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媽媽的關心換不來孩子的理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日,一位媽媽發來求助。

她首先描述了自己與孩子溝通的情景。

據這位媽媽講述,她家孩子今年14歲,她為孩子操碎了心,卻往往換不來孩子的理解。

母子交流的時候容易起爭執,常常剛說了幾句話孩子就開始發脾氣。

這位媽媽感到很困擾:「我明明是為孩子好,可孩子為什麼總發脾氣?我該怎麼做?」

針對這位媽媽的求助,本期《心事貼吧》邀請到本報特約心理專家仲敏,讓我們聽一聽她的解答。

媽媽:兒子,今天降溫了,加件衣服再走吧!

兒子:我不冷,不想穿。

媽媽:你這個孩子怎麼不懂事呢,這麼冷的天,感冒了怎麼辦?

孩子:別說了,我不想穿,同學們都沒穿。

媽媽:你是我兒子,我這是關心你你怎麼不知道呢?

孩子「砰」一下把門關上走了。

媽媽愛孩子,希望孩子吃飽穿暖、一切都是最好的,這是一份多麼純粹的愛,為什麼孩子就是不理解呢?作為家長,碰到類似的事情心裡會覺得很委屈,會覺得孩子不聽話、不懂事、不理解自己的一片愛心。

或許還會認為孩子處於青春期,情緒不穩定。

但請問這位媽媽,在你叫孩子多穿一件衣服的時候,你曾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去感受孩子的體驗嗎?你知道孩子心裡是怎麼想這個事情的嗎?

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的行為有直接關係,只有當孩子感受好的時候,才會有好的行為。

試想一下,某天早上出門,你碰到鄰居與你打招呼:「早,今天天氣不錯啊。

」這個時候如果你順著鄰居說:「是啊,天氣不錯。

」鄰居可能會接著和你聊兩句,然後愉快地道別。

假如你不耐煩地說:「好什麼,這鬼天氣。

」鄰居聽到你的回答,還有繼續說話的慾望嗎?這兩句回答,區別在於第一句你認同了鄰居的感受,鄰居感受好,就有和你說話的慾望;第二句你完全不認同他,對方感受不好,自然也就不想說話了。

孩子也是一樣的。

當孩子的感受不斷被否定時,會感到困惑和憤怒,這個過程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可能家長會問:如果孩子的感受是錯的怎麼辦,這麼冷的天,他怎麼可能感受不到呢?實際上,感受沒有對錯之分,各人的感受都不太相同。

同樣聽音樂,有人覺得很安靜,有人覺得太淒涼,有人可能又覺得太吵。

所以,孩子的感受和家長不一樣也是很正常的。

不過,比起感受差異本身,更重要的是我們都需要別人尊重和理解自己的感受,這是作為「人」的一般心理需求。

孩子所需要的愛不僅來自父母給予的生存條件和安全感,也來自父母的尊重和理解。

因此,當孩子發脾氣時,他對抗的可能並不是你所提議的事情,而是你的態度。

那麼,當孩子的要求或需求與父母的期待不一致時,家長可以怎樣做呢?在這裡,有一個「四步法」供家長參考。

第一步:全神貫注地傾聽。

第二步:用簡單的詞語回應孩子的感受,比如「嗯……」「噢……」「這樣啊……」

第三步:說出孩子的感受或者擔心,比如「這件事情讓你覺得無關緊要」「同學說的話讓你很尷尬」等。

第四步:說出自己的擔心和要求,比如 「我擔心你的身體」「希望你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天冷的時候能夠加衣服」等。

總之,父母要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尊重他、傾聽他、理解他,告訴孩子自己的擔心與需求,給孩子選擇的空間,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親子溝通。

[編輯:可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