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人的育兒衝突真的沒那麼可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在他的那本被譽為「兒童心理學奠基之作」《孩子:挑戰》中,提到了孩子的四種錯誤目標。

他指出,孩子天生竭盡所能尋找歸屬感 。

孩子一般會通過如下四個錯誤的目標來尋求歸屬感 。

分別是:「過度關注」「權力之爭」「報復」和「自暴自棄」

1)尋求過度興注時,孩子會發展出各種得到關注的技巧

(比如不斷打擾媽媽,或者打人闖禍以尋求媽媽的關注),找到各種讓大人為自己忙活的方式。

2)尋求「權力之爭」時,通常是出現在大人明確拒絕孩子的要求,孩子決心用權力擊敗大人,他要說了算!

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情緒,並加以利用。

你還記不記得小時候讓父母勃然大怒,生氣煩燥時,心裡那種暗暗的得意?(雖然你的外在表現是眼淚和哭叫)?

3)當大人和孩子逐漸在「權力之爭」中越陷越深,都想征服對方,就有可能發展出報復行為。

我也要讓你不好過!

4)自暴自棄是指孩子不願做出努力,認定自己辦不到,做不到。

做什麼都沒用



關於孩子的四個「錯誤目標」我在另一篇文中有詳細描述。

大家可以點擊下面的連結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兩代人共同養育一個孩子的「權力之爭」

當幫忙帶孩子的老人和媽媽一方想要更有支配權時,權力之爭就開始了。

常常聽到大家提起,兩代人間的育兒衝突。

在我家,這樣的育兒衝突也存在。

我更關注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餓就餓,不想吃就不吃,吃飯是他自己的問題。

相信孩子,發展他的自主性,讓他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婆婆則認為孩子長大了自然會自己吃飯,小時候追著餵飯,邊看書邊餵飯都是可以的。

婆婆也常會嘮叨「這麼大的孩子,你指望他自己會洗澡?刷牙根本刷不乾淨!」等等

有一次,婆婆對果果說「早上起來先把衣服換好。

再去刷牙洗臉。

我因為心情煩燥,對果果說:「先洗漱好再去換衣服!要不又把衣服弄濕了!」

看出來了嗎?這是典型的權力之爭,我和婆婆兩個人都想說了算。

都想要擁有話語權。

偶爾我早上不在家的時候,婆婆會給果果用毛巾「擦牙」這實在是很讓我難以接受。

毛巾就是用來洗臉,竟然還能用來「擦牙」,婆婆這麼做,是因為她覺得果果用牙刷自己刷不乾淨牙。

那一天,我問果果「果果今天早上沒刷牙嗎?牙齒有點黃」

果果答:今天早上奶奶幫我用毛巾擦的牙。

我:可是媽媽覺得毛巾根要擦不乾淨啊。

牙齒的裡面,縫隙,臼齒,食物殘渣,牙齒上附著的酸性物質,很難擦的到啊。

果果想了想答:恩,媽媽不在家的時候可以這樣的。

我:...........

可能看到這,你要奇怪,咦,然後呢?沒有然後了嗎?

你怎麼不去跟婆婆溝通,讓她改變這種錯誤的方式方法。

我沒有這麼做,是因為---我相信自己做為媽媽的「影響力」

我已經把自己的觀點準確清晰地表達給了孩子。

事實上,果果的刷牙問題也沒有走到「彎路」上,他還是堅持早晚用牙刷刷牙。

當有媽媽向我詢問兩代人育兒方面的衝突時,我經常會對她說:

相信自己做為媽媽的「影響力」,不要懼怕家人的「干預」,事情不會變得那麼糟糕

著名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也指出,以我家為例:

