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教孩子不分享,卻獲無數網友點讚,背後的原因讓人深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原創,禁止未經授權轉載,謝謝合作!)

媽媽帶著兒子去公園玩,才剛進公園,兒子卡森就被6個大男孩圍了上來,要求卡森分享他的變形金剛和小車子玩具。

被這麼突如其來的一群人圍著,卡森本能地把玩具攬在胸前,並無助地看著他的媽媽。


就在這是,這個媽媽出乎其他所有家長的意外,她說:「卡森,你可以說不,不需要解釋」。

卡森在媽媽的鼓勵下,說了不。

這時這群男孩就轉過來向他的媽媽控訴卡森不分享。

卡森媽媽很淡定地說:「他沒有義務一定要跟你們分享,他不願意。

如果他願意的話,他會分享的。

看到卡森媽媽這麼教育孩子,其他在場的家長投來異樣的眼光,似乎在質疑這媽媽的教育方式。


後來,卡森媽媽把這個事情分享到社交網上,並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假如我在公園裡,正吃著漢堡,我有義務要跟陌生人分享我的漢堡嗎? 假如一個正常的陌生人,毫不客氣地伸手要吃我的漢堡,被我拒絕了,他會因此而大發雷霆嗎? 所以,我們有什麼理由要求一個孩子違背自己的意願,跟陌生人分享他的玩具?」

更讓大家出乎意料的是她接下來的這番話:

我的目的其實是讓孩子學會說不,我見過太多的孩子長大後不懂得拒絕別人,不懂得界限,也不懂得傾聽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這番話讓眾多網友明白媽媽的苦心,並收穫了20萬個點讚。

原來,卡森本來是約了另外的小女孩一起去公園裡玩,當時帶的3個玩具就是要帶去跟她分享的。

孩子不是不願意分享,而是不願意跟陌生人或者他不喜歡的人分享。

更何況,當時是6個孩子圍上來,以「你必須要分享「的氣勢凌人的方式,早已違背了"分享」的本質。

別忘記了,過去那麼多起校園欺凌案件,是怎麼發生的?

一切的分享,表面以物質為載體,實質是情感的流動。

孩子最初始的分享心理行為,是孩子自然而然出於對身邊親人、小夥伴的愛,由心而發的分享。

而當他的分享行為,得到相應的愛和善意的回饋的時候,他喜歡上這種分享,並促成下一次主動的分享。

這正是分享的樂趣和動力。

當孩子被要求「因為你是個好孩子」,所以你要分享時,不僅違背了分享的初衷,更是帶來更多負面的心理暗示。

  • 「因為你是個好孩子」,所以你要分享,假如你不分享,你就會被定義為壞孩子,別的小朋友不喜歡跟你玩,媽媽不喜歡你,老師不喜歡你。

    如此一來,孩子會為了取悅討好別人,而無視自己的感受,不懂得拒絕。


  • 因為媽媽的「我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不能拒絕她為你安排的相親,不能拒絕托各種關係幫你安排好的工作,不能對她的付出說不,否則你就是不孝。

  • 因為「你是哥哥姐姐,你更懂事」,所以你要無時無刻無條件讓著弟弟妹妹,明明你很想要的東西卻昧心說不喜歡,明明有很多願望最終通通壓心底,表現得無欲無求。

相信很多過來人,對於後兩點有道不盡的委屈,說不出的痛。

這些都因為對方站在道德之上,使得你無法對這些違背你意願的事情說「不」。

再通俗一點說,這就是道德綁架。

那麼究竟要不要教孩子分享?

在我看來,分享不分享,分幾種情況:

  1. 當孩子使用的是公共財物,比如圖書館、比如公園滑滑梯等公共資源,咱還是不能霸道獨享,個人覺得需要教孩子分享

  2. 對於孩子100%的私有物品,在鄰居、同學等身邊熟悉的小夥伴之間,媽媽們可以引導孩子分享。

    當然分享不分享,最終話事勸在於孩子。

  3. 對於像文中這樣的強勢陌生人,我們完全可以告訴孩子,你有不分享的權利。

小編結語:

分享 or 不分享,媽媽們你們怎麼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外國媽媽現身說教:我為什麼不教兒子與他人分

話說,小時候我們經常聽到父母教導,好東西要記得跟別人分享。玩具不要獨享,東西不要獨食,大家一起吃一起玩才開心。有時候如果我們不願意,還會被當眾「教育」一番,或者被說「太小氣」。不過最近美國的一位...

分享——家長該如何教

這幾天網上又因為如何教孩子吵翻天了!事情是這樣的: 一位叫Alanya的母親帶著孩子去公園玩,孩子手裡拿著變形金剛、模型和卡車,原本孩子帶這些玩具是為了和母親好朋友的女兒一起玩的,他想給這個小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