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和溺愛是兩件相反的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愛的本質是要給孩子自由、寬容、欣賞,而溺愛的本質則是管制、包辦、批評。

溺愛不是愛,是披著愛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其背後的心理基礎是恐懼和不信任。

愛和溺愛不是一個事情程度上的深淺,而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

溺愛不是愛,是披著愛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剝奪孩子的獨立性,其背後的心理基礎是恐懼和不信任。

在教育上它恰是「反愛」的,所以也是反教育規律的,會阻礙兒童正常潛能的發展,剝奪了孩子親身體驗生活的權利,迫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生活能力,這就是為什麼被「溺愛」的孩子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沒主見、窩裡橫、沒有同理心等。

愛則是給孩子自由,培養其獨立性,基礎和前提是信任孩子。

自由的人才能擁有獨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擁有安身立命的資本,所以父母要想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培養快樂幸福的孩子,就要懂得把自由和寬容還給孩子。

現在的孩子,普遍在物質上得到很多,自由卻太少了。

背後的原因是人們對自由與愛的關係沒有吃透。

很多家長聽到「自由」這個觀念時,甚至會大吃一驚:給自由,那孩子不就無法無天了?

對「愛」的恐懼就是對自由的恐懼,直接的反應就是對兒童自由意志的剝奪,典型方式是包辦、控制和嚴厲管制。

小到穿衣吃飯,大到擇業擇偶——表面上看是給了孩子很多,背後的實質則是事無巨細地剝奪本屬於孩子的自由。

真正的愛不是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權

「溺愛」不是「太多的愛」,而是「太多的打著愛的旗號的控制和包辦」。

「溺愛」是對「愛」這個詞的濫用和褻瀆,是一種偽說辭,誤導了很多人。

自由的含義絕對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甚至胡作非為——這恰恰是不自由的表現——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誤權,使孩子獲得成長必需的生活經驗。

孩子的健康成長必須要得到充分的愛,即充分的自由,就像人類必須要有新鮮空氣和千凈的水一樣。

只要是正常的真愛,給得再多也不會讓孩子變壞。

正常情況下,孩子的自然表達一定是善和美的,這是天性。

真正的成長必然是自由選擇的結果。

任何形式上的愛的匱乏或剝奪,都會給孩子造成某種程度的心理創傷。

現在教育中關於自由的分寸或如何放手的分歧,背後的心理基礎就是信任或不信任人性的本能。

如果一個人堅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完美獨立的個體,堅信在這個孩子的內部,早已具備了「成為他自己」的所有要素。

就像一顆麥粒具備了所有成為一頭麥穗的要素一樣,那麼他就會完全安心於去做最簡單的澆水鋤草工作,而不會精細安排這粒種子何時出苗,何時開花,更不用擔心它會長成一株野草。

愛與自由是生命最好的「肥料」

自由只有一種,剩下的都是不自由,不自由的程度有各種不同。

愛也只有一種,那就是無條件地接納和支持,有條件的愛不是真正的愛。

而我們要給予孩子的,就是真正的「與自由自由」愛這個詞,和愛一樣,被太多的人誤解了,以至於殺死自己女友的罪犯都說,我殺她是因為「我愛她」。

所以辨識清楚這兩個詞語代表的真正內涵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你自身很優秀,在生活中、工作中都不允許自己出錯,各方面做得完善,這非常好,但我還是建議你不要把自己的經驗生硬推廣到孩子身上。

你可以適當去幫助孩子,促進孩子,卻沒必要對孩子進行「精細管理」。

如果一定要確定一個「放手」的原則,我能給出的就是:在每一件具體事務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導不要太有痕跡,儘量無痕;不要懷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納——檢驗的標準就是:孩子因此更自覺了,還是更依賴了;你的教育對於孩子的自由意志和主動意識,最終是削弱了還是加強了;你作為家長越來越輕鬆了,還是越來越脫不了手了。

給孩子「出手施肥」是很好的,因為真正的「愛與自由」就是生命最好的「肥料」,但如果我們把「揠苗助長」也當作「肥料」去用,那就大錯特錯了。

父母沒有把愛和溺愛區別開來,錯誤地把它們看作一種東西,而且錯誤解讀了「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讓他們有意無意地迴避和忽視孩子的進步和優點,吝於對孩子的讚美和欣賞,以為這樣是對孩子好。

殊不知這樣做只是造成了孩子的挫敗感和不自信,成年後需要花費好大力氣進行自我療愈。

你已經知道嚴厲教育和棍棒教育的弊端,請相信自己的感覺,跟隨你的心,好好愛你的孩子吧。

更新鮮的空氣對人的健康更好,更多的愛也會讓你的孩子成長的更出色。

···

作者 | 尹建莉,本文節選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

來自公眾號:張德芬(ID:tefenchangpublic)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對於孩子,你愛對了嗎?

在中國,家長往往捨不得讓孩子離開自己身邊,想要將孩子牢牢的拴在自己的身邊,父母這麼強烈的控制孩子,其初衷是從內心希望孩子過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