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三個問題」與哲學的「三個問題」比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問到三個問題,「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也經常被幽默化爲哲學問題,體現著人們普遍對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哲學問題的特質——日常生活的「三個問題」與哲學的「三個問題...
2020-12-06澎湃新聞
哲學問題的特質——日常生活的「三個問題」與哲學的「三個問題」比較2020-06-2316:36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原創胡長栓中國社會科學網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問到三個問題,「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也經常被幽默化爲哲學問題,體現著人們普遍對哲學的「熟知」。
哲學家們通常也都會孤獨地追問與此類似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那麼,哲學家的「三個問題」與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到底有什麼區別?不同於常識與「科學」中的人們,哲學家何以成爲哲學家?哲學爲什麼是哲學?對於大多數人甚至專門從事哲學的人來說,仍然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不知而問」與「因知而思」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求知是人類的本性」。
這意味著「求知」在其本質上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而求知在人類具體的生存中就表現爲對各種不同事物的發問,人們不同的發問方式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思維。
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和哲學家的「三個問題」代表了人類最基本的兩種思維,我們姑且將這兩種思維稱爲「現象思維」和「本質思維」。
這裡的現象並不是在胡塞爾「現象學」的意義上來使用的,而是指人們感覺直觀中的經驗。
「現象思維」反映著人類求知活動中對未知事物的求解性發問。
這種發問緣於對事物的「不知」,是一種「不知而問」,通常表現爲對外在新事物的求解,在感覺經驗的範圍之中,理論上來講屬於科學的認知範疇,是科學研究的開始。
波普爾「科學開始於問題」的認識澄明的就是這種人類思維的意義,在日常生活中,就表現爲人們對「不知道」的人和事的求解。
「本質思維」反映著人類求知活動中對已知事物的反思性發問。
這種發問緣於對事物「所知」的不滿足,或者準確地說是不滿意,是一種基於懷疑的「因知而思」。
它通常表現爲對「熟知」的反思,旨在通過對「熟知」的反思,超越「熟知」,達於「熟知」背後的「真知」,在理性思考的範圍之內,屬於形而上的思維範疇,體現著哲學的本質特徵,是哲學研究最基本的方式。
如果說現象思維的對象本質上是經驗直觀中的「事物」,那麼本質思維的對象本質上就是理性直觀中的「思想」。
黑格爾的「熟知非真知」與海德格爾「面向思的事情」,都表達著這一重要哲學觀念。
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與哲學家的「三個問題」,看起來只是「你」與「我」的對象不同,但卻有著本質上的差別。
前者是因爲對「你」的不知,而基於實際需要所提出的問題,其中並不包含懷疑和反思的維度,上升到科學的認知層面,則是基於人類求知的本性,針對「不知」事物所提出的問題。
後者很明顯並不是不知道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而恰恰是基於對「我」的認知,但又不滿足、不滿意和懷疑這種認知,同樣出於人類求知的本性,是在反思的意義上對「真知」的一種追問。
因此,哲學家的「三個問題」的準確表述應該是「我到底是誰?」「我到底從哪裡來?」「我到底要到哪裡去?」從前提和本質上來講,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是一種「不知而問」,而哲學家的「三個問題」則是「明知故問」,是一種「因知而思」。
