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男孩把幼兒園的玩具帶回家,看這位媽媽是怎麼做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突如其來的新玩具
周五,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就神神秘秘地躲進了自己的房間,我以為他是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有趣的東西,就沒有過問。
晚上,孩子睡覺前整理好了自己的玩具,我無意中發現一個不一樣的小火車,我可以肯定我沒有給孩子買過這樣的玩具。
我拿著小火車去找孩子,問他玩具是哪裡來的,他低頭洗著手,說是幼兒園的小朋友送給他的。
我問他是哪個小朋友送的,我們應該送回一件玩具給他。
孩子低著頭不說話,我感到到不對勁,如果是玩的好的小朋友送的,孩子應該會很高興地和我分享才對,不應該是現在這幅模樣。
我再一次問孩子,這個玩具到底是怎麼來的?孩子抬起頭,睜大眼睛說,是我自己撿的。
我問他什麼時候撿的,昨天都還沒有這個玩具。
孩子說是今天,我又問他是在哪裡撿的,他沒回答我。
我接著分析,你從幼兒園回到家就沒出去過了,那麼這個玩具應該是在幼兒園撿的咯,在幼兒園撿的東西要怎麼辦?他說交給老師。
我說,那好,周一上課的時候你就去交給老師,孩子大喊道,這個玩具是我的,我不要交給老師!
這時,我已經能夠確定這是他拿了別人的玩具。
我沒有再說下去,幫孩子放好熱水就讓他洗澡去了。
我為什麼不相信你
等我洗完澡後,孩子拿著他的故事書坐在床上等我給他講故事,這時他已經沒事了,他以為自己已經混過去了。
我坐在他對面,準備和孩子好好談談這件事情。
你不要緊張,媽媽不會罵你,就是想和你聊聊,我為什麼不相信你。
我說,你去幼兒園兩年以來撿到過什麼東西嗎?他說沒有。
我接著說,你一開始說玩具是別人送的,媽媽讓你送回一個玩具給好朋友你不說話,後來又改口說是撿的,你讓媽媽怎麼能不懷疑你。
孩子張了張口,一副想要說什麼的樣子,我讓他等我說完再說。
平時你在幼兒園門口看到我,就會把幼兒園裡的事情和我說,為什麼今天撿到了玩具反而不說?
媽媽一而再再而三地問你玩具哪裡來的,你都說不清楚,還說是撿的,你是想要編故事騙媽媽嗎?
這時,孩子開始哭了,也終於鬆口了。
這個玩具確實是他撿的,他看到小朋友的玩具很好看,放學的時候那個小朋友沒有帶回家,他就拿了回來。
孩子一直哭,嘴裡不斷說著,媽媽對不起,媽媽我錯了,媽媽我再也不會了。
後來,我又說了很多,我問他想不想要別人叫他小偷,他要了搖頭;我問他,知不知道他這樣做媽媽會很傷心,他點了點頭;我又和他說,你再這樣媽媽就不想管你了,他眼裡滿是驚恐,嘴裡一直說著不要。
到後來,我說不動了,孩子也哭不動了。
我問他會不會怪媽媽今天凶了他,他說媽媽凶得對,是他不對。
這是一位媽媽在教育孩子撒謊時親身經歷的事情,當時她覺得自己對孩子失望透頂,孩子喜歡的東西她從來都沒有吝嗇過,要什麼有什麼,為什麼孩子還會去拿別人的東西?
冷靜處理,克制自己
小編覺得,這位媽媽能夠做到冷靜地去處理這件事情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不管誰看到自己的孩子犯了這麼大的錯誤,心裡的憤怒和失望都是難以克制的。
我們可以仔細分析這位媽媽是怎麼一步一步識破孩子的謊言並解決問題的。
首先,媽媽在這整件事情中沒有打罵過孩子,雖然生氣到極致的時候很想打孩子,但還是克制住了。
其次,媽媽通過一連串地追問,使孩子來不及想藉口回答媽媽的問題,從而露出破綻。
但是這個方法不要經常對孩子使用,除非遇到原則性的問題,因為孩子在一次次的經驗過後難免不會想出應對的方法。
第三,家長和孩子像大人一樣交談是非常有必要的。
故事中的媽媽後來也分享過,雖然談話的時候孩子一直在哭,但是她能夠從孩子的哭聲中判斷孩子在乎的是什麼。
比如當媽媽問孩子害不害怕別人說他是小偷的時候,孩子就狂哭,這說明孩子還是在乎別人的看法的;媽媽說出「不管你」這三個字的時候,孩子哭得最傷心,因為孩子也害怕失去媽媽。
第四,這位媽媽一點一點地和孩子剖析自己為什麼不相信他。
這樣做的原因是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小心思是瞞不過媽媽的,這為孩子的自律打好了基礎。
第五,這位媽媽在識破孩子的謊言後沒有立即進行管教,而是讓孩子先洗澡。
孩子洗完澡後心情會放鬆,也會誤以為自己已經矇混過關了。
這個時候再教育孩子,孩子就不會是因為害怕而妥協認錯。
最後,媽媽通過談話引起孩子的內疚感,希望通過孩子的內疚約束孩子,我們從孩子口中不斷的對不起和我錯了就可以看出。
心理學不能過度運用
不過這位媽媽在處理這件事的時候也忽略了幾個問題,她過度地將心理學運用在了孩子的身上。
1、這位媽媽在談話的過程中比較多的是強調孩子做錯了,卻沒有說這件事為什麼是錯的,是因為做了這件事情就會被別人說是小偷嗎?是讓媽媽傷心失望了嗎?還是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個錯誤。
2、這位媽媽在談話中運用的小偷、失望、傷心、不管你等負面詞彙太多了,這雖然能讓孩子感到內疚,從此不敢再犯,但是也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孩子在短期內都會活在害怕被媽媽拋棄的恐懼中,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3、這位媽媽沒有詢問孩子為什麼要拿別人的玩具,為什麼不回家和媽媽說,讓媽媽買一個一樣的?
雖然最後教育孩子的結果好的,但是只有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後才能更有效地防止孩子再犯類似的錯誤。
在育兒這件事情上,懂一些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去照顧孩子的感受。
但是心理學卻並不能過多地運用在孩子身上,孩子是需要用愛來呵護的,而不是用冷硬的知識去逼迫孩子。
希望大家在育兒這條道路上都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幫助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你覺得這位媽媽的做法怎麼樣,一起留言討論吧。
孩子3歲後遇見這些事,要立規矩不能心軟,孩子會受益終生
文|秘籍君我們總說3歲是孩子成長重要的一個分水嶺。3歲前的寶寶還沒有完整的行為意識,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主要以引導為主。但是3歲後,孩子的行為和獨立意識都得到發展,孩子要逐漸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格。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