  義蓮藕斷了,藕絲仍相連。

比喻表面關係斷絕,實際仍有牽連。

多指男女間情意未絕。

語本唐.孟郊〈去婦〉詩。

典故說明藕是一種常見可食的植物,它是蓮的根狀莖,橫生在水底的泥土中,肥大有節,中空有孔。

因為切開來中間有細絲相連,常被用來比喻兩者表面斷絕關係,實際上卻仍有牽連。

唐代詩人孟郊的〈去婦〉詩中,描寫棄婦內心的惆悵與哀怨。

前四句:「君心匣中鏡,一破不復全。

妾心藕中絲,雖斷猶牽連。

」意思是說:夫君的心有如鏡子,破了就難以復原;而自己的心有如藕絲,藕雖然斷了,但絲仍相連。

詩裡用「匣鏡」與「藕絲」作對比,表示郎心如鐵及自己的不捨。

後來「藕斷絲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沒有完全斷絕關係。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沒有完全斷絕關係。

使用類別用在「間有往來」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們雖然分手,但藕斷絲連,似乎仍有聯繫。

你和那群損友要趕快一刀兩斷,別再藕斷絲連了。

既然已經決定分手,那就不要藕斷絲連,牽扯不清。

那對夫妻雖然已經離婚,仍然藕斷絲連,時有往來。

這段藕斷絲連的戀情,最後死灰復燃,有情人得成眷屬。

辨  識反義一刀兩斷、永斷葛藤形音辨誤藕,音ㄡˇ。

蓮的地下莖。

不可寫作「偶」。

參考詞語絲連藕斷注  音ㄙ。

ㄌㄧㄢˊ。

ㄡˇ。

ㄉㄨㄢˋ漢語拼音sīliánǒuduàn 釋  義清.朱稻孫〈無題和柘南.詩其三〉:「絲連藕斷渾閒事,對此踟躇計轉迂。

」藕斷絲聯注  音ㄡˇ。

ㄉㄨㄢˋ。

ㄙ。

ㄌㄧㄢˊ漢語拼音ǒuduànsīlián 釋  義宋.黃機〈滿庭芳.二十年間〉:「人道郴陽無雁,奈情鍾、藕斷絲聯。

」 安步當車 參考詞語‧徐步當車‧緩步代車‧緩步當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ㄢ。

ㄅㄨˋ。

ㄉㄤ。

ㄐㄩ漢語拼音ānbùdāngjū釋  義悠閒安穩地走路,當作是乘車。

比喻安貧樂賤。

語出《戰國策.齊策四》。

後用「安步當車」形容態度悠閒從容。

典故說明  據《戰國策.齊策四》載,戰國時,齊宣王接見處士顏斶(ㄔㄨˋ),叫顏斶上前,顏斶卻說:「大王您自個兒過來!」齊宣王聽了很不高興,底下的人趕緊跟他說:「大王是國君耶!你怎麼叫大王過來?」顏斶說:「如果我上前去的話,不等於是巴結國君?但大王過來的話,就是接近、尊重士人,這樣不是比較好嗎?」齊宣王聽了很生氣地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斶說:「當然是士人尊貴!」齊宣王便問:「怎麼說呢?舉個例子。

」顏斶便說:「從前秦國伐齊經過魯國,下令不得毀壞賢士柳下惠墓方圓五十步內的一草一木,否則一律殺無赦。

又下令說:能砍下齊王人頭者,就能封萬戶侯賜給重賞。

可見一國之君的人頭,還不如死去賢士的墳墓。

」齊宣王很不高興,但又無法反駁,只好沉默不語。

  這時旁邊的大臣都很緊張,對顏斶說:「你趕快上前去吧!大王是大國之君,天下的士人都來投效,四方的諸侯都莫敢不服,是多麼尊貴!而世間的高士,都是住在鄉野的『匹夫』而已,怎麼可以跟君王比?」顏斶又反駁說:「當然不是!古代聖王都是有賢士的幫助才能建立功業,就是因為他們能尊重士人,不恥下問,諸侯還用『孤』、『寡』等自稱,表示自己得不到臣民愛戴。

之所以被稱為明主,就是因為他們明白士人的尊貴,能夠禮賢下士。

」齊宣王聽了他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便表示要請他當國師,讓他以後每天有美食可享用、有華車可以乘坐,連妻子都有漂亮的衣服穿,榮華富貴享用不盡。

  但是,顏斶卻推辭了,寧願回歸鄉里,過平淡的生活,並說自己可以「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意思就是沒有肉吃的話,就把吃飯時間挪晚,等餓一點再吃,吃起飯來就會更香,當作是吃肉;沒有車子坐,就悠閒安穩地走路,當作是乘車。

他認為已經向君王進過忠言,就盡了人臣的義務,不需要再留在宮中,便向宣王拜別而去。

古代貴族出行必乘車,故用「安步當車」來稱人安貧樂賤,後亦用於形容人態度悠閒從容。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安貧樂賤。

使用類別用在「節省簡樸」的表述上。

例句 我收入雖然不多,但晚食當肉,安步當車,也不需要什麼花費。

二語義說明形容態度悠閒從容。

使用類別用在「穩步行走」的表述上。

例句 他安步當車,慢慢欣賞沿途優美迷人的風景。

難得有這片草地,且讓我安步當車慢慢地散散步。

十幾年來,他都安步當車,往返於家和辦公室之間。

既然叫不到車,那我們就安步當車,慢慢走回去吧!既然距離目的地不遠,我們就安步當車慢慢走著去吧!時間這麼趕了,虧你還有閒情逸致安步當車在這兒慢慢走!  在這小城住,有的就是時間,且讓我們安步當車,逛它一圈。

在這鄉間,我茅屋一椽,安步當車,雖是簡樸,倒也閒逸自得。

我因為家離公司很近,所以上下班就安步當車、逍遙自在地來去。

公車上貼了一張健康口訣:「提早下公車,安步當車走兩站,身體健康可稱讚。

」 辨  識近義緩步徐行反義駟馬高車、健步如飛 參考詞語徐步當車注  音ㄒㄩˊ。

ㄅㄨˋ。

ㄉㄤ。

ㄐㄩ漢語拼音xúbùdāngjū 釋  義宋.黃庭堅〈次韻胡彥明同年羈旅京師寄李子飛.詩三首之三〉:「徐步當車飢當肉,鉏頭為枕草為氈。

」緩步代車注  音ㄏㄨㄢˇ。

ㄅㄨˋ。

ㄉㄞˋ。

ㄐㄩ漢語拼音huǎnbùdàijū 釋  義《北史.卷八二》:「翫文史以怡神,閱魚鳥以散慮,觀省野物,登臨園沼,緩步代車,無事為貴。

」緩步當車注  音ㄏㄨㄢˇ。

ㄅㄨˋ。

ㄉㄤ。

ㄐㄩ漢語拼音huǎnbùdāngjū 釋  義《北齊書.卷四五》:「首戴萌蒲,身衣縕襏,出藝粱稻,歸奉慈親,緩步當車,無事為貴,斯已適矣,豈必撫塵哉。

」明.方孝儒〈友筠軒賦〉:「世上有玉堂之貴,此豈無甕牖之安?乃緩步以當車,復謝崇而慕閑。

」 安貧樂道 參考詞語‧好道安貧‧守道安貧‧安貧守道‧樂道安貧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ㄢ。

ㄆㄧㄣˊ。

ㄌㄜˋ。

ㄉㄠˋ漢語拼音ānpínlèdào釋  義能安於貧困的處境,並仍以信守道義為樂。

語出《文子.上仁》。

典故說明《文子》又稱《通玄真經》,為道家經典。

〈上仁〉篇中有一段藉著文子與老子間的問答,以闡述道家所崇尚的自然無為。

文子問:「為什麼仁義禮等法則不如道德重要呢?」老子回答道:「行仁義者,不可能將其施為廣布於天下,所以不如修道行德,順應天地間的自然法則,那麼不必有什麼作為,萬事萬物便自然合於仁義了。

……真正的聖賢之人,應該順其自然,安於任何處境,即使貧困,也信守天道,不因求取額外的欲望或私利而損害了生機,當然也不會任意索求而違逆正道。

」其實道家的中心思想便是自然無為。

文子所揭示的即此理念,所以要人安於現況,即使貧困,也能樂於信守正道,不作他想,也就是所謂的「安貧樂道」了。

後來「安貧樂道」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能安於貧困的處境,並仍以信守道義為樂。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能安於貧困的處境,並仍以信守道義為樂。

使用類別用在「恬淡簡樸」的表述上。

例句 他一向安貧樂道,把物質享受看得很淡。

像陶淵明那樣安貧樂道的人,現今社會中已經少見了。

現代人的物質豐裕,卻難以體會安貧樂道的自在閒適。

李教授安貧樂道,不慕名利,對身外事物一向淡然處之。

他雖然沒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卻能安貧樂道,持志苦讀。

老王辭去高薪工作,來到山間居住,過著安貧樂道的生活,真可說是現代的隱士。

辨  識近義甘貧樂道、安貧樂賤反義不甘食貧、攀龍附鳳 參考詞語好道安貧注  音ㄏㄠˋ。

ㄉㄠˋ。

ㄢ。

ㄆㄧㄣˊ漢語拼音hàodàoānpín 釋  義漢.劉向《列女傳.卷八》:「君子謂梁鴻妻好道安貧,不汲汲於榮樂。

」守道安貧注  音ㄕㄡˇ。

ㄉㄠˋ。

ㄢ。

ㄆㄧㄣˊ漢語拼音shǒudàoānpín 釋  義《舊唐書.卷九○》:「贊曰:『……守道安貧,懷遠當仁。

』」安貧守道注  音ㄢ。

ㄆㄧㄣˊ。

ㄕㄡˇ。

ㄉㄠˋ漢語拼音ānpínshǒudào 釋  義宋.蘇軾〈薦布衣陳師道狀〉:「右臣等伏見徐州布衣陳師道,文詞高古,度越流輩,安貧守道。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卷四五》:「由張東白之事觀之,非平日安貧守道之意,徹乎表裡,安能使朋友信之如是?」樂道安貧注  音ㄌㄜˋ。

ㄉㄠˋ。

ㄢ。

ㄆㄧㄣˊ漢語拼音lèdàoānpín 釋  義《晉書.卷九一》:「史臣曰:『……若仲寧之清貞守道,抗志柴門;……宣子之樂道安貧,弘風闡教:斯並通儒之高尚者也。

』」明.鄭若庸《玉玦記.第一九齣》:「身淹滯,謾高歌劍鋏,樂道安貧,待時終覓上天梯。

」 安分守己 參考詞語‧安分守拙‧安分潔己‧循理安分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ㄢ。

ㄈㄣˋ。

ㄕㄡˇ。

ㄐㄧˇ漢語拼音ānfènshǒujǐ釋  義安於本分,謹守其身。

語出宋.袁文《瓮牖閑評》卷八。

△「循規蹈矩」 典故說明「安分」是安於自己的本分,「守己」則是謹守己身,有不作非分之想的意思。

典源宋.袁文《瓮牖閑評》卷八中,作者認為一般姦人對於君主或上司喜愛的事情,總是積極地去達成,甚至不擇手段,他對於這種行為感到不以為然,認為一個安於本分、謹守己身的君子,淡漠進取又以道義自居,怎麼肯這樣取巧投機以追求飛黃騰達?後來「安分守己」演變為成語,就用來形容安於本分,謹守己身。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安於本分,謹守其身。

使用類別用在「老實規矩」的表述上。

例句 他一向過著安分守己的生活,不曾惹事生非。

經過這次教訓以後,小明終於能夠安分守己了。

從今以後你就安分守己地工作,別再為非作歹了!老王是個安分守己的老實人,從來沒有做過虧心事。

老李一向安分守己,卻無端遭受誣害,成為代罪羔羊。

這些安分守己的農民,受到地主和奸商的剝削,生活陷入困頓之境。

鄉下的農人,大部分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過著安分守己的生活。

生意失敗後,小張找了份穩定的工作,從此安分守己,不再好高騖遠。

辨  識近義循規蹈矩、規行矩步反義肆無忌憚、大逆不道、橫行霸道、胡作非為、好高騖遠、為非作歹、惹是生非、野心勃勃、無法無天「循規蹈矩」及「安分守己」都有規矩老實的意思。

「循規蹈矩」側重遵守制度;「安分守己」側重遵守本分。

循規蹈矩安分守己辨似例句○ㄨ~並不是要人拘泥形式,而是要人行為端正。

ㄨ○鄉下的農人,大部分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過著~的生活。

參考詞語安分守拙注  音ㄢ。

ㄈㄣˋ。

ㄕㄡˇ。

ㄓㄨㄛˊ漢語拼音ānfènshǒuzhuó 釋  義清.顧炎武〈覆智栗書〉:「賢姪今日惟有善事高堂,力學不倦,安分守拙,以為保家之計。

」安分潔己注  音ㄢ。

ㄈㄣˋ。

ㄐㄧㄝˊ。

ㄐㄧˇ漢語拼音ānfènjiéjǐ 釋  義宋.秦觀〈雜說〉:「若夫恬於進取、安分潔己者,蓋有取焉爾。

」循理安分注  音ㄒㄩㄣˊ。

ㄌㄧˇ。

ㄢ。

ㄈㄣˋ漢語拼音xúnlǐānfèn 釋  義宋.蘇軾〈與章子厚書〉:「某昔年粗亦受知於聖主,使少循理安分,豈有今日。

」 安居樂業 參考詞語‧安土樂業‧安家樂業‧樂業安居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ㄢ。

ㄐㄩ。

ㄌㄜˋ。

ㄧㄝˋ漢語拼音ānjūlèyè釋  義生活安定和樂,而且喜好自己的職業。

語本《漢書.卷九一.貨殖傳.序》。

典故說明自古以來,人民都有「安居樂業」的渴望。

早在先秦典籍《老子》中,對於人民理想生活的雛形便有過如此一段描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其描述之理想情境為:人人能吃得美味,穿得足夠,住得安穩,工作愉快。

雖然與鄰國距離相近,但因為大家都能自給自足,故人民之間不必因交易所需而往來。

這樣的概念也呈現於漢代史書《漢書》,在論述經濟思想的〈貨殖傳序〉中陳述了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人,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各自的技能,其後代子孫也在適切的環境中,輕鬆學得先人所傳授的一切,大家都過著安定和樂的生活。

而原文中有「各安其居而樂其業」這段話,後來「安居樂業」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生活安定和樂,而且喜好自己的職業。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人民生活安定和樂,且喜好自己的工作。

使用類別用在「安定祥和」的表述上。

例句 由於戰火的蹂躪,人民無法安居樂業。

自古以來,人民都希望能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

一個好的政府,首先要使百姓都能夠安居樂業。

生活在寶島臺灣,隨處可見人民安居樂業的繁榮景象。

經過長期戰亂,人們都期盼能重新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

這個村落屢遭水患,人民因為無法安居樂業,紛紛外出謀生。

經過十幾年的經營,這一帶變得十分繁榮,人民都能安居樂業。

辨  識近義安身立命、安家立業、安堵樂業反義民不聊生、生靈塗炭、兵連禍結、顛沛流離、流離失所、兵荒馬亂、水深火熱、哀鴻遍野 參考詞語安土樂業注  音ㄢ。

ㄊㄨˇ。

ㄌㄜˋ。

ㄧㄝˋ漢語拼音āntǔlèyè 釋  義《漢書.卷九》:「今所為初陵者,勿置縣邑,使天下咸安土樂業,亡有動搖之心。

」明.歸有光〈送張子忠之任南昌序〉:「地介江湖,盜賊多有,殲其魁傑矣,又獨不可使聞教令而解散,安土樂業,如渤海之政乎?」安家樂業注  音ㄢ。

ㄐㄧㄚ。

ㄌㄜˋ。

ㄧㄝˋ漢語拼音ānjiālèyè 釋  義《漢書.卷八五》:「務省繇役,毋奪民時,薄收賦稅,毋殫民財,使天下黎元咸安家樂業。

」《水滸傳.第八五回》:「俺在北京安家樂業,你來賺我上山。

」樂業安居注  音ㄌㄜˋ。

ㄧㄝˋ。

ㄢ。

ㄐㄩ漢語拼音lèyèānjū 釋  義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一折》:「見如今四海無虞,八方黎庶皆豐富,樂業安居。

」《西遊記.第二八回》:「前栽榆柳,後種松柟,桃李棗梅,無所不備,逍遙自在,樂業安居不題。

」 安身立命 參考詞語‧立命安身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ㄢ。

ㄕㄣ。

ㄌㄧˋ。

ㄇㄧㄥˋ漢語拼音ānshēnlìmìng釋  義「安身」,居處得以容身。

語出《呂氏春秋.有始覽.諭大》。

「立命」,修身養性以奉天命。

語出《孟子.盡心上》。

「安身立命」指居處得以容身,生活便有著落,精神上亦有所寄託。

典故說明「安身立命」係由「安身」及「立命」二語組合而成。

「安身」是出自《呂氏春秋.有始覽.諭大》,其中有一個小故事,說:老燕雀和小燕雀居住在某戶人家的梁上,自以為非常安全,不料有一天,這戶人家突然失火,燕雀的巢也跟著遭殃了。

這個故事提醒人們,如果天下紛亂,就沒有安定的國家;如果國家紛亂,就沒有安定的家庭;如果家庭紛亂,就沒有得以容身的地方。

「立命」則是出自《孟子.盡心上》,孟子(西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

受學於子思弟子。

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創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

他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存心養性遵守天道,沒有違背,那麼他對於壽命的短長就毫無疑慮,只專心地修養心性,等待命數,這就是成全天命之道。

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安身立命」,用來指居處得以容身,生活便有著落,精神上亦有所寄託。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居處得以容身,生活便有著落,精神上亦有所寄託。

使用類別用在「扎根立業」的表述上。

例句 天下之大,大丈夫何患無可安身立命的地方。

脫離了繁華的城市生活,此後這個山村便是我的安身立命之處了。

失去一切的老李喃喃自語道:「哪裡是用人去處,足可安身立命?」顛沛流離許久,老王終於找到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工作,內心高興不已。

土匪燒毀了這個村落,讓村民們頓時失去安身立命之處,個個顯得彷徨不知所措。

這個城市百廢待舉,急需各類人才,我們到了這裡徐圖發展,早晚一定可以在此安身立命。

辨  識近義安居樂業、安家立業反義流離失所 參考詞語立命安身注  音ㄌㄧˋ。

ㄇㄧㄥˋ。

ㄢ。

ㄕㄣ漢語拼音lìmìngānshēn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一六回》:「不但這樣,還要給他立命安身。

那時纔算當完了老哥哥的這差,了結了我的一條心愿。

」 安然無恙 參考詞語‧端然無恙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ㄢ。

ㄖㄢˊ。

ㄨˊ。

ㄧㄤˋ漢語拼音ānránwúyàng釋  義恙,禍患、疾病、憂慮。

「安然無恙」指平安沒有疾病、禍患、憂慮等事故。

語本《戰國策.齊策四》。

典故說明「恙」是傳說中的一種嚙蟲。

《風俗通義》上記載:「恙,噬人蟲也,食人心。

人每患苦之,故俗相勞問者云『無恙』,非為病也。

」由於古人居住環境衛生較差,容易被恙咬傷,引發疾病,所以「恙」就成了疾病、災禍的代名詞。

有小病的話,就稱為「微恙」、「小恙」,沒有病就是「無恙」。

在《戰國策.齊策四》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次趙威后接見齊王派來的使者,還沒有將國書拆開,趙威后就問齊國使者道︰「齊國今年的收成好嗎?百姓們都好嗎?齊王也好嗎?」使者聽了,很不高興地說︰「我奉大王的命令出使貴國,威后您卻先問收成和百姓,然後才問大王好不好,豈非尊卑顛倒了嗎?」趙威后就回答說︰「你說的不對。

如果沒有好的收成,那百姓怎麼能過好日子?如果沒有百姓,哪裡來的國君?難道你要我捨本問末嗎?」此處《戰國策》原文就用了「無恙」,可見「無恙」一語通行甚早。

後來演變成「安然無恙」這個成語,用來表示平安沒有疾病、禍患、憂慮等事故。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平安沒有疾病、禍患、憂慮等事故。

使用類別用在「安好無傷」的表述上。

例句 看到他安然無恙地回到家裡,我們都鬆了一口氣。

地震過後,人們望著安然無恙的家園,感到欣喜萬分。

外面動盪不安,這裡卻安然無恙,沒有受到天災人禍的波及。

颱風過後,這棵大樹仍安然無恙地矗立在廣場中央,令人嘖嘖稱奇。

雖然剛經過一場火災,幸好大家都及時逃脫而安然無恙,真是不幸之中的大幸。

跟對向來車迎頭對撞之後,那個駕駛居然安然無恙地從撞毀的汽車裡爬出來,真是奇蹟! 辨  識反義九死一生、體無完膚 參考詞語端然無恙注  音ㄉㄨㄢ。

ㄖㄢˊ。

ㄨˊ。

ㄧㄤˋ漢語拼音duānránwúyàng 釋  義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三》:「軍州驚愕,申聞本道,而僧端然無恙。

」 安如泰山 參考詞語‧安於泰山‧安若泰山‧泰山之安‧穩如泰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ㄢ。

ㄖㄨˊ。

ㄊㄞˋ。

ㄕㄢ漢語拼音ānrútàishān釋  義「安如泰山」之「泰山」,典源作「太山」。

「太山」即「泰山」。

形容安定穩固如泰山一般,不可動搖。

#語本漢.焦贛《焦氏易林.卷一.坤之中孚》。

典故說明《易林》卷一所謂「坤之中孚」,是說筮卦時所得到的「本卦」為坤卦(䷁),由六個陰爻組成;而其「變卦」為中孚(䷼),由中央兩個陰爻與下上各兩個陽爻組成。

陰爻象徵柔弱,陽爻代表剛強,所以坤卦顯得過於柔弱而易受傷害;但它變成中孚,柔弱的本體下下上上都受到雙重陽爻的護持,自然就「安如太山」,常享福喜,百害莫侵了。

據《說文》,「太」是「泰」的古文;後來被當成語使用,多作「安如泰山」,比喻人物處於十分安穩的狀態。

另外漢朝枚乘的〈上書諫吳王〉中,也有「安於太山」一語。

漢景帝時,枚乘在吳王劉濞府中擔任郎中。

吳王心懷不軌,意圖反叛,枚乘不贊成,於是上書吳王,加以勸諫。

在諫書中,枚乘提到:「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

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去做,那是比累積的雞蛋還要危險,比登天還要艱難。

如果能改變意圖,比翻轉手掌還容易,也能使您比泰山還穩固。

」但劉濞執迷不悟,枚乘於是離開吳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安定穩固如泰山一般,不可動搖。

使用類別用在「十分安穩」的表述上。

例句 即使敵軍以強大火力進攻,我軍官兵依然安如泰山。

這個壯漢站在那裡安如泰山,給人一種可靠的感覺。

唯有全國人民同仇敵愾,才能把國家保衛得安如泰山。

經過這次情勢變化,他原本安如泰山的地位開始動搖了。

雖然被敵軍包圍,危機重重,王將軍固守陣地安如泰山。

因為董事長領導有方,即使遇到金融風暴,這間公司仍能持續拓展業務,安如泰山。

辨  識近義安如磐石、固若金湯、巋然不動反義危如累卵、岌岌可危、千鈞一髮、搖搖欲墜、危在旦夕、風雨飄搖 參考詞語安於泰山注  音ㄢ。

ㄩˊ。

ㄊㄞˋ。

ㄕㄢ漢語拼音ānyútàishān 釋  義唐.陳子昂〈諫政理書〉:「煬帝不悟,自以為天下安於泰山,方率百萬之師,而有事於遼東。

」安若泰山注  音ㄢ。

ㄖㄨㄛˋ。

ㄊㄞˋ。

ㄕㄢ漢語拼音ānruòtàishān 釋  義《南史.卷八》:「自謂安若泰山,算無遺策,怵於邪說,即安荊楚。

」宋.周密《齊東野語.卷一七》:「朝登箕子之峰,危如累卵。

夜宿丈人之館,安若泰山。

」泰山之安注  音ㄊㄞˋ。

ㄕㄢ。

ㄓ。

ㄢ漢語拼音tàishānzhīān 釋  義《漢書.卷三六》:「事勢不兩大,王氏與劉氏亦且不並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則上有累卵之危。

」穩如泰山注  音ㄨㄣˇ。

ㄖㄨˊ。

ㄊㄞˋ。

ㄕㄢ漢語拼音wěnrútàishān 釋  義《鏡花緣.第三回》:「武后恃有高關,又仗武氏弟兄驍勇,自謂穩如泰山,十分得意。

」 按兵不動 參考詞語‧按兵不舉‧按甲不動‧按軍不動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ㄢˋ。

ㄅㄧㄥ。

ㄅㄨˋ。

ㄉㄨㄥˋ。

(變)。

ㄢˋ。

ㄅㄧㄥ。

ㄅㄨˊ。

ㄉㄨㄥˋ漢語拼音ànbīngbùdòng(變)ànbīngbúdòng釋  義暫時停止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的意思。

#語本《荀子.王制》。

後用「按兵不動」形容暫時不採取行動。

典故說明荀子,名況,戰國時趙人。

學說本於孔子,主張禮治而倡性惡之說。

在〈王制〉篇中,主要闡述成就聖王的制度、管理天下的方法,以及導致國家興亡的緣由,以供君王作為借鏡。

典源節錄的這一段,荀子主張:國家富足強盛時,要採取中立的態度,不要為了合縱連橫這類的外交事宜而有所偏私,並停止軍事行動,在一旁等候觀看那些殘暴不仁的國家彼此爭鬥即可。

後來「按兵不動」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暫時不採取行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暫時不採取行動。

使用類別用在「靜止觀望」的表述上。

例句 上級早已把任務交下,為何過了幾個月,你們還是按兵不動?這事極為可疑,我勸你還是暫時按兵不動,看看後續發展再說吧!他這個人老奸巨猾,表面上按兵不動,暗地裡花招不斷,讓我吃了不少悶虧。

對方不清楚我們的底細,只要耐住性子,按兵不動,他們是不敢輕易出手的。

不管對方如何叫罵,他仍是無動於衷,按兵不動,反而使敵人心中產生疑慮。

各個加油站都紛紛降價促銷,只有這個加油站仍然按兵不動,不知在打什麼算盤? 辨  識近義按甲不出、按甲休兵反義衝鋒陷陣、擊鼓進軍 參考詞語按兵不舉注  音ㄢˋ。

ㄅㄧㄥ。

ㄅㄨˋ。

ㄐㄩˇ漢語拼音ànbīngbùjǔ 釋  義元.無名氏《開詔救忠.第三折》:「你將那忠臣良將故贓謀,想著你按兵不舉心更毒。

」《封神演義.第四回》:「西伯侯姬昌好生可惡!今按兵不舉,坐觀成敗。

」按甲不動注  音ㄢˋ。

ㄐㄧㄚˇ。

ㄅㄨˋ。

ㄉㄨㄥˋ。

(變)。

ㄢˋ。

ㄐㄧㄚˇ。

ㄅㄨˊ。

ㄉㄨㄥˋ漢語拼音ànjiǎbùdòng(變)ànjiǎbúdòng 釋  義《陳書.卷一一》:「寶應數挑戰,昭達按甲不動。

俄而暴雨,江水大長,昭達放筏衝突寶應水柵,水柵盡破。

」按軍不動注  音ㄢˋ。

ㄐㄩㄣ。

ㄅㄨˋ。

ㄉㄨㄥˋ。

(變)。

ㄢˋ。

ㄐㄩㄣ。

ㄅㄨˊ。

ㄉㄨㄥˋ漢語拼音ànjūnbùdòng(變)ànjūnbúdòng 釋  義宋.蘇軾〈張文定公墓志銘〉:「公即料簡將士,聲言出塞,實按軍不動。

」 按部就班 參考詞語‧按步就班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ㄢˋ。

ㄅㄨˋ。

ㄐㄧㄡˋ。

ㄅㄢ漢語拼音ànbùjiùbān釋  義寫作文章時,依照文義、安排部次,考究詞語,組織章句。

語出晉.陸機〈文賦〉。

後用「按部就班」比喻做事依照一定的層次、步驟進行。

△「按部就隊」、「循序漸進」 典故說明「按部就班」見於晉人陸機〈文賦〉。

陸機認為在下筆寫作之前,必須先有整體的構思,「然後選義按部,考辭就班」。

其中「選義」、「考辭」指的是選擇義理、斟酌辭句;「部」和「班」則是指布局結構和組織層次。

整句話的意思是:依照構思所得的布局和層次安排章節,並且將適合的詞語放在確切的位置。

後來「按部就班」這個成語就從「選義按部,考辭就班」演變而出,被用來指按著布局、層次來行文。

後人在使用這個成語時,則將其範圍擴大,不但用於寫作文章時,而且泛用於一般事務,用來比喻做事依照一定的層次、步驟進行,例如: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第四○回:「他那個兒子,只按部就班的,也就作到公卿,正用不著到那等地方去名外圖利。

」便取此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做事依照一定的層次、步驟進行。

使用類別用在「逐步進行」的表述上。

例句 這部機器只要照著指示,按部就班操作就可以順利完成工作。

這部機器非常精密,請你務必按部就班地裝卸,以免有所損傷。

我們先把計畫擬妥,然後按部就班去做,才能有條不紊,如期完成工作。

做事按部就班固然沒錯,但是事急從權,也得知道臨時變通的方法才行。

在經費與時間大幅縮減的情形下,我們無法再採用過去那種按部就班的辦法,必須有所變通,才能達到精簡的要求。

辨  識近義循序漸進反義揠苗助長、越次超倫、本末倒置形音辨誤「部」是指文章布局結構和組織層次,不宜寫作「步」。

文獻上雖或通用,終非其義。

「按部就班」及「循序漸進」都有依一定程序行事的意思。

「按部就班」側重於按照既定步驟行事;「循序漸進」則側重於逐漸深入或提升。

按部就班循序漸進辨似例句○ㄨ這部機器非常精密,請你務必~地裝卸,以免有所損傷。

ㄨ○學習數學一定要由淺而深,~,千萬不可躁進。

參考詞語按步就班注  音ㄢˋ。

ㄅㄨˋ。

ㄐㄧㄡˋ。

ㄅㄢ漢語拼音ànbùjiùbān 釋  義《三俠五義.第九四回》:「編書的用心最苦,手裡寫著這邊,眼光卻注著下文。

……只好是按步就班,慢慢敘下去,自然有個歸結。

」 按圖索驥 參考詞語‧按圖索駿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ㄢˋ。

ㄊㄨˊ。

ㄙㄨㄛˇ。

ㄐㄧˋ漢語拼音àntúsuǒjì釋  義按照前人所畫的圖象,去尋求當代的良馬。

比喻做事拘泥成規,呆板不知變通。

語本《漢書.卷六七.楊胡米梅云傳.梅福》。

後亦用「按圖索驥」比喻按照所掌握的線索辦事。

典故說明西漢成帝時,太后王政君的哥哥王鳳以外戚身分任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專斷朝政,排除異己,朝中大臣都敢怒不敢言。

梅福看到這樣的情況,忍不住寫了一封信給皇上,信中陳述一國之臣與國家興亡的緊密關係,進而評論朝廷的舉才方式。

他認為朝廷現在想完全套用夏、商、周三代的舉才方式,這就好像拿著周朝人伯樂所畫的圖象,到市場裡尋找千里馬一樣,結果當然是找不到。

這並非舊有的方法不好,而是時間、空間都已經改變,舊時的方式可能不適用於今時,所以當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但成帝並沒有聽進梅福的諫言,仍是耽於酒色,怠忽朝政,因而埋下了外戚亂政的禍根。

後來「按圖索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做事拘泥成規,呆板不知變通。

今則多用以比喻按照所掌握的線索來辦事。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做事拘泥成法,呆板不知變通。

使用類別用在「不知變通」的表述上。

例句 古書知識要活用,假如只會死守經典,按圖索驥而不知變通是不行的。

他老用這種拘泥於成規、按圖索驥的辦法來處理事情,怎能趕上時代呢?計畫固然已定,但環境不斷在變化,我們要因應新局勢,只會按圖索驥是不夠的。

二語義說明比喻按照所掌握的線索辦事。

使用類別用在「按照指引」的表述上。

例句 你帶著地圖,只要按圖索驥,很快就會找到露營的地方。

警方拼湊了歹徒所留下的線索,按圖索驥,很快就破案了。

來到這化石博物館,大家打開圖冊,按圖索驥地比對各類化石吧!這是本博物館的導覽系統,可以讓遊客按圖索驥地飽覽本館收藏。

書籍索引的用途,就是為了方便讀者,按圖索驥,找到所需要的內容。

在山上尋找失蹤的人,必得先在事前詳加規劃,畫好路線圖,再按圖索驥。

出國旅遊最刺激的地方,就是拿著地圖,按圖索驥,逐一去探訪當地的名勝古蹟。

辨  識近義刻舟求劍、墨守成規、膠柱鼓瑟、按跡循蹤、順藤摸瓜反義大海撈針、無跡可尋 參考詞語按圖索駿注  音ㄢˋ。

ㄊㄨˊ。

ㄙㄨㄛˇ。

ㄐㄩㄣˋ漢語拼音àntúsuǒjùn 釋  義宋.周密《癸辛雜識.後集》:「賈大喜,因遣劉誘以利祿,遂按圖索駿,凡百餘品皆六朝神品。

」明.楊慎《藝林伐山.卷七》:「(伯樂)其子執《馬經》以求馬。

出見大蟾蜍,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麴爾。

』伯樂知其子之愚,但轉怒為笑曰:『此馬好跳,不堪御也。

』所謂按圖索駿也。

」 暗度陳倉 參考詞語‧明修暗度‧暗渡陳倉‧闇度陳倉‧陳倉暗度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ㄢˋ。

ㄉㄨˋ。

ㄔㄣˊ。

ㄘㄤ漢語拼音àndùchéncāng釋  義漢高祖劉邦聽從韓信建議,表面上公開派人修築棧道,暗中卻由陳倉出兵,進而平定三秦。

比喻出其不意、從旁突擊的戰略。

典出《史記.卷八.高祖本紀》。

後用「暗度陳倉」比喻暗中進行的活動,亦用於比喻男女私通。

典故說明「暗度陳倉」的「陳倉」是地名,地當雍梁之衝,漢魏以來為攻守要地。

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後,分封有功者為王,劉邦被封為漢王。

他在前往封地漢中時,聽從張良的建議燒毀對外交通的棧道,一方面杜絕其他諸侯率兵襲擊,一方面表明沒有和項羽爭奪天下之意,以獲得信任。

但事實上,他卻採用韓信的計策,暗地裡由陳倉出兵攻打雍王章邯,進而平定三秦,取得關中。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暗度陳倉」,用來比喻出其不意、從旁突擊的戰略,亦用來比喻暗中進行的活動,亦用來比喻男女私通。

如《金瓶梅詞話》第六九回:「此是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

」應二爹用「暗度陳倉」指西門慶與李桂姐之間的曖昧情事。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暗中進行的活動。

使用類別用在「暗中行動」的表述上。

例句 這家公司以暗度陳倉的手法,成功地打下這片市場。

兵不厭詐,且讓我們先和對方和解,再來暗度陳倉,將軍力集中,猛攻對方的後方。

他表面和對手交好,實際卻暗度陳倉,和對手的合作公司聯絡,終於成功地簽下合約,解除了公司的危機。

幾年前他們表明要退出飲料市場,哪裡知道他們用的是暗度陳倉之計,今年他們創新品牌,攻占了一片江山。

二語義說明比喻男女的私通。

使用類別用在「男女私通」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倆私下暗度陳倉多年,終於還是紙包不住火,被家人發覺。

已婚男女暗度陳倉的行為是不道德的,侵犯了婚姻神聖的誓言。

辨  識反義明火執仗、明目張膽 參考詞語明修暗度注  音ㄇㄧㄥˊ。

ㄒㄧㄡ。

ㄢˋ。

ㄉㄨˋ漢語拼音míngxiūàndù 釋  義清.趙翼〈行圍即景.相撲〉:「伺隙忽為疊陣衝,擣虛又遏夾寨固。

明修暗度詭道攻,聲東擊西多方誤。

」暗渡陳倉注  音ㄢˋ。

ㄉㄨˋ。

ㄔㄣˊ。

ㄘㄤ漢語拼音àndùchéncāng 釋  義《群音類選.官腔類》:「怕甚麼十面埋伏大會垓,就是韓信暗渡陳倉道,呀!有賊兵來犯著,殺得他怎生逃?」闇度陳倉注  音ㄢˋ。

ㄉㄨˋ。

ㄔㄣˊ。

ㄘㄤ漢語拼音àndùchéncāng 釋  義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闇度陳倉,攻定三秦,劫取五國。

」陳倉暗度注  音ㄔㄣˊ。

ㄘㄤ。

ㄢˋ。

ㄉㄨˋ漢語拼音chéncāngàndù 釋  義明.孟稱舜《殘唐再創.第三折》:「蒺藜沙上野花稀,落日大荒西,陳倉暗度軍聲疾,托賴著社稷神祇。

」 暗箭傷人 參考詞語‧暗器傷人‧暗箭中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ㄢˋ。

ㄐㄧㄢˋ。

ㄕㄤ。

ㄖㄣˊ漢語拼音ànjiànshāngrén釋  義在隱蔽處放箭傷害他人。

#語本宋.劉炎《邇言》卷六。

後用「暗箭傷人」比喻暗中用陰險的手段傷害人。

△「含沙射影」。

典故說明「暗箭傷人」原作「暗箭中人」。

劉炎是南宋時的理學家之一,當時理學以朱熹和陸九淵為首,門戶分立,相互爭論。

劉炎卻能摒除門戶之見,擷取各家之長,不流於意氣口舌之爭。

他著有《邇言》一書,取《詩經.小雅.小旻》詩句「維邇言是聽,唯邇言是爭」之意,以淺近的言語,來闡述理學精微的道理。

在這段文字中,劉炎詳細說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

他認為小人經常在背後發表中傷他人的言論,就像暗中放冷箭來傷害人一樣,這兩種行為都可以造成他人痛徹心扉的可怕傷害。

而君子的為人光明磊落,認為與其用陰險的手段得勝,寧可用光明正大的手段來一較高下,即使失敗了也沒有怨言。

後來「暗箭傷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暗中用陰險的手段中傷他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暗中用陰險的手段中傷他人。

使用類別用在「狡猾詭詐」的表述上。

例句 他向來行事光明正大,從不暗箭傷人。

你要提防著他些,他專幹暗箭傷人的勾當。

這種暗箭傷人的做法是小人行徑,君子不齒。

他就是暗箭傷人的原凶,竟然還裝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

我這次會栽在他手上,是我沒料到他會不講道義,暗箭傷人。

在你受傷時,我真心照顧你,想不到你卻暗箭傷人,真是忘恩負義!你這份工作很讓人眼紅,得小心行事,公司裡會暗箭傷人的傢伙不少。

董事長對我的態度突然轉變,我懷疑有人暗箭傷人,在他面前說長道短。

朋友!有本事就出來光明正大的較量,這樣暗箭傷人,算什麼英雄好漢! 辨  識近義含沙射影、為鬼為蜮反義光明正大、光明磊落「暗箭傷人」及「含沙射影」都有暗中傷害別人的意思。

「暗箭傷人」是指以陰險手段暗中害人;「含沙射影」多指用語言、文字進行毀謗中傷。

暗箭傷人含沙射影辨似例句○ㄨ我這次會栽在他手上,是我沒料到他會不講道義,~。

ㄨ○這篇報導~地批評一些人。

參考詞語暗器傷人注  音ㄢˋ。

ㄑㄧˋ。

ㄕㄤ。

ㄖㄣˊ漢語拼音ànqìshāngrén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只這袖箭,我因他是個暗器傷人,不曾用過,如今也算無用之物了。

」《三俠五義.第三一回》:「且言鄧彪雖然落水,他原是會水之人,雖被擒,不肯服氣,連聲喊道:『好呀!好呀!你敢用暗器傷人,萬不與你們干休。

』」暗箭中人注  音ㄢˋ。

ㄐㄧㄢˋ。

ㄓㄨㄥˋ。

ㄖㄣˊ漢語拼音ànjiànzhòngrén 釋  義宋.劉炎《邇言.卷六》:「暗箭中人,其深次骨,人之怨之亦必次骨,以其掩人所不備也。

」 耳邊風 參考詞語‧耳旁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ㄦˇ。

ㄅㄧㄢ。

ㄈㄥ漢語拼音ěrbiānfēng釋  義耳邊的風。

比喻對所聽到的事毫不關心。

語出唐.杜荀鶴〈贈題兜率寺閑上人院〉詩。

△「秋風過耳」、「馬耳東風」 典故說明「耳邊風」指吹過耳邊的風,出自唐代杜荀鶴〈贈題兜率寺閑上人院〉詩。

詩中「百歲有涯頭上雪,萬般無染耳邊風」意思是:人活到百歲已經快到生命的盡頭,這時頭髮老早白得像雪,對塵世間任何事情都像吹過耳邊的風一樣,毫不關心。

後來「耳邊風」被用來比喻對所聽到的事毫不關心。

如元代無名氏《爭報恩》第二折:「那妮子閒言長語,我只做耳邊風。

」意指對於別人的閒言閒語,當作耳邊風,不放在心上。

另外又可作「耳旁風」,例如《紅樓夢》第八回:「我平日和你說的,全當耳旁風。

怎麼他說了你就依,比聖旨還快些!」意思同「耳邊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對所聽到的事毫不關心。

使用類別用在「聽而不聞」的表述上。

例句 別把師長的勸告當成耳邊風,不當一回事!我們勸過小明很多次,但他全當作耳邊風,以致事態越來越嚴重。

這件事我已經提醒過他很多次,他卻一直將我的話當作耳邊風,真是氣人!別把師長和朋友苦口婆心的教導當耳邊風,應多向他們請益來修正自己的錯誤。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承諾經常不能兌現,久而久之,孩子也會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不理不睬。

辨  識近義馬耳東風、秋風過耳、無動於衷、置若罔聞反義拳拳服膺、銘記在心 參考詞語耳旁風注  音ㄦˇ。

ㄆㄤˊ。

ㄈㄥ漢語拼音ěrpángfēng 釋  義《紅樓夢.第八回》:「我平日和你說的,全當耳旁風。

怎麼他說了你就依,比聖旨還快些!」 耳鬢廝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ㄦˇ。

ㄅㄧㄣˋ。

ㄙ。

ㄇㄛˊ漢語拼音ěrbìnsīmó釋  義耳旁的鬢髮相互摩擦,形容親暱。

※◎語或出《紅樓夢》第七二回。

典故說明「耳鬢廝磨」義指耳旁的鬢髮相互摩擦。

《紅樓夢》第七二回:司棋和姑舅兄弟在大觀園中幽會,被路過的鴛鴦撞見,因為害怕東窗事發病倒了。

鴛鴦得知後前來探望,並且發誓不會說出去,司棋拉住她哭著道:「咱們從小耳鬢廝磨,你不曾拿我當外人待,我也不敢待慢了你。

」述說小時候相處親暱如同姐妹的情景,感謝鴛鴦的恩情。

另外在《紅樓夢》第七九回,賈寶玉聽到迎春出嫁的消息,想到「當時姊妹們一處,耳鬢廝磨」,感嘆自此一別,再相見也不會和先前一般親暱。

在這裡「耳鬢廝磨」都是指小兒女間親暱的相處情形,現在則多指男女相戀親密相處的情形。

後來「耳鬢廝磨」這句成語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形容親暱。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親暱。

使用類別用在「親密無間」的表述上。

例句 這對耳鬢廝磨的情侶,感情好得令人羨慕。

他們每天耳鬢廝磨地在一起學習,感情很好。

這對情侶感情融洽,經常耳鬢廝磨地切切低語。

像你們這樣耳鬢廝磨,毫無芥蒂,真是令人羨慕。

這對從小耳鬢廝磨的青梅竹馬,長大後反而變得生疏了。

在這個幽靜的公園裡,經常可見對對情侶耳鬢廝磨,情話綿綿。

小明和小華從小耳鬢廝磨,情感很好,都把對方當成是知己好友看待。

辨  識近義如膠似漆反義勢同水火 耳目一新 參考詞語‧一新耳目‧耳目新‧耳目更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ㄦˇ。

ㄇㄨˋ。

ㄧ。

ㄒㄧㄣ。

(變)。

ㄦˇ。

ㄇㄨˋ。

ㄧˋ。

ㄒㄧㄣ漢語拼音ěrmùyīxīn(變)ěrmùyìxīn釋  義形容所見所聞都有一種新奇、清新的感覺。

#語本《魏書.卷一六.道武七王列傳.河南王曜》。

典故說明「耳目一新」原作「耳目更新」。

據《魏書.卷一六.道武七王列傳.河南王曜》記載,元鑒擔任齊州刺史時,正值朝廷厲行革新改變初期,各種法制才開始施行。

元鑒遵循高祖的旨意,並兼採齊地舊有的習俗,使法則制度規範清楚,且合於禮法。

高祖欣賞元鑒的作法,對身邊的侍臣說:「每州的刺史都能像元鑒這麼做,改變舊風俗有什麼難的?」於是下詔書褒揚讚美元鑒,並且將元鑒的作法頒布天下。

齊地的人都愛談論此事,都說所見所聞都變得新奇、清新。

後來「耳目一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所見所聞都有一種新奇、清新的感覺。

如唐代白居易〈修香山寺記〉中「與往來者耳目一時而新」句,是說因為重修香山寺,使得香山寺的景象看起來耳目一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所見所聞都有一種新奇、清新的感覺。

使用類別用在「新奇驚異」的表述上。

例句 荒廢已久的兒童樂園經過整修後,讓人感到耳目一新。

這位教授幽默、豐富的演講內容,讓所有的聽眾耳目一新。

這篇小說不僅文字讀來令人耳目一新,內容也頗堪令人玩味。

初次來到紐約,看到萬象之都的繁華景象,真有耳目一新之感。

這個旅遊節目介紹了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及驚險的探險歷程,使觀眾耳目一新。

辨  識近義別開生面、氣象一新、煥然一新反義了無新意、司空見慣、老調重彈、依然如故、陳腔濫調 參考詞語一新耳目注  音ㄧ。

ㄒㄧㄣ。

ㄦˇ。

ㄇㄨˋ。

(變)。

ㄧˋ。

ㄒㄧㄣ。

ㄦˇ。

ㄇㄨˋ漢語拼音yīxīněrmù(變)yìxīněrmù 釋  義宋.高登〈上淵聖皇帝第三書〉:「今亦望加大用,且以播告四方,一新斯民之耳目。

」耳目新注  音ㄦˇ。

ㄇㄨˋ。

ㄒㄧㄣ漢語拼音ěrmùxīn 釋  義唐.白居易〈天宮閣早春〉:「天宮高閣上何頻?每上令人耳目新。

」耳目更新注  音ㄦˇ。

ㄇㄨˋ。

ㄍㄥ。

ㄒㄧㄣ漢語拼音ěrmùgēngxīn 釋  義《魏書.卷一六》:「下詔褒美,班之天下,一如鑒所上。

齊人愛詠,咸曰耳目更新。

」 耳提面命 參考詞語‧命面提耳‧面命耳提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ㄦˇ。

ㄊㄧˊ。

ㄇㄧㄢˋ。

ㄇㄧㄥˋ漢語拼音ěrtímiànmìng釋  義比喻懇切教誨。

語本《詩經.大雅.抑》。

△「三令五申」 典故說明《詩經》是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採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非一時一地一人所作,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

「雅」是朝廷上的樂歌,又分為大雅、小雅。

〈抑〉一詩出自大雅,相傳是春秋衛武公所作,用以自勵之詩。

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康叔於衛,建立衛國。

康叔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受周平王賜爵,是為衛武公。

衛武公治理國家的態度十分開明,總是廣納百官的意見,做為施政的參考,因此得到衛國臣民的愛戴,讓衛國成為春秋初年的大國。

在這一段詩中,衛武公表達了他對後代子孫的關心與懇切叮嚀,他說:「這些年輕人啊!還不懂得分辨善惡得失。

為了怕他們迷失方向,我不僅當面告誡他們,還用手提拉著他們的耳朵,詳細地叮囑,希望他們永遠記住我的吩咐。

」後來「耳提面命」這句成語,就從詩中「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懇切教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懇切教誨。

使用類別用在「告誡教誨」的表述上。

例句 母親的耳提面命,我時刻不敢忘。

我們雖然將離開學校,但是老師平日的耳提面命,將永誌不忘。

雖經多年,父母對我耳提面命、諄諄告誡的神情,彷彿仍在目前。

想當年離開家鄉時,父母曾耳提面命,告誡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中場休息時,只見雙方教練對隊員耳提面命,希望下半場能有更佳的表現。

辨  識近義三令五申、苦口婆心、千叮萬囑「三令五申」及「耳提面命」都有再三提醒的意思。

「三令五申」側重於命令、告誡;「耳提面命」側重於訓誡、教誨。

三令五申耳提面命辨似例句○ㄨ學校~,不准學生抽菸。

ㄨ○想當年離開家鄉時,父母曾~,告誡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參考詞語命面提耳注  音ㄇㄧㄥˋ。

ㄇㄧㄢˋ。

ㄊㄧˊ。

ㄦˇ漢語拼音mìngmiàntíěr 釋  義宋.朱熹〈與陳丞相別紙二〉:「此蓋家庭平日不言之教有以啟之,非面命耳提之所及也。

」宋.劉克莊〈擬撰科詔回奏〉:「幸以翰墨小技,待罪視草,詞意有未穩處,仰荷明主親灑奎畫,不啻面命耳提。

」面命耳提注  音ㄇㄧㄢˋ。

ㄇㄧㄥˋ。

ㄦˇ。

ㄊㄧˊ漢語拼音miànmìngěrtí 釋  義宋.朱熹〈與陳丞相別紙二〉:「此蓋家庭平日不言之教有以啟之,非面命耳提之所及也。

」宋.劉克莊〈擬撰科詔回奏〉:「幸以翰墨小技,待罪視草,詞意有未穩處,仰荷明主親灑奎畫,不啻面命耳提。

」 耳熟能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ㄦˇ。

ㄕㄡˊ。

ㄋㄥˊ。

ㄒㄧㄤˊ漢語拼音ěrshóunéngxiáng釋  義聽得非常熟悉,而能詳盡地知道或說出來。

語本宋.歐陽修〈瀧岡阡表〉。

典故說明〈瀧岡阡表〉是宋朝文學家歐陽修追憶父母親生前言行事跡寫成的墓表。

歐陽修四歲時,父親就過世了,由母親辛苦把他扶養長大,所以關於父親的生平事跡,都是母親告訴他的。

有一次說到歐陽修父親做官時,處理刑事案件,常深更不眠,盡力為死刑犯找尋生路,以免造成遺憾。

並且自分早死,交代她將來要把這番心意告訴兒子歐陽修。

而他平時閒居在家教導子弟,也常用這些話,因為常常聽到,所以能很詳盡地轉述。

後來「耳熟能詳」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聽得非常熟悉,而能詳盡的說出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聽得非常熟悉,而能詳盡地知道或說出來。

使用類別用在「習聞詳悉」的表述上。

例句 《西遊記》的故事家喻戶曉,連小朋友都耳熟能詳。

「小星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兒歌,幾乎人人都會唱。

李白的〈靜夜思〉詩,大家都耳熟能詳,幾乎可以倒背如流。

儘管媽媽對梁祝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詳,但每次看電影時,依然不免熱淚盈眶。

老師傅總是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訴說他年輕時的趣聞軼事,我已經聽得耳熟能詳了。

辨  識近義知之甚稔反義前所未聞 耳濡目染 參考詞語‧目擩耳染‧目染耳濡‧耳染目濡‧耳目濡染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ㄦˇ。

ㄖㄨˊ。

ㄇㄨˋ。

ㄖㄢˇ漢語拼音ěrrúmùrǎn釋  義「耳濡目染」之「濡」,典源作「擩」。

「擩」義同「濡」。

濡,習染、感染。

「耳濡目染」指經常聽到、看到而深受影響。

語本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

△「潛移默化」 典故說明「耳濡目染」原作「目擩耳染」。

唐代時,虔州長史房啟因病去世,文學家韓愈為他撰寫墓誌銘,講述他生前的種種事蹟。

房啟的身世顯赫,曾祖父與祖父都做過宰相,父親也擔任過祕書少監等職務。

韓愈說他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受到父祖輩的影響,聽熟了、看慣了應有的做人處世態度,而養成高尚的品行與才能。

後來「耳濡目染」這句成語就從原文的「目擩(ㄖㄨˋ)耳染」演變而出,形容經常聽到、看到而深受影響。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經常聽到、看到而深受影響。

使用類別用在「教育感化」的表述上。

例句 大人都不學好,小孩每天耳濡目染,怎麼不變壞?因為母親是音樂家,她從小耳濡目染,所以音樂底子不錯。

近朱則赤,近墨則黑,為人父母得小心孩子耳濡目染變壞了。

他從小耳濡目染做生意的種種,非常清楚商場的機詐與無情。

因為家裡開的是棋社,從小耳濡目染,自然對下棋有點心得。

因為我的室友都是學德文的,耳濡目染之下,我也會說幾句德國話。

從小就生長在這樣的環境,耳濡目染的結果,使他受到頗為深遠的影響。

我想到巴黎去長住,就是希望沉浸在藝術的國度中,耳濡目染,找到靈感。

也許是耳濡目染的關係,相處久了,我竟發現自己的價值觀深受他的影響。

我要把小孩送離這紛擾的環境,免得他耳濡目染,誤以為世界就是這麼醜陋。

辨  識近義潛移默化形音辨誤濡,音ㄖㄨˊ。

習染、感染。

不可寫作「儒」。

「耳濡目染」及「潛移默化」都有受到影響而產生變化的意思。

「耳濡目染」側重於環境的影響,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潛移默化」可以是環境,也可以是人的影響,多用於好的方面。

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辨似例句○ㄨ大人都不學好,小孩每天~,怎能不變壞? ㄨ○我們應該多讀書,因為一本好的作品對人的思想具有~的功效。

參考詞語目擩耳染注  音ㄇㄨˋ。

ㄖㄨˋ。

ㄦˇ。

ㄖㄢˇ漢語拼音mùrùěrrǎn 釋  義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胚胎前光,生長食息,不離典訓之內。

目擩耳染,不學以能。

」目染耳濡注  音ㄇㄨˋ。

ㄖㄢˇ。

ㄦˇ。

ㄖㄨˊ漢語拼音mùrǎněrrú 釋  義《清史稿.卷四三九》:「伏願皇太后崇儉黜奢,時以民生為念,俾皇上知稼穡之艱難,目染耳濡,聖功自懋。

」《太平天國資料.太平天國史料》:「至於誦習書史,博覽篇章,目染耳濡,課學即求心之道;通經致用,家修即廷獻之資。

」耳染目濡注  音ㄦˇ。

ㄖㄢˇ。

ㄇㄨˋ。

ㄖㄨˊ漢語拼音ěrrǎnmùrú 釋  義《醒世姻緣傳.第二七回》:「只因安享富貴的久了,後邊生出來的兒孫,一來也是秉賦了那澆漓的薄氣,二來又離了忠厚的祖宗,耳染目濡,習就了那輕薄的態度。

」耳目濡染注  音ㄦˇ。

ㄇㄨˋ。

ㄖㄨˊ。

ㄖㄢˇ漢語拼音ěrmùrúrǎn 釋  義宋.樓鑰〈送從弟叔韶尉東陽〉:「吾家有素風,耳目久濡染。

毋庸慕豪舉,助廉先以儉。

」 爾虞我詐 參考詞語‧爾詐我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ㄦˇ。

ㄩˊ。

ㄨㄛˇ。

ㄓㄚˋ漢語拼音ěryúwǒzhà釋  義彼此互相詐騙。

語本《左傳.宣公十五年》。

後用「爾虞我詐」形容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猜疑,玩弄欺騙手段。

△「易子而食」、「析骸以爨」、「鉤心鬥角」 典故說明春秋時,楚莊王率領大軍攻打宋國,包圍宋國的都城。

雙方相持了幾個月,楚國一直無法攻下宋國。

宋國城內糧食的供應也將近匱乏,又聽說楚國將要在宋國內建造房屋,打算長期屯兵,因此宋國人民都非常害怕。

宋國因此派大夫華元進入楚營,請求退兵。

華元在一天夜裡來到楚軍統帥子反的營帳中,威脅說:「我們宋國現在的情況,已經到了交換孩子來充飢,拿死人骨頭當柴火來煮飯的地步了,儘管如此,我們寧願戰死,也絕不接受城下之盟。

如果楚國能退兵三十里,那宋國對於楚國將會唯命是聽。

」子反聽了也很驚恐,只好和宋國簽訂盟約,同意退兵三十里。

宋國和楚國因此講和,並以華元為人質,盟約中明白地寫著:「我不欺騙你,你不必對我猜忌。

」說明兩國必須以誠信相待。

後來「爾虞我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猜疑,玩弄欺騙手段。

典源中的「我無爾詐,爾無我虞」,用的是倒裝句,它的語意其實是「我無詐爾,爾無虞我」,後來用其反意,而成為「爾虞我詐」這句成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猜疑,玩弄欺騙手段。

使用類別用在「狡猾詭詐」的表述上。

例句 為了利益,商人們經常爾虞我詐。

同事間要團結一致,不能爾虞我詐。

我們應該公平競爭,不要爾虞我詐地互相陷害!一個團體內部如果爾虞我詐,怎能有好的表現呢?企業之間應該以共榮共存,代替爾虞我詐的彼此競爭。

這篇報導揭露了社會上爾虞我詐的事情,令人心生警惕。

這兩位候選人為了爭取選票,彼此爾虞我詐地各耍花招。

這是一個爾虞我詐的社會,凡事都應該格外當心,以免上當。

你剛踏入社會,對於社會上的爾虞我詐還不了解,因此要格外小心。

辨  識近義鉤心鬥角、明爭暗鬥、招搖撞騙、變詐相角反義推心置腹、肝膽相照、開誠布公、你謙我讓、披肝瀝膽、相安無事、推誠相見、開誠相見、精誠團結、講信修睦「爾虞我詐」及「鉤心鬥角」都有彼此間相互爭鬥的意思。

「爾虞我詐」側重於互相欺騙;「鉤心鬥角」側重於暗中競鬥心機,設計對方。

爾虞我詐鉤心鬥角辨似例句○ㄨ這篇報導揭露了社會上~的事情,令人心生警惕。

ㄨ○他們表面上和睦,實際上~,結怨已深。

參考詞語爾詐我虞注  音ㄦˇ。

ㄓㄚˋ。

ㄨㄛˇ。

ㄩˊ漢語拼音ěrzhàwǒyú 釋  義清.端方〈均滿漢以策治安摺〉:「故凡合兩民族以上而成一國者,苟利益輕重稍有偏畸,相形之閒,動生猜貳,馴致爾詐我虞。

」 一波三折 參考詞語‧一筆三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ㄅㄛ。

ㄙㄢ。

ㄓㄜˊ。

(變)。

ㄧˋ。

ㄅㄛ。

ㄙㄢ。

ㄓㄜˊ漢語拼音yībōsānzhé(變)yìbōsānzhé釋  義原指書法中的一捺,筆鋒需作三次轉折,使之曲折多姿。

#語本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後用「一波三折」形容聲音、文章的跌宕起伏多變,或比喻事情進行得曲折不順。

典故說明「一波三折」本是書法術語。

用筆時平捺稱「波」。

凡寫捺筆要三次轉折筆鋒:起筆束緊,頸部提起,捺處鋪開,呈波折狀,猶如水流自高處而下,穿澗而行,故以「一波三折」作比喻。

王羲之(西元321∼379),字逸少,晉臨沂人。

其人品高潔,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

善書法,所寫草隸,冠絕古今,以〈蘭亭集序〉、〈樂毅論〉等為最,後人稱為「書聖」。

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王羲之提到,如果把一幅字寫得平直呆板,像算盤珠子整整齊齊排在算盤上一樣,就是只描出字的點畫,而不是寫字。

從前鍾繇的學生宋翼就常常這樣寫字,鍾繇經常責斥他,嚇得宋翼跑回家去,三年不敢來見。

宋翼在家潛心研究鍾繇所寫的《筆勢論》,頗有心得,經過數十年的苦學,終於成為晉代有名的書法家。

「一波三折」這句成語,就從王羲文中「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筆勢的曲折多姿,後則多借以譬喻聲音、文章的跌宕起伏多變,或比方事情進行得曲折不順。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書法中的一捺,筆鋒需作三次轉折,使之曲折多姿。

使用類別用在「筆勢曲折」的表述上。

例句 魏碑筆勢最重一波三折,才能活潑勁健,不落匠氣。

運筆之難,難在要用柔軟筆毛寫出一波三折剛健的筆意來。

二語義說明形容聲音、文章的跌宕起伏多變。

使用類別用在「曲折多變」的表述上。

例句 這部推理小說的情節真是一波三折,引人入勝。

這一首歌,詞既淒清,聲亦纏綿跌宕,有一波三折之致。

三語義說明比喻事情進行曲折多變。

使用類別用在「曲折不順」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們的婚事經過一波三折之後,總算得到雙方家長同意。

這項工程由設計到完工,真是一波三折,非常的不順利。

這個計畫本來雙方都同意的,沒想到後來卻一波三折,差點胎死腹中。

辨  識反義一帆風順、水到渠成 參考詞語一筆三過注  音ㄧ。

ㄅㄧˇ。

ㄙㄢ。

ㄍㄨㄛˋ。

(變)。

ㄧˋ。

ㄅㄧˇ。

ㄙㄢ。

ㄍㄨㄛˋ漢語拼音yībǐsānguò(變)yìbǐsānguò 釋  義宋.無名氏《宣和畫譜.卷一七》:「(唐希雅)初學南唐偽主李煜金錯書,有一筆三過之法,雖若甚瘦,而風神有餘。

」 一敗塗地 參考詞語‧壹敗塗地‧大敗塗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ㄅㄞˋ。

ㄊㄨˊ。

ㄉㄧˋ。

(變)。

ㄧˊ。

ㄅㄞˋ。

ㄊㄨˊ。

ㄉㄧˋ漢語拼音yībàitúdì(變)yíbàitúdì釋  義「一」,典源作「壹」。

「壹」同「一」。

一旦戰敗身死,將會是肝腦塗滿大地。

#語出《史記.卷八.高祖本紀》。

後用「一敗塗地」形容做事失敗,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載,劉邦為沛縣豐邑人,秦末,離開家鄉,流亡在外。

後因沛縣縣令的號召,帶著上百名徒眾,準備回鄉響應陳涉的起義。

但當大批人馬抵達時,縣令唯恐有變,又反悔了,令人將城門關閉,不讓他們進來。

劉邦於是寫了一封給城中父老的信,綁在箭上,射入城裡,信中說:「大家苦於秦朝的暴政已經很久了,你們如今雖然奉命替縣令守城,但現在各地諸侯都起義了,馬上會來屠城。

此時大家只有合力把縣令殺掉,選擇可擔當重任的家鄉子弟取而代之,響應起義的諸侯,才能保全家室。

否則就只有接受全家被屠殺的命運了。

」於是沛縣百姓殺了縣令,大開城門,迎接劉邦,想推舉他為縣令,但劉邦推辭說:「如今天下正亂,諸侯並起,現在如推舉了不適當的將領,一旦失敗,將會是肝腦塗滿大地的慘況。

我不是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是怕自己才能低劣,沒有辦法保全大家。

這是很重要的事情,希望各位另外推選一位能夠勝任的人。

」因為大家一致的堅持,劉邦在多次謙讓後,終於接下了沛縣縣令的職位,並帶領群眾繼續抗秦,把暴秦推翻。

後來「一敗塗地」這句成語引申用來形容做事失敗,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做事失敗,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

使用類別用在「澈底失敗」的表述上。

例句 這回考得一敗塗地,只好下次再來了。

合夥做生意,卻各行其事,當然會一敗塗地。

昨天的球賽,我隊失誤連連,輸得一敗塗地。

如果當初我們更加努力,也不至於輸得一敗塗地。

這次參選,確實準備不周,一敗塗地,並不意外。

由於雙方實力相差懸殊,所以客隊被打得一敗塗地。

搞陰謀詭計的人,可能得意於一時,但終將一敗塗地。

自從前一場被打得一敗塗地後,這支球隊的氣勢已大為減弱。

既然是小企業,就要小心經營,否則必落得一敗塗地的下場。

如果你只貪圖眼前之利,盲目投資,終究會一敗塗地,不可收拾。

辨  識近義一蹶不振、落花流水反義百戰百勝、所向披靡、所向無敵、勢如破竹 參考詞語壹敗塗地注  音ㄧ。

ㄅㄞˋ。

ㄊㄨˊ。

ㄉㄧˋ漢語拼音yībàitúdì 釋  義《史記.卷八》:「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壹敗塗地。

」大敗塗地注  音ㄉㄚˋ。

ㄅㄞˋ。

ㄊㄨˊ。

ㄉㄧˋ漢語拼音dàbàitúdì 釋  義宋.陸游〈書賈充傳後〉:「赤壁之役,以魏武之雄,乘破竹之勢,而大敗塗地,終身不敢南鄉。

」《聊齋志異.卷五》:「名小立,遂自以為是,執葉、繆之餘習,狃而不變,勢不至大敗塗地不止也。

」 一板一眼 參考詞語‧一板三眼‧三眼一板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ㄅㄢˇ。

ㄧ。

ㄧㄢˇ。

(變)。

ㄧˋ。

ㄅㄢˇ。

ㄧˋ。

ㄧㄢˇ漢語拼音yībǎnyīyǎn(變)yìbǎnyìyǎn釋  義「一板一眼」之「一」,典源作「三」。

「板」、「眼」則都指中國劇曲中的節拍,每一小節中以檀板敲擊的強拍為「板」,以簽敲鼓按拍的次強拍和弱拍為「眼」。

「一板三眼」指一小節中有四拍的音樂節奏,「一板一眼」則指一小節有二拍。

※語或本《糊塗世界》卷六。

後用「一板一眼」比喻人言行謹守法規,有條有理。

典故說明「一板一眼」原或作「一板三眼」。

「一板一眼」是從戲曲音樂演變出來的成語。

板和眼是傳統戲曲中表示音樂的節拍名稱。

在每一小節中以檀板敲擊的強拍為「板」;以簽敲鼓按拍的次強拍和弱拍為「眼」。

簡單來說,一板和一眼都是一小節的一拍。

戲曲之板眼可分「一板三眼」和「一板一眼」。

「一板三眼」以四拍為一小節,第一拍敲檀板一記,稱為「板」,後面三拍各敲一記鼓,則稱為「眼」。

「一板一眼」以二拍為一小節,第一拍敲板,第二拍敲鼓。

所以無論「一板三眼」或「一板一眼」都有節拍清楚的意思,可用來比喻人言行謹守法規,有條有理。

如清代吳趼人的《糊塗世界》卷六:「如今的時勢,就是孔聖人活過來,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過是個書呆子罷了。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晚清的環境,人人講關係,走門路,如果孔子再世,還用他那一套仁義道德,一板一眼地只會讀書,終究也只能當一個書呆子而已。

在今天的用法上,「一板一眼」較為常用。

如:「他這個人做事向來一板一眼的,你擔任祕書,千萬馬虎不得。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言行謹守法規,有條有理。

使用類別用在「仔細嚴謹」的表述上。

例句 他就是這種一板一眼的個性,你別再逗他了!他的為人除了做事一板一眼外,絕對是位謙謙君子。

這是公家的事,我當然要一板一眼,沒什麼彈性可說。

他無論做什麼事都按照規定一板一眼的,絕不馬虎塞責。

拜託你在這件事情上面不要如此一板一眼,能給點通融。

他這個人向來一板一眼的,跟著他做事,你可千萬馬虎不得。

辨  識近義一絲不苟 參考詞語一板三眼注  音ㄧ。

ㄅㄢˇ。

ㄙㄢ。

ㄧㄢˇ。

(變)。

ㄧˋ。

ㄅㄢˇ。

ㄙㄢ。

ㄧㄢˇ漢語拼音yībǎnsānyǎn(變)yìbǎnsānyǎn 釋  義《糊塗世界.卷六》:「如今的時勢,就是孔聖人活過來,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過是個書呆子罷了。

」三眼一板注  音ㄙㄢ。

ㄧㄢˇ。

ㄧ。

ㄅㄢˇ。

(變)。

ㄙㄢ。

ㄧㄢˇ。

ㄧˋ。

ㄅㄢˇ漢語拼音sānyǎnyībǎn(變)sānyǎnyìbǎn 一盤散沙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ㄆㄢˊ。

ㄙㄢˇ。

ㄕㄚ。

(變)。

ㄧˋ。

ㄆㄢˊ。

ㄙㄢˇ。

ㄕㄚ漢語拼音yīpánsǎnshā(變)yìpánsǎnshā釋  義一盤不能凝聚成塊的細沙。

比喻組織人心渙散,缺乏凝合的力量,不能團結起來。

※語或出《獅子吼》第八回。

△「烏合之眾」、「摶沙散」 典故說明「一盤散沙」指一盤不能凝聚成塊的細沙。

見用於陳天華《獅子吼》。

陳天華,字星臺,湖南新化人,近代民主革命者。

西元1903年留學日本,1905年參加同盟會,參與擬定《革命方略》後因反對日本頒布〈取締清國留學生規則〉,在日本大森灣投海自殺。

他的著作《猛回頭》、《警世鐘》、《獅子吼》,都是反帝制、宣傳革命的文章。

《獅子吼》現存八回,1905年發表於《民報》。

內容描寫狄必攘、孫念祖等人組織革命黨,聯絡會黨,留學歐美,效法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反清革命,建立新中國的故事。

在第八回中,文明種認為各國的會黨都有機關報,所以消息靈通,中國的會黨也應該有相同的措施,才不會像一盤散沙。

有了機關報,也就有了凝合的力量,才能將組織團結起來。

後來「一盤散沙」這句成語就是用來比喻人心渙散,缺乏凝合的力量,不能團結起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心渙散,缺乏凝合的力量,不能團結起來。

使用類別用在「鬆散分裂」的表述上。

例句 黨裡派系一多,自然不能團結,變成一盤散沙。

這個公司的員工有如一盤散沙,凝聚力相當薄弱。

如果我們像一盤散沙,敵人很輕易就可以打敗我們。

外國人說我們臺灣人是一盤散沙,國人應該深自警惕。

別人的隊伍是團結一心,我們則是一盤散沙,士氣渙散。

全體同仁應該團結一致,不要成為他人眼中的一盤散沙。

看看你們,根本像是一盤散沙,還沒開始作戰,就已潰不成軍。

這次比賽失利,問題就是出在成員們都像一盤散沙,不能互相支援。

原本像一盤散沙的球隊,因為王教練的投入而讓球員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這次班級對抗賽之所以會輸,就是因為我們像一盤散沙,不能團結,人人只顧自己,而忘了全班的榮譽。

辨  識近義烏合之眾、自私自利、自掃門前雪、各自為政反義眾志成城、同心同德、同心協力、精誠團結「烏合之眾」及「一盤散沙」都是指沒有組織的一群人。

「烏合之眾」側重於組成群眾為臨時湊合,沒有紀律;「一盤散沙」側重於組成分子人心渙散。

烏合之眾一盤散沙辨似例句○ㄨ這支抗議隊伍是臨時組成的~,一聽到警察來了,嚇得四處逃竄。

ㄨ○這次班級對抗賽之所以會輸,就是因為我們像~,不能團結,人人只顧自己,而忘了全班的榮譽。

一貧如洗 參考詞語‧一貧似水‧清貧如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ㄆㄧㄣˊ。

ㄖㄨˊ。

ㄒㄧˇ。

(變)。

ㄧˋ。

ㄆㄧㄣˊ。

ㄖㄨˊ。

ㄒㄧˇ漢語拼音yīpínrúxǐ(變)yìpínrúxǐ釋  義形容非常貧窮,一無所有。

※語或本宋.王鎡〈山居〉詩。

△「家徒四壁」 典故說明「一貧如洗」原作「一貧似水」。

如果一個人的身上像被水洗過一樣,什麼都沒有,自然是非常貧窮。

在所引典源宋.王鎡〈山居〉詩中,詩人便形容自己在山中隱居的生活「雖是一貧清似水」,物質生活很匱乏,但肯定沒有官府派的徭役纏身,所以他十分滿意這樣的生活。

後來又有用「一貧如洗」形容人的身上就像被水清洗過一樣,什麼都不剩下,也是引申做非常貧窮的意思。

如元.關漢卿《竇娥冤.楔子》:「小生一貧如洗,流落在這楚州居住。

」《紅樓夢》第四七回:「你知道我一貧如洗,家裡是沒的積聚的,縱有幾個錢來,隨手就光的,不如趁空兒留下這一分,省得到了跟前扎煞手。

」都是這種用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非常貧窮,一無所有。

使用類別用在「貧苦窮困」的表述上。

例句 雖然我已是一貧如洗,但我決心伺機再起。

一場大地震讓許多人從富有變成一貧如洗。

進入屋裡,才證實他如傳聞中地一貧如洗。

他要跟我借錢?我自己一貧如洗,如何有錢借他?他小時候家境一貧如洗,今天的成就全憑意志和骨氣拚出來的。

憑著一股志氣,一貧如洗的他,終於十年有成,開設了一家公司。

他因為吸毒,不但把身子搞壞,還把原本小康的家弄得一貧如洗。

沒想到昔日的富翁,連著幾次投資錯誤,弄得家產賠光,一貧如洗。

辨  識近義家徒四壁、貧無立錐、甕牖繩樞、簞瓢屢空、囊空如洗、一無所有反義金玉滿堂、富可敵國、腰纏萬貫「一貧如洗」及「家徒四壁」都有十分貧窮的意思。

「一貧如洗」側重於形容個人的貧窮程度;「家徒四壁」側重於形容家居的貧窮景況。

一貧如洗家徒四壁辨似例句○ㄨ沒想到昔日的富翁,連著幾次投資錯誤,弄得家產賠光,~。

ㄨ○李董事長從未忘記幼時~的困苦情景,因此經常捐款幫助失學兒童。

參考詞語一貧似水注  音ㄧ。

ㄆㄧㄣˊ。

ㄙˋ。

ㄕㄨㄟˇ。

(變)。

ㄧˋ。



ㄆㄧㄣˊ。

ㄙˋ。

ㄕㄨㄟˇ漢語拼音yīpínsìshuǐ(變)yìpínsìshuǐ 釋  義宋.王鎡〈山居〉:「雖是一貧清似水,定無徭役到山中。

」清貧如洗注  音ㄑㄧㄥ。

ㄆㄧㄣˊ。

ㄖㄨˊ。

ㄒㄧˇ漢語拼音qīngpínrúxǐ 釋  義清.李心衡《金川瑣記.卷五》:「清貧如洗,無以為殮,龔為經理其喪,復佽助旅費,其家始得扶襯而歸。

」 一暴十寒 參考詞語‧一曝十寒‧十寒一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ㄆㄨˋ。

ㄕˊ。

ㄏㄢˊ。

(變)。

ㄧˊ。

ㄆㄨˋ。

ㄕˊ。

ㄏㄢˊ漢語拼音yīpùshíhán(變)yípùshíhán釋  義在陽光下曝晒一天,又接連冷凍十天。

比喻人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

語本《孟子.告子上》。

後用「一暴十寒」比喻人學習或工作不能有所堅持,缺乏恆心。

典故說明孟子是戰國時代的大思想家,後人尊稱他為「亞聖」。

當時人們對於齊王管理政事沒什麼成就很不滿意,雖然齊王並未採納孟子的觀點,但他仍幫齊王解釋,說:「不要認為這是因為大王不夠聰明。

就算天下最容易生長的生物,如果讓它在太陽下曝晒一天,又放在寒冷的地方十天,也沒有辦法存活。

我跟大王相處的時間有限,一旦我離開,那些奸臣小人又來動搖大王的決心,我就算能讓大王萌生一些向善的念頭,又有什麼用呢?」此段話見載於《孟子.告子上》。

後來原文中「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演變為「一暴十寒」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意志不堅」的表述上。

例句 為學要有耐心,不能一暴十寒。

學習貴在持恆,不能一暴十寒。

你要力戒一暴十寒習性,才能成功。

要學就要持之以恆,不能一暴十寒。

進德修業貴在持恆,一暴十寒難有成就。

學習外語就要努力不懈,切忌一暴十寒。

老師勉勵我們,凡事以恆,切忌一暴十寒。

像他這種一暴十寒的態度,什麼事都學不好。

我要用鍥而不舍的精神,克服一暴十寒的習性。

你才讀一下書就看半天電視,不是一暴十寒是什麼?你這一暴十寒的態度,到底是懶呢,還是故意推拖?堅持不懈是成功的要件,一暴十寒則是弱者的藉口。

這些年我也上了幾次補習班,但都是一暴十寒,白浪費錢而已。

老王太極拳打得好,不像我一暴十寒地學了五六年,結果什麼也沒學成。

辨  識反義水滴石穿、夙夜匪懈、孜孜矻矻、持之以恆、鍥而不舍、孜孜不倦形音辨誤暴,音ㄆㄨˋ。

同「曝」,曝晒的意思。

參考詞語一曝十寒注  音ㄧ。

ㄆㄨˋ。

ㄕˊ。

ㄏㄢˊ。

(變)。

ㄧˊ。

ㄆㄨˋ。

ㄕˊ。

ㄏㄢˊ漢語拼音yīpùshíhán(變)yípùshíhán 釋  義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一七》:「學者用功,須是漸進而不已,日計則不足,歲計則有餘,若一曝十寒,進銳退速,皆非學也。

」十寒一暴注  音ㄕˊ。

ㄏㄢˊ。

ㄧ。

ㄆㄨˋ。

(變)。

ㄕˊ。

ㄏㄢˊ。

ㄧˊ。

ㄆㄨˋ漢語拼音shíhányīpù(變)shíhányípù 釋  義南宋.葛洪《涉史隨筆.齊鄒忌諷威王求諫》:「又況人君與宦官宮妾相處之時多,與士大夫相接之時少,十寒一暴,其能自免於過耶?」 一毛不拔 參考詞語‧一毫不拔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ㄇㄠˊ。

ㄅㄨˋ。

ㄅㄚˊ。

(變)。

ㄧˋ。

ㄇㄠˊ。

ㄅㄨˋ。

ㄅㄚˊ漢語拼音yīmáobùbá(變)yìmáobùbá釋  義一根毫毛也不願意拔取。

比喻自私自利,不肯貢獻出些微的力量。

語本《孟子.盡心上》。

後亦用「一毛不拔」形容人非常吝嗇。

△「愛財如命」、「摩頂放踵」 典故說明春秋戰國時期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許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學說主張,以期能對治理國政有所幫助。

而戰國時候,楊朱的貴己學說和墨子的兼愛學說恰巧形成強烈的對比。

在《孟子》書中就很清楚扼要地指出了兩人思想的差別。

孟子說:「楊子主張為我,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打算,即使是拔出一根毫毛那樣微小的東西而對天下有利,也不肯做。

然而墨子的兼愛主張,卻是一種平等之愛,縱使是磨禿了頭頂,走破了腳後跟,只要是有利於天下的事,他便會奮不顧身的去做。

」後來「一毛不拔」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演變而出,比喻自私自利,不肯貢獻出些微的力量。

今亦用於形容人非常吝嗇。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非常吝嗇。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吝嗇愛財」的表述上。

例句 他就像隻鐵公雞,一毛不拔。

這種人真是一毛不拔的吝嗇鬼。

一個人要真是一毛不拔,有誰會喜歡他?沒想到他平日一毛不拔,也會捐錢賑災。

這種一毛不拔的人,誰會願意跟他來往?如果社會上人人都一毛不拔,還有什麼人情味可言!他雖然很富有,但卻一毛不拔,從不參加公益活動。

看他整天攥著兩個拳頭,一文不花,活像是一毛不拔的鐵公雞。

辨  識近義視錢如命、愛財如命、鐵公雞反義一擲千金、仗義疏財、解囊相助、慷慨解囊、揮金如土「一毛不拔」及「愛財如命」都有吝嗇、捨不得花錢的意思。

「一毛不拔」側重於吝嗇之表述;「愛財如命」則側重於貪婪之表述。

參考詞語一毫不拔注  音ㄧ。

ㄏㄠˊ。

ㄅㄨˋ。

ㄅㄚˊ。

(變)。

ㄧˋ。

ㄏㄠˊ。

ㄅㄨˋ。

ㄅㄚˊ漢語拼音yīháobùbá(變)yìháobùbá 釋  義宋.洪适《盤洲文集.卷二○》:「富者嗇財,一豪(毫)不拔。

」 一鳴驚人 參考詞語‧驚人一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ㄇㄧㄥˊ。

ㄐㄧㄥ。

ㄖㄣˊ。

(變)。

ㄧˋ。

ㄇㄧㄥˊ。

ㄐㄧㄥ。

ㄖㄣˊ漢語拼音yīmíngjīngrén(變)yìmíngjīngrén釋  義一出聲就令人吃驚。

比喻平時默默無聞,而後卻突然有驚人的表現。

#典出《韓非子.喻老》。

典故說明據《韓非子.喻老》載,春秋時楚莊王雖然已經即位三年,但是卻看不到他積極處理國事,因此大臣們都非常擔憂。

有一天右司馬打了個比方對莊王說:「有一隻大鳥,棲息在南面的山丘上,三年之中,不但沒有拍動翅膀,甚至不飛也不叫,靜得連一點聲音都沒有,這是什麼鳥啊?」楚莊王說:「那可不是隻平凡的鳥,他雖然不飛,要飛一定沖上高空;目前雖然沒叫,要叫一定震驚天下,你寬心吧,我明白你的意思。

」過了半年,楚莊王親自處理政事,對於不合理的事項加以廢除,另外又制定出法令規章,同時誅殺了五個大臣,提拔六個處士,把楚國治理得非常強盛,而楚莊王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一鳴驚人」,用來比喻平時沒沒無聞,突然有驚人的表現。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平時默默無聞,而後卻突然有驚人的表現。

使用類別用在「出乎意料」的表述上。

例句 他果然具有實力,首次公演便一鳴驚人。

你想要在比賽中一鳴驚人,平常得加倍努力才行。

他果真是一鳴驚人,讓人不得不佩服教練的眼光。

我看他深具潛力,這次比賽也許會一鳴驚人也說不定。

他平常成績並不出色,竟然考上了第一志願,真是一鳴驚人。

自上次得獎一鳴驚人後,這位年輕作家從此成為文壇耀眼新星。

正當大伙兒徬徨無助的時候,向來怯懦的老王一鳴驚人地自願下山求助。

這位來自鄉下的孩子,在這次運動會上一鳴驚人,一舉拿下馬拉松金牌。

參考詞語驚人一鳴注  音ㄐㄧㄥ。

ㄖㄣˊ。

ㄧ。

ㄇㄧㄥˊ。

(變)。

ㄐㄧㄥ。

ㄖㄣˊ。

ㄧˋ。

ㄇㄧㄥˊ漢語拼音jīngrényīmíng(變)jīngrényìmíng 釋  義宋.郭祥正〈贈陳懶散〉:「顯晦自任不可測,頭角變化將有時;驚人一鳴,沖天一飛!」 一目了然 參考詞語‧一目即了‧一目瞭然‧一覽了然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ㄇㄨˋ。

ㄌㄧㄠˇ。

ㄖㄢˊ。

(變)。

ㄧˊ。

ㄇㄨˋ。

ㄌㄧㄠˇ。

ㄖㄢˊ漢語拼音yīmùliǎorán(變)yímùliǎorán釋  義看一眼就完全清楚明白。

語本《朱子語類.卷一三七.戰國漢唐諸子》。

△「一覽無遺」 典故說明「一目了然」原作「一目瞭然」。

朱熹為宋代大儒,其學說以居敬窮理為主,集宋代理學之大成,後世尊稱他為朱子或朱文公。

編次與著述之書甚多,所註四書,明清科舉奉為考試的標準。

《朱子語類》非其親著,所錄為與門人問答之語,共一百四十卷,分二十六門。

〈戰國漢唐諸子〉一章記載的是朱子對於數位重要思想家及哲學典籍的看法。

其中提及了隋代大儒文中子,他本名王通,字仲淹,受業者甚多。

與朱子同時的學者對文中子貶多於褒,朱子卻說:「他雖有不好處,也須有好處。

」好處在於「其志不卑」,壞處在於「二帝、三王卻不去學,卻要學兩漢」,但若欲談細微處,朱子則以為,若能透徹了解文中子的學說理論,那要評斷他將猶如從高處往下看,一眼就能夠看得清清楚楚。

後來「一目了然」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看一眼就完全清楚明白。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看一眼就完全清楚明白。

使用類別用在「清楚明瞭」的表述上。

例句 這張設計圖畫得十分詳細,即使外行人看了也會一目了然。

內行人一看就一目了然,這個工廠的問題是品管不夠嚴謹。

漫畫書為了使人能一目了然,所以經常會誇大渲染故事的情節。

從高塔往下望,整個城市的風光一目了然,令人有心曠神怡之感。

弟弟的神情讓媽媽一目了然他是在說謊,但卻不動聲色,只希望弟弟自己能坦白承認所犯的錯誤。

這個超級市場的貨物排列得井井有序,讓顧客一進門就一目了然,很快就可以找到所想要買的東西。

辨  識近義洞若觀火、一清二楚、一覽無遺、盡收眼底、瞭若指掌反義撲朔迷離、應接不暇、霧裡看花「一目了然」及「一覽無遺」都有一眼就能看清的意思。

「一目了然」側重於被觀看對象的清晰明白,可一眼就看清;「一覽無遺」側重於觀看者的方法正確,可一眼就毫無遺漏地都看到。

一目了然一覽無遺辨似例句○ㄨ內行人一看就~,這個工廠的問題是品管不夠嚴謹。

ㄨ○這次展覽會場的陳列方式設計得很好,讓參觀者可以~地欣賞到所有的展出品。

參考詞語一目即了注  音ㄧ。

ㄇㄨˋ。

ㄐㄧˊ。

ㄌㄧㄠˇ。

(變)。

ㄧˊ。

ㄇㄨˋ。

ㄐㄧˊ。

ㄌㄧㄠˇ漢語拼音yīmùjíliǎo(變)yímùjíliǎo 釋  義元.戴表元〈讀易蠡測序〉:「而徐君機神敏給,於天人性命、事物精麤之理,他人經年歷紀而未喻者,一目即了。

」一目瞭然注  音ㄧ。

ㄇㄨˋ。

ㄌㄧㄠˇ。

ㄖㄢˊ。

(變)。

ㄧˊ。

ㄇㄨˋ。

ㄌㄧㄠˇ。

ㄖㄢˊ漢語拼音yīmùliǎorán(變)yímùliǎorán 釋  義《朱子語類.卷一三七》:「見得道理透後,從高視下,一目瞭然。

」《孽海花.第一九回》:「卻說這中堂正對著那圍場,四扇大窗洞開,場上的事,一目瞭然。

」一覽了然注  音ㄧ。

ㄌㄢˇ。

ㄌㄧㄠˇ。

ㄖㄢˊ。

(變)。

ㄧˋ。

ㄌㄢˇ。

ㄌㄧㄠˇ。

ㄖㄢˊ漢語拼音yīlǎnliǎorán(變)yìlǎnliǎorán 釋  義《醒世恆言.卷一一》:「東坡看了兩三遍,一時念將不出,只是沉吟。

小妹取過,一覽了然。

」 一目十行 參考詞語‧一目五行‧一目數行‧七行俱下‧五行並下‧五行俱下‧十行一目‧十行俱下‧數行並下‧目下十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ㄇㄨˋ。

ㄕˊ。

ㄏㄤˊ。

(變)。

ㄧˊ。

ㄇㄨˋ。

ㄕˊ。

ㄏㄤˊ漢語拼音yīmùshíháng(變)yímùshíháng釋  義一次可同時閱讀十行文字。

形容閱讀速度的快速。

※#語或本漢.孔融〈汝潁優劣論〉。

典故說明一般人用眼睛看書,一次只能看一行,可是卻有一些人一次可以看多行,所以可用「一目多行」來形容閱讀速度很快。

比較早的用法出自於東漢孔融〈汝穎優劣論〉。

這一篇〈汝潁優劣論〉,就是當時眾多品評文章之一。

孔融分別從八個方面來論證汝南人士勝於潁川人士:戴子高頡頏天子,許子伯嚎哭時事,許掾興水利助鄉里,張元伯鬼魂通靈,應世叔能同時閱讀五行文字,李洪代弟赴死,翟文仲起義兵討伐亂逆,袁著上書進諫。

汝南地區這八個人的行為,在孔融看來,潁川人士都無法做到,因此寫下這篇文章,以舉證事例的方式,駁斥陳群的潁川人士優於汝南之說。

原文中就見到了「五行俱下」的用法。

另外在《梁書.簡文帝本紀》、《齊書.河南王康舒孝瑜列傳》則有讀書「十行俱下」的說法,文獻上也見有「七行俱下」、「數行並下」等用法。

後來以「一目十行」最為常用,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形容閱讀速度的快速。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閱讀速度很快。

使用類別用在「閱讀迅速」的表述上。

例句 聽說學過速讀的人,看書可以一目十行。

有些文稿,我可以一目十行,但有些則是需要字字精讀。

總編輯好像有一目十行的能力似的,一下子就把稿子看完了。

速讀就是在訓練一目十行的能力,可以讓你很快就看完一本書。

這電視字幕閃得這麼快,除非我能一目十行,否則怎能看得清楚?別以為他可以一目十行,他只是先把公事作一個粗略的分類罷了,並未細看。

參考詞語一目五行注  音ㄧ。

ㄇㄨˋ。

ㄨˇ。

ㄏㄤˊ。

(變)。

ㄧˊ。

ㄇㄨˋ。

ㄨˇ。

ㄏㄤˊ漢語拼音yīmùwǔháng(變)yímùwǔháng 釋  義《石門文字禪.卷二》:「君初髮齊眉,玉頰照秋光。

誦詩巨萬紙,一目俱五行。

」《元史.卷一八二》:「有壬幼穎悟,讀書一目五行,嘗閱衡州(淨居院碑),文近千言,一覽輒背誦無遺。

」一目數行注  音ㄧ。

ㄇㄨˋ。

ㄕㄨˋ。

ㄏㄤˊ。

(變)。

ㄧˊ。

ㄇㄨˋ。

ㄕㄨˋ。

ㄏㄤˊ漢語拼音yīmùshùháng(變)yímùshùháng 釋  義元.耶律楚材〈用前韻感事.詩二首之二〉:「利器深藏人未知,豐城埋沒神光寂。

讀書一目下數行,金石其心學王常。

」七行俱下注  音ㄑㄧ。

ㄏㄤˊ。

ㄐㄩˋ。

ㄒㄧㄚˋ漢語拼音qīhángjùxià 釋  義南朝梁.裴子野〈雕蟲論序〉:「宋明帝博好文章,才思朗捷,常讀書奏,號稱七行俱下。

」五行並下注  音ㄨˇ。

ㄏㄤˊ。

ㄅㄧㄥˋ。

ㄒㄧㄚˋ漢語拼音wǔhángbìngxià 釋  義《後漢書.卷四八》:「奉少聰明,自為童兒及長,凡所經履,莫不暗記。

讀書五行並下。

」五行俱下注  音ㄨˇ。

ㄏㄤˊ。

ㄐㄩˋ。

ㄒㄧㄚˋ漢語拼音wǔhángjùxià 釋  義漢.孔融〈汝潁優劣論〉:「汝南應世叔,讀書五行俱下,潁川士雖多聰明,未有能離婁並照者也。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王性之讀書,真能五行俱下,往往他人纔三四行,性之已盡一紙。

」十行一目注  音ㄕˊ。

ㄏㄤˊ。

ㄧ。

ㄇㄨˋ。

(變)。

ㄕˊ。

ㄏㄤˊ。

ㄧˊ。

ㄇㄨˋ漢語拼音shíhángyīmù(變)shíhángyímù 釋  義元.方回〈癸巳元日年六十七〉:「百歲三分新過二,十行一目舊無雙。

」十行俱下注  音ㄕˊ。

ㄏㄤˊ。

ㄐㄩˋ。

ㄒㄧㄚˋ漢語拼音shíhángjùxià 釋  義《北齊書.卷一一》:「孝瑜容貌魁偉,精彩雄毅,謙慎寬厚,兼愛文學,讀書敏速,十行俱下。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一二》:「松字瀛涯,博學好古,讀書十行俱下。

」數行並下注  音ㄕㄨˋ。

ㄏㄤˊ。

ㄅㄧㄥˋ。

ㄒㄧㄚˋ漢語拼音shùhángbìngxià 釋  義《梁書.卷八》:「太子美姿貌,善舉止。

讀書數行並下,過目皆憶。

」目下十行注  音ㄇㄨˋ。

ㄒㄧㄚˋ。

ㄕˊ。

ㄏㄤˊ漢語拼音mùxiàshíháng 釋  義《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一個首相姓王名安石,臨川人也。

此人目下十行,書窮萬卷。

」 一帆風順 參考詞語‧一帆順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ㄈㄢˊ。

ㄈㄥ。

ㄕㄨㄣˋ。

(變)。

ㄧˋ。

ㄈㄢˊ。

ㄈㄥ。

ㄕㄨㄣˋ漢語拼音yīfánfēngshùn(變)yìfánfēngshùn釋  義船掛滿帆,一路順風而行。

※語或本宋.楊萬里〈曉出洪澤霜晴風順〉詩。

後用「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阻礙。

△「無往不利」 典故說明一帆風順,若照字面上來看,就是指船帆張開,一路順風。

這本來是行駛帆船,自然產生的一種景象,但也切合了行船人的期盼心理,因為「一帆風順」代表的就是一路暢通,一路順利。

在文獻中,出現這句話比較早的是楊萬里的〈曉出洪澤霜晴風順〉詩。

楊萬里,西元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南宋詩人。

他的詩在當代頗具影響力,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

早年從江西詩派入手,中年以後轉而批評江西派的弊病,從而走上師法自然的創作道路,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號為「誠齋體」。

典源的這首詩是描寫自然景色,以及和朋友之間送行的經過:一連下了好幾晚的雨,冷冽的空氣使得岸邊的江水像雪一樣的凝凍起來,水波晃動,日光照進了船上。

而我們正忙著和朋友送行,一次又一次的互道珍重、互相叮嚀。

到了明天一早,彼此就要分開,踏上各自的旅程了,希望一路上都能順順利利的,屆時再平平安安的歸來。

後來「一帆風順」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阻礙。

另外,在唐代孟郊的〈送崔爽之湖南〉詩:「江與湖相通,二水洗高空。

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風。

」,後二句的文意其實已經含有一帆風順的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非常順利,毫無阻礙。

使用類別用在「順利進展」、「行旅通暢」的表述上。

例句 明天你出國,在此祝你一帆風順。

船離開基隆港後,一帆風順地抵達高雄港。

自公司創業後,因為當初籌辦得當,至今倒也一帆風順。

他真是幸運,無論做什麼事都那麼一帆風順,令人羨慕不已。

老師在畢業紀念冊上題著:「願你們今後一帆風順,心想事成。

」要成就一件事困難本多,希望從頭到尾一帆風順的想法,並不切實際。

須知創業維艱,大多數成功立業的人都是經歷過一番艱苦奮鬥,而非一帆風順的。

辨  識近義一路順風、無往不利反義節外生枝、一波三折、寸步難行、好事多磨、驚濤駭浪「一帆風順」及「無往不利」都有順利進行,毫無阻礙的意思。

「一帆風順」側重於過程的順利;「無往不利」側重於環境的配合。

一帆風順無往不利辨似例句○ㄨ要成就一件事困難本多,希望從頭到尾~的想法,並不切實際。

ㄨ○如今有了財團的撐腰,相信他們更能~了。

參考詞語一帆順風注  音ㄧ。

ㄈㄢˊ。

ㄕㄨㄣˋ。

ㄈㄥ。

(變)。

ㄧˋ。

ㄈㄢˊ。

ㄕㄨㄣˋ。

ㄈㄥ漢語拼音yīfánshùnfēng(變)yìfánshùnfēng 釋  義《水滸傳.第四一回》:「卻值順風,拽起風帆,三隻大船,載了許多人馬頭領,卻投穆太公莊上來。

一帆順風,早到岸邊埠頭。

一行眾人都上岸來。

」 一傅眾咻 參考詞語‧一齊眾咻‧一齊眾楚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ㄈㄨˋ。

ㄓㄨㄥˋ。

ㄒㄧㄡ。

(變)。

ㄧˊ。

ㄈㄨˋ。

ㄓㄨㄥˋ。

ㄒㄧㄡ漢語拼音yīfùzhòngxiū(變)yífùzhòngxiū釋  義傅,教導。

咻,喧擾。

「一傅眾咻」指一個人教,眾人在旁喧嘩干擾。

比喻學習受到干擾,難有成效。

語本《孟子.滕文公下》。

後亦用於比喻寡不勝眾。

典故說明「一傅眾咻」原是指一人在教人學習一種語言時,眾人在旁邊大聲說不同的語言,干擾學生的學習。

《孟子.滕文公下》,記載孟子與宋國大夫戴不勝的對話。

戴不勝想要介紹個賢人給宋王,孟子告訴他,一個賢人在君側是沒有用的,必須要身邊其他的人也有好品德,才能發揮作用,使君王受到好的影響。

孟子還打了個比方,問戴不勝:「有個楚國大夫,想讓他兒子學說齊國話,是要請齊國人教他?還是請楚國人教他?」戴不勝回答:「當然是齊國人。

」孟子說:「一個齊國人教他,旁邊卻有許多楚國人用楚語喧擾他,雖然每天鞭策他學齊語,也是不能成功的。

如果把他帶到齊國首都最繁華的地區住上幾年,雖然每天鞭策他學楚語,也是無法學好。

」孟子以這個比方說明環境對學習的重要性。

後來「一傅眾咻」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學習受到干擾,難有成效。

後亦用來比喻寡不勝眾,如《續孽海花》第三九回:「王爺雖則有一定的主見,不過朝夕接近的都是那一班人,挑撥離間,無奇不有,一傅眾咻,孤立者終究吃虧。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學習受到干擾,難有成效。

使用類別用在「擾亂學習」的表述上。

例句 老師要協助學生抗拒外界誘惑,否則無論如何用心,一傅眾咻,也難有成效。

有時候學生喧嘩不聽話,我站在講臺上還真有點無助,一傅眾咻,教學效果也差。

你雖然給他請了家教,但他一邊上課,一邊聽音樂,還接打手機,一傅眾咻有什麼用?二語義說明比喻寡不勝眾。

使用類別用在「勢孤力薄」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建議蠻中肯,無奈一傅眾咻,寡不敵眾,無人重視。

他在討論會上認真地發表意見,大家卻一味地吵鬧、杯葛,真是一傅眾咻,白費心血。

辨  識反義近朱者赤、蓬生麻中 參考詞語一齊眾咻注  音ㄧ。

ㄑㄧˊ。

ㄓㄨㄥˋ。

ㄒㄧㄡ。

(變)。

ㄧˋ。

ㄑㄧˊ。

ㄓㄨㄥˋ。

ㄒㄧㄡ漢語拼音yīqízhòngxiū(變)yìqízhòngxiū 釋  義清.葉夢珠《閱世編.卷四》:「間有一、二賢豪,慨思力挽;一齊眾咻,亦無如之何矣。

」一齊眾楚注  音ㄧ。

ㄑㄧˊ。

ㄓㄨㄥˋ。

ㄔㄨˇ。

(變)。

ㄧˋ。

ㄑㄧˊ。

ㄓㄨㄥˋ。

ㄔㄨˇ漢語拼音yīqízhòngchǔ(變)yìqízhòngchǔ 釋  義明.王守仁〈與辰中諸生書〉:「絕學之餘,求道者少;一齊眾楚,最易搖奪。

」 一刀兩斷 參考詞語‧一刀兩段‧一劍兩段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ㄉㄠ。

ㄌㄧㄤˇ。

ㄉㄨㄢˋ。

(變)。

ㄧˋ。

ㄉㄠ。

ㄌㄧㄤˇ。

ㄉㄨㄢˋ漢語拼音yīdāoliǎngduàn(變)yìdāoliǎngduàn釋  義一刀將物品砍斷為二,形容處理事情堅決果斷,乾脆俐落。

語本唐.寒山〈詩〉。

後用「一刀兩斷」比喻堅決地斷絕關係。

典故說明寒山,是唐代的隱士,也是一位高僧。

姓名和生卒年均不可考,因為長期隱居於天臺的寒巖,因而稱為「寒山」或「寒山子」。

其詩風與早期的禪宗思想一致,蘊含禪宗的哲理。

他有一首詩,說到智慧過人者與一般才德低下者的不同。

才智過人的,心思敏銳,勤奮不懈地修道,可以領悟當中的佛法意境;而才德低下的,通常愚昧無知且冥頑不靈,一直要到大難臨頭了,才知道毀滅了自己的人生。

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明知故犯而不懼後果的人,將在市集中被處以死刑,此時唯一能做的,就是要有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概,堅決果斷地接受斬首。

詩的原文「一刀兩段截」,後來演變出「一刀兩斷」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堅決地斷絕關係。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堅決地斷絕關係。

使用類別用在「斷絕交情」的表述上。

例句 我們緣分已盡,就此一刀兩斷。

我跟她已一刀兩斷,早已兩無瓜葛。

他決定與那些壞朋友一刀兩斷,永不再相見。

十年夫妻走到一刀兩斷的地步,相信雙方心裡都不好過。

他用手比了個一刀兩斷的手勢,表示他脫離幫派的決心。

辨  識反義藕斷絲連 參考詞語一刀兩段注  音ㄧ。

ㄉㄠ。

ㄌㄧㄤˇ。

ㄉㄨㄢˋ。

(變)。

ㄧˋ。

ㄉㄠ。

ㄌㄧㄤˇ。

ㄉㄨㄢˋ漢語拼音yīdāoliǎngduàn(變)yìdāoliǎngduàn 釋  義《全唐詩.卷八○六》:「男兒大丈夫,一刀兩段截。

人面禽獸心,造作何時歇。

」《警世通言.卷一一》:「我是一刀兩段的性子,不學那粘皮帶骨。

」一劍兩段注  音ㄧ。

ㄐㄧㄢˋ。

ㄌㄧㄤˇ。

ㄉㄨㄢˋ。

(變)。

ㄧˊ。

ㄐㄧㄢˋ。

ㄌㄧㄤˇ。

ㄉㄨㄢˋ漢語拼音yījiànliǎngduàn(變)yíjiànliǎngduàn 釋  義宋.朱熹〈答蔡季通.書其一〉:「所謂『一劍兩段』者,改過之勇,固當如此。

」 一團和氣 參考詞語‧一堂和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ㄊㄨㄢˊ。

ㄏㄜˊ。

ㄑㄧˋ。

(變)。

ㄧˋ。

ㄊㄨㄢˊ。

ㄏㄜˊ。

ㄑㄧˋ漢語拼音yītuánhéqì(變)yìtuánhéqì釋  義一片祥和的氣氛,也形容一個人態度和藹可親。

※語或出《二程集.河南程氏外書.卷一二.傳聞雜記》。

典故說明「一團和氣」的意思是指一片祥和的氣氛,往往用來形容一個人態度和藹可親。

見用於《二程集.河南程氏外書.卷一二.傳聞雜記》。

宋代理學大儒程顥先生,他特別注重道德修養。

他與門人好友相交數十年,從未對人疾言厲色。

他坐著的時候安穩莊重,待人態度和氣,和藹可親,讓人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一團和氣」就是用來形容程顥待人的態度和藹可親。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一片祥和的氣氛。

使用類別用在「和諧安詳」的表述上。

例句 傳統習俗裡,過年要揀吉祥話說,整個莊子,顯得一團和氣。

跟其他隊伍所表現出來的一團和氣相比,更讓我們覺得汗顏,無地自容。

二語義說明形容一個人的態度和藹可親。

使用類別用在「親切和善」的表述上。

例句 他對人總是和藹可親,一團和氣。

老李在待人接物上,總是一團和氣。

他待人總是一團和氣,是我學習的榜樣。

這位老人一團和氣,孩子們都樂意親近他。

辨  識近義平易近人、和和氣氣、和顏悅色、和藹可親反義凶神惡煞、盛氣凌人、橫眉豎目 參考詞語一堂和氣注  音ㄧ。

ㄊㄤˊ。

ㄏㄜˊ。

ㄑㄧˋ。

(變)。

ㄧˋ。

ㄊㄤˊ。

ㄏㄜˊ。

ㄑㄧˋ漢語拼音yītánghéqì(變)yìtánghéqì 釋  義元.王惲〈任伯如慶母夫人八十之壽〉:「婺光簾幙寶煙濃,八十慈顏壽樂融。

健羨鹿泉新句好,一堂和氣畫圖中。

」 一念之差 參考詞語‧一念之誤‧一念之錯‧一念差池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ㄋㄧㄢˋ。

ㄓ。

ㄔㄚ。

(變)。

ㄧˊ。

ㄋㄧㄢˋ。

ㄓ。

ㄔㄚ漢語拼音yīniànzhīchā(變)yíniànzhīchā釋  義一個念頭的差錯。

※語或出宋.蘇軾〈次韻致政張朝奉仍招晚飲〉詩。

典故說明「一念」,是指心中的念頭。

「一念之差」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一個念頭的差錯。

在宋朝蘇軾的〈次韻致政張朝奉仍招晚飲〉詩中即可看到「一念差」的用法:「我本三生人,疇昔一念差。

前生或草聖,習氣餘驚蛇。

」意思是說他三生都是人,因一念之差,未能得道。

前輩子或許是張旭,所以書法還留點放縱的習氣。

後來「一念之差」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指一個念頭的差錯。

如宋.陸游〈丈人觀〉詩:「我亦宿誦五千文,一念之差隨世紛。

」又如《警世通言.卷三五.況太守斷死孩兒》:「這般會合,那些個男歡女愛,是偶然一念之差。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一個念頭的差錯。

使用類別用在「動念一誤」的表述上。

例句 許多大錯都是一念之差造成的。

往往一念之差,再回頭已是百年身,做人豈可不慎?小王由於當初的一念之差,接觸毒品,以致今日身敗名裂。

要不是當日的一念之差,盜用公款,今日怎會遭受牢獄之災?他一念之差,幾乎就要犯下大錯,幸好大家不斷勸阻,才沒有造成大禍。

身為領導者,做出決策時一定要謹慎,以免一念之差,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參考詞語一念之誤注  音ㄧ。

ㄋㄧㄢˋ。

ㄓ。

ㄨˋ。

(變)。

ㄧˊ。

ㄋㄧㄢˋ。

ㄓ。

ㄨˋ漢語拼音yīniànzhīwù(變)yíniànzhīwù 釋  義《類說.卷四七》:「歐公知穎州,有官妓盧媚兒姿貌端秀,口中常作芙渠花香。

有蜀僧曰:『此人前身為尼,誦《法華經》二十年;一念之誤,乃至於此。

』」一念之錯注  音ㄧ。

ㄋㄧㄢˋ。

ㄓ。

ㄘㄨㄛˋ。

(變)。

ㄧˊ。

ㄋㄧㄢˋ。

ㄓ。

ㄘㄨㄛˋ漢語拼音yīniànzhīcuò(變)yíniànzhīcuò 釋  義《野叟曝言.第四八回》:「守其在我,聽其在天,是或一道。

所怕者,磨易磷,涅易緇,一念之錯,終身之悔耳!」一念差池注  音ㄧ。

ㄋㄧㄢˋ。

ㄔㄚ。

ㄔˊ。

(變)。

ㄧˊ。

ㄋㄧㄢˋ。

ㄔㄚ。

ㄔˊ漢語拼音yīniànchāchí(變)yíniànchāchí 釋  義《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五》:「小神查得有曹州曹南周家莊上,他家福力所積陰功三輩,為他拆毀佛地,一念差池,合受一時折罰。

」 一諾千金 參考詞語‧千金一諾‧千金諾‧季布一諾‧百金一諾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ㄋㄨㄛˋ。

ㄑㄧㄢ。

ㄐㄧㄣ。

(變)。

ㄧˊ。

ㄋㄨㄛˋ。

ㄑㄧㄢ。

ㄐㄧㄣ漢語拼音yīnuòqiānzhōngr(變)yínuòqiānzhōngr釋  義一句諾言值千斤黃金。

語本《史記.卷一○○.季布欒布列傳.季布》。

後用「一諾千金」形容信守承諾,說話算數。

典故說明「一諾千金」原作「季布一諾」。

據《史記.卷一○○.季布欒布列傳.季布》載,漢代初年有一位叫季布的人,他樂於助人,很講信用,凡是答應過的事,一定會設法辦到,因此享有盛名。

當時有一名叫曹丘生的楚人,好以財物結交有權勢的官員,藉以抬高自己的身價。

他聽說季布作了大官,就請求竇長君介紹他去見季布。

但是竇長君跟曹丘生說季布不喜歡他,勸他不要去,但曹丘生還是央求竇長君寫介紹信,竇長君勉為其難地答應。

曹丘生拿了介紹信就馬上去拜訪季布,見到季布後,就深深作揖,並且說:「楚人有一句諺語說:『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你在梁、楚一帶的名聲之所以能這麼大,都是我幫你傳揚的,大家都是楚人,為什麼你一直拒絕見我呢?」季布聽了這句恭維的話,非常高興,以上賓之禮招待。

曹丘生住了幾個月才離開,臨走時,季布還送了他一份厚禮。

曹丘生繼續替季布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愈來愈大。

後來「一諾千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信守承諾,說話算數。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信守承諾,說話算數。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說話算數」的表述上。

例句 他向來一諾千金,很講信用。

只要是做得到的事,他必然一諾千金。

老張一諾千金,他敢答應,就表示他辦得到。

他這種出爾反爾的作風,還能稱為一諾千金?對別人的允諾一定要慎重,才能做到一諾千金。

他明明是個無信之人,妳怎麼認為他會一諾千金?這件事承蒙您一諾千金,鼎力相助,終於讓我度過難關。

王先生所以被稱作「王金諾」,就是因為他向來一諾千金。

這件事只好相信經理會一諾千金了,否則叫我怎麼對客戶交代? 辨  識近義一言為定反義出爾反爾、言而無信、食言而肥、輕諾寡信、反覆無常 參考詞語千金一諾注  音ㄑㄧㄢ。

ㄐㄧㄣ。

ㄧ。

ㄋㄨㄛˋ。

(變)。

ㄑㄧㄢ。

ㄐㄧㄣ。

ㄧˊ。

ㄋㄨㄛˋ漢語拼音qiānjīnyīnuò(變)qiānjīnyínuò 釋  義宋.晁沖之〈次韻集津兄會群從王敦素宿王立之國明日西征馬上寄示諸人〉:「伯也天下士,千金輕一諾。

」《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假使不依她這句話罷,慢講她性兒不肯干休,又何以全她那句片孺慕孝心,圓我那千金一諾?」千金諾注  音ㄑㄧㄢ。

ㄐㄧㄣ。

ㄋㄨㄛˋ漢語拼音qiānjīnnuò 釋  義唐.吳融〈離霅溪感事獻鄭員外〉:「一飯意專堪便死,千金諾在轉難酬。

」宋.王十朋《王十朋全集.文集》:「願諧二姓之婚,幸賜千金之諾。

」季布一諾注  音ㄐㄧˋ。

ㄅㄨˋ。

ㄧ。

ㄋㄨㄛˋ。

(變)。

ㄐㄧˋ。

ㄅㄨˋ。

ㄧˊ。

ㄋㄨㄛˋ漢語拼音jìbùyīnuò(變)jìbùyínuò 釋  義《史記.卷一○○》:「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諺曰:「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

」足下何以得此聲於梁楚閒哉?』」明.陸采《明珠記.第三一齣》:「昔聶政一言而破面自決,季布一諾而千金不移。

」百金一諾注  音ㄅㄞˇ。

ㄐㄧㄣ。

ㄧ。

ㄋㄨㄛˋ。

(變)。

ㄅㄞˇ。

ㄐㄧㄣ。

ㄧˊ。

ㄋㄨㄛˋ漢語拼音bǎijīnyīnuò(變)bǎijīnyínuò 釋  義宋.晁補之〈復答唐公并呈魯直成季明略〉:「論心四子誰許我?百金一諾茲為榮。

」 一勞永逸 參考詞語‧一勞久逸‧暫勞永逸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ㄌㄠˊ。

ㄩㄥˇ。

ㄧˋ。

(變)。

ㄧˋ。

ㄌㄠˊ。

ㄩㄥˇ。

ㄧˋ漢語拼音yīláoyǒngyì(變)yìláoyǒngyì釋  義「一勞永逸」之「一」,典源作「壹」。

「壹」同「一」。

經過一次的勞苦,就能獲得永久的安逸。

語本漢.揚雄〈諫勿許單于朝疏〉。

典故說明漢哀帝建平年間,匈奴首領單于上書,表示願意向漢朝進見、進貢。

當時正好哀帝有病在身,有些大臣們就說,以前在宣帝、元帝時,單于進見,國家就發生了變故。

皇上陷於兩難,與公卿們研商後,決定不允許匈奴進見。

這時,揚雄上書諫言,內容是說:單于上書請求進見,而國家卻不允許,與匈奴之間的仇怨就會從此開始。

因而列舉了秦朝以來對於匈奴問題的處理,總是花費了許多心力、財力和物力,才得以解決。

並不是前朝樂於花費大量的資源,去和匈奴周旋,而是因為如果不經過一次的勞苦,就無法得到安逸;不花費短暫的財力、物力,就得不到永久的安寧。

而匈奴一直是中國歷來最大的問題,前朝一向很重視,所以現在也不應該輕視。

既然匈奴願意進見,就不應當拒絕,才能在禍亂發生之前,給予適當的處理,以遏阻邊境戰亂的發生。

後來「一勞永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經過一次的勞苦,就能獲得永久的安逸。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經過一次的勞苦,就能獲得永久的安逸。

使用類別用在「一舉即成」的表述上。

例句 任何工程的基礎都要建得牢固,才能一勞永逸。

把屋頂重新翻修,才是防止漏水一勞永逸的方法。

別以為我們今天的妥協,就可以將問題一勞永逸地解決。

為了能夠一勞永逸地解決土石流的災患,我們決定遷村。

這問題不宜如此拖拖拉拉,得想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才行。

不去固根保本,一味搶短線,求近利,怎會是一勞永逸的良策?要一勞永逸地解決當地的水患,只有在沿河築起一道高堤這個方法了。

考進了公家機構,並不等於一勞永逸,你還得不斷地進修,提升自我。

參考詞語一勞久逸注  音ㄧ。

ㄌㄠˊ。

ㄐㄧㄡˇ。

ㄧˋ。

(變)。

ㄧˋ。

ㄌㄠˊ。

ㄐㄧㄡˇ。

ㄧˋ漢語拼音yīláojiǔyì(變)yìláojiǔyì 釋  義《後漢書.卷二三》:「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