「問必可知」與「問未可知」馬克思主義認爲,「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從而在科學認知的認識論範疇中確定了人類求知的可能性意義,消解了不可知論對科學探索合法性的消解,確證了人類求知的前提合理性和實踐現實性。
在邏輯的世界圖景中,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被認識,也是可以被呈現的,而且這種認識和呈現在一定條件下是明確的和統一的,所不同的只是已經被認識和尚未被認識的差別。
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意味著所有的問題都是有答案且是可以被正確回答的。
「哲學不是自然科學之一」。
維根斯坦的認識進一步確證了人們長久以來的哲學觀念,對於哲學來說,它的世界並不都是邏輯的世界圖景,也不都是可以呈現的,正因爲如此,維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最後,確立了「對於不可說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的哲學態度,並在之後的十六年保持了哲學沉默。
同樣,懷疑論的觀念也確證了哲學的這一本質,懷疑論認爲,人類到底能不能認識世界是不確定的,人類認識的世界到底是不是世界本身是不確定的,誰到底認識了世界也是不確定的。
人類的認知就像在黑暗中射箭一樣,能不能射中目標、射沒射中目標、誰射中了目標等都是無法確定的。
當然與維根斯坦不同,懷疑論不僅把這一觀念應用於非邏輯的世界,而且也貫徹到了邏輯的世界當中。
由此看來,超越科學認知的範疇,人類認知的世界圖景不僅有邏輯的世界,而且還有非邏輯的世界,邏輯的世界是可知的和可呈現可言說的,而非邏輯的世界則是不可知的和不可呈現不可言說的,至少不是明確可知的和有確定性的呈現與言說。
這就是爲什麼與自然科學的提問可以得到明確而確定的回答不同,哲學的提問通常得不到明確的回答,或者準確地說得不到統一的確定的回答,而不確定性也正是哲學區別於自然科學的魅力所在。
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在可認知的範圍內,可以得到明確而確定的回答,與自然科學的問題一樣,是對可言說事物的呈現,如果不是對回答有疑問,就不會再繼續追問,問題也就會變成舊的問題而成爲過去,在人類認知中屬於「問必可知」的問題,因其能夠得到最終的回答而不會成爲人類思維的誘惑。
哲學家的「三個問題」則不同,是對不可言說事物的呈現,因此也就得不到明確的確定的回答,或者說得不到確定的統一的回答,人們的回答總是千差萬別、各異其是,並且在人類認知的範疇中是得不到最終答案的,屬於「問未可知」的問題。
所以哲學家的「三個問題」作爲人類認知的「斯芬克斯之謎」,就永遠在人類思維的途中恆久地誘惑和折磨著人類的思維。
「問有可證」與「問未可證」整個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培根所確立的近代經驗論認爲,人的一切知識都來自經驗,孔德所確立的現代西方科學主義思潮開創性流派實證主義強調,實證哲學的一切本質屬性都概括在「實證」這個詞中。
在「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
經驗、實證、實踐等是近代以來人類認知的典型徵候,它奠定了現代意義科學的基礎。
孔德甚至認爲這是人類理智進入了成熟階段。
而這一切都源於人們關於人類認知的「可證性」前提。
事實上,在人類認知的全部圖景中,並不是所有認知都具有「可證性」的,無論是確證還是否證,都不能全部涵蓋人類所有的認知,也不能滿足人類理性的全部本能,因爲人類的理性不會只停留在現象直觀面前,而往往奔湧著達於理性直觀的衝動,在科學的世界之外還有衆多非科學的世界。
孔德爲我們揭示了人類理智的發展過程,認爲人類理智經歷了「神學階段」,人類用想像力探求萬物本原、尋找最終原因——「形上學階段」,人類用抽象的邏輯推理和空洞的思辨追尋現象背後的本質,獲取絕對知識——「實證階段」,也是人類理智成熟的最高階段,人類依靠觀察和理性去說明解釋現象,發現具有相對普遍性的規律。
雖然波普爾證僞主義的科學方法發現了實證主義的困難,認爲單個觀察事實並不能證實任何普遍的科學陳述,提出了證僞的科學原則,並堅持了猜測—反駁的方法,但同樣沒有消解經驗現象背後的理性直觀世界,也沒有消解人類理智中想像與思辨的合法性,沒有消解人類認知的「不可證性」構成。
邏輯實證主義者石里克關於「傳統形上學命題,都是在真的或假的以外的無意義的命題」的斷言,最終也沒有終結傳統形上學。
甚至愛因斯坦在談到相對論時也指出:「相對論不過是通向更嚴密可靠理論的中間環節,一旦使用更加先進準確的方案對之進行檢測,總能得到兩種結果——確證與否證。
