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15種常見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有很多表情:哭;撒嬌;害羞等,每個表情後面都有和大人不太一樣的原因,下面分享兒童15種表情背後的心理原因,讓我們解開所有的密碼。

表情一:打人、咬人

孩子總喜歡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對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

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邊去,他就會覺得受到威脅,然後主動進攻。

辦法:媽媽應多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幫孩子交些好朋友。

那段時間我一直在反思,然後就開始行動了。

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幾份,帶著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裡一起吃,或拿到別人家吃。

禮尚往來,別人也會有好吃的想著我們。

這樣關係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覺也越來越好。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時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們總是做些他不喜歡的事情,他想把這個事實排除掉。

如:他拿個小碗,用土來做飯。

小朋友過來就往他的碗裡放土,但他不想這樣,因為破壞了他原有的計劃和目標。

他對小朋友嚷,但人家不聽,他嚷了幾次,發現不管用,就會動手打人了。

他的想法本沒有錯誤,只是不想被打擾。

但他的舉動是不好的。

有時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長不讓做,他也會用打的方式來解決,只是想把家長不讓他做事的這個事實排除掉。

所以我覺得更多時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

包括大人也一樣,樂爸總不聽我的,我也會打他。

說不過就打吧。

反思一下,其實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辦法:加強用語言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他用語言來和別人表達思想。

如人家往他碗裡放土打人這件事,媽媽可以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人家這麼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對別人說『不喜歡你往碗裡放土,我正在做飯!』」然後告訴他,打人無法解決問題,打人是不好的行為。

他就明白了。

當然要達到完全用語言表達還需要一個過程,媽媽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長到這個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輕打屁股來逗著孩子玩)的行為。

孩子會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別人身上。

辦法:家長要反思自己是否有這種形為,如有應即時改正。

表情二、插話

孩子打斷別人的談話,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徵引起的,大體在以下幾種情況出現:

1孩子對講話中的部分內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決心中的「疑問」。

2別人談的或討論的內容,孩子曾經聽說過或有點似懂非懂,產生「共鳴」、激動,急於想「表現」自己,講一講自己的「看法」。

3孩子獨自玩耍或獨自嘗試著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難,這時他急於求得幫助,可能會不顧場合打斷別人的談話。

對孩子的這種行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處理方式。

家長應注意以下幾點:

1、「因事制宜」。

即針對不同的情況,採取相應適當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導。

當孩子對大人談話內容提出疑問,或遇到困難求助時,千萬不要因一時惱火而當別人的面訓斥孩子,否則就傷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家長可以跟孩子講明,談話結束後再解答,還可以再誇獎他一句:「你真愛動腦筋!」這樣孩子是會諒解的。

但事後一定要實行諾言,並教育孩子在別人談話時不要隨便地打斷,告訴他這樣做是不禮貌的。

2、「相機誘導」。

即家長要利用一切可以用來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機會,對孩子加以啟發和誘導,特別要注意運用發生在孩子身邊的事情來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啟迪和提高。

例如,爸爸媽媽帶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別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別人講話時插在中間吵個不休而受到批評,就可以問自己的孩子:「剛才那個孩子做得對不對?為什麼?你喜歡他嗎?」讓孩子從中受到教育。

3、「言傳身教」。

即做家長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別是「行」,這給孩子的影響是很重要的。

孩子的模仿性較強,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別能力,因此父母應樹立起一個禮貌地與人交往的榜樣。

表情三、撒謊

「你聽我說,我們家有三個電視機。

」「哎呀,太棒了!」「一個是爸爸的,一個是哥哥的,還有一個是我的。

」「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動畫片啦。

」「當然啦。

一吃完飯,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

」「你多美呀!」

當這個孩子的謊話被揭穿時,他受到了母親的斥責。

媽媽責備他「撒謊就是當小偷兒的開始。

兒童的心理分析:

兒童根本不懂撒謊和小偷兒究竟有什麼必然聯繫。

對孩子來說,與其說不懂,還不如說這兩者之間根本沒有任何聯繫。

「有三個電視機」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話不能單從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確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他把這個願望和空想聯繫在一起了,因此,採取了「有三個電視機」的語言表達形式。

幼兒的心理結構,往往是主觀與客觀融為一體,這種現象稱為「主客觀未分化心理」,是幼兒心理的一個特徵。

表情四、嫉妒

孩子的嫉妒,是對小夥伴中在智能、名譽、地位、成就及其他條件比自己強或比自己優越的孩子懷有的一種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

一般來說,對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導,便可以變壓力為動力,激發孩子發奮上進,養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

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導,就會影響健康成長。

對於好嫉妒的孩子,家長應採取心理疏通並輔之以思想教育來消除。

表情五、哭

哭的行為是一種結果,是某些問題表面化的結果。

既然有哭的行為表現出來,內心裡一定有某種「感情」在活動。

把著眼點放在這一方面,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比如,有時是悲傷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時因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覺到痛或熱而哭泣。

