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會玩的家長, 在互動遊戲中培養孩子的社交技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愛說:在愛貝睿的家長群里,很多家長都問過這樣的問題:孩子的玩具被搶走了也不說,怎麼辦?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打,該不該教他還手?怎樣讓孩子學會跟別人打交道呢?試試遊戲的方式吧!

任何孩子天生就熱愛遊戲,無論有沒有玩具,無論家長是否支持,哪怕是身處於戰爭的硝煙中,沒有什麼能阻擋孩子愛玩的天性。

所以,效果最好的學習,也是在遊戲當中。

社交技巧也一樣,通過日常遊戲和親子互動,孩子就能輕鬆掌握。

今天的公開課,主要就是介紹在日常遊戲中可以教那些社交技巧,怎麼教。

遊戲的方式真的能教會孩子社交技能麼?

兩歲半的莎莎搖搖擺擺地穿過客廳去夠玩具架上她最喜歡的沙灘球。

爸爸正好朝她走過來。

莎莎看一眼爸爸,又看著那個球,指著說:「愁」爸爸停下腳步,向莎莎彎下腰說:「球,你想要那個球嗎?」莎莎說:「油」爸爸把球放在莎莎腳邊,莎莎就把球撿起來。

爸爸伸出雙臂說:「把球扔給我」莎莎扔出球,咯咯笑了,揮舞著手臂。

爸爸也笑了,撿起球。

莎莎要球,伸出雙臂說:「油」爸爸說:「球,你剛才扔過了,現在輪到我扔,看好了」把球扔出去。

莎莎追逐著滾動的球,爸爸說:「現在輪到莎莎扔,我準備好了」莎莎撿起球朝爸爸扔過去。

莎莎和爸爸這麼短短十分鐘的扔球遊戲,既不需要複雜精巧的玩具,也不需要事先周全的準備,就已經提供了大量學習的契機,幫助莎莎的溝通能力和社交能力成長。

所以,做個會玩的家長,並不是那麼難哦!

學齡前的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哪些社交技能

對於六歲以下的幼兒來說,社會性的發展和社交技巧的學習不僅長遠來說對成年後的人生很重要,而且直接影響孩子入學以後的學習成績。

那麼,在童年的早期,孩子應該發展出哪些社交能力呢?

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健康正面的孩子,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被愛的、美好的。

但這並不等於把孩子捧在手心裡一個勁地誇他寵他。

健康的自我認知意味著孩子確信父母是無條件愛自己的,同時又是公正的。

建立健康的自我認知,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樹立尊重多元化的價值觀。

例如,五歲的彤彤跟著爸媽去叔叔家做客,看望剛出生的小寶寶。

彤彤爸進門就說:「恭喜你們第一胎就生了個大胖小子!這下李家有後了,不像我們,將來是做姥姥姥爺的命啊」叔叔和阿姨高興地說:「我們才羨慕你們,養個閨女多貼心,不像小子淘氣」彤彤媽說:「男孩才省心呢,閨女長大了還得替她擔驚受怕的」彤彤聽著大人們的對話,似懂非懂,模模糊糊覺得自己生為女孩子,好像不是什麼好事,爸爸媽媽更喜歡男寶寶。

情緒調控

孩子剛出生,情緒基本由受到的環境刺激所控制。

餓了就哭,見到熟悉的大人就笑。

孩子漸漸長大,開始認識自己,也就開始學習怎樣調控自己的情緒了。

情緒調控的能力是健康的社會交往的基礎。

在童年的玩耍遊戲中,孩子常遇到困難或成功,體驗到各種各樣的感受。

加以適當的引導,孩子就能夠輕鬆學會調控自己情緒的能力。

例如,親子閱讀故事書《三隻小豬》的時候,家長讀到「大灰狼吸了一口氣,呼地把茅草全吹走了,大哥蓋的房子沒啦」琳琳說,這時候在房子裡的大哥看著茅草全部飛走了,大灰狼出現在眼前,他感覺怎麼樣?」利用圖書或者戲劇裡面的人物和情節,與孩子討論有關的情緒以及調控情緒有哪些辦法,對於孩子的情緒能力成長很有幫助。

