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對孩子說「快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起床!起床!快起來!快去洗臉!快去刷牙……」前不久,一個叫《媽媽之歌》的視頻在網絡暴紅。
創作並演唱《媽媽之歌》的,是美國喜劇女演員安妮塔·蘭弗洛(Anita Renfroe),48歲的她是3個孩子的母親。
一次靈光乍現,她將自己催促兒女的話寫成了歌曲。
整首歌只聽到一位母親不容置疑的急切:「快啊,快點啊,不然就來不及了!」讓中國人聽了忍俊不禁——原來普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
《媽媽之歌》描述了一個不可否認的現實:孩子與大人一樣,每日生活在大小諸事的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為最基本和最理所當然的生活狀態。
曾經,父母叮囑孩子的口頭禪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著」;現在孩子聽到最多的是「快點吃飯!」「快點做作業!」「快點彈琴,快點睡覺!」甚至是「快點玩!」
被打斷的節奏
中國科技館,4歲的瀟瀟在運動傳送裝置邊,不厭其煩地跑來跑去轉動把手,看小球前進,落下,升起,再落下……在一旁的媽媽煩躁地走來走去:「老玩一個有什麼意思,再玩就沒時間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說,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則不停地掙扎回頭……
「每次看到2歲半的女兒笨拙地、慢慢騰騰地舉起小勺子吃飯,我就在一邊按耐不住了,儘管女兒也能慢慢地把飯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節奏,於是乾脆拿勺舀起飯往女兒嘴裡塞,而且成了常態。
」王艷說自己也知道這種做法不對,「但只有看到飯菜被女兒吃進肚子裡我才會安心。
」
這樣催促乃至代勞的場景,對大多數父母來說,並不陌生吧?總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節奏行事。
其實,大人與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以及生命節奏都是大不相同的。
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對他們而言,感覺最舒服、最順暢、最有力的就是順應自身的生理節奏。
如果孩子的生活節奏過快,會影響身體的激素分泌,對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損害。
經常被打亂節奏的孩子,一般都會有早熟、易煩躁、耐性差的特徵,或截然相反,反應遲緩、自我壓抑、對某些事物過分依賴。
第一類孩子學會了取悅他人並優先滿足他人的願望,第二種卻因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壞孩子」,從而失去自信。
「這兩種情況都毫無例外地讓孩子喪失了自我的基礎。
」法國的兒童精神專家、心理學家克里斯汀·弗拉薇尼惋嘆。
停不下來的父母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功論導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標準,這些都促使了中國的父母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標準去催促孩子,就像虎媽帶著孩子不停轉場地去學琴的場景,猶如打仗一般緊張。
這其中,孩子的節奏問題普遍被忽視了。
尤其是周末,節假日時間,讓孩子趕緊吃飯,吃完趕緊做作業,畫畫,彈琴……孩子們不僅在學校里承受著各種快節奏的壓力,出了校門依然不得清閒。
但家長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周末不僅應該是放鬆的日子,也是用來深切了解孩子各種需求的最好時機。
妮莎,41歲,在兒子8歲生日那天備受打擊:孩子想要的生日禮物竟然是一個「什麼都不用乾的周三和周末」,「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覺到孩子內心的痛苦,而這種感覺深深地震撼了我。
」
巴黎的麗薩也面對同樣的情況。
她沮喪地說,「我不得不承認,孩子們平日裡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快一點!』」但她覺得自己不得不這麼做。
她有3個孩子,分別為3歲/6歲/11歲,她堅信這種凡事求快的規則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節奏慢下來,就很有可能被別的孩子超越。