」但人類理智的發展及其存在說明,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不是只有確證與否證,在此之外還有超越經驗、實證和實踐的「不可證」,那裡是宗教神學和形上學的王國。
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在可證的範圍內,屬於「問有可證」的問題,因此也就有確定的結果,也能夠被確證與否證,有真與假、對與錯、是與非等本質差別,也能被證實是「真的」或者「假的」。
哲學家的「三個問題」則不同,往往超越了可經驗的現象,超越了可實踐的現實,通常在「不可證」的範疇中,屬於「問未可證」的問題。
這就決定了哲學家的形上學問題是沒有終結的,也沒有科學意義上的真與假、對與錯、是與非,不在實踐的範圍內,也很難被證實與證僞。
當然,無休止的爭吵與辯論、對話與交流、沉思與笨想就成了哲學最常見的存在方式,而「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的批判性反思則是哲學思維的基本邏輯,「哲學就是哲學史」包含了哲學學習與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教授)原標題:《哲學問題的特質——日常生活的「三個問題」與哲學的「三個問題」比較》閱讀原文特別聲明本文爲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
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什麼是語言哲學?這5個問題,語言哲學很關心
什麼是語言哲學?1分鐘了解下。
語言哲學的內涵語言哲學即是對語言的哲學思考的一門學問,包括語言實在論,語言本體論,語言意義等。
語言哲學更關注語言意義的影響,而不是對意義的詳細描述。
語言哲學關心五個基本問題。
經院哲學研究的問題是什麼?
思想家可以從基督教的世界觀入手,藉助某種哲學或某種個別的哲學體系予以證明。
他自已也可以構成一個符合基督教原理的哲學體系。
或者他可以關注同神學沒有直接聯繫的問題,無論如何,教義是有統率作用的原則。
經院哲學家不會明知而故意承認同基本信條相矛盾的命題,至少不能不加以解釋,以免使教義的真理遭受損害。
他還會以某種方式,確信兩個縱然矛盾但同樣正確的命題,而不拋棄教義。
數字和數字哲學問題
沒有心理學、哲學和美學的突破獎或探索獎,這不說明心理學、哲學和美學可有可無或沒有科學那麼重要,就像只有諾貝爾科學獎、經濟學獎和和平獎,沒有諾貝爾哲學獎、心理學和美學獎,這不表明心理學、哲學和美學遠離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人類的文明進程。
《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成人都覺得燒腦的哲學問題
當面對孩子總是時不進的蹦出一些無厘頭的問題,是不是會不知所措呢?當面對孩子對這個世界總是充滿了好奇,是不是不想打擊她的幻想呢?有時候孩子的問題我們根本無法回答,這個世界本就是個未知的世界。
成年人每天忙忙碌碌,上班、下班,爲生活奔波,爲自己的理想房子、車子奔波,爲了自己的前程奔波,對這個世界哪還有什麼好奇心。
是時候該放慢腳步,靜下心來,思考一點哲學問題了。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這本《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號稱中國版的《蘇菲的世界》。
《哲學導論》的三個必答題:What?Why?How?
#《哲學導論》有三個不得不回答的問題,即便是自己刻意避免回答這三個問題,也會不斷地被其他人問起。
1、What,什麼是哲學?「哲學」是個現代漢語詞彙,在古代漢語中,有「哲」字,也有「學」字,但是沒有「哲學」這個詞彙及定義。
物理哲學簡介(II):時間與空間的哲學基本問題
時間、空間、時空(或時間-空間,時間和空間的結合)等概念,是物理學、天文學、空間物理學和哲學等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關於它們的存在和本質是物理學哲學的中心課題。
在許多哲學中,時間被視爲變化。
通常認爲時間是一種基本量,即不能用其他量來定義的量。
因爲時間似乎是一個基本的概念,因此無法用任何更簡單的方式來定義時間。
「哲學有什麼用?」這是一個很荒謬的問題
很多人都會去追問:哲學是什麼?哲學有什麼用?第一個問題勉強可以看作是「外行問路」,但是第二個問題卻是一種很荒唐的問法。
這個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並非都是爲了實現某些價值而存在的,尤其是對於人的主觀價值判斷。
而「有沒有用」?以及「有什麼用」?這都是很顯然的價值判斷。
它背後都隱藏著一個「主體」,即「對誰有用」?或者是「對誰產生什麼作用」?
