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該拿你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點擊上面藍色字體 心語靈上 關注我
每一個善良溫暖的人都置頂了心語靈上
1
現在家庭中,很多家長都會非常頭痛孩子的問題,表現為孩子出現某種行為的時候,家長們總是會立即去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之所以這裡的「錯誤行為」用引號,是因為家長們認為是錯誤的,是不好的,不對的,需要改正的,其實這些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正常行為。
但是家長們往往用的方式是不科學的,所以孩子的行為可能不但沒有改變,親子關係還受到影響,這令媽媽們很抓狂。
首先,要轉變家長的心態,不要總盯著孩子的行為,想著去糾正,去改變。
你要知道,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孩子是一面鏡子,他會照出你身上存在的所有問題。
當你照鏡子發現嘴角有一粒米,那麼你是會去擦自己的嘴角還是去擦鏡子呢?
道理很簡單,而往往家長們做的卻是相反的事情,不去看自己的問題,而一定要去改正孩子的行為,也就是一直在忙於擦鏡子,想要擦掉那一粒米。
想想看,鏡子擦的越乾淨,那粒米是不是照的就越清晰?
2
那我們該如何去做呢?回歸自己,看自己是否真的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並不是我們的附庸,不是我們的私有產品,我們可以隨意的對待。
紀伯倫曾寫過一篇《致孩子》,裡面說到,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不屬於你,也不是你的思想。
(後面附有這篇文)
這篇詩歌會讓很多家長們頓然醒悟,我們其實只是陪孩子走一段人生路,他們一直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獨立的生命,家長和孩子是平等的關係,我們應該成為孩子的合作者,而非指揮者或者奴僕。
很多時候,在遇到孩子的問題的時候,家長們並沒有真正的對問題本身進行思考,這件事情背後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孩子的需求是什麼?我該怎樣做才能讓他的需求得到滿足,從而滿足他的內心。
家長們處於當時的情景往往只是想發泄自己的情緒,看到事情發生了,自己是生氣的憤怒的不滿意的,馬上發出自己的情緒,這往往把事情弄得更糟糕。
3
孩子的問題真的沒有那麼難解決,這需要你的耐心,需要你的了解,需要你的等待,這是一個靜待花開的過程。
也有些家長看過一些育兒書籍,懂得一些方法和經驗,但在現實生活中感到這方法對孩子不管用,還是用以前的老方法,簡單粗暴,在短時期內有效,比如打一頓,罵一頓,批評指責一番,當時孩子聽話了,但是從長遠來看,你正一點一點的毀掉你的孩子。
特別是對於男孩,有些家長認為男孩子調皮,就應該打,不打不成才。
打罵孩子只會證明你對這件事情無能為力,你無法解決,你毫無辦法,只能用身體的強大,力氣的強大和聲音的強大來讓孩子妥協,讓孩子暫時聽從你。
你要知道,孩子總會長大的,打罵對他不起作用的時候,你的權威角色也就不存在了。
而你的孩子逐漸的學會用同樣的方法去處理問題,比如攻擊性,暴力的對待別人,比如在以後的家庭中會無意識的用這個方法對待他的家人和孩子。
你不知道你正在用這個方法毀掉你孩子未來的家庭。
4
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當你看到孩子的某種行為不是你想要的,你嘗試用這樣的方式和孩子說話:
我看到了——(孩子的行為),媽媽看得出來你現在覺得——(孩子的感受),是因為——(孩子相信的原因),我猜你希望——(孩子的願望)
舉例來說,比如孩子一直看電視不睡覺,你要麼強行關掉電視,孩子會大哭大鬧;要麼就在孩子的苦惱中妥協看一會再看一會。
你可以這樣做:提前跟孩子說好幾點睡覺,到了時間的時候溫和而堅定地說:時間到了,我們準備睡覺。
孩子也許會央求再看十分鐘,再看五分鐘。
你看著他的眼睛說:我知道你很想再看一會電視,媽媽看得出來你現在覺得很沮喪,是因為你的動畫片還沒有演完,你很想多看一會。
我猜你希望能一直看下去,媽媽也不管你。
孩子需要被理解,當你說出孩子的感受和孩子的希望的時候,孩子感覺到有人能理解他,孩子會感受到莫大的安全感,這時候,信任和理解產生了,即使哭鬧,也會很快平復。
你要堅持下去,二十一天後你會發現孩子的改變。
記住,不要說但是,這是很多媽媽的弱項,開始會說出孩子的想法,接著一個但是就把所有的一切打回原形。
比如:我知道你想看電視,但是看電視時間長了,眼睛不好啦,影響睡眠啦,休息不好啦,明早起不來了,怎麼去上幼兒園啦,噼里啪啦一大堆,孩子其實什麼也沒聽進去,因為你只是講道理,沒有理解孩子的感受。
5
說出孩子的感受,孩子也學會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
比如孩子在外面和小朋友發生衝突的時候,他把另一個小朋友推倒了。
家長都在旁邊,媽媽覺得很沒面子,大聲斥責孩子,你為什麼推人家?趕緊給人家賠禮道歉!甚至有的家長會動手給孩子一巴掌,以證明自己對孩子的嚴厲教育。
這一些似乎都是給別人看的,因為你的孩子推倒人家,讓別人覺得你教育無方,你要證明你是個好家長,在對方家長的眼裡眼神中你趕緊道歉。
好一點的家長會跟孩子講小朋友之間要互相幫助,要團結,不能打人家,不能推別人,又開始噼里啪啦一堆教育。
你可以這樣說:我看到了你推了別的小朋友,我知道你也很生氣很憤怒,是因為他們不和你一起玩是吧,我猜想你想和大家一起玩,能一起分享玩具。
我們一起想想有什麼好辦法吧。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是不會說出自己的感受的,你問他為什麼,他也說不出來,這需要家長的引導,你要幫他說出來,他才會更了解自己的感受和情緒。
上周的正面管教課程老師講到一個例子,她三歲十個月的孩子和一個小男孩一起玩,小男孩把她的一張卡片掉進了下水道的的縫隙里,怎麼都拿不出來了。
小女孩很生氣,她說:你把我的卡片掉進下水道里了,我很生氣,你要向我道歉。