特別是愛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於想讓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賴心理所致。

總之,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不要忘記愛哭的孩子,多半是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

因此,僅僅勸他停止哭泣的行為,而不解決他內心的感情問題,是止不住哭的。

表情六、重複

我發現我五歲的孩子最近有一個奇怪的特點:在看動畫片、圖畫書時,特別喜歡重複。

即對看過的動畫片和圖畫書不厭其煩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對新的、未看過的反而不太感興趣。

請問這樣正常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孩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個性的原因

在對待事物的態度上,能表現出人的個性的不同特點,孩子的個性正在形成和發展,這種個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表現出來。

二是心理發展水平的原因。

由於幼兒的認識能力、想像能力和記憶力的發展還很不完善,所以就不可能象成人一樣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大量的信息。

這樣,孩子如果是每次都看不同的動畫片和圖畫書,就會出現記不住、無法接受的現象,而一次又一次的重複則能避免這一現象,使孩子在重複中檢驗自己的記憶和期望,從中體會到一種成就感。

一般來說,隨著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這種現象也會逐漸消失。

表情七、撒嬌

我女兒特別愛撒嬌,家中的老人說:孩子哪有不撒嬌的?大了就好了;但我姐又不時地告誡我:撒嬌過度就是任性,一定要糾正。

我該聽誰的?

專家認為孩子也有生理節律的周期性變化,當孩子情緒低落、心情不舒暢時也容易撒嬌。

這些撒嬌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是親子情感交流的一種形式,父母都應予以理解,並給予安撫。

但是對那些因不順心、不講道理而故意發脾氣撒嬌的孩子,父母就不能聽之任之、百般遷就、百依百順了,否則會養成孩子任性、霸道的性格。

表情八、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門惹是生非,總是把孩子關在家裡,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與同齡兒童交往。

大人不要在孩子身邊,也不要叮囑太多,甚至孩子們的爭吵,哭鬧等事也讓他們自己去處理,家長儘量不要去干預。

讓孩子廣交朋友。

同各種類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於鄰居親戚家的孩子。

儘可能改變孩子的依賴狀況。

要讓孩子自己穿衣吃飯,夏天自己洗澡,單獨睡覺,自己起床,自己決定一天的活動等。

如果孩子一時離不開媽媽,可將他們寄放到親戚家,讓其適應一下離開媽媽的生活。

表情九、摸生殖器

2歲多時,豪豪開始時不時地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從小帶大他的爺爺奶奶認為,男孩子嘛,都是這樣,長大自然就好了。

有時爺爺甚至還以此當眾逗樂。

3歲多上幼兒園後,老師漸漸地發現了他的問題,這才引起父母的重視,但似乎已經來不及了,耐心說服、批評教育、甚至巴掌「伺侯」,軟的硬的都用過了,豪豪卻只不過將原來的公開行為轉為地下。

白天躲在沒人的地方玩,晚上入睡前或早晨醒來後躲在被窩裡玩。

更糟糕的是爺爺此時仍不以為然,有時父母教育豪豪,爺爺還充當其保護傘。

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像講其他器官一樣以平和的態度告訴他們身體各部位的名稱,使他懂得這些都是身體不可缺少的有用部位,要學會愛護和保護他們。

另外,可用講故事或做遊戲等方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表情十、執拗

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們大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可愛順從的小寶寶逐漸變得執拗起來,不太聽話了;有時你讓他向東,他偏向西,帶有一種故意性。

基於此,家長們採取了打、罰、哄、物質引誘等方法,但效果也只體現在一時一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出現了副作用。

因此,當孩子執拗不聽話時,你應認清原因,注意溝通,正確引導。

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能隨便發火、懲罰孩子,更不要打罵孩子,因為這種沒耐心的專制的做法只會令孩子更加反感,成人的束縛、壓制,會使孩子覺得難為情,受到威脅,他們就會更執拗。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成人與子女間以民主方式進行交往,可以互提意見時,對孩子的獨立性的培養大有好處,在管束壓抑的氣氛中,是很難培養出創造性人才的。

表情十一、發脾氣

孩子由此感到,只要我發脾氣,在人前大鬧,父母就會滿足我的願望。

於是,每當孩子有新的願望,父母不答應,孩子就大發脾氣,最後家長不得不屈從。

久而久之,孩子越來越得寸進尺,脾氣也越來越大,人也變得越未越任性、粗暴。

開始表現出自發性的孩子,常常想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且一旦做不好的話就大發脾氣,不是哇哇叫喚,就是倒在地上打滾,或者是亂扔東西。

對於媽媽來說,這是一個很傷腦筋的時期,於是,當孩子想自己一個人做什麼時,媽媽很可能就不由分說地訓斥道:「不行。

但是,孩子的這種自己來做的願望正是意欲在成長的表現。

因此,媽媽要了解1歲左右的孩子就是這個樣子,在孩子想自己做的時候就讓他試著做一做。

並且,當孩子因達不到自己的想像而又吵又鬧時,大人要若無其事地應付過去。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應不聲不響地把他抱起來,或者是平靜地注視著他,等待孩子自己安靜下來。

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

這種脾氣暴躁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媽媽爸爸們需要了解這一點。

不要覺得孩子這是「變壞了」,去責怪、訓斥他。

表情十二、偷竊

不少孩子都有過順手牽羊,偷拿東西的行為。

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採取的措施常常是非打既罵,而收效卻甚微。

其實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反應過度和「姑息養奸」都是不可取的。

那麼到底該如何幫助孩子改掉這個壞毛病呢?

