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哭了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孩哭了怎麼辦

文/西門雪 2017年2月16日

你可能想像不到,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是我二樓家的小孩哭了,聽到小兩口在應對小孩哭的應對方式,陷入思考開始寫這篇文章。

說起小孩哭,我運行著大腦,儘可能回憶著我記憶的開始,找尋年少我哭時的場景。

時間很模糊,只記得上幼兒園的年齡是6歲。

6歲前哭的時候,在我的記憶力只有兩次(相對而言,沒有寫在記憶里的哭,不知道有多少),一次是爸媽吵架;另一次讓外公給我買一個一塊錢的玩具。

爸媽吵架時那次大哭,我記得前因是我把織毛衣新買的毛線弄亂了,媽媽在倒騰毛線,爸爸回家我忘記他們說了什麼,然後就吵起來。

接著事情的發展是,越吵聲音越大,我感覺到了害怕,可能是那麼小的年紀,從來沒有聽到過那麼大的聲音,所以就哭了。

隨著吵架聲音越來越大,爸媽就打起來,再然後就是哭聲、吼聲、夾雜著摔碎東西的聲音伴隨而來。

事後的結局是什麼,我不了了之,太久了都已經忘記了。

總之,這件在我眼裡完全沒有預兆的事情,當它發生時,除了哭,只有眼睜睜的看著。

第二次哭,完全是我自找的。

現在回憶起來,完全是虛榮心在作祟。

當時在我們村,只有一家小賣部,也就是全村人日常生活的必經的中樞點,就是這個小商店。

買醬油、買醋、買鹽巴、零食小文具、糕點果子基本上都是在這裡購買的。

那個年代在自行車剛開始普及,擁有摩托車都算是奢侈品的時代,哪個小孩手裡有一件商店裡正在售賣的玩具,是會贏得多少小夥伴的羨慕和嫉妒。

拼圖板是那個巴掌大的小玩意,右上角畫的是一個動漫人物的,在這個塑料板上,移動這些小塊拼成這個動漫人物。

當時售價一塊錢。

為了獲得這個玩具,我就把目標瞄向了外公,經過在三的軟磨硬泡,最後使出了現在認為最無賴的辦法,哭著在地上打滾。

當然了,大人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最怕的就是孩子哭鬧,用什麼東西哄都解決不了。

話說常人也對 「一哭二鬧三上吊」 的招數感嘆無語。

迫於哭聲越來越大,迫於打擾到外公最喜歡看的 「新聞聯播」 ,好啦,給了一塊錢,立刻奔去小賣部,買到了一心想要的玩具。

當然也有後話,那就是因為跟外公要買玩具錢時,賴在地上打滾,導致衣服弄髒,回到家裡被我媽媽狠狠的打了一頓,現在也不記得當時我媽怎麼打的我。

痛並快樂著,早就忘掉疼痛了。

孩子哭起來怎麼辦?孩子為什麼哭?是為人父母需要考慮的。

現在也沒有一種技術的連接,讓成年人能體會做小孩子時思維方式。

所以說,這樣的隔閡,真是個難以互相理解的課題。

沒有辦法體會,不能換位思考,當孩子大哭時,作為父母你應該怎麼辦?

從人體需求,感官觸覺,應對方式分析。

孩子哭了,首先要想一下是不是餓了。

小孩的的胃那麼小,待機時間短,稍微動動就餓了。

有時候我發現,好多大人在管孩子的時候,總希望孩子聽話,即就是順從他,稍不順從就對其呵斥。

當他們在做這一系列的舉動時,從自身去出發,並沒有考慮小孩認知與否。

反之,因自己的需求,自己對待常人的應對方式,去要求孩子。

比如說大聲呵斥,這是大多數爺爺奶奶待孩子時均有過的舉動,相信部分父母也同樣是這樣的舉動。

與小孩子相處,切記大聲呵斥。

講話聲音大了,小孩子本能反應保護自己,尋求幫助,就如同在絕望中大喊 「救命」 一樣。

有時候我看到大人待孩子,小孩哭了之後,大聲呵斥道 「不准哭」 。

小孩子就哭得更嚴重了,在不及在屁股上踢兩腳或者打兩下。

我向你保證,在做了這一系列行動之後,孩子會哭的更嚴重。

孩子哭起來應該怎麼辦?

這種情況出現時,只會在兩個場合。

第一個是在公共場合;第二個是在家裡。

相對而言,小孩在家裡是要好處理一些。

如果孩子哭了,用玩具或者表演去引導他,讓他轉變注意力。

如果在公共場合孩子大哭起來,還是之前講的,不要去呵斥孩子。

能夠做的是,在第一時間把孩子抱到一個影響範圍小的地方,安撫他。

確保公共場合收到打擾的人,越少越好。

孩子為什麼哭?都已經上學了,還總是哭哭哭?