小男孩愣愣的看著她,不說話,媽媽領著女孩回家了,小女孩依然回頭說「你要向我道歉!」
在這個事件里,小女孩很好的描述了事件,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需要,顯然這是家長在平時的潛移默化中薰陶形成的這種模式。
她會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情緒,也會讓別人更了解她的感受,這對於她今後的學習、生活、交友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6
不要小瞧這一課題,很多家長都不會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要,在成人的世界中如果你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要,相信生活也會變得不同。
如果你不會,如何讓孩子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呢?他學會的只是用爭吵和發脾氣來發泄自己,對於真正的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
教育孩子並不是你讀一篇文章或者看一本書就可以萬事大吉了,你知道,養育孩子永遠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
從「知道」到「做到」有一個過程,有一個很長的距離。
甚至有人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南極到北極,而是從知道到做到的距離。
你要有意識的調整自己的行為,當你做出改變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也會做出相應的改變,這是宇宙的吸引力法則,永恆不變。
當你堅持每天去做,二十一天形成一個習慣,你養成了好習慣,孩子才會有相應的習慣。
有的家長說做不到啊,好難。
明明知道卻做不到,那你怎麼要求孩子去做到呢?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為什麼強迫孩子做到呢?
董卿在採訪中首次在談到兒子,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要做什麼樣的人。
這句話真的值得深思。
開始改變吧。
下一次的文章中會寫怎麼樣去做的更多方法。
想了解更多的育兒知識,轉發此文章朋友圈,
加微信號120514020進育兒交流群諮詢學習。
點擊閱讀原文做更好的媽媽
一個溫暖的公眾號
心語靈上
致孩子
——紀伯倫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兒女。
他們通過你出生,卻並非來自於你,
雖然他們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給他們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給他們的身體提供住房,但不要禁錮他們的心靈,
因為他們的心靈居住在明天的房間裡,
你不能探訪,甚至在夢中都不行。
你可以努力將自己變得像他們,
卻不要設法把他們變得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會停留在昨天。
你是發射孩子生命之箭的弓,
神弓手在無窮之路上瞄準目標,
他用神力折彎你,好讓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讓你在神弓手掌中的彎折令他愉悅吧,
因為他既愛那飛著的箭,也愛那堅穩的弓。
孩子自己犯錯還鬧脾氣,怎麼辦?
父母常常會遇到這樣令人頭疼的情況:明明是孩子犯了錯誤,可你要是批評他,他不僅不聽,還鬧脾氣,更有甚者對父母拳打腳踢。有的父母脾氣上來了,只能揍孩子一頓,揍完也許又會覺得心疼、內疚,而且這不僅不能...
孩子愛哭鬧,這四步你能做到嗎?這就是差距……
文‖曉媽閱讀文章之前,請先點擊上方關注,這裡有您想要了解的育兒知識,解答您關心的育兒難題,讓你的育兒路上輕鬆,不憂慮琳琳今年五歲,大家都喜歡和他玩,不論大人還是孩子。看到琳琳媽媽大家都忍不住夸一...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導師
生活中,我們總是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只要熊孩子又哭又鬧,家長就使出兩個撒手鐧:一種是跟孩子說:「你別鬧了,再鬧的話晚上不准看電視了。」反正就是要讓孩子知道,你再鬧下去我就要懲罰你了,你就得不到自...
當孩子哭鬧有情緒時,他內心最期盼你這樣做……(收藏)
妞兒們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當孩子哭鬧時,我們總是習慣性地脫口而出:「別哭了!」。這樣做其實就等於,反過來要一個「受委屈」的孩子來體貼你。而且有時明明是你欺負了他,你還理直氣壯地要求他別哭別鬧!
心理醫生支招:孩子經常哭鬧該怎麼做?
轉載請聯繫 taijiao9 | 作者:九槿夕孩子經常哭鬧讓家長手足無措,其實孩子哭鬧有時也並不是壞事,說明孩子會表達自己的情感,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況也會越來越少,但是這個階段家長要做好引導,...
母嬰護理師:面對孩子的撒潑打滾,怎麼辦?
寶寶在某一個時期(一般兩歲左右)隨著自我意識增強,逐漸專注於自我的世界,在希望獲取關注的同時,又想要尋求獨立和自主。但由於他們的語言還無法很好的表達自己這方面的意願,於是就會出現撒潑、無理取鬧、...
引導孩子的挑戰行為——為啥和家長對著幹,爸媽應該怎麼辦?
2、3歲的孩子,正是讓爸爸媽媽「痛並快樂著」的時候。這麼大的孩子,已經有了自我意識,知道自己和爸爸媽媽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個體,於是孩子更自信了,更願意表達自己喜歡啥、不喜歡啥。可是與此同時,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