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園準備如何做,從事教學和國際教育交流工作25年的專家有話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孩子準備秋季入園,那麼父母就要從現在開始做準備了:調整孩子的作息、訓練他學會必備的技能、帶他參觀幼兒園、幫助孩子做好心理建設……總之要提前做的鋪墊工作很多,那麼哪些準備工作是必要且重要的呢?今天TOFamily邀請到了業內資深專家、樂融教育集團董事長侯紅蕾老師,來幫大家劃重點!

特邀專家

侯紅蕾

樂融教育集團董事長,從事教學和國際教育交流工作25年,其間在加拿大工作生活了10年,考察美國、加拿大以及許多已開發國家和城市的名牌幼兒園,極具國際視野,著意於進行跨文化教育和國際教育交流方面的研究。

孩子入園前要做好4堂準備課

早一點樹立幾個「小目標」

幼兒園和家是兩種不同的環境。

孩子們在家都是「心肝兒」,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基本上是一種家長全權代勞的養育方式——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來形容相信也不為過。

而在幼兒園,是一個老師要照看4、5個孩子,所以「面面俱到」還是很難的。

這就需要即將入園的小朋友和家長共同努力,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孩子熟悉幼兒園生活,逐步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

事實上,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也是幼兒園期間一貫的教育內容,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培養的越早,越容易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例如,在我們的蒙氏幼兒園裡,老師都會有意識地、逐步地培養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衣服和鞋子,自己吃飯等。

所以家長可以在孩子入園之前提前與班裡老師溝通,看看哪些事情可以在家裡先培養孩子做一些,為將來的入園做些針對性的準備。

早一點適應環境

調整作息時間。

孩子在家與在幼兒園的生活規律有所不同,例如在家孩子不想午睡,可以不睡,或晚一點睡;可在幼兒園有固定的午睡時間,家長需要了解幼兒園作息制度,熟悉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根據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幫助孩子調整作息時間,使孩子的家庭生活和幼兒園生活有較好銜接。

培養規則意識。

有些孩子在家以自我為中心,隨意性強,規則意識差。

入園前,家長可以提前幫助孩子樹立初步的規則,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共同引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如飯前便後要洗手、好吃的大家分享、好玩的大家一起玩、玩具要收歸等。

家長在孩子面前要言行一致,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提高自理能力。

家長要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

在家裡,家長通過關注孩子的動作與神情了解孩子的需求。

入園前,家長可以適當延緩自己的回應,讓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我要喝水、我要小便……當孩子能夠說出自己的需求時,家長及時給予表揚、鼓勵。

學習簡單的生活技能。

做力所能及的事,是孩子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的重要基礎。

如自己握勺子吃飯、洗手、擦嘴、穿脫鞋子和簡單的衣服等。

家長要放手讓孩子先去嘗試,要教給孩子準確的操作方法,孩子在做的時候,家長要有耐心,學會等待,要給予孩子一定的時間。

孩子自理能力強,適應新環境也就較為容易。

早一點建立安全感

孩子在家,時時刻刻都有家人陪伴左右,並得到他們的細心呵護,家人給了他們很大安全感。

來到幼兒園,對老師、小朋友和環境都不熟悉,因此,家人要提前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重視第一次家訪。

很多幼兒園都會在幼兒入園前組織老師家訪。

家訪是父母、孩子與老師溝通的好機會,家長要安排出時間,儘量家人都在家,特別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一定在場,以便老師能夠了解孩子在家的具體情況。

家長要考慮好諮詢老師的話題,要如實反映孩子的喜好、自理能力及一些特殊情況,如孩子有過敏史,過敏源是什麼,孩子平時不愉快時會有攻擊性行為,其他的特殊關照等。

家訪中,可以請老師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事情,比如請孩子向老師介紹自己的房間,一起讀一本孩子喜歡的書,增進孩子與老師的感情。