從他人的視角看事情

大概從2歲開始,孩子就意識到自己和別人不是同一回事,到了3、4歲,孩子開始區分「爸爸喜歡吃西瓜,媽媽喜歡芒果,圓圓喜歡草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

這種理解他人視角的能力,也就是「心智理論」,是童年早期就萌芽的一項高級社會交往技能,同樣可以在玩耍中學習。

例如,到了晚上,差不多該刷牙睡覺了。

在媽媽的輕聲指導下,五歲的小吉祥笑嘻嘻地把爸爸的牙刷藏到了抽屜里。

等爸爸走進衛生間,媽媽問:「小吉祥,爸爸會在哪裡找牙刷?在杯子裡找,還是抽屜里找?」像這樣的遊戲,還有躲貓貓等,都提供了很多機會跟孩子討論每個人的不同想法,以及隨之會採取哪些行動。

輪流和分享

人與人交往的最原始形式,就是你來我往,雙方以平等的身份公平分配資源。

所以,用輪流的方式分享玩具或活動機會,便是社會合作在童年早期的雛形。

但是,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懂得輪流和分享的,需要大人有意識的引導和支持,培養良好的習慣。

怎樣與人溝通協商

在人際交往中,雙方經常需要說出自己的要求和提出條件,讓對方判斷是否接受。

其實,1歲多的嬰兒就可以理解家長說「交換,用鈴鐺換手機」,取回孩子抓到的手機。

2歲左右,孩子揮舞著彩色筆想畫在飯桌上,家長可以鋪上畫紙,說出要「桌子用來放紙,紙用來畫畫」。

等孩子再大一點,就可以引導他在同伴交往中提出條件,協商合作了。

例如,上一個例子裡陽陽和倩倩爭一隻企鵝。

如果企鵝本來就是陽陽的,倩倩是客人,看到想要,可是陽陽玩得正高興,不願意給。

家長可以引導陽陽思考,還有什麼其他的玩具可以跟倩倩分享,例如:「這裡還有一隻斑馬,你想玩嗎?」

家長在遊戲中扮演什麼角色,怎麼引導?

有的家長說,我都不知道怎麼跟孩子玩,只能在旁邊看著。

就算跟孩子同框,看起來也好像是兩個世界的人。

接下來就簡要介紹一下成年人在兒童遊戲中擔任的幾種角色,以及一些很常用的引導技巧。

用模仿與示範來引導

當你通過觀察了解到孩子正在幹什麼、他的興趣和注意力在哪裡,以及他的感受如何、下一步想要什麼時,可以通過模仿或示範引起孩子的關注,激發最初的互動。

模仿就是孩子幹什麼你就幹什麼。

如:30個月大的小田,把玩具車放到斜坡上往下滑,媽媽就把另一個玩具車放在斜坡上往下滑,小田注意到媽媽的學他,笑了,媽媽趁機提議:「媽媽和小田輪流滑,你先來。

」於是,你加入了孩子的遊戲,跟他輪流把車子推下坡,鍛鍊了孩子輪流和等候的社交技能。

用提示引導

掌握了成功加入孩子遊戲的方法,家長就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用一些更積極的方式引導,以幫助孩子在遊戲中學習或練習到社交方面的技能。

孩子在玩耍中,常常遇到問題需要解決,像畫畫缺了一個顏色的筆,或者爭奪一個玩具沒想起來可以輪流玩。

在這些時候,家長就可以扮演引導者的角色,給予適當的口頭、表情或肢體提示,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提示的種類有好幾十種,今天舉一個簡單例子說明。