」暫勞永逸注  音ㄓㄢˋ。

ㄌㄠˊ。

ㄩㄥˇ。

ㄧˋ漢語拼音zhànláoyǒngyì 釋  義漢.張衡〈西京賦〉:「高祖創業,繼體承基。

暫勞永逸,無為而治。

」南朝梁.蕭統〈請停吳興等三郡丁役疏〉:「伏聞當發王弁等上東三郡民丁,開漕溝渠,導泄震澤,使吳興一境,無復水災,誠矜恤之至仁,經略之遠旨。

暫勞永逸,必獲後利。

」 一了百了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ㄌㄧㄠˇ。

ㄅㄞˇ。

ㄌㄧㄠˇ。

(變)。

ㄧˋ。

ㄌㄧㄠˇ。

ㄅㄞˇ。

ㄌㄧㄠˇ漢語拼音yīliǎobǎiliǎo(變)yìliǎobǎiliǎo釋  義原指一樣事情明白了解,其他各事亦可類推而明白了解。

#語本《朱子語類.卷八.學.總論為學之方》。

後人望文生義,以「了」為「了結」之義,「一了百了」遂指主要的事一了結,其餘相關的事也隨之了結。

典故說明宋代大儒朱熹在講述為學方法時說:「資質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須節節用工。

」他的意思是:資質高的人,領悟力強,只要一個癥結了解了,其他相關問題也就能跟著了解,無須逐次漸進地下功夫。

在此,「一了一切了」是用來稱讚資質好,領悟力高的人。

後來「一了百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主要的事一了結,其餘相關的事也隨之了結。

這個成語中的「了」,原指了悟,後人運用時,則變用為「了結」之義,如清代小說《花月痕》第二○回:「大凡一個人,總是一死為難。

當秋痕受餓時,能夠同侯氏一死,豈不是一了百了?」便是只要一死,萬事俱休的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主要的事一了結,其餘相關的事也隨之了結。

使用類別用在「澈底解決」的表述上。

例句 他體內腫瘤雖然是良性的,醫生還是建議開刀切除,一了百了。

這個問題存在已久,與其讓它一再發生,不如想個一了百了的辦法。

預防禽流感並非只是撲殺染病雞隻就可一了百了,個人的衛生習慣更是重要。

一落千丈 參考詞語‧千丈一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ㄌㄨㄛˋ。

ㄑㄧㄢ。

ㄓㄤˋ。

(變)。

ㄧˊ。

ㄌㄨㄛˋ。

ㄑㄧㄢ。

ㄓㄤˋ漢語拼音yīluòqiānzhàng(變)yíluòqiānzhàng釋  義本指琴聲由高驟然下降到很低。

語出唐.韓愈〈聽穎師彈琴〉詩。

後用「一落千丈」比喻成績、地位、景況、情緒、或聲望等急遽下降。

△「一瀉千里」 典故說明唐代文學家韓愈聆聽穎師彈奏古琴後,寫下這首〈聽穎師彈琴〉詩,內容表面上描擬琴聲的高低起伏,並且訴說心中的感動,一方面則暗喻宦海的浮沉。

其中「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兩句,以攀登高山突然摔落,來形容琴聲由高音驟然下降到很低,比喻為官要小心謹慎,不能大意,否則一失足就會摔下千丈深的谷底。

後來「一落千丈」被用來比喻成績、地位、景況、情緒、或聲望等急遽下降。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指聲音由高驟然下降到很低。

使用類別用在「音調起伏」的表述上。

例句 只聽她那嗓音,在高處溜轉後,從巔峰處一落千丈,而後又似黃鶯出谷般的一片清亮。

樂曲旋律在最激昂處突然一落千丈,聽眾的感覺就如同搭乘雲霄飛車般地從雲端陡降至地面。

二語義說明比喻成績、地位、景況、情緒、或聲望等急遽下降。

使用類別用在「急速下降」的表述上。

例句 他現在是名譽掃地,人緣一落千丈。

董事長換人後,他在公司的地位便一落千丈。

那一陣子,我的情緒真是一落千丈,跌到谷底。

自從他沉迷於酒色後,他的工作績效就一落千丈。

他如果繼續好玩而疏忽功課,學業成績必定會一落千丈。

自從這家百貨公司結束營業後,周邊店家的生意就一落千丈。

自從剽竊他人作品的事件被揭發後,他的地位、聲名便一落千丈。

接到女朋友拒絕交往的信後,小王的心情真是一落千丈,惡劣到極點。

公司推出的新政策,不但止住了一落千丈的經營頹勢,而且還讓它逆轉攀升。

辨  識近義一瀉千里、江河日下反義一日千里、扶搖直上、一飛沖天、飛黃騰達「一落千丈」及「一瀉千里」都有下降速度極快的意思。

「一落千丈」側重於下降的程度極深,適用於抽象事物;「一瀉千里」側重於不斷地持續下降,用於具體事物。

一落千丈一瀉千里辨似例句○ㄨ那一陣子,我的情緒真是~,跌到谷底。

ㄨ○利空消息持續傳來,造成投資人信心崩潰,在一片殺出聲中,股市指數~。

參考詞語千丈一落注  音ㄑㄧㄢ。

ㄓㄤˋ。

ㄧ。

ㄌㄨㄛˋ。

(變)。

ㄑㄧㄢ。

ㄓㄤˋ。

ㄧˊ。

ㄌㄨㄛˋ漢語拼音qiānzhàngyīluò(變)qiānzhàngyíluò 釋  義清.黃景仁〈退潭舟夜雷雨〉:「舟人繫纜爭性命,千丈一落分毫差。

懸崖怪樹電光裡,龍顛虎倒猶盤拏。

」 一鼓作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ㄍㄨˇ。

ㄗㄨㄛˋ。

ㄑㄧˋ。

(變)。

ㄧˋ。

ㄍㄨˇ。

ㄗㄨㄛˋ。

ㄑㄧˋ漢語拼音yīgǔzuòqì(變)yìgǔzuòqì釋  義古代作戰時,第一通鼓最能激起戰士們的勇氣。

語出《左傳.莊公十年》。

後用「一鼓作氣」比喻做事時要趁著初起時的勇氣去做才容易成功。

典故說明據《左傳.莊公十年》載,春秋時,齊國的軍隊違背了盟約,出兵攻打魯國。

魯莊公和曹劌(ㄍㄨㄟˋ)共乘一輛兵車,與齊國的軍隊交戰於長勺。

魯莊公將擊鼓準備進擊,曹劌阻止說:「不可以。

」等到齊軍敲過了三通鼓後,曹劌才說:「可以擊鼓進攻了!」魯軍戰鼓一響,激起了士兵們高昂的士氣,大家勇往直前,銳不可當,結果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這時魯莊公想乘勝追擊,卻又被曹劌阻止說:「還不可以!」接著就下車仔細觀察地面上齊軍兵車留下的軌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瞭望齊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魯軍乘勝前進,追趕落敗的齊軍,把齊軍趕出了魯國,獲得最後的勝利。

魯莊公就詢問曹劌這麼做的原因何在?曹劌說:「打仗是憑著一股勇氣,第一通鼓響時,士兵的勇氣最旺盛,第二通鼓響,士氣就會稍微衰退,等到第三通鼓響,應戰的勇氣就已經消失殆盡了!這次和齊軍作戰,他們擊了第三通鼓,我們才擊第一通鼓,正是敵人的勇氣大減,而我們士氣最旺盛的時候,所以我們才能打敗敵人。

然而像齊國這樣的大國,用兵是很難猜測的,我擔心他們會有埋伏,所以下車查看,看到他們的車跡混亂,旗幟也散亂地倒下時,可以斷定他們是真的被打敗了,才敢放心地乘勝追擊。

」後來原文中的「一鼓作氣」,就被用來比喻做事時要趁著初起時的勇氣去做,勇往直前,才能一舉成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做事時要趁著初起時的勇氣去做才容易成功。

使用類別用在「勇敢無畏」的表述上。

例句 他拿起筆,一鼓作氣連寫了三幅字。

大家一鼓作氣,很快就把工作做完了。

同學們!且讓我們一鼓作氣攻上山頂。

此刻且看我們一鼓作氣地衝向目的地。

我們乾脆一鼓作氣把這些事做完再休息。

山高路窄,靠的就是登山者一鼓作氣的精神。

我就憑一鼓作氣的精神,獨立完成這件作品。

你要一鼓作氣衝過難關,一遲疑可能就氣餒了。

做這種事就要一鼓作氣,拖三阻四,難有成就。

老師提醒大家參加比賽有如作戰,要一鼓作氣,才能奪得錦標。

辨  識近義打鐵趁熱反義再衰三竭 一刻千金 參考詞語‧千金一刻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ㄎㄜˋ。

ㄑㄧㄢ。

ㄐㄧㄣ。

(變)。

ㄧˊ。

ㄎㄜˋ。

ㄑㄧㄢ。

ㄐㄧㄣ漢語拼音yīkèqiānzhōngr(變)yíkèqiānzhōngr釋  義比喻時間極為珍貴。

語本宋.蘇軾〈春夜〉詩。

典故說明刻,是古記計時的名稱,一晝夜共分一百刻。

一刻在今天則大約是十五分鐘,也用來指短暫的時間。

「一刻千金」意謂極短暫的時間,卻有著千金的價值,也就表示時間是極為寶貴,教人珍惜的。

北宋蘇軾〈春夜〉詩,便有「春宵一刻直千金」之語。

直,通「值」。

這句詩的意思就是春夜歡樂時光美好可貴,每一個短暫的瞬間都教人覺得值得珍惜。

後來「一刻千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時間極為珍貴。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時間極為珍貴。

使用類別用在「時間寶貴」的表述上。

例句 時間一刻千金,豈容虛擲?我們要珍惜一刻千金的青春時光,努力學習。

聯考將至,時間是一刻千金,不能有分秒的浪費。

時間之珍貴何只一刻千金,那是稍縱即逝,永不可再!在班展即將準備完成之際,時間對我們來說,真是一刻千金!導師在畢業紀念冊上題字:「一刻千金,及時努力。

」值得我們警惕! 辨  識近義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陰尺璧 參考詞語千金一刻注  音ㄑㄧㄢ。

ㄐㄧㄣ。

ㄧ。

ㄎㄜˋ。

(變)。

ㄑㄧㄢ。

ㄐㄧㄣ。

ㄧˊ。

ㄎㄜˋ漢語拼音qiānjīnyīkè(變)qiānjīnyíkè 釋  義宋.陳德武〈百字謠.古今明月〉:「十二瑤臺,千金一刻,橫竹休吹徹。

」明.湯顯祖《紫釵記.第六齣》:「他飛瓊伴侶,上元班輩,迴廊月射幽暉,千金一刻。

」 一孔之見 參考詞語‧一隙之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ㄎㄨㄥˇ。

ㄓ。

ㄐㄧㄢˋ。

(變)。

ㄧˋ。

ㄎㄨㄥˇ。

ㄓ。

ㄐㄧㄢˋ漢語拼音yīkǒngzhījiàn(變)yìkǒngzhījiàn釋  義由一個小孔看到的事物。

比喻人的見識狹隘淺薄,無法通曉整體。

語本漢.桓寬《鹽鐵論.相刺》。

△「一隅之見」、「井底之蛙」 典故說明桓寬的《鹽鐵論》是一部討論經濟的書。

討論的內容包括:國家經濟與外交政策的走向如何?鹽、鐵收歸國營會不會造成「與民爭利」的弊端?施政方針與治國理念該如何調整?《鹽鐵論》不只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社會情況,更是西漢後期文學的一大突破。

當時的政論文字受到讖緯之學的影響,變得迂腐呆板,毫無新意。

《鹽鐵論》採用辯論的形式,以「文學」、「賢良」與「丞相」、「御史」兩方互相詰難,有時用連綿詳細的說理,有時針對對方理論的弱點進行批判,或用尖銳的語言攻擊,或用生動的比喻突出論點,使得論點不斷地深化,給人十分深刻的印象。

在〈相刺〉篇中,桓寬便借大夫之口說道:「如果只通過一個小孔來看事物,就好像只通曉一個道理,而不知權衡整體,便以自己的無知來非議他人的論點,正如夏天的蟬不知道冬天的冰雪一樣,而這也正是像孔子、孟子這樣的聖人無法受到重用的真正原因啊!」後來「一孔之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的見識狹隘淺薄,無法通曉整體。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的見識狹隘淺薄,無法通曉整體。

使用類別用在「見識淺陋」的表述上。

例句 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只是一孔之見,不足採納。

這種看法怕只是他個人的一孔之見,不必太在意吧!我的見解只是一孔之見,希望引起拋磚引玉的作用。

我對這個問題有些話要說,雖是一孔之見,但請大家多加斟酌。

他對電腦本來就缺乏認識,竟然還敢抱著自己的一孔之見胡亂反對。

在未清楚事情真象之前,憑著一孔之見大放厥詞,常會臆測錯誤的。

如何使我們的公司茁壯,需要集思廣益,個人所提的不過是一孔之見,提供大家參考罷了。

辨  識近義孤陋寡聞、管中窺豹、井蛙之見、坐井觀天、管窺蠡測、牖中窺日、甕天之見、以管窺天反義高瞻遠矚、真知灼見 參考詞語一隙之見注  音ㄧ。

ㄒㄧˋ。

ㄓ。

ㄐㄧㄢˋ。

(變)。

ㄧˊ。

ㄒㄧˋ。

ㄓ。

ㄐㄧㄢˋ漢語拼音yīxìzhījiàn(變)yíxìzhījiàn 釋  義清.錢謙益〈答唐訓導論文書〉:「學彌觕而識彌下,若近年之談詩者,蒼蠅之鳴,作於蚯蚓之竅,遂欲以一隙之見,上下今古。

」 一呼百諾 參考詞語‧一呼再諾‧一呼百喏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ㄏㄨ。

ㄅㄞˇ。

ㄋㄨㄛˋ。

(變)。

ㄧˋ。

ㄏㄨ。

ㄅㄞˇ。

ㄋㄨㄛˋ漢語拼音yīhūbǎinuò(變)yìhūbǎinuò釋  義在上位者一呼喚,在下位者則連聲應諾。

形容恭敬順從。

語本《韓詩外傳》。

後用「一呼百諾」形容權勢顯赫,隨從盛多。

典故說明「一呼百諾」原作「一呼再諾」。

《韓詩外傳》為西漢時韓嬰所著。

韓嬰,西漢燕人,生卒年不詳,武帝時為博士。

是漢初傳《詩》三家之一的《韓詩》創始人,其學稱為「韓詩」。

著有《韓詩內傳》、《韓詩外傳》、《韓故》等,現今僅存《韓詩外傳》。

《韓詩外傳》是韓嬰借《詩》來發揮他的政治思想,所述多為道德說教、倫理規範、諸子雜說等,一般於文末引一句恰當的《詩經》做結論,以支持他的觀點。

它對《詩經》而言,既不是注釋,也不是闡發,只是使詩句成為一種比喻,而借以敘事說理。

這一篇舉例說明了君臣之間的關係。

韓嬰認為智慧像有源頭的泉水一樣,永不竭盡。

行為可以做為他人表率的人,是老師。

智慧和行為可以輔助教導別人的,是朋友。

依據法則做事,謹守職責,不為非作歹的人,是官吏。

在人面前,投合對方的心意,對方一呼喚,連聲應諾,這就是奴隸。

所以上等的君主以老師為輔佐,中等的君主以朋友為輔佐,而下等的君主是以官吏為輔佐,至於將使國家危亡的君主則是以奴隸為輔佐。

後來「一呼百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權勢顯赫,隨從眾多。

「一呼百諾」較早的書證如《全唐詩.卷八○七.拾得詩五二首之五○》:「人生浮世中,個個願富貴。

高堂車馬多,一呼百諾至。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權勢顯赫,隨從眾多。

使用類別用在「地位顯要」的表述上。

例句 老將軍一直很懷念過去那一呼百諾的軍旅生活。

看他身邊那些狐群狗黨,一呼百諾,就知道他不是個正經人。

想當年,他一呼百諾,多威風;到如今,寒燈孤影,好悽涼!古時官吏出巡,往往侍衛儀仗前呼後擁,一呼百諾,好不威風!即使你過去是個一呼百諾的大將軍,也必須順應眼前的局勢,扮演好馬前卒的角色。

辨  識近義一呼百應、前呼後擁、威風凜凜反義形單影隻、無人問津 參考詞語一呼再諾注  音ㄧ。

ㄏㄨ。

ㄗㄞˋ。

ㄋㄨㄛˋ。

(變)。

ㄧˋ。

ㄏㄨ。

ㄗㄞˋ。

ㄋㄨㄛˋ漢語拼音yīhūzàinuò(變)yìhūzàinuò 釋  義《群書治要.卷八》:「據法守職,而不敢為非者,人吏也;當前快意,一呼再諾者,人隸也。

」一呼百喏注  音ㄧ。

ㄏㄨ。

ㄅㄞˇ。

ㄋㄨㄛˋ。

(變)。

ㄧˋ。

ㄏㄨ。

ㄅㄞˇ。

ㄋㄨㄛˋ漢語拼音yīhūbǎinuò(變)yìhūbǎinuò 釋  義《醒世姻緣傳.第九四回》:「他如今做了這幾年官,前呼後擁,一呼百喏的,叫人奉承慣了的性兒。

」 一揮而就 參考詞語‧一揮而成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ㄏㄨㄟ。

ㄦˊ。

ㄐㄧㄡˋ。

(變)。

ㄧˋ。

ㄏㄨㄟ。

ㄦˊ。

ㄐㄧㄡˋ漢語拼音yīhuīérjiù(變)yìhuīérjiù釋  義一動筆,文章就寫成了。

形容才思敏捷,落筆成章。

語本《摭言》。

後用「一揮而就」形容在書畫作文方面的敏捷高超。

△「一氣呵成」、「一揮立就」、「下筆成章」、「援筆立成」 典故說明唐代文人王璘極富文才。

據傳,他在參加萬言科考試時,請了十名專司書寫的人員,在庭院中架設桌椅,準備替他寫下口述的文章。

考試開始時,王璘自己一面優閒的來回踱步,一面口中源源不絕的吟詠文章,其速度之快,讓那十個抄寫人員完全無法停筆。

正當完成之際,暴雨驟至,有好幾幅寫成的文章被一陣風捲至地上,被泥沙塵土沾濕了,整張紙卷曲起來,怎麼也無法打開。

王璘看了便說:「算了!再拿幾張新的紙來!」紙取來後,他拿起筆來,頃刻間又寫出十餘篇文章。

此事見於唐代小說《摭言》,小說內容雖難免誇大,但在《唐詩紀事》中亦有記載:「應日試萬言科,請十書吏,口授十書吏書之,未亭午,已就七千言。

」也是說不到中午,他就已作出七千字的文章,故可知,王璘確實是有出口成章、下筆千言的才情。

後來「一揮而就」這句成語,就從《摭言》中「縱筆一揮,斯復十餘篇矣」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才思敏捷,落筆成章。

後則不限於寫作文章,可泛用於書畫方面。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在書畫作文方面的敏捷高超。

使用類別用在「出手成章」、「一揮即成」的表述上。

例句 寫幾個字有何困難?待我一揮而就!他想都不想,一揮而就,一匹馬躍然紙上。

他拿起筆,蘸飽了墨,一首七律,一揮而就。

只看大師拿起筆,一揮而就,春聯就寫好了。

我沒有那一揮而就的才氣,這篇文章容我仔細琢磨,幾天後才能完成。

辨  識近義一氣呵成、一蹴而就、下筆成章、援筆立成、運筆如飛、倚馬可待、文不加點反義江郎才盡、索盡枯腸「一揮而就」及「一氣呵成」都有毫無滯礙,順利完成的意思。

「一揮而就」側重於敏捷迅速,專用於作文、書畫方面;「一氣呵成」側重於完整流暢,泛用於形容各種事物。

一揮而就一氣呵成辨似例句○ㄨ他想都不想,~,一匹馬躍然紙上。

ㄨ○她的體操表演,動作前後連貫,~,贏得滿堂采。

參考詞語一揮而成注  音ㄧ。

ㄏㄨㄟ。

ㄦˊ。

ㄔㄥˊ。

(變)。

ㄧˋ。

ㄏㄨㄟ。

ㄦˊ。

ㄔㄥˊ漢語拼音yīhuīérchéng(變)yìhuīérchéng 釋  義《宋史.卷四一八》:「天祥以法天不息為對,其言萬餘,不為稿,一揮而成。

」明.無心子《金雀記.第二二齣》:「老夫前承聖旨,命為此賦,於中秋日進覽。

適纔搆思,不覺熟睡,今得子一揮而成,且文不加點,老夫明日引子奏上金鑾。

」 一介不取 參考詞語‧不取一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ㄐㄧㄝˋ。

ㄅㄨˋ。

ㄑㄩˇ。

(變)。

ㄧˊ。

ㄐㄧㄝˋ。

ㄅㄨˋ。

ㄑㄩˇ漢語拼音yījièbùqǔ(變)yíjièbùqǔ釋  義一枝小草也不隨便拿別人的。

語本《孟子.萬章上》。

後用「一介不取」形容人的操守非常清廉。

典故說明有一次萬章問孟子:「我聽說伊尹曾經以宰割烹調的手藝來要求湯任用他,有這回事嗎?」孟子說:「沒有。

不是這樣的。

伊尹在莘國的郊野耕種,並且喜愛堯舜的道理。

如果不合堯舜的義理,不合堯舜的正道,就是把天下當俸祿送給他,他也會棄之不顧。

縱使拴住四千匹馬放在面前,他也不會看一眼。

只要是不合道義,即使一支小草,他也不會拿給別人或拿別人的。

」後來「一介不取」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一介不以取諸人」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的操守非常清廉。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的操守非常清廉。

使用類別用在「廉潔無貪」的表述上。

例句 我終身為官,非我應有,一介不取。

他是個一介不取的清官,深受民眾的愛戴。

人窮志不窮,對於非分之財,我一介不取。

他除了應得的東西,一介不取,是個清廉的君子。

他是個一介不取的人,把錢交給他保管,絕無問題。

辨  識近義臨財不苟、秋毫無犯、涓滴歸公反義中飽私囊、見利忘義、貪得無厭、巧取豪奪 參考詞語不取一芥注  音ㄅㄨˋ。

ㄑㄩˇ。

ㄧ。

ㄐㄧㄝˋ。

(變)。

ㄅㄨˋ。

ㄑㄩˇ。

ㄧˊ。

ㄐㄧㄝˋ漢語拼音bùqǔyījiè(變)bùqǔyíjiè 釋  義漢.王充《論衡.知實》:「天下之人,有如伯夷之廉,不取一芥於人,未有不言、不笑者也。

」 一見如故 參考詞語‧一面如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ㄐㄧㄢˋ。

ㄖㄨˊ。

ㄍㄨˋ。

(變)。

ㄧˊ。

ㄐㄧㄢˋ。

ㄖㄨˊ。

ㄍㄨˋ漢語拼音yījiànrúgù(變)yíjiànrúgù釋  義初次見面就相處融洽,如同老朋友一般。

※#語或本《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典故說明「一見如故」的典故可能出自於《左傳》。

春秋時,吳國公子季札到鄭國訪問。

見到大夫子產,相談甚歡,好像相識許久的老朋友一樣。

彼此互贈珍貴禮物,表示深厚的情誼。

而在《晉書》中,也有「一面如舊」的說法。

晉朝時,吳郡的陸機、陸雲兩兄弟自認為江南名家子弟,相當自負,從不把中原人士放在眼裡。

等到入京後,遇到名士張華,與他相處就如舊識般親切,陸家兄弟也非常仰慕他的道德風範,並以老師之禮相待。

後來「一見如故」這句成語多用來形容初次見面就相處融洽,如同老朋友一般。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初次見面就相處融洽,如同老朋友一般。

使用類別用在「初識熟絡」的表述上。

例句 我倆雖是初次見面,卻是一見如故。

今日與兄一見如故,日後還請多多賜教。

來!照張相,紀念咱們這一見如故的緣分。

有些人讓你一見如故,有些人則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我們要不是有緣分,怎會一見如故,談得如此投機呢?他們兩人都喜愛電影,才剛認識,便一見如故地聊個不停。

在這長途客運上能遇到一見如故的老鄉,這下可有得聊了。

那年我到上海,見到了他,兩人一見如故,從此成了好朋友。

也許因為我們都是南部人,所以雖然萍水相逢,但都有一見如故的感覺。

由於因緣際會,這兩位來自異國的室友,在這陌生環境中一見如故,結下這段情誼。

辨  識反義白頭如新 參考詞語一面如舊注  音ㄧ。

ㄇㄧㄢˋ。

ㄖㄨˊ。

ㄐㄧㄡˋ。

(變)。

ㄧˊ。

ㄇㄧㄢˋ。

ㄖㄨˊ。

ㄐㄧㄡˋ漢語拼音yīmiànrújiù(變)yímiànrújiù 釋  義《晉書.卷三六》:「陸機兄弟志氣高爽,自以吳之名家,初入洛,不推中國人士,見華一面如舊,欽華德範,如師資之禮焉。

」 一箭雙雕 參考詞語‧一矢雙穿‧雙鵰一箭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ㄐㄧㄢˋ。

ㄕㄨㄤ。

ㄉㄧㄠ。

(變)。

ㄧˊ。

ㄐㄧㄢˋ。

ㄕㄨㄤ。

ㄉㄧㄠ漢語拼音yījiànshuāngdiāo(變)yíjiànshuāngdiāo釋  義一箭射中兩雕。

指射箭技術高超。

#典出《北史.卷二二.長孫道生列傳》。

後用「一箭雙雕」比喻一次舉動,可以同時達到兩個目標。

△「一舉兩得」 典故說明「雕」是一種大型而凶猛的鳥,原也作「鵰」,鳥旁,隹旁,意思相通。

「一箭雙雕」是說只用了一支箭,卻同時射中兩隻雕。

長孫晟是南北朝後周時的人,生性聰敏,擅長軍事和射箭。

長孫晟有次出使到突厥,突厥王攝圖很欣賞他的技藝,常常和他一起出去打獵。

在一次打獵中,看見空中有兩隻雕,一邊飛著,一邊互相爭奪著一塊肉,於是攝圖就拿了兩支箭給長孫晟,要他射下那兩隻雕。

長孫晟縱馬向前,只用了一支箭就把兩隻雕給射下了。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一箭雙雕」,比喻一次舉動,可以同時達到兩個目標。

在《新唐書.卷二二四.叛臣列傳下.高駢》中,也同樣有「一箭雙雕」的故事,但說的是唐代的高駢,因為一箭同時射殺了兩隻雕,眾人讚嘆他的技術,送給了他一個「落鵰侍御」的稱號。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一次舉動,可以同時達到兩個目標。

使用類別用在「一事二益」的表述上。

例句 他考慮了很久,終於想出了個一箭雙雕的好主意。

若想一箭雙雕,把工作和休閒合一,是很難做到的。

這次緝凶行動一箭雙雕,不但逮捕到殺人犯,同時也破獲了販毒集團。

參與這次競賽的人,如果想要一箭雙雕,休假和獎金二得,就得好好努力了。

老王原想一箭雙雕,盼能娶得美嬌娘,又能得到對方家產,只可惜天不從人願,最後是人財兩空。

辨  識近義一舉兩得、一石二鳥、事半功倍反義顧此失彼、一無所得、事倍功半、徒勞無功「一舉兩得」及「一箭雙雕」都有做一件事有兩種收穫的意思。

「一舉兩得」側重於比喻取得兩種好處;「一箭雙雕」則側重於達到兩個目標。

一舉兩得一箭雙雕辨似例句○ㄨ種花既可美化環境,又可怡情養性,真是~。

ㄨ○這次緝凶行動~,不但逮捕到殺人犯,同時也破獲了販毒集團。

參考詞語一矢雙穿注  音ㄧ。

ㄕˇ。

ㄕㄨㄤ。

ㄔㄨㄢ。

(變)。

ㄧˋ。

ㄕˇ。

ㄕㄨㄤ。

ㄔㄨㄢ漢語拼音yīshǐshuāngchuān(變)yìshǐshuāngchuān 釋  義《獅子吼.楔子》:「是英雄自有英雄面,怕甚麼代越庖俎,還他個一矢雙穿。

」雙鵰一箭注  音ㄕㄨㄤ。

ㄉㄧㄠ。

ㄧ。

ㄐㄧㄢˋ。

(變)。

ㄕㄨㄤ。

ㄉㄧㄠ。

ㄧˊ。



ㄐㄧㄢˋ漢語拼音shuāngdiāoyījiàn(變)shuāngdiāoyíjiàn 釋  義宋.無名氏〈慶清朝.節過重三〉:「今喜重逢舊事,固宜依舊復青氈。

果然是、雙雕一箭,雁塔書名。

」 一舉兩得 參考詞語‧一箭雙鵰‧一舉兩便‧一舉兩全‧一舉兩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ㄐㄩˇ。

ㄌㄧㄤˇ。

ㄉㄜˊ。

(變)。

ㄧˋ。

ㄐㄩˇ。

ㄌㄧㄤˇ。

ㄉㄜˊ漢語拼音yījǔliǎngdé(變)yìjǔliǎngdé釋  義比喻做一件事,同時有兩方面的收穫。

#◎語本《戰國策.秦策二》。

△「一箭雙雕」 典故說明戰國時候,因為楚國斷絕與齊國的盟友關係,因此齊國打算出兵攻伐楚國。

陳軫則向楚王建議:「可以割地給齊國,以求得調解;又能因此向秦國講和。

」於是楚王就派陳軫前往秦國,秦王對陳軫說:「你以前曾在秦國任職,說起來我們算是舊識。

因為我沒有治國的才能,所以你後來就離開秦國,到楚國去了。

現在齊、楚即將互相攻伐,我如果出兵相救,也許有利、有弊。

你現在不能只為楚王計謀,應該也要有其他的方法來為我策畫一下。

」陳軫就舉了管與的例子回答秦王:以前有兩隻老虎為了爭食一個人而相鬥,管莊子看到了,就要將牠們殺死,這時管與卻阻止說:「兩隻老虎互相爭鬥,結果必定是大的受傷,而弱小的死亡。

既然如此,你等老虎受了傷再殺牠們,就可以只做一個動作,而同時得到兩隻老虎;省了一次的力氣,但實際上卻等於是刺殺了兩隻老虎。

」陳軫的用意在告訴秦王,齊、楚兩國如果開戰,秦國派兵前往,不但有救齊國的好處,也讓楚國免於被攻伐的危險。

他的計謀不僅讓秦國得到好處,也同時為楚國解除了危機。

典源又見《戰國策.秦策一》。

內容則是表述司馬錯與張儀於秦惠王前,爭論該伐蜀還是伐韓。

司馬錯建議伐蜀,因為秦國如果出兵伐蜀,不但可以得其國,而且將因為為百姓除去暴虐的國君而獲得百姓的擁戴與支持,同時得到名、實兩方面的好處。

後來「一舉兩得」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做一件事,同時有兩方面的收穫。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做一件事,同時有兩方面的收穫。

使用類別用在「一事二益」的表述上。

例句 種花既可美化環境,又可怡情養性,真是一舉兩得。

登山運動既可以減肥,又可以健身,正是件一舉兩得的事。

把垃圾分類,既可減少垃圾量,又能資源回收,真是一舉兩得。

唱卡拉ok,既可以滿足表演欲望,又可以和同事同樂,真是一舉兩得。

這一趟南部旅遊,不但探訪多處古蹟,也見到了多位老友,真是一舉兩得。

參加這次學術研討會,不僅得到新的學術資訊,又得以認識許多專家學者,真是一舉兩得。

我有個一舉兩得的好法子,那就是我們親自去拜訪他,如此一來既可解釋誤會,又可以當面訪問他,豈不美哉! 辨  識近義兩全其美、一石二鳥、一箭雙雕、事半功倍反義一無所得、事倍功半、徒勞無功、顧此失彼「一舉兩得」及「一箭雙雕」都有做一件事有兩種收穫的意思。

「一舉兩得」側重於比喻取得兩種好處;「一箭雙雕」則側重於達到兩個目標。

一舉兩得一箭雙雕辨似例句○ㄨ種花既可美化環境,又可怡情養性,真是~。

ㄨ○這次緝凶行動~,不但逮捕到殺人犯,同時也破獲了販毒集團。

參考詞語一箭雙鵰注  音ㄧ。

ㄐㄧㄢˋ。

ㄕㄨㄤ。

ㄉㄧㄠ。

(變)。

ㄧˊ。

ㄐㄧㄢˋ。

ㄕㄨㄤ。

ㄉㄧㄠ漢語拼音yījiànshuāngdiāo(變)yíjiànshuāngdiāo 釋  義唐.崔致遠〈射鵰〉:「能將一箭落雙鵰,萬里胡塵當日銷。

」清.沈起鳳《諧鐸.卷一》:「汝初得斷鳧續脛,遂欲一箭雙鵰耶?」宋.何夢桂〈一箭雙鵰〉:「當風劄斷二邊機,背手烏號鬼莫窺。

一箭雙鵰俱墮落,古梅枝上雪參差。

」《五燈會元.卷一八》:「須菩提聞佛說法,深解義趣,涕淚悲泣。

且道笑者是,哭者是?不見道,萬派橫流總向東,超然八面自玲瓏。

萬人膽破沙場上,一箭雙鵰落碧空。

」宋.王十明〈林主簿明仲挽詞.其二〉:「一箭雙鵰手,青衫已白頭。

硯幾磨鐵盡,官止及瓜休。

」元.無名氏《氏族大全.卷二二》:「長孫晟,字季晟,善射,一箭貫雙鵰。

突厥畏之,聞其弓聲,謂為霹靂;見其走馬,謂為閃電。

」明.倪元璐〈答王季木文.其二〉:「今使《六韜》左列,《七策》右陳,苟不得公望、夷吾而用之,亦何益乎!浮翁硜老人有一箭雙鵰之嘆。

」明.劉宗周〈尋樂說〉:「近儒王心齋先生所著學樂歌,則曰:『人心本是樂,自將私欲縛;私欲一萌時,良知自然覺;一覺便消除,人心依舊樂。

』……又曰:『學則樂,樂則學。

天下之樂無如此學,天下之學無如此樂。

可為一箭雙鵰學。

』」一舉兩便注  音ㄧ。

ㄐㄩˇ。

ㄌㄧㄤˇ。

ㄅㄧㄢˋ。

(變)。

ㄧˋ。

ㄐㄩˇ。

ㄌㄧㄤˇ。

ㄅㄧㄢˋ漢語拼音yījǔliǎngbiàn(變)yìjǔliǎngbiàn 釋  義《鏡花緣.第四二回》:「好在將來姪女也要上京赴試,莫若明年赴過郡考,早早進京,借赴試之便,就近省親,豈非一舉兩便?」一舉兩全注  音ㄧ。

ㄐㄩˇ。

ㄌㄧㄤˇ。

ㄑㄩㄢˊ。

(變)。

ㄧˋ。

ㄐㄩˇ。

ㄌㄧㄤˇ。

ㄑㄩㄢˊ漢語拼音yījǔliǎngquán(變)yìjǔliǎngquán 釋  義《三國志.卷二六》:「兵不遠西,而胡交自離,此一舉而兩全之策也。

」《西遊記.第五四回》:「一則不傷了他的性命,二來不損了你的元神;這叫做『假親脫網』之計。

豈非一舉兩全之美也?」一舉兩利注  音ㄧ。

ㄐㄩˇ。

ㄌㄧㄤˇ。

ㄌㄧˋ。

(變)。

ㄧˋ。



ㄐㄩˇ。

ㄌㄧㄤˇ。

ㄌㄧˋ漢語拼音yījǔliǎnglì(變)yìjǔliǎnglì 釋  義宋.蘇洵〈衡論議法〉:「夫使有罪者不免於困,而無辜者不至陷於笞戮,一舉而兩利,斯智者之為也。

」 一決雌雄 參考詞語‧決一雌雄‧決雌雄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ㄐㄩㄝˊ。

ㄘ。

ㄒㄩㄥˊ。

(變)。

ㄧˋ。

ㄐㄩㄝˊ。

ㄘ。

ㄒㄩㄥˊ漢語拼音yījuécīxióng(變)yìjuécīxióng釋  義比喻互相較量以決定勝敗、高下。

語本《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一決勝負」、「決一死戰」 典故說明「一決雌雄」原作「決雌雄」。

據《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載,秦滅亡後,楚漢相爭不下,戰爭連年,不論是四處征戰的軍士或是運糧的老弱殘兵都已疲困不堪,體悟到這個情況的西楚霸王項羽就向漢王劉邦提出說:「天下動亂不安已經好幾年,只是因為我們兩個人的緣故,我希望和你挑戰決雌雄,不要再讓天下百姓平白受苦。

」「決雌雄」即決定勝負之意。

後來「一決雌雄」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互相較量以決定一下勝敗、高下。

出現「一決雌雄」的書證如《三國演義》第三一回:「吾自歷戰數十場,不意今日狼狽至此!此天喪吾也!汝等各回本州,誓與曹賊一決雌雄!」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互相較量以決定勝敗、高下。

使用類別用在「較量高下」的表述上。

例句 先好好充實自己,才有能力與他一決雌雄。

透過網路,全球的玩家都可以在線上一決雌雄。

一山不容二虎,他倆一決雌雄,我看是免不了的。

直到九局下半還是平手,看來這場球賽只有在延長賽裡一決雌雄了!這兩支球隊一向勢均力敵,球迷們都希望兩隊能在冠軍賽中一決雌雄。

面對這一年一度的足球大賽,大家無不卯足全力,爭取晉級,進而能與去年的冠軍隊一決雌雄。

辨  識近義一較高下、決一死戰反義甘拜下風、偃旗息鼓「一決雌雄」及「決一死戰」都有決心拚鬥的意思。

「一決雌雄」語義較輕,側重於分出勝負;「決一死戰」語義較重,側重於不惜犧牲,拚戰到底。

一決雌雄決一死戰辨似例句○ㄨ直到九局下半還是平手,看來這場球賽只有在延長賽裡~了! ㄨ○為了抵抗敵軍入侵,保護人民安全,我們不惜與對方~。

參考詞語決一雌雄注  音ㄐㄩㄝˊ。

ㄧ。

ㄘ。

ㄒㄩㄥˊ。

(變)。

ㄐㄩㄝˊ。

ㄧˋ。

ㄘˊ。

ㄒㄩㄥˊ漢語拼音juéyīcīxióng(變)juéyìcíxióng 釋  義《三國演義.第一○○回》:「吾(司馬懿)與汝(孔明)決一雌雄!汝若能勝,吾誓不為大將!」《精忠岳傳.第五一回》:「臣(屈元公)已練一陣圖,等齊了,就與岳飛決一雌雄。

」決雌雄注  音ㄐㄩㄝˊ。

ㄘ。

ㄒㄩㄥˊ漢語拼音juécīxióng 釋  義《史記.卷七》:「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三國演義.第五二回》:「吾(周瑜)欲起兵與劉備、諸葛亮共決雌雄,復奪城池。

」 一蹶不振 參考詞語‧一跌不振‧跌而不振‧踣不復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ㄐㄩㄝˊ。

ㄅㄨˋ。

ㄓㄣˋ。

(變)。

ㄧˋ。

ㄐㄩㄝˊ。

ㄅㄨˊ。

ㄓㄣˋ漢語拼音yījuébùzhèn(變)yìjuébúzhèn釋  義蹶,跌倒。

振,奮起。

「一蹶不振」指跌倒了就不能再奮起。

語本漢.劉向《說苑.卷一六.談叢》。

後用「一蹶不振」比喻一遭受挫敗,就再也不能振作起來。

典故說明西漢劉向所撰《說苑》一書,記錄軼聞瑣事,雜以議論,以儒家思想為指歸,闡明國家興亡、政治得失之理,以為後世鑒戒。

〈談叢〉這篇是各家名言彙編,其中「一噎之故,絕穀不食;一蹶之故,卻足不行」,本於《淮南子.脩務》:「今以為學者之有過而非學者,則是以一飽之故,絕穀不食;以一蹪之難,輟足不行。

惑也。

」大意是:現在因為有的學者有過錯就詆毀所有的學者,不再學習,就像一旦被飯噎到,便不再吃飯,跌了一跤,就畏縮不敢再向前走。

這未免太糊塗了。

後來「一蹶不振」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一遭受挫敗,就再也不能振作起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一遭受挫敗,就再也不能振作起來。

使用類別用在「渙散消沉」、「無法恢復」的表述上。

例句 我們要有愈挫愈勇的精神,千萬不可一蹶不振。

雖然受到重大的打擊,他並沒有因此而一蹶不振。

人最怕失敗後便一蹶不振,失去東山再起的鬥志。

他自從經商失敗後,便一蹶不振,整天借酒澆愁。

如果因為這麼小的困難就一蹶不振,你就太沒志氣了。

人生的際遇總是有起有落,不可因為一時的挫敗而一蹶不振。

辨  識近義一敗塗地反義東山再起、死灰復燃、百折不撓、重整旗鼓、再接再厲、不屈不撓、捲土重來、屢仆屢起 參考詞語一跌不振注  音ㄧ。

ㄉㄧㄝˊ。

ㄅㄨˋ。

ㄓㄣˋ。

(變)。

ㄧˋ。

ㄉㄧㄝˊ。

ㄅㄨˊ。

ㄓㄣˋ漢語拼音yīdiébùzhèn(變)yìdiébúzhèn 釋  義宋.倪思《經鉏堂雜志.卷四》:「物理循環,否泰不常,今日之得,安知不旋踵而失?小人一跌不振,何可勝數!」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房次律為宰相,當中原始亂時,雖無大功,亦無甚顯過,罷黜蓋非其罪。

一跌不振,遂至于死,世多哀之。

」跌而不振注  音ㄉㄧㄝˊ。

ㄦˊ。

ㄅㄨˋ。

ㄓㄣˋ。

(變)。

ㄉㄧㄝˊ。

ㄦˊ。

ㄅㄨˊ。

ㄓㄣˋ漢語拼音diéérbùzhèn(變)diéérbúzhèn 釋  義《漢書.卷四九》:「夫以人之死爭勝,跌而不振,則悔之亡及也。

」踣不復振注  音ㄅㄛˊ。

ㄅㄨˋ。

ㄈㄨˋ。

ㄓㄣˋ。

(變)。

ㄅㄛˊ。

ㄅㄨˊ。

ㄈㄨˋ。

ㄓㄣˋ漢語拼音bóbùfùzhèn(變)bóbúfùzhèn 釋  義清.陳確〈柳柳州論〉:「子厚失足當時,踣不復振。

吾讀其文,論其世,未嘗不深痛之。

」 一氣呵成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ㄑㄧˋ。

ㄏㄜ。

ㄔㄥˊ。

(變)。

ㄧˊ。

ㄑㄧˋ。

ㄏㄜ。

ㄔㄥˊ漢語拼音yīqìhēchéng(變)yíqìhēchéng釋  義一口氣完成。

比喻文章的氣勢流暢,首尾貫通。

語出明.胡應麟《詩藪.內編.近體中.七言》。

後亦用「一氣呵成」比喻事情進行得順暢緊湊而不間斷。

△「一揮而就」、「下筆成章」、「援筆立成」 典故說明明代胡應麟所撰《詩藪》一書,是以個人觀點評論周、漢以來,至於六朝、唐、宋、元、明的古體與近體詩,遍論歷代作者的優劣。

此篇所論及者,即唐代杜甫作的〈登高〉詩。

此詩是一首七言律詩,內容為:「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迴。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詩非但每一個句子都合於詩律,甚至是每一個字都不偏不倚地恰到好處,因此全詩首尾貫通,氣勢流暢。

猛然讀來,感受不到刻意作對的工巧,細細剖析之後,才會發現其實每一字都對得絲毫不差。

胡應麟稱此詩的用字與造句只有杜甫一人可作,不但前無古人,而且後無來者,故盛讚其為曠世之作。

胡氏以為杜詩鍛鍊字句,使其合律,故全詩得以「一意貫串,一氣呵成」,即言此詩似乎是一口氣寫作完成的,不但寫景抒情之情思貫串無隙,且由景轉情亦順流暢達。

胡應麟文中的「一氣呵成」就用來比喻文章的氣勢流暢,首尾貫通;後則又引申用來比喻事情進行得順暢緊湊而不間斷。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文章的氣勢流暢,首尾貫通。

使用類別用在「生動流暢」的表述上。

例句 這篇文章結構謹嚴,一氣呵成,令人激賞。

這篇一氣呵成的好文章,讀來真是令人神清氣爽。

這篇文章長達數頁,他竟然可以一氣呵成,果是大家氣派!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雖是五首詩,讀來卻覺一氣呵成,嶺斷雲連。

二語義說明比喻事情進行得順暢緊湊而不間斷。

使用類別用在「流暢緊湊」的表述上。

例句 他做事總是一氣呵成,絕不拖泥帶水。

只見他提起筆,一氣呵成地寫了這副對聯。

事先若有妥善規劃,辦起事來當然可以一氣呵成。

吹玻璃製品時,要一氣呵成,稍見耽擱,作品就失敗了。

她的體操表演,動作前後連貫,一氣呵成,贏得滿堂采。

他先若有所思一陣子,待胸有成竹再動筆,然後一氣呵成。

這首曲子的氣勢要藉小提琴一氣呵成的演奏,才能盡顯無遺。

為了怕靈感中斷,他一連三天,足不出戶,一氣呵成地完成了這部電影的劇本。

辨  識近義一揮而就、文不加點「一揮而就」及「一氣呵成」都有毫無滯礙,順利完成的意思。

「一揮而就」側重於敏捷迅速,專用於作文、書畫方面;「一氣呵成」側重於完整流暢,泛用於形容各種事物。

一揮而就一氣呵成辨似例句○ㄨ他想都不想,~,一匹馬躍然紙上。

ㄨ○她的體操表演,動作前後連貫,~,贏得滿堂采。

一竅不通 參考詞語‧一隙不通‧不通一竅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ㄑㄧㄠˋ。

ㄅㄨˋ。

ㄊㄨㄥ。

(變)。

ㄧˊ。

ㄑㄧㄠˋ。

ㄅㄨˋ。

ㄊㄨㄥ漢語拼音yīqiàobùtōng(變)yíqiàobùtōng釋  義一個心竅都沒有通。

語本《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

後用「一竅不通」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對某事完全不懂。

△「一無所知」。

典故說明商朝末年,紂王沉溺酒色,設酒池肉林,不理朝政,殺害許多直言進諫的忠臣,導致國勢危在旦夕。

紂王的叔父比干,是當時的賢人,他看到紂王如此荒淫無道,十分痛心,便勸諫他力圖振作,遠離酒色,造福天下百姓。

紂王不聽,反而以賢人的心七竅皆通的傳說為藉口,要借比干之心來看看,便將比干處以挖心酷刑。

孔子針對這段歷史,很感嘆地說:「紂王的心智如果有一竅可通,比干就不會死了。

」由此說明,為政者如果心智昏昧不明,便是國家滅亡的主要原因。

後來「一竅不通」這句成語,就從《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中所載的孔子的這段話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對某事完全不懂。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頑固守舊」的表述上。

例句 他固執到一竅不通,簡直勸不了他。

我們老董固執得一竅不通,要說服他得多費脣舌。

我看他是一竅不通才會反對,得讓他知道事情有多嚴重。

二語義說明比喻人對某事完全不懂。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愚昧無知」的表述上。

例句 現代人對法律常識不能一竅不通。

我是個電腦盲,對電腦一竅不通。

包粽子我一竅不通,但是吃粽子我行。

老王只知埋首書堆,人情交際一竅不通。

我對圍棋實在一竅不通,無法陪你下棋。

我對數學真是一竅不通,怎麼學都學不會。

他對做家事一竅不通,連用電鍋煮飯都不會。

他只是個讀書人,對作生意可以說是一竅不通。

他說他對音樂一竅不通,可是鋼琴卻彈得這麼好。

大家以為他對國劇一竅不通,那知他竟是個大行家。

辨  識近義蒙昧無知、一無所知反義無所不知、豁然開朗、豁然貫通「一竅不通」及「一無所知」都有完全不知道的意思。

「一竅不通」側重於心智方面的不通達;「一無所知」側重於對具體事實的不知情。

一竅不通一無所知辨似例句○ㄨ他固執到~,簡直勸不了他。

ㄨ○你對他~,怎可放心讓他負責這些事? 參考詞語一隙不通注  音ㄧ。

ㄒㄧˋ。

ㄅㄨˋ。

ㄊㄨㄥ。

(變)。

ㄧˊ。

ㄒㄧˋ。

ㄅㄨˋ。

ㄊㄨㄥ漢語拼音yīxìbùtōng(變)yíxìbùtōng 釋  義明.宋應星《野議.學政議》:「試就今日青衿而概數之,百人之中,貫通經書旨趣成文可觀者,十人而止;……而書旨、文字一隙不通者,百人之中,不下三十人。

」不通一竅注  音ㄅㄨˋ。

ㄊㄨㄥ。

ㄧ。

ㄑㄧㄠˋ。

(變)。

ㄅㄨˋ。

ㄊㄨㄥ。

ㄧˊ。

ㄑㄧㄠˋ漢語拼音bùtōngyīqiào(變)bùtōngyíqiào 釋  義清.馮班《鈍吟雜錄.卷五》:「按此一段漏略疏淺之甚,摽星宿而遺羲娥,知此人胸中不通一竅,不識一字,東牽西扯而已。

」 一丘之貉 參考詞語‧一邱貉‧貉一丘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ㄑㄧㄡ。

ㄓ。

ㄏㄜˊ。

(變)。

ㄧˋ。

ㄑㄧㄡ。

ㄓ。

ㄏㄜˊ漢語拼音yīqiūzhīhé(變)yìqiūzhīhé釋  義貉,音ㄏㄜˊ,一種形似狐狸的野獸。

「一丘之貉」指出自同一山丘上的貉。

比喻彼此同樣低劣,並無差異。

語出《漢書.卷六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楊敞》。

典故說明據《漢書.卷六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楊敞》載,漢朝時的楊惲(ㄩㄣˋ),父親楊敞是昭帝時的丞相,他自己能力又強,所以年輕時就在朝廷裡擔任要職,聲名顯赫。

因少年得志,所以不覺中顯露驕傲的態度,常常得罪別人,其中與宣帝最寵信的太僕戴長樂的私仇最深。

有一次戴長樂被人告了一狀,他懷疑是楊惲慫恿的,所以也上書控告楊惲誹謗當今皇上。

其中一條罪狀大意是說:從匈奴投降過來的人,正談論他們首領單于(ㄔㄢˊ ㄩˊ)被人殺害的消息。

楊惲聽了之後,就發表議論說:「單于真是昏庸的君主,雖然他的大臣替他設計了很好的治國策略,卻不知採用,結果送上自己的性命。

這就好比歷史上秦朝的君主一樣,因為聽信小人而殺害忠貞大臣,結果遭到亡國的噩運。

如果當時秦朝的君王肯採納忠言,也許今天還是秦朝的天下呢!從古到今的國君都喜愛聽信小人的話,真像出自同一山丘的貉(ㄏㄜˊ,一種形似狐狸的野獸)一樣,沒有什麼差別。

」楊惲如此借古諷今,實在是太猖狂無禮了!宣帝聽了很生氣,就將楊惲免職。

後來「一丘之貉」由此演變而來,用來比喻彼此同樣低劣,並無差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彼此同樣低劣,並無差異。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勾結作惡」的表述上。

例句 在我看這群人都是一丘之貉,無一例外。

梁山泊好漢在官府來看,都是一丘之貉。

管他什麼幫派,在我看來都是一丘之貉。

這伙壞蛋都是一丘之貉,沒有什麼差別啦!你不用再狡辯了,你和盜匪根本就是一丘之貉。

他倆一個馬屁精,一個笑面虎,都是一丘之貉。

何須多費脣舌解釋,擺明的,你們就是一丘之貉。

這群人不是搶就是騙,都是一丘之貉,實在沒出息。

這些一丘之貉的作為,完全是豹子野心,貪婪凶殘無比。

審理這件案子的官員雖然手段不同,但都是一丘之貉,每個都貪贓枉法。

辨  識近義難兄難弟 參考詞語一邱貉注  音ㄧ。

ㄑㄧㄡ。

ㄏㄜˊ。

(變)。

ㄧˋ。

ㄑㄧㄡ。

ㄏㄜˊ漢語拼音yīqiūhé(變)yìqiūhé 釋  義宋.劉敞〈任城道中〉:「古今一邱貉,成敗誰復論!」貉一丘注  音ㄏㄜˊ。

ㄧ。

ㄑㄧㄡ。

(變)。

ㄏㄜˊ。

ㄧˋ。

ㄑㄧㄡ漢語拼音héyīqiū(變)héyìqiū 釋  義宋.曾幾〈詠南池〉:「古來英雄人,何異貉一丘;茫然不知歸,沒世隨波流。

」 一錢不值 參考詞語‧一文不值‧一錢不直‧不值一文‧不值一錢‧不值半文‧不直一文‧不直一錢‧分文不直‧分毫不直‧半文不值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ㄑㄧㄢˊ。

ㄅㄨˋ。

ㄓˊ。

(變)。

ㄧˋ。

ㄑㄧㄢˊ。

ㄅㄨˋ。

ㄓˊ漢語拼音yīqiánbùzhí(變)yìqiánbùzhí釋  義一文錢也不值,比喻毫無價值。

語本《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傳》。

△「灌夫罵坐」 典故說明「一錢不值」原作「不直一錢」,是指連一文錢也不值,而一文錢是古代幣值的最小單位,因此比喻沒有任何價值,出自《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傳》。

《史記》記載,西漢時的一位將官名叫灌夫,性格剛直,交遊廣闊,但對貴族常表現出不屑的態度,時常與人起衝突。

有一回,在丞相田蚡娶妻的喜宴上,酒酣耳熱之際,灌夫向田蚡敬酒。

由於兩人過去有嫌隙,田蚡斷然拒絕,引起灌夫十分不悅,轉而向臨汝侯敬酒。

臨汝侯正與護衛程不識耳語,沒注意到灌夫來敬酒,因此沒有理會他。

連續受到兩次怠慢的灌夫,加上幾分醉意,頓時怒火中燒,大發雷霆,向臨汝侯罵道:「我平常就說程不識不值一錢,你還學女人和他咬耳朵講俏俏話!」經過這麼一鬧,原本就與他結怨的丞相更為憤怒,上書彈劾他大不敬,派人逮捕灌夫,並與其家人一起論罪問斬。

灌夫的好友魏其侯想要救他,上書武帝替他說好話,卻因此受到牽連,被讒言所害,也遭來殺身之禍。

後來「一錢不值」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毫無價值。

「一錢不值」較早的書證如《文明小史》第三○回:「但則我們中國已被外洋看到一錢不值,所以他們犯了我們的法不能辦罪,我們百姓要傷了他個貓兒、狗兒,休想活命。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毫無價值。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毫無價值」的表述上。

例句 像他這種奸詐的小人,在我眼中一錢不值!做人要腳踏實地,不要追求一錢不值的虛名。

這個祖傳祕方一經外洩,就變得一錢不值了。

依靠不法手段賺來的財富,在我看來一錢不值。

這臺機器年久失修,已經變成一堆一錢不值的廢鐵。

在藝術家的巧手下,原本一錢不值的垃圾,變成一件件美麗的裝飾品。

辨  識反義價值連城 參考詞語一文不值注  音ㄧ。

ㄨㄣˊ。

ㄅㄨˋ。

ㄓˊ。

(變)。

ㄧˋ。

ㄨㄣˊ。

ㄅㄨˋ。

ㄓˊ漢語拼音yīwénbùzhí(變)yìwénbùzhí 釋  義明.畢魏《三報恩.第三三齣》:「最可悲年少科名,弄得一文不值。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五回》:「這幅畫雖好,可惜畫錯了,便一文不值。

」一錢不直注  音ㄧ。

ㄑㄧㄢˊ。

ㄅㄨˋ。

ㄓˊ漢語拼音yīqiánbùzhí 釋  義唐.張文成《游仙窟》:「五嫂如許大人,專擬調合此事。

少府謂言兒是九泉下人,明日在外處,談道兒一錢不直。

」宋.史達祖〈滿江紅.好領青衫〉:「三徑就荒秋自好,一錢不直貧相逼。

」不值一文注  音ㄅㄨˋ。

ㄓˊ。

ㄧ。

ㄨㄣˊ。

(變)。

ㄅㄨˋ。

ㄓˊ。

ㄧˋ。

ㄨㄣˊ漢語拼音bùzhíyīwén(變)bùzhíyìwén 釋  義《喻世明言.卷五》:「此去好憑三寸舌,再來不值一文錢。

」不值一錢注  音ㄅㄨˋ。

ㄓˊ。

ㄧ。

ㄑㄧㄢˊ。

(變)。

ㄅㄨˋ。

ㄓˊ。

ㄧˋ。

ㄑㄧㄢˊ漢語拼音bùzhíyīqián(變)bùzhíyìqián 釋  義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一九》:「此兩公俱以直臣起家致大位,晚途遭詬,不值一錢,憲體至是掃地矣。

」不值半文注  音ㄅㄨˋ。

ㄓˊ。

ㄅㄢˋ。

ㄨㄣˊ漢語拼音bùzhíbànwén 釋  義宋.張叔仁〈送謝疊山入燕〉:「人皆屈膝甘為下,公獨高聲罵向前。

此去好憑三寸舌,再來不值半文錢。

」不直一文注  音ㄅㄨˋ。

ㄓˊ。

ㄧ。

ㄨㄣˊ。

(變)。

ㄅㄨˋ。

ㄓˊ。

ㄧˋ。

ㄨㄣˊ漢語拼音bùzhíyīwén(變)bùzhíyìwén 釋  義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四》:「士大夫若愛一文,不直一文。

」不直一錢注  音ㄅㄨˋ。

ㄓˊ。

ㄧ。

ㄑㄧㄢˊ。

(變)。

ㄅㄨˋ。

ㄓˊ。

ㄧˋ。

ㄑㄧㄢˊ漢語拼音bùzhíyīqián(變)bùzhíyìqián 釋  義《史記.卷一○七》:「生平毀程不識不直一錢,今日長者為壽,乃效女兒呫囁耳語!」分文不直注  音ㄈㄣ。

ㄨㄣˊ。

ㄅㄨˋ。

ㄓˊ漢語拼音fēnwénbùzhí 釋  義《五燈會元.卷七》:「有人讚歎此事如虎戴角,有人輕毀此事分文不直。

」分毫不直注  音ㄈㄣ。

ㄏㄠˊ。

ㄅㄨˋ。

ㄓˊ漢語拼音fēnháobùzhí 釋  義五代宋.釋重顯《雪竇四集.瀑泉集》:「有人讚嘆此事如虎帶角,有人輕毀此事分毫不直。

」半文不值注  音ㄅㄢˋ。

ㄨㄣˊ。

ㄅㄨˋ。

ㄓˊ漢語拼音bànwénbùzhí 釋  義《官場現形記.第一二回》:「倘或事事讓他,他一定拿你看得半文不值。

」 一瀉千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ㄒㄧㄝˋ。

ㄑㄧㄢ。

ㄌㄧˇ。

(變)。

ㄧˊ。

ㄒㄧㄝˋ。

ㄑㄧㄢ。

ㄌㄧˇ漢語拼音yīxièqiānlǐ(變)yíxièqiānlǐ釋  義形容水奔流直下,通暢快速。

語本唐.李白〈贈從弟宣州長史昭〉詩。

後亦用「一瀉千里」比喻文筆流暢,氣勢奔放,或比喻快速下降且持續不停。

△「一落千丈」 典故說明「一瀉千里」意思是水勢奔流直下,通暢無阻。

詞目中的「瀉」,即有水勢向下急流之意,所以會用「奔瀉」、「傾瀉」來形容水勢。

當水勢極大時,水流就可以綿延而暢通無阻。

在李白〈贈從弟宣州長史昭〉詩中,看到詩人用「淮南望江南,千里碧山對」來形容他與從弟二人分處兩地,雖僅一江之隔,卻彷彿有千里相對之遙。

正因長江自穿過三峽後,即一路宣瀉而下,詩人用「長川豁中流,千里瀉吳會」來形容滾滾長江,暢行無阻地奔流千里到東海,所以詩人眼前的形單影隻,藉滔滔而下的東逝水實景,發抒因山川的阻隔而「知音不易得」的無奈與感慨。

這首詩中的「千里瀉吳會」詩句,就被認為是「一瀉千里」的典故來源。

後來「一瀉千里」用來形容水奔流直下,通暢快速;亦用來比喻文筆流暢,氣勢奔放。

後世也有用「一瀉千里」比喻行情快速地下降。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水奔流直下,通暢快速。

使用類別用在「水流快速」的表述上。

例句 黃河之水,浩浩蕩蕩,一瀉千里。

當水庫的閘門一打開,水如萬馬奔騰,一瀉千里。

這滾滾洪水,凶猛無比,一瀉千里,把整個平原都淹沒了。

二語義說明比喻文筆流暢,氣勢奔放。

使用類別用在「氣勢磅礡」的表述上。

例句 他寫的文章,像大江奔放,一瀉千里。

讀李白的詩歌,最能感受到那股一瀉千里的豪放氣勢。

他這篇文章的氣勢,有如凌空懸瀑,一瀉千里,真是動人之至。

三語義說明比喻快速下降且持續不停。

使用類別用在「急速下降」的表述上。

例句 這場戰爭要真的開打,股市行情必然一瀉千里,勢不可遏。

利空消息持續傳來,造成投資人信心崩潰,在一片殺出聲中,股市指數一瀉千里。

當被對方打出一支滿貫全壘打後,我隊士氣一瀉千里,失誤頻傳,看來難挽大局了。

辨  識近義一落千丈、筆翰如流、江河日下、每下愈況反義扶搖直上、一飛沖天「一落千丈」及「一瀉千里」都有下降速度極快的意思。

「一落千丈」側重於下降的程度極深,適用於抽象事物;「一瀉千里」側重於不斷地持續下降,用於具體事物。

一落千丈一瀉千里辨似例句○ㄨ那一陣子,我的情緒真是~,跌到谷底。

ㄨ○利空消息持續傳來,造成投資人信心崩潰,在一片殺出聲中,股市指數~。

一笑置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ㄒㄧㄠˋ。

ㄓˋ。

ㄓ。

(變)。

ㄧˊ。

ㄒㄧㄠˋ。

ㄓˋ。

ㄓ漢語拼音yīxiàozhìzhī(變)yíxiàozhìzhī釋  義笑一笑就把它擱放在一旁。

形容不當成一回事。

#語出《石門文字禪.卷二六.題所錄詩》。

典故說明宋僧惠洪(西元1071∼1128),號覺範。

所著《石門文字禪》一書,內容輯錄自己生平寫就的詩文。

在〈題所錄詩〉篇中他說,他在各寺院道場講述佛法精要,但都不曾想過要將這些言論收錄成書,而弟子惠英卻編了兩本篇幅很大的書,但是臨濟宗是強調頓悟,不以著書立說為志,他覺得愧對九祖的訓示,想將書拿去燒掉。

可是一想到惠英這麼好學,只好笑一笑把書擱放在一旁。

後來「一笑置之」被用來形容不當成一回事。

此外,在陸游〈書夢〉詩和楊萬里〈觀水歎〉詩中,也可看到「一笑俱置之」和「一笑姑置之」的用法,可見「一笑置之」在宋代已被廣為使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不當成一回事。

使用類別用在「輕視忽略」的表述上。

例句 對這些毫無根據的批評,我們只能一笑置之。

面對各種謠言,他總是一笑置之,絲毫不放在心上。

他只是開個玩笑,完全沒有惡意,你就一笑置之吧!對於別人的冷嘲熱諷,他總是一笑置之,不予理會。

對於謠言採取一笑置之的態度,會讓你覺得好過許多。

對於他們這種毫無理性的舉動,我也只能一笑置之了。

上級雖然諸多刁難,小王仍一笑置之,努力將工作完成。

我知道他不過是開開玩笑而已,便一笑置之,沒放在心上。

老李自認行事光明磊落,對於別人的惡意中傷,完全一笑置之。

黃先生自認行事不愧良心,對於那些不好的傳聞只是一笑置之。

辨  識近義付之一笑、置之度外 一心一意 參考詞語‧一心一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ㄒㄧㄣ。

ㄧ。

ㄧˋ。

(變)。

ㄧˋ。

ㄒㄧㄣ。

ㄧˊ。

ㄧˋ漢語拼音yīxīnyīyì(變)yìxīnyíyì釋  義同心同意。

亦用於指心意專一,毫無他念。

#語本《杜氏新書》。

△「全心全意」 典故說明「一心一意」出自於《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杜氏新書》。

其中記載,三國時魏國大臣杜恕在寫給上司宋權的一封信中說到:「若令下官事無大小,咨而後行,則非上司彈繩之意;若咨而不從,又非上下相順之宜。

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意思是自己雖為下屬,但如果做任何事都要先問過上司,那麼上司訂定的原則就沒有意義了;假使問了又不能按照上司的決定去做,也是不應該。

所以在很多事上,就自己作主了。

其中「推一心,任一意」是指揣測上司的想法,與上司同心。

「一心一意」就表示同心同意的意思,如《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六:「他不拘一文二文,常自喜不吝捨。

他妻子見慣了的,況是女流,愈加信佛,也自與他一心一意,雖是生意淺薄,不多大事,沒有一日不捨兩文的。

」「一」也有專注的意思,因此後世也用「一心一意」表示心意專一之意。

如唐.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一心一意無窮已,投漆投膠非足擬。

」指兩人的情感濃厚、專一,無窮無盡,用如膠似漆都無法形容。

後來「一心一意」這個成語就從「推一心,任一意」演變而出,被用來表示同心同意或心意專一,毫無他念的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心意專一,毫無他念。

使用類別用在「潛心專注」的表述上。

例句 他工作時精神格外集中,一心一意想著快點完成任務。

只要肯一心一意專注做事,成功的機會就會相對增加。

她一心一意想出國留學,繼續深造,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陳媽媽總是一心一意為了兒女付出,只要是孩子要求的,她一定努力給予滿足。

姐姐從小到大一心一意只想當畫家,努力多年後,終於在今天開辦個人畫展,完成宿願。

辨  識近義專心致志、死心塌地、全心全意反義朝三暮四、心猿意馬、見異思遷、三心二意 參考詞語一心一計注  音ㄧ。

ㄒㄧㄣ。

ㄧ。

ㄐㄧˋ。

(變)。

ㄧˋ。

ㄒㄧㄣ。

ㄧˊ。

ㄐㄧˋ漢語拼音yīxīnyījì(變)yìxīnyíjì 釋  義《紅樓夢.第六回》:「這劉姥姥乃是個久經世代的老寡婦,膝下又無子息,只靠兩畝薄田度日。

如今女婿接來養活,豈不願意,遂一心一計幫趁著女兒女婿過活起來。

」 一知半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ㄓ。

ㄅㄢˋ。

ㄐㄧㄝˇ。

(變)。

ㄧˋ。

ㄓ。

ㄅㄢˋ。

ㄐㄧㄝˇ漢語拼音yīzhībànjiě(變)yìzhībànjiě釋  義形容一個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

※#語或出宋.張栻〈寄周子充尚書〉。

典故說明對於「一知半解」一語的源頭,有人以為來自於宋代大儒張栻的〈寄周子充尚書〉。

張栻為宋代著名理學家之一,〈寄周子充尚書〉中有一段文字是講述他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的理學觀。

他認為學者欲窮究真理,應同時注意到「致知」與「力行」兩種工夫,將所知付諸行動,行動時又不斷思慮以增所知,如此周而復始方能有持續的進步。

但若為學時未求真知,光憑主觀揣度,或不求甚解,又以其為所知並據之而行,那麼所得的一切將會是虛妄不實的。

張栻這段文字,不但強調了「致知」與「力行」的為學工夫,也闡明了求真知的必要性。

而後人便以他文中的「一知半解」,用來形容一個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

另外,在同一時代嚴羽所作的《滄浪詩話》中,亦見此語。

《滄浪詩話》是本文學批評專著,以禪道論詩,主張詩貴妙悟。

在〈詩辯〉一篇中便說:「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又說「悟有淺深,有分限,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悟之淺深自然就影響詩的成就。

而有人以為「一知半解」即源於此處的「一知半解之悟」,也是用來形容了解有限,不夠深入。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

使用類別用在「理解籠統」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事我一知半解,恕我無法向你說明。

我對網路購物一知半解,請您教教我吧!一知半解的認知,會造成學習上更大的障礙。

有關這個問題,我仍在了解中,目前還是一知半解。

這問題沒那麼單純,他一知半解地說明只會讓人更加糊塗。

這些題目都很難,儘管老師解說了半天,我還是一知半解。

我希望對這個問題能再繼續觀察,一知半解並不能讓我滿意。

原來他是玉器方面的行家,我還以為他一知半解地亂蓋而已。

我來山村已經一年多了,但是對於這村裡的習俗,依然一知半解。

我希望同學都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求學精神,不要侷限於一知半解。

辨  識近義不求甚解反義融會貫通、如數家珍、升堂入室 一擲千金 參考詞語‧一揮千金‧千金一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ㄓˊ。

ㄑㄧㄢ。

ㄐㄧㄣ。

(變)。

ㄧˋ。

ㄓˊ。

ㄑㄧㄢ。

ㄐㄧㄣ漢語拼音yīzhíqiānzhōngr(變)yìzhíqiānzhōngr釋  義形容不惜金錢的豪舉。

語出唐.吳象之〈少年行〉。

△「一擲百萬」、「揮金如土」 典故說明「一擲千金」這句成語是指把大量的金錢輕易一扔,任意地揮霍錢財。

如唐朝吳象寫的〈少年行〉,詩中描寫陪皇帝出獵的少年,因為結交顯要富貴之人,又得到皇帝的賞賜,就任意揮霍,花錢無度,但家裡卻窮得一貧如洗。

「一擲千金渾是膽,家無四壁不知貧」,這二句逼真地形容少年揮霍錢財的浪蕩行徑。

後來「一擲千金」被用來形容不惜金錢的豪舉。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不惜金錢的豪舉。

使用類別用在「揮霍浪費」的表述上。

例句 他豪賭成性,一擲千金,眉頭也不皺一下。

這些賭客賭注越下越大,有的甚至一擲千金。

他一向大方,和朋友出去,一擲千金是常有的事情。

生活就是要講究平實,不是讓你來一擲千金顯豪氣的。

他老在朋友面前表現得一擲千金,其實私底下的生活很清苦。

用錢若是一擲千金,毫無節制,縱使有億萬家財,也有用盡的一天。

辨  識近義揮金如土、一擲百萬、揮霍無度反義一毛不拔、克勤克儉、愛財如命「揮金如土」及「一擲千金」都有極度揮霍的意思。

「揮金如土」側重於對錢財的輕視;「一擲千金」側重於一次的花費極多。

揮金如土一擲千金辨似例句○ㄨ他從小驕縱慣了,養成日後~的不良習性。

ㄨ○他豪賭成性,~,眉頭也不皺一下。

參考詞語一揮千金注  音ㄧ。

ㄏㄨㄟ。

ㄑㄧㄢ。

ㄐㄧㄣ。

(變)。

ㄧˋ。

ㄏㄨㄟ。

ㄑㄧㄢ。

ㄐㄧㄣ漢語拼音yīhuīqiānjīn(變)yìhuīqiānjīn 釋  義明.袁宏道《袁中郎尺牘.梅客生》:「所不同者,于公疏,開府密;于公急,開府緩;于公一揮千金,開府衣無重帛。

」千金一擲注  音ㄑㄧㄢ。

ㄐㄧㄣ。

ㄧ。

ㄓˊ。

(變)。

ㄑㄧㄢ。

ㄐㄧㄣ。

ㄧˋ。

ㄓˊ漢語拼音qiānjīnyīzhí(變)qiānjīnyìzhí 釋  義唐.李白〈自漢陽病酒歸寄王明府〉:「嘯起白雲飛七澤,歌吟淥水動三湘。

莫惜連船沽美酒,千金一擲買春芳。

」宋.李清照〈打馬賦〉:「歲令云徂,盧或可呼,千金一擲,百萬十都。

」 一朝一夕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ㄓㄠ。

ㄧ。

ㄒㄧˋ。

(變)。

ㄧˋ。

ㄓㄠ。

ㄧˊ。

ㄒㄧˋ漢語拼音yīzhāoyīxì(變)yìzhāoyíxì釋  義朝,早晨。

夕,傍晚。

「一朝一夕」形容時間短暫。

語出《易經.坤卦.文言》。

典故說明「一朝一夕」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時間短暫。

在《易經.坤卦.文言》中有提到:積善的人家,必定有多餘的吉慶,積不善的人家,必定有多餘的災殃。

臣下殺死君上,兒子殺死父親,絕不是一朝一夕的偶發狀況,而是逐漸累積成的結果。

坤卦初六的爻辭說:「履霜,堅冰至」,就是說,當你踏在鬆散的霜上,就可知道嚴寒即將帶來堅冰,這是順序而來的必然結果。

後來「一朝一夕」就被用來形容時間短暫。

如《紅樓夢》第一○回:「人病到這個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這藥,也要看醫緣了。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時間短暫。

使用類別用在「時間短暫」的表述上。

例句 事業的成功,並非一朝一夕所能達成,而是長期努力的結果。

人類因能完成夢想而偉大,但夢想的實現,絕非一朝一夕可達成。

我國若想趕上西方開發國家的經濟水準,勢必要大家同心協力,長期奮鬥,絕非一朝一夕辦得到的。

學習語文必須日積月累地勤加練習,才能在聽、說、讀、寫各方面都流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得好的。

辨  識近義一時半刻、俯仰之間、轉眼之間反義千秋萬歲、窮年累世、積年累月 一針見血 參考詞語‧一刀見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ㄓㄣ。

ㄐㄧㄢˋ。

ㄒㄧㄝˇ。

(變)。

ㄧˋ。

ㄓㄣ。

ㄐㄧㄢˋ。

ㄒㄧㄝˇ漢語拼音yīzhēnjiànxiě(變)yìzhēnjiànxiě釋  義一針刺入手指,鮮血即出。

語本《晉書.卷六六.陶侃列傳》。

後用「一針見血」比喻言論簡潔透澈,深中肯綮(ㄑㄧㄥˋ)。

△「一語道破」 典故說明陶侃(西元259∼334),字士行,潯陽人,東晉名臣。

父親早年亡故,自幼由母親撫養成人,並以恩威並重的方法教導,對陶侃日後為官的清廉,有著很大的影響。

典源此處是記錄陶侃的一段故事:有一次陶侃上廁所時,看見一個身穿紅衣、包著頭巾的人,說他以後會做到八州都督的官位。

另外一個看相的人,也說他左手中指有一條垂直的指紋,將來地位會非常尊貴、崇高,會得到「公」的爵位。

陶侃就用針刺破手指,鮮血噴灑到牆壁上,居然形成了一個「公」字。

再用紙包裹手指,而「公」字竟愈發明顯。

陶侃後來果真當了八州的都督。

這是關於「一針見血」的一段故事。

後來「一針見血」這句成語當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但已和此典故無關,轉用字面義,表示一針下去,血即湧出,用來比喻言論簡潔透澈,深中肯綮,如梁啟超的《飲冰室合集.文集六.盧梭學案》:「案此論可謂一針見血,簡而嚴,精而透矣!」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言論簡潔透澈,深中肯綮。

使用類別用在「議論精確」的表述上。

例句 這篇文章評論當今社會問題,真是一針見血。

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公司的弊端,得到大家一致的讚許。

他腦筋清楚,邏輯觀念又強,分析問題往往一針見血。

你用「中山狼」來比喻這種忘恩負義的人,真是一針見血。

他平時雖然少說話,但發言時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

老師一針見血,幾句話就把此次比賽失敗的原因講得明明白白。

在會議上,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反覆無常的決策,將為公司帶來嚴重的傷害。

這篇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解孩子的心理,是寫作兒童文學的基本前提。

」 辨  識近義對症下藥、一語中的、一語破的、一語道破反義不著邊際、游談無根、隔靴搔癢「一針見血」及「一語道破」都有議論簡潔透澈的意思。

「一針見血」指言論直接切中要害;「一語道破」指直接道出真相。

一針見血一語道破辨似例句○ㄨ在會議上,他~地指出反覆無常的決策,將為公司帶來嚴重的傷害。

ㄨ○她隱藏很久的祕密,被人~,只好逃之夭夭。

參考詞語一刀見血注  音ㄧ。

ㄉㄠ。

ㄐㄧㄢˋ。

ㄒㄧㄝˇ。

(變)。

ㄧˋ。

ㄉㄠ。

ㄐㄧㄢˋ。

ㄒㄧㄝˇ漢語拼音yīdāojiànxiě(變)yìdāojiànxiě 釋  義清.朱庭珍《筱園詩話.卷一》:「人所難言,累百言而不能了者,我須一刀見血,直刺題心,以數精湛語了之,則人難我易,倍覺生色。

」 一籌莫展 參考詞語‧一籌不吐‧一籌不畫‧半籌不展‧半籌不納‧莫展一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ㄔㄡˊ。

ㄇㄛˋ。

ㄓㄢˇ。

(變)。

ㄧˋ。

ㄔㄡˊ。

ㄇㄛˋ。

ㄓㄢˇ漢語拼音yīchóumòzhǎn(變)yìchóumòzhǎn釋  義籌,計策、計謀。

「一籌莫展」指一點計策也施展不出來。

比喻毫無辦法。

語本《宋史.卷四三四.儒林列傳.蔡幼學》。

典故說明「一籌莫展」原作「一籌不吐」。

蔡幼學是宋朝瑞安人,孝宗乾道年間進士,官至兵部尚書。

寧宗即位時,下詔徵求直言,蔡幼學即上奏,提到為君之道有三:事親、任賢、寬民,其中任賢是很重要的,他說到「前些年,君子被小人暗中陷害而遭到排擠,因此造成本可以有作為的大臣深怕做太多,反而被認為是製造事端,而不敢有所動作。

與皇上親近的臣子本應效忠,但卻因忠言直諫違逆皇上,而遭到遺棄。

情勢演變到最後,皇上於是變得毫無作為,朝廷之中縱使有許多王公大臣,卻也不見有人提供一點計策」。

後來「一籌莫展」這句成語,就從《宋史.卷四三四.儒林列傳.蔡幼學》文中的「一籌不吐」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毫無辦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毫無辦法。

使用類別用在「毫無辦法」的表述上。

例句 他聳聳肩,攤攤手,表示一籌莫展。

與其坐困愁城,一籌莫展,不如先突圍再說。

難道事情真是一籌莫展?勞煩大家再去想想。

只見他在病房外,雙眉緊皺,一籌莫展地走來走去。

面對這麼龐大的經費需求,地方政府實在是一籌莫展。

面對如此狡猾的歹徒,警方一時之間,還真是一籌莫展。

他把資料弄得如此雜亂,要我立刻理清楚,我還真是一籌莫展呢!失業以後,許多人陷入了一籌莫展的困境,整天愁眉苦臉,唉聲嘆氣。

明天就要繳房租了,我又借不到錢,真是一籌莫展,不知怎麼辦才好?大家一步步來嘗試找出路,總比面面相覷,一籌莫展的情形來得好些! 辨  識近義束手無策、無計可施反義胸有成竹形音辨誤籌,音ㄔㄡˊ。

計策。

不可寫作「愁」。

參考詞語一籌不吐注  音ㄧ。

ㄔㄡˊ。

ㄅㄨˋ。

ㄊㄨˇ。

(變)。

ㄧˋ。

ㄔㄡˊ。

ㄅㄨˋ。

ㄊㄨˇ漢語拼音yīchóubùtǔ(變)yìchóubùtǔ 釋  義《宋史.卷四三四》:「故大臣當興治而以生事自疑,近臣當效忠而以忤旨擯棄,其極至於九重深拱而群臣盡廢,多士盈庭而一籌不吐。

」一籌不畫注  音ㄧ。

ㄔㄡˊ。

ㄅㄨˋ。

ㄏㄨㄚˋ。

(變)。

ㄧˋ。

ㄔㄡˊ。

ㄅㄨˊ。

ㄏㄨㄚˋ漢語拼音yīchóubùhuà(變)yìchóubúhuà 釋  義宋.吳泳〈張范授武翼郎制〉:「言之則利析秋毫,行之則一籌不畫,寧不誤我王事哉?」宋.劉克莊〈趙倅與灝條具軫腹事宜狀〉:「奈何玩習苟且,憂其急而妄動,幸其緩而自寬,急則匆匆……緩則一籌不畫,自始至終墮虜狡謀,至今以疆場之憂上勤宵旰,執事者失策甚矣!」半籌不展注  音ㄅㄢˋ。

ㄔㄡˊ。

ㄅㄨˋ。

ㄓㄢˇ漢語拼音bànchóubùzhǎn 釋  義《三國演義.第五四回》:「周瑜雖能用計,豈能出諸葛之料乎!略用小謀,使周瑜半籌不展。

」半籌不納注  音ㄅㄢˋ。

ㄔㄡˊ。

ㄅㄨˋ。

ㄋㄚˋ。

(變)。

ㄅㄢˋ。

ㄔㄡˊ。

ㄅㄨˊ。

ㄋㄚˋ漢語拼音bànchóubùnà(變)bànchóubúnà 釋  義元.朱凱《昊天塔.第二折》:「覷敵軍似耍,耍,萬騎交馳,兩軍相見,喒手裡半籌不納。

」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一折》:「往常時,我習武藝學兵法,到如今半籌也不納。

」莫展一籌注  音ㄇㄛˋ。

ㄓㄢˇ。

ㄧ。

ㄔㄡˊ。

(變)。

ㄇㄛˋ。

ㄓㄢˇ。

ㄧˋ。

ㄔㄡˊ漢語拼音mòzhǎnyīchóu(變)mòzhǎnyìchóu 釋  義明.張居正〈與王鑑川計四事四要書〉:「本兵錯愕惶惑,莫展一籌……此僕所以日夜兢兢,不遑寧處者也。

」清.魏源《聖武記.卷九》:「勒保經略半載,莫展一籌。

」 一塵不染 參考詞語‧一塵不到‧一塵不受‧一塵不涉‧不染一塵‧纖塵不染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ㄔㄣˊ。

ㄅㄨˋ。

ㄖㄢˇ。

(變)。

ㄧˋ。

ㄔㄣˊ。

ㄅㄨˋ。

ㄖㄢˇ漢語拼音yīchénbùrǎn(變)yìchénbùrǎn釋  義本指佛家修道的人,不被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所玷汙。

語出《景德傳燈錄.卷三.弘忍大師》。

後用「一塵不染」泛指人品純潔,絲毫不沾染壞習氣。

也用於形容非常乾淨,一點灰塵都沒有。

典故說明唐代時,一代高僧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有七百多名弟子,他想從中選擇一位來繼承衣缽,便要他們每人做一首偈,看看誰的修行最好。

當時大家都公推最傑出的神秀,而神秀也毫不退讓地站出來,在牆壁上寫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

」這四句的意思是說,身如樹,心如鏡,隨時勤於擦拭,必能常保潔淨,不沾灰塵。

神秀的意思是要人在修行時,能夠斷絕俗欲,保持心靈純潔。

弘忍大師看了這首偈後,大為讚賞,說以後修道之人若能遵守這四句話,便能修成正果,還要其他弟子們誦念。

當時,弘忍的另一位弟子慧能聽到同學誦念這首偈,便說:「這首偈意境是很美,但並沒有真正參悟空性。

」同學便譏笑他什麼都不懂,還敢亂發評語。

慧能便在深夜裡帶一名會寫字的書僮,幫他在神秀的偈旁寫下:「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

」意思是說,能修行到無身無心的話,萬物皆空,根本無須擔心落塵,更不必時時拂拭了。

弘忍大師看到後,認為慧能的修行更好,便將衣缽傳授給他。

典源又見《景德傳燈錄.卷三.僧那禪師》。

內容則是表述僧那禪師的生平事蹟,他告誡弟子慧滿修道除了要能苦行外,還要能明本心,苦行才會有用。

而要能明本心,就要隨時注意自己的心性所向,不要迷失。

這樣心靈就會常保明亮,而不會有一點斷續間隔。

後來「一塵不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品純潔,絲毫不沾染壞習氣。

也用於形容非常乾淨,一點灰塵都沒有。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佛家修道的人,不被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所玷汙。

使用類別用在「戒欲修身」的表述上。

例句 他是出家人,一塵不染,怎會管你這些閒事?靜閒師太果然是一塵不染的得道高人,言行蘊涵禪機。

她已是一塵不染的人了,何必以此閒事去打擾她的清修?二語義說明比喻人品純潔,絲毫不沾染壞習氣。

使用類別用在「品德高尚」的表述上。

例句 他為官一塵不染,所以至今仍是兩袖清風。

此人個性高潔,從政多年,依然兩袖清風,可真是一塵不染。

我當了二十多年的公務員,自信一直是廉潔奉公,一塵不染。

三語義說明形容非常乾淨,一點灰塵都沒有。

使用類別用在「乾淨整潔」的表述上。

例句 妳果然是位賢內助,家裡整理得窗明几淨,一塵不染。

他用手往家具上一摸,果然一塵不染,不覺滿意地笑了。

在房間中布置一點綠色植物,更能顯出一塵不染的脫俗感覺。

我一進門,就可以感覺到屋子裡的那份乾淨,那份一塵不染的清新。

辨  識近義六根清淨、玉潔冰清、嶔崎磊落、窗明几淨反義同流合汙 參考詞語一塵不到注  音ㄧ。

ㄔㄣˊ。

ㄅㄨˋ。

ㄉㄠˋ。

(變)。

ㄧˋ。



ㄔㄣˊ。

ㄅㄨˊ。

ㄉㄠˋ漢語拼音yīchénbùdào(變)yìchénbúdào 釋  義唐.唐彥謙〈遊清涼寺〉:「一塵不到心源淨,萬有俱空眼界清。

」明.方孝儒〈友筠軒賦〉:「䀝佳麗以褒雄,據靜便而伏雌。

若一塵不到之際,萬事脫羈之辰。

」一塵不受注  音ㄧ。

ㄔㄣˊ。

ㄅㄨˋ。

ㄕㄡˋ。

(變)。

ㄧˋ。

ㄔㄣˊ。

ㄅㄨˊ。

ㄕㄡˋ漢語拼音yīchénbùshòu(變)yìchénbúshòu 釋  義《石門文字禪.卷一七》:「脫體見前誰對立,一塵不受眼空寒。

」一塵不涉注  音ㄧ。

ㄔㄣˊ。

ㄅㄨˋ。

ㄕㄜˋ。

(變)。

ㄧˋ。

ㄔㄣˊ。

ㄅㄨˊ。

ㄕㄜˋ漢語拼音yīchénbùshè(變)yìchénbúshè 釋  義元.丁鶴年〈澹然齋為慈谿潤上人賦〉:「一塵不涉冰霜操,萬境俱空水月心。

」不染一塵注  音ㄅㄨˋ。

ㄖㄢˇ。

ㄧ。

ㄔㄣˊ。

(變)。

ㄅㄨˋ。

ㄖㄢˇ。

ㄧˋ。

ㄔㄣˊ漢語拼音bùrǎnyīchén(變)bùrǎnyìchén 釋  義宋.陳達叟《蔬食譜.雪藕》:「中虛七竅,不染一塵,豈但爽口,自可觀心。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卷四》:「胸中不染一塵,惟澄觀天下之得失是非,自抒偉論。

」纖塵不染注  音ㄒㄧㄢ。

ㄔㄣˊ。

ㄅㄨˋ。

ㄖㄢˇ漢語拼音xiānchénbùrǎn 釋  義元.夏伯和《青樓集.賽天香》:「善歌舞,美風度。

性嗜潔,玉骨冰肌,纖塵不染。

」清.洪昇《長生殿.第一一齣》:「清光獨把良宵占,經萬古纖塵不染。

」 一場春夢 參考詞語‧春夢一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ㄔㄤˇ。

ㄔㄨㄣ。

ㄇㄥˋ漢語拼音yīchǎngchūnmèng釋  義春夢,言春天易睡,夢境亦美,但容易醒。

「一場春夢」指做了一個易醒的春日美夢;比喻世事變幻,轉眼成空。

語出唐.盧延讓〈哭李郢端公〉詩。

典故說明李郢,唐京兆長安人,字楚望。

以山水琴書自娛,工詩,七律尤清麗可喜,為時人所稱。

他去世時,好友盧延讓,字子善,范陽人,寫了一首〈哭李郢端公〉詩,其末二句:「詩侶酒徒消散盡,一場春夢越王城。

」感嘆世事變幻無常,詩友凋零殆盡,昔日大家一起賦詩飲酒的歡樂情境,竟有如春夢易醒,實在令人傷感。

後來「一場春夢」被用來比喻世事變幻,轉眼成空。

如元.無名氏《九世同居》第二折:「你與我蓋造池亭園館一所,我要每日散心悅情;世間萬事,總是一場春夢。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世事變幻,轉眼成空。

使用類別用在「空無虛幻」的表述上。

例句 世事不過一場春夢,何須刻意強求什麼呢?現在的他已不再擁有往日榮華,過去的一切,不過是一場春夢罷了。

決賽時接二連三的失利,終於讓她覺得初賽時的得意不過是一場春夢。

這家傳統老店,終於在門可羅雀聲中,結束營業,過去的榮景,有如一場春夢。

經過多年努力,郭大哥的劇團還是毫無起色,終於宣告解散。

回顧過去,恍若一場春夢。

辨  識近義南柯一夢、黃梁一夢、過眼雲煙、夢幻泡影 參考詞語春夢一場注  音ㄔㄨㄣ。

ㄇㄥˋ。

ㄧ。

ㄔㄤˇ。

(變)。

ㄔㄨㄣ。

ㄇㄥˋ。

ㄧˋ。

ㄔㄤˇ漢語拼音chūnmèngyīchǎng(變)chūnmèngyìchǎng 釋  義清.趙翼〈青山莊歌〉:「春夢一場那可再,祗今惟有青山在。

」 一成不變 參考詞語‧一成不易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ㄔㄥˊ。

ㄅㄨˋ。

ㄅㄧㄢˋ。

(變)。

ㄧˋ。

ㄔㄥˊ。

ㄅㄨˊ。

ㄅㄧㄢˋ漢語拼音yīchéngbùbiàn(變)yìchéngbúbiàn釋  義刑罰一經執行,犯人受刑的事實,就無法改變。

語本《禮記.王制》。

後用「一成不變」引申指事情既定之後,從不改變。

典故說明《禮記.王制》中描述古代的司法制度,犯人的罪行一旦判決之後,君王先命三公共同審理,之後三公再將判決書呈交給君王。

君王看了判決書之後,得依「因無知而犯罪」、「因過失而犯罪」、「因遺忘而犯罪」三種情形,酌量給予減刑,最後裁定刑罰。

刑罰一旦裁定,即使只是輕微的小罪,也必須澈底執行,不得赦免。

因為一旦犯罪成立,刑罰就會加在身上;一旦刑罰加到身上,就不可能再改變了。

所以一個君子在裁定刑罰之前,必定會竭盡心力來審理案件。

後來「一成不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引申指事情既定之後,從不改變。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事情既定之後,從不改變。

使用類別用在「毫無變化」的表述上。

例句 從變的角度來看,天底下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

萬物是否可能一成不變呢?這是個有趣的哲學問題。

社會變化快速,做事原則不能一成不變,當因時制宜。

父親一生守著一個一成不變的原則,那就是信實、負責。

假如你說的有道理,我自然服你,我也不是個一成不變的人。

社會在進步,法規自然也應隨著時宜而做調整,不能一成不變。

目前情勢已有所改變,我們可能無法堅持既定原則,一成不變。

婚後幾十年一成不變的生活讓她覺得累了,她很想飛出去尋找自己的天地。

辨  識近義故步自封、陳陳相因、墨守成規、千篇一律、一仍舊貫、一如既往、依樣葫蘆、率由舊章、蕭規曹隨、蹈常襲故、依樣畫葫蘆反義滄海桑田、白雲蒼狗、千變萬化、日新月異、革故鼎新、除舊布新、推陳出新、瞬息萬變、變化多端、變幻莫測、標新立異、萬象更新、事過境遷、物換星移、新陳代謝 參考詞語一成不易注  音ㄧ。

ㄔㄥˊ。

ㄅㄨˋ。

ㄧˋ。

(變)。

ㄧˋ。

ㄔㄥˊ。

ㄅㄨˊ。

ㄧˋ漢語拼音yīchéngbùyì(變)yìchéngbúyì 釋  義《明史.卷三一》:「夫天之行度多端,而人之智力有限……惟合古今人之心思,踵事增修,庶幾符合。

故不能為一成不易之法也。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外篇一》:「窮經之業,後或勝前;豈作志之才一成不易耶?」 一觸即發 參考詞語‧有觸即發‧觸而即發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ㄔㄨˋ。

ㄐㄧˊ。

ㄈㄚ。

(變)。

ㄧˊ。

ㄔㄨˋ。

ㄐㄧˊ。

ㄈㄚ漢語拼音yīchùjífā(變)yíchùjífā釋  義一經觸動就立即有所感發或反應。

※語或本明.李開先〈原性堂記〉。

後用「一觸即發」比喻很緊張的情勢或很危險的時刻。

△「劍拔弩張」 典故說明「一觸即發」典源作「觸而即發」。

指一經觸動而立即有所感發或反應,多用於感情方面。

李開先,字伯華,號中麓,自稱中麓子或中麓山人,山東章丘人。

他前後做官十幾年,罷官還鄉後,主要從事文學創作,是明代中葉著名的文學家和戲曲家。

他以前認識一位前輩朋友張龍明。

張氏曾私下託付他,將畢生之作〈原命〉、〈原性〉二文傳世下去。

二十幾年來,他謹記於心。

後來,在他的作品《李中麓閑居集.原性堂記》中記載:他有一間本來名為「面山」的屋子,有一次,來訪的客人問他,為何不改稱「原性」?李開先一聽,有感於和張龍湖的往事,於是欣喜地就把屋子改名了。

他在文章中說他改屋名是本來內心即存有「原性」之念,被客人之言觸動而發,不知客人為何也和他有相同的見解呢?後來「一觸即發」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轉用來比喻很緊張的情勢或很危險的時刻。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很緊張的情勢或很危險的時刻。

使用類別用在「危急緊迫」的表述上。

例句 這場貿易戰,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波斯灣戰爭一觸即發,真叫人擔心。

抗議現場大有一觸即發,釀成流血事件的可能。

兩國各在邊境上部署重兵,形勢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

為了搶佔市場佔有率,低價促銷的風暴一觸即發,各通路商已做好不惜成本的準備。

辨  識近義箭在弦上、劍拔弩張反義相安無事「一觸即發」及「劍拔弩張」都可用來形容形勢非常緊張。

「一觸即發」衝突隨時會發生,側重於形容局勢的緊繃;「劍拔弩張」已在備戰狀態,側重於形容氣勢的逼人。

一觸即發劍拔弩張辨似例句○ㄨ這場貿易戰,大有~之勢。

ㄨ○雙方就這樣~地對峙著,誰也不肯先讓步。

參考詞語有觸即發注  音ㄧㄡˇ。

ㄔㄨˋ。

ㄐㄧˊ。

ㄈㄚ漢語拼音yǒuchùjífā 釋  義清.李漁〈烏鵲吉凶辨〉:「夫鵲不果吉,烏不果凶,世人亦屢驗之,無如喜怒之懷,有觸即發。

」觸而即發注  音ㄔㄨˋ。

ㄦˊ。

ㄐㄧˊ。

ㄈㄚ漢語拼音chùérjífā 釋  義明.李開先〈原性堂記〉:「予方有意,觸而即發,不知客何所見,適投其機乎?」 一事無成 參考詞語‧一事未成‧不成一事‧事事無成‧百事無成‧萬事無成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ㄕˋ。

ㄨˊ。

ㄔㄥˊ。

(變)。

ㄧˊ。

ㄕˋ。

ㄨˊ。

ㄔㄥˊ漢語拼音yīshìwúchéng(變)yíshìwúchéng釋  義一件事也沒做成。

指事業毫無成就。

語出唐.白居易〈除夜寄微之〉詩。

典故說明唐代詩人白居易和元稹是好朋友,經常詩文往返,聯絡感情。

這首〈除夜寄微之〉詩,就是白居易寄給元稹的一首詩。

詩中,白居易在除夕團圓的夜晚,感嘆起自己年紀老大,兩旁鬢髮在不知不覺間變得斑白細長,卻連一件事都沒做成,令他十分難以承受。

「一事無成」從此常被引用,或指一件事也沒做成,或指事業毫無成就。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一件事也沒做成。

使用類別用在「一無所成」的表述上。

例句 檢驗今天交辦的工作,老王竟然一事無成,經理不禁對著他發了一頓脾氣。

花了半天的時間,不僅樹木未修剪完畢,草坪也還沒澆水,真是一事無成啊!二語義說明指事業毫無成就。

使用類別用在「一無所成」的表述上。

例句 一處不到一處迷,一事無成百無成。

年輕時要好好努力,免得到老時一事無成,後悔莫及。

都已經是三十歲的人了,再不好好努力,難免一事無成。

幾個兄弟中,唯獨他游手好閒,才會落得今日一事無成。

唯有立定志向,不斷努力,才不會玩歲愒時以致一事無成。

小李離鄉奮鬥多年,至今依然一事無成,難怪他最近總是鬱鬱寡歡,屢有不如歸去之嘆。

辨  識近義一無所成反義功成名就 參考詞語一事未成注  音ㄧ。

ㄕˋ。

ㄨㄟˋ。

ㄔㄥˊ。

(變)。

ㄧˊ。

ㄕˋ。

ㄨㄟˋ。

ㄔㄥˊ漢語拼音yīshìwèichéng(變)yíshìwèichéng 釋  義唐.劉得仁〈寄無可上人〉:「省學為詩日,宵吟每達晨。

十年期是夢,一事未成身。

」不成一事注  音ㄅㄨˋ。

ㄔㄥˊ。

ㄧ。

ㄕˋ。

(變)。

ㄅㄨˋ。

ㄔㄥˊ。

ㄧˊ。

ㄕˋ漢語拼音bùchéngyīshì(變)bùchéngyíshì 釋  義唐.白居易〈題四皓廟〉:「若有精靈應笑我,不成一事謫江州!」事事無成注  音ㄕˋ。

ㄕˋ。

ㄨˊ。

ㄔㄥˊ漢語拼音shìshìwúchéng 釋  義唐.白居易〈醉吟.詩二首之一〉:「事事無成身老也,醉鄉不去欲何歸?」百事無成注  音ㄅㄞˇ。

ㄕˋ。

ㄨˊ。

ㄔㄥˊ漢語拼音bǎishìwúchéng 釋  義唐.劉禹錫〈陪崔大尚書及諸閣老宴杏園〉:「更將何面上春臺,百事無成老又催。

」萬事無成注  音ㄨㄢˋ。

ㄕˋ。

ㄨˊ。

ㄔㄥˊ漢語拼音wànshìwúchéng 釋  義唐.戎昱〈江城秋霽〉:「萬事無成空過日,十年多難不還鄉。

」 一視同仁 參考詞語‧一視之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ㄕˋ。

ㄊㄨㄥˊ。

ㄖㄣˊ。

(變)。

ㄧˊ。

ㄕˋ。

ㄊㄨㄥˊ。

ㄖㄣˊ漢語拼音yīshìtóngrén(變)yíshìtóngrén釋  義同樣以博愛的仁心,對待所有的人及禽獸。

語出唐.韓愈〈原人〉。

後用「一視同仁」指平等待人,不分親疏厚薄。

典故說明唐代文學家韓愈崇尚儒家「仁愛」學說,他在〈原人〉一文裡論述到世間分天、地、人三個部分,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

天上有日月星辰,地上有草木山川,人間有夷狄禽獸。

天為日月星辰的主人,地為草木山川的主人,而人則為夷狄禽獸的主人。

人既為夷狄禽獸之主,就必須廣施仁道,不分種類、不分遠近,才不失為夷狄禽獸之主。

所以聖人看待夷狄禽獸都是同等的,一樣施與仁愛。

「一視同仁」就是從文中「聖人一視而同仁」一句摘錄而成的成語,後用於指平等待人,不分親疏厚薄。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平等待人,不分親疏厚薄。

使用類別用在「同等對待」的表述上。

例句 老師對待學生應該一視同仁,無所偏愛。

我們的服務,向來不論身分,一視同仁。

無論是誰,我都抱著一視同仁的態度真誠相待。

在我們這裡,警察執法,一視同仁,沒有例外。

上帝眷顧世人,不管貧富,不分老少,一視同仁。

醫生若不能一視同仁地照顧病人,如何成為良醫?學校今年送給畢業班的禮物,一視同仁,都是字典。

爸爸說:「今年壓歲錢一視同仁,無論長幼,都是五百元。

」感冒病菌肆虐真是一視同仁,我們一家五口無一倖免於感染。

我對每個人向來一視同仁,並不會因為膚色的不同而有所歧異。

辨  識近義貴賤無二、等量齊觀、有教無類反義另眼相看、厚此薄彼、刮目相看 參考詞語一視之仁注  音ㄧ。

ㄕˋ。

ㄓ。

ㄖㄣˊ。

(變)。

ㄧˊ。

ㄕˋ。

ㄓ。

ㄖㄣˊ漢語拼音yīshìzhīrén(變)yíshìzhīrén 釋  義《宋史.卷二六五》:「儻推一視之仁,澤及衰微之祚,則已往之冤獲伸於下,而繼絕之恩永光簡冊矣。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三筆.卷一二》:「以故老幼婦女,煢獨無依之人,迫欲就養,竟致鋌而走險,畢命波濤,非所以仰體我皇上如天之覆,一視之仁也。

」 一手遮天 參考詞語‧一手障天‧隻手遮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ㄕㄡˇ。

ㄓㄜ。

ㄊㄧㄢ。

(變)。

ㄧˋ。

ㄕㄡˇ。

ㄓㄜ。

ㄊㄧㄢ漢語拼音yīshǒuzhētiān(變)yìshǒuzhētiān釋  義比喻玩弄權術、瞞上欺下的行徑。

語本唐.曹鄴〈讀李斯傳〉詩。

△「瞞天過海」 典故說明李斯,楚國人,入秦為相。

他助秦始皇廢除封建,確立郡縣制,建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

後來秦始皇在沙丘平召駕崩,李斯和趙高合謀假造詔書,賜死扶蘇,殺害蒙恬,立昏庸無能的胡亥為秦二世,為自己的專權打下基礎,也為秦朝的滅亡埋下禍根。

後為趙高所害,被腰斬於咸陽市。

唐代詩人曹鄴讀《史記.卷八七.李斯列傳》後,寫了一首〈讀李斯傳〉詩,有云:「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即是說李斯倚仗權勢,混淆是非,欺上瞞下,妄想以自己的手遮盡天下人的耳目。

「一手遮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玩弄權術、瞞上欺下的行徑。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玩弄權術、瞞上欺下的行徑。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欺瞞矇騙」的表述上。

例句 此事多人皆可見證,豈容他一手遮天,欺上瞞下!紙包不住火的,這件事他不要妄想可以一手遮天。

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就不相信他有一手遮天的本事!他擔任總經理以來,一手遮天,如今都快把公司搞垮了。

一個巴掌有多大?能一手遮天,讓實情永遠不能水落石出嗎?如今他是長官身邊的紅人,當然可以一手遮天,誰也奈何不了他。

辨  識近義掩人耳目、瞞天過海反義正大光明、行不由徑、光明磊落「一手遮天」及「瞞天過海」都有用手段欺瞞他人的意思。

「一手遮天」側重於仗恃權勢,欺上瞞下,僅適用於有權勢者;「瞞天過海」側重於玩弄花招,欺暪所有人,適用於一般對象。

一手遮天瞞天過海辨似例句○ㄨ他擔任總經理以來,~,如今都快把公司搞垮了。

ㄨ○縱然這些毒販用盡辦法,想~地運送毒品,卻屢次被警方查獲。

參考詞語一手障天注  音ㄧ。

ㄕㄡˇ。

ㄓㄤˋ。

ㄊㄧㄢ。

(變)。

ㄧˋ。

ㄕㄡˇ。

ㄓㄤˋ。

ㄊㄧㄢ漢語拼音yīshǒuzhàngtiān(變)yìshǒuzhàngtiān 釋  義清.錢謙益〈文林郎陝西道監察御史李君墓誌銘〉:「讒夫高張,欲以一手障天,無人臣禮。

」隻手遮天注  音ㄓ。

ㄕㄡˇ。

ㄓㄜ。

ㄊㄧㄢ漢語拼音zhīshǒuzhētiān 釋  義明.瞿式耜〈送洪半石歸楚〉:「古來循吏政多拙,只保冰心同玉潔。

隻手遮天曾幾時?萬人有口終能說。

」 一日千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ㄖˋ。

ㄑㄧㄢ。

ㄌㄧˇ。

(變)。

ㄧˊ。

ㄖˋ。

ㄑㄧㄢ。

ㄌㄧˇ漢語拼音yīrìqiānlǐ(變)yírìqiānlǐ釋  義一日能行千里之遠。

形容良馬跑得很快。

#語本《莊子.秋水》。

後亦用「一日千里」形容速度極快。

亦用於比喻進步極快或進展迅速。

或比喻人才出眾。

典故說明大哲學家莊子曾經寫了一篇〈秋水〉來說明萬物齊一的道理,裡頭舉了許多例子:同樣是禪讓天下,堯舜就能稱帝,而之、噲(ㄎㄨㄞˋ)就被滅亡;同樣是用兵爭天下,湯武就能稱王,而白公就失敗。

可見「禪讓而稱帝」、「兵爭而稱王」,因時而變,不能作為為常態來看。

又例如:大屋的梁柱可以取來衝撞城門,但卻無法用來填充小孔穴,這是因為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功用。

騏驥(ㄑㄧˊ ㄐㄧˋ)和驊騮(ㄏㄨㄚˊ ㄌㄧㄡˊ)都是千里馬,一日可跑千里之遠,但要他們捕捉老鼠卻就不如野貓,這是因為千里馬與野貓專長不同的技藝。

貓頭鷹在黑夜裡可以抓到微小的跳蚤,看到細小的毫毛,但一到白天,即使張大眼睛也看不到龐大的山丘,這是因為他特有的性能。

從這些例子可以得知,萬物從其各自擁有的特長去看,當然都具有「有用的能力」,但是換個角度,就可以發現每樣事物也都有它「無用的地方」。

所以觀察事情,不能只守住一個立場,那只會得到一偏的結論。

要試著超越「有無」、「治亂」等這些觀念,試用齊一的眼光來看萬物,才能漸漸突破原有堅持的偏見。

後來這裡的「一日馳千里」,演變成「一日千里」這句成語,用來形容馬跑得很快,亦用於形容速度極快或比喻進步極快或進展迅速。

另外還可用來比喻人才出眾,如《後漢書.卷六六.陳王列傳.王允》中便記載了東漢時的王允,才智出眾,卓越超群,同郡的名士郭泰見到他時,曾讚嘆道:「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就是說:王允像是千里馬一樣的與眾不同,絕對是個輔佐君王的人材!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速度很快。

使用類別用在「疾迅快速」的表述上。

例句 《水滸傳》有位神行太保,走路速度一日千里。

現代飛機的速度,用「一日千里」已不足以形容它的快。

二語義說明比喻進步極快或進展迅速。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進展神速」的表述上。

例句 在有效的管理下,公司業務的發展一日千里。

自從政府推動十大建設後,國家的發展一日千里。

電腦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汰舊更新的速度快得驚人。

因應時代的需求,服務業的發展頗有一日千里之勢。

現在的航太工業發展一日千里,隨時都有新技術推出。

突破了學習的心理障礙後,她的進步可以說是一日千里。

只要你肯下定決心,英語的聽寫能力一定可以一日千里。

當我把工作技術成功升級後,工作效率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向上成長。

辨  識近義日新月異、日新月盛、突飛猛進反義一落千丈 一日三秋 參考詞語‧三秋一日‧日三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ㄖˋ。

ㄙㄢ。

ㄑㄧㄡ。

(變)。

ㄧˊ。

ㄖˋ。

ㄙㄢ。

ㄑㄧㄡ漢語拼音yīrìsānqiū(變)yírìsānqiū釋  義雖只一日不見,卻好像隔了好久的時間。

比喻思念心切。

語本《詩經.王風.采葛》。

典故說明《詩經》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大抵收錄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人民思想和情感。

〈采葛〉一詩刻劃戀人間的相思之情,內容是:那個人採葛去了,一天沒有相見,像是隔了無窮月啊!那個人採艾蒿去了,一天沒有相見,像是隔了無窮季啊!那個人採艾草去了,一天沒有相見,像是隔了無窮年啊!全詩描述一對分隔兩地戀人的相思之情,將分離的感受用度日如無限長久來表達,生動刻劃了殷切思念的心情。

後來「一日三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思念心切。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思念心切。

使用類別用在「思念依戀」的表述上。

例句 想念好友,難免有一日三秋之感。

他倆結婚後,仍是聚少離多,過的是牛郎織女一日三秋的生活。

自從與妳分別之後,猶如一日三秋,恨不得立即插翅飛到妳身邊。

熱戀中的情侶,總盼時刻相聚,短暫分離,當然有如一日三秋呀!自從丈夫離家後,她天天望君早歸,宛如一日三秋,這種心情,旁人很難體會。

才從高中畢業分別沒有幾天,就接到同學一堆的卡片,看來大家都有一日三秋的感覺呢! 參考詞語三秋一日注  音ㄙㄢ。

ㄑㄧㄡ。

ㄧ。

ㄖˋ。

(變)。

ㄙㄢ。

ㄑㄧㄡ。

ㄧˊ。

ㄖˋ漢語拼音sānqiūyīrì(變)sānqiūyírì 釋  義唐.楊炯〈有所思〉:「賤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

三秋方一日,少別比千年。

」日三秋注  音ㄖˋ。

ㄙㄢ。

ㄑㄧㄡ漢語拼音rìsānqiū 釋  義唐.獨孤及〈將赴京答李紓贈別〉:「思君帶將緩,豈直日三秋?」 一字千金 參考詞語‧一字百金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ㄗˋ。

ㄑㄧㄢ。

ㄐㄧㄣ。

(變)。

ㄧˊ。

ㄗˋ。

ㄑㄧㄢ。

ㄐㄧㄣ漢語拼音yīzìqiānzhōngr(變)yízìqiānzhōngr釋  義對著作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典出《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列傳》。

後用「一字千金」比喻文辭精當,結構嚴謹。

或用來形容價值極高的作品。

亦可以用以指書法上一字價值千金。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列傳》載,呂不韋原是戰國時代陽翟地區的商人,後因幫助秦莊襄王之子楚登上王位,故被任命為丞相。

當時養士的風氣極盛,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嘗君等人,門下均有眾多食客,呂不韋不落人後,以重金禮聘許多有學問的人,門下食客亦達三千。

後來他見著書立說使名聲顯達的人也不在少數,便要他的門客把所知所聞行諸文字,集二十餘萬字成《呂氏春秋》一書。

此書內容涉及歷史、地理、傳記等,可說涵蓋了天地萬物及古今之事。

書成之後,呂不韋相當得意,把它公布在咸陽城門口,請大家提供意見與批評,並聲稱若有人能更動其中的一個字,即賞賜千金。

但因為呂不韋當時可說是位高權重,沒人願意得罪他,所以始終沒有任何人出面批評。

這次懸賞的舉動,使呂不韋及《呂氏春秋》名揚天下。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一字千金」,用來比喻文辭精當,結構嚴謹。

或用來形容價值極高的作品。

「一字千金」也有用其字面意思,用來指書法寫得極佳,一字價值千金。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文辭精當,結構嚴謹。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文辭精妙」的表述上。

例句 這篇文章寫得極好,情采並茂,真可說是一字千金。

李白〈靜夜思〉詩,雖只二十字,但意境圓滿,無可增損,真可謂為一字千金之作。

二語義說明形容價值極高的作品。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價值極高」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作品原本無人青睞,哪知成名之後,一字千金,洛陽紙貴。

雖然過了幾十年,但那本談論經濟原理的書,依然是眾所公認的一字千金之作,無可取代。

三語義說明指書法上一字價值千金。

使用類別用在「價值極高」的表述上。

例句 這是顏真卿的手稿,自是一字千金,價值非凡。

今天在古董拍賣會場上,某些名人的書法作品以高價賣出,真可說是一字千金。

辨  識近義字字珠璣、金章玉句反義驢鳴犬吠 參考詞語一字百金注  音ㄧ。

ㄗˋ。

ㄅㄞˇ。

ㄐㄧㄣ。

(變)。

ㄧˊ。

ㄗˋ。

ㄅㄞˇ。

ㄐㄧㄣ漢語拼音yīzìbǎijīn(變)yízìbǎijīn 釋  義唐.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況潮小篆逼秦相,快劍長戟森相向;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龍盤拏肉屈強。

」宋.蘇軾〈書唐氏六家書後〉:「柳少師書本出於顏,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虛語也。

」 一絲不苟 參考詞語‧一介不苟‧一毫不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ㄙ。

ㄅㄨˋ。

ㄍㄡˇ。

(變)。

ㄧˋ。

ㄙ。

ㄅㄨˋ。

ㄍㄡˇ漢語拼音yīsībùgǒu(變)yìsībùgǒu釋  義一絲,一點點。

苟,隨便、草率。

「一絲不苟」形容做事認真,一點也不馬虎。

※語或本《周禮.地官.大司徒》。

典故說明「一絲不苟」的「苟」有輕率、隨便的意思。

所以「一絲不苟」是在形容一個人做事認真,一點也不馬虎的意思。

有許多和「不苟」組合而成的詞語,如:「不苟言笑」、「不苟言談」、「方正不苟」、「臨財不苟」等等,都在指對事不輕忽、不隨便。

推究「不苟」一詞,早就出現在《周禮.地官.大司徒》,是指對人民的十二種教化方法之一。

古聖先王認為如果可以讓人民在祭祀時能夠養成恭敬的態度,對往者尊崇敬謹,則在面對在生的親人時,一定「不苟」,意思即是不會輕率隨便。

為了強調語義,可在不苟前加上「一絲」,也就是「一點點都不馬虎」的意思。

「一絲不苟」這句成語,當就是從這裡演變而來,用來形容做事認真,一點也不馬虎。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做事認真,一點也不馬虎。