然後,家長、老師和孩子最好一起拍攝合影,家中留幾張,平時可以經常讓孩子認一認,儘快熟悉自己的老師。

幼兒園班級里老師也會貼一張,以便孩子入園後能看到自己和老師的照片,這樣逐步讓孩子產生安全感。

和即將一起入園的小朋友常來常往。

家長可以經常帶孩子和準備一起入園的小朋友交往,讓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分享玩具、食品,幫助他們建立友誼,成為好朋友。

當孩子們來到幼兒園,找不到自己的親人時,還能和自己熟悉的小夥伴一起玩。

關注特殊的孩子。

對於個別特別戀家的孩子,家長要事先和老師溝通,準備一些孩子喜歡的、平時常用的物品,讓他們帶在身邊,如有的孩子不肯獨自午睡,可以讓他帶個喜歡的玩具,陪他一起睡,有的可以帶上孩子在家午睡時蓋的小毯子,讓他們有一種熟悉的感覺。

早一點模擬入園情景

孩子從熟悉的環境突然到一個完全不熟悉的地方,不知道如何與周圍人相處,不知道該做些什麼,會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

為了幫助孩子減少負面心理,入園前,家長可以模擬入園情境,讓孩子早一點適應。

模擬分離情境。

早晨入園,孩子與家長分離很痛苦。

家長可以創設與孩子分離的機會,讓孩子與其他人在一起,也就是讓孩子有與父母分離的經歷。

可以讓他獨自在小朋友家做客,逐步淡化孩子對家人的依賴性。

也可以把孩子交給非常信任的好友,並告訴孩子過會兒來接他,家長和孩子告別時,要擁抱一下,揮揮手說再見,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暫時離開自己了。

模擬上課情境。

家長可以在家中和孩子一起模擬上課,媽媽當老師,孩子和爸爸當小朋友,也可以讓孩子當老師,讓孩子產生自豪感。

家長還可以利用家裡的空間,創設一些與幼兒園類似的活動區域,引導孩子做一些模擬練習,如娃娃家遊戲,點心店遊戲等等,幫助孩子逐步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入園初期,孩子可能會出現的狀況

入園對孩子來說畢竟是一個巨大的生活變化,或多或少,會對孩子的情緒、身體、作息規律有所影響,家長提前了解孩子入園後可能出現的不適應的表現,做好心理準備,也有利於和孩子一起順利渡過入園適應期。

入園初期孩子可能會出現的狀況

情緒方面:可能會出現不安、情緒波動、哭鬧等現象。

飲食方面:可能會出現食量減少、便秘、消化不良等現象,所以家長應注意孩子的飲食,做到多流質、多清淡、多飲水。

睡眠方面:可能會出現夜驚、夜哭現象,這時家長不必驚慌,經過一段時間,待孩子情緒穩定後會自行消失。

行為方面:可能會出現一些行為變化。

比如:依戀增強、行為退縮、膽小、沉默不語、反抗性增強等。

這也是對新環境的一種反應,一段時間後會消失的。

身體方面:少數孩子入園後因為哭鬧,不愛吃飯,可能會導致體質減弱和體重下降。

孩子入園之初,父母牢記15個「不要」

這麼一看,相信有些家長已經開始心疼、發慌了,其實,作為父母,發慌、心疼是正常的,孩子出現這些情況也是正常的,家長最好的做法是正視這些改變,自己先穩住情緒,因為孩子非常敏感,家長焦慮、慌張,孩子都能感受得到,這樣做,只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更加難以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因此,家長可以做很多調整,但下面這些事千萬不要做:

【一味妥協,今天送不下,明天送】

這是目前幼兒園新生入園最普遍存在的問題。

家長因為心疼孩子哭,而一味推遲上幼兒園的時間。

孩子哭了,家長很心疼。

通常還心存僥倖的心理:也許明天,他能高高興興上幼兒園呢!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只要堅持,就有可能不用去幼兒園,那麼當你再次送園的時候,孩子的哭鬧會更加變本加厲。