孩子和奶奶的關係是他們兩個人的事。

媽媽沒有權利控制孩子和奶奶的關係 。

婆媳兩人性格不同,想法和意見不同,這很正常。

如果雙方能夠達成一致,當然最好。

通常,婆媳會在絕大部分上達成一致。

可能會在小部分育兒問題上存在分歧和衝突。

德雷克斯指出,婆媳兩人意見一致不是必須的。

孩子會觀察和感受自己周圍的人,他能夠自行決定接受什麼,拒絕什麼。

正是因為這樣,孩子永遠不會混淆自己和媽媽、爸爸,祖父母等之間的關係 。

他們心裡非常清楚,而且知道怎麼不同的關係中給自己爭取到最大的好處。

再進一步,我們會發現:媽媽對自己育兒能力的信心,和她在乎家人的育兒方式這兩者之間有著必然聯繫。

也就是說,媽媽越在乎婆婆怎麼對待自己的孩子和婆婆」不對「的地方 ,孩子就越容易在這個地方出現問題。

如果媽媽能夠激發孩子的行為越來越好,媽媽可能就不會在乎婆婆的」錯誤「方式

以我自己為例,我對早期教育和閱讀方面很有信心,所以果果的早教和閱讀一直堅持做的很好。

我很在乎果果的飲食習慣問題,很反對婆婆給孩子餵飯,並給孩子貼」不好好吃飯「的標籤,果果恰恰就是在」吃飯「上出了問題。

那對於我們前面的提到的」擦牙「問題,我有信心能夠讓孩子堅持使用牙刷,所以對偶爾的」擦牙「看的比較淡然。

婆婆非常疼果果,也非常疼我和我老公

老公快40歲了,婆婆依然還是把他當孩子,會在老公下班進門的那一刻,幫他熱好,盛好飯,擺好碗筷,照顧得無微不至。

她對果果也是一樣,做好飯,盛好,顧不上休息片刻,也顧不上自己吃,就張羅著」趕緊餵孩子吃飯。

一口口地給孩子吹涼,碰到孩子不餓,不想吃時,她會說」那奶奶給你做餛飩好不好?下麵條好不好?等等等「換著花樣給孩子做。

果果不吃飯,滿屋跑時,她也是有著極大的耐心,一口口地餵。

還會因為果果偶爾說一句想吃什麼,跑大老遠去給他買,第一時間讓他吃上。

她也會要求我」孩子一動你就得醒,你得給他掖好被子。

別讓他著涼了「等等

以前,我會覺得她這麼做,有點過於寵孩子。

擔心孩子受到不良的影響。

當我接觸到德雷克斯的理念,完全顛覆了我的想法。

讓我學會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

德雷克斯在書中提到:很多媽媽完全不知道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有多大,看到的只是和實際情況八竿子打不著的所謂」暗藏風險「。

媽媽不能控制奶奶的做法,那不是該管的事情。

奶奶和孫子之間的關係是他們倆的事。

明白了這一點,媽媽就會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行為能夠為孩子樹立典範。

也就是說,以果果的吃飯問題為例,只要我堅持不餵他,鼓勵他自己吃飯。

奶奶的餵飯問題,可以選擇忽視。

說到這,你可能會擔心這樣做的後果,孩子會不會被奶奶」慣壞「?!

放輕鬆,你越在乎某一方面,孩子就容易在某一方面出現問題。

做為媽媽,我們只要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這樣就足夠了。

在孩子生活的環境中,除了父母以外,還有其他的大人,通常是爺爺奶奶,接著是鄰居 ,父母的朋友,老師等等

做為媽媽,我們很難控制這些人對孩子的影響 。

當孩子受到不良影響時,我們可能會本能地去反對這個大人,申明自己的理念,減少或者消除這些人對孩子的影響 。

其實,這沒有什麼用。

孩子並不需要別人給自己的環境設置防線,或者重新規劃。

我們要做的,是當孩子對這些影響產生反應時,給予恰當的指導。

外界影響本身對孩子不重要,孩子如何反應才最重要!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會跟每個與他親密接觸的人發展出不同的人際關係。

我們的孩子必須和不同的人接觸,積累不同的經驗,這樣他們才能學習,了解,判斷這個世界 。

現在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爺爺奶奶的關係 是很多矛盾的根源。

我們和父輩養育孩子的方式截然不同,當我們試圖強迫長輩接受我們的方式時,

一不小心就會破壞了家庭的和諧。

下一次,當你和長輩發生分歧時,可以試著這麼說:」也許你是對的,我考慮一下。

不要正面發生衝突,繼續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

爺爺奶奶愛孩子,他們會發自內心地決定如何對孩子,他們可以只寵愛而不用擔負太多教養的責任。

我們做為父母,可能更多地會把目光放在孩子長期的行為習慣和好品格養成上

從另一個側面來講,如果我們被長輩對孩子的」溺愛「所困擾,只能說明我們對自己還不夠有信心,不知道自己作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有多大。

這時候,花時間和精力去糾正長輩的行為往往是徒勞無功的,不僅無效,還會增加家庭的緊張和矛盾衝突。

從今天起,讓我們更加堅定地相信自己作為媽媽的影響力!

讀到這裡,可能大家還是會說,那老人有些錯誤的育兒方式,我就不管不問了嗎?

不是,還是要溝通。

如何溝通,怎麼溝通。

花些心思就好。

打個比方:婆婆之前有時候會說果果:「這孩子脾氣太倔強,暴躁,不知道跟誰學的。

他爸爸從小都不這樣。

我接話:我不覺得果果倔強,也不覺得他的性格會永遠這樣。

他只是還小,需要大人教會他處理情緒問題。

後來,我把關於孩子性格特質的書拿給婆婆看。

自此,我們全家對於火相性格的果果,有了更多的包容和體諒.....

孩子在我們眼裡也愈發優秀啦,當我們用正面積極的眼光看孩子,不把眼光聚焦於消極面上,孩子就會向那百分之80好的方面盡情發展~

(PS:這幾天回家聽到妹妹全家一致稱我4歲的小外甥為「逆子」,不打不行。

我心裡真的真的很不安....

一說起給孩子貼標籤,給孩子」定性「,如何跟孩子有效尊重地溝通,贏得孩子的合作,而不是贏了孩子。

這個話題真的有點大...「

哎....願所有的媽媽都願意花一點時間學習一下如何跟孩子溝通.而不是懲罰孩子.... )

後記: 這篇文寫了好一陣子了,重讀下來,感覺不太滿意,想要重寫一遍呵~~

其實客觀的說,老人可能有些不那么正確的育兒方式,做為年輕一代,沒經驗的父母,我們也不能保證自己做的全都對,是不:)

兩代人在育兒上,難免會有意見不一致的時候,相互理解,多多換位思考就好。

說到底,還不都是因為咱們對孩子的那份深愛麼:)

文中提到的德雷克斯的「相信自己做為媽媽的影響力」---我個人真的非常喜歡這個觀點。

德雷克斯的那本兒童心理學奠基之作--《孩子,挑戰》真的很值得一讀。

另外,關於孩子的性格特質,大家可以讀一讀華德福的書。

寫在最後-------我真的很感謝我的婆婆,她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全身心地愛著我們,寵愛著果果,感覺自己真的很幸運,能有這樣一位婆婆.....感恩有您!媽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