使用類別用在「仔細嚴謹」的表述上。

例句 由於他一絲不苟地要求,才讓品管部門屢次得獎。

她是個是一絲不苟的人,銀錢帳目,管理得一清二楚。

維護飛機就是要一絲不苟,絲毫疏忽皆足以釀成巨禍。

王祕書的工作態度向來一絲不苟,資料整理得完整有條有理。

只見她把紙一張張的鋪好壓平,再疊起來,整個過程一絲不苟。

他對生活秩序的要求向來一絲不苟,連自己頭髮都梳理得整整齊齊。

老師批改作業一絲不苟,連一個逗號標錯也被挑出來,而且還扣分。

辨  識近義一板一眼反義草草了事、粗枝大葉、敷衍了事、敷衍塞責 參考詞語一介不苟注  音ㄧ。

ㄐㄧㄝˋ。

ㄅㄨˋ。

ㄍㄡˇ。

(變)。

ㄧˊ。

ㄐㄧㄝˋ。

ㄅㄨˋ。

ㄍㄡˇ漢語拼音yījièbùgǒu(變)yíjièbùgǒu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一二回》:「我平生於銀錢一道,一介不苟。

便是朋友有通財之誼,也須誼可通財的,纔可作將伯之呼。

」清.陳確〈與陸冰脩書〉:「俗儒不知,以為吾學古人,當學其大者遠者,若夫一介不苟,特硜硜小節耳,不足學也。

」一毫不苟注  音ㄧ。

ㄏㄠˊ。

ㄅㄨˋ。

ㄍㄡˇ。

(變)。

ㄧˋ。

ㄏㄠˊ。

ㄅㄨˋ。

ㄍㄡˇ漢語拼音yīháobùgǒu(變)yìháobùgǒu 釋  義《西湖二集.卷二五》:「那洪昉戒律精嚴,一毫不苟,是一尊活羅漢。

」清.冒襄《影梅菴憶語》:「斷斷是再來人,一毫不苟,一絲不掛,誠然而來,誠然而往。

」 一衣帶水 參考詞語‧衣帶一江‧衣帶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ㄧ。

ㄉㄞˋ。

ㄕㄨㄟˇ。

(變)。

ㄧˋ。

ㄧ。

ㄉㄞˋ。

ㄕㄨㄟˇ漢語拼音yīyīdàishuǐ(變)yìyīdàishuǐ釋  義形容江流狹窄有如一條衣帶。

語出《南史.卷一○.陳本紀下》。

後亦泛指江河阻隔不足以限制交往。

典故說明隋文帝楊堅為北周貴族楊忠之子。

楊忠曾隨周太祖起義於關西,後位至大司空,封隋國公。

楊堅襲父爵,累官至大司馬。

後周宣帝病死,周靜帝繼位,年幼未能親政,楊堅總攬朝政,自為相國,進爵隋王,後來廢靜帝而自立,國號隋,改元開皇,建都大興,但長江以南仍是陳朝的天下。

當時陳後主荒淫誤國,隋文帝為統一天下,便藉口安民除暴,出兵討伐陳朝。

出兵之前,隋文帝對他的臣子說:「我身為天下百姓的父母,怎麼可以因為一條小小長江的阻隔,就不去拯救對岸受苦的百姓呢?」其實長江是條非常大的水流,最寬處可達一千七百多公尺。

但隋文帝為了強調他出兵南陳的決心,所以用衣帶來形容長江。

開皇九年,陳朝滅亡,結束了東晉以來二百六十餘年的分裂戰亂。

「一衣帶水」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原被用於形容江流狹窄有如一條衣帶,後亦用於泛指江河阻隔不足以限制交往。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江流狹窄有如一條衣帶。

使用類別用在「河面狹窄」的表述上。

例句 新店溪僅一衣帶水,兩岸人家,雞犬相聞。

橫跨一衣帶水的關渡大橋,人車往來,絡繹不絕。

二語義說明泛指江河阻隔不足以限制交往。

使用類別用在「相鄰接攘」的表述上。

例句 海峽兩岸僅一衣帶水之隔,理應和睦相處,多作交流。

隔著一衣帶水的中日兩國,自古以來經濟交流就十分頻繁。

從戰略地位來看,臺灣與澎湖,相隔一衣帶水,脣齒相依。

相隔一衣帶水的海峽兩岸,一旦兵戎相見,必然兩敗俱傷。

參考詞語衣帶一江注  音ㄧ。

ㄉㄞˋ。

ㄧ。

ㄐㄧㄤ。

(變)。

ㄧ。

ㄉㄞˋ。

ㄧˋ。

ㄐㄧㄤ漢語拼音yīdàiyījiāng(變)yīdàiyìjiāng 釋  義宋.文及翁〈賀新郎.一勺西湖水〉:「余生自負澄清志。

更有誰、磻溪未遇,傅巖未起。

國事如今誰倚仗,衣帶一江而已。

」衣帶水注  音ㄧ。

ㄉㄞˋ。

ㄕㄨㄟˇ漢語拼音yīdàishuǐ 釋  義唐.唐彥謙〈漢代〉:「荇密妨垂釣,荷攲欲度橋。

不因衣帶水,誰覺路迢迢。

」 一意孤行 參考詞語‧孤行一意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ㄧˋ。

ㄍㄨ。

ㄒㄧㄥˊ。

(變)。

ㄧˊ。

ㄧˋ。

ㄍㄨ。

ㄒㄧㄥˊ漢語拼音yīyìgūxíng(變)yíyìgūxíng釋  義謝絕一切請託,按照己意獨立處理公事。

語本《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張湯》。

後用「一意孤行」形容人固執己見,獨斷獨行。

△「我行我素」 典故說明「一意孤行」原作「孤行一意」。

根據《史記》的記載,趙禹為人廉潔孤傲,執法嚴苛。

從他做官以來,家中沒有食客。

公卿登門拜訪,他也始終沒有回拜答謝,意在杜絕朋友賓客的請託,按照自己的意見獨立處理公事。

後來「一意孤行」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本含有褒義,後轉用來形容人固執己見,獨斷獨行。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固執己見,獨斷獨行。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固執自信」的表述上。

例句 他這種一意孤行的作風,遲早會害慘自己。

這事恐得先徵詢大家的意見,不宜一意孤行。

把事情搞成如此局面,就是他一意孤行的結果。

我不欣賞做事一意孤行、根本不重視別人意見的人。

在未得到大家同意之前,我絕不會一意孤行地採取行動。

處理這麼重大的事一定要戒慎,最忌一意孤行,貿然行動。

別怪我一意孤行,實在是因為事急從權,非得儘速處理不可。

他是個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的人,明知道有問題,他還是照做不誤。

現在是講究團隊精神的時代,你這種一意孤行的做法,很難引起共鳴。

辨  識近義剛愎自用、我行我素、固執己見、師心自用、獨斷專行反義群策群力、言聽計從、從善如流、擇善而從、集思廣益、回心轉意「一意孤行」及「我行我素」都有不管他人意見,只照自己的心意去做的意思。

「一意孤行」側重於固執、專斷;「我行我素」側重於依照自己的心意行事。

一意孤行我行我素辨似例句○ㄨ這事恐得先徵詢大家的意見,不宜~。

ㄨ○他老把襪子反著穿,縱然被人嘲笑,他仍然是~。

參考詞語孤行一意注  音ㄍㄨ。

ㄒㄧㄥˊ。

ㄧ。

ㄧˋ。

(變)。

ㄍㄨ。

ㄒㄧㄥˊ。

ㄧˊ。

ㄧˋ漢語拼音gūxíngyīyì(變)gūxíngyíyì 釋  義《史記.卷一二二》:「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

」清.錢謙益〈父楫中議大夫原任通政司右通政先贈資政大夫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加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當先朝革鼎之時,直群相沸羹之會,孤行一意,惟知砥節而首公;榰柱眾言,不屑市名而避怨。

」清.黃宗羲〈翰林院庶吉子一魏先生墓誌銘〉:「然子一孤行一意,不肯附會。

」 一葉知秋 參考詞語‧落葉知秋‧葉落知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ㄧㄝˋ。

ㄓ。

ㄑㄧㄡ。

(變)。

ㄧˊ。

ㄧㄝˋ。

ㄓ。

ㄑㄧㄡ漢語拼音yīyèzhīqiū(變)yíyèzhīqiū釋  義看見一片葉子落下,就知道秋天的來臨。

比喻由細微的徵兆,可推知事物的演變和趨勢。

語本《淮南子.說山》。

典故說明《淮南子》是漢淮南王劉安集門下食客所編寫的一本書,內容多為道家思想,並雜揉先秦各家的學說,世為雜家之代表。

其中〈說山〉一篇裡,有一段說明事物可由近觀遠、以小看大的道理,例如只要嚐一塊鍋裡的肉,就可以知道整鍋的味道如何;懸掛羽毛和木炭,就可以看出空氣中溼度高低變化;看見一片葉子落下,可以推知秋天已經來臨,一年快到了盡頭;看到瓶裡的水結冰,就知道天氣有多麼寒冷。

後來「一葉知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由細微的徵兆,可推知事物的演變和趨勢。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由細微的徵兆,可推知事物的演變和趨勢。

使用類別用在「由小觀大」的表述上。

例句 領導人應該具備有一葉知秋的敏銳觀察力。

他是個睿智的長者,能一葉知秋,洞燭機先。

智者對於世事的體認,往往是由微觀著,一葉知秋。

雖然這是件小事,卻能一葉知秋,反映出許多值得重視的問題。

這件小事豈可忽視?要知一葉知秋。

因此我必須密切注意後續發展。

這件事情才剛發生,但老李已經預料到將來會造成大麻煩,正是所謂一葉知秋啊!這次促銷活動,業績不如從前,一葉知秋,也許是到了我們該加強新商品研發的時刻了。

辨  識近義見微知著 參考詞語落葉知秋注  音ㄌㄨㄛˋ。

ㄧㄝˋ。

ㄓ。

ㄑㄧㄡ漢語拼音luòyèzhīqiū 釋  義明.湯顯祖《南柯記.第二齣》:「恨天涯搖落三杯酒,似飄零落葉知秋。

」葉落知秋注  音ㄧㄝˋ。

ㄌㄨㄛˋ。

ㄓ。

ㄑㄧㄡ漢語拼音yèluòzhīqiū 釋  義《五燈會元.卷二○》:「動絃別曲,葉落知秋。

舉一明三,目機銖兩。

」 一言難盡 參考詞語‧一言難罄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ㄧㄢˊ。

ㄋㄢˊ。

ㄐㄧㄣˋ。

(變)。

ㄧˋ。

ㄧㄢˊ。

ㄋㄢˊ。

ㄐㄧㄣˋ漢語拼音yīyánnánjìn(變)yìyánnánjìn釋  義事情非常複雜,無法用簡單的話把它說得清楚。

※語或出《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

典故說明「一言難盡」指無法用一句話把事情說清楚。

見用於《京本通俗小說》。

這是宋代話本小說集,內容多半取材自市井小民的生活。

其中這篇〈志誠張主管〉,是寫年輕貌美的小夫人,原本是官員王招宣的侍妾,失寵後被轉嫁給年過六十的線鋪富商張士廉,因為心有不甘,於是突破傳統禮教束縛,主動追求店中主管張勝的故事。

典源節錄的內容是,因為不想和小夫人有牽扯而離開線鋪的張勝,再度遇到小夫人時,兩人的對話。

張勝看到蓬頭垢面的小夫人,問:「小夫人你怎麼在這裡?」小夫人說:「一言難盡。

」意思是指事情非常複雜,無法用簡單的幾句話就說得清楚。

「一言難盡」就用來指事情非常複雜,無法用簡單的話把它說得清楚。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事情非常複雜,無法用簡單的話把它說得清楚。

使用類別用在「難以盡訴」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件事情一言難盡,且聽我慢慢道來。

說起他這些年在國外的經歷,真是一言難盡。

他在創業過程所遭受的困難與打擊,真是一言難盡。

這件事的來龍去脈一言難盡,下次有時間再告訴你吧!這次旅行太好玩了,簡直一言難盡,要分好幾次才說得完。

聽了他那一言難盡的痛苦經歷,每個人的心情都十分沉重。

經過長久的努力,他終於獲得國際肯定,悲喜交雜的心情一言難盡。

辨  識反義一言以蔽之、三言兩語 參考詞語一言難罄注  音ㄧ。

ㄧㄢˊ。

ㄋㄢˊ。

ㄑㄧㄥˋ。

(變)。

ㄧˋ。

ㄧㄢˊ。

ㄋㄢˊ。

ㄑㄧㄥˋ漢語拼音yīyánnánqìng(變)yìyánnánqìng 釋  義《歧路燈.第三四回》:「若再講他們色子場中,如何取巧弄詭之處,真正一言難罄,抑且掛一漏萬。

」《綴白裘.四集》:「十年吃盡苦共辛,一言難罊!」 一言九鼎 參考詞語‧一語九鼎‧九鼎一言‧片言九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ㄧㄢˊ。

ㄐㄧㄡˇ。

ㄉㄧㄥˇ。

(變)。

ㄧˋ。

ㄧㄢˊ。

ㄐㄧㄡˇ。

ㄉㄧㄥˇ漢語拼音yīyánjiǔdǐng(變)yìyánjiǔdǐng釋  義九鼎,傳說中夏禹的傳國寶器。

「一言九鼎」形容說話很有分量。

語本《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

後亦用「一言九鼎」形容說話很有信用。

△「三寸不爛之舌」 典故說明戰國時,秦國攻打趙國,首都邯鄲被圍,情況相當危急。

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想聯合楚國來抵抗秦國。

平原君要從門下食客選二十個人一起去楚國,但挑來挑去只挑到十九人,還剩一個人挑不出來,有個叫毛遂的人便自我推薦,平原君就接納他。

到了楚國,平原君一直不能說服楚王援助趙國。

毛遂仗劍向前,向楚王分析情勢,義正詞嚴,氣勢凌人,楚王便答應與趙國訂立盟約。

平原君完成任務回到趙國後,讚賞毛遂說:「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我們趙國的地位大大提升,比九鼎大呂還要有份量。

毛先生的口才,真是比百萬軍力還要強大。

」自此便一直將毛遂奉為上賓。

後來「一言九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說話很有分量。

後亦用於形容說話很有信用。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說話很有分量。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功大」的表述上。

例句 他是會中大老,向來一言九鼎。

你想受人尊重,就得做到一言九鼎。

這場紛爭就在長老一言九鼎下平息了。

族裡就屬長老最受敬重,所說的話當然一言九鼎。

我身分卑微,所說的話也許無法一言九鼎,但我一定說到做到。

二語義說明形容說話很有信用。

使用類別用在「說話算數」的表述上。

例句 老王是一言九鼎之人,說話絕對可信。

我盼他說話一言九鼎,不要變來變去。

廠長今天的允諾,我相信是一言九鼎,不是信口開河。

辨  識反義食言而肥、人微言輕 參考詞語一語九鼎注  音ㄧ。

ㄩˇ。

ㄐㄧㄡˇ。

ㄉㄧㄥˇ。

(變)。

ㄧˋ。

ㄩˇ。

ㄐㄧㄡˇ。

ㄉㄧㄥˇ漢語拼音yīyǔjiǔdǐng(變)yìyǔjiǔdǐng 釋  義宋.劉克莊〈答洪師侍郎書.其二〉:「平生尊敬陽岩,幸在使星臨照之下,陽岩一語重於九鼎。

」九鼎一言注  音ㄐㄧㄡˇ。

ㄉㄧㄥˇ。

ㄧ。

ㄧㄢˊ。

(變)。

ㄐㄧㄡˇ。

ㄉㄧㄥˇ。

ㄧˋ。

ㄧㄢˊ漢語拼音jiǔdǐngyīyán(變)jiǔdǐngyìyán 釋  義《人中畫.風流配》:「老師九鼎一言,即納吉問名不逾。

於此門生傳示司馬,使他靜守甥舍,以待乘龍可也。

」片言九鼎注  音ㄆㄧㄢˋ。

ㄧㄢˊ。

ㄐㄧㄡˇ。

ㄉㄧㄥˇ漢語拼音piànyánjiǔdǐng 釋  義宋.王子俊《格齋四六.卷二》:「敢期剡牘併錄陳人,三豪輒濫於一名,片言良重於九鼎。

」明.茅維《醉新豐.第二齣》:「況老先生翰苑高名,片言九鼎,怎好輕易干瀆?」 一無所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ㄨˊ。

ㄙㄨㄛˇ。

ㄓ。

(變)。

ㄧˋ。

ㄨˊ。

ㄙㄨㄛˇ。

ㄓ漢語拼音yīwúsuǒzhī(變)yìwúsuǒzhī釋  義什麼都不知道。

※語或本唐.白居易〈悲哉行〉。

△「一竅不通」 典故說明白居易是中唐的著名詩人,他的詩作以平易近人,老嫗(ㄩˋ)能解著稱,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由盛轉衰,王公貴族朱門酒肉,一般百姓生活卻十分困頓,造成許多社會不公平的現象,這些都成為白居易以詩諷諫的題材。

在這首〈悲哉行〉中,白居易先寫儒者為學的辛苦與貧困,經常要等到垂垂老矣才能飛黃騰達;次寫富貴人家的子弟不事學問生產,年紀輕輕就能承襲爵位,每日與人飲酒作樂,縱情聲色之間,除了荒嬉娛樂之事,其餘的事都不知道。

詩句雖然淺白易懂,但悲痛諷喻之情,躍然紙上,足堪發人深省。

後來「一無所知」這句成語,可能就從詩中「其餘一無知」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什麼也不知道。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什麼也不知道。

使用類別用在「愚昧無知」的表述上。

例句 看他一無所知的樣子,我真的有點生氣。

經你這麼分析,我倒成了一無所知的人了。

你對他一無所知,怎可放心讓他負責這些事?我對美國歷史一無所知,請問華盛頓是什麼人?我跟他數年沒聯絡,目前他的情況,我一無所知。

在事情沒弄清楚之前,我能一無所知地去嘗試嗎?你不能怪他,因為事前沒人告訴他,他確實一無所知。

對你指責的事,我真的是一無所知,並非想要推卸責任。

你記了一大堆名作家的名字,但對他們的作品卻一無所知,豈不是很奇怪? 辨  識近義一竅不通、一問三不知、茫然無知反義如數家珍、見多識廣、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瞭如指掌「一竅不通」及「一無所知」都有完全不知道的意思。

「一竅不通」側重於心智方面的不通達;「一無所知」側重於對具體事實的不知情。

一竅不通一無所知辨似例句○ㄨ他固執到~,簡直勸不了他。

ㄨ○你對他~,怎可放心讓他負責這些事? 一無所有 參考詞語‧了無所有‧渾無所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ㄨˊ。

ㄙㄨㄛˇ。

ㄧㄡˇ。

(變)。

ㄧˋ。

ㄨˊ。

ㄙㄨㄛˇ。

ㄧㄡˇ漢語拼音yīwúsuǒyǒu(變)yìwúsuǒyǒu釋  義什麼都沒有。

※語或出敦煌變文《㠠山遠公話》。

典故說明「一無所有」就是什麼都沒有。

見用於敦煌變文《㠠山遠公話》。

《㠠山遠公話》是一則記載僧人惠遠生平事蹟的故事。

文中,善慶即是惠遠,他為宰相崔相公解釋何為「無形」:「佛法是無形的,就像映在水中的月亮,憑空生起的風,是虛無空泛難以捉摸的。

」原文中就用「萬法皆無,一無所有」來表示「無形」。

又如五代漢.王定保《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紀》:「逮旬日,鈞異其事,馳往舊遊訪之,則向之花竹一無所有,但見頹垣壞棟而已。

」鈞回到當日宴客的地方,之前的花卉、松竹都不見了,看到的卻是倒塌的牆、傾毀的房屋。

引文中「一無所有」,也是指什麼都沒有的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什麼都沒有。

使用類別用在「貧苦窮困」的表述上。

例句 我現在是一無所有,倒落得一身輕鬆。

他從小過著揮霍的生活,萬萬沒想到如今會落到一無所有的境地。

你不知珍惜物品,再繼續浪費下去的話,以後可能會變得一無所有。

別看小陳現在如此富有,年輕時除了幾件破衣服以外,他幾乎是一無所有。

不要以為有龐大祖產就可以好吃懶做,這樣坐吃山空下去,早晚會一無所有。

辨  識近義家徒四壁、一貧如洗、空空如也、室如懸磬反義包羅萬象、一應俱全、無所不有、應有盡有 參考詞語了無所有注  音ㄌㄧㄠˇ。

ㄨˊ。

ㄙㄨㄛˇ。

ㄧㄡˇ漢語拼音liǎowúsuǒyǒu 釋  義唐.谷神子《博異記.劉方玄》:「方玄固請開院視之,則秋草滿地,……啟其廳,廳則新淨,了無所有。

」渾無所有注  音ㄏㄨㄣˊ。

ㄨˊ。

ㄙㄨㄛˇ。

ㄧㄡˇ漢語拼音húnwúsuǒyǒu 釋  義宋.周密《齊東野語.卷一一》:「欲寄意,渾無所有,折盡市橋官柳。

」 一五一十 參考詞語‧一十一五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ㄨˇ。

ㄧ。

ㄕˊ漢語拼音yīwǔyīshí釋  義(一)本指計數的動作,亦用以形容計數的仔細。

※語或出《醒世姻緣傳》第三四回。

(二)比喻把事情從頭至尾詳細說出,無所遺漏。

※語或出《水滸傳》第二四回。

△「如數家珍」 典故說明 「一五一十」本指計數的動作。

舊時數銅錢,習慣以五枚銅錢為一個計數單位,便不容易有遺漏或數錯的情形。

後來也用來形容數算的仔細。

例如在所引典源《醒世姻緣傳》第三四回中,狄員外說到官員收賄的情形十分嚴重,甚至一五一十的仔細數算著要錢,如果不肯給,就會遭到不合理的刑求。

在《儒林外史》第五○回:「等他官司贏了來,得了缺,叫他一五一十算了來還你。

」亦是同樣的用法。

「一五一十」是指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說出來。

如所引典源《水滸傳》第二四回中,武大臥病在床,又發現潘金蓮和西門慶的姦情,十分生氣,卻又莫可奈何,便告誡潘金蓮,她應該善盡妻子的責任,照顧他的病情,否則等他的兄弟武松回來,一定不會善罷干休。

潘金蓮聽了,也沒有回應武大,就去找西門慶和王婆,把武大說的話,一五一十地全部告訴他們,以商量對策。

在《紅樓夢》第六九回:「鳳姐聽說,笑著忙跪下,將尤氏那邊所編之話,一五一十,細細的說了一遍。

」也是同樣的用法。

後來「一五一十」被用來比喻把事情從頭至尾詳細說出,無所遺漏。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計數的仔細。

使用類別用在「計數算帳」的表述上。

例句 小姪子一五一十地數著盤裡的豆子,專注的神情十分可愛。

春節過後,老奶奶把收到的壓歲錢,一五一十地數著,臉上露出滿足的微笑。

二語義說明比喻把事情從頭至尾詳細說出,無所遺漏。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詳盡」的表述上。

例句 老奶奶坐在炕上,一五一十地向新進門的媳婦說明家中的規矩。

經過數日的偵訊,他終於願意把行凶過程一五一十地和盤托出。

在老師一再追問下,他才將家裡困難的狀況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

他最終還是抵擋不了金錢的誘惑,把公司的重要機密一五一十地告訴對方。

幾杯黃湯下肚,他把對主管的種種不滿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讓大家都為他捏一把冷汗。

辨  識近義如數家珍、全盤托出、鉅細靡遺反義支吾其詞、左支右吾、吞吞吐吐、掐頭去尾「如數家珍」及「一五一十」都有敘述事物極為清楚的意思。

「如數家珍」側重於對事物的熟悉;「一五一十」側重於敘述內容的完整與詳細。

如數家珍一五一十辨似例句○ㄨ他對國畫十分了解,哪個朝代有什麼重要的畫作,他都能娓娓道來,~。

ㄨ○他最終還是抵擋不了金錢的誘惑,把公司的重要機密~地告訴對方。

參考詞語一十一五注  音ㄧ。

ㄕˊ。

ㄧ。

ㄨˇ漢語拼音yīshíyīwǔ 釋  義《二刻拍案驚奇.卷二》:「(老嬤嬤)見了小道人,把妙觀邀去的說話一十一五對他說了。

」 一網打盡 參考詞語‧一網無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ㄨㄤˇ。

ㄉㄚˇ。

ㄐㄧㄣˋ。

(變)。

ㄧˋ。

ㄨㄤˇ。

ㄉㄚˇ。

ㄐㄧㄣˋ漢語拼音yīwǎngdǎjìn(變)yìwǎngdǎjìn釋  義用網子全部抓住。

典出《呂氏春秋.孟冬紀.異用》。

後用「一網打盡」比喻排斥異己,不留孑遺。

△「網開一面」 典故說明商的開國君主成湯,是個仁民愛物的君主。

他感於夏桀暴虐無道,天下人民飽受痛苦,於是起兵討伐,建立了商朝。

在《呂氏春秋.孟冬紀.異用》中記載,有一天成湯看到一個獵人在布置陷阱,並祈禱說:「不論是天上飛的、地下鑽出的或地面奔跑的各種鳥獸,都會被我的網子抓住。

」成湯聽了,就說:「像你這樣趕盡殺絕,豈不是跟暴虐的夏桀一樣嗎?」於是他命令獵人把網子的三面收起來,只留下一面捕捉獵物。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一網打盡」,本來指的是用網子全部抓住,後引申用來比喻排斥異己,不留孑遺。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用網子全部抓住。

使用類別用在「完全捕入」的表述上。

例句 為預防病媒蚊肆虐,一定要設法將牠們一網打盡。

為了保護海洋資源,這片海域禁用一網打盡的流刺網捕魚。

二語義說明比喻排斥異己,不留孑遺。

使用類別用在「完全消滅」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毒梟已被全部逮捕,一網打盡。

經過嚴密的部署,警方終於把所有歹徒一網打盡。

對付這些販毒集團,非想出一個一網打盡的辦法不可。

在警方一波波的掃蕩下,那些黑幫份子該被一網打盡了吧!要攻破他們的毒窟,得裡應外合,才有可能將所有毒梟一網打盡。

這些在岸邊接應的毒梟,在警方迅雷不及掩耳行動中,被一網打盡。

這種占據馬路的路霸非一網打盡不可,否則怎麼給守法的市民一個交代? 辨  識近義一掃而空、誅殛滅絕反義網開一面 參考詞語一網無遺注  音ㄧ。

ㄨㄤˇ。

ㄨˊ。

ㄧˊ。

(變)。

ㄧˋ。

ㄨㄤˇ。

ㄨˊ。

ㄧˊ漢語拼音yīwǎngwúyí(變)yìwǎngwúyí 釋  義《宋史.卷三九二》:「(韓)侘冑欲逐汝愚而難其名,或教之曰:『彼宗姓,誣以謀危社稷,則一網無遺。

』」 一語道破 參考詞語‧一口道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ㄩˇ。

ㄉㄠˋ。

ㄆㄛˋ。

(變)。

ㄧˋ。

ㄩˇ。

ㄉㄠˋ。

ㄆㄛˋ漢語拼音yīyǔdàopò(變)yìyǔdàopò釋  義一句話就把事理的真相說穿。

※語或本元.李道純〈滿庭芳.寂寞山居〉詞。

△「一針見血」 典故說明「一語道破」原作「一言明說破」。

元代著名道士李道純,在送給焦提舉的〈滿庭芳.寂寞山居〉詞中提到:不論是隱居山中,或是處在吵雜的市集,想要通往玄妙的境界,即使資質再高的人,也得定心修煉才能參透。

超脫生死並不是件難事,一句話就能明白說穿事理的真相。

一句話就說穿:剛開始時先從調息靜心的禪定功夫修練起,然後再依次漸進,功成後就能位列仙班。

「一語道破」這句成語可能從這裡的原文「一言明說破」演變而出。

用來指用一句話就把事理的真相說穿。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謂一句話就把事理的真相說穿。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確切」的表述上。

例句 老李一語道破了他的陰謀,使他惱羞成怒。

名偵探一語道破嫌犯的手法,使他俯首認罪。

他好像有心電感應似的,一語道破了我的想法。

犯人的作案計畫被警方一語道破,使得他啞口無言。

她隱藏很久的祕密,一旦被人一語道破,怎會自在?關於這件事,我們心照不宣就好了,何必一語道破呢?他心中的隱私,被小王當著眾人的面一語道破,讓他感到無地自容。

辨  識近義一針見血、一語中的、一語破的反義不著邊際、游談無根「一針見血」及「一語道破」都有議論簡潔透澈的意思。

「一針見血」指言論直接切中要害;「一語道破」指直接道出真相。

一針見血一語道破辨似例句○ㄨ在會議上,他~地指出反覆無常的決策,將為公司帶來嚴重的傷害。

ㄨ○她隱藏很久的祕密,被人~,只好逃之夭夭。

參考詞語一口道破注  音ㄧ。

ㄎㄡˇ。

ㄉㄠˋ。

ㄆㄛˋ。

(變)。

ㄧˋ。

ㄎㄡˇ。

ㄉㄠˋ。

ㄆㄛˋ漢語拼音yīkǒudàopò(變)yìkǒudàopò 釋  義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卷一》:「至東坡『武王非聖人也』,乃以六字一口道破矣。

」 引狼入室 參考詞語‧引盜入闥‧引虎入室‧引賊入家‧縱虎入室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ㄣˇ。

ㄌㄤˊ。

ㄖㄨˋ。

ㄕˋ漢語拼音yǐnlángrùshì釋  義把壞人或敵人引到家中。

比喻自招其禍。

※#語或本元.賈仲名《對玉梳》第二折。

△「開門揖盜」 典故說明狼是一種肉食性動物,形狀似犬,嗅覺靈敏,聽覺佳,性凶狠狡猾,晝伏夜出,會襲擊人畜。

像這樣凶猛的動物,如果引到了家裡,當然會為自己帶來可怕的災禍。

如元.賈仲名《對玉梳》第二折︰「若是娶的我去家中過,便是引得狼來屋裡窩。

俺這粉面油頭,便是非災橫禍。

」便是女主角因為不想被逼婚,所以告訴對方如果娶了自己,就好像引了一隻狼到屋裡,一定會有是非橫禍。

後來「引狼入室」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自招其禍。

同樣的用法也見於元.張國寶《羅李郎》第一折:「我不是引的狼來屋裡窩,尋的蚰蜒鑽耳朵。

」可知在元代時這已經成為共同的用法。

到了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卷五.黎氏》中,更是具體地敘述了一個「引狼入室」故事。

有個名叫謝中條的人喪妻,遺有二子一女,養育甚辛苦,後來他遇到一個美麗女子,雖然對她不甚了解,卻因貪圖美色,便娶她續絃,有天他因公事外出,回家之時,看到一頭大狼衝門而出,將他嚇得要死,進屋一看,發現子女都已被吃掉,他才明白那個美女原來是狼妖。

故事末,作者藉異史氏之口評論這件事,說:「士則無行,報亦慘矣。

再娶者,皆引狼入室耳;況將於野合逃竄中求賢婦哉!」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品行,任意續絃,都是引狼入室、自招禍患的行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自招其禍。

使用類別用在「自取其禍」的表述上。

例句 他因為一時不察,才會引狼入室,慘遭毒手。

不要隨便邀請不熟悉的朋友到家裡,以免引狼入室。

讓通緝要犯藏匿於自家,無疑是引狼入室,自尋死路。

房子招租時一定要確知租屋者的身分,以避免引狼入室。

因為自己的粗心以致引狼入室,傷害同伴,讓他自責不已。

網路交友一定要小心,以免因一時失察,引狼入室惹來災禍。

他開的這些條件,無疑是誘你引狼入室,你確定不再考慮看看嗎?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斷送了明朝江山的史事,就是引狼入室的代表案例。

宋徽宗因為聽信秦檜的讒言,向金求和,結果引狼入室,金兵大舉南下,奪得政權。

大樓住戶必須特別留意,當有人按門鈴時,一定要確認他的身分才可開門,以免引狼入室。

辨  識近義開門揖盜、引水入牆「開門揖盜」及「引狼入室」都有引進壞人,自招禍害的意思。

「開門揖盜」側重於明知為壞人仍加以引進;「引狼入室」側重於在不清楚對方底細即加以引入。

開門揖盜引狼入室辨似例句○ㄨ這座村子的村民輕信匪徒的保證,~,結果被洗劫一空。

ㄨ○不要隨便邀請不熟悉的朋友到家裡,以免~。

參考詞語引盜入闥注  音ㄧㄣˇ。

ㄉㄠˋ。

ㄖㄨˋ。

ㄊㄚˋ漢語拼音yǐndàorùtà 釋  義清.陳士芑〈甲辰二十八初度自述一百韻〉:「邊鄰四面皆楚歌,引盜入闥誰寔使?」引虎入室注  音ㄧㄣˇ。

ㄏㄨˇ。

ㄖㄨˋ。

ㄕˋ漢語拼音yǐnhǔrùshì 釋  義《東周列國志.第一七回》:「楚王自引兵逕入息宮,來尋息媯。

息媯聞變,嘆曰:『引虎入室,吾自取也!』」清.夏燮《中西紀事.卷二○》:「是不但引虎入室,並且為虎添翼,恐此時招之使來,他日不能麾之即去也。

」引賊入家注  音ㄧㄣˇ。

ㄗㄟˊ。

ㄖㄨˋ。

ㄐㄧㄚ漢語拼音yǐnzéirùjiā 釋  義明.張居正〈答宣大巡撫計處黃把二虜書〉:「此所謂引賊入家,養虎貽患,是何等計策乎?」縱虎入室注  音ㄗㄨㄥˋ。

ㄏㄨˇ。

ㄖㄨˋ。

ㄕˋ漢語拼音zònghǔrùshì 釋  義《三國演義.第六二回》:「劉備梟雄,久留於蜀而不遣,是縱虎入室矣。

」 引經據典 參考詞語‧引經據古‧引經據禮‧引經據義‧援經據典‧據經引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ㄣˇ。

ㄐㄧㄥ。

ㄐㄩˋ。

ㄉㄧㄢˇ漢語拼音yǐnjīngjùdiǎn釋  義引用經書典籍等做為說話、作文的依據。

語本《後漢書.卷六二.荀幹鍾陳列傳.荀淑》。

典故說明荀淑是戰國荀子的第十一世孫,他的品行高潔,博學多聞,有「神君」之稱。

虎父無犬子,他的八個兒子也都才華出眾,時人稱為「荀氏八龍」。

荀爽是荀淑的第六個兒子,論到才學,則是排第一位,有「荀氏八龍,慈明無雙」的評贊。

荀爽自幼聰明好學,十二歲時便能通曉《春秋》、《論語》。

桓帝時,太常趙典薦舉荀爽至孝,拜為郎中。

後來為了躲避黨錮之禍,荀爽隱居漢水濱十餘年,專事著述,著有《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漢語》、《新書》等書,而有碩儒之稱。

黨錮解除之後,司空袁逢薦舉荀爽為官,但荀爽未就職。

當時社會動亂,禮教崩壞,人們通常不為妻子服喪,或在為父母服喪期間仍到別人家中弔問喪疾,或者私自為死去的長輩加封諡號,這些行為都是違反禮節的。

荀爽便引用典籍裡的記載,來糾正時人錯誤的禮教觀念,雖然沒有完全改變當時人的習俗,也收到了很不錯的效果。

後來「引經據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引用經書典籍等做為說話、作文的依據。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引用經書典籍等做為說話、作文的依據。

使用類別用在「引用名言」的表述上。

例句 這篇文章大量引經據典,借古諷今,說得鞭辟入裡。

儘管引經據典地說了許多,大家仍舊不支持他的看法。

王教授的論文引經據典,侃侃而談,讀來令人有如沐春風之感。

為了讓大家相信神的大愛,他不得不在文章中引經據典來增加說服力。

他為了賣弄自己的學問,說話老愛引經據典,有時難免令人感到厭煩。

小李時常引經據典來說明為人處世的大道理,令人不禁佩服他知識的廣博。

寫文章時適量的引經據典,固然可以增加說服力;但過猶不及,就可能適得其反了。

辨  識近義旁徵博引反義不見經傳、言不諳典 參考詞語引經據古注  音ㄧㄣˇ。

ㄐㄧㄥ。

ㄐㄩˋ。

ㄍㄨˇ漢語拼音yǐnjīngjùgǔ 釋  義宋.樓鑰《攻媿集.卷三六》:「爾其振厲風采,別白是非,引經據古,以佐朕之不逮。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五》:「緬昔作者,如王仲任、應仲遠,引經據古,博辨宏通。

」引經據禮注  音ㄧㄣˇ。

ㄐㄧㄥ。

ㄐㄩˋ。

ㄌㄧˇ漢語拼音yǐnjīngjùlǐ 釋  義《宋史.卷三八六》:「珙六上奏懇辭,引經據禮,詞甚切。

」引經據義注  音ㄧㄣˇ。

ㄐㄧㄥ。

ㄐㄩˋ。

ㄧˋ漢語拼音yǐnjīngjùyì 釋  義《北堂書鈔.卷五八》:「天子所問,引經據義,靡事不對。

」援經據典注  音ㄩㄢˊ。

ㄐㄧㄥ。

ㄐㄩˋ。

ㄉㄧㄢˇ漢語拼音yuánjīngjùdiǎn 釋  義《聊齋志異.卷九》:「或援經據典,或取懷而予,或如分相償,未嘗不自信曰:『此真顛撲不破矣。

』」據經引傳注  音ㄐㄩˋ。

ㄐㄧㄥ。

ㄧㄣˇ。

ㄓㄨㄢˋ漢語拼音jùjīngyǐnzhuàn 釋  義明.李贄《焚書.卷一》:「苟不取陳語以相證,恐聽者益以駭愕,故凡論說,必據經引傳,亦不得已焉耳。

」 引人入勝 參考詞語‧引人勝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ㄣˇ。

ㄖㄣˊ。

ㄖㄨˋ。

ㄕㄥˋ漢語拼音yǐnrénrùshèng釋  義引領人進入美麗玄妙的境地。

#語出晉.郭澄之《郭子》。

典故說明魏晉時代是政治上的黑暗期。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黑暗,各方豪強據地相爭,社會遭到嚴重的摧殘。

到了三國魏正始年間,司馬氏與曹魏的爭權,再度形成一個恐怖的政治局面,士族名士無可避免的陷入這場鬥爭當中。

身處如此黑暗的政治環境,每個人都有死生無常、禍福難測的無力感,導致了一種消極遁世的生命態度,於是縱情於酒池,用酩酊大醉換取短暫的逃避。

王佛大,即王忱,亦為東晉名士之一。

據《晉書.卷七五.王湛列傳》中所載,王忱在二十歲左右名聲就已經很大,他的舅舅范寧曾稱讚他說:「風流雋望,真後來之秀。

」他亦自負不凡,恃氣傲物,性格放任曠達而不拘小節。

但也正因他的不凡,更能體認到亂世中的無奈,所以與當時其他許多名士一樣,也是極好飲酒,常常一連醉個數月,有時還會光著身子在街上遊蕩。

晉.郭澄之《郭子》記王忱言:「三日不飲酒,覺行神不復和親也。

」也就是說,若有三天沒喝酒,就覺得形骸不受心神的控制,他必須藉著酒才能把自己引領到一種玄妙的境地,喝得爛醉時反而能得到物我兩忘的解放,才能忘卻所有的不滿,拋掉形骸的束縛,真正任心性所為而放縱不羈,故又云:「酒自引人入勝地耳。

」後來「引人入勝」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引領人進入美麗玄妙的境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引領人進入美麗玄妙的境地。

使用類別用在「優美迷人」的表述上。

例句 這篇小說的情節精彩,很能引人入勝。

在大師引人入勝的演奏中,所有聽眾都陶醉了!國家公園的景色引人入勝,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觀光客。

這岩穴中,多的是萬年的鐘乳石柱,千奇怪狀,引人入勝。

莎士比亞的戲劇每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令人愛不釋手。

他靠著一枝生花妙筆,寫出許多引人入勝,可歌可泣的故事。

王老師講課時,不但引證豐富,而且十分風趣,總能引人入勝。

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十分精妙,頗能引人入勝,因此,一上映就高居票房榜首。

解說員的說明真是引人入勝,不但讓參觀民眾聽得津津有味,也增加了對古物的了解。

辨  識反義索然無味 參考詞語引人勝地注  音ㄧㄣˇ。

ㄖㄣˊ。

ㄕㄥˋ。

ㄉㄧˋ漢語拼音yǐnrénshèngdì 釋  義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王衛軍云:『酒正自引人箸勝地。

』」清.周亮工《讀畫錄.卷三》:「蓋此老善結構,能就目前所見,一一運之紙,一經其筆,雖極無意物,亦有如許靈異,故往往引人勝地。

」 以貌取人 參考詞語‧以容取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ˇ。

ㄇㄠˋ。

ㄑㄩˇ。

ㄖㄣˊ漢語拼音yǐmàoqǔrén釋  義容貌的美醜作為認識、評斷或任用人才的標準。

#語本《韓非子.顯學》。

△「以言取人」 典故說明「以貌取人」原作「以容取人」。

根據《韓非子.顯學》的記載,春秋時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澹臺滅明長相不俗,孔子幾乎因此而以為他是個好學生,但相處久了才知道他的德行才能與容貌不相稱。

而宰予談吐不凡,孔子幾乎因此而相信他是個優秀的好學生,但相處久了才知道他的智慧才華與談吐不相稱。

孔子當初對這二位弟子的儀表、言談,下了與實際才能不相符合的誤判,因而感嘆道:「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意思就是說:如果以容貌來判斷一個人的好壞,就會像對子羽一樣,產生誤判;如果以談吐來衡量一個人的才華,就會像對宰予一樣,產生誤判。

後來「以貌取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以容貌的美醜作為認識、評斷或任用人才的標準。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以容貌的美醜作為認識、評斷或任用人材的標準。

使用類別用在「注重外貌」的表述上。

例句 連聖人都感嘆以貌取人難免失誤,何況你我都是凡夫俗子?為國家舉才應該首重人品,其次則為學識及能力,切忌以貌取人。

現在的選美比賽不只是以貌取人,氣質和才華也是重要的評量標準。

她擇偶時只是膚淺地以貌取人,婚後才發現對方人品不佳,終以離婚收場。

公司這次徵才,沒有經驗的主管純粹以貌取人,當然選不出具有真才實學的人。

初次見面,我犯了以貌取人的毛病,不把他放在眼裡,經過一段時日相處,才知道他是個品學俱佳的人,真的是人不可貌相啊! 參考詞語以容取人注  音ㄧˇ。

ㄖㄨㄥˊ。

ㄑㄩˇ。

ㄖㄣˊ漢語拼音yǐróngqǔrén 釋  義《韓非子.顯學》:「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 以德報怨 參考詞語‧報怨以德‧德以報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ˇ。

ㄉㄜˊ。

ㄅㄠˋ。

ㄩㄢˋ漢語拼音yǐdébàoyuàn釋  義不記仇恨,反以恩德回報他人。

#語出《論語.憲問》。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典故說明《論語》一書是由孔門弟子記錄而成,內容是孔子自述或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間相互問答的話。

〈憲問〉篇中有一段論述謝恩報怨的方法。

有人問孔子:用恩惠來回報仇恨,你覺得怎麼樣?孔子的回答是:如果用恩惠來回報仇恨,那用什麼來回報對我們有恩惠的人呢?不如用正直之道對待仇人,除非別人用恩惠待我,我才同樣的用恩惠回報他。

此外,在《禮記.表記》中也記載了孔子曾經說過的話:「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怨,則民有所懲。

」及「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

」這些話也是在討論謝恩報怨的方法。

「以德報怨」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不記仇恨,反以恩德回報他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表示不記仇恨,反以恩德回報他人。

使用類別用在「寬厚待人」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以德報怨,使歹徒深受感動,悔不當初。

與其以德報怨,不如以直報怨;這是孔子給我們的教誨。

他年紀雖輕,卻能不計前嫌地以德報怨,令人十分欽佩。

面對這種十惡不赦的罪人,你居然還想以德報怨,真是匪夷所思!你們兩家吵了這麼多年,還是解決不了問題,何不彼此以德報怨,將往事一筆勾消?我們不念舊惡,以德報怨,在他們亟需幫助時雪中送炭,終於贏得世界各國同聲喝采。

辨  識反義以毒攻毒、以牙還牙、以血洗血、以怨報德 參考詞語報怨以德注  音ㄅㄠˋ。

ㄩㄢˋ。

ㄧˇ。

ㄉㄜˊ漢語拼音bàoyuànyǐdé 釋  義《老子.第六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德以報怨注  音ㄉㄜˊ。

ㄧˇ。

ㄅㄠˋ。

ㄩㄢˋ漢語拼音déyǐbàoyuàn 釋  義《三國志.卷四九》:「知敦以厲薄,德以報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往之猜,保六尺之託;誠深恩重分,美名厚實也。

」 以毒攻毒 參考詞語‧就毒攻毒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ˇ。

ㄉㄨˊ。

ㄍㄨㄥ。

ㄉㄨˊ漢語拼音yǐdúgōngdú釋  義用有毒的藥物來治療毒瘡等疾病。

語本唐.神清《北山集.卷六.譏異說》。

後亦用「以毒攻毒」比喻用狠毒的手段來對付狠毒的手段或人。

典故說明「以毒攻毒」典源作「以毒止毒」,是中醫的一種醫療理論。

很多中藥,如植物中的附子、天南星、半夏等,動物中則有蝎子、蟾除、斑蝥等都可入藥。

它們都有不同的藥效,但也有一定的毒性,因而必須採取措施以減緩其毒性。

唐.神清《北山集.卷六.譏異說》中,作者認為聖人之教本來都是好的,但是因為後世許多環境和人為因素,使其內容與真道越行越遠,因此或有人會認為︰「這樣一來,非但無法使人明白真道,反而讓更多人誤入歧途,還不如不要傳講。

」作者則用醫師以毒止毒為例,說明繼續傳揚聖人之學,才是止息虛妄之學的最好方法。

後來「以毒攻毒」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用有毒的藥物來治療毒瘡等疾病。

亦用來比喻用狠毒的手段來對付狠毒的手段或人。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用有毒的藥物來治療毒瘡等疾病。

使用類別用在「以毒治病」的表述上。

例句 被蠍子蜇傷後,塗上用蠍子泡的酒,就能立即止痛,這是以毒攻毒的實例。

這位醫生會用一些有毒性的藥,來醫治皮膚的瘡傷,這種治療方法叫「以毒攻毒」。

二語義說明比喻用狠毒的手段來對付狠毒的手段或人。

使用類別用在「以暴制暴」的表述上。

例句 要對付這批流氓,除了以毒攻毒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

敵人手段既然如此殘忍,我們何不來個以暴制暴,以毒攻毒的做法?面對敵人的卑劣手段,我們決定以毒攻毒,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與其和敵人正面衝突,不如使他們互相內鬥,耗損戰力,這是以毒攻毒的高招。

辨  識近義以牙還牙、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眼還眼反義以直報怨、以德報怨 參考詞語就毒攻毒注  音ㄐㄧㄡˋ。

ㄉㄨˊ。

ㄍㄨㄥ。

ㄉㄨˊ漢語拼音jiùdúgōngdú 釋  義清.徐世溥〈答黃商侯論保舉書〉:「兵事之始發難也,直猶惡瘡發于臂膊而已,當事者不知就毒攻毒,內固元氣,外施鍼石,而遽騷動天下,以奉一隅,師未出而氣先奪。

」 以鄰為壑 參考詞語‧鄰國之壑‧鄰國為壑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ˇ。

ㄌㄧㄣˊ。

ㄨㄟˊ。

ㄏㄨㄛˋ漢語拼音yǐlínwéihuò釋  義將鄰國當作渲洩洪水的溝壑。

語本《孟子.告子下》。

後用「以鄰為壑」比喻將困難和災禍推到別人身上。

△「嫁禍於人」 典故說明「以鄰為壑」原作「鄰國為壑」。

戰國時魏人白圭,善於修築堤防、興修水利,為魏惠王所用。

他曾經得意地說,他治水比上古時代的禹還厲害。

孟子回答說:「你錯了!禹治水是讓水順著水道行走,把廣闊的四海作為水匯注的地方。

今天你治水使用的方法是修築堤防,將本國的洪水導入鄰國,把它當成洩洪的水泊。

這是有仁德的人所厭惡的。

」後來「以鄰為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將困難和災禍推到別人身上。

出現「以鄰為壑」的書證如宋.文天祥〈知潮州寺丞東岩洪公行狀〉:「公智慮深達,如宿將持重而規畫綿絡,不以鄰為壑也。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將困難和災禍推到別人身上。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自私自利」的表述上。

例句 他這種盡占別人便宜,以鄰為壑的態度,真叫人不齒。

我們堅決反對對方把垃圾場設在我們鄉裡,這種以鄰為壑的態度讓人厭惡。

這條河流經東西兩座鄉鎮,卻只有一邊築起高堤,造成以鄰為壑,難怪會引起糾紛。

政府決定蓋公用垃圾焚化爐,讓附近鄉里共同使用,可以避免引起以鄰為壑的抗爭。

這家化工廠以鄰為壑,竟然偷埋水管,把大量廢水排入附近溪裡,給沿溪居民帶來無窮禍害。

辨  識近義移禍江東、損人利己、嫁禍他人、嫁禍於人反義助人為樂、守望相助形音辨誤壑,音ㄏㄨㄛˋ。

溝谷。

不可寫作「豁」。

「以鄰為壑」及「嫁禍於人」都有將本該自己承受的壞事轉嫁到別人身上的意思。

「以鄰為壑」側重於災禍、困難的移轉;「嫁禍於人」側重於罪責的移轉。

以鄰為壑嫁禍於人辨似例句○ㄨ這家化工廠~,竟然偷埋水管,把大量廢水排入附近溪裡,給沿溪居民帶來無窮禍害。

ㄨ○這是你闖的禍,現在卻~,這樣做你感到心安嗎? 參考詞語鄰國之壑注  音ㄌㄧㄣˊ。

ㄍㄨㄛˊ。

ㄓ。

ㄏㄨㄛˋ漢語拼音línguózhīhuò 釋  義宋.吳潛《許國公奏議.卷二》:「有志之士則相與愛護,而毋操同室之戈,任事之人則相與扶持,而毋幸鄰國之壑。

」鄰國為壑注  音ㄌㄧㄣˊ。

ㄍㄨㄛˊ。

ㄨㄟˊ。

ㄏㄨㄛˋ漢語拼音línguówéihuò 釋  義《孟子.告子下》:「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是故禹以四海為壑。

今吾子以鄰國為壑。

」 以卵投石 參考詞語‧以卵擊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ˇ。

ㄌㄨㄢˇ。

ㄊㄡˊ。

ㄕˊ漢語拼音yǐluǎntóushí釋  義拿雞蛋去碰石頭。

#語出《墨子.貴義》。

比喻自不量力或以弱攻強,結果必然失敗。

典故說明「以卵投石」的意思是拿雞蛋去碰石頭。

典源出自《墨子.貴義》。

《墨子》的作者墨翟,是戰國時魯國人,他提倡兼愛、非攻、節用等學說,主張消弭戰爭,宣揚和平,自成一家之言,是墨家思想的代表。

根據記載,有一次墨子要到北方的齊國去,在路上遇到一個算命的人,他對墨子說:「今天天帝在北方殺黑龍,而你的臉色黑,不適合往北走。

」但墨子不聽還是繼續往北,但事情沒有順利辦好就回來了。

那算命先生就說:「我不是說你不適合往北嗎?」於是雙方爭論起來。

墨子認為算命的說法都是謬論,自己堅持的才是真理,就告訴算命的說:「你拿那些謬論來反駁我的真理,就好像是拿雞蛋去碰石頭,一點勝算也沒有。

就算你把天下所有的雞蛋都丟過來,我這堅石還是私毫不會損壞!」後來「以卵投石」被用來比喻自不量力或以弱攻強,結果必然失敗。

另外,在《荀子.議兵》也可看到這個成語的使用:荀子主張「仁人之兵」,反對「攻奪變詐」。

他認為,如果以暴君桀的不義之師,來攻擊聖王堯的仁人之兵,就好像「以卵投石」一樣,注定會失敗的。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自不量力或以弱攻強,結果必然失敗。

使用類別用在「處事不當」的表述上。

例句 明知自己敵不過,你又何必去以卵擊石,自取滅亡。

你和這樣的對手交鋒,簡直就是以卵投石,毫無勝算可言。

我軍才二萬人,去對抗敵軍的十萬精兵,這豈不是以卵投石嗎?敵人的兵力是我們數倍,如果正面迎敵,無異於以卵投石,必然敗亡。

他對自己很有自信,認為對手實力遠遜於己,絕不敢以卵投石,前來挑戰。

辨  識近義蚍蜉撼樹、螳臂擋車反義泰山壓卵、以碫投卵 參考詞語以卵擊石注  音ㄧˇ。

ㄌㄨㄢˇ。

ㄐㄧˊ。

ㄕˊ漢語拼音yǐluǎnjíshí 釋  義《三國演義.第四三回》:「劉豫州不識天時,強欲與爭,正如以卵擊石,安得不敗乎?」《封神演義.第五三回》:「今將軍將不過十員,兵不足二十萬,真如群羊鬥虎,以卵擊石,未有不敗者也。

」 以管窺天 參考詞語‧持管窺天‧用管闚天‧管中闚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ˇ。

ㄍㄨㄢˇ。

ㄎㄨㄟ。

ㄊㄧㄢ漢語拼音yǐguǎnkuītiān釋  義「以管窺天」之「窺」,典源作「闚」。

「闚」同「窺」。

透過竹管看天,僅見天的一小部分。

比喻見識片面而狹窄。

語本《莊子.秋水》。

△「邯鄲學步」、「管中窺豹」、「管窺蠡測」 典故說明「以管窺天」原作「用管闚天」。

《莊子.秋水》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話。

公孫龍認為自己最通達事理,博聞善辯,勝過所有口才好、學識高的人。

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自己的學識不足?魏牟便說公孫龍像長住井底的青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根本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玄妙之處。

就算花工夫去學習,自以為懂了,但實際上只有學得皮毛,有如「用管子看天,只能看到天空的一小部分,以為天空就是這麼小」一樣。

要他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如「邯鄲學步」,非但沒學成,反而將自己原有的學問失去了。

莊子與公孫龍並非同時代的人,表示莊子言論的深奧,連像公孫龍這樣博聞善辯之士都無法參透,只能獲得片面的理解,就如「用管窺天,用錐指地」般。

後來「以管窺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見識片面而狹窄。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見識片面而狹窄。

使用類別用在「見識淺陋」的表述上。

例句 只用個人見解就要評定天下人物,不就像以管窺天,自以為博?人世間禍福難以預知,如果單憑眼前推斷,正譬如以管窺天,焉有定準?如果不先建立基本觀念,而單憑個別案例作分析,難免因為以管窺天,無法活用。

只參考一兩篇文獻,就說了解臺灣歷史,是猶以管窺天,以蠡測海,所知太有限了。

如果單用人類的紀錄來認識地球的歷史,那就正如古人所謂的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了。

判斷事情如果過於狹隘武斷,以偏概全,譬猶以管窺天,往往會影響個人的判斷與學習能力。

辨  識近義坐井觀天、管窺蠡測、一孔之見、井蛙之見、管中窺豹、管窺虎、牖中窺日反義見多識廣、高瞻遠矚 參考詞語持管窺天注  音ㄔˊ。

ㄍㄨㄢˇ。

ㄎㄨㄟ。

ㄊㄧㄢ漢語拼音chíguǎnkuītiān 釋  義唐.李乂〈奉和幸三會寺應制〉:「小臣叨下列,持管謬窺天。

」用管闚天注  音ㄩㄥˋ。

ㄍㄨㄢˇ。

ㄎㄨㄟ。

ㄊㄧㄢ漢語拼音yòngguǎnkuītiān 釋  義《莊子.秋水》:「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闚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管中闚天注  音ㄍㄨㄢˇ。

ㄓㄨㄥ。

ㄎㄨㄟ。

ㄊㄧㄢ漢語拼音guǎnzhōngkuītiān 釋  義《史記.卷五八》:「不通經術知古今之大禮,不可以為三公及左右近臣。

少見之人,如從管中闚天也。

」 以身試法 參考詞語‧以身試禍‧以身試險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ˇ。

ㄕㄣ。

ㄕˋ。

ㄈㄚˇ漢語拼音yǐshēnshìfǎ釋  義試,試探、考驗。

原指故意從事違反法令的事情,以考驗為政者執行律令的能力與決心,後專指某人無視於法律的制裁而故意犯法。

語出《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王尊》。

△「知法犯法」 典故說明據《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王尊》載,漢代王尊,是位廉潔奉公、處事嚴明、不畏豪強的官吏。

在他小時候父母親過世後,就跟著伯、叔父,以幫人牧羊維生。

他十分好學,牧羊之餘,熟讀史書,日後也因此而有機會擔任官職。

元帝時,他被擢升為安定太守,一上任就發出公告給所屬縣衙,告誡官吏要以身作則,當人民的表率,革除貪婪鄙陋的惡習,明察謹慎的盡守職責,不要無視法律尊嚴,而親身去試探。

後來「以身試法」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無視於法律的制裁而故意犯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無視於法律的制裁而故意犯法。

使用類別用在「違法不軌」的表述上。

例句 他身為稅務人員,卻又以身試法,屢屢逃漏稅賦。

你明知挪用公款是違法的,為什麼卻偏要以身試法!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以身試法的人終究逃不過法律的制裁。

法律是公正的,這批以身試法的公務人員,一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他藉職務之便貪汙受賄,以身試法,結果東窗事發,備嚐牢獄之苦。

對那些故意以身試法的警務人員,一定要加重懲處,才能整頓風紀。

為求政治清明,凡敢於以身試法的人都應嚴懲,即使是高官都不能寬貸。

他明知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但卻仍心存僥倖,以身試法,終於鑄成大錯。

對於那些明知故犯,以身試法的執法人員,應該從重量刑,以維護法律尊嚴。

雖然闖紅燈不是什麼大錯,卻是法令所禁止的,你既要以身試法就得甘心受罰。

辨  識反義奉公守法 參考詞語以身試禍注  音ㄧˇ。

ㄕㄣ。

ㄕˋ。

ㄏㄨㄛˋ漢語拼音yǐshēnshìhuò 釋  義《三國志.卷六》:「以為足下當勠力同心,匡翼漢室。

而陰謀不軌,以身試禍,豈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以身試險注  音ㄧˇ。

ㄕㄣ。

ㄕˋ。

ㄒㄧㄢˇ漢語拼音yǐshēnshìxiǎn 釋  義《歧路燈.第九三回》:「向來搜檢夾帶,每每從寬。

因其急于功名,以身試險,情尚可宥,遂以誣帶字紙,照例挾出為詞,是亦未嘗不存忠厚也。

至于槍手,則斷不能容的。

」 以身作則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ˇ。

ㄕㄣ。

ㄗㄨㄛˋ。

ㄗㄜˊ漢語拼音yǐshēnzuòzé釋  義以自身行為作為他人的榜樣。

語本《後漢書.卷四一.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五倫》。

典故說明據《後漢書.卷四一.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五倫》載,第五倫,東漢時人,字伯魚,祖先是戰國時代齊國的田氏。

西漢初年,許多田氏族人共同遷徙,之後便以遷徙的次序作為姓氏。

第五倫少年即有耿介之風,為人好義,其後為官時,一面表現出剛烈耿直的性格,一面又能體恤民情。

章帝時,第五倫官任三公之位,見到許多官吏庸祿而苛刻,於是上疏給皇帝,痛斥這些官員只知用嚴刑竣法,而不知端正自己的行為以作為人民表率。

他引《論語》中「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說明如果自己的行為不端正,人民便不會聽從其所下之號令。

故在上位的人,若以自身行為來教化人,受教者將心悅誠服;若只以言語來訓誡人,則容易引發眾人的議論。

後來「以身作則」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以自身行為作為他人的榜樣。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以自身行為作為他人的榜樣。

使用類別用在「為人表率」的表述上。

例句 父母教育子女應該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

經理以身作則,不怕艱苦,成為每個員工的榜樣。

一個領導首先要以身作則,處處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一個以身作則的領導者,才能得到屬下的敬佩和愛戴。

教師要以身作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也必須做到。

身為一位班長,他處處能以身作則,所以得到同學們的愛戴。

他不僅要求員工嚴格遵守公司的規定,自己更是以身作則,身體力行。

辨  識近義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反義枉己正人 以訛傳訛 參考詞語‧訛以傳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ˇ。

ㄜˊ。

ㄔㄨㄢˊ。

ㄜˊ漢語拼音yǐéchuáné釋  義訛,錯誤。

「以訛傳訛」指將不正確的訊息繼續傳播下去。

語本宋.王柏〈默成定武蘭亭記〉。

△「道聽塗說」 典故說明「以訛傳訛」原作「訛以傳訛」。

「訛」是錯誤的意思。

「以訛傳訛」就是指將本來就不正確的訊息或東西,沒有加以辨正清楚,又一再地傳揚出去,以致離真相越來越遠。

宋代王柏〈默成定武蘭亭記〉一文,論述書法名品〈蘭亭集序〉的版本源流,其中便有「訛以傳訛」一語。

據王氏的說法,〈蘭亭集序〉為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柔媚勁健,盡善盡美,為書法名品。

其真蹟傳至王羲之七世孫智永,智永再傳於弟子辨才,為唐太宗用計取得。

太宗得此真蹟後,唐初多位書法名家曾加以臨摹,其中以歐陽詢的最為逼真,被鐫刻於石碑上。

太宗死後,王羲之的真蹟殉葬昭陵,歐陽詢的摹本石碑則為契丹人所得,流落於定武。

由於真蹟已不可得,故當時自以定武本最為珍貴。

北宋慶歷年間,此碑在民間出現,歐陽修《集古錄》收有其拓本,然有數個版本,因為沒有經過深入考證,真正的定武本並未得到應有的尊崇,反被視為別本。

熙寧年間,定武真本落入薛師正父子之手,為保有真本,薛氏父子大量拓印,以假亂真,流入世面的多為偽本,真本反而少見。

宋室南渡後,眾人又據流於世面之偽本大量翻刻,「訛以傳訛」,終至真偽難辨,王柏以為這種現象十分可笑。

後來「以訛傳訛」這句成語,就從王柏文中「訛以傳訛」演變而出,指將不正確的訊息繼續傳播下去。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將不正確的訊息繼續傳播下去。

使用類別用在「不實傳聞」的表述上。

例句 她才訂婚,怎麼會以訛傳訛說她已經生了孩子?這是三人成虎的事,必須辨明真相,以免以訛傳訛。

彗星即將撞地球?這是以訛傳訛的消息,不可深信。

這事關係人家的名節,千萬要慎重處理,不要以訛傳訛。

我向來要求眼見為真,才不會被以訛傳訛的傳聞所愚弄。

報紙以訛傳訛,報導了某位影星自殺的消息,讓該影星啼笑皆非。

聽說彗星出現就會引起災害,長久以來以訛傳訛,竟然有人信以為真。

他們以訛傳訛,說得活靈活現,於是普普通通的一股泉水變成救命神泉了。

近來報紙喧騰一時的影星緋聞事件,原來是以訛傳訛,根本就是誤會一場。

這塊石頭原只是塊石敢當,不知為何以訛傳訛,變成了具有神力的石頭公。

辨  識近義道聽塗說、三人成虎反義言之鑿鑿「以訛傳訛」及「道聽塗說」都有隨便散播消息或言論的意思。

「以訛傳訛」側重於所散播的為錯誤的消息或言論;「道聽塗說」側重於所散播的為未經求證的消息或言論。

以訛傳訛道聽塗說辨似例句○ㄨ聽說彗星出現就會引起災害,長久以來~,竟然有人信以為真。

ㄨ○凡事都要實事求是,可不能隨便聽信他人的~! 參考詞語訛以傳訛注  音ㄜˊ。

ㄧˇ。

ㄔㄨㄢˊ。

ㄜˊ漢語拼音éyǐchuáné 釋  義宋.王柏〈默成定武蘭亭記〉:「南渡以來,紛粉(紛)翻刻,幾千石矣,訛以傳訛,僅同兒戲,每竊哂之。

」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五》:「而曲師入門之初,亦係暗中摸索,彼既無傳于人,何從轉授于我?訛以傳訛,此說白之理,日晦一日,而人不知。

」 以逸待勞 參考詞語‧以佚待勞‧以逸制勞‧以逸擊勞‧待勞以逸‧用逸待勞‧逸以待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ˇ。

ㄧˋ。

ㄉㄞˋ。

ㄌㄠˊ漢語拼音yǐyìdàiláo釋  義「以逸待勞」之「逸」,典源作「佚」。

「佚」同「逸」。

說明用兵者,養精蓄銳,以安逸等待疲憊的敵人,則可勝。

語本《孫子.軍爭》。

△「堂堂正正」 典故說明「以逸待勞」原作「以佚待勞」。

《孫子》一書為春秋孫武所撰,共十三篇,為古代兵書之一,內容分析戰爭形勢,探討軍事作戰策略、方式,為歷代兵書之祖。

〈軍爭〉一篇中由「治氣」、「治心」、「治力」、「治變」等多方面談作戰方法。

先就「治氣」來說,軍隊的士氣在初期最為旺盛,接下來就會逐漸怠惰,久了以後思歸之心殷切,軍心渙散。

善用兵的人就會避開初期的銳氣,而選擇這個時機發動攻擊,這是「治氣」。

以整治自己的心,料敵機先,來等待敵軍的撓亂不安;以鎮靜自己的心,方寸不亂,來對付敵軍的喧鬧囂雜,這是「治心」。

就近等待遠來之敵,以安逸等待疲憊之軍,以飽食等待飢渴之眾,這是「治力」。

「以逸待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而出,說明用兵者養精蓄銳,等待疲憊的敵人,而予以痛擊則可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說明用兵者養精蓄銳,以安逸等待疲憊的敵人,而予以痛擊則可勝。

使用類別用在「從容應付」的表述上。

例句 穩坐網中的蜘蛛,以逸待勞地等候獵物上門。

我軍應充分休息,然後以逸待勞,殲滅來犯之敵。

面對遠來疲憊的對手,我隊則是以逸待勞,從容應戰。

他採用以逸待勞的方法,等待最佳時機來臨才採取行動。

此計讓敵軍忙於奔波,好讓我軍以逸待勞,將他們一舉殲滅。

這一場比賽的勝隊將獲得決賽權,和以逸待勞的我隊爭奪冠軍。

敵軍經過長途跋涉,力量已削減大半,反觀我軍以逸待勞,必可一戰而勝。

辨  識近義養精蓄銳反義疲於奔命 參考詞語以佚待勞注  音ㄧˇ。

ㄧˋ。

ㄉㄞˋ。

ㄌㄠˊ漢語拼音yǐyìdàiláo 釋  義《孫子.軍爭》:「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以逸制勞注  音ㄧˇ。

ㄧˋ。

ㄓˋ。

ㄌㄠˊ漢語拼音yǐyìzhìláo 釋  義《宋史.卷三七七》:「規謂錡毋多出軍,第更隊易器,以逸制勞,蔑不勝矣。

」以逸擊勞注  音ㄧˇ。

ㄧˋ。

ㄐㄧˊ。

ㄌㄠˊ漢語拼音yǐyìjíláo 釋  義《漢書.卷六九》:「以逸擊勞,取勝之道也。

」《三國演義.第一九回》:「今操兵方來,可乘其寨柵未定,以逸擊勞,無不勝者。

」待勞以逸注  音ㄉㄞˋ。

ㄌㄠˊ。

ㄧˇ。

ㄧˋ漢語拼音dàiláoyǐyì 釋  義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六》:「豈獨不啟戎心,況復待勞以逸。

」用逸待勞注  音ㄩㄥˋ。

ㄧˋ。

ㄉㄞˋ。

ㄌㄠˊ漢語拼音yòngyìdàiláo 釋  義《晉書.卷七三》:「御以長轡,用逸待勞,比及數年,興復可冀。

」逸以待勞注  音ㄧˋ。

ㄧˇ。

ㄉㄞˋ。

ㄌㄠˊ漢語拼音yìyǐdàiláo 釋  義宋.陳師道〈擬御試武舉策〉:「逸以待勞,久以待變,亡費而有備,可謂善矣。

」明.盧象昇〈遵旨照款再奏疏〉:「蓋以塞馬如風,苗頭雖見於西,未必不折而東,我須逸以待勞,靜以制動,萬不可為其所誘,顧彼失此。

」 衣冠禽獸 參考詞語‧禽獸衣冠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ㄍㄨㄢ。

ㄑㄧㄣˊ。

ㄕㄡˋ漢語拼音yīguānqínshòu釋  義空有外表而行同禽獸。

比喻品德敗壞的人。

※語或出明.陳汝元《金蓮記》第七齣。

△「人面獸心」、「衣冠梟獍」 典故說明「衣冠禽獸」的「衣冠」指穿著體面,像個有修養的正人君子;「禽獸」則指品德行為像禽獸的野蠻無禮。

所以「衣冠禽獸」指空有外表而行同禽獸。

比喻品德敗壞的人。

這句成語見於戲曲小說中,用來責罵那些裡外不一,惡行惡狀的小人。

例如明代陳汝元寫的《金蓮記》第七齣裡面寫到一個名叫賈儒的人,他平時裝著讀書人的派頭,骨子裡卻是個行為卑劣、壞事做盡的偽君子。

所以人人都罵他是「衣冠禽獸」。

「衣冠禽獸」一語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比喻品德敗壞的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品德敗壞的人。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品性卑劣」的表述上。

例句 他這種衣冠禽獸的作為,讓每個人都十分唾棄。

沒想到他平日風度翩翩,原來竟是個無惡不作的衣冠禽獸。

這個淫人妻女的衣冠禽獸,終於被移送法辦,真是罪有應得。

他不是讀書人嗎?怎會像衣冠禽獸,做出如此傷天害理的事?他看來相貌堂堂,竟會做出如此敗壞倫常的事,簡直是衣冠禽獸。

辨  識近義人面獸心、沐猴而冠、衣冠梟獍、馬牛襟裾反義正人君子「人面獸心」及「衣冠禽獸」都有外貌似人,內在似獸的意思。

「人面獸心」側重於描寫人性凶殘、心腸歹毒;「衣冠禽獸」側重於描寫行為卑劣、凶狠的人。

人面獸心衣冠禽獸辨似例句○ㄨ這種~的人,有什麼壞事幹不出來? ㄨ○他看來相貌堂堂,竟會做出如此敗壞倫常的事,簡直是~。

參考詞語禽獸衣冠注  音ㄑㄧㄣˊ。

ㄕㄡˋ。

ㄧ。

ㄍㄨㄢ漢語拼音qínshòuyīguān 釋  義《京華慷慨竹枝詞.陞官發財》:「讀書入學莫徘徊,可以陞官又發財。

禽獸衣冠天下遍,人人都向此中來。

」 衣冠楚楚 參考詞語‧衣冠濟楚‧衣冠濟濟‧衣冠齊楚‧衣裳楚楚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ㄍㄨㄢ。

ㄔㄨˇ。

ㄔㄨˇ漢語拼音yīguānchǔchǔ釋  義「衣冠楚楚」之「冠」,典源作「裳」,裳和冠均為服裝重要的部分。

穿衣佩裳或穿衣戴冠都有服裝整齊之意。

楚楚,鮮明出眾的樣子。

「衣裳楚楚」或「衣冠楚楚」,都是指服裝整齊而鮮明出眾。

語本《詩經.曹風.蜉蝣》。

後用「衣冠楚楚」形容男子服裝整齊而鮮明出眾。

典故說明「衣冠楚楚」原作「衣裳楚楚」。

《詩經》是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大抵收錄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活、人民思想和情感。

〈蜉蝣〉一詩以有人以為是沒落士大夫的哀嘆,也有人認為是嘆息人生短促的詩。

詩中說到蜉蝣的翅膀薄又亮,真像鮮明的衣裳。

可是生命朝生暮死,令我心很是傷悲,蜉蝣如此,我也是如此!我的人生歸處在何方啊!詩中以「衣裳楚楚」形容服裝整齊亮麗。

後來「衣冠楚楚」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男子服裝整齊出眾。

因古代男子盛裝,必須戴冠的緣故。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男子服裝整齊出眾。

使用類別用在「衣著體面」的表述上。

例句 王先生看來衣冠楚楚,舉止溫文儒雅。

他表面衣冠楚楚,私底下卻做了許多不法的勾當。

別看他一付衣冠楚楚的樣子,其實是個奸詐的小人。

他衣冠楚楚地前往赴約,希望能獲得心上人的青睞。

突然進來一個衣冠楚楚的青年,彬彬有禮地向每一個人問好。

會場大門打開,一群人衣冠楚楚地走進來,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今天是董事長的六十大壽,男同事個個衣冠楚楚,女同事則都打扮得花枝招展,一同前往赴宴。

辨  識近義峨冠博帶反義不修邊幅、鶉衣百結、衣冠不整、衣衫襤褸、蓬頭垢面、捉襟見肘 參考詞語衣冠濟楚注  音ㄧ。

ㄍㄨㄢ。

ㄐㄧˇ。

ㄔㄨˇ漢語拼音yīguānjǐchǔ 釋  義《西廂記.第二本》:「衣冠濟楚龐兒俊,可知道引動俺鶯鶯。

」明.周履靖《錦箋記.第九齣》:「翩翩美少年,衣冠濟楚,性格幽閒。

」衣冠濟濟注  音ㄧ。

ㄍㄨㄢ。

ㄐㄧˇ。

ㄐㄧˇ漢語拼音yīguānjǐjǐ 釋  義宋.曾鞏〈和孔教授〉:「几案有塵書檄簡,里閭無事稻糧豐。

衣冠濟濟歸儒學,俎豆詵詵得古風。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八回》:「各人分著幫,擺設了豬羊祭筵,衣冠濟濟的,在那裡伺候。

」衣冠齊楚注  音ㄧ。

ㄍㄨㄢ。

ㄐㄧˇ。

ㄔㄨˇ漢語拼音yīguānjǐchǔ 釋  義《醒世恆言.卷二八》:「那太醫衣冠齊楚,氣宇軒昂,賀司戶迎至艙中,敘禮看坐。

」《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學道坐在堂上,見那些童生紛紛進來:也有小的,也有老的,儀表端正的,獐頭鼠目的,衣冠齊楚的,藍縷破爛的。

」衣裳楚楚注  音ㄧ。

ㄔㄤˊ。

ㄔㄨˇ。

ㄔㄨˇ漢語拼音yīchángchǔchǔ 釋  義《詩經.曹風》:「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聊齋志異.卷四》:「推扉一覷,則內有美少年,相視而笑。

衣裳楚楚,眉目如畫。

」 亦步亦趨 參考詞語‧一步一趨‧一趨一步‧隨人步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ˋ。

ㄅㄨˋ。

ㄧˋ。

ㄑㄩ漢語拼音yìbùyìqū釋  義指學生追隨老師的腳步。

語本《莊子.田子方》。

後用「亦步亦趨」形容事事追隨或仿傚別人。

△「奔逸絕塵」、「望塵莫及」、「瞠乎其後」 典故說明顏淵在孔子弟子中最為賢良,雖然貧困,卻不受外在環境影響,依然奮發好學,在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裡,名列於德行科。

在《莊子.田子方》中,曾用他們師生為例,來說明道家自然無為的道理。

文章中記載了孔子和顏淵的一段對話。

有一天顏淵請教孔子:「夫子走的時候,我也跟著走;夫子快步走,我也跟著快步走;夫子快跑時,我也跟著快跑。

可是當夫子奔走速度達到非常快速的時候,我卻只能在後面瞪著眼睛直看。

」顏淵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孔子做什麼,他也跟著做什麼,但是卻發現某些地方是無法模仿、跟上腳步的,也就是孔子不需要說什麼,眾人就自然信服;不曾親近或偏袒,但情意卻自然而周到;沒有爵位,而百姓卻自然歸向他,這些在顏淵的心中,一直無法看出是什麼緣故,因此就向孔子請教。

而孔子也向顏淵解釋,這一切都是因為虛心的順應自然萬物之變化,遵循著既有的大自然規律的關係。

後來「亦步亦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事追隨或仿傚別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事事追隨或仿傚別人。

使用類別用在「緊緊跟隨」、「毫無主見」的表述上。

例句 他只知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人云亦云,毫無主見。

剛學會走路的小娃兒,大人一定要亦步亦趨地跟著,預防他會跌倒。

家裡養的小花狗就像是我的影子,每次我出門,牠都亦步亦趨地跟著。

在產品設計這方面,我們要走自己的路,不要老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

學習他人長處,不是只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而應該發揮自己的長處和特色。

藝術創作雖往往須經模仿,但如果一直只在別人的作品後面亦步亦趨,就難成大家。

辨  識近義人云亦云、依樣畫葫蘆、鸚鵡學舌、馬首是瞻反義別出心裁、另闢蹊徑、別開生面、標新立異、獨樹一幟、自出機杼形音辨誤趨,音ㄑㄩ。

疾步的意思。

不可寫作「驅」。

參考詞語一步一趨注  音ㄧ。

ㄅㄨˋ。

ㄧ。

ㄑㄩ。

(變)。

ㄧˊ。

ㄅㄨˋ。

ㄧˋ。

ㄑㄩ漢語拼音yībùyīqū(變)yíbùyìqū 釋  義《文史通義.內篇五》:「嘗見名士為人撰誌,其人蓋有朋友氣誼,誌文乃倣韓昌黎之誌柳州也,一步一趨,惟恐其或失也。

」《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苦於自己在他背後,等閒望不著他的面目,就待一步一趨的趕上借問一聲,不想他愈走愈遠。

」一趨一步注  音ㄧ。

ㄑㄩ。

ㄧ。

ㄅㄨˋ。

(變)。

ㄧˋ。

ㄑㄩ。

ㄧˊ。



ㄅㄨˋ漢語拼音yīqūyībù(變)yìqūyíbù 釋  義明.湯顯祖〈復俞淳初侍御書〉:「舍親易瑞之一趨一步,自是孔門卓爾。

」隨人步趨注  音ㄙㄨㄟˊ。

ㄖㄣˊ。

ㄅㄨˋ。

ㄑㄩ漢語拼音suírénbùqū 釋  義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五》:「惟望卓然自立,奮焉獨往,萬勿隨人步趨也。

」 衣錦還鄉 參考詞語‧衣錦之榮‧衣錦故鄉‧衣錦榮歸‧衣錦過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ˋ。

ㄐㄧㄣˇ。

ㄏㄨㄢˊ。

ㄒㄧㄤ漢語拼音yìjǐnhuánxiāng釋  義衣,音ㄧˋ,動詞,穿著的意思。

「衣錦還鄉」指身穿錦繡的衣服返回故鄉。

形容人功成名就後榮歸故鄉。

#語出《梁書.卷九.柳慶遠列傳》。

△「衣錦夜行」 典故說明「衣錦還鄉」的「衣」作動詞,穿著的意思。

「衣錦」指身著華美的衣服。

錦繡華貴的衣服則是顯貴者的服飾,如《詩經.秦風.終南》:「君子至止,錦衣狐裘。

」便是形容君王穿著錦衣狐裘,十分有威儀的樣子。

後來在《漢書.卷三一.陳勝項籍傳》中,韓生勸項羽建都關中,項羽拒絕了,並回答:「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

」意思是說,一個人功成名就之後如果不回到故鄉,就好像穿著錦衣在夜裡行走,榮顯不為人知。

所以「衣錦」即指功成名就之意。

典源文中,傳主柳慶遠(西元458∼514),字文和,南朝梁河東解人。

齊時為魏興太守、襄陽令。

後蕭衍起兵,柳慶遠為之運籌帷幄,受到信任。

建國後重用柳慶遠,封為雲杜侯,後累官至雍州刺史。

河東為今山西境內,黃河以東之地,雍州則包括今陝西、甘肅的大部分及青海額濟納等地,柳慶遠要去雍州上任,途中必先經過家鄉,故高祖為柳慶遠餞別之時,說道:「你這次前往雍州上任,順便功成名就回到故鄉,而且西邊的疆域也因為有你鎮守,我從此沒有後顧之憂了。

」後來「衣錦還鄉」被用來形容人功成名就後榮歸故鄉。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功成名就後榮歸故鄉。

使用類別用在「光榮回鄉」的表述上。

例句 衣錦還鄉是人生的得意事之一。

他離鄉奮鬥數年,如今終於衣錦還鄉。

衣錦還鄉是每個異鄉遊子的共同願望。

他從前飽受鄰人的譏諷、嘲笑,如今總算衣錦還鄉,可以揚眉吐氣了。

母親勉勵即將出外奮鬥的兒子要有志氣,希望他能衣錦還鄉,光耀門楣。

她到國外留學,經過四年苦讀,如今終於得到博士學位,可以高興地衣錦還鄉了! 辨  識反義衣錦夜行 參考詞語衣錦之榮注  音ㄧˋ。

ㄐㄧㄣˇ。

ㄓ。

ㄖㄨㄥˊ漢語拼音yìjǐnzhīróng 釋  義《周書.卷三六》:「然公門之內,須有衣錦之榮。

」衣錦故鄉注  音ㄧˋ。

ㄐㄧㄣˇ。

ㄍㄨˋ。

ㄒㄧㄤ漢語拼音yìjǐngùxiāng 釋  義《新唐書.卷九一》:「昔人稱衣錦故鄉,今以本州相授,所以償功。

」衣錦榮歸注  音ㄧˋ。

ㄐㄧㄣˇ。

ㄖㄨㄥˊ。

ㄍㄨㄟ漢語拼音yìjǐnróngguī 釋  義元.石君寶《秋胡戲妻.第三折》:「謝得魯昭公可憐,賜小官黃金一餅,以充膳母之資。

如今衣錦榮歸,見母親走一遭去。

」《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一年半的功夫,果然鄉試連捷,並且探花及第,衣錦榮歸了。

」衣錦過鄉注  音ㄧˋ。

ㄐㄧㄣˇ。

ㄍㄨㄛˋ。

ㄒㄧㄤ漢語拼音yìjǐnguòxiāng 釋  義《新唐書.卷一○四》:「太子駐定州監國,謂曰:『吾乃送公衣錦過鄉邪!』」 有備無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ㄡˇ。

ㄅㄟˋ。

ㄨˊ。

ㄏㄨㄢˋ漢語拼音yǒubèiwúhuàn釋  義事先有準備,即可免除後患。

#語出《書經.說命中》。

△「曲突徙薪」 典故說明「有備無患」就是事先若有準備,可以避免禍害的發生。

一般認為這句成語是出自於《書經•說命中》。

在〈說命〉中有一段文字記載了殷高宗時代的名相傅說(ㄩㄝˋ)對他的諫言。

傅說除了建議高宗要善任良臣外,並且說推動政務時,要考慮政策的良善及施行的時機。

為政者宜謙虛為政,不宜自誇自己有多好、有多高的能力,因為這樣不一定能獲得老百姓的認同。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對任何事都要做好充分準備,這樣才能免除禍患。

相傳殷高宗是先夢到輔佐人物的影像,醒後刻像尋找,終於在傅巖找到正在建版築(猶今日泥水匠的工作)的傅說。

命他為相後,殷得以富強。

如果從〈說命〉這段話來看,殷高宗真是得賢人之助,因為「有備無患」正是為政者首當注意的要務。

例如我們今天,政府在風雨未來之前,先注意防洪、防颱;為了預防缺水,先作水資源儲備、調度等等。

萬一事情發生時,才不會手忙腳亂,舉措失策,災害自然減少。

這就是「有備無患」的精義所在,也是每個人當有的生活態度。

這句成語常和「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等成語連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事先有準備,即可免除後患。

使用類別用在「事先防備」的表述上。

例句 你出門時得把氣喘藥帶著,好有備無患。

平時就應注意防颱工作,畢竟有備無患。

平時如戰時,鞏固好國防,就能有備無患。

天空看起來陰陰的,我還是帶把傘,有備無患。

一聽到颱風要來,家家戶戶為求有備無患,紛紛釘好門窗。

只要平日做好節約水資源,有備無患,就不會受限水之苦。

老練的登山手都會充分作準備,因為他們知道有備無患的道理。

老師教我們養成有備無患的好習慣,平時多多儲蓄,以應付不時之需。

辨  識近義未雨綢繆、曲突徙薪、防患未然、居安思危反義江心補漏、臨陣磨槍、臨渴掘井「有備無患」及「曲突徙薪」都有預先防止危害發生的意思。

「有備無患」側重於事先準備妥當;「曲突徙薪」側重於事先採取防範措施。

有備無患曲突徙薪辨似例句○ㄨ老練的登山手都會充分作準備,因為他們知道~的道理。

ㄨ○你把爆竹就這樣擺著,容我勸你~,快移到安全地方。

有名無實 參考詞語‧有名亡實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ㄡˇ。

ㄇㄧㄥˊ。

ㄨˊ。

ㄕˊ漢語拼音yǒumíngwúshí釋  義指虛有其名而無實際內容。

#語本《國語.晉語八》。

△「名不副實」 典故說明「名」指名聲、名義,「實」指實際的情形,名和實如果一致,那就是「名副其實」,但是如果空有虛名,卻沒有實際的權力或能力,那就是「有名無實」了。

在所引典源《國語.晉語八》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天,晉國的大夫叔向去拜訪韓宣子。

韓宣子是晉國的六卿之一,地位非常顯赫,但是他卻憂慮自己貧困。

聽了韓宣子的話之後,叔向卻向他道賀。

韓宣子覺得很訝異,便問道︰「我有公卿之名,卻沒有公卿之財,想跟各位公卿贈送財物都沒有辦法,你為何要恭賀我呢?」表示韓宣子雖然身為公卿,但是卻無公卿的財富。

在《管子.明法解》也有類似的用法,說明一個英明的君主,能善用人才,百官各司其職,讓國家長治久安。

但是一個昏庸的君主,雖然有很多的臣子,但都不能各司其職,因此國家無法得到治理。

像這樣的君主,可說是「有人主之名而無其實」,亦是「有名無實」的意思。

後來「有名無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虛有其名而無實際內容。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虛有其名而無實際內容。

使用類別用在「名實不符」的表述上。

例句 這對夫妻分居已久,婚姻早就有名無實了。

他對公司事務毫無決定權,是個有名無實的總經理。

只要是有上進心的人,都不願意幹這份有名無實的工作。

如果你對公司的事務一直不聞不問,你這個職位就會變得有名無實。

辨  識近義名不副實、名存實亡、徒有虛名反義名不虛傳、名副其實、名實相副、表裡一致「名不副實」及「有名無實」都有名目與實際不相符的意思。

「名不副實」側重名過於實;「有名無實」側重空有名目。

名不副實有名無實辨似例句○ㄨ這項商品號稱效果神奇,但使用起來卻和其他同類型產品差異不大,有點~。

ㄨ○他對公司事務毫無決定權,是個~的總經理。

參考詞語有名亡實注  音ㄧㄡˇ。

ㄇㄧㄥˊ。

ㄨˊ。

ㄕˊ漢語拼音yǒumíngwúshí 釋  義《漢書.卷八九》:「並行偽貌,有名亡實。

」 有目共睹 參考詞語‧有目共見‧有目咸睹‧有眼共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ㄡˇ。

ㄇㄨˋ。

ㄍㄨㄥˋ。

ㄉㄨˇ漢語拼音yǒumùgòngdǔ釋  義凡是有眼睛的人都看得見。

指事實極為明顯,眾所周知。

語本漢.徐幹《中論.卷上.貴驗》。

典故說明睹,看見。

「有目共睹」原意指凡是有眼睛的人都看得見。

漢朝徐幹在《中論.卷上.貴驗》一文指出,做人說話要有信用。

想要別人信任自己,則要少說多做,確實履行自己所說過的話。

時日一久,事情就變得顯明;事實顯明,則只要是有眼睛的人都看得見,有耳朵的人都聽的到,豈可用不實的言辭騙人!後來「有目共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事實極為明顯,眾所周知。

如元代李翀《日聞錄》:「日月東出而西沒,有目者所共睹。

」是說太陽和月亮從東邊出來西邊落下的自然規律,極為明顯,眾所周知。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事實極為明顯,眾所周知。

使用類別用在「顯而易見」的表述上。

例句 這位縣長的優良政績,縣民們有目共睹。

他的惡行,大家有目共睹,你不用再替他掩飾了。

王先生高潔的品格,有目共睹,眾人都奉為楷模。

他不但收受賄賂,還結黨營私,這些劣跡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遲早會受到報應。

他在生化科技上的貢獻,世人有目共睹,如今榮獲終身成就獎,可謂實至名歸。

辨  識近義眾所周知、顯而易見 參考詞語有目共見注  音ㄧㄡˇ。

ㄇㄨˋ。

ㄍㄨㄥˋ。

ㄐㄧㄢˋ漢語拼音yǒumùgòngjiàn 釋  義清.陳確〈翠薄山房帖〉:「《大學》紛紛言先言後,有目共見,朱子反大得憑《大學》之勢,而終以說勝陽明子,故其辨至今未息。

」有目咸睹注  音ㄧㄡˇ。

ㄇㄨˋ。

ㄒㄧㄢˊ。

ㄉㄨˇ漢語拼音yǒumùxiándǔ 釋  義宋.劉克莊〈御制二銘跋〉:「乃正元日,渙發王言,奎璧之光,爛然下燭,薄海內外,有目咸睹,謂我祖宗以仁立國,以禮義廉恥待士。

」有眼共見注  音ㄧㄡˇ。

ㄧㄢˇ。

ㄍㄨㄥˋ。

ㄐㄧㄢˋ漢語拼音yǒuyǎngòngjiàn 釋  義宋.蘇軾〈論河北京東盜賊狀〉:「今數千里無麥,去將安往?但恐良民舉為盜矣!且天上無雨,地下無麥,有眼者共見,有耳者共聞,決非欺罔朝廷,豈可坐觀不放?」 有條不紊 參考詞語‧有條有理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ㄡˇ。

ㄊㄧㄠˊ。

ㄅㄨˋ。

ㄨㄣˋ。

(變)。

ㄧㄡˇ。

ㄊㄧㄠˊ。

ㄅㄨˊ。

ㄨㄣˋ漢語拼音yǒutiáobùwèn(變)yǒutiáobúwèn釋  義指條理分明,有次序而不雜亂。

語出《書經.盤庚上》。

△「井井有條」、「洞若觀火」 典故說明這篇典源的背景是殷帝盤庚欲從河北遷都至河南,引起臣民不悅,內容是一篇盤庚安民的訓辭,他說:我如今遷都,並非荒廢了先王的美德,只是你們隱藏了這個美德,不畏懼我這個君王。

我內心非常清楚,只是拙於謀劃,以致造成你們的過失。

就像網要繫在綱上,才能條理分明而不雜亂;農民從事田耕,只有努力耕作才會有豐收的道理一樣。

後來「有條不紊」被用來指條理分明,有次序而不雜亂。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條理分明,有次序而不雜亂。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仔細嚴謹」、「整齊清楚」的表述上。

例句 他做事一向按部就班,有條不紊。

宴會裡的表演節目,正有條不紊地依序進行著。

由於事先安排周詳,會議的議程顯得有條不紊。

王先生年紀雖大,講起話來仍是有條不紊,層次分明。

有條不紊的檔案管理,可以讓人員在工作上獲得更高的效率。

這篇小說雖然情節複雜,作者卻能處理得有條不紊,十分精彩。

想不到一向慌亂的他,在會議上陳述理由時,竟能侃侃而談,有條不紊。

辨  識近義井井有條、井然有序反義七手八腳、亂七八糟、雜亂無章、手忙腳亂「井井有條」及「有條不紊」都有條理分明,不雜亂的意思。

「井井有條」側於事物整齊有序;「有條不紊」側於層次條理分明。

井井有條有條不紊辨似例句○ㄨ站在高處往遠方眺望,重劃後~的田地,直鋪到天際。

ㄨ○宴會裡的表演節目,正~地依序進行著。

參考詞語有條有理注  音ㄧㄡˇ。

ㄊㄧㄠˊ。

ㄧㄡˇ。

ㄌㄧˇ漢語拼音yǒutiáoyǒulǐ 釋  義《文明小史.第六○回》:「自從這『立憲』二字發見了,就有人從西書上譯出一部《憲法新論》,講的源源本本,有條有理。

」《近十年之怪現狀.第一四回》:「(浦秀)本是個秀才,……又操了一枝好文筆,發起議論來,無論新學舊學,都說得有條有理。

」 有教無類 參考詞語‧無類之教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ㄡˇ。

ㄐㄧㄠˋ。

ㄨˊ。

ㄌㄟˋ漢語拼音yǒujiàowúlèi釋  義指施教的對象,沒有貴賤貧富的分別。

語出《論語.衛靈公》。

典故說明無類,不分等第種類。

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育理念主張「有教無類」,這句話記錄在《論語.衛靈公》中。

他認為施教的對象不應該有貴賤貧富的分別,只要有心向學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因此,他門下弟子有三千人之多,其中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首開平民教育先河。

後來「有教無類」演變為成語,用來指施教的對象,沒有貴賤貧富的分別。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施教的對象,沒有貴賤貧富的分別。

使用類別用在「平等教育」的表述上。

例句 王老師秉持有教無類的理念,盡心盡力地教導學生。

孔子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有教無類,嘉惠無數莘莘學子。

不論學生的貧富貴賤,身為一個老師都應一視同仁、有教無類。

持著有教無類的信念,他不顧生活條件艱困,自願到離島教書。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推行以來,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使得許多貧苦人家的子弟也能接受教育。

辨  識近義一視同仁反義因人而異 參考詞語無類之教注  音ㄨˊ。

ㄌㄟˋ。

ㄓ。

ㄐㄧㄠˋ漢語拼音wúlèizhījiào 釋  義清.陳確〈與黃太沖書〉:「仁兄以碩德宏才,擴無類之教,喚醒群迷,吾道幸甚!」 有志竟成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ㄡˇ。

ㄓˋ。

ㄐㄧㄥˋ。

ㄔㄥˊ漢語拼音yǒuzhìjìngchéng釋  義立定志向去做,終必成功。

語本《後漢書.卷一九.耿弇列傳》。

典故說明據《後漢書.卷一九.耿弇列傳》載,漢朝建威將軍耿弇(ㄧㄢˇ),曾立下多次輝煌的戰功,光武帝劉秀對他十分信任。

因為據守琅邪郡的張步不接受招降,於是他奉命領兵攻打,最後在臨淄大敗張步。

幾天後,皇上來到臨淄勞軍,並且對他說:「以前在南陽時,你提出取得天下的計策,我以為不可能成功;現在天下大勢已定,可見只要立下志向努力去做,事情終必會成功。

」後來「有志竟成」這個成語就從這裡的「有志者事竟成也」演變而出,用於表示立定志向去做,終必成功。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立定志向去做,終必成功。

使用類別用在「意志堅定」的表述上。

例句 鐵杵磨成繡花針,有志竟成語非假。

愚公移山這個寓言故事說的就是有志竟成的道理。

他天天以有志竟成自勵,終於實現了夢寐以求的理想。

長久以來,他一直想當音樂家,如今果然有志竟成,以鋼琴演奏聞名於世界。

不管別人對他如何冷諷熱嘲,他始終堅持有志竟成的信念努力以赴,才有今日的成就。

辨  識近義水滴石穿、磨杵成針 有始無終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ㄡˇ。

ㄕˇ。

ㄨˊ。

ㄓㄨㄥ漢語拼音yǒushǐwúzhōng釋  義有開頭而無收尾。

比喻做事半途而廢,不能貫徹到底。

語本《詩經.大雅.蕩》。

△「虎頭蛇尾」 典故說明《詩經.大雅.蕩》這篇詩的〈詩序〉作者,一般認為是召穆公所作。

召穆公有感於周朝王室敗壞,在位的周厲王又暴虐無道,作者於是假借文王的語氣,列舉商朝紂王種種惡行,藉以作為周朝君王的警惕。

〈蕩〉詩的第一章說到:偉大的上帝,替人民選立了君王。

當君王暴虐無道時,他的命令也就邪僻不正,以此教導百姓,都變得沒有誠信。

每個國家建立初期的君王,沒有不好的,但是很少能好到底的,到了後來就會出現敗壞先人祖業的君王,導致國家走向敗亡之途。

後來「有始無終」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做事半途而廢,不能貫徹到底。

另外《戰國策.秦策五》有一段文字,舉智伯、夫差、梁惠王三人,能始不能終之例,以證「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可以參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做事半途而廢,不能貫徹到底。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中途停止」的表述上。

例句 他優柔寡斷的個性,常使他做事有始無終。

自從他上任後,政策朝令夕改,弄得每件事都是有始無終。

一個人若是缺少恆心毅力,不管做什麼事都將虎頭蛇尾,有始無終。

他雖然也學臥薪嘗膽,但是終究熬不了那般痛苦,有始無終,殊為可惜。

這件事太重要了,請你無論如何都要堅持到底,千萬不可有始無終,半途而廢。

辨  識近義虎頭蛇尾、半途而廢、有頭無尾反義全始全終、有始有終、有頭有尾、貫徹始終「虎頭蛇尾」及「有始無終」都有做事不能貫徹始終的意思。

「虎頭蛇尾」側重於草率結束;「有始無終」側重於不能堅持到底。

虎頭蛇尾有始無終辨似例句○ㄨ這場茶會參加的人太少,只好~,草草結束。

ㄨ○這件事太重要了,請你無論如何都要堅持到底,千萬不可~,半途而廢。

有恃無恐 參考詞語‧有恃不恐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ㄡˇ。

ㄕˋ。

ㄨˊ。

ㄎㄨㄥˇ漢語拼音yǒushìwúkǒng釋  義形容有依靠而無所顧忌。

語本《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典故說明《左傳》記載了魯僖公二十六年夏天,齊孝公親自率兵攻打魯國北部邊境。

魯僖公得到消息後,立刻指派展喜帶著酒食、財物前去慰勞齊國軍隊。

才見面,齊孝公就問:「你們魯國人害怕嗎?」展喜回答:「小人會害怕,君子則不會。

」齊侯說:「你們國家府庫空虛,野地裡連青草也看不到,憑什麼不害怕?」展喜解釋說:「依仗先王之命。

昔日我先祖周公和齊國先祖姜太公輔佐成王時,曾立下『世世子孫,無相害也。

』的盟誓,並且保存在盟府裡。

齊桓公在世時也盡力在協調解決諸侯間的問題,遵守盟約精神。

您即位時,諸侯們都相信您也會遵守先王的盟約,由於我們相信您會信守互助不相攻的盟約,所以一點也不害怕。

」齊孝公聽了以後便撤兵回國。

後來「有恃無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有依靠而無所顧忌。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有依靠而無所顧忌。

使用類別用在「毫無畏忌」的表述上。

例句 他有恃無恐地說:「有辦法你去告我呀!」別以為家裡有錢,有恃無恐,就可以不事生產。

他那狐假虎威,有恃無恐的樣子,讓人看了就生氣!還不是靠著他爹的勢力,否則他敢如此有恃無恐地胡作非為嗎?不管他出什麼招數,我們都已有妥善的因應辦法,所以有恃無恐。

他環顧四周,幾乎都是支持他的人,讓他覺得有恃無恐,說話聲音越來越大。

辨  識近義仗勢欺人、狗仗人勢、狐假虎威形音辨誤恃,音ㄕˋ。

依靠。

不可寫作「侍」。

參考詞語有恃不恐注  音ㄧㄡˇ。

ㄕˋ。

ㄅㄨˋ。

ㄎㄨㄥˇ漢語拼音yǒushìbùkǒng 釋  義宋.蘇軾〈祭歐陽文忠公文〉:「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為。

」 有聲有色 參考詞語‧有色有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ㄡˇ。

ㄕㄥ。

ㄧㄡˇ。

ㄙㄜˋ漢語拼音yǒushēngyǒusè釋  義原指人擁有美好的名聲和榮顯的地位。

聲,謂聲調鏗鏘,借指人美好的聲譽。

色,謂容色茂美,借指人榮顯的地位。

語出宋.汪藻〈翠微堂記〉。

後用「有聲有色」形容用言語、文章表達意見或描述事物,音容或辭采茂美,淋漓盡致,生動感人。

也用以比喻事物的豐富多采。

△「有聲有情」 典故說明「有聲」本《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文王有聲,遹駿有聲。

」是說文王非常有聲譽。

「有聲有色」一語則見於宋朝汪藻的〈翠微堂記〉,他記敘自己退職隱居後,寄情山水,領悟到「世之有聲有色者,未有不爭而得,亦未有不終磨滅者」,意思是說:擁有名聲和貴位的人,都必須不斷地爭奪才能得到,而且將會消失。

他以為只有山水帶給人的快樂,不須爭奪,並且可以長存心中。

後來「有聲有色」這句成語,不只用來形容人,還可以用在形容事物的豐富多采。

如《老殘遊記》第七回:「若求在上官面上討好,做得烈烈轟轟,有聲有色,則只有依玉公辦法,所謂逼民為盜也。

」至於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二:「謝靈運『池塘生春草』,造語天然,清景可畫,有聲有色,乃是六朝家數,與夫『青青河畔草』不同。

」則是形容詩文聲調鏗鏘,辭采茂美。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事物精采,淋漓盡致。

使用類別用在「生動活潑」的表述上。

例句 他把晚會辦得有聲有色,真不簡單。

他們把相聲講得有聲有色,讓觀眾聽得如痴如醉。

想不到他第一部小說就寫得有聲有色,深受讀者喜愛。

他配合著唱片,把貝多芬的生平講得有聲有色,引人入勝。

他能把這麼枯燥的題目講得如此有聲有色,口才真是一流。

他用含有感情的聲音把全詩朗誦了一遍,抑揚頓挫,有聲有色。

他倆有聲有色地唱了一段梁祝的〈十八相送〉,贏得一片掌聲。

辨  識近義繪聲繪色反義乏善可陳、平淡無奇、味同嚼蠟 參考詞語有色有聲注  音ㄧㄡˇ。

ㄙㄜˋ。

ㄧㄡˇ。

ㄕㄥ漢語拼音yǒusèyǒushēng 釋  義明.王驥德《曲律.卷三》:「意新語俊,字響調圓,增減一調不得,顛倒一調不得,有規有矩,有色有聲,眾美具矣。

」 因地制宜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ㄣ。

ㄉㄧˋ。

ㄓˋ。

ㄧˊ漢語拼音yīndìzhìyí釋  義根據不同環境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妥善辦法。

語出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因時制宜」、「因事制宜」 典故說明據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伍子胥本為春秋楚國大臣,後因楚王聽信讒言,殺了他的父親及兄長,於是逃往吳國。

他逃到吳國後,為替父兄報仇雪恨,便輔助吳王闔閭伐楚稱霸,並因而受到重用。

有一次,闔閭向伍子胥請教治國之道,伍子胥建議他要先修築城牆,加強戰備,充實糧倉,添製武器,闔閭聽了點頭稱是道:「夫築城郭,立倉庫,因地制宜。

」意思是說:修築城牆,充實糧倉等這些事情,都可以依照我國的實際條件去執行。

後來「因地制宜」被用來指根據不同環境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妥善辦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根據不同環境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妥善辦法。

使用類別用在「依勢行事」的表述上。

例句 農民常因地制宜,種植適合當地風土的作物。

不同的城鄉均應因地制宜,發展最適合的產業。

政策擬訂應該因地制宜,不可一味沿用國外的制度。

推行任何法令之前,都應該考慮到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工程師根據現有的條件,因地制宜,採取最適合的施工方案。

為了保留這棵大樹,屋主將建築物圍著樹來蓋,真是因地制宜的好辦法。

這裡原本是片荒廢的山坡地,我們因地制宜地將它開發成學生體力訓練場。

淡水漁人碼頭原本只是個老舊漁港,當地政府因地制宜地將它規劃成觀光碼頭,結果相當成功。

辨  識近義相機行事、隨機應變反義生搬硬套、刻舟求劍、墨守成規、膠柱鼓瑟、削足適履 因陋就簡 參考詞語‧因陋就寡‧因陋就隘‧將陋就簡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ㄣ。

ㄌㄡˋ。

ㄐㄧㄡˋ。

ㄐㄧㄢˇ漢語拼音yīnlòujiùjiǎn釋  義比喻做事馬虎,不力求完善美備。

語本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

後亦用「因陋就簡」比喻因循或遷就簡陋的現實環境去做事。

典故說明「因陋就簡」原作「因陋就寡」。

秦時焚書坑儒,只留下醫藥及卜筮之書,其餘書籍幾乎付之一炬。

漢興之後,朝廷為了復興文化,一方面廣蒐經書的斷簡殘篇,一方面也請年老學者口述經文,以當時通用的文字「隸書」記錄下來。

漢武帝時,魯恭王破壞孔子故居,在牆壁中發現了由秦前文字所寫成的經書。

哀帝時,劉歆又於祕府校書時發現了其他的古文經書。

因為使用的文字不同,所以用隸書寫成的經書被稱為「今文經」,而由秦前文字寫成的經書則稱為「古文經」。

兩者的經書雖同,但內容實有出入,且兩派學者的治學研究態度更是大相逕庭,今文經學者偏重微言大義,被朝廷視為標準,由博士學官講授;古文經學者則偏重於名物訓詁,流傳於民間。

因此兩派學說時見互相攻詰對立。

劉歆是西漢末年的古文經學者,為劉向之子,他繼承父志,整理群書,編成《七略》,是我國目錄學的鼻祖。

當時劉歆為了支持設立古文經的學官,撰〈移書讓太常博士〉,責備太常博士,認為他們不重視古文經的價值,只在今文經的斷簡殘篇中,做分析文句的瑣碎工作,態度馬虎,不求完備,這樣即使窮盡一生也無法對經書完全通曉。

後來劉歆文中的「因陋就寡」演變為「因陋就簡」這句成語,比喻遷就簡陋的現有條件去做事。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做事馬虎,不力求完善美備。

使用類別用在「敷衍隨便」的表述上。

例句 像這樣一味因陋就簡,而不設法改善,教育怎能辦得好?現在政府正在勵行政治革新,一切制度、法規不可再因陋就簡,敷衍塞責,苟且行事。

二語義說明比喻因循或遷就簡陋的現實環境去做事。

使用類別用在「依勢行事」的表述上。

例句 在此困苦的環境下,也只有因陋就簡,共渡時艱了。

劇組全體同仁自己動手,因陋就簡地搭起了攝影棚。

這次活動,我們本著因陋就簡的原則,少花錢,多辦事。

由於剛搬家,一切尚未安頓好,飲食起居只好因陋就簡了。

這些節目都是自編的,道具和樂器更是因陋就簡,能用的全用上了。

這場婚禮,由於男女雙方經費有限,所以只好因陋就簡了,但求簡單隆重。

臺灣光復初年,很多中小學教室因陋就簡,拿低矮平房湊和著用,如今都已改建為新式建築,現在的學生幸福多了! 辨  識近義敷衍了事反義鋪張浪費、繁文縟節形音辨誤陋,音ㄌㄡˋ,淺陋、寡陋的意思。

不可寫作「漏」。

參考詞語因陋就寡注  音ㄧㄣ。

ㄌㄡˋ。

ㄐㄧㄡˋ。

ㄍㄨㄚˇ漢語拼音yīnlòujiùguǎ 釋  義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往者綴學之士不思廢絕之闕,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煩言碎辭,學者罷老,且不能究其一藝。

」唐.薛登〈論選舉疏〉:「煬帝嗣興,又變前法,置進士等科。

於是後生之徒,復相仿效,因陋就寡,赴速邀時。

緝綴小文,名之策學,不以指實為本,而以浮虛為貴。

」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一九》:「讀《論》惟取一篇,披《莊》不過盈尺。

因陋就寡,赴速邀時。



」因陋就隘注  音ㄧㄣ。

ㄌㄡˋ。

ㄐㄧㄡˋ。

ㄞˋ漢語拼音yīnlòujiùài 釋  義宋.魏了翁〈眉州創貢院記〉:「士之投牒益盛於前,顧猶寓試于開元佛舍。

因陋就隘,不謂闕典。

」將陋就簡注  音ㄐㄧㄤ。

ㄌㄡˋ。

ㄐㄧㄡˋ。

ㄐㄧㄢˇ漢語拼音jiānglòujiùjiǎn 釋  義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二三》:「而監造之紳衿華鳳儀輩,因人碌碌,亦不與韓君辯,將陋就簡,數月而成。

」 因時制宜 參考詞語‧因變制宜‧隨時制宜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ㄣ。

ㄕˊ。

ㄓˋ。

ㄧˊ漢語拼音yīnshízhìyí釋  義根據不同時期的情況,採取合宜的措施應對。

語本《淮南子.氾論》。

△「因地制宜」、「因事制宜」 典故說明所謂「制宜」,義為採取適當措施,如「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等詞語,是說當時、地、事各種條件產生變化時,就要採取不同的措施來因應。

其中「因時制宜」見於《淮南子.氾論》。

作者以為,古時的法律制度不能適用於今日,古時的武器在今日也不合用,是以「法度者,所以論民俗而節緩急也;器械者,因時變而制宜適也」。

也就是說:法律制度應順應民俗而隨時調整,武備、兵器應依據時局變遷而因應改良。

後來「因時制宜」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根據不同時期的情況,採取合宜的措施應對。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根據不同時期的情況,採取合宜的措施應對。

使用類別用在「依勢行事」的表述上。

例句 好的措施都該因時制宜,順應時代的潮流。

做事若不懂得因時制宜,將會難以達致成效。

現在時代不同了,要能夠因時制宜,不要一味循著舊方法去做。

現代人口味不同了,我們的產品也要因時制宜,做點革新變化。

要解決目前的經濟困境,必須因時制宜,定出適合當前社會需求的政策。

辨  識近義隨機應變、相機行事反義刻舟求劍、削足適履、生搬硬套、墨守成規、膠柱鼓瑟 參考詞語因變制宜注  音ㄧㄣ。

ㄅㄧㄢˋ。

ㄓˋ。

ㄧˊ漢語拼音yīnbiànzhìyí 釋  義《漢書.卷四五》:「充因自請,願使匈奴。

詔問其狀,充對曰:『因變制宜,以敵為師,事不可豫圖。

』」隨時制宜注  音ㄙㄨㄟˊ。

ㄕˊ。

ㄓˋ。

ㄧˊ漢語拼音suíshízhìyí 釋  義《晉書.卷八九》:「州將使求援于外,本無定指,隨時制宜耳。

」宋.蘇舜欽〈諮目.其七〉:「仍辟署一二有才識曉邊事者,使往來經畫于河北、陝西,庶知幾變,隨時制宜,蓋大臣不可數出而親臨。

」 因勢利導 參考詞語‧因勢順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ㄣ。

ㄕˋ。

ㄌㄧˋ。

ㄉㄠˇ漢語拼音yīnshìlìdǎo釋  義順著事物發展的趨勢,朝有利的方向引導。

語本《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孫子》。

△「順水推舟」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孫子》載,戰國時期,魏國聯合趙國攻打韓國,韓國不敵,於是向齊國求救。

齊國派將軍田忌前去救援,直接攻打魏國都大梁。

魏將龐涓得到消息,立刻率兵趕回國,這時齊軍已經進入魏國境。

為了一舉打敗龐涓,齊軍軍師孫臏分析情勢道:「三晉的士兵一向慓悍勇猛,十分輕視以膽怯出名的我軍。

善於作戰的人應該利用這點,因勢利導,讓事情順應這個趨勢發展下去,設法讓魏軍猛追直趕。

」所以建議田忌下令軍隊進入魏國境後,第一天做十萬個灶,第二天減少為五萬個,到了第三天只做三萬個,讓龐涓誤以為齊軍因為膽怯,士兵逃跑掉大半。

結果龐涓真的中計,率著精銳輕騎火速追趕,最後在馬陵這個地方中埋伏,自剄而死,齊軍大獲全勝。

後來「因勢利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因其勢而利導之」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順著事物發展的趨勢,朝有利的方向引導。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順著事物發展的趨勢,朝有利的方向引導。

使用類別用在「依勢行事」的表述上。

例句 大禹治水成功就是了解水文,因勢利導。

牧師因勢利導地勸說這些迷途的青少年。

當前民氣可用,我們只要因勢利導,何事不成?我們導師最善於因勢利導地教育我們、啟發我們。

他們都很優秀,我不過就各人專長,因勢利導而已。

因為證據有利於被告,所以辯護律師因勢利導,終於得到了勝訴。

好的領導者可以利用時代潮流,因勢利導,讓國家朝有利的方向發展。

教育孩子,如能找出他們的特質,再採取因勢利導的方法,效果較佳。

我希望能找出學生的特點,因勢利導,讓他們充分發揮所長,得到學習的成果。

辨  識近義順水推舟反義逆水行舟、倒行逆施「因勢利導」及「順水推舟」都有順著趨勢行事的意思。

「因勢利導」側重於主動利用情勢;「順水推舟」側重於順勢附和。

因勢利導順水推舟辨似例句○ㄨ因為證據有利於被告,所以辯護律師~,終於得到了勝訴。

ㄨ○他們倆既然互有情意,我們就~,撮合撮合吧! 參考詞語因勢順導注  音ㄧㄣ。

ㄕˋ。

ㄕㄨㄣˋ。

ㄉㄠˇ漢語拼音yīnshìshùndǎo 釋  義宋.陳亮〈與韓子師侍郎〉:「邦民非難治,又見賢使君嚴明如此,皆已存不犯有司之念。

因勢順導,殆如反掌,不出一月,政平訟息,必將有以自達於天聽者。

」 因材施教 參考詞語‧施教因材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ㄣ。

ㄘㄞˊ。

ㄕ。

ㄐㄧㄠˋ漢語拼音yīncáishījiào釋  義依據受教者不同的資材,而給予不同的教導。

#語本《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一九》。

典故說明孔子晚年回到了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並從事教育工作,不但開平民教育之先河,也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

他有許多創新的教育觀,其中「因材施教」的主張對後世影響至鉅。

例如《論語.為政》中記載了子游、子夏曾分別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給了兩人不同的答案。

子游雖能奉養父母,但少了敬,所以孔子回答時,強調了「敬」的重要。

子夏在侍親態度欠佳,所以孔子強調愉悅容色的重要。

也就是說兩人雖然問了一樣的問題,但孔子針對個別欠缺的部分作回應,所以會有不同的答案。

另外,在〈雍也〉篇中孔子直接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也說明了應依循個別的不同資質予以施教,才能有成效。

孔門弟子三千,分列於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四科,程頤認為便是依其資質與能力而分,所以說:「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程頤的這段話見載於《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一九》,後來「因材施教」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說明教育者必須依據受教者不同的資材,而給予不同的教導。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依據受教者不同的資材,而給予不同的教導。

使用類別用在「因人而育」的表述上。

例句 老師應該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予以因材施教。

孔子是歷史上最早實行因材施教理念的教育家。

老師們應該因材施教,否則可能會扼殺許多學生的個別發展。

李老師實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用同一種模式來塑造學生。

每個小孩都有不同的特質,如何因材施教是所有父母們的共同問題。

同一家庭的孩子,智力、興趣、性格等也各不相同,父母應該要因材施教。

小班教學的優點,是讓老師更可依據學生的資質能力來因材施教,給學生更多的成長空間。

辨  識反義一概而論 參考詞語施教因材注  音ㄕ。

ㄐㄧㄠˋ。

ㄧㄣ。

ㄘㄞˊ漢語拼音shījiàoyīncái 釋  義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聖人之道,精粗雖無二致,但其施教,則必因其材而篤焉。