如何哲學寫作?——《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附錄一讀書筆記
不過你真的懂了如何哲學寫作,並掌握其寫作形式和風格,便能讓自己所理解的哲學更加深刻。
在說到哲學寫作的規則和技巧之前,我們有必要在讀完這本《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之後,做一個關於哲學的簡單寫作練習,這個練習也是哲學寫作的一部分:讀完了這本書,你已經對某些思想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接下來便是運用它們。
比如說簡要地寫出10行以內你捍衛的觀點。
重構審美哲學:終結之後的藝術問題
杜尚的動機中有一點遊戲心態,他本人公開表示,只是想用她開個玩笑,沒什麼特別的意思。
但由此而導致的所謂「杜尚藝術」的影響卻不那麼簡單。
在《噴泉》事件後,杜尚曾由他的朋友諾頓出面表達過這樣一種藝術觀:莫特先生的《噴泉》沒有什麼不道德的,那很荒唐,正如說浴缸是不道德的一樣。
這是一件你每天在生活用品商店櫥窗里都能見到的東西。
是否由莫特先生親自製作這件《噴泉》並不重要。
他選擇了它,他從日常用品中挑出來。
哲學——難道真的只是精神病人喜歡思考的問題?
很早以前似乎就聽到有人這樣說過;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精神上都會有一些問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仔細想過,這種說法並非不無道理;人的情緒跟精神狀態密切關聯。
當外來因素對情緒產生影響時,精神狀態也會隨之一同產生變化。
如果歸納到身體問題,大概如同一個人身患感冒與癌症之間的差異。
中國人生哲學:日常的生活哲學!
中國傳統文化各思想體系,基本上都是關於生存和生活的人生哲學。
比如:講究陰陽平衡的周易思想,追求人生積極進取的儒學,有追求個性自由的道學,追求心靈慰藉的佛學,追求知行合一的心學。
中國哲學來源於生活,古代先人上觀天,下觀地,中觀人;遠觀山色,近觀人情,中觀自己。
在追問人與天地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中尋找意義和道理,都是爲了更好的生存和活著。
陳嘉映|日常語言與哲學
不過,哲學,以及一般所謂學術,和日常語言是什麼關係,這不僅是個文風問題,這後面還有一些學理上的問題需要考慮。
我今天就試著來談談這些學理問題。
日常語言也稱自然語言。
不過,「自然語言」和「日常語言」這兩種提法的趣向不同。
日常語言通常和詩的語言、科學語言、咬文嚼字等相對舉,自然語言則主要和人工語言對舉。
實際上正是由於提出了邏輯語言的設想,才有了「自然語言」這一提法。
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從自我開始
哲學,好像距離我們很遙遠。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哲學是一門高尚的學科,用哲學的話講可能是一種形而上的學術。
跟我們平時的生活沒有太大關係,但其實不然,哲學沒有我們想像的難點遙遠,生活中無處不在。
哲學的一些問題起初可能只是個人的疑惑,再多說情況下我們的哲學意識已經存在,只是我們並不曾了解。
比如一件悲傷或者失望的事,生活的每一次選擇,對別人撒謊,這些都是觸發我們去思考的契機。
哲學說到底還是一個自我的探究,對自己對生命我們知道什麼,我們怎麼做,結果又會有什麼意義。
哲學經典問題「我是誰」(一邏輯基礎)
靈性成長說--我是什麼哲學裡的終極問題之一便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那裡去」。
在這裡我並沒有用這個經典問題作爲標題,因爲這個問題在「我」看來也不算終極問題。
爲什麼說它不是終極問題?因爲這個經典問題裡面有幾個假設:第一個假設是,有一個「我」存在。
看到這裡有的讀者就已經疑問滿滿了,怎麼會沒有一個「我」呢?