如:萱萱說:「媽媽幫我搭一座城堡,我不會。

」媽媽坐到萱萱身邊,說:「好啊!城堡的第一層是什麼樣的?用什麼積木?」裝作無意地把手放在一塊積木上。

萱萱順著媽媽的手看過去,高興地發現了這塊拱門形狀的積木,拿過來做城堡的大門。

就這樣在媽媽的各種提示和幫助下,萱萱搭起了一個城堡,很高興。

媽媽說:「你看,萱萱搭了一座城堡,萱萱做到了!」萱萱笑著說:「萱萱真棒!」在媽媽的支持下,萱萱強化了「我是有能力的」這個正面的自我意識。

如果萱萱一求助,媽媽就代勞,萱萱就失去這個建立自信的機會了;如果媽媽只是一味拒絕代勞,不引導幫助萱萱,很可能孩子反而會受挫於失敗的經歷

通過控制玩具引導

有的家長覺得應該給孩子充分的選擇,不要過多干預,所以一到了玩耍時間,嘩一聲就把全部玩具都倒出來滿地都是。

其實,年幼的孩子面對過多的選擇,反而不知所措。

把大部分玩具收好,每次只拿出一點,反而更有利於孩子集中精神,興趣也更持久。

如:3歲的姍姍請媽媽幫忙把樂高積木箱從架子上取下來給她玩。

媽媽知道姍姍還小,不太能獨立玩樂高。

從前每次把樂高箱給她,她都是東翻一下西翻一下最後自己煩了就全部倒出來。

所以,媽媽這次只拿出墊板和一把積木給姍姍,問:「你打算拼什麼呢?」姍姍說:「游泳池!」媽媽說:「好啊,我能不能幫你拿積木,你要什麼我就拿什麼?」姍姍同意了,時不時向媽媽提出要求,那個黃色的、那個長長的。

在玩樂高的過程中,姍姍和媽媽進行了豐富的溝通互動,在媽媽的提示、示範等引導之下,姍姍第一次砌出了一件作品:游泳池,而且跟媽媽之間進行了有效的多次溝通合作。

用裝傻的方式引導

對於學齡前的小朋友來說,再也沒有比一個風趣幽默傻氣的成年人更適合的玩伴了。

加入孩子的遊戲後,不妨時不時裝個傻,把決策的機會、計劃的機會、判斷的機會、當英雄的機會留給孩子。

如:舅舅帶著5歲的亮亮到小公園玩滑梯。

四五個孩子都跑過來要滑,在樓梯口擠成一團。

舅舅連忙擋在樓梯入口,彎下身對孩子們說:「我們只有一個滑梯,有幾個小朋友要玩啊?數數看。

」孩子們齊聲點數,五個。

舅舅說:「對啊,五個人不能一起滑,太危險了,一次只能一人滑,怎麼辦?幼兒園老師會怎麼說?」有的小朋友回答,輪流玩!就這樣,舅舅並沒有擺起大人的權威要求孩子們輪流玩,而是用裝傻的辦法鼓勵孩子自己思考辦法來解決這一個社交衝突,既鍛鍊了孩子的社交技能,又讓孩子更願意遵守輪流的規則,因為這是自己或同齡人提出來的,不是「聽大人的話」。

小結

  • 在有趣的遊戲中與大人或小朋友溝通、互動和合作,是兒童學習和成長的最佳方式。

  • 跟孩子玩什麼遊戲、怎麼玩、怎麼引導,都需要根據每個孩子的能力水平和興趣愛好,量體裁衣。

  • 跟孩子一起玩,關鍵的是坐下來、蹲下來、趴下來到孩子的高度,用心觀察孩子,放棄主導者的角色,去跟隨孩子的主導。

----------------------

小愛大聲說:

《情緒星球》是愛貝睿兒童實驗室研發的中國首款情緒桌面遊戲玩具,幫孩子在遊戲中認識情緒、表達情緒,幫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


作者推薦: 《情緒星球》和孩子一起認識情緒、表達情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培養一個受歡迎的孩子,從學會交朋友開始

今日關鍵詞:社交能力每個人都生活在人際關係網中,每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依存於人際交往,因此從小培養寶寶擁有一個優秀的社交能力至關重要。今天我們就有幸請到馨瑩老師為大家分享關於培養寶寶社交能力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