」 因噎廢食 參考詞語‧以咽廢飧‧因咽去食‧懲噎廢食‧見噎廢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ㄣ。

ㄧㄝ。

ㄈㄟˋ。

ㄕˊ漢語拼音yīnyēfèishí釋  義「因噎廢食」之「噎」,典源作「饐」。

「饐」同「噎」。

因為怕噎死,而不再吃東西。

比喻曾經出過差錯,唯恐再錯而不去做該做的事。

語本《呂氏春秋.孟秋紀.蕩兵》。

典故說明《呂氏春秋》一書為戰國時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各記所聞論述而成,種種異說雜陳於書中,為雜家之祖。

〈蕩兵〉一篇主要論述用兵的重要,為辯駁墨家非攻之說而作。

作者認為,父母若從不鞭打小孩,便無法禁止孩子的叛逆頑劣;國家若沒有刑罰,便無法禁止人民的相互衝突;天子若不行誅伐,便無法禁止諸侯之間的的暴力相向。

所以一些必要的懲罰不應該廢除,只是在運用時必須有技巧。

在用兵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聖明君王應擁有可除暴安良的軍隊,而非不需要軍隊。

假使有人在吃飯時噎死,就禁止天下人飲食;有人在乘船時溺死,就禁止天下人乘船;都是很荒謬的事!那麼,有人因為曾有君王用兵喪失國家,就想盡廢天下的軍隊,同樣是荒謬的事。

那軍隊是不能廢止的,它就像水火一般,用得適當便是福,用得不適當便是禍。

後來「因噎廢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因曾經出過差錯,唯恐再錯而不去做該做的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曾經出過差錯,唯恐再錯而不去做該做的事。

使用類別用在「顧忌畏縮」的表述上。

例句 因害怕摔飛機而不敢出國,簡直是因噎廢食。

因為害怕疼痛而不敢看牙醫,不就是因噎廢食嗎?原來你是害怕有人會取笑,就因噎廢食,不再練唱了。

因為擔心孩子會摔跤就不讓他出門,不是太因噎廢食嗎?如果因這次意外,就放棄了整個太空計畫,未免有點因噎廢食。

我們不能因為震壞了幾根柱子就因噎廢食,放棄了原有的設計構想。

我們不可能因為網際網路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就因噎廢食,不准大家使用。

辨  識近義矯枉過正形音辨誤噎,音|ㄝ。

食物塞住咽喉,不能呼吸。

不可寫作「壹」。

參考詞語以咽廢飧注  音ㄧˇ。

ㄧㄝˋ。

ㄈㄟˋ。

ㄙㄨㄣ漢語拼音yǐyèfèisūn 釋  義《梁書.卷三八》:「今不使外人呈事,於義可否?無人廢職,職可廢乎?職廢則人亂,人亂則國安乎?以咽廢飧,此之謂也。

」因咽去食注  音ㄧㄣ。

ㄧㄝˋ。

ㄑㄩˋ。

ㄕˊ漢語拼音yīnyèqùshí 釋  義唐.白居易〈策林三.議兵〉:「見亡者之自敗,則思弭兵,是因一咽而欲去食也。

」懲噎廢食注  音ㄔㄥˊ。

ㄧㄝ。

ㄈㄟˋ。

ㄕˊ漢語拼音chéngyēfèishí 釋  義明.黃淳耀〈陸履長鄉兵議序〉:「懲有宋之獘,而謂此法必不可行,是懲噎而廢食也。

」見噎廢食注  音ㄐㄧㄢˋ。

ㄧㄝ。

ㄈㄟˋ。

ㄕˊ漢語拼音jiànyēfèishí 釋  義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一三》:「人皆畏凍而滴水不澆,是以枯死,此見噎廢食之法。

有避嘔逆而經時絕粒,其人尚存者乎?」 羊質虎皮 參考詞語‧虎皮羊質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ㄤˊ。

ㄓˊ。

ㄏㄨˇ。

ㄆㄧˊ漢語拼音yángzhíhǔpí釋  義外表披了老虎皮,本身還是羊。

比喻虛有其表。

語出漢.揚雄《法言.吾子》。

△「羊皮虎質」 典故說明「羊質虎皮」謂外表披了老虎皮,本身卻還是羊,這句成語是用來比喻虛有其表。

漢朝揚雄的《法言》有一段記載:有人問揚雄說:「有一個自稱姓孔,字仲尼的人,他到孔子的家裡,趴在孔子的桌上休息,穿著孔子的衣服,那這個人可以算是孔子嗎?」揚雄回答說:「他雖然外表模仿孔子,但本質絕對不是孔子。

」那人又問揚雄說:「什麼叫作本質?」揚雄回答說:「就像一隻披上虎皮的羊,牠雖然假裝老虎,但本質還是羊,改不了羊的本性,看到草還是很高興,看到豺狼還是害怕得全身發抖,終究還是一隻假老虎。

」後來「羊質虎皮」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虛有其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虛有其表。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表裡不一」的表述上。

例句 他看來氣勢洶洶,其實是羊質虎皮,你不用怕他!雖然他人高馬大,但其實是羊質虎皮,虛弱得不堪一擊。

一個羊質虎皮的人,只是外表唬人而已,真遇到事情跑得比誰都快。

別被他耀武揚威的樣子騙了,其實他是羊質虎皮,遇事比誰都怯弱畏縮。

別看他平常趾高氣揚,似乎什麼事都不怕,但實際上是個羊質虎皮的人,難當此重責大任。

辨  識近義華而不實、虛有其表、外強中乾、魚質龍文、繡花枕頭反義名副其實、金相玉質 參考詞語虎皮羊質注  音ㄏㄨˇ。

ㄆㄧˊ。

ㄧㄤˊ。

ㄓˊ漢語拼音hǔpíyángzhí 釋  義唐.劉兼〈簡豎儒〉:「小巫神氣終須怯,下里音聲必不長。

近日冰壺多晦昧,虎皮羊質也觀光。

」 仰人鼻息 參考詞語‧仰承鼻息‧假人鼻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ㄤˇ。

ㄖㄣˊ。

ㄅㄧˊ。

ㄒㄧˊ漢語拼音yǎngrénbíxí釋  義仰賴別人鼻子裡呼出的氣息而生存。

比喻依靠他人生活。

#語本《後漢書.卷七四上.袁紹劉表列傳.袁紹》。

後用「仰人鼻息」比喻看別人的臉色行事,不能自主。

△「寄人籬下」 典故說明「鼻息」是指鼻子裡呼出的氣,「仰人鼻息」即是依靠別人鼻子裡呼出的氣息生存,用以比喻依靠他人生活。

這種用法在《後漢書.卷七四上.袁紹劉表列傳.袁紹》中就有出現。

內容記載東漢末年,天下四分五裂,各州郡的首長擁兵自重,互相爭戰。

在京師有董卓作亂,袁紹起兵討伐,有不少人歸附他。

袁紹的根據地在渤海郡,附近的冀州刺使韓馥見袁紹的勢力漸長,害怕袁紹會來併吞,對他有所戒心,常縮減糧援,想以此削弱袁紹的兵力。

後來,韓馥的屬下麴義造反,他出兵鎮壓失敗,袁紹想藉機和麴義結盟,共同對抗韓馥。

但謀士逢紀卻勸他說:「要做大事,必須要有更多的資源。

冀州地廣物豐,為首的韓馥生性怯懦、才能平庸,不如想辦法把它奪過來吧!」逢紀並建議袁紹鼓動北方的公孫瓚帶兵南下,韓馥一定嚇得手足無措,再派人去向他遊說,分析目前情勢對他不利,而袁紹有才幹,不如把冀州讓給他,既可保全性命,又可以得到讓賢的美名。

果真韓馥聽了說客的話,答應將冀州讓給袁紹。

韓馥的部下聞訊趕緊勸阻說:「我們冀州雖地處偏遠,但也有百萬兵力,糧食夠吃上十年,袁紹算什麼!他的實力根本比不上我們,還得『仰我鼻息』,靠我們支援才能存活,像個嬰兒一樣,一旦停止餵食就會餓死,根本沒有自行生存的能力,為何還要將土地讓給他?」但怕事的韓馥根本聽不進去,不管多少人勸他都沒有用,最後還是將位子讓給了袁紹。

後來「仰人鼻息」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依靠他人生活。

亦用於比喻看別人的臉色行事,不能自主。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依靠他人生活。

使用類別用在「無法自立」的表述上。

例句 人要自食其力,總不能一輩子仰人鼻息度日吧。

回想過去那段貧無立錐,仰人鼻息的日子,讓我更珍惜今日的一切。

二語義說明比喻看別人的臉色行事,不能自主。

使用類別用在「無法自主」的表述上。

例句 我和他都是組長,為什麼我就要仰人鼻息地過日子?這種仰人鼻息,處處委曲求全的日子,我實在過不下去了!主管狐假虎威,欺壓屬下,我們這些小職員每天過著仰人鼻息的日子,能不處處小心謹慎嗎?過去她是丫環身分,只能仰人鼻息,唯主子之命是聽。

現在她可是太太了,還會理會這些嗎? 辨  識近義仰給於人、寄人籬下、俯仰由人、聽人穿鼻反義自立門戶、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形音辨誤仰,音ㄧㄤˇ,依賴。

不可寫作「抑」。

「仰人鼻息」及「寄人籬下」都有仰賴他人的意思。

「仰人鼻息」側重於行事受制於他人,不能自主;「寄人籬下」側重於依靠他人生活,不能自立。

仰人鼻息寄人籬下辨似例句○ㄨ主管狐假虎威,欺壓屬下,我們這些小職員每天過著~的日子,能不處處小心謹慎嗎? ㄨ○借住朋友家多年,這對小夫妻終於租了棟小公寓,脫離了~的生活。

參考詞語仰承鼻息注  音ㄧㄤˇ。

ㄔㄥˊ。

ㄅㄧˊ。

ㄒㄧˊ漢語拼音yǎngchéngbíxí 釋  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回》:「嘉定鄉紳,是權力很大的,地方官都是仰承他鼻息的。

」假人鼻息注  音ㄐㄧㄚˇ。

ㄖㄣˊ。

ㄅㄧˊ。

ㄒㄧˊ漢語拼音jiǎrénbíxí 釋  義《魏書.卷九八》:「授以名器之尊,救其重圍之死,憑人繫援,假人鼻息。

」 言不由衷 參考詞語‧信不由中‧信不由衷‧言不由中‧道不由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ㄢˊ。

ㄅㄨˋ。

ㄧㄡˊ。

ㄓㄨㄥ漢語拼音yánbùyóuzhōng釋  義「言不由衷」之「衷」,典源作「中」。

「中」同「衷」,指內心。

「言不由衷」則指所說的話不是發自於內心。

形容言詞與心意相違背。

語本《左傳.隱公三年》。

後用「言不由衷」泛指心口不一,虛應敷衍。

△「口是心非」、「言由衷發」 典故說明「言不由衷」原作「信不由中」,指誠信不由中,信,人言也,亦言不由中意。

春秋初年,周平王性格軟弱,王室政權完全掌握在諸侯國的鄭武公和其子鄭莊公手裡。

對於這樣的情況,周平王常常覺得不安,所以想將部分權力轉移到虢公手上。

鄭莊公得知後,前往質問,周平王懾於莊公的氣勢,只好趕緊否認,並且與鄭國交換人質以示誠信。

但平王死後,桓王繼位,便真地將政權移轉到虢公手裡。

鄭莊公大為憤怒,於是強奪了周朝兩座城池所收成的作物以示報復。

周、鄭兩國從此交惡。

史家對這件事的評論是:如果承諾不是發自於內心,即使強留人質作為抵押,仍然無法保證彼此能信守約定。

但如果行事能秉持忠恕之道,遵循禮法,即使沒有任何抵押物,也不會破壞盟約。

後來「言不由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言詞與心意相違背,今則多泛指心口不一,虛應敷衍。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心口不一,虛應敷衍。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虛假」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話言不由衷,聽起來真不舒服。

我最討厭這種假惺惺,言不由衷的人。

當他自覺這話言不由衷時,臉不禁紅了。

他說這話時態度怪怪的,顯得言不由衷。

他素來誠懇,今日言不由衷,其出有因。

言不由衷的話不是你這種純真的人說得來的。

迫於無奈,他只好言不由衷地說了幾句捧場話。

他可能受到威脅,所以說了這些言不由衷的話。

在那種場合,大家談的都是些言不由衷的客套話。

我看妳是喜歡上王先生了,才會言不由衷地假意批評他。

           是不是因為在虛偽的環境待久了,他說話變得很言不由衷?我實在是不忍將真相告訴他,只好言不由衷地要他別多事。

我看她有心事,剛剛那幾句話說得言不由衷,不像她平常的為人。

辨  識近義口是心非、心口不一反義心口如一、言為心聲、言由衷發、肺腑之言形音辨誤衷,ㄓㄨㄥ。

內心。

不可寫作「哀」。

「言不由衷」及「口是心非」都有心口不一致的意思。

「言不由衷」常是迫於情勢而無法說出真心話,側重於敷衍、隱瞞,屬中性義;「口是心非」則有以言語掩蓋心中壞念頭的意思,側重於欺騙、虛偽,為貶義。

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辨似例句○ㄨ在那種場合,大家談的都是些~的客套話。

ㄨ○這傢伙說一套,做一套,典型~的偽君子。

參考詞語信不由中注  音ㄒㄧㄣˋ。

ㄅㄨˋ。

ㄧㄡˊ。

ㄓㄨㄥ漢語拼音xìnbùyóuzhōng 釋  義《左傳.隱公三年》:「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

』」信不由衷注  音ㄒㄧㄣˋ。

ㄅㄨˋ。

ㄧㄡˊ。

ㄓㄨㄥ漢語拼音xìnbùyóuzhōng 釋  義《三國志.卷七》:「且以子以才,窮該典籍,豈將闇於大道,不達余趣哉!然猶復云云者,僕以是知足下之言,信不由衷,將以救禍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祝盟》:「若夫臧洪歃辭,氣截雲蜺;劉琨鐵誓,精貫霏霜;而無補於晉漢,反為仇讎。

故知信不由衷,盟無益也。

」言不由中注  音ㄧㄢˊ。

ㄅㄨˋ。

ㄧㄡˊ。

ㄓㄨㄥ漢語拼音yánbùyóuzhōng 釋  義《宋史.卷三八○》:「士大夫心術不正,徇虛以掠名,託名以規利。

言不由中而首尾鄉背,行險自售而設意相傾者,為事君之失。

」《聊齋志異.卷一○》:「此言不由中,轉瞬即去,便受夏楚,不能復憶之也。

」道不由衷注  音ㄉㄠˋ。

ㄅㄨˋ。

ㄧㄡˊ。

ㄓㄨㄥ漢語拼音dàobùyóuzhōng 釋  義《舊唐書.卷九四》:「利生於口,森然覆邦之說;道不由衷,變彼如簧之刺,可不懼之哉!」 言聽計從 參考詞語‧言從計行‧言聽計用‧言聽計行‧言行計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ㄢˊ。

ㄊㄧㄥ。

ㄐㄧˋ。

ㄘㄨㄥˊ漢語拼音yántīngjìcóng釋  義指聽從某人說的話、出的計謀。

形容某人深受信任。

#語本《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

△「百依百順」、「解衣推食」 典故說明「言聽計從」原作「言聽計用」,指說的話、出的計都被採用,出自於《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

敘述秦亡後,楚漢相爭,劉邦的勢力漸強,攻下楚不少領地,楚王項羽備受威脅。

於是派人去向握有重兵的韓信遊說,希望他能棄劉邦投靠自己。

但韓信回絕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

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意思即是:「當初我跟著項羽不受重用,所以才轉而投效劉邦。

劉邦對我關懷備至,給我吃穿,還封我為將軍,配給我軍隊,對我十分信任,我才能有今天的地位啊!」其中「言聽計用」即是指韓信所說的話、提供的計謀都被劉邦所重視、採用,因此他堅決地表示絕不背叛。

後來「用」演變為「從」,指聽從某人說的話、出的計謀。

形容某人深受信任。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某人深受信任。

使用類別用在「聽命順從」的表述上。

例句 經理很信任小王,對他總是言聽計從。

他總對小明言聽計從,完全沒有懷疑。

在李太太面前,李先生一向是言聽計從的。

董事長非常寵信張祕書,幾乎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

他拿不定主意,便言聽計從地按照妻子的意思去做。

經理對張主任非常信任,對他的意見總是言聽計從。

對於他這個智多星的建議,我們一向言聽計從地去做。

他這種凡事言聽計從的態度,讓大家覺得他很沒有主見。

對於別人的話,你總是言聽計從,難道你都沒有自己的主見嗎?張主任不但很有教學經驗,而且有奉獻的熱誠,因此校長對他言聽計從。

辨  識近義百依百順、唯命是從、唯命是聽反義一意孤行、置若罔聞、如風過耳、馬耳東風、聽而不聞「言聽計從」及「百依百順」都有完全聽從他人意見的意思。

「言聽計從」側重於信任之意;「百依百順」側重於順從之意。

言聽計從百依百順辨似例句○ㄨ經理很信任小王,對他總是~。

ㄨ○他非常寵愛妻子,對她的要求總是~。

參考詞語言從計行注  音ㄧㄢˊ。

ㄘㄨㄥˊ。

ㄐㄧˋ。

ㄒㄧㄥˊ漢語拼音yáncóngjìxíng 釋  義《新唐書.卷一八○》:「武宗知而能任之,言從計行,是時王室幾中興。

」宋.洪邁《容齋五筆.卷二》:「李德裕相武宗,言從計行。

」言聽計用注  音ㄧㄢˊ。

ㄊㄧㄥ。

ㄐㄧˋ。

ㄩㄥˋ漢語拼音yántīngjìyòng 釋  義《史記.卷九二》:「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明.無名氏《五馬破曹.楔子》:「多蒙丞相顧愛,累授遷除,言聽計用。

」言聽計行注  音ㄧㄢˊ。

ㄊㄧㄥ。

ㄐㄧˋ。

ㄒㄧㄥˊ漢語拼音yántīngjìxíng 釋  義《新唐書.卷一二六》:「贊曰:『……觀玄宗開元時,厲精求治,元老魁舊,動所尊憚,故姚元崇、宋璟言聽計行,力不難而功已成。

』」言行計從注  音ㄧㄢˊ。

ㄒㄧㄥˊ。

ㄐㄧˋ。

ㄘㄨㄥˊ漢語拼音yánxíngjìcóng 釋  義《三國志.卷五四》:「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

」《宋史.卷三三六》:「光自見言行計從,欲以身徇社稷,躬親庶務,不舍晝夜。

」 言過其實 參考詞語‧談過其實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ㄢˊ。

ㄍㄨㄛˋ。

ㄑㄧˊ。

ㄕˊ漢語拼音yánguòqíshí釋  義指言辭虛妄誇大,與事實不相符。

#語出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二.正失》。

典故說明東漢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中的〈正失〉篇,開頭即點出此篇是為了糾正歷史上善惡謬誤所寫,所以立篇名為〈正失〉。

在孝文帝這段中,指出劉向認為世俗流傳漢文帝的許多事跡,大多是些誇大,與事實不相符的穿鑿附會之說。

只因文帝非常禮遇來上諫的大臣,所以大臣們對文帝多有褒獎。

例如:文中列舉十數件關於文帝的善行,都有溢美、牽強附會之嫌。

後人看到這些褒揚的文章,就以為全是事實。

世上的非議與稱讚,有很多是名實不符,但會去求證的人不多,隨聲附和的人倒是不少。

應劭在此對劉向的看法表示贊同。

後來「言過其實」被用來指言辭虛妄誇大,與事實不相符。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言辭虛妄誇大,與事實不相符。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誇大」的表述上。

例句 我覺得他的說法言過其實,不盡可信。

我若不言過其實誇張些,你們會緊張嗎?事情並未如傳說嚴重,媒體報導言過其實。

他言過其實地,把一件小擦撞說成了大車禍。

我想他的用心是要提醒你注意,只是話說得有些言過其實。

這部影片的介紹有點兒言過其實,真正去看過的人都有受騙的感覺。

辨  識近義誇大其詞、過甚其詞、誇誇其談反義持平之論、言必有據 參考詞語談過其實注  音ㄊㄢˊ。

ㄍㄨㄛˋ。

ㄑㄧˊ。

ㄕˊ漢語拼音tánguòqíshí 釋  義唐.盧照鄰〈五悲.悲今日〉:「傾蓋若舊,白頭如新。

嘗謂談過其實,辨而非真。

」唐.劉知幾《史通.卷一○》:「其有異於此者,則人自以為樂土,家自以為名都,競美所居,談過其實。

」 言簡意賅 參考詞語‧言簡意深‧言簡意該‧言簡意足‧詞簡意備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ㄢˊ。

ㄐㄧㄢˇ。

ㄧˋ。

ㄍㄞ漢語拼音yánjiǎnyìgāi釋  義賅,兼備。

「言簡意賅」指言辭簡單而意思完備。

語本宋.張載《張子全書.卷六.義理》。

△「要言不煩」 典故說明「言簡意賅」原作「詞簡意備」,見於宋.張載《張子全書.卷六.義理》。

張載,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服膺《易》、《禮》、《中庸》、孔孟之學,世稱橫渠先生。

《張子全書》是集結其所有著作的總稱。

其〈義理〉一篇中說明:人只要清楚明白心中所要堅守的正道,就不會被典籍載記所迷惑,即使孔孟的言論有紛雜錯亂的地方,也可以很清楚的掌握其意旨,不必經過太多思索就能改動紛錯的言辭,並刪除冗雜的文字,使得文辭變得簡潔扼要而意思卻很完備。

後來「言簡意賅」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詞簡意備」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言辭簡單而意思完備。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言辭簡單而意思完備。

使用類別用在「言辭簡練」的表述上。

例句 他向來說話言簡意賅,絕不囉嗦。

您這篇文章真是言簡意賅,要言不煩。

他言簡意賅地向我們介紹了臺灣的歷史。

婚禮場合致辭言簡意賅即可,否則令人生厭。

這個道理如此複雜,他竟然可以言簡意賅,確實是不容易。

對兒子的婚事你就這麼一句:「隨他去!」也未免太言簡意賅了吧!主任一上臺,言簡意賅地分配好掃除任務,然後大家就開始動手了。

辨  識近義要言不煩反義拖泥帶水、長篇大論、連篇累牘、不知所云形音辨誤賅,音ㄍㄞ。

完備。

不可寫作「該」。

「言簡意賅」及「要言不煩」都有言辭精要的意思。

「言簡意賅」側重於簡明完備義;「要言不煩」則側重於簡明切要義。

言簡意賅要言不煩辨似例句○ㄨ這個道理如此複雜,他竟然可以~,確實是不容易。

ㄨ○講電話時請~,節省通話時間。

參考詞語言簡意深注  音ㄧㄢˊ。

ㄐㄧㄢˇ。

ㄧˋ。

ㄕㄣ漢語拼音yánjiǎnyìshēn 釋  義清.趙翼《甌北詩話.卷六》:「抑知所謂鍊者,不在乎奇險詰曲、驚人耳目,而在乎言簡意深,一語勝人千百。

」言簡意該注  音ㄧㄢˊ。

ㄐㄧㄢˇ。

ㄧˋ。

ㄍㄞ漢語拼音yánjiǎnyìgāi 釋  義清.王韜《淞隱漫錄.卷一二》:「余初來語言文字亦不相通,承其指授,由漸精曉,深歎古人言簡而意該,為不可及也。

」清.崔述《讀風偶識.卷一》:「誦《詩三百》以及興觀群怨,(周南)、(召南)等章,莫不言𥳑(簡)意該,義深詞潔。

」言簡意足注  音ㄧㄢˊ。

ㄐㄧㄢˇ。

ㄧˋ。

ㄗㄨˊ漢語拼音yánjiǎnyìzú 釋  義明.徐光啟《徐光啟集.卷二》:「大都言簡意足,能以真率少許勝人多多許。

」詞簡意備注  音ㄘˊ。

ㄐㄧㄢˇ。

ㄧˋ。

ㄅㄟˋ漢語拼音cíjiǎnyìbèi 釋  義宋.張載《張子全書.卷六》:「己守既定,雖孔孟之言有紛錯,亦須不思而改之,復鋤去其繁,使詞簡而意備。

」 言之有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ㄢˊ。

ㄓ。

ㄧㄡˇ。

ㄨˋ漢語拼音yánzhīyǒuwù釋  義指言論或文章有根據、有內容。

語本《易經.家人卦.象》。

△「言之無物」 典故說明「言之有物」原作「言有物」,指言語有內容,不說空泛無益的話。

《易經》相傳由伏羲制卦,文王作繫辭,孔子作《十翼》。

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大自然、氣象、天文等變化,供古代帝王施政參考之用,一般百姓則用為占卜吉凶。

直到孔子為《易經》作傳,才賦予它哲理上的意義,成為儒家的重要典籍。

《易經》的內容充滿神祕的色彩,理念幽微莫測,由宇宙運行乃至人事生滅,都有極精辟的見解。

〈家人〉是《易經》的第三十七卦,指一家之人,卦形為火下風上(䷤),取風由火出,人人各守其職之義。

象辭的解說為:「風由火而生出,是〈家人〉這一卦的象徵。

因此君子講話的內容必定實在,不會說空泛無益的話,做事也能持續不斷,不會半途而廢。

」後來「言之有物」這句成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言論或文章有根據、有內容。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言論或文章有根據、有內容。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內容充實」的表述上。

例句 這篇文章言之有物,擲地有聲。

這本書言之有物,的確值得一讀。

寫文章必須要言之有物,切忌空話連篇。

寫作必須言之有物,不可流於虛妄空談。

如果你言之有物,就可以受人敬重和賞識。

現在言之有物的電視節目,真是少之又少。

這個節目言之有物,所邀請的來賓都是學有專精。

他的演講言之有物,因此吸引廣大聽眾,場場爆滿。

口才好的人有三個條件:第一是把話講清楚,第二是言之有物,第三是風趣。

辨  識近義言必有中反義信口雌黃、空洞無物、蛙鳴蟬噪、游談無根 言人人殊 參考詞語‧志人人殊‧文人人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ㄢˊ。

ㄖㄣˊ。

ㄖㄣˊ。

ㄕㄨ漢語拼音yánrénrénshū釋  義殊,不同的、互異的。

「言人人殊」對同一件事各人所言不同。

語出《史記.卷五四.曹相國世家》。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五四.曹相國世家》載,漢朝初年,天下安定不久,封為齊王的劉肥正值少壯,想要大展身手有一番作為,於是相國曹參就召集地方上的長老和儒生,請教安民的方法,結果「言人人殊」,也就是每個人的見解都不同,這讓曹參很傷腦筋,不知道應該聽取哪個人的意見才好。

後來「言人人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摘出,用來指對同一件事各人所言不同。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對同一件事各人所言不同。

使用類別用在「人言各異」的表述上。

例句 有關外星人事件,眾說紛紜,言人人殊。

這問題在會議上討論言人人殊,各有各的意見。

遷村一事本就複雜,大家各有看法,難免言人人殊。

羅生門的故事就是言人人殊,不知事情真相到底為何。

到底該不該建水庫的問題,當地民眾言人人殊,意見分歧。

辨  識近義各執一詞、眾說紛紜反義如出一口、言人人同、異口同聲、眾口一詞 參考詞語志人人殊注  音ㄓˋ。

ㄖㄣˊ。

ㄖㄣˊ。

ㄕㄨ漢語拼音zhìrénrénshū 文人人殊注  音ㄨㄣˊ。

ㄖㄣˊ。

ㄖㄣˊ。

ㄕㄨ漢語拼音wénrénrénshū 釋  義明.王禕〈文訓〉:「雖其文人人殊,而其於道未始不有明焉,譬猶水火相滅亦以相生,和敬相反亦以相成。

」 依然故我 參考詞語‧依然故吾‧故我依然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ㄖㄢˊ。

ㄍㄨˋ。

ㄨㄛˇ漢語拼音yīrángùwǒ釋  義依舊和從前的我一樣,指情況依舊,沒有任何變化。

※語或出宋.陳著〈賀新郎.北馬飛江過〉詞。

△「依然如故」 典故說明「依然」是依舊的意思。

「故我」則是指過去的我。

《莊子.田子方》︰「雖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意思是說,雖然舊的我消失了,但有新的我取代,繼續存在,因此不需憂慮。

此處之「故吾」,意思與「故我」相同,都指過去的我。

所以「依然故我」有形容自己的情況沒有改變的意思。

宋.陳著〈賀新郎.北馬飛江過〉詞稱讚朋友戴時芳志氣高昂,即使有些小人想要設計妨礙他,他仍不為所動,保持著自身的孤高氣節。

後來「依然故我」這句成語被用來指情況依舊,沒有任何變化。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情況依舊,沒有任何變化。

使用類別用在「舊習未改」的表述上。

例句 儘管已經傾家蕩產,他還是依然故我,賭性不改。

無論怎麼勸他,他都依然故我,不肯聽我們的忠告。

多年後再見到老李,沒想到他依然故我,還是喜歡穿著奇裝異服。

雖然內憂外患頻仍,這些昏庸的君臣,依然故我,極盡驕奢之能事。

她太任性,做事完全不顧他人的感受,雖經師長告誡,仍是依然故我,我行我素。

辨  識近義依然如故反義判若兩人「依然故我」及「依然如故」都有與過去相同的意思。

「依然故我」僅可用於人的行為;「依然如故」則泛用於人事物。

依然故我依然如故辨似例句○ㄨ她太任性,做事完全不顧他人的感受,雖經師長告誡,仍是~,我行我素。

ㄨ○久別的故鄉不知如何了?老家門前的池塘是否~? 參考詞語依然故吾注  音ㄧ。

ㄖㄢˊ。

ㄍㄨˋ。

ㄨˊ漢語拼音yīrángùwú 釋  義宋.吳自牧〈夢粱錄序〉:「昔人臥一炊頃,而平生事業敭歷皆遍,及覺則依然故吾,始知其為夢也。

」故我依然注  音ㄍㄨˋ。

ㄨㄛˇ。

ㄧ。

ㄖㄢˊ漢語拼音gùwǒyīrán 釋  義清.尹會一〈答王從先書〉:「義倉義學,勉為建置,規模尚屬粗就,以至室無長物,故我依然。

」 依樣畫葫蘆 參考詞語‧依本畫葫蘆‧依本葫蘆‧依樣葫蘆‧照樣葫蘆‧葫蘆依樣‧葫蘆畫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

ㄧㄤˋ。

ㄏㄨㄚˋ。

ㄏㄨˊ。

ㄌㄨˊ漢語拼音yīyànghuàhúlú釋  義依照葫蘆的樣子畫葫蘆。

比喻一味模仿,毫無創見。

※#語或出宋.魏泰《東軒筆錄》卷一。

△「如法炮製」 典故說明宋臣陶穀博學多識、文筆很好,擔任翰林院學士一職多年,一直期望能受到重用,可是幾次晉升為宰相的人,往往文筆不如他,名譽和聲望也都在他之下。

他心裡很不平,於是要他的朋友在宋太祖面前推薦他,並認為自己在翰林院任職多年,為國家盡心盡力,應當升職。

但宋太祖並不重視文學,認為翰林院學士所草擬的典章制度,只是拿前人的舊本來改動字句,就像俗話說的依照葫蘆的樣子畫葫蘆罷了,哪裡需要盡什麼力?陶穀知道後就在翰林院的壁上寫下一首詩,自嘲只能「依樣畫葫蘆」,不能有所作為。

後來「依樣畫葫蘆」被用來比喻一味模仿,毫無創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一味模仿,毫無創見。

使用類別用在「抄襲模仿」的表述上。

例句 這個工作很單純,你只要依樣畫葫蘆就行了。

她看著烹飪節目,依樣畫葫蘆地作了一個蛋糕。

他依著現成的樣品,依樣畫葫蘆地捏了個一模一樣的花瓶。

這首詩是他照別人的詩依樣畫葫蘆寫的,讀來平淡,毫無感情。

雖然這只是女兒依樣畫葫蘆作成的小卡片,媽媽仍舊非常珍惜地收藏著。

只是一味依樣畫葫蘆地抄襲外國節目,沒有自己的創意,難怪觀眾會對電視臺的製作水準大感失望。

辨  識近義亦步亦趨、一成不變、如法炮製反義別開生面、自出機杼、別出心裁、標新立異、獨樹一幟「依樣畫葫蘆」及「如法炮製」都有模仿的意思。

「依樣畫葫蘆」側重於外在形貌的模仿;「如法炮製」側重於方法的模仿。

依樣畫葫蘆如法炮製辨似例句○ㄨ他依著現成的樣品,~地捏了個一模一樣的花瓶。

ㄨ○看過這部愛情片之後,他也想~,在情人節時向女友跪下求婚。

參考詞語依本畫葫蘆注  音ㄧ。

ㄅㄣˇ。

ㄏㄨㄚˋ。

ㄏㄨˊ。

ㄌㄨˊ漢語拼音yīběnhuàhúlú 釋  義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四二》:「仲弓卻只是據見成本子做,只是依本畫葫蘆,都不問著那前一截了。

」元.王伯成《貶夜郎.第二折》:「怕我連真帶草,一剷數黑論黃,寫倣描朱,從頭至尾,依本畫葫蘆。

」依本葫蘆注  音ㄧ。

ㄅㄣˇ。

ㄏㄨˊ。

ㄌㄨˊ漢語拼音yīběnhúlú 釋  義宋.劉克莊〈方名父松竹梅三友除授四六後語〉:「戲擬數篇,依本葫蘆爾,公見之擊節,後效顰而作者益眾,意益新語益工。

」依樣葫蘆注  音ㄧ。

ㄧㄤˋ。

ㄏㄨˊ。

ㄌㄨˊ漢語拼音yīyànghúlú 釋  義《文明小史.第三一回》:「伯集就連夜在客店裡打開行篋,取出些時務書,依樣葫蘆,寫下幾條,託顧舉人筆削,以為進身之具。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一齣》:「只有一個史閣部,頗有忠心,被馬、阮內裡掣肘,卻也依樣葫蘆。

」照樣葫蘆注  音ㄓㄠˋ。

ㄧㄤˋ。

ㄏㄨˊ。

ㄌㄨˊ漢語拼音zhàoyànghúlú 釋  義《冷眼觀.第三回》:「每到坐堂的時候,那位稿門送了卷宗並點名單上去,直捷把此案要如何責押、如何發落說出來,要求那代理的官,照樣葫蘆,替他行事。

」葫蘆依樣注  音ㄏㄨˊ。

ㄌㄨˊ。

ㄧ。

ㄧㄤˋ漢語拼音húlúyīyàng 釋  義《二十年目睹之怪狀.第五四回》:「富貴浮雲成一夢,葫蘆依樣祇三年。

」清.周亮工《書影.卷三》:「而或割裂全篇,換易字句,依稀影響,遂稱己作,工者不免優孟抵掌之誚,拙者至有葫蘆依樣之譏。

」葫蘆畫樣注  音ㄏㄨˊ。

ㄌㄨˊ。

ㄏㄨㄚˋ。

ㄧㄤˋ漢語拼音húlúhuàyàng 釋  義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五》:「熙寧淳熙,先後百年,其間未甚相懸也。

及今世遠事殊,而必於葫蘆畫樣,吾恐其謬於聖賢者不啻千里矣。

」 易如反掌 參考詞語‧反掌之易‧易如翻掌‧易於反手‧易於反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ˋ。

ㄖㄨˊ。

ㄈㄢˇ。

ㄓㄤˇ漢語拼音yìrúfǎnzhǎng釋  義像翻轉手掌一般的容易。

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到。

語本《孟子.公孫丑上》。

△「易若轉圜」 典故說明春秋時,管仲使他的君主稱霸於諸侯,晏子使他的君主盛名遠揚。

《孟子.公孫丑上》中記載了孟子對此事的看法。

孟子的學生公孫丑問他說:「老師,如果您也在齊國執政,是否能振興管仲、晏嬰的功業?」孟子聽了說:「齊國是個大國,地廣人多,如能施行仁政,完成天下統一的王業,就像把手掌翻轉一下那麼容易,可是他們都沒有做到。

」後來「易如反掌」這句成語,就孟子話中「由反手也」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到。

使用類別用在「非常容易」的表述上。

例句 搬桌子?易如反掌,我來幫忙吧!處理此事,易如反掌,交給我辦吧!修理這種開關,一懂竅門,易如反掌。

他可是舉重冠軍,抬個櫃子簡直易如反掌。

對大胃王而言,吃五碗飯,簡直是易如反掌。

你不要以為作現代詩是易如反掌的事,它也有一些要求的。

辨  識近義反掌折枝、易如拾芥、唾手可得、探囊取物、輕而易舉、摧枯拉朽反義挾山超海、難若登天、海底撈針、談何容易 參考詞語反掌之易注  音ㄈㄢˇ。

ㄓㄤˇ。

ㄓ。

ㄧˋ漢語拼音fǎnzhǎngzhīyì 釋  義《漢書.卷五一》:「今欲極天命之壽,敝無窮之樂,究萬乘之勢,不出反掌之易。

」《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八》:「足下若權認作吾師,等他交銀出來,便取來先還了足下前物,直如反掌之易。

」易如翻掌注  音ㄧˋ。

ㄖㄨˊ。

ㄈㄢ。

ㄓㄤˇ漢語拼音yìrúfānzhǎng 釋  義元.關漢卿《五侯宴.第三折》:「某領大勢雄兵,軍行策應,擒拏王彥章易如翻掌。

」《醒世恆言.卷二○》:「倘得僥倖連科及第,那時救父報仇,豈不易如翻掌!」易於反手注  音ㄧˋ。

ㄩˊ。

ㄈㄢˇ。

ㄕㄡˇ漢語拼音yìyúfǎnshǒu 釋  義《太平御覽.卷三七五,人事部一六》:「夫清忠之士,乃千人之表,萬人之英。

得其人則事易於反手;不得其人,則難於拔筋。

」易於反掌注  音ㄧˋ。

ㄩˊ。

ㄈㄢˇ。

ㄓㄤˇ漢語拼音yìyúfǎnzhǎng 釋  義漢.劉向《說苑.卷九》:「必若所欲為,危如重卵,難於上天;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太山。

」《漢書.卷五一》:「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太山。

」 夜郎自大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ㄝˋ。

ㄌㄤˊ。

ㄗˋ。

ㄉㄚˋ漢語拼音yèlángzìdà釋  義夜郎,漢代西南邊境的一個小國。

「夜郎自大」指夜郎國王妄自尊大。

#典出《史記.卷一一六.西南夷列傳》。

後用「夜郎自大」比喻人見識短淺,狂妄自大。

△「妄自尊大」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一一六.西南夷列傳》載,西漢時,西南邊境有二個分別叫做滇和夜郎的小國家。

這二個小國的疆域面積大約都和漢的一個郡差不多,可說是典型的彈丸小國,但那二個國家的國王都自以為統治的是天下第一大國。

有一次,漢派使臣去訪問這二個國家。

滇王和夜郎侯竟然都不知天高地厚地問漢使:「漢和我國相比,到底哪一個大呢?」因為他們在沒有和漢人接觸以前,一直以為自己的國家最大,根本不知道漢的國土廣大遼闊,遠非自己的國家所能比得上。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夜郎自大」,用來比喻人見識短淺,狂妄自大。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見識短淺,狂妄自大。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傲慢狂妄」的表述上。

例句 夜郎自大的人,讓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憐。

那個人夜郎自大,根本不知道天高地厚。

我們要進步,就絕不能夜郎自大,故步自封。

你可別夜郎自大了,要知道一山還比一山高。

強中更有強中手,年輕人有成就後切忌夜郎自大。

晚清有些人對內堅持傳統禮教,對外則夜郎自大,盲目排斥外國文明。

要避免夜郎自大的毛病,就得擴大視野,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和經驗。

外頭高手多的是,你只是校冠軍,出賽時千萬不能夜郎自大,掉以輕心。

辨  識近義妄自尊大、自高自大、崖岸自高、目中無人、目空一切反義妄自菲薄、自輕自賤、虛懷若谷形音辨誤郎,音ㄌㄤˊ,夜郎,西漢西南邊境小國名。

「郎」不可寫作「朗」。

「夜郎自大」及「妄自尊大」都有驕傲自大的意思。

「夜郎自大」指因見識狹隘而自以為大;「妄自尊大」則指胡亂地自尊自大。

夜郎自大妄自尊大辨似例句○○外頭高手多的是,你只是校冠軍,出賽時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ㄨ○我看他是瘋了,才會~地以救世主自居! 夜長夢多 參考詞語‧睡多夢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ㄝˋ。

ㄔㄤˊ。

ㄇㄥˋ。

ㄉㄨㄛ漢語拼音yèchángmèngduō釋  義在漫漫的長夜裡,反覆做著夢。

※語或本宋.王令〈客次寄王正叔〉詩。

後用「夜長夢多」比喻時間拖久了,易發生不利的變化。

典故說明夜如果長了,一個人睡覺時間也跟著拉長,作的夢也隨之繁而多變。

所以「夜長夢多」是種生活體驗。

這句成語出現較早的文獻一般以為是宋代王令的〈客次寄王正叔〉詩。

詩中有「夜長夢反覆」句。

王令一生雖然貧困,但不應舉,不做官,因此他的詩深刻反映了民間的疾苦,也表現了自己救民於苦難的志願。

這一篇是王令客居他地,寄予王正叔的賦詩,從詩中可見他悲淒的心境:在漫漫的長夜中,反覆做著夢,無法安眠到天明。

感慨自己已年長,卻仍一事無成,憂愁與日俱增。

在這廣大的天地中,哪裡是我的容身之處呢?而你也已達壯年之時,仍然貧困一生,和我是相同的命運。

這裡的「夜長夢反覆」是睡不著的意思,所以下句接「百瞑百到家」。

後來的「夜長夢多」則多指時間拖久了,事情易生不利的變化。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時間拖久了,易發生不利的變化。

使用類別用在「日久生變」的表述上。

例句 想不到事情一拖,風波又起,真是夜長夢多啊!這件事得儘速處理,免得夜長夢多,無法收拾。

我看這件事宜早解決,免得夜長夢多,再生枝節。

你們既然雙方有意,那就早點把婚事定了吧,以免夜長夢多。

既然我們雙方都沒有意見,為免夜長夢多,就把合約簽定了吧! 辨  識反義速戰速決 參考詞語睡多夢長注  音ㄕㄨㄟˋ。

ㄉㄨㄛ。

ㄇㄥˋ。

ㄔㄤˊ漢語拼音shuìduōmèngcháng 釋  義《賽紅絲.第七回》:「既要結果,遲早總是一樣,省得睡多夢長,就是今夜三更斷送了他罷!」 夜以繼日 參考詞語‧以夜繼日‧以日繼夜‧夜以接日‧夜以繼晝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ㄝˋ。

ㄧˇ。

ㄐㄧˋ。

ㄖˋ漢語拼音yèyǐjìrì釋  義以夜晚接續白天,晝夜都不歇息。

※#語或出《孟子.離婁下》。

亦用來形容工作勤奮,日夜不停。

△「通宵達旦」 典故說明「夜以繼日」就是以夜晚接續著白天的意思,是說用夜晚的時間來繼續做白天未完成的工作。

這句成語出於《孟子.離婁下》,孟子以上古聖王為例,說明他們治國、愛民的德政。

夏禹是個厭惡美酒而喜好有意義、合理言論的人。

商湯持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用人惟賢,因此任用賢人沒有固定的常法。

周文王把已經安定的人民,視同傷者,加以愛護,不敢勞動;追求正道,彷彿永遠沒有終止,不敢自滿。

周武王從不輕慢身邊的臣子,也不會遺忘遠方賢德的諸侯。

周公想要兼備夏、商、周三代聖王的美德,以實施禹、湯、文、武四位賢王的德政。

當發覺做的有與聖王不合的地方,就仰著頭思考,白天想不出來時,夜晚就繼續地思考,幸而想通了,就會高興地坐等天亮,以便立刻施行。

「夜以繼日」被用來形容日夜不停,在《管子》和《莊子》書中都曾出現。

《管子.禁藏》說:一般人之常情,都會趨利避害。

商人通商時,總是夜晚接續著白天,以加倍的速度兼程趕路,是因為利益在前的緣故。

其原文雖作「夜以續日」,其實就是「夜以繼日」的意思。

《莊子.至樂》說:地位尊貴的人夜以繼日為獻可替否而思量,對於養護自己的形體就有所疏忽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工作勤奮,日夜不停。

使用類別用在「勤奮苦幹」的表述上。

例句 為了加速施工的進度,工人們夜以繼日地趕工。

捷運工程夜以繼日地趕工,為的是能早日通車。

為了儘快流暢使用電腦,他夜以繼日地苦練輸入法。

每到期末考時,就會看到同學們夜以繼日地猛抱佛腳。

他為了早日完成學位論文,真是夜以繼日、廢寢忘食。

他為了多賺點錢,夜以繼日的兼差,身體當然會受不了。

這件作品是大師近月以來,夜以繼日不停工作所完成的心血結晶。

人到底不是鐵打的金剛,經長期夜以繼日地工作後,他終於累垮了。

我小時候有次生病了,母親夜以繼日地守候在床邊,一刻也不休息。

為了搶救被壓在廢墟中的人,救難人員正夜以繼日、不眠不休地挖著土石。

辨  識近義披星戴月、夙夜匪懈、通宵達旦、焚膏繼晷、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及「通宵達旦」都有整夜都不停止的意思。

「夜以繼日」側重於整天整夜不間斷地工作;「通宵達旦」側重於整個夜晚都在工作。

夜以繼日通宵達旦辨似例句○ㄨ為了搶救被壓在廢墟中的人,救難人員正~、不眠不休地挖著土石。

ㄨ○除夕之夜,大家~地放鞭炮,一片喜氣洋洋。

參考詞語以夜繼日注  音ㄧˇ。

ㄧㄝˋ。

ㄐㄧˋ。

ㄖˋ漢語拼音yǐyèjìrì 釋  義《呂氏春秋.先識覽》:「中山之俗,以晝為夜,以夜繼日,男女切倚,固無休息。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八》:「家貧借書,以夜繼日,古人閱市偷光,殆不過此。

」以日繼夜注  音ㄧˇ。

ㄖˋ。

ㄐㄧˋ。

ㄧㄝˋ漢語拼音yǐrìjìyè 釋  義《陳書.卷三三》:「灼家貧,抄義疏,以日繼夜,筆毫盡,每削用之。

」《鏡花緣.第九二回》:「妹子就用『黃昏』二字交卷,以記是日歡聚幾至以日繼夜之意。

」夜以接日注  音ㄧㄝˋ。

ㄧˇ。

ㄐㄧㄝ。

ㄖˋ漢語拼音yèyǐjiērì 釋  義《晏子春秋.內篇》:「今齊國,丈夫耕,女子織,夜以接日,不足以奉上。

」夜以繼晝注  音ㄧㄝˋ。

ㄧˇ。

ㄐㄧˋ。

ㄓㄡˋ漢語拼音yèyǐjìzhòu 釋  義《後漢書.卷二九》:「昔文王不敢槃于游田,以萬人惟憂。

而陛下遠獵山林,夜以繼晝,其如社稷宗廟何?」隋.盧思道〈北齊興亡論〉:「縱侈荒淫,不知紀極;甘酒耆音,夜 (以)繼晝。

」 杳如黃鶴 參考詞語‧去如黃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ㄠˇ。

ㄖㄨˊ。

ㄏㄨㄤˊ。

ㄏㄜˋ漢語拼音yǎorúhuánghè釋  義乘鶴而去,無影無蹤。

典出南朝梁.任昉《述異傳》。

後用「杳如黃鶴」比喻一去不返,無影無蹤。

△「泥牛入海」 典故說明任昉(西元460∼508)字彥昇,南朝梁博昌人,仕宋、齊、梁三代。

宋時,舉兗州秀才,拜太常博士。

入齊,以文學為王儉所重,後任竟陵王記室參軍,為「竟陵八友」之一。

《述異傳》舊題為任昉所撰,共二卷,內容駁雜,以神仙志怪之事為主。

在書中有一則小故事,敘述有個叫做荀瓌的人,有天他在黃鵠樓上休憩時,看到西南邊的天空中有什麼東西漸漸飛來,等到靠近一看,原來是一個駕著鶴的仙人。

仙人到了樓中,荀瓌立刻請他把酒言歡,好好地招待了一番。

後來仙人再度跨鶴騰空,消失在遠方。

到了唐代,詩人崔顥做了一首〈黃鶴樓〉詩:「昔人己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描述當年乘著黃鶴而去的仙人,再也沒有回來,只留下這座黃鶴樓,和悠悠白雲。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杳如黃鶴」,用來比喻一去不返,無影無蹤。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一去不返,無影無蹤。

使用類別用在「消失無蹤」的表述上。

例句 三年前,他自公司捲款潛逃後,便杳如黃鶴,不知去向。

他這一去,竟杳如黃鶴,沒有任何音訊,讓家人牽腸掛肚。

待警方接到報案再趕到現場,匪徒早已杳如黃鶴,不見蹤影。

這屋子已經很久沒人住了,屋主更是杳如黃鶴,無人知其去向。

十年前,他的孩子在自家門口離奇失蹤,此後就再無消息,杳如黃鶴。

自從他到國外工作後,就杳如黃鶴,連個信息都沒有,讓家人十分掛念。

照片中的四個人原本都是很好的朋友,但一場誤會之後,其中兩人竟都杳如黃鶴,斷了訊息。

辨  識近義泥牛入海、一去不返、石沉大海、杳無音信、杳無蹤影形音辨誤杳,音|ㄠˇ。

不見蹤影,毫無消息。

形容渺茫沉寂。

不可寫作「沓」。

「泥牛入海」及「杳如黃鶴」都有失去蹤影、毫無消息的意思。

「泥牛入海」多用於事物,但亦可用於人,前面常加如同、好像等動詞;「杳如黃鶴」則一般用於人。

泥牛入海杳如黃鶴辨似例句○ㄨ畢業後我到處寄應徵信,但就像~般,毫無回音。

ㄨ○照片中的四個人原本都是很好的朋友,但一場誤會之後,其中兩人竟都~,斷了訊息。

參考詞語去如黃鶴注  音ㄑㄩˋ。

ㄖㄨˊ。

ㄏㄨㄤˊ。

ㄏㄜˋ漢語拼音qùrúhuánghè 釋  義《聊齋志異.卷三》:「和貧不自給,典質漸空。

日望宮至,以為經理,而宮滅跡匿影,去如黃鶴矣。

」 奄奄一息 參考詞語‧一息奄奄‧奄奄殘息‧奄奄餘息‧殘息奄奄‧氣息厭厭‧氣息奄奄‧淹淹一息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ㄢ。

ㄧㄢ。

ㄧ。

ㄒㄧˊ。

(變)。

ㄧㄢ。

ㄧㄢ。

ㄧˋ。

ㄒㄧˊ漢語拼音yānyānyīxí(變)yānyānyìxí釋  義僅存微弱的一口氣。

形容生命已到了最後時刻。

語本晉.李密〈陳情表〉。

△「日薄西山」 典故說明「奄奄一息」原作「氣息奄奄」,出自晉.李密〈陳情表〉。

晉武帝想召李密入宮做事,但從小撫養他長大的祖母年事已高,希望能親自照顧祖母安享天年,於是寫了這篇〈陳情表〉向武帝表明心意。

「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說祖母已九十六歲,生命已將到盡頭,僅留下最後一口氣,隨時都有離開人世的可能。

希望能多陪陪祖母,等她過世後再出來為皇帝效命。

「奄奄」是微弱的樣子,常與「氣息」連用,表示呼吸極其微弱,快要斷氣之意,後世還有「奄奄殘息」、「奄奄餘息」、「殘息奄奄」等詞。

明代以後,則以「奄奄一息」最常見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生命已到了最後時刻。

使用類別用在「生命將盡」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難民有的已經奄奄一息,急待我們援助。

這個惡警濫用私刑,將嫌犯折磨得奄奄一息。

他被卡車撞到,送到醫院時,已是奄奄一息了。

只要有一天沒澆水,這些番茄幼苗就會奄奄一息。

這個病患奄奄一息躺在床上,隨時都有可能死去。

大雨過後,經常可以看到地上有許多的蚯蚓,奄奄一息。

義工們救出三十多隻奄奄一息的流浪犬,趕緊將牠們送醫。

辨  識近義日薄西山、危在旦夕、命若懸絲、朝不保夕反義欣欣向榮、生龍活虎、生氣勃勃、朝氣蓬勃 參考詞語一息奄奄注  音ㄧ。

ㄒㄧˊ。

ㄧㄢ。

ㄧㄢ。

(變)。

ㄧˋ。

ㄒㄧˊ。

ㄧㄢ。

ㄧㄢ漢語拼音yīxíyānyān(變)yìxíyānyān 釋  義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卷五》:「久之黧黑聳兩肩,眼垂淚,鼻出涕,一息奄奄死相繼。

」《紅樓夢.第九七回》:「黛玉雖然服藥,這病日重一日。

……紫鵑等看去,只有一息奄奄。

」奄奄殘息注  音ㄧㄢ。

ㄧㄢ。

ㄘㄢˊ。

ㄒㄧˊ漢語拼音yānyāncánxí 釋  義宋.崔與之〈辭免禮部尚書〉:「況無橫草之勞,復有採薪之疾,奄奄殘息。

」奄奄餘息注  音ㄧㄢ。

ㄧㄢ。

ㄩˊ。

ㄒㄧˊ漢語拼音yānyānyúxí 釋  義宋.魏了翁〈再乞祠申省狀〉:「自揣位下人微,豈應游有童瀆,而奄奄餘息,生意索然。

」殘息奄奄注  音ㄘㄢˊ。

ㄒㄧˊ。

ㄧㄢ。

ㄧㄢ漢語拼音cánxíyānyān 釋  義宋.朱熹〈答尤尚書袤書〉:「此哀苦不敢奉慶,惟是益遠誨晤,而殘息奄奄,不保朝夕,引領西望,徒切悵然。

」氣息厭厭注  音ㄑㄧˋ。

ㄒㄧˊ。

ㄧㄢ。

ㄧㄢ漢語拼音qìxíyānyān 釋  義清.方苞〈與鄂張兩相國論制馭西邊書〉:「苞臥病兩月,氣息厭厭,自念生世幾何,既為知己懷憂,而喑默自便,則愧負此心。

」氣息奄奄注  音ㄑㄧˋ。

ㄒㄧˊ。

ㄧㄢ。

ㄧㄢ漢語拼音qìxíyānyān 釋  義《三國志.卷四五》:「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淹淹一息注  音ㄧㄢ。

ㄧㄢ。

ㄧ。

ㄒㄧˊ。

(變)。

ㄧㄢ。

ㄧㄢ。

ㄧˋ。

ㄒㄧˊ漢語拼音yānyānyīxí(變)yānyānyìxí 釋  義《儒林外史.第一五回》:「馬二先生大驚,急上樓進房內去看,已是淹淹一息,頭也抬不起來。

」 迎刃而解 參考詞語‧刃迎縷解‧迎刃以解‧迎刃冰解‧迎刃而判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ㄥˊ。

ㄖㄣˋ。

ㄦˊ。

ㄐㄧㄝˇ漢語拼音yíngrènérjiě釋  義迎著刀刃的竹子,會順著刀勢裂開。

比喻戰事進展順利。

語出《晉書.卷三四.杜預列傳》。

後用「迎刃而解」形容相連的事物很容易分解,亦用來比喻事情很容易處理。

△「勢如破竹」 典故說明杜預是西晉時的著名大將,他的學識淵博,時人稱為「杜武庫」。

據《晉書.卷三四.杜預列傳》載:蜀漢滅亡之後,孫吳偏安江東。

於是晉武帝派杜預為「鎮南大將軍」,統軍攻打東吳。

戰事進展得很順利,短短數日就攻占吳國許多城池,吳軍都督孫歆等人被俘。

杜預想要趁勝追擊,但有官員表示反對。

他們認為吳國立國已久,一下子很難攻下;而且南方正是雨季,容易河水氾濫,行軍不易;加上天氣炎熱,疫病容易流行。

不如暫停進攻,等到冬天再說。

但杜預舉出當年樂毅的濟西之戰為例,認為「我軍現在士氣旺盛,如果趁機伐吳,就像用刀劈開竹子一樣,只要劈開前面幾節,下面也會順著刀勢輕易地劈開了」。

晉武帝接納了杜預的建議,繼續進攻吳國,果然節節順利,很快地滅了吳國。

後來「迎刃而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戰事進展順利。

亦用來比喻事情很容易解決。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相連的事物很容易分開。

使用類別用在「非常容易」的表述上。

例句 我看師傅拿起尖刀一劃,魚皮迎刃而解,就和魚身分開了。

她用小刀先一劃,再往下一拉,整條蛇的外皮就這麼迎刃而解了。

二語義說明比喻事情很容易解決。

使用類別用在「非常容易」的表述上。

例句 他是萬事通,任何事到他那兒都會迎刃而解。

感謝您的救助,使我眼前的問題得以迎刃而解。

只要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事情就可迎刃而解。

這個根本問題若能解決,其他問題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這個問題非常困難,他竟可以迎刃而解,令我非常佩服。

想不到那麼難解的題目,竟被他毫不費勁地迎刃而解了。

體例是辭典編輯的關鍵,掌握住,其他部分皆可迎刃而解。

辨  識近義水到渠成、手到擒來、探囊取物、唾手可得反義堅不可摧 參考詞語刃迎縷解注  音ㄖㄣˋ。

ㄧㄥˊ。

ㄌㄩˇ。

ㄐㄧㄝˇ漢語拼音rènyínglǚjiě 釋  義唐.韓愈〈貞曜先生墓志銘〉:「及其為詩,劌目鉥心,刃迎縷解。

」元.戴良〈元故沖玄處士羅君墓志銘〉:「鄉有獄訟,有司所不能決者,處士片言拆之,即刃迎縷解,悅服而去。

」迎刃以解注  音ㄧㄥˊ。

ㄖㄣˋ。

ㄧˇ。

ㄐㄧㄝˇ漢語拼音yíngrènyǐjiě 釋  義清.無名氏〈論科學之發達可以闢舊小說之荒謬思想〉:「準此推之,以真理詰幻狀,以實驗搗虛情,雖舉國若狂,萬人同夢,而迎刃以解,渙然冰消。

」迎刃冰解注  音ㄧㄥˊ。

ㄖㄣˋ。

ㄅㄧㄥ。

ㄐㄧㄝˇ漢語拼音yíngrènbīngjiě 釋  義宋.葉適〈題張君所注佛書〉:「至於要言微趣,人所難知,往往迎刃冰解,則多自得之矣。

」迎刃而判注  音ㄧㄥˊ。

ㄖㄣˋ。

ㄦˊ。

ㄆㄢˋ漢語拼音yíngrènérpàn 釋  義宋.朱熹〈答何叔京書.其二四〉:「於此看得分明,則性情之分可見,而前日所疑,皆可迎刃而判矣。

」 咬牙切齒 參考詞語‧切齒咬牙‧咬牙恨齒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ㄠˇ。

ㄧㄚˊ。

ㄑㄧㄝˋ。

ㄔˇ漢語拼音yǎoyáqièchǐ釋  義咬緊牙齒,表示非常悲痛憤恨。

※語或本《韓非子.守道》。

△「痛心疾首」 典故說明「切齒」的「切」,音ㄑㄧㄝˋ,是「密合」、「咬緊」的意思,所以與「咬牙」同義,因而組合成「咬牙切齒」。

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非常痛恨的樣子。

較早的文獻只用「切齒」,《韓非子.守道》談論保全國家的方法。

韓非子認為,如果國家能夠將法度確實建立,厚賞嚴刑,讓人民有所依循,那麼「人主甘服於玉堂之中,而無瞋目切齒傾取之患。

」意思是說將法度建立好,君主就能在宮殿享受豪華的生活,沒有人會瞪著眼睛,咬緊牙齒,憤恨地想要傾覆他了。

後來「切齒」之上,另增同意的「咬牙」二字,成為「咬牙切齒」的成語,廣為後人所用,用以表示非常悲痛憤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非常悲痛憤恨。

使用類別用在「激憤惱怒」的表述上。

例句 一提起仇人,只見他咬牙切齒地罵個不停。

他怒氣沖沖,咬牙切齒,要去找對方算帳。

老李被兒子氣得咬牙切齒,差點就要中風了。

小明咬牙切齒地罵著這個騙子:「你還算是人嗎?」看著老王那咬牙切齒的樣子,大家連半句話都不敢說。

知道這件事情的真相後,每個人都咬牙切齒,憤恨不平。

辛苦研發的成果,最後竟然遭到剽竊,每個工作人員都恨得咬牙切齒。

辨  識近義痛心疾首、怒髮衝冠、深惡痛絕、切齒腐心、恨之入骨反義笑容可掬「痛心疾首」及「咬牙切齒」都有非常痛恨的意思。

「痛心疾首」用在表示悲憤;「咬牙切齒」用在表示生氣。

痛心疾首咬牙切齒辨似例句○ㄨ看到正義無法伸張,大家無不感到~。

ㄨ○他怒氣沖沖,~,要去找對方算帳。

參考詞語切齒咬牙注  音ㄑㄧㄝˋ。

ㄔˇ。

ㄧㄠˇ。

ㄧㄚˊ漢語拼音qièchǐyǎoyá 釋  義《三國演義.第五六回》:「徐晃睜眉怒目,許褚切齒咬牙,各有相鬥之意。

」明.李贄《焚書.卷三》:「寧使見者聞者切齒咬牙,欲殺欲割,而終不忍藏于名山,投之水火。

」咬牙恨齒注  音ㄧㄠˇ。

ㄧㄚˊ。

ㄏㄣˋ。

ㄔˇ漢語拼音yǎoyáhènchǐ 釋  義《西遊記.第八六回》:「八戒聞言,咬牙恨齒,忍不住舉起鈀,把那墳塚一頓築倒。

」 咬文嚼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ㄠˇ。

ㄨㄣˊ。

ㄐㄧㄠˊ。

ㄗˋ漢語拼音yǎowénjiáozì釋  義形容在字句上推敲琢磨。

※#語或出元.秦簡夫《剪髮待賓》第二折。

後用「咬文嚼字」形容拘泥於文字詮釋而流於見解迂腐、淺陋,亦用於形容好稱引古書以賣弄才學的淵博。

典故說明「咬文嚼字」表面的意思就是把文字在口中咬嚼,形容人在字句上推敲琢磨。

此語在元雜劇中已常見用,如秦簡夫的《剪髮待賓》。

這齣戲劇是改編自《晉書.陶侃傳》中所載陶母剪髮易錢來招待賓客的故事。

劇中除了描寫傳統「母賢子孝」的價值觀,又虛構了一個財主「韓夫人」,由她主動提出要將女兒嫁給陶侃,待陶侃高中狀元後,兩人也終成眷屬。

這樣皆大歡喜的劇情安排,反映了元代士人階層與商人階層聯姻,政治權力和巨大財富結合的社會現象。

在《剪髮待賓》中,陶侃因知道附近來了一個老學者,便想請至家中招待向他請益,可是家貧無錢,無奈之中,只好寫了「信」字,到財主韓夫人家中典當。

韓夫人見陶侃相貌口才不凡,知是可造之材,便將錢給他。

陶母知道這件事之後,卻責備陶侃怎麼可以用「信」字去典當換錢,要陶侃去將字贖回。

陶侃心裡雖然不願意,但母命難違,只好又去韓家。

陶母口中雖然斥責陶侃,心裡也明白陶侃的用意,很想替他招待那位學者。

於是等陶侃出門,陶母便剪下一頭長髮拿到街市上賣錢。

陶母在街市上賣頭髮時,正好遇見了韓夫人。

韓夫人知道陶母痛斥了陶侃一頓的事之後,覺得無法理解,便問道:「不過是一張紙罷了,有什麼好生氣的?」陶母便回答:「陶侃也和你有同樣的想法,認為是我太過分咬文嚼字。

但是,不論男女,都必須有了這個『信』字,才能得到別人的敬重,怎麼可以小看它呢?」這裡就用到了「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形容拘泥於文字詮釋而流於見解迂腐、淺陋,或用於形容好稱引古書以賣弄才學的淵博。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在字句上推敲琢磨。

使用類別用在「寫作謹慎」的表述上。

例句 這篇咬文嚼字的文章,讀起來頗費周折。

他寫這篇自傳時,真是咬文嚼字,一點也不敢馬虎。

二語義說明形容拘泥於文字詮釋而流於見解迂腐、淺陋。

使用類別用在「執文害意」的表述上。

例句 冬烘先生教人讀書,往往咬文嚼字,令人得不到什麼有益的知識。

讀書為的是要明白事理,如果一味咬文嚼字,反而難以前後貫通,了解大意。

三語義說明形容好稱引古書以賣弄才學的淵博。

使用類別用在「賣弄文才」的表述上。

例句 他才讀了幾本古書,說起話來就老是咬文嚼字,拾人牙慧,真讓人受不了。

他演說時最喜歡咬文嚼字,古今中外,東拉西扯,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有學問。

辨  識近義字斟句酌、尋行數墨、舞文弄墨 要言不煩 參考詞語‧至言不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ㄠˋ。

ㄧㄢˊ。

ㄅㄨˋ。

ㄈㄢˊ漢語拼音yàoyánbùfán釋  義說話精要,不囉嗦。

語出《輅別傳》。

△「言簡意賅」 典故說明根據《輅別傳》所載,有一次何晏邀請管輅前來一起討論《易經》爻辭,結果管輅說得頭頭是道。

於是何晏說:「在談論自然現象方面,你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的。

」這時坐在一旁的鄧颺(字玄茂,三國魏南陽人,為司馬懿所殺。

)就說:「管輅,別人都說你精通《易經》,為什麼平常講話卻佷少談到《易經》的道理呢?」管輅隨聲應答說:「精通《易經》的人是不談論《易經》的。

」何晏帶著笑容稱讚他說話精要不囉嗦。

後來「要言不煩」演變為成語,就用來形容說話精要,不囉嗦。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說話精要,不囉嗦。

使用類別用在「言辭精練」的表述上。

例句 講電話時請要言不煩,節省通話時間。

寫論說文時,要言不煩和說理明確是很重要的原則。

這家報社的社論總是要言不煩,而且見解精闢獨到。

要言不煩、立論明確的文章,現在已愈來愈難見到了。

相較之下,要言不煩的演講比長篇大論,更能打動人心。

發言的人謹守要言不煩的原則,必可提升會議的品質及效率。

你們辯了半天,也沒個定論;容我說句要言不煩的話:「多說無益,不如力行。

」 辨  識近義言簡意賅反義拖泥帶水、長篇大論、連篇累牘、絮絮叨叨「言簡意賅」及「要言不煩」都有言辭精要的意思。

「言簡意賅」側重於簡明完備義;「要言不煩」則側重於簡明切要義。

言簡意賅要言不煩辨似例句○ㄨ這個道理如此複雜,他竟然可以~,確實是不容易。

ㄨ○講電話時請~,節省通話時間。

參考詞語至言不繁注  音ㄓˋ。

ㄧㄢˊ。

ㄅㄨˋ。

ㄈㄢˊ漢語拼音zhìyánbùfán 釋  義宋.蘇軾〈與孫運句書〉:「近見江南老人,年七十二,狀貌氣力如四五十人,問其所得,初無異術,但云平生習不飲湯水耳。

常人日飲數升,吾日減一合,今但沾唇而已。

脾胃惡濕,飲少胃強氣盛液行,自然不濕,雖冒暑遠行亦不念水。

此可謂至言不繁。

」 殃及池魚 參考詞語‧池魚之禍‧魚池之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ㄤ。

ㄐㄧˊ。

ㄔˊ。

ㄩˊ漢語拼音yāngjíchíyú釋  義殃,災禍。

「殃及池魚」,指禍連池中魚。

比喻無故受到牽累。

典出《呂氏春秋.孝行覽.必己》。

典故說明春秋時,宋國的司馬桓魋曾受到景公的寵信,權傾一時,家財萬貫,還擁有一顆珍貴的寶珠。

後來他因犯罪逃亡國外,景公想要那顆寶珠,便派人去問他寶珠的下落,桓魋隨口答說:「我丟到池子裡了。

」眾人便將池水排盡找那顆珠子,但卻一無所獲,且因為沒有水,池子裡的魚都乾死了。

宋景公為了要找寶珠,排光池水,使池裡的魚受到無辜牽連。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殃及池魚」,比喻無故受到牽累。

另外,漢朝應劭的《風俗通義》裡,也有記載「殃及池魚」的不同故事。

他寫到「城門失火,禍及池中魚」的來源,一般的說法是:一個看守城門的人,姓池名魚,城門失火時上前撲救,結果被燒死。

但有一本《百家書》裡卻是記載:「宋國的城門失火,眾人舀池子裡的水救火,池水因而乾枯了,裡面的魚都露了出來,就被大家抓去吃。

」也說明了池魚因城門失火而受到無辜牽連。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無故受到牽累。

使用類別用在「無辜受累」的表述上。

例句 這間工廠失火,旁邊的民宅也被殃及池魚,燒得一乾二淨。

他們雙方互告,卻把我也牽連進去,真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他含沙射影地指責了一些人,相信流言流語中,殃及池魚必難免。

這起爆炸案除了造成一死一傷,還殃及池魚,造成許多民宅倒塌。

在那個緋聞事件中,由於某些報紙亂猜測,殃及池魚,傷害最深的,竟是無辜的第三者。

辨  識近義波及無辜、無妄之災 參考詞語池魚之禍注  音ㄔˊ。

ㄩˊ。

ㄓ。

ㄏㄨㄛˋ漢語拼音chíyúzhīhuò 釋  義《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四》:「你快擇善地而居,免受池魚之禍。

」魚池之殃注  音ㄩˊ。

ㄔˊ。

ㄓ。

ㄧㄤ漢語拼音yúchízhīyāng 釋  義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一二》:「邑因繭絲之取,邑無生意,民𤓾魚池之殃。

」 倚馬可待 參考詞語‧倚馬之才‧倚馬成文‧倚馬才‧倚馬才高‧倚馬立成‧倚馬雄才‧才堪倚馬‧才高倚馬‧揮毫倚馬‧揮毫立馬‧立馬萬言‧袁宏倚馬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ˇ。

ㄇㄚˇ。

ㄎㄜˇ。

ㄉㄞˋ漢語拼音yǐmǎkědài釋  義東晉桓溫領兵北伐,命令袁虎依靠在馬前草擬一篇告示,袁虎不一會兒即寫滿七張紙,而且文情並茂。

#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

後用「倚馬可待」比喻文思敏捷,寫作迅速。

典故說明東晉時的袁虎頗富文才。

晉廢帝太和四年,大將軍桓溫領兵北伐鮮卑,急須草擬一篇告示,他就命令隨行的袁虎倚在戰馬前立即起草。

不一會兒,袁虎就寫滿了七張紙,而且寫得文情並茂。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記有此事。

後來這故事被濃縮成「倚馬可待」這個成語,用來比喻文思敏捷,寫作迅速。

其實在袁虎之前,另有一位文思敏捷、「倚馬可待」的阮瑀。

他是建安七子之一,曾經擔任曹操的的書記官。

《魏志》載漢獻帝建安七年,韓遂在隴地一帶作亂,曹操準備帶兵征討,大軍出發之際,他突然覺得應該要先有封檄文投往敵營,於是將這項任務交給阮瑀。

阮瑀騎在馬上,只花一會兒工夫就完成了。

曹操接過寫好的文稿,拿起筆想要修改,但看來看去卻找不出下筆之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文思敏捷,寫作迅速。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文思敏捷」的表述上。

例句 要有倚馬可待的文才,不能只靠天分,必須累積大量的知識與見聞。

他的學養本佳,原有倚馬可待之才,今天讓他即席演講,滿座風生,果然精采絕倫。

古時讀書人多是文武全才,奔馳沙場能英勇殺敵,撰作詩文則倚馬可待,足為我們的典範。

他有洞察世情的銳利眼光與倚馬可待的才思,多年來每天都在報上發表社論,擁有廣大的讀者群。

辨  識近義一揮而就、七步成詩、下筆千言、援筆立就、筆翰如流、意到筆隨、出口成章反義江郎才盡、搜索枯腸、嘔心瀝血 參考詞語倚馬之才注  音ㄧˇ。

ㄇㄚˇ。

ㄓ。

ㄘㄞˊ漢語拼音yǐmǎzhīcái 釋  義明.李開先〈純庵趙尹征糧受獎帳文〉:「奇資異質,本自天成。

發跡賢科,倚馬之才空北冀。

」倚馬成文注  音ㄧˇ。

ㄇㄚˇ。

ㄔㄥˊ。

ㄨㄣˊ漢語拼音yǐmǎchéngwén 釋  義清.毛奇齡〈百字令.秋風乍起〉:「倚馬成文,磨盾草檄,殺盡中山兔。

」倚馬才注  音ㄧˇ。

ㄇㄚˇ。

ㄘㄞˊ漢語拼音yǐmǎcái 釋  義唐.戎昱〈上桂州李大夫〉:「煙霞萬里闊,宇宙一身孤。

倚馬才寧有?登龍意豈無?」倚馬才高注  音ㄧˇ。

ㄇㄚˇ。

ㄘㄞˊ。

ㄍㄠ漢語拼音yǐmǎcáigāo 釋  義唐.盧延讓〈送友人赴闕〉:「正當天下待雍熙,丹詔徵來早為遲。

倚馬才高猶愛藝,同牛心在肯容私。

」倚馬立成注  音ㄧˇ。

ㄇㄚˇ。

ㄌㄧˋ。

ㄔㄥˊ漢語拼音yǐmǎlìchéng 釋  義唐.席豫〈唐故朝請大夫吏部郎中上柱國高都公楊府君碑銘序〉:「劍南節度使益府長史韋抗奏公為管記,飛書之急,倚馬立成。

」倚馬雄才注  音ㄧˇ。

ㄇㄚˇ。

ㄒㄩㄥˊ。

ㄘㄞˊ漢語拼音yǐmǎxióngcái 釋  義宋.劉一止〈念奴嬌.故山秋晚〉:「倚馬雄才,凌雲逸氣,路覺丹霄直。

三千牘就,看君歸奏文石。

」才堪倚馬注  音ㄘㄞˊ。

ㄎㄢ。

ㄧˇ。

ㄇㄚˇ漢語拼音cáikānyǐmǎ 釋  義明.阮大鋮《燕子箋.第四二齣》:「茲爾羽林都尉霍都梁,才堪倚馬,夢可兆熊。

」才高倚馬注  音ㄘㄞˊ。

ㄍㄠ。

ㄧˇ。

ㄇㄚˇ漢語拼音cáigāoyǐmǎ 釋  義明.顧大典《青衫記.第二齣》:「他才高倚馬,志許攀龍。

」揮毫倚馬注  音ㄏㄨㄟ。

ㄏㄠˊ。

ㄧˇ。

ㄇㄚˇ漢語拼音huīháoyǐmǎ 釋  義清.張鳴珂〈齊天樂.江山洵美非吾土〉:「彈鋏歌魚,揮豪(毫)倚馬,儘把閒愁消遣。

」揮毫立馬注  音ㄏㄨㄟ。

ㄏㄠˊ。

ㄌㄧˋ。

ㄇㄚˇ漢語拼音huīháolìmǎ 釋  義宋.劉辰翁〈瑞鶴仙.正丹翁初度〉:「老子文章,揮毫立馬,脫靴嫌汙。

」立馬萬言注  音ㄌㄧˋ。

ㄇㄚˇ。

ㄨㄢˋ。

ㄧㄢˊ漢語拼音lìmǎwànyán 釋  義宋.王十朋〈上太守李端明書〉:「唐翰林應長庚之夢,世號謫仙人。

立馬萬言,而文章為天下之法,孰謂其非天人耶?」袁宏倚馬注  音ㄩㄢˊ。

ㄏㄨㄥˊ。

ㄧˇ。

ㄇㄚˇ漢語拼音yuánhóngyǐmǎ 釋  義清.袁于令《西樓記.第二八齣》:「阮生據案成書稿,袁宏倚馬不立草。

」 倚老賣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ˇ。

ㄌㄠˇ。

ㄇㄞˋ。

ㄌㄠˇ漢語拼音yǐlǎomàilǎo釋  義自以為年紀大,閱歷豐富,而看不起別人。

※語或出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一折。

典故說明「倚老賣老」就是仗著自己年紀中來賣弄自己的閱歷,有瞧不起別人的意思。

在戲曲小說中常見,例如元雜劇《謝金吾》,全名《謝金吾詐拆清風府》,又名《清風府》、《私下三關》,作者已不可考。

劇中敘述宋真宗時王欽若欲陷害楊家未能得逞的故事。

王欽若本是金國的奸細,本名賀驢兒,官至樞密使。

他假意效忠宋朝,卻暗中幫助金國謀取宋室江山。

楊家一門效忠宋朝,屢次阻止金兵進犯,是著名的抗金英雄。

因此王欽若決定,要奪取宋室,必先鏟除楊家。

於是王欽若命令女婿謝金吾,以修築御街為由,擅改詔書,拆毀楊家的清風樓。

清風樓本是奉聖旨而興建,象徵著楊家對於朝廷社稷的功業。

王欽若想藉此種羞辱,騙回駐守在瓦橋關的楊六郎,然後將他誣陷殺害。

面對清風樓被拆,佘太君雖然十分感嘆,但仍修書給兒子六郎,要他切勿回京,以免中了奸人之計。

六郎不聽勸阻私自離開,回京後果然被捕。

忠僕焦贊一怒之下,殺了謝金吾,結果也被逮捕。

六郎的岳母得知女婿被陷害,便入宮面見皇帝為六郎平反。

此時一名金國奸細被抓,從他身上找到一封書信,揭穿了王欽若實為金國奸細的真實身分。

皇帝遂下詔將王欽若斬首,並褒獎楊家,重修清風樓。

在第一折中,謝金吾奉假詔書前來拆毀清風樓,遭到佘太君的制止,謝金吾不但不懂得敬老尊賢,還口出狂言,說:「妳這個老太婆,真是不知好歹。

我本來不想跟妳爭辯,沒想到你倚老賣老,就嘮嘮叨叨的沒完沒了。

還是快點滾開,不要阻止我拆了清風樓!」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自以為年紀大,閱歷豐富,而看不起別人。

使用類別用在「倚老自大」的表述上。

例句 他算老幾?竟然敢倚老賣老地說大家一頓!你才長我一歲,請不要在那兒倚老賣老,囉哩囉唆!這位老人家,無德無能,卻喜歡倚老賣老,十分可厭。

不是我倚老賣老地說你們,只是你們這次的確做錯了。

大家工作經驗差不多,誰也不必在這裡倚老賣老充老大!姥姥每次要開口訓人時,我們就會說:「姥姥又要倚老賣老了!」我們是敬他年紀大,不與他計較,他竟倚老賣老,反倒教訓起人來了。

辨  識反義資淺齒少 殷鑒不遠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ㄣ。

ㄐㄧㄢˋ。

ㄅㄨˋ。

ㄩㄢˇ漢語拼音yīnjiànbùyuǎn釋  義殷商滅亡的教訓,近在眼前。

語出《詩經.大雅.蕩》。

後用「殷鑒不遠」比喻前人的教訓近在眼前,不可不慎。

典故說明《詩經.大雅.蕩》這首詩是周代末年的詩人,借托周代初期的賢君周文王斥責殷商的暴君無道,荒廢政事,不問民間疾苦,用以諷刺勸戒周厲王,同時強調要以商代滅亡的歷史為借鏡,希望君王能及時醒悟。

「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的意思就是說:殷人滅夏,近在眼前,殷的子孫引以為戒,今則周人滅殷,殷之亡周人更應引以為戒。

後來「殷鑒不遠」被用來比喻前人的教訓近在眼前,不可不慎。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前人的教訓近在眼前,不可不慎。

使用類別用在「記取教訓」的表述上。

例句 雖說是殷鑒不遠,卻仍敵不過人們的善忘。

泡沫經濟的殷鑒不遠,我們必須高度警惕,以免重蹈覆轍。

過去濫墾土地的結果,造成許多天災,殷鑒不遠,我們還能輕忽環保嗎?去年颱風造成的災情殷鑒不遠,今年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做好防颱準備。

上次大火殷鑒不遠,消防局應嚴格執行淨空巷道計畫,並擬出確切之時間表。

辨  識近義前車之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反義重蹈覆轍 移風易俗 參考詞語‧易俗移風‧移風改俗‧移風易尚‧移風革俗‧變風改俗‧變風易俗‧風移俗改‧風移俗易‧風移俗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ˊ。

ㄈㄥ。

ㄧˋ。

ㄙㄨˊ漢語拼音yífēngyìsú釋  義改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俗。

#語出《禮記.樂記》 典故說明〈樂記〉是古代流傳下來最早記錄音樂理論的文章。

這篇文章談到音樂的產生及其作用,大意是:當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產生情感時,就會發出聲音。

把各種聲音結合起來,加上舞蹈動作,就進而產生音樂。

所以古代聖王都十分注重對人心會產生影響的事物,並且主張用「禮義」來導正人民的行為,以「音樂」來調和人民的心性。

音樂之中,又以和善純正的音樂,最能讓人心平氣和,耳目清明靈敏,長期下來可以潛移默化人民的心性,進而改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俗,使天下回復和平安寧。

「移風易俗」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改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俗。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改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俗。

使用類別用在「改善風俗」的表述上。

例句 世衰道微,人心不古;移風易俗,談何容易!移風易俗雖然很困難,卻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任務。

推廣這些淨化歌曲的目的在於移風易俗,矯正民心。

典雅的音樂具有移風易俗的功效,當然值得大力推廣。

這位鄉先輩在婚喪嫁娶等各方面帶頭移風易俗,深受好評。

想要移風易俗,不能光喊口號,唯有在上位者以身作則才能達到風行草偃的效果。

辨  識近義改俗遷風 參考詞語易俗移風注  音ㄧˋ。

ㄙㄨˊ。

ㄧˊ。

ㄈㄥ漢語拼音yìsúyífēng 釋  義晉.常璩《華陽國志.卷一○下》:「其高者,則嚴君味道,易俗移風。

」《清史稿.卷二九一》:「爾等不能端本澂源,躬先表率,而望秉鐸司教之官,家喻戶曉,易俗移風,所謂逐末而忘其本也。

」移風改俗注  音ㄧˊ。

ㄈㄥ。

ㄍㄞˇ。

ㄙㄨˊ漢語拼音yífēnggǎisú 釋  義《宋書.卷一九》:「故通神至化,有率舞之感;移風改俗,致和樂之極。

」《南史.卷一》:「公閑邪納正,移風改俗,陶鈞品物,如樂之和,是用錫公軒縣之樂、六佾之舞。

」移風易尚注  音ㄧˊ。

ㄈㄥ。

ㄧˋ。

ㄕㄤˋ漢語拼音yífēngyìshàng 釋  義明.劉基〈蘇平仲文集序〉:「漢興,一掃衰周之文敝,而返諸朴。

豐沛之歌,雄偉不飾,移風易尚之機,實肇於此。

」移風革俗注  音ㄧˊ。

ㄈㄥ。

ㄍㄜˊ。

ㄙㄨˊ漢語拼音yífēnggésú 釋  義《魏書.卷五四》:「功冠前王,德侔往聖。

移風革俗,天保載定。

」唐.白居易〈策林四.禁厚葬〉:「故威行於下,則壞法犯貴之風移矣;禮適其中,則破產傷生之俗革矣。

移風革俗,其在茲乎!」變風改俗注  音ㄅㄧㄢˋ。

ㄈㄥ。

ㄍㄞˇ。

ㄙㄨˊ漢語拼音biànfēnggǎisú 釋  義漢.王符《潛夫論.三式》:「故凡欲變風改俗者,其行賞罰者也,必使足驚心破膽,民乃易視。

」變風易俗注  音ㄅㄧㄢˋ。

ㄈㄥ。

ㄧˋ。

ㄙㄨˊ漢語拼音biànfēngyìsú 釋  義《史記.卷一一二》:「嚮使秦緩其刑罰,薄賦斂,省繇役,貴仁義,賤權利,上篤厚,下智巧,變風易俗,化於海內,則世世必安矣。

」《北史.卷二一》:「太祖用漠北淳朴之人,南入漢地,變風易俗,化洽四海,自與羲、農、舜、禹齊烈,臣豈能仰名?」風移俗改注  音ㄈㄥ。

ㄧˊ。

ㄙㄨˊ。

ㄍㄞˇ漢語拼音fēngyísúgǎi 釋  義《三國志.卷二三》:「(杜根)遷濟陰太守,以德讓為政,風移俗改。

」風移俗易注  音ㄈㄥ。

ㄧˊ。

ㄙㄨˊ。

ㄧˋ漢語拼音fēngyísúyì 釋  義漢.王褒〈四子講德論〉:「夫樂者感人密深,而風移俗易。

」元.高明《琵琶記.第四二齣》:「斯三人者,朕甚嘉之。

使四海億兆,皆當儀刑斯人,垂範將來,風移俗易,教美化行,唐虞三代,誠可追配。

」風移俗變注  音ㄈㄥ。

ㄧˊ。

ㄙㄨˊ。

ㄅㄧㄢˋ漢語拼音fēngyísúbiàn 釋  義《周書.卷四五》:「雖遺風盛業,不逮魏晉之辰,而風移俗變,抑亦近代之美也。

」 移天易日 參考詞語‧徙日移天‧移天徙日‧移天換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ˊ。

ㄊㄧㄢ。

ㄧˋ。

ㄖˋ漢語拼音yítiānyìrì釋  義移、易,均有變換之意。

「移天易日」比喻奸臣盜弄政權,顛倒是非,欺上瞞下。

語出《晉書.卷五九.齊王冏列傳》。

典故說明「移」、「易」,均有變換之意,「移天易日」是指將天日改換了,出自於《晉書.卷五九.齊王冏列傳》。

內容記載晉惠帝時,趙王司馬倫聽信寵臣孫秀的話,偽造聖旨廢后,誣殺忠良,還將惠帝驅逐,奪權篡位,引起眾怒。

齊王司馬冏等人起兵討伐他,兩人因而伏法。

但平亂後,司馬冏權勢漸大,態度日趨驕傲,也逐漸引起眾人不滿。

河間王司馬顒上書陳述他的罪狀,司馬冏聽說後非常苦惱,與部屬商議該如何應對。

有人建議他將權力讓出來,從事中郎葛旟聽了生氣地說:「趙庶人聽任孫秀,移天易日,當時喋喋,莫敢先唱。

」意思即是指當初趙王司馬倫聽信孫秀的話,胡作非為,當時大家都在私底下談論,沒人敢發難,只有齊王身先士卒。

如今河間王等人受人挑撥,反而要來對付齊王,大家應該要討伐那些進讒言的人,怎麼反而要齊王屈服他們呢?其中「移天易日」即是指當初趙王司馬倫的篡位亂政,用以比喻奸臣盜弄政權,顛倒是非,欺上瞞下,也作「移天徙日」、「移天換日」等形式。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奸臣盜弄政權,顛倒是非,欺上瞞下。

使用類別用在「弄權亂政」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權勢極大,足以移天易日,因此政壇上無人敢和他作對。

這位軍事強人先是指鹿為馬,移天易日,最後則是發動政變,奪取政權。

政府官員理當謹守本分,公正行事。

百姓容不得他們移天易日,玩法自肥。

宦官內侍過去常利用皇帝對他們的信任,移天易日,顛倒是非黑白,胡作非為。

參考詞語徙日移天注  音ㄒㄧˇ。

ㄖˋ。

ㄧˊ。

ㄊㄧㄢ漢語拼音xǐrìyítiān 釋  義《魏書.卷一九》:「若恃權阿黨,詐託先詔,將指鹿化馬,徙日移天,即是魏之趙高,何以宰物。

」移天徙日注  音ㄧˊ。

ㄊㄧㄢ。

ㄒㄧˇ。

ㄖˋ漢語拼音yítiānxǐrì 釋  義《魏書.卷一八》:「往者元叉執權,移天徙日,而徽託附,無翼而飛。

」《北史.卷一七》:「雖未指鹿為馬,移天徙日,實使蘊藉之士,聳氣坐端,懷道之夫,結舌筵次。

」移天換日注  音ㄧˊ。

ㄊㄧㄢ。

ㄏㄨㄢˋ。

ㄖˋ漢語拼音yítiānhuànrì 釋  義明.范世彥《磨忠記.第二三齣》:「緘默處自有關節,遷選時豈無話說,端的是移天換日。

」《孽海花.第二一回》:「裡頭呢,親近弄臣,移天換日;外頭呢,少年王公,顛波作浪,不曉得要鬧成什麼世界哩!」 移花接木 參考詞語‧接木移花‧換柳移花‧花移木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ˊ。

ㄏㄨㄚ。

ㄐㄧㄝ。

ㄇㄨˋ漢語拼音yíhuājiēmù釋  義將花木的枝條接到別種花木上。

比喻暗中使用手段,以假換真,欺騙他人。

※語或出《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五。

△「偷天換日」 典故說明「移花接木」本為栽植花木的方法,將花木的枝條接到別種花木上,於是本來不該同種的花,卻長在別種的樹木上,可引申比喻暗中使用手段,以假換真,欺騙他人。

這句成語常見於小說中。

例如在較早的《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五中,說道賈員外本來是個窮困的泥土工,因為幫周秀才家打牆,意外獲得周家原本藏在牆下的財產。

賈員外雖然娶妻,卻苦無孩子,後來巧遇落難的周秀才帶著孩子,雙方本不相識,所以因緣際會地領養了周家孩子,在命運的安排下,最後家產又回到了周家的後代手中。

所以小說裡就用了「移花接木」來形容個故事。

這裡的「移花接木」是指周家的孩子換成了賈家的孩子,家產原本是周家的,落入賈家後,卻又轉到原本是周家的骨肉手中。

真假混亂的情形有如「移花接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暗中使用手段,以假換真,欺騙他人。

使用類別用在「暗中變換」的表述上。

例句 這個故事純屬移花接木,破綻百出,很不高明。

他將偷來的證件移花接木,換上自己的照片使用。

這圖片看似真實,其實是張移花接木電腦合成的照片。

你這篇文章顯然是將別人的文章移花接木,改頭換面而成。

這卷錄影帶被查出是移花接木而成,終於還了嫌疑犯的清白。

客戶存款近來屢遭不肖行員移花接木地盜用,已引起相關單位密切注意追查。

他原想以移花接木的手段,冒用別人的身分證來大撈一筆,沒想到消息走漏,反遭通緝。

辨  識近義偷天換日、偷梁換柱、偷龍轉鳳反義貨真價實「偷天換日」及「移花接木」都是一種詐騙的方法。

「偷天換日」側重於使用騙取的手段改換事物;「移花接木」側重於使用移轉、拼湊的手法改變事物。

偷天換日移花接木辨似例句○ㄨ他真有~的本領,竟然能將這麼重要的秘密情報弄到手。

ㄨ○這捲錄影帶被查出是~而成,終於還了劉老師的清白。

參考詞語接木移花注  音ㄐㄧㄝ。

ㄇㄨˋ。

ㄧˊ。

ㄏㄨㄚ漢語拼音jiēmùyíhuā 釋  義清.葉蘭〈竊名器〉:「惡書自是好身手,接木移花掩先醜。

」換柳移花注  音ㄏㄨㄢˋ。

ㄌㄧㄡˇ。

ㄧˊ。

ㄏㄨㄚ漢語拼音huànliǔyíhuā 釋  義清.蔣士銓《空谷香.第五齣》:「試看瞞神嚇鬼,何難換柳移花,得價由吾賣。

」花移木接注  音ㄏㄨㄚ。

ㄧˊ。

ㄇㄨˋ。

ㄐㄧㄝ漢語拼音huāyímùjiē 釋  義《聊齋志異.卷一○》:「遂使玉碎香消,誰能解語?花移木接,莫識稱名。

」 移樽就教 參考詞語‧移罇就教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ˊ。

ㄗㄨㄣ。

ㄐㄧㄡˋ。

ㄐㄧㄠˋ漢語拼音yízūnjiùjiào釋  義「樽」,典源作「尊」。

「尊」同「樽」。

帶著酒壺移坐到他人席上共飲,以便請教。

※語或本唐.白居易〈李留守相公見過池上汎舟舉酒話及翰林舊事因成四韻以獻之〉詩。

比喻主動向人求教。

典故說明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在七十歲時所寫,內容是寫他的同榜好友李留守(李程)前來拜訪,兩人在釣船上喝酒,閒談間聊到以前在翰林院一起當差的舊事。

其中「引櫂尋池岸,移尊就菊叢」,意思是說:划船上岸後,將宴席移到菊花叢中繼續喝酒聊天,說一些分別後的事情。

後來「移樽就教」這句成語可能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主動向人求教。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主動向人求教。

使用類別用在「虛心請教」的表述上。

例句 今天時候不早了,改日我一定移樽就教。

想要做好學問,移樽就教的工夫必不可少。

像王教授這樣知名的學者還肯移樽就教,真令人敬佩。

他一向剛愎自用,即使遇到困難,也不肯向人移樽就教。

聽說你喇叭吹得很好,今晚我想移樽就教,不知你是否有空?雖然他已寫得一手好字,卻常移樽就教地向書法家請益,力求精進。

經理是個謙虛好學的人,常見他移樽就教,向程式設計師們學習技術。

他在戲劇上的造詣非凡,因此常看到許多知名導演移樽就教地向他請益。

參考詞語移罇就教注  音ㄧˊ。

ㄗㄨㄣ。

ㄐㄧㄡˋ。

ㄐㄧㄠˋ漢語拼音yízūnjiùjiào 釋  義《鏡花緣.第二四回》:「多九公道:『也罷,我們『移罇就教』罷。

』隨命酒保把酒菜取了過來。

」 啞口無言 參考詞語‧噤口不言‧直口無言‧閉口無言‧頓口無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ㄚˇ。

ㄎㄡˇ。

ㄨˊ。

ㄧㄢˊ漢語拼音yǎkǒuwúyán釋  義遭人質問或駁斥時沉默不語或無言以對。

※◎語或出《醒世恆言.卷八.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張口結舌」、「緘舌閉口」 典故說明「啞口無言」,就是說不出話的意思。

常用在遭人質問或駁斥時沉默不語或無言以對。

這句成語常見於小說中。

例如《醒世恆言.卷八.喬太守亂點鴛鴦譜》提到孫寡婦原將女兒珠姨許配給劉家,因為聽說劉家兒子重病在床,為了疼惜女兒,所以成婚當天,權將兒子孫玉郎冒充新娘嫁到劉家,言明三天後回門。

對方則由妹妹慧娘代為迎娶。

結果,玉郎和慧娘要好起來了。

三日後,孫寡婦要媒人張六嫂去把假扮新娘的玉郎帶回門。

哪知道一到劉家,劉家媽媽卻說無此規矩,哪有新娘過門三天便要回去,如果孫家如此捨不得,一開始就不該應允這門親事,那孫家媽媽也是個知禮的人,虧她還說得出口來!就這一席話說得張六嫂啞口無言,不知如何回覆孫家。

另外在《醒世恆言》卷三五也有段故事,說起徐氏三兄弟,老大徐言,老二徐召,老三徐哲。

徐哲早逝,留下妻子顏氏及二男三女。

徐氏二兄弟見顏氏好欺侮,分家產的時候,故意把一個老僕阿寄分給三房。

結果阿寄奮力營生,做起漆的生意,賺了錢回來告訴顏氏,又急忙外出。

這事被徐氏兩兄弟知道後,反向顏氏冷諷熱嘲一番,顏氏被他們兩人東一句,西一言,說的是「啞口無言」。

可見「啞口無言」不是一般情形的沉默不語,而是要有遭人質問或駁斥為前提的。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遭人質問或駁斥時沉默不語或無言以對。

使用類別用在「無話可說」的表述上。

例句 這句話說得他滿臉通紅,羞愧萬分,啞口無言。

你這麼說,真讓我啞口無言,不知應該如何是好。

由於人證、物證俱在,他只有啞口無言,承認犯行。

小張被大家問得啞口無言,只有默默低頭承認錯誤。

小明一向好辯,把對方說得啞口無言是他最大樂事。

別看他平常伶牙俐齒,今天卻當眾被人說得啞口無言。

這些人被當場查獲吸食毒品,啞口無言,只好束手就擒。

主管拿著證據質問小李,讓他啞口無言,承認挪用公款。

他突然大發脾氣,把每個人都罵了一頓,頓時大家啞口無言,說不出半句話來。

辨  識近義張口結舌、理屈詞窮、頓口無言、緘口無言反義口若懸河、侃侃而談、呶呶不休、振振有詞、喋喋不休、滔滔不絕、應對如流「啞口無言」及「張口結舌」都有說不出話來的意思。

「啞口無言」側重於因理屈辭窮而無法回應的意思;「張口結舌」側重於一時受到驚嚇、震撼而說不出話的意思。

啞口無言張口結舌辨似例句○ㄨ由於人證、物證俱在,他只有~,承認犯行。

ㄨ○老師突然把打瞌睡的學生叫起來提問,讓他~地說不出話來。

參考詞語噤口不言注  音ㄐㄧㄣˋ。

ㄎㄡˇ。

ㄅㄨˋ。

ㄧㄢˊ漢語拼音jìnkǒubùyán 釋  義唐.呂嚴〈寄白龍洞劉道人〉:「近來世上人多詐,盡著布衣稱道者。

問他金木是何般,噤口不言如害啞。

」直口無言注  音ㄓˊ。

ㄎㄡˇ。

ㄨˊ。

ㄧㄢˊ漢語拼音zhíkǒuwúyán 釋  義《老殘遊記.第一回》:「眾人被他罵的直口無言。

」閉口無言注  音ㄅㄧˋ。

ㄎㄡˇ。

ㄨˊ。

ㄧㄢˊ漢語拼音bìkǒuwúyán 釋  義《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幾句話,讓的蕭雲仙閉口無言,只得辭了父親,拴束行李,前去投軍。

」《紅樓夢.第六○回》:「一席話說得趙姨娘閉口無言,只得回房去了。

」頓口無言注  音ㄉㄨㄣˋ。

ㄎㄡˇ。

ㄨˊ。

ㄧㄢˊ漢語拼音dùnkǒuwúyán 釋  義《警世通言.卷二》:「那婆娘看了這四句詩,羞慚滿面,頓口無言。

」《官場現形記.第三○回》:「二婚頭至此,方說道:『這件事不要來問我,你去同你令愛小姐商量。

』冒得官聽了,頓口無言。

」 野心勃勃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ㄝˇ。

ㄒㄧㄣ。

ㄅㄛˊ。

ㄅㄛˊ漢語拼音yěxīnbóbó釋  義「野心」,山野中野獸之心。

比喻心性放縱,難以制服。

語出《左傳.宣公四年》。

「勃勃」,旺盛的樣子。

語出《淮南子.時則》。

「野心勃勃」形容狂妄非分之心或企圖。

典故說明「野心勃勃」係由「野心」及「勃勃」二語組合而成。

「野心」見於《左傳.宣公四年》。

據載,春秋楚國令尹司馬子文為若敖氏的後代,其弟子良之子越椒剛出生,子文認為越椒長得像熊虎,聲音似豺狼,不殺了他一定會使若敖氏滅亡。

更舉俗諺說:「狼子野心。

」豺狼與生俱來的獸性,雖從小訓練仍難以馴服,越椒就是隻狼,怎麼可以養育他呢!後來「野心」則引申為對名利權勢的非分用心,如《淮南子.主術》:「故有野心者,不可借便勢;有愚質者,不可與利器。

」「勃勃」見於《淮南子.時則》,文章中提及政令法度應配合天地四時,順天而行。

法令制度的運行,要權衡輕重緩急,恰當的平衡人民收入,以接濟窮困的人,如此一來,政情必是「勃勃揚揚」,旺盛清和,仁德施行,萬物生長茂盛、五穀豐饒,國家昌盛富足。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野心勃勃」,用來形容狂妄非分之心或企圖。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狂妄非分之心或遠大的企圖。

使用類別用在「胸懷異志」的表述上。

例句 林董事長野心勃勃地想併吞其他公司,擴大事業版圖。

像他這樣野心勃勃的政客,怎麼可能放棄追求權力呢?老李是個野心勃勃的企業家,總是不斷地追求更高的利潤。

他野心勃勃地想把公司的所有權力都攬在手裡,好為所欲為。

這個軍事強人野心勃勃,妄想稱霸世界,最後遭到了覆滅的下場。

揮別去年慘敗的陰影,他今年捲土重來,並野心勃勃地誓言將抱走冠軍獎盃。

辨  識近義雄心勃勃反義安分守己、胸無大志 野人獻曝 參考詞語‧野人奏曝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ㄝˇ。

ㄖㄣˊ。

ㄒㄧㄢˋ。

ㄆㄨˋ漢語拼音yěrénxiànpù釋  義鄉野農夫貢獻曝日取暖的方法。

典出《列子.楊朱》。

後用「野人獻曝」比喻平凡人所貢獻的平凡事物。

典故說明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冬天只有填著亂麻的冬衣可以穿著勉強過冬,到了春耕時,就獨自曬太陽取暖。

他不知道天下有寬廣大廈和暖室可住,也不知道有絲綿袍和皮裘可穿。

於是回頭跟妻子說:「曬太陽的溫暖,沒有人知道;我如果把這個方法獻給國君,一定會得到重賞。

」同鄉的富人聽了告訴他說:「從前有個人把野菜推薦給有錢人吃,有錢人吃了以後,不是嘴巴覺得刺痛,就是肚子受害。

大家譏笑他,罵得那人慚愧不已。

你就跟他是同一類的人!」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野人獻曝」,用來比喻平凡人所貢獻的平凡事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平凡人所貢獻的平凡事物。

使用類別用在「見識淺陋」、「貢獻微薄」的表述上。

例句 希望藉著我的野人獻曝,能夠提供各位一點兒參考。

小明雖然自謙他的意見是野人獻曝,其實非常有價值。

井底之蛙不知井外天地之大,就推銷井底的好處,真是孤陋寡聞,野人獻曝。

像他這樣孤陋寡聞的人,永遠都以為自己的提議是最好的,真是野人獻曝,可笑可嘆! 參考詞語野人奏曝注  音ㄧㄝˇ。

ㄖㄣˊ。

ㄗㄡˋ。

ㄆㄨˋ漢語拼音yěrénzòupù 釋  義清.章炳麟〈記政聞社員大會破壞狀〉:「人情葆愛其所躬行,而欲施之鄰里,野人奏曝,自古而有之。

」 眼高手低 參考詞語‧眼高手拙‧眼高手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ㄢˇ。

ㄍㄠ。

ㄕㄡˇ。

ㄉㄧ漢語拼音yǎngāoshǒudī釋  義「眼高」,眼光高。

語出《宣和書譜.卷一九.草書七.南朝宋.鍾離權》。

「手低」,手藝低。

語本明.王衡《鬱輪袍》第三折。

「眼高手低」比喻要求標準高,而實行能力低。

△「手高眼低」 典故說明眼高,是指一個人的眼光高。

《宣和書譜.卷一九.草書七.南朝宋.鍾離權》:「神仙鍾離先生,名權,……狀其貌者,作偉岸丈夫,或峨冠紺衣,或虯髯蓬鬢,不冠巾而頂雙髻,文身跣足,頎然而立,睥睨物表,真是眼高四海而遊方之外者。

」這段文字是說鍾離仙人道貌岸然,傲視一切,超脫於世俗之外,所以用「眼高四海」來形容。

至於「手低」,則是指一個人的手藝低,能力差。

《鬱輪袍》第三折:「他直恁的手藝低,口氣高,教人暗笑。

」是說一個人光會吹牛,但是技藝實在不太高明。

所以如果把「眼高」和「手低」合起來用,就是眼光雖高,要求雖嚴,而實行能力卻很低。

這是一句用來批評他人眼光和能力不相稱的成語。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要求標準高,而實行能力低。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志大才疏」的表述上。

例句 小李由於眼高手低,畢業至今一直找不到適當的工作。

他光會說大道理,一動手就錯誤百出,真是眼高手低。

你老是眼高手低,難道不怕年華老去,仍舊一事無成?他眼高手低,只會批評,無能創作,徒然惹人譏笑罷了。

學習寫作必須按部就班,勤於動筆;切忌眼高手低,光說不練。

你必須改掉眼高手低的壞毛病,認真踏實地動手去幹,才能有所成就。

張三眼高手低,一直找不到理想對象,是以至今年屆不惑,依然獨身。

辨  識近義才疏意廣、志大才疏、智小謀大反義腳踏實地 參考詞語眼高手拙注  音ㄧㄢˇ。

ㄍㄠ。

ㄕㄡˇ。

ㄓㄨㄛˊ漢語拼音yǎngāoshǒuzhuó 釋  義清.張謙宜《絸齋詩談.卷七》:「大抵此老學淹才短,眼高手拙,每求甚佳處不可得,輒恨恨不已。

」眼高手生注  音ㄧㄢˇ。

ㄍㄠ。

ㄕㄡˇ。

ㄕㄥ漢語拼音yǎngāoshǒushēng 釋  義清.陳確〈與吳仲木書〉:「譬操觚家一味研窮體理,不輕下筆,終是眼高手生,鮮能入彀。

」 偃旗息鼓 參考詞語‧偃旗臥鼓‧卷旗息鼓‧息鼓偃旗‧掩旗息鼓‧臥旗息鼓‧臥鼓偃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ㄢˇ。

ㄑㄧˊ。

ㄒㄧˊ。

ㄍㄨˇ漢語拼音yǎnqíxígǔ釋  義軍隊放倒旌旗,停止戰鼓。

形容不露行蹤。

語出《雲別傳》。

後亦用「偃旗息鼓」比喻事情中斷或聲勢減弱。

△「偃兵息甲」、「鳴金收兵」 典故說明趙雲是三國蜀漢的一員大將,不但驍勇善戰,也擅長用計取勝。

據《雲別傳》(《三國志》趙雲本傳裴松之注引)載,有一次劉備和曹操爭戰,曹操將軍隊屯駐在漢水的北山之下,黃忠和趙雲前往劫糧草。

黃忠的部隊在途中被曹軍包圍,趙雲便率兵來支援,打退了曹操的軍隊。

曹操心有不甘,重整軍隊繼續追擊。

趙雲回到營地後,沔陽長張翼看見曹軍逐漸逼近,想要關上營寨的大門,堅守陣地。

趙雲卻下令敞開營門,放倒軍旗,停止戰鼓,故佈疑陣。

曹操看到蜀軍陣地一片死寂,毫無動靜,懷疑趙雲已經設下埋伏,不敢輕舉妄動,於是急忙退兵。

這時趙雲下令戰鼓齊鳴,萬箭齊放。

曹軍遭到這突來的伏擊,頓時大亂,紛紛逃命,混亂中自相踐踏和跌入漢水而死的士兵不計其數。

後來這段故事中的「偃旗息鼓」演變成一句成語,除了原有意思外,也用來比喻事情中斷或聲勢減弱。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軍隊放倒旌旗,停止戰鼓。

形容不露行蹤。

使用類別用在「隱聲匿跡」的表述上。

例句 此行既是偷襲,當然得偃旗息鼓,隱密行蹤。

我軍勢弱,可偃旗息鼓,埋伏於此,俟機攻其不備。

連續打了幾天仗,敵軍突然偃旗息鼓,不知有何陰謀?讓我軍來個欺敵之計,大開寨門,偃旗息鼓,引敵入彀。

對方既然豎起白旗,我們就暫時偃旗息鼓,靜觀其變吧!二語義說明比喻事情中斷或聲勢減弱。

使用類別用在「中途廢止」的表述上。

例句 得饒人處且饒人,你們的爭執就偃旗息鼓吧!我看這事就偃旗息鼓吧,再鬥下去沒完沒了。

沒想到他突然宣布退選,偃旗息鼓地攜妻出國。

闢建遊樂場一事本已成熟,但大地震後,偃旗息鼓,無人再提。

由於警力部署妥善,原來準備械鬥的兩幫人馬,只好偃旗息鼓,紛紛散去。

辨  識近義偃兵息甲、鳴金收兵、銷聲匿跡反義大張旗鼓、重整旗鼓、捲土重來、一決雌雄、厲兵秣馬、搖旗吶喊形音辨誤偃,音ㄧㄢˇ,放倒的意思。

不可寫作「掩」。

參考詞語偃旗臥鼓注  音ㄧㄢˇ。

ㄑㄧˊ。

ㄨㄛˋ。

ㄍㄨˇ漢語拼音yǎnqíwògǔ 釋  義《梁書.卷四五》:「及賊前鋒次江口,僧辯乃分命眾軍,乘城固守,偃旗臥鼓,安若無人。

」卷旗息鼓注  音ㄐㄩㄢˇ。

ㄑㄧˊ。

ㄒㄧˊ。

ㄍㄨˇ漢語拼音juǎnqíxígǔ 釋  義清.孫郁《繡幃燈.第五齣》:「須等那不賢之婦親口道允,我等纔捲旗息鼓,暫寬一時。

」息鼓偃旗注  音ㄒㄧˊ。

ㄍㄨˇ。

ㄧㄢˇ。

ㄑㄧˊ漢語拼音xígǔyǎnqí 釋  義明.何良臣《陣紀.卷二》:「乃息鼓偃旗,反前為後,似奔不奔,似驟不驟,勢似出伏,敵必可售。

」掩旗息鼓注  音ㄧㄢˇ。

ㄑㄧˊ。

ㄒㄧˊ。

ㄍㄨˇ漢語拼音yǎnqíxígǔ 釋  義《明史.卷三○九》:「獻忠因得與山民市鹽芻米酪,收潰散,掩旗息鼓,益西走白羊山。

」《紅樓夢.第六二回》:「秦顯家的聽了,轟去魂魄,垂頭喪氣,登時掩旗息鼓,捲包而出。

」臥旗息鼓注  音ㄨㄛˋ。

ㄑㄧˊ。

ㄒㄧˊ。

ㄍㄨˇ漢語拼音wòqíxígǔ 釋  義《三國志.卷三五》:「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洒。

」臥鼓偃旗注  音ㄨㄛˋ。

ㄍㄨˇ。

ㄧㄢˇ。

ㄑㄧˊ漢語拼音wògǔyǎnqí 釋  義《周書.卷一八》:「東魏太尉高嶽、行臺慕容紹宗、儀同劉豐生等,率步騎十萬來攻潁川。

城內臥鼓偃旗,若無人者。

」 掩人耳目 參考詞語‧遮人眼目‧遮人耳目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ㄢˇ。

ㄖㄣˊ。

ㄦˇ。

ㄇㄨˋ漢語拼音yǎnréněrmù釋  義遮蔽別人的耳目。

比喻用假象欺騙、蒙蔽他人。

語本《大宋宣和遺事.亨集》。

典故說明「掩人耳目」的典源本於《大宋宣和遺事.亨集》。

《大宋宣和遺事》主要敘述宋徽宗、欽宗、高宗三朝的故事,其〈亨集〉裡有一段記載:宋徽宗眼見國勢漸衰,又有臣子上奏國家將有刀兵之危,因而十分憂愁。

陪侍在旁的平章高俅、御史楊戩,見徽宗悶悶不樂,就建議徽宗要及時行樂。

於是他們帶徽宗微服出遊,到了金環巷,與名妓李師師喝酒作樂。

這件事傳到諫臣曹輔耳中,隨即進表直諫徽宗不該被奸臣蠱惑,貴為天子竟到市井民間遊玩,寵幸娼妓,睡在娼館裡。

這種行事舉動,想要遮蔽他人的耳目,實在不可能。

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了,史官也記在史書上,到時可是貽笑萬代,不可以不謹慎啊!後來「掩人耳目」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用假象欺騙、蒙蔽他人。

如《鏡花緣》第七三回:「就如人家做文,往往竊取陳編,攘為己有,惟恐別人看出,不免又添些自己意思,雜七雜八,強為貫串,以為掩人耳目。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用假象欺騙、蒙蔽他人。

使用類別用在「欺瞞矇騙」的表述上。

例句 你這種掩人耳目的把戲,騙得了別人,騙不了我。

他喬裝打扮,掩人耳目,還是逃避不了仇家的追殺。

他眼見事跡敗漏,已經無法掩人耳目,只好俯首認罪。

人蛇集團藉著漁船以掩人耳目,幹的是偷渡人口的勾當。

監守自盜的警衛用苦肉計掩人耳目,沒想到警方一眼就看出破綻。

辨  識近義一手遮天 參考詞語遮人眼目注  音ㄓㄜ。

ㄖㄣˊ。

ㄧㄢˇ。

ㄇㄨˋ漢語拼音zhērényǎnmù 釋  義《程乙本紅樓夢.第七五回》:「這種遮人眼目兒的事,誰不會做!且再瞧就是了。

」遮人耳目注  音ㄓㄜ。

ㄖㄣˊ。

ㄦˇ。

ㄇㄨˋ漢語拼音zhēréněrmù 釋  義《糊塗世界.卷七》:「他來問過幾次,我聽說是這個差使只算遮人耳目的事,不然你也沒有當過一項差使,怎麼立刻就出去署事?」《鏡花緣.第七三回》:「那知他這文就如好好一人,渾身錦繡綾羅,頭上卻戴的是草帽,腳上卻穿的是草鞋,所以反覺其醜。

如把草帽草鞋放在粗衣淡服之人身上,又何嘗有甚麼醜處!可見裝點造作總難遮人耳目。

」 掩耳盜鈴 參考詞語‧塞耳偷鈴‧塞耳盜鐘‧掩耳偷鈴‧掩耳盜鐘‧盜鐘掩耳‧竊鈴掩耳‧竊鐘掩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ㄢˇ。

ㄦˇ。

ㄉㄠˋ。

ㄌㄧㄥˊ漢語拼音yǎněrdàolíng釋  義「掩耳盜鈴」之「鈴」,典源作「鍾」。

「鍾」同「鐘」。

盜鐘時,怕鐘所發出的聲音會引他人前來搶奪,因而急忙掩住自己的耳朵。

典出《呂氏春秋.不苟論.自知》。

後用「掩耳盜鈴」比喻妄想瞞騙他人,結果卻只是欺騙自己而已。

△「自欺欺人」。

典故說明「掩耳盜鈴」之「鈴」,典源作「鍾」。

「鍾」同「鐘」。

春秋時,晉國的范吉射被智伯消滅後,有人在他家中看到一口鐘,想把它偷走。

可是這鐘實在是太大了,根本無法背走,於是就打算把鐘敲碎後再一塊一塊的拿走。

可是一動手敲,鐘便發出洪亮的響聲。

他怕這鐘聲會引來他人的搶奪,於是急忙將自己雙耳摀住,以為這樣自己聽不見,那麼別人也就聽不到了。

後來這個愚蠢行為的故事被濃縮成「掩耳盜鈴」,用來比喻自己欺騙自己且妄想藉以瞞騙他人。

出現「掩耳盜鈴」的書證如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列朝.朝覲官進獻》:「夫既曰官銀,那有無礙之理,真掩耳盜鈴也。

