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娃後,我是這樣擺平婆媳關係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不歡迎媒體轉載

娘娘說

比結婚更有挑戰的是生娃,比生娃更有挑戰的是什麼?

沒!錯!是和婆婆一起帶娃!還是和一個來自農村、大字不識的婆婆!

育兒觀念不同有木有?生活作風差距很大有木有?護著她自己的兒子有木有?

怎麼辦呢?「娘娘說」特約作者趙歡歡正是遇到了上述所有這些問題。

但是,她就是有辦法,從一個處理婆媳關係的小白變成了高手。

怎麼做到的呢?讀讀她的故事,從中你會收穫不少「秘笈」哦。

歡迎你在文末的評論里,也分享一下你處理婆媳關係的高招,吐槽也是可以的嘛!

生了娃後,我是這樣擺平婆媳關係的……

文/ 「娘娘說」特約作者 趙歡歡

我來自一個最普通也最典型的家庭:一對來自工薪階層的夫婦,在適齡階段生了一個娃,由一個來自農村的婆婆幫著帶。

從最初,我對要和婆婆長期相處充滿了疑問甚至恐懼;到後來,我們共同度過不少溫暖的日子,但也會面臨矛盾爆發差點「散夥」的時刻;最終,靠著我們彼此的努力,讓婆媳關係穩定在了90分。


婆媳相處一般有三個階段

我認為成全了這段還算不錯的婆媳關係最關鍵兩點是:一個神經大條的兒媳婦,很多事情都可以忽略,在生活細節上沒有太多非堅持不可的原則;一個自覺的婆婆,能在育兒和家庭生活決策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任勞任怨要求不多。

當然,換位思考,一個合格的兒子和老公也是必要條件,只是都沒有前兩者來的關鍵。

寶寶爸是個常年出差在外的新聞民工,所以大半年來,很多時候都是我和婆婆、寶寶在一起。

有時趕上老公連續多天不出差,我們都要分心來照顧這個大寶寶,反倒會打亂我們三個人早已形成的生活節奏,頗有些老公是個外來者的感覺。

我婆婆是個文盲,來到這個城市之前,去的最遠的地方是他們的縣城。

她就是那種比村裡所有人都辛苦能幹,攢著每一分錢終於把兒子送進了大學的山村樸實婦女。

在她的概念中,世界只分成兩部分:高家峽(甘肅省靜寧縣)和高家峽以外。

高家峽是個她熟悉的世界,熟悉到哪幾家的狗是同胞兄弟,哪一家的祖上是國民黨舊部都如數家珍的地步。

而高家峽以外的世界對她來說極為陌生,陌生到不敢去超市買東西,不會坐公交車。

從那個極為熟悉的世界,一下子被放到了一個完全看不懂的地方,即使有些情緒和不適應,也是應該被諒解的。

我就是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和包容那些不和諧的地方的。

有了這樣的理解墊底,再加上這是你最愛男人的媽媽之類的想法,有些難以接受瀕臨爆發的時刻,也就顯得不那麼難捱了。

很多時候,和婆婆相處就像談戀愛:第一階段,剛開始大家互相試探,摸清對方脾氣秉性,第二階段是互相討好,對方什麼都是好的,第三階段就是各種缺點集中爆發,怎樣都覺得不合適,最後一個階段則要麼攜手過日子,要麼散夥。

