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關於寶寶發燒的10大謠言,你知道幾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寶寶三歲之前,發燒經常一不小心就「纏」上孩子。

關於發燒的謠言朋友圈到處傳播,為讓新手爸媽獲取靠譜實用的知識,在照顧發燒的寶寶時得心應手,我們特意盤下發燒都有哪些謊言。

發燒是生病 對身體有害

發燒不是一種疾病,而是疾病的一種症狀,是人體的一種防衛反應,它對身體的影響主要取決於導致發熱的原因,而非發熱本身。

所以,一旦孩子出現發燒,首先要儘快明確病因。

認為「捂汗」退熱第一標題

大多家長遇到孩子發燒都會用「捂」這一招,會覺得孩子發燒同時還會伴有怕冷,因此拚命給孩子穿多點、蓋多點,把孩子包裹得嚴嚴實實。

其實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

孩子發燒時,末梢循環變得較差,手腳摸起來可能會有些涼涼的,但這並不是因為孩子穿得不夠多。

將孩子包得嚴嚴實實反而會影響到機體的散熱,使體溫上升甚至處於高熱狀態。

發燒只能冷水擦身 不能洗澡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發燒了就不能洗澡,也有一些認為孩子發燒需要散熱,用冷水擦身可以幫助降溫。

其實這兩種做法都不可取。

如果孩子發燒溫度在38.5℃以下,精神還好,洗溫水澡不但可助清潔皮膚、避免汗腺阻塞,也有助孩子身體散熱。

如果孩子高燒38.5℃以上,甚至伴有寒顫、肢體發涼等,則不宜洗澡。

正確做法:

寶寶體溫在38.5℃以下,精神還好,可洗溫水澡助身體散熱。

關鍵是洗澡方法要得當,特別要注意調節好室溫(最好在25℃左右),水溫可比體溫低一兩度,洗澡時間不要太長。

如果不便洗澡,用溫水擦身也行。

但無論是用溫水洗浴或擦身,都要注意避風,隨後迅速擦乾全身並換上乾爽的衣服,以免著涼。

酒精擦浴效果更好

採取酒精擦浴方法不可取。

因為小兒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皮膚薄嫩,皮膚通透性較強,角質層發育不完善,皮下血管相當豐富,血液循環較為旺盛,發燒處於高溫持續狀態時全身毛細血管處於擴張狀態,毛孔張開,對塗在皮膚表面的酒精有較高的吸收和透過能力,因此酒精經皮膚更容易吸收。

發燒會燒壞腦子

發熱本身因高溫「燒」壞腦的可能性非常小,頭皮周圍的血管非常豐富,物理降溫時能幫助降溫。

只有超過41℃以上的超高熱才有可能,但這種情況非常少見。

發熱之所以跟「變傻」扯上關係,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熱性驚厥引起的。

也就是當孩子出現高熱時,可能會引起肌肉痙攣繼而導致抽搐,並因此導致腦部血 液供應的不足,如果抽搐時間超過3-5分鐘,或者多次發作,就有可能因為腦部缺氧造成損傷,而且這種損傷可能是不可逆的。

有的孩子在高燒過後會出現智力損傷、肢體癱瘓等後遺症,並不是發燒將腦子「燒」壞了,而是因為引起孩子發燒的疾病導致的。

比如腦膜炎,這類疾病本身就可以造成腦的損害,留下後遺症。

因此,並不是發燒將腦子燒壞,而是引起發燒的疾病對腦造成了損傷。

一發燒就馬上餵退燒藥

有些家長一見到孩子發燒,就馬上給孩子服用各種退燒藥。

 一般來說,孩子的體溫在38.5℃以下,建議還是以物理降溫為主;超過38.5℃才在物理降溫的同時考慮吃退燒藥。

服用退燒藥後溫度馬上能降下來

如果給孩子吃藥後效果不明顯,又立即換另一種退燒藥,這其實也是誤區。

若服用退燒藥後孩子體溫還是沒下降,也不要馬上再用一次退燒藥或者更換其他退燒藥。

退燒藥起效一般需要半個到一個小時,間隔4~6個小時之後才能再服用退燒藥。

發高燒一定要看醫生後再處理 退燒藥會影響醫生判斷病情

有些孩子已經發高燒了,父母在家不處理就直接抱起來往醫院趕,在診室外焦急地等候時孩子已燒得迷迷糊糊。

吃退燒藥一般不影響醫生對孩子疾病的判斷。

對於已經高燒的寶寶,如果長時間高燒不處理的話,容易造成孩子高熱驚厥、暈厥等。

因此,在未見到醫生之前也一定要積極給孩子降溫。

正確做法:

如果孩子已經發燒到38.5℃以上了,在家就應該用物理降溫方式甚至餵退燒藥積極給孩子降溫。

但需要提醒的是,3個月以內的小寶寶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一旦發燒還是儘早就醫,不能隨便給孩子亂用藥,過程中可先物理降溫。

輸液能更快退熱

有些父母會主動要求給發燒的孩子輸液,理由是這樣降溫比較快。

然而,兒童發熱原則上不給予吊針。

目前兒童口服的退燒藥布諾芬、對乙醯氨基酚等服用後30分鐘就能起效,起效並不比打點滴慢,更重要的是這些口服退燒藥副作用小,比較安全,而一些退燒針劑,可引起腸胃黏膜損傷,如果注射劑量過大,會使孩子出汗過多、體溫迅速下降,易引起虛脫。

事實上,抗生素本身就有副作用,注射次數多了,不僅讓孩子食慾下降,胃腸功能紊亂,還可能出現免疫功能低下。

燒退代表病癒

在生活中誤以為燒退了病就好了的家長大有人在,往往導致孩子再次發燒或原有疾病加重而延誤治療。

發燒只是某種疾病表現出來的一個單一症狀,燒退只表明機體產熱與散熱的調節機制恢復正常,並不等於疾病痊癒。

只有祛除病因,從根本上糾正疾病的發病基礎,才意味著疾病治癒。



分享醫學知識

姿勢改變健康

我們是一群有愛、有醫學知識的小夥伴

來,一起將更多的知識傳播出去

不僅僅只有孕期知識喔~~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發燒,這樣做只會加重病情!

生過孩子的都知道,寶寶小時候特別容易感冒發燒,經常三天兩天的要去醫院「報到」,寶寶受罪,媽媽也擔心焦慮,經常手足無措,不曉得怎麼讓寶寶更快的退燒。為了讓新手爸媽在照顧發燒的寶寶時更加得心應手,今...

關於寶寶發燒的十個謊言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發燒總是一不小心就「纏」上他們。關於發燒的謠言也是一直此起彼伏,滔滔不絕,為了讓新手爸媽獲取靠譜實用的知識,在照顧發燒的寶寶時得心應手,我們本期的特意來做一個盤點,有關發燒的...

切記 !有關孩子發燒的10個謠言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發燒總是一不小心就「纏」上他們。關於發燒的謠言也是一直此起彼伏,滔滔不絕,為了讓新手爸媽獲取靠譜實用的知識,在照顧發燒的寶寶時得心應手,我們本期的特意來做一個盤點,有關發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