」然而從古書裡的記載,卻不難看出早期文獻的「鈴」都是作「鐘」,例如北齊.劉晝《劉子.卷二.慎獨》用的就是「盜鐘掩耳」,《梁書.卷一.武帝本紀上》又省作「盜鐘」。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妄想瞞騙他人,結果卻只是欺騙自己而已。

貶義。

使用類別用於「欺瞞矇騙」的表述上。

例句 如果不去努力,只會用謊言自欺,就是掩耳盜鈴。

妄想把不法行為合法化,只不過是掩耳盜鈴把戲罷了。

這種一手遮天的做法,正是掩耳盜鈴,欺騙不了大家。

這樣做猶如掩耳盜鈴,除了自己欺騙自己外,還有什麼用呢?硬要將違法的搜括說成是合法的借貸,豈不是掩耳盜鈴的做法?別以為自己聰明,可以掩飾所做的壞事,其實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你找藉口來掩飾貪汙的事實,這種掩耳盜鈴的技倆,早晚會被發現的。

一個人做了壞事,還編出一套理由來掩飾,那就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硬把錯事合法化,只是掩耳盜鈴的笨拙把戲,事實的真相,大家心頭是雪亮的。

辨  識近義自欺欺人、掩目捕雀、掩鼻偷香「掩耳盜鈴」及「自欺欺人」都有瞞騙的意思。

「掩耳盜鈴」用於反諷僅是自欺而已,實際卻無法欺騙他人;「自欺欺人」則是既欺騙自己又欺騙他人。

參考詞語塞耳偷鈴注  音ㄙㄜˋ。

ㄦˇ。

ㄊㄡ。

ㄌㄧㄥˊ漢語拼音sèěrtōulíng 釋  義《五燈會元.卷七》:「如此見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底死人,冥冥漠漠,無覺無知,塞耳偷鈴,徒自欺誑。

」塞耳盜鐘注  音ㄙㄜˋ。

ㄦˇ。

ㄉㄠˋ。

ㄓㄨㄥ漢語拼音sèěrdàozhōng 釋  義《魏書.卷七四》:「使姦豎專朝,賊臣亂紀,惟欲指影以行權,假形而弄詔,此則掩眼捕雀,塞耳盜鍾(鐘)。

」掩耳偷鈴注  音ㄧㄢˇ。

ㄦˇ。

ㄊㄡ。

ㄌㄧㄥˊ漢語拼音yǎněrtōulíng 釋  義《五燈會元.卷一六》:「國師恁麼道,大似掩耳偷鈴。

」明.許自昌《水滸記.第二一齣》:「這掩耳偷鈴堪笑,早露尾藏頭空巧。

」掩耳盜鐘注  音ㄧㄢˇ。

ㄦˇ。

ㄉㄠˋ。

ㄓㄨㄥ漢語拼音yǎněrdàozhōng 釋  義唐.劉知幾《史通.卷三》:「或以前為後,以虛為實,移的就箭,曲取相諧,掩耳盜鍾(鐘),自云無覺,詎知後生可畏,來者難誣者邪!」《資治通鑑.卷一八四》:「此可謂『掩耳盜鍾(鐘)』,然逼於時事,不得不爾。

』」盜鐘掩耳注  音ㄉㄠˋ。

ㄓㄨㄥ。

ㄧㄢˇ。

ㄦˇ漢語拼音dàozhōngyǎněr 釋  義北齊.劉晝《劉子.卷二》:「若人不知,則鬼神知之;鬼神不知,則己知之,而云不知,是盜鐘掩耳之智也。

」《舊唐書.卷二○》:「史臣曰:『……立嗣君於南面,斃母后於中闈,黃門與禁旅皆殲,宗室共衣冠並殪。

復又盜鐘掩耳,嫁禍於人。

』」竊鈴掩耳注  音ㄑㄧㄝˋ。

ㄌㄧㄥˊ。

ㄧㄢˇ。

ㄦˇ漢語拼音qièlíngyǎněr 釋  義宋.劉敞《公是先生弟子記.卷一》:「夫不忍克己為德而謀害人之臣,猶竊鈴掩耳也,智止于自欺而已。

」竊鐘掩耳注  音ㄑㄧㄝˋ。

ㄓㄨㄥ。

ㄧㄢˇ。

ㄦˇ漢語拼音qièzhōngyǎněr 釋  義《晉書.卷一》:「亦猶竊鍾(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

」 偃武修文 參考詞語‧修文偃武‧偃武興文‧偃武行文‧文修武偃‧武偃文修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ㄢˇ。

ㄨˇ。

ㄒㄧㄡ。

ㄨㄣˊ漢語拼音yǎnwǔxiūwén釋  義偃息武備,提倡文教。

語出《書經.武成》。

典故說明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周武王姬發出兵反抗暴政,終於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戰爭結束,生活恢復平和,於是周武王下令停止軍備,提倡文教。

放回戰時軍用的牛、馬,用以表示天下太平,不再徵用牛馬。

「偃武修文」是直接摘自典源的成語,就用來指偃息武備,提倡文教。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偃息武備,提倡文教。

使用類別用在「倡文息武」的表述上。

例句 東漢光武即位後,便偃武修文、勵精圖治。

戰後最重要的事就是偃武修文,讓百姓休養生息,以充實國力。

歷史上有許多開國之君,都提出了清靜無為、偃武修文的施政方針。

經過連年的戰爭後,國家元首極力推動偃武修文政策,人民的生活才逐漸安定下來。

唐太宗記取隋煬帝滅亡的教訓,實行偃武修文,知人善任,為大唐帝業打下良好基礎。

辨  識近義止戈興仁反義窮兵黷武 參考詞語修文偃武注  音ㄒㄧㄡ。

ㄨㄣˊ。

ㄧㄢˇ。

ㄨˇ漢語拼音xiūwényǎnwǔ 釋  義《隋書.卷四八》:「我有隋之御天下也,于今二十有四年,雖復外夷侵叛,而內難不作,修文偃武,四海晏然。

」《三國演義.第九八回》:「陛下初登寶位,未可動兵。

只宜修文偃武,增設學校,以安民心。

」偃武興文注  音ㄧㄢˇ。

ㄨˇ。

ㄒㄧㄥ。

ㄨㄣˊ漢語拼音yǎnwǔxīngwén 釋  義《漢書.卷八九》:「太尉官罷久矣,丞相兼之,所以偃武興文也。

」偃武行文注  音ㄧㄢˇ。

ㄨˇ。

ㄒㄧㄥˊ。

ㄨㄣˊ漢語拼音yǎnwǔxíngwén 釋  義《史記.卷五五》:「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

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用兵乎?」《資治通鑑.卷二八》:「孝文皇帝偃武行文,當此之時,斷獄數百,賦役輕簡。

」文修武偃注  音ㄨㄣˊ。

ㄒㄧㄡ。

ㄨˇ。

ㄧㄢˇ漢語拼音wénxiūwǔyǎn 釋  義唐.王啟〈武關賦〉:「蓋以文修武偃,國泰時雍,濬四溟而作塹,廓八極以為墉。

」《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周朝,自武王伐紂,即天子位,成康繼之,那都是守成令主。

又有周公、召公、畢公、史佚等一班賢臣輔政,真個文修武偃,物阜民安。

」武偃文修注  音ㄨˇ。

ㄧㄢˇ。

ㄨㄣˊ。

ㄒㄧㄡ漢語拼音wǔyǎnwénxiū 釋  義元.王旭〈春從天上來.斗轉寅方〉:「休言太平無象,看武偃文修,歲稔時康。

」明.湯顯祖《還魂記.第五一齣》:「正此引奏,前日先生看定狀元試卷,蒙聖旨武偃文修,今其時矣!」 寅吃卯糧 參考詞語‧寅支卯糧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ㄣˊ。

ㄔ。

ㄇㄠˇ。

ㄌㄧㄤˊ漢語拼音yínchīmǎoliáng釋  義寅年就吃掉了後一年卯年的食糧。

※語或本明.畢自嚴〈蠲錢糧疏〉。

後用「寅吃卯糧」比喻收入不夠支出,預支以後的用項。

△「入不敷出」 典故說明「寅吃卯糧」原作「寅支卯糧」。

在古代,就用「天干」和「地支」來記載時間。

「天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個字;「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個字。

把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配合起來,就是六十個干支組合,如「甲子」、「乙丑」、「辛亥」,從古代沿用到今天。

這裡面,十二個地支字常被用來紀年。

「寅吃卯糧」的意思就是寅年就吃掉了後一年卯年的食糧。

本來,一年有一年的收穫,餘糧還可以儲存以備來年所需,所以正常的狀況是「寅吃寅糧」或「卯吃寅糧」才是。

但是現在的情形是:不但當年糧食已吃盡,還連來年的糧食都預先吃掉了,這狀況正是入不敷出,所以只好預支以後用項的窘境。

明代畢自嚴有一篇〈蠲錢糧疏〉,裡面說到因為政府不斷加重錢糧之賦,所以地方官員為應付上級需求,只有常向百姓搜括,民間物有限,寅年動支了卯年之糧,等到卯年,又繳不出稅來,就只好逃稅了,如此惡性循環,越欠越多,成為難以解決的嚴重問題。

因此,畢自嚴上奏建議朝廷免除舊欠,以澈底解決此種困境。

蠲,音ㄐㄩㄢ,免除的意思。

這篇文章中就用了「寅支卯糧」一語。

「寅吃卯糧」當是從這句成語演變出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收入不夠支出,預支以後的用項。

使用類別用在「預支別款」的表述上。

例句 像你這樣寅吃卯糧,難怪存不了錢。

這種寅吃卯糧的日子,你怎麼過得下去?小李花錢毫無節制,常常陷入寅吃卯糧的窘境中。

小明只要一拿到錢就亂花,所以經常是寅吃卯糧。

她花錢毫無節制,經常寅吃卯糧,連老本都快要花光了。

只要你肯量入為出,很快就可以脫離這種寅吃卯糧的窘況。

今年的營運不佳,本公司已經寅吃卯糧,動用到預備金了!因為哥哥擅於理財,所以我們家不必再過著寅吃卯糧的日子。

他不擅理財,又常向公司預支薪水,寅吃卯糧,弄得慘兮兮的。

辨  識近義入不敷出反義綽綽有餘「入不敷出」及「寅吃卯糧」都有收入不足的意思。

「入不敷出」側重收支無法平衡;「寅吃卯糧」側重已動用未來收入。

入不敷出寅吃卯糧辨似例句○ㄨ老王的收入微薄,又要養活一家五口,實在是~。

ㄨ○她花錢毫無節制,經常~,連老本都快要花光了。

參考詞語寅支卯糧注  音ㄧㄣˊ。

ㄓ。

ㄇㄠˇ。

ㄌㄧㄤˊ漢語拼音yínzhīmǎoliáng 釋  義明.畢自嚴〈蠲錢糧疏〉:「大都民間止有此物力,寅支卯糧,則卯年之逋,勢也。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八回》:「我有差使的時候,已是寅支卯糧的了;此刻沒了差使,才得幾個月,已經弄得百孔千瘡,背了一身虧累。

」 英雄氣短 參考詞語‧英雄短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ㄥ。

ㄒㄩㄥˊ。

ㄑㄧˋ。

ㄉㄨㄢˇ漢語拼音yīngxióngqìduǎn釋  義有才識志氣的人因遭受挫折而喪失進取心。

語本《增廣尚友錄統編.卷三.蘇丕》。

後用「英雄氣短」形容有才識志氣的人因沉迷於愛情而喪失進取心。

△「兒女情長」、「兒女情長,英雄氣短」、「風雲氣短」 典故說明《增廣尚友錄統編》中記載:宋朝蘇丕少年時參加考試沒有考上,拂袖而去,說:「此中最易短英雄之氣。

」意思就是說:考試,是最容易讓人挫折,摧損英雄志氣的事。

後來「英雄氣短」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有才識志氣的人因遭受挫折而喪失進取心。

如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二三回:「倘若有冒功等事,豈不使英雄氣短,誰肯替國家出力!」或指有才識志氣的人因沉迷於愛情而喪失進取心。

如《三俠五義》第一二○回:「真是英雄氣短,兒女情長。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有才識志氣的人因遭受挫折而喪失進取心。

使用類別用在「渙散消沉」的表述上。

例句 像你這樣英雄氣短,不圖振作,要如何扭轉頹勢?你有這種英雄氣短的想法,難怪老是無法振作,開創新局。

二語義說明有才識志氣的人因沉迷於愛情而喪失進取心。

使用類別用在「迷戀亡志」的表述上。

例句 像你這樣兒女情長,英雄氣短,是無法開創大事業的!在這個危急存亡的關頭,你決不能為了兒女私情而英雄氣短!小明因為失戀,就把自己關家裡,不去上班,真是兒女情長,英雄氣短啊! 辨  識近義風雲氣短、兒女情長反義豪氣干雲 參考詞語英雄短氣注  音ㄧㄥ。

ㄒㄩㄥˊ。

ㄉㄨㄢˇ。

ㄑㄧˋ漢語拼音yīngxióngduǎnqì 釋  義明.許三階《節俠記.第九齣》:「三洲水淺魚難至,五嶺山高雁到稀,生不遇,令英雄短氣。

」《聊齋志異.卷六》:「祇緣兒女深情,遂使英雄短氣。

」《孽海花.第二六回》:「悠悠之口不諒人,怎能不使英雄短氣!」 英雄無用武之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ㄥ。

ㄒㄩㄥˊ。

ㄨˊ。

ㄩㄥˋ。

ㄨˇ。

ㄓ。

ㄉㄧˋ漢語拼音yīngxióngwúyòngwǔzhīdì釋  義人雖有才能,卻無施展的機會。

語本《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

△「懷才不遇」 典故說明一個英雄身負高強武藝,卻沒有可以施展的地方,自然是相當鬱悶不得志,所以「英雄無用武之地」便是形容一個人雖有才能,卻沒有施展的機會。

《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記載了諸葛亮於赤壁之戰前遊說孫權的經過。

當時曹派大軍南下,攻下荊州,逼近東吳,情勢危急,諸葛亮請求孫權出兵,與劉備合作,共同抵禦曹軍。

言談中,諸葛亮說劉備兵敗逃亡,雖是英雄,但迫於形勢,使得才能抱負無法施展,正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英雄無用武之地」多用於慨嘆,可以自嘆,也可以嘆人或物。

例如:「我的專長雖是籃球,但只要隊友不能合作,也就英雄無用武之地了。

」此是自嘆。

至於嘆人、嘆物,後列「用法說明」諸「例句」,皆屬之,可以參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人雖有才能,卻無施展的機會。

使用類別用在「有才難施」的表述上。

例句 在擁擠的大都市裡,跑車可說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他的娛樂天分,在這保守的公司,可說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他這個人才,在這小公司可說是龍困淺灘,英雄無用武之地。

這個公司人才濟濟,表現機會卻有限,難免有人感嘆英雄無用武之地。

公司現在由製造業轉型為服務業,身為技術人員的小王,為了避免英雄無用武之地,他決定離開這家公司。

辨  識近義懷才不遇、龍困淺灘反義人盡其才「懷才不遇」及「英雄無用武之地」都有無法施展才能及本領的意思。

「懷才不遇」多用於強調不得志,境遇不佳,空有才能而無處施展;「英雄無用武之地」則多用於強調受制於環境等其他因素,而不能放手施展本領。

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辨似例句○○他總覺得自己~,空有一身本領而無法發揮。

ㄨ○在擁擠的大都市裡,跑車可說是~。

貽笑大方 參考詞語‧見笑大方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ˊ。

ㄒㄧㄠˋ。

ㄉㄚˋ。

ㄈㄤ漢語拼音yíxiàodàfāng釋  義貽笑,遺留笑柄。

「貽笑大方」指被識見廣博或精通此道的內行人所譏笑。

語本《莊子.秋水》。

△「大方之家」、「望洋興嘆」 典故說明「貽笑大方」原作「見笑大方」。

這句成語的意思是指被識見廣博或精通此道的內行人所譏笑。

典源出自《莊子.秋水》。

秋天洪水暴漲,許多小河,都帶著豐沛水量,匯聚到黃河。

黃河變得非常寬廣,隔水相望,兩岸的牛馬都看不清楚。

黃河的水神河伯,看著自己盛大的水流,不禁沾沾自喜,認為天底下最壯美的,全都在這兒了。

他興奮地順著水流向東行,一直到了北海。

河伯向東邊望去,只見白浪濤天,茫茫一片,看不到水的盡頭。

這時河伯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渺小,心裡覺得十分慚愧。

他對著海神感嘆地說:「俗話說:『有些人實在沒什麼學問,卻自以為聽到的大道理很多,沒有人能比得上。

』現在的我大概就是這樣子的。

曾經聽說有人小看孔子的學識,輕視伯夷的義行,本來我還不相信,現在終於相信了。

看到您這麼寬廣無盡,才知道自己真是井底之蛙,眼光實在是太狹小了!如果我不是到了您這裡,那麼我就會有永遠被人譏笑的危殆啊!」後來「貽笑大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被識見廣博或精通此道的內行人所譏笑。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被識見廣博或精通此道的內行人所譏笑。

使用類別用在「受人譏笑」的表述上。

例句 演講者所舉事例張冠李戴,真個貽笑大方。

在專家學者面前還是別隨便發表意見,以免貽笑大方。

發表意見之前要先確實求證,免得出了錯誤,貽笑大方。

像你這樣什麼都不懂,卻愛自吹自擂,也不怕貽笑大方?這些油畫水準不高,或可用來自娛,如果拿去參展,恐怕要貽笑大方。

辨  識近義見笑於人 參考詞語見笑大方注  音ㄐㄧㄢˋ。

ㄒㄧㄠˋ。

ㄉㄚˋ。

ㄈㄤ漢語拼音jiànxiàodàfāng 釋  義《莊子.秋水》:「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清.李重華《貞一齋詩說》:「若臨習尚未成家,妄意造為拙筆,未有不見笑大方。

」 異曲同工 參考詞語‧同工異巧‧同工異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ˋ。

ㄑㄩˇ。

ㄊㄨㄥˊ。

ㄍㄨㄥ漢語拼音yìqǔtónggōng釋  義曲調雖異,但演奏的技巧造詣卻相同。

比喻不同人的辭章或言論同樣精彩。

後用「異曲同工」比喻不同的作法收到同樣的功效。

語本唐.韓愈〈進學解〉。

△「殊途同歸」 典故說明「異曲同工」原作「同工異曲」。

「曲」指曲調,「工」指巧妙。

韓愈是唐代的著名文人,他精通六經百家,崇尚儒學,排斥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

其登進士第後,曾任國子博士、監察御史等職,卻因直言敢諫,屢次被貶,久久不得升遷。

韓愈自認才高,不應受此待遇,因此作〈進學解〉一文自嘲。

文中敘述一日國子先生教誨學生說:「學業要精進,就要勤勉;學業之所以荒廢,就是因為嬉戲。

」學生卻回說:「老師您如此勤勉向學,作品的旨趣,及得上《莊子》、《楚辭》的宏肆深奧,寫作技巧也如同《史記》般豐富,能力比得上揚雄、司馬相如等人,雖然風格不同,但是技巧造詣是一樣的高明,內容豐富,文筆豪放。

您如此努力,卻屢次被黜,官運不順,自己都該好好想想,幹嘛還訓示別人!」文中的國子先生即韓愈自稱,韓愈藉著別人的口吻,宣洩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原用以自嘲。

後來「異曲同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原用來比喻不同人的辭章或言論同樣精彩,後則用於比喻不同的作法收到同樣的功效。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不同的作法收到同樣的功效。

使用類別用在「效果相同」的表述上。

例句 這兩棟建築的外觀設計,有異曲同工之處。

佛教和道家的起源雖然不同,思想上卻有異曲同工之處。

儘管各種詐騙案的手法不一,利用人的貪念而得利則是異曲同工。

這兩幅畫雖出自不同畫家,但對生命意義的表現卻是異曲同工。

各大宗教的儀式雖有不同,但在勸人為善這點上,卻是異曲同工。

這兩篇文章,儘管風格截然不同,但在表達技巧上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兩位作家雖然是一個寫詩,一個寫小說,但在對故鄉思戀的表達上卻異曲同工。

辨  識近義殊途同歸反義、不二法門「殊途同歸」及「異曲同工」都有方法或途徑不同,但最後結果卻相同的意思。

「殊途同歸」側重於所達到的目的相同;「異曲同工」側重於所得到的效果相同。

殊途同歸異曲同工辨似例句○ㄨ只要目的地相同,無論搭乘陸運、空運或航運,最後都可~,到達同一地方。

ㄨ○這兩棟建築的外觀設計,有~之處。

參考詞語同工異巧注  音ㄊㄨㄥˊ。

ㄍㄨㄥ。

ㄧˋ。

ㄑㄧㄠˇ漢語拼音tónggōngyìqiǎo 釋  義明.歸有光〈陸思軒壽序〉:「同學而異造,同賈而異售,同工而異巧,同稼而異獲,將存其人耳。

」同工異曲注  音ㄊㄨㄥˊ。

ㄍㄨㄥ。

ㄧˋ。

ㄑㄩˇ漢語拼音tónggōngyìqǔ 釋  義唐.韓愈〈進學解〉:「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雲相如,同工異曲。

」 異想天開 參考詞語‧奇想天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ˋ。

ㄒㄧㄤˇ。

ㄊㄧㄢ。

ㄎㄞ漢語拼音yìxiǎngtiānkāi釋  義不符實際、不合事理的奇特想法。

※語或出清.無名氏〈都門紀變百詠〉其五七。

△「想入非非」 典故說明「異想天開」是指發出奇想天門開啟,這種想法是怪異的,所以叫「異想」。

異想的結果自然是不符實際、不合事理。

清代無名氏〈都門紀變百詠〉中,提到為抵禦外敵入侵北京城,有人就建議找些漁戶潛水去破壞鐵甲船,也有人建議挖深護城河,並挑運河水來灌注,使它深滿以抵擋敵人。

這些不符實際,不合事理的建議當然是「異想天開」的想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不符實際、不合事理的奇特想法。

使用類別用在「奇思異想」的表述上。

例句 是誰異想天開,把腳踏車弄到樹上去的?有位科學家說:「所有發明都來自於異想天開。

」他幻想自己是個大富翁,可以天天不做事,真是異想天開。

他將外星人描寫得這樣神奇,簡直達到了異想天開的地步。

現在有許多事物,相信在古人看來,可能都是屬於異想天開,不可能出現的。

許多古人是異想天開的神話傳說,如「千里眼」、「順風耳」,如今都成了事實。

多虧萊特兄弟異想天開,想著人能像鳥一樣在天空飛翔,竟然促成人類實現飛行的美夢。

辨  識近義想入非非、妙想天開、胡思亂想、匪夷所思「異想天開」及「想入非非」都有想法奇特、不切實際的意思。

「異想天開」側重於形容超乎常情、難以實現的想法;「想入非非」則側重於虛妄的想法,有時指不正當的邪思。

異想天開想入非非辨似例句○ㄨ有位科學家說:「所有發明都來自於~。

」 ㄨ○請用藝術的眼光欣賞這些畫作,不要~。

參考詞語奇想天開注  音ㄑㄧˊ。

ㄒㄧㄤˇ。

ㄊㄧㄢ。

ㄎㄞ漢語拼音qíxiǎngtiānkāi 釋  義《冷眼觀.第一六回》:「沒奈何,一人想來想去,竟被他想出了一個奇想天開的主意來。

」 揠苗助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ㄚˋ。

ㄇㄧㄠˊ。

ㄓㄨˋ。

ㄓㄤˇ漢語拼音yàmiáozhùzhǎng釋  義揠,拔起。

「揠苗助長」指拔苗以助其成長,反而讓苗枯死了。

比喻使用不當的手段以求速成,結果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典出《孟子.公孫丑上》。

典故說明戰國時,大思想家孟子曾經舉宋人揠苗助長的故事來說明,養浩然正氣是必須藉由經常積累正義所產生,而不是偶然行義就可以得到的。

要將行正義之事牢記於心,卻不可用不當的手段助長它。

他說:宋國有一位農夫,一直擔心他的秧苗長不大,就到田裡把所有的苗都拔高一點。

疲憊地回到家後,告訴家人說:「今天真是累死了,我幫助秧苗長大了。

」他的兒子聽了,連忙跑到田裡一看,那些秧苗都已經枯死了。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揠苗助長」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使用不當的手段以求速成,結果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為用不當的手段以求速成,結果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方法失當」的表述上。

例句 學習須漸進有功,一味跳級求深,無異於揠苗助長。

你一下子給花施這麼多肥,小心揠苗助長,適得其反。

練習技藝總須循序漸進,貪求速效,往往揠苗助長罷了。

做事宜按部就班,循序漸進,揠苗助長,反而容易失敗。

別相信這些速成班,他們用的都是揠苗助長式的教育方式。

現在許多家長恨鐵不成鋼,不惜揠苗助長,結果受苦的是孩子。

父母教育子女難免求好心切,但不可揠苗助長,以免收到反效果。

你不顧孩子資質,硬要孩子變成資優生,小心揠苗助長,適得其反。

辨  識近義狃於急效、欲速不達反義按部就班、盈科後進、循序漸進形音辨誤揠,音ㄧㄚˋ。

拔的意思。

不可寫作「偃」。

猶豫不決 參考詞語‧猶豫未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ㄡˊ。

ㄩˋ。

ㄅㄨˋ。

ㄐㄩㄝˊ漢語拼音yóuyùbùjué釋  義遲疑不定,無法拿定主意。

※語或本《戰國策.趙策三》。

△「優柔寡斷」 典故說明「猶豫」一語就是遲疑不決的意思。

在《楚辭.屈原.離騷》中已可見到:「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的用法,它在文獻上有許多寫法,如「由豫」、「游預」等。

至於「猶豫不決」一語可能出自於《戰國策》。

據《戰國策.趙策三》載,有一次秦國派兵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的首都邯鄲。

趙國向魏國求援,魏王派出將軍晉鄙帶兵前往救援,但是晉鄙害怕秦國的勢力,不敢正面交戰,因此就把軍隊駐紮在蕩陰這個地方,按兵不動。

另一方面,魏王又派了將軍辛垣衍為使臣,前去邯鄲勸說趙王,說秦王其實並非真正要占領邯鄲,只是希望各國能擁戴他,尊稱他為帝,這樣秦王一高興,就會退兵,邯鄲也就可以解圍了。

趙國的相國平原君一聽到這樣的事情,認為事態嚴重,一時拿不定主意。

當時齊國的高士魯仲連正好在趙國遊歷,聽說魏國派人勸說趙國尊秦為帝,感到很氣憤,於是要求平原君為他引見辛垣衍,準備當面勸他打消這個念頭。

原文中的「猶豫未有所決」後來可能演變成「猶豫不決」這句成語,指遲疑不定,無法拿定主意。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遲疑不定,無法拿定主意。

使用類別用在「猶豫不定」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事十萬火急,豈容你猶豫不決,貽誤時機!總經理一向果斷,怎麼今天這麼如此猶豫不決?他要是能當機立斷,就不會陷入猶豫不決的煩惱狀態。

到底要不要答應對方的要求?他猶豫不決地在屋子裡踱來踱去。

面對這麼多的機會,我倒猶豫不決起來,不曉得該選哪一樣才好?聽了妻子的分析後,他辭職的決心有些動搖,變得猶豫不決起來。

辨  識近義畏首畏尾、舉棋不定、優柔寡斷、瞻前顧後、狐疑不決、遲疑不決反義快刀斬亂麻、斬釘截鐵、當機立斷、毅然決然、死心塌地「優柔寡斷」及「猶豫不決」都有三心二意,拿不定主意的意思。

「優柔寡斷」用於指稱一個人在遇事時缺乏決斷力,是就性格上來說;「猶豫不決」則用在對於發生的問題難以決定,一般是就具體事件來說。

優柔寡斷猶豫不決辨似例句○ㄨ他們夫妻倆個性全然不同,先生~,太太則是剛毅果決。

ㄨ○面對這麼多的機會,我倒~起來,不曉得該選哪一樣才好? 參考詞語猶豫未決注  音ㄧㄡˊ。

ㄩˋ。

ㄨㄟˋ。

ㄐㄩㄝˊ漢語拼音yóuyùwèijué 釋  義《舊唐書.卷五七》:「高祖將先定京師,議者恐通(人名,指屈突通)為後患,猶豫未決。

」《三國演義.第一六回》:「陳珪又說呂布,使解韓胤赴許都。

布猶豫未決。

」 揚眉吐氣 參考詞語‧伸眉吐氣‧吐氣揚眉‧揚眉伸氣‧氣吐眉揚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ㄤˊ。

ㄇㄟˊ。

ㄊㄨˇ。

ㄑㄧˋ漢語拼音yángméitǔqì釋  義揚起眉毛,吐出胸中的悶氣。

形容擺脫長期壓抑後的暢快神情。

語出唐.李白〈與韓荊州書〉。

典故說明韓朝宗是唐玄宗時的一名官員,因為曾任荊州長史,人稱「韓荊州」。

他十分樂於提拔後進,經常向朝廷推薦有能力的年輕人,當時的讀書人都希望能進入他的門下,期盼有朝一日為朝廷所用。

唐代有名的詩人李白也和其他人一樣,希望能受到韓荊州的重視,於是毛遂自薦,寫了封自我推薦的信給他,說韓公地位崇高,聲譽極佳,大家都以韓公的評價為用人標準,所以表明自己有心效力,希望韓荊州給他一個機會,讓他能夠「揚眉吐氣」,擺脫抑鬱許久的境況,有得志顯貴的一天。

後來「揚眉吐氣」演變為成語,就用來形容擺脫長期壓抑後的暢快神情。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擺脫長期壓抑後的暢快神情。

使用類別用在「抑鬱得抒」的表述上。

例句 你如果想在比賽中揚眉吐氣,就必須加倍努力練習。

這次他奮力一搏,擊敗強勁對手,終於得以揚眉吐氣。

小明努力苦讀,今年考上榜首,總算有揚眉吐氣的一日。

辨  識近義出人頭地反義垂頭喪氣 參考詞語伸眉吐氣注  音ㄕㄣ。

ㄇㄟˊ。

ㄊㄨˇ。

ㄑㄧˋ漢語拼音shēnméitǔqì 釋  義宋.陳亮《陳亮集.卷二一》:「士人於被召得對,遂可以伸眉吐氣,亦丈夫遇合之會也。

」吐氣揚眉注  音ㄊㄨˇ。

ㄑㄧˋ。

ㄧㄤˊ。

ㄇㄟˊ漢語拼音tǔqìyángméi 釋  義元.湯式〈一枝花.雍容黃閣姿套〉:「借尺地寸階,進一言半策,那時節吐氣揚眉拜丰采。

」《鏡花緣.第一六回》:「此人正在陣中吐氣揚眉,洋洋得意,那個還能把他拗得過!」揚眉伸氣注  音ㄧㄤˊ。

ㄇㄟˊ。

ㄕㄣ。

ㄑㄧˋ漢語拼音yángméishēnqì 釋  義宋.陳亮《陳亮集.卷二一》:「不以暇時講究立國之本末,而方揚眉伸氣以論富強,不知何者謂之富強乎!」氣吐眉揚注  音ㄑㄧˋ。

ㄊㄨˇ。

ㄇㄟˊ。

ㄧㄤˊ漢語拼音qìtǔméiyáng 釋  義明.無名氏《雷澤遇仙.第四折》:「殿角東,龍墀上,烈烈轟轟做一場,氣吐眉揚。

」 陽奉陰違 參考詞語‧陽奉陰忮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ㄤˊ。

ㄈㄥˋ。

ㄧㄣ。

ㄨㄟˊ漢語拼音yángfèngyīnwéi釋  義陽,表面上;陰,暗地裡。

「陽奉陰違」指表面上裝著遵守奉行,暗地裡卻違反不照辦。

語出明.范景文〈革大戶行召募疏〉。

△「口是心非」 典故說明「陽奉陰違」就是表面上裝著遵守奉行,私底下卻違反不照辦。

這句成語常用來描述官場中人物。

例如明代范景文〈革大戶行召募疏〉中建議大力興革當時官富民貧、官逸民勞的缺失。

他認為一切差役都應歸之於官,由官員募員負責。

如此一來,每項工作都有經手負責的官員,自會留心。

無論是收入的金錢、倉庫的糧食、各項送往迎來等等所需必是一清二楚,不容造假。

這種做法官民兩蒙其利,唯一會抱怨的就只有原來幫忙官員操控一切的小吏。

但是國家設官,本就不是為了這些人。

因此假如有官員仍然和這些小吏私相勾結,對法令表面遵循,私底下卻私心亂法的,要立即予以彈劾。

相信從此以後,百姓只要依法納稅,就可以足不進官府,眼不見那些苛擾的小吏了。

每天安居樂業,悠閒地生活,這不就是理想的社會嗎?范景文文中就用到了「陽奉陰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表面上裝著遵守奉行,暗地裡卻違反不照辦。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虛意應付」的表述上。

例句 公務人員應該依法行事,不可陽奉陰違。

他這種陽奉陰違的做法,遲早會東窗事發。

我們應澈底執行上級的命令,不可陽奉陰違。

對於學校的規定,他一向陽奉陰違,也難怪會被記過。

其實他也不是存心陽奉陰違,只是不太認同這些刻板的規定。

下屬對上級的命令要確實執行,絕不容許有陽奉陰違的情形發生。

他對教練的話陽奉陰違,以致於戰術運用一團糟,令大家氣憤不已。

辨  識近義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兩面三刀反義心悅誠服、心口如一、言行一致、表裡如一、披肝瀝膽「陽奉陰違」及「口是心非」都有表裡不一的意思。

「陽奉陰違」一般用在下級對上級時,且側重於行事前後不一;「口是心非」使用對象較廣,但側重於言語與心意不一。

陽奉陰違口是心非辨似例句○ㄨ公務人員應該依法行事,不可~。

ㄨ○這種沒有誠意、~的道歉,我無法接受。

參考詞語陽奉陰忮注  音ㄧㄤˊ。

ㄈㄥˋ。

ㄧㄣ。

ㄓˋ漢語拼音yángfèngyīnzhì 釋  義清.昭槤《嘯亭雜錄.卷四》:「張公復輕訥不知兵而事權出己上,陽奉而陰忮之,諸將無所稟承,率觀望不前。

」 揚湯止沸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ㄤˊ。

ㄊㄤ。

ㄓˇ。

ㄈㄟˋ漢語拼音yángtāngzhǐfèi釋  義湯,熱水、開水。

將鍋中的沸水舀起,再倒回去,以止住沸騰。

比喻暫時紓解困境,無法根本解決問題。

#語本《呂氏春秋.季春紀.盡數》。

△「釜底抽薪」 典故說明《呂氏春秋》是戰國時代秦相呂不韋,召集門下食客完成的集體著作。

共二十六卷,分十二紀、八覽、六論,有漢高誘注。

其內容綜合九流百家,暢論天地人物,多主儒術,而參以道家、墨家之言,取材博賅,頗有功於古代史料的保存。

亦稱為《呂覽》。

在〈季春紀.盡數〉中提到,如果把沸騰的熱水舀出來,再倒回鍋中,想要使其不再沸騰,這是無濟於事的,倒不如把鍋子底下的柴火撤掉,沒了熱源,滾湯自然也就不會沸騰了。

後來原文「以湯止沸」演變出「揚湯止沸」這句成語,用來比喻暫時舒解危急的困境,無法根本解決問題。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暫時紓解困境,無法根本解決問題。

使用類別用在「方法失當」的表述上。

例句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是揚湯止沸的方法,無法澈底解決問題。

他竟然選擇借高利貸這種揚湯止沸,於事無補的方法來處理公司的財務危機。

對於觸犯法律的行為,只採取簡單的罰款辦法,無異是揚湯止沸、無濟於事。

你一直供他錢,不過是揚湯止沸的作法,最好還是讓他學會節儉,並且自立更生,才是真正幫助他。

辨  識近義抱薪救火、救火揚沸反義釜底抽薪 揚長而去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ㄤˊ。

ㄔㄤˊ。

ㄦˊ。

ㄑㄩˋ漢語拼音yángchángérqù釋  義掉頭不理,大模大樣地離去。

※語或本《金瓶梅詞話》第二三回。

典故說明「揚長而去」的「揚長」指的是掉頭不理,大模大樣的樣子,在明代小說《金瓶梅詞話》第二三回中有一段描述:一日,西門慶外出,潘金蓮與李瓶兒等人在房裡下棋,大家各出了點錢資,叫來興兒買些酒和下酒菜回來。

東西買來後,潘金蓮吩咐來興兒把菜交給惠蓮去燒煮。

來興兒拿給惠蓮,惠蓮卻嚷著沒空,要來興兒交給別人去做,但來興兒完全不理會,硬是把東西放下後「揚長出去」。

這裡的「揚長出去」,就是指掉頭不理,大模大樣地離去。

在許多明清小說中亦見此語,但多作「揚長而去」,如:《文明小史》第九回:「教士道:『上頭要人,你來問我要就是了。

』說罷,立逼著傅知府將眾人刑具一齊鬆去,說了聲驚動,率領眾人,揚長而去。

」《官場現形記》第九回:「新嫂嫂明知留他無益,任其揚長而去。

」便是如此。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掉頭不理,大模大樣地離去。

使用類別用在「掉頭離去」的表述上。

例句 搶匪得手後,立刻跳上接應的車子,揚長而去。

他只撂下一句:「走著瞧!」然後就揚長而去。

這輛車撞倒人後,居然在眾目睽睽之下揚長而去。

她什麼都沒說就轉身揚長而去,留下錯愕不解的我們。

老闆對這件事極為光火,把大家罵了一頓後揚長而去。

歹徒搶了婦人的皮包後就想揚長而去,幸好路人見義勇為,緊追不捨,迫使歹徒丟下搶得的皮包。

辨  識近義拂袖而去、絕裾而去 陽春白雪 參考詞語‧白雪陽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ㄤˊ。

ㄔㄨㄣ。

ㄅㄞˊ。

ㄒㄩㄝˇ漢語拼音yángchūnbáixuě釋  義「陽春白雪」是較為深奧難懂的音樂。

相對於通俗音樂而言。

語出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

後亦用「陽春白雪」比喻精深高雅的文學藝術作品。

△「下里巴人」、「曲高和寡」 典故說明「陽春白雪」是古代的樂曲名,傳說為春秋時晉師曠或齊劉涓子所作。

陽春取其「萬物知春,和風淡蕩」之義。

白雪則取其「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之義。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中,記載了楚襄王和宋玉的一段對話。

有一次楚襄王對宋玉說:「我聽到許多有關於你的不好傳言,是不是因為你的言行舉止有不端正的地方呢?」宋玉擅長言論,馬上就說:「請大王先寬恕我的過錯,讓我先講一段故事。

」楚襄王答應了,於是宋玉便說道:「有一個外地的歌者來到了郢都,在市集中唱著通俗的歌曲,一開始跟著他一起唱和的人有數千人之多;後來他改唱比較不俗的歌曲,跟著唱和的人就只剩下數百人;等到他唱起高妙、優雅的歌曲,又夾雜著許多高難度的技巧,國中能夠一起唱和的人就寥寥無幾了。

這不是因為歌者唱得不好聽,而是因為曲子愈高雅,能夠跟著唱和的人也就愈少。

同樣的,那些批評我的人,不過是些平庸之輩,怎麼能夠欣賞、了解我的為人呢?」宋玉以歌者唱陽春白雪這種高雅的曲子,反而不受到大眾歡迎的例子,來比喻自己高尚不同於流俗,因此不容易被人了解,才會受到排擠。

後來「陽春白雪」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精深高雅的文學藝術作品。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精深高雅的文學藝術作品。

使用類別用在「高雅藝術」的表述上。

例句 蕭邦的許多鋼琴曲真可說是陽春白雪,精深高雅。

你這首詩格調高雅,真是陽春白雪,可以媲美李白、杜甫。

我喜歡看陽春白雪的世界名著,也喜歡看下里巴人的通俗小說。

他的作品有如陽春白雪,雖然沒有極佳的銷售量,但仍有一定的支持者。

我們固然需要有陽春白雪的藝術作品,但下里巴人的通俗作品也不容忽視。

讀者對於文學作品的要求,不僅要有通俗易懂的下里巴人,而且也要有高雅深奧的陽春白雪。

辨  識近義曲高和寡、高山流水反義靡靡之音、下里巴人 參考詞語白雪陽春注  音ㄅㄞˊ。

ㄒㄩㄝˇ。

ㄧㄤˊ。

ㄔㄨㄣ漢語拼音báixuěyángchūn 釋  義宋.王禹偁〈為宰臣謝賜御製歌詩表〉:「台衡宸扆之銘彼何膚淺,白雲陽春之句空衒清新。

」明.崔時佩等《南西廂記.第一九齣》:「高山流水千年調,白雪陽春萬古情。

」 義不容辭 參考詞語‧義不容卻‧義不得辭‧義無所辭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ˋ。

ㄅㄨˋ。

ㄖㄨㄥˊ。

ㄘˊ漢語拼音yìbùróngcí釋  義道義上不容許推卻。

語出唐.岑文本〈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

△「責無旁貸」、「義不容隱」、「當仁不讓」、「義無反顧」 典故說明「義不容辭」的意思就是說道義上不容許推辭。

這句成語常用在對需要自己出力協助的事情,因道義責任,不容自己推卸的情況。

比較早的文獻資料,見於唐代岑文本所撰的〈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碑文中有「夫顯微闡幽,義不容辭」兩句,意思是說彰顯隱微的功德,是作者在道義上不容推卸的事。

在《三國演義》第五八回中提到曹操集結三十萬大軍南下報赤壁之仇,孫權召請諸將來商議對策,其中張昭建議派魯肅前去荊州找劉備合作,因為「子敬有恩於玄德,其言必從;且玄德既為東吳之婿,亦義不容辭」。

原來劉備當時和東吳的許多事,多虧魯肅(子敬)從中穿梭幫忙,加上因為周瑜弄巧成拙,讓劉備娶了孫權的妹妹。

本來孫劉兩家各懷鬼胎,這下結了親家,對協力抵抗曹操大軍這件事上,在道義上,應該不會推卸,所以說是「義不容辭」。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道義上不容許推卻。

使用類別用在「積極承擔」的表述上。

例句 這件事,我義不容辭,就讓我來協助你吧!投入急難救助,是每個國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他一向熱心公益,對於募款表演,當然是義不容辭的了。

你是我的莫逆之交,我當然要義不容辭地替你排解困難。

既然是關係到兒童福利,我自然義不容辭,願意挺身而出。

這件義不容辭的事,別說是你,任何人看了也都會樂意去做。

辨  識近義責無旁貸、當仁不讓、義無反顧反義袖手旁觀、推三阻四、置身事外、臨難苟免、躊躇不前「義不容辭」及「責無旁貸」都有理當承受,不能推辭的意思。

「義不容辭」側重於按照義理應做的事;「責無旁貸」側重於職責之內應做的事。

義不容辭責無旁貸辨似例句○ㄨ既然是關係到兒童福利,我自然~,願意挺身而出。

ㄨ○禁絕走私,保護人們生命財產安全,是政府~的事。

參考詞語義不容卻注  音ㄧˋ。

ㄅㄨˋ。

ㄖㄨㄥˊ。

ㄑㄩㄝˋ漢語拼音yìbùróngquè 釋  義清.隨緣居士《林蘭香.第一一回》:「全老大人始終玉成,今日此來,義不容卻。

」義不得辭注  音ㄧˋ。

ㄅㄨˋ。

ㄉㄜˊ。

ㄘˊ漢語拼音yìbùdécí 釋  義宋.歐陽修〈與程文簡公天球書.其三〉:「伏承台誨,欲使撰述先公神道碑,豈勝愧恐,某才識卑近,豈足以鋪列世德之清芬,然蒙顧有年,義不得辭。

」義無所辭注  音ㄧˋ。

ㄨˊ。

ㄙㄨㄛˇ。

ㄘˊ漢語拼音yìwúsuǒcí 釋  義宋.王安石〈上曾參政書〉:「害有至於死而不敢避者,義無所避之也;勞有至於病而不敢辭者,義無所辭之也。

」 義憤填膺 參考詞語‧悲憤填膺‧憤氣填胸‧憤氣填膺‧氣憤填胸‧氣憤填膺‧激忿填膺‧義憤填胸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ˋ。

ㄈㄣˋ。

ㄊㄧㄢˊ。

ㄧㄥ漢語拼音yìfèntiányīng釋  義「義憤」,出於正義的憤怒。

語出《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列傳.序》。

「填膺」,填滿胸中。

語出唐.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詩。

「義憤填膺」指胸中充滿因正義而激起的憤怒。

典故說明「義憤填膺」係由「義憤」及「填膺」二語組合而成。

「義憤」見於《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列傳.序》,〈逸民列傳〉是記敘東漢時品行高節、隱居不仕的人,作者范曄在序中寫明為這些人立傳的原因。

西漢末年時,王莽篡位,士人內心都充滿了「義憤」,卻無法表達出來,見到傳統文化被破壞殆盡,都不願再出來為國家盡力,紛紛隱居起來。

即使後來漢光武帝禮聘他們,也不願意出仕,更不用說到了東漢中後期,小人當道的時候了。

這種高尚的品行是值得為他們立傳的。

「義憤」是指士人見到漢室衰微,以致王莽有機可乘,奪取政權,心裡充滿了正義的憤怒。

「填膺」則見於唐.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詩,這是唐代的邊塞詩人高適替朋友餞別寫的一首詩,說從前看到朋友有才能卻不受重用,一直為他感到委屈。

今日友人有機會為官,徵召的命令也下來了,這位朋友必須立刻前往嶺南上任。

高適除了不捨之外,也叮嚀他到異地應注意的事情。

詩中的「氣填膺」指的就是因朋友的懷才不遇感到不平,氣憤填滿胸中。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義憤填膺」,指胸中充滿因正義而激起的憤怒。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胸中充滿因正義而激起的憤怒。

使用類別用在「激憤惱怒」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們在大會中,義憤填膺地聲討敵人。

聽說對方背信忘義,大家無不感到義憤填膺。

侵略者殘酷的暴行,令全世界的民眾義憤填膺。

對於歹徒殘暴的行徑,每個人都義憤填膺,咬牙切齒。

將軍在出兵討伐之前,宣讀了一篇令人義憤填膺的檄文。

吳同學被不良少年勒索,全班同學聽到了這消息都義憤填膺。

聽了居民的控訴,戰士們個個義憤填膺,紛紛表示要為鄉親們報仇。

對於法院的不公判決,被害者家屬都感到義憤填膺,決定抗爭到底。

辨  識形音辨誤膺,音|ㄥ。

胸、內心。

不可寫作「應」。

參考詞語悲憤填膺注  音ㄅㄟ。

ㄈㄣˋ。

ㄊㄧㄢˊ。

ㄧㄥ漢語拼音bēifèntiányīng 釋  義宋.朱熹〈向伯元書.其五〉:「然舊京原廟隔在異域,每視新銜,不勝悲憤之填膺也。

」憤氣填胸注  音ㄈㄣˋ。

ㄑㄧˋ。

ㄊㄧㄢˊ。

ㄒㄩㄥ漢語拼音fènqìtiánxiōng 釋  義唐.趙元一《奉天錄.卷三》:「築壘清野,秣馬訓兵,憤氣填胸,誓雪國恥。

」憤氣填膺注  音ㄈㄣˋ。

ㄑㄧˋ。

ㄊㄧㄢˊ。

ㄧㄥ漢語拼音fènqìtiányīng 釋  義《舊唐書.卷一七》:「我每思貞觀、開元之時,觀今日之事,往往憤氣填膺耳。

」清.俞樾《右台仙館筆記.卷三》:「何物婢子,如此倔強,令人憤氣填膺!」氣憤填胸注  音ㄑㄧˋ。

ㄈㄣˋ。

ㄊㄧㄢˊ。

ㄒㄩㄥ漢語拼音qìfèntiánxiōng 釋  義《水滸後傳.第二七回》:「一連三疏,請聖上還都,誰知被汪伯彥、黃潛善所遏,氣憤填胸,因得重疾。

」氣憤填膺注  音ㄑㄧˋ。

ㄈㄣˋ。

ㄊㄧㄢˊ。

ㄧㄥ漢語拼音qìfèntiányīng 釋  義《官場現形記.第二七回》:「卻說賈大少爺正在自己動手掀王師爺的鋪蓋,被王師爺回來從門縫裡瞧見了,頓時氣憤填膺,怒不可遏。

」激忿填膺注  音ㄐㄧ。

ㄈㄣˋ。

ㄊㄧㄢˊ。

ㄧㄥ漢語拼音jīfèntiányīng 釋  義唐.皇甫湜〈陶母碑〉:「顧其母激忿填膺,寸晷是學。

」義憤填胸注  音ㄧˋ。

ㄈㄣˋ。

ㄊㄧㄢˊ。

ㄒㄩㄥ漢語拼音yìfèntiánxiōng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五回》:「把白臉兒狼、傻狗二人商量的傷天害理的這段陰謀,聽了個詳細,登時義憤填胸。

」《歧路燈.第七六回》:「國家第一要忠臣,義憤填胸不顧身。

」 意氣用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ˋ。

ㄑㄧˋ。

ㄩㄥˋ。

ㄕˋ漢語拼音yìqìyòngshì釋  義處理事務但憑情緒,缺乏理智。

※語或出明.唐順之〈寄黃士尚書〉。

典故說明「意氣用事」是指一個人憑意氣處理事務。

這句成語見用於明.唐順之的〈寄黃士尚書〉。

唐順之(西元1507∼1560),明武進人,字應德,一字義修,學者稱「荊川先生」。

是明代重要的散文家,提倡唐宋古文,與王慎中、茅坤、歸有光等同為明代重要文學流派的代表。

這篇〈寄黃士尚書〉,唐順之深覺自己以前處理事務只憑情緒而缺乏理智,導致基礎空虛、不踏實的弊病,因此現今想要洗滌心境,擺脫束縛,在慎獨、致知處下功夫。

後來「意氣用事」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指處理事務但憑情緒,缺乏理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處理事務但憑情緒,缺乏理智。

使用類別用在「衝動行事」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個性衝動,經常意氣用事,徒增困擾。

這件事情關係重大,你可千萬不能意氣用事!一個容易意氣用事的人,是無法託付他重要任務的。

為人排解糾紛應該要冷靜沉著,絕對不可以意氣用事。

你這種意氣用事的處理方式,只會為自己惹來更多麻煩。

他曾經意氣用事,頂撞了老王,幸好老王大人大量,沒有跟他計較。

辨  識反義心平氣和、平心靜氣形音辨誤「意氣」指情緒。

意,音|ˋ。

不可寫作「義」。

義正辭嚴 參考詞語‧正義嚴辭‧義切辭嚴‧義正詞嚴‧詞嚴理正‧詞嚴義正‧辭嚴氣正‧辭嚴義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ˋ。

ㄓㄥˋ。

ㄘˊ。

ㄧㄢˊ漢語拼音yìzhèngcíyán釋  義義理正當,措詞嚴厲。

語本宋.歐陽修〈讀張李二生文贈石先生〉詩。

△「理直氣壯」、「義正辭約」、「辭順理正」 典故說明歐陽修,字扑籜,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北宋盧陵人。

為文造語平易而情韻綿邈,詩詞清新婉約,為一代文宗。

這是歐陽修在讀到張續和李常的文章後,寫下感想贈與石介的一首詩。

詩中提到張續和李常,就像是未經琢磨的玉石,可說是天下的瑰寶。

他們的文章嚴正有力,義理充分,詞語質樸而不鄙俗;雖古雅的風味淡了些,但文字精純而不雜。

後來「義正辭嚴」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辭嚴意正」演變而出,用來指義理正當,措詞嚴厲。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義理正當,措詞嚴厲。

使用類別用在「言辭正當」的表述上。

例句 儘管老王的話說得義正辭嚴,對方依然不肯接受。

面對師長義正辭嚴的斥責,他深感羞愧,頗有悔意。

面對這些不實的謊言,我們應該義正辭嚴地加以反駁。

對方的要求不合理,讓他不得不義正辭嚴地斷然拒絕。

這篇文章說得義正辭嚴,把政客們的醜惡行徑揭露無遺。

他在會議上,義正辭嚴地指出:只有改變因循苟且的心態,才能為公司帶來新希望。

辨  識近義仗義執言、理直氣壯反義巧言令色、理屈詞窮、強詞奪理、冷嘲熱諷「義正辭嚴」及「理直氣壯」都有義理正大,毫無畏懼的意思。

「義正辭嚴」側重於措詞嚴厲;「理直氣壯」側重於氣勢強盛。

義正辭嚴理直氣壯辨似例句○ㄨ對方的要求不合理,讓他不得不~地斷然拒絕。

ㄨ○他的個性怯弱,明明是對的事情,只要有人質疑,就無法~地堅持下去。

參考詞語正義嚴辭注  音ㄓㄥˋ。

ㄧˋ。

ㄧㄢˊ。

ㄘˊ漢語拼音zhèngyìyáncí 釋  義明.海瑞〈復徐繼齋尚寶少卿書〉:「今日歸曲直,責意雖不善,其所指則正義嚴辭,不可破也。

」義切辭嚴注  音ㄧˋ。

ㄑㄧㄝˋ。

ㄘˊ。

ㄧㄢˊ漢語拼音yìqiècíyán 釋  義明.李開先〈十朝詔令序〉:「其文之古,惟今上足以同之;其治之盛,亦惟今上足以繼之。

義切辭嚴,固已見於中興之詔。

」義正詞嚴注  音ㄧˋ。

ㄓㄥˋ。

ㄘˊ。

ㄧㄢˊ漢語拼音yìzhèngcíyán 釋  義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八》:「(劉)子玄之論,義正詞嚴,聖人復起,弗能易矣。

」《官場現形記.第一七回》:「不多一刻,莊大老爺回信已到,魏竹岡拆開看時,不料上面寫的甚是義正詞嚴。

」詞嚴理正注  音ㄘˊ。

ㄧㄢˊ。

ㄌㄧˇ。

ㄓㄥˋ漢語拼音cíyánlǐzhèng 釋  義宋.朱熹〈跋曾南豐帖〉:「熹未冠而讀南豐先生之文,愛其詞嚴而理正,居常誦習,以為人之為言,必當如此。

」詞嚴義正注  音ㄘˊ。

ㄧㄢˊ。

ㄧˋ。

ㄓㄥˋ漢語拼音cíyányìzhèng 釋  義元.黃溍〈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追文國謚武宣劉公神道碑〉:「公飛三書於交阯,為之開陳禍福,詞嚴義正,累數千言,交阯得書,惶懼請命,而聖許竟莫知所終。

」《野叟曝言.第六回》:「世兄侃侃而談,詞嚴義正,孩兒汗下通體!」辭嚴氣正注  音ㄘˊ。

ㄧㄢˊ。

ㄑㄧˋ。

ㄓㄥˋ漢語拼音cíyánqìzhèng 釋  義《宋史.卷三三一》:「論曰:『……建中雅量卻敵,辭嚴氣正,尤為奇偉。

』」辭嚴義正注  音ㄘˊ。

ㄧㄢˊ。

ㄧˋ。

ㄓㄥˋ漢語拼音cíyányìzhèng 釋  義宋.張孝祥〈明守趙敷文書〉:「歐公書豈惟翰墨之妙,而辭嚴義正,千載之下,見者興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賜也哉!」 義無反顧 參考詞語‧義不反顧‧義無返顧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ˋ。

ㄨˊ。

ㄈㄢˇ。

ㄍㄨˋ漢語拼音yìwúfǎngù釋  義秉持正義,勇往直前,絕不退縮。

語本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

△「責無旁貸」、「義不容辭」、「當仁不讓」、「寡廉鮮恥」 典故說明「義無反顧」原作「義不反顧」。

「義無反顧」這句成語的意思是說:本著正義,勇往直前,絕不退縮。

有一年,漢武帝派唐蒙修治通往夜郎、僰(ㄅㄛˊ)中的西南夷道。

由於唐蒙徵集民工過多,又用戰時法規殺了大帥,使巴蜀百姓大為震驚恐懼。

武帝聽到這種情況,就派司馬相如去責備唐蒙,發布一份文告(喻巴蜀檄〉,告訴巴蜀人民唐蒙的舉動皆非皇上本意,並且懇切要求巴蜀官民了解和支持皇上開發西南夷的行動。

檄文中提到:邊疆郡縣的士兵,聽到烽火高舉、燧煙點燃的消息,都張弓待射,馳馬進擊;扛著兵器,奔向戰場;汗流夾背,唯恐落後;即使身觸利刃,冒著被流箭射中的危險,也從沒想要回頭。

就是因為他們一心只想著國家的危難,竭盡全力去履行臣民的義務。

希望巴蜀百姓也能忠於朝廷,將國家的事視為自己的事。

後來此篇文告原文中的「義不反顧」演變成「義無反顧」這句成語,用來指本著正義,勇往直前,絕不退縮。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秉持正義,勇往直前,絕不退縮。

使用類別用在「勇往直前」的表述上。

例句 這位老兵縱橫沙場數十年,保衛國家,義無反顧。

國難當頭,許多青年都義無反顧地加入軍隊,保家衛國。

執法人員職責所在,打擊犯罪必須義無反顧,不可畏縮不前!為了救亡圖存,他不顧自身安全,義無反顧地擔負起這份危險的任務。

在這民族危機存亡的時刻,許多熱血青年義無反顧,紛紛投入反抗侵略者的行列。

辨  識近義義不容辭、當仁不讓、奮不顧身、一往無前、勇往直前反義畏縮不前、貪生怕死、瞻前顧後「義無反顧」及「當仁不讓」都有對於應做的事積極去做,不推辭的意思。

「義無反顧」側重於毫不退縮;「當仁不讓」側重於主動承擔。

義無反顧當仁不讓辨似例句○ㄨ為了救亡圖存,他不顧自身安全,~地擔負起這份危險的任務。

ㄨ○小李工作積極認真,對於公司業務,他一向是~,從不推拖。

參考詞語義不反顧注  音ㄧˋ。

ㄅㄨˋ。

ㄈㄢˇ。

ㄍㄨˋ漢語拼音yìbùfǎngù 釋  義《史記.卷一一七》:「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讎。

」清.方苞〈李剛主墓誌銘〉:「倘一旦揚子於朝,以學士或御史中丞徵,子將亡命山海而義不反顧乎?抑猶躊躕不能自決也?」義無返顧注  音ㄧˋ。

ㄨˊ。

ㄈㄢˇ。

ㄍㄨˋ漢語拼音yìwúfǎngù 釋  義宋.張孝祥〈代摠得居士與葉參政書〉:「王、戚、李三將忠勇自力,義無返顧,然發縱指示,必惟其人。

」 腰纏萬貫 參考詞語‧腰纏十萬‧萬貫纏腰‧萬貫腰纏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ㄠ。

ㄔㄢˊ。

ㄨㄢˋ。

ㄍㄨㄢˋ漢語拼音yāochánwànguàn釋  義貫,為古代計算錢幣的單位,一千錢為一貫。

「腰纏萬貫」指身上有大筆的錢財。

比喻財富極多。

典出南朝梁.殷芸《小說.卷六.吳蜀人》。

△「腰纏騎鶴」、「騎鶴揚州」 典故說明「貫」是古代計算錢幣的單位,一千錢為一貫,由此可以想見一個「腰纏萬貫」的人,應該是個擁有龐大資產的富人。

「腰纏萬貫」這句成語,其實是由「腰纏十萬貫」演變而來。

在南朝梁人殷芸的《小說.卷六.吳蜀人》中記載著一則故事:有幾個人聚在一起談論各自的志願,有人說「願為揚州刺史」,有人說「願多貲(ㄗ)財」,還有人說「願騎鶴上昇」,這三個人的志願其實就是當官、發財、成仙,也是一般人最普遍的渴望。

而在他們三人說完後,又有一人跟著說出他的志願是:「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

」也就是帶著很多的財富,成仙駕鶴,前往揚州就任刺史,把前面三個人的願望都包含進去了,表示他希望能三者兼得。

後來「腰纏萬貫」這句成語便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財富極多。

另外,從這個故事中還衍生出「腰纏騎鶴」、「騎鶴揚州」等成語,都是用來比喻做官、發財、成仙等富貴得意之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財富極多。

使用類別用在「非常富有」的表述上。

例句 隔壁的老王早已腰纏萬貫,但生活依然十分節儉。

這個腰纏萬貫的企業家,捐了不少錢給慈善機構。

如果不懂得充實精神生活,即使腰纏萬貫也不會快樂。

今天一張信用卡可抵得上古人腰纏萬貫,時代真的不同了。

他雖然腰纏萬貫,但沒什麼教養,很難融入上流社會生活。

現今社會重視技藝,所以年輕人與其腰纏萬貫,不如一技在身。

他小時候家裡一貧如洗,然靠著多年的努力,如今已是一位腰纏萬貫的富翁。

辨  識近義金玉滿堂、家財萬貫、堆金積玉、富可敵國反義一貧如洗、家徒四壁、阮囊羞澀、囊空如洗、一文不名、不名一文、不名一錢、身無分文、身無長物 參考詞語腰纏十萬注  音ㄧㄠ。

ㄔㄢˊ。

ㄕˊ。

ㄨㄢˋ漢語拼音yāochánshíwàn 釋  義明.湯顯祖《牡丹亭.第四五齣》:「家舍南安,有道為生新失館。

要腰纏十萬,教學千年,方纔滿貫。

」萬貫纏腰注  音ㄨㄢˋ。

ㄍㄨㄢˋ。

ㄔㄢˊ。

ㄧㄠ漢語拼音wànguànchányāo 釋  義明.吳承恩〈感皇恩.呀雖則是萬貫纏腰〉:「呀,雖則是萬貫纏腰,也有那、烏帽羅袍,心只願、跨青牛,揮玉塵,伴黃鶴。

」萬貫腰纏注  音ㄨㄢˋ。

ㄍㄨㄢˋ。

ㄧㄠ。

ㄔㄢˊ漢語拼音wànguànyāochán 釋  義《醒世恆言.卷三九》:「逍遙散誕勝神仙,萬貫腰纏不羨。

」 搖旗吶喊 參考詞語‧吶喊搖旗‧揚旗吶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ㄠˊ。

ㄑㄧˊ。

ㄋㄚˋ。

ㄏㄢˇ漢語拼音yáoqínàhǎn釋  義打仗時,揮舞旗幟,嘶喊以助聲威。

※語或出元.喬吉《兩世姻緣》第三折。

後亦用「搖旗吶喊」比喻為他人助長聲勢。

典故說明「搖旗吶喊」就是在戰場上,搖動軍旗,大聲叫喊以助聲威的意思。

這應當是軍陣上常見之事,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

例如元代喬吉《兩世姻緣》第三折:「你這般搖旗吶喊,簸土揚沙。

」說的是主角韋皋元帥,代天子出征西夏凱旋,前來赴駙馬張延賞的邀宴。

在席上,張延賞要他的義女玉簫出來拜見客人並勸酒。

哪知韋皋一看,玉簫和自己亡妻容貌長得一般模樣,所以當場動心求親,引起張延賞的不滿,不但將他驅離,並拔劍趕殺。

韋皋一怒之下,出了宅院,要親兵將宅子包圍,要抓張延賞來碎屍萬段。

親兵們一時大聲吼叫,聲威震人。

後來玉簫出面來勸他:說他代天子出征,不學雲間飛翔的鳳鳥,倒像井底青蛙,在這兒帶著兵士搖旗吶喊,弄得塵土到處亂飛,是多麼不懂事呀!這裡的「搖旗吶喊」就是軍陣喊威的意思。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打仗時,揮舞旗幟,嘶喊以助聲威。

使用類別用在「壯勢助威」的表述上。

例句 大將軍揮刀上陣,眾士兵們在一旁搖旗吶喊。

不論是古老的東方或西方,常常可見士兵們在戰場上搖旗吶喊以壯大聲威。

二語義說明比喻為他人助長聲勢。

使用類別用在「壯勢助威」的表述上。

例句 像你這種人,頂多只能充當搖旗吶喊的角色罷了。

由於己方啦啦隊的搖旗吶喊,使得球員們皆信心大增。

政見會上,候選人請了不少樁腳來搖旗吶喊,增加氣勢。

看臺上的球迷們拼命為我國代表隊搖旗吶喊,聲音震天動地。

我們的能力不足,無法親自上場,只能做些搖旗吶喊的工作。

哨音一響,旁觀的同學們即大聲地為拔河場上的隊員們搖旗吶喊。

辨  識反義偃旗息鼓、坐山觀虎鬥、作壁上觀、袖手旁觀形音辨誤吶,音ㄋㄚˋ。

大聲喊叫。

不可寫作「納」。

參考詞語吶喊搖旗注  音ㄋㄚˋ。

ㄏㄢˇ。

ㄧㄠˊ。

ㄑㄧˊ漢語拼音nàhǎnyáoqí 釋  義《五色石.卷二》:「伏正卻一面先領一軍從山後抄出,徑趨景州,暗傳號令,不許妄殺一人,妄擄一物,只吶喊搖旗,虛張聲勢。

」揚旗吶喊注  音ㄧㄤˊ。

ㄑㄧˊ。

ㄋㄚˋ。

ㄏㄢˇ漢語拼音yángqínàhǎn 釋  義《喻世明言.卷二一》:「鍾明、鍾亮各引一百人左右埋伏,准備策應。

餘兵散布山谷,揚旗吶喊,以助兵勢。

」 搖搖欲墜 參考詞語‧搖搖欲墮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ㄠˊ。

ㄧㄠˊ。

ㄩˋ。

ㄓㄨㄟˋ漢語拼音yáoyáoyùzhuì釋  義搖搖晃晃得快要倒下來。

形容就要掉下來或就要垮臺的樣子。

※語或出《三國演義》第一○四回。

△「岌岌可危」 典故說明搖搖,是搖動不穩的樣子,如《大戴禮記.武王踐阼》︰「若風將至,必先搖搖。

」是形容物體搖動的樣子。

而在《意林》卷一引《太公金匱》︰「黃帝云︰『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

』」則引申有動搖危懼的意思。

用「欲墜」加強其語意,「搖搖欲墜」有東西快要掉下來,很危險的意思。

如在所引典源《三國演義》第一○四回中,諸葛亮自知大限將至,但壯志未酬,希望天假以年,能讓他完成先主劉備所託。

古人認為,人的生命由天上的星宿決定,如果人死了,天上的星宿也會墜落。

諸葛亮觀察星象,指出一顆星星,稱是自己的將星,眾人觀看時,發現這顆星星猶如病重的諸葛亮一樣,光澤黯淡,好像快要掉了下來。

「搖搖欲墜」這句成語就是用來形容就要掉下來或就要垮臺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就要掉下來或就要垮臺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即將倒塌」的表述上。

例句 這老舊的建築由於年久失修,已經搖搖欲墜。

為了安全起見,這座搖搖欲墜的吊橋已經禁止通行。

戰爭之後,只剩幾面搖搖欲墜的斷垣殘壁,立在瓦礫堆中。

滿清末年,革命志士紛紛起義,使得君主專制政體搖搖欲墜。

這個倒行逆施的政權,激起人民的強烈反抗,統治地位已經到了搖搖欲墜的地步。

辨  識近義危如累卵、岌岌可危、風雨飄搖反義根深蒂固、安如磐石、安如泰山、巋然不動「岌岌可危」及「搖搖欲墜」都有極度危險的意思。

「岌岌可危」側重於危險狀況之描述;「搖搖欲墜」側重於物體將墜之危境。

岌岌可危搖搖欲墜辨似例句○ㄨ山洪爆發,溪水暴漲,被困在沙洲上的釣客情況~。

ㄨ○戰爭之後,只剩幾面~的斷垣殘壁,立在瓦礫堆中。

參考詞語搖搖欲墮注  音ㄧㄠˊ。

ㄧㄠˊ。

ㄩˋ。

ㄉㄨㄛˋ漢語拼音yáoyáoyùduò 釋  義明.袁宏道〈安鄉縣重修琴堂記〉:「侯蒞事之二年,田野闢,訟獄平,耕者有畦,居者有廬,百姓樂樂利利。

然所欲興無不舉者,而蒞民之堂殊朽蠹,每風雨至,搖搖焉如欲墮。

」 搖尾乞憐 參考詞語‧乞憐搖尾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ㄠˊ。

ㄨㄟˇ。

ㄑㄧˇ。

ㄌㄧㄢˊ漢語拼音yáowěiqǐlián釋  義狗搖著尾巴,以討主人歡心。

形容人有所請求,卑躬屈膝向人討好。

語出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

△「俛首帖耳」、「搖尾求食」 典故說明韓愈,字退之,唐河陽人。

這篇〈應科目時與人書〉是韓愈參加吏部博學宏詞科考試時,寫給他朋友的一封信。

信中說自己雖如龍困淺灘,還是不願不顧人格地向人諂媚討好,卑躬屈膝地乞求別人的幫助。

文中就用了「搖尾乞憐」一語,意思就是形容人像搖著尾巴,以討主人歡心的狗一般。

後來「搖尾乞憐」被用來形容人有所請求,卑躬屈膝向人討好。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有所請求,卑躬屈膝向人討好。

使用類別用在「諂媚討好」的表述上。

例句 他雖窮困潦倒,卻不願對人搖尾乞憐。

他儘管不得志,但從未向權貴搖尾乞憐。

你看他那巴結樣,真像隻搖尾乞憐的哈巴狗。

他那為討好上司而搖尾乞憐的樣子,真是丟臉!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他也不會向對手搖尾乞憐。

做人應該要有骨氣,不要搖尾乞憐,博取他人的同情。

為了得到功名富貴,他不顧廉恥,向權勢者搖尾乞憐。

為了得到這個職位,他在長官面前極盡搖尾乞憐之能事。

辨  識近義低聲下氣、俛首帖耳反義不卑不亢、昂首挺立、錚錚鐵骨 參考詞語乞憐搖尾注  音ㄑㄧˇ。

ㄌㄧㄢˊ。

ㄧㄠˊ。

ㄨㄟˇ漢語拼音qǐliányáowěi 釋  義《女開科傳.第一回》:「況且今掇臀呵卵的頗多,到數不著那拂鬚丁謂;滿天下盡是乞憐搖尾之人,如何算得那嗥上師睪?」 遊刃有餘 參考詞語‧刃有餘地‧投刃皆虛‧游刃恢恢‧游刃有餘‧游刃皆虛‧游刃餘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ㄡˊ。

ㄖㄣˋ。

ㄧㄡˇ。

ㄩˊ漢語拼音yóurènyǒuyú釋  義比喻做事能勝任愉快,從容不迫。

語本《莊子.養生主》。

△「目無全牛」、「庖丁解牛」、「善刀而藏」、「綽綽有餘」、「躊躇滿志」 典故說明先秦哲學家莊子喜歡用寓言來啟發人們的智慧,他在〈養生主〉這篇文章中,就用了一則「庖丁解牛」的寓言,來讓人們了解理想的人生觀到底是什麼。

這則寓言的內容大意是說:庖丁為文惠君分卸一頭牛的肢體,不僅動作像最美妙的舞蹈,所發出的聲音更像是最好聽的音樂。

文惠君不由讚嘆地問:「你是怎麼辦到的?」庖丁說他所喜歡的是「道」,已經比技巧更進了一步。

剛開始解牛的時候,眼睛所看的無非就是頭牛,根本無從下手。

三年之後,才有所領略,眼睛已能看到牛的筋骨結構。

到了現在,已可以不藉用目視,純粹運用精神感覺來動刀了。

循著牛體天然的組織結構,削劈筋骨間的空隙,然後把刀子引向骨節的孔穴,牛就分卸完成了。

在這個過程中,連牛體脈絡相連以及筋骨結合的地方都未曾觸及,更不用說會去傷到大骨頭了。

一般好一點的廚子,每年要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切割的方式來解牛;普通一點的廚子,每月要換一把刀,因為他用硬砍的方式來解牛。

以硬踫硬,刀刃當然容易受損。

我這把刀已經使用了十九年,分卸過幾千頭牛,卻仍然像剛磨利的刀,一點損傷都沒有。

那是因為我拿的是一把沒有厚度的刀,進入牛的複雜組織,在經絡血脈的空隙中,到處遊走,可以揮灑自如,還覺得很寬綽而有餘地。

所以十九年來,都不必換刀。

雖然如此,每次遇到筋骨支錯聚結、難於處理的地方,我仍然會集中注意力,小心謹慎地用刀,等挑開關鍵處,牛的骨肉一下子都分開了,就像土塊堆積在地面上一樣,「ㄏㄨㄚˋ」的一聲,牛就解好了。

這時候,我拿著刀站在分卸完畢的牛肉面前,東看看西看看,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滿足感。

然後才會把刀擦拭乾淨,收藏起來。

在這則寓言中,莊子用牛的組織來比喻複雜的人際關係,要想在糾結難分的人情世故中不受傷害,得擁有一把用智慧錘鍊出來的「無厚之刃」。

文章中,莊子用「遊刃必有餘地」來形容庖丁運使無厚之刃的自由揮灑,比喻處理世事,已臻得道的境界,後來就從這裡演變成「遊刃有餘」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做事能勝任愉快,從容不迫。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做事能勝任愉快,從容不迫。

使用類別用在「能力足夠」的表述上。

例句 他有多年的律師實務經驗,應付這種案子,真是遊刃有餘。

她的英文能力很好,做這點翻譯工作必是遊刃有餘,毫不費力。

她當了那麼多年的家庭主婦,煮頓飯給大家吃當然遊刃有餘了。

這件工作對他而言,絕對是遊刃有餘,難怪長官放心交給他全權處理。

行家出手果然不同,這件大家都摸不著頭緒的事,他卻遊刃有餘地辦妥了。

他對電腦軟硬體都很熟練,操作與維修技術可以說早就到了遊刃有餘的境地,一點都難不倒他。

辨  識近義綽綽有餘、庖丁解牛、綽有餘裕、駕輕就熟、應付裕如反義力不從心、應接不暇、力不勝任「綽綽有餘」及「遊刃有餘」都有寬裕從容,足以應付的意思。

「綽綽有餘」側重於寬裕義,適用範圍較廣;「遊刃有餘」側重於從容義,多用在能力等抽象事物上。

綽綽有餘遊刃有餘辨似例句○○憑我們現在的實力承辦此事,固然~,但是仍然不可掉以輕心。

○ㄨ這屋子夠大,住上二戶人家,還~呢! 參考詞語刃有餘地注  音ㄖㄣˋ。

ㄧㄡˇ。

ㄩˊ。

ㄉㄧˋ漢語拼音rènyǒuyúdì 釋  義唐.李觀〈貽睦州糾曹王仲連書〉:「且公任當其要,刃有餘地。

」投刃皆虛注  音ㄊㄡˊ。

ㄖㄣˋ。

ㄐㄧㄝ。

ㄒㄩ漢語拼音tóurènjiēxū 釋  義晉.孫綽〈遊天台山賦〉:「遊覽既周,體靜心閑。

害馬已去,世事都捐。

投刃皆虛,目牛無全。

」宋.秦觀〈謝潁州呂吏部啟〉:「文辭則操觚立就,政事則投刃皆虛。

」游刃恢恢注  音ㄧㄡˊ。

ㄖㄣˋ。

ㄏㄨㄟ。

ㄏㄨㄟ漢語拼音yóurènhuīhuī 釋  義宋.王之道〈無為集序〉:「游刃恢恢,所向輒解。

」游刃有餘注  音ㄧㄡˊ。

ㄖㄣˋ。

ㄧㄡˇ。

ㄩˊ漢語拼音yóurènyǒuyú 釋  義晉.孫盛〈老聃非大賢論〉:「茍得其道,則游刃有餘,觸地元吉,何違天心于戎貊?」《螢窗異草.青眉》:「儂視君之業,雖未能游刃有餘,而尚可以進乎技。

」游刃皆虛注  音ㄧㄡˊ。

ㄖㄣˋ。

ㄐㄧㄝ。

ㄒㄩ漢語拼音yóurènjiēxū 釋  義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范榮期見郗超俗情不淡,戲之曰:『夷、齊、巢、許,一詣垂名。

何必勞神苦形,支策據梧邪?』郗未荅。

韓康伯曰:『何不使遊刃皆虛?』」游刃餘地注  音ㄧㄡˊ。

ㄖㄣˋ。

ㄩˊ。

ㄉㄧˋ漢語拼音yóurènyúdì 釋  義宋.蘇軾〈書吳道子畫後〉:「道子畫人物……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所謂遊刃餘地,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

」 飲鴆止渴 參考詞語‧引鴆止渴‧止渴飲鴆‧酣鴆止渴‧飲鴆救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ㄣˇ。

ㄓㄣˋ。

ㄓˇ。

ㄎㄜˇ漢語拼音yǐnzhènzhǐkě釋  義「飲鴆止渴」之「鴆」,典源作「酖」。

「酖」通「鴆」。

鴆,以鴆鳥羽毛浸製而成的毒酒。

「飲鴆止渴」指飲毒酒以解渴。

比喻只求解決眼前困難,而不顧將來更大的禍患。

語本《後漢書.卷四八.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霍諝》。

典故說明據《後漢書.卷四八.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霍諝》載,東漢霍諝,從小就顯露出與眾不同的才氣,年紀小小就通過了明經科的考試。

十五歲那年,有人誣告他的舅舅宋光,說他擅自更改皇帝的詔書,於是被捕入獄,在牢中遭到審問拷打。

霍諝寫了一篇奏記為他申辯,其中有一段說到:「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平穩順利,現已位居地方首長的高位,品格也沒有什麼缺失。

這樣的一個人,即使對於皇上的詔書有所疑慮,也會採用一種穩當的方式來解決,怎麼可能冒著死罪私下更改詔書?這樣的行為好比是一個飢渴的人,吃有毒的附子來止飢,喝毒酒來止渴,食物還沒進到肚子裡人就死了,所以不可能有人這樣做啊!」大將軍梁商看了以後便上書為宋光脫罪,霍諝也因此而顯露名聲。

後來「飲鴆止渴」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只求解決眼前困難,而不顧將來更大的禍患。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只求解決眼前困難,而不顧將來更大的禍患。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方法失當」的表述上。

例句 你老是靠喝酒來逃避現實,無異於飲鴆止渴。

不是我願意飲鴆止渴,可我被逼入絕境了啊!那些藉興奮劑來忘掉痛苦的人,事實上等於在飲鴆止渴。

明知高利貸是毒藥,可是為了眼前救急,還是飲鴆止渴了。

你總不能為了急著解決問題,就飲鴆止渴,什麼都答應對方吧!依靠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活像飲鴆止渴,還是想想別的法子吧!我反對為了解決一時困難而向地下錢莊借貸,那無異是在飲鴆止渴。

你為解決眼前的困難而與敵人妥協,不就像飲鴆止渴般,後患無窮呀! 辨  識近義挖肉補瘡形音辨誤鴆,音ㄓㄣˋ。

以鴆鳥羽毛浸製而成的毒酒。

不可寫作「鳩」。

參考詞語引鴆止渴注  音ㄧㄣˇ。

ㄓㄣˋ。

ㄓˇ。

ㄎㄜˇ漢語拼音yǐnzhènzhǐkě 釋  義宋.唐庚《文錄》:「引鴆爵以止渴,渴止而身亡。

」止渴飲鴆注  音ㄓˇ。

ㄎㄜˇ。

ㄧㄣˇ。

ㄓㄣˋ漢語拼音zhǐkěyǐnzhèn 釋  義《掃迷帚.第二四回》:「若慮迷信一破,道德墮落,必以保存為得計,此又何異欲止渴而飲鴆,欲療瘡而剜肉?竟是自害自的勾當。

」酣鴆止渴注  音ㄏㄢ。

ㄓㄣˋ。

ㄓˇ。

ㄎㄜˇ漢語拼音hānzhènzhǐkě 釋  義《抱朴子.外篇》:「咀漏脯以充飢,酣鴆酒以止渴也。

」飲鴆救渴注  音ㄧㄣˇ。

ㄓㄣˋ。

ㄐㄧㄡˋ。

ㄎㄜˇ漢語拼音yǐnzhènjiùkě 釋  義北齊.杜弼〈為東魏檄梁文〉:「見黃雀而忘深井,食鉤吻以療飢,飲鴆毒以救渴,智者所不為,仁者所不向。

」 飲水思源 參考詞語‧飲水知源‧飲流懷源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ㄣˇ。

ㄕㄨㄟˇ。

ㄙ。

ㄩㄢˊ漢語拼音yǐnshuǐsīyuán釋  義喝水時就想起水的源頭。

比喻人不忘本。

語本北周.庾信〈徵調曲〉。

典故說明「飲水思源」原作「飲流懷源」。

庾信是南北朝著名的文學家。

這首〈徵調曲〉是為歌詠人君法天地之道以長養萬物而作,其中「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兩句,提醒人們吃果實的時候要想到結果子的樹,而喝水的時候就要想到水的源頭,勸人不要忘記別人的恩惠。

後來「飲水思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不忘本。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不忘本。

使用類別用在「感恩報德」的表述上。

例句 做人要飲水思源,感恩圖報。

一個人要是不能飲水思源,還算個人嗎?我只盼自己的子女能飲水思源,不要忘恩負義。

我今日受你之恩,他日飲水思源,必結草銜環以報。

今日一切皆是恩師所賜,弟子飲水思源,怎敢不感恩圖報?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們應當飲水思源,愛護這片青山綠水。

在自來水廠的大門有塊石碑鐫著「飲水思源」,十分有意思。

我今天捐給母校這點小錢,是我飲水思源,感謝母校當年培育之恩。

有些企業家成功後,深知飲水思源的道理,不遺餘力地加入慈善活動。

我們今日享受如此豐碩的成果,不能不飲水思源,感戴先人胼手胝足開創基業的艱辛。

辨  識近義報本反始反義、得魚忘筌、數典忘祖 參考詞語飲水知源注  音ㄧㄣˇ。

ㄕㄨㄟˇ。

ㄓ。

ㄩㄢˊ漢語拼音yǐnshuǐzhīyuán 釋  義清.洪亮吉〈晉太康三年地志王隱晉書地道記後敘〉:「以此編摩,推其紹述,則仲遠一記,既導美于太康;彥季全編,殊有功于處叔。

飲水知源,撫柯求葉,亦沈約、魏收之祖也。

」飲流懷源注  音ㄧㄣˇ。

ㄌㄧㄡˊ。

ㄏㄨㄞˊ。

ㄩㄢˊ漢語拼音yǐnliúhuáiyuán 釋  義北周.庾信〈徵調曲〉:「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

」 鴉雀無聲 參考詞語‧悄不聞鴉‧鴉雀無聞‧鴉鵲無聲‧鴉默雀靜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ㄚ。

ㄑㄩㄝˋ。

ㄨˊ。

ㄕㄥ漢語拼音yāquèwúshēng釋  義形容非常寂靜。

※#語或本宋.蘇軾〈絕句〉詩三首之三。

△「萬籟俱寂」 典故說明鴉和雀都是叫聲相當吵雜的鳥兒,當鴉雀無聲時,那就非常安靜了。

宋代蘇東坡有一首絕句,寫到有一天晚上,他在枕上醒來,夜已深沉,即將破曉。

大地一片寂靜,連喜歡鳴叫的烏鵲也熟睡了。

這時,月已西斜,織女星金星顯得特別明亮,星光斑斕中,竟有如飄飄欲仙,好像身已不在人間一樣。

這裡蘇詩的原文作「烏鵲無聲」,「烏鵲」就是烏鴉和喜鵲,所以和「鴉雀無聲」意思是一樣的,而且烏即烏鴉,鵲和雀音同,也許「鴉雀無聲」這句成語就是從這裡演變出來的。

形容非常寂靜。

蘇詩另見於秦觀的《淮海集》,恐是偽託之作。

使用「鴉雀無聲」的例子,如《三俠五義》第一一九回:「這廳上點的明燈蠟燭,照如白晝。

雖有多人,一個個鴉雀無聲。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非常寂靜。

使用類別用在「安靜無聲」的表述上。

例句 大師琴聲一起,全場立即鴉雀無聲。

整個會場鴉雀無聲,一片靜悄悄的。

聽到這消息後,大家都鴉雀無聲,面面相覷。

只見老爺訓話時,全大廳的人都鴉雀無聲地聽著。

人全走了,只留下這鴉雀無聲的屋子,有點寂寞,也有點淒涼。

操場雖有上萬人,但卻鴉雀無聲,似乎連根針掉地上都聽得清楚。

班上本來吵成一片,但當導師一走進教室,全班同學立刻鴉雀無聲。

原本人聲吵雜的大廳,此時竟是鴉雀無聲,大家都在靜待主人開口。

他演得實在太精采了,觀眾席上一會兒鴉雀無聲,一會兒滿堂喝采。

只見指揮把指揮棒舉起,全場立即變得鴉雀無聲,所有人都屏氣凝神地等待著。

辨  識近義萬籟俱寂、闃寂無聲反義人聲鼎沸、轟然雷動形音辨誤鴉,音|ㄚ。

指烏鴉。

不可寫作「鴨」。

「萬籟俱寂」及「鴉雀無聲」都有非常安靜的意思。

「萬籟俱寂」用於形容大自然的沉寂;「鴉雀無聲」多用於形容人聲的沉寂。

萬籟俱寂鴉雀無聲辨似例句○ㄨ月光灑在~的樹林裡,顯得更加幽靜。

ㄨ○只見指揮把指揮棒舉起,全場立即變得~,所有人都屏氣凝神地等待著。

參考詞語悄不聞鴉注  音ㄑㄧㄠˇ。

ㄅㄨˋ。

ㄨㄣˊ。

ㄧㄚ漢語拼音qiǎobùwényā 釋  義《蕫西廂.卷八》:「驀觀儀門開處,兩廊下悄不聞鴉。

」鴉雀無聞注  音ㄧㄚ。

ㄑㄩㄝˋ。

ㄨˊ。

ㄨㄣˊ漢語拼音yāquèwúwén 釋  義《紅樓夢.第三二回》:「卻說寶釵來至王夫人處,只見鴉雀無聞,獨有王夫人在裡間房內坐著垂淚。

」《鏡花緣.第三七回》:「唐敖輕輕道:『舅兄,你看:此處鴉雀無聞,甚覺清靜,大約已到內院了。

』」鴉鵲無聲注  音ㄧㄚ。

ㄑㄩㄝˋ。

ㄨˊ。

ㄕㄥ漢語拼音yāquèwúshēng 釋  義《痛史.第二回》:「此時只覺得靜悄悄的鴉鵲無聲,不一會報說醫官在宮門候旨,謝太后叫宣進來。

」鴉默雀靜注  音ㄧㄚ。

ㄇㄛˋ。

ㄑㄩㄝˋ。

ㄐㄧㄥˋ漢語拼音yāmòquèjìng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方纔你們說話,這個當兒,我兩個同張老人女婿、大姪兒,都在這廂房裡的。

鴉默雀靜兒的把飯吃在肚子裡了。

」 葉落歸根 參考詞語‧落葉歸根‧葉歸根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ㄝˋ。

ㄌㄨㄛˋ。

ㄍㄨㄟ。

ㄍㄣ漢語拼音yèluòguīgēn釋  義樹葉凋謝後,落回根處。

比喻事物最後終須返回本源。

#語出《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付囑品第十》。

後亦用以比喻久居異地之人返回家鄉。

△「木落歸本」 典故說明唐代高僧慧能,是禪宗的第六祖。

他三十多歲到黃梅從弘忍學法。

後回韶州,住在曹溪寶林寺傳授禪法。

一天他召集眾徒,告訴大家說他八月時就會離開人世,在七月八日時,他忽然對門人說:「我要回新州,快幫我準備船隻。

」大家都非常難過,苦苦哀求慧能留下。

慧能告訴眾僧說:「有來就有去,這是理所當然的道理,我的形骸,也該有所歸宿,大家不必太傷心。

」門人問說:「大師此去,什麼時候再回來?」慧能說:「樹葉凋謝,還是會落回根處,生命是沒有什麼規則可說的。

」此處「葉落歸根」是用來比喻事物最後終須返回本源,後則多用以比喻久居異地之人返回家鄉。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久居異地之人返回家鄉。

使用類別用在「歸源回鄉」的表述上。

例句 人年紀大了,就會產生葉落歸根的想法。

他雖然想要葉落歸根,卻一直無法實現心願。

經過一番波折,他總算葉落歸根,不至於客死異鄉。

不少人都有葉落歸根的想法,打算在退休後回故鄉養老。

他在外地打拚了大半輩子,現在回到故鄉,總算是葉落歸根。

隨著社會形態的不同,現代人對葉落歸根的思想越來越淡薄了。

自從開放大陸探親後,老兵們想葉落歸根的心願終於可以如願以償。

他旅居海外多年,雖已功成名就,但心中最企盼的還是葉落歸根,終老家鄉。

辨  識反義背井離鄉、離鄉背井 參考詞語落葉歸根注  音ㄌㄨㄛˋ。

ㄧㄝˋ。

ㄍㄨㄟ。

ㄍㄣ漢語拼音luòyèguīgēn 釋  義《官場現形記.第二二回》:「但是樹高千丈,落葉歸根,將來總得有個著落,不得不說說明白。

」葉歸根注  音ㄧㄝˋ。

ㄍㄨㄟ。

ㄍㄣ漢語拼音yèguīgēn 釋  義宋.劉克莊〈志仁監簿示五言十五韻夸徐潭之勝次韻〉:「久臥漳濱疾,誰招楚澤魂。

昔慚葵衛足,今喜葉歸根。

」 憂心如焚 參考詞語‧憂如焚‧憂心如惔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ㄡ。

ㄒㄧㄣ。

ㄖㄨˊ。

ㄈㄣˊ漢語拼音yōuxīnrúfén釋  義內心憂慮有如火在焚燒。

形容非常焦急憂慮。

語本《詩經.小雅.節南山》。

△「憂心忡忡」 典故說明「憂心如焚」原作「憂心如惔」,出自《詩經.小雅.節南山》。

這是一首在西周末年用以諷刺當時太師尹氏的詩,尹太師位極人臣,深受君王的重用,卻不能替人民謀福祉,貪汙亂政,使國家陷入危難。

「憂心如惔,不敢戲談。

國既卒斬,何用不監?」是說每個人對於國家目前的情勢都憂心忡忡,對於尹氏的威赫,也不敢戲玩談笑,國家將滅,而位高權重的尹太師怎麼不好好行使自己的職責呢?「惔」是燒灼的意思,詩人使用「憂心如惔」形容人民對國家情勢的焦慮,內心如被火燒灼般。

後來「惔」改用成「焚」,也是燒灼、焚燒之意,「憂心如焚」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非常焦急憂慮。

出現「憂心如焚」的書證如三國魏.曹植〈釋愁文〉:「予以愁慘,行吟路邊,形容枯悴,憂心如焚。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非常焦急憂慮。

使用類別用在「焦慮急躁」的表述上。

例句 獨生子突然得了重病,讓這對父母憂心如焚。

所有人都憂心如焚地等待著,希望能得到好消息。

看到兒子病得如此嚴重,做母親的,怎不憂心如焚?好不容易孩子終於脫離險境,這位憂心如焚的母親也鬆一口氣。

國家將亡,政客們仍互相鬥爭不休,有志之士如何能不憂心如焚? 辨  識近義心急如焚、憂心忡忡反義安之若素、無憂無慮「憂心如焚」及「憂心忡忡」都有非常憂慮的意思。

「憂心如焚」側重於為眼前的事而焦急憂慮;「憂心忡忡」側重於為可能發生的事而憂慮擔心。

憂心如焚憂心忡忡辨似例句○ㄨ獨生子突然得了重病,讓這對父母~。

ㄨ○小明每天無所事事,不求上進,父母對他的未來~。

參考詞語憂如焚注  音ㄧㄡ。

ㄖㄨˊ。

ㄈㄣˊ漢語拼音yōurúfén 釋  義唐.李白〈聞丹丘子於城北山營石門幽居〉:「人生信多故,世事豈惟一。

念此憂如焚,悵然若有失。

」憂心如惔注  音ㄧㄡ。

ㄒㄧㄣ。

ㄖㄨˊ。

ㄊㄢˊ漢語拼音yōuxīnrútán 釋  義《詩經.小雅》:「憂心如惔,不敢戲談。

」 養虎遺患 參考詞語‧豢虎貽殃‧養虎留患‧養虎貽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ㄤˇ。

ㄏㄨˇ。

ㄧˊ。

ㄏㄨㄢˋ漢語拼音yǎnghǔyíhuàn釋  義飼養老虎,最後為自己帶來災禍。

比喻不除去仇敵、惡人,將給自己留下後患。

語出《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縱虎歸山」、「養癰遺患」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載,秦朝末年,群雄紛紛起義,推翻秦朝政權,其中以項羽、劉邦所擁立的楚懷王勢力最大。

項羽為楚國大將項燕之孫,跟隨叔父項梁起義,擁立楚懷王之孫為王,仍號楚懷王。

懷王派遣項羽、劉邦分道伐秦。

項羽在鉅鹿一戰中殲滅秦軍二十萬,建立極大的功勞。

劉邦則用張良的計策,對秦官員人民採懷柔政策,率先順利進入關中,秦朝至此滅亡。

項羽得知劉邦已破咸陽,立即率兵入關,與劉軍對峙。

戰爭初期,項羽占了優勢,後來劉邦鞏固關中,並極力籠絡諸侯,才逐漸轉敗為勝。

於是項羽與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以東為楚地,以西為漢地。

項羽於是引兵東歸。

當劉邦也打算要西向回歸漢地時,他的謀士張良和陳平卻勸阻他,說︰「大王,此時我軍已經取得天下大半,諸侯也都歸附我們,而項羽的軍隊卻兵疲糧缺,這正是上天要滅亡楚的大好時機!我們不如趁此機會澈底消滅它,如果現在放楚軍回去而不追擊,就好像是養了一隻會吃人的老虎,日後一定會成為我們的大患啊!」於是劉邦派韓信、彭越出兵攻擊項羽,項羽被圍困於垓下,四面楚歌,最後在烏江邊,自刎而死。

後來「養虎遺患」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不除去仇敵、惡人,將給自己留下後患。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不除去仇敵、惡人,將給自己留下後患。

使用類別用在「留下後患」的表述上。

例句 今日除惡不盡,等於是養虎遺患,將帶來更多的禍害。

對敵人仁慈,就等於養虎遺患,最後遭殃的必定是自己。

每個國民都要協助揭發罪犯,絕不能姑息養奸,養虎遺患。

對於這些歹徒應該給予嚴懲,否則養虎遺患,將對社會治安造成嚴重的危害。

他的惡性難改,你又因一時仁慈,讓他留下,難道你忘了上次養虎遺患的教訓嗎? 辨  識近義養癰遺患、縱虎歸山反義斬草除根、杜絕後患、除惡務盡「養虎遺患」及「養癰遺患」都指沒有斷絕後患,將使自己受害。

「養虎遺患」只適用於人;「養癰遺患」適用範圍較廣,可以指人,亦可以指事。

養虎遺患養癰遺患辨似例句○○他的惡性難改,你又因一時仁慈,讓他留下,難道你忘了上次~的教訓嗎? ㄨ○公司管理已出現的弊端,假若視而不見,就等於是在~,日後必然變成大問題。

參考詞語豢虎貽殃注  音ㄏㄨㄢˋ。

ㄏㄨˇ。

ㄧˊ。

ㄧㄤ漢語拼音huànhǔyíyāng 釋  義金.元好問〈行齋賦〉:「賦分在人,如物有常;反鶴與鳧,無益短長……飽飢有時而激兮怒,殆豢虎之貽殃。

」養虎留患注  音ㄧㄤˇ。

ㄏㄨˇ。

ㄌㄧㄡˊ。

ㄏㄨㄢˋ漢語拼音yǎnghǔliúhuàn 釋  義《東周列國志.第五六回》:「今其子乃欲見逐,豈非養虎留患耶?」養虎貽患注  音ㄧㄤˇ。

ㄏㄨˇ。

ㄧˊ。

ㄏㄨㄢˋ漢語拼音yǎnghǔyíhuàn 釋  義明.張居正〈答宣大巡撫計處黃把二虜書〉:「此所謂引賊入家,養虎貽患,是何等計策乎?」《幼學瓊林.卷四》:「養虎貽患,謂留禍之在身。

」 養精蓄銳 參考詞語‧儲精蓄銳‧蓄精養銳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ㄤˇ。

ㄐㄧㄥ。

ㄒㄩˋ。

ㄖㄨㄟˋ漢語拼音yǎngjīngxùruì釋  義保養精神,積蓄力量。

※語或本唐.符載〈上巳日陪劉尚書宴集北池序〉。

△「休養生息」、「養威蓄銳」 典故說明「養精蓄銳」原或作「儲精蓄銳」,指儲存精神,積蓄力量。

見於唐符載的〈上巳日陪劉尚書宴集北池序〉。

這篇序是寫作者在三月上旬時,和劉尚書等人,一起到北池遊覽的情形。

西蜀古稱天府之國,江山壯闊,北池位於西蜀近郊。

他們一行人來到北池邊,登船遊覽北池的風景。

船上有戲曲表演,水中有豐富的生物,兩岸風景壯麗,令人目不暇給。

符載看著絢麗的景色有點累了,就獨自將船划到空曠的水邊休息,保養精神,準備再次欣賞北池的美景。

後來「養精蓄銳」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保養精神,積蓄力量。

出現「養精蓄銳」的書證如《三國演義》第三四回:「大軍方北征而回,未可復動。

且待半年,養精蓄銳,劉表、孫權可一鼓而下也。

」文中之「養精蓄銳」即是指大軍才剛打仗回來,應該好好保養精神,積蓄力量,待恢復生氣後再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保養精神,積蓄力量。

使用類別用在「休養儲力」的表述上。

例句 這支軍隊經過養精蓄銳後,戰鬥力更強了。

你早點睡,養精蓄銳,明天還要忙上一整天。

好好地養精蓄銳吧!明天還有一場硬仗要打!今晚你要好好地養精蓄銳,以便應付明天的考試。

明天就要月考,你怎麼不早點休息,好養精蓄銳?部隊精湛的操演,正可看出多年來養精蓄銳的成果。

連日行軍後部隊已疲憊不堪,正需要休息,好養精蓄銳。

他這幾個月來養精蓄銳,只希望在這次比賽中能打敗對手。

比賽之前,所有的隊員都養精蓄銳,準備在球場上大展身手。

感到疲累的時候,去按摩一下,泡泡熱水澡,應是養精蓄銳的好辦法。

辨  識近義休養生息、秣馬厲兵、以逸待勞「養精蓄銳」及「休養生息」都有調養休息,蓄備精力意思。

「養精蓄銳」用在準備征伐、比賽之前;「休養生息」用在遭遇災變之後。

養精蓄銳休養生息辨似例句○ㄨ比賽之前,所有的隊員都~,準備在球場上大展身手。

ㄨ○凡是仁君必定會考慮到戰後~的重要。

參考詞語儲精蓄銳注  音ㄔㄨˊ。

ㄐㄧㄥ。

ㄒㄩˋ。

ㄖㄨㄟˋ漢語拼音chújīngxùruì 釋  義唐.符載〈上巳日陪劉尚書宴集北池序〉:「觀夫水嬉之倫,儲精蓄銳,天高日晏,思奮餘勇。

」蓄精養銳注  音ㄒㄩˋ。

ㄐㄧㄥ。

ㄧㄤˇ。

ㄖㄨㄟˋ漢語拼音xùjīngyǎngruì 釋  義清.昭槤《嘯亭雜錄.卷五》:「正值煙瘴熾發,欽奉諭旨,軫念士卒,乃令停兵,蓄精養銳。

」 養尊處優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ㄤˇ。

ㄗㄨㄣ。

ㄔㄨˇ。

ㄧㄡ漢語拼音yǎngzūnchǔyōu釋  義自處尊貴,生活優裕。

語出宋.蘇洵〈上韓樞密書〉。

△「嬌生慣養」 典故說明「養尊處優」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自處尊貴,生活優裕。

蘇洵〈上韓樞密書〉寫道:「天子者,養尊而處優,樹恩而收名,與天下為喜樂者也,故其道不可以御兵。

」意思是說天子的地位非常尊貴,生活在優裕的環境中,給天下臣民的印象是喜樂的。

所以天子不適合直接帶兵,只要統領好將領,將帶兵的事交給將領即可。

這個成語,本指天子的生活,後人多轉而用於平常百姓,凡生活在尊貴優裕中的,都可拿它來形容。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自處尊貴,生活優裕。

使用類別用在「生活富足」的表述上。

例句 他一向養尊處優,以致現在胖得連走路都有困難了。

社會並非完全平等,有人養尊處優,也有人終日辛勞。

她雖然生活在一個養尊處優的家庭,但是待人接物卻非常平易近人。

他養尊處優慣了,大小事總喜歡別人為他服務,不願自己動手去做。

有些人想中了頭彩後,就可以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再也不用吃苦了。

富貴人家少爺,養尊處優慣了,平日頤指氣使,怎受得了別人的差遣。

辨  識近義嬌生慣養、無所用心、飽食終日反義櫛風沐雨、含辛茹苦、飽經風霜形音辨誤尊,音ㄗㄨㄣ。

尊貴。

不可寫作「遵」。

「嬌生慣養」及「養尊處優」都有生活優裕的意思。

「嬌生慣養」側重指幼年時的生活受到溺愛、嬌寵;「養尊處優」側重於成年後的環境優沃、尊貴。

嬌生慣養養尊處優辨似例句○ㄨ她是家裡最小的女兒,備受父母寵愛,從小~,因此脾氣不好。

ㄨ○有些人想中了頭彩後,就可以過著~的生活,再也不用吃苦了。

遺臭萬年 參考詞語‧萬年遺臭‧遺臭千年‧遺臭萬世‧遺臭萬代‧遺臭萬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ˊ。

ㄔㄡˋ。

ㄨㄢˋ。

ㄋㄧㄢˊ漢語拼音yíchòuwànnián釋  義「遺臭萬年」之「年」,典源作「載」。

「遺臭萬年」是指惡名永傳後世,為人所唾棄。

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

典故說明「遺臭萬年」原作「遺臭萬載」。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一類是以《世說新語》為代表的志人小說。

劉義慶(西元403∼444),南朝宋彭城人。

為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

為人寡欲恬淡,雅好文史,不少的文人名士都聚集在他門下。

著有《幽明錄》、《宣驗記》、《世說新語》等。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政局動盪,許多文人名士不能重務實而崇尚清談,品評人物之風盛行。

《世說新語》就是記述當時文人名士的言談、風尚、軼聞和遺事,反映了各種人物的風貌。

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類,每類收若干則,全書共有一千多則。

書中除了反映士人們的思想言行,以及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外,更善用了比喻、對照、誇張、描繪等文學修辭技巧。

在〈尤悔〉篇中提到東晉大將桓溫,有一次在休息時躺著對親信們說:「像現在這樣冷冷清清的,毫無作為,將要被晉文帝和景帝所恥笑了。

人生在世,不應當這樣沒沒無聞。

」接著忽然坐起來說:「難道我就這樣既不能讓美名流傳於後世,也不能讓惡名永遠流傳後世嗎?」由此可以看出,桓溫認為要讓美名流芳後世,是不容易;但是如果能讓臭名傳於後世,也應算是值得自豪的事了。

這當然只是桓溫自以為是的看法。

後來「遺臭萬年」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惡名永傳後世,為人所唾棄。

出現「遺臭萬年」的書證如《宋史.卷四二二.林勳等列傳》:「論曰:『若乃程珌之竊取富貴,梁成大、李知孝甘為史彌遠鷹犬,遺臭萬年者也。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惡名永傳後世,為人所唾棄。

使用類別用在「臭名永留」的表述上。

例句 凡是通敵叛國者必遺臭萬年。

陷害岳飛的秦檜,是個遺臭萬年的大奸臣。

一個人縱使不能流芳百世,卻也不可遺臭萬年。

像他這樣倒行逆施,違背天理,真不怕遺臭萬年?他要真的賣國,豈不是遺臭萬年,讓後代子孫蒙羞了。

辨  識近義臭名昭著反義流芳百世、永垂不朽、名垂青史、萬古流芳 參考詞語萬年遺臭注  音ㄨㄢˋ。

ㄋㄧㄢˊ。

ㄧˊ。

ㄔㄡˋ漢語拼音wànniányíchòu 釋  義宋.高斯得〈三麗人行〉:「腥風霎霎塞宇宙,萬年遺臭何時泯?」《精忠岳傳.第五九回》:「十二金牌三字獄,萬年遺臭檜奚辭!」遺臭千年注  音ㄧˊ。

ㄔㄡˋ。

ㄑㄧㄢ。

ㄋㄧㄢˊ漢語拼音yíchòuqiānnián 釋  義明.邵璨《香囊記.第三六齣》:「豈不聞李氏斷臂,清風滿耳如生;文君夜奔,遺臭千年未泯。

」遺臭萬世注  音ㄧˊ。

ㄔㄡˋ。

ㄨㄢˋ。

ㄕˋ漢語拼音yíchòuwànshì 釋  義宋.謝采伯《密齋筆記.卷一》:「公不喪心病狂,奈何一旦為此,若不早改圖,必且遺臭萬世!」明.謝肇淛《五雜組.卷一五》:「惟恐趨承之恐後,豈知其遺臭萬世乎!」遺臭萬代注  音ㄧˊ。

ㄔㄡˋ。

ㄨㄢˋ。

ㄉㄞˋ漢語拼音yíchòuwàndài 釋  義唐.高適〈後漢賊臣董卓廟議〉:「母妻屠戮,種族無留,懸首燃臍,遺臭萬代。

」宋.劉克莊〈祭鄭伯昌吏部文〉:「自頃以來,魁柄屢移,士喪所守,翕翕和隨,邢楊反覆,王呂合離,遺臭萬代,取快一時。

」遺臭萬載注  音ㄧˊ。

ㄔㄡˋ。

ㄨㄢˋ。

ㄗㄞˇ漢語拼音yíchòuwànzǎi 釋  義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既不能流芳後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邪?」《晉書.卷九八》:「(桓溫)既而撫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 燕雀處堂 參考詞語‧堂間處燕‧燕雀處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ㄢˋ。

ㄑㄩㄝˋ。

ㄔㄨˇ。

ㄊㄤˊ漢語拼音yànquèchǔtáng釋  義在住家築巢的燕雀,不知火就要燒到屋梁,完全沒有警覺災禍將至。

比喻身處危境而不自知,毫無警惕之心。

#語本《孔叢子.論勢》。

典故說明「燕雀處堂」典源作「燕雀處屋」。

戰國時,秦國出兵攻趙國,魏的大夫們一致認為不論趙國是輸是嬴,對魏國來說都是有利的,但相國子順卻持反論說:「秦是個貪暴的國家,打敗趙國後一定會再攻打其他國家,那時魏國就危險了。

這好比是在住家築巢的燕雀,平日相安無事和樂融洽,自以為很安全。

可是有一天火焰從灶上的煙囪竄出,眼看就要燒到屋梁,燕雀面不改色,沒有警覺災禍就要降臨在自己身上。

現在你們完全沒想到趙國被攻破後,災難將會降臨在自己身上,人和燕雀同樣無知嗎?」後來「燕雀處堂」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身處危境而不自知,毫無警惕之心。

出現「燕雀處堂」的書證如《三國志.卷五三.吳書.張嚴程闞薛傳.薛綜》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臣(薛珝)聞燕雀處堂,子母相樂,自以為安也,突決棟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禍之將及,其是之謂乎!」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身處危境而不自知,毫無警惕之心。

使用類別用在「不知危險」的表述上。

例句 面對外患將至,統治者卻依然如燕雀處堂,不知危機四伏,實在可悲。

公司上下全都沉浸在燕雀處堂的歡樂裡,渾然不知艱困的日子已悄悄來臨。

強烈颱風已快逼近,有些住戶卻還無所警覺,真是燕雀處堂,不知禍之將至!這座堤防已經出現裂縫,住在附近的人家,若像燕雀處堂而不自知,謀求改善,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辨  識反義居安思危 參考詞語堂間處燕注  音ㄊㄤˊ。

ㄐㄧㄢ。

ㄔㄨˇ。

ㄧㄢˋ漢語拼音tángjiānchǔyàn 釋  義清.洪昇《長生殿.第一○齣》:「論男兒壯懷須自吐,肯空向杞天呼?笑他每似堂間處燕,有誰曾屋上瞻烏!」燕雀處屋注  音ㄧㄢˋ。

ㄑㄩㄝˋ。

ㄔㄨˇ。

ㄨ漢語拼音yànquèchǔwū 釋  義《孔叢子.論勢》:「先人有言:『燕雀處屋,子母相哺,喣喣然其相樂也,自以為安矣。

灶突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不變,不知禍之及己也。

』」 應對如流 參考詞語‧對答如流‧應答如注‧應答如流‧應答如響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ㄥˋ。

ㄉㄨㄟˋ。

ㄖㄨˊ。

ㄌㄧㄡˊ漢語拼音yìngduìrúliú釋  義形容才思敏捷,對答流利。

語本《後漢書》逸文。

典故說明「應對如流」原作「應答如流」。

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孫。

孔融十二歲時,隨父親到洛陽。

孔融聽說李膺自命不凡,非世家通好者不見,就想要見見李膺,看看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孔融到了李府,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府的世交,煩請通報一聲!」守門人稟告李膺後,李膺答應接見孔融。

李膺見了孔融,問他說:「我和你並不相識,你怎麼說我們是世交呢?」孔融說:「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道德仁義修養同等高深,我們當然是世交啊!」李膺對孔融敏捷的反應十分驚奇,覺得他是個人才,就跟他一起談論百家經史。

李膺看孔融才思敏捷,對答流利,再也不輕視他是個小孩子了。

後來「應對如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才思敏捷,對答流利。

出現「應對如流」的書證如《晉書.卷三六.張華列傳》:「華強記默識,四海之內,若指諸掌。

武帝嘗問漢宮室制度及建章千門萬戶,華應對如流,聽者忘倦,畫地成圖,左右屬目。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才思敏捷,對答流利。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應答流暢」的表述上。

例句 小明應對如流的口才,讓大家印象深刻。

李教授的口才很好,任何問題都可以應對如流。

這些小朋友個個都能應對如流,真是後生可畏!他雖然年輕,遇到問題卻能應對如流,語出驚人。

因為事前準備充分,今天的口試我才能應對如流。

他是民法的專才,任何有關民事問題,他都能應對如流。

他的決斷力強,思想縝密,面對群眾的提問總能應對如流。

記者會上,這位明星應對如流,充分展現出落落大方的臺風。

在聚會時,小明總是應對如流,妙語如珠,是全場注目的焦點。

如果你平時多練習說英文,真正遇到外國人時自然能應對如流。

辨  識反義瞠目結舌、啞口無言、張口結舌 參考詞語對答如流注  音ㄉㄨㄟˋ。

ㄉㄚˊ。

ㄖㄨˊ。

ㄌㄧㄡˊ漢語拼音duìdárúliú 釋  義《陳書.卷三三》:「摛辭辯縱橫,難以答抗,諸人懾氣,皆失次序。

袞時騁義,摛與往復,袞精采自若,對答如流,簡文深加歎賞。

」《三國演義.第四三回》:「眾人見孔明對答如流,盡皆失色。

」應答如注注  音ㄧㄥˋ。

ㄉㄚˊ。

ㄖㄨˊ。

ㄓㄨˋ漢語拼音yìngdárúzhù 釋  義明.焦竑《玉堂叢語.卷一》:「(王洪)文學之臣,苦於考索,求者闐門,而先生應答如注。

」應答如流注  音ㄧㄥˋ。

ㄉㄚˊ。

ㄖㄨˊ。

ㄌㄧㄡˊ漢語拼音yìngdárúliú 釋  義《後漢書.逸文》:「後與膺談論百家經史,應答如流,膺不能下之。

」《隋唐演義.第八三回》:「子儀應答如流,李白愈加敬愛。

」應答如響注  音ㄧㄥˋ。

ㄉㄚˊ。

ㄖㄨˊ。

ㄒㄧㄤˇ漢語拼音yìngdárúxiǎng 釋  義《梁書.卷三○》:「摛商較縱橫,應答如響,高祖甚加歎異,更被親狎,寵遇日隆。

」 應接不暇 參考詞語‧不暇應接‧應接無暇‧接應不暇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ㄥˋ。

ㄐㄧㄝ。

ㄅㄨˋ。

ㄒㄧㄚˊ漢語拼音yìngjiēbùxiá釋  義暇,空閒。

「應接不暇」形容景物繁多,來不及觀賞。

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後亦用「應接不暇」比喻事情繁忙,難以應付。

△「目不暇給」 典故說明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一書,記載漢至東晉間的軼事瑣語。

其中有一篇描述晉代書法家王獻之對浙江會稽山一帶優美風景的讚美。

王氏說:「從北邊的山陰縣出發,一路上群山層疊,雲霧繚繞,松柏挺立,潭湖清澈,又有瀑布傾瀉而下,美景多得看不完,讓人無法一一觀賞。

」後來「應接不暇」就被用來形容景物繁多,來不及觀賞,亦用於比喻事情繁忙,難以應付。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景物繁多,來不及觀賞。

使用類別用在「數量繁多」的表述上。

例句 剛到日月潭,山光水景應接不暇的就迎面而來,令人陶醉。

沿著中部橫貫公路走去,一路山光水色,瑰奇美景讓人應接不暇。

坐在火車裡欣賞沿途風光,窗外的美景一幕幕掠過,令人應接不暇。

二語義說明比喻事情繁忙,難以應付。

使用類別用在「忙於應付」的表述上。

例句 月考剛完,各種競技比賽又接踵而來,真讓人應接不暇。

春節將至,年貨街湧入了趕辦年貨的人潮,讓商家應接不暇。

公司最近訂單多得讓人應接不暇,不過老闆卻高興得不得了!這家商店推出清倉拍賣的活動,人潮洶湧,店員忙得應接不暇。

每次歌手的簽名會總吸引人山人海的歌迷,歌手簽得手都痠了,仍應接不暇。

辨  識近義目不暇給、手忙腳亂反義一目了然、一望無遺、左右逢源、勝任愉快、遊刃有餘、應付自如形音辨誤暇,音ㄒ|ㄚˊ。

空閒。

不可寫作「遐」。

「應接不暇」及「目不暇給」都可用來形容東西太多,來不及觀看。

「應接不暇」適用範圍較廣;「目不暇給」僅適用於眼睛來不及觀看。

應接不暇目不暇給辨似例句○○坐在火車裡欣賞沿途風光,窗外的美景一幕幕發過,令人~。

○ㄨ這家商店推出清倉拍賣的活動,人潮洶湧,店員忙得~。

參考詞語不暇應接注  音ㄅㄨˋ。

ㄒㄧㄚˊ。

ㄧㄥˋ。

ㄐㄧㄝ漢語拼音bùxiáyìngjiē 釋  義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二○》:「赭山當牖,潭水瀠洄,塔影鐘聲,不暇應接,絕似西湖勝㮣。

