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成為孩子的好朋友,是做父母的最大成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孩子的未來能夠被我們決定嗎?恐怕不能。
那我們捧給孩子的學區房、私家車究竟有什麼意義?
我們決定不了孩子的未來。
有的父母認定自己的孩子天生如星、光芒四射,卻不知星星也有恆星與流星之分。
有的父母認定自己的孩子平凡如沙、前途渺茫,殊不知哪怕他即使是一粒沙,若蚌能夠用心守護,最終捧出的卻將是珍珠。
所以,周國平老師告訴我們,與其給孩子太多物質上的愛,不如將有品格的愛送給他們。
01
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良、豐富、高貴的人
那種逼迫孩子參加各種競爭的家長,自己在生活中往往也急功近利。
相反,一個淡泊於名利的人,必定也願意孩子順應天性愉快地成長。
正是在這種氛圍里,孩子便能夠逐漸養成基於愛和自信的獨立精神,從而健康地成長。
有一些父母,自己十分無趣,看見孩子調皮就加以責罰,聽見孩子的有趣話語也無動於衷,我真為他們的孩子感到冤枉。
在乾旱的沙漠中,孩子的智性花朵過早地枯萎了。
在沉寂的悶屋中,孩子的靈性笑聲過早地喑啞了。
如果一個孩子天賦正常卻不會幽默,責任一定在大人。
在幼兒面前,聰明的父母要具備兩種本領:
-
一是不懂裝懂,孩子咿呀學語,說一些不成語言的音節,你聽不明白他的意思,也要裝作懂了,鼓勵他多說話。
-
二是懂裝不懂,你聽懂了孩子的詞不達意的表達,不妨裝作不懂,適當地提問,引導他尋找更準確的表達。
02
從教育孩子的方式,看自己的人生態度
我由此獲得了一個依據,去分析貌似違背這個規律的現象。
譬如說,一個自己無為卻逼迫孩子大有作為的人,他的無為其實是無能和不得志;一個自己拚命奮鬥卻讓孩子自由生長的人,他的拚命多少是出於無奈。
這兩種人都想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的未遂願望,但願望的性質恰好相反。
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我在人生中最看重的東西,也就是我在教育上最想讓孩子得到的東西。
進一個名牌學校,謀一個賺錢職業,這種東西怎麼有資格成為人生的目標,所以也不能成為教育的目標。
我的期望比這高得多,就是願孩子成為一個善良、豐富、高貴的人。
03
成為孩子的好朋友,是父母最大的成就
被自己的孩子視為親密的朋友,這是為人父母者所能獲得的最大的成功。
不過,為人父母者所能遭到的最大的失敗卻並非被自己的孩子視為對手和敵人,而是被視為上司或者奴僕。
做家長的最高境界是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家長相當可憐,一面是孩子的主子、上司,另一面是孩子的奴僕、下屬,始終找不到和孩子平等相處的位置。
04
不上培訓班不是輸在起跑線上
有一些家長說,孩子處於學齡前階段還能堅持自己的教育價值觀,沒有把孩子送去上各種培訓班,可孩子上了小學以後,看到周圍越來越多的家長給孩子選擇了各種音樂、繪畫、學科培訓班,自己感覺沒有辦法再堅持下去了,自己覺得特別孤獨,而且可能還有未來的風險。
我覺得這是賭博,一面是應試教育,讓孩子完全按照那個路子來走,來適應;另外一面我覺得是素質教育。
那麼,把賭注押在什麼上面呢?我是這樣想的,你把賭注押在應試教育上,輸了就全盤皆輸,連素質也沒有了,贏了也不過是贏的是速度——應試教育,一個比較有利的地位,但是最後是不是有成效還很難說;如果押在素質教育,輸了無非就是應試上面吃點虧,但是我覺得贏了最重要的東西。
一個人將來路長著呢!我相信素質好的人,最後他贏是真正的贏,如果應試好、素質不好的話,贏也是表面的。
05
對學習充滿興趣,是智育的最大成功
在智力教育中,最不重要的是知識的灌輸。
當然可以教孩子識字和讀書,不過,在我看來,這至多是手段,決不可當作教育的目標和標準,追求孩子識多少字和背多少古詩,甚至以此誇耀,那不但可笑,而且可悲。
教授知識的方法是否正確,究竟有無價值,完全要看結果是激發了還是壓抑了孩子的求知興趣。
活躍的理性能力是源頭,源頭通暢,就有活水長流,源頭乾涸,再多的知識也只是死水。
讓孩子真正喜歡上智力生活,樂在其中,欲罷不能,對學習充滿興趣,是智育的最大成功。
在這方面,父母的榜樣能產生顯著的作用。
我深信,薰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質是薰陶出來的。
因此,做父母意味著人生向你提出了一個要求:必須提高你自己的素質。
無論一個什麼道理,只要是適合於給孩子講的,就一定要用孩子懂的話說。
對於大人來說,這同時也是自己把道理真正想明白的過程。
如果孩子不懂,往往說明大人自己沒有想明白,或者更糟糕,說明這個道理根本就不適合於給孩子講,甚至根本就不是道理。
說孩子懂的話,不要說孩子不懂的話,這是一個基本的要求。
要做到這一點,前提是懂孩子。
我常常發現,正是那些不懂孩子的家長和教師總在說著孩子不感興趣因而聽不懂的話。
因此,我們可以把這個要求看作一項教育原則,以之來判斷教育內容是否恰當以及教育者素質的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