【送兩天,歇一天】

有的孩子剛入園時,哭鬧比較嚴重,吃飯也不如在家多,容易上火。

家長感到很心疼,便想送上幾天,在家裡休息上一天,給孩子調理調理。

其實這樣的想法是存在誤區的,當孩子在家裡休息一天後,再來幼兒園會感到更加陌生,特別是對於新入園的孩子來說,還沒有建立起與老師之間的依戀感情,送送停停會讓孩子的適應過程事半功倍。

堅持送園,對孩子的適應至關重要。

【孩子哭,我也哭】

第一次離開自己的寶貝,又見到自己的寶貝哭鬧的厲害,家長的心疼也在清理之中。

可是家長對孩子的情緒感染實在太強了,這種家長陪著孩子哭的情況在幼兒園的新生入園接待中司空見慣,造成孩子們錯認為家長不要他們了,讓他們認為上幼兒園不管對於他們自己,還是父母都是非常痛苦的事,加劇孩子的分離焦距,不利於孩子的適應。

【「我在外面等著你!我去給你拿件衣服來!」】

在祖輩送園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孩子一張嘴要哭,馬上對孩子說:「我不走,奶奶在外面等著你哈!」「奶奶去給你買吃的,這就回來!」這種說法可能暫時有效,可是當孩子發現自己上當後,他會感覺到非常不安,因為他不知道奶奶到底去哪兒了,這讓他們沒有了安全感。

【「別哭,第一個來接你」】

許多家長會這樣許諾孩子,當孩子哭著對你說:「媽媽第一個來接我!」你忍心拒絕孩子嗎?於是好多家長隨口承諾:「好,媽媽第一個來接你!」如果你真能做到,我們當然並不反對這種方式,可是那麼多家長,您能保證您是第一個嗎?如果不能,請不要這樣回應孩子,請換一種方式回應孩子:「媽媽會早來接你!」「媽媽四點來接你!」如果輕易的承諾沒有兌現,很容易讓孩子覺得家長說話不算數,那麼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就大打折扣了。

而且孩子一旦知道自己的家長欺騙了自己,會推理到其它,那麼家長會不會來接他?孩子便沒有把握了。

【「再哭,再哭了就不接你了」】

這是家長氣頭上的急話,可是我們一線的老師卻常常聽到。

家長這話說出來,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停止哭泣,可是孩子往往越哭越厲害。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孩子的理解就是你不來接他了,這種負面效應會讓孩子覺得恐懼,恐懼幼兒園,恐懼老師,更恐懼分離焦慮。

【「孩子哭了,我多和孩子呆一會就好了」】

許多家長都是抱著這樣的心理來的,他們覺得只要自己和孩子多呆一會,就一定能讓孩子愉快的跟家長說再見。

然而,往往事與願違。

家長的多呆一會兒,只會讓孩子的適應時間拉長,讓孩子的哭鬧和分離焦慮時間拉長。

因為此時,孩子已經意識到家長可能走,分離焦慮已產生,便開始哭鬧。

而家長畢竟是要離開,那時孩子還是要獨自去面對。

【「不許哭」】

每個家長都不願聽到自己的孩子哭泣。

如果自己走了,聽不到,貌似心裡還能接受,可是卻真的不能接受孩子在自己的眼前掉眼淚。

其實,面對分離焦慮,孩子選擇以哭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感情,是孩子正常的表達方式,壓抑孩子哭,以強制手段迫使孩子不哭,是不利於孩子心理成長的。

【餵完飯再走】

有的家長怕自己的孩子吃不飽,早上總想餵飽了孩子再走。

然而孩子吃飽了後再和家長告別,很容易因為哭而嘔吐,而且,家長長時間逗留在活動室,會讓其它的孩子產生情緒感染,不利於孩子適應。

【窗子外面看一看】

家長送完孩子後,難免會不放心,於是有的家長趴在窗外看看孩子是不是能適應,可是如果一旦讓孩子發現,孩子的哭鬧會變本加厲。

【甜水等待】

我們常常看到,家長在接孩子時拿著一瓶甜飲料,惟恐孩子在幼兒園喝水不夠。

其實,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會影響孩子在幼兒園的正常飲水,而且長此下去,會影響兒童的健康。