」應接無暇注  音ㄧㄥˋ。

ㄐㄧㄝ。

ㄨˊ。

ㄒㄧㄚˊ漢語拼音yìngjiēwúxiá 釋  義唐.王維〈晦日游大理書卿城南別業四聲依次用各六韻.詩其四〉:「鵲巢結空林,雉雊響幽谷。

應接無閒暇,徘徊以躑躅。

」接應不暇注  音ㄐㄧㄝ。

ㄧㄥˋ。

ㄅㄨˋ。

ㄒㄧㄚˊ漢語拼音jiēyìngbùxiá 釋  義《鏡花緣.第八五回》:「大家飛了若干句子,惟華芝姐姐這句才歸到今日酒令本題,借此點明,卻是不可少的,但普席又要吃酒,未免令人接應不暇了。

」 應聲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ㄥˋ。

ㄕㄥ。

ㄔㄨㄥˊ漢語拼音yìngshēngchóng釋  義隨聲答和的昆蟲。

#典出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中。

後用以比喻胸無定見,隨聲附和的人。

典故說明「應聲蟲」本指傳說中一種寄生於人體內隨聲答和的昆蟲。

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中記載一個故事:傳說古時有一個人得了應聲病,只要開口說話,腹裡就有聲音跟著說一樣的話。

他問醫官蘇澄有沒有治療的方法,蘇澄說:「自古以來沒有治應聲病的方子。

我撰了一本藥書《本草》,網羅了天下的藥物,你拿去試著讀讀看,應該會有所發覺。

」那人就把書中的藥物逐一唸出,每唸一種藥物,腹中就有回聲,唯獨唸到一種藥物,唸了兩三遍,腹中都沒有應聲;再唸以下的藥物,就又有了。

蘇澄就拿那味藥處方,把那人的應聲病治好了。

在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一、宋.吳幵《優古堂詩話.應聲蟲》、宋.范正敏《遯齋閑覽.人事.應聲蟲》,也都可以見到類似的記載。

後來「應聲蟲」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應聲蟲」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胸無定見,隨聲附和的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胸無定見,隨聲附和的人。

使用類別用在「毫無主見」的表述上。

例句 他向來討厭沒有主見,像應聲蟲一樣的人。

對事情應該有自己的看法,不要老當個應聲蟲。

她專制的教育方式,使得三個小孩活像應聲蟲,沒有主見。

在威權高壓統治下,人民為了自保,只得當應聲蟲,隨聲附和。

才剛牙牙學語的弟弟好像應聲蟲,人家說什麼他就跟著說什麼。

辨  識近義隨聲附和、人云亦云 優柔寡斷 參考詞語‧優游不斷‧優游少斷‧柔懦寡斷‧柔茹寡斷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ㄡ。

ㄖㄡˊ。

ㄍㄨㄚˇ。

ㄉㄨㄢˋ漢語拼音yōuróuguǎduàn釋  義優柔,柔弱。

「優柔寡斷」形容行事猶豫,不能當機立斷。

語本《韓非子.亡徵》。

△「猶豫不決」 典故說明「優柔寡斷」原作「柔茹寡斷」,典源出自《韓非子.亡徵》。

〈亡徵〉篇,顧名思義就是滅亡的徵象,韓非在這篇中所論述的是國家將要滅亡的徵兆和跡象,他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各方面深入考察,從中識別徵兆,分析導致亡國的原因,多達四十餘條,這是他總結歷代治亂興亡的結果。

一個國家,如果君主的權力、領土小,而諸侯、大夫們的權力、封地大,那就可能滅亡。

忽視法律禁令而致力於權謀智計,荒廢內政,必須倚靠外援的國家,可能滅亡。

官吏喜好研究私家學術,貴族子弟們愛好爭論是非,商人在國外屯積財貨,而人民卻在國內忍受窮困的國家,可能滅亡。

喜好修建宮室臺榭,經常勞動百姓、消耗財物的國家,可能滅亡。

講求祭祀鬼神、迷信卜筮的國家,可能滅亡。

可以用權勢謀求官職,可以用賄賂取得爵祿的國家,可能滅亡。

處事遲緩而無成就,行事柔弱而缺乏果斷,喜好與憎惡都無法決定,沒有堅固立場的國家,可能滅亡。

後來「優柔寡斷」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柔茹而寡斷」演變而出,形容行事猶豫,不能當機立斷。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行事猶豫,不能當機立斷。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軟弱遲疑」的表述上。

例句 在面對前途的抉擇時,他一反平日,顯得優柔寡斷了。

他生性膽小懦弱,遇事優柔寡斷,實不足以擔當大任。

感情一事當斷則斷,如果優柔寡斷,只會越來越糾纏不清。

這孩子就是如此優柔寡斷,什麼事情都得別人幫他拿主意。

凡事謹慎是好,但是如果過於謹慎必將優柔寡斷,一事難成。

他們夫妻倆個性全然不同,先生優柔寡斷,太太則是剛毅果決。

如此緊急事件遇到他這種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性格的人,就令人更心急了。

如果什麼事都像他這樣瞻前顧後、優柔寡斷的話,我看到頭來終將一事無成。

辨  識近義舉棋不定、委決不下、猶豫不決、遲疑不決、瞻前顧後反義剛毅果決、斬釘截鐵、當機立斷、毅然決然、大刀闊斧形音辨誤優,音|ㄡ。

柔弱的意思。

不可寫作「憂」。

「優柔寡斷」及「猶豫不決」都有三心二意,拿不定主意的意思。

「優柔寡斷」用於指稱一個人在遇事時缺乏決斷力,是就性格上來說;「猶豫不決」則用在對於發生的問題難以決定,一般是就具體事件來說。

優柔寡斷猶豫不決辨似例句○ㄨ他們夫妻倆個性全然不同,先生~,太太則是剛毅果決。

ㄨ○面對這麼多的機會,我倒~起來,不曉得該選哪一樣才好? 參考詞語優游不斷注  音ㄧㄡ。

ㄧㄡˊ。

ㄅㄨˋ。

ㄉㄨㄢˋ。

(變)。

ㄧㄡ。

ㄧㄡˊ。

ㄅㄨˊ。

ㄉㄨㄢˋ漢語拼音yōuyóubùduàn(變)yōuyóubúduàn 釋  義《漢書.卷九》:「贊曰:『……元帝多材藝,善史書。

……而上牽制文義,優游不斷,孝宣之業衰焉。

』」明.歸有光〈河南策問對二道〉:「孝元固已自知之,卒以優游不斷,墮宣帝之業,可為來世之永鑑矣。

」優游少斷注  音ㄧㄡ。

ㄧㄡˊ。

ㄕㄠˇ。

ㄉㄨㄢˋ漢語拼音yōuyóushǎoduàn 釋  義《元史.卷一六四》:「之紹平日自以其性遇事優游少斷,故號果齋以自勵。

」柔懦寡斷注  音ㄖㄡˊ。

ㄋㄨㄛˋ。

ㄍㄨㄚˇ。

ㄉㄨㄢˋ漢語拼音róunuòguǎduàn 釋  義宋.釋文瑩《玉壺清話.卷二》:「後嗣主愛其博雅,累用之,然而柔懦寡斷,惟好釋氏。

」柔茹寡斷注  音ㄖㄡˊ。

ㄖㄨˊ。

ㄍㄨㄚˇ。

ㄉㄨㄢˋ漢語拼音róurúguǎduàn 釋  義《韓非子.亡徵》:「緩心而無成,柔茹而寡斷,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

」 隱姓埋名 參考詞語‧埋名隱姓‧隱名埋姓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ㄣˇ。

ㄒㄧㄥˋ。

ㄇㄞˊ。

ㄇㄧㄥˊ漢語拼音yǐnxìngmáimíng釋  義隱瞞姓名,不讓別人知道真實的身分。

#語出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一折。

△「晦跡埋名」 典故說明元朝王子一寫的《誤入桃源》雜劇中,描述漢明帝時有二個書生劉晨、阮肇,他們為逃避亂世,在天臺山下隱居修道。

一日採藥迷路,偶遇太白金星化身的樵夫,太白金星問他們為何不去求取功名,卻在山中隱居修道。

劉晨、阮肇回答說:「這幾年天下荒亂,干戈並起,官場黑暗險惡,所以避入山中修行。

如此便不必管外界的紛紛擾擾,是是非非;隱姓埋名,作一個莊稼人,與麋鹿魚蝦為伴,悠閒地過日子。

」「隱姓埋名」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被用來指隱瞞姓名,不讓別人知道真實的身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隱瞞姓名,不讓別人知道真實的身分。

使用類別用在「隱瞞身分」的表述上。

例句 范蠡既佐句踐滅吳,便離越適齊,從此隱姓埋名,泛游江湖。

他在大事底定之後功成身退,從此隱姓埋名,做個與世無爭的人。

退休後,他像個隱姓埋名的人,住在深山裡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

為了躲避仇家的追殺,他只好逃到國外,隱姓埋名地過著寂寞的日子。

因為不堪盛名之累,他不得不隱姓埋名,暫時避居山林,圖個耳根清淨。

參考詞語埋名隱姓注  音ㄇㄞˊ。

ㄇㄧㄥˊ。

ㄧㄣˇ。

ㄒㄧㄥˋ漢語拼音máimíngyǐnxìng 釋  義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一折》:「休則管埋名隱姓,卻教誰救那苦懨懨天下生靈。

」《老殘遊記.第七回》:「京城裡鏢局上請過他幾次,他都不肯去,情願埋名隱姓,做個農夫。

」隱名埋姓注  音ㄧㄣˇ。

ㄇㄧㄥˊ。

ㄇㄞˊ。

ㄒㄧㄥˋ漢語拼音yǐnmíngmáixìng 釋  義元.李愛山〈壽陽曲.離京邑〉:「離京邑,出鳳城,山林中隱名埋姓。

」 隱惡揚善 參考詞語‧掩惡揚善‧掩惡揚美‧掩過揚善‧隱惡揚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ㄣˇ。

ㄜˋ。

ㄧㄤˊ。

ㄕㄢˋ漢語拼音yǐnèyángshàn釋  義隱藏他人的惡行,宣揚他人的善行。

語出《禮記.中庸》。

△「遏惡揚善」 典故說明孔子在《禮記.中庸》中,稱讚舜之所以能成為一國之君,是因為他樂於請教別人,並且能明辨淺近的言語,隱藏別人的惡行而宣揚別人的善行,待人處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折衷運用在人民身上。

後來「隱惡揚善」被用來指隱藏他人的過失,宣揚他人的善行。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隱藏他人的惡行,宣揚他人的善行。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寬厚待人」的表述上。

例句 他為人厚道,待人處事總是隱惡揚善,所以人緣很好。

希望你坦白告訴我事情的經過,不必隱惡揚善,我自會做出公平的裁斷。

她生性寬和,即使在夫家受了不少委屈,但總是隱惡揚善,絕對不在人前批評公婆。

現今媒體不但不隱惡揚善,反而過度報導負面新聞,如此作為或多或少會影響社會的風氣。

雖然隱惡揚善是種美德,但因此而讓許多人抱著僥倖的心態,以為可以得過且過,就適得其反了。

參考詞語掩惡揚善注  音ㄧㄢˇ。

ㄜˋ。

ㄧㄤˊ。

ㄕㄢˋ漢語拼音yǎnèyángshàn 釋  義漢.班固《白虎通.卷二》:「天子崩,大臣至南郊諡之者何?以為人臣之義,莫不欲褒稱其君,掩惡揚善者也。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余之所錄,大抵以肇為法。

而小異於肇者,不書人之過惡,以謂職非史官,而掩惡揚善者,君子之志也。

」掩惡揚美注  音ㄧㄢˇ。

ㄜˋ。

ㄧㄤˊ。

ㄇㄟˇ漢語拼音yǎnèyángměi 釋  義《漢書.卷八二》:「贊曰:『丹之輔道副主,掩惡揚美,傅會善意,雖宿儒達士無以加焉。

』」掩過揚善注  音ㄧㄢˇ。

ㄍㄨㄛˋ。

ㄧㄤˊ。

ㄕㄢˋ漢語拼音yǎnguòyángshàn 釋  義《漢書.卷七四》:「於官屬掾吏,務掩過揚善。

」隱惡揚美注  音ㄧㄣˇ。

ㄜˋ。

ㄧㄤˊ。

ㄇㄟˇ漢語拼音yǐnèyángměi 釋  義漢.賈誼《新書.卷一○》:「故聲名稱於天下而傳於後世,隱其惡而揚其德美,立其功烈而傳之於久遠,故天下皆稱聖帝至治。

」 耀武揚威 參考詞語‧奮武揚威‧宣威耀武‧揚威耀武‧曜威燿武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ㄧㄠˋ。

ㄨˇ。

ㄧㄤˊ。

ㄨㄟ漢語拼音yàowǔyángwēi釋  義指炫耀武力,誇示威風。

語本漢.士孫瑞〈劍銘〉。

後用「耀武揚威」形容人得意張揚的樣子。

△「飛揚跋扈」、「揚旗曜武」 典故說明「耀武揚威」原作「曜威耀武」。

「曜」、「燿」、「耀」音義同。

「耀」、「揚」皆有炫耀、誇示之意。

語本漢.士孫瑞〈劍銘〉。

士孫瑞,東漢扶風人。

獻帝時任僕射,與王允共謀誅殺董卓。

所作〈劍銘〉,稱頌寶劍的威力與鋒芒。

文中所說的「巨闕」、「墨陽」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劍,寶劍一旦出匣,便不會善罷干休,必然要把地上的山巒剖開,讓河川受屍體阻塞而斷流,它的光芒又使天上的虹霓消失。

甲士揮舞著寶劍,大肆張揚威勢與武力,就要驚動偏遠荒涼的地區。

後來「耀武揚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得意張揚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得意張揚的樣子。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傲慢狂妄」的表述上。

例句 侵略者在侵占得來地國土上耀武揚威。

你別耀武揚威得太早,誰勝誰負還不一定!他仗著家中有財有勢就耀武揚威,令人十分厭惡。

土匪耀武揚威地進了村莊,沒有村民敢阻止他們。

他仗著有人為他撐腰,就對村裡的老百姓耀武揚威。

那些小官對民眾擺出耀武揚威的架勢,在大官面前卻唯唯諾諾。

辨  識近義作威作福、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反義威風掃地、垂頭喪氣、謙卑自牧形音辨誤耀,音|ㄠˋ。

炫耀的意思。

不可寫作「躍」。

「飛揚跋扈」及「耀武揚威」都有狂妄傲慢的意思。

「飛揚跋扈」側重於態度蠻橫;「耀武揚威」側重於行為張狂。

飛揚跋扈耀武揚威辨似例句○ㄨ新經理一上任就顯得傲慢自大、~,沒有一件事令他滿意。

ㄨ○他仗著有人為他撐腰,就對村裡的老百姓~。

參考詞語奮武揚威注  音ㄈㄣˋ。

ㄨˇ。

ㄧㄤˊ。

ㄨㄟ漢語拼音fènwǔyángwēi 釋  義《三國演義.第一一○回》:「(姜)維奮武揚威,殺入魏軍之中,左衝右突。

魏軍大亂,自相踐踏,死者大半。

」明.姚茂良《精忠記.第八齣》:「身為上將,統領大軍,奮武揚威,誅凶討逆。

」宣威耀武注  音ㄒㄩㄢ。

ㄨㄟ。

ㄧㄠˋ。

ㄨˇ漢語拼音xuānwēiyàowǔ 釋  義唐.陸贄〈李晟鳳翔隴西節度兼涇原副元帥制〉:「兼二將之甲兵,崇十連之元帥,宣威耀武,罷警息兵。

」揚威耀武注  音ㄧㄤˊ。

ㄨㄟ。

ㄧㄠˋ。

ㄨˇ漢語拼音yángwēiyàowǔ 釋  義《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只因武備久弛,軍無紀律,教他殺賊,一個個膽寒心駭,不戰自走;及至遇著平民,搶擄財帛子女,一般會揚威耀武。

」《西遊記.第八八回》:「弟兄三個大展神通,都在那半空中,一齊揚威耀武。

」曜威燿武注  音ㄧㄠˋ。

ㄨㄟ。

ㄧㄠˋ。

ㄨˇ漢語拼音yàowēiyàowǔ 釋  義《藝文類聚.卷六○》:「暨彼良工,區冶干將。

爰造寶劍,巨闕墨陽。

……曜威燿武,震動遐荒。

楚以定霸,越以取強。

」 亡命之徒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ㄤˊ。

ㄇㄧㄥˋ。

ㄓ。

ㄊㄨˊ漢語拼音wángmìngzhītú釋  義本指脫離名籍而逃亡在外的人。

語本《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列傳.張耳》。

後亦用「亡命之徒」比喻不顧性命作奸犯科的人。

典故說明「亡命」,改變姓名而逃亡。

據《史記》記載,魏大梁人張耳年少時當過信陵君的食客,後來改變姓名,逃亡到外黃。

受到外黃富人的看重,將新寡的女兒嫁他,並給了他一筆豐厚的錢,他因此得以結交各路好友,最後當上魏國的外黃令,賢能的名聲遠播,而「亡命之徒」完整的語形,見於《周書.卷三七.郭彥列傳》:「亡命之徒,咸從賦役」。

意思是郭彥主張讓那些作奸犯科逃亡而來的人,都要分擔賦稅和徭役的工作。

後來「亡命之徒」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意義慢慢轉變為比喻不顧性命作奸犯科的人。

今人所用,多為後義。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不顧性命作奸犯科的人。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作惡暴徒」的表述上。

例句 你是不要命了嗎?怎麼會跟那批亡命之徒往來呢?這批亡命之徒壞事幹盡,附近的居民都對他們深惡痛絕。

他的手下都是一群亡命之徒,專門殺人放火,無惡不作。

這些亡命之徒的手段十分凶狠,想和他們打交道可千萬不能大意。

辨  識近義不法之徒 亡羊補牢 參考詞語‧牢補羊亡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ㄤˊ。

ㄧㄤˊ。

ㄅㄨˇ。

ㄌㄠˊ漢語拼音wángyángbǔláo釋  義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

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尚能補救。

語出《戰國策.楚策四》 典故說明據《戰國策.楚策四》載,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叫做莊辛,他看見楚襄王沉迷於享樂之中,十分憂心。

有一天他向襄王勸諫,說:「大王,您經常和州侯、夏侯、鄢陵君、壽陵君他們在一起,他們都是一些貪圖享樂的人,如果大王再不好好治理國政,恐怕楚國就要亡國了。

」襄王聽了,沒有接納莊辛的諫言,反而說:「我看你是老糊塗了,現在天下太平,怎麼可能有亡國之禍呢?」莊辛又說:「如果大王繼續與他們四位為伍,楚國必定會滅亡。

如果大王不相信,就請大王允許我到趙國避一段時間,看看事情會如何發展。

」莊辛去了趙國五個月之後,秦國果然發兵攻打楚國,佔領了鄢、郢、巫、上蔡、陳等地方,連國都郢也失守了。

襄王逃亡到城陽後,想起了莊辛曾經勸諫他的話,感到十分後悔,就派人把莊辛找回來。

莊辛不記前嫌,立刻回到襄王身邊。

襄王一見到莊辛,便說道:「我當初沒有聽先生的勸告,才會落得如此下場,現在該如何是好呢?」莊辛回答:「我聽俗話說:『見到了兔子才去找獵犬來追捕,還不算太晚;羊跑掉了之後趕快修補羊圈(ㄐㄩㄢˋ),也不算太遲。

』像商湯、周武王這樣的賢王,雖然只有百里之地,卻能夠興盛起來;而像夏桀、商紂這樣的暴君,雖然統有整個天下,最後卻亡國了。

現在楚國的領土有幾千里,比起商湯、周武王的領地要大多了,所以只要大王有心振作,並非不可能啊!」這次襄王完全接納了莊辛的建議,並封他為陽陵君。

在莊辛的輔佐下,襄王重振國力,終於收復失土,度過了這次的危機。

後來「亡羊補牢」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尚能補救。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尚能補救。

使用類別用在「及時補救」的表述上。

例句 以前努力不夠,現在亡羊補牢還來得及,千萬不可自暴自棄。

輸掉這場球,原因很多,讓我們虛心檢討,以為亡羊補牢之計。

這件事雖然遭遇挫折,但是如果針對原因改進,亡羊補牢,尚猶未晚。

這批產品為何會出現瑕疵,一定要仔細檢討,要知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亡羊補牢,並非為了彌補以往的損失,而是為了減少或杜絕以後再發生類似的狀況。

參考詞語牢補羊亡注  音ㄌㄠˊ。

ㄅㄨˇ。

ㄧㄤˊ。

ㄨㄤˊ漢語拼音láobǔyángwáng 釋  義清.畢沅〈春仲東行安會道中感時述事寄蘭州當事諸公〉:「盡心臣下責,惜命上天慈。

牢補羊亡後,經營莫更遲。

」 五體投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ˇ。

ㄊㄧˇ。

ㄊㄡˊ。

ㄉㄧˋ漢語拼音wǔtǐtóudì釋  義本為古印度最恭敬的致敬儀式,指雙膝雙肘及頭五處著地,佛教徒沿用以禮敬三寶(佛、法、僧)。

※語出《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

後用「五體投地」比喻非常欽佩對方。

典故說明「五體投地」是佛教徒用以禮敬三寶(佛、法、僧)的儀式,以雙膝雙肘及頭五處著地行禮,見用於佛經中。

如唐.中天竺沙門般刺蜜帝譯的《大佛頂首楞嚴經》經中述及阿難,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及十大弟子之一,有「多聞第一」的稱號。

有一次他出外托缽化緣,受到淫女魔咒誘惑不能自持,在快要破戒的最後關頭,他心中動念向佛陀求救,佛陀受到感應立即派文殊菩薩將他救回。

回來後在佛陀座前懺悔,恨自己平日沒有用心修持,以致道力不足不能抵抗魔咒,請求佛陀開示修持法門。

佛陀就問他:「你的心在何處?」他回答:「我的心在我的身體裡。

」結果被佛陀否定了。

可是他不服氣,接著相繼提出七種答案,但都一一遭到佛陀的否定。

這時候他起身,露出右肩,右膝著地,雙手合十,請求佛陀大發慈悲開示眾生,使眾生能夠認識自己的真心本性,說完隨即行雙膝雙肘及頭五處著地的大禮。

「五體投地」本為古印度最恭敬的致敬儀式,在《翻譯名義集.眾善行法.槃那寐》中記載:「三頭至地者,即五體投地,故大論云:『人之一身,頭最為上,足最為下,以頭禮足,恭敬之至。

』」佛教徒沿用此禮來敬奉佛陀、佛法、僧人。

後來「五體投地」也被用來比喻非常欽佩對方。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致敬儀式,指雙膝雙肘及頭五處著地,佛教徒沿用以禮敬三寶。

使用類別用在「虔心跪拜」的表述上。

例句 一進佛堂,就看到師姑五體投地跪拜在佛像前。

來到菩薩面前,她立即五體投地地拜了下去,虔敬的心表露無遺。

二語義說明比喻非常欽佩。

使用類別用在「景仰佩服」的表述上。

例句 對他能博古通今的學識,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今天聞君一席話,茅塞頓開,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我一向欽仰他的為人,今日親沐教化,更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站在這幅米芾行書真跡前,運筆行款,無一不使我五體投地,讚嘆欣喜。

這個問題我苦思很久,想不到經你一解說,立即明白,真讓我不得不五體投地。

辨  識近義甘拜下風、頂禮膜拜、心折首肯反義嗤之以鼻 五光十色 參考詞語‧十色五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ˇ。

ㄍㄨㄤ。

ㄕˊ。

ㄙㄜˋ漢語拼音wǔguāngshísè釋  義形容景色鮮麗複雜,光彩奪目。

語本南朝梁.江淹〈麗色賦〉。

後亦用「五光十色」比喻內容豐富,變化萬端。

△「五彩繽紛」 典故說明「賦」是傳統文學體裁之一,形似散文,但內含詩的韻律,是一種介於詩歌與散文之間的文體。

盛行於漢魏六朝,魏晉南北朝時,因應新興的駢偶文風而發展出「俳賦」,此體多採四六對仗的句式,講求嚴格的平仄音律,並喜用典故。

江淹為當時著名作家,〈麗色賦〉即其作品之一,內容描繪一位絕色美女的容貌、姿儀。

其中一段,文曰:「其始見也,若紅蓮鏡池;其少進也,如綵雲出崖,五光徘徊,十色陸離。

」大意是:初見佳人,如見生長於無波如鏡之池中的紅蓮,佳人一動,則如絢爛的雲彩自崖間飄出,色彩鮮麗,燦爛奪目。

短短數語,即生動呈顯了麗人的綽約風姿。

後來「五光十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景色鮮麗複雜,光彩奪目。

亦用來比喻事物的內容豐富,變化萬端。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景色鮮麗複雜,光彩奪目。

使用類別用在「色彩絢麗」的表述上。

例句 夕照彩霞,映得湖面五光十色,非常好看。

每年國慶,軍方都會施放五光十色的煙火。

元宵節的燈會上,五光十色的花燈交相輝映。

街上五光十色的霓虹燈,為都會的夜景增添了幾許讓人眩惑的魅力。

為了慶祝二十周年校慶,我們利用各種燈飾,把會場布置得五光十色,十分迷人。

二語義說明比喻內容豐富,變化萬端。

使用類別用在「豐富多樣」的表述上。

例句 演藝圈真是五光十色,什麼新鮮事都有。

身處五光十色的夜生活,很容易迷失自我。

在五光十色的大都會裡,什麼奇怪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年輕人一出社會,五光十色的成人世界立即在面前展現。

辨  識近義五花八門、光怪陸離、五彩繽紛、五顏六色清一色「五光十色」及「五彩繽紛」都有色彩繁多的意思。

「五光十色」側重於形容光彩鮮麗而且複雜;「五彩繽紛」側重於形容色彩的豐富多樣。

五光十色五彩繽紛辨似例句○ㄨ夕照彩霞,映得湖面~,非常好看。

ㄨ○春到陽明,盛開的山櫻花、杜鵑花將山頭點綴得~。

參考詞語十色五光注  音ㄕˊ。

ㄙㄜˋ。

ㄨˇ。

ㄍㄨㄤ漢語拼音shísèwǔguāng 釋  義《孽海花.第一二回》:「一輛朱輪繡幰的百寶宮車,端端正正的,停在一座十色五光的玻璃宮臺階之下。

」 五花八門 參考詞語‧八門五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ˇ。

ㄏㄨㄚ。

ㄅㄚ。

ㄇㄣˊ漢語拼音wǔhuābāmén釋  義五花、八門各指古代兵法中的五花陣、八門陣。

※語或出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一六.精怪.張氏怪》。

後用「五花八門」比喻花樣繁多,變化多端。

△「形形色色」 典故說明錢泳(西元1759∼1844),字立群,號梅溪,清代書法家。

工於八法,尤精隸古,兼長詩畫。

《履園叢話》是錢泳的小品文集,內容豐富,涉及典章制度、天文地理、金石考古、文物書畫、詩詞小說、社會異聞、人物軼事、風俗民情、警世格言、笑話夢幻、鬼神精怪等許多方面,可說是包羅萬象。

在精怪的〈張氏怪〉中,敘述有一個叫張熙伯的人,他喜歡研究陰陽五行,常讀一些記載神怪傳記的書。

有一天家裡突然來了一個妖怪,它可以化為人身,又能變出酒菜和錢財來,還能談人禍福,而且極為靈驗。

一年多後,有一個道士路過,他告訴熙伯說:「如果是外來的妖怪,還好驅除;如果是內心發出的邪怪,就很難驅除了。

但是還是有方法,把妖怪移到城隍廟,它就會自己離開了。

」到了晚上妖怪跟熙伯說,三天後,它就會離開,說完帶了些東西就走了。

過了幾天它回來跟熙伯說:「大江以北,戰火四起,我沒有齊全的準備,所以回來準備一些東西,怕會吵到您的生活起居,真是不好意思!」然後就找製造甲冑、箭的工匠,製作干戈器械,用了幾天時間才完成。

它集結了數百人,穿著鎧甲,戴著頭盔,騎馬疾奔,擺出古代兵法中的五花陣、八門陣,就像在操練與檢閱軍隊一樣,然後就一齊大聲吶喊著離開了。

古代兵法中的五花陣、八門陣因戰術變化很多,後來「五花八門」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比喻花樣繁多,變化多端。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花樣繁多,變化多端。

使用類別用在「種類繁多」的表述上。

例句 這家專賣店所陳列的女鞋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他個人收藏的唱片內容真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時下流行的手機種類真是五花八門,看得人眼花撩亂。

面對五花八門的兒童讀物,我不知道該買哪一本才好。

臺灣寺廟所供奉的神常是五花八門,不但佛道都有,連歷史人物也都不缺。

他喜歡到賣場買電腦商品,因為在那兒不僅貨色齊全,而且種類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現代人年輕人的結婚方式五花八門,如跳傘結婚、潛水結婚等,創新的勇氣可說是十足。

辨  識近義千變萬化、五光十色、形形色色、花樣百出、變化多端、變幻莫測、光怪陸離反義千篇一律、枯燥乏味「五花八門」及「形形色色」都可用來形容事物面貌的繁複多樣。

「五花八門」側重於指同類事物,變化豐富;「形形色色」側重於指各式各樣,類別繁複。

五花八門形形色色辨似例句○ㄨ現代人結婚的方式~,千奇百怪,如跳傘結婚、潛水結婚等,創新的勇氣可說是十足。

ㄨ○我們作生意的,顧客至上,自然要與~的人打交道。

參考詞語八門五花注  音ㄅㄚ。

ㄇㄣˊ。

ㄨˇ。

ㄏㄨㄚ漢語拼音bāménwǔhuā 釋  義《虞初新志.卷一七,南遊記》:「伏龍(山)以西,群峰亂峙,四布羅列,如平沙萬幕,八門五花,江為遊騎縱橫其中。

」 五十步笑百步 參考詞語‧五十步‧五十笑百‧百步五十步之間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ˇ。

ㄕˊ。

ㄅㄨˋ。

ㄒㄧㄠˋ。

ㄅㄞˇ。

ㄅㄨˋ漢語拼音wǔshíbùxiàobǎibù釋  義作戰時,敗退五十步的人譏笑敗退一百步的人膽小。

比喻自己和別人有同樣的缺點或錯誤,卻自以為是而譏笑別人。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

典故說明戰國時代,各國時常互相攻伐,為了遏止戰禍的蔓延,讓百姓過安定的生活,孟子便周遊列國,勸導國君實行王道,重視仁義,以改變這種好戰的風氣。

有一次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說:「我治理國事,真是盡心盡力了!河內遇到饑荒,就把河內的災民遷移到河東,又將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來賑濟。

當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處理。

看看鄰國,沒有一個國君像我這樣用心的,但是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而我國的百姓也沒有增多,這是什麼緣故呢?」孟子回答說:「您向來喜歡打仗,我就用戰爭來做個比喻。

戰鼓咚咚的敲著,兩軍的刀劍已經交鋒。

那戰敗的士兵,就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走,有的逃了一百步才停下來,有的則逃了五十步就止步了。

如果逃了五十步的人卻取笑那逃了一百步的,說他膽子小。

您覺得怎麼樣呢?」梁惠王說:「這是不對的,只不過沒跑一百步罷了,但逃了五十步也是逃跑啊!」孟子說:「您既然明白這個道理,就不必奢望百姓會比鄰國多了。

彼此都不管人民的死活,如何能期望更多的人民來歸附呢?」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五十步笑百步」,用來比喻自己和別人有同樣的缺點或錯誤,卻自以為是而譏笑別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自己和別人有同樣的缺點或錯誤,卻自以為是而譏笑別人。

使用類別用在「同樣低劣」的表述上。

例句 你的成績比他好不了多少,何必五十步笑百步?他以為見解高過別人,依我看來,正是五十步笑百步。

同樣沒得名次,卻在此互相取笑,豈不是五十步笑百步?你們同樣犯了錯,都不知悔改,還在那裡五十步笑百步!閩南諺語說:「龜笑鱉無尾。

」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

媽媽對著兩兄弟說:「你們快別五十步笑百步的互相取笑了。

」同樣是遲到,他卻嘲弄比自己還晚到的人,簡直是五十步笑百步!你們一個偷看別人,一個偷帶小抄,都是作弊,何必五十步笑百步?你別在那裡五十步笑百步了,你也才得六十分,沒比我高明到哪裡去! 辨  識近義半斤八兩、相去無幾反義天壤之別 參考詞語五十步注  音ㄨˇ。

ㄕˊ。

ㄅㄨˋ漢語拼音wǔshíbù 釋  義《戚序本石頭記.第六三回總評》:「二人之形景天淵,而終歸於邪,其濫一也。

所謂五十步之間耳。

」五十笑百注  音ㄨˇ。

ㄕˊ。

ㄒㄧㄠˋ。

ㄅㄞˇ漢語拼音wǔshíxiàobǎi 釋  義清.陳確《陳確集.別集》:「蓋族葬之禮行,則葬師之說廢;葬師之說行,則族葬之禮廢;此必不兩存之勢。

稍為牽制,必致濫觴,五十笑百,可為明喻。

」百步五十步之間注  音ㄅㄞˇ。

ㄅㄨˋ。

ㄨˇ。

ㄕˊ。

ㄅㄨˋ。

ㄓ。

ㄐㄧㄢ漢語拼音bǎibùwǔshíbùzhījiān 釋  義宋.朱熹〈答項平父書.其六〉:「此與告子之言雖若小異,然其實則百步五十步之間耳,以此相笑,是同浴而譏裸裎也。

」 五日京兆 參考詞語‧五日尹‧五日尹京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ˇ。

ㄖˋ。

ㄐㄧㄥ。

ㄓㄠˋ漢語拼音wǔrìjīngzhào釋  義京兆,京師地區的行政長官。

「五日京兆」指只能再做五日的京兆了。

比喻即將去職。

語出《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張敞》。

後用以比喻任職時間不久或沒有長遠打算。

△「忘恩負義」 典故說明「京兆」,「京兆尹」的簡稱,是古代京師地區的行政長官。

「五日京兆」指只能再做五日的京兆了,出自於《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張敞》。

根據記載,漢宣帝時,京師長安人口眾多,龍蛇雜處,以致於治安不好。

宣帝聽聞張敞頗有才能,賞罰分明,嫉惡如仇,所以請他來擔任「京兆尹」的職務,也就是京師的最高行政首長,幾年下來使長安的治安改善許多。

但後來他的好友楊惲因觸怒宣帝被判死刑,與楊惲交好的人幾乎全受牽連,被免去官職,只有張敞因為受到宣帝賞識,一直未受處分,安然在位。

有一天,張敞派一名叫絮舜的捕官去辦案,絮舜心想張敞遲早會受到連累被免官,竟然不肯聽命,還在上班時間私自回家休息。

有人勸他不要這樣,他居然說:「我已為張公盡了不少力,他現在只剩五日京兆可當了,為何還要幫他辦事?」這些話傳到張敞的耳朵裡,立刻將絮舜逮捕入獄,並判處死刑。

絮舜所說的「五日京兆」是他認為張敞不久後會被免官,因此他當京兆的時間不多了,比喻即將去職。

後來「五日京兆」被用來比喻任職時間不久或沒有長遠打算。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任職時間不久。

使用類別用在「任職短暫」的表述上。

例句 這位部長才上臺便要下臺,成了五日京兆。

你當這個官只是五日京兆,又何必那麼賣力?他雖然當上了總經理,恐怕也只是五日京兆而已。

二語義說明比喻沒有長遠打算。

使用類別用在「敷衍隨便」的表述上。

例句 對工作要有長遠打算,不能五日京兆,將來才能有所發展。

像你這種五日京兆的心態,怎麼可能在工作上有所成就? 參考詞語五日尹注  音ㄨˇ。

ㄖˋ。

ㄧㄣˇ漢語拼音wǔrìyǐn 釋  義唐.盧照鄰〈哭金部韋郎中〉:「金曹初受拜,玉地始含香;翻同五日尹,遽見一星亡。

」五日尹京注  音ㄨˇ。

ㄖˋ。

ㄧㄣˇ。

ㄐㄧㄥ漢語拼音wǔrìyǐnjīng 釋  義宋.周必大〈程泰之昨有金帶銀章之句……兩日復得其詩亦再次韻〉:「五日尹京非細事,四時仕宦固多般。

」 文不對題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ㄣˊ。

ㄅㄨˋ。

ㄉㄨㄟˋ。

ㄊㄧˊ。

(變)。

ㄨㄣˊ。

ㄅㄨˊ。

ㄉㄨㄟˋ。

ㄊㄧˊ漢語拼音wénbùduìtí(變)wénbúduìtí釋  義文章內容和題目不相符合。

※語或出清.宣鼎《夜雨秋燈錄三集.卷二.科場》。

後亦用「文不對題」指話語與話題不符。

典故說明清人宣鼎所著《夜雨秋燈錄》,雜記所見聞之事,多寓勸懲之意。

〈科場〉一篇寫:浙之檇(ㄗㄨㄟˋ)李人吳生一連兩次夢見祖先要他參加科考,並且洩露考題,指出同宗的吳蘭陔先生曾以這次的考題〈鄉人皆好之〉作過文章。

於是吳生去闈場中找到他,經過再三懇求取得文章。

不久,吳蘭陔也在闈場探視吳生,看見吳生正在寫試卷,很驚訝的問:「試題還沒出來,為什麼你就在寫了?」吳生回答:「我讀先生的文章後,心中割捨不下,謄寫在試卷上,以表示對你的欽佩,即使文章內容和題目的意思不符合,不過被摒棄而已,我也心甘情願。

」「文不對題」這句成語,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指文章內容和題目不符合。

後也用來指話語與話題不符。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文章內容和題目不相符合。

使用類別用在「文意離題」的表述上。

例句 這篇作文根本文不對題,難怪分數這麼低下。

寫文章最忌諱文不對題,令人讀起來不知所云。

如果文不對題,縱使文章寫得再好,也是枉然。

在下筆之前,一定要先認清題意,以免寫出文不對題的文章。

這篇文章不僅錯字連篇,而且文不對題,實在不知如何評分。

二語義說明指話語與話題不符。

使用類別用在「答非所問」的表述上。

例句 我問你詩歌,你回我散文,簡直是文不對題。

經理對他那文不對題的答話,臉上盡是疑惑的表情,一下子真是不知所措。

他好不容易得到了搶答權,卻答得文不對題,喪失了得獎的機會,真是可惜! 辨  識近義離題萬里、答非所問反義一語中的 文不加點 參考詞語‧不加點‧文無加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ㄣˊ。

ㄅㄨˋ。

ㄐㄧㄚ。

ㄉㄧㄢˇ漢語拼音wénbùjiādiǎn釋  義形容文思敏捷、下筆成章,通篇無所塗改。

#語出漢.禰衡〈鸚鵡賦〉。

典故說明古人書寫時,如遇錯字,就在寫錯的地方塗一點墨,表示刪去。

所以「文不加點」就表示文章一揮而就,不加以塗改,用來形容文人的才思敏捷,可以下筆成章,如東漢的禰衡寫〈鸚鵡賦〉時就「文不加點」。

禰衡恃才傲物,不為曹操所容,因此曹操將他送到黃祖那邊。

有一次黃祖的兒子黃射大宴賓客,有人獻上鸚鵡,黃射請禰衡即席為這隻珍禽作一篇賦。

禰衡答應了,他並在賦中形容自己寫這篇賦時,下筆如飛,沒有任何的錯字和修改,很快地便將〈鸚鵡賦〉完成了。

後來「文不加點」這句成語被用來形容文思敏捷、下筆成章,通篇無所塗改。

後來「文不加點」就用來形容人的才思敏捷,援筆立成,不需塗改。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文思敏捷、下筆成章,通篇無所塗改。

使用類別用在「出手成章」的表述上。

例句 他即景生情,文不加點地寫了好幾首詩。

多年的記者生涯,成就了他文不加點的寫作功夫。

外甥小小年紀,寫起文章來卻能文不加點,一氣呵成。

他思索片刻,便拿起筆來,文不加點地完成了一篇精采的社論。

想要能夠文不加點,下筆有神,除了天資之外,還必須不斷地勤練。

寫文章要能文不加點,一氣呵成的,一定是具有相當文字修養的人。

由於父母都是作家,耳濡目染之下,他也極具文才,能援筆成章,文不加點。

他一拿到作文試題,立刻奮筆疾書,文不加點,片刻間就洋洋灑灑地寫了一大篇。

他似乎天生就是要吃作家這行飯,寫起文章來文不加點,輕而易舉,真是教人佩服。

辨  識近義一氣呵成、一揮而就、下筆成章反義江郎才盡 參考詞語不加點注  音ㄅㄨˋ。

ㄐㄧㄚ。

ㄉㄧㄢˇ漢語拼音bùjiādiǎn 釋  義唐.李商隱〈撰彭陽公志文畢有感〉:「敢伐不加點,猶當無愧辭。

」文無加點注  音ㄨㄣˊ。

ㄨˊ。

ㄐㄧㄚ。

ㄉㄧㄢˇ漢語拼音wénwújiādiǎn 釋  義《後漢書.卷八○》:「衡(覽)〔攬〕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

」《南史.卷六九》:「時陳文帝使顏晃賜瑒雜物,瑒託縡啟謝,詞理周洽,文無加點。

」 文質彬彬 參考詞語‧彬彬文質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ㄣˊ。

ㄓˊ。

ㄅㄧㄣ。

ㄅㄧㄣ漢語拼音wénzhíbīnbīn釋  義作為一個君子,必須文采和實質均備,表裡一致。

語出《論語.雍也》。

後用「文質彬彬」形容人舉止文雅,態度端莊。

也用作形容文章內容與辭采並茂。

典故說明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

晚年致力整理古代典籍,並開平民教育之先河,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後世尊為「至聖先師」。

《論語》一書是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互相問答的話,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

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內在的實質勝過了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質樸;而文采勝過實質的話,就會因為文辭過於繁雜而顯得虛華。

只有在端莊的外表禮儀和崇高的內心修養配合協調,才能達到表裡一致,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

後來「文質彬彬」被用來形容人舉止文雅,態度端莊,或形容文章內容與辭采並茂。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人舉止文雅,態度端莊。

使用類別用在「舉止高雅」的表述上。

例句 他文質彬彬的儀表,確實迷倒不少追求者。

看他文質彬彬,談吐不俗,是一位有為的年輕人。

我喜歡的是文質彬彬的人,可不是你這種粗鹵的莽漢!別看他平日文質彬彬,打起球來,可一點都不讓對方有喘氣機會。

二語義說明形容文章內容與辭采並茂。

使用類別用在「文豐辭美」的表述上。

例句 一篇好文章,必定內容充實,辭采豐茂,文質彬彬才能行之久遠。

文章寫作要能達到文質彬彬,麗而不浮,典而不野,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辨  識近義彬彬有禮、溫文爾雅、謙恭有禮反義放蕩不羈、俗不可耐形音辨誤彬,音ㄅ|ㄣ。

彬彬,各種不同事物配合適當的樣子。

不可寫作「杉」。

參考詞語彬彬文質注  音ㄅㄧㄣ。

ㄅㄧㄣ。

ㄨㄣˊ。

ㄓˊ漢語拼音bīnbīnwénzhí 釋  義唐.蘇頲〈授崔諤之少府監制〉:「崔諤之承名相之軌,有忠臣之節,……籍甚才名,彬彬文質。

」《群音類選.官腔類》:「知本末,重綱常,彬彬文質好行藏。

」 文過飾非 參考詞語‧文過遂非‧縱過飾非‧護過飾非‧飾非文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ㄣˋ。

ㄍㄨㄛˋ。

ㄕˋ。

ㄈㄟ漢語拼音wènguòshìfēi釋  義「文過」,掩飾過失。

語本《論語.子張》。

「飾非」,遮掩過錯。

語出《莊子.盜跖》。

「文過飾非」指掩飾過失、錯誤。

△「諱疾忌醫」 典故說明「文過飾非」係由「文過」和「飾非」二語組合而成。

「文過」是出自《論語.子張》。

卜商,字子夏,春秋時衛國人,為孔子弟子,擅長文學、孔門詩學。

根據《論語》的記載,他曾經說過:「無德智修養、人格卑劣的人犯了錯,不但不知道改進,還會企圖掩飾他的過失。

」「飾非」則是出自《莊子.盜跖》。

孔子和柳下季是朋友,有一天孔子跟他說:「當父親的必定會告誡自己的孩子,身為兄長的也一定會教導自己的弟弟,引導他們走向正途。

假如這些都做不到,那麼就不用注重父子兄弟之間的親情了。

今天,你是有才德的人,弟弟盜跖卻是個為害天下的大盜,不能教導他引他走向正道,我替你感到羞愧。

我自願替你當說客去勸勸他。

」柳下季就回答說:「當為人晚輩不聽父兄的勸戒時,即使像先生您這麼能言善辯,又能拿他怎樣呢!況且盜跖的為人,思想靈敏猶如噴湧的泉水,情緒變化起伏就像驟起的狂風,飄忽不定,力量強大可以抵抗敵人的攻擊,口齒伶俐足以遮掩自己的過失,順他的心意就高興,不順心就生氣,而且容易用話來侮辱人。

您就不用去了。

」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文過飾非」這句成語,用來指掩飾過失、錯誤。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掩飾過失、錯誤。

使用類別用在「拒諫掩過」的表述上。

例句 老愛文過飾非的人,漸漸會失掉真實自我。

我們做錯事要勇敢地承認,不應該文過飾非。

有時積小錯會釀大禍,所以文過飾非的行為不可輕饒。

做個光明磊落的人,既不居功自傲,也絕不文過飾非。

這篇社論有點在替報社文過飾非的味道,讓人讀了有些不快。

你明明做錯事,還找這麼多理由辯解,這樣文過飾非,只會讓大家更難原諒你。

辨  識近義諱疾忌醫反義知過必改、退思補過、洗心革面「文過飾非」及「諱疾忌醫」都有明知有錯卻不願改正的意思。

「文過飾非」側重於以各種理由來掩飾錯誤;「諱疾忌醫」側重於不承認錯誤。

文過飾非諱疾忌醫辨似例句○ㄨ你明明做錯事,還找這麼多理由辯解,這樣~只會讓大家更難原諒。

ㄨ○既然已經知道技術有缺失,就要立即改善,假如~,只會把問題變得更嚴重。

參考詞語文過遂非注  音ㄨㄣˋ。

ㄍㄨㄛˋ。

ㄙㄨㄟˋ。

ㄈㄟ漢語拼音wènguòsuìfēi 釋  義宋.蘇軾〈再上皇帝書〉:「而近日之事,乃有文過遂非之風,此臣所以憤懣太息而不能已也。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三》:「世之人舉動差謬,文過遂非,不肯認錯者多矣。

」《宣和遺事.前集》:「倘陛下文過遂非,再信讒言,微遊妓館,則忠言結舌,不聞於上。

」縱過飾非注  音ㄗㄨㄥˋ。

ㄍㄨㄛˋ。

ㄕˋ。

ㄈㄟ漢語拼音zòngguòshìfēi 釋  義漢.王充《論衡.寒溫篇》:「父子相怒,夫妻相督,若當怒反喜,縱過飾非,一室之中,宜有寒溫。

」護過飾非注  音ㄏㄨˋ。

ㄍㄨㄛˋ。

ㄕˋ。

ㄈㄟ漢語拼音hùguòshìfēi 釋  義《清史稿.卷三一九》:「故事,實錄不載武試策問,和珅率對不以實,詔斥護過飾非,革職留任。

」飾非文過注  音ㄕˋ。

ㄈㄟ。

ㄨㄣˋ。

ㄍㄨㄛˋ漢語拼音shìfēiwènguò 釋  義《三國志.卷二八》:「孫氏辨博有智巧,言足以飾非文過,然竟不能傷也。

」唐.劉知幾《史通.卷七》:「其有舞詞弄札,飾非文過,若王隱、虞預毀辱相凌,子野、休文釋紛相謝。

」 瓦釜雷鳴 參考詞語‧瓦缶雷鳴‧瓦釜之鳴‧瓦釜鳴雷‧雷鳴瓦釜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ㄚˇ。

ㄈㄨˇ。

ㄌㄟˊ。

ㄇㄧㄥˊ漢語拼音wǎfǔléimíng釋  義瓦釜,陶製的鍋具,喻平庸之物。

「瓦釜雷鳴」指陶製的鍋具,本來不會發生巨大聲音,但如此平庸之物竟發出如雷的巨響,比喻平庸無才德的人卻居於顯赫的高位。

語出戰國楚.屈原〈卜居〉。

後亦用「瓦釜雷鳴」比喻拙劣的文章卻風行於世。

△「黃鐘毀棄」、「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典故說明戰國楚臣屈原受讒言毀謗,懷王時,放逐漢北,楚頃襄王時雖召回重用,旋又遭讒,流放江南,於是作〈九歌〉、〈卜居〉等篇,以明己志。

〈卜居〉這篇是寫他一直得不到召見,理想和現實的相互矛盾,心裡感到迷惑,於是去見太卜,想借由占卜結果來解開心中的迷惑。

文中屈原說他不知該怎麼做才是對的,覺得世間汙濁不清,輕薄的蟬翼被認為是重的,千鈞卻是輕的,可用以校正音律的樂器遭到毀壞拋棄,才質如瓦釜,卻發出如雷巨響,直似妖怪作聲,庸人在職;善於毀謗別人的人位居高位,賢能的人才卻沒有名聲。

屈原以「黃鐘」比喻賢士,「瓦釜」比喻讒人,感嘆小人得志,世間沒人了解他的廉潔堅貞。

後來「瓦釜雷鳴」用來比喻平庸無才德的人卻居於顯赫的高位。

亦用來比喻拙劣的文章卻風行於世。

宋朝黃庭堅〈再次韻兼簡履中南玉〉詩三首之三:「經術貂蟬續狗尾,文章瓦釜作雷鳴。

」正以「瓦釜雷鳴」比喻文章之拙劣與風行。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平庸無才德的人卻居於顯赫的高位。

使用類別用在「奸人當權」的表述上。

例句 賢能之士未見重用,只見瓦釜雷鳴。

瓦釜雷鳴,讓有志之士不能暢所欲言。

這是一個瓦釜雷鳴的時代,正直敢言之士往往被壓抑。

用人唯才唯德,必不致發生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情事。

上級如果堵塞言路,讓有識者無法順利提出建言,就會造成瓦釜雷鳴的局面。

二語義說明比喻拙劣的文章卻風行於世。

使用類別用在「鄙文風行」的表述上。

例句 這本小說其實沒有什麼內涵,卻瓦釜雷鳴,登上暢銷書排行榜。

當今文壇裡,許多鄙俗的文章四處風行,瓦釜雷鳴,真是令人感嘆! 辨  識近義小人得志形音辨誤釜,音ㄈㄨˇ。

古代的一種烹飪器具。

不可寫作「斧」。

參考詞語瓦缶雷鳴注  音ㄨㄚˇ。

ㄈㄡˇ。

ㄌㄟˊ。

ㄇㄧㄥˊ漢語拼音wǎfǒuléimíng 釋  義清.李漁〈與孫宇臺毛稚黃二好友〉:「謂弟《一家言》之初集大噪海內,(真是瓦缶雷鳴!)」瓦釜之鳴注  音ㄨㄚˇ。

ㄈㄨˇ。

ㄓ。

ㄇㄧㄥˊ漢語拼音wǎfǔzhīmíng 釋  義唐.柳宗元〈代人進瓷器狀〉:「合太和以融結,克保堅貞。

且無瓦釜之鳴,是稱土鉶之德。

」瓦釜鳴雷注  音ㄨㄚˇ。

ㄈㄨˇ。

ㄇㄧㄥˊ。

ㄌㄟˊ漢語拼音wǎfǔmíngléi 釋  義宋.黃庭堅〈又戲為雙井解嘲〉:「勿以姬姜棄顦顇,逢時瓦釜亦鳴雷。

」雷鳴瓦釜注  音ㄌㄟˊ。

ㄇㄧㄥˊ。

ㄨㄚˇ。

ㄈㄨˇ漢語拼音léimíngwǎfǔ 釋  義宋.辛棄疾〈水龍吟.被公驚倒瓢泉〉:「回頭落日,蒼茫萬里,塵埃野馬。

更想隆中,臥龍千尺,高吟纔罷。

倩何人與問,雷鳴瓦釜,甚黃鍾啞。

」清.顧炎武〈與歸莊手札.七首之四〉:「予將守口如瓶,不作雷鳴之瓦釜矣。

」 外強中乾 參考詞語‧中乾外強‧外強中枯‧外澤中乾‧外腴中乾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ㄞˋ。

ㄑㄧㄤˊ。

ㄓㄨㄥ。

ㄍㄢ漢語拼音wàiqiángzhōnggān釋  義「外強中乾」之「強」,典源作「彊」。

「彊」同「強」。

形容馬的外表看似強壯,內在卻氣力衰竭。

語出《左傳.僖公十五年》。

後用「外強中乾」泛喻各種事物外表看似充實強盛,實則空虛衰弱。

△「色厲內荏」 典故說明春秋時代,秦晉兩國交戰,晉惠公親自領兵上陣。

出發前,卻選了四匹鄭國進獻的小馬駕車,朝中大臣慶鄭便勸他說:「古來遇到像戰爭這樣的大事,一定用本國出產的馬匹駕車,因為牠們和人生在同一片水土上,而知道當地人的心意,所以願意接受他們的調教,且熟悉他們駕馭的方法,隨便你怎樣導引牠,都沒有不如人意的。

如今駕著外國的產物從事戰爭,等牠們一害怕起來,就會與人意相違。

狂亂而煩躁,於是血液加速周身運行,使血管膨脹而青筋暴露。

雖然從外表看起來非常強壯,內在卻已氣力衰竭。

這時叫牠前進後退牠們都不肯,叫牠周折旋轉牠們也不能。

那時君一定會後悔的。

」惠公不聽,駕著小馬,與秦軍戰於韓原,車馬竟陷在泥濘裡動彈不得,被秦人俘虜。

《左傳》「外彊中乾」一語,本形容馬受驚後生理與心理的變化,後來以「強」代「彊」,借以比喻各種事物看似充實強盛,實則空虛衰弱。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事物看似充實強盛,實則空虛衰弱。

使用類別用在「內外不一」的表述上。

例句 你別以為他壯得像頭牛,其實外強中乾,常常生病。

我看敵軍的訓練並不精實,當是外強中乾,不堪一擊的。

不要被他壯健的外表所欺,妳得留心他外強中乾的本質。

別看他吼得那麼大聲,就是因為外強中乾,才需要那樣虛張聲勢。

歷經兩代的揮霍,這王大戶只剩下門面,留下個外強中乾的場面。

看他腳步虛浮,應該是個外強中乾,虛有其表的傢伙,沒什麼好怕。

有些人出手闊綽、住華廈、穿名牌,其實是外強中乾,一身的債務。

這家公司資產早被掏空,現在只是外強中乾地苦撐著,遲早會宣布破產。

為了面子,即便已是外強中乾,他還是硬著頭皮說:「儘管出招,老子還挺得住!」 辨  識近義色厲內荏、虛有其表、羊質虎皮反義外柔內剛「外強中乾」及「色厲內荏」都有外表強韌,內裡空虛,表裡不一的意思。

「外強中乾」適用範圍較廣,可用於形容各種事物;「色厲內荏」專用於形容人的態度。

外強中乾色厲內荏辨似例句○○對方果然如你所料,~,我們一堅持,他們就讓步了。

○ㄨ你別以為他壯得像頭牛,其實~,常常生病。

參考詞語中乾外強注  音ㄓㄨㄥ。

ㄍㄢ。

ㄨㄞˋ。

ㄑㄧㄤˊ漢語拼音zhōnggānwàiqiáng 釋  義清.趙翼〈錦囊〉:「老已中乾尚外強,嬉遊還逐少年場。

」外強中枯注  音ㄨㄞˋ。

ㄑㄧㄤˊ。

ㄓㄨㄥ。

ㄎㄨ漢語拼音wàiqiángzhōngkū 釋  義宋.樓鑰《攻媿集.卷三三》:「外若強而中實枯,心欲為而力不逮。

」外澤中乾注  音ㄨㄞˋ。

ㄗㄜˊ。

ㄓㄨㄥ。

ㄍㄢ漢語拼音wàizézhōnggān 釋  義宋.樓鑰《攻媿集.卷三三》:「外若強而中實枯,心欲為而力不逮。

」外腴中乾注  音ㄨㄞˋ。

ㄩˊ。

ㄓㄨㄥ。

ㄍㄢ漢語拼音wàiyúzhōnggān 釋  義金.元好問〈寄英禪師師時住龍門寶應寺〉:「張侯詩最豪,驚風卷狂瀾;竅繁天和洩,外腴中已乾。

」 未卜先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ㄟˋ。

ㄅㄨˇ。

ㄒㄧㄢ。

ㄓ漢語拼音wèibǔxiānzhī釋  義未曾占卜就能知道吉凶。

形容有預知未來的能力。

※語或出元.王曄《桃花女》第三折。

△「料事如神」 典故說明「未卜先知」一語,原意是指未曾占卜就能知道吉凶。

在元代戲曲《桃花女》中可見。

這則故事是說桃花女兩度破了周公的占卜,周公因而心生妒意,假意聘娶桃花女作兒媳,選在凶日迎娶,想要借機害死桃花女,但是被桃花女一一破解,最後周公甘拜下風,盡棄前嫌,一家和樂。

其中一段敘述桃花女為了躲避白虎兇神要一個小孩作陪,彭大幫她找了周公的女兒臘梅,沒想到臘梅被白虎兇神咬死了,周公得知後傷心的哭了。

彭大說這是周公的詭計應驗在臘梅身上。

桃花女就唱道:「買弄殺《周易》陰陽誰似你,還有個未卜先知意。

」指責周公誇耀賣弄「未卜先知」的本領,以致於害了自己的女兒。

後來,「未卜先知」這句成語就用來形容有預知未來的能力。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有預知未來的能力。

使用類別用在「精確預測」的表述上。

例句 傳說中的神仙都能未卜先知。

世事難料,有誰能夠未卜先知呢?老王只是碰巧說對了,並不是真有未卜先知的本領。

那個神棍吹噓自己有未卜先知的本領,不少人都上了他的當。

小明果然如小鄭所預言在今天結婚了,小鄭好像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與其渴望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不如多方觀察,小心推論,自然亦能洞燭機先。

辨  識近義料事如神 未雨綢繆 參考詞語‧徹桑未雨‧綢繆未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ㄟˋ。

ㄩˇ。

ㄔㄡˊ。

ㄇㄡˊ漢語拼音wèiyǔchóumóu釋  義還沒有下雨之前,就先把門窗修好。

語本《詩經.豳風.鴟鴞》。

後用「未雨綢繆」比喻事先預備以防患未然。

△「防患未然」、「防微杜漸」 典故說明《詩經》是最早的詩歌總集,匯集周初至春秋中葉以前五、六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共三百十一篇。

其中六篇有目無辭,故實際上僅存三百零五篇。

內容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非一時一地一人所作,為文學總集之祖,也是當時北方文學的代表。

其中「風」是各國的民間歌謠,本由諸侯採擷其國的民歌,貢獻於天子,並由樂官統籌管理。

《詩經》中共分十五國風。

「豳風」即為古豳國的歌謠,故地約在今陝西省邠縣。

〈鴟鴞〉一詩,則是詩人以鳥兒築巢養雛鳥的辛苦,來抒發自身所經歷的窮苦憂患。

詩中提到,鳥兒為了確保巢的堅固,便在下雨之前,剝除桑根皮來修補鳥巢,以免風雨來臨時,把鳥巢吹壞了。

後來「未雨綢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事先預備以防患未然。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事先預備以防患未然。

使用類別用在「事先防備」的表述上。

例句 豐年儲糧可防災,這就叫未雨綢繆。

造林是防止土壤流失最好的未雨綢繆之計。

別笑我過慮,我這是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要防震災,在平時就宜未雨綢繆,做好防災準備。

年輕時就要未雨綢繆,為年老生活所需做好儲蓄。

要預防土石流,就得未雨綢繆,先做好山坡地保護措施。

每年夏天都會缺水,政府當及早未雨綢繆,改善水利設施。

為了孩子日後讀書所需,他未雨綢繆,幫孩子們存了基金。

我們要未雨綢繆,把房子蓋牢些,把橋建穩些,儘量減少地震的損失。

景氣持續不佳,我勸他未雨綢繆,先行儲蓄,萬一失業了也可撐下去。

加入世貿組織後,國內農業會受影響,如不未雨綢繆,農民將會使受損嚴重。

辨  識近義曲突徙薪、有備無患、防患未然、防微杜漸反義江心補漏、臨陣磨槍、臨渴掘井形音辨誤繆,音ㄇㄡˊ。

「綢繆」,緊密纏繞的意思。

不可寫作「謬」。

「未雨綢繆」及「防患未然」都有事先做好準備的意思。

「未雨綢繆」側重於做好準備,適用範圍較廣;「防患未然」則是側重於防範災禍。

未雨綢繆防患未然辨似例句○○景氣持續不佳,我勸他~,先行儲蓄,萬一失業了也可撐下去。

○ㄨ為了孩子日後讀書所需,他~,幫孩子們存了基金。

參考詞語徹桑未雨注  音ㄔㄜˋ。

ㄙㄤ。

ㄨㄟˋ。

ㄩˇ漢語拼音chèsāngwèiyǔ 釋  義宋.程公許〈東川節度歌〉:「徹桑未雨寧過計,路旁築屋難為功。

」綢繆未雨注  音ㄔㄡˊ。

ㄇㄡˊ。

ㄨㄟˋ。

ㄩˇ漢語拼音chóumóuwèiyǔ 釋  義宋.魏了翁〈賀新郎.漢使來何許〉:「正年來,憂端未歇,壯懷誰吐。

頃刻陰晴千萬態,怎解綢繆未雨。

算此事,誰寬西顧。

」 危如累卵 參考詞語‧危如壘卵‧危於累卵‧危於重卵‧危猶累卵‧累卵之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ㄟˊ。

ㄖㄨˊ。

ㄌㄟˇ。

ㄌㄨㄢˇ漢語拼音wéirúlěiluǎn釋  義重疊起來的蛋,隨時有跌破的可能。

比喻情況非常危險。

#語本《韓非子.十過》。

△「千鈞一髮」 典故說明「危如累卵」原作「危猶累卵」。

《韓非子》的〈十過〉篇,內容是舉出辦理國事的十種重要的過失:小忠、小利、行僻、好音、貪愎、耽於女樂、離內遠遊、不聽忠臣、內不量力、國小無禮。

再舉出故事加以證驗,說明若犯了這十種過失,即足以危身亡國。

其中最後一項:國小無禮,韓非舉的例子是:從前晉國公子重耳在各國間流亡,經過曹國時,曹共公聽說重耳駢脅,就沒禮貌地趁重耳洗澡時跑去觀看。

公子重耳因亡命他國,所以隱忍未發。

當時曹國臣子叔瞻和釐負羈也在一旁,叔瞻勸諫曹共公說:「我看公子重耳不是個平常人,將來一定有所作為,您今天對他如此無禮,恐怕曹國就要受害了!」釐負羈也勸諫曹共公應該要禮遇公子重耳,但不為曹共公接受。

後來公子重耳重回晉國做君主,三年後,便出兵攻打曹國。

曹國本來就是一個小國,夾在晉、楚兩大強國之間,曹國的君主就像重疊起來的蛋,隨時有跌破的可能。

但曹共公的行事卻如此無禮,也不聽諫臣的意思,所以造成之後亡國的命運。

後來「危如累卵」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情況非常危險。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情況非常危險。

使用類別用在「危急緊迫」的表述上。

例句 國事已危如累卵,有志青年應奮起救國!為了挽救危如累卵的國家,祖逖挺身報國。

如果任由毒品繼續氾濫,社會一定危如累卵。

公司目前經營情形,危如累卵,前途發展令人堪憂。

一場大地震把這一帶的建築物震得東倒西歪,危如累卵。

他老是鋌而走險,弄得處境危如累卵,實在讓人很擔心。

今天形勢危如累卵,如果大家團結一心,還有一線生機。

這場動亂如不儘速解決,國家社會根基勢必動搖,危如累卵。

辨  識近義千鈞一髮、危在旦夕、岌岌可危、間不容髮、搖搖欲墜、積薪厝火反義安如泰山、安如磐石、巋然不動「危如累卵」及「千鈞一髮」都有危險的意思。

「危如累卵」側重於形勢的危險;「千鈞一髮」側重於眼前緊迫危急。

危如累卵千鈞一髮辨似例句○ㄨ國事已~,有志青年應奮起救國! ㄨ○~之際,他奮不顧身地跳下河,救起溺水的小孩。

參考詞語危如壘卵注  音ㄨㄟˊ。

ㄖㄨˊ。

ㄌㄟˇ。

ㄌㄨㄢˇ漢語拼音wéirúlěiluǎn 釋  義《水滸傳.第六三回》:「王定又稟道:『太師恩相,北京危如壘卵,破在旦夕,倘或失陷,河北縣郡,如之奈何?望太師恩相早早遣兵勦除。

』」危於累卵注  音ㄨㄟˊ。

ㄩˊ。

ㄌㄟˇ。

ㄌㄨㄢˇ漢語拼音wéiyúlěiluǎn 釋  義《戰國策.秦策四》:「當是時,衛危於累卵,天下之士相從謀曰:『吾將還其委質,而朝於邯鄲之君乎!』於是天下有稱伐邯鄲者,莫不令朝行。

」《後漢書.卷二九》:「自漢興以來,誠未有也。

國家微弱,姦謀不禁,六極之效,危於累卵。

」危於重卵注  音ㄨㄟˊ。

ㄩˊ。

ㄔㄨㄥˊ。

ㄌㄨㄢˇ漢語拼音wéiyúchóngluǎn 釋  義漢.袁康《越絕書.卷七》:「且夫上驕則犯,臣驕則爭,是君上於主有郤,下與大臣交爭也。

如此,則君立於齊,危於重卵矣!」危猶累卵注  音ㄨㄟˊ。

ㄧㄡˊ。

ㄌㄟˇ。

ㄌㄨㄢˇ漢語拼音wéiyóulěiluǎn 釋  義《韓非子.十過》:「故曹,小國也,而迫於晉、楚之閒,其君之危,猶累卵也,而以無禮涖之,此所以絕世也。

」累卵之危注  音ㄌㄟˇ。

ㄌㄨㄢˇ。

ㄓ。

ㄨㄟˊ漢語拼音lěiluǎnzhīwéi 釋  義《漢書.卷三六》:「事勢不兩大,王氏與劉氏亦且不並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則上有累卵之危。

」《三國演義.第九三回》:「盜賊蜂起,奸雄鷹揚,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

」 危言聳聽 參考詞語‧危言駭世‧危詞聳聽‧大言聳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ㄟˊ。

ㄧㄢˊ。

ㄙㄨㄥˇ。

ㄊㄧㄥ漢語拼音wéiyánsǒngtīng釋  義故意說些誇大、嚇人的話,使聽的人驚駭。

※#語或本宋.呂祖謙〈館職策〉。

△「駭人聽聞」、「聳人聽聞」 典故說明「危言聳聽」原作「危言駭世」。

「危言聳聽」是故意說些誇大、嚇人的話,使聽的人驚駭的意思。

「危言」的「危」應當就是「危險」的意思。

和《論語.憲問》所說的「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的意思不同。

《論語》的「危言」是指「正直的言論」。

在宋代呂祖謙〈館職策〉中提到漢文帝時,國家承平,如果較之於「成康之治」也許不足,但是較之於春秋戰國以降的政情,則綽綽有餘了。

但是在《漢書.卷四八.賈誼傳》中,卻提到賈誼上疏給文帝,奏章一開頭就說:當今國事,可以令人痛哭者一,流涕者二,長嘆息者六。

從賈誼的奏章來看,似乎文帝時的朝政簡直糟透了,根本不像史實告訴我們的。

有人就認為賈誼是在「危言駭世,姑一快胸中之憤」,意思是說賈誼是在故作驚人之語,好痛快地抒發內心的憤悶。

呂氏這篇文章是今天可以找到關於「危言聳聽」較早的源頭。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故意說些誇大、嚇人的話,使聽的人驚駭。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誇大」的表述上。

例句 有些相士喜歡危言聳聽,藉機斂財。

他說的那些話,根本就是危言聳聽,不足採信。

你老喜歡危言聳聽,弄得人心惶惶,對你有什麼好處?公司遇到的問題並沒有那麼嚴重,你別在那兒危言聳聽了!有些人老是喜歡製造不實的消息,危言聳聽,真是可惡極了!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如果你不注意血壓,將來健康一定亮紅燈。

這些小報唯恐天下不亂,老是危言聳聽地報導一些不實的消息。

他每次說話都喜歡將一件小事渲染成大事,危言聳聽,令人厭煩。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要是我們不珍惜水資源,總有一天會無水可用。

參考詞語危言駭世注  音ㄨㄟˊ。

ㄧㄢˊ。

ㄏㄞˋ。

ㄕˋ漢語拼音wéiyánhàishì 釋  義宋.呂祖謙〈館職策〉:「意者危言駭世,姑一快胸中之憤耶!」危詞聳聽注  音ㄨㄟˊ。

ㄘˊ。

ㄙㄨㄥˇ。

ㄊㄧㄥ漢語拼音wéicísǒngtīng 釋  義清.劉坤一〈復郭善臣書〉:「兄與弟肝膽至交,何敢危詞聳聽?實緣軍事日亟,不得不倚重龍驤。

」大言聳聽注  音ㄉㄚˋ。

ㄧㄢˊ。

ㄙㄨㄥˇ。

ㄊㄧㄥ漢語拼音dàyánsǒngtīng 釋  義清.黃宗羲〈陸文虎先生墓誌銘〉:「凡懷貪射利、乘間抵隙及故為大言聳聽、巧售傾險者,預行杜絕。

」 刎頸之交 參考詞語‧刎頸交‧刎頸至交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ㄣˇ。

ㄐㄧㄥˇ。

ㄓ。

ㄐㄧㄠ漢語拼音wěnjǐngzhījiāo釋  義刎頸,用刀割脖子。

「刎頸之交」指彼此可為對方割頸以明心意。

比喻可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

語出《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

△「負荊請罪」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載,戰國時代,趙國有藺相如和廉頗兩個賢臣。

藺相如因為在與秦國的兩次外交攻防戰中,憑藉著勇氣與機智使趙國處於不敗之地,所以升任為上卿,朝廷朝會時的位置還在大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因而十分不滿。

他認為自己一直以來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屢屢建功,而藺相如只不過是逞逞口舌之能,便從一個出身卑賤的門客高升至上卿,實在讓人無法忍受。

廉頗於是宣稱:一定要找機會羞辱藺相如。

藺相如聽說了以後,便刻意迴避廉頗,常常以生病為由不出席朝會。

在路上遠遠地看到廉頗,也要車夫先把車拉開躲到一邊。

結果,大家都認為藺相如畏懼廉頗,廉頗因此十分得意。

藺相如雖然不以為意,但他的門客、親信卻對他怯懦的行為感到不滿,引以為恥,紛紛求去。

這時藺相如才解釋說:「我敢公然地在朝廷上叱責秦王和羞辱他的臣子,又怎麼會怕廉將軍呢?只是想到秦國之所以至今不敢出兵攻打趙國,是因為對我們兩個人有所顧忌。

如果我們互相爭鬥,有任何一方傷亡,都可能會使國家遭致兵禍。

國家的安危當然重於私人的恩怨,所以我才會不斷地忍讓啊!」後來這番話傳到廉頗耳中,讓他覺得非常慚愧,於是脫了上衣,背負著荊條,親自到藺相如家認錯,請求原諒。

寬宏大量的藺相如並不怪罪他,反而與他結交,兩人從此成為生死與共的好朋友。

後來原文中的「刎頸之交」就用來比喻可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可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

使用類別用在「生死之交」的表述上。

例句 我倆雖是金蘭之友,卻非刎頸之交。

八拜之交,情同手足;刎頸之交,義同生死。

今天我們誓為刎頸之交,從此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你我可算是刎頸之交了,今日你有事,我還能袖手旁觀嗎?他平生交游廣闊,酒肉朋友多的是,刎頸之交一個也沒有。

他雖然不是我的刎頸之交,卻是我可以傾吐心聲的忘機之友。

你一直聲稱是我的刎頸之交,為什麼在我落難時你卻逃之夭夭呢?我能有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已滿足,從未奢望要有所謂刎頸之交。

辨  識近義莫逆之交、生死之交反義狐朋狗友、酒肉朋友 參考詞語刎頸交注  音ㄨㄣˇ。

ㄐㄧㄥˇ。

ㄐㄧㄠ漢語拼音wěnjǐngjiāo 釋  義《史記.卷八九》:「餘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為刎頸交。

」元.白樸〈沉醉東風.黃蘆岸〉:「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點秋江、白鷺沙鷗。

」刎頸至交注  音ㄨㄣˇ。

ㄐㄧㄥˇ。

ㄓˋ。

ㄐㄧㄠ漢語拼音wěnjǐngzhìjiāo 釋  義《孽海花.第一三回》:「他有個閨中談禪的密友,卻是個刎頸至交的嬌妻。

」 忘年之交 參考詞語‧忘年之契‧忘年之好‧忘年交‧忘年交好‧忘年交誼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ㄤˋ。

ㄋㄧㄢˊ。

ㄓ。

ㄐㄧㄠ漢語拼音wàngniánzhījiāo釋  義不拘年歲行輩而結交為友。

#語本晉.張隱《文士傳》。

△「爾汝之交」 典故說明「忘年之交」是指兩人交往,忘記年紀的差距而成為好朋友。

在晉朝張隱所寫的《文士傳》曾提到禰衡禰衡和孔融結交為好友時時候,禰衡未滿二十歲,孔融已五十歲了。

正是因為孔融看重禰衡的人才,所以願意為忘年之交。

後來「忘年之交」成為一個成語,用來指不拘年歲行輩而結交為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不拘年歲行輩而結交為友。

使用類別用在「異輩之交」的表述上。

例句 許多年長者對青少年伸出友誼之手,雙方因而變成忘年之交。

老李和小林雖然相差二十幾歲,卻因為都喜歡爵士樂,所以成為忘年之交。

這個青年作家由於才思敏捷,得到王老作家的激賞,兩人因此結為忘年之交。

他們年紀相差雖多,但因在一次研討會上相談甚歡,十分投契,所以結成忘年之交。

有一個忘年之交的朋友,不但不會因年齡相差而有所隔閡,反而可以互相交換不同世代的生活經驗。

辨  識近義忘形之交 參考詞語忘年之契注  音ㄨㄤˋ。

ㄋㄧㄢˊ。

ㄓ。

ㄑㄧˋ漢語拼音wàngniánzhīqì 釋  義唐.顏真卿〈尚書刑部侍郎贈尚書右僕射孫逖文公集序〉:「(孫逖)十五時,相國齊公崔日用試(土火爐賦),公雅思遒麗,援翰立成,齊公駭之,約以忘年之契。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卷一三》:「六合李侍郎,字退菴,順治戊戌、己亥間,予在京師,辱忘年之契,論詩文一字不輕放過。

」忘年之好注  音ㄨㄤˋ。

ㄋㄧㄢˊ。

ㄓ。

ㄏㄠˇ漢語拼音wàngniánzhīhǎo 釋  義《宋書.卷六二》:「賢弟子少履貞規,長懷理要,清風素氣,得之天然。

言面以來,便申忘年之好,比雖艱隔成阻,而情問無睽。

」忘年交注  音ㄨㄤˋ。

ㄋㄧㄢˊ。

ㄐㄧㄠ漢語拼音wàngniánjiāo 釋  義《南史.卷三三》:「遜字仲言,八歲能賦詩,弱冠,州舉秀才。

南鄉范雲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

」忘年交好注  音ㄨㄤˋ。

ㄋㄧㄢˊ。

ㄐㄧㄠ。

ㄏㄠˇ漢語拼音wàngniánjiāohǎo 釋  義《梁書.卷四九》:「遜八歲能賦詩,弱冠州舉秀才,南鄉范雲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好。

」忘年交誼注  音ㄨㄤˋ。

ㄋㄧㄢˊ。

ㄐㄧㄠ。

ㄧˋ漢語拼音wàngniánjiāoyì 釋  義清.查慎行〈武林哭萬充宗.詩二首之二〉:「忘年交誼許忘形,君自殷殷見古情。

」 妄自菲薄 參考詞語‧過自菲薄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ㄤˋ。

ㄗˋ。

ㄈㄟˇ。

ㄅㄛˊ漢語拼音wàngzìfěibó釋  義隨意看輕自己,不知自重。

#語出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自暴自棄」 典故說明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

避亂荊州,劉備三訪其廬乃出。

為人足智多謀,忠心耿耿。

曾敗曹操於赤壁,佐劉備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

劉備討伐孫吳,兵敗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他便輔助後主劉禪,立志光復中原。

曾上奏章(《文選》稱為〈出師表〉)予後主說:「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還有侍衛的大臣和忠勇的將士肯為國家效力,是因為他們為了報答先帝的恩惠。

陛下應該多聽聽他們的意見,以光大先帝的遺德,鼓舞忠臣志士們的士氣,不應該看輕自己,援引不適當的例證,阻塞了忠心愛國的人進諫言的途徑。

」建議後主劉禪廣開言路,多聽各方的意見。

後來原文中的「妄自菲薄」演變成一句成語,用來比喻過於自卑而看輕自己,不知自重。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隨意看輕自己,不知自重。

使用類別用在「自我輕視」的表述上。

例句 未戰而降,未免太妄自菲薄了吧!天生我才必有用,不宜妄自菲薄!妄自菲薄的人往往自暴自棄,難有成就。

你有自己的優點,宜自重自愛,不可妄自菲薄。

在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優點,不宜妄自菲薄。

天生我才必有用,眼前縱有挫折,我也不會妄自菲薄。

我國傳統文化較之於外國文化自有特色,不應妄自菲薄。

他妄自菲薄地說:「像我這種五短身材,有誰會看上呢?」這些喜憨兒並不妄自菲薄,反而憑著自己的努力,開創了一番事業。

我們必須正確地認清自己,妄自菲薄固可不必,妄自尊大亦屬不宜。

辨  識近義自輕自賤、自慚形穢、自暴自棄反義夜郎自大、妄自尊大、不可一世、自命不凡、自高自大、狂妄自大形音辨誤菲,音ㄈㄟˇ,微薄的。

不可寫作「非」。

「妄自菲薄」及「自暴自棄」都有輕視自己的意思。

「妄自菲薄」側重於心理上輕視與放棄自己;「自暴自棄」側重於行為上放棄自己,甘於墮落。

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辨似例句○ㄨ我們必須正確地認清自己,~固可不必,妄自尊大亦屬不宜。

ㄨ○自從感情遭挫後,他變得~,天天喝酒麻醉自己。

參考詞語過自菲薄注  音ㄍㄨㄛˋ。

ㄗˋ。

ㄈㄟˇ。

ㄅㄛˊ漢語拼音guòzìfěibó 釋  義宋.李覯〈富國策.其一〉:「語後世之盛王,必稱文、景,其故何哉?以能適時之變,過自菲薄而然也。

」 妄自尊大 參考詞語‧妄尊自大‧妄稱尊大‧妄自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ㄤˋ。

ㄗˋ。

ㄗㄨㄣ。

ㄉㄚˋ漢語拼音wàngzìzūndà釋  義狂妄地自尊自大。

語出《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列傳》。

△「不修邊幅」、「夜郎自大」 典故說明王莽末年,群雄四起,經過幾次的爭戰後,就屬隗(ㄨㄟˇ)囂、公孫述、劉秀三人的勢力最大。

據《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列傳》載,隗囂派馬援前往蜀地探探公孫述的實力,馬援和公孫述原是舊識,所以馬援本以為他倆這次見面,一定可以像從前一樣無所不談。

沒想到馬援抵達蜀地後,公孫述卻擺出帝王的大場面,還要以皇帝的名義,給馬援封爵。

馬援很不高興,私底下跟公孫述左右的人說:「現在是誰的天下都還未底定,公孫述不趁現在去求取賢士,幫自己爭天下,反而在這裡講排場,自以為是皇帝,天下英才如何會久留?」於是就告辭走了。

馬援回去對隗囂說:「公孫述只是井底之蛙而已,卻狂妄自大。

你根本不用擔心他這股勢力,只要專心全力對付劉秀就夠了!」後來原文中的「妄自尊大」就用來指毫無根據的自尊自大。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狂妄地自尊自大。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傲慢狂妄」的表述上。

例句 稍有成就就妄自尊大的人,難成大器。

和這種妄自尊大的人說話,真是自討沒趣。

他當了主管後依然謙恭有禮,不敢妄自尊大。

他這麼妄自尊大,其實只是自卑感作祟而已。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豈可如此妄自尊大?我看他是瘋了,才會妄自尊大地以救世主自居!學海浩瀚,你只讀了一點書,千萬不可妄自尊大。

當你妄自尊大的時候,身邊的朋友將逐漸離你遠去。

當我們面對挑戰時,既不宜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

他才得了校內冠軍,竟然就如此妄自尊大,目中無人,怎能再有進步? 辨  識近義夜郎自大、不可一世、心高氣傲、目中無人、自命不凡、自高自大、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反義妄自菲薄、自輕自賤、屈己待人、謙恭有禮、自慚形穢、虛懷若谷「夜郎自大」及「妄自尊大」都有驕傲自大的意思。

「夜郎自大」指因見識狹隘而自以為大;「妄自尊大」則指胡亂地自尊自大。

夜郎自大妄自尊大辨似例句○○外頭高手多的是,你只是校冠軍,出賽時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ㄨ○我看他是瘋了,才會~地以救世主自居! 參考詞語妄尊自大注  音ㄨㄤˋ。

ㄗㄨㄣ。

ㄗˋ。

ㄉㄚˋ漢語拼音wàngzūnzìdà 釋  義《西湖二集.卷二四》:「汝在世上,並無陰德及於一民一物,妄尊自大,刻剝姦險,一味瞞心昧己。

」妄稱尊大注  音ㄨㄤˋ。

ㄔㄥ。

ㄗㄨㄣ。

ㄉㄚˋ漢語拼音wàngchēngzūndà 釋  義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一折》:「他都是井中蛙妄稱尊大,比周公不握髮,比陳蕃不下榻。

」妄自尊注  音ㄨㄤˋ。

ㄗˋ。

ㄗㄨㄣ漢語拼音wàngzìzūn 釋  義宋.方信孺《南海百詠.盧循河南故城詩》:「蛙據方州妄自尊,沈郎百萬若雲屯。

」 忘恩負義 參考詞語‧孤恩負德‧孤恩負義‧忘恩失義‧忘恩背義‧背恩忘義‧負德忘恩‧負義忘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ㄤˋ。

ㄣ。

ㄈㄨˋ。

ㄧˋ漢語拼音wàngēnfùyì釋  義受人恩惠不知報答,反而做出對不起恩人的事情。

語本《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張敞》。

△「五日京兆」、「背信棄義」 典故說明「忘恩負義」原作「背恩忘義」。

指忘記別人給予的恩惠,違背道義,出自於《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張敞》。

根據記載,漢宣帝時,京師長安人口眾多,龍蛇雜處,以致於治安不好。

宣帝聽聞張敞頗有才能,賞罰分明,嫉惡如仇,所以請他來擔任「京兆尹」的職務,也就是京師的最高行政首長,幾年下來使長安的治安改善許多。

但後來他的好友楊惲因觸怒宣帝被判死刑,與楊惲交好的人幾乎全受牽連,被免去官職,只有張敞因為受到宣帝賞識,一直未受處分,安然在位。

有一天,張敞派一名叫絮舜的捕官去辦案,絮舜心想張敞遲早會受到連累被免官,竟然不肯聽命,還在上班時間私自回家休息。

有人勸他不要這樣,他居然說:「我已為張公盡了不少力,他現在只剩五日京兆可當了,為何還要幫他辦事?」這些話傳到張敞的耳朵裡,立刻將絮舜逮捕入獄,並判他死刑。

行刑後,絮舜的家屬上告張敞審判不公,以小罪妄殺人命。

一向欣賞張敞的宣帝將他從輕發落,免去官職,貶為庶人。

幾個月後,京師的治安又再度變壞,冀州也有盜賊為亂。

宣帝想起張敞在任時的功績,又派使者去接他進宮。

張敞在前去的車上,寫下自己對絮舜之事的看法,準備呈給皇帝看。

說自己一直待絮舜不薄,卻在他處境危險之時,怠忽職守,還說他是「五日京兆」,簡直是「背恩忘義」,傷風敗俗,罪無可逭。

「背恩忘義」即是指背棄別人曾給予的恩惠,忘記道義。

後來「忘恩負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受人恩惠而不知報答,反而做出對不起恩人的事情。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受人恩惠不知報答,反而做出對不起恩人的事情。

使用類別用在「背恩忘義」的表述上。

例句 他向來有情有義,絕非忘恩負義之人。

這隻忘恩負義的小狗,竟然咬了主人一口。

這個忘恩負義的東西,竟連父母親都不照顧!沒想到他竟狠下心,做出如此忘恩負義的事來!想當年我幫了他多少忙,如今卻過河拆橋,忘恩負義。

他是我的大恩人,我如果忘恩負義,就連禽獸都不如了!她對我的情義如此深厚,如果我還嫌棄她,就是忘恩負義了。

你這樣對待救命恩人,如此忘恩負義,遲早會受到上天的懲罰。

辨  識近義兔死狗烹、過河拆橋、見利忘義、知恩不報、背信棄義、背恩負義、恩將仇報、過河抽板、得魚忘筌反義沒齒不忘、知恩報德、結草銜環、感恩戴德、寸草春暉「忘恩負義」及「背信棄義」都有不顧道義的意思。

「忘恩負義」側重於表述受惠者做出對不起恩人之事;「背信棄義」則側重於表述背離承諾。

忘恩負義背信棄義辨似例句○ㄨ想當年我幫了他多少忙,如今卻過河拆橋,~。

ㄨ○商場最重信義,如果有人~,商譽必受影響。

參考詞語孤恩負德注  音ㄍㄨ。

ㄣ。

ㄈㄨˋ。

ㄉㄜˊ漢語拼音gūēnfùdé 釋  義漢.李陵〈答蘇武書〉:「陵雖孤恩,漢亦負德。

」孤恩負義注  音ㄍㄨ。

ㄣ。

ㄈㄨˋ。

ㄧˋ漢語拼音gūēnfùyì 釋  義《後漢書.卷四五》:「臣孤恩負義,自陷重刑,情斷意訖,無所復望。

」清.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憐新棄舊,孤恩負義,恨切惆悵,怨深刻骨,所謂冤家者五。

」忘恩失義注  音ㄨㄤˋ。

ㄣ。

ㄕ。

ㄧˋ漢語拼音wàngēnshīyì 釋  義《三國演義.第七二回》:「操揚鞭大罵曰:『劉備!忘恩失義、反叛朝廷之賊!』」明.無名氏《南牢記.第一折》:「徐官人,我今日與你相交,休忘恩失義,也不敢負德辜恩也。

」忘恩背義注  音ㄨㄤˋ。

ㄣ。

ㄅㄟˋ。

ㄧˋ漢語拼音wàngēnbèiyì 釋  義宋.趙善璙《自警篇.卷六八》:「凡人語及其所不平則氣必動,色必變,辭必厲,唯韓魏公不然。

更說到小人忘恩背義,欲傾己處,辭和氣平,如道尋常事。

」《水滸傳.第一一回》:「哥哥若不收留,柴大官人知道時見怪,顯的我們忘恩背義。

」背恩忘義注  音ㄅㄟˋ。

ㄣ。

ㄨㄤˋ。

ㄧˋ漢語拼音bèiēnwàngyì 釋  義《漢書.卷七六》:「舜本臣敞素所厚吏,數蒙恩貸,以臣有章劾當免,受記考事,便歸臥家,謂臣『五日京兆』,背恩忘義,傷化薄俗。

」《醒世恆言.卷一九》:「幸得主人釋放,留為家丁,又以妻子配我,此恩天高地厚,未曾報得,豈可為此背恩忘義之事。

」負德忘恩注  音ㄈㄨˋ。

ㄉㄜˊ。

ㄨㄤˋ。

ㄣ漢語拼音fùdéwàngēn 釋  義漢.袁康《越絕書.卷七》:「傷賢喪邦,蔽能有殃,負德忘恩,其反形傷。

」負義忘恩注  音ㄈㄨˋ。

ㄧˋ。

ㄨㄤˋ。

ㄣ漢語拼音fùyìwàngēn 釋  義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一折》:「一個個背槽拋糞,一個個負義忘恩。

」《醒世恆言.卷三○》:「那知這賊子恁般狼心狗肺,負義忘恩!」 吳牛喘月 參考詞語‧喘月吳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ˊ。

ㄋㄧㄡˊ。

ㄔㄨㄢˇ。

ㄩㄝˋ漢語拼音wúniúchuǎnyuè釋  義吳地的水牛見到月亮以為是太陽,因此便自以為熱,氣喘不已。

#語本漢.應劭《風俗通義.佚文》。

後來也用「吳牛喘月」轉而比喻人見到曾受其害的類似事物,而過分驚懼害怕。

也用來形容天氣酷熱。

典故說明水牛原產於我國長江、淮水流域一帶,生性怕熱,所以夏天時喜歡泡在水中或待在樹蔭下休息。

因為太陽的熱力實在太過強烈,水牛深受其苦,因此有時在晚上看見月亮,誤以為是太陽已經出來,氣溫又要升高,而被嚇得氣喘吁吁。

所以在漢代應劭的《風俗演義.佚文》中便有「吳牛望月則喘」之語。

後來「吳牛喘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見到曾受其害的類似事物而過分害怕驚懼。

也用來形容天氣酷熱。

在《世說新語》中有一個關於「吳牛喘月」的故事。

晉武帝的臣子滿奮很怕冷,有一次他看到琉璃窗外頭的寒冷景象,即使知道琉璃窗很厚實,不會透風,仍不由得打起寒顫。

武帝看到了就笑他,滿奮便很不好意思地回答:「我像吳牛一樣,只要見到了月亮就會氣喘吁吁。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人見到曾受其害的類似事物而過分驚懼害怕。

使用類別用在「驚懼恐慌」的表述上。

例句 地震一來,大家臉色都變了。

你也別笑別人是吳牛喘月,其實你也差不多!自從上次大地震後,許多人只要一感覺地在搖,就如吳牛喘月般緊張得不得了。

自從上次演講比賽失利後,他只要一上臺,就如吳牛喘月般,緊張得說不出話來。

二語義說明形容天氣酷熱。

使用類別用在「氣候炎熱」的表述上。

例句 此地每到夏天,總是熱到讓人如吳牛喘月,只好天天躲在冷氣房!到泰國後,才真正領略到吳牛喘月的天氣,真是熱得令人難以忍受。

辨  識近義談虎色變、驚弓之鳥反義處變不驚 參考詞語喘月吳牛注  音ㄔㄨㄢˇ。

ㄩㄝˋ。

ㄨˊ。

ㄋㄧㄡˊ漢語拼音chuǎnyuèwúniú 釋  義唐.譚用之〈寄王侍御〉:「喘月吳牛知夜至,嘶風胡馬識秋來。

燕歌別後休惆悵,黍已成畦菊已開。

」宋.辛棄疾〈雨中花慢.馬上三年〉:「心似傷弓塞雁,身如喘月吳牛。

」 吳下阿蒙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ˊ。

ㄒㄧㄚˋ。

ㄚˋ。

ㄇㄥˊ漢語拼音wúxiààméng釋  義指三國吳名將呂蒙。

語出晉.虞溥《江表傳》。

後用「吳下阿蒙」比喻學識淺陋的人。

△「刮目相看」 典故說明三國吳將呂蒙本來沒讀什麼書,有一天吳國君主孫權把他找去,跟他說:「你現在已獨當一面,承擔重任了,最好增長一點學問來開拓心胸眼界。

」呂蒙當場回覆孫權說:「在軍中,甚為忙碌,恐怕找不到時間讀書。

」孫權說:「再忙,也沒我忙。

回去趕緊從《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和三史讀起。

要記住孔子也說過:『與其一天到晚都在空想,不如定下心來去好好讀書。

』漢光武帝在軍務操勞中,仍然手不釋卷,曹操也說自己老而好學。

你何不以他們為榜樣,好好勉勵自己呢?」呂蒙聽了以後,下定決心苦讀群書。

果然學識精進,甚至於連一些碩儒書生都不如他呢。

後來魯肅暫代周瑜處理軍務,有一天到呂蒙駐守的營區去巡視。

魯肅本來有點輕視呂蒙,結果經過一番談論之後,自己反倒顯得見識不如呂蒙。

這時候,魯肅不禁用手拍著呂蒙的背,讚賞著說:「我原本以為老弟只會帶兵打仗,今天一談,方才知道老弟學識英博,已非當日那個粗漢子吳下阿蒙了!」呂蒙一聽,立即說:「這就叫士別三日,應該刮目相待了!」後來「吳下阿蒙」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摘錄出來,比喻學識淺陋的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學識淺陋的人。

使用類別用在「才識淺薄」的表述上。

例句 如果你認為對方是昔日吳下阿蒙,那就大錯特錯了。

如今他獲得博士學位,當年的吳下阿蒙已蛻變成一位學者了。

才一年不見,他的眼界變得如此寬闊,已非當年的吳下阿蒙可比。

如今他學問精進,再也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了,真可謂:「士別三日,令人刮目相看。

」 辨  識反義鶴立雞群 尾大不掉 參考詞語‧尾大難掉‧末大不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ㄟˇ。

ㄉㄚˋ。

ㄅㄨˋ。

ㄉㄧㄠˋ。

(變)。

ㄨㄟˇ。

ㄉㄚˋ。

ㄅㄨˊ。

ㄉㄧㄠˋ漢語拼音wěidàbùdiào(變)wěidàbúdiào釋  義掉,轉動。

「尾大不掉」指尾巴過大就不易擺動。

比喻下屬的勢力強大,在上者難以駕馭。

語出《左傳.昭公十一年》。

後亦用「尾大不掉」比喻事物因輕重關係倒置,形成難以控制的局面。

典故說明「尾」指鳥獸蟲魚等脊椎末梢突出的部分,也就是尾巴。

「掉」是擺動、搖動的意思。

「尾大不掉」指尾巴過大就不易擺動。

尾巴是肢體的末梢,理應受到肢體的控制,如今卻因為尾巴長得過大,使得肢體控制不易,難以擺動,於是古人就用這種情形來比喻下屬的勢力強大,使得在上者難以駕馭。

在《左傳.昭公十一年》中,楚靈王問申無宇說︰「一個國家有大城市是好是壞呢?」申無宇就舉了鄭國曼伯、宋國子游、齊國無知、衛國獻公四人為例,指出他們都是因為大城首長的權力太大,中央無法控制,最後叛變,因而遭到殺害或被迫出逃。

所以他認為︰「如果從這四個人的例子看來,有大城市對國家是有害的。

樹枝太粗就會折斷,尾巴太大就擺動不易,大王您應該明白這道理。

」後來「尾大不掉」被用來比喻下屬的勢力強大,在上者難以駕馭;亦用來比喻事物因輕重關係倒置,形成難以控制的局面。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下屬的勢力強大,在上者難以駕馭。

使用類別用在「難以控制」的表述上。

例句 想不到他一路坐大,現在對總經理而言,他已是個尾大不掉的人物了。

主事者如果不知自立自強,事事皆假手於屬下,將來必然會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二語義說明比喻事物因輕重關係倒置,形成難以控制的局面。

使用類別用在「無法停止」的表述上。

例句 做事要注意防微杜漸,今天的縱容可能造成明日尾大不掉的窘境。

養癰貽患,尾大不掉。

如今反對勢力都已如此龐大,要處理可難了。

如果當初知道他心懷不軌,就不會如此相信他,今天也不會弄得尾大不掉。

這件工程的經費管控有問題,一路追加預算還是完成不了,真是尾大不掉。

我原只是想寫篇小品,那知一下筆欲罷不能,現在尾大不掉,也不知如何收拾。

原是可憐他,才收養他,沒想到竟是如此頑痴。

現在是尾大不掉,不知如何是好。

辨  識近義倒持泰阿 參考詞語尾大難掉注  音ㄨㄟˇ。

ㄉㄚˋ。

ㄋㄢˊ。

ㄉㄧㄠˋ漢語拼音wěidànándiào 釋  義三國魏.曹冏〈六代論〉:「所謂末大必折,尾大難掉。

尾同於體,猶或不從,況乎非體之尾,其可掉哉!」末大不掉注  音ㄇㄛˋ。

ㄉㄚˋ。

ㄅㄨˋ。

ㄉㄧㄠˋ。

(變)。

ㄇㄛˋ。

ㄉㄚˋ。

ㄅㄨˊ。

ㄉㄧㄠˋ漢語拼音mòdàbùdiào(變)mòdàbúdiào 釋  義唐.柳宗元〈封建論〉:「天下乖盭,無君君之心。

予以為周之喪久矣,徒建空名於公侯之上耳!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歟?」宋.蘇洵〈兵制〉:「周與漢唐,邦鎮之兵強;秦,郡縣之兵弱。

兵強故末大不掉,兵弱故天子孤睽。

」 完璧歸趙 參考詞語‧原璧歸趙‧完歸趙璧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ㄢˊ。

ㄅㄧˋ。

ㄍㄨㄟ。

ㄓㄠˋ漢語拼音wánbìguīzhào釋  義藺相如奉使秦國,交涉以和氏璧換取秦國十五城時,識破秦國的詭詐,用計使璧安然回到趙國。

語本《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

後用「完璧歸趙」比喻物歸原主。

△「怒髮衝冠」、「價值連城」 典故說明戰國時代,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換取趙國的和氏璧。

趙王因宦者令繆賢推薦,召見藺相如,並且問他對這件事的看法。

藺相如不想使秦國有攻打趙國的藉口,主張送和氏璧到秦國去,完成與秦國十五座城池的交換。

並說:「君王如確定沒有合適的人選,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出使。

秦國真的給城,璧就留給秦國;不給,我會將和氏璧完好的送回趙國。

」於是趙王派他帶著和氏璧西行入秦國。

到了秦國,藺相如發覺秦王並不是真正想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於是在秦王欣賞和氏璧時,假意的說璧上有瑕疵要指給秦王看。

等和氏璧回到他的手上,立刻後退了幾步,倚柱而立,氣得頭髮豎立,頂起帽子,便以要擊碎和氏璧來威脅秦王。

秦王沒有辦法,只好答應他齋戒五天的要求。

藺相如就趁著五天的緩衝時間,暗中派人將和氏璧送回趙國。

秦王發覺,已經來不及挽回,為了顯示自己的度量大,只好放藺相如回到趙國。

「完璧歸趙」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物歸原主。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物歸原主。

使用類別用在「歸還原主」的表述上。

例句 你撿到的棒球手套,既知失主,理當完璧歸趙。

這是上回所借的書,如今完壁歸趙,請你查收。

這些影片我看完之後一定會完璧歸趙,請你放心。

您的這本書,我看完後一定完璧歸趙,絕不食言。

今晚我要去約會,權借西裝一穿,明早一定完璧歸趙。

我這副手鐲被竊已久,沒想到今日竟被警方找回,得以完璧歸趙。

我看他覬覦你那珍珠項鍊已久,如今既弄到手,絕不會完璧歸趙! 辨  識近義物歸原主、合浦珠還反義據為己有 參考詞語原璧歸趙注  音ㄩㄢˊ。

ㄅㄧˋ。

ㄍㄨㄟ。

ㄓㄠˋ漢語拼音yuánbìguīzhào 釋  義《冷眼觀.第一八回》:「敢是有甚麼方法,能把那位客人失去的四百番花邊,原璧歸趙麼?」完歸趙璧注  音ㄨㄢˊ。

ㄍㄨㄟ。

ㄓㄠˋ。

ㄅㄧˋ漢語拼音wánguīzhàobì 釋  義明.李開先〈古鏡歌〉:「圓潤隋珠誰不羨,完歸趙璧喜相迎。

」 物換星移 參考詞語‧星移斗換‧星移物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ˋ。

ㄏㄨㄢˋ。

ㄒㄧㄥ。

ㄧˊ漢語拼音wùhuànxīngyí釋  義事物改變,星辰移動。

比喻景物的變遷,世事的更替。

語出唐.王勃〈滕王閣〉詩。

典故說明滕王閣位於今江西省新建縣城西的章江門,是唐代的滕王李元嬰在任洪州都督時所建。

他是唐朝開國君主李淵的兒子,哥哥太宗即位後,將他封為滕王。

由於受封那天樓閣正好落成,因此命名為滕王閣。

王勃是高宗時代有名的才子,他文思泉湧,下筆成章,不一會兒就能寫出一篇詞藻華麗、情感豐富的文章,為初唐四傑之一。

他在參加當時的洪州都督閻公在滕王閣上舉辦的一場盛宴時,即席寫了一篇〈滕王閣序〉,至今為人所傳頌。

王勃另作了一首〈滕王閣〉詩,詩的上半部在描述滕王閣的華麗壯觀,後半部則是抒發從滕王閣引發的感嘆,「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大意是說天上的雲投影在閣前的潭水上,日光也顯得安閑暇適,但地上事物不斷地改變、時序星辰不停地轉移,不知已經過了多少寒暑。

當年的李元嬰現在不知身在何處?只剩欄杆外的長江滾滾東流。

後來「物換星移」就被用來比喻景物的變遷,世事的更替。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景物的變遷,世事的更替。

使用類別用在「世事多變」、「時間推移」的表述上。

例句 儘管物換星移,我們的友情也不會改變。

他倆堅貞的愛情,任憑物換星移,也不改變。

景色依舊,人事已非,讓他興起物換星移的感嘆。

由於那場大地震,使得這個村落物換星移,人事已非。

看到這個小鎮已經變成大城市,讓他有種物換星移的感慨。

經過多年的物換星移,此處山林早已受到破壞,不復舊貌。

離開家鄉多年,這次回來,深感物換星移,景物完全不同了。

辨  識近義事過境遷、白雲蒼狗、時移世易、滄海桑田反義一成不變、依然如故 參考詞語星移斗換注  音ㄒㄧㄥ。

ㄧˊ。

ㄉㄡˇ。

ㄏㄨㄢˋ漢語拼音xīngyídǒuhuàn 釋  義《喻世明言.卷三○》:「日往月來,星移斗換,不覺又十載有餘。

」星移物換注  音ㄒㄧㄥ。

ㄧˊ。

ㄨˋ。

ㄏㄨㄢˋ漢語拼音xīngyíwùhuàn 釋  義金.丘處機〈水龍吟.昊天空闊初晴〉:「百年隨壽,任寒來暑往,星移物換,得高眠晝。

」 物極必反 參考詞語‧勢極必反‧物極則反‧物極則衰‧物極必返‧物盛則衰‧物至則反‧物至而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ˋ。

ㄐㄧˊ。

ㄅㄧˋ。

ㄈㄢˇ漢語拼音wùjíbìfǎn釋  義事物發展到極點,必然會轉向發展。

◎語本《文子.九守》。

典故說明《文子》一書作者文子,據傳為春秋時晉國人,大約和孔子同一時代,為老子弟子。

《文子.九守》中講述:天地運行的自然法則發展到極限,就會朝相反的另一方轉化,過於自滿則會招致損害,像日月盈虧一樣,是不變的道理。

古代聖明的天子待人謙沖和善不敢自滿,像容納百川匯注的谿谷,接受來自各方的批評及建言,功業和德行才能不衰退,這就是天道。

另外在《文子.上禮》亦有相同的說法:天地萬物循環的道理發展到了極限,就會朝相反的方向轉化,過分盈滿就會有所損害。

後來「物極必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物發展到極點,必然會轉向發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事物發展到極點,必然會轉向發展。

使用類別用在「盛極逆轉」的表述上。

例句 凡事物極必反,如果耽溺於富貴,就會招來災禍。

世界上的事總是物極必反,可以說是亙古不變的定律。

你不要太得意忘形,否則物極必反,小心會樂極生悲。

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以免物極必反,收到反效果。

要知道物極必反,最黑暗的階段過去了,光明就會到來。

《易經》中常借陰陽二氣的消息來說明物極必反的道理。

現在世局雖然混亂,但是物極必反,總有一天會天下太平的。

你的成就已經到了頂點,應該急流勇退,要知道物極必反,沒有人能永遠站在頂端。

辨  識近義否極泰來、樂極生悲 參考詞語勢極必反注  音ㄕˋ。

ㄐㄧˊ。

ㄅㄧˋ。

ㄈㄢˇ漢語拼音shìjíbìfǎn 釋  義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齣》:「老夫待罪錦衣,多歷年所,門戶黨援,何代無之。

總之,君子、小人,互為盛衰,事久則變,勢極必反。

」物極則反注  音ㄨˋ。

ㄐㄧˊ。

ㄗㄜˊ。

ㄈㄢˇ漢語拼音wùjízéfǎn 釋  義《鶡冠子.卷上》:「美惡相飾,命曰復周;物極則反,命曰環流。

」《資治通鑑.卷二○七》:「陛下雖安天位,殊不知物極則反,器滿則傾。

」物極則衰注  音ㄨˋ。

ㄐㄧˊ。

ㄗㄜˊ。

ㄕㄨㄞ漢語拼音wùjízéshuāi 釋  義《史記.卷八七》:「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

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物極必返注  音ㄨˋ。

ㄐㄧˊ。

ㄅㄧˋ。

ㄈㄢˇ漢語拼音wùjíbìfǎn 釋  義宋.朱熹《近思錄.卷一》:「如《復卦》言七日來復,其間元不斷續,陽已復生,物極必返,其理須如此。

」明.鹿善繼〈與孫相公書〉:「昨見王道長相說,一疏論閣臣分派票擬之,非謂軍國大事宜專責首輔擔當,已奉諭旨,此物極必返之機。

」物盛則衰注  音ㄨˋ。

ㄕㄥˋ。

ㄗㄜˊ。

ㄕㄨㄞ漢語拼音wùshèngzéshuāi 釋  義《戰國策.秦策三》:「物盛則衰,天之常數也;進退、盈縮、變化,聖人之常道也。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八三》:「日中則移,月滿則虧,樂極悲來,物盛則衰,有生死是天地人之常數也。

」物至則反注  音ㄨˋ。

ㄓˋ。

ㄗㄜˊ。

ㄈㄢˇ漢語拼音wùzhìzéfǎn 釋  義漢.劉向《新序.卷九》:「臣聞之,物至則反,冬夏是也;致高則危,累棋是也。

」物至而反注  音ㄨˋ。

ㄓˋ。

ㄦˊ。

ㄈㄢˇ漢語拼音wùzhìérfǎn 釋  義《戰國策.秦策四》:「物至而反,冬夏是也。

致至而危,累棋是也。

」 物以類聚 參考詞語‧方以類聚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ˋ。

ㄧˇ。

ㄌㄟˋ。

ㄐㄩˋ漢語拼音wùyǐlèijù釋  義同類的人或事物常聚集在一起。

語本《易經.繫辭上》。

後亦用「物以類聚」比喻壞人互相勾結。

△「類聚群分」 典故說明「物以類聚」原作「方以類聚」。

此處的「方」有兩解,一解為道,如君子依正道而行,小人依惡道而行,同道者才會相聚;一解為「人」字的訛誤,應為「人以類聚」,意為同類的人會聚集在一起。

無論何者,都是同類相聚的意思。

《繫辭》可說是《易經》的通論,保留了《易經》諸傳的精神,以陰陽的對立與統一,探討了宇宙運行的根本法則。

其中有「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一句,意思就是說︰「天下的人同類相聚,天下之物以群相分,性質相近的東西會聚集在一起,若是同於善道則為吉,同於惡道則為凶,因此吉凶就產生了。

」後來「物以類聚」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壞人互相勾結。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性質相近的東西常聚集在一起。

使用類別用在「同質相聚」的表述上。

例句 這條街都是些賣衣服的店,真是物以類聚。

老師說用磁鐵去吸鐵粉,就是物以類聚的現象。

她們一群人天天不是逛街就是打牌,真是物以類聚。

他們幾個都對火箭有興趣,所以物以類聚,成立了火箭社。

迪化街是南北乾貨的集中區,來到此地才知道什麼叫做「物以類聚」。

俗話說物以類聚,你如果想認識他的為人,也許可以從他的朋友去觀察。

二語義說明比喻壞人互相勾結。

使用類別用在「勾結作惡」的表述上。

例句 你看他那些朋友,個個都是不務正業,這叫物以類聚。

他們是臭氣相投,物以類聚,整天就湊在一起為非作歹。

這些歹徒個個都是前科累累,真是一丘之貉,物以類聚! 參考詞語方以類聚注  音ㄈㄤ。

ㄧˇ。

ㄌㄟˋ。

ㄐㄩˋ漢語拼音fāngyǐlèijù 釋  義《易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三俠五義.第一○七回》:「北俠與丁二爺聽畢,不由的俱各落淚歎息。

所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原是聲應氣求的弟兄,焉有不傷心的道理。

」 臥薪嘗膽 參考詞語‧嘗膽臥薪‧坐薪嘗膽‧坐薪懸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ㄛˋ。

ㄒㄧㄣ。

ㄔㄤˊ。

ㄉㄢˇ漢語拼音wòxīnchángdǎn釋  義越王句踐躺臥在柴薪上,不時舔嘗苦膽,以警惕自己不忘所受的屈辱。

比喻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典出《史記.卷四一.越王句踐世家》。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四一.越王句踐世家》載,春秋末年,吳、越兩國經常打仗,在一次戰役中,越王句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困於會稽。

後來經過一番努力,獲得夫差的赦免,回到越國。

句踐回國後,刻苦自勵,夜晚就睡在柴薪上,並且在席位的上方懸掛一顆苦膽,不論是坐著或是睡前都會仰首看膽,就連吃飯的時候也會舔嚐苦膽,用來自我惕勵,不可忘掉會稽之恥。

他最後終於滅掉吳國,雪恥復仇。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臥薪嘗膽」,用來比喻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使用類別用在「雪恥復仇」、「奮發進取」的表述上。

例句 在報仇雪恥前,我決定先過臥薪嘗膽的生活。

句踐在回國後,臥薪嘗膽,忍辱負重,終於復興了越國。

一時失敗何足畏,若有臥薪嘗膽的壯志,一定能反敗為勝。

在補習班拚重考時,老師說要有臥薪嘗膽的精神,才會成功。

為了一雪前恥,且讓我們臥薪嘗膽,埋頭苦幹,以圖東山再起。

只要有「臥薪嘗膽」的精神,就算身處逆境,也有成功的希望。

為了扭轉劣勢,他帶領全體員工力拚業績,真是臥薪嘗膽,艱苦備嘗啊! 辨  識近義忍辱負重、發奮圖強、奮發圖強反義苟且偷生、醉生夢死 參考詞語嘗膽臥薪注  音ㄔㄤˊ。

ㄉㄢˇ。

ㄨㄛˋ。

ㄒㄧㄣ漢語拼音chángdǎnwòxīn 釋  義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都城紀勝敘錄》:「一線南遷已甚危,徽、欽北去竟忘之!正當嘗膽臥薪日,卻作觀山玩水時!」明.朱鼎《玉鏡臺記.第一二齣》:「我自願漆身吞炭,嘗膽臥薪,同心協力期雪恥。

」坐薪嘗膽注  音ㄗㄨㄛˋ。

ㄒㄧㄣ。

ㄔㄤˊ。

ㄉㄢˇ漢語拼音zuòxīnchángdǎn 釋  義宋.富弼〈辭樞密副使〉:「伏望陛下思夷狄輕慢中原之恥,常懷讎雪之意,坐薪嘗膽,不忘戒備。

」宋.陳亮〈與葉丞相書〉:「孤聖天子坐薪嘗膽之本意,今丞相固有志於此矣。

」坐薪懸膽注  音ㄗㄨㄛˋ。

ㄒㄧㄣ。

ㄒㄩㄢˊ。

ㄉㄢˇ漢語拼音zuòxīnxuándǎn 釋  義《金史.卷一○○》:「陛下當坐薪懸膽之日,奈何以毬鞠細物動搖民間,使屠宰耕牛以供不急之用,非所以示百姓也。

」 委曲求全 參考詞語‧委曲保全‧委曲周全‧委曲存全‧委曲成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ㄟˇ。

ㄑㄩ。

ㄑㄧㄡˊ。

ㄑㄩㄢˊ漢語拼音wěiqūqiúquán釋  義委曲自己,遷就別人,以求保全。

語本《老子》第二二章。

△「逆來順受」 典故說明道家始祖老子,春秋時楚國苦縣人。

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

主張「無為」之說,孔子曾向他問禮,著有《道德經》五千餘言。

老子曾說:委曲才可以保全,屈就反而能夠伸展,低窪才能注水,東西舊了才能換新,少拿反而多得,貪多就會迷惑。

聖人用平常心去看待天下一切事物,不堅持己見,才能客觀;不自以為是,才能受尊重;不自我誇耀,凡事易成;不驕傲自矜,反而能夠長久。

急於張揚顯溢,反而引起無數的紛爭。

求全之道,莫過於「不爭」,聖人不與人爭,天下反而沒有人可以與他爭。

所以老子認為古人所說的:「曲則全」,就是說委曲就可以保全,這絕不是一句空話,是實實在在可以達到的。

後來「委曲求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委曲自己,遷就別人,以求保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委曲自己,遷就別人,以求保全。

