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作用(glaciation)定義1:成冰過程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冰川沉積作用指冰川停滯或後退時冰磧物的堆積過程。
冰川流屬於塊體運動,故冰磧物與其它任何外營力搬運的沉積物明顯不同,除非經後期冰川或冰 ...
冰川作用 冰川作用(glaciation)定義1:成冰過程、冰體內部的力學和熱學過程及其對地表的塑造過程之總稱。
所屬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冰川學(二級學科)。
定義2:冰川或冰蓋活動對地表的刨蝕、搬運和堆積等的地質作用。
所屬學科:水利科技(一級學科);水利勘測、工程地質(二級學科);工程地質(水利)(三級學科)。
基本信息中文名:冰川作用英文名:Glaciation內容:成冰作用、冰川侵蝕、冰川沉積冰川侵蝕內容:拔蝕作用、磨蝕作用、冰楔作用等冰蝕地貌:冰斗、刃脊、角峰、冰啞等包括:搬運作用、堆積作用、侵蝕作用概述世界冰川分布冰川作用包括成冰作用、冰川侵蝕和冰川沉積3個方面。
成冰作用指天然降雪→粒雪→冰川凍的變化過程中的密實化、冰晶生長和重結晶作用。
是在低溫條件下通過雪層自身的壓力,排除雪晶和冰晶中的空氣,使密度增大而實現的。
當雪層密度達到臨界值時便轉變為粒雪,粒雪層密度達830~840千克/立方時,便成為冰川冰。
成冰作用時間的長短和氣溫成反比,和年積雪量成正比。
如南極大陸沿岸,從降雪變為冰川冰,只需數十年至120年;而南極內陸高原,因年降雪量<50毫米,年均氣溫低達—50℃,成冰時間需500~1000年。
但在冰面出現消融的條件下,由於有滲侵冰產生,成冰時間就很短(1年至數年)。
冰川侵蝕包括冰川刨蝕(磨蝕)和挖掘。
冰川體一方面有巨大的壓力(100米厚的冰體,冰床基岩所受的靜壓力為90噸/平方),一方面是運動的(運動速度與冰床坡度成正比),故挾帶岩石碎塊的冰川對冰床和谷壁有很強的侵蝕作用。
對一個突起的岩丘,其迎冰面以刨蝕(磨蝕)為主,背冰面以挖掘為主,形成羊背石。
刨蝕作用造成擦痕、刻槽和磨光面等冰蝕地貌形態,同時產生大量碎屑物質,即冰川乳或冰川粉。
挖掘作用形成冰床階梯和岩坎,為冰川補充冰磧岩塊。
對於冰川地貌的塑造挖掘作用大於刨蝕作用。
冰川沉積作用指冰川停滯或後退時冰磧物的堆積過程。
冰川流屬於塊體運動,故冰磧物與其它任何外營力搬運的沉積物明顯不同,除非經後期冰川或冰水侵蝕,冰磧地貌(如終磧壠、側磧壠、表磧丘陵、冰磧台地、底磧丘陵和平原、鼓丘等)將會保存較長時期。
冰川沉積作用的強弱,與冰川類型、運動速度及挾帶岩屑的多少直接相關。
海洋性冰川的運動速度快,侵蝕能力強,挾帶岩屑多,冰川沉積作用就強,冰磧地貌的規模也大;反之,大陸性冰川的沉積作用較弱,冰磧地貌的規模較小。
凡有冰川作用的地區,冰川侵蝕與冰川沉積都是同時發生的,故在研究識別古冰川作用時,必須同時注意觀察冰川侵蝕地貌和冰川堆積地貌,並找出它們的內在聯繫。
過程分析“U”字型的谷地冰川作用之初,冰斗之間相隔一定的距離,隨著冰川作用的發展,冰斗不斷擴大,斗壁後退,相鄰的冰斗不斷靠近,最後在冰斗之間發育了象魚鰭一樣的山脊,稱為鰭脊或刃脊。
如果三個或多個冰斗在同一山頭進行向源侵蝕,可形成錐形的孤立山峰稱作角峰。
