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地質公園-馬祖紀石 - 我們的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馬祖的地質屬於火成岩,以花崗岩為主,形成時間在距今2.5億年到6500萬年前,它是岩漿沉睡在地底,緩慢降溫過程中,產生化學變化,而結晶成含有多種礦物的 ... JumptoNavigation JumptoMaincontent 您在這裡首頁 走訪地質公園-馬祖紀石 開發文化 2014-09-2900:00 採訪/撰稿陳佳珣 攝影/剪輯陳志昌 提到馬祖,它是過去新兵抽籤最不想抽到的金馬獎,曾經作為防衛台灣的前線,在卸下重擔後,馬祖迎向開放,積極發展觀光,同時它也是台灣六個地質公園之一,島嶼地質特性造就今日馬祖的容顏…一支放大鏡,就可揭開馬祖列島的身世之謎。

北竿中山國中陳長柏老師,帶著學生戶外教學,學生們仔細觀察石頭裡藏著的秘密。

馬祖的地質屬於火成岩,以花崗岩為主,形成時間在距今2.5億年到6500萬年前,它是岩漿沉睡在地底,緩慢降溫過程中,產生化學變化,而結晶成含有多種礦物的岩石,後來經過地殼變動、隆升而起,原本馬祖與中國大陸相連,在最後一次冰河時期結束後,海平面上升,於是成為矗立在海中的列島。

馬祖的傳統房舍,就是取材當地石頭堆砌而成,格局方正俯瞰猶如一顆印章,屋頂瓦片沒有黏著固定,可以掀起來維修或清掃,瓦片上有壓瓦石,防止屋瓦被強風掀開。

北竿鄉芹壁村,是保存最完整的傳統聚落群,在60年代人口大量外移後,芹壁逐漸沒落蕭條。

十幾年前返鄉的王好蓮,成為芹壁脫胎換骨的關鍵人物,聚落保存工作開始啟動。

芹壁社區發展協會前會長王好蓮表示,聚落保存區剛開始推的時候,受到居民反對,認為修繕自家的房子,為什麼要照政府意思,現在慢慢感受到,原來芹壁聚落是很特別的地方,十年來,民宿從一間增加到十幾間,年輕一代漸漸看到家鄉的優點。

南竿鄉鐵板村有一項獨有的建材-鐵板,跟著仁愛國小校長王建華走進聚落,這裡的房舍又是不同風景。

房舍四個角落的建材,有黑色的大石頭,表層看得到貝殼、泥沙、石頭,屬於沉積岩。

地質決定了馬祖人的生計,由於花崗岩質地堅硬,風化速度緩慢,因此馬祖耕地有限,居民以捕魚維生,但是對岸過度捕撈,漁業逐漸沒落,日益枯竭的海洋資源,只能靠放流魚苗來補救,如今許多漁民改養殖淡菜,收成後就賣到市場和餐廳,或者直接宅配台灣。

兩岸局勢左右馬祖的命運,在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後,成為反共復國的前線,軍方蓋起防禦工事,「鐵堡」正如其名是個堅固的堡壘,它坐落在海邊的大石頭上,經由步道才能登島,軍方釋出後,如今是觀光景點。

  金門和馬祖同樣歷經「單打雙不打」的時代,馬祖國軍當時擬定北海計畫,於南竿、北竿、東引開鑿坑道,讓魚雷快艇躲避炮火,經過八百多個工作天,南竿的北海坑道完成,如今讓觀光客搭乘搖櫓船遊覽,別有一番韻味。

這塊土地孕育的生態,最著名的就是夏天蒞臨繁殖的燕鷗,其中還有號稱神話之鳥的黑嘴端鳳頭燕鷗。

馬祖是粗獷又堅毅的島嶼,花崗岩形塑了獨特的地景與生態,以及獨特的風土民情,2011年,台灣成立六個地質公園,馬祖也名列其中,地質公園的推動者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它的主要內涵,包括地景保育、環境教育、社區參與、觀光遊憩四個面向。

地質公園的理念,也納入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經營方針。

地質形塑了馬祖的容顏,海浪拍打著岩石,造就了許多海蝕地景,馬祖的一灣一澳,都經過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馬祖地質公園,以其獨特的花崗岩海岸地景與生態,形塑了馬祖的美,也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地點連江縣北竿鄉連江縣南竿鄉連江縣莒光鄉連江縣東引鄉集數第776集 相關報導 走訪地質公園-玄武之島大甲溪的化石世界地景新視界 每週一晚間十點 搜尋 關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