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分父母丨父母付出不同、境界不同,慢慢地孩子也會不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 小允媽媽 寶寶2歲半

(積木育兒粉絲)

小允一周半時,我開始嘗試帶她去遊樂場玩兒,說實話當時就是想把孩子放進去,自己偷懶看會兒手機。

直到現在,孩子兩周半了,我才知道自己當初對他有多麼過分。

我也漸漸明白,遊樂場裡的那些父母,境界不同、付出不同,慢慢地孩子也會不同。

/ 01 / 手裡的寶,怕摔怕碰怕不友好

孩子去玩兒蹦蹦床,媽媽的手始終懸在半空;孩子去玩兒滑梯,爸爸從頭跟到尾、甚至是全程扶著孩子;孩子想去玩兒海洋球,奶奶恨不得把方圓一米的其他小朋友都清退,如此身影在遊樂場裡屢見不鮮。

孩子的特性就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遊樂場裡更有各種防護措施,家長的這些亦步亦趨,與其說是愛孩子,其實在無形中扼殺了孩子的探索精神。

慢慢地,孩子可能會變得不敢嘗試、膽小……

/ 02 / 嘴裡的寶,叮囑過後冷漠無視

「寶貝,進去了小心點兒啊,不許和其他小朋友打架,玩兒滑梯要排隊……」門外家長的囑咐聲大同小異。

孩子們雖然不停地點頭,但眼睛早已飄進去了。

孩子們如願進去了,家長也解放了——人手一部手機,一排「低頭族」整整齊齊的圍在遊樂場外。

愛玩兒是孩子的天性,但3歲之前的孩子基本沒有處理問題的能力,即使的3-6歲的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也不一而足。

試想,孩子在裡面遇到困難找爸爸媽媽時,看到爸爸媽媽正在對著手機凝神,一次、兩次、三次,孩子的需求被一次次的無視,他想到的是:爸爸媽媽一來遊樂場,就不管我了,就不愛我了。

孩子在遊樂場裡也常常有喜悅和滿足,可是,當他興致勃勃地想跟媽媽說,他爬梯子多麼快時,換來的卻是媽媽看著手機,應付一句「哦,你真棒!」,他燃起的探索慾望會不會瞬間熄滅?

/ 03/ 心裡的寶,陪伴但不打擾

最開始接觸遊樂場,小允的表現可以用激動、日思夜想來形容。

但半年之後,他去遊樂場的熱情就褪去了大半,經常到了遊樂場門口,他還扭捏著不想進去。

後來慢慢發展成進去之後十幾分鐘就出來要求回家。

最初我一直以為是孩子對遊樂設施沒了新鮮感,所以乾脆很長時間不去了。

直到上個周末去超市,孩子突然提出,要去樓上的遊樂場看看。

到了門口,孩子仍然扭捏著不肯進去,後來提出要我陪她去,她說:「媽媽,裡邊可好玩兒了,你不去的話,我跟你說什麼你都不知道。

女兒的一句話,讓之前自學的早教知識在我的腦海里一一閃過:有效陪伴、共同語言、和孩子做朋友、鼓勵也需要技巧……

於是我放下手機,買來一次性鞋套,陪女兒到了遊樂場。

孩子在前面邊玩邊給我介紹一些設施的玩法,時不時揚起頭,看看路過的其他小朋友,原來遊樂場裡的孩子也需要陪伴。

遊玩兒間,我注意到有一個小梯子的防護套已經磨掉了;鞦韆上方的梁太矮了,個子高的孩子一起身很容易碰到頭;獨木橋邊的防護網被拽出了一個窟窿,一想到這些危險和不便不知道已經存在了多長時間,我的後背一陣發涼。

「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親親我,愛我你就陪陪我……」一首兒歌道出了孩子那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情感訴求。

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更多的時候,他們會用哭鬧、發脾氣,甚至是摔摔打打,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渴望。

作為孩子們的天,我們除了給予經濟的滿足之外,更要時刻呵護和發現孩子的心理需求,放下手機,放下電腦,放下應酬,放下所謂的忙碌,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在孩子渴望的時候滿足,因為我們的付出和境界,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未來。

專家點評

陪伴,是最好的教養。

陪伴,也是「滿分父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評判指標。

當然,這個陪伴指的是真正的陪伴,是高質量的陪伴,是和孩子建立連結的陪伴,而不是僅僅陪著。

高質量陪伴,要求父母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不隨意打斷和指責,阻礙孩子探索;

高質量陪伴,還要求父母能夠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及時給以恰當回應。

孩子是敏感的,他們總能敏銳地覺察到,爸爸/媽媽只是陪著他,還是全身心地陪伴著他,並依此來判斷,爸爸/媽媽是不是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是不是真的愛他。

如果他感覺到爸爸媽媽在真心陪伴他,他就認為自己是被愛的,值得愛的,也因此獲得了安全感和自信,獲得了自我認同,以及快樂和幸福。

反之亦然。

這位媽媽已經懂得了高質量陪伴的意義,並用心踐行著。

為她點讚。

更多內容,請看:

1歲前父母這樣陪孩子做親子遊戲,孩子發育更好,未來更聰明活潑

揭開孩子粘人背後的真相!你的陪伴質量會影響孩子一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別讓「手機爸媽」擱淺了孩子的童年

「放下手機,讓我們在一起!」「六一」前夕,北京東城區某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發起這樣一個項目:每天回家,記錄家長放下手機陪伴孩子的時長。這份記錄讓很多家長汗顏,與孩子在一起的歡樂時光,竟在不知不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