冰蝕谷是由山谷冰川剝蝕而形成的寬闊、平直、橫剖面呈“U”字型的谷地。
冰蝕谷一般起源於冰期前的河谷或山谷。
在冰川的挖掘和銼磨作用下谷地變直並加深、加寬,谷壁變陡,谷底變平,橫剖面變為“U”字型。
在谷底和谷坡的基岩上,可能有冰擦痕和磨光面。
冰床上突起的基岩,由於冰川的磨蝕和挖掘作用,變成略微突起的一系列小丘,猶如羊群伏於地上稱作羊背石。
羊背石的長軸方向與冰川流動方向一致,背流坡陡,迎流坡較緩,表面常有冰擦痕和磨光面。
冰斗由雪線附近的積雪窪地發展而成。
呈圍椅狀的半圓形積雪窪地,隨著冰凍分化作用的進行,基岩迅速凍裂破碎,崩解後的岩塊隨著冰川運動而被搬走。
窪地隨之被不斷拓寬、蝕深,積雪窪地便發展成為冰斗。
冰斗的高度大致標緻著古雪線的高度,根據冰斗位置的變遷,由助於了解氣候的變化。
侵蝕作用冰川的積累和消融冰川有很強的侵蝕力,大部分為機械的侵蝕作用,其侵蝕方式可分為幾種:(1)拔蝕作用:當冰床底部或冰斗後背的基岩,沿節理反覆凍融而鬆動,若這些鬆動的岩石和冰川凍結在一起,則當冰川運動時就把岩塊拔起帶走,這稱為拔蝕作用。
經拔蝕作用後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線是崎嶇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線。
(2)磨蝕作用:當冰川運動時,凍結在冰川或冰層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壓力,對冰川底床進行削磨和刻蝕,稱為磨蝕作用。
磨蝕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帶有擦痕的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種良好證據,其方向可以用來指示冰川行進的方向。
(3)冰楔作用:在岩石裂縫內所含的冰融水,經反覆凍融作用,體積時漲時縮,而造成岩層破碎,成為碎塊,或從兩側山坡墜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動。
(4)其他:當融冰之水進入河流,其常夾有大體積之冰塊,會產生強大撞擊力破壞下游的兩岸岩石。
冰川侵蝕力的強弱受到下列因素的影響:冰川作用(1)冰層的厚度和重量。
重厚者侵蝕力強。
(2)冰層移動的速度。
速度大者侵蝕力強。
(3)攜帶石塊的數量。
攜帶數量越多越重者,侵蝕力越強。
(4)地面岩石之粗糙或光滑。
粗糙地面較易受冰川之侵蝕。
(5)底岩的性質,底岩鬆軟者較易受侵蝕。
(6)岩層之傾斜方向與冰川移動方向一致者,易遭侵蝕。
□因侵蝕作用而造成的冰蝕地貌有:(1)冰斗為山谷冰川重要冰蝕地貌之一,形成於雪線附近,在平緩的山地或低洼處積雪最多,由於積雪的反覆凍融,造成岩石的崩解,在重力和融雪水的共同作用下,將岩石侵蝕成半碗狀或馬蹄形的窪地,典型的冰斗於是形成。
冰斗的三面是陡峭岩壁,向下坡有一口,若冰川消退後,窪地水成湖,即冰斗湖。
(2)刃脊、角峰、冰啞:若冰斗因為挖蝕和凍裂的侵蝕作用而不斷的擴大,冰斗壁後退,相鄰冰斗間的山脊逐漸被削薄而形成刀刃狀,稱為刃脊。
而幾個冰斗所交匯的山峰,形狀很尖,則稱為角峰。
在刃脊之間的低下鞍部處,則為冰啞。