她說:「儘管我也感受到這種節奏並不合理,它不僅會剝奪我們應有的正常生活,也與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馳。
」
家長催歸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來。
兒童精神學家尼可·卡特琳娜認為,家長們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節奏放在眼裡,是因為他們渴望孩子與自己「同步」。
「我們是一個家庭,一個整體,有著共同的生活節奏。
這種根深蒂固的潛意識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家長去顧及孩子的特殊感受。
一個慢性子、愛做夢、做事拖拉的孩子讓父母焦慮恐慌,他們似乎從孩子日常行為中的反應度及活躍性中看到了他的將來。
最終讓孩子認識到這是一種欠缺,從而埋下了將來引起孩子焦慮的隱患。
」最終,家長們變得緊張敏感,對自己生活中的空洞與空虛充滿恐懼,於是自然而然地充當起孩子的教練。
在遊戲中把節奏還給孩子
對於這種生活中的催促,心理專家姬雪松持不同看法。
他認為催促在生活中是一種正常現象,它具有教育孩子,幫助孩子適應外部世界的功能。
「但是,當催促過多地表現在與孩子的關係中時,通常是因為父母自身的焦慮。
當父母無法升華這些焦慮,將它們過多轉嫁給孩子時,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
」孩子會質疑自己的生活節奏,認為是自己出了問題,「要麼逐漸認同父母而變成一個同樣焦慮的人;要麼以一種極為拖沓的方式演繹生活,並以這種被動拖沓的方式,展示對父母的憤怒。
」
當然,一味地指責家長也是不公平的,因為家長們也承受著無窮的壓力。
社會現狀已經不再存在有利於人體自身發展的節奏,找到一個合適照顧孩子和指導的方式更是越來越困難和複雜。
不過,我們不能因此而忽略改變的可能性。
作為家長,當務之急是意識到並嘗試和孩子一起放慢節奏去生活。
克里斯汀·弗拉薇尼肯定地說:「我們雖然教會了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體與頭腦,卻沒有讓他們學會如何產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畫並形成各種概念。
而這些技能,往往只能在遊戲中才能獲得。
」
而放慢速度絕不僅僅是為了停下來喘口氣,更是為了感知和感受周圍,去想像,去思考。
「讓孩子根據自己的節奏去吃飯、穿衣,從而讓他了解到自己是誰,會做些什麼。
讓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玩耍,以促進他把事物形象與概念化,從而區分想像與現實,言語與行動。
這一切能使他獲取身體、情感、才智等各方面的經驗,幫助他發現自己並了解他人,最終形成對自我以及世界的認知。
」
也就是說,一旦掌握了正確的方向,其實並不需要各種繁雜的指導與指南,父母們便可輕鬆減慢日常生活的速度。
專家們強調遊戲在其中扮演的重要性。
沒有挑戰也沒有家長的幫助,孩子們簡單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與食物消磨時間,在房間裡和自己或小夥伴自說自話,對著天空的雲朵發發獃,無拘無束地抓小昆蟲,看蜘蛛結網……一些在家長看來也許無趣無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節奏所在。
而對家長們來說,讓禪宗哲學在忙亂的早晨給自己帶來一絲恬靜的氣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課。
來源:《心理月刊》
-----------------------------------------------------------------------
停止你的催促強迫症,把孩子的節奏還給孩子
如果你是一個媽媽,早上起來之後是不是在不停地對孩子說著"快點兒,快點兒,來不及了!"如果你是一個孩子,早上是不是在這樣的聲音中迎接每一天?性子慢、做事拖拉,當我們不停地對孩子說"快點兒",或者乾...
請尊重孩子的磨蹭,很多家長不知道的秘密!
別對孩子說「快點」「起床!起床!快去洗臉,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為《媽媽之歌》的視頻在國外網站被瘋狂點播。整首歌只聽到一位母親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聲:「快點啊,快點啊,不然就來不及了!」...
不要打亂孩子的生活節奏,ta和你不一樣
慢是種境界,是我們在等待和觀察孩子的每一步成長。Ta就是Ta,不是別人,不是我們的附屬品。正文如下「起床!起床!快起來!快去洗臉!快去刷牙……」前段時間,一個叫《媽媽之歌》的視頻在網絡暴紅。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