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鬧、夜醒、敏感、粘人一定是壞事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來源:微信公眾號「小小蘇(xiaoxiaosu177)」,文/蘇媽(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碩士,分享優秀兒童繪本和雙語啟蒙理念)

紐約連續熱了幾天,我們社區的游泳池每天都有很多小寶寶來游泳,蘇媽也認識了很多新手美國媽媽。

和她們聊天的時候有種感慨,去年這個時候,蘇寶才四個月,我和其他媽媽聊天的時候,都是「學習」的角色,今年已經可以和新媽媽們分享點自己的心得了,真是光陰似箭。

最近遇到一個特別焦慮的媽媽。

她的寶寶半歲,從出生開始就是個極度敏感、粘人、隨時要人伺候的「女王」,讓她精疲力盡。

她對蘇媽訴苦說:別人家寶寶6個月就睡整夜了,我家還要夜醒兩三次;別人家寶寶可以安安靜靜地在地墊上自己玩,我家一放下就哭;別人家……蘇媽莞爾一笑,想起一個媽媽曾經對我總結過:有種傳說中的天使寶寶,叫做別人家的孩子。

其實這位媽媽描述的寶寶,非常符合「高需求寶寶」(high need baby)的特點。

怎麼識別高需求寶寶?

英語裡很喜歡用difficult & fussy這兩個詞來形容高需求寶寶,他們不容易滿足、睡眠問題多、常常煩躁不安、經常哭鬧、對周圍環境異常敏感。

蘇媽恰好研究過這種類型的寶寶,因為蘇寶曾經出現過這些情況。

當時束手無策的我,和一個媽媽聊天,第一次聽她提到了高需求寶寶這個名詞。

她的兩個孩子現在分別是9歲和7歲,在學校的表現都很不錯。

以下8個特點是每個寶寶多多少少都會有的,但高需求寶寶,在健康、舒適的情況下,仍然是大部分甚至8條全中。

先來自查一下吧:

總是在吃吃吃:寶寶從生下來開始就是個十足的小吃貨,別人家寶寶三四小時才吃一次母乳,他一兩個小時就要補充乾糧。

既非猛長期、也不是媽媽奶水不夠,但他就是吃吃吃不停。

隨時要人伺候:隨時要抱,隨時要求關注,一秒鐘也不能被忽略。

要求高、不容易滿足:抱了、搖了、餵了、換了尿不濕、唱了歌,還是不能睡也不能止哭。

新買的玩具五分鐘就不感興趣了。

等不及要被抱起來、等不及要吃奶,當他需要什麼時,一秒鐘都不能等,不然分分鐘能哭背過氣去。

極度活躍:寶寶很好動,精力旺盛,笑聲很熱烈高亢,哭聲也很有穿透力。

常常肌肉緊繃、小小拳頭緊握,一刻也停不下來,穿衣換尿布不停的亂動,哪怕被抱著的時候,也喜歡扭來扭去。

極度敏感:對環境變化非常警惕,陌生的面孔、陌生的聲音都會引起他的注意。

需要比其他寶寶的尿不濕換得更勤,因為他更容易不舒服。

小睡時,會被極小的噪音吵醒。

常常讓大人如履薄冰。

不按常理出牌:他們的情緒和需求常常難以捉摸。

你剛以為自己摸索出一套吃睡規律了,第二天又完全變化了;你以為自己研究出了某種管用的安撫辦法,結果很快小傢伙就不買帳了。

睡眠問題:比大部分同月齡寶寶睡得少,睡眠淺,不能自主入睡、小睡短、夜醒頻繁,常常需要抱睡、晃睡、奶睡,放下就醒。

比考拉還粘人:分離焦慮是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但在高需求寶寶身上表現得極為明顯。

他們一刻也不允許媽媽離開視線,很難接受其他人代替媽媽來照顧他。

有時連爸爸要抱也被拒絕,分離焦慮在黃昏和夜晚尤為明顯。

上面這些,是指排除生病不適等特殊情況後,如果你家寶寶能符合5條以上,就有可能是高需求寶寶。

為什麼有些寶寶是高需求寶寶?

嬰兒的哭鬧和敏感,很大程度是由神經系統決定的。

每個寶寶的天生氣質,決定了他們的個性。

並沒有對與錯之分。

對周圍環境的刺激,「高需求寶寶」的反應比別的寶寶更激烈,更容易感到煩躁並且哭泣。

然而,他們的大腦的這種敏感特質,可以幫助他們更快的接受和學習大量信息。

這也是他們將來可能變學霸的原因之一。

高需求寶寶可能變成優秀的孩子

高需求寶寶給爹媽的感覺是:前3個月你不知道自己是怎麼過來的。

以為3個月以後會好些,沒想到寶寶的各種需求越來越多,讓你應接不暇。

別人都在輕鬆愉快地曬親子游照片了,你還在為每天都能按時吃飯睡覺而手忙腳亂。

整個第一年,你的感覺是自己就沒能踹口氣。

高需求寶寶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的大孩子呢?可能變成熊孩子,也可能成為班裡成績最優異的孩子。