(3)削斷山嘴、U型谷、石窪地:當山谷冰川自高地向低處移動,山嘴被削平成三角形,稱為削斷山嘴。
又因為冰川谷的橫剖面形狀如U字形,故稱U型谷。
U型谷兩側有明顯的谷肩,谷肩以下的谷壁較平直,底部寬而平,若是在冰川谷的底部,因冰川的挖蝕,而造成向下低凹的水坑,石地。
(4)峽灣:在高緯度地區,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在岸邊侵蝕成一些很深的U型谷,當冰退以後,海水可以沿谷進入很遠,原來的冰谷便成峽灣。
(5)懸谷:懸谷的形成是來自於冰川侵蝕力的差異,主冰川因冰層厚、下蝕力強,故U型谷較深;而支冰川因為冰層薄、下蝕力弱,故U型谷較淺。
因為在支冰川和主冰川的交匯之處,常有冰川底高低的懸殊,當支冰川的冰進入主冰川時必為懸掛下墜成瀑布狀,稱之為懸谷。
(6)羊背石:為冰川基床上的一種侵蝕地形,是由基岩組成的小丘,常成群分布,遠望如匍匐的羊群,故稱為羊背石。
其平面為橢圓型,長軸方向與冰流動方向一致,向冰川上遊方向的一坡由於冰川的磨蝕作用,坡面較平,坡度較緩,並有許多擦痕;而在另一側,受冰川的挖蝕作用,坡面坎坷不平,坡度也較陡。
羊背石的形成,是由於岩層是軟硬相間的排列,當侵蝕、風化的作用查行時,軟的岩層會被侵蝕的較多較深;而硬的岩石抵抗侵蝕、風化的能力較強,所以在侵蝕、風化後,硬的岩層會較軟的岩層高,形隆起的橢圓地形,一面受磨蝕、一面受挖蝕。
(7)冰川磨光面、冰川擦痕:在羊背石上或U型穀穀壁及在大漂礫上,常因冰川的作用而形成磨光面,當冰川搬運物是砂和粉砂時,在較緻密的岩石上,磨光面更為發達;若冰川搬運物為礫石,則在谷壁上刻蝕成條痕或刻槽,稱之為冰川擦痕,擦痕的一端粗,另一端細,粗的一端指向上游。
搬運作用冰川搬運作用搬運作用(glacialtransportation)由於冰川的侵運作用所產生的大量鬆散岩屑和從山坡崩落得碎屑,會進入冰川系統,隨冰川一起運動,這些被搬運的岩屑稱為冰磧物,依據其在冰川內的不同位置,可分為不同的搬運類型:(1)表磧: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冰磧物。
(2)內磧:夾在冰川內的冰磧物(3)底磧:堆積在冰川谷底的冰磧物。
(4)側磧:在冰川兩側堆積的冰磧物。
(5)中磧:兩條冰川匯合後,其相鄰的側磧即合而為一,位於會合後冰川的中間稱為中磧。
(6)終磧(尾磧):隨冰川前進,而在冰川末端圍繞的冰磧物,稱為終磧。
(7)後退磧:由於冰川在後退的過程中,會發生局部的短暫停留,而每一次的停留就會造成一個後退磧。
(8)漂石:冰川的搬運作用,不僅能將冰磧物搬到很遠的地方,也能將巨大的岩石搬到很高的部分,這些被搬運的巨大岩塊即稱為漂石,其岩性和該地附近基岩完全不同。
冰川的搬運能力很強,但相對地,冰川的淘選能力很差。
堆積作用冰川作用堆積作用(glacialdeposition)冰川攜帶的砂石,常沿途拋出,故在冰川消融以後,不同形式搬運的物質,堆積下來便形成相應的各種冰磧物。
所謂冰磧物,是指由冰川直接造成的不成層冰積物。
而冰積物,就是指直接由冰川沈積的物質,或由於冰水作用的沈積物,及因為冰川作用而沈積在河流湖泊海洋中的物質。
