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男童遭離婚母親毒打,媽媽的壞情緒別讓孩子來買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積木育兒,雲裳

Part1

這幾天,看到一則新聞,十分憤怒:

廣東東莞一位4歲男童,經常被親媽毒打虐待,以至於渾身上下都是淤青,連眼眶、生殖器官都腫得不成樣子了。

經醫院檢查,孩子傷勢為輕傷一級,身體暫無大礙,涉事母親已被警方刑拘。

原來,這位媽媽因老公出軌而被迫離婚,半年來,她一直沒有從這場失敗的婚姻里走出來,內心深處把自己看成這場婚姻的受傷者,更沒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負面情緒。

於是,孩子成了她釋放情緒的靶子,只要孩子稍不聽話,就將孩子暴打一通。

她平時打完孩子,就把受傷的孩子反鎖在家裡,這次忘記反鎖,孩子才有機會跑出來求救。

這位媽媽著實可恨!都說「虎毒不食子」,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打成這樣,心該有多狠?!

而且,對孩子心理上的傷害更是嚴重。

  • 首先,安全感缺失。

    本來應該無條件接納孩子,成為孩子安全島的人,卻一不開心就對孩子拳打腳踢,勢必嚴重危害孩子的安全感。

    他甚至會認為:所有的人都是不可信的。

  • 其次,自我認識受到影響。

    孩子最初都是通過重要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的。

    媽媽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如果動不動就被媽媽打罵,被媽媽嫌棄,那麼他就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是不可愛的,不好的。

  • 再次,會影響孩子與人相處的方式。

    媽媽和孩子的關係,是孩子的第一個人際關係。

    媽媽如何對待孩子,決定了孩子以後如何對待別人。

    一個經常被媽媽暴打的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很可能習得這種交往方式,和別人一言不合,就想要通過武力的方式去鎮壓。

  • 甚至,如果長期處於媽媽的暴力之下,那麼孩子的心理將產生嚴重扭曲,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有可能會報復社會……

然而,這位媽媽絲毫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她說:「打自己孩子天經地義,我生他時差點難產死掉,早知道她不聽話,還不如當時掐死他。

很明顯,她把孩子看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我給了你生命,你就得聽我的,若不,我就有權利拿走你的生命。

從心理學角度看,這是一種畸形的親子共生關係

也因此,很多網友都對這位媽媽發出譴責,伊能靜更是義憤填膺地說:建議剝奪她對孩子的撫養權,讓她後悔一輩子。

憤怒歸憤怒,冷靜下來想想,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讓自己的負面情緒遷怒於孩子,對於我們這些家庭關係穩定的、三觀正的普通媽媽來說,要做到也並非易事。

在後台,就經常有父母問:

我時常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打孩子,打了之後很後悔,可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卻還是會控制不住打孩子。

其實,要想解決這個困惑,根源還在於我們自己。

Part2

通常,父母之所以會控制不住打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心裡有很多心結沒處理好。

比如,你跟原生家庭之間的關係;或者你跟母親之間的關係有衝突待解決;或者你從小就是這樣被對待——被打到大的,所以不知道怎麼去控制自己的情緒。

也就是說,打孩子的這個行為已經不是意識層面的問題,而是潛意識層面的了。

在《忍無可忍,到底能不能打孩子?》這篇文章里,我們有專門聊到過這方面。

不過,潛意識的東西很複雜,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得清楚,有時需要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除此之外,下面這些方法,也能幫助你在一定程度上對自己打孩子的行為做一些控制。

① 學會接納自己

很多媽媽在打了孩子之後,會很後悔,很愧疚,很不舒服,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媽媽。

然而,當下次再出現孩子讓你不舒服的這種場景時,你會下意識地想繼續打他。

繼而,進入一個負面情緒和壞行為的惡性循環。

最糟糕的是,這種愧疚的情緒比任何情緒都更容易讓人崩潰。

它會嚴重消耗我們的心力,讓我們自我感覺糟糕。

而一個感覺糟糕的媽媽,很難以更平穩的情緒狀態去面對孩子。

所以不要讓自己無限制地沉浸在負面情緒裡頭,尤其是愧疚的情緒里。

我們要學會接納自己,告訴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打了孩子,並不能說明你不是個好媽媽,也許只是自己小時候沒有被正確對待。

② 逃離現場

當孩子的某種行為讓你有了想要打他的念頭,如果在你能夠意識到自己真的要動手的那一剎那,你還有控制力,那就請離開那個現場——孩子如果在這個屋,你就到另一個屋,關上門。