我和婆婆的前幾個階段都在不知不覺間度過了。

我喜怒形於色,對生活沒太多細節要。

婆婆也是個實心眼、對人真誠,頗有靈性。

所以相互試探、討好和厭惡的階段,我們都很容易化解了。

因為大部分時間都呆在一起,彼此的心情和兩人間的氛圍氣場很能影響對方,所以從我的角度來說,為了讓身心舒暢,我會拿出最大的誠意來保證她的愉快。

有一個原則你要記牢:畢竟在這段時間,她是你最重要的生活搭檔


找准痛點,她好你才能更好

我很快就發現了影響婆婆心情的關鍵點:說話。

和人說話的多少直接決定著她的精神狀態,作為一個在村裡生活了一輩子的婦女,這一點實在是非常接地氣。

初到城市,有些手足無措的她,剛開始總是和寶寶爸說話,從高家峽的每一戶人家的每一塊田地說到他們親戚的每一個分支的每一個子女,有些話題會重複一遍又一遍。

我們帶她去商場、去公園,她對那些新事物並不表現出特別的興趣,還是拉著寶寶爸說話,總能將眼前的事情,和高家峽牽扯上關係,然後開始滔滔不絕。

開始時,老公有限的在家的時間,基本都用來陪著他媽媽說話了。

這種無聊的母子間的閒聊實在是苦惱了我很久,一方面要保證婆婆的好心情,又要解救越來越疲於應承的老公,還要讓我的耳朵清凈下來,怎麼辦呢?

我決定——要給婆婆找說話的人。

我給她電話包了一個長途套餐,可以供她每天至少打兩小時的長途電話。

你經常能看到她舉著電話,在小區里一圈一圈地轉著打電話,給老爺子、給妹妹、給鄰居,給高家峽所有能和她聊家長里短的人打。

每次打完電話,她的好心情至少能保持半天以上。

孩子滿月之後,我們鼓勵她多把孩子抱出去轉轉

孩子是最好的搭訕工具,小區里到處都是奶奶孫子的組合,只要抱著孩子出去就很快能融入了。

雖然語言不通,但聽多了自然就懂了,不聽則永遠都聽不懂。

果然,孩子現在快6個月,婆婆在小區里已經有了幾個固定的夥伴,不僅小區周邊各種適宜帶孩子遛彎的地方都逛的熟識,還每天能給我們帶來小區里的各種新聞,從誰家之前有誰坐過牢,到哪號樓新出生孩子的性別體重,幾乎無所不知。

我偶爾帶著孩子下樓轉轉,發現好多人都認識寶寶,卻都不認識我,逗孩子笑兩聲,還要問聲她奶奶怎麼沒下來。

最後,最重要的聊伴當然就是我了。

和婆婆聊聊家長里短、品品小區百態,我發現是件一舉多得的事情,不僅保障了婆婆的好心情,還拉近了我們之間的關係,互相增進了很多了解。

跟婆婆做朋友

當了媽媽之後,你會發現自己已經自然而然地帶有了一些大媽的特性,閒聊起家常來,尤其是關於孕婦、產婦、孩子的一切,已經不知不覺間衷腸已付且信手拈來。

我和婆婆最經常聊得話題就是孩子的性格、長相及舉動和她爸爸小時候到底有多像,她爸爸5個月長牙、8個月走路、1歲說話,女兒是會早還會晚。

我把朋友中所有一切她可能感興趣的事情,都拿出來和婆婆說

比如,我那個流了產的同事,終於又懷了孕;那個懷了孕的同學也生了個女孩等等。

她也把她在電話中或是小區里聽來的新聞都說給我聽,比如老公大叔親家的兒媳婦也剖腹產了,樓下新搬來了一家陝西人,孩子兩歲了等等。

漸漸地,我們的談話中出現了一些老熟人,不以名字相稱,就是那個河南的老婆子、那個孩子比我們小一個月的姑娘等一些明顯特徵的代號。

有時我們會就一件事情展開討論,她會一件連一件地說出很多事情來,我也很認真地聽著,不時地回應兩句,有時再舉一舉身邊的例子。

最長的一次,我們婆媳換著抱孩子,在客廳的沙發上整整聊了一個下午。

還有一次她和兒子吵了架,受了委屈,我則聽了一個下午,她從小怎樣嬌慣地養大這個兒子,我幫忙分析一下他們母子的性格和關係,以及這次吵架的來由,然後再幫老公說說好話。

我中午和晚上下班回到家,輪流換著抱孩子、吃飯,一直斷斷續續地聊著天,她告訴我這半天來,孩子又有了哪些精彩表現,小區里又有什麼新聞發生。

我婆婆真是個挺單純的人,聊開心了,就什麼都好了。

劉震雲寫過《一句頂一萬句》,找不到能說話的人真的是現代社會很多人的心病,尤其是身在城市之中。

從農村來到城市,婆婆雖然不能像在村裡那樣可以暢所欲言,但至少陪她說說話可以讓她在城市裡的世界寬廣一些。

她不會每天耷拉著臉或者橫眉冷對,我的心情自然也就好了很多。

任勞任怨沒有人會不喜歡

我婆婆是個極要強的人,小時候一直在後媽手下長大,練就了寧折不彎的性格。

她之所以嫁給比她大9歲的公公,還從一個鄉鎮嫁到了車路不通的高家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賭氣。