冰積物可分為不成層的冰積物和成層的冰積物兩者:(1)不成層的冰積物:此種冰積物是由冰川後退時所遺留的石礫所造成,因為冰融化而遺留於地面的堆積物大小不一、石塊為少帶有稜角、表面為被磨光或帶有擦痕,堆積後為不現層理,此種雜亂無層理的冰積物,常稱為冰礫土而由冰磧物所形成的冰磧地形有:a.)冰磧丘陵:冰川消融後,原有的表磧內磧中磧都沈到冰川谷底,和底磧合稱為基磧,這些冰磧物受到冰川谷底地形的影響,堆積成坡狀起伏的丘陵,稱為冰磧丘陵。
大陸冰川區的冰磧丘陵規模較大,而山谷冰川所形成的冰磧丘陵,規模要小的多。
b.)側磧堤:是由側磧和表磧在冰川後退處共同堆積而成的,位於冰川谷兩側,成堤狀向冰川上游可一直延伸至雪線附近,而向下游常可和終磧堤相連。
c.)終磧堤:終磧堤所反應出的是冰川後退時的暫時停頓階段,若冰川的補給和消融處於平衡狀態,則冰川的末端可略作停留於某一位置,這時由冰川搬運來的物質,將可在冰川尾端堆積成弧狀的堤,稱為終磧堤。
大陸冰川的終磧堤高度較小,長度可達幾百公里,弧形曲率較小;反之,山谷冰川的終磧堤高度可達數百米,長度較小,弧形曲率較大。
d.)鼓丘:鼓丘是由冰積物所組成的一種丘陵,約成橢圓形,長軸與水流方向一致,迎冰面是陡坡,背冰面是一緩坡,其縱剖面為不對稱的上凸形。
一般認為鼓丘是由於冰川的搬運能力減弱,底磧遇到阻礙所堆積而成的。
其主要分布在大陸冰川終磧堤以內的幾公里到幾十公里,常成群出現,造成鼓丘田;山谷冰川的鼓丘數量較少。
(2)成層的冰積物:此為冰川與融冰之水共同沈積的結果,冰川所攜帶的物質受到融化後的冰水沖刷及淘洗,會依照顆粒的大小,堆積成層,形成冰水堆積物,而在冰川邊緣由冰水堆積物所組成的各種地貌,稱為冰水堆積地貌。
有下列幾種類型:鰭脊或刃脊a.冰水沈積、冰水扇、外沖平原:在冰川末端的冰融水所攜帶的大量砂礫,堆積在冰川前面的山谷或平原中,就形成冰水沈積;若是在大陸冰川的末端,這類的沈積物可綿延數公里,在終磧堤的外圍堆積成扇形地,就叫冰水扇;數個冰水扇相連,就形成廣大的冰水沖積平原,又名外沖平原。
在這些地形上,沈積物呈緩坡傾向下游,顆粒度亦向下游變小。
b.冰水湖、季候泥:冰水湖是由冰融水形成的,因為冰川後退時,前面的冰積物會阻塞冰川的通路,常可以積水成湖。
冰水湖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夏季的冰融水較多,大量物質進入湖泊,一些較粗的顆粒就快速沈積,而細的顆粒還懸浮在水中,顏色較淡;而冬季的冰融水減少,一些長期懸浮的細顆粒黏土才開始沈積,顏色較深。
這樣一來,在湖泊中就造成了一粗一細很容易辨認的兩層沈積物,叫做季候泥。
c.冰礫埠:冰礫埠為有層理並經分選的細粉砂所組成的,形狀為園形或不規則的小丘。
冰礫埠上部通常有一層冰磧層,冰礫埠是由於冰面上的小湖小河或停滯冰川的穴隙中的沈積物,在冰川消融後沈落到底床堆積而成,其與鼓丘不同之處,在於冰埠的形狀很不規則,且為成層狀。
在大陸冰川和山谷冰川都有發育冰礫埠。
d.冰礫埠階地:在冰川兩側,由於岩壁和側磧吸熱較多,且冰川兩側的冰面要比中間來的低,所以冰融水就匯集在這,形成冰側河流,並帶來冰水物質,等到冰水消後,這些物質就堆積在冰川谷兩側,形成冰礫埠階地,它只發育在山谷冰川中。
e.鍋穴: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種園形窪地,稱為鍋穴。
其形成是由於冰川耗損時,有些殘冰被孤立而埋入冰水沈積物中,等到冰融化後引起塌陷,而造成鍋穴。