5分鐘之後我相信,你可能打他的衝動已經減少了50%。

如果還是沒有減少,你就強迫自己再待5分鐘。

當已經沒有打他的那種慾望時,你再出來,離開這個現場。

這叫「逃離現場法」,對於控制自己的情緒很管用。

③ 讓孩子提醒自己

你還可以藉助孩子的幫助。

你可以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跟孩子說,如果你預感到爸爸媽媽要打你了,一定要大喊一句:「爸爸/媽媽,你要打我了。

——孩子通常能夠預感到父母會怎麼做。

這句話的意義在於,它可以提醒你,在那個時候是否應該這麼做。

需要強調的是,這是一句很客觀的陳述句,不要說成「爸爸/媽媽,你不要打我!」,如果加上「不」,在那個時候可能會讓你產生對抗的心理,更加激發你想要打孩子的行為。

其實,控制打孩子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救贖,自我成長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學會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控制自己的語言。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你在生氣時忍不住打了孩子,一定要及時修復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降低對孩子的傷害。

Part3

低聲教育可以幫助父母趕走憤怒。

我們說,負面情緒是不能被壓制的,它總會找到另一個出口爆發出來。

所以,更好的辦法是,認識到自己的情緒,並對自己說出來。

比如:

  • 我們經常會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對孩子辱罵和責罰,這其實更多的是在發泄自己管教孩子無方的挫敗感和無力感。

  • 我們工作了一天,非常疲倦勞累,或者被領導批評了,回到家想安靜地休息會兒,可孩子卻吵著想要我們陪他玩,這時候,我們就可以按捺不住,將自己在工作上的不快投射到孩子身上,給孩子造成傷害。

  • ……

如果你的情緒自查能力還有所缺乏,可以那麼請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使用「低聲教育」的方法。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處理同一個事情,不同的聲調會起到不同效果。

低聲調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緒平和一些,也可以使孩子牴觸、逆反的心理防線有所鬆弛,有利於溝通。

① 當你想要發火的時候,深呼吸。

如果你覺得很難控制,那麼可以暫時離開一會兒,等自己情緒調整好之後再去面對孩子。

② 用低聲調,採取客觀的方式,把你期望孩子做的事情解釋清楚。

即就事論事,不要給孩子貼標籤,更不能舊事重提。

比如「你這個孩子怎麼總……」「你就是這麼不讓人省心!」這種句子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還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③ 如果你一開頭用了低聲調,請堅持到底,切忌遇到障礙後,立刻提高八度。

這也是我們常常提及的,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時候應該採用的「溫和但是堅定」的態度。

用冷靜但不冷漠的語言、語氣、行為去告訴孩子:我愛你,但是你的行為我不能接受。

遇事冷靜、從容處理的父母,不僅能夠與孩子建立好的親子關係,而且會讓孩子變成更加自信、開朗、具有更好自控力和目標感的人。

Part4

媽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需要爸爸的幫助。

媽媽和孩子最好的關係應該是親密而有間,而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媽媽自身的覺察,還需要爸爸的介入。

只有爸爸積極參與育兒,和孩子關係穩定,媽媽才能有時間去做自己,才能自我成長;

如果爸爸不能介入,那麼媽媽要從和孩子的共生關係里剝離出來,就會艱難得多。

像這位媽媽一樣,因為離婚,或者喪偶式育兒而情緒失常、虐待孩子的媽媽並不少見。

比如,一位澳洲24歲的母親,因為孩子的父母和家人沒有給她提供支持,疲勞至極的她捂死了孩子。

還有北京這位因為老公出軌、不顧家,而要帶女兒一起跳樓的媽媽。

一個健康的家庭,是由爸爸、媽媽和孩子組成的鐵三角。

缺失了任何一角,都可能導致家庭關係的失衡。

父親的在場,能夠讓一個女人,不至於完全被「母親」的角色淹沒。

在丈夫的支持和介入下,妻子才能夠把一部分精力,從孩子身上拿回來,去做一個妻子和女人該做的、該關注的事。

然後,孩子才能擁有更多自由呼吸的空間,以及有更多機會做自己。

精神分析師曾奇峰先生就曾列舉過他自己的例子:

小時候我跟媽媽住一起,爸爸在另外一個地方上班,每個月回來一次。

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覺得很溫暖很幸福有很多的愛,但是同時又覺得好像有點窒息感。

那個濃度實在是太高了一點。

所以每個月爸爸回來之後,我能夠感覺到,整個家庭的氣氛變得輕鬆和自在,那種窒息感蕩然無存。

這個世上,最血淋淋的迫害,往往發生在最親密的關係里。

要避免這樣的悲劇頻繁發生,母親做好母親的事,父親做好父親的事,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願你我共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