兜兜轉轉,原來人生哲學問題的答案就在瑜伽墊上……
但問題來了,他越思考,越覺得問題無解,堆積的問題越來越多。
「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八支在哪裡?我練習的是阿斯湯加,也就是八支瑜伽,但是我只練了體式和呼吸法,那麼持戒和內製呢?感官內收、專注、冥想和三摩地呢?我練習了這麼久,那麼平安喜樂呢?」於是,他寫信給PattabhiJois,外加一些哲學問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爲什麼要來到這世上?神是誰?」
從紙牌到花園,從問題到流派:7本好書帶你輕鬆入門西方哲學
還有一種「哲學問題」入門法,先了解哲學到底都在探討什麼問題,帶著問題讀哲學,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哲學,經常給人以「高冷」的感覺。
特別是對於初讀哲學書籍的人來說,如果一上來就看《西方哲學史》之類的大部頭,難免會看得兩眼發暈,每個字都認識,但通讀下來能看懂的寥寥。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維特質宣講家網評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
」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新時代要學好、用好馬克思主義哲學,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維特質有一個深刻把握。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是哲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變革。
學哲學無用?錯了,從哲學的本源定義說說西方經典三大學問
他很可能會給出三個截然不同的答案:答案一:世界觀就是對世界的觀點。
也就是怎樣看待、認識世界。
答案二:你說什麼是世界觀?!答案三:請傳播正能量。
基本可以說,在答案二和三的語境下,哲學這回事,是不存在的。
(一)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是交叉概念很多人在大學都學過一門「思想政治」類必修課,叫「馬克思主義哲學」,簡稱「馬哲」。
「馬哲」,是有字庫的。
一敲拼音就出來了,而且三個首當其衝,可見是常用詞。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覆蓋所有哲學。
一個蹩腳的哲學問題:你是誰?
哲學的三大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在這裡換了個問法,你是誰?花點時間想一下,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從容不迫,還是緊張焦慮?喜歡交際,還是羞澀靦腆?雜亂無章,還是有條不紊?等等你多半知道在這些方面及其他許多類似方面應該怎樣評價自己。
這些性格特徵比外表特徵更能說明你是什麼樣的人。
然而,又是什麼使你成爲這樣的人呢?
4個哲學思維實驗:讓你質疑你的價值觀、道德觀和日常生活方式
哲學的核心作用是讓你思考。
關於道德、生命和我們在宇宙中的地位。
它提出了我們小時候經常思考的問題。
像這樣的問題:這一切意味著什麼?我爲什麼在這裡?我死後會發生什麼?但遺憾的是,儘管哲學討論了孩子們問的問題,但哲學回答這些問題的方式往往讓人疏遠和困惑。
甚至連成年人都覺得他們的討論難以理解。
延伸文章資訊
- 1何謂哲學問題- TAAZE 讀冊生活
何謂哲學問題. Was ist ein philosophisches Problem . 吳威.尤斯圖斯.文哲、尤沃金.舒爾特. 李中文.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9789868298293. 什...
- 2問一個好問題,比答案還重要 《十六歲的哲學課》導讀 - BIOS ...
至於你十六歲的高中生活,受的是軍訓教育,還是哲學教育;教的是道德命令,還是老師的啟蒙,就只能看前世是否有燒好香了!很慶幸的,作者寫了這一本《十六 ...
- 3生活的哲學與哲學的生活
這. 已然是一個多向度、多重性的哲學問題,也自是一個必須吾人自我反思、自我批. 判,甚至於自我實現、自我完成、自我超越的生命課題。而在現實生活與生命理. 想之間,又 ...
- 4日常生活的「三個問題」與哲學的「三個問題」比較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問到三個問題,「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也經常被幽默化爲哲學問題,體現著人們普遍對 ...
- 516個哲學問題,你都能回答上來麼?
1.有沒有某種你願意為之付出生命的東西? · 2.如果你只有幾分鐘(幾天、二十年)可以活,那麼你將怎樣利用這段時間? · 3.人的生活擁有哪些在牛或昆蟲那裡無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