f.蛇形丘:蛇形丘是一種狹長曲折的地形,呈蛇形灣曲,兩壁陡直,丘頂狹窄,其延伸的方向大致與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陸冰川區。
□蛇形丘的成因主要為:1.在冰川消融時,冰融水沿冰川裂隙滲入冰川下,在冰川底部流動,形成冰下隧道,待冰完全融解後,隧道中的砂礫就沈積而形成蛇形丘。
2.在夏季,冰融水增多,冰積物在冰川末端形成冰水三角洲,等到下一個夏季,冰川再次後退,再形成一個冰水三角洲,如此反覆不斷,一個個冰水三角洲連起來,便形成串珠狀的蛇形丘了。
反射陽光作用冰川可以反射太陽光,冰反射陽光達80%,而海水只有20%,因此,冰川可以起到降低地球溫度的作用。
當南、北極的冰層完全融化以後,太陽照射地球的陽光會因此不再被反射回去,使海洋的水面溫度提高,會造成全球性的水暖,反過來又會加速冰川的溶解。
冰川的崩塌會將底部的甲烷氣體釋放出來。
這種對人體有毒害作用的氣體,對地球造成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3倍。
所以,再次呼籲人們要愛護地球,保護環境!過程分析冰川作用之初,冰斗之間相隔一定的距離,隨著冰川作用的發展,冰斗[5]不斷擴大,斗壁後退,相鄰的冰斗不斷靠近,最後在冰斗之間發育了象魚鰭一樣的山脊,稱為鰭脊或刃脊。
如果三個或多個冰斗在同一山頭進行向源侵蝕,可形成錐形的孤立山峰稱作角峰。
冰蝕谷是由山谷冰川剝蝕而形成的寬闊、平直、橫剖面呈“U”字型的谷地。
冰蝕谷一般起源於冰期前的河谷或山谷。
在冰川的挖掘和銼磨作用下谷地變直並加深、加寬,谷壁變陡,谷底變平,橫剖面變為“U”字型。
在谷底和谷坡的基岩上,可能有冰擦痕和磨光面。
冰床上突起的基岩,由於冰川的磨蝕和挖掘作用,變成略微突起的一系列小丘,猶如羊群伏於地上稱作羊背石。
羊背石的長軸方向與冰川流動方向一致,背流坡陡,迎流坡較緩,表面常有冰擦痕和磨光面。
冰斗由雪線附近的積雪窪地發展而成。
呈圍椅狀的半圓形積雪窪地,隨著冰凍分化作用的進行,基岩迅速凍裂破碎,崩解後的岩塊隨著冰川運動而被搬走。
窪地隨之被不斷拓寬、蝕深,積雪窪地便發展成為冰斗。
冰斗的高度大致標緻著古雪線的高度,根據冰斗位置的變遷,由助於了解氣候的變化。
冰蝕地貌冰斗為山谷冰川重要冰蝕地貌之一,形成於雪線附近,在平緩的山地或低洼處積雪最多,由於積雪的反覆凍融,造成岩石的崩解,在重力和融雪水的共同作用下,將岩石侵蝕成半碗狀或馬蹄形的窪地,典型的冰斗於是形成。
冰斗的三面是陡峭岩壁,向下坡有一口,若冰川消退後,窪地水成湖,即冰斗湖。
刃脊、角峰、冰啞若冰斗因為挖蝕和凍裂的侵蝕作用而不斷的擴大,冰斗壁後退,相鄰冰斗間的山脊逐漸被削薄而形成刀刃狀,稱為刃脊。
而幾個冰斗所交匯的山峰,形狀很尖,則稱為角峰。
在刃脊之間的低下鞍部處,則為冰啞。
削斷山嘴、U型谷、石窪地當山谷冰川自高地向低處移動,山嘴被削平成三角形,稱為削斷山嘴。
又因為冰川谷的橫剖面形狀如U字形,故稱U型谷。
U型谷兩側有明顯的谷肩,谷肩以下的谷壁較平直,底部寬而平,若是在冰川谷的底部,因冰川的挖蝕,而造成向下低凹的水坑,石地。
峽灣在高緯度地區,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在岸邊侵蝕成一些很深的U型谷,當冰退以後,海水可以沿谷進入很遠,原來的冰谷便成峽灣。
懸谷懸谷的形成是來自於冰川侵蝕力的差異,主冰川因冰層厚、下蝕力強,故U型谷較深;而支冰川因為冰層薄、下蝕力弱,故U型谷較淺。
