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幼兒園老師對於「逗」孩子的看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逗」孩子玩,是孩子在玩,還是你在玩
一天,班上有個小朋友對我說:「我不喜歡去爸爸單位,因為爸爸單位有個叔叔,總是對我說,讓他來當我爸爸。
」
「你不喜歡他這麼說嗎?」我問。
「我的家只有三個人,爸爸媽媽和我,我不想讓別人當我爸爸。
」
「那個叔叔那樣說,是逗你玩呢。
」
對孩子說完這句話,心裡馬上又在想,確實是他爸爸的同事做的不對。
每個人對原生家庭的忠誠是無條件的,小孩更是如此。
因而,即使是父母不稱職,但在孩子眼裡,也是無可替代的。
如果大人亂開挑戰原生家庭的玩笑,對幼小的孩子來說,受到的傷害可想而知。
於是我補充道:「那個叔叔這樣說,可能是和你開玩笑。
每個人只有一個爸爸,是不能換來換去的。
只是小朋友年齡還小,有時候會把玩笑當成真的。
你回家告訴你爸爸,讓他給那位叔叔講,你不喜歡這樣開玩笑。
」
這件事讓我想起一個詞——「逗孩子玩」。
這個詞里有兩個動詞,「逗」和「玩」。
「逗」的對象當然是孩子了。
那麼「玩」,到底是誰在玩,大人還是孩子?
倘若是孩子能從大人「逗」的這個行為中獲得樂趣和成長,當然很好。
但正如上面那個事例中,孩子不僅沒能從中得到樂趣,而且心裡還增加了焦慮、恐懼和不愉快。
「要不我來當你爸爸吧。
」
孩子或者憤怒,或者氣哭,大人們只不過是想「觀賞」孩子手足無措的樣子。
以此為樂,以此「聯絡」同事間的感情。
我逗你家孩子,是因為我和你關係算好,喜歡你家孩子,把你家孩子當自個孩子。
或許,他們小時候也是這樣被逗來逗去的吧。
諸如此類的「逗」法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如「親叔叔(阿姨)一下,不親不讓你走」、「你打你爸爸一下,不打我就不把玩具還給你」等,大人覺得孩子可愛、天真無邪,想和孩子親近和遊戲,卻用了不恰當的方式。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需要被尊重、被關注的獨立個體。
這些小人兒不僅需要對正確對待,更需要被傳輸正確的處事方式和態度。
所以,當你身邊有愛「逗」小孩的人時,不要管他是家人、朋友還是同事,作為父母要勇敢地指出這種做法的不當。
如果父母不能正確地關注孩子,維護孩子作為人的尊嚴,那孩子可能就會遭受到情感情緒上的傷害。
當然,前提是,父母首先要樹立起尊重孩子、關注孩子的教育觀念。
有的父母在孩子不聽話時,可能也會有「口不擇言」的時候,如「不聽話我走了,不要你了」、「再這樣你就出去,不要當我的孩子」等。
孩子年齡很小,這些話說給一個成人,給他帶來的傷害都很大,更何況一個弱小的、身心尚未發展成熟的孩子。
有的大人看到孩子痛哭流涕地挽留或者認錯時,會以為孩子真的悔過了、知錯能改了,但這樣的狀況往往頻頻發生,不斷循環。
世界上沒有以恐嚇作為主要方式的成功教育。
古人常說,「棍棒出孝子」、「嚴師出高徒」。
而我總覺得,這種教育方式下所謂的孝子和高徒,更多是出於對封建禮制的服從,而不是真心快樂地做著孝子和高徒。
我們肯定不是想把孩子培養得對我們完全順從、說一不二,那樣不是一個完整的、健全的人,而是沒有思想和自我的機器人。
孩子可以「逗」嗎?
逗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情感和權利。
逗孩子產生的結果是,孩子能從中感受到愉悅、樂趣和成長。
千萬不要用戲謔、諷刺、恐嚇的方式,去對待孩子那顆柔軟脆弱的心。
編者寄語:謝謝這位幼兒園老師的分享!!可以看出這位幼兒園老師是一個善良有愛又細心的人。
孩子們的玻璃心VS中國式逗小孩
對於現在的人來說,有的時候看到了一些可愛的孩子去逗逗孩子也是一種樂趣,但是小編想對這些經常逗孩子的人來說,你們錯了,你們認為只是逗逗孩子而已,對,你們認為而已,不包括孩子也是那麼認為的。其實你們...
我寧願你不喜歡孩子,也不希望你這樣逗孩子!
逗孩子,是很多大人和孩子交流中已經習慣的一部分,親朋好友,鄰里鄰居喜歡逗孩子,甚至我們做父母的也一樣。有一項關於「熊」大人逗小孩子的調查:排在第一位的是:「熊」大人對孩子說,「你媽媽不要你了」;...
家長注意,別讓你的可愛孩子,成為別人眼中的「熊孩子」!
曾幾何時,「熊孩子」成了非常恐怖的生物,在網上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爭議。而面對孩子的惡作劇,很多父母淡然一笑,解釋道:「他還只是個孩子啊!」有這樣思想的父母,難怪會教出熊孩子!
這些從小傷害過我們的話,我們居然還在對孩子說!
前幾天,由林更新、易烊千璽、于小彤三枚未婚小鮮肉和六位素人小孩組成的《放開我北鼻》突然火了起來。 但就在第二季第1集中,林三歲這個可愛的綜藝咖,因為帶娃零經驗,在節目中犯了一些很不應該的錯誤。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