因為要強,所以就很能擺正自己的位置,會把自己分內的事情做到最好。

勤快、任勞任怨這應該是農村婦女最普遍的優點,我婆婆這個典型代表當然也很勤快。

生寶寶時,媽媽和婆婆都在,兩個人形成默契。

我媽媽管我,婆婆管孩子,兩個人責任分明,相處的也很是愉快。

15天,媽媽回去了。

婆婆當天就有一種一切放著我來,一切都能搞定的氣勢。

對我說:你只要餵好孩子奶就行了,其他都不要管。

那段時間,婆婆累的讓人看著心疼。

每天早上起得早早的給老公蒸好包子(餡兒都是新鮮的),然後去江邊給我買野生鯽魚,再去菜市場買菜,回來煮著魚湯還要手洗完全家的衣服和孩子尿布。

最後再用洗衣服的水拖地。

等到孩子9點左右起床,她就開始全天接手孩子。

她知道我腰不好,所以月子裡儘量不讓我抱孩子。

後來有一段時間因為和我老公吵了架,她鬧著要回老家,說在城市裡,每天都是數著指頭過日子。

但後來她坦承,其實那段時間感覺日子過得特別快。

雖然累得要死,但相比過去那些農活,還是輕鬆的,最重要的是,她感到了強烈的被需要感,自己的世界能玩的轉

直到現在我已經開始上班,每天我和孩子起床前,她還是已經洗好了衣服、拖好了地、做好了早飯。

我把孩子穿戴整齊之後交給她,中午我會儘量回家,如果有時忙得回不了家,她一天吃飯也就沒了準點。

因為看到婆婆累得心疼,我也就學會真的體貼她。

遇到她生病的時候,我就全天接管孩子,讓她好好休息。

她喜歡吃的水果,每次去超市我都會買一些回來,從來沒有斷過。

而當季換季的衣服,我也總是給她買了一套又一套。

我是真心感謝她幫我們做了那麼多。

而我為她做了這些,不僅老公看了賞心悅目,婆婆也很是感激。

我聽到幾次她在電話中說我又說了什麼,做了什麼,語氣中頗有些自豪的味道。

小區的奶奶也無意中在我面前提到,婆婆說自己的兒媳婦很好,尤其是奶奶們都在吐糟各自兒媳婦的時候,自己能夠不以一個反面人物出場還是挺欣慰的。


育兒上沒什麼是絕對的

在養孩子上,整體來說,我是很依賴她的。

雖然我婆婆也是一個嚴重依賴經驗的老人,但由於對高家峽的落後有自知之明,對我這個研究生兒媳婦也頗為推崇,所以我所說的科學育兒觀也很能為她所欣然接受。

實際上,對於比較大條的我來說,剛開始如何當好一個媽,實在是個很有挑戰的事情。

雖然育兒文章看了不少、育兒公眾號關注了很多,但養孩子這事,真不是書本能教會的

所以孩子平日的護理大部分還是依靠婆婆的經驗和主觀判斷,只有遇到疑問時,我才會上網查資料,到媽媽群去交流。

有時婆婆處理的方法和我在育兒文章中看到的不一樣,我會反覆查實,然後把這樣做的好處壞處都說給她聽,婆婆就會按照我說的做出調整。

孩子剛滿兩個月時,婆婆有一次發現寶寶喜歡豎抱,每次哭鬧的時候,一豎抱就停止了。

但後來我看到文章說是4個月以內的寶寶不能長時間豎抱,會影響腰的發育。

我告訴了婆婆,她很快就做出了變化。

我一直相信,她是孩子的奶奶,在護理孩子的過程中會發揮所有的主觀能動性為孩子好,一旦發現有什麼不對,自己會馬上做出調整。

所以很多時候我發現了問題,不會馬上糾正,留些時間讓她自己去發現。

如果事情後果很嚴重也很緊急,那就用相對委婉的方式告訴她。

比如關於很多婆婆們最愛的把屎把尿問題。

婆婆出了月子就開始把屎把尿。

我從各種育兒文章和媽媽圈裡看到的是,嚴禁把屎把尿。