因為在支冰川和主冰川的交匯之處,常有冰川底高低的懸殊,當支冰川的冰進入主冰川時必為懸掛下墜成瀑布狀,稱之為懸谷。
羊背石為冰川基床上的種侵蝕地形,是由基岩組成的小丘,常成群分布,遠望如匍匐的羊群,故稱為羊背石。
其平面為橢圓型,長軸方向與冰流動方向一致,向冰川上遊方向的一坡由於冰川的磨蝕作用,坡面較平,坡度較緩,並有許多擦痕;而在另一側,受冰川的挖蝕作用,坡面坎坷不平,坡度也較陡。
羊背石的形成,是由於岩層是軟硬相間的排列,當侵蝕、風化的作用查行時,軟的岩層會被侵蝕的較多較深;而硬的岩石抵抗侵蝕、風化的能力較強,所以在侵蝕、風化後,硬的岩層會較軟的岩層高,形隆起的橢圓地形,一面受磨蝕、一面受挖蝕。
冰川磨光面、冰川擦痕在羊背石上或U型穀穀壁及在大漂礫上,常因冰川的作用而形成磨光面,當冰川搬運物是砂和粉砂時,在較緻密的岩石上,磨光面更為發達;若冰川搬運物為礫石,則在谷壁上刻蝕成條痕或刻槽,稱之為冰川擦痕,擦痕的一端粗,另一端細,粗的一端指向上游。
相關搜尋宇宙年齡玄武碳酸鈣土石流玉石花崗岩熱門詞條3dmaxlicornetherevalue丹寧褲壇九寂寞在唱歌批判性思考鬥轉星移曾婉華楊受成氣血迴圈機水楊酸海賊無雙深圳天氣玩命速遞:重啟之戰瓦登伯革氏症候群瘋馬秀科學麵米粉湯羅蘭德拜酒莊親愛的·客棧貝斯特陽傘dolbyGameofThronesMERCURYDUOrpuntouchable上海大學六個標準差勇者泡泡龍啟辰R30晃點有錢能使鬼推磨楊秀蓉爸爸去哪兒短捲髮線性滑軌船帆石賓士GLS賴琳恩電熱青島新聞網GStar壁紙圖片天空之城江河水沐浴牟尼溝生薑粉立德棒球場冰川作用@百科知識中文網
延伸文章資訊
- 1冰川作用的解释 - 汉典
冰川作用 词语解释. 解释. 冰川对地表形态的破坏和建设作用。包括冰川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冰川 ...
- 2冰川作用與相關地景資源
二、冰川的結構、運動與作用. ○ 三、冰川作用的地形. 3. 一、冰川的成因、分佈與種類. ○ 前言. ○冰川是一條長年存在以. 冰塊組成的巨大河流,. 又稱為冰河。
- 3冰川作用的意思/解釋
冰川作用 詞語解釋: 冰川對地表形態的破壞和建設作用。包括冰川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冰川侵蝕形成冰蝕地貌,侵蝕下來的物質經冰川搬運,最后因冰川融化而 ...
- 4冰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冰河依照在地球上分布的位置分為兩種,之所以分類是因為許多地理學者認為,這兩類的冰河地形其作用力、塑造的地形、成因皆有顯著差別。儘管習慣上冰河、冰川為同義詞, ...
- 5冰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終年冰封的高山或兩極地區,多年的積雪經重力或冰河之間的壓力,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川。受重力作用而移動的冰河稱為山岳冰河或谷冰河,而受冰河之間的壓力作用而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