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讀心術也能瞭然於心!孩子出現這八大問題的原因父母必須知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寶寶會走路以後,常常不愛自己走,要大人抱。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缺乏心理的安全感。
如果你發現孩子在周圍沒人的時候也能好好走路,如果前面多了小朋友,或者一到小區廣場這種人多的地方,他就讓你抱,或許是因為他感覺這個環境對他構成了一定的威脅了。
另一方面可能是體能上的原因,小朋友走了一會,確實累了。
建議家長多觀察、分析原因。
有的孩子是語言表達能力需要提高,他只是想和別人玩,甚至是喜歡人家,但是他不會表達,可能就會動手打一下。
有時別人冒犯了他、違反了規則,而他又不知道該怎麼說,這時他也會直接打人。
還有的孩子屬於運動型,喜歡用肢體語言來表達,那麼他隨時都可能在做肢體衝撞。
還有的是孩子缺乏安全感。
比如說,他到了一個新的地方,或者突然多了很多人,他感受到很大的威脅,他保護自己的本能方式就是先出手。
孩子與我們不同。
如果你觀察兩歲的小孩吃飯,會發現:他「上半場」還行,「下半場」就坐不住了。
對於兩歲的孩子來說,吃飯是一件有點無聊的事情——「我一口一口往肚子裝呀,有什麼樂趣可言呢」。
所以家長在要求孩子坐在餐椅上、堅持吃完全程的同時,多想辦法增加吃飯的樂趣,或給孩子適當設立一些規則。
孩子在三歲以前,常會不願意分享,很多家長為此著急。
家長需要了解的,能讓孩子主動分享的前提:他要懂得東西分你的我的,他要知道自己有權處置自己的東西,知道借給別人的東西還會還回來,有這個安全感;他港式享受跟玩伴在一起的時間,這時分享才有意義,他曾接受過別人的分享,並記得那種感覺很好,他有足夠的思維能力可以換位思考,因此也希望對方有這樣的行為。
如果孩子不願分享,家長們就要看看是由於孩子的發育還沒到時候,他的思維成都還沒有達到,還是由於家長沒有給他創造這個前提,比如家長強迫孩子分享,使得他對自己的物品控制權失去安全感。
這個階段很典型,孩子會有一個秩序敏感期,他會認為每件事情必須得是什麼樣的。
比如一塊餅乾咬掉一塊兒,他就不要了。
一件事情,如果你做了一點跟他預想的不一樣,他就要時間倒轉,從頭開始,這就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在這方面,家長儘量在大部分時候順從孩子,但是無意中挑戰了、違反了他,孩子因此哭鬧,你也不要太內疚。
隨著他的長大,家長要逐漸恢復正常互動,而不必事事小心翼翼。
孩子長大後,需要學會去接受外界的各種變化和意外情況,去理解別人,理解周圍的情勢。
其實這還是反映了我們教養中的一個大問題,就是家長不能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
家長一定要知道,孩子長到兩歲了,有非常大的變化,他的精力非常充沛,對睡眠的需求減少了他需要很大的運動量去消耗掉過多的精力。
並且,對於剛剛獲得了強大的探索世界能力的兩歲孩子來說,這個世界太有趣了,而睡眠恰恰是剝奪他探索這個大遊戲場的時間。
另外,小嬰幼兒對於睡眠也有著某種特殊的恐懼,那是他獨自一人去面對一個未知黑暗世界的時光。
因此,在睡覺之前,做一些安撫的準備工作,便能讓孩子情緒穩定,安心睡覺。
首先,你要理解,兩歲是個特殊的階段——這時他什麼事情都想自己做,但是又都做不好,他長大了,有了更強的自主意識,凡事都渴望自己掌控。
當他說「不」的時候,他只是在表達一種獨立自主的姿態,而不見得真的不同意或是要跟你作對。
所以,這是家長首先要肯定他的成長,說:「看來你真是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真是大寶寶了!」然後,家長可以引起他的思考:「你認為這個事情怎麼做比較好?我們一起來商量商量……」如果我們認同他,那麼孩子就沒有了必須跟我們對抗的動力。
並且,你的問題也可以幫他從情緒狀態跳出來,引導他理性思考。
家長的平和狀態,可以幫助恢復平靜的情緒,多次這樣的重複,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就會逐漸鍛鍊出來,他在四五歲以後就會做的更好。
孩子憋大小便,不坐便盆,這些常是家長過度訓練大小便所導致的問題。
家長對於如廁訓練不要過於緊張,不要過度控制,每個孩子即使月齡相同,發育早晚也不同,不要因比較而黑孩子太多壓力。
孩子憋大小便,多事他在以這種方式表達家長控制的反抗。
當家長減少控制,孩子通常都會恢複本能。
另外也不要太晚給孩子撤尿不濕。
在孩子兩歲左右的夏天給他提供便盆,無需多說,孩子很自然地就會去用,如果拖到三歲以後,當你再給他提供便盆的時候,他會認為這是對他的否定,是批評,是證明他不好,所以他嘗嘗更加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