但一方面身邊有媽媽告訴我,她家寶寶到了2歲還是沒有尿不濕就不大便,另一方面我開始讀到一些支持把屎把尿的文章。

最後,我默許了婆婆把屎,但把尿卻一直都沒有。

我婆婆曾經還一度堅持不給孩子用尿不濕,她的說法是,她多年以後例假都是用衛生紙,偶爾用了一次衛生巾,覺得捂得難受。

小寶寶皮膚更嫩,尿不濕又厚又大,穿在身上會更難受。

雖然我知道這樣的說法在科學上並不能站住腳,但我也明白有時候科學道理她是聽不懂的。

我覺得,這並非不能妥協的部分。

相比於用不用紙尿褲,和諧的家庭生活更為重要,於是就做了讓步。

寶寶是5月份出生,在整個夏天,我們只有出去的時候才會用尿不濕,每天洗三大盆尿布和若干尿濕的褲子,婆婆也不以為意。

但後來天氣逐漸轉涼,穿開襠褲用尿布很容易使寶寶著涼,再加上秋冬洗的尿布和衣服不會很快就干,婆婆逐漸地也就接受了全用紙尿布。

隨著孩子長大,我也開始逐漸學會如何帶孩子,但大多數時候我還是和婆婆商量著來。

比如孩子該穿多少,奶粉量是否該加,輔食該怎麼吃等等,我們都是互相尊重對方的意見。

我在媽媽群中交流,她在小區里和奶奶們交流,回到家我們之間再互相傳遞。

和婆婆相處,我的感覺是,不是原則性問題,該過就過,不要總揪著一個問題糾結。

關於育兒,沒有哪一種說法是一定正確的,各家各派的育兒理念本就有很多不同甚至相反的地方,那些所謂的「神」們,見過再多孩子也沒養過你家孩子。

有時技術不那麼重要,由心而出才是最重要的。

相信婆婆是真心對孩子好的。

真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還有雙面膠老公嘛。

不要一味在老公面前埋怨他媽媽,偶爾請他出面解決一下,他也就會很樂意配合你的工作

比如我婆婆開始總是不注意洗手,有時從衛生間出來就直接拿起奶瓶。

我委婉的說了兩次,老公也說了兩次,但這是習慣問題,需要慢慢改正。

有一次我和老公在飯桌上,以討論一個客觀問題的態度,討論了一下:飯前便後洗手到底有沒有必要。

結果是怎樣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婆婆從那以後就不忘記洗手了。

當然,以上內容僅是我的個人經驗,一千個媳婦會遇到一千種婆婆。

所以,我也很期待你分享你的「婆媳過招經」哦。

獲取更多,關注微信帳號「娘娘說」(nianiashuo)或頭條號

娘娘說:生娃養娃,是門科學,更是門哲學!

周娘娘:清華媽媽,媒體工作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良好的婆媳關係和科學育兒一樣重要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都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獲取各式各樣的信息,育兒也如是。要不是因為當媽,真的不知道育兒在當今時代已經發展成了一門豐富、成熟、系統的科學,需要學習和更新的東西簡直...

生完孩子後的第一年,差點就離了婚

育兒社區、育兒論壇....常常看到下面這樣的留言和傾訴:「生完孩子後的日子真的很難熬,我很愛我老公,但不知道為什麼真的很想離婚……」「我看到老公覺得很心煩,很討厭,有時候故意找麻煩!」「我的兒子...