觀察了不少的數據,其實這也是我們國家的國情所衍生出來的產物。

當你由盲目不懂的少年(或姑娘),華麗轉身為人父為人母的時候,你的父母也榮登公婆頭銜之後,整個家族的的期望就落在小兩口的身上。

隨著小生命的誕生,家族對這個小生命的關愛,如同眾星捧月般關注,同時也築就了無線給與的愛。

所有自己認為是好的東西,所有認為是好的發展的方向,統統全部都給與。

人心的貪婪懶惰的,長期的給與,長期懷抱溫柔鄉,某些常人都會陷落,更何況是意識、價值觀、世界觀還未成熟的孩童。

我認為,孩子需要【早獨立】

我獨立也不能算很早,從自己穿衣吃飯,到自己獨立生活,相對於同齡小夥伴,還是遲了好久。

記得之前看過一部電影《小鬼當家》美國喜劇片,在這部電影帶來惡作劇般歡樂的同時,各位有沒有注意,國外孩子在育齡期就有自己獨立的房間,獨立的大床,獨立的衣櫃和學會獨立去脫衣物洗澡。

提早學會【承擔責任】

小孩子在成長期,是不了解什麼有所為什麼有所不為的。

不明白是非好壞,不懂得害怕。

記得小時候在外公家,我拿著玩具在玩,外公鄰居家的小孩也跑來玩我的玩具,因為他搶了我的玩具在先,我沒得玩,就隨手拿起外公自製的榔頭,對著哪個小孩的腦袋敲了下去。

印象中,哪個小孩就用手捂著頭,看到鮮血順著指頭縫裡滲出,心理上我沒有一點害怕。

雖然外公媽媽忙的前後院跑,拿著錢就去了醫院,我心理上沒有一點陰影。

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他可以碰的,什麼不是他可以碰的,觸碰哪些東西會有危險,觸碰哪些東西安然無恙。

不去承擔責任,捅出簍子家長處理善後,對於孩子是沒有任何責任感,簍子只會越捅越大,他以為那是無所謂,理所當然。

儘可能【自己帶孩子】

近年來,迫於生活的壓力,年輕人離開家鄉來到陌生的城市裡打拚著,已經成為我們國家的普遍現象。

與我同齡的夥伴們在畢業後的時間線上,都處於這樣的一個交織點。

曾經有一段時間,在我回到老家呆了足足半年後我感嘆道 「我可能不是一個合格的農民」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那半年裡,我基本上喪失了去田間種地的流程線。

我不知道,夏天的時候田裡應該做什麼,忘記里秋天哪些成熟的農產品先成熟需要採摘,不知道冬天農田裡應該做什麼樣的處置。

這是什麼造成的?習慣改變生活。

是的,高中或者中專畢業之後,趁著年輕南下去工廠上班。

在 「8小時+」 的工作環境裡,每一天重複重複做著同樣的事情,熟練成為衡量一個技能的標準。

熟練後的輕車熟路,使得人們有意願停滯在自己認為的舒適區,長時間的待在舒適區里,會沒有耐心的去學習新的的產物。

意外總會發生的,比如說懷孕......

懷孕後的小年輕,在面對著生存和育兒的選擇時,父母帶孩子自己繼續原來的打工生活,是兩者權衡下的選擇。

非春節期間回老家的看到的不光是留守的老人,還有正在上學或者還未上學的孩子。

爺爺奶奶看管孩子,除了讓孩子吃穿不愁,冬天凍不著夏天熱不了,對於學習、思想、世界觀,不能夠與現實同步。

如果你留意會發現,年齡相仿的兩個孩子,一個爺爺奶奶待大和跟隨風父母成長,在成年後的價值判斷和處事風格是截然不同的。

畢竟來說,父母是孩子學習的第一榜樣,現在榜樣換做是自己的父母,其在年齡層上隔著二十多年空白期,就如同在現今社會讓你用一部大哥大電話去上網一樣,脫節由此誕生。

每個為人父為人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但是出息是什麼,功成名就還是富甲一方,這些我們誰都說不準。

在高速運轉的現階段,更新疊代的步伐快到沒朋友,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無法預知未來是什麼樣子,只能著眼於現階段的發展。

為孩子塑造一個他自己適合的發展空間,引導他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雖然版主還未成家,更談不上有孩子,但是看過帶孩子的各種場景,使我相信我兒子/女兒絕對不是那樣的,我盡力發現努力思考勇於去做,在社會分層的趨勢下,讓孩子們儘可能生活在優質資源的階梯里。


作者聲明:本篇文章提到關於帶孩子的問題,僅表述作者在思考孩子在未來道路上的觀點,與親情輩分傳統道德無任何關聯,網各位看官明確出發點,謝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小孩子吃飯如果無規矩,我們該從這幾點入手!

寶媽們是不是有這樣的一種體驗,寶寶們會自己吃飯了,如果爺爺奶奶在家,寶寶們總是習慣性的需要爺爺餵或者奶奶喂,爸媽們總是習慣性的呵斥,有的寶寶一聽到父母呵斥就會自己吃,可是有些寶寶可能是被爸媽呵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