一個有趣的研究表明,父母的養育風格會對高需求寶寶未來的人生起到很大影響。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一組早教專家,找了1300個不同家庭的美國娃,從出生開始跟蹤他們的成長軌跡。

這些孩子裡包括一部分從嬰兒時期起就讓爹媽崩潰的「高需求寶寶」。

這撥孩子上到小學一年級時,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那部分高需求寶寶分別成為了截然不同的兩撥孩子:一部分成了讓老師頭疼的「問題學生」,另一部分成了班裡最優秀的小孩。

關鍵在於父母怎麼養

這兩撥孩子之間的關鍵區別,在於父母的養育方式。

這個研究小組發現,比起天使寶寶們,高需求寶寶對父母的養育方式更敏感。

他們將來在學校的表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養育風格的影響。

但是由於他們更容易讓父母疲倦、不耐煩,一部分父母採取了焦慮甚至冷漠的方式對待他們;另一部分耐心堅持,儘量不在寶寶面前發脾氣,努力滿足他們的需求。

如果父母採用「優質照養方式」(指父母堅持用耐心、溫和、用充滿愛的方式來對待寶寶的煩躁、敏感、哭鬧),他們入學後比其他孩子學習成績優秀、社交能力好、和老師同學的人際關係也更好。

他們的老師對這些孩子的評價是:懂合作、果敢、有自控力、學習競爭力強。

小學快畢業時,專家們再次對他們進行了評估,發現那些得到了父母耐心引導的高需求寶寶,到11歲時一如既往的優秀,學習適應力也強。

如果你發現自己寶寶是個「高需求寶寶」,那麼很可能寶寶的整個第一年甚至第二年你都會很辛苦。

蘇媽結合我讀過的育兒原著和實踐心得,總結出了一些小建議。

如果你和我一樣有個高需求寶寶,這些tips可能會有幫助:

1 大量的肢體接觸

多抱,多依偎,能很好地緩解高需求寶寶的焦慮。

我在紐約生完蘇寶,助產護士要求我第一時間和寶寶skin-to-skin(肌膚接觸),這不僅是為了促進母乳餵養,也可以緩解寶寶的焦慮不適。

大量研究已經表明,多和寶寶親密接觸可以促進寶寶的人格健全發展,加強親子關係。

我受西爾斯親密育兒法的影響,從蘇寶出生開始就用嬰兒背帶,有雙肩背的,也用過裹在身上的,發現蘇寶煩躁不安時,把她像小考拉一樣掛在我身上常常有神奇的效果,順便還能解放雙手做家務。

2 第一時間回應寶寶的需求

其實任何寶寶尤其是新生兒,都是在父母對TA的回應中建立起自信的,高需求寶寶尤其如此。

時刻回應寶寶的需求,建立愛的聯繫,對高需求寶寶很重要。

和父母之間建立起良好信任機制的高需求寶寶,將來更容易成為成績優秀的孩子。

3 打造新穎多變的玩具庫

高需求寶寶的敏感神經,需要新鮮的刺激來保持他們的好奇心。

這也是他們對新玩具只有五分鐘熱情的原因。

小月齡時期,可以讓寶寶在不同的爬行墊、玩具毯上練習抬頭;稍大後,記得隔一段時間就給寶寶換一批玩具,還要保證戶外活動。

蘇寶也是個對玩具厭倦得很快的孩子,但後來我慢慢發現,玩具不一定限於買來的,互動性強的繪本,家裡的廚具、日用品,只要保證安全,都可以維持一段她的注意力。

4 降低心理預期

每個「高需求寶寶」,身邊都環繞著隨時想崩潰的大人。

記得積極尋求家人的幫助,在你覺得難熬時讓自己補個覺,給自己個機會滿血復活,再繼續戰鬥下去。

每個寶寶就像一顆獨特的寶石,都有自己的特點、規律、速度,不需要和其他寶寶橫向比較。

接受這一點後,你會調整自己的心理預期。

以上這些tips,雖然可以緩解養育高需求寶寶的辛苦,但是很難改變他們與生俱來的個性。

調整好心理預期,打一場有方法、有耐心、充滿愛的持久戰,你的高需求寶寶,可能會成為一個異常優秀的孩子。

更多精彩,敬請關註:我愛育兒寶 yuerbaoap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新手媽媽看過來,育兒路上必備書籍

作為一個新手媽媽,除了跟周圍的親戚朋友請教育兒經,更多的就是從書上獲得經驗吧,所謂的「頭胎照書養」就是這樣來的。從懷孕開始,就買了很多書,下面分享一些我看過的育兒書籍。一、《崔玉濤圖解家庭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