我們倡導孩子喝白開水,因為白開水中含有飲料不具備而人體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有小朋友打你嗎?老師凶你嗎?」】

家長對孩子的關切溢於言表,可是我們要知道,這樣的負面暗示只會讓孩子更加恐懼幼兒園的生活,不自覺的建立起幼兒園不好,小朋友打我,老師凶我之類的聯想。

這當然不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我們可以這樣問孩子:「今天你認識哪個小朋友了?」「今天幼兒園裡哪個遊戲最好玩兒?」幫助孩子回憶幼兒園一天的美好時光,建立對幼兒園的美好情感。

【在家一定要好好補】

孩子入園的頭幾天,吃飯一般都不如在家的時候吃的多,所以有些家長會刻意給孩子帶奶,或者晚上吃飯的時候也想多做些魚蝦肉蛋給孩子補充營養。

其實,孩子剛入園容易上火,在吃飯上應當注意多飲水,多吃清淡食品,而對於肉之類的容易生痰上火的東西,應當儘量少吃,多吃蔬菜,有利於孩子免疫力的提高。

【偏聽偏信】

家長對剛剛入園的孩子有些不放心,會向孩子提出很多問題。

由於這一階段的孩子常常把想像與現實相混淆,他們會說出與事實不符的答案。

如,孩子之間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時,他往往會說「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要「偏聽偏信」。

另外,孩子在回答問題時往往會將問題的結尾作為答案,如家長問:「你今天尿褲子了嗎?」孩子回答:「尿褲子了。

」問:「你吃沒吃飽?」答:「沒吃飽。

」據此,建議家長多與老師溝通,從而客觀地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以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休息的時候無節制】

好不容易盼到星期六,星期天,好好陪孩子玩玩,放鬆一下吧!於是我們看到,許多孩子星期一的時候特別不容易適應,這一方面是由於休息了兩天,對環境陌生了,另一方面是由於孩子的作息規律和幼兒園不一致,從而導致了作息秩序紊亂。

休息日時,家長應當儘量配合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幫助孩子形成規律的作息時間。

3至5歲,是孩子秩序感養成的關鍵時期,養成有規律的作息習慣會使孩子受益一生。

入園是孩子邁向社會的第一步,不適應其實是他們成長的動力,家長放鬆心態,和孩子一起做好全方位的準備工作,可以縮短孩子的入園適應期,開始全新的幼兒園生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幼兒園快開學了,這13件事情家長們要注意啦!

馬上面臨著幼兒園開園又要送孩子去幼兒園了不管是剛剛入園的小朋友還是第二年入園的小朋友同樣要面臨著入園難的問題在孩子入園的過程中我們許多家長朋友往往無所適從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結果卻事與願違起到...

新生入園千萬不要……

一味妥協,今天送不了,明天送!這是目前幼兒園新生入園最普遍存在的問題。家長因為心疼孩子哭,而一味推遲上幼兒園的時間。孩子哭了,家長很心疼。卻還存在僥倖的心理:也許明天,他能高高興興上幼兒園呢!這...

小兒入園,家長十三禁忌!

小兒就要開學上幼兒園了,一方面孩子在度過了暑假後,有點不太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可能會有哭鬧情緒;另一方面爸爸媽媽也在擔心孩子的不習慣或者哭鬧情況,其實家長也有點不捨得送孩子入園。可越是這樣,家長越...

新生入園,十三忌!家長必看

一忌:一味妥協推遲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時間這是目前幼兒園新生入園最普遍存在的問題。家長因為心疼孩子哭,而一味推遲上幼兒園的時間。並且還存在僥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