如果孩子從超市悄悄帶出了糖果,父母要帶著孩子把糖果還回去。

如果他已經把糖果吃了,一定要把孩子帶到超市,讓他向店主道歉,並替他還錢。

再次帶他去超市時,就要多注意他的行為,看看他是否又將喜愛的東西放進了自己的口袋。

在付款時,對他說:「每一件東西都有價錢,媽媽只有把錢給收款的阿姨,才能拿走,這些東西才能屬於我們。

讓寶寶注意到你付款的細節。

也可以讓寶寶拿一件小東西,在收款台前,讓寶寶自己付款,加深寶寶買東西要付款的印象。

小孩子對於父母囑咐的事情常常一轉臉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下次他們可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

這時,家長的吼叫、責罵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家長必須反覆和寶寶講道理,讓他明白這種事情的危害性,他才會逐漸改進。

如果寶寶的表現良好,家長則可以在房間裡為他貼上一枚小星星以示表揚和鼓勵。

表情十三、恐懼

很多父母難以忘記孩子恐懼的表情,他們經常害怕的說:「那聲音太響了」「夢裡的怪獸」「危險到處都有」「分離」「沒嘗試過,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孩子常常會對暴雨、閃電和響雷感到恐懼。

在自然環境中,暴雨通常很危險。

應該告訴孩子如何保護自己。

但是,要注意不能讓孩子的恐懼感變成一種持久的不快。

此外,兒童對黑暗的恐懼也很常見。

不要忘記,孩子到6歲時往往還不能區分虛幻和現實。

如果孩子夜間醒來,應該關著燈哄他入睡。

不要讓他們感到恐懼總是伴隨著黑暗。

推薦:讓恐懼遠離寶寶的世界

表情十四、害羞

讓媽媽頭疼的是每次家裡有生人來,女兒點點總是顯現出六神無主的樣子;那麼小的人兒,顯出與年齡極不相稱的好靜不好動,每次到朋友家裡串門,她會一路吵著「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釘在地上一樣就是不進人家的家門。

由於孩子的天生氣質決定的,家庭的教養方式有問題。

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對孩子缺乏耐心;對孩子要求過高、管教過嚴;對孩子指責、約束過多等。

有的家庭是爺爺奶奶帶孩子,他們總是陪伴孩子玩,為了安全起見,不讓孩子與外界接觸,使得孩子缺乏與他人交往的機會,變得膽小、害羞、依賴性強。

還有的父母經常採用懲罰、體罰、恐嚇等方法教育孩子,對於一些敏感、情緒不穩定的孩子來說,會使孩子的神經長期處於過度緊張的狀態,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變得膽小、孤僻。

表情十五、纏人

獨生的兒童由於環境的特殊性,容易產生纏人、磨人的壞習慣。

比如:吵著要你幫他找玩具,幫他找出來了,玩了不一會兒,他又丟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絨線當球踢;你寫東西他也要寫,給了紙、筆還不干,又要搶你手中的筆等等,很容易讓家長惱火。

這是缺乏感情的表現。

我們可以從嬰兒的行為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嬰兒啼哭,不光光是因為肚子餓的原故,有時看到大人從他身邊走過來卻不抱他,也會哇哇哭起來,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趕快抱他。

這是一種感情需要。

這種心理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

當有人陪、有事乾的時候是不會磨人的,當他東張西望不只做什麼的時候,就會來找你的麻煩了。

同時也是一種心理依賴。

有個性、活動能力強、會玩的孩子較少磨人。

這種情況正是兒童行為不獨立、內心情緒不安定而採取的一種發泄。

挨罵挨打反而轉移了焦慮,被動地穩定了情緒。

這就是許多家長常說的"孩子是賤骨頭,好說歹說不行,罵一頓到舒服了。

同時越是自卑的兒童越容易纏磨大人。

家庭成員的態度不一。

請注意孩子專找寵愛他的人纏,也專找態度曖昧、容易妥協的人纏,因為經驗證明,他們總是在責罵之後滿足他的要求。

所以要分清情況分別對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解讀寶寶這幾個常見的小動作背後隱藏的秘密

小孩子總是有很多的小動作。比如:打人、插話、哭鬧、撒嬌等等。每個小動作背後都有寶寶不同的心理活動。大人們應該怎麼解讀這些小動作背後的信息,應該如何應對這些小動作呢?1、打人、咬人可能原因1: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