使用類別用在「委屈順從」的表述上。

例句 遇到誤解時,為了顧全大局,他只好委曲求全。

為了團體的和諧著想,他只好委曲求全地退出。

無論什麼時候,他都能委曲求全,來遷就別人。

我們這種委曲求全的態度,會讓對手瞧不起我們。

他委曲求全地放棄自己的主張,採納了對方的意見。

為了大局著想,你應該委曲求全地放棄自己的看法。

在某些原則上我們不能委曲求全,不然會大大損害公司的利益。

一件事情若是正確,就必須據理力爭,不能委曲求全,無視正義公理。

辨  識近義忍氣吞聲、逆來順受反義寧死不屈、寧折不彎「逆來順受」及「委曲求全」都有勉強自己遷就他人的意思。

「逆來順受」側重於屈服順從;「委曲求全」側重於為求完全。

逆來順受委曲求全辨似例句○ㄨ對於不合理的要求,不必~,應該極力爭取應有的權利。

ㄨ○為了大局著想,你應該~地放棄自己的看法。

參考詞語委曲保全注  音ㄨㄟˇ。

ㄑㄩ。

ㄅㄠˇ。

ㄑㄩㄢˊ漢語拼音wěiqūbǎoquán 釋  義宋.歐陽修〈滁州謝上表〉:「知臣幸逢主聖而敢危言,憫臣不顧身微而當眾怨,始終愛惜,委曲保全。

」委曲周全注  音ㄨㄟˇ。

ㄑㄩ。

ㄓㄡ。

ㄑㄩㄢˊ漢語拼音wěiqūzhōuquán 釋  義《醒世恆言.卷七》:「我已辭之再四,其奈高老不從!若執意推辭,反起其疑。

我只要委曲周全你家主一樁大事,並無欺心。

」委曲存全注  音ㄨㄟˇ。

ㄑㄩ。

ㄘㄨㄣˊ。

ㄑㄩㄢˊ漢語拼音wěiqūcúnquán 釋  義宋.魏了翁〈再上史丞相〉:「以大丞相丁寧告曉,委曲存全,寧敢瀆詞。

」委曲成全注  音ㄨㄟˇ。

ㄑㄩ。

ㄔㄥˊ。

ㄑㄩㄢˊ漢語拼音wěiqūchéngquán 釋  義明.李贄《續焚書.卷一》:「夫自用則不能容物,無用又不能理物,其得爾三載於滇中者,皆我公委曲成全之澤也。

」 玩火自焚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ㄢˊ。

ㄏㄨㄛˇ。

ㄗˋ。

ㄈㄣˊ漢語拼音wánhuǒzìfén釋  義玩火的人,反倒燒死自己。

比喻盲動、蠻幹的人最後將自食惡果。

語本《左傳.隱公四年》。

△「治絲而棼」、「眾叛親離」 典故說明據《左傳.隱公四年》載,春秋時代,衛國公子州吁(ㄒㄩ)弒兄奪位,多數大臣百姓都不贊成他的行為,所以州吁打算出兵攻伐與衛國有世怨的鄭國,希望能藉此提高自己的威望。

恰巧當時宋國殤公即位,鄭國收留了從宋國出奔的公子馮,並且想要用武力送他回國為君。

州吁便以此為名,聯合宋、陳、蔡等國出兵攻打鄭國。

但四國聯軍連續打了五日,都無法攻入鄭國城門,無功而返。

魯隱公就此事問大夫眾仲說:「你覺得州吁的計謀最後會得逞嗎?」眾仲回答:「我只聽過以德服人,沒聽過以戰亂為手段可以讓人心悅誠服。

以亂服人,就像要整理絲線卻不先找出頭緒,只會讓情況愈來愈糟。

州吁這個人仗著強大的武力,進行殘忍的征伐,總有眾人反叛,親信背離的一日,他的計謀顯然難以得逞。

況且用兵就像是玩火一樣,如果不知節制,終究會引火上身,燒死自己。

」後來,四國聯軍又再次出兵攻鄭,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州吁並未因此而獲得百姓的愛戴,反而在不久後就被殺了。

果然如眾仲的預言般,州吁最後真的害死了自己。

後來「玩火自焚」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盲動、蠻幹的人最後將自食惡果。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盲動、蠻幹的人最後將自食惡果。

使用類別用在「自取其禍」的表述上。

例句 玩火自焚的軍事狂人,古今中外,不勝枚舉。

你再不聽我的勸告,一意孤行,最後只會落得玩火自焚的下場。

他不聽老師的勸告,一再怙惡不悛,終於玩火自焚,被學校開除。

心存僥倖、執迷不悟的歹徒,最後必定會玩火自焚,難逃牢獄之災。

雖然他家財萬貫,但沉溺於燈紅酒綠的生活,難保不會玩火自焚,斷送一片美好前程。

辨  識近義作法自斃、自作自受、作繭自縛、自取其咎、自食惡果 玩世不恭 參考詞語‧玩世不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ㄢˋ。

ㄕˋ。

ㄅㄨˋ。

ㄍㄨㄥ漢語拼音wànshìbùgōng釋  義以不莊重、不嚴謹的生活態度待人處世。

語本《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

典故說明據《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載,東方朔是西漢武帝時的大臣,聰慧過人,機警幽默,總是能妙語如珠,使人發笑,因此武帝很喜歡讓他在自己跟前調笑。

但是,他是個富有正義感的人,常以詼諧的語調向武帝進諫,當宮中有人得罪武帝時,他也會代為講情。

對於他的人生觀,透露在訓戒兒子的一段話中:「首陽為拙,柱下為工;飽食安步,以仕易農;依隱玩世,詭時不逢。

」其中「首陽」指的是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之事。

伯夷、叔齊為殷商貴族,商紂亡後隱居在首陽山,因拒吃周朝食物而活活餓死。

「柱下」則指老子任周朝柱下史之事。

老子與伯夷、叔齊一樣歷商、周二朝,入周後,他任職柱下史(類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負責掌管國家典籍,雖在朝任官卻能無涉於政治是非。

東方朔他認為像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自以為清高,並不聰明;要像老子一樣,雖仕於周,卻像隱者一般,才是有智慧的。

因此勸他兒子要吃得飽、行得安,不必身為農夫才能隱居,可在朝為官卻像隱者一般,用輕鬆的態度應付世間事。

這種行為雖然違異一般人的看法,但卻可以免禍上身。

後來「玩世不恭」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以不莊重、不嚴謹的生活態度待人處事。

但後世使用「玩世不恭」時,表示的不一定是如東方朔那樣大智若愚的生活態度,有時反而是一種消極頹喪、遊戲人間的人生觀。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以不莊重、不嚴謹的生活態度待人處事。

使用類別用在「消極放縱」的表述上。

例句 青年人理當積極進取,不該存有玩世不恭的消極思想。

他為人玩世不恭,經常受人批評,不過欣賞他大智若愚的人卻也不少。

做事一板一眼的王小姐卻會看上玩世不恭的李先生,真是令人感到意外。

總經理有點兒玩世不恭,在許多公事處理上,經常裝瘋賣傻,弄得部屬無所適從。

李伯伯是個嚴肅的企業家,但他那三個兒子卻都是玩世不恭的傢伙,令人無法信任。

他本來生活態度很嚴謹,但自出過車禍後,卻變得有點玩世不恭,可能是對生命有了不同見解吧! 辨  識近義遊戲人間 參考詞語玩世不羈注  音ㄨㄢˋ。

ㄕˋ。

ㄅㄨˋ。

ㄐㄧ漢語拼音wànshìbùjī 釋  義明.歸有光〈夢雲沈先生六十壽序〉:「淞江之上,有隱君子,曰夢雲先生沈氏,其達生適嗜玩世不羈(羈)之士乎!」 玩物喪志 參考詞語‧玩物溺志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ㄢˋ。

ㄨˋ。

ㄙㄤˋ。

ㄓˋ漢語拼音wànwùsàngzhì釋  義一味玩賞珍奇異品,因而喪失了原有的壯志。

語出《書經.旅獒》。

後來「玩物喪志」用來形容沉溺於某樣事物,因而荒廢了應做的事。

典故說明西周時,武王姬發遵其父文王之遺志,即位的第二年起兵滅商紂,取得了天下,建立周王朝。

從此武王威名遠播,中原地區外的部族首領,常進貢奇珍異物。

有一次,西戎進貢了一種特有的獒犬,武王因仍陶醉於滅紂的戰功中,所以放縱自己,耽於逸樂,整天與獒犬遊獵嬉戲,荒廢了朝政。

朝中大臣召公見此情況,便作〈旅獒〉一文勸諫武王,其中有兩句話說:「一味把人當成玩弄的對象,那是喪失做人的道德;一味玩賞器物,將喪失原有的雄心壯志。

」武王於是從善如流,收斂心性,重新回到政務上,專心於國事。

後來「玩物喪志」被用來形容沉溺於某樣的事物,因而荒廢了應做的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沉溺於某樣事物,因而荒廢了應做的事。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沉迷忘事」的表述上。

例句 他要不是沉迷於網咖,玩物喪志,豈會荒廢了學業?人有嗜好無傷大雅,但若過分沉迷就是玩物喪志了。

他時常告誡過分沉迷於電玩的年輕人,勿玩物喪志而自毀前程。

他著迷於郵票的收集上,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不是玩物喪志是什麼?不瞞兄弟您說,我自退休以來,每天種花養鳥,做的盡是玩物喪志的事兒。

讀聖賢書但知背誦,不求甚解,不能身體力行,這與玩物喪志似乎並無不同! 辨  識反義刻苦自勵、篤志力行 參考詞語玩物溺志注  音ㄨㄢˋ。

ㄨˋ。

ㄋㄧˋ。

ㄓˋ漢語拼音wànwùnìzhì 釋  義宋.張栻〈與曾節夫撫幹書〉:「雖然園亦既廣矣美矣,若求增不已,卻恐亦為玩物溺志,要不可不察也。

」 枉費心機 參考詞語‧枉使心機‧枉用心機‧枉費心力‧枉費心神‧枉費心計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ㄤˇ。

ㄈㄟˋ。

ㄒㄧㄣ。

ㄐㄧ漢語拼音wǎngfèixīnjī釋  義白白地浪費心思。

形容徒勞無功。

語出宋.劉克莊〈諸公載酒賀余休致水村農卿有詩次韻〉詩一○首之一○。

△「枉費思慮」 典故說明枉費,是徒勞、白費的意思。

心機,則是指心思的作用,就好像機關一樣精巧,故稱之。

因此「枉費心機」便是形容一個人空費心思,卻是毫無所得。

如在所引典源宋.劉克莊〈諸公載酒賀余休致水村農卿有詩次韻〉詩一○首之一○中,作者形容身居高位總是會受到有心人士的覬覦,就好像住在大房屋裡,總是會有鬼怪窺伺,即使想用鐵門把他們阻擋在外,也只空費心思,沒有效果。

後來「枉費心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徒勞無功。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徒勞無功。

使用類別用在「勞而無益」的表述上。

例句 即使他絞盡腦汁,到最後仍是枉費心機。

秦始皇妄想長生不老,結果只是枉費心機罷了。

得知自己的一番努力都是枉費心機,讓他感到十分沮喪。

這件事情我已經做成決定了,大家不用再枉費心機要求收回成命。

如果你是來找我聊天,我非常歡迎;要是你想勸我和你合作,那就別枉費心機了! 辨  識近義徒勞無功 參考詞語枉使心機注  音ㄨㄤˇ。

ㄕˇ。

ㄒㄧㄣ。

ㄐㄧ漢語拼音wǎngshǐxīnjī 釋  義《喻世明言.卷三一》:「枉使心機閒計較,兒孫自有兒孫福。

」枉用心機注  音ㄨㄤˇ。

ㄩㄥˋ。

ㄒㄧㄣ。

ㄐㄧ漢語拼音wǎngyòngxīnjī 釋  義元.無名氏《隔江鬥智.第二折》:「你使著這般科段,敢可也枉用心機。

」《三俠五義.第九○回》:「可恨他三人貪財好色,枉用心機,白白的害了奶公並小姐落水。

」枉費心力注  音ㄨㄤˇ。

ㄈㄟˋ。

ㄒㄧㄣ。

ㄌㄧˋ漢語拼音wǎngfèixīnlì 釋  義《朱子語類.卷三二》:「不知『務民之義』,褻近鬼神,只是枉費心力。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今之為朱、陸之辨者尚已,每對朋友言正學不明已久,且不須枉費心力,為朱、陸爭是非。

」枉費心神注  音ㄨㄤˇ。

ㄈㄟˋ。

ㄒㄧㄣ。

ㄕㄣˊ漢語拼音wǎngfèixīnshén 釋  義宋.晦庵〈滿江紅.膠擾勞生〉:「枉費心神空計較,兒孫自有兒孫福。

」枉費心計注  音ㄨㄤˇ。

ㄈㄟˋ。

ㄒㄧㄣ。

ㄐㄧˋ漢語拼音wǎngfèixīnjì 釋  義《紅樓夢.第一○六回》:「不但是枉費心計,掙了一輩子的強如今落在人後頭。

」 屋下架屋 參考詞語‧屋下作屋‧屋下蓋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

ㄒㄧㄚˋ。

ㄐㄧㄚˋ。

ㄨ漢語拼音wūxiàjiàwū釋  義在房屋之下架設房屋。

比喻重複模仿,無所創新。

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

△「床上安床」、「都城紙貴」、「疊床架屋」 典故說明「屋下架屋」是南北朝、隋唐時習慣用語,比喻重複模仿,無所創新。

據南朝梁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記載,庾闡作的〈揚都賦〉完成後呈給庾亮看,庾亮抱著同是同宗族人的心態大力推薦,說〈揚都賦〉足以和〈二京賦〉、〈三都賦〉並列比美。

一時之間,人人競相抄寫,紙價因此大漲。

謝安對此批評說:「此是屋下架屋耳」,意思指庾闡的〈揚都賦〉只是重複模仿別人的作品,沒有創新,了無新意。

後來「屋下架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重複模仿,無所創新。

如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複,遞相模斅,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意指從魏、晉以來,人們寫就的各家言論,往往事物或事情的道理重複,彼此相互模仿,就像在房屋之下架設房屋,床上加床,重複而累贅。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重複模仿,無所創新。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抄襲模仿」的表述上。

例句 小明決定自己創出一家之言,不再屋下架屋,模仿他人。

他這篇文章只是屋下架屋的摹仿之作,沒有什麼文學價值。

許多藝術的承傳總是屋下架屋,以致格局日小,最後就被淘汰了。

你用模仿範例文章的方式,來教導學生作文,難免屋下架屋,畫虎類犬。

像你這樣老是抄襲別人的見解,屋下架屋,永遠不可能在學術上有所成就。

辨  識近義疊床架屋 參考詞語屋下作屋注  音ㄨ。

ㄒㄧㄚˋ。

ㄗㄨㄛˋ。

ㄨ漢語拼音wūxiàzuòwū 釋  義宋.宋祁《宋景文公筆記.卷上》:「夫文章必自名一家,然後可以傳不朽;若體規畫圓,準方作矩,終為人之臣僕。

古人譏屋下作屋,信然!」屋下蓋屋注  音ㄨ。

ㄒㄧㄚˋ。

ㄍㄞˋ。

ㄨ漢語拼音wūxiàgàiwū 釋  義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一九》:「平生不為訓解之學,嘗曰:『經意自明,苦人不知耳。

屋下蓋屋,床下安床,滋惑矣。

』所謂陳言,生活者也。

」宋.黃庭堅〈拙軒頌〉:「何況頭上安頭,屋下蓋屋,畢竟巧者有餘,拙者不足。

」 威風凜凜 參考詞語‧凜凜威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ㄟ。

ㄈㄥ。

ㄌㄧㄣˇ。

ㄌㄧㄣˇ漢語拼音wēifēnglǐnlǐn釋  義威武的氣概逼人,令人敬畏的樣子。

語出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州府節制諸軍春教》。

△「英風凜凜」 典故說明宋.吳自牧於《夢粱錄.卷二.州府節制諸軍春教》一節中提及主帥在校閱過例行的軍隊演習後,啟程回軍寨時的排場壯觀,威武嚴明有紀律,人們不敢直視。

而且主帥身旁「親從對對,衫帽新鮮,士卒威風,凜凜可畏」,意思是:親近信任的侍從兩兩成對,穿戴的衣衫帽子嶄新,而隨行的士卒氣概威武逼人,令人敬畏。

「威風凜凜」是從這裡直接摘出的一個成語,用來形容聲勢赫赫,威武的氣概逼人,令人敬畏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威武的氣概逼人,令人敬畏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氣勢逼人」的表述上。

例句 全副武裝的戰士們,看起來威風凜凜,令人感到無限敬畏。

跆拳道選手站在場中央,擺好架勢,威風凜凜,氣勢好不懾人。

穿著軍裝的哥哥顯得威風凜凜,氣勢十足,看來叫人好不羨慕。

這支威風凜凜的球隊果然不負眾望,打敗群雄,贏得此次比賽冠軍。

他威風凜凜地站在廣場中央,每個人都被他的氣勢所震懾,心生敬畏。

辨  識近義一呼百諾、叱吒風雲、威風八面反義委靡不振、威風掃地、垂頭喪氣、無精打采 參考詞語凜凜威風注  音ㄌㄧㄣˇ。

ㄌㄧㄣˇ。

ㄨㄟ。

ㄈㄥ漢語拼音lǐnlǐnwēifēng 釋  義《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一六》:「凜凜威風不自誇,端居寰海定龍蛇。

」 韋編三絕 參考詞語‧三絕韋‧三絕韋編‧三編絕‧易韋三絕‧絕編書‧絕韋編‧韋三絕‧韋編屢絕‧韋編絕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ㄟˊ。

ㄅㄧㄢ。

ㄙㄢ。

ㄐㄩㄝˊ漢語拼音wéibiānsānjué釋  義韋,熟皮。

舊時用以串聯竹簡成冊。

「韋編三絕」本指孔子勤讀《易》,致使編竹簡的皮繩多次斷裂。

語出《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

後用以比喻讀書勤奮努力。

典故說明《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年對《易經》這本古書很有興趣,它是一本深奧難懂的書,孔子一次一次地反覆研讀,直到讀懂為止。

《史記》記載這件事是,用「韋編三絕」來形容孔子的用功程度。

「韋」是熟牛皮。

古代還未發明紙的時候,字是寫在竹簡上的,然後用牛皮帶編起來。

「絕」是斷的意思。

孔子鑽研《易》時,不斷翻閱,以致於編綴竹簡的皮帶都斷了好幾次。

後來「韋編三絕」就被用來比喻讀書勤奮努力。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讀書勤奮努力。

使用類別用在「勤奮向學」的表述上。

例句 哥哥讀書總是習慣反覆研讀,簡直到了韋編三絕的地步!我們要效法孔子那種韋編三絕的好學精神,不應虛應故事,不求甚解。

對於讀書,他有著極高的興趣,非得韋編三絕,完全讀懂,方肯罷休。

劉老先生讀書有韋編三絕的精神,所以他對每一本書的內容都瞭若指掌。

老師總是告訴我們,如果讀書韋編三絕,書本內容滾瓜爛熟,那麼不管考什麼樣的題目都難不倒我們的。

辨  識近義廢寢忘食 參考詞語三絕韋注  音ㄙㄢ。

ㄐㄩㄝˊ。

ㄨㄟˊ漢語拼音sānjuéwéi 釋  義清.翁同龢〈山中感懷用守默庵偶成韻〉:「賣文不屑千端絹,學《易》惟期三絕韋。

」三絕韋編注  音ㄙㄢ。

ㄐㄩㄝˊ。

ㄨㄟˊ。

ㄅㄧㄢ漢語拼音sānjuéwéibiān 釋  義宋.朱熹〈易.詩二首之一〉:「須知三絕韋編者,不是尋行數墨人。

」元.鮮于必仁〈折桂令.送朝昏雪案螢燈〉:「送朝昏雪案螢燈。

三絕韋編,萬古群經。

」三編絕注  音ㄙㄢ。

ㄅㄧㄢ。

ㄐㄩㄝˊ漢語拼音sānbiānjué 釋  義唐.耿湋〈題李孝廉書房〉:「業就三編絕,心通萬事閒。

」易韋三絕注  音ㄧˋ。

ㄨㄟˊ。

ㄙㄢ。

ㄐㄩㄝˊ漢語拼音yìwéisānjué 釋  義宋.蘇軾〈夜夢〉:「自視汝與丘孰賢?《易》韋三絕丘猶然。

」絕編書注  音ㄐㄩㄝˊ。

ㄅㄧㄢ。

ㄕㄨ漢語拼音juébiānshū 釋  義唐.劉禹錫〈送前進士蔡京赴學究科〉:「已是世間能賦客,更攻窗下絕編書。

」絕韋編注  音ㄐㄩㄝˊ。

ㄨㄟˊ。

ㄅㄧㄢ漢語拼音juéwéibiān 釋  義明.朱權《卓文君.第一折》:「似這般十年窗下絕韋編,有一日九重殿上聯仙仗。

」韋三絕注  音ㄨㄟˊ。

ㄙㄢ。

ㄐㄩㄝˊ漢語拼音wéisānjué 釋  義元.羅蒙正〈懷馬教授.詩二首之一〉:「陳編落落韋三絕,浮世茫茫海九環。

」韋編屢絕注  音ㄨㄟˊ。

ㄅㄧㄢ。

ㄌㄩˇ。

ㄐㄩㄝˊ漢語拼音wéibiānlǚjué 釋  義宋.陸游〈寒夜讀書.詩其二〉:「韋編屢絕鐵硯穿,口誦手鈔那計年?」韋編絕注  音ㄨㄟˊ。

ㄅㄧㄢ。

ㄐㄩㄝˊ漢語拼音wéibiānjué 釋  義宋.陸游〈五月十一日夜坐達旦〉:「讀經今日韋編絕,作賦當時鐵硯穿。

」 為虎作倀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ㄟˋ。

ㄏㄨˇ。

ㄗㄨㄛˋ。

ㄔㄤ漢語拼音wèihǔzuòchāng釋  義倀,音ㄔㄤ,傳說中被虎吃掉後又供虎使喚的鬼。

「為虎作倀」指被虎咬死的人,靈魂將化為鬼而為虎所役使。

#典出唐.裴鉶《傳奇》。

後用「為虎作倀」比喻幫惡人做壞事。

典故說明唐朝時,流傳著這麼一個老虎吃人而且役使鬼魂的傳說。

在唐代裴鉶《傳奇》中可見此一傳說:有一天,某處山上的兩個人發現老虎吃完人後,竟脫掉虎皮,改穿禪衣,變成山上道場中的老和尚。

這兩個人非常害怕,想找個方法逃下山,就騙和尚說井裡有異常的聲音,待老和尚走到井邊查看時,把他推落井去,老和尚馬上化為老虎,兩人就合力用大石頭把老虎砸死,逃下山去了。

將近黃昏的時候,他們遇到一個獵人,獵人在路邊張開弓弩,設下暗箭,並在樹上搭了一個棚子,住在上面。

獵人對他們兩人說:「不要觸動我埋伏的機關。

」又說:「這裡離山下還很遠,老虎又非常凶殘,你們何不暫時到棚子上來避一避?」兩人一聽到老虎就很害怕,於是就爬了上去。

兩人驚魂未定,忽然看到三、五十人路過,有和尚,有道士,有男人,還有婦女,他們唱歌吟詩,玩笑起舞,吵吵鬧鬧地走到獵人張弓的地方。

他們看到獵人架設的弓箭時,非常生氣地說:「早上有兩個傢伙殺害了我們的老禪師,我們都還沒找他們算帳呢,現在竟然還敢想要謀害我們將軍!」就觸發機關,把箭發出去,然後繼續往前走。

兩個人聽到這些話後,就問獵人是怎麼回事。

獵人說:「這些都是被老虎吃掉後又被控制的鬼,走在老虎前面吆喝開道的。

」兩人就要獵人重新張弓搭箭,後來老虎果然來了,前爪觸到機關,一箭射中老虎,老虎就倒下死了。

那些倀鬼也終於不必再受老虎控制,大家紛紛感謝獵人後就散去了。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為虎作倀」,用來比喻幫惡人做壞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幫惡人做壞事。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助人為虐」的表述上。

例句 我真不知道他是這麼壞的人,竟然為虎作倀當了幫凶。

可惡的是那些為虎作倀的爪牙,鎮日狐假虎威的欺壓善良百姓。

他已是個惡霸,再加上為虎作倀的一群保鏢,難怪他氣焰囂張。

我們多麼希望天降神蹟,懲罰貪婪的知府和他那幫為虎作倀的爪牙。

在每個混亂的時代,都有為民犧牲的烈士,也都有為虎作倀的敗類。

辨  識近義助紂為虐、助桀為虐、為虎傅翼反義為民除害 畏首畏尾 參考詞語‧畏頭畏尾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ㄟˋ。

ㄕㄡˇ。

ㄨㄟˋ。

ㄨㄟˇ漢語拼音wèishǒuwèiwěi釋  義前也畏懼,後也畏懼。

語出《左傳.文公十七年》。

後用「畏首畏尾」形容疑慮顧忌,膽小怕事。

△「左顧右盼」、「鹿死不擇音」、「鋌而走險」 典故說明據《左傳.文公十七年》載,在春秋時代晉、楚兩國爭相當諸侯的盟主,有一次晉國大會諸侯,卻不見鄭國來參加,因此懷疑鄭國有二心。

鄭國國君於是寫了一封信給晉國國君說:我國雖小,但三年來多次朝見晉君,盡了最大的誠意,但是你們還是懷疑我們的忠誠,那麼只有走上亡國的下場了。

現在我國的處境是前頭也怕,後頭也怕。

既害怕楚國來攻,又擔心晉國來犯,當我們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像被獵人追捕的鹿一樣,為了逃命,匆忙之間,無法審慎選擇庇護之所。

如果晉國過分威逼,鄭國在窮途末路之餘,即使會走上滅亡的下場,也會用全副兵力抗晉,或倒向楚國。

後來「畏首畏尾」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疑慮顧忌,膽小怕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疑慮顧忌,膽小怕事。

使用類別用在「顧忌畏縮」的表述上。

例句 他遇事畏首畏尾,難堪大任。

他那畏首畏尾的個性,讓他錯失了許多良機。

你做事過分謹慎了,變得畏首畏尾,毫無魄力。

你是不是出了什麼事?怎麼老是一副畏首畏尾的樣子?你既然問心無愧,就該向大家解釋清楚,不要畏首畏尾。

開創事業充滿挑戰,不能因為一次失敗就畏首畏尾地不敢行動。

我們要的是剛毅果斷的男子漢,而不是像你這樣畏首畏尾的懦夫。

教育學生既要他們虛心學習,也要他們敢於創新,不要畏首畏尾。

做事情只要有周密的計畫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何必瞻前顧後,畏首畏尾呢?我就是信任你,才把任務託付給你。

你就放手一搏,不要畏首畏尾,故步自封。

辨  識近義左顧右盼、畏葸不前、猶豫不決、縮手縮腳、瞻前顧後反義一往直前、勇往直前、挺身而出、敢作敢為、無所畏懼、大刀闊斧「畏首畏尾」及「左顧右盼」都有猶豫不決的意思。

「畏首畏尾」側重於疑懼退縮;「左顧右盼」側重於顧慮過多。

畏首畏尾左顧右盼辨似例句○ㄨ我就是信任你,才把任務託付給你。

你就放手一搏,不要~,故步自封。

ㄨ○每個人都熱心地提供意見,反而把他弄得~,不知道該從何下手。

參考詞語畏頭畏尾注  音ㄨㄟˋ。

ㄊㄡˊ。

ㄨㄟˋ。

ㄨㄟˇ漢語拼音wèitóuwèiwěi 釋  義《紅樓夢.第七五回》:「你別裝老實了,除了朝廷治罪,沒有砍頭的。

你不必畏頭畏尾的。

」 為人作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ㄟˋ。

ㄖㄣˊ。

ㄗㄨㄛˋ。

ㄐㄧㄚˋ漢語拼音wèirénzuòjià釋  義為別人做出嫁時穿的衣裳。

語出唐.秦韜玉〈貧女〉詩。

後用「為人作嫁」比喻徒然為他人辛苦,自己卻得不到好處。

典故說明「為人作嫁」原指替別人縫製出嫁時穿的衣裳,語見唐代詩人秦韜(ㄊㄠ)玉的〈貧女〉詩。

韜玉字中明,京兆(即長安)人。

唐僖宗中和二年進士,累官工部侍郎。

此詩內容描述一個貧窮人家的女子,她從沒有穿過美麗華貴的綾羅綢緞,也沒人看上她而登門提親。

但她也不愛去高攀有高格調的風流佳婿,卻和大眾共體時艱而裝扮得很樸素。

她認真縫紉,卻不敢自誇十指的工巧,也不把雙眉畫得長長的與別人鬥妍。

只恨年年壓著金線刺繡,替別人縫製出嫁時所穿的衣裳。

此詩看來是憐惜那個蓬門女子,但有人以為秦韜玉是用女子比喻出身低賤的寒士,他們雖然擁有真才實學,但卻登天乏術,只能默默地辛苦工作,為那些有權勢的人服務,並把他們送上更高的位置。

詩人在詩中以「為他人作嫁衣裳」抒寫他們內心的無奈和痛苦,後來「為人作嫁」就被用來比喻徒然為他人辛苦,自己卻得不到好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徒然為他人辛苦,自己卻得不到好處。

使用類別用在「徒勞無功」的表述上。

例句 忙了半天,為人作嫁,別人卻一點也不領情。

她一輩子都在為人作嫁,從沒替自己的將來打算過。

因為前次幫了人反惹人厭,他發誓再也不肯為人作嫁了。

儘管別人說當編輯是在為人作嫁,但她卻十分熱愛這份工作。

「代工」純粹是為人作嫁,即使擁有世界級的技術,也無法從中獲取名利。

辨  識近義火中取栗、耘人之田、徒勞無功反義不勞而獲、坐享其成 烏合之眾 參考詞語‧烏合之卒‧烏集之眾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

ㄏㄜˊ。

ㄓ。

ㄓㄨㄥˋ漢語拼音wūhézhīzhòng釋  義像烏鴉般聚在一起的一群人。

比喻暫時湊合,無組織、無紀律的一群人。

語出《管子》逸文。

△「一盤散沙」 典故說明管子(?∼西元前644),名夷吾,字仲,春秋齊國潁上人。

初事公子糾,後事齊桓公為相。

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尊周室,攘戎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桓公成為霸主,桓公尊為「仲父」。

管子奠定齊國的法治思想,著重經濟管理,他曾說:「像烏鴉一樣暫時湊合在一起的人,因為沒有組織、沒有紀律,剛開始什麼都好商量,久了就什麼都看不對眼,互相唾棄。

表面上雖然還維持良好的關係,但因為沒有交心,權力不在領導人的手上,而在屬下或幕僚,可說是暫時依附、沒有權勢的領導者。

」後來「烏合之眾」被用來比喻暫時湊合,無組織、無紀律的一群人。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暫時湊合,無組織、無紀律的一群人。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散亂群眾」的表述上。

例句 一群沒有組織的烏合之眾,是成不了大事的。

這幫烏合之眾,只是仗著人多欺負弱小,沒什麼好怕的。

倉促成軍的烏合之眾,怎麼可能贏得了訓練有素的籃球校隊。

這支抗議隊伍是臨時湊成的烏合之眾,一聽到警察來了,就嚇得四處逃竄。

看他們來勢洶洶,聲勢浩大,沒想到只是一群烏合之眾,三兩下就被打跑了。

別看我們只是臨時組成的烏合之眾,隊員可都是一時之選,想贏就得拿出實力。

合唱團的成員原本是烏合之眾,經過一星期的集訓,已能完美地演唱指定歌曲。

辨  識近義一盤散沙、瓦合之卒「烏合之眾」及「一盤散沙」都是指沒有組織的一群人。

「烏合之眾」側重於組成群眾為臨時湊合,沒有紀律;「一盤散沙」側重於組成分子人心渙散。

烏合之眾一盤散沙辨似例句○ㄨ這支抗議隊伍是臨時組成的~,一聽到警察來了,嚇得四處逃竄。

ㄨ○這次班級對抗賽之所以會輸,就是因為我們像~,不能團結,人人只顧自己,而忘了全班的榮譽。

參考詞語烏合之卒注  音ㄨ。

ㄏㄜˊ。

ㄓ。

ㄗㄨˊ漢語拼音wūhézhīzú 釋  義《梁書.卷三九》:「今驅烏合之卒,至王城之下,虜馬飲淮,矢集帝室,豈有人臣而至於此?」烏集之眾注  音ㄨ。

ㄐㄧˊ。

ㄓ。

ㄓㄨㄥˋ漢語拼音wūjízhīzhòng 釋  義《三國志.卷五七》:「明府用烏集之眾,驅散附之士,皆得其死力,雖漢高帝不及也。

」三國魏.曹冏〈六代論〉:「故漢祖奮三尺之劍,驅烏集之眾,五年之中,遂成帝業。

」 烏煙瘴氣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

ㄧㄢ。

ㄓㄤˋ。

ㄑㄧˋ漢語拼音wūyānzhàngqì釋  義瘴氣,山林間因溼熱蒸鬱而成的毒氣。

「烏煙瘴氣」形容人事渾濁、氣氛不諧,就像黑色的煙霧,有毒的瘴氣。

※◎語或出《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

後亦用「烏煙瘴氣」形容環境汙穢不潔。

典故說明「烏煙瘴氣」這句成語多見於清代小說,例如《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因何玉鳳在靈堂上提及要護送母親靈柩回鄉,前來祭奠的海馬周三等人在退出大廳後,向鄧九公問起何玉鳳的身世來歷。

因為海馬周三等人是強盜出身,所以故事中用「烏煙瘴氣」來形容他們,意指其人渾濁不正。

另外在《兒女英雄傳》第三二回中,賊人趁著夜裡前來安老爺家偷竊,沒想到被何玉鳳發現,為了脫身丟了一地瓦片,結果還是被捉,用「烏煙瘴氣」形容賊人將安老爺家的氣氛和環境鬧得一片混亂。

後來「烏煙瘴氣」多用來形容人事、氣氛黑暗混亂,就像烏煙與瘴氣一般。

也用於形容環境汙穢不潔。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人事或氣氛黑暗混亂。

使用類別用在「氣氛惡劣」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們整天鉤心鬥角,把公司弄得烏煙瘴氣。

好好的一個聚會,被他弄得烏煙瘴氣,大家都沒心情了。

二語義說明形容環境汙染不潔。

使用類別用在「空氣汙濁」的表述上。

例句 烏賊車滿街跑,都市空氣當然會烏煙瘴氣。

有些人開會拚命抽菸,會議室裡烏煙瘴氣,空氣十分汙濁。

這家茶館既有抽大煙的,又有吸旱煙的,人人吞雲吐霧,弄得烏煙瘴氣。

辨  識近義昏天黑地、烏七八糟反義水木清華 唯唯諾諾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ㄟˇ。

ㄨㄟˇ。

ㄋㄨㄛˋ。

ㄋㄨㄛˋ漢語拼音wěiwěinuònuò釋  義連聲稱是。

比喻順從而無所違逆。

語本《韓非子.八姦》。

△「唯命是聽」 典故說明「唯唯諾諾」的「唯」與「諾」都是用來摹擬應答聲音的詞。

《韓非子.八姦》中論述臣下引人作惡成姦的八種伎倆,其中一種稱為「在旁」,這種臣子包括善於逗笑的戲子、矮人,或是在主人身邊侍奉的親信,主子都還沒開口,還沒差遺他們,便一味奉承地連聲答應。

他們擅長於揣測,可以從主子細微的表情和神色去猜想他的心意。

韓非子認為這種「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的人,總是非常順從,從不違背主子的心意,但這樣反而容易迷惑心志,使人無法分辨真假與是非,為人主者不可不察。

後來「唯唯諾諾」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順從而無所違逆。

「唯唯」與「諾諾」四字連用,更能描摹出不加思索,連聲稱是的依順模樣,如《醒世恆言》卷二:「他思念父母面上,一體同氣,聽其教誨,唯唯諾諾,並不違拗,豈不是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順從而無所違逆。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聽命順從」的表述上。

例句 做人要有原則,不能老是唯唯諾諾的。

小王唯唯諾諾奉承長官的行事態度,令人不敢苟同。

他唯唯諾諾地表示贊成大家的意見,深怕得罪任何人。

因為總經理周圍都是些唯唯諾諾的人,才助長了他的蠻橫霸道。

凡是自認正確的事,他向來堅持己見,從不唯唯諾諾,盲從附和異議。

對於主管提出的建議,大家都唯唯諾諾地不表示意見,深恐多言而生非。

小明整天跟在經理身邊唯唯諾諾的,從來不敢有自己的意見,看得大家深不以為然。

我們應該要鼓勵年輕人勇於創新,不能要求他們一味順服,凡事唯唯諾諾,毫無主見。

辨  識近義唯命是從、唯命是聽、唯唯否否形音辨誤唯,音ㄨㄟˇ。

恭敬應諾之詞。

不可寫作「惟」。

「唯唯諾諾」及「唯命是聽」都是用來形容順從的樣子。

「唯唯諾諾」側重於軟弱或奉承的態度;「唯命是聽」側重於形容絕對的服從。

唯唯諾諾唯命是聽辨似例句○ㄨ他~地表示贊成大家的意見,深怕得罪任何人。

ㄨ○軍人以服從為天職,對長官當然是~! 問道於盲 參考詞語‧求道於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ㄣˋ。

ㄉㄠˋ。

ㄩˊ。

ㄇㄤˊ漢語拼音wèndàoyúmáng釋  義向盲人問路。

比喻向無知的人求教。

語本唐.韓愈〈答陳生書〉。

△「借聽於聾」 典故說明「問道於盲」典源作「求道於盲」。

唐朝韓愈〈答陳生書〉談及陳生向他求教,他說如果陳生急於求成,就應該去找那些有名有地位的大人物,來找他,就有如向瞎子問路一樣,是不會有什麼收穫的。

「求道於盲」是韓愈自謙的話,以盲比喻自己無知。

後來「問道於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向無知的人求教。

出現「問道於盲」的書證如宋.陳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是以二十年間,紛紛獻策以勞聖慮,而卒無一成,雖成亦不足恃者,不知所以用淮東之勢者也,而書生便以為長淮不易守者,是亦問道於盲之類耳。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向無知的人求教。

使用類別用在「問錯對象」的表述上。

例句 我看他對藝術是完全外行,你就別再問道於盲了。

她對寶石一點都不懂,找她鑑賞鑽石,簡直是問道於盲。

你拿哲學問題來問我,簡直是問道於盲,還是問問別人吧!他又不學宗教史,你向他問這座古寺的歷史,那真是問道於盲了。

她對電腦一竅不通,你要問她電腦程式的問題,豈不是問道於盲? 辨  識近義借聽於聾形音辨誤盲,音ㄇㄤˊ。

盲人。

不可寫作「肓」。

參考詞語求道於盲注  音ㄑㄧㄡˊ。

ㄉㄠˋ。

ㄩˊ。

ㄇㄤˊ漢語拼音qiúdàoyúmáng 釋  義唐.韓愈〈答陳生書〉:「足下求速化之術,不於其人,乃以訪愈,是所謂借聽於聾,求道於盲,雖其請之勤勤,教之云云,未有見其得者也。

」 望梅止渴 參考詞語‧望梅消渴‧梅林止渴‧止渴之梅‧止渴思梅‧止渴望梅‧說梅止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ㄤˋ。

ㄇㄟˊ。

ㄓˇ。

ㄎㄜˇ漢語拼音wàngméizhǐkě釋  義曹操編造前方梅林結了很多果實,誘使士兵流出口水以解渴的故事。

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

後用「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來安慰自己。

△「畫餅充飢」 典故說明東漢末年,曹操帶領著大軍要去討伐張繡,走到半路,因為天氣十分炎熱,又找不到水源,身上揹著沉重行囊的士兵個個都又渴又累。

此時足智多謀的曹操,心生一計,就對士兵們說:「弟兄們,前面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的梅林,結滿了又酸又甜的果實,可以生津解渴。

」士兵們聽到之後,每個人腦中都想起梅子那酸中帶著甘甜的味道,嘴裡不由自主的生出津液,精神為之一振,不再感到口渴。

曹操藉此終於找到水源,解除部隊沒水喝的窘境。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望梅止渴」,用來比喻以空想來安慰自己。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以空想來安慰自己。

使用類別用在「自我慰藉」的表述上。

例句 他沒錢買別墅,只好天天看著房屋廣告望梅止渴了。

既然不能到現場觀賞球賽,回去看電視轉播望梅止渴吧!井水都枯乾了,我們總不能天天望梅止渴,也該想想辦法才好。

這些珠寶在太貴了,瞧瞧櫥窗裡陳列的樣品望梅止渴,過過乾癮。

大伙兒口渴得很,遙見滿山的梨子卻採不到,只能「望梅止渴」了。

辨  識近義畫餅充飢形音辨誤渴,口乾想喝水的意思。

不可寫作「喝」。

參考詞語望梅消渴注  音ㄨㄤˋ。

ㄇㄟˊ。

ㄒㄧㄠ。

ㄎㄜˇ漢語拼音wàngméixiāokě 釋  義宋.趙長卿〈好事近.齒頰帶餘香〉:「玉魚花露自清涼,涓涓在郎腹。

猶勝望梅消渴,對文君眉蹙。

」梅林止渴注  音ㄇㄟˊ。

ㄌㄧㄣˊ。

ㄓˇ。

ㄎㄜˇ漢語拼音méilínzhǐkě 釋  義北周.庾信〈出自薊北門行〉:「梅林能止渴,複姓可防兵。

」止渴之梅注  音ㄓˇ。

ㄎㄜˇ。

ㄓ。

ㄇㄟˊ漢語拼音zhǐkězhīméi 釋  義清.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七》:「邵注四庫簡明目亦未及見。

然其詞今皆為王張二刻所有,亦足為止渴之梅矣。

」止渴思梅注  音ㄓˇ。

ㄎㄜˇ。

ㄙ。

ㄇㄟˊ漢語拼音zhǐkěsīméi 釋  義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三折》:「到三更四更,便似止渴思梅,充飢畫餅。

」止渴望梅注  音ㄓˇ。

ㄎㄜˇ。

ㄨㄤˋ。

ㄇㄟˊ漢語拼音zhǐkěwàngméi 釋  義宋.舒邦佐〈和于湖集茶韻.詩三首之三〉:「午窗睡著呼湯急,止渴還應似望梅。

」說梅止渴注  音ㄕㄨㄛ。

ㄇㄟˊ。

ㄓˇ。

ㄎㄜˇ漢語拼音shuōméizhǐkě 釋  義宋.李清照〈打馬賦〉:「說梅止渴,稍蘇奔競之心;畫餅充飢,少謝騰驤之志。

」 望風披靡 參考詞語‧從風而靡‧應風披靡‧望風而潰‧望風而靡‧聞風披靡‧隨風而靡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ㄤˋ。

ㄈㄥ。

ㄆㄧ。

ㄇㄧˇ漢語拼音wàngfēngpīmǐ釋  義草木迎風傾伏倒。

語本漢.司馬相如〈上林賦〉。

後用「望風披靡」形容為強大的氣勢所壓倒。

典故說明「望風披靡」原作「應風披靡」。

司馬相如,字長卿,漢蜀郡成都人,為漢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因〈子虛賦〉被漢武帝召見,後作〈上林賦〉,描寫皇帝狩獵時的盛大場面,漢武帝見了大喜,遂拜司馬相如為中郎將。

〈上林賦〉內容以虛構的人物:楚國子虛先生、齊國烏有先生、漢朝無是公三人的對話,描寫諸侯、天子的遊獵盛況和天子上林苑的豪華壯麗。

其中無是公描述漢武帝時的上林苑:地域廣大,山川雄奇,花草繁盛。

各種香草遍布在廣闊的大澤,蔓延在廣大的平原之上,迎著微風伏倒,散發著濃烈的芳香。

後來「望風披靡」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為強大的氣勢所壓倒。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為強大的氣勢所壓倒。

使用類別用在「氣勢強盛」的表述上。

例句 這支長勝球隊所到之處,與賽者莫不望風披靡。

敵人看到我軍的壯盛軍容,立刻望風披靡,不戰而降。

這支總是讓對手望風披靡的球隊,今日總算嚐到敗績。

警方近日的大力掃盪,讓飆車族望風披靡,落荒而逃。

這個品牌的產品形象非常好,凡有它的專櫃出現,其他同類產品無不望風披靡,難有業績。

辨  識近義望風而逃、長驅直入反義勢如破竹、所向披靡、銳不可當、勢不可當 參考詞語從風而靡注  音ㄘㄨㄥˊ。

ㄈㄥ。

ㄦˊ。

ㄇㄧˇ漢語拼音cóngfēngérmǐ 釋  義《史記.卷九二》:「從其策,發使使燕,燕從風而靡。

」《文史通義.內篇二》:「世有好學而無真識者,鮮不從風而靡矣。

」應風披靡注  音ㄧㄥˋ。

ㄈㄥ。

ㄆㄧ。

ㄇㄧˇ漢語拼音yìngfēngpīmǐ 釋  義《史記.卷一一七》:「蔣芧青薠,布濩閎澤,延曼太原,麗靡廣衍,應風披靡,吐芳揚烈。

」望風而潰注  音ㄨㄤˋ。

ㄈㄥ。

ㄦˊ。

ㄎㄨㄟˋ漢語拼音wàngfēngérkuì 釋  義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五》:「每歲諸道差兵屯戍大渡河,蠻旗纔舉,望風而潰。

」《東周列國志.第九五回》:「獨樂毅自引燕軍,長驅深入,所過宣諭威德,齊城皆望風而潰,勢如破竹,大軍直逼臨淄。

」望風而靡注  音ㄨㄤˋ。

ㄈㄥ。

ㄦˊ。

ㄇㄧˇ漢語拼音wàngfēngérmǐ 釋  義《漢書.卷六○》:「天下莫不望風而靡,自尚書近臣皆結舌杜口,骨肉親屬莫不股栗。

」明.邵璨《香囊記.第二○齣》:「將士望風而靡,三四十萬軍馬,不剩得一二千。

」聞風披靡注  音ㄨㄣˊ。

ㄈㄥ。

ㄆㄧ。

ㄇㄧˇ漢語拼音wénfēngpīmǐ 釋  義清.王省山〈附賊行.憫脅從也〉:「從賊豈所喜,愈脅日愈多,數萬猶不止,恃其烏合眾,聞風皆披靡。

」隨風而靡注  音ㄙㄨㄟˊ。

ㄈㄥ。

ㄦˊ。

ㄇㄧˇ漢語拼音suífēngérmǐ 釋  義《漢書.卷六六》:「下流之人,眾毀所歸,不寒而栗,雖雅知惲者,猶隨風而靡,尚何稱譽之有!」 望塵莫及 參考詞語‧望塵不及‧望塵靡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ㄤˋ。

ㄔㄣˊ。

ㄇㄛˋ。

ㄐㄧˊ漢語拼音wàngchénmòjí釋  義只能遠望前面車馬揚起的塵土,而無法趕得上。

比喻遠遠落在他人之後。

#語本《莊子.田子方》。

△「失之交臂」、「亦步亦趨」、「奔逸絕塵」、「瞠乎其後」 典故說明「望塵莫及」的意思就是看著前面的人揚起的灰塵自己卻無法趕上。

這句成語或者是出自於《莊子.田子方》。

《莊子.田子方》中有一段孔子和顏淵的故事:有一天顏淵請教孔子:「夫子走的時候,我也跟著走;夫子快步走,我也跟著快步走;夫子快跑時,我也跟著快跑。

可是當夫子奔走速度達到非常快速的時候,我卻只能在後面瞪著眼睛直看。

」顏淵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孔子做什麼,他也跟著做什麼,但是卻發現某些地方是無法跟上腳步的。

有些時候,孔子不需要說什麼,眾人就自然信服;不曾親近或偏袒,但情意卻自然而周到;沒有爵位,而百姓卻自然的歸向。

這些在顏淵的心中,一直無法解釋是什麼緣故,總覺得孔子像是在前面快速奔跑,自己在後面,卻怎麼樣也追不上。

《莊子》原文的「夫子奔逸絕塵,回瞠若乎後者」,後來也許就演變成「望塵莫及」這句成語,用來比喻遠遠落在他人之後。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遠遠落在他人之後。

使用類別用在「能力不足」的表述上。

例句 他能力太強了,讓我們望塵莫及。

以腳踏車和汽車比賽,那當然望塵莫及。

我跟他比較起來,何止望塵莫及,簡直是天壤之別啊!商代銅器鑄作技術之高明,就連今天的科技也望塵莫及。

他才氣很高,所寫作品確有過人之處,是我們望塵莫及的。

他表現得太優異了,讓其餘參賽者望塵莫及,個個自嘆弗如。

辨  識近義不可企及、瞠乎其後、難望項背反義一馬當先、並駕齊驅、迎頭趕上、後來居上、超群絕倫 參考詞語望塵不及注  音ㄨㄤˋ。

ㄔㄣˊ。

ㄅㄨˋ。

ㄐㄧˊ漢語拼音wàngchénbùjí 釋  義《後漢書.卷三九》:「復拜東海相。

之官,道經滎陽,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謁候,咨不為留。

暠送至亭次,望塵不及。

」宋.葉適〈文林郎前秘書省正字周君南仲墓誌銘〉:「君耽書喜誦,出於天性。

……既從余,初若無所論質,已而耳改目化,氣竦神涌。

……故朋昔類,望塵不及,皆靡弛而逝矣。

」望塵靡及注  音ㄨㄤˋ。

ㄔㄣˊ。

ㄇㄧˇ。

ㄐㄧˊ漢語拼音wàngchénmǐjí 釋  義《明史.卷二七六》:「將不任戰。

敵南北往返,謹隨其後,如廝隸之於貴官,負弩前驅,望塵靡及。

」 望穿秋水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ㄤˋ。

ㄔㄨㄢ。

ㄑㄧㄡ。

ㄕㄨㄟˇ漢語拼音wàngchuānqiūshuǐ釋  義秋水,喻指眼睛。

「望穿秋水」,望穿了眼睛,形容殷切盼望。

※語或本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

△「望眼欲穿」 典故說明元代王實甫所作《西廂記》,是根據唐代元稹《鶯鶯傳》(一名《會真記》)改寫鋪陳而成的雜劇。

內容描寫張君瑞與崔鶯鶯的戀愛故事,和《鶯鶯傳》不同的是,結局完滿團圓。

典源節錄的是:婢女紅娘替小姐崔鶯鶯送信給張君瑞,張君瑞看了之後又喜又憂;喜的是鶯鶯約他半夜見面,憂的是不知如何翻牆穿過院門深鎖的花園。

深知鶯鶯心意的紅娘,鼓勵張君瑞放心去,不要害怕,以免讓鶯鶯望穿明澈的眼睛,眉頭深皺而減損了美麗的容顏。

文中用「秋水」來喻指眼睛,望穿眼睛是一種夸飾的修辭技巧,表示極度的企盼。

後來「望穿秋水」這個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形容殷切盼望。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殷切盼望。

使用類別用在「殷切期盼」的表述上。

例句 他望穿秋水地盼等了十幾年,終於見到愛人安然歸來。

他望穿秋水,不見佳人前來,禁不住心煩意亂,不知所措。

由於未婚妻生死未卜,小李天天望穿秋水,等待著她早日平安回家。

已經過了約定的時間,卻不見伊人出現,我終於體會到望穿秋水的滋味。

為了與自己的偶像見上一面,許多歌迷擠在電視臺門口望穿秋水地等待著,毫無怨言。

她日日望穿秋水期盼良人早日回家,卻不知他早已移情別戀,另結新歡,想來真夠可憐。

辨  識近義望眼欲穿 望而卻步 參考詞語‧望之卻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ㄤˋ。

ㄦˊ。

ㄑㄩㄝˋ。

ㄅㄨˋ漢語拼音wàngérquèbù釋  義看見了就退縮不前。

指危險或能力不及的事,令人看了就退卻不前。

※語或本明.徐光啟〈復周無逸學憲書〉。

典故說明「望而卻步」典源作「望之卻步」。

看到了一件困難或危險的事,有些人會去克服,有些人則會畏縮不前,後者的情形,就可以用「望而卻步」來形容。

「卻」是退後不前的意思,《孔子家語.儒行解》說:「是猶卻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也。

」意思是一個人退縮不前而想趕上前人的成就,是不可能的。

徐光啟(西元1562∼1633),字子先,明朝算學家,上海人。

從利瑪竇學天算之學,為中國人研究西洋科學之始,曾任禮部尚書。

譯著甚多,以幾何原本、農政全書等最著。

當時明朝政局混亂,黨爭造成朝政敗壞,國力日衰。

徐光啟看到這種情形,便感嘆地表示,黨爭耗費了士大夫的精力和才智,而對國家社會毫無幫助,而且同黨之人對彼此的陋行姑息容忍,更叫他每次想到就非常痛心,看到了就退縮不前,不願與之同流合污。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七》:「今藏園、甌北兩才子詩,鬥險爭新,余望而卻步。

」則以「望而卻步」形容蔣士銓、趙翼的詩太過艱澀難懂,令人讀了就會退卻害怕。

「望而卻步」一般用來形容危險或能力不及的事,令人見了就退卻不前。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危險或能力不及的事,令人見了就退卻不前。

使用類別用在「顧忌畏縮」的表述上。

例句 他有恐水症,所以對水上活動望而卻步。

遇到險阻就望而卻步的人,是很難有成就的。

這本小說太難懂了,許多讀者翻了兩頁就望而卻步。

經過數天辛苦的跋涉,這座令人望而卻步的大山,終於被我們征服了!這座高山令很多人望而卻步,但我們憑著不畏艱難的毅力,終於登頂成功。

這件任務看來好像難得讓人望而卻步,實際做了之後,才發現沒那麼困難。

辨  識近義畏縮不前、望而生畏反義勇往直前 參考詞語望之卻步注  音ㄨㄤˋ。

ㄓ。

ㄑㄩㄝˋ。

ㄅㄨˋ漢語拼音wàngzhīquèbù 釋  義明.徐光啟《徐光啟集.卷一○》:「黨與二字,耗盡士大夫精神才力,而於國計民生,毫無干涉。

且以裕蠱所為,思之痛心,望之卻步。

」 望眼欲穿 參考詞語‧望眼將穿‧望眼應穿‧望眼穿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ㄤˋ。

ㄧㄢˇ。

ㄩˋ。

ㄔㄨㄢ漢語拼音wàngyǎnyùchuān釋  義眼睛都快望穿了,形容盼望極其深切。

※#語或本唐.杜甫〈寄岳州賈司馬六丈巴州嚴八使君兩閣老五十韻〉詩。

△「望穿秋水」 典故說明杜甫,字子美,唐河南鞏縣人,是唐代文學史上了不起的詩人。

他自小好學,七歲便能作詩,二十歲後漫遊各地,於洛陽認識李白。

杜甫客居長安十年,鬱鬱不得志,仕途失意而過著貧困的生活。

安史亂後,杜甫投奔肅宗,任左拾遺,後因直諫被貶華州,不久棄官移居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旁,世稱「浣花草堂」。

後來投靠劍南節度使嚴武,擔任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因稱為杜工部。

嚴武死,他失去憑藉,又再度過著流離顛沛的生活。

後來他攜家離開四川欲投靠親戚,途中病卒於岳陽,享年五十八歲。

有《杜少陵集》。

這首〈寄岳州賈司馬六丈巴州嚴八使君兩閣老五十韻〉詩,是杜甫送好友賈至及嚴武的詩。

當時賈至因事被貶岳州司馬,嚴武也因事被貶巴州刺史,杜甫藉此詩表示對友人遭貶的惋惜。

詩中並且自傷失官窮老的淒涼,與舊友分散各地的苦悶,因此每日盼望與老友相見,眼睛都快望穿了。

詩中的「眼穿」和「腸斷」都是一種夸飾的修辭技巧,「腸斷」表示極度的傷心,「眼穿」表示極度的盼望。

後來「望眼欲穿」這個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盼望極其深切。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盼望極其深切。

使用類別用在「殷切期盼」的表述上。

例句 公車久候不來,真是讓人望眼欲穿,好生無奈。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即使你望眼欲穿,也是徒然自苦而已。

自從兒子離家出國留學後,她每天都望眼欲穿,盼望他能早日學成回來。

古人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真是一語道盡了戀人望眼欲穿的哀愁。

妹妹好一陣子沒接到男友的信了,難怪她每天望眼欲穿地等著郵差快點出現。

自從海難消息傳來,老夫妻倆就日日倚門等待,望眼欲穿,一心盼著兒子奇蹟似地出現。

辨  識近義望穿秋水、眼穿腸斷反義不聞不問、無動於衷、漠不關心、漠然置之 參考詞語望眼將穿注  音ㄨㄤˋ。

ㄧㄢˇ。

ㄐㄧㄤ。

ㄔㄨㄢ漢語拼音wàngyǎnjiāngchuān 釋  義《初刻拍案驚奇.卷八》:「陳大郎道:『妻父母望眼將穿,既蒙壯士厚恩完聚,得早還家為幸。

』」望眼應穿注  音ㄨㄤˋ。

ㄧㄢˇ。

ㄧㄥ。

ㄔㄨㄢ漢語拼音wàngyǎnyīngchuān 釋  義唐.張鷟《游仙窟》:「積愁腸已斷,懸望眼應穿;今宵莫閉戶,夢裡向渠邊。

」望眼穿注  音ㄨㄤˋ。

ㄧㄢˇ。

ㄔㄨㄢ漢語拼音wàngyǎnchuān 釋  義金.元好問〈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詩五首之三〉:「西南三月音書絕,落日孤雲望眼穿。

」 望洋興嘆 參考詞語‧向若之歎‧望洋之嘆‧望洋而嘆‧望洋興歎‧望洋驚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ㄤˋ。

ㄧㄤˊ。

ㄒㄧㄥ。

ㄊㄢˋ漢語拼音wàngyángxīngtàn釋  義望洋,抬頭看的意思。

形容因驚奇而仰視發出驚嘆。

語本《莊子.秋水》。

後用「望洋興嘆」比喻因能力不足而自嘆不如或感到無可奈何。

△「無可奈何」、「貽笑大方」 典故說明「望洋興嘆」本指看到海洋之大而仰視發出驚嘆。

典源出自於《莊子.秋水》。

秋天洪水暴漲,許多小河,都帶著豐沛水量,匯聚到黃河。

黃河變得非常寬廣,隔水相望,兩岸的牛馬都看不清楚。

黃河的水神河伯,看著自己盛大的水流,不禁沾沾自喜,認為天底下最壯美的,全都在這兒了。

他興奮地順著水流向東而行,一直到了北海。

河伯向東邊望去,只見白浪濤天,茫茫一片,看不到水的盡頭。

這時河伯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渺小,心裡覺得十分慚愧。

他仰著頭嘆息說:「我本來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現在看到大海這麼寬廣無盡,才知道自己真是井底之蛙,眼光實在是太狹小了!」後來,「望洋興嘆」這句成語就從「望洋向若而嘆」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因力量不夠而感到無可奈何。

後人也有望文生義,誤解「望洋興嘆」為對著大洋興嘆,此解不可取。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因力量不夠而感到無可奈何。

使用類別用在「感嘆無奈」的表述上。

例句 高級轎車的價格,往往使一般老百姓望洋興嘆!像這種千萬豪宅,一般民眾只有望洋興嘆的分兒。

我雖然想出國觀光,無奈存款不足,只能望洋興嘆。

對於世間的林林總總,若不敢正面相對,勇於嘗試,那只能望洋興嘆了。

這件衣服雖然漂亮,但價格實在超出預算太多,我只能對著它望洋興嘆。

即使有了天文望遠鏡,對於宇宙星體奧祕的研究,學者們仍然不時望洋興嘆。

辨  識近義力所不及、仰天長嘆、徒呼負負、無可奈何、無能為力反義唾手可得「望洋興嘆」及「無可奈何」都有沒有辦法的意思。

「望洋興嘆」側重於能力不足;「無可奈何」側重於無計可施。

望洋興嘆無可奈何辨似例句○ㄨ像這種千萬豪宅,一般民眾只有~的分兒。

ㄨ○對於火災造成的損失,王老闆也只能~地承受了。

參考詞語向若之歎注  音ㄒㄧㄤˋ。

ㄖㄨㄛˋ。

ㄓ。

ㄊㄢˋ漢語拼音xiàngruòzhītàn 釋  義宋.樓鑰〈跋楊伯子詩卷〉:「平生未識誠齋,而多見其詩,每深向若之歎。

」望洋之嘆注  音ㄨㄤˋ。

ㄧㄤˊ。

ㄓ。

ㄊㄢˋ漢語拼音wàngyángzhītàn 釋  義宋.王柏〈六義字原序〉:「暇日猶得游神於偏旁字畫之微,每有望洋之嘆。

」望洋而嘆注  音ㄨㄤˋ。

ㄧㄤˊ。

ㄦˊ。

ㄊㄢˋ漢語拼音wàngyángértàn 釋  義宋.陳善〈秦少游文自成一家〉:「所進論策辭句,頗若刻露,不甚含蓄,若此坡,不覺望洋而嘆也。

」望洋興歎注  音ㄨㄤˋ。

ㄧㄤˊ。

ㄒㄧㄥ。

ㄊㄢˋ漢語拼音wàngyángxīngtàn 釋  義元.劉壎《隱居通議.卷一○》:「真能籠乾坤萬里於一詠之內,千古吟人,望洋興歎。

」《糊塗世界.卷六》:「佘念祖未到的時候,滿心高興,頗有躍躍欲試的意思,到過之後,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覺得望洋興歎了。

」望洋驚歎注  音ㄨㄤˋ。

ㄧㄤˊ。

ㄐㄧㄥ。

ㄊㄢˋ漢語拼音wàngyángjīngtàn 釋  義清.杭世駿〈李太白集輯注序〉:「書來質余,方望洋驚歎,五體投地,而敢以一言半句相益乎!」 無病呻吟 參考詞語‧不疾而呻‧不病而呻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ˊ。

ㄅㄧㄥˋ。

ㄕㄣ。

ㄧㄣˊ漢語拼音wúbìngshēnyín釋  義沒有生病但卻發出呻吟聲。

語出宋.辛棄疾〈臨江仙.老去渾身無著處〉詞。

後用「無病呻吟」比喻人故作憂戚狀或妄發牢騷。

也諷喻文辭的矯揉造作,言不由衷。

典故說明「呻吟」是病痛或哀傷所發出的聲音。

有病呻吟是正常,如果沒有生病也在那兒哼哼唉唉,就有點無端憂戚或妄發牢騷了。

宋代辛棄疾有一闕〈臨江仙〉詞,說自己年華老去,似乎沒啥用處了,所以老天要自己隱居於山林中。

但是回想自己過去幾十年的生命歷程,曾有許多歡樂卻換來今日的歎息,就警覺自己竟然無病也在呻吟。

這是「無病呻吟」的原義。

這句成語比較常用的是它的引申義。

因為是無病呻吟,所以就有矯揉做作的意思,常用來比喻作品缺少真感情,矯揉造作,說些言不由衷的話,或譏諷人裝腔作勢。

此成語也作「不病而呻吟」。

例如宋代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一三談到漢代蔡琰所作的〈胡笳〉詩,雖然不合楚語,但是情感從內心發抒出來,真誠動人,勝過那些不病而呻吟的作品。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人故作憂戚狀或妄發牢騷。

使用類別用在「無故哀嘆」的表述上。

例句 別替他操心,他不過是無病呻吟罷了!不要整天無病呻吟,應該振作起來,為將來打拚才是。

二語義說明諷喻文辭的矯揉造作,言不由衷。

使用類別用在「矯揉做作」的表述上。

例句 這詩硬把憂呀愁呀都寫進去,只是無病呻吟而已。

這種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的作品,如何感動人心。

這篇文章根本就是無病呻吟,所以被總編輯退稿了。

這些無聊的應酬之作,毫無真情,只是無病呻吟罷了!文藝作品若是無病呻吟,無論文字如何優美,都會使人生厭。

辨  識近義裝腔作勢、矯揉造作 參考詞語不疾而呻注  音ㄅㄨˋ。

ㄐㄧˊ。

ㄦˊ。

ㄕㄣ漢語拼音bùjíérshēn 釋  義清.周亮工《書影.卷二》:「辭一織成之遺,而侈談殺身自盡之禍,不疾而呻,豈詩人之意乎!」不病而呻注  音ㄅㄨˋ。

ㄅㄧㄥˋ。

ㄦˊ。

ㄕㄣ。

(變)。

ㄅㄨˊ。

ㄅㄧㄥˋ。

ㄦˊ。

ㄕㄣ漢語拼音bùbìngérshēn(變)búbìngérshēn 釋  義清.毛奇齡〈琴溪令稿序〉:「夫不病而呻者,謂之樂憂;病而不呻而故為巧言令語以達之,謂之飾喜。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四六》:「讀太冲詩而論其世,可以為今之不病而呻者戒矣。

」 無法無天 參考詞語‧沒法沒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ˊ。

ㄈㄚˇ。

ㄨˊ。

ㄊㄧㄢ漢語拼音wúfǎwútiān釋  義沒有法紀、天理。

形容人肆意妄為毫無顧忌。

※語或出明.月榭主人《釵釧記.審問》。

典故說明無法,目無法紀。

無天,沒有天理。

「無法無天」意指沒有法紀天理。

明傳奇《釵釧記》是月榭主人的作品,敘述皇甫吟家貧,岳父史直想要退婚,但是女兒史碧桃不肯,約皇甫吟相見打算資助他財物,可是被韓時忠冒名赴約騙取釵釧,致使史碧桃誤解投水自盡,史直便告皇甫吟姦殺他女兒,結果皇甫吟被判死刑。

後經李若水學士重審才洗刷冤屈,並考取功名,與投水獲救的史碧桃團圓的故事。

典源節錄的是皇甫吟的訴狀內容,直指史直嫌他家貧有意退婚,另將女兒許配魏氏。

但是怕他提起訴訟,自己無話可說,於是要婢女雲香作偽證來誣告陷害他,不顧法紀天理,肆意妄為毫無顧忌。

後來「無法無天」可能就是出自此處,形容人肆意妄為毫無顧忌。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肆意妄為毫無顧忌。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蠻橫胡為」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飆車族居然在鬧區裡當街砍人,簡直是無法無天!這幾個無法無天的流氓作惡多端,已經被警察逮捕,移送法辦了。

這群無法無天的歹徒公然在騎樓下縱火燒車,令人恨得咬牙切齒。

世風日下,竟然有歹徒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當街行搶,真是無法無天。

為人不可心存僥倖,這種無法無天的行為,終究難逃天理國法的制裁。

辨  識近義作威作福、橫行霸道、目無王法、目無法紀、肆無忌憚反義循規蹈矩、安分守己 參考詞語沒法沒天注  音ㄇㄟˊ。

ㄈㄚˇ。

ㄇㄟˊ。

ㄊㄧㄢ漢語拼音méifǎméitiān 釋  義《紅樓夢.第一一一回》:「你是那裡的這麼個橫強盜,這樣沒法沒天的!我偏要打這裡走!」 無地自容 參考詞語‧無以自容‧無地可容‧無地自厝‧無地自處‧無穴可入‧置身無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ˊ。

ㄉㄧˋ。

ㄗˋ。

ㄖㄨㄥˊ漢語拼音wúdìzìróng釋  義沒地方可以藏身。

形容羞愧至極。

語本《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列傳》。

△「容身無地」 典故說明戰國時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公子無忌,是魏安釐王的同父異母弟。

據《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列傳》載,昭王死後,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他天性仁厚,好養士,有賢名。

魏安釐王二十年時,秦昭王破趙長平軍,又進兵圍邯鄲。

魏無忌的姊姊是趙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

平原君數次請救於魏,魏王就派將軍晉鄙率十萬大軍前往救趙,但秦王派使者警告魏王說:如果敢去救趙,秦滅趙後,下個就是滅魏!魏王聽了很害怕,即要晉鄙屯兵觀望形勢。

平原君派使者去跟魏無忌求救,說:「邯鄲城早晚就要被攻破了,你即使不管我們趙國,難道你就不可憐你姊姊嗎?」魏無忌聽了十分憂心,就讓門客辯士用種種方法去勸說魏王,但魏王害怕秦國報復,始終不肯答應。

後來魏無忌用侯嬴的計謀,將兵符盜出,假託王令,並殺了大將軍晉鄙,奪取兵權。

他再從中挑選精兵八萬,打敗秦軍,解救了邯鄲,保存了趙國。

趙王和平原君還親自到國境上迎接魏無忌。

魏王很生氣魏無忌偷盜兵符、假託命令並殺了晉鄙。

魏無忌自己也知道魏王不悅,所以他讓將軍帶領著他們的軍隊返魏,自己和門客則留在趙國。

趙孝王感激魏無忌大力相助,於是和平原君商量,想將五個城邑封給魏無忌。

魏無忌聽到這個消息,神態驕矜,顯出自以為有功的樣子。

門客中有人勸魏無忌說:「有些事不可以忘記,但有些事不能不忘記。

別人有德於您,您不可以忘記;您有德於人,希望您忘了它。

況且假託魏王的命令,奪取晉鄙的兵權以解救趙國,對趙國而言是有功,對魏國而言卻不可稱為忠臣。

現在您竟驕傲的自以為有功,我認為您這種態度,實在不足取。

」於是魏無忌立刻反省自責,彷彿羞愧得沒地方可以藏身,所以趙王再提及時,就辭謝了他的好意。

後來「無地自容」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似若無所容者」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羞愧至極。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羞愧至極。

使用類別用在「羞恥慚愧」的表述上。

例句 被當面指出所犯的錯誤時,他直羞得無地自容。

這麼重要的表演竟然出錯,幾乎把我急得無地自容。

出了這種家醜,他感到非常難過,簡直羞愧得無地自容。

老闆嚴苛的目光使他覺得無地自容,恨不得挖個地洞鑽下去。

話才說出口,她立即覺得不妥,臉上一抹紅雲,羞愧得無地自容。

得饒人處且饒人,眼見她如此無地自容的樣子,你就少說兩句吧!當有人突然當眾拉下他的假髮時,他窘得無地自容,不知如何是好。

面對指責,我原以為他會覺得無地自容,沒想到他竟然顯得毫無悔意的樣子。

當著眾人的面責罵小孩,會使他害羞得無地自容,而傷害了自尊心,這是得不償失的做法。

辨  識反義問心無愧、理直氣壯 參考詞語無以自容注  音ㄨˊ。

ㄧˇ。

ㄗˋ。

ㄖㄨㄥˊ漢語拼音wúyǐzìróng 釋  義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六》:「五更酒醒,覺衣衫拘絆,索燭覽鏡,羞媿無以自容。

」《聊齋志異.卷六》:「頃刻心下清醒,愧恥無以自容。

」無地可容注  音ㄨˊ。

ㄉㄧˋ。

ㄎㄜˇ。

ㄖㄨㄥˊ漢語拼音wúdìkěróng 釋  義《紅樓夢.第九四回》:「李紈正要勸解,ㄚ頭來說:『太太來了。

』襲人等此時無地可容。

寶玉等趕忙出來迎接。

」無地自厝注  音ㄨˊ。

ㄉㄧˋ。

ㄗˋ。

ㄘㄨㄛˋ漢語拼音wúdìzìcuò 釋  義《三國志.卷一一》:「沈委篤痾,寢疾彌留,逋違臣隸顛倒之節,夙宵戰怖,無地自厝。

」無地自處注  音ㄨˊ。

ㄉㄧˋ。

ㄗˋ。

ㄔㄨˇ漢語拼音wúdìzìchǔ 釋  義《宋書.卷六九》:「老父悖耄,遂就殷鐵干祿。

由敬文闇淺,上負生成,合門慚懼,無地自處。

」無穴可入注  音ㄨˊ。

ㄒㄩㄝˋ。

ㄎㄜˇ。

ㄖㄨˋ漢語拼音wúxuèkěrù 釋  義唐.李翱〈故東州節度使盧公傳〉:「向聞侍御言,某等羞愧汗出,恨無穴可入。

」置身無地注  音ㄓˋ。

ㄕㄣ。

ㄨˊ。

ㄉㄧˋ漢語拼音zhìshēnwúdì 釋  義《紅樓夢.第三○回》:「襲人從來不曾受過一句大話的,今兒忽見寶玉生氣,踢他一下,又當著許多人,又是羞,又是氣,又是疼,真一時置身無地。

」 無的放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ˊ。

ㄉㄧˋ。

ㄈㄤˋ。

ㄕˇ漢語拼音wúdìfàngshǐ釋  義沒有目標而胡亂放箭,比喻言語或行動沒有目的。

語本唐.劉禹錫〈答容州竇中丞書〉。

後亦用「無地放矢」比喻毫無事實根據而胡亂地指責、攻擊別人。

△「有的放矢」 典故說明這篇〈答容州竇中丞書〉,是唐代大詩人和文學家的劉禹錫,寫給容州竇中丞的回信。

信中有一段內容寫到:今日的讀書人盲目地、矛盾地相互攻擊對方,議論嘈雜之聲如蟬鳴鼎沸,這就好像拉滿弓弦胡亂放箭,卻不知他們的目標物在哪?後來「無地放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言語或行動沒有目的。

亦用來比喻毫無事實根據而胡亂的指責、攻擊別人。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言語或行動沒有目的。

使用類別用在「言談空泛」的表述上。

例句 總經理開會向來言必有據,從不無的放矢。

他們談了半天都只是無的放矢,什麼問題也沒說明。

請各位針對問題發表意見,不要無的放矢,浪費大家的時間。

二語義說明比喻毫無事實根據而胡亂的指責、攻擊別人。

使用類別用在「指控無據」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些指控完全是無的放矢,毫無根據。

他決定訴諸法律來抗議這種無的放矢的指責。

這些話都是無的放矢的謠言,你又何必在意呢? 辨  識近義飛短流長、無事生非反義言之鑿鑿、有的放矢 無獨有偶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ˊ。

ㄉㄨˊ。

ㄧㄡˇ。

ㄡˇ漢語拼音wúdúyǒuǒu釋  義指某種少見的人、事、物,偏有類同者出現恰巧湊成一對的情況。

或指兩項事物恰巧相同或類似。

※語或本《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一一.師訓》。

典故說明「無獨有偶」是指事物出現往往成雙成對。

此語可能出自於《二程集》。

《二程集》收錄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的著述,其思想學說以「理」或「道」為萬物之本源,主張「萬事皆出於理」,為宋代理學之洛派代表。

典源此段提到,存在於天地萬物間的道理,往往會有恰巧相同或類似的事物出現,而這樣的情況,都隨自然形勢發展,並非事先有所安排。

文中說到「無獨必有對」,後來「無獨有偶」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某種少見的人、事、物,偏有類同者出現恰巧湊成一對的情況。

或指兩項事物恰巧相同或類似。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某種少見的人、事、物,偏有類同者出現恰巧湊成一對的情況,或兩項事物恰巧相同或類似。

使用類別用在「湊巧偶合」的表述上。

例句 本公司同時有兩對雙胞胎,真是無獨有偶。

王先生和林小姐無獨有偶的同時中了二彩。

真是無獨有偶,這個月我最要好的兩個朋友都要結婚。

無獨有偶,我們這邊也有一個人被騙,經過跟你形容的幾乎一模一樣。

那間公司上個月才宣布縮編,無獨有偶,我們的公司這個月也宣布裁員。

辨  識反義絕無僅有、獨一無二形音辨誤偶,音ㄡˇ。

成雙、成對的意思。

不可寫作「隅」。

無能為力 參考詞語‧不能為力‧無能為技‧無能為謀‧莫能為力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ˊ。

ㄋㄥˊ。

ㄨㄟˊ。

ㄌㄧˋ漢語拼音wúnéngwéilì釋  義「無能為力」,典源作「無能為」。

指沒有能力做好某事。

語本《左傳.隱公四年》。

△「無能為役」 典故說明「無能為力」原作「無能為」。

《左傳.隱公四年》記載,春秋時衛國發生弒君事件。

衛莊公的庶子州吁十分受寵,又好勇鬥狠。

大夫石碏(ㄑㄩㄝˋ)認為他是個危險人物,要衛莊公小心防範,但莊公不聽。

後來州吁果真造反,和石碏的兒子石厚一起殺了莊公,自立為王。

州吁為王後,一直不能收服民心,石厚便去請教曾任大夫的父親石碏,要如何穩定州吁的王位。

石碏說:「請君王出訪外國就可以了。

」石厚問要如何做,石碏又說:「目前衛國與陳國交好,出訪陳國便可。

」於是石厚便隨著州吁到了陳國,石碏趕緊派使者到陳國,告知他們這二人是弒君逆賊,並說:「衛國褊小,老夫耄矣,無能為也。

」意思是衛國弱小,我老臣年紀又大了,實在是沒有能力啊!請陳國人幫忙將他們捕捉起來。

陳國人果真將二人逮捕,衛國便派使者殺了州吁,而石碏則派家臣獳羊肩殺掉兒子石厚,以咨正法。

當時人都稱石碏為「純臣」,大義滅親。

「無能為」就是指沒有能力面對事情之意,後世多作「無能為力」,用來表示使不上力,沒有能力做好某事。

也用「無能為技」,表示沒有能力使出技能;「無能為謀」,表示沒有能力貢獻計策。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沒有能力做好某事。

使用類別用在「能力不足」的表述上。

例句 這事任何人都無能為力,你就別再白費力氣了。

這件事情已經積非成是,每個人都感到無能為力。

老王已經病入膏肓,即使是華陀再世,恐怕也無能為力。

面臨接二連三的問題,他應付起來已經顯得有些無能為力。

對於這件家務事,他搖搖頭地表示自己無能為力,就逕自離開了。

雖然孩子失蹤多年,連警察都已無能為力,但他仍不放棄最後一絲希望。

辨  識近義力不從心、望洋興嘆、無可奈何、力不勝任、無計可施反義力所能及 參考詞語不能為力注  音ㄅㄨˋ。

ㄋㄥˊ。

ㄨㄟˊ。

ㄌㄧˋ漢語拼音bùnéngwéilì 釋  義《兒女英雄傳.第三回》:「如今託我在家照料,我雖不能為力,難道連一句話也不肯說不成?」無能為技注  音ㄨˊ。

ㄋㄥˊ。

ㄨㄟˊ。

ㄐㄧˋ漢語拼音wúnéngwéijì 釋  義清.福格《聽雨叢談.卷五》:「時京師縉紳之家,已大受番役之累。

幸未幾即有禁止訛詐之令,人心藉安。

此輩無能為技矣。

」無能為謀注  音ㄨˊ。

ㄋㄥˊ。

ㄨㄟˊ。

ㄇㄡˊ漢語拼音wúnéngwéimóu 釋  義清.方苞〈寄言〉:「今舍土人所建三策,雖神禹復生,無能為謀。

」莫能為力注  音ㄇㄛˋ。

ㄋㄥˊ。

ㄨㄟˊ。

ㄌㄧˋ漢語拼音mònéngwéilì 釋  義清.王韜《淞隱漫錄.卷八》:「於時舟師舵工欲施救援,莫能為力,惟有望洋驚惋而已。

」 無理取鬧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ˊ。

ㄌㄧˇ。

ㄑㄩˇ。

ㄋㄠˋ漢語拼音wúlǐqǔnào釋  義原指蛙無理由地鳴叫喧鬧。

語本唐.韓愈〈答柳柳州食蝦蟆〉詩。

後用「無理取鬧」比喻不合情理的吵鬧或故意搗亂。

典故說明「無理取鬧」原是指蛙的鳴叫沒有什麼理由,只是為了喧鬧。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曾寫了一首〈答柳柳州食蝦蟆詩〉給好友柳宗元,詩中形容了癩蝦蟆的特性。

其中二句「鳴聲相呼和,無理只取鬧」是說蛙類的鳴叫沒什麼特殊意義,只有喧鬧而已。

後來,「無理取鬧」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合情理的吵鬧或故意搗亂。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不合情理的吵鬧或故意搗亂。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蠻橫胡為」的表述上。

例句 他無理取鬧地拿著麥克風大吼大叫。

這裡是公共場所,你別在這裡無理取鬧。

他提出的要求非常合理,並不是無理取鬧。

你有話待會兒再說,別在客人面前無理取鬧。

如果你太寵小孩,他就會變得任性,無理取鬧。

他是個無理取鬧的人,所以沒人想要跟他說話。

他先動手打人,卻惡人先告狀,真是無理取鬧。

「女人就會無理取鬧」,是一種充滿歧視的觀念。

小孩子無理取鬧地大吵大叫,讓父親十分不高興。

我們都受過高等教育,請你別再無理取鬧,自取其辱了! 辨  識反義據理力爭 無可奈何 參考詞語‧奈如之何‧如之奈何‧為之奈何‧無可奈‧無可如何‧無如之何‧無計奈何‧無計所奈‧莫可奈何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ˊ。

ㄎㄜˇ。

ㄋㄞˋ。

ㄏㄜˊ漢語拼音wúkěnàihé釋  義毫無辦法、沒有辦法可想。

#語出《戰國策.燕策三》。

△「切齒腐心」、「迫不得已」、「望洋興嘆」 典故說明「無可奈何」這句成語指的是毫無辦法或沒有辦法可想的意思。

典源出自於《戰國策.燕策三》。

戰國末期,秦國勢力強盛,不斷出兵侵佔其他國家的領土。

當時燕國是一個地處東北方的弱小國家,最初,燕王為了與秦國友好,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做為人質,在秦國,太子丹受到很差的待遇。

太子丹逃回燕國後,為了抵抗秦國的侵略,同時也為了報仇,便經人介紹認識了荊軻,請他作刺客,到秦國刺殺秦王。

由於荊軻遲遲不出發,太子丹便催他趕快上路,荊軻說:「就算我到了秦國,秦王也不會見我啊!除非我能帶著樊於期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前往,也許就有機會見到秦王。

」樊於期本是秦國的將領,因為得罪秦王,逃到燕國,秦王懸賞千金要他的腦袋。

太子丹聽了說:「樊將軍是來投靠我的,我怎能為了自己而殺了他?請你再想別的方法。

」荊軻知道太子丹不忍心殺樊於期,就私下去見樊於期,告訴他這個想法。

樊於期聽了後,馬上拔出利劍當場自殺。

太子丹聽說這件事,趕去阻止卻已經晚了一步,伏在樊於期的屍體上痛哭失聲。

事已至此,也無可奈何,只有將樊於期的頭放在盒子裡封起來,交給荊軻,讓他帶去秦國求見秦王。

後來「無可奈何」就用來指毫無辦法或沒辦法可想的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毫無辦法或沒有辦法可想。

使用類別用在「毫無辦法」的表述上。

例句 事到如今,無可奈何,只有面對現實一途。

老王無可奈何地嘆息道,一切都是命運啊!對於不可抗力的天災,任誰也無可奈何啊!對於颱風造成的損失,農民們感到無可奈何。

老爸遇到調皮的妹妹,任他再嚴肅也無可奈何。

見到眼前的情景,他無可奈何地搖搖頭,便離開了。

今天計畫遭致失敗,也是無可奈何的事,你就別自責了。

他看著眼前雜遝紛陳的一切,臉上滿是無可奈何的表情。

對於火災造成的損失,王老闆也只能無可奈何地自認倒楣。

儘管科技如此進步,但對暴風雪、龍捲風等天災仍是無可奈何。

老張雖然深受老闆重用,但為了照顧中風的父親,無可奈何、依依不捨地辭職了。

辨  識近義望洋興嘆、迫不得已、無計可施、無能為力「望洋興嘆」及「無可奈何」都有沒有辦法的意思。

「望洋興嘆」側重於能力不足;「無可奈何」側重於無計可施。

望洋興嘆無可奈何辨似例句○ㄨ像這種千萬豪宅,一般民眾只有~的分兒。

ㄨ○對於火災造成的損失,王老闆也只能~地承受了。

參考詞語奈如之何注  音ㄋㄞˋ。

ㄖㄨˊ。

ㄓ。

ㄏㄜˊ漢語拼音nàirúzhīhé 釋  義《飛龍全傳.第三一回》:「雖承美意保佐本帥起兵,只怕德薄福微,不能成事;日後僨敗,不但辜負眾位之心,且使本帥亦無存身之地,奈如之何?」如之奈何注  音ㄖㄨˊ。

ㄓ。

ㄋㄞˋ。

ㄏㄜˊ漢語拼音rúzhīnàihé 釋  義唐.顧非熊《妙女傳》:「言久在世間,戀慕娘子,不忍捨去,如此數日涕泣,又言不合與世人往來,汝意須住,如之奈何!」《醒世恆言.卷八》:「此事我已千思萬想,但你已許人,我已聘婦,沒甚計策挽回,如之奈何?」為之奈何注  音ㄨㄟˋ。

ㄓ。

ㄋㄞˋ。

ㄏㄜˊ漢語拼音wèizhīnàihé 釋  義《史記.卷一二六》:「寡人之過,一至此乎!為之奈何?」明.周履靖《錦箋記.協計》:「有意了,只不肯如此,為之奈何?」無可奈注  音ㄨˊ。

ㄎㄜˇ。

ㄋㄞˋ漢語拼音wúkěnài 釋  義唐.武元衡〈酬太常從兄留別〉:「鄉路日茲始,征軒行復留。

張騫隨漢節,王濬守刀州。

澤國煙花度,銅梁霧雨愁。

別離無可奈,萬恨錦江流。

」無可如何注  音ㄨˊ。

ㄎㄜˇ。

ㄖㄨˊ。

ㄏㄜˊ漢語拼音wúkěrúhé 釋  義《文史通義.卷四》:「大約樂至沉酣,而惜光景,必轉生悲;而憂患既深,知其無可如何,則反為曠達。

」《官場現形記.第四四回》:「他雖如此說,無奈人家只是不肯送,便也無可如何,只得罷手。

」無如之何注  音ㄨˊ。

ㄖㄨˊ。

ㄓ。

ㄏㄜˊ漢語拼音wúrúzhīhé 釋  義《禮記.大學》:「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明.葉盛〈陸放翁家訓〉:「子孫才分有限,無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讀書。

」無計奈何注  音ㄨˊ。

ㄐㄧˋ。

ㄋㄞˋ。

ㄏㄜˊ漢語拼音wújìnàihé 釋  義《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只是丈夫昨晚回來,說是無計奈何,將奴家典與他人。

」《水滸傳.第五三回》:「今次宋公明哥哥,因去高唐州救柴大官人,致被知府高廉兩三陣用妖法贏了,無計奈何。

」無計所奈注  音ㄨˊ。

ㄐㄧˋ。

ㄙㄨㄛˇ。

ㄋㄞˋ漢語拼音wújìsuǒnài 釋  義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四折》:「我今日無計所奈,砍了這一束荊杖,負在背上,回山寨見俺公明哥哥去也呵。

」元.關漢卿《五侯宴.楔子》:「不想王屠下世,爭奈家中一貧如洗,無錢使用,妾身無計所奈。

」莫可奈何注  音ㄇㄛˋ。

ㄎㄜˇ。

ㄋㄞˋ。

ㄏㄜˊ漢語拼音mòkěnàihé 釋  義《西遊記.第一三回》:「苦得個法師襯身無地,真個有萬分悽楚,已自分必死,莫可奈何。

」 無孔不入 參考詞語‧無孔不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ˊ。

ㄎㄨㄥˇ。

ㄅㄨˋ。

ㄖㄨˋ。

(變)。

ㄨˊ。

ㄎㄨㄥˇ。

ㄅㄨˊ。

ㄖㄨˋ漢語拼音wúkǒngbùrù(變)wúkǒngbúrù釋  義任何空隙沒有不鑽進去的。

原本是無所不通達的意思。

※語或出清.李鑑堂《俗語考原.無孔不入》。

後用「無孔不入」譏諷人善於鑽營。

典故說明「無孔不入」就是任何空隙沒有不鑽進去的,在清朝李鑑堂《俗語考原》記載了蘇東坡曾自喻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

」以說明他無所不通達。

要了解這個比喻,得從水銀的性質了解起。

水銀這種物質,表面張力很大,比水的表面張力大七倍,一杯水倒在地上時會趨向成一灘水的狀態,相反水銀卻會趨向形成水銀滴,而且一遇孔隙便滾動而入,所以說「無孔不入」。

這句話也可以寫成「水銀瀉地,無竅不入」,例如:清代方苞編了《正嘉四書文》一書,在卷四中收錄了歸有光的文章,其中論述到《中庸》的「喜怒哀樂之未發」,就說他讀了宋人「五子書」,融洽貫串,拿起筆寫下心得,有如「水銀瀉地,無竅不入」。

後來「無孔不入」自行獨立成一句成語,原本是無所不通達的意思,後轉用以譏諷人善於鑽營,有機會就鑽。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任何空隙沒有不鑽進去的。

使用類別用在「無所不達」的表述上。

例句 商場上的謠言無孔不入,你可要小心分辨。

犯罪集團無孔不入,每個人都應該提高警覺。

平時應該多洗手,才能預防無孔不入的病菌。

金光黨行騙的手法無孔不入,民眾們應當格外小心。

無孔不入的廣告郵件,每天都會塞滿我的電子信箱。

毒品走私的手法可說是無孔不入,往往讓警方傷透腦筋。

他搜尋情報的工夫,幾乎已到無孔不入的地步,真讓人欽佩。

二語義說明比喻善於鑽營。

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不擇手段」的表述上。

例句 有些做生意的人都是見洞就鑽,無孔不入,否則怎會掙來偌大的財富?這個人的品格低劣,但是鑽營的工夫卻是第一流的,幾乎無孔不入,這一點咱們就做不到,所以對他的成就沒有什麼好羨慕的。

辨  識近義無所不至、鑽頭覓縫反義天衣無縫、無隙可乘、無機可乘 參考詞語無孔不鑽注  音ㄨˊ。

ㄎㄨㄥˇ。

ㄅㄨˋ。

ㄗㄨㄢ漢語拼音wúkǒngbùzuān 釋  義清.平步青《霞外攟屑.卷六》:「人情牟利,無孔不鑽。

」 無濟於事 參考詞語‧於事無濟‧無益於事‧無補於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ˊ。

ㄐㄧˋ。

ㄩˊ。

ㄕˋ漢語拼音wújìyúshì釋  義「無濟於事」之「濟」,典源作「補」。

濟,助益。

「無濟於事」指對事情毫無幫助。

※語或本宋.劉摯〈論分析助役〉。

△「杯水車薪」 典故說明「無濟於事」原作「無補於事」。

北宋時,宰相王安石變法維新,以改革政治。

在他實行的諸多新法中,有一項免役法,是以貧富為標準,將百姓分為五等,按等級向政府繳納「免役錢」,得以免服差役。

而本來不用服役的,像是權貴階級、僅有獨子或女人的人家以及僧侶等,則須繳「助役錢」,政府即用此錢來募兵。

當時的大臣劉摯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並針對這項免役法寫了一篇文章給皇上。

他認為這樣的措施簡直跟斂財沒有兩樣,人民生活已經夠辛苦了,負擔也很重了,還要繳這種錢。

他央請皇上多替人民著想,也多聽聽其他大臣的意見,因為近來常有官員因進諫遭到革職,他便問皇帝:「難道這些人的話真的一點幫助都沒有嗎?」原文的「無濟於事」可能就是「無濟於事」這句成語所本,指對事情沒有任何幫助。

出現「無濟於事」的書證如《玉嬌梨》第三回:「在學生固叨同年之惠,只恐此行無濟於事,反辱了楊年兄之薦。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對事情毫無幫助。

使用類別用在「毫無成效」的表述上。

例句 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你再怎麼怪他也無濟於事了。

今天的會議大家各說各話,對於問題的解決無濟於事。

要救公司需要一大筆資金,你提出來的方案根本無濟於事。

病患被送來醫院時已經沒有氣息,醫生的急救根本無濟於事。

這次機會假如你沒去爭取,就算我為你去說項,也是無濟於事啊!搶東西的歹徒都跑遠了,妳一直喊叫也是無濟於事,倒不如趕快去報警。

辨  識近義杯水車薪、於事無補反義不無小補、大有助益「杯水車薪」及「無濟於事」都有無法解決問題的意思。

「杯水車薪」是因力量微弱而沒有用處;「無濟於事」沒有特指力量微弱,運用範圍較廣。

杯水車薪無濟於事辨似例句○○我這一點錢對你來說可能是~,但解燃眉之急應有點幫助。

ㄨ○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你再怎麼怪他也~了。

參考詞語於事無濟注  音ㄩˊ。

ㄕˋ。

ㄨˊ。

ㄐㄧˋ漢語拼音yúshìwújì 釋  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三回》:「罵了一頓,於事無濟,又不免拿家人僕婦去出氣。

」無益於事注  音ㄨˊ。

ㄧˋ。

ㄩˊ。

ㄕˋ漢語拼音wúyìyúshì 釋  義宋.黃榦〈答王幼觀書〉:「榦老來但覺每事就實,意味深長,虛文浮詞,無益於事。

」無補於事注  音ㄨˊ。

ㄅㄨˇ。

ㄩˊ。

ㄕˋ漢語拼音wúbǔyúshì 釋  義宋.劉摯〈論分析助役〉:「嘗切思之,近歲臺諫官疊以言事罷免,豈其言皆無補於事歟?」《蕩寇志.第一一回》:「你此刻官微職小,如何鬥得他過,枉是送了性命,仍舊無補於事。

」 無懈可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ˊ。

ㄒㄧㄝˋ。

ㄎㄜˇ。

ㄐㄧˊ漢語拼音wúxièkějí釋  義沒有任何破綻可讓人攻擊。

形容非常嚴密,沒有缺失。

語本《孫子.計篇》三國魏.曹操.注。

典故說明春秋時代孫武所撰的《孫子》,是一本兵書,內容分析戰爭形勢,探討軍事作戰策略、方式。

三國魏曹操十分推崇本書,並為其作注解。

典源「擊其懈怠,出其空虛」,原是《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這兩句話的注,大意是:趁敵人沒有防備的狀態下發動攻擊,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情況下採取行動。

即在對方毫無準備時,給予迅速的攻擊,是用兵取勝的戰略之一,相對的,如果我軍沒有任何缺點可讓人攻擊,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如清.歐陽兆熊等合著的《水窗春囈.卷下.部曹才學》中,說到草擬奏章之人大都有才學,但考場失利,而他們「所作奏稿咨稿,駁斥事理,悉無懈可擊」,即指所作的奏稿咨稿沒有缺點可以攻擊。

後來「無懈可擊」這句成語就從「擊其懈怠,出其空虛」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非常嚴密,沒有缺失。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非常嚴密,沒有缺失。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完美無缺」的表述上。

例句 這計畫十分周詳嚴謹,簡直是無懈可擊。

 這場總決賽非常精彩,雙方的守備幾乎都無懈可擊。

他的演說立論正確,證據充足,可以說是無懈可擊。

即使計畫擬得無懈可擊,也需要確實執行,才能見到功效。

李教授寫文章總是逐段、逐句、逐字地再三推敲修正,直至無懈可擊。

這一方案已包括了應變辦法,補救措施,可說已做到無懈可擊的地步。

身為一個記者,應該小心求證,才能寫出無懈可擊的報導,不可捕風捉影,憑臆杜撰。

辨  識近義十全十美、天衣無縫、無隙可乘、盡善盡美反義破綻百出、漏洞百出 無中生有 參考詞語‧將無作有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ˊ。

ㄓㄨㄥ。

ㄕㄥ。

ㄧㄡˇ漢語拼音wúzhōngshēngyǒu釋  義道家認為「有」是從「無」產生出來的。

語本《老子》第四○章。

後來語義一轉,用「無中生有」指本無其事,憑空捏造。

△「捕風捉影」 典故說明「無中生有」指從「無」捏造出「有」,所以可指本無其事,憑空造作。

這句成語一般以為出自於《老子》,但這和《老子》第四○章所說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意思並不一樣。

老子認為天下萬物都是從「有」產生出來,而「有」又從「無」產生出來。

就這個意思來看,老子的「無中生有」,是一種解釋道之本源的見解,和後代使用「無中生有」的意思頗有不同。

後來的用法,這個「無」就是「沒有這回事」,這個「有」就是「有這回事」,所以「無中生有」的意思才會是:本無其事,憑空捏造。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本無其事,憑空捏造。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虛假」的表述上。

例句 我什麼時候拿過你的錢?你少這樣無中生有,誣賴人!三人成虎雖是無中生有,卻可以使一個人的清譽毀於一旦。

「豬餵狗乳」聽起來似乎很荒唐,但是確有其事,並非無中生有。

我又沒得罪過他,不知他為什麼要無中生有地編造謊言來誣陷我?報紙繪聲繪影說他盜取公款,我敢保證這一切都是無中生有的情節。

辨  識近義空穴來風、捕風捉影、向壁虛造反義實事求是「捕風捉影」及「無中生有」都有毫無根據、不實在的意思。

「捕風捉影」側重於沒有根據的揣測;「無中生有」側重於憑空捏造。

捕風捉影無中生有辨似例句○ㄨ孩子是否被綁架都尚未證實,你先別~地胡思亂想。

ㄨ○我又沒得罪過他,不知他為什麼要~地編造謊言來誣陷我? 參考詞語將無作有注  音ㄐㄧㄤ。

ㄨˊ。

ㄗㄨㄛˋ。

ㄧㄡˇ漢語拼音jiāngwúzuòyǒu 釋  義《古尊宿語錄.卷三一》:「說諸人既無風起浪,者裡不免將無作有。

」《喻世明言.卷三二》:「那万俟卨素與岳飛有隙,遂將無作有,構成其獄。

」 無出其右 參考詞語‧無出其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ˊ。

ㄔㄨ。

ㄑㄧˊ。

ㄧㄡˋ漢語拼音wúchūqíyòu釋  義古時以右為尊,「無出其右」指沒有人能勝過他,為推許之詞。

#語本《史記.卷一○四.田叔列傳》。

典故說明據《史記.卷一○四.田叔列傳》載,漢初的田叔本是趙國陘城人,他的祖先則是齊國田氏。

田叔喜歡劍術,又曾向樂巨公學習黃老之術。

他的個性嚴正清白,並以此自喜,經常和一些德高望重之人交往。

後來趙國人把田叔推薦給趙相趙午,趙午又在趙王張敖面前稱讚他,於是趙王任命田叔為郎中。

不久,陳豨在代地造反,高祖前去討伐,途中經過趙國。

趙王十分恭敬地親自端著食盤獻食,高祖卻傲慢地蹲踞在席上,又大聲責罵趙王。

趙午等數十人聽了之後,都非常生氣,對趙王說:「大王事奉皇上完全合乎禮節,皇上卻對大王如此無禮,我們實在看不過去,決定要造反報仇。

」趙王聽了之後,氣得咬破了自己的指頭,駁斥道:「我們的祖先失去了國家,如果沒有皇上,我們都會死無葬身之地,屍體任蟲啃食。

你們怎麼可以忘恩負義!不要再說這樣的話了!」貫高等人知道趙王不願做個背德忘恩之人,便私下共謀刺殺高祖。

不料事機敗露,高祖便下令逮捕趙王及所有參與謀反之人。

趙午等人不願屈服,於是都自殺了,只有貫高就縛。

當趙王將被押解到京師時,朝廷又下了一道詔書,說:「趙國如果有人敢跟隨趙王進京,就誅殺三族。

」田叔、孟舒等十餘人於是穿著罪囚之衣,截去頭髮,又以鐵環束頸,假稱是趙王的家奴,跟著趙王一起被押解到了京師。

到了京師之後,貫高坦承謀反的事件是他們一手策劃的,趙王完全不知情,於是高祖饒恕了趙王的性命,廢為宣平侯。

後來趙王向高祖推薦田叔等人,都獲得高祖的召見。

武帝跟他們談話之後,發現他們的才能出眾,朝中的大臣沒有一個比得上他們,十分高興,就任命他們全都做了郡守或諸侯的國相,田叔也被封為漢中郡守。

後來「無出其右」這個成語,就從原文「毋能出其右」演變而出。

因古時以右為尊,故「無出其右」就用於表示沒有人能勝過他。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沒有人能勝過他。

使用類別用在「非常突出」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心算能力既快速又準確,全校師生無出其右。

她的古琴造詣已達爐火純青,國內樂壇無出其右。

王羲之在書法上的苦心孤詣,自古以來,無出其右。

民國以來,張大千執畫壇牛耳,成就之大,無出其右。

辨  識近義無與倫比、首屈一指、獨占鰲頭 參考詞語無出其上注  音ㄨˊ。

ㄔㄨ。

ㄑㄧˊ。

ㄕㄤˋ漢語拼音wúchūqíshàng 釋  義宋.葉適《水心別集.卷四》:「唐太宗、李靖,近世君臣之言兵者無出其上,其所問對亦止於武之意。

」 無所事事 參考詞語‧一無事事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ˊ。

ㄙㄨㄛˇ。

ㄕˋ。

ㄕˋ漢語拼音wúsuǒshìshì釋  義事事,做事。

前一個「事」是動詞,後一個是名詞。

「無所事事」,什麼事也不做,形容閒蕩無事的樣子。

語本《史記.卷五四.曹相國世家》。

典故說明曹參在西漢時是個位高權重、聲譽良好的人,他過去隨著高祖劉邦打天下,戰功豐碩,因而被封為平陽侯,同時還被任命為齊地的相國,輔佐齊王治理封地。

在齊地九年,實行黃老的無為之治,讓齊地一帶的百姓安居樂業,為當地人所稱頌。

由於他治理齊地的政績良好,丞相蕭何臨終前推舉他繼任。

曹參做了丞相之後,所有的大小規章都沒有任何變動,還日夜飲酒作樂,大家都覺得他什麼事也沒做,宮中顯得太平無事。

有人想去勸他,卻被他灌醉了回來,沒能向他勸說。

後來「無所事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閒蕩無事的樣子。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閒蕩無事的樣子。

使用類別用在「慵懶散慢」的表述上。

例句 他整日無所事事,除了吃睡,什麼正事也不幹。

暑假不知妥善安排,終究是無所事事就過去了。

退休後,我有一段日子無所事事,每天儘盯著電視看。

你們還如此年少,怎麼可以就這般無所事事,虛耗青春呢?表面上無所事事的日子看似悠閒,哪裡知道整日沒事做,讓人心都發慌起來。

辨  識近義遊手好閒反義日不暇給、夙興夜寐、殫精竭慮 參考詞語一無事事注  音ㄧ。

ㄨˊ。

ㄕˋ。

ㄕˋ。

(變)。

ㄧˋ。

ㄨˊ。

ㄕˋ。

ㄕˋ漢語拼音yīwúshìshì(變)yìwúshìshì 釋  義《官場現形記.第二八回》:「他鎮日在寓處,除掉吃飯睡覺之外,一無事事。

」 無所適從 參考詞語‧不知所從‧未知適從‧無適從‧莫知適從‧莫適所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ˊ。

ㄙㄨㄛˇ。

ㄕˋ。

ㄘㄨㄥˊ漢語拼音wúsuǒshìcóng釋  義適,古音ㄉㄧˊ,專主。

「無所適從」指不知聽從誰才好。

◎語本《左傳.僖公五年》。

後世借以比喻不知怎麼辦才好。

△「不知所從」 典故說明據《左傳.僖公五年》載,春秋時,晉獻公愛寵妾驪姬,立她為夫人。

後來驪姬想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於是設計陷害太子申生,和兩位公子重耳與夷吾。

驪姬先慫恿獻公命申生守曲沃,重耳守蒲,夷吾守屈,只把奚齊和她妹妹與獻公生的兒子卓子留在身邊。

又派士蒍去築蒲城和屈城。

士蒍知道驪姬離間獻公父子的陰謀,所以城築了一半就停工了,把柴薪晒在上面。

公子夷吾知道此事,就向獻公控告士蒍辦事不力。

士蒍為自己辯解道:「臣聽說:『如果沒有喪事卻悲傷,憂愁必然接著到來;沒有兵患卻築城,必會被敵人據守。

』既然會被敵人據守,又何必完成它呢?擔任官職而不服從君命,是不敬;把敵人可以據守的城池築得堅固,是不忠。

一個失去忠敬的臣子,還拿什麼事奉國君?希望您能夠以修養德行的方式來鞏固宗子的地位,又有甚麼城池比得上呢?」士蒍退下後,又感慨地賦詩明志,詩云:「如今國家混亂的情勢,就像破舊狐裘上的毛一樣紛亂,一個國家有了好多位君主,我真不知該聽從誰的命令才好!」典源又見《左傳.宣公十二年》。

言楚國與晉國交戰,楚莊王見到晉軍聲勢浩大,本想退兵,但是臣子伍參力主迎戰,並分析敵情說:「晉國的執政者是新上任的,不能發布號令。

他的副手先縠剛愎不仁,不肯聽從命令。

晉軍的三個統帥無法專權行事,想聽命又沒有上司下令,如此一來,大軍該聽誰的命令才好呢?所以這次戰役,晉軍必敗。

」「無所適從」在此亦為不知聽從誰才好的意思。

後來「無所適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但多用來比喻處理一件事卻不知如何是好。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不知聽從誰才好。

使用類別用在「茫無頭緒」的表述上。

例句 太多人對他提出建議,把他弄得無所適從。

兩位經理的意見不同,弄得屬下無所適從。

爸爸要我洗車,媽媽叫我擦窗戶,弄得我無所適從。

二語義說明比喻不知如何是好。

使用類別用在「茫無頭緒」的表述上。

例句 政策一變再變,讓民眾感到無所適從。

老師要言行一致,否則學生將會無所適從。

總經理朝令夕改,讓下屬們感到無所適從。

因為有各說各話的政黨,才會有無所適從的選民。

你一會兒說這樣做是對的,一會兒又說這樣做是錯的,真叫人無所適從。

辨  識近義不知所措 參考詞語不知所從注  音ㄅㄨˋ。

ㄓ。

ㄙㄨㄛˇ。

ㄘㄨㄥˊ漢語拼音bùzhīsuǒcóng 釋  義《後漢書.卷二》:「議者不同,南北異論,朕不知所從,久而不決。

」未知適從注  音ㄨㄟˋ。

ㄓ。

ㄕˋ。

ㄘㄨㄥˊ漢語拼音wèizhīshìcóng 釋  義宋.黃庭堅〈策問三道.其二〉:「今三家並行,未知適從,或謂當有廢舉,以定諸儒之論。

」無適從注  音ㄨˊ。

ㄕˋ。

ㄘㄨㄥˊ漢語拼音wúshìcóng 釋  義《韓非子.揚搉》:「一家二貴,事乃無功。

夫妻持政,子無適從。

」莫知適從注  音ㄇㄛˋ。

ㄓ。

ㄕˋ。

ㄘㄨㄥˊ漢語拼音mòzhīshìcóng 釋  義宋.劉恕〈書資治通鑑外紀後〉:「取舍乖異,莫知適從。

」莫適所從注  音ㄇㄛˋ。

ㄕˋ。

ㄙㄨㄛˇ。

ㄘㄨㄥˊ漢語拼音mòshìsuǒcóng 釋  義《後漢書.卷五二》:「或猶豫歧路,莫適所從。

」 無微不至 參考詞語‧無微不到‧靡微不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ˊ。

ㄨㄟˊ。

ㄅㄨˋ。

ㄓˋ。

(變)。

ㄨˊ。

ㄨㄟˊ。

ㄅㄨˊ。

ㄓˋ漢語拼音wúwéibùzhì(變)wúwéibúzhì釋  義沒有細節不照顧到的,形容做事非常細心周到。

靡,無。

語本宋.魏了翁〈辭免督視軍馬乞以參贊軍事從丞相行奏劄〉。

△「無所不至」 典故說明「無微不至」典源作「靡微不周」。

魏了翁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從小聰明伶俐,十五歲就嶄露不凡的才華,後來考中進士,一直在朝廷內擔任要職。

了翁為官盡忠職守,加上學問淵博,因此聲望極高,深受寧宗、理宗兩位皇帝的重用。

理宗時被任命為禮部尚書,時而上書皇帝力陳時弊。

理宗相當信任他,時常與他討論國事,徵詢他的意見。

如此引起其他大臣的妒忌,合謀排擠他,讓他不安於位。

於是向皇帝上書說朝中大臣只有魏了翁了解軍事,建議他去督視京湖軍馬,並授予江、淮二府督府之職務。

此事引起舉朝震驚,眾臣認為這項派任不合規定,紛紛上書阻止,還有其他身分符合的大臣爭取這項任務。

當時邊塞有敵軍來犯,理宗為此相當煩惱,了翁為了不再增加皇帝的負擔,上書請辭這項職務。

除了感激皇帝的重用,並說明自己不是推卸責任,對於皇帝交代的事一向盡心盡力,每一個細微處都照顧到。

但如今受人排擠,同僚皆不配合,行事困難,建議改由參贊軍事來執行這項任務。

魏了翁五次請辭都沒有獲准,只有默然受命,理宗因此而更敬重他,並嘉勉他的辛勞,給他加官進爵。

魏了翁的上書中寫自己做事「靡微不周」,意思是指沒有細節不照顧到的。

「靡」就是「無」的意思,後來「無微不至」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做事非常細心周到。

出現「無微不至」的書證如清.孫道乾《小螺菴病榻憶語》卷四:「張姬愛兒如己出。

姬病,兒侍奉湯藥,無微不至。

」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做事非常細心周到。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仔細嚴謹」的表述上。

例句 老王對待朋友無微不至,所以人緣極好。

由於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小明終於康復了。

看他像個大老粗,沒想到做事卻這麼細心,無微不至。

每位病人住院時,都希望受到醫護人員無微不至的照顧。

李老師對每位同學無微不至的關懷,讓所有學生都很喜歡他。

對於母親無微不至的細心呵護,我們做兒女的真是難以報答。

由於母親早逝,姊姊從小便身兼母職,把弟弟照顧得無微不至。

辨  識近義體貼入微、無所不至反義粗心大意、漠不關心「無微不至」及「無所不至」都有周全、完備的意思。

「無微不至」指做事細心周到;「無所不至」也另用以形容壞事做盡。

無微不至無所不至辨似例句○○由於母親~的照顧,小明終於康復了。

ㄨ○這個浪蕩子吃喝嫖賭,~,真是傷透了他父母的心。

參考詞語無微不到注  音ㄨˊ。

ㄨㄟˊ。

ㄅㄨˋ。

ㄉㄠˋ。

(變)。

ㄨˊ。

ㄨㄟˊ。

ㄅㄨˊ。

ㄉㄠˋ漢語拼音wúwéibùdào(變)wúwéibúdào 釋  義清.陳確〈與吳仲木孝子書〉:「總之,一敬之功,無微不到,惟仁者善體之耳。

」靡微不周注  音ㄇㄧˊ。

ㄨㄟˊ。

ㄅㄨˋ。

ㄓㄡ漢語拼音míwéibùzhōu 釋  義宋.魏了翁〈辭免督視軍馬乞以參贊軍事從丞相行奏劄〉:「臣竊念主憂臣辱,義不得辭,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條列事目,調遣將士,凡所以為速發之計者,靡微不周。

」 無妄之災 參考詞語‧毋望之禍‧無妄之愆‧無妄之憂‧無妄之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ˊ。

ㄨㄤˋ。

ㄓ。

ㄗㄞ漢語拼音wúwàngzhīzāi釋  義「無妄之災」之「無」,典源作「无」。

无,古「無」字。

古時一人把牛繫在路上,卻被路人牽走,而使當地人平白受到懷疑和搜捕。

比喻意外的災禍。

語本《易經.无妄卦》。

典故說明无,古「無」字。

无妄,是《易經》卦名。

卦象是下震(☳)上乾(☰)。

六三的爻辭說:「无妄之災。

」意思是不妄為卻無故招致災禍,這就像是有人把牛繫在路上,卻被路過的人牽走,而使同邑的人平白受到懷疑和搜捕。

後來「無妄之災」被用來比喻意外的災禍。

如漢人王充《論衡.卷一五.明雩》:「無妄之災,百民不知,必歸於主。

」百姓因為不明究裡,往往將意外的災禍歸究於為政者。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意外的災禍。

使用類別用在「災禍變故」的表述上。

例句 一場空難,使許多家庭遭受無妄之災,面臨破碎。

講話應該小心謹慎,以免說錯話而招致無妄之災。

酒醉駕車是很危險的,不僅危害自己,也可能使他人平白遭受無妄之災。

強颱吹倒了許多人家的住屋,這場無妄之災,給大家帶來慘重的財物損失。

這次地震震倒了許多人的夢想與寄託,也讓許多人難以接受這突來的無妄之災。

辨  識近義殃及池魚、不測之禍、池魚之殃、飛來橫禍形音辨誤妄,音ㄨㄤˋ。

無妄,即不測。

不可寫作「忘」。

參考詞語毋望之禍注  音ㄨˊ。

ㄨㄤˋ。

ㄓ。

ㄏㄨㄛˋ漢語拼音wúwàngzhīhuò 釋  義《史記.卷七八》:「朱英謂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禍。

』」無妄之愆注  音ㄨˊ。

ㄨㄤˋ。

ㄓ。

ㄑㄧㄢ漢語拼音wúwàngzhīqiān 釋  義元.關漢卿《謝天香.第四折》:「老夫受無妄之愆,與足下了平生之願,你不肯煙月久離金殿閣,我則怕好花輸與富家郎。

」無妄之憂注  音ㄨˊ。

ㄨㄤˋ。

ㄓ。

ㄧㄡ漢語拼音wúwàngzhīyōu 釋  義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今君縱署天涯吏,投檄北去何難哉?無妄之憂勿藥喜,一善自足禳千災。

」無妄之禍注  音ㄨˊ。

ㄨㄤˋ。

ㄓ。

ㄏㄨㄛˋ漢語拼音wúwàngzhīhuò 釋  義《戰國策.楚策四》:「朱英謂春申君曰:『世有無妄之福,又有無妄之禍。

今君處無妄之世,以事無妄之主,安不有無妄之人乎?』」 無與倫比 參考詞語‧無倫比‧無有倫比‧無與為比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ˊ。

ㄩˇ。

ㄌㄨㄣˊ。

ㄅㄧˇ漢語拼音wúyǔlúnbǐ釋  義倫比,匹敵。

「無與倫比」比喻沒有能比得上的。

※語或本三國魏.華歆〈請受禪上言〉。

△「無可比擬」 典故說明「無與倫比」的「倫比」,是可以互相匹敵的意思。

如唐.韓愈〈論佛骨表〉:「伏惟睿聖文武皇帝陛下神聖英武,數千百年已來,未有倫比。

」便是形容皇帝莊嚴尊貴、英明武勇,千百年以來,沒有別人可以相比。

在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北方,漢獻帝只是傀儡,沒有實權。

後來,曹操病死,曹丕繼位為魏王,想要篡奪漢室,又不想落人口實,便逼漢獻帝「禪讓」,自己故作推辭,如此三次之後方才接受帝位。

華歆時為相國,曾與其他公卿一同上言,請曹丕接受禪讓。

在文中華歆盛讚曹丕的德行「無有為比」,意思就是說︰德行十分崇高,沒有人能夠比得上。

後來「無與倫比」這句成語可;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沒有能比得上的。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沒有能比得上的。

使用類別用在「無法比擬」的表述上。

例句 他對現代物理學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

這個颱風威力之大無與倫比,超過所有的紀錄。

這位大師的木雕作品中所表現的力與美,真是無與倫比。

這家店的蟹黃湯包在同類點心中,簡直是無與倫比,天下第一!這部電影演出場面的浩大,演員陣容的堅強在電影史上簡直是無與倫比。

當我還未離開家鄉時,總覺得五層高樓已是無與倫比,等來到了大城市,才知道那真是井蛙之見。

辨  識近義空前絕後、無可比擬、無可匹敵、蓋世無雙、無出其右、首屈一指、超群絕倫反義不相上下、相提並論、等量齊觀、勢均力敵 參考詞語無倫比注  音ㄨˊ。

ㄌㄨㄣˊ。

ㄅㄧˇ漢語拼音wúlúnbǐ 釋  義唐.朱逵〈懷素上人草書歌〉:「于今年少尚如此,歷睹遠代無倫比;妙絕當動鬼神泣,崔、蔡幽魂更心死。

」無有倫比注  音ㄨˊ。

ㄧㄡˇ。

ㄌㄨㄣˊ。

ㄅㄧˇ漢語拼音wúyǒulúnbǐ 釋  義《太平廣記.卷四八四》:「生聰敏者也。

無何曲盡其妙,雖長安無有倫比。

」清.馬從善〈兒女英雄傳序〉:「先生少席家世餘蔭,門第之盛,無有倫比。

」清.張三禮〈空谷香序〉:「南曲既興,名作亦鮮。

(琵琶)詞意深摯,質樸高華,無有倫比。

」無與為比注  音ㄨˊ。

ㄩˇ。

ㄨㄟˊ。

ㄅㄧˇ漢語拼音wúyǔwéibǐ 釋  義三國魏.華歆〈請受禪上言〉:「主率土者,非陛下其孰能任之?所謂論德無與為比,考功無推讓矣。

」明.劉基〈少微山眉巖神仙宅記〉:「紫虛之山水,清奇幽邃,甌栝之間,無與為比。

」 微乎其微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ㄟˊ。

ㄏㄨ。

ㄑㄧˊ。

ㄨㄟˊ漢語拼音wéihūqíwéi釋  義「微」有衰微或微小、精微等意。

「微乎其微」形容極其衰微。

語本《爾雅.釋訓》。

後用「微乎其微」形容事物極其細小或精微。

典故說明《爾雅》是我國最早解釋詞語、名物的專書,〈釋訓〉篇有「式微式微者,微乎微者也」一節,係釋《詩經.邶風.式微》之文。

《詩》云:「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這是黎侯被狄人所逐,寄居衛國時,他的臣子勸他回國的話。

黎侯流亡到衛國,衛國給他優厚的待遇,局勢穩定後,他竟然不想回去了。

他的臣子因此來勸諫他。

據朱熹詩經傳的說法,這段勸諫文字的意思是:「您被逐而寄居衛國,已是衰微得不能再衰微了,您為何不回國呢?不是為了您,我們做臣子的何必餐風露宿,陷身泥塗,這麼辛苦而受不到庇護拯救呢?」「式微式微」是詩歌常見的疊句,有加強語氣的作用;其中的「式」是發語詞,無義。

後來「微乎其微」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但多用來形容非常微小,也偶見用於形容事物極其精微,清.楊倫《杜詩鏡銓.白絲行》眉批引蔣弱六云:「寫妙技不覺說入自家話,微乎其微。

」就是形容其精微。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事物非常微小。

使用類別用在「細微渺小」的表述上。

例句 一個人和宇宙的浩瀚相比,真是微乎其微。

這種病目前還無藥可救,痊癒的希望是微乎其微。

一位外國婦女產下了六胞胎,這樣的機率真是微乎其微。

一個人無論有多大的成就,從人類發展史上來看,都是微乎其微,渺小得很。

大家對於這項提案一直沒有共識,看來要在這次會議中通過的機率是微乎其微了。

辨  識近義滄海一粟、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反義碩大無朋 頑石點頭 參考詞語‧石點頭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ㄢˊ。

ㄕˊ。

ㄉㄧㄢˇ。

ㄊㄡˊ漢語拼音wánshídiǎntóu釋  義連頑冥沒有性靈的石頭都點頭了。

比喻說理透澈,使人心服。

語本《蓮社高賢傳.道生法師》。

典故說明晉朝時有一位道生法師,當時《涅槃經》剛傳入中國,接受的人不多,他就到蘇州虎丘山隱居,鑽研佛法。

傳說他曾在山中搬了一些石頭,排列整齊後,把這些石頭當作學生,每天不厭其煩地講述《涅槃經》。

道生法師因為主張眾生皆可成佛,所以對沒有反應的石頭,依舊滔滔不絕地講解。

一段日子後,道生法師問說:「你們覺得我的解釋是否和《涅槃經》的原意契合呢?」石頭們竟然個個都點起頭來了。

後來「頑石點頭」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說理透澈,使人心服。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說理透澈,使人心服。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功效」的表述上。

例句 他分析精闢,辯才無礙,足使頑石點頭。

他的口才極佳,大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本領。

要讓頑石點頭,靠的是開導說理,不是訓斥說教。

由於哥哥的辛苦付出、耐心開導,小弟終於頑石點頭了。

因為王老師的耐心教導,這班學生終於頑石點頭,功課進步。

小張有一張能使頑石點頭的嘴巴,再固執的人都可以被他說服。

參考詞語石點頭注  音ㄕˊ。

ㄉㄧㄢˇ。

ㄊㄡˊ漢語拼音shídiǎntóu 釋  義宋.黃庭堅〈曉賢師續佛壽頌〉:「出家兒不費秋毫力,講得天雨花,說得石點頭。

」 溫故知新 參考詞語‧知新溫故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ㄣ。

ㄍㄨˋ。

ㄓ。

ㄒㄧㄣ漢語拼音wēngùzhīxīn釋  義複習學過的課業,而能領悟出新的道理。

語出《論語.為政》。

典故說明溫,溫習;故,舊的。

「溫故知新」就是溫習過去所學,從中獲得新的知識和體會。

在《論語.為政》中記載了孔子說的一句話:「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意思是說:「如果能常常複習以往學過的課業,而能從中領悟出新的道理,這樣就可以為人師表了。

」後來「溫故知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說明反覆學習的功效。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複習學過的課業,而能領悟出新的道理。

使用類別用在「溫舊得新」的表述上。

例句 做學問應該反覆熟讀,才能溫故知新,日益精進。

小明成績不斷進步,靠的是溫故知新的讀書方法。

老師鼓勵同學,書要熟讀,自然能夠收到溫故知新的效果。

增長見識有兩個途徑,一是不斷吸收新知,一是溫故知新。

讀書善忘的人,補救的辦法是反覆熟讀,除幫助記憶外,也能收到溫故知新的效果。

辨  識近義數往知來反義抱殘守缺、食而不化 參考詞語知新溫故注  音ㄓ。

ㄒㄧㄣ。

ㄨㄣ。

ㄍㄨˋ漢語拼音zhīxīnwēngù 釋  義明.馮惟敏《海浮山堂詞稿.卷一》:「倉庫經,循環簿,那里(裡)也知新溫故,曉夜念文書。

」 舞文弄墨 參考詞語‧舞弄文墨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ˇ。

ㄨㄣˊ。

ㄋㄨㄥˋ。

ㄇㄛˋ漢語拼音wǔwénnòngmò釋  義(一)墨,繩墨、法度。

指玩弄法條作弊,敗壞法紀。

語本《隋書.卷八五.王充列傳》。

△「舞文弄法」(二)指寫作、寫字,借以比喻賣弄筆墨文辭。

※語或出《三國演義》第四三回。

典故說明 「舞文弄墨」原作「舞弄文墨」。

舞弄,玩弄。

文墨,刑文律法。

據《隋書.卷八五.王充列傳》載,隋朝兵部員外王充,擅長於向君王打小報告,又熟悉通曉法律,因而玩弄操縱法條,敗壞法紀,掌握大權後,任意賞罰。

遭到反駁質難時,他仗著口齒伶俐善辯遮掩過錯,大家明明知道他是在強詞奪理,也無法使他屈服。

後來「舞文弄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玩弄法條作弊,敗壞法紀。

文、墨,又可指文筆。

所以「舞文弄墨」可用來比喻賣弄筆墨文辭。

《三國演義》第四三回敘述孔明應魯肅的邀請來到柴桑郡見孫權,想說服孫權和劉備合作,共同對抗曹操的百萬大軍。

在還沒見到孫權之前,先遭到孫權的臣子張昭嚴畯等人的質問。

其中嚴畯問孔明研究什麼經文典籍?孔明直言讀書時只知摘錄漂亮詞句,而不深入研究,思想陳腐不合時宜的儒生,是無法振興國家成就事業的。

況且古時候的伊尹、姜子牙等人,都有匡扶天下的才能,也沒聽說他們一生中研究過什麼經文典籍,難道也要他們效法那些書生志得意滿於筆硯之間,評論是非長短,賣弄筆墨文辭?嚴畯聽得無言以對。

這裡的「舞文弄墨」就是用來比喻賣弄筆墨文辭。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寫作、寫字,借以比喻賣弄筆墨文辭。

使用類別用在「賣弄文才」的表述上。

例句 在這些名家前,你就別再舞文弄墨獻醜了。

你在這兒舞文弄墨,簡直是在孔子面前賣文章。

以他這種才華,即使整天舞文弄墨,也別想成為一個傑出的作家。

退休後,別無嗜好,最喜閒來舞文弄墨,寫點散文,抒發抒發情性。

看了蘭亭法帖後,心竊喜之,自也舞文弄墨,模仿起來,雖不像,倒也自得其樂。

也許是看多了言情小說,她也學著舞文弄墨起來,有模有樣地寫出了一篇愛情小說。

辨  識近義咬文嚼字、雕章琢句 參考詞語舞弄文墨注  音ㄨˇ。

ㄋㄨㄥˋ。

ㄨㄣˊ。

ㄇㄛˋ漢語拼音wǔnòngwénmò 釋  義《隋書.卷八五》:「善敷奏,明習法律,而舞弄文墨,高下其心。

」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上大怒,謂棐舞弄文墨,輒欲將此上同天語,風示在外臣工,甚為狂僭。

」 舞文弄法 參考詞語‧侮文弄法‧弄法舞文‧舞文巧法‧舞文玩法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ˇ。

ㄨㄣˊ。

ㄋㄨㄥˋ。

ㄈㄚˇ漢語拼音wǔwénnòngfǎ釋  義舞弄文字技巧,指歪曲法律條文。

語出《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

△「舞文弄墨」 典故說明舞、弄,玩弄。

法,法令條文。

「舞文弄法」,這句成語出自《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意思是玩弄文字技巧,以歪曲法律條文的原意。

〈貨殖列傳〉講述的是經濟思想,強調農、工、商的重要性,積極的生產和交易行為,得以累積個人財富,也是促進社會進步繁榮的原動力。

列舉如歌伎、游閑公子、醫生、兵吏等各行各業致力追求財富的方式。

以兵吏為例,他們為了追求個人財富,舞弄文字技巧歪曲擾亂法律條文,盜刻印章偽造文書,不怕刑罰加身,只為貪圖他人賄賂的豐厚錢財。

後來「舞文弄法」被用來指舞弄文字技巧,歪曲法律條文。

如南朝梁沈約〈授蔡法度廷尉制〉:「州郡姦吏,恣其取捨,舞文弄法,非止一塗。

」,指出州郡的姦吏任意妄為,玩弄文字以擾亂法律秩序。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指歪曲法律條文。

使用類別用在「違法不軌」的表述上。

例句 這批貪官汙吏舞文弄法,只想從中謀取私利。

官員舞文弄法,國家必定無法維持長治久安。

執法人員若舞文弄法,便宜行事,則司法正義將蕩然無存。

看不慣政府官員舞文弄法,積弊叢生,民眾紛紛走上街頭抗議。

過去的政治十分黑暗,許多官員為了陷害政敵,舞文弄法而陷人於罪的事例不勝枚舉。

參考詞語侮文弄法注  音ㄨˇ。

ㄨㄣˊ。

ㄋㄨㄥˋ。

ㄈㄚˇ漢語拼音wǔwénnòngfǎ 釋  義《梁書.卷三》:「致使失理負謗,無由聞達,侮文弄法,因事生姦。

」弄法舞文注  音ㄋㄨㄥˋ。

ㄈㄚˇ。

ㄨˇ。

ㄨㄣˊ漢語拼音nòngfǎwǔwén 釋  義《朱子語類.卷八三》:「聖人作《春秋》,正欲褒善貶惡,示萬世不易之法。

今乃忽用此說以誅人,未幾又用此說以賞人,使天下後世皆求之而莫識其意,是乃後世弄法舞文之吏之所為也,曾謂大中至正之道而如此乎!」明.劉基〈官箴中〉:「秦廢聖制代德以徂,刀筆之權始歸吏胥,弄法舞文,聾癡瞽愚,流波至今。

」舞文巧法注  音ㄨˇ。

ㄨㄣˊ。

ㄑㄧㄠˇ。

ㄈㄚˇ漢語拼音wǔwénqiǎofǎ 釋  義漢.王充《論衡.程材》:「文吏幼則筆墨,手習而行,無篇章之誦,不聞仁義之語。

長大成吏,舞文巧法,徇私為己。

」舞文玩法注  音ㄨˇ。

ㄨㄣˊ。

ㄨㄢˊ。

ㄈㄚˇ漢語拼音wǔwénwánfǎ 釋  義清.張際亮〈答黃樹齋鴻臚書〉:「今之外吏豈惟諱盜而已哉?其貪以浚民之脂膏,酷以干天之憤怒,舞文玩法以欺朝廷之耳目。

」 聞雞起舞 參考詞語‧聞雞舞‧雞鳴起舞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ㄣˊ。

ㄐㄧ。

ㄑㄧˇ。

ㄨˇ漢語拼音wénjīqǐwǔ釋  義一聽到雞啼聲,立即起床操練武藝。

典出《晉書.卷六二.祖逖列傳》。

後用「聞雞起舞」比喻把握時機,及時奮起行動。

典故說明據《晉書.卷六二.祖逖列傳》載,晉代的祖逖,性格豪邁,為人俠義。

當時國家情勢內憂外患,祖逖立志要為國家盡力,平定動亂。

他與好朋友劉琨一起在司州任職,志向相同,兩人便住在一起,相互砥礪。

有一回,祖逖在半夜時聽到雞啼聲,雖然天還沒亮,但他驚覺時間相當寶貴,應該好好把握,就踢醒睡在一旁劉琨說:「聽到雞叫聲了嗎?我們得趕快起床,把握時間練武吧!」於是兩人無懼夜裡的涼意,到院子裡舞劍鍛鍊身體,每天都不間斷,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後來祖逖受到皇帝的賞識,被任命為大將軍,帶兵平定動亂,收復許多失土,一償報效國家的心願。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聞雞起舞」,用來比喻把握時機,及時奮起行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把握時機,及時奮起行動。

使用類別用在「勤奮積極」的表述上。

例句 古人是聞雞起舞,他們是日上三竿,仍在床上。

年輕人要效法聞雞起舞的精神,才能振奮抖擻。

為了考上學校,他決心聞雞起舞,每天早起苦讀。

從此以後,他聞雞起舞,改變了日晏仍眠的惡習。

為了學好英文,我將以聞雞起舞的精神,拚鬥到底。

富歲子弟多賴,正需要聞雞起舞的精神來惕勵他們。

看他的衝勁,就連聞雞起舞的祖逖也都要自嘆弗如了!這位老將軍,從小就聞雞起舞,刻苦勵志,立志報效國家。

有同學聽「聞雞起舞」的故事竟打起瞌睡來,老師說:「朽木不可雕也。

」小華睡眼惺忪地跟老師說:「為了要學聞雞起舞,昨天一夜都沒敢睡著。

」 辨  識近義奮發圖強反義、得過且過 參考詞語聞雞舞注  音ㄨㄣˊ。

ㄐㄧ。

ㄨˇ漢語拼音wénjīwǔ 釋  義明.藍智〈秋夕懷王長文〉:「攬衣誰念聞雞舞,拔劍終期汗馬功。

」雞鳴起舞注  音ㄐㄧ。

ㄇㄧㄥˊ。

ㄑㄧˇ。

ㄨˇ漢語拼音jīmíngqǐwǔ 釋  義宋.范成大〈送同年萬元亨知階州.詩其二〉:「古來百戰功名地,正是雞鳴起舞時。

」 聞一知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ㄣˊ。

ㄧ。

ㄓ。

ㄕˊ漢語拼音wényīzhīshí釋  義得知一件事,便可推知十件相關的事。

形容人稟賦聰敏,善於類推。

語出《論語.公冶長》。

△「舉一反三」 典故說明顏回列於孔門四科裡的德行科,天資聰穎,安貧樂道而好學,在眾多弟子中,顏回的賢德最接近孔子,孔子對他「不遷怒,不貳過」的修養尤為激賞,視他為自己最得意的學生。

子貢也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列於孔門四科中的言語科,能言善辯,並且足智多謀,料事多中。

有一次,孔子與子貢談話時問子貢:「你和顏回,到底是誰比較優秀?」子貢回答:「我怎麼敢跟顏回比呢?他聽說一件事情,就可推知十件相關的事,我頂多推知兩件而已。

」孔子也說:「是比不上啊!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呢!」從此可看出孔子對顏回的欣賞。

而我們從子貢「回也聞一以知十」這句話,也能體會顏回過人的聰慧。

但可惜孔子這個最優秀的學生英年早逝,在三十歲左右便死了。

後來「聞一知十」用來形容人稟賦聰敏,善於類推。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人稟賦聰敏,善於類推。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聰慧敏悟」的表述上。

例句 這孩子領悟力高,能聞一知十,總是名列前茅。

他向來聞一知十,任何問題只要提示,立即知道如何解答。

聞一知十的天資固然可貴,但鐵杵磨針的毅力卻更值得稱頌。

聞一知十的天才畢竟是少數,一般人只能靠後天的努力,以勤補拙。

他自以為有聞一知十的本領,常常不經求證就下定論,鬧了不少笑話。

她不但認真負責,而且博學強記,聞一知十,所以才進公司便獲得重用。

辨  識近義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及「聞一知十」都有學習能力很強的意思。

「舉一反三」側重於天資聰慧靈敏;「聞一知十」側重於推理反應敏捷。

網開一面 參考詞語‧三面開網‧網開三面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ㄤˇ。

ㄎㄞ。

ㄧ。

ㄇㄧㄢˋ。

(變)。

ㄨㄤˇ。

ㄎㄞ。

ㄧˊ。

ㄇㄧㄢˋ漢語拼音wǎngkāiyīmiàn(變)wǎngkāiyímiàn釋  義把網子打開一面。

#典出《呂氏春秋.孟冬紀.異用》。

比喻寬大仁厚,對犯錯的人從寬處置。

△「一網打盡」 典故說明商的開國君主成湯,是個仁民愛物的君主。

他感於夏桀暴虐無道,天下人民飽受痛苦,於是起兵討伐,建立了商朝。

在《呂氏春秋.孟冬紀.異用》中記載,有一天成湯看到一個獵人在布置陷阱,獵人很得意地說:「不論是天上飛的、地下鑽出的或地面奔跑的各種鳥獸,都會被我的網子抓住。

」成湯聽了,就說:「像你這樣趕盡殺絕,豈不是跟暴虐的夏桀一樣嗎?」於是他命令獵人把網子的三面收起來,只留下一面捕捉獵物。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網開一面」,用來比喻寬大仁厚,對犯錯的人從寬處置。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寬大仁厚,對犯錯的人從寬處置。

使用類別用在「寬厚待人」的表述上。

例句 聽了他的遭遇,不免讓人想網開一面,原諒他做出這種順手牽羊的事。

對於願意改過自新的人,法官多半都會網開一面,講求法理外的人情。

法官念在他年紀尚小,懵懂無知,且是被歹人利用,決定網開一面,放他一馬。

為體現愛的教育,且他似已有悔意,老師決定對他網開一面,再給他一次補過的機會。

教官認為他應是無心之過,又有悔意,於是網開一面不記過,只讓他做些勞動服務。

辨  識近義高抬貴手反義一網打盡、斬盡殺絕、嚴懲不貸 參考詞語三面開網注  音ㄙㄢ。

ㄇㄧㄢˋ。

ㄎㄞ。

ㄨㄤˇ漢語拼音sānmiànkāiwǎng 釋  義唐.李德裕〈討劉稹制〉:「王師問罪,三面開網,一境離心,乘此危機,遂能歸命。

」網開三面注  音ㄨㄤˇ。

ㄎㄞ。

ㄙㄢ。

ㄇㄧㄢˋ漢語拼音wǎngkāisānmiàn 釋  義唐.劉禹錫〈連州賀赦表〉:「網開三面,危疑者許以自新;照達四聰,瑕累者期於錄用。

」《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再說當年,如鄧芝龍、郭婆等,帶這班大盜鬧得那樣翻江倒海,尚且網開三面,招撫他來,饒他一死。

何況這些么麼小醜?」 萬籟俱寂 參考詞語‧萬籟俱息‧萬籟俱空‧萬籟無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ㄢˋ。

ㄌㄞˋ。

ㄐㄩˋ。

ㄐㄧˊ漢語拼音wànlàijùjí釋  義萬物無聲,一片寂靜。

語本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詩。

△「鴉雀無聲」 典故說明唐代詩人常建,開元年間的進士。

仕途並不得意,經常放浪山林、琴酒之間。

他的詩用字精鍊、風格清新,常以山林、寺觀為題材,如這首〈題破山寺後禪院〉詩就是。

詩人在清晨太陽才剛照到樹林的時候來到興福寺。

沿著竹林中蜿蜒的小徑往幽靜的後院走去,禪房就掩蔽在花木的深處。

和煦的陽光透進樹林裡,耳裡充斥著鳥兒悅耳的鳴叫聲,清澈的潭水倒映出山的景色,讓人心神漸漸地空明透澈,不被塵事困惱。

此時只覺得自然界的各種聲音都靜了下來,只剩下佛寺裡傳來幽幽的鐘磬聲。

後來「萬籟俱寂」這句成語也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萬物無聲,一片寂靜。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萬物無聲,一片寂靜。

使用類別用在「安靜無聲」的表述上。

例句 我最愛在萬籟俱寂的深夜沉思與寫作。

萬籟俱寂,只聽到病床上母親微弱的呼吸聲。

夜已深,雖是萬籟俱寂,我內心卻是紛擾難定。

突然,一陣急促的狗叫聲,劃破了萬籟俱寂的夜空。

坐在山頭,萬籟俱寂,明月初上,好個美好的夜晚!這夜萬籟俱寂,即使桂花落下的聲音似乎也可以聽到。

萬籟俱寂,大地已沉睡,七星山影在月色中更顯孤傲。

辨  識近義鴉雀無聲、闃寂無聲反義人聲鼎沸、震耳欲聾形音辨誤俱,音ㄐㄩˋ,皆、都的意思。

不可寫作「具」。

「萬籟俱寂」及「鴉雀無聲」都有非常安靜的意思。

「萬籟俱寂」用於形容大自然的沉寂;「鴉雀無聲」多用於形容人聲的沉寂。

萬籟俱寂鴉雀無聲辨似例句○ㄨ月光灑在~的樹林裡,顯得更加幽靜。

ㄨ○只見指揮把指揮棒舉起,全場立即變得~,所有人都屏氣凝神地等待著。

參考詞語萬籟俱息注  音ㄨㄢˋ。

ㄌㄞˋ。

ㄐㄩˋ。

ㄒㄧˊ漢語拼音wànlàijùxí 釋  義宋.劉斧《青瑣高議.後集》:「是時月初朦朧,晚風輕軟,浮浪無聲,萬籟俱息。

」萬籟俱空注  音ㄨㄢˋ。

ㄌㄞˋ。

ㄐㄩˋ。

ㄎㄨㄥ漢語拼音wànlàijùkōng 釋  義宋.黃庭堅〈聽崇德君鼓琴〉:「罷琴窗外月沈江,萬籟俱空七弦定。

」萬籟無聲注  音ㄨㄢˋ。

ㄌㄞˋ。

ㄨˊ。

ㄕㄥ漢語拼音wànlàiwúshēng 釋  義唐.釋皎然〈戛銅碗為龍吟歌〉:「遙聞不斷在煙杪,萬籟無聲天境空。

」《醒世恆言.卷四》:「眾人周圍走了一遍,但見靜悄悄的萬籟無聲。

」 萬劫不復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ㄢˋ。

ㄐㄧㄝˊ。

ㄅㄨˋ。

ㄈㄨˋ。

(變)。

ㄨㄢˋ。

ㄐㄧㄝˊ。

ㄅㄨˊ。

ㄈㄨˋ漢語拼音wànjiébùfù(變)wànjiébúfù釋  義佛教以世界經歷若干萬年即毀滅一次,再重新開始為「一劫」。

「萬劫不復」指人一旦墮入無間地獄,雖歷經萬次世界毀滅那麼久的時間,也不易投胎為人。

語出《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梵網經菩薩戒序》。

後用「萬劫不復」比喻無法挽救的行為或命運。

典故說明佛家稱世界一成一毀為一劫。

萬劫,指極長的時間,有永遠的意思。

唐代李白〈短歌行〉說:「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

」《西遊記》第二回說:「把你這猢猻剝皮剉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教你萬劫不得翻身!」用的都是這個意思。

至於「萬劫不復」,這句成語本來是說人一旦墮入地獄,雖經萬次世界毀滅那麼久的時間,也不易投胎為人。

在佛教經典〈梵網經菩薩戒序〉中,勸人要「自知有罪當懺悔,懺悔即安樂,不懺悔罪益深」,意思就是要人如果自知有罪,要能懺悔才能安樂;不知懺悔,將加深罪惡。

這篇經文另外還說:一個人如果不對罪惡存有戒慎之心,就容易縱情懈怠,所以不要輕視小罪過,以為沒有關係。

要知道罪惡之心就像小水滴,不去理會,終究會積滿成大缸水,那就是大罪惡了。

一個人在剎那間犯了罪過,死後將墮入無間地獄,雖歷經萬劫那麼久的時間,也不易回復人身。

這就是「萬劫不復」這句成語的出處和原義了。

後來「萬劫不復」被用來比喻無法挽救的行為或命運。

例如:「他的毒癮已深,已淪入萬劫不復之境,想救也來不及了。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佛教謂人一旦墮入地獄,雖歷經萬次世界毀滅那久的時間,也不易投胎為人。

使用類別用在「下場淒慘」的表述上。

例句 如有惡念應立即拔除,才可免入萬劫不復之境。

這些人心腸如此之壞,如不知省悟,恐將萬劫不復。

你一旦壞了心腸,拋妻棄子,來日下場勢必萬劫不復。

這種萬劫不復的惡行,豈只不可為,連想都不應該想。

你如果不聽我勸,及時悔改,終將陷入萬劫不復的地步。

二語義說明比喻無法挽救的行為或命運。

使用類別用在「無法挽回」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毒癮已深,已淪入萬劫不復之境,想救也來不及了。

自然生態往往一經破壞,立即萬劫不復,即使人類費盡所有心力,恐怕也難以恢復原貌。

萬象更新 參考詞語‧萬象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ㄢˋ。

ㄒㄧㄤˋ。

ㄍㄥ。

ㄒㄧㄣ漢語拼音wànxiànggēngxīn釋  義「萬象更新」,典源作「萬象新」。

大自然界的事物或景象都改變得煥然一新。

語本唐.薛能〈新雪八韻〉詩。

典故說明原作「萬象新」。

「萬象」就是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景象,這個詞語出現得相當早。

晉.孫綽〈遊天臺山賦〉︰「渾萬象以冥觀,兀同體於自然。

」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把大自然界的事物或景象混合起來加以冥想或觀察,無形中就會體驗到自己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感覺。

《五燈會元.卷一九.白雲首端禪師》︰「乾坤大地,日月星辰,森羅萬象。

」意思是說︰天下地上,日月星辰,大自然的一切事物或景象紛然雜亂散布排列在眼前。

唐.薛能〈新雪八韻〉詩首揭二句︰「大雪滿初晨,開門萬象新。

」意思是說:清晨的一場大雪下得漫天掩地,打開門就看到大自然界的事物或景象都顯現出新的面貌。

綜合上述三例,我們大概可以斷言「萬象更新」就是從「萬象新」演變而出的一個成語,用來表示大自然界的事物或景象都改變得煥然一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表示大自然界的事物或景象都改變得煥然一新。

使用類別用在「景象更新」、「重新恢復」的表述上。

例句 春回大地,萬象更新,目光所及,盡是欣欣向榮的綠意。

想不到一夕之間,大地變成銀色世界,萬象更新真是奇妙無比。

這戶人家貼著「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的春聯,頗貼年景。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從此我們應該揮別過去的陰霾,迎向未來的光明。

在這萬象更新的陽春季節,且讓我們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盡情享受無限美好的風光吧! 辨  識近義面目一新、煥然一新反義一成不變、始終如一 參考詞語萬象新注  音ㄨㄢˋ。

ㄒㄧㄤˋ。

ㄒㄧㄣ漢語拼音wànxiàngxīn 釋  義唐.薛能〈新雪八韻〉:「大雪滿初晨,開門萬象新。

」宋.王珪〈依韻恭和聖製俯同太師文彥博玉津園賜宴席上述懷〉:「上苑張瑤席,春風萬象新。

」 萬紫千紅 參考詞語‧千紅萬紫‧百紫千紅‧萬紅千紫‧萬紅千翠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ㄨㄢˋ。

ㄗˇ。

ㄑㄧㄢ。

ㄏㄨㄥˊ漢語拼音wànzǐqiānhóng釋  義形容百花盛開,色彩絢麗的景象。

語出宋.邵雍〈落花吟〉詩。

後用「萬紫千紅」比喻事物豐富而多采多姿。

△「奼紫嫣紅」 典故說明「萬紫千紅」是形容百花齊放的美景。

宋代文人邵雍的〈落花吟〉一詩中,用這四個字形容狂風時,五顏六色的花瓣四處紛飛,桃樹與李樹的葉子都被吹到河面上,鋪成一條路。

後來「萬紫千紅」就被用來形容百花盛開,色彩絢麗的景象,特別是用來形容春天的景色,例如南宋朱熹的〈春日〉詩:「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亦用於比喻事物豐富而多采多姿。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形容百花盛開,色彩絢麗的景象。

使用類別用在「花開茂盛」的表述上。

例句 春天一到,百花盛開,一片萬紫千紅。

這牡丹花展,萬紫千紅,國色天香,美不勝收。

春天的陽明山,直可用百花齊放、萬紫千紅來形容。

這數十株的杜鵑齊怒放,編織成萬紫千紅的花海,真是美不勝收。

二語義說明比喻事物豐富而多采多姿。

使用類別用在「豐富多樣」的表述上。

例句 嘉年華會上,一片萬紫千紅,熱鬧繽紛。

置身在這一片萬紫千紅的花花世界,令人目不暇接。

辨  識近義奼紫嫣紅、花團錦簇、桃紅柳綠「萬紫千紅」及「奼紫嫣紅」都用來形容花朵盛開的美麗。

「萬紫千紅」側重於形容花的種類及色彩多樣;「奼紫嫣紅」側重於形容花朵本身色彩的艷麗。

萬紫千紅奼紫嫣紅辨似例句○ㄨ這數十株的杜鵑齊怒放,編織成~的花海,真是美不勝收。

ㄨ○這盆繡球花開得是~,難怪引蜂招蝶。

參考詞語千紅萬紫注  音ㄑㄧㄢ。

ㄏㄨㄥˊ。

ㄨㄢˋ。

ㄗˇ漢語拼音qiānhóngwànzǐ 釋  義宋.張耒〈春日〉:「千紅萬紫各有態,正自酬酢勞精神。

」《紅樓夢.第一一○回》:「所以千紅萬紫終讓梅花為魁,殊不知並非為梅花開的早,竟是潔白清香四字是不可及的了。

」百紫千紅注  音ㄅㄞˇ。

ㄗˇ。

ㄑㄧㄢ。

ㄏㄨㄥˊ漢語拼音bǎizǐqiānhóng 釋  義宋.辛棄疾〈定風波.百紫千紅過了春〉:「百紫千紅過了春,杜鵑聲苦不堪聞。

」宋.王安石〈越人以幕養花因遊其下.詩二首之一〉:「幕天無日地無塵,百紫千紅占得春。

」萬紅千紫注  音ㄨㄢˋ。

ㄏㄨㄥˊ。

ㄑㄧㄢ。

ㄗˇ漢語拼音wànhóngqiānzǐ 釋  義金.元好問〈鳳凰臺上憶吹簫.寶靨留香〉:「東風萬紅千紫,算只有寒梅,瘦得何郎。

」《英烈傳.第二回》:「春花初放,萬紅千紫鬥芳菲。

」萬紅千翠注  音ㄨㄢˋ。

ㄏㄨㄥˊ。

ㄑㄧㄢ。

ㄘㄨㄟˋ漢語拼音wànhóngqiāncuì 釋  義宋.丁注〈無悶.風急還收〉:「看是處、玉樹瓊枝,勝卻萬紅千翠。

」 予取予求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ˊ。

ㄑㄩˇ。

ㄩˊ。

ㄑㄧㄡˊ漢語拼音yúqǔyúqiú釋  義從我這裡求索取用。

語出《左傳.僖公七年》。

後用「予取予求」比喻任意取求,需索無度。

典故說明《左傳》相傳為春秋魯太史左丘明所撰,為春秋時代的史書,其中一段記載了楚文王與申侯之事。

申侯為申氏所生,極受楚文王寵愛。

楚文王臨終之際,把申侯召來,給了他一塊玉璧,叫他立即離開,文王說:「只有我了解你。

你這個人一心謀求私利而不知滿足,不斷地向我索取財物,我總是有求必應,也不因此而責怪你,但是之後的君王將會反過來對你要求得更多,那麼你就不免獲罪了。

所以我死後你快走吧!不要去小國,他們不會接納你的。

」楚文王下葬後,申侯依從他的交代,趕緊逃到鄭國去,並且頗受鄭厲公的寵愛。

在這段記載中,有兩句話是楚文王對申侯的指責:「女專利而不厭,予取予求。

」本是指申侯貪得無厭,不斷向文王索求財物,後來「予取予求」被用來比喻任意取求,需索無度。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任意取求,需索無度。

使用類別用在「隨意索求」的表述上。

例句 我們的把柄在他手上,只好任他予取予求。

他蠻橫無理、予取予求的態度,引起大家的反感。

他財大氣粗,沒人敢得罪他,只好任他予取予求。

像你這種對人予取予求的態度,遲早會引起大家的反感。

雖然父母很疼你,但你也不能對他們予取予求,應該懂得適可而止! 月下老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ㄝˋ。

ㄒㄧㄚˋ。

ㄌㄠˇ。

ㄖㄣˊ漢語拼音yuèxiàlǎorén釋  義指主管男女婚姻的神。

語本唐.李復言《定婚店》。

後亦指媒人。

典故說明唐朝時有個名叫韋固的人,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裡。

一天晚上,韋固走出南店,看到斜月下有一個老人靠著一個布袋,坐在階梯上,藉著月色看書,韋固便好奇地走近。

老人告訴韋固,那書記載著天下男女的姻緣,布袋裡的紅繩,是用來繫住有緣男女的腳,將來會結成夫妻。

老人還告訴韋固,他的妻子是市場賣菜盲婦懷裡的三歲小女孩。

韋固聽了很不高興,覺得盲婦的小女孩根本配不上自己。

韋固氣得找人刺殺小女孩,但那人一時失手,只在小女孩眉心劃了一刀。

轉眼過了十四年,韋固娶了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長得很美,只是眉間常貼著一片花子,連沐浴時都不曾拿掉。

韋固覺得很奇怪,於是便逼問妻子,妻子說:「小時候保母抱著我去市場時,被一個狂賊刺殺,留下一個刀痕,所以用花子遮蓋。

」韋固聽了,突然想到十四年前的往事,便緊張地問說:「那保母是不是一個失明的婦人?」妻子答說:「是啊!」韋固驚訝不已,想到當年月下老人說的話,深覺男女的姻緣,果真是上天註定,沒有人可以改變。

此事傳到宋城,宋城的地方官即將南店題為「定婚店」。

因為故事中的月下老人正是掌管人間姻緣的人,所以後來「月下老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主管男女婚姻的神。

亦借指媒人。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指主管男女婚姻的神。

使用類別用在「婚姻之神」的表述上。

例句 許多未婚男女到廟裡祈求月下老人賜給美好姻緣。

在民俗觀念中,想要擁有美好的姻緣,就該向月下老人求助。

他們相信這段姻緣是月下老人促成的,所以婚後特地來這間廟裡還願。

經過一番波折,他們還是結成夫婦,冥冥之中或許真有月下老人從中撮合。

二語義說明指媒人。

使用類別用在「婚姻媒人」的表述上。

例句 多虧了你這個月下老人,他們才能終成眷屬。

他們請了經理來當月下老人,撮合了這樁婚事。

我們能夠結為夫婦,真該好好感謝他這位月下老人的牽線。

真是姻緣巧合,我在無意間扮演了月下老人,撮合這對新人。

玉石俱焚 參考詞語‧玉石俱摧‧玉石俱燼‧玉石俱碎‧玉石同沉‧玉石同焚‧玉石同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ˋ。

ㄕˊ。

ㄐㄩˋ。

ㄈㄣˊ漢語拼音yùshíjùfén釋  義美玉和石頭一同被燒毀。

語出《書經.胤征》。

後用「玉石俱焚」比喻不論賢愚、善惡、好壞同時受害,盡皆毀滅。

△「同歸於盡」 典故說明《書經》即《尚書》。

為上古文獻。

今傳《尚書》有真古文和偽古文兩部分。

〈胤征〉屬偽古文《尚書》。

一般認為多抄襲先秦古書的文句,雜入所杜撰之文中,所以亦有其文獻上的參考價值。

據〈書序〉記載,羲氏與和氏歷代為日官,負責觀察天象四時。

至夏帝仲康時,因為沉迷於飲酒而怠忽職守,於是仲康派胤侯前往征伐。

出師之前,胤侯做了這篇〈胤征〉來訓誡勉勵將士們。

文中提到:「今天我將要率領你們這些勇猛的將士,前往討伐失職的羲氏與和氏。

你們應該輔助我,一同為天子效力。

崑崙山上如果發生大火,美玉和石頭都將一同焚毀;天子的官吏若是失職,對天下百姓所造成的傷害比烈火還要可怕啊!」後來「玉石俱焚」被用來比喻不論賢愚、善惡、好壞同時受害,盡皆毀滅。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不論賢愚、善惡、好壞同時受害,盡皆毀滅。

使用類別用在「一同毀滅」的表述上。

例句 核戰一旦爆發,結果必是萬物成灰、玉石俱焚。

你把優秀和不適任的員工一概裁退,豈不是玉石俱焚?他們要是逼得我無路可走,大不了和他們來個玉石俱焚。

雖然表面看不出來,但他內心早已下定決心,要與對方玉石俱焚。

歹徒撂下狠話:如果我們村子再頑強抵抗,大軍一到,必要我們玉石俱焚。

辨  識近義同歸於盡、芝艾同焚、蘭艾同焚形音辨誤俱,音ㄐㄩˋ。

皆、都、全。

不可寫作「具」。

「玉石俱焚」及「同歸於盡」都有雙方一起毀滅的意思。

經常會連用。

「玉石俱焚」側重於強調兩方中一方好、一方壞;「同歸於盡」適用範圍較廣,不論好壞,常用於強調與對方拚鬥的決心。

玉石俱焚同歸於盡辨似例句○ㄨ你把優秀和不適任的員工一概裁退,豈不是~? ㄨ○他身綁炸彈,準備衝入敵營,和敵人~。

參考詞語玉石俱摧注  音ㄩˋ。

ㄕˊ。

ㄐㄩˋ。

ㄘㄨㄟ漢語拼音yùshíjùcuī 釋  義《晉書.卷六○》:「孤恐霜威一震,玉石俱摧。

」《晉書.卷一二七》:「脫履機不發,必玉石俱摧。

」玉石俱燼注  音ㄩˋ。

ㄕˊ。

ㄐㄩˋ。

ㄐㄧㄣˋ漢語拼音yùshíjùjìn 釋  義《藝文類聚.卷四五》:「群飛在辰,橫流具及,山崩川竭,星霣日銷,崑岳既毀,玉石俱燼。

」玉石俱碎注  音ㄩˋ。

ㄕˊ。

ㄐㄩˋ。

ㄙㄨㄟˋ漢語拼音yùshíjùsuì 釋  義三國魏.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大兵一放,玉石俱碎,雖欲救之,亦無及已。

」玉石同沉注  音ㄩˋ。

ㄕˊ。

ㄊㄨㄥˊ。

ㄔㄣˊ漢語拼音yùshítóngchén 釋  義《梁書.卷五》:「孟諸焚燎,芝艾俱盡;宣房河決,玉石同沉。

」玉石同焚注  音ㄩˋ。

ㄕˊ。

ㄊㄨㄥˊ。

ㄈㄣˊ漢語拼音yùshítóngfén 釋  義《梁書.卷一》:「時運艱難,宗社危殆,崐崗已燎,玉石同焚。

」唐.孔紹安〈別徐永元秀才〉:「金湯既失險,玉石乃同焚。

墜葉還相覆,落羽更為群。

」玉石同碎注  音ㄩˋ。

ㄕˊ。

ㄊㄨㄥˊ。

ㄙㄨㄟˋ漢語拼音yùshítóngsuì 釋  義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滄海橫流,玉石同碎。

」 永垂不朽 參考詞語‧垂不朽‧永傳不朽‧永存不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ㄥˇ。

ㄔㄨㄟˊ。

ㄅㄨˋ。

ㄒㄧㄡˇ漢語拼音yǒngchuíbùxiǔ釋  義永遠流傳而不可磨滅。

#語本漢.蔡邕〈胡公碑〉。

△「永垂竹帛」 典故說明「永垂不朽」原作「垂不朽」。

蔡邕,字伯喈,東漢陳留人。

蔡邕少時師事太傅胡廣。

胡廣,字伯始,東漢南郡華容人。

官至太傅,歷事安、順、沖、質、桓、靈六帝。

胡廣熟悉典章,辦事經驗豐富,柔媚謙恭,不抵觸任何人,在當時有「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惟胡公。

」的諺語。

靈帝即位時,胡廣年已八十,仍代為太傅,老死任上。

熹平六年,靈帝感懷胡廣的恩德,令胡廣的學生蔡邕為恩師作〈胡公碑〉,以紀念胡廣。

內容記載胡廣對漢朝的貢獻,並且頌揚胡廣的事蹟必可永遠流傳而不可磨滅。

後來「永垂不朽」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永遠流傳而不可磨滅。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永遠流傳而不可磨滅。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盛名永傳」的表述上。

例句 古今將相何其多,永垂不朽有幾人?他捨己為人的義舉必將青史留名,永垂不朽。

李、杜之於唐代詩歌,各有其永垂不朽的歷史地位。

為國家民族犧牲的烈士安息吧!你們的精神已長駐人心,永垂不朽。

《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中出類拔萃的作品,論其流傳之盛,也可說是永垂不朽了。

辨  識近義流芳百世、名垂千古、萬古流芳反義遺臭萬年 參考詞語垂不朽注  音ㄔㄨㄟˊ。

ㄅㄨˋ。

ㄒㄧㄡˇ漢語拼音chuíbùxiǔ 釋  義漢.蔡邕〈胡公碑〉:「揚景烈,垂不朽,仰邃古,耀昆後。

」永傳不朽注  音ㄩㄥˇ。

ㄔㄨㄢˊ。

ㄅㄨˋ。

ㄒㄧㄡˇ漢語拼音yǒngchuánbùxiǔ 釋  義《藝文類聚.卷七九》:「太守元景仲稽諸古典,於茲往烈,永傳不朽。

」永存不朽注  音ㄩㄥˇ。

ㄘㄨㄣˊ。

ㄅㄨˋ。

ㄒㄧㄡˇ漢語拼音yǒngcúnbùxiǔ 釋  義《三國志.卷八》:「遺風餘愛,永存不朽。

」 羽毛未豐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ˇ。

ㄇㄠˊ。

ㄨㄟˋ。

ㄈㄥ漢語拼音yǔmáowèifēng釋  義羽毛尚未長滿成熟。

比喻勢力或能力不夠雄厚,還不足以獨當一面。

語本《戰國策.秦策一》。

△「少不更事」、「乳臭未乾」 典故說明蘇秦(西元前?∼317),字季子,洛陽人,是戰國時的縱橫家,與張儀一同拜師於鬼谷子。

據《戰國策.秦策一》載,在他學成時,想向秦惠王求官,於是遊說秦王說:「貴國西邊有富庶的漢中和巴蜀,北方有胡地的皮革和代地的良馬,南邊的巫峽和黔中地形險要,東邊的殽山和函谷是要塞。

土地肥沃,人民生活富足,不但地大物博,又有天然屏障,可說是天府之國。

加上大王您又是賢君,士兵人民眾多,只要好好利用這些有利的資源,必能併吞所有諸侯,稱霸天下。

」秦惠王聽了蘇秦的話說:「我曾聽說,一隻鳥在羽毛還沒長豐滿之前,不可以高飛;一個國家在法令還沒有制定之前,不可以嚴刑處罰;在照顧還不夠時,不可以派使百姓做事;在政教還推動不順的時候,不可以交付大臣其他任務。

今天先生你遠道來向我建言,我很感激,但目前條件尚未成熟,改日再向你請教。

」蘇秦在秦國耗費了所有資財,上書十多次,但都不被採納,只有無奈的返家。

後來「羽毛未豐」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毛羽不豐滿者」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勢力或能力不夠雄厚,還不足以獨當一面。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勢力或能力不夠雄厚,還不足以獨當一面。

使用類別用在「能力不足」的表述上。

例句 他羽毛未豐,社會經驗尚待磨練。

我隊成軍不久,羽毛未豐,還須多加練習。

你還年少,羽毛未豐,為人處事還是謙虛些才好。

現在公司剛成立,羽毛未豐之前,不宜過度擴張業務。

這羽毛未豐的小子竟然如此狂妄,等他將來翅膀長硬了,那還得了? 辨  識近義乳臭未乾、少不更事反義羽毛已豐、羽翼已成「乳臭未乾」及「羽毛未豐」都有稚嫩、不成熟的意思。

「乳臭未乾」側重於年紀幼小;「羽毛未豐」側重於實力未足。

乳臭未乾羽毛未豐辨似例句○ㄨ他還是個~的小子,你就別和他一般見識了。

ㄨ○我隊成軍不久,~,還須多加練習。

雨後春筍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ˇ。

ㄏㄡˋ。

ㄔㄨㄣ。

ㄙㄨㄣˇ漢語拼音yǔhòuchūnsǔn釋  義春筍在雨後長得又多又快。

#語本宋.趙蕃〈過易簡彥從〉詩。

後用以比喻事物在某一時期新生之後大量湧現,迅速發展。

典故說明「雨後春筍」的意思是春筍在雨後長得又多又快。

在宋.趙蕃〈過易簡彥從〉詩中,有「雨後筍怒長,春雨陰暗成。

」句,意思就是說在下過雨後,筍子長得又快又多。

宋.張耒〈食筍〉詩中,也有「荒林春足雨,新筍迸龍雛。

」句,也是形容下過雨後,筍子旺盛生長的樣子。

後來「雨後春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物在某一時期新生之後大量湧現,迅速發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事物在某一時期後大量湧現,迅速發展。

使用類別用在「大量出現」的表述上。

例句 網路普及之後,個人網站如雨後春筍,紛紛出現。

教改實施之後,各類名義的大學便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地增加了很多。

最近這幾年以來,一、二十層的高樓如雨後春筍般地聳立在臺北街頭。

為了提供青少年正當的娛樂場所,各種名義的活動中心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沒多久的時間,這條街道上的各種咖啡店便如雨後春筍般,一家一接著一家地開幕。

約法三章 參考詞語‧三章約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ㄝ。

ㄈㄚˇ。

ㄙㄢ。

ㄓㄤ漢語拼音yuēfǎsānzhāng釋  義漢高祖劉邦初入咸陽,臨時制定三條法律,與民共守。

語出《史記.卷八.高祖本紀》。

後用「約法三章」泛指事先約好或規定的事。

典故說明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紛起兵抗暴,其中以劉邦和項羽的勢力最為強大。

劉邦認為想要得到天下,必先得到民心,因此他很重視民心的向背,軍紀也相當嚴謹。

當劉邦的軍隊前進至霸上時,秦王子嬰前來投降,有些將領建議把秦王殺了,但劉邦認為秦王既然已經投降,就不當殺掉他,否則會失去民心。

後來劉邦進入秦朝首都咸陽之後,不久又還軍霸上,召集各地的父老豪傑,向他們宣布︰「父老們長久苦於秦朝的苛法,今日我既然最先進入關中,理當為關中的王,所以我要和父老們重新約定法律,新的法律只有三條,就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受處罰,搶劫者要判刑。

其餘秦朝的苛法全部廢除。

」百姓們知道了這個消息,都非常高興,更加愛戴劉邦,為日後漢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約法三章」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泛指事先約好或規定的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泛指事先約好或規定的事。

使用類別用在「制定規約」的表述上。

例句 還未結婚,他們就已約法三章,婚後家事一律平均分擔。

媽媽說:「我早就和你們約法三章了,功課沒作完不准看電視。

」既然我們已約法三章,理應一切依約行事,你怎可如此輕率反悔呢?為了日後行事方便,我們雙方最好先來個約法三章,以便共同遵守。

一開學,導師就和我們約法三章,規定從此以後,不許再有遲到行為。

參考詞語三章約注  音ㄙㄢ。

ㄓㄤ。

ㄩㄝ漢語拼音sānzhāngyuē 釋  義清.吳世涵〈雜詩〉:「欲使吏無欺,科條刪繁辭,有如三章約,吏知官亦知。

」 怨天尤人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ㄢˋ。

ㄊㄧㄢ。

ㄧㄡˊ。

ㄖㄣˊ漢語拼音yuàntiānyóurén釋  義抱怨上天,責怪他人。

比喻面對不如意時,一味地歸咎客觀環境,而不能自我檢討。

語本《論語.憲問》。

典故說明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

晚年致力整理古代典籍,並開平民教育之先河,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後世尊為「至聖先師」。

《論語》一書是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互相問答的話,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

在〈憲問〉篇中,孔子感慨沒有一個人可以了解他,人海茫茫,卻覓無知己。

但他認為自己在遭受挫折、失敗時,能不埋怨上天,也不責怪別人。

學習身邊平常的事物,進而深知自然生滅演變的道理,而能隨遇而安、通曉德義。

這樣對人生的了解,已經到達某個境界了,而這個境界一般人很難體會,也只有上天才會知道。

後來《論語》原文的「不怨天,不尤人」演變為「怨天尤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面對不如意時,一味地歸咎客觀環境,而不能自我檢討。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面對不如意時,一味地歸咎客觀環境,而不能自我檢討。

使用類別用在「怨恨相仇」的表述上。

例句 聽完他怨天尤人地訴苦後,我勸他凡事要看開點。

如果他失敗時就只會怨天尤人,那離成功還遠呢!面對這種困難,與其怨天尤人,不如思慮因應對策。

這件事確實是我疏忽了,我不會怨天尤人,推諉責任。

怨天尤人於事無補,趕快了解失敗的原因,好東山再起。

碰上這樣的大地震,弄得家破人亡,要他不怨天尤人也難。

一個只會怨天尤人的人,往往不會虛心檢討自己失敗的原因。

縱然生活如此辛苦,母親從不怨天尤人,仍然樂觀積極地過著日子。

經過父母的勸解後,他不再怨天尤人,改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困難。

這兩個兄弟個性迥然有異,一個是滿腹牢騷,一個卻是從不怨天尤人。

辨  識近義怨天怨地、埋天怨地反義反求諸己、引咎自責 怨聲載道 參考詞語‧怨囂載道‧怨聲滿道‧怨聲盈路‧怨聲載路‧載塗怨讟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ㄢˋ。

ㄕㄥ。

ㄗㄞˋ。

ㄉㄠˋ漢語拼音yuànshēngzàidào釋  義道路上到處充滿了埋怨的聲音。

形容群眾普遍的怨恨和不滿。

語本《後漢書.卷六三.李杜列傳.李固》。

典故說明據《後漢書.卷六三.李杜列傳.李固》載,東漢末年由於外戚和宦官政爭,造成當時朝野動盪不安,東漢的國運也搖搖欲墜。

漢和帝死後,出生才百餘天的殤帝即位,不久即夭折,於是鄧太后與其兄弟鄧騭迎立年僅十三歲的安帝,但大權仍掌握在鄧太后手中。

鄧太后死後,安帝親政,鄧氏一門立刻遭到貶黜,但安帝又援引其母家耿氏及妻家閻氏掌握大權。

安帝死後,閻氏立年幼的北鄉侯為少帝,不久即病死。

這時對於外戚干政早已心生不滿的宦官們,便趁機發動政變,殺掉閻氏一門及其同黨,擁立順帝。

但順帝即位後,政權並未回到皇帝手中,實權仍由皇后的父親大將軍梁商掌握。

梁商見到政局敗壞,民間災異四起,想要整頓朝政,於是四處延攬有才德之士。

李固是當時有名的文人,博學多才,有氣節操守,不同流合汙,多次辭退朝廷的徵用。

他曾縱論時弊,建議皇帝應該壓制外戚、罷退宦官、用人唯才,但沒有受到採納,於是便到漢中隱居起來。

這次梁商請他出來為官,李固希望梁商能夠先端正朝廷風氣,於是又上書說道:「安帝在位的時侯,任用外戚小人,他們公開地收受賄賂,任用人才沒有一定的標準,所以天下才會紛擾不已,路上都充滿了百姓抱怨的聲音。

希望將軍能夠以天下為憂,崇尚儉省,用人唯才,才是救國之道。

」但是梁商卻沒有接納李固的建議。

這段話的原文「天下紛然,怨聲滿道」,後來演變出「怨聲載道」這句成語,用來形容群眾普遍的怨恨和不滿。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群眾普遍的怨恨和不滿。

使用類別用在「民怨四起」的表述上。

例句 股票指數一直跌,投資人怨聲載道。

同樣是當官,有的人譽滿口碑,有的人則怨聲載道。

對這件事,政府的政策搖擺不定,難怪民眾怨聲載道。

你們不要怨聲載道了,要知道領導階層已盡力而為了。

這種毫無預警的減薪作法,當然會引起同仁怨聲載道。

這個政策完全不顧民情,以致民眾怨聲載道,乃是預料之中。

這裡的排水工程一直沒有做好,所以每雨必淹,居民怨聲載道。

許多政策剛推動時難免會怨聲載道,但只要是對的,最後民眾都會接受。

這條馬路挖挖補補數個月,當地居民怨聲載道,非常不滿牛步化的施工單位。

自從實施新的打卡制度之後,所有人都怨聲載道,總經理只好下令恢復舊制。

這條街一到黃昏,攤販都擺到路中央來,人車經過時非常不便,以致大家都怨聲載道。

辨  識近義天怒人怨、民怨沸騰反義有口皆碑、頌聲載道、歌功頌德、口碑載道、普天同慶、近悅遠來 參考詞語怨囂載道注  音ㄩㄢˋ。

ㄒㄧㄠ。

ㄗㄞˋ。

ㄉㄠˋ漢語拼音yuànxiāozàidào 釋  義元.貢師泰〈上虞縣覈田記〉:「一切軍資,悉取於民,重輕失當,怨囂載道。

」怨聲滿道注  音ㄩㄢˋ。

ㄕㄥ。

ㄇㄢˇ。

ㄉㄠˋ漢語拼音yuànshēngmǎndào 怨聲盈路注  音ㄩㄢˋ。

ㄕㄥ。

ㄧㄥˊ。

ㄌㄨˋ漢語拼音yuànshēngyínglù 釋  義《魏書.卷八三》:「肇既當衡軸,每事任己,本無學識,動違禮度,好改先朝舊制,出情妄作,減削封秩,抑黜勳人。

由是怨聲盈路矣。

」怨聲載路注  音ㄩㄢˋ。

ㄕㄥ。

ㄗㄞˋ。

ㄌㄨˋ漢語拼音yuànshēngzàilù 釋  義《舊唐書.卷一○一》:「州縣徵輸,星火逼迫,或謀計靡所,或鬻賣以充,怨聲載路,和氣未洽。

」載塗怨讟注  音ㄗㄞˋ。

ㄊㄨˊ。

ㄩㄢˋ。

ㄉㄨˊ漢語拼音zàitúyuàndú 釋  義明.海瑞〈革募兵疏〉:「為是小民偷逸成習,一僉為兵,載塗怨讟。

驅之守戰,事有難為之者。

」 冤家路窄 參考詞語‧冤家路狹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ㄢ。

ㄐㄧㄚ。

ㄌㄨˋ。

ㄓㄞˇ漢語拼音yuānjiālùzhǎi釋  義仇人或不願見到的人,偏在狹小的路上相遇,無法躲避。

※語或出《西遊記》第四五回。

典故說明冤家,就是仇人或是不願見到的人。

但有時愈是不願相遇,卻好像偏偏容易相遇,無可躲避,故有「冤家路窄」這句成語。

《西遊記》中有一段描述:車遲國久旱不雨,有三個道人前來,呼風喚雨,助車遲國解脫大旱之災。

車遲國王尊他們為國師,全國獨尊道教,而讓眾佛教徒擔任信奉道教者的苦役。

唐僧師徒西行求經,路過車遲國。

唐僧見國王迫害和尚,便要悟空探個究竟。

悟空發現那三個道人是虎力、鹿力、羊力三個妖魔的化身,便與八戒、沙僧到三清殿,騙妖魔說自己是天尊臨凡,撒尿偽作聖水;後被發現,三人駕雲而去。

第二天,唐僧師徒去和車遲國王交換關文,三妖看到唐僧師徒,便跟車遲國王說昨夜被騙之事,並說正想去抓人,沒想到「冤家路兒窄」,竟然自動送上門來。

後來唐僧師徒運用智慧、神通與耐力,終於戰勝妖魔,繼續西行的路程。

後來「冤家路窄」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指仇人或不願見到的人,偏在狹小的路上相遇,無法躲避。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仇人或不願見到的人,偏在狹小的路上相遇,無法躲避。

使用類別用在「仇家巧遇」的表述上。

例句 他們感情不睦,卻總是冤家路窄地遇到對方。

這兩支宿敵的隊伍第一場比賽就碰頭了,真是冤家路窄。

真是冤家路窄,最近在街上,總是不經意地就會遇見他。

小明在路上正好碰到那個騙子,冤家路窄,兩個人追逐了起來。

王太太跟林太太老愛吵架,可是冤家路窄,兩人常在市場相遇。

我常碰到冤家路窄的情況,明明不想看到的人,卻總是碰頭了。

本來想好好飽餐一頓,誰知冤家路窄,看到討厭的人,胃口全沒有了。

辨  識近義狹路相逢 參考詞語冤家路狹注  音ㄩㄢ。

ㄐㄧㄚ。

ㄌㄨˋ。

ㄒㄧㄚˊ漢語拼音yuānjiālùxiá 釋  義《紅樓夢.第一○○回》:「不想命該如此,偏偏娶的嫂子又是一個不安靜的,所以哥哥躲出門的。

真正俗語說的『冤家路兒狹』。

不多幾天就鬧出人命來了。

」 魚目混珠 參考詞語‧魚目亂珠‧魚目入珠‧魚目混珍‧魚目為珠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ˊ。

ㄇㄨˋ。

ㄏㄨㄣˋ。

ㄓㄨ漢語拼音yúmùhùnzhū釋  義以魚的眼珠混充珍珠。

比喻以假亂真。

#語本《韓詩外傳》。

△「濫竽充數」 典故說明任昉(西元460∼508)字彥昇,南朝梁博昌人,仕宋、齊、梁三代。

宋時,舉兗州秀才,拜太常博士。

入齊,以文學為王儉所重,後任竟陵王記室參軍,為「竟陵八友」之一。

齊末,蕭衍得勢,任為驃騎記室參軍,專主文翰。

蕭衍代齊自立,是為梁武帝,任昉為義興、新安太守,有政聲。

任昉博學多聞,於書無所不讀,聚書至萬餘卷,是當時著名的三大藏書家之一。

曾見宮中內藏四部古籍篇卷紛雜,於是親自校讎勘定。

任昉的文學成就,以善撰表、奏、書、啟著稱,當時王公表奏,無不請昉代筆,起筆即成,不加點竄,因而與以詩聞名的沈約合稱為「沈詩任筆」。

他在上任大司馬記室時,寫了一篇〈到大司馬記室牋〉,來感謝朝廷的提拔。

文中任昉極為自謙,形容自己只是像魚眼睛那樣毫無價值的人,卻被當作美玉一般來使用。

唐人李善在注解時,引用了《韓詩外傳》為證,說明古人認為白色骨頭外觀看起來像象牙,魚的眼珠乍看之下很像珍珠。

後來「魚目混珠」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以假亂真。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以假亂真。

使用類別用在「以假亂真」的表述上。

例句 這裡賣的魚翅真偽充斥,魚目混珠的贗品不少。

這地攤貨很多魚目混珠,你得小心免得上當吃虧。

這些魚目混珠的野山人參鬚,是用蘿蔔鬚根製成的。

不肖商人想拿仿冒品來魚目混珠,欺騙不知情的顧客。

我這是金字招牌的祖傳救命金丹,豈容他人魚目混珠?收藏古董要先培養鑑定能力,以免買到魚目混珠的假貨。

這遊戲就叫「魚目混珠」,請大家從盤子裡挑出真的化石。

我們要抵制仿冒品,絕不允許魚目混珠,侵犯智慧財產權。

只見大師走到畫作前一看,就說:「這是魚目混珠的假畫!」這家公司為打擊對手,故意推出包裝相似的產品來魚目混珠,低價促銷。

辨  識近義濫竽充數、以假亂真、偷天換日反義貨真價實「濫竽充數」及「魚目混珠」都有試圖矇混過關的意思。

「濫竽充數」側重於以劣充數;「魚目混珠」側重於以假亂真。

濫竽充數魚目混珠辨似例句○ㄨ這些繪作水準根本不夠,也敢~來參展! ㄨ○這些地攤上賣的古董難免~,你可要睜大眼睛,別上當了! 參考詞語魚目亂珠注  音ㄩˊ。

ㄇㄨˋ。

ㄌㄨㄢˋ。

ㄓㄨ漢語拼音yúmùluànzhū 釋  義《景德傳燈錄.卷二八》:「真心、妄心、佛智、世智,名同體異。

緣南方錯將妄心言是真心,認賊為子,有取世智稱為佛智,猶如魚目而亂明珠,不可雷同,事須甄別。

」魚目入珠注  音ㄩˊ。

ㄇㄨˋ。

ㄖㄨˋ。

ㄓㄨ漢語拼音yúmùrùzhū 釋  義《太平御覽.卷八六》:「秦失金鏡,魚目入珠。

」魚目混珍注  音ㄩˊ。

ㄇㄨˋ。

ㄏㄨㄣˋ。

ㄓㄣ漢語拼音yúmùhùnzhēn 釋  義唐.李白〈鳴皋歌送岑徵君〉:「雞聚族以爭食,鳳孤飛而無鄰。

蝘蜓嘲龍,魚目混珍。

」魚目為珠注  音ㄩˊ。

ㄇㄨˋ。

ㄨㄟˊ。

ㄓㄨ漢語拼音yúmùwéizhū 釋  義漢.魏伯陽《參同契.同類合體章》:「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檟。

」 魚遊釜中 參考詞語‧如魚在釜‧游釜之魚‧遊魚在鼎‧魚游沸釜‧魚游沸鼎‧魚游釜中‧魚游釜底‧魚遊沸鼎‧魚遊釜內‧魚遊釜底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ˊ。

ㄧㄡˊ。

ㄈㄨˇ。

ㄓㄨㄥ漢語拼音yúyóufǔzhōng釋  義遊,通「游」。

釜,古代的一種烹飪器具,類似現在的鐵鍋、銅鍋。

「魚遊釜中」指魚在鍋中游動。

比喻身處險境,危在旦夕。

語出《後漢書.卷五六.張王种陳列傳.張綱》。

典故說明《後漢書.卷五六.張王种陳列傳.張綱》裡記載,東漢順帝時,御史張綱得罪了大將軍梁冀,梁冀懷恨在心,於是上書建議將張綱調到廣陵當太守。

當時廣陵一地因張嬰等人不滿地方官的壓榨,起兵反叛,並將官員殺害,朝廷派兵征討十多年都無法剿滅。

梁冀因此設計張綱到廣陵當官,讓他去送死。

別的官吏一聽說要到廣陵,都要求加派兵馬維護安全,張綱卻輕車簡從上任。

到了廣陵,張綱派人安撫當地居民,並慰問張嬰,讓張嬰感到十分驚訝,前去拜見張綱。

張綱表示同情他作亂的原因,對他曉以大義,並保證投降後可以讓他們安居樂業。

張嬰原本就是因地方官過於暴虐貪婪起而為亂,現在聽到張綱這麼說,感激涕零地說:「荒裔愚人,不能自通朝廷,不堪侵枉,遂復相聚偷生,若魚遊釜中,喘息須臾閒耳。

」意思是指自己一個荒涼邊遠的人,受了委屈無法上訴朝廷,又不堪官員的欺凌,只好相聚起兵為亂,自知為烏合之眾,有如「魚遊釜中」,危在旦夕,現在不過享有一時的偏安而已。

「釜」是古代的一種用來烹煮食物的鍋子,張嬰的這句話用魚在鍋裡游動,看似無事,其實隨時都有被烹煮的危機,來比喻自己處境危險。

後來「魚遊釜中」就是直接摘自此處的一個成語,用來比喻身處險境,危在旦夕。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身處險境,危在旦夕。

使用類別用在「處境危殆」的表述上。

例句 他中了對方的計謀,已如魚遊釜中,自己卻一點都不知道。

這盤棋白棋已大半被圍,猶如魚遊釜中,敗陣只是早晚之事。

他好比魚遊釜中,有亡身之虞,恐怕連神仙也救不了他,何況是我?敵軍誤中我軍圈套,不知已如魚遊釜中,苟延殘喘而已,卻依然沾沾自喜。

隻身深入敵人預設的陷阱,現在的老王猶如魚遊釜中,隨時都有被擒殺的危險。

參考詞語如魚在釜注  音ㄖㄨˊ。

ㄩˊ。

ㄗㄞˋ。

ㄈㄨˇ漢語拼音rúyúzàifǔ 釋  義《金史.卷一一七》:「贊曰:『……當時烝黎,如魚在釜,其何以自存乎?』」游釜之魚注  音ㄧㄡˊ。

ㄈㄨˇ。

ㄓ。

ㄩˊ漢語拼音yóufǔzhīyú 釋  義宋.真德秀〈除福帥謝丞相啟〉:「政苟安和,寍有駭輿之馬;吏無侵枉,誰為游釜之魚?」遊魚在鼎注  音ㄧㄡˊ。

ㄩˊ。

ㄗㄞˋ。

ㄉㄧㄥˇ漢語拼音yóuyúzàidǐng 釋  義金.馬鈺〈滿庭芳.山侗昔日〉:「萬般憂愁思慮,為兒孫、惱斷肝腸。

不知苦,似遊魚在鼎,尚自遊颺。

」魚游沸釜注  音ㄩˊ。

ㄧㄡˊ。

ㄈㄟˋ。

ㄈㄨˇ漢語拼音yúyóufèifǔ 釋  義清.南荃外史《歎老傳奇》:「傀儡兒一場熱鬧,依舊的魚游沸釜,燕處危巢。

」魚游沸鼎注  音ㄩˊ。

ㄧㄡˊ。

ㄈㄟˋ。

ㄉㄧㄥˇ漢語拼音yúyóufèidǐng 釋  義《梁書.卷二○》:「而將軍魚游於沸鼎之中,鷰巢於飛幕之上,不亦惑乎!」魚游釜中注  音ㄩˊ。

ㄧㄡˊ。

ㄈㄨˇ。

ㄓㄨㄥ漢語拼音yúyóufǔzhōng 釋  義《資治通鑑.卷一九二》:「師都中國之人,盜我土地,暴我百姓,突厥受而庇之,我興兵致討,輒來救之,彼如魚游釜中,何患不為我有!」《封神演義.第九一回》:「姜尚進山,似魚游釜中,肉在几上!」魚游釜底注  音ㄩˊ。

ㄧㄡˊ。

ㄈㄨˇ。

ㄉㄧˇ漢語拼音yúyóufǔdǐ 釋  義清.馬壽齡〈紀張殿臣總戎近事〉:「魚游釜底雞在籠,萬箭千刀都在手。

」清.秋瑾〈普告同胞檄稿〉:「夫魚游釜底,燕處焚巢,旦夕偷生,不自知其頻於危殆,我同胞其何以異是耶?」魚遊沸鼎注  音ㄩˊ。

ㄧㄡˊ。

ㄈㄟˋ。

ㄉㄧㄥˇ漢語拼音yúyóufèidǐng 釋  義唐.李商隱〈行次昭應縣道上送戶部李郎中充昭義攻討〉:「魚遊沸鼎知無日,鳥覆危巢豈待風?」魚遊釜內注  音ㄩˊ。

ㄧㄡˊ。

ㄈㄨˇ。

ㄋㄟˋ漢語拼音yúyóufǔnèi 釋  義《魏書.卷一九》:「又命揚徐二州,聲言俱舉,緣江焚毀,靡使所遺。

建業窮蹙,魚遊釜內。

」魚遊釜底注  音ㄩˊ。

ㄧㄡˊ。

ㄈㄨˇ。

ㄉㄧˇ漢語拼音yúyóufǔdǐ 釋  義明.徐復祚《投梭記.第九齣》:「而今江左勢孤危,兵屯江上,一似魚遊釜底。

」 欲罷不能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ˋ。

ㄅㄚˋ。

ㄅㄨˋ。

ㄋㄥˊ漢語拼音yùbàbùnéng釋  義想要停止卻做不到。

語出《論語.子罕》。

△「循循善誘」 典故說明孔子的學生顏淵有一次讚美孔子說:「老師給我的感覺,是我越抬頭看,越覺得高;越用心鑽研他的道理,越覺得深。

常常覺得自己已有一點了解了,好像來到了老師的跟前,忽然間卻又覺得落後了一大截。

雖然老師的道理是如此地高深,不可捉摸,但是老師善於有步驟地引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們,又用禮來約束我們的規矩,讓我們越學越有心得,想停止都不可能。

當我覺得已經用盡所有心力,好像可以獨立研究了,但是想再往前邁進,卻又不知從何著手了。

」顏淵是孔門弟子中,最被孔子看重的一位,他所說的「欲罷不能」,是一種來自內在的學習渴盼,讓自己無法停止。

後來演變成為一句成語,泛指想要停止卻做不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想要停止卻做不到。

使用類別用在「無法停止」的表述上。

例句 做研究工作時,欲罷不能是常有的事。

我看這局棋殺得難分難解,雙方欲罷不能。

蕭邦小夜曲真是太美了,令人一聽再聽,欲罷不能。

在進行研究工作時,研究者往往都會有欲罷不能的感覺。

這本小說實在太好看了,讓我欲罷不能,只好一口氣看完。

這部電視劇很叫座,應觀眾要求一直加戲,看來是欲罷不能了。

這件事都已進行一半了,真是欲罷不能,只好設法把它給完成。

欲蓋彌彰 參考詞語‧欲蓋彌章‧欲蓋彌著‧欲蓋而彰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ˋ。

ㄍㄞˋ。

ㄇㄧˊ。

ㄓㄤ漢語拼音yùgàimízhāng釋  義形容想要掩飾過失,反而使過失更加明顯。

語本《左傳.昭公三十一年》。

典故說明孔子的《春秋》,在魯昭公三十一年記載了一條史事:「冬,黑肱以濫來奔。

」《左傳》對這條記載作了這樣的闡釋:魯昭公三十一年冬天,邾國人黑肱帶著濫城投奔魯國。

按《春秋》的筆法,原本地位低下的人和枝微末節的事情並不值得記載,這則史事會被記錄下來是因為關係到魯國的國土變動。

君子說:「出名不可以不慎重,就像黑肱,雖然他帶著土地投奔魯國,是為了求生存而非求出名,但是被史書記錄下來,反而留下壞名聲。

所以君子在行動時會想到禮,在做事時會想到義,不會為了利益違背禮,也不會作出不義的事後,才感到愧疚。

有的人想追求名聲,《春秋》卻不加記載,有的人想要掩飾,反而被明白地記了下來,這是為了懲罰不義之人。

」後來「欲蓋彌彰」這句成語,就從原文「欲蓋而名章」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想要掩飾過失,反而使過失更加明顯。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想要掩飾過失,反而使過失更加顯明。

使用類別用在「處事不當」的表述上。

例句 他忙於辯解的樣子,簡直就是欲蓋彌彰,不打自招。

我看他越是大聲辯解,越顯得心虛,真是欲蓋彌彰。

紙包不住火,這事他欲蓋彌彰,遲早要露出狐狸尾巴。

他做了錯誤的決策後,還想隻手遮天,看來只會欲蓋彌彰。

事實已擺在眼前,最好承認錯誤,一味掩飾,只會欲蓋彌彰。

如果做錯事,卻想掩飾,結果只會欲蓋彌彰,使得小事釀成大事。

他那卑劣的行事風格,何人不曉?他如想隱瞞,只會欲蓋彌彰而已。

這個小偷非常狡猾,企圖瞞過警方,沒想到欲蓋彌彰,反被看出破綻。

這事本就是我們不對,如果想遮掩,最後一定會落得欲蓋彌彰,反而難堪。

他為了逃避法律責任,編了一大堆理由,沒想到欲蓋彌彰,反而露出馬腳。

老師才進教室,小華就欲蓋彌彰地說:「玻璃不是我打破的,我沒有在教室裡打球。

」 辨  識近義此地無銀三百兩、弄巧成拙形音辨誤彰,音ㄓㄤ,明顯。

不可寫作「障」。

參考詞語欲蓋彌章注  音ㄩˋ。

ㄍㄞˋ。

ㄇㄧˊ。

ㄓㄤ漢語拼音yùgàimízhāng 釋  義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一三》:「怙慝而欲蓋彌章,不學於君子之道,雖智弗庸也。

」欲蓋彌著注  音ㄩˋ。

ㄍㄞˋ。

ㄇㄧˊ。

ㄓㄨˋ漢語拼音yùgàimízhù 釋  義《明史.卷二三○》:「貌退讓而心貪競,外包容中而忮刻。

私偽萌生,欲蓋彌著。

」欲蓋而彰注  音ㄩˋ。

ㄍㄞˋ。

ㄦˊ。

ㄓㄤ漢語拼音yùgàiérzhāng 釋  義《隋書.卷八五》:「昔孔子修《春秋》,而亂臣賊子知懼,抑使之求名不得,欲蓋而彰者也。

」明.劉基《郁離子.元豹》:「嗚呼!世有欲蓋而彰,欲抑而揚,欲揜其明而播其聲者,不亦異乎!」 欲擒故縱 參考詞語‧欲擒姑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ˋ。

ㄑㄧㄣˊ。

ㄍㄨˋ。

ㄗㄨㄥˋ漢語拼音yùqíngùzòng釋  義為了捉拿而故意放縱。

比喻為了要使對方就範,故意先放鬆一步。

※語或出《三十六計.第三套.攻戰計.第一六計.欲擒姑縱》。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典故說明「欲擒故縱」原作「欲擒姑縱」,意謂「要捕捉他,姑且先放任他」。

後人多書作「欲擒故縱」,蓋「姑」、「故」二字音通之故。

「欲擒故縱」這句成語是比喻為了要使對方就範,故意先放鬆一步。

「欲擒姑縱」見於傳說中「三十六計」的第十六計。

就是以退為進的戰術,在攻擊敵人時,故意先放鬆一點,不要把敵人逼得太緊,緊跟在敵人之後,讓敵人耗散氣力鬥志之後,再予以捉拿,一戰即勝。

《三國演義》中有名的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就是這種戰術的利用。

當時蜀國附近的雲南、西康、貴州一帶住著南蠻,其中有個叫孟獲的首領。

諸葛亮希望能夠收服孟獲的「心」,使他誠意服從,才能一勞永逸。

所以諸葛亮運用計謀,把孟獲捉來問他:「你投不投降?」孟獲說:「你設下陷阱,我為什麼要投降?」諸葛亮說:「那我放你走,你回去備好兵馬再來決勝負吧!」孟獲說:「好!」於是諸葛亮派人送他回去。

不久孟獲又被諸葛亮捉住,諸葛亮又放他回去。

孟獲就這樣被捉七次,被放回七次,在孟獲最後一次被捉時,他流淚說:「我願意誠心的歸服,做蜀國的子民。

」終於使孟獲心悅誠服。

「欲擒姑縱」後來多作「欲擒故縱」,用來比喻為了要使對方就範,故意放鬆一步。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為了要使對方就範,故意先放鬆一步。

使用類別用在「施計引誘」的表述上。

例句 對方這招是欲擒故縱,你可別上當了。

這是對方欲擒故縱的手法,你可要小心應付。

會說故事的人往往使用欲擒故縱的技巧,來吊聽眾的胃口。

這篇推理小說,利用欲擒故縱的筆法,緊緊扣住讀者閱讀時的心情。

如果想要讓對方對妳死心塌地,欲擒故縱的效果可能比緊迫盯人好。

警方採用欲擒故縱的方法,讓逃犯失掉戒心後,終於將他們一網成擒。

警方使出欲擒故縱之計,先把小嘍囉放了,以便引出幕後大哥,再一網打盡。

參考詞語欲擒姑縱注  音ㄩˋ。

ㄑㄧㄣˊ。

ㄍㄨ。

ㄗㄨㄥˋ漢語拼音yùqíngūzòng 釋  義《官場現形記.第五一回》:「列位看官看到此處,以為刁邁彭拿筆據交還與張太太,一定又是從前騙蓋道運札子的手段來?豈知並不如此,他用的,乃是欲擒姑縱之計。

」 欲速不達 參考詞語‧欲速反遲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ˋ。

ㄙㄨˋ。

ㄅㄨˋ。

ㄉㄚˊ漢語拼音yùsùbùdá釋  義想要求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語出《論語.子路》。

典故說明子夏是春秋時代衛國人,為孔子得意門生之一。

有一次,他要到莒父這個地方擔任行政長官,臨行前,他前去請教孔子為政之道。

孔子對他說:「不要一味地求快,也不要只顧眼前的小利益。

一味地求快,反而無法達到目的;只顧眼前的小利,反而無法做成大事。

」孔子之所以這樣說,那是因為雖然事情做得快,做得有效率是好的,但若以快為唯一目的,就難免馬虎隨便,忽略許多應有的細節,甚至可能因而出錯。

如此,就必須花更多時間去補救錯誤,事情反而做不成。

孔子所說的「欲速則不達」,便是這個意思。

所以後來「欲速不達」就被用來表示想要求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的意思。

例如宋太祖趙匡胤立國之初,所統治的地方只有黃河、淮河流域一帶,北有契丹和北漢,西有後蜀,南有荊南、南唐、南漢、吳越等國家,讓宋太祖坐立難安,希望能儘快把這些小國消滅或制服,以完成統一大業。

開寶二年,宮中舉辦春宴時,太祖就與大臣魏仁浦耳語道:「我想親自帶領軍隊去討伐北漢,你覺得怎麼樣?」魏仁浦認為北漢有契丹為後盾,宋朝軍力還不足以克之,於是便回答:「欲速不達。

」但太祖並沒有聽從他的勸告,十月即率大軍北上,後來果然因為契丹派軍支援,導致宋軍無功而返。

由這個歷史事件我們可以看出:進行一件事,在求快的同時也要能兼顧各種條件的配合,如此事情才有成功的可能。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想要求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使用類別用在「臨事戒急」的表述上。

例句 做事要循序漸進,如果你操之過急,住往會欲速不達。

像你這樣一味貪多求快,只恐欲速不達,到頭來一無所得。

研究學問一定要循序漸進,如果投機取巧,只會落得欲速不達的下場。

用填鴨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難免欲速不達,反而讓孩子視讀書為畏途。

小明為了趕時間,一路橫衝直撞,結果欲速不達,在半路就出了車禍。

辨  識近義揠苗助長反義循序漸進 參考詞語欲速反遲注  音ㄩˋ。

ㄙㄨˋ。

ㄈㄢˇ。

ㄔˊ漢語拼音yùsùfǎnchí 釋  義宋.劉克莊〈答陳璘司戶〉:「老來怯酬唱,欲速反成遲。

」明.張居正〈答劉虹川總憲書〉:「天下事有欲速而反遲,求得而顧失者,公是也。

」 庸人自擾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ㄥ。

ㄖㄣˊ。

ㄗˋ。

ㄖㄠˇ漢語拼音yōngrénzìrǎo釋  義庸碌的人無端自尋煩惱。

語本《舊唐書.卷八八.陸元方列傳》。

△「杞人憂天」。

典故說明據《舊唐書.卷八八.陸元方列傳》載,唐朝時的陸象先,做人做事頗有器度。

在蒲州刺史任內,曾經有個小官犯了錯,他訓斥了幾句就讓他離開,一旁的書記官說:「他這個樣子應該受到杖打的刑罰吧!」陸象先回答說:「他一定能依常情體會到我對他的訓誡,如果這樣的過失就要用杖刑,那你才應該首先被罰!」書記官聽了之後便慚愧得不敢再多說話。

陸象先常對人說:「天下本無事,祗是庸人擾之。

」他意為天底下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事,都是一些庸庸碌碌的人徒生紛擾,使得世事愈加繁複雜亂。

如果在事情剛滋生時,就能冷靜的面對,一切就會變得簡單許多。

在刺史任內,他也將這個理念貫徹到政事當中,無論百姓與官吏,都對他充滿了感念。

後來「庸人自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庸碌的人無端自尋煩惱。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庸碌的人無端自尋煩惱。

使用類別用在「疑心憂慮」的表述上。

例句 你所擔心的事,在我看來皆為庸人自擾。

這些謠言,要信了它,才真是庸人自擾呢!事情明明與他無關,他偏要想東想西,庸人自擾。

彗星撞地球的機率很小,不必庸人自擾,自尋煩惱。

船到橋頭自然直,我何必庸人自擾,先擔此心來呢?事情本來就很簡單,是因為你庸人自擾地把它想複雜了。

他們不會發生什麼事的,你何必庸人自擾,坐立難安呢?該操心的事你不操心,倒是每天庸人自擾地擔心世界末日即將來臨。

這件事原本就是傳說而已,假如我們因此而自亂陣腳,那才叫庸人自擾呢! 辨  識近義杞人憂天反義智者不惑「杞人憂天」及「庸人自擾」都有自尋煩惱的意思。

「杞人憂天」側重於「憂」,專指缺乏根據且不必要的憂慮;「庸人自擾」則側重於「擾」,用於指稱無事生事,為自己招來困擾的舉動。

杞人憂天庸人自擾辨似例句○○兒子都還沒出門,她就開始擔心兒子路上的安全,真是~。

○ㄨ這座吊橋牢得很,不會無緣無故就斷掉,你先不要~,還沒過就怕! 越俎代庖 參考詞語‧代庖越俎‧代越庖俎‧越庖代俎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ㄝˋ。

ㄗㄨˇ。

ㄉㄞˋ。

ㄆㄠˊ漢語拼音yuèzǔdàipáo釋  義俎,禮器。

「越俎代庖」本指擔任主祭的人,超越職責,代替廚師下廚。

用來比喻踰越職分代人辦事。

語本《莊子.逍遙遊》。

典故說明上古時候的許由是個有名的高士,莊子在〈逍遙遊〉中對他極為推崇。

據說,堯到晚年時想讓位給許由,可是他卻堅不接受,並且說:「你已經將天下治理得非常好,難道現在我會為了外在的虛名來取代你嗎?小鳥在林中築巢,不過佔了一根樹枝;偃鼠到河邊喝水,也不過喝到肚子飽。

你回去休息吧!我要這麼大的天下做什麼呢?縱使廚師不下廚,主祭人也不能因此越過禮器,代替廚師去烹煮食物。

」後來「越俎代庖」這個成語,就從許由所說的「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ㄗㄨㄣ ㄗㄨˇ)而代之矣」這句話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踰越職分代人辦事。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踰越職分代人辦事。

使用類別用在「處事不當」的表述上。

例句 管理金庫非我職責,我怎能越俎代庖呢?公務人員,各有所司;越俎代庖,法所不容。

打字是李小姐的事,你怎麼越俎代庖起來了呢?這是他的事,由他自己設法解決,你不用越俎代庖!我只是過來幫點忙,可沒有越俎代庖的意思,你別誤會!我們這裡講究責任制,不該你做的事就犯不著越俎代庖。

老闆的要求不多,他只希望所有員工都能各司其職,不要越俎代庖。

辨  識反義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思不出位形音辨誤俎,音ㄗㄨˇ,古代祭祀時,用於盛放祭品的禮器。

不可寫作「阻」。

庖,音ㄆㄠˊ,廚師。

不可寫作「包」。

參考詞語代庖越俎注  音ㄉㄞˋ。

ㄆㄠˊ。

ㄩㄝˋ。

ㄗㄨˇ漢語拼音dàipáoyuèzǔ 釋  義宋.黃榦〈謝兩浙漕司送錢啟〉:「自冬涉春,深愧代庖而越俎,以新易舊,豈宜攘臂以下車?」代越庖俎注  音ㄉㄞˋ。

ㄩㄝˋ。

ㄆㄠˊ。

ㄗㄨˇ漢語拼音dàiyuèpáozǔ 釋  義《獅子吼.楔子》:「是英雄自有英雄面,怕甚麼代越庖俎,還他個一矢雙穿。

」越庖代俎注  音ㄩㄝˋ。

ㄆㄠˊ。

ㄉㄞˋ。

ㄗㄨˇ漢語拼音yuèpáodàizǔ 釋  義唐.崔致遠〈謝就加侍中表〉:「況乃權有他門,刃無餘地,動見越庖代俎。

」 愚公移山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ˊ。

ㄍㄨㄥ。

ㄧˊ。

ㄕㄢ漢語拼音yúgōngyíshān釋  義傳說北山愚公苦於家門前有太形、王屋二山阻攔出路,因而率領子孫挖掘土石,決心鏟平二山。

典出《列子.湯問》。

後用「愚公移山」比喻努力不懈,終能達成目標。

或比喻效率不佳。

典故說明傳說太行、王屋二山本在河南、漢水之間,二山之北住了一位稱為愚公的老人,他已經九十歲了。

因為苦於大山攔阻,出入不便,有一天,召集了兒孫,說:「這兩座大山擋在家門口,讓我們出入十分不方便,我想和你們一起合作,把山剷平,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大家一致表示同意,可是愚公的妻子卻說:「以你的力量,連魁父那樣的小山丘都損毀不了,怎麼可能剷平太行、王屋那樣的大山?何況你要把剷除的土石放在哪裡?」大家便提議,可以將土石丟到海裡去。

解決了放置土石的問題後,愚公就率領他的兒孫開始進行移山的工作。

有位名叫智叟的老人聽到了這個消息,就笑著阻止愚公,說:「你真笨啊!你已經那麼老了,時日無多,怎麼可能把山移走呢?」愚公嘆了一口氣,說:「你的想法真是笨啊!我雖然死了,還有我的兒子,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曾孫,如此世世代代繁衍不息,可以不斷移山。

山又不會長高,怎麼可能剷不平呢?」智叟對愚公的反駁無言以對。

山神知道了這件事後,非常害怕山真的會被愚公剷平,便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

天帝被愚公的熱忱與毅力感動,便命令大力士夸蛾氏的兩個兒子,把兩座山搬走。

於是愚公的心願達成了,從此河南到漢水一帶再也沒有大山阻隔。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愚公移山」,用來比喻努力不懈,終能達成目標;或比喻效率不佳。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努力不懈,終能達成目標。

使用類別用在「意志堅定」的表述上。

例句 當年橫貫公路的開挖,正是現代版的愚公移山。

做事如果有愚公移山的精神,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怕。

十大建設所以會成功,就是全民發揮了愚公移山的精神。

你想要獨力完成這件事,恐怕非得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可。

這件事確實不易,但我們如果效法愚公移山的精神,還怕不會成功嗎?可別笑我笨,我將學愚公移山的精神,利用餘生來編寫一部理想的辭典。

我希望你有耐心和毅力,再困難的事,都能像愚公移山一樣,努力完成。

只要憑著愚公移山的精神,不要說一條橫貫公路,就是十條也可以開闢成功。

二語義說明比喻效率不佳。

使用類別用在「效率不高」的表述上。

例句 現代挖隧道還用鎯頭慢慢敲?那不是和愚公移山沒兩樣?現代管理科學講究效率,不是每樣事情都用愚公移山的傻勁就值得讚賞。

辨  識近義有志者事竟成、精衛填海、鐵杵磨針反義半途而廢 遇人不淑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ˋ。

ㄖㄣˊ。

ㄅㄨˋ。

ㄕㄨˊ漢語拼音yùrénbùshú釋  義女子誤嫁了不好的丈夫。

語出《詩經.王風.中谷有蓷》。

典故說明「不淑」,不善、不好的意思。

〈中谷有蓷〉共三章,是在寫婦人被丈夫拋棄的詩。

內容大意是:生長在山谷中的益母草,因為乾旱而枯萎了。

在荒年裡被丈夫拋棄的婦人長聲嘆氣,埋怨誤嫁了不好的丈夫。

「遇人不淑」原意是遇到不好的人,但是在《詩經.王風.中谷有蓷》中,語意則指女子誤嫁不好的丈夫,在後來的文獻中也都指女子嫁錯丈夫,如: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上:「凡人生為女子身,已大不幸,況又遇人不淑,至于銜恨以沒,其志亦可哀矣!」述說身為女子已是一種不幸,況且又嫁了個不好的丈夫。

後來「遇人不淑」被用來指女子誤嫁了不好的丈夫。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女子誤嫁了不好的丈夫。

使用類別用在「所嫁非人」的表述上。

例句 小美遇人不淑,婚後生活並不幸福。

為了避免將來遇人不淑,結婚前一定要慎選對象。

這個女子已經從遇人不淑的陰影中走出,積極尋找自己的第二春。

像她這麼能幹又體貼的女人,可惜遇人不淑,婚姻之路走得很辛苦。

運籌帷幄 參考詞語‧帷幄運籌‧幄中運籌‧籌策運帷幄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ㄣˋ。

ㄔㄡˊ。

ㄨㄟˊ。

ㄨㄛˋ漢語拼音yùnchóuwéiwò釋  義籌,計數的器具。

帷幄,軍旅中的帳幕。

「運籌帷幄」指在軍帳中出謀策劃。

#語出《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

後用「運籌帷幄」比喻謀劃策略。

典故說明「運籌帷幄」的「籌」,是計數的器具。

「運籌」,計算、謀劃之意。

「帷幄」,軍旅中的帳幕。

「運籌帷幄」是指在軍帳中出謀策劃。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記載,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英雄四起,最後形成劉邦與項羽兩人楚漢相爭的局面。

垓下一戰,項羽兵敗,後於烏江自刎而死,劉邦成為天下之主,因而開啟漢朝的時代。

局勢穩定之後,漢高祖劉邦在雒陽南宮款宴群臣,向諸臣說:「今天我為什麼可以得到天下?而項羽卻會失敗呢?」大臣高起和王陵便回答說:「陛下您在部下建功後,能論功行賞,與人同利,不會藏私,項羽卻不是如此。

他嫉妒有能力的人,對待有功者不但不賞賜,反而傷害他們,不願與人共享戰果,所以不得人心而失敗。

」劉邦聽了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要講到坐在營帳中策劃謀略,就能在千里外得到勝利,這點我不如張良;論鎮國安民,保障物資的流通,這點我不如蕭何;如果說到帶兵打仗,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這點我又不如韓信。

這三人都是人中豪傑,我能重用他們,才是我取得天下的真正原因啊!而項羽有一賢臣范增,卻不好好重用,所以才成為我的手下敗將。

」因此《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在自序中,說張良身在軍營中便能掌握局勢,策劃謀略,使遠方的軍隊贏得勝利,助高祖開邦定國,能夠「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

後來「運籌帷幄」演變為成語,就被用來比喻謀劃策略。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謀劃策略。

使用類別用在「思考策劃」的表述上。

例句 儘管局勢已相當危急,師長仍然運籌帷幄、指揮若定。

大家請放心,我們且待總經理運籌帷幄,再依計行事。

要沒有孔明的運籌帷幄,劉備哪來掙得三分天下的機會?你是我運籌帷幄的軍師,若要陣前棄我於不顧,我就慘了。

這次我們公司能競標成功,全靠王副理運籌帷幄,才能成功。

一聽到老李要出來競選,朋友們有的捐錢出力,有的則前來幫他運籌帷幄。

辨  識近義運籌決勝形音辨誤帷,音ㄨㄟˊ。

帳幕。

不可寫作「維」。

參考詞語帷幄運籌注  音ㄨㄟˊ。

ㄨㄛˋ。

ㄩㄣˋ。

ㄔㄡˊ漢語拼音wéiwòyùnchóu 釋  義《太平廣記.卷三八》:「臣絕粒無家,祿位與茅土,皆非所欲。

為陛下帷幄運籌,收京師後,但枕天子膝睡一覺,使有司奏客星犯帝座,一動天文足矣。

」明.張岱《瑯嬛文集.卷三》:「碧澗明月,佐爾帷幄運籌;乳窟玉泉,勝彼青州從事。

」幄中運籌注  音ㄨㄛˋ。

ㄓㄨㄥ。

ㄩㄣˋ。

ㄔㄡˊ漢語拼音wòzhōngyùnchóu 釋  義宋.劉攽〈上書行〉:「君不見下邳少年授書起,幄中運籌制千里。

」籌策運帷幄注  音ㄔㄡˊ。

ㄘㄜˋ。

ㄩㄣˋ。

ㄨㄟˊ。

ㄨㄛˋ漢語拼音chóucèyùnwéiwò 釋  義三國魏.王粲〈從軍.詩五首之四〉:「籌策運帷幄,一由我聖君。

恨我無時謀,譬諸具官臣。

」 與虎謀皮 參考詞語‧向狐謀裘‧與狐謀皮‧與狐議裘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ˇ。

ㄏㄨˇ。

ㄇㄡˊ。

ㄆㄧˊ漢語拼音yǔhǔmóupí釋  義比喻所謀者與對方有利害衝突,事情必辦不成。

※語或本《符子》。

典故說明「與虎謀皮」的意思是向老虎商量要取牠的皮,皮是老虎的生命必需品,當然牠是不肯了。

所以「與虎謀皮」用來比喻所謀者與對方有利害衝突,事情必辦不成。

考其典源可能出自《符子》裡一則「與狐謀皮」的寓言。

據載,魯定公時,孔子被任命為中都宰,績效卓然。

一年以後,定公又想授予孔子司徒一職。

他告訴太史左丘明說:「我想請孔丘任司徒,不過得先問問三桓的意見。

」「三桓」是指魯桓公的三個孫子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他們掌握著當時魯國的實際政權,但政治主張與孔子是處於對立的狀態,左丘明知道他們絕對不會同意讓孔子任司徒一職,於是用一則寓言作比喻,以勸阻定公。

他說:「周朝有個人很喜歡皮製的裘衣,也喜歡吃珍奇美味的食物。

有一次,他想製作一件價值千金的皮衣,還想舉辦一場備有很多羊肉的盛宴,於是分別去和狐狸和羊商量,希望牠們能提供毛皮和羊肉。

他話都還沒說完,所有的狐狸就互相引領逃往深山,所有的羊也彼此呼叫著躲藏進茂密的樹林。

結果,這個人花了十年都做不成一件皮衣,花了五年也辦不了一場盛宴。

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他找錯了商量的對象。

」魯定公聽了這個故事,立即明白如果他去和政治立場與孔子衝突的三桓商量,所得到的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於是便打消了這個念頭,直接任命孔子為司徒。

而「與狐謀皮」的寓言故事,可能就是後來「與虎謀皮」的出處,只是把「狐」改成「虎」。

除了原有的寓義外,更因老虎是種猛獸,就更強調了寓言中「找錯對象」的意思。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所謀者與對方有利害衝突,事情必辦不成。

使用類別用在「毫無成效」的表述上。

例句 你要去和那些橫行霸道的惡徒講道理,不啻是與虎謀皮。

他向來視錢如命,要他捐錢救濟窮人,無異是與虎謀皮。

那種人非常不講理,要他接受這些條件,有點像在與虎謀皮。

在極權國家裡,人民向政府要求自由、平等,猶如與虎謀皮。

想和既得利益者談條件要求讓步,無疑是與虎謀皮,不可能成功的。

參考詞語向狐謀裘注  音ㄒㄧㄤˋ。

ㄏㄨˊ。

ㄇㄡˊ。

ㄑㄧㄡˊ漢語拼音xiànghúmóuqiú 釋  義清.黃景仁〈八月十四日夜偕華峰放舟城東醉歸歌此〉:「三秋忽作風籜捲,萬事不異泥絮沾。

向狐謀裘豈長策,歸來面目青而黔。

」與狐謀皮注  音ㄩˇ。

ㄏㄨˊ。

ㄇㄡˊ。

ㄆㄧˊ漢語拼音yǔhúmóupí 釋  義《太平御覽.卷二○八》:「周人有愛裘而好珍羞,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

」清.魏源〈上江蘇巡撫陸公論海漕書〉:「如此時即奏籌散遣漕船水手之議,是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皮,不惟無益而反有礙也。

」與狐議裘注  音ㄩˇ。

ㄏㄨˊ。

ㄧˋ。

ㄑㄧㄡˊ漢語拼音yǔhúyìqiú 釋  義漢.王符《潛夫論.述赦》:「與狐議裘,無時焉可!」 語無倫次 參考詞語‧言無倫次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ˇ。

ㄨˊ。

ㄌㄨㄣˊ。

ㄘˋ漢語拼音yǔwúlúncì釋  義說話顛三倒四,毫無條理。

語出宋.蘇軾《東坡志林》卷二。

△「不知所云」 典故說明「倫次」是指次序、等第。

一個人說話沒有次序,顛三倒四,自然是毫無條理,令旁人難以理解。

蘇軾(西元1038∼1101),字子瞻,宋眉州眉山人,為蘇洵長子。

詩、詞、文、書、畫均有名,為文雄渾奔放,詩亦清疏雋逸,為北派大宗。

王安石倡行新法,軾上書痛陳不便,得罪安石,被連貶數州。

在黃州時,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累官至端明殿侍讀學士。

卒諡文忠。

蘇軾在惠州期間,有一位名叫惠誠的僧人,在前往浙東之前來拜訪他。

蘇軾想到吳越一帶平日與他交好的僧人,便寫了一封信,列了一份名單,託惠誠順道前去拜訪他們,以解相思之情。

信末蘇軾自謙道︰「因為我喝醉了,所以寫來次序混亂,語無倫次的,還請見諒。

」後來「語無倫次」這句成語被用來形容說話顛三倒四,毫無條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說話顛三倒四,毫無條理。

使用類別用在「言語含混」的表述上。

例句 面對父母的質問,他語無倫次地不知如何解釋。

他顛三倒四、語無倫次地回答,我們都聽得不耐煩了。

小李生性害羞,只要人一多,說起話來就會語無倫次。

自從他受了精神刺激後,就變成現在語無倫次的模樣。

老王每次只要一喝醉酒,說話就會語無倫次、顛三倒四。

看他那慌慌張張、語無倫次的樣子,這件事肯定是他做的。

「啊……是的,不……沒有啊……」他語無倫次地回答著。

他上課打瞌睡,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時,顯得有些語無倫次。

辨  識近義不知所云、胡言亂語、顛三倒四反義有條有理、頭頭是道「不知所云」及「語無倫次」都有說話讓人無法了解的意思。

「不知所云」側重於內容空洞或表達不清;「語無倫次」側重於沒有條理,次序紊亂。

不知所云語無倫次辨似例句○ㄨ這篇文章的章法缺乏邏輯,看了幾次,仍是~。

ㄨ○他顛三倒四、~地回答,我們都聽得不耐煩了。

參考詞語言無倫次注  音ㄧㄢˊ。

ㄨˊ。

ㄌㄨㄣˊ。

ㄘˋ漢語拼音yánwúlúncì 釋  義宋.無名氏《道山清話》:「有村學究教授二三小兒,閑與之語,言皆無倫次。

」明.李開先〈亡妻張宜人散傳〉:「宜人懿行可述者多,恐其久而逸也,更為散傳,言無倫次,事無統紀,隨心信筆,漫然書之。

」 緣木求魚 參考詞語‧求魚緣木‧緣木希魚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ㄢˊ。

ㄇㄨˋ。

ㄑㄧㄡˊ。

ㄩˊ漢語拼音yuánmùqiúyú釋  義爬到樹上去抓魚。

比喻用錯方法,徒勞無功。

語出《孟子.梁惠王上》。

典故說明戰國時的齊宣王,因為仰慕春秋時齊桓公與晉文公的霸業,很想效法他們,便向孟子請教有關他們的事蹟。

孟子說他沒聽說過,但可以為齊宣王講述如何以仁德統治天下。

孟子認為,要以仁德統治天下,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去照顧、愛護百姓。

可以先從尊敬自己的父兄、愛護自己的子弟開始,然後推及別人的父兄子弟,這樣就能治國、平天下了。

如果不從這基礎開始做起,就想開疆闢土,使其他諸侯歸順而稱霸天下的話,正如同爬到樹上去抓魚,是不可能達成的。

後來《孟子》原文的「緣木求魚」演變成一句成語,用來比喻用錯方法,徒勞無功。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用錯方法,徒勞無功。

使用類別用在「方法失當」的表述上。

例句 不努力卻想發財,無異是緣木求魚!不多讀書寫作,要想成為作家,無異於緣木求魚。

向他這種吝嗇鬼募款,無異緣木求魚,徒勞無功。

要減肥就要多運動,只靠藥物,無疑是緣木求魚。

你想事業成功,卻只靠燒香拜佛,這和緣木求魚有何區別?想要公司好,卻不用心管理,豈不是如緣木求魚般達不到目的。

辨  識近義水中撈月、竹籃打水、炊沙作飯、煎水作冰 參考詞語求魚緣木注  音ㄑㄧㄡˊ。

ㄩˊ。

ㄩㄢˊ。

ㄇㄨˋ漢語拼音qiúyúyuánmù 釋  義明.鄭若庸《玉玦記.第三齣》:「終朝糊口無恆計,求魚緣木竟何濟。

」緣木希魚注  音ㄩㄢˊ。

ㄇㄨˋ。

ㄒㄧ。

ㄩˊ漢語拼音yuánmùxīyú 釋  義《後漢書.卷六一》:「陛下所行,但務其華,不尋其實,猶緣木希魚,卻行求前。

」 餘音繞梁 參考詞語‧繞梁之音‧餘妙繞梁‧餘音嫋嫋‧餘響遶梁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ˊ。

ㄧㄣ。

ㄖㄠˋ。

ㄌㄧㄤˊ漢語拼音yúyīnràoliáng釋  義餘留的歌聲環繞屋梁,迴旋不去。

語本《列子.湯問》。

後用「餘音繞梁」形容歌聲或音樂美妙感人,餘味不絕;或用來形容話語之意味深長。

△「響遏行雲」 典故說明《列子》書中記載著一則故事:相傳從前韓國有個女子韓娥,擁有一副好歌喉。

有一次,她要前往齊國,抵達齊國城門雍門時,因為旅費用盡,於是賣唱以賺取食物。

她的歌聲極為優美動人,即使在她離去以後,人們都覺得歌聲依然繚繞在城門的梁柱之間,持續了三日都沒斷絕,就好像韓娥還未離去。

《列子》文中是以「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來形容韓娥歌聲的延綿不絕,後來「餘音繞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歌聲或音樂美妙感人,餘味不絕,如清代小說《老殘遊記》第二回:「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

……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

」是用「餘音繞梁」形容王小玉迴環轉折,直入雲霄的高妙唱工,後世在使用此一成語時,即以這個語義為主。

但有時亦見用來形容話語的意味深長,如清代賀裳在《載酒園詩話》中評論歐陽修的古詩:「至若敘事處,滔滔汩汩,累百千言,不衍不支,宛如面談,亦其得也。

所惜意隨言盡,無復餘音繞梁之意。

」則是說歐陽修的敘事詩雖洋洋灑灑、滔滔不竭,但可惜意味不夠深遠,所以「意隨言盡」,沒有餘韻。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歌聲或音樂美妙感人,餘味不絕。

使用類別用在「歌聲優美」的表述上。

例句 她那餘音繞梁的歌聲,真是令人難忘。

她的歌聲優美,餘音繞梁,讓人回味不已。

聽完他的演奏,只覺餘音繞梁,久久不絕於耳。

他那高亢渾厚的嗓音,令人聽了有餘音繞梁的感覺啊!音樂會早已結束,但那優美的絲竹之音,至今依然餘音繞梁。

只要回想起那天的晚會,腦海中就會出現她那餘音繞梁的美妙歌聲。

這場音樂會聚集了多位聲樂家,讓觀眾不但大飽耳福,而且深感餘音繞梁,回味無窮。

辨  識近義六馬仰秣、迴腸盪氣 參考詞語繞梁之音注  音ㄖㄠˋ。

ㄌㄧㄤˊ。

ㄓ。

ㄧㄣ漢語拼音ràoliángzhīyīn 釋  義晉.陸機〈演連珠.五○首之一○〉:「繞梁之音,實縈絃所思。

」餘妙繞梁注  音ㄩˊ。

ㄇㄧㄠˋ。

ㄖㄠˋ。

ㄌㄧㄤˊ漢語拼音yúmiàoràoliáng 釋  義南朝梁.蕭統〈七契〉:「初音魚踊,餘妙繞梁。

」餘音嫋嫋注  音ㄩˊ。

ㄧㄣ。

ㄋㄧㄠˇ。

ㄋㄧㄠˇ漢語拼音yúyīnniǎoniǎo 釋  義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依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餘響遶梁注  音ㄩˊ。

ㄒㄧㄤˇ。

ㄖㄠˋ。

ㄌㄧㄤˊ漢語拼音yúxiǎngràoliáng 釋  義晉.張華《博物志.卷八》:「昔韓娥東之齊,遺糧,過雍門,乃鬻歌假食而去,餘響遶梁,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明.湯顯祖《紫簫記.第九齣》:「見你後,悶懷旅館,不曾一過人家,餘響遶梁,特來消遣。

」 躍然紙上 參考詞語‧紙上躍然‧跳躍紙上‧躍躍紙上‧隱躍紙上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ㄝˋ。

ㄖㄢˊ。

ㄓˇ。

ㄕㄤˋ漢語拼音yuèránzhǐshàng釋  義像在紙上跳動一般。

形容描繪的對象非常生動逼真。

※語或出清.薛雪《一瓢詩話》。

△「栩栩如生」 典故說明「躍然紙上」是指書畫描繪的對象非常生動逼真,像在紙上跳動一般。

如清代薛雪《一瓢詩話》中提到李商隱〈錦瑟〉詩,表達了一些自己比較獨特的看法。

李商隱是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人。

他的〈錦瑟〉詩全文是:「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此詩的解讀眾說紛紜,薛雪認為都是主觀的看法,因此他覺得全詩的妙處,應該就在起句「無端」二字,正由於「無端」這沒來由的思緒才會衍生出許多悲傷感歎;如果能這樣體會,則詩的神韻旨意,便「躍然紙上」了。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形容描繪的對象非常生動逼真。

使用類別用在「生動傳神」的表述上。

例句 這幅墨竹雖只是寥寥幾筆,但勁節風骨躍然紙上。

這個畫家擅長畫馬,筆鋒過處,一匹駿馬便躍然紙上。

這幾幅政治人物的漫畫雖然誇張,但神情特色躍然紙上。

那幅畫的線條雖然樸拙,但描繪出來的人物形象卻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在那篇讀者投書短文裡,失業者的悲傷神情躍然紙上,令人不勝唏噓。

他擅長運用修辭技巧,才能讓書中人物的個性躍然紙上,而且顯得各有千秋。

辨  識近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活龍活現、活靈活現、維妙維肖「躍然紙上」及「栩栩如生」都有極為逼真的意思。

「躍然紙上」限用於書面的描寫或繪畫等;「栩栩如生」可用於書面之外的形象刻畫。

躍然紙上栩栩如生辨似例句○ㄨ在那篇讀者投書短文裡,失業者的悲傷神情~,令人不勝唏噓。

ㄨ○這些蠟像~,簡直就和真人沒兩樣。

參考詞語紙上躍然注  音ㄓˇ。

ㄕㄤˋ。

ㄩㄝˋ。

ㄖㄢˊ漢語拼音zhǐshàngyuèrán 釋  義清.漱石生〈苦社會敘〉:「夫是書作於旅美華工,以旅美之人,述旅美之事,固宜情真語切,紙上躍然,非憑空結撰者比。

」跳躍紙上注  音ㄊㄧㄠˋ。

ㄩㄝˋ。

ㄓˇ。

ㄕㄤˋ漢語拼音tiàoyuèzhǐshàng 釋  義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設科之嬉笑怒罵,如白描人物,鬚眉畢現,引人入勝者,全借乎此。

今俱細為界出,其面目精神,跳躍紙上,勃勃欲生,況加以優孟摹擬乎?」躍躍紙上注  音ㄩㄝˋ。

ㄩㄝˋ。

ㄓˇ。

ㄕㄤˋ漢語拼音yuèyuèzhǐshàng 釋  義《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第六回脂硯齋批語》:「傳神之筆,寫阿鳳躍躍紙上。

」《清朝野史大觀.清朝藝苑》:「人奇而詩亦甚奇,讀之覺公之精神意氣,猶躍躍紙上也。

」隱躍紙上注  音ㄧㄣˇ。

ㄩㄝˋ。

ㄓˇ。

ㄕㄤˋ漢語拼音yǐnyuèzhǐshàng 釋  義清.田雯《古歡堂集雜著.卷三》:「言在題外,神合題中,而江如海勢之奇觀,隱躍紙上矣。

」 躍躍欲試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ㄝˋ。

ㄩㄝˋ。

ㄩˋ。

ㄕˋ漢語拼音yuèyuèyùshì釋  義心動技癢,急切地想嘗試一下。

※語或本宋.穆修〈送李秀才歸泉南序〉。

△「蠢蠢欲動」 典故說明「躍躍」一詞,較早見於晉.夏侯湛〈獵兔賦〉:「擢輕足之煢煢,振遊形之躍躍。

」是形容心動不定的樣子。

在唐.韓愈〈韋侍講盛山十二詩序〉中,有「夫得利則躍躍以喜」一句,則是形容喜悅的樣子。

引申人心中急切,想要動手一試的意思。

如所引典源宋.穆修〈送李秀才歸泉南序〉,便是作者敘述少年之時,去參加主司的考試,因為是初生之犢,絲毫沒有畏懼,反而自恃才能,極想在考官面前一展所學。

文中用「躍躍」來形容心中急切一試。

後來「躍躍欲試」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心動技癢,急切的想嘗試一下。

另在《孟子.盡心上》︰「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則是說明,君子如果教人射箭,絕不一箭中的;而是張弓搭箭,對正目標,先做個示範,箭雖然好像要跳出的樣子,卻不發射,讓學生見了都覺得自己也可以如此。

此處的「躍如」是形容箭快要跳出的樣子,和「躍躍欲試」語意有些差異。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心動技癢,急切地想嘗試一下。

使用類別用在「急欲行動」的表述上。

例句 比賽即將開始,每個球員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小明急切地望著教練,躍躍欲試,想上場一展身手。

經過這些挫折,原本躍躍欲試的他,已經知難而退。

家人的冷言冷語,把他躍躍欲試的參賽念頭,掃得一乾二淨。

得知國際自行車大賽即將舉行的消息,各路好手都躍躍欲試。

聽完老師對實驗過程清晰有趣的講解,學生們個個都躍躍欲試。

看到大家跳舞時的快樂表情,原本不會跳舞的小明也躍躍欲試了。

辨  識近義蠢蠢欲動、摩拳擦掌「蠢蠢欲動」及「躍躍欲試」都有急切想要開始行動的意思。

「蠢蠢欲動」側重於意圖為害作亂;「躍躍欲試」側重於興奮地想要嘗試。

蠢蠢欲動躍躍欲試辨似例句○ㄨ面對偷渡客~,海防單位隨時都得嚴陣以待。

ㄨ○聽完老師對實驗過程清晰有趣的講解,學生們個個都~。

鷸蚌相爭 參考詞語‧鷸蚌相危‧鷸蚌相持‧鷸蚌相鬥 音讀與釋義注  音ㄩˋ。

ㄅㄤˋ。

ㄒㄧㄤ。

ㄓㄥ漢語拼音yùbàngxiāngzhēng釋  義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必會造成兩敗俱傷,讓第三者獲得利益。

典出《戰國策.燕策二》。

△「漁人得利」、「鷸蚌相持,漁人得利」 典故說明戰國時代,七雄並立,互相征戰不休。

有一次,趙惠王打算攻打燕國,有個叫做蘇代的謀士,認為兩國互相戰爭,必然生民塗炭,又擔心燕、趙兩敗俱傷,最後都會被趁機坐大的秦國併吞,就代替燕國遊說趙惠王,希望他能夠停戰。

蘇代見到趙惠王,並沒有直接請他休兵,反而說了一個故事︰「大王啊,我到貴國途經過易水時,看到一隻蚌,正把殼打開在河邊晒太陽。

這時飛來一隻鷸鳥,伸出長長的喙去啄蚌的肉。

受到驚嚇的蚌立刻合攏雙殼,把鷸的喙給夾住了。

鷸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太陽給晒死!』蚌也不甘示弱地說︰『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明天嘴也拔不出去,很快你也活不了。

』雙方爭執不休,誰也不肯讓誰。

有一個漁夫經過,就毫不費力地把牠們一起給抓住了。

」蘇代接著說道︰「大王啊,今日趙國攻打燕國,燕國必然全力抵抗,兩方僵持不下,我怕在一旁的秦國就是那個漁夫,會趁機消滅趙、燕兩國啊!」趙惠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取消攻打燕國的計畫。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鷸蚌相爭」,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必會造成兩敗俱傷,而讓第三者獲得利益。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必會造成兩敗俱傷,而讓第三者獲得利益。

使用類別用在「爭鬥兩失」的表述上。

例句 由於兄弟鷸蚌相爭,互不相讓,結果造成家族企業遭人併購的結局。

今年夏天,電器業者鷸蚌相爭,降價促銷,消費者成了最大的贏家。

由於他們兩人不肯合作,鷸蚌相爭,結果把大好機會白白地送給對手。

這次選戰在黨內不同派系鷸蚌相爭之下,終於讓對手平白地坐收漁翁之利。

鷸蚌相爭的結果,必然兩敗俱傷,與其讓人坐收漁利,我們還是各退一步吧!。

辨  識近義兩敗俱傷 參考詞語鷸蚌相危注  音ㄩˋ。

ㄅㄤˋ。

ㄒㄧㄤ。

ㄨㄟˊ漢語拼音yùbàngxiāngwéi 釋  義北齊.魏收〈為東魏檄梁文〉:「鷸蚌相危,我乘其弊。

」鷸蚌相持注  音ㄩˋ。

ㄅㄤˋ。

ㄒㄧㄤ。

ㄔˊ漢語拼音yùbàngxiāngchí 釋  義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二折》:「權待他鷸蚌相持俱斃日,也等喒漁人含笑再中興。

」《醒世恆言.卷八》:「李都管本欲唆孫寡婦、裴九老兩家與劉秉義講嘴,鷸蚌相持,自己漁人得利。

」鷸蚌相鬥注  音ㄩˋ。

ㄅㄤˋ。

ㄒㄧㄤ。

ㄉㄡˋ漢語拼音yùbàngxiāngdòu 釋  義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要之蠻觸相爭,原無關于輕重,鷸蚌相鬥,要自互有損傷。

」 ︿回頂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